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58 册 No. 1024 贤首五教仪
No. 1024-A 引
天台贤首。随宜示法。说天台贤首法者。不自知也。后人起念便隔作两截。重天台失天台。重贤首失贤首矣。执相泥名。分河立帜。此末法大弊。通人宜无所拣择轩轾于其间也。贤首宗阙五教仪。百亭法师为补缀成之。以毒攻毒。以楔出楔。且凭楮墨施平等。莫向眉端安是非。殆不独为贤首宗之功臣矣。东南义虎。略见一斑。为两宗左右袒者。即勿寓目焉可也。
康熙庚申立秋日顺天府府丞钱唐戴京曾题
No. 1024-B 贤首五教仪序
华严称根本法轮。不唯为开渐之本。亦且为摄末之本。竺干震旦。咸最尊尚。诸佛历祖。递代师承。自龙树依之判二种般若。天亲依之阐六相圆融杜顺依之而演三观。云华依之而开十玄。至贤首大师。则依此而立宗判教。离台家之四以为五。复得清凉宪章。启十门而会性相二教。圭峰祖述。叙五义而拣空性两宗。此皆神明天纵。博赡旁通。故能各骋辩才。宏敷妙趣。或造论。或释经。法界宗旨。灿然明备。而一大时教。已罄无遗蕴矣。厥后继圭峰而起者。虽代有哲人。而兼综条贯。洵蔑以加。莫能更赞一词。乃味者不察。读一不读一。废目而任耳。伐异以党同。或讥其伏断皆无。或指为教观两失。在台衡从上诸师。或虑两家末裔。滥以贤首之旨。混入己宗。故弗惜晓晓。而贬驳过当。何意曾玄辈。遂拾牙沈。逞狂盲。妄肆诋诃。横起攻击。不至饮水分河不止。噫。畴复知固有大谬不然者哉。先师宝轮大师。博极诸宗。尤于华严。宿有缘契。精研深入。心领神会。尝痛贤首未坠之绪。仅尔如线。誓愿振兴绝业。以继往开来。阐法后。力宏此宗。五教十玄。盖无时无处。不高提圆唱也。着五教解诮论。论贤首宗未知圆义解二篇。大旨谓贤首大师之离四以为五。非悖天台。实备天台之所未备。清凉绍隆之。即天台以清凉大师为大元勋。亦匪为过。中间晰两家之殊涂若镜悬。会两家之同归若璧合。且分铢不爽。纤累无偏。则又若衡平。向使悻悻者见此。应无从置喙矣。先师谓天台当以清凉大师为大元勋。(立)亦谓先师实天台元勋。不徒称清凉嫡裔也。(立)侍师有年。徒以脱臼也晚。尘封智锢。致望海惊心。入山空手。而慈云百兄法师。抱颖悟绝伦之资。亲承提命。往还咨决。遂得髓于言下。然深藏若良贾。年来杜门却埽。单与净满晨夕娱游。禅观之余。则取是宗教部。及诸祖著述。研磨对会。博观约取。先则支分条列。而派析之。后则彻委穷源。而汇聚之。录成一书。首分时。次叙仪。次立教。又次判宗。终以明观。时则有先后通别。仪有本末显密。教有始终顿圆。宗有小大性相。观则有方便。有因缘。有对法。有观门。有六相。有十玄。言简义详。理融旨显。信解行证。了然眉列。读之而犹谓之有教无观。得乎。犹谓之伏断修证俱无指示。得乎。今而后法界宗旨。将不终屈抑也已。然则是书也。法师固不负为先师嫡子。溯而上之。将为圭峰。为清凉。为贤首。以至龙树诸大师之元勋。亦并无歉于天台。彼悻悻寻贤首隙者。盖无容置喙。而平心以观可矣。乃命名曰贤首五教仪。法师自谓。窃比于高丽师。禀玄义而录出四教仪云尔。夫谁曰不然。兹将校梓。属(立)弁端。(立)甚喜华严根本法轮。俨揭天日也。遂合掌赞叹。不顾鄙陋而为之辞如此。
梅坞兴福教院法弟 真立和南 撰
No. 1024-C 序
孔子不可无思孟老子不可无庄周释尊不可无庆喜为道之须传也南岳不可无智者戒贤不可无玄奘达摩不可无慧可为教之须人也又智者不可无章安玄奘不可无慈恩慧可不可无僧璨为其授受有源而不竭奕叶相承而无尽也迨于贤首大师何独不然以言乎师则有杜顺云华开其先以言乎资则有清凉圭峰绍其后其立教也有始有终有顿有圆断则断其厚薄证则正其浅深位则品其高下行则定其远近显法相若然烛之朗明拣机益比析薪之分剖其判宗也有小有大有性有相相则妄相为相空则真空亦空顿则无所不绝似影离于天日圆则无所不融如像含于海空其分时也有先有后有别有通非先无以知其为开渐之顿非后无以知其为摄末之本非别无以见说法之次第非通无以见教理之圆融其叙仪也有本有末有显有密非本无以了一乘之顿实非末无以识三乘之权渐非显无以决择其一定非密无以测度其不定其明观也有方便有因缘有对法有观门有六相有十玄非方便无以辩修证非因缘无以明德用非对法无以解无尽非观门无以入法界非六相无以显圆通非十玄无以彰无碍何者凡夫见色为实色见空为断空故开真空绝相门使之观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观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如是于理则见矣于事犹未也复开理事无碍门使观不可分之理皆圆摄于一尘本分限之事亦通遍于法界如是以理望事则可矣以事望事犹未也又开周遍含容门使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然后一多无碍大小相含则隐显施为神用不测矣教观既周时仪已备则判释诸佛说法仪式至矣尽矣无复加矣以此自修无法不通以此教他无机不被是以三帝归崇两朝悦服李长者论赞于前崔学士传美于后至于海内海外莫不扬其化天上天下靡不仰其徽质诸千古以上之圣贤而无讹俟诸百世以下之俊杰而不惑遂令法门隆盛代有哲人长水流布于东吴苍山崛起于西蜀云栖敷演于南海交光发明于北岭猗欤休哉奈何今义学家不得其门而入见其教部广大意旨幽深即如贤首大师著述凡有一百余卷清凉国师现流传者约有四百余卷圭峰大师疏注总有九十余卷浮狂者诋为葛藤愚钝者视为砂石谁复能探其微窥其奥哉幸我乳峰得水大师自弘法以来朝夕提撕时为演唱特未布诸方䇿普令一切见闻耳(续法)虽忝轮下性极颛蒙昼夜参随日渐薰熟窃谓此皆贤家所传心法若不传于后叶在己则有吝法之愆在他安得正眼之益爰将先师常所乐说者录之复寻诸大部中所切要者集之十余年间考阅再三穷思至四始成六卷名之曰五教仪庶得华严宗旨弥播于尘寰法界心印重光于昔日灯灯相续化化无穷矣谨述颠末冀见此衷至于知我罪我所不暇计焉。
时
康熙十四年岁次乙卯秋仲望日
古杭慈云灌顶行者 续法 题
No. 1024-D
贤首时仪教观图
法界观境普融无尽图
贤首大师。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不出右图三观。初祖杜顺。集成五教。二祖云华。草创仪等。四祖清凉。添足宗等。五祖圭峰加拣。今图标三祖贤首一师者。盖教观由三祖而圆备。宗仪由三祖而建兴。述作功德。推尊独在。故不举余祖耳。后之学法者。务知开宗立教之主。余祖自该显矣。
云山灌顶行者续法识
贤首五教仪条个
卷第一
序 时教图 法界观图
别三时
先照 转照 还照
问答三时名义
通三时
一念时 一化时(华严 阿含 方广 般若 法华 涅槃 通妨)
卷第二
三际时 同类时 异类时
念摄时 重收时 异界时
摄入时 收末时
通恒说妨 通涅槃妨 通诸教妨
通相遍妨 通余佛妨 通诸教妨
十仪
本末差别 依本起末 摄末归本
本末无碍 随机不定 显密同时
一时顿演 寂寞无言 该通三际
重重无尽
五教名义
五教所诠
小教十门 相十门空五门
始教十门 对相空十五门
顿教十门 圆教十门
五教断证
小教谛障 小教行位 小教辟支佛果
小教佛果
卷第三
始教执障 始教断证 终教断证
顿教断证 圆教断证
五教机益
小教机益 始教机益 终教机益
顿教机益 圆教机益
五教通妨
五教妨难 释名义妨 释分判妨
立五所以 所以会通 会通诸教
会通相收 五教相收
卷第四
六宗
法执 后五宗 拣性相滥
拣空性滥 拣空相性 拣空性相
拣性相空 拣始顿滥 拣终同滥
拣同别滥 总申开合 别通妨难
三观方便
外缘内障 发大心 受佛戒
修胜行 明心镜
卷第五
拣观智 止观性缘 止观入住
止观渐顿 止观均齐 止观缘境 魔名
魔境 治魔觉悟 治魔识责
治魔止观 治魔经咒 治魔正念 病相
治病 显果善根 显果辨伪
显果长养 显果证境
三观十对
教义 理事 境智 行位
因果 依正
卷第六
体用 人法 逆顺 感应
圆融无尽
真空观(四句十门) 无碍观(理遍事十门)
周遍观
十观 十玄相 十玄事
十玄喻次 十玄开立 十玄圆融
十因心法 十因缘起 十因缘性
十因法性
修观益
拣修
教观依持 结指
贤首五教仪条个(终)
No. 1024
贤首五教仪卷第一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
贤首大师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不出三时十仪五教六宗三观。
言三时者有别有通。
别三时者一日出先照时二日升转照时三日没还照时。
华严云或日初分时入或日中分时入或日后分时入法华谓初善中善后善是也。
第一日出先照时者。
△华严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
△若约所说教相者。
△经云尔时世尊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
△普见一切众生皆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皆般涅槃。
△普见一切众生贪瞋痴慢诸烦恼中有如来身智常无染污德相备足。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我欲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如我无异。
△即于三七日中遂为此等众生于菩提场称于大方广法界敷演万行因华以严本性令成万德佛果。
△其有往劫与我同种善根曾得我于劫海之中以四摄法而摄受者。
△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乃至逝多林内我入师子频申三昧大众皆证无尽法界。
△此一时中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为直显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所谓初善或日初分时入也。
△故法华方便偈云我始坐道场时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信解偈云尔时长者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驰走而去即敕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
△其所说经即华严梵网等也。
第二日升转照时者中有二义先总后别。
△先总明者华严经云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智轮亦复如是随诸众生根欲不同智慧光明种种有异楞伽亦云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分部诸法。
△若约所说教相者。
△经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著相憍慢不信法者及溺贪爱水著于五欲者深入诸邪见生死险道者如是等众生诸根悉暗钝着乐痴所盲云何而可度。
△我于三七日思惟如是事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彼即没苦海毁谤不信故疾入于恶道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进退难为遂。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始知过去佛皆以三乘引然后令悟入究竟一佛乘故我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一切诸佛而用方便力我闻慰喻音随顺诸佛意始往波罗奈转四谛法轮赞示涅槃法度陈如五人渐渐诸处乃至千万亦为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亦为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中间为说方广般若诸甚深法淘汰如上声闻缘觉引进权乘诸小菩萨。
△此一时中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名为方便教令彼三类人等转三成一所谓中善或日中分时入也。
△故法华方便偈云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后别明者于日中分照有三转谓初转时中转时后转时也。
初转时者华严云次照黑山如来智轮次照声闻缘觉谓佛初于鹿苑为钝根下类众生转小乘法轮说一切诸法皆因缘生以破外道自然性等又说缘生无我翻彼外道实有我执此一转时唯就境明实有依他然犹未说大乘法空真如妙理由是名之为隐实教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也。
故法华云长者知子愚痴狭劣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顾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其所说经即提胃阿含等也。
中转时者华严云次照高原如来智轮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谓佛次于中时为中根一类众生转三乘法轮说一切诸法皆唯识现以破小乘心外有法从因缘生又说缘生假有翻彼小乘实有法执。
此一转时始约心说尽空遍计然犹未说一乘真空法性妙理由是名之为引摄教令彼二乘人等转小成大也故法华云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其所说经即方广深密等也。
后转时者华严云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如来智轮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谓佛又于后时为利根上类众生转一乘法轮说一切诸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以破权乘不了心境俱空无性又说缘生即空翻彼权乘二无我执此一转时直据性显中归圆成然犹未说一乘佛性生佛平等究竟真常实相妙理由是名之为融通教令彼三乘人等转权成实也故法华云尔时长者自知不久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
其所说经即般若妙智等也。
第三日没还照时者此乃义取出现经意说云如日没时还照高山如来智轮最后还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
十定品云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昼夜不住日出名昼日没名夜菩萨亦复如是。
法界品云譬如日轮无有昼夜但出时名昼没时名夜菩萨智轮亦复如是无有分别但随心现教化众生。
△若约所说教相者。
△经云过四十余年渐渐见其根熟即中下机成上上品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遂于灵鹫山中告大众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汝等应当一心信解无有余乘唯一佛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普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显示三五乘性众生法身平等入一乘道乃至临欲灭度之时在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作大师子吼显常住法决定说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究竟涅槃常乐我净皆令安住秘密藏中即与华严海会师子频申大众顿证无有别异。
△此一时中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名为开会教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转偏成圆所谓后善或日后分时入也。
△故法华方便偈云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信解偈云父知子心渐已旷大即聚亲族说是我子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子念昔贫今于父所大获珍宝甚大欢喜。
△其所说经即法华涅槃等也。
问准上判释则三时名义非凭一经论耶。
答取众经论理究竟故。
△问经中无有还照之语今者何为而开判耶。
△答开有二义。
△一取经意盖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若垂没亦应还照诸山王故如彼天台亦开平地为三以成五(食时禺中正午三也加幽谷高山以对五味五也)取幽谷为二而合四(晋华严云譬如日出先照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四也而云为二合四者如妙玄云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故合四照成三照也)故疏钞云我佛本为一事出现于世四十余年未显真实今分一代时教岂妨判有前后分析权实空有取舍偏圆渐顿方知佛法微妙深玄譬犹不泛大海岂识边涯不谙木石安知真宝故智论释法施云依随经论广作义理为立名字皆名法施。
△二约教理华严依本起末故有潜流而无后照法华涅槃摄末归本故有会流而无先照今双取之本末无碍先后圆足非本无以垂末故华严中影显法华涅槃日出潜流义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又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地及八十亿诸小洲中非末无以归本故涅槃法华中影显华严日没会流义云如阎浮提日入之时众生不见以黑山障故而是日性实无没入众生不见生没入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为诸烦恼山所障故不见我身以不见故便于如来生灭度想而我实不毕竟永灭又如日天子能除诸暗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暗譬如四河出阿耨达池若有天人诸佛说言是河不入大海当还本源无有是处菩提之心亦复如是有佛性者若闻不闻若修不修悉皆应得阿耨菩提又加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深大若不尔者则日唯有出无没入故普照地后诸大高山不得还照益故过中照已应如昏暮世间皆暗瞑故何以经云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亦还令汝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又百川中无海潜流从何本源出故穿凿求者终不能得益故江河干时后应无水入中流故何以经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
△故知不可偏执一文一义而自疑难也。
△但经论中成有名无义或有义无名或名义俱全或名义皆阙今于前三句中复开六句而料拣之一少分名二全分名三少分义四全分义五少分名义六全分名义。
△少分名者如华严十定品云日出名昼日没名夜涅槃初卷云圣慧日明从今永灭无上法船于斯沉没。
后分云慧日灭没大涅槃山一切众生丧真慈父。
四分律云喻如日没时世界皆暗暝。
△全分名者如本起经云菩萨处胎时晨朝为色界诸天说法日中欲界日晡鬼神华严十定品云或日初分或日中分或日后分。
般若云初日分以身布施中日分后日分亦以恒沙等身布施。
△少分义者如华严五十世界初成喻云譬如三千世界初始成时先色天次欲天次人处及余众生如来出现先化菩萨次化二乘后及余诸众生。
五十一法界出生喻云譬如法界常出一切声闻独觉菩萨解脱而法界无增减如来智慧恒出一切世出世间种种智慧而如来智无增减皆明先顿后渐义也。
四十七云或时为说差别三乘或时为说圆满一乘普皆济度令出生死此明先渐后顿义也五十四轮依起喻云譬如树林依地轮地依水轮水依风轮风依空轮空无所依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复依方便方便依四大智智依无碍慧慧无所依五十一四宝出生喻云譬如大海有四宝珠具无量德能生海内一切珍宝如来大智慧海于中有四大智宝珠具足无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众生声闻独觉学无学位及诸菩萨智慧之宝此皆依本起末义也五十二文字摄入喻云譬如书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语一切算数一切世间出世间处而无所住如来音声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一切众生种种语言皆悉不离如来法轮何以故言音实相即法轮故诸河入海喻云一切智慧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子此阎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西拘耶尼有五千河流入大海东弗婆提有七千五百河流入大海北郁单越有一万河流入大海佛子此四天下如是二万五千河相续不绝流入大海此皆摄末归本义也。
法华药草喻品末云因缘开示是我方便今为汝等说最实事是先权后实也化城喻中东方诸梵请云唯愿度脱开涅槃道东南诸梵请云唯愿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南方诸梵请云愿转无上法轮上方诸梵请云愿示大涅槃道是先半后满也智胜威音之说先三后一也凿井髻珠之譬先小后大也。
乃至王膳显实也良医开权也涅槃三云譬如阿耨达池出四大河如来亦尔出一切命起末也八云譬如众流皆归于海一切契经皆归大乘大涅槃经归本也五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子既长大堪任读学时彼长者教半字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如来亦尔以诸声闻无有慧力是故如来为说半字九部经典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方等大乘若诸声闻有堪任力我亦尔时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大乘经典所谓如来常存不变先半后满也。
七云譬如女人生育一子婴孩得病是女愁恼求觅医师医师既来合三种药酥乳石蜜与之令服因告女人且莫与乳须药消已尔乃与之是时女人即以苦物用涂其乳药至消已母人以水净洗其乳唤其子言来与汝乳是儿闻已渐渐还饮如来亦尔为度一切教诸众生修无我法为修空故说言诸法悉无有我如是修空永断我心入涅槃已我于尔时说如来藏是故比丘不应生怖应自分别如来秘藏不得不有先权后实也。
△全分义者华严五十一龙王降雨喻云譬如阿那婆达多龙王兴大密云遍阎浮提普霔甘雨百谷苗稼皆得生长江河泉池一切盈满如来亦尔兴大悲云遍十方界普雨无上甘露法雨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增长善法满足诸乘又如摩那斯龙王将欲降雨先起大云弥覆虚空凝停七日待诸众生作务究竟过七日已降微细雨普润大地如来亦尔将降法雨先兴法云成熟众生为欲令其心无惊怖待其熟已然后普降甘露法雨演说甚深微妙善法渐令满足一切智智无上法味。
婆达降雨华严也摩那兴云转照三教渐成熟也后降法雨法华涅槃也又海宝饮缩喻云譬如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百川所注无量大水一日藏大宝光明照触海水悉变为乳二离润大宝光明照触其乳悉变为酪三火𦦨光大宝光明照触其酪悉变为酥四尽无余大宝光明照触其酥变成醍醐如火炽然悉尽无余佛子若大海中无此四宝从四天下乃至有顶其中所有悉被漂溺如来大智慧海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此智宝光触诸菩萨及至令得如来大智佛子诸菩萨修集一切助道法时起无量散善波浪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不能坏如来以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一切散善波浪持心一境住于三昧又以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离三昧味着起广大神通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广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又以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来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无有余佛子若无如来此四智宝大光照触乃至有一菩萨得如来地无有是处大智慧海华严也有四智宝根本轮中具后二时经教法也饮缩百川大水干枯百界中性修贪爱水也日藏照触海水变为乳者阿含教灭凡外戒善人天善禅及余三途一切爱水而转成我空也离润照乳变为酪者深密教灭一切二乘偏真三昧法爱而入法空起诸神通化生严土也火𦦨照酪悉为酥者妙智教灭一切三乘著相修行执着二空种种法爱而成俱空起大明行入于实相般若也无余照酥成醍醐者法华涅槃教灭一切权乘有修有证有佛有生种种法爱而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生佛平等唯一乘性入于第一义谛法界空也法华火宅喻中若我但以智慧神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华严教也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如彼长者为说羊车鹿车牛车诸子即时争出火宅转照中三教也如来若见无量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便作是念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即法华也信解品穷子喻涌出品初后入佛慧方便品始坐道场但赞佛乘无二无三趣波罗奈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见求佛者为说佛慧无有余乘唯一佛乘皆是三照义也又受记品系珠喻中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华严教也游行求索得少便足转照中教也指示其珠贸易如意法华教也化城喻中十六王子请大闻大覆说大经一一所化六百万亿那由它恒河沙等众生即说华严佛慧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阿含方广般若教也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法华涅槃教也譬喻品中佛告舍利弗言我昔教汝志愿佛道先照也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转照也还令汝念本行道故说大乘经还照也涅槃八中一药流味喻云譬如雪山有一味药名曰乐味其味极甜过去世中有转轮王造作木桶以接其药是药热时从地流出集木桶中其味真正王既没已其后是药或醋或咸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异是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凡夫薄福虽以掘凿加功苦至而不能得复有圣王出现于世以福因缘即得是药真正之味轮王造桶接药华严会也王没之后随流成异方便教也圣王复出即得真味法华涅槃会也。
九云譬如大船从海此岸至于彼岸复从彼还岸至此岸如来正觉乘大涅槃大乘宝船周旋往反济度众生在在处处有应度者悉令得见如来之身从海此岸先照也彼岸转照也还至此岸还照也又云如庵罗树及阎浮树一年三变有时生华光色敷荣有时生叶滋茂蓊郁有时凋落状似枯死如来亦尔于三界中示三种身有时初生有时长大有时涅槃而如来身实非无常初时生华顿也中时长叶渐也后时凋枯圆也十四中五味喻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佛亦如是从佛出于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
从牛出乳最初华严也酪生熟酥转照中阿含法相无相也涅槃醍醐还照法华涅槃也。
△少分名义者华严五十云譬如日出于阎浮提无量众生皆得饶益所谓破暗作明变湿令燥生长草木成就谷稼廓彻虚空开敷莲华行者见道居者辨业何以故日轮普放无量光故如来智日以无量事普益众生所谓灭恶生善破愚为智大慈救护大悲度脱令其增长根力觉分令生深信舍离浊心令得见闻不坏因果令得天眼见没生处令心无碍不坏善根令智修明开敷觉华令其发心成就本行何以故如来广大智慧日身放无量光普照耀故此唯先照名义也五十九云菩萨正法日出现于世间戒品圆满轮神足速疾行照以智慧光长诸根力药灭除烦恼暗消竭爱欲海乃至五十中先照山王次照黑山高原后照大地法喻皆明先照转照名义也六十云譬如空中日运行无暂已如来亦如是神变恒相续此喻转照名义也。
五十二云如日舒光照法界器坏水漏影随灭最胜智日亦如是众生无信见涅槃此唯还照名义也。
涅槃十九云佛日将没大涅槃山大王佛若去世王之重恶更无治者亦唯还照一也。
△全分名义者华严五十云譬如日月随时出现大山幽谷普照无私如来智慧普照一切无有分别随诸众生根欲不同智慧光明种种有异出现普照者月没日出先照大山也日没月出还照大山也随时普照转照幽谷也根欲不同五会所被机也光明有异三时能被教也又云譬如日出生盲众生虽未曾见然为日光之所饶益何以故因此得知昼夜时节受用调适离众患故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毁戒毁见生盲众生无信眼故不见诸佛智慧日轮虽不见佛亦为智日之所饶益何以故以佛威力令彼众生所有诸苦皆消灭故昼夜时节者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也受用三时饮食也以佛威力者因此如来智慧日轮始得闻知初中后照时分所被一切声教而亦令彼离苦得乐也七十三云譬如日轮出时名昼没时名夜菩萨智轮亦复如是教化众生言其止住前劫后劫华严直显教中开发众生宿世善根未种者令种即名过去前劫如日初出名之为昼也转时行布教中已种者令增长即名现在中劫如日升中名为饷午也法华开会教中已增长者令成熟念念令无量众生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转即名当来后劫如日入没名之为夜也则前后劫是约现在三世明矣四十六云一切诸佛于一时中知一切时具净善根入于正位无所住着而能示现若昼若夜初中后时乃至尽于未来际劫恒为众生转妙法轮不断不退无有休息示现昼夜初中后者别明如来一代教中三种时也尽未来者总结无尽化中三种时也涅槃二云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𦦨既能还自照亦灭一切暗如来神通光能除我苦恼处在大众中譬如须弥山今闻入涅槃佛日坠于地法水悉枯涸我等定当死如来般涅槃众生极苦恼初出先照也日坠还照也转照自摄。
二十四云世尊若因佛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故如来广为众生说十二部经世尊如优陀延山日从中出至于正南日若念言我不至西还东有者无有是处佛性亦尔若不闻不戒不施不修不智不得阿耨菩提者无有是处佛赞善哉善男子世方二人一善问难二善能答善问难者汝身是也善能答者谓如来也善男子因是善问即得转于无上法轮若因佛性发菩提者华严也如日东出说十二部者方广等也如日正南不闻不修悉皆应得菩提转无上轮者涅槃也如日西没。
九云譬如日出有三时异谓春夏冬冬日则短春日处中夏日极长如来亦尔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为短寿者及诸声闻示现短寿譬如冬日为诸菩萨示现中寿若至一劫若减一劫譬如春日唯佛睹佛其寿无量譬如夏日善男子如来所说方等大乘微密之教示现世间雨大法雨若有人能受持是典开示分别利益众生当知是辈真是菩萨譬如盛夏天降甘雨若有声闻缘觉之人闻佛如来微密之教譬如冬日多遇冷患菩萨之人若闻如是微密教诲如来常住性无变易譬如春日萌芽开敷而如来性实无长短为世间故示现如是即是诸佛真实法性此则以一年分为三时也短寿如冬变化土中化身寿也如今释迦八十唱灭即是化身缘促同促寿量之义劫寿如春受用土中应身寿也如彼弥陀阿僧祇劫即是应身缘长同长寿量之义无量如夏法性土中法身寿也犹如虚空无始无终即是法身常住不变无量寿义寿量既尔说教亦然方等大乘即遮那在法界土说大方广华严教也如盛夏日当初照义如来密教即释迦在变化土说阿含等权乘教也如寒冬日当中照义如是常住微密教诲即如来在不毁净土中说法华涅槃一乘教也如春阳日当后照义。
五云如婆门罗所有语论终不欲令刹利毗舍首陀等闻何以故以此论中有过恶故如来正法则不如是初中后善是故不得名为秘藏初善说顿也中善开渐也后善显实也机理并契故不覆藏。
三十一云我于尔时告善星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其语巧妙字义真正所说无杂具足成就清净梵行华严皆是称性善巧之说故云巧妙即名善语初善也阿含谛缘之法真实不虚故云真正即名真语方广以逐机性随计破着应不失时故云无杂即名时语般若权实双明诸法如义故云具足即名义语中善也法华等赐一乘大白牛车涅槃纯谈佛性醍醐甘露法味故云梵行即名法语后善也乃至法华序品三善皆此三时之义余可例思。
△准知今家判释统该一大藏矣。
问既经论散说何不合为一二开为五六而必欲立三时即。
答有五所以一释尊说法用三时故如因果三说涅槃三教法华三入光明三轮深密三为楞伽三照二众经论中常明三故如梵网光明三请法华涅槃三善金刚三分华严三定智论三觅成论三年三诸佛化生多三会故如毗婆尸尸弃声德弥勒佛等四世出世间恒重三故世如三世三际三分三周出世如三时三生三祗三益五折衷诸说三为中故若尽理言之亦可合为一二开为九十今则总相会通分为十重一总名为一音时以如来一代时教不离一音故如流支等二或分为二此更有三初一本教时二末教时如教章二一顿教时二渐教时如护延诸德三一平道时二屈曲时如印敏等师上三说中皆前属华严后属鹿苑终于双林一切经教三或分为三此亦有二初一根本时二起末时三归本时如吉藏法师次一圆说时二渐说时三顿说时如光统律师四或分为四此亦有二初一顿教时亦名别教一乘时华严也二小教时亦名别教小乘时阿含也三权教时亦名同教三乘时深密妙智也四实教时亦名同教一乘时法华涅槃也则不违光宅云师次一圆满教时华严也二有相教时阿含也三无相教时般若也四常住教时涅槃也如虎丘岌公五或分为五此复有四一初华严二阿含三般若四深密五法华涅槃则不违相宗二初华严二阿含三深密四妙智五法华涅槃则不违性宗三初称性教二有相教三无相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如宋朝岌师四初华严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华涅槃如智者大师六或分为六此亦有二一初圆顿教时二人天教时三有相教时四无相教时五同归教时六常住教时如隐士刘公次一圆顿教时二有相教时三无相教时四抑扬教时五同归教时六常住教时如道场慧观等七或分为七此亦有二一初华严二梵网三阿含四方广五般若六法华七涅槃则不违海东晓师二初华严二阿含三大集四深密五妙智六法华七涅槃则不违波颇三藏八或分为八一圆顿教时二人天教时三有相教时四无相教时五抑扬教时六同归教时七常住教时八不定教时如南北诸师九或分为九一华严二提胃三阿含四方广五般若六深密七妙智八法华九涅槃则不违真谛唐三藏等十或分为十一华严二梵网三提胃四阿含五大集六净名七深密八妙智九法华十涅槃则不违大衍护身耆阇师等然十重中一则太简十则太繁繁则胶于名相简则味其源流是以今家遍收开合判立三时则与教理自不违也。
问释尊时仪与一切诸佛为同耶为异耶。
答约教有同异就理则无异教异者众生机有千差如来化仪万别故依华严根本轮中或以音声为教或以香饭为教或以光明而作佛事或以佛身而作佛事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睛或不瞬或忆念微笑或謦欬颦呻就声名教中或唯说三乘或唯说一乘或先大后小或先小后大或先一后三或先三后一或先大中小后大或先一次三后一或显密同时或顿渐齐演故华严云今见一切佛土所有众事种种不同所谓说法调伏教义法住各有差别教同者此土以声名句文而为教体十方诸佛土中亦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此土如来先圆顿次权渐后圆顿十方诸佛亦有以先一次三后一故法华云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又云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理无异者诸佛出世唯欲众生尽皆悟入一法界心故我世尊初成正觉即说华严其奈机有利钝利者得入钝者如盲故不获已从一施三复说阿含深密妙智渐渐调伏至纯熟己然后会三归一说法华涅槃根最钝者具历五会于阿含成小果益深密但得始益妙智得终顿益直至法华涅槃方得圆益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历五会或但经四番三番二番便得悟入一真法界故法性论云中下钝根菩萨三处入法界初则般若次则法华后则涅槃无量义经云次说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即是因般若入法界也法华云始见我身入如来慧今闻是经入于佛慧即是因法华入法界也像法决疑经云或见如来入涅槃或见如来住世一劫若无量劫或见报身莲华藏世界海为千百亿释迦牟尼佛说心地法门或见法身同于虚空无相无碍遍同法界即是因涅槃入法界也时会虽殊入理则一法华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无量无教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至于余佛土中或见色闻香而入法界或觉触知味而入法界如五十三知识解脱境界三十二菩萨不二法门二十五无学真实圆通发觉虽不同归元实无异也若会融之不唯理无优劣教亦无别如有国土唯说一乘初时说大犹今先照也中时说大犹今转照也后时说大犹今还照也或有国土唯说三乘宿必下种已闻大法犹今说顿也现在应以是法渐入犹今开权也当必熟脱还闻大法犹今显实也或先大后小或先一后三一大华严也三小阿含等也后必说一大犹今法华谈也或先小后大或先三后一三小阿含等也一大法华等也宿必说一大犹今华严谈也或显密同时但从其显拣去其密或顿渐齐演但取其定舍其不定则亦有三时次第相也声教既尔余教亦然如众香国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犹今说华严也若声闻人是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犹今说阿含也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犹今说深密也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犹今说妙智也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犹今说法华涅槃也香味如是余法例知则十方无量百千万亿国土中诸佛世尊说法仪式无不同也故华严云佛刹与佛身众会及说法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非一切如来大仙之过咎上且会通诸佛别三时相如此通相如下。
通三时者开有十重一唯约一念时二尽该一化时三遍周三际时四摄同类劫时五收异类劫时六以念摄劫时七劫念重收时八异类界劫时九彼此摄入时十以本收末时。
第一唯约一念时者谓于一刹那中即遍法界无尽之处顿说无量诸法门海。
华严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
净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楞伽云如日月轮一时遍照一切色像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过习亦复如是顿为示现不可思议诸佛如来智慧境界法华云如来说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如大云起普遍世界一时等澍其润普洽。
第二尽该一化时者谓从我佛初成道时乃至如来般涅槃夜于此一代时化之中普遍重重法界之处常说种种无尽经法。
△如华严教别但在初先照时分通则至后华严前八会中永无声闻至第九会方有声闻尔时五百在祗园中已证圣果验知舍利弗等先已闻小乘教方预入法界会则华严说通于阿含后矣楞伽颂云真如空实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皆异名若不了无我依教不依义于诸经律论而起净分别。
无量义云次说般若历劫修行华严海空。
法华云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像法决疑云今日坐中无央数众各见不同或见如来入涅槃或见如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若无量劫或见如来丈六之身或见小身或见大身或见报身莲华藏世界海为千百亿释迦牟尼佛说心地法门或见法身同于虚空无有分别无相无碍遍同法界或见此处山林土沙或见七宝或见此处乃是三世诸佛所行之处或见此处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之法。
法性论云钝根菩萨三处入法界初则般若次则法华后则涅槃故知华严之说直尔通至涅槃后也。
△若阿含教别论在初转时通论亦至前后如华严中明小乘戒善四谛因缘即四谛品明谛十藏品明戒六地明因缘则阿含说通于前也四分游行等说十二年后方制广戒楞伽明声闻乘差别相涅槃明迦留陀夷入聚落被害作结戒缘起增一明身子五分法身不灭。
阿含说如来涅槃有患背痛等相遗教经云初度陈如后度须䟦。
释论云从初鹿苑至涅槃夜所说戒定慧结为修妒路等藏是知阿含亦通后也。
△若方广深密等教别论在中转时通论亦至初后。
初者华严中明十地十如八识四智等楞伽颂云甚深大方广知诸刹自在我为佛子说非为诸声闻。
普曜经云第二七日提胃波利等五百贾人施佛麨蜜佛与授记当得作佛号会密成密迹力士经说佛初成道七日思惟已即于鹿园中以众宝庄严法座广集三乘众梵王请佛为转法轮广益三乘众得大小果等六年内即说鸯崛胜鬘等经后者方广抑扬般若亦云二乘智慧犹如萤火菩萨一日学智如日之照岂非抑扬。
法华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方等陀罗尼经云先于王城授声闻记今于舍卫国复授声闻记昔于波罗奈已授声闻记身子云世尊不虚所言真实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记光明经中分别三身三乘十地十度乃至人天因果法相涅槃云护大乘者受持九部受决经中佛授园监阇王记等楞伽颂云象胁与大云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又云真如空实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成身我说是心量。
则方广谈直通初后也。
△若般若妙智等教别论在后转时通论亦至初后何者如大智度论云从得道夜乃至涅槃常说般若华严须弥顶上偈赞品云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相一切无能说智者如是观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忉利会尔夜摩兜率云集菩萨偈赞义然大品经云佛在鹿野转四谛法轮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又云不见一法出法性外者法性即是法界智论云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摩诃衍中明十方空为大空。
楞伽云此空无生无自性无二相悉入一切修多罗中佛所说经皆有是义法华云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金光明云无量余经已广说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说众生根钝鲜于智慧不能广知无量空义故此尊经略而说之释论云须菩提何故更问菩萨毕定不毕定答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诸菩萨受记作佛今于般若中更问毕定不毕定为未入者故又会宗品举十大经云经大云经法华经般若最大大明品云诸余善法入般若中。
涅槃说佛性亦名般若故知般若前至华严后至涅槃也。
△若法华涅槃等教别论在后还照时分通则至前华严问明品觉首等菩萨问文殊言云何佛境界知文殊答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圆觉弥勒问云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说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方等陀罗尼云昔于波罗奈授声闻记今于王舍城复授声闻记楞伽云大慧白言如来何故授何罗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如来答言我为无余涅槃界故密劝令彼修菩萨行授声闻记。
楞严中如来责云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以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阿处白言惟愿如来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须菩提言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法华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今见佛子求佛道者当为汝等赞一乘道又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又身子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此则法华通至于前。
△释论云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提胃说泥洹道阿含明涅槃相及二空等央掘胜鬘明佛性常住楞伽云若如来是作则是无常若是无常一切作法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不忍可谓以现智证常法故证智是常如来亦常大慧诸佛如来所证法性法住法位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易在于一切二乘外道所得法中非是空无然非凡愚之所能知颂云缘于本住法我及诸如来于三千经中广说涅槃法金刚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法华寿量品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安乐行品云观一切法犹如虚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涅槃三云我坐道场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尔时无量阿僧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有诸菩萨亦曾问我是甚深义然其所问句义功德亦皆如是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量众生四云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五云解脱者名曰虚寂又虚寂者堕于法界如法界性即真解脱二十八云佛既成道已梵天劝请唯愿如来当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佛言梵王一切众生常为烦恼之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复言世尊一切众生凡有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利根能受唯愿为说佛言梵王我今当为一切众生开甘露门即于波罗奈国转正法轮宣说中道一切众生不破诸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不度众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二十二云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知见法界解了实相空无所有无有和合觉知之相得无漏相无所作相如幻化相热时𦦨相乾闼婆城空虚之相又涅槃明空与大品中说第一义空无异明常与净名中说离五非常得五常身无异此则涅槃通至于前故知法华涅槃之说直尔通至华严前也。
△问若尔何有三时五会前后。
答若就佛意种熟脱三时时不废故一代时中大小并陈三一不定约机意各随己见自有三时五会差别又就如来说教实大小顿演时无前后但所被机宜悟解不同自有顿受或从渐入若渐入者则见如来三时五会说法次第若顿受者则见如来一代时中教法融通故有通别二时相也。
贤首五教仪卷第一
音释
须弥
(唐言妙高山王也)。
菩萨摩诃萨
(菩萨此云觉有情摩诃萨此云大道心众生)。
菩提
(此云觉道)。
般涅槃
(此云入灭度)。
污
(音乌染也)。
逝多
(此云战胜匿王太子名)。
倦
(音劝契约也)。
躄
(音碧两足俱废不能行者)。
楞伽
(此云不可往山名)。
波罗奈
(此云江绕城亦云鹿苑仙苑)。
波罗蜜
(此云到彼岸)。
般若
(华言智慧)。
淘汰
(音陶太淘去其沙泥令水清汰也)。
比丘
(翻乞士)。
眇
(音藐一目小也)。
矬
(坐平声身短也)。
阿含
(此云无比法)。
玻璃
(水玉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拘尸那
(此云角城城具三角故亦云仙城城住仙人故)。
娑罗
(此云坚固冬夏不改故亦云高远高出余树故)。
禺
(音鱼日在巳曰禺中)。
析
(音息分剖也)。
谙
(音暗练历也又识悉晓记忆也)。
阿耨达
(亦云阿那婆达多此云无热恼池名也)。
晡
(音逋申时也)。
阎浮提
(此云胜金此树果汁流下河中染石成金最为胜故)。
拘耶尼
(此云牛货以牛为货故)。
弗婆提
(此云胜胜南洲故又翻为初日初出处故)。
郁单越
(此云胜处或翻胜生于四洲中有情处货皆胜余三洲故)。
膳
(肴馔也)。
毗伽罗
(此云字本世间文字之本也)。
摩那斯
(此云大身)。
阿修罗
(此云无端正女端男丑故亦云非天有天福无天德故)。
辟支
(此云缘觉亦云独觉)。
那由它
(此云万亿垓数也)。
贸
(音茂市卖也又以时物迁货曰贸以有易无曰易)。
掘
(音橛穿地也)。
庵罗
(此云奈其果似桃而非桃可以疗疾)。
蓊
(草木盛貌音翁)。
修多罗
(亦云修妒路此翻契经)。
优陀延
(亦云优陀夷华言出现山名日从此山出现故)。
释迦
(此云能仁姓也)。
弥陀
(此云无量寿命光明皆无量故)。
阿僧祗
(翻无数)。
遮那
(此云遍一切处)。
婆罗门
(此云净行)。
刹利
(此云田主王种也)。
毗舍
(此云商估)。
首陀
(此云农者)。
毗婆尸
(翻胜观又遍见)。
尸弃
(翻火)。
弥勒
(此云慈氏)。
流支
(此云觉希北印度人)。
岌
(音及高貌人名也)。
波颇
(此云智光中印度人)。
謦欬
(轻曰謦重曰欬)。
颦呻
(张口貌即欠呿也)。
舍利弗
(此云身子亦云鹙子珠子)。
迦留陀夷
(此云黑光光色黑故)。
陈如
(此云火器姓也)。
须䟦
(华言贤善聪明多才智故)。
提胃
(会玄云翻胡菰)。
波利
(会玄云翻金挺)。
鸯崛
(亦云央掘摩罗唐言指鬘杀人取指冠首为鬘故)。
陀罗尼
(此云总持亦云遮持)。
舍卫
(此云闻物或名丰德或曰好道)。
忉利
(华言三十三居须弥顶也)。
夜摩
(此翻时分时时唱快乐故)。
兜率
(华言知足于五欲知止足故)。
摩诃衍
(此翻大乘)。
鲜
(音鲜少也)。
须菩提
(此云空生亦云善吉)。
泥洹
(即涅槃梵音小转耳华言圆寂亦云寂灭)。
乾闼婆
(此云香阴新云寻香帝释之乐神也)。
(褚堂大檀护信士戴瑞麟捐资拾贰两刻
贤首五教仪一卷伏愿
获金刚不坏之身轮转三时而助化延无量僧祗之寿教开五会以接机常为佛国干城永作法王柱石世出世间皆得吉祥亲与非亲同沾利益)。
(慈云观堂识)
卍续藏第 58 册 No. 1024 贤首五教仪
贤首五教仪卷第二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
第三遍周三际时者谓尽前后际各无边劫恒常周遍演说诸经初无暂息华严云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劫说异句身味身音声充满法界一切众生无不闻者尽一切未来际劫常转法轮如来音声无异无断不可穷尽余如不思议品梵网云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我今亦如是说四分律云诸世尊大德为我说是事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现在诸世尊能胜一切忧皆共尊敬戒此是诸佛法法华云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即趣波罗奈为五比丘说又云善哉释迦文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弥陀云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楞伽云我念去来世所有无量佛菩萨共围绕演说楞伽经世尊亦应尔住彼宝严山菩萨众围绕演说清净法。
维摩云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菩提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般若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楞严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若我说是般怛罗咒经恒沙劫终不能尽又持地菩萨云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涅槃云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所谓若戒若定若慧施等。
第四摄同类劫时者谓彼三际无边劫中一一劫内各摄无量同类劫海如长劫唯摄长劫短劫唯摄短劫然时与劫各有多相如华严明时有八类谓长短染净广狭多少劫有十二类谓长短一无数有量无量有尽无尽一念不可说一切非于中复有十类谓成坏劫染污劫染净劫净染劫清净劫无边庄严劫无量大庄严劫庄严灭劫庄严成劫普清净劫于彼无量同类劫中恒说一切权实教门。
华严云一一地狱中经于无量劫(根本狱长劫唯摄根本狱长劫眷属狱短劫唯摄眷属狱短劫也)为度众生故而能忍是苦不惜于身命常护诸佛法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梵网云吾今来此娑婆世界(此天多时唯摄彼天多时彼洲少时亦唯摄此洲少时余例知)八千返说心地法楞伽云住一切刹兜率陀宫(狭摄狭劫)色究竟天(广摄广劫)成如来身。
楞严云应以菩萨声闻身得度者即现菩萨声闻身而为说法(此证净摄净也)应以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此证染摄染也)法华云我说然灯佛等(兴成也)又复言其入于涅槃(灭坏也)如是皆以方便分别颂云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有尽摄有尽劫)不闻三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常在(无尽摄无尽劫)此说法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宝树多华果散佛及大众(庄严成劫相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庄严灭劫相摄)涅槃云往昔众生寿百岁时(有量劫摄有量)恒沙众生受地狱报我见是已即发大愿受地狱身我于尔时在地狱中经无量岁(无量劫摄无量)为诸罪人广开分别十二部经诸人闻已坏恶果报令地狱空。
第五收异类劫时者谓彼无边一一劫中各摄无量异类劫海如长劫摄短劫短劫摄长劫等于彼一切异类劫内恒说诸法华严云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与长劫平等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等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有尽劫与无尽劫平等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净名云即演七日以为一劫即促一劫以为七日(多少时相摄)楞伽云或有现变化或有先时化(染净劫相摄)于彼说诸乘皆是如来地法华云是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又云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项(长短劫相摄)又云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庄严灭劫与庄严成劫相摄也)。
第六以念摄劫时者谓于一念之中即摄前后无量无边同异类劫一念既尔余一切念一一念中皆各普摄尽前后际一切劫海如是时劫说无尽教华严云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劫故发菩提心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同异类也)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楞伽云譬如心意(一念也)于无量百千由旬(无量同异劫也)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一切念也)疾诣于彼(各摄无边同异劫也)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净名云诸有众生类(同异劫也)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一念也)能尽现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坏劫)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成劫)或时作地水或时作风火法华云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亦一念间摄多同异劫也)。
第七劫念重收时者谓一念中所摄劫内复有诸念而彼诸念复摄诸劫一念既尔余一切念劫内诸念摄劫亦然是则念念既不尽劫劫亦无穷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于彼诸劫说诸经海华严云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念摄劫也)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劫摄念也)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多念相收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重收例东知之)菩萨摩诃萨入可数劫即不可数劫(劫内诸念各摄多劫也)入一切劫即一念(一念摄多劫念也)颂云不可说诸劫即是须臾顷(亦明重收)莫见修与短究竟刹那法。
圆觉云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念摄劫)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劫摄念)犹如目睹所受用物又云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念摄劫)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劫摄念)楞伽云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念收劫)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终不入(劫收念)净名云一切诸法(劫念也)亦无在无不在(相收也)楞严云一为无量(一摄多也)无量为一。
(多入一也)无量义云佛一切时(念劫相摄入也)说大小法。
第八异类界劫时者谓前之七重且约同类如今娑婆一类界等今辩树形江河形等无量无边异类界刹刹既同处而有不同时劫亦有时劫相同而有长短各别分齐。
然世界形相略开二十种华严华藏世界品云佛子彼一切世界种或有作须弥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回转形或作旋流形或作轮辋形或作坛墠形或作树林形或作楼阁形或作山幢形或作普方形或作胎藏形或作莲华形或作佉勒迦形或作众生身形或作云形或作诸佛相好形或作圆满光明形或作种种珠网形或作一切门闼形或作诸庄严具形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又收彼界总成八类谓秽世界净世界小世界大世界粗世界妙世界狭世界广世界。
并尽彼界时劫常说一切诸法华严云于一微细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入时劫数不可说受时劫数不可说于此行列安住时一切诸劫无能说又云或有杂染或清净受苦受乐各差别斯由业海不思议诸流转法恒如是一毛孔内难思刹等微尘数种种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众会中宣妙法于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诣转法轮一切尘中所现刹皆是本愿神通力随其心乐种种殊于虚空中悉能作一切国土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普为众生起神变毗卢遮那法如是无量寿云罗网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又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花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七宝池中八功德水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正法念云诸天游乐池中凫雁皆出音声宣扬偈颂开示五欲毕竟无常不可耽玩大般若云净土树林内外物中常有妙音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楞严云林木池沼皆演法音涅槃云七宝林树华果茂盛微风吹动出微妙音一一园中有五泉池是诸池中复有诸华是诸华中一一各有师子之座一一座上有一王坐以大乘法教化众生楞伽云何故诸国土犹如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卍字师子像何故诸国土如因陀罗网覆住或侧住一切宝所成何故诸国土无垢日月光或如华果形箜篌细腰鼓何因佛世尊一切刹中现异名诸色类佛子众围绕。
法华云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第九彼此摄入时者即彼异类界中所有时劫亦复各别相收或同异类界时互相摄入若念若劫重重无尽同前四五六七悉于彼时恒说诸门华严云一毛端处(分正也)所有刹其数无量不可说尽虚空量诸毛端一一处刹悉如是(上总下别)彼毛端处诸国土无量种类差别住有不可说异类刹有不可说同类刹不可言说毛端处皆有净刹不可说(此明刹界也)或复于一毛端处不可说劫常安住如一毛端余悉然所住劫数皆如是(此明时劫也)彼佛法身不可说彼佛分身不可说演说法门不可说调伏众生不可说(此明佛法也上毛端下微尘亦先总)乃至法界悉周遍其中所有诸微尘(分依也)世界若成若住坏其数无量不可说(次别)一微尘处无边际无量诸刹普来入十方差别不可说刹海分布不可说(界刹也)一一刹中有如来寿命劫数不可说(劫时也)诸佛所行不可说甚深妙法不可说(佛法也)又云我见十方世界海劫数无量等众生(上总下别)或长或短或无边以佛音声今演说我见十方诸刹海或住国土微尘劫或有一劫或无数以愿种种各不同或有纯净或纯染或复染净二俱杂或无量劫入一劫或复一劫入多劫或一切劫庄严事于一劫中皆现睹或一劫内所庄严普入一切无边劫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一切刹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有清净劫一佛兴或一劫中无量现往昔修行刹尘劫获大清净世界海诸佛境界具庄严永住无边广大劫楞伽云住色究竟天于彼成正觉具力通自在现化于此成(上同类界劫下异类界劫)化身无量亿遍游一切处令愚夫得闻如响难思法(此横遍界土也)远离初(先照)中(转照)后(还照)亦离于有(现劫有尽)无(过未劫无尽)非多而现多不动而普遍说众生身中所覆之真性(此竖穷时劫也)化佛于诸刹演三乘一乘佛有三十六复各有十种随众生心器而现诸刹土(此总明同异界劫相摄入也)净名云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摄一入一切也)又菩萨以一切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摄一切入一切也)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摄一切入一也)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着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摄一入一也)时维摩诘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上明解脱境此以实事证)楞严云一一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界劫俱摄)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尘界既尔时劫例然)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此入彼也)身含十方无尽虚空(彼入此也)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正摄依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依摄正也)法华云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总明同异类界劫相摄入也)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
第十以本收末时者谓以非劫为劫故(非劫本劫未也)如华藏界中以非劫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尔以时无长短离分限故以染时分说彼劫故以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时亦随尔故于此无量不可说劫常说诸教初无休息。
华严云菩萨摩诃萨知一切劫即是非劫而真实说一切劫数善男子菩萨智轮远离一切分别境界不可以生死中长短染净广狭多少如是诸劫分别显示(劫即非劫也)何以故菩萨智轮本性清净离一切分别网超一切障碍山随所应化而普照故(非劫即劫也)善男子譬如日轮无有昼夜(本非劫也)但出时名昼没时名夜(末即劫也)菩萨智轮亦复如是无有分别亦无三世但随心现教化众生言其止住前劫后劫以真如法身(本也)遍一切法(末也)与一切法而共相应遍一切处持诸世间遍一切时遍在昼夜半月一月年岁成坏劫尽未来际常住无尽遍住一切众生界安立一切众生为众法眼无间无断颂云华藏世界海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安住于虚空(劫即非劫)此世界海中刹种难思议一一皆自在各各无杂乱一切刹种中世界不思议或成或有坏或有已坏灭有刹住一劫或住于十劫乃至过百千国土微尘数或于一劫中见刹有成坏或无量无数乃至不思议(非劫即劫)或有刹有佛或有刹无佛或有唯一佛或有无量佛国土若无佛他方世界中有佛变化来为现诸佛事一一佛刹中一佛出兴世经于亿千岁演说无上法众生非法器不能见诸佛若有心乐者一切处皆见一一刹土中各有佛兴世一切刹中佛亿数不思议此中一一佛现无量神变悉遍于法界调伏众生海佛身无有量能示有量身随其所应睹导师如是现佛身无处所充满一切处如空无边际如是难思议饶益众生故如来出世间众生见有出而实无兴世不可以国土昼夜而见佛岁月一刹那当知悉如是众生如是说某日佛成道(末)如来得菩提实不系于日(本)如来离分别非世超诸数三世诸导师出现皆如是譬如净日轮不与昏夜合(本)而说某日夜诸佛法如是(末)三世一切劫不与如来合而说三世佛导师法如是楞伽云不生而现生不灭而现灭普于诸亿刹顿现如水月一身为多身随机心中现远离常无常而现常无常恒如是观物不生于恶见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于彼诸缘中分别生灭相净名云法不可住(本)若住于法是则住法(末)无住则无本(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末)楞严云即一切法(劫)离一切相(非劫)唯即与离二无所著(本末即入圆融)一切同异所不能至。
(同异界劫无碍)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劫即非劫)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非劫即劫)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颂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劫即非劫)道场证知已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非劫即劫)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
问依此说时则无始终何容有此一代时中诸部经教。
答一乘玄门诸佛齐证故一切如来法尔皆于无边世界常转如是无尽法轮令诸众生返本还源穷未来际无有休息但随见闻说有三时五会之别诸慈悲者为下劣众生于无尽说中略取此等结集流通故有此等诸部教典令寻于此见无边法如观牖隙见无际空而此时说即同无尽以一时即一切时一说即一切说故华严云恒以佛日普照法界随本愿力常现不没恒住法界无有变异。
问若此多劫常恒说者何故如来有涅槃耶。
答一切诸佛本不涅槃如华严法界品中开旃檀塔见三世佛无涅槃者又复涅槃亦是说法摄生与成道说法无差别故法华寿量品云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华严出现品云若有众生应以涅槃而得度者如来则为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生无灭无有灭度是故说法总无休时。
问智度论云须扇多佛晨朝成道日暮涅槃唯留化佛度诸众生则知佛土亦有不说华严教耶。
答非一切佛土中皆用言语说法如净名云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乃至有以八万尘劳作佛事等则知须扇多佛以所化身而为说法正是华严无尽教相中之一教相耳何云不说。
△问据古德共云如灯明佛晨旦说法华中夜便灭度则法华之外非有别时更说涅槃谓人根利故闻法华竟不须复说涅槃又迦叶佛时亦尔则知涅槃或说不说或有国土唯说三乘究竟不破如多宝佛或有国土唯说一乘无三可破如胜云佛则知法华亦有说不说不同华严我不见有一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法何云法华涅槃之说亦该通十方耶。
答说法华即是说涅槃以佛之知见不异佛性故说三乘即是说一乘诸有所作常为一事故说一乘即是说法华以顿圆别教与渐圆同教仪法虽殊而说一乘入佛慧无有别故则知法华涅槃之说亦恒遍法界也。
△问称性本教可尔逐机末教云何亦常演耶。
答末不离本故依本而成故摄论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本源既远枝派自长是故人天小教等说亦无始终时也。
问既诸经说皆悉常遍则五会时处岂不杂乱如菩提场说华严时既遍虚空周于毛道尽未来际未知鹿野苑等亦说华严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彼不说即说处不遍说时不常若彼亦说时处即成杂乱何故以经唯云菩提场说华严鹿野苑说阿含今何鹿苑亦说华严岂不成杂乱耶。
答说华严菩提场处既遍十方一切尘道即彼鹿野苑等皆有菩提场会是故寂场无不常遍说阿含鹿野苑处既遍法界乃至尘毛即寂场等皆有鹿苑是故鹿苑无不常遍既为门不同亦不成杂乱也。
△问若约为门不同为互相见不若相见者还成杂乱若不相见何以知遍。
答若约华严与阿含等全教相摄则彼此互无各遍法界而有隐显不同不见也可若约诸教相资则彼此互有同遍法界而有主伴不同相见也可余一一会一一经处皆亦如是准以思之。
问诸佛说教亦如是不。
答此佛既尔余佛例然经云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我等诸佛亦如是说。
△问余佛说经时处与遮那说经时处为相见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若相见即乖相遍若不相见不成主伴。
答见与不见二义俱成谓二互相见主伴义成见与不见相遍义成但见则同遍不见各遍以为异耳文有四句一主主不相见遮那为主时十方余佛但得为伴不得为主若余佛为主遮那亦即为伴不得为主二伴伴不相见如诸佛为遮那伴时遮那更不得为伴遮那为余佛伴时余佛亦不得又为伴矣三主伴互相见如遮那为主见余伴佛伴佛亦见遮那四伴主互相见如遮那为伴余佛为主两得相见若互不相见即各遍法界彼此相摄而互无故若互得相见即同遍法界彼此相资而互有故为门不同亦无杂乱常相融摄亦无障碍。
问余教云何。
答声教既尔余教例然是故通论开为十例或以音声或现妙色或以奇香或以上味或以妙触或以法境或内六根或四威仪或弟子人物或一切所作皆堪摄物具如不思议品说若别言声亦有十例一如来语业圆音自说二如来毛孔出声说法三如来光明舒音演法四令菩萨口业说法五令菩萨毛孔亦出音声说法六令菩萨光明亦有音声说法七令诸刹海出声说法八令一切众生悉为说法九遍三世中皆以音声说法十以一切法中皆出声说法故普贤行品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如音声说法有此十种余色香等皆各具十是则已为百门说法准知内内外外根根尘尘无不恒常周遍而说一切无尽法矣余如指归华玄等释。
言十义者一本末差别门二依本起末门三摄末归本门四本末无碍门五随机不定门六显密同时门七一时顿演门八寂寞无言门九该运三际门十重重无尽门。
第一本末差别门者谓本末同时始终一类各无异说。
△然有三位一若小乘中则初度陈如后度须䟦中间亦唯说小益小如四阿含经及五部律等二若约三乘则始终说三通益三机如密迹经等三若约一乘则始终唯为圆机说于圆极如华严经等其中不通小乘复摄九世该于前后更无异说。
△然此三类依于此世根性定者常开如上一类之法故佛所演各通始终更无前后。
第二依本起末门者此有五类谓初为菩萨说大二为缘觉三为声闻四为善根众生五为邪定如出现品日照高山及三千初成喻中广辨其相皆明先大后小。
△约法名从本起末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十八本二皆大乘出故约机各是一类之机非约一机前大后小。
第三摄末归本门者依无量义初时说小次说中乘后时说大故也法华亦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探密妙智说皆先小后大。
△然此门中有二类人一者一人备历小大如四大声闻等二者先禀小人未必后时禀大以小性定故而闻后时说大故异前始终俱小后禀大人未必要从小来以有顿悟机故而知先来说小故非前始终俱大。
第四本末无碍门者谓初举照山王之极说明非本无以垂末后显归大海之异流明非末无以归本故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摄生之善巧矣是故通论总有五位一根本一乘如华严经二密意小乘三密意大乘四显了三乘上三如深密经五破异一乘如法华经。
第五随机不定门者谓上之四门初门明三类机始终常定次门明五类机异时常定三门明一类机自浅之深四门明二类机初机闻顿后机从浅至深更有一类不定之机或从小乘次入三乘后入一乘亦有从小直入一乘或多类机随闻一句异解不同。
第六显密同时门者谓同听异闻若互相知者是显不定若互不相知者即是秘密显密同时亦无前后。
第七一时顿演门者谓上来诸门一时顿演华严云如来一语中演无边经海无量义云佛一切时说大小等。
第八寂寞无言门者谓从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说一句般若云我从成道已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涅槃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楞伽云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得本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第九该通三际门者谓此上诸门尽通三际经云一法门中无量门无量千劫如是说。
第十重重无尽门者谓前之九门随时随处重重无尽皆无前后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此上十门圆通无碍是则前后即无前后无前后之前后耳。
言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一乘顿教五圆教。
初小乘教者即愚法二乘教异大乘故逐机设故随他语故以其明诸法数一向差别所谓拣邪正辨圣凡分欣厌析因果也。
二大乘始教者亦名分教但明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但明一切法相有成佛不成佛故名为分。
三终教者亦名实教由明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
上之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故总名渐。
四一乘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说。
故如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云初地即为八无所有何次。
不同于前渐次修行不同于后圆融具德故立名顿。
问此若是教更何是理。
答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别为一类离念机故亦为对治空有俱存三种著相人故即顺禅宗。
五圆教者统该前四圆满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依普贤法界性相圆融主伴无尽身刹尘毛交遍互入故名圆教如华严云显现自在力为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等。
若广约所诠法相辨者。
初小教中说有七十五法。
△唯明人空不明法空纵说法空少不明显。
△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故阿舍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等。
△未尽法源故多诤论。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略举十门法义差别。
说唯六识义分为心意识。
△除佛一人有菩提性余诸众生无佛种性。
△方便资加见修证中修至忍位得不退转。
△声闻下根极疾三生得罗汉果最极迟者经六十劫独觉中根极疾四生迟经百劫如来上根定满三祇。
△但分段身至究竟位。
△断烦恼障证我空理。
△既趣寂后皆无回心。
△佛果相好唯是无常。
△娑婆阎浮为佛报土三千百亿即摄化境。
△此释迦身乃是实报非法非化或立为二即有生身化身佛别。
如是等义广如小乘经论中说。
二始教中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
△说有百法决择分明故少诤论。
△又说诸法一切皆空。
△不说不空中道妙理。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开为二门。
△先且对他教辨异于中分二。
初相宗法义略举十门。
说有八识唯是生灭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
△法尔种子有无永别是故五性三乘决定不同。
△既所立识唯业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恒不变不许随缘。
△依他起性似有不无非即无性真空圆成经说空义但约所执。
△既言三性五性不同故说一分众生决不成佛名生界不减。
△真俗二谛迢然不同非断非常果生因灭。
△同时四相灭表后无。
△根本后得缘境断惑义说双观决定别照以有为智证无为理义说不异而实非一。
△既出世智依生灭识种故四智心品为相所迁佛果报身有为无漏。
如是义类广有众多具如深密等经瑜伽杂集等论。
次空宗法义略有五门。
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即是真如以此无性而为其名凡愚不了著于法相故但标名而遮其非。
△能了此者即名真智。
△所诠法义不出二谛差别法相乃名为俗无为义性即名为真。
△有谓依计空谓圆成。
△虽说佛身五求不得得即虚妄无得乃真离一切相名佛功德故以有我为妄无我为真。
如是义类亦有众多具如诸部般若等经中观百门等论。
次正约当法广明复有十门。
说赖耶识为诸法依从业种生唯是生灭。
△就有为中立五种性由法尔故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无永别。
△资等五位干等十地修至加行性地位中得不退堕。
△成菩提道定满三祇。
△亦是分段至究竟果。
△声闻缘觉断烦恼种分断所知菩萨俱断。
△决定性者趣寂不回不定性者并回向大。
△三十二相是化身好八万四千是报身德但此修生及佛法身俱常无常。
△以释迦身随他受用实报净土在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
△如来法身唯真境界释迦佛身化非法报或分生身法身二佛或开三身或立四佛。
如是等义详如佛地阿毗达磨大品等经显扬智度摄论中说。
二终教中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性。
△尽大乘说故无诤论。
△由明不空真如中道。
△不但说空以为至极。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亦开二门。
△先且对他教辩异于中亦二。
初对相宗拣显法义亦有十门。
所说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非一非异。
△一切众生平等一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
△但是真如随缘成立。
△依他无性即是圆成。
△一理齐平故说生界佛界不增不减。
△第一义空该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虽空不断虽有不常。
△四相同时体性即灭。
△缘境断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断二而不二说为内证照惑无本即是智体照体无自即是证如非智外如为智所证非如外智能证于如。
△既世出世智依如来藏始本不二则有为无为非一非异故佛化身即当即法不堕诸数况于报体即体之智非相所迁。
次对空宗拣显法义亦有五门。
但明自性清净本然常住真心方为实理此真如体唯是一心即以此心为其名目权乘不了住平等空非诸法性故令认体而表其是。
△一心真实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彻于染净。
△所诠法义具足三谛色等即空是为真谛空即色等乃为俗谛一真心性非色非空能色能空名为中道第一义谛就二谛中一真法性目之为真种种义相称之为俗。
△遍计执性情有理无依他起性相有性无圆成实性情无理有相无性有。
△一切诸佛自体皆具常乐我净真实功德身智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故以无我为妄有我为真。
后正约当法广明亦有十门。
说梨耶识乃是真如随缘合成是故八识通如来藏非唯生灭。
△就真如中立种性故遍诸众生皆有佛性。
△信等五十二位之中修至初住即得不退。
△行成佛果不定三祗亦无百劫修相好业。
△地前留惑受分段身初地断种受变易身。
△于二障中正使习气三贤伏现见道除种地上侵习佛位究净。
△一切二乘无不回心。
△报身相好八万四千修生法身亦常无常。
△所住依果在三界外数世界种无量恒沙为一佛界所摄化境。
△如来法身唯以妙智或以境智释迦佛身亦法报化或开二佛三身或立四佛五身。
如是等义详如胜鬘本业仁王璎珞等经佛性宝性起信论等中说。
四顿教中总不说法相唯辩真性。
△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与三自性俱空八识及二无我尽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
△如净名默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亦有十门法义差别。
说一切法唯一真如。
△离言说相名为种性。
△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有何行位渐次差别。
△既唯一念无时可说。
△所依身分亦不可说。
△一切烦恼本来自离。
△二乘声闻非回不回。
△一切佛身唯一法身相尽离念平等平等不可说有功德差别亦不可说常与无常。
△依真而住非有国土。
△如来法身非智非境释迦佛身法非报化是故唯立一实性佛。
如是等义广如净名圆觉楞伽宝积等经般若涅槃论等中说。
五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
△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
△十十法门各摄法界。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亦有十门法义差别。
说一法界性起为心或开十心以彰无量。
△菩萨种性即因即果尽三世间一切诸法甚深广大与法界等。
△摄前诸教所明行位始从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随得一位得一切位。
△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
△但分段身至于十地。
△断除惑障一即一切。
△一切二乘并已回竟悉无所回。
△佛实相好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业用亦尔然德用体通常无常。
△灵山净土华藏世界无量杂类诸国土海皆是十佛摄化境界。
△如来法身境智存泯或具或绝释迦佛身非但三身亦即十身故立十佛以显无尽。
如是等义广如法华涅槃华严等经十地不思议等论说。
以上诸教所指经论然取多分略出一二实非局判以一经一论中容有多教故下俱仿此。
若别出断证分齐者。
初小教中先明声闻依四谛教断烦恼障。
△言四谛者一苦谛别明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二十五有者谓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也六道者谓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及人天也虽然苦乐不同毕竟生死相续。
△二集谛即见思惑亦云见修又云四住染污无知界内惑等。
△三灭谛灭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真灭非真谛。
△四道谛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品一四念处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谓未生恶者令恶不生已生恶者令恶消灭未生善者令善发生已生善者令善增长三四如意足谓欲念进慧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
五五力同上信等根名六七觉支谓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八正道谓正见思惟语业进定念命。
△然四谛中前二为世间因果谓苦果集因后二为出世因果谓灭果道因声闻根钝知苦断集慕果修因故世出世皆前果后因也。
△言烦恼者即见思惑见是分别思是俱生。
△见有八十八使谓贪瞋痴慢疑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五利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下十使具足集灭下各七使除身边戒道下八使除身边见共为三十二上二界四谛下各除瞋使余皆如欲界共为二十八。
二界合成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有八十八也。
△思有八十一品。
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空为八。
欲界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上一品独润二生上中上下二品共润二生中上一品独润一生中中中下二品共润一生下上一品独润半生下中下下二品共润半生具不善性及有覆性故润七生上八地中各有九品唯除瞋使以为定力所摄伏故唯有覆性不多润生三界共有八十一也。
△前分别惑名之为粗强思计度而生起故亦名发业烦恼能发业故后俱生惑名之为细与身俱生任运起故亦名润生烦恼能润生故。
△其间行位略开为五。
△一资粮位修三观行。
初五停心观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二别相念观即上四念处是。
三总相念观谓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身受心亦无我但此位中惟观苦谛伏烦恼惑。
△二加行位有四一暖位创观四谛修十六行二顶位用观同前转更明朗。
三忍位有三下忍遍观八谛修三十二行中忍缩观渐减缘行乃至一行二刹那在名中忍满即入上忍上忍惟观欲界苦谛但有一行二刹那在前一刹那尽名上忍满即入世第一。
四世第一位亦惟观欲界苦即上忍位二刹那中后一刹那尽名世第一满引入无漏见道此之四位渐能伏除烦恼分别。
△三通达位即初果位从世第一后心生苦忍真明次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总十六心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至十六心解脱道时名预流果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分别见惑见真谛故又名见道。
△四修习位谓于欲界九品俱生思烦恼中若断前六品断至第五品解脱道时名一来向断至第六品解脱道时名一来果若断后三品断至第二品解脱道时名不还向断至第三品解脱道时名不还果若断上八地七十二品俱生思烦恼中断至第七十一品解脱道时名罗汉向自从预流正住果后进断修惑已来齐此解脱皆修道摄。
△五无学位谓断至第七十二品解脱道时证五分法身名罗汉果此位断分别俱生烦恼并尽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
次明辟支有二类别。
△一缘觉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所谓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然此观境与前四谛开合异耳谓无明行爱取有五支合为集谛余识名色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开为苦谛观因缘智即为道谛十二支灭即为灭谛。
但缘觉人先观集谛若生起门观者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还灭门观者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由观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
△二独觉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名独觉。
△虽名不同行位无别此人断三界分别俱生与声闻同更侵烦恼习气故居其上。
后明佛。
△从本因地初发心时缘四谛境发四弘愿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缘苦谛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境。
△既已发大心须行行填愿。
于三祗劫修六度行。
△言三祇者且约我佛释迦修行菩萨道时论分限者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一阿僧祇从此常离女身及四恶趣然不自知当来作佛若望声闻位即五停心总别念处。
△次从尸弃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
此时用七茎莲华供养布发掩泥得受记莂号释迦文尔时自知作佛口未能说若望声闻位即暖位。
△次从然灯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僧祇满此时自知亦向人说必当作佛自他不疑若望声闻位即顶位。
△经如许时修行六度然修六度各有满时如尸毗王代鸽檀满普明王舍国尸满羼提仙人为歌利王割截无恨忍满大施太子抒海并七日翘足赞弗沙佛进满尚阇黎鹊巢顶上禅满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七分息诤智满。
△修度满后更住百劫种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如云大千盲人治差为一福等若望声闻是下忍位。
△次入补处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住不动为中忍位次一刹那入上忍位后一刹那入世第一位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分别俱生烦恼习气在于染变化土成劣应身佛坐生草座说小乘谛缘之法令彼一类下下凡夫外道转凡成圣也。
贤首五教仪卷第二
音释
维摩
(此云净名亦云无垢)。
般怛罗
(唐言伞盖用覆一切也)。
娑婆
(此云堪忍众生能忍此上苦故)。
由旬
(此云限量如此方驿也小者四十里中者六十里大者八十里)。
因陀罗
(秦言能作天主即帝释也)。
楞严
(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固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也)。
辋
(音罔车轮外围曰辋)。
墠
(音善筑土为坛除地为墠)。
佉勒迦
(唐言竹篅盛谷麦圆𥫱也)。
闼
(音塔小门也)。
毗卢遮那
(唐言广大生息圭山云理智不分之真身也)。
卍
(音万乃佛胸前吉祥海云相也此是吉祥万德之所集耳)。
隘
(矮去声狭陋险也)。
耆阇崛
(此云灵鹫)。
须扇多
(佛名此云甚净)。
迦叶
(此云饮光)。
阐提
(涅槃云一阐云信提云不具信不具足名曰阐提)。
瑜伽
(此翻相应)。
赖耶
(亦云阿梨耶梁名无没识唐翻为藏识)。
首罗
(具云摩醯首罗此翻大自在天)。
阿毗达磨
(此云无比法新云对法论名)。
那含
(此云不还)。
罗汉
(华言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也)。
莂
(音别系草以记谓之记莂今授彼记如草系比丘也)。
尸毗
(唐言与)。
檀
(具云檀那秦言布施)。
尸
(具云尸罗秦言持戒)。
羼提
(秦言忍辱)。
歌利
(此云恶生又云无道唐言斗诤)。
抒
(音汝舒渫水也挹也酌取也)。
翘
(音乔翘足举足望也)。
弗沙
(唐言增盛明达胜义故)。
阇黎
(华言轨范谓于众中作轨范故)。
(贤首五教仪第二卷伏愿
通三时十仪于法界主伴重重演四乘五教于刹尘圆音落落普度含灵齐成正觉)。
(慈云观堂识)
卍续藏第 58 册 No. 1024 贤首五教仪
贤首五教仪卷第三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
二始教中总诸大乘经论所明修断不离二种执障所示行证不出八重地位。
△二种执障者谓执有二一者我执执蕴等法有实主宰名为我执二者法执执蕴等法心外实有名为法执此由迷于二空而起从境得名封闭我法坚执不舍名为执故。
△障亦有二一烦恼障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二所知障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烦恼障亦名事障续诸生死故所知障亦名理障碍正知见故又事障亦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理障亦名智慧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由惑于二智而起从心得名覆蔽真心碍智不起名为障故。
△二执障中复各有二一者俱生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二者分别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
△此俱生分别中又有三种一者现行粗中粗也二者种子粗中细细中粗也三者习气细中细也。
△若断烦恼觉人无我离分段死名为小乘兼断所知觉法无我离变易死名为大乘。
△八重地位者谓从凡夫终大涅槃中间经历正修行路略分八重阶降广有五十六位一者十信二者十住三者十行四者十向五者四加六者十地七者等觉八者妙觉。
△然其修行优劣断证权实前后四教自有差别也。
今先初教断证相者一十信初伏二障与小教停心位齐。
二十住双伏二障中少伏烦恼障分别现行三十行双伏二障中少伏所知障分别现行四十向伏除二障分别现行粗分。
此四十位即唯识资粮位大品干慧地与小教别总相念位齐。
五四加行伏二障分别种子除分别现行细分少能伏除俱生现行粗分此即唯识加行位大品性地与小教加行位齐。
六十地中初地始断二障分别种子更断俱生现种一分即唯识见道位大品八人地见地与小教通达位齐。
三地断二障俱生现种三分即大品薄欲地与小教二果齐。
五地断二障俱生现种五分即大品离欲地与小教三果修习位齐。
七地断二障俱生现种七分即大品已办地与小教四果无学位齐。
八地断二障俱生现种八分即大品辟支佛地与小教辟支位齐。
九地断二障俱生现种九分与小教佛果位齐十地已去小教绝分七等觉断二障俱生现种十一分进断佛地一分此三地即大品菩萨地自二地至此即唯识修习位八妙觉断二障分别俱生现种习尽即唯识究竟位大品佛地在于净变化土成胜应身佛坐天衣座说大乘空相之法令彼小乘及诸下根凡夫外道转小成大也。
三终教中所说断证行位皆随一性而立故开虽有八重地位合则唯是三种觉性。
△如起信论明三觉心一本觉即凡夫不觉位也盖凡夫时觉性本具无明迷覆成不觉故二始觉从初发心直至等觉菩萨位也始能解行证故于内复有三位觉异一名字觉初心十信也二相似觉三贤四加也三随分觉十地等觉也三究竟觉即如来妙觉位也唯佛如来能究竟故。
△又佛性论明三佛性一住性佛性凡夫迷障时也二引出佛性菩萨解行时也三至得佛性如来证入时也。
△又法界论明三法界一众生法界凡夫杂染位也二菩萨法界菩萨染净位也三如来法界佛果纯净位也。
△总之三相别异一性总同若识三相则有行位浅深高下而不生于上慢若明一性则知理性地地是同而不生于自屈是故此教与后二教渐顿圆虽异所显理唯一也余如下释。
今先十信初信中具三位一不觉属本觉二发心三成信此位即略伏二执与小停心始十信齐。
七信具伏二执中实伏分别俱生现行粗分与小总相始十向齐。
十信具伏二执中实伏分别俱生现行细分成始觉中名字觉也与小加行始世第一齐。
二十住。
初住具伏二执中实除我执分别俱生现行粗分与小初果始初地齐。
五住具伏二执中实除我执分别俱生现行细分与小三果始五地齐七住具伏二执中实除我执分别俱生现尽更除法执分别俱生现行粗分与小四果始七地齐十住具伏二执中实除法执分别俱生现行细分与始教十地齐三十行初行具伏二执中实伏我执分别俱生种子粗分与始教等觉齐二行具伏二执中实伏法执分别俱生种子粗分与始教妙觉齐三行具伏二执中实伏我执分别俱生种子细分自此已去始教绝分十行具伏二执中实伏法执分别俱生种子细分四十向初向具伏二执中实除二执分别俱生种子粗分。
十向具伏二执中实除二执分别俱生种子细分五四加行具伏二执习气成始觉中相似觉也六十地初地断二执分别俱生现行种子尽更断习气一分十地断二执习气十分七等觉断二执习气十一分进断佛地习气一分成始觉中随分觉也从发心来皆当始觉上因圆竟八妙觉断二执现种习气尽得究竟觉即果满也在于受用土中成受用身佛坐金刚座说大乘藏心之法令彼权教菩萨及二乘人并一类中根凡夫外道转权成实也。
四顿教中就实言无断证约妄说有惑位又在当教本无阶差对前后论便成高下也。
先明十信初信中亦具三位一不觉木觉住性性也二发心此位即顿伏二执先已伏分别俱生现行粗分与小总相始十向终七信齐三成信顿伏二执中先伏分别俱生现行细分与小加行始世第一终十信齐七信顿伏二执中先除我执分别俱生现行粗分与小初果始初地终初住齐十信顿伏二执中先除我执分别俱生现行细分成始觉中凡夫名字觉也与小三果始五地终五住齐二十住初住顿断二执中先除我执分别俱生现尽更除法执分别俱生现行与小四果始七地终七住齐七住顿断二执中先伏分别俱生种子粗分与始妙觉终二行齐十住顿断二执中先伏分别俱生种子细分与终十行齐三十行。
初行顿断二执中先除分别俱生种子粗分与终初向齐。
十行顿断二执中先除分别俱生种子细分兼伏习气与终十向四加行齐。
四十向。
初向顿断二执分别俱生现种更断习气一分与终初地齐。
十向顿断二执习气十分与终十地齐。
五四加行断前习尽进伏初地习气成始觉中地前相似觉也六十地初地顿断习气十一分与终等觉齐。
二地顿断习气十二分与终妙觉齐。
三地已去终教不知名目十地顿断习气二十分七等觉顿断习气二十一分进断佛地习气一分成始觉中入地随分觉从发心来皆当始觉引出性也上因圆竟八妙觉顿断二执现种习尽证如来究竟觉至得性也在于法性土中成法性身佛坐虚空座说一乘真性之法令彼渐教菩萨及二乘人并诸一类上根凡夫外道转渐成顿也。
五圆教中行位因果无非法界法界圆融行位无碍今对终顿明行布相理实初后尽圆融也。
先明十信初信中亦三位一不觉本觉众生杂染法界也二发心此位即圆伏二执究已伏分别俱生现行细分与小加行始世第一终十信顿初信齐。
三成信圆伏二执中究已除我执分别俱生现行粗分与小初果始初地终初住顿七信齐。
五信圆伏二执中已除我执分别俱生现行细分与小三果始五地终五住顿十信齐。
七信圆伏二执中已除我执分别俱生现尽更除法执分别俱生现行与小四果始七地终七住顿初住齐。
九信圆伏二执中已伏分别俱生种子粗分与始妙觉终二行顿七住齐。
十信圆伏二执中已伏分别俱生种子细分成始觉中名字觉也与终十行顿十住齐。
二十住初住圆断二执中已除分别俱生种子粗分与终初向顿初行齐。
十住圆断二执中已除分别俱生种子细分兼伏习气与终四加顿十行齐。
三十行初行圆断二执分别俱生现种更断习气一分与终初地顿初向齐。
十行圆断习气十分与终十地顿十向齐。
四十向初向圆断习气十一分与终等觉顿初地齐。
二向圆断习气十二分与终妙觉顿二地齐。
十向圆顿习气二十分与顿十地齐。
五四加行断前习尽进伏初地习气成始觉中相似觉也六十地初地圆断习气二十一分与顿等觉齐。
二地圆断习气二十二分与顿妙觉齐。
三地已去顿教不知名目十地圆断习气三十分七等觉圆断习气三十一分进断佛地习气一分成始觉中随分觉也从发心来皆当始觉菩萨染净法界也上因圆竟八妙觉圆断二执现种习尽得究竟觉如来纯净法界也在于无障碍法界土中成无障碍法界身佛坐师子座说一乘法界之法令彼偏教菩萨及一切回心佛果二乘并一类上上根凡夫外道转偏成圆也。
若拣别前后随机摄益差别相者。
初小教中所益机宜有四种性一人种性中复二一阐提无善根种性者二凡外有善根种性者但外道是邪善凡夫是正善二天种性亦分邪正邪中有二一外道天无想等也二魔王天即欲顶色顶二自在也正者凡夫天也欲界六天色至广果及四空天三声闻种性四辟支种性此二各有二种一回心从人天来二直进不由彼至此四种根同于提胃阿含会上见劣应身佛住染变化土随短时分隐实施权闻说戒善谛缘诸法。
然彼四类人中各有二种一者钝根若解若证止住自分更不前进名为定性只成当教因果为当教摄二者利根若解若证超出自分往前增进名不定性即通余教因果余教来摄又不定中复分三类一者具超具历五教后入法界故二者不定超于五教中阙而不定故三者直超随于一教得入法界故。
今先人天戒善论之闻人天教修诸戒善起六行观但求世乐不慕涅槃即名钝根人天乘摄但成世间有漏戒善得界内离苦解脱此复有二。
一者得乐已休更不前进是乃定性人天钝中钝者当教所摄设遇始教但为增润。
二者厌三界苦乐求涅槃名不定性人天钝中利者后遇诸教必被彼摄转成余果若知戒善是因缘生起我空观求出生死希涅槃乐二乘来摄即成出世无漏中粗染戒善得粗染解脱。
若识戒善唯识所现起唯识观为诸众生经劫修行始教相宗来摄若悟戒善真空无相起真空观为诸众生修无相行始教空宗来摄此二皆成出世中净妙戒善得净妙解脱若知戒善藏心本具作唯心观为诸众生从性起修终教来摄即成无漏中亦粗亦妙戒善得即粗即妙解脱若解戒善唯一真性作真性观为诸众生修无性行顿教来摄即成出世法中无粗无妙戒善得非粗非妙解脱。
若了戒善法界缘起作法界观普为法界称性圆修圆教来摄即成无漏界中普融无尽戒善得一切无障碍解脱自小乘来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复不定。
次辩四谛十二因缘闻二乘谛缘教即解谛缘是因果法起六行观着我我所求诸有乐此则落前人天教乘即成世间有漏谛缘但灭界内诸恶道苦不得出世涅槃真乐是中机宜亦有二类一者不回即前一类定性人天二者直往自有一类如是种性故此谛缘为彼助润今后虽尔终当转入若知谛缘是因缘生心外实有起我空观欲速出三界乐求涅槃乐此成声闻辟支佛乘对后诸教亦名钝根但成小乘生灭有量有作谛缘证入无余涅槃此亦有二一者回心即前人天不定性者二者直进法尔如是种性成者二中又二。
一者居灭已休更不前进名为定性二乘钝中钝者唯当教摄即至始分亦但增润二者自不满足更求上进名不定性二乘钝中利者诸教来摄转入受被始终不定若识谛缘皆唯识现作唯识观普为自他三祇修行分教相宗来摄即成大乘无量相谛缘证入无住涅槃若了谛缘皆如幻现作即空观虽众生空而修幻行始教空宗来摄即成大乘无生相谛缘证入真空涅槃若知谛缘本如来藏起唯心观随顺法性作诸功德实教来摄即成大乘无量性谛缘入真常涅槃。
若悟谛缘唯真如性起真如观虽知寂灭修自证行顿教来摄即成大乘无生性谛缘入寂灭涅槃若了谛缘是法界起作法界观遍十法界修普贤行圆教来摄即成一乘无作不思议普融无尽谛缘证入如来究竟无障碍大般涅槃自分教来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复不定。
问何位转入被摄何教摄授引进。
答初所摄入人先人天中上根者闻法信解时中根者修久得力时下根者纯熟伏惑时于此三位随其发解起行小大而得转入小始终顿圆也次二乘中上根者方便位时中根者见修道时下根者无学果时亦随其解行浅深而得回入始分终顿圆也二能摄入教先人天中约教道似位小世第一始十向终顿圆十信已下者约证道真位小初果始初地终顿圆初住已上者皆能引摄人天不定性人进于小始终顿圆也次二乘中似位始十向等真位始初地等有进小乘入于大也。
问将何教理摄耶。
答有就他教而为点示如摄人天还用戒善小乘还用谛缘亦如上明有依自教而为开悟如人天求出世间决择偏真即用四谛摄之若觉苦空乐独善寂即用因缘摄之如二乘达诸法相舍离二执即用分教相宗摄之了诸法空得二无我即用始教空宗摄之并如下释。
问具直不定超相云何。
答知诸戒善本无有我超小也亦无有法超始也唯是藏心超终也性本离言超顿也缘起无尽超圆也此具超相了戒善法空无有相超始也唯一真性超顿也性起重重超圆也此不定相悟戒善相交彻融摄离此法界别无有法此即人天戒善直超圆教相也谛缘准知。
二始教中所益机宜略分三类一者无性阐提一类二者定性三五乘类三者不定性通前二类此三性中复各二种一者前来二者现进同于深密般若会上见胜应身佛住净变化土随长时分权实双明闻说法相真空诸法。
若闻大乘唯识法相即识法相是三界有起六行观与烦恼杂修诸禅善此亦落前人天乘教即成世间因果法相但能伏业不能断惑若知法相是生灭法依于六识三毒而有起偏真观乐求出世孤调解脱此亦落前二乘小教即成出世无漏法相断界内烦恼障是二机宜亦有二类一者不回即前教中定性人等二者直往法尔有此一类种性故此法相亦为助润若悟法相依八识有作唯识观三祗百劫广修万行此成大乘相宗分教对后诸教亦名钝根但成唯识法相断界外所知障此亦有二一者回心即前教中不定性人二者直往本来自有如是种性二中又二一者经后三教或历二教始入法界然后圆果此等三乘钝中钝者在终顿中亦名定性为今教摄二者闻后终教即求上进此不定性钝中利者为彼教摄若了法相一切皆空作无生观虽诸法空不舍一切始教空宗来摄即成真空无相亦但断所知障若解法相唯心缘起起藏心观深达实相三无差别性宗实教来摄即成真如实相渐断二障种子若达法相是理实性起真性观了诸法相在在寂灭性宗顿教来摄即成常寂灭相顿断二障习气若明法相普融无尽作圆融观法法遍周事事无碍性宗圆教来摄即成无尽法界相圆断二障现种习气自终教来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复不定。
又闻大乘真空无相即解其空超诸有苦起六行观止恶行善求现未乐此亦落前人天乘教即成世间有漏法空但晓断空不达理空若知真空无我我所作苦空观厌患无常住于灭道此亦落前二乘小教即成出世无漏生空灭界内分段死。
然此二根亦复有二一不回即前定性等二直往法尔有者故此无相亦为增润若悟真空无诸法相起三空观亦为众生不著相施此成大乘空宗始教对后诸教亦名钝根但成一味真空灭界外变易死此亦有二一回心即前不定性人二直进自有此类种性二中又二一经后三教二教后得圆果亦名定性钝中钝者为今教摄二遇后终教即便转入名不定性钝中利者彼教来摄若识真空唯遮境有起八识观舍二我执自觉觉他分教相宗来摄即成二无我空亦但断变易死若达真空但是一心作一心观随诸性起成就自他终教来摄即成缘起性空断亦分亦变生死若悟真空性本离言作法性观从无本处化诸众生顿教来摄即成无生性空断非分非变生死若了真空理实法界作无碍观一多即入同时具足圆教来摄即成第一义法界空断界内界外二种不思议无尽生死自终教来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复不定。
然始分中所摄入人上根者十信三贤时中根者四加见道时下根者修道无学时随其解行权实转入后三教也能摄入教约似位终顿圆十信已还真位终顿圆初住已上皆能引进三乘入于后三教也余准前知。
三终教中所益机宜亦不离乎五性三乘中亦有二一者前来二者现进。
同于妙智涅槃会上见受用身佛住受用土随彼多少时分废权立实开说藏心缘起之法。
△若闻如来藏心即识藏心体是六识起六行观背染向净作有漏福此亦落前人天乘教犹称在缠性净藏心不得出缠离垢净故若知藏心唯一意识作苦空观永舍贪欲除诸事障此亦落前二乘小教即入空如来藏成无我无形觉知菩提若达藏心乃阿赖耶作唯识观转染依净成于四智此亦落前相宗分教若解藏心心如幻梦作真空观灭诸识想断所知障此亦落前空宗始教是二教人皆入不空如来藏成无染无起正觉菩提上四人中皆有二类一者回心即前教内定不定性二者直往现在法尔有此四性故此藏心为彼助润若悟藏心随缘不变作唯心观体用常熏法身显现此成大乘性宗实教对后顿圆亦名钝根但入亦空亦不空如来藏成无常亦无断正遍知菩提此亦二种一者回心即前教中定不定人二者直往现入终教有如是人二中又二一者直至圆教后入法界即历顿教亦终实摄此则名为钝中钝者二者遇后顿教或回向顿或转入圆彼教来摄此则名为钝中利者若解藏心性本寂灭起一性观泯绝无寄成自觉境顿教来摄即入非空非不空如来藏成无作圣所行上妙正遍知菩提若了藏心总该万有起帝网观该因彻果证十玄门圆教来摄即入俱无障碍如来藏成无尽法所依无上正遍知菩提从顿教后名为利根具直等超亦复不定。
△然终实中所摄入人上根者十信时中根者三贤时下根者十圣时随其解行胜劣转入后二教也能摄入教约似位顿圆十信已下真位顿圆初住已上皆能引入于顿圆也。
四顿教中所益机宜中有二类一者前来五乘性也二者现进有无性也同于圆觉楞伽会上见法性身佛住法性土随彼广狭时分斥权赞实闻说真性寂灭之法。
△若闻真如法性即解真性是六识性起欣厌观改恶迁善求人天报此则落前人天乘教还住本有真性未成圆明性故若悟真性是偏真性起生空观断见思惑得人无我此则落前二乘小教即入我空真如法性成小乘净智若识真性是唯识性作唯识观远离遍计入圆成实此则落前相宗分教若达真性是真空性起无相观灭一切有入三无性此则落前空宗始教是二教人皆入法空真如法性成大乘一切智若知真性是缘生性起藏心观背尘合觉入如来藏此则落前性宗终教即入不空真如法性成大乘正遍智。
上五人中皆有二类一者回心即前教中定不定者二者直往即现教中进此种性故此真性为彼助润若了真性是无生性作法性观离能所取如实而住此成一乘顿教对后圆教亦名钝根但入离言真如法性成一乘不动智此亦二种一者回心即前教内定不定性二者直往现进顿教有如是者二中又二一者闻后圆教犹滞于顿待行证尽然后归圆此则名为钝中钝者二者一闻圆教即入于圆此则名为钝中利者若达真性是法界性作十玄观妄尽还源性性无尽圆教来摄即入一法界大总相真如法性成一乘不思议智对本顿教此名利根。
△然顿教内所摄入人上根者十信时中根者地前时下根者地上时并能回顿向圆也能摄入教似位圆信真位圆住皆能以圆引顿也。
五圆教中所益机宜亦有二类一者前来三五乘也二者现进有无性也同于法华华严会上见无尽法界身佛住无障碍法界土随彼一切非一切时分会权显实闻说法界无尽之法。
△若闻圆融法界即解法界是世间法起欣厌观舍诸恶业快得善利此则落前人天乘教还住在缠性净法界未得出障圆明故若识法界是出世法起谛缘观厌老病死尽诸苦际此则落前二乘小教即证无为法界归清净无际性若了法界是百法门起法相观专心佛道修种种行此则落前相宗分教若悟法界是十八空起破相观心无所著求无上慧此则落前空宗始教是二教人俱证有为法界归无边不失性若达法界是二门义作缘性观了诸缘起求最上乘此则落前性宗终教即证亦有为亦无为法界归无量随顺性若了法界是一心性作空性观安住法性犹如虚空此则落前性宗顿教即证非有为非无为法界归一性无断性上六人中皆有二类一者回心即前教内定不定性二者直往即现教中进此种性故此法界为彼助润若知法界是十十门起主伴观尽无尽界说法利生此成圆教若对前教前皆名钝唯此为利能证无障碍法界归无限庄严性此亦二种一者回心即前教内定不定者二者直往现来圆教有如是者。
△问上之六人何时入圆。
答迟速各异终必归圆所以者何金刚种故佛无舍故终省悟故皆住性故圆为极故其余超相及摄入义例前可知。
问教中为何不立人天乘耶。
答以无断证阶位等殊故不别立为教乃是渐入小乘方便故在小教中收。
问后机益中何又开耶。
答世出世间法益不同故于小前重明其教乘也。
△问声闻四谛教行立四向果唯断正使与缘觉因缘教行不立分果兼侵习气行相各别云何合为一教耶。
答教行虽别理果是同同证生空理故同得有余无余涅槃果故断位虽殊名智是一并成尽智无生智故并名为小乘故去异取同故合一也又谛缘开合教亦同也同生空观同断见思同得小果则行断果尽无别也故佛在世将缘觉乘摄属声闻名声闻藏半字小乘由此不别分也。
问此与天台藏教何别。
答彼藏教者为有事六度菩萨故今小教者不收菩萨以事六度分教摄故。
问何以疏家并云小教即是天台藏耶。
答小教所摄法门不异于彼故指同也。
问既不异彼何无菩萨。
答法相虽同义意各别何者为欲引小将大乘义复浅说之似彼小乘理实二乘无分唯始教有故此小教无菩萨也。
问小不收大可尔小乘三藏则同何又改藏转名小耶。
答彼立藏名多招难故今立小乘则无滥涉大乘失也。
△问破相始教说干慧等十地立相分教明资粮等五位空教断见思证真空相教断二执证真如如是等相皆别何不分为二耶。
答十五地位虽殊见修道相是同况皆许三乘共一断证阶位亦无别故何可分二又见思执障似异见断分别修断俱生不殊就烦恼障即是界内见思所知障即是界外见思乃至真空真如无非二无我理是等皆同故合一也。
问此始分教与性相二宗同耶异耶。
答少有不同彼也为二性中合空今判为三性中开空空与相宗同许定性无性皆不成佛故立为初教性定唯显一乘尽得成佛故立为终教。问云何判一性宗为始终二耶。
答义有权实故经有正兼故相则密意依性说相空则密意依性说空皆非了义权也性则直显中道法性方名了义实也相则正深密兼方广性则正妙智兼般若深密说相般若谈空始分也妙智显性终实也由此分二。
问空性既别云何彼宗合为一耶。
答彼以般若妙智教部是一同故况相宗立相而彼宗谈空显性皆不立相故合一也。
问相宗深密三时中二时明空皆许成佛三明不空有成不成性宗妙智三时中二明不空有成不成三时明空皆许成佛若尔云何约义分教相耶。
答约说经时先般若明但空理亦许定性俱不成佛兼显真空法性及一乘尽成佛义次深密明法相理说定性等俱不成佛后妙智明真空法性中道说无性等悉得成佛般若深密即相宗家二三时也深密妙智即性宗家二三时也今依深密第二三时及妙智第二时中明但空法相有不成义判为始分依妙智第三时中明法性空尽成佛义判为终实况今家立教正约法义不但据时义则一经容有多教权实顿彰时则前后有定不定始终难辨余如别说。
△问性宗终教所立三时五位等法亦同相宗分教云何别开为一。
答相宗时教意以一乘为权三乘为实性宗时教意以三乘为权一乘为实相宗五位依诸法相前后迢然性宗五位依一法性而显阶降乃至起行伏惑断障皆异不同故别立也。
△问顿教唯辨一性不立断证阶位云何别分为一教耶。
答以无位之位为此教之位不同前渐不同后圆故别分也。
问何前顿中亦明断证。
答为对前后明优劣故亦即显顿无位而位位而无位离言旨故。
问天台四教皆有绝言四教分之故不立顿今者别立有何义意。
答天台不立者以彼四教中皆有一绝言并令忘诠会旨故耳今乃开者为显前四绝言之外复有顿诠言绝之理别为一类离念之机不有此门逗机不足故又此顿教亦非天台圆即顿义。
△问华严疏云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同顿同实故二别教一乘唯圆融具德故既同顿实何异顿实而别立一圆教耶。
答即此同中必有别义如事理无碍必即事事无碍耳犹彼江水入海亦咸以别异同立圆教也况前之四教不摄于圆圆必摄四如百川不摄大海大海必摄百川斯则前四是局圆教是通通局相异何可合耶。
问既一圆教分同别者应成二教而为六耶。
答虽分同别但是一教由拣收义有二门耳由别教故迥异余宗由同教故普收一切故成五也。
问昔有说言此之五教与天台四教但开合有异而大况是同然欤否欤。
答既云大同不无小异理实无同无不同以此五教所诠义理不唯同于天台亦且同于诸宗此约总相会通也若果尽同何须更立此约别相明也细审可知。
问五教名义凭何圣典。
答向引教证即所凭也今再陈之小乘愚法教如阿含俱舍大乘始终二教如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不空门为终彼云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一乘顿教如宝积经说为顿教修多罗心地观经名为顿悟法门又上始终二教通名为渐所有解行并在言说因果阶位从微至着故此一乘教敌名为顿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佛果顿证故圆觉经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楞伽云渐者如庵罗果渐熟非顿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一乘圆教如华严云为善伏太子所说名为圆满修多罗等故立此五名也。
问散说可尔一典是何。
答采集众典义理尽故若欲指者经论共五一楞伽颂出总名魏云迦叶拘留孙拘那含及我离于诸烦恼一切名正时过彼正法后有佛名如意于彼成正觉为人说五法唐云迦叶拘留孙拘那含牟尼及我离尘垢皆出纯善时纯善渐减时有导师名慧成就大勇猛觉悟于五法二译皆云五法即此五种教乘法也五佛咸说千佛亦然三世既尔十方皆然则佛佛无不唱此五教法也故今判立五教名义二起信论等出别义初起信论云为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小教义也论云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如实空始教义也如实不空终教义也论云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上之二种依言真如渐教义也此之绝言真如顿教义也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圆教义也次华严贤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又第九地偈云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小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诸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身说无尽佛法声闻辟支小教也大乘菩萨始终顿也此法无上佛乘圆教也三法华即火宅四乘临门三车中羊车鹿车二乘小也第三牛车大乘始终顿也四衢等赐大白牛车一乘圆教也四大乘同性经云声闻法辟支法菩萨法诸佛法皆悉流入遮那智海声闻辟支小教也菩萨始终也佛法顿也智海圆也略引如斯具如余说。
问古云不分教相意略有五一理本一味殊途同归故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故三原圣本意唯为一事故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故五多种说法即成枝流故以斯五义故不可分分之乃令情构异端是非竞作故以不分为得若尔云何分又分耶。
答古分教者亦有多义一理虽一味诠有浅深故须分之使知权实故二约佛虽则一音一雨就机差而教亦别故三本意未申随他意语而有异故四言有通别就显说故五由辨权实不住枝流善会佛意有开显故六王之密语所为别故七不识权实以深为浅失于大利以浅为深虚其功故八庄严圣教令深广故九诸圣教中自有分故十诸大菩萨亦开教故以斯多义开则得多而失少合则得少而失多但能虚己求宗不可分而分之亦何爽于大旨故今分之。
问诸德立教各自有据或有合为二三或有开为六七今判为五是何意耶。
△答立五教者有多义意一释尊说法开五乘故二诸佛利生多五行故如涅槃经约教病行小也现诸障相故婴行始也示修善相故圣行终也佛之所行故梵行顿也修十一空故天行圆也第一义天故三世出世教并用五故世教如五常出世如五戒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亦世间五教也为毁说戒为贪说施为痴说慧为疑说信为懈说闻亦出世五教也四众经论中常明五故如五语五身五眼五根五行五法等五结集法藏类成五故谓小乘三藏之外加一杂藏及菩萨藏也六乘教相摄唯有五故谓判五教中含二意一以乘摄教谓小乘愚法教大乘始教终教一乘顿教圆教二以教摄乘谓小教二乘始教终教三乘顿教圆教一乘故教义云初一即愚法二乘教后一即别教一乘中间三者有其三义一或总为一谓三乘教二或分为二所谓渐顿三或开为三谓于渐中开出始终二教若乘教相摄者亦二先一乘一别教一乘二同教一乘圆也三绝想一乘如楞伽顿也四佛性平等一乘如涅槃终也五密义意一乘如摄论八意等始也小也次三乘一小乘中三谓始别终同以俱成罗汉故二始教中三始终俱别以有入寂不入寂故三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并成佛故四顿教中三始终俱离无佛无不佛故五圆教中三始终俱圆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同入一乘究竟故七行位理等五无多故谓五位中修真如观证法界性小则浅于大大则胜于小分则待于实实则全于分始则余于终终则尽于始渐则历于顿顿则泯于渐偏则归于圆圆则融于偏是知断证唯此五耳无剩义也八会通诸说五为尽故谓诸德分判或多或少少则不足多则枝蔓今家取中会为五教庶于教理不容余议矣。
△然虽立五若融通之亦可合为一二开为七八盖由圣教意趣无边不可局执而为其是故今遍收诸释且略勒为五重。
△初或总合一名为一圆音教谓圆教摄于前四前四一一同圆本末镕融如海中百川故一代之教唯是如来一大善巧摄生方便一音所演则不违流支罗什二师立一音也。
△二或别开二此更有四一对小显大初是半字后四皆满则不违昙牟慧远二师声闻菩萨藏也二对权显实前二是三乘后三为一乘则不违信行禅师三一也三对三显一前三是渐后二是顿则不违护延二师渐顿也四对末显本前四是曲巧顺机后一乃直显本法则不违印敏二公屈曲平道教也。
△三或分为三此亦有四。
一初一二乘教次一三乘教后三一乘教三四泯二异前存三故则不违戒贤深密三教及真谛玄奘三轮教也。
又可初一小乘教次三大乘教亦名共教大品等经共二乘说故亦名偏教偏于渐顿故后一一乘教亦名不共教华严等经不共二乘说故如智论明亦名圆教圆融无碍故梁论云如来成立正法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第三为最胜故名善成立则不违智光妙智三教也二初三名渐教次一不定教后一名顿教则不违南北诸师渐中诸教开合不同或分为二小即半字教始终即满字教此同菩提流支说也或分为三小即有相教始即无相教终即常住教此同武丘岌师说也或分为四小即有相教始即无相教终即同归教常住教此同宗爱旻岌师说或分为五小即有相始即无相分即抑扬终即同归实即常住此同定林柔次慧观等师说也又小即人天有相始即无相终即同归常住此同刘公说也三初三名渐教次一名顿教后一名圆教则不违光统三教四初四名枝末教同教名摄末归本教别教名根本教则不违吉藏师立也。
△四或分为四此亦四门一初名别教小乘如四阿含等二名同教三乘如深密般若等三四名同教一乘如法华圆觉等五名别教一乘如华严经中间三教始分存三是同终顿泯二是同故各一也则不违光宅海东四乘矣。
二初名小教二三名渐教四名顿教五名圆教此约历位无位故开渐顿为四则不违大衍四宗矣三初名小乘教二中始名无相教分名法相教二四五名法性教则不违天台四教矣四初名小教二名权教三四名实教五名圆教则不违生公四轮矣。
△五或分为五此有三门。
一如前所立以渐中有始终故亦不违波颇三藏立五教也二初名小乘教次名大乘法相教三名大乘无相教四名一乘真性教五名一乘圆融教则不违护身五宗教矣三若依五乘分教亦可初名人天因果教次名二乘断灭教三名大乘法相教四名大乘破相教五名一乘显性教此如圭山原人论说。
△又此五教随一相收中有二门一以本收末门谓于圆教内或唯一圆教以余相皆尽故或具足五教以摄彼方便故顿教中或唯一顿教亦以余相尽故或具足四教亦以摄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中唯一皆准上知之二以末归本门谓于小乘内或一以据自宗故或五以后四教皆有为方便故初教中或一是自宗故或四谓于后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顿教中或一或二圆教中唯一皆准上知之是则诸教本末句数结成教网大圣善巧长养机缘无不周尽故华严云张大教网下生死海漉人天鱼置涅槃岸此之谓也。
贤首五教仪卷第三
音释
萨迦耶
(此云身见谓于五蕴执我我所起诸见故)。
逗
(音豆投也合也)。
拘留孙
(此云所应断又翻作用庄严)。
拘那含牟尼
(此云金寂秦言金仙)。
构
(音姤牵造作也)。
蔓
(延长也音慢)。
勒
(音肋络也络其头而引之也)。
罗什
(具云鸠摩罗什秦言童寿)。
昙牟
(具云昙牟谶或云昙无谶此云法丰中印度人)。
旻
(音民)。
漉
(音六捞也)。
(贤首五教仪第三卷伏愿
消二障于二空一断一切断摄五性于五位一成一切成有求必获无愿不从 慈云观堂识)
卍续藏第 58 册 No. 1024 贤首五教仪
贤首五教仪卷第四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
言六宗者一随相法执宗二唯识法相宗三真空无相宗四藏心缘起宗五真性寂灭宗六法界圆融宗。
一随相法执宗者谓一切我法中起有无执故即小乘诸师依阿含缘生等经造婆沙俱舍诸部论等。
于中又六。
一我法俱有宗此中有二一人天乘二小乘谓犊子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部等。
彼立三聚法一有为聚法二无为聚法三非二聚法初二是法后一是我。
又立五法藏一过去二现在三未来四无为五不可说藏此即是我以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
然此一部诸部论师共推不受呼为附佛法外道以诸外道所计虽殊皆立我故。
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上座多闻等彼说诸法二种所摄一名二色或四种所摄谓三世及无为。
或五种所摄谓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
故一切法皆悉实有。
于诸法中并不立我以无我故异外道计。
又于有为之中立正因缘以破外道邪因无因。
然外道见虽有九十五种或计二十五谛从冥生等或计六句和合生等或谓自在梵天等生或谓微尘宿作等生或执时方虚空等而为世间及涅槃本统收所计不出四见谓数论计一胜论计异勒沙婆计亦一亦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若计一者则谓因中有果若计异者则谓因中无果三则因中亦有无果四则因中非有无果余诸异计皆不出此虽多不同就其结过不出二种从虚空生即是无因余皆邪因然无因邪因乃成大过谓自然虚空等生应常生故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从痴有爱流转无极迷正因缘故异计纷然安知因缘性空真如妙有耶广明异计如瑜伽显扬婆沙中百金七十论等。
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说转鸡胤制多西山北山法
藏饮光部等唯说现在诸有为法及无为法耳以过未之法体用俱无故。
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就前现在有为法中在五蕴为实在界处为假随应诸法假实不定其成实论末经部师即是此类。
五俗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等谓世俗法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皆实非虚妄故。
六诸法但名宗即一说部等谓一切我法但有假名无实体故。
二唯识法相宗者谓一切诸法皆唯识现故即无著天亲依方广深密等经造瑜伽唯识论等。
三真空无相宗者谓一切诸法皆空无相故即提婆清辩依般若妙智等经造百论掌珍论等。
四藏心缘起宗者谓一切诸法唯是真如随缘具恒
沙性德故即坚慧马鸣依胜鬘涅槃等经造宝性起信论等。
五真性寂灭宗者谓相想俱绝直显性体故即马鸣龙树依楞伽般若等经造真如三昧智度论等。
六法界圆融宗者谓无尽法界如因陀罗网主伴重
重圆融无碍故即龙树天亲依华严等经造不思议十地论等。
然此六宗后后深于前前初一唯小乘后五唯大乘次即相宗三即空宗四五六即性宗初即小教二三即始教四即终教五即顿教六即圆教又第二亦名二谛俱有宗谓胜义谛理真实故不无世俗因果不失故是有如深密瑜伽等第三亦名二谛俱空宗谓无为胜义离相故非有有为缘生如幻故是无如掌珍颂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等即般若三论中一分之义。
第四亦名二谛无碍宗谓真是即俗之真俗是即真之俗如仁王等第五亦名二谛泯绝宗谓语真必摄俗故真绝言俗必摄真故俗绝如维摩等第六亦名二谛无尽宗谓真即俗而真空重重无际俗即真而俗有历历不穷如华严经等。
若恐混滥逐为对拣略开八重。
先料拣性相两宗滥中又五义初唯识半分具分别相宗八识唯约生灭即半分也性宗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阿梨耶识是具分也又相宗云影外有质为半头唯识质影俱影为全头唯识若望性宗如来藏心则彼全头生灭八识亦名为半头也二真如随缘凝然别相宗唯识论释真如云真无虚妄如无变易若随缘变岂称真如凝然义也性宗胜鬘经云依如来藏有生死依如来藏有涅槃随缘义也三缘境断惑即离别相宗谓根本智双观真俗能断迷理迷事随眠后得智唯观事境但断迷事一种随眠离也性宗谓智体惑体无二体故涅槃云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故能一断一切断即也四证理能所即离别相宗谓能证根本智是有为所证真如理是无为就能所证心境相对是不即也性宗谓理智不分能所混融华严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证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二既不存一亦奚立故能一证一切证是不离也五转智不转智别相宗谓出世四智心品依生灭识种转成故为四相所迁性宗谓世出世智依如来藏性始本不二何待转成即体之智非相所迁。
次料拣空性两宗滥中亦五义一我法有无别空宗有我为妄无我为真般若云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性宗无我为妄有我为真涅槃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有我者名为如来二法义真俗别空宗俗谛为法真谛为义如智论说性宗真谛为法俗谛为义华严云法者知真谛义者知俗谛三心性二名别空宗一向目诸法本源为性智度论云色色性空掌珍论云有为性空缘生如幻楞严云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性宗多分目诸法本源为心胜鬘云自性清净心起信云一切法唯是一心楞严云诸所缘法唯心所现四真智真知别空宗以有分别为知无分别为智真智了空故智深知浅性宗以证圣理为智彻圣凡为知灵知本有故知通智局起信云真如自体真实识知五佛德空有别空宗说佛以空为德般若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色见声求皆为邪道性宗明诸佛富有万德相好身智神通光明常乐我净真实功德于佛体中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如起信涅槃中说。
三料拣空相两宗与性宗滥亦五义别一三乘一乘别空相二宗明有三乘以深密第三时中具说三乘普为发趣一切乘者第二时诸部般若亦同此说性宗明唯一乘法华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妙智经及梁摄论皆同此说二五性一性别空相两宗明有五性大般若云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于独觉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于无上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于彼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深密有性者成无性不成意亦同此性宗明唯一性涅槃云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三生佛不增减别空相二宗皆云五种性中无种性人决不成佛守众生界名不增减十轮云三乘各定差别皆以性定五故善戒地持说二种性无种性人终不能得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性宗谓一理齐平名不增减是故不增不减经云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能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四成佛不成佛别空相二宗明有不成佛深密云一切趣寂声闻种性虽蒙诸佛种种方便终不能令证佛菩提大般若五百九十三中说有五性大意同此性宗谓决定尽得成佛密严云二乘必无灰断涅槃涅槃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五同位不同位别空相二宗为引愚法二乘渐向大故故位相与彼同大品明三乘共十地立干慧等唯识亦许三乘断证阶位大同即资粮等性宗约自教论深胜于彼故断证位相与彼悬隔故弥勒所问经论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如实修四无量不能究竟断诸烦恼但能折伏一切烦恼等断证既尔地位准知。
四料拣空性两宗与相宗滥亦五义别一立相显性别相宗多谈法相纵少说性亦法相数如无为有六种等是立相也空性二宗多明法性纵少说相亦会归性但空宗空性无性性宗真性实性如金刚三昧及起信中说六度行即一法性等是显性也二唯心真妄别相宗依生灭八识建立染净根本唯识云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有间断故名异熟生从异熟起不名异熟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摄论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即唯心中妄也空宗般若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楞严云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水火风识亦复如是性宗起信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楞伽云藏识海常住既言常住即藏心也明非唯生灭矣故通唯心中真也三二谛即离别相宗明离瑜伽四重二谛中初一世俗唯局世俗后一胜义唯局胜义中间六谛各通世俗胜义何者望前为胜义望后为世俗一一差别区分不同故不即也空性二宗明即中论云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掌珍论云真性有为空无为无起灭有与有为俗谛也无与无为真谛也仁王云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涅槃云世谛者即第一义谛故不离也四四相一时前后别相宗明前后谓前生住异三相属现在后一灭相属过去先有后无相差别故空性二宗显同时般若云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既三世皆空何有不即起信云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五佛身有为无为别相宗说佛身有为佛地论云大觉地中无边功德略有二种一者无为功德净法界摄二者有为功德四智所摄唯识云四智心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空性二宗明无为般若云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净名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涅槃云如来真实是无为法。
五料拣性相空三宗滥亦五差异一遮拣表显异相宗唯表如深密等三种时教五重观法断二障证二空转八识成四智五位百法皆依法相而示唯识乃名方便密意依性说相教也空宗唯遮如般若等破五蕴非四谛空业空报无证无修生死涅槃犹昨梦凡夫诸佛等空华八十一科皆约破相而示空理乃名方便密意破相显空教也性宗有遮有表说一切众生皆有寂灭灵知之心以此一真心性对彼染净诸法全拣全收全拣之非生非佛非性非相但克体直指寂灭灵知即是心性余皆虚妄故华严云非识所识亦非心境知性本净开悟群生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全收之染净诸法无不是心如镜现影影影皆镜故华严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起信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全拣门摄前破相全收门摄前立相如是收拣一切并皆直指自心即是真性不约事相而示亦不约破相而谈又非方便隐密之意故此乃是正直显示真心即性教也二谛理多少异相宗明八谛瑜伽谓世俗有四一世间二道理三证得四安立即假名无实随事差别方便安立假名非安立四谛也胜义有四一世间二道理三证得四胜义即体用显现因果差别依真显实废诠谈旨四谛也空宗所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出二谛仁王般若云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余如掌珍中论等说性宗明三谛以缘起色等诸法为俗谛缘无自性即空为真谛一真心实相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中道第一义谛仁王云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余如缨络大品本业等经所说或明一谛如楞严云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又云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仁王云初住一心足德行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谛常安隐穷源尽性妙智存金刚三昧云大慈满足尊智慧通无碍广度众生故说于一谛义皆以一味道终不以小乘余如涅槃等说三真妄空有异相宗真有妄空谓八谛中初俗则空遍计执故后三世俗及四真谛皆有依圆有故空宗真空妄有仁王云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性宗真妄俱空第一义空该通真妄故涅槃云第一义空者不见空与不空仁王云般若无相二谛虚空或空有无碍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仁王云解心见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梁论亦云智障甚盲瞑为真俗别执中论云因缘生法即空假中四三性空有即离异相宗遍计是空依圆是有唯识颂云遍计所执自性无有依他起性分别缘生圆成于彼常离前性故此与依非异不异又明三法皆有性也空宗遍依是有圆成是空密严颂云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又明三法皆无性也性宗谓遍计性情有理无依他性相有性无圆成性情无理有相无性有则三法中皆具空有也教义云三性各有二义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约真中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则不坏末而常本也经云众生即涅槃不复更灭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则不动本而常末也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又相宗明依他外别有圆成是所显理离也空性二宗依他无性即是圆成即也又相宗有空宗无离也性宗空有无碍即也五心境存泯异相宗唯遮境有识拣心空解深密云诸识所缘唯识所现瑜伽论云菩萨于定位观境唯是心空宗心境俱泯中边论云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般若谓五蕴皆空三心不得性宗明存泯无碍密严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华严云法性不违法相法相不违法性楞严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
六料拣空宗始教与性宗顿教滥亦五差异一直指曲显异空宗始教密意破相显性故拣却诸余是曲显也如般若等所说真妙理性每云不生不灭非性非相等是遮拣也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等是专意破相也性宗顿教显说自心即性故的示当体是直指也如圆觉等所说真妙理性每云知见灵觉寂空澄湛等是表示也自性清净真实识知等是专意显性也。
如说咸云不淡是曲明云咸是直显说水云不干是巧示云湿是的指也二谈空显性异空宗始教不说诸法相唯谈但空理般若云是诸法空相空中无色仁王云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性宗顿教总不说空相唯辨真性理圆觉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起信云当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一相非异相三遣显存泯异空宗遣相明空空存相泯金刚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大品云诸法毕竟空即是涅槃故又云以何义故名为菩提空义故是菩提顿教遣迹显性空相俱泯净名云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楞严云了知味性非空非有圆觉云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楞伽云智者不分别空及与不空自性无自性但唯是心量五法二无我自性心意识于佛种性中皆悉不可得四性体本无异空宗以一切诸法无性为体智论云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毕竟空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涅槃云因缘故有无性故空顿教以寂灭灵知本性为体楞严云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楞伽云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等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圆觉云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故知性字虽同而其体各异也五认名认体异谓一切法皆有名体智度论云地水火风是四物名坚湿暖动是四物体今且以水言之水名也湿体也清浊凝流冰波功能也心性亦尔心名也知体也善恶止修迷悟功能也然湿一字贯彼清等万义之处此之知体亦贯善等万用之中。
空宗为对初学及浅机恐随言生执故但标心性之名而遮其非或广以善等义用而引其意如举水名或说清浊等用不指湿体彼愚钝者亦但认名而迷其体例同楞严七处破心是也楞伽云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如来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金刚三昧云非义语者皆悉空无空无之言无言于义不言义者皆是妄语如义语者实空不空空实不实顿教乃对久学及上根令忘言认体故以一言直指当人现前见闻觉知之体令其认得体已方于体上照察真妄染净义用一旦豁然莫不贯通如指湿体不举水名及清等用彼利智者亦但认体而舍名用例同楞严十番显见是也彼经须菩提言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蒙如来发性觉真空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楞伽云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法华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七料拣性宗实教与一乘同教滥亦五差异一但即不但即异终教谈理事相即顿教谈理事相泯圆教不唯理事即泯自在而且事事即泯无碍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故知实教但即无泯顿教但泯无即圆教泯即全具也二普融不普融异终则空有相即名为圆融顿则空有相泯亦名圆融然融处狭小犹未普遍圆则不唯具前二融亦且圆具即泯双存即泯互夺存夺无碍三种圆融则此融处方名为普遍也故法华云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涅槃云若苦非苦若有若无若实不实若真不真若灭不灭若二不二如是等种种法中有所疑者今应咨问我当随顺为汝断之三真中非真中异空宗无相宗有终教存顿教绝皆偏于边而非中也纵双存两绝名中亦非究竟后之圆教即空即有即存即绝非空非有非存非绝如是遮照同时方为纯真第一圆融中道如楞严云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法华云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于诸佛所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涅槃云非虚非实断一切实而亦是实非生非灭永断生灭而亦是灭非相非非相断一切相而亦是相四渐历非渐历异终教虽依如来藏性本觉大智名为相即而有断证初后阶降是渐历非圆超也圆教依于诸法实相一切种智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是圆超非渐历也楞严云如是乃超信住行向加地等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颂云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如龙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五摄末不摄末异终教依自一教义立为圆教末圆教摄前四教义立为终教本法华云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涅槃云譬如众流皆归于海一切契经诸定三昧皆归大乘大涅槃经何以故究竟善说有佛性故。
八料拣性宗一乘同教与一乘别教滥亦五差异一开显直显异同教开显开前三乘之权显今一乘之实法华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涅槃云譬如耕田秋耕为胜此经亦尔诸经中胜如诸药中醍醐第一善治众生热恼乱心是大涅槃于诸经中为最第一别教直显直显一乘根本实义无有昔权可对说故华严云此法门名为演说如来根本实性不思议究竟法此法门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说唯为乘不思义乘菩萨说如日初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山王是则合共为同不共名别也二会归流出异同教是会归谓三乘咸会一乘九界同归佛界法华云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涅槃云迦叶白言我今始知差别无差别义何以故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皆当归于大般涅槃譬如众流归于大海别教是流出谓若无一乘本法何有三乘末教如无海本不能流末华严云譬如大海潜流四天下地有穿凿者无不得水摄论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涅槃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是则全收为同普拣为别也三废立普容异同教废立者废昔转照二三之粗味成立还照纯一之妙味犹百川水入海皆咸法华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涅槃云迦叶是大涅槃即是诸佛甚深禅定如是禅定非是声闻缘觉行处善男子是诸大乘方等经典虽复成就无量功德欲比是经不得为喻别教普容者谓一乘义量无不含容如海深广包含无外故随一滴具百川味如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华严普贤三昧品云能令一切国土所有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妙严品云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此喻佛身遍含诸法颂云或有国土说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有量此约说教该摄无尽是则泯二为同非泯为别也四圆融无尽异同教明圆融无常即常无我即我三一同源权实不二法华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是法住位世相常住涅槃云譬如一火因所然故得种种名所谓木火草火糠火䴬火牛马粪火善男子佛道亦尔一而无二为众生故种种分别颂云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粗粗语及软语皆归第一义如来今所说种种无量法男女大小闻同获第一义别教明无尽一一事义各各摄入十十法门重重主伴华严云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身说无尽佛法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有尽而令文义各不同等是则类似名同不类名别也五性具性起异同教显性具谓一切诸法即是性中本具非由外来若色若香无非中道或佛或生同一乘性如盘中百味藏内七宝暗室什物名园华果法华云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十方佛亦然楞严云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佛告富楼那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穷子衣珠贫女舍宝等别教显性起谓一切诸法全是性之所起法界性外更无别法故得尘尘交彻刹刹融通法法㸦收事事即入如彼水之变波金之作器风窍为响彩𦘕成像圆觉云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华严云百千亿那由它不可说先住兜率宫诸菩萨众以从超过三界法所生离诸烦恼行所生周遍无碍心所生甚深方便法所生无量广大智所生坚固清净信所增长不思议善根所生起阿僧祇善巧变化所成就供养佛心之所现无作法门之所印出过诸天诸供养具供养于佛以从波罗蜜所生一切宝盖于一切佛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刚法无碍心所生一切铃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坚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来座心所生一切佛众宝妙座供养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宝幢解诸法如梦欢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宝宫殿无著善根无生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一切坚固香云一切无边色华云一切种种色妙衣云一切无边清净栴檀香云一切妙庄严宝盖云一切烧香云一切妙鬘云一切清净庄严具云皆遍法界出过诸天供养之具供养于佛颂云心如工𦘕师能𦘕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弥勒楼阁即是法门胜热火聚即是妙智等前性具中犹通理事相本性具性相融通故后之性起唯局事事全性成相相如性融故具是事法即理事皆理具故起是事事摄入理随事变故又具中无起盖内虽全具外犹未起故起必含具以外既全起内岂不具故则此三义初二称理名同称事名别次一一性名同异性名别统则共具名同性本同有唯一理故异起名别性自繁兴成事事故余如别说。
上约诸宗各别所据则互相违反若会释者亦不相违谓一切诸法既皆真心缘起会缘无性还即凝然真心始不异本知外无智就机则三约法则一新薰成五本有无二若入理双拂则三一两亡若依佛化仪则能三能一教有偏圆同别之殊法无始终浅深之异是故竞执是非违无违诤。
又此六宗可开可合合唯二门。第一合成五宗又四初义中一随相法执二真空无相三唯识法相四藏心缘起五圆融具德此如起信圆觉疏说。
二中一小乘法执二法相差别三相想俱绝四性相无碍五圆融具德此如华玄钞说三义一小乘法执二空相差别三空相寂灭四缘起无碍五圆融无尽此则不违护身法师立五宗矣四中一随相法执二空有差别三空有无碍四相想俱绝五法界圆融第二合成四宗亦二初义一小乘因缘二大乘法相三大乘无相四一乘法性则不违大衍立四宗矣二中一随相法执二空有差别三性相无碍四圆融无尽开有六门第一开成七宗一随相法执宗阿含缘生经者即小乘诸师二唯识法相宗方广深密经者即此方慈恩教等三真空无相宗般若妙智经者如此方肇论师等四藏心缘起宗胜鬘璎珞经者如此方南北诸师五真性寂灭宗楞伽圆觉经者如此方禅教六会归圆融宗法华涅槃经者即此方天台教等七普融无尽宗华严经者如此方光统教等此亦不违耆阇立六宗矣第二开成八宗一我法俱有二无我因缘三因缘但名四唯识法相五真空无相六藏心缘起七真性寂灭八圆融无尽此亦如圆觉疏钞说第三开成九宗又二初义前七如上八会归圆融九法界无尽二义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无三法无去来四现通假实五俗妄真实六诸法但名七真空无相八唯识法相九法性真实此则不违慈恩立八宗矣第四开成十宗亦三初中前六如上七一切皆空八真德不空九相想俱绝十圆明具德此如教义章说二中前六亦如上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绝相九空有无碍十圆融具德此如华玄疏说。
三中前六亦如上七空有差别八性相无碍九相想俱绝十圆融无尽第五开成十一宗前六如上七唯识法相八真空无相九藏心缘起十真性寂灭十一法界圆融第六开成十二宗前十如上十一会归圆融十二重重无尽今取其中故分为六宗也。
问此之六宗何异五教而重辩耶。
答今此六宗对前五教㸦有宽狭一宗容有多教一教容具多宗又宗则一宗容具多经随何经中皆此宗故教则一经容有多教若局判一经以为一教则抑诸大乘矣。
问若各有通局何不得以宗为教以教为宗耶。
答立教分宗各有体式教约佛在世时说意权实有殊宗就佛灭度后人心崇重各别又立教必须断证阶位等异分宗但明所尚旨趣不同第二第三执法有异故开为二宗断证位次不离三道故合为一教又初宗内二十部别宗可为六而断证位不离八辈教则为一余诸宗义如立教明故宗与教其旨自有别焉。
言三观者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
于中先方便开为十门。
一具足外缘谓衣食处衣则蔽形食则支命处则栖
身三缘不阙修道无难衣如粪扫三衣或畜百一及畜余长食如头陀行乞檀那送供处如兰若空闲清净伽蓝等。
二忏除内障欲修观行先当如法忏悔宿障宿障若
除法界观行从是安立如净器中以诸汤水并杂灰香除去毒蜜后贮甘露又如净衣污诸垢腻必须浣净方可染色然忏有二种一事二理事如方等佛名经等通于万行理如净名观罪性空不在内外等普贤观经及随好品具二种忏观经中明昼夜精勤礼十方佛即是事忏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即是理忏随好品中等众生界数善身语意业悔除诸障即是事忏观诸业性非十方来止住于心从颠倒生无有住处等即是理忏事忏除末理忏拔根。
三发大心愿经云于佛法中有二健儿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又有二种白法灭除众障一者惭自不作恶二者愧不令他作今既于三宝前生重惭愧发露先罪断相续心已作者消除未起者不造障心若灭道心自发故忏障后次明发心发何等心所谓不发人天心声闻辟支心权乘菩萨心唯依最上佛乘发阿耨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菩提此菩提心即是佛心若能发者定成种智若不发者终不能成譬如耕田不下种子既无其芽何处求实然发此心非止一遇应当数发令续不断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悭心或因欢喜或因烦恼或因恩爱别离或因怨憎会合或因善知识或因恶亲友或因见佛或因闻法或由供养众僧或以大悲救苦或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二乘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或常自发心是故发心名根名枝名叶名花亦名果亦名子若依经论明发心相广有多种起信明三心四便报恩明四心五事梵网十愿十三誓华严十七明十种发心十八有十种清净愿四十发十种无边心五十三发十种普贤心及十种发心因缘行愿品十大愿王净行品百四十愿皆显发心相也若发此心疾成佛道故贤首品云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等。
四受持佛戒谓既发大心须修胜行若不修行愿为虚设故愿之与行如鸟翼车轮具足方能翔空致远然万行中戒禁居先成就定慧律仪当首经云依因此戒律得生诸定慧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是故愿后应先净戒戒有在家出家在家则三归五戒八关十善出家则声闻小戒菩萨大戒更有萨婆多说三戒大智度列十戒涅槃明五支地持出三聚华严显十无尽戒藏广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略唯行止二门故戒经云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能敬此者佛法炽盛结使灭除能信此者心地清净法身显现能受持者即入佛位能听诵者福慧顿足故四分云有智勤护戒便得第一道华严云戒是无上菩提本梵网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五造修胜行修行有二一始二终先始有三门。
初舍缘门义开为六一舍恶业五根缘尘生五欲身作恶业也意识乱想起五盖心作恶业也今则外诃五欲内弃五盖名为舍作恶业二舍亲友在家者亲戚朋友出家者门徒知识皆不追寻往还断绝眷属尚尔况于恶律邪见人等乐亲近耶三舍名利贪名闻则习学诗文问答今古贪利养则资治生业工巧技能今也息学问事弃生活缘屏技术务即名为舍名利事也四舍身命大患莫若于有身是故身为苦本况此身中一切皆是不净之物口出唾鼻出涕眼出眵泪耳出垢腻大小便出屎尿身臭如死尸袋惟盛脓血赤白痰癊甚可厌恶生熟二藏杂秽充满脾肾心肺肝胆肠胃一一皆有微细诸虫所谓黑虫毛虫热虫臭虫乃至八万四千户虫更有大蛲蛔虫窟穴身中谁有智慧者而乐着此身愚人不知犹如厕虫乐粪无异是故当忘身以求道莫为身而结业五舍心念由汝念虑使汝色身种种取像与念相应故舍外身不舍内念未为舍也昔来所有自他人法是非好恶种种乱识杂思邪计妄想皆悉遣除以念遣念念不可得以心除心心亦不生无念无心名舍心念六舍此舍上五缘所治妄病也此舍法能治真药也五缘既绝此舍亦忘其犹病起药兴病差药废能所无寄名舍舍也。
二随缘门义开为四一随舍缘谓还随前六事而守心不染着。
二随作缘谓凡所作所行远离巧伪虚乏乃至一念亦不令有对彼舍门此作亦有六重。
一具五法门谓欲进念定慧身口乐慕精勤诵念决志善得于法界止观身行善业也意识欣习匪懈想念一心巧便于法界止观心行善业也二近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不相恼乱。
二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增进无退三教授善知识能以禅观正助法门示教利喜三求学佛法求佛有七一恭敬求三业虔恳也二无相求离能所相也三起用求身心遍求也四内观求内求自佛也五实相求内外一相也六大悲求普为众生也七无尽求帝网重重也学法有五一读二诵三持四念五解也若不求佛多诸魔障善根不发若不学法不明止观道亦不进四调和身息未坐禅前先调食睡调食不饥不饱调睡不节不恣既坐禅后应调身息调身不急不宽调息不涩不滑身息若调次当闭口唇齿相拄舌向上腭眼断外光无令全开正直端坐切勿摇动五摄伏心意有二一者不令心意驰散若驰散者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心散不正得定无由是故令观与理相应二者调令浮沉得所若心沈时举心向上系念鼻端若心浮时安心放下系缘脐中若能调适心自安静障患不生定道可克六作此作上五门所起行影也此作法能起心镜也五门既开此作亦立其犹镜去影藏镜悬影现能所全彰名作作也三随顺缘谓凡于顺情境下至微少顺处皆应觉知不可染受设有利誉称乐境来当观法本无生唯心所现自然忍而不喜若此软贼不离三昧亦不现前四随违缘谓一切违情境乃至断命等怨皆应守心欢喜忍受设有衰毁讥苦境来当观三轮体空唯一法界自然忍而不瞋若此强贼不离圣智何以现前。
三成行门谓得前二门成万行也一成普贤十大愿行诸未起者䇿发令起已起行者持令不退二成六度四无量行以前二门自度度他至无上觉也。
后终亦三门初舍缘门即止行唯观诸法平等一相诸缘皆绝也二随缘门即观行还就事中起诸大悲大愿等行也三成行门即止观俱行双融无碍成无住行真俗境不殊悲智心不别以法界门内无二相故平等性中唯一味故起信云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即复念因缘和合业报不失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复即念性不可得以是义故是止观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不双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六详明心境方便助行既成应须拣正修中若境若智若止若观若正若邪若因若果设不预知修时错乱砂馔金器事可徴也今先明境即以一真法界心为境但在缠时名性净法界为所信境出缠时名最净法界为所证境体即现前知见虽非心非境非佛非生而心境佛生一以贯之法界究竟是故此法界心能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若以义开有三法界一事二理三无碍华严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体绝有无相非生灭莫寻其始宁见中边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诸佛证此妙觉圆明现成菩提为物开示不知何以名目强分理事二门而理事浑融无有障碍略为三门第一事法界第二理法界第三无障碍法界第一事法界者不出色心万象森罗依正境智相用显然皆曰事也第二理法界者体性空寂顿绝百非略有二门一性净门在缠不染性恒清净虽遍一切不同一切如湿之性遍于动静凝流不易清净恒常二离垢门谓由对治障尽净显随位浅深分十真如体虽湛然随缘有异如陶冶尘滓炼磨真金第三无障碍法界者略有三门。
一相即无碍门二形夺无寄门三双融俱离性相浑然门。
今初相即无碍门者一法界心含真如生灭二门㸦相交彻不坏性相其犹摄水之波非静摄波之水非动故二形夺无寄门者谓无事非理故事非事也无理非事故理非理也三融离浑然门者曲有十门。
一由离相故事坏而即理二由离性故理泯而即事。
三由离相不坏相故事即理而事存以非事为事也。
四由离性不泯性故理即事而理存以非理为理也。
五由离相不异离性故事理双夺迥超言念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有初事理二界俱存现前烂然可见七由不坏不泯不异离相离性故为一事理无碍法界使超视听之妙法无不恒通于见闻绝思议之深义未曾碍于言念八由以理融事令无分齐如理之遍一入一切如理之包一切入一故缘起之法一一各摄法界无尽九由因果法界各全摄故令普贤身中佛佛无尽佛毛孔内菩萨重重十由因本法界差别之法无不恒摄法界无遗故随一一门一一行位各摄重重故广刹大身轻尘毛孔皆无有尽以其后一总融前九为第三浑融门也亦融前二不离此门众生禀教者根性有利钝悟入有浅深致令一心开为五种一人天二乘教中假说一心实有外境二始教有二初相宗以异熟赖耶为一心遮无外境然有三类一相见俱存名一心二摄相归见名一心三摄所归王名一心此宗与前教俱唯事法界也次空宗以无相为一心不唯境空内心亦空以其照见五蕴皆空无有界处入等法故此则唯明理法界也三终教即以如来藏藏识名为一心此亦有二一摄七识浪归藏识海故说一心二总摄染净归如来藏故说一心此则兼通无障碍法界中相即门及浑然门内二三六门并七分也四顿教以泯绝染净寂灭无寄性为一心此则兼通无障碍法界中形夺门及浑然门内一四五门并七分也五圆教总该万有事事无碍故说一心即是无障碍法界心也亦有三类一融事相入故说一心二融事相即故说一心三帝网无尽故说一心此即全通无障碍法界浑然中后三门也。
△将此五心略为二境一倒境谓凡愚情计之境空有二相相违等即人天二乘教事识心也二真境谓圣智所得之境有二一三乘境谓空有不二融通等即三乘始终顿教藏识心也二一乘境谓无尽缘起具德圆融等即一乘圆教法界心也。
△若舍末取本唯观后境若摄末归本二境全观若本末圆融二三境中随一即得全收法界具足无碍楞伽云真如空实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成身我说是心量。
所以现前一念知见心中当体具足百万性相即空即即即遍非一非多而多而一今依性有观境起彼缘修观境故即立此法界心以为所缘境华严七十一云我以饶益一切众生集诸善根助道法时作十种观察法界所谓我知法界无量获得广大智光明故我知法界无边见一切佛所知见故我知法界无限普入一切诸佛国土恭敬供养诸如来故我知法界无畔普于一切法界海中示现修行菩萨行故我知法界无断入于如来不断智故我知法界一性如来一音一切众生无不了故我知法界性净了如来愿普度一切诸众生故我知法界遍众生普贤妙行悉周遍故我知法界一庄严普贤妙行普庄严故我知法界不可坏一切智善根充满法界不可坏故善男子我作此十种观察法界时了知诸佛广大威德深入如来难思境界五十九云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入三昧名观察法界此三昧力能令菩萨一切诸行悉得圆满则知因地果位皆用法界性也。
贤首五教仪卷第四
音释
婆沙
(此云广解亦云种种说分分说)。
俱舍
(此翻藏即包含摄持义)。
犊
(音读小牛也)。
萨婆多
(此云说一切有)。
勒沙婆
(此云苦行或翻无惭)。
若提子
(此翻邪命亦云亲友又云邪见)。
提婆
(此云天龙树弟子也)。
蠕
(音软虫动貌)。
䴬
(音弋麦䴬)。
富楼那
(此云满愿)。
㸦
(音护与互同交互也)。
肇
(音绍僧肇论也)。
头陀
(此云抖擞抖擞烦恼故)。
兰若
(翻闲静处又云远离处)。
伽蓝
(译为众园)。
浣
(音缓洗也)。
技
(音忌艺也)。
眵
(音侈目汁凝也)。
蛲
(音饶腹中短虫)。
拄
(音主牚也支也)。
腭
(音鳄鹤龂也齿内上下肉也)。
滓
(音子淀也浊也)。
(贤首五教仪第四卷伏愿
开六宗不尽之教乘融通二谛鉴三观无边之理事会入一真现世之内福寿齐增他报之中定慧均足)。
(慈云观堂识)
卍续藏第 58 册 No. 1024 贤首五教仪
贤首五教仪卷第五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
七拣别观智亦即以法界无障碍心为智。但迷时名本觉智悟时名始觉智证时名圆觉智此三位中复有三智察事名无量方便智照理名一道真实智理事浑融名权实无碍智体亦现前知见不离知见起观智故。
华严䟽云所入者法界缘起能入者有总有别。
总即普贤行愿愿是大菩提心为行本故行是信解智等随行起故若别说者略有五重一身二智三存四泯五圆入楼观而还合身证也鉴无边之理事智证也量同普贤而周遍俱存也身智相即而两亡双泯也一异存亡而无碍自在圆融也若以能对所一身入法法界二智入人法界三身智俱存入人法相在法界四身智双泯入人法两亡法界五身智圆融入无障碍法界然身由心证次广辩心入心入有三一者正信二者正解三者正行此三无碍谓于此行门深忍乐欲净信不逾于斯行门晓了性相依之起行若能一一信实解行相扶则无分别智行自然成就今且略明无分别智证理法界以为五门一能所历然谓以无分别智证无差别理心与境冥智与神会成能证智证所证理如日合空虽不可分而日光非空空非日光二能所无二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以即体之智还照心体举一全收无有二相举理收智智非理外举智收理智体即寂如一明珠珠自有光还照珠矣三能所俱泯由智即理故智非智以全同理无自体故由理即智故理非理以全同智无自立故如波即水动相便虚水即波故静相亦隐动静两亡性相齐离。
四存泯无碍以前三门说有前后体无二故离相离性则能所双泯不坏性相则能所历然正离性相即不坏故存亡无碍如波与水虽动静两亡不坏波湿五举一全收上列四门欲彰义异理既融摄曾何二源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上但约无分别智证于真理有此五门若以无障碍智证无障碍境境智圆融难可言尽。
△大经亦云不起一切妄想分别以清净智普入法界又云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入普贤菩萨行门得无量法界甚微细智演说一切法界甚微细智入广大法界甚微细智分别不思议法界甚微细智分别一切法界甚微细智一念遍一切法界甚微细智普入一切法界甚微细智知一切法界无所得甚微细智观一切法界无所碍甚微细智知一切法界无有生甚微细智于一切法界现神变甚微细智如是等一切法界甚微细以广大智皆如实知。
△既智与境一多无碍若对拣之义有四句一一智证一切境二一切智证一境三一智证一境四一切智证一切境智照境既尔境发智亦然。
所以现前一念知见心中亦具百万法界性相即空即即即遍心中了无边之境境上显难思之心心境重重帝网无尽。
此以修缘境观契彼性有境观故即立此法界智以为能观心也。
问此法界知见心与上有何拣别。
答法界知见心虽总是一约能所境智不无二别上所观境中是性起法界灵知真见自心或名理实法界寂知静见本心此能观智中是缘起法界了知明见妙心或名离垢法界照知观见觉心开虽如此合无二也。
问为何不用六识观耶。
答凡小用六识权乘兼慧所若圆顿实教唯以智慧观。
问智识何别。
答分别为识无分别为智生灭为识不生灭为智积集为识无积集为智着境为识不着境为智得相为识无得相为智。
问法界知见心与智识在当人观如何分析。
答心是名知见是体法界是总相真如性如来藏真空性唯识性偏空理是别相智识是用识则背觉合尘弃净取染分别妄想重故智则舍妄求真返迷归悟觉照光明利故法界知见心等真妄染净俱通。
问此之境智与下何别。
答此通能所境是所如万象智是能如圆镜两相对待下唯局所以境智等十对俱为所观照境如人望当台镜中影象又此别拣华严圆教一宗境智为初修入门方便下则通明十界五教一切境智为正修所依事体。
八辨析止观境智若明止观当悉盖三门中一一皆含止观。
如真空门即名真空止真空观止则安住真空而不散乱观则鉴察真空而不昏迷次无碍门亦名无碍止无碍观止则停止无碍而离过恶观则觉观无碍而成德善三周遍门亦名周遍止周遍观止则止息周遍而空我法观则观照周遍而证真俗今不言止者摄在于观故华严云如金翅鸟以左右翅鼓扬海水令其两辟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如来出世亦复如是以大止观鼓扬众生大爱水海使其两辟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起信云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是故止观相成不离。
△又此三止观中复分性起缘起一法界性全体起为三重止观名为性起随诸净缘互相发起三重止观名为缘起。
修此止观然有二时一者静坐一心复有入住出三
初入时心则从粗至细境则自动及静当粗动间应修三止以破除之修真空止心无心相境无境相心境相无粗动缘息初止不破进无碍止心境无性依理成立离真理外无心境得次止不破进周遍止一一心境如性融通遂令圆遍无妄粗动止若不破即应修观修真空观粗动心境悉因缘生因缘无性相即寂灭初观不除进无碍观心境空无生性之理即是真如平等法界次观不除进周遍观全法界理为心境事法界无碍心境亦融修此三止观后粗动心境自然销灭矣。
中住时有二义先明对治粗动心境既息细静心境自现见此细净生快乐想尔时应修三止止之虽修三止犹起见爱应当增上三观观之止观方法并同于前此明对治细静心境法也。
△若坐久时心或浮动念外境界身亦觉得轻躁不安尔时应修三止止之。
心若沉暗昏瞢无记头首亦觉低垂不起尔时应修三观观之。
△设此相对用之一一不得其利亦当随便不得凝滞如为浮故而修于止心犹散乱无有法利当转修观若于观中觉心寂静即宜用观安心如为沉故而修于观心犹昏暗无有法利当转修止若于止中觉心明朗即宜用止安心止观方法亦同于前此明对治心浮沉病法也。
后辨修法于中先辨渐顿不定谓动静二相了然不
生浮沉二病寂尔不起当此之际应观法界法界境约心明心之意言曰教心之法相曰义心之一如曰理心之万别曰事心之所缘曰境心之能照曰智心之游履曰行心之阶级曰位心之初作曰因心之终成曰果心之归托曰依心之主持曰正心之自性曰体心之干能曰用心之荷负曰人心之轨则曰法心之违背曰逆心之和合曰顺心之招致曰感心之酬还曰应心瞋恚是地狱心悭贪是饿鬼心愚痴是畜生心贡高是修罗心戒善是人道心禅定是天道心证灭是声闻心独觉是辟支心觉他是菩萨心圆觉是如来故修止观但观自心不须心外推穷寻逐心内境若明心外境尽彻。
△欲达此境有二止观一者行布二者圆融行布者先真空次无碍后周遍圆融者三观一心中得十对境法从缘所生空无性相名为真空观空心不息名真空观妄想念不起名真空止缘起境法无自性故举体即真名为无碍观无碍显现名无碍观分别情歇灭名无碍止真理容遍境如法界亦相容遍名为周遍观周遍圆明名周遍观生灭心无生名周遍止一而常三三而常一一三即离圆融自在。
△然此渐次一念观中有定不定定者空即遍三先后浅深决定不移故不定者遍与即空随便改转初后不定故。
良以决定观中不断见爱不得法利即转为不定观不定观中不成寂定不发观慧即转为决定观皆随行者宜便修之。
次辨止观均齐谓因修三止故而心寂然安静禅定显现若少观慧心则昏沉是为痴定不能断诸结使证诸法门如覆盂水光影不现尔时应速修观破析即发真慧除烦恼成菩提矣如澄江水则能载物现诸影像或因修三观故而心豁然开悟智慧分明若无禅定心则散动是为狂慧不能远离有为安住寂灭如风中灯照物不了尔时应速修止破析即得大定出生死入涅槃矣如室内灯则能除暗照物分明后出时心则从细至粗境则自静及动亦当随便修三止观若善调治必得心神明净身体轻快执着空结业息也。
二者历缘对境缘有四一语二默三动四静该通三业也境有六一见二闻三嗅四尝五觉六知都摄六根也。
△若语言时应作念言由心觉观鼓动气息冲于咽喉唇舌齿㗁故出一切音声语言问答讯诰略说广说喻说直说因此语故则有赞毁善恶染净等法此语语业连带缘起同时具足互相摄入(周遍止)即语显心即心显语(无碍止)理实语心及语中一切烦恼功德等法皆不可得(真空止)则妄想息灭正念停住是名修法界止又观未语欲语正语已语皆无有相语心亦尔不从内出不从外来既无内外何有中间处所尚无体自空寂乃至语者及语中一切善不善法皆从缘生空无自性(真空观)虽无自性由心觉观因缘力故而有语言或为毁戒或为诳他或为眷属或为胜彼或为义让或为善禅或为涅槃或为无生或为慈悲或为大觉我今为何事故而语若是烦恼所使及为不善无记之事即不应语若非烦恼所使及为善德如法之事即应当语一一语业揽法界成一一法界依语业显(无碍观)是故吐纳抑纵高低清浊触处遍周真言俗语显谈密说随时无尽(周遍观)则慧光贯穿智心通达是名修法界观余三止观例语思之此历四缘修止观也。
若见色时应作念言由于见精发眼根中名之为见
因此见故则有眼识意识心生见识形已即有明暗二种色相对待眼根令彼见识趣外奔逸吸习中归以是缘故根尘识三同时具足交涉无碍(周遍止)盖此圆融从法界得离法界性事事相碍理能成事事能显理(无碍止)理真空故事亦绝相故见色时如水月空华如梦像镜影无有定实(真空止)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若见违情之色不起瞋恼若见非违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法界止又观未见欲见正见已见皆不可得以根尘空明中各无所见故见识亦尔不从内出不从外来设从内出奚待因缘设从外来与我何涉内外既无中间亦空处所莫寻体相岂有乃至见者及见中一切善不善法并属缘起毕竟无性(真空观)性虽空寂因缘和会不妨有生由于眼根发起见精转生眼识意识即能了别诸色因此则有一切善恶染净等法或见违情之色起诸瞋恚而造上恶或见顺情之色起诸贪爱而造中恶或见中庸之色起诸痴迷而造下恶或见违情之色不起瞋恚生胜负心而作下善或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生归戒心而作中善或见中庸之色不起痴迷生禅定心而作上善或见色尘能招苦集而慕灭修道或见色尘因缘流转而观缘悟道或见色尘能生业识无明烦恼即起慈悲而行六度或见色尘唯自心现不从外得即转二依而证二果我今为何而见于色若烦恼使不善之事即不应见非烦恼使利益之事即应当见如是缘起体本自空毕竟一空中而具足十缘具足十缘中而毕竟一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无碍观)空有性缘同时具足眼眼色色相即相入识识见见㸦容㸦遍主伴交参广狭自在(周遍观)境既普融无尽智亦周圆无碍是名修法界观。
余五止观例见思之此对六境修止观也。
△以此坐行二时修缘止观念念相续心心无间自然与彼一真法界性起止观疾得相应。
△此名观察法界三昧亦名知一切法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际三昧亦名入一切法界无源底三昧又依十界修三止观亦名海印三昧若依四大修三止观亦名尘含三昧若依十度修三止观亦名华严三昧若依四摄修三止观亦名摄生三昧如是名义随德用立非离法界别有体相故此法界三昧名为一行以依是三时故则知法界一相谓诸佛身心与众生身心平等无二又法界三昧是一切三昧根本若人修行则能出生无量三昧以此三昧转化众生即名之为普照法界修多罗教若人于此止观能如是一切时处中自行化他则于世出世间最尊最上无与等者。
九识治魔病止观境智虽知仍须善识魔病若不觉悟被其恼乱若不对治无能破灭魔病事销止观道就
于中先辨魔又三初举名数魔有多种法华明三一烦恼二五阴三生死大论开四于上三中加一天魔骂意经出五名一天二罪三行四恼五死华严分十类一蕴二烦恼三业四心五死六天七善根八三昧九善知识十菩提法智楞严于五阴中各开十种共有五十色阴十者一出碍二内彻三离合四化佛五现土六暗见七无觉八遍观九遥闻十变形。
受阴十者一悲愍二狂妄三沉忆四下劣五忧愁六喜乐七我慢八轻清九断空十爱欲想阴十者一怪鬼二魃鬼三魑魅四魇蛊五疫厉六大力七神祇八妖精九灵物十天眷。
行阴十者一无因二圆常三二分四四边五矫乱六有相七无相八俱非九断灭十涅槃识阴十者一冥谛二慢天三自在四倒知五事火六无想七长寿八魔天九趣寂十独伦具足论之魔有八万四千乃至恒沙无尽今总束之分为二类一界内魔有十一精灵二恶鬼三邪神四老仙五魔天六阴处七生死八业障九烦恼十心念二界外魔亦十一三昧二智慧三师友四化导五修谛六观缘七行度八报身九依土十果位。
次释魔境先界内魔境初精灵即木石禽兽多年受天地日月精气所成者或作美女或变恶鬼现种种形像令可爱可畏惑乱行人退失定心楞严云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石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二三鬼神者即大力鬼堆剔鬼蛊毒魇胜魑魅魍魉诸鬼神等或作虫蝎攒刺头面或作怨贼捶击腰腋或抱持或喧怒或现诸恶禽兽或变众善天仙令人迷惑成其伴侣楞严云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四五仙天者即九十五种外道所依婆罗门仙及自在天摩醯首罗吒枳迦罗诸天仙等或作违情境界如夜叉罗刹师子虎狼等令人惊怖或作顺情境界如诸佛菩萨美貌男女等令人爱着或作非违非顺境界则平常情境来破定心令坏善法又或化作三种五尘境相一作违情事是可畏五尘令心恐惧二作顺情事是可爱五尘令心贪恋三作非违非顺事是平等五尘令心摇动楞严云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起信云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施戒忍进禅智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亲无因果毕竟寂灭是真涅槃或令人知过未之事得他心智辨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六阴七死者是生死果八业九恼者是生死因十心魔者随一念起即一魔生因果本也。
此五种皆是世间之常事亦随人自心所生今且置之不论以易知故。
次界外魔境三昧所缘智慧能缘中修也师友上求也化导下化也此四凡圣因果俱通谛是声闻境缘是辟支境度是菩萨境三乘圣人所修因也身土果三乘圣人所得果也。
若尔何为魔境但于此贪爱不舍功行不进善根不增法性不显即名之为魔事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华严云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菩提智魔不愿舍故善知识魔起着心故又云自说为是余说悉非或以妙义授非其人是为魔业乐求二乘志尚涅槃是为魔业恶心布施瞋心持戒是为魔业以懈怠故志意狭劣不求无上大菩提法是为魔业又云少行生足魔所摄持受一非余魔所摄持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乐处寂灭魔所摄持。
后明识治开为六门一觉悟无惑谓知彼是魔事不被其所惑也楞严云成就破乱由汝心主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若不明悟被魔所迷则为魔人破佛律仪。
问如现佛菩萨像说甚深法或是宿世善根所发云何拣别定其邪正答应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谓定中境相邪正难知者当深入定心于彼境中不取不舍但平等住定若是善根发者定力逾深善根弥发若是魔所为者不久自坏。
二依本修治如本修不净观今则还依本不净观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则非伪也若以本修治渐渐灭去者当知是邪也三智慧观察观所发相推验根源不见生处深知空寂心不住着邪当自灭正当自现如烧真金益其光色若是伪金即自焦坏。
故经说言欲知真金三法试之谓烧打磨定譬于磨本治犹打观智类烧以此三验邪正自知也二善识诃责三先精灵二初约时识知即十二时兽变种种形来恼行人然亦各当其时而来子时来者多是鼠等丑时来者多是牛等寅是虎豹卯是兔鹿辰是龙鳖巳是蛇蟒午是驴马未是羝羊申多猿猴酉多鸡乌戌多狗狼亥多猪彘等行者若见常用此时而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而诃责之自当谢灭也。
△二约心识知即十习因兽此则随心乐欲而来心爱怪异而来魔者多是土枭破獍等类心爱咎徴而来魔者多是𪄲鹤鸠鹊等类㳷合狐狸降伏蛇蝎冥感蛲蛔食供鸡猪服事牛马显应鸿燕休徴麟凤传习猫犬乃至心爱神通种种变化而来魔者多是山海风土精类心爱断灭种种空寂而来魔者多是金玉草木精类行者若见常因此心而来即知彼精灵称名诃责也。
次鬼神若见堆剔鬼等来恼乱者应即闭目一心阴而骂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喜破戒律我今持戒终不畏汝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又三摩中心爱圆明贪求善巧魔得其便来说经法此名怪鬼心爱游荡贪求经历魔得其便来说经法此名魃鬼心爱绵㳷贪求契合魔来说经此名魅鬼心爱悬应贪求冥感魔来说经此名厉鬼心爱根本贪求辨析魔来说法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心爱知见贪求宿命魔来说法此名山川林岳邪神心爱深入贪求静谧魔现未然说阴寂法此名为大力鬼心爱长寿贪求永岁魔现生年说常住法此名为自在天行者若见现形说经随我定心之所施设禅观增胜即名为正非破律仪即名为邪便当举其名号以诫劝焉。
后阴魔心生怜愍则有悲魔入其心腑心生猛利则有狂魔入其心腑沉忆忆魔忧愁愁魔欢喜喜魔我慢慢魔少足知足魔轻安轻清魔心生断灭则有空魔心生贪爱则有欲魔此等阴魔起于自心心念不起魔事销歇设有魔来但当责心如经颂云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睡眠第五军怖畏为第六疑悔第七军瞋恚为第八利养虚称九自高慢人十如是等众军压没出家人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阴魔若识余自易知楞严云此是先佛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三止观破除谓于定中虽悟无迷称名责之犹不隐灭应修止观二法却之。
一修止却者凡见一切邪魔境界悉知虚诳空无生性定中所缘一真法界方为真实究竟坚固是故一心停住法界虽见魔境不喜不怒不取不舍亦不分别寂然不动彼即自灭二修观却者若见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身心无体无处清净本然就我所缘一真法界亦无形相圆常周遍彼向何者能为恼乱如是观时寻当谢绝设或不去切勿生惧唯自深观法界而已。
故大品云菩萨成就二法魔不能坏一者观一切法空二者不舍诸众生华严云若具圣智无上道则能超出四魔境涅槃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释曰五系者即五停心观治彼五种魔大集云知苦坏阴魔断集离恼魔证灭坏死魔修道离天魔起信云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四经咒加持谓见如上说诸魔境虽用止观迟迟不去亦不须惊惶忧怖若出家者即当一心默诵诸大乘经如华严梵行行愿等品法华安乐嘱累等品或诵诸般神咒如楞严随求尊胜大悲等或用瑜伽教中遣魔印咒或但观想唵哑吽𠶹哩等字种加持身心脱体便成毗卢弥陀阿閦观音等身放赤色光照触诸魔如火焚草灰烬无余或诵戒本或念三宝若在家者随其常所诵习而默持之如金刚药师观音弥陀心经消灾如意准提往生六字一字咒等或诵三归五戒十善或念诸佛菩萨名号如弥陀药师释迦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魔便隐去恶境歇灭以正能治邪邪不干正故若出禅观亦当诵持经咒自防惭愧忏悔楞严云末世众生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五永固正念谓虽默持经咒佛名魔境不谢亦不须忧但当一心住于定中正念不乱令观增明乃至经年累月不去我亦端心正念坚固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古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是也当知魔境皆是幻化何者未曾见有于坐禅中魔来化作豺狼虎豹啖食人也亦未曾见魔来化作男女为夫妇也愚人不了或喜或忧因是心乱失定发狂皆自成患非魔所为今则不惜躯命住于禅观正念不动当处湛然如暗夜人处大明中彼幽隐魔无奈我何楞严云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火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又经颂云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则为法印起信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能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
六增进功行谓虽多时正念魔境犹现此由禅观不深功行未至应当奋身努力加功用行于止观中研究至极圆满妙明迥无翳障到此之际唯是一片性天慧日有何魔雾为迷漫耶华严云于佛深法信解不谤舍离魔业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离魔业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魔业楞严云色受想破天魔潜形行识阴除心见魔灭况复魔界如即佛界如无有二如今则精进法界止观于魔界无所取佛界无所舍无取无舍魔境自然消灭佛法自然现前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是魔事。
△以上六门或渐次用而销或一时用而灭或少分用而止或全分用而破如是不遭邪虑发明圆定方名之为善修止观者矣。
次辩病亦二先心病又二初明病行相病有二种一粗谓巧伪修行于中又二一内实破戒而外现威仪求名利故狡猾故护短故二假全不破而多有阙漏为他知故伺狎故不直故二细谓存见趣理于中亦二一虽具直心而执我修行我见不破故二虽不执我而计有实法法见不破故。
△二治病药方亦有二种一粗谓真实修行亦二一于诸过非并不覆藏而深怀惭愧忏悔往罪不敢复作二于所修行不杂巧伪皆质直柔软作下下意不显己德。
二细谓不存执见亦二一修诸行时知无我人尽未来际不计疲苦二观察诸法平等不二一相无相入理究竟二通说者但住于法界深观诸法平等之时于上诸病无不治尽。
后身病亦二初明病发相病有三种。
一四大五藏得病又二先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痰癊胀满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则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利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肚胀呕逆气急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生次五藏所生病相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从肾生患者咽喉噎塞腹胀耳聋等肾主耳故从肺生患者身体胀满四肢烦痛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从肝生患者多无喜心悲思瞋恚头痛眼昏等肝主眼故从脾生患者身中面上游风遍体㿇痒疼痛舌尝饮食无有滋味等脾主舌故盖此二种病起通因内外发动若外感寒暑风雨湿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若由用心不善调适身心息三内外有所违犯或观行乖僻乃至劳伤而成病患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致此患生当知因内发动若四大有病因由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此则通因内外而有二鬼神所作得病三业报所感得病如是等病初起即治甚易得差经久结成虽治难愈。
二治病药方法有二种。
先正治法三初治大藏病三一修止治病有一师言但安定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所到处群贼迸散又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能多有所治复有师言常止心在足下莫问行住坐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皆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多诸疾患今则安心在下四大自调众患除矣更有师言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动四大故有病生息心法界百骸适悦众病即差故净名云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等说皆用止治。
二作观治病有一师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以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谓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次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云何对治众患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寒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战动不安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衰耗善用此息诸患遍治又有师言善用假想观可以治众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气起即能治冷等此如杂阿含经七十二种治病秘法中说复有师言但用真空法界观想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内五藏病亦非有经久修持众患自差如是等说皆用观治。
三药石治病谓上所说止观二法若善其意无病不治若不得意则草木金石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息诸患也。
△次治鬼神病当用大强威德力心加诸灵咒大经佛号以助治之。
△后治业报病当用惭愧大忏悔心加诸念佛发愿修福以助治之。
二助治法谓坐中用心治病仍须兼具十法一者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二者用谓随时常用三者勤勤用不息取差为度四者常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五者别病因起如上所说六者方便谓吐纳气中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七者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年月常习不废八者知取舍谓知益即勤有损即舍亦须微细转心调治九者护持谓善识异缘不令触犯十者遮禁谓得益不向外说失损不生疑谤若依此十法行所治必有效也。
十显示果相谓止观中一切魔病所不能动于大菩提涅槃妙果自可成证有因有果法尔然故略开二义一先示善根发相于中初明发相谓能如是善修真空观者则于坐中身心寂静尔时当有无量善根开发今略明之相有二种一者外善根发相所谓不杀盗淫妄言绮语不贪色声香味触法不求三界报不乐五欲乐身口七支恒沙烦恼皆能止息二者内善根发相所谓不贪瞋痴慢疑恶见不起喜怒哀乐等心不随六情根不执七识我意地一切见爱无明皆悉绝灭华严云以智神通现身清净无所依止无有攀缘住奢摩他最极寂静恒住一相所谓无相又云以心为本心若清净则能圆满一切善根于佛菩提随意即成。
若能善修无碍观者则于坐中身心通彻尔时亦有诸善根相一者外善根开发所谓放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习学法门供养诸三宝孝敬于二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能具足二者内善根开发所谓慈悲仁让柔顺和雅信念惭愧智慧等心常修四无量常怀于六念无数恒河沙性功德悉愿圆成华严云菩萨勤求最胜道动息不舍方便慧一一回向佛菩提念念成就波罗蜜发心回向是布施灭惑为戒不害忍求善无厌斯进䇿于道不动即修禅忍受无生名般若回向方便希求愿无能摧力善了智如是一切皆成满。
若能善修周遍观者则于坐中身心遍融尔时亦有诸善根相一者外善根开发所谓四摄十度百万行中随一一行具足众行皆不取相称性遍周如离世间品说五逆十恶百万业中随一一断具足众断亦不取相称性遍周如普贤行品说二者内善根开发所谓三心十念百万德中随一一德具足众德皆不取相称性圆融二障十恼百万惑中随一一治具足众治亦不取相称性圆融华严云观诸因缘实义空不坏假名和合用无作无受无思念诸行如云遍兴起不取众相而行施本绝诸恶坚持戒解法无碍常堪忍知法性离具精进已尽烦恼入诸禅善达性空分别法具足智力能博济灭除众恶称大士。
问何义证知。
答不净因缘慈心念佛尚有无量善根开起况观法界无发相耶。
二辩真伪先明邪伪禅所发相谓发如上诸境界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重如物镇压或身轻如毛翻飞或不定如束缚如坐铁床如饮毒药或适悦如观妓如游华园如食珍馐或搔动虚悬或沉滞下坠或煎寒或壮热或头疼或脑闷或如越牖透垣或似火烧刀斫或同虚空豁达或像大地障碍或睡或行或进或懈或不礼塔庙摧毁经像或手执刀剑割裂自身或路傍歌舞或入山避人或见日月莲华或见山河深险或鼻嗅异香或食啖酒肉或得香美饮食数日不饥不渴或闻微妙法音归向无因无果或瞋或喜或慧或痴或生大枯渴沉忆不散或发无穷悲流泪不休或心意暗蔽或动诸恶觉或起大我慢志齐诸佛或生无尽忧不耐见人或忆恶触身毛惊竖或想乐境昏醉不醒或思内幽闲诸妙好事或念外散乱诸杂恶事或起轻安意或生知足想如是种种无量形境与善俱发皆名邪伪此邪定法若生爱着即与天魔鬼神外道之法相应由是失心狂迷颠倒。
或时诸邪魔等知彼念着其法即加势力令发邪境。
或发邪定或得邪智或辩才无碍或相好端严或说陀罗尼或入三三昧或令傍见佛土或令远闻经声或令知过去善恶或令知未来祸福或观天宫或瞻地狱或神力或无畏此皆魔力惑人非有真实行者愚迷谓得道果由是颠倒惑乱世间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命终之后还堕魔道轮转三途永不值佛。
△是故行者若发善时有此邪相当即却之。
一者止却谓此诸邪伪境虚诳不实唯自正心住于法界不受不着不忧不喜二者观却自以智慧明观诸法实相离法界心外别无境可得如是止观时境自谢灭矣。
次明真正禅所发相若于观中发诸善时无有如上诸邪法相一一皆与自定相应定心显现观智分明身体轻利安隐快乐意地柔和寂静明朗自觉功德巍峨法喜充满无有覆盖亦无障恼破诸执见得大解脱厌患世间无常苦空唯求出世佛涅槃乐普度众生同成正觉是为正禅相也譬与恶人共事始美终恶若与善人同谋久则愈妙邪正发相亦然邪则正受渐失妄想渐兴正则烦恼渐灭观智渐增也。
三示长养谓于定中若有一切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长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善根得长障盖自除矣。
次正显妙果成相二先初心证境谓能如是精进修时即能证知一切诸法空无自性皆从心生离此心外无一切法然心无相法亦无相即有法相亦如影响以知心法皆空寂故即不得一切名相所谓非心非境非色非空非时非处非身非方无自无他无一无多无大无小无染无净离修离证绝教绝理由此断烦恼灭生死悟入理性无碍法界是名真空止观证成境也。
又知心性虽然空寂因缘和合亦能生法以事无别体要揽理成真理随缘能成事法是故色声香味发于性空犹如空花起灭见闻觉知生于觉心宛同梦像隐现以知心法皆无碍故即得一切融通所谓即真即俗即性即相即心即色即一即异亦常亦变亦灭亦生亦空亦有亦智亦境是实是权而体而用由此起万行度众生悟入理事无碍法界是名无碍止观证成境也。
又知心性本来周遍法界含吐十虚随诸缘起成一切法亦如心住遍容无碍以诸大小法相无非一法界心是故于一小器出生一切饮食资具佛宫殿中顿现众生居处屋宅毛端容刹尘里转轮一多即入广狭隐显以知心法皆包遍故即得一切周圆所谓教义遍容智断遍容行位遍容因果遍容依正遍容方隅遍容时劫遍容感应遍容逆顺遍容人法遍容由此圆融断普遍修悟入事事无碍法界是名周遍止观证成境也。
次后心证境谓能如是证知一切诸法空即遍容即是自心空即遍容于止观中重加功行修令满足犹如炼金断惑证真超凡入圣由修止以成定转生死依而证涅槃断果号曰善逝为福足尊由修观以成慧转烦恼依而证菩提智果号正遍知为慧足尊故华严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华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次正修中开为二门先明所依事体总为十对一教义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感应。
初教义者教则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四恶趣声人乘天乘小乘声闻中乘缘觉大乘菩萨初教终教一乘顿教圆教最上佛教义则三途上中下五逆十恶三道下中上五戒十善二乘七十五法始教立相八识十如五位百法破相四见三空八十一法终教四位六染三大九相顿教一百八句四十一门一一离言唯谈真性圆教二智十如六相十玄如来三身四智五眼十力法等。
二理事者理则六道本觉性二乘偏空法性始教二空法性终教中道妙真如性顿教离言真如第一义空真胜义性圆教法界圆融无障碍性佛界一乘佛性事则六道有漏五蕴四圣无漏五蕴小教亦有漏亦无漏五蕴身土始教有为无漏五蕴终教无为无漏五蕴顿教非有漏非无漏五蕴身土圆教法界圆融无尽五蕴如来报应法性身土。
三境智者境则三途上中下恶逆果报逼迫之苦三道下中上禅善果报适悦之乐小教四谛偏真涅槃始教二谛终教三谛顿教第一义谛圆教圆融无尽法界如来具四涅槃智则三途恶业习心观三道有漏善心观声闻四谛观无漏慧缘觉因缘观自然慧始教二空观加行根本后得智终教三谛观权实无障碍智顿教真性观第一义空离言之智圆教法界观十无尽智如来二三四五智等。
四行位者行则地狱作五逆阿鼻纯情无想无间九情一想有间八情二想饿鬼造十恶至七情三想畜生起三毒至六情四想人道修戒善至五情五想想明斯聦情幽斯钝修罗行福施地行罗刹等类六想四情飞行夜叉等类七想三情大力鬼王等类八想二情仙天修禅观仙则休止山海存想固形超至九想一情天则六事行观四禅八定直至纯想无情二乘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品始教六度万行终教四信五行顿教三自性俱空二无我并遣圆教无尽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如来觉他位则地狱八寒八热饿鬼三财三障畜生四类四生人道四洲四姓夜叉品在三行修罗阶摄四趣仙列十种天分三界小始教历资加见修究竟五位但有我空法空差别终顿圆超信住行向地等六位亦有渐顿圆融不同佛唯妙觉。
五因果者因则三途造上中下十习恶业三道造下中上十习善业二乘七方便始终顿圆三贤四加佛界等觉已还种种定慧福智庄严果则地狱阿鼻无间受六交报苦痛割锯冻冽煎烧饿鬼遇虫畜等受蛊魅形口中烟𦦨饥渴逼迫畜生为服食类酬偿宿债乘骑鞭杖刀砧烹煮修罗等三道受下中上本爱习果酬善业报小教见修证中须陀洹等四果始终顿圆欢喜等十地如来即一念相应大觉朗然无上菩提为习果大般涅槃禅定三昧一切具足是报果也。
六依正者依则三途黑业变化土三道白业变化土二乘净变化土始教劣受用土终教胜受用土顿教法性土圆教无障碍法界土如来五土正则三途恶业变化身三道善业变化身二乘净变化身始教劣受用身终教胜受用身顿教法性身圆教无障碍法界身如来四身。
贤首五教仪卷第五
音释
搏
(音卜手击也)。
瞢
(音蒙昏昧不明也)。
㗁
(音鄂口中断㗁)。
魃
(音㧞旱神也长二三尺袒身目在顶上行走如风)。
魇
(音掩睡中魇鬼也)。
蝎
(音歇螫人毒虫也)。
吒枳迦罗
(即大自在天类)。
夜叉
(此云勇健亦云暴恶)。
罗刹
(此云速疾亦云可畏)。
遮文茶
(旧云嫉妒女即役使鬼也)。
毗舍
(此云啖精气梁言颠鬼)。
禅那
(此云静虑定慧均等也)。
羝
(音低三岁壮羊也)。
彘
(音稚豕也)。
獍
(音竟孟康曰枭鸟食母獍兽食父)。
𪄲
(音商𪄲鴹鸟舞则有大雨)。
㳷
(音泯合也)。
吉支
(此云所作起尸鬼也)。
三摩
(华言正定)。
谧
(音密静语也安也)。
奢摩他
(翻止)。
毗婆舍那
(翻观)。
匍匐
(音蒲簿伏地貌)。
唵哑吽𠶹哩
(音庵亚烘隔里前三即加身口意成毗卢阿弥阿閦三佛后二即加心成观音菩萨)。
閦
(音促梵语阿閦华言不动)。
烬
(音津火余)。
魔罗
(此云杀者)。
狡猾
(音绞滑奸诈也)。
狎
(玩熟也音洽)。
瘠
(音脊瘦也)。
㿇
(音昔小痛也)。
呬
(音戏息也)。
搔
(音骚手爬抓痒也)。
冽
(音列寒气严也)。
砧
(音真捣缯石也)。
(贤首五教仪第五卷伏愿
世世梵王常请千佛而转轮生生密迹永伏群魔而护教止观均齐果因不昧更新现在灾病消除善根增长夫妇谐琴瑟之和于百年子孙衍芝兰之秀于千载财施无穷家纳余庆)。
(慈云观堂识)
卍续藏第 58 册 No. 1024 贤首五教仪
贤首五教仪卷第六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
七体用者体则三途招上中下恶业苦报之身三道招下中上善业乐报之身二乘五分法身始教有为无漏变易五蕴之身终教无为无漏变易五蕴之身顿教无生法性身圆教圆融无尽身如来三四十身用则地狱登刀上剑饿鬼吞铜啖铁畜生鱼鳞相呾强者伏弱负重牵车构造诸恶修罗我慢颠倒与天争权人持五戒天修八定二乘勤䇿断烦恼障证小涅槃三明六通应真无碍始教发四弘誓修六度行乃至现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终教称性建修六度广兴万行为化群生运大慈悲乃至现起八万四千诸妙相好顿教离相修一切行无作妙力起诸变化力通自在犹如虚空无有分齐圆教一断一切断一行一切行乃至现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业用亦尔如来三轮不思议化。
八人法者人则火途血途刀途修罗人道天道声闻辟支定不定性始终顿圆初心后心诸位菩萨如来法则三途上中下十恶三道下中上十善小教四谛十二因缘始教相宗五位百法空宗八十一法终教一心二门顿教一真如性圆教十不可说无尽法门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
九逆顺者逆则地狱䟦陀增慢婆薮罪者畜生无慈鹿王饿鬼半偈夜叉修罗婆稚骞䭾质多罗睺人有六师十仙央崛屠儿等天有自在无想摩醯首罗二乘六群比丘始终顿圆梵志尼犍卢迦登伽婆须无厌胜热婆罗门等佛如提婆达多顺则地狱蒙光天子挽火车者畜生菩萨鹿王金狮龙女饿鬼说咒罗刹启教面然修罗幻术大力出现好声人有四众法眷天有护世释梵二乘五百罗汉始终顿圆维摩大慧地藏弥勒文殊普贤势至观世音等佛如药师弥陀。
十感应者感则六道同分类生二乘同分初心有学及异分六道凡夫始终顿圆自类根熟初心有学及他类二乘六道如来九界众生应则六道同事之者及四圣身二乘四果四向菩萨如来始终顿圆三贤十圣五智如来佛有五眼十身。
此十对中初一为总后后渐略初谓如来说能诠之教诠所诠之理则无法不尽法有教理行果行果并在所诠义理中故二就所诠中虽复众多不出事之与理即性及相无法不摄三理该下八且置勿论就其事中不出境智四智观于境便有造修之行所成之位五历位未极总属因收极则为果六果中多法不出依正七正中所有不出体用体者法报用者应化八用中自有人法不同以法成人以人知法九就于法中逆化顺化十就顺化中自有感应矣若依后后开一成二则法弥多谓如果分依正为二因亦如之则有四矣随依正中皆有体用正中体者法报等身用者应化随宜依中体者法性等刹用者应物随现果门既尔因门例然则成八矣正体用中自有人法不同依亦如之即成十六矣又于人中逆化顺化法亦如之便为三十二矣人之逆顺必有感应宜逆化之感则婆须等应之宜顺化之感则文殊等应之人感应尔法感应然积为六十四矣如是相望展转成多然犹约次第辩若依圆融论开合者即成无尽又此十对不唯十界于一界中随一法上即有此十如一莲叶或一微尘皆具教等十对相也。
又将此能含十对法中取一教义对具余九对余理事等九对亦具余教义等九对则为百门一一门中各有所含十法界则为千门千门中随取其一亦具一千则有百万如一千钱共为缘起一钱为首则具一千余亦如是即成千千若以所具十对例能具十界则十法界亦成百万法界华严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非瞋心百万法门就又此百万门中一一皆有六相圆融如理事对一即具多名理总多即非一名理别互不相违名理同彼此不滥名理异共相成就名理成各住本性名理坏共为一法名事总诸法宛然名事别多种不异名事同各不相同名事异诸缘办就名事成不离自位名事坏余教义等九对及十法界具百具千乃至百万六相例知如此无尽圆融法相皆为三观所依事体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次明能依观法门有三重。
第一真空绝相观者于中略开四句十门。
第一句会色归空观复开四门。
一色非断空门色不即是断空以色举体即是真空故。
二色非真空门青等非是真空之理以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
三色空非空门会色归空空中必无色故。
上三门以法拣情讫。
四色即是空门凡是色法必不异于真空以无性故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
第二句明空即色观亦有四门。
一空非幻色门断空不即是色以真空必不异色故二空非实色门真空理非青黄以空必不异青黄故三空非空色门空是所依非能依必与能依作所依故。
上三门亦以法拣情讫。
四空即是色门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
如空色既尔一切法亦然。
第三句空色无碍观谓色法举体全是真空色即空而色不尽真空举体不异色法空即色而空不隐无障无碍为一味法
第四句泯绝无寄观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此不可语亦不容受迥绝无寄言解不及以生心动念乖法体故。
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门皆拣情显解第三句一门解终趣行第四句一门正成行体由解成行行起解绝。
将前所依十对中取一理事对具此能依观中十门而彼理事对中又具余教义等九对各有此十观门则为百门理事既尔余教义等九对具百亦然则为千门千门之中随取其一亦具一千余亦如是则有百万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名别相彼此不违名同相互不相滥名异相共相成办名成相各居自位名坏相。
此等六相百万法门皆为真空绝相观相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第二理事无碍观者但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
一理遍于事门谓无分限之理全遍有分事中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故一一纤尘理皆圆足如一大海全在一小波时而海非小又不妨举体全遍诸波而海非异故出现云譬如法界遍一切不可见取为一切此明一性全在五性中也又云如来智慧无处不至此明一乘遍于三乘中也又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此明理遍同于事故一成一切成也。
二事遍于理门谓有分限之事全同无分之理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故一一纤尘皆遍法界如一小波全匝于大海时而波非大诸波亦各俱时全匝而波非一故出现云声闻与独觉及诸佛解脱皆依于法界法界无增减此明五性全在一性中也又云无一众生不具如来智慧此明五乘遍于一乘中也又云譬如虚空无成无坏菩提亦尔无相非相无一非一此明事遍同于理故说都无所成也。
三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理成以诸缘起皆无自性由无性理事方成故如揽水体成立波相觉林菩萨偈云心如工𦘕师能𦘕诸世间五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觉首菩萨偈云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
四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成故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能显实理如波相虚令水体现夜摩偈云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须弥顶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即见卢舍那。
五以理夺事门谓事法既全揽理成则理性现而事相皆尽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如水夺波波相全尽出现品云设一切众生于一念中悉成正觉与不成正觉等无有异何以故菩提无相故若无有相则无增减不增不减经云一切愚痴不如实知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皆显平等理性无有高下法也。
六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而成事法遂令事显理不显也以诸事法违于理故如水成波动显静隐财首偈云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法身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七真理即事门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不异色故如水即波举体皆动须弥偈云观察于诸法自性无所有如其生灭相但是假名说回向品云法性不违法相又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皆显理即事故虽空不断也。
八事法即理门谓缘起事法必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如波即水无动而非湿也须弥偈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归尽其性如虚空故说无有尽回向品云法相不违法性又云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皆显事即理故虽有不常也。
九真理非事门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异于妄故所依非能依故实非虚故如湿非动真实慧偈云于实见真实非实见不实如是究竟解是故名为佛第四回向云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灭坏无为之性。
十事法非理门谓全理之事而恒非理以相异于性故能依非所依故虚非实故如动非湿惭愧林偈云如色与非色此二不为一如相与无相生死及涅槃分别各不同回向品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
上之十义同一缘起约理望事有成坏即离约事望理有隐显一异逆顺同时无碍自在一具十为总十非一为别互不违为同各无滥为异众成就为成住本位为坏。
然上十对皆悉无碍今且约理事以为之显耳。
又此能依观中十门取一理遍事门具前所依体中十对而此理遍事中又具余之事遍理等九门各有前十对法则为百门理遍于事既尔余之事遍理等九门具百亦然即为千门千中取一亦具一千余皆亦尔则成百万一含多是总相多非一是别相各无异是同相不相同是异相共成办是成相不离位是坏相此诸圆融无尽法门皆为理事无碍观相经云如金与金色其性无差别法非法亦然体性无有异。
第三周遍含容观者事如理融遍摄无碍交参自在
略开十门。
一理如事法门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体无不现此则事无别事即全理为事是故无尽事相即是无尽法界理也遂令法界全体在于一切尘中同时显现周遍无碍。
二事如真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如一微尘既尔一切事法亦然。
三事含理事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刹等诸法如一尘尔诸法亦然。
四通局无碍门(重开第二)谓事与理非一非异令此事法不离一处而全遍十方一切刹尘之内全遍十方一切刹尘之内而不动本位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
五广狭无碍门(重开第三)谓事与理非异非一令此一尘之事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
六遍容无碍门(合前二三四五)谓此一尘望彼一切由普遍即是广容故此一尘遍彼一切法时还复摄彼一切诸法在一尘内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此一尘摄彼一切法时还即遍在自一尘内一切法中同时无碍七摄入无碍门(翻第六门)谓此一切望彼一法由入他即是摄他故此一切全入一法中时还摄一法在一切内由摄他即是入他故彼一法摄在一切中时还令一切恒入彼一法内同时无碍。
八交涉无碍门(兼前六七)谓一法望一切有入有摄通有四句第一一摄一切一入一切第二一切摄一一切入一第三一摄一一入一第四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谓此一法正摄彼一切令彼一切入一中时还即令彼一切摄此一法能令自一入一切中又彼一切正摄此一令此一法入彼一切中时还即令此一法摄彼一切能令彼一切法入此一中初二句摄入隐显既尔余后二句摄入亦然能所交涉同时无碍九相在无碍门(翻第八门)谓一切望一法亦有摄有入亦有四句第一摄一入一第二摄一切入一第三摄一入一切第四摄一切入一切谓此一切法正摄余一法时还令摄余一之一切入彼一中又彼一法正摄余一切时还令摄余一切之一入此一切法中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切二句既尔余二句亦然摄入相在同时无碍。
十普融无碍门(近收八九二门远则通收前九)谓一切及一普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第一一摄一切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第二一切摄一一切入一摄一入一第三一摄一一入一摄一切入一第四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摄一入一切谓此一法正摄余一切余一切入此一将入彼一切时还即令彼一切摄余一余一入彼一切将入此一法中又此一切法正摄余一余一入此一切将入彼一中时还即令彼一法摄余一切余一切入彼一将入此一切中初二句既尔后二句亦然同时相应普融无尽。
然上十义展转相生而成十门理为事本理如事现故有初门事依理起事如理遍故有次门不唯理事相如亦且理含事理事含理事故有三门二中唯遍故有第四不动而遍三中唯包故有第五不大而包二四唯遍三五唯容故有第六亦遍亦容六但以一望多故有第七以多望一六则一能入摄七则多能摄入故有第八一多俱为能入能摄八则俱能故有第九多一俱为所摄所入六七一多互无八九能所各阙故有第十一多相即能所双融初二门即为总意能成后之八门犹兼理事无碍有此二故得有事事无碍之义属事事摄。
古德准此十义重开为十玄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
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者教等十义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有前后始终等别具足自在参而不杂故妙严品颂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第二广狭自在无碍门者十对事体或广或狭于一句中演无边教至大身刹涉入无内极小尘毛包纳无外如是遍容无碍自在七十六摩耶夫人云我身形量虽不逾本然其实已超诸世间量同虚空悉能容受七十七善财叹楼阁云不动本处而能普诣一切佛刹十住品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又云佛于一一句法中经无量劫说不尽等。
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门者此上诸义随一门中即具摄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门然此一中虽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其多耳多中一等准上思之由一与多互为缘起力用交彻递相涉入故曰相容不坏其相故曰不同余一一门中皆悉如是故经颂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普贤行品云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十行品云能于一一三昧中普入无数诸三昧无量无边诸国土悉令共入一尘中。
第四诸法相即自在门者上十对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故得十身历然而相作六位不乱而更收经云初发心菩萨一念之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能尽何况于无边无量无数劫具足修诸度诸地功德行又云以众生身作刹身而亦不坏众生身以刹身作众生身而亦不坏于刹身不思议法品云诸佛知一切佛语即一佛语十住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如是一切展转成此不退人应为说。
第五秘密隐显俱成门者即上十义此全摄彼此显彼隐彼全摄此彼显此隐以一摄多一显多隐以多摄一多显一隐如是彼此一多摄入隐覆显了俱时成就不相妨碍秘密自在虽各不同亦不杂乱故云隐显俱时而成体无前后故云俱成各得其所自在无碍故云秘密经云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受色尘三昧起男子身中入正受女子身中三昧起于一微尘入正受一毛端头三昧起又云十方世界有缘故往返出入度众生或见菩萨入正受或见菩萨从定起又云于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现成正觉转正法轮入涅槃现分舍利度众生夜摩偈云十方一切处皆谓佛在此或见在人间或见住天宫十定品云或见佛身其量七肘或见佛身其量八肘或见佛身其量九肘乃至或见佛身不可说不可说大千世界量。
第六微细相容安立门者如前十事于一念中具足始终同时别时前后逆顺等一切法门于一念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无不明了犹如束箭齐头显现耳一能含多法法皆尔故曰相容一多法相不坏不杂故云安立经云菩萨于一念中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远及所被益诸众生等皆悉显现又云一毛孔中无量佛刹旷然安住又云于一尘内微细国土悉于中住。
第七因陀罗网境界门者上诸义中体相自在隐显互现重重无尽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俱现珠珠皆尔互相现影影复现影而无穷尽十中唯此从喻受名若就法立应名重重映现无尽门经云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现前知见智皆明了第十云诸佛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罗网诸差别事尽无有余阿僧祇品云于一微细毛端处有不可说诸普贤一切毛端悉亦尔如是乃至遍法界一毛端处所有刹其数无量不可说尽虚空量诸毛端一一处刹悉如是又云一尘中刹不可说如一一切皆如是此不可说诸佛刹一念碎尘不可说念念所碎悉亦然此尘有刹不可说普贤三昧品云佛身所现一切国土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等。
第八托事显法生解门者前来诸事随托一种便显多法即依即正即法即人即理事等一切法门以随一事即是见于无尽法界法界无尽法亦无尽故随一事名多法门非是托此别有所表经云从超过三界法甚深方便法无作法门出过诸天供具供佛无著无生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一切坚固香云一切清净庄严具云皆遍法界供养于佛又云弥勒菩萨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入已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又见其中有无量百千诸妙楼阁一一严饰皆同虚空不相障碍亦无杂乱善财童子于一处中见一切处一切诸处悉如是见等。
第九十世隔法异成门者此诸杂义遍十世中同时显现具足别异以法与时不相离故言十世者三世各有过现未来名为九世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摄为一念前九为别一念为总总别合论故云十世十世区分名为隔法而互相在即是异成故晋经云过去无量劫安置未来今未来无量劫回置过去世普贤行云过去中未来未来中现在三世互相见一一皆明了又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发心功德品云无量劫即一念一念即无量劫十地品云一劫入多劫多劫入一劫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等。
等十主伴圆明具德门者前之事体随举其一即便为主而居其中余者为伴周匝围绕由其为唱为随无杂无碍故云主伴彼此隐显主伴交辉故云圆明一多摄入连带缘起故云具德如经中一方为主十方为伴余方亦尔又现相品佛眉间出胜音菩萨与无量诸眷属俱出即人眷属遮那品明法界修多罗以佛刹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即法眷属出现品中佛放眉间光明无量百千亿光明以为眷属即光明眷属故随一一法中皆有其眷属也。
今又于前十中取一事法明具十门。
一同时门者如华严中一莲华叶或一微尘即具教等十对同时相应具足圆满亦具后之九门及彼门中所具教等以是总故华藏颂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一尘尚具况一叶耶。
二广狭门者即彼华叶普周法界而不坏本位以分即无分无分即分广狭自在无障无碍十定品云有一莲华尽十方际而又不妨外有可见是故或唯广无际或分限历然或即广即狭或广狭俱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或绝前五以是行境故下皆准此然此广狭亦名纯杂义普周法界故纯一无二不坏本位则不妨于杂万行例然。
三相容门者即此华叶舒已遍入一切法中即摄一切令入已内舒摄同时既无障碍是故镕融或有四句六句思之十定品云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悉入是菩萨身是菩萨身亦入是诸世界离世间品云以一切众生身入己身无碍用以己身入一切众生身无碍用等若一与一切对辨则摄入各具四句谓一入一切一入一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互摄亦然。
四相即门者此一华叶废己同他举体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摄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己体一多相即混无障碍解行境别六句同前。
五隐显门者华能摄彼则一显多隐一切摄华则一隐多显显显不俱隐隐不并隐显显隐同时无碍全摄俱泯存忘俱成句数同前。
六微细门者此华叶中微细刹等一切诸法炳然齐现。
七罗网门者谓此华叶与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境界。
八托事门者见此华叶即是见于无尽法界经云此花盖等从无生法忍之所起等。
九异成门者即此一花既具遍一切处亦复该一切时谓三世各三摄为一念故为十世以时无别体依华以立华既无碍时亦如是。
十主伴门者谓此华叶理无孤起必摄无量眷属围绕经云此花有十世界微尘数花以为眷属。
举花既尔一尘等事亦然事法既尔余教义等亦然。
斯则十门义极深远若非譬喻奚能了彻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具足同时方之流滴一多相入等虚室之千光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法门层叠如云起于长空主伴遍周例星围于北极彼此相即像百般之具体依一金广狭融通比径尺之镜影现千里。
所以次第者一同时门以是总故冠于九门之初二别中先辨广狭门者此是别门之由由前初二门事理相遍故生余八门且约事如理遍故广不坏事相故狭故为事事无碍之始三由广狭无碍所遍有多以己一望彼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则二体俱存但力用交彻耳四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等故有相即门五由互相摄则互有隐显谓摄他他可见故有相入门摄他他无体故有相即门摄佛他虽存而不可见故有隐显门此三皆由相摄而有为门别故相入则如二境互照相即则如波水相收隐显则如片月相映六由此摄他一切齐摄彼摄亦然故有微细相容七由互摄重重故有帝网无尽八由既如常网已随一即是一切无尽故有托事显法九由上八门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辨能依能依之时亦尔故有十世异成十由法法皆然故随举其一即便为主连带缘起则有伴生故有主伴。
此十玄门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其一门即具一切。
△又此十玄准前开立亦有三义一准前一门圆开为十且约事如理门事如于理同时具足多种义门故开同时如理遍应故广住一故狭开广狭门一事普容一切有相容门如理废己同他有相即门事如于理能所随缘故理隐显事如于理一切齐摄故开微细事亦摄入重重即帝网门事亦具足无尽即托事门如理该彻十世具十世门如理带眷属生具主伴门事如于理一门既尔余之九门开玄亦然此约十门中义各全具故圆开为十玄也三于前十门或开或合分立为十谓由前三总成诸门事理相如故有广狭门事如理遍故广理如事小故狭事含理事故有微细门第四不离一处即遍有相即门五即广狭门六具相即广狭二门七开相即相入二门第八交涉互为能所有隐显门九即因陀罗网门十即同时具足门随为十首有主伴门显于时中有十世门诸法皆尔故有托事门此约十门中义有兼具故分立为十玄也三于前十中各开为十初则托事二乃相即三立微细四分十世五还广狭六为相入七成隐显八开主伴九属帝网十是同时此约十门中义自别具故各开为一玄也。
将前能起十观门中取一理如事门具后所起十重玄门而此理如事中又具余之事如理等九种观门每门各有十重玄门则为百门理如事门既尔余之事如理等九门具百亦然即为千门千门之中随取其一亦具一千余皆例尔即为百万若以能显十重玄门例前所显十种观门亦成百万又以能依十玄门中取一同时门具余九门余广狭等九门亦具余同时等九门则为百门一一门中各有所依教义等十对法则为千法门千中取一亦具一千余皆亦尔则为百万若以能依门例所依法亦成百万又以十观门与十对法互成百万义例可知一总该一切是总相各别从其类是别相据理皆同成是同相随缘各异体是异相众缘和合成是成相坏各归自位是坏相是故于此圆明显了则常入法界重重之境。
问有何因缘令此诸法得有如是混融无碍。
答因广难陈略提十类一唯心所现故二法无定性故三缘起相由故四法性融通故五如幻梦事故六如影像现故七因无限量故八佛果证穷故九深定大用故十神通解脱故。
初唯心所现者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即入无碍。
二法无定性者既唯心现从缘而生无有定性性相俱离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以同大之无外故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尘而无间以同小之无内故是则等太虚之微尘含如尘之广刹有何难哉十住品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以是初发心。
△一非定一故能是一切多非定多故能是一边非定边故能即中中非定中故能即边延促静乱等一一皆然。
三缘起相由者谓大法界中缘起法海义门无量就约圆宗略举十门以释前义。
一诸缘各异义谓大缘起中诸缘相望要须体用各别不相杂乱方成缘起若杂乱者失本缘起缘起不成此则诸缘各各守自一位经云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
二互遍相资义谓此诸缘要互相遍应方成缘起如一缘遍应多缘各与彼多全为一故此一即具多个一也若此一缘不具多一即资应不遍不成缘起此则一一各具一切经云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
三俱存无碍义谓凡是一缘要具前二方成缘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应遍应多缘方是一故是故唯一多一自在无碍镕融有其六句一或举体全住是唯一也二或举体遍应是多一也三或俱存四或双泯五或总合六或全离皆思之可见经云诸法无所依但从和合起。
△此上三门总明缘起本法竟。
四异体相入义谓诸门力用递相依持互形夺故各有全有力全无力义缘起方成如地论云因不生从缘生故缘不生自因生故。
△若各唯有力无无力则有多果过一一各生故若各唯无力无有力即有无果过以同非缘俱不生故。
△是故缘起要互相依具力无力如阙一缘一切不成余亦如是。
△是故一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持于多多依于一多是无力潜入一内由一有力必不与多有力俱是故无有一而不摄多也由多无力必不与一无力俱是故无有多而不入一也。
△如一持多依既尔多持一依亦然反上思之。
△如一望多有依有持全力无力常含多在己中潜入己在多内同时无碍多望于一当知亦尔。
△俱存双泯二句无碍思之。
五异体相即义谓诸缘相望全体形夺有有体无体义缘起方成。
△若阙一缘余不成起故缘义则坏。
△得此一缘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缘义方立。
△是故一缘是能起能成故有体多缘是所起所成故无体由一有体不得与多有体俱多无体必不与一无体俱是故无有不多之一无有不一之多。
△一多既尔多一亦然反上思之。
△如一望多有有体无体故能摄他同己废己同他同时无碍多望于一当知亦尔准前思之。
△俱存双泯二句无碍亦思之可见。
六体用双融义谓诸缘法要力用交涉全体融合方成缘起是故圆通亦有六句一以体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则唯有相入无相即义二以用无不体故举用全体则唯有相即无相入义三归体之用不碍用全用之体不失体是则无碍双存亦入亦即自在俱现四全用之体体泯全体之用用亡非即非入圆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缘起无碍俱存六泯前五句绝待离言冥同性海。
△此上三门于初异体门中显义理竟。
七同体相入义谓前一缘所有多一与彼一缘体无别故名为同体。
△又由此一缘应多缘故有此多一所应多缘既相即入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
△今且先明相入谓一缘有力能持多一多一无力依彼一缘是故一能摄多多便入一。
△一入多摄反上应知。
△余义余句准前思之。
八同体相即义谓前一缘所具多一亦有有体无体之义故亦相即以多一无体由本一成多即一也由本一有体能作多一令一摄多。
△如一有多空既尔多有一空亦然。
△余义余句并准前思之。
九俱融无碍义谓亦同前体用双融即入自在亦有六句准前应知。
△此上三门于前第二同体门中辨义理竟。
十同异圆满义谓以前九门总合为一大缘起令多义门同时具足故有同时门由住一遍应故有广狭自在门由就体就用故有相即相入门由异体相容具微细门异体相即具隐显门又就用相入为显令就体相即为隐即显入隐亦然又由异门即入为显令同体即入为隐同显异隐亦然又由异体相入带同体相入具帝网门由此大缘起即无碍法界故有托事显法门显于时中故有十世门相关互摄故有主伴门。
△此第十圆满一门就前第三门中以辨义理。
△故知缘起法要具此十义缘方起故阙则不成。
△经云菩萨善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众多法中解了一等皆其义也。
四法性融通者谓若唯约事则互相碍不可即入若唯约理则唯一味无可即入今则理事融通具斯无碍谓不异理之一事具摄理性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随所依理皆于一中现若一中摄理不尽则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摄理尽多事不随理现则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之中全摄理尽多事岂不一中现也华藏品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法界即事法界矣。
斯即总意别亦具十玄门。
一既真理与一切法而共相应摄理无遗即是诸门诸法同时具足。
二事既如理能包亦如理广遍而不坏狭相故有广狭纯杂无碍门又性常平等故纯普摄诸法故杂。
三理既遍在一切多事故令一事随理遍一切中遍理全在一事则一切随理在一事中故有一多相容门。
四真理既不离诸法则一事即是真理真理即是一切事故是故此一即彼一切事一切即一反上可知故有相即自在门。
五由真理在事各全非分故正在此时彼说为隐正在彼时此即为隐故有隐显门。
六真理既普摄诸法带彼能依之事顿在一中故有微细门。
七此全摄理故能现一切彼全摄理同此顿现此现彼时彼能现所现俱现此中彼现此时此能现所现亦现彼中如是重重无尽故有帝网门以真如毕竟无尽故。
八即事即理故随举一事即真法门故有托事门。
九以真如遍在昼夜日月年劫皆全在故在日之时不异在劫故有十世异成门况时因法岂有法融时不融耶。
十此事即理时不碍与余一切恒共相应故有主伴门。
故一理融通十门具矣。
五如幻梦事者犹如幻师能幻一物以为种种幻种种物以为一物等经云或现须臾作百年等一切诸法业幻所作故一异无碍。
△言如梦者如梦中所见广大未移枕上历时久远未经斯须故摄论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故知时处等皆如梦自在。
六如影像现者一切万法略有二义一皆如明镜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别所现如影像故由初义故为能现由后义故为所现故一切法互为镜像如镜互照而不坏本相经云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远近等。
七因无限量者谓诸佛菩萨昔在因中常修缘起无性等观大愿回向等称法界修及余无量殊胜因故今如所起果具斯无碍。
八佛果证穷者由冥真性得如性用是故一即一切无所障碍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
九深定大用者谓彼海印定等诸大三昧力故令于小处而现大法无碍自在贤首品云入微尘数诸三昧一一出生尘等定而彼微尘亦不增于一普现难思刹又云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等。
十神通解脱者谓由十通及不思议等解脱力故小处现大皆无障疑不思议法品十种解脱中云于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等。
故上十中随举一因即能令彼诸法混融无碍自在。
△十中前六通约法性为德相因法尔如是后二皆是业用义通因果七约起修义通德相业用八约果德唯是德相故。
△问前十玄门于德用中通耶局耶开耶合耶。
答前之十门德相业用通而不局合而不开约佛则用亦德相德上用故约机则相亦称用令知相故即用之相染净双融即相之用能染能净故相及用不分两别。
由上十因令前教义等十对具前同时等十门圆融无尽。
此等百万六相玄门皆为周遍含容观相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
然此三观触处可修如心之生住异灭身之行住坐卧正报生老病死依报成住坏空乃至二时衣食六根缘境一切法中皆可成观以本不离此法界故。
但渐教人作行布观顿教人作圆融观圆教人作无碍观又初心者行布观久修者圆融观后心者无碍观又根钝行布观根利圆融观根熟无碍观皆随机异非法有别。
真空观成断现行障成一切智证泯相理实体法界无碍观成断种子障成自然智证融相缘起用法界周遍观成断习气障成无碍智证一真无障碍法界。
又依真空观义而得成立小始二教依无碍观义而得成立终顿二教依周遍观义而得成立同别圆教又由小始二教方能诠显真空观中所具义理由终顿二教方能诠显无碍观中所具义理由同别圆教方能诠显周遍观中所具义理是故教观并行不悖如人目足阙一不可未有无观而有教者也此如法界观门及华玄中释。
所以唯有此五门者三时能依时也仪观所说法也又十仪化仪也教宗化法也又教宗所禀教也三观能修观也如是等义散在藏文今依贤宗诸大部典略录纲要若能知此则贤家宗旨思过半矣。
欲广明者当考华严圆觉起信玄谈疏钞及教章等余不繁赘。
贤首五教仪卷第六(终)
音释
呾
(音睢嚼也含味也)。
䟦陀
(具云跋陀婆罗华言贤护)。
婆薮
(此云天慧亦云广通高妙断智刚柔慈悲)。
婆稚
(此云团圆亦云被縳)。
骞䭾
(具云佉罗骞驮此云恶阴亦云广肩)。
质多
(具云毗摩质多罗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
罗睺
(此云障持亦云覆碍)。
尼犍
(此翻离系出家外道总名)。
卢迦
(此云世论)。
登伽
(此云本性)。
婆须蜜
(此翻世友)。
提婆达多
(此云天热亦云天授)。
摩耶
(唐言大术或云大幻)。
舍利
(此云身骨坚固亦云灵骨骨分)。
肘
(音杻臂节也一肘一曰一尺五寸二曰一尺八寸三曰二尺)。
迭
(音牒递代互更也)。
舒
(音书伸也放也)。
悖
(音倍违背逆也)。
赘
(音醉附赘疣瘤也)。
(贤首五教仪第六卷伏愿
六相十玄门一一开通而不尽三观四法界重重证入以圆融过现未生生如意已今当事事称心)。
(慈云观堂识)
No. 1024-E 集刻五教仪缘起
五教仪者。诸佛说法之规矩。历祖判释之权衡也。教理智断。皆出乎此。行位因果。亦不离此。一乘由之而成三觉。大乘由之而阶三道。三乘随之而超三界。人天仗之而越三途。是知舍此无以莹煜乎自体。去此无以化导乎众生。外此无以宏扬乎佛教。绝此无以传持乎祖印。远此无以津梁夫末世。背此无以救疗乎饥时。故此一书。诚法门中之要典也。噫。诸祖教部。卷多义广。末学惊心。罔知所适。予初参即以为虑。自庚子夏。蒙先师授清凉玄谈。遂录出贤首教仪。诵之。辛丑春。偶于坊间得贤首五教仪。检之乃西蜀道闲潜法师本也。亦全依华玄中教仪宗趣义理三门。疏钞录成八卷。持呈于先师。师曰。此乃清凉教仪。非贤首教仪也。现具华玄。何劳多此。乃复授以贤首教章。予即录出分教开宗所诠差别二门。到此始知有贤首宗清凉宗之别。壬寅间。阅佛祖统纪。谓贤家有教无观。无断无证。遂以此说请决先师。师以五教解诮论贤宗未知圆义解三章。开示之。癸卯春。复将贤首清凉二祖判释时仪。及杜顺法界观。合录一帙。求证先师。师曰。观师集四教仪。录义也。非录文也。汝今集五教仪。文义双取。可谓得矣。非昔人单录华玄单录教章之可比也。汝再研之。还有无尽妙意得焉。乙巳年。有一同学在莲居听唯识。语予。清凉十宗似为错谬。予未之对。重为考华严起信般若行愿诸疏。及圭山圆觉广略钞高原真唯识量等解。始知清凉立无差忒。但后学肤浅。读彼不读此。致多讥刺耳。丙午夏。重治教仪。将三宝章之方便。会入观中。取禅源诠之辨异。会入宗中。圆觉疏之空性五门。教义章之机益。会玄记之通妨。并会教中。会玄记之出没三照。指归中之经时。禅源诠之说意。并会时中。就正于先师。师首肯曰。贤家要旨。今方备矣。较前觉得教观斗星。时宗眉目。断证位次犹如镜像。性相空义似为掌果。丁未。痛师逝。闭户数载。再四研磨。逐一对会。弗令要义有所遗漏。缺者增之。涩者润之。倒者次之。讹者正之。复删出五教仪开蒙一卷。日为常课。庚成春。排五教断证图一纸。便人观览。壬子冬。天溪景淳和尚至。亦以五教仪并开蒙断证图请正。和尚合十称曰。贤首家之得人也。毗卢佛之遣使也。癸丑春。至甲寅冬。棱伽圆谈十卷稿成。乙卯秋。脱五教仪六卷稿。兼讲一遍。乙卯冬。至戊午夏。出五教仪科注四十八卷。书成矣。未梓。迨己未秋。欲论教仪。诸弟子苦录不及。改演棱严。因而请先募刻。予亦发心未果。偶见云栖集中有云。工大施微。心力多则功自不朽。遂于九月望旦。立千佛愿单。一愿一钱。一单十愿。时岵曕戴先生并大公郎仁长。并加赞善。愿领数单。继而髻中法师。同门诸兄。及余知识檀护。各各乐助。即于庚申新正刻始。及门中月标指又哲贤启南询三人阅。至八月告成。是则纂集此书也。十五六年。募刻此书也。三百余日。所冀学者。从凡入圣。回小向大。转权成实。自因至果。生生利生。世世救世。是所愿也。果能依此修持。不入毗卢性海。乃至读一言半句。不解其教。不悟其理。我堕耕犁。受妄语报。倘有见闻。生疑起谤。所招罪报。缘佛法致。愿我代受其苦。所植善种。因自发心。愿彼早成其果。览者鉴之。将欲流通。详记集刻之事如此。
时康熙庚申年仲秋下弦日灌顶行者续法识
No. 1024-F 刻贤首五教仪䟦
昔世尊正觉始成。十身初满。即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由众生妄想执着。故如来于无言说中。示其言说。一以畅自本怀。显人人有此德相。一以机之利钝不同。教设偏圆。接引有异。自大教东渐。此方分宗判教者不一。唯陈隋时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一代圣典。尚矣。洎乎有唐贤首祖师起。而以五教判释之。又尽善也。台贤二宗。并辔海内。然习台者。或以贤家有教无观讥之。习贤宗者。以五教之名不滥。而观义自彰。机收尽而理致圆备。吾慈云法主百亭兄。喟然叹曰。台宗四教。原在大部。后人录而成集。曰四教仪。使人易晓。吾宗五教。亦在诸部。特未成录耳。于是味教观之神髓。脱筌蹄之陋习。集为五教仪。所谓五教之断证。三时之通别。六宗之拣滥。三观之圆渐。化仪井井。灿若日星。成一家言。善夫。天溪老人之言曰。毗卢佛之遣汝来者。贤首祖之功臣也。书既成。己未秋。过慈云访百兄。出以相视。一大藏教。如指诸掌。余因兹有感焉。今海内习贤家之说少者。恨无全书。人难凑泊。纵读教义章华严大钞。转增浩叹。此后吾知崇说如云。宗嗣如雨。端在是矣。何虑妄想不破。十身正觉之不成满哉。亟劝先以五教仪之六卷付梓。其注四十八卷。以俟续刻。因领募愿单。请自隗始。而为之䟦。
东皋月明宗弟清珠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