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49 册 No. 0814 成唯识论义蕴
No. 814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一
密州开元寺 道邑 撰
稽首圆明出尘障 无等大悲调御尊
唯识妙理及能诠 信解证空诸贤圣
我今略赞无师释 譬以微光助日明
冀诸未兴启心源 因兹悟入于意旨
令中根品舍小趣大者此言中根非谓中乘即以执空之者名中根在执有及中道之中也又此渐悟之类非决定小又非顿悟从小趣大故名中根此解为正。
于真谛理悟证有方等者唯以真如名真谛余皆名俗谛净留染舍又依他遍计无漏有漏如次留舍。
又今此论爰引六经者问下引解脱阿含经何但言六答意证此论第三时教故不说诸小乘经也若(难问)尔即不合引楞伽答彼经既明唯识故兼引之不同小乘。
华严中说唯心等者此中不以唯识唯心解于渐顿但以深密空教(般若)后说故名为渐华严成佛初说顿被大机故名顿教此据多分名顿教也问华严既是佛初成道二七日即说未度舍利弗等何故入法界品有声闻耶答虽初成佛即说华严度声闻时华严未毕何妨半后得有声闻又云舍利弗等皆化声闻非真实也若尔既非实声闻便显华严唯是顿教与疏相违理为不可故前解正。
非被独觉声闻无性等者问此论既是第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教如何此说不被下机答此据唯识为宗故唯被上若据上下通文(论文)破我执说三科等可被余乘故不违也。
而就本缘名为佛说者以佛本愿为本缘。
唯有无大定智悲者问佛既唯有三法云何见色身等耶答此二众生善根所起而就本缘称佛色身犹如文义又解云诸佛色身悲智所现本愿缘故若尔文义应然云何不说答名言戏论色身不然不可为例二解俱得然准下第十前解为胜。
若依自识有漏心现即似无漏文义为体者此有解云七地已前有漏心位小离过也似于无漏名似无漏非影质相似者此解不然地前虽未离过岂可不能变似文义若不许变凡夫第六应不通缘十八界等若言染不染别故不相似亦应碍非碍别心不缘色带相缘如皆应不可应正解云但是有漏心变似佛教皆名似无漏不要离过也问此师既言佛不说法便无本质何得名似文义相应答此两义解初云虽不说谓佛本愿强缘力故众生变似文义如实空华虽无本质虚妄强缘心变似相此亦应尔二云此言似无漏文义者唯似无漏有定等(智悲)故不似文义不说法故文义之言相从故也此解难知本意唯明教体何因唯似无漏。
故大般若至汝亦不闻者引证问此师义升摄喻经如何会之解云此亦佛不说众生自闻也问既佛不说何故云已说如手中叶未说如林中叶答此意云我已为缘众生闻者犹如手叶未为增上众生未闻共如林叶此约已为增上即名为说非实说也问彼经云我不说法即证不说亦云汝亦不闻应实不闻答不闻者不闻佛说不遮自识生也。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者佛及众生互为增上故言展转二识成决定者如来成悲决定众生成智决定由成悲故为众生说由成智故解佛言教又如来成决定说众生成决定闻又如来所说决定善正依修之者亦决定善也。
言不说法是密意者此会前师不说法教问密意如何答此有多释一云一切诸法以如为体真如绝言故云不说二云三世诸佛说法无别我成佛来所说之法不异余佛离彼更无故云不说三云佛所说法三性之中不说遍计是有故言不说法也又云法体本有不由于说故言不说非不说也末后一解楞伽经意前三般若等文。
性用别论至十处全者此以色心实法为性不相应等假法为用蕴处界中各别处摄故言别论言色蕴摄十处全者意显色蕴之上非无(有乎)自余假法瑜伽不言色摄彼名等但言十处故知即据性用别也。
对法论云成所引声者此文意证摄假从实不言名等但云引声即摄假名随实声也言成所引声者成就无漏人所引之声也或云成者实也谓真实利益众生所引之教名成所引声也。
我法唯善汝唯无记者此天亲论也彼论意说谓萨婆多等云十五界唯名有漏如来所说名句文既是无记云何受持此法得福甚多故世亲答云汝小乘等十五界有漏名等是无记我说世尊一切无漏故所说法唯善性也故彼颂云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此说我法有记故持一偈胜无量宝施也。
法词二无碍解等者问此文不说声名通善无漏何以为证答解者智也缘声名智既称无碍必是无漏相随于见故声名等并通无漏又无碍解第九地得名善慧地故声名等通无漏善。
谓余相续识差别故等者能说能听互为余也相续即身所变文义名差别识。
堕八时者或云昼夜各四时或云说华严八会时或云八转声诠诸法时也此皆未可今准净三藏说梵云一瑟咤此云乐欲若言頞瑟咤此云八时古德错翻名八时应云乐欲此解为正。
复言行时由先熏习连带解生等者初言诸字即熏成种言行字时连带诸字亦于心上聚集而生乃至后后字时皆相连带也言有三心现者诸行两字各有卒尔寻求同故合说更加决定故说三心不尔应五又唯行字现三心也此解无妨准相连带前解为善。
既于初字有卒尔心等者此据连续而闻不据新新而解乃有七心初闻诸字有卒尔寻求二心次闻行字决定知诸目一切行唯有决定次言无时未知无之所无复起寻求一心次言常字乃有三心决定知无目此常法有决定心知此无常便起邪正有染净心相续未断名等流心故唯七心耳。
不尔教体至亦应如是者若不依此性用别质而取摄境从心即应教体便成有漏及染无记以闻法者非必无漏及善心故三宝真如若随能变应通不善应唯有为。
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者集论之本无著所制集论之释师子觉造初首西方本释别行安慧糅之合为一本糅者杂也因以易名云杂集论言救俱舍等者世亲本于经部出家后回向大已为萨婆多造俱舍论意用经部之义密破有部之宗有部觉已众贤论师造俱舍雹论安慧师乃救世亲之俱舍破正理之雹论也。
分别不同科者科文之大意总有四种一分别不同科二义类相从科三以文从义科四以义从文科今言分别不同者护法等述已投诚即言利乐有情令法久住安慧等序本师意乃说此障得果本师唯陈一意未至具辨两能差别言分别不同二主无非意别故今初分即当分别不同科也。
起殷净心等者此三句中初句意业次句身业三业之中身最胜后句语业以言申诚故。
如律中说至在暗复远以意业礼者此据别体三宝若同体者周遍法界无近远故问设约别体佛及菩萨阿罗汉等天眼天耳远见远闻何故明暗答三解一云所敬佛僧近远明暗虽无差别但能敬者情为故耳二云今约所敬通于凡圣未必一切皆天眼耳三云且约住持故作斯说。
三轮因者身语意三业能发三轮故为因也由身业能运神通由语业能记说自他所知事由意业思择故能当来教诫他也。
于前唯识所遣清净者遍计无礼由妄识变亦称唯识问遍计所遣如何言净答由遍计遣依他识净合而言之名所遣净。
于前所断清净者问无漏有为既是依他何名所断答且据染说不言净分或净依他圆成摄故。
分谓少分净等者问如来智周德圆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可言满净即者菩萨色身既唯有漏如何得言分净即者答菩萨色身虽是有漏五蕴之中四通无漏即名分净非要五蕴皆通无漏也又有解云道共无表既是无漏亦通色蕴又解菩萨既受变易生死得胜舍劣故五蕴身皆名清净者初解为胜后二不可何者且第二解者无表既从所防所发以立色名故非无漏若望所依无失也第三非者悲增顿悟八地已前未得变易应非分净摄又疏解云无垢名净变易既是有漏何名无垢故知不可问证理之人可称分净世亲既是地前何名分净答有二种净一证净二信净世亲虽未说理而能深信故名分净。
唯识性者境第七声是能差别者第七啭声有二一依声谓即根等二于声谓即境等识性真如今当第二故言境也是能差别者谓诸圣者于此无为证之深浅阶降不同是所差别故真如为能差别由斯般若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问何故所敬第四啭摄答第四为声为由此人有德堪敬故第四也。
稽首造此论善逝体所生者造此论者即弥勒也善逝者佛报身也体者即法身也所生者即子也言弥勒菩萨是佛报法二身所生之子或是口腹所生也教我等师者世亲之师即是无著。
世亲虽是地前菩萨者问彼论自言佛圣弟子而能造论世亲虽信既未得圣如何造论答圣即弟子要须得圣圣之弟子何妨地前如言药叉天之众问若言圣之弟子即能造论何故瑜伽说见谛迹方能造论答小乘造论要见谛迹大乘不尔彼论通三乘言故说见谛迹也菩萨利根何妨地前造论。
师资相因等者若师资次第即法佛僧若显说次第佛法僧若修次第僧法佛也。
善逝善说至牟尼子者此之三句佛法僧宝如次配之言无畏无流者谓佛能离怖畏灭生死流故能证理说教又无畏者无五怖畏言无流者离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也。
对法说云至无等妙法真圣众者会者契会真理既言诸会即通三乘也问若通三乘何言无等答此说如来妙法通被三乘故言无等非谓小乘名无等也麟角善根僧种类故者麟角独出无佛之世虽无多众是部行类故僧中摄此大乘解若萨婆多麟角善根法中所摄未断无知觉未圆故非佛所摄唯独出世不得名僧故法中摄善根者谓三无漏根萨婆多过去有体三根具有大乘唯有后二无所未知可当知故萨婆多计菩萨二根亦法中摄唯独出世未成佛故问教理行果何法摄耶答独觉三根行果所摄菩萨前二行法所摄。
同相三宝者真如觉性法身佛宝任持自性名理法宝一味无诤理和僧宝。
二所调能调善方便故者所调谓众生能调谓教法佛于此二知机授药名善方便。
四财供养等者菩萨地说有十种供养一现前二不现前三现前不现前四自供养五令他供养六俱供养七财敬八广大九无漏十正行供养前九财供未以为喜第十正行方欢喜故。
我即安慧自指己身者前言护法此云安慧盖影略耳。
四姓者谓净行王种农夫商贾劣中妙者或约根性或约三界在家等四者在家白衣出家苦行非苦行邪定等三者有言邪定谓恶业正定谓见谛等不定余二可知异生等四者即异生见谛有学无学。
十利者瑜伽第三十五六中说皆有自利利他且纯自利中利者谓诸菩萨耽著于定弃舍思惟利众生事名纯自利纯利他者谓诸菩萨已得自在神变力说法诱令回求大乘名纯利他余九准此释二共利者谓诸菩萨将乐生首于一切时修施戒等以为其因兼发悲心哀矜含识总将持己善拔济有情令彼心求无上觉上觉自他双益故故名共利也三利益种类利者意说菩萨自行五相等事自利益时复能令他行斯五相得其利益令他所行得利益者是菩萨自行利益之种类故名利益种类自利利他或可此是前二利益之种类故名利益种类或可菩萨所行自利利他行非一故名种类也此中三释无有胜劣任情取舍此言五相谓无罪相等彼文不能烦录四安乐种类自利利他者谓因乐等五种类非一俱能自利利他故名安乐种类自利利他五因摄利者谓诸菩萨于众生所不加伤害等是名菩萨寿量具足因施光明衣等是显色具足因于诸众生舍离憍慢是族姓因如是等类名因摄利更有广文不能烦写六果摄利者谓诸菩萨寿量具足于长时无间积集善品功德圆满不失正见是名菩萨寿量具足果若诸菩萨显色具足大众爱敬咸共归仰凡所发言无不随用是名菩萨色身具足果若诸菩萨族姓具足大众尊贵供养称赞等是名菩萨族性具足更有多果大意如是七此世利者若诸菩萨所有世间出世间一切能得现法涅槃诸有为法是名菩萨此世自利又诸菩萨所化有情由此获得现法利益是名菩萨此世利他八他世利者若诸菩萨于现法中与忧苦俱数数思择修习善因是名菩萨修习后法自利利他九不毕竟利者谓于欲界财宝具足及世间清净若因若果是不毕竟自利利他十毕竟利者若诸烦恼一切永断是名毕竟自利利他。
一因乐至乐所发业者问乐所发业应名乐果何得名因答如得第三定者定中之乐能发于业此业能感第三禅果约此义故业名因乐非谓一切如五欲乐所发之业虽与乐俱非乐因也又为求乐果所造之业皆名乐所发业非要与乐受俱此解稍宽。
有漏乐者三界所系者问第三禅已下有乐受故可许有乐已上无乐如何言三界系乎故次答云调畅身心皆名为乐舍受亦能调畅非唯乐受故言非唯遍行受数中乐也。
无漏乐至是乐自性者此取无漏乐受名为自性问有漏乐受何非自性答有漏之法毕竟除断非真实故不名自性设有漏调畅身心虽名为乐非乐受故亦非自性故此唯取无漏乐受名自性乐又但是无漏之乐皆名自性乐以离有漏苦故前解为正今观疏意云是乐自性者此之一句通结有漏但以受数名为自性非要无漏也疏四受断乐者谓六识中无漏心心所法粗动劳虑此等灭时假名为乐即以灭尽定二十二法种子为此乐体。
又要具四缘方应造论如瑜伽论六十四者第一于古昔诸师应离憍慢二于诸有情当起大悲三于同法者深生敬爱四不欲彰己有胜伎能。
虽三义别二意造论者谓利有情令法久住也。
此上即是等者此有多解一云此字之上具有发端等之四义二云今造此三字是此字已上故言此上即三字皆有发端等义也三云此字上字皆有发端等义正解此字上字相从故来四云上字应为者字误为上字四解初胜若准体例上下叙论皆有者字末后为善依清辨般若灯论以斯四义唯释此字故中二解非也。
或但不解无明名迷等者前解约人此解约法无明邪见为法也前迷谬者即后迷谬之者。
先云人我至不该余趣者问旧云人我不通余趣便有太狭之失今言生执非情是生而不执我岂不太宽答五蕴身上发毛爪齿虽是非情亦执为我既通非情无太宽失问人执太狭生复太宽应言我执何不取之答滥于法我故不说也又以理释生即四生此通诸趣又不太宽也。
二者担此至没三界故者问初言难断可兼二障后之三重应无所知答并通无失也二云难越者担烦恼故难越分段担所知故难越变易三云押溺者由烦恼故押溺有情通处四生由所知障押溺有情唯处化生四云坠堕三界者所知障感变易生死有漏之法三界系故又所知障为烦恼根本故所知障皆通四生。
前四通取断诸二障者此中正解第五而言前四者相对明也言即根本沉下者此明第五我法二执是诸惑本微细难断故名为重。
先离八品至方断我见者如阿那含人断欲界俱生惑时先断八品贪等至第九品方断我见此即根本未断时枝叶已断第四地中我见亦尔者第四地中观法无我永伏我见更不现行第五地断害伴六地断羸劣七八九地断微细随眠此即断根本时枝叶犹在故知但约见无学道非余位也。
无有小障不依执生者问独头贪等岂依执耶答此约第七中执即六识贪六依而生也。
所知障中至殊无品类等者问此为问谁若问护法护法所知有多品类障与执亦各不同何故问言唯有法执殊无品类若问安慧安慧障执体无差别如何答中言五识法爱等是法执等流答曰此问两师并皆无过若问护法问以烦恼所知各有一百二十八言无品类不说法执言无品类也若问安慧理已极成答亦通二若护法答不可唯言五识之法爱恚是其茎叶以第六中轻执轻障亦茎叶故答中言五识等者即等六中轻执轻障若安慧答五识中障虽即是执粗细有别第六识中有分别故可为根本五八识中无分别故即是枝条今观疏意唯安慧胜问中既言所知障中唯有法执殊无品类不可以烦恼所知二障品数齐等为无品类也又此文正叙安慧若问护法理未然。
由受尽时故得二无为者由苦乐受灭得不动无为由舍受灭得想受灭无为不言忧喜者苦乐摄故。
问既尔至亦得无为者得与不得二俱有过若言得者何故经言三乘同坐解脱床二乘不断所知不证无为便非解脱若言不得者断烦恼障证生空理即得无为(已上)何故断所知障证法空理而言不得耶今解实得无为为烦恼缚胜三乘同断且约烦恼言同解脱非谓所知亦须同断故第十云择灭有二一离缚得二灭障得故断所知障亦得无为更有别义至下当知。
修禅定时受为胜障者胜定障有二义一胜即定障受能领受于境障定强故受得胜名此下劣受名为胜障二胜定之障也如得初禅定领受下劣生爱味故更不进修即是第二禅等胜定之障也前解为正今说彼是彼分涅槃者谓伏烦恼系时离缚所得无为名彼分与彼真理稍相似故或四静虑外道等将为涅槃故名彼分。
又二乘等虽得二灭至非为不住者言二乘等虽得有余无余住此二涅槃中非是不住二涅槃也以无大悲般若不得无住处涅槃故言非为不住由此二乘但名解脱非真言以是假故者约择灭说言十地证如真非解脱者十地菩萨有大悲般若故可得名真烦恼未尽故名非解脱问二乘无余既无身智如何言住耶答无余涅槃有余同得身智灭时涅槃方显如无间缘前念灭已缘方显故非谓身在不得无余。
若大乘中至互显者此说小乘等名谬执我法影显大乘清辨名谬唯识以清辨说我法皆空不得言谬彼说唯识亦无故名谬也亦解小分唯识不可称迷萨婆多比量宗言我所说离心之境者简汝所别不极成大乘不许心外境故因言许除毕竟无者简不定过问彼既简过此量应成答不然且有决定相违过也决定相违改宗法因喻如声论对胜论立声为常所闻性故如声性今立量云汝离心境应非离心实有许除心心所无为不相应等是所知故如龟毛等此恐他作不定故遮心等设不简之亦无此过大乘不许无为等离心有故又有解云彼有有法自相相违过量云汝所许离心境应非离心境心境二法随一摄故如心心所者此过若成一切应然即应数论对佛弟子云汝声应非声所作性故如瓶此即不尔违自宗故自语相违故此既有过故彼量成此中且出二过非无余也。
清辨量云汝之内识至如汝心外境者此有不定过为如我心外境许所知故证内识非有耶为如识性真如许所知故识实有耶。
依摄论第四至立一意识者问既有一意识如何言有眼耳等识耶摄论自解云彼彼依转得彼彼名此如何等犹如意思业在身处所发动于身则名身业在语处所发动于语则名语业与意相应名为意业此识亦尔虽有一识于眼根转则名眼识于耳根转则名耳识等又引颂曰远行及独行无身寐于窟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者彼自释云远行者游历一切所识境故名为远行为证此义复说独行无第二故无身者无形质故寐于窟者居在内故言调此者于如是心作自在故难调心者性𢤱悷故彼更引教不能具述。
有云一意识但说前六识者此西明师。
经部觉天等计者此正叙觉天兼说经部准婆沙论百二十二唯觉天无心所也。
经说三法和合名触者既言和合是不实余准皆假化地部说缘俱有法者心缘境时亦缘心所及此境上所有四相等并能缘之也。
故作斯论者此通结前师今造此论亦标后二。
虽知此心至不了妄故者问初言虽知此心虚妄显现即是已了妄讫何故复言若不知真不了妄耶答初未达真虽知虚妄以有漏故未能深了证真已后方能尽了皆如幻事故下论云未真觉位长处梦中要至觉时方能追觉也。
如是三分成立唯识者有云三分即相见自证此解不然诸师立分各各不同何故独言三分又复陈那不释此论故知不可。
准瑜伽释摄论等故有此判者瑜伽有此三种相应摄论十殊胜初二境次六行后二果也。
由此灭道或非世间者灭道二谛即第三俗若对胜义可名世间约无对治故非世间。
心与境冥智与神会者有解初是后得智现量智境故名为冥后是根本智真如妙理犹若神也会即亲证又初约心王证境后约心所证境即俱是根本也更有别释不劳烦述。
以八转声释世间等者彼释六波罗蜜世出世间皆通八转故疏言等者彼云世间者谓六波罗蜜是世间故乃至依世间故名为世间出世间者谓此六波罗蜜是出世间故乃至依世间出故名出世间然此疏云是世间出故者出字谬也或疏意兼释出世间故加出字然者略也。
此释顺下长行论文者此二种假皆在于说故下论云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又云如是诸相若由假说依何得成故知随情施设并由假说也。
若尔真如非变应非唯识者此难意云非识变应非唯识收答意云相见说非我法识变我法依相见识变名唯识真如得唯名真如非我法不离名唯识。
后后遂有相见分生者问此相见分无始先有如何此说后后生耶答虽实未熏前前已有犹如说蕴从取而生约义说故。
又第二解至义依于体者言以无依有者所执我法无无实体能执之情其体不无无体我法依于妄情故言以无依有言义依体者此圣教我法相见体上有主宰义即立为我有作用义即立为法我法二义依相见体故言义依体也。
三法转相依者我法依二分二分依识体。
思量即识准前释者前释第八通二义异熟即识熟随现行今此第七思量现行故但准前持业一义释也。
了别别境至然滥第七者别五变第七别缘第八故有滥也第八缘境即同前六非是别缘一法故不滥第八。
依第二至不可言一多者因果空门俱不即不离故不可言一多真无别故。
三滥有财恐以异熟为思量了别境者问此既自他双举为与依主何别答若以己(己法)从他所依而立名(自名)是依主也若将他法为己物是有财也虽举自他相各别故又有财全隐自名依主自他俱举疏约前解故有滥也。
四滥邻近者问如四念住全取念而不言慧名为邻近今此何故自他举耶答此实非邻近少分相似所以言滥又邻近亦同有财有其二说自他双举亦名邻近若尔与有财何别答随其两释单双举双明只是有财将他属己邻近隐己从强故二别也。
前唯有体后亦通无者此即第一体有无对下之三对如次可知。
今者相分必有似无名无者此会瑜伽彼云无亦名法今约相分但是似无非实无也。
意生者随意识生摩纳缚迦者此云儒童或云高下于自高慢于他卑下故此等诸名广如枢要及大论解。
世亲金刚至约三世者彼论颂云差别相续体不断至命住后趣于异道是我相四种释曰差别者谓我相见五阴差别于一一阴要执我故言相续体者谓众生相见身相续不断故言不断至命住者谓人相也一报命根不断住时名命相即当此经所说人相言后趣于异道者谓寿者相命根断灭后生六道名后趣于异道此四相中第一总通三世后三如次过现未来。
二向不定者即第二果向不定也次超别故且次第者得初果已断欲界俱生初品烦恼乃至断第六品加行无间二道已来皆第二向若超果者谓先伏欲界俱生六七八品烦恼入见道断即以顺决择分及(见道)前十五心为第二果向故瑜伽五十七云未知当知根得为三果向即前三果也准此后二果向亦有超次应名不定以论中不说后二果故不言之若初果向决定唯取决择及前十五心故非不定或可初向亦有不定至有先伏欲界俱生五品惑等及不伏者入见断时多少不等故亦不定若准此解疏云二向不名即初二向也论中云等非唯等圣亦合通凡如经中说天授祠授亦圣教我。
崇聚生因者有二释一云崇者尊崇义即一崇言通蕴处界皆可尊故二云崇者即积聚义即唯属蕴不在处界此解为胜生者即处也此十二处皆生识故因者即界也谓十八界通现及种为诸法因。
十善巧等者处非处即十力也根谓信等世谓二世谛谓四谛乘谓三乘。
故此但说近依他依者故此颂中言识所变者但说识之所变依他二分为我法之近依也若望真如得为我法疏远依也以真如与依他为依依他方是我法依也。
此五种类者即信贪等也有云如第八识遍行起时余识遍行未必起者此说不然无所以故。
论说唯二依他性者即摄论也问何故言唯二岂无余分耶答诸师共许唯见相故或自证等见分摄故。
不尔如何名他心智者若不尔唯除真智余皆变相者即他心智应不得成以后得智不外取故知他心智者必后得故既不能亲取他心故知必有相分此意为下即有一师后得无相故作是说。
非有似有者不同真如故名非有从缘生故名为似有。
如大造色者此意言大之与色各别有种大种生时傍令色种亦能生现相见二分虽不同种自证生时击彼相种亦令生起故得说言转似二分色非大种同即言亦是大所造相非识种起何妨言识变。
似依他有二分体无者此相见分似依他有自性是无言如自证分相貌似有者如即似义似自证有体实非有。
如依手巾变似于兔者问兔头即喻自证如何此云变似答自证从种变生故得言变依他虚幻故称似也。
无明支通三性者无明既通三性故知三性皆有执问岂有无明即有执耶如第八识虽无无明亦许执故答有无明必有执有执不必有无明无明无处尚得有执何况有无明耶问护法如何释此缘起论文答相传有三释一云言无明支通三性者约第七识中无明说第七无明与前六识三性俱故二云约随转门随萨婆多分位缘生无明支时一切皆是无明故三云约所知障中无明说故通三性也此上三释乍观可尔道理俱违所以者何且初释云约第七无明通三性者理未必然彼论自言无明支通三性岂第七俱是无明支耶第二解云随转门者理亦不可彼萨婆多无明支位无善心故彼宗所计同性之心尚不并起况三性耶第三解云所知障中无明者亦为不可无明住地既摄是染亦不可与善心俱起又所知障中无明非有支摄故此三释俱为不可若以理通初解为胜第七无明非正支摄助支可通下论云正发业者唯分别助者不定故此无明亦有支摄如说有漏表与漏俱由第七漏令诸善等得成有漏故此无明得通三性又第七无明疏能发业何非支亦如八俱受想疏能起爱及名言故且作斯会道理犹难缘起论者世亲所造护法既依世亲总不相违故作斯释余之二解烦不能会。
由识自体至或有执故者此即安慧三分之中唯自证分是能执也。
我执不依自证起故者自证唯法执依不具二故所以不说问何故我执不依自证答自证但守自体有轨持义故得有法不取外境作受义隐故不说我。
我名能见等者此部计根等能见觉知我非能见以神我能证彼根等见觉知诸法故说为能见也。
世间圣教执说我法者世间亦说圣教唯说非执。
见变似能取亦相分摄者如心缘心所变之心所亦相分摄故此师我法唯依相分。
以护月师同时故叙者护月不释唯识护法同时故因叙也。
世间凡夫但说似情等者问若似能执情情既在内其体不无即是以内似内以有似有何故此师前解云以内似外以有似无即上下文自相乖反答今解约似能执情前解约似情之所执我法故不违也问论文自云诸识生时变似我法何故要似能执情耶答我法无体不可言似不可牛毛似龟毛故。
不许末那有法执者论说末那四惑相应谓我痴等不言法痴法爱故知无法执也问安慧何知余之七识皆有法执答诸论皆说三界虚妄心心所等若无法执何言虚妄若尔即第七识亦是虚妄如何无法执耶答既有我执故成虚妄。
八识生时变似于法六七似我者此文总谈应言八识生时除第七识余之七识变似于法六七二识变似我也。
又解至我法之相者此师意云自证分上别有依他似我法相以为自证亲所缘境若无此者自证便无所缘以见相分无实体故问准此即后解为胜何故疏云后解难知答既有似我法相又非二分所收故难知也问此师前解相见既无实体一切根尘并遍计自证缘何为境亲疏所缘并悉无故答有云若以他自证分为疏所缘此亦不然五八识等不缘心故又既无亲缘疏亦不立对谁为疏然唯此师自证得缘假法根尘等相皆名似法许缘也此师无不缘有有得缘无也若论相生假实皆互相生义自证生相见实生假也种子生自证假生实也第八相分种是假变故。
第六七识至变似我法者问五八既不执如何似我法答今言五八识变似我法不约执说或似六七妄情所执或似主宰作用之义故讲似也又五八相见似六七现非以有执名似我法故不相违。
觉爱论云者以菩提流支译二十唯识论言觉爱论无别觉爱也。
此对经部三释如前者即指前我法分别熏习文中三师释也。
以下文至无安慧解等者此约安慧前解若据后解亦有内识所变我法即与难陀等同下文亦有。
非如识性依他中实者此师一切相分皆非实有然是依他虽是依他非如见分依他中实即许依他通假实也问龟毛等影像虚疏可许非实如何一切相分皆非实耶答一切相分皆体虚疏名影像故然龟毛等影像更虚疏故举言之非全是实问假法如无非因缘故如何相分是依他耶答假非因缘乃护法义此师假法亦作因缘故是依他也又依他者依识变生名曰依他非是从种所生之依他也若作此解相分即非因缘前解是本。
此即说有三分之义者此解内境是实疏亦胜义有者即是说有三分家义。
若第二师唯有二分等者即见及自证分也言释此少别者唯有相分不入四胜义中余之二分无亦胜义有。
俗谛中初至无可胜过者更无下劣之法而过此第一俗能胜过于彼也非是更无胜此初俗。
其四真谛至非诸论有者瑜伽虽有四俗而无四真彼但立一非安立谛也。
以上略明至但难陀释者此结我法分别已下文唯明二分故但难陀二分并是依他故亦兼于护法乍见略明颂上三句似欲通结前文前云相见俱依自证故知不结于彼又准合作二文科愚夫已下总解三句此云略明三句即结愚夫已下文也。
心变似我至众同分摄者问心变似法随质蕴收即蕴计我应随蕴摄答蕴体即法实法随蕴收蕴体非我实我不随蕴又解即蕴计我五蕴所摄离蕴计我随能计心四蕴所摄疏云众同分摄者以所计我无多差别我相是假众同分宽故同分摄若准独影唯从见后解为胜。
众如一瞿声别目牛者瞿声是总目于九义谓方兽地光言金刚眼天水兽主亦然兽是总称具含诸兽别名牛主当其一也。
如汝虚空者问数论虚空五大所摄即是转变无常常住之因此便不转说汝许如何不有能立不成答此有二解一云准下叙计中解空大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空无为故知彼宗别有空无为二十五谛不摄许是常住故得为喻彼宗二十五谛不摄空无为及时方等亦如蕴不摄虚空也二云喻既不成应更成立应立量云汝虚空应是常许无初后故犹如神我。
又因喻至他比量故者今此因喻若约自许为量此则不成常遍之因虚空之喻自不许故若约他许作他比量设不自许不着许言亦非是过。
别破外道准义可知者文言作业偏对胜论受果解脱通难二师。
且如同处不相离色等者且如能造四大及所造色同在一处又如成眼根即有色香味触及一眼根一身根并地大等各多极微更互相遍及其诸根得时各各有异我体亦然虽更互相遍作业受果无妨各异如何即令相杂成一物耶。
有情共果虽处无别等者意云山等共果虽处无别不可难言一受一切受以非是一切我处无别故问他若例云诸有情我虽处无别亦非一受一切受以非是有情共果处无别故此如何通答不可为例有情共果是所作受不得一受一切受我是能作受故合一受一切受。
如众灯光各有所属者此他救云我体虽遍作业之时各有所属如一室内有多盏灯照一柱时能发多影灯光俱遍发影不同我体虽遍作业各别亦不可言灯光各别一灯灭时余尚遍故以真一灯光有缺故。
前说三计皆是此摄者问僧法以思为我思即行蕴如何言离蕴计耶答虽计思为我而不立思为行蕴故离蕴中收问如外道计二十句等彼虽不立蕴名自佛法谈之仍名即蕴计我今数论计思何不谈彼名即蕴耶答二十句等外道虽不立蕴然实执色等蕴以为其我故得谈彼名为即蕴僧法虽复计思为我然不执行蕴故不为例此解难知既是计思岂非行蕴何不同于计色即蕴摄耶又解云数论我是即蕴计也疏云前三师是离蕴者约多分说以有胜论故成三计者理亦不然疏言前三皆是离蕴故不可言从多为论也今助一释数论所计之思是常是遍是同虚空即与行蕴中思相貌全别故非即蕴计也问若尔何故前说见分为我疏中举数论为例答前据佛法实义说彼思为见分不约数论所执故不违前。
瑜伽四计即彼后三者如瑜伽六十五说四计者一者计我即是诸蕴二者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三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四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亦不住于异于诸蕴离蕴法中而无有蕴与一切蕴都不相应。
大乘一念二俱得缘者有质无质皆得缘也独无不生萨婆多独无本质心不生也俱无得起者经部师相质俱无心得起故问萨婆多缘空华等以何为质答缘空华时杖彼实华为本质也问经部师如何无境而心得起答如灭定等虽有微细意识心所及境一切皆无心得起故此皆难解六二缘经如何会释。
犹如蕴性者五蕴体性无常非一意取为此二喻故言蕴性问此师计蕴为常无常若计无常岂可即蕴计我我体是常而蕴无常若计是常如何以蕴而为同喻喻无所立量不成故答有二解一云彼计是常今别以因喻量云汝五蕴应非常一积集性故待众缘故犹如瓶等此量成已方得为喻二云彼计五蕴无常非一即蕴之我体常一宗计如此不可责也若无过失何名妄计破一比量准此成立。
根及属色者扶根尘名为属色属于根故亦有本作尘色义虽不违不如属色尘滥外故。
然别有体非常无常者问若别有体如何得言不即不离复与大论第四计我何别彼言不住蕴亦非蕴外故答虽别有体体与其蕴非即非离彼论第四虽言即蕴蕴与其体而即有异故不同也。
应定说是蕴不应说非蕴者今兼破非我者谓彼宗但计为我不计为非我既尔即但应言即蕴不应说离蕴又解如言蕴非蕴蕴是正说非蕴兼说今言我非我亦正破我兼破非我此并难知不如直例汝既不可说是有为无为何得论其是我非我有解如别又量至故无过失者此准义灯但取我上有为无为义为喻以我既不得说作有为无为故其义亦不在有为无为也意云此为无为义不可说即不在我非我聚中摄汝我亦尔何故即在我非我聚耶问此我上为有有为无为义不答于我上有不可说作有为无为义非必即有有为无为义意取此不可说义为喻具二立故若取自解有为无为为喻恐阙能立又违论文论中自云不可说作有为无为故解有非更有和会妨难如灯及别钞。
虽自性体至故不定过者问准因明他比量得以他法为不定过今他以自性为不定过于理不违何故疏断非共许故无不定耶答疏意此是他中共比量故不得唯他法为不定过此亦不然唯自比量不得他法为不定设是他中共亦成不定也有助解云若以自性入宗中云我及自性应是转变无常理则不违此解虽善便彰师之过也。
虽一有情至然说法界者非一个有情而有此二十句执若望法界多有情可得有之二十句者五蕴各四色蕴四者谓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中住初一是我后三我所色蕴既尔余蕴准知。
言我执显非唯见等者谓我见唯身见别境慧摄今言执者谓通王所问诸处皆说见为能执何故此说通心心所答执是着义诸心心所皆有执着见是慧义故不通摄执我法中见为其首余处偏说亦不相违又深取名执唯见得名沉溺执着余亦名执问若言余心心所皆有执即安慧五八等执应为正义答不然今此意明我见俱时心心所等皆名为执不说于余故与安慧不相似也。
不称本质至五识亦应有执者五识不缘着外故云不称若尔六七亲缘相分何不名称答六七相分非我而执为我故名不称既不缘着质义即与不缘本质同故。
二有间断至五取蕴相者问言识所变此是何识五取蕴相复是何相答疏初解云此中所言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者是第六本质起自心相者是影像相既云第六本质故论言缘识所变五取蕴即是第六意识缘第八识所变五取蕴相也问若尔第八所变色可尔余之四蕴第八不缘如何称变既无变义亦不得言五取蕴相答今言变者非谓八缘从彼种子识生四蕴现行亦名第八所变是因变故问变义可尔四蕴既非第八影像何名蕴相答如下论云邪教所说蕴相我相是影像我相今言相者体义是五蕴之体相非是第八相分名相也又解识所变者除六余七也五取蕴相者能所缘相俱名相也以第六识缘彼诸识相见分等计为我故问既通见分即是能变何名识所变耶答自证变故种所生故此二解中后释为正。
第六本质至实亦有者第六所缘唯言五取蕴相不别言本质者由第六所缘有多种法故不可一一别言非如第七唯缘一法故彼举质也。
十地云远随现行故者即同此论恒与身俱义不作意缘故即同任运而转义。
二非初道断者此约渐次声闻及菩萨说若准超前二果不还者欲界九品修惑并见道断非此所论也。
初简修道不相应惑者谓即俱生独头贪等前言非世道伏者简于此此不与我见相应之惑世道皆能伏之。
若顿悟者至伴已伏故者此言顿悟谓超前二果人见道已前虽不能伏我见而能伏彼伴类之惑故此我见通见所断问前言非世道伏即显不能伏彼我执俱时之惑何故今说先伏伴耶答非要俱惑方名为伴余修道惑亦名伴故不相违也。
此中所说二乘执故者此中说修道数数断者即说二乘之执也以二乘人修道数断俱生我执故亦有疏本作二我执字即是此中六七二我执也第三句云细而难断即是此中二识俱执此说为正不劳格也。
二以行相而说者生空断生执行相相当故。
又解脱道至亦名为初者此解脱道望修道亦得名初见道即初名初见前无间见道之初名初见道也三心者准法执说者第二心方断法执故我(执)名初也。
此并第八亦能受果者此谓前六识有异熟故能受果。
变易而非本中二说即十八部中二师义也初师立十六谛者以五唯五大从我慢生五唯入俱句故后师五大从五唯生五大生十一根故五大及五唯量是俱句摄下之义别即此二说。
勇尘闇者有能生大等之功故名为勇从微至着以细生粗故类于尘未生法时相貌未显义同于闇余黄赤等皆傍翻如一瞿声目于九法因义明之非此所要。
或名觉者觉察知我所须即便生故思想于我故名为想渐滋长故名为遍满了别我法故名智慧。
亦名转变者从大转生相状变故亦名脂腻者从大而生后生五大渐渐增盛犹如脂腻津液流溢故名脂腻。
有说五唯总成五大等者此师意说一一大等皆五唯成一一根等皆五大成也。
为用五唯至藉五大成者神我为欲受用五唯故须此十一根等故藉五大而成诸根此释有十一根及五大之所以也。
次生十一根初生五知根者问此十一根何故生起次第如是答五知根是本所以居首五作业根即彼根等依彼建立故次后明由有十根心平等根方有所托故最后说也。
如军林等者谓四军象马车步林谓竹树。
然余处中假说言生者谓金七十云自性能与诸法为生因是也。
若据三假相续收等者相续聚集相待名三假也此五唯量即是五尘准第八卷解亦聚集假今言相续亦约有为之法此生灭相续也。
以得色等时亦得于大等者彼宗色等即是五唯五唯既由大慢等成故五根等现量得色等时亦得大慢。
宗言大等非实有境之现量得者彼计大等体是实有是眼等现量得之故此眼等名为实境之现量也彼宗现量至心平等根者问何故二十三谛皆非现量所得彼宗自许五根等是能现量便非(现)所得岂不相符答彼宗虽许根是能现量亦是(所)现境如心缘心心亦许现(所)得然五知根不能自缘是心平等境心平等根通缘自他故此诸谛皆现量得又此皆是神我现量(得)也又此智是神我现量也又此但言大等诸法未必全言二十三谛也故除根等为宗亦得前解为正。
彼计此处变为山水等者问大乘第八亦然何不一处变山水时余处亦变耶答彼计自性能成诸法遍一切处故为此难大乘山等无始名言熏习种子所生非第八成故无此过又变义各别彼许自性转变成大等自性既遍故难合一切处皆应转变大乘第八缘虑名变变现之(能)缘故不可难一处变时余皆变也彼宗心等变时亦非一切变故。
量云汝本至如所成相者问他宗体是常住一切时有相是转变而或时无今言体相无差此因应犯随一又喻所成相者他宗二十三法有能所成根境差别此相同喻应俱不成答言无差别以体与相不相离相即是体故此因喻俱无过也。
前第一翻难相应三等者即指前总别一故应非一三文也寻之可悉。
还应见三如何见一等者彼计萨埵等虽各三相以和杂故所以见一今且以大等一相就本体难言应见三相次第二量以大等一相就彼名三相难故令见九前量就体后量就相故二量别。
不应见一如前见色者前言应如未变如何现见是一色等今此亦然既言各有三相应见九相如何见一。
又大等法至应无差别等者问佛诸根尘皆四大造等应无差别乃至一根得一切境等相例亦然答虽根境等皆四大成然各别有名言亲种故有差别又能成四大体非常住不同三德所成诸法更有多缘非如大等故有别也。
大为因慢为果者但举大慢余法相望非无因果问自性望大亦为因果同不说首而说唯言大慢等耶答今言意破由三德所成故无差别自性即三德故不明之亦无过。
若有色味香触名地者问准下文可地有十四德今者何故但说四耶答有二释一云胜宗十八部中计各异故二云此言四者据总言之下列十四兼彰别德故有别也今助释云若具论地德乃有十四今显体性唯四非余余虽地德而非地体今此四种亦德亦体下文具明地德故不相违解地既然余皆仿此若是彼此至名时者此意云由实有一时性故能令名言诠作彼时此时多时少时心缘亦尔若无时体为因即不能诠缘迟速时等故知别有时体也。
若是觉苦至智相名我者亲能和合九德若无我者九德不和合九德不和合不能起智故以和合九德之因名为我也言九德者觉乐苦欲嗔勤勇行法非法也。
九德不和合至名意者问九德不和何能起智智既不起意亦应无答和合九德是我之功意虽起智而不能和合九德名不和合非谓九德相离而能起智名不和合即是不能和合但有起智之能名为意也又有余云此意亦能疏和觉等不同能我有亲和用故云不和非谓九德不和能起智相前解为正。
眼所取一依名色者谓一极微之色名一依也问今言眼所取岂一极微名眼取耶答眼虽不取一微而一微之色即为眼所依功能也今助解者眼唯取色不取声等名为一依非谓一极微色也眼不取故余皆准此。
微性等者谓父母所生子微之上立此量也问今此子微望父母微亦有相显形如何说言最微名微答本父母微圆量所摄就所生中此最微也又约根所得境中此最微故问微短二量俱二微果此二何别答微性对大立名短性形长立称问大长二量俱三微果已上立复有何别答微果虽等自有长而不大亦有大而不长故二别也。
一非一实至因名别性者问此与前数复有何别答前言一实即是一数非一实者理二数等今此即说一实与非一实异故名别性又如一水有多差别名一实与火等别名非一实俱名别性问若尔与异句何别答彼取一实非一实等异此取诠缘之因故不同也。
三是离生至所生之离者谓如树等被斫伐时与空等离时于中复能生一离体故言所生之离复有解云如树被坏初与空离后归磨灭复与空离故言与空等离所生之离也前解为本耳。
地水火三至名液性者问地火如何流注答如镕金时地火二种皆见流注故此液性通于地火之德也现比智行至即智种子者由现比行方能数习数习差别即是念也即能生念故是念因即智种子者即以二智为念种子以生念故现比二智即名为行。
正智喜因者谓正智相应喜是也。
先合后离之因名取业者谓取物时手与物合先物与处离为后此因名取又解物先与彼空等相合由取为因与空等离。
先合后离之因名行者如人足等名有质碍实先与地合后与地离此因名行无实行体岂应然也。
但于实转异实之物者此异即是能异实物也问表实遮德实句立异表德遮实德应立异答德依实有从本立异不依德德不立异故不可例更思。
地等色等至根所取者谓地等诸实物名为实色等诸德总名为德此即是总一一实等一一德等名之为别言互于彼不转者如色是眼境于耳不转耳唯取声于色不转皆别俱分也。
四不会无至于此合等者如彼处人有有性及实德等此处人亦然二处之人不和合时名不会无也。
一多分别至五是一物者问既唯一物何故十句论说皆有别合离德答空与色等有合离故时方既有彼此故亦无违。
常无常门说五是常者问彼宗计意既如二微之果何得言常答意如二微非二微成故不违也。
因门中至香唯地有者谓十句论中有因门也火合为因者由火与地合为因地上所有色味香触皆是无常由多极微之所作故此中言地意取二微果已上言同类为因者此色味等各自同类为因不以他为因故言从前同类为因生故者疏释彼云谓彼色味香触皆从前色味香触为因生也问若尔何故香唯无常色味触三亦是火合为因同类生故答香唯粗地唯所作故余色味触亦极微有故通常无常。
液性润重至若常无常者问唯一极微不可言合二微已上方得有合如何合性亦通常耶答今说极微之上有能合性非要合时方名为合性是因若极微等合即是合果便非合性故不相违。
不会无有常无常等者如觉乐等非地之德与地不相应故此无是常如色香等是地之德与地可相应故此无即名无常。
重具德中水火德故者今准十句论明实具德多少中说重是水火德故水火既是现量得故知所有之德亦是现境如下自说水十四德火十三德也又解重亦通非现量境父母极微亦有重故唯常无常门重性既得通常今此亦应通非现境此解违疏于理可然。
色味至并通二种者谓色味等若依地水等父母极微而立者即非现境依粗地即现量得故通二也。
德句准有能中说者此说谓有能句不是自能生果由实句等得果须故得入常住能生果中今德句中既有十法说通常住得果之时亦是所须故准有能亦入常生果也。
多实有中至现量所得者多实有中九句之内五是现量故得言多谓业大有同异全实德一分举总句说故言多现。
真如虚空为不定过者真如既不离识实非不定恐他不解故此遮之下取常住不生果为因亦即此同据大乘自许真如虚空不离识故以为因非是嫌前因而取后耳。
今言常住即除觉等者问何故此中不简于意许意常住不生果故岂不相符答他宗之意虽许常住而不生果然非是心正是所破故不相符也。
同品亦非定是有性者此偏据以意为喻也今设以意为同喻无质碍因于此不转故又解今言同品非是有性者若取觉等及意为同喻无质碍因于觉等有于意即无虽是同品意有性而非同品定是有性准第八因此乃非过以非心故不入喻中又宗言无常无碍即以简意讫故非同喻。
彼以假实地等俱名地等者假地即彼极微所成粗地有色德故是眼所见实地即坚彼宗不立有假实地佛法谈之故有二也。
又言地等非别坚等者此应为量云实句地等应非别德句坚等以身根所得故如坚等言地等非见不可说色离地等无者此意说不可难他之色应离地无眼所见故如地何以然者大乘自宗地异于色便犯违宗又地非眼所取色即可见眼所见因于地不转为喻不成不可也文言虽总意显别者文虽总言无实地水火风与坚湿等各别有性意显无地与坚各别有性无实水与湿各别有性余皆准知。
业及大有至色等性故者此说三皆色根取然色等性唯大有俱分也。
即实句空至名空耳根者若无空时耳必不闻故以空为耳根领受声时于身便起善恶作用余根准此问耳根即空为体应是常答耳虽即空然是无常亦如二十三谛虽即自性性是常所成大等转变无常此亦应尔又空耳虽常取境之用而是无常此解为正。
且十一德至一一简略者眼根所取无碍色应皆有碍眼根取故如地等色量既然余数等十为量亦尔故一根为十一量余皆准知。
又因虽有他随一等者今难余德等因言非实摄故德句坚等大乘自许即是地等今言非实摄者乃自随一也疏云他者即是外道之他也以宗是外道法故指大乘为他。
有等等一体法者唯和合句耳。
或遮决定相违说八句胜者相违量云我有性离实等三有别自性因云许实德性故如同异性。
非无之因至有性上有者非无之因非彼不许于实等转今言唯彼许者简大乘也。
实等许至外无别等者意言实之与有其义无差别实等非无实等之外更无实有亦非无何须实外别立有乍观之者恐不能悉故此录之。
然此有别而无总量者若总为量即不可以德业为喻疏中三合虽即是总量文外意也三合为量应以和合等句为同喻也唯除有句不得为喻他自许是实等性故。
若破十句有不定失等者若破六句以大有和合皆是一体法非一之因于彼不转故非不定若破十句即有能等四句皆体非一故为不定。
今言七句至异实性故者准异实性因有不定过为如德业异实性故七句有非实性为如实句异实性故七句无非实性耶理但应言异实句故即无此过论中既云若离实等不言异实等故言性者误加之也。
若不尔至犯相符过者若不尔直例而要令九法之上立非实性者即德业二句他先许有有德业性即是非句性故犯相符文中但言句德等例亦应尔。
又性体别故者有句为性实句为体故唯举二。
然彼计无至故但破九者问彼宗自许和合句义非现量得即应破八何得言九答此据设执和合是现量义故得成九无说一句无设执文不同和合不可相例。
虽是缘不至现量所得者谓彼宗虽亦许有缘不离识境心等所得之法如龟毛觉等然彼计非必现量心所得以龟毛等比智生故又有解云以义字牵向下读谓彼宗实等约义而言虽是缘不离识境心等所得然非必现量所得若离识实等必现量得故今破之虽有二解前解为正。
谓如意缘实时藉我及合德等者问彼所许意形如芥子然不是心何故此言如意缘实答彼宗计意虽非是心而是能缘亦如计我虽不是心仍名现量得境意亦应尔今更解云其实彼宗唯许觉等能缘疏主以自义谈之故名意若不尔者意即是实如何彼说意缘于实又无处说意能缘故。
准此知境六皆现量等者能缘之智既约设遮现量者意故说通六准此知境若据设遮六皆现得又云境据本计等者十八部中有本末也。
计时方者此与胜论实句时方同实有体是一常遍但能生义别故此破之。
此吠陀论者此有四种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祭祀祈祷三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陈四曰术谓异能伎数禁咒医方业也五明四论西方显德因弗先之。
然声性至彼无同喻等者彼计声性既不能诠故下破中彼不可用声性以为因同喻与我为不定过也。
一计常声如萨婆多等者彼计一一法缘阙不生皆有一非择灭无为故引为例问大乘亦尔何论有部答大乘非择灭假非实有不同声计萨婆多无为皆实故偏引之。
今破一切小分亦自破者问论云有执一切声皆是常此中计声有全有分唯计内者应非此叙为有此义故疏解云今破一切少分计者亦自然而破也或即全分少分俱兼名为一切或言一切少分一切。
若破所发音声等者此师计声于中有三一音声谓寻伺所发言语音响二能诠声谓音响所发声是三声性谓音响声之体性初唯无常后二是常今破所发音声即第二声也若破第一便犯相符声显三种准此可悉。
实常四大生一切有情等者此虽言生一切有情非不能生无常等法故论言能生诸法也问此师四大生心法耶若能生者心应有碍何得下难无方言如心心所若不能生者何故此云能生一切答有三解一云此师心心所法别有无碍清净四大所造故心心所亦得无碍二云除心法外余根尘等皆四大生言能生一切等者约多分说由心心所非四大生便无质碍下难无方故引为喻三云彼计极微无差别所生之法有碍非碍邪宗妄计不足责也虽有三解末后为本或复解云顺世心法许有碍相于理未详又以佛法至此即破实者彼计极微虽是圆德若拟宜亦有方分此约实破非是设破。
子微今以量至互影显者前文云既同因量者即是量无别义前文破前以是无别为因此难父母以处无别为因意明影显所以然也。
以三微果等因非极微者此中三微而有二义一云即子微名三微父母及子以为三故三微之果名三微果即第七子(孙微)也二云孙微为三微亦第七子以父子孙为次孙第三故三微即果名三微果二解俱得。
多因极微合应非细足成根境者疏既唯难父母极微即许子微已上并成根境依捡十句论子微既非现得即非根境彼论说云二十四德几是现境几非现境色味香触或是现境或非现境云何现境若依附大非一实是名现境云何非现境谓若依附极微及二极微果名非现境准此即以三微果等方为眼境疏中偏约顺世师义亦不违彼文以此论中合二宗故。
又果与因俱有质碍者此且约色果而言若据心果即因碍果非碍。
一应无次行等者二十唯识论曰若无隔别所有青等眼所行境执为一物应无渐次行大地理若下一足至一切故又应俱时于此于彼无至未至一物一时理不应有得未得故又一方处应不得有多象马等有间隙事若处有一亦即有余云何此彼可辩差别又亦应无小水虫等难见细物彼与粗物同一处所量应等故若谓由相此彼差别即成别物不由余义则定应许此差别物展转分折成多极微(已上全文)。
又我等者等二十三谛差别体相者前云二十三谛无差别者约体而说俱自性故所以不破今此约相而说二十三谛名有差别举我等之皆入所破故二别也。
我但破汝至我即为定者意云我宗色等是虚幻法体非真实故不可言定有一异问大乘虽不立大有同异色等诸法既非兔角即体非无色与色同与声等异即是同异此望法体或一或异四许之内必随一中今既破他良无自犯答法体虽有或同或异而非执定诸离言假与名自遮无说有异有同故与余宗全悬别。
等取自所依三大及余眼境者三大者除风言及余眼境者谓数论量等十一德此皆眼境并入宗中。
如共故至故非异者此宜交错配之应言如共故非异即别法体故非一不尔此文难解又解他宗既不许非一非异疏言非者传误文矣应为亦字若作亦字不须交错配之。
双无之言无所表故者但言石女无儿即知石女无女何须更云无女后无女言无所表也今言非一即是表异何须复言非异后非异之言无所表也。
●疏卷第二
境界有对等者问所缘境界此二何等别答所缘谓心心所缘虑于境境能拘碍于心心所为境所拘碍则唯七心界法界一分能缘虑者名所缘有对境界有对者谓根及心心所于彼境界能有功能或缘或照名境界有对宽狭有异故有差别问境界对中心心所法与所缘有对复有何别耶答疏自解言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名有所缘合言执者非谓遍计但心心所有缘虑用得境亲缘名之为执此则所缘有对若境界有对根及识等于所取境但有照了功能即成境界有对不缘余缘自有境界有对非所缘对但是所缘必是境界有对故二别也准俱舍论更有水陆相对昼夜相对各有四句行相易知思之准作。
经部极微十处摄者问此师极微唯意识得何不同于大乘法处所摄答大乘极微唯意假想故法处摄经部用此成假故十处摄亦如大乘十八界种唯第八境应法处摄然随所生之现十八界摄彼亦应尔正理论中至别有色者此即正理师许法处有实色经部诤之准此疏云萨婆多极微以细从粗随色处者即古萨婆多计也若尔何故此处不叙新师极微答彼与大乘虽假实异然摄处同故略不说又萨婆多诤法处有实色应有余色谓无表等何必诤彼极微若正理师法处亦不许有实色即与经部同何须有诤应捡方悉。
欲难不极成取成有对者谓萨婆多极微所成有对粗色识外有实言不极成经部许假非不极成故此不破。
能成极微至随一不成者问此因既犯随一何假要以极微非实为因但立量云汝外有对实色定非实有许有对故如瓶盆等此立量岂不成耶何须更立不极成因答理虽实尔若作此量但破有部粗色不成经萨两宗能成极微犹许是实意欲兼破粗细故且举不极成因论之意也。
五根五境至无不定过者问此量既破经萨两宗若摄根境入于宗内此对经部便有一分相符何成能破答若对经部但依论文若对萨婆多宗摄根境又解若对萨婆多摄入宗中若对经部摄入喻中各别为量随应对二故不相违问若对萨婆多摄根境者此则兼破所成粗色云何说此唯破能成答此文本意但破能成为有过生故须兼破问大乘根境既实入宗有自违宗过入喻有所立不成何名正量答随入喻宗须加许执即无过失问萨婆多粗色实瓶既粗色喻应所立不成答彼宗粗色非皆是实根等虽实瓶衣垣堰是假如俱舍说。
无为不相应至无不定者意明此等皆名非色设唯心等以为同喻亦无不定恐他不解故此遮之复有解云他许不相应中和合体实可集成衣故是不定者理定不然萨婆多师不立和合经部许假如何集成衣等故知但是虚说又若他许成瓶衣等今入喻中即一分同喻阙无所立便为自害。
二十唯识至不应成一者彼论云以一极微六方分异多分为体云何成一。
二十颂云至应成六分者此难萨婆多且阿拏色七极微成中一极微与六方极微合若尔即极微有六方分何得无方此属前文极微有中表一应成六方难又云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者若中间极微与六方极微同一处聚无差别者即阿拏色应如极微乃至粗色应知亦尔即属此文微聚不异难也应如极微者一极微处若有六极微应诸聚色如极微量展转相望不过量故即应聚色亦不可见。
俱舍云至皆应有分者此即经部难萨婆多文若中间极微与四方上下极微相触著者即是极微许有方分若萨婆多云我宗极微和合之时但相资集各各相去一邻虚地乃至以杵撞钟亦不相触者即便难云既许相资即与六方极微冥合而住亦有方分故言触与不触皆应有分。
二十颂云无应影障无者意云若极微方分无即粗色应影障无。
二十颂云聚不异无二者谓若聚色不异极微者应无影障二种故彼论云若聚色不异极微影障应成不属聚色也。
实于本识至作五尘相者问尘既有五何故本识唯言色耶答五望本识皆名色尘俱色蕴故以能变识唯一种故或唯举色影余四也。
观所缘至识上色功能等谓第八识上种子有功能能生缘色之识名色功能即以此种为五根也如下第四卷自当解。
萨婆多师别有四大生等五因者五因谓生依立持养也问为此五因即是造根尘之因缘为与四大为造根尘之因缘答谓能造四大与所造根尘为其五因非离四大之外别有五因。
成实论师至是无常法者此即经部之一师也四尘造大虽习先宗然许无常非同本计此说灭坏非转变故。
说假部通假实者问何故此师蕴门是实处界门假答此意说在处界门依缘积集要藉多法故是假有若在蕴门多义积集蕴中虽有多法一一极微皆有无常苦空等义又所积集不要多法故是实也。
二解云根即种子至于中三说等者准下或取见分种子或取相分种子或通取见相分种故云三说然难陀师只言五根即种子此说六根同文故来非实尔也。
有以过去五识相分为五尘者此陈那师义以前念五识相分为后念质故言过去。
触中所造假者谓涩滑等触是也。
对法第一云至及此种子者彼论云眼曾见色者谓能持过去识受用义以显界性现见色者谓能持现在识能受用义以显界性及此种子者谓眼种子或唯积集为引当来眼根故或已成熟谓为生现在眼根故此二种名眼界者眼生因故也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尔此意云曾见者过去现行根现见者现在现行根及此种子者此二世根之种子或唯积集引当来眼根者即现在种子或已成熟谓为生现在眼根者即过去种子余文可知。
体实有至故不说者此释所缘论等说功能为根者功能生识之义大小共许故彼论但举功能以显根体以其根体有部实经部假护法等有难陀等无彼此竞故但举功能不说根体有云此释不说种子为根所以谓种子体护法实安慧假大乘并有小乘多无彼此乖竞故不说种子以为根也如前解正。
唯种子者陈那等义者然准下第四卷即是难陀师义今说陈那且据观所缘论解。
下破所缘缘至复归正义者下论云由此定知自识所变似色等相为所缘缘见托彼生带彼相故者是第三归正义也论云然识变时下乃是破有对色中大文第三申正义疏主以两节俱是第三申正义故合为文于中复科第一显识变所缘缘义者即是此破所缘缘中第三归正义文也恐复不悉故此辩之总非十八部者有云除上座大众二部是根本部故略不说或云除一说部及说出世部何以然者一说部计诸法但有假言说说出世云世间法无皆实体所缘缘者不要实体故此二部无所缘缘义者即并不然疏自说云大众一说部等今非一分即在破中何以除之今应解言疏主意随古人唯说有十八部也。
故宗轮云至能了自性者谓大众等心得自缘引此为证此等师意凡圣之心俱得自缘以出世部等说有漏心境体非真实故此偏言圣者举预流者初入圣故此说心自缘者说同念自缘若缘余人及隔念者大乘亦许。
又与能生识至为不定过者设若正量部师立量云我识外色定是五识中随一亲所缘缘因云以能生识故同喻犹如声等者即以因缘增上缘等与彼作不定过如疏可解。
若不遮心外至余识托之而变等者此意云今遮小乘识外法为亲所缘缘若遮疏者即大乘自许第八为质余识托之便成自破耳。
今以为喻者意取小分者宗法既言设所缘非缘第二月上无设所缘但有非缘一分宗法故言少分。
以五识是至无所立失者若所立量即以和合于五识是有法设所缘非缘为法依此为宗即同喻无有无所立失若以和合为有法以于五识设所缘非缘为法者即同喻上无所立法何以然者以第二月唯意识得宗法既言五识故同喻上无所立也。
又以义减文至须除五字者问此正破经部和合之色是五识缘今除五字便难和合色非第六缘既超本宗何成善破答本意正难和合假色不得成缘设对意识量成非缘之义亦立又今且以巧慧消释论文故设除五无违理失。
便无本质亦非法性者谓五识缘境必杖本质现量证境得法自性空华无质故非五缘。
唯取五识一向缘实者下有二解五识缘实既是正义今依此释即无不定。
然触处中至四大分位者以地大增名涩水大增名滑身根得时但得四大故与长等不同。
若说五识至此是识内者设许五识缘长等者亲所缘缘不离于心故言识内不同他宗亲取识外和合假色也如缘命根等引例可知。
色等虽有至是现量境者谓如五识所缘五境一一境上皆有多相即色相极微相苦相无常长短染净等相于中色相微相可是五识现境余非五识故言一分。
和集如坚等者坚即地也意云如地水等虽是极微相但能为缘生眼等识而眼识上无坚等相故以为喻问今此坚等即所和集身识所缘正是所破合入宗中何以为喻答此地水等唯身识所得若破身识境即入宗中今且破余四识境坚等之上有能所立故且用为同喻问若破触境以对身识将何为喻答即以身根为喻然所缘论不能具举诸根为喻但言坚等坚等即是诸根性故意举通喻故言坚等是彼论意。
四识行相互通者行谓行相意云非是缘粗行相之识能缘细行相境。
问眼缘心上至极微亦尔者难意云若缘相分更不变相遂同正量直取前境亦如萨婆多不变极微相缘和合色即是极微也。
顿现一相等者疏引瑜伽第三者彼论云复次色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乃至分别假立以为极微故知随细中大顿变非如小乘积小成也。
前如忿等后如悔等者忿即是嗔痴增名悔悔非是痴别有体故。
非如青等相待仍实者问长等青等相待既无差假实云何别答长等相待无短之时长必无青等相形无黄之时青亦有问青既不由黄何得言相待答此但名言相待非体相待不同长等名体俱相待故二别也。
然依他故可说为实者假想折之变微相故是依他瑜伽论第五十四由五缘故佛说极微者彼论(取意)云一由分别故由分别觉慧分折诸色至极边际建立极微二由差别故此有十五种谓根境各五极微四大为四法处实色为一此等皆从粗色折至极微三由独立故谓事极微建立自相故四由助伴故者谓一地等极微处所有余极微同聚一处不相舍离故名助伴五由无分别故者谓非彼极微更有余分非聚性故。
此言瑜伽至与理相应者言法相应称者此总释瑜伽名谓瑜伽者即法相应之总称也今分折粗色为极微即是第三理相应也有人解云此言瑜伽境相应者非也若境相应不违一切法之自性今折一分而为极微岂不违于法自性耶今言理相应者谓假析微即世俗安立谛也故知但取与理相应拆相之心不违俗谛理故。
以极微体至而体有方者更无分别故体即分仍有四方上下故言有方。
非内天眼境者问天眼既无障外色何故极微非境答虽见障外不析极微余三可析故是法境。
前已破表色至破无表者今此表色即是色处一分前已破有对色处无讫今更别破表色令无故言更破无表也。
或应极微有别长形者此更设遮圆极微上有别长形。
正量部彼计至俱舍论第十三者彼成业论云有说身表行动为性何名行动谓转至余方俱舍论云有余部说动名身表以身动时由业动故此上叙正量部计也下论自破云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故不可言动名身表也。
有法之中须言有为者若不言有为他亦自许无为灭不待因故犯相符。
彼住等虽待因至无不定失者此文难解住等虽非是灭既不更生即宗异喻因于彼转何非不定今以义准此文双断前后二量俱无不定也前依论作量云灭应非灭既住非灭设待因即正同喻故此云然非是灭者即断前量不得以住为不定也。
又不极成故非同喻者此断菩萨地中比量亦无不定大乘不许住相待因非因同喻故不可以住等为不定也问准下十因中观待等因皆言于生住成得果中既尔大乘之住既是待因何得言不极成耶答如大地等依风轮住但以风等为增上缘而非亲因不同生灭他许待因复缘也以十因等非皆亲故不相违也。
破日出论者西域记云童受论师者咀叉始罗国人也日诵三万二千言兼书三万二千字其所制论凡数十部即经部末计也当此之时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北有童受号为四日照世准此具言童受制数十部论有四论师疏云童首造九百论复云五大论师未知何据耳。
一为随顺小乘等说者萨婆多等色声体通善恶也二为表内心至简余香等扶根诸尘等一则不能表内心二则不随心善恶非等起故所以简之亦论然为因等者第六心也令识所变者第八识也表心者亦第六也。
此能表了所欲说义者前言表于心亦能表彼身所作事此言表所欲说义亦得表于心互相显也。
量云语中云至如佛一念语者大乘佛一念谓假表业萨婆多是实故今难之若尔他应难云汝大乘佛一念声有假表业除佛一念语声应有假表彼既不尔此云何然答不然诸佛得自在一念成表业余人不自在一念非假表若尔他亦然诸佛得自在一念实表业余人不自在一念非实表此例恒齐何能破我由此应云以我非实表业今但破汝不可翻例因明之法遮他为论许是事故离识和合是假大乘识变故以识变简经部故萨婆多声识外是实故似声言简问前明身表具有诸师可须总简语表既唯有部何依兼简余宗答但与大乘计别即须简之何论有无。
身勇身精进者大众等计别有实无表色在内身中能令身有勤勇进发故此无表名身勇等问何故心勇等非无表摄答心所法中以有勤及行等即是己立讫又彼不能勤勇于色故不立为无表色也。
曲现无依诸福业事等者如施主远处不见受施人不见所施物名现无依至受用物时即增长由缘具故言施主远处等者释现无依福之义也。
阇梨作白至或无心故者问方得受戒云何即得无心定耶答如那含沙弥先得灭定正羯磨时由先习力一念心便入灭定期心缘具亦发无表。
若新旧合用至增上说者此文双举体用两增下自断云用增为胜。
又简远近及与刹那者远即审虑近即决定从第三思熏种已后更有余思名刹那思由熏种已相续现故名为刹那非是种用增时名刹那也复有解云初心有远近加行名为远近审决二思名为刹那与第三思极相邻近故前为本。
显扬论说至不现行法等者身语恶色名不现行彼唯依此建立色性今此论云发身语者即依现行建立色性次疏曾显扬文有其二意一彼说决定得色名因二定道合说言决定得色名因者诸律仪等无有不止恶身语者故名决定善身语等或时不发不名决定显扬约决定故言依不现行之色性也言定道合说者以定道戒不发身语唯能止恶故彼唯言不现行法问定道二思岂不能发善身语耶答八地已上菩萨能发七地已前或不能发故又菩萨能发二乘定必不尔。
定道不发业者约二乘说亦不相违。
止身语恶现行思上立定道戒问无漏道起必与定俱此现行思为一为二设尔何失若言唯一定道各有无表如何一思立二无表若有二者如何一识有二思并答此但一思何二并若尔如何定道两无表何依一现思答定道若不同时思体可言非一道起必依于定何假立二现思定道二力俱可防非虽是一个现思望二立于无表若有漏定须无此事可唯定戒无圣道故。
岂一现思亦表无表者此却徴也下有三解初二不正后一正义第一解云彼非是表但名无表者以彼现思不表他故但无表二云虽发身语而非表无表者谈其思体不能示他故非表能自知故非无表第三又望不同通表无表者能发身语表他故名表止身语恶又不表他故名无表问初之二解云何不正答此意释前正语业命现思为体初之二解并言非表何名正语故疏复云不尔八地已上应无表业故后正。
大乘一支二支等者如大乘中唯受一不杀戒等亦发无表不要具受五戒萨婆多亦等经部不然要须具受方发无表。
然今应说二无表者即定散也言何大所造者瑜伽六十六中问世尊说有无见无对色当言何等大种所造答若彼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诸法影像生起当言欲界大种所造若定心思惟色界有色诸法影像生起当言色界大种所造此言无见无对色者即定道等无表色也。
又不恒续故者此释发身语思不名无表所以。
以色例表假实相徴者例云身语名为色即许实法收身语得表名应非假法摄此等相例思之可悉。
不相应简非色心等者意云相应者相似义不与色心碍虑相似名不相应问若尔无为等应名不相应答言行简也(行)是迁流义无为常住故非相应行也。
其无为等至不定失者言无为即色心实性无分别智之现量得即是如色心等现量可得不是非如故无不定。
非异色心至作用可得者问既以定非实有为宗色心心所既是实有即是异喻因云非异色心作用可得于异品转此因应有不定答有云色心等体既不异色心即是正因非是异喻故无不定者理必不然若以色心等体即是正因论但应言非量异色心心所何须后言作用可得既尔即有因法自相相违过量云得非得等定应实有非异色心及心所故如色心等因中既无此过故知意取不异色心等有别得等作用为因下可恶立异法而为因也今为解者宗中应言得非得等非异色心有实体性准下论云且彼如何知得非得异色心等有实体用故此立宗应言非异色等由此色心不入异喻故无不定此难既非异色等有作用故非异色等有实体无为之法疏既自简非一向异不可为过。
瑜伽思慧地有四种无者于思慧地第十六有五无一未生无谓未来诸行二者已灭无谓过去诸行三互相无谓诸余法由所余相若违离性若非有性或所余法与诸余法不和合性四胜义无谓由世俗言说自性假设言论所安立性五毕竟无谓石女儿等准此即有五无疏言四者误也或可更有别文宜应思捡。
此中余言显色心等所不摄者因中言余即得等之余谓色心也他许得等是实故言余实喻中言余亦得等之余别瓶盆自宗得等体是假故故言余假因不言许随一不成者意言许者两宗共许实法即色心是若不言许但言实法所不摄故即有他随一不成他许得等体是实故。
杂心说至无处摄故者退谓退失义也若杂心名异生性者即不摄退及不成就故言狭也若言非得即异生性并退不成俱摄尽也。
又言异者显别异义非不离义者他宗得等俱异于色等非离色等今若难彼但可言得等不异色心非可言不离也若言汝得等应不离色心者即犯相符极成故非以不离义破他也。
十无学法者有云正解脱者谓胜解数是支故非无为者比理不然此明无学法岂可无学无得涅槃耶又彼二无学法不入圣道支故言支者成虚说第十正智者可取正体智尽无生智等也。
即成就他身非情者问何故彼宗于他身非情不立得耶答彼计若于他身立实得者即有多难趣杂乱之失如人中得亦得鬼畜者人应非人趣亦成鬼畜故若于非情立得者即情与非情二俱成就应无差别。
易界地等已舍之法应永不生等者问未得之法可有更得之义难令不生此即无妨已失之法如入见道地狱等身毕竟不生今难此等亦令不生便有相符之失如何难他答论文略也应言未得及已失可更生之法应永不生为宗便无妨也。
彼皆许有俱生得者彼宗三世法有三种得过去有法后得现在有法俱得未来有法前得他许前后二得不能为生起因故今但言若俱生得为因起也。
前何须故后即无故者前不离有情法何论立得诸可成者不离有情故后离有情法汝自许无得故又离有情无法可得故俱无用。
准下第二至为二说者下第八变他根中一师(安慧)变他根一师(护法)但变自根于己非为用故今言有受用者名成就己身即初师义也。
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者此有二师一云俱约种子望现行说谓此种子能生现行名生缘持彼生现功能名摄受种子被润有势力故名增盛之因第二解云生缘者种子成就显生现行之缘故摄受者现行成就摄受漏无漏果故增盛之因者自在成就由种为因生胜法故此之三种俱说为得准下解得即说三种成就后解为胜若据通论前解为善应捡瑜伽方为定量。
彼依有体及至名成不成就者对法既约离欲不离欲说意说种子体在及有能生用俱名成种子体无及害能生用俱名不成瑜伽但言未伏故但明成(不明不成)准彼(对法)文意伏现行者设种体在可名不成何以然者唯言伏者定不断种若言离欲通断种义。
生得善中文亦略者对法略而不说任运一分威仪工巧无记为种子成就其生得善唯说成就不言不成故亦略也。
以在他界至生得善故者此说生得善亦通不成就如在欲界不起上界生得善故亦名不成就彼对法唯说生得名成就不言不成就者即同瑜伽说未为邪见损伏但名成就不说不成也故云与瑜伽同。
此种成就至如瑜伽说者彼论既云于引发缘势力自在假立为得引发缘者即是种子故知彼文但取种子为种子成就不取现行也。
有体有用至名成不成者此文通也意说有体用名成无体用名不成有体无用体成用不成也。
不说现行名种子成就者由对法论云未离欲染此诸烦恼随烦恼名为成就恐成者亦取现行为种子成就故此会之彼论染法及生得善约体约用名成不成者亦不现行名种子成就也。
此依我见离欲断说者谓有一师不还果不断俱生我见种一师许断断者正义故今取之。
若邪见伏至名不成者如在欲界被邪见伏当界生得善不成设不被伏他上界等不生之地亦名不成必不能起他界生得善故不同染及加行善等。
无记生得善至互相准者无记生得善准瑜伽文虽言未被损伏皆名成就今约被损亦名不成彼文虽不说体然准对法亦可说之故言影互相准。
二属能得至通有无漏者彼宗有漏六行伏惑亦得择灭故此择灭属有漏道无漏准知。
如毕竟得至邪理不生者如入见道已三涂黄门等毕竟不生佛身邪理亦是毕竟不生此非择灭但属所依问此等皆由道力而灭何不属道答圣道本欲断惑断惑之时此等任运不生非道正断故不属道又非有为不属所得。
三属种子至有种子在者问六行伏惑亦暂不生有种子在何不属种而属道耶答道有胜力故但属道余缘阙法无道可属故属种子也。
所成就有三所不成就亦尔者问得之所属如前已明非得既无所不成法未知非得尔属于何答如诸异生不成就圣法即是自在不成就亦是现行不成种用不成现体不成此之非得既属能障惑种准知圣不成就烦恼即种子不成就此之非得合属能断之圣道种也自余非得准例应思。
不唯约能障上立者有圣可障者方名能障若依能障立无性非异生彼无圣道可障故。
二乘断一分至俱句摄故者此约回心者诸已得生空智名圣性未断分别所知障名凡性故名俱句问如前论说一异体同俱不成故如何凡圣返而许同依一身答前说一异同依一体以相违故俱不得成凡圣二性所依种异故不违也。
无不生心要缘有故者若无实同分应不生心如何得缘天趣人趣。
唯俱舍正理师立法同分者彼师唯依内五蕴等法立法同分外色等法即不立之。
若等流色外非不有者异熟之类名等流色意难云若业果同分可唯内有等流同分何不通外。
又趣是趣向等者古萨婆多不立法同分故以趣向难之正理师有法同分故前以业果等难故知今此唯难六足论师。
更有余难准生为之者设彼更救云内法具诸蕴趣类同故立同分外法唯色蕴无多同类无同分者应更难云内法多蕴许有生等外法唯色应无生等若言因缘法故有外法生等亦应色类同故外法有同分。
若以造故名为色等者此解失宗之意正彼救词汝既以能同名同分理应救云以造故名为色四大无能造四大非名色同故名同分同分无能同同分无同分汝不得作此救故知不以造故名为色四大是色无能造但以相似名同分同分相似有同分。
设欲翻其胜论者胜论即胜论师有同句汝今设若彼同句而为同分尚自难知以汝自许有同分故或胜论者即殊胜言论设欲翻我难词成汝胜辨尚自难知如前理故然准俱舍经部师亦以胜论师同句难故前解应正。
不同小乘至今则不然若言因义体即实若相似义即是假立彼实此假故云今则不然。
经部师等至便非彼趣者谓经部命根是假故萨婆多破云汝无实命根以何持身若云以识持者入无心时将何法持若言即以色持入无色界地不同分心及无漏心时便非彼趣有情不同分者谓起异地心等起无漏心非界所摄故无命根便非彼趣又云无假命所依等故者既无色心汝假命根无所依处色心非一故言等也我实命根便无此失。
有情数为比量如下者无心定应识不离身有情摄故如余有情如下第四。
若言以暖识间断故者问本难命根不持何故以暖识救答前难无心定中无命根故救云灭定等暖识间断不能持身故须实命。
又对经部师眼等不能持者谓经部救我灭定等虽无实命以眼等能持身种故为难也。
四正断约已生未生善恶等者谓依已生善法说防护断令善不失名防护恶法不起名断依未生善法说修习断令善法起名修习无恶故名断依已生恶法说律仪断有轨则故名律仪诫恶不起名断依未生恶法说断断恶未起已得断名更令不起复名为断断问此由慧如何是精进耶答理实是慧精进强故从强立名邻近释也又断恶虽由前慧增善必假精进以恶从善但名精进又精进遍善慧不定有从遍立名亦无违妨。
二十二根中命根无所属者有云十二处中无所属也问若命根若就实种种随现行应属意处若论假名即法处摄何言无属答虽法处摄此既假法于实处中无所属故种虽意摄十二处中无种处故又解云无属者此不相应色心二中无定属故若尔既言无属何知命根依种子耶答瑜伽论说以种子功能为命根故等者此并不然瑜伽意说二十二根中假法属实根如男女属身根三无漏属九根故命根是假无所属也故知但约二十二根中无所属不据三科以相摄也。
又是现行识所持故等者六处即是现行假根即是种子种子是现识所持从所持种说能持现识住时业用名为命根现识复是命根种之所持体非命根也即解如前。
然功能至及心差别者六处种同故功能体一相见不同故色心差别。
取五根种即应有死者问设现行断根种犹在何名为死答根种既无生现功能无持身之用故应死也无色既唯至应唯有色者无色唯心更无别法无心应唯色如何更有别法能碍于心。
我义心法通能厌等者此下初对更互难后对相顺难可知。
萨婆多至和合色假者问前言有部粗细俱实何故今说和合假耶答彼宗自许瓶盆堤塘等是和合假唯意识得法处所收如五根境虽是和合体即是实故今言假不违彼宗。
然俱舍云至有别法为碍者有部亦以如堰江河喻无心定彼意如堰江河然所碍别心与二定所缘亦殊本不论其假实。
非久串习者若如八地已上久串习者随何界粗细心种即为定体如第七卷疏有二释。
二定加行门别对法第二显扬第一等者对法第二云无想定出离想作意为先灭定超过有顶止息想作意为先显扬第一云无想定者观想如病如痈如箭由此无想即起出离想作意为先灭尽定者或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或入无想定前加行先观真如为加行方入灭定若超自在者随何地心后观真如为加行入若次第者即有顶地心观真如为加行入。
微微心种至故前解为胜者后解取前明了心招彼总报者此心非极殊胜又未即转为定何容招彼总果前解唯取末后微心招彼总别此心即转为定故前解胜。
今解至得异熟名者此解彼地六识中善染心灭依此种子或本或新之上建立无想假异熟也若尔此种既是善染如何说言依异熟立答此种实非异熟依真异熟摄用归体亦名异熟依此异熟建立无想亦如许此无心唯依本识无别而说依本识上立此无心也虽作此解理亦难许更有别释广如余抄也恒行心心灭者以善染等数数现起名曰恒行非谓第七。
又解至立此异熟者此解唯依本有种立以生得劣不能熏故由无想定厌心力故令此种子有五百劫等想受不行之力依此分位假立无想此种依真异熟展转言之名无想异熟耳。
无想异熟通持业依士者约生彼天无心之位立假异熟无想即异熟也若因位定名无想果从因称无想定之异熟也。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一
卍续藏第 49 册 No. 0814 成唯识论义蕴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二(本)
密州开元寺道邑 撰
非如童女相表法是善不善者此有二解一云西方俗法如欲出行先逢童女表有庆事若逢牛等表事不吉二云如有童女发黑面白唇赤膝小胫细表所生子端正智慧若见童女发黄面青唇黑膝大胫粗表子丑恶故今所表非表善恶不同于彼虽有二解今将后正疏云非如童女相表善不善不说牛等表不善也故前解非或逢童女见白黑等相表事善恶不说牛等前解亦好。
住于彼法摄受安立等者住于法体摄受令住安立令住与现在法不乐相离不能迁法故不说为相。
如示黑耳与吉祥俱者涅槃经云迦叶如有女人入于他舍是女端正以相好璎珞庄严其身主人问言汝字何等女言我是功德天主人问言汝所至处为何所作女言我所至处能与金银乃至奴婢仆使主人闻已欢喜供养复于门外见一女人其形丑陋衣裳弊坏多诸垢腻主人问言汝字何等女言我字黑闇复问何故名黑闇答言我所行家能令其家一切衰耗主人闻已持刀语言汝若不去当断汝命女言汝甚愚痴汝家中者即是我姊我常与姊进止共俱汝若驱我亦当驱彼主人还家问功德女天女答云彼是我妹行住共俱我常作好彼常作恶我作利益彼作衰损若爱我常作好爱彼常作恶我作利益彼衰损若爱我者亦爱彼主人即言若实尔者我皆不用乃至是时二女至一贫处主人语言汝二人常住我处乃至菩萨以有老病死故不愿生天是以俱弃曾无爱心凡夫恶人不知老病贪爱生死(已上)此中黑耳吉祥即彼二女然喻生天之业必众苦随逐此况住异合说取譬虽别爱增则同故引之也。
四嗢陀南者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又无常相至说二所以者前一相中说诸行无常者即是此中说二所以瑜伽等意令观生灭起厌离故似同俱舍至说然世不同者以萨婆多生在未来灭现在故问此中既言由未来世本无而生即是生在未来与萨婆多复有何别答瑜伽意说三相由三世所显不说生相属于未来由未来世显生相故。
然遮生等至决定相违者此因决定能成相违宗法名决定相违非六不定中相违决定。
无为无生至此义应思者此云应思谓他更有例云我亦如是有为变异差别故别立实相无为非分位殊故不别立相此亦不尔汝立有为之相但表法体是有为不为显差别应无为之上别立相显法体是无为我宗生等但表法流转不住故立彼相无为不流转故不为例问有为迁流即立流转相无为不迁流应立不迁相答不然有流转位别立假相无为位不别何论更立相虽作此解然准法华论云生等三相即有无为皆立假相若准此文萨婆多师前例不成问无为假相何法摄耶答有为相流转不相应中摄无为常住不可流法收又亦不相应收举大例言但二十四论实有多又唯心上假立我无多差别法同分收无为假相无多差别亦可法同分摄问有为生灭无为翻立不生不灭相有为既住无为翻立不住相耶答不然住不迁流无翻立。
汝之实法至此义应思者他又例云种子体虚疏更待虚缘方起我亦作用虽是实更待实缘方生解云理亦不尔我种虚疏缘非恒有故要缘合方生汝体用实因缘恒有何不顿生诸法此即应思之意也。
因有亲疏缘法亦尔者彼宗六因中同类异熟等亲能作因疏四缘中因缘亲余缘疏也或如种子水土俱是缘法有亲疏也。
正理师至亦不然者今救彼计未来之世有生果功能过去一念落流之法有与果功能谓过去与现处中故现在住相但有取果作用而非功能。
唯住相取果至便非现在者正理论云住异灭三皆能取果而作用各别于所相法住即安住令取胜果异即衰损令取劣果灭即坏灭令入过去准此三相皆能取果而今疏难异灭不能取果者意说既不能令果安住无胜作用即是功能若是功能便非现在婆娑至复如何通者言三法谓苦法智忍光明生相苦法智忍谓入见道时光明者谓如日光现等生相者如种变异有生现之相苦法智忍唯于内法立光明唯于外法立生相通于内外也此之三法皆名作用且如苦法忍有二作用初能损异生姓后能断见苦十种随眠问如何一念苦法智忍有二作用耶答如一灯焰既能照明亦烧焦炷此既许然彼亦应尔此即婆娑意也余二作用其理亦然汝正理师未来唯有功能而无作用者便违本宗如何通也。
俱舍说即前异不成异前非一法者萨婆多计住异灭三法于一现在法上俱时作用经部难言汝若许异所异法即前住所住法(有法)应不是住(法)即异法故(因)如异(喻)异应非异即住法故如住若异所异法异前住所住法即住与异非在一法如何三法俱时作用耶。
然一斯生十时分者一羯逻蓝二頞部昙三闭尸四建南五钵罗奢佉此在胎五位六婴儿七童子八少年九盛壮十衰老此出胎五位。
一期生自望为相者谓此论云即相续转变名异不望前后也前刹那异相论自说云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故二别也。
若。名句文至非实能诠者问大乘名等许依香味色皆是能诠异声之因于彼亦转因有不定之过喻有所立不成何为正量答大乘假诠宗因言实即已简之故无彼过。
若不言法处至有所立不成者彼宗自许长短等二十一色异所依色别有实体仍色处收故若不言法处所摄便有所立不成。
不可难言戒体但依思等者外人难云依声立名等声名别处收戒体依于思思戒应别摄答名依多法故别处收戒但依思故同处摄俱法处摄故言现同处故问命根与第八种子俱是意缘又不依多法何别同处摄耶答第八种子若以根境相对亦法处(同处)摄说种随现意处(异处)所收种与命根别处摄者而显扬等亦云六处住时决定假立命根既言六处即依多法说别处理无伤。
量云汝内屈曲声至如弦管者此意与前外量为有法差别相违过谓前外量有法所言语声屈曲者即生实名不生实名等为差别小宗许内屈曲声能生实名等今欲违此意许故云内屈曲声不能生实名等也。
今大乘因俱故者谓弦与手合情非情俱因此二合发一声名因俱声若萨婆多弦与手合各有一声相似非体是一。
离质化等者离声之外别处起化名离质化如林说法等亦如妙音菩萨先现莲华其身在此而于十方国土现种种形皆离质也即质化者即于此身而起变化如现在可爱语及身上下出于水火亦如变身为鱼米等是也于中佛化即离皆善除佛已外即质可通善离质唯无记问弦管声等何性摄耶答由思所发能表善等可通三性同假语业此据大乘义疏中随小乘故云如汝化人身语二业非善恶性。
言天爱者此有三释一爱属愚人是天之爱依主释也二天爱不是愚人谓愚人为天爱者全取他名有财释也三以愚人为天天即所爱持业释也。
答曰此有密意者谓自相共相与自性差别行相名异宽狭不同自相者唯现量证言诠不及共相者假智分别贯通余法自性者一切法各各别有自体差别者法体之上差别之义其中自相共相行相各定不得互通若自性差别理即不定自共中皆有自性差别今言名诠自性者但得共相之中自性不得自相中之自性故与下文一一不相违此是密意也然共相中复有二种一共相理谓苦空等诸法共有故二共相事谓水火等遍合一切诸水火故此云名诠自性者但诠共相中之法体也。
故今应解至其义可然者虽说名言诠得共相之自性亦非实得共相中之法体性也遮得自相言得共相遮得差别言得自性约此义故且说名言诠得共相之自性也问遮得自性名得共相亦应遮得共相言得自相答自相唯内证不可说言诠共相义宽通假说名言得。
又唯五根五尘心心所法得者五根五尘第八心心所得五尘亦是五识并同时第六识得此意说唯心心所得法自相岂名言等诠得法之自性耶。
然不得至名得自性者如言火唯通一切火名为共相不得此木草等之差别义故言火时名得共相之自性非谓言诠称共相之自体名得自性也。
虽二自性至体有异者虽声名二自性互不相离由对理对机意约此不同故说二无碍解境有差别非是声名二体有异。
或以光明妙香至取触思数者问如何依光明等立名等耶答光明等色多类不同分位亦别谓依此一类光明分位能诠法之自性便立为名依彼一类光明分位能诠法之差别便立为句依香味等为例亦然问光明是假色如何依假更立假耶答如依长短便立生等彼极成此亦何妨若以长等兼实色故可立假者光明兼实为例亦成故无违也问光明香等有质碍法可何见故约分位差别假立名等于理可然触思既是心所无形质法如何依此假立名等答如他心智即其事也如佛欲为众生说法即现多类触思此为自性彼为差别即生名等众生知已遂解文义问上可知下下不知上岂余凡圣能知佛耶答佛力加被知亦无妨又如来实心下位不知既是他心许知无失如猿猴等知佛心也。
由依多法立至长等不同者前以长等例于名等亦非别摄故今此结诸余佛土依多立名不同长等故别处摄戒依所发身语亦是多法命根近持六处此等皆依多法亦别处收不同长等彼唯依色故同处摄。
有义至法处所摄者此解无表但依一思故非别摄与长等同问二解何胜答后说为胜前解难知无表但从所防所发而得色名不依身语如何说依多法立耶若尔六处既是命根所持所依种子亦非多法命根应随第八种等意处所收答如前已解无劳再述。
有执随眠是不相应等者问大众部随眠为是种不答俱舍十九牒彼计云若执烦恼别有随眠心不相应名烦恼种此中复说名贪等故如现贪等若不对种何名现贪故知此师随眠是种现行贪等与心相应故此随眠名不相应问何故立此为不相应答无心之位及善心时现行贪等皆已灭故若无此者应非异生彼惑起时无因生故问此师随眠有几答现贪等十种亦如之余色心等不立种子故与经部等别问此师随眠既是种子以何法持答如得非得无别法持但依总聚之身断之成圣也。
正理和合及实无表等者此和合性古师不立正理师立别有体性故今例破成实无表非色心摄是不相应故同前破。
五识身至不别分别者今言如色心者即五识及他心之境色谓五尘即五识境心谓心心所即他心之境此且约总聚而言不别言色是眼境声是耳境等也。
下结句文许通于上者有中结云故不可执无为定有此二句论不唯结此通结前文。
心显色心其理可解者如心显心色易故不说三无为中择灭唯心显余二通二显。
不。尔诸法应互相遍者此中量云汝彼处色应此色处有即此处虚空合故如此处色或言彼色应即是此色与此处虚空合故如此处色。
遍非容受者准论合二为宗应云虚空非遍容受许有多故如色等若别为宗法非遍可尔难非容受即器世界大海瓶等皆能容受既许有多便为不定若入同喻所立不成故知后解不可。
非。异心等有自宗无为虽与心异然非异心之外更别有也。
有漏一识者谓地前凡夫唯第六识缘虚空等言因无漏二识者谓第六七言果无漏三智者除成事智不缘理故或说八者识变独影缘如亦通前五。
此说二性无为者识变是依他起法性是圆成实也三灭中立无常灭者毗婆阇婆提即分别论者有云此师立生异灭三相是无为法问生异二相云何名灭答此三皆有迁法之能故皆名灭或有云言三灭者谓择灭非择灭无常灭即以生等三相中灭相名无常灭也此即无为由此故能令有为法灭若以有为为相云何复能令有为灭依婆沙论有此三灭准疏既云三灭中立无常灭后解为正前解无文。
约诠约理所望别者约三性故真开三约理无差故为一。
或依障断至不动想受者问择灭可言断障不动想受何名断耶答此二无为障通永暂设不断种亦断现故。
即依假体皆可说假等者谓依识变实是有为假名无为体即法性皆可说实若约三性出唯皆通三性依圆是有遍计为无。
且依胜定障至今约别行者此答后问有苦乐时必不安静此二受灭立不动无为有顶游观必舍受故灭此之时立想受灭此名胜障别行相也言不障一法得多无为者此答前问何故择灭外立不动等加一贪中有九品断得九无为何妨择灭亦是不动等耶故唯论云由受尽故得二无为。
二障三住过者一极喜住出过分别二障故二无相无功用住出过前六识中烦恼所知二障现行并第七识中烦恼现行故三者如来住出过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现种习故。
与前人执不同性起者若有人执不善法执不妨有覆又人执唯染法执望二乘说可通无覆。
又俱所变似我法亦尔者识变我必有似法变似法时可无似我。
然第七识至通第八识有者此安慧义此师第七虽无法执然恒相续法执在第八也。
不了此界处而执有法等者不了界处自心所变而执离识实有处界等法下解起自心相执为实法准此可知。
涅槃经外道以佛性为我等者外道虽不计有佛性然执大乘佛性为我以佛性有常一义故今云不相似者我有作受佛性不然故不可计为我也以变相故前名缘蕴计法无违。
又依于本质至不相似合说者如缘五蕴质相俱是有为名为相似若缘处界质通无为相唯有为名不相似今计佛性为我质相不相似也。
又唯我总执故缘五蕴等者开前明我中亦言或总别何故此说唯总执耶答前云总别约诸蕴明今言唯约当蕴说不是别执一一根尘以为我故法执可然故通总别。
此二亦有总别缘者蕴相及自性等相名为二也问蕴处界等总别可知自性等相如何总别答自性为总三德为别或三德为总二十三谛为别实句名总地等名别此自性等虽言总别然说二十句等唯在于蕴不说此也问我执兼于我所可有二十句等法执既无法我所得同于我耶答准理亦有法我所也如执色为法我亦有法我有色色属法我法我在色中住六十五句亦准此知。
如非所缘者问五七缘境不遍可有非所缘境犹如声等非眼识缘可以为喻第六遍缘十八界等将何为喻又佛身八识既能遍缘应无同喻答第六意识非恒遍缘故得喻佛身诸识就他不说小乘不许恒缘故又此除佛约余位说理即无违。
二十唯识说除佛他心等者彼颂云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者此小乘等难云何不能实知他心耶第三句云如知自心智举自缘心释外难非外取境缘他亦尔第四句云不知如佛境意说如来虽不亲取他心而能明了而知胜余缘他心故不同佛。
化地部说缘共有法者准婆沙论说化地部慧有二种一相应二不相应相应慧知不相应不相应慧知相应彼论意说与此念四蕴同时而起名相应前后念五蕴及此念色蕴名不相应以此念四蕴能缘前后五蕴并同时色蕴名相应知不相应以前后四蕴能缘此念四蕴故名不相应知相应今言缘共有法者彼部意说四蕴心心所法能缘俱时法西方师说慧俱五蕴等者与化地部大意相似言五识依色根下释缘俱也。
见分之境心等必同者一约本质名同二约相分名同同是青故问若以同者一约见分之境名同二应同是见故自证分之境名同答自证分境俱是见分了别领纳等行相各异不可名同见分之境青青不异故云同境。
第二师镜智至许相缘者问此与上座部同聚相缘复有何别答彼现所缘此变影故问如心所见分缘心王自体(心王)见分为自缘不若自缘有者刀不自割如何见分自缘见耶若不缘者如来应非遍知答心王见分虽不自缘是自证缘亦名遍智问若尔心王心所应非同一所缘以王见分不自缘故答心王自证与心所见分同一所缘于理何失但得有同一所缘义何要见与见同名同一耶心王既然他皆同也此前二解中初解不正若以自证缘见尽故名遍知者凡夫亦应遍智。
然似事中有法无我等者法有本质我无本质故似事中有法无我又所变相分有轨持故但可名法以无常一主宰之义不可名我问何故相分非主宰耶答非自在故不可名主无割断故亦非是宰相分类多不得名一有生灭法不可名常故疏释云依他无我也。
此即是我无别种生者但依五蕴法种子立为假我无别种不同于法。
无所说义假法故者前说见相分上有我法义故圣教中假立我法今外难云既无真事假义亦无假法无故似亦不成无所似故此展转难思之可知。
若大有为类至是别义者大有一法不可言离以恒有故若同异性或同异可有互相离义故下以为因又类是别义故知是同异性也问初云类者性也何故今说类是别耶答今言别者即性类别故性与别义不相违有与同异性俱实等性既有相滥故此简之问论云依实俱不成者而猛等共法德句所收何不依德假说火耶答猛赤虽即是德唯依于实而无共义类实二句似火人有似共义故依彼也。
地有十四德至除香取重者问何故地有香而无重水有重而无香答坠堕之因名之为重地是安静非坠堕义无重德水有重者现见雨落坠堕故水无香气香唯地有故非水德问何故火中无味润重答火非舌根所得故无味也火性干物无摄持用故无润也火性炎上非坠堕因故无重也。
若。无共德至假说火者问水中既有色行二德应有赤猛何无共德答水虽有色而非赤色有作动行无猛利势与火不同故无共德之行德如前。
一德似火时应当猛等者此言德似火者意言人上猛赤德似火上猛赤德若尔则人猛似火猛人赤似火赤不可言人似火也。
德是实家德可依假说者此设他救云德是实德德既相似即是依实假说火也又云今不在德唯在于人者正难也意云今世间人俱只说火在人不在于德纵令德是实德赤不可依德相依故而假说也应依假人说于实火者以汝本说火在人故有似火此则便依虚假之人而说实火非是依实而说假也。
若说火在德至依实等者此便牒前救此下文是难词意云汝若本说火在于德是实家德故可说人德与火德相似名为似火依于实句尔今汝既说火在于人即应人相似故名为似火何以然者汝说火在德相似既说火在人何不名为似火人相似故名似火。
次破小乘伏难者此不同前显说三法故云伏难也或是外道至真事者谓色香等外内皆说现量心得是法自相故名真事。
以理推无自相体者自共二相皆无自体。
入真观时至皆别了知者如无分别智证知一切诸法真理无不尽故言了知非是一一分别了知。
现觉如梦境等者如眼识等缘青色之时不作青解犹如梦中不知梦境言起现觉时者现量后起分别心言见及境己无者现量心境皆悉已灭言宁许有现量者作青解时非现量故。
今大乘宗至不得自相者问既言都无共相如何复言唯得共相不得自相答此同前遮得自相名得共若尔亦应遮得共相名得自相答自相离言证量得故但遮自不遮共也。
唯有观心者大乘共相无其实体唯有能观之心作共相解。
现量通缘自相共相者如在观中缘其苦空等虽是共相亦现量故。
假智及诠至说为假此释假也言之所诠智之所变此等相与彼自相有相似义故说为假问相似言义云何应知答色以质碍为自相火以暖为自相今智之所变亦似碍暖也言所诠亦同于彼故智与诠俱称为假。
此鼠前至便急走者问前生决定为鼠可如所说前或为人今见猫等应无惧心答设作人等亦曾见闻猫鼠等故有比智生也问鼠等既无宿智何得知前事耶答谓由我执习力故今遇违缘而恐我断许有比智于理无失若尔假智便依数习应不依声答由依声故有数习也。
声是耳所得无所诠表者耳得声之自相今言能诠所诠俱非自相故知声体不是能诠问言语不异能诠人天共了岂非语声是能诠耶答声上屈曲名等能诠耳得声时无屈曲相故声自相不是能诠。
心心所法此是谁缘者此问心等是谁现量心缘若言他心智能至是散心故等者此且约凡夫等散位缘他心故作此难也言护法释言等者此护法释前问云现量缘心心所者是自证分也言安慧云等者此意唯佛现量得他自证分心余皆不得皆有执故问安慧自证分何不自缘得心自相耶答见分所执无实体故。
此通三性心等者此明增益依他有法通于善等三性心中皆有增益也次遍计亦是增益所执我法都无自体于蕴处等要执我法当情是有名为增益。
然与自相必须合缘等者若作色相该通诸色此名共相体非真实于中一一诸色皆名自相故必合缘不离自相别有共故由此心变共相成所缘缘也。
乃至缘我等者即蕴计我蕴为实法离蕴计我相分是有缘空华作青等解青等是实或兼实华若别缘兔角等以先曾闻见牛角等事兔角等相似同于彼亦名兼实或取相分以为实法故成缘也。
又解至所缘缘者此解共相虽该通诸法然此共相亦是依他故成缘义然不称实以诸法体各有自性不通他也。
应不能缘二三谛等者缘四谛中二二合缘皆名共相以一心中缘通多法故非自相。
如佛地论至广有三解者彼论自问云如来净智现量所摄云何能知诸法共相若共相境现量所知云何二量依二相立初解云有义二量在散心位依二相立不说定位若在定心缘一切相皆现量摄第二解有义定心唯缘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缘诸共相所显理者就方便说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相由此道理或说真如名空无我诸法共相或说真如二空所显非是共相此说由加行心作共相观观空无我或观人空法空此共相观为方便别得真观所显真如真如是自相今唤真如名无我或二空理皆现从前方便共相观说此真如名为共相空无我等观即是共相观第三解云如实说者彼因明论立自共相与此少异彼说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以诸法上以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若分别心立一种类能所诠通在诸法如缕贯华名为共相此要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现量虽缘诸法苦无常等亦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相若经中说苦无常等名为共相今此论苦无常等各与法体不相离故法法别有苦无常等所以说苦无常及与法体总名自相有分别心能所诠理皆名共相。
七地者一种姓二胜解行地前也三净胜意乐初地也四行次六地五决定第八地六决定行第九地也七到究竟地十地佛地也。
士用增上至假施说立者士用多于等流假立增上多于异熟假立也。
等流非因名者所生之果是等之流能生之种名等流之习气也故等流属于果非属因。
但举此因至彰自体者此义与等流同亦以能熏之业显此名故故论云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也问何故二文但取能熏以显自性答意显现行亦得名因亦名能变如下自释。
各举能熏至体生果者论中各举能熏现行此二种子望二能熏是二现行辨体生也故皆因缘。
不说我见至别离出者虽有我执熏习不招实我以为果故既是不善有覆所熏成种不异名言故于名言别离出也问异熟业种岂离名言之外别有体耶答招异熟胜故立之我执不尔故不离出问我执习气唯于名言义别离出何故此说不离二耶答意说二因摄一切种非谓二中俱有我执习气也。
此果能变即自证分等者问见相二分为是果能变不若是果能变者何故不说若非果变岂非因种所生答疏自解云是有缘法变现为义相分二义俱阙见分虽是有缘而无变现之义以不能现见相分故非果变也。
三界具几如理应思者若因能变欲界之中等流通三性异熟具善恶若上二界等流无不善异熟唯善性若果能变欲界具八识色界阙鼻舌无色唯三识果中三性有漏因中色心等种三界多少皆应准知不能具说。
亦通因果至业胜名满者因满者谓能招六识业果满即所招六识业名漏者此二满中业为胜也问前言感总报业可名为胜此业感别果应非得胜名答所望不同前言胜者引望满胜今言胜者因望果胜故不相违。
五义中取第一者问准疏六释何故但言五义答此有二解一云其末后义重料简前非非是正释二云其第三释不名异熟异熟生者本非异熟故今不取唯有五义此二解中后解为正前释非也以末后义明异熟故此诸义中前前狭后后宽推之可悉。
初一颂半所明至明圆成性者此意说初由假等一颂半明遍计无依他有今此文段广明相性之中初之二段二十二颂半既是广释颂文亦同于彼唯明依他遍计世俗谛也今第三段一颂明唯识性不是广以前以此颂中但明圆成胜义谛故。
三师俱云初二行颂半解初能变中十门者有说即前三段科颂文者为三师更有解云前解彼依识所变中有护法安慧难陀三释今既广前能变故知即彼三师前解应正。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者此言杂染摄前七识有漏三性能熏种者皆在其中问因中无漏六七亦能熏种藏第八中此何不取答此说赖耶与杂染互为因缘然彼七识能熏赖耶见相分种生八现行赖耶德能持彼种子可有互为因缘之义然无漏六七所熏之种不能生彼赖耶现行无因依义若望能持无漏可有能藏之义因缘义即无故此不言无漏又无漏有漏能所治殊不同有漏互为缘。
非如大等藏最胜中者大等虽是辨变无常然与冥性体即是一今杂染赖耶互为因果不一不异故不同耳又胜性是常赖耶无常故亦别也。
又离二无总者前解约因果以明后释据体义相对虽皆言总别意不同也。
同时心所望心王名士用果者如作意为士用因心王为士用果由作意力心方起故此师法士用后师人士用。
然种果狭唯业果故者问望何名狭答有二解一云望现果名狭谓第八现行是等流异熟二因之果第八种子唯望业为果故是狭也二云今此种果望种因名狭谓种为因相通一切种今为果相唯第八种故称狭也此二解中前解不正何以然者种与现果俱是等流异熟二因所生种子亦从前(念)种生故若尔何故流云唯业果故答此理不然意说种果唯是无记唯是业果不同种因通一切种故显宽狭别也问若以种唯无记是业果故名为狭者现果应然无为因故。答不然此说因果二相俱通种现若种望种因果唯八种因通一切故种果狭也若现望现因因果俱是第八宽狭均等故不以现果而望现因所望不同故无违也。
约互为缘果相亦通者阿毗达磨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故言此果相通诸法也即第八种子识所生一切皆名果相也此约别义理实非也何以然者且如因相一切种子摄从第八名种子识可为因相诸法现行不从第八名现行识何名果相故疏中初解为正后约义说。
亦为俱有至种子故等者第八种子望现行识俱有亦是因现行识望种子虽是俱有而非是因第八现行不能熏故如小生等不生本法亦是俱有而非因也余能熏识望所熏种可名俱有因也。
又亦为清净种者此第八识能持无漏种子亦与无漏现行为种也。
是现法故非名功能者问种子能生现即立功能名现法亦能熏何犹非功能答种子难知故以功能显种子义现行易了不说功能又种能生种现可立功能名现法唯生种不立功能称前解为正。
非一向异至五十一末等者捡五十二云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然此习气是实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诸法不可定说异不异相犹如真如今此但说因果不一异不说体用不一不异所以得知既云望彼诸法不可定说异不异相故言彼诸法者即是现行七转识等又言望者即本识中种子是能望望彼现行不一不异又言是实物有者是实唯也又言是世俗有者即谛唯也其五十一文中无有解不一异处。
非唯种子望本识义者此中因果非唯第八种子望本识现行为因果也即一切种子望所生现行皆因果摄。
然法非果生非是因所生法不是果能生之生非是因或俱现行或俱种子故非因果又生等是假本法是实假实异故非因果也若萨婆多生是实有可望本法以为因果。
此安慧等难者安慧见相二分是遍计所执体非实物种子既是相分所收便许非实故作是难。
若非安立至是实唯等者瑜伽云种子世俗有者彼论世俗谛中有四安立谛胜义唯一真如应名非安立谛今种子唯在安立谛中故言谛唯云世俗谛不通真故若依此论种子唯实有者此论依四胜义谛四世俗谛即种子在世俗谛中唯是实有故言实唯若推入胜义谛中种子亦是假有故疏主助瑜伽会此论也若准瑜伽种子世俗此言实者俗中实故。
而是此识相分非余者问无漏种子何分所摄答此无始来依识自体即自证分摄见分不取此为境故非相分摄论言相分者约有漏说问既非见境应非唯识答此同真如亦是识之自体不离识故亦名唯识。
亦非见分至缘前境故等者为护月师许种子依见分自证能缘种故今非之不可以种依于见分见分缘境非种依故又见分是自证分上能缘用故又此见分不受熏故由三义故知种子不依见分。
不可见分初受余熏等者此牒护月救。
若不尔即无证自证分者若不是见分唯缘差别功能而言缘自体者即不须立第四证自证分何以然者见分即是第三果故。
又说见分但缘外故者若许见分缘着自证分即应缘内何但缘外问说缘自证分差别功能宁非缘内答功能既是相分所收见分理无缘内之妨。
若护月至非尽理等者此师不许见分缘种若尔即无色第八见分应无所缘此师解云彼界自证缘种见分实缘下界器色瑜伽论说无色第八唯缘内种不言见分缘下界器非尽理也此云无色无内身器瑜伽隐器但言缘种。
既尔生无色不还等者护月会违。
即是功能差别门说者谓种子功能不与第八识体同无记性即是约差别门说亦名性用别论门。
无漏之法顺理违生者顺无为理违背生死也。
此通佛果诸无漏种者问论云由熏习力转变成熟佛无熏习如何此说通佛果耶答此言熏习不说佛也因中无漏有熏习故佛虽不熏种生现时亦须转变故通佛也又解佛无漏种生现行时亦由因中熏习力故至佛果位转变成熟疏又云设除佛者若作此解便无妨矣。
今解至无诤义者即下三师皆许熏习护月种子亦由熏习令增长故。
瑜伽五十二至种子生者谓出世心从能缘真如无漏心种子生也以真如是所缘缘故即从所缘真如说能缘之智种子生无漏也又相传云宝法师解即以真如为无漏种子由此真如所缘缘能生无漏圣智以有能生义故亦立种名真如即所缘缘所缘缘即种子也虽有二解理未为当今应正解谓如来以真如为所缘缘即从真如流出大定智悲即是如来报身复从报身流出化身从此化身流出十二分教此名等流正法众生闻十二分教熏成解脱分种故能生出世无漏现行此于出世心据本而论从真如生假说真如名为种子故言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与摄论意同问唯本有师如何解此文答出世智以真如为所缘缘此智从本有种子生也。
由彼亦有非新熏证者如前所引证闻熏习等教今不指者以彼教中兼本有故下自会云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渐令增长乃至方便说为出世心种故不指也。
谓与诸识作二缘性者言一为彼种子者谓阿赖耶种子识与三性转识为因缘也言二为彼所依者谓第八现行识执受色根为增上缘生眼等识也。
诸转识至作二缘者言一于现法长养彼种者谓于后念现行第八识皆由前念转识能熏彼种子即能熏现行与彼所熏种子为因缘也言二于后法摄植彼种者谓于当来异熟阿赖耶识由今转识善恶业中熏习种子者为增上缘方得生也又现法者谓现在识转识但能长彼种子非是因缘言后法者即此念新熏种子能生后念现行此是因缘前解为正言互相生者即转识赖耶互为能生即是因性互为所生即是果性。
又此中至体尽者此中现种摄因缘体尽皆不离现种故此中三法二法俱说现种相生不说种子生于种子故果不尽。
其种本有至令增长等者其种本有向上读之意明所增果种与自业种俱本有故由此现业望于果种能令增长应名因缘亦如现业熏(增)自种故问前解亦以现业熏果种增与此何别答前解虽增于果种即令现业望于现果名为因缘此解望种故与前异若尔设俱新熏等者此难新熏师云我许但熏增长名为因缘即难令业增果种子应名因缘设汝新熏名为因缘业种果俱是新熏岂许现业望于果种名为因缘答意可知。
然观本意后解是本者前三解中第二名后初之后故彼师本意现薰种增名为因缘故取第二问初后俱有增长之义何不取之答虽俱增长初后二解增义隐故所以然者且初难现业望于现果为因缘者其理不然现业望果无增长义现果已生不可增故若第二难令业种增(名言)果种亦为不可现强种劣现既已增何须种增不可种增现不增故由此故知第二解正今又助解疏云后解是本者后之二解俱名为后本意但令种子增长名为因缘后二皆令果种增故初解望现故非本意又行支体通于种第二以现业增果种第三以业种增果种故后二解是其本意若唯取第二应云中解是本何名为后。
既尔此因等者此难既新生现旧应不生言此义应思者意说本新同生一现非不生也然以生种类同等者此非答语但释本有生自类种名为因缘不约熏长名因缘也。
许漏无漏得相生故者问若他先许相生即宗有相符之失若他不许即因有随一不成答但许有漏能生无漏即是相生不要无漏许生有无因不言互故无(随一)过也。
小乘可尔为同类因者此萨婆多义若准俱舍只言善五蕴与善五蕴为同类因无记等亦尔此即许善色心等互为同类因无许善恶为同类文更准婆沙等别义应有又许或设许之如善心后起恶心等即由前善生后恶心是同类也非大乘义。
一切无为至此亦无妨者诸无为法四缘之中为所缘缘理即无妨为因缘者理必不然。
若是无为至有为善等者汝若例云我许恶无记心性本净即令与信等相应无为亦性净应与信等相应者此亦无过共许无为是胜义善非是有为相应善心故不可令与信等相应也。
无漏心性至如有漏性者若立此量同喻中有所立不成他许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应立量云汝无漏心应以相违为性漏无漏中随一摄故如有漏心。
诸异生位至如佛等圣者此量因言许现行有漏心性净故因但应云许心性净故即无过也。
其对法论至三转依中彼论云无学道中所有三转依者何等为三谓心转依道转依粗重转依心转依者谓已得无学道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永离一切客尘烦恼故名为转依即是真如转依义道转依者谓发世间道于现观时转成出世说名有学余有所作故若永除一切所治永离三界欲时此道自体究竟圆满立为转依粗重转依者谓阿赖耶识一切烦恼随眠永远离故名为转依问何故彼论说真如为心答心有三义一缘虑义二积聚义三真实义真如既是诸法实性即真实义故名心也。
对法第四至亦名无漏者捡第四卷都不见此文按第三卷准解有漏云漏随顺者谓顺决择分虽为烦恼粗重所随然得建立为无漏性以背一切有顺彼对治故此顺决择为无漏性者有二解一云取顺决择位本有无漏种子名顺决择且为无漏二云此顺决择体非是无漏以能顺无漏背有漏故名为无漏感胜异熟至五十一卷说者彼论云复云阿赖耶识所摄持顺解脱分及顺决择分等善法种子此非集谛因由顺解脱分等善根与流转相违故所余世间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转更明盛由此因缘彼所摄受自类种子转有功能转有势力增长种子速得成立复由此种子故彼诸善法转明盛生又复能感当来转增转胜可爱可乐诸异熟果。
皆唯一品此是转灭等者谓如一地入住出初入地时但有下品种子至住心时转灭下品而生中品至出心时转中品而生上品若唯本有家义前念下品灭后念中品生前念中品灭后念上品生若唯新熏家至住心时下品现行熏成中品种子此种所生现皆名中品乃至上品应知亦然。
即转齐义者如见道种至修道时与修种齐俱名中品至无学道见修种子与无学齐问见道种子与修道等齐所生现智为亦能断俱生惑不设尔何失若许能断何用修道智耶若不能断转齐之义何在答有二解一云见道种子至修无学虽有种子不生现行故不断惑言转齐者约种说亦不相违二云见道种子于修无学可许生现至金刚位必不现行自有修道法尔种故彼(见种)不遇缘不生现故一(修道)已能断余无用故无一心中有多慧故虽有二解更捡余文未可为定问此第三师既有本新二种与前二师义有何别而云转齐答此师见修无学各有本新种子既兼本有故可转齐问前师唯一种故若尔新薰种子何名转齐答至中品时从彼法尔中品种子生起现行所薰成种名中品新薰种子其下品种子至此位时势力亦等故名转齐更有别解。
处处说有至新薰所立义者准论言皆违彼义即违本有义疏言违新薰所立义者影互文本新二家互相违故。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二(本)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二(末)
密州开元寺 道邑 撰
瑜伽第五说有七种等者一无常法是因无有常法能为法因即此刹那灭二又虽无常法为无常法因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三又虽与他性为因及与后念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此二义中所言与他性为因即此果俱有义言与后念自性为因即此恒随转义四然得余缘方能为因五然成变异方能为因此之二义即当此论待众缘也六必与功能相应即当此论性决定义七然必相称相顺即当此论引自果也。
即简别尽者问简无为及心心所如何言尽答色法外种亦具六义如疏自说不相应法假无体更不须遮或随色心亦已遮讫。
如莲华根等者莲根虽是现行所摄以望华茎假名种子故说果俱有问如何外种有恒随转答望一期说前后相续亦名恒转。
亦显大众等至无取无与者此有二解一云设许大众等说缘起无为种子者理亦不可无为之法无转变故无取与故此解非也二云此显大众等立缘起支无为不成以缘起支有转变故有取与故故如缘起支无为非是无为以无为法无取与故问大众等为说缘起支即是无为若为缘起别有无为答彼师缘起是有为法非即无为然缘起支有无常生灭之理是常是一说名无为由此无为令缘起支有隔别也若尔即大众等无取与用亦无转变如何显彼非是无为答彼师无为能令缘起诸支隔别有转变故显彼非是无为也问本明种子因何显彼缘起非无为耶答由种子有刹那生灭义故遮简无为所以傍显大众部等缘起支既有生灭便有作用亦应遮简非是无为若尔即大乘无为亦有作用一切贤圣皆由无为有差别故答此难不尔我宗无为体无变异但由能证深浅不同故诸贤圣位有差别汝云无为能令缘起有转变故有隔别故何得为例。
旧人云真如是诸法种子者以诸教说无为是诸法本故说种如法华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生长各异是也所言一地即是真如既能生长名为种子此乃非也彼以三乘理性同譬如一地行性异故生长不同不说无为有生灭故。
由此无性至不名种子者果俱有即名种子无性第七与所熏果现俱时有应名种子故此简之要所生果其体显现能生之因可名种子无性第七所熏之种其性沉隐故彼第七不名种子问若尔即一切能熏识之果皆沉隐何故唯简无性第七答余能熏识不但阙此果显现义亦阙恒随转义无性第七不阙恒随转故唯此简。
现有唯在因者问既果俱有如何现有不在果耶答有二解一云现果不定因常有故二云如龟毛等相虽与见分同一种子毕竟不生其种定有故说现有唯因也。
即因在生至不相违者此说一法而有二时同居现在故亦不相违果俱有也此说因在生果在灭者意说生已而方灭因前而果后也次下疏云因在灭果在生者意说灭时引果生时酬因故也问何故此疏上下明其因果生灭前后不同答疏主意说胜军接因果故互举之令学者易悟耳即是前法生时与后灭并后法生时与前灭俱此即答因果之义也。
若尔种望种至为料简者若胜军师以种现前后各一刹那同居现在名为果俱有者即种子前后亦然应名果俱有何为料简瑜伽云法与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又何故此论自料简云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
即有二趣并生之妨者若许灭生同一世者且如人趣欲终灭相居前天趣欲临生相居后二趣既同现在故有并生之妨他皆效此。
见分缘于见者自证缘见也俱是能缘并名为见下云因果即非因缘摄者见分为因自证为果也。
都无因缘至生果故者如第一种同时既能生第二种有何因由不许第二同念之中更生第三种等耶种望类亦应尔者现行一念必无二现并生种望于种应非二种俱起。
如何本有同念得生新熏者若种生种不许同时如何本有与抟生种得俱时耶。
此不同时如世第一法者此说增本有种能生后念自类一抟生此二种俱同生见道故无同念生抟生失后念之中唯本有抟生同时而有非因缘故亦无违也问抟生自类俱本有生何故抟生独能新熏答由世第一法为缘增力方得生故。
谓一本有者自类种也二本有所生者即抟生也前念本有之所生故。
前解即至体用俱增义者前立抟生种子即与体用俱增义同也。
问为因既通种与有种者种谓生现之种有种谓生种有后种故名为有故二别也。
若尔如何名有受尽相等者若以第七有转变故有易脱故不名种子即善恶业种生果有限亦是转变易脱应不名为恒随转种也既说恒随应非受尽。
遮萨婆多至为同类因者俱舍但以善五蕴为同类因不望余性应检婆沙正理。
遍行因等是异性果者俱舍以苦谛下七法谓五见痴疑集谛下四法谓二取痴疑合二谛下十一随眠为遍行因体此十一法遍与自地自界五部诸法而为因故身边二见唯无记性而与五部不善为因故通异性果也俱有因得士用等果士用果宽故通异性如俱舍叙。
此阙何义者此问第八现识阙何义故不名种子答云阙果俱有不能熏故若尔无性第七既能熏种具六义故解云如疏。
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者此有说云若无种作善得善趣不作失善趣皆有过故俱无内种如何有得失耶或应作善而失趣不作而得果以无种故便与圣教成相违也此未必然今解释外种也谓有作而不得谓种而不苗苗而不秀等也亦有不作而得谓如稊稗似谷草不种而秀亦如炭生苣胜等是也由斯外种非实种子故以内法为彼实种天地空等皆准此知。
天亲解略无性释广者世亲唯望枯丧名为引因不通化生故略也无性望名色等亦不简枯丧遍四生故广也。
无性但至因为近远者彼既云生现识等故知约已润位也。
亦遮识类至此同于后者此遮善染同下三性释彼云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又言应不与二俱作所依等故彼唯取无覆无记。
若尔空等无为如何等者若以假法先无更何须简者即空等无为亦是假法如何论中简无为耶若言论简真如无为真如非无记第二已简更何须简若简非择灭无为亦是假法同于生等亦不论依故知生等依他中简若尔空等既假依他已简更说坚密何为答生等有为假空等无为假故遮各别亦不相违言第一说善者依他摄假为第一解。
无明熏真如等者古师说真如受熏为诸法种此遮无为故简非也问何故唯说无明熏耶答且约染说非余不熏隐覆真如无明胜故。
即成一种生二芽过者若二俱持即有二种应云多种生一芽过疏意以两处所持俱心种故云一种生芽各(色心)异故云二芽。
若尔本识至受熏等者若以诸不相应即色心故如色心等不能受熏第八生等即第八故能受熏。
唯业所感至无胜用故者此异熟心由名言及业二种所生便无胜用故非能熏问若二种所生即非能熏本新二种同生一现此所生现应非能熏答虽有二种俱是名言因缘种故不可为例若尔见道无漏现行亦本有名言种及有漏闻熏增上种生此无漏智应非能熏答此无漏现虽二种生二种胜用俱不阙故亦是能熏又俱是名言不同业种夫藉业力者皆非强感故不能熏。
如邪见等至有异故者如断善邪见虽在当地言唯一品复见断于中亦有品类粗细差别又设当地唯一品者九地之中粗细异故虽同第九亦有增减。
问曰既尔至一时顿断者问既言顿断即是有性何得以此例于无性答既俱增减故得相例又虽有性见道已前与彼同故。
问曰若尔至断第七者既许第七亦有九品应不还果亦断欲界第七烦恼。
答曰不然至所知障等者如一地中所断之障尚通三界何妨顿断第七通三界耶何要例同不还离欲亦断。
由此义故至前解方成者此由前理第七既有九品故有增减有增减故无性第七亦是能熏言成前解者成前两解非唯第一说有九品成第二解今日为增成第一解。
若为相分熏何法为碍者论言转识心所有胜用故是能熏余色及异熟心等虽无胜用为相分熏亦有何法为障碍也又解七转识等虽是能缘中薰若相分薰亦无妨碍以第六识能缘一切心心所此且说有胜用不妨亦得相分薰也。
何分为能薰等者唯自证分变为相故相见俱依自证起故问见分既有二种势用四义不阙何不能薰答虽具四义依他生故无别种故非自体故又解阙强盛胜用由他转变非能起他故若许见能薰所薰例应尔。
本种与现唯作因缘等者问论云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即是以现望种以种望现何疏说本种望现现望新种耶又能薰生种能熏即是现行后说种起现行如何俱时有二现行答论之与疏但是先后不同论说种起现行即是本种生现不说新种生现故不相违亦无同念二现之妨又设据新种生现亦无妨但取因果俱之义不取三法同时义也前解为正。
非大乘中至是因缘等者小乘除能作因余之五因虽现行法皆是因缘小望大生大望本法并是因缘俱行也今者大乘种现相望与彼义别因果俱有即与彼同故云如也问若不许现行为因缘者何故摄论许此义耶答疏解云即是本识等者彼以本识与现七识相望为因缘即以本识所持之种与现为因故此同。
论问起中依义为问者境依心有心为所依故先问行相此依转变次第先心后境唯识之义故问中依义答中依颂故先境后心所望别也。
识自体分以了别为行相者了别是识之见分行于境相也言类体亦然者自证既以见分为境亦名行相。
或行境之行解相貌者前解行字皆平声此解去声以无分别智不能分别无行解故故今除之。
五十三说执受有二者初云若识依执者此约依持名执受义谓识所托同安危事执为境故二云以此为依能生诸受者此约生觉受义谓五根等以识为依方生五识名觉受也由第八识五根不坏故名执受。
不相离四大所发之声者此声未离咽喉在骨肉间名不离内四大内也言不异大极微者声与内四大极微既同一处故云不异意云四大既是第八执受声之极微既不相离故亦执受。
缘名及相犹如毛轮者第八所缘依他虚幻故云如毛轮也下释中有四义初解是狭色味香触非名相摄八应不缘或根所等也。
不尔心至彼所缘者相谓四蕴若以声为名而以四蕴名名即心心所相应之法而是第八所缘。
自身及资具者外器名资具余皆自身摄。
护法等至而熏种生者染无记心自能执故见分薰种名执习气善无覆心自不能执被他执心相分熏种故三性心种皆名妄执习气。
若不尔者至有力能执故者此对安慧云若不如我前之三释汝但言八识皆有执故由此显扬等说阿赖耶识缘遍计习气者前之七识是能熏故可如所说一切色法既不起执又不能熏即第八识相分之中便无种子若相分中有色等种本识应不缘以显扬等不说非忘执种故。
既尔第八应亦能熏者许有执故如前七识问色等种子既非妄执习气护法如何会彼论耶答如前三释随义应通若依初解执心执故名执习气若第二解染心等缘可名执种善心等熏但名遍计种若第三解但约染法语即色等种非执习气。
安慧等说至此文为证者安慧证意云赖耶所缘八识种子皆名遍计所执习气故知所生八识现行皆能遍计若八识现行果中有不能执何故能生因种独名妄执习气由此理故此师以显扬等文证有漏八识皆能遍计。
今此师意等者此安慧释相名分别习气皆名遍计谓八识等自证分种复生现行似能所诠相分现者说为相名似能缘见分现者说为分别此皆所执非有似有此无别种故以自证分种为能生因缘即以此种名相名分别习气。
或名与相至别有种者此解不以自证分种为名相种即是名相别有假种问第八为缘种不若言缘者即是相分便为假法如何言自证种是实有耶答有二种一云此解虽是实有以能见分既非实有作相缘时不得种也实体但得假相二云自证之种既是相分亦是假有他许假种生实现故此解为正。
即是能生广大之心等者此说种子有大功能故生彼广大心等犹如大地有大力故能持大山此种子即是广大功能故此功能不失无记不违本识非如善等违无记故非如假法违实识故故瑜伽说本识缘广大功能也复解但随现行名为广大非种子体故与此别。
种有三品者谓上中下品而第八缘无差别故。
即己体故者摄所持种同能持识故云即体体用因果非一异故。
若断未断随增减缘等者未断为增已断名减。
此中有量者他身五境非自执受许是外故如外器若生名变至缘无漏等者谓种子第八生前七识七识熏种皆名生变因中无漏种生第六第七二识缘无漏熏种并名生变。
即根种等具二变义者谓缘执也外器唯缘七识唯生第八种识之所生故。
其一切识或有或无者无分别智无相分故。
瑜伽等说同一所缘是也者瑜伽约行相相似名为同一所缘故知影像得名行相。
然唯初解至不同一行相者准下两释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一云本质是一相分各异名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二云相分相似名同所缘见分各异名不同一行相若唯以行见名行相即第八俱五数但成后解便无前义以第八心心所本质各异非同一故除第八识余心心所有本质影像者皆成两解故须双取见相二分俱名行相疏之意也。
依他二分至情计二分者此解似字似彼所执实能所执名之为似下据似小乘故名之为似。
然佛地至三诤者复有三师第一师无相分第二师有相分第三师若根本智缘即无相分若后得智即有相分。
识离于境有何体用者此清辨师强违中道立唯境义心若无境必不起故。
若言心等有缘作用许等者此清辨师牒中道救也汝护法若云有实缘作用故知有见分者即同外道执我及自在天等故非释子又诸教中不许执有实作用故故我今者违汝中道且立唯境。
又大众至自缘等者彼宗虽是见分缘见与大乘宗自证缘见其义可稍同此中不破故云初对十九部唯除正量也又云自缘体者则不如是者此约大众见自缘见大乘则不如是此中应破故次前云除大众正量也。
以缘自体至所缘及事者并是叙大众部义。
体性相状各各别故者此云相状不是相分识受想等自体之上有了别领纳等相状各别也。
能行于相至即相分者谓大乘自证分上有似所缘之相所似者即是相分见分行于此相故名行相或可疏错应云所行即相分也。
以不曾为相分缘故等者若如色等过去为相分缘故今可能忆已灭心心所之见分先不曾为相分缘如何后能忆我说先曾自证缘故今能忆。
此中有行相至名为相似者此明见相分中有说有行相非一即此论中云所缘相似者是小乘行相也既言相似即是非一有见分非一者即此论及瑜伽云行相各异故此大乘行相也次会境据总故名之为一者此会瑜伽彼据相分总青故名为同一所缘言见据别故名为相似者会此论也据见分各别所缘相分亦非是一故云所缘相似或见者现也所现相分各各异故名为相似前解为正后亦可通。
然有六师等者因明疏引理门论有六古师释诸量差别如彼破之。
现量为比果至问答亦然者见分比量以现为果自证现量应比为果答比量缘共相现量以为果现量证自体不以比为果前以比非与现相对今但现比相对故与前别。
外内难缘缚难等者见分是外以内为果自证是内以外为果答意同前解缘缚难者见分缘相名为相缚自证缘见应名见缚下云如五识境缚者五识见分唯现仍名相缚自证唯现何妨见缚又云为是烦恼染污相故者此释五识缚之所以言如末那章者有云未作此章或云此论解第七处名末那章即六证中第六证是也或云摄论有末那章虽有类释未可准凭应捡彼论。
为色等难皆应准思者难云见分缘外相从名外见缘于色相从名色且齐解云理亦可然相分是色从识名识见分是识何妨从色名色问相分依识变从依得名识见分非色变如何得名色答相由心变从心名识见由境生从境名色又不齐解色碍以非碍不可从色名为色若尔亦应相外见非外不得从外名为外答所缘非必色不可从境外为色相分唯是外相从可名外二解俱得取舍随情。
即以自证至缘彼种故者自证实非相分以种不离自证见缘种相时以自证为相分缘也见分既得以所缘自证为果第三第四更互缘故得互为果也。
得得非得等者小得大得及所得法如何三法更不立第四心法应然此但例令三法同也又有云大得得所得亦得小得故合见分亦缘自证何劳第四者亦有此理应捡俱舍小乘大乘得得小得文生等准知。
彼但成就至无量相违者得成就无现比等量相违也有云若以得等例于心法有多相违名为无量者不然。
虽缘真如真如非外等者此释伏难若不得见分通缘内外故非第三果者缘真如时见唯现量又不缘外此见应为第三果故此解云缘真如见虽不缘外以见分有缘外之用故亦不得缘第三也又如别钞若尔内心至此义如量者难云见分是外不为内果自证是内应非外果解此如前释现量为比果等难同也前释云比非量等不证自体不得为现果此亦如是见通比非外非内果自证唯现量内可为外果见分解非解殊者不执名解执名非解又以悟迷为解非解此等并同初难。
又心若自缘即有因果等者见缘于相相因见果可有差别自证缘见俱是能依俱是心法因果即无差别余皆准知。
三和合生识者根境见分也问见缘自证应云自证生见如何今说见生自证见为自证境故说见生识亦不应言至是不善故者亦不应言遍四分心俱是不善以自证分知不善心即应是善既是善心应是正智非邪恶故。
又用二故者谓知他心智自证亦自知心故有二用应非一心。
有因法自相相违者本量云心应自缘性能照故如灯作相违云心不自缘性能照故如灯。
然他界缘等者以此解前诸难今缘他界等皆约见分不约自证若约自证即缘自界有为有漏故有前诸难若约见分皆无过失此解心若自缘已下难疏云又以坚执名非量者解初之三难准义可知。
一共中共至一趣用等者诸识同变以得共名诸趣共用复名为共问如山有木石一人取以为舍余人所以不能用何得名为共受用耶答彼人未摄属己随何人取即便能用名共中共若已摄属己为房舍等即共中不共也问如一人受用木石等时为用自所变者为用他所变者若用自变共义不成若用他变何名唯识答唯用自所变者若尔何名为共答彼人所用木石设时离山等处未磨灭来诸趣第八共所变故何非名共又所作房舍余趣余方缘合之时即能受用故名为共。
由此四大至以果假故涩滑等所造是假四大等能造是实今言造者假名为造非实造也不可实因而造假果故地水增时假名造涩滑也。
五十四说至相顺生等者此说有对色等同在一处此等色性而非无碍何故色根能共受用以色等诸共变时各各随顺而不相违诸识变时相顺生故。
与明相违者此说暗与明相违也多人共变木等自他不相碍者如心上灯明百千不碍自变木等相碍者如心上暗与明相违。
然净妙土至如极乐等者此他受用净土其中乃有声闻异生者彼但见化而不能变实净土也若圣力加或大愿力变亦无失问此实净土不共等四句之中何句所摄答本唯佛及菩萨受用或圣力加余亦能用即不中共共也如自依处他受用等。
亦在此界至有漏净土者菩萨第八变故是有漏也言外法异生亦不应变者谓他界外异生不能变此界有漏净土也此界四善根等虽是异生可能变之此有漏净土名相净土诸佛所变无漏净土名体净土或应为外法误为诸字。
由此即无至先器成过者既有当生即无器成无变之过。
又成器时他方三禅等者此方三禅等未成有情故前师意说此界现居及此界当生者变故作是难未成世界先以一劫成器后十九劫成有情世间若坏劫先以十九劫坏有情后一劫坏器。
若尔圣者于梵宫自地等者凡夫亦必定往此等既不依持变之何益。
如大梵变及孤地狱者如梵王下界时佛别变为器方得依持此共中不共也所居之处欲界同变名为共自所变器唯自受用故名不共如孤地狱在山中欲界器色虽复同变一类有情见于地狱亦是共中不共也问梵王下来变欲器不若言不变如何言共若言变者异界异地如何能变答此由通力变之无失。
对法第五至业种随故者虽生无色既未离欲由有能感欲界器色业种随彼第八识变此种故名变下器实无现行相分器也。
若言缘种至正义也者前二师自证缘种见分受熏故相分中无种子也言无色界本识唯缘内种者此护法师会瑜伽五十一文彼说无色第八识不缘下外器相也言前二师义无色亦但约缘种等者此前二师会瑜伽文也此师无色实缘下器疏有二解初云以无色界无身故隐下器色不论但言缘种二云约自证说不言缘外器寻文可解此同护月。
不尔便无四分之义者见缘自证若不变相即是亲证便为量果何劳第四为三果耶。
系据缚义至差别义者有说缚者即相应所缘也法体之上有此二缚差别义故三界别问种子之上有何缚义答缘之故且名为缚如无漏离二缚故即非界系又解系是属义诸有漏法法尔系属有差别故由此种子不随识系不可相例。
亦应烦恼种随识非烦恼者答此同前烦恼是扰乱义不可随识非烦恼性是体类义故可同无记又若随现行即名烦恼若随识性可非烦恼。
利根不还阿罗汉等必要利根方能缘下见舍利弗入涅槃等问雨泪等色即是定果何要圣者有此果耶答地前菩萨不生无色利物少故自余凡夫无胜定果故瑜伽说圣者得灭定变此果色饶益有情入地菩萨决定不生无色故唯利根不还等也问岂要灭定方变果耶答非要灭定疏引意者但是不还等生彼入灭理非愚法即是利根故能起此胜定果色此意总说下界第八变彼身器相见别系同缘种。
不尔本识至应非有情者若令本识所变亦随心者即天眼耳此界身得既无上界本识可随即无执持便应坏烂亦非有情要依本识名有情故问不随于心相见别系当能执持许有情摄何故令随下界第八即云烂坏非有情耶答若异界系是因缘变有实用故可许执持名有情摄若令随心即分别变便同七识既不执持故应烂坏非有情也。
若一身中至有增减过者二界身俱变故识外别有异界身故此即增也第八不持天眼耳根便成坏烂故是减也或有解云众生有十八界若下第八不持天眼耳根即十八界外更有余界此即唯增而言减者文难成也前解为正。
难一师云等者此难下有根身中第一师也此缘他法但似彼根下此师救也。
于不缘心等由此无妨者若无实用许变他根变心无用第八应缘今既不许变他根亦变心即无违妨。
色界系鼻舌依处等者此师意说依处与根定不相离为用依处故亦变根色界鼻舌二根必无发识之用为依处故变二根如无色界以无根故依处亦无由此根定不相离故须变也色界虽具五根彼无二识显故偏说。
庄严身故等者一庄严依处二为受用依处故变根也。
今此颂引彼长行文者应为此论错为颂字。
又色界化生根无处可无者色界根依可相随逐欲界不尔见身死者余骸在故眼根枯陷依处在故如何前说由用依处亦变似根。
此则不尔故不为例者色界变依处为庄严故要变根者变他依处但为受用不为庄严今如何须变根故知不可以色界鼻舌等例下展转难寻文可知。
如生色界至如何会释者前师云色界为受用依处故变二根彼若无根依定非有者下会意云色界二根是自身有情故变可说根无依亦无变他依处既非自分有情何要变他根有。
或借识起者谓身在上三静虑借初寻伺起初静虑眼耳身识变上三识名为异地此唯二识非第八也法威力者由持经故净肉眼见三千界上至有顶所有色等问此见上界而下第八不变眼等五识以何为质答此托彼界有情第八所变以为质也。
又大菩萨为五境者如变鱼米等可得五尘此既由通即上界系令下地生皆得见也。
不由定力至下界起者谓于下界得无色定不能起彼无色界根彼无根故非如通力起上眼耳问既云无色诸天佛边听法令他得见如何第八不变彼身答但由定力令他见身即是器摄非变身也若据依止以无根故非依止故不可名身若据积聚亦可名身以可见故。
八地已去至无差别者此说所变二果无差别不言能变无别即是慧与定异故。
由此故知至有本质等者既相离者第八不缘即眼识等缘上下时据无本质问既违下文理应有质此托谁耶答托他第八所变为质如前已明。
余地器至瑜伽五十四者彼论云若威德定所行境犹如变化彼果彼境及彼相应识等境色是实物有既云实物故明第八不缘假也问法处色亦五识境如何唯在法处摄耶答第六引生且随意变故在法处若尔如五根等亦唯意缘应法处答不可为例根境别故非意引故。
虽缘无漏遂不相似者如八地菩萨变鱼米等无漏心引唯是无漏而第八不缘仍是有漏故不相似问何故第八不缘无漏答第八变者皆有实用若是有漏变鱼米等可无实用若变无漏破坏有漏故为不可。
又解以至处有用故者此一段文元本不次此中正以六门明第八识变通定等色第一正解变漏无漏何故乃明眼耳等识是故此文合在天眼耳非必有本质等下说何故尔耶前解天眼耳识有质无质故次应明相见同系别系也言由此三识所知必同初禅系者所知即相分也意说以初禅三识缘二禅等色相分随见亦初禅系今言三识即眼耳身识疏中二解后解为正有漏五识必须杖质既是性境不可随心前解且据非必有质故不正也问眼耳得离境可能缘依上色身识合中取如何上缘答下缘身识不取离借识依上根何妨依彼境问三识缘上境托谁为质有云托自第八所变为质以同界故粗细相似得相依持者此未必然上下地殊粗细既别何必依持又准正义唯言自他第八识变不言自界故第四禅第八所变各异理不应言托自第八托他可尔。
又净土中变五尘者准三十七唯有四尘若据净土林声说法即是实声故通五尘。
以彼香等生因阙故者等取味也以无加行心因能起故彼香味生因阙也问何故彼无加行因答一由无鼻舌二识二由无香味种子三由无能造四大故无加行之心由此定果无香味也疏云又无用故者上二界中无段食故不须香味。
若十地至蜜多声闻者此有胜力不同凡等故皆能变色无色界香及味也问俱是广慧声闻何故无色界者不能变香味耶答无色界中定慧不均故彼劣也。
又依体通变根等不者通力所引天眼耳根皆有实用能发于识前来屡明非此所说今之所问定所变作唯变于尘依体而论亦能通变根不由次上所说定唯起尘诸教论云定变身器欲明所变诸根不实故此门中寄问徴也。
设复变作似而非真者问若依定力所变根等似而非真如何论云法处色答从种生故可名实色不能发识故似非真。
是平等心者此释共立之所以由离我执心无高下故身万亿共立毛端或平等心者即定心故由定果变身共立。
亦令互相见者说尔无色唯定果色界兼有通亦令二界天毛端互相见。
等取华色华香者华既非坚所有色香亦暂时也。
亦应不不缘等流色者虽外器等皆名等流此中意取华色华香等速灭故。
此中有难如理应思者难云种与现行非定异种随现法收现与种子非定殊现应随种法处摄答有云种子因果俱是现可随现法收若尔现行因果俱是种应当随种摄若云亦有现行不能熏故不可随种摄者即彼伏种子不生于现如何随现又以因果俱现故种随现自类之种因果俱种复如何通故知不可以因果俱现答也应正解云现行易了别种子随于现种子相沉隐不可现随种。
极略极迥色者析根尘等实色为极略析光影等假色为极迥。
若唯意缘通根尘者亦此中摄者此第六不与五俱强分别生所缘根等亦遍计摄若定心等虽亦犹缘根尘此非遍计色摄。
以总从别者法处名总余处名别以暗从明者第八名暗细难知故六识名明粗易了故。
如十一切处观者即十遍处观也谓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并空识二也。
初随因缘至五八等者此等五识同时心所亦不取第八五数言随分别变至七识等者六七心所并第八五数唯定随任运义随种子义顺第一解五数既不随实种故知八俱五数不入因缘变中。
问触等所变至为例亦尔等者此唯问第二解第二解中前之七识俱无实用故难五识所变色等应无碍用答亦如之。
若瑜伽至不违此文者瑜伽释家既许触等与本识同即不违前无质碍难问彼论既说同识变所变根种不能发识生现行等如何名变答彼论且约依他相分从实种故说为实不言所变亦能发也。
顺下第三等者前之二解俱不说五数变有实用顺下所例王门也。
若第六报心至或有用者问报心亦缘心心所法变五根等岂有用耶答此同定心通于二变今言有用且约缘色等说不尔八俱五数应有实用亦报心故。
如定心缘十八界等者唯缘实五尘因缘变根及心心所等皆无实用并分别变无分别智证实真如亦因缘变问如菩萨定力变地金等为何变耶若因缘变应从实金种生云何变地若言分别变者金等应无实用答此因缘变有实用故若尔所变金等为何种生答如托色界地等为境而变金者即以色界业果色种为增上缘复以上界随能引定地定果色种为亲因缘而生金等第八地已上菩萨所变定唯无漏余定果色或通有漏既从实种所生故有实用成因缘变如瑜伽说胜定力故先起大种后造色生故唯实也。
返显八俱具有二变者一念之中心王因缘变触等分别变少同定心心心王所俱通二种。
此解本是前问等者意说此中解无为不相应者根本是前问中心心所等之所等也。
见分取于相应心故等此结前解自证复能缘见故者结后解但约见分同一所缘者会后解中违。
其六七识至可应分别者有漏位中第七无用六亦通用无用第六之中比量无用现可通有用无用现量之中五俱者一向有用定心通用无用缘色等有用缘根心等无用报心通用无用理准可知。
如瑜伽论至缘狭小境等者彼论云于欲界中缘狭小执受境于色界缘广大执受境于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缘无量执受境于无所有处缘微细执受境于非想非非想处缘极微细执受境也。
空识无边处至执受境等者问缘无量境唯约种说缘狭小等唯缘种耶答无色无身器可唯约种明欲色有器身种现通为境问瑜伽既云缘狭小执受境乃至无量执受境今疏所明初等小千界明外器岂外器等名执受耶答有二说一云疏主意明内身因明外器身器大小必相随故二云瑜伽所言执受境者亦粗外器领以为境故名执非要依持生觉受义执通二义如前疏明二释无违前为正。
此亦所立至无不定过者若对经部上座亦是指例若对萨婆多远以比量成若无想等不入宗中灭定比量便有不定过耳。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二(末)
卍续藏第 49 册 No. 0814 成唯识论义蕴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三
密州开元寺 道邑 撰
举初狭名释识宽体者阿赖耶名最初故狭乃至未转通第二位故识体宽。
答令相随顺至方名三和者虽世不同触有功能令相随顺令过去根随顺为依令未来境随顺为取令现在识为二所生故名三和非谓一处名为和也此虽有理后解为正。
如受等法至例触应尔者此意说如受等法不能生余作意等即不随受领似三和之上生作意等功能今触既不能生触亦不似三和之上生触功能或解此中翻例也如受等不能生余心所受等即领似三和之义触虽不生触既能生余心所等故说此触领似三和虽有此理前解为正。
又分限故者谓根及境能生识及触等分限但有二种功能识之分限不能生识但有能生触等功能即说此识似于根境触之分限不能生识及触但有能生余心心所功能何故不得名为领似三和。
若约见至亦有似义者若约触自证分能生触之见亦是触生触若据此义即似三和能生触也。
如受领触不领作意者如受领触但领可意等相不领触能生作意等令触领三和但似能生受等不似能生于触。
又是主故不同于触者主是胜故不可说识似于根境心所是劣故可说触分别前三和齐与不齐二解俱得。
今取界身足论者问论中既云心所性故即简根境等讫何故不取俱舍等耶答界身六法五是心所与举宽摄狭故取界身六触等者即六识相应之触等也。
许少分实余假不成等者许爱少实即余触不成假俱是心所无异因故有解若许触有少分即经部说根尘等假法不成俱多法成无异因故前解为正经部许爱少分实有彼以别境之思即名为爱非如触数三和合成。
问此质不定至复应思择者此外人逐彼质作不定过也言思择者我宗不许生有能生何得为例又大生通所生更有能生方始起触既唯能起更不由触自能生由此应说心等不能生作意力方生作意体能警何须别物警如绳不自断要假刀方断刀体自能割何须别物割。
杂集师不许集论者此破师子觉不许无著意故释作意云持心令住也。
与萨婆多至第四者彼论云作意谓能令心警觉与此论别。
余之三业乃是遍能者问思于善等役心为业岂第八思亦于善等役心耶答此业亦通三性之中第八俱思亦于无记能役心故即能取彼非邪正因故此业遍问若尔受业应能起合离非二欲故第八既通无记岂无非二欲耶答不尔第八不与欲相应故由斯受业亦是不遍。
或即因是果等者因果之法非即非离亦无因即是果故说之言无持业或即此受与爱为因与触为果亦得说言即因是果今唯望触不望于爱故说之言简即因果前解为正。
若言要至皆同前者彼若救言此受要有所缘俱时之触并不舍自性名自性受或云领触所生之受并不舍自性名自性受作此等救皆同前破受定不缘俱生触故便违自执不自证故并同前也。
非非青者非青之中有黄赤白等多种非一故言非非。
依谓依根俱有无间者问同依俱有可说依同心王心所前念各别如何无间亦说为同答若开导依定非心所于所引生无主义故今为依者必是心王故可名同说为意根非心所故。
或虽不同亦兼取者了别领纳虽各不同数既齐等同取于境故亦兼也。
此中五义各有所简者此可连环徴起若心王心所名相应者前念心王后念心所应名相应由此故说时简前后也若尔意眼二识许俱时起眼识心所与意应名相应此亦不尔依简别识眼意二识不同依故若云时依同名相应者六八二识同时依七第六识心所应与第八相应故疏释云行简依同其境各别六八二识虽时依同见境各别故非相应故若尔即此六八同缘色等时依既同又不格别相应故疏说云缘简别见彼虽同缘见各别故不相应也今观行简境别即与所缘之简不殊论自说云行相虽异明不取行相而疏强为五义违论立之不其添意也且依四义简法已周亦应为善。
如五与意唯依事简者五意虽俱依各别处事亦不等间体事不等其相如何答如五识俱意许同心王受等各二体事寻伺唯一故云不等。
此识行相极不明了等者此中五义且据因说若在佛果非不明了亦能分别违顺境相不尔诸佛应非偏知余之三义可通因果后二复次唯约因中。
便应不能摄益相续者若解明了如六识等便应不能摄持种子亦不滋益诸根大等令相续故。
若许间断便非彼生等者第八问断不名趣生舍执受故亦应不受熏性非坚故准可知。
如八证中等者瑜伽八证第八识中最初即执受证执受证中有五因五因中第一者谓任运生二非善染三一类异熟无记所摄四能遍执受五根等法五一切时执非有执不执时若不执时即烂坏故今此显不与苦乐相应所由如彼任运中广解。
禅定寂静此无所能者舍受无能故通恶果间禅定有何能答有定共戒能止于恶故非恶果又由禅定能发神通智慧故多能也。
若随所生至过失如前者此第八识若随所生善趣恶趣即便转变乐苦俱者应善趣中不持恶种恶趣之中不持善种故是过失。
有自性至本释中者此下所引三性差别皆对法文今言如本释者即师子觉也。
一自性至十法者谓瞋忿恨恼嫉悭害覆无惭无愧谓烦恼中此唯不善。
此有二义可名为记者问此下二解有何差别答前约功能后据自性前唯有为后通无为前唯有漏后兼无漏故有别也。
故余例难亦然者五心所中举触为首难余作意等亦尔又此举行相为例更以自相门例亦得触虽不以摄持因果为自相亦有三和之自相俱自相故亦可相例又受虽不与受俱余心所亦与受俱并应为例。
此不成等者今难云触等不了别故不例行相门者今既例相应门故应触与触相应触不与触并即例相应门触等不了别何妨例行相。
心所能熏相见分等者此意说如第七识心王心所同缘本识(第七)心王能熏自相见种亦熏本识种子心所但熏自相见种不熏本质之种由所熏之处是一故无六果之妨此初解为不正也。
不可论至与不生者若所熏之处有六即(王所)俱有本质种子汝不可说心王中种生本质心所中种即不生若能熏六法虽熏六种以所熏生之处是一如我心王所熏之种生本质心所所熏之种生影像此亦未正。
由是义至理亦无失者此第二解如第七识心王心所同缘本识共熏成一本识种子此现举种不为因缘既相分熏增上缘摄如多业同招一现亦应尔共新熏本识之种既为增上亦不亲生本识现行以本有种亲能生故故无顿生六果之妨亦无多种生一芽失疏言因缘便无此事者若为因缘便无多现生一种事增上可尔此解亦未为正现行辨体生种何得不是因缘下第三解稍胜于前。
量云至如贪信等者外人作不定过云为如贪等不自在故不能爱熏为如苣胜不自在故能受熏耶既尔宗中应云应非内法所熏便无过失简苣胜等非内法故下难持种亦应云应不能持内法实种不尔触等能持外麦等假种为不定过。
能熏虽至生一果者比六能熏为因缘故熏成六种非是共为因缘生一果也此喻约前第三解若据第二能立所立二俱不成。
如五无间业受一期报者若不许多因共生一果如何五业共招一法问如经所说一一无间业各受一劫苦如何此说五招一报答今云一期报者非谓一劫业既有五即以五劫为一期也。
可许例于舍位者约齐缚也第七我断触等舍能杂烦恼亦名为舍问只言舍赖耶何故不言舍触等答此据离缚心王离时心所亦离故下论云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既不言舍藏识体故离缚时心所亦离何不名舍。
三可熏非常一者是此遮无为彼常一故四相应者此与能熏同时处不即离故名相应由此可转识熏也今言相应不是时依等同之相应也。
前生后灭相续如流者问论云前因灭位后果正生何故此云前生后灭答今云前生后灭泛明因果相续之义非谓正释前文。
初随返质唯难于常者此即指常亦不成缘起正理等文也。
彼救不然至谓取与用者彼小乘救云天乘云过未有用应名现在者此难不尔我宗要有取与二用方名现在过去未来各有一用坏非现在。
难云至有半作用此难意云汝今要有取与二用方名用者婆娑既云过去取果不言与果故应过去有半作用又云等无间缘心等可有过去色等非无间缘故应过去有半作用虽有二释前解为正以云有取果用故。
又言未来至应名现在者难过去已后难未来也汝若言过未名功能现在名作用者婆沙既云未来有三法作用故未来世应名现在问光明等未来作用其相云何答有云如日未出先现光明故光明用在未来也有为之法未生由生相生苦谛之惑未断由苦忍断故三作用皆在未来如苦法忍有二作用一能舍异生性二能断见断十种随眠除之二用准之可悉如前已叙。
彼与果用至生复生过者此双难过未也言灭复灭失有汝灭有与果功能过去既能与果应名为灭现在之灭复能与果过去既灭现在复灭故言灭复灭失生复生过者汝生有取果功能未来既生现生复能取果亦应名生故有生复生复又解云由灭相故现在法灭入过去已后有与果用此用不能自灭又须灭灭故云灭复灭也未来生相能生于法已名取果至现在复有取果作用两重取果故云生复生也若言与果至取果用故者汝若救言过去与果但是功能未来取果亦非作用故不可难过去未来应名现在者即阿罗汉末心正现在时应非现在无取与作用故此中牒救言与破中言取意影略也。
又若此心至更复言灭者此言初者谓未灭时现既无用即已名灭何故至后灭时更复言灭。
若言非是至无间缘故者彼复救言无学末心亦有取果之用但为后念缘阙果遂不生非无取果之用者理亦不然婆沙论中说无学末心非无间缘何故汝说亦有取果之用故违自宗即正理师违婆沙也若言后果至不能生果者又汝若言后心之果若缘不阙决定此末后心生者汝末后心复有取果之用彼缘不阙即合为因能生后果何故复言后念缘阙故不能生若言此心不能为因生于后果即是无用何故言现在之心有取果之用。
有酬前至熟变相等者如观谷子至成熟时有酬前相观此熟相从本谷子所生故对此本因立现法为果也。
此答于前生灭分位法者彼萨婆多难云因现在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乃至谁离断常今于现法假立因果即是答彼前因已灭后果未生等之分位也。
六通至三世等者今言六通之内有此三世非要一一有此行相也言死生智缘未来者谓天眼通能见死此生彼故言生死智问五识取现境如何缘未来答五俱意识依天眼根能知未来非眼识也又眼耳通是眼耳识相应智性何妨天眼亦缘未来以有慧故说缘现者约余五识前解为正。
滥妄缘者唯识通妄神通非妄若不简恐亦是妄。
三相用不同时者此胜军假朋上座但于现在假立三相前法至异后法正生常相续故因果不断问何故此师不言灭相答此师既唯现在是有灭相是无故不言灭问此为叙胜军义为叙上座义若胜军义胜军自是大乘何故此中疏云复以大乘若上座义彼师色心俱有灭相何故此中唯说三相又解言前有因时无果等乃是小乘难大乘文此若叙上座义何故疏云被他如先有因时无果等难耶答此叙胜军假朋上座以大乘及上座部俱不立过未故前被萨婆多难今胜军此中为救彼义故疏云复以大乘也准下难云阿赖耶分二趣故即偏难胜军若难上座应言约意分二趣也。
阿赖耶识至达此文者设汝约生时胜天趣得名仍有赖耶分二趣过即应一识亦天亦人不可此识非前故言违此文者汝既一世因果并时即违此论约曾当假立因果之文也。
生时酬因至二法为二时者此明二法因果非正释此论文次下文中方应释之今为开一法因果故先叙二法相对明也其次疏云今此所论下正明一法属此论文言一法者生灭二时即一法体言二法者生之与灭各在一法故二别也。
生灭相违宁同现在者他若救云生灭是因果此二不相违者应难云生有灭是无即许非相违昼明夜是暗应亦不相违若彼救云由明为因而暗得灭亦是因果许不相违者即无有一法不是因果便成大过。
下有三师至为三释者问文言断烦恼障究竟尽若随眠永害即是初师永伏不行即通第二如何此有第三义耶答此云究竟尽者下第三师亦有此义一约分别烦恼种子现行皆究竟故二设俱生者究竟不为过失如阿罗汉究竟断时。
此据位全除等者克实而言二乘金刚心断烦恼障尽舍阿赖耶讫以无间违唯一刹那故不说今言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者据位全论亦无违也问大乘金刚心烦恼亦尽何故但说二乘答大乘八地已舍赖耶更何须说。
又依至名无生者论约不受分段名为无生不约无变易故知唯约烦恼障尽名阿罗汉若约所知亦断者应名不受变易生。
又毕竟至粗重者此既总文通三师义即亦取现行粗重为正。
若说至不成者此云习气即无堪任性也若以永远离无堪任粗重方名舍赖耶即四位不成二乘无学不退皆未永离无堪任性即应一位无阿赖耶唯如来故又约种子名为习气唯不通八地即是四位不成前解为本。
以得证净至信不退者谓此回心菩萨先于二乘见谛道中以证四种不坏净信今说此为不退菩萨亦是信不退也然未至彼大乘十信第六心也。
论直往至不退此除烦恼不退彼约断烦恼此犹未断故。
若现行一分等者此初师难第二师也言全未舍故者此第二即解也七地已前第七执藏虽暂不起未全舍故不名为舍言若不尔至应非不退者此第二师难初师若要无学方舍赖耶回心菩萨名不退者八地直往既未舍赖耶应非不退言若尔八地等者初师难也若八地菩萨舍赖耶故名不退者即初地菩萨汝亦自许未舍赖耶应非不退何故初地名证不退已得不退。
三乘有学至时少故者问何故前唯会二乘金刚心此中通会三乘答前是通文其第二师不约断种名舍赖耶即八地已舍故不说大乘金刚心今此唯是第一师义要断烦恼种尽方舍赖耶故通会三乘金刚心位也。
近波罗蜜多者七地已前未能任运纯无相修行犹浅故名为近若尔地前应亦名近此亦不然初劫唯有漏但名波罗蜜此通无漏少分无相故名为近得名不同。
此四因至解行地等者资粮加行名胜解行地此位烦恼未永不行故此初因简地前也初地已去六识烦恼能永伏故言今通七识者此约八地烦恼不行故通七识言第二因简六地者谓前六地中未能于无相海任运而转故此简也第三因简七地者以七地中未能起一切行也言第四简一切地者即简八地已前并解行等故云一切。
即是正体后得者准前二因亦应合取生法二智今取正体后得并通生法二智故亦无失。
如瑜伽论至烦恼有三者一无染污相谓要知故起不能染污菩萨名无染污相二无过失菩萨虽起烦恼不能于菩萨自身中生苦逼恼名无过失三能断苦因菩萨生起烦恼于诸有情能断苦因烦恼为因逼诸有情令断苦修善故。
摄论云心体第三者从识意心为次第也。
对法第二至据一边说者摄论中以积集生起二义名心对法论中但云积集不说生起故云一边有云对法取缘虑义名心是一边者非也。
摄论第一云为取所依等者世亲摄论云当知于六趣生死既云六趣故不通圣无性论云识自体与取为依此约与烦恼种现为依不通圣此即同下解阿陀那识甚深细中执取结生相续一义亦是约凡夫说。
此。等诸名通一切位者问此中阿陀那识准下解云执持种子执受根身执取结生相续具此三义名阿陀那至无漏位既不结生如何此名通一切位答虽阙一义仍有二义故是通名问既尔赖耶八地唯阙执藏一义应当不舍藏名佛果既有能藏藏名亦应通佛答藏约缘缚义不被他执即名为舍阿陀那识自体结生相续不约佗缘故此名不舍问执不执别阙一义齐入八地时何不俱舍答执藏过失重阙一舍藏名结生不缚他设除名不舍又八地以上变易身相续成佛已去无漏相续三义具足故阿陀那识亦是通名前解为胜。
始终为论至不通无漏者此识所藏有其二义一被他熏故二被他执故若至佛果不熏不执故为所藏不通无漏若约能藏亦通无漏。
此中至取能藏等者论中只言摄藏一切杂染品法即是本识为能藏不取杂染七识为能藏也何故不取耶答此唯因中以得其名不同第八为能藏亦通果故由此论中但说二义不说第八为杂染所藏问我见爱等执藏为我亦唯在因不通无漏何故说藏答此中弃舍唯在执藏唯在因过重偏说又解此云不取能藏者不取第八识为能藏也何以然者此中云唯说因中八地已前其识名者唯是执藏故不取此识为能藏也虽有此理准疏结云故略不论染为能藏义即前解为正释意论中唯有能藏执藏二义阙所藏义即是略不说染为能藏也。
初师第三随理应说者论云非无学位不退菩萨者初师不退唯取惭悟第三师通取十地故言随应。
种子生现至此文证者若许种现同时即金刚心起明来暗除种现俱舍何故此云此名唯在诸菩萨位非如来地此金刚心既是菩萨明知唯舍种子未舍现行又观此文唯证金刚心是有漏不证种现异时设唯除佛何废种现同时。
七地以前缘阿赖耶者问平等性智正起之时即不执藏如何此智得缘赖耶答智虽不执名未舍故设暂不执未毕竟故缘彼位故。
有漏二位名最初舍故者有漏二位名即是赖耶异熟赖耶初舍云二义者一谓过重二初位舍。
若据至阿赖耶同者此中赖耶言阿赖汉位舍者据舍能缘缚也若异熟识亦约舍缚名舍即与赖耶同时而舍由约舍体故前后别问何故异熟不约舍缚赖耶即然答赖耶从缚立名故据缚异熟体是无记故约舍体。
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者如萨婆多异生性得与世第一法俱时舍犹如害名世第一法舍异生性亦是正舍名舍今此师异熟识现行种子得与金刚心俱亦是正舍名舍其二障种金刚心生即已舍讫有云此师异熟识种与烦恼同舍金刚心中唯有现行者其理不尔若许尔者与异时义复有何别此护法师种与现行俱起和合故彼释非。
得与成就既无别体者此师金刚心中镜智虽起未圆满故不名成就至解脱道圆满成就得与成就既无别故金刚心名为将得未正得也未圆满故亦有疏本云得已成就既无差别即金刚心得解脱道名为得得已即是成就故云无别此虽易解然多本皆云得与也。
其种生现异时等以集论说无种已生故有此释此中二解唯种现别时与前解异余义并同。
彼答依尽真如为论者彼决择分答佛及声闻无余不别者不别有二义一苦依尽不别二所显真如不别此合为文故云依尽真如非谓灰身灭智佛亦同也有疏本云彼苦依尽者理虽可通不如彼答云。
谓自相至前已说者此云三门虽因果不同次前已说故今不论问前何处说答言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即自相门言此名唯在如来地有即果相门言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即断舍门此之三门因果别相如理应思之。
有言至及后一者此意说佛果三门竟是无漏论中既云有漏即以简之故更不说若尔即性俱境等果亦无漏一有漏言皆已简讫更何须简故疏中前解为胜。
其因相至此中不说者问因中第八能持染净一切种子果位唯持净种因果既别何故不说答染净虽别持种义同故不须简问染净各别持种义同故不简者亦应因中缘境狭果中虽通缘缘境义同何须对简心所多少相应既等例亦应然答理且不齐缘境相应此之二门果宽因狭若不对辨恐果同因故须料简所持种子果少因多故即不说又解欲显如来能遍知故欲显佛果功德胜故由此重说缘境相应如来既不受熏持种之功不显由此不简因相。
然受相应至标举简之者问舍受通因果恐滥须简之持种通果因有滥何不简答佛果第八既唯善性遍缘诸境善等俱皆同无漏六识若不简之恐同于彼亦与乐相应故今标举无漏第八定不持诸杂种既无滥故不简也。
或说通至六地等此师意说此十地中皆有游观无漏故知十地皆有观智以镜智中游观故言色界六地者谓四根本一中间一未至也言中间者即大梵王天何名中间有有寻有伺上无寻无伺下故名中间问四禅皆有近分如何唯一未至耶答唯取初禅近分最初得故所以偏说。
多依天住者佛果功德多依此天而住故以第四禅为天住有云无住者非也。
色界有至无色界故者色界定慧均等故言遍缘无色慧劣故缘不遍又色界心通缘心色故言遍缘无色不缘色等故不说遍今欲明镜智能现一切影像故取遍缘心也。
此言三受至余中者者此六十三言于三受位俱行不绝者谓余识中第三受也第八舍受与彼俱行即显第八于三界中唯舍受俱也。
如三类遍所有等智者此以萨婆多三类遍智以说九地镜智也言三类者谓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也言遍所有等智者彼师说见道已前有漏心中六行伏惑作四谛观知苦断集证灭此有漏智至见道中由无漏现观三类智后遍方能兼修有漏三世俗智功能增长说为现观三类遍智也此边等智未来虽有毕竟不生余之九地境智亦尔问无漏位中作四谛观何故唯言三类智耶答世俗事观之中而起遍能知苦断集证灭等智由此三类兼修时不兼修道也故俱舍云曾于道无事现观故又必无于道遍知事现观故于苦集灭可遍知断证也又道唯无漏世俗之智未得其名故不修耳问修道惑灭犹未断证云何言遍答自谛之下能遍断证非修道也问有宗既无种子无漏现观俗智无由现行所言修者为修何法答彼宗去来之法皆有实得唯修此得非现行也。
疏意深远道理难穷邑以愚情敢量玄旨意因枝谱课此庸虚诸有哲人无为诮也。
如断常中阿赖耶者此意说此论上下问中所牒识名其例不定今言断常者即前因果譬喻门中问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此唯取修名从因为问复言至转位即通二乘十地菩萨为论者此说断舍门也彼徴问云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以彼兼问舍异熟识故通二乘十地菩萨问何以得知兼问异熟答前解舍云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由此疏云通二乘等今此问第八识乃说通名故知上下非一向依此体例。
此显依初舍为名者此断常中言阿赖耶者依初舍说今彼别问言云何应知此第八识者显通诸位也又准下至不唯在色者谓萨婆多五蕴是真受着处即是赖耶故离色等五蕴之外无别赖耶由此问今云何应知离眼等识者亦等于色。
是离共许至不共许故者谓大小乘共许赖耶离五取蕴更无别体故涅槃等既非蕴摄彼亦不许为爱着境言此离识蕴不共许者彼许色等为阿赖耶此离识蕴大乘不许。
不言对有法等者阿毗达磨此云对法若顺因明前陈所别名有法后陈能别名法由此难云何故不言对有法而言对法也答云具轨持非有法也前陈名自性唯有持义后陈名差别兼有轨义今言对法显得二义故不言对有法。
为依虽同变不变异者此意云器根及识俱与为依何故器根即言变为彼变其转识即言为彼依耶故今释云为依虽同变不变异故别说也。
此所随一者今成末那以转识摄为因因有二过一者所依不成有法末那他宗不许是故此因无所依也二者随一不成不许末那是转识摄他随一也今合为文言所随一有本云此犯随一者虽显过不尽其文易解将为正也。
或若不尔至不定过者问前成末那转识摄因论自明说既于第八不转不成何成答恐他亦以第八是转识摄故此遮之又论中虽言转识摄故亦得以是识性故为因此于第八既有故成不定过也。
解有趣至此等初也者此更悬科下文不应此处言此等初也疏文误失。
即前顺后其体顺用者种子同类名前顺后亲生现行名体顺用又前之生死顺后生死云前顺后诸有漏法皆顺生死名体顺用又能招感业种望所招果名前顺后五果种子亲生苦果名体顺用虽有三释初后为胜下准此知。
非如色等名为执持者有根身等令不坏生觉受故外器色等执为境故今执业惑无此二义故云非如色等但与为依名执持也。
如喜及顺喜法者谓喜受同时心心所及根等名顺喜法。
还即道谛者还谓归趣道证灭故。
或摄至证涅槃故者如资粮加行有漏善法远证佛果涅槃亦名为顺。
唯亲执无漏种者问前解执受唯言相名分别习气不说无漏种何故此云亲执无漏答前据依持显以为境故唯有漏此约亲依识体安危事同故通执无漏不相违也。
或俱现至因义故者此言第一二句俱是现行识所言界者性义因义此现第八无始时来有体性故能为因故虽不能熏为依持故。
然生至通苦集者问业惑有漏可通苦谛生既非因如何名集答此如五果种子望生老死亦名为因故集谛摄约小乘如萨婆多分位缘生无明俱时识等五果虽实生摄相从名惑行支分位总名为业此即苦亦名集生老死位集亦名苦或亦余部生缘老死更得为因故亦名集集是因故更如有别。
四清净至实性者显扬论云若说四清净是则圆成实也问其四者何答一者自性清净二者离垢清净三者得此道清净四者此境清净此四之中初一真如第二涅槃第三者无漏心心所第四者无漏色等前二无为后二有为皆圆成实。
言依他性至依他依者此赖耶识六七缘执故遍计依也有实性故圆成依也持种现故依他依也若持无漏种通为二性依故与三性俱为依也。
非唯能藏至赖耶等者若唯能藏义以解赖耶名即八地已上应名赖耶既不尔故知由因执藏义也。
若起分别至各偏义说等者此意云凡者闻此起于分别我执堕诸恶趣愚者闻之起分别法执障生圣道愚无恶趣凡无圣道故偏义也问愚谓趣寂设不为说分别法执亦生又不障彼小乘圣道如何不为说耶答此趣寂种姓未证圣者若为说之法执坚深便增我执既执我法诸见遂生便障圣道如执穷生死蕴即其类也问经中但言恐彼分别执为我何故今云亦起法执答人我法我俱为我故。
经云无明至有识之身者此言有识者第八识也又云如五种子者即五果种子其中识支即第八故复云名有取识者即结生识也亦是第八。
又若至至教等者至教有二种若以言中于理真实之教名为至教即大乘论亦名至教若唯以契经名为至教诸论即非今立大乘经至教即是契经为至教也设不定失为如诸论顺无我故汝大乘经非至教耶为如增一是至教耶故此四因各加第五既云契经摄故即简诸论无不定失。
胜军比量因云两俱。
成至所不摄者问诸大乘经唯大乘许非佛语不摄如何此说两俱极成答如增一等立歒两许非佛语不摄如外道教立歒共许非诸佛语今大乘经虽小乘不许佛说然亦共许非是外道教中所摄故得说云两俱极成非佛所不摄也若尔即大乘经是随一非佛语摄此因应他随一不成答既非外道教摄即是共许此因于有法转故无随一。
彼宗自许真是佛语者萨婆多宗自有两说一师云集佛语成仍是佛语一师云迦旃延造非是佛说今约许佛说师以为不定也。
亦外道等至所不摄者问此发智论外道大乘俱不许是佛语即是两俱极成非佛语摄何故此中言不摄耶答此意不说外道大乘共许发智是两俱极成非佛语不摄意说小乘为一边外道大乘共为一边此二相对即发智论是两俱极成非佛语不摄也又解外道大乘两俱不许发智是外道教摄故云极成非佛语不摄也虽有此义夫言两俱者以立敌相对故后解非更有余释并难解也。
若以发智论至犯违教失者若立量云大乘经及发智论是定佛语者此对一分不许发智是佛语即立敌两家共不许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因依发智转即犯一分两俱不成又解云设对许发智是佛说师亦有此过以大乘不许发智是佛说小乘不许大乘经是佛说故是两俱不成者此释不然前解为正如分十八部者问世尊何处记别十八部耶答文殊问经云摩诃僧祇部(大众)分别说有七体毗藏(上座)十一十八并本二无是亦无非本是大乘出是也更有余文。
传小乘难至师子中虫等者问此即涅槃梵网经文此既大乘经文小乘不许如何引以为难答今难大乘还取大乘自许之教为难或云小乘教中亦有此文然未见也。
忖度人者谓小乘辈虽得极果于所知境要须筹遍计度方知故云忖度人也若尔文殊既云如我谁忖应是忖度人耶答彼示现也。
声闻乘至方便者若尔何故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复如何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答此有二说一云此约定性彼说回心二云此约近方便声闻即非彼据远方便二乘亦是取义各别亦不相违又五因至相违者一发心异者谓菩萨起四弘誓愿及十种发菩提心声闻唯有厌苦求涅槃心二教授异者声闻以人无我教授菩萨以法无我教授又声闻唯教自利菩萨亦教利他三方便异者声闻作安立菩萨亦非安立又小乘四谛缘生观菩萨三性唯识等观又小乘方便即七方便菩萨即十信四寻思等。
不违法空者若应空而空名不违法空今大乘说一切皆空故违法空。
入自大乘修多罗等者谓契当自大乘理故解顺入自修多罗也言现自烦恼毗尼等者此云灭结或云调伏菩萨以无分别智为能调伏烦恼为所调伏故云现自烦恼毗尼也或云菩萨以无分别为烦恼者不能简择德失事名无分别菩萨以此为烦恼也今大乘教令修种智对治彼故名现自烦恼毗尼也二解初胜言广大甚深者真如法界广大甚深名为法空故此三相皆不为违也。
分别论者至今说假部等者问论中既云上座部经分别论者即应以上座部为分别论者何故今云说假部耶答言上座部经者即上座部中亦有以经为量者谓上座部中经部也今说假部既云蕴门是实处界是假说名分别论者与前上座部中经部各别故论言上座部经分别论者俱密说也。
九心轮者彼师细第六识初受生时为三有因名为有分识既生已便能引发于境名能引发既能趣境分明照故名之为见虽明见境未知差别须求差别故云等寻求寻求谛察知其善恶云等观彻既观彻已将起语言故须安立起语言已便造善恶故名势用既将思惟昔来所有所作事而生爱恋故有返缘身命终复生三有还名有分周匝轮转名九心轮。
一念蕴等者心心所法一期蕴者即有报身一期住故穷生死蕴者谓第六识别有功能穷生死际恒不断也。
若凡若圣至起怖畏者凡夫离欲即得上定者圣者离欲即第三果人此等虽离五欲闻雷尚怖故知于我由生爱着。
无性云贪俱乐受等者乐时贪增故俱爱着或总缘或别缘此约唯乐受不言贪者约别缘说问无性云乐是着处义乃无违贪即是爱如何更言是爱着处答如后缘前理亦无失若同时者即乐亦不缘彼宗自说同时心所不相缘故。
摄论不言至非有学故者彼宗不许有学圣者有我执故亦唯言除无学即恐有学亦有我执便不极成今约极成唯除无学。
非想九品至极成有我者非想九品虽微细亦是有心及余有心定等既不求灭心故极成有我此不难之由此偏难无想灭定等也彼皆厌转识故。
以上总取蕴至摄论等有谓前总取蕴为一别中乐受身见为二为三摄论中有与此论同五欲色身转识不相应此四唯此论有。
此识等至是所著者问前言苦舍不顺己故不增悦故非真着处何故今者亦一入等中答前约偏增唯取乐受今据总摄故兼苦舍言此中见取等并是者唯除身见余之四见并是此等也。
外道云我是着处者下破意云汝说我为能爱如何复说为所著处不可一我亦能亦所。
或诸法至集起名心者问此与前解何别答前约所集起处名心此约业种亲种所集生者名心虽同第八据义解别。
无漏识者无漏集起者无漏之心虽无业种唯无漏亲种之所集起也准此后解亦通无漏。
五十一又心相续至流转不息者捡五十一云又彼诸转识长时间断不应相续长时流转是彼文也此云又心相续者即疏取对法意释第八识是相续也长时间断乃至流转不息者即彼论文彼说六识者间断故不能持种受熏也对法第二云又心相续长时间断经久流转不息是故转识能持种子不应道理彼论文云又心相续谓第八识也彼灭定中六转识等长时间断而第八识亦能经久流转不息由此本识能持种子其六识等既不能相续经久不息而经部等说为能持种者不应正理然疏主取两论意合而为文精将解故别释。
摄论第二至无相应义者夫能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名曰相应此六转识根境等别无相应义故不可说互相熏也。
又无同喻非极成因者若以根境等各别为因即无同喻言非极成因者非是立敌不共许故名非极成但以有过名非极成此有何过即六八等俱时有熏为不定过。
此中言至互相熏故者根等三别由彼师许互相熏故故次量云。
今解但至非受熏等者前解约六识俱时相望彼此根境各别故不可相熏今解约六识中一一识体自根境不恒俱有非如第八根等常有故此六识不可受熏前疏家解虽以自他六识为同喻然有自身六八为不定过然今此解亦无同喻但且直责。
世出世至望起者问此与第三无漏何别答理实虽同据义门别也又准论第九或出世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证真如由此后得智虽体无漏既不证真但可名世故二门别。
下三宗之法者问准因明疏宗中能别是宗法能立之因是宗之法何故今说能别为宗之法答是宗法名即宗法今言宗之法者即总宗之别法亦有法宗之法也故无过失。
三量成已至所集起心者即此文中以一类无间坚住三因成可熏性故为三量。
此中不取至即是因者言前成本识中既不以坚性为宗法故知前破转识之中言不坚住者但是其立因非法宗也此因滥宗故重明显然。
然无性至熏后念等者彼论前无性破六识根等各别不得俱时受熏故彼转计前熏后念故说言次下也。
有说六识至而类无别者此师所计识之体事前后二念或善或染虽有转变而识之类前后无别同一类故受熏持种故无性摄论第二卷云六种转识或二刹那同一识类由异品故有相熏习彼说能所熏别名为异品。
若难至违宗失者自宗佛果善法亦持种故。
或信等余法至法类同者谓信等五根与眼等根俱是根故眼等根法与六尘非根之法俱是法故应互相应此难意也。
此文外至异性等者论中但言若事若类前后二念非互相熏者今文外破云如前念善不可熏后念恶或前念无记不可熏后念善恶等也今后无记可熏者且约无记是可熏性非是后念实受前熏。
有法一分非极成过者有法既言真性有为若中宗真性有为非空不空彼宗不许若彼宗真性一向是空中宗不许故于自他各有一分所别不极成过问若尔如声论者对佛弟子说声为常无常之声彼宗不有彼宗常声佛弟子无应有自他不极成过答常与无常正所诤故非是过也若尔空与非空为例亦然如何是过答此不相例且如常与无常即是声上别义正是所诤不诤声体今言真性不是别义此宗真性体非空有彼宗真性自体是空彼此两宗互不相许故不极成能别中空即是有为等上正所诤义故理别也亦如下成意有俱有依不以有依无依意识为所别不极成过但以他方佛意识最后身菩萨有漏意识互不许为不极成今此亦尔问下言极成意识即简彼此二不极成今此若言极成真性有为简互不许应无过耶答不为例彼说极成除所简外立余意识有法仍存今若简便无有法为立何等故义别也。
四种世俗至各随摄者谓初世俗可说为空余四胜义非空非有。
若随小乘彼转实有者若望中道非空不空今望小乘一向不空言转实言便违自宗者违小乘经俱是佛说亦自宗故。
汝今说至违自教失者即违中道非空非有教也问护法等说有为法等非空不空亦违般若等经诸法皆空应名违自教耶答彼说遍计为空护法亦许故无违教之失若尔清辨亦云我亦不违中道之教深密等说非空非不空者约世俗谛名为非空约胜义谛名非不空无违自教之失答我亦有异经论明说依圆非空遍计非不空曾无处说三性俱空故汝有违我不违也深密经说相生胜义无自性者彼经自云佛密意说不可为例。
摄论第二至第三中义者谓无性摄论第二卷中明熏习熏习义中亦明持种心义又彼论明安立本第八识处辨其三相谓自相因相果相于彼第三果相文中亦明染净种子所集心义与此文同故引为例耳。
如彼电光长养色等者问此长养色如何断已更续等耶答如天眼等梵行长养或得或失故有间断如肥盛等段贪长养有增有减断已更续。
异熟不应已更续者问如眼等损坏云何复有续耶答有二释一云大乘异熟生许断已更续今言不应者随小乘说彼许眼等真异熟故二云由殊胜现报所感非先灭者而更续也前解胜。
然境不虽心故至能作有情者此意说心能变身器故识是有情依境不离心故身器不能作有情依。
又无色界应无有情等者若以身器为有情依即无色界应无有情以无所依身器故也问彼有定果色何不得为依答非彼有情皆有此色设许有者非业果故亦不为依又立有情依业果故。
如理思至或不思惟者此等皆通定散定中多有如理思散中多有不如理思或不思惟者亦通定散无想等定睡眠等散皆不思故。
或是余无心位等者此第二解余字也即成无心定之位亦有真异熟心若无心位不入宗中他便以为不定过为如我自许起异熟时有情摄故心等位有真异熟耶为如我许无心之位有情摄故无真异熟耶。
若以此宗至无俱不成者小乘不许第八若以为喻喻便无体喻既无体二立无依故云无俱不成。
此意在真前言正故者前言正实趣生意在真异熟也正即真故。
种类言之至趣生法故者此类非一故云种类且如下界起上天眼即住人趣胎生起余趣化生等也。
除声及法处者谓小乘不许声是异熟今言诸异熟色不摄声言及法处者除定果色非异熟故。
虽复说至说共因等者谓生得善等虽恒因简余因不能简故名不共因即此恒因亦能简彼边无杂因所简之法故亦名共因也言有体通上亦有故者有体即是实因谓通上三因所简之法皆有实义故此不说非如边无杂因唯生得等有余色无故此中言虽边无杂而不恒有不说实因以通上故。
今为此难于理不遮者此文结二部也意云今言生无色界起善等心应非趣生者正难经部以经部师无命根等若对萨婆多虽有命根等前已遮讫故生无色起善等位不可以命根同分为趣生体也。
即应二趣皆应灭离者如阿那含生有顶地无漏极劣弱故不能断此有顶地惑要起无所有处无漏心方断彼惑此阿那含于二天中皆无有漏故二天趣皆应灭离若有第八便无此事。
五根在自身至五根依处等者此说所执五根唯在自身也若除自己相分而他身五根依处等皆非执受也非己相分向下读之他身五根等即是非己相分也。
以依执受至执受者以声依第八名为执受不是此声能生觉受名执受也。
即是八证至第一因者瑜伽八证中初是执受证于中有五因今言先业引者即是五因中第一因也。
此中第八至下自解者此中既言一类能遍执受即唯异熟第八便证佛色根非无执受如下自解言滥也。
谓前二因至故今说三者前文五因中第一先业引第二非善染此二皆是第三类中摄故今此中但说一类能遍相续三因即摄彼五。
前第三因至非一类者前第三因即一类也此云非真异熟便有间断即非一类故此云非真异熟者即是辨前第三因也。
所舍身僵仆者僵犹仰也仆犹覆也随其男女有仰覆故。
此喻有失至能持识故者寿暖既不是能持之识今为喻者所立不成故言有失。
或复成立至恒持用者更立量云第八识有恒时用无间转故如寿暖成无间转即以恒转为因因言许者是自许故不言自许随一不成。
此亦至能持暖等者此外人难云识持寿暖汝即令识同于寿暖定非无漏亦可寿持于暖寿应同暖而非是寿彼寿既不随所持名为非寿故知识亦不随所持是非无漏。
此意不然至有寿非寿等者初论主以识例同所持寿暖不通三性及无漏他遂例寿同所持要非是寿既不如是何得以识同于寿暖不通三性故今论主云我本意以无漏三性之识不可持于有漏唯无记法汝今既得以寿例暖应非是寿即例三性而成失耶疏中阴略意在于此。
一切难中俱有此例者汝若言寿应非寿以能持故如暖者亦应难云声应非声所作性故如瓶即一切难皆不成也。
然今以识至能持宁在者此难云寿可持识识不熏种既非因缘应不持寿故识寿二应不得名互相依持。
必住散位至此中合文者论中应言必住散心非住无心亦非在定以合为文故论说云非无心定。
下破经部等者谓初文引经证此识有此句科谓生死时下五段论文问何以知下唯破经部答既言如睡无梦非萨婆多故知尔也。
所以者何者此徴受生命终证有第八者有何所以耶由此引瑜伽既说灭定命终即无六识故知命终有第八识也。
又说异生有学等者此又解经经必住散心等者说异生有学不据入无余依故与瑜伽不相违也。
今言闷绝至为鬼药等者若云死生即闷绝摄何故论中以极闷绝喻死生位生死闷绝无差别故由之释云死生虽即闷绝今离彼外别取鬼药等闷绝证死生也。
今此二位非是住定等者此眠闷二位虽是无心是散位摄故得与死生为喻也。
此文可然宗无余故者论所立宗谓生死时明了转识必不现起既无余识故知死生唯有第八有疏本言无余者言字误也论中不言无余识故。
即以此文证有第六者即以此文受生命终必住散心证生死时有第六也第八先有更何须说故知散心即第六也若尔何故对法云以无记心命终答简异性故说唯无记不以无记便证第八彼唯无记何须说之。
非正遮计即难全无者今论云六种转识者正破第六设破前五若俱正破难全无者即有一分相符之失他先许无前五识故。
此中所以至众教同说者结前言次难陀等无量论师下生下论文由三因故意识取境胜军师等既祖难陀故同遵南指。
然虽更有独起意识等者如妄计实我法等不由他教五尘定等而起名独起意识此即不由三因而起何不说之今云取增人法者取增与执着义同即是妄执我法也此难难陀等师无心别起下彼师释设执我法必藉三因方生计度也。
即以汝因还复破汝者彼立因云行相所缘俱不可了今破云极成意识不如是故者意说既云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即非极成意识故云不如是也即以彼因破彼意识。
又依染污故至即我所说第八识者此牒摄论文破上座部也彼师云依染污者谓粗意识名为染污在中有中缘当生有而起于爱至生有已于母胎中随其男女于父于母而有爱憎即粗意识名为染污初生之位细第六识依彼而有名依染污也彼许粗细二意得并生故言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知故者俱是细意识也言是种子识者即此细意初受生已能与诸法为依名种子识也言即我第八识者谓第八识依第七故常相续故所缘行相不可知故能持种故由此汝说细意识者即我大乘第八识也。
摄论诸师至唯识论故者此论但言极成意识不如是故即当彼论第三因也准此但应以意识所缘不名得故为因难上座部诸学摄论师乃言依染污故无断故为因难上座云初生位意识非意识依染污无断故如命根既尔即大乘初生位识应非第八依染污故如命此便自害故云未悟也今观上座返立量不成若难大乘以命根为喻有不成命根不离第八识故即所立不成不依染污故能立不成彼量既非真量便唯依染污为因亦通而疏不许未详何意也。
经二意识并生论者谓无著本论引经云无二意并生汝何故说有粗细二意耶上座部答云汝引此经而为论难者我部不诵言或说无二粗意生等者上座部会违经也。
何劳虚认至所计之识者上座云我细意识缘身器等微细难知能为依种汝大乘师何劳虚认为本识故我细意非汝所计之第八也。
今论意言至便拨圣教者此下疏主释摄论意也经中虽不定言无二意识者或是二粗或是二细设汝作此和会今以量破即粗细二意亦不并汝上座师岂随情便拨圣教而言我部不诵耶。
何得误徴者谓摄论师以前二因难上座部故疏主云何得误徴。
若不依不能至为不定者若对小乘立第六识不能执受量云第六识不能执受有色根身以不遍依故如五识者彼出过云为如五识不遍依故第六不能执受耶为如第八不遍依故第六意识能执受耶。
一云至随其所应等者此不约束芦喻也言随所应者谓六识各有二依即一一识与自名色为相依也故言随应问五识依色根可说依名色第六唯依意应当唯有名答与五同缘亦依于色若唯独起理实唯名。
頞部昙位眼等转识等者问頞部昙者即七日外此时仍未有五色根如何得起眼等识耶答且依小乘说七日后若约大乘至钵罗奢佉五根方有。
彼名中至答第七识者问识等五支必是业感第七既非业感如何摄名中答名色有二种一十二支中名色唯是业感二者与识相应名色非要业果故今第七识亦为名中识不是名色支也十二支中名色非要与转识俱时故二别也又名色支唯据种子此说现行故通第七若第二念后便无此妨也。
齐识退还等者此依染逆观也从老死逆观也从老死逆观至识即止故言退还问何故至识更以不逆观行无明耶答观未来老死已知从现在爱取有等集谛而生其次逆观现在五果从爱至识准知从过去行无明等集谛而生故更不观齐识即止大意如是如义灯中广分别耳。
若不断坏至皆此中摄者无性摄论云又如经说阿难陀或男或女识若断坏者名色得增长广大不不也世尊彼经既言不也故知识与名色而不相离与此文同皆此证摄。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三
卍续藏第 49 册 No. 0814 成唯识论义蕴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本)
密州开元寺 道邑 撰
佛欲除彼无义苦行者谓自饿等无果利故名为无义问外道不信不能除彼无义苦行何劳为说答初虽不信后亦信故设少不信多获利故。
六十六云摄食由诸句等者彼论问云若有段物亦彼是食耶设是食者亦彼段物耶答如其所应当作四句或有段物而非是食谓段食不能长养诸根大种或有食而非段物谓若有触意思及识能令诸根大种长养或有食亦段食谓诸段物能令诸根大种长养或非段物亦非是食谓诸有触意思识不能长养诸根大种如是诸余触乃至识随其所应当作四句。
六十六说名为触食者此约触数为触食非触尘也谓初食已未变坏时意身二识得食触境能生触数有喜乐受虽未段食是触食也。
望一食者准此下界香味等所生触数故言望一食也若触余境为触食者可通三界又云初食未坏有生喜等有不尔者今望生喜乐者说故云望一食也此解为正应捡彼论更详此义。
如俱舍第二卷中问答等者彼论云色界所系唯十四种除香味境及鼻舌识除香味者段食性故离段食方得生彼除鼻舌识者无所缘故若尔触界如彼应无如香味境故食性故彼所有触非段食性触有别用持根衣等。
由。此色处至色无用故者问五境之中声亦无用何独简色答声非饮啖无滥不简色可分段有滥须明问可分段者唯在于色香味触三何名段食答分段色时香味触三亦随分段由三与根密合资养义增故偏名食色虽可段眼根离取非养自根故不为例然对法等至现在无欲等者若据对法唯未来欲过现无者即十八不共法中不应言欲无减过现无欲便有减故彼论唯言缘未来不言缘过现者据增胜说。
遮过去至遮未来用者彼宗过去之食有体有用未来有体而无食用今言过去未来非食体用者过去全遮体用若未来世正遮食体设遮食用若不尔者一分相符之过。
非现在因得成正因者宗言非食性即现在色声等亦非食性即是同品今非现在因于虚空等有于现色等无故是同品定有性也异品无滥得成正因问虚空既是现识所变如何得有非现之因答现识变者实是有为非是空故虚空无为非三世摄故得为喻又此虚空取依法性者非取识变也。
第四定上气即绝行者入息者是风气故第四定中风灾不至由此故无出入息也问何故风灾不至彼耶答风者动也三禅已下有变异受可有动义彼唯舍受安静不动故无风也故下一师要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方起灭定也。
然欲出经至兼诵余文者今引经文意与小乘正诤识不离身不诤身语心行寿暖根等为破小乘取为同喻故兼举之。
此就彼宗至起必劳虑者小乘入灭定为厌转识劳虑大乘不然佛入灭定不厌彼故问小乘岂不许佛入灭定耶答彼小乘计灭定有漏佛身虽有灭定必不入也除佛以下皆为止息粗动识也。
彼答有二心者一诸法集起心二种种缘虑言无心者第二心。
摄论云至灭定生故者意云不为治此第八识而有灭定生。
诸定皆至五识身故者问下论自许定中闻声何故今言无五识耶答下第五中许闻声者大乘正义今说定中无五识随小乘说彼说出定始闻声故。
彼亦自说至识行相等者此应长读下行相所缘等字为句也。
受想能至修行胜者有云修静虑受功用胜修无色想功用胜此未必然今云胜者为障胜也受障静虑想障无色此二增劳各偏胜故问行相如何答下劣受障胜定故不修静虑故厌受要相微细方入无色由此粗想障修无色故偏厌想。
第四禅至令身不坏者大乘以定力及第八故小乘萨婆多者由得彼定引得坚密四大闭身隙故不要入出息也此下界身得彼定者亦无出入息非要生故。
此难则与前别者谓前论云既许思等此位非无受想应然大地法故者彼以大地法同例有受想今以有思理齐令有受想故与前少别。
若。无心所识亦应无等者此难灭定意识。
如闷绝等为同喻然准成业论诸无心位经部皆许有细意识今以闷绝等为喻而有所立不成准下遮无想定等疏意以二无心定无想异熟由加行心厌心所故彼许唯心所灭而心犹在眠闷两位犹不厌心所故而心亦灭故此得以闷绝等为喻虽明此理然未得又违成业然疏主以经部救云定前厌患心所故唯所灭而心不灭遂致令闷绝等既不厌心所故心俱灭故此且以为喻亦不相违然准此中正应以死尸等为喻睡眠闷绝便入宗中。
等言等取此非能缘者此定中既无心所应无所缘境亦应非是能缘心论中唯难无所依缘不难非能缘者以等言等取也。
此是定心等俱者论云余时有力即定前有力故心与触俱也。
即八净定为例亦是者四禅四无色名八净定今论中云诸善定者即以此八定为例也。
然除眠闷至所厌故者由无想定与灭定加行心中有所厌心所故在定位有心王眠闷等不厌心所故此二位心王亦无不同灭定故不等也又言有所厌心所故便不灭者此即灭定及无想定无想天也言非不厌故心王犹在者此即睡眠闷绝也非此二位不厌心所而亦令同灭定心王在也。
维摩经等至亦有此文者今此意引阿含为证不取维摩以大乘经他不许故此之十证皆是共许教也如瑜伽论至识住中解者彼论云云何安住谓习欲者欲界诸识执外色尘名色安住若清净天色界诸识执内名色名俱安住无色界识唯执内名名名安住是名识安住差别又下云谓四识住如经言有四依取以为所缘令识安住此四识住论指如经不解其义准理即识住色受想行四蕴之中名四识住此中初文以欲界多执外尘名为色安住色界之中缘色故名云色安住无色界中不执色故但名安住彼明杂染清净识文广不能引之。
言有为等法总句无为法等别句者此中总五句论文初之一句通有无为下之四句唯是有为以无为法唯初句有故是别句有为之法诸句皆有此即总句。
即以所生能依之法(至)为有情者现行五蕴既因心生亦依心住即是所生及能依也五蕴和合名有情故(文)。
因心而生(至)以相顺故遂别各生者问云何相顺答谓第八心及所生法俱是有漏故言相顺问云何得知唯约有漏第八识耶答既言心受彼薰故唯有漏若无漏者不受薰故。
虽心相违者以无漏现行种子与有漏本识不相顺故。
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者经萨两宗初结生识必与烦恼随烦恼俱故初生识名所染也。
即二时后者即界地往还及无染心后名二时也。
乃至有二意识于母胎等者彼破末经部故云二意识此中意说彼论既言结生相续于母胎等故知但释其果不解于业不同此论。
经部师言我虽无有去来时分行缘识生等者此下并是生起下论谓萨婆多有时分缘生若在无明时分即十二支皆名无明若识时分即十二支总名为识经部无此义也。
可生名色位识者经萨两宗初结生识名为识支既是染污非行所感故转救言行能感当生名色位识且行在现在色果在未来至经八万等者谓如在一身之上造得天中生报业复造人中后报业即以地行隔天报八万劫等望后报人中识位中色名悬隔也。
如外法等非异熟因者如外尘等无缘义故非异熟因行望于果时既悬隔亦无缘义故以为例。
三文合者一者悬二者隔三者无果识此三俱无缘义故论合言时分悬隔无缘义也。
又取缘有亦不得成者问初不成故后后诸支皆不成缘何故此中偏言取有答取润于业转名为有初行缘识无所熏处便无业种取无所润故不成缘萨婆多师业入过去现无种子故取缘有亦不得成摄论意明业杂染故偏言行有为缘不成略不说余理实余支并无缘义。
此欲缠心与色缠心至不应道理者以欲界心六行伏惑名欲缠心得色界定者名色缠心此二界心既是前后不俱生灭故欲界心非色界心所熏若以欲界心为色界心种者不应道理。
前染业果至准此为难者前难入无余已三界业果还复应生彼云由无惑故业果不生即便难云烦恼亦应无因而生彼若救云无所依故烦恼不生即难云所依亦应无因生也。
以唯新熏而为不正者以新熏师是不正义故此言法尔种也。
萨婆多计惑俱得故者此师无间道中已无烦恼而有惑得至解脱道惑得亦断今言俱者惑得与无间道俱时有也。
恒转即是依义者问第八不断恒转如流如何说此即为依义答前论解云又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解一切种子如暴流中亦云流击便生转识波浪故知恒转如流即是与他为依义也。
但说与他至体所缘者颂云如暴流即是与他为依颂云执受处即是出自所缘也。
或言异熟即是界系者问何知异熟即是界系答非异熟法趣生杂乱此真异熟不可起余故随生处即彼界系。
故此亦应然至随彼系者此难意云如下论说随何处生即为彼地诸烦恼等之所系缚今颂中说四惑相应即是随何处生彼四惑系何次复云随所生系此不为例至故今说之者此答意云如前六识虽有烦恼系缚而与本识不必同地今显第七虽四惑俱除无漏位必与第八同界显异前六故云随所生所系。
摄论第一至无有义等者义者境也谓第七识执我都无实体故云意名无有义或解云谓小乘等既无第七阙恒审思而名意者但有处名无其实义前解为正言心体第三者以六七八为次第故心第三。
总别合论即名意识者此第七识通名识别名意合名意识与第六何别。
七有漏时六非无漏者此约第七毕竟无漏六亦无漏若不尔七有漏时不妨六无漏故。
问后师曰至仍说依故者问意云此第七识得无漏时由第六引不由现八如何说此为第七依若言转易之时虽不由八引而八恒在故为依者如定中闻声七八二识亦恒现在不与耳识力应为耳识依。
前师答曰至依眼根种者问前难陀师准下文说眼等五根即五识种无别眼等为俱有依今言识种依根种者岂不误耶答其实对法许有五根即护法义今难陀就彼宗说借以为例证第六识由导生于理未尽。
其第六至种子导生者此意说八为七依七为六依者要八根种导七识种七方得生由七根种导六识种六方得生故瑜伽说由有藏识得有末那末那为依意识转也由根种现助识种现故展转说虽第六识亦依八种而第八种不导六种故不为例。
若说依现如何说依等者前师难后若尔如何说六依七等者后师质前眼与识同境眼可为识依七六境不同七应非六依答曰两人依别等者前师解质问曰若尔如何等者后难前意云七八二识亦如两人亦有势分故知说为第七依余可解。
即如定中至彼必同取者问何故前问中云耳意不同取今云同取耶答前师不许同取故为此问后师许同取亦以自义答此师许定中耳识依第六不依七八也。
或应有识至名转识故者问此量应有决定相违过量云第七识应非识为俱有依七五识中名转识故如五识此有解云若出过量中无过可成相违若犯自过彼量仍成今决定相违量中有法差别相违过宗中非识为依非识之中有种子及色为差别前师意许以种子非识为依不许以色为依今违彼意许非相违量云第七识应以色为俱有依七五识中名转识故犹如五识虽作此释理未可依且难陀师眼等五识但以第六识为俱有依不以色为依今五识为喻若对彼师所立不成故知前师亦不以五识为相违过由此本量为正量也。
八例七等亦尔者八无五不有第八非五依八无七不有故八非七依义与前同故云亦尔或此师云七无八不有我许七非八依故八无七不有八亦非七依以难陀师七八二识既恒相续不用他识为俱有依今取前解对他宗不可以自义为例耳。
下正文即傍乘义者下论既云傍论已了应辨正论此能变识虽具三所依而依彼转言但显前二准此即正文故知诸心心所下并名傍论也。
此中所言至有三种者彼(瑜伽)言由一种类者如诸识中一眼识等心王心所名一种类具三依故名众所依依与所依俱名所依如下诸论会言唯恒所依者此三所依唯恒定故约正义说。
恒不恒至说为所依者三依之中种子依无间依是恒定也俱有依中五识四俱依第六依七八七八互相依并亦恒亦定也第六依前五七八依第六第八依色根此并不恒不定也兼不正义故言合说。
彼论以理至以缘为目者理谓道理谓诸现行必有种故名种子依根识必俱时故名俱有依前心开导后故名开导依由斯道理瑜伽立此名也今言因缘增上无间者缘四缘中名因也问心心所法互托境生何故不说所缘缘为所依耶答此三唯内境亦通外疏故不说。
若言俱有依至名俱有依者若尔心所与心亦是俱时如何说言唯种相似若心所非依不同种子故不相似言如下当辨者即下云有境为主等四义具者名俱有依非有境故不取也。
唯种相似等者唯种果俱时与俱有依义相似故。
时人谓未入大乘时作者世亲先于经部宗出家造胜义七十论故救经部因果异时之义何以得知未入大乘时造此论耶答后废忘故知尔也若入大方作年月既近如何废忘。
今释家取以为证者此二释一云无种已生者本集论文师子觉云此据无学最后蕴也即是彼论释家取本论无种已生文证无学末后心唯现无种也二云难陀师释此论家取集论文证此因果不俱时义后释为正。
瑜伽第五十六云或有眼非眼界者彼论问若有眼亦眼界耶设有眼界亦眼耶答应作四句或有眼非眼界谓阿罗汉最后眼是名初句义有眼界非眼谓生有色界若眼未生或生已失或不得眼无间灭若谓异生性无色界是第二句或有眼界谓除尔所相是第三句或有无眼亦无眼界谓阿罗汉眼已失坏或不生眼若生无色界或无余涅槃界已是第四句。
两法并非即此念者谓他性现行及自性种子皆非即此刹那也。
集论中至后种说者谓无学末心更不能生后念种子名为无种现在名为已生非是现在种现不俱时故。
此下比量至义准应知者量云内种生现应非胜义许种与现不同时故如麦与芽此就他宗故得为喻若以因果异时为因即种生种为不定过他若救云外种生芽非非胜义者今为量云外种与芽定非胜义非因缘故如风声等。
灯炷生焰至为彼不定者谓前师立量云内种生现定异时因果法故如外芽种或如自类种今为不定为如自类种因果异时为如炷焰因果同时。
此大法师至名因类者此意云六七望本识是异类者转识根本异计度任运异能熏所熏异染与不染异言五根名同类者俱色根故或前念故念同类也至下断惑转依中叙者明第八转依种现同时异时疏有二解。
彼论护法为释者护法别作唯识道论释彼世亲颂及长行也。
佛说此二者内外为二。
境不离识可许彼有等者境是相分不离识有故非识种根离识故不为说有故说为种。
故说前相至为今所缘者此有二解一云但用前相为境不用见为所缘二云但以前相为疏境既非后相非今所缘后解为正。
前相亦然至亦为所缘者此释前相成所缘缘义前相有体是缘义生后相分名所缘。
从前念说至如长行说者此中意云颂中言境色者约前念相分为今识境也长行云色识者约现在识缘现在色不相违也。
二念相似种是一故二念现种俱相似故后相与种即前所熏故种是一前念熏时现行为因后念相分以前种子为因亦是能薰与前相同也。
境须根用至有种子根等者有说境谓前念相分名为色识根即后念见分之种若前念境须后根用合生现识即前境为缘能牵后识故有种根若后念种根须前境用即以后根为缘发生现识缘于前相故得说言种与色识常互因为即互为因因由所以者理未必然此意说若境须根即相分为缘而见熏种若根须境即种为缘生见而变于色名互为因。
虽实无色等者谓安慧师根及种等皆并第八相遍计无体以似色等难前师也西明云此非安慧义彼不许有实根故今云似色亦是彼师。
五十六次至眼识等难者彼论问生第二静虑或生上地若有寻有伺眼识现在前云何此地无寻无伺若不现前云何于彼有色诸根而能领受彼地境界答由有寻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故从起已此得现前又此起已识现行时后为无寻无伺三摩地种子之所随逐是故此地非一向无寻无伺以性离欲而离欲故彼地虽名无寻无伺此复现行亦无过失。
不尔便违种名执受等者(文脱与义演全同)。
五是执受至非执受故者前是五根后是五尘尘通内外外分非执。
又。瑜伽说至依但应二者彼论三依谓种子俱有无间难陀救云岂不前说眼等五识意识为依此现起时必有彼故既有俱依如何难言依但应二则难曰瑜伽第一云眼识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阿赖耶识设许五识与意识俱三依不摄既无眼等三依不全故如论责。
六无根唯种失者问说以业种为根如何不是唯种此师答曰如若难陀以识种为根即违对法曾现之文我今说业约能熏现行名曾现见及所熏种名五现无唯种失问若尔通现业何故论中唯言业增上种答种子常有现非常故为根义隐故不说现若尔现业已灭何非唯种答远望能熏说现无失。
第三由业至二蕴失者身语色蕴意业行蕴也问身语二业既是色蕴意业应是色蕴何名行耶答身语有云动假即是业意业取相应意体非名业持业邻近得名既别不可为例余皆准释。
此业未熟等者此意救云若业种已熟之时所生五识现行可是无记若业种未熟之时五识但从自种而生即通三性也。
又。第七识至有转易者问此安慧师三位无第七如何无间断而言转易耶答有二解云一此难前师且随他说二云此中兼有余师非唯安慧无违理失。
不尔五根五识为例应然者此意难云若以第六识随逐七种故瑜伽论展转说者五识种子亦随根种方乃得生彼亦应言有藏识故得有五根五根为依五识得转差别因缘不可得故问前师若许有色根可以为例彼师既以种子为根如何难云亦随根种答由此疏云别有根等即以对法为证又种子根前以难破有色根故今为例亦无过也。
及用第六同时意依者第六即是同时意也。
有所述可者前师述义有堪可者下指如前。
若不言他即自依不定者此但有不定之义非六不定中过也言即依不定过者宗不言他应云如第七以恒起故依于第八为恒转识既尔第八以恒起故亦应自依第八为恒转识故疏云不能自依故者今准疏量宗不言他即有法差别相违过宗法之中但言依恒转恒转识中有七八二识为差别意许依七不自依八今违意许而作相违量云第八应不依第七识以恒起故如第七识故宗言他简此过耳。
若不言恒转至无同喻过者宗若不言依恒转直言依第七识者此应以第六识为同喻而言无同喻者阙因同喻也以第六义非恒起故若改此因言识性者出过如疏。
今助解云至俱有依义者此意说能熏现行望所熏种能生种子望所生现是因缘依然现行望种既非种子依应名俱有依以俱时故。
又现行望种至皆能熏故者此说前六识异熟及第八识异熟(无记)现行既非能熏望彼能生之种名为俱有依余善染心既是能熏可名因缘依故。
又诸识现行至望现是依者此说六识异熟心等各有二俱有依如前文说此等现行不能能熏故即非因缘应同此中第八识说以不能为依于种无力此中略而不取文言识种亦应许依现行识者但说第八现行与彼种子为俱有依也此前三解取义各别始末为论至俱有依为例者此即许现起识以种为依下文乃至不生长住故名始末也总意相例云既许现起第八识以种子为因缘依故知种子第八识以现行为俱有依也。
不尔即少分相望者谓五非六依六非七八依等彼虽有境而无决定故此除之。
此简至行蕴少分者此并心所应合在前为主中简不阙第四义如作意等亦能令心心所可取所缘故于此中简心所者疏文颠倒也或此心所既是所依之果岂可自令取所缘耶由此心所亦阙第四义故此中简理亦无违。
他为自不决定者问如摄论说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即自他识有决定义如何此云不决定耶答此决暂时非究竟故又彼决定与此义差彼说立为增上力如来决定说众生决定闻此中意说决定有彼法此心等方生故不同彼论决定之义。
唯恒所依此量等者恒所依者即当此中决定义言为量者即以决定为所依义之楷定也。
即前有境至所缘境故者此心心所虽亦同眼根等名为有境然与眼等异彼眼等色(根)无所缘故心心所等有境有缘名有所依眼等有境而无所缘故但所缘非有所依。
此解所有能依等者此中论云唯心心所即是能依意欲明此心心所等而能有彼所依之内六处也。
此是依外别简之法者此意云心王心所互相杖托并得名依今心王与心所为依即是通依之外别简所依故重说之又前来虽说心心所法依内六处不说心所通依之外别心为所依今此重说故云依外二解随情。
然诸诸识相望至略而不论者五六望七八阙决定义前言余非有境定为主故即其标三义次上二文但重明有境为主不说决定故云略也由次下正出所依即以简之故此不简诸识之中阙决定者。
由有第七至不成无漏等者问因中第七既得无漏眼等五识应成无漏答一由第七未究竟无漏故二由先时有漏种生故彼五识不成无漏。
摄论第一乃至不能烦引者彼论以五识为同法喻第六识有俱有依中云五识既有五根及第八为俱有依此第六识亦应如是亦以染污意及赖耶为俱有依。
无性五同法至共依故者既言共依明知五识亦依第八。
由三因故者一极明了取即五意二识互为明了因也二于彼作意故即意于五境系心缘也三依资养故由意引发五识生也。
有不同缘如定中闻声等者问前解同境定中同缘今何不许又要起希望方始出定若意不同闻何得希望答不障定中许得同缘然非决定如卒尔等不必同缘故瑜伽说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问既不同缘便非决定此第六识应非五依答此约五识决定以六为分别依若阙此依不明了故非要同缘境故方名决定第七与五虽不同缘亦名决定故此五识四种所依各有决定有境为主等义如枢要说问如耳识等卒尔心时定有意识不答虽不同缘必须有意识唯除五位常现起故若尔何故瑜伽说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答五识生时虽有意识未缘此境一刹那已方于此境而起寻求言无间非五俱时无意识也故集量论云五识俱时必有意识即此意识能引第二寻求意识生。
因中第六至五识等者因中五识若起善时必善第六俱时而起善第六既不能漏彼五识故由第七也又此相顺余境别故者五识与根有漏无漏定相顺也。
即是三位至作此义者亦同第二师作此第八无依义有本云即三位无第七家文者谓前第二师说第八无所依者即三位无第七家文作此义也文字无好。
问六七为依至应设功力者疏中不解且初难云八以七为依非七转时六不转八以七为依七既转时八应转者答云第六能引七依转六亦转第八以不导七依转八不转又染七染于六依转六亦转七染不违八七转八不转又复难云八为七依依转七亦转七为八依依转八应转者答第八诸识本本转七亦转第七转识收七转八不转。
此中二解至非现所依者文言识种不能现取自境者意并兼二义一简现为种所依阙第四义二简种为现所依阙有境义诸师纷乱道理难详前三通第四妙穷玄趣耳。
瑜伽等至六业者如彼论说一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二唯了自相三唯了现在四唯一刹那了别五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六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为六业。
即明了心后生意识者问如何五识名明了耶答由与意俱令五明了若尔五俱之意足为开导何假五识为开导耶答既与五俱意开导时五亦开导是此师意。
问曰至何非此依者问意云如平等智见道等初起之时亦由世第一法第六引起何不说彼为开导依答意可知此亦兼问镜智。
即诸佛卒尔至然但有三者境初至故名卒尔心无疑虑故名决定心是无漏故名染净心相续不断名等流心故一念心具四义也初一是假故但有三问若许佛有决定心者前三心是无记复云何通答约余有漏心说故不违彼有云此说但有三心者除决定心何以然者先来有疑今时创决名决定心佛先无疑故无决定境至故有假卒尔者理定不然诸佛应无胜解非有决故。
以事望理难者佛菩萨等名事于境自在不假寻求等理也由此理故五识相续。
五识生时三心可得者除寻求决定此二唯意非五识故既言可得非必此三五识皆有但有即五识有等流心(瑜伽第一之八左云复次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卒尔寻求决定等伽抄第一之十八纸云初说三心诸心生时多起三故后二心不定第三心后方有染净染净后有等流等流五识有由自力生由意识引生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恒相续转文由此观之今抄似误解)。
彼若解言至可言相续者此即设许前师递相续救生下论文非谓前师意识间断也。
如在定中至此耳间生者此意说定中先有意识后耳识生既得以意为五识缘何故五位出心不以第七为第六依耶问安慧灭定既无第七如何说七为第六依答就前师说或此第二义非唯安慧故不相违下准此释问前说定识与耳同缘如何今说不同缘耶答此据安慧自许非是正义也护法耳意虽许同时不必同取故问定中意识既许与耳同缘何名为定因中五识唯是散故答耳识虽是散意识何妨定许定意识缘五境故缘境虽同定散别也。
例同五识用意为依者问难陀云既间断五识以意为依五位无心间断意识何不许用七八为依答五意必同取意与五为依六七境不同意依唯自类问境虽同别间断不殊如何五识非依自类答五由寻伺起要共六引方生意识自力强不须依七八。
异熟心依染污意者问世亲无性染意何以各殊答无性据发润异熟依六生世亲说俱依第八依于七既有三证者二摄论一对法。
或虽是心至心所依者此说心王不与同时心所为开导依。
一者体等二者用等者心王心所各唯有一名为体等同所依缘名为用等或俱能变见相二分名用等自证一故名体等。
摄论第三云等者彼世亲摄论第三云若有执前刹那色能为种子后刹那色因彼而生前识后识相望亦尔若如是者诸阿罗汉终不应得无余涅槃色心两因永无尽故前刹那色望于后色前刹那识望于后识应知容有等无间缘无有因缘也如义灯具。
此设纵言有二种义等者初意云彼经部自计色有因缘及等无间缘今纵许等无间缘夺因缘也即以第三卷之文为证言若尔何故摄论第一云非经部师唯色等法名等无间缘者此徴词难初师也言第三卷中等者正会违也意云第三约色中有诸种子心中亦有种子心生于心既有因缘及等无间缘色生于色可知亦尔故许色有无间缘也第一尽据阿罗汉入无余已无识及种唯有色在故不说色有无间缘。
二者至论文为正者彼部不许色有等无间缘但许因缘今夺因缘设许有等无间缘也言此义为正者今疏断以经部先不许色有等无间缘是正义也。
何故至沙门义者西方有此师心王心所各唯自类为等无间缘今难何不同彼而许心王所与余心所为无间缘耶。
第七八至初转依等者第七决定见道位转第八识金刚无间解脱两师不故言随何位也。
总聚而言至是正义者此护法义第七但缘现行第八不缘种子若尔所依既通种现如何缘彼不缘种耶故今解云不须分别种不离识即兼缘种故二所依俱得名缘。
二云至此便非有者此安慧义许缘种子今言缘彼即二依俱缘若唯缘现非种子者即应此识唯俱有依无因缘依既许有因缘依而论说言依彼缘彼故知此识缘种子也问护法安慧如疏已明难陀火辨依缘不同如何会释且难陀师而有二义一云我虽不以第八心王心所为第七识俱有所依第八持种于第七识有增上力疏相杖托亦得名依今许缘八故不违也二云缘自所依非我宗义虽许依种而不缘之如八依七虽许缘现而非所依如眼缘色此亦何妨前释为正后解违颂火辨师还为二解一云相分色等虽缘不依种及见分为依亦缘依狭缘宽无违理教二云相见俱以识为体故相不离依缘亦同后释虽通前解为本。
又应我所有时断故者如见道分别种除应无我不还果等断欲修惑为难亦然。
等疏境故者内境既是外尘等流五识亦应名内色又五识缘尘应互名缘内。
不可简别至非彼种故者若许种子随五蕴摄不可简别唯缘识蕴种不缘余蕴种故是假法不随现收问若尔此师种子何蕴摄答既是意根所得可行蕴收或识上假功能还随第八摄问种能生现既是因缘如何不随现五蕴摄质答曰现行能熏种不许随种收种子能生现何须随彼摄俱因缘故问何假种子生实现行答假非因缘非我所说既有胜力假亦能生如命根等虽是假法能持色心令不断故。
若言识体能生故者识能变色故云能生。
或即一念者谓前我即第七自指后我即所执第八能缘所缘必同念故。
未起对治至除四人者此第七识七地已前虽起无漏未断我执名未转依三乘无学不退菩萨此四人或断种子或断现行毕竟不执此第七识方名转依若约位论除四人外唯缘藏识阿赖耶名未永舍故若分别解初地已上入无漏时亦缘余法问此中初言未断我执名未转依即八地已上方名转依何故后言初地方名已转依答初地转依约暂转说未断执故或约第六分别二障已永断故不尔此文前后自违。
佛地经说等者五蕴假者名能领受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得可爱事故二衰失可爱事故三毁不现前诽拨故四誉不现前赞义故五称现前赞义故六讥现前诽拨故七苦逼恼身心故八乐遍悦身心故如是八种四违名苦四顺名乐(脱文与演秘同)。
此中亦至隐故局故者小乘不知故名为隐唯一识故不同意故故名为局问此虽隐局与八相例何不引以为证答第七依于八行相难知不可更以隐局为证故举共许明显之法以为喻也。
其实思量但是行相者思量我无我境唯见分故与了别同。
其体即是识蕴摄者即显不是心所中思也彼体即是行蕴摄故。
能审思量各自所取者自证见分境各别故或漏无漏位所缘异故言各自。
又前二见通缘内外者二谓我所边见也问边见既唯于内身执常断如何此说通缘外耶答执他梵王身等为断常者是外故亦边见摄。
又未必至强分别者如禽鬼亦有猛利贪慢虽是俱生亦名分别。
五十五至有欲生者问第七爱我应有欲耶答若先未合而希爱者方名有欲七虽爱八先已合故故非有欲。
又欲但观至所简乃同者此第二解脱云欲观所乐事转即与简希望未遂解别与前第三卷简第八不与欲俱乃同彼说谓欲希望所乐事转也。
不作别缘至亦非常解者下之一句释妨难也若缘一法不作别缘前后念解即名定者如执虚空我等应必有定故云亦非常解方名为定执虚空等作常解故亦非定也。
合能缘其必有定者此中合字应为令字佛果之识设令能缘任运之境亦必有定因定类故问此中论云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次上即云此识无始恒缘定事次下复云前后一类分位无别文势既不违何乃乖角如斯答前约所缘境定下约能缘行相分位不殊此据能缘所缘刹那生新新别起故无有定不相违也问若以能缘所缘刹那灭故无定者即除无分别智余后得智等皆应无定答彼即专注深取此乃任运散缘生灭虽同定散别异。
自不能与至根本后起者谓无惭等虽说实有体即根本故不更与根本惑俱亦可随他根本后起约分位也。
又且如瞋至如长等色者此中但取瞋等轻重相对犹如长等意说轻重不得俱生如长短相待名假不尔即应瞋忿俱假许得并生长等故。
言余染心说俱义者谓对法五随瑜伽或六或十言遍染者约前六识说也唯此师既不许随惑与根本俱起即是约六识有分位故通不善有覆故此随惑言遍染也非遍第七。
如对法论至非相续义者彼说睡眠间断故非七俱恶作虽亦间断彼约追悔先业故不以间断简之言此第七识所藉缘少者意说由缘少故相续不断故无眠也。
且如五遍至余一切染者此师意云瑜伽说六随言遍染即除五中惛沉掉举二亦得言遍我今尔集论虽说五遍染心即除第七及六识根本惑外遍余随惑等亦名为遍染于理何失。
若言余字至明自体者前师救云颂中余字简异前性唯在五数复言有覆者即明第七识之自体故余字外更说有覆意各别也。
由第七有至无堪任者问如有漏定得轻安时即无硬涩岂可第七无惛沉耶若无惛沉应非遍染若许有者应无调畅性相违故答由定力故令第七中惛沉微劣故无硬涩得有轻安说无堪任通三性者不言在定亦无过失又有漏定虽有轻安若望胜定仍名硬涩即由第七无堪任故若起无漏即无此事。
此中所辨至或文外意者本意欲明遍染心义今论有体无体故云文外意也或此掉举诸论皆说贪分今云有别体者即诸论文外意也。
对法论至相相翻障等者惛沉暗钝慧性明利掉举嚣动定心寂静故相翻瑜伽说相顺者惛沉障定定虽不惛亦沉隐故掉举障慧慧虽不掉性明举故故相顺也。
通后二义言通者谓初言二十二及随烦恼虽有所简不释遍义唯取粗细及二性释遍言。
忿等十四如文说无者谓忿等十并无惭无愧散乱不正知论中自释无所以忘念及邪欲胜解是别境分故此不说若尔散乱不正知亦别境分何故说之答散乱约别体不正知据痴分故论简也。
不说有至慧行相别者谓散乱别体者与定行相别不正知痴分者与慧行相别。
如他界缘惑者如下界贪求上界生爱彼界法此亦先曾闻说起爱心亦名曾受境之种类也。
如于忘念至故有定者问忘念行相与定不同何以为例答念能缘过去缘曾境类有忘念定名心一境此识境一故有定问缘新现前师不许定俱我境唯一后师许之有定从何为正答准正义师非定俱也问既专一境何非定俱答能深取所缘此境虽一散缘定不俱也若以缘一境故即令有定如缘一色卒尔寻求等心应必有定境是一故。
不爱不憎至处中欲者此非染欲如善法欲非爱憎故或亦是染如痴慢等相应之欲虽非爱憎岂非是欲先解为正问此师意说欲遍染心如何说为善法等耶答此说邪欲遍诸染心何妨处中通于善染问若求善法而是合欲何名处中答如欲利物济生于境有何离合故名处中欲也。
戒见取等即是合欲者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不乐离故是合欲也亦有本云于见取也。
论其体至亦解生者此解意云若疑决两增不可俱起若据一境有理有事同时取者故疑与决亦可并生问此师意如何理事二法说名同一境耶答起执心不可双缘二法如多有青等何妨同一所缘以心王心所同所缘境名同一境非谓一法名同境也若要一法名同境者即第六识缘十八界等应非同一所缘问非执心中可如说或起执着如何理事同一所缘答执要慧俱疑即不并今既理疑事决心非慧俱以有疑故问疑非慧俱胜解可并如何说此定无执耶答疑强解劣故执不生不相违也。
瑜伽五十至非但迷世等者此师会云彼言疑他世等是烦恼者疑他世时非但疑他世事心兼他世道理由他世中兼理事故名烦恼事于现世事不妨起决故疑与解亦得俱时。
若谓彼至亦有胜解者此并牒救也言未来世中而生希望为无或有者此说于未来有欲及疑也言于现在世为罪为福者此释现在有胜解也意云若疑未来无苦起希求者即于现世决定为罪若疑未来有乐起希求者即于现世决定为福如是二疑必得欲胜解二法俱也。
难云疑至应有我见等者此意难云疑与胜解相违汝许疑未来时现起胜解亦应疑与我见相违疑未来时于现在世应起我见。
然于未来至于何生印者此难意云若缘他世亦缘现在可如所说若唯缘未来不缘现在于何生印亦不可说缘未来时要缘现也。
前解但至亦见道断者此释他伏难谓前师难云若如我说疑他世等必兼于理可唯见断汝以瑜伽说五事故不迷理者应非见断如疑杭等唯迷事故此师解云疑五事等必由疑理之所引生虽唯疑事行相深取能迷理故亦见道断如见取等虽不亲迷谛理由迷理惑所引生故亦唯见断如迷杭等行相浅近非疑理引不可为例。
必失正念至而起烦恼者此释二法遍染所以必失正念方起烦恼必由不正知不能知是或非故烦恼起也。
有不正知至无明义别说者谓由无明令知不正故说为二。
二相应者谓无明与慧相应故于此二共立不正知耳问今既于慧无明二法之上立一不正知如疑心时有不正知不若言有者疑非慧俱如何言有若言无者此不正知应非遍染如何共立一不正知答疑心起时痴分俱起既尔于二法上各立一不正知互有无以之为正。
于无相中出舍等者此等即彼论标词彼下释云又无相者经中说为无相心定于此定中舍根永灭但害随眠彼品粗重无余断故彼复释云烦恼断故说以为断彼品粗重说名随眠彼论意无分别智相应定名无相心定(伽文)此智定之中舍根永灭者非谓舍根现种永灭以能永断烦恼种子粗重名为永灭此约无学位能永断缘杂随眠故问既约烦恼永断名为出离喜乐二根于无相中亦应永灭何独言舍答喜乐二受已约静虑明其出离故此不论其实于无相中亦皆出离无学位中既有喜乐与舍同故然有疏本云于无想中者想字误。
此第七识至为境界故者此师意说如生恶趣第八识果能引之业即第六识此以忧根名增上受今第七识既缘此业所招之果故相应受与彼类同亦忧俱也如是乃至第四静虑能招之业即以舍受为增上也问引恶趣业亦喜舍俱如何此中但言忧受乃至上界为问准知答如三恶果不善业招故唯忧受又名为增上设余受俱不名增上因胜果劣非相顺故第四静虑果舍受相顺故。
又地所有增上之受等者此解意云如初二定并人欲天于此地中喜受增上第七我见缘此地果亦与此地增上受同喜相应也此即不约能引果业故与前别喜受既尔余地准知。
又此若至非顿断过者第六识通四受俱相应修惑从下向上渐次而断若第七识亦四受俱即应同彼先断喜俱之惑乃至渐次断乐舍俱应非顿也问若七俱惑非四受俱故顿断者超果人第六俱惑既四受俱如何顿断答此不同七以超果者九无间道断三界惑非顿断故问如断一品通三界岂非顿而答以超果者意乐力故虽四受俱而能顿断第七不然不可为例独觉并金刚断为难亦然今应正解但取前六识中得有非顿断义即成相例何得要以超果等难。
问若尔至与此何别者前师难云如欲界第六识中俱生我见相应之惑见道已前亦不断伏许四受俱今第七识与彼何别而无四受答云有异六俱修惑地地渐断如不还等先断欲故其第七惑三界九地合一时断不同彼。
六识可然者前之六识至无漏位有易脱故有分别可通余受七则不尔疏虽初地以去有行不行等者此说平等性智既成佛已无不行时亦是恒时平等转故无动摇故同前无漏第八故唯舍俱。
不可定至为有顶依等者谓在下地若起有顶地生空观时不能引起平等性智即以下地第七为有顶地第六所依若起法空智即能引起平等性智此平等性智随能引六亦有顶系即非下七为有顶依问未入灭定可随能引有顶地系若入定已六识不行既无能引此平等智属何地系耶答彼由定前法空智引虽入定已无能引识亦有顶系问有顶第六设依下地平等性智理有何失如生空智依下七故答有漏第七随第八系故生空智以下为依平等性智与定相应非欲界法随引上界所系故法空智不以下为依也问有项平等性智以何为依答以下界第八为依如生空智依下七故论云随所生所系者约有漏说。
不可以因数难彼心所法者不可以因果俱舍受遂难相应心所令因果数同也。
以俱染法至恐是不善者谓不共无明中独行不共唯是不善今此相应恒行不共非是不善恐滥于彼故唯问心所何性摄耶答云有覆心王不监故不问之。
由此故知至本识种子者此第七法尔既不能别缘他地法为我我所故知不缘种子若许缘种子应缘他地法种通三界故此破安慧师言亦不缘色等者第八相分有定果色天眼等亦他地故故知第七不能缘色此破火辨师义问第八任运缘即许通他地第七既任运非唯自地缘如疏自解其意可知。
若尔命终至以为我等者此意例云第六识命终心必有我执既缘当生地即是别缘他地为我此第七识何不许然如疏解云非他地也。
不可难至二缚名系者此第七识虽系属第八不与第八相应亦非第八所缘之境故不可二缚难今言系者但是属义非是缚义。
下方正解者第二释中其次论文解属所缘地义也言若起彼地至染污末那即显所由也缘彼执我即系属彼等者解属义也。
又彼说至言出世道者谓六十三中正明染污第七世道之中为不伏乘文便故明出世道出世道即摄学无学人彼约能治道故不论灭定位也。
又彼唯依人者即学无学人也此依人及法者人谓阿罗汉法即灭定出世道。
第八识至引对法等者彼云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即证罗汉通三乘。
非所对治及能对治等者谓世间道非能对治染第七识非所对治何以然者迷理之惑与缘事观境界缘力俱差别故理事有殊胜劣异也。
八十八云至六识中语等者彼论云由此见故于上下地所有诸行和杂自体不观差别总计为我或计为所彼既言于上下地所有诸行和杂自体即是总缘三界种等为我我所又不说金刚心断故知彼据六识语也若第七识不缘三界法要至金刚心方能断之今以俱是世道不伏故引为例。
随人法观至一分或全者谓入生观后得名为一分唯除我执故法空后得名之为全人法二执俱全无故。
若有难言至无九品义者此中两难也初难意云若许此我见有九品应如六识中惑九地别断渐得果者地地之中九品断故第七识亦应地地之中粗细非一第二难意云若许此识上下一类同时断者即应唯有一品何故乃言上下九地有九品耶下答之中虽有多解通答前问更不别解。
如断善邪见等者此随小乘说此断善邪见地地之中在第九品以所断善根有九品故此能断邪见类一品中义分为九三界九地见道顿断第七亦然虽上下粗细一类九地既别何妨亦有九品同时顿断问邪见由所断善有九品故可一品之中分为九品此第七识所执之我既无差别如何亦得分九品耶答所执第八九地不同故能执见分九品别此即上下共为九品不同邪见约所断善地地之中更分九也有云第七亦同邪见地地分九义乃非也少分为喻不可一一相似。
若以不行名为断等者恶趣第八之果入见毕竟得非择灭名为不行据种子体入见不断所缘第八既尔能缘染七亦然恶趣第七不行故。
何故不说至初师舍等者此问今舍第七亦有无学回心何故不同彼会决择亦摄在阿罗汉中耶。
然今此论至摄论为证者彼二论中说有净第七识故安慧师不依彼中本佛地经及无著本摄论中不言有净可以为证即其次段疏所言是也。
次第逆简第八及无间等者不共简第八俱生简无间从下为次故言逆简此言种子亦俱生简今说俱生即是增上简因缘也。
所引识起至无藏识故者此重简前文也论中俱举灭定出世道难准理应更难阿罗汉位云若阿罗汉无第七识顿起五识尔时藏识应六识俱(瑜伽)如何可言顿起五识则七俱转然论中不作此难者以瑜伽说有藏识言故阿罗汉位已舍藏识故不说也问何要依无学难起五识耶答以出世道必在观中不可顿起五识灭定六识所不行故但应以无学位难疏云似有为藏识者为字误来或是语倒应云为有。
又间断名不行者问此与前解转易何别答转易约六识中喜乐舍等不恒一故今言间断据灭定等有不行故。
是识性故如余七识者问安慧既不许有净第七即是第六亦无依此净意识即是异喻何故此言如余七识答有二解一云彼许第六以五为依设无五识亦许第八为六共依宗既不言不共故净第六亦入同喻二云喻中既言如余七识即简三位六识也又净六无依此不许故第二解正。
若以六识至决定相违过者此中法自相相违过者量云除圣道无学余第六意识应无俱依六识摄故如净意识此是比量法自相相违也决定相违过量云意识应无俱生不共等依是意识故如净意识因喻俱故成此过然成别宗意识即为异品六识摄因既于彼有亦是共不定过疏不说者与前总宗不定无别故不言之。
此为初无者补特伽罗我见最初断故舍此我执名也。
不可说彼得互舍者不为第八同于第七有漏无漏位中更互舍也染七约自体染无即名舍藏识由他缚永离方名舍。
此非三心真见道义者三心真见道不是正义以第一心内遣有情假缘智既唯生空不遣法执故此不取。
若定尔者八地已去等者此意云若定以法观后起皆名法观果者即八地已去无非法观果以法观后起生空观等俱是无漏是等流故亦法观果此故立近果远果法观后起得灭定皆名近果起生观等名为远果问若尔即先起生观后起法观法观今应为生观远果答不然今说起平等智要法观故法观是主得以生观为远果生观是劣不可法观为此远果或八地已去至然无妨者此法空无分别智后更不起后得即自入人观即以人观根本后得为法观果亦无妨也准此生观即法观近果。
然此中据至即果全论者然此论中云法空智果现在前位者约初解近果说若约法空无分别智便入人观者即约全而论不分近远只言法空智果起平等智不说此果皆能起也是总语故。
至五地中方此难者余处未见文说第七识于五地中得真俗为缘然第六引之得亦无妨。
难浅喻等者此难意云若言执杭执人为喻法执人执亦言迷杭迷人如何况法执答意云迷谓不了执亦不了要由不了方起执故不了杭时似执于法故以为喻有迷不必执有执必是迷以宽喻狭于理无失。
然今所执至二行执故者问喻中青等许有多境法中二执境唯是一此即法喻不同何得为例答喻取少分不可全同但取舍一心中行相非一不为境也今言行相非见相分当情行解相貌非一种故。
若不然者至有漏心隔者此意说若不八地以上起法执者即应八地已上恒起法观第七识中无漏相续更无有漏以安慧师不许第七有法执故作是说也问若对安慧彼师不许有净第七何得难云无漏相续答前来已成三位有第七识讫恐彼不许七有法执故作是说论云八地已上犹起法执此说第七非第六识若许第六有有漏心应起人执。
设未永断彼人执种等者此释伏难谓有难云若许第六有有漏心即令起人执者二乘无学应起人执许有漏故由此释云八地以上彼未永断人执种故无学不然不可为例。
二障三处过者见道八地金刚心名三处也见道过分别二障八地过俱生二障现行金刚心过二障种子也问八地已上第七法执犹许现行如何说过答约六识说故不相违。
谓彼说至中法执种者此设许安慧如是救非彼许七有执种又此所破非安慧师由彼不许第七识中有现法执以安慧义为此难也。
何法为障等者若第六识起生空无漏能碍人执令不现行今既有漏不碍生执如何不执。
然彼错翻者第二句云意能念境界第七因中非念俱故第四句云故我说唯心者此应为心故错翻也次下显证第八是无记等者即彼旧经次下颂也既云证第八无记等即兼证第七有覆前六善等也颂中虽不明说第七有覆既言意二边取境即是俱生边见定有覆也问护法第七既无我所如何疏云有我我所答是我之我相从说故或约余师理亦无失摄论至无容得有等者彼意释云由五识中无能治道无有所治无明言非不染意识中有者彼意难云非不染意中有此不共无明若许有者便成染污何名不染言亦非染意识中有意彼意难云既称染意必与染感相应若许有此无明何名不共言若谓意识由彼烦恼成染等者外若救云由此无明意成染污即应毕竟成染污性诸施等心应不名善不共无明恒相应故言若许有善心俱转者谓若云我许不共无明善心俱转者彼难云是既一向与彼相应既无余善心等此染污意引生对治不应道理言若有诸染污意俱有别心能引对治应正道理等者此外牒正义也下有难词不能具引略述意耳。
即诸烦恼分位差别等者今准此师见慢爱三唯无明分此识之中除无明外更无根本惑故问若唯无明分如何言即诸烦恼分位差别答有二解一云既云诸烦恼分即一一烦恼皆得立之非要诸惑之上共立此也二云无明为诸惑本故亦得云诸惑差别也六识中至名不共贪者问此贪为与无明俱不若与无明俱者应如第七俱贪不名不共别有主故若云不与无明俱者痴为惑本何得不俱若爱在无明若尔应非不共答痴劣贪增故名不共亦如第六无明胜故立不共名。
唯此俱贪至不为主故者此意释难谓有难云六才中贪若不与慢等俱故名为不共今七俱贪等既名相应应与六俱慢等俱起方名相应今解意云非要与彼慢等俱起但此贪等不为主故即名相应(此文难解应更详之)今更以义解唯此六识俱贪不与彼慢等俱故名独行贪俱者名相应贪以不为主故此中俱字之下脱一俱字应为即不与六识慢等俱已上结前独行贪俱者方名相应已下释相应贪有本唯此之下傍注七字者误。
不言至唯一法者十八不共法如瑜伽等说一无误失二无暴音三无种种相四无不定心五无妄失念六无不择舍七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念无退十定无退十一慧无退十二胜解无退十三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四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五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四知过去世无著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著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著无碍若萨婆多与此不同准俱舍第二十七云十力四无所众三念住及大悲名为十八不共法也。
其第二独行不共者此中意含二种与忿等相应即是非主独迷谛理者是主独行也此言或不与余俱起者不与贪等忿等俱非不余大八随惑俱彼遍染故。
若在欲界至七随俱转者今唯言欲界者无惭等二不通上故此据集论且说五随即是大随之前五谓惛沉等何故此说后五随耶答大随在小中之后此是大随五故言后五又论立名前后不定或有余论此五居后理亦无违又妄念等三即别境摄故五名后此释虽通初解为正。
以忿等十至非主独行者谓此无明与彼十中随一俱名为非主问无明既不得主名彼俱忿等为名主不答由忿等十各增猛必别头起行相增故而立主名非是对无明故而名主忿与无明各增猛故。
此随小乘名不共者若望大乘忿等俱者但名相应以忿等体即根本故从轻忿等且名不共问忿等粗猛何得云轻答忿别起望彼中大行相名粗今对断物命瞋忿等可名轻相余皆准释。
似难大乘异师者即安慧师彼师不立净第七难(净)一分。
二云三种至随彼语者大乘自许五识三皆无上座许五有自性分别今云应无随念计度不言自性者且随上座部语。
然彼爱等至前后起等者谓经部师信贪等即是心之分位差别前后立名说为王所今应难云爱等与心定俱时起同取于境相应法故如思受等此量成已然后准论为量云五根与识决定俱时许同境故如心心所问他许爱等与心不俱即是正异喻离宗离因故诸非俱时者必不同境故如何疏云不尔有不定过耶答今难经部虽爱与心前后念起同取一境亦名同境故不违因于异转即有他中共不定之过有云本量以能所依故为因若不成立爱等与心同时即有不定者此理不然若尔即设成爱等同时仍有不定五识前念亦所依故又违论文故为不可若不简至能立不成过者若成第六定有共依小乘不许别有共依即是他能别不成过今云能立不成者应疏本错又能立不成乃是喻过今出宗过何言能立道理必然更勘余本。
彼非所立违自宗故者若不言显自名处但言有所依即胸中色物亦入宗中非本所立故违宗也。
生所依至简八五者问第六与八俱以第七为俱有依何故第七非八生依答七望于六名相近故体相顺故同计度故俱起执故同转识故可为生依第八不然不应为例。
五尘体至亦实有耶者此难法中一分不相应等一分假法令实有也若总难者便犯相符问如五尘中涩滑等触亦是假有何以为例答涩滑等触增约说假即实四大不同生等。
经部宗言等者问彼宗既许有正思量何得难云无正思量假依何立答经部现在虽有思量是识之用不名为意故今难云若无正思量意假依何立。
小乘唯二十一等者善中除痴无故唯有十大地亦十一心王二十一也。
无想灭至灭二识者问此二定中五识既灭云何但言灭一二耶答有二解一云无想定必以第四静虑为加行入灭定必以有顶地更为加行入眼等五识既非彼法故不言之二云眼等五识先时已灭不由二定而能灭故但言灭一二识也前解为胜若言五识先时已灭非入定时灭故不说者即应灭定亦唯灭一第六识以染污末那根本智初已灭非有此灭尽定随应后得之所引故。
并第七识二定等者无想定唯灭二十二法若灭尽定并灭染污第七准前正义师第七识心所有十八并一染心王有十九即总依四十一法之一灭定也问既尔此定应通染净如何下第七卷释以种善故定亦善又应无想定胜灭尽定劣以无想定唯依善种立故答此说灭数多少合有尔所若得定名唯依善种何以然者善心心所是能厌故与定俱故染污心等唯所厌故不可依彼以立定名由染灭故而得此定故说依彼不说染种为定体也九次第定皆名善故。
二得二名至四蕴等者二得谓方便得离染得灭定具二得无想唯方便二名者无想唯厌想灭定通厌心心所故得名各别无想唯五蕴果灭定通四蕴果一期无至二说如后者准下第七卷有三师说一一期都无心二从彼没要有想生三彼初生时有心方入今言二义者合二有心为一说也。
摄论云至今有二解者问初解既取第七我执岂第七识作能施等三轮相耶问等二曰若取第六我执云能行施者今此论意由第七我全令六识中所起执等不能亡相何故今说第六我耶答初问曰第七我执实不作三轮之相以此我见恒内缘故令外相缚义同于彼能行施也亦如第七虽不特己陵他而内恒执我名为我慢故约第七理亦无违答后难云第六识作我行施等相由第七识我执为本举本显末亦不违论疏断后胜相行显故摄论意也问施等善心宁有我执答间杂生故。
或由因类至亦有相缚者因中漏俱所薰之种至无学位引起五识现行是彼漏俱之类故有相缚若由法执有相缚者生空无漏与法俱应有相缚。
问如对法云漏所缚等者谓有漏善业由无明等惑能招后有不得自在名漏所缚言漏所随谓余地法者如他界善无记等种在此界身中此界烦恼种现之所随逐或此界善等他界漏之所随逐言漏随顺谓决择分善等此决择善虽能违背于有不灭生死然与漏种及第七惑性相随顺故非无漏问此中问意正生下文若与第七漏随顺者即是漏俱如何起下答且引漏所缚义正起下文余者同故来。
互相增益者问七可增六如何说六增第七耶答有解云由七染污令六成漏由六无漏令七无漏即是互相增益者理不应然今言互相增益方成有漏何得以无漏为互又前五识名增第七无漏复云何通又云由六识之中烦恼体增盛故令第七识不得无漏名增益者理亦不然无增义故设前六识不起烦恼第七无漏亦不得故应正解云由前六识烦恼业力招第八能与第七为根为境令七得生名增益也及由有眼识得有故者此第二义谓由具声由有眼根为资具得有眼识。
同无色至所依中者谓六七识同以非色为所依今第六识依第七者在彼无色所依中故亦说为意中之识。
不由有色识定生者问根无识不转境无心不生何独由根而不由色答二和生识阙一不生且据粗相根力胜故但说由根如盲瞑者显粗相也。
眼变异至见青黄者问眼识变异见青为黄便成非量云何而说五识现量得自相耶答由眼坏令第六识见青为黄非眼识也问本说由眼识有变异而言意识岂不乖宗答有二释一云意说由眼识有变异既由根坏意识错乱此义亦成二云由眼根损眼识不明遂令意识有此错乱亦是由根变识令暗义无乖也。
由根合识至令根损益者如观炎令眼损力观钵罗华令根益明是其类耳。
离识之色至如为他损色者离识之色即本质也如禾稼等为他霜雹等损坏青为黄此不由识令彼损也。
意识不然眼等可尔者不然字误应作可然意识既可依意立名眼等识亦应可尔俱依意根无异因故生下文也。
蛇眼闻声是正量部者问按宗轮等论佛灭后第三百年中于犊子部宗流出正量部如何正法念处经是正量义耶答如文殊问经明二十部皆是如来先记今正法念悬记此事理亦何妨问蛇眼为实闻声不若实闻者大乘何不许之若言实不闻圣教便为虚妄答今以义准眼耳二种实眼同依一眼依处正量不知执眼闻如来悬记亦随依处而说故云蛇眼闻声大乘约彼实根便无互用之妨如眼依处觉痛等眼虽云眼痛岂得名为眼身互用诸如此例皆准此释。
若得自在诸根互用者此除意根设未自在绿一切故问五根互用其义云何答有多义一云根境定识不定如一眼根随发何识唯绿色故二云境识定根不定谓如眼识随依何根但绿色故三云根识定境不定谓如眼根唯发眼识绿诸境故四云根定识境不定谓如眼根随发何识随缘何境但名眼识后二解正虽有根境离合杂乱如疏自会然前二义与论相违且初解云根境定者便违论说一根发识缘一切境又云眼根发耳识等识既称耳宁说随根第二解云境识定根不定者若尔即自在位仍名随境如何论说依未自在问设第三解根识既定何名互用答自取他境他取自境名为互用非发他识得互用也更有异义如枢要灯释。
佛地经说身化有三者(此下与秘全同故今略去)。
六无义者义谓境也即六尘境有情于此起遍计执境非实故名为无义若尔四大应然何不言四无义答彼约能造若据为境即触尘摄皆能生过故除之也。
又解至行相是用故者问此与前解何别答前解约缘见缘相二了各别后解了体是一义分为二用即体故。
因见各至等分别者释所了谓十八界在因位中各几见分之所了耶以义不定故言随应言五三者谓五尘有三识缘即五六八也言六有二者谓六根各二识缘若五色根六八所缘意根一种六七所缘以第八识意根摄故言六一者谓六识界唯第六一识缘也言一不定者谓法界或五识缘或六八缘如无为法唯第六缘故云不定问因中平等性智亦缘十八界何故此中言五三等答平等不定有故不说第七言自在等分别者若至佛果八识皆能缘十八界故言等分别也问成所作智岂缘无为答设不缘无为亦能缘法界。
所依之颂者如前说云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及开导因缘一一皆增二。
如杂集论等(此下善十三门不善十二门无记十四门与秘所引全同故今略去不举)。
五识至随转心发业者谓第六意识或善或染名为转心能有造作名为发业眼等五识随他第六意识而生故云随转心发业。
定中闻声由二因故者一了别定所缘境意识二种种所缘境意识今此定中闻声与耳俱生即是种种所缘境意识当第二因也此师意说意耳同缘即必不同性故五三性决定不许俱意识应尔。
或三四等多一二等少者前解约五识之中等流卒尔或多或少此解约等流卒尔之中五识或多或少是二解之大意也。
若一向至此前师意者此述前师五不俱意与后三性俱二对明之更无别立。
耳识卒尔等者问定中意识起寻求心脱非前记何妨卒尔通善性即答意定耳取散不可为例问瑜伽说三心是无记在定寻求善性收耳识既是定引生应随能引非无记答能引意识在定位耳识不随定所取能引之意虽是善何妨卒尔称无记。
彼虽非证然为会之者前师不引此文故云非证。
谓二乘至非余四者有解云萨婆多等不许二识并生故唯起耳者此理不然彼亦不许耳意俱起应无意识故知今论彼二乘定劣五识之中唯起耳识菩萨定胜俱起五识也。
若散五至通善者问初三心在定既是善性应是染净心如何言卒尔等耶质曰若尔佛卒尔等心应非是善此亦不为例佛卒尔等许假立定位三心岂是假耶由此应解若决定心后于境了别知染知净是染净心此定中心境虽未决以定中心先是善故设起寻求亦名为善又定中心先是等流义说卒尔寻求理亦无失。
又五识至后无寻伺故者初定已下可有寻伺八定之中后之七定无寻伺也此如第七卷者彼云显多由彼起非说彼相应故知定中耳识未必由寻伺也又欲界至为能引耶者此问意云如欲界耳识许无所有处无寻伺心引二定已上起三识时应即以二定以上无寻伺心引何要借下地寻伺耶。
答至后位已去非寻伺引者二定已上初起三识可借下寻伺后位不借三识亦起问在定既是初起耳识何无寻伺答定散别故如第七卷解。
此性能至不相违者问五识善恶少由善恶识方能引之如何无记意识与五善恶而不相违答意识初引善恶五识与五善恶必须偏注能引之意与五性同等流已后于五无偏意可无记与五性别不相违也。
八地已去至无记五识者问八地已上既纯无漏所起五识必与六俱如何无记答此约卒尔心五识可是无记非等流心如定中闻声等。
成所作智即是修故等者成所作智由意识中修慧所成也又成事智既有定俱体即修慧或通闻思于一修慧分三用故今说所成所成之言义宽遍故问今此意证五识之中有加行善如来之智既无加行引此何为答此智非是不由功用生便即得亦由思惟修习之所引生故名加行若尔何故说佛无加行耶答更不进趣说无加行不说如来无加行善。
缘起经说至亦有覆者润生之爱虽是有覆缘当生处必非五俱除此余时既有有覆意识故能引所有覆五识。
或是生得至异熟心摄者谓如欲界天龙鬼等所有变化但是生得心心所摄非实变化若实变化即加行摄。
色界无工巧者彼界一切皆是自变不须工巧问工巧通身语身巧彼可无如何不有语答初定之中有寻伺故虽亦起语少故不说又说无者无身工巧非无语也。
四识缘威仪五识缘工巧者威仪四尘故无耳识工巧通语亦得有声今言缘者缘此威仪路及工巧处据实一种皆名路处然威仪谁成故游履义显且偏言路。
是青非非青者除青之外并名非非青非非青多种故云非非青。
此中开张至不同者谓大论等增邪欲解即五十三若开五见除邪解即五十五此论除欲解合五见故五十一。
复说等言至取余二门者第七卷初释不定名说有三义一于善染等皆不定故二非如触等定遍心故三非如欲等定遍地故今举初一等余二也。
集色所依集无色所依者五根是色五识集生意根无色意识集生身心所依故名为集或集者积集五根色蕴意根识蕴多法集成此所依故。
一云若忧根苦根至受宽根狭者此初解者忧苦二根俱通能引所引故忧苦二皆通无漏论中虽明三受以忧属苦故兼明之受宽根狭者领纳境界名受增上发生名根为根必能领纳为受未必发生故有宽狭论从宽说故云苦受亦由无漏引故。
二云至假名无漏等者此解复有二意初云苦根由无漏引故通无漏等忧即不然故非无漏二云苦根得与无漏智俱故通无漏如舍头目等忧定不俱故若互相显随所应者七色命根既约不生通于见断影显信等亦通见断无想天等入见已上必不生故信等五根施约缘缚名为修断影显色命亦通缘缚五受及意准例应知。
十二一分通不断等者前六者即十四见断中除七色命后六即余八中除二无漏根。
随顺趣向不断法故者随顺趣向皆通忧苦或随顺约苦顺能引趣向约爱受能引无漏故。
以此义准至论不说之者此意难忧根既能趣向不断名非断者亦应能引无漏名为无漏何故忧根非无漏摄故次解云非无漏引不同于苦故非无漏也不可说六中是命根者无学命根未得无漏不名非断受通无漏故入前六总而言之二十二中七色命根唯通见修不通非断二无漏根唯通非断不通见修信等六根唯通修非不通见断五受及意通见修非问如来既有色命根何故不通非断答今言非断通三乘说色命根等在佛虽名不断二乘所有乃是有漏可断法故云色及命等不名非断。
若贪瞋痴至慢亦可然者此从先师汝若不许意有苦受贪瞋等三任运起者通五识故得与苦俱设在意识通不善故与忧俱慢亦可然者亦通不善得与忧俱此等可说三受可得其身边任运起者不与五俱又非不善既云三受可得故知意识得与苦俱即是意根一切也。
不可等流至不善等者此约散位所引五识与能引意必俱同性如定中闻声意与耳识不同性故问若散位中能所引必同性者何故前说五识中三性俱转意随偏注与彼性同无偏注者便无记性既尔即五识中有不偏注及无记如何与意同性耶答初引眼等其性必同多念已后意随偏注或无记性故眼等识与能引意必同性也。
五十七至亦有喜乐等者问若未至地有喜根者何故不如初静虑地建立喜耶答由于彼定喜可动故问喜于彼有何教为证答如世尊言如是苾刍离生喜乐滋润其身周遍滋润遍流适悦无有少分不充不满如是为离生喜乐此中初门说未至位后门说根本位问初静虑地几根可得答有十八彼除男女苦忧也然彼引经通证根本近分有喜乐言周遍滋润者即唯根本。
苦忧相续次第此后生者从第八初生已后次生六识便有忧相续也问既云苦忧相续如何彼意唯有忧耶答此师意说苦是余根忧唯在意亦不相违问论云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忧非无记如何得有异熟生耶答论说忧根非无记者约有覆不遮异熟生也何以知者恶作忧俱不通有覆故知尔也又有解云理未必然论言异熟生者约从第八真异熟生故名异熟非无记也虽有两释前解为胜疏云彼意唯苦何故言忧者即难后师也。
然不同总报等者若云以苦忧故第六无舍亦应第八不与舍俱极苦处故非轻业故由此解云第八趣体又是报主不可苦俱若与苦俱违善趣故六识不然不可为例。
瑜伽广说如前者此意证云彼既云意地一切根相应故知意有苦受前师救云意地三根是忧非俱约三受明即苦根摄据实唯忧故次论云俱生身见唯无记性非忧根摄。
论说忧根非无记者瑜伽五十七八根唯善善不善无记为义此即信等五及三无漏根也复云五根善不善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此即乐苦喜舍及意根也复云一根名善不善善不善无记为义即忧根也复云五根无记无记为义谓鼻舌身及男女也复云二根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谓眼耳根也色声约表故通三性彼不言命根者命根约种无境义故非此所说然所引八种现种皆成即以现八为命种子为根合名命根故成现种此唯约根故不说境不相违也。
其信等五至断不断善者问若言断善彼现不成何故经云因力断善根地狱生时续缘力断善根地狱死时续答彼言不成约长时说地狱初生时未全苦故狱将死时苦已息故虽善现行略不言也。
彼若救至无苦定成等者彼意救曰若五识相续彼俱苦受可为第八忧不入成五识既断苦即不定故取忧根为第八也。
又若尔者至相续故者难云苦既定成忧何须断若彼救言五识相续故有苦意识间断故无忧者次难云更无别义能令所引五识相续而能引意识翻令间断也。
又意至易起受故者此说彼师救云意识之中以有舍受故忧间断非是意识体有间断故不可难云能引意断所引五续也由此更难地狱之中意无舍受以极苦处不可转易忧受而起异舍也若非极苦处如初出定昧劣心中上下生死等可许转易起舍受也问前师容舍地狱不成如何今以意舍为难答设许前师忧之末位得起舍受故为此难非实尔也。
若彼救言至后必相续者前难云死生闷绝宁有忧根故今约起意识已未断绝来忧定相续。
答有亦至无亦无妨者此中二解后解为胜前解若以瞋之末位得起舍受即合地狱苦受末位亦有舍者既尔忧受应彼非无中容之舍尚不无忧受逼迫何非有苦受暂时亦应起故又嗔过顺境尚喜乐俱何但舍受故不可以嗔末为例或可前解亦得若尔既许有舍何不有忧答前位地狱极苦无分别故只可有舍不得有忧犹如五识苦后起舍非忧受故又如第三静虑尤重无分别意业之末可有舍受必无喜故难后解云极苦之末可不同极乐之末亦起舍耶若后即答曰极苦之处意苦若断必入闷绝便是无心即无舍受故不可以第三定难彼乐受末非闷绝二解均。
或彼通说余三趣杂受处者除地狱极苦处取余轻处并鬼畜为三趣也后第二师解意说地狱纯苦二乐俱无鬼畜可有等流乐也二解之中后释为正何以然者那落迦中唯名为苦如何说彼得有等流乐耶等流者相似乐故说轻苦名等流乐前解亦得若尔何不名忧答无别故不可名忧岂可名乐。
若尔至彼处无乐者此意难云意识既有喜俱明知悦根有乐或三受门喜即名乐如何不许彼有乐耶此之问答合在前段疏下明之。
谓大众部至苦乐相续者彼部诸识既有俱起故意忧与五苦相续也上座九心者彼有分识与大乘第八同故云异熟无间等言或弥沙塞者此通会两。
文。
问彼至不随他语者彼论说生地狱诸有情类苦忧相续此即会云随转理门彼论亦说余趣苦忧相续何故不随他语下答意云余趣意戚可实名爱地狱虽苦俱是意迫故假说为忧。
离生喜乐者离欲染名离欲界之生类离初禅等生亦尔。
余二遍注者谓舍受之余即苦乐二也。
色界至以此为例者三定无五识无漏许不无无色五根无无漏何妨有应更例难云三定色根具五识可依生无色色种无根等由何起答定根能发五识许依住无色定为因何妨五根有更有相例如灯广说。
以彼边除功德胜故者四静虑中第四静虑功德最胜名为边际或一一定中最殊胜者名为边际言七八二识功德依故者大圆镜智纯净圆德现种依持平等性智大慈悲等恒相应故又此二智能现自他受用功德身土名功德依疏言大悲天住者如来大悲唯依第四禅住也。
此中三解者解五识中第一唯初禅第二通四定第三唯第四言如七八识者唯第三解也准答无漏八识八地皆有即五识有四释七八有二释前云无漏五识依色界四地者彼总释不入此中今以义准或彼界更为一释亦得然彼只云依色界四地不言多起第四定又不说通八地故与下别耳。
初标所说总劝教兴者论云前所略标六位心所即是初标所说也今应广显彼差别相者即是总显下六位劝教之兴也有本云总显者全无义理。
初萨婆多等问但五遍者谓萨婆多有十大地故今问云大乘说五云何应知又经部师触作意假故今问云五皆实者云何应知。
谓如取至所缘及处者除青之外黄等非一故言非非青也言所缘及处者所缘即境复言处者谓总境之别处境宽而处狭也。
其可欣境者即漏无漏三性境也恶无记事实非可欣以据情故皆名可欣故通三性故非唯善法名为可欣不善无记约情而说亦名可欣。
若欲外境此位等者如枷锁事等亦此有二位也准可知之外境者如禾稼等未雹欲不下已下欲早息亦不于可厌之雹而生欲也。
四法迹者无贪嗔二为戒迹念为定迹定为慧迹应捡。
初起一念名缘彼类者与前加行影像真如相似故为类也问设第二念是初念类亦应名类答且约初说问前云或未得体但受类何故今者已得如体仍名缘类答据实是体且约初得假名为类。
正理论至有说言等者此是彼论叙异师义也言以于后时有忆念故等者即正理师叙正义难前异师也。
有无漏智生者且约无漏胜故名为决择如顺决择分正以见道名为决择非有漏也然非尽理如下论云报教证智决择为体岂生得闻思等慧通无漏耶故此论言决择智生通有无漏理将为胜。
若尔如自证等者他难意云汝大乘今时能忆用前自证为今欲因我能忆用前念因言不然下答意云前心有体用彼此两俱成前念以为因我宗无不许我得为例。
缘虑之事心先自成者心心所法性能缘虑复此先许何故今说刹那不易名为定耶问正理师许一刹那顷心不易缘故必有定何故今难定等无时心不缘虑耶答若此一刹那无定不许心住于境即是不缘之义。
有说至是心等者此经部中自有两计一云贪等一切心所皆体即心一云唯受想思三所实有受兼触余信贪等体即是思唯定心所经说心也今论所明即当后解如念慧等既思为体非即是心故下为喻若破前计喻中所立不成。
或时起五等者问心心所法同一所缘如何此五缘四境别许俱起耶答境体虽一望能缘别义分四也如缘一色希求之时即名所乐对于印解即名决定余皆准知如缘苦空等于一境上其有四也。
如是于至三十一句者此有多释一云多起名总单起名别一云五起名总余智名别一云起一至五皆名为别总此五别名为总前二解正。
或有心至皆不起者此义乘通初师若不尔者应同有部此欲等五亦是遍行。
乃至等流亦有此事者问决定心后方起等流宁无胜解答虽起决定不必印持如见俱时不必皆有胜解故此等流或无五也又等流心中许疑俱起故虽决定后起不妨无胜解也问如何无胜解而有决定心答如于此境色非色等虽生决定而于善恶邪正未能审决印持故决定心与胜解别。
此师以至意识相应慧者有云此师五识因果俱无慧有云因无果有准下一师十五界唯有漏佛无五识亦前解为正若言佛果五有慧者如何后师难言五识皆有作事智耶犯相符故。
一引等故名等引者此意由定心所引起平等故云引等问若定在前安和在后可名引等此定心所与等引俱何名引等答虽非前后平等安和必由定数故名引又约加行由前定心引后平等于理无违后解至等准此应知。
余三准此有慧无失者闻眼耳有通可许有慧余三不尔何得例同答耳离取远见闻故且说二通余三合境不可言通何妨有慧。
闻思至即彼类故者此释五识有加行慧由彼闻思之所成故即是意识闻思之类故亦名加行也。
佛地论说至不间断故者彼论意说神境智通运于身多缘外境故成事智摄其漏尽通或四智摄或镜智平等二智所摄以漏尽身中具三十四智故漏尽通四智摄也若约漏尽缘涅槃法相续不断即镜智平等二智所摄除三十二通余皆妙观察智即眼耳通是意俱慧今疏会云眼耳及意俱有二通彼据长时故唯言妙观察也。
非以至欣戚行别者或人解云烦恼等中贪欣瞋戚善十一中加行等别此别境五无此行相故此中诸门分别不说与烦恼善等相应者此解不然今此疏意但由下明烦恼善中自与别境相对分别故此不论非由欣戚加行等别也。
(已下至疏卷第六末之终今抄世流布亡失焉粪后贤若有得之则宜补缀于法宝之阙典矣)。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本)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末)
密州开元寺 道邑 撰
上二界全多分无故者不定四中悔眠上二界全无寻伺二界多分无唯初禅少分有又二界中无色界全无色界多分无也。
有欣上至恶法亦是瞋者此中不以善为上染为下但从所欣所厌为上下也故说贪是欣上之恶法嗔是厌下之恶法所欣之中亦通于善爱佛贪灭亦贪故所厌之中亦通于染缘他见等生嗔忿故。
然说恶至从果为言者问恶作即厌前说大乘厌通三性说无贪等既尔恶作即通三性今何故说从果为言答此既于果假立因名故因从果说通三性若不从果而从厌者乃至无贪及嗔欲等通于三性无贪嗔等虽体即厌不名恶作本欲明悔恶从于果立此名故。
是我恶边作者先不作时名为恶边起嫌恶心名之为作故云是我恶边作也或应云是我边恶作文言倒也。
俗云措作一体异名者措音仓各反是失错错乱之字与作全别俗无此言实是措字应为尊放反也。
或复有义至聚上假立者总聚谓总五蕴身别聚即心心所。
惛沉障止引沉没故等者惛沉睡眠二俱沉昧故合为盖言障止者止谓静虑之义厌诸染法由惛沉等生诸烦恼故障于止掉悔粗动故合为盖举者行相高明谓诸善法由心掉动善法不生故障举舍者任运平等平等静住之义心犹豫时舍必不生故疑障也随彼聚至所为体故者此说善无记悔眠即以善无记心心所为体随彼多少总聚立也善中必无轻安可有余善及触欲等无记准可知。
不言无记彼是通言者但言染不染追变为体互摄染净二种无记故是通言。
三从果至名意言境者问此云意所取境名意言境为能诠言即是意之所境取为言所诠境名意言境答今取彼言是意所发意之境故名意言境若言所诠境即通诸法此不由意之所发故无因果义非此所取问若言即意境名意言境与第二解复有何别答宽狭虽同此据因果彼约心境望义别也。
亦通一切至故偏说者此文通会前三解皆有此义今此境者通一切法者此亦结前三解然唯初解从喻为名其境可通一切法若后二解唯取名言为境即不通一切据言所诠理亦无妨然前三解初释为胜。
名不自及如涅槃者此亦据无为之法与名言都不相摄论实即一切法皆言不及也。
身心若至俱通思慧者此说寻伺皆通安不安住论中且据不安故二皆言匆据也问寻伺皆通思慧俱安不安此二何别答粗细异故自云寻粗不安伺细故安者此义不然论说俱以安不安为业故。
或思名安徐等者此解别配思慧理稍难详何者且论云寻伺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今安不安住必不俱时岂思与慧不许俱耶下别配浅深推度亦有此妨故取前解为正又此疏云思细慧粗论中粗转细转别配寻伺岂可思慧亦别配耶然以简择相粗别配于慧不以思慧别配寻伺不违论也。
不深至推度是伺者问寻伺并用思慧为体岂此思慧为寻之体则二俱不深为伺之体则俱深推度答思浅慧深行相定尔但起寻之时思增慧劣故云不深推度寻起伺之时思劣慧增故说深推度是伺问若尔何故对法寻伺二中俱言推度不推度耶答彼约思慧行相故云推与不推此据寻伺相显故说浅深为异说以慧为寻体望伺仍是不深也若以慧对思可言推不推度故无违也。
然对法至颠倒逆次者彼论第一云寻依思依慧者于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追求行相意言分别伺依思依慧者于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伺察行相意言分别如是二种安不安住所依为业此论以不深推度深配思慧即顺次第也彼中以推度不推度配思慧非如此论故云逆也。
问至所对别故者悔眠既假何不同寻伺而言世俗答云所对别故者寻伺据假实门悔眠据世俗胜义门又寻伺约相待故言假悔眠约他分故世俗又寻伺二合成悔眠痴少分虽俱是假对望不同。
初定中间至方得彼定者且初禅之中通于二地言伏寻染者初禅九品惑中非要全离一品乃至多品方能离染但能伏尽染寻之惑名离寻染方入中间不妨伺染犹未离故若全离一品乃至九品即并伺染亦离如何分二地别问同在初禅寻伺二染有何差别答粗细异故。
其无漏定至摄法不尽者若依寻伺有染离染立三地别即无漏定及已离初禅染等诸心心所应无三地差别故疏释云是有染之类故亦名有寻等三地故瑜伽第四云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亦名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彼论既言依寻伺处法故知亦取有染类故立三地也五十六下至彼地境界者此但引问词彼复答云由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故从彼起已此得现前此师意云彼论既言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故知五识有寻有伺若唯意识何得言诸大论第一说至意不共业者一分别所缘二审虑所缘三醉四狂五梦六觉七闷八醒九能发身语业十离欲十一离欲退十二断善十三续善十四生十五死今言寻求伺察等七分别即当第一分别所缘。
意地至有分别故者问前第五卷云由无分别有分别故即苦受无分别何故今说苦有分别与忧相似答前论意说通身为苦迫心名忧故说苦无分别忧有分别此中苦忧俱说意识故苦分别似忧名忧。
欲界至必由意引者非无意识导引可许五识得生此说不必要由寻伺意引。
何故五识至方名任运等者此问意云若杂集所言任运即是五识自体非寻伺俱得名任运何故瑜伽所言任运即说意俱寻伺方名任运耶答意云五识无分别筹度但以因修缘境名为任所瑜伽所言七分别中任运故说寻伺任运强思分别名任运也问若以五识无分别筹度名任运者即应第八亦名任运何故杂集唯言五识答通三乘说不言第八亦不相违也。
自性等亦然者若心心所法性能缘虑名自性分别五亦有若自性强思名自性分别即唯意识。
此违定中闻声若前说无所有处定意无寻伺故今解不违明了思择名分别意非要寻伺故广慧声闻以无色界心遍缘三界法也又彼言五俱有分别意者约散意说。
极苦之处亦有眠者以地狱苦逼迫时心渐惛昧假说为眠又鬼趣傍生许眠无失。
皆。容与五别境俱者问前言悔障止眠障观此即悔眠与定慧不得俱起如何论说行相无违答前据等引及殊胜慧故说为障此约等持闻思劣慧悔眠可与俱也问寻伺依慧如何慧俱答依思分者可慧俱故问前言思慧合成心既必有慧何得更与慧俱答覆诳贪痴分得与贪痴俱此说思分慧俱亦尔又约别引俱亦无失前解为胜。
闻。思位中有悔眠故者问眠无耳识因何有闻答因先所闻睡眠位中有慧生故亦名闻慧故瑜伽说闻谓比量睡眠时既无说者实不闻教但第六识思惟听教似耳识闻故亦名闻也疏解眠位说有思据决定者故不言闻或疏为正论言闻思义兼于悔不说眠故。
此异熟生心非实异熟者此说眠与异熟生俱非第八也故此与前第三卷明第八识中无散动故文不相违也此言寻伺亦然者后解寻伺非异熟俱亦非真异熟俱也。
又解彼时至据本有位者问此何本有答有多释一云无闻比丘欲界本有由先得定有天眼通见上中有即便起悔者此理不然中有之身亦具五蕴若有中有即是生彼如何上界更有悔耶又天眼通力上界系彼俱之悔云何得是下地系耶若悔是上界系者即是上缘于上云何此说下缘于上亦不见恶作通上界文若退天眼已方起此悔者既无天眼如何见彼中有故为不可又一解云中有满心谤灭便生地狱地狱本有起此悔者理亦不然此说邪见悔俱地狱既无分别烦恼如何得有邪见又一云第四禅本有者亦为不可中有起谤便生地狱必不生上故皆不当今应释云疏言此据本有邪见悔俱者此约余时欲界本有悔修上定说非增上慢故不违理。
六十六说至皆已断故者彼文意说二乘无学烦恼之缚尽故彼身中有有漏诸法皆名已断约已断故名非所断即此有漏诸法皆名非断故此睡眠亦通非断问悔眠二法俱欲界系何故悔离欲断而眠乃通非所断耶答悔唯戚行多与忧俱故离欲舍眠行通欣由段食起无学段食故眠不断。
后解虽非至如忧者谓此寻伺虽不与根本后得智俱然与加行心俱未趣真无漏道而能引彼真无漏智与忧相似故说寻伺通无漏也。
显扬第二至极趣入等者谓八道支中正思惟支能令心寻求极寻求趣入极趣入此说寻伺各有浅深故言极也寻伺二种俱是正思惟支故皆无漏。
问既引至语言因故者彼经解脱月菩萨等三请金刚藏菩萨释十地义彼第一请颂云何故净觉人念智功德具说诸上妙地有力不解释论牒颂解云觉者观是即寻口言行即是语言因既言净觉此即无漏寻为语言因今论何不引之而引正思惟为证耶答若依梵本等者此答意云若说觉观理合是寻准梵本既云僧羯腊波即是思惟元非觉观翻译失错实不是寻今此论引与梵本同与此方十地论别也问据此方别若准梵本即彼此二论不违返问设僧羯腊波是思惟更加净字与此所引少别何得言同答净思惟即八道中正思惟支俱语言因故不违也以七十三至四句为证者彼云有思惟真如非观真如谓以分别所摄如理作意思惟真如等此句通有漏及无漏有分别智有观真如非思惟真如谓通达真如时者此句唯无漏分别智有思惟真如亦观真如谓通达后相续思惟非安立真如者此句通加行后得无分别智有不思惟真如亦不观真如谓离如理作意思惟诸相者此句通一切缘色等心。
若准至初静虑五支者初禅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支佛既无寻伺故阙初二支疏解即慧思者佛虽无寻伺有思慧故得为初禅能治支亦如佛虽无寻伺得有正思惟支也。
摄论第四远行等者远行谓从无始来缘历诸境独行者此说一意无第二故无身者心非色法无积聚故𥧌于窟者在身中故。
初以经证后以理成者经谓前楞伽十地等理谓广引庄严颂也。
无色无转变可如乳等者无色谓心法不可转变如乳。
彼论引至言贪瞋等者彼破经部云既言贪瞋等染恼其心即是异心别有嗔等心所若体即心岂可心染恼心耶。
谓空界色此在内界者此非虚空无为在内身中骨肉门隙有此空色名空界色简外空界色故言内也次前引至应为返质者六界唯言识不许心所俱乳喻唯言色欲界无心等色无色界意相准知。
若尔至心聚之中者此意说许心之言若摄心所即贪信亦入初句能似聚中复言似贪信等更以谁为能似。
总心聚至贪信等现者此说其总许心似二现中亦说贪信等各自似贪信等二分现故第二三句别举云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
又解心所不应心故等者前解约总别聚异总中别出染净心所为二别句此解初句独明心王自体似二现第二三句染净心所自体似二分现以心所不离心故故说如是似贪等言。
即此一句通二颂讫者以一句共为亲依即解初颂五识第二颂中意识皆依本识故。
外。道作意五根境等问者作意心所何名外缘内依本识为现为种答一云种子亲生故说为内作意等疏名为外一云恒续不阙者名内或时不续者名外由此七八现行并诸识种并内缘摄六识作意及境等有时不续故是外缘以眼根等亦暂阙故二解俱得疏约前释。
或厌于心或异缘者谓无想等三由厌心故意识不起眠闷二法由疲极等名为异缘又无想等三大乘但由厌心小乘别有实法缘碍前解为正。
虽总言六远三近一者眼耳身三初禅系与无想远意识当地言近一鼻舌唯欲界略不说之又解三识先无意识后灭故言远三近一问若尔应言远五何说三答此于当界分近远也今取前解。
异生润生至如此外道等者问此师中有既许想生中有末心对法说染即是从天没生欲界等亦有现行润生何故此言唯种子润答据本有说故言唯种或此师不许中有染心故作是说。
然上座至亦无有心者此说无想中有不许有心非余中有也今言恐此前师亦作此计者此乃疏主设遮岂可前师不信对法中有末心亦是染耶或前师说对法言中有染心约余趣说非无想天故为难也不尔卵生至必有意识者卵生生在母胎未有意识若以三分分之即名本有初摄论云如余本有初既入喻中便无所立故今料简应除彼也问如卵生者初出卵时必大惛昧转识不行若三分分亦名初分何无过耶答疏中因喻皆言天趣即已简讫设取论中因喻应言许除闷绝本有初故如余本有初即无过失彼出胎时闷绝摄故。
非中有末可起报心者谓无想异熟必依报心种立前师彼天本有初位既无转识无想异熟便无立处故说中有末位起此报心依此种子立彼果故。
即彼凡夫第三天处者其实下三天亦兼圣者以上五天唯圣所居故说下三为凡夫处也。
即。能引发无想定思等者疏有三解初解以一现思能感总别二果第二解虽是一思约分位别有心无心感二果故第三解二现思感二果问此中三释何者为优答初释最善无想异熟果体因说感总别报为行支故第三释理亦可通前后现思感总别报前是正行后是兼支无违理失其第二解以无心位感彼别报理稍难详岂有无心思种能感彼天经五百劫令心心所都不行耶又以思种独能感果未见断文由定力能感彼者亦应感总许有力故又无心假定但有遮心不起之义何能有力感彼果耶又此论言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此即现思不言所引然想定种能感彼果故知不可疏主且约假果以假定为因然未必取此为正问今言感彼别报为说感彼有心之位异熟识为说感彼假实异熟耶若唯感现识不应说感无心若言但感无心云何实思而感于假若感彼假异熟所依之种种由现有云何不感于现而但感彼种耶答今以义准唯感彼天异熟意识不感无心之位何以然者彼天初位必有异熟生得之心此心若非修定时感更是何时能感问若不感无心如何说招无想异熟耶答此假异熟依生得种种随现识说感无心理亦无失。
于不定中至别出故者显扬十九云如是业有五种决定一现受决定二生受决定三后差别受决定四受报决定五作业决定问此五业皆言决定如何疏解通不定耶答三时虽决定报不必定转重轻第四报决定受时未必定第五作业决定而报与时不言定故由此故五业虽皆言决定而报时等互有不定也问显扬既言业有五种何故第五独言作业答前四从所招果说能招业第五不望所招亦有决定问如何作业不正约果说名决定耶答如宿习持戒令生决定还修善根恶习亦尔。
地地重生者先于欲界已得此定得后生色界地地之中重起此定故言重生有本云地地容生于理为胜非一一地必要须生容可生故。
此师至亦成后报等者于欲界身退失此定后欲界身还得不退即生彼天此望前定得成后报问前定既已退即不感果何成后报答前定虽退由后定力资彼功能令感果故成后报。
有。义至能引现前者此约退遍净已下染者于下三禅能起此定有惑润故若唯退第三禅染非下二者唯于第三静虑能引现前若不退下三禅染而于此定未极熏习修而暂退者即于无云等三天处重起此定若极熏修而不退者必生彼天。
虽知离染至亦得此定者无想与下三天同离第三静虑染然以熏习修有上中无想定力未殊胜者未生彼天故生下三天更修习已方受彼果若云离染齐故要生彼天下三静虑为例亦尔离染齐故下二天处应当不生。
以无想定为患现行等者非如灭定无漏慧引言此上有胜住生者净居为胜住圣者为胜生或以灭定为胜住生。
修禅无色义各胜者四禅受胜无色想胜今入灭定彼为胜障故偏厌之。
准得至后超一地者此有二解一云从识处心即取有顶心入此超无所有一地也一云取无所有处心入彼定不以有顶心入名超一地也此解为正前解若以识处心入有顶名超者如何可言得无所有处心后超耶问若己以无所有心超入此定者如何论云必以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如下疏中自有两释。
瑜伽至而入此定者此约加行所缘之境有断二种初以厌非想非非想心心所相为加行入后以缘真如相为加行入前约初修后约久习经中二因准此应悉依非想至微微时名不思惟一切相也。
又此无心至有心胜定者此以非想非非想定名下品有心胜定谓有心八定中此最居后故名下品最微细故名为胜定由此二义能引无心胜定第四禅心虽引无想定彼由不具二义但引无心之劣定也六十二说至当言无漏等者此中文意展转释也云何此定而言无漏故次由与烦恼不相应故云何此定不与烦恼相应故次释云非是相应法故云何非相应法以无所缘故由无所缘故非烦恼生由斯此定是出世间故无漏摄。
对法第五至唯超一间者此与瑜伽十二同谓从初禅超入第三静虑从此第三超入空处从此空处超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超入灭尽定由未自在唯超一间不能从初超第三定而入第四以其隔远力未能故此超一间亦名师子频申上下超各依次故若尔至此有二解者问初解说随加行心立即此定亦初禅等有对法此论依非想处复云何通答彼依初习唯依非想此依八地及如来等通诸定也问既不依悲想种立末后一二念何须起彼心答以彼想细易息灭故。
第二解至想地为依等者问此依非想何种子立答此既自在不要依初灭定微微心种立此定也但依彼地串习游观心种即立之以极微细故疏自解云从微微心种上立是初起非超也问不更熏彼地心种如何依彼立灭定耶若元已熏习故说立者应恒在灭定以旧种恒有故答由初禅等定加行功力令彼地种有防心不起功能故依彼立若无加行彼种无力即引灭定故无恒在灭定之失问彼地既无能厌岂有防心功能答初定等心亦能厌故不必要依能厌种也。
通有为无为等者此诸法中通有为无为然有为中通漏无漏今此灭定是有为是无漏从所依种故也言意成天至色界不尔者谓经说超段食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由小乘未信第八识故说意成天是色界今大乘非之故云不尔云不尔理如次疏辨。
释此经等者经中但言意成天身能复起此定由舍利子不信第八识本意唯说色界后起出现不了谓是无色由未信第八识故今意引此为证者经言超过段食名意成天即明色无色界俱是又出现谓是非想亦明非想是意成天经既云随受一处意成天身能入此定理通无色但由彼等不知第八偏言色界不遮无色得入灭定故以为证。
出现不了至谓是非想者问色无色界俱意成天身子出现俱未信第八识何故舍利意说欲界退者色界后起出现谓是非想天耶答身子说有不还退起色界染者得生色界重起此定出现约不退染者从欲界后必命终生非想天唯后一地许未伏故由此谓是彼地后起故诃舍利以彼两人俱不许有种润生故。
然旧诸师至即小乘说等者此释瑜伽五十六文彼论云先于此起后于色界重现在前托色所依方现前故此据未建立阿赖耶识教若已建立于一切处皆得现前古师解此文言未建立阿赖耶识教即小乘经是已建立即大乘经是故疏非之。
或此文意与五十六别者彼论通约诸圣故言未建第八教者色界后起已建立者于一切处皆得现前此文但据一分信第八者故言已信生无色界亦得现前不言未信无色界后起又说已建立教于一切处皆得现前即通二界皆得后起此可唯说无色故言一分圣也又瑜伽说已建立教一切处起此便太宽亦有已信第八于无色起此定故如菩萨等此论据一分小圣不愚法者亦后起故言一分此解为胜对法第十至此第二解者前言对法第十正与此同即许无色得入灭定今复说无色不安静异熟故不入此定者即彼对法中更为此第二解也言不安静者彼无静虑故不如色界。
约实亦得者对法虽言无色不入此定若约异义即信第八者无色亦得入灭定也又此言异者误应为实字宜更详之。
摄论第三至五人得者三乘无学不退菩萨及不还果。
若尔至四句中等者彼问云若已离色界欲者一切皆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耶设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者一切已离色界欲耶彼论答有四句初句谓依未至定已离色界欲而不能得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二句谓诸圣者已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界而起厌背第四静虑行恒现在前舍断结道依胜进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三句谓即此行者勤求离欲依断结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四句谓除上诸相彼第二句意说不还果要得第四根本静虑依六行道渐次能入无色解脱方起灭尽定此师既唯断欲界一切修惑即得灭定何必恶第四静虑方得灭定与彼相违故今为问。
五十九至唯第三果此约先伏欲界俱生见谛便证第三果超前二果也。
若尔异生应唯种润者若不还伏惑唯种子润异生亦有伏得无所有处已下惑者应唯种润若许尔者即应异生毕竟不生色界以欲界种能润生故。
然异生至应生上界者谓如异生有离欲者亦不伏欲界我见俱爱等既不以爱等润欲界生而许生上故例不还虽有色界等种亦应不以色界种润而生非想。
不尔圣种应强异生者若不还种子不由无漏资力而能润者即强于异生种子圣不藉现即能润故。
余二句可知者谓在下断下在上断上也。
若伏下一地或五地等者此中一字误也应为八字伏八地即初师伏五地即后师问此伏上地何得言下答此中言下非据九地之上下也但以先断名上后伏名下又下字亦误盖当为上字耳问设伏八五地惑得此灭定云何疏说不得二无为耶答不动想受通择非择灭今言不得二无为者由不断惑不得择灭二种无为非非择者亦不得之若据前师二皆非择后师不动亦择灭摄疏言总也。
摄论说至起烦恼等者谓菩萨后得智中思欲利生至有漏心方起烦恼若约未现起惑可与后得智俱皆不为失。
有从初地至第三卷引者谓前舍阿赖耶中第三师引集论说十地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如咒药等准彼文不言得灭定然以此论既言已伏惑离无所有贪而得此定故知彼说十地能伏一切烦恼即明入地菩萨皆得此定故以为证不尔引之何用。
又说至触三种触等者瑜伽第十二云出灭定时触三种触一不动触二无所有触三无相触谓出定时多由三境而出于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灭境于出定时由此三境如其次第触三种触此言触者心所触也言有境者谓五蕴内身也缘此境故出定之时触不动触者不为我见慢等之所动故言境境者谓六尘境非一也缘此境故出定之时触无所有触无有贪瞋痴等诸烦恼故言灭境者谓无为也缘此出定触无相触无男女等十种相故又依空无愿相如次配三。
以末摩有闷生故者末摩触者此云死触也一身之上别有节穴触之便死故云死触问死即非情如何有闷答将死之闷由触引生故不违也又似死名死不是非情实为闷耳。
或。此俱是触处少分问前别解眠闷既说疲极风热等缘既是触处因何此总解中复言触处少分答前据所引身位即通十有色处此就能引之缘故唯触处少分。
三界皆有死生闷绝者问无色无触处如何此闷耶答唯无风热末摩等缘死生位中由惛昧故意识不起亦名闷绝。
今即则然至所许为论者问既言第八如何共许答此约能有命根彼宗亦立不言所有第八情也。
一念之中有四业者瑜伽五十一云谓若略说有四种业一了别器业二了别依业三了别我业四了别境业今解彼论第二了别依者谓根身种子识所依故初二第八境次一第七境后一六识境彼说一刹那得四业俱转故知第八识俱也。
似四真中至所相无故者此以初俗妄情计执能相所相有别今推八四真谛中并无遍计体用故能所相皆无别也。
非谓我至名为分别者此言相分是见分所取名所分别非谓我自证分能缘相分为能所分也此即自证分假称我也。
安慧随应解假实者自证实二分假我识变佛我是他依实有依他实有依斯执实能所取等方是假法二释如第一疏。
或并有漏证分别故者此解两师并除佛及余无漏心以颂言分别即五法中唯有漏故准安慧释菩萨后得亦有二取此实皆无非唯有漏据增处说且言有漏。
外境通能所取等者谓妄执实能所取皆名外境如执他心虽是外境亦名能故。
即与欲等爱结相应等者谓此三界皆有欲等爱结谓心心所堕在三界与此爱结相应系属三界贪等故言三界唯心或此言欲等者即以欲界等余二界谓心心所属此处爱结也。
又经部执至显现所依等者谓经部计无色界心心所法唯观虚空此所观空是无色相亦无实体所取境义离诸障碍名为显现彼心心所唯与此显现虚空为所依故既无境义便同命根故恐经部执为非心法也。
又前二师至但言三界者前二番解颂分别之言并说虚妄有漏心等故此但言三界唯心等也。
空定唯空非一实物等者观空之定所观之境一切皆空非是实人非有实物所观为空若实为空即成乖反又非人鬼等所见实互乖返也又多本作非一实物于理为胜。
或意解思惟观等者谓实非金宝意解思惟谓为金宝此转质无金用故非此所说也。
即缘识之体者此以识体为自性性有二种一事二理事谓识之体事理谓义理即我法等之义所依也此二皆以识为自体心等所缘皆不离此识自性也恐他以至为不定过者此实非不定恐他以为亲缘离自法故此遮之问他许五识亲缘外尘尘即是法今以为喻应有所立不成答有二解一云约别法尘五境非法如成眼识以耳为喻二云设五皆法前量已成不离识讫不阙所立。
此亲所缘至如彼能缘者此文意兼自证缘见亦不离能缘能所缘中二随一故如自证。
以是法故至不可为因者谓论言所缘法故者是因法也夫成有体宗必用有体因故今此因即有体法空华无法不入因中非所缘故。
但总言相应故通心者若论中言如心相应法即唯心所若但言相应法故即兼有心王故论也。
初离有后离无者勿以真理俗事为初后谓论中初言我法为初故离有后言空识言后离无。
处于中字皆七转声者此有二释一云处于中三字皆第七转于唯境声处中依声如言眼中之识故中亦是依声二云中字误应为等字彼论言处此颂言于意会二文何以解其中字后释为正。
据理而言四事皆通者准理身不可通非情今言皆通有情也以处时二亦通有情如言王处自在时等或言通者通定思之可准。
旧真谛论处时悉无定等者处时据定彼论难令无定相续不定今难云无不定也余可准释。
谓外量云至余不能见者此量相符如鬼人天同一所时唯一见水余不见故此量应云有多相续同一时间于终南山处应定一见余不能见此为宗也因喻如疏。
但应说有意法处者谓心心所彼此共许不离心故二者以至五色根等者谓五根第八相分小乘未信故且隐之但说识种若尔种亦小乘不立如何说之答彼虽不许第八中种小部经中亦有种子故说为根此中言二即会二十唯识中第二义也非是前科释外疑中第二文不解释密意等为第二故。
不说实有化生有情者问中有之身既是业感具五蕴成云何非实答以中有身顿起顿灭非如本有相续长时恐彼执为实有情我故非实理实与彼本有相似亦密说故。
其正体智至证依他者谓前本问依他识性今论答云非无离言正智所证正智证者即是真如便乖问意故此解云其正体智自证缘见亦是依他唯识性也。
现觉如梦等者此法喻不全相似然以梦中不分明执实心外现觉亦尔故以为喻也起现觉时等者谓从现量起执心时现量见境俱无正量部等境许长时唯心间断不可言见及境已无唯能见心灭故合二师故总举也。
然实五至识妄执者此释特异于常又违论亦五识起俱生烦恼同时意识不可起分别宁容五俱之意有妄执耶前论自云后意分别妄生外想不说俱时一何乖反然准前寻伺中后正义师五无寻伺五俱分别意识即许有之故五俱意妄执何失。
但显正义不是破他者前已师他讫今既小乘难云但是五识现量取外不说意识执外故今解云五识所缘之境似意所执之外实不取外但如梦中之境非实外也此即会申正义不破小乘。
如质为缘至还见自心者问如以佗心为缘但见自心之相可言还见自心如面质为缘镜之所现但是影像如何此言还见本质答镜无实像但由镜故令自识上有面像现似本质而名见质也问眼识亦能缘镜像不答眼识现量不缘妄境但由意识以眼为门缘影像故亦有许五识缘假如前两说。
彼间等流等者有本作简字者误也指前因能变中故云彼间。
然约第一解等流等者解等流中初以种生种及种生现俱名等流总为第一解也后若别解者下唯前后种为等流种生现即士用增上此为后解此中据第一解等流宽并此异熟即摄一切种子尽正与前第二卷解等流异熟二因习气同下言前后准此应悉。
若约后解至心等生故者今准后解既唯前后种为等流即种生现可名士用前已说讫故不重云但说作意望心为士用也以稍疏故与力胜故此约法士用。
若前解至名生士用果者前解既以种生现为等流故远望士夫所作为士用果此人士用也。
若后解至名增上果者后解既种自望为等流故以种生现为增上此言亦者亦士用也前已说故。
下文自例净法亦尔者此证前解分别唯有漏也。
由此道理后亦不取者由此既说能生之种故知后例净中亦不取离系果也。
无漏有为至摄果不尽者无漏果中除异熟故有四果下说无漏有为一切种子于彼四果之中不摄离系故言不尽何以得知后净法中互不摄离系以前后文并有能生义故故知净中亦不摄离系果也下论自言净种现行为缘生故故此中说除离系果准此有漏四果无漏唯三。
通三缘者除因缘。
如现行因及异熟果等者谓现行能熏七转识因望异熟现果非因缘摄以不次故现业望果亦非因缘非自类故。
佛果上至不熏成种者此中应言佛果八识不熏成种唯言第八疏文略也。
萨婆多至因为因缘者彼有六因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遍行因五异熟因六相应因唯初能作不说因缘显扬十八广破五因恐繁不引。
前灭一心与后心心所缘等者问多少不均如何言等答心与心所和合似一虽多少异亦名齐等也。
又等者至唯一所等者问此与著名沙门义有何别答彼但受与受为缘想与想为缘不望余法此虽一心一所可望余法缘缘故与彼别但非多法故成等也。
入无余非已至无记心命终者此据俱解脱罗汉由愿力故得灭定命终余非俱解脱及无愿力者即不能尔问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已引何故此说灭定命终答罗汉灭定七八二识既唯有漏非定俱即散心也言命终非无心定者约凡夫及无愿力说故不相违也门既有别解如第三。
后报利益至智处生故者此十地论文言后报利益者谓最后心身获利益也言智处生者谓大自在宫也大智有情所居之处十地菩萨往彼名生彼论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者现身成佛名现报利益。
然由异熟同一地故者谓顿语菩萨至八地时受变易必于第四静虑下三处生今言智处生者往故名生以下三天与自在宫同一地故名生也。
据容受至三天处者有本作据实于理为胜。
瑜伽至自在住处者问净居之外更有住处色界应为十九天答有解云虽言超过仍是色究竟摄故唯十八也有云无想广果天摄故开自在方十八此解为正。
许佛亦往者如梵网经说从菩提树金刚座说十世界海复至帝释宫乃至一禅二禅等皆说法也。
生色界至于欲界生者此说不还欲界发心于欲界受变易身若生色界必非欲界发心经生者无润惑故业力尽故问前问初二果何故此说不还果耶答前问可于上界生者不还亦是既言初二果等不还亦是等中。
不同初二果者此初二果发心已后可于欲界更受一生多生然必于欲界身受变易也。
未得边际定者以第四静虑为边际也。
此言染识为缘及果者为缘者谓有漏为缘能引无漏及果者谓从无漏所引有漏也此前后有漏第七但在欲色二界所引无漏可通无色问此中论说有漏引无漏何故此说无漏所引有漏果耶答疏意说下界有漏第七所引无漏得通无色后生无漏还后引下界有漏第七故说果也。
然非一得相引者下界无无漏上界无不善此不可上下相引也又生得善异熟心虽上下俱有亦不相引起无难故第八异熟上下相引非此所说。
云此言容故者论中但言各容互作等无间缘非是三界漏无漏善不善一一皆能互相引也有疏作三各者误耳。
有义五至容互起故者问此师如何无漏识许依有漏根答此不依有漏根准前第四卷一师眼等五根即五识种识既无漏种亦无漏又此五识以无漏意识为俱有依故不违理问此解虽通然违下论此师既不许依有漏根云何成立有漏五根不发无漏识应犯相符答此师约本计立宗后师据先已成立有五色根故得为量无相符失。
应立量至无漏识等者此量有相违决定量云有漏五根应发无漏识有漏不共根故如(第六)生空观第七识问既有此过本量如何得成答出过量中既自犯过本量仍成其过者何答宗犯违教违宗因有不定为如生空第七是有漏故彼五根能发无漏识为如有漏位第七是有漏故有漏五根不能发无漏识耶又本量立宗应云有漏五根不发无漏五识也法中既加五字即无相违之过。
若准前师至于理无违等者前师变易身具有五识故无违理许无漏故后师变易无鼻舌识也此约顿悟以说八地得变易故言随其所应从何界后引生无漏五识等者此有二说一云约身谓前师初起无漏五识必欲界身唯欲界身入见道故彼第八等即于色界身起也一云约识谓初起无漏五识必于欲界有漏五识后起以欲界中具五识故后起无漏亦通色界以彼自有无漏五识为能引故此二说中后解为正前明三识不约身故此言随其所应者鼻舌二识非上界故又三界中非无色故故言随应。
此合八识至为无间缘者欲界有四心谓善不善并二无记色无色界除不善更添有学无学二无漏心故成十二若善中开加行生得无覆中开四无记即欲界有八心色界有六心除不善及工巧无色界有四心更除威仪及变化更取学无学二不系心总有二十心为无间缘然欲界无变化似非心故实唯十九或以上二界无漏心替学无学其数同前广如灯说。
见分亦至故名所缘者问此疏所缘亦变内相与亲何别答亲所缘缘约见分相体不相离相即是见内所虑托故说为亲今言疏者由质为缘能起影像虽亦变相相似于质从质而说故名为疏。
非诸有情种皆等故者疏释云三乘五姓各别多少不等如何相杖者问有漏第八不缘无漏种何得以五性为难耶答此约凡圣通言故无有失问如佛第八缘有漏时质与影像漏有漏殊尚得相杖今自他种多少虽异以他为质于理何违答谓前师说必杖他质质与相分理必杖齐故作是难佛杖有漏他亦许之其数仍齐于理无失问自他种不均不许他为质自他根既等应许杖他生答护法虽许自他根等本欲破他不欲翻显不可为难又显前师说理亦违也应难前师曰自他根数等可许互为缘自他种不均如何许相杖。
佛果五数至自无力故等者此义难详且无漏智亲证真如岂托心王所变为质又圆镜智能现一切身五智影岂不能自变去来之影何要托心王耶又无漏位智强识劣如何心所自无力耶由此与因定不相似疏言与因相似者且约缘种等托心王所变为质非谓一切。
既非业至须藉质起者此意说如第八识是业果故自体力胜不必须质第七俱生无力故要杖质力起问如意识中我见及善心缘过未亦非业果岂有质耶答彼亦自有胜力不同第七任运俱生故此不说前(五)心品至必有本质者易了名粗不深名钝自无力起他引名劣此言未转依位必杖本质者且据业力所引第八为质故然若据定通非必有质如上天眼见下三灾等此例非一或云此亦有质以下界第八所变三灾为质也。
因中五识至所缘缘故者此言自体谓即能缘其所缘相许互为质。
能于余至前所缘缘者前所缘缘唯望心法以为杖故此望一切非顺即违非无缘故。
与后生至非前灭法者灭相过去以无体故不可为缘但与异住等有法为缘也。
或唯第三至无作用故者第三成也如成办工巧等业必有作者作具其因最显故偏说第三有作用非余无也又有疏本云或唯前三者于理为胜第字误也。
取境续家族者眼等六根及男女也余准可知。
三者至不取前位者未知当知根不取资粮加行位此唯有漏瑜伽唯问不系故不取之。
如五十七至及不系者此初无漏根言色界系者以四善根唯彼系故然资位中亦修彼定亦色界系疏中唯取决择善者以资粮位多住外门故略不说问五十七前文说三根俱不系何故后文乃说此根通色界系答彼论前问几根通不系故答三根以未知根通无漏故后据此根通三位故故说一色界系及不系也。
五十七说七根入无色者信等五根并意舍言后三有一能入有一不能入者谓超初二果及俱解脱并菩萨等此一类能以三根入无色余次第得果及慧解脱等此一类不能以三根入无色也。
空所等十一根可得者等识处无所有处言十一根可得者信等五根意舍命根并三无漏问五十七后文只言七根入无色不说命根何故彼前文十一可得即兼命根答若身下界得彼定即无命根故七根入无色若身生彼即有命根故言十一根可得可得之义与此不同故二文别。
非想地唯八者问如入灭定必以有顶为加行入既有无漏即入后二根何故非想不说之耶答据论相摄彼地无漏亦有二根然以根者殊胜发生之义彼唯游观极微劣故由此彼论但说八也。
又解至名胜见道者谓一类二乘先得无色定伏欲色界惑入见道时超前二果此名胜见胜邻次故亦傍修也。
非如小乘至所修等智者萨婆多计见道前六行伏惑作四谛观至见道中若集灭类此三智边亦能修彼(未来)有漏三智功能增长毕竟不行今此(大乘)傍修有漏智种后许现行故不同彼问小乘何不修彼道谛智耶答彼说六行能断惑故道智力增不须修习故但三也。
唯得修修非行修修者得者应为德字但令种子之上功德资长名为德修若现行增长名曰行修今有漏智种于见道中言傍修者但德增长故唯德修后至修道亦名行修。
若依对法至非实道理者如依第四定入见道时修下三禅有漏无漏其理决定渐次者亦能故彼偏说其修上者要超果及菩萨得此不决定故彼不论。
此或是至三果已去者问何知不是前二果耶答初二果人多起初未至定必不能起九地生空无漏智也若起彼生空智应断色界惑何名初二果故取第三果已去也。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末)
卍续藏第 49 册 No. 0814 成唯识论义蕴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五
密州开元寺 道邑 撰
依者于义俱第七啭声者就第七依声之中复有于依两义今论言依者取其于义谓于语上立为因故恐滥依义故此简之。
三种十因者各有善染无记也。
然实二性者因无记佛善也故唯二性。
但以三相至同所依故者谓小乘但许三相及得随所依法通三性不许名随声故为例也。
不可言相是共有因等者彼救云相等通诸法是共有因故随所依通三性名但依声非共有故不通三性言大乘共有因义皆通故者大乘名亦依光明妙香味等故是共有因与三相得等义皆通故所以例同于相通三性也。
依体立义者以语体为依所以能诠义为随说因语不异能诠也。
有以能受为因所受为果者待心先求而物后应也多以所受为因所受为果者待足往来待手持物也多以所受为因能受为果者如境先至而后受生也不问同异至名为自果者同性谓名言种异性谓业种问业种因果异性何名相称答善业招善趣恶业感三涂亦名相称也。
且净因中至为远因者谓净因中有本有无漏种由善友闻教等润后生无漏能证涅槃即以本有种望无漏能证之智为远因不望涅槃也瑜伽论说安住种姓补特伽罗种姓具足能为上首证有无余二涅槃界彼望清净为牵引因恐人不解此文故疏言勿见等。
然此二及至除无间等者谓前六识引无漏时必非无记定善性故无记六根亦不能发无漏六识若七八前念及为意根虽是无记能引发无漏识也。
根中至色根意根者若果是无记色根为因必非无漏意根可尔第八果无记第七为根许无漏故余识不尔故应分别。
大论第五至善染为因等者他会相违也彼论约种子与本识同性言无记所生现行不随本识故通善染由此说无记与善染为因此论约种随现故言同类也。
以性论之则狭者此因唯有等流种子无异熟因下不说得异熟果也。
六相违中唯此胜故者六相违者瑜伽三十八说一言说相违二道理相违三生起相违四同处相违五怨敌相违六障治相违此如灯释彼论唯依第三生起相违以明障碍依处也。
大乘灭相至法灭为因者如秋霜既降草木变青为黄霜非青灭之因青灭是无霜体是有不可以有作无因故但与黄生以为因也青黄相违霜等为因相违之因依士释也然以理准由霜雪故能令青灭与彼青灭为因竟有何失若尔如何以有为无因耶答言有法不得与无法为因者约彼非相违法今相违与彼相翻故得为无因灭不待因亦准此释若不尔者何名相违故瑜伽论云此顺违因于四处转顺谓令法生住成得违即令法不生不住不成不得彼既许尔此何不然由此疏云与后后法为生因者且约有法非尽理也又解由霜雪故能令青灭但是霜等与青相违不与青灭相违故说与生法为因亦是相违即因然准上来依处及因并持业释何故此相违因独依士耶若准后解不违前例应审详之。
答依增上至生起引发等者问牵引生起多业种故理即不违其引发因下不说得异熟果亦随顺处唯得等流此中如何说依增上摄引发耶答引发因中亦说现引现及得无为此皆增上缘摄也问彼论意说十二支设得无为虽是增上非是有支何以为证答如有支中无明望善不善业及爱望取等既是同类相引亦是引发因摄故知彼问答无违。
又理准至有业种等者谓前问中不问牵引唯问生起以牵引因下文自言习气依处得异熟果故此不问今以理准未润习气既许有已润之中何无业种又菩萨地至此文是者此应云菩萨地中但言牵引生起种子是能生因谁谓彼言生起唯是因缘而非增上耶疏云如此文是者即次前所引瑜伽第十云依增上缘所摄牵引生起等是也又言如此文是者谓指此论上下释生起等因皆言内外种及业种等故知菩萨地言生起者不唯因缘也问何故此中唯说言生起不说牵引因耶答此既言菩萨地等即应寻伺地又彼无牵引故此不说也或有疏云准谓彼言者准字误也。
定异因至等流果者问何以除等流答此说种子为能生除彼现生种及外麦等令除也。
或亦取引发中至能生因摄等者此言引发意兼定异此二因中现行熏种子既是因缘亦是二因之中能生因摄以彼现行熏于种故虽同事等义与此不同既合前因略而不说言下有二释者下虽二释意取后解或亲辨果亦立种名是因缘故。
问何以至现种俱尽者由菩萨地但言牵引种生起种子故不摄现行因缘有寻等地但说生起因不言生起种故六因中现种是因缘者皆名生起宽狭不均故今为问答意可量。
作恶不即受等者此说业者果远牵引亦尔虽有因缘种以去果远故业显名言隐由此寻伺地不说牵引为能生因以彼业为牵引故。
其余领受及至二缘义故者今准根依处中意根及真见随顺依处等亦有等无间缘此中但说领受等三不说余者以随顺等处虽有无间而无所缘缘故略不说以论说言中二缘故若约法士用即作用士用依处亦有无间缘。
谓除观待至皆增上者以三因中有等无间所缘缘故除少分余皆增上即显随说相违因令入增上也此约不至缘体解者论中言虽方便内具后三缘等此约不杂乱增上若约杂乱增上者即应但说方便摄一增上也以余三缘亦增上故。
若不尔至是增上等者不约此不杂乱增上缘解者即能生因亦是增上既不说能生是增上即是约不乱体说故知方便因内具摄三缘由增上多故偏说也。
此中即至同小乘者化地部说善不为三有因感人天者但是轻微不善也以体是漏故古道生法师论同此故云善不受报耳。
唯此一至皆是假说者唯取似先业因果相称者唯此一法名假等流即显忍恚得好丑报亦然因果亦相似故问若尔何有善恶之报不相似者答如一言瞋谤长劫受苦小时精苦乐果多此等因果殊越不可假名等流也又解唯杀命一法令他命短自命亦短以极相似虽是异熟假名等流自余因果亦有一似者并不同此故故言非余皆是也前解为胜。
瑜伽等至相似故通论者彼据因果前后相似故通取杀命等为等流也。
三离系果至善无为法者谓虚空等虽是无为是无记故以善言简不动想受有永有暂暂伏惑得者非离系果真如亦然有云真如设未断惑亦名离系自性离系故此解不然违此论文要现起道断结得故若所知至定障亦是者定障谓定下劣受此所知障收对法论云由受想故得二无为故离系。
得俱生至不生之果者士用果中有此四种言俱生者如大造色作意惊心言无间者如心心所前念引后言隔越者如疏所说占卜并稼穑等言不生者谓无为法此四种果多约法士用也。
余二依至一切有漏者谓摄受之中前三唯以心心所为果故无异熟其作用士用二依处约法而说通得一切色心等果准此亦得异熟此兼前五合有七处疏言六者误也或据异熟因疏唯取作用故唯六处。
领受处至不得士用者如胫待足者胫待于足虽是士夫所待之胫非士用果以所成办方果故问此中应言士用依处亦有不得士用果何故言领受处耶答疏下文中士用依处无不得士用果者故不可言士用处也前文此师说士用于五依处得谓领受等故此只可于领受等处说也以领受处有士夫不得士用果。
不言习气至无此因也者上不言字流至下余依处中。
此中若至余是增上者谓现引现是同类者亦等流果此增上缘也。
但无不生之士用者不生者即无为法小乘许得士用果大乘不然要有能生所生方名土用也。
不同小至五果之果因者萨婆多无为虽是能作因而非五果之因虽是离系果而非六因之果今大乘无为虽无取与然是不相违因而能得增上果以不碍佗故。
即随说至等亦然者此说不相乱增上果即随说因全观待中唯除士用果余得增上果相违因亦全取之故言等也。
虽亦是至相违因摄者谓诸无漏种虽四缘中是增上缘十因中是不相违因摄能于生现分别即是能障以现分别是有漏故或应言相违因摄不字误来若缘虚空至空等相种者问虚空无体第六缘之独影从见故知但有见分种子何故疏说能熏生彼相分种耶答疏中不言离见之外别有虚空相分种子虽独影境以相与见同熏一种故言相种于理何违六望七等准此应知者第六缘七五熏成相见种如次是彼见自证分之所缘缘例余应尔故论不言。
说自证分至但有后失者今说受自证分与余见分同缘受见即无不同所缘过以爱见分不与余见同缘于受便违下论勿见分境不同质故此为后失也又解云既许自证缘受见分即无心等见分自缘之过受之见分既不缘受见仍有不同所缘之失虽有二解后释为正。
何故至分为二义者心王变实而为本质心所所变既不生现不托心王所变其所变之种故无质也。
今依可尔至非要尔也者今依触等五数托心王所变种为质理即可尔若令诸心心所定有本质即非要尔也心王不托心所相故。
若约疏所缘缘亦非者相与余二分不但不得为亲所缘缘设约疏所缘缘理亦非有何所以者谓疏所缘缘必须带起似质之相今设以相分为质见分为相说此相分与自证等为所缘者而见分影与相分质不相似故故亦不成疏所缘缘言或可说得等者且约见由相生说得为缘实非也见非相影故不别变相故。
又或能缘彼相分故等者此有二义一约自证能缘相二约相应互缘相皆须变影缘。
若自至自证分何别等者若见分缘见分其能缘之见与自证分何别若见不缘见便违上文勿见分境不同质故。
此义虽胜者见同缘质故难知者同全自缘故。
如前所至所得影说者未成佛位先来缘者名前得如自证缘相第四缘前二见分缘后二此皆成佛方缘故言新得皆变相缘也。
对法论说至余趣处受等者谓如欲界畜生中业更遇增盛恶缘便于地狱中受若遇善缘可人中受此即不定业中报不定也问此言转余趣处受者为定总报为别报耶答一云通总别报以不定报中通总别故一云唯别报何以知者杂集论说如欲界中余趣圆满善不善业遇缘转得余趣异熟彼但言满更既不言引业故知唯别报也此解为正。
不同小乘具十随转者俱舍第六云一切所有心相应法静虑无漏二种律仪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谓心随转法今释彼云心相应法者谓诸心所法也静虑无漏二种律仪者谓定道戒此即色也彼心所色及心之上所有生等四相如是等法皆是与心同时而转故名心随转法也问如何此法名心随转彼论解云由时等果等善等故说此法名心随转言由时者谓此与心同于四相为同堕一世由果者谓此与心同一类异熟及一等流由善等者谓此与心同善不善无记性故由此十因名心随转所言十者谓时有五果有二善等有三总合此十名心随转大乘过未四相皆非实有不招当果故言不同小乘也有诠有遮者诠谓有业种子遮者简其曾现为与部等。
二者取名色至得心外法者问何故前言相中通取无为以为本质此名色内唯取亲缘答相见通于处界可摄无为名色但据蕴明故唯亲相。
又变无为至亦名所摄者问四蕴名名无为之相何蕴摄答现行相分行蕴所收法同分摄相分种子随能变心通四蕴摄无别种故。
谓爱乐执取缘取者此释本末异熟虽非染污亦得取名谓由爱乐彼本末异熟或执或缘皆名为取又解由第七爱本异熟故执由第六爱乐于末异熟故执并名为取以爱着故。
业之眷属亦立业名者问为一切五蕴皆业眷属为不尔耶答唯取能助有漏善恶业能招总别报者方是眷属即简一切无漏五蕴为净无记五蕴也色中取所发善恶身语为律仪不律仪色余四蕴中唯取有漏善恶所余非也问染第七识为是业眷属不答善恶二业唯第六识第七既非同聚无力相助非眷属摄有义亦名眷属由此为依意识生故此虽别聚必同时故既能助业何非眷属前解为胜若许为依及同时故即名眷属五根第八为例应然。
余识别报至一切法尽者第八五数并相分名总报品余七识中三性诸法皆别报品善染二性虽非别报别报类故既非总品皆入别中故此总别二品摄一切法尽。
唯简异熟以极狭故者若本中唯取第八心王末中唯取六识一分业所感者不言总别报品故前解极狭。
本末若为异熟解等者此会相违也若言前八取中皆具能生所生二义者初解本末既唯异熟便非能熏能熏既无种亦非有如何得有能所生义故疏解云取为所取等者此说由六七识等取彼本末异熟以为所取即相分中熏识种子故具二义。
即名言种由取二而生者由取本末而熏成名言种故言取二而生此本末种设由染净心等之所熏发亦定无记相分随质唯无记故余义可准。
此当来世至三世等可知者虽有二种三世今论正显生死三世也何以知者前外难云由何有情生死相续不约分位又下论说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招余异熟果由此生死轮转故知定取生死三世疏云可知是此意也。
但等流必增上宽故。
增上更至等流性故者此释论中等流增上二非别体俱言易感非谓一切根发识此即增上非等流故由此前说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问但是异熟亦必增上何独云等流耶答虽实所由增上果多分易招故异熟中略而不说以异性故问如五根发识七生六八此虽增上何必同性答此中且约与等流同体者说亦不相违疏第二解别配等流性同增上易感即无过失于理为胜。
若依无漏至唯无漏善者问若凡夫依如来名等熏种岂无漏善耶答以无漏善名无漏善其实即是有漏显境所摄然今此说依无漏名熏唯无漏善者此但约菩萨后得所熏种也问前言名从声本说为无记菩萨之声既唯有漏名从声本应非无漏佛不熏种非此所论何故此云依无漏名熏种无漏又前疏云若依外者名表义名何故此云名在内答前约五法中名体是有漏从本无记后约名随无漏心变故言无漏前约闻他外名此约诸声为内故不违也。
非此二至可名取者我执名言虽亦熏种但名二种熏习未名二取习气有别能取取此二故而熏成种方名二取习气又执我我所及缘名境而熏成种即是二取习气今言非此二种体自能熏者约所执之我及名等境不自能熏要由见分方熏种故今此准前二应有取熏取但以论中不言彼取故此不述。
俱等余文义如前释者问前相见色等皆是名言种子是业所感故言俱谓业种二取种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今取我执种为二取既非业感即不相助何以得如前答我执所熏相质同种亲生当果由业助力方始能生故义如前不相违也。
此应第二方解其惑者此中以惑苦名取颂先言业第二方解惑也有云据润生次润生次惑居业后理未可。
缘起经至有覆无记者此证欲界发善行无明通有覆也若由欲爱等者明发业惑此爱及取下兼明润生惑由信伏故皆有覆摄问其相云何答谓如人爱知足天爱欲生彼便有无明发此福行由于教等起深信心生决定想摄伏诸惑令成有覆问彼文但言欲爱等云何以此证无明耶答由不了彼善趣等苦而生爱染故定有痴若有说言欲界有覆无记于发诸行无胜功能者以此为证令知有覆亦能发行。
缘起经至十一殊胜者一所缘胜遍缘染净故二行相胜三因缘胜四等起胜五转易胜六邪行胜七相状胜八作业胜九障碍胜十随转胜十一对治胜。
此有十至六无知者且约十九者大论第九云一于前际无知二于后际无知三于前后际无知四于内无知五于外无知六于内外无知七于业无知八于异熟无知九于业异熟无知十于佛无知十一于法无知十二于僧无知十三于苦无知十四于集无知十五于灭无知十六于道无知十七于因无知十八于因所生诸行无知十九于触处如实通达无知七无知者一者世俗愚二事愚三于转愚四最胜愚五真实愚六染净愚七增上慢愚五无知者一义愚二见愚三放逸愚四真实义愚五增上慢愚此等名义思之可知六无知捡未获。
又唯发业通不善无记者正发无明既唯见断即欲界中正无明支唯能发三种行唯不善摄第六卷云欲界分别烦恼唯不善上二界者即唯无记亦能正发如生二定已上皆用上无明发行故问欲界有覆无明定俱生为能正发后报行不答缘起云若由欲爱造诸福行彼信为依乃造斯行我施设为有覆无记言造诸福行理兼正助故知欲界有覆亦能正发准文取义即欲界外法异生有发诸行能发无明皆唯不善若内法异生放逸者设发福行通二性若不放逸者即唯有覆此说现行相应无明有说不放逸者唯以不共无明种发行即不善也问如何福行不善无明为能发耶答为远因故若求福业欣生人天能发无明即不善摄若求生净土及见佛等能发无明即是无记与所发行必不同时彼唯善故问准下论正义然无明支正发行者唯见所断云何此说俱生亦能正发行耶答下论约外法异生等正发无明唯是分别今依缘起据内法说亦不相违或缘起约修福行多故言造诸福行亦不相违前解为正。
然发福至三无明别者此中三字连上续之非无明支许有三别对法论云由异熟愚发非福行由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故知无明但唯有二。
文云又即至之所随逐等者今言此识谓本识种言随逐者由识为缘引当名色故云随逐乃至受随逐触为例亦然问今言此识为取今识之种为取当识之种答种虽现世实是当来识种名今识种与当名色即无缘义云何随逐问但言此识何知即是第八识耶答若缘识种即入名中何得更言名色随逐有云识持名色等种名为随逐由此证知是第八者其理不然乃至触支亦言当受之所随逐岂触支持受种耶。
胎藏苦者有云五果种子名苦在第八识中义同胎者此理不然彼论说识等五名苦胎藏即生老死二正名为苦识等五种能生于彼因故名苦胎藏由此疏引证是种子。
乃至说受至皆准此知者大论第十云受有二种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者此二受中前种后现皆准此知或约当生或现生老故说通现实唯种也。
此论下至通取三性者准此下文总摄五因但有与余四支相杂之义不言通三性今疏结云通取三性为体者此有二解一云引下五因但证杂义通取三性兼结前文不证下文许通三性二云准下三性分别门七分位中亦起善染故通三性疏云此论下者双显二文前明支杂故说总摄五因后明性杂云通取三性二释俱得前解为本。
我语取者谓欲随说分别作受士夫之相因言执或因起言名我语取即我见也。
若能等者能取谓缘四起贪等所取即欲等四境所为即合二为体为彼四境起如伽抄中更有异释。
又解即依缘字起字等疏中又字误应云此解也但是断前依字释名非是别解烦恼缚为缘诸趣生死即依缘字起字也。
又众缘过去而不舍者彼论云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此意释缘者生死流转不断绝义彼论既云众缘过去相续生起今此所明缘起之义正与彼同问此解与前所说依托众缘速谢灭等复有何别答约刹那速谢可通一切有为之法此约长时生死相续唯据有情故与彼差。
又于过去世觉缘性等者由于过去觉悟因缘法性今起言说展转相续故名缘起。
变碍有二者一手等所触变坏义二方处差别种种相义彼论意者前必代谢是变义复有山河是碍义起邪行故令心颠倒等者问行有三种如福非福不动岂得名邪答有漏之行因无明发皆是流转故并名邪或此中约非福说问识支第八何名颠倒名色之位既在识后何名结生答此随小乘非第八也有起爱恚初生染识名为识支故云颠倒羯逻蓝色名色所收名色最初有故故说名色结生相续。
二受用境者谓触受二也。
前六支内身缘等者前之六支未显前境但为内缘后六现行多取外境分为二问触受二种俱能领境何理不同答触但令彼根等和合未能领境定属于已受领纳胜故分内外。
灭缘起增白法者谓乐出世者作缘生观灭此有漏缘起而增无漏白法遂作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观如余抄辨后之二缘如前可悉。
答依谛先后者染净之中苦先集后老死生为苦有取爱为集五果为苦行无明为集前观苦故逆观之二世因果者前十过去后二现在或前十现在后二未来此约生报业说若后报业即三世因果也。
一缘中痴等者缘三有境于中起痴名缘中痴由此于境不能了达令诸众生多起疑惑。
以不见知故而今相续不断者死位之中六识不行故不见前从此死见后有续生故言不断即显老死更有果也。
又无知至起对治想者由厌患三恶道及下界苦粗障遂修福行不动行此行有漏实非对治苦粗等障便生对治之想此由无明不了达故造福行等。
若尔即至发非福者无色界中实无坏若不应以无色难但以上二界俱无非福故相从为文也此意难云若以坏苦名世俗者色界既非世俗者应当无坏苦若亦迷于色界坏苦亦应言迷世俗苦故发不动行岂唯发非福耶。
然后支至前支修后支等者此言修者即断除义非谓欲断无明而先除老死但为除老死而断无明故法华云无明灭即行灭问受望于爱如何断后而修于前答为欲断爱先不受境亦是为断后修前支也受通二种此有二者瑜伽论第十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二谓现法与受为缘果受彼云后法者后世界之种子故言因受言现法者谓现世生老位之受此即现行是过去是果也问受通种现说为杂分识等余四其理亦然何不说通因果耶答受缘于爱爱既必现故受通现为缘识等四支唯种为缘理即无妨故不名杂。
五无明唯取前四者取前四住中发业无明问若取正发业者唯应初一何得言四答既通取四理兼正助不唯取正故不相违。
对法至有二种愚等者初由迷内异熟果起名异熟愚发非福行由迷四圣谛理于彼起愚名真实义愚不了人天等苦造福不动行。
由此道理既所有业等者说别报业不名行支即名顺现受业亦非行体。
不尔别报有相例失者此以报例业云若能感别报之行既是行支所感别报之果应名引果。
若不尔者至应非行感者若唯别报行不名行支即应唯别名色应非行感既名行感故别报行可名行支非正行支也名色支中第八心心所名总余名为别虽余支中亦通总别名色最宽故偏举也。
不尔即有如前理妨者如前业果相例之妨也。
所以除者别报既非正行故论除之顺现别助皆非行也。
即识支至是总报体者名色等取八俱作意想思意处中取前念第八余可知。
此中妨难至如出体中者此不指次前出所引体处但说前十门中出五果体处也。
约当生位各为所生者有疏本云名为能生者能字错也若二种受俱是能生何名一分。
其体至有引生别者五果种子生现之时与未生时其体是一约位别故说为生引今据生现之位故说生引同时此说所生与所引同时谓生死位识等五现名为所生识等五种名为所引未被润位生引不俱既被润已生现行时种现必俱故同时也。
由迷内至造三种行者二苦即世俗胜义也问瑜伽第十云由不了世俗苦故起非福行由不了胜义苦故起福不动行对法第七云二种愚一者异熟义愚二真实义愚由后发福不动由初发非福准此两文即应异熟愚不了世俗苦唯发非福行真实义愚不了胜义苦发福不动行今此论异熟果愚与对法名目既同何故此言迷异熟无明不知二苦后复言随其所应造三种行耶答此中异熟果愚由与外果相对但是迷三界苦果者并名迷内异熟果愚由此通迷二苦通发三行对法唯据迷三恶道一向不信俱造诸恶行者名异熟愚若迷四圣谛境于人天苦不如实知而造善业者名真实义愚此合为一彼开为二愚名虽同义有别也。
不尔至未能生果者若不言异熟即名言种自能生后种及现果今此意说若不因无明发行势力即名言种无力未能生当来异熟果也。
缘起亦云有下种生等者在胎有五位初一名下种生余四名渐增生出胎位中初婴垓位名出胎生童子小年位名渐长生盛根位能受用诸境等名成长生。
有六种死者随业势力死者名究竟横夭折者名不究竟将死正死名自相死究竟不究竟死中各有多类相状不同名分位差别相第六死者老已寿尽方死名时未老而死名非时问此与究竟不究竟死何别耶答究竟死者不妨未老以业尽故不究竟死不度已老业未尽故时死必究竟究竟不必时非时不究竟可准知。
五十六至引因依处等者能引所引俱名引因此据现生位中现行名色六处能起无明发行招当五种故说名色六处为因依引因属后果六处属前因不是当十二支中为依处也六触受者六识相应也能生爱取有故为生因依问受缘于爱何缘触耶答唯无明触所生之受为缘生爱故兼触也。
依染因说支故者问善业并五果生老死非染何故此说依染立支答诸支并已无明为因故十二支名流转染污作意非染污故非染因问既曰不如理作意即是染污何故非支答作意由与无明等俱故说为染不同无明自性是染问不如理作意者既必与染惑俱何故不以余惑为无明因答余惑皆以无明为本具十一殊胜不可余惑与本为因问若以末故非本之因者诸法皆以赖耶为本无明与行应非识因答若据持种为依即以第八为本若约染污流转即以无明为本此十二支既皆杂染故识支等亦以无明为因。
问老死至忧悲苦恼等者问忧悲苦恼为是谁耶答谓死者忧悲之时诸识尚苦乃至问是死因何名死果若属生者与死全乖既在他身如何为果答有二解一云死者忧悲可为老及将死之果非正死之果也一云生者忧悲非谓死者既因死起即是果收何论自忧悲此解为胜何以然者既云老死之果即合正死为因若自忧悲何成死果又经曰死别离时愚人贪着发声啼哭等此多着感所起非是死者能然意根相对名忧者问已说心愁名忧何故更言意根相对答前是正解此对根明亦非爽理。
由惑生惑业等者俱舍颂文也十二支中无明爱取二是惑也行全有支一分是业也五果生死全有支一分名苦事也此中由惑生惑者爱缘取也由惑生业者无明发行取缘有也从业生于事者行缘识有缘生是也从事事生者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爱生缘老死是也从事惑生者受缘于爱是也影显如疏可知。
为显离老得有死故者为有不老而死者也此即阙定义也问亦离老得有生何不附生立老耶答老者衰异死者离灭以相顺故附死立支生位未衰不依生立。
九十三至为识所依者此但有名色与识相依之义五蕴具故即名名色非是十二支中名支色也何以然者此中名色是业所招彼名与色异界系故何容一业招异界身瑜伽说十二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者但其名即成一分何要色种若据种说即上二界全分有支何名一分故疏别会依有色身于理为胜又彼至亦得为名者问彼界虽有定现行何言种子答约定有说现行不定故此解且据泛名色说非此相应定色种子非业感故。
虽求善趣而违果生等者如外道等杀害淫祠求欲生天地狱果生此不缘爱问生恶趣等既阙受缘如何有取答爱种生取于理无违又设无爱受为取缘亦有何失前解为正支既阙少隔越为缘未其可然爱不遍既非正解不劳和会。
希求至亦不缘爱者谓实同辈自谓极果不希后有名求无有并前恶趣故云二果不缘爱也。
生恶趣者至亦有爱故者问为已生起爱为未生耶答有二解一云已生于彼色为苦具虽无爱生而于现我起爱着故若尔既说已生即非润生之爱何名爱支答但据爱有遍义不得惑支非要正润之时遍恶趣也一云将生起爱此准疏释不爱当生于现身境亦起爱故问既不爱意生即恶趣无爱云何言遍答虽非恶趣之爱但许有爱润恶趣生即得言遍又虽不爱当生之境非是当生处爱以爱必缘当生受故受既属彼爱亦随之故爱言遍。
六邪行胜者起邪见者痴增上故妄计解脱非道为道等名增益行拨无因果无施与等名损减行八作业胜者谓染污法为流转无漏法名寂止九障碍胜者谓善根等名胜法三慧等名广法。
诸论说四爱为集谛者一现有谓于现果身起贪二后有爱谓于当果身起贪三喜贪俱行爱谓于已得六尘起贪四彼彼希求爱谓于未得六尘起贪。
又言无明至作等起缘者彼经意说离欲界者即色无色也或色界类者即色界近分定也能生缘起者即彼二界行支也作等欲缘者谓欲界无明与彼上二界行为等起缘也问无色界行自有色界无明为缘何得以欲界无明作等起耶答自有一类异生得色界定不起烦恼渐得无色界定者色界既无现行无明故以欲界无明作等起因问既障四禅诸定如何以欲界无明为缘答由初定前加行期心欲生无色渐得彼定故无色界行亦得以欲界无明为缘。
又言如是至不动行缘等者由无明故所起非理作意谓此作意不了上界之苦而求生彼故云非理即此作意由无明起故说为果或同时或异时果俱得为伴共发彼行问无明发行伴耶答若无作意不欲生于彼虽有无明不修彼定故要伴也。
论如下无明发上地行等者谓入初定伏下地惑而生初禅者必以欲界无明而发彼行若生二禅已上者理即不定若起初禅惑即以初禅无明而发彼行其有虽得初定不起彼惑而修二禅已上定亦以欲界无明为缘上地无明犹未起故如生无想天者得以欲界邪见俱无明而发彼行设以上无明发于理无违。
要入彼根本至应非行支者此下外解初入根本定既未起上无明故根本行支亦用下无明发。
若俱时至于理无违者前种子受是正受支俱时现行受非正支也非种子故上爱俱时必染污故非正受摄或有解云正受支通种现言五果即种子为爱缘即通现由此瑜伽说受支名杂即因果杂也前解为正瑜伽不说因果俱正受故。
答业在引因造作名行等者意说三业俱造作故总名一行故不开之被爱取润转名为有者虽有行及五果种子被润俱能有果故同一有品不开之。
但言三际至非谓三世者问三际三世意有何别答要隔生死方名为世际即不然且如前七为初际爱取有为中际此之二际许同一世又如后报业现世造业爱取生等俱在未来虽属两身仍名一世际则分二中后别故。
取中虽至非转爱等者以彼所增之爱而为取支非是转彼未增爱体而为取也故无交杂问增与未增说为无杂润与未润理亦应然何故论言余是杂相答彼所润者即前种子故名为杂然取与爱现行各别为例不齐况取支中兼余惑等问取支既有无明何不与彼相杂答虽有无明然非发行者也。
谓观至为苦粗障等者此意说观苦粗障等能观行相正为对治以下支为境界故观上静妙离虽有能观行相但是行支非正能治非厌下故此行由下无明发正为能治支问厌下等观但是慧数何名行支答此与思但邻近名行支能造作是正行支问思与慧俱行为能治触受亦慧俱何非能治答思能造作性又是善复是现行能招果故正是行支由上思俱可名能治虽有触受然非二支以彼二支性是无记必是种子故彼二支非能治也此中据伏名治。
又不放逸至解脱为依者问不放逸造别报非福行即以三种无明为缘既有现行无明何故造总报福不动即言正法作意之所引发不用三种无明为缘答岂以有三无明即令造福不动亦用现行为缘若尔缘起下云诸圣有学亦以三无明为缘发别报非福行岂得令彼发总报耶故知但由有不共无用种子令彼不了福不动果远起正法作意发福等行于理无违解脱为依者以求解脱心为依也或胜解数名为解脱。
是故彼至真实义愚生者对法既云未见谛者虽起善等由彼随眠是故彼内法不放逸者彼福不动业而说因于此真实义愚种子生也真实义愚即不共无明故。
杂修静虑资下故业等者若萨婆多初后各一刹那无漏定中间一刹那有漏定为杂修若大乘初后有漏中一刹那无漏名为杂修问小大二乘各何异耶答小乘既无业种故以初后无漏资其有漏令感净居彼有漏果故资有漏为因也大乘既有下天故业种子必藉无漏胜力力资故以有漏助于无漏资感故业令有功能既不招新故大小别问无漏之法能破有漏如何无漏资故业耶答彼由无漏胜定愿力能令故业感生彼天即名为资非如水土及爱取等亲能资润亦非如食长养根大故不相违变易生死资其故业生自在宫与此相似。
又此中至见道断故者此中前后师皆说正发无明见断异熟愚既正发业故非修断。
彼人复至迷前七苦者彼人意云对法说异熟愚发非福行真实义愚发福不动瑜伽复次云迷世俗苦起非福迷胜义苦发福不动故知异熟愚即是迷世俗苦者真实义愚即是迷胜义苦者对法论说前七苦是世俗第八苦是胜义由此准知异熟愚迷前七苦真实义愚迷第八苦彼师总结意云前七多是事苦异熟愚唯迷于事故是修断以第八苦多是理苦真实义愚唯迷谛理故是见断若尔此师应正答显过如疏八苦者一生二老三病四死五怨憎会六爱别离七求不得八略摄一切五取蕴苦。
不尔者至是坏苦等者彼师以异熟愚迷世俗苦发非福行真实义愚迷胜义苦发福不动行三苦中苦苦坏苦名世俗行苦名胜义今难之云若异熟愚迷前七苦七苦中六七既是坏苦即应非福行招色界色界必无非福行果岂彼无坏苦耶故知不可言以二愚配三八苦问三苦八苦相摄云何答准对法论八若之中前五摄苦苦次二摄坏苦后一摄行苦问下论以十二支摄三苦生通三苦老死除坏何故对法生老死唯苦苦耶答对法以三八相摄据行相增故苦苦摄于五苦此论据实道理故兼通三苦老死通三。
若助发助润起现无失者何以知耶缘起下云内法异生不放逸者及圣有学者三无明为缘引非福行我不说为无明缘行准此有现助发无违不还未至临终先所未伏之惑何理不起故知此二起现无失无漏第六至非因等起者此无漏六七虽与烦恼间生不名为杂性相违故有漏善业虽与烦恼不顺然由无明之所等起故成有漏可有杂义无覆无记虽非烦恼为因等起然与烦恼性相顺故亦名为杂六七无漏既非等起又不相顺故不名杂问第七无漏可与烦恼间生此中何故兼言第六答据疏远说亦有间义五识不然无漏五识非佛无故。
此解违下唯修断文者次下文说依离断说有漏善无覆无记唯修所断今依此后解即心王遍行等自性非染既与见惑相应亦名见断即违下说无记唯修断文问前第二解云与烦恼间起名杂善无记等亦与见惑间起亦应不修断何故疏云前二说善答由分别惑与心等相应令心等成染污性心等必与见惑俱时而起故约相应名杂便违修断文之见惑虽与善等间生不能染彼善无记等令成染污故此善等不随见惑通于见断不违唯修故前解胜。
既尔生上至亦自然无等者如不还生上欲界善等虽未断第七能杂烦恼亦得名断已断能缘诸烦恼故言自然无也以缘彼烦恼强故不待能杂自然名断又解云生上圣者不断杂为一句烦恼亦自然无为一句言烦恼者即见惑也如次下文指事作法文意可知前解为本。
既尔至名为有漏等者欲界善等能缘惑强不待断杂得名断者如何说善等有漏皆由第七惑耶言此义应思者缘缚先除断从强立漏据俱惑藉七方成故善等虽断缚仍名有漏若非由七漏义何从。
除慧余九入随烦恼中者谓妄念及邪欲邪胜解也问妄念与见俱别境分何故妄念体非漏耶答念由痴等方得染污名慧不从他体自成漏故有别也。
五十七至及与不断者谓信等五根及未知当知根即十二中后六也。
而缘此缚此位起者缘杂如次。
问见道烦恼岂不缘之者见惑若缘有漏善等见惑断时善等应亦名断何故说唯修。
依者因也所依处者诸恶趣等因惑业断果亦随断如北洲等所依之处此第八识毕竟不生亦名为断余人天等不同此也。
答缘至未尽故者虽断见惑修未尽故非见断。
彼等唯是分别烦恼等者所感故随发业之惑亦见断者即福不动业亦分别无明所发彼善趣异熟亦应见断答一由恶趣总别报业俱是分别无明所发二由无明与行俱是分别故果随因名为见断善趣异熟善业所招发业无明可通修见故非见断问恶趣总报业岂不以修道无明为助发耶答一云发总别二业正助俱分别一云发总报业正助俱分别若发别报业正唯分别助通修既许有别报善业通修理无妨若发善趣总报行正虽分别助即通修若发别报正助俱修惑由斯善趣与彼令差不可为例虽为此解理亦难详且如北洲无想天等既是善趣业招何因亦唯见断今应正解如前。
无想定至果随见断者问如前疏说舍外道等所依身故彼无想定故亦不起准彼即是果丧因亡如何此云见惑因亡果随见断答前说外道等者但举定所依身而非定所招果定之果者谓无想天故不可说果丧因亡由邪见修定故邪见因亡定随见断前虽说舍外道身意说由分别烦恼断故定亦不起非是依疏文前后乖返。
虽有七生等者此中意云如有预流于欲界中人天七返便证无学更不生欲界及色无色即欲界第八有及色无色支已全断讫何言一分无全断耶疏释意云谓有一类预流得不还果上界更有多生故色无色及第八有非全断也。
若苦受及所除中一者若苦受俱更取乐舍所除二中一老死支故成十一。
大论第十至行支一分者谓十支舍受俱行支舍受俱受取非受俱行支中一分是舍受者唯是行苦非余二苦收。
瑜伽论至正称道理者谓缘起经但约果位以配三苦不摄因十支便非遍法体十地经中虽遍因果唯据相增非正称理大论三苦与此论同遍因果故名遍法体不随相增名称正理。
集谛谓所余者准彼亦应言三支现在因即爱取有三支当苦因即无明行。
若无此论难解瑜伽者谓彼论答云因缘者自体种子缘所显故由依业有便非自体依现爱取即非种子由此彼论不说因缘见此论文知彼论意。
缘谓烦恼所知二障者问论但言烦恼助感理以无明发业名为助感疏云意取润生之惑者何答胜鬘既说如取为缘取是润惑业为正感取润业种名为助感。
三。界粗异熟果者问疏云五蕴为性无色定有色耶答三界通言据多分说亦不相违有云约定色者理必不然此业果故或取色种亦不应理非彼系故。
此变易死不属无漏业者问实圣教说为无漏随助因说即属无漏何理相违答此云殊。约异熟果是明不属无漏若随助因增上果摄此据克体不随因故无违也。
此非尽理但随经者据实前三果七地已前宁受变易今云罗汉已得自在自在菩萨乃是八地故云非尽理也下疏会。
于此时至非永不生者既无烦恼七生等后众缘不具毕竟不受生非此中第七生身断绝不生以资故因得相续也。
此句至烦恼未尽故者由于三昧得自在故受变易烦恼未尽故受分段属第四句故谓不受变易不受分段即如来及无余涅槃界。
八地舍虫身者大般若云不退菩萨身心清净非如常人身恒为八万户虫之所侵食。
一者得三昧乐者由定而得法乐也善通法后二以彼必得故行标之三摩䟦提者显定自在而得此身故以名也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者由多时住无相观故能如实知诸法皆如幻事因得此身故立名也三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者由得四无碍智及业自在故而得此身故能变数万亿随类化生种类多身俱时而起不由功用名无作行此之三名或从因称或果名理可思惟。
经云自心寂静等者由得定自在故名自心寂静行种种行者于一行中起诸行故大海心者谓本识也转识之相者即大海波也由得胜定故烦恼之风不作心波之相亦寂静也言自心境界者谓真如也由证此境故如实知一切真妄故下颂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境等余义可知。
故彼二种至名位有异者楞伽胜鬘意生身名二种若。所知障助至拘烦恼者疏中三释不断优劣然第三解文显明以所知障不障解脱故得入无余不能发业润故不同异生拘于烦恼且第一解然瑜伽以二乘之定性与无种姓人种姓相类理即可然今此以二乘趣灭心拘同于异生拘于烦恼即法喻稍不相似其第二解云难外伏计者谁为计耶大小二乘不计无漏同于善恶感生死也若云小乘计以无漏熏禅感净居者即不得以所知障为助耳。
即非择者后更生义者如罗汉等既不生故于后身命知得非择灭今资故业令得长时与果不绝名更生也。
不同小乘熏禅等法谓彼以有漏无漏杂修静虑生五净居今唯无漏定愿故与彼别。
又。所知障至彼定非有者问入法观时既无此障诸有漏法岂非有耶答有种故亦为彼依问如前论说以有漏言虽非漏俱而从先时有漏种起准此但由第七识俱烦恼方成有漏何故今说此障为依答七俱烦恼由此有故若无此障彼惑亦无由此胜鬘云无明住地为依止故恒沙烦恼因之而起故有漏依唯所知障。
无上依经有四生死者一方便生死谓无明住地能生于行是生死疏缘故言方便二因为生死谓无明住地所资之行是生死之正因故三有有生死谓三种意生身三有有之中有异熟故言有有灭此生死体生不无更有生灭等相故言有有四无有生死者谓此生死无有苦苦坏苦故言无有灭即变易之身所有生异等此亦更无生死故云无有生死且说变易四种生死文有余广如枢要灯。
后以行相明起计失者第二句言遍计者谓能缘行相言种种物者即所执我法此以能缘行相显遍计所执过失也。
说。阿赖耶至为所缘故等者此师意云赖耶遍缘一切有漏种子既并名妄执习气故知诸有漏心皆能遍计此通证八识有漏心心所皆名能遍计以从彼种之所生故以彼所熏名遍计故。
贪等三法是道非业者思所履故通苦乐故。
此言不尔至七中有相等者七中有相唯缘过去计度分别通缘三世故有相等是计度摄即明计度非五八有问此中答意唯明计度分别五八识无如何显此第七中有非普计故答杂集论说计度分别者于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第七既与我见相应名思构行不要普计方名计度五八不尔故彼非有问彼云于不现见事思构名为计度第七缘八何不现见事答所执我无名不现见事于理何违问既有相等计度中收瑜伽论说寻伺有七即七分别准知计度亦是寻伺而第七识非寻伺俱云何此说计度分别第七识有答瑜伽第五说诸寻伺皆分别有分别非寻伺故知三七分别不必皆是寻伺由此第七有计度也问杂集说三分别唯在一意识何故今言计度第七有耶答岂可自性分别五八无耶故知彼论解三分别唯约寻伺为体等者说偏言意识既有分别非皆寻伺由此计度第七非无又彼论依随转门说三分别寻伺为体不说七。
无性云意至余亦有故者谓安慧等云彼言显示即是自性分别非计度也故此难云非是自性即余识亦有何故唯言意识有耶问既显计度唯意有今证第七何理相应答如前所言意及意识故云何计度名显示耶答执实我法当情现故名显示。
又一切八识简无漏心等者安慧云虽诸识因中并能计度然第六因通无漏或无分别若总言遍计有相滥失故彼论但言意识是遍计而有分别简彼一分无漏意识非唯意及意识能遍计也。
曾。无有执非能熏故者问护法五识既是能熏何不许执答今说是执必能熏何废能熏不是执故五识及善心等虽是能熏而非是执若尔安慧言我许能熏必是执何废是执不能熏故第八心心所是执非能熏于理何违答此例不然能熏有四义义具足能熏第八执不无义具应能熏。
明暗一相至安陀偈师义者应云安陀师偈义即并沙王国外道也问彼云明暗一相有何意耶答相传解云由彼师见眩翳人未明而谓如暗明眼者暗而能见如鸺鹠鸟之于暗明故知明暗无差但由能见异为善之心即能作恶犹如平等为善恶故说一心非如大乘其种各别。
九结者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疑结六见结七取结八悭结九嫉结十散动者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此十亦名十种心散动故生分别故。
十四不可记事者一问我及世间常耶二我及世间无常耶三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耶四我及世间非常非无常耶如是问我及世间有边等为四句问如来死后等为四句身与神一耶异耶为二句如是十四种问皆不可分别记说名十四不可记事二十八见者对法十二云一相见二损减施设见三损减分别见四损减真实见五摄受见六转变见七无罪见八出离见九轻毁见十愤发见十一颠倒见十二出生见十三不立宗见十四矫乱见十五我事见十六坚固愚痴见十七根本见十八于见无见见十九舍方便见二十不出离见二十一障增益见二十二生非福见二十三无功果见二十四受辱见二十五诽谤见二十六不可与言见二十七广大见二十八增上慢见此中前十七见以为根本即前十七分别也次十见即前十分别中见无见等也为欲显示前十七见诸过失故而建立之彼论合之为二十七见末后一见总于前故二十八也。
新翻无二有无故者虽无实能所取有此二空之无性也。
唯识二种种者此即本摄论文也今此所引唯量唯二等者翻译本异义意同也言唯量者无境故量即识既言唯识故无境也问何故谓识为量答有楷准故是能量故问既曰能量即有所量云何无境答唯言为遮离识实境故无有失。
五识所依意界名身者等者若具言之以五识前念及六七八识为身者俱是意界故若别言之第八是身者以能执受眼等五根故由此前说执受五根眼等五识依之而转第七八识名为受者由有藏识得有末耶末耶为依意识转也。
合五识名依他起者问世数二共是识变相分中收何故不取答彼不相应无实自体即色心故所以不言。
论言等至等处等者此言相识者即相见等四分识也言色等者举色等余四蕴也言处等者等界缘起也此并入等中唯除无为皆摄依他。
不尔此文是逐他义等者谓他许自证及二分俱从种生俱熏成种故得为量若他不许二分熏种便犯相符非极成量故但逐之云汝若不许二分熏种后识生时应无二分。
彼执至自证分者安慧种子虽是自证分之功能然逼附见分不能自缘自证缘见故缘彼种由此种子非相分收问彼师种既非相何得以自宗义而难他答准理应先难为相分然后方难既非有法能作因缘立量难云汝之种子应是相分许有为法非能缘故如五尘等。
岂一心中亦量非量者缘证自证故现量缘种非有故是非量问安慧既无四分如何此说证自证答有二解一云自证自缘所缘自证名证自证一云护法以自义前解为正。
许有见分即无此失者若许有实见分而能缘种即无一心量非量失见分缘种唯非量故言若更立分等者设纵安慧本自证分唯缘第四既立一自证分今缘种子故无一心通二量者即此所立缘种子者即初自证既非内缘容非见分。
解二句为二者谓依他中二句二此解初句兼结上文。
此初师结者此中疏倒应云此师初结也问护法文第四结正何得言初答第四结中方与依他合解依他中二句为二初解并句并结前文依他众缘下解第二句此言初者望第二句亦不相违或师子误来但可言此初结也下文正解依他义故此初结不如前解。
辨二性别答第二问者答前与依他起复有何别也既尔不至是常法故者空无我等既无实体故非常法今论言常简共相者即简空等。
旧中边至入真实性者问何故无有为俱云入真性耶答显入证入俱名为入真如常显真实性故名入非是先无今有名为入也无漏有为可具二义一者显入先未无漏今显无漏故加得字诸无漏法皆名真实性此既显入故云得入真实性二者证入得谓能证得无漏有为能证真性故云得入此则唯以真如名真实性二解俱得。
成熟者遍义者问遍即圆义此中何故不以成就解于成义而释遍义耶答此言无实简共相等也解成讫复言成熟者与圆满义同故以成熟解于遍也。
但有此中初二之义者圣道无倒即第一离倒义涅槃无变即第二究竟义此中者指近之词彼之二义即当此无漏有为中初之二义唯阙后一胜用周遍故有疏本云初三之义者传写误矣宜依此定。
此即约表诠显圆成实者我法空即是遮诠遮我法故表诠者谓如为空即是表诠表空性故。
如所遍计不如是有故者此说圆成亦所遍计然所遍计体无故言不如是有也初句明遍计圆成不异即所计故后句明非不异有无异故。
又由依他至与前世亲别者此解本论由遍计所缘相故也言我色等者我谓人执色等法执谓五蕴等依他起法是我法执所依处故五蕴等名计所执前世亲约能生遍计此约遍计所依故言别也。
又依他起至名遍计所执者此解遍计所遍计故也此解依他是能计心之所执名为遍计与世亲解后句同。
此却解也者前文正解要达真理方了依他此云未达遍计空不了依他有未达望已达为却解也。
无分别智证二性也者达遍计空了真如理为二性也问遍计无体云何言证答达无名证证彼无故。
犹如幻事等者为释八种疑难故有八喻第一云何无义而成所行境者义谓境也外难意云何无实境而色等六尘成心心所所缘境耶为释此疑说幻事喻如幻象马虽无实体然是妄情所行境故第二问云何无义心心所转者为此说阳炎虽无实水而心生故问此与前何别答前难无境何成所缘此难无境心应不起故二别也第三云何爱非爱受用差别者如梦所见女等虽非实境爱憎生故第四云何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者如镜中像虽非实有由质缘有好丑现五趣之果虽非实有由业为缘善恶果生第五云何种种业转者身虽非实由运动故种种影生境体非真由心造作种种业转以所发身业多种不同言种种识也问此与第二何别答前难境无心不应起此难无义不应有多识生又前约散心此约定地故有别也第六可知第七难云何无义取三摩地境此除无分别定彼境无为非此所喻今喻依他定境如水月等者由水澄清无月而生月觉定心凝湛无境而取所行第八难意云若诸有情皆不实者云何菩萨为利乐彼而现受生如变化者所变作事虽非实有而能作者勤方成然诸有情虽非是实而诸菩萨哀愍彼故现受生事此等诸文具如本论及枢要叙。
既言苦等至此唯定者言此唯定有义解一苦定集不定不必招感故二心变苦等依他决定有漏心变定依他故若无漏变依他亦圆成故观其文势二解俱通然后正解。
此中通至彼据内法等者此约诸有为法有生灭者皆名流转故通一切彼言缘起即十二支故唯内法又小乘缘起支无为也然以理论之诸有为法杖缘而起皆名缘起何但内法若为此解与此流转宽狭不同又准下言流转者对还灭故但据有漏染法若依此义流转之名不通一切即与内法缘起宽狭相似疏中各依相显而说故此与彼宽狭不同。
此约除佛余名有情者问菩萨二乘岂有邪行答有漏流转皆名邪行然菩萨等感身之业因无明发并名邪行。
新中边第二云彼说有颂者颂云名遍计所执相分别依他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
若体相摄即成相违者名属依他理即可尔义属遍计即成相违何以然者五法之中相及分别名之为义体即不无摄属遍计成相违也又名言虚似摄属依他所诠不无乃属遍计亦成相违。
相名少分是所诠相者心变声名亦名为相名诠于名亦名所诠故名相二各取小分为能所诠。
正智少分是所诠等者无漏有为皆正智摄能变心等唯属所诠所变之境可通能所思之可悉。
亦名和合者显能诠相无实体故说名和合和合者显其虚假无实性故又声名聚集方起遍计执实能诠故云和合。
此二相属至执所依止者牒彼文也言即遍计所执性也者总断定也次方由解文意易详此论同故唯遍计摄。
由缘此故至得无障碍等者言智得清净者解净智也言证得无障碍者谓四谛理解所行也。
四道理者一观待道理谓观待此彼得生住二作用道理如根发识识能了境三证成道理由此量等有正智生四法尔道理如地水等法尔坚湿。
不尔便减者圣谛与智俱是所行若不取智便为减也又净智能行圣谛所行二俱真实唯境非智故名减也前解为胜。
真如是至所行真实者谓如真如唯佛菩萨之所行故略不说余理通诸法又前已说如是所行故文略也。
假名无常行者有漏之法有染有净可是无常此无为法实非无常约诠垢净假名无常似有漏故无常行实不缘之者苦无常行者不缘无为无为是常法故。
显扬十四无常有六者一无性无常者空花等性常无故二无失坏无常者如阿赖耶持诸种子不失坏故三转异无常在胎出胎十时分等位转异故四别离无常者如有为法初虽合会必别离故五得无常者如于现在受无常果由无常因之所得故六当有无常者如(识等)五种能有当来生老死故。
此中垢净约诠谈旨者言诠唯云垢净意谈垢净二位所有真如显扬转异唯约十时分等不谈如体名同义别。
空有三等者初后二行性实体假中一性体俱实无我三种准之应知。
三未离系集假名为集者言未离系即是真如集之性也此谓为集假名集也性实可知。
二二取灭至各有别解者护法二取所谓依他断染依他所得择灭名二取灭安慧二取所谓遍计此自性灭非是择灭今论言择灭者即二取所依依他性识自体灭名为择灭二师俱是性假谛实依他此已灭不生非实依他故性假也。
作证道或假或实者若约净分依他即性假谛实无倒名成实即性谛共实若约能证道所证圆成亦谛性俱实。
三解脱门至理实皆通者初疏一释通释三性俱为三境七十二下别证依圆俱通三境瑜伽十二下别证遍计通三解脱随增已下各为一境。
缘依他至为空境者问依圆是有宁为空境答观依他上无计所执名为空境圆成实性因空因空故亦为空故说此三俱为空境。
俱不于此起愿求故者问圆成性何不愿求答如疏释遍计真如非愿求故。
如空缘此三为无相等者三境既空相即非有空与无相行相相似取空为例故曰如空。
七十二说至亦三种境者五事中相通能所观故为三解脱门亦为三境问如何相为三解脱门答有无漏俱名为相有漏之相非解脱门今取无漏显扬等说出世慧故问无漏相者即正智相乃是境摄何得为门答相通心境一分为门理亦无失问何故五事此偏明相答相最宽故五中初故故偏举之准彼论文但以五事与三解脱相摄不论三性今此引例欲成依他圆成得为三解脱境也疏既尔下正出其理净分依他至亦为无相等者逐难偏释有为圆成亦为无相境疏言亦者亦有二义一亦依他二亦无为圆成实也。
显扬第二至三解脱门者彼论云缘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缘智无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行缘智无愿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愿行彼论意说智缘空境智亦名空此能观智道谛所摄余二亦能观故道四行通三解脱门问疏文意证圆成得为三境彼文既说能观之道通三解脱不说为境一何乖返答观智为空能观亦空所观之智岂非圆成者我故彼论云缘智空道也无愿无相准此应知故说圆成得为三境。
八十六至苦依无愿等者有漏依他皆行苦摄此不可愿故为彼境与此论同问此明三忍引此何为答理合前明忍与解脱既不别门于此引之亦何违理问此中论云缘此复生三无生忍所言缘者为是缘由为取缘遍答有解云由三解脱生此三忍非缘遍也此解不然应取缘遍何以然者三解脱门缘三性境名为所行又缘三性便生三忍故云缘此三性也又论说云如次此三是彼境故若非缘遍云何称境问前解脱门此无生忍门之与忍俱智异名此二何别答准显扬第二空无愿相俱通境智境亦称门门者因由之义智境皆得为门忍者印证之名非智行能引境门宽忍狭故二不同问此三性为三解脱境亦为三忍境观空等时为即是忍为别智忍答三解脱门可通三智言无生忍是唯根本忍必为门门非必忍有同有异准理可知论既说云缘此复生三无生忍即是门先忍后非定同时问此三种忍为是一智为三耶答说境虽异忍号亦殊一智义分理无违也别变似无名应知者我法本无故佛别变似无之相无所杖质故云别变无实境体但云应知彼无故。
缘无如缘他心者缘彼似无之相如缘他心俱不缘本质故然佛他心智能称实知他心我法体无称实知无名知遍计义意相似故以为喻。
然是世间无漏圣智之境者谓后得缘事起也。
必依有体总别法上立等者谓依五蕴总实法上立有情依色等别实法上立生等。
三性各五业等者显扬云遍计五业者一能生依他自性二即于是中起诸言说三能生众生执四能生法执五能摄受二执习气粗重依他五业者一能生诸杂染体二能为遍计圆成自性三能为众生执所依四能为法执所依五能为二执习气粗重所依圆成五业者谓能为二种五业对治生起所缘性三乘菩提方便者意云由了三性故能除二执断二障证二空等或令不知决了隐密义经者说有者约依圆说空者据遍计可知。
摄大乘说至生死涅槃等者彼论云世尊依何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自释云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此意云由遍计故生死由圆成故涅槃此二俱以依他为所依体佛于此中亦不别得名为不得以体一故说无差别名密意也广如彼述言金藏土喻是者如金在地中土覆不现土方现地喻依他土喻遍计金喻成实言常无常是者彼论说谓依他起自性由圆成实性分是常由遍计所执性分是无常由彼二分非常无常。
通达三性至相行无相者瑜伽云世间智行于相出世间智行于无相言悟入遍计性入何性者入圆成性也言入圆成实除遣何性者除染依他遣遍计也言三性依止五事中何事者彼瑜伽云遍计所执依止三事相名分别依他起性即依遍计所执自性执自等流圆成实性无所安住无所依止彼云遍计自性执者谓分别言自等流者即相名等三性粗细者瑜伽云遍计所执微细难见难了依他性是粗难见了圆成性极微细极难见极难了言几无体能转有体等彼云一是无体能转有体一是有体能转有体无体一是有体而非能转此言转者生起之义遍计无体能起执心名转有体三性如次可知言几性不生等者彼云一是不生能生于生一是生能生生不生一是非生不能生生及不生此与前名异意同言三性执无执等者彼文烦广不录意云遍计依他二性中不了者起执相善了知者无执言三性各云何知者彼云遍计自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唯有其名乃至如虚空等依他起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一切所诠有为事等圆成实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如先所说差别谓真如实际等言三性几自非染能令他染者一自非染能令他染一唯自染一自清净令他清净言三性各以何为喻者遍计如虚空依他如害怨圆成如无尽大宝伏藏。
中边论至所执义色者谓遍计当情境色色家虚妄分别性故二分别义色者谓依他相分色三法性色者谓真如色之性故初后非色彼名为色余皆准悉。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