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5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No. 1495-A 序

  夫水忏随闻录者。乃昼中禅师注释也。昔悟达国师患人面之疮。若不感诺迦尊者现涧泉之水。焉能不复为冤。始知因缘会遇。定孽难逃。宿缠不解。果报无差。古德所云欲出苦轮。莫先持戒。欲净戒根。莫先忏悔。是以包藏瑕疵。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自兹妙制灵文。分为三卷。名曰水忏。窃思忏典法门高广。因果分明。言简意赅。深不可测。如不缕析条分。凡愚昧者未易觉悟耳。届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将视佛菩萨之经文忏典。为迂谈腐论。而不可信从者矣。故昼中禅师注随闻一录。文而不夸。辩而不争。裒辑繁富。极称赅备。凡善恶祸福之理烛照靡遗。开示一切微妙之门。至矣切矣。不但以资冥福。且以为迷津宝筏。无出此也。况禅师昼公。佛门中之龙象也。教演禅府。无不咨询。三教百家。靡不综练。是故学者宜究心焉。非惟自警。亦将以为未得未证者砭艾也。嗟乎。兵燹坂毁无存。置于同袍。亦未得见此书为憾。想当时刷印未多。故流传甚少。余渴慕亦有二十余年矣。先在同袍处始得一部。残阙不全。后遇清源沈居士处。竟得全璧。若有冥相而默助之者也。余敬阅一过。急欲付梓。冀以流传。其时正逢常住开工。奈何囊钵萧然。故而因循未彰。今蒙诸同袍等慨然乐助。果余愿矣。愿与同志者共参之。

  时
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宫四月佛浴日杭州古灵鹫义吾寺住持沙门传天台教观裔孙瑞斌谨序

  No. 1495-B 随闻录序

  证福菲德凉。秪可结菲裹足。缘悭智涩。尤宜闭户薶头。悔遍奢之夙孽。制摇拽之心鱼。涮泌水以销𠎝。涸蒲团而卒岁。然恐深负佛慈。虚投禅阃。且也忏社塞城。未逭乌焉亥豕。慧锋韬匣。艰穿漆桶皮灯。兹者
悟达国师。学兼内外。识洞古今。创濯冤之忏。犹工部之诗。词迩而旨遐。事湫而理灏。匪管见之可窥。宁野心之颇鉴。窃思。纵狂眸而藐视。鼓顽舌而谭胸。得无舛乎圣意。亵渎玄章。智者闻之心寒。识者睹之毛竖所以先核两藏之原文。次简诸贤之疏释。摭其确当。缀以诒芳。引住世出世之嘉言。勖已信未信之良友。妄乃捐衣钵以寿梓。藉檀那而赞刻。启达士善善之本怀。豁初学贤贤之雅愫。共光佛祖之徽猷。罄净吾人之积孽。虽则智证一旹之愿力。尚觊四方明喆之推敲。故敢灾木。遐播殊方尔。

  古苕高峰净名庵午日证道人槃谭识

  No. 1495-C 重刻水忏随闻录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性体原无纯杂。祇以一念之参差。遂致千生之谬戾。往来三界。出没四生。静言思之。良可慨也。是以诺迦尊者观群生昏愦。因示以迦摩罗疾。欲兴忏文缘起。故报膝上人面疮。将袁晁十生冤业自此消除。蜀岭三卷忏文从兹成就。集华藏之玄文。作现生之忏悔。奈根基顽钝者。非但未通其理。抑且不解其文。亦何从而通微合漠哉。昼中禅师慈悲念切。拯度情殷。注随闻一录。使礼忏者恍然于果报之不爽。毅然以改过而自新。惟是流布未普。梨枣无存。遍查名刹。书皆罕见。所存只有法藏院讷公。虽一部流传。奚能永固。于是劝募重刊。公诸同好。佛法为不朽云。

  大清咸丰九年己未端阳日

  天台教观后学海门彦净谨识

  武林后学阐宗校对

  No. 1495-D 昼中禅师释水忏叙

  夫真性如如。罪福胡有必命。拣罪拣福。是眼中着屑。镜上安尘。旨哉毗婆佛言。罪福皆空。毗舍浮言。罪福如幻。拘那含佛言。能知罪性空。谛观
七佛偈。真忏法之鼻祖也。水忏作于悟公。抑又何欤。公在汉为袁子恐。因七国称兵。建议杀晁错。错历思报复。因其世为高僧。无隙可抵。适今为国师。受享过隆。遂得附膝为人面疮。痛楚彻髓。卢扁莫治。示名利不宜贪着。为后来知识之戒矣。悟公忆异僧语。寻至茶陇双松处。命以岩泉濯之。立愈。后因作水忏。此载本传甚悉。若是建天下之大计。必犯天下之大难。而排天下之大患。必蒙天下之大疑。盎之与错。两可无憾。胡为乎复索偿。方错议削七国时。其父已忧之云。刘氏安矣。如晁氏何。岂其父亦有杀错之心哉。及吴楚发难。盎遂不惜一人。以谢七国。亦心乎为刘氏耳。庸暇为晁氏计乎。噫事可鉴矣。向尝执经生见。谓罪原不可忏。罪而可忏。待为乱臣贼子作护身符矣。今参佛乘。是义不然。使罪不可忏。是绝天下自新之路。而见性无期。佛命亦几殒灭。如彼衣垢。必资裕浣。浣去衣存。垢复何在。悟公作此忏。真有利于后世。今
昼公之疏此忏。大有功于今人。宜其勤勤阐译急付之欹厥氏也。但佛说见闻非见闻。则扫尽疑团。不留剩义。是知罪原无相。忏本无住。并疏亦非诠吾愿阅随闻录者。当作如是观。

  金沙佛弟子 大贞 书

  No. 1495-E

  慈悲水忏序

  (序。绪也。如茧之得绪。尽一茧之丝。忏之得序。尽知一忏之旨。序主姓名莫稽)。

  窃谓圣教。经律论藏。译席所翻之外。尔后群贤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乎。

  (窃。私窃也。未彰于口。先私心念之。大圣之教。分经律论三藏。经诠理智。律诠戒行。此外喆人所作。大抵遇事感心者多。生下即此等言)。

  若条陈枚举。品别而言。未易纪极。即此灵文而曰水忏者。请言其由。

  (逐款而陈。每事而举。品类别开。难穷其数。就此灵验之忏。请试言其端由耳)。

  昔唐懿宗朝。有悟达国师知玄者。

  (唐。代名。李渊叔德之后。出制忏旹也。懿宗。能信三宝之帝主。礼悟达为。师者。国师之号。由是而兴。悟达。号也。知玄。讳也)。

  未显时。尝与一僧邂逅于京师。忘其所寓之地。

  (资参时。曾与异僧休夏王都。不期而会。其邸地则忘之矣)。

  其僧乃患迦摩罗疾。众皆恶之。而知玄与之为邻。时时顾问。略无厌色。

  (迦摩罗疾。恶病也。大麻疯。故众人皆厌之。此圣僧示现恶疾。一试达老之心。二示将祸之兆。为邻。所谓邻单也。久而益勤。解苦之端。玄独怜之。时为将理)。

  因分袂。其僧感其风义。祝之曰。子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

  (解制各别。病僧感其高风道义。知达公后必有难。故祝之。向后有难者。他日必有荣遇。夙障自发也。西蜀。省名。今四川。彭州。州名。茶陇山。一曰九陇山。此异人现比丘身度生。及出达老脱苦处也。相寻。互相寻访。患必疗治。长松二株。竖出云表。志。谒也)。

  后悟达国师居安国寺。道德昭著。

  (长安安国寺。学识既富。洪阐法筵。声德光显。此出致荣之繇。下出昭著之实)。

  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为法座。恩渥甚厚。

  (咸通十二年。上幸安国寺。以沉香诸宝为法座。署为国师。故曰恩渥甚厚)。

  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遍召名医。皆拱手默默。

  (尔。叠恩渥甚厚句。人面。总说。眉。目。口。齿。别明。既具口齿。饮食自受。喂。饲之也。啖。食也。既生此疮。必大苦痛。遍召明医。莫之或治。惟拱手无言。眼定口默而已。时本无异下。有其痛苦不可胜言七字)。

  因记昔日同住僧之语。竟入山相寻。值天色已晚。彷徨四顾。乃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期约之不诬。

  (记。追思也。因名医拱手。无可救药。乃追忆未显时患僧之语。远诣成都茶陇山。当天色正晚。四望无他。惟长松苍翠。迥出烟云。多年之期。千里之约。信不谬也。言与境而虽符。达共迦而未偶)。

  即趋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其僧立于门首。顾接甚欢。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云无伤也。岩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

  (趋。急入也。客僧速入。主僧候门。回顾接迓。甚为欢忻。因而留宿。询问来因。乃以恶疾。仰白圣僧。迦曰。无妨。此岩之下。有泌其泉清湛映心。诘朝浣之速瘥。濯。洗也。泉。即三昧水)。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人面疮遂大呼。未可洗。公识达深远。考究古今。曾读西汉书袁盎晁错传否。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错要斩东市。其冤为何如哉。

  (掬。两手捧水也。疮遂大呼。口吐人言也。未可洗。欲诉疮由也。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反。以景帝之削其地也。宛不知杀晁错也反。不杀亦反。而袁盎与错并为相。盎嫉错。说景帝曰。请退左右。错当趋避东厢。心知盎之进言。则时人呼错为智囊。可验已。后错果腰斩于东市。此舌剑杀人之冤也。冤重恨深。不能相忘。故下有文累世求报云云)。

  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

  (多生求报前冤。因世世相继持守净戒。仇不可复。故报不得便。戒神护蔽故。下出得报之由。遇。犹相待也。人主宠遇。即前亲临法席。赐沉香座。署为国师。过于奢侈。名缰利锁既缠精严戒德有损。方能加报。故云害之。应知享福是损德之魁。造恶是致苦之本。欲求出世。须精律行。不但怨不可结日用尤宜惜福)。

  今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复与汝为冤矣。

  (迦诺迦。尊者之号。出自疮口。所谓异僧也。三昧水。即慈悲心中三昧之水。由此水故。洗去积世挟怨垢心。自后两释无憾。可知昔日患僧。为达公而现。迦摩罗疾。为达公而示。苟无此举。达老之冤何由释。水忏何由兴。可知事必有繇耳)。

  悟达闻之。凛然。魂不住体。连忙掬。

  (连忙掬。时本作急握)。

  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觉来其疮不见。

  (绝而复苏。死而更生也。怨心克骨附体。由佛法猛力解除。毕竟解脱。既得再生。膝复如故)。

  乃知圣贤混迹。非凡情所测。再欲瞻敬。回顾寺宇。不可复见。

  (自同童子汲泉。再欲瞻礼。重回顾寺。无能再见。应知不特迦诺迦为达老而混迹尘寰。达老亦不过为众生而示患。往昔现宰官身造恶因。今日现比丘相偿杀报。且隔十世。报在刹那。示因果不昧也。及其解脱。疮也。诺迦也。童子也。寺宇也。悉叵复见。俱成梦幻。然梵宇。未尝无也。现者虽没。新者继兴)。

  因卓庵其所。遂成招提。迨我宋朝。

  (验知序主宋时人)。

  至道年中。赐名至德禅寺。有高僧信师古。作记纪其事甚详。

  (就山树刹。表向所现之崇广者虽没。而招提又杰然新出矣。迨。及也。至道。年号也。是年敕赐招提。额曰至德禅寺。信师古。未考)。

  悟达当时感其殊异。深思积世之冤。非遇圣人。何由得释。因述为忏法。朝夕礼诵。

  (遇字。应前顾接字。诛茆结庵。制忏礼诵。忘名利。铄人我。以了余生。深培道种。述者。撮大藏之纲要。成雪罪之忏文也)。

  后传播天下。今之忏文三卷者。乃斯文也。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命名曰水忏。此悟达感迦诺迦之异应。正名立义。报本而为之云耳。

  (因忏文紧峭。章句字法鲜严。词可以醒人。事足以警听。故传播天下后世也。盖取下。出立名之由。为之作水忏也)。

  今辄叙夫故实。标显先猷。庶几开卷若礼若诵者。知前贤事迹之有端由。历劫果因之不昧也。

  (序主自言。擅敢叙夫旧时实事。标明先代嘉猷。庶几令末世有缘。得遇此忏者。称名瞻礼跪诵悔文[减]罪增福。亦粗知唐贤达老。始而风义动人。中而人主宠厚。及宿冤得便。乃至脱苦。卓庵述忏。各有端由头绪。因果不昧。以警后世之妒贤嫉能。舌剑伤人之必有定报也。戒之哉)。

  赞佛偈

  (见佛必须伸赞。表归投恭敬之诚。为成佛因默具于心。朗彰乎口。令有缘得闻。鼓其宿因亦身心归投。彼此兼益。于道日增。善友日多。于恶日减。斯赞佛偈可缺乎。应释之)。

  大慈大悲愍众生。

  (二句。美成佛之因。慈。悲。喜。舍。菩萨所具四无量心也。四皆无量。故皆曰大。又声闻行。四等未能实益众生。今菩萨行。四等实能普利故。慈能与乐。不止在一时。一处。一众生。纵历无量时。无量处。度无量众生。与无量乐。随众生欲。如日垂影。如母应子。而此与乐之心。不休不息。直令众生得大涅槃中四乐。故曰大慈耳。大经云。调心莫如调嗔。譬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见人怖走。嗔心难去。如守家犬。慈心易失。如彼野鹿。又如画石。其文常存。画水速灭。势不久住。嗔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画水。又如大火聚。其明久住。电光之明。不得暂停。嗔如火聚。慈如电光。是故此心。难得调伏。又云一切佛法。如三十七助等。及知他心智。诸神通。知本际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等法。皆与慈为根本。以慈即如来。即大乘。即菩提道。即大梵。即一切众生父母。即不可思议诸佛境界。即众生佛性等。又慈即是常。常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即一切菩萨无上之道。即甘露。具如经中说。乃至云达多教阇王放醉象踏杀佛及弟子。佛入慈定。于五指出五师子。象见。心怖失粪。举身投地。敬礼佛足。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调伏○大悲者。悲能拔苦。其救苦之心。于时处众生。悉皆无量。随众生所遭逆境。所欲脱者。悉皆㧞之如援溺之手。拔疔之药。而此拔苦之心。常精常进。追断众生二种生死之苦而后已。众生生死不息。悲心不休。众生苦海甚大。故佛菩萨之悲心亦大也。苦言㧞者。苦从前生恶惑种来。业水恒滋。苦根深入。彻骨彻髓。如油入面。如钉入木。既久且纽。非大士无量悲心之力。何以㧞而出之○世间父母。亦有慈悲爱惜儿孙。止于一世。子若不孝。背恩违义。则心生恚恨。慈心薄少。故不名大。诸佛菩萨。慈心不尔。见苦众生。悲心益重。乃至入于五无间狱。大火轮中。代诸众生受无量苦。如是慈悲。过于父母无量无边。故名为大○愍众生者。愍。是哀愍。怜惜之谓。众生。对诸佛言。十法界中。除佛法界。俱名众生。唯佛不堕诸数故。菩萨正断尘沙。即等觉地。尚有生相无明。声闻缘觉。无明二字。尚未梦见。六道众生。父母与己三缘和合。乃至五阴四大众法共生故名众生。又土木金石等无情众生。因宿生修偏枯死定。故堕无知。诸佛为菩萨时。亦发愿度之。成圆满宝觉。故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大喜大舍济含识。

  (喜。是庆己庆人。皆离苦得乐也。舍者。内外二财悉施于人也。乃至憎爱心。冤亲想。度生念。涅槃乐。如此心想乐念。于大圆镜智中。略无纤毫影子。故二俱名大耳。济。是济渡。言用此四无量心。为渡苦海之巨航。博济众生。同到彼岸也。含识者。含灵抱识。六趣四生也。大经云。四无量心。能令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菩萨系心亲近。行人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大乘也。心地观云。大慈等四法。能生一切福德智慧。利益安乐无量众生。速证菩提○已上二句。首四字。是能度。末二字。是所度。愍济二字。双兼能所。总明诸佛因中感报之由竟)。

  相好光明以自严。

  (此明繇因所克之果也。佛有三身。谓法报化。法身无形。故不得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今所赞者。报应二身。并有粗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八万四千光明故。以。因也。自。非自他之自。乃自然之自也。缘因四心。皆得无量。皆已究竟。故致果上相好光明。三者皆得自然而然。不假神力。任运庄严。致人天之礼敬也)。

  众等志心归命礼。

  (前三句。赞佛之妙因妙果。可敬可承。此句明竭诚以作结。众。对独言。单己曰独。三人为众。乃至十百千万。即名大众也。等者。平等一心。无能所等异念。以一会大众。皆运至心。深患生死苦乐涅槃乐故。志者。意念专一也。志心者。一心向佛。更无异想也。梵语南无。此云归命。亦云归身。盖自反为归。以佛非心外之佛。乃自心本佛。今归投大觉。即反本有之觉心也。由见即心之佛。具足无量慈悲喜舍。普被众生。深感于衷。故齐捐身命。专心志意而归投焉。是即血肉幻妄之躯。觌体便成金刚不坏之体。即识心连持之命。而成佛果智慧之命也。礼。谓敬礼。凡夫以大圣为师。必须五体投地。尊敬作礼也。此句含蓄甚妙。收尽上三句。众字。合上众生含识。等字。合上慈悲喜舍四心俱大。志心字。合上愍济。归命字。合上相好光明。礼字。合上以自严。既达乎理。又通于文。自发智慧。如斯运礼。其功德可涯量哉)。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

  (启。开也。佛法心三。皆有开义。先达遗此忏法。有文可览。理可会故。令人开卷得益。生庆幸想。是法开义。又此忏虽系文字语言。其寔先圣本意。在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即文言是真净妙法。觉本自心是佛开义。既知佛法二义。便知有事忏理忏。大乘小乘。忏法虽殊。不外自悔。一念真净妙心。立地心华发明。见自心本佛度生真体。是心开义。果得此三义。何患教不明。禅不透哉。故昔慈恩忏主。从修忏处悟明心体运。默转也。谓默转慈悲之想。广利群生。彼此得益。方成大乘忏法也。道场二字。有事有理。事即阿兰若。香华灯烛等庄严。及见相称名等。理则清净心中普运慈悲。即空假中等。忏者。具云忏摩。此云悔过。忏云陈露先罪。悔云改往修来。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造。又忏。谓止断未来非。未作之罪。不敢更作等。悔。谓自耻心于往犯。已作之罪。愿乞除灭等。法者。执持义。轨。谓轨生物解。如上佛法心三义等。持。谓任持自性。令人知此忏法。自性本具。自性清净。亦知罪无自性。罪性本空。空不透脱。须仗佛力。今以忏法。成范列左)。

  忏具十法。

  (一。明信因果。二。生重怖畏。三。深起惭愧。四求灭罪方法。五。发露先罪。六。断相续心。七起护法心。八。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常念十方诸佛。十观罪性无生)。

  忏悔三义。

  (一。立忏悔名。首伏白黑。改往修来。惭愧等名。二。示忏悔处。别教以次第三观为处。圆教以妙三观为处。三。作忏悔法。身口意三依法)。

  又复应知大小二乘。各有三种忏悔。大乘三者。一。作法忏。

  (身口依法。稽颡求哀等仪有五法。一。袒右肩。二。右膝着地。三。至心合掌。四头面礼足。五。说己罪名)。

  二。取相忏。

  (心有目想。相起为期等)。

  三。无生忏。

  (一向摄念。罪福无主。法华。方等。般若。各有事仪。要制期限。方等十二梦王。菩萨戒见光见华等为助。端坐念寔相为正)。

  小乘三者。一。作法。

  (经藏。轻重俱许忏。律不许夷。但许下四)。

  二。取相。

  (阿含犯欲。作蛇口想。罪即灭等)。

  三无生。

  (析法空观)。

  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一。是纯一。精专之谓。即志心意。夫忏悔虽重在行人自心一念竭诚豁然开悟。然必藉诸佛愍济默佑。故要一心归命。过现未为三世。生下八佛名。梵语佛陀。此云觉者。佛是主义。体即无漏五蕴假者也。觉体是慧。觉察断障。觉照真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次配凡夫二乘菩萨。唯如来独到彼岸。跨十方而为主。握五性以称师。三觉圆明。故名为佛。三世诸佛。是标。下列号。若知三世一时。便知三身一体)。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

  (南无。此云归身。亦云归命。以凡身归圣身。所以有为身。证无为体。且转八识命。归智慧命耳。过去二字。应冠到毗舍浮上。以三佛皆过去劫教主故。毗婆尸。一名维卫。此云胜观。人寿八万岁时出世。释迦于空王佛所。发菩提心。后于是佛出世。三僧祇满。故居七佛之首。寿八十千劫。此及下二佛。皆刹利家生。皆姓拘邻。此佛于波吒罗树下得无上菩提。三集声闻。第一弟子。一名吉沙。二名看茶。侍者名无忧。子名成阴。父名槃头。母名槃头意。城名槃头。付法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乃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也)。

  南无尸弃佛。

  (尸弃。此云持髻。人寿七万岁时出世。又名式弃。大论翻火依。其种姓同前。于芬陀利树下证果。亦三集声闻弟子。一名胜。二名自在。侍者名离畏。子名不可量。父名钩那。母名胜。城名阿楼那䟦提。过去三十一劫出世。彼劫复有毗舍浮佛。自后无量劫空过无佛。至贤劫中有四佛。即拘留孙以至释迦也。付法偈云。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也)。

  南无毗舍浮佛。

  (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寿二千劫。种姓同前。娑罗树下得果。再集声闻。第一弟子。一名星宿。二名上。侍者名寂。子名善智。父名阿楼那天子。母名称意。城名随意。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过去庄严劫。第一千尊佛也)。

  南无拘留孙佛。

  (拘留孙。此云所应断。又云作用。寿命十四小劫。此及下二佛。皆婆罗门种。皆姓迦叶。忧头跋树下得果。一集声闻。第一弟子。一名疾。二名力。侍者名智。子名上。父名功德。母名广。彼天子名无畏。城亦名无畏。付法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此乃现在贤劫第一尊佛。初减人寿六万岁时。出成佛道。为贤劫千佛之首)。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仙。大论名迦那迦牟尼。秦言金仙。寿命三十小劫。于尸利沙树下得果。一集声闻。第一弟子。一名活。二名毗头罗。侍者名亲。子名胜。父名大德。母名难胜天子名庄严。城亦名庄严。偈云。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此现在贤劫第二尊佛也。次减人寿四万岁时出成佛道)。

  南无迦叶佛。

  (迦叶。此云饮光。寿二十小劫。于尼拘律树下得果。第一声闻弟子。一名输那。二名颇罗堕。侍者名迦。天子名导师。父名净德。母名善财。天子名知使。城亦名知使。即波罗奈城是也。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此现在贤劫第三尊佛。人寿减至二万岁时。出成正觉。当贤劫中第九小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目法化生。现在归依。故云本师。第二劫满。遇然灯佛。第三大劫满。正当治世。号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惟能仁故。不住涅槃。遍入尘劳度生。惟寂默故。不沦生死。常住涅槃自在。寿期一百年。亦刹利家生。姓瞿昙。太子时。名悉达。此云一切义成。世出世间之义。皆成就故。于阿说他树下得果。一集声闻。第一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连。侍者名庆喜。子名罗睺罗。父名输头檀王。母名摩诃摩耶。城名迦毗罗。又能仁者。仁慈化导。利他之号。寂默者。自在证真。利己之称。付法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是贤劫第四尊佛也。人寿百岁时出世。欲知增减者。人寿八万四千岁。过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又过百年。增一岁。乃至增到八万四千岁。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如是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八十小劫。为一大劫。当知一增一减。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住劫初至第九减劫。人寿百岁时。该一万五千一百一十九万年。减至十岁。犹有一万年在后。可知)。

  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前佛是三世中过现。此当未来治世。故云当来。弥勒一译旃怛丽。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名也。现在知足内院说法。后降生堪忍界。翅头末国城中。大婆罗门家。托胎长成身长三十二丈。胸广十丈。面长五丈。人寿皆八万岁。身长一十六丈。相貌端严。衣食化生不须劳苦。七宝满藏。无人视之。无灾患寒暑盗贼诸不吉祥事。于华林园内。龙华树下而成正觉。住劫内。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减至八万岁时出。三会度人。初会度九十九亿声闻。第二会度九十六亿声闻。第三会度九十三亿声闻。礼忏必先七佛。如世间立宗祖之七庙也。如世弟子。孝顺七世父母故。凡礼佛。必须观想。心役名运。身由观显。观即一心空假中。身即一身法报化。想礼佛偈。作观顶礼。人根。有利钝之殊。慧心。分浅深之异。佛身及德。不可思议。于行人心。随力随分而想观之。福不唐捐。如饮海水。各令饱满。故应于礼佛之次。摄心入观。谛想成就。即得诸佛现前三昧。以我有限之身心。运无穷之企想。必期自他双利。而忏回向菩提。道无不克。慈无不广者矣)。

  赞法偈。

  (佛是能证。法是所证。能证。既已伸赞。所证岂得默然。良以龙证繇所证得尊。所证缘能证方显。是故其次以偈叹法)。

  无上甚深微妙法。

  (连以三义叹法。法字。承上三义。初无上法者。佛法最上。更无一法可以加之。故能证诸佛。谓之无上士。所证之法。谓之无上法。超等觉故。等觉名有上士。如须弥卓迥。落群峰之峻故。甚深法者。佛法最深更无一法能彻其源。非权乘菩萨及二乘等所能窥测。譬如大海非百川之渊可比故。微妙法者。佛法理趣。幽微圆妙。不可思议。众生第能由之。不能知之。所谓众生日用而不知者。是即凡夫粗恶之法。全体圣人微妙之法耳)。

  百千万劫难遭遇。

  (法华云。无量无数劫。空过无有佛。无佛。则无从闻法矣。故云难遭。又难遇者。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是也。此句应作六句读。一。百劫难遇。二。千劫难遭。三。万劫难逢。四。百千劫难遇。五。百万劫难逢。六。百千万劫难遭。是从少至多句。总言旷劫难遇。令人生难遭想。希有心。以景慕佛法耳)。

  我今见闻得受持。

  (此双承上两句来。我今二字。承上第二句。谓如是旷劫罕遇之法。于我一介凡夫。即今忽然幸遇。庆中之庆矣。得字。承上遭遇字。由遭遇故。得见闻耳。又得字。居乎中间。双贯两端。谓眼得见。耳得闻。心得受持也。受者。领纳于心。念念承受。无少遗失。如琉璃瓶盛狮子乳。靡纤滴之泄也。持者胶执不舍。若身若心。奉持不倦。依义修行之谓。此见闻受持。望前首句看。具能所持义)。

  愿解如来真实义。

  (愿。誓辞。承上一句二字来。谓既多劫罕遇。我今忽然得逢。应生难遭想。恭敬心。当发大誓愿矣。解字。根上见等五字来。谓既得见闻受持。须要实悟根源实解差别。方副世尊说法开示众生之意。如来等五字。结归首句。盖无上等法。人人具有。但为妄想牢笼。不自就里领解。却似如来独证独有。故结归如来分上。其寔情无情类。莫不皆充然具而本然得也。如来有二义。一指三世诸佛。二指性具体用。如者。寂灭义。来者。照用义。即寂灭之体。起照应之用。即照应之用。全寂灭之体。体用不二。故名如来。真实义二。一。对虚妄看。以世间虚浮言诠。显真实妙义。非即文字是真实义。故般若以色见声求不能见如来。若于真实义透脱。即虚妄言句全体真实矣。二。望前无上等法看。法总义别。谓解无上等总法或易。若能解了无上等三重法中。真而不妄。实而不虚之差别义实难。古云。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非是之谓乎)。

  No. 1495

  慈悲水忏法卷上随闻录

  寓古娄青螺庵沙门 昼中智证 录

  此忏单法立题通别兼举也。慈能与乐。悲能㧞苦。自他兼利。法应尔故。国师仗三昧水涤除宿障(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拣非邪定。正受。明不受诸受)。水天因此水而成佛果。月光因此水而证圆通。迦诺迦因此而指神通三昧水。既偿往日之殷勤。能濯今时之极楚。悟师于遍觅良医之后。悬忆曩时之预订。获解陈报于奇泉。从果至因靡非因水。故揭而标之(经云。化使立德慈心法门。一切不害。悲心法门)。古云。万亿神通。百千三昧。若离慈心。总归魔业。须知慈悲。是智慧之妙用。智慧。与慈悲为根本。若无智慧。焉有慈悲。有慈悲者。决是智慧人也。以故世人之愚痴者。见人得乐。尚障之。安望其能与乐乎。见人遭苦。惟恐不毒。安望其能㧞之(又慈悲水。拣异果报水。通至二禅。二拣非恶业水。此水遍通三界。三烦恼水。通大小乘)。此慈悲水穷尽世出世间。天地不能覆载。日月莫克较明。三灾不能磨折。此其所以异也。由慈水滋人之善。善极。得涅槃乐(生后发愿成德文)。悲水洗人无明垢。故能离生死苦也(生后忏悔诸文)。忏。具云忏摩。此云请忍。(谓请前人忍受我悔罪也)忏云法者。虽请忍之辞。实言从佛口。字采经文。所谓如来广慈悲之念。启忏悔之门也。卷者。成裹义。对舒而言(西域装经。非梵本。非坊册。止用轴式。故名为卷)。初览是法。卷者必舒。览已复卷。舒时有限。卷时偏多。故直从卷。以始终皆卷故。又轴卷是相。会相归性故云卷。卷。收也。收取诸法。皆入自性慈悲也。能所。通别。可知。略释忏题竟。

  ○准经仍分三分。初序分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

  双标能度所度。及能说所说。水忏道场。可知。总望别言。如梁忏分四十章。章名各异。是别。今标总数。不开细相曰总。

  佛言。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𠎝。凡夫愚行。无明闇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立性无知。恣心自恃。

  言者。振圆音而警众。扬妙义以符机。益物导迷也。又悟自心者名佛。迷己性者名众生。由悟迷。分生佛耳。垢。尘秽也。喻众生心中烦恼。由身心不净。三毒流秽。染污妙明。如尘污衣。似坌覆镜。故喻如垢。从垢字开出惑业苦三。𠎝即是业。罪招苦报。惑即无明。凡夫有三。按大威德咒经云。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有二种。一婴儿凡夫。无智慧故。二愚暗凡夫。顽钝不可教故。或云毛道凡夫。心行不定。如轻毛随风转故。愚。即无明。因心不明。不自知过。行。即近恶自恃等(大经三十七云。无明。是一切诸漏根本。众生无明因缘。于阴界入。忆想作想。名为众生。是名想倒。心倒。见倒。大慧云。众生日用。现行无明。顺无明。则生欢喜。逆无明。则生烦恼。佛菩萨则不然。借无明以为佛事。为众生。以无明为窟宅。然非别物。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故)恶友。恶知识也(大经二十二云。恶象等。唯能坏身。恶知识。身心俱坏。恶象等。唯坏一身。恶友坏无量善身善心。恶象等。唯能坏不净臭身。恶友能坏净身净心。恶象等。能坏肉身。恶友坏法身。为恶象等杀。不至三途。恶友杀。必堕三途。恶象等但为身怨。恶友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恶友)。亲近有二义。一互相兢造。二宿无信种善根。烦恼等者。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为根本。并二十随烦恼等。因烦多故。能恼乱净心。古云一丝毫放过。即罪同丘山。况万端起灭。但𥚽在旦夕(问。无明烦恼。定是何物。答。全体佛性。大经云。未得无上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尽名佛性)。由无明故。立性无知。近恶友故。恣心自恃。豪强。技艺。种族等。作顽钝无耻之人也。

  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

  问。三宝有㧞济之恩。人反不信何故。答。不信。是疑字。由无明覆觉。故疑佛。烦恼动乱。故疑法。炙乎恶友。故疑僧。故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也(心地观六云。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又不信三宝。即是不信心。大经云。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以不信三宝是出世福田故。又信有二种。一信正。二信邪。言有因果。有三宝。是信正。反是。名信邪。虽信三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信因果。不信得者。亦名信不具足。信复有二。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生。不从思生。亦名信不具足。又信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亦名信不具足。详如经说)。法言尊者。般若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法。皆从此经出。则法为诸佛之师及母也。孰尊于此哉。

  不孝父母六亲眷属。

  孝。是孝顺。爱敬从命义(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祖师云。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生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故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道德以之为体。教法由是而生。梵网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盖父母者。有生我育我之恩。回干就湿。乳哺养育。咽苦吐甘。慈训长成。怜念之心。未尝暂舍。故须孝顺。现存者。竭力供养。发以道心。过去者。戒善潜资。咸令离苦。杂藏宝经云。雪山中鹦鹉。采花果供盲父母。父母者。今净梵摩耶夫人是。鹦鹉。我身是也)。六亲有三。一。父。母。兄。弟。姊。妹。为根本。二。父六亲。伯。叔。兄。弟。子。孙。三。母六亲。舅。姨。兄。弟。儿。孙。眷属者。亲眷朋属。各有眷爱之情。统属之谊故。

  盛年放逸。以自憍[怡-台+居]。

  根恣心自恃来。壮盛之年。恃血气之勇。故多放逸。(大经三四云。放逸懈怠。不修进故。说五种退。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憍。恣也。[怡-台+居]。慢也。由恃血气之勇。故旁若无人。眼空四海。当思形不久住。福智羸劣。不贪安乐。不造众恶可耳。下承憍慢字开列众罪。

  贪一切财宝。贪一切歌乐。贪一切女色。

  一。普及义。切。尽际义。总该统摄之谓。贪财宝则于世味厚。而求法之心薄。贪歌乐。则于淫声重。而法音之心轻。贪女色。则于秽躯近。而清净法身远。如次与般若。解脱。法身三德反矣(又贪世财。与三宝远。失无量利益。贪歌咏及竹丝等音乐。则微妙法音沉。钟鼓之声绝。昔者乾闼婆王奏乐。江河涌沸。迦叶起舞。佛言。众生颠倒。见法流动。迦叶头陀第一尚尔。况下凡乎。又肇公赴秦宫请。媵人私逼之。肇不可。媵人赞为沙门谑己。王召。将杀之。肇曰。姑缓七日。当就死。王许。肇著论讫。遂赴刃。有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之句。为法求延。非邀誉于末劫。为度生计耳。肇公不近女色尚尔。况真以身根研磨不休乎。愿贪者味之)。

  心生贪恋。意起烦恼。亲近非圣。媟狎恶友。不知忏悔。

  首二句。明内因。次二句。明外缘。据相宗集起名心。属赖耶识。筹量名意。即末那。了别为识。即前六。今心生意起。大抵重前六。动身发语。乃至起惑造业。皆前六识为最故。恋。谓耽着。圣。正也。媟。狎也。狎。亲近也。字法之变耳。知忏悔。便可转烦恼而成智慧矣(心地观云。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与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大经二七云黑铁入火则赤。出冷还黑。而此黑色非内非外。因缘故有。佛性亦尔。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

  或杀害一切众生。或饮酒昏迷。无智慧心。今日披诚一一忏悔(坊本众生下增偷盗淫妄句。藏本无者。因前贪财色语摄故)。

  晋。裴楷。呼酒为狂药。四分律云。饮酒犯三十六失。(不孝父母。轻慢长友。不敬三宝。不信经法。诽谤沙门。讦露人罪。恒说妄语。诬人恶事。传言两舌。恶口伤人。生病之根。斗诤之本。恶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圣贤。怨黩天地。废忘事业。破散家财。恒无惭愧。不知羞耻。无故捶打奴仆。横杀众生。奸淫佗妻。偷人财物。疏远善人。狎近恶友。常怀恚怒。日夜忧愁。牵东引西。持南着北。倒沟卧路。堕车坠马。逢河落水。持灯失火。暑月爇亡。寒天冻死等是也)由饮酒。故昏迷。因昏迷。故无智慧。智是心之照用。慧是心之性体。转识成智。则惑断证真。纵识无智。则罪过弥天。(大经三十一云。有智慧时无烦恼有烦恼。时无智慧。譬如明时无暗。暗时无明。此烦恼根。先以定动。后以智㧞。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又云阿难具足八能。能持十二部经。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质直。三身无病苦。四常勤精进。五具足念心。六心无憍慢。七成就定意。八具足从闻生智)由无智为本。妄犯五戒。一杀害众生。二贪财。三贪色。四内生烦恼。外狎恶友。岂无妄语。五饮酒。文义昭然(报恩经问。五戒几实罪。几遮罪。答。四是实。饮酒是遮。饮与前四同类。结为五戒。以饮酒是放逸之本。如迦叶佛时。有优婆塞。以酒故。邪淫他妇。盗杀他鸡。饮酒乱心。一时能犯四戒)。披诚。披露竭诚之心也○(已上犹经之证信。此下犹经之发起序也)。

  过去诸罪。现作众恶。今日志诚。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由一一忏谢。故过现罪恶悉忏。由忏悔力。诸罪皆灭。净智自显(大经十九云。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澄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朗。作恶能悔。亦复如是。前过则湔刷之。后过则无重造)。改往修来。故云未作等(大经喻如焦炭。不还为木。坏瓶。更无瓶用)。此文出大金光明经(未作二句一忏要旨。若恃忏逐日造罪。是忏反开罪于人。非度人法。如水灌漏卮。终无乎复故)。

  弟子(某甲)等。今日志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既已归命。则视佛为师为父。故称弟子。某甲。称己名也。余仿此。等有二义。一。礼时运想。能礼所礼。性皆空寂。故等。二。偕众共礼。礼在各身。称在异口。想在众念。悉皆齐等。外则身礼佛相。威仪可观。口称佛名。和音可听。内则心想佛义。圣相宛然。志心者。精专定向之心也。归。归同。身心投佛。遵法而行也。十方者。东西等四正方。东南西南等四维方。上方。下方。共成十。十方虚空必有河沙世界。界中必有度生之佛故(问。上必求十方圣贤。下必普度众生者何。答。古云。如千钧之弩。不独为鼷鼠发机。三界之尊。岂偏令一人离苦。问。何故虚空二字。恒入佛法。答。虚空是佛法正宗。出生死确论。如七祖婆须密。付八祖偈云。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既无是法又无非法。谓之无上佛果菩提。亦名真如佛性)。诸佛。指现在诸佛。即下所列者。

  诸大菩萨。

  具云菩提萨埵。大论翻云佛道成众生。自行。修诸佛道。化他。成就众生。亦云觉有情。以自觉觉他彰名。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二乘之独觉。对迷属悟。望果属因。以智上求。运悲下化故。菩萨虽多。今止列六。亦得名众。诸大二字。直冠八部上。俱菩萨示现。故有大乘忏悔法。

  辟支。罗汉。四果。四向。

  辟支。此云独觉。出无佛世。观缘悟道。如秋观黄叶落。春睹百华开等。罗汉。具云阿罗汉。有三义。所谓无生。应供。杀贼(即第四果)。断三界八十八使将尽。名初果向。尽。证初果果。进断欲界五品思。证二果向。六品思尽。证二果果。又进断第八品残思。证三果向。九品思尽。证三果果。更进断后七十一品思。证四果向。断尽思惑。证四果果。若论断惑证真。先向后果。位次尊卑。则先果后向。达磨论云。向者。趋向。果者。证果。此名小乘。故有小乘忏悔法(华严云。上品十善。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大悲愍。不舍众生。希求诸佛大智。修一切诸度。广大行愿。故成菩萨。辟支。从上品十善清净。不从他教。大悲方便未具。惟自觉悟。了甚深因缘法。成独觉乘。罗汉四果。从上品十善。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解了。名声闻乘。有说上上品十善。乃至修四无量心者。即得成佛。无量法门。不出十善故)。

  梵王。帝释。天龙八部。

  梵者。离欲义。梵王。色界天主。大梵天王是也。帝释。欲界天主。释提桓因是也。天龙。八部中首二。禅考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即天乐人)。五阿修罗(不饮酒。常与帝释斗)。六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七紧那罗(似人头有角)。八摩睺罗伽(即大蟒神。人首蛇身而腹行者也○舍利问经云。八部鬼神。何因既生恶道。又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业。一由恶业。生恶道。二以善业。受快乐。又问善恶之异。可得闻乎。佛言。可。一。天神者。先以车辇。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圣。犹怀悭嫉故。二。虚空龙神。修德行施。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三。夜叉神。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在天上。空中。地下。四乾闼婆者。好施有嗔。献伎乐故。五阿修罗神。志强喜舍。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作诸邪福故。六迦楼罗神。先修大舍。高心凌物故。七紧那罗神。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八摩睺罗伽神。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如是。皆由依附邪师。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颂云。由作二因善不善。乃为八部人非人)。

  一切圣众。愿垂证鉴。

  承上作结。愿以肯心求圣垂慈。证明忏悔之志心也。鉴。犹视也。下列圣贤二位。

  ○礼佛偈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毗卢遮那影现中。我身影现毗卢前。头面接足归命礼(凡遇佛菩萨。只就名号更之。如遇释迦。则云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释迦前等。余例知○释曰。首句。空假二观。次句。中观。第三句。喻明。后三句。总显中道○能礼。言能志心以身命归投而顶礼也。所礼。即相好光明庄严之圣贤也。圣凡互对。所能历然。感应昭著。内成假观。外为俗谛。此二性本空寂。不劳析体。内为空观。外成真谛也。帝珠。借帝释天殿上千如意珠所结之纲珠。此珠体圆而光盛。彼此互烛。众珠之光射一珠中。譬众等志心感于佛。一珠之光映众珠。譬佛心应群品。圆光互照。感应相生。能所不二。圣凡一体。岂非中道谛观。感应道交。不思议也明矣)。

  南无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谓毗卢性海。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乃法身佛。即我人之本觉妙性也。又云遍寂。谓周遍寂静。即法身。又翻光明遍照。报身也。即慈悲之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现前七佛中。释尊。是娑婆教主。现在导师。成佛之本。故云本师。化身佛也。照前佛是真应一对。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体用皆无量故。为乐邦教主。今人求生净土。正往彼国也。与本师佛。成苦乐东西对。

  南无弥勒佛。

  弥勒。此云慈氏。释见前。弥勒下生时。万亿阎浮。皆以黄金为地。地平如掌。粳稻自生。衣食自至。无量快乐。贤愚经云。弥勒三会度人无数。悉我遗法种福众生。然后乃化同缘之徒。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那伽。此云龙。勇健之谓。美其性也。种。是种族义。姓氏也。上尊。谓种中最上最尊者。王。自在义。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往来无阂故。圣号。收前诸号。谓法报化身具足。现未自在故。

  南无龙自在王佛。

  随德彰名。余例上佛。可知。

  南无宝胜佛。

  摩尼宝珠。超胜众宝之上。如来至宝。越乎众圣之尊。一称佛名。尚得灭尘劳及业火益。况顶礼乎。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觉华。是定名。约理说。觉是果智。表本觉。华是妙因。表始觉。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不可思议。故云觉华定。以彼佛常居此定。故号之。自在王义。准前可知。

  南无袈裟幢佛。

  大净法门经云。袈裟。晋名去秽。大集经云。离染。以德彰名。据袈裟幢世界。是依世界立名也。幢者。表正佛能摧邪显正。建大法幢等(又幢者。喻法无上。故称袈裟幢)。

  南无师子吼佛。

  师子出窟。百兽潜踪。佛师子出。群魔窜伏。又大师子一吼。小师子勇健。佛师子吼。诸菩萨等悉勇猛精进(大经云。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师子子。始满三岁。则能哮吼。如师子王。如来正觉。智慧爪牙。摧破诸魔军故)。又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详如经说。应知佛祖无法与人。只与人指路头耳(古德云。有所得。是野干鸣。无所得。是师子吼。又达多放大醉象。欲令践佛。象既见佛。即时醒悟。佛即伸手摩顶。复为说法。令得无上菩提。畜生见佛。犹坏畜生业果。况人乎)。问礼佛可尔。何必更礼菩萨。答。譬如好人。偏多交善友(昔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每日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夜。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况礼诸大菩萨乎。大经云。诸佛菩萨。是得善法根本处。譬如雪山。是种种微妙上药根本处。亦如雪山有上香药。名曰娑诃。人若见之。得寿无量。无有病苦。四毒难中。若触之者。增长寿命。念念皆得宿命智。佛菩萨亦然。若有见者。即断一切烦恼。四魔不能干触者。命不少夭。念者。得无上菩提。佛菩萨是真大善知识故)。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在佛为普光大智。即妙观察智)。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悔过修来。积功累德。唯智者能。故首标之(或号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又号满殊尸利。此云妙首)。清凉云。文殊有三表法。一表能信之心。二表能起之解。三表能证大智。且文殊居首有三义。一是古佛。二诸佛之师。三行以智为先。无智则骊黄莫辨(古语云。宝石不吸腐草。磁石不引曲针。皆各得其用也。无著问善财云。我欲见文殊。何者即是。财曰。汝发一念心清净即是。着云。我发一念心清净。为甚么不见。财曰。是真见文殊。普超三昧经。佛言。我今得佛。皆文殊恩。本是我师。过去无央数佛。皆其弟子。当来者亦恩力所致。文殊乃佛道中父母也。尔时众念。文殊既在佛前。何不成佛耶。佛言。深入善权。广化众生。故未取证。当知文殊三佛。分三世现。过去号龙种上尊王。见在北方欢喜世界。号欢喜藏摩尼宝积。闻名者。灭四重罪。未来号普现。宝积经文殊云。愿我成佛时。以恒沙佛世界为一佛刹。名为普见。诸菩萨言。文殊所得佛刹。与弥陀佛刹等不。佛言。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于大海中。取一滴水。喻弥陀佛刹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佛刹庄严。复过于是。古喆云。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盖业报与道相反。亦应云业报无方所。脱之在人。法离缚解。烛之在智)。

  南无普贤菩萨。

  梵语邲输跋陀。或三曼䟦陀。此云普贤。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菩萨中。真净行愿第一(不外当人尘劳业用)。观经大论。并翻遍吉。望文殊亦有三义。一表所信如来藏。二表所起妙行。三表出缠法界。

  南无大势至菩萨。

  此菩萨具大德用。能除大地众生黑暗者。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悲华经云。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故今字汝为大势至。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故)。

  南无地藏菩萨。

  地。譬誓愿之坚厚。藏。譬智德之包含。本经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幽冥教主(又云。若未来世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𦘕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昔一禅师见佛菩萨像。叹曰。只一泥块。装佛成佛。塑菩萨成菩萨。欲威则威。欲慈则慈。种种变化。应思人惟万物之灵。反不如一泥块乎。任诸佛千言万语。谆谆教诲。奈之何非聋即哑。则人不如一土块多矣。

  南无大庄严菩萨。

  称自性广大之妙体。发应物无边之妙用。庄严性海圆成法身。全即自性广大之体。故云大庄严。望前以无缘大慈。照后以同体大悲。广化众生。法华经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即此义。大经云。具足智慧及福德二种庄严。详如经说。

  南无观自在菩萨。

  具佛五眼。见五蕴空。观也。度一切苦厄。自在也。般若真空无五蕴故。菩萨依般若断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永嘉云。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详如心经贯古说)菩萨受记经。德藏菩萨问佛。观音势至于何土成佛。答。弥陀正法灭后。观音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国土号众宝善集庄严。般涅槃后。得大势即于其国成等正觉。号善住功德宝王。永不入灭。更无所补。吁。今者时当叔世。佛法世法。均之衰殄。法河将涸。法灯将灭。法山已颓。法船欲沉。法桥已坏。法殿已崩。法幢已倒。法树欲折。善友欲去。大怖已至。饥荒。疫病。遍地流行。此而不修。不礼三宝。更待何时(文出大经第九。余义恐繁。俱置第三卷。不惮烦。应览之)。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首句结前。次句生后(大经云。菩萨具质直心。不赞人善。不讼彼缺。常不犯过。设有过失。即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更作。于轻罪中。生极重想。余仿此)。

  夫欲礼忏。必须先敬三宝。

  夫者。发语辞。必须。犹决定。不可移易之谓。自己无力灭罪。须仗三宝力。故以先敬示人(佛法僧是三宝。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为佛。玄理幽微。正教诚精。为法。禁戒守真。威仪出俗。为僧。佛世有相从三宝。别相三宝。一体三宝。佛灭后。加住持三宝。四中惟一体三宝。是总相。余三是别相。相从可知。别相三者。法。报。化。应。为佛。教。理智。断。为法。三乘阶次。为僧。一体三宝。即人性具者是。自性常觉为佛。自性寂灭为法。自性寂照同体为僧。住持三者。泥塑木雕。图形装彩为佛。贝多黄卷。方册梵筴为法。圆顶方袍精严戒律为僧。复有大小之异。丈六身。佛。四谛十二因缘。法。四果四向。僧。是名小大三。若三身十身佛。二空理等法。三贤十圣僧。是为乘乘三。三皆称宝者。最尊最贵。绝伦绝等。非世间异宝可及。因人惟知宝为贵。故以宝类之。有六种相似。一世间难得相似。无善根众生。旷劫难遇故。二无垢相似。离一切有漏法故。三威德相似。具足六通。不可思议。威德自在故。四庄严相似。离庄严出世间故。五胜妙相似。出世间故。六不可改易相似。是无漏法。世间八风不能动故。由六相似。故以佛法僧三为宝)。

  所以然者。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

  徴释。三宝能使人悟入佛知佛见。离苦得乐。能作众生广大福田。如世善友。令人进于善道故。良。善也。佛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直欲使之得涅槃乐。故云良友福田。具三义。一知三宝有度人之力。起人信敬。是敬田。二能㧞尽众生之苦。是悲田。三能报父母恩。是恩田。能令行人种一切福。故总曰福田(田能生五谷百谷。三宝能令人生五分法身。及百福相好故)。

  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

  此显福田中饶益事也。归。是归投。向。是趋向。归则不逆。向则不背。若人能归向。仗三宝力。㧞其罪根。如舜耕田。先耘其草也。罪灭则福自生。如草去则苗自长也。众生有自性一体三宝。故能归向余三宝。三宝有大威猛力。大福德力。大智慧力。大慈悲力。故能使行人离苦得乐耳。由灭无量罪。则惑业苦三障乃至八万四千尘劳门俱转。转极。则五住尽而二死离。由长无量福。则初自三德。终至河沙性德。众福俱长。长之极。证得大解脱涅槃乐。苗长。由田之力。乐得。由三宝力。解脱。即大自在也(生死。智人观之。元非恶事。但在盲人。决须离之。故先喆云。生是死之生。死是生之死。两路坦[状乎]。无彼复无此。既无生死。又无彼此。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天普盖。似地普擎。一念相应。一时清净。此是离生死苦的样子)。

  是故弟子(某甲)等。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既入道场。须闻法要。先发起圆常正信。归依一体三宝。行大乘忏法。立四弘誓愿。是故。乃离苦得乐之故也。义见前(华严玄谈云。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大经佛告迦叶。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则知佛性决定涅槃。乃至佛名为觉。又佛亦名世尊。以世法言音不同。世人自不能解。佛悉知之。故云世尊)。礼忏行人。必以三归为入道之因。归依者。自归其中。依此利生也。先归佛。不堕地狱。凡遇三宝。须各礼一拜。今人见佛不礼。如民见王上。不敬。不礼佛。不惟不超狱。且于狱有分在。以忘本故。例慢君可知(观佛三昧经云。旷野鬼神。每食小儿。有长者子。曾归三宝。被鬼执捉。称南无佛。佛往救儿。降伏鬼神。授不杀戒)。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二归依法。法者。正也。经。律。论。乃至祖师语录。高僧文集。无论入藏不入藏。悉是正义。超邪见故。故归依法。不堕饿鬼。又谛。缘。度法。能令。行人证三乘。成正觉故(佛坐树下。捉一枝叶问弟子曰。此枝叶多。树上叶多。答。树上叶多。佛言。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掌中叶。应知佛所知法。即众生本有自性法。所说法。即世尊慈悲心中随缘化导而说者)。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序分竟。下犹经之正宗分也)。

  三归依僧。僧。即和合众也。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当今弘法者皆是。归依僧脱旁生苦(大经二十八云。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华。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

  弟子今日所以忏悔者。正言无始以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自无量(自坊本作相)。

  无始者。直从过去无量劫来所起罪业。欲搜其端。本无有始。下明此身是罪业根本(大经十九云。贵者富之根。富有二种。一象马种种畜生。二金银种种珍宝。象马虽多。不敌一珠。众生亦尔。一恶富。二善富。多作诸恶。不如一善。佛言。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火。能烧一切。如少毒药。能害众生。小善亦尔。能破大恶)。贱者。往因愚痴。不自悔恤。故作众罪。贵者。谅必有知。故作误为。亦复不免(雪峰祖师云。为报满城朱紫道。阎王不怕佩金鱼)。罪自无量。总标。下文总开。

  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

  或者。不定之辞。或身口意三共作。或身等别作。身等三为体。从体起种种业用。善业用。必招福。恶业用。必致苦。故应忏也。身有杀。盗。淫。口有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有贪。嗔。痴。总言三业。别名十恶。反是。即名十善。善恶皆由身口意造故(大慧祖师云。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净。是名佛灭度。问。如何是护此三业。答。不毁三宝。是护身。永净四事。是护口。息心清净。是护意。经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从。犹因也。眼。耳。鼻。舌。身。意。是造善恶业之根。起。犹生也。凡夫不能生福。但能生罪过。故应忏耳。此六即三业。加眼耳鼻三。六根不染六尘。则为妙行。故初果不入六尘。发大心菩萨不住六尘行施。

  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于染着。

  不藉外境。但由往因恶种子生。故云内心自。问。邪何云自。心地观云。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岂不曰自。邪思。邪见也(大经说因语中云。一切恶行。因虽无量。若说邪见。则已摄尽。如无上菩提因虽无量。若说信心。则亦摄尽。又云若人乐杀。乐行邪见。此人即地狱人。若不乐杀。乃至邪见。是人即是天人)。藉。赖也。内心。望上。六根。即是六识。外境。即是六尘。染着。贪染耽着也。由内心邪思。故内外交生罪业纷起(楞伽经云。以心生故。种种法生。以法生故。种种心生)。

  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如是。叠上三六内外。乃至。超略之辞。尘劳门。开八万四千者。约见惑十使。谓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十使互具成一百。历十法界成一千。复约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成七千。更约三世。成二万一千。又约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成八万四千。以八万四千律仪对治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忏法能令人出苦入乐。故云门。亦是显法之门也)。

  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是果报。

  先总标。次列。然者。转上文之辞。复(音福)犹说也。谓八万四千虽似乎多。犹多限量。如云惑有尘沙。岂有量哉。是放而言之也。总而言之。不出三种。此则收总归别且标定耳。大。犹总也。一者下。别列(此三是一忏大旨。生第五怨亲章结文。及后三障文。一部水忏止忏三障。贪嗔痴等。是烦恼障。身口六根等所作罪。是业障。六道四生等。是报障。由三障重累。所以不能出离生死苦海)。大经如来呼三障为大病。诸菩萨于无量劫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疾病医药。常作是愿。永断三障。

  此三种法。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

  明三障得名之故。障。碍也蔽也。此三能碍一切圣道。及人道天中胜妙好事(涅槃云。多思虑故名人。杂心云。意寂静故名人。俱舍云。光洁自在神用名天)。圣道。即谛。缘。度等。人天好事。即五戒十善等。盖人天未出三界。故有胜妙好事。若办出世业。便是无事人(大慧云。三世诸佛是无事人。历代祖师是无事人。古哲云。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障灭。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

  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下文兴七种心。是灭罪方便。众生垢灭。则尘劳门。自净矣。

  是故弟子(某甲)等。今日运此增上胜心忏悔三障。欲灭三障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障灭除。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障乃可得灭。

  承上文标定七种心也。运。即前启运等义。增上胜心者。心生悔过。是胜心。仰承诸圣四心。及灭罪生福之力。故云增上。忏悔者。经云。欲断起恶。勤忏法门。欲愿清净。念悔法门也。欲灭等三句。问。先当下。答。兴。起也。犹运也。七种心。总标。因罪从心生。忏须心忏。心心忏悔。罪业自灭(此七种心。即诸圣教人所作之方便。阿毗达磨云。有七种忏法。意义相若。心地观云。三界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无形相。亦无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法从妄想生。故佛说三界惟心)。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徴列。菩提居中者。以此心最重担。荷前三后三故(昔佛说一百二十种菩提心。即说一百二十种譬喻中一喻云。如人依附于王。不畏余人。行人亦然。依菩提心大势力王。不畏障盖恶道之难。大经云。佛住尼连禅河边。告阿难言。我欲洗。可取衣及澡豆。佛既入水。一切飞鸟水陆之类。及五百梵志。皆来河边。各相谓言。云何得此金刚身。乃至闻佛说佛性义。即是我故。即发无上菩提心。寻时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属。亦发菩提心)。

  第一惭愧者。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尔所尘沙劫数。

  此羞己久沦生死。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自。即己身。法。谓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耶)。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世人讥诃。名世间力。轻恶人而不亲。拒恶业而不作。故曰轻拒等)。我。生死因也(大经四云。譬如二手相拍。声出其中。我亦如是。众生业爱三因缘故。名之为我)。自惟者。自心思惟久远劫前。佛与我同是凡夫。因佛独于空王佛所发菩提心。故能成佛也(最初逢事古释迦等七万五千佛。满第一阿僧祇劫。乃至逢事然灯佛等七万七千佛。满第二阿僧祇劫。乃至逢事胜观佛等。满第三阿僧祗劫。嗣后又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直至逢事迦叶佛。方得圆满。其间上生为天帝。下生为转轮圣王。各三十六返。又或间为仙人。为比丘。为小王。为婆罗门。不可称数。度生无量。然据法华寿量品。犹为方便。其实世尊成佛已来。不可思议劫数。故云尔所尘沙)。

  而我等相与耽染六尘。轮转生死。永无出期。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

  而字。寓羞耻不乎意。相与。恶友纠缠也。耽染。耽洄染着也。染尘故。八万四千尘劳门开也。生而复死。死已又生。如轮旋转。故云轮转。生死者。三缘和合刹那有生。乃至本有未尽已来。皆名为生。此无而忽有。缘会而生也。若色心两不相持。刹那有死。从本有一尽之时。即名为死。是有而忽无。缘散为死也。生死无出期日者。皆由耽恋六尘。较之释尊久佛。实足羞杀天下人矣(须知六尘是中谛境。能生种智。坏在耽着。我即六根。耽即六识。并尘成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大经云。如被火人。为惭愧故以衣覆身。以是善心。生忉利天。复为梵王。转轮圣王。不至恶趣。常受安乐。况以如来为端而兴起道心乎)。再四言可。急切之至也。如是思惟。必须竭诚忏悔。改往修来。勇猛精进。一生取办菩提。与佛无异。则羞耻可休。忏悔力满。下之六章大意。仿是可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

  二怖畏三途。恐。是内忧。怖。是外惧。既是句。蹑前同为凡夫语。身口意业。即能耽六尘者。前章我字。是总举。此身口意是别开。相应。犹相当也。即永无出期意。六根揽六尘。若单取者。单受报。交相著者。受交报。无纤毫之谬(义出楞严)。

  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

  因贪痴为因。十恶业为缘。尽形寿已。即受果报。可恐怖处。即三途也(既有怖畏。应觅归依处二。一自性涅槃。二无上涅槃)。地狱是火途(从热得名)。畜生是血途(互相吞啖得名)。饿鬼是刀途(刀杖驱逼得名。古语云。三途一报五千劫。出得头来是几时)。此三途闻之实足骇听。故曰可惊。思之实堪寒心。故曰可恐。想之诚应发畏。故曰可怖。见之决当消魂。故曰可惧(大经云。如人唯有一子。行住坐卧。心常念之。有过。善言诱喻。不加其恶。菩萨亦然。见诸众生若堕三途。或人天中。心不放舍。亦不生嗔)。

  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唯有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虚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

  (此厌离秽身也。大经云。厌离之本。是正知见。正见之本是三昧。三昧有本是安隐。安隐有本是远离。远离有本。所谓喜心。喜心有本。所谓不悔。不悔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应知修行。闻法为本)相与等者。教先以观察智。照知生死。虚幻不实。唯有等者。如来一代时教。不出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即四念处。一观心无常。二观受是苦。三观法无我。四观身不净。此四。正与常乐我净四德相反。又心无常者有二。一念念灭。一切有为法。二谓相续法坏。此四亦是十六行观中。观苦四相也。仁王经有四无常偈。昔斑足太子。欲登王位。受外道教。应取千王头以祭家神。自登位得九百九十九王头。因少一王。即北行万里。遇一王。名善明。白斑足言。愿听一日饭沙门。礼三宝。斑足许之。时普明即依过去七佛法。请百法师。敷百高座。一日二时讲般若波罗蜜八万偈。第一法师为王说四偈○初无常理偈。劫火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飏。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二说苦理偈。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患。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赖○三说空理偈。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俱空。国土亦如○四说无我偈。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邪)上文总标。下别释。先释无常(如来等四句。出大经。文殊对纯陀语)。前二句。释无常。风击水成泡。岂能久立(观万法如浮沤不实。净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念念无常。忽有忽无。故云速起灭也。二往来二句。释苦空。上喻明。下法。

  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

  法合上轮转譬。八苦者。生老病死是四。加求不得。爱别离。冤憎会。五阴炽盛成八。如是八种皆言苦者。生如活剥牛皮。死如生龟脱壳。余可知。

  众等相与但观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

  三释无我不净。与。共也。勉一切行人。观察己身。三十六物。总标。下文别列。先观己身若何。佛言。三事和合。得受此身。一父。二母。三中阴。既从三缘生。岂洁净常久之物乎。既从缘生。岂实有我乎(然三教皆云无我。而义不同。孔子以谦光义说无我。佛观五蕴皆空说无我。老子以长而不宰说无我。问。除人身。亦有不藉三缘者乎。答。大经云。孔雀。闻雷震声便得有身。青雀。饮雄雀泪有身。命命鸟。见雄者舞便得身。应云智者闻般若法。得生法身)。又三十六物分三(谓外次中)。先列外十二。

  𩬊。毛。爪。齿。眵。泪。涕。唾。垢。污。二便。

  眵(音痴)目汁凝也。涕(经作洟字)鼻中液也。二便。屎尿也。𩬊等皆不净无我之物。故圣贤皆施与人(如太子出家。因车匿请还宫。遂截其𩬊。如释于闪婆。为众所摈。欲向异域。请佛遗物以为供养。佛授以𩬊。遂住异域。便得佛果)爪。手足甲也(不可尽菩萨。及求善法天子等。皆舍手足甲。华齿菩萨。及六牙象王等。舍齿布施)。下次十二。

  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

  人身筋有九万。脉有八万(清净藏菩萨。金色天子。金色鹿王等。舍身。皮肤。法作菩萨。月思天子等。舍血无悔。安隐菩萨。及一切施王等。舍肉及髓等)。三中十二。

  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白痰癊。生。熟二藏。

  脾。是土藏。肾。是水藏。肺。是金藏。肝。是木藏。血不行。则痰聚胸中。水病也。癊。心病也。善德菩萨。及自远离诸恶王等。舍大肠。小肠。肝。脾。肺。肾。

  如是九孔常流。

  承上文以结之。双出苦集不净义也。眼。耳。鼻。口。孔有七。加水道。壳道成九。其不净可知。常流。应前无时暂息意。下引涅槃经证。

  是故经言。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

  身者积聚义。谓积聚众苦(经云如是身城。诸佛弃舍。凡夫味着。是身种子精血。究竟不净。诸佛所诃。是身不如魔罗耶山。生于旃檀。九孔常流。种种可恶。诸虫共处。亦不能生优钵罗华。分陀利等。心地观云。观自身本性不净。如人厌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我身亦尔。有漏不净。洗尽海水。亦复无益。老子云。吾有大患。为我有身。无身何患。肇公云。约天地为高下。约日月为东西。约身为彼此。约心为是非。总是有为法耳)。何字。本经作谁。责辞也。智慧与烦恼相反。故于此身。不生好乐(涅槃经。梵志问身与烦恼孰先。答。身及烦恼。俱无先后。然亦要因烦恼而得有身。终不因身而有烦恼。又云。菩萨自观身如病如疮。如痈如怨。如箭入体。是大火聚。是一切善恶根本。虽复不净。犹故视养。为善法故。为于涅槃。不为生死。乃至为法轮王。不为转轮王。若不[获]身。命则不全。不得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故。如渡者获筏。陆人获马。田夫获粪。寒人获火。癫者获毒药耳)。

  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

  结(问如何得脱离生死。答。德山云。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自然虚而灵。空而妙。何患生死关不彻乎。须知生死中有不生死者在。昔商那和修问鞠多曰。汝生几耶。答。我年十七。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师。𩬊已白。为𩬊白。心白耶。答。我但𩬊白。非心白也。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第四发菩提心者。

  因惭恐厌离等。故发菩提心。当舍不净幻身。乐求清净法身也(大经迦叶赞佛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夫菩提心。以智悲愿三为体。有五位。一。发心菩提(十信)。二。伏心菩提(三贤)。三。明心菩提(前七地)。四。出到菩提(后三地)。五无上菩提(佛果)。者字。叠前标文言。

  经言。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

  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经通教理。教能契理。理能契机。故名契经。取涅槃经当乐句。立发心章张本。乐。愿也。求也。欲求佛真法身。应发菩提心。及广大行愿。以无量智慧。修无量法门。始得生故(大经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心地观文殊问佛。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佛言。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空寂室。端身正念。结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彻。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自然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详如经说)。下明法身生处。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此句是总。下去是别。大经文殊云。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

  从六波罗蜜生。

  六。即施。戒。忍。进。禅。智。波罗蜜。此云彼岸到。修此六法。度悭贪等河。到涅槃彼岸也。到已。不惟法身生。报身亦生也。后仿此。

  从慈悲喜舍生。

  即四无量心也。已上俱名正道。

  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

  三十七助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注现后二卷障学文中。

  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

  结上文。六四正。三十七助法。种种功德。是反前种种恶法句。合上无量功德语(大经二云。世间知字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

  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

  前发心为因。得如来身是果。果身非菩提智等决不能生。故劝当发。智有三种。内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二乘智)。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差别。分别无谬者。名道种智。(即菩萨智)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名一切种智(即佛果智)。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常者。即真常之体。不迁不变。万古恒如。非对断言常也。乐者。安隐。寂灭。离二生死。苦乐双融。非对苦言乐也。我者。主宰义。具八自在。得大安乐。即我无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也。净者。三业清净。三惑永断。如大圆镜。了无纤翳。非对染言净也(大经云。世间知字不知义。何等为义。我无我现前。夫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远离四倒者。惟此常。乐。我。净。又常等四德。是胜三修。较前第三厌离章。苦。无常。无我。是劣)。(三修。涅槃以胜三斥劣三。断奠声闻。入秘密藏。亦如法华。断奠声闻。咸趣一实)萨婆若多。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大品云。此是声闻辟支佛智。非佛菩萨智。据果字。即一切种智。亦无妨也。报恩经云。菩萨发菩提心。修行。渐得无上菩提。不发。终不能得)。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吝。吝同)。

  首句。上求佛果。次句。下化众生。由内证种智则心净。心净。即佛土净也。至此。则依正无碍六。依中现依。正中现正。正中现依。依中现正。依中现依正。正中现依正。如斯自利。由前利他成就众生而成。于身二句。出大经。引以作结。谓此上求下化。应以施度居先。内之身命不怜惜。外之财宝。不悭吝也。

  第五怨亲平等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相。

  五。心离分别。申明前章妙行耳。怨。是怨仇(能害身命者)。亲。是亲爱(能卫我身心者)。一体同观。不起憎爱。是为平等。(圆觉云。观彼冤家。如己父母。祖师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报恩经云。达多恶心不息。养利指爪甲。下藏毒药掏足。药化为甘露。竟无所为。又排山下石。断佛命根。止伤佛足。佛慈悲心。冤亲平等)如来终不于众生计有恩。计则破于平等。由平等。故无彼我。

  何以故尔。若见怨异于亲。即是分别。以分别故。起诸相着。相着因缘。生诸烦恼。烦恼因缘。造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

  徴。何以必须无彼我相耶。若见下。出过。异。二也。分别。拣别是亲非亲也。相着。谓着彼此之相也。由异则不一。故分别。由分别。故着彼我怨亲之相。因缘者。内心分别以因。外境人我怨亲为缘。生憎爱烦恼。又烦恼为因。起诸恶逆业用为缘。所以招致三途苦报之果耳。起念分别。是生死根源(先德云。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觉即是佛。大慧云。佛者觉也。为常觉故。谓之大觉。亦谓之觉王。皆从凡夫中做得出来。彼既丈夫。我宁不尔。若多相着。应念佛。偈云。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第六念报佛恩者。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

  六。证觉报恩。举佛旷劫檀度二。先施内财。舍。施也。(冠下文)先要知恩然后报恩。知恩。自发菩提心。报恩。教一切众生发心。髓。骨中脂也。脑。头中脂也(昔大光明王舍头与婆罗门。语云。我以慈心愍汝。不逆汝意以头施汝。令我来世得智慧头。胜上身菩萨及宝髻天子。舍顶上宝天冠。并剥头皮与人。爱作菩萨及月光王等舍眼。安隐菩萨等舍肉及髓。法自在菩萨等。舍身支节。一切大小。坚精进菩萨。舍手足指。不可尽菩萨等。舍手足甲。乃至智胜菩萨及迦尸王等。破胸出心。施于众生。常精进菩萨及坚意王等。舍手。至无怨菩萨。及胜去天子等。刵耳劓鼻施人。如是等不可枚举。观者应信受)。

  国城妻子。象马七珍。

  二。明外财施人(大经善见王太子。思惟正法得辟支佛。父王即舍国位。如弃涕唾。出家修道。得大势至菩萨及胜功德月天子等。舍四天下大地。及一切庄严与人。况一国一城乎。不退菩萨及庄严王等。舍妻子等与贫乏人)。至爱莫过己身。尚施与人。况妻子乎。国城尚舍。况七珍乎。七珍尚舍。况象马乎。其细微不必言矣。

  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出大经二卷中)

  为。以也(如迦毗王等。舍身与贫穷苦恼众生。作给使侍者等。大悲菩萨及善眼天子等。入于地狱。救苦众生。所以修此行者。断我法。显真中也。如来为众生故。修此诸行耳)。

  此恩此德。实难酬报(古语云。人但见父母生身。不知承佛恩力。多劫作忘恩背义人)。是故经言。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承。上难报之故。引法华经证。荷。任在肩。负。任在背。谓便使立地成佛。一肩担荷。作佛长子。亦不能报万分之一(先德云。便就今日成佛去。乐邦教主已嫌迟。其是之谓乎)。

  我等欲报如是恩者。当于此世勇猛精进。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觉。

  此示酬报之法也。如是。叠指已上恩言。恩望义说。如佛与父皆曰恩。君与师皆曰义。恩有二。一。等度之恩。二。令人成佛之恩。直欲一生答尽。故云当于此世。必抖擞尘劳。不许烦恼乱心。一心向往。故云精进(离诸懈怠。屏除放逸)。果敢直前。故云勇猛。不避懒偷安。故云捍劳。不求安乐。故云忍苦(求妙王菩萨及速行大王等。受一切苦恼。萨陀波仑菩萨及金坚王等。为求法故。卖身刳肉。破骨出髓。精进菩萨为求法故。入大火坑等。皆不惜身命样子也。佛常出南洲。以三事胜故。一能断淫。二释念力。三能精进。三事尚胜诸天。况北洲乎。若三宝将颓。当忘身忘命。忍苦建立之。大乘妙法。有欲遏绝而不行者。当精进勇猛。捍劳而弘通之。若此苦行。不为自求。正为广化群生。共至宝所。庶几酬佛恩万分之一也)。舍字。一章大旨。象马七珍等。是资生施。舍头目。乃至精进忍苦等。是无畏施。弘大乘化生成佛。是法施(阿含经云。如来出世。必为五事。一。为转法轮利生。二。为度多生父母。报其恩故。三为无信人。立信地故。四。未发菩萨意者。令发意故。五。授当佛记故。为此五事。故出世也)。

  第七观罪性空者。罪无自性(南藏加无有实相句。今从北)从因缘生。颠倒而有。

  七观罪性本空。如热水即寒冰。业累即解脱故(大经云。诸法本无有性。如人有笔。纸墨。和合成字。而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众缘。亦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青黄本无绿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亦如众生因食得命。食中实无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时。食应有命。故心地观云。复具四德。住阿兰若。持戒清净。庄严自身。一。观察自无本性。伏断二执。证无我故。二。他身亦无本性。于怨亲所。离憎爱故。三。身心快乐。心心所法。无分别故。四。得平等智。生死涅槃。无差别故)。从因下。出无性之故。妄识为内因。幻境为外缘。故有心见想三颠倒。由三倒故造多罪业。此颠倒句。明生有之故。

  既从因缘而生。则可从因缘而灭。从因缘而生者。狎近恶友造作无端。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

  首二句。承上生有。以生灭字显罪性空。罪既从缘。生本无生。因缘别离。灭实非灭。生灭双空。生与有亦空。故云无性。后四句。承上生灭。出灭生之相。前二句。造罪之由。后二句。灭罪之相。由自心贪等为创因。外狎恶友为助缘。无端造作也(无端有三。一不正义。因内多邪见。外逼邪友。造诸不端之罪。二。无端不作。言罪之多。甚者八万四千尘劳门悉开。三无端。由无故从无端处。以巧邪恶知见。寻求罪衅耳)。洗心。则心垢自除。是净因。向诸圣忏悔。仗三宝力灭罪。为助缘。因缘二字具三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用此三观为洗心之妙药。承诸圣慈悲之水。以祛自心重垢耳。

  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

  引净名经。显罪性本空。良以心为罪福之本。心空故。罪性亦空也(未曾有经。妙吉祥菩萨。见人造杀业。因转问佛。佛言。汝从何心而起业相。若现在心。现在心不住。过未可知。由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心无边际。无限量。无取舍。非善恶。无动转。非生灭。若虚空无障碍。非染净。离一切相故。因悟罪性本空。亦不生怖畏之想。心地观兰若品。我法二执及罪相。于三世中不可得。自身他身无有二。一切诸法亦如是)。故知二句。结成罪性本空。

  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至到。惭愧改革。舒历(历。时本作沥。非)心肝。洗荡肠胃。

  先结前。缘想下。示忏悔法。在三业虔诚。缘想。是意业(表佛有他心通)。擎拳等。身业(表佛有天眼通)。发言忏悔。是口业。(表佛有天耳通)又缘想。则一心三观圆成。一体三身齐现。一心三智普照。披露至祷是垢皆陈也。改。是更恶为善义。革。是革去宿恶义。舒是发露义(即不覆藏)。历。从前罪过。一一自陈也。荡。是涤去的意思(舒历二句广前洗心句。宗镜云。洗濯身心。清净无余。毫无邪念。乃为真忏。罪相自空。若不洗心求忏。自欺欺人。安能灭罪)。

  如此忏悔。亦何罪而不灭。亦何福而不生。

  承能忏作结。罪灭。自离生死苦。福生。得趋涅槃乐。

  若复不尔。悠悠缓纵。情虑躁动。徒自劳形。于事何益。

  复。又也。责辞。不尔。言不能三业精诚。洗心而忏也。悠悠。怠惰貌。缓则不能急急于心。纵则仍落恣恃巢臼。躁动。则不澄静。安能涤烦恼垢乎。既不能如法忏。则空自劳身。灭罪事胡益。

  且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灰壤。

  此以无常迅速励之也。转(去声)。变也。灯烛本明。息之则变明成暗。光不还来。如人不过一口气而已。气绝神逝。便同冷灰旧壤。岂复随识妄动哉。无常有三义。一才生即死。二比上三界。时分极促。三念念迁谢。即生即灭故。一息。法喻双明。约喻。灭烛。光不还明。约法。气绝。即同灰壤(正法念经云。有于胎藏中死。有生已命终。有能行能走。皆归于死。方等经问。云何命终时。得见于诸佛。闻说清净法。不受于苦恼。答。他有所求令满足。信解深法舍严具。三宝福田勤供养。临命终时见诸佛)。

  三途苦报。即身膺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杳杳冥冥。恩赦无期。独婴此苦。无代受者。

  膺。当也。亲也。阳网疏漏。贿嘱可脱。阴罟细密。多赂难逃。故云不可以钱等。三途渺漠。受苦年长。故云杳冥等。恩。悲心㧞苦也。赦。宽宥也。婴。受也。自作自受。影响相符。父子至亲。岂能相代(大经云。如人为王嗔。能以软语贡上财宝。便可得脱。死王不尔。虽以软语钱财珍宝贡之。亦不得脱。况三途极苦乎)。

  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祷忏悔。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

  先䇿发自恃之流。如云我生无罪。何须忏悔。次引经证成(大经云。举足动步。不依律行。安得无罪。譬如二手相拍。声出其中。又云。见修善者。名见天人。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不特今生有罪。过去之罪尤多。故下云云)。

  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

  语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其恶业追行者意乎。如影随形。言不相离也(日深句。生二卷中日深日厚偈文)。

  故知包藏瑕疵。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使长沦苦海。实由隐覆。

  故字承上不忏罪恶日深来。包藏。包含覆藏也。瑕疵。譬隐显二过。瑕。玉之内病也。譬隐过。天眼所见。疵。黑类也。譬显过。肉眼共见。法华云。护惜瑕疵(是小智)维摩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惟在反观诸身而求。故云说悔等。先罪。已作之罪也。长沦句。根日深义来。隐覆。即隐匿覆藏。近根包藏义。远承不忏义。沦。没溺也(大经云。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楞严云。十方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是故弟子(某甲)等(北藏无等字)。今日发露忏悔。不复覆藏。

  结讫洗心发露罪灭福生。作悔文一小结局(佛言覆藏者漏。不覆则无漏。发露悔过是无漏。又若覆罪。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惟智者不覆罪。若不信因果。信业信报。不能咨启智人。不近善友。便是阐提。如迦摩罗疾。世医拱手。亦如死尸。医不能治)。

  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此三种法更相由藉。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弟子(某甲)今日至心忏悔。

  所言。叠前重标。然后依次忏悔。三障。又名三道。若三障净。便成圆觉(即是如来)。更相。互相也。三世迭迁。递互相资而起。烦恼虽分大小随等。实不出根本六中贪嗔痴三。此三。能成三界因果。资始为因。助因为缘。又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因亲缘疏故分释。既有恶因缘。必有善因缘对治(善因缘。有深浅。小乘生灭因缘。是浅。大乘无性因缘。是深。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即无性义。浅因缘对治外道自然)。(计)上总指三障明三世因果。是故下结。

  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而此烦恼皆从意起。所以者何。意业起故。则身与口随之而动。

  惑业苦三。烦恼居首。故忏亦先之。烦恼总有二十六。贪。嗔。痴。慢。疑。邪见六为根本。随烦恼有二十(小随十。中随二。大随八)。名相具如百法明门。随之而动者。言身口七支。随意家所有烦恼而动。动即是业。业必感报(大经云。如人小时拾取土块。粪秽。瓦石。枯骨。木枝。置于口中。父母见已。恐为其患。左手捉头。右手挑出。菩萨亦尔。见诸众生法身未悟。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见已。即以智力㧞之。免其流转生死)。

  意业有三。一者悭贪。二者嗔恚。三者痴闇。

  恶心。是过患根本。于顺境起贪。违境起嗔。以护自身将为主宰。住贪嗔中。不知是患名痴。此三由根本无明有。故别明意业举数立名。

  由痴闇故。起诸邪见。造诸不善。是故经言。贪嗔痴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受苦。

  由三毒为业因。致三途苦果(大经云。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为烦恼系缚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转。解脱生死。得大涅槃)。经言者。华严云。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等(最胜王经。佛告阿难陀。我昔虽具烦恼贪嗔痴等。能于三途五趣中。随缘救济。令得出离耳)。

  若生人中。得贫穷孤露。凶狠顽钝。愚迷无知。诸烦恼报。

  此出三毒之余报也。三途报毕。方来人道。得字贯到报字上。贫则无财。贪财宝之余报。穷则无交。狎恶友之余报。孤则无亲。不孝六亲之余报。露则无覆。藏过。慢三宝之余报。其心最凶。力最狠。性最顽。质又钝。远慈悲智慧士。于感愚迷无知报耳。

  意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某甲)等。今日至心归命诸佛。求哀忏悔(坊本以此节移在后。今依两藏)。

  结意家恶果。兴至心哀悔。求哀。语泪双行也。

  夫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

  专指意业。佛与三乘及诸祖师。皆斥烦恼为怨贼等。可恶不一。故云种种。诃责句。总标。下别开。

  亦名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

  一。诃烦恼如怨家。次徴释。烦恼菩提。原非两物。但逐于物。即菩提是烦恼。若能转物。即烦恼是菩提。故岩头祖师云。却物为上。逐物为下。

  亦名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

  二。诃烦恼如恶贼。劫善法财。所以恒受贫穷之苦。杀法身怨。截智慧命。所以久没愚迷之海。

  亦名此烦恼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

  三。视烦恼如瀑河。波涛冲逆为瀑河(瀑流之河也。楞严云。譬如瀑流。流急不见。非是无流。喻烦恼心心相续。无少间歇。故古德劝人。要在急水滩头一篙撑住。便是好手。大经云。涅槃者。名为洲渚。何以故。四大瀑河不能漂故。一欲暴。二有暴。三见暴。四无明暴)。漂。飘同(心地观云。凡夫不观自心。故漂生死海。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三世如来。法皆如是。受苦深远。了无边涯。喻如大海)。

  亦名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能得出故。

  四。见烦恼如羁锁。羁。绁也。系也。如马之缰。人系之亦自业力致之。人被烦恼系。是无绳自缚。急以智刀断之。非为早也(大经云。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者。善业力多。恶业羸弱。能发露忏悔。除诸罪业。恶业既除。何患生死狱不破。而身心不自在耶)。

  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

  由如怨贼之烦恼。羁锁众生于瀑河大海。故有六道等。六道者。一天道(三界诸天)二人道(能持五戒守五常)三修罗道(鬼畜人天所摄)四地狱道(八寒八热等)五饿鬼道(九种十类等)六畜生道(胎卵湿化等。亦名六趣)。六道果报。总有三种。谓苦。乐。舍。由恶业为因。感三途苦报。由善业为因。感人天乐报(四州六欲)。由不动业为因。感上界差别报(色无色界。又三界中苦乐身。是别业正报。所居胜劣器界。即苦乐依报)。牵连。亦名轮转。谓生已。复死。死已。更生。生死不停(如天上死。人间生等。传传分柝。可知。无常经云。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四生。胎。卵。湿。化也。依壳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润而生曰湿。无而忽有曰化。业有三。一善。二恶。三不动。此三业用能招六道。不绝不息。三界因果。轮回无间故。烦恼过患即惑业苦。应上诸烦恼报(不能忏悔。不遇善友。不闻正法。即是三障。今既幸逢佛菩萨大清净智慧人。又遇清净究竟解脱法。自可翻三障成三德矣)。

  是故今日。运此增上善心。求哀忏悔。

  是故。指烦恼过患三障之故也。运。即行人清净心中志诚力。惭愧力。忏悔力。默密齐转也。善心。即前七种心。翻恶从善故。又藉佛菩萨慈悲心力。令能悔过。是于善心加上一层。故云增上。所谓烦恼。成般若矣。所谓罪过。成法身矣。所谓怨贼瀑河羁锁等大患。转成解脱矣。如斯善利。皆从上求佛菩萨悲哀心力。及行人忏悔力而得也(又善心有二。一即前七种心。二如相宗说。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迟]行舍及不害。上引圣言及忏悔竟。下列罪业名)。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愚惑繁满胸䘳。

  心识等根前意业来。心识是能藏。愚惑(无智不信不求解脱故)是所藏。怀者。包藏也。愚即无明。标诸恶心所之本。繁。多也。既曰常怀。又曰多满。则惟恶无善生。后无边量。恼乱文胸襟。胸次襟怀也。

  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

  贪。嗔。痴。是根本六中之三。藏于藏识。则诸善心所为之消忘。故云毒。又能生长一切罪恶。故曰根。三毒转。便是三聚净戒矣。三毒根。是业因。由因作业。故云造一切罪。下仿此。

  或因三漏造一切罪。

  三漏(出阿毗达磨论)一欲漏(欲界)二有漏(上二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无明漏(三界无明)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漏落三界。故名漏。

  或因三苦造一切罪。

  三苦(三受为因)一。苦受生苦苦(三界已苦。欲界更苦)。二乐受生坏苦(乐坏时苦。等于三途)。三。不苦不乐受。生行苦(即处中苦。通于无色)。

  或缘(即因字)三倒造一切罪。

  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为三。由三倒故。苦者计乐。乐者计苦。常计无常。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岂非颠倒。(出涅槃经第二)

  或贪三有造一切罪。

  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是三界)。三界因果不忘。曰有。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如是等罪。总收上三毒至三有罪作结。后仿此。大经云。夫无量者。名曰无边。边不可得。故名无量。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四识住造一切罪(识。南藏无)。

  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是为四。(出阿毗昙杂论)

  或因四流造一切罪。

  一欲流(欲界惑。除见痴)二有流(上二界惑。除见痴)三见流(三界见)四无明流(三界痴)亦名四轭(并下四取。皆出唯识论)。

  或因四取造一切罪。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为四(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取)。

  或因四执造一切罪。

  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执。犹取也。并下四缘。出圆觉疏。

  或因四缘造一切罪。

  一因缘。诸法和合。二次第缘。心心数法。三所缘缘。法无所依。四增上缘。法无所得。

  或因四大造一切罪。

  四大。即妄身。地。水。火。风。假合而成者(内四大也。其外四大。可知)。

  或因四缚造一切罪。

  贪缚。嗔缚。戒取缚。见取缚。此四不出三界。不得解脱。故俱名缚。亦名四结。出唯识论。

  或因四贪造一切罪。

  情。色。食。淫。为四贪(遍考经论。惟涅槃有四爱。即爱着饮食等四事供养也。圭峰禅师。爱贪四句料简。是贪非爱。如人爱忙。非是贪忙。是爱非贪。如人爱看相打相杀。谁肯贪求。亦贪亦爱。即名利财色等。非贪非爱。谓乖情之境)。

  或因四生造一切罪。

  胎。卵。湿。化。为四生。出瑜伽论。下结(义现前)。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烦恼造一切罪。

  五住地者。一见一切住地(三界见。分别惑)二欲爱住地(欲界九品思)三色爱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思)四无色爱住地(有四地。各九品思)五无明住地(所知障)。

  或因五盖造一切罪。

  盖以覆真实为义。止观云。贪欲(追昔五欲。忘失正念)嗔恚(想他恼我。忿怒相续)睡眠(心神昏昧。乌暗沉黑)掉举(作无益事。心中忧悔)疑(非障理疑。乃障定疑)为五盖。

  或因五悭造一切罪。

  住处悭(有房舍。不欲人居)。家悭(惜门徒家。不欲他人相识。他施如失己物。亦名护他物悭)。称赞悭(不扬人美。恐胜己故)财悭。法悭。出成实论。

  或因五见造一切罪。

  一身见(执我我所)二边见(随身计断常。堕二边故)三见取(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常乐我净)四戒取(非因计因)五邪见(拨无因果)。

  或因五心造一切罪。

  一率尔。二寻求。三决定。四染净。五等流。是为五心。

  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情字南藏无)。

  一眼根(喜怒视相)二耳根(听审相续)三鼻根(爱香憎臭)四舌根(尝甘苦等味)五身根(贪滑嫌涩)六意根(审察思量。此六。俱识情之根。故名六情根)。

  或因六识造一切罪。

  眼识(玄黄不真)耳识(苦乐音异)鼻识(观气旋光)舌识(辨说邪正)身识(随机现仪)意识(缘虑旋空)能转六识成六神通矣。

  或因六想造一切罪。

  析玄云。眼等六识。各有相应想(谓眼识相应想。乃至意识相应想也)。

  或因六受造一切罪。

  六根皆能领纳六境曰受(空品云。眼受色。乃至意受法是矣)。

  或因六行造一切罪。

  眼等六根。各有所司。则各有所行也(法句经云。昔有人河边学道二十年。但念六尘。心无宁息。佛往度之。化作沙门。树下共宿。其夜月明。龟从河出。野干欲啖。龟缩头尾。四足藏甲。狗不得便而去。龟还入水。道人见此。语沙门曰。龟有护命之铠。野干不得便。沙门对曰。世人不若此龟。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复说偈曰。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须知无为。能杀其贼)。

  或因六爱造一切罪。

  毗昙云。眼等六根。各有所触而生爱(眼触生爱。乃至意触生爱)。

  或因六疑造一切罪。

  净名疏云。贪。嗔。痴。慢。疑。觉。六者俱有疑(亦名俱生惑。大经问。悭贪嫉妒因何生。答。因无明生。无明复因何生。答因放逸生。放逸又因何生。答。因颠倒生。颠倒又因何生。答。因疑心生。疑故则生颠倒。见佛闻法。疑网即除。疑除故倒除。倒除则悭等并除矣)。

  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发露皆悉忏悔(时本无惭愧字)。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

  七漏者。一见(是漏自性)二诸根(是漏相应)三忘(是漏所依)四恶(是漏所引)五亲近(是漏所发)六爱(是漏所杂)七念(是漏所知障)。七使者。首楞云。欲使。恚使。爱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也。外道独具八倒(一我见。二众生。三寿命。四士夫。五常。六断。七有。八无)。凡夫。小乘共计八倒(凡夫四者。一无常计常。二无乐计乐。三无我计我。四不净计净。二乘四者。一常计无常。二乐计无乐。三我计无我。四净计不净。出涅槃经)。

  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八垢者。念烦恼。不念烦恼。念不念烦恼。我烦恼。我所烦恼。自性烦恼。差别烦恼。摄受烦恼(亦名八妄想)。烦恼自性污染。故名垢(出涅槃)。八苦者。生。老。病。死。冤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此因九结造一切罪。

  一恼我身。二憎我亲。三赞叹我怨。此三。通过现未。三世各三。故成九恼(出净名经)。结。是结集不散意(以能和合苦故)。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结则与解脱相反也。

  或因九缘造一切罪。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

  九缘者。明缘。空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缘。颂曰。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除明缘)。鼻舌身三七(除明缘空缘)。后三五三四(后三。最后三识也。即第六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赖耶。五三四。如次配三识。则意识五缘生。不藉明空根境四缘故。末那惟三缘。不藉余六。秪资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缘故。阿赖耶惟四缘生。比第七识。加根本依缘。根本依。即阿赖耶。染净依。即第七。分别依。第六识也)。十烦恼者。一忿。二恼。三恨。四覆。五謟。六诳。七憍。八害。九嫉。十悭。此十。乃二十随烦恼之半。详现百法明门论。

  或因十缠造一切罪。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

  十缠者。一嗔心(忿恚缠)。二覆心(隐覆自罪缠)三睡(意识昏迷缠)四眠(五情暗冥缠)五戏(嬉游缠)六掉(三业躁动缠)七无惭(屏处起罪不自羞缠)八无愧(露处起罪不羞他缠)九悭(财法不能惠施缠)十嫉(他荣心生热恼缠。缠缚也。缚于生死而不得脱也)十一遍使者(能使恶道周遍流转故)。一不信。二懈怠。三不惭。四不愧。五多贪。六多嗔。七多痴。八昏沉。九放逸。十悭吝。十一毒害(反是。名十一善心所)。

  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

  十二入者(入。以互相涉入为义)。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属能(能见闻觉知故)。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属所(着见闻觉知之处所也)。亦名十二处。十六知见者。智论云。一我者知见(起我我所)。二生者知见(如父有子)。三受者知见(命根成就)。四命者知见(能举事故)。五有情者知见(蕴和合生)。六养育者知见(因缘故长)。七众数者知见(诸法有数)。八人者知见(妄计我是人)。九作者知见(手足能所)。十使作者知见(力能役他)。十一起者知见(作后世业)。十二使起者知见(亦令他作)。十三受者知见(苦乐果现)。十四使受者知见(厌于苦乐)。十五知者知见(五识名知)。十六见者知见([日]观色像)。般若名十六我。

  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根。尘。识。各六为十八界(界。有三义。一分别辨析义。二种族义。三界畔义)。二十五我(即二十五冥谛。出百论)。一冥初(世间本性)生觉。二从觉(中阴)生我心。三从我心(我慢)生五尘(色。声。香。味。触)。五尘生地水火风空五大五大生眼耳鼻舌身(五知根)。手足口。并大遗根。小遗根(五业根)。心平等根。共十一根。兼前总成二十四。加神我主谛。成二十五我。

  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

  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如云阴大我小。我在阴中。我大阴小。阴在我中。离降是我。即阴是我。一阴具四句。五阴成二十。历三世。成六十。加根本断常二见。成六十二。

  或因见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然。

  见谛。摄欲界三十二使(苦谛下十使。集灭二谛下各七。除身。边。戒三。道谛下八使。除身边二见)。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嗔。集灭下各六。除嗔。身。边。戒。道下七使。除嗔。身。边)。无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嗔。集灭下各六。除嗔。身。边。戒。道下七使。除嗔。身。边)。共八十八使。思惟。摄欲界四使(一贪。二嗔。三痴。四慢。此四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至阿那果。九品方断)。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并是阿罗汉向。修道断)。无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故三界。合有十使。并前见惑。成九十八使(但此三使。是阿罗汉向。至果方尽)。使者。驱使为义。能使行人心神流转三界故。百八烦恼。即九十八使。加无惭愧等十缠。成一百八使也。此百八使。于十二时中。如火炽然。即有微善之薪。皆为灰烬。何不警欤。

  开诸漏门。造一切罪。恼乱贤圣。及以四生。遍满三界。弥亘六道。无处可避。

  诸漏门。八万四千尘劳门也。贤圣有二。一小乘。四果为圣。四向为贤。大乘。三贤。十圣。总未至无余涅槃城。皆作漏门中出入之客。三界。是造罪受苦的处所。四生六道。是造罪受苦的有情。遍。是周义。亘。是尽义。弥。是满义。良由惑业袭习报应纶轮。故六道遍满三界。报应纶轮。惑业袭习。所以昼夜炽然开诸漏门。只进不出。三界火宅。昼夜炽然。故说无处可避也(问。何故云无可避处。答。乘有漏因。感有漏果。依有漏果。又造有漏因。因果相资。连贯不绝。故说弥亘遍满。更无隙地避之也。下示逃避之方)。

  今日至祷。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至祷。至诚恳祷也。十方者。四正。四隅。并上下方成十。俱有佛刹及三宝故。惭愧。是出火宅之心。发露。是出漏门之口。具此心口。则诸漏塞。火宅出也(发露如倒树然。先发开四围之土。露出根芽树自倒矣。上承三宝力。以惭愧利锹。发去覆藏心。吐露自心咎。则罪林倾而业根拔矣。上文广举罪相忏涤竟。下文发愿。不论有罪无罪。皆应忏悔。有罪忏。则罪灭。无罪祷。令福生。加以至诚。不惟福增。并智慧功德自然成就。下次第发愿。圆满功德。但忏罪。不发愿。如净琉璃瓶。不贮狮子乳也。下仿此)。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三毒重提前总相中第一法。一切烦恼。该摄漏苦倒有诸三。烦恼所生下。明罪灭福生。不止现在未来。多生皆然。下例此。三慧者。一闻(耳门)二思(心门)三修。(中道观门)闻而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深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所以当明。三达者。达明也。一天眼智明。二宿命智明。三漏尽智明。此三当朗(义见中卷)。三苦(名义现前)。三愿者。一愿一切众生。得证知法。二愿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法。三愿舍身命。护持正法。此愿当满(应知无漏善法。不止于此。但略举耳。何则。无漏无尽故。前恶法可忏除。有漏有穷故)。

  愿承是忏悔四识(时本加住字非)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灭四恶趣。得四无畏。

  四等(即四无量心)一慈能与乐。二悲能㧞苦。三喜庆彼乐。四舍冤亲等。此四心。当广。广则无量。无量必等。等则无偏向也。四信业者。一信佛(乐常赞佛)二信法。利益(乐欲听法。常念修行)。三信僧(能行二利。乐供养众)。四信戒(乐离五欲)。此四信要立。立则不为魔外摇动也。四恶趣。一地狱(八寒八热等)二畜生(水陆空行等)三饿鬼(三类九种等。一重类饶火节焰。不闻浆水之名。二中类。伺求荡涤脓血粪秽。三轻类。时薄一饱。九种。即三财九品鬼。一。无财三品。一。炬口鬼。火炬炎炎。常从口出。二。针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针孔。三。臭口鬼。口中腐臭。自恶受殃。二。少财三品。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二。臭毛鬼。其毛既利。而复臭气。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抉啖脓。三。多财三品。一。得弃鬼。常得祭祀所弃食故。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三。势力鬼。夜叉罗刹。富类人天)四修罗。(鬼。畜。人。天。所摄)此四趣最恶当灭。四无畏(出智论)。一。总持一切智无畏。二。知根漏尽无畏。三。决疑说障道无畏。四。答报说苦尽道无畏。于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决定无失。故无恐惧相。此四誓愿得之。

  愿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所生功德。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分(德字下。例前应补生生世世四字)。

  五盖(见前)。等。即等取五住。至五心文。五道。即天。人。地狱。饿鬼。畜生。汩生死苦。皆当度之。五根者。一。信根。(消除疑网)二。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义。见二卷中)。此五根应等竖。竖。建立也。五眼者。金刚经注云。内外空寂名肉眼。见自真性。自在平等名天眼。见自性般若之智名慧眼。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空一切相。名法眼。见前无烦恼可断。中无自性可守。后无佛位可求。三际清净。名佛眼(智度论云。菩萨初发心时。以肉眼见苦众生。心生慈愍。学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见六道受种种身。益加哀怜。故求慧眼以救济之。得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彼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令[人]法中。后求佛眼。得一切智。成就佛法。涅槃颂云。天眼通非碍。肉眼阂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如此五眼。急当净之。五分者。释签云。一分无作戒(防非止恶)为戒身。二分无漏净禅(息虑静缘)为定身。三分无漏智慧(破惑证真)为慧身。四分三种解脱(正习俱断)为解脱身。五无生(了了觉照)为解脱知见身。此五身须成(前三。从因显德。后二。就果彰能。又第四。是尽智。第五。无生智)。

  愿承是忏悔六受等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六神通者。如意。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是也。如意通。任运自在有三种。一能到(身飞行。如鸟无阂。移远令近。不往而到。此没彼出。一念能至)二转变(能以大作小。小作大。一多亦然)三圣如性(此如意通惟佛有之)。天眼通(彻视大千)有二种。一。修得。二。报得。天耳通。洞听十方一切声。他心通者。悉知种类。及他人喜嗔怖畏。宿命通。知过去等三世事。漏尽通。四漏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四漏俱尽。如斯六种。俱须具足(余如中卷释)。六度业者。善戒云。一布施(得富报)二持戒(得具足善道报)三忍辱(得力。及端正有相好报)四精进(得寿。及神通报)五禅定(得安乐。及生天报)六智慧(得辩才。及破烦恼报)。此六度善业须满足。六尘惑者。一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二声(如涂毒鼓。闻之必死)三香(如敝龙气。嗅之则病)四味(如沸蜜汤。又如涂蜜刀。䑛之则伤)五触(如卧师子。近之则啮)六法(如万象纷纭)。此六。皆不可被其惑也。六妙行者。色界初禅云。厌下界。苦粗障行。忻上界。净妙出行。

  又愿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浴八解水。具九断智。成十地行。

  文有四一。翻七漏而成七净华。一戒净(身口意始终净。即正语。正业。正命)二心净(三乘制烦恼。断结漏尽。即正精进。正念。正定)三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即正见。正思惟)四度疑净(见染疑断。即见道。初果位)五分别道净(是道宜行。非道宜舍)六行断知见净(所行所断。通达分明。上二皆修道。二三果位)七涅槃净(得无生法忍。即无学道。四果)。七净。约所修因。故曰华曰坐。下八解。约八法流。故曰水曰浴。八解水(详见中卷)。此八解水。濯前八垢等(十诵律云。如来巡视僧坊。见僧抱疾。粪秽污体。扶浴令净。仍为说法。病即痊可。即得圣道。此是佛浴。此[入]解水。是法浴)。九断智者。一。干慧地。五停心。总别相念处。二。性地。暖顶忍世第一(已上伏见思)。三。初果(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见真谛)四二果(断欲界六品思惑)五三果(断欲界残思尽)六四果(断三界见思尽)七支佛(断见思尽更侵习气)八菩萨(断三界正使尽。修六度行)九佛位(顿断三界见思残习。坐木菩提树下。生草为座。成劣应身)。能断此九者为具智(翻破九结等)。成十地行。华严云。登十地。断十障。证十真如(初。欢喜地。断异生障。证遍行真如。二。离垢地。断邪解障。证最胜真如。三。发光地。断暗钝障。证圣流真如。四。焰慧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受真如。五。难胜地。断下乘涅槃障。证无分别真如。六。现前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染净真如。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智所依真如。八。不动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善慧地。断不欲利他障。证所依真如。十。法云地。断法未目在障。证法无分别真如。是为十地)。十行成。翻破十缠等障矣。

  愿以忏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

  十一空(出涅槃经)。一。内空(六根无体)。二。外空(六尘无相)。三内外空(六识无有)四有为空(生灭相无)五无为空(无相亦无)六无始空(体本元虚)七性空(法本常无)八无所有空(俱无亦无)九第一义空(功用投现)十空空(病去药除)十一大空(小乘法无)。此十一空。必愿能解常用。心既解空。故得栖心自在。若菩萨得此十一空。即住空平等地。翻前十一遍使而成者。

  能转十二行法轮。

  法华经及鹿苑。皆法轮三转。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作证转。每转有四。谓苦。集。灭。道。三四成十二(第一示相转云。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劝修转云。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作证转云。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证。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以苦等四法。三唱令知。故云三转)。轮。喻也。如世车轮。有摧碾义。运。转义。以是四法。运入众生心。摧灭烦恼。疲证涅槃。故云十二行法轮。此轮惟极圣能转。余未能也。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

  十八不共者。一身。二口。三意(三皆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舍心。七欲。八念。九精进。十智慧。十一解脱。十二解脱知见(上六种皆无减)。十三身业。十四口业。十五意业(上三业。皆随智慧行)。十六。以智慧知过去。十七。知见在。十八。知未来(上三皆无碍)。惟佛独具。不与二乘及菩萨共故。

  无量功德。一切圆满。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

  功德言无量。以无能尽述也。下结前生后(礼佛。即礼三宝。以法是佛说。僧是佛弟子。故归命礼佛。即礼三宝。且佛是主。义该法僧。运想须兼到)。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结前起后(众生有烦恼病。仗佛菩萨作大医王。能施甘露药故。大经云。大慈愍众生。故令我归依。善拔众毒箭。故称大医王。又云。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众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

  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往字。生后两先字)。

  承上文释之。谓改往日已作之过。修来世之良因。灭前所陈三毒等恶。兴前所愿三慧等善也。恶有二种。谓真恶。假恶。真。即三业实造之罪。假恶。是世人嫉妒他善。造言生谤之恶。令人无处措辨(谚云。众口铄金。是也。问。假恶既造于人口。与我何罪。答。无因致谤。由宿业障所感。人不见察。因谤成信。信谤即信我恶。故虽假亦恶)。

  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谁能句。与前贵贱罪自无量呼应)。

  效圣贤修道业者。称学人(识心达本源者。亦如三果四向)。暂时不在。即同死人。故云失念。罗汉。证无学果者。结习。即过去烦恼结之种子。虽证无学。出三界外。但断现行。种子犹在。动身发语。无不是业。出缠上士尚尔。况在缠下愚乎。

  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

  改悔。则复于无过。覆藏。则又增自欺(大经开二愚法。一。作罪。二。覆藏。知己有过。不惟不改。反文饰之。语云。小人之过也必文)。所以其罪日增。如水之滋润乎蔓草也(此立定二种。下双承双释)。

  所以积习长夜(南藏长夜积习)。晓悟无期。若能惭愧发露忏悔者。岂惟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涅槃妙果。

  先逆承愚者之所以。即覆藏使蔓之故也。长夜。譬无明(生死中。无智慧明故)。由滋蔓故。所以积集恶习种子。惑重难悟。如长夜之难晓。致三途剧苦。莫知所终。故云无期。若能下。次承智者便悔来。惭愧。与愚者相反。发露。与覆藏互违。无量劫来。惑业有习气种子。如大树之有根。必先发开其泥露出其根。枯槁立待。若不惟不去其土。而反覆之以泥。滋之以水。必然蔓莚矣。功德多极曰无量。圆满之极。则竖立如来妙果(此灭罪长德。近承灭恶兴善。远应离苦得乐义。竖立句。立四种观行第三段文)。

  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敬意。缘于想法。恳切至祷。生二种心(恳。坊本作慊。非)。

  此双承上智者及惭愧二节。示忏悔之方。且标二心也。身形仪表。肃然不敢妄动。是身业致敬也。眼则仰望。住持三宝。若有来仪。则能礼所礼历状。假观之端也。内心。则生恭敬。攀缘圣境。依前想法。不惟空观就。中观亦圆也。尚须诚恳急切。至极祈祷发二种心(华严云。一者礼敬诸佛。法华维摩等。皆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何等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诸佛贤圣。忽逢恶友。造众罪业复应堕落深坑险趣。

  徴释。一。念此身无常。形则假借四大。命则识息暖三。电光石火。能几何时。光阴不惜。散坏(是死字)四大分张。此形永弃矣。复(音伏)还也。一旦失却。何时还得。(古云。人身一失袈裟下。万劫千生不复追。是也)下言不遇清净良友。涤除罪𠎝。反逢恶伴。造三途因。又当久沉三界矣。三界难出。如深坑。三途八难受苦无救。如险难处。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不为(训求)佛法。绍继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

  二。自察幸得人身。不信三宝。纵遇佛法。甘心不求。不愿舍家剃度。虽或剃染。不肯兴隆三宝。绍法王位。继菩萨志。培圣种子。遇而不遇。真可惜也。净身下。出圣种义。三业净。则三慧明而心垢荡。善法居。则恶伴远而诸圣近。居者。四威仪中常在其中也。

  而今我等私自作恶。而复覆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慝在心。慠然无愧。此实天下愚惑之甚。

  既不求佛法净三业。植圣种。反恣意作恶。为地狱种子。惑之甚也。慝恶之隐于心者。慠然憍[怡-台+居]凌人也。作恶不悔是无愧也。私自作。于人所不知见处而故为。政不知佛菩萨五眼三智。何所不烛。故悟老痛责云。实是天下第一等愚惑之人。故云甚耳。(隐慝应上私恶)自不肯向清净大众前悔涤也。

  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于我等所作罪恶。

  既瞒不得诸圣天眼。则心所隐慝。身所私作。谓他不知见者实惑也(般若经云。天眼。能见十方沙界众生。成就身语意业恶行。诽毁贤圣邪见因缘。身坏命终。当堕恶趣。楞严云。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又复幽显灵祇注记罪福纤毫无差。

  言不止佛菩萨已也。更有幽冥中鬼使地祇。显灵中聪明正直神等。条记款数。注疏明白秋毫不爽者在。上明业因无差竟。下明果报不谬。

  夫论作罪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辩核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来证据。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或先剥夺于我一切财宝。离我眷属。我于今日。始得汝便(两先字。去呼。应前往字)。

  夫者。承上恶因不差。以起趋果相当也。录者。依昔记而执之也。阎罗。正云阎魔罗。此云静息。以能静息造恶人之不善业故(或翻为遮。遮令不造恶故。或云琰魔。此云双王。鬼官总司也。有二义。一。自受果报。此王苦乐并受。故云双王。二。兄妹为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兄妹并称狱主。故云双王。古云。兄与妹而双王。苦与乐而同受是也。此南洲下过百逾缮那。有琰魔王国。纵广亦尔。然有二类。一大菩萨化作。二。实有情。鬼趣所摄。由治罚鬼。兼地狱主。故生地狱。非地狱趣如人治罚诸畜生等)。核。考之使实也。各以言辩论明是非等证据者。证成据实也。屠戮。是杀字。炮。燔炙也。干煏曰炮。水烧曰煮。上干下水曰蒸。用油而炒曰炙。剥夺。剥削。劫夺人财也(是盗字)。离(平声)分开也。因剥夺。故惊散。父南子北。兄东弟西。故云离我眷属(始。去声。望前两先字看。言方始为之也。礼记月令。桃始华。蝉始鸣。若本初之始则上呼)。始得便者。谓向业果未熟。似乎未便。今正临案对据。诚难逃脱。故云得便。

  于时现前证据。何得敢讳。唯应甘心分受宿殃。

  讳。犹隐藏也。其往为人时。许其私作恶。心隐慝。似可欺己欺人。至此。始知昔者欺人之罪。皆自欺也。甘心分受者。以情真罪当分所应受其苦。故甘心默默无辩也。宿殃往罪也。应前两先字。

  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若其平素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临命终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于我边作如是罪。今何得讳。是时作罪之人。无藏隐处。于是阎罗王切齿诃责。将付地狱。历无量劫求出莫由(临命终。时本作是其生。无量。时本作劫穷。非)。

  此引经证成分受甘心之义(楞严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一切二句。应前一切怨对皆现在前语)。各言下。出执对之辞(昔字。收前先字。今何得讳。与前今何敢讳呼应)。无藏隐处者。业镜台前。不容你。如前再覆藏。再隐慝也。至是妙辩默默。巧计蒙蒙。慠心始挫矣。非真惑而何。于是下。申明前文在阎王所核定是非。所以切齿痛恨而诃责之也(付地狱。与前分受宿殃照应)。诃责者。如云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无有惭愧。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等。将付者。竟以罪人付无间狱也。请君自思。果有隐业。及时忏悔。毋待临期。

  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虽父子至亲。一旦对至。无代受者(虽父下一十三字。时本无)。

  申明分受宿殃义。此事。指旷劫难出之苦事。由自作其因。故不远。至亲莫若父子。极苦无如地狱。一朝怨对现。各自趋楚。饶君有至慈之父。无肯代子须臾。极孝之儿。孰能替父少顷(有二义。一。事在两难。父子各自有业。各自趣苦。何暇代受。二无间最苦。苦境消魂。孰能敢触。故无代者)。世间有家无二犯之宽。典止五刑之法。或可代耳。

  我等相与得此人身。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至时。悔无所及。是故至心求哀忏悔。

  此劝人勤悔无怠也。体无众疾者。诸病不生。康泰时也。努力(方言)勉力也。与性命竞者。劝人𢬵性命与光阴竞。言有一寸光阴。努力一寸。不少怠也。大怖至时。即前证据。诃责。付狱等事。是故下。结。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聚无明。障蔽心目。随烦恼性。造三世罪。

  此下二章。举无始无明。忏三世之过恶也。无始有二义。一。过去世。无有始故。二。诸惑瞥尔而生故(古语云。自从无始迷心海。旷劫漂沉生死波)。积聚者。不能发露故。无明者。无智慧妙明之用。故不了境唯心。心随境转。故造诸恶。所以慧心法眼。被其障蔽(心目二字。楞严一经之要旨)。性。是种性。但随烦恼种。故造三世罪也(此总标。下十一节别列)。

  或耽染爱着。起贪欲烦恼○或瞋恚忿怒。怀害烦恼。

  一。贪心所。耽。浑身没在其中也。染。染指希望意。爱则念念不舍。着则时刻不离。故起贪海欲睿烦恼。(大经云。五欲难满。如火获薪。如海吞流。如驼食蜜。如牛食苗。终无厌足)二。嗔心所嗔者。无慈心。恚。忿。怒。即嗔之等分。此等在怀。自然害人(十诵律。一僧根钝。佛以偈教曰。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僧随诵之。遂得圣道)。

  或心愦惛懵。不了烦恼○或我慢自高。轻慠烦恼。

  三。痴心所。愦。心乱也(是散心)。懵。心不明也(是昏心)。名凡夫者。以昏散故。昏散。是生死根本。无量劫中。非昏即散。所以佛祖说明静止观以治之(如天台智者说摩诃止观小止观等。佛说定慧。如楞严圆觉等)。四。慢心所。自心贡高轻藐一切。凌人慠物耳。慠。不敬也(如十诵律中。有一老人无依。欲投佛出家。舍利弗等神力观之。见无善根。不许。老人悲泣出门。遇佛外来。把其臂曰。佛当与汝作归依处。度其出家。遂登圣道。可见无论胜劣人来。皆当恭敬。不可忽慢。此间或字。冠下八节文首)。

  疑惑正道。犹豫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

  五。疑心所。疑惑则不信(能障信三宝等善法)。犹豫则不决。心无决断为魔所缚。外道恶友是其伴侣。所以正道远而苦海沦也(已上是五钝使。下去五利使。亦名五见)。六。邪见。不信善恶因果。所以作恶不惭。行善不勤。口拨无因果。是邪见也(如云天堂是妄造。地狱非真说等)。

  不识缘假。着我烦恼○迷于三世。执断常烦恼。

  七。身见。不知四缘假合(不了四大本空)。因执身见。自生烦恼。著者。坚执义(即前第一贪心中。耽染爱着义)。八。边见。内迷中道。外迷三世。妄起坚着。各执一边。故曰边见。断常。即有无。一异之别名。

  朋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

  九。见取同志同类曰朋。亲爱附近曰狎。其所朋狎惟恶法。故妄执身边戒取等见。自以为胜为能。及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乐净。即是涅槃故○十。戒取。僻。邪也(邪僻之心)。禀。受也。因内心自僻。外受邪熏。戒取者。非因计因。如执持牛狗等戒为生天因。乃至㧞𩬊熏鼻卧棘等皆是(僻南作辟)。

  乃至一切等四执。横计烦恼(流通本无等字)。

  十一。总收诸计。乃至一切等者。上文止从总中别开十使。此十使。是八万四千尘劳门根本。云一切等。尽该之矣。四执者。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从无中妄执。故云横计。

  今日至诚。悉皆忏悔(时本作皆悉)。

  结。至。谓尽心之极。忏而不诚。如鲁禘既灌而往。虽忏何益。诚。尚能动物。况佛菩萨至圣乎。下文准此。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守惜坚着。起悭吝烦恼。

  此章共十七节。前六节。承前章前六心所。明乖于六度也。一。悭心所。由贪为主。心既悭吝。自不能施。故乖檀度。

  不摄六情。奢诞烦恼○心行弊恶。不忍烦恼。

  二。奢诞。摄。收也。六情。喜。怒。哀。乐。爱。恶也(怒与恶。是嗔之等分)。此六种情识。纵之不收。故成奢侈虚诞不实之惑。既不能检点意业。纵身口妄为。违于戒度○三。不忍。弊恶粗犷刚暴之类。六度之中。忍度最要。能修六度(古云。一忍能令百祸消。如释尊五百世作忍辱仙之类)。今人不明事理如如。故不能忍。岂非痴之等分。乖于忍度。

  怠惰缓纵。不勤烦恼○疑虑躁动觉观烦恼。

  四。不勤。怠者不敬。惰者不勤。缓则不急。纵则不慎。心怀慠慢。度乖精进○五觉观(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心中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照了名观)。疑。不决义。疑者心多思虑。身口必然躁动。在定亦多觉观(智度论云。入初禅定。名有觉有观。初禅二禅中间。名无觉有观。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名无觉无观)。此根前疑中乱心。大乖禅度。

  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

  六。愚迷。触着境界。不能了心故(大经云。譬如苍蝇为唾所粘。不能自出。永嘉云。触途成滞。或说时似悟。对境即迷。楞严云。如说药人。真药现前。汝不能识)。此无知解。根前邪见横计。与慧度相反○七。不平等心。八风者(四顺四逆)。一利(得可意事)二衰(失可意事)三毁(背后诽拨)四誉(背后赞美)五称(当面称扬)六讥(当面诽拨)七苦(逼恼身心)八乐(适悦身心)。随逐世人八种口风。互生彼此种种迷惑也。

  谄曲面誉。不直心烦恼○犷强难触。不调和烦恼。

  八。佞口曲心。谄是卑屈承奉语。从不直心流出。故云曲。誉(平声)扬人善而过实也。面誉。犹面谀。当面奉承。则违质直无谄行○九卒暴心。犷。粗恶也。若恶犬之犷犷不可附近。强。是刚暴横逆也。难触。言不可轻犯。犯必酿祸(流通本作强犷)。

  易忿难悦。多含恨烦恼○嫉妒击刺。狠戾烦恼。

  十。嗔恨心。小人易怒而易悦。君子难怒而难悦。出世高流。应以无住降心。并忍力化之○十一。狠戾心。由嫉能妒贤故。口中常出东敲西击语。刺(音七)。暗伤人也(孟子刺人而杀之。此从古也。若读次。是讥刺也。亦通)。狼戾。凶狠乖戾不听从于人也。

  凶险暴害。惨毒烦恼○乖背圣谛。执相烦恼。

  十二。酖毒心(嗔之等分)。心凶危险。刚暴害人。惨心毒人。(如达多之推山压佛等惨毒。如恶友之害善友太子等。暴害可知)十三。执着心(悭贪等分)。乖。是互反意背(音佩)。是违悖意。圣谛。即中道第一义谛。及二乘所修四谛(璎珞经云。三谛亦圣谛摄)。圣谛圆融。执相难入。故云乖背。故般若经。教人离诸相修一切善法。乃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等。

  于苦集灭道。生颠倒烦恼。

  十四。颠倒心。苦。集。灭。道。四谛也(苦。即三苦八苦。集即二十六种烦恼等。灭。是寂灭。二乘所证有余涅槃。如化城者。道。即三十七品助道法)。此四法。真实无谬。故皆云谛。又苦集。世间因果。倒执之而不弃。道灭。是出世间因果。反舍之而不修。岂非颠倒。此乖声闻业。

  随从生死十二因缘。轮转烦恼。

  十五。生死轮转心。生死是果。无明。是因。行支为缘而生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又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致未来生死果。此二乘所修。顺观生死十二轮转门。今重烦恼。故但明顺观生起。不言逆观还灭。从。顺也。但随顺生死。不随顺涅槃。故须忏。此乖缘觉业。

  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

  十六。无明心。乃至。是超略语。无明住地。障人成佛者。恒沙烦恼是尘沙惑。能障菩萨行者。

  起四住地。构于三界苦果烦恼。无量无边。恼乱贤圣六道四生。

  十七。见思二惑。四住。因无明生。故云起(摄论云。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加上无明。即五住地)。构。结也。四住。结成三界苦因苦果耳。烦恼。即上四住。生死结惑。三界苦因也。生死八苦等。三界苦果也。由烦恼无量。故恼乱无边。若得忏尽无明。一切烦恼亦随之而化也。贤圣等者。能翻无明成大智慧。即四生六道。是诸佛菩萨。若不能忏。虽本贤圣。一任随无明流。亦不免四六之患。况博地凡夫乎。

  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结讫总别双陈罪咎仗三宝力以除之。已上。广举三世罪业忏悔竟。下文次第发愿。转成功德智慧。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意业所起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爱欲水。

  已上种种惑业。皆承忏悔之力销之。内有十句。法喻兼举。憍倨傲慢。喻如高幢。惟忍力足以折伏。爱欲润生。如四海水。惟智日足以竭尽。

  灭嗔恚火。破愚痴暗。㧞断疑根。裂诸见网。

  嗔(根本六中之一)。恚。即前十缠十使。及十一遍使等皆具。(恚。是嗔之等分。故兼举)嗔心能毁一切善法。如火能燎一切物。用慈悲水以灭之。愚痴能蔽三智。如黑暗能障三光。须用慧光以破之。疑亦根本六中之一。疑则群惑俱起。如树有根。则茎枝与叶皆萌。须用信力㧞而断之。诸见。即八十八使。及六十二见等。邪见缚人于生死海而不能出。如网之捉鱼于鏊。付死地而莫逃。应以金刚剑。般若锋。裂而出之。

  深识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怨贼。六入空聚。

  今有识得破。忍不过者。到底识不深透耳。但知到见到。便能深体力行。是谓深识(深识字。贯下五句)。菩萨法眼。观三界如牢狱。无非受苦处。岂可贪住。又当深识此身是幻。不过地水风火假合。暂住皮囊。如四大毒蛇。二上二下。同处一箧。故次要深识人身。不过色等五阴共成。犹如怨家恶贼。皆足以劫法财杀慧命故(大经云。五阴。是生烦恼之根本。是故急须令断五见。及六十二。是生死相续因。故菩萨防之不近。但守护菩提心。如护赤子。亦如瞎者护此一目。行人护于导者。又云比丘观五蕴。无我我所。得阿罗果)。又深识六入。犹如空聚。谓眼等六入。犹如空间聚落。既无卫护官城。又无同居良善。惟是大盗小贼。久踞其中(心地观云。菩萨应观四法。能护禁戒。妙行增修。趣求佛智。一。观察五阴生灭。二观十二处。如空聚落。三。观十八界。性同法界。四。于俗谛无舍无著。言空聚落者。以无主宰故。不舍俗谛。为度生故)。

  爱诈亲善。修八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

  首句。总结。言此爱欲。诚如怨家。欲来害我。诈为亲善。急先识破。不能为害(大经云。深观爱结。如怨诈亲。今文云善。喻如世间相善之友也。须修八正道以治之。经有二种魔。一。强魔。百怪俱怖。二。软魔。爱诈亲善)。八圣道者。圣。正也。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定。七。正念。八。正命(详见二卷障学文)。处世。如堕蛇蝎坑。怨贼室。须寻出路也○断无明源者。无明是生死万苦之本。如大海为万派之源。故当首断。(无明名所知。能障二乘。不成佛道。二乘尚障。况博地凡夫乎。应知了心者。是根本智。了性者。是后得智。二智不显。实繇无明。无明不断。佛法难成)正向等者。谓修此八正道。不惟可以作断无明之先锋。抑亦可以直向涅槃城也。梵语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如次配知三德秘藏。且具四德。不休息。是无休歇意(文具四心。修八正。不颠倒心。断无明。向涅槃。第一心。不休息。是常心。下文助道十度。广大心)。

  三十七品。心心相续。十波罗蜜。常得现前。

  三十七。是助道品。三四。二五。单七。只八。是也。三四者。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二五者。一。五根(信。进。念。定。慧)。二。五力(即信等五力)。单七者。谓七觉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只八者。即八正道。详见中卷障学文)。十波罗蜜。是十度。华严云。一施。二戒。三忍。四进。五定。(根本定。守本名)六慧(一切智。守本名)。七方便。八愿。九力(并上愿从禅定开出)。十智(并上方便。从般若开出)。后四度。助前六者。故寻常止云六度耳(涅槃经云。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以为船筏。依乘此筏。渡烦恼河。到于彼岸常乐涅槃。正此意也)。心心常得。两句互有。文拘义通者。

  忏悔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首句。结前。次劝以至诚心。深信三宝而作礼也(三宝义见前。但法宝者。至理可尊。曰法宝。契之于心为法。形之于言曰教。法有自相共相。教有遮诠表诠)。常住者。不生灭曰常。无去来曰住。无住无不住。有求皆应。无祷不从。常在世间。救苦众生。令得解脱。如释迦世尊。常在娑婆。化度众生耳。

  慈悲水忏法卷上
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5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慈悲水忏法卷中随闻录

  寓古娄青螺庵沙门 书中智证 录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今当归命一切诸佛。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准前可知)。

  (某甲)等。相与即今身心寂静。无谄无障(时本作曲)。正是生善灭恶之时。复应各起四种观行。以为灭罪。作前方便(南藏无作前二字)。

  承上忏悔发愿而起观行。作灭罪之方。故总标也。承前折憍等。三业无过。故得身心寂静(大经云。身寂静者。终不作杀盗淫。心寂静者。亦不造贪嗔痴。又身寂静。终不亲近四众。及所有事业。心寂静。终不集三毒。有四句料简。一。身静心不静。如身坐禅远四众。心不离贪等。二。心静身不静。如内断三毒。外近四众等。三。身心俱静。如诸佛菩萨。及如法行人。四。身心俱不静。如不信心凡夫外道等)。生善灭恶。承前悔罪发愿文以生后。复应下。总标。言趁此身心俱静之时。又当各加观行而进修焉。

  何等为四。一者观于因缘。二者观于果报。三者观我自身。四者观如来身(首句徴。一者下列)。

  第一观因缘者。知我此罪。藉以无明。不善思惟。无正观力。不识其过。

  一。因缘观行。初叠。知我下。释明。起始为因。助作为缘。如内充三毒。外近恶友等。知。觉了也。由正观力□(万法本不□□□□□□□□□生。依正色心。□□□□□□□□□□□□□□□□。难于成□□□佛因缘)□□□□□□□□□□□□□□心。思惟。即贪心。今观诸法从因缘生。觉所观境皆空。能观之心自寂。昔无正观力。被恶境转。故不识其过。不识。便是无明。故无正观之力用也。

  远离善友。诸佛菩萨。随逐魔道。行邪险径。

  双承上两节来。由不识其过。心多颠倒。如善知识。当亲近者。倒远离之。魔道应远离者。反随逐之。吁。不善思惟如此。随逐。随顺追逐而不舍也。魔道者。梵语魔罗。此云夺命。能劫夺智慧命故。又名杀者。是恶中之恶。即谤毁三宝。邪见横逆者。依附此等必堕三途。故云险径。

  如鱼吞钩。不知其患。

  此下连举三喻明三毒。初明贪毒。鱼但知香饵之肥口。不知钩头有丧身之患。鱼能吞物。譬人贪着可欲境(古云。随他香饵浮波面。独守深潭得自由。宁有丧身之祸耶)。不知二字。极重。应上不识字面。冠下两喻(大经云。见诸法真实。便有总别之相。如见色作色相等。所以起贪耳)。

  如蚕作茧。自缠自缚。

  二以蚕譬痴毒。蚕。吐丝虫也。茧。蚕衣也。蚕因痴迷。不知□□□□□□□□□□□□□缠其头。自缚其体□□□□□□□□□□□□□□自尽其邪知见力。触境迷惑。自是惛懵。既皆曰自。显非他力使之然也(大经云。众生不见十二因缘。是故流转。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众生亦然。不见佛性。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鞠。四祖道信。见三祖灿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

  如蛾赴火。自烧自烂。

  三。蛾譬嗔毒。飞蛾喜赤光。见火即投。不知自烧燋烂之𥚽。喻人嗔心。见违境即发。不知嗔火能坏法身。戕智慧命。

  以是因缘。不能自出。

  结因缘观行。三毒造业。久沦生死。自不能出。不藉三宝力。及自观力。何以得超。

  第二观于果报者。所有诸恶不善之业。三世轮转。苦果无穷。

  二。果报观行。所有诸恶。如有贪等恶心所。自造恶业。必招苦果。惑业苦三。如恶叉聚。又生死不停曰转(即十二因缘等。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师子尊者与二祖俱偿宿障。皓月问长沙岑。永嘉云。了即业障本来空。如何是本来空。沙曰。业障是。问。如何是业障。答。本来空是。月无语。沙以偈示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得通偿债义。一性更无殊)。

  沉溺无边巨夜大海。为诸烦恼罗刹所食。未来生死。冥然无涯。

  承上文来。谓苦果无穷。不能自出。犹如扁舟溺于大海。又当长夜。复被罗刹啖。巨夜。即长夜。喻无明不善。大海。喻受苦无穷。烦恼。罗刹。法喻双举。烦恼汩没慧性。如罗刹食人(未来生死。应上三世二句。冥然巨夜。无涯大海。皆前后呼应处)。

  设使报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飞行自在。七宝具足。命终之后。不免恶趣。

  转轮圣王。人中第一。轮以金为之。曰转者。一日四天。随念飞行。以体围圆。状若车轮。王。治也。显无为而治。自然转移。非若银轮现治。铜轮施政。铁轮扬武而后治也。七宝者。晋本华严云。金轮宝。名胜自在。象宝。名青山。绀马宝。名勇疾风。神珠宝。名光藏云。主藏臣宝。名大财。玉女宝。名净妙德。主兵臣宝。名离垢眼。谓之七种王宝。得此七宝。作转轮王。飞行自在。王四天下。可谓福之至也(又有四德。一大富。二端正姝好。三安隐无病。四长寿)。如此福德。尚堕苦报。未知出期。况无福而不勤忏悔乎。

  四空果报。三界极尊。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而复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渊。求出应难。

  上举人中之极。此举天中之极。谓无论轮王。即四空天命终。亦不免苦报。虽居三界极尊之位。其福既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其余人道。不及轮王。无福德者。既乏福德。又多罪垢。反懈怠。不精勤求忏耶。诚如抱石(云云)。四空天。是无色界。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非想处天。证四空果报。为三界极尊。沦生死苦如沉渊。空身沉渊。已是难出。况抱石而不舍。欲求自出。亦甚难也。显生死垢躯。现是难脱。更造重罪而不忏。又不藉圣力。欲求自㧞。必甚难也(还。义应读旋。速也。应。时本作良。非。沉渊。与上沉溺至大海句呼应)。

  第三观我自身。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丛林之所覆蔽。无了因力。不能得显。

  三。自身观行。文具三佛性义。一正因(是住自性佛性)二缘因(是引出性佛性)。三了因(是至得果佛性。妙玄云。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法身种。谓之正因。一切举手低头。即解脱种。谓之缘因。一切世智。三乘解脱心。即般若种。谓之了因。大经云。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无上菩提。如石出金)。今文正因者。正由此慧除痴。得法身故。自身有三。慧身。妙法身。应一切身(大乘法界论云。众生法身。既与功德相应。何故无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华未开。诸恶见叶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着故。又如虚空。被愚痴云之所蔽故)。烦恼能障本有灵觉之性。如黑暗丛林能覆日月之光。了义者。法身。是本真之理。不生不灭者。但烦恼覆之则隐。智慧烛之则显。又了有二义。一了断义。般若能了烦恼空故。二显了义。能显法身故(大经云。了因者。犹如灯明。照了于物。缘因。即施戒等五。与般若为资缘故。资彼正因力。断惑成菩提也)。

  我今应当发起胜心。破裂无明颠倒重障。断灭生死虚伪苦因。显发如来大明觉慧。

  此时不发胜心。更待何时。故云今应当等。胜心。即前七种心。及四行中前二。胜心一发。则黑暗之蔽自开。一起。则灵觉妙性自显。无明。如铁围城。藉胜心能破。如网罟。仗胜心能裂。又无明有四十二品。为本性之障非一层。故云重。是生死苦果之因也。伪。是假意。前云虚假。虚则非实。假则非真。言本灵上无真实生死因之无明。及生死果之苦报也(修忏要旨云。灭障如翻大地。草木皆枯。显德如照澄汪。森罗尽现)。如来者。法身也。觉慧。是无上菩提之因心。即当人不动不变之心体。即觉字本不可得。不过借以破众生之迷耳。觉慧显照。如日月大明。始悟生本是佛。如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

  建立无上涅槃妙果。

  涅槃有四。一。自性清净涅槃(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即真如理也)。二。有余涅槃(二乘虽断烦恼。未除余习。故是有余)。三。无住涅槃(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四。无余涅槃(谓烦恼既尽。余习亦灭故)。今指无余无住。即是出世第一义谛。故云无上。既是出世第一。故为妙果(大经云。一切善业。是涅槃因。因有二。一近因。即三解脱门。二远因。即无量世所修善法。又云听法因缘。得近大涅槃。以开法眼故。如世三人。一。无目。二。一目。三。二目。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者。虽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者。专心听受。如闻而行。故听法因缘。亦得近。能生大明觉慧故。华严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往。即大觉涅槃。此是智不能入。愚不能昏境界。问。世出世间俱有涅槃义不。答。大经云。如人饥饿。得少饭食。如病得差。如人怖畏。得归依处。如贫人获七宝物。得已。皆得安乐。如是安乐。即世间涅槃。乃至如来常乐我净。即大涅槃。今人不得涅槃何故。答。大经云。无量众生应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乱其心故不得。又多喜教化。其心匆务。不能得定。故不得现。问。佛于十五夜涅槃何故。答。有十一事。一。能破闇。表能坏无明大暗故。二。令众生见道非道。表演说正道邪道。三。令众生见道邪正。表开示生死邪险。涅槃平正。四。除郁蒸。得清净乐。表令人断三毒热。五。能破萤火高心。表坏外道光明。六。灭一切贼盗之想。表破烦恼结贼。七。除众生畏恶兽心。表除畏五盖心。八。能开敷优钵罗华。表开敷众生种善根心。九。合莲华。表覆众生五欲心。十。发行人进路之心。表发起众生进修趋向大涅槃行。十一。令众生乐受五欲。多获快乐。表令众生乐修解脱。故当望夜耳)。

  第四观如来身。无为寂照。离四句。绝百非。

  首句。叠。观者。教人察己身。即同如来也。次句。略释。离四下。广释。无为。寂灭真体也(释如义)。寂照。寂体妙用也(释来义)。如镜照物。本自无心。心体虽寂。寂而恒照。非有心用。众生不了自心本寂。妄计有心。故起四句百非。若大明觉慧中。念念寂灭。即如来清净法身。何劳离绝(问。如何是无为作用。答。为即无为。非无为于无为也。如地大能持万物。终不生念。我力能持。火亦不念我能烧物。水亦不念我能润渍。风亦不念我能动长。空亦不念我能容受。涅槃亦不念。我令众生得度。义出大经)。离四二句。释如字。但举一对。或拈一字便成四。如有无是对。立四句者。如云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一异。断常亦尔(就有等四句。每句各四句。有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无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如上四句各四。四四则成十六。是末四句也。约三世各有十六句。成四十八句。此诸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并上根本四句。成百。余四句仿此)。百非者。法数云。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皆不得真。故云非(噫。四句可离。正句不可离也。严头云。大统纲宗。么须识句。甚么是句。百不思时。唤作正句。亦云居须。亦云得住。亦云历历。亦云惺惺。亦云恁么时。将恁要等破。一切是非。如一团火相似。触着便烧。有甚向傍处。古哲云。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有无尚尔。况四句乎。百非乎。所以当离而绝之)。

  众德具足。湛然常住。

  广释来义。众德即万行。感百福庄严。行无不具。相无不圆。故云具足(圆满报身)。湛然。言如水之澄湛。万彩𣹢映也。常住。即不动义(法身也。宗门统要云。佛光如满禅师因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师云。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在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帝又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说法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知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师曰。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问。如来法身既常。众生如何不见。答。大经云。其性常住。是不变异。无智慧眼。不能得见。如彼肉眼。不见闇中树影)。

  虽复方便入于灭度。慈悲救接。未曾暂舍。

  复(读福)。白也。言也(语云南雍三复白圭)。方便。双通出入。入于灭度。即生死而证涅槃。出而救接。即涅槃而度群品。(故云净法界身。本无出入。大悲愿力。示现受生。是无住涅槃也)无志出世。沦于苦中。则救之。有志力微者。则接之。实须臾未尝弃也。

  生如是心。可谓灭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志诚。求哀忏悔。

  总收上四行。灭罪。是总结忏悔。除障。是生下诸文。

  (某甲)等无始以(已同)来。至于今日。长养烦恼。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盖慧眼。令无所见。断除众善。不得相续。

  因烦恼长养。故众善断除。不得相续。释断字。心有烦恼。如地有众草。烦恼长。则生死海日深。无明地日厚。土得水而日滋。树得地而日茂。滋。浸也润也。茂。盛也。由烦恼林茂。故覆盖。智慧眼。终不自见(下文障字。由滋茂覆盖生去。起字。从长养字生去。计二十四节)。

  起障不得见佛。不闻正法。不值(音治)圣僧烦恼。

  一。由断众善。于三宝无缘。慧眼恒盲。福田浅薄也。

  起障不见过去未来一切善恶业行。出离烦恼。

  二。因覆慧目。不见过现善恶业行。即不知未来当受好丑果报。故烦恼无由离。生死海无由出。无明地胡由脱耶(上二节。明人间障。下明障生天事。皆根前观果报中来)。

  障受人天尊贵之烦恼。

  三。人中尊贵。如转轮圣王。天中尊贵。如欲界帝释。色天梵王。无色非非想处天等。言尊贵者。拣异三途微贱。贵贱。当转转明之。

  障生色无色界禅定福乐之烦恼。

  四。禅定福乐。初禅离生喜乐(深入一心。有觉有观。离不善法。得未到地。身心快乐。证初禅相)。二禅。定生喜乐(初禅喜乐。从离欲生。此中喜乐。从禅定生)。三禅。离喜妙乐(喜是粗乐。今舍粗求妙。故离喜)。四禅。舍念清净地(初禅觉观恼乱。二禅大喜动。三禅知乐无常难守。是故当舍。进求四禅安隐之地。四禅纯净。无出入息。故心易摄。是为真禅。如善御马者。随意所至。欲行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随意皆得。欲得六通亦易。前三禅。是粗相清净心。第四禅。是细相清净心。大经云。如世间上妙清净园林。死尸至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着。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忏世间障竟。下忏出世间障)。

  障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遍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

  五。自在神通(如大目犍连所得者)。或隐或显。迅疾无碍。山壁直过。行空如鹏。地中出没。如浮沉水。可以遍至十方者。神境通也。净土有粗细二相。变化土。有二乘。为粗。他受用土。纯菩萨。为细。听法者。法苑分三种。上品神听。中品心听。下品耳听(妙慧菩萨问佛。云何能证得。自在胜神通。遍往无量刹。礼敬于诸佛。答。见人修着说宜法。不生谤毁加留难。如来塔庙施灯明。修习诸禅游佛刹)。

  障学安那。般那。数息。不净。因缘。观等诸烦恼。

  六。安那。此云遣来。入息也。般那。此云遣云。出息也。是三世佛入道初门(止观云。数息观。对治游思病。先数入息。后数出息。从一至十。终而复始。不令散乱)。数息观。治散乱。不净观。治贪欲(谓观身不净。如上卷三十六物等)。因缘观。治愚痴等。是等取慈悲念佛二观(慈悲观治多嗔。念佛观治着我。此名五停心。亦谓之圆五品)。

  障学暖。顶。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诸烦恼。

  七。信。住。行。向各十。共四十一清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地也(楞严云。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华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七方便。即小乘七贤位也。一。五停心位(即前数息等五观)。二。别相念位。三。总相念位。加上暖等四位。是为七。等者。等小乘中余位。

  障学慈。悲。喜。舍。闻。思修等诸(南藏有)烦恼。

  八。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释见首卷)。发菩提心论云。闻等是三慧。一。闻慧。如所闻法。心常爱乐。无有厌足。二。思慧。思念观察一切有为法。如实相(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念念生灭。不久败坏。即生厌离。趋佛智慧)。三。修慧。谓离欲不善法。渐次修入。

  障学空。平等。中道解。三观义烦恼(义字下。南藏有诸字)。

  九。空者。一念无相(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平等者。无法不备。(亦名为假)中道者。双融空假。遮照同时(是中观义)。其义当解。

  障学助道品。念处。正勤。根。力。如意足诸烦恼。

  十。助道品(即三十七助菩提法)。一。四念处。一。观身不净。染缘有故(有漏色蕴具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乘过去业识种子。揽现在父母精血合成故。二。住处不净。于母胎中。居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常受熏秽故。三。自体不净。三十六物共成故。余如上卷说。四。自相不净。九孔常流不净故。五。究竟不净。一旦命终。䏺胀烂坏。臭恶狼籍。不堪见故)。二。观受是苦(受。是心所。遍行五之一。分三种。谓苦。乐。舍。义见前)。三观心无常(心。即缘虑心。前灭后生。相续不绝。如水流注。经云。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四。观法无我。(法。即五蕴。一一推求。皆无有我。此四法。对治凡夫四倒)四正勤者。已生恶勤令断(如除毒蛇)。未生恶勤令不生(如预防洪水)。已生善勤令增长(如溉甘果)。未生善勤令生(如钻木出火)。五根者。一信根(信谛理能生一切无漏根。力。禅定。解脱。三昧等)二进根(信诸法故。倍策精进)三念根(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四定根(摄心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五慧根(念处之慧。为定所摄。以观自照。不从他知)。五力。一信力(信谛不为邪外诸疑所动)二进力(观谛心无间杂。本成道果。未证不休)三念力(持谛破边邪想。不令烦恼破坏)四定力(能破欲界一切诸散。能于诸禅无碍)五慧力(能破一切邪外等慧。一切见爱等执)。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希向慕乐)二念如意足(一心正住)三进如意足(精进无间)四慧如意足(心不驰散。亦名四神足。法界次第云。智定力等。所愿皆得。名如意足。此属宅)。

  障学八正道。示相之烦恼。

  十一。八正道。一正见(修无漏十六行故。明见四谛)二正思惟(以正思惟。发胜此观)三正语(以无漏智。除口邪命。常摄口业。住正语中)四正业(以无漏智。除身邪命。住于清净正身业中)五正精进(勤修涅槃。善入正谛)六正定(正住于理。决定不移)七正念(心不动失。正直不忘)八正命(以无漏智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于正命)。此八正道(即八圣道)总是依法而修。八相历然。故云示相。

  障学七觉支。不示相烦恼。

  十二。无尽意经云。支。分也。一念觉分(观一切法。自性皆空)二择法觉分(能分别了义不了义)三进觉分(勤修不退)四喜觉分(所修法喜)五轻安觉分(除身口诸粗烦恼)六定觉分(如所入定。觉了诸法)七舍觉分(不为世法所牵。无著无阂)。此七觉支(即七菩提分)。总观一切法空。是无法可得。故云不示相。

  障学八解脱。九空定烦恼。

  十三。八解脱(离缚义)。大集云。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背弃色爱心。为初禅)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育弃色爱心。是二禅)。三。净胜解身作正具足住(背弃不净心。是三禅)。四。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处定具足住(弃下地法。是四禅)。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处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亦四禅)。六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是四空)。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亦为四空)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具足住(背弃一切有缘心。是为过三界)。九空定者初门云。一次第定(初禅离生)。二次第定(二禅定生)。三次第定(三禅离喜)。四次第定(四禅舍念)。五次第空处定(空能普入)。六次第识处定(识能明了)。七次第无所有处定(无有即有)。八次第非非想处定(无想即想)。九次第灭受想处定(心灭无灭)。

  障学于十智三三昧烦恼。

  十四。十智者。华严云。一。三世智。二。佛法智。三。法界无智智。四法界无边智。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六。普照一切世界智。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八。知一切众生智。九。知一切法智。十。知无边诸佛智。三三昧者。有觉有观。为空三昧。无觉无观。为无相三昧。无觉有观。为无作三昧。三昧。此云正受。不受诸受。乃名正受。又云正觉。即具自在神通意(大经云。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无愿三昧。舍相者。名无相三昧。又空者。于二十五有。不见一实。无作者。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无相者。无有十相。即色。声。香。味。触。生。住。灭。男。女。修是三三昧。名菩萨系念思惟)。

  障学三明。六通。四无碍烦恼。

  十五。三明。一天眼智明(谓声闻。辟支。菩萨。诸佛。于天胜妙。得彼天眼)。二宿命智明(三世境界。无有不知。不同二乘)。三漏尽智明(证见道时。远离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既离四漏。不同二乘所证)。六通者。般若云。一。神境通。(神。是神变。灵妙之德。境。谓境界。雨华等事。神所变境。境体即神。故名神境。通者。无壅滞义。变现神境之通。名神境通。亦名如意通。身如其意。欲往即到。能起种种神变。震动十方。变一为多。变多为少。或隐或显。迅速无阂。山崖墙壁。直过如空。凌虚往来。犹如飞鸟。地中出没。如出没水。身出烟焰。如燎高原。体注众流。如消雪岭。日月神德。威势难当。以手[杖]摩。光明隐蔽。转身自在)二天耳通(过人天耳。能如实闻十方各殑伽沙界情非情类种种音声。此与天眼。能见能闻。若近若远。障内障外声等故)。三他心通(能知十方沙界诸有情类。一切心心所法。谓贪嗔等心。或着或离。乃至聚散。小心大心。寂静否心。解脱否心。皆如实知)。四宿命通(能知十方有情。一心十心百千心。若一日二日。至百千年劫。如是时处。如是姓名。死此生彼。若自若他。若广若略。所住寿命及造作善恶等事)。五天眼通(清净色根。照境发识名眼。依天修得。名天眼。有人趣身。引得天眼。眼属色界。亦名天眼。谓由天眼引发通。故名天眼通。能见十方情非情种种色像。或粗或妙。死时生时。善趣恶趣。复知彼随善业恶业。受生胜劣等报)。六漏尽通(能知十方有情若自若他。漏尽不尽。此通断诸障习。方得圆满。菩萨得漏尽通。得不退转。不堕二乘地)。四无阂者。一。义无阂智(知一切法所有诸义。能通诸法所立名字)。二法无阂智(知一切法及法名字。分别。无滞)。三词无阂智(随字论正音。辩说无阂。令各得解)。四乐说无阂智(十二部经。随根性为说。无有障碍。不可动转。无所畏俱。难可摧伏○又义。是菩萨佛境界。辞者。凡夫境界。以知义故。萨辞无碍。知词知义。故于无量阿僧祇劫。说辞说义而不可尽。是名乐说无阂。菩萨于无量无边无数劫。修行世谛。以修行故。知法无阂。又多劫修第一义谛。得义无阂。多劫修习毗伽罗论。故得[谓]无阂。多劫修习说世论。故得乐说无阂。此四。非二乘所能得也)。

  障学六度。四等烦恼。

  十六。六度。一布施(度悭贪)。二持戒(度毁犯)三忍辱(度嗔恚)四精进(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乱)六智慧(度愚痴)。楞伽云。字。语。身。法。四者与我同等。一字等(一切诸佛名字无别)。二语等。(六十四种梵音无差)三身等(诸佛法身。相好是同)。四法等(我彼同得菩提分法)。四者等无差别。故云四等(密迹力士经。佛声名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于。呼。各具八德。一。调和声。二。柔软声。三。谛了声。四。易解声。五。无错谬声。六。无雌小声。七。广大声。八。深远声。八八[其]成六十四种梵音声)。

  障学四摄法。广化之烦恼。

  十七。四摄法。一布施摄(对乐财者施财。乐法者施法)二爱语摄(以软语随顺安慰一切众生)三利行摄(随起身口意行。令各沾利益)四同事摄(和光同事。令各得益。故得广化。心地观云。此四摄法。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

  障学大乘心。四弘誓愿烦恼。

  十八。四弘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未度苦谛者。令度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未解集谛者。令断集)。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未安道谛者。令安道)。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未得灭谛者。令得涅槃)。此四愿弘如虚空。深若大海。是大乘人心之所发(心地观云。此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大乘有三。一。理性虚通。名理乘。二。智随于境。名随乘。三得果得机。名得乘)。

  障学十明十行之烦恼。

  十九。十明。华严云。一。知一切众生业报。二。知一切众生寂灭。三。知一切惟是一相。四。能以无量声坏染着。五。能以方便受生。六。舍离一切想受。七。知一切法非想。八。知一切法非无想。九。知一切有法。本无有生。十。济度一切众生。十行者。一。欢喜行(始入法界不为邪动)。二。饶益行(常化众生。使得法利)。三无违逆行(常修善法谦下恭敬)四。无屈挠行(行大精进。令一切至究竟涅槃)。五无痴乱行(不为无明之所失乱)六善现行(生生常在佛国中生)七无著行(于我我所。一切皆空)八尊重行(一名难得行。成就难得善根)九善法行(说法授人。成佛轨则)十真实行(二谛非如。亦非非相)。此十行亦名性种性。谓假观分别十界差别种性也(用从空入假观。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

  障学十回向。十愿之烦恼。

  二十。十回向。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以无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报。不受而受)。二。不坏回向(观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三。等一切诸佛回向(三世佛法一切时行)。四。至一切处回向(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土。供一切佛)。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以常住法。授与前人)。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行无漏善。善而不二)。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观善恶。无二一相)。八。真如相回向(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以般若照三世诸法。是一合相)。十。入法界无尽回向(觉一切法。中道无相)。此十亦名道种性。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十愿。行愿品云。一。礼敬诸佛(无限善根愿)。二。称赞如来(爱法增上愿)。三。广修供养(亲近增上愿)。四。忏悔业障(护法神通愿)。五。随喜功德(自证正智愿)。六。请转法轮。(令他解了愿)七。请佛住世(摄受正法愿)。八。常随佛学(广利群生愿)。九。恒顺众生(荷负众生正法愿)。十。普皆回向(如说修行愿)。

  障学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烦恼。

  二十一。初地名欢喜地(达佛境界。舍凡入圣。四魔不动。到有无边。平等双照。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乃至等觉。俱名圣种性。此地见自身真如佛性。名见道位)。二。离垢地(身心清净。以正无相。入众生界。同于虚空)。三。发光地(光慧信忍。习佛之道。净极明生)。四。𦦨慧地(顺无生忍。观一切法)。明极觉满。故云明解。

  障学五地。六地。诸知见烦恼。

  二十二。五地。名难胜(顺忍修道。三界无明。莫不皆空。功行超越)。六。现前地(上顺诸法。观于三世。寂灭无二)。七。远行地(烦恼不有不无。常向上地。念念寂灭。且随方应化。大慧云。七地求佛智心未显。谓之法尘烦恼。从二地至此地。是修道位。犹有功用修行)。

  障学八地。九地。十地。双照之烦恼。

  二十三。第八。不动地(一真如心。忍智自如。以无生观。舍于三界)。九。善慧地(入于上观。光光佛化。无生忍道)。十。法云地(入中道观。受佛职位。既同真如。亦等法界。慈云普覆。大智圆明)。自二地至十地。地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自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双照者。永嘉云。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此之有无即权实二谛(空智照真为实。假智照俗为权。此真俗二谛。空假二智双照。权实双显)。地者。发生义。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

  如是乃至障学佛果。百万阿僧祇诸行之烦恼。

  二十四。乃至者。超略等觉位(普贤行方终)。佛果。妙觉位也。阿。此云无。僧祇。此云数。如释尊历三大阿僧祇劫。方成佛道。诸行。万行也。障学万行。未免烦恼(已上即三菩提。自初地至七地。是明心菩提。自八地至十地。名出到菩提。佛果。是无上菩提)。

  如是行障无量无边。弟子(某甲)。今日至祷。稽恳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忏悔。愿皆消灭(南藏无如是弟子某甲六字)。

  总结忏悔竟。下发愿。

  愿藉此忏悔。障于诸行一切烦恼。所生功德。愿在在处处。自在受生。不为结集业行之所回转。以如意通。于一念顷。遍至十方。净诸佛土。摄化众生。

  结集业行。诸烦恼等恶行也。如意通(即身如意通。见前六通文)。一念顷遍至等者。不动本位。身遍十方。未离一念。还经尘劫(华严经。毗目仙人。执善财手。即时善财自见其身。往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到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刹及众会。诸佛相好。庄严种种。乃至或经百千亿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至仙人放善财手时。又见自身还至本处)。摄化。即四摄广化也(自此至方便自在。总明具足神通力。翻前第五不得自在神通等一节。第十七四摄法广化节)。

  于诸禅定。甚深境界。及诸知见。通达。无阂。心能普周。一切诸法。乐说无穷而不染着。

  诸禅定。深禅大定也(翻前禅定福乐及九空定等)。甚深境界者。中道实相境也(翻前双照及佛果等境)。诸知见。以佛知见为本(翻前十智三明。及初地至四地之明解。五地至七地诸知见等)。通达者。即定慧二严。无阂。诸障并除也。心普周者。始自三宝。终至佛果。及示相不示等皆遍也。乐说。四无阂之一(举一该余。翻前闻思修。及四无阂等障)。不染着。即障不能染(翻前自在神通。及八解脱等障)。因一切诸法语宽。心能普周。智普照故。

  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

  得心自在者。能通达知见。故能心周诸法。从思惟善法中来(大经云。人虽于无数劫专心听法。若不思惟。终不能得无上菩提)。又定具足者。名心自在(罗汉得之)。法自在者。心能通达诸法。不被法缚(菩萨克之)。方便自在者。住涅槃而兴妙用(佛果具之。又菩萨有十自在。一命。二心。三财。四业。五生。六愿。七解脱。八如意。九智。十法自在。今疑略举耳)。

  令此烦恼。及无知结集。毕竟永断。不复相续。

  此烦恼。即前长养者。无知结集。即前能覆慧眼者。承上明解双照等力。故能永断耳。

  无漏圣道。朗然如日。

  修人天业。是有漏因。行菩萨道。是无漏因(于大乘法。更无渗漏)。道。路也。指上见佛闻法值僧。乃至十地等妙。悉趋无漏圣位之捷径也。朗然。开悟无漏义。承忏悔力。烦恼净尽。圣路朗然。如杲日丽天。无幽不烛也。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结前起后)。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结前起后)。

  (某甲)等。略忏烦恼障竟。今当次第忏悔业障。

  略忏三障中。第一。烦恼障毕。下依次忏业障。先结前起后。大节分三。第一文中分三小节。

  夫业者。能庄饰世趣。在在处处。不复思惟。求离世解脱。所以六道果报。种种不同。形类各异。当知皆是业力所作。

  者字。叠定标文第二节。庄。是庄严。饰。是修饰。如造三毒十恶等业。庄严三途世趣。行五戒十善等业。是人天世趣(未超三界故)。既但饰世趣。与无漏圣道乖矣。又不修戒定及发菩提心。故云不复思惟求离世。亦不求无上涅槃。故云不求解脱(近与永断烦恼无知结集既反。远与离苦得乐之旨违矣)。形类各异者。六道中横形竖形。好丑等各别。如于人形中。又各有贫富大小等类之异也。业力所作者。六趣中业用之力所为也。

  佛十力中。业力甚深。凡夫之人。多于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尔。现见世间行善之人。触向憾轲。为恶之者。是事谐偶。谓言天下善恶无分(向字。本经是事字。无字。本经是不字)。

  佛十力。谓佛有十种实知见力。即是处非处力。乃至漏尽力。详见后十力无畏文。甚深。引例凡夫业力。诸佛无上菩提。由功德智慧善业妙力所成。故甚深。凡夫不得圣道。亦由恶业惑力所障。故亦甚深(出大经三十一卷中)。由凡夫业力。故众生界难尽。定业难免故(行善等四句。出千佛名经中)。轗轲(通作陷坷。亦作坎坷。孟子。居丧坎坷)。今文轗轲者。车行不利也。譬人不得志。则所为之事皆不如意也。是事谐偶者。言所行事。皆和谐偶凑。则所求。无不遂心也。致使世间愚人。因不知三世因果。便言善恶不分(问业力。何法可以翻之。答。惟道力胜。若人背觉合尘。则道力乏故业力胜。若背尘合觉。则道力胜业力。故生佛无定名。圣凡无实性。张拙云。涅槃生死等空华。庞居士云。凡夫智量。妄说有难易)。

  如此计者。皆是不能深达业理。何以故尔。经中说言。有三种业。何等为三。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

  先斥。次列三缘。业理。即下三世善恶因缘果报等。自有先后缓急不灭之理也(自此至方受其报止。皆大经语。西天十九祖云。善恶之报。有三时焉。人但见仁夭恶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多劫。亦不磨灭)。

  现报业者。现在作恶现。身受报。

  一。现在报。今重忏前恶。故止云作恶。下二报文。则双引也(大经云。如达多分佛一珠已。因佛疲极止息。刺目夺珠。佛名实语。不生恶心。两目平复。此现生报也。又迦罗富王。见佛为其宫女说法。遂生恶心。先截耳。次劓鼻。次刖手足。因多劫修慈悲故。感四天王心忿。雨沙砾石。王怖。求忏。佛言。我心无嗔。亦如无贪。何知无嗔。我矢之曰。若真无嗔。令我此身平复如故。语已遂得平复。又如有人示猎师熊处。及宝色鹿。其手堕落。是恶业。现受果报。经云。今世造善恶。今生受苦乐者。名顺现报。如君主孝慈训世。则祥云布。寿星现。恩及物。则醴泉出。嘉苗秀。此为善之验。樵夫指熊而臂落。酒客啖䏑以皮穿。是为恶之验也)。

  生报业者。此生作善作恶。来生受报。

  二。来生受报。如持戒人。深发誓愿。愿常得净戒之身。若有众生。寿百年时。八十年中。作轮王化生(经云。若今世造善恶因。来世方受苦乐果。名顺生报。所以瓶沙转报于四天。有相改生于六欲)。

  后报业者。或是过去无量生中作善作恶。于此生中受。或在未来无量生中。方受其报。

  三。多生后不定之报。如今世造善恶。从第三生已去。乃至百千生方受。名顺后报(因造今生。报终后世。伽吒七返而享余庆。那律久劫而受远福)。已上三种皆定业。

  若今(时本作向者)行恶之人。现在见好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善业熟故。所以现在有此乐果。岂关现在作诸恶业而得好报。

  (此行恶。下行善二节。明三报意。正释行恶得好等。二疑重在业字。不重报字)后报善业者。是前生善业。至今生方熟。今受乐果。是过去生报。或多生已前。善业熟故。现今得乐。岂真现作诸恶。反得好报耶(现在见好。应前是事谐偶句)。

  若今行善之人。现在萦苦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恶业熟故。现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报。岂关现在作善而招恶报。

  行善反招恶报。由宿障也。萦苦。善人被苦萦缠也。排遣。袪而消之也。现在善根力弱。过去恶业力强。强能胜弱。故不能排遣。所谓强者先牵也。

  何以知然(南藏作所以然者)。现见世间为善之者。人所赞叹。人所尊重。故知未来必招乐果(先徴。现见下。释)。过去既有如此恶业。所以诸佛菩萨教令亲近善友。共行忏悔。

  (首二句。与前皆是业力所作呼应)教近善友。示恶友当离也。共行忏悔者。无论怨亲。但肯回心向道。便与偕行。

  善知识者。于得道中则为全利。是故今日至诚。归依于佛。

  善知识。所谓善友也。全。对半言。全利犹得全珠。圆满利尽也(内有善心。外有善友。则表里洞彻。如得如意珠。五方圆照。五色齐彰。若止趁己能。独修独善。借使上上根。止成辟支。只救得一边。政似半珠。所以要须亲近良师。若无师承。不得方便。非善修也。世间一小技艺。毕竟经师指授。自然得宜。若无师范。终不如法。况出世间上上法乎)。

  (某甲)等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大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知。

  积恶等一偈。标。下文广举业相(与上七种方便心反照应)。梵语殑伽。此云恒河(从高流下。广一由旬。长不知数。沙细如面。佛说多数。即以此喻)。舍身受身者。谓生生死死。舍此身又受他身也。身世相隔。不啻醉梦。即今所受身。尚不觉来因。亦安知过去所作之恶业乎(前云过去既有如此恶业是总。下文别开。计三十一节)。

  或作五逆深厚缠浊。无间罪业。

  一。五逆者。弑父。害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罪如海深地厚。兼乎十缠)。混乱净心。故云浊无间罪。即阿鼻狱因(无间有五。即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时无间。命无间。形无间。有此罪业。必招恶报。下仿此)。

  或造一阐提。断根善业○轻诬佛语。谤方等业。

  二。梵语一阐提。此云信不具(拨无因果。谤三宝人。下文。俱是断善根罪)。极恶意业。恶友为缘。上慢邪见。不畏恶道。无悲愍心(大经云。佛法中死尸。谓阐提。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爱]畜八种不净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或于比丘。比丘尼。作非法事。是名死尸。佛法海中。决不容受。又云。譬如三器。一。完。喻菩萨。二。漏。喻声闻。三。破。喻一阐提。亦如三种病人。俱至医所。一。易治。二。难治。三。不可治。不可治者。喻阐提。乃至杀害蚊子。犹得杀罪。杀一阐提。无有杀罪)。三。佛语如如意珠。随方现色。应众生心。说四教。利三根。实当尊重。信以为真。反云佛教从无说有。是诬也。

  破灭三宝。毁正法业○不信罪福。起十恶业。

  四。三宝有拔济之恩。非佛。无以垂教。非僧。无以弘通(大经云。有二种人谤三宝。一。不信。嗔恚心故。二。虽信。不解义故。若人信心无智慧。则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信心。则增长邪见。问。何等人不谤三宝。答。大经云。若言阐提。舍一阐提。于异身中。得无上菩提。是人即谤三宝。若言阐提。能生善根。生已。相续不断。得无上菩提。当知是人不谤三宝)。五。不信(即疑字)为因。起恶造业也。身三。口四。意三。共成十(问。用何方便治恶人。答。如鹿母夫人云。贪恚所生。皆由嫉妒。谏恶以忍。谏怒以顺。我从生以来。未曾与物共争。出报恩经)。

  迷真反正。痴惑之业○不孝二亲。反戾之业。

  六。迷真理。反正道。皆以无明迷惑为本○七。堂上父母。理合孝顺。而反乖戾。天理人情皆所不贯。况佛法乎(孝顺。是爱敬从命义。父母有生育之恩。故须孝顺。现存者。竭力供养。发以道心。过去者。戒善潜资。咸令离苦)○(此是色身父母。下师长是法身父母)。

  轻慢师长。无礼敬业○朋友不信。无义之业。

  八。师长于我有出世恩德。应尊重顶礼。而反慢之。岂非恶业(大经云。先从听受。后思惟义。如先平地然后下种。又云。佛从善友。转闻佛法。心生欢喜。欲设供养。居贫无物。欲自卖身。薄福不售。即欲还家。路见一人。便语言。吾欲卖身。君能买否。答。我家作业。人无堪者。又问作何业。答。吾有恶病。良医处药。应日服人肉三两。卿若能每日以身肉三两见给。便与汝金钱五枚。得已。供佛。果如前议。报恩云。三藏比丘。以一恶言呵骂上座。五百世常作狗身。又目连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问耆婆。值诸天入欢喜园。连立路侧。诸天无顾视者。耆婆后至。行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念。此人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着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下车礼连足。连以种种因缘。责其不可)。九。朋友赏之以信。不信即无义也。

  或作四重八重。障圣道业○毁犯五戒。破八斋业。

  十。作。造也。四重。杀。盗。淫。妄。根本四也。波罗夷。此云极重罪。比丘有四。比丘尼有八。前四与比丘同。第五。与男身触。六。与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话。共行。身相倚。相期。七。覆他重罪。八。随举大僧供给衣食(又波罗夷。此云弃。犯此四重八重。永弃佛法海外。犹如大海。不受死尸故。夫戒有三。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如次证得法报化身)。十一。五戒者。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五。不饮(破五禁。即毁犯五戒)。八斋。即八关斋戒(关者。禁闭八罪。不令犯也。出设斋经)。即上五戒。加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香华鬘。及香油涂身熏衣。八。不自歌舞往听(婆沙云。斋以不过午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故止言八。不言九也。此通俗人受。以一日一夜为期。详如报恩第六卷)。

  五篇七聚。多缺犯业○优婆塞戒。轻重垢业。

  十二。五篇七聚。戒律篇目。僧祇云。一夷(波罗夷罪。比丘四条。尼八条)。二残(十三僧残。比丘十三条。尼十七条)。三提(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比丘百二十条。尼二百八条)。四尼(提舍尼。比丘四条。尼八条)。五吉(突吉罗。即一百众学。比丘一百条。尼一百条。突。此云恶。吉罗。此云作)为五篇。七聚者。一弃。二众残。三丑恶。四堕。五可呵。六恶作。七恶说。破此等戒。即是多缺犯业(增辉云。若正结罪名。能招当恶果)。十三。报恩经云。优婆塞有五戒。一。不得贩卖畜生。二。不得贩卖弓箭刀仗。三。不得沽酒。四。不得压油(天竺。麻有虫。无虫处。则无过)。五。不得大色染业。外国染波伤虫故。此名五种不应作也。梵语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谓在俗亲近三宝。尽寿持五戒者。轻等可知。

  或菩萨戒。不能清净。如说行业。

  十四。梵网经菩萨戒。开十重四十八轻。如说行者。依戒经所说而行。纤毫不犯。便是清净。

  前后方便。污梵行业○月无六斋。懈怠之业。

  十五。前后方便。即大小二便。梵行。净行也。不遵律规。污秽净业。安得无罪○十六。每月有六斋日。初八。二十三两日。天王使者巡。十四。二十九两日。天王太子巡。十五。三十日。四天王亲临。按察众生善恶。具奏帝释。行善者。注禄增算。为恶可知(十斋。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日便是。佛言。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又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淫。四。少睡。五。生天知宿命。于三十日间。不过六日持斋。是日当倍加精进。补四日之不足。可也。既不肯精进。又不能持斋。恐后悔无益也)。

  年三长斋。不常修业○三千威仪。不如法业。

  十七。一年中持三月(正。五。九)长(自朔至晦)斋。玉帝殿前。明镜月轮。常照四大部洲。正。五。九。正照南洲。故宜持斋修福。较六斋则长。比常斋则短。于一年。不过四分之一。犹不能持。安望其尽形寿乎。觊其世守净业乎○十八。行。住。坐。卧(四威仪)。各具二百五十戒。合成一千。循乎三世。成三千威仪也。如法而行。可为仪表。不能如法。便乖细行。动气发粗。诚足异也。

  八万律仪。微细罪业○不修身戒。心慧之业。

  十九。于四威仪。各有二百五十戒。成一千。并三聚戒各一千。成三千。配身三口四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贪嗔痴等分四者。成八万四千细行。今言八万。举大数耳○二十。大经云。众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习如是四法。则能造五逆。犯四重。谤三宝。故常沦生死海。弗克到彼岸(又云。若见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灭戒等[修]。修者。戒波罗蜜。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戒。若见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所。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灭心等。心修。心者。上中下心。善心。恶心。有如是见者。名不修心。若见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灭慧等。上中下慧。钝慧。利慧。慧修。修者。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慧。不修身戒心慧。于小恶业。得大恶报等。若观诸法同于虚空。不见智慧。智者。愚痴。愚者。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是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

  春秋八王造众罪业○行十六种恶律仪业。

  二十一。八王日。提谓云。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日。天地福神。阴阳交代。故云八王。四天王案行。以比诸天民隶有福增寿。有罪减算。若冒冥无知。不预作善。收付地狱。如来拔苦。劝修斋戒。令其得乐)。二十二。十六恶者。一。屠儿。二。魁脍。三。养猪羊。四。捕鱼。五。猎师。六。网乌。七。捕蛇。八。养鸡狗。九。咒龙。十。作贼。十一。捕贼。十二。狱吏。十三。淫女家。十四。沽酒家。十五。洗染家。十六。压油家。

  于诸众生。无愍伤业○不矜不念。无怜愍业。

  二十三。愍。怜也。伤。哀也。如文王视民如伤之类(此及下文计四节。总乖四无量心)。二十四。矜。悯也。念。常思也。言不能常怀哀矜之念。矜。念。怜悯。皆悲之等分。

  不拔不济。无救护业○心怀嫉妒。无度彼业。

  二十五。悲能拔苦。舍心济物。济。给济也。周给不足之人。使之得乐。此节悲。舍。慈。三心皆具○二十六。妒贤嫉能。则惟知有我。岂能幸人得乐。与喜心相反(已上四小节。忏乖四无量心。无度彼三字。结上四节。总无度他益。下广明)。

  于怨亲境。不平等业○耽荒五欲。不厌离业。

  二十七。怨。是逆境。亲。是顺境。必起憎爱疏密等见。心不平等。造业之端(心地观云。不着诸法及众生。心无诤论修正念。自无业缘。且分别心起。于怨必嗔。便障忍度。不平。必有高下。不等。必起彼此故)。二十八。财。色。名。食。睡。为五欲(色等五尘。亦名五欲)。不生厌恶脱离心是耽荒。耽荒。即贪义。障布施。不厌离。则喜毁犯。障持戒。

  或因衣食园林池沼。生荡逸业。

  二十九。衣食富足。不知冻馁。园林幽隐。世事应忘。益以池沼。清凉自胜。正好办道。不能修行。反生旷荡放逸。哀哉(清规制不纵逸有四种益。一。不污清众。生恭敬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揭]外丑。护宗纲故。又荡逸是懈怠。障精进)。

  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众罪业。

  三十。以。犹倚也。盛年。壮龄也。倚恃年富力强。放纵自恣。于七情六欲上。造无量罪(放恣。是散乱。能障静虑)。

  或作有漏善。回向三有。障出世业。

  三十一。作善而不回向无上菩提。乃回向欲有。色有。无色有。则三界因果不忘。纵有人天福报。福尽还应堕落。于出世弥远。故云障出世耳。不思出世。便是愚痴。障般若度(此障句。一。结前障六度文。二。与无度彼业句呼应)。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总结○广举业相忏悔竟。下文发愿福慧圆修。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无明等罪。诸不善业。愿皆消灭。

  先愿断恶也。无明。举万恶之本。等罪。收上总标偈及别开三十一节罪业。总愿消灭耳(愿皆。南藏流运本作尽皆)。

  所生福善。愿生生世世。灭五逆罪。除阐提惑。如是轻重诸罪恶业。从今已去乃至道场。誓不更犯。

  此藉忏悔力灭罪生福也。五逆罪(叠前第一节)。能致五无间狱之苦。应首灭。阐提业。因惑而起。故云阐提惑。能断善根。故当除。如是轻重等(叠第三节。至三十一节文)。从今忏后。直至得道之场。成于佛果。于其中间。誓不再犯。灭罪文竟。下生福文。

  常习出世。清净善法。精持律行。守护威仪。如渡海者爱惜浮囊。

  常字。根上从凡至圣。中间更不犯言。清净。翻前深厚浊缠。善法。翻前十恶五逆等。精持。翻前毁犯斋戒。及轻重垢等。律行。即前五篇七聚。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律仪等。守护威仪。即守护三业等不容毁犯也。浮囊。犹今之渡海者。系葫芦于腰间以渡浩溺也。浮囊本非我身。为救身故。不得不惜。以囊可以渡海也。修涅槃者。了幻身本非实有。然借身以修性。则不得不修戒。以保如幻之身心。为度生死苦海也(大经云。菩萨护持禁戒。如渡海人护持浮囊。如有带持浮囊渡海。海中罗刹。从乞全与。次惠半。次三分之一。次手掌许。次微尘许。欲渡海者答言。汝今所须。诚复不多。然我今者。方当渡海。不知前途远近如何。若与汝者。气当渐出。大海之难。何由得脱。终竟不与。比丘守五篇净戒亦然。乃至不与烦恼罗刹一微尘许破戒因缘。若有少损。则不能度生死大海。其破浮囊样子如此)。

  六度四等。常标行首。戒定慧品。转得增明。

  施等六度。慈等四心。万行之端(诸佛因德虽烦。以要言之。不过六度四心故)。言常标者。生生勇悍。标名于同行之首。为世导师也。戒生定。定生慧。故云转得增明(此名三学。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持戒止免三途。兼定超六欲。发慧超三界。六祖云。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又云。自性无非是性。戒自性不乱是性定。自性不痴是性慧。转得增明。即转展相生也。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戒资定也。圆觉云。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定发慧也)。

  速成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前六度。是应身因。相好。是应身果)。

  三十二相(一。足下平满相。二。足下千辐轮文。无不圆满。三。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四。两足一一指间。犹如雁王。文同绮𦘕。五。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可爱。六。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七。足趺修高光满。与跟相称。八。双腨渐次纤圆。如鹿王腨。九。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十。阴相藏密。十一。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转。十二。发毛右旋宛转。十三。身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十四。身皮金色晃耀。诸宝庄严。十五。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十六。肩项圆满殊妙。十七。膊腋悉皆充实。十八。容仪洪满端直。十九。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体相量等圆满。二十一。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二十二。常光面各一寻。二十三。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四牙鲜白锋利。二十五。常得味中上味。二十六。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二十七。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二十八。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二十九。眼睛。绀青鲜白红环。三十。面轮如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三十一。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绵。白逾珂雪。三十二。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出般若经。佛在忉利天宫。目连令匠人雕佛三十二相。只得三十一相。唯梵音相雕不得。院主问南泉。如何是梵音相。泉云。赚杀人)。八十种好。即随形好也(一。无见顶相。二。鼻高孔不现。三。眉如初月。四。耳轮辐相埵成。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印文现。九。爪如赤铜色。十。膝骨坚着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纤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观。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白不挠色。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好。四十。面净如满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威仪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赤色。五十一。舌薄广。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广长眼。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见。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滑。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说法。七十二。发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五。观无厌足。七十六。𩬊长好。七十七。𩬊不乱。七十八。𩬊旋好。七十九。𩬊毛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十力无畏。大悲三念。

  初佛果十力(了达一切无能胜。无能坏。故名力)。一。知是处非处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作善业。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诸业诸受)三。定力(一切禅定三昧。自在无阂。浅深次第如实知)。四。根力(知众生诸根胜劣。得果大小等)。五。欲力。(知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六。性力(知世间种种性。六道性分不同故)。七。至处力(知一切道至处相。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八。宿命力(知一世乃至千万世。一劫至百千万劫。姓名苦乐寿命长短等)。九。天眼力(知众生生时死时。善道恶道。端正丑陋等)。十。漏尽力(自知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无畏。即四无所畏。释现首卷。三念者。有二种。一。性念处(慧解脱破一切智外道)。二。共念处(俱解脱。破神通外道)。三。缘念处(无阂解脱。破文字外道)。一。无忘失法。二。永拔习气。三。一切种妙智。出毗昙。

  常乐妙智。八自在我(速成二字。直责至此)。归依诸佛。愿垂护念。

  首二句。涅槃四德。无二生死曰常(不迁不变故)。不受二边曰乐(离二死苦故)。具八自在曰我(得大自在故)。三业清净曰净(三惑净尽故)。妙智。即净义。三惑净尽故。八自在我。(涅槃经云。一。能示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能以微尘身。满大千界。三。能以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身。常居一土。五。能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穷。因归依二句。应补佛一进曾有人于此增修。非藏本及忏主意)护念有二义。一。显护念。谓现身语赞印所作。二。冥护念。潜垂覆摄。不现身语众圣威重。故求护念。

  (某甲)等。前已总相忏悔一切诸业。今当次第。更复一一别相忏悔。若总若别。若粗若细。若轻若重。若说不说。品类相从。愿皆消灭。

  结前起后。粗细者。烦恼所知二障。虽根一心。微著有异。所知则细。烦恼则粗。粗细虽殊。诚无别体。犹如一水。起动成波。微着亦尔。

  别相忏者。先忏身三。次忏口四。其余诸障。次第稽颡。

  叠前若别句。以起忏除七支罪文。其余诸障。发佛法僧间余障。及六根罪业文。稽。留也。颡。额也。以额至地。故云稽颡。竭诚礼拜首至地故。恳大清净智慧人。涤其罪垢耳(俱舍云。稽首接足。故言敬礼。屈己所尊之首。接彼所果之足。三业敬礼之通称)。下去共六段文。第一总明杀业有轻重。

  身三业者。第一杀害。如经所明。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先叠身有杀盗淫三业。且就第一杀业为重。故先及之(涅槃经。一切大众所问品云。昔王舍城中大猎师。多杀群鹿。请我食肉。我时虽受彼请。于诸众生。生慈悲心如罗睺罗而说偈言。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梵网经。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菩萨应起慈悲心救护。而恣意杀者。波罗夷罪)。恕己者。以己好生之心。亦使物类得生。谚云将心比心也。

  虽复禽兽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

  就事反显。故曰虽复。复。犹说也。殊。别也。言人与畜生。虽有横竖之分。而重命畏死。一也。保。是保护意(金光明云。不害众生命。及施与饮食。由斯二种因。得寿食长远。命。犹寿也。甘露味论云。畜生有八种寿。一一弹指顷。二。半日。三。一日。四。一月。五。一岁。六。十岁。七。百千万亿岁。八。乃至一劫)。

  若寻此众生。无始以来。或是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以业因缘。轮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报。不复相识。

  寻。探求也。因肉眼不如天眼。故须探求(梵网。我生生从男女受生。故杀六道。即杀父母。亦杀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出生入死一句。双含。前为六亲。脱生入死。今又出死入生。现畜生形。故云更改前形。易换苦报。不识面目耳。

  而今兴害食啖其肉。伤慈之甚。

  兴害。身业。食啖。口业。伤慈。意业(丹溪云。诸肉助起湿中之火。久而生病。素问云。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况禽兽之肉乎。既乖养生之术。又累重苦于后。岂宜若是)。

  是故佛言。设得余食。当如饥世食子肉想。何况食啖此鱼肉耶。又言。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生堕号叫狱。

  余食。如米麦等类。受食五观。一。计工多少。谅彼来处。一钵之饭。作夫汗流。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缺则不宜。全乃可受)。三。防心离过贪嗔痴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饥渴病故。须食为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不食成病。道业何从(饥世易子而食。最是惨酷。幸遇丰登。当念饥馑之苦不可过分。米麦食尚尔。况众生肉。安知众生非我往世六亲耶。思之。大可流涕。心地观云。弥勒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成熟众生故。现在兜率天)次引楞伽经偈。明杀报。为利杀生。如屠儿贩卖。宰夫以杀求利之类。财网肉者。将财广买。逞口腹贪饕无厌者。号叫狱。先酬其将杀时。众生求救之声。然后次第偿之也。

  故知杀害。及以食啖。罪深河海。过重丘岳。

  海。沧溟也(说文。天池可纳百川)。又海者。晦也(荒远冥昧之称)。河者(自乾位来。千里一曲。九曲而入于海)水之伯。上应天汉。丘土之高者。狱山之高而尊者(如彼五岳。众山之宗。大经佛言。我念往昔。与达多俱为商主。各有五百贾人。为利益故。至大海采宝。恶业缘故。路逢暴风吹坏船舫。伴党死尽。尔时我与达多。不杀果报长寿缘故。风吹。得至陆地。时达多惜宝。生大忧苦。发声啼哭。我劝云。达多。不须啼哭。达言。譬如极贫人至冢间。手捉死尸。乃云愿汝今者施我死乐。我当施汝贫穷寿命。时尸起坐。语贫人言。贫穷寿命。汝自受之。我虽死乐甚。不欣汝贫穷之生。然我今日既无死乐。兼复贫穷。云何而得不啼哭耶)。

  然(某甲)等无始以来。不遇善友。皆为(训由)此业。

  杀业既恶。杀心更恶。故善友遇而不遇。

  是故经言。杀害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虎豹豺狼。鹰鹞等身。

  引华严经。证杀业果报。杀者啖者。皆由恶心。故感虎狼等身。心常怀恶。说文云。虎。山兽之君。豹。似虎圆文(陆佃云。豹华如钱。黑而小于虎)。豺。说文。狗声。食羊捕兽(尔雅释。狗足。长尾。白颊)。狼。说文。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陆机云。其鸣能大能小)。鹰。陆佃云。一岁黄鹰。二岁鵧鹰。三岁鸽鹰。今谓之角鹰。顶有毛角。鹞。雉名。青质。五彩(玉篇云。五色雉也)等。该取众禽兽。下准此知。

  或受毒蛇蝮蝎等身。常怀恶心。

  上明禽兽报。此明毒虫报。皆从杀业恶心来。蛇。蝮。皆毒虫也。蝎。螫人虫(诗。卷𩬊如虿。长尾为虿。短尾为蝎)。

  或受獐鹿熊罢等身。常怀恐怖。

  鹿。是山兽。獐属(陆向云。仙兽也。古今注云。鹿有角。不能触。獐有牙。不能噬)。熊。兽形似豕(古云。大秦国出玄熊)。罴。似熊黄白色者(大经云。佛菩萨为度生故。现作獐鹿罴鸽。狝猴龙蛇。金翅鸟。鱼鳖狐兔牛马之类。又云。菩萨虽受熊象等身。终不作畜生业。即为余畜生演说正法。令彼闻法。速离业苦)。常恐怖者。由好杀者。令众生多恐多怖故。明畜生报竟。下人中苦报。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已上皆华严文)。

  多病。是杀生痛苦之报。短命。是杀生不尽天年之报(大经云。夫施食。则为施命。菩萨行施时。常施众生无量寿命。乃至终不杀戒者。慎口无过者。不生怨想。推直于人。引曲向己。无所诤讼者。常劝众生勤修善法者。乃至修摄心者。修平等心者。于诸善法。不放逸者。皆得寿命长。故菩萨于众生。乃至虫蚁。悉生怜愍利益之心)。

  杀害食啖。既有如是无量种种诸恶果报。是故至诚求哀忏悔。

  求哀。须五体投地(谓头顶。左肘。右肘。左膝。右膝。亦名五轮。五处圆故)。杀业果报竟。下广举杀因。重求忏悔。有四章。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有此心识。常怀惨毒。无慈愍心。

  惨毒。是惨极之毒。杀心也(大经云。佛及菩萨知杀心三。谓上。中。下。下者蚁子乃至一切畜生。除菩萨示现者。名下杀。以下杀因缘堕于三途。具受下苦。何故。是诸畜生有微善根故。中杀者。从凡夫人。至阿那含。上杀者。父母乃至罗汉。辟支。毕定菩萨。以上杀因缘。堕阿鼻狱。具受上苦)。此总说。下别开八节。

  或因贪起杀。因嗔。因痴。及以慢杀。或兴恶方便。誓杀。愿杀。及以咒杀。

  一或以贪财色等而起杀。或以嗔怒。争长竞短。激发怒火而杀。或以颠倒谬认。不明事理而杀。或以恃我慢人。不论父母及诸圣贤。与胜我善友。是杀横行于四圣及人天道者(方等经。宝严童子问。何法杀安乐。何法杀无忧。何为毒之根。吞灭一切善。答。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杀为毒之根。吞灭一切善)。二。以种种恶法。兴起杀事。咒杀。以邪魔咒力助成杀业也。

  或破决湖池。焚烧山野。畋猎渔捕。或因风放火。飞鹰放犬。恼害一切。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三。大水处曰湖。停水处曰池。或破穿堤湖。或疏决池塘。使水涸而易行渔捕。以杀水族也。山与野。皆草木蓊郁。藏禽兽处。纵火焚烧。及行畋猎而故杀之。其内之惨毒。外恶方便为何如哉(畋猎应山野。渔捕应湖池)。四。乘风放火。即焚山野义。飞鹰放犬。即畋猎义。如是下。结。未终先结。以上文是总中之总。下去。从总开别。

  或以槛弶。坑。拨。[叉-一]。戟。弓。弩。弹。射飞鸟走兽之类。

  五。槛(音现。音遣非)。圈也。又笼闭也。弶(其亮切。音强去声)。施罟于道路也。坑。掘地陷物也。拨。扩也。以机械而取。所谓拨法子也。[叉-一]者。挟取(玉篇谓之横叉)。戟。有枝兵也(增韵。双枝为戟。𢍉枝为戈)。弩。弓之有臂者(谚云弩子是也)。弹(音啖)。是丸子。有土石铅铁不同。皆可打落禽兽者(张仙亦有之)。射(音食)。凡指物曰射。言以弓弩矢射物。孔子戈不射宿。况他人乎。(汉宣帝诏。毋得以春夏适巢探卵。弹射飞鸟)飞鸟。总举虚空中飞舞者。走兽。总举陆行者。忏主举总摄余。故云之类。

  或以罟(音古)网罾钓。撩(音牢)漉水性。鱼鳖鼋鼍。虾(胡加切)蚬(胡甸切)螺蚌(音棒)。湿居之属。使水陆空行。藏窜无地。

  六。罟。网之总名。撩。水中取物也。漉(汉相如书滋液渗漉)。谓润泽下究也。鱼。水虫也(素问云。鱼热中。丹溪云。鱼在水无一息之停。食之动火。大经云。菩萨于饥世见饿者。现龟鱼身无量由延。誓云。愿彼取我肉时。随取随生。因食我肉离饥渴苦。乃至悉使发无上菩提心)。鳖。是卵生。甲虫也。形圆脊穹。四周有群。骨在外。肉在内也(陆佃曰。雀影生鳖)。鼋。似鳖而大。阔或至一二丈。鼍。水虫。似蜥蜴而长大者。虾。长须虫。与水母作眼者(尔雅翼云。虾多须而善游。好跃。文选。水母目虾)。蚬。尔雅谓之缢女(郭璞云。小黑虫赤头。自喜经死。故曰缢女)。螺有多种。大者。形如鸟嘴。吹之能惊人。可为杯。蚌。蛤属(亦作蚌。集韵作鮇)。水行。如鱼虾等。陆行。如走兽等。空行。如飞鸟等。以种种恶方便。苦恼众生。故使水类如河海。不足以潜藏。乃至虚空大地。不足以逃窜也。窜。匿也。

  或畜养鸡。猪。牛。羊。犬。豕。鹅。鸭之属。自供庖厨。

  七。上文明杀杀。此明养杀为杀而啖故养也。鸡有五德。畜之报晓。放生则可。而杀而食。不可也(鸡本属巽巽为风。食之能发风病。丹溪云。鸡助肝火。衍义云助火动风。安可食之)。牛。耕畜大牲也。帝王非郊天祭地不轻用。况凡人乎。犬本防宅。豕(即猪字。重出)。鹅。白者食草。苍者食虫。其肉性冷。有毒发疮。令人霍乱发痼疾者。鸭肉与卵并不可与鳖肉同食。能害人。疱厨。烹庖处也(孟子。君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故杀畜生以供口腹。为三寸于一时。受殃累于永劫。何不三思乎。且畜生有二种。一。受决定杀果。如鸡鹅牛羊等。缘其宿生决定不信因果。欢喜决定行杀。无忏悔心故。二。受不定杀果。如禽鱼等。前生虽作恶业。或出于不得已。或杀已生悔故。又飞空走陆。互有决不决义。上文明自杀自供)。

  或货他宰杀。使其哀声未尽。毛羽脱落。鳞甲伤毁。身首分离。骨肉消碎。剥裂屠割。炮。烧。煮。炙。楚毒酸切。横加无辜。但使一时之快口。得味甚寡。不过三寸舌根而已。然其罪报。殃累永劫。如是等罪。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八。明货买他杀以自给也。宰。割也。凡肉至火中曰炮。近火曰炙(报恩经云。释迦昔为雁王。五百阿罗汉。为五百群。佛身形影利物。[皆]有一鸽为鹰所逐。入舍利弗影。战惧不解。移入佛影。泰然无怖。大海可移。此鸽无动。以佛有大慈悲。身子无故。佛习气尽。身子未尽故)。楚毒酸切。总结上文。谓如是苦楚惨毒。闻之酸心。恨之切骨。畜本无辜。不应加而加之。故曰横耳。一时快口。永劫殃累。得味甚寡。受报极多。最宜猛省。曷不思虞舜饭糗茹草。夏禹恶酒菲食。孔子蔬食菜羹乎(古云。饮食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疮。才过三寸成何物。勿用将心细较量。盖先贤务在养心。养心莫先于寡欲。口腹之欲。急宜绝也)。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复兴师相伐。疆场(音亦)交争。两阵相向。更相杀害。或自杀。教杀。闻杀欢喜。

  前于畜道行杀。此于人道行杀也。师。众也(易师卦注。多以军为名。次以师为名。少以旅为名。则师者举中之言也)。疆。是疆界。场。是边境。两限间道也。交争。相伐也。彼此各有阵势。东要相向杀害也。自身行杀。教他行杀。乃至耳闻动杀。反生欢喜。由杀心种子深入故。如是众生。非佛力不能度(观佛三昧经云。央掘魔罗。暴杀千人。复欲害母。佛往救之。得正信解。投佛出家。遂得圣道)。

  或习屠侩。赁(音任)为刑戮。烹宰他命。行于不忍。

  习。学也。屠。杀也。侩(大经作脍)。括断也。赁。佣力也。忍。慈也。

  或恣暴怒。挥戈舞刃。或斩或刺(音七)。或推着坑堑。或以(南藏坊本作用。非)水沉溺。或塞穴坏(音怪)巢。

  刚暴已非。又加之以怒。可恣意乎。斩。断首也。刺。杀也(公羊传刺之者。杀之也)。坑。陷阱也。堑(音倩。七艳切)。沟也。以水沉溺。如囊沙阵之类。或塞句。明杀畜道。如猕猿等由穴出入。以石塞断。令其致死。又如众鸟。勤苦累巢。或因捉其身。取其卵而故坏之(毛氏曰。凡物不自败而毁之读怪。书无坏我高祖寡命。孟子坏宫室以为污池等)。

  或(南藏无)土石磓(都回切音堆)磹(徒念切音殿)。或以车马雷(俗作擂。去声)轹(音力)。践踏一切众生。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磓磹。以石投下也。马。乘畜(生于午。禀火气而生。火不能生木。故有肝无[瞻])。雷轹。车擂碾。马践踏也。微细众生。因之误伤。俱不免于杀业。如是下。总结上九节文。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堕胎破卵。毒药蛊道。伤杀众生。垦土掘地。种植田园。养蚕煮茧。伤杀滋甚。

  堕胎者。用恶药落人胞胎。及杀母羊取羔之类。破卵者。食鸡鸭等卵。及毁巢堕卵等。毒药者。用药毒人。及药虫鱼狗鼠鸟兽等。蛊道者。如川广中下蛊伤人。及此间师巫以左道惑人之类(垦土等者。报恩经。善友太子出城。见耕者垦土出虫。鸟随啄吞。太子愍而问言。此作何物。共相残害。左右答云。国依人民。民依饮食。食依耕田。种植五谷。得存性命。太子念言。苦哉苦哉)。蚕。吐丝虫也。茧。蚕衣也。滋甚。言益极也。统结上文。

  或打扑蚊蚋(而税切音瑞)。掐(音怯)啮(音捏)蚤虱。

  扑。击也。又连杖曰朴。蚊。夏虫也。蚋。醯鸡也。掐。爪刺也。爪刺微虫。如刀山剑树加人也。啮。咬也。齿咬微类。如两石相磕也。蚤。是融蚤。跳虫也。虱。是几虱。六脚虫也。不杀戒有三等。上持。蚊蚋等。中持。六畜等。下持。水陆空等不犯(报恩经。佛多劫前。于应现佛时。坐禅比丘。常患虮虱。与蚤约言。我若坐禅。汝宜寂住。虱如约。后有土蚤至虱边问言。云何汝身肥盛。虱言。我所依主人。常修禅。有约如上云云。蚤因闻血肉香。即便食啖。比丘心恼。脱衣付火烧之。时禅师者。今迦叶佛是。土蚤者。今达多是。虱者。今我身是。达多为利养故。害佛甚至。成佛亦尔。入大狱中。如受三禅天之乐)。

  或烧除粪扫。开决沟渠。枉害一切。

  前节用身口造杀业。此用身意也。粪扫。乃腐烂之物。中有虫蚁。或火烧。或帚除。开通沟道。疏决渠池。皆有误伤之罪。决。通也。

  或啖果实。或用谷米。或用菜茹(音汝)。横杀众生。

  果。木实也(树生曰果)。实。物成实也。菜。生菜。茹。干菜也(诸菜皆从地产。阴物也。人食之。能养阴。亦谓之蔬菜。菜有疏通意。故食之。肠胃宣畅而无壅滞之患。先儒云。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食菜不惟足以养身。亦足以养德。且俭用。其家必肥)。此为口造杀业。下用火造杀业。

  或然樵薪。或露灯烛。烧诸虫类。或取酱醋。不先摇动。

  然。烧也。樵字。双通人物。樵夫及柴草(汉书音义云。樵。取薪者。韩愈云。董生行。或山而樵。说文。散木也。广韵。柴也)。暑月灯烛。尤不宜露。用笼罩护之。以宵虫见明即投。投即伤生也。酱醋。不如法者必多虫。欲取用。宜摇动之使潜下自避。不动而取。故伤也。

  或泻汤水。浇杀虫蚁。

  倾泻热汤冷水。皆可浇冲。杀诸虫蚁(昔有父老爱子。子食。见黑不拣。父曰。子莫食苍蝇。能害人。子曰。非蝇也。乃蚁耳。父曰。蚁虽不伤人。其如汝伤彼命乎。贪生畏死。物物皆然。应细行而护之。此爱非情见也。直能令子培成佛因。愿天下之为父者皆效之)。

  如是乃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恒常伤杀飞空着他微细众生。凡夫识暗。不觉不知。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总收上种种杀业以祈忏也。行住二句。别总双陈。(佛教比丘下单偈云。从朝寅旦直至莫。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微细众生虽不能见。应预护之。如佛眼观一滴水。八万四千虫)空中微虫充满。天眼能见。肉眼不识。故云识暗等(九界性一。迷悟自异。如飞空者。无异得通。实不能悟空。徒然终日空裹行坐。而不能即空透脱。触处蹉过。苟能了彻此空。与十一空。元无两也。其离生死苦。亦何难哉)悔。(音灰上声)。懊悔也。即知过改过之心。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以鞭杖枷锁桁(下浪切)械。压拉拷掠打掷。手脚蹴踏。拘(时本作约)缚笼系。断绝水谷。

  鞭。以皮为之。杖。竹木为之。枷。以木为。锁。以铁成。桁。拘罪人之大械也。穿木加足曰械。拉(音﨟)。摧也。折也。拷。打也。掠(力让切音亮)。捶治人也。打(音钉上声)。直触也。掷。抛也。蹴(音促)。蹑也。踏。践也。俱害物之苛者。拘缚。笼系义。(笼即樊笼。可以拘人。系。即系缚。可以絷人)断(音短)。截也。人之生也。全在水谷。故曰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卫。脉道乃行。水谷可断绝乎。

  如是种种诸恶方便。苦恼众生。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结○凡杀害之法。俱名恶。方便。如前鞭打。乃至断绝水谷。皆苦毒恼害事。发露忏悔竟。下发愿成德。

  愿承是忏悔杀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刚身。寿命无穷。永离怨憎。无杀害想。

  杀害。得多病短命之报。不杀。则寿命无疆。能即危脆身。得金刚身。金刚是坚固之义。以得无所得。无得而得。是真得也。自然心无怨憎。身灭杀害矣。

  于诸众生得一子地。若见危难急厄之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脱。

  此示得坚固身之由也。一子地。佛视众生。等同一子也。大经云。菩萨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一切众生。必定当得一子地。故临刑将死危急之时。愿不惜身命。以种种方便救而脱之。令其死中得活也。

  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使诸众生睹形见影。皆蒙安乐。闻名听声。恐怖悉除。我今稽颡归依于佛。

  然者。转上拔脱之辞。说法。如放生时。说三归。五戒。十二因缘。乃至称三宝为师。不堕三恶邪见等(大金光明经。说法施有五胜利。一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二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平出欲界。三法施。能尽净法身。财施。唯增于色。四法施。无穷财施有尽。五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睹形影者。有憎怨杀害心时。众生皆遭厄难。今以慈心护生。故蒙安乐(如鸽为鹰逐。投入佛影。[情]然无怖之类)。闻名等者。如云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肝胆寒等。今反是。如持观音名号。杀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皆由慈悲发愿。故恐怖悉除。我今下。起后。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某甲)等。次忏劫盗之业。经中说言。若物属他。他所守护。于此物中。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窃盗。

  前忏杀业竟。次忏盗业(梵网云。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以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盗人物。犯波罗夷罪)。属。附也。物是彼物。依附于彼。于我何有。不与而取。取伤廉。窃盗则伤义也。不盗戒有三等。上持一针一草。不与不取。中。下。金银重物。窃。私也(左传窃贿为盗。与劫字不同。劫。强取也。势胁也)。

  但自众生。唯见现在利故。以种种不道而取。致使未来受此殃累。是故经言。劫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牛马驴骡骆驼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偿他宿债。

  此双出劫盗之因果也。不道而取。即非理强夺等为因。殃。咎也。殃累为果。是故下。引经证成。牛身偿债。如丛林谚云。吃常住饭。替常住忧。偷常住物。做常住牛。余可例知。等形。摄猪羊鸡犬等类。身有二力以代劳。血肉偿债。偿。酬还也。

  若生人中。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贫寒困苦。人理殆尽。劫盗既有如是苦报。是故今日至诚求哀忏悔。

  三途未尽其恶。人中余报如此。贫者无财。寒者无衣。衣不足以遮蔽其形骸。丑自露也。食不足以满其口腹。神自倦也。困。悴也。倦剧力乏也。殆。将也。为人衣食丰足。治生有理。则不辜此一生。今反是。岂不将尽乎。劫盗下。结(古规绳颂云。盗财并斗诤。酒色污僧伦。速遣离即众。容留即败群)。上文总忏盗业。下文六章。别忏盗业罪相。下首章分六小节。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盗他财宝。兴刃强夺。或自奋身。逼迫而取。或恃公威。

  一。兴刃强夺加刀杖而夺之也。二。自奋勇悍之力而夺取也。逼。驱也。迫。急也。三。恃(音是)。赖也。依也。公威。倚官长恣行虎威也。

  或假势力。高桁大械。枉压良善。吞纳奸货。拷直为曲。为此因缘。身罹(力之切)宪网。

  四。势力。即权势谋占之类。自制刑具。枉治于人也。压。欺凌义。良。是贤良。善。是吉义。吞。餐也。言吞占而纳之已。及奸欺而售之人也。拷直作曲。屈打成招之类。为此下。结。以是因缘。身遭法网也。罹。遭也。宪。法也。所谓生遭王法也。网。言人入囹圄。如鱼鸟之投网而不能脱也。

  或任邪治。领他财物。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损彼利此。损此利彼。割他自饶。口与心吝。

  五。任。用也。邪治等者。不行正事。妄取之物也。侵公等者。因己在私。故侵公。又因己在公。更便侵私也。割。犹分也。饶。益也。结上文言。无非分他所有以自益。及其己物。则心与口。皆悭吝也。

  或窃没租估。偷渡关津。私匿公课。藏匿使役。如是等罪皆悉忏悔。

  六。估。市税也。偷渡等者。关津渡口。公漏输税。私匿渡钱也。公课者。官税国课。侵匿私用也。藏隐使役者。民间。则躲避差徭。军中。则走。背调戍等。下第二章。分十二小节。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是佛法僧物。不与而取。

  一。总标三宝物。佛物。如造佛。供佛等物也。金翅鸟王。现身作盖覆佛。以为供佛。佛入深山。善住象王取藕华供佛。佛受阿耆达王请。林中坐夏。日藏马王。献麦供养。佛示疾。乳王。牛王。献乳供养。大财婆罗门。从此信佛。畜类尚然。况人道而不尊礼乎(要集问。云何故盗僧物罪偏重。答。施主舍一毫一粒。拟十方钟鼓一响。遐迩同闻。圣凡受用。俱成道业。冥资施主。得益无边。今愚痴众生。或啖僧食。或受用华果。或将僧奴随逐。或以僧畜乘骑。或私借贷僧物不还。或以官势。伺求僧过等。难于尽述。有道高士。守护不与。岂但愍其后招苦果。亦怜知事。未来同受其殃。人不知此。反以僧为恪而恨之。愚甚也)。

  或经像物。或治塔寺物。或供养常住僧物。

  二。经像物。别明法物与佛物也。三。修塔寺物。犹三宝物也。四。供僧物。即久住增也(庄椿录云。盗常住一文钱。一日一夜长三分七𨤲利。第二日夜。利上加利。来世作牛马偿之。故云作一生之容易。为万劫之艰难。若舍一文入常住。一日一夜。长福亦尔。侵渔常住者。察之)。

  或拟招提僧物。或盗取。误用。恃势不还。

  五。拟者。准拟。揣度以待也。招提。省文。具云招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即十方常住所有也。四方僧。是往来僧(与上常住对看。古云。常住一根草。劝君休要讨。佛地有伽蓝。阴司有阎老。有云。讹称招提。此翻别房施。或云对面施。后魏太武始光元年。伽造蓝。创立招提之名。昔守颙互将檀越供僧物造僧堂。招火枷之报。出人天宝鉴)。六。或盗取而用。或混误而用。如砖钱买瓦等。或恃势欺凌。借用不还。皆贪心所使也(经中开贪有二种。一。有力贪。以威势取人物者。二。无力贪。但能从他乞得者。常住物者。鸣钟本意。盖为十方。若曰以有限之食。供无穷之众。为间事者。是鄙陋浅度。琐人短见。岂宏智深识。达士高怀哉。四事供养三宝。犹天地生长。自受用福。宁有尽耶)。

  或自借。或贷人。或复换贷漏忘。或三宝物。混乱杂用。

  七。自借用不还。八。贷。借也。或随情逐意。借与他人。而人无义不还。九。以有换无。或先贷后还。因日久失记。遗忘不还漏。是忘而失记也。十。混乱杂用。如施旃檀塑佛。混而焚烧。或放生钱。混而斋僧。斋僧钱。混而造寺。皆犯误用罪。况为己私用乎。

  或以众物。谷米燋薪。盐豉酱醋。菜茹果实。钱帛竹木。缯彩幡盖。香华油烛。随情逐意。

  十一。众物。标。下二十件别开。豉。豆豉也。帛。币帛也。缯(音情)亦帛也。缯彩之幡。及缯彩之盖。华供养。如鹿母夫人。以一食净华。覆上辟支佛。五百世。尊荣豪贵。衣食自然。莲华承足等。油。灯油也(施灯油有四种功德。一。临终见日轮圆满涌出。二。见净月轮圆满涌出。三。见诸天众一处而坐。四。见如来正遍知觉)情。意思也。意。志也。志意。心之所向也(说文察言而知意。罪福决疑经。或施主本造释迦。改作弥陀。本作大品。改充涅槃。本造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众。改入一众。本拟十方。回入现前。许此处乃与彼处等。皆犯罪也。庄佛像有余彩色。不得作菩萨圣僧等形。以师徒位别。不得互用)。

  或自用。或与人。或摘佛华果。用僧鬘物。因三宝财物。私自利己。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十二。摘。手取也(大经云。达多往三十三天索华。因己福尽。故都无与者。遂自取华。未取。便失神通。还见己身在王舍城)。僧鬘(音瞒)。此云对面施(音义云。体境交现曰对。辍己惠他曰施)。因。就也。由也。如造像。造经。造塔。造寺。及唪经礼忏钱粮。乃至斋僧布施。放生钱等。皆三宝财物也。倘隐匿取用。谓之私自利己(大经说。此经如大海。有八不思议。第七不宿死尸。死尸。谓一阐提。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畜八不净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等八不净物。香。华。金。银。宝物。妻子奴婢是也)。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师僧同学。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共住同止。百一所须。更相欺誷。

  第三章分二节。今初。周旋。旌旗之指麾也(玉篇云。周旋。无亏也)。委曲保全之意。同志曰朋。递相恭敬曰友。和尚曰师。清众曰僧。父。母。兄。弟。妻。子。曰六亲。或共住。或近居。得周旋所须之物。彼此互相欺诈诬誷。百一。即大小多寡之变文。欺。是诳之以理之所有。誷(罔同)是昧之以理之所无(出论语第三)。如指有说无。多说少之类(六祖遗金供母。五祖山门养母。睦州织屦供亲。敬脱担母听学。皆不背于亲。孰曰出家不孝于父母乎。孝衡钞云。大孝释迦尊。历劫报亲恩等)。

  或于乡邻比(音皮)近。移篱拓(他各切)墙。侵他地宅。改标易相。虏掠资财。包占田园。因公托私。夺人邸店。及以屯(音淳)野。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二。周礼。百家之内为乡。五家为邻。邻。近也。比。相次也。近。左右两邻也。拓。开也。或移篱落。托开墙基。以古或尺或寸之地也。标。如木标。界石。以定交界彼此之限者。虏掠。抢虏劫掠也。包。收裹之也。古据也。(如四围田地。并属黄家。而中间一丘属白姓。白弱黄强。田绝水道。地绝行路。使其必弃。白必归黄。是以田地包裹而外而[古]之也)因公托私。藉公事而狥己私也。邸。客舍。屯。聚也。或山野屯聚。下第四章分二节。

  又复无始以来。或攻城破邑。烧村坏(音怪)栅。偷卖良民。诱他奴婢。

  一。或镇或村。四陲必各有栅以防不虞。而故意坏之曰坏。良民。清白百姓。不愿鬻身。而故强之。不从。则诱之。希图身价。即名为偷。

  或复枉压无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锁。家缘破散。骨肉生离。分张异域。生死隔绝。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悉忏悔。

  二。枉。屈也。压。欺诈也。殂。死也。刃(音任)。刀刃。尖铦也。徒有二义。一。轻者。徒隶也。言身被隶锁也。二。重者。被人枉作囚徒。且被锁禁耳。缘。即增上缘。以父母妻子奴婢。衣食财宝等。与我有增上缘故。张。开也。异域。他邦也。下第五章。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商估博货。邸店市易。轻秤小斗。减割尺寸。盗窃分铢。欺誷圭合。以粗易好。以短换长。欺巧百端。希望毫利。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行卖曰商。坐贩曰贾。估(贾通)。市税也(又论价也)。博。通也。市易。贸换也。尺寸。约长短说(十寸曰尺。十尺曰丈。谚云。秤平斗满谓之公道生涯。今云秤轻斗小。虽或平满。亦是欺心。故须忏悔)。铢者。四分一𨤲七毫为一铢。二十四铢成一两零八毫也。圭合者。六粟为圭。十圭为撮(三指撮也)。十撮为抄。十抄成勺。十勺成合。十合成升。十升成斗。即极微之物。亦不可欺誷而取。粗好。短长。与上轻重长短大小多寡较显。欺巧下。结。如此欺罔机巧。百端而出。不过希望秋毫之利耳。下第六章。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穿窬墙壁。断道抄掠。抵捍债息。负情违要。面欺心取。

  穿。通穴也。窬。是穿木户。凿垣为空也。断。截也(拦路𢰳截。劫掠之类)。抄。遮取也。掠。劫夺也。抵。言相触也。捍。卫也。债。逋财也(即母钱)。息。即子钱。要(音腰)。约也。言辜负前情。违背旧约也。面欺。当面欺凌也。心取者。私心谋取。皆偷盗摄。

  或非道陵夺。鬼神禽畜四生之物。

  非道。即逆道恶道等。鬼。即神之使令者。鬼神各有应得之物。见即欺陵而夺之也。

  或假托卜相。取人财宝。如是(坊本无此二字)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不可说尽。(时本作说不可尽)今日至祷。向十方佛。尊法圣聚。皆悉忏悔。

  卜易课灼龟之类。相。视也。风鉴堪舆之类(四种邪命食。一。方口食。如曲媚豪势。通使四方等。二。维口食。如种种咒术。卜算吉凶等。三。仰口食。如仰观星宿。以自活命等。四。下口食。如种植田园。和合汤药等)。以利求利。二义。一。利上加利。二。以少本望多利。恶求亦二义。一。捶打己身以求人物。二。恃势逼人以求利。如梵网第十七轻垢罪中说。多求。是需索过分也。厌(平声)。饱也。足也(荀子。好华无厌诗。厌厌夜饮。左传。无厌将及我。又不休也。[土]广忏盗业竟。下发愿求成功德)。

  愿承是忏悔劫盗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宝。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馔。种种汤药。随其(时本作意)所须。应念即至。

  心若知足。事事恒足也。如意宝。翻前不与取。不道取。枉压良善取。从如意珠中。常落七宝。翻前贫寒困苦等。得上衣服。翻衣不蔽形。得百味等。翻食不充口。甘馔。美饮食也。得字。冠下三节。应念即至。言如佛国。自然化现(如云念衣衣来。想食食至等)。

  一切众生。无偷夺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乐惠施。行给济道。舍头目髓脑。如弃涕唾。回向满足檀波罗蜜。

  偷盗起于贫穷。及不知足。然皆无智慧。不修品者为之(无偷。翻前窃没租估。偷渡关津。不与而取。及盗取误用。偷卖良民。穿窬墙壁等文。无夺。翻兴刃强夺。虏掠资财。非盗凌夺文。少欲知足。翻前恶求多求。无厌无足)。不耽。不乐也。不染。不沾染也(翻前欺巧百端。希望毫利。常乐惠施。翻前口与心吝。行给济道。翻前他自饶。舍头等。与前割念报佛恩章呼应)。上忏身根第二盗业竟。下忏第三。身淫欲业。

  (某甲)等。次复忏悔贪爱之罪。经中说言。但为欲故。关在痴狱。没生死河。莫知能出。

  贪。是贪婪。爱(是好乐)。欲之机也。欲界之因有三。一。饮食。二。睡眠。三。淫欲。此三事。希须故名欲。持不淫戒有三等。上持。执心不起。中。下。执身不动。耽愚痴而不省。系牢狱而无逃。恩爱生死。深如河海。莫知能出。双结上两句。痴为欲因。欲因痴作。狱门常关。莫能出也。又痴欲为因。生死为果。河中常没。莫知越也(梵网云。若佛子。自淫。教人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菩萨应净法与人。而反起一切人淫。波罗夷罪)。

  众生为是五欲因缘。从昔以来。流转生死。

  释成莫知能出意也。财。色。名。食。睡。为五欲。今虽止重色。实由财食睡。以助成也(大经云。菩萨知五欲法。无有欢乐。如犬啮枯骨。如持火。逆风而行。如囚趣市。观欲如是。多诸过患)。上总说。下别明。

  一切众生。历劫生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复过于此。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如四海水(文出大经二十三)。

  多生身骨。乳血目泪。如此之多。皆以贪爱为本。致生死之久也。驳足王与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为大国。故云王舍城(出大论。言驳足者。以王足有斑驳故)。城。即灵峰所附之城(城之北门。是调达放醉象处。东北门。是身子逢马胜得初果处。又东北十四五里至鹫峰山。是说法华经。处。复过于此。经作多四海水)。哭。大哀声也。泣。小声有涕。

  是故说言。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

  (大经义云。众生本无贪等。今云何有。若本无后有者。佛菩萨等。今悉应有。如石女本无子相。虽加功力。无量因缘。子不可得。心亦如是。本无贪相。虽近众缘。贪无由生。如钻湿木。火不可得。亦如压沙。油不可得。置贪于心。如安橛于空。终不得住。足知种种因缘。不能令贪系缚于心)。

  所以经言。淫欲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鸽雀(音爵)。鸳鸯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贞良。得不随意眷属。淫欲既有如此恶果。是故今日至诚。求哀忏悔。

  淫欲四过。一。远离三宝。二。不孝父母。三。恒多邪见。四。虚诳求财(因日子王淫恚。佛为说女人虚诳大人之过)。鸽。是鹁鸽(唐明皇呼为飞奴)。雀。是燕雀(依人小鸟)。鸳鸯。匹鸟(雌雄未尝离。人得其一。一思而死)。等字。等取乌鹊鸠等。妻不二句。是淫报之二。贞。清白守节也。不随意者。不廉不洁。愚蒙难化。事事不遂心也。淫欲下结。忏淫欲报竟。下广举淫之罪相而忏之。

  (某甲)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偷人妻妾。夺他妇女。侵陵贞洁。污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浊心邪视。言语嘲调。

  梵行。净戒行也。逼。是躯义。迫。是逼迫。心怀淫秽曰浊心。邪眼偷观曰邪视。潮调。戏谑之谓(大经菩萨自言净戒。虽不与女人和合。见女人时。或共嘲调言语戏笑。或壁障外。闻女人镮钏等声。心生爱着。乃至随逐等。皆不得名净戒具足)。

  或复耻他门户污(去声)贤善名。或于男子五种人所。起不净行。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五种。是生剧。妒。变。半(大经佛叙阿难具足八种不可思议中。第四云。随我入出二十余年。于诸王刹利。豪贵大姓。见诸女人及天龙女。不生欲心。何况耻他门户等)。忏悔竟。下发愿成德。

  愿承是忏悔淫欲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净皎洁。相好光明。

  胞。胎衣也。母孕三月曰胎(诗。小弁笺。独不处母之胞胎乎)。若生西方。及十方净土。常得莲华化生。不同五浊恶世胞胎受生也。无污秽。故清净。翻前浊心。无障。故皎洁。相好光明。释现赞佛偈中。

  六情开朗。聪利明达。了悟恩爱。犹如桎梏。观彼六尘。如幻如化。于五欲境决定厌离。乃至梦中不起邪想。内外因缘。永不能动。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具足六神通。故六情开。不为六尘惑。故六情朗。愿六识成妙观察智。常行六妙行故。耳聪。鼻舌身利。眼明。意达。即三慧明。三达朗矣(开朗字。翻前关狱没河文)。在手曰桎。在足曰梏(观尘如幻等者。如五百太子。一时集坐莲华池边。各见形容水底影现。顿悟诸法如幻如化。如梦所见。水中形体。无有真实。出家修道。皆得道果。前云五欲因缘。至此离矣。不邪想。翻前邪视)。

  前已忏悔身三业竟。今当次第忏悔口四恶业。

  先结前身三。今当下。起后口四。恶口。妄言。绮语。两舌也(报恩经云。夫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应知一切众祸。皆从口出)。持口戒有三等。上。非法不言。中。下。不犯。口四业。若向三宝边造。其罪更重(报恩云。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如昔维那。因病僧索酥油。那便骂言。汝何不啖屎尿。因此九十亿劫堕作汪水中虫。余如梵网经说)。

  经中说言。口业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鸺鹠鸲鵅鸟形。闻其声者。无不憎恶。

  鸺鹠。是食母怪鸟。所谓枭也。江东呼为鸲鵅。一鸣即两。恶声多淫。故闻者皆恶。

  若生人中。口气常臭。有所言说。人不信受。眷属不和。常好斗诤。口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今日至诚归依三宝。皆悉忏悔。

  口赞佛法。常出青莲华香。今恶口污人。故口气常臭。恶口。不信因果。令人动念。故招报。后虽生人中。人亦不信其言。不惟远朋。近友至亲亦不和。常好句。释不和义。此先明口业之恶果。下次第忏悔四。初忏恶口。先总标。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恶口业。于四生六道造种种罪。出言粗犷。发语暴横。

  恶口者。怨言。毒骂咒咀。不可闻之语也。犬不可近曰犷。喻丑恶粗强语(汉叙传犷犷亡秦。灭我圣文。颜师古[白]粗恶貌)。次别二。初人世。

  不问尊卑。亲疏贵贱。稍不如意。便怀嗔怒。骂詈毁辱。猥(音委)亵(音雪)秽恶。无所不至。使彼衔恨。终身不忘。连祸结仇。无有穷已。

  承上两句来。道俗一体。若不问尊卑等。恣口犷语无礼也。亲疏。是人咸有。不问亲疏。是无仁也。贵贱。高卑定分。不问贵贱。无义也。略不如意。便怀嗔怒。不智也。因心怀怒。口骂詈人。则口无信言。可知。由一口过。五常皆丧。岂可不慎哉。猥。杂也。亵。轻嬻也。秽。污也。难尽形容。故云无所不至。由此致人之怒也。凡口含物曰衔(众生衔恨。自害其身。如骡怀[好]自害其躯。亦如芭蕉。生实则枯)。连𥚽结仇。义该横竖。横则结怨于四方。竖则连𥚽于旷劫。故无穷已。

  又或怨黩(音毒)天地。诃责鬼神。贬斥圣贤。诬污良善。如是恶口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二。阴间。黩。垢也。如嗔天骂地。咒雨诃风等。贬。谪也。斥。呵也。构恶捏丑。污人清名。故云诬污。如是下。双结。恶口招多头报(报恩经。均提比丘。由过去毁骂圣贤。堕在白狗。闻身子说法。寻能改悔发愿。得遇善友。罪毕。得生人中。遇佛得漏尽。是故当念善友及佛恩。又鹿母夫人为幼女时。以一恶言辱母云。喻如畜生。以是恶口因缘。五百世生鹿腹中。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止烧一世。恶口炽火。烧无数世。火烧世财。恶口烧圣七财故)。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妄语业。作种种罪。意中希求名誉利养。匿情变诈。昧心厚颜。

  二。妄语业。全无影响。捏妄造言也。希。欲也(大经云。出家人三欲。一恶欲。欲为一切大众上首。说法信受。大得供养等。二欲令四众。知我得初住。至四无阂智。为利养故。三欲欲。比丘欲生梵天。乃至刹利家。得自在故)。匿情。藏实也。隐其实情。矫设虚诳也。变诈。转变虚诈也。昧心。瞒昧天理。欺心人也。厚颜。颜甲坚厚。面无惭色者。此匿情二句。一章大旨。下释文五。一总释。

  指有言空。指空言有。

  大经云。如人遥见篱间牛角。便言见牛。见云。便言见雨。见身口业。便言见心。虽不实见牛雨与心。俱非虚妄。若全无影响。而妄造说。罪不可胜言。戒诸戒诸。二。约一身六根助成释。

  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

  首二句。出梵网经。菩萨戒十重中。第四妄语。是眼根助成妄语也。耳未尝闻声。鼻未尝闻香。皆妄曰闻。闻者。谬云不闻。此耳鼻二根。助成妄语也。

  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作言不作。不作言作。

  舌能知味。意能知法。此舌意二根助妄。身根能作善作恶等。此身根助妄语也。

  欺誷贤圣。诳惑世人。

  结。如上六根助妄。上以欺誷圣贤。下以诳惑凡愚(楞严经云。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诸佛。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至于父子君臣。亲戚朋旧。有所谈说。未尝诚实。致使他之误加听(平声)信。亡家败国。咸此由之(由之。南藏作之由)。

  三。明能害家国。至亲莫如父子。因妄语故。从中间隔。惑动信从。各相加害。致亡家之𥚽。至义莫如君臣。因肆奸扇惑。玄相加害。致败国之灾。其余同姓之亲。异姓之戚。齐心之朋。旧交之友。无不以妄语鼓动。酿成冤𥚽也(有所二句。正妄语。有所谈说。语也。未尝诚实。妄也)。误。谬也(荀子误于乱说是也)。听信。谓听信其言以为实也。妄语如簧。而人不察。倾心信之。至使大而邦国(天子诸侯境宽为国)。中而身家(卿大夫以下境狭为家)。小而往来朋旧。无不因妄语为端而废之。造妄语。本为希求名利。小不过利一身。大不过肥一家。能使天下误从。遂成大患。其罪当何如哉。

  或假妖幻。每自称赞。谓得四禅。四无色定。安那。般那。十六行观。

  四。妄云得世间果。妖幻者。假借外道妖邪虚幻之术。以惑人也(每自称赞。直贯到皆至我所。谓得二字。直贯到不退菩萨)。得四禅。言得四禅天定也(色界共十八天。初禅至三禅。各三天。四禅九天。宗镜云。一。作异计。忻上厌下而修。是外道禅。二。信正因果。亦以忻厌而修。是凡夫禅。三。了生空理。证偏真道而修。是小乘禅。四。达人法二空而修。是大乘禅)。四无色定。谓得四空天之禅定也(一。空无边处定。二。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无色界空天。故云四无色定。安那般那。解见前)。十六行观者(论曰。初根处。名为暖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如是所修。能烧烦恼薪。圣道火前相。如钻火位。初暖相生。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能趣四实理。故名行。或时从理得名。即十六谛。一。观苦谛下四行相者。一。无常。五阴因缘。新新生灭故。二。苦。观五阴。无常所逼故。三。空。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四。无我。五受中我我所。不可得故。二。观集谛下四行相者。一集。烦恼有漏。能招苦果。二。因。观六因生苦果。名因行。三。缘。观四缘生苦果。名缘行。四。生。还受后有五阴身故。三。观灭谛下四行相者。一。尽。观涅槃种种苦尽。二灭。观涅槃烦恼火灭。三。妙。涅槃。于一切法中第一故。四。离。以涅槃是离世间生死法故。四。观道谛下四行相者。一。道。即三十七品。能至涅槃。二。正。三十七品。非颠倒法。三。迹。三十七品。是一切圣人去处。四。乘。以道品能运行人。至三解脱故。总上观四圣谛。修四行相。四四。成十六行观。行者。修此暖已。次起顶法。犹如山顶。人不久住。若无诸难。必过此山至于彼山。若遇诸难。即便退还。若无诸难。必到于忍。既入忍位。于四谛境极堪忍故。次起世第一法。世中超胜故。如是观四谛境。总修十六行观。渐近见谛善根。无即缘欲界圣谛境。而生无漏法忍。此忍。名为法智)。下。第五妄云得出世间果。

  得须陀洹。至阿罗汉。得辟支佛。不退菩萨。

  至字。该括二果三果。乃至菩萨。俱名得果。须陀洹。此云预流(初果)。斯陀含。此云一来(二果)。阿那含。此云不来(三果)。阿罗汉。此云无生(四果)。辟支佛。此云独觉。更侵习气。比四果根偏利。不退菩萨。转不退转法轮之上士也。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不生三恶道。二。行不退。不生边地。根具男身。三。念不退。能知宿命。

  天来。龙来。鬼来。神来。旋风土鬼。皆至我所。显异惑众。求其恭敬。四事供养。

  天。谓三界诸天。龙。虽畜类。毕竟成佛(佛于方等会。授龙王记云。第一悲心怜愍者。当得作佛称其意。彼等观察世间已。当得作佛号无怨。复授迦楼罗王记云。彼佛国土无恶趣。具足身相离八难。彼佛同名普端正。其劫名曰须弥幢)。神。鬼。可知。旋风。即鬼阵风。土鬼。即乡土中之鬼(我字。与前每自字呼应。末三句。结出妄意。不过显异惑众耳)。求其二句。应上希求名誉利养意。四事。即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涅槃经名四爱)。

  如是妄语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总结上三节。明妄语业竟。下忏第三绮语业。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绮语业。作种种罪。言辞华靡(上声)。翰墨艳丽。文(去呼)过饰非。巧作歌曲。形容妖冶。模写淫态。使中下之流。动心失性。耽荒酒色。不能自返。

  绮语者。巧言善谑淫词艳曲等。华。光彩也。靡。奢侈也。翰。书词也。精彩动人为艳(韩诗。光艳万丈高)。丽。美丽也。文过。装饰其过。自谓无过也(语云。小人之过也必文)。饰非。文饰其非也(史记。商纣。智足以拒[拣]言足以饰非)。妖。女态也。冶。装饰也。模写。形容也。谥法。好乐怠政为荒。

  惑恣任私仇。忘其公议。使彼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强(平声)作篇章。文致其恶。后世披览。遂以为然。令其抱恨重(平声)泉。无所明白。如是绮语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因纵私仇。用绮语。忘公论。使。设使也。强作。多作也。文致。以文法致人于罪也。又致至密也。言文案整密(严延年传云。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文对义言。四句分别。有文有义。常人用之。无文有义。智者用之。有文无义。昧者用之。无文无义。迷者用之(大忏第三九种恶报中云。喜作妄语传人恶者。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耕之。罪毕得出。生鸲鵅中。人闻其声。无不惊怖。皆言变怪。咒令其死等)。如是下。结。下。第四忏两舌罪。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两舌业。作种种罪。面誉背毁。巧语百端。向彼说此。向此说彼。唯知利己。不顾害他。谗间君臣。诬毁良善。使君臣猜忌。

  面是背非。彼此传言构衅者。皆两舌也。上总明两舌。谗间下。别开。君臣相合。因佞舌谗言以间离之。良民本善。或诬言以毁坏之。猜。疑也。忌。憎恶也。

  父子不和。夫妻生离。亲戚疏旷。师资恩丧。朋友道绝。

  父慈子孝之家。鼓两舌以斗之。故不和。夫妇同心之室。扇彼此异语以离之。内亲外戚。本是稠密。由谗言中起。致亲者疏而戚者远也。疏。阔也。旷。远也。资。养也。师长每事利益于徒。智慧与善业皆从师口长养。故师恩难报(慨古录云。昔智正法师。住终南山圣相寺。二十八年。不涉世缘。凡所著作。弟子智现执纸笔立侍。随出随书。曾不赐坐。一日足跛心闷。不觉仆地。师犹责之曰。昔人翘足七日。汝今才立颠仆。心轻故也。今者因。师一语呵及。则终身不近。悲哉。昔古灵禅师行脚回。值本师浴。令其揩背。灵抚背曰。好[座]佛殿。只是无佛。师张目视之。灵曰。佛虽不灵。且能放光。师诵经次。灵作偈曰。世界许大不肯去。钻他故纸亦何为。师曰。汝发言有异。曾见什么人来。灵曰。某甲曾见百丈大师。师普集大众。请弟子登座。灵即升座告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本师豁然大悟。礼拜起云。何期老朽。得闻至教。如此师资。恩岂得丧)。道绝之道。时作义。论语朱注。朋友有通财之义。其义则浅溥。该世出世间。互相指引实相妙道。斯道则弘(自谗间至此。总一节)。

  至于交扇二国。渝盟失欢。结怨连兵。伤杀百姓。如是两舌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发露求哀。皆悉忏悔。

  上明两舌动一国一家之𥚽。此出两舌动两国之乱。伤戕百姓。其𥚽何如。扇。吹扬也。动也。助也。两国交欢。以两舌风。吹动其嗔火。发扬斗语。故有渝盟等事。或彼此先有不平。因两舌以发动之。助成之。(如苏秦张仪之类)渝。变也。因两舌而变前盟约也(桓元盟曰。渝盟无享国)。如是下总结。披诚忏悔竟。下愿成口四善业。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口四恶业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八音声。得四辩才。常说和合利益之语。

  文分四。一。如实语(翻妄言)。佛有八音(出显扬论)。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误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四辩者。应答如流曰辩(有四种。一义辩。知诸法义。了了通达。二法辩。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三词辩。辩说无阂。令各得解。四乐说。十二部经。随根性为说)。巧应物机曰才。二。和合语。(翻前两舌)昔造口业。由无智慧辩才。今说和合。及利益彼此语耳。

  其声清雅。一切乐闻。善解众生。方俗言语。

  三。柔软语二。初。宫商清雅。闻者爱乐。二。和适语。闻者适悦亲近。四方风俗。华夷土音。乃至九天禽语。九地兽言。皆善解之。亦能道彼杂言以博济焉。

  若有所说。应时应根。令彼听者。即得解悟。超凡入圣。开发慧眼。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四。正直语(能翻绮语)。华齿菩萨。以齿布施。不退菩萨。及善面王等。以舌布施。大士尚以齿舌布施。宁惜唇吻不随时随根。令得开悟乎(大疏。说者听者。有二种四句。一。唯说无听。离佛心外。无别众生故。二。惟听无说。离众生心外。无别有佛故。三。说听双存。以心佛不阂众生现故。四说听双寂。生佛相即。互夺互亡故。又一。众生全体佛心中。果门摄法无遗。二。佛全在众生心中。因门摄法无遗。三。生佛互纵。因果交彻。四。生佛互夺。二位齐融。忏悔二句。双结两文。以起归敬三宝。礼合三拜。如三皈式。三称三礼。今不尔者。未达语义故)。

  前已忏悔。身三口四业竟。今当次第忏悔。六根所作罪障。

  忏身口恶业竟。将完余障。次第举六根忏悔。先结前。今当下。起后。文分六。初眼根。

  (某甲)等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眼为色惑。爱染玄黄。红绿朱紫。珍玩宝饰。或取男女长短黑白之相。姿熊妖艳。起非法想。

  眼所对色二。一无情色。二有情境。珍玩宝饰。是尊重色也。恣熊句。形容女色。非法想。邪心也(心地观云。见色等五尘。心即染着。是人不知烦恼根本。如狂犬被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大经云。系心无常不净。见色不着。如虚空。于可爱色不贪。不爱色不嗔。菩萨亦然)此是忏法。故教人除眼等。所对法。若论本分。对亦不恶。古人云。真心无住。真照独存。真性绝攀缘。真见不由境。真智无碍。真慧无边。上合诸佛本源。下契群生心地。所以道。处处真。处处真。尘尘尽是本来人。

  或耳贪好声。宫商弦管。妓乐歌唱。或取男女音声。语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

  耳所闻声二。一。无情声。二有情声。宫。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商(金行之音)五音中。之最清者。(其气遒劲。雕落万物)妓乐。女乐也。啼。泣也。

  或鼻藉名香。沉。檀。龙麝。郁金。苏合。起非法想。

  鼻所嗅香二。无情香。有情香。具法华经。六根功德章。沉香。檀香。龙涎香(出大石国。其龙多蟠于洋中之大石。卧而吐涎。众鱼聚而𠾱之。人设网取焉。能发众香。故用之)。麝。如小麋。人逐。则自升高岩。举爪踢出脐香。就系。两足保其脐以自珍重。郁金。芳草也(十二叶。为百草之英。生秦国。二三月始华。状如红兰。四五月采)。苏合。紫赤色。似紫真檀(极芬芳。重。如石烧之。灰白者佳)。

  或舌贪好味。鲜美甘肥。众生血肉。资养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或身乐华绮。锦绣缯縠(音斛)。一切细滑七珍丽服。起非法想。

  舌贪滋味二。一。他身血肉。二。自身四大(一。地大。坚凝质碍。二水大。润下滋爱。三。火大。炎上生嗔。四。风大。鼓籥躁动)。杀他身分。养己四大。来生益多怨害。故曰更增苦本(楞严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等)○身贪细滑。绮。缯也(师古曰。细绫也)。锦。织文也。以五色线织之。绣。五彩刺文也。縠。绉纱也。七珍丽服。七宝庄严美丽之服也。

  或意多乱想。触向乖法。由此六根所造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祷(南藏作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意贪法尘。乱想。则不能入定。乖法。则不能入妙。由此下总结。忏六根罪竟。下发愿求成六种功德。

  愿以忏悔眼根功德。愿令此眼。彻见十方诸佛菩萨清净法身。不以二相。

  初眼根。大经云。见有二种。一。眼见。二。闻见(诸佛眼见佛性。如掌中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若见如来所有身业。是眼见。若观如来所有口业。是闻见。若见色貌。一切众生无与等者。是眼为治闻音声。微妙最胜。不同众生所有音声。是闻见。详如经说)。不二相者。无眼色二相也(净名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见诸法不以二相。释曰。不为色作精粗二相)。

  愿以忏悔耳根功德。愿令此耳。常闻十方诸佛贤圣所说正法。如教奉行。

  二。耳根。正法。即经教也。清凉云。闻经有十益。一见闻。二发心。三修造。四顿得。五灭障。六摄位。七起行。八称性。九转利。十速证。

  愿以忏悔鼻根功德。愿令此鼻。常闻香积入法位香。舍离生死。不净臭秽。

  三。鼻根功德(维摩经。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十方诸佛人天之香。最为第一。香积佛。无文字说法。但令菩萨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故愿闻香积。入法位香。又如来菩萨。身诸毛孔皆香)。

  愿以忏悔舌根功德。愿令此舌。常餐法喜禅悦之食。不贪众生血肉之味。

  四。舌根功德。五食中。法喜禅悦二食为上(增一云。出世五食。禅悦食。愿食。念食。解脱食。法喜食。维摩云。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食)。不贪众生血肉。则秽味除而甘露就也。

  愿以忏悔身根功德。愿令此身。披如来衣。着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

  五。身根功德。修如来寂灭法。有佩服义。故如衣。忍辱。是坚固义。故如铠。铠。金甲也。处众无畏。是安乐义。故如床(法华经法师品云。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大经云。大菩萨施床时。愿令一切众生。得天中天所卧之床。得大智慧。坐四禅处。卧于菩萨所卧之床。得安隐床。离生死床。成大涅槃。师子卧床。无上床。忍辱床。无畏床。清净床。善法床。右胁卧床)。四空禅。是静定义。故如座(心地观云。上根菩萨。常于露地长坐不卧。中根菩萨。于枝叶中常坐不卧。下根菩萨。于石室中常坐不卧。如是三根出家菩萨。坐三种座。余如经说)。

  愿以忏悔意根功德。愿令此意。成就十力。洞达五明。深观二谛。空平等理。

  六。意根功德。意根暗了。如幽室见。十力(详现前十力无畏文中)。愿意根成就。五明者。大论云。一。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穴)。四。因明。(考定邪正。研核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此五明。愿意根洞彻了达(五地菩萨。觉内五明。若外五明者。前四是同。第五名符印明)。二谛者。一。世俗谛(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如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治恶。显地狱之苦。皆俗谛也)。二。第一义谛(彰本寂之理。一性混然。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指万有即真如。会三乘归实际。皆依真谛也)。此二谛及空平等理。俱愿深观。(大经云。二谛实一。方便说二。如人醉未吐。见日月转。谓有转日。及不转日。醒人但见不转。不见于转。转二为粗。不转为妙)空平等理者(小乘析观。乃是作意。先破人执。次破法执。然后会入空平等理。大乘体观。人法无殊。空非前后。故曰平等。然。由平等空。方证平等理也。若人法双空。谓之俱空。俱空亦空。即平等空)。空观化道带空入假。道观双流。双流。即平等也(涅槃云。若诸菩萨。修慈悲舍。得一子地者。修舍心时。复得何地。答。修舍心时。得住空平等地。如须菩提。住空平等地。不见有六亲知识。及怨憎中人。乃至阴界入。众生寿命。譬如虚空。无六亲等故。一切诸法亦然。其心平等。如彼虚空。何故。善修诸法空故。从此一空。便有十一空等。菩萨得十一空。即住空平等地。华严疏云。万行亡照而齐修。顿渐无阂而双入者也)。

  从方便慧。入法流水。念念增明。显发如来大无生忍。

  (流通本。添起十妙行四字)方便。是权。入法。是实(由具足十力五明二谛等。则为方便慧。而非干慧也。十妙行者。一色心不二。是境妙行。二内外不二。是智妙行。三修性不二。是行妙行。四因果不二。是位妙行。五染净不二。是法妙行。六依正不二。是感应妙行。七自他不二。是神通妙行。八三业不二。九权实不二。此二。皆说法妙行。十受润不二。是利益妙行。兼眷属妙行)由不二。故云妙。由妙慧(甚深无相般若)。故能起妙行。又慧。属心。方便。即解脱。约人。四句料简。慧解脱心不解脱者。二乘也。心不解脱慧解脱者。菩萨也。俱解脱者。佛也。俱不解脱者。凡夫也。入流法水者(楞严云。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纯是智慧。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流入圆妙。妄想灭尽。中道纯真。名信心住。便能起十妙行。与如来法流水接。所谓流入圆妙也)。大无生忍者。无生。是不生不灭之法。而云忍者。此法将证未证。如忍事人。非怀非出故。此无生忍。即如来无上之法。故曰大。由念念增明。大无生忍。从是显发矣。

  发愿已。皈(北藏作归)命礼三宝。

  结前性后。宣忏文毕。即当三归作结局。

  慈悲水忏法卷中随闻录
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5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慈悲水忏法卷下随闻录

  寓古娄青螺庵沙门 昼中智证 录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今当归命一切诸佛。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纶贯)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法身也。又翻光明遍照报身也。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应身也。法身。乃应身之体。应身。本法身之用。体用一如。故继之以阿弥陀。以具无量寿之体。能发无量光之用。由无量光之用彰无量寿之体。此体此用。彻过彻当。故继之以当来补处之尊。既三身圆显。三世互通。非勇健尊圣得大自在者不能。故继之以龙种上尊王。此龙种最尊。随处变幻。皆得自在。故继之以龙自在王。具此妙体妙用。最尊最贵。自然超越众圣之上。故继之以宝胜如来。如此尊胜体用。皆从妙定妙慧。妙因妙果。因果交彻。始本一契。理智一如。故继之以觉华定自在王。惟是此等大过量人。可以去尽尘劳之秽。可以建大法幢。拨邪返正。故继之以袈裟幢。惟克建立法幢者。方可踞猊座。说大法。度大众。故继之以师子吼如来。欲以师音度世。非盖天盖地。彻古彻今大智慧人不可。故继之以文殊师利。纵有智慧。不有大行饬之。如有目无足。堪济何事。故继之以普贤大行。则目足相资。膏明互赖。自然具足广大德用。举足动步。摧破魔窟。故继之以大势至。是皆由其誓愿坚厚。智德包含。故继之以地藏。如上大智大行。大作用。大誓愿。非性外别具。全称自性广大之妙体。发应物无疆之妙用。庄严性海。圆满三身。故继之以大庄严。虽然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个中并无少法可得。广于沙劫。历无数土。度无量生。而未尝动着丝毫故继之以观自在。故永嘉云。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耳○僧问招贤禅师。诸圣体同名何各别答。从眼根处返源。曰文殊。耳根返源。名观音。从心返源名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普贤是佛之无作妙行。观音是佛无缘大慈。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用有河沙假名。体则总名一佛○问。行人必须发何等愿。成何等佛。答。成无佛可成之本佛。如上十佛是也。发佛佛皆所必成之性愿。如上六菩萨是也。问。如诸佛菩萨。东西两土。主伴云何。答。东土以释迦为主。文殊普贤为伴为愿。愿救东震旦也。西方以弥陀为主。观音势主为伴为愿。伴西圣以救东土也。然虽分东西主伴。皆以发菩提心为宗。此心要以智。悲。愿三为体。如文殊。智也。观音。悲也。普贤。地藏。愿王也。余如前解。问。三宝为众生之心。胜于父母为子之心。今有不敬三尊。反生轻嫉者何。答。由不信因果故耳。曾见育王譬喻经云。昔行人见路傍一死尸。天神散华于其上。以手摩之。行人问其故。天神答曰。是我故身。前生恭敬三宝。孝顺父母。忠君信友。爱父师教。令我生天。故来报恩。前行。又见一尸。恶鬼鞭之。亦问其故。鬼言。是我故身。在生轻欺三宝。不孝不忠。种种非为。令我受恶报。故来鞭之。既尔。何不各各及其形休。精勤努力恭敬三宝。预绝后悔耶。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已忏身三口四竟。次复忏悔佛法僧间。一切诸障。

  已忏下。结前六根。收于身口字中。次复下。有二意。一。承前余障字以起后。二。标列三宝间诸障。

  经中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众僧难值。信心难生。六根难具。善友难得。

  引大经标灭障之本。方等经云。佛与阿难游息间。以爪取土问言。爪上土多。大地土多。阿难答爪土少甚。地土无穷。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佛至瓜园。取爪土喻亦尔。看人身难得语。最宜警省。慎勿蹉过。佛法难闻。即佛世难遇。正法难闻(法华经。东方天王。一百八十劫。南方云过。百三十劫。上方云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又云乃至无量国中。是经名字。不可得闻。今既得闻。何其幸也)。众僧难值。即持戒弘法者。正法念处经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五戒坚持。人天交接。并上既得人身。又遇三宝。此时不修。真可叹也。信心难生。即信心信戒等心应生也。六根难具。今幸具足。具而不修。更待何时乎。善友。善知识也(大经云。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不惟自行十善。亦度人行善)。

  而今相与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值善友。得闻正法。于其中间。复各不能尽心精勤。恐于未来长溺万苦。无有出期。是故今日至诚。求哀忏悔。

  上总言难得。此总明皆得。应及时办道。由宿植善根。今得人身。六根具足。是难得者得。难具者具也。又遇善友。得闻正法。是难遇者遇。难闻者闻矣。不能尽其心力。精勤五体。吾恐未来久沦众苦。出期难定也(不能尽心句。与上宿植善根反看贯下六节文)。是故下。结。上略明起障之由。下广举起障之事。三。初别忏佛间罪障。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常以无明覆心。烦恼障意。见佛形像。不能尽心恭敬。

  见三宝像。不礼拜供养。即拜。二业不虔者当玩之。

  轻蔑众僧。残害善友。破塔毁寺。焚烧经像。出佛身血。

  文分五。一轻僧。蔑轻。易也(杨子。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盖僧者。前佛之弟子。后佛之因人。岂可轻乎。二慢道。善友难得而反残之。残。贼也(孟子贼义者谓之残)。三。破毁塔寺。四焚烧经像。经者。诸佛法身。像者。诸佛仪表。今见道场事毕。付之火中。诚不应也。故云栖禁焉。五出佛身血。如调达推山压佛。及佛面刮金之类。

  或自处华堂。安置尊像卑猥之处。使烟薰日曝。风吹雨露。尘土污坌。雀鼠毁坏。共住同宿。曾无礼敬。

  卑。低湿处。其自处。则崇楼杰阁。猥。杂闹不净处。自处。则华堂美宇。或近灶。则烟薰。乏装修。则日曝风吹。或无遮盖。则雨露淋。或近作场。则尘土污坌。或旷日关闭殿宇。则日有飞雀毁。暮有走鼠坏。或房中供像。或像前铺单。是共住同宿曾无礼敬。曝(音仆)。晒也。土之轻飞而散者曰尘。尘之重厚而聚者曰土。皆能染污覆蔽也。坌(音盆去声)。尘塕也。共住宿。不礼敬。礼貌缺也(观佛三昧经。大梵天王礼佛影偈云。如来处日窟踊身入石里。如日无障阂。金光相具足。我今头面礼。牟尼救世尊。佛影尚礼敬。况像乎)。

  或裸露像前。初不严饰。遮掩灯烛。关闭殿宇。障佛光明。如是等罪。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裸形露体在像前。未曾庄严文饰。皆从不能尽心精勤。来屋四傍曰宇。初章竟。下第二别忏法间罪障。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于法间。以不净手把捉经卷○或临经书。非法俗语。

  法。即三藏十二部一切佛法。不净手者。或未梳洗或大小解。乃至执捉一切秽污物已。皆应洗令清净。净时。当诵洗手偈咒云。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唵。主迦啰耶莎诃。若净手。水不湿手背。口不诵偈咒。亦不作净。慎之慎之。把捉。即执持也。上明手业。下明口业。非法俗语有二一。非法语。不依法说。不称佛旨。二。粗俗语。于清净法前。反恣恶口粗谈者。下四节。明身意二业。

  或安置床头。坐起不敬。

  一。故以佛法高置床头。不宜也。坐起不敬。身意造业。下文皆兼身意说。般若云。经典所在。即为有佛。不敬岂无罪乎。

  或关闭箱箧。虫蠹朽烂○或首轴脱落。部帙失次。

  二。箱。竹器之方大。可藏经书者。箧(音怯)。匾小器也。因关于箱。闭于箧。不经日曝。诸虫蠹损之或枯朽腐烂。皆不肯。流传。心吝之罪也。三。首。即部面。轴。卷轴也。不全曰脱落。卷不论多寡。以始终为部。帙。书衣。即经套也。颠倒无序。为失次。

  或挽脱漏误。纸墨破裂。自不修习。不肯流传。如是等罪。今日志诚。皆悉忏悔。

  四。挽牵引也(粗手分碎义)。脱。落也。日久不修。不联络。漏亦落也。或书写遗失。误者。如认豕为亥以乌为乌等。或讹以前置后。后置前之类。墨字也。谓纸破字坏也。修习。修葺诵习也。流传者。言自他诸人。彼此诸土。展转流通。各各传习。令家喻户晓也。又修有二义。一。修习。先习熟文义而后如法修为。二。修葺。凡经典之缺者补之。润者焙之断者黏之等。下第三僧间罪障章分三节。

  或眠地听经。仰卧读诵。高声语笑。乱他听法。

  一。眠地闻经。轻法慢教也。看文曰读。不忘曰诵读诵有三益。一。起发益。二。开悟益。三。印证益。仰卧而读诵者视法如歌曲而不尊也。不能息心定虑。倾耳嘿听。反高声语高声笑。岂非恼乱净心为法人乎。明身口共造业竟。

  或邪解佛语。僻说圣意。

  二意口共造。解论须契圣旨。不合佛心。皆是邪解。(大经云。如生盲人不识乳色问云。乳色何似。答。色白如贝。又问乳色如贝声耶。答。不也。又问贝色何似。答。如稻米粖。又问乳色柔软。如稻米粖耶又问米粖何似。答。如雨雪。又问彼米粖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如白鹄是。盲人虽闻此四喻。终不识乳真色)僻说者。宣传为说。圣意惟智人能契。非师心者。好用偏僻之意而说。如香象所负。非驴所堪。不知佛意经意。妄解妄说者皆是。上标。下释。

  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罪说重。重罪说轻。

  先释僻说句。法。是世出世间之正法。非法。是世出世间之邪法。非犯。如维摩除疑等。说犯。如优波离说二比丘犯淫杀。不容忏等。重。即律。中四弃八弃十波罗夷等。轻。即律中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乃至四十八轻等。今用忏力灭罪。故将邪正轻重等对显。若大智之极。岂真有是非于其间哉。西天九祖云。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或抄前着(中恕反)后。抄后着前。前后着中。中着前后。

  次明身意共造。释邪解句。如律中前篇至重。中篇稍轻稍重。后篇纯轻。邪解者。妄以己意混乱置之也。抄。誊写也着。定也。此四句出大经。

  绮饰文词。安置己典。

  以巧言安错经典。不论邪正。结上文。安置。即着字法。下。接列三对以释之。初说听对。

  或为利养名誉恭敬。为人说法。无道德心。求法师过而为论义。非理弹击。不为长解。求出世法。

  三。宝积经。开二缚。一。见缚。二。利余缚。文中无道德心。为利养等。即是二缚。具此二者。被生死魔缚而不能脱也。法师具十义。大经云。一。为大施主大法之师。二。知法故。三。知义故。四。知时故。五。知足故。六知我故。七。知大众故。八。知众生种种性故。九。知诸根利钝中故。十。说中道故。又法中有宗。即是宗师。须具三眼。一。教眼。谓明识权实大小之法。二。道眼。谓亲践诸行修证之门。三。宗眼。谓深穷圆顿即具之旨。若反求法之过。师之谬以为善论义。则非也。所以宝积经开二痴疮。一。见求他过。二。自覆己过。论义者。如昔智者佛陀难提。欲与七祖婆须密论义。祖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知师义胜。心即钦服。非理弹击。言非理义之弹击。如云见或弹谤我法等。不为长(音丈)解者。不求超方胜妙之见解。为邪见自缚也(大经云。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须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于心)。

  或轻慢佛语。尊重邪教○毁呰大乘。赞声闻道。

  二。邪正对。佛语。是正法。外道法。是邪教(大经云。佛昔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半偈。心生欢喜。如估客夜行。失伴还遇。如久病遇良医好药。如没海遇船。如渴人遇清水。如兵逐得脱。如久系得出。如炎旱值雨。如行人还家。家人见之。共生欢喜半偈尚尔。况全经乎)。三。大小对。呰(音子)。口毁也。毁赞。根颠倒心生。故毁赞皆不宜也。须知三处不应转法轮。一。我慢高山。轻慢佛语是。二。五欲淤泥。利养名誉等是。三。邪见稠林。尊重邪教是。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皆悉忏悔。

  总结。忏法间罪障竟下。第三别忏僧间罪障。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于僧间有障。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害发无上菩提心人。断灭佛种。使圣道不行。

  分五节。一。僧间有障总标。下。释。弑。下害上也。阿罗汉含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五分律云。调达不能害佛。欲破和合僧。佛语达曰。若僧已破。能和合者。其人生天。若僧和合而破之者。堕地狱中。害发菩提心人。是灭佛之种子。破诸魔经云。菩提有三种。若人发菩提心。但乐自求解脱。名声闻菩提。又虽发菩提心。于大乘法。不乐修习。但起心念。观诸缘法。随所观察而行。名缘觉菩提。若人发无上菩提心已。复劝他人发于心轮回身。不生厌倦。乐利众生。皆令解脱。以己善利。普施一切。名无上菩提(阿毗昙心论云。弑父母弃背恩义。故堕无间。余三。坏福田故。亦堕无间)。

  或剥脱道人。鞭拷沙门。楚挞躯使。苦言加谤。

  二。剥脱。去其衣也。道人办道之人也。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鞑拷楚挞皆捶打之类。苦口加谤者。大经云。人有妒心。则有诽谤。若无妒心。云何有谤谤口。即恶知识也。经云。见他有过。不说其短。口常宣说纯善之事。名善知识。

  或破净戒。及破威仪。或劝他人。舍于八正。受行五法。

  三。大经云。戒者。即是遮制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四。八正。即八正道释现前。五法者。即涅槃五种世法也谓名世(如男女瓶衣车乘屋舍等)。句世(四句一偈等)。缚世(卷合结束合掌等)。法世(鸣椎集僧严鼓诫兵。吹贝知时)。执着(如望远人。见染衣。想是沙门。绳横身上。想是婆罗门)。是名世谛五法(于此五法心不颠倒。是名第一义谛)。

  或假托形仪。窥窃常住。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五。窥觊望也。如是下结。

  或裸(音鲁)。露身形。轻衣傏𠊲。在经像前。不净脚履。踏上殿塔。

  此总明三宝间余障二。一。裸。赤体也。赤形露体谓之裸露小衣轻跳。谓之傏𠊲。比丘不着三衣礼拜皆是。经像。即法与佛也。不净脚。脚之不净者。不净履鞋之秽污者。上登也。殿。是供佛像处。塔。是供佛舍利处。可以不净脚履登之乎。

  或着屧屐。入僧伽蓝。涕唾堂房。污佛僧地。乘车䇿马。排揬寺舍。凡如是等。于三宝间所起罪障。无量无边今日至祷(南藏作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二屧(音雪)。是无跟凉履(拖鞋)。屐。是高底履。或泥屐也。经云着屐见佛。生马蹄国。僧伽蓝。此云众园。清净众所居之处也。排揬。推排冲揬。言轻触也。凡如下。总结。忏悔灭罪竟。下发愿成德。

  愿承是忏悔佛法僧间。所有罪障。生生世世。常值三宝。尊仰恭敬。无有厌倦。天缯妙彩。众宝缨络。百千伎乐。珍异名香。华果鲜明。尽(上声)世所有。常以供养。

  分四节。一。竭诚供养。厌倦。言心生厌恶而身懈倦也。大经云。菩萨常以衣服等四事。香。华。灯明施人。以是因缘。得身金色。常光明曜。佛过鹦鹉林。虫衔华请佛。佛受其请。住林中七日。佛住鹭鸾池。众鸟呈祥供养。佛坐深山。猕猴取岩蜜供养。虫鸟猕猴尚尔。况人类。不兴供养以祈福乎。尽有二义。一。富贵。则尽世所有。有即须求。贫穷。则尽力所及。及则须觅。不定少多之物。贵在竭尽其心。

  若有成佛。先往劝请。开甘露门。

  二。劝请说法(大经佛为母处忉利天。波利质多。树安居说法。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及四部众。白目连速至彼天。请佛还来说法)。开甘露门即转法轮也。甘露是不死药食之长主。喻得佛法。即证不生不灭常住之法。门。通出入义出生死海。入佛法门。

  若入涅槃。愿我常得献最后供。

  三。伸最后供问。诸佛何故必于二月涅槃。答。二月。春阳之月。万物生长。种植根栽。华果敷荣。江河盈满。百兽孚乳。是时众生多生常想。为破常想。说一切法悉是无常。又问何故必于十五夜。答。是夜。月无亏盈故。更有十余事。详如中卷初释(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佛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之法。付嘱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波旬请云。瞿昙。弟子所作已办。当入涅槃答。吾日后向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当取灭度)。献最后供者。经律异相云。佛临灭。拘尸城工巧之子。名纯陀。泣白世尊。我等从今。无主无救。贫穷孤苦。欲从佛求将来食。惟愿哀受我等微供。然后涅槃。佛言。我今。为汝。断除贫穷。以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令汝具足檀波罗蜜。纯陀号泣。复白大众。同共礼劝。佛莫涅槃。佛告纯陀。诸佛法尔。有为亦然。速办所施。不宜久停。是时天人皆来奉供。佛悉不受。大众唱言。善哉纯陀。成就大福。我等供具则为唐捐佛欲满众望。一一毛孔化无量佛。一一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悉皆受供。释迦自受纯陀所设。食满百斛以佛神力。充足一切大众。明始终二事也。

  于众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兴降三宝。上弘佛道下化众生。

  四。明中间事愿成就。众僧者。唐梵双标。取文词稳顺。令人。易解。六和者。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修此六和。非敬弗得。故云修六和敬。古云无不敬是也。佛法速灭有五因缘。比丘不敬三宝。及戒定故。正法不得久住。梵语僧伽。此云众和合。若众而不和。如群商群吏军众等。若和而不众。如二人同心等。不名僧宝。众而和合。是福之因。方名僧宝。上弘佛道。是自利。大智为先。下化众生。是利他。大悲为首。二利兼行。便是菩萨。

  如上所说于三宝间。轻重诸罪。皆已忏悔。其余诸恶今当次第。更复忏悔。

  先结前。其余下。起后。如上所说。有所未尽。故言其余。

  经中佛说。有二种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又云有二种白法。能为众生灭除众障。一者惭。自不作恶。二者愧。不令他作。

  健。勤勇无间意。自强不息也。又云。大经说也。白者洁白纯净之谓。对治黑业。如十使十恶等是黑业受四恶报。五戒十善。四禅八定等为白业。受人天。三乘摩诃衍。报四圣。又隐过。天眼见者须自惭。显过。人所见者。须愧他。令。教也。

  有惭愧者。可名为人。若不惭愧。与诸禽兽不相异也。是故今日至诚。归依于佛。如法忏悔。

  前连引经证。此忏主出意作结。下广明从无惭愧中流出诸业。文七。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信邪倒见。杀害众生。解奏魑魅。魍魉鬼神。欲希延年。终不能得。或妄言见鬼。假称神语。如是等罪。皆悉忏悔。

  一。邪倒见章。解(音戒)。闻上也。奏。进上也。魑魅。大力鬼也。老物之精。山泽之怪。魍魉。不明真如一心者。由不明真如自性。故曰魍。不了唯是一心。故曰魉。希冀也。妄言见鬼神语。如关亡捕鬼。童子女巫。附体关仙乱语之类。借彼欲冀长生。非但不得益算之愿。抑且难免地狱之苦。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行动慠诞。自高自大。或恃种姓。轻慢一切。以贵轻贱。用强陵弱。或饮酒斗乱。不避亲疏。惛醉终日。不识尊卑。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二。慠诞章[怡-台+居]慠妄诞。不但存于心。且施于四体。故曰行动。自己空腹高心眼空四海耳。恃种姓者。倚赖种族之尊胜也。贵轻贱强欺弱。众暴寡。皆出于慠而不敬。诞而不谦也。饮酒者。经云。过失无量但过酒器与人。招五百世中无手之报。况自饮及教人饮乎。三十六失。如上卷所明。今文略具。如云斗诤之本。致病之根。无故捶打奴仆。横杀众生。奸淫他妻。偷人财物。不孝父母。疏远善人。常怀恚怒。日夜忧愁。不敬三宝。轻慢师长。如次配看。可晓。

  或嗜饮食。无有期度。或食生鲙。或啖五辛。薰秽经像。排揬净众。纵心恣意。不知限极。疏远善人。狎近恶友。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三。饮食无节章。鲙。细切肉也。五辛。梵网云。一。大蒜。二。茖葱(即韭薤)。三。慈葱(即家葱)。四。兰葱(即小蒜)。五。兴蕖(即胡荽)。食辛有五过(出楞严经)。一。多过。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二。天远纵能说法。诸天远离。三。鬼近。鬼䑛唇吻。常与鬼住。四。福消。福德日消。长无利益。五。魔集。魔来说法。非毁禁戒。排揬净众者。五辛气臭。既薰秽佛法。亦搪揬净业善友。纵心二句。出无有期度之意。疏远二句。出嗜饮食之由。

  或贡高矫假。偃蹇自用。䟦扈抵揬。不识人情。自是他非。希望侥幸。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四。以劣觊幸。自矜才能而慠物曰贡高。强力纵伪以欺人曰矫假。偃蹇。左传云。骄慠也。自高自大貌。䟦扈。犹强梁也。水边居者。于水未至时。作竹篱候鱼。鱼入水退。小鱼独存。大鱼跳䟦篱扈而出。明恃强自逞也。抵触也。揬。即傏揬。总是不顺理意。希望者。希冀瞻望德泽也。侥。求也。幸。谓不当得而得者。

  或临财无让。不廉不耻屠肉沽酒。欺诳自活。

  五。无廉耻章。临财无让。言争先取也。见得思义乖。伤于廉洁可知。羞耻之心何有。自与盗戒近矣。次。酒肉一对。屠肉。犯杀戒。沽酒。犯不饮戒(详如梵网及前释中)。次。心口一对。欺出于心。诳施于口。借此二恶以求自活。

  或出入息利。计时卖日。聚积悭克。贪求无厌。受人供养。不惭不愧。

  与上临财节。成自它一对。放债盘折。算子母钱。名出入息利。本能生利。如父母能生子。故云息。放债取利。月不过五等。是计时卖日。适所以滋润贪心。故云克积。贪求无厌(平声)者。求谋不已也(左传虞叔有玉虞公求之。献之。又求其宝剑。虞曰。是无厌也)。大经云。供僧。即供三宝。人随佛语。即供养佛。为解脱故。即供养法。众僧受者即供养僧。

  或无戒德。空纳信施。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全无净戒之德。虚受信心之施。结上淫。杀。盗。妄。饮酒。欺诳自活。皆无德也。

  或捶打(音顶)奴婢。驱使僮仆(南藏作吏)。不问饥渴不问寒暑。或伐撤桥梁。杜绝行路。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六。家乡对。打。直触也。周礼。十五成僮。婢妾之总称。日有饥渴。岁有寒暑。不问其情。谅其力。役使之。可乎。夫奴仆。人子也。为主者。应以育子之心惜之。为仆者。亦应以事父之心事主。自各得其情也。今者。非使负恩。便是主人太过。噫反徴其剩。将若之何。于里巷中。或伐除大桥以阻众。撤去小梁以截行。杜。塞也。塞通衢。绝行路也。无论城乡道路。或砖瓦堆地。或草长覆路。使长幼不便于行驰。沾衣湿袜破履戕靴。皆所不宜。凡动人心事。决不可为。

  或放逸自恣。无记散乱。摴蒱围棋。群会屯聚。饮食酒肉。更相扰饯。无趣谈话。论说天下。

  七。内外对。放逸招报。大经云。放逸有十三果报。一。乐作世间业。二。乐说无益语。三。常乐睡眠。四。乐说世间事。五。常乐亲近恶友。六。常乐懈怠懒惰。七。常为(训被)他人所轻。八。虽有所闻。寻复忘失。九。乐处边地十。不能调伏诸根。十一。令不知足。十二。不乐空寂。十三。所见不正。外放逸。内自恣也。无记。昏昏时。散乱。非善即恶时。摴蒱。即双陆。老子作之用卜。今人掷之为戏也。围棋。大棋也。尧造以教子丹朱。舜仍以教子商均。其法具方圆动静。非智者不能也。(孔子云。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平巳皮。日依云。有害诈争伪之道)不饮戒有三等。上。不过(过传途也)酒器与人。中。不教人饮。下。不自饮。食肉有十过。一览云。一。众生本是六亲。二。食肉人。众生见即惊怖。三。坏他信心。四。慈心薄少。五。增恶罗刹习气。六。令学咒术不行。七。众生身命。于己无别。八。诸天贤圣远离。恶神恐布。九。不净所出。十。死堕恶道。扰客扰主也。饯主送行客也(广酌。酒食途人曰饯)。

  从年竟岁。空。丧天日。初中后夜。禅诵不修。懈怠懒惰。尸卧终日。

  初中。后日分是昼三。初中。后。夜分。是夜三。所谓日不足。继之以夜也。遗教经云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禅。具云禅那。此云息寂。息虑忘缘。直究自心。顿悟无生也。诵者。持咒诵经念佛等是也。因不修习。而堕昏沉散乱二病中。岂非空丧天日。虚延岁月乎。尸卧。如死尸僵卧于清昼。岂不闻孔子责宰予乎。

  于六念处。心不经理。见他胜事。便生嫉妒。心怀惨毒。备起烦恼。

  六念(专心系想曰念。出大经)。念佛。是慈悲导师(又具相好功德。及愿成佛身)。念法。是三世佛母(修行轨则。能除结使。及愿转法轮)。念僧。是人天福田(具种种功德。及代佛开化众生)。念天。是常寿安乐(具诸善业。感报胜身及满天中天一切种智)念戒。是清净身心(能息诸恶。成就道品。及满诸愿)。念施。普济贫穷(能破悭贪。生长福果。及舍诸烦恼)。心不经理者。心不干此六者。经历料理。一任懈怠。毫无警醒胜事。即参禅听教持戒念佛等。不行助扬而反嫉妒是忘本也。备起烦恼。无恶不作也。

  致使诸恶猛风。吹罪薪火。常以炽然。无有休息。三业微善。一切俱焚。善法既尽。为一阐提。堕大地狱。无有出期。是故今日至祷稽颡。向十方三宝。皆悉忏悔。

  诸恶。即烦恼所造之业。不出十恶等。烦恼狂风。吹罪恶薪火。微善。不出五戒十善。恶兴则善丧。故曰俱焚。一阐提。此云信不具(亦云退没善心)。是故下。结。

  上(南藏作向)来所有一切众罪。若轻若重。若粗若细。若自作。若教他作。若随喜作。若以势力逼迫令作。如是乃至赞叹行恶法者。今日志(坊本作至)诚。皆悉忏悔。

  总结上文。轻。如微善恶等。重。如阐提堕大狱等。余可解。总申忏悔竟。下发愿成德。

  愿承是忏悔。一切诸恶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慈和忠孝。谦卑忍辱。知廉识耻。先意问讯。

  慈。翻前(第一节杀害众生等。第三节食生鲙等。第六节捶打驱使僮仆等。第七节食肉扰饯嫉妒胜事等)。和。翻前(第二节慠诞轻慢斗乱等。第四节䟦扈抵揬。第七节惨毒备起烦恼等)。忠。翻前(第一节妄言见鬼等。第五节欺诳自活等。第六节撤桥杜路等)。孝(与上慈义同)。谦卑者。道生于卑退。德生于安和。经云。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翻前(第二节慠诞自高大轻慢等。第三节排揬净众等)。忍辱。翻前(第二节斗乱不避亲疏等)。知廉。翻前(第一节解奏等第四节希望侥幸等。第五节临财无让不廉等)。先意问讯。华严离世间品。菩萨有十种手中。第三先意问讯手。舒展右掌。相迎引故。此谦卑义也。

  循良正谨。清洁义让。远离恶友。常遇善缘。收摄六情。守护三业。捍劳忍苦。心不退没。立菩提志。不负众生。

  循。顺。良。善也。正。是端正。谨。是谨慎清洁。则不贪污。义让。则临财不苟得也。远恶友。翻前(第三节狎近恶友文)常遇善缘。翻前诸恶猛风。吹罪薪火炽然。微善俱焚等。收摄六情。情。识也。眼等六识。不攀缘六尘。翻前六念不经心文。守护三业。不纵十恶。翻放逸自恣等。捍劳忍苦。捍。是勇猛。精进之谓。翻前懈怠懒惰等。立菩提志。即发菩提心。发心必度生。故不负(坊本作荷负。非)。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结前生后)。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结前起后)。

  向来已忏悔烦恼障。已忏悔业障。所余报障。今当次第披陈忏悔。

  先。双结二障。所余下。生后果报中。地狱至修罗四恶道。及人中天中无量余报。皆次第忏悔(大经云。余报有三。一。烦恼余报。若人习近贪欲。报熟。则堕地狱。狱出。受畜生身。鸽。雀。鸳鸯。鹦鹉。青雀。鱼。鳖。猕猴。獐鹿。是也。得人身。则受黄门女人二报无根。设得出家。犯初重戒。若人以殷重心。习近嗔恚报熟。堕狱。狱出。受畜生身。毒蛇。师子。虎狼。鹰鹞等是也。若得人身。具足十六诸恶律仪。设得出家。犯第二重戒若有修习。愚痴报熟堕狱。狱出。受畜生身。象。猪。牛。羊。蚤虱蚊虫等形。得人身。则聋盲喑哑。癃残背偻。诸根不具。不得受法。设得出家。诸根闇钝。喜犯重戒乃至五钱。若习憍慢报熟堕狱。狱出。受畜生身。粪虫。驼驴。大。马。设生人中。爱奴婢身。贫穷乞丐。设得出家。为人轻贱。破第四戒。如是烦恼余报。唯修集大涅槃。故悉得断除。除已。则余业皆净。披。开也。陈。列也。忆先所犯以求忏也)。

  经中说言。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

  此引婆罗门避死经偈也。佛言罪有二种。一者业障。二者报障。若具此二。则不受化。昔兄弟四人学仙。各得五通。自知寿尽。以通力避死。一涌空中藏形。一入大海。三百六十六万里。下不至底。处于其中。一劈山隐形石间。自谓无常对来。无从而觅。一匿之地中。然俱不免死。入空者。堕地如果熟落。入海者死为鱼𣊟。如饵堕河。隐山者。死为兽吞。如鸟喂鹰。入地者。死时如刹竽倒。佛既观知。谓此四人。欲舍宿对。三毒未除。安免此患(两藏皆石字。有改石为市。恐误耳。受报报字。本经是业字)。方。即所向之方。古德云。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盖业报与道相反。亦应云。业报无方所。脱之在人。法离缚解。烛之在智。

  何以知然。释提桓因。五衰相现。恐惧切心。归诚三宝。五相即灭得延天年。如是等比。经教所明。其事非一。

  涅槃云。诸天五衰。谓头上华萎。腋下汗出。下染裳垢。身体臭秽。不乐本座。此大五衰。必死之相。又俱舍云。衣服绝香身光忽灭。浴滴沾身。本性嚣驰。两目眴运。此小五衰。遇胜缘。犹可解。非定死相。观得延天年语。必是小五衰。释提桓因。此云能作。天帝释也(大经云。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其身体。柔软细滑见五相时。极受大苦。与地狱无别譬喻经云。有帝释天。五德离身。自知福尽。甚大忧愁。念三界中。唯佛救苦。特到佛所。时佛正入普济三昧。帝作礼伏地。志心三归佛法僧众。未起之间。其命忽出。便入陶家驴母腹中。时驴自解走瓦坯间。践坏坯器。主怒。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复返。还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更不勤苦。佛为说法。得须陀洹道)。比(音闭)。辈也。类也。事非一有一。一。经法所明。不止一种。二。有忏不忏之别故。

  故知忏悔。实能灭𥚽。但凡夫之人。若不值善友奖导。则靡恶而不造。致使大命将尽。临穷之际。地狱恶相。皆现在前。当尔之时。悔惧交至。不预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此节至文尽。皆䇿发激励之辞。必先自知业障。忏而灭之。得免诸难。先结前能忏之益但凡下。次明不近善知识之害。奖导者奖劝引导也。靡恶不造。言无恶不作。自种苦因也。致使下。明自受苦果。当命尽。狱恶现时。懊悔作恶心。怖惧狱苦心互发。故曰交至。预。先也。先办善业也。后悔无及。立下文张本。

  殃福异处。宿预严待。当独趣入到地狱所。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如此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复得。

  此劝人先忏。免于后悔也。殃福。罪福也。处(上声)。受也。善恶因异苦乐报殊也。宿预。犹言预先也。纤毫不恕曰严。定款以俟罪人之来为待独字。与自作自受呼应。趣(平呼)。说文。走也。行而张足也。火镬。苦具也。摧。折挫也。僧问赵州。古涧寒泉时如何。答。苦。饮者如何。答。死。雪峰闻之云。赵州古佛。遂遥作礼。若如此苦。如此死。当快乐无量。若不能至此。应先忏之。

  众等莫自恃盛年。财宝。势力。懒惰懈怠。放逸自恣。死苦一至。无问老少。贫富。贵贱。皆悉摩灭。奄忽而至。不令人知。

  若自恃盛年。无诸病苦。可以自适。不勤忏悔。倘无常忽至。后悔无益(先贤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四句偈。当深未之)。摩灭。消灭也。奄(上声)。遽也。奄忽犹倏忽也。卒然而至。孰令人知。既不问少。则盛年不足恃。不问富。则财宝不足赖。不问贵。则势力不足尚。少年富贵尚尔。况老而贫贱者乎。犹宜急急预忏。与性命竞。可也(问。大智慧人。亦有地狱分否。答。有。如调达谤佛。生身入狱。佛令阿难问。在狱中安否。答。我虽在狱。如三禅天乐。佛又令问。你还求出么。答。我待世尊入狱方出。阿难言。佛是三界大师。岂有入狱分。曰。佛既无入狱分。我岂有出狱分)。

  夫人命无常。喻如朝露。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云何忽此而不忏悔。但五天使者既来。无常杀鬼卒至。盛年壮色。无得免者。

  晨朝之露。遇日即无。岂真常久。云何二字。忏主痛责之辞。五天。婆沙论云。自四天王已下。有日月天。星宿天。常憍天。持鬘天。贤首天。此五。奉天所敕为使者。冥司所遣为杀鬼。卒至。卒然而到也(与奄忽而至呼应。盛年必有强壮之色。与自恃盛年势力照应)。

  当尔之时。华堂䆳宇。何关人事。高车大马。岂得自随。妻子眷属。非复我亲。七珍宝饰。乃为他玩。以此而言世间果报。皆为幻化。

  古云。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纵有堂宇车马。与我何干。人。亦自也。迷人不悟。不思解脱。反生贪恋。更增苦本。妻非亲者。古语云。夫妻一似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七珍。金。银。珠。玉。珊瑚。琥珀等。无常经云。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资粮。言惟善业可持也。人间果报。如妻孥七宝等。是幻是化。反显地狱果报。非幻非化。能令精神痛苦。他不能代。幻者。西域幻术。依草木等幻作人畜。似有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法喻各开五法。喻中五者。如结一巾。幻作一马。一。所依巾。二。幻师术法。三。所幻马。四。马有即无。五。痴执。为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识心。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执我法。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不皆然。故为幻化。

  天上虽乐。会归败坏。寿尽魂逝。堕落三途。是故佛语须䟦陀言。汝师郁头蓝弗。刹根聪明。能伏烦恼。至于非非想处。命终还作畜生道中飞狸之身。况复余者。

  语。告也。梵语须䟦陀罗。此云好贤(唐言善贤)梵语郁头弗。此云猛喜(又云极喜)。仙人名也。智度论云郁陀罗伽仙人。得五神通。飞到王宫。王夫人接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王求车驾而出。更修五通。一心专志。因鸟鸣乱意转诣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即生嗔恚曰。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得道。生非非想。天。后彼寿尽。下生报为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狸之伎俩。止能杀鱼。且为飞狸。并杀飞鸟。以遂其恶。致堕恶道(传曰。郁。头蓝弗。以世俗智伏下地惑。获非想定。具五神通。时君尊敬。延入宫掖。女子接足而礼。蓝弗触女子手。遂生贪欲。便失神通。饭食讫。徐步归山。故偈曰。才生一念欲。便失五神通。故佛临涅槃。告阿难言。吾未成佛。示八郁头蓝弗。外道法中。修学四禅八定。吾成佛来。毁訾其法。天福受尽。还堕畜生。荆溪云。不知牛等于彼业谢。德胜因牵。生于人天。须跋陀问佛。云何能断一切诸有。答。观实相人。能断诸有。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即一切法。无自相他相共相等)。

  故知未登圣果已还。皆应轮转。备经恶趣。如不谨慎忽尔一朝亲婴斯事。将不悔哉。

  圣果。即无上涅槃妙果也(三界俱未登圣果。于人身修十善。下品十善。生人趣。中品十善。非定相应。生欲天。上品十善。与四禅定相应。生色界天。与四空处定相应。生无色界天)。婴受也。下文引小喻大。

  如今被罪。行诣公门。已是小苦。情地慞惶。眷属恐惧。求救百端。地狱众苦。比于此者百千万倍。不得为喻。

  阳间公门小苦尚知可畏。地狱众苦有无量倍。而反不畏。岂非大愚痴哉。诣。到也。自己情地慞惶。累彼眷属恐惧。巧计百出以求救援。意在免难。况剧苦之地狱乎。下呼众责结。

  众等相与尘劫以来。罪若须弥。云何闻此安然不畏。不惊不怖。令此精神。复婴斯苦。实为可痛。是故志诚。求哀忏悔。

  罪若须弥。言深重也。须弥。此云妙高。四宝所成。超出群峰故。预思精神受苦生痛。如思蹋悬崖。足心酸涩(令此等三句。与前行人人于火镬精神痛苦呼应。大经云。一切众生。若具五事。令现轻报。转地狱受。一。愚痴。二。善根微少。三。恶业深重。四。不忏悔。五。不修本善业。详如经说)。上言罪报必不可免。须忏力除灭。下忏地狱中。一切恶相恶报忏所余报障竟。下忏第三报障四。先忏地狱罪报。

  (某甲)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所有报障。然其重者。第一唯有阿鼻地狱。

  地狱众苦。说不可尽。至于阿鼻犹为极重。阿。此云无鼻。此云遮。又阿。此云无。鼻。此云救。合言无遮无救。即无间地狱也。下正说其中恶相恶报(阿鼻狱乃八大狱之一。谓斩活。黑绳。石磕。叫唤。大叫唤。焰热。大焰热。此七。各阔五百由旬。寿千岁。唯阿鼻三十二万里。寿二万岁。俱治第一根本极重罪。谓弑父母。弑阿罗汉。破和合众。逼奸净尼。出佛身血。阿鼻。以人间六十小劫为一昼夜。第一重故。谓之狱王。因本经佛告诸比丘。于四大洲。八万小洲。诸余大山。须弥山王之外。有山名铁围。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尔。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此铁围外复有一重大铁围山。高广正等。两山之间。极大黑暗。无日月光明。有八大地狱。谓等活。斩刺磨捣。次活等前。黑绳地狱。以黑绳绷量。后方锯解。众合地狱。苦具众至。合党相残。嗥叫地狱。众苦所逼。悲号发声。大叫地狱。极苦所逼。大叫称怨。炎爇地狱。炎逼身转。极苦难堪。极爇地狱。内外自他。身出猛火。互相烧害。阿鼻地狱。趣果。受苦。时。命及形。五皆无间。此八大地狱。各各复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绕而为眷属。皆纵广五百由旬。谓饥饿地狱。铜釜地狱。多铜釜地狱。石磨地狱。脓血地狱。量灰地狱。铁丸地狱。灰河地狱。斤斧地狱。豺狼地狱。剑树地狱。寒冰地狱。黑沙地狱。沸屎地狱。铁钉地狱。燋渴地狱。除上八大狱。复有十次地狱。文长不录。又有孤独地狱。在阎浮诸处。或旷野山间。或海畔庙中。有八万四千座。苦报转经。寿亦不定。所摄有情。上下品十恶来生其中。上明根本地狱。如州司牢狱。边处地狱。如县道牢狱。孤独地狱。如场镇锁杻之类)。

  如经所明。今当略说其相。此狱周匝有七重铁城。复有七重铁网。罗覆其上。下有七重铁刀为林。无量猛火。纵广八万四千由旬。罪人之身遍满其中。

  如经所明。如上所引者。略说其相。分十小节。初。明六方之固。二。纵广下。明狱相之大。直为纵。横为广。由旬。此云限量(如此方之驿)。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为一由旬。数定八万四千者。由违八万四千法门。入尘劳门故感此报。由五根偶五尘时。有内外烦恼各五百。成一千。七支各一千。成七千。入三世说成二万一千。又约贪。嗔。痴。等分。成八万四千。三罪人下。明形量无间。所谓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曰遍。又曰满也。

  罪业因缘。不相妨碍。上火彻下。下火彻上。东西南北。通彻交过。如鱼在𨫼。脂膏皆尽。此中罪苦。亦复如是。

  四释妨。大经云。智者观地狱苦。自一地狱。乃至一百三十六狱。一一狱有种种苦。皆是烦恼业因缘生次观鬼畜等苦。乃至人天所有诸苦。皆从烦恼业因缘生。五。上火下。重明无量猛火义(共六句。出大经十九)下(上呼)。底也。六。如鱼下。引喻明受苦之相。六方俱猛火。罪人入中。如鱼入鏊。形质焦枯。如鱼脂尽。此中下。法合。

  其城四门。有四大铜狗。其身纵广四千由旬。牙爪锋长。眼如掣电。复有无量铁嘴诸鸟。奋翼飞腾。啖罪人肉。牛头狱卒。形如罗刹而有九尾。尾如铁叉。复有九头。头上十八角。角有六十四眼。一一眼中。皆悉迸出诸热铁丸。烧罪人肉。然其一嗔一怒哮吼之时。声如霹雳。

  七。狱中异物三。一。大铜狗。其状可畏。掣电。言狗两眼之光。东西照掣。如闪电然。二。多鸟加害。奋勇也。发愤腾跃之势。三。明狱卒形声可畏。迸(音崩去声)。涌也。哮吼。震怒声。如虎之咆哮。师子之振吼。或时顿发嗔声。如晴空霹雳。

  复有无量无边刀轮。空中而下。从罪人顶入。从足而出。于是罪人。痛彻骨髓。苦切肝心。如是经无数岁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如是等报。今日(时本无此二字)皆悉稽颡。惭愧忏悔。

  八。明苦具无间。九。如是下。明时无间。十。求生二句。明命无间。如是下。总结。上文忏阿鼻狱报竟。下文忏其余诸狱。与楞严经十因六报大同。文繁不引。

  次复忏悔刀山剑树地狱。身首脱落罪报。忏悔镬汤炉炭地狱。烧煮罪报。忏悔铁床铜柱地狱。燋然罪报。

  此第三章。计二十一小节。十习中。嗔习之所招感也。一。剑树。十六游增之一。二。镬汤。即一多铜釜之类。六交报中。见火所感也。三。然。烧也。燋然。烧之至于燋黑。不燋。不已也。

  忏悔刀轮火车地狱。劈砾(音力)罪报。忏悔㧞舌犁耕地狱。楚痛罪报。忏海吞啖铁丸。烊铜灌口地狱。五内消烂罪报。忏悔铁磨地狱。骨肉灰粉罪报。

  四。劈破也砾。小石也。研碎义五。楚痛苦楚痛极也。六。五内。心。肝。脾。肾。肺。五藏也。始则红烂。终则消落。由吞热铁丸。热铜汁故。七磨骨作粉。嗔习使然。

  忏悔黑绳地狱。肢节分离罪报。忏悔灰河沸屎(音始)地狱。恼闷罪报。忏悔碱水寒冰(两藏作冰)地狱。皮肤拆裂裸冻罪报。忏悔豺狼鹰大地狱。更相残害罪报。

  八。以黑色绳牵扯。如世间分尸之类。离。散也。即八热之一。九。沸屎。滚沸之屎。气热且臭。苦恼迷闷。由其生平以公威势力富贵逼人。既受臭名。又气闷报。十。平生多恃或呰嫌人。冷淡人。乃至㓟剥牛羊。及剥夺人衣等业所致。十一。或豺害犬。犬害豺等。故云互相。由嗔习互相加害所致。

  忏悔刀兵距爪地狱。更相搏(音博)撮。斫(音酌)刺(音七)罪报。忏悔火坑地狱。炮炙罪报。忏悔两石相磕地狱。形骸碎破罪报。忏悔众合黑耳地狱。解剔罪报。

  十二。凡刀锋倒刺曰距。如鸡距鹰爪之类搏。手击也。撮。捎取也。或以刀斫。或以兵刺。如历听能为利兵刃之类。十三。可知十四。磕(音渴)石相筑声也。十五。众合者。苦具众至。合党相残也。八热中之一。黑耳者。因众合故。无纤毫之空窍故耳目皆黑暗也解。是锯解。剔。或箭剔。

  忏悔闇冥肉山地狱。斩挫罪报忏悔锯解钉身地狱。断截罪报。忏悔铁棒倒悬地狱。屠割罪报忏悔燋热叫唤地狱。烦冤罪报。忏悔大小铁围山间。长夜冥冥。不识三光罪报。忏悔阿波波地狱。阿婆婆地狱。阿吒吒地狱。阿罗罗地狱。

  十六。挫。折伤也。十七。钉(去呼)。断(音短)十八。儒书犹解倒悬。目连中元节。盂兰盆。为此作也。十九。燋热。即炎热狱。叫唤。即嗥叫。大叫二狱。乃八热中之三烦。多也。冤。屈也(出报恩经)。二十。大小两铁围山。中间黑暗。无三光故。自上之下。诸狱受苦不同。皆有牛头狱卒。马面夜叉等。各以大力追逐袪逼。由己业力所招。非天降人与。应预知之莫自迷也。二十一。波波婆婆。吒吒罗罗。俱寒狱中忍寒声。

  如是八寒八热一切诸地狱中。复有八万四千鬲子地狱以为眷属。

  总结。八寒狱。一。頞部陀。二。尼剌部陀(此二。从寒逼身。疱裂立名)。三。頞折吒。四嚯嚯婆五。唬唬婆(此三。从寒苦发声立名)。六。嗢钵罗。七。钵特摩。八。摩诃钵特摩(此三。从身裂。如三种莲华立名一青莲。二。红莲。三。大红莲。此为八寒狱。无游增)。八热狱解见前。此八狱。各有四门。门各有四狱。谓煻煨。尸粪。锋刃。烈河。增也狱有十六。八狱计有一百二十八。皆名游增(有清游彼。其苦更增故名游增)。连八大狱成一百三十六座。自行十恶五逆。感八大狱苦。教他行恶逆。感十六眷属游增狱。八万四千者。由八万四千尘劳所致也。眷属。同类之称(谓八寒八热大狱中。总有一百二十八游增狱。此中又有八万四千鬲子地狱。与大狱相为表里。互为分属。合此众苦而成大狱。故曰眷属。大小狱相合而成。如人之有大小眷属也。悲夫。人间五百岁。地狱为一昼夜。寿命一千岁。则无始已来。经生父母。倘受重罪者。竟不知其几许矣。小狱尚然。况阿鼻狱王。人间六十小劫为一昼夜。寿命二万岁。受苦何穷。更历叵思议时。思之痛哉)。

  此中罪苦。炮煮楚痛剥皮刷肉。削骨打髓。抽肠拔肺。无量诸苦。不可闻。不可说。南无佛。

  指狱中剧苦。不可闻说。先合掌归佛也。刷(音摄)。刮也。经云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忏主称南无佛。极悲地狱众生。由无始恶业因缘。致此苦报我等见此。极应内省。所以下文总申恳祷。向佛发露忏除。离苦得乐也。

  今日在此中者。或是我等无始以来。经生父母。一切眷属。我等与彼命终之后。或当复堕如此狱中。今日洗心恳祷。叩头稽颡。向十方佛。大地菩萨。求哀忏悔。令此一切罪报。毕竟消灭。

  同众灭罪也。此中地狱中也。与彼。偕诸同志善友也。洗心。叩头。哀悔。三业精诚也(问。为狱众说何法。答。应说罪性本空。不在内外中间。令其一念。顿超十地)。忏地狱等报竟。

  愿承是忏悔地狱等报。所生功德。即时破坏阿鼻铁城。悉为净土。无恶道名其余地狱。一切苦具。转(去呼)为乐缘。刀山剑树。变成宝林。镬汤炉炭。莲华化生。牛头狱卒。除舍暴虐。皆起慈悲。无有恶念。地狱众生。得离苦果。更不造因。

  此发愿离苦得乐也。余地狱。即十六狱。乃至眷属狱也。苦具。加苦之器具也。转为。变成也。刀山四句。即苦是乐。牛头下。即暴虐念。是慈悲心也。在狱众生既离苦。再不造狱因也。上明离苦竟下明得乐。

  等受安乐。如第三禅。一时俱发无上道心忏悔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等受。齐等而受也。离喜妙乐为三禅(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人间最乐。无有及者。无男女淫欲。以禅悦为食者。发无上道心。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也。一时顿发言在狱在坛者。同时齐发也(忏悔下。结前起后。可知)。南无毗卢遮那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娑幢佛 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已忏地狱报竟。今当复次忏悔三恶道报。

  文中两重结前起后。忏除果报中三恶道报(畜生饿鬼修罗并前地狱成四)。报者。酬其往因也。下引经总明。分五节。

  经中佛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以为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犹不称意。

  一。知足不知足对显处。安居也。称。遂也。欲。即五欲不称意。愈求愈得。愈不足也。心地观云。若有少欲能知足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大经云。知足之行。诸佛所赞。应终身欢喜奉行。师子吼问佛少欲。知足。有何差别。答。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少欲。得而不着。是知足。不求恭敬。是少欲。得不积聚。是知足(更有四句料简。详如经说)。又远离一切世间之事。名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名知足。既知足已。近空闲处。是名寂静。不知足者。不乐空闲夫知足者。常乐空寂。端坐不卧。或树下。或冢间或露处。随有草地。即坐其上。乞食而食随得为足。或一坐食。不过一食。唯蓄三衣。粪衣。毳衣。是名少欲。既行是事。心不生悔。是名知足。如是行者。迦叶其人也。

  但世间人。忽有急难。便能舍财。不计多少。而不知此身。临于三途深坑之上。一息不还。便应堕落。

  二。约生死对显。出悭吝之苦报。三途。火血刀也(地狱。是火途。从热得名。畜生。是血途。从互相吞啖得名。饿鬼是刀途。从刀杖驱逼得名)。坑(古作坑)。陷也(与烦恼障中。深坑险趣。及被罪行诣公门。求救百端比地狱苦。百千万倍。不得为喻呼应)。

  忽有知识。劝营功德。令修未来善法资粮。执此悭心无肯作理。夫如是者。极为愚惑。

  三。不受善教。营。中原雅音。读盈。洪武韵音荣。造也。善知识惜其受苦。劝修戒定慧。作诸福德。皆未来出世之资粮也。作造也(映上营字)。理修理也(映上修字)。圣教不依。故斥之云。极是愚惑。

  何以故尔。经中佛说。生时不赍(笺西切)一文而来。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积聚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恃。无德可怙。致使命终。堕诸恶道。是故今日归依三宝。至诚忏悔。

  徴愚惑之所以。四。引经证赍。持也。行道所用也。劳苦其身。积聚资财。心常忧恼。死不持去但资他人。于己何益。悭不修福。故无善无德。善者。除恶之根。德者。万善之体也。是故下。结。上总忏悭贪苦报竟。下别开三道。次第而忏。先忏畜道(楞严经云。众生本因。贪物为罪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余如经说。叉三途有定业。如十恶法。定在三途。十善业。定在人天。十不善法。有上中下。上因缘故。受地狱身。中因缘故。受畜生身下因缘故。受饿鬼身)。下分六节。

  次复忏悔畜生道中。无中识知罪报。忏悔畜生道中。负重牵犁。偿他宿债罪报。

  一。畜生者。因中无智。纵遇善知识。不肯受教。故招无知无识罪报。第二。文义释见前。

  忏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为他斫刺(音七)。屠割罪报。忏悔畜生道中。无足二足。四足多足罪报。

  三。于人道中役心不停。故果上不得自在。被他或斫其头。或刺其颈。或屠四肢。或分割身肉。千刀万切。痛苦何如。前章。言生时以力偿债。此明死后以身肉血偿债。痛苦不计。四。无足者陆地。如蚯蚓等。水中。如鳗鳝等。二足者。空中。如乌雀鸠鸽等。陆行。如鸡鹅鸭等。四足。如大而驴骡。骆驼。牛。马等。小而犬。羊。猫。鼠等。水中。龟鳖等。多足。如蜈蚣百足等。

  忏悔畜生道中。身诸毛羽。鳞甲之内。为诸小虫之所唼(音杞)食罪报。

  五。唼。聚食貌(汉书唼血是也)。狮象。毛中之长。凤凰。羽中之长。龙蛟。鳞甲之长。余可知。又羽中。如鸡有五德。乌知凶。鹊知吉。燕雁知时。四足中。如犬马有义。狗终不背主。马能报恩今之背恩者。反犬马之不若也。

  如是畜生道中。有无量罪报。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六。总结畜报○次忏饿鬼道。正法念处经云。饿鬼险恶之业。由心贪惜积聚。欲望长富。广积众恶。不行布施。沙门。婆罗门。及诸病。诸贫穷人。或来求乞心生悭嫉。不肯施与。不作功德不持禁戒。以是因缘。堕饿鬼中。分五节。

  次复忏悔饿鬼道中。长受饥渴。百千万岁。初不曾闻浆水之名罪报。忏悔饿鬼。食啖脓血粪秽罪报。

  一。大经云。众生生饿鬼中。寿命无量百千万岁。不闻浆水。况得见耶。即达见水。到。则变成猛火脓血。设或不变。则有多人手执鉾槊。遮护捉持。不令得前。设复降雨。至身成火。饿鬼苦报如此。菩萨为化生故。誓愿现如是身。二。大经云。生饿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脓血。屎尿涕唾。寿命无量。

  忏悔饿鬼动身之时。一切肢节。火然罪报。

  三。经云。受他寄物。抵拒不还生于鬼处。一者。人中住若人夜行。则有见者。二者。在阎浮提下。五百由旬。或住海中。或住海渚。恶道眷属。其数无量。略有三十六种。姑举其八。一。炬口(口出猛火肢节烟生)。二。针咽(腹大如鼓。颈项如针。形状枯瘦)。三。臭口(日气臭恶臭不可闻)。四。大瘿(颈生瘿瘤啖彼脓血)。五。针毛(出毛如针。转刺身体)。六。臭毛(身毛臭秽而不堪闻)。七。得弃(食人所弃以充饥)。八。得失(物失不堪。方得就吃)。一日一夜。比人问十年。如是五百岁。名为一生。即焰口焦身之报。

  忏悔饿鬼腹大咽小罪报。

  四。即前第二种鬼鼓腹针咽之报。

  如是饿鬼道中无量苦报。今日稽颡求哀皆悉忏悔。

  五。结○问。旁生饿鬼。说何法度之。答。说永断根本无明。令其舍离饥渴热恼。生人天中。便度二苦道矣。忏饿鬼道竟。下忏修罗道。是第四大段。分四节。

  次复忏悔一切鬼神。修罗道中。谀。謟。憍诈罪报。

  一。阿修罗。此云非天。由因中虽愿得天身。而不信正业。福田力故。仍得修罗。智度论云。欲界众生。三种善根。上分。天道果报。中分。人道果报下分。修罗果报。修罗结使覆心。心多邪曲。得道甚难诸天虽随结使。直心信道。修罗虽与天相似。以近道难。故在人下。天之怨敌。名阿修罗王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谀阿谀也。謟。佞言也。憍。是憍[怡-台+居]。诈。欺也。伪也(阿修罗有四种。楞严经云。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卯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释梵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旦游虚空。莫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前阿修罗王住大海底。须弥山侧。所住文城。名曰光明。纵广八十由旬。寿五千岁。一昼夜。比人间五百岁)。

  忏悔鬼神道中。担沙。负石。填河塞海罪报。

  二。大经。拘尸那竭。有力士三十万。佛遣目连调伏之。连教化五年。不能使一人受法。一时力士。闻佛入灭集聚平道。佛即化身为沙门像。往力士所以足三指。掘出大石。力士见已。即于己身生轻劣想。士云。能移此石令。出道。不。我以手举石。掷至色究竟天。我复接石置之右掌。以口吹之。碎如微尘。复为力士说法。皆发菩提心。如此作用。则佳。今负石。报历长劫。或填河作陆。塞海为滩。所以河海边。常长没不同。此类塞之也问。修罗道说何法以度之。答。说无我法。令。其舍离憍慢放逸。安住忍地。如方等会。授修罗王记云。此等于其未来世。值遇恒沙人师子。于善名劫得成佛。如来皆号为善名。

  忏悔鬼神罗刹。鸠槃茶。诸恶鬼礼。生啖血肉。受此丑陋罪报。

  三。罗刹。是食人鬼。即啖精气者。人心中有七滴。甜水。和养精神。鬼啖一滴令人头痛。三滴。闷绝。七滴尽。即死。一心持咒。即得脱难。鸠槃茶。是可畏鬼。大经云。菩萨见众生为鬼所病。即作是言。愿作鬼身。大身。健身。多眷属身。使彼闻见。病即除愈。阿修罗此云无端正。故云丑陋报。

  如是鬼神道中。无量无边一切罪报。今日稽颡向十方佛。大地菩萨。求哀忏悔。悉令消灭。

  四。结。上忏三报竟。下发愿求成三道之功德。灭恶兴善。必承忏法力故。文分四节。

  愿承是忏悔畜生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灭愚痴垢。自识业缘。智慧明照。断恶道身。

  一。畜生之报不一。故云等。愚痴。即多欲多求。及无所识知等。由愚痴无慧。受畜生报。今慧性开明。不更染畜生垢矣。业缘。即苦身积聚偿债。屠割唼食等。业缘既识。故愿智慧明照。恶道苦身断。皆忏悔之力也。

  愿以忏悔饿鬼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永离悭贪饥渴之苦。常餐甘露。解脱之味。

  二。由悭贪因。受饥渴果。苦。即动身火然。腹大咽小等。常餐甘露。永离渴也。得解脱味。永离饥也。

  愿以忏悔鬼神修罗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质直无謟。离邪命因。除丑陋果。福利人天。

  三。质正也。实也(谥法。忠正无邪曰质)。若为利。养故。现奇特相。或高声现威。令人畏敬。是心多邪曲。为邪命因。今质直无謟。与昔谀㗖憍诈等反。是离邪命。修正因缘。自然除丑陋果。得端正报。福利。普及人天矣。

  愿从今以去。乃至道场。决定不受四恶道报。唯除大悲。为众生故。以誓愿力。处之无厌。

  四。重申总忏。发愿。因也。至道场(坐菩提场成佛)。果也。自因至果。中间决不仍受三途。及修罗等四种恶道报。唯除下。拣愿。但除发大悲心。以同事摄。四弘誓。同处四恶道。无满足想。为度生故。之。此也。指四恶道。

  已忏三途等报。今当复次稽恳。忏悔人天余报。

  先结前。今当下。起忏果报文。先人天余报。

  相与禀此阎浮寿命。虽曰百年。满者无几。于其中间盛年夭枉。其数无量。

  禀。受也。夭枉。少年横死也。

  但有众苦煎迫心形。愁忧恐怯。未曾暂离。如此皆是善根微弱。恶业滋多。致使现在。凡有所为。皆不称意苦火煎心。则心无悦豫。迫形。则体无安乐。愁。悲。忧。戚。恐惧。怯。懦。滋。益也。恶业益多。故致盛年天枉等苦。即生。亦不免煎迫心形等患耳。

  当知悉是过去已来恶业余报。是故(某甲)等。今当忏悔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所有现在。及以未来人天之中。无量余报。

  先明余报之由。今当下。举无量余报以申忏。问。为天众应说何法。答。说诸行无常。一切乐具。悉皆衰谢。令各出三界。上总明。下别开。计二十二节。

  忏悔人间。流殃宿对。癃残百病。六根不具罪报。

  一。流是宿生业水。流下余波也。殃。即灾殃。因无始宿业。纵修善法。犹有余殃耳。癃残者。罢癃残疾也。百病。即四百四病。今止言百。举大数也。六根不具。亦作得度因缘。十诵律中。阿那律尊者。因精进失明。补衲须倩人。曰。谁是惜福者。为我任针。时佛过其旁。应声曰。吾是惜福者。与汝任针。因为其说法得天眼第一(大经云。若见贫穷众生。愿貌丑陋。不得自在。是人定是破戒。妒心。嗔心。无惭愧心。若见多财巨富。诸根完具。威德自在。是人定有戒。施精勤。惭愧无妒。无嗔)。

  忏悔人间。边地邪见。三恶八难罪报。

  二。生于边地。不惟人品下贱。尚不见中华人物。况得见佛闻法乎。生邪见家。则不信三宝。生生苦恼。三恶。即狱。鬼。畜(八难之三)。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七。北俱卢洲(上四。在人道)。八。无想天。此八有一。便不得见佛闻法。故名难。

  忏悔人间。多病消瘦。促命夭枉罪报。

  三。目连尊者因弟子病。上忉利天问耆婆当云何治。答。惟断食为本。消(痟同)。衰也(李通传。崇有消疾。注。消中之疾)。中既消。外形瘦也。促命。短寿也。不尽天年曰夭。无罪死无药死。纵有医药。不对病死皆枉死。摄余殃使然。

  忏悔人间。六亲眷属。不能得常相保守罪报。忏悔人间。亲友凋丧。爱别离苦罪报。忏悔人间。冤家聚会。愁忧怖畏罪报。

  四。父母兄弟妻子。有一死别生离。便是不得常相保守。五。生者凋零。病者俱丧。恩爱别离。八苦之三也。六。怨憎会苦。

  忏悔人间。水火盗贼。刀兵危险。惊恐怯弱罪报。

  七。水。火。风。是大三灾。饥馑。疾疫。刀兵。是小三灾。文中水。火。大灾之二。刀兵。小灾之一。人能一日一夜持不杀戒。得免刀兵灾。弱劣弱也。

  忏悔人间。孤独困苦。流离波迸。亡失国土罪报。忏悔人间。牢狱系闭。幽执侧立鞭挞拷楚罪报。

  八。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贫穷困苦。流离波迸。言飘流四方也。传云。迸诸四夷。言散走也。既散走四方。亡失本土可知。九。幽囚也。

  忏悔人间。公私口舌。更相罗染。更相诬谤罪报。忏悔人间。恶病连年。累月不瘥。枕卧床席。不能起居罪报。

  十(公私两字。冠下两句)。公口舌。如借官府讼事而网罗玷污之。其不受屈。不伤财。不害命。决不已也。私口舌。即于乡邻比近。妄调唇吻而诬谤也。口劳舌沸。徒成地狱之因。词垢语污。空构剧楚之果。更相。彼此互相铦笔。绮饰文词。污蔑加谤也。诬。虚言也。如本无淫欲。而妄加以犯色之名。曾未盗偷。而炽诽以窃物之号。事起无因。谤成有意。今生不忏。当苦无穷。戒之哉。十一。恶病。如疯痨等。自然连岁积月耳。瘥。病除也(大经云。人有病。当至心求医疗治。不尔。必死无疑。众生常应摄心。不放逸。放则便堕又众生不耐寒暑。饥渴。风雨。打击。如彼坯瓶。不耐风雨。打。掷堆压)。

  忏悔人间冬瘟夏疫。毒疠伤寒罪报。

  十二。言四季之病。阴阳书有瘟星。瘟鬼周礼疾医四时。皆有疠(气不和之病也。说文。恶疮疾)。大麻疯之类。秋间疟疠。春患伤寒。大经云。菩萨于疾疫世。见病苦者。作是思惟。如药树王。若有病者。取根。茎。枝。叶。华。果。皮肤。悉得愈病。我身亦尔。若有病者。闻声触身。服食血肉。乃至骨髓。病悉除愈。愿彼食我肉身。不生恶心。如食子想。我治病已常为说法愿彼信受。思惟转教。五祖演云。今人似发疟一般。寒一上。热一上。不觉过。了一生。不会者且置。即如彻的人。于日用现行处。亦未免触事。则因事生心。缘无。便依无息念。被寒热二字。打做两橛。

  忏悔人间。贼风肿满。否塞罪报。忏悔人间。为诸恶神伺求其便。欲作祸崇罪报。

  十三。邪风涨满。痞塞缠绵等病。痞。病结也。即腹内结病。气隔不通也。十四。伺候察也。崇。神祸也。祸者。人所自召。神因附之。崇者。神自出之以警人者(江克传。崇在巫蛊。师古曰。祸咎之徴。鬼神所以示人也)。

  忏悔人间。鸟鸣百怪。飞尸邪鬼。为作妖异罪报。忏悔人间。为虎豹豺狼。水陆。一切诸恶禽兽所伤罪报。

  十五。百怪等如毗陀罗起尸之类。十六。人为兽啖。总繇前业。故无能逃。若无前业。纵遇不伤。

  忏悔人间。自缢(音一)自杀罪报。忏悔人间。投坑赴火。自沉自堕(时本作坠)罪报。忏悔人间。无有威德名闻罪报。

  十七。缢。自经死也。绞也。十八。自沉坑中。自堕火内宿孽所招耳。十九。无威使人敬畏。无德令人悦服。名誉自不远着。如佛问波斯匿王曰。有山从四面来。如何回避。答。惟布施。持戒。修诸功德。佛言善哉。

  忏悔人间。衣服资生。不能称心罪报。忏悔人间。行来出入。有所运为。值恶知识。为作留难罪报。

  二十。衣服。是遮丑陋之要物。人能舍衣。必得佛果。如诸龙王等。每有金翅鸟怖。求救于佛。佛施以所服之衣曰。汝诸龙王。若分吾衣一缕。恭敬顶戴。鸟王不能为害。衣服不能称心。掣襟露肘。资生不能称心。有米无柴。皆由宿生吝惜。感此罪报。二十一。恶知识。用恶知恶见操掠人者。运动施为。不称其意。故曰留难。即障碍意也。

  如是现在未来人天之中。无量祸横。灾疫厄难。衰恼罪报(某甲)等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求哀忏悔。愿皆消灭。

  二十二。应前但有众苦煎逼心形。愁忧恐怯。未曾暂离文。正因善根。应强者反弱。恶业。应少者反多。皆颠倒心所感也。此时不忏修。更待何时。今日下总结。问。向人众。应说何法。答。说不昧因果法。令修十善。永净三业。

  前已忏悔三业。六根一切烦恼障。一切业障。四生六道一切报障。今当次第发愿回向。

  先结前。今当下。生后。阿毗昙心论云。障阂圣道。及圣道方便。名障烦恼有勤利。勤则数行。利则增上报障者。随所住报非圣道器。报过恶故。上忏三障竟。下申愿成功德(犹经之流通。分也)。

  (某甲)等。愿以此忏悔三障。所生功德。悉皆回向。施与一切众生。俱同忏悔。

  大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一阐提。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百千倍报。施外道断烦恼者。四向四果。至辟支佛。皆得无量报。施不退菩萨。及最后身。诸大菩萨。佛。得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不可思议报上总回向。下发愿文八。今初。

  愿与一切众生。现生之内。身心安乐。三灾八难。不吉祥事。咸悉消除衣食丰饶。正信三宝。

  身心安乐。如龙自在王。无恼无障故。灾难。释现前。但八难有界内外之异。界内。如前。以果报不净。即凡夫住事。入于圣化。称之为难。界外二乘住理八难。一。有余中三十心。名三恶道。四住无住法。名北洲。五。地前法爱。如长寿天。六。未有初地。十种六相。名诸根不具。七。地前智浅。如世智辩聪。八。不穷中理。如佛前佛后。不吉祥事。大而灾难。小而病厄等至此当观想文殊师利。宛来摄受。毗婆沙论云。若以。一诃梨勒果。起殷净心。奉施病僧。于当来世。决不逢疾疫灾。若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诵衣食二句。当想宝胜佛宛来摄受。能信三宝。是众信之首。故云正耳。

  舍此报身。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亲觐弥陀。得受记莂。

  由前生所作善恶业。今受苦乐报。死苦一至。便舍此现报之身。故云舍此报身。往生。有二义。一。厌离。厌五欲轮回五道。欲求出离。二。忻愿。忻净土庄严。愿欲往生极乐世界。非堪忍界可比者(此土。约界泥沙荆棘。恶道充满。约时。寒暑昼夜。推迁无常。约人。胞胎受生。男女杂沓。约衣食。辛勤造作。粗恶分段。但增业障。约寿命。短促。朝暮不测。是种种诸苦。生大厌恶彼地。宝池琼华。无三恶道。清净光明。彼时。无寒暑昼夜。彼人。莲华化生。纯丈夫相。彼衣食。随念而至珍奇美妙。惟成法喜。彼寿命。同于彼佛。久长无量种种皆乐事。心生大忻慕。故世尊因韦提希发起。为说十六妙观。为求生净土之要)。弥陀。所礼之佛。安养导师也(佛有异方便。曰观佛三昧。专心系念。即得往生。故须念佛)。莂(从草从别)。如禾稻秧种。是草中别一佳种。故曰莂。喻授记是成佛秧。故曰得授记莂(此下文文观想。如亲见佛菩萨然)。

  当来世中。见弥勒佛。听闻正法。如教进修。

  二。龙华会中。亲见弥勒。佛以弟子付弥勒云。我灭度后。所有四众。于我法中种少善根。乃至一称佛名。弥勒成佛。即当得度。方等经。佛为弥勒略说法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慈氏三会度人。领诸弟子至鸡足山前。弹指出声。出岸四。开迦叶从禅定起。乃曰吾师释迦如来。用寄此衣以奉世尊。佛言。善哉。仁者。精进无等。吾尝与汝事释迦文。今复得见。甚善。甚快。其国之地。乎正无丘坑。树形似金龙。龙上开华。故名龙华。三会说法。初会度九十六亿万人。二会。度九十四亿万人。三会。度九十二亿万人。住世六万岁。正法像法亦尔)。如教进修者。教有四种。如律宗。名南山教。法相宗。名慈恩教(弥勒为主)性具宗名天台教。法性宗。名贤首教。至此。师子吼与普贤。可想见矣。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值国王。兴隆三宝。不生外道邪见之家。

  三。愿离邪见家。大经云。若其身心受大苦时。欲失无上菩提之心。莫以二乘心而生知足。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故以故外道亦能作佛。方等会。授婆罗尸迦外道记云。于其未来星宿劫。皆得作佛同一号。号曰普。闻高名称。彼等大智度世间至此。应想袈裟幢如来矣。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莲华化生。种族尊胜。安隐快乐。衣食自然。

  四。愿得安隐乐。由忏除垢秽。惟有净心。心净。则佛土自净。亦不受父母胞胎。惟莲华托质。方等经。师子王子问。云何得端正。莲华中化生。云何知宿命。愿佛为宣说。答。忍辱得端正。施莲华化生。法施知宿命汝当如是解。又菩萨问。云何见己身。百受于化生。千叶莲华上。面奉诸世尊。答。华香散佛及支提。不害于他并造愆。于大菩提称信解。得处莲华生佛前。至此。觉华定自在王可想矣。古哲云。不离当处。坐宝莲华。不逾刹那。住生彼国。种族尊胜。如生刹帝利。大豪贵家。及高门望族之类。至此。龙种上尊王可想矣。安隐(音稳)快乐者。欲得安隐。先须离诸怖畏。大经云。死苦。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昔太子白父王曰。能令不老。不死。无病。不别四愿。即不出家。王答曰。此愿。世间难得。衣食自然者。大经云。无量众生应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乱其心。是故不得。故愿衣食自然。助道无亏耳。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慈仁忠孝。等心济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

  五。愿无逆害心。大经云。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又云若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若嫌我坐。我则终日立不移处。行卧亦尔。护众生故。当起是心。此即不生一念逆害之心样子。等心济物者。大经云。言常柔软。口不宣恶。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疫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刀兵之劫。有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至此。观自在菩萨可想矣。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为(训得)诸佛之所护念。能降魔怨及诸外道。

  六。愿上得佛念。下降魔外。能降魔怨者。防意如城。慧与魔战。须知无为。能杀其贼魔之为言杀也。婆娑论。断慧命。故名魔。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净印法门经云。以无所为心。即能降诸魔。当知有四。知苦。能降蕴魔断集。能降烦恼魔。证灭。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降诸外道者。如华严会上。第二十一位知识。遍行外道。告善财言。阎浮提内。九十六种。各起异见而生执着。我悉于中方便调治。令其舍离所有知见。乃至普及十方世界。悉亦如是问。学人分中。可有魔外事否。答。古喆云。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净名云。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大势至可想矣。

  与诸菩萨。俱会一处。菩提道心。相续不断。

  七。愿与善友俱。道心不断。既无魔外。所遇皆菩萨。道心自恒耳。如裴相国。闻黄檗一言。便乃知归。李太守。闻药山云在青天水在瓶。亦乃自肯。大慧闻圆悟禅师。举如何是诸佛出身处。答。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慧即瞥然瞥然者。于此事明白相应也。故圆悟印许云。难得你到这田地。至此。普贤。大庄严。可想见矣。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兴显佛法。修行大乘。分身无量。救度众生。直至道场。无有退转。

  八。愿弘法利生。至果不退兴者。以具本有大乘种子。而鼓舞作兴之也。显。直指也先贤云。江湖无阂人之心。佛祖无瞒人之意是也。在处说法。如大经云。若我弟子受持此经。莫非时说。莫非国说。莫不请说。莫轻心说。莫处处说。莫自叹说。莫轻他说。莫灭佛法说。莫炽然世法说。至此。袈裟幢又可想矣。乘者。运载义。体通教理。行果。谓依教解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行果正运。教理助运。四皆名乘。分身无。量者。华严云。虽现身于世。于世法心无所著。不同凡夫。永没三界。亦不同二乘求出三界。无生死可免。三界可出。观四生如一子。等三界以同仁。故能散形无量耳。救度众生者。如调达。每于佛所。怀不善心。多食酥故。腹胀。医药无救。因痛剧故。称南无佛。佛远闻之。伸手摩其腹。痛苦即除调达见佛手。乃曰。净饭王子。有此医术。不愁活命(出十诵律)。又三世诸佛。只以此道度生。无生可度。以此心说法无法可说。无法可说。是真说法。无生可度。是真度生。

  如诸佛菩萨所发誓愿。所修福智。所行回向。我亦如是发愿修集回向。

  大乘愿。根上修行大乘来。誓愿。即四弘誓也。福智。即六度。前四度修福。第六修智。第五禅度。福智兼修。所行。即万行也。回向。如十回向。已释于前。今略释者。回因向果。回小向大。向己向他。皆共成佛也。我亦下。正例同愿修集三字。如次配上誓愿。修福。所行。以集者。积集万行故。大庄严可想矣。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烦恼尽。我此修行回向。终无有尽。

  空能包界界能入空。二俱难尽。以虚空无边。世界无尽故。众生界。是报障。众生业。是业障。众生烦恼。是烦恼障。三障可尽。我之修行回向。毕竟不尽。而地藏观音度生弘愿可想矣。大经云。假使掷罥。能系缚风。齿能破铁。爪坏须弥。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宁与毒蛇同共一处。纳其两手饿师子口。佉陀罗灰。用洗浴身。终不发言。如来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因如来烦恼尽故。众生烦恼亦尽也。烦恼可尽。我之自利利他。不可尽也。

  发愿回向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先结前。至心下。明虔礼三宝。见忏文首尾呼应处。一忏大旨。总凭三宝力。灭除三障。显乎三德。圆满无上菩提。全在至心。若一念轻微。事同虚构。理事双融。等一诚恳。自能动物。况诸圣耶。

  至心下应礼十佛等结忏。无者略耳。忏已。举忏悔偈。毕绕忏主者。应唱十佛六菩萨名。三绕。斯与诸忏不杂。如梁皇绕忏唱七佛十方十佛等。诚为得体。今行不辩。故两书之。请为一正。

  慈悲水忏法卷下随闻录(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