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8 传戒正范


  No. 1128-A 传戒正范序

  善乎。柳河东曰。儒以礼立仁义。佛以律持定慧。故我世尊。五时唱教。先梵网于群经。双树潜辉。寄金言于戒学。所以眼目人天津梁。凡圣无异说矣。无柰法久弊滋。以致戒坛封锢。赖吾祖父灵谷千华二老人。乘大愿力。再辟巨荒。薄海遐陬。咸知秉受。南山之道。郁然中兴。及先师西迈。主律无人。三学摇摇。莫知宗仰。吾教授本师。见月体和尚秉铁石心。具金刚骨。精淹五部。嗣主千华。慨今海内放戒。开坛所至多有。考其学处。则懵昧无闻。视其轨仪。则疏慵失准。仓皇七日。便毕三坛。大小乘而不分。僧尼部以无别。心轻露忏。羯磨视为故文。罔谙开遮。问难聊云塞白。一期解散。挂名祇在田衣。三业荒唐。戒本束归高阁。列圣戒法。等同儿戏。而毗尼大坏矣。和尚悯之。内重躬行。外严作法。兼勤著述。以利方来。于两乘布萨律制僧行外。复为撰辑传戒正范。三坛轨则。巨细有条。七众科仪。精详不紊。勤开示则智愚灌以醍醐。谨羯磨则轻重拣于丝发。不违古本。别出新型。如滹沱之七事。戈甲忽新。光弼之三军。旌旗一变。允篇聚之南车。而木叉之杲日矣。此本流布。用为章程。非独专门弘律者。肃有规绳。即禅律兼行者。咸知矩𤐰。坛法自此集成。更非从前绵蕞。古云。三代礼乐尽在是矣。凡据位登坛者。倘心存二利。慕律社之精严。法惧七非。恶时师之简陋。执此以往可也。

  顺治庚子岁姑洗月上巳日住南康云居山千华同门戒弟子戒显顿首拜题

  传戒正范目录卷一初坛授沙弥戒前请戒忏悔仪第一净堂集众法第二通启二师法第三请戒开导法第四验衣钵法第五露罪忏悔法第六呈罪称量法卷二二坛授比丘戒前请戒忏悔仪第一明习仪法第二请戒开导法第三通白二师法第四教衣钵法第五审戒忏悔法卷三三坛授菩萨戒前请戒忏悔仪第一通白二师法第二请戒开导法第三开示苦行法卷四初坛传授沙弥戒正范第一明请师法第二正请师法第三开导法第四明请圣法第五忏悔法第六问难法第七归依法第八结归法第九说戒相法第十听教嘱法二坛传授比丘戒正范第一明僧中请师法第二正请师法第三坛主白法第四安受戒者所在第五差教授法第六教授出众问难法第七白召入众法第八明乞戒法第九羯磨师单白法第十正问难法第十一明授戒体法第十二正授戒体法第十三次说四堕法第十四后授四依法第十五结劝回向法三坛传授菩萨戒正范第一明敷座结坛法第二明请师入坛法第三明礼敬三宝法第四明正请师法第五明开导戒法第六明请圣法第七授四不坏法第八忏悔过法第九明发愿法第十明发戒体法次正授戒体法第十一明宣戒相法第十二明结赞回向法附正范辨

  传戒正范目录(终)

  No. 1128

  三坛传戒正范卷一

  金陵宝华山司律沙门 读体 撰

  初坛授沙弥戒前请戒忏悔仪

  净堂集众第一

  凡欲作法。须先结界。若三重界相如法。无诸妨碍。乃能成办一切。所谓律制僧居。必依结界。僧弘律制。岂越于斯。初发心者。来入伽蓝从僧乞戒。应先集僧唱方结界毕。次预请和尚允示日期。即白引礼师。便于净堂集众。次则通启二阿阇黎师。方可入室礼请。结界时。新求戒者。须驱出至眼见耳不闻处。若久行律处所。戒场久定。不须逐期唱方。

  (于授沙弥戒前几日。引礼师命净人洒扫法堂。中敷一座。供以香烛。至时令净人鸣楗稚。若无净人。沙弥亦可。其鸣椎额数。依律中僧法。各有常准。今惟集小众。止许三下。余者如律。不复广明。诸求戒者。闻声集已。先以四人住引礼师所。一触礼。至法堂。众求戒者。一齐三拜起立。为首者台掌白云)。

  我(某甲)等。今者发心。志求净戒。但尘情久蔽。趋向无繇。惟愿诸引礼师。不倦为人。曲垂导引。

  引礼云。

  善哉可尔。既汝众等初入律门。仪则未谙。今为汝等通启二师。恭诣方丈礼请和尚。预为开导。伺候临期升座。授汝等沙弥十戒。其众中为首者。出班四人。随我分请二师。余者立定。

  (众复齐向引礼师一拜起。分左右而立)。

  通启二师第二

  若准律制。授沙弥十戒。惟请和尚。与夫羯磨阿阇黎。无有请教授阿阇黎之说。然律制度沙弥授十戒。约有三种。一者年七岁以至十三岁。乃摄驱乌之辈。二者年十四岁以至十九岁。正当应法之俦。三者若年满二十已上。俱属名字。今诸求戒者。年既同于名字。本意受具为僧。故藉沙弥之名位。便增进比丘大戒。苟非教授。威仪莫谙。故须并请。倘有上二种受沙弥戒者。仍遵正制。其请二师下堂去来。彼此勿相混值。以便诫谕初学。

  (一引礼将二人往羯磨师寮。到已。引礼先向师一触礼。起立于左。呼彼二人作礼三拜。师受请已。随至法堂。其请教授师亦尔)。

  引礼云。

  诸善男子一齐作礼三拜。长跪合掌(引礼代为白云)。

  彼(某甲)等欲于来朝。求授沙弥十戒。今请羯磨师少顷同至方丈。启白和尚。大慈曲济。惟愿羯磨师俯垂方便。允鉴愚忱。

  羯磨师云。

  善男子等。信戒之心难发。而守持之志倍难。汝等既已发心受戒。愿欲清净行持。皆是夙植善因。故今遇此胜会。吾当为汝众等往诣方丈。通启和尚。述诚恳请。授汝沙弥十戒。

  引礼云。

  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分班。

  (迎请者送羯磨师归寮。复请教授师。其仪范如上。但白词中。惟改教授二字)。

  教授师云。

  善男子。信为入道之源。戒乃成善之本。汝等既能厌俗舍家。求受净戒。则源本有据。出世功德。自然发生。必须精勤策励。慎始慎终。斯实难遇之良缘。皆繇多生之善种。吾当为汝等恭诣方丈。通启和尚。述诚恳请。授汝沙弥十戒(作礼亦如是)。

  请戒开导第三

  按萨婆多毗婆沙论云。凡欲受戒。先与说法。引导开解。意在䇿发心志。欲人识戒。旨归。今者但以衣钵之相。而全作戒体授受。诚谓执事迷理。殊不知要坚持衣钵之相。正显止作之用。果能内严戒体。染业自然断除。外托衣盂。威仪始得安静。然后性相双具。表里一如。庶定慧可期。梵行可备。故大论云。释子。受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衣是其相。正此谓也。故今于未受沙弥戒前。礼请和尚。预为开示。其正请法仪。复在授受之际。兹不预述也。

  (请和尚则用九人。一为首者执香前行。引礼鸣引磬统八人随后。二师又在其末。至方丈已。引礼并请者两立。二师向和尚作礼竟。分立左右。请者作礼三拜。迎和尚至法堂升座。二师先礼和尚三拜。就位)。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一齐向上排班。闻磬声顶礼三拜 长跪 合掌。

  羯磨师云。

  诸善男子。汝等既发信心。求受净戒。所有乞戒言辞。为首者至诚作白(其为首者白云)。

  仰白和尚。慈悲摄受。我弟子(某甲)等。形虽久已出家。愧未沾其戒法。虚名释子。滥厕僧伦。故今匍匐座前。愿垂哀愍。赐我弟子(某甲)等。清净戒品。如法精修。奉教行持。回向三有。下情无任恳祷之至。(引礼云)顶礼一拜。

  和尚抚尺云。

  原夫在家出家。就里本无二致。得念失念。个中未动纤毫。见闻知觉。无非清净之法身。明暗色空。总是圆融之妙土。斯则人人具足。各各皆然。既非染净之殊。宁有取舍之相。云何于无缚着中更求解脱。叵柰众生迷障。识性昏蒙。将一真之妙体。谬分为物我之躯。以不二之觉场。妄计为自他之宅。缘此绸缪贪爱。恣纵瞋痴。汩没尘劳。轮回莫绝。从迷积迷。不思返照。以苦入苦。永不厌离。故一切诸佛出现世间。悲愍沉沦。拯济斯类。知众生贪欲。多因有家。故示之以远离道而令出家。知众生缠缚皆繇恩爱。故示之以解脱道而令舍爱。故华严经云。若有不识出家法。乐着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宝积经云。无有在家。修集无上正觉之道。何以故。在家贪聚。出家舍离。在家人我。出家平等。在家尘垢。出家寂静。在家恶摄。出家善摄。在家没于爱欲淤泥。出家㧞于爱欲淤泥。以此则知欲求圣道。先须出家。故我释迦世尊。中天应迹。半夜逾城。䇿素马以凌空。诣青山而断𩬊。雷音既震。善来初度于五人。法雨才沾。羯磨繁兴于四海。人到于今。咸受其赐。善男子。汝等良因宿植。今遇圣恩。离欲出家。得成僧相。而以好心登坛受戒者。若不知戒中之义为何。是徒有登坛之名。而无受戒之实。一生虚丧。体是白衣。故我于未受戒前。指示汝等沙弥之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种之义。使汝等心得明了。受授如法。行持有方。不乖律制。所言戒法者。即佛敕舍利弗初度罗睺罗出家。所制十支净戒。二十四门仪则。及十二年中为无事比丘广制学处。兼制沙弥一切随律威仪等是也。言戒体者。即汝等正受戒时。以现前第六意识心。运想三宝归竟之时。遍缘一切情非情境。于此所缘境上。发起誓欲防恶。誓欲修善之功能是也。汝等莫不喜逸而惮劳。厌繁而思简。今既入道初阶。始则修事师之节。次则执僧伽之劳。以至晨昏动定。微细行业。皆依戒而行。故谓之曰戒行。汝等莫不生长于俗谛。形质等同于凡夫。今幸得登戒品。内则具慈和之德。外则着缁缦之衣。又复居止同乎大众。行来皆尚雍容。出世道业。因戒方成。少有所违。即名干犯。故谓之曰戒相。汝等若能信闻而思。思而受持。钦遵律制。护培德本。庶上可契如来以戒摄生之旨。下不愧息染慈济之名。汝等果能至诚领受。如法奉行否。(一齐答云)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我今差诸引礼。为汝等先请教授阿阇黎。查验衣钵。次请羯磨阿阇黎。为汝等忏洗身心。若衣钵应法。身无障遮。来日登坛授汝等沙弥十戒。而作比丘戒之阶级也。

  引礼云。

  诸善男子一齐起立 闻磬声礼谢三拜 分班 先迎请者。出班送和尚归方丈。

  (二师转下三拜已。同引礼率众送和尚归方丈。复回法堂。再拜二师。拜已。仍将二人送师归寮。次礼谢诸引礼毕。循循而散。以候验衣羯磨)。

  验衣钵第四

  若论沙弥衣式。按萨婆多毗婆沙论云。沙弥得畜上下二衣。一当安陀会。一当郁多罗僧。令清净入众。及行来时着。又根本部云。沙弥受缦条衣。若年满二十。可授近圆。师为求三衣钵具。所言当者。非同比丘五条衣。一长一短。七条衣。二长一短。割截缝成。如田畦畔。但受持借五七之名。缝成。不用五七之相。其云缦者。谓无文也。至近圆时师所求衣。方是割截条相者。义会律论之制。大抵如斯。然今无论三种沙弥。辄披田相三衣。亦不审起自何时。沿习既远。未能顿革。余从丙戌传戒。渐演毗尼。至甲午冬方始反今崇古。虽然勉行正制。其间犹有方便。若年自七岁以至十九。欲受沙弥戒者。定着缦衣。若年满二十已上。决志登三坛戒者。则非局于单持沙弥行法。莫过渐次升进不躐其阶级也。所以于本界中。权许受持田相二衣。惟不听着僧伽黎耳。是以今授沙弥戒时。三衣少一不得。俟具仪请戒之后。和尚则先令请教授师验明衣钵。次令请羯磨师严净身器。按律中受比丘戒时。差教授师屏处问云。此三衣一钵。是汝自己有否。名之为验衣钵。今于沙弥戒而即验之。似乎太早。但缘时非淳古。人心矫诈者逾多。本为假来衣钵。问之则答言已有。及其受后。仍回各还原主。紊先圣之遗规。欺堂上之清众。苟非预为勘验。则师资之咎。二俱难逭。故今设斯仪。尤为急务。

  (和尚开导已。歇息少顷。复鸣楗椎。新求戒者。各持衣钵诣作法所。引礼令众次第而立。将衣钵安置案上。认取本衣位次而立。勿致错乱失仪。二引礼统五人请师。一人执香。四人随后。临堂就座已)。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一齐向上。闻磬声作礼三拜。长跪 合掌(二引礼向上一问讯。复位义手白云)。

  善男子。汝等形虽同乎沙弥。心未沾于戒法。既求息慈之律章。宜着出世之法服。故今遵奉和尚差命。为汝等请师查验衣钵。所有言词。各须谛听。

  师抚尺云。

  夫出家至要。戒行为先。受戒正缘。衣钵为本。良以释子形仪。迥异尘俗。释子心量。不类凡情。三衣若具。乃可表性相以相资。一钵不离。始足寡营求而办道。汝等今者欲求戒品。若无衣钵。从他假借。纵受戒已。亦不得戒。若师知而故与授戒者。则堕非法之中。是以我于未受戒前。一一查验。若汝等正缘备具。出家相成。可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令汝众等皆获清净戒。为真释子(鸣尺一下)。今者现前所有衣钵。是汝众等自己办否。(众答云)是。(师云)既有甚善。但恐其中参杂故破三衣。及紬绫五大上色。今虽祗许沙弥受持二衣。而汝等年岁既皆已满。不久将升宝坛。期圆具足。故须预为查验。莫致临时仓卒。复于所办钵盂。必使合式方持。若初离尘禀戒。便披故破袈裟者。则知求戒之因心不胜。若始厌俗舍家。即觅贵重紬绫者。必是爱好之习气未除。即如大迦叶三衣百补。憍陈如布服五钱。至于衡岳终身艾絮。南山永绝丝罗。而西天东土诸祖。清俭如斯。吾辈庸流。可不仿效。今我出位逐一查明。以便复白和尚。

  引礼云。

  善男子等一拜而起。各诣自己衣钵之处。候师亲临详验。

  (师出位。诸引礼随行。一一详查。设有故破。与夫借贷。及紬绫上色者。师当善言教诲。令生欢喜。如律再办。若循情悔律。则非师模。知法之流。可不慎欤。查讫。师并引礼咸归其位)。

  师抚尺云。

  我为汝等查验衣钵已。且幸尔等衣钵备具。应法缘成。庶乎净戒可受。今夜当须至诚忏悔。以便来日临坛纳戒。

  引礼云。

  善男子等一齐排班 闻磬声作礼三拜。起立分班 迎请者。送师归寮。余者立定。

  (如常送已。还回衣所。齐谢众引礼师一拜。各各认取自己衣钵。次第持归本堂。引礼末后而去)。

  其所验衣钵。为防非法资具。不因亡僧衣钵而成遮也。迩来讹传。谓亡僧衣钵。存者不宜持着。斯皆未习毗尼。不知所以。按律中分亡僧衣物羯磨法云。凡诸比丘。虽依三宝出家。财物必缘僧得。佛法非分。故入二僧。应羯磨分之。若未羯磨前私取。从十方僧得罪。若正羯磨时私取。从现前僧得罪。若是僧集和合。如法白二羯磨与者。谁云不用。既亡衣不用。则冢间死人弃衣。佛令行头陀行者。洗净补衲。作粪扫衣。此意复何消会。良繇亡僧之物。罕见罕闻。遵律羯磨。清净着用。今时每见为弟子者。凡师长命过。所遗衣物。如子承父业。不共众分。殊不知是盗僧物。将为己财。毒药饵人。反谓甘露。诚可悲夫。因举世讹传。故此附辩。

  露罪忏悔第五

  新戒露罪。事途差殊。称量人法。义准有四。一初始出家。即求受戒。二剃发已久。今方求戒。三出家有年。唯禀五戒。今思进修。更求具戒。四或于在家曾受五戒。及受菩萨优婆塞戒。今复出家乞求大戒。就四种中。临时作法。须分三门。勿得一概雷同。而令药病相乖。人法事三。俱成非也。

  审第一种求戒者。若准南山羯磨受十戒法。应问遮难。此则惟问五逆。名为戒障。有即遮摈。律制不容。其四弃根本弑和尚阇黎等。不必通问。何以故。彼初始出家。即求受戒。而三师既未请识。四弃亦未受持。是则无师可弑。无戒可破。唯审五逆。不问七逆也。

  审第二种求戒者。所问戒障。虽则不满七逆。而义有六逆。盖以离俗已久。侍师多年。准律当加弑阇黎一问。且律中五种阿阇黎。则剃发师居首。若有干犯。法所不容。理合遮摈。

  审第三四两种求戒者。准诸经律。七逆重罪。四弃根本。理应严诘。以彼出家在家曾登戒品。则和尚阇黎人人皆有。四弃根本事事禀持。既不类于前二种人。应当别作一汇审之。

  前来四种问法。惟遵律制。但今时非佛世。五浊交争。或间干于国禁。借脱空门。苟非细审严徴。何谓法门内护。故今总述其科。别加十恶详问。凡司重任者。尤宜慎之。

  其忏悔作法。或当日。或隔宿。若律堂幽静。远于市尘。求戒者少。又无余缘。即在当日。先令审忏。次受戒法。若律堂虽居隐僻。而求戒者多。或集千指。乃至更倍。并有三宝因缘等事。可于隔宿忏悔。来朝受戒。若律堂相邻村城。无论求戒者多寡。但须称量机宜。当日隔宿。随便作法可也。

  若隔宿审忏者。入初夜分。于羯磨堂中敷一座。供以香花。复于正座后。侧设一案。俟书记誊录人事。必使灯烛辉煌。光明如昼。香烟馥郁。篆盖若云。藉斯胜境庄严。能令人心悚惕。自然往愆无覆。诸过露呈。于作法时。设有白衣和溷杂入。其为引礼者。当以方便却去。令生欢喜。

  (至时鸣椎。集诸求戒者。其请羯磨师仪范。如常。师至堂礼佛升座已。拈香举香赞举)。

  引礼云。

  上香 迎请者出班。作礼三拜 复位 合掌 汝等随我音声。一齐朗诵大悲神咒。仗此咒力洁净坛场。远诸魔障。

  (诵咒之时。切莫缄口偷安。须知人人各有坛场。各有魔障。若不至诚朗诵。则反增其过矣。诵咒毕。举)。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引礼云。

  善男子等。一齐向上排班 闻磬声作礼三拜 长跪 合掌 谛听言音。莫余思觉。今者和尚。差我等严净法堂。焚香敷座。恭请(某)律师。为汝众等作审罪忏悔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亦云正行。轨范者。谓能轨范后学。可仪可法。以修行故。正行者。谓能纠正弟子。直心直行。以趣真故。浣凡躯而成道器。芟爱草以发心华。皆繇此师如律开导。依法忏悔。若无此师净涤三业。助显正因。则佛法大海。望洋而退。幸今值遇。似病逢医。是故至诚。殷勤伸请。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众齐称名)。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请大德为审罪忏悔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审罪忏悔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如法忏悔。慈愍故(如是三请已。三叩首)。

  师抚尺云。

  夫性体圆明。本无生灭。情尘覆蔽。乃有圣凡。是故急须早觉。得以乘时进修。但入道初门。在乎翻染成净。若染心未断。恶业从生。净念现前。梵行乃立。我今临堂。为尔等忏悔三业。正是翻染成净之法。盖四洲六道。惟南阎浮提人道最胜。质近佛阶。易于修进。幸今得预胜伦。庶几高超有地。窃恐汝等从生以来。于诸有中。或作不善深厚业因。既障出世大道。复乖受戒胜缘。必须净涤琉璃瓶。方堪盛贮狮子乳。此时忏悔堂前。如杲日丽天。形影莫匿。明镜当台。目眉全彰。汝等各各刳心沥胆。改往从新。可于我前。一一倾诚吐露。若知罪含羞。缄口隐覆者。纵受亦不得戒。何也。繇染净相参。罪福杂糅。于道无益。趣证何从。所言忏悔者。务要具大信力。生大惭愧。故涅槃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杂阿含经云。世间若无惭愧二法。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是故应生惭愧。深信业果。汝等今则初入律门。不知戒障名相。名相不知。与不问等。故我先遵经律。为汝等分别指陈。汝等一一谛听谛思。觉察有无。少顷。次第出班。如实发露(鸣尺一下)。所言戒障者。即汝众人。从昔以来意根忆持。五逆。十恶。极重罪业是(此审第一种人之总标。于下释义文中。取有图号数。合此总标文用)。六逆。十恶。极重罪业是(此审第二种人之总标。于下释义文中。取有尖号数。合此总标文用)。七逆。十恶。及四种根本重罪是(此审三四两种人之总标。于下释义之中顺文总用。不合号数)。

  若有一一犯者。名曰戒障。此乃律制禁遮。不允受戒。纵有因缘许其拔济。仍分机教以应忏门。若是利根上智者。必要深修禅定发本慧照。观身心如幻。能所俱空。了自性真常。诸法不实。一念相应。契如如理。证入无生。此摄慧门为理忏也。非谓尘劳暂歇。便云登解脱场。业性未空。即号入寂灭海。必须理观精莹。实证无生。方得罪花凋谢。若中下机者。必遵大乘方等。熏修忏法。观三轮体空。息六尘缘影。克期进道。一七二七。乃至月年。求见好相。若不见好相。更加苦到。倍增恳诚。或尽其形寿。必以见相为期。此摄定门为事理忏也。非谓身礼心散。应事彰名。岂以数日微善。而免极恶重业。所言(五六七)逆者。逆谓不顺于理。背恩忘德。反加违害。世出世间。法皆难逭。

  (下文乃顺列七逆。若审五逆六逆。别取圆尖号数合用之)。

  第一出佛身血(○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一)。佛者。乃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万德庄严。十号具足。无量劫来为众生故。修行所证无上妙法。慈悲喜舍普济含情。而令三界九有同成觉道。四生六趣永绝轮回。是则须弥可倾。大海可竭。法王恩重。穷劫难酬。若不知恩报德顶戴供养。而反加逆害出佛身血。则罪莫可救。是故佛言。出佛身血名为戒障。此逆准诸经律。通云提婆达多以恶心故。掷石害佛。迸其小片伤佛足指。今相好久已潜辉。忏悔仍存旧问。设有瞋恶心生。毁坏一切佛像。及佛舍利宝塔。并诸大乘经典。罪则同科。亦名极恶。

  第二弑父 第三弑母(○五逆中此居第一第二△六逆中此居第二第三)

  弑者。谓以下杀上故。父母者乃子之所天。理当竭力孝顺不违其意。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奉养无方。服劳靡间。聊尽人子之道。少酬生育之恩。岂宜反用恶心瞋心妄加弑害。地藏经云。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弑害。当堕无间地狱。是故佛言。弑父弑母名为戒障。第四弑和尚(五逆六逆中皆无此问)。和尚者。此云力生。谓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藉此师威德而生。即得戒之本师也。且于世间父母。惟生色身。恩尚无穷。况乎出世父母。令生戒体。其恩何极。所以佛制弟子侍和尚法。律甚严详。盖繇和尚之恩。至深至广。应当如律承事。而反加瞋心恶心弑害者。是故佛言。弑和尚名为戒障。第五弑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准律所制。具有五种。皆能轨范后学。纠正修行故。一剃发阿阇黎能令脱俗离尘。厌苦趣于净乐故。二羯磨阿阇黎。能令清净道器。感发戒体故。三教授阿阇黎。能令变化粗浮。威仪整肃故。四依止阿阇黎。能令毗尼通达。善于开遮故(乃至依止一宿者是)。五授经阿阇黎。能令闻熏般若。思修悟入故(乃受受一句经)。此五种阿阇黎。皆有如上恩德。诚出世之良导。真慧命之知识。纵使身心竭力以奉余年。法乳之恩犹未寸报。况反加瞋心恶心而行弑害者。是故佛言。弑阿阇黎名为戒障。

  (于七逆中用此文 若明六逆中第四者。可用向下之文。以事义不同。故别列一科)。

  第四弑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今所问者。非谓受戒之羯磨教授二阿阇黎。亦非受戒后之依止阿阇黎也。谓是汝等初始剃发。及授经二种阿阇黎也。然此二种阿阇黎。能令汝等出情爱之深坑。亲近三宝。闻离欲之妙法。了悟一真。如此恩德。不怀上报。反以瞋心恶心而加弑害者。是故佛言。弑阿阇黎名为戒障。

  第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五)

  羯磨者。谓诸清净比丘。一界依栖。六和水乳。同一布萨。同一羯磨。名转净戒法轮。若随方摄化应缘接物。宣演教观如说修行。名转定慧法轮。斯皆出尘道侣。济世智人。司持三学。为法门之梁栋。化利群生。作苦海之舟航。世间若无僧宝。佛法何以弘通。慧命其谁克绍。繇斯毗尼住而正法久住。故令人天增盛。恶趣消除。设使不知归敬请益。反以恶心瞋心而破坏者。是故佛言。破羯磨转法轮僧。名为戒障。

  第七弑阿罗汉(○五逆中此居第三△六逆中此居第六)

  阿罗汉者。善超诸有。果证无生。说法开万有迷痴。赴缘植众生福慧。能令现前护益。报享当来。不起敬仰难遭之心。反加瞋恶弑害之毒。是故佛言。弑阿罗汉名为戒障。此乃(五六七)逆之名义也(鸣尺一下)。

  所言十恶者。恶即不善。繇众生迷真逐妄。计度识情。触境乖违。动止缠缚。于三业中造十恶罪。集因深厚能招当来苦报故。

  第一杀恶

  杀者。谓自杀。亦教他杀。一切众生。皆以识息暖三为其命根。此三不散。谓之命存。此三若离。谓之命断。若于同类众生中。或因怨仇结恨以行杀。若于异类众生中。或因贪味颐养以行杀。如此伤慈兴害。而故断众生物命者。则非合上圣济生之德。有损自己同体之仁。是故名为第一杀恶。

  第二盗恶

  盗者。谓窃取他人财物。盖人世资生之缘。名为外命。然此财物有居家出家之不同。居家物者。或是父母宗亲。或是檀护相知。及以非亲非识等。凡是他物。属于有主者。俱不得盗取。出家物者。或是佛法物。或是众僧物。佛法物者。谓雕刻香像。绘塑金容。印造藏典。书写经文。其中一切庄严等物是。众僧物者。准南山事钞。类分四种。一常住常住物。谓众僧厨库寺舍。一切花果树木。园林仆畜等。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听分卖。故重言常住常住。二十方常住物。如供僧常食。体通十方。随时受用。唯局木处。三现前僧物。谓僧得施之物。唯施此处现前。不通十方僧故。四十方现前僧物。如亡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轻物。虽十方现前。各有其分。若羯磨分毕。后来绝望。须知三宝财物。皆出信施。彼求当来乐报。故植今世福田。因果一错。业果归身。况复窃取以为己有。是故名为第二盗恶。

  第三淫恶

  淫者。谓淫泆。乃世间最猥媟事。然一切众生轮回生死。此为根本。或于六亲男女。及非亲男女边而行不净。或破他梵行。乃至污僧伽蓝。或侵凌贞洁。玷彼清名。繇斯自堕无间。备婴诸苦。是故名为第三淫恶。

  第四妄语恶

  妄语者。谓构造虚言。欲人取信。然妄语有大小之别。大妄语者。谓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以贪图名利。显异惑众。故成大妄语也。小妄语者。谓不见言见。见言不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以慢习矫诈。轻侮前人。则成小妄语也。如此自欺欺他。谄曲不直。是故名为第四妄语恶。

  第五两舌恶

  两舌者。谓宣传彼此。斗构是非。或因怀隙报私。或因障他胜己。则与两处挑唆。明誉暗害。使其上下乖诤。离间亲缘。怨无控诉。自德全亏。是故名为第五两舌恶。

  第六恶口恶

  恶口者。谓出言粗犷。取辱于人。或因贪欲不遂。或因戏谑生瞋。晦昧纲常。丧失伦理。尊卑不逊。任意毁呰。触他不乐。快畅自心。是故名为第六恶口恶。

  第七绮语恶

  绮语者。谓乖真背理。巧饰言辞。或因矜己才能。随情炫惑。或因坏他名德。逞口鼓簧。令人视听。增其情识。荡其心志。是故名为第七绮语恶。

  第八贪欲恶

  贪欲者。谓适意爱染。念无休息。居家者则以功名富贵。巧计恣求。出家者。则以利养名闻。自甘邪命。于顺情境上取足无期。闻惠济则吝于秋毫。见乐着则黏于胶漆。种种追求。不畏业苦。是故名为第八贪欲恶。

  第九瞋恚恶

  瞋恚者。谓事与心乖。纵恣恶性。或因居家名利财产。求而不遂。起诸恚恨。或于出家四事资缘。难从希望。便发瞋心。经云。菩萨起一瞋心。即开百万种障门。是故名为第九瞋恚恶。

  第十邪见恶

  邪见者。谓愚痴无正慧。知见多偏僻。繇不了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妄计有无常断之见。拨无染净因果。毁灭出世善根。正信灰然。邪心炽盛。如此方天主白莲。无为观指闻香等教。自盲盲人。皆堕坑堑。生则华报王刑。死则果婴地狱。千佛出世不通忏悔。是故名为第十邪见恶。此乃十恶之名义也。

  (若审第一二两种求戒者。不必问下四种根本。直接后文云。善男子等。今既普听我语云云。若审第三四两种求戒者。当问四根本。 鸣尺云)。

  所言四种根本者。汝等或于居家时。曾受优婆塞之五戒。及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或于剃发后。曾受五支净戒。但其中前之杀盗淫及大妄语四种禁戒者。乃是沙弥十戒。比丘具足戒。菩萨三聚大戒之根本。若授受之后。不固守持。随犯一戒。更不得再受十戒具足戒。并菩萨大戒。然此杀盗淫妄之罪。较前十恶中之杀盗淫妄。苦报倍更增剧。以破佛净戒故。(鸣尺云)。

  善男子等。今既普听我语。各各了知。如上诸恶业中随有所犯。向我倾心吐露。纤毫不得覆隐。若少有瑕疵。仍是戒障。譬如洗浣故衣。必要本体洁白。垢腻尽净。方堪受新染色。我今逐一问汝。汝等次第出班。一一实答(鸣尺一下)。

  引礼云。

  诸善男子。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 分班两立。

  (若众多者。令三人一齐发露。少则一人次第发露其为师者勿以久坐生疲。应事忽略。必也诲人不倦。慈教谆谆。其为引礼者。既辅法门。为人加已。亦勿辞劳。众分立竟。先从首班。三人向师一行立定)。

  引礼云。

  善男子。闻磬声作礼三拜(若众多一拜亦可)长跪 合掌汝等三业至诚。随我音声。称。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三称)各称自己法名(称已)。

  师抚尺云。

  善男子。我今先问汝。五逆戒障。次问汝十恶重业(审第一种问此)。六逆戒障。次问汝十恶重业(审第二种问此)。七逆戒障。次问汝十恶重业。及四种根本(审第三四两种问此)。

  (下文总列七逆。若审五逆六逆者。照上圆尖号用之)。

  (○五逆中出佛身血居第五△六逆中出佛身血居第一) 鸣尺云。

  第一汝曾出佛身血否。

  (有则言有。无则言无。傍人不得教答有无。由恐临问不知是以前来一一详细指示。今当自言。不须教答。下皆同此)。

  善男子。当知释迦如来。正法千年已过。像法千年亦过。此乃末法万年时。又过六百余年矣。虽无出佛身血者。然有雕绘铸塑之圣容。及佛舍利之塔庙。大乘实相般若。了义圆顿经文。曾以瞋心恶心而毁坏者。则与此罪同科。汝曾有否(有无如实再答)。

  (○五逆中弑父居第一。弑母居第二△六逆中弑父居第二。弑母居第三)。

  第二汝曾弑父否(如前实答)。

  第三汝曾弑母否(如前实答)。

  (人有三父八母。必是生身者。方名逆罪。余虽非逆。亦并摄在杀恶中问)。

  第四汝曾弑和尚否(如前实答 此问惟七逆所摄。五逆六逆中无)。

  (△六逆中弑阿阇黎居第四)。

  第五汝曾弑阿阇黎否(如前实答)。

  (此中如上所明五种阿阇黎。更有五戒阿阇黎。如于在家时曾受八关斋戒者。则有八戒阿阇黎。随彼曾受何戒。则问何等阿阇黎)。

  (○五逆中破羯磨转法轮僧居第四△六逆中破羯磨转法轮僧居第五)。

  第六汝曾破羯磨转法轮僧否(如前实答)。

  (此一问中。有二种。一谓破僧伦。二谓破羯磨僧。有处云破和合僧。其云和合僧者。乃总摄斯二种。以破则不和。和则不破。今言破者。谓乖背六和之道也。佛言。破和合僧有二。一妄语。二相似语。或羯磨。或行筹。若破僧伦下至九人。一人自称作佛。必要男子方能。界内界外尽可破坏。其所破者。是俗谛僧。局在南阎浮提。犯逆罪偷兰遮不可忏 若破羯磨僧。下至八人。不自称作佛。女人亦能。要在界内别作羯磨布萨。其所破者。亦破第一义谛僧。通三天下。犯非逆罪偷兰遮可忏。然云破僧伦。亦提婆达多事。今无此罪。其破羯磨僧者。容或有之)。

  (○五逆中弑阿罗汉居第三△六逆中弑阿罗汉居第六)。

  第七汝曾弑阿罗汉否(如前实答)。

  此(六五七)逆既无。更有十恶今当问汝(鸣尺一下云)。

  第一汝曾杀害同类中男女等命否(如前实答)。

  汝曾杀害异类中一切畜生物命否(如前实答)。

  (此中审者。若在家时。曾断人命。有干国禁。关系法门等重事者。应须遮之。然此问中必须详究其致。勿忽草草。下盗恶重者以类此。若断畜生命等。但须殷重悔过。不类遮障 若出家已。虽未受戒。然于行杀。必不可为。若断人命。定当遮摈。若断畜生命。令作忏悔 若在家出家。于受戒后有犯此条。则摄四根本中分别轻重。问。杀之轻重。既摄四根本中。此处何繁别审。答。为足成十恶故。为不乱法数故。若总摄四根本中问。则十恶法数既缺。而未受戒者。更置之何问)。

  第二汝曾盗取世俗一切有主物否(有无实答)。

  汝曾盗佛法僧三宝财物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未出家。同党劫盗官民等重物者。此则国法难容。佛律不收。若盗取三宝物者。准善生经七种戒障中。盗现前僧物。亦当遮之 若出家来未受戒时。盗取世俗有主重物。及三宝一切等物者。是不畏王法。不信因果。不怖地狱。非真道器。亦应当遮。 若在家出家。受戒后有此事者。摄后四根本中)。

  第三汝曾于六亲男女。及非亲男女边行淫否(有无实答)。

  汝曾破他梵行。污清净僧伽蓝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未出家时。于父六亲谓伯叔兄弟子孙。母六亲谓姑姨姊妹女孙等边行淫。或破净行比丘尼戒。此二准善生经七种戒障中。于六亲所行淫。污比丘尼。应当遮之 若出家已。虽未受戒。然于此事必不可为。或从亲与非亲边。一切男女行此不净。乃至污僧伽蓝者。亦当遮之 若在家出家。受戒后有此不净事者。摄后四根本中)。

  第四汝曾妄言自称得禅。得定得通否(有无实答)。

  汝剃发后共僧住止。自未受戒。诈称比丘。与众僧一处同布萨。同羯磨。同利养。受人恭敬礼拜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未出家时。妄言悟道。欺诳贤圣。轻视沙门。今虽出家。非真实法器。亦难受戒。理应遮之 若已出家。未沾戒品。诈称比丘。同众布萨羯磨。均享利养。未曾悟道。妄言悟道。若但一次。或可开除。若恒常欺诳一切者。亦遮摈之 若在家出家。受戒后。犯此事者。摄后四根本中)。

  第五汝曾传送是非。挑唆彼此。离间恩爱损他产业。令人愁苦不得安乐否(有无实答)。

  汝剃发后。与众同居。曾斗构两头。令上下不和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在家时。曾作离间斗构等语。有干人命。令彼抱怨终身。负屈无伸者。宜当遮之。若能改往知非。生大惭愧。苦切哀恳。亦可容受 若出家已。无论向彼道俗。作此两舌语。令他不和。有系人命身家者。亦当遮之。必须至诚恳责。去其恶习。更不复作者。方可许受)。

  第六汝曾忤慢一切。毁呰上下。出言粗犷。令人受辱怀恼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无论在家出家时。凡作此恶口语者。当以方便开导。苦切劝勉。令彼知非改过。能恒起慈忍心。更不作恶口业者。方许受戒)。

  第七汝曾虚架言辞。巧用文字。背真逆理。以无德者。庄饰有德。于有德者。贬斥无德。诳惑他人。令彼失于正智。增长邪见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无论在家出家。受戒与未受戒。曾作此等丧德败伦。干系国政。有碍法门者。不得受戒。以护世谛讥诃。保全僧伦尊德故。若能誓不更作。苦心进道者。似可容之受戒)。

  第八汝曾于顺情境上。种种乐着。心无厌舍。但欲己得。不顾损他。毫无惠济。丧失仁慈。乃至不供父母师长上下眷属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凡出家人。必先空诸所有。息灭攀缘。苟或贪得无厌。难满难养。则尘累羁縻。于道悬绝。但今法末。僧多同俗。己业不办。溺于世缘。故先令其惭愧知足。然后持戒可保。且戒乃正顺解脱之本。倘于诸境不能解脱者。而于白业何从。故不可易与之受戒。令洗前心。庶植道种)。

  第九汝曾于违情境上多起忿恚。瞋恼自他。诅咒神明。怨黩天地。骂詈父母师长否(有无实答)。

  (比中审者。凡出家人。必须摄护自心。多修忍度。纵有违情境界。当自折伏。一有逆境现前。便鼓荡瞋火。或诅咒神明。或怨黩天地。乃至骂詈父母师长。俗谛中人。尚犯刑禁出家修道。岂得容此无知瞋恼之事乎。故须鞫问)。

  第十汝曾亲近邪师。从习邪教。宣卷唱偈。观指闻香。谬解谛理。盲引诸人为师为弟。自陷陷人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凡是出家之人。先须明识四谛四果。后依八正道中修行。方能远离邪僻虚伪之法。若邪见不除。净戒难受。设受戒已。恐作破内外道。故于未受戒前。更加审察。若有其人。必用恶辣钳锤。㧞断邪根。令坚正信。然后与之授受。如犹豫两楹。信力不定者。仍须遮之。以保重法门。选释正信。迩来愚邪炽盛。尤宜严审)。

  善男子。七逆十恶既无。四种根本应问。

  (若审第三四两种。方问四根本。如下文所言 若审第一二两种。不必用此。及下文杀盗淫妄四戒。即结云)。

  善男子。上来所问戒障十恶。既无犯者名为净器。作礼而起(引礼令一拜起已出坛。又呼第二班进)。

  第一杀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若断同类命者。名破根本。不容再受。若杀而命不断者。准律治之。不名破根本。若故断异类命者。令作应忏突吉罗悔过。若断而未死。亦突吉罗罪。若心无杀机。倏尔误伤者。作责心突吉罗悔过。后莫更作 若在家时。受菩萨优婆塞六重二十八轻戒者。不论同类非同类。凡起瞋恶之心断彼命者。皆名破根本。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说)。

  第二盗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若盗五钱。名破根本。不容再受。若减五钱。乃至一钱者。令作应忏突吉罗悔过。若盗过五钱。按钱定罪。俱难容忏。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中详明)。

  第三淫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出家五众。全断淫欲。在家二众。惟断邪淫。于己妻妾。复制非时非处。非时者。或在日中。或六斋八王。年三月斋。或自妻娠妊产后等。非处者除大小便道及口中。若见机许开。唯是在家菩萨。出家决无听允。凡七众受戒者。作此不净行。俱名破根本。若无乐心。作不成者。准律治之。不名破根本。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中说)。

  第四妄语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定。得果。天龙鬼神俱来供养等。向前人说时。语言了了。名破根本。若说而不了了。容有开除。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中说)。

  善男子。上来所问戒障十恶。及四种根本既无犯者。名为净器。起立而退。

  引礼云。

  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若众多一拜亦可)。出堂上殿礼佛。候鸣楗椎。同众入堂忏悔回向(彼等作礼去已。复呼云)。

  第二班出众发露忏悔。

  (如是班数若干。次第审毕。鸣楗椎三下。诸求戒者。徐徐入堂。如前分列)。

  引礼云。

  一齐向上排班 闻磬声作礼三拜 长跪 合掌。

  师抚尺云。

  善男子。汝等时间。已于我所各各陈说往愆。当思忏悔堂中。伽蓝地上
三宝光临。万神镇护。五眼圆见。六通共知。倘有余愆未泻。不妨披心露胆向我更说。如浣故衣。虽去垢迹。必须洗而再洗。方堪易受染色。是故我今再问。汝等再答。果无则是真净法器。有则戒品难登(鸣尺一下)汝等各各说罪已竟否(有无实答)。

  (于中或有先忘后忆者。答云未说竟 师鸣尺问云 汝有何事未曾说竟。今当向我直言 准前五逆六逆七逆三科中。应机详审。以定轻重可知 书记所录人名罪事之册。离位至师座前。一问讯呈上。若轻者即座称量开除。若重者呈上和尚。或者应机巧济。遵依大乘方等作法未知)。

  善男子。汝等发露虽竟。但是现生所作所为者。然从无始以来。未识佛时。未闻法时。未遇僧时。受无量之身形。造无量之罪业。识情昏惑不觉不知。唯有诸佛菩萨。彻知彻见。罪恶多少。若轻若重。今向
十方三宝。渴仰翘勤。至心作观。随我音声。重伸忏悔。各称法名(众称名已)。

  师举偈云(众和礼)。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繇无始贪瞋痴  一切罪障皆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一切罪根皆 

  (诸受戒法中。通用此四句偈。忏悔无始罪愆。非是草草举和而已。为师者。当起大悲㧞苦之心。求忏者。必具深信惭愧之念。举此一声。音彻恒沙佛刹。运此一念。形遍诸佛座前。然我身不往。诸佛不来。感应道交。能所俱寂。更愿以此忏悔功德。普与法界一切众生。同消业障。共脱苦沦。如是举和。名普贤愿行真忏悔也)。

 忏悔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上来发露忏悔已竟。各宜静其心虑。办其衣钵。并律中当学经书一一觅请。恭候和尚明晨升座。乞受沙弥十戒。汝等各各能依教奉行否。(答)依教奉行。

  (其间审问。若无重遮者。如常下座。若有干犯重遮者。师当对众语之云)。

  今众中(某某)有犯重遮。此之极重罪障。律中佛制森严。吾所不敢擅专。明晨呈白和尚。会同师僧上座。若堪提拔者。准教应机。和尚自有方便。若不堪提拔者。纵诸佛出世。亦难救济。须发深大惭愧。不可忽为泛常。汝且随众暂退。

  引礼云。

  一齐起立 闻磬声礼谢三拜 分班。

  迎请者送师归寮。

  (送师归寮已。还至羯磨堂中。其新求戒者。普谢诸引礼书记师三拜。以酬佐助作法。成就忏悔之功。引礼统众上殿。教彼通宵礼佛。各禀䖍诚。勿生懈惓)。

  呈罪称量第六

  (若审问中有犯重者。次早诸引礼会同书记。先于各堂查明人数若干。呼至一处。彼等向诸引礼。及书记师一触礼。起立一旁)。

  引礼云。

  昨夜羯磨堂中审问。已将汝等所发露者。登记于册。但此事极重。我今先引汝等往羯磨师寮。乞求垂悯。同诣方丈。呈白和尚。汝等可随我去。

  (发露者。随引礼书记至羯磨寮如常作礼。口自伸请。恳求作法救拔)。

  羯磨师云。

  汝等自陈过。罪可谓知惭愧者。然则善恶繇心。罪福自受。幸汝觉察其非。或可方便救济。又况汝哀求至诚。我今何忍坐视。汝且随我同诣方丈。其诸可否。听凭和尚教命。

  (闻已一拜而起。即随师等同往方丈。引礼安彼有事者立候门外。先通知侍者传白和尚。和尚出方丈升座。羯磨师向上一触礼。次引礼书记同作礼三拜。呈上罪册。和尚展看。即差侍者请诸阇黎。及各堂首领至方丈已。同礼和尚三拜。分列两序。引礼唤外有事者进。至座前如常顶礼。合掌长跪)。

  和尚抚尺云。

  汝等虽发好心。乞求戒法。柰何造作重罪。污秽道器。律制森严。人情难允。若果能具大惭愧。发大道心者。吾今会同知律师僧。遵依大乘方等忏法。格外拔济。按三千诸佛名经中。佛言。若有众生。欲除灭四种禁罪。欲得忏悔五逆十恶。欲得除灭无根谤法极重之罪。当勤礼敬五十三佛名号。及三千诸佛万德洪名。良以诸佛。称三界大师。四生慈父。无苦不救。无乐不与。众生但有一毫之善。佛即垂手拯拔。其礼忏时。必要洗浣身衣。虔备香烛。或一七乃至七七。求见好相。若睹好相。光华瑞现。则知罪灭无疑。仍是清净道器。设若礼忏时中。或心不专一。或仪不虔恭。不信罪福。不怖地狱者。佛慈虽普。应感难交。如月朗中天。浊水不现。莫如之何(鸣尺一下)。汝能如是依教奉行否。(答)能依教奉行。(和尚向两序议云)诸大德。今准方等教法。与彼忏悔可否。(众齐答云 )可尔。(和尚云)既诸大德。同心称量。皆云可尔者。本堂引礼为彼择处安之。便于至诚摄心礼忏。礼忏若竟。再来复白。

  (引礼如常教彼作礼。仍于门旁立定。诸阇黎师向上礼拜已。俟和尚入室。然后各散。引礼将彼各处礼谢。即安顿于某佛像前礼忏。若忏礼竟。先白本堂引礼师。或见好相。或言不见。次引礼方导至羯磨师寮。亦如是白。遂引往各堂礼请大众。俱集方丈。集已将礼忏者。立于门外。候和尚出室升座已。大众作礼三拜。引礼呼彼进。如常顶礼三拜。合掌。长跪。和尚凭众详问。彼礼忏中。曾见好相未。若答曾见者。仍准经中。见相之由。察其可否。若谛实者。即许受戒。若语言相似者。及云不见好相者。和尚盥手焚香。亲书三阄。一云许受。一云再忏。一云不许。和尚统众上殿。将三阄供之佛前。和尚拈香。顶礼默祷云)。

  仰白十方法界。大觉世尊。一切菩萨。今有(某)省(某)郡(某甲)发心。于我比丘(某甲)所。乞受净戒。彼于现身作极恶业(干犯某重遮毁破某禁戒)。我比丘(某甲)不敢故违律制。擅许受戒。曾遵大乘方等。令彼顶礼诸佛洪名。称扬万德圣号。求见好相。彼礼已竟。相好未睹。或恐障深信浮。三业不虔。今向诸佛菩萨前。代为恳祷。惟愿不舍众生。慈悲摄受。令彼道器清净。罪业消除。得禀戒法。如律修行。并具一切毁破禁戒。作诸恶业有情。同入如来毗尼海中。具足断德。圆满法身。今以三阄为准。圣鉴无私。重恳哀怜。乞垂慈摄。

  (和尚如是运想默祷。作礼三拜。次大众亦如是发大悲㧞苦心。默礼三拜。此乃普贤行门法仪。勿作随众之想。大众礼毕两立。引礼呼求忏者进。教令至诚发愿。作观运心。普礼法界常住三宝。三拜。跪下。于佛前随手拈一阄。舒开众见。若拈得许受者。即令同众受戒。若拈得再忏者。仍去如法礼忏。忏竟即与受戒。不须再拈阄矣。若拈得不许者。仍须礼忏。重增苦到。不限期数。必以拈得许受为定。如是一次。二次。乃至数十次。一一如上集众作法。而佛制断不循情。若最初审忏泛常。受后岂能坚守。故今仪中重沓作法。勿厌其繁琐。无非令其师资清净。自他获益。以树末运之光明戒幢。而澄清毗尼法海也)。

  三坛传戒正范卷一
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8 传戒正范


  三坛传戒正范卷二

  金陵宝华山司律沙门 读体 撰

  二坛授比丘戒前请戒忏悔仪

  习仪第一

  决定论云。比丘戒四分义摄。一受具足。二随具足。三护他心具足。四具足守持。而云护他心具足者。谓比丘有一分威仪具足。能护长他人之净信故。令彼欣敬摄归佛法故。为释子者。威仪不具。则动止违防。出入招讥。缁门警训云。世尊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为。必以威仪为主。盖繇大圣洪慈曲已。调御众生。内则轨范僧徒。外则利益檀护。矧今末世。去佛且遥。必也全藉律仪。建立三宝。是故沙弥年满。是丈夫位。而于登坛受具之前。应习仪政礼。

  (若圆具沙弥多。应用签编名。以三人为一坛。一签列三坛。内迁一人为首。统余八人。若进具者少。直以坛次为准。不必编签。于进具前三日。引礼师。令净人洒扫法堂。于中平敷一座。至时鸣楗椎。集诸图具者行列已。二引礼将五人往请教授师。师受请出寮。侍者捧签于后。入堂侍师就座。侍者置签案上)。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一齐向上排班 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师抚尺云。

  诸沙弥。汝等今欲进具入僧宝数。须知具足四义中。有一分威仪具足戒也。威者。谓清严可畏。仪者。谓形仪可轨。良以僧宝尊重。司任非轻。严净毗尼。住持正法。能除饥馑。为人世福田。导化众生。趣涅槃妙果。俾见闻敬仰。己信重增。如马胜雍容行道。感采菽以信乐出家。鹙子安庠乞食。摄外道而反邪归正。古今沙门威仪。摄物利生者固难枚举。大抵三千八万之细行。不出行住坐卧之四仪。其中一一皆有方便。善护他人净信。而克成己躬之道业。故今遵奉和尚慈命。先为汝等习仪三日。次方请戒忏悔。登坛授受。庶使临期。威仪有则。尔等或久参林下。亲近知识。气质谅已变化。举止自合规模。倘有乍入伽蓝未经淘汰者。性情那得消镕。动静必乖绳墨。所以金非煅炼。终是顽矿。玉必琢磨。方成良器。今将汝等诸人名目。编入签次。以便习仪。其所编签号。以三人一坛受具。一签则列三坛。于每签内令一人为首。统余八人。如是九人互相谦恭循礼。出入贯珠。凡诸不谙之仪。威藉众引礼师慈悲善训。勿惮劳辛。儒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况为佛弟子者而不慎欤(鸣尺一下)。汝等能依教奉行否。(众齐答云)依教奉行。(师云)既能依教奉行。可谓如法。和尚复于忏悔堂中。差诸位大德。一位验签师。一位缴签师。一位书记师。(几)位巡视师。其验签者。于发露时。防有白衣外道等。溷入盗听。故请(某)师为汝等照签验明。逐一令进。其缴签者。于发露已。恐有狡佞不肖。窃伺他非。故请(某)师撤缴原签。照名令出。其书记者。于发露中仍恐名罪相同。多于舛错。故请书记(某)师登记名目。不致忽略。其巡视者。繇于忏摩必须严肃。人心或恐易怠。又虞夜静私寝。班坐杂谈。故请(某某)众师检察䇿进。勿致昏散。如上所差诸师。皆有成济佐助之功。汝等应当恭敬作礼。勿得我慢轻心。有辜教诏。

  引礼云。

  诸沙弥一拜起具 分班 左右序立。

  (次第散签毕。迦请者送师归寮。复回散签所。谢众引礼师一拜。引礼复令沙弥。请彼受差诸师至堂。教其普礼三拜。候诸师散去。引礼率诸沙弥。各归本堂。引礼即将圆具坛榜张贴示论。使其人各知其受具坛数。不致紊乱戒次之先后也)。

  请戒开导第二

  萨婆多律论云。若发微品心。受微品戒。若发中品心。受中品戒。若发上品心。受上品戒。故知戒体本一。而无优劣。繇心缘感。遂有差殊。若待登坛作法方教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者。彼等茫无所知。不识何等是上品心也。譬如空雷发于奇峰之巅。甘雨绝于流金之地。则难觉解。了无纳受。是以今于未受之前。先启和尚。预为开导。使其临坛猛惺。上品心生。体具周圆。孰非胜戒。

  (于请戒晨朝。先净法堂。敷设法座。至时鸣椎。集彼求具沙弥。班中前四签首。往请众引礼师至堂已。诸沙弥向众引礼师三拜。起立。为首者合掌白云)。

  我沙弥(某甲)等。一介愚顽。那识律诠轨范。仗师良导。少知僧行威仪。渐熏乐欲心生。更冀禀持念切。故今仍恳诸师。再为启白和尚。

  (如是白已。叉手问讯)。

  引礼云。

  诸沙弥。观汝等进具之意最真。而恳求之语至切。信力如是。所愿必成。众中为首者出班九人。一人执香。随我同往方丈礼请和尚。其余立定。整肃威仪。俟聆教诲。

  (到方丈如常作礼。和尚受请至堂升座。迎请者各归本班。四引礼向座展大具三拜。长跪合掌。先代通白)。

  仰白和尚。大慈忍听。彼沙弥(某甲)等。威仪略谙。求具志殷。希入僧伦。欲跻圣域。故今先诣座前。顶礼启白。惟愿和尚智鉴。称量可否。如或机堪拔济。少赐矜怜。预为开导。

  (如是白已。三拜。起具。分立左右。呼云)。

  上香 复立 诸沙弥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所有乞戒言辞。汝当自白(为首者朗白云)。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道难遇。戒法难受。我(某甲)等幸逢大和尚树光明幢。张净梵网。接引凡流。摄归僧宝。愿锡我(某甲)等具足大戒。如律行持。成道利生。用酬恩德。

  (白已。诸沙弥齐一叩首。合掌诫谛跪听)。

  和尚抚尺云。

  夫采如意珠而入海。从浅至深。禀具足戒而登坛。繇小进大。戒宝非逾跨可求。佛制必相应方授。未有不历沙弥行业。而直趋大僧名位者也。今尔诸人。既已守持息慈学处。复能求受比丘律仪。则阶级无越。理合增修。况乎请恳殷诚。吾岂吝而不授。但此具足大戒尊重。所任靡轻。是正法久住之根源。僧伽蕃衍之命脉。非具足则僧伦无以崇立。非僧宝则佛法何以弘通。故于天人魔梵外道婆罗门众中。比丘僧最为第一。所以欲圆具戒。非处莫托。必依白二羯磨结界之地。故律云。非羯磨地。不得在内受欲行僧事。处既如法。于中建坛。十师数必满足。遴请如法精严。故律论云。和尚二阿阇黎并须如法。七僧为证皆清净明晓。若无和尚。若十僧不满。皆不成就故。师虽如是。又要汝等身无难遮。故律云。身相不具。百遮等人。及自破净行。污他梵行。皆不得受具。道器虽具。正为汝等秉宣。白四圣教发体之时。仍须文句不得增减差脱。作白羯磨咸钦律检。斯可不堕非法。纵然外缘俱成。而汝等乞戒之心复有三品。所谓上中下也。随其所发之心。则随感上中下品之戒。然以具足戒之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与前沙弥受持者。百倍千倍不能比喻。苟不识知如是深义。虽云登坛授受。受已还同未受。似僧非是真僧。与众共住。名曰哑羊比丘。同僧法事。呼为摩和罗辈。若欲绍隆三宝。利益群生。斯之功德。何繇可克。故我今于未登坛前。开导明了。令汝等正受戒时。领解不昧。所言上品心。受上品戒者。即汝等来朝坛上。能发坚固信力。普于法界一切有情无情境上。起广大慈护之心。除不善损害之念。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于中不怖不退。志愿坚深。此则谓之发上品心。受上品戒。诚所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能住正法。建立僧伦。若纵有慈护心而护之不普。亦缘法界境而缘之不周。于度生边。似有怖退。志愿未能深坚者。谓之中下品心。此心狭劣非胜。所获之戒。但是中下品尔。此戒仅可自利。止宿草庵。既缺利他。佛种奚绍。是以今欲汝等发上品心。受上品戒。而不欲汝等起卑劣心。受中下品戒也。所言戒法者。即世尊成道十二年中。观有漏因缘事起。而为诸无事比丘禁防三毒。调伏七支。金口所制二百五十净戒。一百八十四种羯磨。乃至三千八万无量律仪是也。所言戒体者。即是来朝于十师座前。正秉羯磨时。尔等发上品心之思业力用。运想法界。遍缘一切尘境。而境从心现。然所现之境。非有表色。即是法界一切尘境之体。亦即得戒之因。若未缘想领受已前。此尘境体于汝无系。但一发心缘想领受已后。此法界尘境体。恒依汝等自心。念念不忘。时时守护。是以戒为能依。心是所依。心法和合。名为戒体。如药丸喻可以例知。所言戒行者。即依本所受之戒体。于日用处或读诵。或安禅。或熏礼忏法。或修持净业。乃至着衣受食等。皆不违越毗尼。所以一切行。尽名戒行。非谓一切行外而别有戒行。出世行业。悉以净戒而为本也。所言戒相者。即佛所制二百五十具戒。一百八十四种羯磨。于一一戒相中。所明轻重开遮。于一一羯磨内。所摄成坏两缘。此即法相也。于日用四仪间。常所行时事。及非时事。此即行相也。其法因事制。事依法成。若一切善业等事如法。当行而不行。此名之止犯。若当行而即行。此名之作持。若一切恶业等事非法。不当行而行。此名之作犯。若不当行而不行。此名之止持。若罔知止犯作持。止持作犯。则开遮全晦。成坏茫然。是故律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学。五夏以后。方可听教参禅。盖为令其识相护体。冀生定慧。出世道业方有所据。汝等若能如是信解。如是受持。庶合圣德。真是出家持法之子。故首棱严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汝等能依教奉行否。(答云)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者。今夜当请羯磨阿阇黎。先审汝等沙弥十支禁戒。若守持无染。可谓真净道器。少有违犯。仍是杂秽身心。必须苦切痛诃。依律忏悔。更有十三重难。十六轻遮。于临坛时。方差教授师屏处别问。至秉羯磨。对众复再严诘。我今令众引礼大德。将汝等往诣二师寮。白知启请受具开导等情。俟作法审忏中。若果无犯重。不毁根本者。方可集会同界大僧。于彼众中恭请十师登坛。为尔诸人授大比丘戒。众引礼大德。如我所语。即当奉行。(众引礼。曲躬合掌齐答云)如和尚所命。

  (四引礼转身向上。展具三拜。仍分列左右。呼云)。

  诸沙弥一齐起立 闻磬声礼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请者送和尚归方丈。

  (如常礼送和尚归方丈已。复回法堂。众沙弥同谢众引礼师三拜。起分两立)。

  通白二师第三

  欲授具足大戒。必须三师水乳。一界六和。律法相应。乃可授受。今诸沙弥虽请和尚开导。而忏悔教诫。任在二师。故复令其礼拜通知。

  (其通白二师即在请戒竟。引礼命沙弥撒去法座仍序班次而立。一引礼将二沙弥。先请羯磨师至堂。引礼向师一触礼起立。呼诸沙弥展具作礼三拜。长跪合掌。引礼叉手代众白云)。

  彼沙弥(某甲)等。时间申请和尚禀受具戒。已蒙慈允。预为开导。但未知其勤䇿本戒。持犯若何。故和尚差我(某甲)等率诸沙弥。先为通白羯磨阿阇黎师。于今夜分。敷座恭请。惟冀临堂。如律作法。慈愍故。

  (引礼白已。呼沙弥等一叩首)。

  羯磨师云。

  善哉沙弥。可尔为汝等临堂作法。人各静其心虑。忖其持犯。至时集候。如实忏悔。(众答云)依教奉行。

  (引礼呼沙弥等。三拜起具。先请者仍送师归寮。复引二沙弥往请教授师至堂。如上作礼长跪合掌。引礼代众白云)。

  彼沙弥(某甲)等。适间顶礼和尚启请进具。幸蒙垂怜。如律开导。已令请羯磨师今夜忏悔。仍恐威仪缺略。不应法缘。故复差我(某甲)等统诸沙弥。通白教授阿阇黎师。伏祈重警未谙。再锡慈音。慈愍故。

  (引礼白已。沙弥等一叩首)。

  教授师云。

  善哉沙弥。如彼代言。深可庆幸。更希教诫威仪。谅已演习如法。其大比丘随律轨则。待近圆后。方可一一教诫。(众答云)依教奉行。

  (如前礼送师归寮。复回法堂普谢众引礼师。次第各还本堂)。

  教衣钵第四

  初坛受沙弥戒。先验衣钵者。恐间有缺少借贷。或干非法等类。必令更换再备。今则将登宝坛。因进具戒。诸凡行持。莫不同乎大僧。若衣钵名相。事义不知所繇。则用处皆错。时时犯非。是以教授师。应先指示。俾其一一通晓。于登坛日往屏所问难间。但略言道具。以免稽留。

  (于通白二师已。少顷复令净人。往法堂鸣楗椎。引礼师令进具沙弥。各各身着七衣。捧持五大二衣。挂钵𢹂具。次第入堂。序列班次。将所持衣置于案上。如常仪请教授师至堂已)。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诸沙弥向上排班 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彼沙弥(某甲)等。将欲登坛。禀受具足。所有衣钵事义。若不知其制起源繇。恐难受持合辙。故今礼请教授阿阇黎师。指示分明。令彼等如律奉行。庶符圣意。

  (引礼白已。沙弥等一叩首。合掌跪听)。

  教授师云(此出古戒坛文)。

  夫三衣裁制。即如来金口亲宣。一钵受持乃释子资身贵器。坏色则迥超俗服。应量则有异常伦。服之者忍辱倍增。持之者功德具足。价重七珍之宝。难可测量。功高万仞之岗。岂能仰望。百千万亿人天。咸皆稽首。九十六种外道。悉不知名。惟有吾佛出世。示此未曾有法。俾见闻者。利益无涯。受持者。身心俱净。若欲知其三衣之纵广。一钵之大小。非开示莫能明义。不解说安可知源。今则将授大戒。先示汝等衣钵名相。汝当知之(鸣尺一下)。汝等袱中。各有五条衣。梵语安陀会。此云作务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当着此衣。汝等身上所披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此云入众衣。亦云上着衣。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安居自恣。乃至一切集僧办事。当着此衣。汝等袱中各有大衣。梵语僧伽黎。此云杂碎衣。谓剪碎缝成。条相多故。凡入王宫。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半月布萨。降伏外道之时。当着此衣。然此大衣多种不同。谓上中下各有三品。所言下三品大衣者。谓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此三品衣。皆两长一短。割截衣持。所言中三品大衣者。谓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此三品大衣。皆三长一短。割截衣持。所言上三品大衣者。谓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此三品大衣。皆四长一短。割截衣持。此之三衣者。名福田衣。僧祇律云。佛在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语阿难言。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制作衣相。增辉记云。田畦贮水。生长禾苗。以养形命。衣相福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养以法身之慧命也。释其名者。服上谓之曰衣。衣者依也。故衣以蔽寒暑也。经律皆名袈裟。真谛杂记云。袈裟。外国都邑。名含多义。或名离尘服。断六尘故。或名消瘦服。割烦恼故。或名莲华服。离染着故。或名闲色服。如法色故。今所谓坏色衣也。此衣必为三者。何也。表三业清净故。以五条断贪。身业也。七条断瞋。口业也。大衣断痴。意业也。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也。用青黑木兰三色者。表法报化三身也。体则用熟苎麻布。不得用绫罗纱绢之物。表慈悲也。汝等各有坐具一方。所言坐具者。梵语尼师坛。此云随坐衣。又云敷具。又云衬足衣。即如塔之有基。汝今受戒之身。即五分法身之塔也。良繇五分法身因戒生故。汝等各有一钵。所言钵者。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皆如法故。体则铁瓦二物。色则用麻子杏仁捣碎。涂其内外。以竹烟熏治。作鸠鸽孔雀色。所以熏者何。为夏天盛物不馊。不染垢腻。有此功德。故当熏治。量则上钵斗半。下钵五升。中钵可知。此乃姬周斗也。若准唐斗。上钵一斗。下钵五升。中钵七升半也。此衣此钵。是汝受戒之正缘。资身之急务。要须自己置办。若借若无。并名非法。准律明条皆不得戒。一生虚受信施。将来坠堕三涂。常劫轮回无有解脱。汝等搭衣之时。净身口意至心顶戴。默诵咒偈。次展披搭。若受食赴斋之时。端身趺坐。开巾展钵。诵偈安庠。盛物之后。左手持钵。右手扶缘。直身正念。供养三宝。至诚作观。取次下匙。祖家不云。五观无违。三匙有节。如上教示如法受用。若不遵行。罪贻于后。所有受持衣钵轨则。候临坛曰吾往屏处问难时。准根本律部。方乃教持。汝等自今已后。凡欲制造衣钵。应须请问明师如法裁造。无恣自心。有违圣制。若衣成已。必请一知律师僧。依法加持。信受披搭。功不唐捐。必获胜益。是名末世僧宝真正比丘。汝等能依教奉行否。(答云)依教奉行。

  引礼云。

  诸沙弥一齐起立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请者送师归寮。

  (送师已。回至作法所。谢诸引礼师毕。各各持己衣钵除还本堂)。

  审戒忏悔第五

  沙弥进具时。所问十三重难。十六轻遮。必在十师临坛。和僧作法。方差教授师往屏处详问。次复召入僧中羯磨师凭众再审。事办一朝。法无隔宿。如此两番详诘。诸律文同。一往受具者。皆于隔宿请师预问。既不待羯磨所差。又非是正授具曰。嗟夫。深违佛敕。遗误迨斯。今准南山古仪。原遵佛制。唯于隔宿审诘沙弥十戒。次曰登坛。方差问二十九种轻重难遮。愿诸弘戒者。剪革沿式。以奉圣规。是所幸也。

  (此番作法。更当整肃。良以具足大戒尊严。而僧伽之数难入。且今去佛时遥。法多情弊。若不藉以殊胜外缘。曷能发彼上品因心。是以即于请戒后日分。引礼师先令净人。或沙弥。洒扫法堂。中敷一座。供列香花。庄饰幡盖。于正座屏后。设书记师位。堂左颊门外。设验签师位。堂右颊门外。设缴签师位。处处灯悬。光逾白昼。在在香爇。篆蔼祥云。供设既备。即鸣楗椎集诸求具沙弥。照签班次排列。引礼将五人往请羯磨师。执香者在前。至寮作礼。请师至堂。礼佛就座。拈香举赞毕)。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迎请者先出班。闻磬声作礼三拜 归班。

  (受差验缴二师出众。向座一触礼起立。座上师其出位答礼。自宜相谅)。

  羯磨师云。

  幢树毗尼。唯在匡扶正法。堂开忏悔。用资佐助诸缘。今诸沙弥欲求进具。理合露忏。防有白衣等溷入盗听。故请二师详查出入。彼若如法清净。我等作办方成。但恐坐久疲劳。愿生欢喜。(叉手答事)如命。

  (验缴二师向上叉手问讯两分左右。各诣颊门就位而坐。次书记师出众。向上一触礼而立)。

  羯磨师云。

  勤䇿近圆。当净身意。干犯则律不许容。无染则戒方可受。今夜班多人众。事或雷同。故请大德注明人事。不致差误。以便呈简和尚。愿勿厌其烦琐。(叉手答云)如命。

  (答已。向上叉手问讯。却后就本位众巡视大德。向座一触礼起立)。

  羯磨师云。

  律制森严。人心易怠。须假胜缘。克成善业。今诸沙弥于发露时。或恐昏散。忘误忏摩。故请众大德检巡察视。整肃忏仪。令彼三业翘勤。一心无怠。可谓曲己成人。幸勿辞劳。(众齐叉手答云)如命。

  (答已。向上叉手问讯而出。各备提灯。严肃清察)。

  引礼云。

  诸沙弥。汝等各各至诚。随我音声。朗诵大悲神咒。仗此密言威神力故。净洁法筵。远诸魔障(齐声朗诵三遍已。举)。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引礼云。

  诸沙弥等一齐向上排班 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夫七众以比丘为首。三聚以具戒为尊。须求净器。受彼醍醐。合选良材斫成梁栋。运斤在于大匠。陶冶不越轮绳。今为汝等恭请(某某)律师。作审戒忏悔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弥(某甲)等。今请大德为审戒忏悔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审戒忏悔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如实忏悔。慈愍故(三请三礼)。

  羯磨抚尺云。

  夫戒净而定慧生。乃佛祖修证之道本。惑起而贪爱具。是有情轮回之苦因。斯惟智者觉照。愚者迷沦。汝等既能厌苦舍家。受持沙弥十戒。复欲增进勤修。愿入比丘僧伦。如是则何患定慧不生。而轮回不息。但虑汝等本所受持禁戒之中。或性重条章有毁。或息慈名德有亏。纵欲近圆。恐无所获。萨婆多论云。若破沙弥十戒中重者。若受具戒及禅无漏戒。若欲胜进。一切不得。良以沙弥戒是比丘戒之原基也。譬如树根充润。花果敷实。亦如地址坚牢。楼阁任兴。未有无根企果。而无址架阁者。是故我今于请戒开导之次。钦遵律制。逐一问汝。汝等随其所问。逐一实答。不得以有言无。以重说轻。倘有一念覆讳。岂但内欺于心。外欺于师。抑且欺诳十方诸佛菩萨。诸天善神。而旧罪不除。新殃更积。如是则恶道不怖。惭愧不生。诚为可怜愍者。是故汝等人人信力决定。生大怖畏。生大惭愧。思恶道苦。发菩提心。倾诚发露。真切忏悔。矿砂净尽。方是精金。瑕疵少存。尤非良璧(鸣尺一下)。汝等能如是忏悔否。(众答)依教奉行。

  引礼云。

  诸沙弥一齐起立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汝等为首者。统众集候。待呼召时。九人次第从左颊门至验签师所。逐一照名而进。到师座前发露竟。九人次第从右颊门至缴签师所。逐一依次而出。今留第一班在堂。余者暂出。(众出已复呼云)。

  第一班近前。向上排班(堂宽一行列定。堂窄前后两班)。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作观运心。齐称。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三称已)各称自己法名(称毕)。

  师抚尺云。

  诸沙弥。我今详问汝等本所受持十支戒相者。正是浣汝身心。蠲除不净。遴选道器。摄入僧伦。应须各解我语。确实而答(鸣尺一下)。

  第一不杀生戒者。凡物有命不得故杀。若自杀。若教他杀。若坑陷杀。若倚发杀。若推堕杀。若咒术杀。若毒药杀。若劝他杀。若先知彼人意欲自死。故安杀具令死。若令恶兽毒蛇杀。乃至堕胎破卵。焚山决渎。皆名曰杀。汝等于此戒中曾有犯否。(若犯即实答犯某杀。傍人不得教答无也。盖犯戒由于自心。忏悔必须自言。若是傍人教之。斯皆得越毗尼罪。下之九戒亦如是。若真正无犯。方可答云)无。

  是中犯者。准律判定。以明轻重罪相。若杀人类者犯重。是性戒。破根本。失沙弥戒。名灭摈突吉罗。不通忏悔。不得与余清净沙弥同宿。同事。不得如余清净沙弥。与诸比丘二宿三宿。

  若杀天龙鬼神。能变形解语者。犯中罪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 若杀畜生。不能变形解语者。犯下罪许容悔。亦名应忏突吉罗 若杀人类不死者。犯中方便罪 若杀天龙乃至畜类不死者。犯下方便罪 若助他令杀人。若天等畜类死不死。皆同上本罪轻重 若见杀不起慈心。反赞美随喜者。犯方便中罪。许容悔。

  比丘五篇六聚罪名。沙弥不得预知。所以言中下罪。又言中下方便。其实总摄一应忏突吉罗。而云中下者。由犯戒之心有炽盛烦恼。有软烦恼不同。是以随分中下。于下九戒事义亦然。

  若弑父母圣人。犯逆罪。堕阿鼻地狱。更重于上。杀虽是一。事不同科。如初坛审弑父母。及杀恶中所明。

  第二盗戒者。凡是有主物。不得盗心故取。若自取。若教他取。若受教代他往取。若咒术取。若因寄取。若与已更夺取。若贷借不还。乃至偷税冒渡等。皆名曰盗。汝等于此戒。曾有犯否。(若犯某盗。即实答言犯某盗。若果无犯者。方答云)无。

  是中犯者。不论新故贵贱之物。若盗取直五钱。犯重是性戒。破根本。失沙弥戒。名灭摈突吉罗罪。不通忏悔。不得与余沙弥同宿同事。不得如余沙弥。与诸比丘二宿三宿(五钱者。准此方钱算。是八十文。以银数算之即八分也)。若盗减五钱。自四钱以下。犯中罪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盗五钱以上。不满十钱者。仍总是一重罪。若满十钱。即犯二重罪。若盗直多多五钱。按钱所犯。亦多多重罪 若盗三宝物者。计直多少。定罪轻重。与此同科。

  然重罪言多多者。是佛真实语。怜愍持戒七众弟子。令勿毁犯。示其地狱苦报。倍更转增。难脱离故。

  第三淫戒者。若与人男人女作不净行。或己淫他。或他淫己。乃至共畜生者。皆名曰淫。汝等于此戒中。曾有犯否。(若犯某淫。即实答犯某淫。若无答云)无。

  是中犯者。凡有淫欲心。和合作事竟。皆犯重。是性戒。破根本。失沙弥戒。名灭摈突吉罗罪。不通忏悔。不得与余沙弥同宿。同事。不得如余沙弥。与诸比丘二宿三宿。

  若有淫欲心。未和合而即止。犯中罪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以淫欲心。与女人身相触。与女人屏处坐。屏处语。皆犯中罪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第四妄语戒者。若未曾悟道。妄言已悟。若未得禅得定。妄言已得。若未证四果。妄言已证。乃至妄言天龙神鬼等来。如此虚而不实。诳惑世人。皆名大妄语。汝等于此戒中。曾有犯否。(若曾向人说某妄语。即当实答曾犯某妄语。若果无者。方答云)无。

  更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皆名曰小妄语。汝等于此戒中。曾有犯否。(若犯某妄语。即实答犯某妄语。若无答云)无。

  是中犯者。若是大妄语。向前人说。彼解语了了犯重。是性戒。破根本。失沙弥戒。名灭摈突吉罗罪。不通忏悔。不得与余沙弥同宿同事。不得如余沙弥。与诸比丘二宿三宿。

  若本意是说大妄语。或说不明了。前人不领解。或正说时即中止。并犯中罪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小妄语。说而不了了。令作责心突吉罗悔除。后莫更为(以上四戒。乃一切戒之根本也)。

  第五不饮酒戒。凡一切能醉人者。一滴不可入口。汝等于此中。曾有犯否。(若有犯。即实答犯。若无答云)无。

  是中犯者。若五谷及花果等。已作成酒者。乃至酒曲酒糟。但有酒香。酒味。作酒想。入口下咽能醉。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患重病。医必用酒煮药而治者。当先白师。师允方服。要无酒香。酒味。入唇不作酒想可尔。若重即断则不犯。如若因病时以酒煮药。病差复饮用者。仍犯本罪。

  第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戒。汝等于此中曾有犯否。(若犯某事。即实答犯某事。若果无犯答云)无。

  是中犯者。若此土用缯绒珍宝。制饰巾冠者。类乎西域着花鬘也。若此土用香熏衣帐。及密佩香囊者。亦类西域以香涂身也。按律藏中。佛有随国风之说。非无据也。故知国风服用之事虽殊。而喜好玩饰之心是一。若有作如此事者。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第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戒。汝等于此中。曾有犯否。(若犯某事。即实答犯某事。若果无答云)无。

  是中犯者。若唱曲讴吟。名之为歌。若掉臂踯足。名之为舞。若吹箫弹琴。双陆围棋。掷骰博钱。投壶射箭。乃至驰马拭剑等。皆名倡伎。若自作。若见闻喜乐。故意往观味听者。一一俱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第八不坐高广大床戒。汝等于中。曾有犯否。(若有答有犯。若无者答云)无(今世末法。处处僧床皆非应量。而为师者。临时问至此。当深生惭愧。必也知违佛制。庶几可尔。不然则儿戏毗尼。故为故问矣)。

  是中犯者。律制僧床。但许足高一尺六寸(若以周尺言之。一尺止今匠尺八寸。一尺六寸。准匠尺有一尺二寸八分)。坐时令足不挂空。若过此量。名之为高。广者。恣纵转卧。既高且广。故名大床。用者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得已成者。截足应量不犯。

  第九不非时食戒。汝等于中。曾有犯否。(若有犯答有犯。若无犯者答云)无。

  是中犯者。以时为制。时者。从东方明相始出乃至日午正中。非时者。从日稍侧。乃至次日明相未出。若于非时食啖一切有形之物。皆名破斋。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病饥者。许取一切谷豆麦煎不破皮滤汁。非时得饮。乃至种种浆。以水作净已可用。

  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戒。汝等于中。曾有犯否。(若犯某。即实答犯某事。果若无答云)无。

  是中犯者。生。谓生而质具。如金。银。珠。玉。珊瑚。玛瑙。水晶。砗磲。琉璃。琥珀。玻璃。玳瑁。文犀。象牙。一切奇珍之物是也。像。谓造作成像。若钱钞。一切金银七宝造作之器。而成种种形状之类是也。斯皆长人贪心。有违高尚之志。故佛不听捉持。若捉持如是者。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为三宝。及师长父母掌举。不作己物想者。则不犯。

  (如是九人。一一详审已。于中若有犯四根本性重戒者。书记注笔登册。次日呈白和尚。若有犯后六种轻戒者。羯磨师即座如律称量。教令忏悔)。

  引礼云。

  顶礼一拜而起 第一签从右边下。至缴签师所。逐一依次出堂(待第一签九人转下从右已去○复呼云)。

  第二签左边上。至验签师所。逐一照名进堂。

  (如是班次多少。一一呼应。乃至末后一签。不须出堂。但起立于右。即鸣椎集先发露者。各随班次入堂。两序而立。其奉差验缴及巡视等出众。向座一齐叉手问讯。验签者白云)。

  我(某甲)等。奉和尚差事已毕。班次不减。出进如法。巡视密严。动止安庠。无有犯威仪者。

  羯磨师云。

  佐助有功。夜深神惓。各请安息。

  (诸位作辞而退。各还本所。书记出众。呈册于座。向上义手问讯白云)。

  我(某甲)奉和尚差委。登记所问罪相。今诸沙弥根本无犯。悉皆清净。白羯磨师。转白和尚。

  此中若犯四重者。此文改云 今诸沙弥发露中。唯某甲有犯律章。余悉清净。白羯磨师。转白和尚。

  (羯磨师。如前慰劳已。书记复再义手问讯。辞退出堂归寮)。

  引礼云。

  诸沙弥一齐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师抚尺云。

  诸沙弥。我今遵律已详问汝等。汝等各各解我语言。一一答竟。谅无余蕴。庶几身器清净。可尔登坛得圆具戒。然于登坛之日。屏处及与僧中。仍问汝等四重根本。汝等亦如今夜在我座前。谛实而答。此时更为汝等。拈香恳祷。

  诸佛加庇。众圣证明。愿多生所积之愆尤。从今殄灭。无始未行之善业。自此勤修。汝今众人各各观想十方诸佛。随我言音。至诚忏悔。各称法名(称已。师起立拈香毕。复坐义手。至诚作梵举云)。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繇无始贪瞋痴  一切罪障皆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一切罪根皆 

 忏悔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引礼云。

  诸沙弥一齐起立 闻磬声礼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引礼导为首沙弥。如常礼送师归寮。仍回法堂。教众沙弥普同上殿。各秉䖍恭。彻夜礼佛。其诸沙弥谢引礼师毕。即至大殿。然烛焚香。三业至诚。能所皆空。如实顶礼)。

  以上沙弥犯重者。毗尼制教。不通忏悔。若观彼沙弥。虽已破重。而有真实惭愧。革过从新者。可依大乘方便救㧞。令其深怖地狱。永息世缘。择处结坛。哀切苦到。或一七。二七。求见好相。罪方得殄。如其不见。或积岁月。必以见相为期。戒方许受。为恐因缘难阻。不能如法建坛。纵能建坛。倘若好相不现。则后悔难追。莫若慎之于始。惓惓守持为善也。

  三坛传戒正范卷二
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8 传戒正范


  三坛传戒正范卷三

  金陵宝华山司律沙门 读体 撰

  三坛进菩萨戒前请戒忏悔仪

  通启二师第一

  按菩萨戒羯磨经云。若诸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哩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令其听受。以慧观察。自所意乐堪能。思择受菩萨戒。非为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准经所明。故知凡受菩萨戒。先当请戒开示。次则审忏问难。如法授受。匪藉引导。则发请无繇。是以先须通白辅化二师。然后启请和尚。

  (其请戒开导之法。须在正授戒前二三日。于午后令净人洒扫法堂。中敷高座。若无净人。新比丘亦得。至时鸣椎集众。然此中集者。非但局于比丘。凡欲求菩萨戒之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应同集。若众多。应以十比丘往请引礼师。若少四人。乃至极少惟几比丘者。即可同往。到已一触礼。延至法堂中。普同作礼三拜起立。一为首者合掌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今欲进求菩萨大戒。于诸仪则。罔谙规绳。复恳诸师。幸为示导。

  引礼云。

  汝等比丘(若有后六众人在内。随类加之)既能增心增戒。利己利人。法门炽盛。功德难思。我今先将汝等通白二师。乞请同诣方丈。

  (答已。同一触礼。起分两立。于时二引礼各将二比丘。分请二师。请至法堂已。引礼呼众如常作礼三拜。长跪合掌。二引礼向二师一触礼起立叉手。代众白云)。

  彼比丘(某甲)等(后六众随有加之)。今欲乞圆菩萨大戒。故先通白二阿阇黎师。惟愿勿吝利物之婆心。勖成新学之上志。欣移法趾。同诣方丈。启请和尚临堂。曲垂开示。令彼众等闻解受持。不昧正修。慈愍故(白已。呼众作礼一拜)。

  阇黎师云。

  诸比丘等(有后六众随加之)汝今意欲启请和尚。求圆菩萨妙善戒法者。可谓真佛弟子。是名大道心人。少间和尚若慈允临堂。开导之时。汝等各各谛听思惟。可能堪受此戒。良以菩萨誓愿深广。行门无量。非同比丘向所修持。倘有纤毫怯怖。机器卑劣。大戒难圆。所谓假使铁轮顶上旋。终不退失菩提心。如是行愿坚固。方名受持菩萨戒者。故我二师先为告谕。汝等人人各怀恭谨。同往方丈。迎请和尚。

  (引礼呼众作礼三拜。起分左右。其为首者。随二师诣方丈。余者立定)。

  请戒开导第二

  (请和尚时。可令九人。一人执香前行。次引礼鸣磬。次二师余众末行。至方丈礼仪如常。和尚临堂升座。先二师礼毕归位。引礼向上展大具三拜。长跪。合掌白云)。

  仰白和尚。大慈忍听彼比丘(某甲)等(有余众随加之)。今欲求圆菩萨净戒。故先恭诣座前。顶礼启白。愿开甘露解脱法门。传授金刚光明宝戒。不舍慈悲。幸垂䇿导(白已三拜起具复位。呼云)。

  上香 复位 诸比丘等(如上加名)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阇黎师云。

  诸比丘等。所有乞戒言辞。为首者代众至诚作白(首者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久已毁形离俗。每怀进道无门。幸值大和尚戒德山高。毗尼海湛。繇是得以登坛禀具。始预僧伦。更欲息虑投诚。重增大戒。故今顶礼座前。悃愊伸请惟愿鉴精䖍于一念。降悲愍于群机。均赐菩萨妙善净戒。令(某甲)等修学大乘。契悟心地。即以四弘化导之功。用酬施戒法乳之德。下情不胜恳祷之至(白已。引礼呼众顶礼一拜。合掌长跪。一心谛听)。

  和尚抚尺云。

  诸比丘等(若有余众随类加之)。汝今恳切至诚。乞求菩萨妙善戒法者。先须以三种决定深固大信。发无上菩提心而求之。若信不决定。则不能断除疑网。心不深固。则不能勇猛勤修。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安住大乘。如山如海。不动不摇者。皆繇具此一信永信之力也。何等为三。一者。决定深信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故今勤修胜行。誓成觉道。愿度众生。咸登佛果。故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二者。决定深信波罗提木叉戒。是菩提涅槃修证之本因。若无戒为本修因。如蒸砂作饭。纵经尘劫终不能成。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涅槃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三者。决定深信一切诸佛法报化身。清净光明。无边相好。皆依持戒而得庄严成就。故萨遮尼乾子经云。如来功德身。以戒而为本。故知上求佛果克备二严。下化众生圆满万行。有戒则修证不虚。无戒则徒劳何益。汝等若具此三种信力者。方可感求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为得戒本师和尚。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现在一切诸佛为尊证师。十方一切菩萨为同学侣。吾虽受请升座。但是汝等教诫法师。名曰秉戒和尚。谓秉宣佛制。教诫后学故。若于来朝入坛正受戒时。汝等人人皆要专注一境。顿息诸缘。此身虽在师前。而心必观想诸佛海会。须知菩萨净戒。非浅浮之信。散乱之心而可纳受。故经云。三白受戒羯磨毕竟。从此无间。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诸佛诸大菩萨前。法尔相现。繇此表示。如是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尔时诸佛菩萨睹是菩萨法尔之相。知某世界。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所受净戒。一切于此受戒菩萨如子如弟。生亲善意。眷念怜愍。繇诸佛菩萨眷念怜愍。令是菩萨希求善法。倍复增长。无有退减。如是菩萨所受净戒。于余所受净戒最胜无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普能灭除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一切别解脱律仪。计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受此戒已。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繇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得。准斯经文。则知受持比丘戒名曰僧戒。当在僧中礼请十师。白四羯磨而得。但尽今生形寿。受持菩萨戒名曰佛戒。应于师前启白诸佛。三番羯磨而得。直至果觉后身。所以释迦世尊。文殊弥勒。为菩萨戒之三师。诸佛为其证明。而诸佛菩萨未离真际。求戒之人实住此方。能令授受获益者。良繇众生机感。诸佛道交。如子愈孝而母愈怜。譬水愈清而月愈显。受大乘戒。为真佛子。诸佛菩萨慈悲护念。亦复如是。来日为汝等钦遵大乘经律。结坛敷座。集众启圣。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之自利心。而为菩萨严土利生之广大心。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别解脱戒。而为菩萨保解脱之三聚戒(文中总举七众。随有者一一加之)。然此三聚妙戒。体是无作遍周法界。量等尘沙假色表显。虽云受。乃全性起修不二而二。虽云持。乃全修在性二而不二。此则佛种从缘起。性修交成故。得斯体已。任运止恶行善。任运利物济生。于正止行利生之间。实无利生止行可得。以诸法无生。一道真净故。起信论云。以知法性无染污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而此性戒之性。佛生共具。蠢动不无。有性即有心。有心皆成佛。梵网经云。金刚光明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但恐汝等若不能发无上菩提大愿。及现身中有犯七逆罪者。虽佛性之理体。人人本具未曾欠少。而终难发起戒之当体。经律明条。应当诘问。汝等少顷。且随众引礼大德。今夜入忏摩堂中向羯磨师前。先将各人本所受持戒品。其间若染若净。一一发露。次依大乘所遮七逆。详细审明。若根本重戒不破。七恶逆罪不犯。方可如律如法。清净授受。诸佛赞善。龙天卫守。所谓毗尼住世而正法得以久住。汝等能依教奉行否。(众齐答云)能依教奉行。

  引礼云。

  诸比丘等(有余加之)一齐起立 闻磬声礼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请者出班送和尚归方丈。

  (礼仪如常送已。仍至堂中礼送二师。并谢引礼师毕。次第各还本所。以候初夜问忏)。

  审戒遮第三

  梵网经云。与人授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又云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现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受戒。故知理性无别。有心者尽皆通收。事障须防。无犯者乃可容受。既于不拣择中而分拣择。然审问中。复有正权顿渐之殊。故今汇之为四。以便悬当台之明镜。鉴所受之机宜。若不谙练于先。临时成非莫晓。

  一者出家男女。若受持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戒。或学戒年满无缺。或身器完美无遮。已经登坛。白四羯磨。曾圆比丘比丘尼戒。今复增发大心。乞求三聚。繇其行布靡逾。不废住持僧宝。如法如律。谓之正受。受已。名曰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也。

  二者若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学戒生年未满。纵满诸根不具。倚能发菩提心。堪行菩萨行。虽具足僧伦不收。于平等佛性可摄。以其不历近圆。即求三聚。戒级虽越。佛慈暂开。谓之权受。受已。名曰菩萨式叉摩那。菩萨沙弥。菩萨沙弥尼也。

  三者若居家男女。崇信三宝。乐修十善。或受五支学处。慎守多年。或持八关斋戒。严遵一日。今始更发胜心。求受菩萨大戒。以其自小进大。信智转增。谓之渐受。受已。名曰菩萨优婆塞。菩萨优婆夷也。

  四者若世俗男女。多劫已植。深厚善根。此生迷着不速返惺。倏尔觉照。立地悲忻。一念信归三宝。恳求大乘戒法。愿力弘深。同事摄化。以其未曾久持居家戒品。一旦疾禀菩萨学处。谓之顿受。受已。名曰菩萨近事男。菩萨近事女也。

  此之四种。若审忏时。仍分四别

  审第一种人者。若是比丘。严问所持二百五十戒法。若是比丘尼。详审本法三百四十八戒。至于七遮。二部通诘。苟根本毁破。应当羯磨灭摈。若七逆有犯。当如律制所遮。设余干违。容悔仍净。

  审第二种人者。若是式叉摩那。此云学戒女。佛制令学三法故。若审忏时。应一一逐问。一学根本。四重戒是。二学六法。谓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畜命。小妄语。非时食。故饮酒是。三学行法。谓大尼诸戒中威仪是也。若是沙弥沙弥尼。唯审本戒十章。其七遮重罪。三众俱问。如斯三众之中。或根本七遮有犯。一一依律摈除。若学戒女六法不净。更于二年羯磨。繇彼既受式叉摩那戒。即非沙弥尼众所摄。复于式叉摩那缺学。又非真净学戒之女。而两无攸归。三聚基乏。故不能进受菩萨戒也。其小三众。唯此学戒所制。倍严于沙弥沙弥尼故也。

  审第三种人者。若是五戒近事男女。于中受有满多半少一分不同。应随所受。一一详问。不得为少分者。而问多分。为满分者。而问半分。若是八戒近事男女。彼所受者。既异终身居家五戒。故审诘时。但问一日一夜之持犯。又则八戒制淫。于一日夜全断不开。非同五戒止禁邪淫而已。如审七逆四辈无殊。其间或于四重七逆。有犯一一者。当须遮止。余听悔除。仍许进受。

  审第四种人者。彼等一向未禀尸罗。今始初发大心求受。应准善生经中。问其七种戒障。若此善信男女不干七障者。先当与受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然斯俗谛五禁。乃在家菩萨戒之原基也。即于当日。复钦梵网经。再审七逆。若无犯者。三聚方进。今虽五戒才受。七逆岂必有干。佛教有遮。仍须遵问。

  (凡作法时。应在后日分。其净堂敷座。设办庄严。签班出入。一切仪式皆同受具无殊。至时鸣椎集众。引礼先至法堂。众向作礼三拜。令四为首者。往请受差验缴书记巡视诸师。礼仪如前不异。引礼师次将五人。一人执香往请羯磨师至堂。礼佛就座。拈香。众举香赞竟)。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迎请者向上排班 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各归本班。

  (受差诸师礼仪嘱辞。皆于二坛仪中详明。此不再出)。

  引礼云。

  诸比丘等。各禀䖍诚。随我音声。齐诵大悲神咒。求加护以净法筵。仗威力而蠲魔障(诵此神咒三遍已。举云)。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声)

  诸比丘等一齐向上排班 展半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夫法器久成。犹恐琢磨之未至。圣阶欲进。先求行履之有初。今则具戒既登。圣心重砺。故我为汝众等。焚香敷座。恭请上(某)下(某)律师。为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众各称名)。其余言辞。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等(余众加名)。今请大德为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入菩萨清净位。慈愍故(三请三拜)。

  羯磨师抚尺云。

  诸比丘(有余众加之)汝等既已殷勤三请。我今为汝作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所有言教。各须谛听。夫教对机谈。先渐后顿。律因事制。繇身及心。身苟不净。心戒何从。今既五篇固守。三聚更增。愿乐四弘。匪专自利。斯则发广大之因心。直趋宝所。希如来之果德。不滞化城。具此胜怀。可谓上善。但恐浮囊有损。破器难盛。圣制既违。梵行何立。往愆未雪。修证无繇。故毗尼藏云。犯四性重者。退失道果。譬喻斫头人不复还活。断心树不复更生。缺鼻针不堪复用。分破石不复还合。此是汝等本受戒中。法所不容者也。又大乘梵网经云。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以是观之。小乘七众犯重。大乘进受无容。大乘若犯七遮。一概尽拣有据。虽曰罪无自性。理具真常。必要事不毁心。道方合节。今故先依毗尼藏。审其所受比丘戒中。一一相内持犯完缺等事(此单为比丘而言。若有余六众同请审忏者。可改文云 审其所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戒中。一一相内。持犯完缺等事。今总举七众之名。以便临时随有取用)。次遵大乘教中。拣其七遮重恶。我今逐一问汝。汝等逐一实答。若不倾心披胆。如实而答者。昔恶既覆。新善难生。纵使随众忏悔。此罪何繇得除。受戒必不得戒。仍加故妄语罪。当思菩萨大戒。原于心地。心地夹杂。便非戒器。首棱严经云。汝今欲研无上菩提。当以直心酬我所问。(鸣尺云)汝等能依教奉行否。(众齐答云)依教奉行。

  其所审问者。若仅十余人。即随审戒相。不必令起。出而复入。或有比丘尼等六众在内。应即令出。别召审之。以其戒相不同故。若比丘众多者。可令出堂依签班次。入堂听审。恐其问答不闻。言音难解故。

  引礼云。

  诸比丘等一齐起立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凡为首者。领众出堂集候。毋得散乱。待呼召时。各依班次。从左颊门至验签师所。逐一依次进堂。到师座前。审答已竟。从右颊门至缴签师所。逐一依次出堂。其第一班在堂伺侯。余且暂退(俟余众出堂已。呼云)。

  第一班近前向上排班(若堂窄分列两行。堂宽一班列之) 展半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各各作观运心三称。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三称已)各称自己法名(称已)。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四波罗夷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犯不净行。受淫欲法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然此中所问戒相。不能全录广文。恐人众延迟。但撮其纲目以问之)。第二 有主物不与。盗心取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三 故断人命。叹誉快劝死戒(如前)。第四 实无所知。自言叉得上人法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不得与诸比丘布萨羯磨共住。谓之破根本。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以白四羯磨灭摈。退失无道果分。不得进菩萨大戒。准目连问经。犯波罗夷罪者。当堕焰热地狱中。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十三僧伽婆尸沙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故弄阴出精。除梦中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淫欲意。与女人身相触戒(如前)。第三 与女人粗恶淫欲语戒(如前)。第四 教女人以淫法供养我戒(如前)。第五 为男女往来彼此媒嫁戒(如前)。第六 难处。妨处。无主自作屋。不将诸比丘指授处所。过量作戒(如前)。第七 难处。妨处。有主为己作大房。不将余比丘指授处所戒(如前)。第八 瞋恚所覆故。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戒(如前)。第九 以瞋恚故。于异分事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戒(如前)。第十 欲坏和合僧。受破僧法。三谏不舍戒(如前)。十一 伴党助破和合僧。三谏不舍戒(如前)。十二 依聚落城邑住。污他家。行恶行。反谤羯磨如法僧。三谏不舍戒(如前)。十三 恶性不受人语。三谏不舍戒(如前)。

  比丘于此十三法中。随犯一一者。知而覆藏。应强与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与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已。仍于二十僧中出罪。若僧不满二十。罪不得出。若不依律忏悔出罪。准经云。当堕大嗥叫地狱中。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二不定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共女人独在覆障处。可作淫处坐。说非法语。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于此三法中治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共女人在露现处。不可作淫处坐。说非法语。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于此二法中治戒(如前)。

  比丘犯此二法。治罪轻重不定。待情真事实。或以三法治。或以二法治。或以一法治。故曰不定法。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畜长衣。过十日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离三衣异处宿。除僧羯磨戒(如前)。第三 畜非时衣。过一月戒(如前)。第四 取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戒(如前)。第五 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戒(如前)。第六 从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乞衣。除夺衣。失衣。烧衣。漂衣戒(如前)。第七 若夺衣。失衣。烧衣。漂衣。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与衣。不知足受戒(如前)。第八 居士居士妇为比丘办衣价。不受自恣请到其家。赞叹为好故得衣戒(如前)。第九 二家为比丘办衣价。不受自恣请到二家。赞叹为好故得衣戒(如前)。第十 施主送衣价与比丘执事人。执事人不与比丘。往取三反忆念。过五六反求得衣戒(如前)。十一 杂野蚕绵。作新卧具戒(如前)。十二 新纯黑羺羊毛。作卧具戒(如前)。十三 作新卧具不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四分牻戒(如前)。十四 卧具未及六年不舍。更作新卧具。除僧羯磨戒(如前)。十五 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纵广一磔手揲着新者戒(如前)。十六 自持羊毛。过三由旬戒(如前)。十七 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戒(如前)。十八 自手捉钱金银。若使人捉。若置地受者戒(如前)。十九 种种卖买宝物戒(如前)。二十 种种贩卖戒(如前)。二十一 畜长钵。过十日戒(如前)。二十二 畜钵减五缀不漏。更求新者戒(如前)。二十三 自乞缕线。使非亲里织师织衣戒(如前)。二十四 人使织师为比丘织衣。比丘到彼嘱托好织得衣戒(如前)。二十五 比丘先与比丘衣。后瞋恚夺回戒(如前)。二十六 有病畜酥。油。生酥。石蜜。过七日戒(如前)。二十七 春残一月求雨浴衣。半月应用。若过一月前求。过半月前用戒(如前)。二十八 夏三月未满十日。得急施衣。应畜至衣时。不得过十日前畜戒(如前)。二十九 在阿兰若有疑恐怖处住。有因缘离衣宿。过六夜戒(如前)。三 十 知是僧物自求入已戒(如前)。

  比丘犯此三十法。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不依律舍忏。准经。当堕覆障地狱。故谓之舍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九十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知而故妄语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种种毁訾戒(如前)。第三 两舌语戒(如前)。第四 与妇女同室宿戒(如前)。第五 与未受大戒人。过三宿戒(如前)。第六 与未受大戒人。同诵戒(如前)。第七 向未受大戒人。说比丘粗恶罪。除僧羯磨戒(如前)。第八 向未受大戒人。说过人法。知见实者戒(如前)。第九 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除有知男子戒(如前)。第十 自手掘地。若教人掘戒(如前)。十一 坏鬼神村戒(如前)。十二 妄作异语恼他戒(如前)。十三 嫌骂比丘戒(如前)。十四 取僧卧具等露地敷。若教人敷。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戒(如前)。十五 僧房内敷僧卧具。若教人敷。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戒(如前)。十六 于他比丘住处强敷卧具。令他避我戒(如前)。十七 瞋他比丘不喜同僧房。若自牵出。教人牵出戒(如前)。十八 重阁上。坐脱脚绳床木床戒(如前)。十九 用有虫水浇泥草。若教人浇戒(如前)。二十 作大房舍等。覆苫过二三节戒(如前)。二十一 僧不差。自往教授比丘尼戒(如前)。二十二 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戒(如前)。二十三 谤比丘。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戒(如前)。二十四 与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戒(如前)。二十五 为非亲里比丘尼作衣戒(如前)。二十六 与比丘尼屏处坐戒(如前)。二十七 与比丘尼期同道行。除疑恐怖时作伴戒(如前)。二十八 与比丘尼同船。除直渡戒(如前)。二十九 知比丘尼赞叹因缘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戒(如前)。三 十 与妇期同道行戒(如前)。三十一 施一食处过受戒(如前)。三十二 展转食。除病时。施衣时。作衣时戒(如前)。三十三 别众食。除病时。施衣时。作衣时。道行时。船行时。大会时。沙门施食时戒(如前)。三十四 檀越请食。无病比丘过两三钵受。不分与余比丘戒(如前)。三十五 食足更受请。不作余食法而食戒(如前)。三十六 知他比丘足食。更受请故不作余食法。令他犯者戒(如前)。三十七 非时食戒(如前)。三十八 食残宿食戒(如前)。三十九 不受食。若药着口中。除水及杨枝戒(如前)。四 十 无病。自为己索好美食戒(如前)。四十一 自手与外道男女食戒(如前)。四十二 先受请已。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余比丘。除病。及作衣。施衣时戒(如前)。四十三 食家中有宝。强安坐戒(如前)。四十四 食家中有宝。屏处坐戒(如前)。四十五 独与女人露地坐戒(如前)。四十六 约比丘同至聚落。竟不教与食。不乐故遣去戒(如前)。四十七 无病过四月受药。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请戒(如前)。四十八 住观军阵。除因缘戒(如前)。四十九 有因缘至军中。过二夜至三夜戒(如前)。五 十 二宿三宿军中住。或观四军斗战力势戒(如前)。五十一 饮酒戒(如前)。五十二 水中嬉戏戒(如前)。五十三 以指击攊他比丘戒(如前)。五十四 不受谏语戒(如前)。五十五 恐怖他比丘戒(如前)。五十六 无病比丘过半月浴。除热时。病时。风时。雨时。远行时戒(如前)。五十七 无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因缘戒(如前)。五十八 藏他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若教人藏者戒(如前)。五十九 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后不问主还取着戒(如前)。六 十 得新衣。不染作青。黑。木兰。三种坏色戒(如前)。六十一 故杀畜生命戒(如前)。六十二 故饮用有虫水戒(如前)。六十三 故恼他比丘。乃至令少时不乐戒(如前)。六十四 知他比丘有粗恶罪。覆藏戒(如前)。六十五 年未二十与受大戒戒(如前)。六十六 诤事如法灭已。后更发起戒(如前)。六十七 知是贼伴。故与同行戒(如前)。六十八 说淫欲非障道法。三谏不舍戒(如前)。六十九 知是说淫欲非障道法邪见人。故供给所须。同共羯磨止宿戒(如前)。七 十 沙弥说淫欲非障道法。被摈已。比丘畜同止宿戒(如前)。七十一 不受谏语。反难问持律者戒(如前)。七十二 轻呵戒律戒(如前)。七十三 说戒时不一心听。无知无解戒(如前)。七十四 共同如法羯磨与衣已。后故言彼是亲友以僧物与戒(如前)。七十五 僧断事未竟。不与欲而起去戒(如前)。七十六 与欲已。后更悔戒(如前)。七十七 知他比丘共斗诤。彼此听说戒(如前)。七十八 瞋恚不喜打比丘戒(如前)。七十九 瞋恚不喜以手搏比丘戒(如前)。八 十 以无根僧残谤戒(如前)。八十一 王未出。未藏宝。入宫门内戒(如前)。八十二 自捉宝及庄饰具。若使人捉。除伽蓝及寄宿处戒(如前)。八十三 非时入聚落。不嘱余比丘戒(如前)。八十四 作床过如来八指。除陛孔戒(如前)。八十五 以兜罗绵贮绳床木床大小褥戒(如前)。八十六 以骨牙角。作针筒戒(如前)。八十七 作新卧具。广长过量戒(如前)。八十八 作覆疮衣。广长过量戒(如前)。八十九 作雨浴衣。广长过量戒(如前)。九 十 与如来等量作衣。若过量作戒(如前)。

  比丘犯此九十法。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八寒八热地狱。故谓之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四波罗提提舍尼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无病入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自手受食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比丘尼在施食家。指示与某甲羹某甲饭。若自不语止。无比丘语止戒(如前)。第三 先作学家羯磨家不请。无病自手受食戒(如前)。第四 在阿兰若。有疑怖处住。先不语檀越僧伽蓝外不受食。在僧伽蓝内无病自手受食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应向余比丘悔过。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是名悔过法。若不依律向余比丘悔过者。准经当堕黑绳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一百应当学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不齐整着内衣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不齐整着三衣戒(如前)。第三 反抄衣入白衣舍戒(如前)。第四 反抄衣入白衣舍坐戒(如前)。第五 衣缠颈入白衣舍戒(如前)。第六 衣缠颈入白衣舍坐戒(如前)。第七 覆头入白衣舍戒(如前)。第八 覆头入白衣舍坐戒(如前)。第九 跳行入白衣舍戒(如前)。第十 跳行入白衣舍坐戒(如前)。十一 白衣舍内蹲坐戒(如前)。十二 叉腰入白衣舍戒(如前)。十三 叉腰入白衣舍坐戒(如前)。十四 摇身入白衣舍戒(如前)。十五 摇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十六 掉臂入白衣舍戒(如前)。十七 掉臂入白衣舍坐戒(如前)。十八 好覆身入白衣舍戒(如前)。十九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二十 左右顾视入白衣舍戒(如前)。二十一 左右顾视入白衣舍坐戒(如前)。二十二 静默入白衣舍戒(如前)。二十三 静默入白衣舍坐戒(如前)。二十四 戏笑入白衣舍戒(如前)。二十五 戏笑入白衣舍坐戒(如前)。二十六 不用意受食戒(如前)。二十七 不平钵受食戒(如前)。二十八 不平钵受羹戒(如前)。二十九 不羹饭等食戒(如前)。三 十 不以次食戒(如前)。三十一 挑钵中央食戒(如前)。三十二 无病为己索羹饭戒(如前)。三十三 以饭覆羹更望得戒(如前)。三十四 视比座钵中戒(如前)。三十五 不系钵想食戒(如前)。三十六 大抟饭食戒(如前)。三十七 张口待饭食戒(如前)。三十八 含食语戒(如前)。三十九 抟饭摇掷口中戒(如前)。四 十 遗落饭食戒(如前)。四十一 颊食食戒(如前)。四十二 嚼饭作声戒(如前)。四十三 大噏饭食戒(如前)。四十四 舌䑛食戒(如前)。四十五 振手食戒(如前)。四十六 手把散饭食戒(如前)。四十七 污手捉饮器戒(如前)。四十八 洗钵水弃白衣舍戒(如前)。四十九 生草上大小便涕唾。除病戒(如前)。五 十 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戒(如前)。五十一 立大小便除病戒(如前)。五十二 为反抄衣人说法。除病戒(如前)。五十三 为衣缠颈人说法。除病戒(如前)。五十四 为覆头人说法。除病戒(如前)。五十五 为裹头人说法。除病戒(如前)。五十六 为叉腰人说法。除病戒(如前)。五十七 为着革屣人说法。除病戒(如前)。五十八 为着木屐人说法。除病戒(如前)。五十九 为骑乘人说法。除病戒(如前)。六 十 佛塔内宿。除为守护戒(如前)。六十一 佛塔内藏财物。除为坚牢戒(如前)。六十二 着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六十三 捉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六十四 着革屣绕佛塔行戒(如前)。六十五 着富罗入佛塔行戒(如前)。六十六 手捉富罗入佛塔中行戒(如前)。六十七 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戒(如前)。六十八 担死尸塔下过戒(如前)。六十九 塔下埋死尸戒(如前)。七 十 塔下烧死尸戒(如前)。七十一 向塔烧死尸戒(如前)。七十二 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戒(如前)。七十三 持死人衣物塔下过戒(如前)。七十四 佛塔下大小便戒(如前)。七十五 向佛塔大小便戒(如前)。七十六 绕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戒(如前)。七十七 持佛像至大小便处戒(如前)。七十八 佛塔下嚼杨枝戒(如前)。七十九 向佛塔嚼杨枝戒(如前)。八 十 塔四边嚼杨枝戒(如前)。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八十三 塔四边涕唾戒(如前)。八十四 向佛塔舒脚坐戒(如前)。八十五 安佛在下房。己在上房住戒(如前)。八十六 人坐己立为说法。除病戒(如前)。八十七 人卧己坐为说法。除病戒(如前)。八十八 人在己在非座为说法。除病戒(如前)。八十九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为说法。除病戒(如前)。九 十 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为说法。除病戒(如前)。九十一 人高经行己下经行为说法。除病戒(如前)。九十二 人在道己在非道为说法。除病戒(如前)。九十三 携手在道行戒(如前)。九十四 上树过人。除时因缘戒(如前)。九十五 络囊盛钵贯杖头。置肩上行戒(如前)。九十六 人持杖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九十七 人持剑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九十八 人持矛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九十九 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一 百 人持盖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比丘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罗。谓云恶作。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等活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七灭诤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戒。汝于是中有犯否(若犯答有如无答云)无。

  (此七法。能灭四种诤事。若应与现前法不与。而反与他法灭者。犯违法毗尼罪。名突吉罗。是不当与而与。今问即应。答云有犯。若虽有诤事起。彼时与法相宜。不违佛制。今问方可答云无。又则诤事本无。此法不行。今问亦可答云无。由其不同余戒所答。故略辩附。若欲广明。自当详考全律可尔)。第二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戒(如前)。第三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戒(如前)。第四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戒(如前)。第五 应与觅罪相。当与觅罪相戒(如前)。第六 应与多人觅罪。当与多人觅罪戒(如前)。第七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若有四种诤事起。即便称量此七法中应当与者灭之。若应与者不与。不应与者与。诤亦不灭。是名为犯。

  师抚尺云。

  诸比丘。具足戒法。一一相内。既已审明。复有大乘所拣七逆。今当更问。所言七逆者。

  第一 出佛身血。是大逆恶极重之罪。汝有此罪否(有无实答)。

  若以瞋恶心故。毁坏一切佛像舍利塔庙。及大乘经典。是与佛为仇。例此亦应遮之。第二 弑父。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第三 弑母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第四 弑和尚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第五 弑阿阇黎。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第六 破羯磨转法轮僧。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第七 弑圣人。是大逆恶极重之罪。汝有此罪(同前)此中既无。且应暂退。

  座上如是审竟。若有犯者。书记一一注笔分明。其呼召出入法仪。悉同二坛忏悔中所明。其中若审余六众戒相纲目。附之于后。亦如前审讫。方问七遮。乃至末后一班问毕。起立一旁。鸣椎集先发露者入堂。各依班次列定。其受差诸师。复白仪范亦如二坛中不异。待受差者辞出已。引礼令众向上排班。作礼。长跪。

  师抚尺云。

  汝等前来。各解我语。从实吐露。既于比丘具足戒中谨守(既于比丘尼具足戒。式叉摩那学三法中。沙弥沙弥尼之十戒中。于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中谨守。然此七众。但随临时有者加问)。大乘所遮之七逆无犯。是真净法器。我今如汝言词。申复和尚。即为进受菩萨大戒。应更至诚求哀诸佛菩萨慈光摄照。证明忏悔。从于无始以至今生。三障八苦咸得蠲除。自于此时尽未来际。四弘二利悉皆圆满。愿化同体众生。共成无上正觉。我为汝等焚香举偈。汝等随我音声。如法忏悔。各称法名(称已)。

  (师起座拈香。复位合掌举云)。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繇无始贪瞋痴  一切罪障皆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一切罪根皆 

 审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若于众中审得有犯根本重戒。及干七逆者。应当别行警诫。

  师鸣尺云。

  前来审问之中。有犯某(戒遮)者。此是极重罪恶。破坏道器。经律严遮。人情难允。我今亦如尔之所言。申复方丈和尚。必遵律制。教敕于汝。但尔来日不得与诸清净大众。同期授受。

  引礼云。

  诸比丘起立闻磬声礼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问讯 分班 迎请者出班送师归寮。

  (如常礼送师归寮已。复至堂中同谢众引礼师三拜。引礼即令诸忏悔者。总诣大殿通宵礼佛)。

  附审比丘尼戒。相纲目。若有尼众。即于前文称十方常住三宝已。一一问之。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八波罗夷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犯不净行。受淫欲法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然此中所问戒相。不能全录广文恐人众延迟。但撮其纲目以问耳)。第二 有主物不与。盗心取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三 故断人命。叹誉快劝死戒(如前)。第四 实无所知。自言我得上人法戒(如前)。第五 共染心男子。相触摩戒(如前)。第六 与染心男子。立语共期八事戒(如前)。第七 知他比丘尼犯波罗夷。覆藏戒(如前)。第八 顺从作举比丘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八法。不得与诸比丘尼布萨羯磨共住。谓之破根本。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以白四羯磨灭摈。退失无道果分。不得进菩萨大戒。准目连问经。犯波罗夷罪者。当堕焰热地狱中。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十七僧伽婆尸沙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往来媒嫁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无根谤毁戒(如前)。第三 异分片谤戒(如前)。第四 诣官言人戒(如前)。第五 知度贼女戒(如前)。第六 解举尼罪戒(如前)。第七 独渡村宿戒(如前)。第八 染心受食戒(如前)。第九 劝受染食戒(如前)。第十 方便破僧戒(如前)。十一 余党助破戒(如前)。十二 污家违谏戒(如前)。十三 恶性违谏戒(如前)。十四 亲近覆罪戒(如前)。十五 教住覆罪戒(如前)。十六 瞋舍三宝戒(如前)。十七 喜诤不忆戒(如前)。

  比丘尼于此十七法中。随犯一一者。应二部僧中。强与半月行摩那埵法。行摩那埵已。应与出罪。当二部四十人中出是比丘尼罪。若少一人不满四十众。是比丘尼罪不得除。若不依律忏悔出罪。准经云。当堕大嗥叫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畜长衣。过十日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离一一衣。异处宿戒(如前)。第三 不足衣。过畜一月戒(如前)。第四 从非亲里。乞衣戒(如前)。第五 多与衣。当知足受戒(如前)。第六 不受自恣请贪好乞衣戒(如前)。第七 不受自恣请。贪好共索戒(如前)。第八 过六反索衣戒(如前)。第九 自手受金宝银钱戒(如前)。第十 种种买卖宝物戒(如前)。十一 种种贩买戒(如前)。十二 钵减五缀不漏。更求新好戒(如前)。十三 自乞缕线织衣戒(如前)。十四 不受自恣请。贪好嘱织戒(如前)。十五 先与衣。后瞋恚夺取戒(如前)。十六 畜药过七日戒(如前)。十七 过畜急施衣戒(如前)。十八 知向僧物。自求入己戒(如前)。十九 求是更索彼戒(如前)。二十 以造堂直。贸衣共分戒(如前)。二十一 以供他食直。贸衣共分戒(如前)。二十二 以造房直。作衣戒(如前)。二十三 以造舍直。贸衣共分戒(如前)。二十四 畜好长钵戒(如前)。二十五 多畜好器戒(如前)。二十六 病衣不与戒(如前)。二十七 以非时衣。受作时衣戒(如前)。二十八 先与贸易。后瞋夺取戒(如前)。二十九 乞重衣过直戒(如前)(重衣。乃紬缎中贵价者)。三十 乞轻衣过直戒(如前)(轻衣。乃纱罗中贵价者)。

  比丘尼犯此三十法。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不依律舍忏。准经。当堕覆障地狱。故谓之舍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知而妄语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种类毁訾戒(如前)。第三 两舌语言戒(如前)。第四 男室同宿戒(如前)。第五 小众过宿戒(如前)。第六 自衣同诵戒(如前)。第七 向俗说罪戒(如前)。第八 向俗言证戒(如前)。第九 为男过说戒(如前)。第十 自手掘地戒(如前)。十一 坏鬼神村戒(如前)。十二 异语恼他戒(如前)。十三 嫌骂知事戒(如前)。十四 敷具不举戒(如前)。十五 客敷不举戒(如前)。十六 恃尊触恼戒(如前)。十七 倚强牵出戒(如前)。十八 纵肆坐床戒(如前)。十九 虫水浇泥戒(如前)。二十 大房过覆戒(如前)。二十一 无病过食戒(如前)。二十二 别众受食戒(如前)。二十三 三钵过受戒(如前)。二十四 非时啖食戒(如前)。二十五 食残宿食戒(如前)。二十六 不受食食戒(如前)。二十七 受请不嘱戒(如前)。二十八 食家强坐戒(如前)。二十九 食家屏坐戒(如前)。三 十 与男露坐戒(如前)。三十一 许食遣还戒(如前)。三十二 四月药过戒(如前)。三十三 往观军阵戒(如前)。三十四 军中过宿戒(如前)。三十五 宿军观阵戒(如前)。三十六 违制饮酒戒(如前)。三十七 水中嬉戏戒(如前)。三十八 以指相击戒(如前)。三十九 不受谏语戒(如前)。四 十 恐怖他尼戒(如前)。四十一 无病过浴戒(如前)。四十二 露地然火戒(如前)。四十三 藏尼衣物戒(如前)。四十四 施衣辄着戒(如前)。四十五 得衣不染戒(如前)。四十六 故断畜命戒(如前)。四十七 饮用虫水戒(如前)。四十八 故恼他尼戒(如前)。四十九 覆他粗罪戒(如前)。五 十 诤灭发起戒(如前)。五十一 知贼伴行戒(如前)。五十二 邪见生谤戒(如前)。五十三 邪见止宿戒(如前)。五十四 小摈知宿戒(如前)。五十五 反难持律戒(如前)。五十六 轻呵毗尼戒(如前)。五十七 心不谛听戒(如前)。五十八 谤随亲厚戒(如前)。五十九 不与欲去戒(如前)。六 十 与欲后诃戒(如前)。六十一 挑唆彼此戒(如前)。六十二 瞋打他尼戒(如前)。六十三 瞋恚手搏戒(如前)。六十四 无根瞋谤戒(如前)。六十五 过王宫阈戒(如前)。六十六 手捉遗宝戒(如前)。六十七 非时入村戒(如前)。六十八 作床过量戒(如前)。六十九 绵作床敷戒(如前)。七 十 取他蒜啖戒(如前)。七十一 三处剃毛戒(如前)。七十二 水净过节戒(如前)。七十三 胡胶作根戒(如前)。七十四 尼共相拍戒(如前)。七十五 供给水扇戒(如前)。七十六 乞生谷米戒(如前)。七十七 生草便利戒(如前)。七十八 不看弃秽戒(如前)。七十九 往观伎乐戒(如前)。八 十 村屏男立戒(如前)。八十一 与男入屏戒(如前)。八十二 与男耳语戒(如前)。八十三 坐不语去戒(如前)。八十四 不语辄坐戒(如前)。八十五 不语敷宿戒(如前)。八十六 与男入室戒(如前)。八十七 不审受语戒(如前)。八十八 小缘咒诅戒(如前)。八十九 椎胸啼哭戒(如前)。九 十 无病共卧戒(如前)。九十一 共褥被卧戒(如前)。九十二 故恼问经戒(如前)。九十三 不瞻病者戒(如前)。九十四 夏瞋驱出戒(如前)。九十五 三时游行戒(如前)。九十六 安居讫住戒(如前)。九十七 边界疑行戒(如前)。九十八 界内疑行戒(如前)。九十九 亲近俗住戒(如前)。一 百 往观王宫戒(如前)。百 一 河流露浴戒(如前)。百 二 浴衣过量戒(如前)。百 三 缝衣过日戒(如前)。百 四 不看衣过戒(如前)。百 五 僧衣留难戒(如前)。百 六 不问着衣戒(如前)。百 七 衣施外道戒(如前)。百 八 遮僧分衣戒(如前)。百 九 令僧。不出迦絺那衣戒(如前)。百 十 遮尼。不出迦絺那衣戒(如前)。百十一 不与灭诤戒(如前)。百十二 食授外道戒(如前)。百十三 为白衣使戒(如前)。百十四 自手织纺戒(如前)。百十五 俗床坐卧戒(如前)。百十六 俗宿不辞戒(如前)。百十七 诵习咒术戒(如前)。百十八 教人咒术戒(如前)。百十九 度妊授具戒(如前)。百二十 度授乳妇戒(如前)。百二十一 年减授具戒(如前)。百二十二 不与学年满。授具戒(如前)。百二十三 与学不与法。年满授具戒(如前)。百二十四 学法年满。僧不听违授戒(如前)。百二十五 学戒年减十二。授具戒(如前)。百二十六 与学戒年满。不白授具戒(如前)。百二十七 淫女授具戒(如前)。百二十八 非法度人戒(如前)。百二十九 二岁不依戒(如前)。百三十 违僧授具戒(如前)。百三十一 夏减授具戒(如前)。百三十二 夏满违听戒(如前)。百三十三 不听谤僧戒(如前)。百三十四 俗遮授具戒(如前)。百三十五 度俗敬恚戒(如前)。百三十六 不受学女戒(如前)。百三十七 受衣不授戒(如前)。百三十八 夏减多授戒(如前)。百三十九 授宿往僧戒(如前)。百四十 无病违教戒(如前)。百四十一 半月违教戒(如前)。百四十二 夏竟违恣戒(如前)。百四十三 无僧安居戒(如前)。百四十四 入寺不白戒(如前)。百四十五 骂詈比丘戒(如前)。百四十六 喜诤瞋僧戒(如前)。百四十七 破疮不白戒(如前)。百四十八 足食后食戒(如前)。百四十九 于家嫉妒戒(如前)。百五十 香涂摩身戒(如前)。百五十一 麻油涂身戒(如前)。百五十二 使泥涂身戒(如前)。百五十三 使式叉摩那涂身戒(如前)。百五十四 使沙弥尼涂身戒(如前)。百五十五 使妇女涂身戒(如前)。百五十六 着贮跨衣戒(如前)。百五十七 畜妇严具戒(如前)。百五十八 着屣持盖戒(如前)。百五十九 无病乘行戒(如前)。百六十 减衣入村戒(如前)。百六十一 暮至俗家戒(如前)。百六十二 暮开寺门戒(如前)。百六十三 暮去不嘱戒(如前)。百六十四 违失安居戒(如前)。百六十五 常漏授具戒(如前)。百六十六 二形授具戒(如前)。百六十七 道合授具戒(如前)。百六十八 债病授具戒(如前)。百六十九 学术活命戒(如前)。百七十 教俗技术戒(如前)。百七十一 被摈不去戒(如前)。百七十二 不求问义戒(如前)。百七十三 欲恼令乱戒(如前)。百七十四 僧寺起塔戒(如前)。百七十五 慢新比丘戒(如前)。百七十六 好摇身行戒(如前)。百七十七 作妇庄严戒(如前)。百七十八 外女涂身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七十八法。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八寒八热地狱。故谓之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八波罗提。提舍尼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不病乞酥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不病乞油戒(如前)。第三 不病乞蜜戒(如前)。第四 不病乞石蜜戒(如前)。第五 不病乞乳戒(如前)。第六 不病乞酪戒(如前)。第七 不病乞鱼戒(如前)。第八 不病乞肉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八法。应向余比丘尼悔过。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是名悔过法。若不依律向余比丘尼悔过者。准经。当堕黑绳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一百众学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内衣不整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五衣不整戒(如前)。第三 反抄衣行戒(如前)。第四 抄衣舍坐戒(如前)。第五 衣缠颈行戒(如前)。第六 缠颈舍坐戒(如前)。第七 覆头入舍戒(如前)。第八 覆头舍坐戒(如前)。第九 跳行入舍戒(如前)。第十 跳行舍坐戒(如前)。十一 舍内蹲坐戒(如前)。十二 叉腰入舍戒(如前)。十三 叉腰舍坐戒(如前)。十四 摇身入舍戒(如前)。十五 摇身舍坐戒(如前)。十六 掉臂入舍戒(如前)。十七 掉臂舍坐戒(如前)。十八 好覆身行戒(如前)。十九 好覆舍坐戒(如前)。二十 左右视行戒(如前)。二十一 顾视舍坐戒(如前)。二十二 静默入舍戒(如前)。二十三 静默舍坐戒(如前)。二十四 戏笑入舍戒(如前)。二十五 戏笑舍坐戒(如前)。二十六 正意受食戒(如前)。二十七 平钵受食戒(如前)。二十八 平钵受羹戒(如前)。二十九 羹饭等食戒(如前)。三 十 以次受食戒(如前)。三十一 挑钵中央戒(如前)。三十二 无病索羹戒(如前)。三十三 以饭覆羹戒(如前)。三十四 视比坐嫌戒(如前)。三十五 击钵想食戒(如前)。三十六 大抟狼籍戒(如前)。三十七 张口待食戒(如前)。三十八 含食语言戒(如前)。三十九 抟食掷口戒(如前)。四 十 遗落饭食戒(如前)。四十一 颊含食食戒(如前)。四十二 嚼食作声戒(如前)。四十三 大吸饭食戒(如前)。四十四 舌䑛食食戒(如前)。四十五 振手受食戒(如前)。四十六 把散饭食戒(如前)。四十七 污手捉钵戒(如前)。四十八 钵水弃舍戒(如前)。四十九 生草唾便戒(如前)。五 十 水中唾便戒(如前)。五十一 立大小便戒(如前)。五十二 反衣为说戒(如前)。五十三 衣缠为说戒(如前)。五十四 覆头为说戒(如前)。五十五 裹头为说戒(如前)。五十六 叉腰为说戒(如前)。五十七 着屣为说戒(如前)。五十八 着屐为说戒(如前)。五十九 骑乘为说戒(如前)。六 十 佛塔止宿戒(如前)。六十一 塔中藏物戒(如前)。六十二 着屣入塔戒(如前)。六十三 捉屣入塔戒(如前)。六十四 着屣绕塔戒(如前)。六十五 富罗入塔戒(如前)。六十六 捉富入塔戒(如前)。六十七 塔下坐食戒(如前)。六十八 担尸触塔戒(如前)。六十九 塔下埋尸戒(如前)。七 十 塔下烧尸戒(如前)。七十一 向塔烧尸戒(如前)。七十二 绕塔烧尸戒(如前)。七十三 亡衣过塔戒(如前)。七十四 塔下便利戒(如前)。七十五 向塔便利戒(如前)。七十六 绕塔便利戒(如前)。七十七 亵秽尊像戒(如前)。七十八 塔下梳齿戒(如前)。七十九 向塔梳齿戒(如前)。八 十 绕塔梳齿戒(如前)。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八十三 绕塔涕唾戒(如前)。八十四 向塔舒脚戒(如前)。八十五 己房佛上戒(如前)。八十六 立说坐听戒(如前)。八十七 坐说卧听戒(如前)。八十八 非座说听戒(如前)。八十九 下座说听戒(如前)。九 十 后行说听戒(如前)。九十一 下行说听戒(如前)。九十二 非道说听戒(如前)。九十三 𢹂手道行戒(如前)。九十四 上树过人戒(如前)。九十五 杖钵担行戒(如前)。九十六 持杖为说戒(如前)。九十七 持剑为说戒(如前)。九十八 持矛为说戒(如前)。九十九 持刀为说戒(如前)。一 百 持盖为说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罗。谓云恶作。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等活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七灭诤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戒。汝于是中有犯否。

  有无实答准前比丘戒。相中可知。第二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戒(如前)。第三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戒(如前)。第四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戒(如前)。第五 应与觅罪相。当与觅罪相戒(如前)。第六 应与多人觅罪。当与多人觅罪戒(如前)。第七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尼。若有四种诤事起。即便称量此七法中。应当与者灭之。若应与者不与。不应与者与。诤亦不灭。是名为犯。

  此三百四十八戒相。一一问竟。其大乘七逆。如比丘仪中。审之不异。

  附审式叉摩那戒。相纲目。若有式叉众者。即于前文称十方常住三宝已。一一问之。

  师抚尺云。

  式叉摩那。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六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第一 不得犯不净行。若犯非释种女。若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缺戒。应更学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第二 不得偷盗。若犯非释种女。若取减五钱。缺戒应更学戒(同前)。第三 不得故断人命。若犯非释种女。若断畜生等不能变形者命。缺戒。应更学戒(同前)。第四 不得大妄语。若犯非释种女。若与众中故作小妄语。缺戒应更学戒(同前)。第五 不得非时食。若非时食。缺戒。应更学戒(同前)。第六 不得饮酒。若饮酒。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其大乘七遮准前。若有沙弥沙弥尼。及居家二众。戒相如常故不列。然审此余众。唯换各人本所受持戒相。而前后文词皆同。不再重言)。

  开示苦行第四

  先夜审问戒遮竟。次晨羯磨师同诸引礼书记。往方丈顶礼和尚。呈复所审染净罪单。俟和尚阅已。若无犯者。礼辞而退。若有犯于重戒七遮者。即呼令至方丈。和尚须遵两乘经律。开导于彼。或令死心参究。实悟无生。或令结坛礼忏。求见好相。或令专修净土。带业往生。此非毗尼羯磨作法可忏。亦非浅浮之信。数期微劳而可灭也。如上三种忏法。谓之准教验心。是名真实忏悔。若于暂时起世俗念。不知有苦。不求解脱者。纵使千佛出世。亦难忏除。如是与法已。众礼而退。即于午后。引礼令众求戒清净无犯者。净堂敷座。鸣椎集众。仍将九人迎请和尚。礼仪如常。至堂升座已。二引礼展具向座三拜。长跪合掌。白云。

  (某甲)等昨奉慈命差委。将诸比丘(余众随加)诣羯磨师所。审戒问遮。其诸言词。晨朝已简复上。兹者恭启
大和尚择期设坛。临座施戒。令彼等舍门外之草庵。获宅中之宝藏。为真佛子。绍隆法化。今于未受戒前。复有何行当行。何法当作。乞垂指示。以便奉行。下情无任恳祷之至。

  (白已三拜分立呼云)。

  上香 复位 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和尚抚尺云。

  诸比丘(有余加之)夜来差众引礼。将汝等于阇黎师所。审问戒遮。遴选道器。幸尔等根本完全。遮逆不犯。庶可明晨堪与授受。然菩萨大戒。受之固是不易。而行之逾更为难。故我今日先令汝等广其心志。坚其誓愿。所以梵网经云。若佛子应以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此明为法焚身以供诸佛。则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上求佛道之心愿致极矣。又云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此明济苦舍身以绐鬼畜。则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化众生之心愿致极矣。若欲令人烧身供佛者。诸佛如来具百千相好。万德庄严。自然可敬可归。兼以求法心真。此则人所能行肯为者也。若欲令人舍身济诸鬼兽者。鬼兽有无量丑恶。形怪异常。既非可亲可近。亦兼怯怖心生。此则人所难行不为者也。若有新学菩萨至诚远来求受大乘戒法。其为大乘律师者。应当先为语斯苦行。然后与之授戒者。何也。盖如来深鉴物机。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以我爱为本。最难断除。凡欲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者。必以檀度为首。余度方成。故于初求菩萨戒者。先令行斯苦行。以验大乘根机。令发决定大乘真志故。良以心地法门。十无尽戒。如理而证。称性而修。若计我著相者。不能信是法。灭受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惟无我空人深慈大悲。具广大誓愿忍智现前者。乃可受持修证。然此苦行亦名法行。以性净之理。目之为法。而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贪爱。离贪爱垢故。法无舍施。离舍施垢故。若执法有我人贪爱。则不能内舍外舍竭尽舍。繇其知法无我人贪爱。则能财施法施平等施。所以三贤冠舍心于首。十地修檀度为先。故我释迦世尊。于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时。投身饲虎。割肉喂鹰。形剜千孔以然灯。目摘双睛而济病。至若支节肝胆头舌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等。皆以忍力舍施。成就无我之檀波罗蜜。而用求无上妙道。救度法界有情。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芥子许。非是如来因地中舍身命处。一佛如是。佛佛皆然。汝等虽云初心入道。而忍力未具。人法未空。既发菩提心求受菩萨戒者。于斯大愿慎必当坚。于斯苦行慎必当行。汝等人人勿怀怯怖。果能以此不住相清净舍心。或然一香。或然一灯。供养十方诸佛。于中所求者。不为人天福报。权乘小果。愿得无上菩提。拯拔法界有情。于当来世。如药王之焚身。二祖之断臂。乃至无量无边求法利生难行苦行。悉从今日受菩萨戒。然一香一灯之微小因。始终究竟圆满檀波罗蜜也。汝等今闻我语。若意涉踌躇。心生疑退。即非真正师子儿。亦非大乘根性者。如我不遵佛制。先行开导。便为汝等授大乘戒。即非大乘律师。而犯倒说经律戒矣。我已遵制为说。汝等今已谛听(鸣尺一下)。再问汝等。汝人人能信解奉行否。(众答)能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待汝等然灯然香。供佛发愿已。来曰临坛。领受菩萨戒法。

  引礼云。

  诸比丘等一齐起立 闻磬声顶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为首者送和尚归方丈。

  送和尚已。回堂礼谢众引礼师。各归本堂少息片时。引礼复将求菩萨戒者。同诣大殿。然香灯已毕。如常普礼诸佛菩萨。发十大愿而退。至初夜前。仍令一齐上殿。通宵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德号。以祈加护。愿入佛乘。

  三坛传戒正范卷三
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8 传戒正范


  三坛传戒正范卷四

  金陵宝华山司律沙门 读体 撰

  初坛传授沙弥戒正范

  初令净人。洒扫法堂。正敷一座。左右设二辅弼座。列供香花然烛。至时鸣椎集众。诸引礼统新求戒者。各持五七二衣挂钵执具诣堂。以所持之衣置于旁案。向引礼师三拜。二引礼各将二人往请二师。到已齐礼三拜。次同二师迎请和尚。但以九人。一人执香。礼仪如常。迎至法堂。维那作梵举集众偈。若求戒者鲜。或遇余缘。则不必局于偈。单举云来集菩萨三声亦可。和尚升座拈香。复举香赞。二师向和尚具仪三礼。起已归本位而立。待众三请已毕。方就位坐。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诸善男子。一齐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拜已)。长跪 合掌。

  第一明请师

  引礼合掌白云。

  夫炼金铸物而像生。元因范正。为人行已而有礼。皆为师严。若不令起殷重心。安能感发增上戒。必须明匠以决愚情。今为汝恭请(某)堂上(某)律师。为汝等作沙弥十戒和尚。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自己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第二正请师

  引礼作梵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大德为沙弥十戒和尚。愿大德为我作沙弥十戒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弥戒。慈愍故。

  如是三请。三叩首为正。若三请已。总一叩首亦可。

  和尚云。

  善男子。汝等既已殷勤三请我为沙弥十戒和尚。汝等当依教修行。谨慎莫放逸。(众答)依教奉行 引礼云汝等一齐起立。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拜已)。长跪 合掌 今为汝等恭请现前二师。作沙弥十戒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自己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大德为十戒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十戒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弥戒。慈愍故 如前拜已 师云。

  诸善男子。汝等既已殷勤伸请。我今可尔为汝等作十戒阿阇黎。精进莫放逸。(答云)依教奉行 引礼云汝等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拜已)。长跪 合掌。

  第三开导

  和尚抚尺云。

  善男子等。我今受汝所请为沙弥十戒和尚。所有言教。各须谛听。

  夫涅槃经云。居家迫窄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生。出家宽广犹若虚空。一切善法繇之增长。然虽如是。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持净戒。所以道剃发染衣为相。受持禁戒为性。故萨婆多论云。新受戒人与佛齐等。以此推之。出家僧尼真是善法之聚。汝等既出家已。号曰沙弥。而沙弥之称有乎二种。一者形同沙弥。二者法同沙弥。梵语沙弥。此云勤䇿。谓能勤修众善。䇿进心行故。若但剃发染衣。未沾戒品。名曰形同沙弥。若能受持十戒。方号法同沙弥。今则将升宝坛。受具足大戒。理当先受沙弥十戒。欲受沙弥清净十戒者。先祈三宝。以为依怙之尊。次屈万灵。而作镇严之主。一齐起立。随我音声。至诚作观。一心启请。各称法名(称已)。

  和尚起座。拈香作梵。二师引礼。同音举和。运想三宝。一切恭敬。

  第四明请圣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
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盟受戒。

  如是请已。众齐一拜。复起合掌。作观而立。乃至三请三拜。后准此。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真净。甚深法宝。谨运一心。归命顶礼(如前)。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清净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传南山宗。诸大律师。中兴律祖。慧云馨公大和尚(此下再续入座上师之得戒本师和尚讳)。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盟受戒(如前)。

  香花迎。香花请。(某甲)等。一心奉请。

  此一请词。但言二字法名。不同上请三宝云弟子。虽天龙鬼神中。不无大菩萨权现在内。然今以迹论之。不论其本也。

  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土地。护戒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灵祇。惟愿各乘本誓。普降法筵。监坛护戒(如前)。

  如是一一三请竟。和尚与二师。各就本座而坐。引礼呼彼受戒者。顶礼一拜。仍复长跪合掌。一心谛听。

  第五忏悔

  和尚抚尺云。

  善男子等。适来为汝。恭请
三宝。降临道场。证盟受戒。今则三宝光明赫奕在此座筵。汝等现身一往所作之业。各人已知已忆者。于昨夜羯磨堂中曾经忏悔。尚有无始至于今生。所造微细过愆。识情昏迷不自觉知。惟有
诸佛菩萨尽知尽见。汝等应当翘勤五体。端秉一心。求哀忏悔。忏悔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所有言词。随我所道。

  下偈和尚举二句。引礼教彼说二句。每二句一叩首。必须言音明了。三伸求悔。

 我弟子(某甲)  从于无始  以至今生
 毁坏三宝  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
 断学般若  弑害父母  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  破他梵行  焚毁塔寺
 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  拨无因果
 狎近恶友  违背良师  自作教他
 见闻随喜  如是等罪  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  生大惭愧  克诚披露
 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  慈悲摄受
 放净光明  照触我身  诸恶消灭
 三障蠲除  复本心源  究竟清净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此乃广陈忏悔。若时促。仍用大经四句。惭愧则四句消愆。无惭则纵广无益。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一切罪障皆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一切罪根皆 

  普贤菩萨如上三称 和尚抚尺云。

  诸善男子。我今为汝等忏悔已竟。阿阇黎当为彼等问其遮难。秉归羯磨。

  第六问难

  羯磨师抚尺云。

  善男子。所言遮难者。准律明制。更有十三重难。十六轻遮。遮难若无。方是完全净器。堪受比丘大戒。此时不及详问。俟圆具登坛时。自有教授师于屏处逐一问汝。汝等逐一实答。若不实答。并不得戒。我今先且总问汝等。以便受沙弥十戒。而为比丘具戒之基本也。善男子。汝等于此现身之中。不曾犯重难轻遮否。(答云)无。

  第七归依

  羯磨师抚尺云。

  善男子等。既无遮难。适闲对
三宝前忏悔已竟。戒可得受。我今为汝秉宣三归羯磨。令汝等感发戒体。当称自己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我今随佛出家。(某甲)为和尚。

  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众随师语如是三说。三叩首)。

  第八结归

  羯磨师抚尺云。

  上来三归。正是纳体于心。更加三结。得法圆满。谓之三番羯磨。汝等再称法名(称已)。随我所道。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我今随佛出家已。(某甲)为和尚。

  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众随师语如是三称结。三叩首)。

  第九说戒相

  和尚抚尺云。

  诸善男子。今阿阇黎已为汝等秉宣三归羯磨竟。汝等已得沙弥清净戒体。我今为汝等说十戒之相。令汝识相守持。以护其体。各称法名(称已)。第一 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 尽形寿不偷盗(如前)。第三 尽形寿不淫欲(如前)。第四 尽形寿不妄语(如前)。第五 尽形寿不饮酒(如前)。第六 尽形寿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如前)。第七 尽形寿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如前)。第八 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如前)。第九 尽形寿不非时食(如前)。第十 尽形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如前)。

  如是三宣戒相已 引礼呼沙弥等。一叩首起立两分。教各持咒。先搭五衣。次着七衣。展大具已。合掌顶礼三拜。若众多。不展具亦可。举
南无宝坛华菩萨摩诃萨(三称)。

  众齐同和。三拜已。仍跪合掌而听。

  第十听教嘱

  和尚抚尺云。

  诸沙弥等。我已授汝十戒之相竟。所有受具法仪。出家学本。及各门行相威仪。自有教授阿阇黎为汝等一一分别。今当更示汝等五德十数。壮悦道志。依而奉行。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众生令入佛道。所言五德者。福田经云。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所言十数者。僧祇律云。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二者名色。三者痛痒想。四者四谛。五者五阴。六者六入。七者七觉支。八者八正道。九者九众生居。十者十一切入。此是沙弥之法。应如是故。既闻知已。恒记莫忘。当来升宝坛上。于诸师座前。白四羯磨受大比丘戒。入三宝数。绍继圣种。自利利他。功德难思。汝等从兹勤修戒定慧。习学经律论。使佛法久住世间。令众生正信不断。慎勿懒堕。恣纵身心。能如是依教奉行否。(答云)依教奉行。

  和尚鸣尺。起座叉手。回向云。

  以此受戒功德
普济群生。庄严净土。大众同音。念佛回向。

  大众齐声念佛。沙弥等三拜起具。分立左右。二师下位。作礼和尚三拜已。和尚下位。礼座上佛三拜。

  维那举回向偈 众接和。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初坛传戒正范

  二坛传受比丘戒正范

  登坛受具者。须知两土发起之端。建坛同异之义。按要览云。世尊在祇园。时比丘楼至。请佛立坛为比丘受戒。佛敕诸比丘于园外院东南。置一戒坛为僧受具公所。法敕既颁。十六大国。诸精蓝中咸遵建立。自后登坛受具。僧界法三。一一如制。若片乖违。则受者不得戒。临坛僧犯罪。其言出金口。法载龙藏。凡圣同轨更无异辙。此土肇始南山宣祖。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在净业寺。建石戒坛。依律授受。时诸律司莫不景仰芳规。崇尚而行。南山律宗于是大震。历代绍继。盖有由也。今临安昭庆仙林。姑苏开元等寺。古迹犹存。又唐宝历元年及大中二年。曾亦广建方等戒坛。宋祥符二年建甘露戒坛七十二处。方等者。谓广大平等周遍之称。甘露者。取喻涅槃。谓戒为入涅槃故。从果彰名。然戒坛之坛似同比丘。所授之戒唯是大乘。故坛上正中供佛菩萨五位圣师。绕坛之时。秉戒和尚并二阿阇黎自下而中。自中而上。彼三师礼佛菩萨竟。从西入佛后。复从佛南出敷座于侧。秉戒和尚坐。二阿阇黎左右立。其仪迥殊比丘受具。十僧数满。难遮重轻。大乘不拘根缺缘差。但发大心领纳即得戒。所以坛名方等。或云甘露也。嗟夫。律学废坛绝登已久。今金陵华山如制建坛垂范。作持宗绍南山。非若仿佛大乘撰仪空谈罔实者。是故先明戒坛同异冠之于首。俾知僧界受具。不可无坛有据也。

  其戒坛所在。不与大界同体。以别是一界故。律云时诸比丘。有须四比丘众羯磨事起。五比丘众。十人众二十人众羯磨事起。是中集会疲极。佛制听结戒场。毗尼母论云。外更不结大界直结小界。亦不得受具。五分等律亦尔。是故凡有比丘如教持戒所在。必先结戒场。次结大界。于戒场内建一戒坛。上设十师座。无事则以栅栏之。作法则乘时而开。然此坛乃非师不与之地也。正受具日洒扫洁丽。于坛周匝悬挂幡盖璎珞。坛下正中设一香案然烛供花未受具者。无容杂听。复于屏处。设一问难座。

  第一明僧中请师法

  律云。弟子无师教授。故造非法。佛言。当立和尚。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母想。敬重瞻视。又病比丘无人看顾。便不善终。佛言。当立弟子。应共相敬重瞻视。便得正法久住增益广大。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想。善见律云。以初不请故。后便违教。佛制令请也。十诵及僧祇律云。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使次第一一头面礼僧足已。然后请之。毗尼母论云。佛言。一者和尚如法。二者二师如法。三者七僧清净。四者羯磨成就。五者众僧和合与欲。是名满足受具也。今准诸律。会义立仪。当于正受具时先鸣楗椎。集同界共住比丘僧。众引礼师令求具沙弥各各挂钵。披五七二衣。执具捧僧伽黎。鱼贯而行。至法堂已。诸引赞大德将彼等手捧之大衣。收置左右案上。先礼所集。界内现前大僧三拜。起立分班已。次一引礼统二求具者。往请七师至堂。诸求具者作礼三拜。起分两立。次二引礼各率二求具者。往请二师至已。待九师相会礼毕。彼求具等作礼二师三拜。起立分班。二引礼双鸣引磬前行。领八新求具者。诣方丈迎请第一位律师至堂。先所请九律师转下向上。作礼三拜(十师若是等辈当平拜。若九师是第一位之下座。或是弟子。第一位当纳礼。毋得紊乱腊次尊𢍉。而废圣制)。十师作礼竟。各就座跏趺已。求具沙弥。方礼第一位律师。

  引礼云。

  诸沙弥等。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左班引礼云。

  夫明镜当台。遇形则鉴。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圆成三聚。须假于三师。举检七非。全凭于七证。今在此大僧之中。为汝等恭请十师。登坛受具。汝等各各记取和尚及现前诸师相貌名字。不得忘失。

  第一位(上)某(下)某律师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

  右班引礼云。

  第二位(某某)律师。为汝等作羯磨阿阇黎。

  左班引礼云。

  第三位(某某)律师。为汝等作教授阿阇黎。

  右班引礼云。

  第四位(某某)律师。为汝等作尊证阿阇黎。

  乃至第十位。左右引礼亦如是举名示相。令诸求具者。一一记识分明。

  诸沙弥。一齐起立。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第二正请师法

  左班引礼云。

  诸沙弥。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师。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弥(某甲)等。今请大德为得戒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得戒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如是至诚三伸请。三叩首。即一叩首亦可。

  第一位和尚云。

  诸沙弥。汝既殷勤三请。可尔为汝等作得戒和尚。清净莫放逸。(答云)顶戴奉行。

  诸沙弥等。一齐起立。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右班引礼云诸沙弥。今为汝等恭请现前诸师。作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尊证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弥(某甲)等。今请大德为羯磨教授尊证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羯磨教授尊证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如前)。

  第二位羯磨师云。

  诸沙弥。汝既殷勤伸请我现前诸师。为汝作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尊证阿阇黎。可尔。汝等清净莫放逸。(答云)顶戴奉持。

  诸沙弥。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 护钵 起具 分班。

  诸引赞。仍将各人大衣次第散还。令彼自捧。十师起座。第一师举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号方举。法鼓大擂。普众同音。一齐朗诵。二引礼双鸣引磬导前。诸比丘僧次之。新求具沙弥又次之。以三求具沙弥执香。一在第十师前。一在第三师前。一在第一师前。导前二引礼先至戒坛左右对列。余随者接踵至已。各依行次围绕坛之左右。及后三方。三执香者。于坛前一行旁立。九师至香案前两分序列。第一师至。居中向上。法鼓佛声即止。准古坛仪。登坛之始。有祝延一科。盖僧弘佛法必藉外护。故灵山会上世尊曾有付嘱。若违佛语而负国恩者。恐教化难昌。今则仍遵古坛仪范。维那作梵举祝延香赞。大众同和。

  宝鼎爇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法中王。端为皇王祝圣寿。地久天长。端为皇王祝圣寿。地久天长。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第一师恭谨拈香三拜。默祝圣已竟。次九师转下。与第一师向上并列。展大具。赞礼三宝。第一师先声。九师同赞。

 稽首礼诸佛  及法贤圣僧(十师一拜大众接和)
 今演毗尼法  续僧伽命脉(如前)
 正法得久住  三乘果不绝(大众接和师拜起具)
 将登清净坛  愿证盟所说(众和十师合掌问讯)

  十师赞礼三拜毕。维那举大悲咒。大众齐声同诵。第十师先转身从东南向西绕坛。次九师。次八师。乃至第一师末行。绕三匝已。脱履复从西升第二级向西北绕一匝。至南升第三级第一师面南而立。九师面北而立。九师向第一师三拜(答礼准前可知)。第一师先声。九师同和。余众默然。

 持戒清净如满月  身口皎洁无瑕秽
 大众和合无疑诤  是乃可得同授戒

  十师和合三礼举偈竟。第一师居中座而坐。羯磨师居左首座。教授师居右首座。七证师左右顺次各就座。

  第三坛主白法

  (坛主即第一师和尚是也。以白坛上九师)。

  法音罕遇。戒德难思。能超凡鄙秽流。可入圣贤宝位。为师为匠诚易诚难。炉韛弘开人根须炼。受持禁戒衣钵应严。如无衣钵莫容缺借。前言重难。后列轻遮。问若不解不知。勤劳徒设。信其实语实答。陶诱得方。令发上品真诚。要期尘境。图使十方善法。灌注身心。五分基成。三身体具。当须同志。愿勿异缘。(某甲)谨白。

  引礼云。

  诸沙弥等。人各照位。依次排班。

  左右为首沙弥从上而下。余者雁行相随。至坛前面。分班顺次立定。诸引赞将彼等所捧大衣暂为接持。以便作礼。

  上香(执香三人齐转朝上一举具仪并进长跪插向炉中)。复位 向上排班。问讯。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坛主抚尺云。

  众沙弥等。今者集僧登坛。如律作法。理当先祈
三宝。慈光摄照。次屈万灵。威神镇卫。各称法名。(称已)一齐起立。随我音声。作观三请。

  十师一齐起座。至诚运想作梵。坛主拈香。佛及诸天一一三请。求具沙弥随其所请一一三拜。须知能所空寂。感应道交。

  香花迎。香花请。沙弥(某甲)等。一心奉请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盟受戒。

  如是请已。众齐一拜。复起合掌作观而立。

  香花迎。香花请。沙弥(某甲)等。一心奉请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真净。甚深法宝。惟愿一心。归命顶礼(如前)。

  香花迎。香花请。沙弥(某甲)等。一心奉请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清净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传南山宗。诸大律师。中兴律祖。慧云馨公大和尚(此下复续入座上师之得戒本师和尚讳)。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盟受戒 (如前)。

  香花迎。香花请。沙弥(某甲)等。一心奉请
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土地。护戒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灵祇。惟愿不违本誓。镇坛护戒。

  如是伸请已毕。十师仍就座跏趺而坐。诸沙弥等各复长跪合掌。

  第四安受戒者所在

  佛言。受戒之人不得在空隐。离见闻处。若界外。和尚及足数人亦尔(足数人即坛上九师)。当安受戒者。眼见耳不闻处。

  坛主抚尺云。

  通启
三宝已竟。诸引礼将彼求具沙弥等。安置眼见耳不闻处立。

  引礼云。

  诸沙弥一拜起具 分班(诸引赞仍将大衣散还令各自捧之)。汝等随我音声。一齐念佛出坛。

  坛下诸比丘先出。二引礼双鸣引磬在前。口称佛号。诸沙弥手捧大衣。同音齐诵。左右相对随后而行。出坛外安之得所。

  第五差教授法

  时有受戒者。将至界外脱衣看。稽留受戒事。佛言不应尔。自今已去先问十三难事。然后受戒。

  坛主抚尺云。

  僧集否。(维那答云)僧已集。(问)和合否。(答)和合。(问)未受比丘戒者出否。(答)已出。(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受具足戒羯磨。(坛主鸣尺云)既受具足戒。今此众中谁能作教授师。往屏处与诸沙弥问难。(第三师于本座合掌答云)我(某甲)堪能。(坛主云)长老既能。众中羯磨师单白羯磨。差教授师下坛问难 羯磨师在本座。叉手白云。

  大德僧听。彼沙弥(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证师在本座合掌同声应云)成。

  七师齐答成者。谓人法事三。皆如律如法如佛所教。此谓称量得宜。办事克就。若一不如律。设答成者。则事无成济。七证犯罪。一字之司。任实非轻。今既羯磨成已。教授师即当起座。作礼坛主三拜。转身从南下第二级。向西南绕至东北下第三级。着履绕至正南。朝坛上叉手一问讯。从西南而出诣屏问所。

  第六教授出众问难法

  师到屏处就座而坐。鸣尺一声。一引赞大德将三受具沙弥至师前。接彼所捧大衣。令三礼长跪。复还彼衣。引赞却离见闻。

  师抚尺云。

  诸沙弥。坛上诸师作法。差我下来问汝三人遮难。汝莫恐怖。须臾之间。令汝三人升于宝坛。受具足戒。成大比丘。入三宝数。此非小缘。当生庆幸。

  夫戒者。乃菩提之根本。圣道之镃基。佛世利机契动便感。末世浇薄圣制从缘。缘集则作法功成。缘散则戒德无立。无作功勋不可见也。托缘定其有无。三衣一钵是汝三人得戒之正缘。我于未问遮难之前。先与汝说衣钵名相。(师指示彼身所著五七二衣及手捧之大衣云)此是安陀会。此是郁多罗僧。此是僧伽黎。此是钵多罗。然此衣钵乃恒沙诸佛之标志。圣贤沙门之轨仪。西天九十六种外道尚不识其名字。惟佛一人示此未曾有法。汝今得获受持。当须珍敬爱护。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答)有。(师云)既有甚善。应当受持披着。

  诸部律中。亦即加法受。其五七二衣。于受沙弥戒时曾令权着。今唯大衣未受。一引赞呼彼三人。叩首起立于侧。先一沙弥近前。捧衣对师。作如是说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僧伽黎二十五条衣受。四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师答云)善(九品大衣随品而受)。

  已受竟者。过一旁口诵偈咒。齐整着衣。彼未受者。一一对师。亦如是受。着衣既毕。同向师前一拜。长跪合掌 师抚尺云。

  诸沙弥谛听。汝从无始以来。起虚妄心欺诳贤圣。沉没生死无解脱期。今既投佛出家。为佛弟子。受佛禁戒。出生死津。务要断虚妄根。行真实道。今正是至诚时。实语时。我问汝等重难轻遮。汝当谛审此身。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汝三人不犯边罪耶。(答云)无。(师应语云)量汝三人乍入道门。不识此罪之名。谓曾受佛戒已。于淫杀盗妄四重戒中。随犯一戒。即漂弃佛海边外。故名边罪。汝不有耶。(答)无。

  凡问难有无。意在相解。故中边不相领解。尚不能成其舍戒。今虽问而不识者。与不问无别。律云。不成受戒。故下皆类此。可以知之。

  汝白衣时。沙弥时。污净行比丘尼耶。(答)无。

  汝非白衣时。沙弥时。盗听众僧说戒。诈称比丘。受人恭敬利养礼拜。名为贼住。贼住之人佛不许度。汝非此人耶。(答)非。

  汝非外道。投佛出家。受佛戒已。还归外道。今复重来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为破内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许度。汝非此人耶。(答)非。

  汝非生(谓人从生来男根不具。是名生不男)犍(谓人以刀去男根。是名犍不男)妒(谓男根似无。见他行淫因生妒心。遂感有根。是名妒不男)变(谓能变现也。遇男则变为女。遇女则变为男。是名变不男)半(谓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是名半不男)五种人耶。(答)非。

  汝非弑父耶。(答)无。

  汝非弑母耶。(答)无。

  汝非弑阿罗汉耶。(答)无。

  汝非破和合僧耶。(答)无。

  汝非恶心出佛身血耶。(答)无。

  汝非诸天鬼神等。变为人形而来受戒耶。(答)非。

  汝非龙畜等能变化者。化为人形而来受戒耶。(答)非。

  汝三人身中各不佩带男女二形。此正乖道器。汝今有耶。(答)非。

  诸沙弥。此十三重难既无。我今更问汝十六轻遮。仍如前一一实答。

  诸沙弥。汝三人出家已来。各各训导。是何法名。(各答名已)此是汝三人入道之法名。一生之称呼。从今受戒而去。凡见和尚阿阇黎。同坛尊证。上中下座。及宰官长者。朋友知识。父母师长之前。皆当称此两字法名。不得言你我某甲小僧之称。

  汝三人今日坛上得戒和尚是谁。(答云)上某下某大和尚。(师云)此是(某)寺(某)律师。是汝三人得戒和尚。梵语和尚。此云力生。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藉此师威力而生。故云力生。又云依学。谓依随此师。学出世法。故云依学。今日受戒。若无此师。戒无从发。汝当记取和尚尊名。认取和尚慈相。若不记得名字相貌。受戒不得戒。从今已去凡遇节腊结制解制。当须怀香礼拜得戒和尚。若遇路途遥远不能侍诣。当以焚香遥空称名致敬。不得慢意。

  汝三人年满二十否。(答云)已满。

  衣钵具足否。(答云)具足。

  父母听汝出家否。(答云)听。

  汝不负人钱债。作不还心而来受戒否。(答云)无。

  汝非他家下使人否。(答云)非。

  汝非当朝有名有禄官人否。(答云)非。

  汝是丈夫否。(答云)是丈夫。

  本律云。年满二十者。能耐寒热风雨饥渴持戒一食。忍恶言及毒虫。是丈夫位。

  既是丈夫。又要无病。一疥癞。二痈疽。三白癞。四干痟。五颠狂。汝果无如是五病否。(答)无。

  时有此五种病人。求耆婆治。耆云。我唯医王。及佛弟子。彼思已即出家受具。复就治之。病好罢道还家。路逢耆婆问知白佛。故制不听。若准律中。凡身相不具有辱大僧者皆不听。今但问最后制以摄广遮也。

  沙弥等。我今于此问汝。少闲坛上众师之前亦如是问。汝如此答我。少闲坛上众师之前亦如是答。汝等随我而行。待我先至僧中作白。僧若默然允可。我以手招之时。汝等即当进坛。

  引赞呼三沙弥。一拜起立于旁。教授师起座出位前行。三沙弥次第随师后行。将近戒坛令沙弥止立。瞻观坛上。

  第七白召入众法

  教授师至坛前。立中合掌。向上问讯已。作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彼沙弥(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某甲)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师白已面向沙弥招手召之云)诸沙弥。汝等来。

  沙弥闻召。具仪前行至坛。师移步诣香案之左而立。语云。

  汝等一齐近香案前。(到已)问讯 长跪 居中者拈香一瓣。供养坛上诸师。(拈香已)一拜而起。随我登坛乞戒。

  第八明乞戒法

  教受师前行。沙弥随后。绕至坛西。脱履升第二级。从西北绕至正南升第三级。师归本座前合掌而立。沙弥与师相去舒手及处。一行面北立定。师教云。

  展大具。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善男子恳切至诚。仰凭清众求哀乞戒。乞戒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慈愍故。㧞济我。

  如是三乞。一叩首毕。教授师就本座而坐。

  第九羯磨师单白法

  羯磨师。于本座合掌。先作单白羯磨已。然后问难。作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此(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到时。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证师在本座合掌答云)成。

  第十正问难法

  羯磨师云。

  此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钵多罗。今此衣钵是汝三人有否。(答云)有。

  善男子谛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今随所问。汝当随实而答。僧祇律云。若不实答。便欺诳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世人。及以如来众僧。自得大罪。

  汝三人不犯边罪耶。(答)无。

  汝非白衣时。沙弥时。污净行比丘尼耶。(答)无。

  汝非白衣时。沙弥时。盗听大僧说戒。诈称比丘。受人恭敬利养礼拜。名为贼住。贼住之人佛不许度。汝非此人耶。(答)非。

  汝非外道。投佛出家。受佛戒已。还归外道。今复重来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为破内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许度。汝非此人耶。(答)非。

  汝非生犍妒变半五种不男人耶。(答)非。

  汝非弑父耶。(答)无。

  汝非弑母耶。(答)无。

  汝非弑阿罗汉耶。(答)无。

  汝非破和合僧耶。(答)无。

  汝非恶心出佛身血耶。(答)无。

  汝非诸天鬼神等。变为人形而来受戒耶。(答)非。

  汝非龙畜等能变化者。化为人形而来受戒耶。(答)非。

  汝三人身中各不佩带男女二形。此正乖道器。汝今有耶。(答)非。

  善男子。此十三重难既无。我今更问汝十六轻遮。

  汝三人出家已来。各各训导。是何法名。(称名已)汝三人今日得戒和尚是谁。(答)上某下某大和尚。

  汝三人年满二十否。(答)已满。

  衣钵具足否。(答)具足。

  父母听汝出家否。(答)听。

  汝不负人钱债。作不还心而来受戒否。(答)无。

  汝非他家下使人否。(答)非。

  汝非当朝有名有禄官人否。(答)非。

  不是丈夫否。(答)是丈夫。

  既是丈夫又要无病。一疥癞。二痈疽。三白癞。四干痟。五颠狂。汝果无如是五病否。(答)无。

  第十一明授戒体法

  和尚抚尺云。

  善男子。前无重难。后无轻遮。甚是净器。众僧同庆当授汝戒。但深戒上善。广周法界。量等虚空。今欲进受。要须缘境发心。心境相容。方发无作。萨婆多论云。凡欲受戒。先与说法引导开解。汝三人从无始以来。于一切境上造诸恶业。恶遍法界。今欲受戒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法所因还遍法界。故我如来随众生心造无边之业。制无边之戒。戒随所制。故须缘境。境量虽多。举要而言。不出乎二种。一者情境。二者非情境。言情境者。上至诸佛。下至众生。十界正报。中阴有情。凡有心者。皆名情境。非情境者。十界依报。一切世间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舟车屋宅。珍宝田园。地水火风乃至虚空。佛说圣教。儒流文字。形像塔庙等。皆名非情境。善男子。既知境量如此宽广。当须依境发心。心有三品。中下二心。劣弱非胜。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我今教汝发上品心求上品戒。何为上品心。今于我诸师座前立三种誓愿。一者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二者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三者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发此三种大誓愿已。于白四羯磨言下进受大比丘戒。不为但求声闻小果故。直欲成就三聚净戒故。趣向三解脱门故。正求佛果。求大涅槃。令法久住故。发如是上品心。受上品戒。次当开广汝怀者。良繇戒法体周法界。量等尘沙。终不以汝三人现前父母所生。报得狭劣身心而能容受。当作虚空器量之身。方能领纳尘沙戒法。故论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入汝身时当作天崩地裂之声。繇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觉不知当起警怀之意。发上品殷重之心。领纳如来清净妙戒(鸣尺一下)。今正为汝等白四羯磨受大比丘戒。汝等当眼观坛仪。耳听羯磨。一心谛受。莫余思余觉。羯磨师先作一白叠事告知。次秉三羯磨。量其可否。

  此古坛广文。于鸣尺下。补其一二。准十诵云。羯磨受戒时。当一心听。莫余觉余思。唯应敬重。当正思惟。心心相忆念。应分别之。违者突吉罪。若受戒坛数众多。可用随机羯磨中略文。此广略之文。皆出自南山。如略开导时。应与彼言。

  六道众生多是戒障。唯人得受犹含遮难。不必并堪。汝无遮难定得受戒。汝当依论文。发增上心。所谓救摄一切众生。以法度彼。又戒是诸善根本。能作三乘正因。又戒是佛法中宝。余道所无。又能护持佛正法久住。又仗羯磨威势。众僧大力。能举法界胜法置汝身心。汝当眼观坛仪。耳听羯磨(云云)。如前广中可知。

  第十二正受戒体法

  羯磨师合掌云。

  惟愿和尚大众不吝慈悲。布施其戒。同心共秉。慎勿异缘。令此三人。感发圆宗戒体。将秉羯磨。听宣作白。大德僧听。此(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等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若僧到时。僧忍听。僧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为和尚。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证师合掌齐答云)成。

  大德僧听。此(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等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初羯磨成否。(如前答)成。

  大德僧听。此(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等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二羯磨成不。(如前答)成。

  大德僧听。此(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等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三羯磨成不(如前答)成。

  僧已忍。与(某甲)等授具足戒竟。(某甲)为和尚。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善见论及诸律并云。受具足已。和尚阿阇黎等。为当记春夏冬时分。某月某日。乃至量影等时。受具足戒。若不为说记取者。坛上师有罪。此明僧腊夏数。令行来坐起。知上中下座尊卑礼节故。

  第十三次说四堕法

  时有比丘。受具足已。众僧舍去。既不识犯。便造重罪。佛言。自今已去作羯磨已。当先与四波罗夷法。

  和尚戒师抚尺云。

  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门非释子。

  汝一切不得犯淫。作不净行。若比丘犯不净行。受淫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沙门非释子。

  尔时世尊。与说譬喻。犹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能还活。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已。不能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盗。下至草叶。若比丘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烧教人烧。若埋若坏色者。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如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比丘犯波罗夷法亦如是。终不更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故断众生命。下至蚁子。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持刀与人。教死。叹死。与人非药。若堕胎。若厌祷杀。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说言犹如针鼻缺。不堪复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复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戏笑。谓学口头禅演习机锋转语也)若比丘非真实。非己有。自说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龙来鬼神来供养我。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譬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可还合。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可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比丘有二百五十戒相。唯此四法。谓之根本无残罪。若犯不听忏。即当灭摈。故先急急宣说。余者谓之枝叶有残罪。若犯许忏。是以稍缓。待下坛去令其读学。故今不宣。

  第十四后授四依法

  时世饥俭。乞求难得。有外道辄自出家受戒。后僧无食。便即休道。佛言。先与四依。然后受戒。复有外道求僧出家。先说四依。彼即报言。我堪二依。若纳衣腐药。不堪此二。即便休道。佛言。此外道大有所失。自今已去后授四依。应如是授。

  和尚抚尺云。

  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

  比丘依粪扫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得受(先制止。后开听。下同)。

  比丘依乞食。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一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请食得受。

  比丘依树下坐。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若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比丘依腐烂药。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

  今所宣第四依法。是西域医药。此方乃草根木皮等。虽然律从西制。而教已流东。必随土地所产。时医所用。凡是比丘应病之药。有余弃者。皆名腐烂药。但是檀越发心布施一切药饵。皆名长利。若不随其方国者。则此依法徒受而无益矣。

  第十五结劝回向

  和尚抚尺云。

  汝受戒已。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尚如法。阿阇黎如法。众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佛法众僧。和尚阿阇黎若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余所未知。当问和尚阿阇黎。汝等作礼下坛(此文出本律中)。

  若坛数多。三人受竟下坛。令上殿礼佛发愿。坚持戒品。其为教授师者。唯在坛上满足十师之数。听秉宣白四羯磨应成已。彼沙弥等即得具足戒。师复下坛。往屏处问第二坛沙弥难。问毕亦如前白召入众。坛坛皆然。若正白四羯磨时。坛上十师不满。纵羯磨成。彼沙弥等亦不得具足戒。乃至最后一坛受竟时。引礼呼前受戒者。同集坛前。左右列班。俟最后受者下坛 和尚鸣尺。十师齐起座而立。

  和尚叉手回向云。

  以此受具功德。愿戒海澄清。荡众生之业垢。僧田净洁。作大地之津梁。四恩三有。均沾利益。大众同音。念佛回向。

  坛下大众。齐声念佛。坛上九师。转向和尚作礼三拜两立。引礼呼新比丘等。一齐向上顶礼三拜。起立分班。第十师先行乃至和尚在末。从南下第二级。顺西南绕至东下第三级。各着履绕诣坛前。齐列作礼三拜。

  维那举回向偈 大众同和。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十师礼毕。回向偈终。和尚转面南立。九师两分。二引礼双鸣引磬相对前行。新比丘等左右次序随后。至方丈前。两行合掌面面对跪。候十师行过。仍起双行至。座前列班。顶礼十师已。徐徐雁行各归本堂。俟众引礼及诸引赞回。如常礼谢之。然后九师转下。礼辞和尚而退。

  佛言。当令受具戒者在前而去。弟子当日三时问讯和尚。朝中日暮当为和尚执作二事。劳苦不得辞说。一者修理房舍。二者补浣衣服。和尚一切如法教。尽当奉行。违者如法治。

  二坛传戒正范

  三坛传授菩萨戒正范

  梵网经。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云。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三七乃至一年要见好相。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要见好相。菩萨璎珞本业经。大众受学品云。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其梵网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全文未传此方。唯第十心地品。流通奉持。故缺师前授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及弥勒菩萨所说。菩萨戒羯磨文中俱明。故今会合加仪。遵行有据。

  第一明敷座结坛法

  若受戒日。先于佛殿(若众多于佛殿前丹墀中亦可)。悬以幡盖。正中敷一高座。供得戒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敷一高座。供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同学等侣十方菩萨位。右上敷一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一一座筵。皆设香花。时至鸣楗椎。诸引礼令受戒者。各各挂钵执具。身着三衣。将诣殿内(或往丹墀)。彼受戒者。向引礼师三拜。分班而立。

  引礼白云。

  诸佛子。今为汝等严净道场。敷设法座。秉受菩萨妙善戒法。汝等先当随我诵咒结坛。次方入室请师。

  引礼白已。于正中向座。合掌问讯已。转身顺右举大悲咒。彼受戒等一齐朗诵。各各依次贯珠随后而行。旋绕三匝。三诵咒毕。引礼先归本位。随者亦各照班次立定。举。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声)

  第二明请师入坛法

  凡在界内同居大僧。先听鸣椎齐集方丈。结坛既毕。诸引礼左右相对导前出坛。众求戒者。一一次第对随于后。俱诣方丈。如常列班。二引礼各将二求戒者。往请二阿阇黎到已。求戒等作礼三拜。二阿阇黎。分归辅弼位而立。四引礼出班。先应通知侍者。次入室请师。师出室就座。二阿阇黎转向菩萨戒法师三拜复位。

  引礼云。

  诸佛子等。一齐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夫菩萨戒者。事出非常。凭师乃发。佛前自誓。相好难期。一遇明师。便名得戒。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某)律师。为汝等作菩萨戒法师。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菩萨戒羯磨经云。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于无上菩提发弘愿已。审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同法菩萨。先礼双足。偏袒右肩。膝轮据地。合掌恭敬。如是请言。

  大德忆念。我(某甲)今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

  此请词。出弥勒羯磨经。如是三请。三叩首。

  菩萨戒法师云。

  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今可尔临坛。遵依大乘经律。为秉宣授受 引礼云。

  诸佛子等。一齐起立。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起具 分班。

  待众起立已定。引礼将香与一为首者执之 菩萨戒法师。起座合掌。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大众齐称佛号。坛中大擂法鼓。二引礼左右相对导持幢幡者前行。次随喜众。次受戒者。次二引礼双鸣引磬。其执香者逐后。二阿阇黎又次之。菩萨法师在末。二侍者。一捧钵一持锡杖相随。其引导幢幡进坛。诣上左右高座旁立。随喜大众依随幢幡。从上次第两序而下排定。受戒者。如常班次对列。其鸣磬二引礼两分却至幡前。二阿阇黎于中高座前左右对立。法师居中展大具。作观顶礼十方三世三宝九拜。钵杖随立其后。

  维那举集众偈云。

 降伏魔力冤  除结尽无余  闻此妙响音
 尽当云来集

  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三称)

 钟声传三千界内  佛法扬万亿国中
 功勋酬帝主深恩  利益报檀那厚德

  今为传授。菩萨三聚净戒说者。

  九拜竟。举偈毕。法师起具。升座拈香。敛衣而坐。二阿阇黎转下亦如是九礼已。诣法师高座上。于左右辅立。钵杖持在师后。

  引礼云。

  随喜海众。出班礼佛。

  大众具仪。诣中三礼竟。各各依次仍归本位列之。

  引礼云。

  上香(执香者。徐徐转中。向上一举。顺右进至佛前。长跪。上香已)。复位 诸佛子。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第三明礼敬三宝法

  菩萨羯磨经云。既作如是无倒请已。偏袒右肩。恭敬礼拜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通诸菩萨众。现前专念彼诸功德。生殷净心。又璎珞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当受戒时。先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佛。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佛。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佛。如是三礼。法僧亦然。

  引礼云。

  诸佛子。汝等既发胜心。求受菩萨净戒。应当作观运心。随我音声顶礼十方三宝。人各自称法名(称已)。一齐起立合掌。

  左右引礼。或八人或六或四。对往至中。一行列定。展大具。入观顶礼。合掌作梵云。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诸受戒者。必须同声同礼一切恭谨。勿致身口参差。心意散乱。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第四明正请师法

  羯磨经云。其受戒菩萨。复于有智有力菩萨所。谦下恭敬。膝轮据地。对佛像合掌请言(即下请词是也)。是故礼三宝竟。诸求戒者。仍各长跪合掌。众引礼起具复位。唯一引礼立于佛前教云。

  诸佛子等。今对佛像前。随我语言。至诚正请菩萨戒法师。

  惟愿大德哀愍。授我(某甲)等菩萨净戒。

  作是一说已。众齐一叩首。引礼复还本位。菩萨羯磨经云。如是请已。专念一境。长养净心。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藏。即随思惟如是事义。默然而住。尔时菩萨戒法师。应抚尺问云。

  诸佛子听。汝是菩萨否。(众齐答云)是菩萨。(师复云)既是菩萨。汝发菩提心未。(答云)已发菩提心。

  第五明开导戒法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听。汝等今者。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摄律仪戒(十波罗夷即止恶也)。摄善戒法(八万四千法门即行善也)。饶益有情戒(慈悲喜舍即度生也)。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否。(众答云)能受。

  如是三问三答。此文出羯磨经中。

  第六明请圣法

  菩萨戒法师抚尺云。

  汝诸佛子。既能受菩萨净戒。能学菩萨学处者。各各起立合掌。端秉一心。五体投地。随我伸请诸佛菩萨。为菩萨戒和尚诸师。各称自己法名(称已)。

  师起座拈香。入观作梵。二阿阇黎同音请云。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请(有余众随加名)。

  大德。释迦如来。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等。今请如来为我作得戒和尚。惟愿如来为我作得戒和尚。我依如来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当三启请。三顶礼。下皆同。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文殊师利菩萨。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菩萨为我作羯磨阿阇黎。惟愿菩萨为我作羯磨阿阇黎。我依菩萨。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弥勒菩萨。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菩萨为我作教授阿阇黎。惟愿菩萨为我作教授阿阇黎。我依菩萨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十方一切如来。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如来为我作尊证师。惟愿如来为我作尊证师。我依如来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菩萨为我作同学等侣。惟愿菩萨为我作同学等侣。我依菩萨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如是拈香。一一三请已毕。师复就座而坐。引礼呼众。长跪合掌。

  第七受四不坏信

  菩萨戒师抚尺云。

  璎珞经云。礼三宝已。复教受四不坏信。依止四依。所云四不坏信者。盖吾人所禀体性是一。而于此一体之中具得有佛法僧宝及戒故。梵语佛陀。华言觉。谓性体灵觉。照了诸法非空非有。是名本具之佛宝也。法即轨持之义。谓法性寂灭。而恒沙性德皆可轨持。是名本具之法宝也。僧者。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谓恒沙妙德。性相不二。理事和合。是名本具之僧宝也。戒者。谓金刚光明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一切众生佛性种子。是名本具之性戒也。汝等从今信得自心是佛是法。是僧。是戒。尽未来际身不忘不失。故云四不坏信。虽云体具真常。不无修证。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应当归投住持三宝。纳受清净妙戒。依止修行。方得圆成无上佛果。今对。

  诸佛菩萨座前。一一谛受。归依之语。汝当自说。恐汝不能。随我所道。我(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我(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法。我(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僧。我(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戒。

  各随师语朗说。三受三叩首。

  第八忏悔过法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梵网经所明。现身有犯七逆者。不得受戒。前夜羯磨师已曾一一详审。汝等幸皆无犯。故得受戒。今准璎珞经云。受四不坏信已。次当教悔三世罪。而罪所言三世者。谓过去无明种子。为罪业之因。今生现行。为罪业之缘。繇此现行熏过去无始以来之业种。因缘和合而所作业成。又为当来罪业之恶因。如是展转相资。故令轮回不绝。今凭
诸佛菩萨座前。惭愧悔过。若能违今生之现行。则过去业种干枯。未来业因自灭。悔过之言。汝合自说。恐汝不能。随我所道。我(某甲)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我(某甲)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我(某甲)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各随师语朗说。三悔三叩首。

  第九明发愿法

  璎珞及羯磨二经。缺发愿。今采时行戒本内。发十四愿以补之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等。悔过已竟。三业清净。如净琉璃内外明照。次应发十四种大愿。依而修行圆满功德。假使热铁轮。在于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所发愿。我今对
诸佛菩萨座前。一一为汝等三宣。汝等当向
诸佛菩萨座前。心念口言。一一自说。各称法名(称已)。

  鸣尺一下。第一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念佛。亲近善知识否。(答云)能亲近。第二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舍离诸恶知识否。(答云)能舍离。第三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乃至失命因缘。不犯戒否。(答云)不犯。第四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读诵大乘经律。问甚深义否。(答云)能问。第五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于无上菩提生信心否。(答云)能生。第六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若见众生苦恼时。能救护否。(答云)能救护。第七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随力。供养三宝否。(答云)能供养。第八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否。(答云)能孝敬。第九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舍诸懈怠。勤求佛道否。(答云)能勤求。第十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于五尘上诸烦恼生时。能制伏心否。(答云)能制伏。第十一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众生无边誓愿度。汝能度否。(答云)能度。第十二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烦恼无尽誓愿断。汝能断否。(答云)能断。第十三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法门无量誓愿学。汝能学否。(答云)能学。第十四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佛道无上誓愿成。汝能成否。(答云)能成。

  第十明发戒体法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等。既能发此十四种深宏誓愿。我当起座。为汝等顶礼启白。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感发汝等圆宗戒体。汝应一心善听。作意谛思。当知我初番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繇心业力。悉皆震动。我二番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汝顶上。我三番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此是无作戒体。无漏色法。繇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应至诚顶受。

  次正授戒体法

  经云。能受菩萨不起于座。如故长跪。能授菩萨起座。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顶礼双足作白(即下白文)。今准义加仪。则二阿阇黎下座先行。菩萨戒师在后。至佛像座前。二师分立左右。戒师居中拈香。入观三顶礼。长跪合掌白云。

  仰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今于(某省某寺)此中。现有(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于(某甲)受戒菩萨亦为作证。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此准经文。如是三白。谓之三番羯磨。羯磨如法成已。受者即得戒。戒师与二师礼却本座。非似僧法受具。十师俱坐。羯磨应成而已。

  第十一明宣戒相法

  上依菩萨羯磨经文。三番启白圣已。即得菩萨三聚妙善戒体。此依梵网经中。次宣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相。而俾识相守持。以护体故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菩萨有十无尽戒应受持。各称法名。

  (称已言十无尽戒者。璎珞经云。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不尽。故言无尽戒也)。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第一不得故杀生。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第二不得故偷盗。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盗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第三不得故淫欲。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淫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第四不得故妄语。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妄语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第五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酤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第六不得故说在家出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说四种过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第七不得故自赞毁他。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自赞毁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第八不得故悭惜加毁。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悭惜加毁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第九不得故瞋心不受悔。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瞋心不受悔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第十不得故谤三宝。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谤三宝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诸佛子。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抚尺云。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其中间。第一不得故不敬师友。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敬师友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不得故饮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饮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三不得故食肉。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食肉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四不得故食五辛。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食五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五不得故不教悔罪。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教悔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六不得故不供给请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供给请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七不得故懈怠不听法。若有犯。非菩萨行。懈怠不听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八不得故背大向小。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背大向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九不得故不看病。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看病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十不得故畜杀具。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畜杀具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十一不得故作国使。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作国使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十二不得故贩卖。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贩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十三不得故谤毁。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谤毁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十四不得故放火焚烧。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放火焚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十五不得故僻教。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僻教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十六不得故为利倒说。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为利倒说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十七不得故恃势乞求。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恃势乞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十八不得故无解作师。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无解作师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十九不得故两舌。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两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十不得故不行放救。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行放救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十一不得故瞋打报仇。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瞋打报仇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十二不得故憍慢不请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憍慢不请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十三不得故憍慢僻说。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憍慢僻说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十四不得故不习学佛。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习学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十五不得故不善知众。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善知众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十六不得故独受利养。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独受利养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十七不得故受别请。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受别请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十八不得故别请僧。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别请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二十九不得故邪命自活。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邪命自活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三十不得故不敬好时。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敬好时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三十一不得故不行救赎。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行救赎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三十二不得故损害众生。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损害众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三十三不得故邪业觉观。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邪业觉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三十四不得故暂念小乘。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暂念小乘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三十五不得故不发愿。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发愿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三十六不得故不发誓。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发誓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三十七不得故冒难游行。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冒难游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三十八不得故乖尊卑次序。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乖尊卑次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三十九不得故不修福慧。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修福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四十不得故拣择授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拣择授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四十一不得故为利作师。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为利作师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四十二不得故为恶人说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为恶人说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四十三不得故无惭受施。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无惭受施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四十四不得故不供养经典。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供养经典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四十五不得故不化众生。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化众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四十六不得故说法不如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说法不如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四十七不得故非法制限。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非法制限戒能持否。(答云)能持。第四十八不得故破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破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二结赞回向

  璎珞经云。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又经云。受菩萨戒者。即于此身一念之中。具足八种殊胜功德。一者趣道场殊胜。譬如大鹏。一飞过十万里。菩萨发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故。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起大悲大智受菩萨戒。即超二乘。如昔有沙弥侍一罗汉而行。忽发菩提心求受菩萨戒。此阿罗汉返生恭敬。为担衣钵。让路而行。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阎浮提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菩萨戒者。以彼运心广大故。四者功力殊胜。受小乘戒。譬如萤火。受菩萨戒。譬如日光。一切普照故。五者灭罪殊胜。受戒破犯犹胜外道。以戒威力。设堕恶道。受罪轻微故。六者受胎殊胜。受菩萨戒者。若在胞胎。常为天龙善神共守护故。七者神通殊胜。受菩萨戒者。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一念中超越千生。一日内广度群品故。八者果报殊胜。受菩萨戒者。当生莲华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故。诸佛子等。汝今既受菩萨戒已。即获如是殊胜功德。各各善护守持。于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心者。即非菩萨。是故应当珍敬。慎勿懈退。

  如是结劝毕。鸣尺一下。众一叩首。菩萨戒师。起座合掌回向云。

  以此受戒功德
上报四恩。下济诸苦。法界众生。同圆种智。在会沙门。共证菩提。海众齐音。念佛回向。

  大众同声念佛。引礼呼新菩萨三拜。起具分班。二阿阇黎先下座。至中礼佛三拜。近佛座左右而立。菩萨戒师下座。礼佛三拜。

  维那举回向偈 众和之。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边光佛刹
 回向因缘三世佛  文殊普贤观自在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其送菩萨戒师归方丈。谢二师及诸引礼。一一皆同受具之仪。今大乘戒七众同收。若有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者。俱随送之。但要各归各众。不得糅乱。虽理性戒体无二。然事相世仪须分。能善护讥嫌。即名持戒也。

  若授在家菩萨优婆塞。六重二十八轻戒者。科仪同此。唯异戒相。故附之。

  先六重戒相第一不杀生。是优婆塞菩萨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杀生戒能持否。(答)能持。第二不偷盗(如前)第三虚说(如前)第四邪淫(如前)第五宣说四众过罪(如前)第六酤酒(如前)

  二十八轻戒相第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菩萨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供养父母师长戒能持否。(答)能持。第二耽乐饮酒(如前)第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如前)第四有乞者不能多少分与遣空还(如前)第五见四众不能承迎礼拜问讯(如前)第六见四众毁所受戒心生憍慢(如前)第七月六斋日不受八戒供三宝(如前)第八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如前)第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坐(如前)第十疑水有虫故便饮之(如前)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如前)十二独宿尼寺(如前)十三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如前)十四以餐食施四众(如前)十五畜猫狸(如前)十六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类(如前)十七不储畜僧伽黎衣钵锡杖(如前)十八若须田作不求净水及陆种处(如前)十九物说价已舍贱趋贵斗秤量物不令平用(如前)二十于非处非时行欲(如前)二十一隐瞒官税(如前)二十二犯国制(如前)二十三得新谷果蓏菜茹不先供奉三宝先自受(如前)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如前)二十五道路若在比丘沙弥前行(如前)二十六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如前)二十七养蚕(如前)二十八路遇病者不能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如前)

  三坛传戒正范卷四(终)

  No. 1128-B 觉源禅师与本师借庵老和尚论传戒书

  觉源禅师与本师借庵老和尚论传戒书

  传戒之书。律中名为授戒羯磨。东土宣律师以后。自华山传戒正范一出。而天下奉为司南。名曰律主。是诚足以庄严佛树矣。但仔细检点。其中有不贯串者凡有数则。一曰发菩提心不贯串。二曰忏摩不贯串。三曰问遮难不贯串。四曰白四羯磨不贯串。司羯磨者。可以离此用。亦可以即此用也。何谓发菩提心不贯串。夫菩提心者。具足一切佛法。一曰直心。正念真如法是。二曰深心。具足十波罗蜜是。三曰回向心。以诸佛大愿回向三处是。三贤分证此三心。十地合证此三心。等觉此三心等有。妙觉圆满此三心。藏中有授菩提心戒一卷。受此一戒。则可以具足一切戒矣。今不预受此戒。先教以忏摩。至授菩萨戒时。但问之以已发菩提心未。答曰已发。授者受者。皆不知菩提心为何物。但含糊问答而已。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事。为今之计。司羯磨者。当发露时。先教之以向十方佛前。发四宏誓愿。司教授者。于过毗尼时。教之以华严净行品。向文殊前。发一百四十大愿。一愿一拜。然后至问已发菩提心时。便可胸中了了。不至突如其来矣。何谓忏摩不贯串。夫忏摩者。名为发露。改往修来。决定毗尼经中。世尊教以发露之法。曰五无间。曰十不善。曰盗用僧物。曰覆藏。又教以回向。称礼三十五佛洪名。不多不寡。此可为式。乃惟专称本师释迦一佛。虽亦可以减罪。而发露不周。其与覆藏有何异乎。何谓问遮难不贯串。律中以一人一坛为正。至多不得过三人。今必决定三人一坛。是畏烦而徒苟简矣。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答之以是。言是自己有。非借来也。今改之以有。是明开其借衣钵矣。后问衣钵具足否。答以具足。恐其不具。与前是字分明两事。若前改为有字。无论文义不对。而前有后具。不又重叠乎。何谓羯磨不贯串。夫四分羯磨。与随机羯磨。虽俱系律藏。但僧祇是佛本意。见于舍利弗问经。余部为被添之甘露。佛已有明训矣。今传戒白四羯磨。主于四分。是不具择法眼也。何则佛法以默然为印证。处处皆然。今白四羯磨中。添入四个成否。齐答四个成字。则是僧竟不默然矣。毋论不是佛法。即后结处默然。故句前后乃自相违矣。惟灵峰大师毗尼事义集要中。不用四个成字。真是鹅王择乳手段。此系得戒紧要事故。不可不辩。更有甚者。律系佛制。如王法不可增减。今传戒正范中。摘去求授人具足羯磨一条。直是减损律制。如周室班爵之制。诸侯恶其害已。而皆去其籍。传戒之摘去此一羯磨。何以异于战国之诸侯坏周制乎。幸古本尚在。犹有可考。凡司传戒者。用其法去其弊。斯可传佛心印。幸毋效其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