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40 册 No. 0721 毗尼关要事义
No. 721
毗尼关要事义
清金陵宝华山律学沙门 德基 辑
卷第一
姚秦者
即东晋安帝时。后主姚秦。以别余秦也。拣非周后之嬴秦。亦非西晋武帝时之乞伏秦。亦非东晋穆帝时之符秦。故言以别余秦也。言嬴秦者。因秦祖尧帝时加赐伯益。赐姓嬴氏。故称鸁秦 言乞伏秦号昙牟谶者。即乞伏氏。或云乞佛氏姓也。据金城苑川。金城即陕西临洮府别号。金城苑川即陕西凤翔府宝鸡县别号。苑川自号西秦。当晋武帝太元十二年。名昙牟谶。亦云昙摩谶。亦云昙无谶。此云法丰。以道法丰盛故为名。即中印土人也 言符秦者。姓符。名坚。字永固。自称大秦。故曰符秦也。
嗣
音寺。继也。
五明
一声明 声即教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声明。
二因明 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悉皆明达。故曰因明也。
三医方明 医方即医治之法也。谓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痫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诅。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故曰医方明也。
四工巧明 工即工业。巧即巧妙。谓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农田商贾。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工巧明。
五内明 内即佛法内教也。谓以持戒治破戒。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内明。
靡
音米。无也。
综
宗去声。机缕乃织锦之具也。虽锦丝万亿经纬由之提掇。
闲
辖平声。孟子曰。闲先圣之道也。
薨
音轰。公侯卒为之薨。
羁
音鸡。旅寓也。寄也。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宽之而已。未全放也。
虏
音鲁。掠也。生得曰虏。斩首曰获。
徴
音征。证也。
微
音惟。细也。使微细言义不坠也。
驰
音池。疾驱也。车马曰驰。走马谓之驰。䇿马谓之驱。
脱
湍入声。或然之辞。
几
音鸡。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敦喻
敦音墩。厚也。喻音于。言语顺貌。
赵政
为前秦符坚秘书郎时。外国沙门僧伽䟦澄及昙摩难提入长安。政请䟦澄出婆须蜜经梵本。于是澄执梵文。竺佛念译为晋言。
弘始
即后秦弘始。后秦姓姚。名苌。字景茂。赤享羌人。为前秦符坚龙骧将军。以攻晋。后为司马。讨慕溶泓等军。败。惧奔。时渭北马牧等纠扇羌豪五万余人。推苌为盟主。晋太元十二年丙戌四月苌自陕西等路入长安。即帝位。改年建初。国号大秦。史以后秦别之。晋太元十八年癸巳十二月苌卒。子兴立。改元皇初。凡五年。又改元弘始。故曰后秦弘始。
弱
音若。二十曰弱冠。
通敏
通彻也。音闵。聪也。即通彻聪敏也。
诂训
诂音古。诂训者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尤
音由。甚也。
备贯
上音避。具足也。下音惯。习也。即具足贯习风俗。
西河
山西省汾州府。别号西河。
洽
音狭。合也。
着
音注。明也。
质断
质真入声。考也。证也。断端去声。决也。即考证决断文义也。
研核
上音延。穷也。究也。下音劾。考之使实也。
遘
音姤。遇也。即遇疾。
八风
出佛地论。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五停心者。修此五法。烦恼止息。心不动散。发诸禅定。定法持心。入出安隐。故名停心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 谓多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相染着。须假作九想不净之观治之。令其贪着之心不起。故云多贪众生不净观。
二多瞋众生慈悲观 谓多瞋恚之人于诸违情境。辄生忿怒。当用慈悲观治之。爱念愍伤。一切众生不于彼而起瞋心。故云多瞋慈悲观。
三散乱众生数息观 谓心多散乱之人当用数息治之。数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数出息。或数入息。端心正念。从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复始。令心不散乱。故云多散众生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谓愚痴不了之人当以因缘观治之。因缘观者。即观十二因缘也。以其迷倒。拨无因果。执着断常二见。故令观此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不断不常。以破愚痴之心。故云愚痴众生因缘观。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谓障重之人当用念佛观治之。障有三种。一昏沉暗塞障。当想念应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于昏沉也。二恶念思惟障。当想念报身佛十力四无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当想念法身佛空寂无为治之。故云多障众生念佛观。
别相念
即身受心法释在十一支道中。
总相念者
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总于四境而修四观。用破倒令无余也。
四加行
亦名四善根。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
一暖加行 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暖。加行。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顶加行 顶者谓观行转明。在暖之上。如登山顶。观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加行。观瞩四方者。谓观四谛也。
三忍加行 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名忍加行。
四世第一加行 谓此位中观四谛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故名世第一加行。
三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 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 四谛者。苦集灭道也。
二缘觉乘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 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乘 菩萨是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 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智
一一切智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 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 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 谓能以一切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
三谛
谛者谛审也。谓谛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此三隔历即是次第三谛。三一无碍即是圆融三谛 隔历者。三谛不互融也。次第者。前真次俗后中。即别教三谛也。圆融者。举一即三。全三是一。即圆教三谛也。
一真谛 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谓也。盖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若以空观荡之。则谓实之情。自忘情忘。即能离于诸相。若离则真空之理自然谛了。故名真谛也。
二俗谛 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谓也。诸法虽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观照之。则能谛了性具。诸法历历宛然。故名俗谛。
三中谛 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诸法本来不离二边。不即二边。若以中观观之。则能谛了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净洞彻。圆融无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议故名中谛。
四韦陀
摩蹬伽经云。初人梵天造一韦陀。次有仙人名曰净。变一为四。故名四韦陀。梵语韦陀。华言智论。即婆罗门所作邪论也。以世间之智。造养生等书。而有四种不同。故名韦陀典。其书不曾传至东土。
一阿由 梵语阿由。华言方命。亦曰寿养。生缮性之书也。缮者治也。
二殊夜 梵语殊夜。无翻。祭祀祈祷之书也。
三婆磨 梵语婆磨。无翻。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陈之书也。
四阿达婆 梵语阿达婆。无翻。谓异能技数禁咒医方之书也。
淼
音藐。大水也。
详悉
详者备也。悉者尽也。知也。岂我备详尽知也。
如意珠
亦名摩尼。或云逾摩。正云末尼。大品云。如摩尼宝。若在六中。随作一色。以青物褁水色即青。若黄赤白红缥 褁随作黄等色。大品阿难问憍尸迦。是摩尼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实。释提桓因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论云。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烧。辅行曰。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论华严云。如意摩尼似如并列二名。大庄严论有摩尼珠。大如膝盖。大论云。如意珠状如芥粟。又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观经指如意为摩尼。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
御
音御。止也。拒也。
凌
音灵。犯也。
魄
音拍。月体黑者谓之魄。又魄者无明也。无明尽则惑忘。
宜
音倪。适理也。即如理之意。
九界
破结使比丘中广明。
欲界六天
欲即色欲。四天王以形交为欲。忉利以风为欲。夜摩以抱持为欲。兜率以执手为欲。化乐以视笑为欲。他化但以视为欲也。谓之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亦名最胜。亦名光明。以其所欲不同。故名六欲天。
四天王天
离人间地四万由旬。每由旬四十里。居须弥山腰七金山顶。与日月齐。有四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居须弥黄金埵。主乾闼婆众。南方增长天王。居须弥山琉璃埵。主鸠槃茶众。西方广目天王。居须弥山白银埵。主龙众。北方多闻天王。居须弥山水晶埵。主夜叉众。统御诸恶鬼神。令其不敢肆虐。故名护世。四王并其眷属总名四天王也。此是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戒之力所感。身长七十五丈。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寿五百岁。计人间数。则是九百万年。然亦有中夭者。死时五衰相现 一头上花萎。二腋下出汗。三衣裳垢染。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
忉利天
离人间地八万由旬。居须弥山顶。名忉利天。是梵语。此翻三十三天。谓须弥山顶上四方各有八天。并列而住。为之三十二。并中间帝释天王。共为三十三也。大论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王。各帝释天。三十二人为辅臣。此亦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两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力所感。天身皆长百五十丈。唯帝释身长三百丈。由其过去遍修恭敬业故。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寿一千岁。计人间数。则是三千六百万年。中夭及五哀相现。并如前说。后诸天中亦皆准知 梵语憍尸迦。又云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夜摩天
离忉利天八万由旬。离人间地十六万由旬。于虚空中有地如云。朗然安住。为夜摩天。此翻时分。谓其时时唱快乐故。以莲花开合。分其昼夜。此是上品十善。兼学坐禅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三戒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功德所感。身长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二千岁。
兜率天
离夜摩天十六万由旬。离人间三十二万由旬。于虚空中有此如云。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为兜率天。此翻知足。谓夜摩天极受欲界妙五欲乐。不知止足。此天能知足也。此是上品十善。兼得细住所感。或是身三口四七支戒品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力所感。身长三百丈。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四千岁 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细住者。六妙门四修观中一法也。自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于定心中以心眼谛观此身中微细出入息相。故名兼得细住。
化乐天
离兜率天三十二万由旬。离人间六十四万由旬。于虚空中有地如云。超越下地。能为变化。谓自化五尘之欲而娱乐。故名化乐天。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欲界中定所感身长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八千岁 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他化自在天
离化乐天六十四万由旬。离人间一百二十八万由旬。于虚空中有地如云。假他所化。以成己乐。故名他化自在。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未到地定所感身长四百五十丈。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一万六千岁。
色无色界天
色界诸天具有色受想行识五阴。无色界天唯有受想行识四阴。
梵众天
超六欲天。远离饮食淫欲睡眠三种过患。故名为梵。梵者清净离染之谓也。通而言之。四禅皆名梵天。皆清净故。别而言之。初禅创离欲染。独得梵名。大佛顶经云。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名梵众天。寿二十小劫身半由旬。
梵辅天
大佛顶经云。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名梵辅天。寿四十小劫身一由旬。
大梵天
大佛顶经云。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寿六十小劫身由旬半。
少光天
不论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于无觉唯观三昧。不住不着。专精求进。创得无觉无观三昧。入第二禅。禅力夫深。命终得生少光天中。佛顶经所谓澄心不动。寂湛生光也。火灾不到。寿一大劫。身二由旬 从二禅去乃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无觉无观三昧。
无量光天
人中天上数习第二禅力。命终得生此天。佛顶经所谓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者也。寿四大劫身四由旬。
光音天
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佛顶经所谓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者也。寿八大劫身八由旬。
少净天
不论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禅不住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三禅者。命终即生此天。水灾不到。寿命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
无量净天
数修第三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
遍净天
深入第三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
福生天
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禅。但于三禅不味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四禅者。命终得生此天。果报微妙。宫殿随身。并如云之地。亦所不须。故他经中亦名为无云天也。三灾俱不能到。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
福爱天
数修第四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
广果天
深入第四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
无想天
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说。厌患粗想。数修习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禅贪染。依第四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想灭为首。名无想定。得此定已。不退不失。命终即生无想天中。寿亦五百大劫。身亦五百由旬。
无烦天
此于第四禅舍念清净众同分中。复有此五。不还天乃三果圣人已断下四地染。未断上地染者所寄居也。初无烦者。乃杂修禅下品所感。谓行人先入第四禅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满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名为根本成满。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于故业故。命终后得生此天。寿千大劫。身千由旬。但有升进。永不退转也。一遇佛字。便出尘界。成阿罗汉。
无热天
二无热者。乃杂修禅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为加行。更引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即生此天。寿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
善见天
三善见者。乃杂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
善现天
四善现者。乃杂修上胜品所感。用前九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
色究竟天
五色究竟天者。乃杂修禅上极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一万六千由旬。
空无边处天
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禅中。但除无想五不还天。余修空处定者。若得成就则命终。便生此天。既无色阴。不可说有方隅处所。唯有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虚空。为其处也。寿四万大劫。
识无边处天
不论欲界色界空处。但修识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心识。为其处也。寿四万大劫。
无所有处天
不论欲界免界空处识处。但修无所有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非空非识境界。为其处也。寿六万大劫。
非想非非想处天
不论欲色二界空等三处。但修非非想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极微细第六识所缘非有非无境界。为其处也。寿八万大劫。居三有极顶。更无可进。
东胜神洲
语梵弗于逮。华言胜身。以其身胜南洲故也。又翻为初。谓日初从此出也。在须弥山东。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从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长八肘。寿二百五十岁。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南赡部洲
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阎浮提树。提是洲名。因树立称。故名阎浮提。在须弥山南。其土南狭北广。形如车箱。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地形。寿无定限。劫初成时寿无量岁。减劫极时不满十岁。增劫极时八万余年。今时人寿不满百岁。仍多中夭。故论果报不及东洲。何况西北二洲。然有三事。尚胜诸天。何况北洲。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所以诸佛唯出南洲也。
西牛货洲
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谓彼多牛。以牛为货。故名牛货。在须弥山西。其土形如满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如满月。人身长六十肘。寿五百岁。然有中夭。此洲能起见思烦恼。造三品恶。虽不见佛。而有阿罗汉。往彼说法教化。故得遵修出世施戒禅慧。
北俱卢洲
梵语郁单越。此翻胜处。亦翻高上。比余三洲。地最高上。福最胜故。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不执我所。不造十恶。命终必生天上。但以纯乐无苦。不畏无常。佛法所不能化。故为八难之一。
辖
闲入声。车轴头铁也。左传巾车脂辖。
轴
音逐。车持轮者即毂也。
下下等九品思惑
谓三界九地思惑。每地各分九品。合为八十一品。下下九品者。即最后第九品。断此下下第九品惑尽。永不退故。
随顺有为无为
一有余涅槃。谓见思烦恼已断。尚余现受色身未灭。是名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是名无余涅槃。
第二卷
砥
音纸。磨石也。周道如砥。颂周文王之德。公平如砥也。故言有道。砥直谓有道平直也。
羸
音雷。瘦也。
五钝使
一贪欲使 贪即引取无厌也。谓诸众生贪着世间色欲财宝。恣纵心情而无厌足。由此贪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
二瞋恚使 瞋即忿怒。谓诸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瞋恚。恼乱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三无明使 无明即迷惑不了。乃痴惑也。谓诸众生以迷心缘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痴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
四慢使 慢即自恃轻他也。谓诸众生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有才。轻蔑于他。由此慢心之所驱役。流转三界。
五疑使 疑即犹豫不决也。谓诸众生迷心乖理。不能通达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五利使
一身见使 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
二边见使 边见者。谓诸众生于前之身见。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也。由此边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
三邪见使 邪见者。谓诸众生邪心取理。拨无因果。断灭一切善根也。由此邪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 拨者绝也。
四见取使 见取者。谓诸众生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生心取着。于邪见中。执为正见也。由此见取。驱役心神。流转不息。
五戒取使 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无利勤苦所依为业。如牛狗鸡等邪戒。及投灰拔发。五热炙身。断绝饮食。以为真戒。取以进行也。乃至虽受佛戒。志求生天。作轮王等。皆属戒取所摄。由此戒取驱役。必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 俱舍问云下三谛何意无身边二见。答身边二见唯于苦果处。执身为我。名为身见。执身断常名为边见。三谛非身。故无二见。问戒取之人何故迷苦道二谛耶。答戒体是苦。取以为净。故述苦谛。邪戒非道。取以为道。故迷道谛。问何以戒取集灭处无。答戒取有二。一非因计因。迷苦果起。二非道计道。迷道起故。集灭无也。集灭离三见者。身边二见及戒取身是苦本。见苦谛时。已断边见。依身故亦随断集谛。不计道非道为道灭谛。又非修行之位故。皆无戒取可断也。
独
音渎。单也。孤也。老而无子曰独。无夫无子故曰单独。
伺
音四。候也。察也。即伺候察访。
淫戒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乃至尘不可出淫。为生死根本。反之则不续矣。圆觉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纵有禅定。乃至魔女魔不断淫。而修禅定魔定。顺惑易得成就。功深者为上品。功浅者为中下。虽不断欲。而修定修福。随福优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报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随得少定。不辩邪正。各各自谓成无上道。犯四禁罪。堕在地狱。今以修禅之功。且落魔鬼等道。若约未来轮转。则应备历三涂。
垣
音员。墙也。卑曰垣。高曰墉。
栅
音折。编木为之。又音讪。篱也。
绊
音半。系足曰绊。系首曰羁。
杻械
上音丑。手械也。下音解。乃器仗之总名也。
逻
罗去声。巡也。遮也。
耽
答平声。
岚
音婪。
鸜鹆
上音渠。下音育。此言八哥。鲁昭公二十五年春。鸜鹆来巢里儿。剔其舌端。教以语言。甚慧。
杙
音亦。橛也。樴也。
刳
音枯。剖也。
瓠
音胡。
鳄
音谔。
鼍
音陀。水虫类。鱼有足长丈余。甲如铠。皮坚厚可冒鼓。
睿
音胃。深明通达。
窣
孙入声。
徙
西上声。迁移也。
弭
音米。
税
水去声。以物遗人曰税。
俭
钳上声。少也岁歉也。
盗戒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乃至生死相续不与取。起心即犯。故云其心不偷。禅智现前。贪盗不除。纵止淫杀。亦落邪道。精灵妖魅。及诸邪人皆能惑乱。令众归附。不惜衣食。尽命供给。若不修禅。直入地狱。精灵妖魅。岂越尘劳。
而属五家
一水。二火。三盗贼。四恶儿。五官家也。
第三卷
瘀
音饫。血雍病也。
黤
音黡。青黑色。
泯
音闵。灭也。尽也。
三种色
一可见有对色 可见有对色者。即一切色尘也。谓世间之色。眼则可见。有对于眼故也。
二不可见有对色 不可见有对色者。即五根四尘也。谓眼识不可见。而能对色。耳识不可见。而能对声。鼻识不可见。而能对香。舌识不可见。而能对味。身识不可见。而能对触。皆言胜义根也。
三不可见无对色 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无表色也。谓意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名为落谢。五尘虽于意识分别明了。皆不可见。亦无表对故也。
螫
音释。虫行毒。
陷
咸去声。坠堕也。
凿
曹入声。穿孔也。
桁
音杭。械也。械夹足及颈皆曰桁。
弶
强去声。设罟于道。以掩鸟兽也。
摾
与弶同。
拨
般入声。发也。
龙子
梵语那伽。此云龙骂意。经云。是四因缘。一多布施。二多瞋恚。三轻伤人。四自贡高。海龙王经云。龙王白佛言。我从劫初。止住大海。从拘楼秦佛。时大海中妻子甚少。今者龙王眷属繁多。佛告龙王。其于佛法出家者。违犯戒行。不舍破戒者。多生龙中。直见不堕地狱。拘楼秦佛九十八亿。拘那含牟尼佛八十亿。迦叶佛六十亿。于我世中九百九十亿。今已有生者。以是之故。在大海中。妻子眷属不可称计。
阿修罗
秦言不饮酒。有大势力。常与天共斗。旧翻无端正。谓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又名阿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旧曰阿修罗。阿须论皆讹也。
犍闼婆
此云香阴。亦云凌空之神。不啖酒肉。惟香资阴天帝乐神也。前生亦少瞋恚。常好布施。今作此神。
夜叉
此云勇健。又云暴恶。什曰。秦言贵人。亦言轻健。有三种。一地行。二虚空。三天夜叉。亦多瞋狼戾。好嗜酒肉。而行布施。堕地行夜叉。若人刚愎强梁。而行布施。车马代步。堕空行夜叉。若人妒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飞行夜叉。中义翻疾行。其行速疾。一念能百千由旬。有光迅速。如流世人。谓之流星。口中出烟。世人谓之帚星。
墼
音吉。土墼未烧砖坯也。
杀戒
楞严经云。又诸世界六道众生。乃至尘不可出等。相杀相偿。结仇连祸。苟或止之。故不相续。带杀修禅。报为神道。功深福厚。为大力鬼。即五岳四渎系祠祀者。功浅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边罗刹国类。因修定故。皆有业通。迅疾无碍。不断杀故。受此鬼趣。为天驱役。若不修禅及不修福。但行杀害。直入地狱。无此差降。鬼神多杀。不免苦轮。杀生食肉。是众生冤。如何不断得菩提路。无有是处 五岳者。众山之宗。高而尊也。霍山即天柱。山为衡山。衡山南岳也。东岳泰山在究州。西岳华山在弘农 河南省河南府陕州。别号弘农 北岳恒山在定州中。岳嵩山在颖州 四渎者。江河淮济为四渎也。江水出岷山。河水出积石。山自乾位来。千里一曲。九曲而入海。淮水出河南汝宁府信阳县。至直𨽻淮安府安东县入海。济水出常山。
岷
音民。山名岷山。在岷州溢洛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曰岷山。
辩才
名四无碍智。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才。
一义无碍智 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 谓菩萨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碍。故名辞无碍智。
四乐无碍智 谓菩萨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名乐说无碍智。
励
音例。勉力也。
人阴。五阴者
色受想行识也。法界次第云。次名色而辩五蕴者。以迷惑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仁王经云。色名色蕴。心名四蕴。通称蕴者。以积聚为义。隐覆出世真明性慧。而增长生死。积聚不绝。故名为五蕴。至汉以来翻经为阴。阴者盖覆义。吾人心之异名也。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
一色阴 有形质碍之法。名之为色。谓眼耳五根和合积聚而成。
二受阴 领纳所缘。名之为受。受有六种。从六尘相触而有意根。为内受五根。名外受六根。受名内外。受于一根中有违有顺不违不顺。受于顺生乐受。于违生苦受。不违不顺生不苦不乐受。
三想阴 能所领之缘相应。名之为想。想有六种。意识与六尘取领相应之相。和合积聚而成六想也。如意识着色想色。与着声想声等。
四行阴 行者迁流造作之义。造作之心能趋于果。名之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六为思。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
五识阴 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眼耳六识于识诸尘境。了了分别。和合积聚。故生从识结。灭从色除。生者生相无明。灭者灭相无明。金刚后心成佛方断。菩萨利生由此未断。从识结者。由识而想而行而识也。如人穿衣。自内而外。如人解衣。自外而内也。三昧经云。五阴本无所有。随处所著即为阴。成败如幻。一切无知。知是者计无所有矣。
人入六入者
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偶。识入其中。名入。入以涉入为义。以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于根尘。则为能入。根境俱为识之。所入又有二义。一根境互相涉入。二根境俱为识之所入。以是诸经名十二入。便于初学故。楞严经云。以根为入者。盖根有胜义根。亲能生识。又根能受境。故偏名入。又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法界次第云。以二根六尘。分内外亲疏。二皆名入。谓内六入名根者。此之六法亲故属内。为识所依故名入。根以能生为义。眼耳鼻舌身意并有能生识之功故。通名为根。外六入名尘者。此之六法疏故属外。为识所游涉。故名为入。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尘。又云。青黄赤白方圆长短烟云尘雾等名色入。鼓瑟悲喜风雨等名声入。香花叶果等名香入。酸甜苦辛为味入。冷暖轻重粗细涩滑为触入。受想觉观贪恚痴生死老病正身正命为法入。三昧经云。入犹空野。以所受乐。谓云为入。其入虚空无积处。若知本来身净。计无所入矣。
人界十八界者
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故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不为惑染所迷也 开色为十界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属于色。故开为十也 开心为八界者。谓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法。尘者属于心。故开之为八也。
一眼界 谓能见之根名为眼界。
二耳界 谓能闻之根名为耳界。
三鼻界 谓能嗅之根名为鼻界。
四舌界 谓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
五身界 谓能觉触之根名为身界。
六意界 谓能觉知之根名为意界。
七色界 谓眼所见一切色境名为色界。
八声界 谓耳所闻一切音声名为声界。
九香界 谓鼻所嗅一切香气名为香界。
十味界 谓舌所尝一切诸味名为味界。
十一触界 触即触着。谓身所觉冷暖细滑等触。名为触界。
十二法界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十三眼识界 谓识依眼根而能见色。名为眼识界。
十四耳识界 谓识依耳根。能闻诸声。名为耳识界。
十五鼻识界 谓识依鼻根。能嗅诸香。名鼻识界。
十六舌识界 谓识依舌根。能尝诸味。名舌识界。
十七身识界 谓识依身根。能觉诸触。名身识界。
十八意识界 谓识依意根而能了别一切法相。名意识界。谓五阴六入十八界皆是凡愚之法。故云人法也。
十一支道
一支道者 谓身念处依身始观。是名身念处。如净眼人。于一门仓。观见诸谷胡麻米豆 如是比丘观此身中。从顶至足。皆是不净观。此身中但有发毛爪齿乃至骨髓。如是忆念多修习。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观三根集业。贪根集业。恚根集业。痴根集业。若贪作业贪。共贪绪贪集贪。因贪缘身口意。是非圣业。是有漏业。是集非灭。瞋恚愚痴亦如是。若成就此业。父母具足有漏心。向阴欲受生。彼阴灭处。母胎初生识有。色共彼识四大所造色。谓色由意生受想。思触谓名如是色。共生共起。彼不从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来。不从父母出。不从业出。亦非余处出。因众缘和合。因集因业。因业父母出。如春后月。无有云雾。日中时有人持火珠。以干牛粪。坌上便有火生。有光出。如是观火不从东方。乃至不从牛粪中出。如是众缘和合。火生光出。比丘如是观名色。不从东方。乃至不从业出。众缘和合。因集因业。因业父母生。便有名色。七日时是胎始膜。后七日如云。复七日初肉。复七日始坚。乃至四十九日身支节具足。若母怀妊。或九月十月爱护重身。己便生子。母以血养 圣教以母乳为血也 复便能食。能食已诸根增长。诸根增长已。如是渐渐发白面皱。多诸苦患。死命迫促。以如是方便。知法无常。有为缘生。尽法变法。离法灭法。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无有我。如是慧者。正观不放逸。勤念正知。若依贪妄想断。断己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此念多修习。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如是思惟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假名为人。眼耳鼻舌身意非人。离眼耳鼻舌身意亦非人。若如是法正生。正成就。正出。假名为人。如舍有梁椽墙壁非舍。离梁椽墙壁亦非舍。若如是法正生。正成就。正出。假名为舍。比丘缘木。缘竹。缘绳索。缘泥。围绕虚空。假名为舍。比丘如是缘骨。缘筋。缘血肉。缘皮肤。围绕虚空。假名为我人。以如是方便。知此法无常有为缘生。尽法变法。离法灭法。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无有我。如是正慧见。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依贪妄想断。断己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如实念忆念。此念多修习。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如是思惟。缘有眼假名为我。无眼亦不假名为我眼。非我离眼。若是我眼。应当有异。以眼非我故。眼无有异。若无眼亦不假名为我。以眼非我离眼亦非我。以是故。缘眼假名为我。无眼亦不假名为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如世尊说眼为我者。此事不然。耳鼻舌身心亦复如是。如是慧者。正观不放逸。勤念正智。若依贪妄断。断己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此念多修习。得须陀洹道。乃至何罗汉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即前文自言。念在身正忆念也。
二支道者。定慧二支道也。何谓定 烦恼未断者。欲染断正断寂静瞋恚愚痴烦恼障碍覆盖诸缚恶行灭。正灭寂静。如秋时多起尘土云雾。即时雨堕灭尘土。云雾正灭。寂静定亦如是 何谓慧 如实人若智分别色。如实分别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明眼人上高山顶。若观东方如实分别。南西北方如实分别。如是慧分别色受想行识。是名慧。是名二支。向涅槃道。
三支道者 三三昧三解脱门已释本文。故不重出。
四支道者。
一身念处 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为身。是中观身智慧为念。明见内身五种不净。破净颠倒。即是处也 五种不净者。一种子不净。有二。一者内种。谓观此身从昔烦恼生。二者外种。谓揽父母遗体而成此身。以是观之。此身内外因种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中出是也 二住处不净。谓观此身。十月在于母胎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秽中住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如臭秽。不从华间生。不因瞻卜有。又不出宝山是也 三自体不净。谓观此身。以四大不净所成。犹如世间饮食。不可久停。终成不净。设以四大海水。倾洗此身。终无香洁。大智度论云。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是也 四外相不净。谓观此身。现见外相。皆是不净。九孔常流种种秽恶。如眼出眵泪。耳出结矃。鼻出脓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净常流。如破皮囊。满盛不净。大智度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也 五究竟不净。谓观此身。非唯现在不净。审实思惟。至于死后。捐弃塳间。烂坏臭秽。尤极不净。大智度论云。审谛此身。必归于死处是也。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是为身念处。
二受念处
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从六受生三受。名之为受。是中观智慧名之为念。明达三受。皆苦破乐。颠倒即是处。是为受念处。
三心念处
六识能识诸尘分别攀缘。谓之为心。是中观内心智慧。名之为念。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破常颠倒。即是处也。是名心念处也。
四法念处
想行二阴及三无为法名之为法。是中观法智慧。名之为念。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破我颠倒。即是处也。若声闻经中明四念处。但说破四倒为念处。若摩诃衍中明念处。即说破八倒为念处故。大品经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四正断
一断断 谓起恶不善法断已复生。更须精进摄受。令不生起。断而又断。是名断断。
二律仪断 谓坚持戒律。慎守威仪。断一切恶。是名律仪断。
三随护断 谓于无漏真实三昧相中。随顺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
四修断 谓已起善法。增益修习。令其生长诸不善法。自然断除。是名修断。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 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 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心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心亦无量也。
一慈无量心 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 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 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 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
四禅定
初禅天。即色界离生喜乐地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二禅天。即色界定生喜乐地也 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淡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三禅天。即色界离喜妙乐地也 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四禅天。即色界舍心清净地也 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四空定
一空无边处定。即无色界第一天也 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二识无边处定。即无色界第二天也 谓此天厌空无边处。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三无所有处定。即无色界第三天也 谓此天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四非非想处定。即无色界第四天也 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碍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四向道者
谓向苦道难行。向苦道速行。向乐道难行。向乐道速行也。
何谓向苦道难行 如比丘性多贪欲瞋恚愚痴故。数受忧苦。以圣五根钝行故。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苦道难行。
何谓向苦道速行 如比丘性多贪欲瞋恚愚痴。行道防欲染瞋恚愚痴。故爱忧苦。以圣五根利行。速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苦道速行。
何谓向乐道难行 如比丘性少欲染瞋恚愚痴。 欲染瞋恚。愚痴少故不数受忧苦。以圣五根钝行。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乐道难行。
何谓向乐道速行 如比丘性少贪欲瞋恚愚痴。行道。缘欲少故不数受忧苦。以圣五根最利行。速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乐道速行。
四谛者
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须藉教诠理。今明教理不虚。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也。
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别有通。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也。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之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苦谛也。
二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集有三种业。摄一切业。一不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十善也。三不动业。即十二禅门也。烦恼者。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等。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生死苦果。即是集谛也。
三灭谛 灭以灭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真灭度也。灭理不虚。故名为灭谛也。
四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者。实能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脱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二道相扶。能通至涅槃。审实不虚。即名道谛也。
四断者
一戒断 如比丘眼见色。不应取想。不分别。令发眼根。常自摄行。莫依希望世忧恶不善法。慎护眼根戒。耳鼻舌身亦尔。意意知法。不取分别。令起意根。常自摄行。莫依希望世忧恶不善法。慎护意根戒。是名戒断。
二微护断 如比丘取善相生微护。若膀胀。若青瘀。若赤黑。若烂坏。若离散。如是观善相生微护。是名微护断。
三修断 如比丘修念正觉。依离欲。依无染。依灭爱。择法精进喜除定正觉。修舍正觉。依离欲。依无染。依灭爱。是名修断。
四智缘断 如比丘或在树下。或露处。如是思惟。身不善恶行报。今世后世堪忍。断身恶行。修身善行。口意亦尔。是名智缘断。偈曰 戒护缘修断 自性如来说 比丘行是法 尽一切苦际 是名四断智。
五支道者。五根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
一信根 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 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
二精进根 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䇿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 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根 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根 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五力
止观辅行问云。名何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 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 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 谓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 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事理禅定者。事即色界无色界禅定也。理即声闻等。依理修习。所发禅定是也。
五慧力 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何谓五解脱处
一若世尊为比丘说法。若师说。若慧净行者说。若随顺如来说。若师若梵净行者说。听已受法受义。受法受义已生悦生喜。生悦生喜已受乐。受乐已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初解脱也。
二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慧净行者说时。如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通利已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者得解脱。诸漏未尽者得漏尽。是名第二解脱也。
三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慧净行者说时。非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时。广为他说。如比丘随彼所闻法通利。广为他说。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第三解脱也。
四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梵净行者说时。非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时。非先所闻法通利。广为他分别时。先所闻法通利。自心分别随所闻法通利。自心分别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第四解脱也。
五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慧净行者说时。非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时。非先所闻法通利。广为他分别时。非先所闻法通利。自心分别时。善取定相。善思惟。善解时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第五解脱处也。
何谓五出界
一谓比丘念欲时。心不向欲。不清不住不解。念出欲心。出欲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欲出解起。缘欲生有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欲界。
二念瞋恚时。心不向瞋恚。不清不住不解。念不瞋恚心。不恚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瞋恚出解起。缘瞋恚生有漏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瞋恚界。
三念害。谓比丘念害时。心不向害。不清不住不解。念不害。不害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害出解起。缘害生有漏燋热。彼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害界。
四谓比丘念色时。心不向色。不清不住不解。念无色。无色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色出解起。缘色生有漏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色界。
五谓比丘念自身时。心不向自身。不清不住不解。念自身灭。灭自身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自身出解起。缘自身生有漏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自身界。名为五出界。
何谓五观定
一如世尊说法入定观。世尊有此入定观。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观身。从顶至足。乃至薄皮皆是不净。是名入初定观。
二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但观人骨。此身中有骨齿爪。是名第二入定观。
三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骨。但观人识。识住此世住他世。识未断。不离二世。是名第三入定观。
四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骨。复观人识。识不住此世住他世。识断离此世。未离他世。是名第四入定观。
五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骨。复观人识。识不住此世。不住他世。识善断离二世。是名第五入定观。
何谓五起解脱法
如比丘观身不净想。观食不净想。观诸行无常想。观世不乐想。观身死想。如是五法亲近多修学。能得解脱。是名五解脱法。
六支道者。六念法也
一念佛 谓念佛具足十号○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 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趋涅槃。是名念佛。
二念法 谓法是如来所有功德。即十力四无所畏等○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法。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观必趋涅槃。是名念法。
三念僧 谓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戒定慧○无漏法者。谓修戒定慧之法。则不漏落生死也 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应当恭敬。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僧。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观。必趋涅槃。是名念僧。
四念戒 谓念诸禁戒。能遮诸恶烦恼。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戒。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戒想。必趋涅槃。是名念戒。
五念施 谓念己所施。获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应喜。以喜心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趋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 谓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处。受天快乐。我亦见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时必生彼天。以念天故离于恶法。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趋天道。是名念天。
六出界者
第一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慈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为瞋恚所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慈解心亲近多修学已。作乘作物已。谨慎已。识已。善进已。若瞋恚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瞋恚心。善慈解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二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比丘我悲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故为害心所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悲解心亲近多修学已。作乘作物已。谨慎已。识已。善进已。若为害所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为害心。善悲解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三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喜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故为不乐心所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作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喜解心亲近多修学已。作乘作物已。谨慎已。识已。善进已。若不乐所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不乐心。善喜解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四 我舍解心。我故为爱恚所覆亦如是。
第五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无想定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故有念想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无想定心。亲近多修学已。作乘作物已。谨慎已。识已。善进已。若有念想识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一切想。若无想定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六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灭我及我所。故有疑惑箭覆心。彼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作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灭我及我所。故有疑惑箭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疑惑箭。若断我慢。若多修学无量。是名六出界。
云何六明分法
一无常明分法 或在树下。或露处作是思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五受阴观无常行。如世尊说。有为法三相。生住灭。如是思惟生住灭。调心修令柔软。柔软已。思惟色受想行识无常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无常想明分法。
二无常苦想明分法 或在树下或露处。如是思惟色无常。若无常则是苦。受想行识亦如是。若是五受阴观苦行。如世尊说。若色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若受想行识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及种种诸苦。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为无常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无常苦明分法。
三苦无我明分法 或树下露处。如是思惟。色无常即是苦苦。苦即无我。受想行识无常亦如是。若于此想五受阴观无我行。如说色无我。色若是我。色不应受苦患。色应得自在。如是有。如是非有。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是调心修令柔软。柔软已。思惟色受想行识无我。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名苦无我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苦无我明分法。
四食不净想明分法 食有四种。谓抟食。触食。思食。识食。受抟食时。如食子肉。观不净想。触思识食有解体想。思惟依离欲染。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名食不净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食不净想明分法。
五一切世间不乐想明分法 谓于一切世间。厌离不乐。地狱世畜生世饿鬼世人世天世众生世。厌离不乐。断离不受。如世行人。若想忆想。是名一切世间不乐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一切世间不乐想明分法。
六死想明分法 或树下露处。如是思惟。我是死法。有死过患。若余众生亦有死法。有死过患。若地狱畜生饿鬼天人及一切众生往来生死。得名众生者。皆有死法。有死过患。如是思惟阴舍身。忆念死思惟死知死解死觉死。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名死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谓死想明分法。
何谓六悦因法
如比丘悦已生喜。喜已得身。得身已除身。除身已受乐。受乐已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是名六悦因法。
何谓六无喜正觉
念正觉乃至舍正觉。是名六无喜正觉。
七支道者。七觉分也
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云。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
一择法觉分 择即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简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喜即欢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觉分 除即断除。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 舍即舍离。谓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六定觉分 定即禅定。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
七念觉分 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念觉分。
何谓七想
一不净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心知分别不净想。令欲心退没不展。当渐渐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如筋。如鸟羽。如头罗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尽。背舍离厌已正住。是名不净想。
二如食不净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心知分别食不净想。于抟食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是名食不净想。
三一切世间不乐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心知分别一切世间不乐想。世间种种想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如筋。如鸟羽。如头罗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尽。如是心知分别一切世间不乐想。令世间种种想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是名一切世间不乐想。
四死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作是说。心知分别死想。倚恃命根。而自贡高。以命根定。堪忍常住心。贪着命根。如是尽断无余。是名死想。
五无常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心知分别无常想。于利养名誉恭敬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如筋。如鸟羽。如头罗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尽。如是心知分别无常想。于利养名誉。恭敬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是名无常想。
六无常苦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作是说。如是心知分别无常苦想。于懈怠窳墯。不信放逸。不勤不观。等生恐怖。大畏切逼。想如临死。举力观无常想。是名无常苦想。
七苦无我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大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如是心分别苦无我想。于诸有识身及诸外物。计我我所。生憍慢等。俱离寂静正解脱。是名苦无我想。
何谓七定因缘法
正见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是为七定因缘法。
八支道者。八正道也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见 谓人修无漏道○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 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
二正思惟 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 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 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
五正命 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
六正精进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 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八背舍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 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花。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证 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证。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 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余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云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八胜处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三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三禅不立胜处者。以三禅天乐多心纯。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小。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观于内身。色相既熟。则观外色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若观一胖胀时。悉见一切胖胀。乃至坏烂青瘀剥落亦复如是。故云外观色多 好丑知见。如初胜处中释。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心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 余如前释。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观内身色相既无。则外观色相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千万死尸。若观一胖胀时。悉见一切胖胀。乃至坏烂剥落亦复如是。好丑胜知胜见如前。盖行人为欲界烦恼难破故。于第二禅中。重修第三第四胜处。除灭欲界烦恼。令无遗余。亦令观道增进。牢固不失。工力转胜也。
五青胜处 谓行人观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青相。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六黄胜处 谓行人观黄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黄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七赤胜处 谓行人观赤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赤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八白胜处 谓行人观白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白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九支道者。即九次第定也
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是初禅之定相。离生喜乐者。庆悦之心名为喜。恬淡之心名为乐。初禅既离欲界恶不善法故。生此喜乐也。定观均齐者。观即是慧。所谓定慧平等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二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无觉无观者。既入二禅。即离初禅觉观动散也。定生喜乐者。既无觉观。摄心在定。则生喜乐。此即二禅之定相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三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而复舍念行乐○离喜行舍者。谓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也。受身乐者。既离二禅之喜。而身受三禅之乐也。圣人能说者。此乐极胜。超过一切之乐。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乐者。谓能舍二禅之喜念。而行三禅之乐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四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断喜乐者。谓断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也。不喜不乐者。谓心无善恶。寂然平等。即是四禅之定相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五虚空处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色界入无色界。则灭一切色相。不念种种异相○灭一切色相者。谓灭根境可见可对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禅定已。犹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离。灭一切色相而修虚空处定。心与虚空之法相应。则不念种种异相也 入无边虚空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六识处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既得虚空处定已。心缘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则过一切无边虚空处○过一切无边虚空处者。既入识处。则超过虚空处也 入一切无边识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 无所有处者。即不缘一切内外境界也○内外境者。内即识处。外即虚空处也 谓人修禅定。既得识处定已。三世心识○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无量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缘之识。转心缘无所有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 非想者。非识处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无所有处之无想也。谓人修禅定。既得无所有处定已。深知无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如痴者。譬无心想也。如痈如疮者。有痛即觉。譬有心想也 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九灭受想次第定 灭受想者。即受想心灭。而不复起也。谓人修禅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其心明利。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是为灭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证阿罗汉果也。
九想观
如前杀戒中明。
十支道者。即十想也
前三想为断见谛惑说。中四想为断思惟惑说。后三想为修无漏道者说。是以坏法之人。修此十想。能断三界结使。证无漏之圣果也。
一无常想 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智慧相应想。名无常想。一切有为法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国土。是二皆新新生灭。故无常也。
二苦想 观一切有为法苦智慧相应想。名苦想。若有为法无常者即是苦。常为三苦八苦之所迁逼。故名苦也。
三无我想 观一切法等无我智慧相应想。名无我想。若有为法悉是苦者即无我。以无自在故。亦以苦从缘生。无有自性。无自性中我不可得。
四食不净想 观诸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故有。如肉从精血水道中生。酥酪等亦皆随事观之。悉是不净也。
五世间不可乐想 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智慧相应想。名为世间不可乐想。有二种世间。一者众生。二者国土。有过恶不可乐也。
六死想 观死智慧相应想。名为死想。若一期果报。常为二种死之所逐者。则出息不保入息也。
七不净想 观自他身不净智慧相应想。名为不净想。若观此身。内有三十六物。外则九孔恶露常流。从生至终。无一净也。
八断想 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名为断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无烦恼者。当断结使。证涅槃也。
九离想 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名为离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离生死者。当离生死。证涅槃也。
十尽想 观涅槃结使及生死尽智慧相应想。名为尽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结使及生死永尽。结使及生死业尽。即证涅槃也。
十直者
谓正见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是名十直。
十一切入亦名十遍处定
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遍一切处为成就。谓二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遍一切处者。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遍一切处定。前四。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余三定亦尔。后六。谓于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地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余五定亦尔 十一切者。以一想上下纵广无二无量。何谓地。谓地界地大是名为地。何谓一切。若尽无余方便。是名一切。何谓一。若独非余界。如人入地一切入。是为一。何谓观心。不分散不相离一向地想。何谓上下纵广。上谓虚空。下谓地。纵广谓四方。如人若上下纵广皆思惟地。知解受地。是名上下纵广。何谓无二无量。上无二。下无二。纵广无二。上无量。下无量。纵广无量无二。唯有地想。无量无边阿僧祇。无边无际。于无异想。是名无二无量。余准知。
十一支道者。十一解脱入也
第一 如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有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烦恼。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一解脱。
第二 如比丘灭觉观内。正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成就二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觉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下五分烦恼。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二解脱。
第三 如行人离喜舍行。念智正智身受乐。如诸圣人解。舍念乐行。成就三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烦恼。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三解脱。
第四 如行人断苦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觉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四解脱。
第五 如行人慈解心遍四维上下。一切慈解心。广大尊胜。无二无量。无怨无恚。如是思惟此慈解心。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五解脱。
第六 谓行人悲解心遍四维上下。一切悲解心。广大尊胜。无二无量。无怨无恚。如是思惟此悲解心。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六解脱。
第七 喜心。
第八 舍心并同前不异。
第九 谓行人离一切色想。灭瞋恚想。不思惟若干想。何谓若干想。若诸众生诸物诸境界诸清净诸烦恼。是名若干想。成就无边空处。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九解脱。
第十 谓行人离一切空处。成就无边识处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十解脱。
第十一 谓行人离一切识处。成就无所有处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十一解脱。
第十二 谓行人离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非想处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觉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十二解脱也。如人求一宝藏。得十一宝藏。如是求一解脱。入得十一解脱。入如长者舍。有十一门。为火所烧。猛𦦨炽盛。长者长者子意欲出。时于诸门中。自在得出。行者亦如是。于十一法门中所欲出处。随意得出。应求一解脱。得十一解脱。故名十一解脱也。于十一支道中。随修一法。便得道果。非谓全修诸法。而得解脱。故云从一支道。乃至十一支道也。
殒
音允。殁也。
大妄语戒
楞严经云。如是世界六道众生乃至三摩提不得清净等。三摩提亦曰三摩底。此云等持。即方便随缘。止止于俗谛三摩提。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亦翻等持者。谓离沉掉曰等心。住一境性曰持。大妄语者。自谓已得上人法。贪其世间尊胜名利也。内贪名利。欲他重己。则成爱魔。内起邪见。以己均圣。则成见魔。未得谓得。得谓得道。指理言也。证谓证果。指位言也。须陀洹果等阿罗汉道辟支佛乘。盖小乘理至阿罗汉而极。故言道也。虚妄称尊。求彼礼忏。希供养故也。人于果人前忏悔。必盛陈供养故。是一颠迦此翻极恶。又名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即无信阐提。断灭善根。如贝多罗树。以刀断则不复活。喻大妄语永绝善根沉三苦海。即三涂也。
第四卷
五盖心
盖即盖覆之义。谓诸众生由此贪等五惑。盖覆心识。而于正道不能明了。沉滞三界。不能出离也。
一贪欲盖 贪欲者。引取无厌曰贪。希须乐慕为欲。谓诸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厌足。以此贪欲。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不得出离。故名盖也。
二瞋恚盖 瞋恚者。即忿怒之心也。谓诸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瞋恚。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不得出离。故名盖也。
三睡眠盖 睡眠者。意识惛熟曰睡。五情闇冥曰眠○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 谓诸众生以此睡眠。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也。
四掉悔盖 掉悔者。掉动也。身无故游行为掉。掉已思惟。心中忧恼为悔。谓诸众生以此掉悔。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也。
五疑盖 疑者犹豫不决之义。即疑惑也。谓诸众生无明暗钝。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不决断。以此疑惑。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也。
舍卫国中妙五欲
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牵人入诸魔境故也。
一色欲 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着无厌。故名色欲。
二声欲 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着无厌。故名声欲。
三香欲 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乐着无厌。故名香欲。
四味欲 谓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令众生乐着无厌。故名味欲。
五触欲 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着无厌。是名触欲。
钥
音药。锁钥开锁之具。
扪摸
上音门。抚持也。即捉持也。下音莫。摸𢱢也。即摸𢱢女人也。
溺
音匿。沉没。
捻
音聂。指捻。
髀
音彼。股骨也。
秸
与秸同音。戛禾稿去其皮。故名草秸。
缢
音医。绞也。自经死也。
啮
同咬音。咬啮也。
指印
按根本杂事。佛听比丘畜印。以为记验。但不听着指环及宝庄饰。许用鍮石赤铜白铜牙角五种物作。又印有二种。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刻作骨锁像。或作髑髅形。欲令见时生厌离故。凡律中言手印指印皆如此。
株
音诸。木根入土曰根。土上曰株。
睒
音闪。
沃壤
上音屋。泉之从上溜下者为沃泉。下音攘。柔土无块曰壤。壤赤土以万物自生。即不假溉灌。万物自生。故称沃壤土也。
崇树
崇者。尊也。树者扶。树植也。所谓尊敬植种福善。
诬
音无。谤也。以无为有也。
第五卷
羝
音低。牡羊三岁曰羝。性善抵触。
柔顺忍
谓文殊与彼说法。忏悔心得柔软。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可。而无违逆也。
宾吒罗地狱
此云集欲。适入寻出。虽复在中。而无苦痛。
得无生忍
无生忍者。谓了达诸法。本来无生。亦无有灭。谛审忍可。而妄念不起也。
十二分教。亦名十二分经
一修多罗 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贯穿所说义理。令无散失。摄持所化。物机使无颠坠。即经中长行也。故云契经。
二祇夜 华言应颂。又云重颂。谓长行之文重宣其义。
三伽陀 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直说偈句。
四尼陀罗 华言因缘。如经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如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是戒。如来所说一切根本缘起之事。皆名因缘。如法华经中化城喻品。说宿世因缘等是也。
五伊帝目多 华言本事。谓说诸菩萨弟子因地所行之事。如法华经中本事品云。药王菩萨于日月净明德佛所。得法欢喜。即然身臂以为供养。修诸苦行。求菩提道等是也。
六阇多伽 华言本生。谓说佛菩萨本地受生之事。伽涅槃经云。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罴獐兔龙。及作金翅鸟。粟散王转轮圣王之类是也。
七阿浮达磨 华言未曾有。亦云希有。谓如佛初生时。即行七步。足迹之处。皆有莲花。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动。天雨众花。树出音声。作天妓乐。如是等无量希有之事是也。
八婆陀 具云阿波陀那。华言譬喻。谓如来说法为钝根者。假譬喻以晓示之。令其开解。如法华经中火宅药草等喻是也。
九优婆提舍 华言论议。谓诸经中问答辩论诸法之事。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智积菩萨与文殊师判。论说妙法等是也○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十优陀那 华言自说。谓无有人问。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机。而自宣说。如楞严会上说五十种魔事。不待阿难请问○五十种魔者。谓色受想行识五阴。各有十种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舍利弗。华言鹙子 又如弥陀经。无有缘起。自告舍利弗等是也。
十一毗佛略 华言方广。方者法也。广者大也。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也。
十二和伽罗 华言授记。谓如来为诸菩萨辟支声闻授作佛记等○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䩭
同羁。音鸡。
俳
音牌。俳优杂戏。
笙
音生。乐器。
竿
音干。
匏
蒲交切。音庖。瓠也。长而瘦上曰瓠。短颈大腹曰瓠。
蹙
宗入声。口缩小而吹声也。
痒
音详。
熊
音雄。兽似豕。山居冬蛰。好举木引气。谓之熊。
罴
音皮。似熊而长头。似马有髦高脚。猛憨力能拔木。
跳踯
上音粜。跃也。并足蹶起。下音掷。住足也。跳踯也。
赠遗
上昨亘切。层去声。送遗也。下音位。馈也。赠也。
号啕
上音毫。下音陶。大哭也。
赃
音臧。吏受贿也。凡非理所得财贿。皆曰赃。
贿
灰上声。财也。金玉曰货。布帛曰贿。
四摄法
此四通言摄者。摄即摄受也。谓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故维摩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也。
一布施摄 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
二爱语摄 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慰喻。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三利行摄 谓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
四同事摄 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
氐
都黎切。音低。二十八宿中第三宿之名也。
第六卷
五种邪命
谓以此五种邪法。用求利养。而自活命。为比丘者。当深戒之。
一诈现异相 谓诸比丘违佛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二自说功能 谓诸比丘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三占相吉凶 谓诸比丘攻学异术。卜命相形。讲谈吉凶。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四高声现威 谓诸比丘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谓诸比丘于彼得利。于此称说。于此得利。于彼称说。令人动心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干痟病
干痟乃渴病也。又云干枯病。以其肌肤痟瘦也。僧祇云。消尽病也。有虫名啮脂。住在身中脂脉之内。若食有过。若多睡眠。此虫则瞋不消饮食。此为众病之根源。故干痟病由之而成。
储
音除。贮也。积聚也。
贸
音茂。交易财也。
骄
音娇。逸也。恣也。傲也。自矜也。
冶
音野。装饰也。又妖冶女态也。
第七卷
平章
上音屏。正也。下音张。明也。即我为施主。正明此事。
剉
蹉去声。细细斫斩和泥。
御
音遇。统也。统御四海之义。
东渐者
潜上声。潜者来也。谓佛法东来也。
闾里
上音庐。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二十五家也。里者邻里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闾里无不闻其慈行也。
径
音敬。小路也。论语行不由径。又直也。
稔
忍枕切。音饪。谷熟曰稔。古人谓一年为一稔。取谷一熟也。
缯
音情。帛也。
纩
音旷。絮之细者。
呫
音帖。
鍮
音偷。鍮石铜似金也。
铅
音延。青金也。钖之类生蜀。有银坑处有之。
锡
音昔。青金。一名镴。一名鈏。钖生桂阳。
羺䍲
上耨平声。下音倪。胡羊之名也。
揲
甜入声。折揲也。
镊
音捻。
牻
莫江切。音厖。白黑杂毛也。
毳
吹去声。兽毛缛细者。
镣
音聊。白金之美者。
第八卷
籴
音狄。买谷也。
粜
挑去声。卖米谷。
悕
音希。念也。
雹
音薄。雨冰也。
疫
音域。疠鬼为灾。瘟疫也。说文民皆疾也。
企
音器。举踵而望也。
缀
音拙。联也。又音赘。义同。
渗
森去声。漏也。
阈
音域。门限也。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也。
繀
音粹。织繀箸丝于筟车。
辫
婢免切。便上声。交也。缪也。
橛
音掘。即木桩也。
苣蕂
上渠上声。下音圣。即胡麻也。乃胡国之种。非芝麻也。其色如酱。其形如虱。服之能僻谷延年。
木蜜
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土蜜。南方地湿。多在木中。故多木蜜。
髡
音坤。𩮜发也。
矜
音京。矜持自饰也。饰音尺。致坚也。谓攀持致坚。
昴
音卯。二十八宿中第十八宿之名也。
第九卷
勖
音旭。勉也。
诡
音癸。异也。诈也。
窜
音㸑。
务
音雾。事务。又专力于事也。
瞎
香入声。目盲也。
搪揬
上音唐。下音突。搪揬触也。又搪揬不逊。
锻
端去声。锻磨也。椎炼也。又曰冶金。
簸
波去声。扬米去糠之竹器也。
躄
音碧。躄者两足俱废。
跛
波上声。跛者行不正足偏废也。
稗
音败。草似稻而实细。
从
从去声。才仲切。母之姊妹曰从母。叔伯兄弟曰从弟。
眩
音炫。溃乱也。
渍
音恣。被雨浸也。
沾
音詹。雨淋也。渍也。
钁斫
上匡入声。大锄也。下音捉。斫削。
镰
音廉。锲也。锲音结。刈钩也。镰也。
掐
苦洽切。嵌入声。爪刺。
拴
古文橛字。木入土也。
矿
古猛切。音矿。
雌黄
阳山出曰雄黄。阴山出曰雌黄。
赭
音者。赤土也。
墡
音善。白土也。
林薄
旁入声。木曰林。草曰薄。
拗
于巧切。凹上声手拉折也。
拉
音蜡。折也。摧也。
缥
飘上声。青白色。
刬
音产。削平也。
笮
音谪。压也。
医罗钵罗
医罗树名。此云臭气。钵罗此云极由。往昔损此树叶故。头上生此臭极之树也。
婆罗痆斯国
旧云波罗柰。河名也。去河不远。造立王城。或翻江绕城。
痆
乃八切。音捺。
驶
音使。马疾行也。
第十卷
讟
音读。怨谤也。
荻
音敌。芦属。
苕
音迢。苕陵苕黄。华蔈白华。蔈音表。
拍
音珀。拊也。打也。
捍
与捍同。抵也。
纻
直吕切。除上声。宿根在地。入春自生。一岁三收。剥皮缉以织布。
帔
音辔。裙属衣帔。
帚
周上声。帚彗也。彗音遂。埽竹也。
寱
音义。睡语也。
惩
音呈。止也。戒也。
罥
涓上声。罟也。
水八德
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一切过患。八饮已即能长养诸根四大。净觉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轻冷是触入。美是味入。调适是法入也。
迮
音谪。迫也。
堰
音燕。壅水也。
𦮽
音谷。禾皮曰𦮽。
䒢
音昴。蒲草也。
芒
音茫。稻麦芒也。
苫
闪平声。盖也。编茅。也又草覆屋也。
般陀
周陀或云周利。此云大路边生。佛本行经云。其母是长者之女。随夫他国。久而有妊。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如是二度生二子。乃以大小而区别之。大者即周陀。小者即莎伽陀。其兄后来出家。不久得阿罗汉果。其弟后厌俗。从兄出家。兄教一偈。四月不得。忘前失后。兄念于佛法无缘。即牵令出门。还家。门外啼哭。不欲还家。佛以天眼观。见应可度。往至其前。问知。安慰其心。即以少许白氎与般陀捉。此向日而[暻-京+恭]。当作是言。取垢取垢。世尊教已。入聚受请。时临日中。观般陀。将得道果。即说偈言 入寂者欢喜 见法得安乐 世无瞋恚乐 不害于众生 世间无欲乐 出离于爱欲 若调伏我慢 是为第一乐 般陀遥闻此偈。即得阿罗汉果。
堑
与堑同。签去声。坑堑也。
襞
音碧。襞折叠衣也。
熨
音畏。火斗。又持火。所以熨缯也。
舁
音于。对举也。又音预。义同。
篙
音高。刺船竿也。
棹
与桌同。巢去声。进船楫也。在傍拨水。短曰楫。长曰桌。
碛
音迹。水渚有石者。
斟
音针。斟酌也。
黎师达
此云仙授。又云仙与。又云仙施。谓从仙人乞得也。
称扬
即举其道德也。
拟
音蚁。议也。揣度以待也。
火光三昧
即第四禅定也。
第十一卷
餮
音铁。贪财曰贿。贪食曰餮。
维那
梵语羯磨陀那。此翻知事。又翻悦众。维那二字华梵双举。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略去羯磨陀三字。
膳
然上声。美食也。
嗜
音示。欲也。好也。
罽
音记。
撮
窜入声。六十四黍为圭。四圭为撮。
罅
鰕去声。裂也。
痈
音雍。痈疽。
痤
坐平声。小肿也。一曰疖也。
烂
阑去声。熟也。黄烂病即黄热病也。
痔
池上声。后病也。
疟
音虐。痁病也。周礼疾医秋。时有疟寒疾。疏云。秋时阳气渐消。阴气方盛。惟火沴金。兼寒兼热。故有疟寒之疾。
黏
鱼占切。音严。相着也。
濑
音赖。
第十二卷
槊
音朔。矛属。
骁
音嚣。武猛也。又健也。
距
渠上声。凡刀锋倒刺。皆曰距。又钩距吞之。则顺吐之则逆。
驭
音遇。使马也。
驷
音四。驷者。一乘四马两服两骖是也。
毂
音谷。车毂辐所凑也。
御
音御。拒也。抵也。
捍
音翰。卫也。抵也。
敢勇充选
敢音简。进取也。忍为也。勇容上声。健也。猛也。知死不避也。充音冲。长也。高也。谓步兵进取忍为。知死不避。高长可选也。
橹
古文橹字。音鲁。大盾也。
戎
冗平声。五戎弓殳矛戈戟。
锐
音兑。矛也。音胃。利也。
矛
音谋。兵器。如鋋而三廉也。
盾
闰上声。干橹之属。
矢
音始。箭也。
戈
果平声。钩子戟也。如戟而横。安刃头向下为钩。
殳
音殊。兵器积竹为之。长一丈二余而无刃。
槊
音朔。矛属。矛丈八者谓之槊。马上所持。言其槊。槊便杀也。
鹑
音纯。䳺鹑两种。有丹有白。䳺音庵。
慑怖
慑与慑同。檐入声。心伏也。怯也。下音布。惶惧也。
甄
音真。陶也。察也。又音坚。义同。
倾
卿上声。俄倾少选时也。
粳
音耕。稻之不黏也。
菰
音姑雕菰即雕胡。今茭苗米是也。
甜
音田。味甘也。
酢
音措。酸浆也。
啖
谈上声。食也。
衄
女六切。音朒。鼻出血也。
麹
音曲。酒媒。
拒
音巨。违也。
讳
音诲。隐也。即违反前所行事。隐覆过失。
擢
音浊。举也。用也。
喂
音威。恐也。
跌
杜结切。音绖。差也。足失据也。
䴬
音弋。麦䴰。
志
音至。记也。黑子为志。
𠿘
音嘴。鸟喙。俗作𠿘。
狡
音搅。少狗也。匈奴地有狡犬。巨口而黑身。
鸱
抽知切。音笞。鸱鸮恶鸟。一名只狐。昼则无见。夜出飞啖蚊虻。
搦
音诺。按也。
栌
音卢。欂栌柱上柎也。即今之斗也。
恻
初力切。音测。怆也。怆音昌。凄怆悲恻貌。谓无慈悲凄怆之心也。
第十三卷
孑
音结。
课
科去声。试也。探也。
抬
音台。抬举也。
绰
昌入声。宽口也。
瓨
与缸同。长颈罂受十升。
姑
音孤。姑息苟安也。谓苟且之心。安人之心也。
慝
惕德切。音忒。恶也。又隐恶也。
暴
与㬧同。猛也。横也。急也。
匮
具位切。音馈。乏也。竭也。
第十四卷
𨷲
与钥同。
妥
唾上声。安也。平也。帖也。
噎
音谒。食窒气不通也。
合
古沓切。音蛤。内中小门出入闺合。宫中门小者曰闺。上圆下方如闺。故曰闺门。
黜
音出。贬斥也。
硬
同硬。
白杨树华
杨略有四种。白杨叶圆如黎皮。白木似杨。故曰白杨。青杨叶长。赤杨霜降。则叶赤黄。杨木性坚难长。
杨柳华
是垂条细柳也。
禅
音单。衣无里。
玦
音决。环之不周者。名玦。
㺲
同钮。
第十五卷
绦
音叨。编丝绳也。
褶
质涉切。音折。衣褶。
襻
音盼。衣下丝。
褰
音牵。揭衣也。
擪
音叶。持也。按也。
[〦/(刀*了*(留-刀-田))/肉]
与脐同。
𨄔
音传。腓肠也。
踝
华上声。胫两旁内外曰踝。广韵足骨也。
蹲
音存。踞也。
跪
葵上声。拜跪也。
䏶
皮上声。䏶胵胃脘也。
尻
考平声。脊梁尽处是也。
臀
徒孙切。音豚。腿靥。靥音叶。颊辅也。
致
音智。密也。
龂
音银。齿根肉也。
抑
音益。按也。密也。治也。即密治也。
挑
他雕切。音祧。挑拨又取也。
五欲
一财欲 财即世间一切赀财也。谓人以财物。为养己之资。故至贪求。恋着不舍。是为财欲。
二色欲 色即世间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也。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至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是为色欲。
三饮食欲 饮食即世间肴膳众味也。谓人必假饮食。资身活命。故至贪求乐着无厌。是为饮食欲。
四名欲 名即世间之声名也。谓人因声名。能显亲荣己。故至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是为名欲。
五睡眠欲 睡眠即情识昏昧而睡眠也。谓人之睡眠。亦有时节。若怠墯放纵。乐着无厌。是为睡眠欲。
狼狈
上音郎。下音辈。狼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狈前二足短。后二足长。狼无狈不立。狈无狼不行。若相离则进退不得矣。
㗘㗱
上音博。下音集。
嗗
鸟八切。音挖。饮声。又噢嗗啖啮声。
䑛
时上声。以舌取物食也。
摡
音戏。取也。一曰拭也。又音盖。义同。
䑛
同噀。
瘗
音意。埋也。藏也。
跣
先上声。徒足履也。
靿
于教切。音拗。靴靿。
靴
俗字。
𩍓
音雍。靴𩍓。
窄
音谪。狭也。迫也。
稕
朱闺切。肫去声。束秆也。秆干字上声。禾茎也。
第十六卷
险
同险。
訾
音咨。毁也。
嚣
吁骄切。音鸮。喧也。
犷
古猛切。音矿。粗恶貌。言无亲也。
嗅
胸去声。鼻审气。又休去声。义同。
芜
音无。荒也。荒唐污也。
馚
音焚。馚馧香气也。
馥
音福。香气也。
懊
乌考切。奥上声。懊恼也。又音奥。悔恨也。
怙
胡上声。怙恃父亡曰失怙。母亡曰失恃。
牦
音茅。
毗尼关要事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