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37 册 No. 0669 四十二章经注


  No. 669

  佛说四十二章经注

  明钦依皇坛传讲紫衣沙门特赐金佛

  宝冠永祥禅师 古灵了童 补注

  △将释此经疏科文分四。初释经题目。

  佛说四十二章经

  此一题之中。有人有法。有能有所。人法双题。能所合目。故曰佛说四十二章经。此是总标。向下别释。佛说者。乃我佛金口之宣扬。纵无碍之辩才。谈合机之妙法。故曰佛说。又佛者。梵语佛陀。华言觉者。十号之一。究竟觉了诸法实相。名圆满觉。又说者悦也。得机而说。称悦佛怀。所谓震圆音而警众。扬妙义以符机。故为说也。四十二章者。章。篇也。言此经四十二篇。使人人舍恶趣善。断障除惑。超凡入圣。到菩提岸。故为四十二章也。经者。具串摄常法也。谓串穿义理。摄化机宜。三世不迁。十界同轨。故为经也。是故佛即人也。四十二章即法也。经之一字。是能诠之文。上六字。是所诠之义。是以人法双题。能所合目。故曰佛说四十二章经。

  △二译经人时。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后汉者。对前曰后。亦名东汉。即汉明帝时。永平七年。帝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圆光如日。飞空而至。旋绕殿庭。指其帝座曰立教。旦问群臣。时傅毅奏曰。臣按周书异记云。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子时分。有五色祥光贯太微宫。时王问群臣所以。有太史苏由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生焉。却后千年。教法流于此土。陛下所梦者将必是乎。明即遣秦景蔡愔王尊等一十八人。同往西域求觅至月氏国。遇摩腾竺法兰二梵僧。所持释迦佛画像一轴。四十二章经十住断结经等。白马䭾之。还于洛阳汉地。即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奏引入阙。献金佛像。布大喜。馆于鸿胪寺。帝敕于城西雍门外立寺。亦名鸿胪寺。因有五岳道士褚善信费属才等上本奏云。陛下不信华夏之言。反信夷狄之语。臣等与伊将经焚验真假。臣等若胜。将胡人贬逐戎狄。伊若得胜。臣当斩首。帝准其奏。遂立焚经台。并辩验神通。褚等寻常神通变化。或骑草龙飞升。或虚空往来等。及至台下焚经之时。道经悉为灰烬。有尹喜于火中抢出道德二经。其余尽焚。褚等亦不能飞升往来。神通皆无。佛像佛经。火遂变为莲华。涌在空中。不损一毫。道士既败。或自缢有之。或落发者有之。或奔井有之。褚等头目尽皆斩首。云云。帝遂敕旨改鸿胪为白马寺。安制佛像。摩腾竺法兰居之。翻译诸经等。云云。

  △三注述名号。

  宋郧郊凤山兰若嗣祖沙门守遂注。

  郧郊者。即湖广郧阳府是也。凤山就形得名。此山似凤。又即山名也。兰若者。即梵语。此云寂静处。嗣祖者。言其老师绍续佛祖之位也。沙门者梵语。此云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故号为沙门。上守下遂。是老师之名也。注者。言边有主曰注。又分文析义曰注。

  △四释经本文二。初经家标序三。初序始成正觉。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

  △二序传法度人。

  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净界法身。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现受生。八相道成。佛宝也。思惟方便。离欲为戒。生定发慧。降魔显正。转法度人。法宝也。四谛。谓苦集灭道。真俗两重因果。随根修证。大小有异。憍陈如五人。佛初出家。雪山修道。净饭王命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䟦提。三摩诃男。舅氏二人。一憍陈如。二十力迦叶。五人随卫。后各舍往鹿苑。共修异道。世尊始成正觉。先为三转法轮。五人皆获果证。僧宝之始也。

  △三序怀疑请教。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比丘。宋言或名持净戒。或名破烦恼。或名净乞食。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该此四义。故译者存义名焉。怀疑请教。应病授方。信悟获安。敬顺流布。昔世尊入灭。经于千载。后汉永平年中。明帝因梦金像。乃知佛教将被东夏。遣蔡愔使西国。遇摩腾竺法兰二梵僧。白马䭾贝叶梵文。届止洛都。译梵成汉。首出此经。被机启训。最为精要。文约义备。序分流通。见于上。下四十二章。明舍恶趣善。除惑断障。超凡入圣之深旨也。

  △二金口亲宣分四十二。初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

  欲色二界。至无想天。共十九天。以上即五不还天。

  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沙门。宋言义训勤行。勤行趣涅槃也。三界轮转。爱欲为因。割爱辞亲。身出家也。识心达本。心出家也。出家有三。一辞亲。出世俗家。二悟道。出五蕴家。三证果。出三界家。大比丘二百五十戒。以杀盗淫妄四法为根本。其余枝末。并依此四法而生。若犯根本。枝末难生。则无由证果。若一一坚持不犯。随见修所断烦恼。阶渐不同。故所证随异。初果须陀洹。宋云入流。二果斯陀含。宋云一来。谓一来天上。一来人间。便证涅槃。三果阿那含。宋云不来。四果阿罗汉。宋云不生。烦恼断尽。已证生空。如四肢断。即无为果也。

  △二断欲绝朕。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

  达本情忘。知心体合。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外绝攀缘。内非守寂。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

  一相一行。无证无得。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灵机绝朕。阶级那收。

  △三割爱去贪。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

  须发除而息爱。资财去而舍贪。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

  头陀上行。无恋着也。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暗蔽愚痴。爱欲所致。

  △四善恶并明。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善恶性空。犹如反掌。止恶行善。是顺圣道。自性本无杀。持不杀戒。乃至自性本无贪瞋痴。持不贪等戒。八万四千烦恼。变为波罗蜜门。随机差降。分上中下品。具载大经。

  △五转重令轻。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

  罪始滥觞。祸终没顶。恶心不息。业海转深。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

  改过自新。罪随心灭。

  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病得汗则身安。人改过则心净。

  △六忍恶无瞋。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彼已齐致。被挠何瞋。怨亲等观。魔自退衄。

  △七恶还本身。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慈善根力。假引世喻。骂佛自祸。其理昭然。

  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身口由心。影响难舍。

  △八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飏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害贤招报。如唾天飏尘。反自污坌。昔歌利害佛。佛不瞋恨。而成正觉。歌利罪毕。遇佛得记。

  △九返本会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

  世智辩聪。博闻强记。增长我慢。去道远矣。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坚志体道。量包法界。

  △十喜施获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施为万行之首。助喜尚尔。况施福乎。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火逢炬而火事无穷。福随心而福报无尽。

  △十一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上以择田投种。优劣倍增。住相求报。还滋爱本。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今既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则取舍情亡。三轮空寂。亦如维摩云。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即斯义也。

  △十二举难劝修。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难事众多。略开如上。顺己情为易。逆己意为难。若顺理而逆情。纵弃命而可作。若顺情而背理。虽见好而不求。有势不临。心行平等。好广学而谦下。见未学而不轻。贫穷而随力行檀。豪贵而回光学道。知色欲之过患。悟是非之颠邪。更能触境无心。善解方便。常会善友。随化度人。处处值诸佛出兴。念念转大千经卷。运用成菩萨大行。施为入无量妙门。正眼常明。诸尘莫惑。岂封滞于难易情执者哉。

  △十三问道宿命。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心净无欲。真智显露。旷劫之事。一念皆知。

  △十四请问善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行道守真。万行无取。志与道合。修证双忘。

  △十五请问力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有四种。谓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无生法忍。今言忍辱。耐怨害也。理亦通四。思之可见。

  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心垢净尽独耀无私。具一切智。对扬有准。

  △十六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揽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心水浊而影像昏。欲垢尽而道可见。

  △十七明来暗谢。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妄觉无明既灭。本觉性明常存。

  △十八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

  念即无念。行即无行。言即无言。修即无修。归根得旨。唯证乃知。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

  言思路绝。分别意穷。

  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一义谛。拟议则堕。

  △十九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

  有为之法。毕归磨灭。

  观灵觉。即菩提。

  灵知寂照。本来是佛。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悟无常之法。识灵觉之性。一念相应。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

  △二十推我本空。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坚者名地。润者名水。暖者名火。动者名风。推穷四大。其性各异。谁为我者。

  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知身无我。起灭如幻。以如幻智。入如幻法门。

  △二十一名声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

  世名浮利。唐劳其功。人不学道。虚生浪死。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贪求声名。非徒无益。迷真逐妄。抑致身后之祸。良可悲夫。

  △二十二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味着财色。如舐利刃之蜜。贪少滋味。自招长劫之痛苦也。

  △二十三妻子甚狱。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堂堂丈夫。情色驱役。殒身没命。迷不为苦。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知非离欲。即凡夫而非凡夫。居尘不染。乃出尘阿罗汉也。

  △二十四色欲障道。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

  爱欲过患。义类多种。障道长恶。无甚女色。

  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滋生死。障涅槃。唯欲色欲一端。楞严亦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二十五欲火烧身。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逆境界之风。执无明之炬。岂免自烧者也。

  △二十六天魔娆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佛初成道。天魔波旬以玉女娆乱耳。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

  人见女色。妄起净想。故生染着。不知元是不净。薄皮包裹。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魔不得便。回邪归正。问道开悟。证小乘初果。

  △二十七无著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

  不触生死涅槃两岸。不为人天有漏善业所取。不为邪见鬼神所遮。不为三界洄流所住。亦不腐败于二乘灭定。决入萨婆若海。

  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情欲不能惑。众邪不能娆。正进无为。道远乎哉。

  △二十八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

  意马难调。戒为辔勒。色欲染习。败道丧身。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意根灭尽。证阿罗汉也。昔西国有道人。山中修行。得五神通。一日因雨泥跶倒。遂以咒力。令十二年不雨。国王知是道人咒力。乃生忧戚。下诏云。若有人降得此道人者。赏金千斤。有一淫女来白王言。我当能降。王听往彼。礼拜道人。摩触身体。因起染心。便失神通。雨泽滂流。女人骑道人颈。来见国王。王乃嘉赏。故知败道丧志。祸由女色。可不慎与。可不慎与。

  △二十九正观敌色。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

  习近生情。迷失正念。

  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正念观察。心净意解。生居浊世。如莲华出水。善巧方便。假想对治。观诸众生无始轮回。皆我亲属。悉愿度脱。则恶念想自然息灭也。

  △三十欲火远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情染如干茅。欲火当远离。

  △三十一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除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

  颠倒由心。徒伤身体。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

  兵随印转。将逐符行。

  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彼已心寂。妄想不生。五蕴本空。欲情何起。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引先佛偈。以为明证。

  △三十二我空怖灭。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众生妄认四大以为我身。顺情生爱。违情生忧。乃有五种怖畏。所谓不活怖。恶名怖。大众威德怖。死怖。堕恶道怖。若能悟我本空。则分别顿息。谁为爱者。复何忧怖哉。

  △三十三智明破魔。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道人与众魔战。当挂净戒铠。持禅定心。秉智慧剑。无一法可当情。则破魔得胜。亦如法华云。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义同此也。

  △三十四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学道之人。善用其心。不急不缓。内不滞空。外不取相。上无攀仰。下绝己躬。即清净安乐。行可进矣。道可得矣。

  △三十五垢净明存。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逐情造业。是谓垢染。顺理进修。乃名清净。

  △三十六展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五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前列二十难。未说发菩提心。今自离恶道。至无修无证。略尽修行始末。虽宿植善根。历修万行。发广大心。甚为希有。然恐尚存希冀。取舍未忘。毫厘系念。还成有住之功。瞥尔情生。堕在修证之位。故末云无修无证。则不落功勋。方谓难中之难矣。

  △三十七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近佛违戒。不免轮回。忆戒远佛。得道证果。

  △三十八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以依业引第八识不断功能曰命。凡夫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念念迁谢。不知不觉。焉能悟解无常苦空之道。

  △三十九教海无差。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教海一味。随机万差。信顺修行。皆离苦得乐。喻似食蜜。中边皆甜。亦如饮海。巨细众生皆得饱满。

  △四十行道在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动止四仪。是生灭法。心本不生。寂而常照。体斯理者。乃真行道。

  △四十一直心出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五欲深泥。没溺可畏。非直心念道。何由出离乎。

  △四十二达世知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

  扰扰不停。似有非实。

  视金玉之宝。如瓦砾。

  积聚山高。无益于道。

  视纨素之服。如敝帛。

  假以蔽形。不取饰好。

  视大千界。如一诃子。

  大千之广阔。众生之依报。有漏善法共业而成。观之如诃子。本为小耳。楞严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

  阿耨。宋言无热恼。以龙得名。池深广也。以耨池之深广。比智海如涓滴耳。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

  化现法财。济诸贫乏。

  视无上乘。如梦金帛。

  开导未悟。令生信乐。

  视佛道。如眼前华。

  随机赴感。本自不生。

  视禅定。如须弥柱。

  识浪境风。不能漂动。

  视涅槃。如昼夕寤。

  圆寂照永。离诸梦想。

  视倒正。如六龙舞。

  六龙升降。本非正倒。随见妄执。生正倒想。若了见妄。谁为正倒。

  视平等。如一真地。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视兴化。如四时木。

  造化之法。古今迁变。生住异灭。春夏秋冬。以因众生业缘。遂有荣枯衰盛之相。若了缘起不思议解脱法门。则知起唯法起。灭唯法灭。须信道劫火洞然毫末尽。青山依旧白云中。

  佛说四十二章经注(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