卍续藏第 78 册 No. 1552 修西闻见录


  修西闻见录目次卷一  比丘自序述定意老宿事    (武林)汪善庆书定意老宿事后    (如皋)蒋元亮天宁普能嵩禅师净土诗序    (吴淞)范国俊鸣皋传    莲 发法师身后缘记    (无锡)余 治颂德慈老宿    (仪徴)陈则兢书静波禅师事    (如皋)黄文波书静斩禅师事    (泰州)周国定鸡园念佛僧文明事略    (江都)郑应房书明舟师事    (泰州)努兰舫书达源师事    蒋元亮僧心茎别传    (仪徴)于养浩静悦传    周国定莲发传    (如皋)石 麟莲庆哀词    石 麟福魁传    大 根松园传    大 根行僧记    无名氏铭初传稿    大 根福元传    大 根某僧事述    (武林)高 原经如传    大 根宗道传稿    大 根体成传稿    大 根怿安传稿    大 根自明传稿    大 根如月传稿    大 根善根传稿    大 根月参传稿    大 根施念藏小传    (鄞县)周 生悟开事略    (常州)董净空行僧广寂赞(并序)    胡镜之阿弥陀佛篇    朗 月卷二  比丘尼量海尼传稿    蒋元亮广元哀词    (泰州)冒同庆量海轶事    (苏州)姚古明宝念出家之切    胡镜之灵义传    (金陵)朱 生宝进进字说    石 麟能持事略    (绍兴)慧 音明恒传    德 修卷三  居士丰伸布赞    (海陵)程绍昌书吴刻花严合论后    (无锡)余 治周贻朴事略    (泰州)陈 第序龚令事    (泰州)程宇光论张净庸    汪善庆陈抱净轶事    蒋元亮礼翁吟    陈 第传述陈第事    (仪徴)于养浩程宇光别传    蒋元亮钟培栋小传    程宇光十五洲初图䟦    蒋元亮郑老人别传    胡镜之于蓝澄事略    (泰州)孙灵波忆守镜老人诗并序    (湖南)曾传错陈定修事略    (通州)李汉卿吴小泉    周国定吴抱惕    蒋元亮韩士余传    童葆澂赞汪法如居士    (江都)徐国桢徐训导小传    (通州)潘一山胡槎仙事略    冒同庆何琴轩    (如皋)石 麟序蒋元亮无量寿佛十颂    (江都)熊润生论生前七事忆潘君    (通州)李汉卿孙兰舫小事记    (甘泉)梅香国书周君事示同人    (如皋)石 麟新建萧君事迹    一 愿程松岩童亦舟两人小记    (甘泉)梅香国谭壬生事述    陈 第李汉乡传    石 麟童宝静传略    胡镜之程君竹溪小记    冒同庆郑同轶事    熊润生余莲村翁行事    熊润生许贞恒居士入佛小记    (泰州)李景邺书彻如居士事    梅香国西园道人传    杨省愚吉德兴十三岁事    吉 母书奉化杭州两居士事    德 修韩清尘小传    张 寂卷四  善女人周婆事述(出庵杂录)    无 愠唐孺人母子缘述    (泰州)朱竹咸常熟某氏妇事述    石 麟杯露记    (通州)李汉卿虞山莲韵记    石 麟徐太夫人传    徐国桢许母徐太夫人别传    唐持平乔夫人轶事    (泰州)陈 第正觉子传    蒋元亮书善一事    (泰州)赵大礼彭定生立名说    (泰州)孙灵波蒋氏念佛说    (江都)夏智因陶陆氏传    (江都)熊润生金宝恒临行记    (江都)王 生天空子记    (如皋)石 麟王才女    莲 发书张福音病中付托    (如皋)石 麟慧云吟并序    (如皋)何琴轩圣宝传    (泰州)周国定崇顺传    灵通子乐净传    (依许来稿缩本)陆妪事迹    申 报宝定事述    石 麟杨氏妙谛子铭(谛适华一年而卒)    (如皋)石 麟船妇事记    (宁波)周莲慧遇修传(所适不善)    童葆澂书本一事    冒同庆舍六根说    石 麟虞阳刻经处越季莲音诔(并叙)    石 麟蒋姓事述    冒同庆安禅子哀词    石 麟光明成就论    石 麟附光明赞二十一首张瞿氏    梅香国曹母往生说    冒笃庆谬宝均所托二人铭    胡镜之还一之机    李 生鼓音声王陀罗尼    (女二十四孝传)书唐代轶事朱孺人传(梅君成瓒室)    杨省愚梅戴氏德意铭词    冒笃庆莲逸传    石 麟王叶氏传    (常熟)张宝权卷五  童女序叶涵虚往生    (仪徴)徐 子团扇题诗记为韵之作    童葆澂题诗说    何琴轩陶十三龄入水陆道场说    (江都)吴小泉圆净子记    程宇光高大愿事述    程宇光在中铭    冒同庆记圣全事迹    蒋元亮孙怀子赞    (如皋)蒋元亮上海列女论    蒋元亮琳诔    (泰州)孙灵波如愿论    (常熟)程松岩翡翠骨头记    (常熟)童葆澂周灵开小记    (如皋)蒋元亮徐灵初    (常熟)童宝静灵复传略    (常熟)童葆澂神遇愿    (无锡)余 治德初哀词    石 麟徐妙净哀词(并序)    (常熟)童宝静尤宝安颂    石 麟觉鸿传    (常熟)童宝静昌其孝赞(代玉尺作)    童宝静马灵义赞    童宝静周艳芳传    童宝静丛信芳赞    (如皋)石 麟鼠滩张女议    蒋元亮李素贞赞    童宝静刘宝仁传    (江都)熊润生秋云暮碣    童宝静录修一轶事    石 麟童女哀词(女幼失母。为周氏养媳。卒于戊寅夏)    楚 客曹莲生像赞记    长 庆月善小记    (宁波)周莲慧昙影道人传    (常熟)吴宝丛卷六  杂流朱道人事略    云阳子郑抱因    周国定一切人能成圣用说    郑应房书姚佛度事    杨省愚书江阴某甲事    杨省愚卷七  异类鼠事    长 庆蜈蚣说    玉清生化鸟神物能超净秽说    李 生

  修西闻见录目次(终)

  No. 1552

  修西闻见录卷一

  东土 鸡园偶 集

  十方人天生净土。名不必传。以净土本超乎名相之外也。今之人乃多以生净土传。是耶非耶。又且诸书互异。事迹或不同。盖难定矣。读经之暇。辄取友人寄来各传。删而存之。不增一字。间有长篇。仿史例。缩长为短。亦不易一字也。表其修西。不断其生西。去取之权。不可冒也。以之引莲华之一脉。破长夜之昏沉。近之矣。果有自信圆宗。深入佛海。上游楼阁。俯听灵禽。此一卷书。未尝非流水光明中鸣空天乐矣。诸作以见闻之次第为次第。岁岁增之。始志于同治甲子。初刊于光绪丁丑。标其类。曰比丘。曰比丘尼。曰居士。曰善女人。曰童女。曰杂流。曰异类。

  述定意老宿事

  (武林)汪善庆

  定意。武进人。生于乾隆庚戌。以禅宗主席嘉山。兼以净土接后进。尝谓徐国桢曰。我近来不及从前。从前用功力时。饮食不甚知味。今颇知味矣。避兵于江北。在雨声庵佛七会中。振起多众善根。不事矜持。后学淄流。仰为山斗。不务名而求实者也。坐化从容。弟子有家法。

  书定意老宿事后

  (如皋)蒋元亮

  德生谓善财曰。汝不应修一善。照一法。行一行。发一愿。得一记。住一忍。生究竟想。汝不应以限量心。行于六度。住于十地。净佛国土。事善知识。今之修净业者。入于方便。迷于究竟。竟不知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佛土随愿往生。亦不知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得一大木。斫而小之。稍有出格。哗然生訾议。伏种种根。粉饰迁就。老宿不为也。老宿。净土中人也。生于娑婆。视娑婆如净土。故人以净土中人待之。其精诣入神未知若何。于大乘第一义。闻之熟矣。于一切时处。见一切弥陀。当不作戋戋举动也。

  天寗普能嵩禅师净土诗序

  (吴淞)范国俊

  自来禅净两家。强分门户。读永明四料拣。知万修万人去。一条大路矣。然钝根或难语性宗。上智又浅视净土。二者盖交讥焉。夫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不明乎此。虽坐破蒲团。焉知心即是佛。执持名号。何云佛即是心。佛性遍虚空满法界。世间山河大地草水禽鱼。无一非吾妙明心性中物。则此七宝楼台。六时花鸟。何莫非吾感应所交变化所作乎。普能长老。余曩遇于天𡩋寺。禅净兼修。洞明公案。十数年后复晤于毗陵丈室。执手谓余曰。吾今专念佛矣。出其净土诗百八首而问叙于余。披阅一过。如愿力击开弥勒阁信根直上妙高峰。应无所住名莲土才有纤尘号境风。念念不生秋月现心心无所觉花圆等句。是于净业中的的指出禅理。又禅归净土本同体净入禅心即共源。真禅净打成一片矣。然则普长老昔日谈禅。是净土之禅。今日念佛。是禅之净土。又何疑哉。嗟乎。娑婆浊世。何必再来。兵燹余生。当思特出。念佛横超三界。华开闻法。毕竟禅净殊途同归也。因欢喜赞叹而为之序。至于因言显道。得意忘言。当求言中意并言外意。勿斤斤于字句工拙。是为善读是诗者。

  鸣皋传

  莲 发

  鸣皋。如皋人。出家住持定慧寺。戒行清。净土切。正行勤。故许中丞唐刺史徐训导熊文学等。咸尊敬之。退居后。游方参问。其志不衰。临终有往生之兆。或曰。既卒后。邑人梦见城外某庙神。奉鸣皋之约束。录取念佛人名。携之西往。或曰。有人梦送至西方冰玉河而去遂远。此皆鸣皋精诚之所感现也。在寺之时。正红巾扰天下。唯上海一粟庵。掘港西方寺。能苏僧伽之困。如皋虽无大建立。而有善知识。从容化导于无形。法器时鸣。宾客不杂。俨然辉映于江之北焉。谭何吴石薛徐高等诸居士。于数年中。能圆发善根。入诸法要。一幢之在。面面都灵。未生净土以前。有此力用。其不遗一物愿同往生之局量可知矣。

  法师身后缘记

  (无锡)余 治

  有乘戒法师者。居苏州城外小普度。能讲说佛法。一时兴起者甚众。若居士徐古玙。女士姚古明。皆其弟子也。净业精勤。尝着诗一卷。讽咏箴规。扬清激浊。今其诗。与尼量海居士彭际清善女人陶琼楼所作。共成一编。名曰吴门四众弟子净土诗云。玉尺初作诸生时。赴浙闱还。路经其地。怀自所作净土文字以求正。入门。则佛事匇匇。宾客济济。已圆寂第七日矣。怅然一拜。焚所作于灵案香炉而去。

  颂德慈老宿

  (仪徴)陈则竞

  德慈。广西隆安雷氏子。生而茹素。十八岁。落发于九华。即受具。结茅终南山。修禅观。久之出游。访善知识。复入终南山。住六年。官兵搜山。又出游。检藏焦山。因缘得遇高旻方聚成禅师。遂传心印。主席高旻二十年。法筵颇盛。塔毁。红巾至。欲殉高旻。众止之。往往以瑜伽𦦨口。取信于人。卒时俗寿八十三云。生平净业颇勤。依观音甚切。殆中品以上人。颂曰。

 一杯甘露  十年终南  高旻高旻  是谁同参

  书静波禅师事

  (如皋)黄文波

  静波为金山首座。性直而清。恳切于佛法。知因识果。方便接人。或用禅规。或以净土。盖一以佛之解脱为本。故无多沾滞。一往而能离。近今罕有者。临终安详。颇有往生之验。

  书静轩禅师事

  (泰州)周国定

  孤迥迥者非禅也。而昏扰扰者亦非禅。冷冰冰者非净也。而热烘烘者亦非净。必有超乎境地之外。而后本性长伸。本愿长满。此中何尝能苛责到秋毫分际。而一往独到之处。亦自有不可掩而默。有以成己成人者。吾于静公见之矣。净在于心。感现为土。固不以尺寸形迹待人。逝者如任。生者如熊。皆其门下也。

  鸡园念佛僧文明事略

  (江都)郑应房

  本然。字文明。天长人。出家本县龙岗白衣庵。宝华山受具戒。赴阿育王寺然一指。性诚切。微钝。既参访金山高明天宁崇福。已悉大意。然常以桶底未脱自愧也。与人共住一庵。因缘遇玉尺。遂彼此相䇿励。既而同聚高邮放生寺。又同游于淮访龚大令。又同赴鸡园念佛道场精进者七日。松云明舟达源张净庸皆至。未几而归寺。结坛诵普门品经。礼大士圣号每日千拜。数月而卒。盖向西合掌。神明安住于念佛音中也。常以念佛三昧许玉尺。玉尺不敢当。而本然之向往愈切。故其逝也。专精念佛。不杂以他。兼为法幢之故。忧至于死。有心哉。松明达庸。亦先后化去。往往有净土之徴云。

  书明舟师事

  (泰州)孙兰舫

  文明之死也。玉尺颇以明舟为友。久之而后达源至。三人皆净土纯品也。骨董者文明也。绵密者达源也。若明舟。则亦密亦疏。亦通亦塞。当法用之初。机事未灵。浅人误事。英俊之立足已难矣。主伴之神明。又或疏而未接。故生多种移游。一旦而退入中中。亦事情所必至。此人固中中以上材也。

  书达源师事

  蒋元亮

  达师之为人。绵密恳切。不以世事撄心。而利生念佛。一往而愈真。有迢然不可及者矣。徒以事缘之未集。道场人迹。一散而难收。虽贤智者亦不免久而思懈矣。机中于中而事应于外。故一移而去。遂不能烹炼其材及身而成上品可惜也。然而精纯之气。浑穆之思。慈德之殷。愿力之切。有弥久而长令人思者。文明而外。此其一也。

  僧心茎别传

  (仪徴)于养浩

  心茎。字如恒。一名凝和。扬州人。出家受具参访有年。晚乃住鸡园甚久。病而后归。曾与养浩玉尺三人作净土愿。又与玉尺在祝仙洞。发度生之愿。其心甚雄。好作功德利益。行瑜伽𦦨口。多奇感云。净土以音声而得入。最为妙机。心茎每引声赞礼。或跪诵圆通二十五圣自述生平。圆满浺瀜。令我神游大净土也。

  静悦传

  周国定

  静悦。嘉善人。跛足。中年出家受具。因高子才识玉尺。居鸡园两岁有余。日礼大悲行法。颇有感应。净业甚勤。后依来鹤寺以终。逝时有正念。

  莲发传

  (如皋)石 麟

  莲发。姓朱氏。江都人。受菩萨戒于焦山。久乃出家。复受具于海潮寺。为人木讷。不求通方。然亦有古拙不可及处。修净业亦颇得入。有志于助募经藏。未能遂其愿。抱志以终。神明不散也。生平多苦行。他人或劝止之。必不听。玉尺以第一义晓之。勉应焉。损过就中。未及纯熟。玉尺将以法宝供养其余年。而发不及待。遽卒于戊寅正月中旬。可惜哉。

  莲庆哀词

  石 麟

  觉泠。字莲庆。通州卢氏子。依师文明位。出家于栟茶妙香庵。年已老矣。而勇进不减。率七日一闭关。每欲有所建立。辄以力不足而止。然未尝不有功于藏经也。作小石塔。泠然。置案上。日坐其旁而自课。长与玉尺游。自奋于念佛三昧。以慧稍歉。未能领悟全旨。而但以苦行终。可哀哉。词曰。君之病以太苦兮。君之心则何阻也。君之去以太孤兮。君之志则不虚也。丙子之冬。扬州之东。妙香之中。世寿之终。香无终始兮。妙有去来。一觉泠泠兮。庆莲花之初胎。

  福魁传

  大 根

  福魁。天长大觉寺比丘也。于高邮承天寺受具。于放生寺终。疾时。医不效。一心归向西方花池。撒手时。自坐龛中。悬文明所赠接引像。凝神注视久之。

  松园传

  大 根

  松园。高邮朱氏子。幼有疾。医治无效。一夕梦神人谓曰。汝必出尘。病始能愈。寤即立愿。疾果瘳。依师普润。出家。于八宝观音寺受具。栖止城东蝗王庙。行苦行。勤修净土。率众持名。至忘寝食。一日宵小逾垣至卧榻旁。搜罗一切。松园方注想华池。故置弗问。凡对人无他语。但嘱其死心念佛。童叟悉蒙化导。同治戊辰仲冬。疾。前数日。嘱四众曰。吾将归去。汝等勿忧恋。助我念佛可也。即于初八日晡时念佛而去。

  行僧记

  无名氏

  某僧居京师。长白如山都转。常见其人。浑朴苦行。志在西方。临终洒然而去。生平无恼无恨。故获如是果。

  铭初传稿

  大 根

  铭初。仪徴人。披剃柳隐庵。性好博览。兼通儒释。气度宽裕。主席资福二十余载。勤勤恳恳。为法为人。退席游方。感化极多。居寺一室。杜缘习净。寒暑不易。咸丰二年。避红巾返寺。预知时至。无疾。趺坐而逝。春秋六十八。

  福元传

  大 根

  福元。栖止盐城之沙沟。与同住僧为人诵经。或有率略。福元回寺。必重诵一周以赎补之。虽深夜严寒必如是。濒老。一心净土。课佛有定数。精进八年。临终持珠轮诵佛名。掷珠而逝。

  某僧事述

  (武林)高 原

  某僧。不识字。而净业甚勤。精进每有感应。或见幢幡上有字。述以告人。人问何字。僧以指画出。盖西方接引四字也。未久而卒。

  经如传

  大 根

  经如。金陵李氏子。李氏世有簪缨经。如幼疾。独抱之游寺中则愈。家人乃施之出家。依法源为师。华山受具。精持行愿。遍访名山。四旬后。主席凤阳寺。传戒十三期。化者益众。久之。精通内外典。披阅稍闲。即课佛。恒以万计。红巾滋事。避地普陀岩。八年乃归。同治己巳正月八日。谓门人曰。吾四十日后当去。即有一匠人来作龛。众问何以忽来。匠云有小师唤我。其实非小师也。届期。沐浴更衣。移坐殿旁。然定香于炉。曰。香烟尽。吾当谢此娑婆也。已而果然。

  宗道传稿

  大 根

  宗道。海陵人。出家普福庵。苦行坚节。常念佛恩之重。誓欲舍身以报。隆冬。敲冻投水以清心。闭关禁语三年。后于塔寺建念佛堂。力修净业。佛前口占一联云。旷劫轮回。决要今世了断。一生净业。全凭此地成功。又释经旨。为人解说。鹑衣百结。含糗终身。无疾而逝。火焚。得舍利数十粒。道光某年事。

  体成传稿

  大 根

  体成。字妙果。东台人。幼出家。方直有戒行。能开化愚蒙。拔邪归正。屠宰感化。偕同志数人。设念佛堂。力修净业者四年。人有缺乏。推己及人。劳苦艰难。逆境当前。无忧色。操持日不怠。微疾而逝。事在光绪元年。春秋六十六。

  怿安传稿

  大 根

  怿安。字明谦。东台人。幼年苦行。持律精严。常佐华山戒事。出山参知识。仪徴资福铭公印证。遂传衣钵。潜心佛理。毕命为期。每年正月起。闭关四十九日。不坐不卧。不偏不倚。翘勤念佛以为常。缙绅士庶。倾心归仰者甚众。接后学。慈善过人。退席参方。终于千华。微疾而逝。火焚。获舍利数粒。事在咸丰元年。春秋五十六。

  自明传稿

  大 根

  自明。常德武林县人。持戒习禅。见良蓬山四面幽寂左右坟墓重重。乃镇江弃人于市之处。师曰。此间念佛。正好利益幽明。于是露地而坐。三昼夜。念佛不辍。感道俗助之。不一年。梵刹辉煌。与如月常相往来。时人莫测。如月复住终南。自明告众曰。天地长久。尚有坏。况人世无兵燹乎。无疾逝。事在咸丰元年。

  如月传稿

  大 根

  如月。字妙明。常德武林县人。性至孝。慕禅宗。父母终。弃妻子。投宝相寺出家。持戒精严。胁不沾席。结茅终南三十余载。出则参访名山。小住镇江莲花庵。日课礼佛三千。念佛十万。金山阅藏五年。高旻阅藏五年。天宁阅藏六年。语将来事有应。复入终南山礼拜。合掌称佛名而逝。火焚。得五色舍利半升余。事在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春秋七十六。

  善根传稿

  大 根

  善根。字仁慈。海陵陈氏子。有孝行。抱出尘志。父母终。年二十八。弃妻子出家。戒行精严。专修净业。一切时中。应机设教。寰宇名山。遍往参谒。路过一庵净心念佛。放光满室。众咸惊异。晚年齿落重生。预知时至。无疾而逝。事在咸丰六年四月十一日。春秋七十九。

  月参传稿

  大 根

  月参。阳湖人。真诚励志。寒暑无怠。避𡨥昭阳。杜人事。力修净业。偶微疾。嘱后人曰。吾十日当去。同治六年二月十二日夜午。端坐念佛而逝。有日纪一本。每日诵莲花经一部。礼佛课佛甚勤。火焚时。若男若女。无不合掌念佛称赞。钵不毁。得舍利数粒。春秋三十六。

  施念藏小传

  (鄞县)周 生

  念藏。姓施氏。通州人。性爱修行。尝以锣代钟。命女击之。以表旦暮焚香之节。爱作桥以济人。茅檐土室中。能供养清彻僧闭关者三年。尤人情所难也。久之出家。卒于海门。清彻僧能画佛塑佛念佛。好一人作瑜伽𦦨口施食法。持大悲咒。快利锋迅。与念藏交最深云。念藏因清彻故。亦尝与刻经僧往来。刻经僧每欲以一剂清凉。饮其枯腹。而未果也。其词曰。游遍身中刹。高低不计年。花严非草创。海印现沤圆。忠孝神仙梦。聪明富贵缘。定光端直处。明镜九州烟。互作身身住。身灵事业灵。毛中旋地脉。尘内转空经。动息超三界。辉华露一星。神通非小可。与物共泠泠。莫作如如解。丝罗引妙光。一毫容大刹。实际住空王。与尔游其内。何人不在旁。喧卑徒自困。天外本馨香。岂有修成佛。空劳梦里愁。天人何闷闷。海水自悠悠。不学阿罗汉。谁为楚国囚。光明常解脱。欲取已惊鸥。法界宽时紧。毫毛不可欺。幻中来饮酒。空外自观棋。手笔谁轻重。光阴岂疾迟。独饶平等性。寄上绿杨枝。观法真成套。禅那竟不灵。行中常自坐。闹处每闻经。淡色衔浓色。金星化玉星。梦魂无限事。说出少人听。一极浺瀜意。留心已不堪。何人谈六相。无事且三餐。佛出花枝现。心空镜影涵。幼童弥可喜。毬舞自交参。彼我交相用。奇哉总佛陀。邪通矜缩地。幻苦欲奔波。今日原无事。闲中且作歌。横空明镜在。一一总新磨。一二犹成妄。何劳计有无。梦中分别困。醒后性情如。雨雪谁年月。文章孰鲁鱼。泠然全在目。万遍画葫芦。一部庄严典。都成破碎痕。尚无真我相。谁是法王恩。经卷空尘杂。光明梦觉存。执之何太苦。飞舞任乾坤。此诗亦名梦游十首。

  悟开事略

  (常州)董净空

  悟开。住常州天宁寺。生平唯务实行。过午不食。夜不倒卧。常坐一室。精勤念佛。诸弟子有馈送者。辄拒之。临终数日前。遍别诸友。届期神色𤈍然无疾苦。顷刻化去。已而复张目云。我适出寺门。至木桥而返。今直往西方矣。言毕寂然。初有塔愿未了。既迁化。其沪上弟子某。见师嘱以塔院事。逾月。其弟子挟赀往天宁。方知师已化去。众莫不嗟异。同治年事。

  行僧广寂赞(并序)

  胡镜之

  读常州赋注。见广师事。喜而赞之(常州赋注云。广寂。姓冯。初名时熙。更名定中。万历乙酉乡榜。通判广州。弃官归。依云栖剃染。舍西园。唱众放生。建十方庵。接待云水。专修净业。劝人戒屠宰。每跪而哭。夏月不驱蚊。卧芦苇中。任其囋肤。塔于华山之佛手洼)。

 观时识势  弃荣谋枯  莲华芬芳  吐之弥腴
 自他体同  能所都卢  慷慨敷陈  仁言利敷
 吁嗟兮  葫芦妙乐是真珠

  阿弥陀佛篇

  朗 月

  弥陀是一一人心所同具也。至于浑忘之极。除阿弥陀佛四字外。别无所短。别无所长。而人遂以阿弥陀佛名之。亦奇矣。泰州北门公侯庙僧瑞棠。孤单而纯懿。衣食随时。不求足。非戒不履也。无欲无求。世莫测之。每观世相。慨然曰。身若流萍。去来甚易。谓同类曰。慕道怀仁。触类斯在。世人之误。由爱易动而守不坚也(每与好佛人家有来往。虽日中。或神倦。径入室中卧。醒则翛然去。全忘顾忌。世人亦绝不顾忌之。奇矣)。己卯八月。微疾。端坐绳床。口诵弥陀。形气调静。终于剃度之庵。春秋七十八。

  修西闻见录卷一
卍续藏第 78 册 No. 1552 修西闻见录


  修西闻见录卷二

  东土 鸡园偶 集

  量海尼传稿

  蒋元亮

  往常与玉尺家居。考订净土文字。四众中独少尼之著作。窃谓天地清淑之气。必不以类而有所轻重于其间。况方以类聚。则同类之身。必引同类。岂但有身教而无言教者乎。玉尺既出家。谋刻藏经。往来吴越之地。乃获见影响集于古明姚上善之手。其中著作。述净行者多。盖比丘尼量海之笔也。既与同人酌订吴门四众弟子诗。即以影响集入焉。而净土之人文小备。嘅尔叹曰。人何必相逢相遇。乃为净土知音乎。如李素真冒其孝钟培栋熊秉忠陈鸿谟乘戒量海诸上善。皆未有一面之缘。而精神如不隔。其在左右者。或数年而合离之感。往往于心境遇之。如文明周国定甘云开陈灵复茅慧云蒋慧生之辈。空中变化。未得其端倪。则此世他生之成就。能不令人思且望耶。量海。戒定夙根。慧心初裕。上品之资也。其集中尼戒一篇。尤见东土大乘气象。

  广元哀词

  (泰州)冒同庆

  当全藏之未刻也。或有以种种放生念佛之书募刻者。虽非大宗。亦火之前相也。而广元辄先赴之。元。泰州南门外某庵尼。年既老矣。而志不衰。玉尺兄弟在泰久。与广元有刊刻龙舒文之愿。言既成。元已卒。盖含此净因以往矣。玉尺出俗时。行过某庵。而元已无踪迹。有人言。此处尚有信心人。可续募小缘以助刻资。玉尺事多。故未往。然心心忆之。同庆。邑人也。为作哀词示后学。词曰。

 光华冷淡  阒无人兮  宿草芜生  塔影沦兮
 法幢盈空  唯一真兮  莲花部主  慰汝神兮

  量海轶事

  (苏州)姚古明

  量海。避兵有恶疾。人曰。既是大修行人。何故有此恶疾。答曰。此一一波罗蜜。非汝所知也。临终时。彻夜呼余名。既卒。人以告余。余曰。此时真吃紧。念佛未遑。岂遑念我。

  宝念出家之切

  胡镜之

  宝念。江苏候补县王君荫福女。母早卒。随父署县任中。一日请父欲有所言。父命之至。以终身事父为言。父许之。久而移寓泰州。父请刻经僧为说菩萨戒。并请书镜影钟声以示之。稍有所明。未彻也。又随父至江宁寓。遂至接引庵。出家志甚切。于其年之冬。遥礼刻经僧。削发出家。不久遂卒。刻经僧为订出家名字。未及知也。其勇于脱尘。而疏于觅法。盖入佛未深之故耶。然其迅速精进以自全其天。则亦可以讽世之为修行而终身不决者。

  灵义传

  (金陵)朱 生

  灵义。江宁马氏女二顺也。年十余。见玉尺。倾心受教。性警敏。能解大意。既而病。欲见玉尺不可得。命作书请玉尺渡江。家人诳之。不以信达也。玉尺有他事致书金陵弟子。灵义忽谓母。师有信到。何不探之。精诚通感如此。可谓哀矣。养病于药师庵。待玉尺不至。自知期迫。对佛落发为沙弥尼。玉尺久而渡江。知其事。访其处。太息久之。祝其魂魄。祀之于海天精舍。追说菩萨戒。称之曰菩萨沙弥尼。灵义虽苦于病魔。然心光朗然。至死不变。其不隔于无量光。盖可知矣。

  宝进进字说

  石 麟

  宝进之遇人不淑而知退也。必进于道矣。既志于道而未得所依止也。进必化为退。然退于一处。非退于处处。其进犹存也。勇于义。自愿效力花严。处移而心减。不亦退乎。然大退者数人。而彼勉力以完其半愿。而周旋于玉尺之前。而退中之进象也。至于得地安居。披衣削发。而格于心境。不复与善知识轮诚意而写天真。真进之机何在乎。宝也几何。可吊也。与其进也。噫。

  能持事略

  (绍兴)慧 音

  杭州太平桥叶庵住持尼名能持。年六十九。己卯七月二十九。自知时至。集众念佛。端坐而逝。面目熙怡。方炎暑。次日封龛。形色如生。飞蝇不犯其几筵。此真净业所感也。杭州近日比丘尼中。以穆庵慧师叶庵持师。为名望最著者(杭之客尼莲化。病归。卒于无锡舟次。人甚恳切。但慧解不起耳。仁华每提醒之。犹未甚得力。惜哉。仁华。亦江南尼众之杰出者)。

  明恒传

  德 修

  明恒。先为优婆夷。住宁波乡之青莲庵。专修净土。因病。遂剃发。念净土堂未曾完工。病中每抱憾。有妙理法师者。示之曰。世事未了。有人替汝。生死事未了。无人替汝。今宜收下。一心归命矣。又有式教大师者。亦时来警䇿。遂默受善诫。妄想芟除。一日晨朝。忽谓大众曰。今日巳时可行。或问曰。巳时向那里行。曰。汝岂不知西行。至巳刻。果安然坐化。

  论曰。善知识之恩。大于父母。能使善根散而复聚。观于明恒益信。世之学人。犹往往不知择友。悲夫。

  修西闻见录卷二
卍续藏第 78 册 No. 1552 修西闻见录


  修西闻见录卷三

  东土 鸡园偶 集

  丰伸布赞

  (海陵)程绍昌

  丰伸布。长白职官也。与妻笃志净业。临终有应。赞曰。莲出双花。官居几品。回首旗常。冠裳鼎鼎(在道光咸丰之间乎)。

  书吴刻花严合论后

  (无锡)余 治

  龙湫三叠。安庆抚暑之古迹也。妙公曾与署中丞方伯吴公坤修。坐其中。订刻花严合论之议。吴之言曰。临江之塔有神焉。予随征红巾时。颇获其助。今署抚篆。力新之。铸金银铜铁铅五佛身。唯铁不中程。命委员重铸。三铸而不及其初焉。知佛法一锤成就也。又曰。钵盂竹笠行脚僧之物。余皆有之。坐园中。闻鹤鸣泉涌。有山林之想。吴既毕合论之功。遂卒。鸡园水陆。岁岁祀之。吴刻经。不欲署其名于经尾。念佛之余。刻指月录棱严咒疏及释氏十三经。管杨诸居士等。实左右之。以回向净土。

  周贻朴事略

  (泰州)陈 第

  周贻朴。官两淮盐大使。性笃雅。深明佛意。蓄内典千卷。日以净业为事。尝与龚舫赵煦诸居士相往还。栖心净土。临终安详。亲见三圣而逝(同治年中)。

  序龚令事

  (泰州)程宇光

  近世宰官中信佛法者。或存或亡。其梗概各不同。若龚大令舫。助守淮城。精诚通感。一家眷属。笃志修行。接引佛机。虚心护念。实名兵火劫中之甘露瓶也。玉尺未出家时。曾与文明僧往候之。信宿而后去。每述其人之梗概以为不可及。舫字书舸。以前署山阳县致仕居淮城。卒之时。沐浴更衣。自称快活。其胸襟盖可知矣。清净其神。土不隔也。

  论张净庸

  汪善庆

  一切事皆自无而之有也。一切事皆自有而之无也。净土法门亦然。金刚密咒。出于五方字种。中无生也。东不动也。南平等。西净土。北解脱。莲花部主。本在一切处之西。厥名无量寿。十二名号最后日月光。香光庄严。从一微尘法门。而示众生以入路。众生机别。遂不一其品。从一现三。从三现九。观大小阿弥陀经十六观经。不较然哉。必欲依一门为究竟。何可得也。张君净庸。以净土往生。导人先路。神迹双清。唱随同志。白毫光摄受。事理必然。而必执常寂光以绳之。泥矣。

  陈抱净轶事

  蒋元亮

  孙墩史由敦之家。有双笛焉。由敦之子吹之。吉庄之陈子唱道家斗号。响彻云际。足以降天神。既而以玉尺莲修法门稳便。专志欲西。不闻此调矣。邀玉尺渡王家河访一僧。僧澹然无䇿进意。陈怒而去之。友人赵大礼。居十里外之竹园。邀玉尺访之。赵旧与玉尺习。而老矣。数年不见。隐声匿迹。久而见之。陈之年犹未远于童也。陈名不记。记其入鸡园时。初更为抱净。继而过鸡园。访玉尺于百日关中。不信宿而去。遂不复见。死焉。心不颠倒也。抱净兄弟五人。居第三。余皆习诵念。如诸仙童。颇灵秀。抱净死。气日散矣。朱竹咸其师也。遇于馆中。每共食。后十年。见于吴氏斋中。又一年命车来访。苍然一老。志若童真。好读高峰语录。抱净妇翁史某。远近昆弟三五人。多喜念佛者。

  礼翁吟

  陈 第

  有礼有礼一老赵。瘦骨清净步履峭。生子三人肖不肖。玉尺问之语且笑。子不足爱爱在道。不以爱累身。不以爱累心。莲花香满刹。写出礼翁吟。胡公书院泰山下。玉尺大礼通情话。陈痴赵俊两无疑。海陵一幅新图画。我若先君去。君亦不得住。多少音声起乐邦。笙箫一片开灵路。留诗作识君休忘。莫令玉尺持短长。

  传述陈第事

  (仪徴)于养浩

  陈第。泰州文生。好善。兼嗜佛老家言。冷淡萧条中。盎然有春意。每夜课。至亥子犹不休。茹素放生。而不戒于饮。酒之味。经之义。若有得。不自知。临终披缁而去。自称玉成子。

  程宇光别传

  蒋元亮

  程宇光。泰州诸生。中式顺天乡试第一人。在京师。喜与英杰之士游。士之谈性学者少矣。有所说。或不长。宇光偶见畸士之言身心性命者。奇其说。返泰。见玉尺而述之。玉尺心知其非。然观宇光气甚雄。不与辩。乃着身心性命一卷。畅言三家。而各表其同异。既刊布四方。宇光见之。乃折节叹服。稽首于前。曰君若得道。首当度我也。遂次第阅内典。与咫观老人。以净业相砥砺。自作挽联云。入佛已迟。莲品但求登下下。做人最苦。尘心那复剩些些。曾蓄素珠一串。香一瓣。命终时。顾家人取此物。持之而逝。曾以病至秦塘之鸡园。叩青鸾子。示云。身何以病。心病之也。心何以病。身病之也。宇光叹服以为名言。为鸡园弟子。号曰蓝霄。鸡园筑屋。宇光书楹句以赠玉尺曰。垂老获闻无上谛。此中成就许多人。笔意生动。精神跃跃纸上。

  钟培栋小传

  程宇光

  余有问字弟子钟生。名培栋。年少壮。气清心厚。有志于三宝。闻玉尺之风。将赴鸡园而一谒未果也。其兄死。则请余代乞玉尺作法以度之。未几而培栋亦死矣。玉尺哀其志。祀之于鸡园。而问培栋之生平于余。余曰。培栋。净土中人也。气象浺瀜。修持无迹。玉尺所著念佛诸书。最喜读之。久而益纯。心身不远矣。使天不促之以死。何一见之难哉。将率其眷属。以求一行三昧于君也。卒之年。同治乙丑云。

  十五洲初图䟦

  蒋元亮

  大江南北之中。有洲焉。长数十里。宽亦十余里。洲之北。熊姓庄屋在焉。熊有子曰秉志。陈君培栋之流亚也。年少而志笃。抱才而信法。心依玉尺久矣。未及见。一旦而死。玉尺哀之。后以他事至洲。欲购竹园以隐居。欲见志而不可得。为初图以识之。每一披览如见志阅玉尺之书。念弥陀之号。精神相遇不远也。

  郑老人别传

  胡镜之

  咫观老人。妙空子之父也。籍江都。为廪贡生。年七十一。卒于鸡园之弥勒殿。殓时。或闻空中有异香。妙空子不克送其终。士烺送之。既赴园中。遂与熊子泽春等。诵涅槃以超𥴱焉。明年水陆。首奉其名以入位。或言其仗道场三宝力。得入净土中中。盖神明示兆如此云。老人性谨慎。笃于宗族。能作行书古近体诗。晚而锐志于学佛。烟酒荤血皆断。课佛甚勤。看经甚力。虽未证第一义。而心知之。用浅浅以引人。因而入佛者颇众。与徐璧如程韬庵先生相往还。事青鸾子谨。生平境界。略见于诗。老人姓郑氏。名应房。字驷卿。晚号且翁(住鸡园一名曰蓝光)。

  于蓝澄事略

  (泰州)孙灵波

  于养浩。一名守朴。又号蓝澄。仪徴诸生。居鸡园数十年。心平气静。晚遇妙空子等。遂作净土课。绵绵不断。后以病卒。虽涉猎道家。而心重佛法为第一。晚十余年。颇有功于佛法云。

  忆守镜老人诗并序

  (湖南)曾传锴

  万兆熊。一名守镜。江都监生。在鸡园最久。与于守贞练东霞诸有道者习。既老矣。与修士接见。循循如孺子。与玉尺有净土愿。自号静安。念佛四十八万以回向。自少壮每日坐香。至老不辍。作圆通道场二十五个月。恭敬诵持。毫无退怯。于鸡园事。始终竭力。为第一功。或谓兆熊先作秦郁林先生仙徒。后闻法华。再熏起佛因云。

 仙翁故迹渺江流  秦氏园空八景收
 故老几人缘尚在  圆通无碍镜中游

  陈定修事略

  (通州)李汉卿

  定修。陈氏子。籍江都。幼年入学。气清才俊。忽感寒疾。不能起。有劝之依玉尺以终者。定修颔之。故得今名。虽不逾时而卒。佛因兆于此矣。𡩋之朱。通之潘。如之蒋。泰之周。皆有志有才。而猝然天折。晏子春秋云。丛兰欲茂。秋霜悴之。玉尺经营刻藏事。叹人才不足。岁祀诸君于水陆。宛转悲思。穆然意远。噫。

  吴小泉

  周国定

  小泉。江都人。好往来坛墠。习读诵。初作圆通期二十五月。兼立净土坛。以念佛为助。小泉既精心诵圆通。复自潜心净土。因同行者少。故未能深入也。既二十五月毕。小泉复请每年一次。以二十五年为期。虽期未终而身死。然其志可嘉矣。水陆既开。小泉以道装充表白者再。熏习于大乘已久。其去也。盖不出乎观音势至圆通方便而能自立也。噫。嘻。

  吴抱惕

  蒋元亮

  吴抱惕。初为红巾所陷。自拔而出。恨遇凶邪。自深忏悔。入鸡园。勤奉香火。求念佛法门。未能精通。思欲谢尘服。入道场。毕此一世以求道要。不能遂其愿。一旦命终。斋志以殁。品地未超。可惜哉。

  韩士余传

  童葆澂

  韩士余。江都人。往来扬城内外。兼习吏事。通音乐。而有志于净土。全藏之刻也。玉尺得长者论于万寿寺。临取时。匇匇遗其尾本。阅时久矣。心不释。士余忽至。玉尺问所往。曰扬城。能为致信于万寿寺乎。曰能。既去。久之无消息。士余有眷属在张纲镇。玉尺过之。其眷属直取诸柜中而与之。吴中丞施刻此书。即据为底本。或曰。枣柏之刻全藏。自华严合论始。今亦从此始。殆奇遇矣。士余亦有奇气。老而目昏。不多出。数年乃卒。时光绪丁丑也。

  赞汪法如居士

  (江都)徐国桢

  汪善庆。浙之诸生也。初不信佛。见四十八镜全藁。渐入法要。忽然勇猛。即举弥陀四字为话头。昼夜逼拶。溺器倾于榻而念不止。自谓透初关也。然亦非无所得。着藏龙集若干卷。自名法如云。

 岳岳其骨  炯炯其光  说赵州话  游郑公乡
 武林之弼  邗上之芳  死而未罢  经籍之光

  徐训导小传

  (通州)潘一山

  徐国桢。字璧如。别名西来。江都文生。就职训导。蚤年有疮报。忏罪为善。兵警中。念佛消息。从吕四达砖桥。国桢实开其机。而许中亟乃钊赞成之。许樾身王荃汪善庆和之。咫观老人移宇光鸣皋映带之。颇见一时善机之转。江以北。水陆之道场。藏经之书本。推其端倪。实基于此。而人不知也。国桢后为焦山救生局员。在大江南北之中。多接见英奇卓越之士。遂卒于山。生平净愿甚勤。幼女守贞。亦有修行之志。

  胡槎仙事略

  冒同庆

  槎仙。姓胡氏。江宁人。笃志为善。红巾之猖獗也。避兵警者转徙流离。触锋𨦵而遂死者以万万计。玉尺与槎仙及孙慕莲三人。以实行善事相砥砺。愿于海濵。共护生机。以保通泰如一带避兵警之善根众生。而振起其修行气脉。其时郑王许汪徐。翕聚而谈净土。诵护国经。高氏与僧清彻。映带其间。甚盛也。无何。瓜洲镇江之贼败。金陵收复。数年后。复故土者纷纷。而海东之消息。亦渐杳矣。王居淮。许宦于江广。汪住扬城。徐司焦山放生。郑出家。孙乃自居镇江之故土。胡由江南至石港。由石港至江南。卒于江南新开之田。而不能再晤。可惜哉。胡之女。生而白发。决志修西。亦熏于乃父教也。香光中精神往来。熏发必多矣。

  何琴轩

  (如皋)石 麟

  何君。如邑诸生也。性迂拙而有大志。才不足以济其用。每悒悒然。常心系净土。劝人受菩萨戒以成就净土。未能纯其修也。于三教圣人。互相异同处。未得其要领。欲兼宏之。致书鸡园。千万语。悲苦之心。愍众生。依恋经藏。殆无有能及其愚者。数月无消息。问之。杳然已长逝。悲哉。

  序蒋元亮无量寿佛十颂

  (江都)熊润生

  世之作净土文者。或笔不高。或不见快。或学不优。故所述不足动高才生之听。妙公病之。于如皋得蒋生十颂。乃叹为杰作矣。蒋生。名元亮。字步陶。食饩蚤。丧偶不再娶。甫三十余。遂卒。其补志及诗歌吾未见。见其无量寿佛十颂而已。元亮生而颖异。知见甚正直。未闻佛法时。不欺因果。崭然见头角矣。经史之外。如水经注说文各邑志乘。多留心考核。文笔杰出。诗字雄古有神。非如皋一邑之士也。然一邑之士。无不仰信焉。将出游于江上。经营藏经。事缘未集。而病早乘之。以至于死。乃独以文传。可哀已。抱负冠一时。神明清极而有用。入佛法不三年也。已能哮吼。师子儿哉。馆中教生徒。晚饭毕。不令人在左右。手内典一册。倦则依床。以灯就之。往往膏烬天明。卷犹在手。盖其精进如此。故未见其止也。游妙公之门不以谀。遇不可。或侃侃有言。言必以礼。即其言。考其行。长令人思云。其十颂曰。

  悲愿第一

 光明一际  谁佛谁生  东西净秽  现此化城
 无始以来  互为眷属  愍彼昏衢  然斯宝烛
 非一光明  非众光明  愿光交罗  摄尽有情

  胜因第二

 不立语言  不废文字  十面纵横  无非佛事
 于苦世界  现妙音声  声中说法  劝我西行
 无东无西  全付一佛  即此娑婆  了不可得

  持名第三

 谓佛无情  何以住世  谓佛有情  孰取孰弃
 一念相应  心现九莲  瞬而失之  十万八千
 韵满乾坤  香熏庭户  心心不断  非新非故

  感应第四

 佛远乎哉  人人皆圣  就而呼之  乃无一应
 使佛应我  如我应之  顷刻成花  何叶何枝
 一母千乳  日哺其子  子欲求乳  张口即是

  接引第五

 掐断苦根  推开情梏  一切众生  大梦同觉
 佛非圣者  生岂凡夫  𢹂手同归  竭尽无余
 不知主宾  亦非先后  法报化身  一齐授手

  往生第六

 忆佛念佛  佛不立我  本以净因  成斯胜果
 花色花光  了了分明  慈悲摄受  生入无生
 浩浩劫波  纷纷彼此  一念还源  不劳弹指

  法言第七

 百亿莲花  互灌光明  一一花中  流佛音声
 见相两空  是名寿者  无量光明  说此般若
 法筵清众  大海潮音  遍十方界  云何不闻

  品位第八

 本无人天  唯有池莲  花开即佛  见何有焉
 高低同观  巧拙一手  失乳之儿  尽遇慈母
 一心当令  三障本空  九品是一  位位圆融

  善友第九

 莲花刹海  涌现毫端  于一刹中  普集人天
 衣裓香花  诸上妙供  此往彼来  而无所动
 烨烨花开  光照恒沙  无一无异  非自非他

  宏法第十

 一切国土  有漏所生  诸妄消亡  一真圆成
 依真而住  岂缘三受  此乐已极  不知其有
 巍巍神力  妙用难停  秘密周护  本愿常灵

  论生前七事忆潘君

  (通州)李汉卿

  潘君。州之文生也。生平谨笃。锐志入佛。虽才气不足以副之。而志深悲切。浑然一真。生前七之作。君预焉。封其牒。命妻守之。临终。念不改。焚牒而逝。逝之先。见三宝像云。

  孙兰舫小事记

  (甘泉)梅香国

  孙君兰舫。幼读书。长为童子师。性能豪饮。善谈论。闻鸡园玉尺之风。不远䟦涉而依焉。遂尽弃其豪谈善饮之习。而纯心受学。从游白下。舟中校梦游集。见万里无寸草句。大疑之。道念益坚。从游武林。襄事于经坊。猝然而死。死之前。因果较然也。于净土一门。熏习年余。所钞玉尺净土诗。以千计。每钞一首。必涵泳其词义而后运笔。盖九品之莲花香又吐焉。玉尺祀之于蒋潘二子之次。并为文以招之。

  书周君事示同人

  (如皋)石 麟

  周国定。泰州人。读儒书未竟。游鸡园。因缘遇妙公。遂信佛法。以未能专力于第一义为憾耳。为人之心亦切。用心或过。则机事现而神太锐矣。于水陆道场。及藏经。有立功之处。为来复门庭。支持年余。不留余力。灵机本一。未返本而遽终。可惜哉。其亡也。以丙子七月。坐听念佛而逝。

  新建萧君事迹

  一 愿

  萧君。江西新建人也。光绪丁丑。年五十岁。三月四日病。越三日。卒于沙沟寓斋。念佛而逝。生平于佛法颇恳切。曾一赴鸡园。与其同邑马君。同依玉尺。马君述之。从容而逝。颇近作家也。

  程松岩童亦舟两人小记

  (甘泉)梅香国

  将欲自奋于一路。则必恳切并力破境界以入之。必有奇效矣。然至于破境界以入。有几人哉。夫世之境界。情量为之也。破情量尽则境界亡。境界亡而境界都成自在矣。松岩以病卒于前。亦舟以病卒于后。人皆未老也。事业皆未全也。松岩恳切而未超。亦舟徘徊而未断。抱乾坤之清气。而锐志修途。尚有随境之心未亡。而滞于中品之境。噫。二人之培植净土者。何尝不深也。往而复修。幡然改辙。必神受弥陀之点化矣。

  谭壬生事述

  陈 第

  谭壬生。常州人。避兵警于如皋。好蓄佛书。心超而气清。不凡骨也。如皋介通泰。邗江舟东入。路必经过。净土之因。与行人而俱到。故久而益畅。如是者三年。兵事靖而人多散。或有退志者。壬生兄弟。卓然不凡。殆铮铮然矣。不数年。玉尺以事住常州。欲访其人。已逝久矣。烟水百城。何堪指着。然每系人思也。

  李汉卿传

  石 麟

  汉卿李君。通州文学也。年三十余。品纯而气静。与宋一峰及潘氏兄弟游。皆与玉尺习。每举莲邦消息以劝人。家中人多熏化而入。光绪初早卒。卒之时。神明颇定。念佛之愿不忘。倦倦以莲邦消息为念。欲通行于其乡。以畅净土之因。盖菩萨之用心矣。母妹及妻。信心皆足。

  童宝静传略

  胡镜之

  宝静。姓童氏。名葆澂。字叶舟。常熟诸生。候补训导。年五十有四。于光绪四年正月一日卒。卒之前。病吐血。病中一切烦燥。惟闻念佛声则调伏。亦于念佛音声中安详而逝。心不乱云。常熟刻经处之立也。向背者不一。宝静以纯笃之修。介乎范先生西民朱居士葆之之间。才锋不露。而忍力甚优。于第一义未能解脱胜出也。然不起私意以扰公是非。又多助行。亦近来修士中之不可及者。尝恳切问净土花严之同异。玉尺以六相示之。使自言同异。又问往生净土庄严虚空楼阁。两愿大小。玉尺以十玄示之。使自思大小。宝静思议穷而踊跃至。曰。拖泥带水图。不复作矣(宝静画一人扯车。车上满载妻孥用物。名曰拖泥带水图。使人题咏其上)。将永思永言也。

  六相(总别同异成坏也。一切法皆具此六。随拈一法。六相现前)十玄(同时具足相应门。如海水一滴。具百川味。广狭无碍自在门。如一尺之镜。现千里影。诸法相及自在门。如金与金色。不相舍离。一多相容不同门。如一室千灯。光光共住。秘密隐显俱成门。如秋空半月明暗相衔。微细相容安立门。如水晶之瓶。盛多芥子。光影交参涉入门。如帝网千珠。重重相映。托事显法生解门。如擎拳竖臂。触目皆道。十世隔法异成门。如一夕之梦。回翔百年。唯心回转善成门。如满天星宿。互相宾主)。

  程君竹溪小记

  冒同庆

  程君以干事之材。专营善法。蔚然人望。苏垣显宦多知其名。有灾赈各务。多用之以集事。同治十三年。直隶水。再往佐赈。伯相颇重其人。留办既久。遂卒于天律。或曰。难民思之。作祠以祀之。程君信佛甚深。念佛亦切。其卒时亦不离念佛之因。年厶十厶。名厶。字竹溪。

  郑同轶事

  熊润生

  郑君。名同。苏州人。兵燹后还省城。以童年。力争于强家而复祖业。顾殷殷然有志于佛。虞山之张。通州之潘。最相似也。欲赴鸡园。随玉尺养性以终。愿未酬。以光绪三年卒。卒之时。嘱其弟曰。刻经僧有所托。我虽不复能为彼集益。然我心何可不尽。必为我刻一卷大般若。以志我之向往。神明不乱。因果较然。往生之品也。

  余莲村翁行事

  熊润生

  世所传文惠先生年谱。举其同于儒者而着之也。其实莲翁之心契第一义谛也久矣。世所传一得斋全集。举其有言说而笔之于书者而表之也。其实莲翁之虚心受益不择方内外也久矣。世所称演剧刻图劝善保婴诸实事。举其彰于耳目之前者而传之也。其实莲翁之栖息神明于十万亿佛土之外也久矣。闻之友人曰。莲邦消息之书初出。莲翁于常熟友人家阅之。曰。此义已浅。而以之普导世俗也。犹嫌其深。呜呼。莲翁之婆心谁得知。而观其所言。可以知其心中之尺寸。惜乎未得专致一路。而散善波涛太众也闻其临终。能统散善之力而回向一门。噫。切矣。

  许贞恒居士入佛小记

  (泰州)李景邺

  昔四十八种丛书(今之宝色灯云四十八镜等。皆其一种也)。为徐璧如所节录。久而其稿依人而迁于吕四。有汪善庆者。与徐同馆于许之寓。稍披阅而谈及之。而灵虚子又从而和之。遂隐隐有念佛之机欲动矣。许贞恒居士乃钊。灵虚子樾身之叔父也。自中丞罢官后。因江浙未靖。流寓海濵。一日叩于神曰。我欲学佛学仙。以何为妙。得学佛之兆。又叩念佛有光乎。答以有光。遂决意命家人以念佛。印深老人。灵虚之母也。与同其姊。悟源其侄女也。还西悟真。源之同辈也。一唱众和。念佛者以百计。因而作书致玉尺。招之东游。以畅念佛之因。实贞恒居士转之也。初。贞恒为学使。差次乘人舆行水中。忽闻木鱼声。久而不相离。数日矣。心异其故。途中岑寂。心虑灰凝。试以阿弥陀佛四字微转于胸喉之间。乃木鱼之声。与佛应节。试速之。鱼亦速。试缓之。鱼亦缓。乃累世之远因也。其先寓泰。曾邀玉尺一见。在吕四未见也。玉尺出家至杭。贞恒相见甚亲。出力以助刻藏之书者三年。久之。玉尺募刻般若等经。兼立法云经坊流通法宝。贞恒居士出力相助如初。然常以为孔子之书。妙理本畅。或以注而反晦。于蕅益之四书解。心向往之甚切。其卒以光绪戊寅。

  书彻如居士事

  梅香国

  张君昆弟在虞山。与刻经僧习。知刻经僧集诸稿以成闻见录。手书其先人事以付之。其词曰。先父法名今达。字彻如。少好道家书。既而疑其说之非究竟。求内典读之。曰。此真我身心归宿处也。一意佛乘。栖心净土。年二十六。大病。持西方佛名不辍。一夕忽曰。见佛光隐隐。我其往生乎。配厶孺人。以割股为求寿。病寻愈。因避寇东乡。礼问竹师。受八关斋戒。返故居。事繁。课转稀。同治六年病。持佛名。未及前之明快。家人助力。乃安然逝。年三十八云。刻经僧见彻如居士手钞数种。精到绝伦。每有回向。辄偕二子书名。故其人虽往。而一家与起于莲修者甚纯。未始非香光熏发之力也。

  西园道人传

  杨省愚

  道人。姓谈氏。名廷桢。字凝生。西园其晚号也。世居常州西门外。自幼沉静。游乡先辈王逸云先生门。汪知其不凡也。纳为甥。弱冠。入邑庠。输粟为教谕。殚心经史。有济世志。无何失偶。遂归佛乘。宗教兼通。老宿目为法器。晚更专心净土。曰愿学观音度众生。即䥴为印。于城北乡郑陆桥创念佛社。信者甚多。同治某年月日。感微恙。自知时至。曰。吾当西归。众涕泣请留曰。无已。再住一年耳。预戒众人念佛两昼夜。众请法语。曰。接物勿高声。忙中勿忘六字。勿破戒弃前功。如常早课。堂中西向。加趺而逝。一昼夜始殓。危坐如生(净空曰。吾闻西园道人往生有化佛垂手异香满室之兆)。

  吉德兴十三岁事

  吉 母

  小儿德兴。年十三。姓吉氏。隶江都。生一年而丧父。自勤于学。初不知有佛也。读诗经论语古今文章而已。病中无杂语。唯言穿衣着履。身是状元。遂朗诵生平所读文字数万言。命换衣服。曰。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在空中来接。光绪五年正月十日辰时。念佛数声而逝。

  书奉化杭州两居士事

  德 修

  奉化某居士。修净土。冬夜。忽自言佛来。遂汗。披小衣而已。妻以棉衣加之。掷地曰。吾欲往生。汝勿来扰。遂念佛而逝(同治末年事)。杭州郑元隆居士。法名得道。持素念佛数年。光绪元年三月十二日。自知时至。命妻集家人同声念佛。以助其往生。念尽一枝香。遂微笑坐脱。

  韩清尘小传

  张 寂

  吾邑接待寺。自光绪辛巳。同人阐普仁截流大师遗法。启春秋念佛道场。其间䇿励精进者不少。而梵音清妙。悦可众心者。必以韩君清尘为第一。清尘初奉佛不甚明理。近岁阅净土诸书。略识一心三观旨。病时见壁上现佛相。初文殊。次普贤。观音。既而三圣毕现。然迫于遇。未能全体放下。得善知识开导。乃省临终日。谓其妻曰。吾今日不起矣。毋相恋。惟一心念佛自晨至夕。佛声不绝。遂逝。后昙影之逝十四日。同邑有方妪者。亦于是月念佛而去。他无瑞应。惟气绝而顶缓云。

  修西闻见录卷三
卍续藏第 78 册 No. 1552 修西闻见录


  修西闻见录卷四

  东土 鸡园偶 集

  周婆事述(山庵杂录)

  无 愠

  鄞县宝幢寺周婆。修净土。每正月不语不卧。暑则施茶汤。尽一月。年七十余。忽梦大莲叶。满覆宝幢。自持念珠。经行其上。感微疾。邻人梦幡盖入其家。黎明访之。婆已合掌念佛而逝。

  唐孺人母子缘述

  (泰州)朱竹咸

  今音老人唐氏。初以往生陀罗尼教其子玉尺成诵。玉尺屡梦见大身人。金光赫然。一日问曰。人生必有死乎。老人曰然。然则天地亦有坏乎。曰有。玉尺疑之曰。天地坏时。人死时。别有不坏之境不死之身乎。且未有此天地。未有此身。我在何处住。既有天地。既有身。我从何处忽现此心。必有不待生而自足者在也。玉尺有过。老人挞之。玉尺问曰。母与子一体乎。曰一体。一体则母何为自挞也。老人笑而止。及玉尺入泮娶妻。老人病且死。玉尺避兵警。老人精神现梦。玉尺出家。老人岁岁入水陆道场。故知老人不坏之境。不死之身。长在玉尺之上玉尺之左右。

  常熟某氏妇事述

  石 麟

  丁丑六月。有送摩利支天像于栟茶之妙香庵者。晤徐君三人。好佛法。言其戚缪沈氏者。常熟人也。有义母焉。生平好供养三宝。病中感梦。因为夫置妾。而自力于修行。其夫恶口谤之。受嚼舌之报而死。沈氏愈精进。临终预知时至。具斋邀亲友。自居首座。谈笑而逝。平生能前知。有火灾。命预作纸屋以代之。家人以为痴。纸屋故不全。后果有火。独焚其未有纸屋之数楹。

  杯露记

  (通州)李汉卿

  长兴朱保之妻曹氏者。虞山人也。初名妙昙。刻经僧游虞山。保之请主其家。昙出见。求菩萨戒。玉尺未敢𠃔也。姑语之曰。汝知清净莲花不易入。光华映带之可也。易其名曰莲映。后于乙亥六月十八日。偶过其家。莲映令其子。捧露一钟进。玉尺曰。清至此乎。明年昙遂病。病六阅月而卒。

  虞山莲韵记

  石 麟

  常熟东南有王姓妇。年三四十矣。于同治辛未。闻玉尺赴虞山。精诚来谒。莲语曰。彼之欲见师已数年。今适满其愿。见之后。于花严消息。踊跃能入。玉尺借端开导。引入圆宗。俄而别作偈寄之。并勉其子之读书。甚悉。有五百金。欲作第一佛事。存于一处。其卒也。友人不克践言。可惜哉。妇某氏。法名莲韵。

  徐太夫人传

  徐国桢

  太夫人。徐宫保女也。幼慈慧。适钱唐许刺史玉年。敬顺有妇德。遇三党以恩礼。不因贫富异。待下无疾言无怒容。生五子二女。皆贵显。太夫人恭谨无奢念。自减省以作众善。冬棉夏药。放生济急。于三宝因尤尽心力。人有以未来富贵祝者。应之曰。福报尽落轮回也。吾唯求生西方以了生死。自署名曰印深子。自此以后。每朝夕唯以念佛为娱。家人化之。故净土法门。复能盛行于三江淮海间。四方人苦于兵。而板舆所至。每有安乐之想。盖隐隐保全无数矣。初以避兵警故。寓通之吕四。其子灵虚子。与友人妙空子。及西来徐子。法如汪子。幻有王子。以净土圆义相切磋。灵虚子有所悟。必入以告。故太夫人洞明事理。一意往生。阖家既回向净土。亲族熏化。皆归一愿。盖指不胜屈矣。同治甲子夏。习静焦山。有太湖渔人。得弥陀像。梦此像嘱其献于太夫人。因筑香光楼以供。且书其两楹曰。宝地豁开心境界。江天妙写佛音声。可见其启发者甚多矣。乙丑七月夜。佛光明现于室。圆相灯火共化为红莲花。大尺许。辉华掩映。初以为异。既而思之曰。此殆以火中莲花之义䇿我也。丙寅。在扬寓。夏曰感微疾。愈两月。忽曰。吾将归矣。家人以为返杭州去也。太夫人笑曰。非尔等所知。七月四日晡时。起盥洗易衣服。自见光明满空。异香充塞。光中有僧。着水田衣。持锡杖。旁侍一童。作相近状。乃召眷属而告之。且勖曰。我无挂碍。尔等皆念佛。自亦念佛。继云莲花至。遂命将所诵西方公据二册焚化。一时许。自云见佛来迎。乃含笑仰视而逝。五日子时也。太夫人既卒。室中有异香。顶暖竟一日。年六十九。

  许母徐太夫人别传

  唐持平

  妙空郑子。以念佛法门。唱于海陵。著书四十八篇。传于徐汪许三家之手。海隅净土之风起焉。初赴吕四馆于吕东署。作四十八字以公诸同志。不论贵贱老少智愚。各取一字而去。自制一字配之。以为念佛之名。时许母徐太夫人。适拈深字。自制其名印深。遂为许氏念佛之始。年六七十矣。谦逊慈厚。不以富贵先人。而因之以修者甚众。孙女悟源其一也。若与同。若还西。若环真。若缘觉。若玉虚。若雅奏。若正觉。若悟真。虽其中所造各殊。而精神炯炯。往往能以净土音声。度出三界。许氏之亲族邻友。引而益长。佛缘弥着焉。周旋久而成就多者。唯灵虚。即其幼子云。深印老人有西方之兆甚多。或以为堪希中品。噫。江楼夜课。眷属满前。何其盛。风帆沙鸟。经声梵呗。如一幅画图。不可即矣。

  乔夫人轶事

  (泰州)陈 第

  乔侍郎夫人某氏。深纯笃志。净愿颇切。未知于第一义何如也。而风声甚远。净业中之英灵也。尝至一丛林。请僧代修大悲行法。僧集。夫人叩以观中词义。僧茫然。夫人曰。愿以异日。

  正觉子传

  蒋元亮

  正觉。姓朱氏。江南人。许灵虚居士副室也。幼性敏。长而恭顺孝慈。年二十九。子方九岁。正觉遽以疾卒。疾初作。佛事善举。建力甚勤。久而生退转。但以病为忧矣。灵虚时醒其迷。一日忽谓灵虚曰。势在必死。当何处去。曰。本以往生为愿。何顿忘之。正觉曰。然则须念佛。由此精进。且曰。夙业来报。正念先疏也。一心直往。众苦皆离。方为好手。弥留际。灵虚为礼佛。侍疾者见白光照正觉之面。正觉亦自言见莲花。遂安详而逝。焚其平时所诵西方公据。火中现金光湛然。殓时顶暖。

  书善一事

  (泰州)赵大礼

  善一。长白人。都转如山冠九之夫人也。夫妇双修。极人寰之望。如在湖北。见玉尺所著弥陀注解。翻刻板一副。存归元寺。以故善一知玉尺之以华严观作净土修也。玉尺以刻经故。渡钱塘。晤如于衢道署。如至寺五次。玉尺赴署五次。善一每以华严净土之义叩焉。适其妹圣全死。期临百日。请作佛事。玉尺为其说华严十𢆯门。衢之僧俗。观听者传为佳话。遂以刻经之资。首助玉尺。为全部书本藏之第一檀越。善一之生平。喜念佛及礼大悲行法。一日者。欲延玉尺至穆庵。为女众说法。玉尺未往。后遂以病卒于庵。不复见也。先是玉尺未赴衢道署。善一预梦大身善财。故信心甚至。善一既以净业精纯念佛而逝。杭之人与十方闻者。多所感发。为一时女修之最卓卓者。

  彭定生立名说

  (泰州)孙灵波

  何以名定生也。自不肯信往生。而玉尺命名以慰之也。费孺人陶琼楼阿环阿莹。为二林之眷属。演一脉之香光。数传而后。兵燹。书籍散失。二林之风犹存于其家。玉尺得见十六观图上二林亲题之截句。晤其曾孙菊初。及其第四第五曾孙女五即定生也。告之曰。我与四方同志。已募刻二林先生书。几过半矣。有家藏。可出而见示。以引发众生坚信净土之心。遂为宣五戒。劝助刻般若。两三年中。一发禅机。锐不可遏。其中亲到处人不能知。相见转希矣。原其本力。自足生西。取第一义以为之骨。则上品人也。

  蒋氏念佛记

  (江都)夏智因

  蒋氏。名兰徴。如皋人适同邑卜姓。晚年道号贞一子。生时。母宋梦香云绕户。淡妆仙子。握兰入室而生。幼端淑。言动以礼法。家有观音大士像。虔诚礼拜。晨夕无怠。事亲孝。年十余岁。两以割臂肉救父危疾。喜读书。兼工吟咏。出语皆清妙。既嫁。孝于姑。姑卒。夫亦以毁卒。蒋氏遂𢹂子。与母同居。督课之余。勤心念佛。祈母寿。中年。子卒。媳亦殉。教育遗孙。事必以礼。寿至九十三。未尝懈也。素修净业。时有悟机。临殁时异香发于寝室。预知时至。含笑念佛。向西而逝也。未殁前。有佛光照身。莲花现前之异。并有异鸟如小鸾凤。百千相随。飞集庭树。三日大敛时。面色如生。手尚和软。气作莲华香。

  陶陆氏传

  (江都)熊润生

  陆氏。苏州人。性慈善。夫陶某。子某。皆信佛。女证西。造莲花精舍。氏住焉。晨夕修净业。同治癸酉。入夏至秋。病不愈。食果。饮大悲水。谓子媳曰。我死。汝勿哭。多念佛好。自知八月十日死。沐浴更衣。设香案。命家人转大悲咒四十八遍。不见余像。但僧众与韦䭾而已。遂念佛而终。顶暖。室有异香。初名妙某。后改莲依。志欲佐玉尺刻经之事。虽未成。神明可用也。

  金宝恒临行记

  (江都)王 生

  宝恒。江苏金氏女。适某。年某十某。卒于江都课洲。玉尺之赴课洲也仅矣。忽一日过草庵。宝恒来谒有病矣。而心神尚清。玉尺示之以诗曰。子果双离业系空。钟声琴韵大悲雄。飞来十面金刚手。不向人间数落红。宝恒得诗。神明精进。系念净因。无一杂想。至于死。而依恋之心倍增也。其母遇一。因宝恒而起。精进之心。亦至死不改云。

  天空子记

  (如皋)石 麟

  天空。袁氏女。适潘。性浑厚。有志于佛法。未充满其求。志益奋。思倾吐所有以助刻藏经。念念如是。久而病热。助刻之事。亦不能自专。颠倒中犹以此为念。无二想也。尝曰。吾闻玉尺将行鱼。我死。精神随鱼声往来。终不离全藏之因也。噫。戋戋自修其净土。戋戋吝出其凡财。是一切众生之通弊也。而天空独出手眼。虽死不衰。必朗朗乎游净土之中而不滞者也。

  王才女

  莲 发

  金陵王氏女。名才子。许字于人。婚时作种种言状。如天龙所附。三宝所加。日日如斯。遂为人说法。皆慷慨中病。有出尘之风。不逾月而身死。此事。金陵人以为狂乱也。细思之。定乱之形。非肉眼所知也。此皆抱修行之志。为世法所牵。郁久必发。遂兼前业而并现。故或抗或坠。或歌或泣。如司马君实。病中梦语。皆关天下。生死大事。何能以狂乱埽之乎。玉尺为回向弥陀。名曰神定。

  书张福音病中付托

  (如皋)石 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子逃逝。虽忆何为。有德霖徐氏女。与张女善。皆欲乘清风。鼓智翼。翱翔于虚廓。张之中路而岐也。岐非其罪。人间世也。适丁矣。病矣。死矣。未死而贪生。在生而求死。人情邪。非人情邪。反覆之机。真𢆯之路。岂人天之所能测邪。其言曰。我死。必倚玉尺为度脱。彼悲愿之力大于人。必能救我。及死而众人扰扰。莫或依其言。久乃传于玉尺之耳。以为张有如是如是之说也。张之心。张之身。张之妄。张之真。乌乎。张平生见玉尺无一言。而神明则冥熏于莲花香海久矣。故如是说也。如是说也。不相违远。同于形影。

  慧云吟并序

  (如皋)何琴轩

  慧云。茅氏女。居江都。与王姓同宅。随宝礼宝智等。栖心三宝。小小孺子也。不二年。智来告于玉尺曰。云已适人矣。俄而渡江省其母。玉尺见之。观其容。若有所欲言而未得者。未久彼亦渡江。后再来。玉尺未及见。作偈寄之。慧云持诗而泣曰。吾不复得见师矣。返江南。不久而卒。慧云有净土愿。娑婆非所乐也。吟曰。

 草草娑婆寄此形  光华水月映天星
 何时楼阁玲珑住  长共虚空一片灵

  圣宝传

  (泰州)周国定

  人之粗妙。秉气之或遍也。然密者或刻深而误事。疏者或慷慨以立功。则又何处定评哉。则以性天厚薄之不同。而又以引生将来之遇合。臆。必矣。于不知不觉之中。而猝为鬼病之所伤。使有心人不能措手足于其间。固由其生生世世之决择于法门者浅也。然三宝深愍者此人。善知识之所必救者亦此人。暂时之苦。将来之乐。其尺寸乌可以道路计哉。彼明明斤斤者。至于寐梦之地不受欺。死生呼吸间。尚未或让人以尺寸。然明在世间。暗于出世。则生平一切之明。皆获暗报焉。非因果之相妨。实造物者待斯人以不爽也。水陆之行于鸡园也。无特荐。其功之大者前列焉。每列以四人。皆有功于三宝。无罪于娑婆者也。不然。有功力于全藏者也。不然。其才志之大有可造者也。壬申之年。陈孙氏圣宝与焉。七日声光。龙天齐护。弥陀接引。遍于虚空。有以卜其精神之早圆于法界矣(伊女慧本。有志于修。亦童女中之杰出者)。

  崇顺传

  灵通子

  有奇气者必有奇才。有奇志者必有奇遇。风云雷雨。未尝无变化于虚空之中。而众人不知。仰而视之。去而忘之。迫而求之。疑而讶之。此虽日与神明亲。而不免昏暗之伏。吾于崇顺之于玉尺见之矣。当其初。虎率以听。迨其后。他歧入而信愿不浓矣。命功也。儒术也。何尝有一端非菩提之全力。但以一门未彻之人而杂进之。其得力必希。而其害本愿也必重。然借其人之境。炼玉尺之关期。以成就乎道场。并以引夫妙先子西方之一线。则断断乎有余也。反复进退。数年不能休。而终未忍自绝其本愿。论者以为空中大士。借水以行舟。而非正度此人。秘密金刚之机。每不使人骤窥。而但以全乎一时之作用。噫。斯言信乎哉。吾闻其背玉尺而不能安。欲近事而又阻于吝者之众。区区净土。至命终而犹眷念于心。盖杂气未清。固不能扬上上之清芬。步莲台而觐佛。勉成中下。可惜之机也。斯言信乎哉(其家有妙先子者。能诵圆通品。与女土清即。相映发也)。

  乐净传(依许来稿缩本)

  乐净道者赵宜人。许遂庵中丞副室也。幼颖敏。黑夜飞针走线。遇佳山水。一往有遗世志。发逆窜武林。𢹂子西斋赴水。遇救不死。有老僧指引出。朝峨嵋。礼普陀。师遂翁以求禅理。命名侍摩。闻灵虚念佛。归心净土。坐中不见根身器界。佛号自空流出。风林水鸟。无非佛音。闻红螺悟和大师说诸经义。多触发。戒名净证。自号乐净道者。集眷属课诵兼禅观。有丛林风。佛七领众时。自谓如在定中。不自知为经行也。法云寺倾。发心修建。有放生湖濵见居民活剥羔羊者。归述其事。道人脱身裘永不服。石香禅宿。问念佛的毕竟是谁。机滞。香痛下钻锤。了凡首座问。人人有个影子。为甚步步踏不着他。屡答不契。愧甚。月余疑情不释。一夕吹灯。大声曰。踏着了也。尝曰。参禅人易蹈空。念佛人恒著有。真了悟者。随愿往生。万牛莫挽。病增剧。形消损。神炯然。坐九昼夜。知时至。嘱后事纤悉无遗。或曰。何不全体放下。答曰。早自空空。更教放个甚么。西斋悲不自胜。道人曰。生死本是空花。痴儿何作此态。心持哭失声。道人笑曰。不要痴了。日午。请接引佛像到。开目注视良久。自以手整巾。怡然逝。顶犹温云。

  陆妪事迹

  申 报

  苏州阊门外三乐湾陆姓老妪。年七十余。好持斋念佛。光绪丁丑二月十二日。忽自栉梳沐浴。更换衣服。危坐榻前。手持念珠。朗诵佛号。未几。寂不闻声。家人至点灯后。呼其晚饭。不应。逼视之。则已闭目而圆寂矣。

  宝定事述

  石 麟

  世人之善恶。可谓无凭哉。而人人妄欲凭之以各酬其愿。既酬而不能久。则又希仙佛赐我以长生不死之地。幻哉心也。然三宝即妄点真。不作拣别。故贪者满其量。歉者助其力。无一众生而不得其所欲。佛恩哉。如必欲洞明净土而后许其往生。往生几人哉。佛恩之难报第一也。以俗眼而衡得失之轻重。几疑事理之不可凭。而不知其各有凭依之因。以满足显现其一时之果也。但彼虽满量。佛犹歉然。如儿哺乳。不知五谷。噫。吾于吕李氏宝定之临终不乱也见之矣。休谈品位。且入莲胎。此为急务。

  杨氏

  杨氏。幼适镇江吴姓。居北门。中年即喜茹素奉佛。光绪丙子年。染疾。至十二月。困甚。其子明通。恳祈地藏大士。愿以己生平诵持之力。为母求生西方净土。并超脱母氏累劫冤亲。杨氏心益感奋念佛。至二十四日坐逝。年七十八岁。其子于其七期。请众人念佛。至第五日。烛上现莲花佛像。同见者百余人。皆发信心。叹其母子依佛之诚也。

  妙谛子铭(谛适华一年而卒)

  (如皋)石 麟

  江都东乡花园沟樊氏之寄女姓姜名弟。弟谛音近。故一名妙谛焉。谛如鹤羽。如丛兰。风雨沾之。而不能畅其物之性。死矣。海天妙严两精舍之人。哀而祀之。以其心灵而志远。初不以迹之滞而堕其神也。神其来乎哉。铭曰。十六大士金刚。四四密护四方。有菩萨名为金刚慈力迅疾灌顶。实与妙谛位中名次相映护而为吐解脱之光芒。妙谛心莫哀。佛有风雨兼云雷。令汝解脱还汝愿。青青莲萼空中栽。性霁神融。一印同空。ca 字金色化现无量寿。青黄赤白香洁微妙中。十身灵相写浺瀜(宝华亦有志。其戚也)。○(ca 梵书也读若左)○(位次者以三十七圣图占修行因果相也)

  船妇事记

  (宁波)周莲慧

  船妇某。苦子媳于之逆。诉于船客。客教之以净土法门。且曰。精持佛名。不暇与恶人计长短。即现前解脱也。船妇依而行。久之纯熟。佛不离心。一切时皆以念佛为境界。其病也。其死也。其琅琅然念佛而去也。殆有聪明才识之流所不及者(客即孙居士某)。

  遇修传(所适不善)

  童葆澂

  小儿女之作略。必戋戋于目前。然一见之余。全神得力。遂成毕生之遭遇。又不可以小儿女测之。必谓出于他人之曲折以完其未竟之志。然不有本因。则缘何自生乎。玉尺之恳切以为遇修者切矣。往来其间。而必成全此遇修者。荫本也。荫本以曲中之直。能自拔于流俗。恳恳勤勤。必欲致一人于三宝之前。其心思诚第一。至于能感荫本之出力。而并深结夫第一缘。以永顺乎道场。而栖神于善知识之左右。虽一时迟钝。而终古长通矣。此一切世间男子之所或未然。而遇修乃获此。不亦快矣哉。弥陀摄受。万品千伦。而于极可愍极可重极可惜之孺子。将有不待其近前而速呼善来以引之者。在此遇修欤。在此遇修欤。玉尺未代作佛事之前。与遇修遇。立谈不数语。每言其清纯之气。郁郁然。非流俗中人也。

  书本一事

  冒同庆

  本一。姓陈氏。如皋人。幼灵紧。适同邑卢长龄。生二子。能佐夫督其课甚勤。尤喜诗古文词。年四十二岁。卒于七月二十八日寅时。生于九日未时。癸亥年起信心。己巳年归依三宝取今名。遂相其夫理如皋刻经局事。终其身。生平于玉尺所作梦游五律十首。及同邑蒋元亮无量寿佛十颂。最喜诵之。临时预作一书。命卒后寄砖桥。书中言。受玉尺教泽甚久。于第一义未能直入。有愧师恩。然向往大乘。护持佛事。接引后进。始终如一。今虽知死。然魂魄必赴鸡园。佐佑刊刻机缘。俟书本全藏之成也(病中每以未见大般若功成为憾)。玉尺于卢宅暂庋般若经板者年余。时本一与本音(即长龄)。每结期于庋板之处。七日阅华严一周。玉尺题其门曰。无心便入华严定。有福能生般若光。于华严不著有。于般若不着空。此本一所服膺者也。灵胜一莲。颇蒙熏护。月润意三人。则道场往来最习之伴侣。镜闳灵音时化等。浅深不一。交助发光。亦一时之盛矣。卒之月望日。预知时欲至。十六七日。邀戚友叙别。十八日。画师来传真。本一手取玉尺所书镜影钟声阅之。至西江月下半云。辛苦半生今欲厌。弥陀正念殷殷。指示儿辈以示意(生平每恨人死多昏沉。又言修行人退。以临终为最利害)。生平虽未持戒律。而病甚则断荤血。多食水果。不与家中人依恋。虽至戚中妇女问疾。略答一二语。即垂钩坐帐中。不再语(二十五六七日。并幼子等。亦不欲其来见)。唯本音德涵(其长子)灵胜(族女)邓姓(旧婢)四人。念佛以送之。赴鸡园水陆者二。作生前七者一。拜吉祥天品七日者一。护刻经及及水陆放生诸善事以十年。助刻续补修西闻见录者钱二万。病中每云。我若有灵。终不离大般若经也。

  舍六根说

  石 麟

  观人之死。可以知其生。生平之炼。临终之验。三世如如一境也。本悟达第一义天。固不以死生论。周潘以下。多未免起伏交参。女士中。若本一者。其足以风乎。一以天明逝。每日常课。至卒之前夕犹不亏。弥留数日中。或自言入佛宫殿楼阁。他无所见也。临终前。自言有师僧在门。问陈子雨孝廉女住处。见此师入门。未久而卒。生平治家事。接物驭下。精强第一。至用之以御侮。亦不幸之一端也。然一入于佛。因果不越丝毫。内释外儒。坦然规矩。岂巾帼中人乎。二十七日。犹至幼子新婚之室。二十八日即逝。着衣时。有人勖以念佛。厉声答云晓得。遗嘱去后不许哭。但焚香念佛。请师僧作系念佛事毕。乃殓。且曰。镜影钟声写本。长置灵位前。日日多诵之以代供。呜呼。六根齐舍。得力在平时。岂巾帼中人乎(镜影钟声有云。发愿要实。观境要虚。虚中之现境乃灵。实处之栖神最稳。久之纯熟。自然处处得力 又曰。用力不如用心。实处提得空。便是得力时候 又曰。自心起分别。日用中苦事也。用心于天衣无缝处。非有分别。非无分别。修途中乐事也 又曰。静中无有静。故是真静。动中无有动故是不动 又曰。十分辛苦法轮开。龙藏光华出异才。但使英雄能卓识。玲珑便现玉楼台 又曰。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一点灵机。无边宝脉 又曰。泠泠镜里宝灯云。十面𢌞环识主君。妙诀从来无一字。劝人领悟不闻闻 又曰。妙雨初洒。清风入微。灵灵一际莲语芳菲 又曰。本一。汝近来功夫何如。沙永安定于十一日鸡园冥戒。戒名宝性。不着云霞色更明。不餐烟火气弥清。有人染得莲香足。何用尘中说姓名又曰。情量本有可破之机。机先机后。不隔一丝。拈起来便是。放下来便是。是中无有商量也 又曰。一脉精神远更良。玲珑法界总香光。多多事业成何用。楼阁虚空趁晚凉 又曰。将一切心事放下。拈起来。要用便用。万法都灵。不可滞也 又曰。光阴不早了。要刷刮方佳 又曰。青青一脉是莲修。人驻花严最妙楼。独有凭阑消息在。月华无际照神州 又病中命人补钞玉尺诗云。飞来一片宝光音。十二根尘即是心。多少月华齐吐露。半空花雨澹云林。飞起灵心澹更长。世情消歇佛图香。不妨满现经纶手。王宇金飔透晚凉。长途辛苦此应闲。面面光华识圣凡。又见一时真际遇。本来人不滞关山。鸡竿揭起赦书来。天上恩施又一回。好自商量真去住。莫将消息与人猜)。

  虞阳刻经处檀越季莲音诔(并叙)

  石 麟

  季莲音。常熟人。适同邑石氏。初号妙性。常居母家。性嗜佛。受菩萨戒于刻经僧。为人朴实长厚。与王陈张诸女士往来。与赵李蒋诸人映带。一时气象蔚如也。(王名皎月。陈名莲语灵复灵开。张失名。又有王莲韵周莲芬)季姓曹姓朱姓。亦有信心。同襄佛事(曹名妙明。朱名莲映。季即其母家妙圆等)。故刻经之处。亦分设于虞山。虽曰范赵翁朱诸居士振其纲。药妙诸师启其缘。而莲音母女亲族邻友之熏发护助。其功亦不细也。十年中。水陆道场。诵经咒。度亡灵。接引殷殷。为常昭女修中之最第一矣。众生不幸。娑婆长离。光绪四年正月二十三日午时。于念佛声中。安详而逝。诔曰。

 苏杭灵秀  畅写东南  灵而近朴  苏之虞山
 虞山之英  少女灵复  款款莲音  同工异曲
 乾坤清淑  有此珑玲  感发人天  映月衔星
 化成文字  般若现前  空中得力  素贞天然

  (李姓)

  蒋姓事述

  冒同庆

  宝山范居士西民。曾馆于常熟蒋氏。蒋之主妇。念佛颇切当。间与赵李周诸女士相往还。视听深隐。人莫窥其际。似以禅那力为净土之修者。其卒也。与季莲音相先后。

  安禅子哀词

  石 麟

  其人蔼然。其境萧然。其志肫然。其气颓然。其眷属盎然。其知识迢然。其年登八十一也蔚然。其愿趋四十八也依然。杳然其像。泠然其望。郁然其向往(本成悟真德愈等。善根各有浅深。皆眷属之列)。

  光明成就论

  石 麟

  光明子。江都王氏。适姜。夫死。抚子成立。子又早卒。抚及其孙。年老。乃志于佛。每赴鸡园。向玉尺求莲花图。以供课佛之用。于海天精舍往来。十余年。侄曾孙女王灵生。及其女仆灵安等。皆所引发也。姜王两姓之信心。光明肇其端。久而各随其高下以为向往。本铃神融。其最纯厚者也。年七十七。倍诵光明赞。持杖阅三进屋。及庭。至檐下。置杖棒书而入。循循倍文。如孺子。尤其不可及者矣。光明赞者。金光明经中一佛二十诸天颂。以题于二十一轴之上者。皆长短词句。其出资助画及道场襄事者若干人。以一句映一人。光明子占得北天多闻之第四句。曰宝光飞集药叉闲。知净土之因稍滞矣。卒后为礼大悲行法二七日。以三十七圣图占之。有金刚眼之兆。其即大悲接引入西方莲花部中欤。当习诵光明赞时。有人问之曰。汝老矣。一心念佛。犹恐其缓。习诵光明赞。与娑婆诸天结此幻因。何为者。光明子曰。我小乘习。长为玉尺所诃。今此光明赞。勉而习之。以作将来之用。其用有三。一。未生净土。长为天所摄护也。二。能生净土。长与诸天宏扬妙法也。三。既生净土。十刹度生。慧相现前。长与同一事体也。

  附光明赞二十一首

  光明镜。映现本无方。圆满虚空涵宝性。飞鸣楼阁带天香。身刹共悠扬(佛)。

  宝镜玲珑三昧起。聪明富贵都超。殷勤培护不言劳。澹浓齐佛韵。弦外众音消 回转人天成法会。千千璎珞难描。菩提光影刹尘交。虚空楼阁在。眷属岂迢遥(吉祥天)。

  英锐无边禅力透。独标柔软光芒。菩提化用本精良。慧锋兼手口。威德满封疆 放下从来拈得起。宁论地狱天堂。灵心四映绝纷哤。楼台灯镜刹。天乐普铿锵(辩才天)。

  童真住。妙化本无私。点缀山河成画稿。从容花雨写灵知。明月照人时(梵王)。

  临驭远。威德四王钦。位寄中天超二地。芳传十刹映千名。善法一堂熏(帝释)。

  真富贵。宫殿五云间。香箧满盛迦利好。宝光飞集药叉闲。人不滞关山(多闻天王)。

  音声起。大地及山河。目送手挥依佛久。移宫换羽感人多。海印现娑婆(持国天王)。

  花严会。不系福城东。静定光华天地外。玲珑烟水画图中。三昧火初红(增长天王)。

  神化满。消息不言秋。万品装成银色界。一珠飞动水晶毬。圆极更周游(广目天王)。

  天金色。环映妙高峰。自有光华标德相。岂无时节照童蒙。暮鼓又晨钟(日天子)。

  无定相。宛似有心人。消尽阎浮增减谤。清凉秘密写精神。圆极是真身(月天子)。

  奇特用。锁索并钩铃。雷动风飞音有主。冰寒火热境无心。显密共灵灵(火首金刚)。

  玲珑起。披阅大千图。一片圣凡云雾集。无边灯刹众灵趋。只眼胜明珠(摩醯首罗天王)。

  精气旺。神俊倍玲珑。振作衰颓知见远。总持部落法疆雄。星旆动虚空(散脂大将)。

  飞到也。菩萨是将军。佛法僧伽涵宝润。旌幡甲马现慈云。恩念普同熏(韦䭾尊天)。

  香花奉。圆满更几希。结实涵虚全有用。玲珑窒碍两无依。宝相映天衣(坚牢地神)。

  回转妙。曲直写灵知。自有高华衔佛脉。更从依恋得良时。美荫岂迟迟(菩提树神)。

  彼此住无生。幻现生生用。五百英才聚一时。平等何轻重 点化最通灵。爱惜方知痛。最小堪怜普护持。法界慈威共(鬼子母天)。

  日月自循环。运运开先路。无限崎岖化作平。转转成灵度 今古白衣新。脉脉童真住。多少含生望吉祥。妙妙谁知处(摩利支天)。

  雒诵众龙名。神用真难测。第一威灵圣德全。风雨云雷色 飞动宝珠光。弱女先成佛。宫殿波生大海潮。小慧苍茫失(娑竭罗龙王)。

  变现大悲灵。莫认空中画。花事从来不着身。增减都成骂 生死本无关。一悟千机化。冰火摧残善恶心。顷刻成声价(阎摩罗王)。

  张瞿氏

  梅香国

  张瞿氏。常熟人。栖心净土。避𡨥东乡。礼问竹为师。受八戒斋。一年后。向西念佛而去。徴应不必奇。于不颠倒中。可知弥陀圣众之引也。

  曹母往生说

  冒笃庆

  事不必常见常闻也。亦不必求罕见罕闻也。机动于中。境应于外。其神理之粗妙可知矣。曹母妙明者。常熟刻经处友人朱保之居士之岳母也。保之信佛法。好二林之书。其妻莲映。求五戒。助理刻经事。久病而卒。其母妙明继之。妙明之去也。念佛之声。自其口出。达于室中。过户庭而去。其精神之造诣可知矣。有疑之者作种种说。折之曰。噫。万法互有无。非有无也。彼此相同异。非同异也。依他全托于圆成。得手何劳于遍计。但脉脉之当心。自泠泠而得意。

  缪宝均所托二人铭

  胡镜之

  玉尺涉世。获交缪君。玉尺集古。缪述所云。修西一册。其光醲醺。缪有两名。助此见闻。两人事迹。名相各分。已入录中。莲萼流芬。众生不幸。盗犯斯文。文随金杳。其稿如焚。缪病以死。难致殷勤。炼石补天。但见祥氛。炉烟非篆。空有香熏。优婆夷中。馥馥馚馚。

  还一之机

  李 生

  王本泠之祖母。宝璎之姑也。法名还一。戊寅重阳卒。其人神清气静。忍耐而志于修。每见玉尺。必煮天落水为茶。勤勤奉之。归三宝近十年。无一端之失。病不数日。清净因中。念佛而去。本泠与遇泠印霞同新等。或念佛以助其行。或诵经以转其识。甚难得也(本泠纯乎天真。粹然孺子。香光之熏发。不独尤宝安冥受其益而已)。本泠即于戊寅年鸡园水陆道场。致书玉尺。求作佛事。玉尺曰。佛事已多矣。吟旧诗曰。柴门静对三篙水。古鼎闲消一寸香。有约不来缘底事。未应忘却鼓音王。遂为还一制道场仪。诵鼓音声王陀罗尼。兼观纥哩(二合)。hrīḥ 以密宗宏净土。此震旦之新机也。万法同源。还一无难矣。

  鼓音声王陀罗尼

  多你他(一) 婆离(二) 阿婆离(三) 娑摩婆罗(四) 尼地奢(五) 昵阇多祢(六) 昵茂邸(七) 昵茂企(八) 阇罗婆罗车䭾祢(九) 宿佉波啼昵地奢(十) 阿弥多由婆离(十一) 阿弥多蛇(十二) 婆罗婆陀祢(十三) 涅浮提(十四) 阿迦舍昵浮陀(十五) 阿迦舍昵提奢(十六) 阿迦舍昵阇啼(十七) 阿迦舍离(十八) 阿迦舍达奢尼(十九) 阿迦舍提他祢(二十) 留波昵提奢(二十一) 遮埵唎达摩波罗娑陀祢(二十二) 遮埵唎阿利蛇娑帝蛇波罗娑陀祢(二十三) 遮埵唎末伽婆那波罗娑陀祢(二十四) 婆罗毗梨耶波罗娑陀祢(二十五) 达摩呻他祢(二十六) 久舍离(二十七) 久舍罗呢提奢(二十八) 久舍罗波罗啼他祢(二十九) 佛陀久舍离(三十) 毗佛陀波罗波斯(三十一) 达摩迦罗祢(三十二) 昵专啼(三十三) 昵浮提(三十四) 毗摩离(三十五) 毗罗阇(三十六) 罗阇(三十七) 罗斯(三十八) 罗婆正(三十九) 罗婆伽罗婆罗(四十) 罗娑伽罗阿地他祢(四十一) 久舍离(四十二) 波罗啼久舍离(四十三) 毗久舍离(四十四) 他啼(四十五) 修陀多至啼(四十六)修波罗奢多至啼(四十七) 修波罗啼痴啼(四十八) 修离(四十九) 修目企(五十) 达咩(五十一) 达达咩(五十二) 离波(五十三)遮婆离(五十四) 阿㝹舍婆离(五十五) 佛陀迦舍昵求祢(五十六) 佛陀迦舍求祢(五十七) 娑婆诃(五十八)

  书唐代轶事

  女二十四孝传

  新安丐妇张李氏。贞观中。年三十余岁。貌尚美。扶瞽姑以行乞。问之。曰。寡五年。仅此一姑。不忍舍也。姑性燥愎。多骂詈。李忍受之。乞得必先以奉姑。自长饥饿。有富室。欲以百金聘之。命媒伺其姑怒骂。从容讽谕。李正色曰。愿从婆婆死。不知其他。有少年投以银及衣饰。李骂而掷其物。姑没。竭力葬之。乃削发为尼。八十八岁。端坐念佛而去(呜呼。此真净土中人也。世之泛泛念佛者。可以愧死)。

  朱孺人传(梅君成瓒室)

  杨省愚

  朱氏。名荷宝。武进人。父铭和。以香为业。老年性转燥。唯孺人能得其欢。年十一。即能司饔饪。然既长而如不胜衣。盖劳瘁过也。一日天暑。父急需香。而工不在。孺人代磨。昼夜用力。遂呕血。年二十归于梅。未一年而病死。庚午中秋后二日也。孺人和平恭谨。而毅然不受物之迁。以父丧。多持经咒。遂染香于净土。绝荤血。至于舍命。净念不忘也。

  梅戴氏德意铭词

  冒笃庆

  梅母德意(年四十七光绪三年卒)。有子香国(香国赴杭州经局母死未及奔丧)。母送子行。不闻子哭。不念其子。转命其女(使长女性满依海天精舍修行以了生死)。卓哉此识。独有千古(其卒时侄女慧香适至念佛人不约而同者甚多群以为异及母之二十七个月丧服满日玉尺适至其家遂为说冥戒此更非思议所能到)。

  莲逸传

  石 麟

  莲逸。通州陈氏。适人而寡。依季姓以修。遇玉尺。受菩萨戒。得今名。性浑厚安详。每见玉尺。欲细询所未闻。不果。卒于光绪五年。净业颇纯。死不颠倒。年约四十云。

  王叶氏传

  (常熟)张宝权

  叶氏。余内祖母也。年二十一。归余内祖蕴香王公。公时劝以念佛。然上有舅姑。兼家事萦绕。弗克专也。年四十二。为长子授室。遂置家事于不问。一心持佛名。家饶于财。顾勤俭。恒以纺绩所得。散之贫乏。兼作众善。年五十六。微疾。谓长媳曰。汝为我易衣履。诸子因跪床前唱佛名。自亦朗诵不辍。合掌而逝。香气满室中。蕴香公虽以念佛劝人。而溺于风雅。好流连诗酒之间。或不能单提净土(平时习气如此。文人自古。往往以此而误事业。况修行乎)。然闻其临终时。亦能唱佛名(此心地纯善。境界平和。或眷属所熏。或前生善根当熟。往往有临终反胜于平时者。然未可以为例)。亦幸事也。宝贯。其孙女也。为余道之甚悉。

  修西闻见录卷四
卍续藏第 78 册 No. 1552 修西闻见录


  修西闻见录卷五

  东土 鸡园偶 集

  序叶涵虚往生

  (仪徴)徐 子

  闻之玉尺曰。有一童女。修行净土而去之独早者。为叶涵虚。未尝见其人。于高居士处得其消息。噫。玉尺未见。岂独涵虚乎。玉虚子环真子正觉子等皆若见若不见也。童女中。若其孝若素贞若莲生等。欲见未得见也。信芳在中莲约等。死生能得力。而目前渺不相知也。吾知玉尺之为人。言近而旨远。殆非为一人而发也。然涵虚去。而童女之继起而去者。有数十人。则涵虚之踪。几几乎第一矣。

  团扇题诗记为韵之作

  童葆澂

  韵之。汉军于氏女。父翰卿。以知府候补江南。为两淮运使书局提调。玉尺于同治八年。访方君俊薛君寿于书局。翰卿约会食焉。及期往。出纨扇示之曰。此圆光中。乃予女韵之十三岁往生背面像也。为画僧某手笔。今请刻经僧题之。玉尺遂作序偈遗之而去。有摹其扇以示诸道场老幼。闻风而起者。实不乏人。而能德初王神遇。乃皆以童女十三岁念佛而逝。若继迹焉。则其机甚灵妙矣。韵之始生。父梦满天霞光。故小字霞官。三五岁即不食荤血。且慈仁戒杀。其性然也。七八岁。即与诸兄弟别异器用。翰卿故取其帕以拭面。韵之不敢言。亦遂不用此帕也。幼字梁。卒之年。春日。梁有信云。俟韵之十五岁来亲迎。韵之闻之。惨然不乐。遂无人敢言者。或有人误举梁字。亦终日不食。遂长悒悒。病于泰州。以六月某日坐而向西。喃喃念佛。预言时日。及逝。期不爽云。

  题诗说

  何琴轩

  十三岁女往生图。罗衣双髻。背像现于圆光中。有人题一绝。末二句云。传得往生真面目。个中消息几人知。图不现面目。而诗云传得面目。亦庶几不死于句下者。

  童女中殉难者。以年近各省忠义录而论。辨不胜辨。但未必一一生平修净土。故此书未能登入。有志者辨为一书另行。亦有功于世之作也。

  陶十三龄入水陆道场说

  (江都)吴小泉

  有净土之因而不免于遇之恶。亦世运所拘。而人生之每有。激清风而起壮志。小儿女事耶。而何以小儿女之往生能自决也。读天下忠义节烈各书。童女之自奋以全其节。而清奇浓澹之各极其致者。有数百千名而未尽。陶女。镇江人。殉于扬。不由官书。而先达于玉尺之水陆坛场。得染香光。首趋净土。亦遇之不可及哉。

  圆净子记

  程宇光

  圆净。浙江武林人。父某。吕四场官。生八子。多信佛者。其第五子名原。当玉尺在家时。为弟子。玉尺往来里河。高原引至其家。有两人出拜称弟子。一妙净。一即圆净也。玉尺子初与语。有顺而无难也。三年不见。圆净已崭然见头角矣。精神向往。颇在海天。舛错之机。现而不果。留滞海陵者一二年而卒。卒之时。圆净洒然清。毅然精进。有英气焉。或曰。以病泻死。或曰。曾受戒于光孝寺。名望日起。往往有人过访之。娑婆幻影。不足记也。

  高大愿事述

  程宇光

  玉尺之诣高氏也。妙益子引之。圆妙二净出而拜之。大愿知之。未久而妙益子传语。请代诵行愿品十卷。既诵之矣。未久而大愿死。噫。其前知邪。相托之深。如张氏子。而无众人之隔也。行愿之词曰。能于十方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大愿以身世为苦。托玉尺循诵十卷。其锐志往生也必矣。

  在中铭

  冒同庆

  许五女。不知其名。高廉道许道身之女也。女已字人。不乐有家。长穆然深思。有出世之志。忽病。病则不起。此超然于净业故欤。其从父姊悟源。童真入佛。至今犹在也。同治七年冬。玉尺为其说冥戒。名之曰在中。铭曰。

 其中何所有  而曰在其中  莲花第一枝
 青青耐秋风

  记圣全事迹

  蒋元亮

  长白觉罗圣全。童女也。得玉尺之书于其姊善女人善一之手。好之。其卒也。数千里之遥。将百日。信适至衢道署。玉尺为之督佛事。且说十𢆯以畅写花严之神明。盖同治七年秋也。圣全灵灵之神。清清之境。皎皎之志。落落之踪。真不可及哉。玉尺之书。论修西之事者也。

  孙怀子赞

  (如皋)蒋元亮

  噫。德休死。贞专堕。山河大地千万里。一颗明珠照不破。独有龙川旋氏使女孙怀子。打碎牢关。快得一死。有心人闻之心欢喜。百年驹隙。何处是安然。昔年手种花千朵。今日谁开第一莲。不是莲花心太苦。只因攀折太无主。赤白青黄妙妙音。横风吹断西方路。西方路。尔独归。非两翼。心能飞(临死。特以数珠挂颈。手持之)。

  上海烈女论

  蒋元亮

  以童女之身。而为强暴之所侵逼。固天壤之极哀。而神明之所共愤。吾人欲合虚空法界。作金刚秘密之一只手。而全护之矣。乃又出于为恶妇之所逼。以驱而纳诸横流黑水之中。弱女心光。圆月也。一落影则全相都散。惊风辟水。半空雷云。而月轮不动。真佛子哉。受刃之奇。往生之助。呜呼。真净土哉。

  琳诔

  (泰州)孙灵波

  宝新。丹徒严氏女。本名琳。卒于丹阳冰清桥之宅。年未及二十也。平日心怯而志专。神灵而体薄。既字于何。不乐有家。精心以入佛。父母徘徊之。宝新恐不免于人间事。日夜忧愁。年余。病不能起。自言工力懈。无以对三宝。玉尺传语慰之。然以父母未能转计。于口无所言。而心则决于一死。遂不起矣。噫。人之入于世者多矣。而逃世相者亦复不易。宝新誓以童真修。死于童真。复何憾焉。犹记某年佛七之音。至今琅琅在耳。诔曰。苍苍者天。渺渺者佛。胆怯心争。终年兀兀。依依孺子。何尝不灵。来趋楼阁。水月天星(镜影钟声内另有传)。

  如愿论

  (常熟)程松严

  可惜哉英灵之坐困也。日睹芳华零落而不可收拾者满于自前。故菩萨低眉。有不忍坐视之象。然而无可如何也。逮事机舛错。犹能收拾于临终。则归马残旗。珍逾拱璧。世岂无破格怜才者。何以抱大悲之心。无大悲之用。非如愿负。负如愿邪。如愿陈氏第六女。字李。夫死而奔丧。偃蹇数年以至于死。十年前之如愿。英气卓然也。十年后之如愿。暮气颓然也。至于天性不忘。终如本愿。虽未能出而大利于人。犹得先赴虚空楼阁。为水陆之宾。亦可谓实不负名名不负实哉。临去洒然。无多付嘱。故知其渐入真宗矣。

  翡翠骨头记

  (常熟)童葆澂

  陈灵开。莲语之第二女也。语欲送入海天为法侣。以路远未来。亦能作诗。与姊灵复。同留遗墨在焉。乙亥年六月十一日。梦入冥。见三法司与之言修行事甚悉。法司忽以剑画地为深坑。命之跳。跳去即见花严境界。弥勒云。我半月来。已换汝一副翡翠骨头也。明日疾。遂但饮水。至期午刻。见韦䭾来。遂落发坐堂中。自诵弥陀经。持珠念佛而去。或疑化为灵禽也。玉尺曰。此楼阁中人也。翡翠二字。见楼阁忏中。同治辛未寄玉尺书。中有一截句云。一念弥陀万境真。含灵全显镜心轮。泠泠宝脉华开好。楼阁虚空万劫春。故知其兆。已见乎词。

  周灵开小记

  (如皋)蒋元亮

  灵开。邗江周女。有病。坐卧于室中。神明之地。若与善知识遇。然不能拜。但称之曰师。自述以告人。既而悔之。曰。生死大事也。显密权机也。有益身心。何必告人。故人不知其详。年余遂逝。

  徐灵初

  (常熟)童宝静

  徐灵初。泰州姜堰人也。年十三四。见玉尺。求依三宝。心纯而气静。每欲赴海天精舍。与诸童女庆元初莲莲澄慈本等结往生净土愿。为境所牵。不得往。猝然病死。盖厄于魔境而不能自伸者。童女最多也夫。

  灵复传略

  (常熟)童葆澂

  灵复。同邑陈氏长女。父早卒。母莲语。妹灵开。皆信佛门。复独秀出如天人。年十五。联姻未就。遇善知识某公至。力救之。保其慧命。性绝慧。鸡园水陆主法案所用通论本一二三四卷。其手录也。能诗。工于念佛。曾与玉尺子商量念佛音声有契。名之曰真。俄而不得见者三年而死。其详具见灵复哀词中。以久病。于光绪元年十一月逝。自云闻天乐鸣空。年方二十(复有自题所书水陆通论二截句。见镜影钟声。同治辛未寄玉尺一首云。大体从来未易原。含灵曲折况难言。心如明镜涵灯影。地角天涯总不暄。亦可见其用心之苦矣若海天之真子哀词。万玉哀鸣。有心人不能卒读)。

  神遇愿

  (无锡)余 治

  神遇。江都王氏女。居谢家桥。年十三。曾与同人发净土莲花虚空楼阁之愿。玉尺证明焉。忽一日病。不一日而死。见于母之梦。母问汝何往。能得人身乎。答曰。我有愿在师前。终不受世间轮回身也。噫。其生平操作如成人。能代母劳。贤而且孝。侄女灵生。亦志向不俗云。

  德初哀词

  石 麟

  德初。江都熊秉德之女。字于方。刻经处之分设于如皋东门外也。曾即其寓宅之前赁屋焉。一日有小儿女捧苹婆果一盘。嘱玉尺代为供佛。玉尺心异之。越明年。其家人遂请入宅中。为二人说归依。其小儿秉德子某。其小女即德初也。是时年才十二。告之以诵持。谨记之。闻其家人言。德初慈且孝云。明年。刻经处将移南门内。既迁其物。七日而德初病。宛转数月。遂不起。玉尺将由如皋赴扬。犹未发。前一夕而德初逝。又自言精神相依。望度甚切。三呼玉尺而致意焉。可感也。词曰。

 第一安心  死为上䇿  有不死者  更是何物

  徐妙净哀词(并序)

  (常熟)童宝静

  一行旅雁渡江时。十二阑干玉满枝。净极不知春意暖。清凉犹唱卷中词。玉尺何为而作也。非为闻妙净之亡乎。妙净身小而志清。境仄而神安。遇奇而迹快。随母在安节局。年二十矣。不放成人衣。衣如小儿装。自言年方十数。噫。彼之自护童身而以长大为患也久矣。玉尺屡叩其祈向。妙净首肯。而旁观以为未然。犹昨日事也。而妙净已离其夫之家。已去其身之命。已完其空之神。天亦成之。人亦顺之。若空中神明之护助者。益以叹人心之灵为不可测也。作哀词曰。吾不哀死者之去也。哀生者之弗如。吾不哀逝者之短也。哀存者之永涉此长途。音之哀兮如乌。泪之哀兮欲枯。心之哀兮如茶。哀我生之轳轳。愧妙净之天珠。噫

  亢宝安颂

  石 麟

  宝安。泰州亢氏女也。母心源。姊宝真宝铭。皆信佛。偕其侄女遇泠。及王本泠。为童女修行之约。本泠之为人洒然天事。而清迥㧞俗。遇泠从容入佛。精进稍次焉。宝安度不及两人。而锐志独胜。初闻法归依。即殷殷求入。玉尺于泰州城东楼土。见之者再。每有著作寄示之。率能披阅记忆。或举大义以示同人。自紫云德霖而下。能精心读书者。安其一矣。心源死。宝安病。见童女四人来坐谈。并招之游。后又见其来。遂不起。念佛之心。犹平日也。初。宝安有重病。闻念佛声。则快然无痛苦。惜未能深深入理。写花严法界之精神。故临终之际。拣别于仙佛之路者甚严。于上上三心。或未能融化。然可谓纯心倚佛者矣。颂曰。

 神何其通  迹何其隔  有新著书  君以为食

  觉鸿传

  (常熟)童宝静

  生如德怀。死如慧本。年之长少不必同。而同于修修之迟速不必同。而同于净。慧本拙乎哉。巧也巧则不必能上上。其自处于中之上下乎。有才同于德怀。年仿佛乎德怀。而一旦长往者。飞鸿度影。哀咽江流。令人发不忍人之心。于梁氏之女亢切矣。女名觉鸿。才十岁。能倍诵斋天所用一佛二十诸天颂。音节甚清婉。习五教说等书。未及终事。而卒于丁丑之十二月五日。年才十二。

  昌其孝赞(代玉尺作)

  童宝静

  何以落落然而契也。何以断断然而系也。何以格格然而忆也。死为习死。生为习生。习气能人之之生死。岂不能隔别人之平生。道在目前。人人不会。衣中有珠。孰知其贵。以为迟一念而无妨。而不知戈不属于鲁阳。以为通一语而未便。而不知机已过乎闪电。香消炉冷鸟声阑。一卷空存天地间。未殉知己之葬。犹题私淑之衔。染香光。寄莲位。音声中。有三昧。

  马灵义赞

  童宝静

  孺子兀于病。见善更相依。相依在何处。中心一念微。宛然灵气满一掬。可怜击碎玲珑玉。宛然灵骨委一丘。可怜隔断广陵舟。飞过长江二百里。不见斯人见流水。月明千古长如此。本愿寄弥陀。天涯水不波。

  周艳芳传

  童宝静

  艳芳。周某某公孙女也。侨寓江宁。光绪三年。年二十二矣。久慕净修。持斋素。忽一日。家人定议。将以女许字某门。女闻之。若无事者然。而密作送终布衣悉备。四月三日。寓书于王女善灵之母。求宝塔图等。书中字句。若将远行。王犹未介意也。家人将于二十五日为女受聘。初九日先为女开斋。初八日。预命庖人购鲥鱼。女知之。微笑而已。中饭毕。自言微疾。闭户寝。久之不出。家人视之。已着新布朱履卧逝矣。面目青色。或曰吞毒而死也。妙严精舍。有人在三圣庵。闻此事。欲迎其魂归为护法神。拈签得许可告。又使善灵之母。详述讲往之由。于三宝前申祝。六月九日。迎神而祀之。以附于善妙龙李崆胴崔法珍分宜女之次。

  丛信芳赞

  (如皋)石 麟

  所遇者生身之父母兮。非此人之性耶。所宝者法身之光明兮。有同空之镜耶。三百里内。一纸书中。何名何姓。言吉言凶。代白者邑中之缪。抱节者李堡之丛噫。吾知之矣。仙骨不凡尘。佛心无俗韵。颠倒大狂澜。写出无心定。无心定里万事休。莲花香海。一任神游。有时点破虚空界。飞上花严第一楼。

  鼠滩张女议

  蒋元亮

  有弥陀之妙心矣。而力未呈也。有弥陀之全体矣而用未充也。世人比比皆然。而张氏之女尤可惜。志在修则竟修耳。弗遂矣。而有待焉。犹可也。更迫之以死。天亦何心哉。人之故耶。己之故耶。照也未破。强自逃于境界之外。清流之洁。寄此童女身。尚足以风无尽重重之俗子。岂徒励巾帼之志而已。

  李素贞赞

  童宝静

  玲玲珑珑。不滞宗风。人境自隔。性量全通。有李素贞。生于常熟。不受风烟。宛如珠玉。所结契者。大般若经。其功未展。其心先灵。我思全藏。多兀于财。有力有愿。尚不克谐。君虽已死。长护佛书。烟水百城。神明与俱。点化机宜。引缘来助。江北江南。一空一素(空谓天空)。

  刘宝仁传

  (江都)熊润生

  宝仁。仪徴刘氏女。幼颖悟。喜读父书。父觉成。好黄老家言。晚年有悔心。复究心佛法。宝仁亦随父两转。先受菩萨戒于某寺。后其母立贞孝庵。复依母出家。光绪丁丑春。感疾久之。自知不治。遂罄舍所藏。刻法轮忏以庄严净土因。九月十九日。受沙弥尼戒。即于病榻前供佛像。起七念佛。众既精勤。宝仁益感奋。至第三日亥时。于念佛声中。加趺而去。年四十一。

  秋云墓碣

  童宝静

  噫。此紫云飞之友金陵陈氏女秋云墓也。贫病中年。欲同修而未逮。或时勉出与玉尺一见。见时示以虚空楼阁之诣。谓念佛之家。宜通净士花严为一致。秋云疑之。异日作书来问虚空楼阁之意。玉尺驰书答之。盈一卷。因湿重体虚。遂至不复起。噫。其讲求之一念。犹新新也(一卷之书。名曰虚空楼阁。然屡屡删增。不滞旧说也)。

  录修一轶事

  石 麟

  修一。通州李氏女。字朱。十三岁而朱卒。修一誓守志。夫家不信之。曰。是幼稚何足徴。修一曰。若不信。我在母家守过十年乃来。果二十三而往。三十三而卒。

  修一作前生七于生死之际。戊寅夏日事也。遂卒于五月九日晡时。其生也。七月一日子时。

  其嫂修来。其邻修起。皆与修一母女先后入佛。

  时好好形色。人不料其死。忽使人请其父母至作别。先是数日不食。忽食粥。数日不语。忽言。初有汗。谓人曰。此时不能念佛名。俟稍定。果以汗解后。琅琅念佛而去。

  自言见莲花二朵。人问何以二。答曰。我一我母一(修一兄。李汉卿净土亦切)。

  童女哀词(女幼失母。为周氏养媳。卒于戊寅夏)

  楚 客

  何其步清虚而直往兮。保一脉之天真。长离世之喧卑兮。问佛国之长春。羌母与女相依而不远兮。(母卒数年耳)风声流入乎玉尺之音轮。请从此修一行以成三密兮。与千灵万秀示楼阁之童身。

  曹莲生像赞记

  长 庆

  常熟曹氏女名莲生。字于人。不乐也。好佛。二十余。病卒。命工画一童女形。道装端坐。长指爪。握念珠。泠然如生。刻经处既设。有以此像乞玉尺题赞者。玉尺每向人言。此人似天道中人。吾为引魂魄入水陆道场。归于大净土。何以故。灵气具足。必能应也。玉尺赞中。即以此意鼓舞其神明。且为其魂。先授菩萨戒。名曰宝诣。

  月善小记

  (宁波)周莲慧

  (亡养媳李月善。母王氏携。此女。属莲慧之妻曰。为君媳我无憾矣。遂育于周。于经咒喜诵习。不精世务。谓姑曰。大人何恳切于日用若此。光绪四年。年二十。夏五月。先吾母而卒。吾师玉尺闵之。为说冥戒。定法名曰好音。呜呼殆将西归也)。

  (石麟曰。此未与玉尺一面者也。次年春。玉尺为印所设经堂。则又为童女之可造者也。凝秀有神。曾一见玉尺。欲求开示而未及。同堪惋惜者欤)。

  昙影道人传

  常熟吴宝丛

  呜呼。死生之际大矣哉。自非了当大事去来自在者。必以信愿持名。往生极乐为休息地。外此未有能解脱苦轮者也。昙影道人者。同邑张氏女。张氏世奉佛。有长洲彭氏风。道人年十三。即归心净土。礼玉尺师受三归。名宝芳。玉尺器之。劝阅大藏未果。十六断荤血。日课佛万声。十八得咯血疾。次年六月扶病受五戒。越二月。吉祥念佛而逝。时光绪九年八月十三日也。道人性温静。寡语言。不事女工。禅课之余。手不释卷。从两兄讨论内典。辄至夜分。读华严法华圆觉诸经能解其义。又精研净土十要。于台贤圆旨颇有会心。染疾时。诵大般若经至二百八十卷。恐不能卒业。力疾持诵。会常州李上善至虞。以一行三昧䇿励同志。道人师事之。净念益坚。日课佛三万声。疾革迷闷甚。设像床前然臂香。猛诵佛名。声尽气渐微。即之逝矣。是辰告其兄寂曰。顷得梦。知今日决生安养。不胜欢喜。常州李上善。亦于是夜定中见道人来别云。蒙观音接引。已得中品下生矣。噫。苟非生时信愿之坚。行持之切。临终正念。乌能彰彰若是。遗言祝发。以道装殓。舍所受用。刻华严大钞五卷。从之有遗诗一卷。录其怀净土四绝云。谛观安养境澄清。佛日常开不夜城。鸟语花香齐说法。洗心寂听悟无生。琉璃地上礼金仙。妙法亲闻圣口宣。宴坐澄观才顷刻。娑婆已历百千年。弥陀愿海广无边。忆想慈容即现前。何处关山能阻隔。尽虚空界现金莲。八万四千大总持。一门一行妙难思。他年得与莲池会。旷劫修行也未迟。

  修西闻见录卷五
卍续藏第 78 册 No. 1552 修西闻见录


  修西闻见录卷六

  东土 鸡园偶 集

  朱道人事略

  云阳子

  朱道人。丹阳民也。为本县昌国寺司香火。斋戒念佛。人咸敬信之。忽一日。谓乡城诸相识曰。我欲化汝等薪一把。积之以焚我身。或笑之曰。汝圆寂耶。若不自焚。我等来焚汝。至期大众都集。道人中坐。徐起坐薪上。命众举火。众不忍。乃自焚焉。昌国主人奔而赴其前。道人心忽飞出。主人哭而灭其火。纳其心。全身皆不坏。乃镕金以加其上。人皆见道人。坐云中。鸣鱼西去。凡地方有警。人皆预见道人。坐云中击木鱼。声声入听。

  郑抱因

  周国定

  抱因。扬州郑氏子。为酒工。弃而佣于庙。不乐也。自投而归于玉尺。愿侍左右。然光不定。又慕杂教某而听其讲。以为念佛不必出声。遂一病而不能念佛以至于死。抱因为人。颇有心于布施接引。于念佛尤力。每天寒四更。在鸡园弥勒殿绕案而诵佛名。声摇摇如大地微动。玉尺心喜之。乃以同住中有一先辈。恨其妨于睡。止其高声。遂郁然不自伸。故非人得其便。引而致之杂教之前也。后玉尺为彼供灯镜诵大悲咒。呼其名。七日。然后大作佛七以拯其魂爽。抱因之净土。本在空中。无有障也。

  一切人能成圣用说

  郑应房

  凡工匠之作佛像者必生天。故刻帝释书之人。或转身入忉利天。得小部署。此理之常。无足怪者。黄生打铁而往生。彼是修得。非报得也。报得者自不知。修得者自知之。一有心一无心也。

  书姚佛度事

  杨省愚

  常州三河口老农姚佛度。不食荤血。喜行方便利益事。众避红巾。老弱疲于行。佛度挺身负之窜。往来救脱数百计。寇退。富室设粥局。佛度往。司事者曰。汝来食粥乎。盖以其衣蓝缕也。佛度曰否。我来输粟。则磬所有以济人。谓人曰。越日西行矣。及期。端坐而化。

  书江阴某甲事

  杨省愚

  江阴某甲以技自食。碌碌也。遇西园道人。方以净土书四散劝人。某闻风而起。遂半日治生。半日行持。路中亦佛声不绝。忽一日谓人。吾七日后往西。遂精进一室。饮水。称佛名。及期坐逝。同人置缸中。匇匇避寇。三年后。启缸视之。全身不朽。

  修西闻见录第六
卍续藏第 78 册 No. 1552 修西闻见录


  修西闻见录卷七

  东土 鸡圆偶 集

  鼠事

  长 庆

  咫观老人。初不信佛。玉尺密祈弥陀加被。已数年矣。赴浙闱。随老人至上天竺。观音冥力转其机。是夕老人梦一庭花开。手持鲥鱼半尾附玉尺。将带烹之。一百日中。发心念佛。遂渐次断烟酒荤血。勤阅大乘典籍。馆麻村将十年。居停家有鼠。灵然默受熏染。坐化不朽。老人取归。装金。日供香一枝。曰。此亦善知识也。至今鼠像在海天精舍。修净业人每见之。多欷歔感愧者(海天精舍一名放生庵)。

  蜈蚣说

  玉清生

  物之获益于人也。虽一时之灵蠢因殊。而累劫之真光平等。略栽一粒。便获参天。无足怪也。莲池。净土中人也。出门见童子以竹篾弓蜈蚣之身。哀而赎其命。他日莲池对客说法。蜈蚣能来听之。事阅多年。而因非偶尔。其化为人天妙相以趋净土也久矣。

  化鸟神物能超净秽说

  李 生

  凡有般若心而不能胜出。口才利。善根显。幻带恶业。误失人身。转世或作天鸟而说法。若帝释之象。神通全与天同。非其余神象之可及。龙王上首。至超地位而有余。神神交参。真假莫测。非但西方鸟为弥陀化作而已。又若阿弥陀佛。入三十七圣曼拏啰中。转名观自在王。即乘孔雀以表自在。不坐莲花。此鸟此佛。一耶二耶。大吉祥天。一切清净。自然而有六牙白象。以鼻绞马脑瓶。倾诸珍宝。灌于顶上。又何自来乎。尝言轮王为一切凡中自在。其眷属灵纯者为兵藏女宝。其杂作者化为象马之类。此五类有情。往昔与轮王。虽曰同愿。而行之出入大矣(又如一字顶轮王。应念而现七宝。其男女蠢灵。非实非虚。纯乎圣凡。然化中亦一一有因也)神物之乘愿轮而超净秽者。仗他力成就。或自不能知。世之爱鸟爱猫爱鼠爱犬。惜未能转此爱心。为所爱众生作hrīḥ 字种红玻璃色观。以引作莲花种族。或自身入于物类之中。为上首。获胜报焉。真下劣之可哀矣。

  hrīḥ 读若纥哩(二合)。阿弥陀佛莲花部字种。观之。大有神力纱用。

  修西闻见录卷七(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