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58 册 No. 1025 贤首五教仪开蒙


  No. 1025-A 五教仪开蒙叙

  丙午出教仪六卷。欲诵之而未能也。己酉略成一卷。练习之以为日课。久久渐得其奥妙。初集录也。知教观之创于华严诸祖。次阅藏也。知教观之本于经论。后精纯也。知教观之从于自心流出。不从遮那佛口所宣。从兹于如来一代时教。或判或释。无有不当者矣。乙卯秋。讲全本教仪一遍。听众茫然。辛酉再讲。落堂考之。众亦不知教观义之终始。此皆不熟究之故也。遂于箧中。出是略本。普令录之。昼夜研诵。然后各各庆其不月而工成。教观义果。灿发于心花。入室礼谢时。问之。果然豁通而无碍焉。因请梓流传。予曰。详而又略。不亦赘乎。众曰。详之略之。各有其益。非略本不能开蒙童。便记诵。非详本不能训久学。施化导。苟能利于生物。幸无秘惜也。壬戌春募资刻之。盖大千之人。莫不有法界心。具法界心者。莫不以教观昭廓。俾现前知见而成普贤甚深知见。则此略本。非仅应蒙童之求耳。实为行远登高之要诀也。学佛法者。顾可负诸。

  灌顶行者续法识于慈云丈室

  No. 1025

  贤首五教仪开蒙

  清浙水慈云沙门续法集

  门人证询较

  贤首大师。判释一代佛教。不出三时。十仪。五教。六宗。三观。

  言三时者。有别有通。

  别三时者。第一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为直显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所谓或日初分时入。初善是也。故华严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如来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诸大山王。法华方便品云。我始坐道场。时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信解品云。尔时长者。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驰走而去。即来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其经即是华严梵网等也。

  第二日升转照时。先总后别。

  总者。此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名为方便教。令彼三类人等。转三成一。所谓或日中分时入。中善是也。故华严云。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楞伽云。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分部诸法。法华方便品云。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别者。于日中分。照有三转。谓初转。中转。后转时也。

  初转时者。谓佛初于鹿苑。为钝根下类众生。转小乘法轮。名为隐实教。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华严云。次照黑山。如来智轮。次照声闻缘觉。法华云。长者知子。愚痴狭劣。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其经即是提胃阿含等也。

  中转时者。谓佛次于中时。为中根一类众生。转三乘法轮。名为引摄教。令彼二乘人等。转小成大。华严云。次照高原。如来智轮。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法华云。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其经即是深密方广等也。

  后转时者。谓佛次于后时。为利根上类众生。转大乘法轮。名为融通教。令彼权教三乘。转权成实。华严云。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如来智轮。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法华云。尔时长者。自知不久。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其经即是妙智般若等也。

  第三日没还照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名为开会教。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转偏成圆。所谓或日后分时入。后善是也。故古德义取出现文意说云。如日没时。还照高山。如来智轮。最后还照菩萨诸大山王。十定品云。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昼夜不住。日出名昼。日没名夜。菩萨亦复如是。法界品云。譬如日轮。无有昼夜。但出时名昼。没时名夜。菩萨智轮。亦复如是。无有分别。但随心现。教化众生。法华方便品云。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信解品云。父知子心。渐已旷大。即聚亲族。说是我子。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子念昔贫。今于父所。大获珍宝。甚大欢喜。其经即是法华涅槃等也。

  通三时者。第一唯约一念时。谓于一刹那中。即遍法界无尽之处。顿说无量诸法门海。

  第二尽该一化时。谓从我佛初成道时第二七日。乃至如来般涅槃夜。于此一代时化之中。普遍重重法界之处。常说种种无尽经法。

  第三遍周三际时。谓尽前后际各无边劫。常恒周遍。演说诸经。初无暂息。

  第四摄同类劫时。谓彼三际无边劫中。一一劫内。各摄无量同类劫海。如长劫唯摄长劫。短劫唯摄短劫。然时与劫。各有多相。华严明时有八。谓长。短。染。净。广。狭。多少。劫有十二。谓长。短。一。无数。有量。无量。有尽。无尽。一念。不可说。一切。非劫。于彼无量同类劫中。恒说一切权实教门。

  第五收异类劫时。谓彼无边一一劫中。各摄无量异类劫海。如长劫摄短劫。短劫摄长劫等。于彼一切异类劫内。恒说诸法。

  第六以念摄劫时。谓于一念之中。即摄前后无量无边同异类劫。一念既尔。余一切念一一念中。皆各普摄尽前后际一切劫海。如是时劫说无尽教。

  第七劫念重收时。谓一念中所摄劫内。复有诸念。而彼诸念。复摄诸劫。一念既尔。余一切念劫内诸念。摄劫亦然。是则念念既不尽。劫劫亦无穷。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于彼诸劫说诸经海。

  第八异类界劫时。谓前之七重。且约同类。如今娑婆一类界等。今辨树形江河形等无量无边异类界刹。刹既同处。而有时劫不同。亦有时劫相同。而有长短各别分齐。然世界形相。略开二十种。华藏品云。须弥山形。江河形。回转形。旋流形。轮辋形。坛墠形。树林形。楼阁形。山幢形。普方形。胎藏形。莲华形。佉勒迦形。众生身形。云形。诸佛相好形。圆满光明形。种种珠网形。一切门闼形。诸庄严具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又收彼界。总成八类。谓秽世界。净世界。小世界。大世界。粗世界。妙世界。狭世界。广世界。并尽彼界时劫。常说一切诸法。

  第九彼此摄入时。即彼异类界中所有时劫。亦复各别相收。或同异类界时。互相摄入。若念若劫。重重无尽。同前四五六七。悉于彼时。恒说诸门。

  第十以本收末时。谓以非劫为劫故。如华藏界中。以非劫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尔。以时无长短。离分限故。以染时分。说彼劫故。以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时亦随尔故。于此无量不可说劫。常说诸教。初无休息。

  言十仪者。第一本末差别门。谓本末同时。始终一类。各无异说。然有三位。一。若小乘中。则初度陈如。后度须䟦。中间亦唯说小益小。如四阿含五部律等。二。若约三乘。则始终说三。通益三机。中亦说三益三。如密迹等。三。若约一乘。则始终唯为圆机。说于圆极。其中不通小乘三乘。复摄九世。该于前后。更无异说。如华严等。然此三类。依于此世根性定者。常开如上一类之法。故佛所演。各通如终。更无前后。

  第二依本起末门。此有五类。谓初为菩萨说大。二为缘觉。三为声闻。四为善根众生。五为邪定。如出现品。日照高山。及三千初成喻中。广辨其相。皆明先大后小。约法名从本起末。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十八本二。皆大乘出故。约机各是一类之机。非约一机前大后小。

  第三摄末归本门。依无量义经。初时说小。次说中乘。后时说大。法华亦云。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深密妙智说。皆先小后大。然此门中。有二类人。一者。一人备历小大。如四大声闻等。二者。先禀小人。未必后时禀大。以小性定故。而闻后时说大。故异前始终俱小。后禀大人。未必要从小来。以有顿悟机故。而知先来说小。故非前始终俱大。

  第四本末无碍门。谓初举照山王之极说。明非本无以垂末。后显归大海之异流。明非末无以归本。故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摄生之善巧矣。是故通谕。总有五位。一根本一乘。如华严。二密意小乘。三密意大乘。四显了三乘。皆如深密。五破异一乘。如法华。

  第五随机不定门。谓上之四门。初门明三类机。始终常定。次门明五类机。异时常定。三门明一类机。自浅之深。四门明二类机。初机闻顿。后机从浅至深。更有一类不定之机。或从小乘。次入三乘。后入一乘。亦有从小。直入一乘。或多类机。随闻一句。异解不同。

  第六显密同时门。谓同听异闻。若互相知者。是显不定。若互不相知者。即是秘密。显密同时。亦无前后。

  第七一时顿演门。谓上来诸门。一时顿演。华严经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

  第八寂寞无言门。谓从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说一句。般若云。我从成道已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

  第九该通三际门。谓此上诸门。尽通三际。经云。一法门中无量门。无量千劫如是说。

  第十重重无尽门。谓前之九门。随时随处。重重无尽。皆无前后。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言五教者。初。小乘教。亦名愚法二乘教。异大乘故。逐机设故。随他语故。以明法数。一向差别。所谓拣邪正。辨圣凡。分欣厌。析因果也。

  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但明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但明一切法相。有成佛不成佛。故名为分。

  三。终教。亦名实教。由明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

  上之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故总名渐。

  四。一乘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说故。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云。初地即为八。无所有何次。不同于前渐次修行。不同于后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问。此若是教。更何是理。答。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别为一类离念机故。亦为对治空有俱存三种著相人故。即顺禅宗。

  五。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依普贤法界。性相圆融。主伴无尽。身刹尘毛。交遍互入。故名圆教。华严云。显现自在力。为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

  若约所诠法相者。初小教中。说有七十五法。唯明人空。不明法空。纵说法空。少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故阿含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

  总相如是。别举十门。

  说唯六识。分为心意识。除佛一人有菩提性。余诸众生无佛种性。资加见修证中。忍位得不退转。声闻下根极疾三生得果。最迟经六十劫。独觉中根。极疾四生。迟经百劫。如来上根。定满三祇。

  但分段身。至究竟位。断烦恼障。证我空理。既趣寂后。皆无回心。

  佛果相好。唯是无常。娑婆阎浮。为佛报土。三千百亿。即摄化境。此释迦身。报非法化。或立为二即有生身化身佛别。

  二始教中。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说有百法。决择分明。故少诤论。

  但说诸法一切皆空。不说不空中道妙理。

  总相虽尔。别开二门。先对他教辨异。

  初。相义有十。说有八识。唯是生灭。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

  法尔种子。有无永别。是故三乘五性。决定不同。

  既所立识。唯业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恒不变。不许随缘。

  依他起性。似有不无。非即无性真空圆成。经说空义。但约所执。

  既言三五乘性不同。故说一分众生。决不成佛。名生界不减。

  真俗二谛。迢然不同。非断非常。果生因灭。同时四相。灭表后无。根本后得。缘境断惑。义说双观。决定别照。以有为智。证无为理。义说不异。而实非一。

  既出世智。依生灭识种。故四智心品。为相所迁。佛果报身。有为无漏。

  次。空义有五。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即是真如。能了此者。即名真智。所诠法义。不出二谛。法相名俗。无为为真。有谓依计。空谓圆成。虽说佛身。五求不得。得即虚妄。无得乃真。离一切相。名佛功德。

  次约当教详明。亦有十门。

  说赖耶识。为诸法依。从业种生。唯是生灭。

  就有为中。立五种性。由法尔故。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无永别。

  资等五位。干等十地。修至加行性地位中。得不退堕。

  成菩提道。定满三祇。

  亦是分段。至究竟果。

  声闻缘觉。断烦恼种。分断所知。菩萨俱断。但于二障。分别起者。地前伏现。见道断种。俱生起者。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定尽。

  决定性者。趣寂不回。不定性者。并回向大。

  三十二相。是化身好。八万四千。是报身德。但此修生。及佛法身。俱常无常。

  以释迦身。随他受用。实报净土。在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如来法身。唯真境界。释迦佛身。化非法报。或分生法二身。或开三佛四佛。三终教中。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性。尽大乘说。故无诤论。

  由明不空。真如中道。不但说空以为至极。

  总相虽尔。别亦二门。先对他教辨异。

  初。对相亦十。所说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非一非异。一切众生。平等一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

  但是真如随缘成立。依他无性。即是圆成。一理齐平。故说生界佛界。不增不减。

  第一义空。该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虽空不断。虽有不常。

  四相同时。体性即灭。缘境断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断。二而不二。说为内证。照惑无本。即是智体。照体无自。即是证如。非智外如为智所证。非如外智能证于如。既世出世智。依如来藏。始本不二。则有为无为。非一非异。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堕诸数。况于报体。即体之智。非相所迁。

  次。对空亦五。但明自性常住真心。方为实理。此真如体。唯是一心。一心真实。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彻于染净。所诠法义。具足三谛。色等即空。是为真谛。空即色等。乃为俗谛。一真心性。非色非空。能空能色。名为中道第一义谛。

  遍计执性。情有理无。依他起性。相有性无。圆成实性。理有情无。性有相无。一切诸佛。自体皆具常乐我净真实功德。身智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

  次约当教详明。亦有十门。

  说梨耶识。乃是真如随缘合成。是故八识。通如来藏非唯生灭。就真如中。立种性故。遍诸众生。皆有佛性。信等五十二位之中。修至初住。即得不退。行成佛果。不定三祇。亦无百劫修相好业。地前留惑。受分段身。初地断种。受变易身。于二障中。正使习气。三贤伏现。见道除种。地上侵习。佛位究净。一切二乘。无不回心。

  报身相好。八万四千。修生法身。亦常无常。所住依果。在三界外。数世界种无量恒沙。为一佛界所摄化境。如来法身。唯以妙智。或以境智。释迦佛身。亦法报化。或立二身三身。或建四佛五佛。

  四顿教中。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与三自性俱空。八识及二无我尽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默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

  总相如是别亦十门。

  说一切法。唯一真如。离言说相。名为种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有何行位渐次差别。既惟一念。无时可说。所依身分。亦不可说。一切烦恼。本来自离。二乘声闻。非回不回。

  一切佛身。唯一法身。相尽离念。平等平等。不可说有功德差别。亦不可说常与无常。依真而住。非有国土。如来法身。非境非智。释迦佛身。法非报化。是故唯立一实性佛。

  五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各摄法界。

  总相如是。别亦十门。

  说一法界性起为心。或开十心以显无尽。菩萨种性。即因即果。尽三世间一切诸法。甚深广大。与法界等。摄前诸教所明行位。始从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但分段身。至于十地。断除惑障。一即一切。一切二乘。并已回竟。悉无所回。

  佛实相好。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业用亦尔。然德用体。通常无常。灵山净土。华藏世界。无量杂类诸国土海。皆是十佛摄化境界。如来法身。境智存泯。或具或绝。释迦佛身。非但三身。亦即十身。故立十佛以显无尽。

  若出断证分齐者。初小教中。先声闻位。有五。一。资粮位。修五停心。总别相念。三种观行。二加行位。观四真谛。渐能伏除烦恼分别。三。通达位。即须陀洹。断三界八十八使分别见惑。见真谛故。又名见道。四。修习位。谓于欲界九品俱生思烦恼中。断前六品。名斯陀含。断后三品。名阿那含。五。无学位。断上八地七十二品俱生思烦恼尽。名罗汉果。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

  次辟支。有二。一。缘觉。值佛出世。禀因缘教。观生灭门。觉真谛理故。二。独觉。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虽名不同。行位无别。然断三界分别俱生。与声闻同。更侵习气。故居其上。

  后明佛。从本因地初发心时。缘四谛境。发四弘愿。于三僧祇。修六度行。初祇从古释迦至于尸弃。值七万五千佛。若望声闻。即资粮位。二祇从尸弃至于然灯。值七万六千佛。齐暖位。三祇从然灯至毗婆尸。值七万七千佛。齐顶位。修行六度各各满后。更住百劫种相好因。是下忍位。次入补处。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动。为中忍位。次一刹那。入上忍位。后一刹那。人第一位。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分别俱生烦恼习气。在于染变化土。成劣应身佛。坐生草座。说小乘谛缘之法。令彼一类下下凡夫外道。转凡成圣也。

  二始教中。信等四位。伏除二障分别现行。与小教总相念齐。即资粮。干慧地也暖等四加。伏除二障分别种现。与小教四善根齐。即加行。性地也。初地断二障分别种。与小教初果齐。即通达。见地也。三五七地。断二障俱生现种三五七分。与小教二三四果齐。即薄欲。离欲。已辨地也。八地断八分。与小教辟支齐。即辟支地也。九地断九分。与小教佛果齐。等觉断十一分。即菩萨地。修习位也。妙觉十二分尽。即佛地。究竟位。在于净变化土。成胜应身佛。坐天衣座。说大乘空相之法。分彼小乘。及下根凡夫外道。转小成大也。

  三终教中。七信伏二障分别俱生现行粗分。与始十向齐。十信伏二障分别俱生现行细分。与始第一齐。初住除烦恼分别俱生现行。与始初地齐。七住除所知分别俱生现行。与始七地齐。二行伏二障分别俱生种子粗分。与始妙觉齐。十行伏二障分别俱生种子细分。初向除二障分别俱生种子粗分。十向除二障分别俱生种子细分。四加伏二障习气。初地至妙觉。断习气十二分。在于受用土中。成受用身佛。坐金刚座。说大乘藏心之法。令彼权教菩萨。及二乘人。并一类中根凡夫外道。转权成实也。

  四顿教中。初信伏二障分别俱生现行。与终十信齐。七信除烦恼分别俱生现行。与终初住齐。初住除所知分别俱生现行。与终七住齐。七住伏二障分别俱生种子。与终二行齐。十行除二障分别俱生种子。与终十向齐。初向除习气一分。与终初地齐。二地除习气十二分。与终妙觉齐。妙觉除习气二十二分尽。在于法性土中。成法性身佛。坐虚空座。说一乘真性之法。令彼渐教菩萨。及二乘人。并一类上根凡夫外道。转渐成顿也。

  五圆教中。初信除烦恼分别俱生现行。与顿七信齐。七信除所知分别俱生现行。与顿初住齐。九信伏二障分别俱生种子。与顿七住齐。十住除二障分别俱生种子。与顿十行齐。初行除习气一分。与顿初向齐。初向除习气十一分。与顿初地齐。二地除习气二十二分。与顿妙觉齐。妙觉除习气三十二分尽。在于无障碍法界土中。成无障碍法界身佛。坐普融无尽师子座。说一乘缘起法界之法。令彼偏教菩萨。及一切回心佛果二乘。并一类上上根凡夫外道。转偏成圆也。

  言六宗者。一。随相法执宗。谓一切我法中。起有无执故。即小乘诸师。依阿含缘生等经。造婆沙俱舍诸部论等。

  于中又六。一。我法俱有宗。此中有二一。人天乘。二。小乘。谓犊子。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部等。彼立三聚法。一。有为聚法。二。无为聚法。三。非二聚法。初二是法。后一是我。又立五法藏。一。过去。二。现在。三。未来。四。无为。五。不可说藏。此即是我。以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然此一部。诸部论师。共推不受。呼为附佛法外道。以诸外道所计虽殊。皆立我故。

  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上座。多闻等。彼说诸法。二种所摄。一名。二色。或四种所摄。谓三世及无为。或五种所摄。谓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故一切法。皆悉实有。于诸法中。并不立我。以无我故。异外道计。又于有为之中。立正因缘。以破外道邪因无因。然外道见。虽有九十五种。或计二十五谛从冥生等。或计六句和合生等。或谓自在梵天等生。或谓微尘宿作等生。或执时方虚空等。而为世间及涅槃本。统收所计。不出四见。谓数论计一。胜论计异。勒沙婆计亦一亦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若计一者。则谓因中有果。若计异者。则谓因中无果。三则因中亦有无果。四则因中非有无果。余诸异计。皆不出此。虽多不同。就其结过。不出二种。从虚空生。即是无因。余皆邪因。然无因邪因。乃成大过。谓自然虚空等生。应常生故。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从痴有爱。流转无极。迷正因缘故。异计纷然。安知因缘性空。真如妙有耶。广明异计。如瑜伽。显扬。婆沙。中。百。金七十论等。

  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说转。鸡胤。制多。西山。北山。法藏。饮光部等。唯说现在诸有为法。及无为法耳。以过未之法。体用俱无故。

  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就前现在有为法中。在五蕴为实。在界处为假。随应诸法。假实不定。其成实论末经部师。即是此类。

  五。俗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等。谓世俗法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皆实。非虚妄故。

  六。诸法但名宗。即一说部等。谓一切我法。但有假名。无实体故。

  二。唯识法相宗。谓一切诸法。皆唯识现故。即无著天亲。依方广深密等经。造瑜伽唯识论等。

  三。真空无相宗。谓一切诸法。皆空无相故。即提婆清辨。依般若妙智等经。造中百门掌珍论等。

  四。藏心缘起宗。谓一切诸法。唯是真如随缘。具恒沙性德故。即坚慧马鸣。依胜鬘涅槃等经。造宝性起信论等。

  五。真性寂灭宗。谓相想俱绝。直显性体故。即马鸣龙树。依楞伽般若等经。造真如三昧智度论等。

  六。法界圆融宗。谓无尽法界。如因陀罗网。主伴重重圆融无碍故。即龙树天亲。依华严等经。造不思议十地论等。

  言三观者。先所依体事。总为十对。

  一。教义。即小始终顿圆。为教。七十五法。五位百法。八十一科。二门三大。一百八句。二智十如。六相十玄。为义。

  二。理事人空。二空。依言离言。法界。真如。为理。亦漏无漏。有为无漏。无为无漏。非漏无漏。普融无尽身土。为事。

  三。境智。四谛。二谛。三谛。第一义谛。无尽谛理。为境。无漏净慧。根本后得。权实无碍。内证自觉。十十无尽。为智。

  四。行位。观四真谛。六度万行。四信五行。遣二无我。一摄一切。为行。资加等五。信住等六。为位。

  五。因果。七方便等。等觉已下。为因。须陀洹等。妙觉。为果。

  六。依正。净化。劣。胜受用。法性。法界。身土为依为正。

  七。体用。五分法身丈六报身。离一切相凝然法身功德满足四智报身。体大法身相大报身。绝待离言一实之性不分三异清净法报。真应相融一多无碍圆满十身。为体。随形六道。三类分身。真如用大为他报化。智随物现。法界缘起无尽身云。为用。

  八。人法。人天。小乘。菩萨及佛。为人。四谛因缘。三空八识。三觉九相。四十一门。十无尽句。为法。

  九。逆顺。六群比丘。尼犍。达多。广额。世论。无厌。胜热。为逆。十大声闻。弥勒。文殊。大慧。普贤。五十三员诸善知识。为顺。

  十。感应。六道二乘。五性三乘。权教圣凡。渐教贤圣。偏教种类最上利根圆器。为感。化身佛及菩萨。真佛悲愿起报化等。如来大定智悲愿力现他受用。三种无作意成身。诸善知识及十身佛。为应。

  此十对法。诸佛菩萨辟支声闻四圣法界。乃至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六凡法界。性中无有不起具也。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次能依观法。门有三重。

  第一真空绝相观。于中自有四句十门。

  第一句会色归空观。又开四门。

  一。色非断空门。幻色不即是断空故。二。色非真空门。实色不即是真空故。三。色空非空门。实色断空。非真空故。四。色即是空门。色空无性。即真空故。

  第二句明空即色观。亦有四门。

  一。空非幻色门。断空不即是幻色故。二。空非实色门。真空不即是实色故。三。空非空色门。真空非断空实色故。四。空即是色门。空无我理。即空色故。

  第三句空色无碍观。谓色即空而色不尽。空即色而空不隐。无障无碍。为一味法。

  第四句泯绝无寄观。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迥绝无寄。言解不及。

  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经云。法性本空绝。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第二理事无碍观。亦有十门。

  一。理遍于事门。谓无分限之理。全遍有限事故。

  二。事遍于理门。谓有分限之事。全同无分理故。

  三。依理成事门。事揽理成故。

  四。事能显理门。理因事显故。

  五。以理夺事门。理外无事可得故。

  六。事能隐理门。事外无理可得故。

  七。真理即事门。理非事外有故。

  八。事法即理门。事非理外有故。

  九。真理非事门。谓即事之理而非事故。

  十。事法非理门。谓全理之事而非理故。

  如理事既尔。余九对亦然。经云如金与金色。其性无差别。法非法亦然。体性无有异。

  第三周遍含容观。亦有十门。

  一。理如事法门。谓全理为事。理亦如事无有尽故。

  二。事如真理门。谓事不异理。事亦随理而圆遍故。

  三。事含理事门。不唯理含事理。亦且事含理事故。

  四。通局无碍门。不唯全遍十方。而又不动本位故。

  五。广狭无碍门。不唯广容刹海。而能不坏一尘故。

  六。遍容无碍门。以一望多。则一法遍一切时。还复容彼一切。盖由普遍即是广容故。

  七。摄入无碍门。以多望一。则一切摄一法时。还复入彼一法。盖由摄他即是入他故。

  八。交涉无碍门。一多俱为能入摄故。而有四句。初。一摄一一入一。次。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三。一切摄一一切入一。四。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一能摄入与多能摄入。交涉无碍。

  九。相在无碍门。多一俱为所摄入故。亦有四句。初摄一入一。次。摄一切入一切。三。摄一入一切。四。摄一切入一。多所摄入在于一所摄入。互相无碍。

  十。普融无碍门。一多遍容。能所摄入。普皆同时。圆融无尽故。若望前八九门。具有两重四句。初重四句者。一法摄一入一。一法摄一切入一切。一法摄一入一切。一法摄一切入一。二重四句者。一切摄一入一。一切摄一切入一切。一切摄一入一切。一切摄一切入一。如是一能摄入。融于多所摄入。普无障碍。

  古德准此十义。重开为十玄门。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以是总故。冠于九门之初。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别中先辨此者。此是别门之由。由前初二门事理相遍故。生余八门。且约事如理遍。故广。不坏事相。故狭。故为事事无碍之始。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由广狭无碍。所遍有多。以己一望彼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则二体俱存。但力用交彻耳。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等。故相即也。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由互相摄。则互有隐显。故有此门。谓摄他。他可见。故有相容门。摄他。他无体。故有相即门。摄他。他虽存而不可见。故有隐显门。此三皆由相摄而有。为门别故。相容。则如二镜互照。相即。则如波水相收。隐显。则如片月相映。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由此摄他。一切齐摄。彼摄亦然。故有微细相容。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由互摄重重。犹如帝网无尽故八。托事显法生解门。由既如帝网已。随一即是一切无尽故。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由上八门。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辨能依。能依之时亦尔故有十世异成。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由法法皆然。故随举其一。则便为主。连带缘起。便有伴生。故有主伴门。

  事如理遍既尔。余九具玄亦然。

  若以喻之。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具足同时。方之海滴。一多相入。等虚室之千光。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法门层叠。如云起于长空。主伴遍周。例星团于北极。彼此相即。像百般之具。体依一金。广狭融通。比径尺之镜。影现千里。

  将前能起十观门中。各具十玄。则为百门。而此十观又各互具。皆含十玄。即成千门。千中取一。亦具一千。余皆例尔。即为百万。前二观事。准此知之。

  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名别相。彼此不违名同相。互不相滥名异相。共相成办名成相。各居自位名坏相。

  令此诸法。得有如是混融无碍者。唯心所现故。法无定性故。缘起相由故。法性融通故。如幻梦事故。如影像现故。因无限量故。佛果证穷故。深定大用故。神通解脱故。

  于此圆明显了。则常入重重法界之境。经云。一法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

  以上五门。散在诸部。今为开蒙。略录如此。

  贤首五教仪开蒙(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