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No. 586-A 天台三大部补注序
吾佛出世虽广说诸经而本怀斯畅唯在于法华西城自阿难结集之后独天亲菩萨作论以通之然但约文申义举其大略而斯经之大事教化之终始亦晦而未明东夏自罗什翻译以来造疏消释者流布纵横异端非一惟陈隋二帝之师天台智者昔在灵山佛会亲承后于大苏道场证悟发挥妙旨幽赞上乘故以五义释题四科文句九旬宣演明静法门解行俱陈义观兼举真可谓行人之心镜巨夜之明灯矣虽天竺之大论尚非其类况震旦之人师而能跂及故章安禅师叹曰斯文若坠将来可悲于是聿遵圣典记诸善言玄文止观共三十卷时人谓之三大部者即斯是也文旨高远理趣汪洋苟非亚圣之才派深析重调理剖判而三部之奥义何由可通乎惟荆溪禅师克荷斯道引而伸之推而广之故有签记及辅行焉辞尚体要匪同雕刻厥意欲令万世之下人人开发如来之知见物物咸悟秘密之藏性耳有唐翰林学士梁敬之美云以文字而广第一义谛即言说而诠解脱者不其然欤是以古今学佛之人钩深索隐者莫不钦崇以为大训矣尝试论之一家所传三部之文及签记等非但该括圣人一代三学之法抑亦牢笼性相二宗百家之说自非积学洞微洽闻远见者则未可以率尔肤习传授于人也余以颛蒙滥读斯教卷舒钻仰多历年所若夫圣人之化源教法之根本则祖师之述作文义已详矣今复云何更有所补然以妙经之中华梵诂训大师或有阙而不释者玄文止观之内因缘事迹荆溪亦有略而未申者况复签记及辅行等法相之互指援引之讹赚性相之异同古今之得失自章安荆溪以来星纪绵远而弘通之士孰能精究得无壅滞乎由是不量浅末摘出大部之文仍博采群籍补其阙略注而显之勒成一部分为一十四卷自备讲道临文既省捡寻又免迷谬耳傥于先圣之文粗有所益者亦可以流行于世翼助一家之道矣如曰不然以俟来哲。
No. 586
天台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条个卷上
○第一卷台岭毗檀事章安之事汉明夜梦等事御㝢事诞应事翻译等事动则左吏书之立处之事慧皎法师撰高僧传事大师代受法师讲金字大品事三定三慧即三止三观事台山三峰之事陈随二敕请大师事四辨之事大师一期奇特事依俙彿之事鹤林之事止观禅门净名疏名有余分事咨询字义之事雪山童子闻半偈等事佛出家成道时节异说等事那由他之事本迹名十义之事三根互转得利钝名之事头角声闻之事文殊翻名之事积聚积要积字事大小乘八相之事五百由旬有三义事宝处与宝诸之事庠序之事通序五事或六事七事之事四种阿难三处事须陀洹翻名等事体字训礼等事金刚藏说佛甚微等事体用相即之事如意珠之事悉达翻名之事调达翻名之事瞿夷翻名之事华严三譬之事薝卜翻名之事楞伽经为何部耶事四食时等之事土圭用侧日影之事华严顿顿法华渐圆立处事捃拾事善星阐提事不动寂场等古人多义事阎浮提之事十宝山之事肇公之事云云事新医旧医事菩萨有二种一坐禅二诵经事四句评闻慧事牟子之事天竺名义事胡汉事破群那事四马事身子目连差机说法事华严仰覆世界之事文殊默然答之事天亲之事舍利弗之事诃梨䟦摩之事昆勒之事迦旃延事龙树之事无著之事五百罗汉造婆沙论事陈如之事憍尸迦事马鸣之事罽宾之事八万法藏更有不同之相事富楼那九旬化外道事迦絺那之事身子不度福增等事
玄二下求那䟦摩之事佛为四王作四语事光宅法云事志公之事关中事罗什事道生法师之事祇洹之事矛盾之事鸯掘五根声闻事大品一切法趣一法等事破心微尘之事三转读文自是天台事十法界名义之事习因习果等事佛耆域示五髑髅等事因缘有顺逆二种事摄大乘论七种生死之事慧眼菩萨与文殊问答佛之相好有报无报事下无升见上事得甘露灭觉道成之事五众生灭事三假之事三仙二天之事二十五谛事十二牵连之事略果及略因等事胎内五位事四种十二因缘事大经增数之事四句求梦事三种意生身事
○第二卷宝箧经之事毗伽罗论之事
玄三下四种四谛立处事摩诃狗絺罗之事四食之事头陀之事诤二谛共堕地狱事菩萨所离五障事佛果出二谛外事古来二十三家明二谛义之事五百身因事五种世法之事会接同异事弄引之事僻执舌本烂人之事毁法毁佛同等事八不净事真丹之事一止三止一观等事别教约行约说教证事五行具五法(并)三物等事尔雅名义事张楷作雾栾巴吐云事葛仙投钱井咒飞出事扪模事毗尼之事婆沙四评家事三藏佛三十四心断结事境智之四句事不次第五眼事超越三昧事信力坚固位事伽频伽鸟譬事三藏菩萨如毒器事烦恼障智障事
玄四下孤独寡鳏事五部律之事四大四性叵得之事五热事落叉事俱胝之事那庾多之事系缘止一念观事白四羯磨事性戒遮戒事戒法等事六十二见事粗住细住欲界定等之事八圣种之事三十六物不净事特胜通明名义之事一身具天地等事六欲事观练熏修事成论人云色是无教等事三苦八苦事大经爪上土等事通菩萨净佛国土事三种慈悲事双树枯荣事首楞严之事婆薮堕狱所以事八万诸天因缘事释迦菩萨曾六牙白象事递推为尊之事七善之事肇云仰攀等事朝三暮四等事路伽耶逆路伽耶之事旃陀罗之事十八空事法身度生如修罗琴事三摩地事善法堂名义事四果罗汉有九种事顺现业等事灭尽定之事游戏神通事地持中六住之事
玄五下净名经悲田敬田等事三种之施之事萨婆若此云一切智事十梵行事斫轮人等之事开废废开次第事如来藏等事大圆境智等四智之事儡同之事安置诸子秘密藏中之事
玄六下五百群贼得法眼事月盖曲躬等事慈童女因缘事诸法般若三十六句事毒鼓等事六通事无记化化之事神无方所等事
○第三卷乘戒四句事(并)乘戒体之事事理两戒各三品事俱舍明数之事赤目大鱼因缘之事观心十二部经之事五比丘事太子所乘犍陟事天帝之事调达本事菩萨立处事阿阇世是不动菩萨之事波旬之事就法华会主破四明之事就观行明五逆事如救头然因缘事
玄七下就天器饭色四土相望十差别事离车之事十六十二恶律仪之事阿弥陀身尊特异义之事佛背痛病患因缘之事佛北首卧因缘之事大经明过去常法华明未来常文事阿鞞䟦致之事今经莲华金光明法体譬喻事伏牺造八卦等事迷中有佛性譬雪山之药之事
玄八下名身句身文身之事译经有失三不易事外典五经六七九经事三坟五典之事编简䇿牍等事天文地理事五行事社稷之事张陵为大蟒所吞嵇康为钟会所赞等事长瓜梵志之事以金錍决其眼瞙等事迷中佛性如石中金等事力士额珠譬事六群之事
玄九下佛法有诤处无诤处事冥初生觉之事周璞郑璞事三德纵横事二轮二翼等事长者譬佛诸牛喻教等事三藏生法二空之事远龙印三师之事曹娥事
玄十下阡陌之事四阿含名义之事劣三修邪三修等事十仙之事荃罤之事华严法华胜劣事华严法华不同十义事高丽九夷之事布师卒后屈三指事诸家判教不同事迦留陀夷埋马粪事佛性五种名有事佛九恼十恼事八大声闻八大菩萨事提谓经真伪事六因四缘事大品十喻之事大小乘不许肉食之事八术之事华严经本数之事于阗王之事凞连河事身子先目连后入灭事野马者尘埃等事
○第四卷
文句一下姚秦三藏罗什等事(付连理树之事)翻译名义等事名句文等之事繁芿之事率尔之事枢楗之事学者养宫之事涅槃经南本北本之事安公三段讲说之事梵网之事佛说散华贯华之事阿含名义事镜中之事论法华判段事江东瑶事雷同之事钻仰之事岐道逵径之事过不及之事易云其臭如兰事华严七处八会九会等事篇字义事信宿之事守株之事无缘慈悲之事九辙法师之事筌蹄事去伽耶城等事指掌之事华严经十种三世之事师子奋迅之事正像年数不同事大经婴儿之事臭香觉触瞪视等事白四之事千车共辙万流咸会事佛临灭时阿泥楼逗大众劝问事百论名义之事四悉且名义事净土秽土开三显一不同事阿难非不传秘等事根有二种等事声色法三经之事檀行十事之事闻不闻等四句之事时名有二种等之事离车之事二无知事圆佛(并)法华已前三佛离明等事四佛体同用殊事通教佛之事本因果妙等之事料简名义等事佛住之事首楞严事迦毗罗事波罗奈事楞伽事四无常偈等事婆罗林事昼夜须臾事尼与僧佛不同住等事楞伽五种性等事三念处事四韦陀之事五系有二种事四民之事四魔八魔十魔之事佛坐树下时食乳糜等事天竺印度等名义事六通中三立明名三不立明名事(付明通意别事)四邪命之事约理性一切众生菩提事往佛山中为五比丘作供食事供佛福轻供经及供持经者福重事边际定力入变易事八自在八神变名义等事佛弟子偏好机多事二仙等之事五比丘事聚落之事机微可发事客尘之事河图之事五比丘(并)舍利弗目连等出家得道时节事十二游经名义之事毕钵罗树事十六大国事阎浮旦金之事迦兰陀事阿练若十种功德事四神足定事呵梨勒果之事祇桓之事蠕动之事身子右目连左事
文二下仿佯之事岠峨之事霹雳之事优昙华事瞿伽离之事维那之事舍罗之事提婆五法事众生瑕秽立戒等事耆域之事得胜堂之事目连不穷佛声事佛求侍者心在阿难等事十八变之事
○第五卷阿那律天眼修因之事阇维事塔婆异名事迦旃延度亿耳因缘事槃特事前三教治见惑与圆教治见异事草创之事二竺道生之事阿那律空器百味具足因缘事那律不眠愿事迦絺那之事阿那半头天眼之事佛于陶师家为比丘说法事佛啖马麦因缘之事二鬼争尸因缘事金藏经事谤支佛堕三途等缘事般舟三昧事毕陵慢缘之事薄拘罗五不死因缘之事流沙事五戒经五品事净饭令出家释种数异说事调达阿难等生日(并)长事善觉八女名之事佛步行所以事佛令难陀发心方便事人行理三则三知识事无诤三昧之事卒土之事轮王乘轮宝周旋四方之事宗庙社稷事目连腾三愿等事师子状之事阿难恐离车世王有怨河中入灭事罗云六年住胎缘事欢喜丸之事居士之事沙弥此云息慈事佛出家成道异说之事定光名义(并)买华等事十六罗汉之事十八人有学九人无学事华严十种六根事耶输明女名义事罗汉四智事佛三十二瑞应事从师请业事分庭抗礼之事座廗(并)取与之事偏圆约法权实约教事涅槃经赎命重宝缘之事净土出世佛说涅槃经不事月上无垢等事波离此云上首事金光明经列大小人不事五障五功德之事藏教三不退位数成论异事法相宗五次第位事瑜伽此云相应等事唯识名义事为字事四十二字事文殊名义事七菩萨之名义之事国王见象师调象慈心生缘事贤劫出世佛之事婆薮从地狱来等事沤和之事三十三天名事贤劫名义之事四天王所领八鬼之事二十八部之事十八梵王等事光音天名义事天竺四大河之事若干之事般遮于瑟之事十宝山事乐乾闼婆之事(五孝切他师五角切今家)弥天安师权者事罗什权者食针等事四道摄修罗事五尸系系五处之事五性(并)诸法种子等事水火精入身怀妊事日蚀名义事鲲化为鹏等事八邪八风八倒之事阇王入宾吒罗地狱等事别圆位忍事涅槃经付属人等事观行五逆之事
文三下天台不用天亲释一两处事涅槃论谤法文事三利之事谥法事今经比丘众中在菩萨文不事净名经七净华之事阿僧祇劫有二种事法华论立十七异名事法身百非事声光集众事云公所感云母事优婆塞优婆夷事斟酌名义事阿迦尼吒天事六趣众生事舍利(并)塔翻名事栴檀香之事师子吼之事
天台三大部补注条个卷下
○第六卷大种事苦际事小乘十方有佛不事七宝事车者舍也等事辇舆之事栏楯事华盖之事轩饰之事于大乘六度互相摄事龙受佛衣免鸟难之事四教降魔相等事蒙光得益之事睡眠名义事五盖之事大小乘俱不许肉食事迦叶袈裟直十万两金等事袈裟名义之事陈女衣直五钱事纵横之事帷幕之事波利质多罗树之事仓卒之事踟蹰踌躇之事犹豫之事标帜之事十三难不受小戒七遮逆不受大戒事十号开合事香口比丘佛法赞叹功德事以日月灯二能显佛能之事后分华严三乘作佛如来久成有不事楞伽声闻授记事十种发心事方等声闻授记之事然灯之事弟子事琉璃颇梨等事波罗奢华事联翩事阿党之事如理如量智事古一代立半满三时四时四宗等事嘉祥三种法轮等事三种四种方便之事本迹法身浅深有不事方便品体事破废开会等十义事声闻支佛菩萨为三菩提事加趺座事区区事门有种种事四意趣事实智事四等事四辨八音十力四无所畏等事八背舍八解脱事三三昧事性体性量性具等事五道各有自尔力事淫祀之事
文四下身子初遇頞鞞得道事大经不解我意说事近代所计不同事佛下天时诸支佛入灭事佛世独觉有无事喜根胜意事十种大心事轮王出世时大海有路事勤学不如择师之事四依师位等事熙连事十七地论事十信到十地云五凡夫事大论四智因果总别之事他谓法华会于二乘不开菩萨等事智慧二字因果通不通事三乘(并)佛配五味事十种三世事十六知见事三世五阴各计四句等事本劫本见等六十二句事大经旧医客医譬事三假事行阴事阿閦国女无邪欲等事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事二乘为一百为四百等之事小乘十方佛有无之事婆娑云异生有五等事大论(并)大经十戒事善恶无定之事九部十二部名义之事男女受胎相事他师云法华明三乘事起舍利塔(并)三塔等德之事
○第七卷关中之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之事大经六阿事三因佛性有无人等事玫瑰之事沉水香之事木樒之事童子事二王造佛像等事石像感应之事白虎通之事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事长安之事八转声等事铃声比丘缘事施香华功德事礼佛塔得十功德之事南无事那先之事弥勒下生时事龙华树事表帜之事盲人触象各各解等事三德具四德等事牦牛之事佛眼天眼等事婆沙云善根有三种事顺现顺生业等事六道中有之相事阎王事经行五处五益事三世因缘譬华果释事歌利王之事首陀会事色界唯无香味等事帝献方石天开渌池事
文五下二达乃至九达事笼樊之事是我等咎非世尊事众生事八十神等事为字事波旬(并)魔之事草创之事六和敬事身子佛号云华光事明行足之事八交道事正像末之事菩萨有十力事大品时三百比丘佛上衣等事华严十事转法轮之事圆音大小并陈之事大经说八喻等事聚落事三皇五帝名义事文帝梦等事囹圄之事帷帐折冲等事九十六道邪正事无色界有细色事八苦等事旧云果报新云异熟事夜光珠等事七辩二十四辨事乘坏驴车正南而游之事五分法身事信行法行事四答事婆伽婆事三十六物之事七慢八慢之事守宫事同类因等流果等事六十二见事七宝譬七科道品事三明六通之事三藏不退数成不同事五种性事
文六下新云具寿旧云慧命事荆溪片新译之事十六行对三空等事三解脱门之事华严教主舍那有二义事七科六度收尽事子息之事邻里之事
○第八卷涅槃法华十六同异事三聚戒之事加被之事劳谦之事佛九恼等事(并)因缘事七觉八正前后事华严海空有二义事某甲事三苦通别之事示教利喜事牛头栴檀事
文七下世药有三品事龙兴庆云之事习报因果事密云之事十号之事为字事大品中佛放光照地狱等事住无住本立一切法之事五无间业因感果二种之事婆沙善根有三事须扇多佛多宝佛事佛菩萨之十身事四无量四品事卒土事五谷之事(并百谷)精进通别事罗汉增寿变易之事独觉缘觉之事首楞严四种授记之事璎珞经授帝释记之事佛六年苦行不知草生等事九拜之事迦陵频伽之事华严十种六根之事三脱对三念事童子沙弥之事讽诵之事权行声闻不妨尘劫之事四意趣之事四清净四不坏之事定性入灭界外受生等事七种生死之事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之事阿僧祇有二说事十仙之事宝渚之事发轸之事权智谓车是无等事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之事总持之园苑等事微妙净法身之事二乘知见止齐八万之事今经四卷为字之事六度互相收之事无女人事土等事乘戒缓急生净秽土之事生安养三业九品之事身子示嗔等事周利槃特事摩尼珠十种莹治之事胜幡事罗云密行之事
○第九卷
文八下凞连八恒沙之事十乘十境及破遍横竖之事诵经观法事五种眷属之事多闻智慧四句等事八福田之事持经者被为如来荷担事就秘藏有今昔异事怨嫉之事四信之事巧拙之事尔乃之事法华教主异义事中论归教序之八不事一家章疏经与观相应等事盘桓之事三变土田之事八万四千法藏之事黄门有五事梁武帝舍身土事十度六度开合之事于西方生莲生胎生化生之事大论云莲华有三事初变时有龙宫等事深达罪福相等文释义事南方无垢之事魔梵释女成佛之事善觉之八女等事宾头卢迎王等事大经一切江河必有回曲等事性相二空之事六谛二十五谛之事三骂法之事
文九下寂光之事本时弟子本迹身相之事师子奋迅有二义事乘妙者三法妙之事问无益之事否事自受用报云应身事法华教主等事上有下机等事佛性有五名事年记之事佛入胎相大小乘不同事医晓八种术事功德之事
○第十卷
文十下五法之事调柔地事佛最初显本否之事五篇七聚事(并)八万齐之事大小乘戒制法不同事鸟鼠之事八多罗树之事好坚树迦陵频伽之事今经第六为字事六道胎卵等事弥楼山事命命鸟事烧香有种种事轮王七宝事五佛性事不轻忍难灭前世罪事八自在之事慈恩安国秀公等事普贤色身三昧三义事胜热赴火尼干投严事小乘制烧身行等事十宝山之事外道计大梵为人父事放大人相等事今经第七为字事十六法华三昧异名事今经教主(并)弟子事方安寿普四要品事睢辨口赐金等事观音应验之事三十二身事南山与天神问答事譬喻经云有人初持戒后废等事十八变事一眼之龟事知识事少欲知足之事
○第十一卷
止一卷下辅行传弘之事南山称叹南岳天台之文之事光道王道之事滥觞之事定光佛事青出蓝等事五人舍去太子之事见淫女屠裂进得三果事马鸣归富那奢等事悔罪如投汤水等事龙树之事末田地事华氏城事文帝随作隋事百录之事八触之事独步之事五处止心事关中影法师事青目注之事波颇三藏事因缘所生法等文事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事应天三台事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等事博地之事为四王作异语事佛六十四音等事数人数论事十种三世事修发不同一十六句等事五法会难事三十六句感应事性重戒机嫌戒事三品寂光事知恩报恩者发心利益事发菩提心缘多事毗首羯磨之事优填王作佛像事通教佛之事破四明等事四佛体同用殊事耆婆见草皆药等事迹中四出事六群比丘之事旧云果报新云异熟之事宝梁经等事受信施为肉山事受信施为菌事小乘制淫为始大乘不杀为始等事(并)大小乘戒事十义释普事骊龙之事九为老阳事
止二下三千八万威仪事十号开合不同事五逆次第后重事总意四句事䟦陀和事不受别请等事小乘制身口大乘制意事心念有三等事三十二相条因事无上菩提七无上事菩萨地持经亦名地持论事持戒者饥破戒者饱等事三昧功德事六梦事齐戒事二十四戒事释尊唐土来事海此岸栴檀事出家持八重在家持六重事宝梁经破未得谓得者事大乘人悔罪悟道不人事
○第十二卷今经(并)持经者供功德深事分卫事师子吼事波利树譬佛弟子事三十五佛事灭重罪为清净律师事一支一境虽复已坏等事识见根见事有四善事堕恶道事央掘杀生条因事五无间事无记事辛有伊川等事张宾元嵩事汉书有九流事远师抗帝论等事六合者天地四方之事黄龙阳事阿梨吒比丘恶见等事无根信事不晓世语悟深理人等事以九义立一瞿声等事史迁六氏等事
止三下就名有因缘无因缘事三涅槃等事二十三人各各释二谛义事无脂肥羊等事五十二数名阿僧祇事三藏菩萨带结愿生等事他谓成论义通大乘事婆沙云何不立其掉缠耶事三烦恼二业事理性无次位等事五法三自性事五行事律历事正量部事大经去菩萨观土为金事十异九迷十喻九箴等之事逍遥游事慧立难道士等事开废废开之事制多之事
止四下三归功德事萨多七种受戒等事摩得勒伽十种受戒事迦尸国女心出家等事六和十利事不善心等名持戒事四时舍戒事大小乘戒体事
○第十三卷五篇七聚等事浮囊之事面王比丘事檀越此云施主事三衣事机嫌戒性重戒事八不净事失性有五等事犹豫事陇右事禅镇事野干为天帝说法事两种五盐事
止五弘五上下六韬事臣如檀子等事敬猕猴为帝释等事不达他根性纯教乳药之事七慢八慢事通大地十大善地等事大乘中遍行五等事未到定事九想八念事五尸五处事须弥芥子相入事表生表作无作事阿伽陀药事春搜夏苗等事介尔景福事指南事以三千为指南等事佛性不名一法等事天亲龙树内鉴事均山毫等事秋毫事如猛风吹兜罗𣭞事八风对八卦等事无等等明咒等事五佛性事月增咸事十四难事三无为事优陀那风触七处之事四微事楞伽经说龙树事大经十一空事卍字事
止六下无色有色等事
○第十四卷九种般之事十地功德事马星为身子说法事加被事恶口车匿依梵法治事佛满三僧祇事释迦超劫异说事罗旬喻乞食不得等事五部律事五经对五戒事五戒之事五明事五神事六艺事风俗事法华已前无记小久成事圆三谛事十胡五印等事外道通力之事五兵事葵霍随日芭蕉因雷事
止七下九州之事四海四荒事方便有五不善等事宗教有无事起八圣种心生厌离事撰择长者发心出家事七藏处事空界空故食得出入事不相应行有十四事阿赖耶识事颜氏家训等事就三身四明从义异义事名通义圆名别义圆事葱岭铁门(并)神州事毒鼓譬事分别色无分别色事三无性事盐梅事背者败也事巫觋之事蛇影入杯中事三因四缘事五谏事用空明善恶十法事俓侹之事二十五三昧颂事十二时兽之事嘉平请祀事五停门各开三事五轮禅事无想定灭尽定异事八术事十医之事五分法身灭不灭事二乘十地事龟有十种事六芝事蚤异名事野葛之事
天台三大部补注条个(终)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一
妙玄 释签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释签云台岭
台者星名其地分野应天三台岭者大师云吾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若息缘兹岭展平生之愿也。
毗坛
在常州亦云毗陵吴会须知云常州古者谓毗陵郡也有晋陵公旧宅今为晋陵县焉会古外切前汉书地理志云毗陵注云季札所居比江在北东入海杨州川王莽谓之毗坛颜师古云旧名延陵汉改之耳。
章安
高僧传云名灌顶字法云俗姓吴常州宜兴人也祖世避地东瓯因而不反今为临海之章安焉生甫三月母欲名之夜称三宝顶仍口放音句清辩时摄静寺慧拯法师闻而叹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为字年七岁出家为拯公弟子遂沐道天台承习定慧春秋七十二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卒于国清寺注后汉书云章安县名本名日浦光武改名章安故城在今临海县东南。
江陵
下文所指即荆州也。
妙玄云东渐
渐音尖尚书禹贡云东渐于海孔安国传云渐入也。
释签云汉明夜梦迦竺初临
汉明即后汉第二帝名庄光武帝第四子在位十八年永平三年岁次庚申因梦金人项有日光飞来殿庭遂问群臣通人傅毅对云臣闻西域有神其名为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至七年岁次甲子帝令郎中蔡愔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月氏国乃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沙门赍白氎𦘕释迦像白马䭾经自西而来至十年岁次丁卯届于雒阳三宝录云迦竺并中天竺人未闻姓字。
隋文御寓
隋高祖文皇帝姓杨名坚小名那罗延汉太尉震十四代孙也御寓即御理宇宙也。
台衡诞应
台即天台衡即衡山衡山为南岳在荆州后开为衡州从山为名也台衡即智者南岳所栖之处也诞应即诞育而垂应者也。
习禅义解翻译
若准皎师所撰僧传十科次第则须先列翻译次义解三神异四习禅五明律六遗身七诵经八兴福九经师十唱导若依宣律师续高僧传所列十科初二大同三曰习禅四曰明律五曰护法六曰感通七曰遗身八曰读诵九曰兴福十曰杂科翻者大宋僧传云如翻锦绮背面虽异其华是一故西竺此方语虽不同佛旨无别矣译者易也变易梵言令同华语也又译者传言之谓也礼记王制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原夫佛法自西而来合云狄鞮而云译者良以汉朝多事北方译人兼善西语故云译也后代所以皆悉仿之。
文宣王记室王简栖所集百卷
文选注云掌书记文学之任也姓氏英贤录云王屮字简栖琅瑘人齐朝起家郢州从事后为辅国参军所集百卷未获其本高僧传云齐竟陵文宣王撰三宝记传或称佛史或号僧录开皇三宝录云司徒竟陵文宣王府记室王屮撰僧史十卷。
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礼记玉藻第十三有此文也郑玄注云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弥天释氏道安师云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百王齐其风万代同其轨。
嘉祥皎法师所集高僧传
会稽上虞县人未详氏族住嘉祥寺名慧皎学该内外撰高僧传十科如前已列。
大苏
山名也在光州。
代受法师讲金字大品
南岳思禅师造金字大品自开玄义命智者代讲也。
法华前方便
南岳云汝所入定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经云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夫三昧是定陀罗尼是慧陀罗尼慧既有三种三昧之定岂无三耶但是经中略而不列耳旋陀罗尼既名为初第一三昧岂非前耶中道法音名之为实旋及百千俱名方便以二方便得入中道故云法音方便耳旋既名初名前百千理合名后又复定慧只是止观慧观既乃有三止定岂可不尔故止观中映望三观立三止名况三止三观与三陀罗尼名义雅合故知法华三昧之定不出三止之义良可信矣。
华顶佛垄唐溪
大师住寺之北别峰号曰华顶登眺不见群山暄凉永异余处大师于此降伏天魔也天台山西南隅一峰名为佛垄游其山者多见佛像是故云也。
陈少主再敕频迎隋文帝有敕请住
陈朝五帝第五后主讳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宣帝嫡长也在位七年年五十二至德三年少主敕书有五口敕有十二请迎大师故曰再敕频迎也隋文帝有敕书等并在国清百录中。
论语包氏引王制
论语学而第一篇但云道千乘之国包氏注中亦无万乘之言今所云者以诸侯千乘天子必当万乘者也孟子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方百里既云千里则万乘可知矣。
乐说辩如止观第一记
一义无碍辩二法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菩萨能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一语中说一切语一法中说一切法故云乐说无碍辩也。
托胎灵瑞
大师母徐氏梦见香烟五彩轻浮若雾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云宿世因缘寄托王道何以去之又梦吞白鼠因而有孕。
诞育徴祥
至于载诞夜现神光栋宇焕然兼辉邻室眼有重瞳。
髫龀精诚
髫小儿发也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大师年甫七岁喜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得于长沙像前发大弘誓愿作沙门荷负正法故曰精诚也。
从师访道
出家之后诣旷律师南岳禅师博通律藏深达定慧。
臣主珍敬
徐陵毛喜之臣陈隋二帝之主悉皆贵重师而事之故曰珍敬也。
缁素归心
缁即法济禅师大忍法师等也素即袁子雄荆州人等也并延颈侯望尊之尚之。
临终示相
大师后于一夜独坐说法连绵良久如人问难焉。
灭后应验
别传之中列其十条今略举一隋主向净名疏而咒曰昔亲奉师颜未敢咨决今承遗旨何由可悟若随文生解愿赐神通其夜得梦王自说法释难如流见智者从空而来泻七宝珊瑚于阁上验者即指三国成一有大势力人能建此寺又云王家能造此寺寺若成国即清即呼为国清寺之验也。
建业
在扬州即古之扬州杨字从木者误也字应从手李巡曰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今为升州也文句注云余二十七于金陵听受者升州地曰金陵水名建业山号蒋山城曰石头府名江宁。
亦云建康
西晋第四愍帝讳业字彦奇东晋后都建业避愍帝讳遂改建业为建康也。
晋宋等
等其齐梁等六朝都此故也。
依俙
粗鲁不分明之貌也。
仿佛
相似不审之谓也。
汉南曰荆自汉南至衡山之南江南曰扬自京江至南海已来
尚书禹贡云惟扬州荆及衡阳孔氏传云北据淮南距海也又云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孔氏传云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也京江在荆州。
台岭鹤林如止观第一记
台岭如前辨鹤林亦云鹤树拘尸城阿夷罗䟦提河边树有四双佛于中间而般涅槃其林变白犹如白鹤故曰鹤林。
止观禅门净名疏各有余分说未终
摩诃止观列十大章一大意二释名三体相四摄法五偏圆六方便七正修八果报九起教十指归于正修中有十种境即阴入等才至见境法轮停转后分弗宣良由夏末所以罢唱焉禅门即是次第禅门禅波罗蜜其中亦乃列十大章一大意二释名三辨门四诠次五法心六方便七修证八果报九起教十归趣第六方便文中注云若论初禅已后发诸禅定深妙境界并在第七修证中说此文皆悉未流通也辅行记云但至修证余三略无维摩经有一十四品大师疏解止到佛道品第八后诸品疏乃是章安述而续之别传云若说次第禅门一年一遍若着章疏可五十卷若说法华玄义圆顿止观半年各一遍若着章疏各三十卷大庄严寺法慎私记禅门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删定而法慎终灌顶私记法华玄义并止观初分各得十卷。
孔子诸弟子叹孔子智深如窥其宫墙钻之弥觉其坚仰之弥觉其高
论语子张第十九云叔孙武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子罕第九云颜渊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注云七尺曰仞循循次序貌。
妙玄云咨询
春秋不传曰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
释签云如涅槃雪山童子闻半偈已传于石壁
经云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周遍求索大乘经典乃至不闻方等名字我于尔时住雪山中时天帝释作如是言我今自当而往试之乃变其身作罗刹形宣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于尔时闻半偈已心中欢喜四向顾望唯见罗刹即作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处而得如是半如意珠时罗刹云汝今不应问我是义我不食来已经多日我即语言善哉大士若能为我宣说如是半偈竟者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云我今饥苦实左能说我即问云汝食何物罗刹答云我所食者唯人血肉我即语云汝但说之我当以身奉施大士罗刹于是即说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于尔时闻是偈已乃于处处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时上于高树之上寻便放身下未至地尔时罗刹复帝释形而接取之。
五比丘
一陈如二迦叶三頞鞞四䟦提五拘利。
十九逾城
文句记云若十九出家则二十四成道若三十成道则二十五出家不同见别不须和会他宗章记云十二游增一长阿含并说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增一云二十年在外道法中本起因果经说十九出家思惟无相三昧经云三十成道智度论云佛临灭度时告须䟦陀罗云我十九出家求佛道出家已来过五十岁而不说成道之时或有解云十九出家后五年事仙人行乐行六年行苦行三十成道菩提流支云八年作婴儿七年为童子四年学五明十年受五欲六年行苦行注四十二章经云十九逾城五载游历六岁苦行通源记云准普曜经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故以十一年前后分之余谓经论不同乃是机见有殊若诸师所解请以文句记而定其非。
妙玄云那由佗
亦云那术又云阿庾多此云万亿五十二数中此当第十数也。
释签云具如下文本迹用中各有十义
迹中十义一破三显一二废三显一三开三显一四会三显一五住一显一六住三显一七住非三非一显一八覆三显一九住三用一显一十住一用三本中十义一破迹显本二废迹显本三开迹显本四会迹显本五住本显本六住迹显本七住非迹非本显本八覆迹显本九住迹用本十住本用迹。
具如疏文三根互转得利钝名具如疏第四卷十门解释
三根互转者转下中为上于法说周得悟转下为中于譬说周得悟下根不转三周乃了十门解释一有通有别二有声闻无声闻三惑有厚薄四根转不转五根有悟不悟六有领解无领解七得记不得记八悟有浅深九益有权实十待时不待时。
头角声闻本是菩萨如富楼那等
富楼那弥多罗尼此云满慈子得授记已经文偈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
菩萨本是古佛如文殊等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新翻妙吉祥楞严经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即文殊师利也。
如止观发心初云𧂐聚精要名之为心
五略有五一发大心明三种心一虑知心二草木心三积聚精要心今文积字误作𧂐字。
八相
一生兜率天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小乘无住胎相大乘无降魔相然亦可论之。
五百由旬
由旬或由延又俞旬喻阇那逾缮那此翻合也应也谓计合应尔许度量也自古圣王一日行之类同此方之驿也或十六里或四十里以由大小乘中所说不同故也言五百者五百有三义一约生死三界为三百方便土为四百实报土为五百二约惑见惑为一百五上分为二百五下分为三百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三约观空观知三百假观知四百中观知五百。
妙玄云宝所释签云宝渚
宝所之名出乎法华宝渚之号备如大经故法华云过五百由旬至珍宝所实相可尊喻之为宝此宝之所在于五百由旬之外也大涅槃云譬如商人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即至宝渚乃获诸珍大般涅槃喻之为宝尔雅云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陼今以陆极水际名之为渚然则宝所宝渚其名小别大旨无殊是故诸文互相举矣又复宝渚宝所亦出诸经论中。
释签云庠序
文句阶位问答悉庠序也庠谓安详序即次第盖非忽卒越次之义也夏曰校商曰庠周曰序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注云所以别内外也通序异外亦可借用学舍养宫并非今意具如文句辅注中辨。
妙玄云皆安五事
如是一也我闻二也一时三也佛住王舍等四也与大比丘等五也亦云六事离佛住王舍城也或云七事开我闻也。
释签云四种阿难
正法念经明三种阿难一欢喜持小乘藏二欢喜贤持杂藏三欢喜海持佛藏阿含经明典藏阿难持菩萨藏。
妙玄云须陀洹
此云预流又云逆流又云沟港又云修习无漏释签云若数日不食皆化为虫者物类相感志云数日不煮尽化为飞蚁一名那子树亦名古度子生岭南枝柯皮中生子子着木皮也。
体字训礼君臣撙节
礼记第七云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也今家以体训礼盖准此文而互训也言君臣撙节者礼记云恭敬撙节注云撙犹趋也又云君臣之节礼之经也。
释签云礼记第七云孔子曰大道之行也等
此文出礼记礼运篇中昔者仲尼与于蜡宾郑玄注云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仕嫁切祭名也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也索所百切事毕出游于观之上观古乱切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故有此云孔子曰大道之行也等言大道者注云谓五帝时也天下为公者注云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亲睦也今大道既隐者注云隐犹去也天下为家者注云传位于子也礼义以为纪者白虎通云纪者理也张理上下整齐人伦也言偃者仲尼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妙玄云金刚藏说佛甚微智空有不二不异不尽
地论云何故名金刚藏藏即名坚其犹树藏又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如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金刚藏菩萨偈云微难知圣道非分别离念难得无垢浊智者智行处自性常寂灭不灭亦不生论云此微有二种一说时甚微二证时甚微何故难知偈言非分别离念故非分别者离分别境界故离念者自体无念如是圣道名为甚微智者智行处者自证知故自证知者依彼生故于中智者见实谛义故乃至云此智不住涅槃世间中故如是观行甚微依止甚微清净甚微功德甚微第一甚微不同世间三昧故第二第三不同外道自言尊故第四不同二乘故此甚微智复有何相偈曰自体本来空有不二不尽远离于诸趣等同涅槃相非初非中后非言辞所说出过于三世其相如虚空论云自体本来空智自空故自体空者可如是取如兔角邪不也可如是取异此空智更有异空邪不也可如是取有彼此自体彼此转灭邪不也云何取此自体空有不二不尽如是取此句显离三种空摄一离谤摄二离异摄三离尽灭摄有二种颂一有不二不尽二定不二不尽此颂虽异同明实有若非实有不得言定此云何定此定能灭诸烦恼故清凉观师云意云定即是有故能灭惑今华严经文阙有字如何会通此有二意一以不尽摄之谓有体故不尽二西域之经自有二本如论云有二种颂今华严经亦无定字义同定本谓定是有无不二故今家学者须知论文次了天台借用之意偈论但有三句而无不异句也其文虽阙其义无亏何者既有不二岂无不异四句备矣大旨全焉所以天台借而复加不异句也况复论云二离异摄既离于异明知不异是故加句良由此矣。
垢衣内身实是长者
签云开丈六垢衣是同体权实璎珞长者今谓玄签既明经体当知内身即内体也内体即是实相法身体既是内用岂非外故知衣璎胜劣报应即是外用法华已前三佛离明隔于偏小故胜劣用谓之异体今至法华开于丈六劣应垢衣内身体是实相法身故与尊特胜应璎珞同实相体胜劣既同实相法身法与报应胜劣外用任运相即若不相即则乖法体故以同体实相法身而为经体即是玄签之正义也故释签第十明华严法华二处会主虽则舍那释迦不同但是衣璎少殊内身不别岂非华严舍那尊特胜应璎珞与夫法华释迦丈六劣应垢衣二用虽则少分差殊一法身体元无差别乎文句记云若得实意方知四佛体同用殊讲华严者唯言我佛宁知今昔衣璎虽殊内身实体等无差别况文句云缘宜不同略为十异种智法界等无差别既是一体而有二用何妨华严尊特璎珞法华丈六劣应垢衣体是法身无有分别虽则相即用是立法差降不同岂可混滥若不尔者玄签既开垢衣内身即是璎珞文句及记何故乃云法华师弟隐寂忍之实施拙弊之权身皆卑劣邪莫是吾祖云开智者云着开着不同成天殊谤邪呜呼往人不晓诸文寿量所以妄有破立误无量人因法成怨将恐传法利他之功不补非法毁人之失应知玄签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自论同体相即以申经体之义苟非内身体一安能外用相即体虽相即用自炳然非谓内身体即便将劣应为胜是故法华佛身卑小劣应宛然而垢衣内体常即璎珞体同用殊斯言有在幸希后德微细揣摩若净名疏明法华中现尊胜者自指别序放光现相从劣现胜而为表彰耳以净名疏正解别序现相表发故明华严二苏法华四度现胜身光无量表说实相引法华证云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为说实相印从劣现胜暂现表彰其意虽尔收光敛相摄胜从劣卑小宛然故妙玄明释迦住生身而显一岂是藏通异体生身乎是知文句明法华佛隐胜应实身施劣应权身及净名疏从释迦劣现尊胜有光明无边乃是论于胜劣之用若举用明体须指玄签垢衣内身体同相即苟非胜劣同体安能隐胜现劣丈六宛然从劣现胜而为表彰乎故玄签此文与净名疏及文句记等体用须分不可混滥矣复次须知玄签明开垢衣内身即是璎珞衣璎少殊内身不别乃是明于华严法华胜劣用异一实体同若文句云衣璎有异人只是一隐显有殊何关体别乃是明于华严鹿苑胜劣用异一实体同是则今昔时节虽分用异体同复何差别然则玄签明开垢衣内身体即用异体同乃是跨节开权局此文句中明华严鹿苑衣璎隐显人一体同乃是明于佛意非今若非佛意机生尚隔岂知隐显人一体同是故佛意跨节开权今昔虽分体同用异无二无别故得玄签及以文句明乎今昔衣璎殊异内身人一也。
释签云颇梨如意二珠
颇梨西域宝名也亦云颇胝迦此翻水玉或云白珠大论云此宝出山窟中如意珠者天上胜宝状如芥粟大论云出自佛舍利中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悉变为如意珠也。
妙玄云如萨婆悉达等
佛本行经净饭上云太子生后诸事皆成宜字萨婆颇他悉陀此云一切义成又云悉达多此云财成。
弯弓
说文云持弓关矢也。
释签云捔力
正作角字角者试也。
调达
亦云提婆达多又云达兜此云天热以其生时人天心热故也。
瞿夷
此云明女太子外家去城八百里姓瞿夷氏舍夷长者名水光妇名月女有城居近其边生女之时日将欲没余明照其家室内皆明因而字曰瞿夷者也太子有三夫人一曰瞿夷二曰耶输三名鹿野。
掷象
调达扑象杀之而太子掷于城外也。
华严日照三譬
经云如来出世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
幽谷
山川之幽邃也尔雅云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也。
多跢
跢字去声小儿行也。
嘙啝
韵中作㗻小儿相应也应字去声。
嗅有薝卜
此云黄华树华小而香或云旃簸迦又云占博迦树形高大华赤甚香其气逐风弥远也薝字丁敢切应作瞻字又云恐畏欢喜厌离断疑者三界皆苦苦故恐畏即苦谛也求涅槃乐乐故欢喜即灭谛也厌离苦因即集谛也断疑即道谛也又三界苦即世界也欢喜即为人也厌离即对治也见谛断疑即第一义也。
须弥
此云安明又云苏迷卢此翻妙高。
世人判楞伽或同华严或同法华具如止观记已有二处引楞伽文判属方等
辅行第三云经云无位唯此一文上下诸文尽明次位然多辨通别少明藏圆若论智行通具四教以方等部多斥三藏位义复少又彼经别序世尊受请入楞伽城时以神通力作无量宝山山皆有一佛一一佛前皆有罗刹及以众会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此与净名合盖现变何殊验知彼部方等明矣辅行次云楞伽人云此经开权与法华义等若尔何故前后诸文皆斥二乘及以外道故第三云一切愚夫禅者谓二乘此斥三藏也二观察禅谓离自他得人无我即通教也三真如禅谓知念不起即别教也四如来禅谓入佛地即圆教也故知彼经犹存权乘以大斥小岂与法华邪见严王五逆调达畜生龙女败种二乘皆悉得记作佛是同耶楞伽山也城也此云不可往唯得通人乃能到耳。
方等如食时般若如禺中
毗罗三昧经说四食时一旦时为诸天食二午时为三世佛食三日西为畜生食四日暮为鬼神食杂譬喻经云天人下施人王候之乃至禺中亦复寂然经律异相音疏云禺中者巳时也吴越春秋亦云禺中时春秋左传昭公五年云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注云日中当王食时当公平旦为卿鹤鸣为士夜半为皂人定为舆黄昏为𨽻日入为僚晡时为仆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第尊王公旷其位。
婴儿
女曰婴男曰儿也。
如宋严观法师与此太史官何承天等
宋朝京师东安寺慧严道场寺慧观二法师也引周公测影之法者此文出周礼中也周公周公旦也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成王幼周公摄位制礼作乐摄政四年欲求地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用测日影得颖川阳城于是建都土圭长一尺五寸夏至日昼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影尺有五寸影与土圭等此名地中郑玄云日影于地千里而差一寸既有表影即余阴也今云一尺二寸者二字恐误矣颜氏家训书证篇云尚书曰惟影响周礼云土圭测影影朝影夕孟子曰图影失形庄子云蝄蜽问影如此等影字皆当为光景之景也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广雅云晷柱柱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彡而世间辄改治尚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
人不见之等
僻者异见具如止观义例中喻下去诸文亦应准此余尝读清凉观师华严演义钞见其文云华严是顿顿法华是渐圆验知止观义例所斥以至三部记文所破即是清凉观师之失耳学者知之。
睿法师
僧睿法师什公弟子魏郡人年十八出家六十七卒。
捃拾
捃居运切训拾也舍收也敛也。
善星
涅槃释文云罗云庶兄也旧云善星无发迹处实是恶人此不然也佛有两弟两子各行善恶阿难行善调达行恶悉皆是权罗云行善善星为恶例知是权也远法师云善星是佛堂弟庶儿故说为子也。
阐提
古人云具含众恶不知的翻唯河西道朗翻为极恶言极恶欲之边者也。
古人多有异释等
亦如清凉观师华严疏引于古德释此略有十义一约处相入门以一处中有一切处故是故此天宫等本来在树下故不须起然是用彼故说升也二约相入门以一处入一切处故树下遍天中亦不须起欲用天宫表法升进故云升也三由一切即一故天在树下四由一即一切树在天上五约佛身谓此树下身即满法界遍一切处则本来在彼不待起也机熟令见故云升也是故如来以法界身常在此即在彼也六约佛自在不思议解脱谓坐即是行住等在此即是在彼七约缘起相由门八约法性融通门九约表示显法门十约成法界大会门余谓第一义中一尚不可何得十义纷纭乎世谛随缘义理无量岂独十义而定乎是故应以无生遣荡方可辨其法界大用一家深趣与夺由兹苟其不尔执计难忘焉。
近代藏法师
隋末唐初有嘉祥吉藏法师天后朝有法藏法师即贤首也今之所斥恐指法藏师耳此师与荆溪相去不远故云近代也如法藏师起信疏引智论中说真如在有情中名为佛性在无情中名为法性金刚錍中正破此义以验于今亦其然也又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非是觉悟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普令开悟一切诸法其心无量周遍法界者清凉观师疏云如遍非情则有少分非是觉悟况经云佛性除于瓦石论云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住有情数中名为佛性明知非情非有觉性故应释言以性从缘则情非情异为性亦殊如涅槃等泯缘从性则非觉非不觉本绝百非言亡四句若二性互融则无非觉悟演义钞云然此段疏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性义就计此义自有浅深一谓精神化为草木情变非情等二说无情同一性故此释太过失情无情坏于性相若以涅槃第一义空该通心境涅槃何以简去瓦砾言无情耶余谓经文其意只是谈乎真如无非觉悟岂有少法坏之令此真如非觉悟耶经意显然而清凉疏记作如遍非情则有少分非觉悟释者岂其然乎况涅槃瓦石无性自是权教缘了不遍之说智论真如在无情等其文本无何可援据乎故知疏文从如遍非情已下恐为未允从若二性互融已下义与前违余准本宗敢兹评品观者恕之吾宗学人释金刚錍不可不知此中之说故知贤首清凉未善谈性圆顿安在彼既落非吾宗学者何得谄附哉。
释迦
姓也此云能仁。
鹿苑
具在大论辅行委引如常所说故不注之。
阎浮提
亦云剡浮又云赡部方志云瞻部此云轮王居处言四轮王所王虽有多少而居处必在南洲也古翻为好金地谓阎浮檀金在洲北岸海中金光浮出海上其傍乃有阎浮树林其果甚大得神通人方到于彼也善见云树高二千里围二百里枝布方圆覆百由旬也释迦谱云提者翻为洲也智论云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故名阎浮提矣若准西域记音中赡部此翻秽树也。
阿僧祇
此云无数此乃第五十二数也具如俱舍。
刹那
此云一念也。
大遒
遒即由自秋二切此遒字恐误也应作猷字训道也尚书序云以阐大猷。
故世时念世时念
连言世时念者恐写者误而重书也或别有意乎。
伽耶
此云城也。
十宝山
华严二十一云雪山香山轲梨罗山仙圣山由乾陀山马耳山尼民陀山斫迦罗山宿慧山苏迷卢山上文云弥勒初以伏疑潜难等者此一段文并皆误也准文句中应云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故弥勒潜疑欲问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必如此文殊即以第一偈断云我见灯明佛等也当知此是弥勒潜疑文殊显释前文乃是文殊伏难弥勒显释耳又妙玄云二万亿灯明者准经无亿字法华忏仪中亦云二万亿也释签又云余二并是灯明之文者亦误也应云余二之中一是总诸佛章中之文也又云先列经者列字应作引字又云九三者应云十三也又云而判于他者判字应作简字上下文中字有误者准而思之不具出也。
肇云等
僧肇法师京兆人也家贫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得历观经史性好玄微留心庄老尝读老子乃叹曰美则美矣然而栖神冥累之方未尽善也及见旧维摩经乃曰始知所归矣师于什公作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什公见般若无知论叹云吾解不藉子但辞当相揖耳年三十一卒于长安今玄义所引即不真空论中文也然所引之词与彼小异彼云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乃至云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肇公四论者即今流行谓之肇论是也。
凡言云云如止观第一记
彼云未尽之貌也云者言也说文云象云气在天回转之形言之在口如云润物广雅云云者有也下文尚有如云之言也文句记亦云云云者象云气之分散如云在天非可卒量也意言下未说者尚多如云焉。
新旧医如余文说
涅槃第二云譬如旧医纯用乳药如彼外道唯说邪常客医如来初令制乳如说无常成无常已还用真常新旧二乳乳名虽同邪正义别。
妙玄云大论云信行人等
大论四十一云菩萨有二种一坐禅二诵经坐禅者观身骨等诸分和合故名为身即以所观为譬喻也言头骨分和合故为头也脚骨分和合故为脚也头脚骨分和合故为身也一一推寻皆无根本此是常习常观故以为喻也不坐禅者乃以草木枝叶华实而为喻矣。
释签云大论四句评闻慧者具如止观第一记
彼引大论九十三云有慧无多闻等四句与今玄义不殊但以有闻有智慧为第四句与今异耳如安息国边地生人虽生中国不可教化根支不具不识义理着邪见等皆名人身牛也有闻有智慧者名字是闻观行是慧故观行即是第四句若直闻真不了二谛此闻非即若直暗证尚未及于有患无闻应非第四恐在第三句耳。
百论
肇法师云论有百偈故以名焉。
牟子有说行之义如止观第一记
一字误也文在第四现行印本止观云人师国宝辅行云后汉灵帝崩献帝时有牟子即苍梧太守也深信佛法而斥庄老兼排儒流著论三卷三十七篇第二十一云问曰老子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今之沙门设知至道何不坐而行之空谈是非岂非贼乎牟子曰老亦有言知而不言不可也不知不言愚人也能言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行不能言国之用也能行能言国之宝也三品之内唯不能言不能行国之贼耳。
含于三观如止观第五卷破古师中意
彼云有人难中论不生不灭未会深理中论师解云不不生不不灭以显中道此解扶中而伤文失义何者龙树之意兼通含别不生者不二十五有之生不灭者不三相之灭岂非藏通若生灭皆属生涅槃皆属灭双遮二边岂非含别若生灭是因缘生法即空假中即空故不生即假故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中道按文解释兼二含别显中四义宛然矣。
妙玄云天竺
或云身毒亦云身笃又云贤豆正云印度印度此云日月日月有千名即其一也良以西国圣贤相继开悟众生照临于下其犹日月故以云焉或云贤豆本名因陀婆他那此云主处即天帝也以天帝所护故世久而号之耳言传教者应云传授也释签云但题云地持经者亦云地持论又名菩萨戒经或十卷或八卷。
南岳云胡汉
此盖准旧云胡汉耳若东隋已来但曰梵语不道胡言也开皇三宝录云窃观上代有经已来贤德笔受无不皆云译胡为汉且九州地称西方为天竺者即是总名或云身毒如梵称此方为脂那真丹震旦也胡国乃是西方边俗何有佛经号为胡语邪彼方称梵者梵翻为净劫初梵天下来于此今仍其本故曰梵音道安法师自号弥天亦云译胡为汉此乃昆山之一砾未尽美也今南岳天台言胡汉者盖是准旧所称而已岂可升堂入室之人不知华梵乎辅行云但是西语咸曰胡音后因黄冠虚称伪制近代方始胡梵甄分葱岭已西皆曰梵种铁门之左并是胡乡南山四分戒疏云胡本杂戎之地梵唯真圣之都雪山已南三方距海周轮九万厥名大夏金刚轮者地之中心凡圣大王同居此土若据边鄙地为之倾此方中岳亦号中华且据轩辕局谈中表故河图云昆仑山东南方五千里号曰神州亦云赤县尔雅云河出昆仑述其本也尚书禹贡云导河积石传其末也汉书云张骞寻河至身毒国者语其远途未穷其实也依佛经云四河本源香山所出分流四海知其始终矣俗云昆仑者经谓香山寻今行者河从雪山但雪山重沓丛杂难分冬夏积雪路非人往故郭璞云河源灵府山于天柱是也今详诸说天柱其必地心心高则四河分汪斯一正也神州乃昆山东南明知方维两别斯二正也大夏背山面海神州东南海曲西北无闻斯三正也凡圣大王治必地心此方未闻斯四正也此方黄帝神游华胥王邵等解即大夏国李聃周穆皆登昆仑明知超胜圣贤同往斯五正也胡本山北由来归汉今属突厥不𨽻华胥又复天地初辟未有人物梵天降生此土仍传本习书语于人是则天语天书唯居大夏自余胡国所有书语互各不同此土书本但图鸟迹方言雅郑代别皆异岂比华胥楷定常古。
释签云破群那
中阿含五十有破群那经乃是破群那比丘也成论亦言破群那比丘又第三十云善眼大师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如善眼大师如是破群那乃至萨哆富楼奚哆有无量弟子此破群那将是今之所谓邪前文云邪因谓梵天等者大经十六云所谓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梵即初禅主自在即二禅主八臂即护世主性谓冥初性时谓计时生万物尘谓计微尘生粗果法及非法谓计善恶行生苦乐受各计所执为万物因故云是造化主也。
快马见鞭影如止观第二记
根利如快马起恶如僻路闻说如鞭影杂阿含云有四种马一者见鞭影即便惊悚随御者意二者触毛便能如上三者触肉然后乃惊四者彻骨后方始觉。
金师之子如止观第五记
彼云身子目连差机说法乃引大经三十四云如我昔于波罗奈国时舍利弗教二弟子一令骨观二令数息经历年所皆不得定我即呵之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应教骨观一主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庄严论云浣衣渐净白如骨也善知韛囊宜数息也下文又指身子差机如止观第七记者七字恐误应知即是今之所指至于下文更不重引余尝读大庄严论出曜经等乃是目连教二弟子而不悟道时舍利弗即为教之方能悟也此则经论不同不须和会又恐经论文有不同者言三十四者误也文在二十四耳。
生生十因缘如止观第五记
止观所列从无明至有支辅行云不言生死者此属未来也今明从过至现以成机缘所以不取以宿种子在无明行中来至今世复依本习起爱取有复由现在闻法发习。
仰覆世界如华严
旧经三十八云菩萨有十种出生智慧所谓入一切仰翻覆世界正住倒住世界等又新经第十七亦云妙世界即粗世界粗世界即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等。
皆是寂静门如止观第二记
二字误也在第三记宝箧经云文殊师利于东方庄严国佛名光相现在说法有大声闻名曰智灯因文殊问默而不答彼佛告文殊云可说法门令诸众生得无上道文殊答云一切诸法皆是寂静门。
妙玄云天亲
梵云婆薮槃豆也又云伐苏畔度翻为世亲言天亲者即毗纽天居于此地菩萨乃是毗纽天之亲也故以名焉。
舍利弗
此云身子珠子等具如文句所辨。
诃梨䟦摩
玄畅法师撰诃梨䟦摩传云诃梨䟦摩宋云师子铠佛泥洹后九百年出中天竺国婆罗门子初依萨婆多部出家学阿毗昙后乃背彼师宗造成实论。
昆勒
此云箧藏也又双非门即是车匿因之入道然此双亦双非两论俱未来此但大论中标指其名耳请读论文又下文云涅槃论未至此者然今藏中有涅槃论一卷又有本有今无论一卷。
迦旃延
此云文饰应知旧翻新译彼此方言若新译者多黜旧翻为讹此亦未必然矣岂可新翻华梵俱正旧译彼此皆讹哉理而评之梵音有五印之殊汉言有楚夏之别况复结集有内外教法有大小方土有广略朝代有前后加以法师位次有高下故所见不同但随机生善耳岂见翻译言殊一向以新斥旧耶。
龙树
亦言龙猛梵云那伽阏剌树那此云龙猛法苑引奘师西国传云梵音正云龙猛旧讹略故云龙树耳或云龙是华言树是梵语译之为猛故云龙猛也然则龙树俱是华言以其初生在于树下由龙成道故得其名佛去世后三百年出年七百岁人不知此谓佛灭后七百年出者误也龙树菩萨南天竺人是梵志种天聪奇悟事不再问本为外道有三朋友共学隐身入王宫内百有余日怀妊者多三人被斩龙树智深乃去王身七尺得免由此发心出家学道阎浮提内所有文字悉皆通达自谓已是一切智人大龙菩萨愍其若此即以神力接入大海九十日中通解诸经龙王语云天上诸经过此宫中百千万倍于是龙树遂修二智深悟无生。
无著
梵云阿僧伽其因修行大乘空观而得悟道无所著故遂以名焉文行诚信等者论语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忠即诚也此四有形质可举以教也尚书序云孔子定礼乐删诗为三百篇书百篇修而不改曰定就而减削曰删尚书又云垂裕后昆垂优足之道示后世也又云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慧又云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嗣亦世俱谓子也延及也父子罪不相及而及其赏也又云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过误犯者虽大必宥之不忌故犯者虽小必刑之。
释签云无性之文全同败种
唯识论第三引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论释此云凡即无性愚即趣寂又摄论对法论等皆云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三无二有此则岂非方等折挫败种者乎。
五百罗汉造毗婆沙如止观第六记
六字误也在第一记毗婆沙此云广说又云五百说婆沙序品中问云谁造此论答曰佛世尊又问曰谁问谁答答曰或有说者舍利弗问世尊答又有说云五百罗汉问佛答释迦灭后六百余年北天竺国五百应真同共撰集世尊所说乃至云迦旃延子造等。
陈如
姓也此云火器阿若者名也此云知无如文句辨因身子问等者身子问佛童子无言是何恶业佛言此大菩萨不可轻也无言童子即现神变如经具说又下文云并是一乘者应云三乘也。
憍尸迦
本为人时姓也天帝之殊名耳过去世时波罗奈国有婆罗门姓憍尸迦好修福业与其同伴三十二人共为邑义尸迦命终为忉利主余为臣宰。
马鸣
法苑引传云佛去世后三百余年出摩耶经云六百年出是东天竺婆罗门种马鸣者其因说法国王系马于众会前以草与马马因听法垂泪忘食以由马解菩萨法音故美之为马鸣者也。
罽宾
亦云迦湿弥罗此翻贱种因立净人为王邻国鄙而贱之是故云也西域记云末田地立伽蓝于异国买贱人充使役贱人自立为王诸国鄙之乃云贱种也。
胁比丘
在胎六十年生而发白由是立誓誓不尸卧故名之尔。
奢提罗婆夷秀罗
未闻所翻。
八万四千更有不同之相如止观第一记
小乘中如萨婆多云佛为众生始终说法为一藏如是至于八万有云一坐说法以为一藏有云半月说戒以为一藏有云佛自说六万六千偈为一藏有云尘劳有八万说八万法药且举大数故云八万具足须云八万四千又报恩经第六云四十二字为一藏也法华疏云佛地有三百五十一一皆有十善对于四分六根故成八万四千矣。
富楼那九旬化外道如止观第六记
宝箧经云富楼那入于三昧乃见百千尼干当受化度即为说法反被轻笑三月之中无受化者尔时文殊师利化作五百异道师徒往尼干所顶礼白云我承名德自远而至汝是我师我是弟子愿见哀纳令我不见沙门瞿昙尼干答曰善哉于是文殊师利威仪殊特赞说三宝亦赞尼干令彼亲附后于异时即便语云我等所行咒术经书若赞说时瞿昙功德入我经中来者乃是瞿昙真实功德乃至广赞如来功德等于时五百外道得法眼净八千外道发无上心当知此是先同后异。
迦絺那如止观第九记
禅法秘要经云阿难白佛此迦絺耶何因缘故五百比丘为其说法都无利益佛言此人过去燃灯佛时出家名为阿纯难陀聪明多智憍慢放逸不修念处身坏命终堕黑闇地狱从狱出已生在龙中持戒力故乃得生天天寿终已来生人中持三藏力今得值佛以放逸故而不悟道佛乃为说不净观法九十日中尔乃成于阿罗汉果。
身子不度福增
贤愚经云王舍城中有一长者名尸利苾提此翻福增年当百岁乃闻出家功德无量即自思惟我今何不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乃辞妻子我欲出家以其老耄大小轻之闻其出家家人欢喜乃作是言何以晚乎今正是时尸利苾提遂出本家往诣佛所欲求出家乃到竹林问诸比丘世尊大仙今在何所比丘答云世尊余往教化不在又问次佛大师智慧上足为是谁邪比丘即示舍利弗是尸利苾提礼舍利弗而求出家时舍利弗观此人已谓其年老学问坐禅营佐众事皆悉不任乃告之曰汝今年老不得出家尸利苾提次问迦叶五百余人皆悉不许尸利出家是时尸利苾提举声大哭我从生来无有大过何以于今不得出家于时世尊闻其声已即现其前放大光明乃问福增汝何故哭其即以向白于世尊于是世尊种种慰喻乃令连度其出家由是为其说宿世事宿世之事大略如今释签中引福增知已修行乃得成阿罗汉。
初地有教道如止观第三记
或云五地习学世法八地得无功用道等觉一位或有或无破十二品无明称为妙觉如是等说悉是权施以为入地之方便耳入地自证权门乃开岂有亲证而存历别耶。
妄生疣赘
庄子外篇云附赘县疣疣结病也释名云疣丘也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然赘肉也最也聚也广雅云疣也横生一肉着体者也县字平呼上文云亦应云华严文无略者前文已云乳教四妙与今不殊故知不须有此云也。
妙玄云泥洹
亦言泥曰又名涅槃此土多翻正取灭度者也。
阿那波那
婆沙二十云入息是阿那出息是般那又入息般那出息阿那先数入息以顺生时次数出息以明死时准今家意随人便宜先后无在。
摩诃衍
此云大乘。
求那䟦摩
求那䟦摩此云功德铠是罽宾国三藏法师当于宋朝而至此土奉来住祇洹寺奄然而化未终之前乃自作偈三十六行说证二果付与弟子阿沙罗者今之所引即偈中文欲知其偈可不引乎其偈文曰前顶礼三宝净戒诸上座浊世多谄曲虚伪无诚信愚惑不识真怀嫉轻有德是以诸贤圣现世晦其迹我求那䟦摩命行尽时至所获诸功德今当如实说不以谄曲心希望求名利为劝众懈怠增长诸佛法大法力如是仁者咸谛听我昔旷野中初观于死尸胖胀虫烂坏臭秽脓血流系心缘彼处此身性如是常见此身相贪蛾不畏火如是无量种修习死尸观放舍余闻慧依止林树间是夜专精进正观常不忘境界恒在前独对如明镜如彼我亦然由是心寂静转极身明净清凉止是乐增长大欢喜则生无著心变成骨锁相白骨现在前朽坏肢节离白骨悉摩灭无垢智炽盛调伏思法相我时得如是身安极柔软如是方便修胜进转增长微尘念念灭坏色正念住是则身究竟何缘起贪欲知因诸妄生如鱼吞钩饵彼及无量坏念念观磨灭知彼所依处从心猿猴起业及业报果依缘念念灭心所知种种是不别法相是则思慧念次第满足修观种种法相其心转明了我于尔炎中明见四念处信行从事境摄心缘中住苦如炽然釰斯由渴爱转爱尽如涅槃普见彼三界死炎所炽然形体极消瘦喜自乐方便身还渐充满胜妙众相生顶忍亦如是是我于心起真实正方便渐渐略境界寂灭乐增长得世第一法一念缘真谛次第法忍生是谓无漏道妄想及诸境名字悉远离境界真谛义除恼获清凉成就三昧果离垢清凉缘不涌亦不没净慧如明日湛然正安住纯一寂灭相非我所宣说唯佛能证知那彼阿毗昙说五因缘果实义知修行迷者莫能见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修行众妙相今我不宣说惧人起妄想诳惑诸世间于彼修利相我已说少分若彼明智者善知此缘起摩罗婆国界始得于圣果阿兰若山寺道迹修远离彼于师子国村名劫波利进修得二果是名斯陀含从是多留难障修离欲道见我修远离知是处空闲咸生希有心利养竞来集我见如火毒心生大厌离避乱浮于海阇婆及林邑业行风所吹随缘至宋境于是诸国中随力兴佛法无问所应问谛了真实观今此身灭尽寂若灯火灭今谓偈中云尔炎者此翻为所知也。
释签云天帝释
具云释提桓因又云旃陀罗因陀罗此翻能作又云因陀罗网因陀罗此云主也网者天帝殿上结珠之网其网孔相望更为中表互作主伴也又翻光明具如诸文广分别说。
千眼天
本为人时聪明于一时中思千种义所以于今号为千眼天也。
舍脂夫
舍脂者天帝妇名也。
婆蹉婆
河西云翻为好严饰昔日好衣布施今得丽服也梵音又曰娑婆罗也。
婆佉婆
此云无胜无过超诸天故。
金刚宝顶
此从髻中明珠之名以立号也。
宝幢
亦云胜幢天帝释与阿修罗战而得胜乃立其幢名为胜幢也。
当分一音如止观第一记
引毗昙中佛为四王作圣语说四谛二解二不解又作毗陀语说一解一不解又作梨车语说四王俱解。
妙玄云道场观
宋朝京师道场寺慧观法师也清河人俗姓崔弱岁出家咨禀远师什公入关乃之什所访核异同研详新旧宋元嘉年中卒年七十一。
会稽基
齐朝山阴法华山慧基法师也吴国钱塘人幼而神悟师祇洹寺慧义法师基公撰法华疏三卷并注解诸经春秋八十五。
光宅云
梁朝光宅寺法云法师也光宅者梁武帝潜龙时宅尝七日七夜放光帝曰非我所居乃舍为寺云师依法华经立四乘教所谓临门三车教此即权教也三乘四衢等赐教此则实教也云师姓周义兴阳羡人生时在草见云气满室因以云为名焉七岁出家更名法云奉来为光宅寺主云师年在息慈雅尚经术于妙法华研精累思品酌义理始末昭览乃往幽岩独讲斯经竖石为人松叶为拂自唱自导兼通难解所以垂名梁代者也尝于一寺讲散此经忽感天华状如飞雪满空而下延于堂内升空不坠讫讲方去仪同陈郡袁昂云有常供养僧学法云师日夜发愿望得慧解忽梦一僧云云公灯明佛时已讲此经那可卒敌也其夷陵县渔人于网中得经一卷是泥洹四法品末题云宋元徽二年王宝胜造奉光宅寺法云师以此勘之云公年始十岁寺无光宅此乃灵瑞而预彰焉又梁武帝请云公讲胜鬘经竟夜便大雨即天监五年冬武帝求雨时也。
释签云志公
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修习禅慧至宋太始初乃有神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执一锡杖杖头乃挂剪刀及镜其有神异具诸传录下文云今果下总结者恐误应云今果下结也次即是下总结也。
关中
即禹贡雍州之域东自同华略河而北西自坡陇原会极于北垂尽其地也汉书云汉兴都关中是也。
鸠摩罗什
此云童寿丘慈国人至下第三卷补注中委示其缘丘慈二字正作龟兹。
生
即竺道生法师也本姓魏钜鹿人生而颖悟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从师为姓故云竺道生也后入长安从什公受业乃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忘象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于是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着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恨与夺之声纷然俱起又六卷泥洹经先至京师生公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阐提之人悉当成佛于时大众以为邪说讥愤滋甚摈而遣之生公乃于众前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而彰疠疾若与实相不违背者愿舍寿时据师子座言竟拂衣而逝其后涅槃大本至此果云阐提悉有佛性生公知已乃卒于世是则生公冥符经说也大唐三藏奘法师至于西域以华请观音像云若一切众生实有佛性者惟所散华挂菩萨颈言已散华乃如其愿今谓奘师若有生公之知则不应有此祝也傥祝之不吉将不信乎夫卜者决犹豫定嫌疑不疑何卜哉易云中心疑者其辞枝奘师非其枝乎然生公谈阐提有性成佛奘师卜后方信以此二师比夫天台可同日而语哉古人尚云一阐提无云无情无未足可怪其此之谓也山家所立不思议境于一念中理具三千若依若正无非三谛三佛性矣又贤首清凉不可复引涅槃中缘了不遍墙壁非性带权之谈及谬据智论在无情中非佛性之语乃谓无情无佛性者几许误哉信知天台所立圆乘古今难及矣。
融
道融法师也汲郡林虑人十二出家咨禀什师什师令讲法华什自听之喟然叹曰佛法之兴融其人也春秋七十四卒于彭城也睿肇二师上文已注然而生睿并及严观同学齐名时人评云生睿发天真严观洼流得慧义彭亨进寇渊于默塞俗姓寇法名道渊也睿生独彰天真独秀之号者良以深造天真秀出群士故也。
肇什多附通意
章安曰问古来传译什师命世升堂入室一肇而已肇作涅槃论世人玩味卷不释手此复云何答曰高僧盛德日月在怀既不亲承其门难见然其作论谈大不存小非三藏也其言不涉界外非别圆也归宗指极乃是通教之义耳委如涅槃玄义中辨。
妙玄云祇洹
亦云祇陀又言祇树亦云善多此翻胜氏即波斯匿王之太子也太子生时父王战而得胜是故云也西域记云逝多此云胜林也寺基元属太子须达买之造寺地基有树太子留之而自舍焉故诸经云祇树给孤独园也。
毗卢遮那
此云遍一切处也。
释签云矛盾如止观第五记
矛兵器也长二丈建于兵车也盾傍牌也楚人有卖矛盾者人来买矛即便语云此矛能坏千盾也人来买盾即便语云此盾能坏千矛也其买矛人犹在而买盾人又至其买矛人语卖者言还以汝矛而坏汝盾此则如何卖者无答自相违故。
引央掘经如止观第七记
央掘经云舍卫城北村名萨那婆罗门子名一切世间现少失其父厥年十二色力人相具足第一言央掘摩罗者即梵音耳此翻一切世间现也西域记云鸯窭利摩罗此翻指鬘央掘经第三云云何名为五所谓彼五根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决定分明见具足无减修乃至身根四句准眼可知但此四根于第三句第五字改云闻嗅尝触也恐烦文故略而不引言彼眼根者即九界也如来常者即佛界也决定分明者即照权实也具足无减修者即三谛圆备也眼根既尔余四亦然也又妙玄云弥楼山者如下文句补注中辨。
趣义具如止观第二记具引本文委释
大品云一切法趣一法大论两文共释此句初云云何菩萨为世间趣故发菩提心菩萨为众生说色趣空乃至种智为众生故说色非趣非不趣乃至种智次文云为众生故说一切法趣空无相愿是趣不过何以故是空无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初文以能趣为假具历色心乃至种智故知具一切法即是假也所趣为空非趣非不趣为中次文以能从所为空是趣不过为假趣不趣不可得为中次乃况出云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等何以故一切法趣色能所皆假色不可得一切法亦不可得能所皆空趣不趣不可得即不住二边正显中道也学吾宗者熟思此文则于三千三谛具法等义如指诸掌岂可随情不依圣教而自建立以训人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故兹示耳。
破心微尘如止观第三记
宝性论云有神通人见佛法灭以大千经卷藏一尘中后人破尘而出经卷又华严经如来性品云譬如有一经卷如大千界所有一切无不记录二千小千须弥山王乃至色欲皆记其事时有一人具足天眼见此经卷在一尘内而作是念云何经卷在一尘内而不饶益一切众生我当方便破尘出卷佛子如来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为惑所覆不见不知如来天眼观已而云善哉善哉云何如来在于身中而不觉知我当教彼悟兹圣道令离颠倒见如来性即令修习八圣道已见如来性。
增数之相略如止观第六记
止观云一道为药如一行三昧或二道谓定及智或三谓戒定慧或四谓四念处或五谓五力六念七觉八正九想十智如是乃至不可称数也辅行云如增一中亦以增数明人天教故云以此方便了一法二从二法三从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之法无不了又大经中亦从二法乃至十法。
犹依南岳通云十如
清凉观师谓南岳思大师三种读此十如者三转读文自是天台而清凉云思大师者岂非误哉岂非误哉。
释十法界名约三谛者具如止观第五记
现今印本即第四也止观云法界者三义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辅行云初番十字独呼法界字合呼次番十法字合呼界字独呼后番十法界三字合呼而此三番初约真谛作所依释十数是假所依是空以能从所十法皆空是故此十以空法为界次番约俗谛作隔异释十法差别名之为界是故十法各有界分后番约中道作法界释十法无非真如法界三谛无形俱不可见然即假法可寄事辨即此假法即空即中空中二体二无二也心性不动假立中名亡泯三千假立空称虽亡而存假立假号以至广说具在止观辅行记中不能委引然则三千三谛之义不思议境其旨微妙浅智奚知世人诤计由来未息余虽不敏尝撰三千论诠辨其义于兹欲言诚难备矣慈恩但立二谛不许三谛者得不违于诸经论乎下文云前二十行重颂广略等者恐误准文句中初十七行半颂长行后三行半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又云广略二叹者亦误应云双叹双释。
央掘经中如来说偈
第二卷中佛说偈言汝来央掘摩出家受三归央掘摩罗说偈答言此乘是大乘说名无碍智乃至第三卷初从一法至十法偈毕佛云善哉央掘摩罗即成沙门稽首佛足成阿罗汉准央掘经央掘摩罗弹诃人天二乘菩萨以至文殊师利毕尔时如来显示其本云南方去此六十二恒河沙刹土国名一切宝庄严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如来应正等觉在世教化无有二乘纯一大乘今央掘摩罗即彼佛也文殊师利乃是北方欢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也是故当知诸佛境界不可思议。
阇王
具云阿阇世此云未生怨也。
如善相师具如止观孙刘曹等第五记
孙即孙权也字仲谋坚之子䇿之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据吴中年七十一在位三十一年刘即刘备也字玄德曹即曹操也字孟德刘据西蜀曹据魏都汉末三人俱诣相师相者乃云孙刘有社稷之相曹公不蒙相者所记曹公知相者之不逮也乃褰衣以示之相者见已举声大哭天下鼎峙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荼苦菜也此乃引事以证先现之相耳。
瞿伽离
宝积经云俱迦利此翻恶时者。
修性善恶如止观第五
广如辅行具明修恶性恶学者知之今不委引。
习续不断者自分因也俱舍名为同类因具如止观第八业境中
止观第九云习名习续自分种子后念心起习续于前前念为因后念为果也俱舍名为同类因者第六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如善五蕴与善五蕴染污与染污无记与无记如是展转相望为同类因余之五因如俱舍中今不具录又复应知报因报果就异世明之前习因习果皆名报因此因牵来世果受五道身即是报果数人云报得雀鸽身是报果多淫是习果论人云鸽身多淫皆是报果淫由贪生贪是习果请将今文子细对当。
二乘既不生则无后报者中含二十七具如止观第五记
止观第四明二乘十如中云既后有田中不生故无如是报辅行消释不引中含之文今所指者良以义同中含之文故也曾捡中含彼梵行经中云云何知业有报谓或有业黑有黑报有业白有白报有业黑白黑白报有业不黑不白无报业业尽是谓知业有报也不黑不白无报者即二乘也辅行之中但引大经及以论文具在于彼又如五分律二十一云佛将耆域往于冢间示五人髑髅耆域遍叩而白佛言第一者生地狱中第二者生畜生中第三者生饿鬼中第四者生人中第五者生天上佛言皆如汝说又以一髑髅示之耆域三叩不知所生而白佛言我今不知此人生处佛告耆域此是罗汉髑髅无生处故当知此亦一乘无报之文也。
因缘如止观第五文
止观云智慧庄严为因福德庄严为缘因缘有逆顺顺生死者有漏业为因爱取等为缘逆生死者以无漏正慧为因行行为缘俱损生破惑顺界外生死亦以无漏慧为因无明等为缘若逆生死即以中道慧为因万行为缘俱损变易生死因缘既尔余者逆顺准此可知。
亦合云发三菩提弘誓之心具如止观第一卷
即五略中第一发大心等文也文多今不录之。
摄大乘云因缘生死等如止观第七记
摄大乘论师立七种生死一流来生死是迷真之始二反出生死是背妄之初三分段生死谓三界果报四方便生死谓入灭二乘五因缘生死谓初地已上六有后生死谓第十地十无后生死谓等觉。
如大璎珞慧眼菩萨问文殊具如止观第五记
彼经第八慧眼菩萨问文殊言如来相好为有报邪无报邪文殊答言如来色身有报法身无报慧眼问曰贪欲内心净获大果六度之法非无相报云何而得成法身邪文殊答言如来法身有邪无邪慧眼曰色身是有法身是无如我观察如来身者非报非无报据此应以四句分别谓色有报法无报事亦报亦无报理非报非无报故不应以无报而为定也。
下无升见上
俱舍十一云离通力依他下无升见上论曰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从本处升夜摩天或依他谓得通者及上天众接往夜摩所余诸天升上例尔若来若至下见上天然下眼不能睹上界上地良由非其境界故也又云贤圣集者西方贤圣所集具在下藏之末也下文又云增一等者迦叶问云增一阿含独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余四阿含亦出生乎阿难报言且置迦叶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佛法等余如今文所引又下文云次破古者应云初文又二初正叙次破古也。
心法本妙如止观(云云)重释如虚空如止观(云云)妙玄云借三种譬如止观(云云)释签云若理若修若结若譬等
已上四节所指之文并是一家微妙大义皆须得旨广如止观不思议境岂可以而具之哉是故学者人于兹委示使圣人之道冷然可见矣。
净名满中云说法等具如净名疏止观第一记略释
维摩略疏云不有不无中道法也凡夫有二乘无菩萨正观中道方等为诸菩萨多说中道是故云也辅行云不有不无义通四教简三存圆以因缘故诸法生者略疏云叹说法缘起之用也顺界内无明因缘则二苦集生欲灭此故则有道灭界外准此始坐佛树力降魔者坐此成佛故曰佛树亦云元吉又云菩提初成道时诣此树坐其菩提树茎黄白枝叶青润秋冬不凋如来灭度日其叶顿落魔恐成佛化我眷属先遣三女八十亿兵菩萨降之是故云也得甘露灭觉道成者见四谛理名得甘露正习俱尽故云灭也知常无常数及非数力无畏等名觉道成也。
妙玄云波罗柰
亦云波罗柰又云婆罗痆斯此云江绕城也。
尸城
具存应云拘尸那竭此云角城有三角故也又云[(并-廾)/(冓-冉)/衣]位城或云茅城或云仙人城又以名国故云拘尸那国矣。
五众生灭
涅槃释文十七云五众即五阴也生灭即无常也。
释签云若委释三假具如止观第五记
一因成假二相续假三相待假法尘对意根生一念心起即因成假前念后念次第不断即相续假待余无心知有此心即相待假当知此三约心而明也若约色明三假者先世行业托生父母得有此身即因成假从胎相续迄于皓首即相续假以此之身待于不身即相待假又约依报亦具三假如四微成柱即是因成时节改变相续不断即是相续以此之柱待余长短即是相待此之三假小乘名为随事大乘名为随理思之可见。
寰中如止观第一记
一字误也文在第六王者封畿之内名为寰也今亦如是法界为域法王所都法王无偏理性无外受化契理名悟寰中若作此环如庄子注以圆环内空体无际名为环中。
三仙二天如止观第十记
一迦毗罗此云黄头头如金色二优楼僧佉此云休留仙三勒沙婆此云苦行此即三仙也一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天二毗纽亦云韦纽亦云韦糅此云遍胜亦云遍净又云遍闷此即二天也。
二十五谛如止观第十记
一冥初生觉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从此生觉即是中阴识也次则从觉生我心此是我慢之我非神我之我也又从我心生五尘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根能觉知故名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名五业根心能平等合前为十一根也一冥谛二生觉三我心余有二十一合二十四谛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成二十五也准涅槃释文言二十五者其实性生二十四法能所合辨是故云二十五也释文之中又以百论二十五谛与涅槃经辨别不同如彼委说今不烦引。
十二牵连
增一四十云佛看比丘病已因责诸比丘曰汝为何事故出家为畏王事邪为舍十二牵连邪三世系续故云牵连玄义中云有河洄澓等文出涅槃第三十卷释签谓之引璎珞者更请捡之上文所言诸邪计中且举初计者玄中自云非自在等等即等下世性无因故知不独且举初计又上文中此正下正释释中为二恐多一个释字又上文立义云始从无明终至实际为六种者其实须从十如至实际也又上文释签云智云导行者应云行云导行也上下文中请细详度其间讹赚可以见者不复点出也。
犍度
此云法聚。
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如止观第三记
俱舍第九有此文也此二句上更有二句其二句云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释曰无明爱取此三以烦恼为性行有此二以业为性识等五生老死二共成七此七以事为性良由惑业等五所依七事者也何故中际广说因果开事为五惑为二也后际略果事但有二也前际略因惑唯一也由中际广可以比度前后二际也。
妙玄云歌逻罗
此云和合又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凝滑如酪此是初七日之相也。
阿浮陀
亦云頞部陀此翻为疱结此是二七日于凝酪上生一疱结也。
卑尸
亦云闭尸又云闭手此翻肉团此是三七日成其肉聚也若男则上阔下狭若女则上狭下阔。
伽那
此云硬肉状如温石即四七日之相也。
波罗奢诃
即五疱开张之相也乃至三十八七日玄义不能具说是故略云如是等也。
释签云俱舍亦云连缚等四刹那是其一也如止观第七记
第八记云俱舍婆沙具有四种十二因缘一刹那二连缚三分位四远续后三只是三世因缘以约能顺生后等受故开三耳若欲释此名义具如止观补注之中俱舍十二云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奘师西国传云刹那此云一念怛刹那此云一瞬须臾即俄顷之时耳又刹那者如壮士一疾弹指之时已有六十五刹那焉。
薄拘罗
此云善容或伟形功德论云毗婆尸佛时有长者请佛及僧九十日中四事供养有一比丘来求乞药长者问云何所患苦答云头痛时长者言此必隔上有水仰攻其头于时即以呵梨勒果施此比丘比丘服已病即除差是时长者即今薄拘罗也。
大经十四增数文同
大经云或为众生说一因缘所谓一切有为之法或说二种所谓因果或说三种烦恼业苦或说四种无明诸行生及老死或说五种受之与爱取有及生或说六种三世因果或说七种识与名色六入触受及以爱取或说八种除无明行及生老死或说九种除于无明及以行识或说十一但除于生或时具说十二因缘次文云欲界十二等者大经二十五云一切众生虽有如是十二因缘或有未具如歌罗逻时死则无十二从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色界众生无三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无有老死亦得名为具足十二无色众生无色乃至无有老死亦得名为具足十二。
毗婆阇婆提
此云分别论也。
育多婆提
此云相应论也又下文云无华无果谓无学者应云无余也亦应更云少华有果谓学人无华有果谓有余也。
妙玄云诸论
即地论摄论等也。
阿梨耶
此云藏识也。
破此如止观
即不思议境引地摄师而推破者也。
释签云四句求梦具如止观第五文
为依心故有梦依眠有梦心眠合故有梦离心眠故有梦邪当知作此四句求梦既皆叵得以四句推心法亦然也。
三种意生身如止观第三记
楞伽经云一入三昧乐意成身亦云正受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动也二觉法自性意成身即八地中普入佛刹也三种类无作意成身即了佛证法也成之与生并从果说此约通教及以接别竖判次位故也今山门家作意生故名为意生今家玄文并云在前三教者以通诸教释义故也。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一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二
(妙玄 释签)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释签云又如宝箧经释十二支等
此文恐误曾捡藏中宝箧经两本并未见此文而辅行中指楞严经者亦恐误也须知此文出文殊问经上卷今更随其脱略之处引文示之彼经云来者痴义去者不痴义今文谓痴是去义者误也佛说等者文殊白佛云佛说无二法耳彼经又云文殊师利中道具足真实观诸法诸法无二无二有何义谓末陀摩彼文殊问经仍自注解云末者莫义陀摩者中义莫着中道谓末陀摩今文问答者荆溪私安耳人不见之或以末陀摩经为句读者误矣。
毗伽罗论如下第六记
大经第五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爱念将诣明师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但教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良由其子力未堪故章安云毗伽罗者此云字本河西云世间文字之根本典籍音声之论也宣通四辩诃责世法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非善权之所为乎。
次引信解具如品中
四禅体含支林如盆器也生空粗如米也法空细如面也此皆正道耳无常如盐也苦如酢也此皆助道耳。
无生无作文稍隐略如止观第一记
夫四种四谛即是大经圣行品文也第十一初以八苦释苦即生灭苦也苦谛文末约四谛简云凡夫有苦而无谛声闻有苦有苦谛菩萨解苦无苦余三谛亦然此即通教菩萨对三藏简也第十二初以善不善爱及以九喻谓债主有余罗刹女等以释集谛即生灭集也集谛文末亦约四谛简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余三谛亦然也疏云前苦谛文末不云有真故知是通也今云有真真是真实故知即是次第不次第二种真实也此是别圆对三藏简自非一家圆会经旨佛语巧略何由可通。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舍利舅学无休息不暇翦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焉。
抟等四食
抟食亦云段食起世经云何等众生食段食如阎浮人饭豆麦等余三天下食细段食六欲诸天亦然色无色界以禅悦为食也二触食即一切卵生得身者也三思食如鱼蛇等以意思而润益也四识食即地狱及识处天也。
头陀
亦云杜多此云抖擞。
正量部
权衡刊定名之为量量无邪谬故云正也即第三百年犊子部中流出四部一法上座二贤胄三正量四密山林。
知圣谛智凡有二
文中亦合引分别诸入有无量相名为上智乃至行识亦如是也知爱因缘此是集谛中上二智例前可知灭亦如是下亦合云是名上智分别道无边下亦合云是名上智也。
妙玄云达摩郁多罗
此云法尚。
释签云引妙胜定经如止观第三记
经云佛告阿难自我往昔作多闻士共文殊师利诤二谛义死堕三途值迦叶佛为我释云一切诸法皆无定性汝言有无是义不然一切万法皆悉空寂此二谛者亦有亦无汝但知文不解其义我闻是已即入三昧乃见万法皆悉空寂。
始离五障
一离恶道二离贫穷三离女身四离形残五离喜忘得五功德一生贵家二生人天三得男身四诸根满五识宿命。
彼金胜陀罗尼品等
检合部并最胜王经十地各有陀罗尼护并出陀罗尼最净地品不在金胜陀罗尼品应知金胜陀罗尼品乃是义净所翻最胜王经而合部中则无此品况涅槃疏云新金光明陀罗尼净地品佛为十地菩萨说十番咒得此咒者不畏师子虎狼等怖故知指于金胜陀罗尼品者误也言十方诸佛同时说十番陀罗尼者彼经但云初地陀罗尼是过一恒沙诸佛为护初地乃至第十地陀罗尼是过十恒沙诸佛为护十地耳。
佛果出二谛外如止观第三记
庄严云佛果出二谛外开善云不出如僧传中有乘法师先与一师住开泰寺此师中途离开泰寺后时乘在本寺开讲序佛果出二谛外此师难云为佛果出二谛外为二谛出佛果外乘反质云为法师出开泰为开泰出法师等学者当知二家所执乃计通教利钝两根故有出与不出古来名为风流二谛。
古来二十三家明二谛义如止观第三记文在梁昭明集
梁时昭明太子所序诸师明二谛义有二十三人各释不同广弘明集中委悉引之其二十三人者一梁昭明太子解二谛义章二南涧寺慧超咨二谛义往复有六番三晋安王网咨二谛义往复有五番四招提寺慧琰咨二谛义五栖玄寺昙宗咨二谛义六中即王规咨二谛义七灵根寺僧迁咨二谛义八罗平侯萧正立咨二谛义九衡山候萧恭咨二谛义十中兴寺僧怀咨二谛义十一始兴王第四男萧映咨二谛义已上往复各有四番十二吴平王世子萧励咨二谛义往复有五番十三宋熙寺慧令咨二谛义往复有四番十四始兴王第五男肃晔咨二谛义往复有五番十五兴皇寺法宣咨二谛义往复有三番十六程乡侯萧祗咨二谛义十七光宅寺法云咨二谛义已上往复各有四番十八灵根寺慧令咨二谛义往复有五番十九湘宫寺慧兴咨二谛有三番二十庄严寺僧旻咨二谛义二十一宣武寺法宠咨二谛义已上各有四番二十二建业寺僧愍咨二谛义有二番二十三光宅寺敬脱咨二谛义有五番其二十二人二谛之义其文广故今不录之若昭明太子二谛义章今略引之其文云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二名俗谛真谛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真谛俗谛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真者是实义俗者是集义第一义者于无生境中别立美名此法最胜最妙无能及者世者以隔别为义生灭流动无有住相。
根欲如止观十力中释
十力中第四名根力第五名欲力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也佛知他众生种种欲也故云根欲矣。
随情等如止观第三记
彼文所说与今大同既无硕异故不烦引。
五百身因如止观第七记
文在止观第二记也大经三十二云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五百皆问舍利弗云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云汝等亦各得正解脱自应知之何缘方作如是问耶有比丘云我未获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以为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有说爱有说行及五欲等如是五百各各说已共诣佛所各述己说身子白佛谁为正说佛言五百无非正说然随情亦名随他意语随智亦名随自意语随情智亦名随自他意语准大经中五百身因是随自意语合当引证随智二谛而妙玄中引证随情智者或恐文误以辅行中亦引以明随智故也。
如止观中始自迦罗终至圆着等
诸见境中始自迦毗罗外道乃至于圆门生着等悉为所破广在彼文。
经云世法有五种谓名世句世等
云何名世男女车乘瓶衣是也云何句世四句一偈等是也云何缚世卷合系结束缚是也云何法世鸣槌集僧严鼓诫兵是也云何执着世如望远人有染衣者生执着想言是沙门非婆罗门是也上文云四谛义含者疏云若单以真为第一义者则不得言苦集灭道俱指四谛即真中合明即无量四谛真中同为第一义也又下文云亦是含中者疏云单俗单中也又云亦是复俗单中者疏云复俗复中也非单指理即事而理法界圆备名复中也疏又云第八一番犹是复俗复中矣若依法华玄文名相稍别义意必同读者知之言一师者即指天台大师以对古人故云一师耳。
引文同异如止观第七记
大品经云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行六波罗蜜得阿鞞䟦致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便成阿耨菩提转法轮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与萨婆若相应与百千万亿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净佛世界今文所引开彼第三为第一第二以其第二为第三故今文中略于第一第三文中云萨婆若又云净佛国土虽同一文具于二义是故开为第一第二余文所引并拟三教初发心也下文云大经三十三者文在三十二也。
如如意珠如止观第五记
现行印本文在第四如如意珠天上胜宝状如芥粟有大功能净妙五欲七宝琳琅非内非外不谋前后称意丰俭降雨穰穰色法尚尔况心神灵妙不具法耶又如三毒惑心一念心起尚有身边等见况不思议一心耶又如眠梦百千万事豁寤无一等。
无性宗家不见此意
北地相宗所计三无二有即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永不成佛是故荆溪有兹指斥此义至第三卷补注中委而示之。
问若不接等至具如止观第三记
菩萨伏惑已如前说两教二乘法华方会亦不论接问法华玄云接非会义今约法华只应论会何故论接答前后诸文会义非一接在菩萨与会不殊又法华已前弹斥洮汰此意正当别理接之但隐实在权说未彰灼故至法华名会为接。
弄引秪是方便耳如止观记
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方便诸观不同故方便亦异譬如曲哢既别调弦亦殊言哢引者引字胤音人见借音而作胤字便作子胤而释义者甚为可笑引是发曲之端亦可作吲当知皆是方便者也又正曲之弄名为曲哢曲即音曲也调弦即正曲之序耳又下文云三十二行半方等般若者准文句中文殊我住下一行半结前开后我见彼下三十一行半问他土等是则今文应云三十三行也。
彭城寺嵩法师
高僧传云僧嵩法师兼明数论末年僻执谓佛不应常住临终之日舌本先烂焉注后汉书云彭城即今徐州也。
谤法之罪苦流长劫具如止观逆流十心中说
大品信谤品云毁般若者即是毁呰三世诸佛无量亿劫堕于地狱从一地狱至余地狱如是遍至十方大地狱中或得人身而复生盲无舌无耳或生畜生等如经广说。
畜八不净
南山律师云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养畜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此之八名经律论文盛列通数显过不应相承次比如上具述不出佛经上文云涅槃十四者文在十六也。
真丹义如止观第二记
在第三记彼云振丹振丹两字并恐书误下文所引即云震旦琳法师云东方属震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也新婆沙云脂那西域记云至那此声并与震旦真丹相近故知皆是梵音也开皇三宝录云震旦脂那梵音楚夏耳或云振旦真丹旃丹指难皆梵音奢切也若准华严翻为汉地又婆沙中有二音一云指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文物衣冠之地也二云指难此云边地即贬挫此方非中国也又西域记中以摩诃支那翻为大国又华严音云真丹此云思惟也。
一三三一如止观第二卷显体中及第七卷破横竖中
第二卷云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止则一止而三止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虽一而三虽三而一于一心中非前非后也识通塞中云若一心三观即破竖中之通塞三观一心破横中之通塞也下文中引本经十二说一实谛文殊难者此引稍隐今具录之令文易见佛言实谛名曰真法文殊白佛若以真实为实谛者真实之法即是如来虚空佛性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佛性无有差别佛言有苦有谛有实三谛亦然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言真实者即是如来虚空佛性文殊师利有苦苦因苦尽苦对如来非苦乃至非对是故为实不名为谛虚空佛性亦复如是苦者有为有漏无乐如来不尔湛然安乐是实非谛下慧圣行亦引此文准今可知不更重出也又如上文引醉人中经文具云实非回转生回转想。
凡释别义多用此意具如止观第三记
一者约行则地前为教登地为证地前仰信登地现前岂有亲证复存隔历二者约说为地前说始终属教如云真如为惑所覆或将十度以对十地互不相收或云须离二边修真如观如是等例不可具载悉是权施为引下凡为入地方便入地自证权门自开故云初地即是初住当知约说证道辅行虽即不谈诸文之中既具是故于兹略耳不可谓之无也。
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记即大经中百句解脱如云真解脱者名曰远离一切系缚又名虚无等近七八纸古今讲者长唱而已真谛三藏有一卷记释此百句天台大师曾于灵石一夏讲此百句解脱每一一句以百句释百句乃成一万法门章安云先学自饱而不记录惜哉惜哉后代无闻焉。
如止观摄法中因缘逆顺各有其相
即是摄一切惑中迷权实二理起相应独头十二因缘界内外等文也其文既广备录恐烦然摄法中虽辩因缘不论逆顺唯第五卷不思议境解十如中方明因缘有逆有顺顺其生死逆其生死界内界外莫不皆然今指摄法恐文误也。
忠孝等略如止观记
孔丘姬旦制君臣定父子敬上爱下世间大治礼律节度尊卑有序故云忠孝也木主东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故云五行也五者金木水火土也行者言为天之行气也周礼大司徒之职云以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矣一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也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也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注云礼五礼之义也乐六乐之歌舞也射五射之法也御五御之节也书六书之品也数九数之计也故云艺矣周易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正义云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故云天文地理矣止观记中文不备云今添补耳。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莫过于尔雅
尔雅下卷备明此也雅之言正也颜氏家训云尔雅是周公作郭璞云兴于中古注汉书云尔者近也雅者正也。
波斯匿
此云和悦又云祖母养也。
摩罗延
未闻所译准涅槃经第三十五憍陈如品乃是外道悉共来诣摩伽陀王阿阇世所作此云耳今文谓之波斯匿者指文讹也外道来白波斯匿王文在涅槃第二十八师子吼品师子吼品则无变释为羊停河在耳等说也。
婆罗门
此云外意又云净行也。
阿竭多
未见翻译。
瞿昙仙
此云地最胜也。
耆兔
未见翻译。
婆薮
亦云毗纽又云毗搜又云毗瑟笯此翻幻惑之义也亦翻为天也世人画婆薮仙作皤然一叟者盖听声之误也。
罗罗者
未见翻译。
迦毗罗者
具云迦毗罗皤窣都迦毗罗此云黄色皤窣都者所依处也上古有仙其头黄色依此修道故以名焉或云迦维卫又云迦夷此云赤泽也。
古人张楷能作雾
后汉书云张楷字公超隐居弘农山学者随之华山之南有公超雾市以其能作五里之雾也裴优能作三里之雾乃学于楷不见后优作赋词连楷无验以见原也。
栾巴善吐云
栾巴蜀川人善能吐云也后汉书云栾巴字叔元内黄人亦云蜀人也忽一旦大风天雾晦暝对坐皆不相见失巴所在遂问之乃云其日还成都府与亲故相别也。
葛洪陶渊明
葛仙公投钱于井咒则飞出晋书云陶潜字渊明或字元亮。
妙玄云扪模
经音云扪亦模也谓执持者也。
释签云但列名对病而已广如止观第七记
即十乘中对治助开之文也文既广矣略难引之。
妙玄云瞿沙
此云妙音也。
毗尼
此云灭也南山云毗尼或言毗奈耶或言毗那耶此翻为律或以灭翻者此从功能为名非正翻也以律翻之乃当正译今准一家故翻为灭也。
释签云摩纳婆
或无婆字或云摩那婆又云那罗又云摩那皆梵音奢切耳此云年少净行又云人也玄文云烦恼等作是念等者准新婆沙其实烦恼不曾有念但约义而言以状其留难耳。
评家
演义钞云婆沙是诸罗汉同集而有四大罗汉为评家正义焉一世友二妙音三法救四觉天此四为评者也亦不起得者获成就者名之为得不起得者道下四行减故不起得成就也起能得得者苦下四行得成就故故云修彼四行相也有同类因者颂云同类因相似谓善五蕴与善五蕴相似故也或作离同类因有士用力故慧为体者以此皆是念住性故若并助伴皆五蕴性然除彼得勿诸圣者暖等善根重现前故言除入者禅波罗蜜云若因胜处断烦恼尽则知虚妄阴入皆灭故八胜处名八除入也内色有无多少各二并青等四名八净不净等随意能破名胜处也熏禅即师子奋迅三昧也五净居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也尽智即我知苦乃至知道也无生智即我已知不更知也六地即四禅及未至并中间也此依萨婆多若昙无德不说未至乃加欲界余五同也若依瞿沙及以大乘则有七地欲界未到中间三及四禅也亦续生者续现前也扇搋此云黄门也搋敕住切。
圣由失地舍异生由命终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道第一入离生
今文欠一个槃字也圣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时善根方舍失地言显迁生上地异生于地若失不失但失众同分必舍此善根圣身见道力所资故此四善根无命终舍宁知命终唯异生非圣岂不异生先依下地起暖法等后生上地亦必定舍暖等善根无如是失以彼异生尔时舍善根由舍同分故谓住死有无圣道资舍诸善根非由上地中有等起若诸圣者住死有中由圣道资不舍暖等但由上地中有等起舍下善根舍时虽同而所由别是故异生无失地舍圣者必无由命终舍若得暖法虽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若得顶法虽有退等而增毕竟不断善根观察三宝殊胜功德为门引生净信心故若得忍法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即见道也其类相似名众同分也。
若逆若顺具如止观第二记
然辅行中多处言其因缘从无明至老死为顺从老死至无明为逆又推因至果推果知因等。
三祇菩萨具如止观第三记
三僧祇劫修行六度百劫种相广在彼云。
三藏佛言一时用八忍八智等具如止观第三记料简同异
大论中云下地诸惑因时未断至树下时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以九无碍九解脱合为十八见道中八忍八智合十六心共成三十四心也俱舍婆沙云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先已断毕唯非想地九品见思全在用九无碍九解脱以根胜故不复更修下八地定不同声闻亦异缘觉也今以一意销通令二论理齐俱舍取修禅时已断惑竟不复更断大论依余部虽有漏断未名为断至菩提树俱断非想八地俱得名为无漏但是从部得名不同故使二论用义不等。
圆位具如止观第七文中
即破法遍文末明圆顿位始自五品终至妙觉也又知次位中亦明圆位但文在第八耳。
四句堕性如止观第三
若言智由心生自然照境若言智不自智由境故智境不自境由智故境若言境不自境亦不由智故境境智因缘故境智亦例然此是共合若言皆不如上三种但自然而尔即是无因境智此四解皆有过失增长戏论何由悟道圣人之旨在兹而已广在止观第二卷中。
可作四说如止观第五记
第一义中一法尚不可得何况三千世谛之中尚具无量何况三千天亲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所据有因缘故乃作四说说教大旨良在兹焉玄下文云四果乃至支佛者合云四善根乃至也。
先五眼具如止观第三记
彼第二卷所明眼智有次第五眼有不次第五眼不次第五眼者如来具足五眼实不分张只约一眼备有五用能照五境所以者何佛眼亦能照粗色如人所见亦过人所见名为肉眼亦能照细色如天眼所见亦过天眼所见名为天眼达粗细色空如二乘所见名为慧眼达假名不谬如菩萨所见名为法眼于诸法中皆见实相名为佛眼当知佛眼圆照无遗。
超越三昧如止观第四记
在第九记超越三昧即是修禅谓超入超出各有若逆若顺及以逆顺顺者离欲入初禅从初禅超入非想处非想处入灭尽定灭尽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尽定如是乃至非想也逆者从灭定起入初禅初禅起入非想非想起入初禅如是无所有处乃至二禅也逆顺者从上超下从下超上相对交过还至灭定及以初禅三种出者如入无异但逆及顺皆须经一散心中已次入诸定委在法界次第大品大论若依涅槃后分修禅稍异经云有二种一者与此文同二者超一超二或至全超言一二者不能远超言远超者必能一二所言愿智力者此超越禅最为高上故亦名顶转福为寿转寿为福故名愿智故大论云欲知三世事随愿即知亦名无诤能令他心不起诤故又俱舍云以愿为先引起妙智如愿而了故名愿智也。
身子僻教如止观第五记
前已指彼今重示耳故不再引下文云信力谓五品坚固谓六根者此准妙玄第五卷中作如是说若文句中只云十信而已今分二位者恐约五品在十信内也。
阿那律
亦云阿泥楼豆又云阿㝹楼䭾此云无贫又云如意。
迦陵频伽如止观第一记
或云歌罗频伽又云加兰伽或云羯罗频伽又云毗伽此翻好声鸟大论二十八云此鸟㲉中声未出时已胜诸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未出无明㲉法音过二乘㲉口角切或作寇音恐非尔雅云生哺注云须母食之也司马云鸟子欲出者也下文云次七对二谛者应云次对七二也。
三藏菩萨毒器缘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记大论斥三藏菩萨云具足三毒云何能集无量功德譬如毒瓶虽贮甘露皆不中食菩萨修诸纯净功德乃得作佛若杂三毒云何能具清净法门菩萨之身犹如毒器具足烦恼名为有毒修习佛法如贮甘露此法教他令他失于常住之命。
落漠
亦云漠落即渺漫也。
烦恼障及智障具如止观第六卷达摩郁多罗释
烦恼是惑心故烦恼是障也智是明解云何是障智有二种证智识智识智分别体违想顺想顺故说为智体违分别与证智为碍故说智为障也达磨多罗此云法尚佛灭度后八百年出是阿罗汉于婆沙中取三百偈以为一部名杂毗昙故此论主凡有释义文多委悉大师引用全无破斥种性菩萨者即别十住始从十住终至十地束为六住一种性住余五具如止观中说若乃今家所明智障文有三番初以二智是中智家障二以中智被障为智障三以能所相对为智障现行印本文在第七。
初文具如止观显体中说
体则非因非果虽非因果由因显果止观为因眼智为果故大论云因名般若及以修习智慧此则俱在于因又云止观为因眼智为果如来智慧此则俱在于果若方便智慧此则在权若智慧甚深此则在实。
璎珞三观具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记然彼经中有两处明三观下卷佛为普贤文殊等七菩萨说如辅行第一引上卷明十回向一一回向各各有十所缘境界第十向中第十观者名为无相第一义观得入初地初地已上三观一心言三观者从假入空等是也。
修观义具如止观破法遍次第不次第破
彼文既广具录亦难。
给孤独
梵云须达多也孟子云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妻曰鳏此四者天下之穷民也今此长者仁济斯等所以名为给孤独也。
增二法中具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记古本今本分卷不同所以指文亦非误也应知指文若指第三文在第二以至指九文在第十既相附近古今本异不可谓误若指第一文在第三以至指八文在第十此乃误也成论中有止观品四阿含中凡有佛教令修二法即是止观又婆沙十七云诸比丘问上座云树下闲房为修何法上座答云当修二法所谓止观又问多修止观为何所得答得初果乃至罗汉如是次第问诸比丘皆云修止观二法阿难白佛佛亦云修止观二法阿难叹言善哉善哉如来与弟子所说皆同句义味同又净名云法身者从止观生大璎珞云若欲学诸法深入善本当见菩萨力修习止观大小经论一切皆尔。
晋安帝
东晋安帝也。
僧伽婆
亦云瞿昙僧伽提或云提和皆梵音楚夏耳此云众天。
五部至如止观第六记
弥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法名五分昙无德此云法密亦云法藏法名四分迦叶遗亦云迦叶毗此云重空观法名解脱此有戒本婆粗富罗此云犊子律本未至萨婆多此云一切有即十诵律欲知五部兴起之由待至止观补注中辨。
推四大如止观第二观音观门
地无坚者若谓地是有有即实实是坚义若谓地是无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事实皆是坚义今明毕竟不可得亡其坚性也水性不住者谓水为有有即是住乃至谓水是非有非无亦即是住今明不住有四句亦不住无四句亦不住不可说故言不住也风性无碍者谓风为有等火大不实者火不从自性等准地水文例破四性可知矣。
如前火木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记绝即复绝如前火木前者进也谓进火杖杖进火已亦复自烧绝诸待竟绝还自绝故大论问曰不应言无相何以故若言无相即是于相若无无相不应复能破诸法相若有无相则不应言一切无相答以无相破诸相若有无相相则堕诸法中无相灭诸相亦自灭无相如前火木燃诸薪已亦复自燃是故圣人修无相无相三昧以破无相空空三昧无作无作三昧亦复如是绝已复绝意亦同之。
摩耶
此云天后也。
伊沙那
此云长直谓里巷径永表知三际故言长表知胜义故言直此是观师华严疏云。
胜热
观师云于五热中成胜行故五热者头上临日四面有火以此五种而自炙身是故名焉下文云唯我者应云我唯也转字应改为轮字也解脱字下应云如诸菩萨大功德𦦨能烧一切众生见惑令无有余必不退转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落叉
亦云洛沙此云十万。
俱胝
此云百亿。
那庾多
此云沟也算法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秭十秭为垓十垓为壤十壤为沟具如下文辨之。
菩提流支
此云道希北天竺三藏法师也。
言系缘等及一切无碍人等如止观第一记
系缘法界一念法界系缘是止一念是观一大事者一实不虚妙理也一道清净妙智行也一切无碍人等者人乘于道以契理也。
始四念至八道如止观道品中
调道品中其文甚广。
九种大禅至如法界次第
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乃至第九清净净禅。
十种境如止观
一阴入境二烦恼境乃至第十菩萨境。
菩萨发心至如止观第一及第五明发心中辨
五略第一发大心中文在第一下文所指例此可见十乘第二发菩提心现行印本文在第四。
白四羯磨
以三羯磨通前单白故云白四也羯磨此云业也又云所作又云辨事也。
性遮两戒等持无缺
涅槃经云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称小斗然明而卧乃至不畜象马车乘金银等物安隐之事菩萨坚持如是遮制之戒与性重戒等无差别南山戒疏云若论性戒舍罪以求福若论遮戒舍福以求道故智论云十善十恶名为旧戒五篇七聚名为容戒前十善恶不假制有若论篇聚必假圣制又涅槃云菩萨持性重戒与息世讥嫌戒等无差别故知篇聚制约世讥以义求之初篇淫杀名性重也下篇所制名性轻也遮亦轻重所以自明又禁性恶故名为性戒言性恶者如十不善体是违理无论大圣制以不制若作违行感得苦果是以如来制戒防约若不制者业结三途言遮恶者如伐草木垦掘土地威仪粗丑不光俗信圣未制前造作无罪由非正业无妨福善自制已后尘染更深妨乱修道招世讥谤故名遮也所言遮者能遮正道故言遮恶也若前性恶能遮福故亦可此恶为教遮而生故名遮也又有四句以拣遮性一是佛法罪非世间罪如制戒后畜财离衣等二是世间罪非佛法罪谓未制前行杀盗等三俱是者谓制广教后犯淫盗等四俱非者谓未制广教杀草木等。
而世大乘语者
但习大乘之语而无大乘之行南山诸文皆同云此。
谓证真如则大妄居首
近世前代大乘语者谓我已证真如之道斯皆自贻妄语之罪故云我得上人法我已入圣智等考定其失波罗夷也。
三宝交互盗用为先
三宝之位既别互用岂非盗乎。
未善媒房
十三僧残中第五媒嫁戒持男意语女持女意语男戒疏云然此昏娶礼法乃是生死之结障道之原出家离着弥须远离而复往返言识乖越威容深是鄙耻理须制之媒者谋也计度二姓为好合故也第六无主不处分过量房戒戒疏云然则上士之报气刚方盛堪忍寒暑情非以恼随受栖泊即是修行长道之缘是故如来听在冢间树下露地静缘资业不畜房宇中下报类形必萎悴制同上士力分不堪是故如来任其分量但能弘道则开资给或小房石室两房一户起不碍头坐容趣膝足堪进业然其出家之士理非情滞若有信施量时而受今乃广作烦劳不少一则须人结构妨废正业二长己贪结坏知足心三乞觅乱人不生敬信四专任自由僧事多恼。
安疑衣钵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第十四减六年作三衣戒戒疏云沙门出俗知足为先既有旧衣即堪长道今乃恣情广畜多种长贪坏道勿过于此俗士尚云积而能散况复出世何事固迷必欲造新不可任意制限六年方开更造也畜长钵过限戒戒疏云钵为应供之器得一资身长道便罢今乃过畜盈多殊乖少欲招讥自坏其过不轻举此二条余可思识。
受食受药讵思益方
涅槃疏云八不净者谓畜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卖耕种手自作食不受而啖污道污威仪损妨处多故名不净又辅行云受食受药禁性重之由持钵持衣杜讥嫌之本故不从他受食受药而餐啖者乃污道仪犯盗长贪若从他受而餐啖者乃禁性重远离贪盗威仪清净也故九十戒中第三十九是不受食戒南山钞中十门分之一制受意二能受人三所受境四所受食五受食处六受食法七须食观八食食法九失受法十对文解初制意者佛未制前比丘各不受食白衣呵言我不喜见着坏色衣人不受食食是为不与取也多论有五义一为断盗窃因缘二为作证明三为止诽谤四为成少欲知足五为物生信乃至第六明受食法云一器食相对了论云至边三种一至身边谓以物置比丘手中二至物边谓俗人担物令比丘自取手至物边三至器边以器贮物授与比丘但捉器受并得二身心相对三单心无对受等具如钞中今不烦录又如四药受净篇中明四种药一时药二非时药三七日药四尽寿药时药如不受食戒是也余之三药各有受法具如钞中今从别说药食两分若从通言食亦名药故律钞云药名乃通分为四也。
屏坐露坐曾无介意
九十中四十四与女人屏处坐戒戒疏云无第三人及在申手内坐不及户便成犯也四十五与女人露坐戒戒疏云无第三人及在申手内坐便成犯也若夫如是岂有介然之意乎。
说法岂求男子
九十中与女人说法不得过五六语除有智男子其说法者曾何求于有智男子乎。
宿载无间女人
九十中与女人同室宿者又如律房法中时与俗女同船除直渡者男女位殊不应宿载自招讥丑过患至深色境若交染习增长故十诵中佛告那律汝虽罗汉应离女宿在圣尚尔况庸人乎。
罗刹乞浮囊等如止观第四
在第三十夫毁灭净戒不出痴爱倒见是戒怨家喻二罗刹大经云譬如有人带持浮囊渡于大海尔时海中有罗刹来乞浮囊初则全乞乃至微尘悉皆不与行人亦尔发心乘戒誓渡生死大海爱见罗刹乞戒浮囊毁破四重是全弃浮囊若破僧残是半弃浮囊又破重方便是乞手许破波逸提是乞指许又毁吉罗是乞微尘许。
妙玄云偷兰遮
此云大障善道也有因兰果兰如律钞中言舍堕者梵云尼此云尽梵云萨耆此云舍梵云波逸提此云堕今此即是因兰为前眷属以能为重罪前方便也十三僧残列在重后故云后也。
方等二十四戒
一者见饥饿人来求饮食而不与者犯第一重戒若淫欲无度不择禽兽名犯第二重戒广在彼经至止观补注中具引。
释签云利衰等八
僧祇云利衰毁讥苦乐称誉此如文句补注中辨。
勒沙婆
此云苦行也。
亦如婆沙屠儿伽吒缘及六十二见等
婆沙七十六云王舍城中有屠儿名伽吒是阿阇世王少时亲友而语阿阇世王言太子汝若登王位时与我作何善事耶阿阇世答云与汝从心所愿时阿阇世害父命已而登王位屠儿伽吒即往王所白言大王往日许我所愿今正是时王答之云随意所求是时伽吒便说心愿使我于王舍城内独得屠杀王乃问云汝今何用此之恶愿屠儿答云善恶诸业悉无果报王乃语之何以知也屠儿答云我忆七世在王舍城常屠杀羊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王闻此语极生疑怪乃往问佛佛告王言如其所说而无有异此人过去曾施辟支佛食发于邪愿使我常于王舍城中杀羊为业以此业故七生人中七生天上今于此身业报已尽却后七日身坏命终当生卢腊地狱楼炭经云第四泥犁名为卢腊有人堕中时泥犁傍各各取人着铁铫中人大唤呼大毒大痛故以名焉章安云六十二见有二意一者我见有五十六欲界五阴各计四句成二十色界亦然无色除色但有十六边见有六三界各二即断常也二者三世五阴各计断常以有无二见为根本计色如去等四句四阴亦然成二十此是过去也又计五阴常等四句有二十句此是现在也又计五阴有边等四句有二十句此即未来也三世成六十并有二无见。
波离
此云上首也。
梵网
佛观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世界无量犹如网孔然。
重仍存四
淫盗杀妄小乘四重。
轻分四篇
一僧伽婆尸沙二波逸提三提舍尼四众学上既名重此四名轻。
今小吉既与僧残共篇
大乘梵网四十八轻但为一篇乃摄小乘四篇之轻是则小吉僧残同四十八轻之一篇矣。
忏法一概对首
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故云一概对首也不同小乘四篇忏罪有异也。
况夷愆许忏许增益受
若犯十重波罗夷者应在佛菩萨像前日夜六时诵菩萨戒礼三世佛见佛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罪便得灭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此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
加制六夷与小异耳
小乘但有淫杀盗妄四波罗夷大乘更加一沽酒二说人罪过三自赞毁他四悭五瞋六谤三宝六波罗夷故与小乘但有其四而为异耳又释签解妙玄中云众既不别戒何得异等者净名疏问三乘各有观法亦各有戒否答戒是和众若复别立支佛之戒即是二戒二众不名为和故戒不别立三乘观法所习不同故须分别菩萨在俗非僧数摄故别开戒二乘若为白衣不入僧名为支佛一世无二佛不许别众同声闻众众既同不开戒。
式叉等如止观第四记
文在第三式叉迦罗尼此名为学别在第五通约诸篇今并开之成摩诃衍一止一作无非法界。
数息依婆沙其相如止观第七记
婆沙二十中具明数息第七记中复指第九若身端心摄气息调和觉此心路泯然澄静怗怗安隐蹑蹑而入其心在缘而不驰散此名粗住从此心后怗怗胜前名为细住两心前后中间必有持身法若恶持来时紧急劲痛去时宽缓疲困若好持法持粗细住无宽急过或一两日稍觉深细豁尔心地一分开明身如云影与定相应虽复空净而犹见有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德名欲界定从此已后泯然一转不见欲界定中身首床铺犹如虚空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名未到地相等上文云亦不须辨理定之相等者此文误也今定圣行出世上上禅即是禅门实相理定双非漏与无漏二边故也此戒定慧并有从浅至深故不可指慧圣行文及不可云故今出世亦且辨等又妙玄云未到地者此地能生初禅故即初禅之方便也动庠轻重冷暖涩滑名八触也空明寂静即十功德一定二空三明四喜乃至第十名心柔软也四等从心无量从境境既无量心亦无遍等心对四名四等也分别邪正者禅门中明四无量后斥无想定是外道天所修邪法非佛弟子之正法也。
八圣种者如止观第六记
空处如病识处如痈无所有处如疮非想非非想处如刺此病等四及无常等四名为八也前四对治后四缘谛故以此八缘于无色有总有别总以八观观彼四阴和合不实别则前四治四阴受如病想如痈行如疮识如刺无常等四治四阴理无常观识苦观受空观想无我观行以有此八心易生厌凡夫亦有依六行者不及圣种离之速疾杂心论云圣以此为种圣从此生故云圣种也。
发时下至如止观第九略记
慈心发者忽缘一切众生取其乐相无怨无恼悦心适意或见得人中乐或见得天上乐但所缘有三若缘亲人得乐名广中人名大怨人名无量此定有隐没不隐没若心缘众生决定作得乐想心甚分明而所缘处不见众生得受于乐是内不隐没而外隐没若内心明净外见得乐是为内外俱不隐没余三无量心发更互准慈定可知辅行中明七处行慈等云云下文云对治具如禅门者禅波罗蜜第七卷云如前五门意可解捡前五门者即第四卷所明治觉观贪欲瞋恚愚痴恶业此五各三乃有十五广说如彼所以知是此五门者以不定止观明六妙门具列十门第三谓之随便宜门此岂非是今文随机之说耶第四随对治其中亦乃具明治觉观贪欲等十五门禅此岂非是今文对治之说耶辅行云沉多应修慧多定少散多应修定多慧少沈散等者应修等观故云对治也又下文云大小偏圆者不定止观十门第一历别对诸禅第二次第相生三四如前引五相摄六通别七旋转八观心九圆观十证相故此十门不出大小偏圆也。
且约三十六物分之如止观第九记
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肝胆肺大肠小肠心胃胞屎尿垢汗泪涕唾脓血脉黄淡白淡癊肪𦙽脑膜此三十六中发毛爪齿垢汗泪涕唾屎尿此十名外余者名内诸文皆云内外中间各十二物唯禅门中但分内外外有十物内有二十六物。
特胜通明在法界次第委释亦如止观第九记
问何名特胜答修九想起过是故佛令修于特胜此观特出胜于九想故名特胜问何名通明答因中说果故曰通明又初修之时三事通观故名为通此法明净能开心眼观一见三故名为明玄义对四念处云云者初至五身也六至八受也九至十一心也十二至十六法也释签云初修中二者应云正明中二也。
知天文地理等如止观第九略记
以三昧力知此身中具仿天地知头圆象天足方象地身内空种即是虚空腹温法春夏背刚法秋冬四体法四时大节十二法十二月小节三百六十法三百六十日鼻息出入法山泽溪谷中风口息出入法虚空中风眼法日月开闭法昼夜发法星辰眉法北斗脉法江河骨法玉石肉法地土毛法丛林五藏在天法五星在地法五岳在阴阳法五行在世法五常在内法五神修行法五德治罪法五刑主领为五官乃至五音五明等皆从此起文在止观第六记今云第九者误也。
言六欲者如止观第六记
大论二十一云一或有人染著于色如青黄赤白也二或有人著于形容修目高眉也三或有人著于威仪坐起等也四或有人着言语软美等也五或有人著于细滑温凉等也六或有人着人相男女等也大论更有第七若有人虽得上六无所著人犹无所解舍世所重五种欲乐而随其死此中第七所著人欲既总于六求所著人今置总存别但云六矣。
九十八使如止观第五记
见惑八十八思惑有十如常所云故不烦录。
八背舍胜处一切处如禅门止观
次第禅门摩诃止观禅定境中法界次第其文详悉非可具引今略录其名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灭受想背舍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余如上说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亦如上说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亦如上说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十一切处者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名为十也此十皆遍一切故云一切处也背是净洁五欲舍其着心故云背舍也。
此观等四名及相状并在大品大论
观练熏修名为四也今略录之八背舍等即是观禅已如前引九次第定名为练禅即是练熟观禅体用调柔而无间也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五空处六识处七无所有处八非有想非无想处九灭受想次第定初禅次第定者离欲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定时是中初禅定观均齐自识其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初禅定是为初禅次第定余八准说可知师子奋迅三昧名为熏禅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能奋除障定细微之惑二能入出捷疾异上诸禅也一奋迅入三昧者离欲恶法有觉有观入初禅乃至入灭受想定二奋迅出三昧者从灭受想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定乃至四三二初禅乃至出散心中起越三昧名为修禅以能起过诸地自在入出也此如前引辅行之说所言近远超入等者声闻之人但从初禅超入三禅此名近也菩萨即能从于初禅超入灭定此名远也出住准思又上文云胜处但在第三背舍者在字当为至字也又下分科应云初文又三初二如文第三应云三问下料简又竖具道品中应云初问二答问如文答中又二先明念处具等云云。
妙玄云成论人云色是无教法不至无色
成论无作品问曰若无作是色相有何咎答曰色声香味触五法非罪福性故不以色为无作问曰无作是身口业性身口业即是色答曰是无作但名为身口业实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业生故说身口意业性又或但从意生无作是无作云何名色性有无色中亦有无作无色中云何当有色耶已上论文学者应知今妙玄中乃是引用成论人难毗昙所计无作色耳非谓成论自立色是无教法也故辅行云旧名作无作成论云教无教新名表无表作谓为作教谓教示表谓表彰名异意同彼此无在小乘戒是非色非心第三聚者且依经部若有部中还用色为无作戒体菩萨戒疏云成论无作品谓无作是非色非心若毗昙云戒是色聚无作是假色亦言无教非对眼色涅槃疏云僧祇部谓无作无色但有其心小乘所立三聚为体其文若是故知妙玄是引成论难毗昙宗之所执也即是论云无色中云何当有色耶之文是也不见此意难消妙玄若谓成论非色非心有细色细心者非也应知小乘三聚戒体并是诸部执计不同耳言假色者毗昙云色有二种一微尘积聚色谓眼耳等十二非微尘积聚色名无教色法入所摄故杂心云无作假色也此并小乘若大乘者梵网戒疏云不起而已起即性无作假色又云大乘所明戒是色法聚也观心论疏云十重四十八轻正防意地心为戒体也故知大乘梵网戒体有色有心焉况复戒疏引古师以璎珞经云一切圣凡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摩诃止观准法鼓经但明色心无第三聚心无尽故戒亦无尽者辅行云意明心性以为戒体虽以心性而为戒体若发无作亦依身口作戒而发虽依身口体必在心是则大乘戒体诸文并指色心故知色心为戒体矣戒疏云性无作假色辅行云心性为戒体是以色心咸皆云性性之色心为大乘戒体小乘之中皆无斯说故知大小区以别矣戒疏引古师或以言教为体或云真谛为体或言愿为体因便须知。
释签云三苦如止观第七记
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准诸论文应以三途为苦苦名之为上诸天五衰相现天乐坏时生于大苦名为坏苦人间为行苦念念常苦故名之为下止观文中直约人间以立三苦虽是下苦具三苦故大经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
十方土者如止观第二记
第七记云大经三十一云佛取少土置于爪上告迦叶云是土多耶十方土多耶迦叶答云爪上之土不比十方今借此文校量四谛三藏四谛如爪上土所未说者如十方土即余三教四谛法也若未说者如十方土应有五谛佛言无第五谛但言四谛有无量相非二乘所知是故且指别教四谛为无量也。
识病如止观中知病
知见思病知见根本知起见因缘知起见久近知见惑重数知见根本者我见为诸见本一念惑心为我见本从此惑心起无量见余如止观。
精药如止观中识药
病相无量药亦无量略言为三一世间法药二出世间法药三出世上上法药世间法药如五常五戒等余如止观。
得差如止观中授药
既知苦集之病又识道灭之药若众生无出世机不堪深化但授世药如孔子周公制君臣定父子余如止观。
净种种佛土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记通教菩萨出假亦为众生作净土因处处结缘众生机熟断习成佛名净佛土结缘之时名净土行故净名云菩萨取于净土皆为饶益一切众生故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结缘之时以布施摄成佛之时地多珍宝诸能舍者同生其土而受五种布施化益由摄生时有五差故所谓人天及以四教一切诸行无非菩萨净土之行故有四土横竖摄物此依跨节是则净土义通诸教今文且依通教菩萨断余残习为净土果但是异于二乘而已若大经三十二明净土义但云愿摄其义则通诸教观别摄生皆然。
慈具三种至如止观第六记
大经十四梵行品云慈有三种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者无缘众生缘者缘一切众生犹如父母法缘者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大论二十亦说三慈不具录也。
枯荣如止观第七记
大经云东方一双喻常无常南方一双喻乐无乐西方一双喻我无我北方一双喻净不净皆悉一枯一荣荣喻常等枯喻无常等如来于中北首而卧入大涅槃斯乃表于非枯非荣。
若合十为六成无作六度如止观第二记
恐在第七记第七对治助开文中云明六则通于大小明十则唯在于大又此十中通则通于四教别则唯在别圆又存教道且兼于别意本在圆又止观第二随自意中亦云六度文多今不录。
首楞严具如止观第一第二记
他云宝名诸大菩萨皆以此宝而为首饰菩萨得此宝者具足三昧准大论中翻为健相若准大经首楞者一切事竟也严者坚固也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大经大论并以三字是梵音俱名三昧故知不从首饰之说又下文云大经二十明八自在者文在二十一也又下文云以十大愿为首者所谓供养一切诸佛愿受一切佛法轮等愿诸世界佛出世等乃至第十愿于世界成三菩提如经具说。
经仍广明杀羊初缘
舍利弗白佛言此婆薮仙人何时入于地狱佛言我昔在兜率天上此仙人在阎浮提与六百二十万贾客为作商主将诸人等入海采宝得其宝已于其中路值大风难摩竭鱼难是时诸人各计摩醯首罗天人各一羊许其愿已便得免难归到本国各牵一羊欲往天寺尔时婆薮默作是念我今云何作诸商主教众商人作不善事当作方便济诸羊命即时化作二人一为出家沙门二为在家婆罗门时婆罗门于众人中作如是言天主与六百二十万人欲往天寺尔时沙门于其中路逢见此婆罗门沙门问言汝与大众欲往何方婆罗门言欲往天寺而求大利沙门告言吾观汝等欲得大衰何有大利如是诤讼云云不息一时俱至大仙之所尔时沙门问大仙言杀生祠天当得生天入地狱乎大仙答言何痴沙门杀生祠天而堕地狱沙门言不堕邪婆薮言不也沙门言若不堕者汝当证知尔时婆薮即时陷身入阿鼻狱是时诸人见此事已作是唱言呜呼祸哉有如此事大仙聪智今已摩灭入于地狱况复我等尔时诸人各放诸羊还走四方到诸山中推觅诸仙既得仙已而受仙法二十一年各各命终生阎浮提后皆值我发菩提心婆薮仙人有如是力化诸人众云何言是地狱人耶。
输皮全蚁如止观第七记
大论十三云释迦菩萨本身曾为大力菩萨毒龙若触嗔视弱者便死强者气嘘乃死此龙曾受一日一夜戒入静林中独坐思惟坐久疲怠而便卧睡龙法若睡形状如蛇文章七宝猎者见之便惊走曰如此希有难得之皮若上大王不亦宜乎思杖按头以刀剥皮龙自思惟我力如意倾覆此国犹如反掌此之小人岂能困我我今持戒不计此身当从佛语于是自忍眠目不视闭气绝息怜愍此人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失其皮赤肉在地时为日炙踠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虫蚁𠯗食其身为护戒故复不敢动即自思惟我今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用充其命后成佛身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终生忉利天是时猎师今调达是也诸小虫者今初转法轮八万诸天是也。
难陀娑竭
难陀此云喜娑竭此云咸海。
自折己牙以惠猎者
大论十二云释迦菩萨曾为六牙白象猎者伺便以毒箭射之诸象皆至欲来杀于猎者六牙白象以身捍之愍之如子即问猎者汝何故射我答曰我须汝牙是时白象即以六牙内石孔中血肉俱出以鼻举牙授与猎者当知此皆菩萨之行。
递推为尊
大论第十二云是时菩萨自变其身作迦频阇罗鸟是鸟有二亲友一者大象二者猕猴共在毕钵罗树下住自相问言我等不知谁应为大象言我昔见此树在我腹下以此推之我应为大猕猴言我曾蹲地手捉树头以是推之我应为长鸟言我于毕钵罗林中食此树果子随粪出此树得生以是推之我应最大鸟复说言先生宿旧礼应供养即时大象背负猕猴鸟在猴上周游而行一切禽兽见而问之何以如此答云以此恭敬长老故也禽兽受化皆行礼敬不侵民田不害物命众人疑怪一切禽兽不复为害猎师入林见象负猕猴猴复载鸟行敬化物物皆修善传告国人人各庆曰时将太平鸟兽行仁人亦效之皆行礼敬自古及今化流万世当知是为法身菩萨耳又下文云业及见思同入俗谛所破故也者昔日本国曾有问来此方虽有答彼问者犹未尽善以余意观此文恐误应云业及尘沙同入俗谛所破故也则二十五三昧无不皆然故下句云诸有皆尔若谓无垢等约散善此中约定善者如何消于诸有皆尔耶又复下文圆五行中云即空故破二十五业见思者其实恶业即假破如云结业即解脱也今云即空破恶业者相带来耳非正意也若不尔者则妙玄文上下自不同云何会之耶又上文中亦须更云示回心中有发迹不发迹发迹如阇王是不动菩萨央掘是一切世间乐见小大精进如来等又上文中解本法功德及结行成并简示中云多用对治等与妙玄文稍有不同请细详究。
妙玄云弗婆提
此云胜身。
瞿耶尼
此云牛货。
郁单越
此云胜处阎浮提如前注中。
焰摩
此云善时又云时分亦云妙善。
兜率
此云妙足又云喜足。
释签云不思议用如止观第五记
维摩经中不思议品有解脱法门即真性轨菩萨住此即观照轨能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等即资成轨此即名为不思议用也古人多有异说今不能录又下文云七善者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足五自知六知众七知尊卑。
肇云仰攀玄根俯提弱丧
此语出肇公涅槃无名论九折十演中第二核体章也彼文具云有余者谓如来大觉始兴法身初建澡八解之清流憩七觉之茂林积万善于旷劫荡无始之遗尘三明镜于内神光明于外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仰攀玄根俯提弱丧又下文云后文又云等者即人天婴儿行后文也后文无譬者二乘婴儿行后文也经文亦只提前人天譬文于非金中而生金想于非牛马作牛马想即便合云于非道中作真道想若其然者岂非于其有漏之中生无漏耶故云观文似如用前随机而说斯乃只一譬文随乎人天二乘之机而说故也又此亦是指前六妙及特胜等随机之义耳。
嘙啝如前释
如第一卷嘙啝是习语之声也。
优钵
此云青莲华。
𤘽物
此云黄莲华。
分陀利
此云白莲华。
钵揵提
此云坚固。
那罗延
此云金刚亦云钩锁力士。
大论九恼四如今文
此文恐误准大论中索衣乞乳在九恼外故知今文应添苦行及梵志女孙陀利谤以为九恼余如下文引之。
兴起行有七宿缘
曾读彼经乃有十缘具如下引。
庄周明狙等
性庄名周字子休彼齐物论云谓之朝三注云此起譬也何谓朝三注云此假问也曰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狙公者司马云典狙官也崔云养猿者也李云老狙也广雅云猕猴也赋芧者司马云橡子也似栗而小也列子云宋有养狙老翁善观其意戏狙云吾与汝子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怒又云我与汝朝四暮三足乎众狙皆伏也芧音序又食汝切狙七徐切朝三升暮四升也朝暮虽异数不出七耳赋与也付也橡徐两切栎实也。
路逆路
路具云路伽耶此云恶论又云破论又云善论亦云师破弟子也逆路伽耶者逆君父之论亦名恶论又名弟子破师也。
旃陀罗
亦云旃荼罗此云严炽又云主杀人谓屠杀者种类之都号也其人若行则摇铃自标或杖破头之竹若不尔者王则罪之也。
不男
有五不男所谓生剧妒变半。
以十八空销十八句
有十九句初一句是总后十八句是别如实相者即第一义空也不颠倒者即内空也不动者即外空也不退者即内外空也不转者即空空也如虚空者即大空也无所有性者即毕竟空也一切语言道断者即一切空也不生者即有为空也不出者即无为空也不起者即无始空也无名者即性空也无相者即相空也实无所有者即不可得空也无量者即有法空也无边者即无法空也无㝵者即有法无法空也无障者即散空也释此等义委在文句。
婆罗门八地已上等
此是古人有兹消释今引恐误或是借用文句中云等觉为婆罗门初地至九地为刹利三十心名居士斯是今家消文正义又玄义云修罗琴者大论云法身菩萨化无量身度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又紧那罗所弹之琴阎浮檀金华叶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弹时音遍三千世界宣说无生寂灭之法又下文云射应不至堋者堋步崩切射堋也。
妙玄云三摩䟦提
诸文或云三摩提又云三摩帝亦云三摩地此翻等持又云正心行处经音云欲入定时名三摩钵底正在定时名三摩半那今谓此皆三摩䟦提梵音之奢切也。
摩尼
此云无垢。
箜篌
乐器也如文句中补注辨。
揵陀罗
此云黄色。
善法堂
起世云三十三天集会其中唯论善语故以名焉释签所引俱舍诸梵语如上下文所辨。
释签云应臾捡成论
成论分别贤圣品云信行法行无相行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于此三果复有八种谓中生不行及行上行无色转世并现是为八也四果向有二一信解脱二见得钝根名信解脱利根名见得以此兼前乃成十八也四果罗汉有九种谓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不退相最钝根者退失三昧故名退相守护三昧其根小胜故名守相深厌诸有智慧难现设得喜失故求死也故名死相若得三昧不退不进故名住相若得三昧转深增益故名进相得三昧已种种因缘不能败坏名不坏相不得灭尽定名慧解脱得此定者名俱解脱所作功德尽无退失名不退相以此九种并前十八名二十七贤圣是世间福田也大四教云信法二行为贤余二十五是圣故名二十七贤圣也至辅行中须以今文而辨异同。
五停治五障如止观第七
彼文甚广。
三结八十八使七生如止观第六记
彼文亦广今不引之。
造顺现业等
此生造业即此生熟名顺现业此生造业第二生熟名顺生业此生造业第三生后次第而熟名顺后业。
灭尽定如止观第九记
问灭定何别答灭是一刹那定是久相续大集经云厌离四禅四空观灭庄严之道而入灭尽定也成论灭尽定品云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身证想受灭又云灭定二种一诸烦恼尽二烦恼未尽烦恼尽者在解脱中烦恼未尽者在次第中一灭烦恼故名灭定二灭心心数法故名灭定问若灭一切心心数法故何但说想受灭耶答一切心皆名为受是受二种一想受二慧受想受名有为缘心慧受名无为缘心是故若说想受灭者则说一切灭也又下云云四双八辈者中阿含及十住婆沙等皆以四向四果为四双八辈也。
及不定
大婆沙云亦有不定般涅槃者或于欲界而般涅槃或于色界而般涅槃或无色界而般涅槃复次彼即摄七不还中若在欲界即名现般若在色界即五不还若在无色即无色般摄今家学者未见此文谅皆难辨。
三藏六度缘起及衍人片小具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二第六记其文甚广故不录之。
妙玄云罽那尸弃
此云宝髻。
燃灯
初生之时一切身边如灯至于成佛仍此为名焉。
毗婆尸
此云胜观。
释签云具如止观记
即第一记准上可知。
游戏神通如止观第六记
在第五记大论问曰神通所作何名游戏答犹如幻师种种变现菩萨亦尔故名为戏复次三三昧中空名为上诸余行法皆名为下下如儿戏故名为戏又问菩萨但当出生三昧答菩萨心已出生三昧欣乐出入亦名游戏既不同于结使游乐欣乐出入即出假也。
立忍名等如止观第六记
大意与此亦无硕异其文既多不委引也。
故知此中问意与止观稍似有殊
止观第六问三乘共断其义已显用何为据更独开菩萨地耶答大论判三处焦炷则有三种菩萨断惑干慧是伏惑尚得为初焰今取八人真断为初焰有何不可辅行云故知此文别判通教菩萨位也委如彼文。
地持中明种性等六住如止观第五所引论文
地持云从初发心住至十地束为六住一种性住二解行住三净心住四行道迹住五决定住六究竟住种性住者若人无有种性虽生善道数退数进不得在菩萨六人数中若种性成就无有退失得是一人也解行住者是初地方便也净心住者是入初地得出世间心也行道迹住者从二地至七地住修道也决定住者八地九地也已得不还不退故得其名矣究竟住者十地学行穷满故也。
竺法护
月支国人昙摩罗察晋云竺法护本姓支历游西域解三十六国语并书自天竺大将梵本来达王门遂居炖煌乃称竺氏故知支竺两姓始末异耳而僧祐录中误谓两人也。
朱仕衡
魏朝甘露五年颖川朱仕衡最先出家汉地沙门之始也。
支谶
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或直云支谶自安师已前出家人皆依俗姓安公乃令同称释氏其后经来同安所说。
虽不孟浪有始有卒其唯圣人
庄子云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注云孟浪犹率略也孟依字读亦武党切又武葬切浪依字呼亦力荡切孟浪亦音漫烂无所趣舍之谓也李云较略也崔云不精要也有始有卒其唯圣人语出论语子张篇中注云始终如一唯圣人耳。
彼经挫其同于悲境
彼净名经诃须菩提大意为二一问若是敬田乃可取食二问若是悲田乃可取食初问多约通圆次问多约别圆所以然者善吉自谓应供生福田想故问其真伪若是圣人可作敬田若非敬田即须惬同魔外悲田取食善吉不测问旨深玄欲从敬田而取所问圣法皆悉不知始从悲田而取何容无学顿同魔外逡巡两楹进退不可便弃钵欲去净名弹诃意在于此初问敬田文又为二初问善吉知圣法否所以经云惟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等次问善吉是圣人否所以经云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等何者若是圣人应证圣法若证圣法则见四谛故问四谛有别有总别中有四初文是集次不坏于身下是苦三不灭痴爱下是道四以五逆下是灭若能见此四谛圣法方是圣人无上敬田不尔非也次从不见四谛下即是总叠释前问无作四谛也以善吉不晓故重为叠释耳次从若须菩提不见佛下是问若惬同悲田文亦有二初问惬同邪人又为三初约不见佛不闻法问次约惬同六师问三结今取食所以然者若不见真佛不闻真法应是从彼六师受学若如是者其师既邪弟子岂正何故不惬同悲田取食次从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下是问惬同邪法文自有三初约非杀贼诃又为二初诃有见惑次从同于烦恼下诃有思惑既有别惑见思岂得不惬同于邪法何得自谓是罗汉有杀贼之德耶次从汝得无诤三昧下乃至施汝不名福田堕三恶道是约非应供诃其文可见即以见修无学为三恶道耳三从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下是约非无生诃何者魔乐生死若与魔同即同生死何谓无生耶此有二义初约自行魔与善吉俱乐生死虽有为无为不同俱不见佛性如作物相似故言一手也次约化他者如大品云菩萨行般若时魔来语云汝何不学须陀洹乃至支佛今谓二乘亦教人修己法引接既同故言一手耳劳谓尘劳侣谓伴侣俱有尘劳润业事同也又劳者坚也俱染生死执固难转故也二乘自度不济众生故于众生而有怨心余文思之可见今不委引也又下文云止观第三卷末借下成高者文在第七彼中问云璎珞第三观初地现前今云何说或在八地或在初住答借义相成或借高成下故言八地或借下成高故言初住璎珞明别教故言初地耳辅行云借别八地成通教下借别初住成圆教高又下文云安乐行疏广释五种法师者指文误也应云法师品疏也又下文云资生无畏法者清凉观师引摄论中无性释云以无染心如实宣说契经等法名为法施以无染心施资生具名为财施无畏施者谓已损害济拔惊怖又引瑜伽财法无畏各有三种一清净如法物二调伏悭吝三调伏藏积垢此财三也无畏三者一拔师子虎狼等畏二王贼等畏三水火等畏法有三者一无倒说法二称理说三劝修学今谓无著金刚般若论云布施有三一资生施即檀波罗蜜二无畏施即持戒忍辱三法施即精进禅定智慧天亲云资生但一布施无畏有二谓持戒忍辱于恶不怖故法有三谓精进等不倦善知心如实说故。
一尘中有大千经卷如止观第三记
前来已指今重示耳。
妙玄云萨婆若
此云一切智。
释签云十梵行空如止观第七记
三业佛法僧戒名为十也若身是梵行梵行浑浊八万户虫若身业是梵行四仪顾盻若口是梵行音声触心唇啮舌动若口业是梵行则是语言乃至戒是梵行戒场十众等皆非梵行梵行在何处谁有梵行三世平等犹若虚空又上文云三引二经证者误也应云观经也又云但仁王语其初后法华论其中间者义例又云法华无漏意根与仁王别苦但是因果之殊耳且于界内得无漏名有漏业除故云别苦余谓义例之文恐误何者法华自云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六根之净既云未得菩萨无漏故知无漏不从界内因位明矣故此无漏须在初住学者更宜子细详之。
齐桓公等
此文出庄子天道篇今随其要更事消释桓公者名小白也轮扁者扁音篇又符殄切司马云斫轮人名扁也轮车轮也斫雕斫也释放也上去声者准陆德明释文乃作时掌切糟酒滓也粕烂食也许慎云已漉粗糟也甘司马云缓也固牢固也苦急也数色注切术也古人之意者彼文乃作与字注云或音余。
迦陵频伽如止观第一记
前文已指今重示耳又下文云若关中云七住已上照体独立神无方所者即生法师也彼云夫未免形累者故托土以自居八地已上永绝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土复何为言神无方所者周易云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也且妙觉极圣尚居寂光之土何故八地已上无所居之土耶若言报土者则八地已上垢累尚存岂无所居之土耶又复何教八地已上耶通漫无的义又不然故今天台不取生公之说也。
梵王答曰
应云梵天白世尊言佛为无上无过佛者此与论中文相少异。
存三废一广如止观第三记
此亦如前之所示也。
娑婆耶
未闻翻译。
已如前与止观记中简竟
辅行问玄文诸义并先开后废如向所引何故先废后开答玄文约喻如世莲华必先开后落今此从法故前废后开既废权已实则可见义之如开又此废文与彼稍异彼约法华废前权部权教复须开前权部权教今约诸文展转相废仍似未开故在开前今具二义故废在前又废同于待开同于绝待前绝后未失常规又妙玄下文引大经五味之譬证三藏者止观文同辅行中云捡文未见恐文误也又下文引大经二十五云雪山有草以证圆者第二十七亦有此文也又下文云故虽委辨虽字误也应作须字。
瓦官
北地钞云先是官瓦之坊后乃为寺故名焉。
如来藏如占察下卷末文
在下卷初经云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乃至云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言占察者经云灭后四众于世出世因果之法未得决定信不能修学于三乘中皆无定向若有种种诸障碍事当用木轮占察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善恶业报木轮相者先当克木如小指许使长短减于一十正中四面方平自余向两头渐去之仰手傍掷令使易转其轮有三差别不同具如经说。
金藏喻如止观第一记已具引文
大经第八云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我义也从无始来烦恼所覆不能得见譬如贫女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都无知者时有异人语贫女云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耘除众秽女人答言我今不能若示我子真金藏者然后乃当速为汝作是人答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复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汝能知是人即于其家掘出金藏女人见已心大欢喜生奇特想。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佛地经云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平等性智者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妙观察智者住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妙法故成所作智者勤身化业示现种种摧伏诸伎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解脱故。
儡同
礼记云毋雷同注云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妙玄下文云是时四众以读诵众经者引文讹略也应云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也又云不一异者名之为如如字当作妙字也又下文云于一佛乘是得乘者玄签皆误应云理乘也又言由是者应云又是也又下文云余文唯迹者一往言耳以三道等亦有引于本文故也又下文云朝三暮四者误也应云朝四暮三也。
从方等生者翻名解义如止观第二文
摩诃袒持陀罗尼翻为大秘要遮要持善秘要祗是实相中道正空方等者或言广平今言方者法也般若有种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
亦凡石也
凡字恐误应作瓦字。
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如止观第二记
涅槃哀叹品云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
五百群贼得法眼
憍萨罗国有诸群贼其数五百群党抄劫为害滋甚波斯匿王患其纵暴遣兵伺捕得已挑目逐在黑闇丛林之下是诸群贼先于诸佛植众德本今既失目各作是言南无佛陀我等今者无有救护佛于尔时在祇洹中闻其音声即生慈念时有凉风吹香山中种种诸药满其眼眶寻还得眼诸贼开眼即见如来住立其前而为说法我于尔时实不作于香风诸药当知皆是慈善根力又上文云见我翼从被服赤色者此有三说一云十二年前未制坏色故着赤色二云五部不同十诵一衣三点五分四分三随着一谓青泥木兰木兰赤色也三云三色衣中一衣用三色衣点之如大豆也但诸弟子并着点衣遥望犹赤故也又妙玄云以他乐与此度者以与两字文之讹倒耳。
珊檀那
此翻护弥。
月盖曲躬如止观第二记
请观音云尔时长者名曰月盖与其同类五百长者俱诣佛所而白佛言此国人民遇大恶病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唯愿世尊救斯病苦佛告长者去此不远西方有佛名无量寿彼有菩萨名观世音及大势至恒以大悲救济苦厄汝今当请说此语时即于光中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如来力故佛及菩萨俱到此城住城门阃放光照之于是长者说四行偈称三宝名诵陀罗尼平复如本。
广如疏第十卷
昔佛法末有四比丘结契山林三人修行一人外护三人修行而已得道一人外护福报为王而复邪见三人由是作斯化也又上文云先释次简者恐文误也以前文中先分科云先释四意次料简故知今文乃成误矣又上文云不饮酒肉施酒肉者此是如来随于问者而答之耳非谓如来令施之也故大经云若有人来问佛世尊我当云何不舍一钱而得名为大施檀越若食酒肉则不应施故大经中迦叶又问食肉之人不应施肉佛赞善哉。
慈童女缘如止观第五记
在第四记如心论云慈童女长者欲随伴入海采宝从母求去其母不许母恐其去便抱其足女乃以手捉母发一茎落母乃放去至海洲上见热铁轮从空中下临其顶上便发誓云愿法界苦皆集我身以誓力故火轮遂落从兹舍命生第六天违母损发故成地狱心发弘愿故即成佛界。
所以不言接引等意如止观
诸教皆接亦应有之二教明界内理二教明界外理二理交际须立其接若乃初地初住已成真因任运流入何须更接所以文云不将此果以接十地之因也。
烦恼境中诸法般若三十六句
诸法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不生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非生非不生此名根本四句于初句开四句谓诸法生般若生诸法生般若不生诸法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法生般若非生非不生于第二句开四句以诸法不生为头于第三句开四句以诸法亦生亦不生为头于第四句开四句以诸法非生非不生句为头思之可见此则四四十六句也次以般若生等四句一一开为四句准而思之有十六句并前十六成三十二句就根本四句为三十六句。
如止观第五记
止观第八记云大经第九云譬如有人以新毒药用涂大鼓于大众中击令出声虽无心欲闻若有闻者远近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谓一阐提才闻即能破无明惑名为近死闻未即益作后世因缘名为远死四念处云若有闻者远近不死所谓但破见思尘沙故也章安云人譬佛毒药譬今教涂鼓譬着教又人譬此经虽无心欲闻遇时闻者闻必断惑文句记云鼓者平等法身毒者无缘慈悲打者发起众闻者当机众死者无明破近死今世惑破远死来世惑破又上文云大经第二十九者误也文在第九耳又下文云睹相则知意业者应云睹身口相则知意业语势方全故上文云见说法大知智慧大也又下文云鳱鹊者鹊字亦作鹄古沃切鳱䧲干三字并古寒切鹊七雀切。
略释六通如止观第七记彼文并是发宿习通
止观第十记云今明发通不论无漏故略明之以拟发者天眼通如五眼中辨天耳者得色界清净四大造色闻六道声所闻多少远近等例眼可知修法者忆念种种音声识宿命者大罗汉知八万劫佛知无量劫修法者常忆日月年岁乃至胎中及过去世中千万亿世他心者知他心所垢无垢等修法者常忆诸人喜怒怖畏见相知心身如意者有三种一转变二圣三能到能到又四一身飞行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此没彼生四一念能至所言圣者外六尘中不可爱物不清净物能令可爱清净唯佛独有故云圣也转变者大小一多更互能作等修法者依四如意足作身轻举想然诸神通未得圣果并不许修是故不合广明修相况今文中为明发得略辨大途令识其致又诸曾得无漏通者如大菩萨大小罗汉支佛诸佛不复论发今言发者但是过去曾修事通既非无漏则未出界今因止观发过去习大论又明生得报得如诸天鬼神等发得如无生忍菩萨等修得如诸圣等。
无记化化如止观第一记
大论第八问释迦化作无量千亿诸佛云何一时能说法耶如毗昙中一时无二心化主化事语默不俱云何一时皆说六度答如此说者外道声闻所变化耳如来变化无量三昧不思议力故无量百千一时语默又声闻人不能作化故灭度已不留化事如来灭后能留化事如佛不异故云化复作化也又地持九种大禅中第六一切行禅有无记化化禅其斯之谓与。
引鸯掘如止观第七记
前已曾指今重示耳下文云神无方所者周易系辞云神无方易无体注云神则阴阳不测易则唯变所适不可以一方一体明之方体者皆系于所器者也。
天台三大补部注卷第二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三
妙玄 释签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释签云然乘戒四句文在大经如止观第二记净名疏
非行非坐三昧末云大经云若无清净持戒之人僧则损减若有清净持戒之人则不失本戒善男子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乃至云正意欲令乘戒俱急等净名疏云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戒急乘缓四乘戒俱缓通论一切善法一切观行皆是乘戒别论三归五戒十善八斋出家律仪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恶道果得人天报名之为戒闻经生解观智推寻谛缘度等无生理智能破惑累运出三界名之为乘彼中备云文多不录。
为上中下如止观第四卷中
止观第三云持事戒有三品上品得天报中品得人报下品得修罗报持理戒空假中三品各有上中下即空三品者下品声闻中品缘觉上品通教菩萨即假三品者下品三藏菩萨中品通教出假菩萨上品别教菩萨即中三品者下品别教菩萨中品圆教菩萨上品是佛又云大经第六呼安养者检文未见然第一卷及三十二只云极乐及安乐世界耳又云一观三品九品理观者即乘缓急也事戒缓急者戒急三品即天人修罗也戒缓三品即三恶道也又下文云次神通后明为来意也者也字恐须作者字又玄义下文云名味者如下文补注中辨又下文云托本生等名本事经者恐文隔句相对言耳更请详之。
且准俱舍明十六重
彼明五十二数初则数始为一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陀十末陀为阿庾多十阿庾多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那庾多十那庾多为大那庾多十大那庾多为钵罗庾多十钵罗庾多为大钵罗庾多十大钵罗庾多为矜羯罗此即十六也今文中云亿兆等者谨按算经皇帝为数法有十等谓亿兆京秭垓壤沟涧正载及论其用乃有三等谓上中下下数十万曰亿中数百万曰亿上数万万曰亿所言秭者千亿也载者言地不能载也故云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百亿为京十京千亿为秭也矜羯罗者亦𠷐迦罗又甄迦罗十矜羯罗为大矜羯罗十大矜羯罗为频䟦罗频䟦罗亦频婆罗十频䟦罗为大频䟦罗十大频跋罗为阿刍婆阿刍婆亦阿閦婆十阿刍婆为大阿刍婆十大阿刍婆为毗婆诃十毗婆诃为大毗婆诃十大毗婆诃为嗢蹭伽十嗢蹭伽为大嗢蹭伽十大嗢蹭伽为婆喝那十婆喝那为大婆喝那十大婆喝那为地致婆十地致婆为大地致婆十大地致婆为醯都十醯都为大醯都十大醯都为羯腊缚十羯腊缚为大羯腊缚十大羯腊缚为印达罗十印达罗为大印达罗十大印达罗为三磨钵耽十三磨钵耽为大三磨钵耽十大三磨钵耽为揭底十揭底为大揭底十大揭底为枯筏罗阇十枯筏罗阇为大枯筏罗阇十大枯筏罗阇为姥达罗十姥达罗为大姥达罗十大姥达罗为䟦蓝十䟦蓝为大䟦蓝十大䟦蓝为珊若十珊若为大珊若十大珊若为毗步多十毗步多为大毗步多十大毗步多䟦为罗搀十䟦罗搀为大䟦罗搀十大䟦罗搀为阿僧企耶故云五十二有六十数忘失余八又下文云初颂意中二者恐误应云于中为二也又玄义云若颂心所念法相则名偈陀经者恐误应云祇夜经更请详之又复下去分科之中文多讹略更不具出宜自思之。
妙玄云伊帝目多伽
目诸文作曰亦作越又释签云辜负者辜罪也负背恩忘德也若李陵与苏武书云孤负陵心孤独也又云陵虽孤恩汉亦负德也攫字经音云检诸字书无如此字若按字义应作攫居碧九缚二切说文云爪持也若作护字乙护切手取也或云古麦切掌取也字亦作掴又下文云疏中略辨者文句云佛昔饥世化为亦目大鱼闭气不喘示为死相木工五人先斫鱼肉即五比丘也海中自刺者如云菩萨为大萨他婆度大海水恶风吹船语贾人言汝捉我发我当度汝诸人捉已以刀自杀大海水法不宿死尸即时疾风吹至岸上大慈如是岂非菩萨。
释签云是老死谁老死为人法二空如止观第六记
大论引杂阿含云十二因缘从无明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若言谁老死皆生邪见乃至无明亦复如是若说无谁老死是名生空若说无是老死是名法空乃至无明亦复如是又下文云十二通大者应云通小也大经十四者第十五云无所得者名方等经有所得者名十一部菩萨不修纯说方等大乘经典又下文云望于等者应云妄于也。
妙玄云儒林
史记有儒林传太史公云自孔子卒庠序不行唯建元元狩之间文辞粲如也故作儒林传又云微尘数品者品字误也当为偈字如下文补注中又云顺耳者耳字误也当为情字又云身子问佛佛答诸佛智慧门者此举广开以显略耳又云应用观心十二部经别有小卷流行者文云经者由也心亦由也诸法由心造也直就观心即空假中名修多罗复重观之名祇夜观心空假中能发三智名授记观心即假空亦空名不重颂观心空假中非前思后觉名无问自说观心缘生如物生灭即空假中名譬喻观心始末即空假中名本事观心十界地狱乃至诸佛本生即空假中名本生观心空假中防非止恶名因缘观心空假中横竖无不周遍名方广观心空假中非世所有名未曾有观心何故空从缘生故何故假但名字故何故中非二边故名论义已上略引大意耳又前文明五门中引净名旃延五义等者疏云旃延因有无入道还约有无以说五义生即是有灭即是无所说既是生灭有无能说必尔故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又声闻四门五义皆是折法生灭有无若诃破旃延有无从容明五义者应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何得有无从容是无常义耶破下四义类此可知。
释签云五人至具如疏释
頞鞞亦阿湿卑又阿说示此云马胜亦马师本行集云阿奢逾时此云调马又云阿输波逾祇多此云马星甘露饭王二子一婆波二䟦提本行集云䟦提梨迦此云小贤婆沙波此云起气斛饭王二子一摩诃男二阿那律本行集云摩诃那摩此云大名阿那律此云无贫若准文句第一列五人者一拘邻二頞鞞三䟦提亦名摩男四十力迦叶五拘利太子记云頞鞞摩男拘利三是父亲余二母亲也若准文句第五乃列陈如頞鞞拔提十力摩男拘利是则若列拔提应除摩男以是异名故也若准五分律及本行集摩男是斛饭王之子拔提是甘露饭王之子又成两人不同也若尔今文应添陈如一人也其拔提摩男存没同异更请详之应法师云一拘邻二頞鞞三拔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拘利又妙玄下文云喜根虽谤者误也应云胜意也又云五佛子之流者亦可指五比丘也故前文云昔教五人也。
又如帝释发心若太子于最后身成佛之时愿为马载太子出城
昔有国王欲以祠祀而得升天时香山中有两天王女若得其血合手人畜以为阶陛尔乃升天民有知者报王曰香山之中有两道人一名阇梨一名优奔知此神女之所生在王曰呼来为吾求神女吾其升天矣皇孙闻之曰岂有行虚杀生而升天乎夫欲升天当归命三尊存四非常志寂若空可得升天王曰善哉信矣皇孙将妃辞亲而退各乃飞还本所居处第七山中时天帝释化为猕猴威灵震山皇孙大惧有梵志曰汝无惧也彼来供养猕猴见三道人疑住不前梵志曰进前猕猴乃进以果供养梵志受之四人谓猕猴曰将斯三人至似人形神所曰斯何人哉令升天乎梵志曰斯是国王太子开士之元首当为如来无所著正真觉猕猴曰善哉开士得佛之时吾乞为马优奔阇梨一愿为奴一愿为应真佛告舍利弗时皇孙者吾身是也梵志者汝身是也优奔名目连是也阇梨者车匿是也天帝释者今犍陟是也犍陟者马名也车匿者守马之奴也。
亦如大拿太子见阿周陀阿周陀发愿若太子成佛愿为神通弟子即目连是
佛昔为菩萨时作须大拿太子好喜布施种种珍宝又以国之象宝施于敌国父王于是摈出太子置檀特山中太子到山山中有一道人名阿周陀年五百岁有妙道德太子礼之周陀乃问欲何所求太子答曰求摩诃衍周陀答云太子功德乃尔今得摩诃衍而不久也太子若得无上正真道时我当作第一神足弟子须太拏亦云须达拏又云苏沙拏此翻善与又云善施又云好爱亦云善牙。
妙玄云调达是宾伽罗菩萨
入大乘论第二卷中作此说也宾伽罗者未闻翻译。
阿阇世是不动菩萨
普超经云阿阇世王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于上方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
萨遮尼干是大方便菩萨
此云不系具如萨遮尼干经说佛告文殊我佛国土有诸外道尼犍子等皆是如来住持力故为欲示现不可思议方便境界何以故此诸外道皆是住不思议解脱门故。
波旬是住不思议解脱
亦波旬逾此云恶者维摩经云十方世界作魔王者多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蹴踏两字上子六切又七六切下他合切讹也字应作蹋徒盖切践也文出净名经中又下文云六大城者经云舍婆提城婆枳多城毗舍离城瞻婆大城波罗奈城王舍城又下文云闻法生善善字恐误应作喜字。
法身菩萨或从生身进道或从法身进道
释签云他方大士或从释迦生身佛边闻法进道或从法身如大论云法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此约界外得作此说又妙玄第九明本用中云住迹显本即是释迦住生身而显一等玄签之文其犹日月悬象着明奈何有目不肯观瞻诫可悲哉四明云生身本被藏通之机今玄签中那说法华是生身佛开三显一他方大士从生身佛闻法进道岂是藏通之生身乎又释签第十明法华会主是释迦垢衣岂是昔日化他之权实乎莫是智者云开荆溪云着大师云璎珞长者毗陵云生身垢衣矛盾惑众成增减之愆有天殊之谤乎嗟乎一言已出驷莫追焉秉笔事难招损谁测稻麻竹苇二乘菩萨尚不能知佛智况今碌碌唯谈世论何由晓于教门乎且法身佛既约界外当知生身即是界内界内即是同居秽土分段丈六劣应垢衣界外即是方便实报法性尊特胜应璎珞界内丈六即是释迦界外尊特即是舍那故知若不约于界外不得说于舍那尊特明文在兹安可不信然于界内丈六身上或现界外舍那尊特如辅行引应持目连不穷身声然后判云身声既尔诸相例然坐莲华台及色究竟皆是此相而四明立现起高大尊特指华严梵网坐莲华台藏尘相好又立即劣是胜不现尊特指应持目连不穷身声及法华光明三十二相等此盖四明不看辅行云身声既尔诸相例然坐莲华台及色究竟皆是此相岂是不现尊特异于梵网华严乎且辅行云身声既尔诸相例然故知法华放光现相金光明中身放大光普照十方佛光巍巍照无量界莫不皆是从于界内丈六劣应现于界外尊特胜应与夫梵网坐莲华台色究竟等尊特胜应相好无别故净名疏指法华中放光现相名为尊特良由此也四明不晓妄立不现即劣为胜又复妄谓龙尊所赞与华严中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藏尘尊特全不相类今问四明华严九十七种大人之相既乃皆云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何异龙尊所赞佛光巍巍普照无量世界莫是华严九十七种但说放光以光为身非尊特乎莫是有于放起之过成戏剧之论乎若谓龙尊所赞身放大光佛光巍巍不类华严九十七种大人之相且法华云放大人相肉髻光等可不类乎不类何名放大人相类则何故龙尊所赞放光巍巍而不类耶四明斥他以法华教主是丈六劣应垢衣生身成减谤之愆又乃斥他以法华放光现相为胜应璎珞尊特成增谤之过呜呼哀哉传法利他之功不补非法毁人之失且妙玄云释迦住生身而显一释签云法华会主是释迦垢衣文句及记明法华师弟身俱卑劣皆是隐实而施于权莫是智者荆溪有减谤之愆乎净名疏说华严方等般若法华四度现于尊特胜应光明色像无量无边仍自问答指法华云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证于放光现相以为尊特明文昭著其犹日月莫是净名疏有增谤之过乎若谓法华但指劣应便是尊特不须现者如何消于四度尊特皆是光明色像无边耶惜哉四明以增减之愆诬害于他此时虽则朋党自贤将来如何免于恶业学佛之人岂可不信善恶因果耶。
释签云如阉本根如止观第六记
以不能男不能五欲譬于二乘根败心死阉者掩也掩闭门也亦曰黄门黄者主中中谓圣人居天下中而理万民主黄家之门故曰黄门亦云黄昏闭门故云黄门也郑玄云阉精气闭藏也。
亦如止观记兼引楞伽经
若就观行明五逆者五法逆世故云五逆楞伽第三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睡眠怨坏阴和合断七识身若有作者现证实法彼经意兼。
具如药草疏中明撗竖不及
经中从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已下文是也于十界中但领二乘不言余八故云撗不及也七方便中但领其二不言其五故云竖不及也。
八圣种如止观第八记
在第六记前已曾指今重示耳。
得绳如止观第七记
笼以四大系以得绳心在色笼无处不至业绳未断去已复来笼破系断即去不反此准有部立以得得渐以后得得于前得故使往业能至未来故有部中业入过去得至未来身死得谢未来报起得得名义止观补注具辨。
余三趣因略如止观十心中
逆顺十心顺十心中妄想颠倒起贪嗔痴内具烦恼外近恶友又于他善无随喜心又复无惭及无愧等又下文云仍不明五圣但是文略者若准玄文言九次第定熏修有漏成无漏是那含业岂非五圣乎是则记中分科应云初明四禅业次明梵王业三灭心下并问答文是明无想业四若旧云圣人下明五那含业学者请子细详之。
如救头然如止观第七记
止观第三及以第七俱云如救头然而第三记引大论十三云譬如野干在林树间夜半逾城深入人舍求肉不得避走竟夜惶怖无计始起欲行虑不免害即便诈死众人来见有一人云须野干耳言已截去次有人云须野干尾言已截去又有人云须野干牙野干自念取者转多或取我头则无活矣即从地起奋力绝勇间关历涉乃得自济行人求脱亦复如是生不修行如失其耳老不修行如失其尾病不修行如失其牙至死不修则如失头然字则是语之助也亦有处说然谓火然如救头上之火然矣又妙玄下文云兼除四思者此与止观小超语同故云十六心满超能兼除又复若是四趣思者则是见惑收也又释签中于别益中文阙分结位一科应云释中又二初正释次结位也又圆益中亦阙分结位一科应云明圆人中二初释次此是下结位也又下文妙玄云涂熨者涂即涂乳前记已引大经之文所言熨者譬如痈疮热气正盛且须冷熨热休冷息初身后身其体不异为热暂熨热退如初也又释签云初因果二先释次结者若存此文则须改下三辨依教通别科作次结科也若存第三辨通别科者应除上文初因果等八字须云初文为三也虽作两说而前义是也后说则于文不便矣又下文云四大声闻得记于他方作佛弘经者误也准经乃是持品五百罗汉等于他方国土弘经耳而妙玄云授记品末者以品末云其数五百皆当授记故至第四经初受记而于持品方乃发愿他方弘经耳若云作佛是弘经者何必四大弟子耶故知误矣又上文云实报七益亦恐文误应云权实七益也又下文云大音显悟者老子云大音希声今借其语耳又迹门后十不二门意趣宏深余尝撰圆通记三卷学者详之可消众滞也又下文云前三引迹后三引本者亦误也如后三中只是体用引本证云甚大久远耳权实引证文在迹中药草品偈耳已今引证文在迹中方便品耳引证之意者以本迹虽殊而理事等法无别故也又将久后之言密在于本故得引之也又下文云除弥勒等二十五字者亦恐不然也余案经文虽在本门而弥勒等不知尘界犹是不知如来举迹而譬之耳何哉以经文中第三合譬云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文句释云直下尘被点之界已不可说况不下尘宁当可说下尘不下尘界尚不可说下尘不下尘尘岂可说耶况复过是宁可说耶而弥勒等不知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界尘被点之界岂非犹是喻迹耶然此若望化城品中之喻此则为远矣若望不下尘界一一各有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犹未成远又望下尘不下尘尘亦未成久况又过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岂非前来所举之喻犹是迹中耶举此近迹巧喻长远故云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也况本因则又过此矣。
妙玄云藉草
藉慈夜切释名云所以自荐藉也周易大过卦云初六藉用白茅陆德明释文云在下曰藉今此文意即是布草于地荐进以待于佛而坐之耳通佛行因然灯与记者若准诸文乃是三藏第二僧祇良以瑞应经是小乘故也今此恐约显露不定教义又与大品文同故得谓之通佛因也例如提谓经中三百人得忍等是显露不定通于大乘之说也故瑞应云菩萨得记定而入定便逮清净不起法忍即时轻举身升虚空去地七仞等故知瑞应经文亦可通于藏通二教也。
释签云綩綖
经音云相传谓之坐蓐也今家意者綩衣绣裳也綖席也正作筵铺陈曰筵藉之曰席也此綖字天子覆冠耳亦可通用又下文云麦䴬者经音云麦上糠也特牛者特徒得切牡牛也牡莫厚切。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如止观第三记
在第四记辅行第八云故净名疏四土相望十种差别以销天器饭色不同一同居自异二同居与方便不同三方便自异四方便与实报不同五实报自异六实报与下品寂光不同七与中品寂光不同八与上品寂光不同九诸土总对寂光不同十诸土非垢寂光非净又应须知欲界诸天随其贵贱好恶不同其福厚者随其所思无不具足饮则甘露盈林食乃百味俱至其福薄者虽有饮食恒不称心是故经云随其福德饭色有异上者见白中者见黄下者见赤先了此已次可合法也。
阿私陀
此云无比仙人名也。
离车
此云边地主又云随耶利亦云随舍利或云随舍种又云律车亦云栗昌或梨昌又栗呫婆此云仙族王种呫昌涉切又下文云六恒者经无六恒之言但云供具六倍于前耳章安云即六恒也又云绕无量匝者经云三匝耳又云又阿阇世王及其夫人者列众文中除迦叶阿难阇王及夫人也阇王至下文梵行品方来耳阿难至陈如品方来耳迦叶至将欲茶毗时方来耳涅槃列众有五十二如别所示又云视毒者即毒蛇视能杀人者也。
十六恶律义
涅槃经云一为利喂食羔羊肥已转卖二为利买已屠杀三为利喂养猪豚肥已转卖四为利买已屠杀五为利喂养牛犊肥已转卖六为利买已屠杀七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为利买已屠杀九钓鱼十猎师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十五狱卒十六咒龙报恩经说有十二种一屠儿二魁脍三养猪四养鸡五捕鱼六猎师七网鸟八捕𧎔九咒龙十狱吏十一作贼十二王家常差捕贼又下文云广三寸身大如臂者误也准尔雅云博三寸首大如擘擘音迫注孟子云巨擘大指也郭璞注尔雅云身广三寸头大如人擘指今文所引即注文云广三寸也又云无边身者章安云菩萨妙色即边无边无边即边非边非无边边即无边故同虚空无边即边故从彼来此双遮双照不可思议也。
如阿弥陀寿实有量而名无量若寿无量如何得有观音补处
斯文着明亦犹日月奈何有目而不仰观四明云藏通补处彰佛有量别圆补处显佛无量是知观音补法身处愈彰尊特无量之无量矣呜呼四明既乃谬判十六观经弥陀八万四千相好而为法性舍那尊特常寿无量又复谬为舍那尊特常寿无量立补处义斯盖不知今释签文若寿无量如何得有观音补处今文既云若寿无量如何得有观音补处故知尊特常寿无量不论补处复知补处但补生身实有限量之无量耳不补尊特实无量也亦知十六观经弥陀六十万亿由旬之身谓之身量无边但是同居界内分段生身实有量之无量耳不是界外法性尊特实无量也四明妄将法华文句实有量而言无量指大小二本之弥陀谬判十六观经之弥陀是法华文句实无量复为无量尊特立补处之义颠乱祖诰举世滥传但闻四明之言便谓至真之道习俗生常非适今也四明又谓藏尘相好是千百亿释迦复谓华严佛身委论八相名为尊特良由不读梵网戒疏两重本迹遂乃谬判舍那尊特常寿无量以为释迦劣应无常八术既混二用莫分傥以释迦为舍那盖以舍那为毗庐必也正名乎可不思惟之须知华严藏尘相好乃是现于界外舍那报佛法性尊特常寿无量定无前后补处之谈若乃界内菩提树下七岁出家三十成道丈六释迦有量无常方论前后补处之说是故升于诸天宫殿皆言前佛曾来处此是故此处最吉祥等莫不皆约界内丈六生身说之四明不晓报应混沌生法雷同便将坐莲华台具藏尘相好为千百亿释迦立补处之事举世滥传执能改正岂非魔蔽之甚乎。
倚卧背痛如止观第八记
涅槃经现病品迦叶白佛佛已离病何缘于今自言有病默然而卧而不说于大乘经典又不治于诸恶比丘云何默然右胁而卧兴起行经佛告身子昔两力士一刹利姓二婆罗门因共相扑时刹利姓左手捉腰右手捺头蹙折其脊扑地即死时刹利姓即我身是婆罗门姓今调达是以是因缘今虽成佛犹患背痛此约示迹用病化他倚今文作猗者误也。
北首卧等如止观第一记
在第七记言北首者增一阿含云表于佛法久住北天若长阿含佛告阿难安我头南首面向北则使佛法久住北天机见不同不须和会。
波波城阇头园有长者名周那
周那恐是纯陀梵音不同耳波波阇头未知所翻又下文云下答文中如长寿品作寄金譬等者误也此非佛答之文乃是迦叶设三十六问之前诸比丘白佛之辞耳若乃佛答迦叶之问长寿者乃是金刚身品耳又妙玄云彼经虽一两处说者如章安解佛赞迦叶三十六问云我初坐道场亦有菩萨来问此义乃是元初圆满始坐非方便道场又引第二卷云我已久于无量劫来成佛亦如法华成佛久远此岂非是大经中明过去常耶又法华一两处说未来常者即寿量品长行中寄常住不灭四字明之既其不灭益至未来又方便品未来佛章世间相常住是也又下文云口唱真净大法者此文出如来神力品是地涌菩萨所唱耳非多宝也多宝只言如是如是释迦所说皆是真实耳真实之义虽然不异真净大法而在文须分故知玄签引文差误矣又释签解流通利益云迹门冥利但见与记不云入位如分别功德品即是显也迹门菩萨至此复益及本门新得等者恐误也以妙玄明流通益他而释签作正宗自益而解故也又非化功归己之义更请思之又下文云如下疏中云速愿我如得如佛如者此文中有三个字误一者疏字当为观字二者速字当为亦字三者得字当为速字请将下文对之自见其误也。
妙玄云阿鞞䟦致
此云不退转又下文云浮槎者槎锄加切水中浮木也鸟迹成文而写字者即仓颉初观鸟迹而写字也仓颉皇帝时史官也又伏牺时已有文字也蛛罗引丝等如金光明玄义中说之然彼释名有五初通别乃至当体今此亦然何者妙法莲华经通别具矣梵云萨达磨等此云妙法等翻译明矣以草莲华喻妙法譬喻彰矣于中仍破光宅及他师等岂非斥古喻法不周乎然后正喻本迹十妙岂不例彼横竖喻法之具足乎又引经中优昙灵瑞似于莲华岂非附文乎若附经文的云莲华者如云名妙法莲华及众宝莲华等此亦标名弥可信矣又云莲华非譬当体得名乃至云皆法理而制事等岂非当体乎又问云定是法莲华定是草莲华答定是法莲华等岂非例彼当体章后之料简乎而彼云利钝两存今云被上中下根何曾异哉又彼云从法立名非借世金以譬法等今云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等不亦同耶但今题目妙法是法莲华是喻复通当体当体乃是即法作譬法理制事不假譬喻以拟法耳此约利根上机也若以莲华拟于本迹十妙之法即是中下之钝根也今解莲华既有法莲华及草莲华彼解金光明亦有即法作譬以譬拟法但彼之法自指经文之法性耳题目是事无法可指也故全法性作金光明即法作譬类今法莲华法理而制事也以金光明譬法性同今草莲华喻妙法也故今亦可义有二途应须两存亲近疏远例亦有焉岂非莲华及金光明虽通两解只一譬喻虽是一事须存利钝即法作譬以譬拟法但彼附文以当体为亲近良由彼经不以光明喻法性故但是今家以义推之耳今此虽定是法莲华而附文云如优昙华此乃以譬拟法为亲近也良由彼此题目单复有异所以亲疏不同也世人不达妄说云云波利质多罗此云园生树也亦作员字又作圆字故俱舍云圆生树根深广五由旬香气殊妙枝条傍高广百由旬其香亦遍百由旬理实圆生也或云间错庄严言此树众杂色华周匝庄严也或云圆妙庄严也少喻遍喻如大经者经有两文第五云少喻第二十七云八喻少喻在八喻之外八喻具如火宅喻文句补注中引之。
释签云伏牺造八卦
伏者以圣德伏物也牺者教人取牺牲也亦云包牺言取牺而包之也又云庖牺言取其牺牲以供庖厨也八卦者乾坤震巽艮坎离兑也尚书序云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神农造五谷
神农母曰女登有神龙首感女登而生炎帝人身牛首班固云教人耕农故曰神农五谷者谷实也五种成实名之为谷黍稷麦稻麻名为五也。
货狄造舟
世本云共鼓货狄造舟二人并黄帝之臣墨子曰工倕作舟吕氏春秋曰虞姁作舟。
维父造臼杵
世本中说罗父造臼杵父音甫如云尼父尚父皆男子之美称也。
蚩尤造兵
应劭曰蚩尤古天子也瓒曰孔子三朝记说蚩尤庶人之贪者也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徴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杀之。
黄帝造冠冕
黄帝少典之子也姓公孙名轩辕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黄帝冠黄冠冕白虎通云辨之为言樊持发也以爵韦为之与服志曰爵辨一名冤广八寸长二寸。
容成造历
世本云容成造历汉书律历志云黄帝造历尸子云羲和造历。
岐伯造医
说文云巫彭初作医也。
隶首造数
算数也周礼有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切均输方程嬴不足旁要世本云隶首作数。
皋陶造狱
尚书有皋陶谟一篇皋陶舜臣也。
嵇仲造车
右史考记云黄帝作车少昊时加牛禹时奚仲加马周公作指南车。
伯益造井
说文云八家一井字须作井古者伯益之所作也。
蒙恬造笔
秦将蒙恬其先齐人也笔述也述事而言也案尚书中候玄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时文写之曲礼云史载笔士载言此则秦之前已有笔矣盖诸国或未之名而秦独得其名恬更为损益耳说文云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
蔡伦造纸
后汉蔡伦字敬仲用树皮敞布鱼网为纸奏上皇帝天下称焉。
未见造网人准例可悉
周易下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注云离丽也罔罟之用必审物之所丽也鱼丽于水兽丽于山世本云包牺臣芒所作也又下文云莲房者尔雅云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巨-匚)+几]其本蔤其华菡萏其莲实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注云薏中心苦也的莲中子也莲谓房也茎下白蒻在泥中者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薏音忆华户爪切蔤音密[蕸-(巨-匚)+几]音遐茄音加蒻而灼切荷茎入泥之处也卷荷在心即的中薏也团圆盘屈即卷荷在心也出㲉壳外者恐误应云出皮壳外也然此㲉字通空谷苦角苦候三切若作入声则成两字重叠若作去声则非鸟子须哺以是而知应云皮壳也噞鱼检切喁鱼容切鱼口上下之貌也。
释大经意如止观第一记
经云譬如雪山有一味药在深丛下人无能见过去有王造作木筒以接是药药乃从地流出集木王既没已其后是药或酢或咸或甜或苦或辛或淡是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凡人薄福而不能得复有圣王出现于世以福因缘即得是药真正之味经合喻云如来秘藏其味亦尔为诸烦恼丛林所覆无明众生不能得见其一味者喻如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乃至毗毗舍首陀佛性雄猛难可沮坏辅行中云真味实理也在山譬理在阴也。
郁伽长者
郁伽此云威德。
梵天初下如疏及止观第七记
大意如前广引注毕寻思可了无劳更云。
感通传
此是南山律行精明致感诸天共论此事委在传中又下文云初法本又二者误也应云初散释又二也句身味身者古人译经翻文为味味即是字字能显于名句如味能显食咸淡也百法疏云一名多名谓之名身一句多句谓之句身一字多字谓之文身言文身者为名句依而显所表显有四义一扇二相好三根形四盐如次能显风凉大人男女及味也故喻文身能显于理古人以文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婆沙问曰何谓多名身答众多名合聚故也岂非以聚释身乎婆蹉婆此云好严饰摩佉婆此云无胜因陀罗此云光明千眼者一时知千义断千事金刚身者身坚固也又云五阴亦名颠倒等者章安云五阴是有漏故名颠倒五阴是苦谛境故名苦谛又为念处所观故名念处除色一阴余四阴即四识住阴通内外名四食今文阙之能通名道因阴实法有假名时众生体即无相名第一义身心慧之三修有为之解脱十二因缘五阴为体五阴能成三乘之身余文可见言四食者揣食即今饭食可以分段故触食即依报衣服强耎等思食即业食也识食即意也名诠自性句诠差别具如文句补注中示又妙玄云起自毫末等者老子德经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亦如文句补注中辨又释签下文云何不专凭一理者何字请依旧本作可字为定又下文云先且积者恐误应云先正借也梵书十二字者曾问京师梵学笔受彼虽写出一十二字然亦未委虚实故此不录以待后贤寻之耳又下文云即具十妙者即字当为色字也又云遍摄故不弃者应云遍摄故何所弃无所摄故何所不弃引证中云者云字恐剩也。
故安师云译经有五失及三不易译梵为秦如嚼食与人令人呕哕
符秦道安法师常山扶柳人姓卫氏家世英儒安公每称译经者有五失三不易易音异或音亦又以鼓切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是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文烦而今裁斥是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说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刈而不存是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是五失本也然则智迳三达之心覆面所陈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是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是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裁彼结集之罗汉兢兢若此末代之凡夫平平若是岂将不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迳三不易译胡为秦可不慎乎罗什法师云天竺国俗甚重文藻但改梵为秦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人呕哕也哕乙劣切呕乌后切。
一尘有大千经卷如止观第三记
前曾指示今重点耳。
无窄隘等如止观第六记
经云又解脱者无有窄狭譬如隘路乃至不受二人并行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三藏观境不能即事名为隘路故大经云声闻缘觉犹如隘路不受二人并行色空相即故名为并灭色存空故云不并灭色之空名为隘路也准旧本文在第五记又妙玄下文云云何将实相证于因果者此由古人解乘体通因果引普贤观因果是实相为证而章安责古人不合引彼因果是实相之文来证乘体通于因果之说故云云何将实相证于因果释签解此恐误也又下文云慈悲是轩者讹略也应云是幰盖也又下文云网纪者白虎通云大者为纲小者为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伦也子者慈也慈应作孳孳者恤下之谓也晡字但是申时餔字方是申时食也。
齐桓公正而不谲
论语宪问第十四云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正义云此章论二霸之事也谲诈也晋文公召天子而使诸侯朝之是诈而不正也齐桓公伐楚实因侵蔡而遂代楚乃以公义而责包茅之贡不入问昭王南征而不还是正而不诈也。
周公制礼
周礼仪礼并周公所作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也后儒各有损益子思作中庸公孙尼子作缁衣汉文时博士作王制。
孔子删诗
古诗多矣仲尼删之上取商下取鲁凡三百十一篇秦皇焚书亡其六篇今之存者三百有五毛公作传乃谓毛诗也。
经谓五经七等九也
白虎通云易书诗礼乐曰五经也古者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六经至秦焚书其乐经亡矣今以易书诗礼春秋为五经焉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云书礼乐易诗春秋论语即七经也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兼易书诗通而言之名九经也。
三坟
坟大也尚书序云伏牺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五典
典常也尚书序云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古人书简等
古者杀青为简以韦编之编简成篇如今连纸为卷也春秋左传序云大事书之于䇿小事简牍而已文选注云大竹名䇿小竹名简木板名牍又云六韬者周书篇名也或云秘谶也文武虎狗龙犬故云六也天文者天有日月星辰以成文章也地理者地有川原隰以为条理也东震等者具如周易说卦中明之一卦生七者如坎震为屯艮坎为蒙等也坎水良山震雷也八纯者干也卦名者六十四卦名也乾坤等是也卦系者系胡计切正作系易有上下系词也象彖者六十四卦皆有之也彖吐乱切断也断都乱切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故云彖也象者精象拟象也出意也言者明象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也。
五行如止观第六记
五者金木水火土也行者为天行气也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故也此起黄帝感玄女星精而说之也木者少阳主东方火者阳尊主南方金者少阴主西方水者阴卑主北方土者大包主中央而王四季也。
社谓后土稷谓后稷略如止观第六第十记
白虎通云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也为天下求福报功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也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封稷而祭也周礼注云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然而各以土地所生太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在第四记礼记王制云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夏桀无道置网四方殷汤圣君乃除三面如文可见。
张陵为大蟒所吞嵇康为钟会所谮而记传云得仙谬矣
李膺蜀记云张陵后汉顺帝时人客学于蜀乃入鹄鸣山中山在益州晋原县西也自称天师侮慢人鬼即身受报汉嘉平末为蟒蛇所噏子衡奔出寻无所畏负清议之讥诫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縻鹄足置石崖顶谋事辨毕克期发之至建安元年遣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东民山獠蚁集关外云台治民等稽首再拜言伏闻圣驾玄都臣等长辞荫接尸尘方享九幽方夜衡入久之乃出而诡称云吾旋驾辰华尔各还所治净心持行存师念道衡便密抽游罥鹄直冲虚空民獠愚戆佥言登仙魏志云张鲁字公祺祖父陵客蜀学道在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陵受道者出米五㪷世号米贼陵死子衡传业衡死鲁复传之陵为天师刘焉传云陵为蟒蛇所螫弟子亦相次喂蛇却云白日升天欺诈妖妄传记所明也晋书云嵇康字叔夜谯国人也少有奇才博览经籍拜中散大夫魏志云钟会字士秀颖川长社人繇之少子也少敏慧夙成为秘书郎迁镇西将军钟会有憾于嵇康时吕安兄巽奸通安妻巽为大将军长史遂构诬将害安钟会为大将军所善会因劝大将军诛康与吕安同罪又谮云嵇康卧龙也其后嵇康与吕安俱斩于东市神仙传中乃云得仙不亦谬乎。
长爪缘如止观第五记
大论云有一梵志名曰长爪亦号先尼亦名婆蹉亦名萨遮迦亦名摩揵提计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故无实法可信可敬难世尊云一切论可破佛以一句责之云汝见是忍不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乃云沙门置我二负门中若我答忍是负门粗众人皆知云何自言不忍而今言忍若我答言我见不忍是负门细人无知者即答佛言是见亦不忍佛言不忍是见将何破他长爪于是得法眼净勤学爪长无暇翦之故云长爪此文及辅行文简略难见文句云长爪语佛言一切法不忍忍即安义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安耳佛问汝见是忍不余如今文可见也又上文云论力者梵志名也而若者若字训汝或当为各字也又妙玄云有非有非无为有者准止观中乃是具足四句有句中第四句耳无非有非无为无者乃是无句中第四句耳又云此之无量相故云相入者恐讹略也更请详之。
一指二指等如止观第五记
大经第八迦叶问佛云何佛性难见难入佛言譬如百盲为治眼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以一指示之问云见不答云不见二指问之亦言不见三指问之答云少见经合喻云无量菩萨虽行六度乃至十住犹未能见如来说已则便少见此乃别教十住所以未见章安疏云即以三谛而为三指初指譬真谛则不见性故云不见二指譬真俗二谛亦不见性故云不见三指示之譬一谛三谛名为见性故云少见即圆十住金錍如教是故云也。
张仪等
文出史记列传今云世家者误也鬼谷在颖川阳城因人居故乃云鬼谷先生耳六国时纵横家也秦系而诫者诫门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数日后而乃见之乃坐于堂下也慧王慧当作惠字也檄胡狄切符檄也二尺书也皎也喻彼使皎然也背踪者哀王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仪归相秦三岁而哀王复背秦也范蠡文在史记世家今云列传者误也世家子弟世世有禄秩家也初句践兵败栖于会𥟵此耻也后灭吴蠡乃请诛以昔兵败句践见辱于会稽故自请诛也间行者间字去声颜师古注前汉书云间空也投空隙而行不公显也间道间出微行亦然也投间空隙私出故也若微贱者故云微行也后汉书云间语注云私也正于陶者正当作止陶即定陶也居无何者居无几何也颜师古注前汉书云无几何者言无多时也几居岂切熊渠次飞者汉书云佽飞射士注云佽飞官有一令九丞在上林苑中结矰缴弋凫雁岁万头以供祀宗庙也又取古勇人以名官若熊渠之类也佽便利也取其便利轻疾若飞故云佽飞也秦左弋官武帝改名佽飞也佽亦作次飞亦作非吕氏春秋云荆有勇士次非也中庶人者应作忠恕字论语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学数者学小乘数论也善地则弹中者善地论人则弹中论师也是门无碍等者大品云世尊是门利根菩萨所入佛言钝根菩萨亦可入中根菩萨散心菩萨亦可入是门无碍若菩萨一心学者皆入是门懈怠少精进妄忆念乱心者所不能入精进不懈怠正忆念摄心者能入如喜见城千二百门者大论云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其城七重名为喜见九百九十九门一一门边皆有十六青衣鬼神守护三藏观生空得道三藏观生空得道已者恐剩上句也。
石中有金如止观第六记
尼犍经中王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乃为王说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又云佛藏十喻为有者文在方等如来藏经佛即如来也十喻者一未敷华二萎华三密蜂四粳粮五金在不净六贫家有宝七庵罗果八獘物褁金九贫女怀贵子十冶铸真金像然此两经十喻皆是有门耳。
力士额珠如止观第三记
经云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间有金刚珠与余力士角试相扑而彼力士以头抵触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处有疮即命良医时有良医善知方药即知是疮因珠入体是珠入皮即便停住是时良医寻问力士卿额上珠为何所在力士惊答大师医王我额上珠乃失去耶是时良医慰喻力士汝今不应生大愁苦汝因斗时珠入体中今在皮里影现于外是时力士不信医言时医执镜以照其面珠在镜中明了显现疏解此云佛所统处名曰王家大力士者以譬众生有降魔外之力用也其人眉间喻中道也理性圆净名金刚珠遇缘起惑名为相扑乃以身见触中道体名为抵触而其正理在断常内名没肤中机召于佛名命良医圣智达知名知入体理性虚通名现于外镜譬圆经照信心面文明理显谛信明了。
六十二见如止观第二第五记
前已指示今重更耳。
修陀
未知翻译。
六群
南山云以本六人同共朋从游处即以为号多论云二人善解算数阴阳说法论议而性多欲难途䟦难是也二人深通射道善解毗昙而性多痴迦留陀夷阐陀是也二人善于音乐种种戏笑说法论议而性多嗔马师满宿是也五人是王种迦留陀夷是婆罗门种。
八十八使如止观第五记
前已曾指。
妙玄云须䟦陀罗
此云善贤又上文云如中论下两品者中论前二十五品申大乘三教后两品申三藏小乘生灭因缘破六十二见也又云通修论三十七者即相生道品也苦下空无我二行为空也无常及苦二行为无作也十二禅等者等其九想背舍等也三番缩观者即中上二忍及世第一也故智妙中以财易钱以钱易金以金易珠即喻此也大树不宿怨鸟文出大论如辅行第七引之雪山毒草药王文出大经也三十七品是宝炬陀罗尼文出大集经耳妙玄又云离十相故名空三昧等释签引大经解十相者玄签之文恐误也经中自明无相三昧无有十相耳言十相者谓色声香味触生住灭男女等十也今文欠一声相剩一异相也经明空三昧乃云于二十五有不见一实耳无作三昧乃云二十五有不作愿求耳又第二十五卷明大涅槃远离十相谓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等十也无垢称王即维摩诘耳。
释签云示人无诤如止观第六记
大论云佛法有二一者诤处二无诤处余经已说诤处今欲示人无诤处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然大论中本斥三藏以为诤法即以衍门为无诤也佛教本意示人无诤诤者人过何关法乎但三藏门拙故易生诤。
冥初生觉如止观第七记
在第十记前已指引外道之智八万劫前冥然不知故云冥也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力恒忆想之故云初也从此生觉故云生觉也从觉生我心等。
周璞郑璞如止观第十记
璞者玉也郑重玉璞若有得者与其厚赐周人闻之规其厚赐周人风俗乃以死鼠而为玉璞以将诣郑郑人笑之其人悟已答郑人云楚人凤凰其实山鸡以其楚王重凤故其不识凤者路行见担山鸡人乃问之曰此何鸟也担者知其不识乃戏之曰此凤凰也其人闻之买以上王得之便死楚王闻之愧而召问王亦谓实乃以十万而赐之。
以地人释地义偷安庄老如止观第五记
恶魔比丘退戒还家夸谈庄老以佛法义偷安邪典押八万十二之高就五千二篇之下以道德逍遥之名齐于佛法解脱之说非但古然今时甚有皆将儒老比齐吾教播在笔舌孰能辨之悲夫又云泾浊渭清者误也应云泾清渭浊也。
三德纵横如止观第三中
小乘师说般若种智已圆果缚尚在解脱未具身犹杂食一优二劣譬之横川走火又云先有相好之身已得种智般若后灭身智方具解脱既有上下前后譬之纵三点水大乘师说法身是体本自有之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隔生跨世此则名纵又云三德无前无后一体具足以体从义而有三异此乃体横而义纵耳。
二轮二翼如止观第五记
驰二轮而致远譬定慧之横周鼓两翅而高飞喻定慧之竖遍所以车有二轮则能远载鸟有二翅堪任飞升又妙玄云即空故方便净者恐即空故是圆净涅槃耳又释签云言该摄者者若牒玄文则该摄字应作巧修字也又云约行相摄者应云约位相摄也。
一止等如止观第三文
前曾指引。
止观记具注解
长者喻佛诸牛喻教色有种种随其机也同共一群理一也付放牧人弘教也令逐水草被机也唯为醍醐常住也不求乳酪人天二乘也𤛗已自食弘者自益也长者命终佛入灭也为贼抄掠盗佛教法也无有妇女无慈也得已自食利养也当误何计而得之耶钦慕也我等无器非根也无安置处持戒非常住本也可以盛之人天阴果也虽有盛处不知钻摇浆犹难得况复生酥无定慧方便名不知钻摇似道尚难况复真常乎加之以水起见也一切皆失起见堕恶失人天果也彼文先明横竖等者辅行云若望偏乘名横名竖若不思议非横非竖又圆十乘自明横竖如初妙境穷实相底名竖包十法界名横乃至离爱入住名竖不着似法名横又妙玄云取理难当者当字去声理非难易难易在人耳得其门则易不得则难矣又云所通是别圆者若准玄文所通但在于圆耳以是圆接通别故也笑而拾去者拾字应作舍字也。
三藏生法二空如止观第六记
空于我所名为法空空于我人名众生空如云是老死谁老死若说无谁老死是名生空无是者死名为法空乃至无明亦复如是。
迦罗迦镇头迦
章安云并未见翻但应知是甘毒二果耳六卷云迦留治牟也。
快马见鞭影如止观第五记
前已指引。
阇提首那
未见翻译又妙玄云何无差别者何字误也应作则字又释签云次二句句释者多一个句字也又云初释简宗体者释字合在初字之上也又云纵容者纵字合作从字七恭切又云将陪者陪加也助也又云次破用权实及名为宗可见者恐多及名两个字也又云次诸经下辨诸部中因果不同初大品等者此又脱落应于不同字下更云初文又三也又云答中三标列释者应云答中二初标次列释也又云二者从复次去于圆自为四句者误也应云从圆渐者初入此圆已去于圆自为四句也复次已去但是重明圆家自论之四句耳又云亦以初文以为初句次从初发心住进修二住为圆渐者亦误也何者偏圆相对论四句乃以渐圆为初句耳若于圆家自论四句则以圆渐为初句渐渐为第二句渐圆为第三句圆圆为第四句故妙觉位亦名渐圆亦名圆圆也又妙玄云渐圆三句者应云圆渐三句也又云远疑者应云近疑也上来所注请细对当文之前后也。
远师
慧远法师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师事弥天道安法师安常叹云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春秋八十三而卒。
龙师印师
齐朝京师中兴寺僧印法师姓朱寿春人依庐山慧龙法师咨受法华龙师亦是当世名匠印师虽学于众典而偏以法华著名乃讲法华二百五十遍年六十五卒。
汉顺帝时等
此一段文颇有讹略今具引本文后点讹略按后汉书列女传云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迎婆娑神溺水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㳂江啼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注云娥投衣于水祝曰父尸所在衣当沉衣乃随流至一处而沉娥遂与衣俱没会稽典录云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试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及遂自毁其草也案元嘉年即后汉第十桓帝之时也今云顺帝恐误也顺即第七帝耳度徒故切姓也尚名也有息等皆讹略也喈音皆至后汉时者应云汉末即第十二献帝之时也杨修字德祖后为曹操所杀也史记孝女传者即后汉书列女传也肝应作盱况于切迎伍君者迎婆娑神耳邯郸者复姓也淳者名也黄绢是色丝即绝字也幼妇是少女即妙字也外孙是女子即好字也斋臼是受辛即辞字也乃是绝妙好辞耳又下文云次文次如文者应云初如文也又下文云师子后跳即未来者恐误也准文句中师子譬现在又奋迅将前乃表未来耳将前岂非前跳乎又妙玄云慕觅弘经下方出现慕觅弘经下方出现者此中多两句剩八个字也。
妙玄云阡陌
南北为阡东西为陌又释签云第五会二品及三十七品者若准下文应云三品及三十九品也又下文云宿慧益多者慧字应作世字。
增一
从一事增至十事也。
中
集一切中经也。
杂
集比丘比丘尼诸天帝释等杂事也。
长
集一切长经也。
三修
有邪三修劣三修胜三修邪即外道所计常乐我也劣即小乘所修无常苦无我也胜即大涅槃常乐我也。
十仙
十仙外道也一阇提首那二婆私吒三先尼四迦叶五富那六净梵志七犊子梵志八纳衣梵志九弘广十须䟦陀罗。
三十六问
即是经中云何于此经等偈是也梁武帝云有三十二问河西云有三十四问中寺安云有三十五问开善云有三十六问光宅云有三十七问章安依河西云三十四问耳今云三十六问者依开善也增减在人无劳苦诤。
五行
从病行品已去等文是也。
十功德
从高贵德王品去是也。
筌罤
筌取鱼器也罤兔网也作此蹄字足也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所以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所以忘蹄陆德明云筌香草也可以饵鱼或云积柴水中使鱼依而食焉一云鱼笱也蹄兔罥也又兔弶也系其脚故曰蹄罥古县切弶巨亮切今家意者作此蹄字依俗之说也说文作罤若言蹄是足者能诠不成若言蹄是迹者其义亦疏寻迹得兔义岂然乎。
释签云近代已来读山门教者仍有此说误哉
清凉观师有兹说也彼华严钞云今此翻明法华劣此彼是一家此有三家一不同也彼之一家但是声闻此之三家是佛菩萨二不同也彼唯三请此有五请三不同也彼唯因人请此有佛请四不同也乃至广说如彼疏钞当如观师虽学天台不得意故有兹形斥具如文句补注中辨又新华严第八十卷普贤以颂说佛功德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随众生心种种行令其所见各不同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或见今始为菩萨或见始生或见灭今谓但是今日初成有机自见经于不思议劫非谓便见久远本成所以但言成道不思议劫亦无本行菩萨道之言及以实成久远之语故未可同法华本门久成长寿故知但是一机或见初成佛道即短而长是故已经不思议劫亦无拂迹仍存始成若不尔者至法华中河所拂耶故法华中弥勒等四请如来四诫之后方谈久成岂华严中不请不诫而普贤因人辄拂如来之果迹耶又复经中皆言或见斯是如来不思议力令诸众生各见不同各见不同岂非秘密故法华前密论如来成道已经不思议劫亦无所妨但未显露故知显露拂迹显本唯在法华寿量品中故知密见自是一边不可便滥通途大体故天台解寿量品云下方菩萨本目所化皆不执近若乃他方旧住菩萨俱有二种一从法身应生者往世先得无生或已发迹显本设未得闻报尽受法性身于法身地自应得闻长远之说故知应生不执近也二者今生始得无生及未得者咸有执近文句记云不同界内经历五味跨涉本迹七请五诫方乃得闻以见一分法身理合得闻长远今普贤云或见成道不思议劫有何不可耶又复华严后分至于法华涅槃设使成道久远已经不思议劫亦何乖爽故金光明文句解空品云若指般若则此经非方等摄若不指般若诸经不广明空义此复云何答诸经前分结集人应作次第而其后分皆摄入前例且举一以类诸如方等陀罗尼经次第在法华前而经中云先于灵山已为声闻授记岂非方等至于涅槃以此推之言次第者是前分也互相指者是后分也结集者以后分明义气类若同向前集之或者不知言乖次第实不乖也金光明经是方等后分故指般若为已广说空无妨也若其然者大佛顶首楞严经云波斯匿王年六十二又云是名妙莲华定性声闻及诸一切皆获一乘寂灭场地岂非亦是方等后分经耶人不见之尤多异说清凉观师初学天台所见既僻乃遭荆溪诸文破之而清凉师遂弃天台却宗贤首虽复遵禀天台止观而反斥于天台判教岂不教观胡越解行矛盾哉故清凉云经云成道不思议劫举此以遮天台之谬谓彼学者多云华严虽则玄妙而有二事不如法华一兼别义是故不说声闻作佛二说如来始成正觉不说本师寿量久成故今疏中指此经文即是华严说久成处若以此后不该于前则法华寿量不能废于我始坐道场于三七日中思惟等迹也不说声闻作佛者约不共义既无厌舍曾何弃之况一成一切成无一众生不具佛智今谓清凉虽学天台深不见于天台之道所以弃背妄生讥毁以惑未学天台教者是可哀也善财未见弥勒普贤文殊之时行布宛然岂非兼别二乘不闻何况受持故虽在座如聋如瞽何曾授记若谓授记应问作佛名号及劫国等何所谓乎且法华前诸部中圆显实是同何曾不明二乘作佛但不彰灼对二乘说耳又复何曾不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智何得约此而为难耶显实虽同开权局此何得引于诸佛菩萨不厌不舍二乘为难耶佛虽不厌舍而二乘未悟故至法华中方开悟作佛是以法华前佛意无所隔但说时未至故有兼带等清凉不知此妄斥天台师此义若不辨天台宗须坏故今述祖道以对于清凉后贤或览之无谓余狂简余如上下文此不委说也况大唐灵感传天神谓南山云但说六度等行即入华严但是授声闻记作佛即入法华天神面于佛前亲承斯旨清凉何得建立华严授二乘佛记显如来远本岂非乖戾之甚乎问何以得知清凉观师元学天台答大宋僧传云五台山清凉寺澄观于大历年中诣苏州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经疏等云云又下文云四请三诫者应云四诫也又下文云三结归文二结劝者误也应云三结归文三结劝文并可见也。
及疏文中广以十义
一始见今见二开合不开合三竖广横略四本一迹多迹共本独五加说不加说六变土不变土七多处不多处八斥夺不斥夺九直显真实开权显实十利根初熟钝根后熟前文中云摩诃袒持此云大秘要。
妙玄云卢舍那
此云净满又云光明遍照。
释签云高丽
丽吕支切东夷国名也论语云子欲居九夷正义云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臾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今家学者多有不晓故特示之。
三论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梁武敕十人止观诠等
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也大乘海岳声誉远彰其余九人未闻其号。
兴皇伏虎朗
陈朝杨都兴皇寺法朗师也姓周氏徐州沛郡人母刘氏梦神人乘楼阁入怀梦中如言身与空等因而有孕朗公以梁大通二年于杨都宝志禅师受诸禅法又于诠师禀受智论中百十二门论并华严大品经永定二年奉来住兴皇寺春秋七十五太建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夜而卒。
栖霞得意布
陈朝摄山栖霞寺慧布师也师事僧诠听三论等学徒数百翘楚一期洞达清玄妙知论旨皆无与上时人号之为得意布亦言思玄布诠师讲解听者犹迷每有客问必待慧布而答之也布师以陈祯明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终后屈三指。
长干领语辩
长干寺玄辩法师也。
禅众文章勇
陈郡杨都大禅众寺慧勇师也姓桓母张氏梦登佛塔获二金菩萨俄育二男并幼而入道长则慧聪次则慧勇勇依灵耀寺则师为和上后依诠师受学住大禅众寺春秋六十九初僧诠受业朗公玄旨所明唯存中观自非心会析理何能契此深言而顿迹幽林禅味相得及后四公往赴三业资承诠公命曰此法精妙识者能行朗等受旨不敢厝言及诠公化往四公放言各擅威容也又下文云若法相宗徒者徒字应作途字故金錍云一家宗途也今此即是一家所用法相宗旨大途多依大论故也。
妙玄云虎丘山岌师
虎丘山在苏州岌师未详氏族。
宗爱法师
未详氏族。
庄严旻师
梁朝杨都庄严寺僧旻法师姓孙吴郡富春人七岁出家住虎丘山为僧回弟子从回受五经一闻能记安贫好学与法云法开等学于柔次二师夕则合帔而卧日乃假衣而行大明数论统究经律柔次二师于普弘寺共讲成实旻于末席论议词旨清辩致言宏邈次公放麈尾而叹云老夫受业于彭城精思此之五聚有十五番以为难窟每恨不逢勍敌必欲研尽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且诚思之晚讲当答及晚上讲才复数交词义遂拥次公动容顾四座云后生可畏斯言信矣时灵根寺道超勤学愿如旻师忽梦人云僧旻法师毗婆尸佛时已能讲说君今始习云何等也著论疏百有余卷年六十一大通八年二月卒。
定林柔次二师
定林寺僧柔法师姓陶丹阳人精勤戒品委曲禅慧方等众经大小诸部皆悉洞明年六十四卒京师谢寺慧次法师姓尹冀州人师徐州法迁志而无倦超然孤拔于时智藏僧旻等并依次公请业年五十七。
开善
开善寺也。
佛䭾三藏学士光统
慧光法师姓杨定州人也年十三从佛陀禅师受三归佛陀异其眼光外射遂度出家乃名慧光初习毗尼后弘经论任国僧都转为国统故云光统也。
耆阇廪师
钟山耆阇寺安廪法师姓秦氏二十五出家听嵩高少林寺光公十地一闻领解顿尽言前又受禅法悉究玄门陈永定年敕住耆阇寺年七十七至德元年卒。
北地禅师
或谓罗什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后魏菩提留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
出异解竟
吾祖之后更有诸家判教不同今辄录之陈真谛三藏立二教一渐二顿渐约渐悟菩萨大由小起具有三乘之教名之为渐即涅槃等经若直往顿机大不由小起唯菩萨乘如华严经唐海东新罗国元晓法师造华严疏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教缘起经二三乘通教如般若经三三乘分教如璎珞梵网经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唐吉藏法师立三教一根本法轮教即华严经二枝末法轮教即三乘等于后所说三摄末归本法轮教即法华经唐江南印法师立二教一释迦经名屈曲教以逐根性随计破执故二平道教即舍那经以逐根性自在说故唐波颇三藏立五教一四谛教即四阿含经二无相教如般若经三观行教谓华严经四安乐教即涅槃经五守护教即大集经护正法故唐三藏及慈恩基法师依解深密经立三时教引彼经云胜义生菩萨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而亦有上未为了义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是亦有上犹未了义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本来寂静以显了相转正法轮最为希有名真了义准此经文阿含等经为第一时总密说有不明有者有何性耶大般若等为第二时总密说空不明空者亦空何性华严等经为第三时显了说有有依他圆成显了说空空所执性又金光明三种法轮谓转持照又大涅槃医师服乳亦有三时今依新经顿教大乘但唯一时约渐次故有此三时又云随机判教等云云唐贤首藏法师立五教一愚法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指阿含等经始教亦名分教以深密经第二第三时中同许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所以合之以为一教此既未尽大乘法理故立为始有不成佛故立为分终教亦名实教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立为终以称实理复名为实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准思益经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亦云寂灭真如有何次第圆教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依普贤法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已上诸师判教依天台宗则无取焉当今之世盛流布者唯慈恩贤首二家耳原夫性相二宗本自西域那烂陀寺同时有二论师一名戒贤二名智光戒贤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经瑜伽等论立三时教即是唐朝奘三藏及慈恩基师之所用也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依青目清辩准般若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时教以无相大乘为真了义谓佛初在鹿苑说小乘明心境俱有次于中时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唯识道理犹未全入平等真空第三时中说无相大乘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清凉观师云然此二家明三时教并不能断一代时教以各有据互相违故以深密等经未居最后故且约一类之义故分三耳若以天台之意观上二家三时之教一者时不整足二者判教未周三者定执一经非诸大教况一代之旨五时之义施开废等岂彼留心哉清凉观师元讲天台后依贤首以彼五教和会天台四教云愚法小乘即天台三藏始即通教终即别教圆教则同又云天台所以不立顿教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别为一类即顺禅宗也余谓贤首五教岂同天台四教耶如三藏指鹿苑方等中小乘等岂同贤首独指四含耶又彼但云人空此具人法二空岂得同耶若谓四教绝言即是顿者此大不可何者四教绝言之理理具真中及以权实彼立顿教自是大乘那得同耶又彼圆教自指华严岂同天台五时之中唯除鹿苑显露无圆彼妙此妙无二无别耶然贤首虽用五教至于撰述深赞天台乃是升堂入室之者位次着明曾无形斥但由观师自立华严以为顿顿以法华经而为渐圆又以华严圆融行布无二无别违背天台所立义耳况彼全用天台深义如坐禅仪式安心行门三谛三智之谈三德三观之说诸佛不断性恶众生不断性善具德真如融通妙理举一即三以三为一身土互融依正不二大事因缘如是等义莫不引之以为心要至于圭峰不本师祖于禅源诠及诸疏钞妄生排斥评品天台有识观之能无嗟愍学今宗人不得其意却谓终教是今圆俗顿教是今圆真圆教是今圆中呜呼谬矣如何将今三谛对彼三教乎识者自知不能破也大宋僧传宁僧录等立三轮教一显教轮谓诸乘经律论也以摩腾为始祖二密教轮谓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拏罗法也以金刚智为始祖三心教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禅法也以菩提达磨为始祖即以心传心也今谓若尔且华严等诸大乘经何尝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耶宁公识见太是浅末幸希后德试为详之。
是老死等如止观第六记
前已引之。
如食檀耳
章安云若见佛自行乞食到纯陀舍食檀耳羹中夜入灭兴向双林以火焚身而入涅槃此是小机所见。
迦留陀夷
此云粗黑非时入聚落为俗打杀埋马粪中后出入灭作结戒缘起也。
佛性有五种名如止观第三意仍少别
大经二十五云一切众生皆悉有于首楞严定亦名般若亦名金刚三昧亦名师子吼亦名佛性彼证止观义兼三德故云意仍少别也。
生身乃至九恼
大论云一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罗汉亦被谤二旃遮婆罗门女系大杇作腹谤三提婆达多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迸木刺脚五毗留璃王兴兵杀释种佛时头痛六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冷风动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复有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又复患热若准兴起行经乃有十恼一孙陀利谤二奢弥䟦谤三头痛四骨节烦疼五背痛六木锵刺脚七达多掷石八婆罗门女旃沙谤九食马麦十六年苦行大论音云焊杇杅皆非应作盂盆也。
均提沙弥至如止观第四记
后人寻之第九记云三学之中非但慧道经生不失戒定亦然何者戒是有为色法定是有为心法命朽之时形俱无作戒体虽谢无作戒业得得不灭以随业道至未来故小乘事法尚至未来又下文云乳[豸*童]等者[豸*童]应作湩竹用切又多贡切乳汁也𤛓古候切取乳也与汝作乳种者应云汝与我乳湩也蜎狂兖切尔雅云蜎蠉井中小蛣蟨赤虫也蠉香兖切蜎应作翾亦作蠉许缘切小飞也蠕而允而兖二切动也喜出息偿钱毕复触他人者常喜出钱外人来从就其举钱日月适至便乃责息他偿钱毕复谩抵人言未毕也坐此者坐字慈卧切被罪也言出息者如子息也子息者气在人身中所禀以生也今人出钱生子亦云息者例此故也又下文明爪上土引大经三十一云者华严之中既将少许之土与大地之土而为校量故知十地菩萨之法不可比佛也又云华严甚深但为今序者应云无量义甚深也。
八千声闻得授记别如止观第七记
大涅槃云譬如暗夜若诸营作一切皆息其未讫者要待日明学大乘者要待无上大涅槃日是经出世如彼果实多所饶益安乐一切能令众生见如来性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受记别即持品中八千人也。
毗舍遮
此云啖精气啖人及五谷之精气也亦云毗舍阇。
富单那
此云臭鬼中之胜者又云主热病鬼。
于诸如来常如止观第七
前曾指引。
八大声闻
舍利弗目连迦叶空生满愿离越那律阿难。
八大菩萨
文殊师利不虚见宝英弃诸恶趣弃荫盖光世音辩积超度无虚迹。
提谓
诸师咸云此是伪经今谓天台灵山亲承岂引伪经误人者哉三宝录云旧录别载有提谓经一卷与诸经语同但昙靖加足五行五方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以一卷成者为定其昙靖于北台撰提谓波利经二卷文云东方太山汉言代岳阴阳交代故云代岳于魏世出应云魏言乃曰汉语不辨时代此一妄也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译之两语相翻不识梵魏二妄也。
六因四缘如止观第八记
俱舍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大论云六因者所作因共因自种因遍因相应因报因四缘者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次第缘名等无间缘缘缘名所缘缘余二名同又云若俱舍因缘五因性等者俱舍云因缘五因性此中性者是缘种类于六因中除能作因所余五因是因缘性六因如向所列。
大品十喻如止观第五记
大论第七云一如幻二如焰三水中月四虚空五如响六如城七如梦八如影九如镜像十如化又下文云有二十一字者但有二十字耳。
一切法趣如止观第二记
如前指引。
下佛答中仍云菩萨不应食肉故知仍存小教中开
此判恐误何者彼经佛答经文具云一切诸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愍不应食之所谓众生从无始来生死轮回曾作父母兄弟眷属云何于中取之而食乃至云我若听许声闻食肉我则不名住慈心者我于诸处说遮十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大慧凡是肉者于出家人悉是不净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许食肉亦自食者当知是人恶业所覆必当永堕不饶益处大慧二乘菩萨尚唯法食岂况如来乃至偈中云食肉无惭愧生生常颠狂诸佛及菩萨二乘之所嫌象腋与大云涅槃胜鬘等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四卷十卷楞伽经文大意是同但是其文有广略耳故知楞伽与涅槃经同断三乘不应食肉非谓楞伽但制菩萨不禁二乘故知今云存小教开则是误矣以诸大乘并皆不许三乘食肉故也又下文云除化乐者若准梵网至化乐天说十禅定乃至四禅并皆说法故也。
又八术如止观第八记
大经云复有明医晓八种术从远方来章安云有十种医谓圆初心中心后心三教菩萨两教二乘断结外道苦行外道空见外道八术一治身二治眼三治胎四治小儿五治疮六治毒七治邪八知星内合佛知八正道能治八倒之病也又三达五眼名为八术又云常乐等四及非常非无常等四总成八术者恐误也应云无常等四及常等四也中道双非八倒皆破故云非常非无常等复能双照二用宛然故云能常能无常也今明双照故云八术也若指双非即是八术之体耳又下文明二鸟双游引涅槃疏其间颇有讹略今粗点出余如疏中不具引也今文云无量中一下应更添云非一非无量而一而无量也今文云问为凡与圣共等者误也应云问为凡与凡共行圣与圣共行凡与圣共行也今文云二解不分者应云不明也今文云事理相即者应云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也今文云凡共圣等如前三句者应云凡凡共行凡圣共行非凡非圣共行约人约法分别俱成也是则与前三句不无小异也又引净名云无慧方便缚名爱见悲等者准彼经中无方便慧缚即爱见之心成就众生耳无慧方便缚即住三毒而植德本耳有方便慧解有慧方便解翻此可知。
妙玄引涅槃初成道等释签中云且借秘密
余尝读涅槃疏与此大异疏云旧解坐道场亦曾问者或言是华严中译经不尽其文未至或言是偏方不定教文亦不来或言是秘密教非显露摄义皆不然今明坐道场乃是元初圆满始坐非方便道场正对过去之问非一化之始也上皆疏文若尔今云秘密不亦违耶不然凡消经文为正引用从傍应以疏文为正玄签引类为傍其例实多亦无大过。
龙宫三本
观师云一略本即今所传八十卷及旧译六十卷是此是十万偈中之略译未尽故二下本经即摩诃衍藏是文殊共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此经收入龙宫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大不思议经有三本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诵出流传于世西域记说遮拘槃国此本全也三中本即彼所见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四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此上二本非人心力所持故不流传五普眼经即海云所持以大海量墨须弥笔书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此经前后三译第一第三具如今文第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此云日照于西京太原寺译出入法界品内两处脱文一从摩耶夫人后至弥勒菩萨前中间天主光等十善知识二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文殊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案善财顶十五行经依六十卷为定又罽宾三藏般若译成四十卷。
于阗
亦云瞿萨旦那此云地乳其王是毗沙门王像欲剖出不饮人乳神像之地前忽然隆起其状如乳乃用饮之地乳所育因为国号俗云涣那国匈奴云干遁国诸朝云豁旦国印度云屈丹国。
摩竭提
此云善胜又云无恼害。
阿兰若
亦云阿练若又云阿练儿此云无诤。
熙连河
相传云䟦提是也今言不尔䟦提大凞连小或广四丈或八丈在城北䟦提在城南相去百里䟦提此云金沙熙连未见翻准音义中云尼连禅河即凞连是此云不乐着河又下文云谙臆者臆字应作忆字又云对并破会等者请寻玄文第一卷言断奠者上丁贯切决也下丁定切不老也若音为殿乃训定也又下文云长寿品去十四品明涅槃义等者误也涅槃疏云初从如是讫流血洒地是召请涅槃众二从纯陀品讫大众问品是开演涅槃施三从现病品讫德王品是示现涅槃行四从师子吼品讫品是问答涅槃义五从迦叶品讫经是折摄涅槃用召请是序分余四是正宗分也。
舍利弗灭度缘出增一第九
此因目连入城乞食为诸梵志打损身肉目连来告舍利弗云欲取灭度舍利弗言汝今小停我先入灭已上撮彼经意耳又上文云故令者令应作今也又云方第者第应作等也又云下卷者即第二卷也闻文殊得记者闻应作问也此文似烦应除下一问字也野马者尘埃也邑外曰郊郊外曰牧牧外曰野野中尘埃奔走如马故也文出庄子又妙玄别教五味中声闻下欠如乳两字。
次各释文自为四如止观第三记
即偏圆中引涅槃经明四教五味之文广在彼云。
妙玄云诞公
僧传中有江西释智诞亦善经论其人是乎前文云长阿含行品者应云游行品尸舍婆村村或作林四大教者应云从佛闻者是第一也从和合众闻是第二也从多比丘闻是第三也从一比丘闻是第四也又云净名室内者应云室外也又云满于傍正者应云判于傍正也。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三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四
(妙经 文句 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秦凡有四一亡秦二前秦三后秦四西秦乞伏今即后秦姚氏也三藏经律论也法师弘法之师也鸠摩罗什此云童寿龟兹国人龟兹音丘慈其父本天竺人家世相国祖父达多倜傥不群什父鸠摩罗炎聪明懿饰不嗣相位乃自出家东涉葱岭时龟兹国王闻甚敬之王有妹年二十才悟明敏遂以妻之生什及弗沙提婆什七岁出家日诵三万二千言九岁同母至罽宾彼有法师曰磐头达多三藏九部莫不精明从旦至中手写千偈从中至暮口诵千偈什乃师之什年十二同母至月支北山有一罗汉见乃云常当守护此沙弥年三十五若不破戒当大兴佛法与鞠多无异若戒不全只是才明法师而已什母自证三果乃之天竺临行之日谓什云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唯尔自身无利益耳什云若使大化流传虽炉铁苦而亦何恨什反龟兹悟大乘法其磐达多乃师于什于时前秦符坚僭号关中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罗什将非是邪后乃遣骁骑将军吕光等七万兵西伐龟兹光乃得什见什年少乃以龟兹国王女妻什什被逼故遂亏其节及光至凉州而符坚已为姚苌所害于是僭号关外及苌卒子兴立弘始三年三月有连理树生于庙庭逍遥园葱皆变为茝茝昌待切香草也连理树者上下合生中间两枝别上也祥瑞既现姚兴西伐吕隆方迎得什入关以其年十二月至长安译诸经论姚主谓什云大师聪明若一旦死后世法种无嗣遂以伎女逼令什受什自此不住僧坊别立屋舍每至讲说先立喻云譬如臭泥生净莲华但采其华勿取臭泥什临卒日云若所传无谬者使焚身后舌不焦烂什以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以火焚之唯舌不焦奉诏者诏上命也释名云诏照也照人闇使昭然也亦告也教也译者传言也易也变易西音使同秦语也周礼有象胥传言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记云故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成唯识论第二卷中有此文也百法钞云文者文身文无自性依字假立若无改转之义斯乃但名为字若一字已上有所改转诠得差别即名为句即由此诠自性差别之时望于名句能为所依故名为文文体虽即是字要与二为所依有改转义方号为文若不与二为所依又无改转之义但名为字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也即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色心假实局附自体皆名自性诠此自性号之为名即不局一字二字但有诠自性者总说为名若一字成名如言眼耳鼻舌地水火风等若二字成名如胜解精进等若三字成名如毗耶离等言句诠差别者即诸法自体上有不同之义名为差别亦通有漏无漏等即二字已上但诠差别者皆名为句且二字句诠差别者如云佛眼若但言眼即唯诠眼自性今既于眼上加佛字即是诠眼之差别矣若云有漏眼即三字成句诠差别也显扬圣教论问名者何义答目种种事令世共知故又能令意作种种相故又由语言所传述故问句者何义答摄受于名究竟显了不现见义故问文者何义答显发名句故百法等论声是色蕴名句文三心不相应行蕴所摄今则置之故云不论色行等也今家所立文句为题义亦难见具如金光明文句新记中注解。
彼都人士出言成章
毛诗小雅鱼藻之什第五篇都人士五章章六句之诗也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伤今不复见古人也乃作此诗而敕之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毛传云彼彼明王也郑玄笺云城郭之域曰都古明王时都人有士行者冬则衣狐裘黄黄然取温裕而已其动作容貌既有常吐口言语又有法度文章疾今奢淫不自责以过差。
文句云金陵
升州地号也玄义云昔于建业始听经文者建业升州水名也别传云瓦官开玄义妙玄云江陵闻玄义者大师谈妙非止一处妙玄自约章安所闻而说故与别传无违升州古之杨州也。
丹丘
吴会须知云台州郡有丹丘驿天台山赋云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注云见此山灵验神思遂往而忽行也仍因也羽人仙人也言因仙人于丹丘寻求不死之庭谓求仙之处也。
记云南岳
衡州山名也。
江陵
荆州郡名也破古不全我巳者巳字当为己字故下句云削乃唯在于己或作破古不全为句读者非也。
繁芿
繁谓繁多繁长芿谓草芟其陈者又生新者。
率尔
论语云子路率尔而对注云率尔先三人对也今谓轻率聊尔也慈恩玄赞云首称妙法莲华经者藻宏纲之极唱旌一部之都名法含持轨绾群祥以称妙华兼秀发总众美而彰莲如此释题比夫天台甚为殊隔释题率尔岂诬也哉。
固蔽
固即蔽也论语云学则不固注云固蔽也。
枢楗
枢本也尔雅云枢谓之椳郭璞云门户扉枢也椳郁回切楗关楗与键字同。
睿公
罗什弟子僧睿法师谦虚内敏博通经论有二十八品生起次第。
方镜
镜鉴也。
淆混
浊水也。
学舍养宫并非今意
礼记明堂云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注云庠序亦学也庠之言详也于以考礼详事鲁谓之米廪虞帝上孝今藏粢盛之委焉序次序王事也瞽宗乐师瞽蒙之所宗也古者有道德者使教焉頖之言班也于此班政教也故云学舍矣养宫者礼记内则云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凡养老五帝宪注云宪法也养之为法其德行也三王有乞言注云有读为又又从之求善言可施行也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三王亦宪既养老而后乞言亦微其体皆有惇史注云惇史史孝厚者也文王世子云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注云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弟也各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也白虎通云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虽天子必有尊也不正言父兄者何也老者寿考也欲言所令者多也更者更也所更历众也。
尔雅
颜氏家训云周公所作郭璞云兴于中古东西墙谓之序者此是尔雅文也别内外者此是郭璞注文也。
古人章疏以胤音之
引字去声胤字与引字同韵故以音之而此胤字自训继嗣非弄引义也。
亦如大经至谢公加也
初道猛法师自天竺唯得五品一寿命二金刚身三名字功德四如来性五大众问共昙无谶译为二十卷河西国王沮渠蒙逊又遣使往天竺再得八品一病行二圣行三梵行四婴儿行五德王六师子吼七迦叶八陈如又译为二十卷并前乃成四十卷一十三品传于北方号为北本至于宋朝文帝敕道场寺慧观乌衣寺慧严康乐县令谢灵运治定乃就寿命品加序品纯陀品哀叹品于如来性品加四相品四依品邪正品四谛品四倒品文字品鸟喻品月喻品菩萨品凡十二品并前十三品成二十五品制三十六卷传于南方名南本也言纯陀者名也六卷云华名子纯子之与陀二文互出旧云本名纯陀后大众称德号为妙义今谓不然纯陀是西音妙义乃此语先立嘉名为最后作瑞所以大众称美是故不应名德两分也。
至安公来始分三段
道安法师常山扶柳人姓卫家世英儒于时秦主命僧讲楞伽经讲者平读其文都无分节秦主曰朕闻佛法玄微经文奥赜宾主起复师资答问必有次序如何直解略无利判乎诸僧无对由是声流四方安公其时在于襄阳闻而叹曰何以吾徒同受斯耻遂将佛经文无丰约皆判为三分安公虽作三分判经大众尚或未之信也及夫西域亲光菩萨造佛地论彼论释经果分为三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此与序正流通而无异也。
西京赋云人生几亡
文选东都赋亦云往者王莽作乱天人致诛六合相灭于时之乱生民几亡注云几近也。
文句云梵网
菩萨戒疏云佛观大梵天王因陀罗网千重文彩不相障碍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目一一世界各各不同诸佛教门亦复如是庄严梵身无所障碍从譬立名总喻一部所证参差不同如梵王之网也。
佛说贯散
四分律云如种华散置案上风吹则散何以故无线贯穿故是则有线贯之乃不散矣又修多罗有翻之中第四翻线线能贯持如贯华也今此乃以长行之说如散华偈颂之说如贯华耳。
增一等
此文亦出萨婆多论五分律云集一切长经为长含集不长不短经为中含集一切杂说经为杂含集一切从一法至十法为增一阿含阿含此云无比法亦云教法阿毗昙此云对法又云无比法。
记云鞠多五弟子等
具云优波鞠多西域记云乌波鞠多此翻近护鞠渠竹切五弟子者佛灭度后一百余年育王设会上座他鞞罗立义摩诃僧祇大众不同分为二部后上座部更生二部谓雪山萨婆多雪山绝后萨婆多更习僧祇生三部谓弥沙塞昙无德迦叶遗及萨婆多僧祇为五部大集经中预指五部宗轮论中广分别说。
唐三藏
玄奘法师也。
提婆设摩
提婆设摩即阿罗汉未闻翻译。
随时未有
随应作隋。
迦多演尼子
众经音义说旧云迦旃延子从姓为名有云迦多衍那声之转也西域记云迦多衍那佛灭度后第三百年出造发智论旧云迦旃延讹也此发智论文义具足传习之者号为身论以余六论各辨一支有异于身名为足论从喻以立身足者耳。
镜中破云
北地法华钞引镜水云又秀法师有法华圆镜岂其是邪。
又成论云如六足阿毗昙说者
句故彼论云地狱报业者如六足阿毗昙楼炭中广说今不用地狱业之文但引六足阿毗昙耳。
阿输柯王
西域记云阿输迦此翻无忧旧云阿育王。
文句云其余品各有处分
论文末云如向处分如向者如前也处者所也分字平声即如前所分也故论云自此已下为七种具足烦恼众生说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一者求势力人二者求声闻解脱人三者大乘人四者有定人五者无定人六者集功德人七者不集功德人七种上慢颠倒求功德上慢以世间诸烦恼炽然而求天人妙境界报对治此故说火宅喻声闻人一向上慢我乘与如来乘无别对治此故说穷子喻大乘人一向上慢无别声闻支佛乘对治此故说云雨喻实无而有上慢人以有世间三昧实无涅槃生涅槃想对治此故说化城喻败乱心实无有定过去有大乘善根而不觉知对治此故说系珠喻有功德人说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对治此故说髻珠喻无功德人于第一乘不集善根说第一乘不取为第一对治此故说医师喻乃至云自此已下示现法力修行力五门示现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四门弥勒品中示现一法门常精进品中示现一证者如经说是如来寿命长远等二信者如经八世界众生得三菩提心三供养者如经是诸菩萨得大法利雨曼陀罗四闻法者如随喜品说一法门常精进品示现者谓读诵书写等持者有三法门如法师品安乐行品劝持品等广说法力说力者有三法门神力品示现一出广长舌二謦欬声三弹指令修行者觉悟故行苦行力者药王品示现教化众生行苦行者妙音品示现教化众生护诸难者观音品陀罗尼品示现功德胜力者严王品示现护法力者普贤品及后品中示现。
记云于序成就又有二种
二者示现自在功德成就故如经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耆阇崛山胜余诸山故显此法胜故。
下六成就各有分节
第二众成就有四一数谓大众无数二行谓声闻修小乘行菩萨修大乘行三菩萨随时示现四出家人威仪一定皆是罗汉故第三欲说法时至成就列十七种异名第四威仪住成就以至于第七答问成就如论广说。
叹法师功德分
论云如来法师功德成就故。
智众定疑分
论云自此已下依三义示现一决定义二疑义三依何事疑如经尔时大众中等。
断疑分
论云断四种疑一何时说谓佛如来于何时起种种方便为断此疑是故经云诸佛出于五浊等。
河西如本传
僧传云道凭者亦是当世法匠而执性刚忤论者少之。
江东瑶
宋朝吴兴小山法瑶姓杨河东人少而好学寻问万里撰涅槃法华大品等疏春秋七十有六其时又有昙瑶法师。
讲三论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光宅
梁朝光宅寺法云法师具如玄签补注辨。
雷同
礼记云毋雷同注云雷之发声万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孟子云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钻仰
论语颜回叹仲尼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问津
论语云长沮桀溺耕孔子过使子路问津焉注云津济渡处也。
歧道
尔雅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注云歧道旁出也。
逵径
尔雅云九达谓之逵注云四道交出复有旁通也。
昙鸾北齐人
有北齐有南齐江南是南齐河北是北齐鸾或作峦未详氏族雁门人也年六十七魏兴和四年卒。
文句云若过若不及
论语云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注云俱不得中今借彼语以斥二家。
庐山龙及齐中兴印
齐中兴寺僧印法师姓朱寿春人依庐山慧龙受法华义龙师当世著名播于法华宗旨印公虽学该众典而偏以法华著名讲法华二百五十二遍庐山在江南南康军庐山记云匡裕出于周威王时生而神灵隐沦潜景庐于此山俗称庐君是故其山取以为号。
玄畅
齐朝玄畅法师姓赵河西金城人往凉州出家本名慧智后遇玄高事为弟子乃改名为玄畅也洞晓经律深入禅要最善华严及以三论由是学者多所宗仰。
记云易云其臭如兰
周易上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正义云言二人同齐其心吐发言语氤氲臭气香馥如兰也断丁乱切臭昌又切。
天台之名如止观记
天者巅也台者星名其地分野应天三台如常所说。
处会如释签所引
旧译华严有七处八会新译更加普光明殿一会第一摩竭阿兰若第二摩竭熙连河曲普光明殿第三忉利天第四夜摩天第五兜率天第六他化自在天第七重会普光明殿第八又重会普光明殿第九游逝多林也。
篇篇
言篇之多也篇以编简为义古者杀青为简以韦而编编简成篇如今连纸成卷也故杜元恺云大事书之于䇿小事简牍而已大竹名策小竹名简木板名牍。
如十妙等至具四意
如十二因缘四谛境等一正释二判粗妙三开粗显妙四观心。
犹如信宿
毛诗周颂有客诗云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注云一宿曰宿再宿曰信尔雅释训文云有客宿宿言再宿也有客信信言四宿也郭注云再宿为信。
守株尚昧
韩子云宋有耕者于野有兔触株而死因而得兔后乃不耕恒守此株冀复有兔傍人谕之而不肯止故俗相传以执迷者谓之守株。
故云观与经合
故止观第八知次位中云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观与经合观则有印印心作观非数他宝。
何释远近
旧印本作释非也越州新本作择是也。
其事略如止观记
无缘慈即如来慈此慈乃与宝相同体非空寂故非法缘慈非爱见故非众生缘慈上之两慈与菩萨共无缘大慈独在如来故大经梵行品云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如是之慈非诸声闻缘觉境界非不异于诸偏菩萨但偏菩萨闻法易转仍有少分二乘全阙故独对之乃至十二因缘七觉八正十力无畏诸佛神通无不皆以慈为根本如提婆达教于阇王放其醉象欲害如来如来尔时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象见怖畏当知皆是善慈根力。
肇用融公
肇师如玄签补往道融法师汲郡林虑人才解英绝内外经书闇心游府罗什入关乃往咨禀什公奇之令讲法华什自听之乃叹之曰佛法之兴融其人也肇用融公九辙者准第八记乃是睿公什师译毕睿公便讲开为九辙时人号为九辙法师一昏圣相叩辙二涉教归真辙三兴显潜彰辙四述穷通昔辙五彰因进悟辙六赞扬行学辙七本迹无生辙八举因微果辙九称扬远济辙第一是序品次七是正宗后一是流通名目甚美而宗体不分今恐融公是用睿公九辙义𦘦又用融之所用是故云尔不然则今融字须改为睿字。
华严经偈如释签
譬如贫穷人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庄子云得兔等
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失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注疏云筌鱼苟也以竹为之故字从竹亦有从草者香草可以饵鱼置香草于柴木之中以取鱼也蹄兔罝也亦兔弶也以之继系兔脚故也今记主准说文须作罤字即兔网也作𦌢字者即兔网绳也。
文句引经中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得菩提
西域记云劫罗伐宁堵国即旧名迦维罗卫国也于摩竭陀国戒贤论师伽蓝西南行四五里渡尼连河至伽耶城其城险固无人唯婆罗门千余家耳王所不臣众咸宗敬从城西席行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香冥印度俗人称曰灵山东南乃是伽耶那提二迦叶波事火之处从此东渡大河至钵罗岌菩提山唐言前正觉山也此山西南十四五里有毕钵罗树佛在世时高数百尺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此谓之菩提树也言不远者以菩提道场去伽耶城约有二十里也。
记云如观指掌
论语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指其掌。
果后近熟
文句既云过去为熟今恐近字应改作过字若言近者则指过为近。
适过世脱
文句既云近世为脱今恐过字须改为近字若指近为过则不劳改。
近也今日
也字误矣应云近世。
三世九世如止观记等
彼辅行中文稍讹略今具引之旧华严经三十一并新华严五十三皆云有十种说三世所谓过去世说过去世过去世说未来世过去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过去世未来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无尽现在世说过去世现在世说未来世现在世说平等现在世说三世即一念是为十也又璎珞经俱翼天子问佛三世皆有诸佛不佛言汝问何等三世过去耶现在耶未来耶当知此亦九世之意耳。
文句云师子奋迅
清凉观师云师子颦申奋迅俱是展舒四体通畅之状也又云佛承机者承字误也应作乘字观经疏云大圣垂慈乘机演法。
记云有人准大集等
慈恩法华玄赞中作此云也若单论五百犹在正法乃至云然五五百且从一往末法之初者涅槃疏云经说不同一云正像各一千年一云各五百年一云正法五百像法一干或云正法一百或云八十盖由缘有浓淡致说有促赊耳又云正法千年由度女人出家故减五百也。
大经婴儿
今略录之经云婴儿不能起住来去语言如来亦尔不起法相故名不起不着诸法故名不住行无动摇故名不来已至涅槃故名不去说即无说名无语言又婴儿者能说大字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知婆者无为啝者有为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父母菩萨亦然为众生故不见苦乐无昼夜相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疏等相又婴儿者不能造作大小诸事菩萨亦然不作五逆故不作大无二乘心故不作小又婴儿者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止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黄叶实非金也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乃生于男女等想如来亦尔见造恶者为说天宫五欲快乐众生闻已为求生天止不作恶然此实是生死无常又婴儿者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
河西云
河西道朗法师是昙无谶弟子也杨雄凉州箴云黑水西河斯乃沮渠蒙逊都之。
臭香觉触瞪视等
臭尺救切应作嗅许救切亦作嗅楞伽经云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颦申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如来佛土之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证无生忍及诸胜三昧非由言说余谓毗卢妙性遍一切处故一切法皆可为门而趣入矣但此娑婆乃以音声而为佛事浅识未知便排言说维摩经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有人谓崇法禅师昔日听律乃叹云解脱之道天壤相隔遂弃之学经论洞明智者一宗偏说法华十妙后又叹云予以不退心慕常乐果当自初地至十地岂为名相所缚耶乃舍之直造韶禅师道场韶公接之云自性清净无一法可得者佛之理也百福庄严无一善可弃者佛之事也虽分二途俱强名耳乃至云吾崇寿之子玄沙之孙建大法幢以金刚体全付于汝今问若尔将何以为教外别传乎戒律是三学之初章何乖于解脱哉维摩诘云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岂非解脱乎苟如韶禅师所说将何出于天台之道耶而云名相所缚者是自不达耳何关于天台耶尝见人云经律论是化中下之机渐次之谈方便权说谓之教家执滞名相言因言果言修言证言事言理言净言秽言生言佛言高言下言彼此等是智解宗师也若乃禅门是化上上之机顿超之谈真实之说谓之宗门无有执滞名相等事凡所举口以讲演者为阇梨以隐语者为尊宿呜呼此但于佛法大藏之内窃取一句半句以示于人耳辄欲蔽于吾佛法藏之广说者其可得乎如人于大海中酌一渧水而斥于大海之水者不亦忘本乎且如天台何曾一向谈于因果而不说非因果等耶庄老亦云玄之又玄绝圣弃智仲尼亦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外道亦有单复具足绝言等见小乘中云陈如比丘知见寂然无有言说妙中之妙大乘之中无言童子等请细详之勿谤天台之道滞于名相也且如禅家或以句偈令人看之岂非语言智解乎若非言语智解则不能通于言话矣本欲斥于讲者而返自看言话文字语录最多吁可怪也何不看佛语录耶若谓大藏之外别有正法可传者是犹舍五经孟子别有仲尼之道也应知吾佛之道非语非默非动非静理绝百非言忘四句随机响答或语或默或非语默或顿或渐或非顿渐以至一切无量法门具在大藏可以卷舒而天台智者佛会亲承今乃祖述宪章先觉不可以文字法师闇证禅师而雷同也。
白四结竟
南山云以三羯磨通前单白故云白四也羯磨此云业所作是业故亦云所作百论云事也若以义求翻为辨事谓施造遂法有成济之功焉四分律三十六云受具足戒当作白四羯磨。
文句云千车共辙万流咸会
越州新板辙误为辄改咸作咸若改作咸则令记文都无用矣故须存旧方合记文此乃后人勘写谬焉记云祇应者祇字误也当为秪字音支亦作只事辞也。
记云阿泥楼逗至止观第六记
如来将欲涅槃阿难心没忧海时阿泥楼逗语言如来不久当入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何以忧愁而失法利阿难于是乃白佛言一切经初当安何语依何行道将何为师恶口车匿当云何治佛告阿难一切经初安如是等。
百论
僧肇师云论有百偈故以立名计自然是有无摄者如周弘政释三玄云易判八卦阴阳吉凶约有明玄也老子虚融约无明玄也庄子自然约有无明玄也故知计自然是有无中摄也。
具如玄文以开十门
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谛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悉者遍也檀此云施佛以此四遍施众生故也。
晋王
隋炀帝未登位时号晋王姓杨名广从智者受戒后乃名总持。
动即三四纸等
慈恩疏等莫不皆然。
亦名付法藏经
目录或云付法藏因缘传六卷或无因缘两字亦云付法藏经。
比窃读至唯藏等四
如清凉观师列诸家判教从立一教至立五教者以天台列在立四教数中与光宅等皆在四摄岂非窃读欤。
余如玄文
妙玄问佛若有久成始成等者亦应有开三不开三等邪答若菩萨声闻共为僧者则有开三显一若钝菩萨为僧者何须开显邪问若不开三显一五佛章云何答同是菩萨声闻共为僧出五浊世可如此出净土佛则不然矣又云戒缓乘亦急亦缓故即是秽土以声闻菩萨共为僧开三显一娑婆是也戒急乘亦缓亦急故即是净土开三显一安养是也又下文云攒于古师攒字准文选张衡南都赋注中作在官切故彼文云攒立丛骈注云林木攒布也若准玉篇从手是去声训聚从木是平声谓木丛也今依文选注中取平声亦取训聚也。
阿难非不传秘乃至传秘秪名传显
准玄签中此是显秘同时之意以由此座说顿十方说渐不定等于此是显于彼是密各不相知互为显密故释签引大论中明显密音声然后乃云此据别说若约体论二义俱时传秘名显不其然哉。
真谛
陈朝西竺三藏拘那陀罗此云真谛。
耳根不坏等
根有二种浮尘外根即四微也胜义内根即清净四大也处者尘也此恐误矣良以耳识四缘方闻一根即论云耳根也二境即论云声也三空即论云处也四作意即论云作心欲闻也文句又云众缘和合者论云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生即意识生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即总举四缘和合也若取能闻兼所发意识则或五缘生也又耳识从八缘生若取能闻兼所发识则或九缘生也非余阙缘故云可闻等者请以向来四缘消释论文则自见此文差误也但除空缘者误也应云除明缘也以眼识从五缘而生故稻秆经云眼识从五缘生以眼为根以色为境以明为照以空不碍以作意发起由此五缘眼识乃生今说耳识不须明照故除明缘亻除空缘也又下问答中云举我摄众缘亦是耳识四缘和合方闻耳而记中云仍藉阿难愿力及以如来宿誓灭后众生有机能令和合成闻名众缘和合者亦恐误也又前文解闻持和合云闻持之言唯在阿难和合之语义通两向由机会故闻持和合者亦恐误也以闻持和合是四缘无阙方显一时若一缘不具则成异时故也更请详之又唯识宗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于前各增一言九缘者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七染净八分别九种子根本即赖耶染净第七识分别乃意识种子为因缘诸法皆托此离此不生故分别依者即第六识染净依者即第七识根本依者即第八识根即同境依故然八识中眼识一种藉九缘生耳识唯藉八缘而起九中除明鼻舌身三各由七缘识方得转八中除空第六意识依五缘生七中乃除染净分别分别即所发识染净即所依根故第七识从四缘而生于五缘中除染净缘染净即所发识故前六识中约为根故除此第七中约为识故除复除第八第八即根故或三缘生更除于境境即根故第八识者从四缘生于前五缘除其染净以第七识即所依根故或三缘生但有种子作意及根若乃加于等无间缘即如次第所谓十九八六四五诸缘而生问天眼具九缘否答不具以不藉空明而亦起故又畜等中亦有肉眼不假于明由此应作四句分别如理可思观师亦云小乘有三一法救论师立耳闻非识二妙音师立识闻非耳三成实师和合能闻大乘亦三一杂集论立耳闻非识二梁摄论识闻非耳三佛地论和合能闻。
有人不许灭后色经至若其全不许见等
三种为经一者声二者色三者法若佛在世可以音声为经故大品云从善知识之所闻也今佛去世纸墨传持应用色为经故大品云从经卷中之所闻也若法为经内自思惟心与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纸墨故云修我法者证乃自知然今古共以法为经者从强而说虽别立三法然声色两种必假法通若见若闻不以意思无能令教与心相应此三但可在于此土而已若乃鼻嗅身触舌啖此三则钝若于他土六尘俱得为经是故嗅香觉触知味皆能悟道所以不可偏执法经单心而已此为正说他人何故不许此哉观师云小乘教体而有三义引婆沙中一云语业为体谓佛语言唱词评论其名句文但显佛作用故也二云名等为体谓名句文次第安布声但依于展转因故谓语起名名能显义三云双取前二为体故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皆色行蕴摄大乘教体亦有三种一摄假从实以声为体离声无别名句等故二以体从用名等为体能诠诸法自性差别二所依故三以声名句文合为其体由前二说皆有理故若就前二有去取者宁依名等良以音声一种正在佛世容为教体流传后代书之竹帛曾何有益岂无教体书虽是色亦与名等为所依故斯则将非不许灭后色乎慈恩问云阿难于时亲亦见觉知佛所说何故但言我闻不云我见答此有三义一欲证深理要先闻法名等诠义非色等故二此土以音声为佛事声为所依名等有故三希证菩提要闻熏习由闻熏习成出世故由斯经首不说见觉唯言我闻分别功德论自有此料简彼依此耳问为佛说法言我闻耶为是佛不说法言我闻乎答此有二解一者龙军等言佛唯有三法大定悲智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本愿慈悲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乃亲依自善根力而起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及自意变故云我闻二者亲光等言佛身具有蕴界处等由离分别名无戏论岂不说法名无戏论谓宜闻者善根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上虽不亲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云我闻当知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始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现下第五记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中云他云为由行者善根力故如来识上文义相生乃至云具如前文释闻中破故今委引至于下文当知此意若其然者则今文云仍藉阿难愿力等文亦可用之但非文句之意耳又下文云三疑皆遣者大论云罗汉虽无四谛中疑于一切法处处有疑唯有诸佛于一切法常定无疑是故佛无不定智慧。
因于䟦阇檀行十事
四分律云世尊灭后一百年毗舍离䟦阇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净佛所听许一得两指抄食谓食已舍威仪不作余法得二指抄食食二得聚落间谓食舍威仪得两村中间食三得寺内谓在寺内别众羯磨四得后听可谓在界内别众羯磨已听可五得常法谓此作是已言是本来所作六得和谓食已舍威仪以苏油蜜生苏石蜜酪和一处得食七得与盐共宿谓得用共宿盐箸食中食八得饮阇楼罗酒九得畜不截坐具十得受金银等四分律中但标十名而不作斯委示其相若准五分律一盐姜合共宿净二两指抄食净三复坐食净四越聚落食净五苏油石蜜和酪净六饮阇楼伽酒净七作坐具随意大小净八习先所习净九求听净十受畜金银净毗舍离亦毗耶离又维耶离或鞞舍隶及吠舍厘此云广博严净又云好道䟦阇者此翻为避善见律云毗舍离王及夫人未登位时共牧牛人儿出门游戏乃以脚蹋牧牛人儿其儿泣向父母说云此无父母子脚蹋我等父母答云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戏处名为䟦阇所以䟦阇此云避也一千人结集等具如大论及诸文中又结集遗法仪云我从世尊闻付嘱大迦叶当令广结集又付嘱文殊往大铁围山诸菩萨住处九地有八万当令略结集。
旧解阿难得佛觉三昧
准净名疏云舍利弗问经说阿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以三昧力自能闻也又引报恩经四愿第三愿云不同诸比丘须见即见者彼经具云诸比丘晨暮二时得见世尊莫令我尔欲见便见。
大经显圆
文出德王品疏云初入证道修道忽谢无所可有名为不闻真明豁开无所不照即是于闻故云不闻闻证大涅槃无有闻相故名不闻不闻证起惑灭名闻不闻寂而常照随扣则应故云闻闻又不闻闻是证圆净不闻不闻是证性净闻不闻及闻闻是证方便净故此四句圆冠诸法靡不该通用圆释经犹惧不会安得偏作邪。
故云善会
善会恐误应云嘉会嘉虽训善既言故云须指文句文句中云嘉会故也。
论问天竺释时等
论问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罗而言三摩耶答若言迦罗俱亦有疑问轻易说故应言迦罗迦罗二字三摩耶三字重难语故答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有人言一切天地好丑计以时为因时来众生熟时至则催促时能觉悟人是故时为因更有人言虽天地好丑一切物非时所作时是不变因是实有时法细故不可见不可知乃至破云时法无实云何能生天地好丑等物如是等种种除邪见故不说迦罗时说三摩耶除邪见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别时所谓方时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出凡人心着谓是实有法以是故除弃世界名字语言法问若无时云何听时食遮非时食为戒答我先已说世界名字法有时非实法汝不应难又是毗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非第一实法相吾我法相实不可得故问若非时食时药时衣皆迦罗何以不说三摩耶答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余经通皆得闻是故说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见三摩耶说名时亦是假名称又佛法中多说三摩耶少说迦罗少故不应难(云云)。
离车
经律异相翻为皮薄又云同皮诸文亦言黎昌亦言弥离亦言弥离车亦言随耶利亦言随舍利亦言堕舍种亦言律车又言栗唱又言弥戾车又言蔑戾车又言离呫种等此翻仙族王又云边地主又云传集国政其国义让五百长者递为国主故云传集国政罢政出外为边地主又云边夷无所知者大经二十六者六字误也当为八字。
断伏不同如止观记
今取论意与诸经论明断少别大论云下地诸惑因时未断至树下时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故云三藏菩萨位在凡夫若准俱舍婆沙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先已断竟唯非想地九品见思全在乃用九无碍九解脱以根胜故不复更修下八地定应知俱舍取修禅时已断惑竟不复更断大论依余部虽有漏断未名为断故不同耳。
然小乘中立二无知至味势熟德数时量耳
婆沙云若乃永断二种无知谓染不染是名为佛二乘虽断染污无知而不断于不染无知劣慧即是不动解慧具如止观辅行补注引显宗论以示其义味势等者味谓诸法滋味势谓损益等势熟谓诸法至成位德谓德用数谓一二等数时谓远近等时量谓大小等量。
他释但有自觉等
自天台外诸家所说止齐斯耳。
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太虚名为圆佛乃至云法华已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来至此经从劣辨胜即三而一
圆佛法身犹如虚空不可思议隐前三佛报应之相乃是从于最胜而说非谓弃捐前三报应于外别求如太虚空名为圆佛其实即前三佛报应是圆法身犹如虚空不可思议故云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太虚名为圆佛也例如止观明通佛云如来相好皆如虚空空中无佛况复相好辅行释云所言空者相即非相非谓无相世滥用之弥须诫慎彼文与今通圆虽异语势大同若不尔者文句既云如虚空相即是圆佛记中那云非谓大虚名为圆佛故知记中但是遮人于三佛外别求圆佛所以谓之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大虚名为圆佛故须即前三佛报应是圆法身犹如虚空不可思议方是今家之正意也故下即云法华已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来至此经从劣辨胜即三而一岂非即从前三教佛报应之劣而辨圆佛法身之胜名从劣辨胜是即三而一故下诸文皆以佛眼佛知见等名之为胜即其意也以四眼二智报应二身是用佛眼种智法身是体今从四眼二智报应之劣以辨佛眼种智法身之胜是即用论体名开权显实故妙玄明今经之体乃云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然须了知今文从劣辨胜是即用论体妙玄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正是即用论体复显报应胜劣同体相即何以知之以内身是体报应胜劣衣璎是用既云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是同体权实岂非即用论体仍显体用相即乎故知今文与妙玄大意是同但在文小异耳是以今文从劣辨胜即三而一不可妄作丈六尊特胜劣说之四明准此立丈六之劣是尊特之胜岂非望声滥说之甚乎又复应知非谓大虚名为圆佛亦可谓之大虚圆佛遍同理别太虚乃绝一切色像圆佛乃具三千世间虽通此说前义为正故即前三报应之劣是圆法身如空之胜名从劣辨胜即三而一非谓离前三佛之外别求圆佛法身如空也。
他迷一家至弃旧译经论
亦如北地讲者唯依唐三藏新译经论若古来旧译往往斥之为误。
不可孱齐
孱士限切定也现也。
若得实意方知四佛体同用殊
体同用殊例如文句云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则立法差降不同体同故相即如玄签明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内身者体也体既是内用则属外故知内身即内体也亦如义例云法与报应一体无差故一家诸文凡说相即及非一非异等莫不皆约体同之义也体同故相即虽尔用异故胜劣不滥故释签指法性尊特胜应是约果外文句记明法华师弟身俱卑劣是隐尊胜璎珞寂忍而现丈六垢衣弊拙故知衣璎外用须分安可滥说以劣为胜乎然今文云体同用殊若释签明法华华严二处会主释迦舍那衣璎少殊内身不别乃是用异体同耳且从用边须分故云衣璎少殊其实理体是同故云内身无别如文句释始见我身等约于十义然后结云缘宜不同略为十异种智法界等无差别故华严会主舍那尊胜璎珞法华会主释迦卑劣垢衣乃是缘宜不同从用少殊至论实相法身理体有何差别哉又文句记云新经云释迦名遮那旧经云亦名卢舍那旧经意明应身异名故知异名乃是用异耳又云总彼二经三名具足其体本一岂非体同乎故体同用异与用异体同其言虽互其旨无别旨虽无别终不可以体同故相即而滥用异故常分若不尔者玄签既明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文句及记何故乃云法华师弟俱隐寂忍而耐其拙耶呜呼往人未善一家所谈寿量向背所以妄有破立致使愚蒙听声传习展转相教邪徒充盛坚而不舍自谓道真误无量人诚可悲矣。
皆云我佛不许他经
讲华严者皆云我经是舍那佛说遂云我佛为胜余经是释迦所说排之为劣斯乃不知体同用异故也读唯识者自宗其论以为臻极故不许他经之义斯乃不知法华是佛之极说也故至法华乃知华严在于昔日唯识论是菩萨申通方等大乘所以经云唯佛与佛究尽实相文在斯矣未之坠也又应示云始见我身华严在昔文义照然唯识灭种方等可知此经还生究竟妙矣。
通佛云大身小身
带比丘像岂非小身现于尊特岂非大身一文既然诸文皆尔故知丈六尊特须约身相大小分之不就真中感应而辨盖准今文引经小身大身以证通佛带比丘像现尊特身也四明云一家所判丈六尊特不定约相多少分之但就真中感应而辨此现见乖文失旨无稽妄说矣且法华既是中道感应何故师弟但是丈六生身卑少垢衣莫是智者荆溪有减谤之愆乎况第二文句云若尊特与丈六共放光者是通教佛而四明谓丈六之劣便是尊特之胜若丈六外有尊特者炽然待对中义不成若其然者如何消于丈六尊特共放光耶既云丈六尊特共放光明显是大小之身胜劣之相同共合说名丈六尊特合身之义而四明不晓辄将丈六便是尊特公违今文带比丘像现尊特身是小身大身及丈六尊特共放光等悲哉悲哉。
因果妙等科简中说
如彼问云经称本行菩萨道时者应在初住得真道时中间应是诸地增道损生今之寂场应是妙觉显本妙觉显本应指昔初住答文义不可文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又云具足行诸道悉具足因乃是本因初住不得称悉故非指本因也又中间之果悉拂为权况今寂场之果何得为实又中间之果尚为所拂中间之因宁是实因故尔问非也科者理也量也其字从米从斗者米积不可知以斗量为定亦郎吊切今人呼牲料或平或去二呼皆得简与拣同左传云简车马也即量裁选择之义焉。
他人唯许身依于土至有人斥云等
慈恩法华玄赞云游化居止目之为住住者游化居处之义居止在山游化城中佛依此中游化安处古人因此乃云圣天梵佛住等住名虽同义意全别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名同理别之文虚张援据此为未可也明师钞中解此文云此四名住心安处义今经言住如来之身居止之义是故全别也所以荆溪引之斥矣今辄难之天台大师五义释题四科消文阐妙法之幽旨岂非语邃义幽之处曾已属心乎况灵山亲承大苏妙悟天下孰不知之却云曾不属心耶又复大论解经住字名同意合今引用之何谓虚张援据乎况与修多罗合岂妨引证耶复次大论正解佛住之义明师那作身心两别而会耶身住不干心住心住不干身住身心俱住异住耶西京楷师撰净名疏其中亦引四住八住之说楷师亦依唯识尚作此谈慈恩何独不然乎神无方所者周易上系辞云神无方易无体注云神之所为唯变所适不可以一方一体明今借其语耳。
一者天住谓欲天今云十善
此文误也以文句云十善道者乃是引论下文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是欲天之因故也净名观经两疏皆然。
二者梵住即色天今云四禅
文句并记引文存略论文具云始从初禅终至非非想皆是梵住净名观经两疏同论。
三者净住即三果已去
此文亦误论云诸佛支佛罗汉为圣住净名观经疏亦与论文同今文句云住三三昧者指论下文明圣住之因耳。
论云入三三昧即得初果
论中释住即无此文。
以为三明近对治门具如止观第七记
明字恐误应云三三昧故云三三昧为一切三昧作本若入三三昧能成四种三昧根利无遮易入清凉池。
圣住只是净住耳
此亦讹会异名也又上注云前从果此修因故知不可以十善解前天住也以前是果故也。
但约欲色及以三果
此亦讹略准向思之然此问答亦非论意以论自云于三住中住圣住法愍众生故王舍城住又云施戒善心等三住圣住之法佛于中住又前明四仪住中云以怖魔军众故自令弟子欢喜入种种诸禅定故在是中住。
首楞严
此云健相。
迦毗罗
亦言迦毗罗皤窣都迦毗罗此云黄色皤窣都此云所依处上古有仙曰黄显者依此之处修道故也。
波罗奈
亦言婆罗捺又云婆罗痆斯此翻江绕城也。
楞伽
山名也城号也此云不可往唯得通人乃能到耳。
四无常偈如止观第七记
劫烧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飏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仪尚尔国有何常神识无主假乘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神无常主形无常家形神尚尔岂有国耶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三界皆尔国土亦如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尔国有何赖贤愚经中乃云无明宝象以为乐车又云与大经梵行意同者大经梵行品明修慈悲喜至于初地名一子地修舍心时至于初地名空平等地住于此地不见父母兄弟乃至阴入等。
婆罗
此云坚固华严音义翻为高远以其林木森耸出于余林故也。
文句云本迹观心在后
越州新板迹字误作流字。
尔雅云似鸱
似鸱两字并误应云王瞗故尔雅云瞗鸠王瞗注云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鹗五各切雕鹗也鸱亦作鸱充尸切雕都聊切瞗且余切记云字应作瞗者应子误也当为亦字故玉篇云瞗亦作睢其鸟似鹰云似鸱者或恐误者此由记主不辨似鸱两字当为王瞗字所以误云似鹰也尔雅云狂第鸱注云似鹰而白此则鸱似鹰耳非瞗似鹰也。
故以之类皇妃
皇字误也应作王字作此关睢之诗者盖以兴周文王后妃之德也兴字去呼乐而不淫者后妃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也哀而不伤者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也郑玄云哀字应为哀字谓中心恕之无伤善耳关关者鸟声关关然和也睢鸠王睢也水中可居曰洲窈窕幽闲也淑善也仇匹也言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女宜为君子之好匹矣君子文王也。
文句云尸陀林
正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其林幽䆳又寒故以名焉。
狼迹山
似狼之迹经音义案梵本言屈屈吒播陀此云鸡足山又云尊足山在菩提树东即狼迹山也。
记云俱留孙
此云所应断。
拘那含牟尼
此云金寂。
迦叶
此云饮光。
释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须臾
僧祇律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日极长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有十二须臾。
文句云瞿昙
亦言瞿答摩瞿昙弥此云地最胜除天之外于人中而得最胜故。
处季孟之间
论语云齐景公待孔子曰若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注云鲁三卿季氏为上卿孟氏为下卿今此但是借其语耳。
记云又两二义
义字恐误应云二乘。
注家云
刘虬居士注法华经南史云刘虬字灵预一字德明宋泰始中仕至晋平王骠骑记室当阳令后罢官归家静处常服鹿皮夹断谷饵术及胡麻精信释氏礼佛长斋注法华经自讲佛义建武二年诏徴国子博士而不就焉其冬虬病正昼有白云徘徊檐户之内又有香气及磬声乃卒卒后谥为文范先生今荆州等界寺上西望沙州即刘虬注法华之地经台余墓尚乃存焉。
师弟不同
比丘僧为师比丘尼为弟故尼行八敬是尊师之法故先师次弟也若以佛为师则弟子僧尼与师有同不同僧既同佛尼则不同故列有先后也。
同住得不
尼无独住必依大僧故尼与僧相去若近半由旬者方得安居过此不得又比丘僧得同佛住尼则不得故云得不也。
得叹有无
得字误应作德。
同别脱戒
戒疏云波罗提木叉此翻解脱如论所引道戒名解脱事戒名别脱随分果得寄以明之以道性虚通举法类遣不随缘别但名解脱事戒不尔缘别而生缘通万境行亦随遍持行凌犯则名得脱余非未行不名解脱。
他云未者不也等
慈恩法华玄赞云楞伽经中佛告大慧有五种性一声闻乘性二支佛乘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无性谓一阐提又引法华论中四种声闻此中唯为二种声闻授记谓退大应化其趣寂者及增上慢佛不与记根未熟故菩萨与记虽复总言汝等行道当得作佛论云与记令发心故退菩提心正当根熟为说一乘正破其执应化非真无执可破示相可尔其增上慢既是异生根现未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即常不轻为具因记令信有佛性后渐发心修大行故其趣寂者元无大性何得论其熟与不熟应言趣寂由无大性根不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具理性因渐令信大不愚法故非根未熟后当可熟故非菩萨与记令发趣大乘心故由趣寂者与增上慢合一处说翻译之主同言根未熟令其发心正义应言其趣寂者根不熟故佛不与记若趣寂者后亦作佛违涅槃等处处文故瑜伽论引经云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种性下劣慈悲薄故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亦解脱故西京崇福神楷法师净名疏中广破此说彼文云有人言定性二乘般无余依身智俱寂唯有清净真如既无身心何所利益是故经云高原陆地不生莲华解深密经云诸受永灭无性有情本无佛性但有人天善根亦无利益胜鬘经云无闻非法众生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今谓无性众生据实身中法尔功能具诸种性以无始来未种三乘解脱分善于此位中必定不得三乘圣果约横克位责此人云无三乘种性耳若遇因缘随种何乘解脱分善身中成就从此已后还名有性证三乘果故涅槃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般若亦云卵胎湿化我皆令入无余涅槃问何故瑜伽论云无涅槃法补特伽罗住决定聚若遇缘若不遇缘遍一切种毕竟不能得般涅槃答遇非胜缘即不能得若遇胜缘还能得矣若定性二乘理实身中法尔功能具诸种性以逢二乘善友强缘之故乃修二乘行得无学果决定趣寂证无余依未发大心修菩萨行约横克位责此人云无佛性耳理实具有佛性之理住无余依随其所应八六四二十千劫后善根成熟遇佛菩萨发大乘心修菩萨行从此已后还名不定故法华云是人虽生灭度之想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得灭度耳又涅槃云一切声闻缘觉未来之世皆当归于大般涅槃譬如众流归于大海法华论云四种声闻一变化二退菩提心此之二人根机已熟佛为授记其增上慢及趣寂者此之二人佛不与记根未熟故菩萨与记劝发大心故有人释云理实上慢未得谓得暂时稽留后时遇缘必定回心向大乘也其趣寂者般无余依身心俱无菩萨与记何所利益但天亲菩萨将二人合说乃云菩萨与记据实道理增上慢人得记定性之人不合与记今谓此释理所不然天亲菩萨岂可不知若知二人有成不成即须二文各说既合一处故知二人遇缘并皆发菩提心矣清凉观师亦云法华论中四种声闻决定上慢根未熟故菩萨与记既云未熟明当必熟不可不顺己宗判为论错入楞伽第二第四第七皆同说云二乘无实涅槃但是三昧力故后必当得无上菩提胜鬘云言诸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又无上依经宝性论佛性论皆说入灭二乘于三界外更受变易生死密严经云二乘必无灰断永灭况所引楞伽五性而自迷其文彼经第五性云五者无性谓一阐提此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即谤菩萨藏二者怜愍一切众生界即是菩萨若有众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大慧白佛此二何者常入涅槃佛言菩萨常不入涅槃非焚烧一切善根者以知诸法本来涅槃不舍一切诸众生故此意则明菩萨而不入既云菩萨常不入非阐提者则明阐提后必入矣况经自云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耶是知所引深密等经皆是未说法华之前云定性无性耳非永定永无也诸论随佛方便成立故云定无耳若谓法华是第二时教为引不定二乘故说一切悉皆成佛而犹未说定性二乘故名为密非了义者何以自判法华为第三时教耶若谓佛性有二一理性二行性理性定有行性或无斯言可矣然涅槃云凡有心者定当作佛不言凡是有行定当作佛若谓理性定有容趣寂不成者则违教理若谓法华入灭后信一乘即是变化权声闻者权必引实无实化谁天台意者三无二有五性之谈是法华前带权之教若至法华咸皆开显但有在于此土及在彼土耳论据当座故云佛不与记经约通开故云彼土得闻彼此虽殊开权何别如是之谈方为真实者楞严云如来今日宣说胜义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皆获一乘寂灭场地原夫五性之宗祖于弥勒宗于天亲折薪于玄奘克荷于慈恩立言垂范自为极唱以今望之乃知权说天亲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权实且异后之弘者未达上圣赴缘之谈所以执诤善解融通唯天台矣。
记云还将三念至止观第十记
一性念处直缘谛理后证果时成慧解脱胜一切智外道二共念处事理合修后证果时成俱解脱胜神通外道三缘念处缘三藏法后证果时成无碍解脱胜韦陀外道又上文云以一一文皆兼论中三义者应云于论中三各更开三请以此意对消文句其义炳然。
四韦陀至止观第十记
一名赞诵二名祭祀三名歌咏四名攘灾一一各有四万偈也韦陀此云智论知此生智故云智论即彼方外书耳。
在净名疏至伪秦
什公无别净名疏但有与生肇等诸德注经而已生肇融睿故云四子非是正主故曰伪秦。
五系如止观第五记
大经四依品中四依菩萨驱逐魔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释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系者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处如理治于见魔章安云五系表五门观五尸表五种观若如掬多降魔时乃以死蛇人狗三尸系于颈上首楞严三昧经云两手两足及颈名为五处系缚于魔也。
田即农也等
士农工商名为四民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释魔须远如止观第八记
四倒为四魔烦恼五阴死天子并前为八魔华严经云十魔一阴二烦恼三业四心五死六天七善根八三昧九善知识十菩提法智又次文云圆教非不破八破十等者应云非不怖八怖十但以实相为正怖魔属傍破恶亦然也。
文句云如食乳糜
如佛始坐菩提树下受牧女乳糜食已十力充满更无所作。
如堪任乘御
如药涂屣堪任乘御魔事如屣观法如涂观魔即理如堪任乘御。
天竺
亦云身毒毒亦呼为笃又云贤豆正言印度印度名日月日月有千名此其一也良以彼土圣贤开悟群生明如日月所以立其号也。
耶舍五十
佛本行集云耶输陀隋言上伞以其初生有七宝盖而出现故即耶舍是因果经云耶舍长者子出家成罗汉已其耶舍子未出家时有朋友五十人闻耶舍出家已亦皆出家俱得无学又云舍利弗目连有二百弟子并耶舍为二百五十人。
记云三明即无碍解脱如止观第七记
婆沙中问余三何故不立明名答身通但是工巧而已天耳但是闻声而已他心缘他别想而已是故此三不立为明余三立者宿命知过去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大厌离漏尽能作止观断诸烦恼大论问云通明何别答直知过去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名明直见死此生彼名通知因缘际会名明直云漏尽名通知漏尽不复生名明此明即大罗汉所得。
净命如止观第四记
邪法活身则破净命此有四种一者方邪即通国使命也二者维邪即方术卜相也三者仰邪即上观星宿也四者下邪即种作五谷也大论云舍利弗乞食有女人问言汝方口食耶乃至下口食耶答云不也我唯乞食清净活耳。
十戒
不缺不破不穿不杂随道无著智赞自在随定具足。
大数五千分
大论云大数五千分者云何名大数少过少减是名为大数云何名少分多众边取一分是名少分是诸比丘千万众中取一分五千以是故名五千分。
大经未发心名菩萨
此约理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岂非菩萨。
世秪是有如止观第六记
若依旧本在第五记依现行印本在第四记未来生阴名为后有阴复生阴名后有田若入无余无生处故故曰不生论云本有中有当有当有即是后有以无生故名为无报田是生义也。
取无为证生于界外等
此文恐误若消文句应云非但不生于生亦乃不生不生良以生是生死之假不生乃是无漏之空而别圆中道双亡二边是故名为不生义也即不生于有不生于无耳准杀贼文亦应可解是则杀贼及以不生皆是中道之双亡耳非但应供亦是供应方是中道之双照也。
语比丘等如止观第四记
昔波罗奈去城五十里有山五比丘居之平旦入城乞食中后还山日暮疲极不能安禅佛乃化为一道人往至其所而慰喻之其乃答曰四大之身去城道远有何乐耶止念毕命而已化沙门云夫道者以戒为本摄心为行贱形贵道朽弃身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内学止观灭意得道若养身恣情何由免苦愿诸人等明日莫乞吾当供养一日之粮明日佛乃送食与之五人食已修道证果所以如来非但应供亦能供应。
引方等文如止观第二记
经云佛告舍利弗有人舍头目身体妻子七珍供养于我不如有人礼拜此经若人积宝满四天下上至梵天供养于我不如施与持经之者一食充躯。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佛地论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边际定力持此报身入变易
小乘发智论云云何苾刍留多寿行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别人所以衣以钵施以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又毗奈耶杂事中云从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灭受想定寂然不动名边际定婆沙中问何谓边际第四静虑耶答此于第四静虑为表为极故名边际犹如树端是中最胜名树边际故云边际又唯识云不定性二乘证得有余涅槃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他宗所据其在此乎释义者云谓但于此分段有余身上以悲愿力资令细妙成变易身以此寿命直至佛果五八圆成三身具足下文所指目连身子入定能住一劫多劫是边际定但明定力有此之能非谓生身永存不灭若不尔者身子目连何以先佛而入灭度故不可以定力之能而滥分段生灭始终矣。
亦名八神变至如释签中
无而欻有有而欻无名为神变不谋而运一切无碍名为自在八自在者一者能示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以尘身满大千界三以大千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国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而无法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可穷核八神变者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轻四能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远到七能动地八随意所欲尽能得。
增一中列百人至俗中二众亦有偏好等
有立斋建福者所谓陀罗婆摩罗比丘有营建房舍者所谓小陀罗婆摩罗比丘有能调伏外道者所谓宾头比丘有善供给疾病者所谓谶比丘有游行教化者所谓昙摩留支比丘有息事端拱者所谓优多罗比丘有好着好衣者所谓天须菩提比丘好着好衣行本清净有弊坏无耻者所谓面王比丘着蔽恶衣无所羞耻有食无厌足者所谓婆罗提婆罗比丘食无厌足教化无穷有语言粗穬者所谓比利陀婆遮比丘言语粗穬不避尊贵俗中二众亦有偏好清信士品云智慧第一所谓质多长者神德第一所谓揵提阿蓝清信女品云智慧第一所谓久寿多罗优婆斯恒喜坐禅所谓须毗耶女优婆斯。
文句云拘邻
亦言居邻大哀经中谓拘轮普曜经内名俱邻。
记云生死如世夜
世字当为巨字。
罗摩经
罗摩梵志家说此经也。
年始十九
经云年二十九恐经本不同也。
阿罗罗迦摩罗
增一云罗勒迦蓝。
郁陀罗罗摩子
增一亦云𣠵头蓝弗。
象头山
伽耶山也。
鞞罗梵志村
象头山南𣠵鞞罗梵志村名为斯那。
尼连禅河
经音义云尼连禅那又云凞连禅此翻不乐着河也。
先度二仙空中云二仙已终
此文误矣经云宁可为阿罗罗迦罗摩先说法耶天住空云阿罗罗迦罗摩命终已经七日。
三是父亲谓马星摩男拘利等
五分律云净饭王有二子一名菩萨二名难陀白饭王有二子一名阿难二名调达斛饭王有二子一名摩诃男二名阿那律甘露饭王有二子一名婆娑二名䟦提言頞鞞者亦云阿说示又云阿湿卑此翻马胜亦云马师本行集云阿奢逾时翻为调马又云阿输波逾祇多此翻马星又云甘露饭王二子一名䟦提梨迦此云小贤二名婆沙波此云起气斛饭王二子一名摩诃那摩此云大名二名阿那律此云无贫言须䟦者此云好贤若准文句则䟦提亦摩男若准五分及本行集则拔提与摩男两殊若依涅槃疏则摩男与拘利是一故涅槃疏云一陈如二十力三䟦提四頞鞞五摩男拘利众经音义亦同于此又第五文句乃列陈如頞鞞拔提十力摩男拘利为五人然尝疑今文䟦提下亦字合在䟦提字上则䟦提与頞鞞是一人故与五分本行集不乖也鞞下文作䫌并音卑鞞亦薄迷切亦作陛字。
亦可通用如止观第五记
第三记云借使小宗闻镜像喻亦谓为实婆沙中问云水镜中像为实不实譬喻者言不实良以镜面不相入故毗昙者言像是有法何者是色入故为眼识所得问既不相入云何是实答既若干生色为色入故非一种生色而为色入如因日因珠生火因月因珠生水虽所生各异无非其实缘镜缘面而生于像非无像用衍人所见一切不实以像不实喻外不实又下文云知色中少无我字者今谓虽少无我字而有空字所以然者有二种人一者着我以无我破二着我所则以空破而知色中言空知识中言无我者绮文互现耳理必具之也又下文云例中少五尘者亦应更云以界例中少六识界下文准知。
文句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是眼界乃至等
旧本此文眼字上多一个是字越州新本则无。
文在大经二十一
若详文句所引词句全同光明空品之语然文句云有本自无因缘成诸此是四无常偈中之二句也如前备引言养饴者饴与之切经作食字应作饮字亦作饲字六入空聚者内六入也六贼者外六入也过分段河者分段字误也应云过烦恼河也以大经中明六种河今此但是烦恼河也引六种河如下文中。
聚落
韦昭注汉书云小乡曰聚人所居也左传云聚众也广雅云落居也众所共居故云聚落南山引十诵多论云多人共居故名聚落也。
旃陀罗
亦言旃荼罗此云严炽西域记云其人若行摇铃自标或柱破头之竹若乃不尔王则罪之也。
机微可发
说文云主发谓之机书云若虞机张传云机弩牙也易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荥辱之主又云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见贤遍切。
文句云客尘
维摩疏云爱见即是无明不有而有名为客尘能覆自性之心故也最胜王经云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去无来矣今文乃以障事之惑尘沙为客尘耳。
记云如北方河图
易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郑玄云河以通干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纪兴亡之数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云河图者八卦也洛书者九寿也论语云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又引十二游经云佛成道第二年始度五人等者此与文句解陈如中所引不同恐误也故十二游经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树下为一年二年于鹿野园中为阿若拘邻等说法三年为三迦叶说法四年于象头山上为龙鬼神说法五年于竹园中为私呵昧说法五年去未至舍卫时舍利弗作婆罗门有百二十五人弟子坐一树下时目连为弥夷罗国作丞相将军出行见舍利弗便问何为在此坐舍利弗答云吾欲学道目连云愿以君为伴即遣百官群臣还唯留百二十五人二人共有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入城乞食见佛弟子马师须臾至来到佛所佛为说四谛舍利弗七日得罗汉目连十五日得罗汉六年须达与太子祇陀为佛作精舍七年于拘耶尼国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八年在柳山中为屯真陀罗王弟说法九年秽泽中为陀崛摩说法十年还摩竭国为弗迦沙王说法十一年为弥勒说本起十二年还父王国为父王等说法是十四国佛十二年于中游化说法故云十二游也。
文句云毕钵罗树
华严音义云毕洛叉树又云毕利叉树此云高显恐此是耳准西域记毕钵罗者即菩提树也茎黄白枝叶青润秋冬不凋佛灭度日其叶顿落。
瓶沙王
亦言频婆沙罗翻释具在下文。
十六大国
长阿含云一央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拘萨罗五䟦祇六末罗七支提八䟦沙九尼楼十槃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十四乾陀罗十五剑浮沙十六阿槃提。
毗波尸
此云胜观又云净观又云胜见又云种种观。
尼律陀
亦云尼拘尼陀又云尼拘卢陀又云诺瞿陀此翻无节又云纵广叶如此方柿叶然其果名多勒如五斗瓶大人若食者能除热病。
怛越忉利各千反受乐
怛越即此𣠵单越也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云彼迦叶仁佛弟子譬如师子历深山设有自历无敢当则说前世所作行采取于野燕麦耳少所施与辟支佛解脱心乐无有漏奉于空行意寂寞彼时心食有此愿寻即思惟于上法与如是人俱合会于此终生郁单越用彼因缘福所致更历千反郁单曰然后生于胜命天于中最特无有双吾用彼福所造德亦复千反生忉利以是作福因缘故生于富家梵志种。
剡浮那陀金
亦言阎浮那提金又云赡部捺陀金又云阎浮檀金又云剡浮那他金其实一也梵音赊切耳但赡部树半临陆地半临海中此海水底有金其金之色彻照水上轮王出时有诸鬼神取此金出人间博易人中方乃有此金也赡部诸文不翻唯西域记音中翻为秽树那他那陀此云江也海也西域河名也其河近阎浮树其金出彼河中此河因树立号金因河得名耳。
僧伽梨
此无正翻但义译为合也重也谓割之合成又重作也。
钵多罗树
或无钵字其树形如此方棕榈树极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东印度界此最多矣。
记云迦兰陀
迦兰陀此云好声鸟又善见律及经律异相云是山鼠之名也时毗舍离王入山于树下眠有大毒蛇欲出害王于此树上有鼠下来鸣令王觉王感其恩将一村食供此山鼠乃号此村为迦兰陀而此村中有一长者居金钱四十亿王即赐于长者之号由此村故所以名为迦兰陀长者也。
十二头陀一一各具十种功德
且如阿练若处有种种功德略说十种一自在来去二无我我所三随意所住无有障碍四心转乐习阿练若处五住处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七远离众闹语故八虽行功德不求恩报九随顺禅定易得一心十于空处住易生无障碍故。
有无同异如止观第四记
旧云头陀新云杜多此翻抖擞律论不同律有随坐不作余食及一抟食大论则无论有节量中后不饮及次第乞律文则无又律云纳衣论云粪扫律但云乞食论云常乞食此二名异意同余七俱同诸部阿含及十住论亦有不同之相大体无殊南山律钞广辨斯义又准解脱道论中有十三头陀衣二食五处五第十三是常坐盖勇猛之分也。
四神足定
增一云有四神足云何为四自在三昧行尽神足心三昧行尽神足精进三昧行尽神足戒三昧行尽神足云何为自在三昧行尽神足所谓诸有三昧自在意所欲心所乐使身体轻便能隐形极细云何心三昧行尽神足所谓心所知法遍满十方石壁皆过无有挂碍云何为精进三昧行尽神足所谓此三昧无有懈倦亦无所畏有勇猛意云何为戒三昧行尽神足所谓诸有三昧知众生心中所念生时灭时等皆悉知之法蕴足论云妙用难测故名为神能为彼依故名为足。
四大弟子迦叶宾头卢罗云军屠钵汉
此出弥勒下生经宾头卢此翻不动军屠钵汉亦云军屠钵叹也或云宾头卢是军屠钵汉者若观今文恐他误矣。
文句云欲引乳味事中抖擞
此文存略准上下文意应云欲引乳味入酪故有事中抖擞次引酪入生苏故空中抖擞次引生苏入熟苏故别中抖擞次引熟苏入醍醐故圆中抖擞。
木瓜林
众经音义云在此林下修道故得其名耳又记中云呵梨勒果等者经音义云此翻天主持来此果为药功用至多亦如此方人参石斛无所不入立世毗昙云何摩勒果是子熟时其味最美不辛不苦如细蜂蜜形如斛器可梨勒果亦复如是但形大小两倍于前若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诸果不同因而知之耳。
级舅头
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云秦法斩首一赐爵一级故因谓斩首为级也。
甥者舍利弗是
此文恐误经云佛告比丘尔时外甥则吾身是女父王者舍利弗是舅者调达是女妇王者输头檀是母者摩耶是妇者瞿夷是子者罗云是。
独步
无竞化者故云独步独步即兽名也具如止观补注中。
自知陈故兼则相不祥
陈故是无用于当时之义也从路而去凡逢其相皆悉则之所则之事相皆不祥自知不胜其于道中见二牛斗心乃作念此牛是我彼牛是他以此则占谁胜负耶此牛不如便大愁忧而作念言我将不如矣。
沙然梵志
本起经云字曰沙然。
金地国王
贤愚经说舍卫国南有国名为金地。
庠序
应法师云容仪有法度也。
五天竺
西域记云五印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皆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有七十余国。
波斯匿
亦云钵罗犀那恃多此云胜军又云和悦。
劳度差捔力等
贤愚经云须达长者造佛精舍佛敕身子示其法则于时六师外道心生愁恼来求捔试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乃共身子捔试种种所作其劳度差皆失其辙广说如经略如今疏捔正作角礼记习射御角力角量也高诱注春秋云角试也。
鹦鹉𠿘
𠿘或作[口*(隹/乃)]并误应作𠲿亦作觜子累切喙也。
婆鸡帝
增一阿含云婆祇国也记云地名未详何出。
阿耨达
亦言阿那婆答又言阿那婆达多此云无热恼也。
祇洹
亦云祗陀又云逝多或言善多此翻胜氏又云战胜即波斯匿王之太子生时王战得胜故云也又云说偈满大千者偈云常当念勤加修行于佛法降伏魔众怨如钩调于象若能于此法而不放逸者当尽苦源际无复有众恼目连以此偈声满祇洹舍。
记云蠕动
蠕亦作软如兖如允二切说文云蠕亦动也。
文句云右面大将及下文中目连左面弟子
天竺国君父师皆东面则左北右南北是阴方阴以表定神通因定而发所以目连居左南是阳方阳以表慧故身子居右。
莱茯根
尔雅释草文云葖芦萉注云萉宜为菔芦菔芜菁属紫华大根葖他忽切芦音罗菔蒲北切今作莱茯者音与上同讲者未达往往作来伏音呼之令人可笑也。
胡豆
尔雅云戎叔谓之荏菽注云即胡豆也管子曰齐桓公北之岱山得冬葱及戎叔布之天下郑玄云即大豆也。
目伽略兮度
请依旧本方见记文有所改定。
记云彷徉
经音义中以房羊音之引广雅云彷徉徙倚也亦徘徊也。
瞿墨善知法相
中阿含三十六云瞿默目连共阿难问答如经委说。
六艺
御书数礼乐射。
𡶅峨并不见所出
经音云𡶅峨是倾侧不稳之状。
文选江海赋等
海赋乃是木玄虚所作今文则是江赋之文郭璞所作文云阳侯砐硪以岸起洪澜蜿演而云回硪音我蜿于远切阳侯波神也砐硪高大貌也言波高大岸起也蜿演回曲貌也言洪澜旋曲为文如云之回也。
给孤独
孟子云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也而今长者善济于斯故云须达也。
霹雳
音义云雷霆者苍颉篇云礔礰也尔雅云疾雷曰霆霓注云雷之急激者也起世经云有三因缘空中雷震一云中风界与地界相触故二云中风界与水界相触故三云中风界与火界相触故依经更有多种有雷车鼓鬼神抱打手击故俗云天鼓于中亦有罪恶多者霹雳而死此现受报也霹雳者释名云折也战震也有二因缘云中电出一东方有电名无厚南方名顺流西方名堕光明北方名百生树二者或时东方所出与西方相触相磨相打出大光明名为电光南方北方亦复如是。
优昙华
具云优昙钵罗此翻瑞应其叶似梨果如拳大。
文句云瞿伽离
宝积经云俱迦利此翻恶时者即提婆达兜之伴党也。
维那
南山云声论翻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也相传云悦众也出要律仪翻为寺护也本其正音应云婆逻也。
记云优钵罗
此云青色华也。
行舍罗如止观第一记
四分律钞云舍罗此翻为筹调达自构五法以诱佛众言五法者婆沙云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及五味佛在王城因缘集僧调达即起行五法舍罗云忍此五事者是毗尼时有五百新学无智捉筹阿难从座起云谁忍此五事非法非毗尼调达语五百不须佛及僧便将五百往伽耶自共作羯磨。
几时生瑕秽等
增一云初佛寿八万四千岁百岁之中圣众清净恒以一偈为禁戒后生瑕秽便立禁戒第二佛八十年中众净无瑕亦以一偈为戒后有秽故更立禁戒第三佛七十年中众无瑕秽以一偈半为戒第四佛六十年中无秽以二偈为戒第五佛四十年中无秽以一偈为戒自此已后更立禁戒第六佛二十年中众无瑕秽以一偈为戒犯禁已后更立制限第七佛十二年中众无瑕秽以一偈为戒后有犯律之人遂有二百五十戒也今云一十至十二者误也应云二十至十二矣。
文句云耆域翻固活等
此文具出萨婆多论第一卷中须者往寻固字误也应作故字初耆域之生也既执针药其母恶之即以白衣裹之弃于巷中时无畏王乘车遥见乃问之有人答曰此小儿也又问死活耶答云故活王即敕人乳而养之后还其母。
记云帝释与修罗战如止观第五记
长阿含云天帝与修罗战胜更造一堂名为最胜东西百由旬南北六十由旬堂有百间间有七支露台一一堂上有七玉女一一玉女有七使人皆是天帝优给衣食庄严之具千世界中此堂无比故名最胜今云得胜者以战得胜而造故也。
佛梵声深远如止观第一记
佛在灵鹫目连欲知佛声所至远近乃去西方九十九恒沙佛土光明王佛所至彼故闻如对面也。
佛求侍者如止观第六记
大论云佛求侍者心在阿难如日照西壁至结集时迦叶遣出乃于闲处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故知尔前非无智力以阿罗汉不令为侍故不证耳此则且指侍者之说准文句意应引大经目连之事涅槃经云佛求侍者憍陈如等皆请为之佛俱不许尔时目连即便入定观如来心在于阿难如日初出光照西壁见是事已告憍陈如乃至劝请阿难而为待者等。
十四变化如释签
初禅二变化二禅三变化三禅四变化四禅五变化委释如法界次第中。
次观等四俱解脱人方乃具之以具观禅必得灭受想定
八背舍等名为观禅九次第定名为练禅师子奋迅名为熏禅超越三昧名为修禅毗昙云得灭定名俱解脱不得此一定但名慧解脱耳。
次十一切处
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十皆遍一切处。
事禅如玄文及次第禅门
妙玄定圣行及禅门中所明事禅一有漏法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四空定也二无漏法谓九想八念十想等具在彼文。
十八变如止观第十记至今为颂曰等
一右胁出水二左胁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上下出水火为四并前成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从空中没而复现地十二地没而现空中空中行住坐卧为四十七或现大身满空十八大复现小一震动者依定自在动诸界故二炽然者从诸身分发火注水有种种色三流布者光明遍布诸世界故四示现者种种色形随乐欲故五转变者于地起水乃至种种六来往者于诸刹土而无碍故七卷八舒者卷大入小舒小令大九众像入身者一切色像皆入身中十同类往趣者往趣诸众如彼所为十一隐十二显者隐没自身复令显现十三所作自在者于诸作中得自在故十四制他神通者上位所为能制下位耳十五能施辩才者能与下位之辩才耳十六能施忆念者能与下位之忆念耳十七能施安乐者与诸一切身心乐耳十八放光者放光普照诸世界耳如斯列释准瑜伽论也。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四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五
(妙经 文句 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记云即如那律箭挑灯缘
譬喻经云毗婆尸佛入灭之后那律尔时身行劫贼入佛塔中欲盗塔物时此塔中佛前然灯其灯欲灭贼即以箭正灯使明见佛威光㱇然毛竖即自念云他人尚能舍物求福我云何盗便舍而去以是因缘天眼第一。
借彼迦叶童女比丘破弊宿文
尸舍婆林有婆罗门名为弊宿童女迦叶已证罗汉共五百比丘游行至彼于时弊宿乃往论议具如今文引经是也音义云弊非也应作蔽必祭切中阿含第十所说与此大同但彼文云鸠摩罗迦叶共蜱肆王论议耳蜱频弥切蜱肆此翻遣使今文弊正作獘。
阇维
或言闇毗又云耶维亦云耶旬亦言阇鼻多此云焚烧也。
偷婆
或云薮斗又云塔婆又云兜婆又云偷苏又云脂帝又云浮都又云支提又云浮图又云窣堵波此翻为庙亦云方坟又云大聚又云聚相。
文句云律中云善能教化归戒令屠受夜戒淫者受昼戒后受报时各于昼夜见前乐相
十诵律云沙门亿耳未出家时入海求宝失伴独行见有一树名波罗夜于下止宿日暮至夜是中有林乃出男女颜貌端正着天宝冠共相娱乐过夜至昼即时俱灭有群狗来啖是男子肉尽骨在亿耳乃悔不问是人先作何业今得此报夜善昼恶我当住此待而问之及至夜中更复如前男女端正共相娱乐亿耳问云汝作何行今得此报夜善昼恶男子答云阿湿摩伽阿婆地国某甲屠儿时有长老大迦旃延出入我家我常供给衣服饮食彼常语我莫作诸恶后受大苦我时闻此而不依之时迦旃延复语我云汝作此恶昼多夜多我云昼多即语我云汝今应当夜受五戒可获微善我即受之以是因缘今得此报夜善昼恶亿耳于是又复前行见有二树名为波罗住下止宿夜过至昼是中乃有男女出现颜貌端正着天宝冠共相娱乐日过至夜亦乃俱灭百足虫出啖是男子肉尽骨在夜过至昼如前娱乐亿耳问云汝作何行今得此报昼善夜恶男子答云阿湿摩伽阿婆地国某甲男子淫犯他妻大迦旃延出入我家常教我云莫作恶行后受大苦我不依之彼又语我汝于此事昼多夜多我言夜多时迦旃延即语我言汝今应当昼受五戒可获微善我时依教即受五戒以是因缘今得此报昼善夜恶萨婆多论谓迦旃延化作斯事欲度亿耳非实然也。
周利槃特等
亦言周利槃陀伽此云小路边生又云蛇奴于路而生性多愚鲁昔为法师善经律论有五百弟子秘吝佛法不教人故今受愚报。
迦旃延天耳遥闻
准经乃是舍利弗天耳遥闻也更请捡之。
记云四辨如法界次第
一义无碍二法无碍三辞无碍四乐说无碍具释如彼。
皆以见惑为境如止观第十
见惑是一能治四异前诸文中四教之人皆治见惑即是此意然教虽有四若辨初心不过有二一者前三教人治见入空二者圆人见为法界二意自显勿生异途。
经云阿㝹楼䭾
阿音遏㝹乃侯切慈恩云应作羺。
记云广明施相于此非急
他宗章疏率多谈此是故斥之。
草创者草亦初也
周易云天造草昧论语云为命裨谌草创之正义云草创初始之义也。
如竺道生本不姓竺
生法师本姓魏钜鹿人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后值沙门竺法汰遂乃归依从师为姓伏膺受业后入长安又师罗什。
文句云弗沙佛
亦言底沙此翻为明又上文云周公叹曰我是文王之子等者文出史记周公世家沐三握者一沐三捉发也䬸三吐者一饭三吐哺也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故云礼贤尚尔也。
父母欲试之盖空器皿往迭发看百味具足
那律自念过去九十一劫时世饥馑我乃卖薪见辟支佛乞食请至家中以稗饭子糜而奉施即于现世获无量福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天上人间无所乏少乃至今身在家之时我常优游不喜世务兄摩诃男常有怨辞我母云我儿福德摩诃男云我独劳虑家里田业而彼乃优闲卧食何言福德其母欲试遣我至田监临作事令莫送食我怪食迟便遣人往诣母索食母乃令人而语我言无所有也我还白言唯愿与我送无所有母既闻已即取宝器严其器物以幞覆上乃送与我令摩诃男逐而看之已到我所拨去其幞百味饮食案器悉满。
记云眠是眼食如止观第四记
增一云佛在给孤独为人说法那律于中眼睡佛乃呵之那律白佛自今已后形融体烂终不眼睡因兹达晓不眠眼根便失佛言勤精进者与掉戏相应懈怠者与结使相应汝行中道一切由食而存眼以眠为食乃至意以法为食。
因说迦絺那
中含十九佛告那律汝为比丘说迦絺那那律于是自叙出家求道厌世学法远离十恶摄护诸根坚持禁戒修定得通乃可受衣等迦絺那者南山律钞引明了论翻为坚实能感多衣衣无败坏故又名难活以贫人取活为难舍此少财入此衣功德胜如以须弥大衣聚施也或云坚固又云荫覆古翻为赏善罚恶衣赏前安居人后安居人不得也亦名功德衣以僧众同受此衣招五利功德故四分云五事受功德衣所谓有长衣不失衣别众食展转食不嘱比丘入聚落受功德衣已得五事所谓得畜长衣离衣宿别众食展转食不嘱入聚落。
次第不次第如止观第三记
三止三观为因所得三智三眼为果此乃名为次第眼智止即是观观即是止眼即是智智即是眼眼故论见智故论知佛眼具五眼佛智具三智斯乃名为不次第也。
文句云迹示半头天眼
净名广疏云那律修禅得四大清净造色半头天眼从头上半皆得见色观三千界如庵摩勒果若三藏佛得全头天眼一头皆发净色彻见无碍大论云报得天眼在肉眼中天眼开辟肉眼见色所以然者报得天眼既在肉眼之中故知修得天眼须在肉眼之外故那律肉眼失已天眼半头清净三藏教佛肉眼虽明而天眼遍头清净故知半则对全得名也天眼在上故天眼在头乃有半头全头耳或以头字作头数消之盖未读广疏致兹穿凿耳。
辞在阿含可检取
中含四十二云佛游摩竭提国诣王舍城尔时世尊至陶师家语陶师曰我欲寄宿汝见听耶陶师答云我无所违然先已有一比丘住若彼听者欲住随意时此比丘弗伽罗娑利先已在彼陶师屋中世尊语曰我寄宿此汝见听耶比丘对曰君我无所违此陶屋中草座已敷君欲住者自可随意于时世尊于草座上敷尼师坛结跏趺坐竟夜默然静坐定意比丘亦乃竟夜寂然尔时世尊作是念言此一比丘甚奇甚特乃问之曰汝师是谁依谁出家学道受法比丘对曰沙门瞿昙释迦种子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成无上觉彼是我师我依于彼出家学道世尊问曰曾见师否比丘对曰未曾见也世尊又问若见师者为识否耶比丘对曰设见不识但我闻于如来十号具足乃依出家世尊语曰我为汝说法汝当谛听比丘对曰唯然佛告比丘人有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四住处六界聚者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因此六故有六触处所谓眼触见色耳触闻声鼻触闻香舌触尝味身根觉触意触知法因此六故有十八意行所谓眼见色观色喜住观色忧住观色舍住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以因此故有四住处所谓真谛住处慧住处施住处息住处以因此故说不放逸慧若有比丘分别身界今我此身有内地界而受于生所谓发毛爪齿等及外地界皆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如是观慧知其如真不染着此是谓比丘不放逸慧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内外等一一观察广说如经说此法已弗伽罗娑利比丘远尘离垢诸法眼生已住果证即从座起稽首礼佛白言听我忏悔我愚痴故不识如来转称世尊以为君也唯愿如来听我悔过佛告比丘听汝悔过。
记云若准西方宿复不定如止观第十记
此方宿者西方七星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星井鬼柳星张翼轸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彼方宿者西方七星先从昴起终至于柳如是迭迁一方各七此乃地异所以星移三座若准大集经光味仙人白佛说二十八宿乃是先从东方角亢而起此则不说星移三座也。
文句云佛受阿耆达王请乃至皆啖马麦
萨婆多云以供养火故名阿耆达四分律云佛在苏罗婆国行至毗兰若树下时婆罗门即往请佛及比丘僧三月夏安居佛及比丘乃受请已此婆罗门竟不供养何以故是魔波旬之所作也时波离国有贩马人驱五百匹马住毗兰若夏九十日于时谷贵乞求难得诸比丘往乞乃施比丘五升佛一斗日日如是呞书之切吐而噍也哨且醮切此字误也应作噍字才笑切嚼也夷者灭也未夷者未灭也唼子合切又所甲切摘陟革切手取也。
尸利沙
即此方合棔树也有二种若名尸利沙者叶果俱大若名尸利驶者叶果皆小此树时生人间关东下里家误名娑罗树者是义净法师云岭南有此树诸文多云舍利弗独受天王请与今文不同也。
经云离婆多
离字平声。
记云二鬼争尸缘在止观第七记
大论十三云如人远行独宿空亭夜中有鬼担一死尸来着其前复有一鬼从后而来嗔骂前鬼云是我尸何以担来前鬼复言本是我物二鬼各以一手争之前鬼语言可问此人后鬼即问是谁尸耶谁担来此其人思惟此之二鬼皆有大力实语虚语俱不免死我当实语便答鬼言前鬼担来后鬼大嗔拔其手足出于地上前鬼愧之取尸补之补之便着臂手足等举身皆易于是二鬼共食所易活人之身各各拭口分首而去其人思惟父母生身眼见食尽我今此身尽是他肉为有身耶为无身耶天既明矣寻路而去乃值众僧即问己身为有为无众僧答云汝身本来恒自无有但以四大和合而成因兹出家得罗汉果。
有口失缘出金藏经
金藏经者昔宇文邕残酷释氏时有言论师采集众经要义流布于世号为金藏此之一缘本出杂宝藏经经云昔罽宾国有离越罗汉在山坐禅有人失牛乃寻其迹来至其所尔时离越煮草欲染其草忽然变为牛肉所持钵盂变为牛头牛主见已捉送诣王王付狱中经十二年恒为狱监食马除粪离越弟子得罗汉者寻师不见业缘将毕后乃见在罽宾狱中于是诣王问言我师在狱王寻宣令离越出狱涌身在空作十八变王见是事求哀悔过王即问云以何业缘在此狱中离越答言我于往昔亦曾失牛寻迹到山见辟支佛独处坐禅即便诬谤经一日夜以是因缘堕落三途余殃未尽今成罗汉犹被诽谤又般若灯论亦云波多比丘被梵摩王禁十二年即是此义。
应广引般舟三昧
般舟此云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佛现在其前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云佛立广如止观不能委引。
广明慢缘在止观第二记
其渡河水水急难渡乃叱之曰小婢驻流河神嗔之诣佛诉云毕陵骂我佛命毕陵对河神忏毕陵唤曰小婢来我与汝忏悔众人笑曰忏而更骂佛问河神汝见毕陵合掌未对曰见佛言忏已无慢而有此言者当知是人五百世中作婆罗门又见河神宿生曾为己婢常自高慢轻笑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
文句云或卖性
正法华经音义中云卢揥人名也此云卖姓也揥徒帝敕细二切或作萨俱卢揥也五百弟子本起经云夐姓音义云夐非也应作夐休正切亦许县切若准贤愚经应云重姓故彼经云舍卫国中有一长者生一男儿时因众会诣大江边母不坚固失儿落水儿有福德是故不死时水有鱼吞此小儿儿在鱼腹又复不死时有一人捕得此鱼割鱼腹中见此小儿欢喜无量是时父母闻此事已遂往索之纷纭不了请于王所各陈上事王告之曰卿二长者各认此儿不应偏也时二长者各为娶妇安置家业儿后厌俗即求出家佛言善来便成罗汉于是字云重姓者也阿难白佛此何因缘佛言过去毗婆尸佛时有长者闻佛说法受三自归持不杀戒以是因缘今受其报今详若言重姓取二长者各认为子如有两姓故云重姓重字平呼若言夐姓夐远也远从过去毗婆尸佛施药持戒故云夐也准付法藏经云薄拘罗年幼见母作饼从母索之其母恚故即便捉掷置于𨫼上𨫼虽焦热不能烧害其母又乃掷于釜中亦不烧烂其母又乃掷于河中值鱼吞之而亦不死捕鱼人捕得鱼市卖刀破鱼腹又乃无伤而不死也故薄拘罗有五不死𨫼铄不焦釜煮不烂水溺不死鱼吞不消刀割不伤皆由过去施药因缘所以今生感斯长寿矣。
过去毗婆尸佛时以呵梨勒施头痛比丘
分别功德论云昔毗婆尸佛时有一长者禀性良谦请佛及僧九十日中四事供养有一比丘来求乞药长者问云何所患苦答云头痛长者思惟此必膈上有水仰攻其头乃以一呵梨勒果令其服之病即除愈尔时长者今薄拘罗是又云在俗之时曾角牛来暂时头痛寻即除愈故薄拘罗唯此一患也。
罽宾
亦云迦湿弥罗此云买得亦云贱种因立净人为王邻国鄙之故云也。
流沙
文选注云远国名也其沙似水之流也亦云莫贺延绩八百余里上绝飞禽下无走兽夜则妖精举火昼乃惊风走沙涉彼至此岂不勤哉周书云鄯善国之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欲至唯老驼知之即鸣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侯亦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駃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五戒经分为五品
彼经五戒各有一品故云五品也。
文句云读十八经
即毗伽罗吠陀论等又大论云弊迦兰那僧佉韦陀等十八种大经。
喟然
论语云颜渊喟然叹曰注云喟叹之声也。
记云说十一事如止观第二记
增一四十六云佛在给孤独园告诸比丘如放牛人具十一事今结为颂曰解色及相应摩刷覆疮痍放烟并茂草安隐及渡处时宜留𤚼余将护于大牛。
文句云净饭王逼十万释出家
应云五百又云一千今言十万者尝读藏经未见所出后人更寻之。
种姓如那律中说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
前文已具今更别引四分律等诸文皆云师子颊王有四子一净饭王有二子一名悉达二名难陀二白饭王有二子一名调达二名阿难三斛饭王有二子一名摩诃男二名阿那律四甘露饭王有二子一名娑婆二名䟦提佛本行经云调达四月七日生佛四月八日生难陀四月九日生阿难四月十日生调达长一丈五尺四寸佛长丈六难陀长丈五四寸阿难长丈五三寸去迦毗罗城不远有城名天臂有一长者名曰善觉生八女子一名意二名无比意三名大意四名无边意五名发意六名黑牛七名瘦牛八名摩诃波阇波提时净饭王迎娶八女即以第一第八而自为妃以其六女与其三弟故佛姨母乃是摩诃波阇波提佛指阔二寸难陀既长丈五四寸但短佛三指耳今文乃云短佛四指若短四指是则难陀但长一丈五尺二寸耳又下文说阿难乃是四月八日佛成道月生而本行经乃云四月初十日生经论异同非独此也。
弥沙塞
此云不著有无观法名五分也。
堂堂
论语云曾子曰堂堂乎张也注云言子张容仪盛也今亦例然。
途行乞食
途字恐误应作徒字步行也以随人法是故步行耳。
记云天堂已后文广如止观第四记
佛令捉衣角寻至三十三天欢喜园中见诸婇女而有一处天女无夫其乃问佛佛则令其自问天女即往问之天女答云佛弟难陀持戒生此当为我夫佛问难陀天女何如孙陀利耶答曰若以天女比孙陀利如以孙陀利比瞎猕猴耳时佛共还逝多林中难陀心慕生天宫故修行梵行佛告众僧不得与此难陀比丘同其法事一切比丘不共同住以至坐起乃自念曰阿难是我弟应不嫌我矣即往共坐阿难起去乃问之曰弟何弃兄阿难曰然仁行别故相违耳仁乐生天我乐寂灭其闻此已心生忧恼佛又问云汝见捺落迦未答曰未见佛令捉衣角便见诸狱皆有治人唯有一处无人其乃问佛佛令问狱卒狱卒答云佛弟难陀为生天故修行暂在天上还来此中受苦难陀惧而泪下佛因为其广说胎相于是为解脱故发心而持戒也。
文句云拳欧
欧应作殴。
萦衣
萦于营切绕也收卷也。
如止观中人行理等善知识观
大品云佛菩萨罗汉是善知识六波罗蜜三十七品是善知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识佛菩萨等威光覆育即外护也六度道品入道之门即同行也法性实际诸佛所师即教授也下文结多知识明乎观行亦指止观准此应知至于下文更不引也。
住无诤三昧
坐禅三昧经云无诤者将护众生不令起诤也于我起诤者如舍利弗目连入陶屋中宿致拘迦离起诤者是也旧云须菩提常行空行名无诤者误也罗什师云无诤有二一以三昧力将护众生令不起诤心二随顺法性无违无诤此文出在注净名经。
忉利
此云三十三也。
率土
率循也诗云率土之濵莫非王臣。
辐凑
如车辐之凑焉。
莲华尼
具云莲华色比丘尼也尼女也。
经云阿难
阿音遏北地章疏见今叹德文皆是阿罗汉乃云除阿难陀以由阿难在学地故然今通序亦名经后序结集者所置又从多人而叹复以通途而辨则其叹德亦何巨妨者哉。
文句云金轮
若轮王出时其金轮宝自然现前天金所成轮有千辐天匠所造非世所有时转轮王乘此金轮周旋四方。
记云宗社具如止观第四记
宗庙社稷也宗尊也庙貌也尊貌之所居也社谓后土也土者吐也土之所生如口吐物即地神也土地广博不可尽敬故封之为社也稷谓五谷总名即五谷神也是故天子所居左宗庙右社稷布列四时五行也。
文句云阿夷
亦云阿私陀此云无比又云端正也。
目连腾三愿
中阿含云云何三愿愿不着佛故衣愿不食别请佛食愿不非时见佛若准报恩经乃有四愿如第一记引。
师子床
床即座也大论云师子之座非师子形也以由佛为人中师子故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也。
住恐离车有怨进恐阇王有怨
育王传法显传皆云阿阇世王白阿难言世尊涅槃而我不见迦叶入灭我亦不见尊者若也入涅槃时必使我知阿难言尔及至阿难欲入涅槃乃往告于阿阇世王时守门人云王睡也阿难乃从摩竭提国向毗舍离欲般涅槃诸天乃告阿阇世王王便严驾追至河上时毗舍离诸离车子闻阿难来亦复迎之俱到河上阿难思惟前则恐世王有怨退乃怨离车有怨便于河中而入灭也今云住者住字恐误应作退字。
不看婆罗门
僧祇律云昔有仙人名梨波都诣王相见王报仙人且住园中须臾当与汝相见也作是语已乃至六日不与相见尔时王者今罗云是。
真谛三藏云罗睺罗本名修罗等
佛本行集云罗睺罗初生之时母欲名之当此之日有罗睺罗阿修罗王以手障日其日既然母即乃以罗睺之名而名其子故云本名修罗者也。
劬毗罗
即瞿夷是此云明女欢喜丸者大经云苏面蜜姜胡椒荜𦭞蒲萄胡桃石榴绥子和合名欢喜丸。
沙弥
此云息慈。
婆罗门
此云净行又云外意。
居士
外国居财一亿为下居士乃至居财百亿名上居士此士居家德业充备故名居士又居家大富多财之士名居士也。
记云不同见别不须和会
他宗中引小乘有部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本起因果经说十九出家思惟无相三昧经说三十成道智论云佛临灭度告须䟦言我年十九出家出家已来过五十岁而不见说成道之时有人解云十九出家后五年事仙人行乐行六年行苦行三十成道亦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增一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出耀经及和须蜜论等并云二十九出家悲华经善见律并说三十五成道菩提流支解经偈云八年作婴孩七年为童子四年学五明十年受五欲六年行苦行三十五成道又真谛三藏及西域记并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注四十二章经亦云五载游历六年苦行请观今文是非可识。
法显乃至千㼑等
东晋平阳武阳沙门也俗姓龚历游西域是故有传㼑音练尝检藏中法显传未见此文后人更寻之。
定光佛
定亦作锭丁定切有人云豆有足曰锭无足曰镫即然灯佛也说经亦云提洹竭佛者存梵语也。
买华
其以金钱五百买五茎莲华女自以二茎华共七茎华一时散佛乃获授记。
人狂一往谓妄语是
狂字误也应作犯字往字误也应作法字人犯一法谓妄语是。
准宝云经第七佛记十六罗汉等
一宾头卢将一千眷属住西瞿耶尼国二迦那迦䟦蹉与弟子五百人住北天竺罽宾国三颇罗堕将弟子六百人住北郁单越四须䟦陀将弟子七百人住东弗于提五那俱罗将弟子八百人住担罗洲六律陀将弟子九百人住阎浮提山七迦罗将弟子一千人住师子国八䟦蹉将弟子一千一百人住般涅提洲九瞿波迦将弟子九百人住香山十半他将弟子一千三百人住忉利天十一罗睺罗将弟子一千人住西海毕扬瞿洲十二那伽斯那将弟子一千二百人往王舍城板茶婆山十三应期多将弟子一千三百人往王舍城毗富罗山十四婆那婆斯将弟子一千四百人住稗呵梨北山之中十五呵逸多将弟子五百人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十六周罗槃特将弟子一千六百人住由乾陀山如是圣人皆不涅槃于刀疾饥三灾之时人寿十岁佛法尽灭而众生寿复更增长至百岁时十六罗汉与诸弟子下阎浮提说法教化乃至人寿七万岁时弘法乃毕时诸罗汉以佛经典乃舍利等收聚起塔乃共集会结加趺坐围绕是塔当入涅槃与此宝塔俱没于地不复出现于时佛法一时尽已又于此时千亿支佛出现世间说法利物乃至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佛出。
宾头卢
字也此云不动。
颇罗堕
姓也此云捷疾亦云重幢。
十八种学人如止观第六记
第三记云四向三果信行法行信解见得家家一间五含谓中生行无行上流此十八人是有学也退思护住达不动不退慧解脱俱解脱此九人是无学也。
即大经中举因六人
一阿难二那律三迦叶四空生五目连六身子如阿难以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正其文句名为庄严其余五人各随德行而为第一说于庄严。
正用华严十种六根
第四十二云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六明眼七无碍眼八普眼九出生眼十智眼是为十种眼根十种耳根者初是闻赞叹声乃至第十闻十方一切音声十种鼻根者初是闻臭秽气而能观察不臭不秽乃至第十闻一切佛智境界等香不断菩萨之行十种舌根者初是分别解脱一切众生无尽行舌乃至第十悉令众生至涅槃舌十种身根者初是人身乃至第十无漏法身十种意根者初是上首意乃至第十深入定意又十住品亦说一一众生有十种六根。
文句云温良恭俭
论语云夫子温良恭俭让正义云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己谓之让。
明女
去迦毗罗城八百里有城姓瞿昙氏舍夷长者名水光妇名月女有城居近其边生女之时日将欲没余明照其室内室内既明乃云明女明女乃是太子第一夫人其父名曰水光长者太子第二夫人名为耶输其父名曰移施长者太子第三夫人名为鹿野其父名曰择长者。
记云罗汉四智
婆沙云我生已尽是集等四行梵行已立是道等四行所作已办是灭等四行不受后有是苦等四行故下翻此乃云生阴未尽等也又下文云次诸大士下次示受邪化者次字误也当为资字。
文句云三十二瑞应
一者地为大动二者道巷自净臭处皆香三者枯树生华四者园生甘果五者陆地生莲华六者地中藏现七者藏物开现八者箧笥衣服被在䔟笳九者川流澄清十者风霁云除空中清明十一者天雨泽香十二者明月神珠悬于殿堂十三者宫中火烛为不复用十四者日月星辰皆住不行十五者沸星下侍太子生十六者天梵宝盖弥覆宫墙十七者八方之神捧宝来献十八者百味饮食自然现前十九者宝瓮万口悬盛甘露二十者天神牵七宝车至二十一者五百白象师子自然而住殿前二十二者五百白师子子从雪山来住城门二十三者天诸婇女现伎女肩二十四者诸龙王女绕宫而住二十五者天万玉女把孔雀尾拂现于宫墙二十六者天诸婇女手持金瓶盛诸香汁住空中侍二十七者天乐俱下同时皆作二十八者地狱皆休毒痛不行二十九者毒虫隐伏吉鸟翔鸣三十者鱼猎怨恶一时慈心三十一者境内孕妇产者悉男三十二者树神人现低首礼侍沸星下侍者众经音义云或佛星亦孛星又弗沙星亦富沙星依诸经如来成道出家皆二月八日鬼宿合时鬼宿即此星也若依日藏分经二月九日曙夜分属九日故也又记中引因果经九十九亿众弃斯大众云舍国者恐误也彼经正明菩萨既已降神其余九十九亿天子亦乃下生人间耳此文合当在于前文主伴降神中引之。
从师请业
礼记云请业则起请益则起注云业即篇卷也益谓受说不了欲师更明之也又记中云过其所习故曰兼通者亦恐误也前文句云身子才明见贵目连豪爽取重智艺相比德行互同故知兼通即互同耳。
分庭抗礼
庄子渔父篇云孔子坐杏坛之上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与谈论而为渔父之所非也子路见此乃问曰由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而夫子犹有倨傲之色也今渔父逆立而夫子曲腰磬折言拜而应何也注疏云伉对也分处庭中相对设礼位望相似无尊卑也须引此文可消文句矣今记主引易云亢者即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之文也此乃文义俱恐误矣亢者高也极也贵而无位高而无民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以圣人有龙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极物极则反所以有悔此是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之说也与今不同其可知矣又记中云辩才迦旃延者正属摩诃拘絺罗亦兼迦旃延耳又云三昧富楼那者亦恐误也应云三昧是须菩提以须菩提得无诤三昧故也。
文句云座席
座中席间也礼记云席间函丈又下文云取与者自行为取化他为与。
记云偏圆具如玄文分别
妙玄云偏圆约法法则已定故偏非圆圆非偏也权实约教迹中施设同皆是假假即权耳。
赎命如释签
涅槃十四云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是人所以积此宝者为未来故所谓谷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为用赎命财难得时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如是等恶出现世时为灭此恶说是经典消此经文应约单复若单约戒门而释经者此经扶律律是赎常住命之重宝也若复说者谓乘及戒此涅槃经扶律谈常则乘戒具足故以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也。
直尔翻名而已
此乃多是指斥北地疏钞法相宗徒耳。
迦叶出世其土犹净等
应如净土亦有说于涅槃之教故涅槃云满月如来说大涅槃章安疏问迦叶土净不说涅槃今佛恶世对治无常说涅槃者满月如来亦出净土何以说之其间问难皆与德王菩萨同耶答常治无常其土应无若逗机任理而说是故得云是同若尔并云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可非对治耶又迦叶如来亦有常机何不说邪答彼土虽无对治之说亦三悉说迦叶亦然。
男如宝积善德
维摩经说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又云佛告长者子善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女如月上无垢施
月上经云毗摩罗诘妻名无垢怀妊九月生一女子姿容端正其身所著妙宝衣裳出妙光明胜于月照父母乃号为月上女广说如彼无垢施经云波斯匿王女名无垢施年始八岁容貌端正于时八大声闻八大菩萨皆被诘问如经云云然文句云诸大罗汉从法身地作男女等故知男女只是通说故次句以道俗别拣道谓比丘及比丘尼出家男女也俗谓优婆塞优婆夷在家男女也以男女等正是论于声闻之迹未可指于宝积月上菩萨故也更请详之。
新云旧云
旧谓刘汉已来新谓李唐而下。
文句云猗觉
猗于离切安也美也由定加行能引轻安令身心和。
通大地
通者遍也地谓行处故此是彼所行之处即说此以为法地大法地故名为大地委释心数名义具如止观补注中引俱舍等论。
波离
此云上首。
三摩提
三昧异名耳梵音奢切也。
普贤观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也近于京国见宗慈恩者云天台智者不合呼为普贤观经今按开元目录中云此经亦名普贤观经今家所呼正符于此何不然耶。
菩提此云道等
唐译乃云觉有情也北人未知新旧用义往往排谓不然悲夫。
记云金光明大小俱无
此自一义耳若寿量品集信相室天龙菩萨是则乃有列于大也但不列于小耳准舍身品佛告阿难以此观之非无小矣但出经者存略故也故义净译最胜王经具列声闻菩萨杂众等又下文云据时并在方等已前者应云并在般若已前以文句中但引大品故此云尔。
离五障时三义俱得
一离恶道二离贫穷三离女身四离形残五离喜忘得五功德一生贵家二生人天三得男身四诸根满五识宿命若依数论以忍三品分三不退若傍成论即四念处名位不退暖顶名行不退忍名念不退此文出在净名疏中。
自新译来等
即唐三藏新译已来而慈恩等法相宗徒但以三祇五次第位而弃华严一位一切位圆顿故也言五位者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即初地入心四修习位即初地已上五究竟位。
瑜伽
具云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瑜伽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曰相应师谓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地谓十七地具如下文补注中列其十七地名。
唯识
唯遮外境识表自心。
全毁唯识论等
此指弘于华严起信宗师之失耳如新译起信论序云夫理幽则信难道尊则魔盛况当劫浊尤更倍增故使偏见之流执成唯识诽毁此论真妄互熏既形于言遂彰时听方等甘露翻为毒药此则性相二宗各有形斥矣与夫天台破则俱破立则俱立而彼且未达也。
经云常为诸佛
为为二字平去两呼慈恩基师别有章门训释其义平声呼者而有十训所谓一作二被三定四当五得六由七求八是九名十成去声呼者而有四训所谓一以二与三助四向随文注出复虑其烦今且逐卷点示训释至下临文须寻于此今第一卷平声呼者有一训得常为诸佛有一训当是事为云何有二训名号曰为净身是为诸佛有三训作皆为法师号之为求名聚沙为佛塔有六训定为欲说此为当授记为说何等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此事为不可有六训是不以为喜汝为世间眼我为佛长子入大乘为本则为已供养我为诸法王已上平声有十九字次去声呼者有三十二字训与为诸菩萨为说涅槃为说缘觉为说净道为众讲法为求声闻者为求辟支佛者为诸菩萨为人演说而为广分别已为汝等说佛当为除断愿佛为解说时为如实说愿为此众故吾当为汝当为汝说此自有二为众生说法此复有二而为众生此自有三而为说法而为众生说为是说涅槃为此诸佛子故为说大乘为说实相印我为设方便为诸众生类为五比丘说当为如是等有十三字训以为供舍利所为因缘常为一事是法皆为此自有三如此皆为若人为佛故其实为一乘其实为佛乘为是众生故但为教菩萨为说佛慧故。
记云今师承用如止观第五记
大品四十二字大论广释南岳大师分为二解一通约三乘二别约圆顿故大品云菩萨摩诃衍所谓语等字等诸字入阿字门阿字具一切法乃至茶字尽诸法边究竟穷底不终不生过茶无字可说不可说不可尽一切法如虚空四十二字今私颂曰阿罗波遮那逻陀婆茶沙和多夜吒迦娑魔伽他阇簸䭾赊呿叉哆若柁婆车魔火嗟伽他拏颇歌醝遮吒茶此准大论第四十八作如是颂初阿字上声后茶字去呼。
文句观心叹菩萨德中
越州新板文𠝶中观是转行不退法轮九个字又文句解叹菩萨德文中欠观心叹通达大智者或是略耳亦可以空观到于彼岸等兼之。
文殊云妙德
新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西域记云谓其生时有十吉祥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㝃龙豚七马产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变金粟十象具六牙。
普超云濡首
濡音儒亦云溥首也。
经云宝掌
大论云宝掌菩萨七宝从手中出给施众生又令欢喜得至涅槃。
文句云楼至
此云渧泣又曰卢遮亦云鲁支此翻爱乐。
此下阙释七菩萨此下阙释宝积未释者俟后追注及以记云阙七菩萨未检经
慈恩法华玄赞云勇施者一人通二能勇出财财药俱摄也宝月者能导智明如月可重也月光者能破痴闇故满月者能为二事故大力者由作神通动大千故无量力者动无数世界故越三界者离越染故宝积者菩提法宝积而与故如此释者何教无之岂能彰今菩萨众耶余尝读诸大乘经律论藏等文此七菩萨未见所出因缘之相今辄约教置三就圆粗伸名义言勇施者世出世间实相法宝而能勇施以由依于无作谛境上求下化故言宝月者所证三谛圆妙可尊如宝而能圆照可爱如月言月光者四德之性离诸热恼犹如月光清凉破闇言满月者三身圆证无有缺减言大力者境智冥合有大力用言无量力者由大力用充满法界无有限量言越三界者妙悟真常超越分段及变易故言宝积者三德如宝不散名积大论中说宝积王子菩萨是毗耶离国人又大论释宝积佛云初生之时多诸珍宝或从地生或从天雨种种宝集故名宝积罗什师注净名经云积聚智慧宝故云宝积菩萨也文句及记皆云欠释七菩萨名俟后追注余今注之补其阙略补注之兴良由此也上下诸文准斯可识将来贤哲无见让焉。
文句云贤愚经云国王见象师调象即慈心生记中引贤愚第九等又经亦有末济跛兔缘而立慈称
余尝读贤愚经彼经第三第十皆说国王见象师等并是释迦因地非弥勒也故彼经云佛在迦兰陀竹园尔时阿难在林树间静坐思惟欻生此念如来正觉诸根具足本何因缘而得如是作此念已即从座起如上白佛佛告阿难过去有一大王名摩诃波罗婆修晋言大光明也主五百小国尔时大王与群臣出游猎王所乘象欲心炽盛担王驰奔㹀象渐逼林木突入树间象师告王捉树而立足得全济王用其言俱共持树象奔之后王怒象师欲即杀之以卿调象不合制度致令今者仅危吾身象师白王调之如法但今此象为欲所惑欲心难调非臣罪也愿见宽恕却后三日象必自还王且观臣试之万死无恨于是停置始期三日象即还来尔时象师烧七铁丸令色正赤逼象吞之象不敢违吞尽即死王意开解复问之曰如此欲心谁能调者时有天神感悟象师令其答云佛能调之王闻此语便发心言此难调法佛能调之即自誓愿愿求作佛佛告阿难尔时王者我身是也然今文句井记皆谓弥勒未详其意也或恐泛引流类耳然记文中指于弥勒今为补处则非泛引焉又恐引文误也若尔大师岂可引文误耶应知结集添削既是章安则非大师引文有误然妙玄尚有引本门中二十五字来证迹门荆溪亦乃未敢定判岂况今文引于他经何嫌不误哉或诸藏中贤愚经本不同后人更检之然若欲引证弥勒慈心者贤愚经第十二佛记弥勒已阿难白佛不审何缘起弥勒名佛言过去有王名昙摩留支领阎浮提时弗沙佛初出于世王诣佛所时有比丘入慈三昧放金色光明如大火聚王礼佛已即白佛言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耀乃尔佛言大王此比丘者入等慈定王闻是已志慕于慈请佛及僧供养发愿持此功德愿将来世常作轮王尔时王者今弥勒是始于后世发此慈心自此已来常字弥勒已上略撮彼经大意若准涅槃疏解佛背痛云出大论昔鹿王为后来跛兔忍死待之今佛为须䟦故背痛亦是释迦非弥勒也大论云佛于过去作大身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后脚蹋一岸令众兽蹈之而度血肉皆尽以慈悲力忍之至死最后有一兔来气力已喘自强努力忍令得过过已脊折落水而死故辅行引大论月光太子出血髓以救癞人出胁肉以贸猴子露脊骨以济跛兔此皆释迦耳。
记云是白衣居士
此准大论作如是说。
文句云贤劫一千四佛记云是千人中唯除一人余并于贤劫而得成佛等
此之记文引悲华经简略难见今更撮录经文使记文易了其轮王千子第一至四如今记引第五王子名虚空印第六王子名虚空日光明第七王子名师子香第八王子亦名普贤第九王子如今记引第十王子名曰香手作佛号金华补阿閦佛处第十一王子名曰宝相作佛号龙自在尊音王补金华佛处其次有五百王子作佛皆如虚空印次有四百王子作佛皆如金刚智慧光明其次有八十九王子作佛皆如普贤此之千佛皆是轮王之子并于净土成等正觉矣其宝海梵志自有三亿弟子于中但除一千弟子余者皆于宝藏佛前先得授记授记讫已次乃授记此千弟子此千人中其第一者名婆由毗纽发愿乃于五浊之世成等正觉时宝藏佛即与记云于加沙幢世界成佛号金山如来此千人中又有一人名曰火须发心乃于人寿四万岁时成佛时宝藏佛即与记云于娑婆世界贤劫之中人年四万岁时汝当成佛号拘留孙如来此贤劫内千佛之中最初佛也其第二人名曰虚空得记作佛人年三万岁时补拘留孙佛处号迦那迦牟尼如来其第三人名毗舍多得记作佛人年二万岁时补迦那迦牟尼佛处号迦叶如来其第四人名毗舍耶无垢得记作佛于贤劫中人寿八万岁时当得成佛号弥勒如来其余弟子亦皆得记于贤劫中而得作佛宝海梵志又有五人侍者一名龙手二号陆龙三曰水龙四名虚空龙五号妙音龙亦于贤劫而得成佛其宝海梵志三亿弟子内一千弟子中有最小者名持力揵疾发愿乃于贤劫之中千四佛后成佛即得记云号为楼至如来以此观之一千弟子并五侍者乃有一千五如来矣是则贤劫之中楼至并余只有一千四佛耳今云楼至又云千四者对加沙幢世界金山如来兼举之耳又恐总言千四别说楼至耳不然应云一千三佛也今记文云是千人中者即三亿弟子中一千人耳非谓轮王千子也唯除一人者即一千人中最初之者名婆由毗纽是也虽是五浊之世非此间娑婆乃加沙幢世界耳若其轮王成佛者即阿弥陀如来是也宝海梵志者于今世尊释迦如来是也文句中云贤劫一千四佛记云是千人中唯除一人等准今可见记文简略不其然乎记云国为立号者国字应作因字也劫名善字下应添持字释签第八亦引经文。
方等列地狱如释签第四
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婆薮从地狱出将九十二亿诸罪人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
又乘成细论如净名疏
即此文句八部众后所列乘戒等四句并记中引彼文七意与净名疏大旨无殊故不烦录。
文句云沤和
出假智耳。
记云坚首
婆沙中谓千手天也诸文亦作坚手天也。
持鬘
持华鬘天也若有众生施香华鬘必生此天于其胸前天悦意华自然为鬘具七种色谓黑黄赤天绀红莲及如火铜光明炫耀故号彼天为持鬘耳。
恒憍
亦言常放逸天。
余七山
七金山也。
妙高
四宝所成曰妙出七金山表名高。
金刚首
首正作手四峰之上有药叉神其手执持金刚杵故。
逾缮那
亦云逾阇那又云由旬或云由延此云量也合也一似此方古之王者一日行量也或十六里四十里等如诸文辨。
文句云忉利此云三十三
一善法堂天二住峰天三山顶天四善见城天五钵私地天六住俱吒天七杂殿天八俱欢喜园天九光明天十波利耶多树园天十一险岸天十二住杂险岸天十三住摩尼藏天十四旋行地天十五蜜殿天十六鬘影处天十七住柔软地天十八杂庄严天十九如意地天二十微细行天二十一歌音乐天二十二威德轮天二十三月行天二十四阎摩娑利天二十五速行天二十六影照天二十七智慧天二十八众分天二十九住轮天三十上行天三十一威德颜天三十二威德炎轮天三十三清净天。
贤劫
亦云善劫大论云是一劫中有千佛兴净居诸天见之欢喜故名为善亦云有千贤人出世故名为贤问净居诸天何以知此劫有千佛答前劫已坏廓然都空后有大水水底涌出千枚七宝光明莲华此乃是其千佛之相所以净居诸天见已知有千佛而出世也。
记云过贤劫等具如般若
其文出自璎珞经中文句中云二千二十四劫者恐误也只应云二十四耳故璎珞云汝今天帝释功德众行至千佛兄弟过无复贤劫名中间永旷绝二十四中劫后乃有佛出刹土名普忍彼佛寿七劫遗法亦七劫其法没尽已旷绝经五劫汝于彼刹土当绍如来位号名无著尊教化阿僧祇无量众生类后人更检诸处藏中辨二千字记指般若更请寻之以辨讹正。
文句云揵闼婆
此云寻香行天帝俗乐神也。
富单那
此云臭饿鬼中胜者也。
薜荔多
此云祖父饿鬼中劣者也。
鸠槃荼
此云瓮形颇似冬瓜也。
毗舍阇
此云啖精气者啖人及五谷之精气也亦云颠狂鬼也。
罗刹
此云可畏亦云暴恶。
夜叉
此云轻捷新云药叉。
记云正法念四级各有十住处如玄文
正法念云六万山绕须弥山须弥四埵有持鬘天有十住处各千由旬北有四余各二北四初一名为爱欲乃至东方第二名为行道第二迦留陀天亦十住处初一名行莲华乃至第十名均头第三常恣意天亦十住处初一名欢喜第十名常游戏第四箜篌天亦十住处一名揵陀罗第十名正行。
广二十四万里未知所出
楼炭经第三云须弥山王东去须弥山四万里有提头赖吒天王城郭名贤上王处广长二十四万里以七宝作七重栏楯南西北方亦复如是具说如经不能委引今记文云未知所出者荆溪遍寻大藏义解渊深而于此事云未知者良由因缘浩博事迹广多虽曾读已卒难具记撰述之时或遗忘耳不可以此而感其大道焉。
二十八部
孔雀王经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成二十四部四维各一合为二十八部又说者云一方有五部谓地水火风空四方则成二十部并四王所领八部为二十八部。
俱卢舍
准俱舍论即二里也四分一一增者恐误也应云四分一分增也。
瞿伽离问梵王得那含何以来此等
宝积经云俱迦利此翻恶时者杂宝藏经云只是不来欲界受生名为不来耳非谓不得从天下来者也故知从天暂来与受生之义别矣瞿伽离辈未达斯义辄难梵王乃为梵王之所讥也又准一家诸文明先得初果十四生未满值佛即成罗汉二果三果例然等即是三果从天下来愿见佛故具如妙玄及方便品句记中记。
经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正指初禅之大梵耳若准璎珞经禅禅皆有梵王也梵网亦云十八梵等章安云娑婆世界主正是摩醯首罗又云世界主者其实只领小千而已经家美之故言世界主耳荆溪云此是大千之中得为大千之主降此不得。
文句云杂九道共居
亦云九有居又云九有情居增一云云何为九若有众生若干种身所谓天天及人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所谓梵迦夷天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或有众生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无想众生及诸所生之类而为九也发智论云人欲界天梵众极光遍净无想天四无色心为九有焉涅槃疏云八禅并欲界为九众生居。
光音天
观法师云此天语时口出净光故云光音亦云彼天既无寻伺言语亦无但以光当语故云光音也又阿含云火灾之焰至彼天际初生之天皆生怖畏旧天语云勿生怖畏以念火光故名光音天矣。
亦无挂碍
挂应作挂胡卦切。
从海受名
以娑伽罗此云咸海故也。
沧溟
海也嵇康云取其溟漠无涯者也梁简文帝云窅冥无极也东方朔十洲记云水黑色谓之溟也冥海无风洪波百丈。
此云多头
神楷法师云九头龙也。
经云若干
若如也干数也或千或万不能遍列但总示之云若干耳。
记云四大河具在彼经如疏
今文句中而不见说然彼经云雪山之顶阿耨达池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冷七宝所成池东恒伽河从牛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池南新头河从师子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池西婆多河从马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池北斯陀河从象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
文句云烦唼
唼释签作所狭切玉篇作子合切楚辞云凫雁皆唼夫梁藻兮又所甲切者正作啑啑喋鸭食也喋丈甲切啑亦作唼。
般遮于瑟
亦云般阇于瑟此云五年一会也西竺凡作大施法会皆名般遮于瑟也诸经亦云般遮于旬乃以其琴歌颂佛德般遮于旬即五神通人也疑今般遮于瑟当云般遮于旬则其义甚便矣后贤更须详而辨之。
记云十宝山如止观第五记
华严二十二云有十宝山谓雪香轲梨罗仙圣由乾陀马耳尼民陀斫迦罗宿慧并及须弥山一一皆云王又云苏迷卢者亦须弥也逾健达罗等者逾健达罗此云双迹此山之峰有二陇道是故云双有似车迹故云迹也伊沙䭾罗此云持轴此山之形如车之轴朅地洛迦此云担木此本树名似此山故所以名之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此山奇秀见者称善故以名之頞温缚羯拏此云马耳此山之形似其故也毗摩恒迦此云有障碍神此神人形象头凡有事者神即障之今此山形似之故也尼民达罗此云地持海中有鱼今此山形似鱼故也已上即是七金山名由是录之以示未知。
文句云幢倒
阿含音义云缘幢者手缘物上也幢软竿也即戏场中软竿是也所以缘柱者也又缘者寻也幢者柱也戏竿也幢字误应作橦他宗人云西域呼散乐人为乾闼婆此有二类一者非丝竹如鼓磬之类二是丝竹即箫笛之类非丝竹之下者名乐非丝竹之上者名乐音是丝竹之下者名美是丝竹之上者名美音他人又以乐字作五孝切释义云谓令人爱乐也今家之意作五角切。
弥天安师
襄阳习凿齿初谒安公云四海习凿齿安公对云弥天释道安时人谓之名答者也秦太吏奏有德星现于外国分野当有圣人入辅中国得之者王秦主乃伐襄阳致道安师并习凿齿秦主曰朕用师十万得一人半一人即安公半人即习凿齿秦主欲游东苑命安公同辇左仆射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道安毁形贱士宁可参逼乘舆秦主符坚忿然作色曰安公道冥至境德为时尊朕举天下之重不足以易之非公之荣乃朕之荣也遂令左仆射扶安公登辇慈恩非之曰道安与主上同辇一世之荣罗什共秦女别居千龄受耻余谓道安罗什菩萨之僧下流奚测是故不可一向而讥也晋书云罗什尝讲经于草堂寺姚兴及群臣大德沙门等千有余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座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障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兴又谓罗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何可使法种少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尔后罗什不住僧坊别立解舍诸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七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焉故南山感通传中问天神云什师有别室事人颇疑之天人答云此非悠悠者所议今什公位居三贤又云安公是宝印手菩萨不思议之迹也如彼具说首楞严说四种修罗一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卯而生鬼趣所摄二于天下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生人趣所摄三者持世力洞无畏能与梵王诸天争胜此阿修罗从变化生天界所摄四者别有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此阿修罗从湿气生畜生界摄。
经云佉罗骞䭾
䭾唐贺切。
记云五系系魔如止观第五记
大涅槃经四依品中四依菩萨驱逐魔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释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系者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处如理治于见魔故也五尸者死人死蛇死狗等是也五处者首楞严三昧经云两手两足及颈名五处系魔也。
五性宗至加种子等
一菩萨性二支佛性三声闻性四不定性五无性阐提彼立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不得成佛盖是执权而不知实具如前引但加种子等者教道经论立以种子不了新熏本有之意是故种子但同冥初岂知真理本具者哉故瑜伽论引解深密经云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卵胎湿化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等又云此诸烦恼阿赖耶识种子所引于一切时任运而生等然圆顿中非无下种结缘等义但须知其本具故也辅行中云又自行染有内有外内谓无明外谓他境以内具故他境能熏故观所熏唯见理具若观理具则识真如常熏内具百法论中根本烦恼有六谓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所言见疑无明种子者恐指不正见疑无明等六烦恼种子也种子之义能熏所熏如百法疏钞。
乃纳为妃如止观第四记
四字误也在第十记分别功德论云如昔长者有女名善施未嫁因向火暖气入身怀妊父母责之乃至达王女言更无改异王许之以死女言今乃有此无道之王枉杀无罪之人我若不良可以保试王即验试果如其言王语父母欲娶此女父母言用此死女为即内宫中后生子出家成罗汉若作有情释水精者如前文引观佛经云光音天生此地地使有欲入海洗不净四大精气即入身中身触乐故精流水中。
文句云二十四头
经文但云九头恐文句误也。
日蚀
汉书云日月博蚀韦昭云气往迫之故曰博也又稍稍侵亏如虫食草木叶故云蚀也种种邪说者如梵网第十不谤三宝戒若言外道鬼神有威力遂奏章解神或劝他等悉犯轻垢之罪。
记云次第布军具如今列
应云具如经列。
文句云庄子呼为鹏等
庄子内篇逍遥游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陆德明音云鹏崔云音凤云鹏即古凤字非来仪之凤也说文云朋及鹏皆古文凤字朋鸟象形凤群飞鸟从以万里也若尔则章安所斥恐是误也更请详之。
一日山东
越州新本日字误为曰字山东即是须弥山东次日三日四日次第至于南西及北故云三方亦尔。
龙母嗷嘇
玉篇山咸切口舀嘇物也舀音陷记中乃云啖嘇物也。
之不得食等
经文但云此鸟尔时死相已现诸龙吐毒无由得食不云龙母嗷嘇之也今文句中作嗷嘇者嗷者众口愁也嘇字恐误应作噪字苏到切群呼也。
记云或为王洗等
洗鼻洗身足等也。
文句云模实
亦云影坚模谓身模影谓形影当知皆取体分强壮之义也或云牢形又云牢固亦云颜色端正复云色像殊妙等准上思之义皆可见矣。
记云但损一指
折其中指故云一指及年长大内人覆其前事遂乃改之名为善见。
八邪八风八倒
八邪有二一事邪即四禅四空若望背舍等皆生爱见故云邪也二理邪见心缘理不正即邪见邪语邪思惟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名为八邪也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常无常乃至净不净等名为八倒也。
文句云普超经等
涅槃经云阿阇世王毗婆尸所已曾发心不堕地狱若乃依于世王经说已于七十二亿佛所已曾发心世王经中佛为文殊说王之罪如须弥山一切皆灭所不灭者如芥子许犹尚入宾吒罗地狱宾吒罗者此翻集欲适入寻出虽复在中而无痛苦又为世王授记成佛名帷首陀惟沙耶此云净其所朗也柔顺忍者若一往对位则别圆外凡是信忍伏忍内凡是柔顺忍地住是无生忍妙觉是寂灭忍。
何异迦叶于法华受记于涅槃不堪付嘱
涅槃经云我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而作依止准此之文则是迦叶堪付嘱也经中又云若以佛法付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叶皆无常故是故应以佛法付诸菩萨准此之文则是迦叶不堪付嘱也经中又云文殊汝等当为四众广说大法今以此法付嘱于汝乃至迦叶阿难等至后当付嘱如是正法又云付嘱憍陈如等章安释云如来缘谢故去迦叶机兴故付内同佛德外委大臣乘正法教乃指圆伊而作依止此中为学新伊者故言法付迦叶下文为不学新伊者故言迦叶不堪付嘱若作付法对陈如者若领受言教应在阿难若住持绍继应在迦叶弘阐大旨应在文殊而诸大弟子或已灭度或复未来耆年长德见佛始终必藉上座堪任付嘱所以乃对陈如故也又复阿难亲为侍者多闻最上所以付之今付阿难不付菩萨者此有三义一前诃实行是故不堪今明是权所以堪受二对扬大法弘宣深理即不堪任受持文言即堪任矣三声闻有与有夺夺故不堪与故堪也涅槃经中声光召众迦叶阿难二人不来者约事而辨迦叶入灭定定力持故所以不来阿难为魔罥故所以不来约所显辨迦叶为显不舍细戒故迦叶是最长子方持佛法佛若临灭应舍细戒告阿难言我灭度后诸微细戒能持者善不能者舍迦叶于后乃问阿难何等是微细戒阿难言不知迦叶即诃阿难言汝面受佛旨今言不知可舍不可舍又为外道所讥师所制戒灭后皆舍复不可舍是故迦叶若来会中宁得执正如此之事阿难为显最后佛称叹付嘱显神咒力所以阿难若来则不顾问亦不称叹亦复不使文殊持咒解罥二人不来其意如此问佛令舍细戒迦叶不许师弟相拒何也答佛为利根随有利益迦叶为钝根还令如故非相拒也细微戒者亦云杂碎戒四分律云迦叶问阿难汝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答我愁忧不乐故不问时诸比丘皆来语我或云除四波罗夷余者是杂碎戒或云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余者是杂碎戒乃至或云除四波罗夷乃至九十余者皆是杂碎戒佛令比丘舍杂碎戒即此故也。
记云害贪爱母如止观记引楞伽
楞伽第三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随眠怨坏阴和合断七识身若有作者现证实法此约观行五法逆世名为五逆也行于非道达佛道者净名疏云菩萨入假为利众生示行五逆之因示受三途之果虽为此事而无恚恼即是通达佛道何者观此五逆因缘所生之心从假入空尚不见逆心况有逆果以无所受而受逆心逆果此五逆心即是无生故名非道通达佛道也又云佛者觉也道者通也所觉之理能通观智从因达果名之为道以理智双标名佛道也涅槃一句者经云于戒缓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此即四句中戒缓乘急一句也如止观净名疏说但今记文引净名疏大小渐顿观心化他辞有小异请自对之不能具录。
涉公云
或云唐时开元年中京师大安国寺利涉法师也。
但一两处不全用耳
如天亲释分别功德品以初地为无生忍今家用初住为无生忍天亲以分别功德品为余残修多罗今家以半品为正宗具如下文余尝读婆薮槃豆作涅槃论彼云如来虽说三乘非如来本意如来本意涅槃是也又解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文云丈六说次第法乃至法华亦名生死法今说涅槃即无生灭等又解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文云般若法华亦烦恼所污今涅槃理无流动故不为所污天台学者深详此说如何去就之耶是以今家谈妙天竺大论尚非其类真丹人师何劳及语释无生忍天亲菩萨既未是圆光宅诸家宁为究竟灵山亲承良由此也。
涉公云天台立影响等
亦如慈恩基法师云天台顗师立影响等四众然文自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等彼释义者云经文既云比丘等四何须影响等四众耶故知慈恩正为天台所斥名局而意不周矣然经虽云比丘等四此但在于声闻众耳声闻菩萨及杂众等既各礼佛足退坐一面岂四众围绕局在比丘等四而非菩萨杂众等邪以是而言非今立于发起等四而害经文比丘等四若苟执于比丘等四复成名局而意不周若立发起等四遍于比丘等四及菩萨杂众等则无所不摄矣。
扶疏
枝叶四布貌也。
三利
影响一也发起二也当机三也以此三外名结缘也又良田一也种子二也法雨三也观心论云非但田不良无平等种子法雨若不降法种必焦枯各无来世粮失三利致苦。
文句云如大象等
此大论文也论云譬如大象能躄大树令诸小象得食枝叶。
记云谥法
谥之为言引也引列行迹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具说在白虎通。
则有过于一句一句
此文恐误应云一句一偈也文殊弥勒但在比丘众者若准释签云藏通两经不别列众但出家者在出家二众在家者在在家二众故大论云释迦无别菩萨众故弥勒文殊在声闻中次第而坐是则今云在比丘中恐文误也然今经中既别列菩萨而记中引文殊弥勒在比丘众中者更请详之。
文句云从为菩萨下讫起七宝塔是现相序
下文又云大众心喜大机当发感于胜应次佛放光即表应机设教等故知如来放光乃是从于丈六劣应现于尊特胜应之相表正宗中说于法身真实相耳故净名疏明现相序乃说四处现尊特相光明色像无量无边等故知净名疏云若说法华但现尊胜乃是序中放光现相耳而四明云法华不说现起胜相灼然误矣序中现相表彰已竟从三昧起收光摄胜三周开显何妨同体丈六生身故妙玄云释迦住生身而显一良由于此况五时教主始终之相莫不皆是分段生身文句记云实位补处补应化佛示历五味即此意也具如十不二门圆通记十六观经疏往生记光明文句记等委明今虑学者临文失意故于此中略提网要耳此非容易切宜详审。
毗佛略
略字去呼此云方广。
记云庄捒
经音亦云今中国人谓撩理行具为缚捒说文云装束也里也缚音附。
列以十二部中
列字恐误应云别以。
文句云见道净心云云
经云菩萨发心已其心清净乃至得阿耨菩提等。
记云净应具七
即今文中七大是也良以见菩提道其心方净故也若维摩经七净华者但在于因耳故彼疏云一戒净是正语业命二心净是正进念定三见净是正见思惟四断疑净即是见道五分别净六行净是修道七涅槃净是无学道约别圆教见思例皆称为七净华也菩萨既在因地故皆名为华耳。
数有大小故使之然
经云阿僧祇劫有二一者大劫不可数名阿僧祇二者中劫不可数名阿僧祇菩萨修行即是大劫名阿僧祇所言中者即小劫也。
慈恩广释
唐时京师大慈恩寺窥基法师有法华疏题号玄赞即是彼文而广释也。
文句云宋元嘉等
译经图记云昙摩伽陀耶舍此云法生称印度国人齐帝建元三年辛酉岁于广州朝亭寺译无量义经沙门慧表笔受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云武当县属南阳郡有武当山今均州县也。
记云注无量义经序云等
京兆韦诠僧睿法师刘虬居士皆悉有注今此乃是刘虬所注之序也文在出三藏记南山内典录云刘虬注法华及无量义二经并序有十一卷言中夏者中谓中国夏谓华夏淮南为楚京华为夏论语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白虎通云夏曰夏邑殷曰商邑周曰京师京大也师众也天子居处大众之中也夏亦大也华盛也讲肆者即讲法之处也如百工居肆之说焉。
自伪帝等
此文脱落应云慧表比丘生自羌胄伪帝姚略从子国破之后为晋军何澹之所得数岁聪黠澹之字曰螟蛉养为假子俄放出家焉姚苌起兵攻长安于时秦有隐士王嘉在城苌与符登相持甚久苌问王嘉曰朕当得登不嘉曰略得苌怒云得当言得何略之有遂斩王嘉及苌死已其子名兴方乃杀登兴字子略即嘉所谓略得者也何姓也澹之名也出晋书载记第十七请以此文用消记中其有脱落谬误可知。
文句云刘虬云含义不赀
虬应作蚪赀经音云非也应作訾子雌切计算度其数量也不赀即不计度其数量耳故云若含义不赀即有相也。
法华论列十七种
论云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显示甚深功德一名无量义经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说彼甚深妙境界故妙境界者诸佛如来最胜境界故二名最胜修多罗者三藏中最妙胜藏成就故三名大方广者无量大乘门随众生根住持成就故四名教菩萨法者为教化根熟菩萨随器法成就故五名佛所护念者依佛如来有此法故六名一切诸佛秘密法者此法甚深如来知故七名一切佛藏者如来功德三昧之藏在此经故八名一切诸佛密处者根未熟众生非法器不与故九名能生一切诸佛者此法门能成佛菩提故十名一切诸佛道场者闻此法门能成三菩提非余修多罗故十一名一切诸佛所转法轮者此法门能破一切诸障故十二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者谓诸如来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罗不坏故十三名一切诸佛大巧方便经者依此法门成大菩提已为众生说天人二乘等法故十四名说一乘经者此法门显示如来三菩提究竟之体二乘非究竟故十五名第一义住者此法门即是如来法身究竟住处故十六名妙法莲华者有二义一者出水义不可尽出离小乘泥浊水故复有义莲华出泥水外喻诸声闻入如来大众中坐座如诸菩萨坐莲华上闻说无上智慧清净境界证如来密藏故一者莲华开众生于大乘中心怯弱不能生信故开示如来净妙法身令生信心故十七名法门摄成就故摄成就者摄取无量名句字身频婆罗阿閦婆等偈故。
记云古经此文元属并品等
此文恐误道猛法师初得五品一寿命二金刚身三名字功德四如来性五大众问译二十卷次又得入品译二十卷并前共四十卷后谢灵运等治定成三十六卷乃于寿命品加序品纯陀品哀叹品等若尔记文应云古经此文元属寿命谢公治定始加序品纯陀哀叹余如第三补注中辨然今文句所引大品光明涅槃三经皆先于序唱名而大品光明其文已如记中所引然引光明诸经之王但是文势相带来耳以由此句乃是叙体之文故也所引涅槃纯陀品中纯陀自叙等文以解序中唱名者实恐不然何者文句之意恐指序品云以佛神力出大音声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以为唱名耳记中指纯陀品文为序中唱名者恐误也文句下文又云今反难之涅槃以纯陀是序已开常宗乃至云纯陀序常者此指纯陀品初启请之文耳所言序者是序分之序非序品之序也故光明文句云涅槃序分入正品中今从义便不得齐品分割即此意也下记文中指古人判净名经弟子菩萨等品并属序者即开善庄严光宅等以佛国方便弟子菩萨四品并是序分具如净名疏中破之今不烦引。
文句云无量义偈明法身百非
无量义中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俱同说偈赞世尊云其身非有亦非无非因非缘非自他非方非圆非长短非出非没非生灭非造非起非为作非坐非卧非行住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来非青非黄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又记中云五时有结具如玄文者下文句解寿量品云梵网结华严像法决疑结涅槃普贤观结法华妙玄云璎珞结方等仁王结般若准知遗教结鹿苑也。
记云嘉祥云
隋时嘉祥寺吉藏法师也姓安氏其本安息国人隋开皇年中游止京邑住嘉祥寺七八年间恒事敷演年七十卒于实际寺开皇十一年晋王作镇扬州章安陪从智者居禅众寺又随智者东旋止于台岭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其吉藏法师者乃兴皇入室嘉祥结肆独擅折东闻称心道胜意亦未伏求借义记寻阅浅深乃体解心醉有所从焉因兹废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发誓弘演今荆溪师多破嘉祥者以嘉祥未归心天台之时自有法华疏故后时虽乃归命天台其如章疏已自流行所以荆溪不得不破矣下去临文当知意。
文句云憺怕
上徒滥切下疋白切即安静无为之义也。
记云华严等经声光集众
如涅槃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音类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将入涅槃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又复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照三千界乃至十方其中众生见闻斯已心大忧恼由是皆至劝请如来莫入涅槃如经广说。
云公所感言如云母
瑜伽念诵法云水精云母本性明净又傅子曰以云母饰车谓之云母车臣不得乘之云母之状若水精琉璃然云母若向日五色并具而多青色者曰云英多赤色者曰云珠多白色者名云液多黑色者曰云母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沙上诸色服之经十年则云气常覆其上夫服者其母以致子焉。
铜银金琉止观第一记具引
本业璎珞经上卷意以六因位而譬六轮乃至六性六坚六忍六定六观等皆作璎珞名者以此等位庄严法身故也言六轮者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金轮十向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轮以摧碾为义也。
借高成下
问璎珞第三观初地现前今云何说或在八地或在初住答借义相成或借高成下故言八地或借下成高故言初住借别八地成通教下借别初住成圆教高不可专执璎珞别位定在初地也。
纵横如止观第三引
诸大乘师说法身本有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隔生跨世此义纵也又言三德无前无后一体具足以体从义而有三异此乃体横而义纵耳又言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异未免横隐显异未免纵众释如此宁与经会。
飏
余亮切。
𡑝
力陈切。
凹
经音引苍颉篇乌交切又乌洽切字苑云陷也。
凸
徒结切。
砰
披萌切。
磕
苦阖切。
爆
比教切。
如二十五三昧中破四天王空假中动
此天守护国土游行世界则有果报动见思动尘沙动无明动菩萨修行破诸动成三昧以本慈悲令他破四动成三不动名不动三昧也。
经云优婆塞
此云近事男。
优婆夷
此云近事女。
摩睺罗伽
此云大腹行即蟒神也亦云土龙。
人非人
此乃结上八部耳舍利弗问经云八部皆曰人非人也其余名义委在通序文句中示。
文句云斟酌
盛酒行觞也二俱训益也取也挹也。
记云有人云眉者媚也
慈恩亦云眉者面首之媚也表所说胜是大乘之宗媚故。
经云阿鼻地狱
阿鼻亦言阿毗此云无间地下之狱故云地狱。
阿伽尼吒天
吒竹嫁切亦言阿迦尼沙托托敕嫁切或言尼师吒又言腻吒复言阿迦抳瑟搋搋敕佳切并皆译为质碍究竟即色究竟天也。
记云广解章门非此中意乃至离合七识住等
慈恩疏释六趣众生六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开合四处所五寿量六因果于开合中总而为一谓生死也次开为二善趣恶趣又开为三所谓三界更开为四即是四生复开为五所谓五趣或开为六所谓六道又开为七所谓七有业有中有并五趣也更开为九谓九有居乃至离为二十五有等言七识住者四卷毗昙六卷毗昙皆云七识住处欲界人天为一色界前三地无色界前三地是为七也不取四恶趣及第四禅并非非想者四恶趣中苦逼迫故识不乐住第四禅无想定坏故有净居天入涅槃故识不乐住非非想以无心故灭尽定坏故识不乐住又净名疏引什师解七识住处大同于此今不烦引九有居者七识住上更加无想及非非想亦名九众生居众生居止是故云也。
经云诸修行
慈恩云行字去声今谓准义虽然应须平声。
记云他人于此离为三门
大唐之时嘉祥纪国安国慈恩等并有法华疏故有此说今既不传难为寻索下文多有指他之言准斯可识若与慈恩而辨得失临文一一引示。
文句云各说身因即其义也
其字应作共字请详所以。
经云以佛舍利起塔
舍利亦言设利罗此云骨身也塔亦言薮斗波又言塔婆或言兜婆复言偷婆又言苏偷婆亦言脂帝浮都或言支提又言浮图又言窣堵波此云庙又云方坟又云大聚又云聚相又云高显。
记云皆名神变如止观第一记
大神变经佛现十八变竟时有天子白佛颇有神变更过此耶佛令文殊广说变化天子言若如是者一切诸法皆名神变身子问云汝闻神变不怖耶天子曰我即神变云何怖哉。
经云法王子
大论三十二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
文句云毗婆沙
此云广说。
序后铭
铭者释名云名也记名其功也。
经云栴檀香
法苑云竺法真登罗山疏曰出外国元嘉年末僧成藤于山见一大树圆荫数亩三丈余围辛芳酷烈栴檀或云此方无故不译或约义翻为与乐也。
记云师子具如大经大论师子法门
大论云师子吼者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大厚实坚满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以身大力从住处出优脊颦呻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以威獐鹿熊罴虎豹野猪之属觉诸久睡降伏高强有力势者自开行路而大哮吼如是吼时其有闻者或喜或怖穴处者隐缩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潜伏厩象振锁狂逸而去鸟飞空中高翔远逝佛师子吼亦复如是从六波罗蜜古四圣种中生寂灭大山深浚禅定谷中住得一切种智头集诸善根颊无漏正见修目光泽定慧等行高广眉四无畏牙白利无碍解脱具足口四正勤坚满颐三十七品齿密齐整修不净观吐赤白舌念慧耳高上十八不共法毛发光润鲜白三解脱门上身肉坚着三示现修脊明行具足腹不现忍辱腰纤细远离行尾长四如意足安立无学五根爪利十种力势无量无漏法众具足身诸佛三昧王等住处出四无碍智颦申诸法地中着无碍解脱口依是十力广大力度众生时不过示一切世间天及人晨朝相显诸法王德威诸外道论议师党邪见之属觉诸众生四谛中睡降伏吾我着五阴者惰慢力开异学论议诸邪见道行邪见者怖畏信正见者欢喜钝者令利安慰弟子破坏外道长寿诸天久受天乐则知无常如是众生闻四谛师子吼皆生厌心厌心故得离得离故入涅槃是名众中师子吼大经云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齿锋芒四足据地安住岩穴震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则能师子吼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颦呻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一为欲坏实非师子诈师子故乃至第十一为欲庄严自眷属故乃至云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如来正觉智慧牙爪四如意足乃至云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具如经说今不烦录。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五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六
(妙经 文句 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记云大种所起
新译诸论皆云大种即四大种也今之音声即色大种是故云也亦如小乘发智论说如来咽喉微妙大种从此能生妙语音声婆沙问曰何名大种答大而是种故名大种如言大地及大王等能减能增能损能益是为种义体相形量遍诸方域能成大事是为大义金光明亦云水火风种散灭坏时。
难陀持戒如止观第四记
前已指引今更不云。
经云尽诸苦际
婆沙问云苦际为在苦中为在苦外若在苦中不应言苦际若在苦外世间现喻云何通耶犹如金筹初中后等皆悉是金苦亦如是初中后等皆悉是苦何名苦际耶答曰或有说者阿罗汉最后阴是苦际或云灭尽涅槃是苦际最后阴是苦际者更不生苦故不与苦相续故不造苦因故灭尽涅槃与现喻相违者此不须通以三藏中不云此故。
记云若例声闻须明行相
逆顺推见爱十二因缘具如四念处中。
以小乘中无十方佛
若准大论引阿含云东方世界有无量等是故小乘亦不言有亦不言无若言有者众生懈怠不求度故大论又说声闻但于一佛身心见十方佛菩萨乃于无量佛土中念十方佛若萨婆多云无十方佛若僧祇中说有十方佛若成实论云一世界无多世界有当知此皆所计不同耳今以大小对辨小乘中则无大乘中则有。
又见佛子故云见
准经合云于此悉见又睹诸佛故云见矣。
殑伽河
殑其升切经云恒沙或云恒迦河又云强伽河此云天堂来以西竺外书云本入摩醯首罗天顶从耳中流出地上以此天化身在雪山顶故作此云以见从高处来乃云天堂来也今且顺彼之说是故云也。
信度河
亦言辛头河此云验河也。
缚刍河
亦言博叉河此云生丹河也。
徙多河
亦言私多又言悉陀或言私陀此云冷河也。
经云金银珊瑚
大论云金出山沙石赤铜中银出烧石中珊瑚珠名也说文云生海中其色赤。
真珠摩尼
大论云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摩尼亦云末尼此翻离垢。
砗磲码瑙
砗磲色青白码瑙色或白或青如马之脑故以为名后人或加石或加玉而作耳。
金刚诸珍
天竺国金生刚中百炼不销可以切玉也。
车乘
乘字去声此方乃夏后氏奚仲所作即舆轮之都名也车齿邪切舍也行者所处舍也又居音言以居人也乘驾也载也。
辇舆
辇说文云挽车也人在前引之也古者卿大夫所乘自汉已来天子乘之天子皇后所乘车曰辇也舆与庶与诸二切说文云车舆也有轮曰车无轮曰舆今车舆形别制于古也或谓玉篇云众也载也举也多也。
栏楯
拦钓拦也遮也楯拦槛也纵曰拦横曰楯。
华盖
华胡瓜切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华葩之象因而作于华盖焉华亦呼瓜切西竺暑热人多持盖皆以华而饰之诸经或云幢幡华盖斯之谓也。
轩饰
安车也以皮物而庄饰之即轩车也。
记云具出其相如止观第二记
诸大乘经及首楞严大品大论皆明六度如大品相摄品云楼那白佛我今欲说菩萨之行佛言随汝意说楼那于是广明六度更互相摄六六三十六度等故云或以施为名说诸波罗蜜乃至或以般若为名说诸波罗蜜又摄大乘论互显章大璎珞无断品并与首楞严意同。
经云而被法服
被平义切服也覆也。
记云龙得一缕牛角一触
海龙王经龙王白佛如此海中无数种龙有四金翅常来食之愿佛拥护令得安隐于是世尊脱身皂衣告龙王云汝取是衣分与诸龙皆令周遍于中有值一缕之者金翅鸟王不能触犯持禁戒者所愿必得法苑中引悲华经文释迦如来昔于宝藏佛所愿云成佛之时袈裟所感五种功德如今记中引者略同。
文句云初禅一品乃至九品
禅波罗蜜云修诸禅时有下中上三品离三为九品浅深若细论者有无量品禅禅皆然。
修罗琴
大论云法身菩萨化无量身度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能弹者又紧那罗所弹之琴阎浮檀金华叶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弹时声遍三千世界宣说无生寂灭之法。
记云四降魔相及八魔十魔等如止观第八记
三藏初伏四魔坐道场破烦恼魔又得法性身破阴魔此两共破死魔树下得不动三昧破天子魔通教初得无生忍至六地得菩提道如前八地道观双流是不动三昧破天子魔两处声闻只破三魔别教十住已破界内四魔初地分得菩提破烦恼魔分得法身破阴魔分得赤色三昧破天子魔圆教初住俱破八魔得菩提道破烦恼魔乃至妙觉永尽言四魔者烦恼魔阴魔死魔天子魔此约界内而说若约界外者分段诸魔悉过唯有无常等四倒此是界外烦恼魔烦恼魔故即有无等等色即是界外阴魔阴魔故即有死魔三贤十圣住果报而无第六天子魔但以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魔耳凡界内名至界外者并是义立故赤色三昧观于他化自在天有破彼天有三惑未尽故通为天子魔此谓八魔也十魔者华严云一阴魔生诸取故二烦恼魔生杂染故三业魔能障碍故四心魔起高慢故五死魔舍生处故六天魔自憍纵故七善根魔恒执取故八三昧魔久耽味故九善知识魔起着心故十菩提法智魔常不舍故。
经云处林放光
处字上声前独处闲静常处空闲皆上声以至下文准义思之。
记云华严如止观第七记引
旧译华严经云又放光明名无悭彼光觉悟除贪惜又放光明名清凉彼光觉悟毁禁者又放光名忍庄严彼光觉悟嗔恚者又放光明名转胜彼光觉悟懈怠者又放光明名寂静彼光觉悟乱意者又放光名慧庄严彼光觉悟愚痴者然止观第七记但引思益蒙光得益之相耳未见引华严此文后人请寻辅行又云地持六度各九者六度皆云一自性二一切三难四一切门五善人六一切行七除恼八此世他世九清净九名虽同但以施等简之则成六度各九却不见说蒙光得益更请寻之。
未尝睡眠如止观第四记
经中既云未尝睡眠此必须指弃五盖中弃睡眠文也心神昏昏为睡六识闇塞四支倚放为眠大论云眠为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亦如临阵白刃间如共毒蛇同室睡故知不指调五事中调眠之事也次文云那律等如第四记者前通序中已具引彼注之。
经云恶骂捶打
捶之药切打音顶以杖而击之谓也。
记云五盖如止观第四卷
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通称盖者覆也盖覆缠绵心神昏闇使定慧不明者也。
大乘顿制何论楞伽前后制耶
大乘顿制即梵网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性种子若食肉者得无量罪楞伽前制即鹿苑施小但开三种净肉耳余不得食也楞伽后制即涅槃所禁也释签第十引楞伽中大慧问佛外道尚遮不许食肉何况如来大悲含育而许自他令食肉耶若大乘中梵网已制犹作此说当知楞伽四含之后为渐制之始下佛答中乃云菩萨不应食肉故知仍存小教中开今谓释签其文恐误何者楞伽经中佛答大慧经文具云一切诸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愍不应食之所谓众生从无始来生死轮回曾作父母兄弟眷属云何于中而取食之乃至云我若听许声闻食肉我则非是住慈心者大慧我于诸处说遮千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大慧凡是肉者于出家人悉是不净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许食肉亦自食者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大慧二乘菩萨尚唯法食岂况如来乃至偈中云食肉无惭愧生生常颠狂诸佛及菩萨二乘所嫌恶象腋与大云涅槃胜鬘等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十卷楞伽四卷楞伽与此大同但是其文有广略耳故知释签判于楞伽但制菩萨仍存小教中开者误矣大经第四四相品云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肉如子肉想迦叶问云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净肉佛言是三净肉随事渐制迦叶又问若不食肉者五种牛味乳酪等亦不应受佛言佛所制戒各有异意异意故听食三种净肉异想故一切悉断及自死者是故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若乞食时得杂肉食当以水洗令与肉别但使无味然后可食由是而知但是大乘咸制三乘不应食肉非谓楞伽但制藏通菩萨而许二乘之开也然楞伽是方等所收而文指于涅槃经者此是后分之意耳又大经云佛先听食五种牛味及以油蜜又云我唯听食五种味等听着革屣憍奢耶衣我说四大无有寿命若有经律作此说者是名佛说若不尔者则是魔说又楞严中断五牛味故云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又大经云我灭度后声闻弟子愚痴破戒乃云如是大涅槃经非佛所说是六师说所以者何一切诸佛悉说无常无我等法若言诸法常乐我净云何当是佛之所说诸佛菩萨不制弟子断五牛味及以食肉六师不听食五牛味及以脂血若断是者云何当是佛之正典由是而知涅槃楞严诸大乘经并皆不许食五牛味然楞严经亦是方等之后分耳如下具辨此方南岳思大禅师南山律师并皆不服丝绵绢帛南山叹云唯有南岳慈行可归言三种净肉者小乘毗尼并云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皆得食也若楞严云五种净肉者于前三上更加自死及以鸟残是为五也若涅槃云九种净肉者于前三中各有根本前后方便而为九也况复经云悉我神力之所化成斯乃鹿苑诸比丘得三五净肉悉是如来神力化作非的食于众生身分矣良以小根未任顿制故以方便而接引耳。
迦叶袈裟直十万两金
阿含经云摩诃迦叶欲出家时选择家中最下衣裳得一獘衣其价犹直十万两金即便取之作僧伽梨时彼王舍大地中间有罗罗揵陀罗罗揵陀中间有多子塔迦叶于此值佛世尊乃求出家即以此衣而为其座持以奉佛佛即授其𧶜那纳衣大论亦云迦叶袈裟直十万两金袈裟两字既皆梵音只应作加沙而并加衣者人而不思也袈裟此云染从色立名耳复次应知䟦难陀死衣物直四十万两金国王大臣及诸亲里各欲收取佛言王赐诸臣比丘不得又如陈如于空林中入般涅槃时放牧人送衣上王王乃评之只直五钱更有天须菩提面王比丘等因便须知止观补注具引天须菩提面王比丘也。
经云种种教诏
教诏两字并去声呼训也诲也告也示也。
云记离合不同如止观第七记
如禅有愿智力开出泥滓波罗蜜有神通力开出婆罗波罗蜜如般若有道种智开出沤和俱舍罗波罗蜜有一切种智开出阇那波罗蜜是故离则有十合但六也。
虽复双泯而说而照故云说不可说等
此与文句少异学者宜细详之。
以佛舍利
此顺长行是故云耳。
俱尸
此云角城城有三角故也。
经云纵广正等
纵即容切长也广去声横也南北曰纵东西名广。
珠交露幔
珠交以珠而交之也露不覆也幔莫半切幕也在傍曰帷在上曰幕幕覆也交结珠珍覆露其上也诸经亦云珠交露盖珠交露车同其事也。
宝铃和鸣
音乐调和也盖以宝为铃音声和调而鸣者也诗云和铃央央是也春秋桓公二年左传云锡鸾和铃昭其声也注云和在衡铃在旗动皆有声焉锡音羊。
记云具如释签引大经文
波利质多罗此云圆生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光明远照八十由旬三十三天夏三月时在下受乐。
文句云仓卒
仓茫也大远不明之貌也卒暴也李陵与苏子卿书云前书仓卒未尽所怀论语云造次必于是注云造次谓急遽也正义云造次犹草木次郑玄云仓卒也皆急速迫促之义耳。
踟蹰
行不进之貌也若言踌躇者即犹豫之貌也。
犹豫之心
颜氏家训云礼记曰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或以尔雅中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登木如此上下故云犹豫或以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水无流水声然后乃渡今俗中云狐疑虎卜则其义矣犹平声亦去声亦作猷字亦作冘冘豫不定耳言谦光者易谦卦云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乃至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钊师
梁南冥寺慧钊法师也姓徐氏次师光宅如玄签补注中委辨。
记云支遁
字道林也。
标帜
帜人志切标头上帜也通俗文徽号曰标私记曰帜谓以绛帛等书着背上曰徽广雅云幡也墨子云长丈五广半幅标正作幖或云标识识音志。
五不男
生剧妒变半解释如下文。
才堪为受声闻无作一缘等
将为杀小乘戒先问十三难此五不男即其一矣十三难者一边罪二犯比丘尼三贼心四破内外道五非黄门即五不男是六杀父七杀母八杀罗汉九破僧十出佛血十一非人十二畜生十三二形有十三难不得受小乘戒若大乘戒淫男淫女黄门皆得受也若有七遮逆罪亦不得受大乘戒七逆即杀父杀母杀圣人杀阿阇梨出佛血杀和尚破羯磨转法轮僧。
经云无量无边
偈中又云无量无数劫般若经中须菩提白佛无量无数无边有何等异佛言无数者名不堕数中若有为性中若无为性中无量者量不可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无边者诸法边不可得故新译四十卷华严第十卷中具说无量等数须者应寻经文。
如来应供至世尊
应字去声旧作平呼然此十号下第二经文句自释光明文句引释论云佛是第九号辅行云大经解释为十一句大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以为一句乃至世尊为第十句涅槃疏云成论阿含以无上士与调御丈夫合为一号至世尊句十号方足涅槃释论以无上士与调御丈夫开为二号至佛字则十号足耳总结上十号足故为世所尊故云世尊此与光明文句及辅行不同恐章安误耳。
记云然释法号须从法立如止观第二记
乘无二智来契正境故曰如来以无二理遍入诸法名为应供了不二智智体无偏名正遍知知无二法互通法界虽无来往遍入三世名明行足无二之法性冥三德名为善逝理遍一切具三世间解此理故名世间解能解此理无复过上名无上士解此理故能调难调调十法界名为调御了法界法名为丈夫契此理故一切宗仰过于三教人天之上名天人师觉此理故名之为佛达此理故而为三世之所宗敬名为世尊智契法身具法界号故能垂示应身十号法应十号一体无二又引净名云若我分别此三句义穷劫不尽证十号中初三号者此恐讹略以彼初号名三藐三佛陀即第三号也次号名多陀阿伽度第一号也次号名佛陀即第九号也彼经但云佛告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十号功德如育王经香口比丘
育王请僧入宫供养有一比丘名优钵罗年在盛壮端正殊特口中乃作优钵罗华之香育王自行水次闻此比丘口香如是乃作念言而此比丘端正年少口中含香将无不欲动我宫人之心乎王即语云以水洗口洗已倍香王乃问之久近含此香耶答云过去有佛号曰迦叶人寿二万我于尔时为高座法师赞叹佛法故四十九亿岁生于天人不堕八难口中恒作如此之香育王闻已益加恭敬。
涉法师云日能破闇等
慈恩亦云日有二能一导明二成熟月有二能一除热二清凉灯有二能一破闇二传照此显佛能导迷至觉成器根除烦恼热得涅槃凉永破愚痴化生传法当知此说稍同涉师。
有人云初句总六句别离七为十
慈恩云初中后为三瑜伽论云四文巧此云其语巧妙五义妙此云其义深远六纯一此云纯一无杂七圆满此云具足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又文句中引金光明前心如来不思议等文出真谛翻金光明学者寻之。
经云说应四谛法
应字平声当也称也法与机相当相称义也次文准此记中问云问前问中以菩萨为三藏大乘三藏之后方云种种即指二酥今何以将菩萨六度答种种耶答凡诸问答乃至三意又下文中文句谓之后引一佛但举开渐同记中乃云以中后指前初一佛等请后学者子细将文句及记对详经文自见其讹略也即文句及记有讹略耳记中又引真谛翻颇罗堕乃婆罗门之一姓者若最后佛未出家有八王子岂非乃是刹利姓耶更请思之。
文句云从今得三菩提去
今字误也应云令得。
记云此八子名作四对释但得观心余三全无
慈恩云一大智大悲双二了有了空双三进善破恶双四达伪知真双如其次第而配对之故此四双只是四对耳以今家意观此四对义同观心若乃因缘约教本迹三科则阙故云全无记中又引有云金轮必不值佛等者若俱舍中乃云人寿八万时轮王出世已后则无者由身寿减众恶增故。
华严十种不出四弘如止观第一卷
止观云或推理发心或睹佛相发心或睹神通发心或闻法发心或游土发心或睹众发心或见修行发心或见法灭发心或见种种过发心或见他受苦发心故此十种与彼华严其相略同华严云或见佛相好或睹神变或闻佛说法或听佛教诫等(云云)。
文句云从六十小下
越州新板从字误为后字也。
经云多陀阿伽度等
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然今经云灯明如来授德藏菩萨记次当作佛与下文云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不亦同乎况前明时节同亦将下文五十小劫谓如半日例同六十小劫谓如食顷又舍利弗成佛号华光如来授坚满菩萨记次当作佛号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故知灯明如来授德藏菩萨记次当作佛即是补处成道耳今文句云昔事已成故言授菩萨记等者此由前文对告妙光乃是菩萨一往相带来此中耳况龙树释经每于一文存于众解敬请详之。
记云后分虽有授记事乖
旧译华严第三十八入法界品列众云五百声闻故曰后分虽有也不曾与记故曰事乖焉清凉观师谓华严经亦记二乘及明如来久成正觉谓与法华本迹两门其意无别破此具如玄签补注。
楞伽乃密对菩萨
楞伽经第六变化品云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何故授阿罗汉三菩提记何故复说无般涅槃法众生得成佛道佛告大慧我为无余涅槃界故密劝令彼修菩萨行此界他土有诸菩萨心乐求于声闻涅槃令舍是心进修大行又变化佛与化声闻而授记莂非法性佛大慧当知授声闻记是秘密记辅行判云此有三意一为入无余界者密劝令修菩萨行故二为此界他土菩萨乐求声闻涅槃之者劝舍此心修大行故三变化佛授声闻记非法性佛初意自为已入灭者次意乃是斥钝菩萨对彼说记非关二乘第三判非法性佛者此是以实而隔于权况法性之佛尚不记菩萨何独声闻以此观之今文中云密对菩萨正属第二若据密字亦兼第一故楞伽三意并异法华显露彰灼授声闻记。
方等为斥夺声闻
方等陀罗尼经授记品云佛告五百大弟子汝等各各作佛俱同一号号宝月王如来文殊白佛言昔于王舍大城授声闻记今复于舍卫国授声闻记昔于波罗奈授大弟子记我今少疑欲有所问唯佛听许时舍利弗问文殊言世尊授我等记不久得三菩提各于世界如今世尊摄诸众生世尊不虚所言至诚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记文殊师利于汝意云何文殊语舍利弗言于汝意云何犹如枯树更生枝不犹如山水还本处不折石还合不焦种生芽不舍利弗言不也文殊语言若不可得云何问我得菩提记生欢喜心是授记法无形无相无我无有言语如水聚沫无有实处如是观者乃名得记此之经文乃是文殊破舍利弗得记之相亦同弹诃是故今云方等乃斥夺声闻也然金光明文句及以妙玄判是方等后分如彼具示此一段记文学者虽多诵得而解义颇疏故今注之请加详悉。
经云名曰然灯
大论云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曰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也旧云定光者定应作锭锭都定切豆有足曰锭无足曰镫灯正作镫锭若作徒径切锡属耳非也然灯即定光是。
八百弟子
以父兄之礼而事于师故曰弟子又生在师后名之曰弟解从师生名之曰子。
记云宿智颇忘
颇字恐误应作叵字不可也请详之十住断结经云慈氏菩萨积行恒沙数劫先以誓愿成就正觉吾方习行而在其后佛告弥勒现佛光相翼从多少尔时弥勒隐菩萨身还现佛形刹土国界弟子菩萨不可思议众会皆见叹未曾有菩萨处胎经云文殊自言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本迹难思议其若如是也。
经云琉璃颇梨色
具云吠琉璃此翻不远山宝以去波罗奈国不远有山出此宝故也颇梨此云水玉其色多红也。
记云尚灭至一生等
灭字恐误应云减至。
须约别圆故注云云
准此应于现形字下而注云云文句无者或恐脱落或恐指于前文之中注云云耳。
波罗提木叉
四分律钞云此翻处处解脱也。
波罗奢华
章安云此是树名其叶青色华有三色日未出时照则黑色日正照时其华赤色日没照时其华黄色今取赤色如血义耳经音中云赤华树者失于黑黄之色也。
若我又住
又应作久释迦牟尼种种诃责等文出弥勒成佛经也。
经云多游族姓家
尚书云方命圯族族类也周礼四闾为族郑玄云百家也族亦聚也。
记云故知上之五句
合云六句宜细详之。
文句云联翩
上连音下篇音文选陆仕衡文赋云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注云藻文也联翩鸟飞貌也谓文思将来联翩然若翰鸟缨缴而坠自高云之峻言速也缨缠也缴射也曾高也今亦例然。
数百年
三百年也论语云子曰加我数年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正义云孔子年四十七时读易数年即至五十者也。
记云当知法护
西晋时月支国沙门昙摩罗刹此云法护本姓支解三十六国语次居炖煌乃称竺氏后居长安青门之外立寺行道精勤异常南山经序云炖煌菩萨者盖美其人云耳僧祐录及出藏记谓支菩萨及竺法护是二人者斯乃迷其姓氏先后故也长安城东出南头名霸城门俗以其色青故谓之青门也。
有阿党耶
论语云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注云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比毗至切正义云君子行其忠信而不私相阿党也。
生公天真独秀
竺道生法师与僧睿慧严慧观同学齐名时人为之语曰生睿发天真严观洼流得慧义彭亨进寇渊于默塞生睿二公独标天真独秀之目者良以悟自天真秀出群士故也。
此用摄论理量破之
理即如理智量即如量智故摄论云顺理清净名如理智十八空论云如理智即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无分别后智又如理智是一切种智如量智是一切智唯是一智通真通俗通真即空义而名如理智通俗即有义而名如量智佛性论云又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是如理智相也言无碍者能通达观无量无边诸世界故是如量智相也又如理智为因如量智为果言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言为果者由此理故知于如来真俗等法。
文句云乃至半满四宗
古立五时今已叙毕更有四时三时之说不能委引略云乃至菩提流支立半满从鹿苑明半从般若去明满光统律师立四宗一因缘宗指毗昙二假名宗指成论三诳相宗指大品四常宗指涅槃更有人立五宗于前四加华严法界宗复有人立六宗四如前更加法华万善同归名为真宗大集染净俱融法界圆普名为圆宗言三时者华严化菩萨为顿三藏化小乘等为渐胜鬘金光明为偏方不定或于渐自为三十二年前为有十二年后为空最后涅槃为常住言四时者三时同前更于无相之后常住之前指法华为万善同归。
记云亦如三种法轮殊乖承禀
嘉祥吉藏法师依法华经第五立三种法轮教一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入如来之慧为根本法轮教即华严经也二除先修习学小乘者为枝末法轮教即三乘等于所说也三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如来慧为摄末归本法轮教即法华经四十年后回三入一也嘉祥旧立此三法轮后师天台须改先说若不改者甚乖禀承清凉观师华严钞中亦许三种法轮之义故清凉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言一佛乘者即华严也会三归一即摄末归本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即指华严为根本也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即摄末归本也是经即法华也法华摄于余经归华严也故天台指为乳教乳是酪等诸味之本故也若依难信解义设将已说该于华严若比法华亦为易信始成正觉便说一极上根所受不对昔权故比法华成易信耳已上并是清凉之说若欲破之请将记中斥嘉祥之文例破清凉则可知矣今问清凉法华若摄余经归华严者何不摄余经归法华而却归华严耶况法华部内实无会入华严之文何得谬立耶天台但判顿部在初喻之乳味何曾指初为根本邪是经之言既云法华何得谓之归华严邪言自矛盾所立如何耶若云华严便说一极者圆教可尔兼别如何况复法华对于昔权既兼华严如何却云法华摄于余经归华严耶是则最后醍醐上味还归最初华严之乳一何可笑也况将易信立为根本殊乖经旨何者以法华云难信难解最为第一故也何故不将法华第一立为根本却以易信而非第一是根本耶呜呼清凉谬之甚矣。
伏膺之说靡施顶戴之言奚寄
嘉祥上智者书云常愿伏膺甘露顶戴法桥自顾佣讷不堪指授但佛日将沉群生眼灭若非大师弘纫何以克兴伏愿广布慈云启发蒙滞吉藏谨当竭愚奉禀诲诱穷此形命远至来劫所以荆溪引之而诘也又复嘉祥亲自疏请智者大师讲法华经其疏辞曰吴州会稽县嘉祥寺吉藏稽首和南伏闻山号㠑嵬道安登而说法峰名匡岫慧远栖以安禅未若兹岭宏丽接汉连霞浚壑飞流冲天灌日赤城丹水仙宅隩区佛陇香炉圣果福地复经擅美孙赋称奇智者栖凭二十余载禅慧门徒化流遐迩昔童寿英彦才解通经法净后神正传禅业若非道参穷学德侔补处岂能经论洞明定慧兼照至如周且没后孔丘命世马鸣化终龙树继后如内外不坠信在人弘光显大乘开发秘教千年之兴五百实复在于今日南岳睿圣天台明哲昔三业住持今二尊绍系岂止洒甘露于震旦亦当[掘-出+衣]法鼓于天竺生知妙悟魏晋以来典籍风谣实无连类释迦教主童英发疑卢舍法王善财访道敢缘前迹谛想崇诚谨共禅众一百余僧奉请智者大师演畅法华一部此典众圣之喉襟诸经之关键伏愿开佛知见耀此重昏示真实道朗兹玄夜庶以三千国土来禀未闻百劫后生奉遵大义筑场戒节㭊木将临摇落山庄玄黄均野挂岩玉蕊菊岸华荣弥切声闻之心颇伤缘觉之抱吉藏仰谢前达俯愧询求兢惧唯深但增战悚谨请。
大乘方便经十种方便未检
寻之未见。
樔
应作此巢。
不同世人以教为因佛智为果亦不同他三四等
如慈恩云能诠智慧教门为因所说诸佛智慧为果方便有三或四一进趣方便谓见道前七方便二施为方便谓方便善巧三集成方便谓诸法同体巧相集成四权巧方便谓实无此事应物而说又上文云三说所无其言何在者止观中以三周为三说也所无者即三周说中皆云无有余乘及无二亦无三等也又云令释本地者释字误也当为识字。
初往成就
论云一者往成就谓从兜率没乃至入涅槃往字论文不同或作住字请详其义焉。
文句云体同权实
同字误也应云体用。
记云今云悉檀文恐误也
文句之中应存旧本今之文句已依记文改定而说则令记文于今无用此是挍勘者擅改也上下诸文准斯可识。
三结成四句
三应作二。
乃至多少广狭准知
玄义中问迹本相望千界尘则少增道数则多本迹法身浅深异耶答法身先满无增无减约化缘广狭耳问若尔初住二住化缘多少法身亦应浅深答菩萨位未穷约实证判浅深佛位已满但约权化有四句广狭释签云三千世界地踊菩萨是本眷属若望今时迹中眷属如分别功德品增道损生初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千倍得闻持乃至一四天下及八界尘等比于踊出踊出甚少又本感广迹感狭迹感广本感狭俱广俱狭应亦如是被多世界为广少世界为狭最初垂应及中间等亦有广狭今亦不从广狭以判但以久成为妙中间今日为粗故知但以久近而判本迹终不以法身深浅化缘广狭等判也。
有人问云今方便品以何为体他答有人云以后得智为体引唯识说后五波罗蜜皆后得智我今以根本智为体
此是慈恩法华玄赞作是说也故彼疏云方便以智慧为性无分别智内冥真境后得智中利他说法能起方便之妙用故以后得智为性唯识等说后五波罗蜜皆后得智性故也唯识论云十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此十若论性者施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戒以受学菩萨戒时三业为性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静虑但以等持为性彼五皆以择法为性说是根本后得故此实有十而说六者应知后四第六所摄开为十者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是后得智摄缘世俗故应知根本后得二智亦是如理如量二智亦同今家所立自他权实情智二谛学者应须辨其粗妙等相又下文云准南岳意者误也应云准南方也。
废会开覆等
玄文甚广今略引之破三显一约破情显智说废三显一约教说之开三显一约理而说住一显一约佛意说住三显一约权智说住非三非一显一此约理性又约人天乘等说覆三显一约逗后缘说住三用一约弟子本是法身现为声闻示住于三而常显一说住一用三此约本愿施三乘说本中十义准可思之但以文多卒非可具。
又云发三菩提心
彼婆沙云声闻辟支佛佛名为三菩提也。
文句云加趺
趺足上也字书云大坐也当知此方未晓加趺但云大坐今佛法坐其相如结二趺相加故云加趺也新婆沙云以两足趺加致两䯗如龙蟠结又重叠两足左右交蟠是故名为结加趺坐又记中云现量色者作释立量出慈恩宗瑜伽论云现量比量现量有三一者非不现见二者非已思应思三者非错乱境界如于阳焰而起水想名为错乱比量有五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如见幢故比知有车是相比量言作释者即六释也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带数六邻近言依主者谓所依为主如说眼识识依眼起即眼之识故名眼识举眼之主以表于识亦名依士释云云。
记云真如究漏
漏字误也应云究满。
区区屈曲貌
区岂俱切礼云草木茂区萌达注云屈生曰区也。
若圆四门具如止观第五圆教观门及教智行理
经论所说诸门不同或文字为门如大品四十二字是也或观行为门如释论明菩萨修三三昧缘诸法实相是也或智慧为门如法华云其智慧门是也或理为门如大品明无生法忍无来无去是也依乎教门通于观门依乎观门通于智门依乎智门通于理门理门复何所通虽无所通而能遍通是妙门也余门且置今论教门何者止观是行无生门是教故也。
令二乘人不得记等耶
此斥北地所计定性二乘不成佛也。
令佛寿短促等耶
自古诸师谓今寿量品久成正觉是神通延寿故今斥之云尔。
故四意趣中平等意趣只云诸佛咸然不可以他佛替此亦不可以别时意趣释记声闻意乐意趣释迹本长远等
此辨慈恩疏钞及以古师释义之失也彼疏文云庄严论摄论对法论等皆说四意趣一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补特伽罗此翻数取趣以数取诸趣故即是众生之异号耳诠明法师钞解此云思量名意理趣为趣思量理趣故云意趣一平等意趣者楞伽经云一字平等过去及我同名佛故二语平等谓三世佛皆有六十四种美妙音声而说法故三身平等我及诸佛法身相好等无有异四法平等我及诸佛皆得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十力四无所畏故故依四种尔乃唱云我是拘留孙佛等然胜观释迦本非一体经云彼佛即是我身道理有乖故知秘密谈佛意趣据平等理言彼是我以会通其相违故也二别时意趣者言虽说此意在他时言说与意时分有异故曰别时故无性云谓观懈怠不能于法精勤学者故说是言若称多宝如来名便得涅槃若唯发愿生西方等此意乃是长养先时善根故也三别义意趣者虽谈于此意在别义以由言说与义不同故名别义摄论云若以逢事尔所殑伽沙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无性释云谓证相大乘法义与教相大乘法义皆有差别意云解义有二不同一证理之时方名解义即证相大乘在初地已去菩萨二闻思时亦名解义即教相大乘在十信前凡夫所闻圣凡阶位而不同也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者虽于一法赞毁不同为对所化意乐故尔无性释云先为悭贪赞叹布施后已乐施毁訾檀那为欲具修胜品善故故于一施赞而复毁自语相违有似乖张观根授法理合如斯故名意乐意趣者矣所以他宗以四意趣释法华者亦如下文叙旧以西方无量寿佛以合长者等是以他佛替此而谈平等意趣也今家破之谓其闭眼穿凿也又谓然虽授记声闻意在别时今家之意既得开权云何却在别时者哉又复若谓发愿一念作别时者此定不可故云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者几许误哉又谓迹本长远是意乐意趣所以或长及短促等于今家意未之然也下去记中有二三处云四意趣故于此中委而引之至下临文勿迷此说余患学者临文多迷所以博引诸文示之惑者未知乃生讥诮诚可悲矣是故一家三大部文不易弘传安以浅识废多学哉。
广如止观四门料简各立事譬
破法遍中其文甚广举其大略三藏乃以龟毛兔角为譬通教乃以如幻等譬别教乃以币帛裹金土模内像等譬圆教乃以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等譬。
文句云非但光宅不识实智等
记云四教实智皆无若干岂圆实智更有若干请有眼者熟读斯文而四明云三千皆实相相宛然以至云理体自有差别法身寂光有胎狱华池等相还合智者荆溪之意否况止观云第一义中一法尚不可得况有三千乎世谛中尚有无量法何但三千耶辅行云四眼二智万像森然佛眼种智真空冥寂斯等格言莫是外道断见耶岂是小乘顽空耶且嘉祥云一者实相名为无量二者实相所生名为无量荆溪破云实相之言应申能生无量之说应申所生虽分能所俱名无量则未可也而四明云实相理体法身寂光相相宛然岂非嘉祥谓之实相名为无量岂非光宅谓之实智乃有若干呜呼四明云何妄认智者荆溪所破之非执之为是邪悲哉。
四等
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华严中说亦名四等四等从心无量从境境既无量慈亦无差等心对四故云四等。
记云八音四辩力无所畏如法界次第等
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误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一义无碍辩二法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上略引其名目而已若欲消名释义委在彼中。
亦穷八脱之源
因时名背舍果上为解脱所言八者一内有色相分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灭受想背舍。
若以根本三三昧等而释此中等
慈恩云禅谓色界四静虑定谓四无色定解脱谓八解脱等言三三昧者一有觉有观三昧二无觉有观三昧三无觉无观三昧。
近代已来此义全弃等
唐朝已来慈恩等师菩萨一乘不分小衍是则五百应真所集三祇四阶菩萨须还天竺以由近代不谓此是三藏故耳又复所说开权显实但开二乘不开菩萨于二乘中其定性者一向趣寂元无大性若其然者经云菩萨闻法疑网皆除虽生灭想于彼得闻如何解会耶。
自得四圣
得字误也应云自位故下文云若照自位等也。
达磨郁多罗
此云法尚是阿罗汉佛灭度后八百年出今家诸文多引用之。
文句云婆沙第七云地狱道成就他化天法
彼婆沙云地狱众生则应成就他化自在天烦恼业及善他化自在天亦成就地狱众生烦恼业及不善具在论中亦如下文辨之。
记云是知谈法界者未穷斯妙致使惑果事而迷因理
此斥弘华严师不善华严之法界也以彼诸师不知众生因理本具诸法但说果上诸法相即而已若不谈具何能相即故知果上依正融通并由众生理本者矣然则一家所谈法门一曰性体此当正因二曰性量此当了因三曰性具此当缘因具即是假假即空中只一法性有兹三义虽有三义会之弥分派之恒合虽一一遍亦无所在当知他宗谈乎法性亦同今家性体性量以彼皆云法性真如与虚空等但阙第三性具之义是故今家诸文斥耳学今家者或只谈具或究空寂此则于其圆宗三法偏计一隅是故当知性体量具三义俱陈心性方显一义有隐圆顿未彰达斯义者诤论息矣。
文句云幰盖
幰虚偃切以帛张车上故云幰盖也。
眇目
一目小曰眇眇亡沼切。
蒙胧
蒙细雨也亦作朦。
秪为
秪章移切专辞也亦可作只。
记云重释究竟为二谓释结
此文误也应云重释究竟为三即先重释三德等三科是也又次文云重释究竟等又三者此文亦误也应云重释究竟等为二谓释结释又为三也应以此文在前移前文来此乃无妨也又下文云岂智明发仍存先暗云常在邪终须破尽究竟永净方名常在而四明云以反本时三障宛然毒害无作何能符合祖师之教深愿后德思之详之然文句中明暗喻文出璎珞经学者知之。
论云五道各有自尔力
婆沙论云五道生处各有自尔之法如地狱报色断便还续生处自尔畜生中能飞虚空饿鬼施抟食则到人中有勇健念力梵行勇健者不见果而能修因念力者久远所作久远所说而能忆念梵行者能得解脱分达分善根得正决定天中有自然随意所须之物等。
淫祀
礼记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注云妄祭神不飨也今亦例然。
又云诸土各有
各有字下合有自尔力三字恐脱落耳婆沙论云方土亦有生处自尔之法如罽宾土秋时牛胭系郁金华鬘余方贵胜所不能得如那伽罗国凡人饮蒲萄酒东方贵人所不能得如东方贵胜衣绢凡人衣毡如北方人贵胜衣毡凡人衣绢故云诸土各有者也。
自尔力如释签
玄义引婆沙云六入殊胜本自尔故释签云皆有通用故云殊胜自尔之名通于大小然小乘中于一切法立因缘已皆云自尔如青叶红华非染使然故云自尔通亦如是但是得禅自尔有通虽是作意即是诸禅自尔力也。
非指权法名为化他
若据文句云正颂上种种因缘而上文云四十余年以三种化他权实逗会众生故言种种也文句又云化他之权是实智余助经中又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又多仆从而侍卫之余深法中示教利喜与今余法不亦同乎而今记云非指权法恐是误也又前文云故诸佛中并二智各明叹释结此别仍合无叹等三更请详之。
经云尽思共度量
尽即忍切思相吏切任也穷也度徒落切。
文句云毫[牦-未+牛]
𣯛正作[牦-未+牛]里之切十毫曰[牦-未+牛]若作莫袍切者[牦-未+牛]牛尾耳。
记云如意珠如止观
如意珠者天上胜宝状如芥粟七宝琳琅非内畜非外入雨宝穰穰大论中说如意珠者出佛舍利若法灭时是诸舍利皆为如意珠矣色法尚尔况心神灵妙而不具法耶文句中云实相不生能生般若者即方便般若之应用耳。
世人若问若三俱会等
此亦慈恩有兹说也彼之所谈如今所叙而破者也又复古来亦有此说。
由闻三伪一真是诸等
是字应作者字语势始便请细详之。
文句云若至下除疑中
除字须作陈字请寻下文。
记云得益之者乃至须辨待时
此中有三十七字由文句中云佛知三周得益前后不俱故使记中有兹说耳则不可云记中剩长三十七字学者详之。
经云瞻仰两足尊
他云佛于二足多足无足一切中尊而云两足尊者前三类中两足为贵即人天之谓也亦如大经释天人师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而天人中能发阿耨菩提之心修十善道而证果等是故称佛为天人师。
如我等比
比春秋音义作必利切比辈也。
记云无以经意雷同
礼记曲礼篇云毋雷同注云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各当由己不当然也孟子曰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此由北宗坚执定性之人永无成佛之理恐他不了论有余义故今诫之不可以经与论雷同况复论中前二未熟慈恩那忽改未为不而释义耶所言论涉有余说者谓彼论中更有余义未说故也余义则是不在此会及彼土等论中未说故涉有余未为究竟尽理故也故大经中文殊问佛如佛所说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女人必怀谄曲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女必怀谄曲佛所说偈其义有余唯愿世尊说有余义令诸菩萨深信解之论亦例然故云有余也。
身子一闻如止观第六记
身子初遇頞鞞说云诸法从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身子闻已便得初果及为目连说如上法目连再闻方得初果初句苦谛也第二句集谛也第三句灭谛也由身子根利故不说道谛。
信法等相具如止观六十四番
彼十乘中第三安心约信法行各四悉檀皆论止观回转相资自行化他成六十四如信行人以止安心有四悉檀以观安心有四悉檀止观四悉乃成八番信行既然法行亦尔故信法行有十六番信行转资法行之人亦有八番法行转资信行之人又有八番二八复成一十六番并前乃成三十二番又以自行化他合辨是则乃有六十四番准彼又有一百二十八番等说。
文句云胡文或有汉略不书
应云梵文或有秦略不书耳今则且取佛法初至及方言未通故云胡文汉语也具在玄签止观补注中辨。
记云若将永灭权论用释开会实经
此责慈恩专用唯识等论定性灭种之文以通法华而于彼土得闻之者故成唯识第三引解深密经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无性有情不能穷底故说甚深趣寂种性不能通达故名甚细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缘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暴流凡即无性愚即趣寂恐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开演慈恩引用此文具如上下委辨。
三论师意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弘此三论之师也。
具如止观第三文末彼漫引之以为难辞
胜鬘云若不知常住所有三归皆不成就此云何通远寻根本三乘初业不愚于法若取四念处闻慧为初者此初知真谛常住齐已知也若古昔为初业者先发菩提心早知常住畏怖生死退大取小具在彼文。
矛盾具如止观记
盾文句作楯误也楚有卖矛及盾者有来买矛语买者言此矛坏千盾有来买盾语买者言此盾坏千矛买矛者犹在买盾者复至买矛者语卖者言还与汝矛而坏汝盾为得几盾卖者无答自语相违故矛戈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盾干盾也。
且顺大经诤论之文故大经皆云不解我意然彼经中二十三双
涅槃经中迦叶菩萨白世尊言众生于佛灭后作如是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或不毕竟入于涅槃或说有我或说无我或说有中阴或说无中阴或说有退或说无退或言如来身是有为或言如来身是无为或有说言十二因缘是有为法或说是无为法或说心是有常或说心是无常或有说言受五欲乐能障圣道或说不遮或说世第一法唯是欲界或说三界或有说言施是意业或有说言即是五阴或有说言有三无为或有说言无三无为或有说言有于造色或有说言无其造色或有说言有无作色或有说言无无作色或有说言有心数法或有说言无心数法或有说言有五种有或有说言有六种有或有说言八戒斋法优婆塞戒具足受得或有说言不具受得或有说言比丘犯四重已比丘戒在或说不在或有说言须陀洹人至阿罗汉皆得佛道或言不得或有说言佛性即众生有或说佛性离众生有或有说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阐提等皆有佛性或说言无或有说言有十方佛或有说言无十方佛如是问已佛皆答之一一皆云不解我意如云我于经中告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缘如是一乘乃至一缘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一切系缚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众到于一有我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罗汉皆得佛道我于经中说须陀洹人间天上七返往来便般涅槃等我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至阿罗汉不得佛道乃至结云如是诤讼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准此数之有二十一双言二十三双者开善云二十冶城云二十一章安云佛赴缘异说众生不解致成诤论凡二十一条今云二十三者误也开善云二十者以第二十合第十九为一双故冶城开之成二十一耳又下文云二十二双应改之云其二十双又云二十三内应云二十一内也。
若唯引不成以证定性乃至人不见之徒援权典用证实教
此辨慈恩偏计之失故彼疏云法华论说决定上慢根未熟故如来不记菩萨与记者方便令发心故即常不轻菩萨也言未熟者上慢可尔趣寂种性毕竟不熟云何言未准理应言趣寂之人不愚于法信根不熟佛不与记非趣寂者当亦成佛庄严论云余人善根涅槃时尽菩萨善根不尔也涅槃经中说须陀洹等皆当成佛名不解我意故知趣寂定不作佛矣。
纵二十三内小部不同
此辨小乘于前等法所计不同如萨婆多据事而明毕竟涅槃若昙无德及僧祇部约理而言不毕竟灭数人宗于萨婆多部纯明无我破诸外道谓之邪我无假名我论人所计同昙无德明有假我破诸外道即阴离阴婆沙论引育多提婆说色界生定有中阴毗婆阇婆说无中阴萨婆多亦言定有中阴论家亦然举业利钝恶业强者直入地狱善业强者径生天人并无中阴数人所计无漏有退如初果位一向无退入思惟中二果用于等智断惑即有退义罗汉无漏理应不退前两果退牵罗汉退举沙井喻上下有砖中间有沙中沙既颓上去到下论人所计无漏不退但禅定退修得欲界电光之定此定难捉有时退失名之为退无漏无退萨婆多说佛身有为僧祇所说佛身无为成论所计亦有亦无约绝言故乃是无为约寄言故则是有为应身有为真身无为萨婆多宗所计因缘则是有为僧祇所说乃是无为萨婆多云心无相续即是无常僧祇所说心有相续即是常义成论复用萨婆提义心有相续即是常也萨婆多说五欲障道僧祗所说五欲不障成论所计有障不障萨婆多云色界根本四禅能发世第一法昙无德云色欲两界通能发于五种方便无有论明无色界发五方便者唯犊子部三界屏发在凡夫时等智断惑至无色界而于后时更修无漏以断于惑至无色界仍前所断即发方便所以得云三界屏发成论云唯在意地以舍财相应思为正体亦以身口畅之毗昙用萨婆多云施定二业但意地善故身口亦善成论所计无三无为以三无为非异体故数人所计有三无为以三无为有别体故毗昙中计定有造色成论所说造色则无萨婆多计无作有色成论并及昙无德云无作无色僧祇所计不可定言有色无色萨婆多云异体心数一时俱起僧祇部中说无心数佛陀提婆计无异体起亦相次前起为心后起为数成论同此余部多说有于五道唯犊子部说有六道萨婆多具受乃得成论不具亦得四卷毗昙有犯重舍即是失杂心毗昙但是薉戒除法灭尽及犯重禁并言不舍二根生时不入僧数又非尼摄余部多言不失四卷毗昙有五时舍一邪见增二法灭尽三命根断四犯重五罢道一乘三乘诸部之中并无此计何者一三皆是大乘所说非其境界所以无此佛性即离诸部亦无并是近代所计耳犯重之人有性无性文略不云萨婆多云无十方佛僧祇则云有十方佛成论所说若一界中无十方佛若多世界有十方佛言小部者除一乘三乘佛性即离二双之外余即小宗部执不同也。
文句云内心了了久知
越州新板知字误作如字。
觉即舍身不觉徙之及彗星等
徙斯氏切移也彗祥岁切星名也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扫彗也华严四十三云菩萨从兜率将下时放光照三千大千世界诸辟支佛觉斯光者即舍寿命若不觉者光明力故徙置他方余世界中涅槃第九云譬如黑月彗星夜现其明炎炽暂出还没众生见已生不祥想诸辟支佛亦复如是出无佛世众生见已皆谓如来真实灭度生忧悲想而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
记云愿尚牵来如眷属妙
若先值佛发真见谛生犹未尽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今佛分段作佛或以愿力或以通力来生下界辅佛行化断余残思而出三界若残惑未尽值佛入灭亦自能断或待后佛慈恩基师引仁王经列独觉众又云释迦出世五百独觉从山中来至于佛所如何通之然婆沙云问支佛为如佛独出世为有俱者答或云独出无俱者以支佛根利胜身子故如身子尚无并出何况五百功德者俱出问若佛不并出而五百功德一时出世何耶答此皆本是声闻以缘悟菩提故名支佛若本种支佛行者独出世则如佛也。
或二十八如止观第六记
楞伽第三云下者至七中者三五上者即生入般涅槃如亲族法限至七代如七步蛇四大力故行至七步蛇毒力故不至八步惑力至七道力非八婆沙云应有十四何故云七答中有本有数不出七故但云七又总论生应云七人七天十四中有合成二十八生也。
如喜根等即远益人如止观第八记
大论云文殊白佛言昔我先世过无量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喜根但说诸法实相一切诸法淫嗔痴相皆是实相无所挂碍胜意持戒清净毁訾喜根言是人说法入邪见中是时喜根念此之人为恶业覆当堕大罪我今为说甚深之法虽今无益作后世因缘乃说偈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天子得无生忍胜意是时身陷地狱喜根今于东方作佛号曰光逾日明王胜意比丘今我身是。
十种大心
发广大心长养一切善根究竟不退心无厌足见一切佛恭敬供养心无厌足正求一切佛法心无厌足遍行菩萨波罗蜜心无厌足具足一切菩萨三昧心无厌足于一切三世流转心无厌足严净佛刹充满十方心无厌足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心无厌足于一切刹一切劫中行菩萨行心无厌足修习诸波罗蜜度脱众生心无厌足。
经云唯然
礼记曲礼篇云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玄注云应辞唯恭于诺也唯以水切。
记云菩提流支
流亦作留此云道希北天竺三藏也当后魏时至于此国。
金轮王出大海减少金轮路现此华乃生
施设论云绕赡部洲有转轮王路广一逾缮那无轮王时海水所覆无能见者若转轮王出现于世大海水减一逾缮那此轮王路尔乃出现金沙遍布众宝庄严栴檀香水以洒其上转轮圣王巡幸洲渚与四种军俱游此路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罗有实无华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
世云勤学不如择师
礼记云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杨子云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
但会二乘何二乘等
此辨北宗不知二乘有两教之异不知菩萨有小衍之殊。
章安云三十心是初依五恒也初地已去是第二依等
涅槃释文云今明凞连至三恒为初依一分八分为二依十二十四为三依十六为四依又云今约地前未断别惑是初依地上断别惑作三依是别义也约十信是初依三十心十地断别惑是圆义也就圆更作通别而说通则四十心共作四依别乃十信为初依初住至六住为第二依七住至九住为第三依十住是第四依又云四依通是师位为世间作依止故通是弟子位弘宣佛法故别则初依是弟子位第四依是师位中间二依亦师亦弟。
凞连
章安云相传凞连只是䟦提今言不尔䟦提大凞连小或言广四丈或八丈在城北䟦提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间凞连未见翻言凞连河未能信受者恐误也经云若有众生于凞连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乃能于是恶世受持如是经典不生诽谤。
俱尸
此方翻为角城城有三角也更有诸说具如涅槃疏。
摄大乘等位如释签引
摄大乘第七释第四因果胜相中亦但明欢喜等十地而已十地论唯释华严经十地品耳。
文句云十七地论五凡夫记云恐是十地论剩七字
尝捡十地经论未见具列五凡夫名然他人引用今不测之后人更寻记文之中乃云恐是十地论剩七字者尝看群录开元录云真谛三藏梁朝太清二年八月届于都邑后与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译十七地论适得五卷而国有难于是遂辍此与唐译瑜伽师地论论本是同也今恐文句云十七地论即是此论矣其十七地论今阙本焉瑜伽论云一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三摩呬多地八有心地九无心地十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余依地十七无余依地此十七地如论具明净名疏引五凡夫论十地名为圣慧凡夫是则降佛已下皆是凡夫若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五凡夫耶。
大论四智因果总别
大论明四智有多解或言因中总别果上总别言总别者直语道慧及一切智故名为总因果之上各加种故故名为别又云尽智等者毗昙云我知苦乃至我知道无生智者谓我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我知道已不复更知。
逦迤
相连接貌。
记云当非不故不得云无
此由慈恩改法华论决定上慢根未熟故佛不与记未应言不即根不熟也故今斥之。
疑通会别理不应然乃至而苦不许公违论文
此亦慈恩谓法华经俱会二乘不开菩萨故今斥之余在此地曾问彼宗人云法华若不开菩萨何以经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等彼乃答云疑通三乘人会别在二乘余又问云若会别在二乘而菩萨不会者经何故云声闻若菩萨皆成佛无疑若不会之岂曰成佛及无疑耶若菩萨有疑不会则菩萨之疑永不除耶。
引证除位
除字应作住字。
如字平呼
平字应作去字李陵与苏武书云主客之形既不相如注中作而去切今记主准此以去声呼之而传写者误改去字作平字耳更请详之亦如下文云故别知见信经劫数颇到故也颇字亦是后人妄改应作叵字如前序中宿智颇忘颇字亦是后人妄改。
未必全尔如止观第三记
若通途说智只是慧俱通权实及以因果如云般若翻为智慧如大论云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又复智慧俱在于因如云止观为因眼智为果如来智慧诸佛智慧等此则智慧俱在于果若云方便智慧此则俱在于权如云智慧甚深此则俱在于实。
如大经中释别五味亦寄三乘判菩萨位
妙玄止观皆引大经第九云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佛如醍醐即别教五味也。
读者皆云等
此斥弘华严人不解华严经意又上文云华严更加三世说平等句合为十句十种三世等者新旧华严皆云有十种说三世所谓过去世说过去世过去世说未来世过去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过去世未来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无尽现在世说过去世现在世说未来世现在世说平等现在世说三世即一念是为十也非谓华严有十种三世矣。
文句云父具四一
父字误也应云文具越州新本则云文具。
记云诸释甚广于今非要
如慈恩疏五门分别五浊之义一释名二出体三对治四废立五相摄于是广说文有四五纸余。
隙
正作隙绮戟切。
虮
居岂切。
虱
所乙切。
俱卢舍者
即二里也。
逾缮那者
亦言由旬此云合也应也计合尔许之量也同此方之驿耳自古圣王一日行量也然有大小或八俱卢舍或四俱卢舍或四十里等。
刹那怛刹那腊缚等者
法苑中翻刹那为一念也翻怛刹那为一瞬也腊缚亦言罗婆虽未见翻准上乃是六十一瞬故也。
搅
古巧切。
挠
奴巧切。
憀
力雕切憀赖也。
藤
徒登切。
肤
甫无切。
记云十六知见如法界次第
一我二众生三寿者四命者五生者六养育七众数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见者。
若作三世五阴各计四句谓过去如去等
大论云如去等者如人来此间生去至后世亦如是也有云先世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有云身神和合为人死后神去身不去是名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者见去不去有失故说非去非不去是人不能舍神而着非去非不去有云国土世间八方有边上下无边总上二法是名有边无边有人见有边无边俱有过故不说有边无边故云非有边非无边神及世间常等者外道说神有二种一常二无常若计常者常修福德后受果报故或由行道故神得解脱若计无常者为今世名利故有所作若计常无常者有人谓神有二种一者细微常住二者现有所作现有所作者身死时无常细神是常若计非常非无常者若常则无罪福若无常亦无罪福何者若常则苦乐不异譬如虚空雨不湿风日不能干若无常则苦乐变异譬如风雨在牛皮中则烂坏以我心故说必有神但非常非无常佛言四种皆是邪见。
若本劫本见等六十二
长阿含十三云佛告善念梵志此本末见不出六十二本劫本见一十八末劫末见四十四合六十二也言十八者有四四句并根本二成十八也初四句者一见二十劫成败二见四十劫三见八十劫四以捷疾智说一一句皆云神及世间常也第二四句者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二计由戏笑三计失意生四以捷疾智说第三四句者一神及世间有边二无边三上下方有边四方无边四以捷疾智说第四四句者一我不知不见善恶有报无报耶二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耶三我不知不见何者善何者恶耶四愚痴闇钝随他问答根本二句者一定意知众生未来无因缘而有二以捷疾智说其次末劫末见四十四句者于中第一有四四句初四句者一有想四句也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二生无色有想三生有色无色有想四非有色非无色有想二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有想作四句三四句者以有乐无乐对有想作四句四四句者一有想二若干想三少想四无量想第二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以有色无色对无想作四句次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无想作四句第三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以有色无色对非有想非无想为四句次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非有想非无想为四句此两二四并前四四合三十二复有断见七句一若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我身从父母而生终归磨灭二欲界诸天生具足断灭三色界诸天生具足断灭四空处五识处六不用处七非想非非想处次常见有五句一计现在五欲自恣得涅槃二初禅三二禅四三禅五四禅并计得涅槃断常有十二句并前三十二句合四十四句并前十八句合六十二句也具释如经。
文句云稠林
观法师云难知曰稠多故名林。
宕
徒浪切过也。
殒
为闵切没也。
记云先断
断都管切。
两医如止观第三记
大经云譬如旧医纯用乳药如彼外道唯说邪常客医如来初令制乳如说无常以破邪常成无常已还用真常以破无常新旧二乳乳名虽同邪正义别。
应云四法一时
今文句中已依记文改定而说据理应须存旧文句方见记文而有用也旧本文句但云一时阙于四法但是略耳。
委释具如止观第五记
论云三假施设止观云法假如因成受假如相续名假如相待五众和合是法假既云和合与因成同也如根茎枝叶故有树名是受假受谓领纳由根茎故树可领纳领纳树故有树始终即相续假也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是名假用于树名及枝叶名取二名下二种之法树名之下枝叶为法枝叶名下四大为法二名二法若待非树有树名生即相待假也。
初禅劫命等二禅已去劫短命长等
初禅初天寿二十中劫二天寿四十中劫三天寿六十中劫此则名为劫命等也二禅初天寿二大劫二天寿四大劫三天寿八大劫此则名为劫短命长三禅已去准说可知。
命是不相应行法
百法疏云行即行蕴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亦言心不相应行不与心相应故非心法故简相应行也亦言非色不相应行准百法论不相应行有二十四一得二命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九句十文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若准俱舍颂云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论云如是诸法心不相应非色等性行蕴所收。
俱舍中明五道寿别
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寿为一昼夜寿量亦同彼极热半中劫无间中劫全鬼日月五百傍生极中劫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乘斯寿五百上五增倍倍唯无云减三什法师云将来世劫尽时刀兵起人寿十岁婆须蜜从忉利天下生王家作太子教众人言我等祖父寿命极长今人嗔恚无慈心故其寿乃短是故汝等应行慈心众人从命恶心渐薄其后生子寿二十岁如其转续至于八万四千岁也因文句中辨大小劫故引此云当以此文用通诸说。
如阿閦国亦有女人而无邪欲
悲华经云阿閦菩萨愿云所有女人成就一切诸妙功德犹如兜术天上天女无有妇女诸不净事若诸男子发淫欲心至女人所以爱心视须臾之间便得离欲如是女人若见男子有爱欲心便得妊身亦得离于淫欲之想禅波罗蜜明三种瞋一非理瞋二顺理瞋三诤论瞋无事生怒是非理瞋名为邪瞋因人来恼而生怒者名顺理瞋即正瞋也乃引摩诃衍论说清净佛土中虽无邪三毒而有正三毒为例今言顺理正瞋者即其人也。
博地之言无教可准余国之义出自他人
此文未知斥何人也或恐斥瑶师如下文中是也慈恩亦云于我有缘以神通力接引于彼遇我得闻是经或是凡夫若是无学求有余无余涅槃将此涅槃谓实灭度之想求入证此二种涅槃修二乘行种性所排慈悲所引生彼遇我求佛智慧或虽于余佛有缘生彼平等意趣故亦说是我也授记品记云但以灭想作凡夫释曲会经文令成己义若准此说验知今斥乃慈恩耳。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秦时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边有篆铭人莫能识乃以此篆示道安法师安师云此古篆书云鲁襄公所铸乃写为隶文又有一人持一铜斛于市卖之其形正圆下向为斗横梁昂者为升低者为合梁一头籥籥同黄钟容半合边有篆铭坚以问安师安云此王莽自言出自帝舜龙集戊辰改正即位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均令天下取平焉安公多闻广识为若此也坚敕学士内外群臣凡有疑滞皆师于安所以京兆为之语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矣。
而生五道之言
维摩经云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却入生死之说
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吾又恣心入诸尘劳生死之内。
惊入火宅之喻
此经云惊入火宅方宜救济。
非涅槃一百之文
止观云释论有二文初以二乘为四百后以二乘为一百今通之论明通意通家以真谛为极过三百已未破化城但入涅槃即指涅槃为四百耳而复以二乘为一百者更明出假菩萨从空出假非涅槃为一百入三界为三百耳。
小乘之中诸部不同亦有信有十方佛
萨婆多部云无十方佛僧祇部云有十方佛成实论云一世界则无多世界则有又大论云声闻法中有十方佛汝自不解如杂阿含说譬如大雨连注渧渧无间不可知数是诸世界亦复如是我见东方无量世界有成有住其数甚多不可分别如是乃至十方亦然长阿含云有鬼神王请佛偈云大精进人我归命佛二足中最尊上智慧眼人能知见诸天不解此慧事过去未来今诸佛一切咸皆稽首礼如是我今归命佛亦如恭敬三世尊如是偈中有十方佛若佛于声闻法中言有十方佛者众生当言佛易可遇不勤脱苦若不遇此佛当遇彼佛因此懈怠不勤求度以是故于声闻法中不言有十方佛亦不言无十方佛也。
凡夫有反复
复应作覆。
此直是异解等九字恐须作白字书之
或云白字即写白也古本文句此之九字注于文下记主意谓此之九字不可注于文下须作大书即是写白也今之文句已依记文改定而示乃令记文无用后人更请详之。
文句云今不颂顺但颂拣诫等
此一段文恐是讹略若对上文此中应云今不颂顺诫但颂拣许拣复为二初三行半颂上五千退次二句颂上众已清净次一句颂许又下释中云舍利弗善听即颂上诫许诫令善听者亦恐误也但是颂于拣许之许耳非诫许也故长行云汝今善听当为汝说又下文云诸佛所得下三十三行三句者亦误也应云三十四行三句也又云从未来世诸佛下者亦误也应云从未来诸世尊下也。
记云凡夫上慢有五不同等
大婆沙云异生有五谓有漏善及以四果初果起四除第一一来起三除前二不还起二除前三罗汉无慢故知四善根但为一四果为四名五不同矣委如论中辨之。
各有其意如释签
大论十戒者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杂五随道六无著七智所赞八自在九随定十具足不缺戒是性重四波罗夷也不破戒是十三僧残也不穿戒是波逸等也不杂戒是定共戒也随道戒是顺理见真也无著戒是于思惑无染也智赞自在约俗谛辨随定具足就中道明大经十戒者一禁戒二清净戒三善戒四不缺戒五不析戒六大乘戒七不退戒八随顺戒九毕竟戒十具足诸波罗蜜戒论中前四戒与大经前四次第对之至其第四而不同者论不杂戒即大经不缺戒与论不缺名同义别论取缺坏不任故对四重经取微有缺损故对不杂也论随道无著戒即大经不析戒论智所赞戒即大经大乘戒论自在戒即大经不退戒随顺戒论随定戒即大经毕竟戒论具足戒即大经具足诸波罗蜜戒但依此对不须改也。
今且依大经以不缺等三
上文云若依大论即不缺第三若依大经则不缺居首此恐误矣大论大经十戒列名如向已示妙玄又将不破戒首列请以向列为准。
并定共道共即六戒
须并无著戒方成六戒也又云道共定共判在三藏四果者亦是误也。
随自意中通途善恶
夫善恶无定如诸蔽为恶事度为善人天报尽还堕三途已复是恶二乘出苦名之为善二乘虽善但是自度当知生死涅槃俱复是恶六度菩萨慈悲兼济此乃为善虽能兼济如毒器贮食食则杀人已复是恶三乘同断此乃称妙而不见别理已复是恶别教为善犹带方便岂非是恶唯圆名善善顺实相如此善恶其义则通。
文句云九部十二部如玄义说
小乘九部以小乘中灰断无如意珠身故无方广部又无天鼓自鸣故无无问自说部虽有授记以其少故复无授记部此且从别作如是说若乃通途大小两乘皆论十二部也一修多罗此云法本二祇夜此云重颂三和伽罗那此云授记四伽陀此云不重颂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六尼陀那此云因缘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曰多伽此云本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广十一阿浮陀达磨此云未曾有十二优波提舍此云论议部者别也类也以此十二其类别也新译恐滥部帙故乃谓之十二分教也。
经云无二亦无三
余于京国见慈恩宗人云三藏奘师准梵本中应云无其第二及以第三以是之故但会二乘不会菩萨乃引下文密遣二人无有二乘说二涅槃等文作证当知他宗如斯释经与夫天台大义相违所以记中斥云此是极圣诚说而不肯信也具如上下辨之可知。
文句云本誓既普今众生等
越州新板今字误作令字又下文约三义释众生者众字去呼故汉书中亦作去呼然则常读多依平呼解义乃是去呼耳。
凶
许容切恶也。
栾
此字是木名也正作圞圆也。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下句相带来耳。
坏
此字是未烧瓦也若作衃即凝血也若作胚即怀胎一月也恐正作胚。
疱
薄教切。
膊
普各切字应作[骨*专]补各切肩胛也。
腕
乌贯切。
筋
字应从竹。
记云声嘶忽急
嘶先奚切声散也亦悲声也。
略如止观第四记引入胎经及三十八七日并俱舍五位等
佛为难陀广说胎相六趣不同兼辨六趣中阴等相乃至父母精血不净相等初入如风雨入舍或在母腹而命终者又母有患而不入胎若不坏者七日一变初七如薄酪二七如厚酪三七如短小药杵四七如温石五七五疱开张乃至第三十八七风力所转头向产门申两臂出每于一七各有一风吹令变异如经广说也俱舍五位即是五七之梵音耳次第对之可以知矣又复应知羯剌蓝亦言歌罗逻又羯逻蓝此翻和合又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凝滑如薄酪也頞部陀此翻疱结于凝酪中生一疱结也闭尸亦言闭手又卑尸此翻肉团结聚成团也羯男亦言键南又伽诃那此翻坚肉团坚实也钵罗奢佉此云枝五七之时有形相之枝故也。
有人具立受胎章门并世人云法华亦明三乘
他宗章疏率多如此宋咸云凡坦然明白之条则五行俱下而诠释洎卓尔难明之意则一辞不措而阙亡其斯之谓欤然受胎事亦可知之故婆沙云若是男子于母生爱于父生恚彼作是念若无此男子者我当与此女人而共交会父母合会所有精气见是已有见已生喜生喜之后便乃迷闷以迷闷故中有转重更不移动是时自见己身在母右胁面向母背而坐若是女人反此可知广说中有及受胎相请读婆沙慈恩宗说法华明一佛乘是顿教摄说其三车是渐教收妙庄严王品八万四千得法眼净是初果等他人或以普门品后现三乘身是说三乘等。
若菩萨不开何须引昔
此斥他宗云不开菩萨之失也具如上辨次文中云四衢者尔雅云四达谓之衢注云交道四出也又云碌碌者多石貌也。
支佛五级
五字误也经云辟支佛塔应十一层。
阿难问佛何故尔等
此文讹略经云阿难一切四众起佛舍利七宝塔已应当更起三塔供养所谓支佛罗汉轮王阿难白佛如来出世悲悯众生灭后起塔得大功德其余三塔于诸众生得何等利佛言支佛悟法因缘入深法性能为人天而作福田罗汉生分已尽能为世间福田轮王以十善化物以是应当起塔供养如来塔高一十三层辟支佛塔应十一层罗汉四层轮王无级何以故未脱三界诸有苦故。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六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七
(妙经 文句 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记云关中虽立善不受报
关中即禹贡雍州之城东自同华略河而北西自歧陇原会极于北垂尽其地也罗什入关生肇融睿四子往而师之生公乃喟然而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忘象言以诠理入理乃息言由斯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净土论应有缘论等。
文句云为山始篑合抱初毫
论语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注云篑土笼也此劝人进道德耳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平地者将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所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而与之也亦如合抱大树起自毫末滔滔之水本于滥觞当知皆取初始之义耳庄子注疏云秋毫之末也毫末微也文选云参差孔树毫末成拱注云孔子卒弟子各以其国树种之于茔本毫末之小而至于合拱拱合手也老子德经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记云涅槃河中七种众生
大经一部凡说六河谓生死河涅槃河烦恼河佛性河善法河恶法河两两相对生死河论得出不得出涅槃河论得入不得入烦恼河论能断不能断佛性河论能见不能见善法河论至极不至极恶法河论能离不能离第三十卷师子吼品云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此乃喻于生死河也生死河该分段变易三十二卷迦叶品云如恒河中有七众生此则喻于涅槃河也涅槃河则专在分段以别破通故云七人不修三慧乃指通教涅槃为河耳既以恒河喻涅槃故云涅槃河中也至于下文释信解品须知今来所引之文故知下文应云河边有七种人也七众生者一者常没如大鱼身重处深喻阐提也二者暂出还没如大鱼身重处浅喻凡夫有少善根也三者出已则住如坻弥鱼身处浅水乐见光明喻四念处及暖法也四者出已遍观四方如䱜鱼喻顶位人及初果也五者如䱜鱼观四方已为食故行喻二果也六者如䱜鱼行已复住喻三果也七者到彼岸喻阿罗汉辟支佛佛等也坻弥者坻正作低都奚切下音迷具云帝弥祇罗此翻为大身鱼也䱜鱼者䱜仓各切博物志云鱕䱜有鐇骨在鼻前其状犹如斤斧然故江东人呼斤斧为鐇也鱕鐇二字皆甫烦切。
今不暇释如止观第五记
大经三十二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古师谓是恶境界性也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古师谓是缘因性也复有佛性二人俱有古师谓是正因性也复有佛性二人俱无古师谓是了因性也如此释者亦别教意不了义也若了义者应云阐提善人俱有性德阐提有修恶善根人无阐提人无修善善根人有二人俱无无不退性以皆未入似位故也然辅行云二人俱无古师谓是了因性者误也古师但云无果果性又云果性辅行又云善根人有古谓缘性今文乃云善根人有了因性者以旧师云善根人有万善了因亦名缘因所以今文与辅行记各引一边耳又今文云世谛因恶真谛因善者两个因字皆须在下即是恶因及善因也。
经云玫瑰
火珠也又石之美好者曰玫圆好者曰瑰郭璞云石珠也又琅玕也出在昆仑开明山中此之七宝经论之中出没不同或没颇梨出琥珀或除珊瑚取赤真珠。
栴檀沉水
栴檀如前辨沉水者异物志云出日南国欲取当先斫坏树着地积久外朽烂其心坚者置水则沉曰沉香其次在心白之间不甚精坚者置之水中不沉不浮与水平者名为𣝕香。
木樒
异物志云名为香树生千岁根本甚大先伐之僵之四五年乃往看年月久树根恶者腐败唯中节坚贞芬芳香独在耳广志曰出交州及西方本草经云木香一名蜜香味辛温也。
童子
应法师云七八岁已上乃至未娶者之总名也释名曰十五曰童故礼有阳童牛羊之无角曰童山无草木曰童言未冠者似之故也。
胶漆
不空所译仁王念诵法其𦘕像者莫用皮胶用诸香胶如无香胶煎糯米汁用和彩色余如文句中辨。
记云如佛升忉利等如止观第一记
阿含云佛升忉利以神足力制诸弟子不令知处二王忆佛因成大患大臣白王造像供养优填王以栴檀香作匿王乃以紫磨金作悉高五尺初召工匠与重宝赏无能作者毗首羯磨化为人来为王造之下斧之声上至忉利闻者解脱。
若准冥祥记此土总有一十八处造像等
南齐大原王琰撰冥祥记十卷大唐弘福寺沙门彦悰撰东夏三宝感通录三卷彼中卷列灵像垂降之缘乃有五十条文初亦引冥祥记云汉梦神人等第三乃列吴中石像缘云西晋愍帝建兴元年吴郡吴县松江沪渎口渔者华焉遥见海中有二人现浮游水上渔人疑为海神延巫祝备牲牢迎之风涛弥盛有奉佛居士朱膺闻而叹曰将非大觉之垂降乎乃斋洁稽首迎之风波遂静浮江二人随潮入浦渐近渐明乃知石像看像背铭一名维卫二名迦叶莫测帝代而书迹分明举高七尺沙门法开来自西域乃称经说东方有二石像有供养礼觐者除积劫罪又有吴兴太守吴佩女所感像者彼第八乃列东晋周𡉏字宣佩位至吴兴太守家世奉佛其女尤甚精进家僮捕鱼忽见金光溢川映流而上当即下网得一金像高三尺许形相严明浮水而住牵排不动驰往白𡉏以告女乃以人船送女往迎遥见喜心礼而手挽即得上船在家供养女夕梦佛左膝痛觉看像膝果有穿处即以金钗补之今云吴佩女者引文讹略耳。
招提
此云四方也。
分陀利
此云白莲华。
白虎通
后汉孝章帝于白虎殿会群儒讲论五经同异所作也凡十卷班固奉敕撰定其事以奏闻。
经云作乐
世本云黄帝世伶伦作乐也。
鼓
说文云击鼓也世本云夷作鼓以捊击之曰鼓以手摇之曰[非/(壴*皮)]。
吹
尺伪切鼓吹也月令曰命乐正习吹。
角
通典云书记所不载或出羌胡以惊中国马马融云出吴越。
贝
大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
箫
世本云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一名籁前代有洞箫今无蔡邕云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
笛
风俗通云丘仲所造长尺四寸七孔。
琴
世本云神农所造琴操云伏义作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白虎通云琴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广雅云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宽和而温小弦为臣清廉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尔雅云大琴谓之离二十七弦今无其器。
箜篌
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或云侯晖所作其声坎坎然应节谓之坎侯声讹转为空侯耳侯者因乐工人姓耳。
琵琶
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以手为琵琶名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
铙
通典云铙如编钟而无舌有柄摇之以止鼓汉鼓吹曲有铙歌释名曰铙声铙铙也。
铜钹
文句云长安人呼露盘为铜钹记云长安无此音或声转耳者今按通典云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也南蛮国大者圆数尺故知铜盘声转为露盘耳。
文句云长安
汉书云长安本名咸阳汉祖初定天下欲都洛邑因娄敬之谏故帝乃叹云朕当于此长安子孙故以名之至姚秦时乃改长安而名常安什师在秦译经今合云常安耳今不云者以取汉之所称从初者也。
戒经不许造半身像得失意罪善相不起堕落等
经文但言不得造半身像而无得失意罪等文然彼经中初明不持五戒犯六重等一一皆言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今文不许造半身像但借此文耳仍加善相两字读者知之。
记云梁宣验记
宋临川王义撰宣验记并幽明录。
陈思王
魏志云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三子也初封东阿王后改封雍立王死谥曰陈思王。
私制转七声
原夫声有八转一体二业三具四为五从六属七于八呼七转常用呼声用稀故但云七也西域国法若欲寻读内外典籍要解声论八转声方知文义分齐一补沙此是直指陈声如人斫树指说其人即令体声二补卢衫是所作业声如所作斫树故云业也三补卢崽拿是能作具声如由斧斫故云具也四补卢沙耶是所为声如为人斫故云为也五补卢沙䫂是所从声如因人造舍等故云从也从即所因故六补卢杀娑是所属声如奴属主故云属也七补卢杀是所于声如客依主故云于也于即依义瑜伽第二名上七种为七例句以是起解大例故唯有梵语声论八转更加稧补卢沙是呼召之声故云呼也然此八声各有三种一男声二女声三非男声非女声此上且约男声说之以梵名丈夫为卢沙故崽所皆切又佛道论衡云陈思王幼含圭璋十岁能文每读经文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读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飏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莫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慕其声饰写为梵呗撰文制章传为后式梵声光显始于此也又高僧传云金言有译梵响无授有魏陈思王深爱声律属意细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用治本起瑞应以为学者之宗若集论衡转七声与记是同未必全如声论七转声等学者思之。
渔山
西征记云鱼山此临河在济州。
贤愚经铃声比丘缘
波斯匿王欲行征伐时祇洹中有一比丘形极矬陋音声异妙振声高呗音极和畅军众倾耳无有厌足王乃问佛今此比丘何缘如是形极丑陋其音深远佛告大王过去有佛名曰迦叶度人讫已便般涅槃王收舍利起塔供养即敕监典各主一边其中有一监典懈怠功独不就王遂责之其人怀恐便白王言此塔太大何时当成及王去后其塔都讫显然可观其人即便悔前过咎持一金铃着塔刹头仍立愿言令我所生音声极妙将来有佛号释迦文使我得见度生死苦以是因缘果报如斯由嫌塔大故身极矬以施铃故今得解脱。
梵网诚制何待固言
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笙篌歌叫妓乐之声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有人至此引诸经华香等
慈恩引发菩提心经云若以一华散施得七觉支华故以香施得五分法身香故以幡施得陀罗尼转众恶故以盖施得四无量覆众生故业报差别经说各得十德等如有众生礼拜佛塔得十功德一好色声二人信其言三处众无畏四天人爱护五具足德力六众生亲附七常近诸佛八具大福报九命尽生天十证涅槃。
经云南无
无莫胡切亦言和南又言槃那文句引五戒经又云归命记云五戒经释归命云云者若准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云归命敬礼七处八会舍那佛法僧等故知乃是众生称归命耳归命即南无也又优婆塞五戒相经中龙见长老莎伽陀神变已心大惊怖合掌归依耳。
记云那先
天竺国谓象名那先此比丘生时家内大象同时而生父母因此字曰那先也。
那先云诸沙门说世间火不如地狱火热
此文恐误应改那先云作王云也故彼经云王复问那先卿曹沙门说等。
王曰持小石置世间火等
应云王言诸沙门复言持小石等。
恶人死在泥梨等
应言诸沙门复言人作恶死在泥梨等。
王又问一人死生罽宾一人死生泥犁
应改一人死生泥犁作生梵天也已上文误或恐经本不同更请寻之。
华林园会
即龙华三会也弥勒下生时阎浮刹内无有山陵溪谷地平如砥树木长大人少三毒城名记罗那夷有婆罗门名曰须凡为弥勒作父母名摩诃越题弥勒为其子身长十六丈生时目彻视万里头中日光照四千里于华林园内龙华树下坐其树高四十里广亦如然于兹成佛也大成佛经云华如龙头故名龙华树又云枝如宝龙吐百宝华故名龙华又云子从龙宫出故名龙华又增一云龙华树高一由旬广五百步。
他云为由行者善根力故如来识上文义相生具如前文释闻中破
他宗人云大乘佛自宣说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现佛地论云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生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所言文者瑜伽八十云诸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又十住品云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随理无差升方为真教具如前释我闻中辨寻之可见不烦云也。
相可表帜
亦云幖帜帜尺志切通俗文云徽号曰幖私记曰帜谓以绛帛等书着背上曰徽广雅云幡也墨子云长丈五广半幅故婆沙云相以幖帜为义也。
喻文如止观第三记引
第五记云大经如来性品云譬如有王令一大臣牵一白象示诸盲人众盲各各以手触象王问盲云象为何类其触牙者言象如莱茯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合喻云或有说言色是佛性受想行识我亦复如是各执俱非故云何关离此无象方知各是是故总云不即不离不即故凡夫岂是不离故离凡复无是故各计皆为见也。
彼对大经三德四德
问三德四德其意云何答通论三德一一皆具常乐我净大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法即法身佛即般若解脱故作通解也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则法身皆常乐我净二德亦然若依一种转色成法身法身常乐转想识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行成解脱解脱则我又依念处转识成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是则通别各有二解。
第五离为五六
应云第六离为五六也又下文云更进用下句云于诸菩萨中是大机动又云舍利弗当知乃至今我喜无畏是大因又云尔后即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是大障将倾等今谓文句下文既云初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二行明大乘机动为后索车譬本故知见大机动明大因大障将倾等三只是此二行之文耳以大机动故即是明于大因及大障将倾耳说中所记恐文误也更详之。
文句云三譬
应存旧本云四譬方合记文之说。
经云𤛆牛
𤛆莫交切兽如牛而尾长名𤛆牛也又力之切牛黑色者也说文云西南夷有长髦牛髦即𤛆牛尾也牛爱其尾就身护尾人贪其尾遂杀其身故云如𤛆牛爱尾也。
文句云举胜兼劣等
大论云问为以天眼见为以佛眼见若以天眼见云何此中言佛眼若以佛眼见者众生虚诳云何见邪答天眼有二种一者佛眼所摄二者不摄佛眼所不摄者见现在众生有限有量佛眼所摄者见三世众生无限无量若法眼入佛眼中但见诸法不见众生慧眼入佛眼不见法但见空论又问云佛有慧眼法眼胜于天眼何以用天眼观视世界答肉眼所见不遍慧眼知诸法实相法眼见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现前了了知今天眼缘世界及众生无障碍余眼不尔慧眼法眼佛眼虽胜非见众生法欲见众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以肉眼不遍有障碍故用天眼观问是眼在佛何以名天答此眼多在天中又人多贵天以天为主佛随人心故亦名天眼又有三种天名天者天王天子也生天者梵释诸天也净天者佛及二乘也净天中尊者佛也而言天眼亦无乖也。
五热炙身
随相论云当昼大热以日炙头四面火聚以炙其身以斯五热而炙身故。
记云解脱达分等
此文甚略婆沙论云善根有三一福分善根二解脱分善根三达分善根福分善根者谓能作生天种子若在人中生豪贵等解脱分善根者谓能作解脱种子决定不退因故达分善根者谓四善根无漏圣道名之为达今此善根是彼性分故云达分解脱分者欲界中种非在色界于欲界中在于人道人中在于三天下种非在北州是佛出时非无佛时若遇支佛亦可得种也。
顺后业
俱舍云此有定不定定三顺现等定复有三一顺现法受谓此生造业即此生熟二顺次生受谓此生造业第二生熟三顺后次受谓此生造业第三生后次第而熟有余师说顺现受业余生亦得熟随初熟位建立业名为顺现等今文中云顺后业者谓于过去曾修天业未得成就命终之后乃生地狱所修天业顺现顺生悉未感报故于今时地狱成就自在天业斯由过去曾修天业是故今云顺后业矣优婆塞戒经云众生造业有四种报一者现报谓今身作今身受二生报谓今身作后身受三后报谓今身作第二第三生已去受。
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
论明中有将生之相故云此也论不显言三横是何但云人鬼畜三还如人等故知人鬼畜等即三横耳故胎藏经云若天中有头便向上人傍生鬼横行而去地狱中有头直向下。
阎王
亦云阎摩罗王又云阎摩罗社或号琰摩复名剡魔此云双王也兄及妹皆作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又苦乐双受亦云双也。
六道不同如止观第二记
诸论并阿含正法念等广明其相大论问云云何六道复云五道答佛去世后五百年中部别不同各回佛经以从己义故使修罗一道有无不同记中委示今不烦录。
事释经行至如止观第二记
十诵云若经行时应当直行不迟不疾三千威仪经云经行有五处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四分律云经行有五益一堪远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得定久住。
因缘释树至如止观第二记
婆沙云过去二支为根现在五支为质现在三支为华未来二支为果有华有果所谓凡夫无华有果所谓学人无华无果即是无余亦应更云少华有果即是学人无华有果即是有余。
文句云頞鞞拔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
若列䟦提除摩诃男若列摩诃男除䟦提又复两人元自不同拔应作䟦。
记云歌利王
亦云迦利又曰迦蓝浮或云羯利此翻斗诤王亦云恶世无道又云恶生王即是波罗奈王也。
文句云首陀会
亦言首陀卫大论云首陀婆此翻净居天此中言首陀会则通五净居天下云尼吒则局色究竟天。
记云色界唯无香味二识余悉行故
俱舍云欲界系十八色界系十四除香味二识无色系后三十八界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系谓系属即被缚义欲界所系具足十八色界所系唯十四种除香味境及鼻舌识除香味者段食性故离段食欲方得生彼除鼻舌识无所缘故若尔触界于彼应无如香味境段食性故彼所有触非段食性若尔香味类亦应然香味离食无别受用触有别用持根衣等彼离食欲香味无用有根衣等故触非无若尔鼻舌彼应非有如香味境彼无用故不尔二根于彼有用谓起言说及庄严身若为严身及起说用但须依处何用二根如无男根亦无依处二根无者依处亦无于彼可无男根依处彼无用故鼻舌依处彼有用故离根应有有虽无用而有根生如处胞胎定当死者有虽无用而非无因从彼何因得有根起于根有爱发殊胜业若离境爱于根定然彼离境贪应无鼻舌或应许彼男根亦生若谓不生由丑陋者阴藏隐密何容丑陋又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无用亦生男根于彼虽为丑陋设许有因于彼应起男根非有鼻舌应无若尔便违契经所说彼无支缺不减诸根随彼诸根应可有者说为不减何所相违若不许然男根应有如是说者鼻舌二根于彼非无但无香味以六根爱依内身生非依境界而得现起其男根爱依淫触生淫触彼无男根非有故于色界十八界中唯十四种理得成立无色界系唯有后三所谓意法及意识界离于色欲于彼得生故无色中无十色界依缘无故五识亦无故唯后三阿毗昙云端严身故鼻舌二根有则无妨瑜伽论云色界之中无现香味然有彼界何以故此二皆是段食摄故由无此二鼻舌二识亦无此就现行而说非约界也余悉行者悉现行也。
如化迦叶帝献方石之徒
化三迦叶如序品中辨文选王简栖头陀寺碑云帝献方右天开渌池注云瑞应经云佛成道见弊衣取欲浣之天帝知意即取四方成治之石置池边白言可以浣衣故云帝献方石也又云佛食讫欲澡漱天帝以手指地水出成池令佛得用是为天开渌池也渌音录水名也又下文释上文兼有其意云上诸佛章亦云有佛子心净乃至云未可彰言者恐误也应云上长行云如此皆为等兼得人一也以人能禀教修行悟理故也请寻上文自知其意。
经云释迦文
亦云释迦文尼又云释迦茂尼亦云牟尼仙此云能仁寂默。
波罗奈
亦云婆罗捺又云婆罗痆斯此云江绕城。
记云大九无譬
他人意谓大乘之中但有九部除其譬谕因缘论议三部以由大乘根利不须此三故也下文云而生喜等喜应作善又云岂生己物之念巳应作己又云故不同旧纯用一音古来有人立一音教也。
密遣之日
应云即遣之日也。
二达曰歧
一达谓之道路注云长道也二达谓之歧旁注云歧道旁出也三达谓之剧旁注云今南阳冠军乐乡数道交错俗呼之五剧乡四达谓之衢注云交道四出也五达谓之康注云史记所谓康庄之衢也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注云三道交复有一歧出者八达谓之崇期注云四道交出也九达谓之逵注云四道交出复有旁通也。
文句云笼樊
如竹之笼也庄子音云焚藩也所以笼雉也又藩篱之间也。
经云我常独处
处上声下文我处于山谷此苦难处安处林野常处地狱身常臭处独处山泽处师子座犹处门外等皆上声呼。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法华之前乃咎如来璎珞经云舍利弗等白世尊言我等虽获称为佛子皆是如来之咎非我等过何者若使如来誓无三乘我等岂不成于正觉何为如来而不见听在于圣例乎时身子等脱衣悲泣大千震动故至今经方知乃是我等之咎非世尊也。
记云初二又
应云初又二也。
种种领上开权譬喻颂上昙华
此恐误也上开权文具云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诸法以是故知今一行颂应云上半领开权下半领显实以心安如海及疑网断由入实故若优昙华但是叹法希有中文故不可将今文譬喻以颂上文优昙华也。
前身领中
领字恐误应作远字又文句中以我处下十一行颂开为二科初九行颂身远不闻次两行颂入法性故不闻者前九行中云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岂非颂上长行我等同入法性耶故此十一行不闻为二但为一科甚符上文也更请详之。
三十二十八不共等如止观第七
今依法界次第略示其名三十二者一足下平如奁底乃至第三十二顶肉髻成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乃至第十漏尽力诸解脱者即八解脱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乃至第八灭受想此八至果上名解脱八十好者一无见顶相乃至第八十手足有德相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乃至第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世间众生事八十神乃至各具四悉等
涅槃经云所以复修八十好者世有众生事八十神也所谓十二日十二大天五大星北斗马天行道天婆罗堕䟦阇天功德天二十八宿地天水天火天风天梵天楼陀天因提天𤘽摩罗天八臂天摩醯首罗天半阇罗天鬼子母天四天王天造书天婆薮天是为八十为此众生修八十好以自庄严是名菩萨清净之身何以故是八十好一切众生之所信伏章安云外道所事各指一相佛集众相备在一身十二日者即子丑等十二日也河西云一年有十二吉日堪祠祀求福也因便须知八王之日净度经云言八王者即八节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如此八日天王所奏文书善恶故称八王六齐八王忏仪中说故须知之然修相好亦四悉意一者法王之体应以相好而自严身诸佛皆尔是为世界令人见者起信生善是名为人一身具众好对破外道是为对治色净故般若净般若净故色净是第一义以由经文举四种譬或当以此四悉消耳四种譬者委在经中。
经云我为自欺诳
此第二卷平声呼者六十二字于平声中有十六字训是我为自欺诳何者为舍则为一切世间之父非为虚妄便为已得为一切众生之父不以为患我为众生之父为一切众生之父贪欲为本我为法王则为见我为子所难便为不异我等为子则为已得有三字训定为失为不失为无有上有二十字训作为诸梵志师谓是魔所为黄金为绳琉璃为地除为王子以琉璃为地佛为王子时华光佛所为名为摩诃萨以为茵蓐能为救护若得为人此自有二以为衣服我等为子乐为鄙事名之为儿以为大得无漏无为能为下劣有七字训得为天人所敬恒为诸佛名为解脱何为见捉自以为足常为王者自谓为足有十四字训被为火所烧此自有二无令为火此舍已为必为所焚为生老病死而为三界则为所烧为火所逼将为火害为诸童子为诸小虫又复为人为人所使有二字训名为大宝故云何为失有四十四字去声呼于去声中有十二字训以为无上道故皆为阿耨菩提皆为化菩萨故为度众生为求羊车等自有三为此等故为是等故为灭谛故为欲利益为一切智有三十二字训与为诸声闻愿为四众我当为说为诸众生为说三乘此自有二我今为汝我为众生吾为汝等为深智说亦勿为说乃可为说此自有十汝当为说佛则为我为除粪秽为大菩萨不为分别为诸菩萨但为菩萨而不为我而为说法我等虽为随宜为说。
波旬
亦名波旬逾此云恶也常有恶意成恶法故魔此云杀也杀断慧命故也。
文句云草创
论语云为命裨谌草创之周易云天造草昧皆初始之义也。
记云六和
法界次第云戒见行身口意六也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
经云华光
慈恩云身子上根见雨华放光得悟故作佛号华光今问见华放光弥勒尚疑身子岂解此别有意未知所出若准其国则有华果辅处佛号华足安行菩萨行时宝华承足。
文句释十号
此全依菩萨善戒经第三文大论云明即三明行即身口意明行具足故云明行足瑜伽论云明谓三明行即止观足有二义一脚足义约因二圆足义约果。
记云世人睹声闻受记则嫌劫数长远等
具如藏中甄正辨正牟子等论委释今但撮略彼文耳。
经云有八交道
慈恩云东西有四南北有四出八交道东南西北亦名八交道又八方之道也今准尔雅云四达谓之衢注云交道四出八达谓之崇期注云四道交出恐此四八名八交道。
华足安行
行平声慈恩作去声谓安乐行也今谓不然。
正法像法
有人引青龙疏云有教有行有证名为正法正者证也有教有行无证名为像法像者似也无此三者名为末法末者微也。
文句云颂上九意略不颂补处长有供养舍利
应云略不颂时节及补处也以时节中有世有数颂得果中舍利弗来世一句即世也颂劫名中过无量劫已即数也既在两科之中故但颂上九意略不颂补处而时节在于八科之内也然若顺上长行次第是则文句应云颂上十意略不颂补处初一句颂上时节而时节中有世有数今且颂世而下文中颂上劫名只应谓之劫名大宝严而言过无量劫已之数者盖义势相带在劫名中耳第二有三句超颂得果余即如文次第也。
记云大论十力分
大论问曰佛有十力菩萨有不答有何者一发一切智心坚固力二不舍众生大慈力三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进力五慧行禅定力六除二边智慧力七成就众生力八观法实相力九入三解脱门力十无碍智力又云菩萨自于菩萨十力中住住是法中若闻分别佛十力甚深微妙亦是我分。
如大品中三百比丘等
说般若时三百比丘从座而起以所著衣持以上佛发菩提心佛记之曰三百比丘从是已后六十一劫当得作佛皆号大相论问如佛结戒比丘三衣不应少是诸比丘何以破戒作施答有人言佛过十二岁结戒是比丘施衣时未结戒有人言是比丘有净施衣心生当受以是故施有人言是诸比丘多知多识即能更得事不经宿有人言是诸比丘闻佛说菩萨行檀功德力势无量故得与般若相应心大踊跃即以衣施无复他念故不破戒复次诸比丘知佛法毕竟空无所著断法爱为世谛故结戒非第一义是诸比丘从佛闻第一义故发心故以衣施不破戒也。
文句云长行倡颂
倡应作偈下记云我令同闻令应作今。
记云华严十事名转法轮
新译五十九云如来应正等觉转大法轮有十种事一者具足清净四无畏智二者出生四辩随顺音声三者善解开阐四者随顺诸佛无碍解脱五者能令众生心皆净信六者所有言说皆不唐捐七者大悲愿力之所加持八者随出音声普遍十方九者于僧祇劫说法不断十者随所说法悉皆生起根力觉道三昧等法。
又云圆音不当大小等
他人引用古师所立一音之教故今破之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罗什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
经云五众之生灭
章安云五众五阴也生灭无常也。
深奥
尔雅云西南隅谓之奥注云室中隐奥之处也释名曰不见户明所在秘奥也以喻合法可知。
记云五悔如止观第七记
虽有劝请等四不同莫非悔罪故云五悔若占察经但列四悔弥勒问经昼夜六时勤行五悔不假苦行能得菩提乃至广说今不烦录。
准大经喻可云遍喻及非喻
涅槃经说喻有八种一顺喻二逆喻三现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后喻七先后喻八遍喻顺喻者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等如来法两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不悔心满等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等以喻涅槃有本谓解脱等现喻者众生心性犹如猕猴非喻者如来曾对波斯匿王说有四山从四方来欲害于人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即答云唯当专心持戒布施四山即是生老病死常来切人故云非喻先喻者譬如有人贪着妙华欲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然贪着五欲为生老死之所漂没后喻者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先后喻者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遍喻者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深入有五由延枝叶四布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枝变色已又生欢喜等我诸弟子亦复如是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等经中具说以此树等遍喻佛弟子等故云遍喻。
经云聚落
韦昭注汉书云小乡曰聚人所居也左传云聚众也广雅云落居也众所共居故云聚落南山引十诵多论云多人共居名为聚落也下去准此知之。
颛
职缘切。
顼
许玉切。
[豸*口]
都聊切。
插
楚洽切。
簪
侧吟切又作含切。
侈
尺氏切。
苍苍
色也。
棱棱
正作棱威也。
伏牺等
以圣德伏物教人取牺牲故云伏牺也神而化之教人农作故云神农也始作制度得其中和故云黄帝也少昊金天氏因星下流而生也颛专也顼正也专正天人之道故云颛顼也高辛乃所兴之地名即帝喾也翼善传圣曰尧居陶唐地号陶唐也仁圣盛明曰舜舜居虞地曰虞氏也。
殷高宗聘傅说如止观第七记
殷高宗者殷之贤王也殷衰礼废其兴起之中而且高故云高宗是德高可尊也聘问也访也傅音富说音悦尚书云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乃作说命三篇第三篇云若作酒醴尔惟麹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注云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正义之中委述其由欲知之者须寻读之。
汉文帝梦堕井至哀帝登位
此文恐误也史记佞幸传云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梦觉求之即邓通也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文帝梦中见其衣后穿故求得之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帝使善相者相之相者云当贫饿死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也如此帝尝病痈通尝为帝唶吮之帝问通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乃闻通尝为帝唶吮之太子心惭由是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通遂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通盗铸钱乃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乃至云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阿衡
殷汤之世用伊尹为之尚书太甲篇云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乃至云惟嗣王不慧于阿衡注云阿倚衡平言不顺伊尹之训也。
囹圄
上郎丁切下鱼巨切夏曰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狱之别名也。
帷帐折冲
在傍曰帷在上曰募帐帐帱也说文云四合象宫室张之曰帐也文中子云折冲樽俎注云折横也冲直也麾兵横直者也汉高祖云运筹䇿于帷帐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子房也。
威以肃物不厉而成
论语云威而不猛也孝经云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也。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论语仲尼谓颜渊云也唯我与尔有是夫。
如止观中具佛威仪
若人欲得一切佛法相好威仪说法音声十力无畏当学一行三昧如太子生具王仪相有大名声。
横竖十乘
于一一位十自相望为横一一至极当法渐深为竖又不思议境穷实相底名竖包十法界名横乃至离法爱入住名竖离相似三法名横具如辅行第八。
广略多少如止观记等
大论三十四广释相状又九十二云是十八空性亦自空即是能空亦复皆空大经十一空二十空亦何出此十八空耶楞伽但列七空又论中二十四空百八空等。
僮仆名如止观记
仆者奴也古之男女入罪者以为奴婢也。
有人以第八识为家
恐指北地相宗所说以彼多谈识义故也故慈恩云本识为家含容一切种子等也。
有邪有正如止观第三记
九十六道经中一一释出所计相貌于诸道中一道是正即佛道也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又九十五中二名似正谓修多罗及阿毗昙余九十三名体俱邪问华严云九十六道皆悉是邪云何通耶答华严斥小故皆云邪如百论云顺声闻道者悉皆是邪大论一十五又云九十六道并不得诸法实相又四十一云九十六道不说意生信是小乘灰断之说又五十三五十六七十三并同华严斥云邪矣。
若约诸宗无色非全无四大色
准大众部乃有细色无粗色耳阿含经说无色界天泪下犹如春月细雨佛边侧立皆是化作随时大小仁王经中列无色天众论云无色界天变身万亿共立毛端空量地界华严经说菩萨鼻根闻无色界香涅槃经说无色界色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新仁王经说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如云而下遍覆大众。
章安五解至常即无常云云
一谛即三谛故言本有三谛即一谛故言今无即三一而非三一故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如是展转不得相离斯乃方解差即无差无差即差非差非无差是则遣迦叶之难豁无遗余释纯陀之疑云消冰冶亦是无常即常常即无常常无常即非常非无常约智悟说其义亦然悟一即三名本有悟三即一名本无悟三一而非三一名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如是则本有者一有一切有即是世界今无者一无一切无即是对治合此有无名一切亦有亦无即是为人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即第一义是则何疑不遣何难不除斯乃物机咸融悉会本有即有句有门今无即无句空门亦有亦无即亦有亦无句亦有亦空门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即非有非无句非有非空门一四相即疑难乃除涅槃经中从尔时文殊下是品中第八答上三乘若无性问文为二初释偈疑兼遣上问二迦叶论议正答上问文为五一文殊腾纯陀疑二如来许说三文殊出疑四如来为释五文殊领解然此答问那忽腾疑疑何不决复使他腾河西云文殊是游方大士恒为启发之主所以为其腾疑纯陀于何处生疑前设五难佛答中未见性是无常见性是常如来受饮食已入金刚三昧此食消已则见佛性得三菩提如此之常即本无今有已有还无便是无常当知如来不得是常何故复言兼答迦叶三乘若无性云何得有三乘差别之问今举此偈明差别无差别所以得为兼答问矣迦叶所问悬与理同若三乘人同一乘性何得三异若三乘人全未有于一乘之性云何说有若举偈答差无差疑一切皆遣即兼答意也斯义难解故录厥由先了此已可谈偈文前叙成论师中彼师以金刚前是无常金刚后是常金刚心后佛果常住非三世摄故言无有是处。
略如止观第七文
法性之色非是净而凡夫计为净是名颠倒法性之受非是乐而凡夫计为乐是名颠倒法性之心非是常而凡夫计为常是名颠倒法性之法非是我而凡夫计为我是名颠倒乃至广说二乘计为不净等皆名颠倒也。
望大论六
一青黄赤白二形容修目三威仪坐起四言语音美五细滑温凉六男女人相。
死苦有三一业报二恶对三时节等
准经乃是病苦有三非死苦也经中死苦则有二种一命尽死二外缘死今文中云复有等者亦恐误也准经中说所爱之物破坏离散是爱别离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名怨憎会苦所希望处求不能得又多功力不得果报是求不得苦五盛阴苦如今文说婆沙论云盛阴有何义受所生是故说盛谓生受是故说盛受所养是故说盛谓养受是故说盛问阴与盛阴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阴谓盛阴又阴有漏无漏盛阴一向有漏又阴染污不染污盛阴一句染污四谛论问略说八苦其义云何答众苦依止名为生苦能令变坏名为老苦能逼身困名为病苦能灭诸根名为死苦非爱共聚名怨憎会苦可爱相远名爱别离苦希望不遂名求不得苦是众苦相名五盛阴苦又云迦叶难言等者此文讹略经云迦叶白世尊言如佛所说五盛阴苦是义不然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释摩男若色苦者一切众生不应求色若有求者则不名苦如佛告比丘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佛先说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则得受乐乃至佛答云一切众生于下苦中横生乐想又前文云大经十二者文在第十一卷耳又云生苦有五等者章安云初生者初托识支但有身根未具六根即初托胎也至终者尽于一期也增长者六包增长也种类者出胎之后牙齿发毛等也夫八苦者前七有别体后一总七无复别体今依经文以五盛阴是其别体善恶阴盛即是苦体方便阴盛则非苦体云云。
有人云约不信者名为所烧
慈恩疏云一乘教行多诸怨嫉诽谤不信障难破坏烦恼所碍名所烧门我昔因位依一乘教观二空理出分段生死入不退地故名安稳得出也义未必然故今辨斥。
异熟
旧云果报新云异熟俱舍婆沙等论皆云异类而熟故云异熟众经音义云一切有漏法为因能感无记之果因果种别故云异任运酬因故云熟具如止观补注中示。
有言裓者亦袂也
慈恩亦云衣襟也今女人衣有前裓可当衣襟又引说文云是宗庙奏乐之衣也故字从衣从戒矣。
四无所畏如法界次第等
一一切智无所畏佛言我是一切智人若沙门魔梵等言是法不知不见是微畏也二漏尽无所畏佛言我已一切漏尽余如向云三说障道无所畏佛言我说障法余亦准向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言我说圣道余亦准向。
经云东西驰走
辅行记指此文云彼则因果相对以配则东集西苦南道北灭。
记云六心中退
此与辅行释诸见境分断见思其意大同故分断见思即见思俱断也然若准菩萨戒疏云旧云法才王子六心中退即云十住第六心难云十住云性地性以不改为义云何退作二乘一善性是不作阐提不妨退大向小终是难通止观师云是十法信中六心退耳此释论师金刚般若论师皆作是说是信习十心中六心耳七心已上永离二乘设为利物而心不失恒有菩萨之名也此与文句第二卷明通教位不退是借别名通其意雅合故知身子六心中退即别教十信中六心退耳七信已上则不退也若校其优降则戒疏与文句借别名通之义为长更请详之。
三十二谛如释签
此如常说今不录之。
有云十六心仍在见道部别不同
成论说十六心正是初果异部明十六心是修道应知成论之外并属异部诸阿毗昙并明见道在十五心。
经云互相推排
他宗人谓天台宗中推字吐雷切今详文句既云推四谛理岂是吐雷切耶何其妄斥乎今谓须作出惟切矣。
四衢道中
尔雅云四达谓之衢交道四出即四衢也。
记云近代拾用何足为怪
慈恩诸家咸有斯说法华开会但会二乘不开菩萨况复诸师何能识于十重之难当知近代欲望古人远矣。
文句云闇执瓦砾鱼目谓夜光月形
瓦砾月形者涅槃经云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竞执瓦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中犹如仰观虚空月形鱼目夜光者楚臣随侯出行见群牧牛小儿打一蛇伤破血流沙中豌转命将欲绝随候怜之救取向水中洗以神药封之得活忽然入水而去其蛇乃是海龙王之子后㘅径寸珠来报与随侯候于夜庭中忽见有光明谓言有贼将火人来侯乃按剑向门而立久之不见人乃开户看之有一蛇子㘅珠在户外候问之蛇答具说向事候既得珠进上楚王王夜中安殿上见光明因号之为夜光珠矣魏略云大秦国出夜光珠南越志云海中有明月珠东方朔神异经云明月珠径二尺光照二千里是故不可将瓦砾作月形之宝鱼目为夜光之珠焉。
记云世人明义多分不受四教之言
自唐朝来诸师皆知天台四教而不依用乃各建立消释经论如嘉祥立三种法轮教慈恩立三时教贤首立五教等若依此判教岂能尽善乎亦如清凉观师云天台师立教理致圆备今敢咨曰既知立教理致圆备何不禀承而却依于贤首五教耶然今天台所谈大义诸师多有潜用以为己意如观师华严疏及永嘉集等得不惧于后人讨寻者哉。
初离不索
离应作虽。
车亦无文说有下
一往语耳经云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亦可谓此是斥虚文然终有其文故云一往耳。
复谬引昔大证今
大应作文。
经云幰盖
幰虚偃切苍颉篇云帛张车上为幰盖也。
宝绳交络
以宝为绳交织罗络而成之也。
綩筵
经音亦云相传云坐蓐也未详何语以立其名慈恩亦云应作婉美之婉席蓐之筵又蓐者华毡之类也请准今记以为正义。
文句云慈中行布施等
布施衣服车乘等也越州新板悲中行布施等者悲字误矣。
亦譬七觉妙鬘
越州新板觉字误作宝字涅槃经云令诸众生一切皆得佛华三昧七觉妙鬘之谓矣。
记云七辩大同四弘四摄七觉如止观等
四弘之名如常可知但止观中委谈其义耳四摄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七觉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释义具在被文法苑中引胜思惟论七种辩才一种种乐说辩二无滞乐说辩三坚固乐说辩四了了乐说辩五不怯弱乐说辩六相应乐说辩七任放乐说辩此之七辩八地菩萨得之大品有七辩一捷疾辩二利辩三不尽辩四不可断辩五随应辩六义辩七最上辩大集虚空藏经有二十四辩一迅疾二捷利三无碍四无滞五善词六甚深七间错众音八胜妙庄严九无沉没十无畏十一种种偈赞十二修多罗缘起本事十三能摧伏他十四说差别句无尽十五显现微妙十六端严威德十七说法无间十八天众庄严十九断疑惑二十世出世法二十一不错失二十二悦可众心二十三宿命二十四佛所加持华严经有十种辩。
观练熏修如法界次第
八背舍等名为观禅九次第定名为练禅师子奋迅三昧名为熏禅超越三昧名为修禅。
仍存翦略粗点十观
若以十乘观法顺经文次第者其车高广不思议境也幰盖慈悲交络四弘发菩提心也安置丹枕枕有内外若车内枕休息众行巧安止观也若车外枕或动或静动静乃是识通塞也始自白牛终至平正调道品也其疾如风即破无明破法遍也又多仆从对治助开也取下偈中游于四方知次位也安忍离爱此二在于次位之初安忍只是忍于五品违顺二境令入十信离爱只是离十信中相似法爱至于初住所以别出五品十信劝令行者忍障离爱乘是大车游四方耳故知前七正明车体及以具度后三只是乘之所涉若无所涉运义不成所以十法通名大乘大乘十法出此经文是故十乘名为妙行也圭峰云南岳天台依三谛理修三止观虽是圆妙然其趣入只是四禅八定者谬斥尤甚其圭峰焉自迷误他深可悲矣。
乘坏驴乘为向何方
涅槃经梵行品云乘坏驴车正南而游章安云乘坏驴车譬恶法自运也正南有三解一云南是离地北是坎地去坎就离譬失善起恶二云就诸方为语北是上方譬断善人从上坠下三云天子南面杀活自在此人邪见判无因果其心自在。
一切法趣文相开合如止观第二记
大品云一切法趣一法大论两文共释此句初云云何菩萨为世间趣故发菩提心菩萨为众生说色趣空乃至种智为众生故说色非趣非不趣乃至种智次文云为众生故说一切法趣空无相愿是趣不过何以故是空无相中趣不趣不可得故初文以能趣为假具历色心乃至种智故知具一切法即是假也所趣为空非趣非不趣为中次文以能从所为空是趣不过为假趣非趣不可得为中今文云开合者即上两文之空假也如初文中说色趣空此是合说今开能趣为假所趣为空即合而开如次文中说一切法趣空无相是趣不过此是开说今合以能从所为空是趣不过为假。
经云不匮
应法师云诗云孝子不匮匮者乏也竭也。
记云五分法身具如俱舍
无作戒为戒身无漏净禅为定身无漏慧为慧身二种解脱为解脱身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相应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无余又尽智为解脱身无生智为解脱知见身。
有人以初地离五怖畏用释此中都不相关
慈恩云于诸怖畏怖畏有五一不活畏由分别我资生爱起二恶名畏行不饶益有希望起三死畏由有我见失坏想起四恶趣畏不遇诸佛恶业所起五处众法畏见已证劣他胜所起慈恩但见怖畏之言便约五种而释故遭今斥望声释义余更借彼破今之辞反质之曰名同理别之文虚张援据斯之谓矣又文句下文云但譬中惊怖在前诸子恋着戏处在后者指文误也应云诸子乐着嬉戏在后也。
或慧解脱未得无生
尽智无生智亦云世智无漏智世智断惑慧解脱人未得无生是故即有退法罗汉言退法者谓退思法心生厌故虽退牵于二果三果亦至初果然此生中必得进于无学果也若俱解脱依无漏智断三界惑兼得灭定是故即有不动不退阿罗汉也言尽智者谓我知苦乃至我知道无生智者谓我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我修道已不复更修婆沙论云我生已尽是集等四行梵行已立是道等四行所作已办是灭等四行不受后有是苦等四行。
声闻具信法如止观第五记
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因闻入者为信行因思入者为法行昙无德云位在方便信行自见法少依闻力多法行依闻力少自见法多然数据行成论依根性各有所以不得相非毗昙十五云钝名信行利名法行信行者少观察故法行者多观察故。
夫答问有四此即决定答也
百喻经毗昙论唯识论等皆云一决定答二分别答三反问答四置答一决定答者如人问云一切皆有死此应决定答云死也二分别答者如人问云死者必有生不此应分别答无爱者不生有爱者有生也反问答者如人问人为最胜不此应反问答汝问三恶道邪问天人耶若问恶道人实为最胜若问诸天人必不如也四置问答者如人问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常亦无常世界及我非有常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世界及我无边世界及我亦有边亦无边世界及我非有边非无边死后有神去死后无神去死后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神异身邪身异神邪此十四难皆置而为答也又涅槃云如来世尊为众生故有四种答一者定答二分别答三随问答四置答如问善因善果应决定答之如问四谛之相应分别答之如说无常或来问者展转随之为说即随问答也如说断善根者定有佛性定无佛性应置答之也。
文句云初牒三车诱引后与大车譬
越州新板于此文下多七个字七字者此合标不乖本心是也。
婆伽婆
亦言薄伽梵此云德成就有大功德至圣之名也龙树菩萨约四义释一能破烦恼二有功德三巧分别四好名声具兹四义是故名为婆伽婆矣准涅槃疏以婆伽婆代世尊号非婆伽婆便是世尊故婆伽婆乃是佛之总名耳。
经云颓毁
坠下也坏也。
泥涂
镘覆也。
阤落
说文云小崩也若作褫字说文云夺衣也记中作脱者应作夺。
覆苫
茅苫也尔雅云白盖谓之苫今江东呼为盖也李巡云白盖编之以覆屋名为苫也。
椽梠
方言云屋梠曰檐亦呼为连绵木也。
差脱
上楚宜切下吐活切。
椽梠
说文云壅塞也又隔也。
文句云𦝣为基阶
𦝣字恐误应作髂口亚切腰骨也亦作䯊又作𩩱。
皴
七伦切皮起也。
老色
越州新板老字误为充字。
髭
即移切口上须也。
三十六物
内外中间各有十二有三十六又内有二十六外有十也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肝胆肺大肠小肠心胃𦛞𦳊尿垢污泪涕唾脓血脉黄痰白痰癊肪𦙽脑膜如是名为三十六物。
䐗
正作肚字。
报关
报应作艰古闲切正作间字间关限碍也出入也亦崎岖辛苦貌又设置之貌。
经云鸱枭
鸱尺之切目大好食鼠之鸟也亦云怪鸟也枭古尧切不孝鸟也。
雕鹫
雕或云赤觜能食獐鹿鹫说文云黑色多子又云南方者黄头赤咽五色皆备又云西域者苍黄赤目也。
文句云颂上第三五百人
三字误也当为四字。
八慢
涅槃经云七慢一慢二慢慢三不如慢四增上慢五我慢六邪慢七憍慢章安云成论有大慢为八慢也慢慢者谓其智解胜一切人更无及者大慢者等中谓上上中谓等不如慢者多不如中言我小劣而实悬殊我慢者观五阴为我着我所由邪慢者实无其功自以为有婆沙亦列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俱舍七慢与此文同毗昙亦列七慢一慢二增慢三慢慢四增上慢五我慢六不如慢七邪慢瑜伽论亦列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劣慢实无德谓有故七邪慢消释可知记文中云诸教亦以七慢释慢此之谓也故引之而示耳。
性憍
性应作姓越州新板则作姓字。
记云寡姓
有人云贱微之姓也。
崔卢
有人云贵上之姓也菩萨戒云小姓下贱卑陋贫穷大姓高门饶财解富此则岂是寡姓等耶。
石崇
晋书云石崇字季伦财产丰积室宇宏丽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
潘安
晋书云潘岳字安仁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
经云蝎
比地有多似倒悬蜘蛛尾有毒呾人一日痛不能止时人呼挞剌子如拇指大也。
蚰蜒
江南大者即蜈蚣也有人云青身黄足者是蚰蜒缘身赤足者是蜈蚣也。
记云虺长三寸大如指
准尔雅云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郭璞云身广三寸头大如人擘指此自一种蛇名为蝮虺鱼名也是则长字误也应作博字擘音百。
蝍蛆
蝍音即蛆子余切虫名也尔雅云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
有人云能制蛇若伏蛇者多是赤足者此语有损不思来报
慈恩云甚能制蛇大者长尺余缘身赤足者良黄者不堪用人多炙之令赤非真也本草注云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甚有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一名蝍蛆性能制蛇忽见大蛇便缘之而啖其脑。
守宫蝘蜒是在舍为守宫在泽为蝘蜒
尔雅释鱼文云蝾螈𧋍蜴蝘蜒守宫蝾音荣螈音原𧋍音昔蜴音亦应师经音及慈恩疏皆云山东𧋐[虫*(不/见)]陕西云壁宫也博物志云以器养之食以朱沙体尽赤重七斤捣万杵以点女人体终身不灭淫则点灭故云守宫汉武帝试之验矣亦名蝘蜒又号蝾螈亦云蜥蜴在石名蜥蜴在泽为蝘蜒在舍为守宫通而名为蝾螈而江南人呼守宫为蝘蜒也又云在壁为蝘蜒在草为蜥蜴也。
经云百足
十诵律云无足者千头罗虫也多足者蜈蚣也百足者蛣蜣也二足如孔雀也四足如牛马也本草注云百足虫足甚多。
鼬
余救切似貂鼠名也赤黄色大尾啖鼠江东呼为鼪鼪所敬切貂丁公切狖貁音与上同记云若作貁字玉篇云似狸者恐误也合云猿属字亦作狖黑猿也记又云天若雨于树倒悬等者应云字亦作蜼音貁尔雅云蜼印鼻而长尾郭璞云蜼似猕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歧鼻露向上雨即自悬于树以尾塞鼻或以两指江东人亦取养之也狖貁皆兽名似猿也鼬虫名似鼠𪕏亦鼠也。
狸
亦作狸力之切似猫狸眉朝切豸直尔切。
鼷
胡鸡切记云螫者螫施只切虫行毒也。
臭处
处字去声。
蜣螂
虫名也一名蛣蜣尔雅云蛣蜣蜣螂郭璞云黑甲虫啖粪土也。
狐狼野干
野音夜能缘木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声如狼狐狼者狼豺狼似狗也狐妖兽也一名野干为鬼所乘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丰后死则首丘。
咀
慈吕切记云咀只是嚼者嚼在约切咀嚼噍也。
䶩啮
上在诣切亦作哜下五结切没齿咬也又尝至齿也咬五狡切。
羸
力危切。
搏撮
经音云手小取也持也释名云卒也谓暂卒取之谓也。
樝
侧加切。
掣
尺制切又尺列切。
啀
五佳切犬斗也又犬相啀拒也。
喍
土佳切开口见齿也。
嗥吠
上胡力切下符废切。
孚乳产生
产生者进也养也造也因物造变谓之生产亦生也玉篇亦云卵化曰孚也孚正作孵九物无乳者谓之卵生也乳而注切说文云人及鸟子生曰乳也。
记云即同类因得等流果俱舍云同类因相似自部地前生即五部九地但约过去以现在为因
俱舍颂曰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同类因相似自部地前生道展转九地唯等胜为果加行生亦然闻思所成等今引诸论消今记中所用之文余则在彼俱舍论云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谓善五蕴与善五蕴染污与染污无记与无记展转相望为同类因入阿毗达磨论云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即同类因得等流果故云同类因相似也又自部自地与自部自地为同类因部五部也即是见道四谛下惑为四修道所断惑为一乃成五也婆沙问云此中言部欲显何义答显众义如苾刍部名苾刍众婆罗门部名婆罗门众群聚部众名异义同亦如经中四部众矣地即九地谓欲界一地色无色八地为九地也此中见苦所断还与见苦所断为同类因见修所断亦准说也若欲界地还与欲界地为同类因色无色界亦准说也若或异地相望皆无因义故云自部地也前生者论云又此非一切何者谓前生唯诸前生与后相似生未生法为同类因如是过去与余二世过去现在与未来等皆应广说又遍行同类唯居过现未来世无此故也因便须知异熟因感异熟果能作因感增上果同类因遍行因感等流果俱有因相应因感士用果士用果者即目诸法所有作用如士用故得士用名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异类而熟名异熟果具如诸论及止观补注中也。
经云土埵
音义云竖土也又云小土聚隅也。
𢷏令
通俗文云争倒曰扑也。
记云以佛弟子亦有修六行等
如云初禅为攀上胜妙出欲界为厌下苦粗障因果合论则有十二但外道专为求禅佛弟子用邪相入正相耳。
经云裸形
裸郎果切说文云袒也又赤体也。
记云如六十二见有众释
章安云六十二见有二意一者我见有五十六谓欲界五阴各计四句合为二十色界亦然无色除色但有十六故知三界合五十六边见有六成六十二所谓三界各计断常故知此约三界而论二者三世五阴各计断常用有无二见而为根本谓色如去等四句四阴亦然合二十句此计过去也又计色常等四句四阴亦然合二十句此计现在也又计色有边等四句四阴亦然合二十句此计未来也三世六十并有无二成六十二此准大论文。
二十身见等
即阴是我离阴是我阴中有我我中有阴五阴皆然是故五阴成二十句身见。
如以五阴计一阴为我余皆我所谓僮仆等
此准婆沙六十五见即于五阴各计四阴以为我所谓色是我受是僮仆璎珞窟宅三阴亦然合我及我所各十三句五阴乃成六十五句故一一阴初一是我三是我所也。
具如止观第五记引阿含本劫等
长阿含云此本末见不出六十二也本劫本见一十八末劫末见四十四合六十二言十八者有四四句及根本二初四句者一见二十劫成败二见四十劫三见八十劫四以捷疾智说一一句皆云神及世间第二四句者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二计由戏笑三计失意生四以捷疾智说第三四句者一神及世间有边二无边三上下方有边四方无边四以捷疾智说第四四句者一我不知不见善恶有报无报耶二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耶三我不知不见何者善何者恶耶四愚痴闇钝随他问答根本二句者一定意知众生未来无因缘而有二捷疾智说末劫末见四十四句者初四四句中第一有想四句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二生无色有想三生无色有色有想四非有色非无色有想第二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有想作四句第三四句者以有乐无乐对有想作四句第四四句者一有想二若干想三少想四无量想第二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以有色无色对无想作四句如初四句唯以无想替有想耳次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无想作四句如初文中次四句说但改无想以替有想耳第三有二四句初四句者有色无色对非有想非无想作四句次四句者有边无边对非有想非无想作四句此两二四并前四四成三十二句更有断见七句一若沙门作是论我身从父母而生终归磨灭二欲界诸天生断灭三色界诸天生断灭四空处乃至第七非非想处也次常见有五一计现在五欲自恣得涅槃二初禅三二禅四三禅五四禅断七常五合十二句并前三十二句乃成四十四句合前则有六十二。
窗牖
上楚江切下与久切说文云在屋曰窗在墙曰牖释名云窗聪也于内见外之聪明也牖道也向也穿壁以木为交窗也上云窥看者即小视也。
记云上文云
应言下文云也。
文句云于后宅舍下第三二行
准前分科但云一行半所以不同者恐将于后宅舍忽然火起两句亦可两向若向上者即是失火之由若向下者即是火起之势更请详之。
经云爆声
爆北教切火裂物之甚也又北角切。
扬声
扬声举声也。
周章
楚辞云聊翱翔兮周章王逸注云周流也谓周流而往来也经或作慞训惧也正作章字。
蓬勃
蓬乱也勃盛也烟气乱而甚盛也若作㶿烟起之貌。
记云性障未除
止观中说事性二障言事障者欲入初禅若犹见有欲界定中床铺等事名为事障欲惑未除性障仍在此惑若破即发初禅乃至已上准斯可见经云毗舍阇者此云啖精气者啖人及五谷之精气也鸠槃荼此云瓮形颇似冬瓜也夜叉者此云轻捷也新云药叉序中虽示今更引耳。
经云蔓莚
上无贩切下于线切西京赋云其形蔓莚广雅云长也遍也连续不绝也或作延者以灾连烧延长如蔓草也或将蔓字去呼筵字平呼释其义者既如蔓草亦如筵席之长也。
难处
诗云莫我遑处处上声居也礼记云何以处我处安也。
耽湎
耽乐也嗜也湎沉也沉于酒者也。
师子座
准大论中师子座者非师子形佛为人中师子所坐之处若床若座皆悉名为师子座也取其无畏故也。
生育甚难
难字平呼如记所辨。
金银琉璃砗磲码瑙
七宝但列四也准信解品七宝以譬大乘七科道品也七宝名义及以出没诸文不同如第一经补注中辨。
缯纩
上在陵切帛也纩苦谤切絮也小雅云通五色皆云缯也又云纩绵也即絮之细者也。
茵褥
说文云车重席也诗云文茵畅毂文茵虎皮也或云草褥作草华之文故也。
细氎
细毛布也或云别有氎华织以为布今白氎是也毛作者褐也。
傧从
相也导也出接宾曰傧又傧进之也陈也今前导为傧后随为从也二俱去声。
记云安顺权教云一分无
此斥慈恩执唯识等权论之文于声闻中谓不定性则有成佛其定性者不得受记故云一分无也楞严经云定性二乘皆获一乘寂灭场地此经中云虽生灭想于彼得闻准此二文方为究竟专计趣寂未是了义又发菩提心论云定性二乘后必归大如下所引岂可专计永灭者乎。
经云林野
尔雅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物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埛邑国都也埛古萤切。
教诏
二俱去声诲也示也。
三明六通
天眼宿命漏尽三明者也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身如意漏尽六神通也婆沙中问何故余三不立明耶答身如意但是工巧而已天耳但是闻声而已他心但是缘他而已是故此三不立明矣余三立者天眼知未来苦生厌离故宿命知过去苦生厌离故漏尽能作正观断烦恼故是故此三立为明矣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慧性彻照无碍即神通也大论中问通明何别答直知过去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名明直见死此生彼名通知因缘际会名明直云漏尽名通知漏尽不复生名为明也。
文句云今但颂三合亦三
应云颂但有三今合亦三又下文云上合等赐有四不颂其二今合又略者此文讹略应云上颂等赐有四不颂其二上合有五今合又略但有四也请细寻之。
记云不退义通亦兼三藏
位行念三不退也若依数论以忍三品分三不退若附成论以四念处为位不退暖顶为行不退忍为念不退第三僧祇横得此三三藏菩萨望声闻位故作斯对。
文句云苦习
习应作集越州新板则作集字。
今但颂合不虚等
此文稍略应云上开譬中有二初免难不虚次不乖本心不虚二文各三谓标释结上合譬中但合不乖本心中第二解释及第三况结又上颂开譬中不颂不虚今颂合譬中则有虽有与上合譬中不同上但合不乖本心中第二解释第三况结今颂合譬中乃颂前免难不虚及不乖本心不虚两标章及颂解释不虚耳故今颂合与上合文出没不同请细详之又下文云今闻出难者应云出离也。
第二五十行半释可通不可通
应云五十五行半也文中脱落五字矣。
经云阿鞞䟦致
亦云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也。
记云有人分此云先列恶因等
亦如慈恩至此分善恶因果乃至广叙五趣章门近十余纸又释断佛种文云灭一切有漏因名断世间种灭无漏因名断佛种由信此经初熏有漏种子故生于人天受胜妙乐次长无漏法尔种子后渐入圣新生无漏乃至成佛名不断佛种也今谓此是教道之说次第之谈安可释兹妙经之大义耶。
经云憍慢懈怠等
此一节文不出见思以前偈初准今可知。
频蹙
蹙子六切频数也急也说文作频水崖也人所宾附频蹙不前而止也若作颦字眉蹙也蹙迫也颦蹙聚眉不喜之貌也。
文句云境界性
夫论性者乃有五种五种云何一正因性二了因性三缘因性于此三上加其二种名为五种所加二种诸说不同或云加境界性及果性或云加果性及果果性或云加因性及因因性若释义者般若空慧名了因性无量功德名缘因性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名正因性善恶事异名境界性单论智德菩提名为果性兼论断德涅槃名果果性单约十二因缘事境名为因性兼约观因缘智名因因性虽诸说不同而数必至五若作境界性即没却果果性为果性所摄若开果果性即没却境界性为缘因所摄若没因性及因因性者因性乃为正因所摄因因性则为了因所摄义可知矣今文但有四性不言果性者或可以佛字兼之或是文略耳。
经云𩑔瘦
𩑔口没切苦本切秃头也白秃也头秃无发毛也又皮肉干枯之貌经音作口辖切非正音。
梨黮
梨力之切方言云面色似冻梨也亦作黧力兮切字林云黑黄色也通俗文班黑谓之黧也黮他感切黭黮黑色也又徒感切黭黮云黑貌或云如桑𥯓之色也或作黤于斩切青黑之色也。
触娆
娆奴鸟切戏也弄也。
楚毒
受荆楚之痛毒也。
死被
被平义切覆也。
馲驼
馲卢各切又他各切驼徒河切郭璞云日行三百里负千斤知水泉所出性别水脉以足跑地泉乃出焉。
杖捶
捶之累切以杖击之谓也。
蟒身
尔雅云蟒王蛇郭璞云蟒蛇最大者故云王蛇蟒模朗切。
聋騃
騃五骇切痴也。
踠转
踠于阮切体屈也若作宛字边高中下边下中高显然可见宛然之义耳岂此之谓乎。
𠯗食
𠯗子答切入口曰𠯗也若作唼字子合切楚辞云凫雁皆唼夫梁藻兮若作啑字所甲切啑喋鸭食也啑字亦是唼字喋文甲切。
矬陋𤼣躄
矬昨禾切短也陋丑也𤼣力员切躄必益切𤼣体曲也或云手拘病谓之𤼣脚跛病谓之躄。
背伛
不伸也尪也曲脊也荀卿子曰周公伛背也伛郁禹切。
抄劫
抄楚交初教二切略取也。
痟瘦
痟音消渴病也司马相如有之。
横罗
横户孟切横罗非理而来得也。
难处等
即八难也永不见佛即佛前佛后难也永不闻法即世智辩聪难也生辄聋哑即生盲喑哑难也常处地狱即地狱难也在余恶道驼驴猪狗即畜生难兼饿鬼难也北州并无想文虽不现亦可将难处罪人兼之也谤经之者流转八难故今以兹八难释之后人宜详其可否矣言生辄者不得物坏生便如然故云辄耳。
喑哑
不能言也文子曰皋陶喑。
疽
七余切。
强识
强平声坚也健也。
记云有人以信解相对为四句等
此是慈恩作如是说于四句中乃取第三句释信解品题也。
有引婆沙云身子等
此亦慈恩之所引也彼依婆沙声闻三品上根唯一谓舍利弗于六十劫曾练根故中根亦一谓大目连其余声闻皆下根故。
云至佛果
云字恐误应作六字。
豌豆
南山律师引善见云豌豆如麻子大。
新名具寿具不及慧寿岂过命
自唐三藏已来译人多言具寿慈恩云寿命者应云具寿在俗之徒皆爱身恒之寿圣者之辈并宝智慧之命叹愿双成故云具寿单云慧命义便有阙慈恩既排旧译荆溪乃斤新翻。
经云朽迈
衰老而朽久远而迈。
记云十六行对三空如止观记
苦谛下空无我二行对空门灭谛下灭尽妙离四行对无相门集谛道谛下八行并苦谛下苦无常二行对无作门此十六行名义如法界次第今略录之五阴生灭故无常无常逼迫故苦苦无一异相故空空无我我所故无我烦恼招果故名集由因生果故为因亦由缘助故名缘能得后有故名生涅槃无苦故名尽烦恼亡故名灭斯为第一故名妙出生死故名离能通涅槃故名道无邪故名正是圣处故名迹运至故名乘三解脱门亦名三三昧又号三空门诸法无我我所故名空解脱门一异等相叵得故名无相解脱门无所造作故名无作解脱门既无造作则于三界无所愿求故名无愿无作亦名无愿也。
文句云舍那着脱乃至下文指华严中舍那尊特
释签又明华严会主舍那璎珞应知华严会主是舍那尊特自有二义一者本佛名为舍耶二者从迹而现于本名为舍那且初本佛名舍那者如梵网经结成华严而梵网经题云卢舍那佛说经文复云本源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乃至偈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并是明于本卢舍那依正之相本卢舍那依正相者即是界外方便实报之依正也若梵网云生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名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偈云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乃至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乃是迹佛应化生身居此界内同居土耳故娑婆百亿国但是一叶之上耳故文句记解我始坐道场谓之迹中化佛道场意在此也梵网结成华严能结既尔所结岂殊当知华严会主名舍那尊特是约本佛而说若乃从迹方是释迦应化生身故妙玄云释迦说顿良由于此况五时说法始终之相莫不皆是此土释迦应化生身文句记云实位补处补应化佛示历五味即此义也第二从迹而现于本名舍那者如净名疏明于如来示尊特身说华严经小机不堪故脱璎珞着蔽垢衣又明二苏法华四度现于尊特胜应光明色像无量无边乃是从于此上同居劣应丈六应化迹佛而现界外胜应尊特舍那本佛耳故此从迹现于本佛舍那尊特不独华严二苏法华并皆现之而为表彰说实相法故净名疏四度现相乃是从迹而现于本亦是从劣而现于胜若梵网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乃是从胜而现于劣亦是从本而现于迹两重本迹具如梵网菩萨戒疏然华严中既明释迦应化生身丈六毕劣而今文句及释签中但明华严舍那尊特从鹿苑去方明释迦丈六劣应着垢衣者且约大小对分舍那释迦衣璎胜劣之相其实华严自有释迦应化生身分段卑劣若不尔者梵网中明此土释迦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及我始坐道场是迹中化佛等文如何解会耶故不可以界外法性藏尘相好舍那尊特滥同分段千百亿释迦应化始终生灭之身矣。
记云若论平等意趣
论字平声四种意趣方便品中补注已辨今此文者以由近古诸师见平等意趣之说便将他佛而为释迦不知平等理然滥于化道事用是故消今经文未为允当者矣。
文句云日逃
越州新板作曰逃字是也。
经云驰骋
奔走之谓也。
记云大经三十如恒河中七种众生
此文误也应云如恒河边有七种人大经六河具如前来方便品记补注中辨。
经云琥珀
珠名也博物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琥珀广志云生地中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如斛削去皮中是琥珀也其余宝之名义如序品补注辨。
商估买
下二皆古音估市税也白虎通云商之为言商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也贾之为言固固有其用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也行曰商止曰贾也。
记云习方便者多迷其教
慈恩疏中广引八六四二十千等说解释和会与夫天台大义相远所以荆溪有兹指斥乃至下文及辅行中凡说斯义准今可知。
是故七科六度收尽
七觉中除觉舍觉为檀所摄八正中正语正业正命为尸罗所摄五根中念根五力中念力七觉中念觉八正中正念为忍辱所摄四正勤五根中进根五力中进力七觉中进觉八正中正精进为精进所摄四如意足五根中定根五力中定力七觉中定觉八正中正定为禅定所摄四念处五根中慧根五力中慧力七觉中择觉喜觉八正中正见正思惟为智慧所摄。
子息
在胎之时以母之脐注子之脐故母所食从脐而入以资于子气息亦尔子初在胎依于母息故俗名子以为息也。
文句问答法身所化本无兴废今明化身乃至化佛初发心等
请详此文那斥法华不是化身丈六劣应何得妄立法华尊特不久入灭尊特若乃入灭法身却有兴废如斯建立还合祖师否岂今文化身是藏通生身乎故五时说法始终之相莫不皆是应化生身矣故下文云临欲终时宝塔品末吾今不久当入涅槃以至问讯少病恼等并此意也若谓法华劣便是胜今文何须料简法身不同化身莫是智者不知开权之妙中道感应妄生分别进退俱失乎。
经云佣赁
赁乃禁切蔡邕劝学中云佣赁卖力也。
踞师子床
大坐谓之踞非谓蹲踞也。
记云从定名谛从慧名境如止观
一心三止所成三眼见不思议三谛一心三观知不思议三境境之与谛左右异耳。
华严不出四十二位
二字恐误应云四十一位也。
文句云戒定慧陀罗尼三昧四璎珞
守护国界陀罗尼经第七卷中有此说也此经译在唐朝大师说义悬与修多罗符契矣诸经或有此说更请寻之。
经云洒地
洒所买切通俗文云以水敛尘也。
出内
出尺瑞切内而瑞切经音义云出亦出也。
肆力
肆伸也陈也谓伸张陈物之处役力者也。
贫里
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二十五家而为里也。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七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八
(妙经 文句 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文句云摄律仪等
菩萨戒疏云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此三聚名出方等地持不通三藏也大士律仪通止三业今从身口相显名为律仪于律仪上起菩提心勤修诸善名摄善法利益众生名摄众生璎珞经云十波罗蜜名律仪戒八万四千法门名摄善法戒慈悲喜舍名摄众生戒亦名饶益有情戒。
记云彼名拔苦
名应作明。
如斯之等类即息化也
此文误也应云我即自思惟至疾入于涅槃是息化耳又文句云而放舍文略者以劝门但云或当堕落为火所烧诫门但云东西走戏视父而已故知文略也。
经云逾急
逾羊朱切小雅云兹也强也益也。
躄地
躄倒也。
勿强
强平声下去准知抑也坚也。
醒悟
醒平上去三皆通字林云醉除也。
憔悴
音义云愁忧之病也。
文句云又被佛加
金刚论云于菩萨身佛与功德智慧之力故名加被也。
记云劳谦
周易谦卦中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注云上承下绥劳谦匪懈是以吉也成双流行者净名疏云香积品正为室内明非真非有之中能道观双流净秽俱显圆通不碍融会无方入不二门双亡二边正入中道此品双照二谛净秽俱融广上非真非假之文成道观双流之义彼佛诫摄身香等者疏云彼国以香为佛事无有二乘纯诸菩萨者似如实报土然同居之土亦有净秽亦有一乘之化无三差别者未知彼土定判属何问佛命菩萨令摄身香何不摄饭香答饭亦被摄以饭在彼土周流十方来此娑婆止熏三千减折一乘之饭逗彼三乘亦是摄义但菩萨辞游异土故佛诫之饭是佛遣已自裁量无容佛自命佛令减饭香今言令菩萨摄香者非是摄除永尽摄是止节筹量为义契当根机不令过分呼此为摄耳今谓彼土既乃似如实报故诫菩萨摄身香等亦同普贤促其尊特胜应广大令其劣小入此娑婆以普贤等尊特法性之身色像无边元约界外实报说之故也。
文句云密遣傍人
密遣恐误应云即遣。
记云六行非永断至止观第六记
文在破见假文末其文甚广记中略云凡夫亦有修六行者不及圣种离之速疾又第四卷亦云初禅为攀上胜妙出欲界为厌下苦粗障因果合论则有十二但外道专为求禅佛弟子用邪相而入正相耳。
净名横十七句竖十三句华严回向中说涅槃大集智论等文
始自直心是菩萨净土终至十善是菩萨净土等文是横十七句始自随其直心终至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竖十三句华严涅槃大集智论等文委悉具明菩萨行行庄严净刹若欲具知当自寻经乃知其说非一二纸而可录也。
并开中间二味
开字恐误应作阙字。
文句云崎岖
上去奇切下岂俱切山路不平之谓也。
记云判命所属
判命恐误应云判向又云三今从下者从字误也当为依字。
经云尘坌
音义云𡋯土谓之坌也。
记云具如释签引成论文
成论无畏品云善来比丘随顺我教我则欢喜此似有贪如语调达汝是痴人食人涕唾此似有嗔又复自言我是人中师子此似有慢又语调达我尚不以法付身子况当与汝此似有见也。
寒风索衣
萨婆多云天竺冬末春初八夜是盛寒时所以尔者寒势得尽必先盛后衰又云以日下近地故热势微少是故寒甚所以独言竹者以竹最坚坚者尚破况其余者又云竹性法然冬夏常青寒甚故破何况余木诸文中说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请以此文消释之。
若依兴起行但有七缘无孙陀利谤及乞食不得大论直列兴起行经委释之
曾读彼经亦列十缘一孙陀利谤二奢弥䟦谤三头痛四骨节头疼五背痛六木锵刺脚七提婆达兜掷石八旃沙女谤九食马麦十苦行若其然者今文应云兴起行有十缘经有孙陀利谤无乞食不得经有骨节痛论文则无又复论中寒风索衣在九恼外列又今记中所列九恼与论所列次第不同经论云木锵今云金锵经云旃沙女论云旃遮女如斯等异对当须知今则依论具示所列论云一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罗汉亦被谤二旃遮婆罗门女系大杅作腹谤三提婆达推山伤佛足大指四迸木刺脚五毗琉璃王杀释子佛时头痛六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冷风动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又有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又有患热阿难执扇扇佛杇论音云杇杅皆非应作盂盆也今更引经略示其缘兴起行经云佛在阿耨达泉身子白佛以何因缘孙陀利来诽谤以何因缘坐奢弥䟦提被谤及五百阿罗汉以何因缘世尊头痛以何因缘世尊骨节疼痛以何因缘世尊脊背痛以何因缘刚木刺脚以何因缘提婆达兜以崖石掷以何因缘多舌女人舞杅大众中诽谤以何因缘食马麦以何因缘苦行六年佛告身子过去之世有博戏人名曰净眼时有淫女名为鹿相共相娱乐戏人贪女衣服珍妙即便杀之时此园中有辟支佛在中居止以乞食故其人即以女尸埋在地内时王察已欲杀支佛时博戏人自出首罪时净眼者则我身是鹿相女者孙陀利是过去有王名为善说有婆罗门名延如达常教诸童又婆罗门名曰梵天妇名净音时延如达以梵天为檀越其妇净音供养延如达衣服饮食有一支佛入城乞食到梵天门净音见已即请供养疏延如达时延如达既被薄已即生诽谤此道士无德何以故与此净音作不净行故乃厚供之其后支佛现十八变时延如达则我身是时净音者奢弥䟦是过去饥馑人取白骨打煮饮汁时村有池村人于池捕鱼而食我于尔时乃为小儿见鱼而喜时有两鱼自相谓言我不犯人我等后世当报此事是时村人今迦毗城诸释是也时小儿者我身是也时二鱼者今毗楼勒并王相师婆罗门是也尔时鱼跳我以小枝打鱼头故今乃头痛过去之世有长者子得热病困即召大医为其治之许与财宝治差之后不报其功时医即与非药病遂增甚而死尔时医者我身是也病长者子达兜是也以是因缘骨节头疼久远世时有两力士一姓刹利一婆罗门两共相扑婆罗门曰卿莫扑我当与卿财刹利闻已便不尽力于是二人皆受王赏后婆罗门不报刹利所许之财如是至三后又相扑时刹利者扑婆罗门挫折其脊堕地即死时刹利者我身是也婆罗门者达兜是也以是残缘今患背痛往昔时有两部贾客各五百人合财乘船往至宝渚衣食卧具无物不具时一贾客主语众人云我等以财故身苦至此今当于此五乐自娱第二者复告众云此间虽有财宝不当久住时第二贾客主先已严办即得上船时第一贾客主先不严办有水即至乃与争船船主护之不令得前便持铠杖共相格战第二贾客主于船上以铠矛鋑第一贾客主脚彻过即死时第一者达兜是也时第二者我身是也以是余殃令为木锵所刺过去有长者名须檀有子名须摩提其父命终时须摩提有异母弟名修耶舍时须摩提欲不与其分念欲杀之即共往诣耆阇山上时须摩提乃执弟手将至高崖推置其底以石捶之命乃终绝时须摩提我身是也修耶舍者达兜是也以是残缘今为达兜石掷过去世时有两比丘一名无胜六通具足二名常欢结使未除时有长者妇名善幻时两比丘往来其家时妇供养无胜比丘四事不乏供养常欢甚为微薄常欢谤曰无胜比丘与善幻通时常欢者我身是也善幻妇者旃沙女也以是因缘今被舞杅而谤过去有佛名比婆叶王及人民供养无乏有一比丘名为弥勒时病不行佛及大众食已各还为病比丘请食过梵志山时婆罗门因提耆利闻食香美兴妒心云此秃沙门应食马麦不应食此甘美之食时婆罗门我身是也以是缘故九十日中食于马麦过去时有火鬘童子与瓦师子难提婆罗少小亲交时瓦师子精进慈仁迦叶如来所住精舍与诸大众有二万人时护喜语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去乎火鬘答曰此髡头道人何有道哉如是至三时火鬘童子今我身是以是因缘作恶语道迦叶如来何有佛道今者临成阿惟三佛六年苦行。
经云咄男子
咄丁括丁兀二切正从上切字书云咄者叱也。
记云婆沙中具有料简如止观第七记
婆沙云若八正在七觉后亦得是有漏亦得是无漏何以故以依八正入见谛故即是亦无漏若八正在七觉前一向是无漏此则可解复次八正在七觉前是对位道品八正在七觉后是相生道品。
生空如来
来字应作米字。
阿含中是老死等如止观第三记
杂阿含云十二因缘从无明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若言谁老死皆生邪见乃至无明亦复如是若说无谁老死当知虚妄是名生空若说无是老死当知虚妄是名法空乃至无明亦复如是他宗明小乘只有生空请读此文自知他误也。
忍应上下各十六行三十二观今文且以四谛言之
此文恐误何者上下八谛名所缘境八谛各有四行名三十二行八谛各一忍智名十六刹那即上四名比忍比智下四名法忍法智故不可以三十二行为十六刹那故此文恐误耳。
若准大论至初果已名之为死不任复发大师从容进退二释等
大品云有大鸟身长三百由旬而无两翅从空而坠受苦死苦死等若菩萨亦复如是从初一向专修于空至于六地是为三空身肥假翅不生若堕二乘方便道名死等苦若堕初果名之为死若见尽是死等若无学是为死辅行云今文两释并是大师随义转用谓苦等于死名为死等而犹未死故名为等故以方便及断见位名为死等以初果人思惟全在义同未死。
五上分五下分
俱舍论云何缘此五名顺下分以由顺益下分界故谓唯欲界得下分名顺益上界名顺上分色染无色染者论云色无色贪故知染即贪也心不寂静名之为掉掉即是举故云掉举其余名义如常所辨。
文句云由心相体信故得委以家业
越州新板多委以两个字。
记云判味同时而部有异
判涅槃醍醐之味同法华第五之时虽同而异此经纯一后部杂诸。
约理名别咸归常住
法华实相涅槃佛师虽异而同理俱常住。
约机彼称捃拾
法华似秋成大获涅槃如收拾余残。
约法彼存三权
此经废权故唯一实涅槃追说乃立三权。
论意彼带律仪
此经一化周穷是故直会父子涅槃意存末代所以扶律谈常。
语证彼兼小果
此经唯实弟子皆蒙菩提大道之记涅槃带权十仙暂取无学小果之证。
受益彼无广记
涅槃但为文殊迦叶纯陀略记岂同此经法说譬喻因缘广决。
说时长短永殊
灵山八年说此妙法双树望日演大涅槃。
谈常过未不等
此经显本过去之常涅槃赎命未来之常。
论譬大阵除党
声闻作佛始自今经如破大阵更有未会终待涅槃如除余党。
现瑞表彰各别
此经天雨四华地皆六动表四位之真因彰六番之破惑涅槃双树变白声光普召表扶律以谈常彰圆伊之秘密。
破执难易不同
四十年中保证深重今经废小遣滞诚难自兹已后所计犹轻涅槃教兴荡执斯易。
领解近远迹乖
此经领其远本涅槃解其近迹。
述成被根不等
此经一地所生咸皆受润涅槃四机各异悟道且殊。
用治生死不同
涅槃治阐提阐提心不灭有心皆作佛斯犹治生人此经治二乘二乘昔焦种焦种今复发名为治死人。
付嘱有下有此
涅槃经中初付迦叶次付文殊后付阿难此土之众今经之内非独委寄旧住上人亦乃托付下方菩萨。
文句云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等指上四教围绕乃至云无量义中先已收集等
请详文句解释临终聚集王臣会定父子既指上文别序众集说无量义已收集等而净名疏解于别序现相表发乃明四度现尊胜相光色无边乃引法华云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为说实相印即是宅内聚集王臣会定父子现尊特身为诸声闻授记时也岂非皆是指上别序集众放光现相表发开权显实乎况文殊偈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故知净名疏自指别序六瑞现尊胜光表彰之时谓之法华现尊胜耳不指正宗三周开显之时名现胜也以别序中现相表说收光摄相从三昧起但住生身而开显故所以今文解释临终聚集王臣会定父子指上别序宛符彼疏解释别序现相表发指法华中别序放光现尊胜相表说法身也两处之文皆指别序放光现相名为尊特四明何得妄自建立即劣是胜中道感应不须现胜便是尊特耶莫是生身之上有放起尊特之过成儿戏之谈乎且净名疏自指别序放光现相为现尊特四明何得滥同玄签垢衣内身同实相体即是璎珞何得滥同文句记中从三佛之劣辨圆佛之胜乎。
影向
向须作响。
记云委论兴废如玄文第九
即大章明用中本迹二门各有十义以对十妙如云破三显一废三显一破迹显本等具在玄文。
华严海空具有二义在玄文
一依法性论中钝根菩萨三处入法界初则般若次乃法华后则涅槃因般若入法界即是华严海空二约华严时长而说昔小机未入如聋如哑今闻般若即能得入华严海空二义如是若以五时次第而辨非其义也。
经云竛竮辛苦
三苍云竛竮犹联翩也亦是狐独之貌又是行不正之状。
我名某甲
诏前人之言曰某也慈恩引尚书云元孙某孔氏云某名也臣讳君故曰某也又礼记中凡不知名不言名皆曰某也甲即甲乙等甲乙即次第之义也甲万物之甲未开乙万物屈而未出也。
皆似佛子
慈恩法华钞须要作真子义说请详今文自知他失。
三苦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然此三苦有通有别别则别以三苦对三受何者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坏时则生于苦即是坏苦也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所迁即是行苦也通则三受通有三苦何者三受之心即是苦皆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三受之心通是役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若通若别无非苦也。
蠲除
方言云南楚疾愈谓之蠲郭璞云蠲亦除也又云洁也明也。
弘多
弘大也。
毁呰
口毁曰呰也越州新板文句中少一个毁字。
周流
周易云周流六虚正义云言阴阳周遍流动在六位之虚也今但借周流之言不用其义也下文云周行行即流也流即行矣但今约机下文约应耳。
注记券疏
慈恩云诸圣作论分别校计诸圣之财故云计算也诸师作疏修撰文记故云注记券疏也今问此文既是颂喻渐顿之前冥领华严拟宜之相如何却作诸圣造论诸师撰疏而释义耶问华严经云善财见弥勒时或见菩萨或造诸谕或受或时或书或诵他说同此何谓不然答此经约喻穷子所见以喻况法须准今释华严谈法善财所见又复非是渐顿之前是故他说今无取焉通俗文云记物曰注文心雕龙云券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字形半分故周称判书券亦契也古有铁券以坚信誓刘勰云小券短书号为疏也。
记云入法界品傍论授记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若有众生得闻我名于三菩提不复退转乃至梦中闻我名者皆亦如是又如来出现品云今此会中十方佛刹微尘菩萨得一切菩萨神通三昧我等皆与授记一生当得菩提佛刹众生发菩提心我等亦与授成佛记言我等者即是十方如来同名普贤者也当知此亦授记之文。
经云眇目
说文云一目小也释名云目匡陷急曰眇又方言云眇小也。
记云有人云外国下湿等
慈恩亦云西方人庶例多涂跣时既湿热尘坌频沾至必洗足以油涂之然合法文亦取四神足等说如彼疏中明之。
经云若如我子
若汝也上云汝当今云若如汝若异文耳。
文句云二十八年
准诸文引如来成道二十九年已为我说摩诃般若。
上领所无也
领字恐误应作颂字。
示教利喜
大论六十九云示者示人生死涅槃三乘六度教者教言汝应舍恶行善利者为说法利引导令出喜者随其所行叹之令喜以此四事庄严说法也。
记云牛头栴檀华严云出离垢山等
正法念经云北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栴檀若诸天与修罗战时为刀所伤以牛头栴檀涂之即愈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栴檀树故名牛头或有说云牛头山名也此香出彼山中故以名之又云阿那婆达多池边出此香若以涂身火不能烧也栴檀或云此方无故不翻或云义翻为与乐也。
他若云今品唯出生
他人见今品题药草药草即是所生所出所生所出乃是于权故今破之全违经旨是则不知一雨之旨下文中斥若也出生还应自鄙。
蔚
于胃切茺也。
驻
中句切止也。
文句云扶蔬
扶应从木蔬字平呼记中作扶助而辨又引尔雅之说捡彼文未见或恐误耳文选读山海经诗云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蔬注云扶蔬谓枝叶四布貌请依此释。
记云世药三品
神农经曰上药养命谓五石炼形六芝延年中药养性合欢蠲忿萱草忘忧下药治病谓大黄除实当归止痛。
佛乘牙茎等
应引义例且如十境只一念心行之地也一一显示境相不同行之种也一一起于十乘观法行之雨也一一转成不思议境行之牙也一一发心行之干也一一安心行之叶也一一破遍乃至正助行之华也一一次位以至离爱行之果也若无六事道树不端。
观心具如玄文利益妙后
小乘明心起未动身口不名为业大乘明刹那造罪殃坠无间是大苦处若能净心诸业即净净心观者谓观诸心悉是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以是观故于我我所如云如幻即是地上清凉益信敬惭愧诸善心生于空假中意而有勇即是因益念念而与即空相应是中上二草及小树益念念而与即假相应是大树益念念而与即中相应是最实事益于一念益心七种分别矣。
又约药为观如止观第十四药治见等
如患冷用四种药服姜桂者去病复力服五石者病去益色服重娄者加寿能飞服金丹者成大仙人病同一种药法为异得力亦异四教治见见尽解异治见既尔治余亦然此四治者即是四念处广说四教四种念处权实如彼文。
故不同他引论破无小也
法华论说大乘上慢人谓无二乘人说云雨譬治恐他指此云无小乘今文功德在权岂无小哉。
有人以地譬赖耶常住等
恐斥北地法相宗耳以彼多谈八识故也。
具如玄文释法中说
恐指广解妙法中观心明百界千如空假中等文耳。
文句云如龙兴庆云普雨于一切不从身心出
华严云佛子譬如大龙随心降雨不从于内亦不从外如来境界亦复如是随心所念于念念中出生无量不可思议又云一切大海水皆从龙王心愿起阿含亦云龙界不可思议云何此雨从龙口出耶从眼耳鼻身出耶答不从此出但从龙意所念念善念恶皆悉雨出。
记云关中唯远是亦不然
罗什入关中生公师事之生公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义如前记云关中虽立善不受报而不知善体本融等关中名义如前已辨观师云生公立顿悟义明唯佛悟证如穷故十地圣贤皆为信境未全证如故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极以顿明悟义不容二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兼释谓之顿悟虽迥异常谈亦为系表之云矣今记主意谓其独远故云是亦不然也。
泾渭㶚浐澧滈涝[泳-永+(弟/(炯-火))]
涝文选注中作老字音之。
经云密云
周易小畜卦云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正义曰阳之上升阴能畜止雨气相薄则为雨也今唯能畜但为密云也经中密云与易语同是以引之当须辨异。
文句云经律异相
梁朝沙门宝唱等撰有五十卷。
记云不须用华严中六天四域只借阿含意为譬耳
华严经说娑伽罗王凡有所雨竖遍六天横亘四域当知六天乃譬六番破无明惑四域乃譬四门四悉是故此譬其意远矣长阿含说阿耨达王身心降雨满阎浮提是故此譬其意近矣又今引用文在阿含故名为近。
经云等澍
三苍云时雨也说文云上古时雨所以澍生万物也。
记云八音四辨等
一极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一义无碍二法无碍三辞无碍四乐说无碍。
经云小茎等
茎广雅云本也枝之本故云本耳。
记云人乘阙定慧以心所当之
大地心所云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具如俱舍中。
具如止观第八记略述诸论等
毗昙人云习因是自分因习果是依果又习名习续自分种子相生后念心起习续于前前念为因后念为果此通三性论家但在善恶无记无习续也报因报果者此就异世前习因习果皆为报因此因牵来果故以报目之为报因也后受五道身即是报果也于今果报身上复起善恶习续习因习果总望前世此之习续是果若望后世此习续是因辅行委引大论俱舍以示其相。
十号如止观第二记略释
乘无二智来契正境故云如来以无二理遍入诸法名为应供了不二智智体无遍名正遍知知无二法互通法界虽无来往遍入三世名明行足无二之法性冥三德名为善逝理遍一切具三世间解此理故名世间解能解此理无复过上名无上士解此理故能调难调调十法界名为调御了法界法名为丈夫契此理故一切宗仰过于三教人天之上名天人师觉此理故名之为佛达此理故而为三世之所宗敬名为世尊智契法身具法界号故能垂示应身十号法应十号一体无二此十号名经论不同大经解释为十一句大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一句乃至世尊为第十句本业璎珞云一者如来乃至十者佛陀具足十号名世中尊翻译意别不须和会。
僧那赴难
梵云僧那此云弘誓起行填愿故云赴难。
二达
三明居极故云三达。
经云为听法故
此第三经为为字有八十四字平声有三十九字去声有四十五字平声三十九字中有十四字训是甚为希有此自有二我为如来我为世尊为得最大利为大德生天此自有四为佛出世间此自有四为一切导师有十九字训作名为大树琉璃为地此自有二黄金为绳此自有二以为庄严颇梨为地此自有三磨以为墨尽抹为尘此自有二一尘为一劫皆悉以为墨为众生之父佛为世间眼而为沙弥以为眷属为沙弥时有四字训当则为永失得成为佛此自有三有一字训得皆为十方有一字训求为佛一切智或去声训以次去声有四十五字有一十四字训以为听法故为佛智慧为佛道故为供养佛此自有二为阿耨多罗此自有二为觉悟群生为度众生故为止息耳为止息故此自有二为息说涅槃此自有二有二十七字训与而为说法不即为说随力为说为诸众生为大众说常为大乘恒为一切如为一人今为汝等此自有二见为授记者为众说法常为天人先为彼佛愿为世间说为分别显示为众生作眼为我等说为四部众为说是经为是等故即便为说为宣种种法为无量亿众曾亦为汝说为说真实法今为汝说实有四字训向为诸梵众此自有四。
记云大品中如来放光照诸地狱如释签引
如大品中世尊放光故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其中地狱饿鬼畜生八难处等即时解脱乃至得生诸天之上如经具说。
说方等经亦如释签引
方等陀罗尼经第二云尔时婆薮从地狱出将九十二亿罪人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于时文殊语舍利弗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行经历地狱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而出具说如经当知婆薮非聊尔人。
文句云性得
得字恐误须作德字。
记云此无住本具如释签第七等
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明即法性无明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法作本故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也现行印本文在第八。
起住二门
依文而辨意实可知然尝疑之应云起信二门起信二门者起信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心真如门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等二心生灭门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等。
文句云五无间
若从业因而说即五逆罪招无间果也若从感果而言有五无间或引成论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相纵广八万一人多人皆遍满故。
记云达分
婆沙论云善根有三一福分善根二解脱分善根三达分善根福分善根者谓能作生天种子若在人中生豪贵等解脱分善根者谓能作解脱种子决定不退因故达分善根者谓四善根无漏圣道名之为达今此善根是彼性分故云达分解脱分者欲界中种非在色界于欲界中在于人道人中在于二天下种非在北州是佛出时非无佛时若遇支佛亦可种也。
隐显并别如止观第三记
诸小乘师说般若种智已圆果缚尚在解脱未具身犹杂食又带无常一优二劣譬之横川走火诸大乘师说法身是正体般若解脱此二当有隔生跨世弥亘净秽此字义纵也又云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异未免横隐显异未免纵众释如此宁与经会乎。
秪缘理一
诸文或云只只字通平上二呼平呼章移切专辞也上呼诸氏切语辞也秪文选李陵书云异方之乐秪令人悲增忉怛耳注云秪音支秪辞也忉怛内悲也乐谓音乐也故知只秪其义相通也今人以只秪多作入声呼之。
昃
正作侧旁也不正也。
文句云凡夫有反复至无为正位等
此引净名文也复应作覆肇公注净名经云法华云二乘中止终必成佛而此经以根败为谕无复志求者夫涅槃者道之真也妙之极也二乘结习未尽闇障未除如之何以垢累之神而求真极之道乎以其三有分尽故假授涅槃非实涅槃也此经将以二乘疲厌生死进向已息潜隐无为绵绵长久方于凡夫则为永绝又抑扬时听卑鄙小乘至人殊应其教不二故令诸经有不同之说也余谓肇公不遇天台大师故作斯释良可惜也。
记云何得以四伏难等
学者有斯异说记主所以斥之。
经云不务
音义中云不遽疾也。
叆叇
通俗文云云覆日也广雅云翳荟也即云兴盛之貌又是云之状也。
承揽
犹撮特也。
文句云须扇多多宝
须扇多亦云须扇头又云须延头此翻甚净如来亦翻极净如来也放光般若经云彼佛世时人无有行菩萨道者时佛现般泥洹化作一佛住世一劫行于佛事时彼化佛授菩萨记人皆不知是化佛也大论中说须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纯熟故即便舍之而入涅槃留于化佛住世一劫以度众生肇公亦云有纯以化为佛事者如须扇头也大论云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不得说法便入涅槃后化身佛及七宝塔证说法华应知多宝既告四众岂不说法耶但不得说法华故云不说法耳。
记云新译等
唐朝译华严等经皆云毗卢遮那如来历劫修行解释之者皆云体即故记主斥之清凉观师云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然有二义一身光遍照尽空乃至尘道智光遍照真俗重重法界二身智能所合为一身圆明独耀具德无边故立斯号学天台者请详斯说三身之中是何身之义耶余尝读不空所译三昧耶经彼经云毗卢遮那如来名遍照报身佛于色界顶第四禅色究竟天成等正觉为菩萨说法此则全以法身作他受用报身之义而译矣今家意者具如下文辨之。
十身
或云华严新旧二本无十身卢舍那之名妙乐所指其义未详经中说八地菩萨现十种身如释签引谓于众生身作己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佛身智身法身虚空身若准清凉观师疏云十身自有二义二约融三世间为十身者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二就佛上自有十身一菩提身二愿身二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今谓华严经有如来十身相海品十身相海即是报身不思议海荆溪所指其在兹乎若不尔者下寿量品记中何谓故云十身卢舍那乎更请详之。
文句云四等
即四无量也慈悲喜舍亦云四等四等从心无量约境境既无量慈亦无差等心对四故云四等。
经云率土
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濵莫非王臣注云溥大也率循也濵崖也言王之土地广矣今亦例然三千世界法王之土地广矣。
幽䆳
说文云深远也。
百谷苗稼
杨泉物理论云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养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也五谷者黍稷麦稻麻为五也谷实也五种成实谓之谷也又梁者黍稷之总名也稻者粳糯之总名也菽者众豆之总名也此三各有二十为六十也蔬果之实助谷各有二十为四十仍前六十为百谷也苗稼者说文云生草于田者也苍颉篇云禾之未秀者也秀者荣也又种曰稼敛曰穑穑音色。
蒲萄
博物志云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蒲萄胡桃等是也广志云蒲萄有三种不同谓白黑黄也。
两足
他云佛于二足多足无足中尊而言两足者前三类中两足为贵即人天之谓也。
枯槁
枯朽也木枯曰槁也。
觐
见也。
记云人见大草小树大树等便作一种历位解
此斥唐时诸师不依旧译经论全用新翻教法也如慈恩云七方便为小草二乘为中草菩萨为上草地前为小木十地为大木又七地已前为小木八地已后为大木。
经云或处
处字上声独处亦然下去诸文随义详之。
六通三明
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身如意漏尽六通也天眼宿命漏尽三明也。
记云况复通进
精进一度有通有别通则遍于五度以其五度皆须精进故云通也别则唯约诵经简异余五䇿勤于心故云别焉。
经云如海一滴
经音义中作丁历切今家意者字须作渧丁计切[泳-永+(隶-木+上)]漉也水下也。
记云论云罗汉发心已后边际定力令分段身延至变易不复改报成无上果等
若谓此引法华论者尝捡藏中法华论两本并未见此文后人更捡之余看唯识论则见斯说彼论云依不定性二乘而说彼才证得有余涅槃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又云不定性二乘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伏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痴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寿法资现身因令彼长时与果不绝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已上论文释义者云于此分段有余身上以悲愿力资令细妙成变易身以此寿命直至佛果五八圆成三身具足荆溪所指其在此矣小乘发智论以第四禅为边际定毗奈耶杂事以初禅至非非想灭受想定寂然不动为边际定婆沙中问何谓边际答边者表义际者极义故名边际定也犹如树端树中最胜名树边际慈恩问云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与记当得菩提答显提论说依变化身非业果形成唯识说即是变易生死别名此乃即是未发心前现身有限由受记后发心上求下度有情便入边际无漏胜定资昔所作感今身业令其长时与果不绝此所资业展转微妙旧粗异熟已后微细广大殊妙异本犹如变化由此变易异于旧时是故名为变易生死数数资长乃至成佛今问若谓以悲愿力资令细妙以此身寿至佛果者经文那云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舍是身已得见八千诸佛等耶。
虽生佛后元因佛世
独觉出无佛世缘觉愿生佛世愿生佛世者先得初果十四生未尽值佛成罗汉不值佛成独觉其既值佛亦不舍寿又不被移愿见佛故二三果例说若部行缘觉在无佛世师徒训化而能说法若不说法非部行也故知值佛缘觉由其愿故今云缘觉生佛后即部行缘觉也亦由佛世结缘故云元因佛世也华严云菩萨下兜率放光照之觉即舍身不觉徙之故云被移也慈恩云释迦出世五百独觉从山中出来至佛所又仁王经有独觉众。
文句云五音
语出他师今所未详宫商角徵羽等岂其是乎。
记云五百罗汉有七菩萨见解不
七应作四即华严中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四菩萨说四十位者也。
瑜伽尚别
瑜伽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曰相应也瑜伽论有一百卷弥勒菩萨说奘法师译此论所谈虽曰大乘少示圆融故云尚别亦可云尚别者不同也思之思之。
经云人华
即前华果敷实华果光色之谓也人则七方便之人也华则从因为喻矣。
记云隋朝笈多所译名添品法华等
南山法华经序云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者此兼二人但略标耳今记云笈多但举一人阙一人也言二人者一阇那掘多三宝录云此翻至德又言佛德北天竺人也二达摩笈多此云法密亦云法藏南天竺人也升师目录斥南山俱谓北天竺人非也升公又斥南山内典录谓达摩笈多阇那掘多二法师于仁寿元年辛酉在大兴善寺译添品法华与法华序同续传谓开皇二十年掘多卒传录俱是宣师撰而有矛盾何也言添品者内典音疏云此部虽添无益于世徒烦糅杂智者应知其所添者谓于秦晋两译二经之内添合移改有六一于晋经本添普门品后偈颂二于秦译补日光喻之全文即药草品后是三合天授品于宝塔品内四移嘱累品于经终五回陀罗尼品于神力品后六改还著于本人云彼即回转去然嘱累一品不合移在经终但依罗什翻宣定矣余谓应云一于晋秦经本添普门偈今云晋者恐文误或撰音疏家谬也唐时不空所译法华轨仪其间亦将达多合在宝塔品内又以陀罗尼品在神力品后复移嘱累品安普贤品后此则全与添品法华改易是同甚违罗什翻品次第也。
彼见正本偈后更有一长行偈颂
正法华中长行并偈其文甚广大底与添品所译文义无殊如次文引之。
初长行中先以日月譬用叹佛智
添品经云复次迦叶如来于诸众生调伏平等迦叶譬如日月光明照于世间若作善若作不善若高处住若下处住若香若臭诸处平等光照无偏。
次明五趣中有三乘于三乘中而说平等
添品经云如是迦叶如来应正遍知一切智智心之光明于诸五趣众生受生之中如其信解大乘缘觉乘声闻乘中为说正法平等而转如来智慧亦无增减。
次迦叶问至无复二三
添品经云迦叶白言世尊若无三乘何故现世施设声闻缘觉菩萨佛告迦叶譬如作瓦器者等和泥土而用作器彼中或有盛沙糖器或盛苏器或盛乳酪器或盛恶粪秽器泥亦无种种别异而物着中随所受量器则种种别异施设如是迦叶此唯一乘无有三乘迦叶白佛彼诸众生种种信解若出三界彼等为一涅槃为当二三佛告迦叶若觉诸法体等涅槃彼亦唯一无有二三。
次因此后佛为迦叶说生盲喻等
添品经云迦叶以彼义故我当为汝作喻譬如生盲丈夫作如是言无有好恶等色亦无好等色可见无有日月星宿等有异丈夫于生盲者前说如是言有好恶色等亦有好恶等色可见有日月星宿等生盲丈夫唯闻其说而不信受时有良医能知诸病见彼生盲丈夫如是念言其彼丈夫先有恶业今有病生乃至良医以药与彼生盲即时得眼彼得眼已内外远近日月星辰皆悉得见乃作是言我盲已脱无胜我者彼时复有五通仙人天眼天耳了知他心诸丈夫言汝唯得眼余无一知乃至云汝应当住空闲山窟坐思惟法及断烦恼当知神通具足功德时彼丈夫即依其说修习得通迦叶当知其生盲者即是六趣所有众生乃至二乘菩萨大乘等合上喻文可以思之不具引也。
文句云首楞严四种记
经云一未发心记或有流转六道生于人间好爱佛法过百千万亿劫当发心过百千万亿劫行菩萨道供佛化人皆若干劫当得菩提二适发心记是人久种善根好乐大法有慈悲心住不退地故发心与记三密记有菩萨未得记而行六度功德满足天龙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萨几时当得菩提劫国弟子如何佛断此疑即与授记举众皆知此菩萨独不知四无生现前记于大众中现前得无生显露与记者也经中现前无生只是第四记耳今文所列阙第三密记开现前为第三者恐误也辅行虽引第三密记于第四无生现前记仍阙现前两字若读光明文句净名观经疏等须知此意。
师子膺
师子膺菩萨也尝捡璎珞经远觉所不觉是弥勒近觉远不觉是师子膺今文恐误也言远近者近于如来远于如来也。
如佛语蔽魔弥勒当与汝记
困恶曰蔽天魔波旬也璎珞经中佛授帝释记为无著世尊于时蔽魔在座问佛言帝释是我所管为我所使云何得记而我无耶佛令目连广说授记之事弊魔于是向佛悔过舍贡高心于是世尊告獘魔言弥勒菩萨当授汝记得菩萨号。
记云但以灭想者作凡夫释曲会经文令成己义
慈恩释是人虽生灭度之想我于余国作佛等文云于我有缘以神通力接引于彼遇我得闻是经者也或是凡夫若是有学求有无余涅槃将此涅槃谓实灭度之想求入证此二种涅槃修二乘行种性所排慈悲所引生彼遇我或虽于余佛有缘住彼平等意趣故亦言是我也今家意者经文既云生灭度想入于涅槃何得曲作凡夫释耶灭想岂非定性趣寂乎故知慈恩解经谬矣。
经云秽恶
恶乌各切。
瓦砾
说文云小石也。
荆棘
荆楚可以为枝也棘小枣也戟刀戟也有枝兵也或云有刺曰荆无刺曰棘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云荆棘榛梗之谓也榛仕银切木丛生也亦名楚亦云荆也。
坑坎
坑虚也堑也坎险也陷也。
堆阜
堆高聚土也阜大陆也山无石也厚也盛也长也。
丘坑
丘聚也空也大也土之高者也又四方高中央下亦曰丘也。
正法像法
有人引青龙疏云有教行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无证为像法像似也无教行证为末法今谓末法亦有教但无行证耳。
金绳界
以金为绳分而界之区以别矣今北地亦然但无其金耳。
悚栗
战惧也。
那由他
亦云阿庾多此当万亿也余有事迹随文不辨者请寻上下可知。
须教
教字通平去呼今依去声。
涂香
涂身香也大论云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而供养也。
粖香
细粖也。
八解脱
即八背舍也背其五欲舍其着心发真无漏断三界结即名解脱焉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受想为八解释具如法界次第三明六通如前已示。
阎浮那提金光
那提此云河也阎浮亦言赡部赡部树名也在此洲无热池北岸近树河水下有紫金光映獘日月聚高二十由旬以此之金出其树下河底故以为名也。
多摩罗䟦栴檀香
多此云性也阿摩罗此云无垢今略阿字也䟦陀罗此云贤今略阿罗二字也梵云多阿摩罗䟦陀罗此云性无垢贤也栴檀义翻与乐也。
长表金刹
音义云西域僧死或遗禽兽收骨烧之埋于地下其上立表累瓦石等似窣堵波今谓类例可然也金刹者西域无别幡竿即于塔覆盆柱头悬幡以金为之故云金也刹者讹也以彼西域无刹柱故今谓非讹也法苑中引阿育王取金幡金华悬诸刹上塔寺低昴岂非西域亦有刹乎又西域若无何妨他土亦有乎以柱表刹表所居也具存应言刹摩此云田也即一佛所王土也。
意乐
乐字去呼下文欲乐亦尔。
文句云防御
防堤防也御禁止也上声呼。
经云地种
即四大种也婆沙问云何名大种答曰大而是种故云大种如言大地及大王等能减能增能损能益是为种义体相形量遍诸方域能成大事是为大义今此即是地大种也其次好成大相等名上下文中所有劫国果号等慈恩疏中并皆消释今不引者以无所出故然亦可以义理训释之。
记云如今下云云者应出前渐后顿之相等
今谓文句注云云者应示权实眼智之相何者若以权智天眼观之则有举譬以明久远若从佛眼种智观之则是见昔犹如今日经云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如今日良由于此故知但以世俗文字有去来今非谓菩提有去来今云云之意不其然乎。
文句云释迦六年苦行草生等
观佛三昧经云佛告大王如我去伽耶城不远诣阿轮陀树吉安天子等百千天子皆作是念菩萨若于此坐必须坐具我今应当献于天草即把天草清净柔软名曰吉祥菩萨受已铺地而坐时有天子名曰悦意见地生草穿菩萨肉上至于肘告诸天子曰奇哉男子苦行乃尔不食多时唤声不闻草生不觉弥勒即出家成道等文弥勒下生成佛经具说攒䏶攒若作借官切应作钻字训刺也若作在丸切应作攒字丛聚义也䏶傍礼切正作䯗亦作髀䯗者股也。
经云垂得
垂几也犹当也将也。
菩提树
此云道树也。
萎华
萎于为切蔫华也。
诸母涕泣
诸母言其多也亦可谓所生母所养母等也涕他礼切目出泪谓之涕也泣去急切无声出涕谓之泣也。
其心常惔怕
惔徒滥切怕普伯切说文云安静无为也。
从瞑入于瞑
瞑莫经切合目晦也亦通去声夕也若作瞑合目也。
稽首
周礼有九拜一曰稽首拜谓臣拜君之拜也稽训稽计奚切即稽留停头在于地也二曰顿首拜三曰空首拜四曰振动拜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文句云萨婆悉达
亦云萨缚頞他悉地地平呼翻为一切义成也。
脯
此字误应作晡布胡切即申时也。
经云六种震动
震吼觉三动起涌三。
默然许之
如律中佛受请皆悉默然许之慈恩云何故涅槃默然不许古释之曰以佛颜有舒敛故请者知许不许又以佛身光表知受不受又佛初成道时自言凡时默然则是许涅槃时默然则不许又受食须咒愿若乃默然知佛不许若乃说法默则顺请不假出言涅槃疏云今昔默然受不受者有四悉檀是故然也。
迦陵频伽
此云好声鸟亦云妙声也佛声一往暂类之耳正法念经云山名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
尸弃
此云顶髻又云持髻亦云螺髻又云火顶以此梵王头有肉髻形又似螺复次火灾来至此故。
勉出
国语云火勉其子兄勉其弟勉者劝教也又事力也。
群萌
萌牙也始也冥昧也众民无知也。
记云若以大小经论转法轮义尽着此中等
慈恩疏中引俱舍对法瑜伽唯识摄论胜鬘涅槃等释四谛十二因缘文近十纸。
文句云示教利喜
大论云示谓示人生死涅槃三乘六度教谓教其舍恶行善利则为说法利引之令出喜谓随其所行赞之令喜以此四事庄严说法。
经云十二因缘
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云因互相由藉而有故云缘三世二世一念等如法界次第说。
记云具如玄文及以止观辨体中
玄文境妙二谛三谛四谛中止观体相中二三谛等即其文也。
具如玄文及俱舍
玄又境妙中十二因缘境中委引。
具如玄文以辨兴废
只是四教迭论耳。
文句云宝云经三乘毗尼
经云菩萨具足十法受持毗尼所谓了知毗尼并律宗体毗尼甚深毗尼微细犯与不犯性罪制罪波罗提木叉学之本源声闻毗尼菩萨毗尼皆悉了知又引毗昙六足者如前第一记辨。
记云三脱对三念如止观
一性念处直缘谛理破烦恼障成慧解脱二共念处事理合修除禅定障成俱解脱三缘念处遍缘三藏遣一切障成无疑解脱如止观中具说。
经云皆以童子沙弥
应法师云是彼土八岁已上乃至未娶者之总名也释名云十五曰童故礼有阳童牛羊之无角曰童山无草木曰童言人未冠似之云耳南山云沙弥此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于群生故也十六沙弥其位深矣。
记云具如华严十种六根
华严四十二云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六明眼七无碍眼八普眼九出生眼十智眼是为十种眼根也十耳者一是闻赞叹声乃至第十闻十方一切音声也十种鼻一是闻臭秽气而能观察不臭不秽乃至第十闻一切佛智境界等香不断菩萨之行也十舌者一是分别解脱一切众生无尽行舌之至第十悉令众生至涅槃舌也十身者一是人身乃至第十无漏法身也十意者一是上首意乃至第十深入定意也又十住品亦说一一众生有十种六根。
经云讽诵
咏读也背文曰诵周礼教国子兴道讽诵郑玄云以声节之谓之诵也。
文句云覆讲
覆再也重也讲和解也谓师讲已弟子依而重再叙述也。
灭后得度
越州新板作灭度者恐误也。
当知言如许劫方今得罗汉此是权行引实等
昔日本国有问须指此文可以答之故权行声闻不妨尘劫以权行是大菩萨故如下文说富楼那于过去佛所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乃是方便而示现耳过去既然于今亦尔以此明之经于尘劫方得罗汉须约权行若实行者节节得悟思之可知。
记云人见释迦教中一分声闻等
此斥慈恩所计定性二乘不成佛之失也。
准论即是众生意乐意趣乃至云若指他佛为平等
此之论字须去声呼之即庄严论对法论摄论等皆说四意趣也方便品中补注已引今更辨之慈恩疏云问释迦修行不越三祇何故尘劫极多彼时犹称王子答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谓佛说言我于尔时曾名胜观法身平等故二别时意趣谓愿生极乐皆得往生暂闻无垢月光佛名定于菩提得不退转三别义意趣谓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本来涅槃四众生意乐意趣谓于一善根或赞或毁令增进故今此依于平等意趣说余佛事即是我身身平等故此乃慈恩作如是说所以荆溪斥之云耳。
如常不轻轻毁之众只经四千亿佛皆悉得度
此文误矣应云轻毁之众祗经二百亿劫及以千劫皆悉得度也若云四千亿佛自是不轻弘经值佛而供养耳。
记云四不坏信俱舍云等
俱舍但言四证净耳不坏之言其文出自婆沙论中婆沙问曰云何立不坏净答种种观解种种筹量得故名不坏净又不可破故名不坏净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如法破者故名不坏净又此信不可断故名不坏净能示众生道故先信佛能到涅槃城故次信法犹如善伴故次信僧如资粮故次信戒也又信佛如船师信法如彼岸信僧如同载者信戒如船也俱舍云先信世尊是正等觉次信正法是为善说后信圣僧是妙行者正信三宝犹如良医及如良药并看病者由心净故发净尸罗是故尸罗说为第四要具净信此乃现前论文又云且见道位见三谛时一一唯得法戒证净见道谛位兼得佛僧谓于尔时兼于成佛诸无学法成声闻僧学无学法亦得证净兼言为显见道谛时亦得于法及戒证净佛等三种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故云信戒二为体也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以尸罗故名为净今记文云见三谛时得法界二界字误矣。
世言入者但自谓耳等
此斥慈恩所计定性永入灭之失也。
文句云破蔽
越州新板皆作獘字并有其义请详之。
经云五百由旬
由旬此云合也量也如此方之驿也或十六里四十里也。
文句云惊入火宅不虚等
次文自有不虚问答今文恐𠝶不虚二字。
记云论云初地见道等
此一段文并下去文谅是斥相宗所计庄严瑜伽唯识之权说也文中云以消凡文者凡文二字必有一字误请详之问今家所立定性入灭界外受生于彼向大得悟佛乘如涅槃中八六四二十千等劫尔乃回心未审慈恩如何通释如此之说令同定性永不成佛耶答慈恩云彼二乘位经尔所劫向于大者彼于先时未回心前所应证得有余涅槃名为涅槃非谓经劫已入涅槃亦非无学入无余依更起身智经劫之后修于大行庄严论云余人善根涅槃时尽菩萨不尔其二乘人若入无余善根既尽同庄严论本识既无其身都尽将何修行谁得菩提乃至广说不能委引余谓慈恩将八六等回心之义作有余涅槃而解释不作无余定性而会盖欲符合灭种之谈三无二有也而不知违发菩提心论之明文故彼论云二乘之人灰身灭智如太虚空其定性者要待劫限满后方乃发生其不定性不论劫限遇缘便发向于大乘请读斯文乃见慈恩则为大失然天台宗劫满方发判为带权专计永灭宁非方便况楞严经定性二乘成佛等说嗟乎慈恩不遇如此微妙上乘徒劳固执灭种权说今人既睹真实教门宜生信矣。
具如止观第七及记破云割二死于荒外等
摄大乘人云三界为三百方便因缘两生死足为五百则摄义不尽更有有后生死无后生死属何百耶割二死于荒外其过如此辅行云摄大乘人立七生死一分段谓三界果报二流来谓迷真之初三返出谓背妄之始四方便谓入灭二乘五因缘谓初地已上六有后谓第十地七无后谓金刚心汝既自立七种生死洎释五百云何舍二但用方便因缘足于三百为五百耶舍而不用故云割也荒谓八荒八极之内亦云四海之外又云九州之外亦云荒服之外也具如尔雅中。
亦应四住无明各更别立如止观中破
有人以五住为五百然二乘已断四住亦应是四百由旬外立城耶。
三百又以
以应作与。
声闻极久六十劫支佛极久百劫
依俱舍等论声闻之人利根三生钝根六十劫言三生者第一生修声闻资粮种顺解脱分善作五停心观总别相念等第二生修声闻加行种顺决择分善作四谛十六心等第三生起智断惑入见道位其次钝根六十劫者初二十劫修于资粮次二十劫修于加行后二十劫入于见道支佛之人利根四生第一生修声闻资粮第二生修声闻加行第三生修缘觉资粮加行第四生入见道便证无学其次钝根一百劫者初二十劫修声闻资粮次二十劫修声闻加行次二十劫修缘觉资粮次二十劫修缘觉加行后二十劫方入见道证无学果所言生者或云果报一生之身或云遇于一佛出世名为一生如身子等于拘那含牟尼佛时修资粮于迦叶佛时修加行于释迦佛时入道证果。
二十二大僧祇
此有二说一者日月昼夜时节岁数无量名阿僧祇二者大劫无量名阿僧祇菩萨所行即是大也。
如止观第七记引大经三文
大经前后总有四文大同小异今云三文恐误也第十云经尔所劫当得菩提第十九云至菩提第二十云得菩提第二十一云住菩提住者住于初住菩提住处也至之与得名异义同至谓从于方便中来得谓得于发心处所。
有人云三界至如止观中破
有人以三界为三百二乘足为五百此义有三失一出三界外立化城云何二乘出三界外不入城更行四五百耶四五百外更无城可入矣二灭化城方乃可进今城未灭云何辄进四五百耶三二乘共入化城云何声闻四百支佛五百耶此乃径侹不待开权而便显实。
文句云六十劫
应云六百劫乃合记文改定之说也。
记云四十二位
合云四十一位也。
文句云但五百是难
合云三百请思之。
五下五上分
见惑通三界故合为一百身见戒取疑贪嗔名为五下分下即欲界掉举慢无明色染无色染名为上分上即色无色界若据五下分身戒疑三已为见惑一百由旬今辨异者或对前兼举身戒疑三或以边邪等为一百余之名义第七记中已解。
劝戒
戒当作诫。
两盈
盈当作楹。
记云大经中借二乘判别位
如以四果而为四依章安释云地前是初依地上为三依是别义等云云记文又云大品中三菩萨者即初发心与萨婆若及净佛土并坐道场之三也。
十仙
一阇提首那二婆私吒三先尼四迦叶五富那六净梵志七犊子八纳衣梵志九弘广十须䟦陀罗。
宝渚
尔雅云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陼渚者遮也能遮其水使旁回也陼丘也说文云渚者陼丘水中高者也今经宝所谓宝之处所也亦所在所出也宝之处所出在五百由旬之外也涅槃三十三云譬如商人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其人随语即至宝渚多获诸珍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欲至善处采求法宝不知其路通寒之相菩萨示之众生随已得至无上大涅槃处。
经云汝等去来
今北地人相召多云去来令详斯语去是往义来是召义即令其往宝所复召而进发也。
文句云发轸
轸车行迹也初行之始故云发也又轸动也车后之横木也。
化城正是引教意
疑引字当改为设字。
二使
恐是信解中时二使人是故还列因缘四谛。
权智谓车是无等
余寻文意更添助之何则文云权智谓车是无名教施设故亦须更云权智谓车是有为子造故此是权智机应意也文云实智谓车是有无离文字故亦须更云实智谓车是无以不即故此是实智不即不离也文云权智照城为有引众生故亦须更云权智照城为无名教施设故文云实智照城是无偏真非实故亦须更云实智照城是有无离文字故是则权实车城各论有无也文云权智照车是三逗三缘故亦须更云权智照车是一以对理故文云实智照车是一会一乘故亦须更云实智照车是三皆秘妙故文云权智照城为一是遍真故亦须更云权智照城为三对三人故文云实智照城为三如来藏故亦须更云实智照城为一大涅槃故文云权智照城为静是灰断故亦须更云权智照城为动须造立故文云实智照为动灭此化故亦须更云实智照城为静无二边喧故文云权智照车为运入无余故亦须更云权智照车为静息东西走故文云实智照车为静不动出故亦须更云实智照车为动照二边故是则权实车城各有三一动静也。
经云亿垓
垓亦作垓风俗通云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载地所不能载也是则十亿为兆百亿为京千亿为秭万亿为垓也即长行中那由他是俱舍论中五十二数此当第十数也彼云数始为一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陀十末陀为阿庾多阿庾多即那由他新旧翻译所用不同耳。
文句云重请中有七
七字误也应作四字以长行中七科今略余三故但有四耳。
营从
管犹卫也部也侍卫部从也。
宴寂
宴安也息也上文云寂然宴默是也。
毒兽水草
毒兽譬于惑累水则喻定草乃况慧。
记云又不颂第三不能复进
此文误也经云于此欲退还即是长行第三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故也是则今文但不颂中路譬耳下文颂合譬中则颂中路不进两文而不颂白导师者文互现耳下记中又云亦不颂不进者复是误也经云不能度生死即是第三不能复进矣。
经云渠流
渠沟渠也。
文句云城隍
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九次第八解等
初禅乃至灭受想从禅入禅而无有间即九次第定也一内有色外观色乃至灭受想背其五欲舍其着心即八解也维摩经佛道品云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今文句中用彼经意而释义耳故彼疏云园持华果遮他窃盗陀罗尼亦然持善法因果遮诸恶法也林树是覆荫清凉诸无漏善法无诸热恼故也入九定证真名八解脱八背舍修成在九定定满如水满故八解如池也今文九定如渠流取于通水无间之义耳慈悲相扶故如女万善权用故同男女属阴阴表定男属阳阳表慧故今文云定慧如男女也空理能遮见爱如舍之遮蔽安身也安身是法身栖于空寂舍矣。
记云不纵不横如止观第二及玄文三法
止观云即一而三故不横即三而一故不纵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异妙玄云如点如意珠中论光谓宝光宝不与珠一不与珠异不纵不横三法亦如是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不可思议之三法也今文句中以具三十二相是法身者显于能具是法身耳又彰法身能照义也能具能照中边而辨中道法身尚非是空何况是有事理而分理体法身无相寂然亦不当有良以所具所照乃是三十二相焉学者不可昧斯大义也龙女赞偈文句科之具二身义是则微妙净法身即法身也具三十二即应身也妙玄中以遍照十方而为报身以微妙净而为法身具三十二而为应身岂以对当而见讥乎岂责此是分别者乎若知此意近世诤论自然息矣又复何独此义以至一家三千三谛四土六即纲格等义以此贯之如观掌果。
先标五百故须作受字数等非要
第三经中云授记今云受记故辨之云须作受也慈恩云受容纳也领得也五百者数也弟子者人也受记者事也从三以得名但以五百为品名者以全数故不以千二百等为品号者数不全故慈恩有此解释荆溪所以辨之。
文句云斥异二乘止齐八万
大论云舍利弗随佛经行有鹰逐鸽飞来佛边佛影覆之鸽身安稳舍利弗影到鸽乃战怖佛语舍利弗汝三毒习气未尽故鸽生怖耳佛又语言汝观此鸽几世作鸽时舍利弗即入宿命智三昧观之即见此鸽从八万大劫来常作鸽身乃至复观此鸽未来经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此已往不能知也佛言此非二乘境果唯佛能观其始末也故知二乘知见止齐八万矣。
经云所为希有
此第四卷为为字有一百三十八字于中平声有八十字八十字中有三十四字训作所为希有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劫名为宝明以是等为僧故号为普明为菩萨时常为侍者琉璃为地此自有四方便为侍者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皆为其长子现为我长子皆名为宝相大慈悲为室诸法空为座以为严饰皆以颇梨为地以为庄严黄金为绳以为侍者以为庄挍通为一佛土此自有二而为床座身当为奴仆故为大国王为大法师此自有二俱为法师有二十四字训是甚为痴也而汝谓为尔乃为真灭为一切世间最为难信难解则为供养此为难事未足为难亦未为难此自有八是则为难此自有六则为疾得未得谓为得有五字训当如来则为然后得成为佛则为见我不以为虑唯愿不为虑有七字训得最为第一亦为第一为十方无量又为他方则为如来此自有二为世所恭敬有三字训名受法为法子当知是为新发意者当知是为增上慢者有一字训被为斯所轻言有六字训成小智为足便以为足得少为足便自以为足得少便为足我为佛道次去声有五十八字五十八字中有三十五字训与而为说法汝当为宣说常为诸佛亦为此佛能窃为一人广为人说为他人说者而为开示欲为四众尔乃应为四众为诸菩萨为其集听法众我还为说广为分别说处此为说法为众生说法为之作卫护我尔时为现为说令通利或为四众说为作听法众为大众说为作证明为众说法为一人说为人演说谁能为我当为宣说若为我解说吾当为汝说普为诸众生今故为汝说广为众生普为十方普为时会有二十二字训以为净佛土故此自有二为求无上慧为衣食故何为衣食为听是经故为听法华经故为诸佛当来生故我为听是经故尚为法来常为听法为坐诸佛为是经故为欲满足为于法故此自有二为求大法故亦不为己身为众生故为贪利养故为求名闻故为说是经故有一字训向不勤为法。
记云冥寞
冥暗也寞寂也良实也冥寞其本实难故也若作摸即冥暗摸𢱢也若作溟漠海之溟漠无涯耳若依文句中则云冥邈故知寞字亦可改为邈字也。
互相收摄如止观第二记
六度一一各具于六故一一度以五庄严即是以五严檀乃至以五严智能所互说皆名具六诸大乘经首楞严大品大论等六度皆尔故大品相摄品云富楼那白佛我今欲说菩萨之行佛言随汝意说于是广说六度更互相显乃成六六三十六度故云或以施为名说诸波罗蜜乃至或以般若为名说诸波萨蜜五度入一且从一为名耳。
文句云法住大久
应云长久亦甚久也。
经云山陵
大阜曰陵陵崇也体崇高也。
溪涧
尔雅云水注川曰溪山夹水涧郭璞云别山陵间有水者之名也。
沟壑
壑呵各切尔雅云水注谷曰沟释名云田间之水曰沟沟构也纵横交构也壑虚也溪壑也深也阮也堑也。
台观
尔雅云阇谓之台阇音都注云积土四方也又四方而高曰台也观谓之阙注云宫门双阙也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正法华云天上见世间世间见天上天人世间往来交接罗什译经至此乃云此语与西域义同但在言过质耳弟子僧睿应声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乎什公大喜曰实然矣遂依而书之是知什公译此妙经之时对正法华而考定也明矣于以见竺法护将嘱累品安置经末未为允当所以什翻在于神力品后他宗何不思此之义乎。
记云阿閦佛国而无女事无量寿国二种俱无但以乘戒三品交络
悲华经云阿閦菩萨自发愿云所有女人成就一切诸妙功德犹如兜率天上天女无有妇女诸不净事若诸男子发淫欲心至女人所以爱心视须臾之间便得离欲如是女人若见男子有爱欲心便得妊身亦得离于淫欲之想又宝积经云彼佛刹中女人无有女过不如此界诸女人等心多嫉妒两舌恶口又彼怀孕之时至于诞育母子安适此皆不动如来本愿力故又云彼佛刹中所有波旬魔王等众不能障碍菩萨声闻而皆信乐不动佛法咸自悔责为魔波旬此是不动如来修菩萨行之所摄受故弥陀国土女人及根阙二乘种不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虽声闻无量盖暂证小果且顺宿习不久归大岂仍滞真若鼓音王明弥陀父母等事或云此乃弥陀之秽邦耳未详持上品戒生天中品得人下品得修罗犯此三品落三恶道次第可知即空乘者自有三品下品声闻中品缘觉上品通教菩萨即假乘者亦有三品下品三藏菩萨中品通教出假菩萨上品别教菩萨即中乘者下品别教菩萨中品圆教菩萨上品是佛若戒缓乘亦急亦缓者即是秽土以声闻菩萨共为僧以戒缓故五浊土秽乘亦缓故乃说三乘乘亦急故是显一乘娑婆是也戒急乘亦缓亦急者即是净土戒急故土无五浊乘亦缓故开三乘乘亦急故乃显二乘安养是也乘缓戒急即是净土纯声闻为僧戒缓乘急即是秽土纯菩萨为僧交络即乘急戒缓等句交相罗络以辨净秽也。
安养下品生人在莲华中常闻弥陀观音说法
若准十六观经上品上生乘金刚台如弹指顷往生彼土上品中生坐紫金台上品下生坐金莲华中品上生坐莲华台中品中生亦坐莲华中品下生不说莲华下品上生乘宝莲华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生于彼土皆在莲华下三品人生于彼土只是观音势至为其说法令发心耳。
身子示嗔等如止观第二记
罗云从佛经行佛问何故瘦答云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苏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当知佛问众中谁为上座答云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时身子闻便吐出食乃发誓曰不复受请时波斯匿王诣身子所云佛不以无事受请今不受请我今云何得清净信身子乃述佛所诃语王即白佛佛敕受请身子不受佛言是人心不可复转昔曾为蛇害于国王医令嗽毒若不嗽者即须入火蛇乃思之我毒已放云何更嗽乍入火死难陀示贪如前序品补注所引恋妇贪欲而持戒等调达示痴愚昧不善作为逆事故佛诃云汝是痴人食人涕唾。
经云迦留陀夷
此云黑光亦云粗黑颜色黑光故得其名如阿含云夜行乞食其时云暗有一妊妇于电光中见乃谓鬼惊倒损胎乃问之曰汝何鬼耶令我失胎答云我是瞿昙乞食弟子今来乞食非是鬼也乃被俗诃云云。
优陀夷
此云出现日出时生故以名焉阿难弟子也。
周陀
此云大路边生佛本行经云其母是长者之女随夫他国久而有孕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如是二度凡生两子乃以大小而区别之大即周陀小即莎伽陀如次文是。
莎伽陀
此云小路边生又云娑婆揭多此翻善来周陀者亦云周利槃陀伽亦周利槃特或翻蛇奴性多愚钝昔为法师善于经论有五百弟子秘吝佛法不肯教人故今感于愚钝之报或云周利即周陀也槃陀伽即莎伽陀也。
文句云受七百
受应作授。
经云须臾某甲等
俄顷之间谓之须臾某甲诏前人之言也余如信解品补注辨。
贸易
贸莫侯切交易也市卖也。
记云如华严中得摩尼珠十种莹治
二十一云一出大海中二巧匠加治三转精妙四除垢五火炼六庄严七贯以宝缕八置琉璃柱上九光明四照十随王意两光如解生两如行备是故堪任得授记莂。
亦唯在秽
疑在秽两字当为宿世也。
经云胜幡
什师云外国破敌得胜则竖胜幡道场降魔亦表其胜相也肇公云外国战诤破敌立幡以表胜菩萨摧烦恼贼降四魔怨乃至道场建胜相也此则不可同辅行中胜幡者袈裟也幡正作幡。
密行
有人云罗云虽得出家自贵慢他佛则诃诫由是遵依佛叹持戒密行第一今谓此是小乘意耳今法华中约其发迹以迹覆本名之为密今既发迹是故云耳。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八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九
(妙经 文句 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经云法师品
慈恩亦判自此已下为流通分而云流通此经非正逗二乘退大心者更无开权显实正说一乘之处虽此品及持品有八部授记因言总记非更说一乘逗令修学也若以天台之意而详慈恩之说岂法师品去更无说于一乘乎或有说云法华一经唯有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法华经其余皆是因缘譬喻而已呜呼此说岂知此经句句无非佛乘字字无非妙法耶常途谬说极多不能引之破也。
记云凞连八恒等
大涅槃经四依品云若有众生于一恒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经爱乐是经不能为人分别演说二恒正解信乐受持亦不能说三恒受持书写虽为他说不解深义四恒广说十六分中解一分义五恒八分六恒十二分七恒十四分八恒十六分具足解释尽其义趣所谓如来常恒不变经文一恒之前又有一凞连河未能信受共成九段。
十乘十境及破遍横竖
十乘横竖有通有别所言别者如不思议境穷实相底名竖包十法界名横发心上求名竖下化名横安心彻理名竖六十四番名横破遍惑穷名竖诸门相望名横通至宝所名竖捡校塞著名横道品至后名竖品品相望名横正助至后名竖法法相望名横次位至极名竖位位遍摄名横安忍进后名竖违顺相望名横无著入住名竖离似三法名横若通论者于一一位十自相望名横一一至极渐深名竖此约圆乘而说若望偏乘名横名竖亦如横竖显非横竖若不思议非横非竖又亦可云前之七乘名横知次位去名竖此是十乘有横竖也阴境不论发则无横竖也烦恼境中利钝使足名横利中禅复至无言钝中刹那至重三毒名竖病中四大及鬼魔等名横相生相克名竖业中蔽度相对名竖蔽度彼彼名自相望名横魔中三种名横先恶后善及堕二乘名竖见中外及佛法名竖四句四门相望名横慢中谓得诸禅名横谓得初果乃至四果名竖二乘中四谛相望名横因缘相望名竖菩萨中当位自行名横三教相望名竖此是十境之横竖也破法遍中约无生一门竖修三观名竖约无量诸门望无生门余门名横此是破遍之横竖也。
经云告药王及八万等
有人云罗什译法师品不载其初准正法华名药王如来品佛告比丘当学受持正法华经分别空慧乃为供养不以香华为供养也如昔久远佛号药王时有轮王名曰宝盖于五劫中供养如来时天告曰有法供养最为无极法供养者随顺如来所说经法开化一切世尊复告八万菩萨因药王开士缘诸菩萨等什师翻译存略随机难可议也。
记云此中容用别时意趣
四种意趣前已引之然前文云亦不可以别时意趣释记声闻今此略通故云容用也言说与意时分有异故云别时谓观懈怠不勤学者而说是言若称佛名生西方等此意乃是长养先时善根耳思量名意理趣为趣今此亦然言说与意时分有异故闻句偈便得菩提更须广行诸佛道法所言句偈便得菩提者当知此是长养先时善根故也请细详之文句中越板可以意知误作何以意知。
文句云下周既尔中上亦然
此文恐闲何者以今八部四众三乘闻经得记是流通分非因缘周故不须例法说譬说若法说后八部四众引例得记斯可例于中下亦然故中下周经文略之准上可知故知此文恐是𠝶也。
记云拘翼彼经无恐误
文句中云因陀罗此云主也幢即胜幢帝释天主与修罗战胜而立幢也拘翼天帝名也又因陀罗此云光明璎珞经天帝作佛名无著也今文虽引见实三昧经仍兼引于璎珞之文耳翻余天名义如前后所辨文句云满宿即马师满宿比丘是也。
乃至大师解经观法
略引示之先具威仪次则运想后运诵声遍十方界是为假观又作是观何者是经纸耶墨耶乃至推寻能所叵得是为空观虽无而有虽有而无不可思议是为中观三一皆非三一俱立三观圆成六度毕备从凡至圣皆由此矣然更须知观心十二部经义何者直就说观心空假中名修多罗重复观心即空假中名祇夜观心空假中见一心三智名授记乃至观心何故空耶以缘生故何故假耶但名字故何故中耶不思议故名优波提舍论议经也广说具如大师诵经观法及章安观心十二部经学者寻之。
音乐如前
第五记云出家内众音乐自随云供养者自思己行与何心俱虽有此文必须裁择只恐供养心微增己放逸长他贪慢敬想难成梵网诚制何待固言亦不得听吹贝鼓角妓乐之声等。
仍是业生未有通应愿兼于业
众生诸佛理性无二任运父子理性眷属也说法教化已曾结缘未得度脱牵生分段值佛得度业生眷属也先世结缘虽未断结以愿故生闻法解脱众生眷属也先世值佛发真见谛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今以通力来生下界辅佛行化神通生眷属也若破无明得法身本而能起应入于生死应生眷属也若神通生本受报处犹有报身以身通力分形来此若愿生者报处无身愿力下生也三藏不说断结誓愿受生通教誓愿扶习而生论愿为便也横从他土来竖从方便来皆有愿通也今言业生是说法华结净业也净业牵生故云业生而未见真故无神通未得法身故无应生经云愿生者愿生乃由先世缘业虽未断苦以愿故生所以愿生兼于业也亲爱名眷顺从名属。
此偈及四法师偈如止观第一记
有慧无多闻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照无闻无智慧譬如人身牛有闻有智慧是所说应受多闻辩慧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无雨广学多闻有智慧讷口拙言无巧便不能显发法宝藏譬如无雷而小雨不广学问无智慧不能说法无好行是弊法师无惭愧譬如小云无雷雨多闻广智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云雷霔洪雨。
八福田
菩萨戒云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戒疏云一佛二圣人三和上四阇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或云三宝父母病人并路桥等为八福田也又复应知三种田义佛及三乘名为敬田父母恩田贫病悲田此三皆悉堪任种福俱名福田八福田者义亦然也于逼者越本文句干误为于。
匹夫
匹夫匹妇庶人也无别妄媵唯一夫妇相匹而已也。
岂持经者尽为如来荷担等
慈恩亦云不但持经者能担四生亦为佛肩之所担荷佛所重故称佛心故。
经云秘藏
涅槃疏云隐故名秘覆故名藏所谓无常覆常住等此是约昔谈秘藏也正法微妙众生不解名为秘密法界包含用不可尽名之为藏此约今经谈秘藏也。
怨嫉
楚辞云害贤曰嫉害色曰妒怨字平声下安乐行多怨难信亦平声呼怨嫌之心怨字去声。
文句云四信
佛法僧戒所信之四也记云十戒即不缺不破乃至第十具足戒也。
记云生处得道至如止观第七
破法遍中云生处入涅槃等乃是通教耳若调道品文亦略云而不委悉第十卷云佛坐道场转法轮入涅槃皆约十二因缘大品云深观十二因缘即坐道场诸佛皆于此观而转法轮及般涅槃辅行中云今引大品坐道场义释成法华诸佛于此而坐道场转法轮等言于此者只是三德实相一乘三德只是十二因缘此等四法依于因缘以是而知今文七字应作十字。
相半
论语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注云彬彬相半也。
十七名中坚固舍利
法华论中此法华经有十七种异名第十二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所谓诸佛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罗不坏故余十六种名如序品补注。
巧度如止观第六记
大论第七作巧拙二医譬云如用针药名为拙度用咒术者名为巧度亦如二渡若用草筏名为拙渡用方舟者名为巧渡方舟者并二舟也。
因明近果
明恐作名。
若止观中复约四教等
止观体相教相文云干土譬初观湿土譬第二观泥譬第三观水譬圆顿观又譬于教三臧不诠中如干土通如湿土别教如泥圆教如水辅行中云疏为销经观约四教教约五时当知教观俱成约教方显彼部称为独妙彼寄四教以释观者初三藏教以众生为高原习观为穿凿证理为清水别观以干慧为干土性地为湿土见真为清水别观以空观为干土假观为湿土见中为清水圆观以五品为干土六根为湿初住为清水彼约教中通约渐中四时教也三藏为干土方等般若为湿土法华为泥见中为水二义并以初住为水今约修观但修顿观圆教初心并名清水不同彼疏定取初住以为清水判位虽殊初后不二故今即是依经起观又次文云取时不尽及不次第等者此以今家五时之说耳若观文句恐是他人五时之说他人五时但于渐教开之成五即十二年前有相教等如玄文第十卷。
此是未改时文等
嘉祥未归天台之前已自撰述疏文故也后虽归于天台大师其如疏文已乃流行自唐朝来诸德不知皆云法华但开二乘而不知此是嘉祥师未解妙法之前所撰之文耳又复古来亦有此说也前文云令开义善成者令须作今或𠝶今字或可今字下添谓字。
算沙如释签至船师婆陀罗
善财南行至名闻国于自在主善知识所习算沙法门自在主言我已先于文殊师利修学书算印等法门入工巧神通知一切法门常与十千童子在河渚上围绕聚沙为戏因此法门得知世间书算界处等法乃至菩萨算法一百落叉为俱胝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转等三十重算法以此算法知无量由旬广大沙聚乃至十方沙聚等也观法师云婆施罗此云自在谓于佛法海已善通达于生死海能善运度于一切法深信不坏故名自在今文陀字应作施字故华严云见其船师在城门外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余无量大众围绕说大海法方便开示佛功德海具说如经今文合指旧译华严。
附五时三转
三转者一以有为俗空为真二空有为俗非空非有为真三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二不二皆为俗非二非不二为真今详此语傍五时之意耳转是转用转次故也傍五时者多是嘉祥旧立今不具引焉余二但列者列恐为例也用胜鬘文者彼经所明一乘三乘三外之一自为一机不同法华会三之一亦权亦实文句云若开三者越本脱落三字又云无猗著者猗训倚亦可作倚。
经云尔乃
尔如向也乃指后也。
句逗
逗止也住也逗亦作读读音逗。
文句云十二那术
那术即那由他也古来译经皆然前文徴字知荷切者切亲韵疏也正取陟里切。
记云曾捡大乘顶王经及方等顶王经各一卷并未见等
此文误也文句中云又问顶王如来十二那术劫等悉是璎珞经文何须捡顶王经耶故知误也。
文句云萨云分陀利至汉言等
亦言萨昙又云萨达磨此云妙法也分陀利此云白莲华也僧祐录中此经失译附在西晋既是晋朝称汉语者或云佛法之来始乎东汉故使后代翻译之人不忘其初也或云汉代长久故后译者皆本其始焉亦如唐朝长久今人多云唐言也诸文多云汉语请以此意通之。
师言法身无来无出报身巍巍堂堂应身普应一切等
记云虽云三身意将法报以斥地师无来者不合东来无出者不应涌出巍巍者不应塔内应身者不应唯此记中既云报身巍巍不应塔内虽云三身意将法报以斥地师故知释迦入于塔内定非报身尊特巍巍高大之相但是分段应化生身而已故释论说多宝化身今经谓之其佛神通愿力十方世界说法华经处宝塔涌现等况多宝是生身全舍利释迦是生身碎舍利岂非多宝及以释迦同坐塔内乃是应化分段生身乎若不尔者何故谓之虽云三身意将法报以斥地师不云应身耶故知记云尚非应身岂具三身乃是斥其不知表然而能表实是应化分段生身所以谓之虽云三身意将法报以斥地师良由此也四明立法华教主是即丈六之劣为尊特之胜乃云世人不知法华开权之妙即劣显胜只执身大相多为执身尊特故就其见斥云巍巍不应塔内此用世人通解之义而破于彼不可据此便令法华相非尊特只如记云尚非应身岂具三身亦非今家尽理之说等云云呜呼四明不晓记云尚非应身岂具三身乃是斥其不知所表辄自臆断谓非今家尽理之说文句及记明法华师弟身俱卑劣俱隐寂忍而耐其拙乃是隐胜现劣四明乃立法华教主即劣为胜岂是传于天台之教乎若谓尊特不是身大相多辅行那云身声既尔诸相例然坐莲华台及色究竟皆是此相文句前文何故引小身大身证丈六尊特莫是吾祖但执身大相多为尊特乎而言世人不知法华开权之妙即劣显胜只执身大相多为尊特故就其见斥云巍巍不应塔内岂非对文违戾之甚且文句云报身巍巍堂堂记中乃云巍巍不应塔内若如四明所立即劣为胜分齐即无分齐岂非正为记中所遮不应塔内良以即劣为胜胜必巍巍故也光明文句云尊特身佛巍巍堂堂而四明亦谓丈六三十二相之劣便是尊特之胜巍巍堂堂若其然者即劣为胜塔内正是巍巍堂堂文句记中那云巍巍不应塔内故知四明立即劣是胜谬矣。
记云八不如止观第六记
中论第一归敬序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法中第一是故当知此之八不明佛所说第一义谛解释如彼。
故安乐行未关踊出
此文盖是斥慈恩也故慈恩云此安乐行品明所行之行后踊出品明能行之人若无所学之行其人何由建德若无能行之人其法无因广布故有安乐行及踊出也下去记中一二处文准此应知。
奈何章疏都不涉言至盘桓
此辨他宗固蔽理观深微而但以事相释义也一宿觉云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等盖是寻讨他宗章疏耳若寻天台章疏是则观与经合何患乎却被如来苦诃责耶人不知之辄谓学教听经但是方便事相中下之机参禅乃是真实深奥上上之机呜呼哀哉何其愚也余敢谓之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友为弘宣自从认得天台意何须苦更别参禅清凉观师亦云昔人不参善友但尚寻文年既衰迈乃欲废教求禅岂唯抑乎佛心亦乃翻误后学谨撮台衡三观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不假更看他面谓别有忘机之门智者临终说观心论伤念一家门徒随逐多年看心稍久不知研核问心所以不染内法着外文字偷记注而奔走员经论而浪行不能绝言置文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为是因缘故须说观心论诸来求法者多听得言语不知问观心未得真实乐诸来求法者修三昧得定不知问观心盲禅无所见故知一家解释佛经观与经合非同世间文字法师推功上位也点示心观微妙深远非同世间暗证禅师坏驴车也具如止观补注中辨周易云盘桓利居贞正义云盘桓不进之貌今谓停止之相也。
此下应云二十六品
文句云十一品此皆误也应云十七品以达多一品淹留在于长安内宫江东所传法华只有二十七品始从序品弥勒问来讫乎法师有一十品验知此品已下乃有十七品耳光宅将欲说大法作略开迹显远释将演大法义作广开近显远释所以今家破之。
经云龛室等
龛塔也亦曰龙貌又云塔下室也南北曰纵东西曰广钓拦遮也栏槛楯也多摩罗䟦此翻性无垢贤栴檀义翻与乐余如第一卷经补注。
记云具如止观摄法中
彼文广明止观所摄理惑智行位教等六难以具录择喜除舍定念精进名为七觉如大长者中说者恐指多有田宅宅可捷身譬实境为智所托略则十八空广则无量空也又指垂诸华璎譬四摄神通也正指垂诸华幡香水洒地华即四摄幡即神通也缘谓行住坐卧语作境谓色声香味触法籍应作藉。
成佛竟始发愿等
若准经文则是多宝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耳非成佛竟始发愿也故知乃是因中誓愿果上神通故云其佛以神通愿力等也。
经中三变
初变娑婆不说无有地狱鬼畜及阿修罗仍云唯留此会众者以达多品文殊从于龙宫涌出诣灵鹫山及龙王女涌现佛前今之初变若无地狱鬼畜修罗不留此会何有文殊龙宫涌出诣灵鹫山有此不便所以初变不说无有地狱鬼畜仍留此会良以龙宫是畜生界所摄故也至第二变及第三变方乃无有地狱鬼畜而初变文不变地狱鬼畜修罗其有旨哉今先点示至达多品须知此意。
林薮
野外谓之林又丛木曰林泽中无水谓之薮薮泽也。
宝幔等
幔莫半切在傍曰帷在上曰幔网罗者以网交罗也八道者尔雅云四达谓之衢注云交道四出也八达谓之崇期注云四道交出也或云八方之道也以金为绳分界八道也营居也聚众也落居也众所共居名聚落也。
目真邻陀
此云石山也摩诃此云大也山王者即华严云雪香山等十山王也。
宝交露幔
以宝交饰于幔而承露也又幔或覆或露也又显露之幔也又以宝交杂覆露于幔也。
文句云三变土等
亦云土田梵云佛刹也物所生处名为土田即佛生处也亦是诸法之所生处三变或是同居净土若据土相似同居净准移天人置于他土唯有宝树声闻菩萨又似方便有余土及实报无障碍土所以须变娑婆等者以分身佛本居净土是故经云颇梨地等故分身来上须清净学者应须先知此意一内有色外观色乃至灭受想名八背舍一内有色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乃至白胜处名八胜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名十一切处但变八方不变上下有所表故如下记中居地表文况又上下仪式不便圣意难知更宜详悉。
经云各赍满掬
赍持也掬撮也作掬物在手也遣使文后开塔文前合有使至问讯散华等文而今无者或以遣使文当之以使来至不出此耳或罗什以前后而略中也。
文句云僧中与欲
四分律钞云凡言欲者希须为义欲明僧作法事意决同集但由缘差不遂情愿令送心达僧知无违背法事如布萨说戒等其欲辞曰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然今记云故诸侍者但申问讯无说欲辞者此亦不然何者经云如我辞曰少病恼等则是问讯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塔岂非说欲况大集云从我索欲我今与之此则便是说欲辞耳至下记文释嘱累品破慈恩中须知此意。
经云却关钥
钥亦作𨷲却退也去也以木横持门户谓之关固关令不可开谓之𨷲又关所以闭也如关东关西之关等也记云遮那合云舍那也论云者法华论说多宝佛塔示现佛土清净者说佛实相境界中诸宝庄严故于中有八一者塔示如来舍利住持故二者量示一切土清净非有漏善世间所生故三略者示多宝佛身一体摄取诸佛真法身故四住持者示佛法身自在力故五示现者示诸作业无差别故六离秽者示诸佛土平等清净故七多宝者示诸国土同实性故八同塔者示现化佛非化佛法佛报佛等为成大事故。
无央数
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央尽也。
不自胜
胜任也劫烧者烧失照切手把者把搏下切接须弥者手接取须弥故也。
记云八万十二具如止观及玄文
萨婆多云佛为众生始终说法以为一藏如是至八万又云一坐说法为一藏半月说戒为一藏等报恩经云四十二字以为一藏贤劫经佛初发心至分舍利凡三百五十度门二皆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对四分合八千四百一变为十合八万四千也大乘有十二部小乘有九部又大小乘皆有十二部阿含记弥勒有授记法空名方广自唱善哉有自说。
文句云宝唱等
梁朝杨都庄严寺沙门宝唱奉来撰众经目四卷唱师俗姓岑吴郡人是僧祐律师弟子博识洽闻罕有其匹四卷经目寻之未见安汰者道安竺法汰也龟兹音丘慈淹留久滞也江东者丘光庭兼明书云晋宋齐梁书皆谓江东为江左明曰左当为右案水之左右随流所向而言之水南流则左在东而右在西水东流则左在北而右在南水北流则左在西而右在东建业之西江水北流则当左在西而右在东今以江东为江左乃史官之失焉或写人之误也今人言项羽起于江东谓之浙江之东明曰古称江东皆谓楚江之东耳非淅江东也长沙郡在潭州也荆州有长沙寺耳。
记云新旧章等
慈恩云此经根本罗什所译二十七品无达多品南齐沙门道慧宋齐录云上定林寺等如今记引又云晋武之世竺法护译正法华其达多品亦在宝塔品后而什公本无者古传云葱岭已西多有此品葱岭已东多无此品良以什公在丘慈故无此品也若尔法献于于阗国何得此品以于阗国亦在岭东故也又引他云塔品命持而持品应命言势相接而间以天授则文势疏断什公所以删之若尔取舍真文并由罗什此未可也但应须知梵本中有而什公阙之智升开元录亦云秦本阙此品余谓什公所译达多一品在长安宫升师慈恩皆不知也于阗者西域记云瞿萨旦那唐言地乳彼王元是毗沙门像额上剖出不饮人乳神像地前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由是饮之地乳所育因以为名俗谓之涣那匈奴谓之干遁诸朝谓之溪旦印度谓之屈丹瓦官者此寺先是官之瓦坊也三宝录云法献于宋元徽三年历游西域于于阗国得此品梵本来至齐朝有外国三藏达摩摩提齐言法意永明年中为沙门法献于扬都瓦官寺译达多品法献于时为僧正也流沙者文选注云远国名也文云此经是五年译者误也今文云八年译之耳三宝录云弘始七年正月什公译妙法莲华经七卷弘始七年即东晋安帝大和元年南山序云东晋安帝隆安年中者恐误也太康元年者南山经序及内典录并云西晋惠帝永康年中者恐误也三宝录云西晋武帝太康七年丙午八月十日法护出正法华十卷聂道真者西晋清信士也是聂承远子晋怀帝永嘉中禀受法护撰录一卷支道林者东晋成帝时译经也竺道祖晋世杂录云沙门道敷笔受内典录云道馨也支强梁接者魏云正无畏也一秦姚录是睿师撰准开元录宋凉州沙门智严译法华三昧经一卷现存兴字去声呼。
及止观第一记等
序品补注已引辅行𡸠正作磓亦作堆都回切作𢈹扑物也更请详之母指者母应作拇也释签第三者文在第六大经云提婆达多教阿阇世放护财醉象欲害如来并诸弟子尔时如来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象见师子而生怖畏即便礼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出血如是五种名为业障故云五并业障也此业东西南三洲则有北洲乃无故云约处人除北也𢮎正作搋来佳切此云黄门俱舍颂曰恶戒人除北二黄门二形论曰于三洲内除扇搋及半择迦具二形也黄门有五一半择迦是总名有男根用而不生子也二伊利沙半择迦此云妒见他行淫即发不见即无亦具男根而不生子也三扇搋半择迦即本来男根不满亦不生子也四博叉半择迦半月男半月女也五留拏半择迦此云割被刑者也故云约人除扇搋也其五业中四是身业一是语业故云四身一语业也又此五业三是杀业一是虚诳业一是杀生业道加行良以佛身不可害故加行即方便也故云三杀加行等也破僧虚诳罪必无间大地狱中一劫受苦应知无间狱寿一增减劫亦云中劫全故云无间一劫熟也若作多逆罪皆于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随彼罪增其苦亦增故云随罪增苦增也要八苾刍分为二众以为所破能破第九故众极少犹须九人破法轮僧唯在南洲破羯磨僧通于三洲以余三洲无佛出故有世尊处方有异师唯破羯磨通于三洲有圣教故要一界中僧分二部别作羯磨准论具云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破坏窣堵波是五逆同类爪应作爪增一云提婆达兜造五逆已将入地狱口称南无未及称佛即便入狱阿难问佛此人在狱为经几时佛言一劫即大劫也又问狱出生于何处佛言生四天王天乃至生于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堕三恶后受人身以信出家成辟支佛名曰南无以由口称南无故也目连于时往狱慰喻狱卒问言汝今为唤何调达耶此间亦有过去诸佛调达目连答云吾今所命释迦文佛叔父之儿之调达耳于是调达乃与目连相见云云又寄目连问讯世尊起居事等于时狱中六万余人闻目连说法罪毕生天上学者当知小乘尚有如此之说。
可以意知下云应重叙等
此说恐误也今谓文句注云云意者释迦既记调达龙女应记文殊虽无文证其意合然故注云云。
经云波罗蜜
唐朝已来乃加多字。
阿私
此云无比又云端正昔梁武帝前后三度舍身为寺众奴日常一食但用菜果于六斋日天下禁杀讲涅槃经大弘三宝垂老虽为逆臣所逼而帝乃与公侯大夫集善法殿念于般若是则梁武至仁大慈修菩萨行与夫释迦昔为国王身为奴仆舍于国城珍宝妻子及以己身亦何异哉愚俗不知释氏之教而生讥谤犹可怒之奈何出家学佛之人不能发明此意而训无知之俗亦辄轻毁梁武之行如神清等诸师皆然呜呼仲尼所谓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大唐虞世南秘监帝王略论云公子曰梁武夷凶剪暴克成帝业南面君临五十余载盖有文武之道焉至于留心释典桑门比行以万乘之君为匹夫之善薰羞不染危亡已及岂其道非耶何福谦之无效先生曰夫释教者出世之津梁绝尘之轨躅运于方寸之内超于有无之表尘累既尽攀缘已息然后入于解脱之门至于化俗之法则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波罗蜜与夫仁义礼智信亦何异哉盖以所修为因其报为果人修此六行皆多不全有一阙焉果亦随灭是以鬷明丑于貌而慧于心赵台高多才而下于位罗褒富而无义原宪贫而有道其不同也如斯悬绝兴丧得失感必由之下士庸夫见比干之剖心以为忠贞不可为也闻偃王之亡国以为仁义不足法也若然者盗跖高枕于东陵庄骄悬车于西蜀考终厥命良足贵乎公子曰人君修道与匹庶殊乎先生曰人君者居尊高之地执生死之权势疾风云力摧山岳其威德大矣其运行远矣夫修道宜以弘济为怀仁恕为体一物失所若己纳之于隍推此一言以及万物则得道之真也若乃泽不被于行苇化不沾于海外区区一介之善亦无取焉。
果蓏
木上曰果地上曰蓏又木实曰果草实曰蓏又有核曰果无核曰蓏。
文句云疮疣
疣结病也释名云疣丘也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焉。
记云十之与六开合不同如止观等
于禅定般若二度之中各开二种足六成十何者如禅定度有愿智力开出泥㳯波罗蜜有神通力开出婆罗波罗蜜如般若度有道种智开出沤和波罗蜜有一切种智开出阇邪波罗蜜是故当知开则有十合但六耳言种种者寻文殊引往文未见。
经云紫磨等
一是处非处力乃至漏尽力名十力也一一切智无所畏乃至说尽苦道无所畏名四无所畏也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名四摄也一身无失乃至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名十八不共法也。
文句云奁底等
经音云盛镜器名也谓方底也又盛香器也正作奁力盐切趺隆龟背者说苑云灵龟五色似玉如金上高象天下平法地今云隆者即高也趺即足上也甫无切合缦者经音云肉缦其指间也金光明云网缦也缦莫半切缯无文也跟音根足后踵也踝胡瓦切足骨也鹿膊肠者膊正作腨市兖切即伊尼延鹿王腨也伊尼延此云金色伊尼延者轮王子也双腨金色如鹿王腨佛亦如是所以况焉坐禅三昧经同此说也或云鹿王毛色多黑其腨纤𦟛长短得所绀古暗切责赤色也𥇒音接正作睫亦作䀹目旁毛也睫插于眶也颊古协切面颊也䏶应作髀亦作䯗傍礼切腕乌贯切手腕也髂枯驾切腰骨也奇中奇居宜切髋尻上苦昆切体也臀也正作髋上苦高切训髋正作尻若作𡱂徒昆切今作尻音居非也齐应作脐腭五各切龂也龂鱼斤切齿根肉也𩯭必刃切颊上发也额亦作额五百切肞字误也经音云应作𩑐楚皆切颔颌颐傍也颌音合颔胡感切记云今文多在大论兼在诸经者误指也余谓此相好文全依菩萨善戒经也故彼经云八十好者二十指为二十好手足表里八处平满两踝膝䏶六处妙好肩肘腕六处髂奇中为三好髋及二尻为二好马藏二膊为三腰脐两胁两腋两乳为八腹胸脊项是为六十好上下牙齿上下唇[臄-豕+丘]两颊两鬓两目两眉及鼻二孔额上两肞两耳圆足是为八十好[臄-豕+丘]经音力䐗切皮也菩萨地持经云两角不云两肞也菩萨地持经与菩萨善戒经经本大同译人异耳当知文句与经所列互有详略故特引示耳𠝶二相者今文有三十四相故也尝以法界次第对今相等而法界次第又有两腋下满身上如师子及文句有师子臆等更请详之若八十种好对今文句颇多不同胎经者菩萨处胎经也经最末云胎经故也。
无量寿观云处华台久者(句)为胎生实非胎也
此辨之也故观无量寿佛经云下品下生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即是处于华台最久者也既云实非胎生则与大本无量寿经以疑惑心修诸功德生彼边地复受胎生不可参滥也以十六观经第三地观心无疑惑第十一大势至观不受胎生故也然若准宝积经云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乃至云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等众生处华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据此华胎复同大本所说胎生故经论异同不可一概矣又宝积经云若于华内结加趺坐自然化生此与大本化生之人其义无别须知宝积化生胎生即是大本化生胎生但宝积经说于胎生是华胎耳此与十六观经处华台久者为胎生如何辨之况十六观经疏序云坐金莲而化生更希详之。
经云千叶莲华等
大论云华有三种一者人华有十余叶一者天华乃有百叶三菩萨华有千叶也或云华山顶有池生千叶莲华人若服之则羽化矣娑竭罗此云咸海也几何即几许如何也颇有者慈恩云语辞也今谓犹言还有也赤子者经音云生子怀抱之间也仁让者爱人利物谓之仁先人后己谓之让。
记中问三千之外无复大海文殊何故仍云海来答以三义通之
今谓初变虽无大海而有龙宫及留此会耆山之众以龙宫是畜生界摄故初变文不说无有地狱鬼畜正符文殊龙宫涌出诣灵鹫山初变若无地狱鬼畜何有龙女涌现等事故知经举大海以明海底之下有龙宫耳其实大海之上已变也故不可执从于大海之语而弃龙宫涌出之言记中三义与经相违学者详之至下嘱累慈恩安国净秽不同难中又须知此意。
文句云初半行明持经得解次二行明成就二身
言二身者即生法真应也真身亦名法身岂非微妙净法身乎生身亦名应身岂非具相三十二及八十种好乎若不尔者两行经文如何对于成就二身耶妙玄三法妙中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即报身微妙净法身即法身具相三十二即应身故知今云成就二身对两行经须依妙玄对于生法真应二身而文句中释两行经成就二身既云深得法身之理即备相好岂非法身具应身相岂非真身具生身相乎四明云龙女赞佛法身具相显是劣应以法身具故相相尊特是故荆溪类同华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此之妙身不名尊特更指何身为尊特耶仍斥于他谓真法身具于生应三十二相成乎诽谤今问四明两行经文对于生法真应二身文句妙玄其意昭然何得妄斥他人谤耶若斥真法具于生应名为诽谤是则文句及以妙玄皆成谤矣且真法身具胜劣用何得闻于法身具相一向作于尊特而说岂劣应身非法身具不名大用独以尊特是法身具名大用耶智与体冥能起大用能为身等何必一向指尊特身是法身具名为大用若谓此身不名尊特更指何身为尊特者祖师教文皎如明日何事蔽塞而不见闻且尊特身乃是舍那他受用报妙玄既将深达遍照对于报身岂不摄于尊特身耶以舍那报身有自有他自报则以智慧遍照他报乃是光明遍照况复他报亦名胜应应非无智智非无应故卢舍那亦报亦应经文既云深达遍照妙玄复以对于报身报身岂非尊特身耶今却反问四明法师深达遍照既对报身此身若乃不名尊特更指何身为尊特乎若指具相三十二者将何以对生身应身耶若将释迦劣应丈六三十二相便是舍那报身光明色像无量无边新译华严将卢舍那作毗卢遮那有何不可而须破云法报不分三二莫辨莫是荆溪不知中道感应三一相即秘密之藏但事分张进退俱失乎呜呼四明以释迦为舍那以劣应为胜应灼然报应不分三二莫辨矣世人不知望声传习诚可悲哉诚可悲哉荆溪类同华严相好与虚空等自是依空亡相之义非相无形显于中道法身如空云何妄认以为尊特有相之说以理为事不亦惑乎。
经云南方无垢世界
李长者云心得应真故云无垢正顺本觉名曰南方又南为明为虚为离离中虚八卦中离法心心虚无故则明还依世俗八卦表之余谓此释未为雅当何则岂余方成佛者心不应真非无垢乎又无离中之虚将何以表之哉若知南方无垢世界化缘将熟是故往彼成道应之则于八卦离虚之表无所取焉况李长者为崇华严广贬诸经实非通见矣呜呼世人不得今家约教约部判释如来一代之教所以撰述任运而生偏见者矣惜夫惜夫。
文句云胎经魔梵释女
魔梵帝释三人并女是四人此四种人皆不舍身不受身现身得成佛所言女者过去佛世彼时人民悉受女身有七十万二千亿女一日一时即成佛道不舍身不受身也然彼经说梵王帝释现身成佛梵释天女皆得须陀洹果等梵王有宫女更宜详思之。
记云他人或云十地等
慈恩引伽耶山顶经云一证发心谓入初地二行发心即是六地三不退发心即八九地四一生补处发心即第十地今此龙女是第四发心化为龙女也。
生八女
本行经云去迦毗罗城不远有城名天臂城有长者名为善觉有八女子一名为意二名无比意三名大意四名无边意五名发意六名黑牛七名瘦牛八名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慧又云梵天时净饭王迎娶八女第一第八自以为妃以余六女与其三弟摩诃波阇波提亦云大爱道耶输此云名闻摩耶此云天后憍昙弥或云憍答摩又云瞿云弥此翻最胜亦云众主正理论云憍答摩种生于日光除天之外人类中胜故云最胜也别姓有五一瞿昙氏二甘蔗氏三日种氏四舍夷氏五释迦氏具如诸文委悉分别。
齆
乌贡切鼻塞也。
憀
落萧切无憀赖也。
审如宾头卢知七年失国及稠禅师进否为王
四分律云宾头卢本是优填王臣由精勤故王放出家得阿罗汉王于后时出城参礼其寺去城有二十里时诸佞臣见宾头卢不起迎王即以恶心而谏于王王受佞言危欲杀之宾头卢后见王入门即便下床七步迎之王曰大德由来难动而今避席迎者何耶宾头卢曰王前好心故不起迎今怀恶意若不迎者必当见杀王曰善哉弟子妄受佞言不识凡圣王请悔过虽免地狱然宾头卢即记王曰由僧起迎七步之故却后七日必失王位王于后时即如所记他国兵来捉王七年锁脚囚禁齐朝邺西龙山云门寺僧稠禅师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又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后诣赵州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于时魏朝孝明皇帝夙承令德前后三诏稠师辞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乞在山行道亦不爽大通帝遂许之及至齐朝文宣皇帝亦乃诏曰久闻风德常思言遇今来定州令师赴邺教化群生稠师即日拂衣出山帝躬举大驾出郊外迎之稠师乃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帝闻说法毛竖汗流于邺城西南八十里构一精舍名为云门请以居之因以国储分为三分一分供国一分自用一分供养三宝众圣敕送钱绢令于寺中置库盛之自兹已后皇帝躬牵羽卫幸寺礼觐禅师而稠禅师居房宴坐都不送迎弟子谏曰皇帝降驾而不送迎众情不悦稠师应曰昔宾头卢迎王七步致令于王七年失国吾德虽不逮未敢自欺形相故也所冀获福于皇帝耳或人以此谗于宣帝帝便大怒自来加害稠师冥知遂出寺中去二十里孤立道傍帝至问之稠师对曰恐身血不净污精舍耳皇帝下马伏愧于是躬负禅师二十里地还于寺中帝曰弟子负师遍于天下未足谢德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稠曰作罗刹王稠即祝水令帝自视其影即见罗刹之形进否即进退之间皆为利益于王也。
五十法及十法
一缘佛恩常令在前乃至第五十教什众生安住功德一自在来去乃第十于空处住易生无障碍想余法在论今不烦录。
娆
奴乌切苛酷也戏弄也。
诉
桑故切讼也。
残童子
截其两手不能害物即是形残。
三合声等
以三字合为一声也即拘卢奢是也三合声者以此国无故以三字连声合成一字急呼之如勃鲁奄是也若二字合为一声名为二合声也诸经咒中二合颇多如云娑他怛多等是也婆沙中说有一字名二字名多字名身等问曰何故名多名身答曰众多名合聚故名多名身名句文身身义请知于其声上屈曲建立赞骂名句是不相应行蕴所摄法谓轨持处谓处所即十二处中之一处也耳根声尘及以空识有此诸缘方成闻故亦云耳识唯从八如前已辨故云以声对于等也声界有八者婆沙论云谓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此各有二谓有情名声非有情名声此复各有可意不可意故成八种也有执受者俱舍论云心心所法共所执持摄为依处名有执受损益展转更相随故即诸世间说有觉触众缘所触觉乐等故无执受者与此相违故名无也大种者四大种也婆沙问曰何名大种答大而是种故名大种如言大地及大王等能减能增能损能益是为种义体相形量遍诸方域能成大事是为大义也为因者因谓因由假藉之义也情所乐欲名可意声情不乐欲名不可意声杂集论有十一种声谓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世所共成声成所引声遍计所执声圣言量所摄声非圣言量所摄声扬论中于前十一更加响声以为十二五蕴论中唯有初三形显受者杂集论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受谓领受因师因教领受引发不然即是受想等也言异生者由二种障令趣差别名曰异生又亦可云异圣之生已上名相弗可不知故略示耳。
今古释品三五意
慈恩释此品来意有五等。
经云行亦不受等
大品第三行相品云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亦行亦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所言行者行般若也般若性空故皆不受矣。
如玄签引
大经第十佛说偈云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文殊白佛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林悉名树木非一切女必怀谄曲一切自在不必受乐佛所说偈其义有余唯垂哀悯说其因缘何以故世尊于此大千有洲名曰拘耶尼洲其洲有河端直不曲名娑婆耶犹如直绳入于西海如此直河佛未曾说种种金银琉璃宝树是亦名林亦有女人善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释梵诸天虽得自在悉皆无常佛之所说是有余义唯愿如来于此经中说有余义令诸菩萨深信解之佛告文殊我昔为调波斯匿王王子后妃憍慢心故说此偈耳佛昔所说是有余义文殊今说即无余义也。
絓
挂也谓但挂是七方便也又训预也。
佛称赞已
此句讹也前持品中佛但眼视默然而已诸菩萨等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
经云甚为难有
此第五卷平声呼者三十九字于中一十九字训是甚为难有则为大失此自有二为大法王最为甚深为诸法王此经为尊最为上首为从何所来甚为希有我亦为世父则为见佛斯人则为为己起塔则为以佛舍利则为于无量则为起立僧坊是则为具足亦可训名则为己如上有一十四字训作以为亲厚此自有二是则名为此自有二有为无为能为难事以为给使而为供养如来为太子时弥勒为首抹为微尘尽以为尘得无漏无为有二字训得常为比丘其福为如此有二字训名当知是为当知己为有二字训被为毒所中为此所轻恼去声呼者五十四字于中有三十九字训与能为众生则为说法而为说法此自有三若为女人说法为诸国王而为解说随问为说和颜为说亦不为多说为说诸经而不为说为说此法为是众生末后乃为为汝等说佛为四众即为授记闻法为人说为四众说法谁为其说法愿为解说愿为除众疑愿佛为未来愿今为解说为是人说为说无上法故不为现身乃出为说法或时为此众为说佛难值为说种种法不须为我为他人说此自有二又为他人随顺为解说有一十五字训以乃至为法为闻佛道为利杀害为听法故常为法故为求佛道故此自有二为佛道故皆为度脱众生为度众生为众生故为度众生故为治狂子故为凡夫颠倒为阿耨多罗亦可平声训求故下偈云若人求佛慧。
文句云二除口过
越本脱落除字。
记云毕意
意当为竟。
故玄文云世谛破性等
一家诸文言玄文者即妙玄也今此所引语犹讹略应云故净名玄云也故净名玄问云空有二种一者性空二者相空云何分别答前四句捡生性不可得即是性空无生而说生即是假生假生即是不生不生即是相空也故世谛破性立假真谛破假即是相空也前四句捡生性等者净名玄前文云身见之心本自不生不生而说生者但是随顺世间名字故说生名字不在内外等是字不住亦不住等然世谛破性真谛破假具如止观破遍中说若晓彼文乃达今意。
斟酌
斟取也计也酌酒也挹取也。
擗
正作擘。
经云梵志尼犍等
记云在家事梵者事梵天也以计梵天为父母也尼犍亦云尼乾陀亦云尼犍连他亦云尼乾陀弗怛罗此翻不系亦云离系也此之外道拔发裸形以手乞食也文笔者有人云文谓歌诗之流笔谓铭赋之类又韵属谓之文对词谓之笔也赞咏者显德谓之赞寄情谓之咏也路伽耶等文句已释今更示之经音义云逆路正言路迦此翻顺世外道慈恩云路伽耶此翻恶对答也逆路伽耶此翻恶徴问也路伽耶是顺世者以其执计随于世间之情计也逆路伽耶是左顺世以其所计不顺世间故也记云亦云韦陀者韦陀亦翻智论即西方外典也记云礼义名教者仲尼所修五常事涉于迹故云名教也庄老玄书者老子庄子所尚虚无道近于本故云玄书也凶者恶也叉正作搋来佳切以拳加人也文句云上伎戏者有人云西方呼散乐为乾闼婆此自有二一者非丝竹即鼓磬之类也二者是丝竹即箫笛之类也非丝竹之下者名为乐上者名乐音也是丝竹之下者名为美上者名美音也今云上伎即乐音美音也彩𦘕者以五色尽其身若绫彩也缘幢者幢幢应作橦橦柱者戏竿也即戏场中软竿也缘寻也上也即寻竿而上也掷倒者掷投也倒什也投掷什倒如鬼刀之类也记云捔力捔正作角抵触角力戏也旃陀罗此云严炽又云杀者其人若行则摇铃自标或杖破头之竹若不尔者王必罪之畋猎者白虎通云为田除害取禽兽也月令章句云猎者犍也以揵取之郑玄云田猎博兽也渔捕者说文云捕渔也捉捕其鱼于水也记云欲想如止观第八记者在第六记辅行云法华欲想者深防欲之过患也尚不起况复形交大论云九想能治七种欲染一或有人染著于色谓青黄等二或有人染着形容所谓纤细三或有人染着威仪即俯仰等四或有人染着言语所谓言说以动人心五或有人染着柔软六或有人染着人相七或有人虽得上六无所著人犹无所解而随至死寡女者无夫之女也处女者居处在家未嫁之女也五不男者剧居言切以刀去势也十诵律云生半妒精病名为五不男生半妒如记精者因他人淫身身分用是精也病者朽烂虫啖等是病也四分律云生者从生已来也剧者都截去也妒者见行淫时有淫心起也变者与他行淫时失男根也半者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也僧祇律云六种不男一生二捺破三割却四因他五妒六半月生者从生来不能男也捺破者妻妾儿等相捺破也割去者王臣取人割去也因他者因前人触故身生起也妒者见他行淫身生起也半月者如向说是应知女人亦有五种所谓螺筋鼓角脉也形曲转如螺筋聚是筋形中小如鼓形不正如角只通泉出故云脉也如病将身如止观第四记者在第八记大论云菩萨应化众生云何深山自净答身虽远离心则不然犹如病人服药将身身康乐已方可复业菩萨亦尔服般若药烦恼病除法身康乐为化未晚沙弥此云息慈已上名义文势相连所以合为一段示耳。
记云具如止观双树表之
法性之色非净非不净而凡夫计为净二乘计为不净法性之受非乐非苦而凡夫计为乐二乘计为苦法性之心非常非无常而凡夫计为常二乘计为无常法性之法非我非无我而凡夫计为我二乘计为无我皆是颠倒今观法性即空空中无净乃至无我则凡夫倒破枯念处成法性即假二乘倒破荣念处成法性即中中非二边中间理显佛会此理故于中间而般涅槃。
文句云十八空等
今随其难见者略示之第一义空者诸法中第一是涅槃涅槃亦无故云空也内空无六入者无六根之入也入谓涉入而此六根为识所涉故云六入亦云根者根即能生此六并有生识之功也我我所者能计即我所计六入即我所故辅行云阴即我所能计即我所揽所计名为阴入横计阴者名之为我又我所有名我所也大空执方者十方为方周遍名大此不可得名为大空不可得空者以诸法空空一切法皆不可得此不可得亦不可得故云空也散空者以空破散我人五阴灭尽无余故云空也。
记云委释离合如止观第五等
根检不得心即内空尘检不得心名外空根尘合检不得心即内外空离检不得即空空四性检不得即性空四句检不得即相空无十方分名大空求最上不得即第一义空四句因缘不得即有为空无为不可得名无为空四句求心生不得即无始空心灭不可得即散空心不生灭不可得即毕竟空心不可得即一切空心空皆不可得即无所得空有见不可得即有法空无见不可得即无法空亦有亦无叵得即无法有法空大经十一空二十空楞伽七空合则有七离有十八具在彼文言雷霆者尔雅云疾雷谓之霆也言总别通横竖者别即十乘有横竖也若解别义通则准知何者如不思议境穷实相底名竖包十法界名横乃至离法爱入住为竖离相似三法为横具在辅行第八卷辨。
经云屠儿魁脍
屠杀也裂也分割其肉者也魁苦面切首也帅也脍古外切鱼脍也细切肉谓之脍也。
贩肉炫卖
贩方愿切买贱而卖贵也炫黄练切自媒也行且卖也。
屏处
屏必静切隐蔽无人之处也。
入里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文句云阴谋等
阴闇也典主也妊汝鸩切怀孕也摩隥伽者隥都邓切隥亦作邓又作蹬并徙亘切亦作登摩隥伽或云此翻本性准经中说其女之母是摩隥耳准舍头谏经过去有王名曰摩登此翻有志舍头谏者王太子也此云虎耳鼋音元在波罗奈等者此文全依出曜经说故彼经云佛在波罗奈告诸比丘此苦原本本所未闻本所未见广说此法为契经藏佛在罗阅城时迦兰陀子名须陈那出家学道最初犯律故说戒藏佛在毗舍离见䟦耆子本末因缘告诸比丘诸无五畏恚恨之心不落恶趣是毗昙藏不知彼经难消此文今文中云在罗阅祇诸文多云在毗舍离须那提者亦云须提那此翻求得萨婆多云父母求神得此子故以其最初犯不净行故立毗尼毗舍离国庵罗园侧昔有猕猴共集为佛穿池故以名焉黄门者黄者主中谓圣人居天下之中而治万民主黄家门者名为黄门亦云黄昏闭门也或云以雌黄涂之而守门也又上古时五品以上贵人并以雌黄涂门后因反逆遂坏根门于内宫中驱而役之其本元是黄门家之子弟耳丐音盖正作匈乞人也。
记云韦陀如止观第十等
彼文与今所引经文大意无殊今文云千二百六者彼文中云一千二百十六韦陀恐今文中落十字耳更请详之六谛二十五谛者一主谛二依谛三作谛四总相谛五别相谛六摩婆夜谛此即六谛也二十五谛者一冥谛从此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尘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此二十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有二十五此且略引广释在彼龟镜者镜可自照龟可自占皆所谓鉴于善恶者也慈恩云道安与主上同辇一世之荣罗什与秦女别居千年受耻余谓安师什师岂与凡僧同日而语哉那忽见讥乎八精进等如第二者文在第七长阿含云于四种事各有前后生于进怠名为八耳谓乞食执作行李病患如乞食时若乃不得即作是念乞食不得身中疲极不堪行道宜令且息若乞食得复作是念身中沉重不堪行道是名乞食前后生于怠也若少执作便作是念我今疲极不堪行道若欲执作便作是念明当执作必有疲极若少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身上疲极若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必有疲极若少遇患便作是念我今重患身上疲极若乃患好便作是念病好未久身上疲极是故此八名为懈怠若八精进则异于此若乞不得念我少睡堪任行道若乞得已念我饱满气力充足堪任行道我向执作废我行道今宜精进若明当执作念当妨行道须预精进若行来时念废行道若明当行念当废道若得重病当念命终若少病患念恐更增是故此八名八精进文句中行即行李也文句中役即执作也。
制面防喻及善法骂
四分钞云有三骂法一面骂者言汝是除粪家生等二喻骂者言汝似除粪种等三自比骂者言我非除粪种等善法骂者亦有三种一面骂者言汝是阿练若是坐禅人等喻骂比骂准前思之制面防喻者即面骂喻骂也故持品中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常不轻品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等皆善法骂所收思之。
俱留孙
此云所应断又云作用庄严也楼至此云可爱乐也。
随义而答有三
三应作二也文句云第二五行偈明口安乐行成者二应云三也又云第三二行明内无过者应云第二三行也。
经云讨伐
讨诛也治也伐击也春秋左传云有钟鼓谓之伐也伐或作罚罚折伏也罪之小者也非今意焉文句云尽智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其智生也无生智者于向尽智但加不复更知更断更证更修耳。
文句云现生后
俱舍云此生造业即此生熟名顺现业此生造业第二生熟名顺生业此生造业第三生后次第而熟名顺后业现生后义准此思之。
师严鞠躬
礼记学记篇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也注云严尊敬也论语云鞠躬如也正义云鞠曲敛也躬身也。
记云谁晓十方法界唯有一佛
入法界体性经文殊问舍利弗汝信诸佛是一佛耶汝信诸佛刹是一佛刹耶舍利弗言我信以法界不可分别故信诸佛唯是一佛也以诸佛刹依如无尽故信诸刹唯是一刹也。
经云唱导
启发法门名之为唱引接物机名之为导。
记云八自大之一
八自在中第四即是能作自在所谓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以长为短以短为长等八自在者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轻五能有主六能远到七能动地八随意所欲尽能得言先兆者即善恶之朕兆也形兆也眹直引切又下文云焉知不是彼法慧等恐成误也何者地涌菩萨上首四人若是华严法慧等四弥勒那云不识一人弥勒岂可不知华严法慧等四以是而知记文误也幸细研详。
况常寂光端丑斯亡寂光所对咸有净秽
旧本之中况常寂光字下更有土之一字义虽无妨于文不便恐是后人擅添之耳况常寂光端丑斯亡乃是谈其寂光体性净秽端丑斯亡叵得寂灭泯绝十界三千三土依正空无所有如如意珠及大圆镜表里清彻内外莹洁也寂光所对咸有净秽乃是明于寂光体德净秽端丑宛然无缺并由寂光体德本具三土妙假方有十界三千事用如如意珠雨宝无尽及大圆镜形对现像也故妙玄云寂光理通如镜如器三土别异如像如饭又辅行云常寂光土清净法身无所庄严无能庄严为众生故而取三土又释签云诸佛寂理神无方所所依寂境号常寂光沙石七珍随生所感又下文解常在灵山名为报土若准余国指有余土报土须指他受用土据常在之言即自受用土若准颂文宝庄严言则非自土即他土也又下文解第四观成见于实报方便土等乃云自心常寂光中遍见十方一切身上乃是寂光本具有于实报等土耳所以谓之理具此相依理起想故此想成便见此相也若前文句解譬喻品一切世间乃云三土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如来遍应三处即一切世间记中释云应三土者从化事说妙色妙心果报处者既云一切世间之父故知三土皆是证道色心报处寂光既遍遮那亦等诸身既与法身量同诸土亦与寂光不异如像如饭如镜如器方之可知又前文云极果既成必遍三土土体虽则横竖相带二而不二今从土用唯约竖论故宽狭不等以显居遍所言土体相带不二者如义例云寂光诸土无二无别法与报应一体无差体同相即用异常分斯之谓矣请观上来诸祖格言岂非寂光体性端丑净秽亡泯乎岂非寂光体性对于三土事用方有端丑净秽乎不二门云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由了染净空中自亡是则寂光空中尚自叵得岂存三土妙假者哉一尚无一岂有九三因果既泯理性自亡对华说空空无名字以此细推诸法皆尔而四明云经论中说寂光无相乃是已尽染碍之相非如太虚空无一物良以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究竟明显是则名为究竟乐邦金宝华池又复此就舍秽究尽取净穷源故苦域等判为三障金宝华池以为寂光若就净秽平等而说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为寂光乃至云定执报土有金宝等寂光定无斯乃迷名而不知义今详四明建立寂光有金宝华池泥沙苦城等但是寂光所对咸有净秽耳何关寂光端丑斯亡乎世人不深天台祖教滥用四明胸襟之见是可哀矣。
六方便及身土四句
藏通各有二乘为四及藏通菩萨为六方便也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身土相即身说土说为四句也后贤更请详之下文又云净秽国者净名疏云寂灭道场尊特之佛名为净土为罪众生作三乘化名为秽国。
文句云华王世界
梵网经云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净名疏云摄大乘说华王世界旧摄论云大莲华王清净世界新摄论云大宝华王清净佛土。
记云蛇识蛇
即大论中云蛇知蛇足耳蛇无足常谈也如以桑柴烧足现勿怪之也。
经云巨身大神通
巨亦大也本时弟子既是净土净秽故其身巨大身虽巨大相好不出三十二种及八十等故前文云三十二相无量光明故本弟子其身巨大不同今日迹中秽土劣机弟子其形卑小本迹身量大小虽殊遮那寂光体亦何别然须了知体同用异故本迹大小胜劣宛然本时大身胜应也迹中小身劣应也故兹大小胜劣皆是分段应化生身耳若非分段胜应生身何得从地涌出耶又复须知应化即法是故住于下空上空表常寂光故前文明毗卢身土良由此也问本时巨身若是胜应分段生身何以至今而不灭耶答例如多宝虽久灭度生身全在故知乃是神通愿力延寿至今耳故下记云子不服药且据不现劣应之身仍以胜表本故云百岁乃至云不二药者以延寿故现不二身即是中道遮那之身住常寂光耳岂非巨身乃是胜应乎问若尔今家何以破于古人神通延寿耶答古人错将报身常住作延寿说故破之耳今论分段应化生身故不妨也身量之义非此可尽具如十不二门圆通记及十六观经疏往生记金光明文句新记委明学者详之。
被精进铠等
被平义切服也覆也铠者甲也阿逸多名也此云无胜弥勒姓也此云慈氏愦古对切心乱也闹奴教切不静也奋迅者或云振也毛起而身大也展舒四体通畅之状也伽耶者此云山城也下文云去伽耶城不远者以菩提道场去伽耶城约有二十里也余如第一经补注辨。
记云前诸所释用义不同
文句第一有两节文一以师子奋迅是现在二以师子奋迅是未来记云奋迅具二义左右如现前却如未故下疏云释此句者应具二解即现未也今存后解故云未来前存前解故云现在。
九次第从禅至禅等
四禅四空并灭受想名之为九入初禅时其心次第无有杂念而间杂之名为初禅次第定也初禅既尔余准思之故云从禅至禅无间入也从禅至禅皆经散心以散为出者师子奋迅从喻立名世之师子奋迅之时一为除其身上尘垢二为前却捷疾猛利以喻此定一为除去障定之垢二为入出捷疾无间奋迅入定者从于欲界入初禅中二禅三禅及以四空并灭受想奋迅出定者从灭受想出入非想又复出入无所有处如是乃至出散心中虽经超散住禅宛然者能超诸地名为超越诸地即是三界九地也从于欲界入初禅中从初禅起超入非想从于非想入灭受想此是超入若超出者从灭受想超出散心虽然入出住禅宛然今云超散合云入出即是超入及超出也委辨具如法界次第文句中入重玄门净名疏云从凡心入一切法门乃至上地从等觉地起入一切法门住一切法门百千万劫重修也释签云遍应法界名入重玄今详重玄二字名义者重是一切众多之义故云入一切法门等也玄是深寂幽远之义即是上位入一切法门将齐妙觉渐深渐远也但有融不融别以分圆别之异耳清凉云重玄者准老子玄之又玄之义也。
玄文乘妙中
三法妙也三轨妙法运载名乘彼文中说第五始终者以凡夫一念心具十界为始也。
引春秋事如止观第五记
赵将伐燕苏代为燕说赵王曰臣从外来见水蚌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夹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见蚌脯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见死鹬两者不舍渔父得之今赵伐燕燕赵相支以蔽其众臣恐强秦为渔父也此出春秋后语春秋后语者战国䇿序云或曰国䇿又曰国事或云长短又云事语又云长书又云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筴谋宜云战国䇿其事继春秋之后讫乎楚汉之兴二百四十五年之间之事有三十卷第三十卷未有此文也扼者相持也蔽者困也彼但借相扼者总修止观但增暗散不可常与暗散相扼应别安心破其暗散。
文句云实无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明
记中但引彼经之文太成隐略今谓彼此文句解释寿量品题通具三身别但在报今从别意是故云尔以报身寿实是无量而品题中但言寿量故云实无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明是也以此明之方知记文隐略难晓或恐误也学者详之又云后文具三句义者句字误也当为身字。
记云问桥如止观第十
方等陀罗尼云我于往昔作比丘见居士设大会施一切人我以贫故来至会所于中路见一大桥于上见众人往来我即问言此桥何人作耶此河从何来耶此木何林生耶以如是等种种问之时有智人而语我云居士请汝汝但去会所可得悦意汝今徒问何所益耶我即至会所食皆已尽而生悔恼徒问无益之事令我不值饮食于时智人又语我言夫沙门者于身无益不用问也于身有利即须问焉谓不赞己不毁他等。
文句云盘桓阡陌阿梨树
盘桓不进之貌也南北为阡东西为陌阿梨或云此方无故不翻其树似兰香枝若落地时必为七分义净云梵语頞社迦曼折利此翻兰香稍也新译亦有云阿梨树枝也下文又云常波罗蜜等者常则不变是故摄成我则自在所以安立乐无苦恼故灭受想净则无染不住身心此是法身常土也次如寂下解脱德释寂也乃至般若下般若德释光也又前文云大经云超前九劫者恐误准经乃是超十二劫章安云超十二劫者出曜佛藏等经皆云超九劫或云根缘不同佛为增减说之准旧婆沙旧俱舍九十一劫超九劫等并是大劫非小劫也。
记云并具十号如止观第二记
智契法身具法界号故能垂示应身十号法应十号一体无二具如前文补注所引又下文云此用金光明意者新金光明自受用报谓之应身应字平声即是报智与法身相冥相应故也十身舍那亦如前文补注所引又下文云沃焦者或云沃焦山也东海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测盖禀至阳也海水投上噏焉而尽矣又次文云三融通中四者误也应云融通中三也以第四引论即是前文分科中云三论云下引经论证也若尔下文谓之次引论如文应云三引经论证如文也。
近代翻译法报不分三二莫辨若言毗卢与舍那不别则法身即是报身乃云至情通妙契诤计咸失
斯文着明其犹日月奈何有目略不仰观诚可悲哉且释迦丈六之形弥陀八万之相是同居净秽分段色身于三身中但是应身之所收耳即千百亿化身也释迦既尔弥陀准知若尊特身准诸文说乃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而报身卢舍那与法身毗卢遮那十方诸如来但同有一耳且无两殊也若乃分段应化之佛则十方名号身相别异如东方阿閦等是也而四明建立释迦丈六之形弥陀八万之相皆是尊特之身灼然以应为报而报应不分三二莫辨矣岂可荆溪不晓三一相即中道感应秘密之藏妄斥翻译之人法报不分乎又四明立法身寂土实相理体相相宛然今问四明作此建立为是存于三身四土之义为是三身四土相即之说为是一向从理之谈为是事理相对之意深愿后德以记文中说不说等准例明于相无相等则一家妙旨皎在目前矣。
具如止观第三及记
诸大乘师说法身是体般若解脱此二当有隔生跨世弥亘净秽此字义纵也又云体义具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异未免横隐显异未免纵请以此文对当今文一横二纵之说妙玄云资成在前观照居次真性在后此竖别纵也此三并异是横也理乘本有随乘得乘今有道后真如方能化物是纵义也。
相照四句如玄文
玄文先破境智堕性计次约悉檀建立后明不思议相照譬如镜面相照又如一地能生芽芽能生一地何者智既是心境亦是心既俱是心皆是法界心心相照有何不可文句云摄亵者止观中作摄牒今详摄褶并之涉切亵私列切恐非文意正须作褺徒协切重衣也摄亦书涉切以法入句谓之摄褺以句入法谓之摄属。
何以苦贬久成之德为释疑耶
慈恩云寿量及分别功德品因释前疑展转生起前明踊出皆言佛化众大位高时会主疑今辨法身本无起灭化佛近成报身久证化此大众何所疑哉当知若但作释疑者不能彰于久成本佛诸经所无有此失矣记主斥焉况他并判以为流通及以十三品为正等者即慈恩及他宗有此判释所以斥之云尔种子无上者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是发心退已还发者前所修行善根不灭故化生无上者教化众生指踊出菩萨是也其余名义可以思之奚字通平去二呼恐正取去呼奚屧奚也屧先叶切履中荐也屐渠戟切履屐也释签云蹊要路也作系者衣襻系也又下文云过去又二初发近显远等者过去字上欠一个上字应云上过去又二等也。
文句云前后合五诫七请
亦应更云八请以舍利弗受旨之文义当一请故又有三止是则八请五诫三止也况复序中弥勒疑请文殊释答地踊品中弥勒疑请何来何集师谁大会同请如来诫令勿乱勿怠勿退动执生疑因疑更请以至普贤从东来请唯愿说之等又分身佛从十方来所将菩萨以为侍者皆生疑念各各白佛诸佛皆言弥勒已问汝等自当因是得闻诸佛既皆抑待弥勒岂非亦有诸佛请耶迹门请说佛智慧本门请说佛远寿而清凉以华严中菩萨等请菩萨说十地菩萨之法而胜法华中菩萨等请佛说佛法者深不可也况身子等内秘外现及弥勒之问文殊之答皆显佛法而与解脱月及金刚藏问答十地菩萨之法不可同年也若谓十地与佛法同华严经中何故将一块少许爪上之土校量十方大地无边之土耶又华严中文殊普贤弥勒各各自说来至法华咸请佛说是则此经迹本二门若请若诫若法若人诸经所无良有以也清凉观师华严钞云今此翻明法华劣此彼是一家此有三家一不同也彼之一家但是声闻此之三家是佛菩萨二不同也彼唯三请此有五请三不同也彼唯因人请此有佛请四不同也乃至广说如彼疏钞余虽末学敢谓清凉率情建立毁挫妙经请以向引请诫等文以难清凉之失。
法身应生等
亦如金光明文句释不应思量如来寿命中云法身菩萨法性净土故不在言生身菩萨若在家为天龙等所摄若出家为四众所摄若法性身施权亦为八众所摄今云法身应生岂非彼文法身施权乎彼文既云法身菩萨法性净土故不在言所以今文不言之也况今既云受法性身及法身地故不烦耳下文解释妙音品云师既施权弟子亦隐其实俱隐寂忍而耐其拙岂非皆是隐于法性尊特之实而施分段卑劣之权乎况光明文句云八十是佛大用岂非法华丈六卑劣亦是大用乎况文句云如来以慈临大千等何不然哉然虽四度现于尊胜盖是暂现而为表彰耳其实丈六元是施权隐胜现劣也若得实意方知四佛体同用殊故法华教主是丈六垢衣岂乖法性实相之体乎若执玄签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何不执于文句及记隐实施权乎莫是玄签明开明即文句及记明施明着施开不同着即有异成于增减天殊之谤乎。
记云玄文十门至辨同异
一破迹显本二废迹显本三开迹显本四会迹显本五住本显本六住迹显本七住非迹非本显本八覆迹显本九住迹用本十住本用迹同异者迹中十用已出诸教本中十用诸经无一广在彼文上文云具如玄文者只是以迹为他为粗以本为自为妙等耳。
说他为我至平等意趣
慈恩云他众疑云成道既久常此教化中间所有然灯佛等成道入灭说法教化复是谁耶释此疑云如是中间然灯佛等如是皆以方便善巧说于他佛非离我身别有他佛又云一者不废释迦实成久化现新成二者何废四意趣中平等意趣说他为自也平等意趣前已引之。
具如释签
问下下法界有上上机如地狱界有九界机此则可尔如何佛界有九界机答所言机者可发为义若下有上机则通因果所谓下果求于上果亦可下因发于上因若上有下机则唯在果所谓下果求于上果亦可下果发于上因如佛界机在地狱者谓虽发心求于佛果破戒堕狱于彼可发成地狱机余八准此若尔此与地狱有佛界机何别答若佛界心强已名佛界益在九界则名佛界有九界机若已堕九界则名九界有佛界机具如彼文下文云种种食者食字误也应云种种色也。
经云年纪
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也商曰祀取四时一终也周曰年取禾一熟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也十二月为年十二年为纪。
记云佛性五名等
大经二十五云亦名楞严亦名般若亦名金刚三昧亦名师子吼亦名佛性也本中大小不同优劣相望及以彼此论横竖者玄云年纪寿命也大小长短也彼本寿命先辨迹中四教佛寿然后判云大即大乘常寿小即小乘无常迹既如此本亦复然所以名为大优小劣相望不同彼此横竖者横彼即十方竖此是今古请以此义消通记文曾寻玄文彼略未辨横竖等也古师六释今师三释者诸小乘师说般若种智已圆果缚尚在解脱未具身犹杂食又带无常一优二劣譬之横川走火又云先有相好之身次得种智般若后灭身智方具解脱既有上下前后之义譬之纵三点水若入灭定有身无智罗汉在无色有智无身若入无余但有孤调解脱此义各各不相关并之则横累之则纵诸大乘师说法身是体本自有之般若解脱此二当有此字义纵也又云三德无前无后一体具足以体从义而有三异此乃体横而义纵耳又云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异是横隐显异是纵今明三德皆不思议那忽纵横此约理也身常智圆断具皆是佛法同一法界此约行也即一而三故不横即三而一故不纵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异此约字用也。
寄次论不次
清凉疏钞有此之说寄其次第彰不次耳。
文句云正慧等记云乘栴檀等
大论云中阴知中阴入胎乃至出胎知出胎即正慧也摩耶此云天后也已断苦集已修证灭道即尽智也更加不复更断不更修证即无生智也华严云乘栴檀阁托胎成佛种智圆明也瑞应云化乘白象贯日之精托胎成佛正习俱尽也。
而虽作意
新旧二本其文并误应云而随他意。
记云净名疏委出相等
断枝叶尽计有涅槃此是迷法身而起若见真谛涅槃是一法名见一处此见因无明起故名住地亦名身见此从法身而起见也若于变易依正五尘生于欲贪即欲爱住地变易色心是虚妄分别即色爱住地亡色观心犹见有心即颠倒想是有爱住地也华严中说不可思议香华云等此是菩萨胜妙果报所感五尘是欲界思惑也一切菩萨皆入出住百千三昧禅定心尘此是色无色界思惑也玄文十门者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乃至第十悉檀通经次唯佛下释第六句者恐唯佛下至大品云第一义中无所分别也犹是解释第五句之文也以前五句经意乃是实智如理第六句是权智如量故也文句总结乃云二智明审二谛耳记中释第五句云佛必权实二智具足者恐是取总结之意而说耳更请详之禅经从因者因则乐欲故也大论从果者世界是阴入之果故也玄文行起宿善治破现恶云云者玄文章安有十五番料简此义彼问为人生善如何断恶答为人生善是旧是正断恶是傍是新对治破恶是旧是正生善是新是傍新则名现旧只是宿又下文云此用五佛章中施权之言皆云种种因缘等以申今文者误也以欲令下至若干因缘譬喻正是此中经云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岂是五佛章中施权云种种因缘耶故知误矣。
旃延章五句
栴延为诸比丘说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义净名呵云勿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旃延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阴空无所起是苦义无所有是空义我无我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下文若了寂灭者合云若不寂灭更细详之下文又云先牒前说灭者应云先牒前不灭也。
若到故破凡夫能破等
此文恐误经云若不到破者凡夫众生则应能破若到破者初念应破经中又云毗婆舍那能破烦恼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破烦恼耶师子吼者即师子吼菩萨也故佛菩萨名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说于众生悉有佛性不变易故毗婆舍那此云观也奢摩他正云奢摩陀此云止也忧毕叉此云观止等也非为生尽者为当作谓也。
已生未生如止观第七记
若依文便先除二恶次生二善若依行说必以已生善恶在先未生善恶居次虽云已生未生善恶文似次第意实圆融乃以三观观已生恶令速不生又令未生不生是以粗惑任运先除且得名为已生不生真谛先成为已生善未得无生名未生善无明细惑名未生恶又下文云凡对治言皆治现恶者亦且从于为人破恶是新而说若准对治破恶是旧恐非治现或恐已生即现恶耳又下文云名灭已上上字误也应作生字。
既是净无垢称王等
大经序品列众中云二恒河沙诸优婆塞其名曰威德无垢称王优婆塞等常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乐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等维摩结此云净无垢称位居等觉故大经中无垢称王优婆塞即维摩也。
本劫等见各计四禅断惑等
本劫等见出长阿含具如辅行第九所引彼中末劫末见具计四禅四空得涅槃等文句中云一两有缘者恐指见思二惑及二乘之弟子耳六味者苦无常无我劣三治耶三常乐我也常乐我胜三治无常无我苦劣三也胜劣相对故有六味略而不云净不净也三明者宿命天眼漏尽也如止观记者大经第二云复有明医晓八种术从远方来经文自解八术有八复次一一复次皆自结云除一阐提古师皆云喻八正道以治八倒章安云有十种医但除圆教后心即如来也余有十人并须治之果未极故圆教初中二心三教菩萨两教二乘断结外道苦行外道空见外道此之十医二是圆也善下八法名晓八术又常无常等为八又三达五眼为八也然辅行云经文自解有八复次及今文云经中举譬有八复次治八种病应知大经第二卷中但言明医晓八种术从远方来至第九卷菩萨品中乃云八术有八复次章安云八术者一治身二治眼三治胎四治小儿五治疮六治毒七治邪八知星内合佛知八正道能治八倒之病也又复应知今文句中两教二乘合为一医彼涅槃疏乃开为二故十医外乃云如来也。
经云子息等
在胎之时以母之脐注子之脐故母所食从脐而入以资于子气息亦尔子初在胎依于母息故俗名子以为子息也文句云王数者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受此十是通大地数也信进念定慧猗舍喜觉戒此十是善数也。
宛转等
此宛是宛然耳恐须作踠体屈曲也拜跪者跪去委切捣筛者筛所饥切竹器也可以除粗取细也若作簁所绮切箩也亦竹器也捣从木者误也记云具如止观大小六义等者大小乘师说三德义各有三释故云六也今家三释即圆三也如向引文是也圆三空者空无相无作是三空门举一具三异乎偏小也文句中苦恼字下多乃至二字也。
孤露
孟子云幼而无父曰孤也大经云贫穷孤露也文句云大声者涅槃之时以大音声普告众生将入涅槃也又以光召故云声光召众也鞠多此云近护也笈多鞠多梵音异耳鞠渠竹切如第五记者鞠多虽在罗汉之位既在付法圣师之类故知即是四依人也圆十信为初依初住至六住为二依七住至九住是三依十住是四依通而论之圆四十心共为四依也金棺出入四门等者涅槃后分下卷具说。
亿载
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载地不能载也。
分别功德
禅波罗蜜云功是功夫此在于因积功成德可以对果由运功故即成行因之德也又功是功用果上有寂静离过化物之用也应知功德俱通因果因有行因功夫之德以此行因功夫成于果上万德即通果也。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九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
(妙经 文句 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文句云五法等
一生贵家二生人天三得男身四诸根满五识宿命第三祇时得三不退故第三祇通至百劫为上忍也三乘共位如大品等别家初地如璎珞等圆初住如华严起信故四教无生忍皆圣教明文也。
记云摄论识分八九及婆沙一十六字进退在人等
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真谛旧译七识阿陀那此云执我识八识阿赖耶此云藏识九识庵摩罗此云净识玄奘新翻乃云第九只是第八异名不存第九识也大宋僧传云京兆大慈恩寺法宝法师亦是三藏玄奘法师之神足也奘公初译婆沙论毕宝有疑情以非想见惑请益之奘别以十六字入于论中以遮难词宝白奘云此二句四句为梵本有无奘曰吾以义意酌情作耳宝曰师岂宜以凡语增加圣言量乎奘曰斯言不行我知之矣故一十六字即是四句也又文句云为无生忍是初地者为字恐须作谓字又云天亲以发心为无生忍者应云以初地为无生忍也又记文云上根七地者上七二字必有一字误矣思之游漾者漾文句作漾玉篇余掌切漾漾无涯际也亦古文漾字也余亮切水名也漾水溢荡貌经音云游泳也漾泛也水摇动之貌也十梵行者身身业口口业意意业佛法僧戒推此十种如空叵得名为梵行六根清净语其中间发心长别言其初后初后中间虽则不同皆是圆家十信位也又下文引大经云一生实相者经云实想耳又引五万菩萨二生法界者经云万五千菩萨耳又引二万亿人者经云人女天女二万亿人现转女身得男身也。
经云摩尼
此云无垢。
缤纷等
盛也缤众也纷乱也众多乱下甚盛也文句云联翩者上连音下偏音文选注云鸟飞貌。
调柔地等
优婆塞戒经云何故名为调柔地耶一切烦恼渐微弱故名调柔地记云八魔者界内界外各有四故又云具如玄文过减不同者问最初实成若为显本答最初妙觉指初住为本若初住被加作妙觉亦指初住为本初住之前竖无所论横则指其体用以体为本又发愿故说寿长远若久成佛如释迦之例以东方为譬若久此者以四方为譬又久此者以十方为譬若近此者则减东方之譬若都无者则无所譬也。
八道等
东西有四南北亦然又是八方之道也如第二经中补注顶戴自行权实机感为头顶戴即是感应道交也塔寺者寺嗣也治事者嗣续于其间也僧坊者别屋谓之坊也其余名义具如方便品补注文句云相从者非是一体故也记云此是深见者深见字误应云探说即是探说后随喜品格量今文初品功德广格量已况出胜者故云何况读诵等也。
记云止作二持众别两行等
南山云方便正念护本所受禁防身口目之为止止而无犯称之曰持䇿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名之为作作而无犯称之曰持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作持则羯磨结其大科然则戒本止持非无作持羯磨作持非无止持众行即众法心念如说戒等别行即但心念及对首心念如忏吉罗及持衣等今文稍略委如辅行释禅境中故彼文云前之三品非全不持所以自护止作必无亏点众法作行或当稍缓又止持中双持双犯事必须具单持别犯作中无止或当未具又止作中自行从制事必不废为物从开或可未具又理全事阙等具如辅行补注中明言止观事理者别论三归五戒十善八斋出家律仪乃至定共防身口恶得人天报不动不出名为事戒闻经生解观智推寻空假中等破惑见理而动而出名为理乘。
五篇七聚菩萨重轻八万律仪等
南山云五篇七聚约义差分言五篇者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七聚者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罗七恶说若言六聚除恶说也同体故合过多乃开故六七者开合异耳菩萨十重四十八轻声闻四重四篇轻也此约大小相对论耳藏通三乘无别戒故思之可知梵网中有八万威仪品说者云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合为一千循三世转为三千也分配身口七支为二万一千对治三毒等分成八万四千今举大数云八万耳更请详之出家菩萨坚持篇聚者具如涅槃经中所说下文中云小捡助大亦如涅槃扶律谈常思之思之。
仍晓开遮轻重缘体
小乘中开大乘中遮大乘中开小乘中遮此开遮义如药王品补注中辨大乘小乘若轻若重所犯皆有具缘体状小乘淫重四缘成犯一是正境二生染心三起方便四与境合小乘酒轻三缘成犯一者是酒二无重病三饮咽犯大乘淫重三缘成犯一者是道二起淫心三者事遂大乘酒轻例小可识且举此二余可准思若大若小轻重之缘所犯之体事体之体非谓戒体又亦可云开遮之缘轻重之体皆须晓知如涅槃云善持律者知诸戒相若轻若重具如经说更请详于缘体之义又南山律钞云深明律相善达开遮及轻重等筹量本末名解毗尼。
制缘渐顿舍义有无
菩萨戒疏云大小乘戒制法不同菩萨一时顿制五十八事声闻随犯随结理论关机宜事论有三义一大士深信顿闻不逆声闻浅识顿闻不受二大士不恒侍左右无有随事随白故一时顿制声闻常得随侍可有小欲白佛故待犯方制三梵网所制起自舍那为妙海王子受戒尔时诸大士宣说五十八事故一时顿制声闻则不然也大乘则有舍身之义小乘无也复次小乘论舍戒义准四分律及杂心论有其四种一命终二作法三断善根四二形生故四分中罢道还家须作法舍不作法舍戒体还在若乃犯重亦不失戒故律中云我作沙弥此渐舍也我作白衣此顿舍也所以然者带戒犯非业苦难拔故开舍戒往来无障如僧伽摩七返降魔后得罗汉所以制舍只齐七也其所舍戒只是本体更不相续即是戒身种类灭矣若根转者比丘为尼悬发尼戒尼为比丘发比丘戒是故根转戒不失也不同二形失于戒焉四卷毗昙有五时舍加法没时无二形生有犯戒舍以为五也若大乘戒准璎珞云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入大乘论云波罗提木叉戒命终时舍罢道时舍菩萨大士性戒成就乃至道场终不中舍准此言之小有舍戒大无舍戒也若准菩萨戒疏中说方便求受其体则兴若舍菩萨愿及增上烦恼犯十重其体则废无此二缘至佛乃废瑜伽四十亦同此说准此言之大乘小乘皆有舍戒但于其间互论有无思之可见若和会者璎珞及以入大乘论无缘无舍戒疏瑜伽有缘有舍舍义有无其说如是更请详之。
坐次分流忏法天隔
大乘戒人在上在先小乘戒人在下在后此约大小对分如是若先小后大则开小夏以成大夏若先大后小在小则依小在大则依大若约藏通三乘论大小者菩萨在大则大在小则小故知菩萨在小乘依小乘位次第而坐在大乘依大乘位次第而坐故大论云释迦无别菩萨众故弥勒文殊在声闻中次第而坐若约梵网当知有别菩萨众也是故在家出家二众还依小乘律仪定其位次矣小乘四重忏成学悔僧残已下首伏清净大乘十重四十八轻悉通忏净若犯十重诵菩萨戒礼三世佛苦到忏悔见相罪灭犯四十八轻对首忏之其罪便灭大小忏法不同故云天隔也具如止观南山钞说大小忏法。
复有七众同否大小共别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故云七众也言同否者即同异也且论杀戒七众菩萨同犯声闻五众大同小异同者同许不杀异者有三一开遮异大士见机得杀声闻虽见不得杀二色心异大士制心声闻制色三轻重异大士害师犯逆声闻非逆又大士重重于声闻也亦可谓之七众受大乘戒同一戒法受小戒则有五戒十戒具足之异也大小共别者亦是同异耳且论沽酒戒大小皆制而有同异同不许沽异者大士利物故沽成重声闻货卖但犯第三篇是贩卖戒所制。
而昧存亡鸟鼠人也
存亡即存没也大小开遮存没不定不可昧也鸟鼠即蝙蝠也尔雅云蝙蝠服翼邢昺云一名服翼郭璞云齐人或谓之仙鼠解飞空能入穴有人捉鼠时飞空似鸟擒鸟时入穴似鼠然非真鸟鼠也故佛藏经云譬如蝙蝠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欲捕鼠时则飞空为鸟而实无有大鸟之用其身臭秽但乐暗冥破戒比丘亦复如是既不入于布萨自恣亦乃不为王者使役不名白衣不名出家。
经云高八多罗等
西域记云其形如此方棕榈极高者七八十尺果熟赤色大如石榴人多食之有人云一多罗树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则一多罗树高四十九尺八多罗树则高三百九十二尺也经举八者既是持经必须表法八即八正道总持园林八解浴池赤表智光百千比丘法门和也帝释中殿表佛果居三十二殿表因位中比丘居之大般涅槃为禅定窟正直大道以为经行柔和忍辱以为衣服法喜禅悦饮食四禅床褥又真性为床观练等禅为褥般若等法为汤药作此表法更请详之。
须曼瞻卜
亦云苏末那此云善摄意华其华黄白色甚香树亦不大高三四尺垂如盖也瞻卜亦云瞻博迦此云黄华华小而香西方甚多也。
阿提目多伽薰油然
阿提目多伽旧云善思夷华亦云苣蕂子又云此方无故不翻也薰香草也以诸华香草和罯苣蕂令烂乃以压油后取其油然之供养名为薰油也苣蕂胡麻也罯乌合切前文云牛头栴檀者正法念经云北洲有山名曰高山多有牛头栴檀之香以此山峰状如牛头此山峰中生栴檀树故以名焉或有说云牛头山名也此香出彼故以名之。
记云今昔二门等
今昔应云本迹也答有二通约本迹别对多境者应云二约本迹别对多境又亦可云答而二通约本迹而别对多境恐传冥误耳秩直一切次也序也。
好坚迦陵如止观记
大论问云诸佛功德无能胜者一切天地谁可为尊答云佛为无上无过佛者譬如一树名曰好坚在地百年枝叶具足一日出生高于百丈此树出已欲求大树以荫于身时树神言一切世间无大汝者诸树皆在汝之荫中佛亦如是无量亿岁在菩萨地一日成佛无能过者大论又云迦陵频伽此鸟㲉中声未出时已胜诸鸟菩萨亦尔未出无明㲉法音已过二乘㲉苦角切鸟卵也迦陵频伽此云好声鸟也。
文句云释然等
庄子注疏云怡悦貌春秋左传序云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故此释然取解散之义也上文云百围者庄子音云径尺为围百围十丈也。
经云为得几所福
此第六经平声呼者有二十九字于中有一字训当为得几所福有十八字训是宁为多不则为已见我则为已报海为第一最为深大须弥山为第一最为其上最为第一此自有四最为照明最为其尊辟支佛为第一亦为第一菩萨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则为有三字训被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此自有二有三字训得不可为譬喻为人所喜见为一切众生有三字训作七宝为台栴檀为积以为供养有一字训名号之为常不轻去声呼者有三十二字于中有二十七字训与为父母宗亲为人分别随喜为他说即为方便说若为他人说此自有二为忉利诸天为他人说此自有二或为人说法或时为现身为众生说法为天人阿修罗为求声闻者为求辟支佛者为诸菩萨广为人说为作不轻名者为诸四众为人说故复为诸人今为诸菩萨为求佛道者当为演说为一切众生即为其父为他人说有五字训以若人为是经故为听法故为嘱累故为悦众生故为令其人。
巷陌等
巷街也南北为阡东西为陌其余可知亦如前后辨之。
文句云比是
比恐取毗必切。
记云式叉
此云学法女具如律钞。
经云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婆沙毗昙论中皆云趣者到义所往义也六则可知若合修罗只有五耳以修罗趣或天或鬼不定故也记中所指如止观等大意如常无烦引也坋蒲闷切正作坌金刚论云众生谓禀息风含情觉者此复云何所谓卵生诸鸟胎生诸人湿生诸虫化生诸天俱舍论云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消释如论中。
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如上四生住止何处以何为体故此示之有形者谓欲界色界也无形者谓无色界也此复多种有想者谓空处识处也以其有于空识想也无想者谓无所有处也非有想非无想者谓非有想非无想处也诸文辨此甚多今且依金刚般若论中文耳消释名义如法界次第。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
尔雅云无足谓之豸有足谓之虫二足四足可以知之多足如蜈蚣等经七宝等如上诸文已辨。
示教利喜
大论云示人生死涅槃三乘六度教人舍恶行善为说法利引导令出随其所行叹之令喜记下文云无得以旁正之者慈恩云随喜法师明助故也。
记云大师有时依普贤观判五品位在六根相似
章安观心论疏云普贤观明五品即十信位未详止观云若依普贤观即以五品为十信五心佛意难知赴机异说妙玄云依大乘忏发初随喜圆信之心获一陀罗尼又云普贤观明无生忍前有十境界即十信也释签云一旋陀罗约位竖论虽在六根七信已前今通明之乃在初心又云三昧力故六根渐净具如经说六根净已为诸如来摩头授记授记即是入初住也故知大师位居五品亦在十信初信七信名旋陀罗尼旋假入空也故得称为旋陀罗尼菩萨也故分别品末文句云分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也故南岳谓大师所入定是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旋陀罗尼也故隋炀帝答遗旨云五品十信已白皎然具在百录普贤观中无生忍前十境界者从若比丘等诵大乘者修大乘行者至其华金色含而未敷恐是初信从见是事已复更忏悔去恐是二信从行者见已欢喜敬礼去恐是三信从作是愿已昼夜六时去恐是四信从是时行者见诸菩萨至是名始观普贤境界恐是五信亦恐此是五品观行故云即以五品为十信五心也若分五品为十此则不然也从尔时行者见是事已去恐是六信从因大乘故得见大士至经三七日得旋陀罗尼恐是七信从得陀罗尼故已去恐是八信从尔时行者复更忏悔去恐是九信从梦象头上有金刚人去恐是十信从得是六根清净已至摩行者头即初住也。
经云喑哑
上于金切下乌下切不能言也。
不差
差楚宜切不参差也。
不褰缩
上去干切不举也下所六切不短也。
不粗涩
下色立切不细润也。
不疮胗
上初良切下章忍切亦作疹又居忍切唇上疮谓之胗也又皮外小起也亦疡也疡羊音亦瘾疹风肿也。
不呙斜
上口怀切亦作喎口戾也邪戾也斜不正也。
不薰黑
上力奚切不黄黑也。
恶
乌路切。
不匾𠥶
上卑曲切下汤奚切不薄也。
曲戾
下郎计切亦曲也。
狭长
上侯甲切下直良切。
不窊曲
窊乌瓜切哀下也哀似嗟切不正也不哀下也。
鼻修
修长也。
泡
匹交切水上浮沤也。
优钵
此云青莲华。
辇舆
上力展切下平去二呼并通。
记云初功五相
初功亦可云初住五相应云五根文句云四种者依今经应云三种依大论应云四种请捡法师品文句。
色二十二声八种
俱舍颂云色二或二十声唯有八种二者谓形显二十者谓形显中开出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声八种者谓有执受无执受大种为因及有情名非有情名为四于此复有可意不可意故成八种慈恩疏中约修因胜劣增减不同以释眼见大千界等亦约胜劣三品以释六根功德皆如今文所破之义也复次应知楞严六根八百千二与今有异彼则发觉初心令知颠倒处所示凡夫六根优劣令阿难择于耳根而修证也故知楞严法华不可一准也且楞严中六根结解前后次第又云先得人空又复声闻菩萨各说悟入最初方便唯有观音圆通契机观音圆通法华普门彼妙此妙虽则无别然楞严中结益乃云八部有学及新发心菩萨得法眼净性比丘尼成阿罗汉法华普门得益唯是发菩提心又大师判地前四十心为四善根是别教住前立四善根是圆教又荆溪判法华涅槃有十六种同异之相楞严若与涅槃是同安可一向齐于法华耶且如华严若非大师谁敢判为兼别行布教相难解不其然哉今恐楞严大典乃是方等后分经耳其间所说定性获于寂灭场地是名妙莲华及以阿难愿今得果成宝王等皆无所妨也误使同于涅槃扶律谈常亦须辨于十六同异故知不可一向同于法华也又记中分科云大品去正引三经一论次今经下正释初引经论又二等者此恐误也应于品初分科云初释品题次释品文于中为二初预释六根功德增减次正释六根功德之文初又为二初引古释次今正释初文为三初略出二家次总结斥三引经论破文为四初引大品次引正法华三引法华论四引大经。
六轮等
铁铜银金璃琉摩尼次第对于信住行向地等六位下文云修发眼者大论中说生得报得如诸天鬼神修得如诸圣即二乘也发得如无生忍菩萨是则别圆地住发得也藏通修得也上释那律中四教亦皆论于修发三藏依无漏事禅通依体法别依中道次第而修圆依实相不次而发故云所依别也他心宿命漏尽故云于意离三也肉眼见粗色天眼见细色也华严中说十种六根前文已注无疑解脱名大罗汉支佛见百界恐取衍门通意也。
经云弥楼山
有人谓弥楼此云光明山即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云耳若准第一义法胜经云须弥楼山则弥楼山是须弥山也如新俱舍云苏迷卢山旧译俱舍其须弥山亦云弥楼山是则梵音有楚夏耳若据今文下句自云须弥铁围是则弥楼须弥有异或恐语势重牒故耳依七金山消释亦好。
命命鸟
宝藏经云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神识各异同共报命故云命命也弥陀经云共命之鸟胜天王云生生之鸟涅槃云耆婆耆婆皆此鸟也又云雌者见雄者舞即便得身。
光音遍净至有顶
二禅第三天名光音也三禅第三天名遍净也四禅第九色究竟天名有顶也色有顶耳三有顶即非非想焉彼天语时口出净光故云光音又以光当语故云光音良以彼天无言语故又火灾至初生之天皆悉怖畏旧天语云勿怖勿怖以念火光故云光音也其净普遍故云遍净也。
须曼那阇提
须曼那亦云须末那又云苏摩那此云善摄意华亦云称意好意等也善见律云其华香气与末利华相似余如前注阇提此云金钱华下去事迹今不辨者上诸文中已曾注故。
末利华
末利此云鬘华也以此华堪作发故善见律云广州有其华藤生。
波罗罗
此云重生华。
多摩罗䟦
此云性无垢香亦云藿叶香。
多伽罗
亦云多伽楼此云根香大论云木香树也。
波利质多罗
此云圆生树也其树根茎枝叶顺风熏百由旬逆风熏五十由旬其香殊妙理实圆生也又云间错庄严言此树众杂色华周匝庄严也或云圆妙庄严也。
拘鞞陀罗
此云大游戏地树香也。
胜殿
俱舍颂云中有殊胜殿周千逾缮那。
妙法堂
亦云善法堂三十三天集在其中唯论世间微妙善法故以名焉。
诸天所烧香
华严十四云人间有香名为龙藏因龙斗生若烧一丸大如油麻即能兴起大香焰云摩罗耶山出栴檀香名为牛头若以涂身火不能烧海中有香名为无胜若以涂鼓其声发时敌军皆散阿那婆达多池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若烧一丸香气普熏阎浮提界闻者离罪戒品清净雪山有香名具足明相嗅此香者心离染着罗刹界中香名海藏为轮王用香气所熏王及四军皆升虚空善法堂中有香名香性庄严若烧一丸熏诸天众生念佛心须夜摩天香名净藏若烧一丸莫不云集闻王说法兜率天香名为信度若烧一丸雨诸供具供养如来变化天香名夺意性若烧一丸于七日中雨诸供具此上下文及千万种诸香之说大意在兹故广引示所言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香者大小乘论皆说色界无香味二如方便品补注中引今经文中云色界香慈恩云是通果香非业果香也。
妊
汝鴥切怀孕也。
盛
平声。
周旋
文选注云周游也。
在在方
在在言所在之多也方所也。
七宝千子
一轮二珠三象四马五主兵六主藏七女故云七宝也又有相似七宝一剑二皮三殿四床五林六衣七履由轮旋转威伏一切故云轮王具如诸论委示其相文句中云入禅者越板入字误作人字言八触者重轻冷热涩滑软粗又云内身者内应作肉也一月等作所表释者慈恩但云且举月之分齐谅其不达也。
记云二论俱是天亲等
此责慈恩偏计失也唯识论说趣寂定性障生圣道不能通达故立无性及以趣寂定不成佛法华论说退大应化此二与记决定上慢根未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令发心故既云决定上慢菩萨与记则唯识灭种趣寂决定不成之说不可执也若执唯识则法华论成误若据慈恩改法华论未字为不字则彼实以唯识为正法华论为误此皆偏计灭种之失曲改论文未字也是故当知不轻所记具记决定及增上慢余如前来委辨言不可所释大乘尽用对法小义者泛难也谓若令唯识与法华论其说同者即泛难云终不可所释大乘之经用对法论小乘义耶是不可也阿毗达磨有此二义一者对法二无比法籍应作藉又下文云此四众中岂无灭种者法华论中既云决定上慢菩萨与记故知不轻授记四众须记决定及上慢也然经文中授记四众虽该决定及以上慢而轻毁者独在上慢故云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以至骂詈轻贱等既云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故知须有不生瞋恚心清净者不生瞋恚心清净者则是定性趣寂之人已断见思证偏真理故不生恚而心净也心既清净故闻授记默然信受而增上慢未得谓得见思全在心未清净故闻授记骂詈不受由不受故罪堕地狱然而谤亦成种故后终得益也此义学者罕知故兹点示耳。
五佛性等
于三性上或加境界性及果性为五或加因性及因因性为五今文中云果性及果果性为五若作境界性即没果果性为果性摄若开果果性即没境界性为缘因摄若没因性因因性者因性为正因摄因因性为了因摄释其义者中道正性名正因般若空慧名了因功德助法名缘因善恶事异名境界单论智德菩提名果性兼取断德涅槃名果果性单约十二因缘事境名因性兼取观因缘智名因因性开合虽异皆至五也。
有人云欲显安乐行等
此亦慈恩作如是说彼疏云众生于时损害于我初虽受苦还由我力并得佛道况亲自行不作佛耶。
彼则化佛亲说
学吾宗人请详斯语彼安乐行既是化佛亲说以例迹本二门说法除现胜相表彰之外莫不皆是应化之身而说法耳此中一文并第一卷我始坐道场乃是迹中化佛道场实位补处辅应化佛示历五味及信解中化身眷属临终唱灭及玄签中住生身而显一本门亦是迹佛所说二处会主衣璎少殊及下妙音品中师弟身俱是劣俱隐寂忍而耐其拙等并地涌中弥勒谓之如来成道至今四十余年等岂非皆是明说应化生身为法华教主而欲执于世讲说者瞋法华经是应佛说其可得乎傥或执于当知法华报佛所说盖亦引于伽耶既非彼长岂是乃成法身佛说法也呜呼人根鲁钝不晓祖师述作向背建立所以妄生臆见业岂他受思之思之经中告得大势者慈恩云欲明经之威神令修行者疾成佛也余谓通取后文当知是经大饶益等别取信者得大神力等毁者有大势力等故寄以告之耳经获大罪报慈恩指譬喻品今谓请依天台所指法师品文然亦可指譬喻品文但譬喻品且对身子示罪报相今对菩萨故须指前对告药王况法师品迹流通始法师功德本门流通是故罪福须指此二不可易也威音王者慈恩云显说法华音如王尊有大威也余谓凡是依正之名须有所因苟无所出不可妄陈若约法门之义则皆可消释矣有人云不专是杂者慈恩云故知不专读诵亦不但行礼拜余谓此说对面违经经云但行那谓亦不邪然今记云不专等者显不读诵然经云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不能疾得菩提若以此文指云自在王时受持读诵者然文句释不专文云读诵经典是了因性请细详之然文句云是初随喜位此则未涉读诵品耳有人云问何故礼俗及引大经礼知法者并净名中比丘礼俗菩萨不作是礼即是有犯于性罪必获遮罪有越等皆慈恩疏及唐时诸师有此说也大涅槃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慈恩又云礼四众而不犯独礼一而便亏余谓准何戒律作此说乎又云比丘礼维摩足是新学者未有知也余谓经云维摩居士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发菩提心比丘方乃礼维摩足那云新学未有知耶入大乘论云披法服菩萨方便随顺得礼白衣敬之如佛然菩萨人或于杀等有益众生即便为之故云何简遮性也慈恩释下经中心无所畏谓入初地余谓前得六根净是十信今又得六根净心无所畏恐是初住也记云本地亦然者不知理故瓦石打之不受本理也打不轻比丘不受本人也打故远住不受本行也高声唱等不受本教也将迹不受四一之文对辨如此耳经云随从从字平呼文句云踟蹰者行不进貌造次者草木次也仓卒急遽之间也越州新板文句云后四众之中下者后字应作从字前寿量末文句云后每自作下后我亦为下等请详之。
经云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
有人云五百比丘尼为句引千佛因缘经但云思佛等优婆塞证之余谓五百比丘为句是也何者此中于出家二众但言比丘在家二众但言优婆塞略却比丘尼并优婆夷耳下偈文中具颂四众故云并及四部又正法华具列四众故云师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五百清信土五百清信女故知师子月是比丘也尼思佛者如云尼师坛尼乾子等若千佛经恐阙略尼字耳若作五百比丘尼节句者大有所妨䟦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名字出在华手经。
记云牛皮等如止观第五记
龙须缚身入水转痛牛皮系体向日弥坚有相福如龙须牛皮戒定慧三如身似体有相心修如缚如系受人天果如入如向却堕三途如痛如坚故大论云夫利养者犹如龙须缚身入水初损戒皮次损定肉后损慧骨应知今文但用龙须等事非用止观意也学佛之人请详斯文若云身是菩提本无菩提等岂非龙须牛皮愚痴论耶岂识圣人之道哉涅槃所谓不解我意即生诤论故知若会止观不思议境说教大体及今文句四悉意等则吾佛之道皎然可知矣。
经偈颂云其罪毕已
此指不轻其罪毕已以由四众轻贱菩萨作不轻名又以瓦石杖木打之菩萨能忍所有生死一切罪业于兹毕已更不起焉故得临终具闻法华六根清净生死之罪若未毕已岂能忍之得六根净此则可类金刚经云若人受持金刚般若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则便消灭。
现十神力
辅行中释应持目连不穷身声以例诸相莫不皆然坐莲华台居色究竟并是此相故知序中放光现相及今品中现十神力并嘱累品现大神力妙音品初放大人相并是从于界内丈六卑劣而现界外尊特胜相而为表彰耳净名疏中且指别序放光现相故云但现尊胜耳而四明云法华经中不曾现起巍巍之相不亦隐昧乎悲哉悲哉。
文句云旧住是下方等
宝塔品末及寿量品皆明下方与旧住不同故不可定执也震吼觉三动起涌三户之枢物之柄皆本也要也他宗人谓为声闻说法华今品自云为菩萨说法华记云八自在如止观记者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作轻四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远到七能动地八随意所欲尽能得亦名八种变化涅槃经以此八种释于我义颂十神力阙后五者后五既表未来故可以以佛灭度后一行颂之记中所辨恐一往耳前云梵世即梵王之世界也又记中前文云内秘下叙前开迹显本者若据文句之意内秘外现正当迹门以上两句叙于迹门废迹下两句乃叙本门也请细详之又前记云此字下别明来意者应云此中下也。
慈恩安国秀公等
长安有十大寺慈恩安国十中之二也慈恩窥基法师撰法华玄赞十卷彼第一卷广立难辞或云安国寺有利涉法师玄秀法师未详八相违更加涉师二难故成十不可也攒在官切聚也旧闻即听筵慈训后见即近来己意须加而去者添品法华于嘱累后加佛说是经已乃至作礼而去于劝发品后经文只齐具普贤道如此添减甚不可也余于京国见慈恩宗人云嘱累品后无而去者什师除之劝发品后有而去者什师加之又云什公梵夹脱落失其次第谬将嘱累安神力后此说无稽不可承用南山宣律师撰释教内典录十卷余如前文注之阇那崛多此云志德北天竺人达摩笈多此云法密南天竺人二人同译添品法华亦如前注龟音丘兹音慈国名也东南西北中五天竺也指南者文选云指南司方注云指南车名也车上有木人常指其南故云司方也余如上下注之浇古尧切亦薄也生肇融睿四子也法华论有两本一本一卷是元魏勒那摩提译一本二卷是留支三藏译余无所云者更有不同如添普门重颂合达多品在宝塔品内回陀罗尼品在神力品后改还著于本人云彼即回转去等总成六件也寝息也又云唯愿世尊示我令见者慈恩云多宝释迦虽同塔坐神力映蔽令其不见故请见之此语不经经何文云神力蔽耶神力若弊经何须云语多宝佛欲得相见文殊来时礼二尊足何不弊耶此是不思塔中之言谬有建立也瞩之欲切视也慈恩又云东土上人偏礼二圣观音奉珠但分为二分身犹在亦复何愆今谓不然东土文殊自礼佛足故分身在观音一分奉多宝塔分身已散只知以二例二不思佛与佛塔不同具云诫土不独云山者宝塔品云娑婆世界即变清净唯留此会妙音品中娑婆世界高下不平秽恶充满岂非娑婆前净后秽耶何得独执此会灵山故知此会即是灵山涉师却谓此会与灵山不同岂非误哉身口意三戒见行三名六外同他善名和内自卑谦名敬讵其吕切岂也普贤尚授以句逗者恐指寿量品一尘一劫更详之而却以唯识灭种死其心者唯识所明无性之人趣寂声闻不发菩提心即菩提心死若至法华菩提心生而彼不知专引法华已前权经权论消通法华定谓无性及趣寂者不得作佛此是妄用唯识灭菩提种以死法华菩提心生也以婆沙菩萨掩其眼者婆沙菩萨三祇百劫是小教中水牛之车方便权行而彼不知大小之别专用婆沙三祇等行以释法华高广大车一乘妙行此则灼然掩其眼目也以寿量为释疑断其命者彼以本门如来寿量为释疑文是名断其远寿命根也如前已引彼文注之以常住不遍割其喉者彼以今经如来寿量为神通延寿非常住法又云有过去常无未来常又云无性阐提趣寂灭种永不成佛是则常住佛性不遍矣此义只可用释权经安得消通今法华耶以三界八狱为大科形斯为小者彼释今经多列三界六道四生八狱等至于妙旨殊未讨论岂非以三界等为大科科此经耶既以此为大科则形此经为小乘也以由小乘涉三界事八狱等相是故斥之耳以一乘四德为小义无可会归者既云形斯为小则使一乘常乐我净为小乘义此若为小如何会小而归大耶又彼多用对法论小乘之义以释今经是以一乘四德为小义也故前文云广建长章使迷途者乃谓法华亦明五浊与婆沙不别言表现表当者表现在之二因表当成之二果故以众宝奉佛及塔例如龙女次移神力者今更难慈恩药王品嘱累宿王华亦应移向于后乎故知慈恩徒立八相违难也何得许以调达品间者彼疏许以达多一品在持品前而复斥他不许安在宝塔品后为失旨也何不咎论违正法华等者彼亦责添品法华以陀罗尼品在神力品后违正妙二本及以论文何不准此之意责于论文违于正经而却嫌妙经违于论耶文句云三千三百那由他者恐误合云三千二百万亿那由他旧住下方他方皆在其中也测塞者测应作畟畟畟塞满也他人于此辨凡夫悭等者此亦慈恩疏也准成论中一住处悭自有五种一未来善比丘不欲令来二于已来比丘心生瞋恚三令早去四藏僧施物不兴之五于僧施物生我所心二家悭即是今文护他物也亦有五一白衣家有不吉与之同忧二彼有利事与之同喜三喜白衣富贵四断受者令得不施五生生其家为厕中鬼三施悭今文脱落也此亦五一常乏资生二令施者不得作福三令受者不得财利四毁呰善人五心常忧恼四称赞悭亦五一闻赞他人心常忧动二毁呰三自高卑他四常被恶名五当来无净心五法悭于正法中生悭吝想令我独知十二部经此自有七如记所引慈恩释余深法是般若大乘不亦谬哉此品事迹一段注之请对文看。
文句云三事具足故大欢喜仍注云云
云云意者今引大论耳以三义故欢喜文出大论故也故大论问云是诸罗汉已证实际无复忧喜小喜尚无何况大欢喜答云罗汉离三界欲未得一切智慧故于诸甚深法中犹疑不了是般若中了了解说断除其疑故大欢喜即今文云闻清净法故欢喜也大论又云复次诸大弟子已证实际实际者即是空无相无量无所分别佛以此寂灭法种种分别不坏法性诸阿罗汉是法中证故大欢喜即今文云闻法获证故欢喜也大论又云佛善说是空无相法诸余大众未悉漏尽信力深故亦大欢喜即今文云说人清净故欢喜他但须了知今经三义纯妙欢喜般若三喜犹带通别二种方便耳故注云云良在兹矣。
观经曰昔名星光等
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过去有佛号琉璃光照灭度之后时有比丘名为日藏宣布正法时有长者名星宿光闻说法故持呵梨勒及诸杂药奉上日藏并诸大众因此立名名为药王后当作佛名为净眼星宿光弟名电光明闻说法故以其醍醐上妙之药而用供养因此立名名为药上后当作佛名为净藏若尔文句引于雪山上药之说以释药王则成误也以彼经云上药乃是药上菩萨故也殒于敏切没也庶冀也勖勉也记云即烧臂也者恐误应云烧身也。
经云尽一箭道等
嘉祥云二里也有人云地取射垛一百二十步或云一百三十步一百五十步也无阿修罗者无实修罗恶道耳若论权现亦乃有之故下文云阿修罗等见其无臂也得现一切色身三昧者即普现色身三昧也此有三义一者内现如经中说身根清净十界依正于身中现如净明镜现诸色像二者外现如经中说普门示现随机不同十界色异三内外理如大集经观于己身众生身诸佛身悉于己身中现又见己身众生身现佛身中众生身中亦如是现又雨海此岸者有人引正法念经云妙高山内海此岸此岸即南岸也南岸有香依处立名也六铢者铢市朱切锱铢也八铢为锱二十四铢为两六铢即四分中之一分耳薰陆者出大秦国西域记云薰陆香树树叶似棠梨也兜楼婆者出鬼神国此方无故不翻或云翻为草香也毕力迦者或云即丁香也栴檀泥水者前已注之胶香者即白胶香也正法华云断绝五谷专食众香众香华汁而以饮之日使身中内外皆香文句云当是者直是也慈恩疏中于此经文略无留意当知其道果如何哉。
记云投岩无招外行之论赴火不为内众之讥故胜热息善财之疑尼干生严炽之解
华严经云善财南行寻善知识有婆罗门名为胜热修行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犹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无极登此山上投身火聚善财见已乃云我发菩提心等胜热告云汝今若能上此刀山投身火聚诸菩萨行皆悉清净善财念之人身难得将非是魔之所作耶尔时十千梵王空中告云莫作此念今此圣者得金刚焰三昧光明法门度诸众生善财闻已心大欢喜投身火聚未至之间即得菩萨善住三昧如经具说言胜热者于五热中成胜行故萨遮尼干经云郁阇延城有王名严炽于时佛在王国园中与诸大众而说诸法时严炽王问大萨遮尼乾子治国之法时尼乾子为王广说修行十善如法治世王心念之此尼乾子所说法皆随顺如来我今当问彼于佛法有敬心不即便问云世间颇有聪明大智有罪过不尼干答云能雨婆罗门聪明利根有多淫失颇罗堕婆罗门有多睡失波斯匿王有多食失汝严炽王有卒暴失唯有沙门瞿昙大智具妙功德无诸失也故胜热之赴火尼干之投严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以尼干外道投严苦行不可思议胜热赴火虽是历别今从得意乃顺圆融。
有人问云律制烧身得兰烧指得吉乃至咸迷大小
南山引五分四分云自杀者偷兰遮罪又引十诵自伤毁形乃至断指皆犯罪也故自杀得兰杀人犯夷广如小乘律文说也引梵网中若不烧身非出家菩萨者准戒疏中性地已上方能此制也义净法师寄归传云烧身不合诸出家众初学之流情存猛利将烧指作精勤用然身为大福然则经中事存导俗己身尚劝供养何况诸余外物若乃出家局乎律藏于戒有违未见其可然众生喜见斯乃俗流烧身臂等诚其宜矣岂以菩萨舍男舍女令比丘求男女以舍之云云余谓义净妄有破立非小非大若约小乘何得辨众生喜见耶若约大乘何不引梵网而却用小乘律藏耶谅是未读梵网戒耳近代诚师要览亦不引梵网文可谓惑乱之深矣。
先小后大依何夏次
先小后大则开小夏以成大夏亦应须云先大后小在小则依小在大则依大。
先大后小何心而受
若依涅槃经意应用扶律谈常之心故云若先受大后方出家更受律仪如涅槃中五篇七聚并是出家菩萨律仪若依法华之意则用为实施权之心亦应须云先小后大则用开权显实之心。
先小后大开小乘遮不
如烧身臂指小乘律部遮而断之大乘梵网开而不禁故知先小后大定开小乘遮矣又亦应云先小后大遮小乘开如三种净肉小乘所开大乘则遮此如楞严涅槃等说。
先大后小遮菩萨开不
先大后小在大则大于菩萨戒实无所遮在小则小从权暂遮实不遮也以元知大为究竟故。
一界之内两众如何
小自依小大自依大。
一身之中二体同异
先小后大则小乘戒体转为大乘戒体先大后小则但于一切发得身口清净若无作戒体不复发也大小戒体如前后注之。
大秉于小取益从何
大秉小者为欲引导令入大故又复习小以助大故为施权故为扶律故既不失小益又从大大乘若乃拨无二乘亦为犯戒若乃读于外道典籍为伏彼故亦不犯戒又诸大乘不许习近小乘外道者恐人一向失菩提故若习小助大有何不可。
小诵于大招损谁测
菩萨戒云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佛种子故知不受大戒不得诵矣例如不受小戒亦不得诵也今受小者而诵大戒实自招损然虽招损谁能测知良由此土大小咸迷西方不尔大小元分然四依出世必大小俱弘权实相融名报佛恩也言来种者佛意欲令分起行故为菩提故为利他故伏烦恼故随照了故厌生死故达文字故远眷属故为乘急故为俱急故无希望故远名利故亡彼我故折憍慢故敬求者故不请友故请加被故赞他说故远离诤故离戏笑故得如是等二十法已略可微为信行乘种若不尔者为种实难。
经云得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等
大宝积经云复有三昧名解一切众生语言得此三昧善能宣说一切语言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了一切字同于一字须以此文作圆妙说甄迦罗者俱舍论云矜羯罗五十二数中即第十六数也频婆罗者即第十八数也俱舍云频䟦罗阿閦婆者即第二十数也俱舍云何刍婆故知新旧翻释异耳或云那由他是百万亿甄迦罗是千千万亿频婆罗是百千千万亿阿閦婆是万千千万亿请更详之𧂐应作积子智切委积也高三世界者或云从欲界至色究竟为一如是至三故云三也余谓高三千世界也故小千至初禅中千至二禅大千至三禅高三即至四禅也例如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者夫一指有三节既云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故知能然手指是一节指乃至足一指是具足然尽一指三节也言乃至者以初一节乃至三节皆尽也首楞严云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以此观之义净等师乖僻甚矣。
记云十宝山引华严等
雪山出药香山出香轲梨罗山出华仙圣山有五通住由乾陀山药叉居之马耳山出妙果尼民陀山龙居斫迦罗山出大力自在者宿慧山有修罗须弥山诸天住之又引七金山者故知七金山即十山中所收也七金并须弥成八更加雪山香山为十也俱舍云南州之北有雪山香醉山也又云南洲从中向北各有三重黑山也土山即土石诸山也绕小千界名小铁围绕中千大千名大铁围也他宗人云须弥七金小大铁围为十山又改十字为七字引添品法华云及七宝山今谓华严自有十山何须取铁围耶若取铁围何不取土黑山耶何得改十为七耶何必以添品证今耶应知通举十宝山于中别以须弥为第一耳那谓及之一字无用耶记云则尔者则字误应作别字。
文句云轮王号令止在四域乃至云譬余经说三谛三昧各不相收不自在等
若据经文始从大海终至如佛十种叹体皆在今经始从一切川流江河终至第十诸法诸经皆是昔日四味三教今文句以轮王释梵譬余经说三谛三昧各不相收不得自在则与经意甚为不便何者经意岂不乃以轮王释梵为尊为王为父叹今经法体耶岂不以诸小王及三十二天一切众生譬于昔日四味三教众经诸经及一切贤圣学无学菩萨等耶敬请后德微细详之。
经云大梵为众生父婆利师迦那婆摩利
外道世人计大梵王为众生父佛亦顺世举以为喻耳劫初一人手波海水千头二千手化生水上脐有莲华华有光明梵王于此华下而生生已念言何故世间空无众生作此念时他方众生应生此者有八天子忽然化生八天子是众生父母梵王乃是八天子父故大梵王为世界主住于初禅二禅已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璎珞中云禅禅之中皆有梵王但是加修四无量心报胜为王无统御也初禅中有觉观言语则有主领乃作娑婆世界主矣婆利师迦亦云婆师迦婆师迦此云夏生华又云雨华此华雨时方生故也那婆此云杂华也摩利此云鬘华也其余诸华前已注之。
百八万亿
或引正法华云千八百万亿应法师音云八百万亿妙法华云百八十万亿准西国有四亿数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若以十万为亿计有一千八百万亿即正法华云也若以百万为亿计有百八十万亿即妙法华云也若以千万为亿未见其文也若以万万为亿即梵本云十八俱胝俱胝百亿也而云百八万亿八百万亿皆非也以由与西国四种亿不相当故学者详之。
放大人相及放毫光
文句云大人相者大相海也记云是不思议相海故名为大文句次文又云佛一一相皆法界海记中亦云不思议相海故知即是辅行中云报身不思议海也以从劣应现于胜应尊特大人之相光明色像无量无边乃是舍那他报故也若辅行解止观文云深解相海但是色身相好无边名之为海定非今文放大人相不思议相海矣已如十不二门圆通记辨是知今文放大人相不思议海与夫别序放光现相胜应尊特及神力品放光现相十种神力申手摩顶现大神力等莫不皆是不思议海舍那尊特他受用报也今经从劣现胜既尔金光明云身放大光普照十方佛光巍巍明𦦨炽盛其明普照一切佛刹岂非亦是放大人相不思议海文句解云正赞尊特不其然乎以放光既尔诸相咸然故辅行云身声既尔诸相例然坐莲华台及色究竟皆此相也故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中明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莫不皆说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但法华已前兼带方便不及今经纯一无粗净名疏云四度现尊胜唯法华第一即此意也四明自来不知此义辄便斥云生身之上放起尊特宛同戏剧又乃斥云龙尊所赞望彼华严九十七种全不相类呜呼哀哉四明乃是斥于佛经放光现胜以为戏剧耳伤如之何伤如之何后学遭其所惑至今六七十载无一省察者岂非善根微弱沦胥以坠乎又下记中云约应身现相宜附他经者此如文句第一云带比丘像现尊特身是通教佛若尔今经从丈六卑劣现大人胜相如何辨之答此如文句第二云若丈六佛即毗卢遮那法身放光者圆义也故知通佛带比丘像现尊特身而尊特佛与丈六佛共放光者犹未相即仍是异体故附他经带方便教良由于此既且从他岂非一往故复从大方成究竟是知今经正义从劣现胜乃是丈六佛即法身放光既即法身岂非同体不思议乎不二门云广狭胜劣难思议良由于此故与约事校量遍体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等优劣胜负附方便教他经之义不可同年矣。
为无量无边
此第七经平声呼者二十八字于中训作有十二字阎浮檀金为茎此自有二白银为叶此自有二金刚为须此自有二以为其台此自有二变为女身皆号之为名为旋陀罗尼名为观世音因便示偈文耳以什公不译故下去准知有六字训被若为大水所漂为人所推堕若为魔所著者亦不为女人是人不为亦不为嫉妒有五字训得为诸佛护念为诸如来为千佛授手为释迦牟尼佛此自有二有四字训是宁为多不则为侵毁此自有三有一字训定汝等师为是谁去声呼者四十四字于中训与有三十七字而为说法愿为我等当为汝等处处为诸众生为诸众生而为说法此自有四而为现形云何而为而为说法此有十九我为汝略说能为作依怙为现神变我等为父为王说法当为说之而为说法有七字训以为无量无边汝能为供养为求金银我亦为拥护我亦为愍念为欲发起亦为供养。
文句云有始等
借论语文明其意耳。
记云又此十六是法华三昧异名随义说之
得妙幢相者慈恩云如幢高显众德庄严今谓不可思议名妙高出偏小名幢显露可见名相法华者慈恩云达一乘理今谓三谛圆融名法譬喻奇特名华净德者慈恩云断杂染得胜德今谓四德中一名净一复具四名德宿王戏者慈恩云宿谓星宿王即自在戏即游乐今谓本具三千名宿三千即中名王全中而现名戏大威德陀罗尼经云宿王乃是月之异名故知月为众星王也无缘者慈恩云无所缘定离攀缘也今谓圆顿大慈不缘生法偏小之慈名无缘也智印者慈恩云真智为印刊定是非今谓一心妙智印一切法无非佛法名智印也解一切众生语言者慈恩云发词无碍今谓如前所引大宝积经集一切功德者慈恩云集福王也今谓大品经云住是三昧集诸三昧功德名集诸功德诸与一切辞异义同苟非圆妙之理安能集诸者哉清净者慈恩云七净等也今谓十住断结经云入此三昧令诸众生得法眼净依今经意五眼清净也神通游戏者慈恩云起大神通今谓大论问云神通所作何名游戏答化物自在游诸世间譬如儿戏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论从通今须圆妙慧炬者慈恩云照明真俗今谓大集虚空藏经云能摧一切障盖缠故依今经意平等大慧如炬除暗庄严王者慈恩云内外庄严今谓圆中道王缘了庄严净光明者慈恩云放神光也今谓大品经云住是三昧不得诸三昧垢明名为净光又悲华经云于诸法中不见有垢名净光明须作圆说净藏者慈恩云含众德故今谓如来藏性净无染秽含摄三千不共者慈恩云不共二乘今谓非独不共二乘亦乃不共偏小菩萨日旋者慈恩云如日明朗照四生也今谓大集虚空藏经云能观一切有情心故名为日旋自非实智大明化复作化如何彰显日旋用耶。
约座为诫依空亡相
一切法空是如来座所以依空亡于身相即是身相与虚空等亡泯寂灭无相之义故次句云身是有相理为妙空一尘之身咸与理等况丈六之质而生劣想耶何者丈六之质既是有相依空亡泯非相无形岂可生于丈六有相卑劣之想乎深不可矣而文句云尊严者乃指空理为尊严耳四明不晓文句及记依空亡相乃立即劣是胜尊特岂不谬矣哉。
佛及弟子身俱是劣俱隐寂忍而耐其拙
经文既云佛及菩萨身形卑小文句乃云师既施权弟子隐实师若施权岂不隐实弟子隐实岂不施权绮文互现义必贯通所以记云佛及弟子身俱是劣俱隐寂忍而耐其拙故知师弟俱隐尊特寂灭之忍璎珞之服而现卑劣生法之忍弊垢之衣名为隐实施权耳何者释迦既脱舍那之服而着弊垢之衣诸菩萨众岂不亦尔如普贤菩萨身量音声色像无边入此娑婆促身令小岂非弟子隐尊胜之实施卑劣之权乎故知胜劣尊卑正约身相大小分之不约部教谛理而辨若不尔者今经部教既乃俱妙何故师弟身小卑劣耶四明云佛知妙音所将之众不知娑婆开权之妙于佛辄生定小之讥故寄妙音规未达者意令得悟即劣之胜秘妙之权既诫勿生下劣之想乃是令起尊特之心今问四明即劣之胜及以令起尊特之心于室衣座三诫之说是何所收若是空座空座自是依空亡相何得谓之即劣之胜起尊特心若是室衣室衣乃是慈临大千宜须高下应住无缘安其秽土师弟皆悉隐实施权身俱卑劣俱隐寂忍而耐其拙况妙玄云释迦住生身而显一释签云法华会主是释迦垢衣他方大士从释迦生身闻法进道等其文炳然犹如日月何得自立即劣之胜起尊特心文句及记明隐实施权身俱卑劣四明乃立即劣为胜起尊特心岂非对文违戾之甚具如十不二门圆通记中委辨其谬然从别序至今品初放光现相虽是尊胜收光摄相卑劣宛然故知今经除现相表彰之外皆是劣应之相耳若谓玄签明开垢衣内身即是璎珞长者何故今文明隐寂忍尊胜璎珞而施拙弊卑劣垢衣莫是玄签明开今文明施开施不同即著有异成天殊之谤乎。
一切应身化仪示迹说法之处皆具三诫
请详此文而欲引于当知法华报佛所说及世讲者嗔法华经应佛所说其可得乎故知应身乃是分段生身丈六卑劣耳体同用殊不须疑也玄签所明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乃是同体相即之义良以衣璎外用虽少差殊而实相法身内体不别故也今文所明隐胜现劣乃是用异故常分良以体同故虽然相即用异故胜劣不滥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则立法差降不同及体同用殊等文即其意也故净名疏乃以放光从劣现胜名为尊特今文句记乃以丈六卑劣元从华严之后脱珍着弊及收光摄相卑劣宛然名为应身是则若非胜劣同体安能从劣现胜摄胜从劣乎是故一家诸文所明身相之义各有所以人不见之诚可悲哉。
经云阎浮檀金甄叔迦宝
阎浮檀金西域河名近阎浮树其金出彼河中此河因树得名金因河立号或云阎浮树半临陆地半临大海此海水底有金色彻水上甄叔迦此云赤色西域记云甄叔迦树其华赤色形大如手今此宝色赤亦似之。
目如广大青莲华叶等
僧肇注维摩经云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故借之以为况焉那罗延此云力士也。
问讯世尊少病恼等
此中问讯少病恼等若以前文室衣座诫而和会者法空为座依空亡相非相无形岂有病恼之事而兴问讯者哉但前衣室文云师弟隐实施权以慈临大千宜须高须下身俱是劣而耐其拙故今问讯乃云少病少恼等也故玄签引释论文云佛有生法二身生身佛示同人法是故乃有寒热病患等法性尊特身佛光明色像无量无边无有病恼故诸菩萨问讯病恼但问生身不问法性尊特之身以法性尊特之身乃是界外方便实报之佛何有病患寒热一事汝释签指法性尊特是约界外良由此也若乃生身既是分段示同人法是故不无病恼等事所以问讯但问生身意在兹焉四明不晓乃立即劣是胜又云法华尊特不欠入灭又云华严藏尘舍那相好定是分段生灭之身呜呼哀哉颠倒说法一至于此无识之徒望声传习只知一期人情相顺不思谤法长劫之苦敬愿后德子细推寻余岂好辨哉盖为祖道也。
安乐行不等
行字平声不音否下去除不孝不敬外皆否音读之或云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十五字一势读之上三不字入声呼最下不字否音遂以最初无字最末不字而读云无不孝父母不无不敬沙门不无邪见不无不善心不学者详之如何文句云答其神力之问者越板脱落一个问字文句释三昧陀罗尼引上品云初得色身者即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也转身得语言者即以三昧供养然身供养已命终之后故云我先供养佛已得解一切语言等也依文句说其理无违记中所辨恐误也体一故言犹是色法用异故言三昧陀罗尼。
文句云当途王经等
途道也亦世也王尊也大也统摄自在最为尊大也意言此是流通中当世尊大之经也故云方便安乐寿量普门并是本迹之根源斯经之枢键昔者谶师游化河西沮渠蒙逊患苦所缠乃问谶师谶云观音最能拔苦沮渠国王由是归依遂得免难所以此品部外别行今天台师亦别解释文有二卷谓之别行福能转寿者如道泰师元魏末人也梦人谓曰汝当终于四十二矣及至其年遇病甚忧悉以身资为福四日四夜称观世音忽见光明而睹观音其患遂愈后终延寿所言罗汉尚能转福为寿者大论云不坏法罗汉于深禅定而得自在能起顶禅得此顶禅能转福为寿转寿为福愿智顶禅如诸文说药树王者大涅槃云譬如药树名曰树王于诸药中最为殊胜能灭诸病如意珠王如大品云其珠着身暗中得明热时得凉又止观云天上胜宝状如芥粟有大功能称意雨宝二求两愿者二求即两愿为对三毒七难是故云也应知冥益则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冥非显益则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修罗琴者大论云法身菩萨化无量身度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又紧那罗所弹之琴阎浮檀金华叶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弹时音遍闻三千界宣说无生寂灭之法隐蔽诸余一切音乐释签中引伯益造井货狄造舟净名经云或作日月天地水火风等故云云荫日照也越板入法门普中多一个法字普门圆通者普门如今经圆通如楞严普门圆通其义一也大矣哉吾祖智者所谈法义悬与唐朝所译楞严宛如符契灵山亲禀其圣人乎。
记云此土谢过肉祖彼国兴敬偏服等
史记列传云范睢魏人也先事魏大夫须买须买使于齐范睢从留数月齐襄王闻睢辨口赐金十斤须贾知而大怒谓睢以魏国阴事告齐既归遂以告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佯死即置厕中睢后得出更名姓曰张禄随秦昭王使王稽入秦秦拜为客卿后遂相秦魏闻秦欲伐韩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微行蔽衣见须贾须贾惊曰范叔无恙乎范睢曰然逃亡至此耳须贾因问秦相张禄君知之乎范睢曰主人翁知之请为君见于张君遂入秦相府府中识者皆避须贾怪之范睢入久而不出须贾问门下门下曰即吾相张禄也须贾大惊乃肉袒膝行谢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贾有汤镬之罪唯君死生之西方以袒为敬而偏右者表弟子事师执奉充役便也大品空无尽者即色是空非色灭空空故无尽也大集八十无尽者彼经身子问谁字仁为无尽答云初发菩提心时已不可尽乃至广说六度无尽等最后乃是方便无尽仍自结云八十无尽此八十科涉四卷经净名云非尽者不尽有为不舍众生故非无尽者不住无为不以空为证故问答已是二庄严竟者若观文句意则以前问答为慧后问答为福故云前以也。
多苦苦一人等
文句云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应知此文第一句与第三句滥或别有意或恐文误应改第三句一人受多苦为多人受多苦故文句下文云百千众生多人也受诸苦恼多苦也二俱不然者上句未一也足三字二也依下句头者与下句上同应云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兴皇寺名也在古扬州经云一心有事有理以至下去委约法门消释经义如别行疏今不烦录。
事益具如谢敷等观音应验记
文句及记消经甚略其间大义如向所指今但随文点示名相晋朝谢敷字庆绪会稽山阴人也少有高操笃信大法写楞严经撰观音传齐时陆果又乃续之一火难者传云沙门法智为白衣时独行大泽猛火四面一时俱至自知必死乃合面于地至心称观音怪火不至举头看之一泽之草纤微皆烬唯所伏地火不烧耳因此感悟舍俗出家文句云恶业火者若修善业者则恶业来障劫功德贼由嗔恚等下去准思记云人火恶业发时出者如大论云有捕鱼人与王女期天祠中淫神厌令睡期事不成淫火内发自烧而死二水难者传云海盐有人落水同伴皆沉此人称观音遇得一石困倦如眠梦见两人乘船唤入开眼果见有人船送达岸已遂不见之三罗刹难者风是难之由耳故下文云皆得解脱罗刹之难黑风者请观音云黑风洄波仁王经有黑青赤天地火六种风风加以黑怖之甚也旧人谓风无黑色吹黑沙黑云耳船舫者并两船也传云外国百余人从师子国泛海向扶南忽遇恶风堕鬼国鬼便欲食一船人众怖称观音其中有一小乘沙门不信不称鬼便索之沙门心怖称名亦免四刀仗难者传云晋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为贼其人本曾供养金像带在髻中后伏法刀下闻金声刀三斫颈终无异解看像有三痕由是免罪又有高简犯法临刑一心归命下刀刀折绞之寸断遂卖妻子及以自身起五层塔五鬼难者未见证文亦可以前鬼索小乘沙门证之六枷锁难者在手名杻在脚名械在颈名枷连身名锁检封也系缚也传云盖护山阳人系狱应死三日三夜称名无间眼见观音放光照之锁脱门开寻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七怨贼难者传云秦尚书徐义秦末兵革锋起贼获徐义将欲杀之乃埋两足编发于树夜中至心专念观音有顷得眠梦人谓曰今事丞矣何暇眠乎义便惊起见守卫人并疲而睡义乃奋动手发既解足亦得脱因而遁去行百余步隐草丛中便闻贼追火炬星陈竟无见者天明贼散遂得免之巍巍者高大也文句云德业者福智之男端正之女是也传云晋时益州孙道德年过五十未有子息有僧令其至心称诵观世音经其即依之少日之中而自得梦妇即有孕遂生男也六十二亿者别行文云一多之性皆不可得同入如实一中无量故说六十二亿无量中一故说观音一多理均正等无异记云加难解难知者文误应云加难见难觉难知楞严经云三千世界有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现在世间若持我名与六十二福德无异从总答至此楞严圆通中谓之十四无畏也。
三十三身等
不云菩萨身者或云翻经脱落或云观音即菩萨身今家意者正法华中有菩萨身况妙音中现菩萨形故菩萨界或权或实种种应化不可阙也不云地狱者下总答中以种种形岂不收于地狱界耶况请观音云或游戏地狱是则十界无有缺减自在天大自在天者若准序中即欲界第五第六天也别行中谓自在即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大自在即色界顶摩醘首罗天天大将军者如金光明散脂大将之类也诸小王者或云天王为大人王为小人王中轮王为大余粟散王为小等也人非人者结八部耳执金刚神非八部数手执此宝护持佛法在欲界天中教化诸天即大权也此三十三十九说法楞严圆通中谓之三十二应三十二说法二处之文有无不同开合各异何者此文辟支佛彼文开独觉缘觉此文毗沙门彼文云四王四王之后又云四王太子此文小王彼文人王此文开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彼文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只合为一耳此文迦楼罗彼文中无此文人非人结上八部彼文开之为二不谓之结此文有执金刚彼文则无又彼三十二若细开之成四十六身何者四王中开有三加四王太子有七女主夫人命妇大家开三有十非人中开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四有十四并三十二成四十六也又复应知此文以种种形下总答等文楞严圆通中谓之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也一者现一首至八万四千首一臂至八万四千臂等也二者现一一形说一一咒令无畏也三者令一切众生奉施珍宝也四者能以珍宝供养佛也又彼十四无畏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此文乃云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此普门示现流通妙法故虽现于三乘等身而皆说于法华妙典彼正说于耳根闻思入三摩地以为圆通入道初门是故须知教相多途不可一准若华严中善贼历别亦见观音及至弥勒文殊普贤乃悟圆融若维摩中弥勒遭弹文殊被赞若央掘中文殊受诃若楞严中弥勒普贤悉为所拣唯有观音圆通契机此妙法华弥勒文殊观音普贤发起大利流通巨益则无优降诃赞之殊良以法华之前随机示现或实或权来至法华机感既一应赴斯同师弟本迹微妙难思。
人不见之谓说三乘又云定非初果
此破相宗所立义也故慈恩云此经且当大渐之教妙庄严王品八万四千人法眼净等即初果也又云寿量品中八世界发心普门品中八万得益即顿教也故判法华为顿渐教以彼谓之随机判教故也呜呼慈恩判教粗率之甚矣。
今从旧本故无所释等
既云从旧故无所释后人亦须顺祖师教若引还着本人为难此由不知因而指示掘多所译耳岂旧本中有此云乎慈恩疏中亦释偈文此亦不思什公旧本然灵感传天神谓什七佛已来皆其译经及翻法华阙普门偈又感通传南山问日什师一代所翻之经受持转盛其故何耶天神答曰其人聪明善解大乘已下诸师虽皆俊乂绝后光前仰之不及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也南山又问秦女别室什亏戒检天神又答什公别室非悠悠者之所议也什公位居三贤或云八地在所通化然其译经删繁补阙随机而作大论一部十分略九自余经论例此可知自后出经至今盛诵无有替废冥祥感降历代弥新以此证量深会圣旨故什公云译梵为秦如嚼食与人耳又复文殊指掸罗什令其删定特异恒伦岂以别室见讥顿乖玄致殊不足涉言矣三宝录云阇那掘多周云志德周武帝时于益州译普门重颂沙门圆明笔受记文拙字误须改为拙字故正法华亦无此颂又法师品什公不翻药王如来轮王太子法供养等故知什公随机而作故今记云从旧无释故掘多译重颂之文只可别行不可添在什公部内也还着本人止观记者譬喻经云有清信士初时持戒老多废忘时有梵志从其乞饮不暇与之梵志心恨召起尸鬼令往杀之时有罗汉令清信士夜然灯明三归口诵守摄身口莫犯安隐如其所教鬼不得便其鬼反欲害彼梵志罗汉神力令鬼不见信士悟道梵志获安斯乃正是观音经中还着本人之谓也。
文句云那达居士等
那达居士寻文未见譬如微贱等者僧祇律云过去有婆罗门为国王师训诸弟子有五百人此婆罗门家生一奴名迦罗诃常使供给诸童子等曾于一时共诸童子小有嫌恨便逃他国诈称自己即是王师婆罗门子故来至此欲从师学婆罗门法时彼国师遂留教之此奴聪利所闻皆达国师爱之以女妻之此奴为人难可承事妇为造食恒时生熟不能适口妇常念云彼国中人若到此者我当问彼造食之法时国师闻奴在他国欺诈之甚乃诣他国教彼妇人说偈示之妇如其教奴嗔遂息先陀婆者大经云盐水器马一名四实智臣善知洗时奉水食时奉盐饮时奉器游时奉马王皆先云先陀婆来皆存本音译人不翻者学者须知五不翻义四例之说五不翻者一秘密故不翻即陀罗尼也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名含六义也三此方无故不翻如赡部树也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后代皆放之耳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令人生敬也此五不翻奘师所述出唐僧传言四例者一翻字不翻音如陀罗尼也二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卍字及华严经中[歹*(凵@ㄎ)]字以此方万音翻之而其字体乃是梵书耳三音字俱翻即诸经中纯华言是也四音字俱不翻如诸经题上乞二字是也此之四例宁僧录立出宋僧传正法华中竺法护翻勇施咒云晃耀大明炎光演耀顺来富章悦喜欣然住此立制永住无合无集翻药王等诸陀罗尼具在彼经今不备录旧板云二毗沙门者二应作三十罗刹女正法华翻一名结缚二名离结三名施积四名施华五名施黑六名被发七名无著八名持华九名何所十名取一切精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养精气鬼啖一渧令人头痛三渧闷绝七渧便死阿梨树枝已如前辨。
沾
张廉切正作沾。
晷
日影也。
愀
亲小切色变也应作啾即由切啾唧小声也。
单罄
单应作殚丹音尽也罄亦尽也。
䬸
七安切吞也。
喀
苦格切吐声也。
闾
力居切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也五比为闾使之相受也。
愠
于问切怒也。
屡
良遇切数也。
坏
芳杯切未烧瓦也。
骈阗
上部田切并驾三马也下徙年切群车盛貌。
旌旗噏
上精音中其音祈羽为旌熊虎为旗将军所建象其猛如虎与众期之于下也天子有七星之旗也噏应作翕盛也。
赀
即移切正作訾不訾不计也不尽也。
笼樊
焚藩也藩篱所以笼闭也越板改字误作政字薰应作熏记云华德复为妙音所将者恐误也何者以妙音与八万四千菩萨还本土已而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故知华德不是妙音所将恐是此土之人耳胜鬘者胜鬘夫人归依大乘蒙佛授记国中女人七岁已上及诸男子皆化以大乘也空故无诤者坐禅三昧经云无诤者将护众生不起诤也如身子目连入陶屋宿致拘迦离起诤须菩提则不然也旧云常行空故无诤非也四无量者亦云四弘又名四等具如释一大车中说禅度中有愿智力开出愿度有神通力开出力度般若度中有道种智开出方便度有一切种智开出智度诸文指此为十度耳圆离诸染名净三昧实智如日权智如星本性清净普现色身本净大慧之所照明久示庄严无所灭故广大威德含摄一切此诸三昧皆圆妙说经云愿听者字平呼。
十八变
一右胁出水二左胁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上下出水火为四并前为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从空中没而复现地十二北没而现空中空中行住坐卧为四成十六也十七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十八大复现小更有诸说不同如序品补注中。
经云一眼之龟等
大海之中有一眼龟尔时海中复有浮木木唯一孔可立龟身此龟三千年一出亿百千出何由可值浮木之孔亦如针锋竖阎浮提以一芥子从忉利天投阎浮提何由得贯针锋之上优昙钵者此云瑞应金轮王出此华乃生皆难值耳婆罗此云坚固记云善知识如止观者自己身心为内望他身心为外为外所护故云外护也己他互同更相䇿发人异行同故云同行也宣传圣言名教训诲于我名授故云教授也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故云知识也白如珂月者珂螺属其色洁白频婆果者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润。
文句云上判流通为三等
此文指上复成存略请将上文分别功德品偈后分科之文及药王本事品初分科之文来此对之自知此文指上乃成存略也又下文云所迳历者迳字训近耳请依经文作经字文前记中云四今论下重释后又云四重约位正判等者此文烦矣应于文初云四今论下重约位正判于后应云于中先正判次引释论证也。
经云韦陀罗
有人引灌顶经云神名弥栗头韦陀罗此云善妙主厌祷鬼也。
记云有人至此亦引普贤观等
即是慈恩法华疏也彼疏始从释序品来都无立行摄法入心及至今文方引观经验知临文偶用而已永嘉所谓早年积学讨疏寻经分别名相算沙徒困盖由此也永嘉若寻天台章疏消通经论文文之下皆有方轨摄法入心观与经合非数他宝岂被如来苦诃责耶不见此意妄生穿鉴误无量人嫌弃经论所损至大弥须慎之东京安国寺尼慧忍等者梁肃撰其行状碑云晋陵黄氏二女长日持法次曰慧忍体貌丰异目光秀出姊年五岁妹年三岁共游于庭有诵莲经过其前者姊妹听之曰吾解此矣遂相与谈大事因缘万法宗本有沙门义崇弘华严教姊妹随母往听乃以第一义谛难之崇不能答告曰吾往时尝窥天台法要如汝之论遂示以玄义止观姊妹三复之曰是吾师也后出家为尼入法华三昧忽有尼词貌甚异自号空姑同其止宿每至夜中身光赫然三年而去不知所往或问二尼二尼笑而不答识者案经以为普贤耳于是名动京师先天初年东都安国宁刹二寺请为太德时一行禅师与二尼论所得法未竟一行避席作礼其后天下皆立法华道场自其始也广如彼云言江淮者江谓京江淅江淮谓淮南言台山者华严经云于东北方有清凉山文殊师利一万菩萨现住说法清凉即是五台山也在代州其山有高四十里者三十八里者山有五台不生草木事同积土故云五台冬夏积雪亦云清凉所以记主特与大众往礼台山文殊大圣然文殊大圣应现颇多备详传录余于北地亲读其传传云唐时沙门志远于南北两宗大通渊旨然于天台圆顿上乘先所宗尚可谓定慧双明思修兼备后往台山华严寺右院之中演天台宗圆顿上乘仅四十余年众因目其院为天台焉其志远法师于会昌五年乃绝粒数日告门弟子云吾生平进修不欺心口今获二种之报卧安眠觉而无痛恼其天台宗疏务在弘阐并使流通勿令绝矣尝嗟北人皆读斯传而于天台不敬重者岂非韵高而和寡耶然一家法门西域钦之而欲翻译东夷诸国仰之于今盛传非至妙之法化岂能如是乎不空三藏门人含光等事大宋僧传云京兆大兴善寺含光依不空三藏参议翻译代宗皇帝重之如见不空矣来委往五台山修功德余如今记所说言鲁人者鲁国之人不敬仲尼谓之东家丘也学佛之人不敬天台妙教亦如鲁人耳文句云我亦以佛之神力守护是法况复汝耶此文恐误准经乃是守护能受持普贤名者文句又云从若有人下者人字当为受字也。
经云我慢邪慢增上慢
恃我陵物我慢也无德自高邪慢也未得谓得增上慢也广明七慢等相如譬喻品偈补注中。
少欲知足
涅槃经云不求不取名为少欲得少之时心无悔恨名为知足广如诸文。
缭戾
上卢鸟切缠也绕也戾曲也手脚绕曲也。
角睐
下洛代切傍视也目瞳子不正也普贤东来劝发此经此经行世皆普贤力所以齐时上定林寺沙门普明别衣别座诵法华经至劝发品辄见普贤乘象立在其前圣应弗差引之注耳。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一
止观 辅行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辅行云济行之教有宗信教堪辅行
此明立其辅行二字教能济行故云济行济行之教其教多矣若无所宗岂堪辅行今以其教而辅行者良由诸教有所宗焉一代之教宗尊法华涅槃二经以此二经同醍醐故教既有宗信知堪任辅行者矣教为能辅行为所辅。
显教之行符理验行可传弘
此明立其传弘二字行能显教故云显教显教之行亦乃多矣若不符合开权妙理其行未可传而弘之今止观行既符法华显实之理验知此行可以传弘人为能传弘行为所传弘。
行何所弘非众教不立
前文云验行可传弘今乃问之此行如何得为所弘故云行何所弘也仍自答之自非一代众多教法而此止观圆顿妙行何由立乎故云非众教不立也问何缘有此料简之语答前文但云显教之行符理验行可传弘此则但见行能符理行可传弘未见其行由教而立故今点示非但其行符理可弘亦乃其行由教而立是则行立功在众教况复符理故可传弘问若尔行由教立岂非教为能弘何故向云人为能弘耶答行由教立弘之在人人能弘道其在兹乎。
教何所辅非妙行莫诠
前文云信教堪辅行今乃问之教能辅行未番何行以为所辅故云教何所辅也仍自答之若非法华微妙之行莫为诸教所诠辅焉故云非妙行莫诠也问何缘有此徴释之辞答前文但云济行之教有宗信教堪辅行此则但见教有宗故堪以辅行未见其行为教所诠今则示之非但教之有宗堪任辅行亦乃其行为教所诠是则教为能辅非行莫诠诠行由教教堪辅行问若尔教行相由理复云何答从理设教依教求理立乎妙行教行理三奚尝暂阙。
乃澌以三闻全教行一辙
立此辅行传弘四字岂敢专辄无所由哉乃是尽用教行理三闻之于师撰述斯记盖欲全其教行共期佛慧大车一辙所以六重依教开解依解立行行成证理理为车体观为白牛自余诸法皆庄严具如是之义不亦由乎记文者哉已上十句诸说不同在理或当何必求人。
若咨禀口决
如下文云尝于听次咨决所闻并寻经论思择添助非率胸臆谬有所述等。
若审理要决
如下文中十义评无情有佛性等又云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等。
若设徴决疑
如下文问云一心既具但观于心何须观具答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乃至尚不识具况识空中等。
若取类决择
如下文问云既云自尔何殊外计答中引法华玄云外道已为初教所破尚不同于通别二教况以圆极比外自然等。
若引广决略
如下文释修大行中云若据下文无四行相则下文成略今据观法十乘未周则此中成略是故五略从观略边不从于事于此文中然以义推十乘略足等。
若摄广决正
如下文云将无生门中十法成乘初文及不思议境境中十如十界三千来入诸门此中存略但云种种五阴等。
若决疏文势
如下文释破法遍文后例破余阴中问应在第七卷末明十乘竟例余阴入皆修十乘何故至此即例余耶答以义便故从初至此单约识心从此已去具约五阴方成法相等。
若决通观道
如下文问常坐观于三道常行观佛三十二相方等观于摩诃袒持法华观于六牙白象随自意观于善恶无记四观各别何名为同答此等并约所历事别若能观观无非一心所观之理无非三谛是故得云理观是同也等。
若案文判失
判亦决也如下文释不动不寂直入中道云言直入者勿谓但中也但是不为偏空偏假所牵故云不动不寂从胜为名故云直入人不见之便谓先观但中都无此理等。
若准部断谬
断即决也如下文云他云三外别传心要者则三部之文便为无用乃至云验知别传斯言谬矣等。
曾师承者而弃根本随末见故
师者何也天台智者谓之师也承者何也摩诃止观所承法也今此谓之曾师承者即是清凉澄观法师曾以天台智者为师曾承摩诃止观之法观师则是荆溪门人故宋传云五台山清凉寺澄观法师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大历年中就瓦宫寺传起信涅槃七年往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疏今文斥云而弃根本随末见者根本即是法华一乘圆顿止观清凉弃之别立华严名为顿顿形斥法华谓之渐圆遂立三种止观之外别传一种顿顿观门斯乃弃于法华一乘根本之实而随华严兼别之权故义例云仰实扬权有何利益以天台判四时顿渐并是所生枝末之法清凉不晓却立华严以为顿顿岂非乃是随于末见具如义例委斥斯谬纂要之中广引清凉华严疏钞。
疏中约行尚对三学以为三分
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后若法门以慧为本定戒为迹又戒定慧各作三分前方便白四羯磨结竟为戒三分二十五法正观历缘善入出住百千三昧为定三分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为慧三分。
为对俗兄出小止观
小止观有一卷。
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
高僧传中习禅一科名为禅门也衣钵传授多指达磨至于六祖矣。
南山叹云唯衡岳台崖双弘禅慧
余尝读此方诸师制作编入藏中者无有如南山赞南岳天台之深也南山其天台之知音乎故其叹南岳云南岳禅师定慧凝远性戒自然威德尊严道风遐扇幻感梵僧劝令出俗长蒙遍吉现形摩顶讽诵法华智通宿命翘勤方等灵相郁蒸九旬䇿修一时圆证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于一念中朗然开发自是之后寂照幽深辩才无滞于是内求之士重茧云集以所证法传授学人并托静山林宴居岩薮练微入寂弘益巨多昔江左佛法盛弘义门自思南度定慧双举矣叹天台云天台智者幼冥祯感夙禀玄风蕴道天台寻师衡岭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受四教于神僧传三观于上德入法华三昧证陀罗尼门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说摩诃衍似长风之游太虚假令文字之师千群万数寻其妙辩不能穷也自发轸南岳弘道金陵托业玉泉遁迹台岭三十余载盛弘一乘止观禅门利益惟远义同指月不滞筌罤或于一法中演无量义摄无量义还入一心实观玄微清辩无尽由是四方法侣请益如林若定若慧传灯逾广为大机感著述其文并理会无生宗归一极禅门止观及法华玄但约观心为众敷演灌顶法慎随听笔记顗自印可天下盛传可谓行人之心镜巨夜之明灯自古观门未之加矣南山仰叹其文若是而唐来诸师或于天台而形斥者此犹河濵之人捧土以塞孟津盖不知其量也。
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从初生瑞相立名
大师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轻浮若雾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云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及乎诞载夜现神光栋字焕然兼辉邻室以梦瑞相呼为王道以初生相立为光道。
后授晋王菩萨戒品
隋炀帝未登位时为使持节上柱国大尉公扬州总管诸军州事扬州史刺晋王扬广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请大师授菩萨戒是故此云。
今从后说故云智者
未为晋王授戒时王公大人但称为顗禅师或云天台阇梨耳又下文云该乎长短摄彼精粗者时有二种一迦罗时即是实时二三摩耶时即是假时亦名短时长时也又下文云随字玉篇加工者待过反者恐误应云徒果切又云字本无走唐祚既兴谓随已走是故加之者案韵集中云隋国名也字本作随隋文帝去辵辵丑略切乍行乍止也又走也故随字从辵辵字训走耳辵字即是走字也。
初梁太平二年至陈贞明三年即隋开皇十一年
此一段文并皆错误准南史云梁元帝即位改元为承圣至三年九月魏使来聘帝接之有阙十一月魏军大攻帝见执十二月魏人戕帝明年九月敬帝即位改元为绍泰明年又改元为太平至二年十月帝禅位于陈改元为永定至三年六月陈高祖武帝崩文帝即位改元为天嘉至六年明年又改元为天康至四月文帝崩废帝即位明年改元为光大至二年十一月太后黜废帝降为临海王立宣帝明年改元为太建至十三年隋高祖受周禅改元为开皇太建十四年正月陈宣帝崩后主即位明年改元为至德至四年明年又改元为祯明至三年为隋所灭即开皇九年也。
此间方俗九司官舍曰寺
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延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
钻仰无所
论语中颜回叹仲尼云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诗云惟北有斗不可挹酒浆
毛诗小雅谷风之什第三篇大东诗云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注云翕合也笺云引也引舌谓上星相近也。
酌其流须寻其滥觞
孔子家语云夫江始于汶山其源可以滥觞王肃云滥泛也觞酒杯也其源微细可以浮泛一杯而已故云滥觞焉又引大经闻香气等此皆撮略彼经大纲然今引文与彼经中不无增减彼经但云有种种异或辛或淡今文乃云有种种名即是一味之药随其流出之处有种种异名也余如玄签补注具引彼经。
定光佛
定正作锭锭都定切亦云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大论云太子生时身边如然灯及至成佛亦号然灯故。
儒童
亦云年少净行梵语云摩纳婆。
青出于蓝
荀子云学不可以己青出之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注云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
书云昆竹未翦则凤音不彰等
语出刘子。
诗云有觉德行
毛诗大雅荡之什抑之诗也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诗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注云无竞竞也训教觉也笺云竞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则天下教化于其俗有大德行则天下顺从其政言在上所以倡道。
故五人中着爱行者而舍之去过六年已食食修禅着见行者又舍之去
初太子之入山也父王思念遣拘邻頞鞞摩诃男十力迦叶拘利大子而往侍之二人以欲为净太子行苦行二人便舍之去即拘邻十力迦叶也此二是太子母亲也三人以苦行为净太子舍苦行受饮食三人又舍之去即頞鞞摩诃男拘利太子此三是太子父亲也。
次遣三女
婆沙云一名渴爱二名喜乐三名喜见。
护
一获切。
波罗奈
婆沙云波罗奈是何义耶答曰有河名波罗奈去其不远造立王城经音义中翻波罗奈为江绕城也。
说文
说文是许慎所作淮南子亦是许慎注也。
尸陀林
正云尸多婆那此云寒林其林幽邃且寒故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时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此之谓也若尔尸字既是梵语非死尸也应作尸字。
亦名鸡足山亦名狼迹山白墡山
直上三峰状同鸡足大婆沙云其山三峰如仰鸡足故云鸡足也似狼之迹故云狼迹也切韵谓之白土玉篇云白垩名白墡此山如然故以云耳。
阿夷罗䟦提
此云金沙河在城南阔二十丈或言四十丈。
付法藏传
开元目录云付法藏因缘传或无因缘字亦云付法藏经六卷或四卷元魏时吉迦夜共昙曜译今家承用二十三祖岂有误哉若立二十八祖者未见所出翻译也近来更有刻石镂板图状七佛二十八祖各以一偈传授相付呜呼假托何其甚欤识者有力宜革斯弊使无量人咸遵正教岂非好事耶。
毕钵罗
毕钵罗者树名也西域记云是菩提树茎黄白枝叶青润秋冬不凋。
耶旬舍利
耶旬亦言阇维此云焚烧也舍利此云骨身也诸末罗众者末罗此云力士也自此诸梵音者具如前后补注中辨或未辨者以未闻所译故也。
四兵
象兵马兵车兵步兵。
毗奈耶
旧云毗尼此云律也。
应真
应字平声应谓能应之智也。
迦叶部
即上座部也谓毕钵罗窟内迦叶等上座与五百罗汉结集名上座部。
分与二国上天下地
一分上忉利天与帝释一分至大海与娑竭罗龙王一分与阿阇世王一分与毗舍离国诸离车等。
商那和修
育王传云王舍城中有一长者生一男儿合衣而出其衣名为商那即名此儿为商那和修又以过去善根因缘而名商那广如传中付法藏传云于母胎中着商那衣与身俱生出家受戒得道涅槃是商那衣未尝离体以此号为商那和修也。
般遮于瑟
般遮于瑟此云五年一会西域凡五年一会皆云般遮于瑟也。
于曼陀山立精舍
具云优留曼陀山亦云优留曼荼山此翻为大醍醐山也灵裕寺诘云非粗暴者所居故云精舍也。
鞠多
具云优波鞠多此云大护鞠字渠六切而人多作菊音呼。
见淫女屠裂进得三果
摩突罗国有一淫女名婆须蜜于鞠多所生染叹心求与相见鞠多不就时此淫女见贾客来即便杀之其事达王王即割截淫女手足弃于家间鞠多往观达知色欲欺诳世间厌恶诃弃得阿那含果。
提迦多
传云提多迦提多迦临灭之时以法付嘱最大弟子名弥遮迦其弥遮迦多闻博达有大辩才。
佛䭾难提
䭾传中作陀其弥遮迦以正法付佛陀难提令其流布传中缘起其说如是。
多密加之其知生天入灭移尸象挽不动
入灭移尸象挽不动等文恐不当安于此中也曾捡传文乃是僧伽难提耳僧伽难提将欲入灭至一树下指攀树枝寻便指寿犹依此树诸罗汉等欲移其尸置平坦处积薪耶旬如须弥山不可动也于是又以诸大白象并力挽之亦不能动寻就其下而阇维之树更蓊郁都无凋变时众咸见叹未曾有后人更请检诸传本挽音晚弘也僧伽下文引云僧佉。
乃至暗中手放光明
此文又恐不应安此也传云富那奢与马鸣论议马鸣屈己奢度出家鸣犹未伏欲舍身命奢即入定知鸣心念时奢尊者暗室之中先已有经即语鸣云汝往彼取经鸣云此室暗冥云何往取奢云但去当令汝见尔时奢以神通之力遥申右手入其暗室五指放光其明照耀马鸣于是伏勤所为后人更寻传文。
赖吒和罗妓
吒陟嫁切。
被月氏征
氏音支亦音精佛钵者如来所持者也一慈心鸡者不饮虫水能灭怨歒也以准九亿者将马鸣等三各当三亿金钱故也。
又行礼塔
月氏国土又行礼塔也。
鸣云其地有金
传云王自思惟其地有金耳。
三海归德
三海人民尽归王德唯北海人未臣属耳。
杀九亿人
王与安息国王战胜杀九亿人大臣问王杀九亿人罪云何灭王置大镬七日之中煮汤令沸以一金镮置斯汤内顾问群臣谁取得之有一臣来便投冷水随而取之王告臣曰我所为罪如彼沸汤悔必可灭犹投冷水尔时有一罗汉比丘以神通力示王罪报王生悔心马鸣为王说法云云。
龙树
初生之时在于树下由龙成道故号之也亦言龙猛梵语那伽阏剌树那此云龙猛也法苑中引奘师西国传云梵音正云龙猛旧讹略故云龙树耳或云龙是华言树是梵语译为猛也佛去世后三百年出年七百岁人或不知误谓佛灭后七百年出龙树菩萨南天竺人是梵志种天聪奇悟事不再问为外道时有三朋友共学隐身入王宫内百有余日怀妊者多王即搜括三人被斩龙树有智乃近王身七尺得免由是发心出家学道阎浮之中所有文字一时通达自谓己是一切智人大龙菩萨哀其如此即以神力接入大海九十日中通解诸经龙王语云天上诸经过此宫中百千万倍龙树由是修行二智即悟无生楞伽经云如来灭度后有人持我法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蝉蜕
文选逸民论云蝉蜕嚣尘之中自致寰区之外注云蜕音税隐者去尘俗之内致寰区之外有如蝉之蜕形耳蜕又他卧切他外切皆取去皮之义也。
提婆
西域记云提婆此翻为天。
三衣乞之
乞音气与人物曰乞也。
转轮王种生
传云转轮种中生非佛非罗汉不受后世有亦非辟支佛世以泥团置于轮上埏埴成瓦如是瓦者岂同诸圣至后世乎此与今文有异埏埴和土也和土为瓦器也老子云埏埴以为器。
僧佉耶奢
亦云僧伽耶舍。
鸠摩罗䭾
秦言童子。
阇夜那
亦云阇夜多。
檀弥罗王
亦云弥罗掘。
末田地与商那同时等
末田地亦云摩田地又云摩田提此翻为中阿难入涅槃时大地动雪山之中有五百仙人具五神通作是念言今此大地何以故动于时观之即见阿难欲入涅槃彼仙人中有一导首将五百仙人至阿难所而求出家阿难化彼河水悉成金地五百仙人出家得罗汉诸仙人在河中得戒即名之为摩田地也时摩田地白阿难言欲先涅槃阿难嘱云汝等当于罽宾国中竖立佛法佛记我云我涅槃后当有摩田提比丘持佛法也阿难以法付摩田已乃入涅槃时摩田地乃往罽宾降伏龙已住持佛法欲入涅槃涌身空中作十八变然后灭度。
华氏城
殑伽河南岸有波吒厘城周七十里即华氏城也王宫多华故以名焉。
即以铜鉒
鉒竹句切器也送死人之具耳。
栋字焕然
字应作宇。
思曰律师尝听贤子讲耶
耶字误当为耳字别传云老僧尝听贤子法耳。
陈随二国
随应作隋以存旧故下去皆尔隋本作随隋文帝去辵。
瓦官
或云先是官瓦之坊后立寺故乃以为名。
百录
事有百条都为一录故云百录也。
犀节如意
传云犀角如意犀牛似豕角生鼻上。
吴州侍官二十五人至光明满山
别传云吴州侍官张达等伴五人自见大佛倍大石尊先明满山直入房内今文所引恐讹略也。
蹶者访路
蹶居卫切又渠月切亦居月切僵也失脚也走也速也僵居良切。
八触
重轻冷热涩滑软粗上文云项城者陈州项城县也。
及文师德行未见本传
南岳传云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依焉。
独步
此兽名也出银州如师子头尾虎豹文身黄一角行有意气故号独步食草木可以辟邪魅也。
若准九师相承所用
传云南岳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后往监最等师述己所证皆蒙随喜又云智者诣思师受业心观思又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此三人者皆不测其位也自余诸师传中或有名目同者但不见云相承故今不引也五处止心者若准禅波罗蜜系缘止法乃有五处一顶上二发际三鼻柱四脐间五地轮外国三藏说此为五门禅于此五处用心便故。
关中影法师
关中者亦云关内道即禹贡雍州之域东自同华洛河而北西自岐陇原会极于北垂尽其地也影师者普长安释昙影法师也或云北人不知何许郡县其性虚静不好交游讲正法华及光赞般若后入关中又师罗什什谓姚兴曰昨见影公亦是此国风流标望之僧也影公着法华义疏四卷并注中论等云云。
元康师
宋传云京师安国寺元康法师造疏解中观别撰玄枢两卷总明中百门之宗旨。
青目注
僧睿法师中论序云天竺诸国敢预学者之流无不玩味斯论以为喉襟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罗伽秦言青目之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间乖僻烦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无行禅师云西域有二宗一宗无著天亲一宗龙树提婆龙树之宗玄飙才举则无著牵羊翅羽暂腾则陈那乱辙西域记说清辩论师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闻护法菩萨在菩提树宣扬法教乃命门人往问讯曰仰德虚心为日久矣然以宿愿未果遂乖礼谒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证称人天师护法菩萨谓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谈议竟不会见论师由是乃还本土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遂于观音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经涉三年菩萨现身谓论师曰何所志乎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菩萨问曰人命难保宜修胜善生睹史天乃见慈氏论师对曰志不可夺也菩萨又云若其然者宜往䭾那羯磔迦国城南山岩执金刚神所至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者当遂此愿论师于是往而诵焉三载之后神出问云伊何所愿论师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神又谓曰此岩石内有修罗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开即入中可以见也神又谓曰慈氏出世我当相报矣论师受命专精诵持又经三载乃咒芥子以击石壁石壁乃开论师乃与六人入石壁里入已石壁仍复如故又德光论师愿见慈氏决疑请益天军罗汉以神通力接上天宫德光既见慈氏菩萨长揖不礼天军谓曰慈氏菩萨次绍佛位何乃自高不致礼乎德光对曰尊者此言诚为指诲然我具戒出家弟子慈氏菩萨非出家侣受天福乐欲令作礼非所宜也菩萨知其我慢心固非闻法器往来三反不得请疑德光论师既不遂心便生恚恨即趣山林修发通定我慢未除不时证果或有说云彼土护法之诤清辩之祷在弥勒成道感观音垂降而不明断其权实者良由法药正被时机苟或显判则是止其服饵五性不受一性非宜烦恼之病从何而愈复次天亲初闻无著菩萨弟子夜分诵十地经闻已追悔甚深妙法昔所未闻诽谤之愆源发于舌舌为罪本今宜除断即时执刀将自断舌无著谓曰大乘教者至真理也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赞大乘补过自新斯为善矣天亲受教咨禀大乘遂造论文百有余部复有论师名无垢友于说一切有部而出家焉欲制诸论绝灭大乘说是语已心发狂乱舌出血流乃生悔责寻乃死焉时有罗汉见而叹曰惜哉惜哉今此论师毁恶大乘堕无间狱。
波颇三藏
波颇此云智光中天竺人刹利王种十岁出家又云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此云作明知识礭字应作确字口角切坚固也又前文中渤字应作渤字。
止观引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斯乃龙树以空假中而为观法离此之外何以尚之而此地人乃云佛灭之后诸部小乘及外道等皆著于有龙树唯以空法荡之而人又复著于空见无著天亲乃以中道而遣有无故瑜伽师地论释云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菩萨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除彼有见由是众生复着空见无著天亲事大慈尊请说斯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余谓龙猛既谈空假中三奚尝但以空荡有耶天亲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所据学者未谙自相形斥耳。
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
圭峰密师禅源诠云达磨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耳南岳天台依三谛理修三止观教义虽圆终成次第唯达磨所传最上乘禅亦名如来禅类同佛体迥异诸门余谓圭峰谈何容易若也只闻天台止观便作斯斥者何异道听而涂说哉若也曾读天台止观乃作斯斥者则是埋没天台而自炫耳又复圭峰既宗贤首大师判教立义而贤首大师五教章中美赞南岳天台大师以为升堂入室之人又贤首大师心经疏明圆一心三观自指如智者大师所明又贤首大师起信论疏明修禅法亦指天台止观等文又复圭峰师于清凉清凉观师华严疏中引用天台性善性恶三止三观三德三谛三一相即双照无碍此是菩萨圆融功德而自庄严触目对境常所行用希心玄趣者幸愿留神斯等承用天台法门曾无有异圭峰何独违祖背师贬斥南岳天台耶况复南岳位在十信天台位居五品灵山亲承大苏妙悟岂可但得世间四禅八定次第之法而圆证乎高僧传中南岳天台文甚着明可不读耶尔之知见欲比天台终恐不及后昆慎之无妄破立自误误他罪非少矣圭峰撰圆觉经疏云一泯相澄神观二起幻销尘观三绝待灵心观此与天台三观义理是同而意趣有异同者泯相即空观起幻即假观绝待即中观异者此明行人用心方便彼则推穷诸法性相此多约心行成故不立所观之境彼多约义生解故对所观三谛有人难此云既言用心方便何得复云心行成耶纵是行成那忽经文令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耶所云彼则推穷性相者斯是天台用唯识观历事观理而不知有真如观唯达法性何尝一向推性相耶又乃凡明观道必对谛境如圆觉经奢摩他中云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等三摩提中云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等禅那中云以净觉心不取诸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等由此而知静即真谛幻乃俗谛无知觉明即中道第一义谛而言不立所观之境其可得乎岂以经文简略便为偏说乎余谓天台所谈三谛三观出乎仁王及以璎珞三智三德本乎涅槃及以大品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补处大士金口亲承汝既不谙那忽形斥岂不惧于后代考实耶天台云末学肤受太无所知于今见矣准高僧传达磨禅师初至宋境北渡至魏随其所至诲以禅寂于时国中盛弘讲授乍闻禅法多生讥谤乃有道育慧可二人年虽在后锐志高远初逢法将弘道有归感其精诚诲以定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以客尘故舍伪归真疑住壁观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增今虽无犯是我宿怨甘心爱之二随缘行众生无我苦乐随缘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四名称法行即是性净之理故也学者请观达磨所说与今止观如之何哉况达磨以楞伽经四卷授与可师乃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可度世可附玄理如前所陈遭赋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火烧斫处血断帛里乞食如故况复又云藉教悟宗世人何得妄说教外别传耶若看禅人语录何不看佛语录耶佛语录者即阿难等录佛言事以成经也唯永嘉集多用佛经以为指南此得达磨之正意也与夫近代言其禅者异焉唐柳子厚云今之空空愚夫皆诬禅以乱其教也但永嘉集全用天台圆顿之法而不曾言天台者岂不夺他成己耶不然意在何哉近代长水解楞严经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全用天台止观之法况亦潜用三德三谛之文无情有性之说而不显云是天台者何耶大矣哉天台之妙旨益于诸家如此多矣可不钦欤又清凉观师华严钞中十义第二显示心观不恃参禅云涛南北二宗之禅门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无违教理之规暗蹈忘心之域不假更看他面谓别有忘机之门昔人不参善友但尚寻文或年事衰迈方欲废教求禅岂唯抑乎佛心亦乃翻误后学是则清凉禀天台三观明矣今之学者多以达磨禅门抑没天台止观深趣此非用心于佛法矣伤之伤之荆溪云传法利他之功未补非法毁人之失后昆慎之若但以舍相求空为妙道者天台所谓此空不出六十二见设以为乘坏驴车耳岂同法华高广大车众宝严饰耶今人学教不知所以便欲废讲参禅而不知教中所谈何事耶复有习禅门者斥讲者云若未顿超方便且于教法留心呜呼此言谬之甚矣岂圆顿上乘微妙教法祇在方便而不能超耶岂方等真诠常住极妙但是分别名相而已耶而不知以一心三观甚深般若寻经学教自免贫穷数宝之责矣又复若谓滞于言说者凡娑婆世界将何以为佛事乎禅徒岂不言语示人乎无离文字谈解脱义岂不闻乎若乃诤于说默岂是通见乎是故当知圣人之道或说或默或非说默视听觉触得其旨者必不诤矣岂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华严等诸大乘经无此事耶呜呼世人何其愚也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梁氏止观统例云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至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阱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漭浪不能住者有大远甘心而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覆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于鬼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余患一家微妙解行为他滥斥故特引示非好辩也又别传论云今之人正信者鲜启禅关者或以无佛无法何罪何善之化化之中人已下驰骋贪爱之徒出入衣冠之类以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私欲不废故从其门者若飞蛾之赴明灯破块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燋烂而莫能自出虽欲益之而实大损与天众魔外道为害一揆由是观之此宗之大训此教之旁济其于天下为不侔也。
辅行云应天三台
台者三台星也上台虚积星中台六淳星下台曲生星三台亦云三阶每台二星凡有六星名泰阶六符符者星之验也观色以知吉凶故云符验也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也黄帝泰阶六符经云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谓天子中阶谓诸候公卿大夫下阶谓士庶人也今云三台者正言其中耳。
孙公山赋
晋书云孙绰字兴公太原人也为永嘉大守意将解印以尚幽寂闻此山神秀可以长往因使图其状遥为之赋赋成以示友人范荣期荣期曰此赋掷地必为金声也云云又下文云磴字亦可从足谓升蹑者此是徒亘切耳又云从木注云雉茎切者亦通都邓切凡橙也坂字府远切。
有云四教神僧授与等
南山撰内典录赞天台云受四教于神僧传三观于上德南山本意赞之岂期文无据也。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外云若身中无我者焉知四时内曰如草木瓦砾亦由阴阳逐时转变似有所知而非神知今身虽有知知无自性如草木瓦砾外又云身内有神神使知知内曰若神使知谁复使神遂无使神何须神使若无神使即无知者若无知者如草木瓦砾此约识种破我作如是说若约内观识种者三事成身命暖无知知即是识若谓识知过去识灭灭故不知现识不住亦复不知未来未有斯亦不知三世求知而不可得若离三世无别有知故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也。
博地
博广多也下凡之地广多故耳。
如首楞严经中道品等
释签云宝箧经曾检宝箧经及楞严经并未见此文恐溪荆两处指文皆误也文殊问经上卷明十二支三观如玄签补注中辨又下文云广叹略叹者误也经无广略叹文但有广略开显耳又云甚深叹实无量叹权者误也应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是叹实智也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是叹权智也又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并奇言叹者亦误也此是绝言叹耳。
昙无竭
此云法尚。
佛为四王作圣语说毗陀罗语说四谛等
婆沙云佛以圣语为四王说四谛二解二不解佛欲饶益怜愍故又作陀毗说四谛谓伊祢弥祢踏被陀踏被彼二不解一解一不解佛欲饶益故作弥犁车语说四谛谓摩奢兜奢僧奢摩萨婆多毗罗致是名苦边四皆得解为满足诸天心所念故二天王作是念若佛为我作圣语说四谛者我则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为我作陀毗罗语说四谛者我则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为我作弥犁车语说四谛者我则能解故随其念而为说之。
华严楞伽并云如来具有六十四音
清凉观师云六十四音者以声有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於呼此八转声各具八德谓调和声柔软声谛了声易解声无错谬声无雌小声广大声深远声八八则有六十四种又密迹经有六十种音初名吉祥乃至六十宣诸德音又下文云破胜数论者恐是法胜尊者数论也诸文或云数人又云数论即萨婆多论师也涅槃疏云数人宗萨婆多纯明无我破诸外道谓之邪我无假名我。
华严三十一云有十种三世
此文讹略应云有十种说三世也故旧经三十一及新经五十三并云有十种说三世所谓过去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现在说过去现在说未来现在说平等现在说三世即一念是为十非谓华严明十种三世也又下文云豆等初启曰苟者苟字古候切。
修发不同一十六句
一约止门明四修二约观门明四修止门四者一事止谓系缘制心即是事修二理止谓体真止即是理修三事理止谓缘俗真即事理修四非事理止谓息二边分别止即非事理修观门四者一事观谓安般不净即是事修二理观谓空无相即是理修三事理观谓双观二谛即事理修四非事理观谓中道正观即非事理修一一修中各有四种发禅不定是故四种修中合有十六种发禅不定止观合辨则有三十二种发禅不定若约信法二行乃有六十四若约三乘则有二百九十二种发禅不定具在禅门卒难笔录又上文云于修证中开为四别一世间禅二亦世亦出世等者禅门料简此约修行入证而为次第耳若约言句为便则第二句是出世间禅也又云释此九竟乃云修行之相岂可尽具者此文在彼第十卷末也又云若使尽记已下诸文应三十卷者彼禅门中第一卷初注文中云若取具足有三十卷今略出前卷要用流通故知今文即是彼中注文耳然今章安止观序云次第禅门合三十卷今之十轴是庄严寺法慎私记此与彼中注文意同亦与别传文同故别传云大庄严寺法慎私记禅门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删定而法慎终别传又云大师常在高座云若说次第禅门年别一遍若箸章疏可五十卷故知禅门合三十卷自依慎师私记初分以言之耳不指大师高座之言也以高座中言五十卷自约一遍始终具足言之耳故知慎师私记初分具足应须合有三十卷而章安于三十卷中治定但略出成于十卷之文耳故注文云若取具足有三十卷今略出前卷要用流通也然虽章安治成十卷而推记者乃是慎师故云今之十轴是慎师记也以今序文及彼注文并别传文同是章安治定述成岂可有异哉然目录中云慎师私记初分未治而顶师治成十卷者亦与彼注文并别传文及今序文皆无异也而荆溪约卷之大小不同者恐此和会不然也如大师在高座云若说法华玄义并圆顿止观半年各一遍若着章疏各三十卷而章安记初分只得十卷以此观之慎师记禅门初分三十卷而章安治成十卷明矣有何不同相妨耶又下文云附赘者赘章锐切横生一肉着体者也附赘既是横生悬疣岂非竖生耶𦘾殨二字庄子文作疣溃耳生为附赘悬疣者若疣之自悬赘之自附此气之时聚耳非所乐也死为决疣溃痈者若疣之自决痈之自溃此气之自散耳非所惜也疣亦痈疽之属也凸徒结切高起也溃胡对切又下文引论语云导谓为之正教也者论语云道千乘之国马融注云道谓为之政教也又下文云前列章云正修止观者误也前文但云正观耳又下文云下诸问是大师料简者如最后问示三文者亦是章安耳又引论语注云僵仆者僵字误也应作偃字偃字训僵也偃仰倒也什方遇切倾倒踣倒也踣蒲北切。
次示三文部别处所
今止观序但说次第禅门处所及以圆顿止观处所未示不定止观处所六妙门序云天台大师于陈都瓦官寺出六妙门禅法即不定止观之处所也毛喜字伯武荣阳阳武人也别传云法慎学禅微发持力不幸早亡。
扇提罗
此云石女无男女根故云石女也。
[怡-台+欶]堕
[怡-台+欶]字恐误应作懒正作懒。
提韦直心供养福故经八千劫偿其施主等
此文误矣应云提韦女人直心信敬随宜供养寿尽命终生化乐天其五比丘专行巧伪邪浊心故福尽命终生于地狱经八千劫乃至常以筋力偿施主债云云担舆者舆字去声正作𣝑字即舁食者也舁以诸切对举也。
依于修陀得有漏通
谓依修陀而学通也修陀乃是新学比丘未善观机者也亦有处说阿难教于调达修通。
五法舍罗
舍罗此翻为筹然调达五法与佛立四依中一粪埽衣三乞食如何区分邪正南山业疏云佛立四依有四种义一慈心益物二称机设药三善达开遮非但开于中下服诸好衣亦开上士有病及无粪埽衣听受施服由本通道故有斯开四者佛说乞食等四能生道缘正语等八能生道因调达效佛乃说五法唯制不开一则反上四义二则颠倒说法令堕邪见惑乱正依也多论问云此五法佛常自赞叹何故名为非法答佛所赞叹者云四圣种能得八圣道成四沙门果今调达倒说云八圣道趣向泥洹迟难修行五法以求解脱甚速是故名为非法耳。
邠
音彬。
濮
音卜。
铅
与专切。
鸮
于矫切又玉篇云鸱鸢类也鸢以专切。
未到定力
亦云未至未入根本地根本地未现前而能离欲故云未至未到也。
然为护他讥嫌则急小乘自度性重则急
南山云涅槃经说菩萨持于性重戒与息世讥嫌戒等无差别如初淫杀名性重也下篇所制名性轻也斩伐草木垦土掘地等即是讥嫌广如涅槃经中所说。
戒序
天台菩萨戒疏序云也。
广如玄文三十六句
先立四句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三显机显应四显机冥应三十六句者前冥显玄论略举四句今具足辨以其四机而为根本所谓冥机显机亦冥亦显机非冥非显机于一句中又有四句所谓冥机冥应冥机显应冥机亦冥亦显应冥机非冥非显应冥机之上四句既然余之三机四句例说四四乃成一十六句约机既有一十六句机召于应应亦十六机应共论有三十二并根本四乃成三十六句也。
从释名去不复更用三文结之
此文恐误偏圆及以不思议境亦有结文又上句云理及名字皆止观结然更须云观行相似亦有结文又上句云及四三昧应云及以第四三昧具如义例纂要中示又止观云初五章是发菩提心一意者举广兼略故云五章其实但是释名等四章是五略中初发心耳故方便正观果报等乃是修大行四三昧感大果等也释名等四章是发心者如十乘中第二发心既约三观岂非释名体相即是发心之体无作四谛体必摄法法有偏圆依圆发心异乎偏渐故释名等四章之广只是五略初发心耳。
四相虽属不相应行
百法疏云不相应行亦有两释一言行者行即行蕴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是得等二言具足应云非色不相应行即简四聚有云心不相应行不与心相应故非心法故亦非所相应也又上文云八苦者生等四苦爱别离等四种苦也又云善不善爱者愚人所求名为不善菩萨求者名之为善又求二乘名为不善求大乘者名为善也言九喻者一如债有余二如罗刹女妇乃至第九如彗星也如债有余者如人负他钱财虽偿未毕犹系在狱而不得脱二乘亦尔有爱习气不得成佛也罗刹女妇者如人以罗刹女为妇随所生子即便食啖子若尽已复啖其夫爱亦如是随众生有生善根子即便食之食子既已复令众生入于三途也。
谛义具如玄文第三
自性不虚为义四皆实故不颠倒为义由见谛故又是审义及不异义具在玄签。
具如法华疏释迦叶中
且约乞食以示其相乞易得时则便生喜乞难得时则便生嗔嗔喜依色斯为色阴既有色阴必具五阴阴入界等名为苦谛我能乞食则计有我及以无我以乞为道以乞为实如是谛当赞喜毁嗔乃至不了名之为痴则具十使十使必具八十八使为集谛若识乞食四倒之相勤修道品名为道谛既修于道不计吾我吾我灭故诸惑尽除子果皆泯名为灭谛乞食既然余皆例说。
思益经文释签已引
思益经云无生四谛者知苦无生名苦圣谛知集无有和合之相名集圣谛于毕竟灭中无生名灭圣谛于一切法平等不二名道圣谛今文中云苦无逼迫者对破三藏苦逼迫相故余文依经但语略耳。
他解唯二
显宗论云是故无明无知为体然此无知略有二种谓染不染若能障智是染无知不染无知惟智非有今详其意若乃于事自共相愚是染无知若于诸法味势熟德数量时处同异等相不能觉知是不染无知此不染无知即名习气有古师说习气相言有不染污心所差别染不染法数习所引非一切智相续现行令心心所不自在转是名习气是故即于味势德等不勤求解慧与异相法俱为因引生后同类慧此慧于解又不勤求复为因引生不勤求解慧如是展转无始时来因果相仍习以成性故即于彼味等境中数习于解无堪能智此所引劣智名不染无知即此俱生心心所法总名习气。
三品寂光出净名疏
彼疏明究竟寂光无说无示而言说者法身说法冥资一切若约果报明常寂光者分别二种说法不同说无作四谛即果报土说一实谛即寂光土广疏记云法身即是法界常音冥资一切果报等者有果报边须云苦集以有苦集须具四谛于果报中分论寂光须从理说故唯实谛义亦当于寂光说法今谓止观寂光无作注云云者一者无作既是从理故对寂光此与实报无作须辨何者实报乃是无作之四亦名有实说四也寂光无作乃是四皆真实亦名实不作四也二者令准净名疏中约果报明常寂光土二种说法来此明之何者约所证理虽是一实中下寂光仍有无明变易生死复是果报故此二种说法不同亦不相离良以变易理事皆遍故实报依正亦名法性身土若尔止观何故不将寂光对于一实谛耶应知对之有何不可但为四种四谛第四乃是无作若对一实则于对谛名相不便是故但以寂光对于无作四谛既不乖于从理得名亦不违于一实之义也。
对别教中住十住地等乃至云住及不了并约教道
大经云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十住菩萨见少分故不能明了如来全见能得明了十住菩萨慧眼见故不得明了如来则以佛眼见故能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则得了了章安云若指住是地而言十住皆分见者此是别义若住非地十地则见十住不见此亦别义若十住即十地地住皆少分见者此即圆义若十住非十地十住亦少见者此亦圆义若十住非十地而言九住不见十住少见者此乃别接通义若地前十住全不见性是故不论了与不了又云初住初地则能分见故言少耳。
十住婆沙七种发心
准婆沙论第六乃是因布施故发心耳今文引云见放光而发者误也。
无量寿观报恩等经亦有多发
报恩第二发菩提心品云喜王菩萨白世尊言菩萨云何知恩报恩佛言知恩者当发菩提心报恩者当教众生发菩提心菩萨发心之时立大誓愿若我得菩提当大利益一切众生安置众生大涅槃中悉令众生具足般若是则名为菩提因缘又若见闻诸佛菩萨不思议事发菩提心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以闻诸佛秘密藏故发菩提心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亦不闻法但见法灭时发菩提心护持佛法利益众生复有唯见恶世诸众生等具贪恚痴无有惭愧发菩提心是故当知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悭心或因欢喜心或因烦恼或因恩爱别离或因怨憎和合或因亲近知识或因恶友或因见佛或因闻法知恩报恩其事如是无量寿观即韦提希因子逆害遂厌娑婆乐生安养佛教思惟及以正受三种净业发菩提心乃至三辈九品往生遇善知识劝导发心等。
止观云佛藏经十喻
具如第十记中引之。
辅行云毗首羯磨
正理论音云毗湿缚羯磨此云种种工业西国工巧者多祭此天也。
不隐没智
智之明了之谓也异乎人之智耳。
优填王作栴檀像高五尺等
准彦悰法师撰三宝感通录云梁武帝以天监元年正月八日梦栴檀像入国因发诏募人往迎案佛游天竺记及双卷优填王经云佛上升忉利一夏为母说法王臣思见优填王遣三十二匠及赍栴檀请大目连神力运往令图佛相既如所愿图了还返坐高五尺在祇洹寺至今供养帝欲迎请此像时决胜将军郝骞等八十人应募往达具状祈请舍卫王曰此中天王像不可将适边方不令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图一相卯时运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顶放光降微细雨并有异香故优填王经云真身既隐次二像现普为众生作利益者是也骞等负第二像行数万里备历艰关难以具闻又渡大海冒涉风波随浪至山粮食又尽所将人众及传送者身多亡没逢诸猛兽一心念佛乃闻像后有甲胄声又闻钟声岩侧有僧端坐树下骞等负像下置其前僧起礼像骞等礼僧授澡罐令饮并得饱满僧云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毗罗王自从至彼大作佛事至天监十年四月五日骞等达于扬都帝与百僚徒行四十里迎还太极殿建斋度人大赦断杀絓是弓刀等并作莲华塔头帝由是菜蔬断欲事大清三年帝崩湘东王在江陵即位遗人迎至荆都承光殿供养今东京启圣禅院栴檀瑞像元绛参政撰碑乃云栴檀瑞像乃优填王所造事亦同于感通录说而云晋永嘉中天竺鸠摩罗琰负像至龟兹六十年而至姑臧十四年而至长安十七年而至江南二百年而至广陵三百六十年大祖皇帝平江南而得之此与感通录说帝代及以负像之人不同后德幸加详委。
及观经等亦通佛收
观经即是十六观经等即等于净名药师灌顶般若大涅槃等放光现相属于胜应是故名为亦通佛收何以知之以下文释通教胜应神变中云各各见佛独在前者如净名云各见世尊在其前如涅槃时各见如来唯受我供般若数数放光净名如须弥山显于大海灌顶巍巍堂堂等并是胜应神变且净名等如须弥山放光巍巍既是通佛胜应神变而十六观经云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净土皆于中现岂非通佛胜应神变乎以观经净名等放光现相乃是从于丈六劣应现于高大巍巍胜应故也所言亦者义通两向以观经净名等放光现相亦是尊特亦是胜应今且从胜应故判为通佛耳若约尊特则通教佛带老比丘像现尊特身是也又复尊特通于别圆故文句记明尊特身引净名云如须弥山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药师中巍巍堂堂如星中月大集中集二界中间乃至诸方等经是例非一既云诸方等经岂不摄于观经故知今云及观经等即文句记诸方等经今云通佛与文句记明尊特身皆无所妨良以尊特亦名胜应通于摩诃衍三教之相故也具如十六观经疏往生记及十不二门圆通记委明斯义人不见之乃谓荆溪指四十八愿名为观经是通佛收或谓荆溪指十六观经中明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由旬数量名为观经是通佛收皆是妄生穿凿耳并失辅行之正义也。
应持菩萨变形高三百三十万里复见佛身高五百四十三万兆垓二亿里等目连神力往大千边佛念目连乃欲试我清净音场吾今欲现等乃至云身声既尔诸相例然坐莲华台居色究竟并此相也
斯文着明其犹日月奈何有目而不睹见正法丧亡邪徒充盛诚可悲哉诚可悲哉四明云丈六分齐即无分齐以知丈六是法界所以应持不见其顶目连莫究其声丈六身声既因二圣穷之不得是以即劣见于无边不必一一待现方见尊特之相呜呼四明率尔之甚且今文云复见佛身高五百四十三万兆垓二亿里等还是几许丈六身耶又云试我清净音场吾今欲现又云身声既尔诸相例然坐莲华台居色究竟并是此相何得谓之丈六身声不必待现何得谓之丈六分齐即无分齐四明建立现起尊特高大之相即梵网云坐莲华台及观经中弥陀身高六十万亿由旬数量不须现起高大之相但以力加即于分齐见无分齐即是应持目连二圣不穷身声即金光明及法华中三十二相丈六劣应即是胜应复引玄签开垢衣内身即是璎珞长者又引净名疏四度现尊特又引文句记来至今经从劣辨胜等以证自立丈六分齐即无分齐不须现起高大之相方名尊特岂不谬矣哉以四明不晓一家所说尊特之相莫不皆指坐莲华台及色究竟受识之身致使讹说丈六分齐即无分齐不须现起高大巍巍名为尊特灼然违戾今文佛身高五百等坐莲华台及色究竟并是此相岂是不现而异梵网坐华台等尊特相耶以是而知四明所立谬之甚矣又复不晓玄签所明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是体同故衣璎相即又复不晓文句及记隐实施权身形卑劣隐于寂忍而耐其拙是用异故胜劣不滥总而言之乃是迷于文句记云若得实意方知四佛体同用殊致使讹说以劣为胜丈六分齐即无分齐又复不晓文句记云来至今经从劣辨胜是从三教报应之劣辨于圆教法身之胜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太虚名为圆佛其实即从三教之劣而辨圆教法身之胜是故又云即三而一亦可例云相即非相非谓无相世滥用之弥须诫慎类于今经从劣辨胜非谓太虚名为圆佛通圆虽异语势元同亦可谓之非谓太虚名为圆佛乃是太虚与圆法身遍同理别太虚则无色像圆佛具相炳然虽通此义前说为正四明又迷净名疏中四度现尊胜法华为第一自指别序放光现相表于正宗说实相法致使妄引净名疏云但现尊胜及玄签开垢衣内身即是璎珞长者文句记从劣辨胜等证自所立丈六分齐即无分齐举世滥传望声相习孰有至公之人商议祖师之道思此未尝无嗟恨矣。
又如华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此四教主未开成别只是一身四见各异
只是一身者约体同也四见各异者约用殊也文句记云若得实意方知四佛体同用殊即今意也故知若约体同而说则开丈六之劣内身实相理融故即尊特之胜释签中云内身不别文句中云人只是一何关体别皆此义也则华严尊特之胜与法华丈六之劣其体是同所以相即也若约用殊而说则华严尊特之胜不可滥同法华丈六之劣故文句记云法华师弟身俱劣者俱隐寂忍而耐其拙若不约于体同用殊岂可荆溪云来至今经从劣辨胜复云师弟身俱是劣俱隐寂忍而耐其拙语自相反耶故知从劣辨胜是开用显体身俱卑劣是举体明用用有胜劣差降之殊故华严尊特之胜法华丈六之劣乃是一体之二用耳是则何妨华严自是尊特之胜何妨法华自是丈六之劣而必须云劣便是胜耶故知从用不可混滥矣又如华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者即文句及记约如来座为诫云依空亡相身是有相理为妙空一尘之身咸与理等况丈六之质而生劣想耶良以依空亡相岂执丈六之有相而生卑劣之想乎深不可矣四明准此立丈六之劣是尊特之胜灼然违戾一一相好与虚空等依空亡相也又玄签云色无边故般若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般若无边是约理而说而四明引证丈六劣应之用即是尊特胜应之用岂符文意乎。
蟠
薄官切。
阑
落干切。
椿
丑伦切。
茜
仓殿切。
毒药具如大经释摩男缘
善见律云释摩男是佛叔父之子大佛一月日得斯陀含果如大经中释摩男执诸瓦砾皆悉成宝斯由过去心力所致亦如耆婆揽草无非是药故四分律云耆婆初诣得叉尸罗国姓阿提梨字宾迦罗而学医道经于七年其师即便以一笼器及掘草之具令其于得叉尸罗国面一由旬求觅诸草有不是药者持来耆婆如教即于国内面一由旬周竟求觅所见草木尽皆分别无有草木非是药者师言汝今可去医道已成我若死后次即有汝亦如阿那律空器自然众味具足文句第三补注已委引示一家诸文盛云释摩所执无非珍宝耆婆见草无非是药那律空器悉满甘露请以此中引文而说。
亦如玄文迹土四别
迹中明土又非一途或言统此三千百亿日月者同居秽土也或言西方有土名曰无胜所有庄严如安养者同居净土也或言华王世界莲华藏海者实报土也或言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者究竟土也此则迹中四土别矣。
亦如玄文眷属妙中
四种眷属约四教辨具在玄文。
亦如玄文行妙中说
次第五行既在别教别教乃具四四谛义故摄四教也。
十喻赞
观法师云罗什有传睿公有赞彼文具云世法空旷如彼鬼城凌晨敷影现此都京愚夫驰走随风而征终朝乃悟穷噭失声又赞焰云𦦨惑痴爱乐之无极非身想身非色见色实无可乐莫之能识若有智慧此心自息其诸喻赞不烦具引乾闼婆城此云寻香城十宝山间有音乐神名乾闼婆忉利诸天意须音乐此神即知乃往娱乐所以西域乐人皆悉呼为乾闼婆也彼之乐人多幻作城郭须臾如故因即谓是龙蜃所现城郭故诸文云乾闼婆城此之谓也又上文云准前云四心流动亦可云四趣者应云准前文云四心流动亦可云四心也遄布缘切蜃时刃切大经二十四云者误也文在二十一耳又引二十八云者亦误也文在二十七耳又下文云旷大只是者恐误应云横截只是也又下文云以不倒者恐讹略也须更详之。
儴佉王
亦云饷佉又云霜佉此翻为具亦是珂之异名耳。
龙华树
其树高四十里广亦如然华如龙头故曰龙华又复其枝犹如宝龙吐百宝华故曰龙华又其树子从龙宫出故曰龙华。
谓调达作举羯磨六群比丘同调达见
谓字恐误应作为字举即举罪难途䟦难迦留陀夷阐陀马师满宿斯之六人同共朋从故曰六群此文出自萨婆多论。
竛竮辛苦
三苍云犹联翩也亦孤独之貌又行不正也又下文云三尘三心者三心贪嗔痴也三尘如下文破法遍中引大论云六根各三受三受对三尘也又引五十校计经等恐是也言随眠者显宗论云相续中眠故名随眠即顺流者身中安住增昏滞义或随胜者相续中眠即是趣入如实解位为昏迷义或有狱中长时随逐覆有情类故名随眠又瑜伽云烦恼粗重随附依身说名随眠能为种子生起一切烦恼故也法华疏者指妙玄第一卷也麋字鹿属耳恐非文意应作糜字下文准此又下文云别行由曲者由字应作犹字也又云生公所立顿悟义者生法师立顿悟成佛明唯佛悟证如穷故十地圣贤皆为信境未全证如故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极以顿明悟义不容二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兼释谓之顿悟也。
此论有漏异熟诸根
新云异熟旧云果报言异熟者或云三界五道果报五阴异时熟故变异熟故准俱舍中异类而熟故云异熟若谓异时而熟为异熟者如今生造业来生受故此乃又与等流相滥若谓异处而熟为异熟者如于人中造业余趣受生此则可尔若人中造业还于人中受生岂是异处而熟乎故此二说皆非义也婆沙论云同类而熟名等流果异类而熟名异熟果与俱舍同音义中云一切有漏法为因能感无记之果因果种别故云异任运酬因故云熟果异因熟故云异熟又因感果时势力成熟异于前位故云异熟又复异熟自有二种一真异熟即第八识也二异熟生之异熟即前六中一分以除善及不善三无记等以无记有四故一异熟二威仪路三工巧四通果一异熟者如前所辨二威仪路者此有两种一行住坐卧二心意识强盛引发威仪眼等五识羸劣不能引起七八识亦如是路即威仪之行路也三工巧者彩画等是也四通果者证果有之亦名变化此有两种所谓身心两事是也俱舍论云十不善业感果有三一异熟果下中上业受三途苦二等流果后得人身寿命短促三增上果感得外物乏少光泽由杀生故于地狱中受异熟果断他命故令寿短促坏他威力故感外物乏少光泽杀生既然余九不善准说可见又瑜伽云诸不善法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善异熟果名异熟果习不善故乐住不善不善法增修习善故乐住善法故善法增或似先业从果随转名等流果八支圣道灭诸烦恼名离系果若世俗道灭诸烦恼不究竟故非离系果起士夫用所谓农作商估等事名士用果若眼识等是名眼根增上之果乃至意识等是名意根增上之果众生身分不散不坏是名命根增上之果入阿毗达摩论云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此增上力彼得生故如眼等根于眼识等由前增上后法得生增上之果名增上果余如论中广分别说如太子生具王仪相者华严亦云譬如王子虽未自在以具成就国王仪相菩萨亦尔虽为烦恼所覆以具成就菩提心相。
迦陵频伽
此云好声鸟也。
㲉
大论音疏云苦角切经音云口角切吴会间音哭卵外坚也凡物皮皆曰㲉尚在卵中谓之㲉出㲉已后名为鷇鷇苦候切尔雅云生哺鷇郭璞云谓母饲也司马云鸟子欲出也。
师子筋弦
西域乐工或取得师子筋纽以为琴弦应混乐部适当一鼓余之乐器丝弦绝矣磓字都回切非今文意也字应作锤直追切若作槌字其义亦疏也。
那罗延
此云钩锁力士又云金刚也。
钵健提
此云坚固。
优钵拘物分陀利
青黄白莲华次第对翻之十六重者今文稍略大经第十云一小牛二大牛三青牛四凡象五野象六二牙象七四牙象八雪山白象九香象十青象十一黄象十二赤象十三白象十四山象十五优钵罗象十六拘物头象十七分陀利象十八人中力士十九钵揵提二十那罗延二十一十住菩萨始自小牛终那罗延皆以一十而为比校如云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等。
宝梁经
亦名宝聚又名宝藏亦名诸宝法门亦名选择一切法宝亦名安住圣种仪式亦名摄取持戒亦名节解破戒者此经编在大宝积部。
搏若须弥
搏补各切此误也字应作抟度官切。
如论中虚受信施后为肉山
首楞严云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乃至云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乃至云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𠯗食经文具说今略引之耳又僧护经佛告僧护汝见肉山者是地狱人也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典座五德不具少有威势偷众僧物断僧衣裳故入地狱作大肉山火烧受苦至今不息又五百问论云昔有比丘多乞积聚既不为福又弗行道命终作肉馲驼山广数十里适值凶年其国中人日取食之随割而生俄而邻国来此取之便即大唤人问其故彼乃答曰吾本道人也为贪财不施负此国人物多矣故以肉偿之我不负卿也是故大唤耳音义指归云肉形高而有两封故谓之肉托驼山也是则经论咸皆有文焉。
自镜录中身为蕈等
蓝谷沙门怀信撰释门自镜录五卷其间多录古今罪福报应用之自镜耳彼文云隋末新罗国有一禅师于一檀越家偏受供养往来不绝可四十年檀越信力坚深家途丰渥朝夕四事身心俱尽禅师年老致终依法理殡不盈数日其家园中枯树忽然生㮕菌家人采以为𦞦其味如肉大小欢庆日日取之取之随生给用无尽岁月既久亲邻咸知其后西邻一人逾墙夜窃以刀而割树忽有声云谁来割我我不负君其人惊而问曰汝是谁耶答云我是往日某甲禅师缘我行道轻微受主人重心供养业不能消故来偿债君能为我乞物还主人我即得脱邻人先时忆识之故怪叹呜呼遂告主人主人闻之崩号殒绝对树忏谢誓相免释邻人为乞百石米还主人已其园中树不复生也有新罗僧达义年将八十贞诚恳到托迹此山敬其德故给以衣药达义对余泣述斯事乃云余于来生亦须割肉而还师矣㮕而兖切菌求晚切菌生木上曰蕈蕈慈荏切𦞦呼各切羹也。
前之四恶心境理教大小乘中此四俱重
心谓能起之心境谓所对之境理谓罪业道理教谓圣人所制之教故南山云其五逆名非佛所制违思福故业理自重有夷兰者是佛制也杀盗淫妄小乘初篇名为四重大乘梵网十重前四即是杀盗淫妄但小乘制淫为初以人多起过故污净行故大乘以不杀在首以杀是性罪故伤慈念故中下境者菩萨戒疏明三品上谓诸佛圣人父母师僧害则犯逆中谓人天害则犯重下谓四趣自有二意一者大士防杀严重二者犯轻但在重戒中兼制之耳又大论云后世罪重戒中便轻如道人鞭打杀牛羊等罪重而戒轻赞叹女人戒中重后世罪轻杀化牛羊则众人不嫌亦不讥论但自得心罪若杀真化牛羊心不异者得罪等然制戒意为众人讥嫌故为重是故经中说意业最大非身口业。
故口三恶及意地嗔大乘俱重以说他过赞毁及谤与口三过相涉入故小乘则轻
大乘梵网十重戒中第六是说四众过戒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乘菩萨掩恶扬善为心若也谈说四众之过其罪则重四众过者七逆十重也以由抑没前人损于正法故结为重矣声闻有三上者第二篇中者第三篇下者第七聚故小乘则轻也以五篇中初篇名重下四名轻也又十重中第七自赞毁他戒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乘菩萨利安为本是故毁赞其罪则重小乘不兼物故毁他犯第三篇自赞犯第七聚是故罪轻又十重中第十谤三宝戒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乘菩萨以化人为己任今则邪说谤正故其罪重声闻三谏不止犯第三篇故罪则轻是故此三与口三过互相涉入口三过者两舌恶口绮语以说他过赞毁及谤必须两舌恶口绮语相涉入矣妄语一恶在前四重所收故也言意地嗔者十重戒中第九瞋心不受悔戒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有异大乘菩萨本接众生今则以瞋而隔其罪则重声闻自犯第七聚其罪则轻。
余意地二大小乘中心境理三莫不皆重唯教名轻
贪痴二恶大小教中说以为轻如宝积经云若诸菩萨修行大乘如恒沙劫贪心相应而犯戒者其罪尚轻若以瞋心而犯戒者其罪则重何以故因贪犯戒摄受众生因瞋犯戒弃舍众生。
伊兰栴檀
观佛三昧海经云譬如伊兰与栴檀生末利山中牛头栴檀生伊兰丛中未及长大在地下时牙茎枝叶如阎浮提竹笋众人不知言此山中纯是伊兰无有栴檀而伊兰臭臭若胖尸熏四十由旬其华红色甚可爱乐若有食者发狂而死牛头栴檀虽生此林未成就故不能发香仲秋月满卒从地生成栴檀树众人皆闻牛头栴檀上妙之香永无伊兰臭恶之气栴檀者或云义翻为与乐或云此方无故不译所言伊兰子者即是我身无根信也者引文讹略也经云我见世间从伊兰子生伊兰树不见伊兰生栴檀者我今始见从伊兰子生栴檀树伊兰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我初不知恭敬如来不信法僧名无根也章安云本时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云无根信耳。
周易意云云
周易上系辞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世人蔑教尚理
蔑无也教本诠理弃教辨理不亦惑乎教外别传斯其类也不思教中明何法哉云别传乎应于此中委说云云。
十义释普
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离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惑就众生普供养诸佛普普以周遍为义也又云妙音加佛者误也应云妙音加菩萨也妙音品中又云诸有地狱等也。
释签第五引疏委释
现行印本文在第六其家者五阴也阴有佛性大小不知者人天为小析空二乘为大析空二乘为小体空二乘为大但空二乘为小但空菩萨为大但空菩萨为小出假菩萨为大如是大小皆悉不知别教虽知带教道故章安又云窘之缘了故言贫有能生力故言女栖托五阴故言舍有正因性故言金此性包含故言藏此性广博故言多又下文云料简有三重问答者细寻止观但有两重初重先问次答为二初竖答次又从下横答初竖为三初判别圆之异次会之下会同五即三又用下会同断位于此第三会同断位仍问住行断伏不同耳故于答后便以明心对十向等故此问答不可望于初后为三请细详之。
萨云
亦言萨婆若此云一切智也又下文云骊龙等者庄子云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也阳数之极即老阳也故九为老阳七为少阳也六为老阴八为少阴也饴字恐当为贻字也是故复以者以字须作与字也。
三千威仪经
三千威仪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合为一千循三世转为三千威仪配身口七支为二万一千又对治三毒等分别成八万四千诸文举其大数但云八万威仪耳又上文云非所缘理名一行者文殊说般若经文殊白佛云何名为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也又下文云苍颉者苍字应作仓字也国语者左氏有国语唐柳子厚有非国语之文。
黈
天口切。
怫
符弗切郁也。
龂
语斥切齿根肉也蓊乌红切亦乌孔切草木盛貌也世私列切优陀那此云丹田也即是脐中风也故云还入至脐也又下文云从但专至是观下者应云从但专下至是观也。
大经解释为十一句大论第三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为一句
光所文句引释论云佛是第九号涅疏云成论与阿含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至世尊十数方满涅槃与释论开无上士与调御为二号至佛则十名已足总结上德十号具足为世所尊故云世尊此与光明文句及今文不同恐章安误也。
以后后业重于前前心境相对四句分别及方便等三时不同
彼经业品云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阿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于杀阿罗汉破僧重于出佛身血有物重意轻物轻意重物重意重物轻意轻物重意轻者如无恶心杀于父母物轻意重者如以恶心杀于畜生物重意重者如以恶心杀所生母物轻意轻者如以轻心杀于畜生如是恶业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轻有根本重方便成已轻有成已重方便根本轻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轻有方便成已重根本轻有根本成已重方便轻有方便根本成已重有方便根本成已轻物是一种以心力故得轻重果从杀父已下是后后业重于前前从有物重已下是心境相对四句分别物即是境意只是心从如是恶业已下是方便等三时不同上文云三杀一妄语一杀生加行者此五逆罪四是身业一是语业三是杀业一是虚诳语一是杀生业道加行良以佛身不可害故具如俱舍亦如文句补注已引。
禅宗乖互
亦如圭峰禅源注中所叙诸宗不同之相。
䟦陀和
隋时崛多译为五卷其名贤护盖是华梵之异耳。
经云或时说有觉有观等
婆沙论云是三昧所住处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应分别住处者是三昧或于初禅可得或二禅或三禅或四禅可得或初禅中间得势力能生是三昧或少者人势力少故名为少又少时住故名为少又见少佛世界故名为少中多亦然是三昧或说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或喜相应或乐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入出息或无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无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无色界系等今云五受根者如成论云苦根乐根喜根忧根舍根苦乐在身随所得身乃至四禅余三在心随所得心乃至有顶。
律开多缘梵网唯制
梵网戒云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受别请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七佛无别请法故云唯制也小乘毗尼乃开别请僧祇律云请有二种一僧次二私请僧次得物入僧私请得物入己摩诃男请僧施药六群比丘闻已恼云我闻檀越请僧施药为审尔否答言实尔六群遂索苏油蜜等答云即日未办待备当与六群嫌责云云而去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听四月别请应须受之言别请者即私请也五分律云若比丘受别请众食除因缘者病时施衣时作衣时行路时船行时大会时沙门会时是名因缘别请众食者若于众中别请四人已上是名别请众食也萨婆多律摄云别请者谓别别施主请诸苾刍与其供养元由尊者毕邻陀婆蹉开受王请后更受王妹夫请食。
世云小乘制身口大乘制意
南山云如初淫戒内心淫意身口未现名远方便此犯吉罗若尔与单意何别答律制身口思心名为期业若单心者制限大乘。
降兹已外余心念法及忏轻垢并加身口合尝宣吐或有但心如悔轻吉
四分随机删补羯磨云心念有三一但心念此自有三一如忏轻吉法二六念法三说戒坐中发露诸罪法二对首心念法此自有七一安居法二受药法三说净法四受七日法五舍三衣法六受持三衣法七受持钵法三众法心念法此自有四一说戒法二自恣法三受僧得施法四受亡人五众衣物法又对首法有二一但对首法此自有二十八一受三衣法乃至第二十八作余食法二众法对首法此自有五一舍随法乃至第五受亡五众物法又梵网云若犯四十八轻戒对首忏悔罪便得灭。
又有三昧助修习法有五十法
能生是般舟三昧余助法亦应修习一缘佛恩常令在前二不令心散乱三系心在前四守护根门五饮食知止足六初夜后夜常修三昧七离诸烦恼障八生诸禅定九禅中不受爱味十散坏色相乃至第五十教化众生令其安住一切功德。
见相好身身出光明等
文在大论第二十九卷。
庵罗婆利
庵罗果名以果目树也其果似枇此云难分别似桃非桃名难分别也庵罗婆利即奈女也奈女乃从奈树上生时萍沙王共奈女通乃生耆域耆域于后遂为大医。
须曼那
奈女经云须曼女者生于须曼华中须曼那者此云善意华其华色黄白甚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许垂如盖也。
优钵罗盘那
此女生于青莲华中故以名焉。
先对录彼文等
此下所录经文具在大论第二十九卷以大论中全引般舟经文故也以二力故随意二愿注云空慧二力者大论云得如是三昧智慧已二行力故随意所愿若尔今文应云定慧二力良以三昧是定故也。
佛因广答因各不同
菩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于其父母和尚师长常生欢喜心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其身方直若修四摄得网缦相若于父母师长病苦之时自手洗拭得手足软相若持戒闻法惠施无厌得节踝𦟛满身毛上靡若专心听法演说正教得鹿王腨相若于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惠施瞻病得其身圆满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相若见怖畏者为作救护得阴藏相若近智者远离愚痴扫治行路得皮肤细软身毛右旋若以衣服等施人得金色光明相若行施时能舍不吝得七处满相若布施时心不生疑得软声相若如法求财以用布施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𦟛纤若远两舌恶口恚心得四十齿白净齐密若于众生修大慈悲得二牙相若常作愿有来乞者随意给与得师子颊若以饮食悉施众生得味中上味相若修十善兼以化人得广长舌相若不讼彼短不谤正法得梵音声若见怨憎生于喜心得自𥇒绀色若不隐他德称扬其善得白毫相。
具如法界次第
彼中但列三十二相之名耳不辨其因有异也。
报恩第七
如来久于阿僧祇劫修持净戒得足下平供养父母师长和尚有德之人得足下轮相于诸众生不生害心无劫盗想若见父母和尚师长有德之人远出奉迎安施床座恭敬礼拜破除憍慢得纤长指具上三行得足跟𦟛满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得指网缦以好苏油摩洗父母和尚师长有德之人得手足柔软修习善法不知厌足得胪腨肠闻法欢喜乐为人说为法走使得踝骨不现三业清净瞻病施药饮食知足得平手立摩膝见分离者善言和合自修惭愧亦教人修得马藏相自净三业亦教人净若有众生四大不调能为疗治得身圆相闻法欢喜乐为人说得身毛上靡相思惟诸法甚深之义乐修善法供养父母和尚师长若行道路佛塔僧坊除去砖石荆棘不净得一毛右旋相若以饮食璎珞施人除其瞋心得二相一者金色二者常光以何业缘得一一毛相即此业缘得身细软尘垢不着常施众生所须之物得七处满相自破憍慢调柔其性随众生心如法而行为除不善教以善法得身上如师子相得臂肘𦟛圆缺骨平满相以何业缘得纤指相即此业缘得身𦟛相远离两舌和合斗诤得四十齿齐平相修欲界慈得白齿相见有求者欢喜迎送得方颊辅相等视众生犹如一子得上味相常施众生无上法味见有忘者施其忆念自持五戒转以教人修习悲心能大法施得肉髻相广长舌相实语软语法喜语非时不语得梵声相修习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得二相一目绀青色二眼如牛王见有德者称实赞叹得白毫相。
天王第七
彼经所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故随顺众生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列相好之名在经又下文云根满者根字当为跟字。
飞行自在
此下所束婆沙论文亦有讹略今为示之何者彼论谓之闻声自在知不定事通达诸永灭事知心不相应无色法第十六是一切问答及受记具足答波罗蜜又云所记不空过身口意资生者婆沙云身口意命此四不须防护何以故长夜修习清净业故又云一切所资食如人依地生。
地持百四十不共法
今文讹略彼第三卷方便处无上菩提品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无碍智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不忘法断除诸习是为百四十不共法也又解无上菩提云有七无上一身无上三十二相庄严身故二道无上自度度人故三正无上即正见等无等故四智无上四无碍智无等故五神力无上六通无等故六断无上烦恼智障二俱尽故七住无上圣天梵住无有等故此七无上自是解释无上菩提耳不在百四十不共法数内也菩萨地持经亦名菩萨地持论又名菩萨戒经。
捊
郎括切手捊也取也摩也。
齆
乌贡切正作𪖵。
售
承咒切卖物出手也不售即卖物不出手也又涅槃疏云持戒者贫寒饥渴见破戒者饱食暖衣即便毁戒同破戒者所利无几所失者大如烧栴檀为炭虽易得售而无所直也又如有人乘马腰着金带见乘驴者着驴绦带即便问之市中何物贵耶彼云驴绦甚贵即便易之人为声色舍于正法亦如是也。
旃檀
旃应作栴。
今文与论有少回互此有深意今录论文次明互相等
今谓止观与婆沙论其文大同亦无回互今具引之论云菩萨行是般舟三昧果报应知如经所说譬如有人能破三千世界为尘又三千界所有草木一切诸物皆为微尘一尘以为一佛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有人得闻诸佛现前三昧不惊不畏其福无量何况信受持读诵讽为人解说何况定心修习如一构牛乳须何况能成是三昧者若人受持为他人说若劫尽时设堕此火火即寻灭若有官事若遇怨贼师子虎狼诸虫毒等夜叉罗刹人非人等害身命者无有是处若得六根种种诸病而失命者亦无是处唯除业报必应受者是故受持是三昧者诸天八部诸佛世尊皆共护念爱念称赞皆欲见之来至其所所未闻经自然得闻乃至梦中皆有此益若我一劫若减一劫说其功德不可得尽譬如有人于百岁中身力轻健其疾如风至十方界是人所至十方世界无有人能知其里数唯除诸佛及诸菩萨若人以是所行之处满中真金以用布施若复有人但闻如是三昧以四种随喜回向菩提常求多闻如过去诸佛行菩提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现在未来亦复如是又如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等所行三昧我亦如是随喜此随喜福而前福德百千万分不及其一是故行此三昧得如是无量果报请以此文对于止观则知与论其文大同亦无回互但止观云复胜上四番功德与论小异又略有人轻健等文耳。
列子六梦
正梦注云平居自梦也萼梦列子文作蘁注云蘁应作惊愕之愕谓惊愕而梦也思梦注云因思念而梦也窹梦觉时道之而梦也喜梦注云喜悦而梦也惧梦注云因恐怖而梦也列子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焉姓列名御冠在庄子之前故庄子每称之列子在郑四十年人无识者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列子书有八篇其第三篇说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变山川移城邑千变万化不可穷极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穆王执化人之袪腾而上者中天乃止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以此观之非吾佛之化余岂能哉。
海此岸栴檀之香
有人引正法念经云妙高山内海此岸此岸即南岸也南岸有此之香即是依处而立名也。
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周易系辞云圣人以此斋戒洗心韩康伯注有此云耳系胡计切。
二十四戒
若有菩萨见饥饿人来求饮食而不与者犯第一重戒若有菩萨淫欲无度不择禽兽犯第二重戒若有菩萨见有比丘畜于妻子说其过者犯第三重戒若有菩萨见人愁忧欲自丧身更以己意嗔败他命犯第四重戒若有菩萨值有财宝随意取者犯第五重戒若有菩萨见他嗔恚欲害他命更以美言赞嗔恚者犯第六重戒若有菩萨见他瞋恚欲烧僧坊若不尽心谏彼恶者犯第七重戒若有菩萨见闻有人犯于重罪应密呼来我有良药溉汝戒根令得还生彼若不来应须三呼若不尔者犯第八重戒若有菩萨见闻有人犯于五逆应作是言此非正法莫作是行若不尔者犯第九重戒若有菩萨见闻有人欲兴善事更以瞋恚坏他善者犯第十重戒若有菩萨见人嗜酒不呵止者犯第十一重戒若有菩萨见闻他人淫他妇女往他夫所而说此事犯第十二重戒若有菩萨视他怨家作怨家想犯第十三重戒若有菩萨见他视怨如赤子想而谏止者犯第十四重戒若有菩萨见他聚斗助气力者犯第十五重戒若有菩萨见他有事发舒俳说犯第十六重戒若有菩萨见闻他善都不言者犯第十七重戒若有菩萨见他营诸塔庙猜不佐助者犯第十八重戒若有菩萨见闻有人离善知识亲近恶友而反赞者犯第十九重戒若有菩萨于旃陀罗恶人恶狗二乘人处而往之者犯第二十重戒除有急事若有菩萨见闻疑杀不自思惟而食此肉者当获大罪言不见闻而食都无患者犯第二十一重戒若有菩萨见闻疑杀作不见闻疑杀食此肉者即违十方三世诸佛之恩而以此人为其尊者犯第二十二重戒若有菩萨解于方便知众生根若乃不说当获大罪报犯第二十三重戒若有菩萨持此戒时若见华聚并虚空藏及观世音诸菩萨等向人说此犯第二十四重戒。
应受六重
优婆塞戒经云出家菩萨奉持八重在家菩萨奉持六重其六重者虽为天女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口教若自身杀即失优婆塞戒是名初重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是名二重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是名三重虽为身命不得邪淫是名四重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是名五重虽为身命不得沽酒是名六重受是六重若有破者名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结优婆塞也言八重者菩萨善戒经云八重者如比丘四重后加菩萨不得为贪利养故自赞其身毁他无惭波罗夷不得故悭不施前人无惭波罗夷瞋心打骂众生前人惭谢不受其忏无惭波罗夷疑心谤大乘无惭波罗夷此四波罗夷及初比丘四重为八重也若犯一一重法现在不能庄严无上菩提不能令心寂静是则名为名字菩萨非义菩萨是名菩萨旃陀罗也菩萨心有上中下若后四重下中心犯不名为犯若以上心恶心犯者是名为犯上者所谓乐作四事心无惭愧不知忏悔不见犯罪赞破戒者是名上恶心犯菩萨虽犯如是四重终不失于菩萨戒也孤山解普贤观经乃云八重未见名相又自立云然此六重既是菩萨十重前六八重恐加自赞毁他并及悭也今谓孤山未见名相可矣如何虚妄自立八重耶。
僧鬘
僧鬘此云对面施也又上文云趣道场时具三法衣者通论道场内外出入也又云佛言三夜一名单缝二名俗服者方等行法问云在家人三衣为是俗服为是出家衣耶答经云一是出家衣此衣入道场时着但是单缝与大僧衣不同耳余二是俗衣然此二衣一衣从俗处趣道场时着一衣寻常坐起时着故此二衣皆在道场外着故云出道场时须备俗服也故此三衣第一上衣名为单缝余二名为俗服单缝俗服共成三衣也单缝一衣既云是出家衣故云出家衣者作三世佛法仪式也又云三衣入道场时著者三衣实兼道场内外出入今通举内外故云入道场耳又云虽制三衣非出家服者此约单缝异于却刺而简耳若大僧三衣道场内外出入时着准前思之可解也。
并列十二菩萨
经有两文上文云文殊师利法王子慈王法王子大目法王子梵音法王子妙色法王子栴檀林法王子师子吼音法王子妙声法王子妙色形貌法王子种种庄严法王子释幢法王子顶生法王子下文云文殊师利法王子虚空藏法王子观世音法王子毗沙门法王子虚空法王子破闇法王子普闻法王子妙形法王子大空法王子真如法王子是则上文列十二菩萨法王子下文列十菩萨法王子也头为殿堂等者经云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里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寮孔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所弃凡夫贪着。
东阿王
东阿王曹植也植字子建即曹子建也后汉书注云东阿即今济州县也又下文云为何所见应云为何所见者又云菩萨不但因空见应云不但因见三昧而见空也上下文中字有讹者请细详之不委示也又止观中注云其一其二者此文既明能观观法故须约于三观消之注其一者中观也中观即是等一义空也注其二者空假二观也六波罗蜜般若空观也五度假观也又其一者遮故法尔空中也其二者照故三千恒具也。
观明灭
观字下欠一个无字也又下文云一我见不二者不字恐误应作十字。
况宝梁诚制足数无文
宝梁经云非梵行人自言梵行先来败坏离于持戒亦不入众数于佛法中无智慧命当随恶道又云若学声闻乘疾得沙门果若有障法现世不得沙门果者不过见一佛二佛三佛必定得断一切诸漏以此观之犯戒障果尚不过于一二三佛便得漏尽何况修行大乘忏悔犯戒之罪岂不灭哉当知将来见佛非遥悟道不久失。
安用大教忏夷以足小乘僧数
未知此斥何许人也南山亦云忏本清净理当足数如得作说戒自恣羯磨等但由情过深厚不任僧用故云来不来随意也断头之喻此望不阶圣果为言耳又下文云缘为根相为质等者若准妙玄及下文摄法中意应云过去二支根为缘相也现在五支质为生也现在三支华例同过去二支根耳未来二支果是坏也更请详之。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一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二
止观 辅行三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辅行云经中文殊广说下分
应云经中佛为文殊广说下分也经云善男子吾今为汝说下分宝因缘之相善男子若有一人神通无碍如文殊师利亦喻于我辩才无碍与我二人于一劫中常以辩才能为无量无边众生说法令住一生补处菩萨复尽神通以种种衣服卧具饮食供养是诸菩萨是人功德宁为多不阿难白佛言甚多世尊善男子若复有人以华香供养此经中一四句偈者又供养读诵之者此人功德复过于我二人所住何况尽形修行读诵耶此人功德不可称计到住世界者经中说倒立世界竖立世界此皆校其优劣耳。
分卫
分卫此云抟堕言食堕在钵中故也又云分卫此言乞食或云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其修习道业故云分卫是则分卫梵音此语皆通也。
彼别行文但推四句
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又上句云初开章中言兼说默者章字误也应作遮字。
大论二十八师子吼法门
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大厚实坚满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以身大力从住处出优脊颦呻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以威獐鹿熊罴虎豹野猪之属觉诸久睡降伏高强有力势者自开行路而大哮吼如是吼时其有闻者或喜或怖穴处者隐缩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潜伏厩象振锁狂逸而去鸟飞空中高翔远逝佛师子吼亦复如是从六波罗蜜古四圣种大姓中生寂灭大山深浚禅定谷中住得一切种智头集诸善根颊无漏正见修目光泽定慧等行高广眉四无畏牙白利无碍解脱具足口四正勤坚满颐三十七品齿齐整修不净观吐赤白舌念慧耳高上十八不共法毛发光润鲜白三解脱门上身肉坚着三示现修脊明行足腹不现忍辱腰纤细远离行尾长四如意足安立无学五根爪利十种力势无量无漏法众具足身诸佛三昧王等住处出四无碍智频申诸法地中着无碍解脱口依是十力广大力度众生时不过示一切世间天及人晨朝相显诸法王德威诸外道论议师党邪见之属觉诸众生四谛中睡降伏吾我着五阴者惰慢力开异学路论议诸邪见道行邪者怖畏信正者欢喜钝者令利安慰弟子破坏外道长寿诸天久受天乐则知无常如是众生闻四谛师子吼皆生厌心生厌心故得离得离故而入涅槃是名众中师子吼也。
大经二十七波利树法门
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是叶不久必当堕落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是枝不久必当变色枝既变色复生欢喜是色不久必当生疱见已复喜是疱不久必当生觜见已复喜是觜不久必当开敷开敷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光明远照八十由旬尔时诸天夏二月时在下受乐我诸弟子亦复如是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初剃须发其色变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疱者喻我弟子发菩提心觜者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开敷者喻于菩萨得三菩提香者喻于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光者喻于如来名号无碍周遍十方夏三月者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乐者谕于诸佛在大涅槃得常乐等言象身法门义甚委悉者然彼经云其象六牙七支拄地言七支者尼干经云彼大象宝七支善住所谓四足首及阴尾是为七支。
优波斯那
本行集云优波斯那隋云最上征将请观音经云王舍大城有一比丘名优波斯那又云七言偈是护法者偈云我来提头赖吒等慈心拥护受持经有二十六行偈又云经中初托优波斯那是自请者即优波斯那问云眼与色相应云何摄住等也具在百录者百录请已方具杨枝又以系念为坐禅更加诵经为第十耳正行仪者南山律师所撰文有二卷今时律肆皆阙此文也修于幻化者经云如幻如化如谷响等也止观云如芭蕉坚露电等者坚字误也应作树字经云如空谷响如芭蕉树乃至云如幻如化如露如电也又亦可作如字也心脉者经云从于心端四十脉下取一中脉令气从中安隐得至十四脉中从大脉出至于舌脉等也修罗一道有无者即大经中云诤论所收也。
八寒八热如释签第四
文在第七八热地狱各有十六小狱以为眷属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嗥叫五大叫六炎热七极热八无间此为八热地狱也一頞部陀二尼剌部陀三颇哳吒四𦞦𦞦婆五虎虎婆六嗢钵罗七钵特摩八摩诃钵特摩此为八寒地狱也。
生与人事死尚未知
应云此尚未知文出论语今但撮略其意用之耳。
止观云[杀-殳+又]诸结贼
[杀-殳+又]应作杀。
辅行云七佛神咒经中初明七佛各有陀罗尼及说功德以为忏法
第一维卫佛所说有一万八千病以一咒治之名苏卢都诃此云梵音决定第二式佛所说陀罗尼名胡苏多此云除一切郁蒸热恼第三随叶佛所说神咒名蜜奢兜此云金鼓第四拘留秦佛所说陀罗尼名金刚幢第五拘那含牟尼佛所说陀罗尼名声振十方第六迦叶佛所说神咒名极济群生第七释迦如来所说神咒名金光照辉具如经中。
三十五佛
释迦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海留那佛水天佛坚德佛栴檀功德佛无量掬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华佛莲华光游戏神通佛财功德佛得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炎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战胜佛善游步佛周匝庄严功德佛宝华游步佛宝莲华善住婆罗王佛。
付法藏中灭重罪已时人名为清净律师
传云阇夜多尊者有大功德世尊所记最后律师曾于众中有一比丘其嫂至寺持食饷之淫火炽盛便共交通犯重禁已寻自悔责我大愚痴造斯恶业吾今定非沙门释子衣钵置于三奇枝上处处游行高声唱言我是罪人不应复着佛法染衣为衅既重必入地狱当于何处而得救护时阇夜多语比丘言汝今若能随顺我语当令汝罪而自消灭比丘欢喜白言受教时阇夜多即以神力化作火坑其焰猛盛令此比丘自投其中尔时比丘为灭罪故举身投入大火坑内是时猛焰变为清凉才齐其膝都不伤害时阇夜多告比丘言汝以善心至诫悔过所有诸罪悉已摧灭即为说法得阿罗汉以是因缘世皆号为清净律师音义中说奇字误也正应作歧歧分也对俗辨边非无凭据者萨婆多论白衣五戒八戒破于重者同名边罪若乃出家不得戒矣今优婆塞既云得字不障受戒此依大乘虚空藏耳非小乘也故知边罪非独是于比丘舍戒欲更重受名为佛海边外人也下文又云相部对内虽异于此其如南山有教可凭请细思之亦是犯重失戒之文具如文句补注中引大涅槃经诤论中辨犯重失戒及不失戒自谓不舍者舍即是失自谓不失也又上文云其处杂秽者恐误也应云人之间杂厕其上也非谓杂秽名杂也金光明云杂厕间错岂亦杂秽乎。
若准律文一支一境虽复已坏余支余境犹转如故
新婆沙云七支戒一一于一切有情处得而所得是一于一有情所犯一支戒时于一切处此一支戒断余六犹转又七支戒一一于一切有情处得而所得各异如有情数量得戒亦尔于一有情所犯一支戒时即此一有情处一支戒断余六犹转余有情处七支皆转若尔云何通世尊所说若犯学处非苾刍耶答依胜义苾刍言非苾刍耳有余师说别解脱律仪随因差别成二十一若于一有情由贪烦恼犯一支戒时于一有情处无贪所生一支戒断余二十种如先犹转也转动也运也发生不断也故旧也初也犹尚发生清净戒德如初受时也故云犹转如故焉南山引萨婆多云宁可一时发一切戒不可一时犯一切戒且如淫戒女人身上发得二十一戒男子身上得十四戒今或贪心犯一女一道但名污一淫戒比丘自余诸淫戒戒体光洁无行可违称本受体如忏初篇还得清净不言更受由有本戒故也二十一戒者身口七支以贪嗔痴起故成二十一也以贪嗔痴三毒作单三复三具足一以成七历一女淫支二道成三七二十一戒男除小便道但十四戒耳今准义张三毒互起二三等分应有七门女人九处男子八处七毒历之女人身上得六十三戒男子身上以己七毒恼他得五十六戒非情戒境各得七戒女人身上有三淫处男子有二以三毒单配则女人得十八戒男子十五戒三处谓大小便道及口淫处分三并杀盗妄成六以贪嗔痴历之成三六十八戒十五者但除小便道中三戒并酒三戒则于一切女人上各得二十一戒男上得十八戒以三毒作单三复三具足者一名为七门九处八处者七支中女开淫支成三男开成二故六十三者七九以成之也五十六者七八而成之也。
不同小乘或言识见或言根见
成论根无知品问曰经中说以眼见色不应取相耳等亦尔又眼等名根眼能取色答曰经中佛自说眼是门为见色故是故非能见以眼为门识于中见故言眼见耳等亦然此则成论立识为能见也正理论阿毗达磨论婆沙论发智论皆言二眼见色婆沙问曰谁能见色为眼根见为眼识见为与眼识相应慧见为心心所和合见耶答眼根能见乃至云若眼识见谁复能识若慧见者谁复能知若心心所和合能见诸法一一业用不同于中定无和合见义是故眼根独名能见此等论文立根能见也破立之辞具在诸论盖空有二宗互执诤耳显宗论说眼根极微居眼星上对向自境傍布而住如香菱华清彻膜覆令无分散有说重累如丸而住体清彻故如秋泉池不相障碍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舌根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当舌形中如毛端量非为舌根极微所遍身根极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女根极微形如𣞙鼓男根极微形如指錔一家诸文或言极微是故于此因便须知所以引之余如论说又云余之四缘与眼不别者且从耳说也若鼻舌身则又除空缘也又上文云先牒四运而为观境等者今谓止观云初论眼受色至四运心即所观境也皆不可见即性空也亦不得不见即相空也此论所观之色性相二空耳又反观去明能观之心毕竟空寂具含二空也是故结云所观色与空等能观色者与盲等者也即觉色之心也既云能所与空盲等即是能所俱用空观也根尘空明各各无见等者总推五缘皆空也亦无分别者识缘空也记中所释更请详之。
此依经部
佛去世后四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此部唯立一藏即一经藏也所以然者经是根本律及毗昙还解经义既不出经是故唯立一经藏也又下文引大经二十八者误也文在二十三耳五见者十使中上五利使也四句者即色离色亦即亦离不即不离也下文四句亦然也身死无常身死不灭者此既外道新常邪见而人多不悟南史范缜字子真谤云无佛又着神灭论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时太原王琰作论诫之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范缜复讥之曰呜呼王子如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又北史李士谦字子约义谈名理尝有客坐不信佛家报应义士谦谕之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岂非休咎耶佛经云轮转五道无复穷已此则贾谊所言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之谓也佛道未来而贤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鲧为黄能褒君为龙牛哀为猛兽彭生为豕如意为犬邓艾为牛羊祜前身李氏之子此非佛家变化异形之谓乎客曰邢子才云岂有松柏后身化为樗栎仆以为然士谦曰此不类之谈也变化皆由心作木岂有心乎客又问三教优劣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玉星也客亦不能难而止次文又云瓶处如者如即空也又止观次文云虚忽者忽字当为豁字。
大品云一切法趣一法大论两文共释此句等
此文恐误大论文中自举经云菩萨为世间趣故发菩提心云何菩萨为世间趣故发菩提心须菩提菩萨得菩提时为众生说色趣空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然为众生说色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色空相非趣非不趣四阴乃至一切种智亦然如是须菩提菩萨为世间趣故发菩提心何以故一切法趣空是趣不过何以故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无相是趣不过何以故无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一切法趣无作乃至一切种智等亦然今略不引然止观第四弃盖文中但是引于大品经耳请细详之。
如大经中有四善事堕三恶道
一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为非想故系念思惟下文云言他属者施物本为摄他从己今以他属为三善者且约施边从事而说若从心说则属三恶虽生善道世世相染意令他属而反属魔又止观次文云破四运诸恶觉观等者恐讹略也准下持戒清净中文不杂即是定共戒耳不应为二也又无著戒于思惑无染耳不应云分别种种无滞也智赞乃是为佛所赞耳自在乃是于世自在耳第九乃是随定戒随楞严之定也第十乃是具足戒中道之戒无戒不备故也今文但云究竟戒耳故知讹略也。
若如大师诵经观法则事理具足
先具威仪次想座众然后运心修习三观六波罗蜜自行利他三因具矣乃涉诸位序正流通广运慈悲起弘大愿具如彼云今略之耳威仪等事也三观等理也又云纵容者纵字应作从字又下文云四相品中者误也文在四倒品末耳又次文云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乐字去声故大经云一切世间无处不有生老病死而我此身无处不生若世间中无处不有生老病死而我云何乐于世间故知乐字须去声呼央掘摩罗此云指鬘又云一切世间现也四韦陀者一亿力明事火等法二耶爰明祠祀等法三阿他明战斗等法四三摩明异国等法韦陀亦言毗陀此云智论又西域记云四吠陀一寿谓养生等法二祠谓祭祀等法三平谓卜占等法四术谓禁咒等法税一指者经音云赋敛也。
和尚
此云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常近受经而诵故也。
鸯掘闻已以佛力故令悟梵本中语如来出世亿劫乃值未度者度有见佛者即为说灭走逐不及必是如来舍剑深坑有妇人胎产甚难见佛佛言贤圣已来不曾杀人妇人无他诸比丘问佛本缘等
此一段文简略难见其中文字颇有脱误学者临文甚多壅滞今准经文正而补之增一阿含三十一云央掘闻佛说偈之后即作念言取所生母及沙门瞿昙杀者当生梵天上是时佛作威神神识霍㥉诸梵志书籍亦有此言如来出世甚为难遇时时亿劫乃出现耳彼出世时不度者令度不解脱者令解脱彼说灭六见之法云何为六言有我见即说灭我见之法无有我者亦与说灭无有我见之法言有我见无有我见亦与说灭有我见无我见之法复自观察说观察之法自说无我之法亦非我说亦非我不说之法若如来出世说此灭六见之法又我奔走能及象马车乘然此沙门行不暴疾而我走奔不能及之此必是如来是时央掘便说偈言尊今为我故而说微妙偈恶者令识真皆由尊威神即时舍利剑投于深坑中央掘入城乞食见有妇人临产甚难见斯事已即往佛所白世尊言我于向者入城乞食见一妇人身体重妊我作是念众生受苦何至于斯世尊告言汝今往彼告妇人言我从贤圣生已来未曾杀生持此至诚之言使此母人胎得无他央掘依教向母人说时母人胎即得解脱时诸比丘白世尊言央掘本作何功德今日聪明端正希有复有何恶今日杀生不可称计复何因缘值佛得道佛告比丘迦叶佛后有一国王名为大果无有子息祷求男女时王夫人遂生一男王后遂与太子纳妃太子自后作无道行荒淫诸女国人遂取太子杀之太子临死作是誓曰诸人杀我使我将来当报此怨又复令我值遇真人速得解脱于时大果王者今央掘师是也于时太子者今央掘是也于时国人者今被杀者是也于时所愿值真人故今得值佛成阿罗汉已上撮出彼经大意请以斯文对当消释辅行所引自见有误兼知简略难见者也。
和须蜜多
亦婆须蜜多观法师云此翻世友亦云天友随世人天方便化故云耳。
颦申
展舒四体通畅之状也。
此是实行亡犯济物
戒疏云大士为物种种运为皆得声闻自度必依规矩大士不畏罪但令前人得益即便为之故瑜伽云若诸菩萨安住净戒方便利他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则堕地狱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思已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杀既如此盗淫妄等亦应准说又下文云为六度下结成三三昧等恒沙佛法者恐误也准前文意涅槃二乘也四德通佛也六度三藏菩萨也三三昧通菩萨也恒沙佛法别菩萨也。
傅大士独自诗云独自精等
前第三卷已引大士独自作诗以证唯识四运推检四性叵得是故今文所引恐烦又复今文既是解释唯识历事四运推检于作受中而修三观其意同前第三卷中所引无别又义例中亦引大士独自作诗以证唯识四运推检四性叵得故今所引恐是文误若作本末相映理事不二说者亦可引于独自精诗真如观理以显唯识四运推检四性叵得也。
五无间
若从业因而说即五逆罪招无间苦若从感果而言有五无间或引成论云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相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七识者涅槃疏云色无色定及五道为七识处八禅并欲界为九众生居委如文句记补注中辨。
无记
观法师云不可记录故名无记善恶之法可以记录故名有记唯识论云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莂故名为有记此非善恶故名无记无记有二所谓有覆及以无覆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名为无覆摄论亦云应知无染名为无覆即是无染无记故也。
辛有伊川等
辛有者大夫辛有也伊川者有伊川洛川也六浑者六亦作陆地理志云在弘农郡也犬戎者戎狄夷狄也周曰猃狁尧曰熏粥秦曰匈奴也綖字应作线字思箭切故汉书云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注云微细也若作綖字余战切亦通平声冕前后垂也又下文云容綖者亦恐当为线字也荒服者尚书云五百里荒服政教荒忽因其俗而治之以服王事也西伯即文王也陈留尉氏皆县名也信宿者再宿曰信也诗云有客宿宿言再宿也今文所引晋书阮籍列传文字稍有不同今具录之请以对当记中所引自见异同列传云容貌瑰杰又云累月不出又云经日忘归又云天下多故又云乘驴到郡又云虽不拘礼教而性至孝又云正与人围棋又云饮酒二斗又云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又阮籍兄子咸字仲容列传云诸阮皆能饮酒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杯觞斟酎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怀愍至孝武来一十五帝者西晋四帝一武二慧三怀四愍东晋十一帝一元二明三成四康五穆六哀七废八简文九孝武十安十一恭愍帝之时晋国亡者怀帝之时刘矅石勒寇掠入京焚宫庙逼妃后帝遂遇弑愍帝立刘矅逼京师内外断绝每一斗米直二两金城中饿死人皆相食帝乃乘羊车肉袒㘅壁降于刘矅刘聪为聪所弑西晋遂亡五胡者前赵刘元海据平阳后赵石勒据襄国后魏拓䟦初都平城后都洛邑前秦符坚后秦姚苌并据长安五马一马者东晋元帝名睿即西晋琅瑘武王之后恭王之子也西晋丧乱天下沦没惟琅瑘西阳汝南南顿彭城等五王获济江表而睿首墓为元帝矣至孝武来仍多酒色由兹祚倾者孝武讳昌明简文第三子初简文见谶曰晋祚尽昌明及帝之在孕也李太后梦神人谓之曰汝生男当以昌明为字及产东方始明因以名焉简文悟乃流涕简文崩孝武立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沙门居之后乃溺于酒色为长夜之乐及末年有长星昼见帝甚恶之夜于华林园举酒祝之曰长星劝汝一杯酒自古岂有万岁天子乎大白连年昼见地震水旱于时后魏始兴代王圭称魏帝符坚帅众寇淮南慕容冲僭帝位孝武在位二十四年崩年三十五而晋祚乃倾及安帝立桓玄不臣迁帝于寻阳宋高祖刘裕起义兵破桓玄至恭帝禅于宋莅音利临也氛音芬祲子鸩切妖气也日旁气也亦子心切列传具云窃以今王莅镇威风赫然皇泽遐被贼寇敛迹日月自朗臣亦何可爝火不息正应端拱啸咏以乐当年耳寻被苏峻作难者苏峻字子高明帝崩成帝立苏峻反麾戈接于帝座突入太后后宫左右侍人皆遭逼掠太后以逼辱忧崩峻乃迁帝于石头帝哀泣升车百姓号哭时庾亮等帅舟师攻苏峻遂斩之脔割其肉焚其身骨朔野者北方也邑外曰郊郊外曰牧牧外曰野鲜卑者东胡国之别支也依鲜卑山故以名也爝火炬火也酣胡甘切乐酒也玺音徒王者印也黑衣当王者周武帝并北齐文宣帝高洋信谶纬云自古相传黑者得也谓有黑相必得天下遂以衣物旗帜并皆为黑用期谶也僧稠禅师身着黑衣所以疑之或以高洋字与羔羊字声同即是黑也此乃高洋自与谶符也或以隋高祖于周时大统七年生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袭爵为隋国公后受周禅与谶符也。
张宾元嵩
高僧传元释卫元嵩益州城都人少出家为亡名法师弟子聪颖不偶尝以夜静侍傍曰世汹汹贵耳贱目即知皂白其可得哉亡名曰汝欲名声若不佯狂不可得也嵩心然之遂佯狂漫走人逐成群及亡名入关乃移住野安寺后着俗服至于关中又与道士张宾密加扇惑上废佛法事帝信其言便行屏削及至隋朝开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还云见阎王王问曰卿父作何官答曰臣父在周朝为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错追汝也可速放还又问曰卿识周武帝否答曰曾任左武侯司法恒在阶陛甚识之也王曰可往看之有吏引至一处门窗椽瓦并用铁作于铁窗中见一人极瘦身作铁色着铁枷锁祈见已乃泣曰大家何苦如之答曰我信卫元嵩言毁于佛法故受斯苦祈曰大家何不注引卫元嵩来答曰我寻注之然曹司处搜求乃遍三界而云不见若其朝来我暮得脱卿今若还语世间人为元嵩作福早来相救如其不至解脱无期此则元嵩权为逆耳南山编入感通传中又如唐太史传弈自武德初至贞观十四年常毁佛僧其年秋病卒后人梦见一处多是先亡者乃问传弈毁佛之事答云已配越州作泥人也按泥人者谓泥犁中人矣此则实为造逆也周武帝毁佛帝崩后隋㒒射齐公亲见文帝问死者再活人云初见周武帝帝云为我上闻大隋天子云昔与我共食仓库玉帛我灭佛法今受大苦可为我作功德文帝由是出来普天下人人出一钱为之追福焉。
笑道论三卷三十六篇
三卷用笑道家三洞之名三十六篇用笑道家三十六部之号洞者明彻也一曰洞真二曰洞玄三曰洞神习此之三明彻道也道家见佛经有十二部之名遂乃窃之两倍加添乃云三十六部故也。
道教摄在九流之内
汉书有九流一儒流顺阴阳陈教化述唐虞之政宗仲尼之道焉二道流守弱自毕陈尧舜揖让之德奉周易之谦恭也三阴阳流顺天历象敬授民时矣四法流明赏来法以助礼制耳五名流正名列位言顺事成矣六墨流清庙宗祀养老施惠也七纵横流谓受明使专对权事焉八杂流兼儒墨之诠含名法之训知国大体事无不贯矣九农流劝励耕桑备陈食货耳且夫儒者乃用三皇五帝以为教主尚书序云三皇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五帝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以兹坟典化于天下是故儒宗得为一教仲尼孟轲而下但是传儒教之人耳尚非教主沉其余哉故云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等佛是法王说十二部经八万法藏教化众生故称释教以此观之教只有二焉其如道教判入儒流耳若以老子为教主者老子非是帝王若言别有天尊为教主者且五经正典三皇以来殊无所载别有天尊在于天上垂教布化若言道经有天尊之号者斯乃三张而下伪自撰立耳岂堪作证乎。
远法师有抗帝论等
周武帝云真佛无像遥敬表心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庄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慧愚人向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故须除荡凡是经像皆毁灭之父母恩重沙门不敬勃逆之甚国法不容并退还家用崇孝始朕意如此僧众如何于时乃有慧远法师出众抗云真佛无像诚如圣旨但耳目生灵赖经闻佛藉像表真今若废之无以兴敬帝曰虚空真佛咸自知之未假经像远云汉明以前经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帝无所答远又抗云若不藉经教自知有法者三皇以前未有文字人应自知五常等法当时之人何为但识其母不知其父同于禽兽帝又无答远又抗云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福故须废者国家七庙之像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帝不答此难乃云佛经外国之法此土不须故废之耳七庙上代所立朕亦不以为是将同废之远云若以外国之法非此土所用者仲尼所说出自鲁国秦晋以地亦应废而不行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则是不尊祖考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前存儒教其言何在若尔则三教同废将何治国帝曰鲁邦之与秦晋封域乃殊莫非王者一化故不类佛经七庙之难帝不能答远云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震旦之与天竺国界虽异莫不同在阎浮四海之内轮王一化何不同遵佛经而令独废帝又无答远云退僧还家崇其孝者孔经亦云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何必还家帝曰父母恩重交资色养弃亲向疏未成至孝远云若如所言则陛下左右皆有二亲何不放之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归侍奉远云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故目连乞食饷母如来担棺临葬此理大通未可独废帝又无答远乃抗云阶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帝作色大怒直视于远乃云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之苦远云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共陛下同入阿鼻有何乐耶帝理屈言前更无所答但云僧众且退有司录取论僧姓字帝已行虐关陇佛法诛除略尽既克齐境还唯毁之有前僧任道林上表请开佛法事言东巡者即是巡邺克齐除佛珍法也毁佛灭法未盈一年疠气内蒸身疮外发恶相已显无悔可追遂乃崩亡天元嗣位有前僧王明广答卫元嵩上破佛法事书以开佛法具在南山广弘明集今不烦录梁末都东城者弘明集云梁末为僧耳萧[察-示+言]是武帝之孙昭明太子之子即帝位年号大定岿是察子嗣位年号天保在位二十三年北齐文宣帝年号亦称天保但至十年帝崩周武帝初立年号保定至五年改为天和至三年八月于大德殿集文武僧道亲自讲礼记四年二月集百僚僧道讨论释老建德元年正月帝幸立都观讲说公卿道俗论难事二年十二月集百官僧道辨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释后三年五月灭佛道二教六月乃立通道观四年伐齐五年六年灭齐改号宣政元年六月帝崩年三十六太子即位改元大象又改大成寻传位于子自称天元皇帝十月初复佛道二尊像至静帝二年六月复佛道二教言五典者五部律也都上一十五事者准弘明集有十七事谓劝行平等劝不平平劝行大乘劝念贫穷劝舍悭贪劝人发露劝益国民劝僚为民劝人和合劝因爱贪劝立市利劝行敬养劝立无贪三藏劝少立三藏劝寺无军人劝僧训僧劝敬大乘诚大唐秘书监虞世南尝为帝王略论云公子曰夫以周武雄材武艺身先士卒若天假之年尽其兵算必能平一宇内为一代之明主乎先生曰周武骁勇果毅有出人之材略观其卑躬励士法令严明虽勾践穰苴无以过也但攻取之规有称于海内仁慧之德无闻于天下此猛将之奇材非人君之度量也公子曰其毁灭二教是耶非耶先生曰非也公子曰请闻其说先生曰释氏之法则空有无滞人我兼忘超出死生归于寂灭象外之谈也老子之义则谷神不死玄牝长存长生久视腾龙驾鹤区中之教也至于止恶尚仁胜残去杀并有益于王化无乖于俗典今以众僧犯律道士违经便谓其教可弃其言可绝何异责捣抗而废尧怨有苗而黜禹见瓠子泛滥远塞河源睹昆岳之方阳遽投金燧曾不知润下之德有利己深变腥之用其功甚博并蛙观海局于所见轮回长夜之迷自贻沉溺之苦疑误学者良可痛焉后魏第三帝太武讳焘即位改元为始光诏诸州坑沙门毁佛教分遣将士烧掠寺舍后有僧号白足杖锡宫门帝大怒乃命斩之屡斩不断帝乃延请上殿顶礼悔过此与周武异焉虽然亦遘厉疾而终至文成皇帝复兴也大唐武宗名炎穆宗第五子年二十七即位改元会昌在位六年谥曰昭肃初武宗在藩时颇好道术修摄之事即位之年秋九月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帝亲受法箓右舍遗王哲上疏言王业之初不宜崇信过当疏奏不省六月以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录大夫左补阙刘彦谟上疏切谏不纳乃贬彦谟为河南府户曹四年三月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帝时志学神山师事归真归真乘宠每对排释教帝颇信之五年正月敕造望仙台于南郊坛时赵归真特承恩礼谏官上疏论之不纳遂与罗浮山道士邓元起等胶固排毁释教而坼寺之请行焉四月捡括天下寺院及僧尼人数七月并省天下寺院其上州各留寺一所上都下都每街留寺两所名留僧三十人天下所废寺院铜像等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等铸为农器金银像等销付度支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银像等敕出后限一月日纳宫如违依禁铜法处分其天下所坼寺院计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者计二十六万五百人六年三月帝服食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甚旬日之间口不能言宰臣请见不许中外莫知安否人情于是危惧其月二十三日崩时年三十三史臣曰徒见萧衍姚兴之谬学不悟秦皇汉武之非求遂惑左道之言偏斥异方之说况天竺西来之教向欲千年蚩𧈪之民习以成俗畏其教甚于国法乐其徒不异登仙安可一朝隳残燔弃结怨于膜拜之流犯怒于鄙夫之口哲王之举不骇物情前代存而勿论实为中道矣宣宗名忱宪宗第十三子会昌六年三月即位时年三十七改元大中五月赦书于左右两街各添置佛寺八所遂诛道士刘玄靖等一十二人以其左道邪说惑于武宗废毁释教故也仍敕会旨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无损为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道厘革过当事体未弘其天下州府灵山胜境应会昌五年所废寺宇如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住住持所由不得禁止帝雅好儒士留心贡举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以观选士之得失凡对臣僚肃然拱揖鲜有轻易之言大臣或献章疏即烧香与手而览之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十余年间颂声载路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足过也谥曰圣武献文皇帝庙号宣宗史臣赞曰季之英主实惟献文秕稗尽去淑匿斯分河陇归地朔汉消氛到今遗老歌咏明君今试论之武宗谓释教蠹耗国风坏法害人遂行废毁方及半年疾笃暴崩而于民有何利于国有何益耶宣宗兴复圣寿满五十在位十四年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岂非佛教有利于国有益于民乎是知吾佛之教至神之化虽三遇毁而三益振非大圣之灵通其孰臻于此乎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佛指骨一节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华迎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韩愈为刑部侍郎乃上表论谏其表谓佛是夷狄之法又谓昔者黄帝在位一百年年一百一十岁以至周穆王在位百年等其时未有佛法自后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十八年耳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后为侯景所逼饿死国灭又谓佛不服先王之法服不道先王之法言又谓佛不知君臣父子之道又谓佛骨枯朽凶秽乞付水火永绝根本又谓佛如有灵凡有祸福宜加臣身表奏宪宗大怒将加极法之刑裴度崔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至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时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愈罪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愈至潮州上表谢曰臣以诳妄赣愚不识礼度上表论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陛下哀念谓臣言虽可罪心亦无他特屈刑章以臣为潮州刺史圣恩弘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臣愈诚惶诚恐顿首顿首乃至云穷思必精以赎罪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伏惟皇帝陛下哀而怜之表上宪宗谓宰臣曰昨日得韩愈表因思其谏佛骨事大是爱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恶其容易上欲复用韩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而皇甫镈对云愈终太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表州刺史今试论之韩愈谓奉佛帝王寿促而宪宗已责之今更诘曰三代以前何但未有佛教亦乃未有老聃孔子汉明之后不独佛法西来亦有儒老之教何得谓三代之前无佛而国永汉明之后有佛而寿促耶执此邪见业报非轻而韩愈谓佛如有灵祸福宜加臣身且佛爱恶已忘岂祸福于物但毁赞由人自招损益耳愈既毁佛将受极刑贬为潮州刺史岂非殃及自身乎至潮州上表谢过悔责乃授表州刺史岂非福及自身乎史臣谓韩愈毁佛其道未弘诚哉是言也韩愈又谓佛是夷狄之法委如玄签补注及此下文补注中辨佛是中天竺国非夷狄之法韩愈狂妄不辨方隅谬谓夷狄亦如破邪辩正等论斥之韩愈又谓佛不服先王之法服不道先王之法言不知君臣父子之道此亦狂妄之甚不曾披读佛教不达死生之理贬量大圣法王萧瑀所谓阿鼻地狱正为斯人而设矣岂虚言哉韩愈又谓佛骨枯朽乞付水火永绝根本今谓枯朽之骨安得至今不坏圣宋太宗真宗仁宗三圣皇帝偈颂赞于释迦佛牙水火何能绝于根本韩愈小臣邪见狂妄一至于此悲夫悲夫城隍者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也六合者天地四方也庄子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也轗轲多迍也颦者庄子文中作膑音义云蹙頞也今多用颦字颦眉蹙也呻者吟也西施越之美女也既病心痛颦眉苦之体貌端正虽颦益美人徒效之岂同西施颦之美哉毛嫱者嫱在良切古之美人也即越王美姬也丽姬者上力知切晋献公夫人也庄子齐物篇作此云也邻女者即丑人也夫三皇已下之文皆庄子正文非注辞也文在庄子天运篇也柤侧加切橘居聿切抽余救切此之四味甘苦异也龁痕没下结二切啮也啮六狡切正作咬挽无远切猿音袁狙十余切衣于既切恶耶者耶字应作邪字似嗟切止观云黄龙汤者大便汁也神农本草注云时行大热饮粪汁亦愈今近城寺别塞空罂口内粪仓中积年得汁甚黑而苦名黄龙汤治温病垂死皆差人初头痛直饮尿数升亦多愈也。
若未行唯说则同梨吒违僧屏谏但结提吉
四分律云有一比丘字阿梨吒生恶见言佛说淫欲非障道法比丘白佛佛即结戒令诸比丘白四羯磨诃谏梨吒所言屏者先于屏处而诃谏之谏而不从乃于众中而诃谏之故云僧也若于屏谏以至僧谏第一作白及二羯磨皆是吉罗三羯磨竟犯波逸提若言淫欲不障道者一突吉罗作白已舍二突吉罗一羯磨竟三突吉罗二羯磨竟四突吉罗此则但说淫不障道犯于提吉若行淫欲此则自犯波罗夷也大论云佛法有二种小乘大乘小乘中薄福之人三毒偏多如婆差经中佛说我白衣弟子非一非二乃至出五百人受赤栴檀涂身及受好香华妻子共卧使令奴婢而断三结得须陀洹尽三世苦薄三毒得斯陀含是阿梨吒比丘闻是事即言虽受五欲而不妨道不知是事佛为谁说佛为白衣故说此比丘持着出家法中说是须陀洹斯陀含等不作是言我尽形寿不犯欲以有余三毒故时时忘道而发淫心出家人于僧中口自言我尽形寿不犯淫欲佛言若出家人犯欲则弃是比丘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而故违犯是二罪是比丘见白衣得道故而以自身同彼是故堕罪。
谓于恶证堕过人法自行口说又云证得则两夷一提若但自行教他则一夷一吉
谓于恶中证真妙道斯乃大妄名过人法已实未证言自证故自行淫欲一波罗夷又言于此淫欲恶中证得妙道二波罗夷加以口说淫不障道白四羯磨谏已不从犯波逸提此则名为两夷一提若但自行淫欲及以教他行淫而他未行则是一夷一吉耳他若行淫则是一夷一兰也今且从教他未行而说故但云吉罗耳或有一本谓行教他则一夷一提者误也后人妄改耳故南山律钞引律云若僧尼互相教作者能教犯偷兰不作犯吉罗下三众相教作不作俱犯吉罗作者灭摈吉罗为异乃至下篇同犯吉罗。
法华座席障未发故
此文存略应云法华座席障未除机未发至涅槃会障欲除机已发故闻佛记领解欢喜又障动机发如阇王障不动而机发如央掘。
无根信
章安云本时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曰无根信也又下文引四事为涅槃因者文在大经二十三也又下文引梁武愿文者彼愿但云不愿学老子暂得生天耳此即梁武初学老子后遂舍之而归释氏故有斯愿耳又止观云示其人者应云是其人也又云示是其人者应云即是其人也文辅行云第九第十指后亦尔者应云第四第五也。
𤼣
力员切体曲貌。
踡
具员切踡局不伸貌。
亦有不晓世语达远理者如会稽道树寺顿悟禅师能悟深理而不晓近事出涅槃疏
涅槃疏云昔徐仆射理人甚善为上虞令犯事不闲答问如天柱瑜极解深义不晓世语言天柱瑜者天柱山也在会稽瑜名也时号顿悟禅师不晓世语者涅槃疏未治定本云瑜常身病有尼问疾云阇梨无所苦已就灵姑卜云无苦即问灵姑是谁答云是剡又问汝剡耶答云是夜行又问汝夜行耶而竟不知越俗名鼠为灵姑等故云不晓世语也又如昔庄严门下有净藏法师唯能并难答无所以彭城正公能善解释不便论议。
俱舍亦以九义立一瞿声
俱舍云且如古者于九义中共立一瞿声为能诠定量故有颂云方兽地光言金刚眼天水于斯九种义智者立瞿声亦如萨婆多律摄云犹如瞿声自其行义于人等处行义亦通。
且如六宗情期大同九流诠述小异
弥天安师云史迁六氏道家为先班固九流儒宗为上谓班固撰汉书而谈九流诠述无殊少有异耳九流之说如向注引史迁六氏即六宗也谓司马迁撰史记而辨六宗虽然有异大旨同矣史记云一阴阳二儒三墨四名五法六道德阴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名者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法者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德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庄生归于自尔
自尔即自然也庄子以自然为本如云雨为云乎云为雨乎孰隆施是为字去声呼施字音弛注云弛废也隆兴也言二者俱不能相为各自尔也孰谁也言谁兴云雨谁废甘泽皆其自尔故也。
老氏专叹去奢
老子道经云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乃至云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然老子非不谈自然如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谈自然庄子亦然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为无物无形无见等仲尼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易云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等学佛之流不得佛意便将佛经比齐儒老乃谓三教旨趣是同呜呼哀哉其谬甚矣请寻天台教门自知优降者也。
况马祀羊烝脯祠粟祭
祀烝祠三皆祭之别名也祭荐也享也至也尔雅云春祭曰祠注云祠之言食也冬祭曰烝注云进品物也烝进也以马以羊以脯以粟而祭之也礼记内则篇具列名目又曲礼说凡祭宗庙之礼牛羊及脯并黍稷等皆有别号不能委引西方外道计用马祀为常福等(云云)。
或有因缘如目连等或无因缘如桃李等
涅槃经云世间名字或有因缘或无因缘有因缘者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如摩鍮罗道人生摩鍮罗国因国立名故名摩鍮罗如目揵连目揵连者即是姓也因姓立名故名目揵连如我生于瞿昙种姓因姓立名称为瞿昙如毗舍佉道人毗舍佉者即是星名因星为名名毗舍佉如有六指故名六指人如佛奴天奴因佛因天故名佛奴名天奴也因湿生故故名湿生如是等名是因缘名无因缘者如莲华地水火风虚空如曼陀婆一名二实一名殿堂二名饮浆堂不饮浆亦复得名为曼陀婆如萨婆多车名为蛇盖实非蛇盖是名无因缘强立名字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复如是无有因缘强为立名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今文桃李字误也当为地水字又下文迳字当作径字梗字当作挭字。
钁
居缚切镬字胡郭切非今意也锄字士鱼切大经十八性品云者此文讹略也应云第八如来性品也又云玄文第六卷末者现行印本文在第五卷末也又第一卷后亦有此文也又云三十二菩萨者应云三十一菩萨也又云文殊言乃至无有言说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者此是文殊叹净名默然无言之辞耳今文引之以对净名无言而分灭绝及绝灭者恐误也若引文殊自说不二法门者应云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也须引此文以对净名而分灭绝及以绝灭则无妨矣。
古人不立圆净仍以方便对于报身诸文有破
妙玄云地人言但有性净方便净实相名为性净涅槃修因所成为方便净涅槃今以理性为性净涅槃修因所成为圆净涅槃此则义便薪尽火灭为方便净涅槃是则文便若将修因所成为方便净涅槃者薪尽火灭为何等耶故知应有三种涅槃三种涅槃即是三轨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是性净涅槃也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即圆净涅槃也数数唱生数数唱灭处处示现即方便净涅槃也。
𧿾无量世
𧿾应作跨。
止观云约理藏释乃至第三约字用释
今谓此之三释即是章安涅槃疏中三释也以彼疏中三释亦是约于教行理三故也故彼疏云劝真修文为四一譬说秘密藏二法说秘密藏三释秘密藏四结秘密藏从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下是第三释秘密之藏也一譬三点二譬三目三合以三德此之三文一往而言是从事入理三点是文字此约言教三目是天眼此约修行三德是佛师此即约理又是佛印印于教行凡有言说与此相应即秘密教修习相应是秘密行证得相应是秘密理从我今安住下是第四结秘密藏也安住三法是结三德入大涅槃是结秘密藏如世伊字是结三点文略不结首罗三目今此文中约理藏释即彼约于三德之理也藏义虽有空与不空不空与空三德理藏并皆寂灭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不可作于前法身次般若后解脱思之议之亦不可作法身般若解脱无前无后一体具足等思之议之故云三德皆不可思议那忽纵横等也既不可作前纵横一异等思之议之岂非三德理藏寂灭者乎故前绝待云灭绝绝灭即此意也次约行因释即彼约修行释三目也亦是妙玄行妙中三九之法也身常谓法身具三德即境妙也智圆谓般若具三般若即智妙也断具谓解脱具三解脱即行妙也此三名具于三故无优劣即不纵也此九只是于三此三只是于一故云三德相冥同一法界即不横也虽非三九而三九宛然故云能种种建立即不一也虽三九宛然而只是一法界故云同归第一义即不异也若不尔者何故谓之此约行因释耶故知此文行因之释须约妙玄行妙通之三约字用释者章安云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三三无别体故不横也非前非后故不纵也一即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𦘕而三而二而三不可一三说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即非三非一名秘密藏如世伊字三点名不可思议名秘密藏其义既然三目三德名不思议名秘密藏其义可解是则教行理等三释皆非三非一皆言语道断皆心行路绝方得皆名不可思议秘密之藏故此教行方能契理故此之理方应教行并是绝待能所皆妙不其然乎请细思之方见厥旨若不尔者将何超拔大小诸师纵横之说将何以显今家之妙。
纯陁一品明涅槃施等
此一段文多有讹赚准涅槃疏云初从如是至流血洒地是召请涅槃众也次从纯陀品至大众问品凡有十六品是开演涅槃施也言十六品者一纯陀二哀叹三长寿乃至十六大众问品今云纯陀一品者误也三从现病品讫高贵德王品凡有五品是示现涅槃行也言五品者一现病二圣行三梵行四婴儿行五德王今文虽与涅槃疏同而次第则异应于涅槃施文后便列涅槃行文也四从师子吼品是问答涅槃义今云从长寿品去十四品者误也五从迦叶品讫陈如品凡有二品是折摄涅槃用也今云从师子吼去至陈如品凡有三品者误也言付菩萨不付声闻者哀叹品中正以圆伊而付迦叶故云我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长寿品中又云声闻不堪付嘱乃付菩萨又陈如品付嘱陈如及付阿难和会所以具在疏文亦如文句补注具引今不烦示又下文云例道及例又有本云例道及障者误也者应云例道及倒也。
居于方寸
俗书说人心藏唯方一寸正法念经云心如莲华开合提谓经云心如帝王皆肉团之心也。
以三三为权
上三字三乘也下三字人教因也三乘皆有此三以昔教无果故也。
又如成论止观异时萨婆多宗止观同时
成论空门多论有门空有二宗计同异耳。
摩黎山
亦云摩罗邪山此云离垢其山在于南天竺境其中多出白栴檀也又下文云有作四谛慧指大经中以慧为名复判属观者若准妙玄中引古师解胜鬘经判二乘为有作四谛耳二乘观谛得法不尽更有所作故名有作也又下文云初三藏教以众生为高原习观为穿凿证理为清水者恐误也准文句记此文乃是初总明观言虽通诸意且在圆从依通观下是历教明观析体理同故略三藏今以彼文初总明观而为三藏故知误也又下文云假观为湿土者准文句中应兼中观伏于无明为湿土也又止观下文云法行宗深境智者后人妄改也按旧本云法行宗深观缘此思惟以见正境耳。
梁昭明所序诸师明二谛义有二十三人各释不同在广弘明集
文选注云姓萧氏武帝子名统字德施谥曰昭明二十三人者一梁昭明太子二南涧寺慧超三晋安王纲四招提寺慧琰五栖玄寺昙宗六中郎王规七灵根寺僧迁八罗平俟萧王九衡山侯萧恭十中兴寺僧怀十一始兴王第四男萧映十二吴平王世子萧励十三宋凞寺慧令十四始兴王第五男萧晔十五兴皇寺法宣十六程乡侯萧秪十七光宅寺法云十八灵根寺慧令十九湘宫寺慧兴二十庄严寺僧旻二十一宣武寺法宠二十二建业寺僧愍二十三光宅寺敬脱此二十三人所谈二谛各有多番玄签补注已具引之今且列其二十三人名目而已夫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谓之弘明也初梁僧祐撰十四卷后唐道宣广而述之有三十卷皆谓之弘明集矣又引礼云十九已下曰长殇者长字陆德明释文中作丁丈切又下文引章安云闻深等者今文所释非内非外非难非易与彼辞异彼疏但云不真故非内不假故非外分别智所不知故非难泥洹智所不洎故非易又非界如故非相非离界如故非非相乃是荆溪助释之辞耳亦非章安之文也。
无脂肥羊
毗奈耶杂事亦云昔有国王号曰重兴曾于一时欲试诸臣谁有智慧便以诸羊人与一口敕令看养肥盛其肉不得有脂诸臣无智皆养令肥时有一臣名为大药颇有智能与羊饮食令其饱足然后刻木以为豺狼时来恐怖羊虽得食而肥怖故乃无脂也。
六十数中第五十二数名阿僧祇
数始为一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陀十末陀为阿庾多十阿庾多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那庾多十那庾多为大那庾多十大那庾多为钵罗庾多十钵罗庾多为大钵罗庾多十大钵罗庾多为矜羯罗十矜羯罗为大矜羯罗十大矜羯罗为频䟦罗十频䟦罗为大频䟦罗十大频䟦罗为阿刍婆十阿刍婆为大阿刍婆十大阿刍婆为毗婆诃十毗婆诃为大毗婆诃十大毗婆诃为嗢蹭伽十嗢蹭伽为大嗢蹭伽十大嗢蹭伽为婆喝那十婆喝那为大婆喝那十大婆喝那为地致婆十地致婆为大地致婆十大地致婆为醯都十醯都为大醯都十大醯都为羯腊缚十羯腊缚为大羯腊缚十大羯腊缚为印达罗十印达罗为大印达罗十大印达罗为三磨钵耽十三磨钵耽为大三磨钵耽十大三磨钵耽为揭底十揭底为大揭底十大揭底为枯伐罗阇十枯伐罗阇为大枯伐罗阇十大枯伐罗阇为姥达罗十姥达罗为大姥达罗十大姥达罗为䟦蓝十䟦蓝为大䟦蓝十大䟦蓝为珊若十珊若为大珊若十大珊若为毗步多十毗步多为大毗步多十大毗步多为䟦罗搀十䟦罗搀为大䟦罗搀十大䟦罗搀为阿僧企耶其余八名由来忘失故但有兹五十二名也。
毗口
西域记云户毗迦王此翻为与旧云户毗王者讹略也婆沙第五云菩萨三阿僧祇劫在生死中以愿力故生恶道中净名疏云三藏菩萨带结愿生或用神通示五道身于染净土教化众生伏惑行因是故学者应知斯说抒字神与切除也酌取也。
大经二十二明净土义但云愿摄
菩萨修行大般涅槃为三菩提度众生故离杀害心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众生得寿命长有大势力获大神通以是誓愿因缘力故于未来世成佛之时国土所有一切众生得寿命长其次远离偷盗淫欲乃至远离邪见经中广说准此思之。
孰主张氏
氏字误也应作是字此文出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注疏云孰谁也是指斥前文也言四时八节云行雨施覆育苍生谁为主宰而施张乎皆自尔耳又下文引大经三十一云于一名下说无量义如大涅槃亦名无生等者误也经中但云于一名说无量名如涅槃亦名无生耳经中不言于一名下说无量义也又言于一义说无量名如帝释亦名千眼天等又言无量义说无量名如佛如来义异名异等具如释签第八所辨又止观次文云大品有百二十条者即六度四念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三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九想十想十一智三根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等也。
他谓成论义通大乘
由成论师探取大品共般若义释所宗之论而不知观幻有与观净虚不同因此相承云成论分通大乘也亦如南山谓四分律分通大乘引文证云回施众生共成佛道等今家之意谓其不然所以难云何如华严梵网等耶又次文云事即摄五章者今谓事即摄一切惑也依文次第应言理事今从语便故云事理如文句中事理权实事亦是惑今岂不然哉。
以蜈蚣等喻独头
此文误也准文句中蜈蚣喻瞋守宫百足喻独头痴又上文云人谓既有不共无明等者此亦婆沙文也故彼论云云何不其掉缠耶答无不共掉缠为止人疑故如有不共无明使亦有不共掉缠耶故答云无所以者何一切染污心中尽有睡掉故也今文中云尽有无明者亦误也。
大论第二十二因缘论婆沙十地经等并同
大论第一明十二因缘甚深难见非如牛羊等第二明十二因缘引道人问佛作邪余人作耶等十二因缘论明因缘所生法彼为三所摄烦恼业及苦次说应当知烦恼初八九业二及以十余七说为苦三摄十二法从三故生二从二故生七从七复生三是故如轮转婆沙论明十二因缘始从十七终于十八二卷之文具明其义不烦录也亦如玄签十二因缘境妙文中所用者是十地经论云而诸凡夫心堕邪见为无明痴闇蔽其意识多集贪欲嗔痴起诸业行嫌恨猛风吹罪心火于三界地复有牙生所谓名色共生离此名色增长成六入聚成六入已内外相对生触触因缘故生受深乐受故生渴爱渴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复起后有有因缘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又第八卷于六地中说十二因缘文近一卷岂可尽录。
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
文义虽显解者犹昧今更引论释成斯意俱舍第九云无明等以烦恼为性行有以业为性识名色等以事为性也是烦恼业所依事故何缘中际广说因果开事为五惑为二故后际略果事唯二故前际略因惑唯一故由中际广可以比度前后二际故七事名果者准知余五亦名因也上皆论文人或不知乃谓过去谈因而略其果未来说果而略其因故云略果及略因者请以论文革斯谬说。
奢摩他
此翻为止。
毗婆舍那
此翻为观。
优毕叉
此翻为止观平等言大经二十七云毗婆等者误也文在二十九耳。
止观云寂灭真如有何次位
亦如贤首藏法师所立五教其中顿教正同此说彼文谓之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立位次阶渐等以今家意观夫他说当知彼但得其理性无位之义耳不见无位之位之说也无位之位既无立教化物安在是则道不浪阶随功涉位一切皆失焉具如今文所破也近代长水撰楞严疏既宗贤首复潜引用天台所谈寂灭真如虽无位次而因果行位终自炳然之文亦如三谛三观三一相即贤首清凉长水皆用而圭峰不遵师弟撰述何其然哉何其然哉又如性体量具三种之义无情有性成佛之说大事因缘出世之意等皆是用于天台之旨而不显云天台者意在何哉意在何哉。
况复五法及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全是别义
五法者所谓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为名也施设众名显示诸相是为妄想此名此相毕竟叵得是为如如我及诸佛不生断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胜起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能相是为正智三自性者一妄想自性二缘起自性三成自性妄想自性者所谓名相计著相也若依若缘生名缘起自性也离名事相妄想圣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即是成自性也八识者所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也二无我者一人无我谓阴入界我我所等二法无我谓觉阴界妄想相等又入楞伽云声闻辟支佛证人无我未证法无我今时北宗多谈此义以今观之但是别教若乃圆融微妙法界彼且未说楞伽又云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又结集遗法仪云有菩萨比丘其名为龙树造作大乘论一千三百部炽然我正法至弥勒下生将领诸徒众往诣儴佉国礼拜彼世尊弥勒为说法遂登第九地因便故引是义须知况复龙树是今高祖又下文列二十七贤圣与释签不同彼云十八谓信行法行信解见得身证家家种子向初果得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向三果及以五含无学九者谓思进退不退不动住护慧俱又云灭定有漏者俱舍颂云得灭定不还转名为身证身证既由灭定所以不预也中含四十者文在三十耳大四教云信法二行为贤余二十五为圣故名二十七贤圣也成论所明二十七贤圣名目具如玄签补注引之应以彼文来此和会又下文中问答仁王十四般若忍智等者恐误也妙玄自引胜天王明十四般若仁王明十四忍耳。
五行至御览之流
此一段文有难见者今更出之白虎通者后汉孝章帝于白虎殿会群儒论五经所作也五行者为天行气也火者阳尊等者尚书正义云水纯阴故下火纯阳故上木金阴阳杂故可曲直少阴少阳者周易正义云阳爻称九阴爻称六老阳数九老阴数六少阳称七少阴称八以揲蓍之数九遇揲则得老阳六遇揲则得老阴少阳少阴例之揲时设切蓍音尸具如陆德明音中土大包者土者最大包含物也二阴三阳者白虎通云二阳三阴也禁其始起者西方阴始起万物禁止也土者吐也吐含万物也未欲出者恐多一个未字也子慈者白虎通作孳史记作滋也申劳者白虎通云申身也亥该者史记文也白虎通云仰也成闰度数者尚书云一岁三百六旬六日注云一岁十二月月三十日正三百六十日除小月六日则一岁有余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也律历者史记有律历书汉书有律历志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六律六吕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太簇沽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太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述气也助阴宣气也吕旅也助阳宣气也六律六吕述十二月之音气也黄帝所作以竹为之又云律是侯气之管以铜为之又历数算日月行道所历计气朔早晚之数以为一岁之历也卦一以象三才有八变而成卦者卦一卦字应作挂挂卦买切别也王肃音卦才应作十挂一以象三者周易系辞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两两仪也挂一以象三即就两仪之间于天数之中分挂其一而配两仪以象三才也十有八变而成卦者卦有六爻每一爻有三变三变具在正义之中是故六爻三变乃成十有八也此且略引欲委知之须读彼文陵迟者如丘陵之逶迟稍卑下也亦云陵夷夷平也言颓替如丘陵之渐平也言易良者易以鼓切属音烛比毗志切属合也春秋多记诸侯朝聘会同有相接之辞罪辩之事故也经解者解佳买切公羊名羔齐人也子夏门人也谷梁名赤一名俶字元始秦孝公时鲁人也左丘明鲁大夫也受春秋经于孔子也此三人皆作传道春秋也。
乘坏驴车正南而游
此用大经梵行品文也章安解云乘坏驴车譬恶法自运也正南者有三解一云南是离地北是坎地去坎就离譬失善起恶一云就诸方而说北是上方譬断善人从上坠下三云天子南面杀活自在此人邪见判无因果其心自在亦乃如然。
止观云断奠
断丁乱切决也奠堂练切或作丁定切定也决断克定无差异也。
朱雀门
帝王前门号为朱雀其门在南。
辅行云即正量部
第三百年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今此乃是第三部也权衡刊定名之为量量无邪谬号之为正以是名为正量部也即明了论之所宗矣欲知诸部因由具如下文注中委引又次文中今不灭下注云云者今引止观义例文云诸色心现时如金银隐起金处异名生与金无前后亦如官路土私人掘为像智者知路土凡愚谓像生后时官欲行还将像填路像本不生灭路亦无新故又止观中引大论明摩诃衍人体法观引佛在一方上而云变土为金等者记中已释今更明之今谓此用大经之文以成论意故大经梵行品云菩萨修行大般涅槃观土为金观金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火风亦然此与大论其义相类故用经语以成论意耳。
李仲卿着十异九迷南山作十喻九箴等
应云琳法师作十喻九箴也又琳法师亦居终南故知今云南山非宣律师也琳师别传云琳法师是天台智者菩萨戒弟子既禀戒于智者岂不习定慧于天台耶又上文云王瞀夜云者瞀子莫角莫候二切记中音为目者恐瞀字当为鹜字也准成玄英庄子序乃作穆字耳又云故曰逍遥者应云逍遥游也又顾桐柏解逍遥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也又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也有清虚观道士李仲卿学谢管窥智惭信度矜白鹤之翼望骇嵩华负爝火之光争辉日月辄作十异九迷贬量大圣余乃嘅其无识念彼何辜聊为十喻晓之九箴诫之李仲卿一异曰太上老君托神玄妙玉女剖左腋而生释迦牟尼寄胎摩耶夫人开右胁而出琳法师一喻曰如记所引今更难之道家玄妙中台等经云老子是李母所生不云有玄妙玉女既非正说尤假谬谈也李仲卿二异曰老君垂训开不生不灭之长生释迦设教示不生不灭之永灭琳法师二喻曰如记所引今更难之老子自云吾有大患莫若有身若谓长生何故早死耶庄子云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何谓不灭乎李仲卿三异曰老君应世出兹东夏释迦降迹挺彼西戎琳法师三喻曰如记所引今更辨之文中所言老聃重耳苦县伯阳藏吏等者史记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朝守藏吏之史也地理志云苦县属陈国夏谓华夏又京华也淮南为楚此方中岳亦称中华且据轩辕局谈中表故河图云昆仑东南方五千里号曰神州亦言赤县文选注云神州者中国帝居也赤县亦是中国也若乃佛生自居中印且非戎地何得谬云挺彼西戎耶佛既生于中天竺国而云能仁降迹出东夏之神州者恐误应云大夏故南山律疏云雪山以南三方歫海周轮九万厥名大夏金刚轮者地之中心凡圣大王同居此土若处边鄙地为之倾是则大夏背山面海神州乃是昆仑东南此方黄帝神游华胥王邵等解即大夏国若指大夏便是神州斯则可矣以彼乃是天地之中代有轮王圣帝居之故也故与此方亦名神州不可雷同也孟子云舜东夷人也文王西夷人也岂以人出于夷而不用其道耶况佛所出本非夷国何得妄指佛是夷耶李仲卿四异曰老君文王之日为隆周之宗师释迦庄王之时为罽宾之教主琳法师四喻曰如记所引今更难之老子是周定王丁卯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生且非文王之日何得妄指之耶李仲卿五异曰老君降迹周王之代三隐三显五百余年释迦应生胡国之时一灭一生寿唯八十琳法师五喻曰如记所引今更难之佛生中印且非胡国胡本杂戎之境梵唯真圣之都何得谬云生胡国耶捡诸史籍正典等文并无三隐三显出没之文唯有臧矜诸儒老等以义例云为孔子说仁义礼乐之本为一也赧王之时于宝以疾病致感老君授百八十戒并太平经百七十篇为二也汉安帝时授张天师正一盟威之教其时自称周之柱史被太上所遣为三也故云三隐三显矣今且难此说夫应形设教必藉有缘劝化度人必资徒众岂五百年中全无弟子三出三隐不见门人禀学亲承杳然河汉焉有之说委巷空传在周劣驾小车[烈-列+兹]发须垂来汉即箫鼓云萃两从浮空于宝搜神未闻其说齐谐记异不载斯灵抚臆论心诡妄尤甚其次五异五喻具在辨正论中须者当寻不能录出。
具如甄正辨正笑道心镜破邪二教牟子等论
唐佛授记寺沙门玄嶷作甄正论三卷广破道家天尊之谬经典之虚也大唐高祖武德年太史令朝散大夫传奕上表毁佛法事十一条虽中书令萧瑀斥之而竟不能遏其邪说时济法寺法琳法师上表进破邪论及辨正论委斗传奕之谬妄其辞今不具引学者宜熟览之周武帝天和五年司隶大夫甄鸾作笑道论甄章邻切姓也其时安法师作二教论以道教无主故但有儒释二教也汉时有牟子作论号为牟子理惑悉破道家之惑也。
今犹见有不肖之辈尚云同是出家之徒有何彼此而相是非
如论衡引唐显庆三年六月十二日帝以西明寺成功德圆满乃召僧道入内殿论义时大慈恩寺沙门慧立难道士李荣六洞义荣不能通乃云师绶莫过陵轹荣在蜀日已闻师名不谓今在天庭得亲谈论共师俱是出家之人莫苦事非驳慧立答云乍可出外别叙暄凉此席终须定其邪正向云与立同是出家捡形讨事焉可同乎先生𩯭发不翦禅裤未除手把桃符腰悬赤袋巡门厌鬼历巷摩儿本不异于淫祀邪巫岂得同我清虚释子荣大怒云汝若以翦发为好何不剔眉立问何为剔眉荣答一种毛故立云一种是毛剔髭亦剔眉卿亦一种是毛何故角发不角髭荣遂杜默无对立乃调之曰昔平津于十难李荣死于一言论德立谢古人论功无惭往哲于是避席主上解颜大笑云云。
洮汰
洮正作涛汰应作汰徒带切说文云淅㶕也大论音云澄洗也。
言贤圣者即贤家之圣方便是贤岂更从贤
此文恐误请以止观三教位次格量圆教则三教方便是圆家观行五品三教贤圣是圆家六根十信及增道损生故知方便但是外凡耳贤是内凡也故以三家入圆不定格量圆家论入不定则方便与贤有内外之别矣。
问玄文诸义并先开后废乃至答云玄文约喻等
今谓若据止观初释名文引法华中莲华三喻以譬权实先施次开后废文自炳然则与妙玄其实无别至料简中乃明先施次废后开者此但文体承便有前后耳意实不乖也何者先施既是权实俱兴故于兴后便论于废兴废中间复有于开故云今更料简四种止观皆实不虚也故知意实不乖施开废矣深愿思之记中问答恐且一期耳敬请详之问记中所辨今此废文与妙玄稍异此复云何答今此约教约味至法华中既废三权岂有四时诸部之权而不废耶故知今此废权亦不异于妙玄也。
有受法无舍法
且约无缘故云无舍耳若乃有缘亦有舍也如下文辨。
制多
经音云制多或云支提又言支帝此土翻为可供养处。
若准婆沙俱舍释三宝意则少异略如释签及论文等
若准希有经校量三归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天得四果不如三归功德又增一中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现当生猪中愁忧之声闻于帝释天帝唤来而告之曰汝可三归即时如教便得免离生于猪中于是如来乃说偈云诸有归依佛不坠三恶趣尽漏处人天便当至涅槃是时天子三自归已生长者家还得出家成于无学婆沙云多有归趣山川林树园观塔庙以畏他故此归非安此归非胜其所归趣不能免苦若乃归趣佛菩提者及归趣法爱尽涅槃并其归趣学无学僧于四圣谛能以慧见此趣是安此趣是胜此趣能免一切众苦归趣佛者非谓色身法僧二宝如文可见萨婆多云无师大智一切功德是为佛宝尽谛无为是名法宝声闻无学及以学僧名为僧宝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譬如有人有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王言汝今若欲求无畏者莫出我境界亦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诚心三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于魔邪恶无如之何广如彼文又引俱舍云遮中唯离酒等者论云诸饮酒者心多纵逸不能守护诸余律仪故为护余令离饮酒宁知饮酒遮罪摄耶由此中无性罪相故以诸性罪唯染心行为疗病时虽饮诸酒不为醉乱能无染心诸持律者言饮酒是性罪对法诸师言非性罪然为病者总开遮戒复于异时遮饮酒者为防因此犯性罪故。
僧祇四受五分五受四分亦五等
若准南山业疏乃云僧祇八受谓自然善来五十八二十遣信曾归也五分十二受一自然二一语三二语四十一众五破恶见实六第一受具七善来八三语九八敬十羯磨十一二十僧十二遣信也四分僧尼各五有十一善来二破结三三语四边方五人五中国十人此五是僧也一八敬二二十众三遣信四小年曾归五边方十众此五是尼也若约僧尼同名善来及以羯磨收于五人十人等则僧尼十种但成五种耳又十诵有十受一自然无师戒即佛也二自誓如付法藏中自誓之时身口律仪森然具也三得道如五人也四论义五善来六三归七五众八遣信九八重十羯磨也。
复有多伽见母等论明受不同
多即萨婆多论也伽即摩得勒伽也见即善见律毗婆沙也母即毗尼母经也灭诸恶法名为毗尼能决了正义不违经所说名为母经亦名毗尼母论也摩得勤伽此云智母入此三昧作论申经是故云也萨婆多论云七种受戒一者见谛受戒二者善来得戒三者三语得戒四者三归受戒五者自誓受戒六者八法受戒七者白四羯磨受戒于七种中见谛得戒唯五人得余无得者善来得戒三语三归佛在世得灭后不得自誓得戒唯大迦叶一人而已八法得戒唯大爱道一人而得白四羯磨佛世灭后悉皆得也摩得勒伽云十种受戒一无师二自言三见谛四问答五三归六五众七十众八二部僧九八重十遣信也善见律毗婆沙云善来得戒三归得戒受教得戒答问得戒受重法得戒遣使得戒八语得戒白四羯磨制十僧得戒等善来即陈如等受教即迦叶是答问即须波迦沙弥是受重即波阇波提受八重得戒也八语即于比丘尼得白四已至比丘僧又白四故白四得戒此是而今常所用也毗尼母经云五种受具名为比丘一者善来比丘即得受具二者三语即得受具三者白四羯磨名为受具四者佛敕听受具即得受具五者上受具何以故以佛在世不受戒者直在佛边听法得罗汉者名上受也此是比丘五种受戒若比丘尼亦有五种受具一者随师教而行名为受具二者白四羯磨而得受具三者遣使而得具戒四者善来而得受具五者上受具又云能成就不能成就不作一切诸恶是名受具又于毗尼藏中撰择是非能信行故名为受具又能成就断五盖法名为受具能除觉观亦名受具能舍爱着禅心亦名受具能舍苦乐忧喜亦名受具能过四空亦名受具又受三归五戒亦名受具受八斋法亦名受具受沙弥十戒亦名受具又分受戒亦名受具又能白业观者亦名受具又能成就种性地亦名受具种性地者有人在佛边听法身心不懈念念成就因此心故豁然自悟得须陀洹须陀洹者乃是善法之种性也四果四向第八地见谛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乃至无师独觉悟者皆名受具成就六度亦名受具善语亦名受具三归名为三语也学者应知三乘受具其文在斯杂心有十种一自起二受师教即自誓也三超升即五比丘也四问乐即须陀耶也五三归六善来七五人八重法即八敬也九遣信十十众也俱舍有十种一自然二入正定聚三信受大师语四问答五三归六善来七信受八尊法八遣信九持律为五十中国十众也明了论有七僧四尼三也一善来二三归三略羯磨四广羯磨五善来六遣信七广羯磨更加独觉有量佛无量则有九种也辅行旧本多伽字下更有一个心字者即杂心论十种也又顺正理论亦明受戒不同今不录之也。
十诵初云自然今云佛唱善来比丘等
十诵律云佛无师自然得具足戒禅波罗蜜亦云一自然得戒即佛是无师自发故当知此文同十诵也今止观云佛自言善来比丘自然已得戒者须知此文同入大乘论也故入大乘论引毗尼毗婆沙中说有十种受具足戒何者为十佛自言善来比丘自然已得具足戒乃至第十具在论中今不烦录以此观之十诵自然约佛得戒而说止观准入大乘论约弟子得戒而言学者若乃不知引彼入大乘论诚难和会止观之文后贤更捡诸文如何。
止观云边地第五
有人云而今持律者皆谓此文误也合云五人矣若见十诵十受之文方知止观胜写彼义岂是误哉乃是五中之一耳须是第五律师可从此人受戒余但是数而已言第五律师者一诵戒至三十二诵至九十三诵比丘戒本四诵二部戒本第五广诵二部律也余谓止观全引入大乘论十受之文边地第五乃是论中第九受文第十即是中国十僧受文何得谓之若见十诵十受之文方知止观瞻写彼义耶然辅行中亦云今文十受正出十诵兼用婆沙师义故有一二不同之相乃至又云故知初文即是自然故知今文不专一部等此乃荆溪亦失捡于入大乘论十受之文故致斯误耳若准南山业疏之意则中国十人边方五人皆须持律故云作业藉缘缘乖业败非假持律焉得遂成故南山宗不约第五羯磨师为持律也以南山业疏亦不引入大乘论十受之文故也故不同于止观专依入大乘识十受之文矣。
辅行云若准四分只是边方白木调外
调字平声四分律云东方有国名白木调南山云谨按梁时贡职图云西蕃白木条国来此贡献是则此在彼东也而边僧既多用本开法律结正罪必无僧可得准用无过矣四分又云南方有塔名靖善塔外便听西方有国山名一师梨仙人种山方外便听北方有国名柱方外便听如是等方外听持律五人得受具戒是则四方皆有边方也言四分者初分说比丘戒二分说尼戒并受戒揵度等三分说安居揵度等四分说房舍揵度等一部律文有四分耳言五分者亦一部律文有五分初分说比丘戒二分说尼戒三分说受戒四分说灭诤法五分说破僧法十诵亦然律中具列第一诵乃至第十诵也人多未晓故兹示耳。
修伽陀
亦云阿耨多罗又云修伽度此方翻为善逝也。
谓百骂举受忏请安恣
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安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者比丘尼不得举比丘罪过比丘得举说比丘尼罪过四者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比丘尼犯僧残戒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者比丘尼半月内当于僧中请受教人七者比丘尼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比丘尼夏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此准南山律钞引示之。
是尼端正等
十诵云迦尸国女端正殊好价直半国大臣大官求之不得此女遂乃发心出家诸有恶辈皆集议云若受戒时我于路中须夺取矣诸尼闻已不知云何乃往白佛佛言从今听此牟迦尸尼遣使受于具足戒也遣使之辞具在律文今不烦录。
亦名十二语三白四故
初在尼中白四已次诣比丘中白四后还尼中又白四也即以白四名为语也旧译皆然若准南山业疏但云八语耳故云遣信八语即二十众僧尼俱白四也则使尼回时但腾僧命即便得戒更无第三白四故也以善见律毗婆沙但云八语得戒耳若准禅波罗蜜云后还尼寺为其受戒则是十二语也业疏又云论义者如增一中佛令须陀耶解有常色等义说法无滞又无怯弱善见云七岁与问答受也。
六和十利
一同戒二同见三同行四身慈五口慈六意慈此六并皆外同他善故云六和也律云一摄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令已信者增长六难调者令调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令正法久住此十无非有益于众故云十利也。
作单提悔
九十波逸提名单提也异于三十尼萨耆波逸提焉若据罪体同一品忏以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到舍入僧故分三十名尼萨耆也尼萨耆者此云舍也波逸提者此云堕也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也故云是物应往僧中舍波逸提应悔过也若单提者但有悔过而已矣。
性罪不灭
且约作法忏说故云性罪不灭耳若约取相忏者则性罪不存也故禅波罗蜜及光明文句皆说作法忏成违无作罪灭而偿命犹在取相忏成非但违无作罪灭而性罪亦除若无生忏能灭无明根本岂有其余枝条耶。
杀人盗五犯淫三趣
若杀人方便不死犯兰若杀非人若畜生有智解人语变形方便杀者并犯兰不死者吉罗杀不能变形畜生犯提实人人想犯夷非人想疑犯兰若误及无害心并不犯也盗五钱若过犯夷方便及减五钱犯兰不得者犯吉教人盗彼若得物俱犯夷若受教者自取异物若异处取物取者犯夷教者犯兰若为取物使无盗心教波罗夷受使者不犯若教人取物谓遣盗取受教者犯重教者无犯有主想犯重若疑犯兰无主物有主想疑犯兰不犯者与想取已有想粪扫想暂取想亲厚意想者是也又盗分四主三宝一也人二也非人三也畜生四也此四结罪荖分并在律钞中犯淫三趣者即淫通三境也人一也非人二也畜生三也非人即天子鬼神等又有五种妇童女二形黄门男子也据报则男女二形据处则女人三道即大小便道及口男子但二道于此二三入如毛头犯重若方便欲行不成犯兰若教行而作教者兰不作犯吉除比丘及尼余众相教作不作并犯吉若尸半坏及俱坏若骨间若地孔泥孔行淫并兰若道作道想若疑若非道想并夷若非道道想道疑并兰比丘尼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吉罗灭摈不犯者若睡不觉知不受乐无淫心是也俗非己妻及非道等并邪淫也妄对人趣称过人法前人知解犯重人不知者犯兰若云天龙等来供养我欲向此说乃向彼说等皆重自言是佛天人师等犯兰若对不能变形畜生说过人法者犯吉不犯者增上慢及业报得或笑说疾说屏说欲说此错说彼等是也又实得道而向白衣说过人法言我见是我知是等犯提实得说尚招愆违想故当重罪也。
多论亦明犯五八十中重障具足戒
南山引萨婆多论云若受者在家受五戒八戒出家受十戒随五戒破一重受八戒不得乃至不得受具足及作和尚即十三难中初难所摄又云边罪难者谓先受具戒毁破重禁舍戒还来欲更受具此人罪重名为佛海边外之人不堪重入净戒海也乃至准论白衣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破于重者同名边罪也又云若在家受五戒八戒随破一重此人于后若乃出家不得戒也。
相部对内虽异于此其如南山有教可凭
相部即相州砺律师也出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南山亦曾登其门下部者州也亦取部领部署之义也对内之说寻文未见恐以五八等俗众为外沙弥等道众名为内也荆溪依会稽开元寺昙一律师习毗尼昙一乃依砺师律疏宣师律钞详略异同自着发正义记十卷明两宗之踳驳发五都之钤键所以荆溪有兹与夺也以至下文亦斥南山准此可知。
成论云若人入不善心无记心无心亦名持戒
彼料简无作云问何法名无作答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是名无作如经中说若种树造井等是人所为福昼夜常增长问有人云作业现可见如礼拜布施杀害等是应有无作业不可见故应无答若云无无作则无离杀等法问离名不作不作则无法答因离杀等得生天上问不以离不杀故生天以善心故答不然如经中说精进人随寿得福多随福多故久受天乐若但善心云何能有多福是人不能常有善心故又说种树等福常增长又说持戒坚固若无无作云何当说福常增长及坚持戒又非作即是杀生作次第杀生法生然后得杀罪如杀人杀随杀时杀者得罪故知有无作又意无戒律仪所以者何若人在不善无记心无心亦名持戒故知尔时有无作也所言不善无记心无心者萨婆多明此四心得戒云白四羯磨已相续善心戒色成就是名善心中得戒也若先次第法中常生善心起诸教业白四羯磨时或起贪恚等念于此心中成就戒色是名不善心中得戒也以本善心善教力故而得此戒非不善心力也先以善心起于教业白四羯磨时或睡或眠或于眠心而得戒色是名无记心中而得戒也先以善心起于教业白四羯磨时入灭尽定即于此时成就戒色是名无心中而得戒也无心有五一入无想定二生无想天心想不行故三入灭尽定四闷绝五重睡不梦记中又云无作一发无舍失缘终讫一形相续恒起四心三性始末恒有等者释曰一发者即作戒落谢无作续起也对此名始终至四舍此名末也其体不失故云恒有四心即受想行识也今文中云加无心也三性善恶无记也一发之后在四心三性中恒存不假因缘构辨故云不藉缘辨也是则作戒才谢续起无作即以非色非心为体终尽一形也四分与杂心说四时舍戒一命终二作法三断善根四二形生四卷毗昙加法没时舍为五也无二根生舍有犯戒舍故四分中罢道还家须作法舍不作法者戒体还在若乃犯重亦不失戒以余支余境犹转如故也若根转者男根转为女根则悬发尼戒女根转为男根则悬发比丘戒故根转者不因二形也成论云比丘转根不失律仪当知不以转根而舍有人谓之转根舍者是事不然若大乘戒二缘则舍故戒疏云舍菩提愿增上烦恼犯于十重其体则废若无此二至佛乃废瑜伽论中亦同此说文句补注曾已辨之。
小乘经论共立三聚乃至小乘戒体是第三聚且依经部若有部中还用色为无作戒体
章安释大经念戒中文虽无形色而可护持云此有三释一僧祇部谓无无作色故自无无作无作亦无色但有其心故云而可护持二萨婆多谓无作是色即数人所用故自有无作而复有色色非质碍而有无教假色故须护持三昙无德部成论所用无作是非色非心如此等说皆是诤论数人云色是十一种色非色即心心数法非色非非色即十四不相应行论人云色是十四色非色只是心非色非非色即无作南山云今依本宗成论无作戒者以非色非心为体非色者非尘大所成非心者非缘虑之心作戒体者用身口业思为体论其身口乃是造善恶之具何以故如人无心杀生不得杀罪故知以心为体文云三种业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若以色为体是义不然十四种色悉是无记非罪福性也十四色者五根五尘四大也十一色者五根五尘并无表也六卷毗昙云色有二种一微尘积聚色谓眼耳等十二非微尘积聚色名为无教色法入所摄也杂心论云无作假色当知假色即无教色不同微尘积聚实色眼耳等十也若大乘中无作假色为戒体者准此思之余如玄签补注中辨。
然大乘中虽以心性而为戒体
梵网戒疏以色为体今文以心为体若色若心并是大乘戒体故也故戒疏云不起而已起则性无作假色法鼓经中但明色心无第三聚观心论疏谓梵网十重四十八轻正防意地故以心为体也。
式叉迦罗尼此名为学
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罗尼义翻为应当学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之以立名也亦云突吉罗此云恶作身名恶作口名恶说第五篇是突吉罗故云别在第五若前四篇亦有方便是突吉罗故云通约诸篇下文具明突吉罗也。
谓偷兰遮为前眷属此语因兰以能为重罪前方便故十三僧残列在重后等
偷兰遮者善见律翻为大障善道也后堕恶道体是鄙秽故又翻为大罪亦云粗恶也此语因兰者如淫重戒有四一远方便谓行淫时先起心未动身口但责心悔其罪即灭二次方便谓动身口就彼说欲作此须对人忏其罪方灭此之二罪皆吉罗也三近方便谓至彼人边或欲摩触其身未交此是偷兰遮期行淫事故摩触非为戏乐故成偷兰遮不成僧残此罪对人忏方得灭也四身交是根本罪也前三为成第四重罪故也今云因兰即前三中第三是也亦云从生兰也若果兰者即独头兰也亦名为正也正即果兰亦名自性独头也从即因兰亦名从生方便也谓初二篇下方便也若依十诵初篇生重是近方便应一切僧中悔也若初篇生轻二篇生重应界外四比丘众中悔也若僧残生轻应一比丘前悔若自性独头兰亦分三品谓盗僧食十方现前物偷四钱及非人重物等即上品也破羯磨僧盗三钱已下僧私之物等即中品也畜用人发剃三处毛灌下部露身行着外道衣畜石钵食生肉血等嗔心裂破三衣及钵并破塔等即下品也偷兰一聚罪通正从体兼轻重七聚六聚并含偷兰或在上下抑有由也律中或次僧残后者由是戒分所摄罪名重也如初二篇远近方便及独头正罪即破僧盗四之类也或在提舍尼下者则是威仪所收罪名轻也如第二篇远方便及轻独头罪即裸身用发等是也兰分三品戒分所收以夷残兰过相粗现故罪名重者即上中二品兰也初二篇近者即初篇近是上品兰及初篇次二篇近中品兰也独头非二篇生者此兰既重故在二篇之下威仪者约戒相轻细为言也二篇远远即是次裸身等此兰既轻故降在第五也言从生者从二篇下生也即上品兰也生轻者即次方便也生重者即近方便也此中品兰须出界外忏之也若下品兰即在界内对一比丘忏也言自性者不从二篇下生也独头者非方便也又假吉成亦名果兰也言僧残者具云僧伽婆尸沙也僧伽僧也婆尸沙残也若犯此罪垢缠行人非全净用有残之罪由僧除灭所以名为僧残者矣所言余者如后释者准释签舍堕已下及诸经所制之戒皆名余戒也若依经文五支戒后又云戒有二种一性重戒二息世讥嫌戒即是不作贩卖及邪命等也。
具如释签和会同异
论不缺戒即大经禁戒是根本业支论不破戒不穿戒即大经清净戒善戒是前后眷属支论不杂戒即大经不缺戒是非诸恶觉觉清净支论随道戒无著戒即大经不析戒是护持正念支论自在戒智所赞戒随定戒具足戒即大经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诸波罗蜜戒是回向无上道支若但以论十对大经十者论不缺戒即大经禁戒论不破戒即大经清净戒论不穿戒即大经善戒论不杂戒即大经不缺戒与论不缺名同意别论取缺坏不任故对根本经取微有缺损故对不杂论随道戒无著戒即大经不相戒论智所赞戒即大经大乘戒论自在戒即大经不退戒随顺戒论随定戒即大经毕竟戒论具足戒即大经具足诸波罗蜜戒但依此对自见误文亦不须改。
不杂戒云凡夫入定能持得者且约有宗若据余部余心亦得
成论云问有人言入定时有禅律仪出定则无是事云何答出入常有是人得实不作恶法与破戒相违常不为恶善心转胜故应常有问若禅无色中无破戒法以何相违名善律仪答法应如是诸仙圣人皆得善律仪若以破戒相违故有律仪者则但应从可恼众生所得善律仪有如是咎所以不然。
净名疏引时二比丘犯淫杀等
亦如勇施犯重之后悟无生忍于今成佛之因缘也故淫业障经云过去无量劫时无垢光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名曰勇施以乞食故乃与女人行淫欲事以迷惑故复以毒药与此女人令杀其夫所以乃犯淫杀重罪勇施于是心生悔过遂乃往诣鼻掬罗菩萨所发露求忏时鼻掬罗菩萨即为显现胜神通力现神通已乃为说法具明诸法本性空寂离诸妄想是时勇施因闻法故于时即悟无生法忍佛告文殊往昔菩萨鼻掬罗者即今弥勒菩萨是也彼时比丘悟无生者即宝月如来也现在西方过恒沙界成等正觉已上私略彼经大意因此须知持戒犯戒得报之说大乘本生心地经云坚持上品清净戒超居自在为法王中品受持菩萨戒福德自在转轮王下上品持大鬼王一切非人咸率伏下中品持禽兽王一切飞走咸归伏于清净戒有缺犯由戒胜故得为王下下品持琰魔王处地狱中常自在虽毁禁戒生恶道由戒胜故得为王以是义故诸众生应受菩萨清净戒受菩萨戒设使有犯尚乃为王准此文也然圣人本意欲令众生乘戒俱急耳。
南山引十八法中毗尼与律二名不并
律钞中云毗尼此翻为律即四分十八法中毗尼及律二名不并十八法者四分云法非法律非律犯不犯若轻若重有残无残粗恶非粗恶常所行非常所行制非制说非说又云毗尼非毗尼是则言律处不言毗尼言毗尼处不言律良由华梵互举耳故云二名不并也今略引论释十八法邪正之相萨婆多云调达以五法诱诸年少非法说法者五法非法说言是法法说非法者八圣道是法说言非法非律说律者五法非律说言是律律说非律者八圣道是律说言非律非犯说犯者佛不制心戒而说心起三毒即是犯戒犯说非犯者不制剃发翦爪佛说犯戒而言爪发有命有剃爪不犯轻说重者如优钵罗龙以摘树叶故不肯忏因此便言杀一切草木是重重说轻者见须提那达尼吒等以先作故不得重罪因此便言淫盗是轻有残说无残者下之四篇犯则有残而言无残无残说有残者四重犯则无残而说有残常所说法说非常所说法者八圣道是常所用法而说非是常所用法非常所用法说是常所用法者五法是非常所用法而说是常所用法四禁是轻余篇言重此名非教而说是教四禁是重余篇是轻此名正教而说非教言五法者五分云一不食盐二不食乳三不食鱼肉四乞食五春夏八月日露坐十诵云一着纳衣二乞食三一食四露地坐五断鱼肉四分云一乞食二粪扫衣三露坐四不食苏盐五不食鱼肉此五并皆尽形寿断南山云毗尼翻为灭者此从功能为名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为正义也尸罗此翻为戒波罗提木叉此翻处处解脱戒疏云尸罗翻为戒戒有何义戒义训警也警䇿三业远离缘非明其因也如古所传防非禁恶以解于戒然戒通善恶诸经论中多从善戒约义得名故智论云尸罗翻为性善此从体说如心论善生云别解脱调伏等此从心说又诸论中作无作戒此从业说或云清凉迮隘上天此从喻说或云以戒自观说是戒经此从教说但偏善行不通恶性应如成论善生所明善恶二戒互受互忘功用齐伦名义无别止得通解戒为禁也何以知之若解善戒善法禁恶警持不起若解恶戒恶法禁善护摄不生以斯义求想无惑矣波罗提木叉此翻解脱如论所引道戒名解脱事戒名别脱随分果得寄以明之以道性虚通举法类遣不随缘别但名解脱事戒不尔缘别而生缘通万境行亦随遍持行凌犯则名得脱余非未行不名解脱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以正翻之俗有九流法流其一故世付法皆约刑科道与俗违刑名乃异至于处断必依恒法故使律字彳旁兼聿为取笔也处断决正非笔不定即法家之象致唯以律而翻之也。
萧何以为九章
史记云汉高祖曰吾与诸俟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抵至也除秦酷政但至于罪也秦法一人犯罪举家及邻伍坐之三章杀人一也伤人二也盗三也汉书刑法志云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蠲削烦苛兆民大说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𪮾庶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𪮾居运切摭之石切谓收拾也萧何定律除参夷连坐之罪增部主见知之条益事律檀兴[病-丙+殷]户三篇合为九篇叔孙通益律所不及傍章十八篇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又下文云大经三十三者误也文在三十四卷耳。
三大部补注卷第十二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三
止观 辅行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辅行云不同律文篇聚各有根本方便后起对心对境若罪若事若双若单
篇谓五篇聚即七聚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此五篇也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罗七恶说此七聚也南山问云五篇七聚何义开合又云六聚耶答言立五篇者僧祇律中当宗所明但云五种犯五种制五犯聚其六聚七聚即四分下文今且分七五不同具有三义则入五中一者名均二则体均三者究竟均不具此三通入聚摄而六七荖分者六中含吉罗以同体故七中离于恶说以过多故身名恶作口名恶说是故此聚分以为二此等名目欲申通者波罗夷者僧祇中说义当极恶此有三义一者退没以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但失于道果而已亦乃不入二种僧数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落阿鼻大地狱故十诵中说堕不如意处四分中说如人断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戒不成比丘此从行法非用为名又波罗夷此云无余盖从众法绝分为名僧残者善见律云僧伽者僧也婆者初也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尸沙者残也谓末后与出罪羯磨也若犯此法僧作法除从境为名故云僧残也婆沙中云僧伽者僧也婆尸沙者残也若犯此罪垢缠行人非全净用有残之罪由僧除灭也四分中明僧残乃同上说又云有余此以行法不绝为名也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残也理须早救故戒律云若犯此罪应强与波利婆沙等由邻重罪故也偷兰遮名如前已释波逸提者义翻为堕十诵律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也四分十明僧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萨耆也尼萨耆者旧翻舍堕余之九十单悔别人若论罪体同一品忏也波罗提提舍尼者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也僧祇中云此罪应发露也如此戒律中具有悔过之辞是也突吉罗者善见律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四分律本云式叉迦罗尼义翻应当学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也分此一部以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也其二不定戒托境以言通该六聚若论罪体生疑不信是突吉罗文中具云三罪二罪者略举生疑之事矣七灭诤中罪亦通有但为竞于四诤彼此未知故制七药用以除殄文义既广理相又深徒劳宣释终未尽穷故略而不述也上来已解篇聚名义所言各有根本方便后起等者且淫波罗夷自有其四一远方便二次方便三近方便第四身交名为根本淫罪既然杀盗大妄例之可见俱舍论中委明斯义十不善中最初杀业如屠羊者将行杀时先发杀心从床而起执持价直趣卖羊廛酬价捉取将还养饮送至屠坊手执刀杖若打若刺命未终时如是名为杀生加行准杂心论说名方便随此表业彼正命终此刹那顷表无表业是为杀生根本业道此刹那后杀无表业随转不绝名为杀生后起故也若于后时剥截治洗若称若卖或煮或食赞述其美表业刹那如是亦名杀生后起杀生既然盗淫妄等准斯可见又复应知十善业中受具戒时来入戒坛礼比丘众至诚发语请亲教师乃至一白二羯磨等此皆名为善业加行第三羯磨竟一刹那中表无表业是则名为根本业道从此以后至说四依及余依前相续随转表无表业皆名后起其第二篇有三方便第三第四有一方便其第五篇但心起身口唯根本耳无方便也若动身口思亦有远近方便故云若发心欲令身不齐整着三衣等此为方便具如律钞此不烦录也言对心者即能犯之心也言对境者乃所托之境也言若罪者即夷残等罪也言若事者乃淫盗等事也由有犯戒等事即有犯戒等罪阿毗达磨说举罪等及举事等谅此名为若罪若事焉目连问经云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犯波罗提提舍尼戒于人间三亿六十千岁堕泥犁中犯波夜提于人间二十四亿四十千岁堕泥犁中犯偷兰遮于人间五十亿六十千岁堕泥犁中犯僧伽婆尸沙于人间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堕泥犁中犯波罗夷于人间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堕泥犁中大乘梵网戒云犯波罗夷二劫三劫在地狱中言若双者即止作二犯也言若单者即止作一犯也故下文云双持双犯等言四依者即依粪扫衣依乞食依树下坐依腐烂药依此四法乃成比丘等委在律文。
乞浮囊
或云传闻西域渡海之人多作鸟翎毛袋或赍巨牛脬或海船有失用以吹气浮身往往因之而济岸矣又云浮囊有多般作今未详悉五分律云自今听诸比丘畜浮囊若羊皮若牛皮此为浮囊所出正教非传闻也翎鲁丁切箭羽也脬普交切。
彼列五夷三兰二提一吉
彼经出世间戒品云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女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心分别畜生饿鬼男女非男女诸天神男女非男女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受出世间菩萨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他物若小若大若长若短若有色若有形若住若动若覆藏若移处若有封印若盛贮若心起盗想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妄语心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树叶若皮若汁若以心欲取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歌舞作乐华香璎珞想是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高广大床想是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过中食想是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提金银珍宝想是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剃身毛若翦爪如初月形若起此想是菩萨犯偷兰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斩斫草木想是犯偷兰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毁他名誉若色若姓若财物若技术若车乘若身力等想是犯偷兰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佛法僧物若华香涂香若衣服若珍宝若菩萨以脚践蹋犯波夜提若佛塔若佛所行处及菩提树转法轮处若以脚践蹋犯波夜提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若吐舌动眼毁诸威仪起此想者犯突吉罗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见他物他药种种服玩诈现求利及说人罪过若起此想犯波罗提舍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已上经文若尔记中文须脱落应云五夷五僧残三兰并二提一吉一提舍彼经又云佛告文殊戒有二种所谓身口非心意识戒若心意识是戒则无持戒人何以故心攀缘难制故无住处故是故文殊无心意识戒唯身口有戒心意识非杀罪处故又菩萨地持论云四波罗夷一者为贪利故自赞毁他二者自悭不施悭法不说三者嗔恚恶言杖石残害求悔不受四者谤菩萨藏说相似法又云菩萨遮处则遮开处则开又宝积经云声闻乘人乃至不应起于一念更受后身是名声闻持戒于菩萨名大破戒菩萨于无量劫堪忍受身不生厌恶是名菩萨持戒于声闻名大破戒以是义故为诸菩萨说开遮戒为声闻人说遮戒云何名为菩萨开遮戒若诸菩萨于大乘中发趣修行日初分时有所犯戒于日中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乃至云以是义故菩萨乘人持开遮戒设有所犯不应失念妄生忧悔自恼其心于声闻乘有所犯者便为破坏声闻净戒何以故声闻持戒断除烦恼但求涅槃以是义故名声闻乘唯持遮戒。
置果存因下文又云若分因果以对罪名
因兰果兰如前所注若为重罪之方便名为因兰独头正罪名为果兰也。
僧中行白名为下意别住名摈乃至夺其三十五事及本日等名为治摈
僧中行白者南山钞云白清净比丘法应具修威仪白云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犯故漏失一僧残罪不忆数覆藏一夜乃至百夜已从僧乞百夜覆藏羯磨僧已与我百夜覆藏羯磨我某甲比丘已行若干日余有若干日未行白大德知我行覆藏若五人十人总集一处行者应总白云诸大德听余辞同向若不尽集亦无别众此是别人发露法也若有大德胜人来寺者应须安置房中白之不须门首成轻脱故也名为下意者善见律云行摩那埵摩那埵者此云折伏贡高亦名下意言下意者承事众僧也僧祇亦云析伏下意也别住名摈者南山钞云忏僧残法对治有四一治覆藏情过谓波利婆沙波利婆沙此云覆藏亦云别住毗尼母论问云何名别住谓别住一房不得与僧同处故也虽入僧中不得谈论亦不得答也二治覆藏罪谓突吉罗如后正忏忏法在前后与别住覆藏法也三治僧残情过谓摩那埵摩那埵者此云意喜前虽自意欢喜亦生惭愧亦使众僧欢喜由前喜故与其少日因少日故始得喜名众僧叹言此人因此改悔更不起烦恼成清净人是故喜耳四治僧残罪谓阿浮诃那阿浮诃那此云唤入众羯磨又云拔除罪根毗尼母云清净戒生得净解脱善持起去故也南山戒疏云所以列二十僧中出罪者以二篇罪次死业障重深故须多人强境方发犯者胜心息断相续故也又业疏云方隅僧少故用五人也中国僧多故倍五为十也二篇邻重犯悔情浮故倍中受为二十人也今文从略是故但云乃至者也其间治法辞句诸部律文并四分钞中具辨今不烦录也夺三十五事者钞云三十五事七种不同成三十五也初五事者夺其眷属也一不应授人大戒二不应受人依止三不应畜沙弥四不应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应往也第二五事者夺其智能也一不应说戒二若僧中问答毗尼义不应答三若僧差作羯磨不应作四若僧中简集智慧者共评论众事不得在其例五若僧差作信命不应作第三五事者夺其顺从也一不得早入聚落二不得逼暮还三亲近比丘四不应近白衣外道五应顺从诸比丘教不得作异语第四五事者夺其相续后犯也一不应犯此罪余亦不应犯谓为残作诃责指下篇为余二若相似若从此生相似谓同一篇罪从生者谓为摩触诃责而与女人屏坐三若复重于此谓犯提被治后更犯残等四不应嫌羯磨五不应诃羯磨人第五五事者夺其供给也一若善比丘为敷坐具供养不应受二不应受他洗足三不应受他安洗足物四不应受他拭革屣五不应受他揩摩身第六五事者夺其恭敬也谓不应受善比丘礼拜问讯合掌迎逆持衣钵等第七五事者夺其证正他事也一不应举善比丘为作亿念作自言二不应证他事三不应遮布萨四不应遮自恣五不应共善比丘诤是为三十五事也本日治者治字进平去二呼钞云此上二行中若覆与前法不覆与后法同俱出罪若二法中重有犯者各坏二法皆悉重与本日治之如行百夜别住今已满五十夜若更重犯同类罪者前五十夜俱失当再行百夜故名本日治也百夜既尔六夜中犯亦乃如然以违僧命故前法坏也十诵律云迦留陀夷犯故出精僧伽婆尸沙罪不覆藏行六夜摩那埵时已过尔许日尔许日未过是中又故出精更犯一僧伽婆尸沙罪不覆藏迦留陀夷语诸比丘诸比丘白佛佛言与本日治之其本日治作法章句具如律文问何故本日治答为析伏心故又问何故本日治为伏心耶答若还从本日行是事令心析伏诸比丘作是念此人结使厚重以本日治令惭愧更不复作时诸比丘发心欲与摩那埵是故名为本日治也。
起见即破正见应引大经十二等文无者略
准下诸见境中云破正见威仪引六师云若有惭愧则堕地狱若无惭愧不堕地狱此即大经第十七卷六师为于阿阇世王说法故也又三十二卷明断善根者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谓无施者受者无因无果无善无恶无父无母无圣人无圣法无涅槃等今云十二者恐误也又大经三十五明六十二见当知起六十二见即破正见也又大论云须菩提为来世求三乘人闻佛说空无所有性以罪重智钝故取空相便言谁垢谁净凡夫恶人何以名垢出家善人何以名净是人不解佛语深义以何事而说着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为以是因缘即生邪见破正见破正见故以少因缘而破戒及威仪无所畏忌出家人仰资白衣便妄语求利衣食等破于正命等种是罪故堕三恶道然今记中既乃谓之犯前三聚名破戒犯下四聚名破威仪四邪五邪名破正命此则全是大论之意以论具明破戒破威仪破正命故也又下文云既以恶空下例前贪攀等者恐误应云例前爱心破律仪戒也又云坚执见下例前贪五欲故等者亦恐误应云例前深着生死为有造业等破于理戒也。
并属梵音
梵音呼召此土故也此方翻彼之言为文物国亦云边鄙土是则一美一贬致有两殊焉具如玄签补注中辨。
南山亦立三种忏
文在四分律行事钞中今荆溪斥之者一斥小无忏重二斥判位太高然南山立三种忏者即理忏耳非事忏也若准妙玄云小乘戒藏不许忏重修多罗藏使犯重人念佛身佛身者念空也若尔小乘戒藏虽无理忏忏重之说而经藏中乃有理忏忏重故也今荆溪云小无忏重者且约戒藏不立理忏以斥之耳若约经藏理忏而斥者恐不然也若不尔者如何消于妙玄之文耶问小乘若尔与大乘何异耶答大乘戒藏如梵网中夷愆许忏许增益受故与小乘戒藏发露名为学悔不可同年矣又大乘经藏如方等经等明事忏则夷罪皆除复本清净还为大僧而小乘经藏虽明观理忏重而无作法事忏灭夷所以前文第三记云小乘教门尚不开忏等皆是约于戒藏及经藏中不立作法事忏灭愆耳然光明文句并禅波罗蜜明三种忏通大小乘而小乘经如阿含中令犯欲人作蛇口想此想若成淫罪即灭以取相忏亦名事忏故也若无生忏方名理忏耳然禅波罗蜜又云律中未明忏四重法而初教经乃明悔于四重彼经云请三十清净比丘于大众中犯罪比丘当自发露僧为作羯磨又于三宝前作诸行法及诵戒千遍即得清净当知小乘戒藏虽未明作法忏灭夷罪而经藏中亦有也若尔小乘戒藏并未明于事理二忏灭四夷罪而经藏中咸皆有也若准南山律钞乃拣初教经是伪而天台则不云伪也今在止观中云若犯事中轻过律文皆有忏法忏法若成悉名清净戒净障转止观易明者此明依律忏轻令戒净障转止观成就革凡为圣也不引律文约事忏重者以发露与学虽亦清净不障僧事然而此生不得超生死登圣果故不约之明止观成就也而光明文句具明律中作法忏于五篇悉皆清净者自依律文明忏重夷不障僧事名为清净不是约于修定发慧革凡成圣也止观又云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无忏法若依大乘许其忏悔者此明依大忏夷令止观明了也小乘无忏法者小乘戒藏律文无约理忏重也非谓小乘律藏无约事忏夷也然小乘戒藏虽无约理忏重而修多罗藏令犯重者观空念佛法身即是无生理忏矣具如妙玄及光明文句幸希后德宜熟许之。
间关
出入也亦设置之貌也又崎岖辛苦得达之貌也。
抵债
西京揩师云以无漏力强非三涂之债故云抵债也。
如小乘中僧别两忏乃至如灭夷过小教权文等
僧者众也即四人已上矣别即三人已还也众忏如二十僧中行摩那埵及羯磨等别忏如忏波逸提及吉罗等亦云众别两行故云僧别两忏也如灭夷过者小乘发露求灭夷过但得名为学悔者也在大僧之下居沙弥之上治禅病经云犯重比丘忏者脱僧伽利着安陀会生心惭愧供僧苦役扫厕担粪等行比忏法须者如彼律中应教乞言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犯淫波罗夷无覆藏今从僧乞波罗夷戒愿僧与我波罗夷戒慈愍故三乞已僧索欲问和答云与波罗夷戒羯磨应言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犯淫波罗夷无覆藏今从僧乞波罗夷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犯淫波罗夷无覆藏今从僧乞波罗夷戒僧今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毗尼母云与白四悔法已名清净持戒但此一身不得超生离死然障不入地狱也与波罗夷戒已当行随顺法夺三十五事等唯加不得众中诵律无能诵者听与波罗夷戒已说戒及羯磨时来与不来随意第三记云小乘教门尚不开忏虽曰还生无任僧用小无忏重之说仍成重罪未亡问治禅病经既云忏重荆溪那云无忏重也答无忏重者小乘犯重名为断头不许忏悔还为比丘此生不能革凡成圣耳非谓不许发露乞戒名学悔也故云虽曰还生无任僧用矣故知发露乞戒名为学悔亦名忏悔与夫小乘无忏重说区以别矣问发露学悔重罪灭耶不灭耶答此生不得超凡入圣仍成重罪未亡然而不入地狱复是夷愆不存既非了义上乘难可推其究竟大宝积经云菩萨犯波罗夷应对清净十比丘前以质直心殷重忏悔犯僧残者对五比丘忏悔若为女人染心所触及因相顾而生爱着对一二比丘忏若作五无间犯波罗夷僧残犯塔犯僧及犯余罪菩萨当于三十五佛前昼夜独处忏悔此上引文应知大小忏法各别然今止观盛谈持犯亦须略知持犯之名故南山云言止持者方便正念护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言作持者恶既离己事须修善必须䇿勤三业修习戒行者善起护名之为作持义如前言作犯者出家五众内具三毒我倒在怀鼓动身口违理造境名之为作作而有违行本所受名之为犯言止犯者痴心怠慢行违本受于诸胜业厌不修学故名为止止而有违反彼受愿故名为犯具如律钞以明斯义又下文云尸罗清净三昧现前者若准禅波罗蜜乃作四句分别一者犯戒发定持戒不发定过去善根深厚今生虽有犯戒而藉现修之缘所以能发也若过去不种禅定之因今生虽则持戒所以不发也二者破戒不发定持戒能发定三者持犯俱发定四者持犯俱不发定准例思之可以意得。
黈
天口切通出之谓也。
愈
经中只言如人病疮为苏麨涂以衣褁之为愈疮故以药坌之观身是疮故以衣覆为九孔漏求索饮食今文愈字与愈同音说文云病瘳也。
复有天须菩提面王比丘及许畜重物
增一阿含云喜着好衣行本清净所谓天须菩提着弊恶衣无有羞耻所谓面王比丘婆沙论云罳王比丘分别功德论云五百弟子中有两须菩提一是王者之种一是长戒之种其天须菩提是王者之种所言天者以其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化应声闻下生王宫食福自然未曾匮乏佛还本国敕令出家约身守节粗衣恶食草蓐为床大小便为药时天须菩提闻佛切教欲退还家于时佛受波斯匿王请其乃诣佛辞退而还阿难语云君且住一宿天须菩提云道人屋舍如何可止且至白衣家寄止一宿明当还归阿难告云但住今当严辨即往王所种种坐具幡华香油严饰皆备天须菩提于中止宿以适本心意便得定思惟四谛至于后夜即得罗汉阿难白佛天须菩提已得罗汉飞在虚空佛语阿难夫衣有二种可亲不可亲若着好衣益其道心此可亲近若损道心此不可亲近夫时解脱罗汉有六一得好衣二得好食三得好卧具四得好处五得好说法人六得好同学待此六者名时解脱罗汉天须菩提斯其人也萨婆多云此人从第六天上来生人间随其本习而度脱之面王比丘本是释种初生之时有异神德母始怀妊乃召梵志占相吉凶梵志䇿曰此儿头上有天冠相其母闻之喜而不乐曰夫天冠者王者之相也一国之中岂可有于两王者乎恐国得知生于害恼是以不乐又复思惟此子若实有王者相自然当有神而护之何忧不济所以心喜日月既满产一男儿头上果有天冠影相复请梵志为其立字梵志再曰头上既有天冠王者之相复不可离此相别立其名也遂乃字为面王者矣后即出家成于道果着弊恶衣无有羞耻面王比丘斯为第一贤愚经云曾以氎施辟支佛故五百生中白氎裹身而生身大随大面有王字恐被王损乃投出家云云及许畜重物者涅槃经云我灭度后护持正法诸菩萨等以方便力与彼破戒假名受畜一切不净物僧同其事业尔时菩萨见犯戒者即往其所恭敬礼拜四事供养为是事故应畜八种不净之物何以故是人为治恶比丘故又云若诸弟子无有檀越供给所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我听弟子受畜奴婢金银车乘田宅谷米卖易所须虽听受畜如是等物要当净施笃信檀越南山云钱物若拟净施与他依律文开涅槃又云迦叶白佛菩萨未住不动地时颇有因缘得破戒不佛言菩萨未住不动地时有因缘故可得破戒迦叶白言何者是耶佛告迦叶若有菩萨知以破戒因缘则能令人受持爱乐大乘经典又能令其读诵通利书写经卷广为人说不退菩提为如是故得破净戒菩萨尔时应作是念我宁一劫若减一劫堕阿鼻狱要令是人不退菩提文殊白佛若有菩萨摄取护持如是之人不退菩提若堕地狱无有是处佛赞文殊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涅槃又云纯陀白佛所言破戒其义云何佛告纯陀若犯四禁及五逆罪诽谤正法如是人等名为破戒纯陀又问如是破戒可拔济不佛告纯陀有因缘故则可拔济若被法服而未舍远其心常怀恐怖惭愧而自考责咄哉何为犯斯重罪深自改悔生护法心欲建正法有护法者我当供养乃至云我说是人不名破戒因便须知所以引也。
十二头陀
南山律钞中准解脱道论有十三头陀衣二食五处五第十三者乃是常坐斯盖勇猛之分故也又下文云乞食如第二方等中说者误也应云如第二般舟中说也又云狼狈者注后汉书云狼狈者颠沛也颠沛者偃仆也偃仰倒也仆前倒也又文选注云狼䟦者狼狈也忘其看视失其去就之貌也又宁僧录撰南山律钞音义指归云狼性躁步速故云狼䟺䟺步也䟺补盖切狼犹兢䟺也狈兽足前后长短为狈也取其挥霍之义也。
大圣一许三品通开若畜百一记忆而已有云加法若畜长说净则加法受持令二品合论故云百一要当说净
三品即但三衣为上品畜百一物为中品畜长为下品此依律说与今小异以今止观雪山大士为上品故今三品通开者以畜百一及以畜长必有三衣后必有前故云三品通开也二品合论者即以畜百一中品畜长下品合而言之但在下根故止观云百一助身要当说净此即二品合论故也故知若畜百一之物但自记忆一种便得或不记忆则应加法故云若畜百一记忆而已有云加法则加法受持也若畜长物则须说净故云若畜长说净等也南山云百一供身令受持之长物及余令说净畜萨婆多云百一之物各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长物若似宝入百一物数不须说净余者一切器与非器一外皆应作净僧祇云我弟子着三衣足遮寒苦若性不忍寒者弊故衣随意重着无妨萨婆多问曰此净施法真耶假耶答一切九十六种外道无净施法佛大慈悲方便力故教令净施是方便施非真施也令诸弟子得畜长财而不犯戒又问佛何不直令畜长财而强与结戒又设此方便施耶答佛法以少欲为本是故结戒制令不畜而众生根性不同悟入各异如昔一时开七宝房舍比丘入中便证圣道又问何故十日耶答佛知法相不缓不急正开十日应具灭仪至大德所前告本意彼许可已然后说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请大德为衣药钵展转施主愿大德为我作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慈愍故应三请至一比丘所具仪手提衣口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某甲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彼受请者言大德一心念汝有此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当语言汝施与谁答云施与某甲即净施主名字也大德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着用随因缘若药钵并准此涅槃经云虽听受畜要须净施笃信檀越檀越此云施主也。
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
南山云而此三衣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云五条名中着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集时衣义翻多种大衣云杂碎衣以条数多故若乃从用名入王宫聚落衣七条名中价衣若乃从用名入众衣五条名下衣若乃从用名院内道行杂作衣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七条五条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等世人名之七九条耳此亦具在律钞中示。
受食受药禁性重之由持钵持衣杜讥嫌之本
通而言之药即是食故南山云报命支持勿过于药药名乃通要分为四一者时药从旦至中圣教听服事顺法应不生罪累二非时药诸杂浆等对病而设时外开服限分无违三七日药约能就法尽其分齐从以日限用疗深益四尽寿药势力既微故听久服方能除患形有三种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今从别说故云受食受药也受食即初时药受药即余之三药也时药受法如九十戒中第三十九不受食戒南山广约十门分之一制意二能受人三所受境四所受食五受食处六受食法七须食观八食食法九失受法十对文解初制意者佛未制前比丘各不受食白衣呵言我不喜见着坏色衣人不受食食是为不与取也多论有五义一为断盗窃因缘故二为作证明故三为止诽谤故四为成少欲知足故五为生物信故余之九门今且略示第六受食法一器食相对明了论云至边有三种一至身边谓以物置比丘手中二至物边谓俗人担物令比丘自取手至物边三至器边以器贮物授与比丘但捉器受并得二身心相对三单心无对受并如钞中二非时药三七日药四尽寿药各有受法具如律钞四药受净篇中受食受药既为断于盗窃因缘故名禁性重之由也故释签云受食受药讵思益方涅槃疏云手自作食不受而啖既污道仪乃名不净三衣一钵并尼师坛并须加法行护受持故云持钵持衣杜讥嫌之本也加法受持具如律钞又释签云安疑衣钵即此意也。
讥嫌性重
涅槃经说戒有二种一性重戒二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重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斗不欺于他不畜七宝种植家业田宅男女具如经说乃至文云菩萨持于性重戒与息世讥嫌戒等无差别南山戒疏云如初淫杀名性重也下篇所制名性轻也如十不善体是违理无论大圣制与不制若作违行感得苦果是以如来制戒防之禁性恶故名为性戒如伐草木垦土掘地威仪粗丑不光俗信圣未制前作之无罪自制已后尘染更深妨乱修道招世讥谤故名遮也。
撅
其月切。
舂
书容切。
砻
力公切。
碓
丁溃切。
硙
午对切。
畜八不净
南山云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并诸重物此之八名经律论中但信通数显过不应相承次比如上具述不出经论下去或谈八种不净准斯而解更不引也。
及以三行
或云无贪瞋痴三行尝读大乘经律论文菩萨地持经云当知三种行谓身口意行上妙无染般若经云若诸菩萨未发无上正等觉心先应积集无量无数善根资粮多供养佛多事善友于多佛所请问法要发弘誓愿意乐具足或指此是大乘三多之行有人云戒定慧三名为三行资生无畏法三是名三行婆沙论说善根有三一福分善根二解脱分善根三达分善根声闻三生支佛百劫修种此三妙经中说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此乃恐是三多之义因而示之后人更宜遍寻诸说三行即是大经所说圣梵天等三种行也不取病儿两行者以此两行乃是化他今明自行故不取也。
论文更有五十法
论中亦不的标五十法名其间诸法略如记引然彼论中明其能生般舟三昧修余助法有五十种一缘佛恩常令在前乃至第五十教化众生安住功德。
指事象形形声等
指事者如上下字是也象形者象物之形如日月字是也象今文误作像形声者取譬相成如江河字是也会意者比类为字如止戈为武字人言为信字是也转注者如左右字左字转为考字右字转为老字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长之字是也大篆小篆刻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此谓六书八体也。
庄以燕支离肩高于顶颐隐于脐五管在上等
庄子内篇人间世篇第四云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䯗为胁挫铁治繲足以糊口鼓筴播精以食十人上徴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注疏云支离疏者四支离析百体宽疏遂使颊颐隐在脐间肩膊高于顶上形容如此故以支离而为名也会古外切撮子外切高竖之貌亦云髻也古者髻在顶中脊曲头低故髻指天也管脍也五脏之腧皆在上也腧式注切两脚䯗股挛缩而迫近于胁也挫子卧切针执金切缝衣也繲佳买切浣衣也糊音胡糊食也养食其口也筴初革切小箕也精米也食音嗣攘如羊切四斗曰钟夫支离其形犹忘形也支离其德犹忘德也夫支离残病适是忘形既非圣人故未能忘德夫忘德者智周万物而反智于愚明并三光而归明于昧故能成功不居为而不特推功名于群有与物冥而无迹斯所谓忘德者也。
有力者负而趋之等
庄子内篇大宗师篇第六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注云方言死生变化之不可逃故先举固逃之极然后明之以必变之符将任化而无系也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为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而世之不觉横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疏云夜半闇冥以譬真理幽䆳也有力者造化也夫藏舟船于海壑正合其冥隐山岳于泽中谓之得所然而造化之力担负而趋变故日新骤如逝水九惑之徒心灵愚昧真谓山舟牢固不动岿然岂知冥中质迁无时暂息昨我今我其义亦然也此注疏云真理幽䆳学佛之人应辨邪正勿为言语之所惑焉若以庄老之说比齐吾教乍可以微尘等同须弥矣。
僧镜录
即自镜录如前所辨。
报身功德为璎珞丈六相好为垢衣等
请详此文故知衣璎丈六尊特胜劣二用但约相好多少分之不从教部真中而辨是以止观同行知识脱璎着弊和光利物辅行乃云始终共同利岂过此是则始从鹿苑终至法华莫不皆是脱璎着弊和光同行故法华文句约如来衣释诫妙音云师既施权弟子亦隐其实文句记云佛及弟子身俱劣者俱隐寂忍而耐其拙法华既尔二苏可知始终既同中间岂异而辅行云引出宅已示尊特身弹斥洮汰得授记者此约三苏法华别序从劣现胜表影而说别序现相表彰虽尔正宗摄相丈六宛然是故法华三周开权乃住生身而显真实以至涅槃八十年佛谈常辨性若今若昔同体异体准而思之又如下文弃盖中云若为上地人说应作法性佛现法性国为法性菩萨说之何意与诸菩萨现此三界示于凡身耶只为度此凡俗故论此妙法耳若言不尔为谁施权权何所引由是而知始终同行隐胜现劣厥意愈明矣诸文大旨一以贯之。
菩提流支以诸知识对位
清凉观师亦准斯说故彼疏云文殊一人寄十信位信未成位故但一人余四十寄十住等位然各有十谓从德云终至慈行寄十住位又从善见以至遍行寄十行位又从鬻香以至安住寄十向位又从婆珊以至瞿波寄十地位若其然者亦应以此三千大千等知识以难清凉如何用对位次耶清凉又解诸知识我唯知此一法门未能知彼菩萨行等谓是谦己推胜若其然者普贤弥勒何以不谦己推胜耶清凉又解善财行布次第谓是圆融之行布若其然者圆融行布一耶异耶一则圆融之外更无行布异则那谓圆融之行布耶既乃圆融又何行布耶夫言圆融融于何法而更行布耶若乃行布岂成圆融耶当知清凉所说全与天台教旨相违清凉又云天台宗判华严兼别圆融行布各得一边是则失于华严之意余谓天台判教其义非失汝自不解推过与他岂不闻乎灵山亲承大苏妙悟耶那忽背宗而师贤首哉华严历别及以圆融经文显然清凉不达妄谓顿顿一概圆融法华开显微妙一乘清凉不晓谬言渐顿劣于华严呜呼哀哉若谓天台判教有失而汝何故承用天台三观法门解行异户教观殊涂又复若谓文虽行布须谓圆融不可执文者是则判释佛教一概圆融大小不分权实不辨何以故以不依文而判教故又下文云系者绊也者今止观中乃作絷字耳相絷也连也孟子云心中正则眸子明者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奄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了卢鸟切目睛明也眊莫报切目少睛也。
止观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此文出毛诗小雅正月大夫刺幽王之诗也毛公传云灭灭也褒国也姒姓也灭呼穴切亦许悦切。
辅行云龙亡而𣺶等
𣺶俟留切涎沫也涎夕连切口液也𣺶龙所以沫沫龙之精气也幽王末年发之者此文误也应云厉王之末年也裸而嘇之者史记云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也裸音贯祭名也灌祭也裸鬯告神也噪亦作噪苏到切群呼烦扰也欢呼也今文裸嘇两字恐误也未龀者史记云既龀也龀毁齿也初觐切男八月生八岁龀女七月生七岁龀笄古奚切女年十五而笄也烽亦作熢夜火名烽昼火名燧上台上作桔皋皋头有笼以薪草置中有寇至即然火以相告曰烽望其烟曰燧也赂力故切遗赂也𦵔侧鱼切酢菜也又止观云坐之者坐字去声呼之。
止观云氛氲郁毓
氛符分切氲于云切毓余六切。
瘦
羊朱切。
甜
徒兼切。
酸
素官切。
辣
卢达切。
憋
裨列匹列二切瞋也急性也。
上代名僧
此依旧说乃曰名梁朝嘉祥寺皎师集传则曰高僧开元录云唱师所撰曰名僧传颇多浮穴皎师所以改旧名僧为高僧者良以寡德适时名而不高实行潜光高而不名是故改旧所称旨在斯矣。
辅行云困惾中颡
困惾中颡文出庄子外篇天地篇第十二彼云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噣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惾子公切塞而不通也又音俊又苏奏切中丁仲切伤也颡苏朗切额也五臭谓膻薰香醒腐也言鼻耽五臭故壅塞不通而中伤颡额也臭如周易云其臭如兰也噣正作浊浊者秽也五味谓酸辛甘苦咸也厉者病也爽者失也五味秽浊于口故使厉爽也即咸苦成病舌失其味也滑心滑亦古忽切乱也今文作俊字七全切噣字竹救切未知何出也又下文懵愦者上莫孔切下公对切又云九结者婆沙云爱恚慢无明见疑取嫉悭也。
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善心所有二十二法俱起十大地十大善地及寻伺有时增恶作不善心所有二十谓大地十大烦恼地六大不善二寻伺二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有覆有十八无覆许十二如前心品中若有皆增一
俱舍颂云欲有寻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有时增恶作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有覆有十八无要许十二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论曰且欲界中心品有五谓善唯一不善有二谓不共无明相应及余烦恼等相应无记有二谓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然欲界心定有寻伺故善心品必二十二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不定二谓寻与伺非诸善心皆有恶行有时增数至二十三恶作者何恶所作体名为恶作应知此中缘恶作法说名恶作谓缘恶作心追悔性若于不善不共心品必有二十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六大烦恼地法二大不善地法并二不定谓寻与伺何等名为不共心品谓此心品唯有无明无有所余贪烦恼等于不善见相应心品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即如前不共品说言不善见相应心者谓此心中或有邪见或有见取或戒禁取于四不善贪嗔慢疑烦恼心品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贪等随一于前所说忿等相应随烦恼品亦二一十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忿等随一不善恶作相应心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谓即恶作第一十一共于无记有覆心品唯有十八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六大烦恼地法并二不定谓寻与伺欲界无记有覆心者谓与萨迦耶见及边执见相应此中见不增应知如前释于余无记无覆心品许唯十二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并不定寻伺应知睡眠与前所说一切心品皆不相违通善不善无记性故随何品有即说此增谓二十二至二十三若二十三至二十四不善无记例之可知覆谓染法能障圣道又能蔽心令不净故名为有覆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体可记别名为有记非善恶故名为无记亦云记录记忆等也其余法相名义下文委辨。
萨遮尼干
此云离系即自饿外道也。
大论总有八偈
偈云汝起勿抱臭身卧种种不净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一切世间死火烧汝当求出安可眠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宿亦如临阵白刃间尔时安可而睡眠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侵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识如是大失安可眠。
犹如麂犹亦玃属随人行时前后不定
犹平声麂音几貜居缚切说文云大母猴也亦猿也似猕猴而大色苍黑字正作猷又作冘冘豫不定耳颜氏家训云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此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焉。
陇右
亦曰陇西即禹贡雍洲之域自陇而西尽其地也雍州自歧陇已北为关内道自陇西南并得禹贡梁州之北垂为陇右也。
禅镇
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纽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之又有禅带用皮为之广一尺长八尺头有钩从后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禅易倦用此捡身助力故又有倚版为除劳故又有骨人故大论云更与骨人令坐禅者观之即昼枯骨人也。
䱵
乌红切。
饴
亦之切。
广说法门
野干为天帝释自说因地作国王以兵借于小国斗战伤害又受诸女耽荒奢侈造诸恶业身死乃生地狱饿鬼今生畜生中作野干身又说十善十恶四等六度诸法道品时天帝释与诸天等闻斯法已皆发道心即还天上野干七日命终之后生兜率天时野干者即释迦如来是时天帝释者即舍利弗是。
未审彼土五盐
四分律说有两种五盐初五种者一黑盐二丸盐三楼盐四摩盐五支头鞞盐鞞府移切第二五种者一卤盐二灰盐三新陀婆盐四施遽鞞盐五海盐此等五盐或约色辨或从处所以立名也西域记云信度国有一峰多出赤盐色如赤石也白盐黑盐及白石盐等远方异域以之为药也又下文云乃至菩萨有俗盖者恐误应云有中道盖也又下文云唯有尘沙无明名疮癣者又下文云三请四止者误也应云三请三止亦可四请三止也若准止观之意但是引于饥饿来证饥相耳羸瘦疮癣相从而言非正意也故准经意只是见思为疮癣耳。
颗
苦果切。
觚
古胡切。
鹇
亦作鹇户间切白鹇似雉而尾长四五尺。
块
苦对切与块同。
䟤
蒲结切。
偃[伫-丁+弮]
[伫-丁+弮]九辇切傲慢也又不伏也[伫-丁+弮]或作𠐻。
猪
陟鱼切。
太公六韬
韬亦作弢吐刀切六弢周书篇名也或云秘谶也文武虎豹龙犬是谓六弢也。
大师与吉藏书
会稽嘉祥寺吉藏法师本自命家制作章疏后乃散众归心天台如前文句补注中示。
玮
禹鬼以贵二切珍琦之宝也。
枥
郎击切马枥也。
髦
音毛。
玑
居依切珠之不圆者也。
臣如檀子等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文也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默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舍遗。
翥
章怒切飞举也。
翅
施智切鸟举也。
止观云玉碧润鲜可胜言哉
语出文选左太仲吴都贼注云言竹色如玉碧之鲜润碧亦玉也明吴都竹色如此是故云也。
辅行云榻
他蜡切栛榻也栛虚业切榻又都盖切手打之谓也若依经文乃作擉字初朔切指也庄子云冬则擉鳖于江刺鳖也北本经作斫子。
痹
卑利切。
止观云敬猕猴为帝释
佛藏经第一云佛告舍利弗过去世中有一痴人不识猕猴入一大林见猕猴聚集一处是人曾闻有忉利天便以谓是忉利诸天即出树林于多人中作如是言汝等曾见忉别不众人答云未曾见也即时语云我已得见即将大众同诣林中告众人言汝等观此忉利诸天众人皆云非忉利天是猕猴耳汝痴倒故不识猕猴又亦不识忉利诸天舍利弗于未来世当有比丘至白衣家作如是言汝欲见佛及诸圣众听闻法不中有白衣信佛法者皆云欲见听受佛法舍利弗中有白衣贪乐语言入于塔寺有诸比丘好于言说能诵诸经依止语言乐于文饰是诸沙门随顺为说谓为真道如牧牛人但乐读经不入真际但悦人意贵于名利不乐禅定昼夜常好卧厚被褥尚无一念随顺禅定何况能成沙门果者是人常为恶魔所摄于第一义不能勤学是诸恶人但以音声语言自谓沙门似如痴人见猕猴群谓忉刹天今借彼文以明止观人而不修摩诃止观亦如彼喻矣。
又一种禅人不达他根性纯教乳药等
此用大经旧医纯用乳药说邪三修常乐我等不知众生五浊障重反增其病新医禁乳说无常等于令即是对治助开又多仆从也体心𨃃心乃至一辙之意者向夺而言之贬同旧医乳药邪常令与而言之亦一辙之意以体达如空等似同理性车体故也既无具度资成白牛观照等十是故但得一辙之意耳故下明于十乘毕云今人只谓舍恶取空名为大乘此空尚不免六十二见设借为乘但有车体秃空而已何能动出委如下文寻之可解令此所斥人法俱非谅与下文其意无别更请后德正意思之问辅行第一引九师相承文师已前非令所承且文禅师既用觉心今此何故斥于觉觅但是一辙将非智者斥于比齐若其尔者所承何在答妙玄开演法华十妙尚云莫以中论相比又云天竺大论尚非其类等所以然者以智者用如来之意明法华之妙故龙树虽是高祖亦所不及也今此将说法华大车十乘妙行故虽北齐文师岂能尽于渊旨唯南岳天台灵山亲承妙悟法华故以法华经意开十妙十乘所以龙树北齐亦乃未及耳非谓智者自任己情斥于祖宗幸希后德微细研详若无生宗旨三观行门其实祖乎龙树宗于北齐禀于南岳师资相承宛如符契但南岳智者亲承妙悟法华三昧故龙树北齐有所未及耳当仁不让又何怪哉自别教菩萨境来皆是夜游堕落故也。
辅行云慧闻已前
闻应作文慧文禅师是也。
推踏
推池回切踏正作蹋谈狎切。
蹶
居月居卫二切。
溯
桑故切。
具已第八卷释
已字恐误应云具如具在等也。
止观云魔处
遽战幖也魔生战幖恐行人出其境界故若作惧者义亦便也。
辅行云亦应更云阴入为法界
古本止观但云眼耳鼻舌等皆是寂静门亦是法界所以记中乃云亦应更云阴入为法界以今正明阴入为不次第法界故也而今本止观眼耳鼻舌下已言阴入界者斯乃后人檀自添之耳翻令记文却成误矣上下文中后人擅添其事非一幸希后德委悉详之。
方丈托疾乃至十仙受道等
须读维摩经三卷并疏记等及涅槃经三十六卷并玄疏等始可敷演此一节文清凉观师云净名但显作用不思议解脱盖是一分之义未显法界融通不思议故不同华严经也天台学者敢谓清凉是义不然请以教义判经方知法门无异净名既显不思议用华严亦彰法界融通彼此圆妙皆不思议复何优劣于其间哉别圆大乘法门正等但即不即及具不具而分两殊作此所判自然无滞不明斯旨任运抑扬大乘经矣思之思之后昆慎之唐显庆中高宗敕卫尉寺烝李义表前融洲黄水令王玄䇿充使西域至毗耶离城东北四里许维摩示疾之室遗址叠石为之玄䇿躬以手板纵横量之得十笏因号方丈焉。
慢有八种
准涅槃经有七慢一慢二慢慢三不如慢四增上慢五我慢六邪慢七憍慢婆沙论亦列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毗昙亦列七慢一慢二增慢三慢慢四增上慢五我慢六不如慢七邪慢俱舍明慢具如文句记释八鸟譬八慢中说瑜伽论中亦列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劣慢实无其德谓已有故七邪慢据成实论有大慢名为八也一慢者此陵下境及等境中计等故名慢也二过慢者于其等中而计胜也三慢过慢者他人道德实过于己更起慢心而过于他也四我慢者恃我陵物故也五增上慢者定及无漏慧是增上法未得此法而计得也六卑慢者他实大胜已而言少不如耳七邪慢者自己无德矜高陵物也八大慢者于等中为上于上中为等故也诸阿毗昙婆沙等论分别解释甚广云云。
辅行云故小乘中通大地十大善地十大烦恼地六大不善地二小烦恼地十及十四不相应行
俱舍论云通大地十者地谓行处此是彼行处即说此为彼法地大法地故名为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谓法恒于一切心有彼法是何颂曰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论云受谓三种领纳苦乐俱非有差别故想谓于境取差别想思谓能令心有造作触谓于根境识和合能有触对欲谓希求慧谓简择念谓记忆不忘作意谓令心警觉胜解谓于境印可三摩地谓心境一性大善地十者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谓法恒于诸善心有彼法是何颂曰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论云信者令心澄净不放逸者能守护心轻安者身心堪任舍者心平等性无警觉性惭谓于所造罪自观有耻愧者观他有耻于罪见怖二根者无贪无嗔无痴善根慧为性故已在前来大地法中故不重说为大善地不害者无所损恼勤者令心勇悍大烦恼地六者大烦恼地法名大烦恼地此中若法大烦恼地所有名大烦恼地法谓法恒于染污心有彼法是何颂曰痴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论云痴谓愚痴逸即放逸怠谓懈怠不信谓心不澄净惛谓惛沉掉谓掉举令心不静唯有此六名大烦恼大不善地二者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谓法恒于不善心有彼法是何颂曰唯遍不善心无惭及无愧论云于所造罪自观无耻名曰无惭观他无耻名曰无愧小烦恼地十者小烦恼法地名小烦恼地此中若法小烦恼地所有名小烦恼地法谓法恒于小分染污心有名小烦恼彼法是何颂曰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论云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名忿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覆耽着财法不施名悭但欲自利不愿他荣妒忌为嫉忿恨暴热很悷为恼于诸有情心无悲愍为害怀恶不舍结怨为恨罔冒矫设名之为谄诈现有德以求利誉名之为诳心生染着醉傲为憍十四不相应行者颂曰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论云如是诸法心不相应非色等性行蕴所收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无想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八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身十三句身十四文身此十四名解释具如论中今且略录难见之者得与非得具如下文委示名义言同分者亦言众同分类相似故名众同分同分有二一无差别谓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二有差别谓有情界地种各别故由出离想不恒心灭名无想定为求解脱以出离想而为先故由止息想恒不恒心灭名灭尽定为求静住以止息想而为先故余之名义可以思之。
大乘中遍行五别境五大善地十一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准百法论此中脱落应于大善地十一字下添云根本烦恼有六故彼论中心所有六今文但五验知脱落遍行五者遍四一切为所行故四一切者一善二不善三无记四时地俱时谓刹那地谓三界九地俱谓遍诸心等与八识俱此遍行五具四一切故云遍行遍属所缘行属能缘又亦遍行俱属能缘又亦可行而非是遍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云何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故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云何为触根境识三更相随顺令心心所触境为触云何为受领纳违顺故名为受云何为想于境取象施设种种故名为想云何为思谓能取境驱役自心故名为思别境五者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此别境五于前所说四一切中但具初二由阙后二非遍行摄名为别境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云何为欲于所观境有希望故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审印持故云何为念于曾习境心不忘故三摩地者此云等持由定令心专不散故云何为慧于所观境拣择推求得决定故大善地十一者此世他世俱顺益故胜过恶法故名为善于前所说四一切中但遍九地除性时俱虽遍九地由阙三性非别境摄但名为善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乐欲故云何精进所谓勇猛不舍善故云何为惭崇重贤善着耻罪故云何为愧轻拒暴恶止息罪故云何无贪对治贪著作善业故云何无嗔对治嗔恚作善业故云何无痴于诸事理明了达故云何轻安身心调畅转安适故不放逸者对治放逸进修善故云何行舍行谓行蕴舍谓舍离行之舍故能令心静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损恼故根本烦恼有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能生随惑名为根本烦而扰恼故云烦恼云何名贪谓由爱力取蕴生故云何名瞋谓令身心生热恼故云何名慢恃己于他不谦下故云何无明于诸事理迷不了故云何为疑生犹豫故不正见者于诸谛理邪推度故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所言随者谓随根本烦恼前后分位建立等流性故名之为随即前十三依他根本烦恼而起名之为随其后七重虽非依彼根本而起然亦缘彼而有亦得名随根本及随于前所说四一切中虽阙三性由不遍地非善十一之所摄故愤发为忿怀恶为恨暴热为恼隐藏为覆矫诈为诳罔冒为谄醉傲为憍损恼为害妒忌为嫉鄙吝为悭轻拒贤善名为无惭崇重暴恶名为无愧不乐实德名为不信懈怠即是不修善故放逸即是于善纵荡障碍轻安名为惛沉心不寂静名为掉举心多散乱名为失念于境谬解名不正知其心流荡名为散乱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三性不定名为不定非同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非同善染唯一性故名为不定于前所说四一切中虽阙后三由三性具非根非随令身昧略名为睡眠恶所作业名为恶作寻谓寻求伺谓伺察此二皆悉令心忽遽。
未到定
亦云未至未入根本地根本地未现前而能离欲故云未至未到也又云喘息喜乐是内过患者若依大经初禅觉观二禅欢喜三禅喘息以为内灾也若依俱舍三禅内灾即动息也今恐由乐故有动息喘息名异义同也又下文云九念处者如下第十卷末所明四教总论有九念处是也。
九想八念
一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入出息八念死。
五尸五处
死蛇死狗死人等名为五尸首楞严三昧经云两手两足及颈名为五处系缚于魔大经四依品四依驱逐魔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疏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系者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处如理治于见魔五尸表五种不净观五系表五门观。
他解须弥
一者约对须弥之大对小故大芥子之小对大故小对大之小小是大小对小之大大是小大大为小大故须弥入芥子小是大小故芥子纳须弥二约因果须弥芥子色性不殊芥色之因能含须弥色果须弥色果隐在芥因之中若离芥因则无其果是则因能含果三约唯识一念净心微细如芥森罗万象犹若须弥万象从心离心无法四者约用芥子须弥二俱如幻大士神力故令相入楷师虽立四义依今家则无取焉然今止观并及记中所明须弥芥子相入不思议事文相稍略具明备在涅槃玄义今委引之使此可解彼文明用有三一本用二当用三自在起用于第三用复有三种一不思议用二二鸟双游用三善恶邪正双摄用初明不思议用引旧有七一云令他见须弥入芥子其实不入唯应度者乃能见之此解不可若不入者何谓神通二云实入但佛神力[戊@(止/豆)]大令小开小令大此亦不可若尔乃以大容小何谓以小容大三云不知入与不入既是不可思议那可定判入与不入此亦不可佛果上地皆是不可思议尽应不可解余者尽言可解至此一义独言不知耶四云若有则相妨皆空故相容此亦不可者其皆空何所论入亦无大小也五云大中有小性小中有大性以芥子之大性容须弥之小性此亦不可若执定性过同外道又似毗昙又还是大容于小何谓以小容大六地论解云大无大相不无无相之大小无小相不无无相之小以无相之小容无相之大无相之大还入无相之小此亦不可大小本是相既言无相那有大小若有大小应是有相若定无相还同空也七兴皇解云诸法本无大小因缘假名相待假说大为小假说小为大说大为小小是大小说小为大大是小大故得相容此亦不可大不自大待小为大小不自小待大为小此堕他性义自性大小尚不能相容他性大小那能相容今明小不自小亦不由大故小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因缘故小大亦不离大离小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不可思议大亦如是通达此理故即事而真唯应度者见不思议须弥之高广入于不思议芥子之微小是名以不思议之大入不思议之小住首楞严能建大义如经广说若一往明不思议用在于道后其理实通已上具引涅槃玄义又唐时西京楷师撰此经疏复立四义。
准俱舍中色摄五根境及以二无作
俱舍颂曰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乱心无心等随流净不净大种所造性由此说无表论云五根五境及无表色立色蕴名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乱心者谓此余心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善与不善名净不净为简诸得相似相续是故复言大种所造造是因义谓作生等五种因故显立名因故言由此说无表略说表业及定所生善不善色名为无表准俱舍论应云一无表今云二无作者恐误也新译名为表无表旧翻名为作无作作谓作为表谓表彰成论谓之教无教教谓教示色有十四谓五根五尘并及四大俱舍论数论谓色有十一种色以色蕴为体心以识蕴为体心所及不相应除受想二以行蕴为体受想二种以受想为体故云行摄诸心所唯除受想二又上文云取蕴者从取生故名为取蕴或蕴属取故名为取或蕴生取名为取也。
广以族持性等三义释界乃至广以二十二门分别界义
俱舍颂曰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论云诸有为法和合聚义是蕴义也生长门义是处义也以能生长心心所法故名为处法种族义是界义也如一山中有多铜铁金银等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此中种旋是生本义如是眼等谁之生本谓自种类同类因故又复应知能持自性故名为界应云二义言三义者亦恐误也此十八界几是色几非色几有漏几无漏等有二十二门分别具在论中。
同时意识
观师引唯识义有率尔意识同时意识。
华他治病
华户化切他音陀魏世华他能刳肠易胃湔洗五藏刳音枯湔则前切下文又云玄文对信名别竖者玄文位妙以十乘次第对十信名竖复引璎珞一信有十十信有百名横释签云既由十乘入于十信故今文义理须具对横竖二意故先竖次横故知十信与十乘义同名异。
阿伽陀药
亦言阿揭陀又云阿竭陀此翻为丸药又下文云如来林菩萨者新经云觉林菩萨耳又下文引大经三十四云内外色等有十时者第十三卷正同今文所引者也。
又世间者名莲华注云二乘
有人释涅槃中文云诸佛为世间即经中莲也别喻佛果三种世间而辅行注云莲华是二乘者恐误也又云世间谓诸菩萨者经云诸佛菩萨耳今文欠一佛字也。
否
房彼切。
褰
去干切。
荼
同都切。
峙
直里切峻也直也。
五星失度等
五星者太白荧惑镇星岁星辰星五岳者泰山为东华山为西霍山为南恒山为北嵩高为中天狗流行者汉书云天狗状如流星注云星有尾旁有彗下有狗形者亦太白之精也流星者光迹相连也绝迹而去为飞也白虹者虹户公切尔雅云螮蝀虹也螮音帝蝀丁孔切后汉书献帝纪云董卓杀太后何氏灵帝四月崩立皇太子辩年十七董卓九月废帝为弘农王立皇弟协为帝即献帝也明年董卓杀弘农王遂迁帝都于长安仍焚洛阳宫庙人家董卓后为吕布杀之袁绍称天子者文误也袁术自称天子袁绍自为大将军耳八年操尚等者误略也九年曹操破袁尚乎冀洲自领冀洲牧也十八年五月操自立为魏公耳十九年刘备破刘璋据益州也十九年十一月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即献帝之后及二子也今云二十年者误也其年刘备称汉王者亦误也至二十四年五月备取汉中至七月方称王也至十一月孙权乃取荆州也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薨子丕袭位十月献帝逊位丕称天子即魏文皇帝也封献帝为山阳公明年刘备称帝于蜀孙权自王于吴于是天下遂三分矣沛博盖切郡名也罿徒红切车上之网也备父事洲郡者蜀志云先主父弘世仕洲郡也少孤等者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也常望气者误也遥望见耳叔父子惊曰者叔父子敬曰耳孙传不能具记者吴主孙权字仲谋坚之子䇿之弟坚与䇿俱有功䇿将佐推奉之称吴王年号黄武权方颐大口目有精光魏文即位拜为吴王后遂称帝号云云又下文引楞严四种授记中第四无生记阙现前两字也应云无生现前也又下文云无漏因生者经云无漏果者因有漏生故名为果也。
春搜
搜音搜也搜索取其不住者也。
夏苗
苗言为苗稼除害也。
秋狝
狝息浅切狝杀也言顺其杀气也。
冬狩
狩手又切得兽则取之无所择也。
帜
尺志切。
具如玄文约现生后论九论十及以断惑尽等
玄义云又约现生后论九论十释签云有现报故名为有报无生后故亦言无报玄义云若就妙觉亦九亦十何者中道智慧乃是损生生既未尽故有诸地生灭不同妙觉损生义足最后那得论报释签云别约妙觉亦九亦十者损生义足是故唯九约现生后既有现报亦可为十。
若如玄文用教多少
彼文只是以性相等历五味教有多有少耳故云华严中有菩萨佛界两性相等乃至法华中九种性相入佛性相等中间三味可准知之又下文云介尔景福者郑玄笺诗云介者助也景者大也福谓五福也言助尔之大福也今但借其语不用彼义也故今乃是细念为介尔耳言五福者尚书云一寿二富三康宁四攸好德五考终命下文引杜文业云五福者非杜延业自说也乃出尚书耳。
指南
文选吴都赋云指司方注云指南车也车上有木人常指其南故云司方也又古今注云指南车起于黄帝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迷四方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又云周公理致太平越裳氏重译来献白雉一黑雉一象牙一使者迷其归路周公锡以文锦二匹軿车古乘皆为司南之制使其越裳氏戴之以南缘扶南林邑海际期年至其国使大夫张骞窭将送至本国而还亦乘司南而背其所指亦期年而旋始制车辖𨍜皆以铁及还铁亦销尽以属巾车氏攻而戴之常为先导示服远人而正四方也汉末丧乱车法中绝马先生绍而作之马钩魏人也今指南车是其遗法焉问曰指南之说如此染指之文何据答曰春秋宣公四年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左传云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异无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矣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赞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问何故须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答法华开权显实品题乃言方便良以非实无以立权非权无以显实权有显实之功是故称叹方便吾祖智者既灵山亲承大苏妙悟故说法华妙行摩诃止观明三千妙假之权显空中实相之实尔是明三千复俗之权显真谛之实矣若不许心具三千之事圆顿之理乃成徒施故以三千而为指南终穷极说乃显空中实相之理体如明镜方见妙有不碍真空亦知真空不妨妙有故前文问但观于心何须观具答中乃云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佛法良由观具乃至云别教已还尚不识具况识空中又云若不尔者成正觉已何能现于十界身土又上文云故成道时称此一念遍于法果等岂非并以一念三千不思议假诸法之权显于实相空中之实往人不了闻三千是俗谛所攸辄便难云岂大师以俗谛为极说荆溪以假法为指南斯盖率尔之难不思之问耳。
谱
博古切籍录之谓也。
大经三十三云佛性不名一法等
章安云夫佛性者下第三总结大宗又四一明佛性之理未得菩提下二明约法因中说果问章安疏义虽则如此辅行引经其意若何答辅行引者明性德境真如观理直达三千本无四性照穷本理非纵非横非一非异本自二空顿亡性相为性德境第一义谛一法尚无三千何有是故乃引大经佛性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斯乃一念三千复俗二边缘了即是中道第一义真正因佛性非三千也若谓中道第一义真实相正因佛性之理有三千者却成佛性名一十等百千万法反经非圣伤害尤甚昧者不觉可不悲乎辅行复引大经云未得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皆名佛性仍释之曰善恶无记即三千也常知此乃引证三千名为佛性即是三千复俗二边缘了佛性也是则佛性非三千即正因佛性也一切善恶无记三千皆名佛性即缘了佛性也故总结示云故知三千非三千具足三佛性良由于此然虽兼示缘了佛性正为引于正因佛性非一十等百千万法以证性德第一义空三千叵得一念尚无谁论横竖何则以世谛中尚具无量何但三千自是第三化他境耳以此观之辅行虽引一切善恶无记三千皆名佛性但是兼示化他境耳若谓不然辅行那云不思议境文异义一意非一异以三谛法不出修性自他故也是故须知性德修德第一义空其理无别但修德境义当占察唯识历事专照起心四性叵得方乃入于第一义空名修德耳性德境者义当占察真如观理直达法性照穷理体本无四性顿亡性相悟第一义名性德耳非谓性德境但是理即所收也而辅行以修德境即是自行者须知此约望后化他名为自行望前性德名之为修耳非谓性德不对化他不名自行性德若乃不对化他何故引于一切善恶无记三千皆名佛性耶性德若乃不名自行岂可占察真如观理不是修行耶若乃专执推捡四性方名修者此则执于唯识事观而害真如理观矣应于此中引文句记指今止观不思议境一念三千非自他等该通性德修德之意令彼此通畅使性修无滞幸希后德精详祖意流通永永。
不同俱生及现行等
准唯识意一者分别谓因邪师邪教邪思惟生此见道断至初地时便乃断尽二者俱生不由上三生则便有此修道断此又二种一者现行二者种子若所知种现地地断之若烦恼现行亦地地断烦恼种子直至金刚乃断观法师云夫言俱生必有二物烦恼是一与何物俱即妄心事同时生也二生即生杂染即烦恼与生事俱也。
先尼
亦云西你迦此翻有军外道。
止观云天亲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所据
应云天亲无著而言龙树者误也何者以前文破地摄论师且地论是天亲所造摄大乘论是无著造今明地摄论主元意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所据故应须云天亲无著耳此由弘论之师不了论主元意遂各执一边非天亲无著之过也若言龙树者龙树何尝与天亲各权所据耶况前文自破地摄二师违于龙树不自他等以此明之则知止观云天亲龙树者误也。
辅行云诸论教道不见此实虽内外熏等
观师云依唯识论本有新熏三师异说一青目等唯立本有不从熏生由熏但是增长之义二难陀等唯立新熏有义种子皆熏故生能熏所熏俱无始有三护法等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二者始起由此应信诸有情等无始时来无漏之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
琅
力当切。
玕
古寒切琅玕石似玉也说文云似珠也。
璆
奇樛切美玉也。
琳
力金切玉名也。
穰
汝羊切丰也众多也诗云降福穰穰毛公传云穰穰众也今云穰穰福也者即尔雅释训之文也郭璞注云饶多也。
翾
许缘切。
翔
似羊切。
若均山毫等凫鹤恐未可也具如论衡茫赟与静泰论于齐物赟屈于泰
庄子内篇齐物篇第二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注云夫以形相对则太山大于秋毫也若各据其性分物宜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苟各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而太山不独大其大矣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若性足者非大则虽太山亦可称小矣故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太山为小则天下无大矣秋毫为大则天下无小矣无小无大各安其性也故云均山毫矣秋毫者兔毫在秋而成也又王逸注楚辞云锐毛也桉毛至秋而耎细故以喻小者也夫自是而非彼美已而恶人物莫不皆然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故云齐物矣庄子外篇骈拇第八云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故云等凫鹤矣凫小鸭也胫脚也断下管切骈部田切并也拇音母足之大指也骈拇即足拇指连第二指也手有六指为枝指故曰骈拇枝指出乎性哉尝检古今佛道论衡下卷云太子中舍辛谞齐物论并慧净法师法琳法师杭拒文净师文云窃以逍遥一也鹏鷃不可齐于九万荣枯同也椿菌不可齐乎八千而况爝火之侔日月浸灌之方时雨宁有分同润而遂均其曜泽哉至若山毫一其大小彭殇均其寿夭斯由相待不定相夺可忘庄生所以绝其有对非于未始无物论云续凫截鹤庸讵真如草化蜂飞何居弱丧净师文云报分已定二鸟不羡于短长业理资缘两虫有待而飞化下文又引神泰法师与道士李荣等论议耳今文云范赟等寻文未见后人更检之又下文引大经第二云隘路者文在第五也经文但云譬如隘路乃至不受二人并行今文所引稍有误也又下文引大经三十四云身子差机者文在二十四卷耳又论衡中卷引周武毁法有道安法师上二教论一十二篇初归宗显本篇云若夫以齐而齐不齐者未曰齐也余闻善齐天下者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何须夷岳塞渊然后方乎续凫截鹤于焉始等此盖指夫之野议岂达士之贞观乎故谚云紫实昧朱枉斯滥哲请广其类上至天子下至庶人莫不资色心以成躯禀阴阳而作体不可以色心是等而便混以智愚阴阳义齐则使同之贵贱此之不可至理皎然虽强齐之其义安在。
恍
许昉切。
[怲-人+(人*人)]
良奖切若文两切字须作[恫-(一/口)+(又*又)]。
駃
疏士切。
倏
式竹切。
殉
辞闰切。
挑
吐雕切字应作趒他吊切。
止观云犹如猛风吹兜罗𣭞
大威德陀罗尼经云譬如驶风吹兜罗𣭞兜罗乃是梵音北土翻为杨华良以彼方细绵如此间杨华故也𣭞正作毦毦者乃是此方之之言毦而吏切毛毳也又是曲文罽者也又氅毦兜鍪上饰以𤛆牛尾为兵之饰也氅昌两切又辅行下文引大经二十六云有因缘不可见者如空中鸟迹者引文脱落也应于如空中鸟迹又上添远不可见四字又云障不可见如云外月者经云如云表星耳如此八种经中结云皆是有因缘不可见也。
叻
恐误也字应作加即结加趺坐也。
辅行云损之又损之乃至肇公改用
老子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今云周易云者恐误也以周易中无此语故也肇论云书不云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者为于无为者也为于无为而日日损此岂顿得之谓要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耳今云肇公改用且依肇者亦误也以今止观但引老子之语故也庄周贵坐亡者亡字应作忘字庄子内篇云隳枝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也隳许规切端坐而忘故云坐忘也又下文云亦是四方四维之八风者观经疏解八种清风云四方四维故云八亦可用对八卦也东震西兑南离北坎西北干西南坤东北艮东南巽故云八卦也故乾风谓之不周坎风谓之广莫艮风谓之融震风谓之明庶巽风谓之清明离风谓之景坤风谓之凉兑风谓之阊阖此即八卦之风故云亦可用对八卦也余具观经往生记中注解学者寻之。
大明咒如释签
大论问释提桓因何故以般若为无上明咒答诸外道圣人有种种咒术利益人民诵是咒者能随意所欲使诸鬼神诸仙有咒得大名声人民归伏贵是咒故故名般若以之为咒帝释白佛是般若咒常与众生道德乐故余诸咒术能增长恶般若神咒能灭诸禅涅槃之着何况贪等是故名为大明咒也是无上咒者大或有上故名无上也是无等等咒者等此无等名无等等皆破无明故并云明又诸佛于一切众生中无等故般若名无等也又无等者妙觉也无能等此无等之位故云无等等也。
薳
韦委切转也远也。
不知钻摇
或作攒字恐误也钻去声呼或平呼钻摇乃是取苏酪醍醐之具耳钻即抨击之木也又下文云见品见品者应云见品思品也。
初阿后荼
上上声呼下去声呼其四十二字今准大论略为颂曰阿罗波遮那罗陀婆荼沙和多夜吒迦娑摩伽他阇簸䭾赊呿叉哆若柁婆车摩火嗟伽他拏颇歌醝遮吒荼句句皆有一十字六句乃成四十二。
尼民陀
此云持边此山是七金山中最外边者护持围绕余之六山故名持边。
轲梨罗
木名也亦如此方苦梗木然彼山之中多有此木故以为名也。
境界性
性有五种所谓正性了性缘性于此三上加其二种为五种性所加二种诸说不同或云加境界性及果性或云加果性及果果性或云加因性及因因性若释其义者般若空慧名了因性无量功德名缘因性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名正因性善恶事异名境界性单论智德菩提名为果性兼论断德涅槃名果果性单约十二因缘事境名为因性兼约观因缘智名因因性虽诸说不同而数必至五若作境界性即没果果性为果性所摄若开果果性即没境界性为缘因所摄若没因性及因因性者因性及为三因所摄因因性则为了因所摄义可知矣又上文引异皇以雪山偈销不生生是诸行无常者误也应云生不生是诸行无常不生生是是生灭法也又云如来证涅槃等四句者不生生是如来证涅槃生不生是永断于生死又复生死即是生生若能志心听常得无量乐即不生不生也又云依章安解复是一途等者然章安疏与今止观亦非硕异故章安云初句明证智次句明证理第三句明证断第四句明证应若事若理智断自他于初证中具足无缺广说备在涅槃疏中是则今云但为销经别作一途等甚不可也应知止观与涅槃疏辞或不同意实符会后之学者请细详之又下文云以地持六住中之四住者应云第四住也又下文云初句即吹而唾第三句即唾而吹者误也应云初句即唾而吹第三句即吹而唾也。
晓法师
唐初海东新罗国有元晓法师造华严疏又下文云始从初心终至地前者误也应云终至初地也又云疏中不释非方圆尖斜者然涅槃经从非想非非想下更有三句云非是世法无有相貌世间所无今止观中不引此三句仍依经中上下文意乃加非方非圆非尖非斜以替前之三句耳故非章安疏中不释也又下文云诸小乘经多云白银琉璃渐渐互现等者准涅槃疏引长阿含及楼炭经云琉璃白银作月天子所居月以三事故减一者角行二者侍臣形服如琉璃色在月之前三者以日光照之又以三事故增反上可知又云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出白银面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出琉璃面故有增减也又云黑衣侍臣从初一日已来渐退故增从十六日以去渐侍故减也。
安世高
安息国王之太子也名清字世高常嗣王位乃让与叔而自出家经游此方翻传三藏。
十四难
大论云一世界及我常二世界及我无常三世界及我亦常亦无常四世界及我非有常非无常五世界及我有边六世界及我无边七世界及我亦有边亦无边八世界及我非有边非无边九死后有神去后世十死后无神去后世十一死后亦有神去后世亦无神去后世十二非有神去后世非无神去后世十三神异身十四身异神又下文云讲者私解者私字误也应作和字道虽无言由言证道故解其言不违于道是以讲者和解为义也又云梦见一人者梦见一人被甲胄手报金刚杵碎一切山后立一山边梦觉问夫夫云汝所怀者破一切论师唯不胜一人当为弟子即舍利弗为佛弟子也又云一切论可破等者等即等于一切法不忍也忍即安义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也又下文云三无为者今更引之虚空无为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择灭无为择者慧也由慧简择四圣谛故灭者涅槃不生名之为灭非择灭无为言当生者当来生法缘会则生阙缘不生于不生时得非择灭此非择灭碍当生法令永不起名毕竟碍言别得者谓非择灭有实体性阙缘位中起别得得故非择灭得不因择但由阙缘名非择灭如眼与意专一色时余不见闻等色声香味触落谢过去毕竟不得起得非择灭名也今云二类不同及所证位更请详之。
优陀那风触七处
优陀那此云丹田也脐中风也又云中也顶龂齿唇舌喉胸名为七处也又上文云四大种者婆沙云大而是种故云大种如言大地及大王等能增能减能益能损是为种义体相形量遍诸方域能成大事是为大义言四微者色香味触是四细色共成报身故云四微为地等四之所造故声非报法不恒有故所以不论四微是能生四大是所生言缥色者缥匹妙切青白色也法界次第中作彯字即缥𦘕之色也。
皆生濡毳细毛以自温
濡音儒若作渜乃管切毳此芮切亦楚税切尚书云鸟兽氄毛氄而陇切鸟细毛也孔安国注云鸟兽皆生耎毳细毛以自温焉若依孔注则今濡字应改为耎字也若从尚书濡字应改为氄字也。
聂
尼辄切。
龙树不任为师知复师于谁乎
楞伽经中佛告大慧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故知龙树佛之所记今家承禀深顺圣心他宗若云龙猛但说空法不谈中者应以论文即空即假即中难之又下文引俱舍云由即六识身等者顺正理论云即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后识故名意界无间灭者为遮前念有间灭心虽先开避而未生故由此无间已灭六识为现识依说为意界。
大经十一空二十空
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此即十一空也捡大经二十空未见又下文云法正人邪名同义异者若淮章安涅槃疏意是则今文见者引论以证己执岂非须约定性四句名为戏论而消之耶若诸文中所引以明圆妙境观斯乃约于假名四句故不同今见者所引以证己报也。
具如释签中引
云何知食谓抟等四食云何知食集谓若当来与爱喜贪但云何知食灭谓如实知当来有忧喜贪俱彼彼乐着无余断舍吐尽离欲灭息没云何知食灭道谓八支道又下文云经中鸠槃荼下别譬见惑者误也应云处处皆有魑魅魍魉是总譬五利夜叉恶鬼下是别譬五利也又引玉篇云山神为魑魅者文句记中但云魑魅者物之精也又引通俗文云山泽之怪也则不见引玉篇之文况玉篇中亦无此说又下文云而不明破深浅者破字当为判字又下文云不字加点如赘生疣者应云如肉生赘如肉生疣也疣赘县附于肉故也。
吃
居乙切。
艾
五盖切。
錔
他合切器物錔头者也。
疣
羽求切。
赘
之芮切。
𪑡淰
汝减切浊也水无波也又乃玷切水流也又式荏切水动之谓也又淰之言闪也。
褶牒
上之涉切记中作摄[衣-〦+蓻]者摄应作褶若准尔雅音中摄之涉切亵应作褺徒协切正作折叠。
赀
应作訾子移切训量也计也无訾即是不可量度其数量也。
越济
僧祇律云佛住舍卫有人食前着沙门标帜入聚落乞食食后着外道标帜入林中佛言此越济入舍外道入沙门舍沙门入外道不应与出家余之事迹略如前文已引。
𣯛
应作[牦-未+牛]十毫曰𣯛。
余皆粟散
或云取数之众多故云粟散即诸经中诸小王是也或云如人把粟散置盘中各得分位喻王亦尔。
当此周昭王甲寅之岁
净名疏云周时佛兴星陨如雨按此乃是周鲁二庄之时非昭王之岁也三宝录云周第十九主庄王十年即鲁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现夜中星陨如雨先贤诸德推佛生年互有遐迩依法显传侧当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依法尚师答高句丽国问则当周第五主昭王二十四甲寅则穆王传云穆王闻佛出乎迦维遂西游不反依像正记则当周第十七主平王四十八年戊午依后周沙门道安用罗什年纪及石柱铭则当周第十八主桓王五年乙丑依赵伯休梁大同元年于卢山遇弘度律师得佛灭后众圣点记则当周第二十九主贞定王二年甲戌又文选王简栖头陀寺碑云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汉晋两明并勒丹青之饰今文云昭王自是一说耳又下文云老在桓王之年托[半*ㄆ]母者恐误也老子是定王丁卯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生也[半*ㄆ]应作牧桓王至定王中间自有大王即庄僖惠襄项匡也。
柱下书史漆园吏
侍御史于周为柱下史而老子尝为之一名柱后史谓以铁为柱言其审固不桡也秦时张苍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方者板也谓事在板上也又云四方文书也谓习天下阿书计史籍也史记列传云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苦县属陈国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吏也庄子蒙县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蒙县属梁国。
严观法师与何承天论中边事如释签
宋朝慧观慧严二法师与此土太史官何承天论中边之国严观乃引周公土圭测景之法以一尺五寸土圭用测日景夏至之日犹有余阴天竺此日则无余阴准此而知地上寸景天上万里故佛生处乃中国矣。
天竺身毒印度并梵音
印度此云日月日月照明也良以彼土为中圣贤间出以其道法开悟于人如其日月而照明耳身毒毒音笃余如玄义补注中示。
卍
音万原夫万字是吉祥有右旋之相近人定右绕亦准此字定其是非亦有处作卍华严音义云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主土权制此字著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所集也若西域万字元作此[歹*ㄙ*ㄙ]字也。
乘坏板车出关西
秦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刘向七略云公孙龙持白马之论以度关关令内传云周时老子之度关关令尹喜先敕门吏云今日若有先翁从东来乘青牛薄板车勿令过也是日果见老子乘青牛车欲度关乃为尹喜说五千言道德二篇。
手把十文足蹈二五
老子中台等经云老子黄色广颡长耳大目疏齿厚唇手把十字之文脚蹈二五之昼应知老子虽有此相但为人间之异貌非是圣者之奇姿岂得辄与出世法王无量妙相而为比挍哉。
化胡经
晋时道士王符所撰文有一卷后人添成十一卷余曾读之其间倒错讹伪不可备举斯盖人情谬撰惑乱正真也老子只有五千言为道德二篇其余经者尽是三张而下诸道士辈妄自述成具如破邪辨正等论委破虚妄古者沙门释子称为道士而今黄巾窃呼之也晋沙门帛远字法祖平昔尝与祭酒王符事邪王浮屡屈嗔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诬谤佛法后帛法祖卒少时有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苏云见祖法师在阎王处讲首楞严经讲竟应往忉利天又见祭酒王符次被杻械求祖忏悔斯乃伪撰殃有所归是故死后方生悔耳宋传云唐中宗敕断道家化胡经不许流行又云佛授记寺玄嶷姓杜氏黄冠之侣推其出类为洛都大恒观主游心七略得理三玄时天后心崇释氏玄嶷乃悟食蓼非耳愿反初服向佛而归遂求剃落诏许度之住佛授记寺造甄正论斥其邪伪。
贆
必遥切。
蜬五含反
应云古含切又乎甘切尔雅音取乎甘切。
界行界种
若准法胜毗昙云经中佛说有七种使谓约界行种分别成九十八使谓贪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为五界种分别为十五慢及无明亦然瞋使界分别为一种分别为五疑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为四界种分别为十二见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为四行分别为四行种分别为十二身边二见同见苦断故为一种戒取见苦见道断故为二种邪见见取为四种如是为十二使行界种分别为三十六使故有九十八也种谓烦恼种类界谓欲色无色界分行谓见道行思惟道行见道行有四即四谛之行也言五部者俱舍云即见苦所断乃至修所断是则见道所断四谛下惑为四修道所断惑为一合为五也婆沙问云此中言部欲显何义答显众义如苾刍部名苾刍众婆罗门部名婆罗门众部众郡聚名异义同亦如经云四部众矣。
以九治七具如禅门
禅波罗蜜第九云如是六欲诳惑众生若修九想对治则六欲除灭何者初死想破威仪语言二欲次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次血涂漫想青瘀想脓烂想多破色欲次骨想烧想多破细滑欲九想除杂欲及所著人相欲啖想散想骨想遍除人相欲言杂欲者有人皆着五事也人相欲者有人皆不着五事但着人相若男若女虽见上五事若不得所爱之人犹不染着若遇适意之人则能舍世所重顿亡身命无所著人者谓若无所著之人也今止观中但明六欲且置第六杂欲良以杂欲皆着五事其意可见故不烦文耳今记文中第六第七引文多误何者第六应云皆着五事第七应云不着五事但着人相若男若女虽得上六等又云令置总存别故但云六者亦误也思之可见又下文云还精益寿者如黄巾辈教甄鸾大夫公以黄书合气三五七九男女交接四日两舌正对行道在于丹田若有行者度厄延年此文出在笑道论中又下文云有宗但十六至不别立者萨婆多宗唯十六天以梵辅无想无别处故若依经部约于身量立十七天以大梵梵辅身量别故若上座部约因果立十八天以梵王用无寻伺为因果无想以无心为因果也又云三有对者对是碍义此有三种一者障碍二者境界三者所缘言障碍者谓十色界自于他处被碍不生如手碍手言境界者如眼与色对等言所缘者谓心心所于自所缘余如论文又下文云如禅门问彼无所有等者禅门云无所有处亦名少处亦名无想处亦名不用处不用内外一切境界也问有人云修无所有处取少识缘之入定如何答不然应舍一切但念无所有法名无所有耳而言少处者但意根对无所有法尘生于少处非是缘少识入定名为少也请以此等之文用消记中自见讹谬也。
成由一念杂等
俱舍颂云先修杂第四成由一念杂由杂修五品生有五净居论云诸欲杂修四静虑者必先杂修第四静虑如是杂修诸静虑是阿罗汉或是不还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还后后渐减乃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后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就次后唯从一念无漏引起一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一念无漏如是有漏中间刹那前后刹那无无漏杂故名杂修定根本圆成前二刹那似无问道第三刹那似解脱道由杂熏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何谓五品谓下中上上胜上极品差别故此中初品三心现前便得成满谓初无漏次起有漏后起无漏第二品六第三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十五。
挟熏禅
挟应作夹古合切作挟音协耳涅槃释文云此有二解一数人云两无漏夹熏一有漏心二论人云以慈悲心而熏此定也。
甑
子孕切。
无色有色无色具如释签
华严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中阴经云如来至无色界无色界诸天礼拜世尊仁王经中列无色界天众涅槃经说无色界色非诸声闻缘觉境界阿含经云佛将涅槃无色界天泪下如雨大众部说无色界有细色但无粗色故云无色耳婆沙论中毗婆阇婆提说天色界有色育多提婆说无色界无色。
立世
立世阿毗昙也。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三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6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四
止观 辅行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辅行云中生上流各三种如释签引
准俱舍论总为九种谓三各分三即中生上流也有行无行生色界已方般涅槃并生般摄言中三者谓速非速经久如迸火星以喻三义思之可知并于中阴论速等也生有三者一生约速立二有行约非速立三无行约经久立并生色界已论速等也上流三者一全超约速立二半超约非速立三遍没约经久立从色初至色末始终有此三人不同如是三九由业惑根三种之异言业异者造顺现业成中般故造顺生业成生般故造顺后业成上流故言惑三者下品之惑成中般故中品之惑成生般故上品之惑成上流故言根别者上根中般中根生般下根上流杂毗昙云阿那含者或五或七及八五谓中生有行无行上流七谓更于中般开三如迸火星喻八者谓五上加现般无色般及不定般释签虽引不定般名学人亦鲜解其义者余读婆沙始见其说大婆沙云亦有不定般涅槃者或于欲界而般涅槃或于色界而般涅槃或无色界而般涅槃复次彼即摄在七不还中若在欲界即名现般若在色界即五不还若在无色即无色般此生造业即此生熟名顺现业此生造业第二生熟名顺生业此生造业第三生后次第而熟名顺后业。
五停四念略知玄文及释签
如常所说既无大异故今不引。
初十二有八
初地行十事一者深心坚固是不可得故二者于一切众生中等心众生不可得故三者舍心与人受人不可得故四者近善知识亦不自高五者求法一切法不可得故六者常出家家不可得故七者爱乐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法教诸法分别不可得故九者破憍慢法生慧不可得故十者实语诸语不可得故二地常念八法一戒清净二知恩报恩三住忍辱四受欢喜五不舍众生六入大悲心七信师恭敬咨受八勤求诸波罗蜜。
三五四有十
三地中行五法一多学问无厌足二净法施亦不自高三庄严佛土亦不自高四受世间勤苦不以为厌五住惭愧处住四地中不舍十法一不舍阿练若二少欲知足三不舍头陀功德四不舍戒不取戒相五秽恶诸欲六厌世间心七舍一切所有八不没心九不生二识处十不惜一切物。
五十二六六
五地中远离十二法一远离白衣二远离比丘尼三远离悭惜他家四远离无益谈说五远离瞋恚六远离自大七远离懱人八远离十不善道九远离大慢十远离自用十一远离颠倒十二远离淫怒痴六地中具足六法所谓六种波罗蜜也。
七二十八五
七地中不着二十法一不着我二不着众生三不着寿命四不着众数乃至知者见者五不着断见六不着常见七不应作相八不应作因见九不著名色十不着五众十一不着十八界十二不着十二入十三不着三界十四不作着处十五不作所期所处十六不作依处十七不着依佛见十八不着依法见十九不着依僧见二十不着依戒见八地中具足五法顺入众生心游戏诸神通观诸佛国如所见佛国自在庄严其国如实观佛身自庄严佛身。
九十二十佛
九地中具足十二法爱无边世界所度之分菩萨得如所愿知诸天龙夜叉乾闼婆语而为说法处胎成就生成就家成就姓成就眷属成就出生成就出家成就庄严佛树成就一切诸善功德成满具足十地菩萨当知如佛。
大品忍名亦复如是
大论云问声闻支佛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云何言二乘智断是菩萨无生忍答所缘同如法性实际亦同利钝智慧为异耳。
初闻三谛但得初果
若准大集经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法云法从缘生通达是因因缘灭故即是寂静世间即苦苦因名集若修八正世间集灭时舍利弗乃说偈云我闻比丘说四谛即得过于三恶道是则经论不同盖随机有异耳又下文云罗什入天竺者什在罽宾时王乃日日以鹅腊一双粳面各三斗苏六升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而供给之今文只云沙弥五人耳。
加被
金刚论云于菩萨身佛与功德智慧之力故云加被菩萨既尔二乘准知。
昆勒
此云箧藏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也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昆勒门论议无穷其中乃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
恶口车匿依梵法治乃至离有无等
经音义云车匿本是守马奴之名也揵陟马名也车匿自恃王种出家如来在世之时轻诸比丘不遵众法僧法事时生轻笑言如似落叶旋风所吹聚在一处何所评论乎佛去世后犹自不改佛预说云令作其梵坛法治之谓默摈也以梵天中治罪之法别立一坛其犯罪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与其语言今亦如是故曰梵坛大论云迦旃延经说观集谛则无无见说观灭谛则无有见此则名为离有无见而得悟也然此双亦双非二论未至此方但大论中标指其名耳又前文云纵有诚教云声闻人但得生空且让菩萨与夺言之者入楞伽经云二乘证人无我未证法无我又地持云二乘无漏人无我智为烦恼障净智佛菩萨法无我智为智障净智。
求那䟦摩至四十六行偈
求那䟦摩此云功德铠四十六行偈者偈有三十六行今云四十六行恐误或别有出玄签补注曾已引之诃黎䟦摩此云师子铠也。
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
优婆塞戒经云我于初释迦佛所发心于宝顶佛所满初僧祇于然灯佛所满第二僧祇于迦叶佛所满第三僧祇此与俱舍论不同者法苑中和会云若正满为言在于胜观若满已为语在于迦叶是则经论不同各有其致也。
其超九劫
其一百劫但九十一斯由超于九劫故也涅槃经云超十二劫章安释云根缘不同佛为增减说之。
挡
应作党字。
闻大涅槃有无上道等如释签
玄义引经菩萨若闻大般涅槃闻已生信作是思惟诸佛世尊有无上道有大正法大众正行从此立行若闻大涅槃即是信果亦是信灭有无上道已去是信显果之行无上道是信慧有大正法是信定大众正行是信戒乃至广说具如彼文释签随释其义可知不烦引也。
𥢶
苦夫切粗糠也。
孟浪
庄子云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孟武党切浪如字亦力荡切孟浪犹漫澜无所趣舍之谓也又是不精要之貌也亦是率略之义也。
筈筈
古活切受弦之处名为筈也。
不同有部计于罪性从现入过
杂心毗昙俱舍正理等论皆悉说云业入过去故正理云诸有为法差别作用未已生位名为未来此才已生名为现在此若已息名为过去又引下文云今我病者非真非有等者此是彼经中观调伏之文今止观中自引彼经当作医王是入中慰喻故不须引非真非有等文也又下文引庄子云古之得志等者彼云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意外忽来谓之傥也郑弘渔父者汉太尉郑弘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见弘还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耶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也渔父者或云范蠡也父音甫庄子有渔父篇。
若遗教三昧经因罗旬喻比丘乞食不得佛令分僧五部以验僧福与灭后五部名同事别
罗旬喻经云时五部僧每出分卫而罗旬喻所在之部以空钵还佛敕比丘分以施之如是非一目连念曰是比丘僧自不得食余人何故悉皆空还我若共行犹有所得佛知其意与身子俱使目连与罗旬喻俱各分为一部佛告目连我所在处汝不得往目连即与罗旬喻俱行适欲所至即便见佛及以身子而在其门如是经历过百亿国遂不得食以罗旬喻维卫佛时悭不布施故于今日所在之处辄不得食若遗教三昧经下卷中云佛在世时众僧唯着死人杂衣因罗旬喻分卫空还佛知其宿行使众僧分律为五部服色亦五种令其日随一部中行遂制仪则各举所长名其服色昙无德部通达理味开导利益应着赤色衣萨婆多部博通敏达导以法化应着皂色衣迦叶遗部精勤勇快摄护众生应着木兰色衣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幽玄应着青色衣摩诃僧祇部勤学众经敷说义理应着黄色衣自尔之后便大得食准此部乃同灭后萨婆多等五部之律更请详之。
昙无德
律主名也法名四分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解义颠倒宣说以颠倒说故覆隐法藏人名昙摩鞠多此云法密经云覆隐即是密义亦云法藏藏即密义。
萨婆多
此云一切有此部所计三世有实三性悉得受戒法名十诵经云而复读诵书写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能论议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皆能答对名萨婆多。
弥沙塞
经云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名弥沙塞弥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法名五分。
婆粗富罗
经云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名婆粗富罗婆粗富罗此云犊子上古有仙染犊生子此从种姓以立其名此部计我非即是蕴亦不离蕴而有实我其律部文未至此方。
迦叶遗
经云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名迦叶遗迦叶遗此云重空观数论外道执有实我受用尘境名为受者转犹舍也故喻死尸法名解脱此有戒本相同五分。
僧祇
经云广博遍览五部经书名摩诃僧祇摩诃僧祇此云大众此有律本首疏云总别有六部僧祇是总前五是别此僧祇部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是总应知僧祇与大众部不同之相僧祇即上座部也谓毕钵罗窟内迦叶等上座与五百无疑解脱罗汉结集名为上座部也大众部谓于时大众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得预于迦叶上座五百数者乃于窟外更相谓曰如来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拣异我曹欲报佛恩当集法藏于是凡圣咸会愚智毕萃结集修多罗毗奈耶阿毗昙并杂集藏及禁咒等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也故此大众在于窟外迦叶大众在于窟内所以僧祇翻为大众与大众部区以别矣南山戒疏云其相有四一者二部如四分中初结集时选五百人即是窟内迦叶上座部也余不在数名为大众即窟外部也所谓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场也故文殊问经云根本二部即此故也二者五部即如今文前所列注五部是也大集经云五部虽异不妨诸佛法界涅槃三者十八部如古来三藏流传云五部初分二百年后何者是耶谓萨婆多中分出四部即婆差法上贤胄六成也迦叶遗分出二部一僧迦提二浅摩提也弥沙塞中分出一即中间见也四百年后僧祇部中分出六部一遗迹二沙弥三施设四毗陀五施罗六上施罗也唯昙无德部不分已上本末共成十八部即窟内部中出也若依文殊问经下卷分别部品云根本二部一摩诃僧祇部二体毗履部初僧祇部分别有七一执语言二世间语言三高拘梨柯四多闻五只底舸六东山七北山部也二体毗履部分别有十一一一切语言二雪山三犊子四法胜五贤部六一切所贵七芿部八大不可乘九法护十迦叶毗十一修妒路句已上本末成二十部此约窟之内外而共论也四五百部智论云佛灭度后五百异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等又复应知二十部相与文殊问经大同如宗轮论说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假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𦙌部假说部者真谛师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无有实体但一假名名假说也说出世者此部明世间法从颠倒生皆是虚妄故非实有悉是假名出世之法不从倒起有道果二空境是真实二空智亦真实真实境能生真实智真实智能通真实境故是实有名出世也鸡𦙌者上古有仙染鸡生子今是其族故以为号文殊问经云是律主姓也次第二百年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得多闻部以部主学通三藏深悟佛旨故云多闻也次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为说部基法师云此部所说世法有假有实故也次第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出家者舍邪归正名为大天非是造逆罪之大天也于大众部出家受戒多闻精进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缘乖诤遂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制多山者此云灵庙谓初生成道转法轮入涅槃四处皆有灵庙供养故也二西山住部居制多山西名西山住也三北山住部在制多山北名北山住也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也所言造逆之大天者佛涅槃后百有余年摩竭提国王号无忧统摄赡部化洽人神于时佛法大众遂破言大天者其未出家犯三逆罪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造三逆已深生忧悔欲求灭罪适逢窟外结集大众部僧既不知其犯逆便与出家受具之后以聪明故为无忧王之所宗敬后与上座乖诤大天谓戒经中若灭诤依多人语时上座部耆德虽多人数甚少大众党内耆德虽少而人极多王以大天为是所以二部抗行也二上座部者至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于上座出家盛弘一味法少弘经律既乖部旨遂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此自有二一有为三世二无为离世即虚空择灭非择灭其体皆有名一切有亦名说因部谓此部立义广出所因也此部所执前五部中十诵为宗也二上座部转名雪山部上座弟子本弘经教说因部起多弘对法既闲义理故伏上座上座部弱于是移入雪山避之故依住处而为名也次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执前五部中婆粗富罗部为宗也次第三百年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有法可上名法上部也二贤胄部部主名也胄者苗裔之义也此是阿罗汉之苗裔故名贤胄也三正量部权衡刊定名之为量量无邪谬名为正也即律明了论之所宗也四密山林部部主所居山林蓊郁繁密故也次第三百年从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地部部主昔作国王化洽地上人庶后舍于王出家修通从本为名名化地部执前五部中弥沙塞部为宗也次第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或名法密亦云法护而此罗汉是目连弟子目连灭后法护习师所说为五藏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四咒藏五菩萨藏化地部中有同立其所立藏者别为一部名法护部执前五部中四分部为宗也次第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饮光部上古有仙人身光极盛饮弊余光令不现故今此部主是彼之苗裔执前五部中解脱部为宗也次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此部唯依经为此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解义以经为证是故名为经量部也本末别成十一部并前大众九部合为二十部也上座部中虽分十一部异每一部中皆含五部宗计其中一切有部偏执萨婆多为宗化地部偏执弥沙塞五分为宗犊子部偏执婆粗富罗为宗饮光部偏执迦叶遗部为宗法藏部偏执四分昙无德为宗此二十部因而须知浅识之流无谓烦而不要者也。
又与提谓对义少别
准光明文句引提谓经以五经对五戒云不杀对尚书不盗对春秋不淫对礼不妄语对诗不饮酒对易又对十善杀盗淫是身三妄语摄口四饮酒摄意三俗不能护口略制一不妄语耳故云束十善即是五戒也矜字音莲。
獶
字正作獿乃刀切猕猴也言舞者如猕猴戏耳乱男女尊卑也文出礼记乐记篇中又云端冕者郑氏注云端玄衣也言古乐者先王之正乐也子夏云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僻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疹
之忍切非也字应作疢耻刃切。
撙节
曲礼云君子恭敬撙节撙犹趋也趋者就也恭敬趋就有其节制也。
劓
鱼器切割鼻也。
剕
符沸切刖足也刖音月。
墨
刻其颡而涅之也颡额也墨亦云黥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额为疮以墨塞疮孔令变色也。
宫
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也。
大辟
死刑也辟罪也大罪则死也尚书吕刑篇明此五刑唐虞已来皆有之矣上古何时而起此乎。
五明
有内五明有外五明外五明者一声明二医方明三工巧明四咒术明五符印明内五明者前四明名名与外同第五因明又有说云前三同外四是因明五是内明略释义者释诂训字诠目流别谓声明也枝术机关阴阳历数谓工巧明也禁咒闲邪药石针艾谓医方明也考定邪正研覆真伪谓因明也究畅五乘因果妙理谓内明也。
五神
禅波罗蜜云五神五识之异名耳即识神也良以父母交会时身分精血识托其间尔时身命心三具足识在其间即有五识之性也。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名为六艺也周礼大司徒之职云以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矣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也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也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礼五礼之义也乐六乐之歌舞也射五射之法也御五御之节也书六书之品也数九数之计也又下文云苦集不同集谛也苦家之集名为苦集者此文恐误何者以止观中但云知一切众生见思烦恼集不同是知集文无苦字故也恐记主误认恼字为苦字便作苦集而解之耳又下文云专游学者误也传云一名敷游学徐士注云敷音孚又云心解分剂者传云心识分铢也扁鹊越医者史记云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传禁方与扁鹊杨子法言云扁鹊卢人也注云太山卢人也注八十一难经序云与轩辕时扁鹊相类因号扁鹊也曾家于卢国乃为卢人耳儜字女耕切困弱也。
乃至今家所引像法决疑妙胜定等意亦如是
安法师二教论云法行经者无有人翻虽入疑科未伤弘旨像法决疑经一卷乳光经一卷初教经一卷九十六道经一卷清净法行经一卷妙胜定经一卷净土三昧经三卷提谓经占察经等旧录或谓疑伪至唐已来或刊为正斯皆人情自去取耳如占察经大唐天后朝万岁元年敕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刊定编入正经清净法行经妙胜定经旧录谓之伪妄大周刊定附入正经净土三昧经大周录中编之入藏以此验之故知人情有去取也又复诸师撰录存没去取各自不同皆此之类矣又止观云移风易俗者汉书云凡人含五常之性而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又左传云上有好之者此谓之风焉下有甚之者此谓之俗焉又辅行下文云身大多习六度者论云五度耳无翅无方便智者论云无两翅无般若及无方便耳阉字平声男无势精闭者若作上声即官人闭门者也阉者阍也官即阉官也。
遍寻法华已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及明如来久成之说
清凉观师元学天台宗教于荆溪之门后因僻解背我天台明他贤首及依贤首五教之说自撰疏记申华严经乃立华严亦明二乘授记作佛亦明如来久成正觉具如玄签补注之中委弹斯谬若读义例喻凝显正之文须知玄签补注之说亦在义例纂要之中略示端由学者知之。
止观云圆教十信六根净时即遍见闻十法界事若是入空尚无一物既言六根互用即是入假位也
此文炳着其犹日月奈何有目而不视之止观义例消释文义第五例云以一例诸如教证二道及一心具法不同世人取着一念等部内唯有一文说之以此一文而均上下使处处文义通彻昭然今亦例尔岂独此中且今文云若是入空尚无一物岂可入中相相宛然况下文云但观空智能令不空于一心中点示万行即发法眼遍知药病故名假观况上文云若入空观尚无一法何有诸法况前不思议境文云当知第一义中一法不可得况三千法世谛中一心尚具无量法况三千耶以至诸文准斯可识是则圆顿空中无物亡泯寂灭妙假本具十界三千万象森然非独此中一文而已如何学者略不经怀莫是智者不知妙理本具三千谤于空中无物无相是外道断见成幻有顽空乎章安云心空而常假故有百界千如虽假而常空百界千如寂而无相空假常中无空假相虽无二相不失双照莫是章安滥传祖训妄云假有百界空无千如成断无之空非不思议乎荆溪云遮故法尔空中照故三千恒具相似位成六根遍照照分十界各具灼然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分真垂迹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故知具一切法即是于假别教已还尚不识具况识空中以至云乃达理具即空即中等莫是荆溪谬撰记文误云具即是假三千俱照遮故空中亡泯十界成分别之见非圆妙之解乎若以向来所引智者章安荆溪格言为真则四明云三谛皆有百界千如诚虚妄矣况四明谓事理体用三身四土皆存相貌世人听声展转相习乃谓四明善继荆溪毗陵大笔真得天台智者法味倚此自高陵他未解殊不精究智者章安荆溪教文其间不肖之流或闻空中无物往往掩耳不欲听之自类无知朋扇阿党呜呼哀哉正教委地耶徒充盛矣。
辅行云文列五句但成四句
今之止观全依记文改定之说则令记文于兹无用是故应存止观旧文方见记文改定有用斯皆校勘者之谬也。
自化十胡何关五印
铁门之左皆曰胡乡胡凡有十故云十胡其五印土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其间自有七十余国定知胡乡非五印矣或云葱岭已东有六精胡国琳法师按地理志山海经西域传言西胡者但是葱岭已来三十六国不关天竺佛生之地又云旦末小苑等八国并是葱岭已东汉域胡国计去长安不过万里也言十胡者斯恐文势且与五印为对耳更请详之余尝读彼化胡经其第一卷说化罽宾胡王等又说至王舍城等其第二卷说至俱萨罗国降伏外道等其第三卷说至维卫城化胡王等其第四卷说化罽宾胡王兄弟七人等其第五卷说化胡王经十二年等以至第六卷已去今不烦引尽是王浮辈等偷盗释教潜自安排伪撰制立所以首尾料乱次第乖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纵彼伪言化胡何关五印土耶良以佛生中印不在胡乡道流王浮不别方土妄述虚造其过大矣具如下藏甄正等论委悉破之学释教者不得不读而辨之也以至于今黄巾道流虚说伪立其事非一哀哉众生邪见滋甚自陷陷他罪流长劫有智观之诚堪怜愍若乃道家西升经者此是关令尹喜记录老子与己谈论由是立为西升记也后人虚妄辄改记字为经字。
变释为羊如释签
释签第四云大经三十五诸外道等白波斯匿王言大王不应轻懱如是大士大王是月增减谁之所作大海咸味摩罗延山谁之所作岂非我等婆罗门耶大王不闻阿竭多仙十二年中恒河之水停在耳中耶瞿昙仙人作大神变十二年中变作释身并令释身作羝羊身作千女根在释身上耆免仙人一日之中饮大海水令大地干耶婆薮仙人为自在天作三目耶罗罗仙人变迦毗罗城为卤土耶婆罗门中有如是等大力诸仙云何轻懱如是大仙耶此方古人张楷能作五里之雾栾巴亦善吐云陶渊明等皆有术数盖小小耳若比西方外道天悬地殊也。
莱茯
尔雅云葖芦萉郭璞云萉宜为菔芦菔芜菁属紫华大根俗呼雹葖葖他忽切芦力何切萉蒲北切芦菔字或作莱茯字学者不知乃以来伏音呼之令人可笑所言大经如来性品者误也文在第三十卷师子吼品耳又下文引大经十八者亦误也文在第八如来性品耳今检所引大经之文上下文中尚多差误所引诸经今或未检后人更寻𧻏字亦作逃字与逃字同徒刀切上事曰王者曰字须作白字。
五兵
周礼司兵掌五兵注云五兵者弋殳戟酋矛夷矛此即车之五兵也若步卒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
堤
都奚切。
被服赤色谓呼是血
此有三解一云十二年前未制坏色故纯着赤二云五部不同十诵一衣三点五分四分三随着一谓青泥木兰木兰赤色三云三色衣中一衣即用三色点之如大豆许而诸弟子并着点衣遥望犹赤所以谓呼是血也南山云余于蜀部亲见木兰树皮赤黑色鲜明可以为染微有香气亦有用作香者又云青黑木兰青谓铜青黑谓杂泥等。
葵藿随日芭蕉因雷
葵藿无心而随日东西芭蕉无耳而闻雷出华物类相感其事多矣葵藿菜也常倾叶向日不令日照其根故也南方有红叶芭蕉残皆绿色每一雷鸣其长如抽无雷卷叶长甚迟耳经举六譬者一磁石二薪火三葵日四蕉雷五阿叔树女人摩触乃有华出树本无心亦无觉触六如橘得尸其果滋多橘树无心亦无觉触七者石榴亦例橘说除磁石外自有六譬。
弥勒蒙佛授一生记等
言一生者但取当生阎浮也大论亦云三生此生兜率当生阎浮先约三世折云等者净名诃折先约生门正诃三藏菩萨是故经云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次约无生门即诃通别圆三教菩萨诃圆教者诃其执语生顺道爱见故又诃四教菩萨皆有生无生即是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也三藏菩萨虽未断惑岂不知有真谛之理是无生耶约无生门诃中文自有二一约无生理二约无生行三教无生理二种不同通教偏真理别圆中道理圆人初心及五品弟子起希望心入真无生故须诃之圆尚诃之岂况通别是故经云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得三菩提此即约无生理诃也经中次云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等即是约无生行诃之今云以如圣而诃等者误也经中有并者约无生行文自有四一双定二双破三双并四双结初双定者即是经云为从如生得受记耶等亦约通别圆三教释之次双破者即是经云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等亦约三教释之三双并者即是经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等亦约三教释之初通教者众生是假人假人如与弥勒如一如无二若众生如不得受记弥勒亦然何得独记弥勒一切法通情无情今但以无情替于众生句句悉同须类说之何者无情之法佛不授记故大经云若尼拘陀树能修戒定慧我亦授三菩提记以其无心修道故不与记故以为并异有情也众圣贤即藏通二乘贤圣皆悉是如与弥勒如一如无二此亦例前自法华前二乘贤圣皆无受记故以为并已上三并即顺并也四约弥勒如反并前三此有三重谓并前三番二皆云一如无二记不记等此约通教若约别圆皆作四并准通可知经云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者此即结并之文也但约众生文略不出一切法众圣贤等例众生可知也问不二不异何别答二但论其体别异则辨相不同也经云若弥勒得三菩提者一切众生亦应得等即第四双结文也初约破智德释次约破断德释亦约三教释之经云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等即结过弹诃也文有三初正结过二劝舍见三解释寻文可知随要略明二十五句等者初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乃至第二十五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忍言不退转行者四教各有三不退转弥勒没实用权为诸天说故为所诃其中或有闻弥勒说圆不得正意因闻诃弥勒即得入也已上并用经疏大意以注之耳请以此意以申今文乃可得知大士善巧。
钁
居缚切。
斸
竹足切研也。
龟甲白羊角
大论明破金刚因缘云若着龟骨上以山羊角打之即破也。
足故
足字恐误应云是故。
大经十四云见有二种
文在第十五卷耳又下文云借彼发迹之语以成闲权之文者止观所引乃是药草喻品偈文不是本中发迹之语然妙玄中六重本迹第五实权本迹亦引药草是我方便诸佛亦然释签亦谓引于本文是则释签及以今文皆恐误也。
较
音角略也。
九州
尔雅云两河间曰冀州注云自东河至西河河南曰豫州注云自南河至汉河西曰雝州注云自西河至黑水汉南曰荆洲注云自汉南至衡山之阳江南曰扬洲注云自江南至海济河间曰兖洲注曰自河东至济济东曰徐洲注云自济东至海燕曰幽洲注云自易水至北狄齐曰营洲注云自岱东至海。
九夷等
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注云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
觚竹等四
尔雅云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注云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极者九夷等四次四荒者言四极者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皆四方极远之国邠音彬濮音卜觚音孤新旧之竹交生而不相见谓之孤竹其竹三年方生一笋及笋成竹竹母死矣。
上分有五
文但列四欠一无色染也传写脱落耳色染无色染一向唯上掉慢无明虽复通下不能牵下故云上分色无色界在欲之上故得上名贪虽通上不是唯上嗔一唯下不通于上身见戒取疑遍摄一切见惑虽复通上而能牵下故云下分欲界在于色无色下故得下名故云由二不超欲由三复还下是以纵断贪等至无所有由身见等还来欲界。
若执权论等
此片慈恩所宗三无二有之说专计唯识权论等文一向趣寂永无成佛以为定准而不知经生灭度想于彼得闻首楞严中定性二乘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点此二文可袪情滞教部若谙权实乃显如前文句补注中辨。
酿
女亮切。
酵
古孝切酒酵也。
惨
七感也。
觜
即委切。
阻坏
阻字恐讹应云沮沮慈吕切又将预切。
具如第一卷料简有无
一字恐误也前不思议境释十如中乃明之耳古本止观即第五卷也又下文云了因不即不离于识等者恐误也应云了因不即不离识想缘因不即不离受行及我故止观云转色成法身法身常乐转识想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行成解脱解脱即我又依念处转识成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又下文云譬及合文并阙如意等者若依净名疏乃云念处为种子正勤为生长如意为牙生五根如茎五力如枝叶七觉为华八正为果又下文云淳谓淳朴亦渍也沃也者渍字恐误应作清字沃有柔也。
儢
音吕训拒心不欲为也今云心不力者恐讹略也。
止观云或对或转或兼或第一义
记文已辨今更具明虽则非今文之正意亦可因此显于博知故禅门云方便有五不善一觉观二贪欲三嗔恚四愚痴五恶业此五一一各有三种初之三者一明利心觉观二半明半昏心中觉观三一向昏迷心中觉观第二三者一外贪欲二内外贪欲三遍一切处贪欲第三三者一非理嗔二顺理瞋三诤论瞋第四三者一计断常二计有无三计世性第五三者一昏沉闇弊障二恶念思惟障三境界逼迫障治此五三自有六意一者对治二者转治三者不转治四者兼治五者兼转兼不转治六者非对非转非兼治对治者则是药病境观相对而治也转治者此自有三一者病转法亦转二者病不转而法转且初义者如贪欲心不净治之治之既成厌恶前境便生瞋恚应以慈心而治瞋恚此谓病转法亦转也第二义者只是贪欲则转前来不净观法而修慈观以治贪境此谓病不转而法转也慈治瞋者梵网戒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既是父母则当爱念岂更于中生贪欲耶不转治者亦有二意一者病不转法亦不转二者病转法不转且初义者如贪欲病不净治之若也不息不须改观但应作其脓烂等想治之自去第二义者如治贪欲而生瞋恚但于不净增其观想瞋恚自除兼治者如有贪欲复有瞋恚当以不净慈心共治兼转兼不转治者此义亦如转治及不转治也非对非转非兼治者即第一义理也言境界逼迫障者修定之时身或卒痛见诸外境无头手足衣裳破坏或陷入于地或火来烧身或见高崖而复堕落如是等障逼迫行人恶念思惟障者念欲作其十恶四重还家等事昏沉闇蔽障者无记昏昧无所知别计世性者作是念言由有微尘即有实法有实法故乃有四大有四大故乃有假名众生世间因此思念专行邪道计有无者我及阴等有邪无邪如是乃至非有非无计断常者过去诸法为灭有邪现在诸法不灭有乎推寻三世若灭即断不灭乃常诤论嗔者着己之法谓是在他之法言非由兹不顺而生恼觉顺理嗔者外人来恼尔乃生瞋亦如净土有正三毒非理嗔者他不来恼而自生嗔遍一切处贪欲者爱着内外尘缘境界于一切处皆生贪爱内外贪欲者缘外男女身相复缘内身形貌外贪欲者若是男子即缘女人若是女人乃缘男子一向昏迷觉观者虽心昏昧而似睡眠昏昏之中切切攀缘半明半昏觉观者明则攀缘昏乃无记今此但是相半而已明利心中觉观者都不见诸善法但只了了攀缘。
辅行宗教有无具如法华维摩玄文所破
自古至今皆作是说故今滥禅愚丛谓宗门无说直截便了教家但是见说而已呜呼哀哉谬之甚矣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何得谓之但是见说耶且如滥禅之家何曾不以言说耶直饶举手提拂未免有为之过何得妄认有说无说以分宗教不同耶今家破云教是能诠宗是所诠宗必有教教必有宗是故宗教不可孤然宗若无教如何得知所诠之真耶又下文云次引入经者入字误也当为大字又云入不二边者应云不入二边也又云饴虎者饴字当为饲字也饴字与之切又云杀身成人者人字当为仁字文出论语中又止观云输皮者输者尽也。
无明保养
贤愚经谓无明宝象。
因笃
因字恐误应云困笃。
抒
神与切。
拓
都盖切亦他蜡切手打也拹拓也经中作擉字测角切亦作斫字。
稆
音吕。
有人自谓有漏为足等
论云如说摄心能生实智有人但得禅定谓之为足是故佛言此非足也应依此定更求胜法谓尽诸漏故说为依。
起八圣种心生厌离
论云如病如痈如箭痛恼无常苦空无我是为八圣种也。
问七想即七依耶
论云问佛何故说七依名七想定耶故有此云也。
如撰择长者缘
下文作选字准经是撰字或经本不同也华手经云有七藏处谓风藏生藏熟藏冷藏热藏见藏欲藏是诸藏中欲藏最牢依于涕唾胁胃𦳊尿尔时会中有一居士名曰撰择撰择有妻其名妙色面貌端正撰择居士深生爱著闻佛所说即白佛言莫作是说贪欲之心起于𦳊尿何以故我妻端严无诸臭秽佛知居士贪垢情深即时化作端正妇人状女妙色来入众中居士见已而问之曰汝何以来其妇答云听佛说法居士即牵自坐衣上佛以神力令其妇人粪污其衣使此居士不堪臭处以手掩鼻时䟦难陀语居士曰何故掩鼻居士答曰是处臭秽佛以神力令此妇人便弃粪秽污居士衣时䟦难陀又语居士且观汝妻所为臭秽居士答云我妻净洁身无诸秽我意谓汝为此臭秽䟦难陀言汝无惭愧谁名字汝为居士耶即便牵出居士于时乃生厌心明见女人多诸不净欲求出家佛言善来即时居士袈裟在身须发自落佛为说法成须陀洹。
空界空故食得出入
婆沙毗昙云问空与空界何别答空者非色空界是色空者不可见空界可见空者无对空界有对空者无为空界有为空界谓色边色谓造色如眼空耳空鼻空口空等。
具如玄文境妙中说
若以贪心杀生彼相应愚是无明相应思是行相应心是识起有作业必有名色六入等如是诸法生是生诸法变是老诸法坏是死。
厮
息移切役使也养也。
浃
子协切洽也。
臊鲹
二皆苏遭切。
肪
府良切。
𦚻
苏干切。
准于有部立以得得乃至云故有部中业入过去得至未来身死得谢
大婆沙云此中得言欲显何义谓获成就云何知然施设论说得者何谓谓获成就获者何谓谓得成就成就何谓所谓获得得获成就声虽有异而义无殊所得法类有十一种欲界有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色界有三除其不善无色界中亦复如是及无漏法欲界善不善无覆无记各具五蕴有覆无记唯有四蕴色界中三各具五蕴无色界三各唯四蕴无漏法具五蕴及择灭非择灭除虚空无为非所得收问得非得此二何别答得通有漏无漏非得唯有漏又得通善不善无记非得唯无记成论空门业至未来毗昙有门业入过去顺正理论云一切有宗自古诸师相承差别有四不同一尊者法救作如是说由类不同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于世时形虽有殊而体无别如乳变为酪时舍味势等非舍显色如是诸法行于世时从未来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唯舍得类非舍得体诸有为法差别作用未已生位名为未来此才已生名为现在此若息已名为过去二尊者妙音作如是说由相有别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于世时过去止与过去相合而不名为离现未相如人正染一妻室时于余女人不名离染三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由位不同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于世时至位位中作异异说由位有别非体有异犹如运筹置一名一置百名百置千名千四尊者觉天作如是说由待有别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于世时前后相待立名有异非体非类非相有殊如一女人待前待后如其次第名女名母如是诸法行于世时待于现未名为过去待于过现名为未来待于过未名为现在故毗昙人说三世是有过去善法不灭得绳所系未来虽未有时至则起现在善法成就在心故皆是有。
作无作得但与形俱
准多论中无作有八一作俱无作如作善恶二业与作方便齐生二形俱无作如善恶律仪形灭戒失三事在无作如施物不坏无作常随僧坊塔像桥井等物功德常生除三因缘一前事毁破二此人若死三若起邪见无此三者事在常有恶缘同之四从用无作如着施衣入诸禅定则令施主得无量福恶缘弓刀例此可知五异缘无作如身造口业发口无作口造身业发身无作六助缘无作如杀人盗随命断处教者得罪七要期无作亦名愿无作如人发愿作会作衣等施无作常生八随心无作有定慧心无作当生亦名心俱。
故俱舍论不相应行有十四种
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无想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八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身十三句身十四文身消释其义略如卷初俱舍论云如是诸法心不相应非色等性行蕴所收得谓获成就非得此相违得有二种一者未得已失今获二者得已不失成就非得与此相违得与非得相翻而立三世法得各有三种谓过去法有过去得现未亦然如是现未各有三得又善不善无记三得又三界系得又无系无漏之四得许得展转更相成故以法生时并其自体三法俱起第一本法第二法得第三得得谓相续中法得起故成就本法及与得得得得起故成就法得是故此中无无穷过如是若善若染污法一一自体初生起时并其自体三法俱起第二刹那六法俱起谓三法得及三得得第三刹那十八俱起谓于第一刹那第二刹那所生诸法有九法得及九得得如是诸得后后渐增一切过未烦恼及随烦恼并生得善刹那刹那相应俱有无始无终生死轮转有无边得且一有情生死相续刹那刹那起无边得如是一切有情相续一一各别刹那刹那无量无边诸得俱起一有情得虚空不容况第二等耶。
若经部宗得既是假但云意与身口和合成业
成论云得者诸法成就为众生有得众生成就现在五阴名为得又过去世中善不善业未受果报众生成就是法又云罪福等业皆假名有所以者何杀生等罪离杀等福皆非实有问何谓假名答因诸阴有所分别如因五阴说有人因色香味触说有瓶等故昙无德人说则二世无过去实法善灭故无但有假名得报不失未来未有故无现在善法成就在心故是有也又俱舍云如是成就唯假非实毗婆沙说实而非假如是二途皆为善说不违理故我所宗故大婆沙中引譬喻者作如是云诸有情类不离彼法说名成就此无实体但是观待分别假立如五指合名之为拳离即非拳故非实有如是有情不离彼法说名成就离即不成就故体非实有问彼何故立此论耶答依契经故如契经说有转轮王成就七宝若此成就是实有者应成就他身及非有情数谓彼轮王若成就轮宝则法坏亦是有情数法亦是非有情数法故知成就非实有也为止彼宗显成就体是实有故若成就体非实有者便违经说如诸有学成就八支漏尽罗汉成就十支然有成就过去未来及不成就故知实有俱舍论别申修多罗明了论别申毗尼婆沙诸毗昙别申佛世毗昙是则婆沙说得成就名为实有经部所谈得获成就假名非实俱舍论中假名实有其二不偏又瑜伽云复次云何得获成就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说名为得由此道理得是假有百法论疏亦作是说获成就者名之为得。
又复业名通于方便根本后起今对根本立以业名
俱舍论云且不善中最初杀业如屠羊者将行杀时先发杀心从床而起执持价直趣卖羊廛酬价捉取牵还养饮将入屠坊手执刀杖若打若刺命未终时如是名为杀生加行加行即是方便故也故杂心云方便根本焉随此表业彼正命终此刹那顷表无表业是为杀生根本业道此刹那后杀无表业随转不绝名杀后起及于后时剥截治洗若称若卖或煮或食述赞其美表业刹那如是亦名杀生后起杀生既然盗淫妄等亦皆准知不善既然善业例尔。
若大乘中藏识盛持以至来世
喻伽引解深密经云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卵胎湿化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故显识论说阿赖耶识亦名本识一切有为法种子所依故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故亦名藏识一切种子隐伏之处故又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以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没无明。
现生后等
顺现顺生顺后等也此生造业即此生受名为顺现此生造业第二生受名为顺生此生造业第三生后次第而受名为顺后。
溘
苦合切。
应作谚子
子字误应作字。
颜氏家训往往引之
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学优才赡为书七卷有二十篇号为颜氏家训焉盖欲训诸子孙耳其二十篇中第二教子篇引谚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言又勉学第八篇引谚语云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第十归心篇云三世之事信而有徴家业归心勿轻慢也其间妙旨具诸经论不复于此少能赞述但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劝诱尔原夫四尘五阴剖析形有六舟三驾运载群生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慧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矣于是广释俗之谤毁具在彼文今不烦引第二十终制篇云今年老疾傥然奄忽沐浴而已其内典功德随力所为若报罔极之恩霜露之悲有时斋供乃尽忠信不辱其亲所望于汝也颜氏大崇吾教所以因而引之。
如救头然如前记引
前文可寻然字有两说一者语助一者火然譬如男女有火烧头救令速灭此即火之烧然义也野干救头此即然是语助辞也。
祇求
亦可作只章移切专也。
呦
音幽。
茹
人恕切。
很
胡恳切。
囹圄
上令音下语音周时狱名也。
更六百劫以小起
寻经未见此文若准文句云六百劫记云恐误应云六十劫声闻六十劫支佛百劫以彼例此其可然乎若准优婆塞戒经云舍利弗等于六万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法虽然犹胜声闻利根故。
螫
施只切虫行毒也。
成何罗汉
何应作阿。
具如华严十种六根
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六明眼七无碍眼八普眼九出生死眼十智眼此是十眼十耳者初是闻赞叹声乃至第十闻十方世界一切音声十种鼻者初是闻秽气观察不臭乃至第十闻一切佛智境界香不断菩萨所行十种舌者初是分别解脱一切众生无尽行舌乃至第十悉令众生至涅槃舌十种身者初是人身乃至第十无漏法身十种意者初是上首意乃至第十深入定意又下文解二乘除入云除者舍也入者解也等者若准禅波罗蜜云若因胜处断烦恼尽则知虚妄阴入皆灭尔时胜处变名八除入也。
止观云凡十一法
应云十二法此存旧也。
前两道品教门明因相业相果小胜轮王故非奇特譬如得铜不能照面虽俱得真无法界像后两道品是修相法故法华云法身具相若证中道即具此相譬如得镜万像必形
前两得真无法界像不见心性本具三千如太虚空绝于众色亦如颇梨珠不能雨宝故举得铜不能照面即是空理不具于有后两得中即能具相故举得镜万像必形亦是如意珠雨宝无尽以彰中道实相妙空具于即假诸法妙有所以文句及妙玄中并以微妙净法身对于法身具相三十二对于应身应身岂非妙有之用法身岂非中道之体体必具用岂非真空本具妙有如明镜现像现像岂非妙假镜明岂非般若镜体岂非法身派之虽合会之弥分是故真空与夫妙有炳然不滥矣四明不晓乃谓三谛即空假中三身四土相相宛然何由能解中道明镜本无诸相乎若乃无相而论相者自是真空本具妙有耳可不思乎。
无量寿观云弥陀八万四千相好萨遮华严相为大相海好为小相海等及辅行云法身现相等
四明云止观辅行以法华三十二相观经八万四千相华严藏尘相对斥藏通相非奇特以验三经所谈相海皆是尊特以由圆人知全法界作三十二及以八万并藏尘相故三品相皆可称海悉名尊特今谓不然止观自斥藏通相好无中道之本名非奇特反显别圆有中道之本名为奇特例如文句约空座为诫云不得见卑小而忘其尊严记云身是有相理为妙空依空亡相等皆是指于中道妙空之理非相无形以为尊严奇特耳非谓即丈六之劣是尊特之胜名尊严奇特也以丈六之劣及尊特之胜大小尊卑虽殊皆是有相不是依空亡相故也无以名同令法一概必以理简令义甄分不其然乎又下文释禅定境中深解相海但是色身相好无边名之为海非谓报身不思议海若谓三品皆可称海悉名尊特荆溪何故简色身相海非报身相海耶故知分段色身与法性报身既皆即理其体是同故以海之深广无边以喻即理深广无际耳即理深广如海虽同即事从用不可参滥故简色身相海不同报身相海也报身不思议相海者坐莲华台藏尘相海也色身相海者分段生身丈六三十二相即理名海也亦兼同居净土弥陀胜应生身六十万亿由旬八万四千相即理名海也以分段生身但有即理名海而无变易法性尊特藏尘相海若即理若即事理事体用并皆周遍名为相海也若将色身相好即理无边之海而立丈六分齐即无分齐将何以明报身不思议相海耶故知不可才闻相海之言便谓皆是尊特若谓圆人知全法界作三十二及以八万藏尘相等何必一向皆称尊特若俱尊特何故谓之体同用殊体同岂非皆是法界用殊岂非胜劣炳然若不尔者法华师弟岂非法界全体而作何故谓之身俱卑劣俱隐寂忍璎珞之服而耐生法弊垢之衣若依四明所立之义应须改云法华师弟身俱是胜俱隐生法拙弊垢衣而显寂忍璎珞珍玩莫是文句及记明法华师弟是着垢衣之劣妙玄释签明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是吾祖云开智者云着毗陵云胜荆溪云劣胜劣不同开著有异成天殊之谤乎且观经疏云智与体冥能起大用身非身等胜劣炳然何得谓之全法界作三十二相八万藏尘皆是尊特二用宛然八术具足何得偏从尊特而说岂丈六之劣非全法界之用乎。
棘援
雨元切接也引也又王眷切。
辅行云名通义圆名别义圆
经云我等今者真阿罗汉此名与通藏同而义在于圆如五十二位名与别同而义趣圆妙言十义者一简名义二明位数三明断伏乃至第十明位始终然妙玄第四明通教位先明三乘共十地位次简名别义通此复为二初就三乘共位中菩萨别立忍名而义通二用别教名名别义通今止观所指恐是此耳更请详之又云此科正谓者谓字当作为字也又前文云朱正色紫间色者五方正色谓东方木青南方火赤西方金白北方水黑中央土黄五方间色谓绿红碧紫骝黄此由五行相克而成如青是东方正绿是东方间东为木木色青木克土土色黄并以所克为间故绿色青黄也赤是南方正红是南方间南为火火色赤火克金金色白故红色赤白也白是西方正碧是西方间西为金金色白金克木木色青故碧色青白也黑是北方正紫是北方间北方水水色黑水克火火色赤故紫色赤黑也黄是中央正骝黄是中央间中央土土色黄土克水水色黑故骝黄色黄黑也又云百劫三生等如文句补注中示峙直里切峻也泾字平声颁布还切布也𤨏苏果切𤨏小貌拔掷犹取与也婉于阮切顺也。
能所适然
适应作释庄子注疏云怡悦之貌。
亹亹
无匪切美也勉也又文中子注中云亹亹循环不绝之貌。
葱岭已西并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
葱岭据于赡部洲中南接雪山北至热海东渐乌铩西极波斯纵广结固各数千里冬夏积雪冰严崖隒过半已下多出山葱故名葱岭昔时人云葱岭停雪即雪山也奘法师云今亲目验知非雪山雪山乃居葱岭已南东西亘海南望平野北达丛山方为葱岭隒鱼险切铩所界所黠二切又复应知山崖葱翠名为葱岭铁门左者从此土至姑臧姑臧至炖煌炖煌至高昌高昌至铁门凡经一十六国其铁门者即铁门关也汉之西屏入山五百里傍无异路一道南出险绝人物左右石壁耸立千仞色相如铁因以名焉见汉门扉一竖一卧外铁里木加悬诸铃必掩此关实唯天固南出斯门土田温沃华果荣茂其地名为都货罗焉纵千余里广三千余里东歫葱岭西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缚刍大河中境西流其姑臧者属陇右道城号姑臧后魏温子升凉州歌曰远望武威郡遥望姑臧城炖煌郡名也大也盛也高昌壁也地形高敞人物昌盛故以名焉汉书史记皆云汉与胡兵战岂以胡乡滥为印度梵种耶胡本杂戎之地梵唯真圣之都雪山以南三方歫海周轮九万厥名大夏金刚轮者地之中心凡圣大王同居此土若处边鄙地为之倾此方中岳亦号中华且据轩辕局谈中表故河图云昆仑东南方五千里号曰神洲亦称赤县尔雅云河出昆仑述其本也禹页云导河积右传其末也汉书云张骞寻河至身毒国者通其远途未穷其实也依佛经云四河本源香山所出分流四海知始终也俗云昆仑者经谓香山寻今行者河从雪山但雪山香山重沓丛杂难分冬夏积雪路非人往故郭璞云河源灵府出于天柱是也今详诸说天柱其必地心地心高则四河分注斯一正也神州乃昆仑东南明知方维自别斯二正也天夏背山面海神洲东南海曲西此无闻斯三正也凡圣大王治必地心此方未闻斯四正也此土黄帝神游华胥王邵等解即大夏国李𦙽周穆皆登仑仑朋知超胜贤圣同往斯五正也胡本山北由来归汉今属突厥不肆华胥天地初辟未有人物色有梵王降生此土仍传本习书语于人是则天语天书唯居大夏自余胡国所有书语互各不同此土书本但图鸟迹方言雅郑代别不同岂比华胥楷定常古。
今僧常仪等
南山律师撰六时礼晨朝礼中前之四悔出十住婆沙愿文出大经今略引之忏悔偈云十方无量佛所知无不尽我今悉于前发露悔诸恶余有二偈今不具引劝请偈云十方诸如来现今成道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余有一偈今不具引随喜偈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行乃至云无量人天福众等皆随喜回向偈云我所作福业一切皆和合为度众生故正回向佛道发愿偈云愿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乃至云了了见佛性犹如文殊等又下文云若如是等长悔之文亦五悔义足初如是下即忏悔也者即初夜礼文也此出决定毗尼经今略引之如是等一切世间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愿诸世尊慈哀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已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乃至五逆十恶等罪障今皆忏悔次今诸佛下即回向也者经云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于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乃至所有善根悉皆回向菩提三世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次众罪去一偈即重举忏悔略例余三者经云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次一偈重举世尊以为归敬者经云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归依合掌礼已上五悔之文并出决定毗尼经故委引之。
毒鼓譬
章安云人譬佛毒药譬今教涂鼓譬着教又云人譬此经虽无心欲闻遇时闻者必能断惑文句记云鼓者平等法身毒者无缘慈悲打者发起众闻者当机众死者无明破今世惑破近死来世惑破远死又下文云愿数不同部异见别不须和会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阿弥陀经二十四愿恐只是一经翻译异耳故无量寿经是康僧铠译阿弥陀经是吴支谦译又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是汉支娄迦谶译此三经皆在王舍耆山说之。
四十八愿二十四愿历事别愿十大愿
其文甚广备录诚难须自寻经乃知其说。
是明有所断
明字恐误应云名也。
四择是南岳愿文
南岳愿文后云世间所有道俗殷勤请讲供养者乃至强劝请令讲经此等道俗皆非善知识是恶知识何以故皆是恶魔所使初即假殷勤似有好心后即计生忿恕善恶二魔俱非好事从今已后不应信此所有学士亦应如是皆不可信如怨诈亲苦哉苦哉不可思议诸王刹利皆亦如是择择择择。
捍垎
礼记中作捍格捍胡半切教不能胜其情欲也故礼记学记篇云太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则禁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注云未发情欲未生谓年十五时也轰轰者车声也呼宏切蝎胡葛切桑虫也𥗤当故切推吐雷切确苦角切靳固也堆都回切落也庄子云名者实之宾也庄挍两字并去声呼幰虚偃切以帛张于车上也埤符支切钉丁定切镊尼辄切。
似尘识三无性
似尘非实故也一切法界所有瓶衣车乘等皆是无分别识也分别识者即是识识也分别色者如言光明即是智慧也无分别色者即是法界四大所成等也三无性者三无性论云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约此三性说三无性无分别故名无相性无依他故名无生性无真实故名无性性分别性者名言所显诸法自性即似尘识依他性者依因依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真实性者谓法如如如法如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即是两性无有以无体故广在彼文又下文引普贤观渐以心眼见东方佛等者误也应引经云耳渐渐闻障外声眼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故止观云若渐见障外也此即内凡十信耳后见十方者即初住分证也经云行者即见东方一切无量世界地平如掌十方世界亦复如是引普贤观既有真似引常不轻亦乃如然记中所引即是相似经中下文又云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即分证也。
傅说
上富音下悦音。
盐梅
盐咸也梅醋也羹须咸醋以和之故兹云耳。
帱
直由切。
折
旨热切。
屡北
章怀太子注后汉列传云人好阳而恶阴北方幽阴之地故军败者皆曰北也史记乐书云北者败也而近代音北为背者非也。
懋
莫候切。
觋
胡狄切男师曰觋者误也应云男曰巫女曰觋阴神者女觋崇于阴也若准周礼中男女皆谓之巫也又下文云踦区者若单作区字即屈曲也崎岖者山路不平也。
柈
薄宫切正作槃。
咆
薄交切。
强梁
大明度经音云强梁者自大之貌。
涟漪
上力延切下于离切。
蠕
而兖切。
𧑃
五刀切。
髻
渠脂切。
湉
徒兼切。
駃
应作驶山吏切又嵬字五非切者非字误也当为罪字又下文云非但已境者已字当为已鹗字字五各切婿字苏计切眺字他吊切今云土调切者调字去声呼故判凡小住于第一第二句等者若依经文应如止观所列次第以分第一第二句等故净名云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今从凡夫小乘菩萨次第以分四句故以凡夫为第一小乘为第二菩萨为第三第四句也佷字俗正作很字胡恳切戾字从犬出户下者即戾者身曲也今云如大者如字当为从字若作㑦字俗也正作戾字耳若作悷字即𢤱悷多恶也又悲吟也总结前文四句复成住第二句失故云不调者应云住第一句失也更详之居是言者应云居土也义云暗实不来者应云义云暗来暗实不来也文脱暗来两字耳及三假中无明法性者假字当作修字即第三修中观破无明文有三番一无明二法性三真缘也上下文中字有讹脱不复具示准此知之。
刹那连缚分位远续
俱舍显宗等论皆作是说此中刹那谓因与果俱时行世如经中说眼与色为缘生于眼识等又说眼色为缘生痴痴即无明痴者希求即名为爱爱者所发表即为业有余师说一刹那中具十二支实有俱起如贪俱起发业心中痴谓无明思即是行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具三蕴总称名色有色诸根说为六处识相应处名触识相应受名受贪即是爱与此相应诸缠名取所发身语二业名有如是诸法起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连缚者谓同类因果无间相续而起如经中说无明为因生于贪染分位者谓三生中十二五蕴无间相续佛依分位说诸缘起者支支中皆具五蕴何缘但立无明等名以诸位中无明等胜就胜立名谓若位中无明最胜此位五蕴总名无明乃至位中老死最胜此位五蕴总名老死故体虽总名别无失如是前位五蕴为缘总能引生后位五蕴远续者谓前后际有顺后受及不定受业烦恼故无始轮转即此悬远相续无始顺后受等者即顺现顺生顺后定不定业如上诸文备引俱舍又下文云第四四句中凡言理者即是双非者乃至云下之三句皆应云理者若据止观只是初句云非出非不出名为理耳其余三句但是于事也。
钵健提
前第一记补注已辨。
弦
胡田切正作弦。
痹
卑利切。
痿
于危切。
瘠
才亦切。
皅
普巴切正作葩字。
凹
乌狭切亦乌交切。
症
知陵切。
眩懊
上音玄亦通去声下乌到切。
疼
徒冬切。
胞
补交匹交二切。
㿇㿇
私习词汁二切。
𡀗
诗音。
[豸*童]
正作[豸*童]丑凶切土精在地下也。
溜
力救切。
癖
匹辟切。
背瘠
瘠字应作脊资昔切。
痁癖
上始廉切。
[目*(自/(犀-尸-牛)/十)]
胡老切。
句芒
上古侯切。
恂
相伦切。
系
胡计切。
膂
力举切。
瘇
正作𤺄时陇切。
睑
居奄切若作脸力减切。
瘿
于颈切。
辗
知演切。
𠹕
北教切。
殉
辞峻切。
针
巨淹切又之林切。
癊
于禁切。
德像
像应作象。
高丽
丽吕支切东夷国名也。
窠
苦禾切。
壁画蛇影入酒杯中
晋书乐广字彦辅有宾亲久阔不复来广诣问其故客曰前在座蒙赐酒见杯中有蛇甚恶之既饮之而疾广曰于时河南厅壁上有角弓角弓边漆𦘕作蛇杯中即蛇影也广重置酒于故客乃解患即除。
哕
乙月切逆气也止观中作咽字。
无名指
第四指也。
釿
居欣切又宜引切。
郢
以整切楚地名也。
彪
甫休切。
恇
去王切。
瓟
薄交切。
搒
薄庚切。
苦集谛下十一遍使名遍因
苦下五见及疑无明集下邪见见取无明疑此之十一遍为五部作因名遍因也故见苦所断无明使有十种七种是一切遍三种非一切遍见集所断无明有七种四种是一切遍三种非一切遍此准俱舍婆沙所说俱舍又云一能作因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也但由无障许一切法二俱有因如四大种更互为俱有因三同类因谓相似法与相似法如善与善等四相应因即心心所是五遍行因即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是六异熟因即诸不善及善有漏委如论中。
成论但应三因四缘如玄签第十
成论三因者生因习因依因生因者若法生时能与其因如业为报因习因者如习贪欲贪欲增长依因者如心心数法依色香等四缘者一因缘具足三因二次第缘心心数法次第而生三缘缘如识生眼识四增上缘诸余缘也若俱舍中因缘五性成论以所作因即增上缘故不别立但立报因即生因是自分因即习因是共因即依因是。
五部染法
四谛下见惑为四修惑为一即五也。
且寄中国一法而言
更有边方僧少五人受戒今文未言是故云耳。
袈裟
此云染也从色立名。
涅槃僧
此云内衣也。
帔
披义切。
陈留
今陈留绵也陈留本郑邑后为陈所并故云陈留也又云留彭城留彭属陈故云陈留也。
惙
陟劣切。
渐染
渐音尖染也渍也。
形俱无作作俱无作
如向已引萨婆多文南山云所言作者如陶家轮动转之时名之为作故杂心云作者身动身方便也言无作者一发续现始未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缘辨故杂心云身动灭已与余识俱是法随生故云无作。
谏有五谓讽顺窥指陷
白虎通云谏者间也更也是非相间更其行也人有五常故有五谏也讽者智也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也顺谏者仁也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也窥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而却悦则复前以礼进退也指谏者信也指质其事而谏信也陷谏者义也恻隐发于中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身义也文出大戴礼孔子曰谏有五吾从讽之谏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也。
止观云用空明善恶十法
禅波罗蜜云一触体增减如动触发时或身动手起脚亦随然外人见其兀兀如睡等名为增也动初发时若上若下未及遍身即便渐渐灭坏等名为减也二定乱动触发时识心及身为定所缚不得自在或因此故便入邪定乃至七日不出名为定也动触发时心意科乱攀缘不住名为乱也三空有触发之时都不见身谓证空定名为空也触发之时觉身坚鞭犹如木石名为有也四明暗明者触发之时见外种种光色日月星辰闇者触发之时身心闇瞑如入闇室五忧喜忧者触发之时其心热恼憔悴不悦喜者触发之时其心大悦不能自安六苦乐苦者触发之时身心痛恼乐者触发之时甚大快乐七善恶善者触发之时念外散善破坏三昧恶者触发之时无惭愧等诸恶心生八愚智愚者触发之时心识愚惑智者触发之时利使知见破坏三昧九缚脱缚者触发之时五盖烦恼覆弊心识脱者触发之时谓证无相定得果解脱生增上慢十心强软强者触发之时其心刚强出入不得自在犹如瓦石难可回变软者触发之时心志软弱易可败坏犹如软泥不堪为器如此十双是明邪法邪相众多且约此十皆约若过若不及而分别耳若不别知心生取着因此邪僻得病发狂是故应须以此验之若乃善法十种者一触相如法二定相如法三空相如法四明相如法五喜相如法六乐相如法七善相如法八智相如法九解脱相如法十心调相如法此十云何名为如法但与上来二十不善邪法相违安隐清净调和中适即为如法名正相也下禅境中所明邪法须知此文。
俓侹
上古定切下他定切庄子逍遥篇云大有俓侹不近人情注疏云俓侹犹过差也亦是不韵之貌又云直也。
玄文二十五三昧
无垢不退并心乐欢喜日光及月光热焰如幼与不动难伏悦意青色等黄色赤色白色俱种种又乃双雷音注雨加以如虚空照镜无碍常乐我对治二十五种有已上私略为之颂解释具在彼玄文。
𢟋惕
上都雷切下吐历切。
钻
子丸切。
啾㗫
上子由切下千结切又子细切。
引大集十二时兽
此中所列与经稍异经云东方蛇马羊南方猴鸡犬西方䐗鼠牛北方师子兔龙。
蛟
音交。
蝉
市然切。
鲤
力耳切。
狖
羊就切。
羭貐
上与朱切下翼乳切。
豺
音柴正作豺字。
蟹
谐买切。
鳝
市演切。
燕
于见切。
猫
眉朝切。
貉应作[豸*(非-(一*一))]
尔雅云貈子貆貈音鹤貆音桓郭璞注云雌者名𧴙今江东呼貉为𧲬𧳅𧴙字亦作㺁又作𧳦奴皓切雌貉也𧲬字乌郎切𧳅字疏吏切貉字亦作貉字说文云似狐善睡兽也若作莫白切者即北方兽也今文中作𧴎字者准玉篇并韵集中作平表切亦云似狐善睡也今文云㹟㹬者玉篇云㹟字音决㹬字生仕切恐今文误将𧲬𧳅字作㹟㹬字耳貙虎爪等者因便引之耳今文则无貙也䝟貐及貙文出尔雅。
䝟
乌点切亦作猰。
五热炙身
头上临日四面聚火以兹五热而炙其身。
夏曰嘉平殷曰清祀
广雅云嘉善也平成也以岁中万物成就而报其功也清祀者清洁而祭祀也依广雅则夏曰清祀殷曰嘉平依风俗通则夏曰嘉平殷曰清祀未知何者为正乎碏者索也合聚万物而索享之以万物有功于人故以报其功耳又云具如妙玄第四卷初者此是古本若今现行即第三卷末三藏增数明行引阿含云当修一行谓他物莫取是也。
后释与文合与论稍别
此文恐误大论有两处文初第十六卷文如辅行所引次第四十九卷文如止观所引而辅行但引第十六卷文乃云与论稍别者即是误也若引第四十九卷文者则今止观与论是同矣。
于五停门各开为三成十五
禅波罗蜜前方便中明其五种一觉观二贪欲三嗔恚四愚痴五恶业此五各三以成十五初之三者一明利心觉观二半明半昏心觉观三一句昏迷心觉观第二三者一外贪欲二内贪欲三遍一切处贪欲第三三者一非理嗔二顺理嗔三诤论嗔第四三者一计断第二计有无三计世性第五三者一昏沉闇蔽障二恶念思惟障三境界逼迫障治此五三又有十五能所具焉。
道展转九地
俱舍颂同类因云同类因相似自部地前生道展转九地惟等胜为果加行生亦然其余论释文句补注第六已引今且引论消兹现文论云地即九地欲界一色无色八成九若无漏道展转相望一一皆与九地为因谓未至定静虑中间四本静虑三本无色九地道道皆互为因何者此于诸地皆如容住不堕界摄非诸他爱执为己有是故九地道虽他不同而展转为因由同类故然唯得与等胜为因非为劣因。
五轮禅
行人修止制心一处则发五轮如净水无波则万象现矣言五轮者一地轮二水轮三风轮四金沙轮五金刚轮此五悉是从喻立号轮者转也如轮若转从此至彼禅定亦尔能从下地转至上地一地轮者地有二义一住持不动二出生万物行人因止发未到地定忽然湛心自觉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不动如地住持故也因未到地出生初禅种种功德如水出生万物故也二水轮者亦有二义一润渍生长二体性柔软行人于地轮中若证水轮发诸禅定定水润心自觉身中功德增长名为润渍因得定故身心柔软折伏高心名为柔软三风轮者风有三义一游空无碍二鼓动万物三能破坏行人所发风轮三昧亦尔若发禅定相似智慧无碍方便如风游空得方便道即能击发鼓动种种出世善根又得智慧雅破一切诸见烦恼风轮三昧三义如是四金沙轮者金则喻真沙比无著行人若发见思真慧无染着焉五金刚轮者第九无碍道名金刚轮三昧喻如金刚体坚用利能摧诸物金刚三昧亦复如是不为妄惑所侵而能断诸结使成阿罗汉也。
虽有应生之善必假威神方乃开
净名疏云世有邪见学禅之人但信心有佛不信诸佛威神所加永嘉所谓拨因果者南山所谓大乘语者皆其类焉。
蹑蹑
尼辄切。
劲
居正切。
[朋/心]
或云香回切净也检此字未见若作奣字乌猛切六合清朗也若作煚俱永切火光也作𢜏古文惧字耳。
囧
俱永切。
瞿沙
此云妙音人名也。
𢤱悷
上力董切下郎计切。
穬
古猛切。
恬愉
上徒兼切下羊朱切。
帙
直一切。
𦞦
呵各切。
鲭
诸盈切又仓经切。
薳
韦委切。
搔扰
上苏遭切下而沼切。
铿
口茎切。
菖蒲
上尺良切下薄胡切。
漠
慕各切。
槌撞
上直追切下直绛切。
篾屑
经音云篾屑应作𣠉楔上莫结切下先结切不方正也摩抹也亦作[仁-二+(篾-戍+戌)]偰净也后人更宜详辨。
猗
于基切又于绮切。
䭠
力冉切。
灭是一刹那定是久相续
婆沙六十三问云灭定无想定有何差别答曰名即差别是名无想定是名灭尽定界亦差别无想定色界灭定无色界佛经说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问灭定是非想非非想处法何以言过一切非想非非想答虽是彼处法以寂静故言犹如村落阿练若处俱舍云无想定灭尽定差别者无想为求解脱以出离想为先也灭尽定为求静住以止息想为先也又下文引八术等者第二经中只言明医晓八种术从远方来至第九卷菩萨品中乃云八术有八复次一一皆云除一阐提章安云八术者一治身二治眼三治胎四治小儿五治疮六治毒七治邪八知星内合佛知八正道能治八倒病又云医有十种一空见外道二常见外道三断结外道四二乘五六度菩萨六通教菩萨七别教菩萨八圆十信九圆中心十圆后心请将此文以定辅行所引之文。
蹶
居月切又居卫切。
葩
普巴切。
蓬勃
经音云盛貌。
[泳-永+柴][泳-永+柴]
或云柴骇切未见正体有此字。
黯
乌减切黑也。
坼
丑格切。
臭处
处字去声。
黮
他感切黑也。
黵
丁敢切汗也。
命朽之时至无作戒业不灭等
净名玄义云如戒序云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者佛法湛然何尝有灭而言灭者约人寿尽故言灭耳如九夫未得无漏慧命未能秉持禁戒身若无常戒法即谢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依色身起色身既死五分亦灭即是身内佛法灭耳若能勤进发真得道共戒此则一受不退常寂然即有五分法身具足假令七反人天虽生恶国非但不失须陀洹果此人必得阿罗汉果是则阴身虽灭佛法不灭五分法身而无朽坏即是佛法久住若大乘明义开佛知见得无方大用乃住持佛法也。
滂沱
上普郎切下徒河切。
𥀰𥀰[(大/目)*皮][(大/目)*皮]
上二字卢盍切皮貌下二字都腊切正作[(大/目)*皮]。
鸱
处脂切。
𤔩
亦作掴又作攫经音云检诸字书无如此字若桉字义应作攫居碧九缚二切说文云爪持也或云古麦切掌耳也。
拽挽
上余制切下晚音引也。
𪒠𪒠
于敦切。
赀
子私切计也尽也。
𥀹
古曲切皮起也。
膊
亦作腨市兖切。
胪
力居切皮胪也腹前名胪也。
绽
宅苋切苋侯谏切。
溃
胡对切。
渍
疾赐切浸润也。
拄
知庚切。
𣫝
记中作[害*空][害*空]正应作[害*空]许江切空谷之貌。
煜煜
余立切火光也耀也。
爚爚
以灼切光明也又书药切。
踝
胡瓦切。
䏶
薄礼切正作䯗。
臗
苦昆切。
颔
胡感切。
腕
乌贯切。
蛊
公尸切。
蛰
直立切。
絓
胡卦切。
栾
落官切。
栏
落干切。
槐
户恢切。
陂
彼为切。
粖
莫钵切。
麨
尺沼切。
揵槌
上巨寒切下音地此云所打木也又揵依字呼槌或依字或直利切并梵音也。
瓨
下江切正作釭。
劓
鱼器切。
痈
于容切。
栓
山员切。
巢父
父音甫业忘二字误也应作叶妄字又上文引大经十三不净等者文在十四梵行品也下去文字讹处或易见者更不具出也。
择
羊益切。
稗
傍卖切。
糅
女救切。
隐没不隐没
四卷毗昙云隐没者谓烦恼所覆亦从诸烦恼生若不隐没准而思之又下文引大经十四名四等者文在华严第十三耳。
蛙
乌瓜切正作[十/((巨-匚)@十)/(冗-几+?)]字井蛙海若文出庄子外篇秋水篇第十七。
小大迦罗
支佛亦有十地一昔行具足地二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三觉了法四谛地四甚深利智地五八圣道地六觉了法界虚空界地七证寂灭地八六通地九秘密地十习气渐薄地声闻亦有十地一受三归地二信地三信法地四内凡地五学信戒地六八人地七须陀洹地八斯陀含地九阿那含地十阿罗汉地。
第四品云戒少急
以第四品是兼行六度兼行即是沙分急于戒也至第五品正行六度乃是全分急于戒矣。
自护止作必无亏点
自护止持即不淫等自护作持即持衣等又亦可云自护作犯以若不防慎率尔便犯故也。
众法作行或当稍缓
众法即众行之法作行即作持之行众法即是作持之行如说戒等是也委如前文引南山随机羯磨明但心念法对首心念法众法心念法等故南山判止作云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作持则羯磨结其大科即今所谓自护止作及众法作行也文句云初之二品顺理持于第一义戒亦是任运持得初篇二篇之戒若第四品及第五品经云持戒者即第三篇去事中持戒无亏耳文句记云初二品人初心念念常在四种三昧容于下三众法少违言二品者其实须兼第三品故今文云前之三品非全不持也若尔今云自护止作岂非任运持初二篇等众法作行岂非第三篇去事中众法少违。
又止持中双持双犯事必须具
即戒本止持中自有止作二持及止作两犯也故戒本止持中止持即不淫等止持中作持即礼敬等若乃翻此便成两犯何者行淫等即作犯不礼敬等即止犯。
单持别犯作中无止或当未具
即羯磨作持中单持别犯作中无止也应知单持别犯即是作中无止故以作中无止覆释单持别犯也然戒本止持既乃自有双持双犯而羯磨作持岂不然乎如诵戒羯磨是众法作持而先止绝外缘是作持中有止持今但有诵戒羯磨而不先绝外缘是作持中无止持也既无止持翻成别犯但有作持故云单持也言未具者即有阙也下文云或可未具准此思之。
又止作中自行从制事必不废
前云众法作行或当稍缓单持别犯或当未具是于制中容有少违今则一向都不许犯故云从制事必不废即单持中不可别犯岂非众法心念止作亦应双持方合自行顺于制教须知初文众法作行或当稍缓犹尚宽容次文谓之单持别犯或当未具稍是紧急至今文中自行从制事必不废一向不通微有所犯。
为物从开或可未具
理观尚浅涉事有妨是故为物从开未具此亦约于第三篇去事中从开耳又为物从开即经营三宝导俗化方等未具耳若云淫则三时无乐及忘犯济物等是为物从开者恐非今文之意也。
又理全事阙名之为宽故前四品通名为缓
理观若全容可少阙第三篇去事相持戒以此言之理观略无安有品位岂可滥同今文乘急戒缓之意文句记云若未专于四种三昧五篇七聚菩萨重轻不可微犯方称一期教门大旨具如止观持戒清净中尚事理双美方堪向道况入道者令事亏耶。
入第五品事理不二众行别行若止若作若性若讥一切具足
众行即众法心念别行即但心念及对首心念涅槃经说菩萨持于性重戒与息世讥嫌戒等无差别如初淫杀名为性重下篇所制名性轻也如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威仪粗丑不生俗信招世讥嫌。
羿
五计切古之善射者名也。
养由基
养姓。
陈那
具云摩诃陈那迦此翻大域龙他宗人云大则拣小域即方所龙能兴雨今此陈那亦如是也西域记云陈那此翻童授。
二十五谛
涅槃疏明涅槃经及百论二处同异云此二十五谛与百论中有同有异此自有三一名异体同论云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此云从性生大从大生慢冥是八万劫外冥然不知性是冥伏在于八万劫外不可得知觉即是知八万劫事大只是能大觉知慢与我可见二名体俱同即五大五尘五情五业并心平等三名体俱异论云神我为主即是一根此云粗染黑者亦是一根此则大异言次火者应云次水或是外计与正教异或今文误后人详之。
铁叶
叶应作鍱与涉切。
骠
毗召切。
唼
所狎切又音匝。
胝
丁尼切。
髡
苦昆切去发也此字恐误经中作杌字五忽切树无枝也。
饰宗
宋传云怀素律师南阳人也玄奘三藏西域方回誓求为师初寻经论后专律部于时邺郡法砺律师著疏十卷别是命家见接素公知成律匠研习三载乃见其瑕遂叹云古人义章未能尽善遂发心述四分律记等素公所述宗萨婆多故出受体是无表色又斥二宗云相部无知则大开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南山犯重与天神言论是自言得上人法也大底素疏谓之新章矣至开元年中蒿山宾律师撰饰宗记以解之对砺旧疏也。
余如释签第二
文在第四前已引之。
摩蹬伽
蹬亦作邓徒亘切亦作隥都邓切亦作登摩蹬伽或云此翻本性然经中说女之母是摩蹬耳准舍头谏经云过去有王名曰摩登此翻有志舍头谏者即王之太子也此云虎耳。
娠
失人切。
应是地异故星移三座
准大集经东方亦从角亢等七而说当知大集与此方七星所列全同也。
攘
应作禳汝羊切。
奎
苦圭切。
觜
即移切。
博蚀
蚀音食稍稍侵亏如虫食草叶然故云蚀也汉书云日月博蚀韦昭云气往迫之名为博也。
华他
上胡卦切下音陀。
扁
蒲典切。
韬
土刀切。
𤀹
私阎切。
俊
子峻切。
骏
子峻切。
捔
古岳切正作角试也。
[口*嶲]
即委切正作觜。
嘲
陟交切。
非所所因处
恐多一个所字。
校捅
捅正作捔。
菽
式竹切。
诐
彼义切。
两为云乎
两字当为雨字孰降施是降字当为隆字施字音弛式氏初负建鼓者庄子云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耶注云夫揭仁义以趋道德之乡其犹击鼓而求逃者无由得也杰居竭居谒巨竭三切揭其列其谒二切杰用力之貌也建者击也文出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
鲙
古外切。
啀喍
上五佳切下士佳切正作𪗶。
嗥
胡刀切。
𠭯
侧加切正作㪥。
掣
尺折尺制二切。
桎梏
上之日切在足名桎下古沃切手械也。
抨
普耕切亦作烹。
迦罗迦镇头迦
未见所翻但须知是甘毒二果也。
薏苡
上于力切下羊已切。
螝
胡对切若作蛔胡恢切注本草云常山郡近道处有多生人家交址者子最大彼土呼为𦼮珠𦼮音干马援大取将还人以为真珠若以根煮汁作糜食之甚香去螝大效即薏苡也。
黡
于琰切。
㺐獠𧲲獠
𧲲侧巧切与[豸*巢]同獠张巧切与獠同獠亦力道切。
槊
所角切。
稆
力举切。
𤤠
于京切正作瑛。
尔雅云龟有十种
今文所引颇有讹略今具录之尔雅云一神龟郭璞注云龟之最神明者二灵龟注云涪陵郡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玳瑁俗呼为灵龟三摄龟摄字之涉切注云小龟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张闭好食蛇今文下字误也四宝龟注云书曰遗我大宝龟五文龟注云甲有文彩者河图云灵龟负书册甲青文今文云甲有文负河图讹略也六筮龟注云常在蓍丛下潜伏筮音誓蓍式之切蒿属筮者以为䇿蓍生千岁三百茎易以为数天子蓍九尺诸候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也七山龟八泽龟九水龟十火龟注云此皆说龟生之处所也火龟犹火鼠耳物有含异气者不可以常理推然亦无所怪也言玳瑁者玳徒戴切瑁莫佩切异物志云生南海背上有鳞大如扇有文章将作器则煮其鳞如柔皮也涪字扶鸠切。
合观
观字误也当为欢字本草注云合欢味甘平无毒安五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也树叶似皂莱槐等五月发华红白色次文中云如欢法者欢字当为观字。
六芝
青赤黄白黑紫名为六芝也。
萱
呼袁切。
大黄除实
平胃下气除痰实也。
当归止痛
温中止痛也。
蚤休等
蚤子皓切黄精一名重楼又名兔竹又名鸡格又名救穷又名鹿竹钩古候切钩吻一名野葛言其入口则钩人喉吻也野葛人食其叶皆死羊食其叶乃肥物有相伏故也又下文云故如三车者如字当为知字余寻大部临文多壅访问学者亦所不通于是发意七五年间遍阅诸文撰兹补注其中是非以俟后德考而辨之或有一文一义而能自利利他者所愿同妙法华流通永永无量劫来众多罪业凭兹撰述清净如空将来之世共诸含识闻妙法华开佛知见。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四(终)
No. 586-B
右神智师大部补注一十四卷师东嘉人笃于浮屠氏法象胥所传悉涉猎不遗此书开明法华三昧视前后训诂独详盖东嘉距天台近其宗旨一气脉也顷余读书精舍每自谓举子业烦碎可厌时并壁僧矻矻诵读声日夜不辍科目诠次如绳联钩曲不可以算数计较举子业抑又劳焉今观此书析理明白指事端审顾有裨于后学多矣。
竺峰圭老与其徒义上人惜旧本湮灭不可考捐所得钟氏施利再为镂木且属余识其末余于内典固不能深解欲以吾儒忘筌一语相与评之。
丙辰季冬中浣芥窟赵 时逢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