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24 册 No. 0469 金刚经补注
No. 469-A
律而惟文字之是咎抑末矣。古语云。若非玉人梦破。别有生涯。安得四海五湖。斩新日月。斯孟嘉补注意乎。请以是徴诸识者。
旹
天启丙寅仲夏既望 汰生居士查应光撰
No. 469-B
永明智觉禅师云。夫金刚般若。能开解脱之门。玉偈波罗。善入菩提之路。行行而非空非有。句句而无去无来。经说三十二分。功德难量。圆持四句偈文。殊因莫测。书写读诵。当生华藏之天。为人演说。定达涅槃之宅。般若乃菩提佛母。信心即功德道源。长养圣胎。出生妙法。大抵看经通义。问道穷源。启净信心。具择法眼。心心无间理全彰。念念不忘文自现。遗辞而解义。左右逢源。如盘之走珠。纵横无碍。信解受持者。洞明真性。见闻随喜者。咸悟菩提。流通天上人间。普遍微尘刹海。大虚无际。法施何穷。以斯般若功勋。总报四恩三有。观夫空如来藏。碎祖师关。独露真常。无非般若。三心不动。六喻全彰。七宝校功。四句倍胜。若乃循行数墨。转益见知。宗眼不明。非为究竟。嗟夫。微宣奥旨。石火电光。密显真机。银山铁壁。瞥生异见。滞在中途。进步无门。退身迷路。聊通一线。俯为初机。良马见鞭。追风千里矣。
No. 46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补注卷上
三山鹤轩居士 韩岩 集解
海阳梦华居士 程衷懋 补注
金刚者。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消。取此坚利。能断坏万物。譬如智慧。能断一切烦恼。转为妙用。般若者。梵语也。华言智慧。性体虚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不着诸相。谓之彼岸。若着诸相。谓之此岸。又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经者。经也。见性。之径路也。道川禅师云。法不孤起。谁为安名。颂曰。摩诃大法王。无短亦无长。本来非皂白。随处见青黄。华发看朝艳。林凋逐晓霜。疾雷何太急。迅雷亦非光。凡圣犹难测。龙天岂度量。古今人不识。权立号金刚。宗镜云。此一卷经。六道含灵。一切性中。悉皆具足。只为受身之后。妄为六根六尘。埋没此段灵光。不知不觉。故佛发慈悲心。愿一切众生。齐超苦海。共证菩提。所以说是经大意。只是为人解粘去缚。直下明了自性。究竟坚固。万劫不坏。如金性坚刚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标举教起根源。依昭明所断之分。颂曰。圣凡同聚给孤园。似月如星共一天。持钵着衣弘圣化。人人尽是火中莲。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至)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闻。如来临涅槃日。阿难问曰。佛灭度后。一切经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闻。次显处所。盖如是者。指一经所闻法体也。我闻。阿难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也。一时。即如来说法。机应和合时也。佛者。觉也。佛是教主。尊极名佛。若以诸大宗师言之。如者。众生之性。万别千差。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只是众生性之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别法。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是。川禅师云。古人道。唤作如如。早是变也。且道变向甚么处去。咄。不得乱走。必竟作么生。道火不曾烧却口。如如。静夜长天一月孤。是是。水不离波波是水。镜水尘风不到时。应现无瑕照天地。我者。为性自在。强名之也。又云。身非有我。亦非无我。不二自在。名为真我。闻者。听闻也。经云。听非有闻。亦非无闻。了无取舍。名为真闻。川禅师云。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颂曰。我我。认得分明成两个。不动纤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风和。切忌随他去。颂曰。猿啼岭上。鹤唳林间。断云风卷。水激长湍。最爱晚秋霜午夜。一声塞雁觉天寒。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川禅师云。一。相随来也。颂曰。一一。破二成三从此出。乾坤混沌未分前。已是一生参学毕。时。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颂曰。时时。清风明月镇相随。桃红李白蔷薇紫。问着东君总不知。佛者。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又云。非相而相。应身佛也。相而非相。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川禅师云。无面目。说是非汉。颂曰。小名悉达。长号释迦。度人无数。摄伏群邪。若言他是佛。自己却成魔。祇把一枝无孔笛。为君吹起太平歌。在者。所在之处也。川禅师云。客来须看。不得放过。随后便打。颂曰。独坐一炉香。经文诵两行。可怜车马客。门外任他忙。舍卫国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国。祇者。匿王太子祇陀也。树是祇陀所施。故言祇树。给孤独园者。给孤长者所施之园。共建立精舍也。比丘者。去恶取善。名小比丘。善恶俱遣。名大比丘也。若悟达此理。即证阿罗汉位。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川禅师云。独掌不浪鸣。颂曰。巍巍堂堂。万法中王。三十二相。百千种光。圣凡瞻仰。外道归降。莫谓慈容难得见。不离祇园大道场。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至)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佛现世时也。世尊。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一切世间之所尊也。食时。正当辰食将办之时也。着衣。服僧伽黎。柔和忍辱衣也。乞食。佛以禅悦法喜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欲令折己慢幢。生彼福德也。次第。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洗足。净身业也。敷座而坐。跏趺入禅。示一切法空也。川禅师云。惺惺着。颂曰。饭食讫兮洗足已。敷座坐来谁共委。向下文长知不知。看看平地波涛起。
○善现起请分第二
善现起请佛法。为众决疑。颂曰。解空特地播风云。九曲难穿问世尊。两镜光含千古意。珠玑泻出显家门。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至)善付嘱诸菩萨。
时。空生起问之时也。长老。德尊年高也。梵语须菩提。华言解空。亦名善现。从座起至恭敬。乃请法之仪。右膝着地。先净三业。摧伏身心也。合掌。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佛性含容万法。无可比类也。如来。如者佛性之本体也。来者。佛性之应用也。如如不变。而应现万缘。非来非去。心常空寂也。善护念者。为护根熟菩萨。与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与教化力。令其摄受众生也。善付嘱者。为付嘱根未熟菩萨。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胜进也。梵语菩萨。华言道心众生。常行恭敬。乃至蠢动含灵。悉起敬爱之心。不生轻慢也。川禅师云。如来不措一言。须菩提便兴赞叹。具眼胜流。试着眼看。颂曰。隔墙见角。便知是牛。隔山见烟。便知是火。独坐巍巍。天上天下。南北东西。钻龟打瓦。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至)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谓真性也。发阿耨三菩提心。谓求真性成佛之心。云何应住。言云何可以安住谛理。云何降伏。言云何可以折摄散乱。须菩提谓。凡夫妄念。烦恼无边。当依何法。则得调伏也。川禅师云。这问从甚处出来。颂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思飞塞北。燕忆旧巢归。秋月春花无限意。个中只许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至)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如汝所说。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进。勿令染着诸法相也。谛听者。谓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勿逐语言。详审而听也。应如是住者。如来欲令众生之心。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即能见性也。逍遥翁云。凡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也。黄柏运禅师云。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亡境犹易。亡心至难。人不敢亡心。恐落于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既无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区区更求解脱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见自性。即无妄念。既无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然。应诺协望之谓。愿乐欲闻。欣乐欲闻其法也。川禅师云。往往事从叮嘱生。颂曰。七手八脚。神头鬼面。棒打不开。刀割不断。阎浮踔踯几千回。头头不离空王殿。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教菩萨。六度圆修。众生一体。无我无人。谁归灭度。故立此名。颂曰。大乘境界尽含容。凡圣元来事一同。扫尽微尘生死念。依然面目旧家风。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至)寿者相即非菩萨。
摩诃萨。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众生。谓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轮回六道是也。无明迷覆为卵生。烦恼包褁为胎生。爱水浸淫为湿生。歘起烦恼为化生。教中云。眼耳鼻舌。不能回光内烛。有所贪漏。即堕四生。谓胎卵湿化是也。色声香味。回光内烛。无所贪漏。即证四果。谓须陀洹等是也。傅大士云。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若有色。谓凡夫执着之心。妄见是非。不契无相之理。若无色。执着空相。不修福慧。若有想。眼见耳闻。遂生妄想。口说佛行。心不依行。若无想。坐禅除妄。犹如木石。不习慈悲智慧方便。若非有想。有无俱遣。语默双亡。有取舍憎爱之心。不了中道也。非无想。谓有求理心也。临济云。入凡入圣。入清入净。处处现诸国土。尽是诸法空相。是名真正见解。你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浮沉。我。佛自谓也。无余者。真常湛寂也。涅槃者。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众生迷于涅槃无相之法。而为生死有相之身。灭。除灭。度。化度也。如来指示三界九地。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性入。心无取舍。无边烦恼。转为妙用。同证圆满清净涅槃。渡生死大海。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谓如上九类众生。皆由自之业缘而有。清净本性。无众生可度。无涅槃可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也。造化因心偈云。赋象各由心。影响无欺诈。元无造化工。众生自造化。我相。倚恃名位权利。攀高接贵。轻慢贫贱愚迷之流。人相。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恃持戒。轻破戒者。众生相。谓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恶。寿者相。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执着诸相。希求福德。有此四相。则同众生。非菩萨也。临济禅师云。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何不识取。但于一切时中。切莫间断。触目皆是。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敢问诸人。触目皆是。是个甚么。一一山河无隔碍。重重楼阁应时开。川禅师云。顶天立地。鼻直眼横。颂曰。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祇因差一念。现出万般形。
○妙行无住分第四
于一切法。非即非离。无违无住。颂曰。透过声香色是谁。投身饲虎自家为。精金百炼虽光彩。且不重添眼上眉。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至)其福德不可思量。
复次。连前起后之辞。菩萨于法者。总标一切空有之法。如六尘诸法是也。应无所住。一切之法。应当无所住着也。法华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谓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谓心外别有法。遂生执着。住于法相。此同众生之见解也。逍遥翁云。凡人不识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别他境。不为助道。但求福门。似箭射空。如人入暗。菩萨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能知凡圣一等。空色一般。善恶一体。临济和尚颂云。心境顿消融。分明色与空。欲识本来体。青山白云中。是菩萨心无所著也。布者。普也。施者。舍也。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初度。摄后五度。谓除人我众生寿者四相。烦恼妄想取舍爱憎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内破一切执着。外即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布施。皆应无住。不见有我为能施人。不见有他为受施者。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体皆空。住无所住。清净行施。不忧己乏。不望报恩。不求果报也。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逍遥翁云。诵金刚经者。若人了知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者。此名慧业。若人日积课诵之功。希求福利。此名福业。二者相去。如霄壤也。不住色布施。谓智慧性。照见一切皆空。无色可舍。名为布施。如药对病。如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药俱遣。色空泯绝。中道皆亡。了无一法可得。不若二乘舍色取空。是为不住色而行布施。玄奘法师所译经云。不住于色。不住非色。香味触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无住。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体平等。平等行施。即如法界。不住有施。不住无施。不得有无二边障碍。施心广大。犹如虚空。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故经中举十方虚空。较量施福。即斯意耳。华严经云。不求色声香与味。亦不希求诸妙触。但为救度诸众生。常求无上最胜智。此正所谓行布施也。傅大士云。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理。背镜向心观。临济云。佛有六通者。谓入色界。不为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触惑。入意界。不被法惑。达此六种。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乃无依道人。虽是五蕴秽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萨。黄檗云。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荡然清净。菩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憎爱之心也。然烦恼本性。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逍遥翁云。夫烦恼性。是佛境界。观烦恼性空。是正修行。学人若止依此观炼精至。不须求别法也。又云。夫见性之人。十二时中。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所转。一任毁谤于我。我既不受。恶言谤黩。返归自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故古德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不住于相者。非但见色是相。一切种种分别。皆名为相。如是之相。皆从因缘而生。应知一切分别。皆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诸相。法相既本无。故言不住相。逍遥翁云。须知诸法。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又云。了达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虚空。自然无碍。心住于相。即属有法。故知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即能见佛性也。若住相布施。但得人天果报而已。傅大士云。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勿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满空遍十方。川禅师云。若要天下行。无过一艺精。颂曰。西川十样锦。添华色转鲜。欲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虚空不碍丝头念。所以彰名大觉仙。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至)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不也世尊。须菩提谓虚空。我思量之。实无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觉悟心无能所。即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虽不徼福。自然离生死苦。受涅槃乐。无限福德。岂可思量。但应如所教住。谓诸学人。当依佛教。行无所住。必得悟入也。盖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空性无边。施福无边。故举十方虚空。以为其喻。川禅师云。可知礼也。颂曰。虚空境界岂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长。但得五湖风月在。春来依旧百花香。
○如理实见分第五
如理之见。理本无见。无见之见。是为实见。颂曰。悟处分明见得真。镜中面目自家身。莫言诸相都拈却。只是如今个主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如来所说身相非身相。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者。如来真身。本无生灭。湛然常住。托阴受形。同凡演化。故可以身相见者。非佛法身也。色身有相。法身无相。色身者。地水火风。假合成人。法身者。即无形状相貌。须菩提以凡夫但见色身。不见法身。故答是语。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者。非。无也。凡夫谓色身是有。执着修行。所以不见佛性。生死转重。如来法身无相。故言所说身相非身相。谓无真实身相也。华严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故云门大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者。此大乘先觉之人。解黏去缚。遣疑破执也。黄檗云。夫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着一物。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谓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颂曰。凡相灭时性不灭。真如觉体离尘埃。了悟断常根果别。此名佛眼见如来。川禅师云。且道只今行住坐卧。是甚么相。颂曰。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莺啼燕语皆相似。莫问前三与后三。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谓非独佛身相即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色身有相。故言虚妄。法身无相故言非相也。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者。言身虚妄。即是人空。言非相者。即是法空。若悟人法二空。即见自性。盖如来者。乃自性。不属去来也。四大色身。本由妄念而生。去来不实。若执虚妄身相。而欲见如来之性。譬如认贼为子。终无是处。傅大师云。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川禅师云。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么处。颂曰。有相有求皆是妄。无形无相堕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间。一道寒光烁太虚。
○正信希有分第六
生正信向心。斯人最为希有。颂曰。正信之人骨有灵。心如果日洞然明。眼空不见黄金贵。面壁忘机海晏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至)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生实信不者。须菩提谓前以无相行于布施。即是因深。得见无相如来。即是果深。因果之法既深。恐如来灭后。浊劫恶世之中。无人听信。故有是问。傅大士云。因深果亦深。理密奥难寻。当来末法后。惟虑法将沉。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是实信者。实谛之阶也。有持戒修福者。不着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无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慈受深禅师云。念念常空寂。日用有大力。此是三世诸佛行履处。六代祖师行履处。无功之功。功不虚弃。川禅师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颂曰。三佛容仪总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宝。啼鸟山花一样春。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至)得如是无量福德。
种诸善根者。世间种种善事。不可胜计。大概止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也。法华经云。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傅大士云。依他非自立。必假众缘成。日谢树无影。灯来室乃明。于无量千万佛所者。显其已多种善根。谓见佛多。闻法多。修行多也。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谓凡夫于诸法中。起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种种妄想。不能生净信。菩萨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清净。听信其法。故言一念生净信也。傅大士云。信心生一念。诸佛尽能知。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薰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得如是福。谓如来知见众生。无诸妄念。心常清净。敬信其法。所以得智慧胜妙功德。不可测量。川禅师云。种瓜得瓜。种果得果。颂曰。一佛二佛千万佛。各各眼横兼鼻直。昔年曾种善根来。今日依前得渠力。须菩提。须菩提。着衣吃饭寻常事。何须特地却生疑。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至)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释生信得福之故。该乎生法二空。无复我人众生寿者相。谓不倚恃名位势利。精进持戒。轻慢贫贱愚痴破戒之流。无能所知解心。无苟求希望心。言行相应也。此生空也。无法相者。经云。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既清净。诸法皆空。故无取舍一切善恶凡圣等见诸法相也。亦无非法相。谓不着能知解心。不作有所得心。无人无法。内明实相。外应虚缘也。此法空也。圆悟禅师云。伶俐汉。脚跟须点地。脊梁要硬似铁。游人间世。幻视万缘。把住作主。不狥人情。截断人我。脱去知解。直下以见性成佛。直指妙心为阶梯。及至作用。外应虚缘。不落窠臼。办一片长久。守寂淡身心。于尘劳中透脱去。乃善之善也。川禅师云。圆同大虚。无欠无余。颂曰。无相非法相。开拳复成掌。浮云散碧空。万里天一样。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至)不应取非法。
心若取相。即取妄念。故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也。圆悟禅师云。诸佛开示祖师。直指唯心妙性。径捷承当。不起一念。透顶透底。于见成际。不劳心力。任运逍遥。了无取舍。乃真密印也。黄檗断际禅师谓裴丞相云。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则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唯此一心。即便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于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亡虑。佛自现前。不假修证。本自具足。若不决定信此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取法相者。谓言心外有法。故着诸相也。慈受云。顺天门外古招提。烂熳春光照锦溪。物物更无心外法。个中能有几人知。逍遥翁云。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浑。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黄檗云。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都总不如。便自认取本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将心无心。心却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已。若取非法相。谓有取舍善恶等相也。疏云。五阴空为法。五阴相为非法。即以阴空为药名法。阴有为病名非法。阴病既除。空药亦遣。非法既谢。在法亦亡。傅大士云。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地碍不通。圆成沈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识无生理。心外断行踪。是不着诸法相也。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谓有无俱遣。语默双亡。若取法相。则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则有空执。有执则烦恼炽然。无执则信心清净。傅大士云。有因名假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是了中道也。川禅师云。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颂曰。得树攀高未足奇。悬崖撒手大夫儿。水寒夜冷鱼难觅。留得空船载月归。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至)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执有说空。因河用筏。有执既丧。空说奚存。既是渡河。那更存筏。傅大士云。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法相属有。非法相属无。乃两头见。直须截断。譬如人未渡河。须假舡筏。既到彼岸。当离其筏。不可执着也。人未出生死爱河。须假佛法。既得度脱。法亦当舍。所以赵州道。佛之一字。不吾喜闻。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外无一法而建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乎。川禅师云。水到渠成。颂曰。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无得无说分第七
当体空寂。无物可得。凡有言说。皆为剩语。颂曰。识破娘生无所得。虚空那话是和非。炳然一句威音外。云去云来天不移。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如来有所说法耶。佛所问意。恐人谓如来有所说也盖真如法体。离有无相。离言说相。岂可以耳闻心得。当知树下得道。诸会说法。但应身耳。其报身法身。无得无说也。无有定法者。根器有利钝。学性有浅深。随机设教。对病用药。法华经云。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是故法无定相。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似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可执着。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川禅师云。寒即言寒。热即言热。颂曰。云起南山雨北山。驴名马字几千般。请看浩渺无情水。几处随方几处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不可取者。空生恐学人不悟如来无相之理。不可说者。恐学人执着如来所说章句也。盖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之法。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舌说也。非。无也。非非。不无也。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谓无即成断灭。语有即成邪见。须菩提所以两言其不可也。是法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一以言有。虽有而未尝有。一以为无。虽无而未尝无。此非法非非法。真空不空。岂有定法可说也。傅大士云。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川禅师云。是甚么。颂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廓落太虚空。鸟飞无影迹。拨转机轮却倒回。南北东西任往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一切贤圣。三世十方佛菩萨也。无为者。自然觉性。无假人为。一切贤圣。皆用此法。然法本无为。何有差别。第性有利钝。学有浅深。遂生差别见解。既有差别见解。故无定法也。海觉元禅师云。一金成万器。皆由匠者智。何必毗耶城。人人说不二。傅大士云。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证果定无疑。川禅师云。毫𨤲有差。天地悬隔。颂曰。正人说邪法。邪法悉归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归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来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诸佛所依之法。尽从此经出。颂曰。百千妙义佛诸祖。尽在毫端一密中。七宝三千非比喻。此心包纳太虚空。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至)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佛意欲显无为之福。先将有漏之福较量。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乃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盖布施供养。身外之福。受持经典。德性之福。身福藉物而修。物有限而福亦有限。非福德性之比。故言如来说福德多。以其有限。得以计其多寡也。傅大士云。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惟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故知心无能所。识心见性。方名福德性也。川禅师云。事向无心得。颂曰。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至)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受持者。身口意皆清净是也。晓解经义。依教而行。如舡入海。无所不通。是名受持。不解经义。而又懈怠。心口相违。如入沟港。即有断绝。非受持也。张无尽云。佛为无上法王。金口所宣圣教。若一诵之。则为法轮转地。夜叉唱空。报四天王。乃至梵天。通明通暗。龙神悦怿。如纶言诞布。孰不钦奉。诵经之功如此。若但形留神往。寻行数墨而已。何异春禽昼转。秋蛩夜鸣。虽千万遍何益哉。芗山因禅师云。灯笼露柱炽然说。莫学驴年纸上钻。看经须具看经眼。多见看经被眼瞒。四句偈。百丈云。眼耳鼻舌。各不贪染一切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罗汉。陈居士云。一切佛法。摄在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文字之多。但一念顷。即入实谛。若更勤行精进。受之不忘。持之不厌。普为他人演说。既能自利。更能利人。其福德广大。胜彼七宝布施。傅大士云。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舡。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至)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真性也。一切诸佛菩提法者。谓诸佛求真性之法也。一切诸佛求真性之法。皆从此经出。则此经之功为极大。而受持者之福德。信无穷矣。忠国师云。兹经喻如大地。何物不从地之所生。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从心之所立。故云。皆从此经出。川禅师云。且道此经从甚处出须弥顶上。大海波心。颂曰。佛祖垂慈实有权。言言不离此经宣。此经出处还相委。便向云中驾铁舡。切忌错会。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佛法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于本性中。非为真实。唯假此以开悟众生。故谓佛法。即非佛法。二乘之人。执着诸相。以为佛法。遂乃向外寻求。文殊师利云。一切众生。愚迷颠倒。不悟种种修行。不离身内。菩萨于诸佛法。都无染着。亦不舍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自然清净。学道之人。既能觉悟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药。治个心中妄想执着之病。心地自然调伏。无挂碍也。川禅师云。能将蜜果子。换如苦葫芦。颂曰。佛法非法。能纵能夺。有放有收。有生有杀。眉间长放白毫光。痴人犹待问菩萨。
○一相无相分第九
只此一相。本自无形。颂曰。一相本来元不有。明珠钻透两头空。要知四果安身处。镜破。形忘那有踪。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陀洹等四菩萨。虽得是果。而不存有所得心。佛恐四菩萨不知以无念为宗。尚萌所得之念。故设四问。须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复为辨论。以形容其所诣之实。须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无为之理。断除人我执着之相。能舍粗重烦恼。未能离微细烦恼。此人不入地狱。不作修罗饿鬼异类之身。是谓学人悟初果也。逍遥翁云。夫烦恼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炼习。可为出世之法。譬高原陆地。不生莲花。而生于淤泥浊水中也。故云。莫管烦恼障。但存菩提心。入流者。谓舍凡入圣。初入圣流也。而无所入。修务漏业。不入六尘。然终不能舍离尘境。傅大士云。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布施人天后。趣寂不知归。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厌喧求静。六尘之境。于念未忘。所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圆悟禅师云。报缘未谢。世上有许多交涉。应须应之。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隐。才有纤毫见刺。即便打不过也。斯陀含者。是渐修精进之所。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境界。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一往来。谓人间报谢。一往天上。却来人间受生。断余思惑。方得涅槃也。实无往来。谓前念才着。后念即觉。是无得果之心。心实无我。谁为往来。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渐修精进。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为不来者。谓能断惑。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已离欲界。不来受生。故名不来。心空无我。实无不来之相。故云而实无来也。川禅师云。诸行无常。一切皆空。颂曰。三位声闻已出尘。往来求静有疏亲。明明四果元无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谓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更不于三界内受生。由须菩提当此果也。实无有法。谓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情无顺逆。境知俱亡。岂有得果之心。若我念未空。于道有得。于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也。无诤三昧。此名正定心。心无生灭。名为正定。人中最为第一离欲阿罗汉者。能离一切欲。亦无离欲之心。微细四相。皆已灭尽。爱染不生。故谓之离欲耳。川禅师云。把定则云行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颂曰。唤马何曾马。呼牛未必牛。两头都放下。中道一时休。六门迸出辽天鹘。独步乾坤总不收。
世尊我不作是念(至)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恐人不知去所得心。是以咨启世尊。至于再四言我若作是念。我是离欲得道果者。即是心着四相。与法为诤。不名离欲阿罗汉也。乐。好也。阿兰那。此言无诤。言乐阿兰那行者。是好无诤行之人也。有是好。则必有是行。有是行。则必有所得。须菩提得无诤三昧。则虽有是行。而念无所得。故言实无所行。所以世尊许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百丈禅师出。只如今一切诸法。若于藏府中。有纤毫停留。是不出网。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动念。尽是野干。若藏府中。都无所求。都无所得。此人诸恶不生。人我不起。是纳须弥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于一切境。不惑不乱。不嗔不喜。刮削并当得净洁。是无事人。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是名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车载因果。是佛出世度众生。傅大士云。无生亦无灭。无我亦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有后身。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悠然独任真。川禅师云。认着以前还不是。颂曰。𧉻腹隐明珠。石中藏宝玉。有麝自然香。何用临风立。活计看来恰似无。应用头头皆具足。
○庄严净土分第十
以清净心。庄严法身净土。颂曰。家破人亡国已空。更无南北与西东。寥寥晴际霜天夜才有微云便不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至)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于法有所得不者。如来欲破二乘执着之心。故有此问。白乐天问宽禅师云。无修无诤。何异凡夫。师云。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则近执着。忘则落无明。不着不忘。乃为心要耳。此入道之法门也。于法实无所得。空生谓如来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而常照。即自成佛。而于燃灯所。于法实无所得。傅大士云。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燃灯记。宁知是旧身。川禅师云。古之今之。颂曰。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南比东西。秋毫不睹。生来心胆大如天。无限群魔倒赤幡。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土者。佛之妙性也。众生之真心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奚以外饰为哉。故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此是著相庄严。若人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性坐卧。与道相应。是名庄严佛土。庞婆转藏经。维那请回向。婆于面前取梳子。就脑后插云。回向了也。此是无能所心。傅大士云。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除俱不染。颖脱出嚣尘。川禅师云。娘生裤子。青州布衫。颂曰。抖擞浑身白胜霜。芦花雪月转争光。幸有九皋翘足势。更添朱顶又何妨。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至)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饰。则当反而求之于心。凡夫之心。无明起灭。妄想颠倒。取舍善恶凡圣等见。是名浊乱心。菩萨心常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即是生清净心也。不应住色生心者。心常清净。不住六尘。即不被诸境惑乱也。逍遥翁云。若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土净。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也。川禅师云。虽云恁么。争奈目前何。颂曰。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色声不碍处。亲到法王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心本来。清净无相。宁有所住。众生之心。亦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是实。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太空。无有挂碍。黄檗云。心若清净。何假言说。但于一切心无著。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语言。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须无漏。如今修行学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罗老子拷诋你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傅大士云。扫除心境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川禅师云。退后退后。看看顽石动也。颂曰。山堂静坐夜无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风动林野。一声寒雁唳长天。
须菩提譬如有人(至)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虽大。心量即小。纵如须弥山王。既有形相。有可比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广大。等虚空界。无形无相。无可比量。方名大身。世尊欲以真心悟人。托大身为问。而须菩提深悟佛意。遂对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圆悟禅师云。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沧溟。不知海之阔。此区中之论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米中。海在一毫毛头上。浮幢王华藏界。尽在眉毛眼睫间。且道此个人。甚么处安身立命。还委悉么。无边虚空盛不尽。直透威音更那边。傅大士云。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川禅师云。设有向甚么处着。颂曰。拟把须弥作幻躯。饶君胆大更心粗。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无。便从这里入。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现成公案。不假施为。此无为福。胜他有无。颂曰。恒沙世界布金田。虽福无涯未到边。端的悟明心地处。片云不挂是青天。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者。一沙即为一河。是诸河中。各有其沙。则是河尚无数。何况其沙也。川禅师云。前三三。后三三。颂曰。一二三四数恒河。沙等恒河数更多。算尽目前无一法。方能静处萨婆诃。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至)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财施有尽。法施无穷。财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三界。纵将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虽多。属在有漏。未免穷尽。不如于此经受持四句偈等。更能展转教人。皆得入佛知见。了悟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永超生死。则此福德。历劫长在。故胜前著相福德。傅大士云。恒河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川禅师云。真鍮不换金。颂曰。入海等沙徒费力。区区未免走埃尘。争如运出家中宝。枯木生花别是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受持正教之人。天人皆生敬重。颂曰。真如不动法难量。闻经睹相即堪伤。灵山一会如同在。持者随方是道场。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至)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随说者。心无分别。理应万差。随顺众生而为说也。当知此处者。谓随其所在之处也。如佛塔庙。谓心若空寂。不起妄念。以此无所得心。无能解心。而说是经。令诸听者。生清净心。无诸妄念。是名供养。即此幻身。便是法身。中有如来全身舍利。感得天人恭敬。何殊塔庙。成就者。见性无疑也。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佛与众生。本无差别。若能心常清净。不生不灭。无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果禅师云。心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净。是名佛灭度。傅大士云。法王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上。尊高似佛陀。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者。若能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心无起灭。浩然清净。常修佛行。念念精进。无有间断。所在之处。自心即佛。是名佛子。故可尊重矣。果禅师云。即心是佛无余法。迷者多于心外求。一念朗然归本性。还如洗脚上舡头。又云。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心。更无别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无业禅师问马祖云。如何是佛。即心是佛。祖云。即你不了底心是。更无别物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如拳作掌。似掌作拳。师于言下省悟。百丈问长庆云。如何是佛。师云。骑牛讨牛。僧问首山和尚云。如何是佛。山云。新妇骑驴阿家牵。鼓山圭禅师为作颂云。阿家新妇两同条。咫尺家乡路不遥。可笑骑驴觅驴者。一生错认马鞍桥。又僧问慈受云。如何是佛。师云。担水河头卖。僧问太阳云。如何是佛。师云。如何不是佛。僧问归宗云。如何是佛。师云。我向汝道。汝还信否。僧云。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师云。只汝便是也。川禅师云。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左旋右转。不去不住。颂曰出窟金毛狮子儿。全威哮吼众狐疑。深思不动干戈处。直摄天魔外道归。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法无所说。般若非名。当如此法。信受行持。颂曰。求法如求镇海珠。九重渊底见真渠。丹青国手难描出。更欲安名便不如。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至)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善现既闻持经。成就希有之法。故问此经何名。佛答以金刚般若波罗蜜。意谓众生心若清净。用智慧力。照破诸法。无不是空。犹如金刚坚利。断绝外妄。度生死苦海。直至诸佛菩萨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只是奉持此心。行住坐卧。勿令分别人我是非也。圆悟禅师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这一句。惊动多少人做计较。若承当得。坐得断。透出威音那畔。若随此语转。特地纷然。须自回光返照始得。天坛石。鼓记云。丝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顷邪言。即犯禁空之丑。天人耳目。咫尺非遥。克告行人。自当省察。庐山归宗常神师。曾有座主来参。值宗锄草次。见一条蛇。宗逐斩之。主云。久向归宗。元来却是个粗行沙门。宗云。是你粗我粗。诸人且道这僧过在甚么处。汾阳照禅师为作颂云。庐岳宗师接上机。斩蛇特地施慈悲。痴迷座主生惊怕。却道粗心惹是非。死心和尚云。只者是。大似眼里着刺。只者不是。正是开眼磕睡。诸人且道作么生则是。还委悉么。点铁化成金即易。劝人除却是非难。川禅师云。今日小出大遇。颂曰。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风不能飘。刀不能劈。软似兜罗。硬似铁壁。天上人间。古今不识。噫。
所以者何须菩提(至)即非般若波罗蜜。
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截烦恼源。达涅槃岸。是般若波罗蜜。然般若波罗蜜。法体元空。本无妄念。默指此心。证入于般若三昧。超出意言之表。而了无所得。何名之有。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安是名。故言即非般若也。川禅师云。犹较些子。颂曰。一手抬。一手搦。左边吹。右边拍。无弦弹出无生乐。不属宫商格调新。知音知后徒名邈。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世尊如来无所说。
本心元净。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说。二乘执着人法是有。即有所说。菩萨了悟人法皆空。即无所说。是故经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慈受禅师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子云。说不得则且止。诸人还说得么。直须口似磉盘。方始光明透漏。若能了悟色性皆空。有无俱遣。语默双亡。即见自性清净。虽终日言。犹为无言。终日说。犹为无说。保宁勇禅师云。门前诸子列成行。各逞英雄越霸王。如何独有无言者。坐断毗卢不可当。傅大士云。名中有无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川禅师云。低声低声。颂曰。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斫了手摩挲。虽然出入无踪迹。文彩全彰见也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非世界是名世界。
诸微尘者。一切众生心上微尘也。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众生妄想。烦恼客尘。蔽覆净性。以成尘界。其数无量。如此烦恼妄想。如病眼人见空中花。如愚痴人提水中月。求镜中像。枉用其心。傅大士云。妄计因成执。迷绳谓见蛇。心疑生暗鬼。病眼见空花。一境元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驭白牛车。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察禅师云。真净界中才一念。阎浮早已八千年。逍遥翁云。不怕念起。惟恐觉迟。觉速止速。二相相宜。知非改过。蘧颜可师。圆悟禅师上堂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丈夫具决烈志气。慷慨英灵。踏破化城。归家稳坐。外不见一切境界。内不见有自己。上不见有诸圣。下不见有凡愚。净裸裸赤洒洒。一念不生。桶子底脱。岂不是心空也。到这里。还容棒喝么还容玄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下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岂不是选佛场也。然虽如是。犹涉阶梯在。且不涉阶梯一句。作么生道。千圣会中无影迹。万人丛里夺高标。逍遥翁云。五鼓梦回。缘念未起。灵响清彻。闻和达聪。为三妙音。一曰。幽泉濑玉。二曰。清磬摇空。三曰。秋蝉曳绪。凝听静专。颇资禅悦。安住妙境。何胜如之。要会么。病觉四肢如鹤瘦。虚闻两耳似蝉鸣。非微尘。是名微尘者。一念觉来。转为妙用。前念无诸妄想。湛然清净。即非微尘。后念不住清净。是名微尘。非世界。是名世界。若无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众生世界。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谢灵运云。散则为微尘。合则成世界。无性则非微尘世界。假名则是名微尘世界。傅大士云。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因果知是幻。逍遥自在人。川禅师士。南赡部洲。北郁单越。颂曰。头指天。脚踏地。饥则餐。困则睡。此土西天。西天此土。到处元正是大年。南北东西只者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应身相也。非相者。法身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应既即法。法全是应。不妨说三十二相也。此分大意。谓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但有名而已。唯真性为真实。故云非相。既悟非相。即见如来。逍遥翁云。须知诸佛法身。而以相好庄严为身。故临济云。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也。川禅师云。借婆衫子拜婆年。颂曰。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有无俱不立。相对嘴卢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七宝布施。外财也。身命布施。内财也。以轻重较之。外财轻而易。内财重而难。然此二施。苟不能了达性空。则是住相布施。皆为有漏因果。不如持说四句。能趣菩提。法华经云。若于外相求之。虽经万劫终不能得。教中云。若见有身可舍。即是不了蕴空。昔罽宾国王。仗剑诸师子尊者。问曰。师得蕴空否。尊者曰。已得蕴空。王曰。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况头乎。王遂斩之。白乳高丈余。王臂自落。是知人法俱空。不应住色布施。所以尊者。不畏于死也。傅大士云。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非实体。凭何见有人。故舍身命布施。即与菩提转不相应。盖谓不见佛性。纵施身命。如恒河沙数。何益于事。傅大士云。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提水月。䕞𦿆舍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一念见性。人法俱空。即名正见。且为人说此经偈。自利利他。所得净妙无相无为功德。无有限量。川禅师云。两彩一赛。颂曰。伏手滑锤不换剑。善使之人皆总便。不用安排总见成。个中须是英灵汉。啰啰哩。哩啰啰。山花笑。野鸟歌。此时如得意。随处萨婆诃。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直下顿空。离诸形相。既离形相。寂灭现前。颂曰。冷灰豆爆口难开。脱尽皮肤骨出来。瓦解冰消藏不得。夜深明月上楼台。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至)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深解义趣。心悟真空无相义趣也。须菩提闻说是经。了悟人法二空。即得中道之理。叹其希有。感极涕零也。傅大士云。闻经深解义。心中喜复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阂慧。方便劝人持。未曾得闻者。昔得慧眼。于有见空。今闻是经。于空亦遣。是了中道。将欲起教以示未来也。川禅师云。好笑。当面讳却。颂曰。自小来来惯远方。几回衡岳过潇湘。一朝踏着家乡路始觉途中日月长。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至)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信心清净。信本来心。无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傅大士云。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惟有佛。小圣讵能任。即生实相者。豁然了悟万法。由此净心建立。是名实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生佛道齐。无法等比。经以福兼德言者屡矣。而此独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满之时。则其福为不足道。所以坛经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也。即是非相者。实相无相。故言为非。不是无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说无龟毛兔角。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也。达磨云。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生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也。犹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正谓此也。傅大士云。众生与寿者。蕴上立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川禅师云。山河大也。甚处得来。颂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至)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若人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不着诸相。悟住无所住心。了得无所得法。是为第一希有。川禅师云。行住坐卧。着衣吃饭。更有甚么事。颂曰。冰不热。火不寒。土不湿。水不干。金刚脚踏地。幡竿头指天。若人信得及。北斗面南看。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至)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即是非相。前言无相。即是灭色以明空义。后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来不生。故名实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谓语实相者。更无等比当知是人不着二边。不处中道。一切无住。离此诸相。则成正觉。又云。离相清净。解悟三空。契合实相。究竟涅槃。三空之义。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后即空空。三世如来。同证此理。故名为佛。傅大士云。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川禅师云。心不负人。面无惭色。颂曰。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路。风送片帆归。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至)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是如是者。佛以须菩提所解空义。善契如来之法意也。不惊不怖不畏者。心若空寂。湛然清净。等于虚空。有何惊怖。甚为希有者。谓上根器。得闻是经。谛听受持。永无退转。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傅大士云。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川禅师云。只是自家底。颂曰。毛吞巨海水。芥子纳须弥。碧汉一轮满。清光六合辉。踏得故关田地稳。更无南北与东西。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至)是名第一波罗蜜。
第一波罗蜜。若悟非相。即达彼岸。实相无二。故名第一。非第一波罗蜜。了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亦无彼岸可到。何处更有第一。故云非第一也是名第一波罗蜜。悟一切法。即知诸法。皆是假名。法华经云。但以假名云。引导于众生。于斯了悟。能入见性之门。是名第一波罗蜜也。故知假名。如将黄叶作金。止小儿啼。二乘之人。闻说假名。将谓是实。执着修行。欲离生死。不知即无生死可离。傅大士云。波罗称彼岸。于中千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川禅师云。八字打开。两手分付。颂曰。是名第一波罗蜜。万别千差从此出。鬼脸神头对面来。此时莫道不相识。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至)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忍辱者。六度之一也。前云。舍身命之福报。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说之福。此之行忍。亦舍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盖能达法无我。到于彼岸也。说非忍辱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无忍辱之相。是达我人众生寿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如来设教。方便门多。若作教相言之。只是依文设教。为歌利王割截支解。曾无一念嗔恨之心。肇法师云。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若以诸大宗师言之。即为先说有为权教。后显无为实理。歌者。是慧之别名。利者。刀也。非谓世间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无明烦恼之身体也。应生嗔恨。谓色身与法身即不同也。当知割截之时。不见有身相。亦不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何处更有嗔恨也。华严经云。譬如虚空。于十方中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菩萨之心。亦复如是。太阳安禅师举火问僧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起则遍周沙界。灭则了无所得。庞居士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云。回光自照看。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然后向你道。圆悟禅师云。参得此语透者。目前万法平沉。无始妄想荡尽。又云。大空无外。大象无形。尽世界撮来如粟米粒。总虚空似掌中珠。可以拽新罗国。与波斯国斗额。直得东胜神洲射箭。西瞿耶尼中垛。所以道。髑髅长千世界。鼻孔摩出家风。若是未出阴界。尚带见闻知觉恁么说话。一似鸭听雷鸣。隔靴抓痒。直饶脱却根尘。去却机境。尚余一线路在。且二途不涉一句作么生道。还委悉么。佛殿阶前石狮子。大洋海里铁昆仑。川禅师云。智不责愚。颂曰。如刀割水。似火吹光。明来暗去。那事无妨。歌利王。歌利王。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至)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忍辱仙人。如来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罗蜜行。欲令一切众生。成就忍辱波罗蜜法。不着诸相。见一切人迷悟贤愚贫富。平等恭敬。不生轻慢。以至恶骂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圆悟禅师云。大凡为善知识。应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声色来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自照。于己无嫌。一切勿与较量。亦不嗔恨。只与直下坐断。初如不闻见。久之魔孽自消耳。若与之较。即恶声相反。岂有了期。又云。见性之人。闻人毁谤。如饮甘露。心自清凉。不生烦恼。则能成就定慧之力。不被六贼盗窃家宝。功德法财。遂从此增长也。傅大士云。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川禅师云。目前无法。从教柳绿花红。耳畔无闻。一任莺啼燕语。颂曰。四大元无我。五蕴悉皆空。廓落虚无理。乾坤万古同。妙峰嶷嶷常如故。谁管颠号刮地风。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至)三藐三菩提心。
应离一切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湛然清净。是离一切相也。川禅师云。是即此用。离此用。颂曰。得之在心。应之在手。雪月风花。天长地久。朝朝鸡向五更啼。春来处处山花秀。
不应住色生心(至)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者。心住六尘。即着诸相。取舍爱憎。无有休期。应生无所住心者。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华严经云。一切境界。不生染着。净身口意。住无碍行。灭一切障。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若离此着。即无生处。赵州云。我见百千亿个。尽是觅作佛汉子。于中觅个无心底难得。讷首座云。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真心湛然。常察。禅师心印颂云。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何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须知体似虚空性。将喻红炉火里莲。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圆悟禅师云。在家菩萨。修出家行。如火中生莲。盖名位权势意气。卒难调伏。而况火宅烦扰煎熬。百端千绪。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性妙圆。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场。方能放下。廓尔平常。彻证无心。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空豁豁地。随时应节。消遣将去。随自己力量。转化未悟。同入无为无事法性海中。则出来南阎浮提打一遭。必不为折本也。黄檗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夫无心者。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是名佛也。又恒沙者。即以沙言。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溺臭秽。沙亦不恶此则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则便是究竟也。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真如之心。本无所住。若不住诸法相。即与道相应。若住于法。即违正教。既违正教。即为非住也。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不见有身可舍。随见一切愚痴贫贱之人。毁骂捶打。需索财物。若能随顺其意。令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即是布施之义。若祇分辨是非。顾惜财物。阻抑其意。令生嗔恨。即不名布施也。又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贪着。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施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着。是为小舍。傅大士云。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饲饿虎。割肉济鹰饥。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应如是布施者。俭于自己。奢于他人。是名利益一切众生。若人心口相应。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又云。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惟有济群心。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川禅师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年后。莫言不道。颂曰。朝游南岳。暮往天台。追而不及。忽然自来。独行独坐无拘系。得宽怀处且宽怀。
如来说一切诸相(至)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是以若能秉持律仪。修行善法。而用布施。饶益众生。不得住于诸相也。川禅师云。别有长处。不妨拈出。颂曰。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曾空惆怅。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至)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迷则种种皆妄。故不真不实不如。有诳有异。悟即一切真。一切实。一切如。不诳不异也。又云。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将何为异也。傅大士云。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是幻。迷情见有无。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如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川禅师云。知恩者少。负恩者多。颂曰。两个五百是一贯。阿爷元是丈夫汉。分明对面对渠言。争奈好心无好报。真语者。实语者。呵呵呵。喏喏喏。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法即以心传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如来以无所得心。而得夫真空无相法。此法即此心真体。言无实者。心体空寂。无相可得也。无虚者。内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欲言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欲言其虚。见能作用。神妙无方。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其惟圣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达此法也。傅大士云。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对病应须药。无病药还袪。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川禅师云。水中盐味。色里胶青。颂曰。硬似铁。软如酥。看时有。觅还无。虽然步步常相守。要且无人。识得渠。咦。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至)无量无边功德。
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者。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见诸法实相。名为菩萨。二乘之人。心住于法。不见诸法实相。背菩提路。何异凡夫。如人背明。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阱。而坠坑阱。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见坑阱。而不坠坑阱。一切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为无慧眼。不辨真假。菩萨即有慧眼。见种种色。悉皆无相。故达磨云。不见色。即是见色耳。逍遥翁云。所见有是有不是。此世间妄眼。无是无不是。此出世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世间妄心。无可无不可。此出世真心也。当来之世者。即是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浊恶之时也。即为如来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进读诵是经。即慧性渐开。当了悟实相。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恶凡圣诸境惑乱。即同如来智慧性也。悉知悉见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了悟之人。
卍续藏第 24 册 No. 0469 金刚经补注
仰尊颜。目不暂舍。心常精进。无有间断也。受持读诵者。行解相应谓之受。勇猛精进谓之持。心不散乱谓之读。见此不迷谓之诵。为人解说。谓已悟人。能见自性。方便为人解说此经。令悟实相。成无上道。此为法施。无所住相功德。无有边际。胜前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功德。百千万倍。谓彼虽受无量福报。乃世间福耳。受世间福者。乃染烦恼之因。又因心作恶业。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则自此种诸善根。日见增长。愈久而愈盛。则为出世间福。故胜于彼无量无数也。川禅师云。人天福报即不无。佛法未梦见在。颂曰。初中后。发心同。功德无边等莫穷。争似信心心不立。一拳打破大虚空。
须菩提以要言之(至)为发最上乘者说。
明此法门所有功德。过心境界。故不可以心思。过言境界。故不可以口议。若人于此经典。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实相。功德广大。即同佛心。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为发大乘者说。谓智慧广大。能见自性。色空俱遣。不着二边。二边既无。即无中道可立。不染万境。即是大乘菩萨所行之道。为发最上乘者说。谓不见垢秽可厌。不见清净可求。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无住不住。亦不言无住。心量广大。廓若虚空。无有边际。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黄檗云。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普舍妙道。遂谈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定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也。川禅师云。如斩一握丝。一刀一切断。颂曰。一拳打倒化城关。一脚趯翻玄妙棋。南北东西信步行。休觅大悲观自在。大乘说。最上说。一棒一条痕。一掌一握血。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广为人说。知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者。此谓上根器人。深明此经。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经典。为人解说。令诸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得见本源自心是佛。当知此人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马祖云。汝等诸人。须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国白禅师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圆悟禅师云。即心是佛。已是八字打开。非佛非心。重问当阳点破。不寻其言。一直便透。方见古人赤心片片。若也踌蹰。则当面蹉过了也。心佛颂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佛佛佛。没榜样。一颗圆光八万象。无体之体乃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净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有无。便是南无大迦叶。黄檗云。汝但除外凡情圣境。心外更别无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返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经解义。如说修行。广为人说。无相之法。令诸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于身内也。傅大士云。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川禅师云。劈开太华手。须是巨灵神。颂曰。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眼里瞳人碧。胸中气若雷。出边沙塞静。入国贯英才。一片寸心如海大。波涛几见去还来。
何以故须菩提(至)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小法者。小乘法也。凡夫愚钝。不能听信。广学无上菩提。空修福德六道轮回因果之法。纵使强学。执着多闻。为人解说。被明眼人觑着。手忙脚乱。一场败阙。保宁勇禅师云。颜色规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光新。及乎入火重烹炼。到了终归是假银。黄檗云。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也。今时人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即是空如来藏。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你情解知量。但消融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心境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只息念忘虑便休。更不用思前虑后。又云。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者。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是故佛言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学者但止于正法修行。放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不被一切诸境惑乱。若着四相。则堕邪见。故不能听受读诵。况能为人解说。修行正法眼藏云。若欲修行。当依正法。心体离念。相等虚空。不落圣凡。身心平等。如是修者。是为正法也。川禅师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颂曰。不学英雄不读书。波波役役走长途娘生宝藏无心用。甘作无知饿死夫。争怪得别人。
须菩提在在处处(至)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在在处处。言所在之处不一也。一切众生。六根运用。种种施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若悟此理。即在在处处有此经也。天人阿修罗。天者逸乐心。人者善恶心。阿修罗者瞋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脱。所应供养者。若无天人阿修罗心。是名供养。即为是塔者。解脱之性。巍巍高显。便是如来真身舍利。故云是塔也。以诸香花。而散其处者。常于解脱性中。开敷知见。熏植万行。即法界性。自然显现。川禅师云。镇州萝卜。云门糊饼。颂曰。与君同步又同行。起坐相将岁月长。渴饮饥餐常对面。不须回首更思量。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若能心常清净。宿生业障。永尽消除。颂曰。业由心造心由谁。心罪当知谁所为。直下罪忘心灭处。觉天心月灿光辉。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上明生善。今明灭恶。先世造作定业。不可逃避。以行般若故。不特易重为轻。且得正觉。故言若人受持读诵此经。应合得人恭敬。今复有疾患贫穷业障。反为人所憎恶。世人不达先业。将谓诵经为善。浑无应验。遂生疑惑。殊不知若非经力。即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折三途之报。速得无上菩提。张无尽云。四序炎凉去复还。圣凡只在刹那间。前人罪业今人贱。倒却前人罪业山。傅大士云。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川禅师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颂曰。赞不及。毁不及。若了一。万事毕。无欠无余若太虚。为君题作波罗蜜。
须菩提我念过去(至)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僧祇。梵语也。华言无央数。那由陀。华言一万万。于无量无央数劫。在然灯佛先。则释迦佛说此经时。去然灯佛。已无量无数矣。又于其先。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出世。则其劫数。不胜其多。供养如是诸佛。其功德。终不可及此经功德。以彼虽供无数诸佛。求福而已。未离生死。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不如有人。于此经典。得悟真性。胜前所得功德。百千万倍。达磨对梁武帝云。造寺写经。供养布施功德。只获人天小果。实非功德也。川禅师云。功不浪施。颂曰。亿千供佛福无边。争似常将古教看。白纸上边书黑字。请君开眼目前观。风寂寂。水涟涟。谢家人祇在渔船。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果报亦不可思议。
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谓说悟后净妙境界也。前为乐小法者。为说降住小乘之法。欲令悟入。尚犹不信。若便为说见性大乘之法。密义难思。狂乱不信。徒使其狐疑也。义者般若之义。果报者。所得功。德也。当知是经等。则总结此经福果之体。皆幽邃而难测。盖经义乃福所依体。佛果为菩提所依体。以皆无相。故绝言思也。长水云。自第三乃至第十。迤𨓦次第。五度校量。谓外财两度。内财两度。佛因一度。第一以一大千界宝施。不及持说。第二以无量大千界宝施。不及持说。第三以一河沙身命布施。不及持说。第四以无量沙数身命布施。不及持说。第五以如来因地供佛功德。不及持说。至此第五。是校量之极。更无譬喻。可以比况。故总结云。经义果报不可思议也。谢灵运云。万行渊源。义理难测。菩提妙果。岂有心之能议。川禅师云。各各眉毛眼上横。颂曰良药多苦口。忠言多逆。耳冷暖自知。如鱼饮水。何须他日待龙华。今朝先授菩提记。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切法。直下究竟。本无我体。颂曰。究竟无我绝三玄。真空妙理本无传。人人本有黄金相。分付东君仔细参。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注见善现起请分中。当生如是心者。谓二乘之人。执着诸相。起诸妄念。如来指示。令其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马祖云。常教心如迷人。不辨万有。百丈云。心如虚空相。学始有成也。黄檗云。但净其心。更无别法。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辨。犹如虚空。无杂无染。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暗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与众生。心亦如是。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者。佛言我今欲令一切众生。除灭妄心。令见真性。白乐天云。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圭峰禅师云。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此也。慈受云。有利根者。一拨便转。性顽钝者。只在梦中。山僧有个省磕睡底道理。不免倾心吐胆。而为诸人说破。良久曰。且勤照管鼻孔。愚者若见此。一如路逢客。智者见点头。恰如饥得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谓不可见有众生是自己度者。若有此念。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非菩萨清净心也。川禅师云。有时因好月。不觉过沧洲。颂曰。若问云何住。非中及有无。头无纤草盖。足不履阎浮。细似鳞方出。轻如蝶舞初。众生灭尽知无灭。此是随流大丈夫。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即非菩萨。谓二乘之人。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解注已在大乘正宗分中。实无有法。谓初悟人。尚有微细四相也。但少有悟心是我相。见有智慧。能降伏烦恼是人相。见降伏烦恼竟。是众生相。见清净心可得。是寿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云。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傅大士云。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常了现前因。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川禅师云。少他一分也。不得颂曰。独坐翛然一室空。更无南北与西东。虽然不借阳和力。争柰桃花一样红。龙舒居士云。此分大概如第三分所言。须菩提于此再问者。无非为续求听者问耳。经中多有如此。不必以前为破情显智。此则忘智显理。前浅后深。穿凿求解。佛再答之。唯增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句。上既言发阿耨菩提者。当生如是心。生如是心。则是法矣。若无法。乌能得见真性而成佛。然此乃言实无有法发阿耨菩提者。何也。盖上言当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亦属妄耳。故此言实无有法。其意谓究其实。则真性无此。佛恐弟子误认所谓当生如是心者为真实。故特于此说破。以为非实也。然则非徒本无一切众生。而发此求真性之心者。亦本无法。盖真性中本来。荡然空寂。所谓一法不立者是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至)佛言如是如是。
如来。佛自谓也。言我于然灯佛所。有法得三菩提不。须菩提言。若有般若了悟心在。即是有法。尚存所得之心。故云。无有法得三菩提也。佛言如是如是者。善契如来之法意也。川禅师云。若不同床睡争知被底穿。颂曰。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艖。江上晚来秋雨过。数峰苍翠接天霞。
须菩提实无有法(至)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若有一切法。是有一切心。故云。即非佛法。若无一切法。是无一切心。云何不是佛。故龙牙和尚云。深念门前树。能令乌泊栖。来者无心唤。去者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者。如因智慧而得见性。若有能所之心。即是有法可得。性同凡夫。如何得授记耶。若必有法可得。则然灯佛。已传之矣。何待授记。故无记可授。是名授记。若于心上无纤粟停留。即是无法可得。自性清净。故云。来世当得作佛。慈受禅师云。一颗灵丹大似拳。服来平地便升仙。尘缘若有丝毫在。蹉过蓬莱路八千。傅大士云。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袪。人法两俱遣。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川禅师云。贫似范丹。气如项羽。颂曰。上无片瓦。下无劄锥。日来月往。不知是谁。咦。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来者。即真如也。真如不离诸法。凡夫心存取舍。分别诸法。所以浊乱。不得自如。佛心若大虚空。即一切诸法。本来清净。如中天杲日。历历分明。于诸法上。都无取舍分别。即是诸法如义。又云。若不修因。即无证果。虽无因果法之可得。诸法皆如。如理即佛。傅大士云。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经云。文殊及净名。对谈不二。如何是不二。不得动着。川禅师云。住住。动着即三十捧。颂曰。上是天兮下是地。男是男兮女是女。牧童撞着着牛儿。大家齐唱啰啰哩。是何曲调万年欢。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至)于是中无实无虚。
无上正觉。佛之真性也。性则吾心本有。法则从外施设。佛假诸法。断除外妄。以明真性。岂谓于法有所得。而名为真性耶。故如来了无所得。而可以得言者。菩提无上道耳。而菩提无上道。有真空妙理。在乎其间。故言无实无虚。无实者。真空无分别也。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无虚者。妙用也。具河沙德用也。川禅师云。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颂曰。生涯如梦若浮云。活计都无绝六亲。留得一双青白眼。笑看无限往来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世法。皆是佛法。盖如来真如之性。非别有体即一切色等诸法。离性离相。唯佛与佛。乃能证知。故云。皆是佛法。涅槃经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佛。马祖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中。着衣吃饭。言谈祇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还源。所以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全体圣心。何处不是佛法。川禅师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颂曰。曾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琴弹碧玉调。炉炼白珠砂。几般伎俩从何得。须信风流出作家。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谓于者法。心无所得。了诸法空。本无一切法也。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古德云。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照。方契妙觉。是故名一切法也。川禅师云。上大人。丘乙己。颂曰。是法非法不是法。死水藏龙活鱍鱍。是心非心不是心。畗塞虚空古到今。祇者是绝。追寻。无限野云风卷尽。一轮明月照天心。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至)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色身有相。为非大身。法身无相。广大无边。是名大身。黄檗云。虚空即法身。法身即虚空。是名大身也。川禅师云。唤作一物即不中。颂曰。天产英灵六尺躯。能文能武善经书。一朝识破娘生面。方信闲名满五湖。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至)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梵语菩萨。华言觉众生。谓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者。若以众生为有。而我化之成佛。以得灭度。如作此见。则不可名为觉众生。以一切众生。于真性本无。惟从业缘中现。不可以为有。亦如大身。不为真实。徒有虚名而已。傅大士云。名因共业变。万像即微生。若悟真空色。悠然独有名。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者。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有涅槃。不见有善恶。不见有凡圣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见之时。了无可见。无四相可得。即是菩萨。维摩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此真空无相法。佛说一切法者此耳。外此则佛无所说。川禅师云。唤牛则牛。唤马即马。颂曰。借婆衫子拜婆门。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至)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者。妙定经云。若人造得白银精舍三千大千世界。虽有无量布施福德。心有能所。即非菩萨。不如一念无能所心。所得功德。胜前功德百千万倍。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谓如来所说者。庄严心佛土也。心土本来。清净无相。实无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岂复取庄严相。逍遥自在。无纤毫挂碍。云何是庄严。云何不是庄严。故云。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通达无我法。谓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若作有所能解。是名我相。若作无所能解。湛然清净。是名无我。故云。真是菩萨。僧问马祖云。作何见解。则得达道。答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方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皆属造作。更向外驰。去家转疏转远。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但不起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川禅师云。寒则普天寒。热则普天热。颂曰。有我元无我。寒时烧暖火。无心似有心。半夜拾金针。无心无我分明道。不知道者是何人。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万法同归一体。更无异观。颂曰。人法俱忘水月秋。更无纤粟挂心头。饥来吃饭困来睡。绿水青山一目收。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一切凡夫。皆具五眼。而被迷心盖覆。不能自见。若无迷心忘念。即得翳障退灭。五眼开明。见一切色也。化身观见为肉眼。普照大千为天眼。智烛常明为慧眼。了诸法空为法眼。自性常觉为佛眼。华严经云。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又云。若以无相为法身者。名为慧眼而见如来。指空论有。假立名相。名为法眼而见如来。若了有无。即非有无。二边寂灭全体法身。周遍法界者。具足佛眼而见如来。僧问尊宿云。观音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答云。通身是手眼。若人于这里荐得。一眼也无。岂更落三落四。然如是。须是个汉始得。川禅师云。尽在眉毛下。颂曰。如来有五眼。张三秪一双。一般分皂白。的的别青黄。其间些子淆讹处。六月炎天下雪霜。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恒河沙数者。谓诸恒河中沙。一沙为一世界。欲明众生有种种妄念。故举无穷之沙以为喻耳。楞严经云。琉璃光法王子。观世间众生。皆是妄缘风力所转。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者。眼耳鼻舌身意。若起心动念处皆是国土于。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种差别之心。心数虽多。总名妄心。然此妄心。乃自真性中现。则有形相。既有形相。故可得而知。故云悉知。若寂然如虚空。则无得而知矣。川禅师云。曾为浪子偏怜客。惯爱贪杯识醉人。颂曰。眼观东南。意在西北。将谓侯白。更有侯黑。一切众生一切心。尽逐无穷声与色。咄。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觉妄之心。即是非心。本无妄念。不起妄心。即是自性本心。故云。是名为心。即是菩萨心。亦名涅槃心。亦名大道心。亦名佛心。故临济云。若一念心能解缚。此是观音三昧法。川禅师云。病多记药性。颂曰一波才动万波随。似蚁循环岂了期。今日为君都割断。出身方号丈夫儿。
所以者何须菩提(至)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谓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生。肇法师云。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盖真心常住。自无量无数劫来。常一定而不变动。岂有过去未来现在。有此三心。则是妄想。从缘而起。缘灭还无。不可得者。谓无也。言此三心。本来无有。乃从缘而有耳。故云。若悟无相无事。平常真心。即法体空寂。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岂有前念今念后念可得也。马祖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谓污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即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爱憎。无凡圣。是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泉去。平常心是道。佛印禅师颂云。欲识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舡宜举棹。走马即加鞭。若遇饥来饭。还应困即眠。尽从缘所得。所得亦非缘。傅大士云。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若能如此观。真妄坦然平。川禅师云。低声低声。直得鼻孔里出气。颂曰。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依然对两眼。不须遗剑刻舟寻。雪月风花常见面。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以无福德为福德。充满法界。通达无边。颂曰。宝施无边岂性同。何如见道脱凡笼。打开自己光明藏。尽在毫端一化中。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如来说得福德多。
布施虽多。只是有碍之宝。不及无为清净功德。是故如来不说多也。若有菩萨。以卢那含中七觉菩提。持斋礼赞。从其心灯化生功德。不生不灭。坚如金刚。乘香花云。人无边界。起光明台。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此是无为功德。见性之施。同于虚空。无有边际。川禅师云。尤胜别劳心。颂曰。罗汉应供薄。象负七宝珍。虽然多浊富。争似少清贫。罔象只因无意得。离娄失在有心亲。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有色有相。从缘妄生。离妄即得见性。颂曰。法身体若太虚空。万象难教混一同。花笑鸟啼瞒不得。难将正眼着邪中。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法身无为。应身起用。固非色相可见。而未尝离于色相而不可见。凡夫不著有。即着空。有此断常二见。谓观空莫非见色。见色莫不皆空。即是具足色身。具足诸相。非具足也。空色一如。有无不异方可能观无身而见一切身。无相而见一切相。是名色身具足。诸相具足也。僧问赵州云。狗子有佛性也。无。州云。狗子无佛性。僧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为甚么狗子无佛性。州云。为他有业识在。夫业识之人。种种著于有。起诸妄想者。名颠倒知见。种种落于空。都无所悟者。名断灭知见。宿有善根之人。无此颠倒断灭二病。能洞晓空有。此名正真知见。若悟此理。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四祖谓牛头融禅师云。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定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只在你心。业障烦恼。本来空寂。一切果报。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无欠无余。与佛无殊。更无别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怀妄想亦莫欢欣。莫起贪嗔。莫生忧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造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祖印明禅师云。养就家栏水牯牛。自归自去有来由。如今稳坐深云里。秦不管兮漠不收。傅大士云。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人法两俱遣。色心同一契。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川禅师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颂曰。请君仰面看虚空。廓落无边不见踪。若解转身些子力。头头物物总相逢。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颂曰。生前一句是如何。开口分明蹉过他。佛祖舌头都坐断。哑人食蜜笑呵呵。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至)不能解我所说故。
既云。如来色身相好。不可得见。如何为人说法。然如来心常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无说而说。说即无说。不达此意。是为谤佛。张无尽云。非法无以谈空。非人无以说法。此谓不同生灭之心。有法可说也。若有生灭心在而说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所以为不能解佛所说也。如如居士云。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茎丝。所以我佛横说直说。四十九年。未曾道着一字。若人有所说法。直饶说得天花乱坠。也落在第二着。唯能坐断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语可到。是名真说法也。所以道。墙壁瓦砾。说禅浩浩。古德颂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川禅师云。是即是。大藏小藏。从甚处得来。颂曰。有说皆为谛。无言亦不容。为君通一线。日向岭东红。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说法者。无法可说。谓本来无法。特为诸众生随缘而说耳。此法岂真有耶。众生觉悟。何用此法。但虚名为说法而已。谢灵运云。教传者。说法之意也。向言无说。非杜默而不语。但无存而说。则说满天下。无乖理法之过。无存。谓不着诸相。心无所住也。傅大士云。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来终莫见。语默永无妨。智入圆成理。身同法性常。证真还了俗。不废是津梁。川禅师云。兔角杖。龟毛拂。颂曰。多年石马放毫光。铁牛哮吼入长江。虚空一喝无踪迹。不觉潜身北斗藏。且道是说法。不是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至)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魏译偈也。长庆中。僧灵幽入冥所。指魏译则存。秦译则无。今存魏译。慧命。善现解空第一。与般若空慧相应。以慧为命。故称慧命。佛言若敬信佛法。即着圣见。非众生也。若不信佛法。则着凡夫见。非不众生。若起此二见者。是不了中道。须是凡圣皆尽不生两头。方是真正见解。故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也。川禅师云。火热风动。水湿地坚。颂曰。指鹿岂能成骏马。言乌谁谓是翔鸾。虽然不许纤毫异。马字驴名几百般。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悟性空故。无法可得。颂曰。火里寻冰谩自求。敲冰取火更无由。十虚纵汝争拈得。两眼双空当下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有少法可得。谓真性中。元无有法可得。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惟无所得。则荡然空空。是故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说求也。志公云。但有纤毫即是尘。举意便遭魔所扰。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学道之人。但于一切诸法。无取无舍。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如木石。刮削并当。令内外清净方是逍遥自在底人。草堂清和尚云。击石乃出火。火光终不炎。碧潭深万丈。直下见青天。逍遥翁云。内觉身心空。外觉万事空。破诸相讫。自然无可执。无可争。此是禅悦。所谓大明了人。勿令有秋毫许障碍。微尘许染着。坚久不渝。便是无上士。不动尊也。琪禅师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运用动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不出旃檀之林。长处华藏之境。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湛然清净。川禅师云。求人不如求己。颂曰。滴水生冰信有之。绿杨芳草色依依。春花秋月无穷事。不妨闲听鹧鸪啼。
○净身行善分第二十三
以无相清净心。修一切善法。颂曰。但自胸应无垢机。任他长短是和非。眼中着沙耳盛水。妙行如如同道知。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所谓是法。乃真性也。凡夫不见自性。妄识分别。自生高下。诸佛是高。众生是下。菩萨了悟。人法二空。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故一切法皆平等。岂有高下也。黄檗云。欲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恒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故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也。傅大士云。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起亲疏。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修一切善法者。若不能离诸相。而修善法。终不能解脱。但离诸相。而修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百丈云。若人于一切事。无染无著。于一切境。不动不摇。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于一切时。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为修善法也。川禅师云。山高海深。日生月落。颂曰。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则笑兮悲则哭。若能于此善参详。六六从来三十六。
须菩提所谓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不住相故。即非善法。无漏福故。是名善法。法华经云。初善。中善。后善者。初。谓发善心时。须是念念精进。不生疑惑懈怠之心。中。谓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着诸法相。后。谓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恶凡圣。无取舍憎爱之心。平常无事。故云。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盖凡夫执恶。声闻着善。若不离善法。又落两头机。岂为平等也。古德云。了取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又云。常平等心。如地广大。妙观察智。如日光明。体用及此。是佛境界。川禅师云。面上夹竹桃花。肚里侵天荆棘。颂曰。是恶非恶。从善非善。将逐符行。兵随印转。有时独立妙高峰。却来端坐阎王殿。见尽人间祇点头。大悲手眼多方便。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福智俱等虚空。无物可比。颂曰。福智无边岂度量。人天路上福为强。要离生死超三界。惟诵金刚出世方。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聚七宝布施。如三千大千世界中。须弥山王。所得无量无边福德。此为住相布施。终无解脱之期。不如受持读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等。所得无住相。净妙功德。胜前功德百千万倍。傅大士云。施宝河沙数。惟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川禅师云。千锥劄地。不如钝。锹一捺。颂曰。麒麟鸾凤不成群。尺璧寸珠那入市。逐日之马不并驰。倚天长剑人难比。乾坤不覆载。劫火不能坏。凛凛威光混太虚。天上人间总不如。咦。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众生性空。虽化度众生。而实无所化。颂曰。自性众生自性度。痴人觅佛外边求。可怜拾翠拈红客。空在阎浮数日头。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既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云何如来却度众生。故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名。即众生假名也。阴。即五阴实法也。此假名实法。皆即法众。故云。不离于法界。既即法界。凡圣一如。故如来实无有众生可度。又云。谓诸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分别之心。迷情盖覆菩提之性。佛出于世。教令觉悟。降六贼。断三毒。除人我。若能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更不留纤毫滞碍。即是见性。实无众生可化度也。石霜禅师云。休去。歇去。古庙香炉去。枯木寒灰去。一念万年去。如大死人去。若能如此用心。安有不成道也。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即有我人众生寿者。谓此道。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本来是佛。与佛无异。一切众生。皆是妄缘中现。其实无有。若言有众生可度。即着四相。圆悟禅师云。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若也恁么返照。凝然一段光明。非色非心。非内非外。行棒也打他不着。行喝。也惊他不得。真得净裸裸。赤洒洒。是个无生法忍。不退转轮。截断两头。归家稳坐。正当恁么时。不须他处觅。祇此是西方。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众生但为业障深重。与佛有殊。若能回光返照。一刀两段。即便见自性也。若不因佛经教。一切众生。无因自悟。凭何修行。得至佛地。此是如来无所得心。故云。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相也。川禅师云。春兰秋菊。各自馨香。颂曰。生下东南七步行。人人鼻直两眉横。哆和悲喜皆相似。那时谁敢问慈亲。还记得在么。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至)如来说即非凡夫。
如来既无我人等相。云何有时称我。须知对所度众生。假名说我耳。谓有我者。即是凡夫。非我者。随处作主。应用无方。故云。凡是佛因。佛是凡果。境界经云。三世诸佛皆无所有。唯有自心。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二乘之人。执有我相。欲离生死。而求涅槃。欲舍烦恼。而求灭度。是舍一边。不了中道。乃同凡夫行也。即非凡夫者。一念清净。非凡非佛。故云。即非凡夫。凡夫亦空。迷者妄执。但无执着。即一切清净耳。川禅师云。前念众生后念佛。佛与众生是何物。颂曰。不现三头六臂。却能拈匙放箸。有时醉酒骂人。忽尔烧香作礼。手把破沙盆。身披锦罗绮。做模打样百千般。蓦鼻牵来祇是你。嗄。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如来清净法身。非属形相。颂曰。三十二相黄金殿。八十随形璎珞衣。觑破如来真面目。元将黄叶止婴啼。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空生疑谓众生是有。可化成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见之也。川禅师云。错。颂曰。泥塑木雕兼彩𦘕堆青抹绿更妆金。若将此是如来相。笑杀南无观世音。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至)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三十二相者。应身相也。观如来者。观法身如来也。善现初谓应身相好。从法身流出。若见相好。即见法身。故答以如是如是。佛恐善现于应身取着。不达法体。又以转轮圣王为难。谓轮王虽具三十二相岂同如来法身。故不应以相好观如来也。又云。未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是心有生灭。生灭即是转轮义。王者。心也。虽修三十二净行。生灭心转多。终不契清净本心。与如来有别耳。川禅师云。错。颂曰。有相身中无相身。金香炉下铁昆仑。头头尽是吾家物。何必灵山问世尊。如王秉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言我者。此是法身真常净我。非色非声。无形无状。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识识。若以色见声求。心游理外。皆名邪见。不见法身。肇法师云。所谓诸相焕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法体清净。犹若虚空。无有染碍。不落一切尘境。今且略举声色耳。又云。音声色相。本自心生。分别之心。皆落邪道。若能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知无所知。证无所证。体此妙理。方见如来。傅大士云。涅槃含四德。惟我契真常。齐名八自在。独我最灵长。非色非身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则形彰。川禅师云。直饶不作声求色见。亦未梦见如来在且道如何得见。不审不审。颂曰。见色闻声世本常。一重雪上一重霜。君今要见黄头老。走人摩耶腹内藏。咦。此语三十年后。掷地有金声在。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依空即落空。无生断灭之见。颂曰。这点灵光亘古今。几回高显几回沉。蓦然摸着衣中宝。呀地一声更不寻。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至)于法不说断灭相。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者。佛恐须菩提落断灭见。是故令离两边。然性含万法。本自具足。应用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无所挂碍。此法上至诸佛。下至含识。本无欠少。是名具足相也。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者。诸法性空。空即是常。是故不断不灭若作念。云无相而有道心者。是断一切行。灭一切法。此非中道也。又云。若作有相观。即是一边见。若不作有相观。即是断灭法。故知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无。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生灭。故云。莫作是念也。于法不说断灭相。谓见性之人。自当穷究此理。若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相。晁太傅云。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故云。大士体空而进德。凡夫说空而退善。当知有为。是无为之体。无为。是有为之用也。川禅师云。剪不齐兮理还乱。拽起头来割不断。颂曰。不知谁解巧安排。捏聚依前又放开。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不受者。纵有向甚么处着。不贪者。爱欲之念不生。颂曰。宝聚恒河世界中。一毫不受乐心空。春敷万卉青红紫。俄顷峥嵘不见踪。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至)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知一切法无我。谓一切万法。本来不生。本来无我相。所得福德。即非七宝布施等福所能比也。得成于忍者。既知人法无我。则二执不生。成无生忍。此乃胜前七宝布施菩萨。夫万法本来无性。皆因自己之所显发耳。如眼对色谓之见。耳对声谓之闻。见闻是根。色声是尘。色声未对之时。我性常见常闻。未曾暂灭。色声相对之时。我性未尝暂生。此是菩萨了悟真性。活鱍鱍地。洞然同于太虚。所以不曾生灭。凡夫即被妄心所覆。随六尘转。即有生灭。故尘起即心起。尘灭即心灭。不知所起灭心。皆是妄念也。若见六尘。起灭不生。即是菩提。川禅师云。耳听如聋。口说如哑。颂曰。马下人因马上君。有高有下有疏亲。一朝马死人归去。亲者如同陌路人。只是旧时人。改却旧时行履处。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至)故说不受福德。
不贪世间福德果报。谓之不受。又云。菩萨所作福德。不为自己。止欲利益一切众生。此是无所住心。即无贪着。故云。不受福德。川禅师云。裙无腰。裤无口。颂曰。似水如云一梦身。不知此外更何亲。个中不许容他物。分付黄梅路上人。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四威仪中。法身如如不动。本来静寂。颂曰。坐卧经行脚自抬。登山涉水混尘埃。看他下足分明处。踏碎虚空无去来。
须菩提若有人言(至)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清净法身。遍满虚空世界。本无形相。其现千百亿身。乃随众生业缘而有。如镜中像。其实法身。元无生灭。岂有去来。故不知其何所从来。亦不知其何所从去。华严经云。上觉无来处。去亦无所从。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盖谓月未尝运。岸未尝移。真如体性。未尝作止任灭。皆人谬见耳。又云。知色声起时。即知从何而来。知色声灭时。即知从何而去。故色声香味触法。自有起灭。我心湛然。岂有去来生灭相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不清净也。川禅师云。三门头合掌。佛殿里烧香。颂曰。衲卷秋云去复来。几回南岳与天台。寒山拾得相逢笑。且道笑个甚么。笑道同行步不抬。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世界微尘。离合无性。为显此理。颂曰。一念未兴相已成。如临宝镜两分明。翻身踏碎潭心月。相理元空摆手行。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尘者。妄念也。世界者。身之别名也。微尘是因。世界是果。微尘世界者。谓因果也。然自己真性。非因非果。能与六道众生为因果也。谓自性是因。六道是果。故知微尘能起世界。轮回由于一念。虽见小善。不可执着。虽逢小恶。必须除去。且众生于妄念中。起贪瞋痴业。妄受三界梦幻之果。如彼微尘。积成世界。不知因果。元是妄心。自作自受。一念悟来。即无微尘。世界何有。故云。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若欲建立世界。一任微尘炽然。若欲除灭世界。觉悟人法俱空。了无一法可得。湛然清净。不被诸境所转。皆由于自己也。傅大士云。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川禅师云。若不入水。争见长人。颂曰。一尘才起翳摩空。碎抹三千数莫穷。野老不能收拾得。任教随雨又随风。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至)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微尘谓因。世界谓果。若执因果为实有者。即被相之所缚。故云。即是一合相。但莫执为实有。亦莫执为实无。于相离相。故云。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也。又云。微尘虽多。不足为多。世界幻成。终无实义。若说实有微尘。实有世界。即是彼此著相。彼既是相。我又著相。两相相合。是谓一合相。总是虚妄。缚系生灭。但凡夫未悟。妄生贪着耳。即是不可说者。须是学人。自省自悟。于理事上。各无挂碍。今凡夫一向贪着事相。不达于理。所以说因果着因果。说世界着世界。傅大士云。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事中通一合。理则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逍遥翁云。学道之人。但只了悟灵明之心。是谓本源。所以念念妄想。皆为尘垢。勿令染着。久当证知清净法身也。川禅师云。捏聚放开。兵随印转。颂曰。浑囵成两片。劈破却团圆。细嚼莫咬碎。方知滋味全。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直下顿除二执。知见自然不生。颂曰。一击心空忘所知。朗然声色外威仪。灰飞烟灭心何在。四见才兴却是迷。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至)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说般若金刚之法。始即令诸学人。先除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说也。次即令见自性之后。复除微细四相。如究竟无我分中说也。此二分中。即皆显出理中清净四相。明如来四相真见。妄见者。虚妄分别。众生见也。真见者。远离执着。如来见也。在迷众生。执着诸相。以为如来实有四见。故不解所说义。若悟如来真见。能于自心。无求无碍。湛然常住。是清净我见。黄檗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又云。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著。无求则心不生。无著则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若见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于自心中。本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是清净寿者见。故云。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是名我人众生寿者见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智慧。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灵源真性。无生无灭。若能了悟此意。即是一切智慧。不作有能所心。不存知解相。口说无相法。心悟无相理。常行无相行。故云。不生法相。是名法相也。川禅师云。饭来开口。睡来合眼。颂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应现设化。一切有为。俱非真实。颂曰。世界僧祇转法轮。微尘刹土微尘身。谁家底事婆心切。炉鞴门开煆梦人。
须菩提若有人为满无量阿僧祇(至)云何为人演说。
发菩萨心者。谓发广大济度众生之心。最上乘种性人也。持于此经四句偈等。受持读诵者。七宝有竭。四句无穷。悟达本心。了无所得。持于此经。其福胜前七宝。布施功德。缘此经根本。以破相为宗。了空为义。迷性布施。皆不证真故耳。云何为人演说者。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是你面前。孤明历历。通彻十方底。解说解听。莫要记他语言。纵饶说得天花乱坠。其心不曾增。便总不说。其心不曾减。求着转远。学者转疏。惟在默契。悟者自知也。川禅师云。要说有甚难。只今便请。谛听谛听。颂曰。行住坐卧。是非人我。勿喜勿嗔。不离这个。只这个。劈面唾。平生肝胆一时倾。四句妙门都说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此谓语达无心无相可取之人。若是有心不取于相。却是取相。心本是空。相亦是空。人法俱空。有何可取也。真净文禅师云。但无一切心。自然合天道。应用在临时。莫言妙不妙。如如不动者。盖谓真性。遍虚空世界。无有形相。湛然不动。应现万形。虽赴感随缘。而真空实寂。学人于此。若谓我知也。学得也。契悟也。解脱也。似此见解。皆是有动心。则是有生灭。若无此心。即一切法。皆摄不动。不动即内外皆如。故云。如如不动也。佛鉴和尚。举僧问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不取于相。见于不动去。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僧有省。若也于此见得。方知道。旋岚偃岳。本来常静。江河兢注。元自不流。如或不然。不免更为饶舌。天左旋。地右转。古往今来经几遍。金乌飞。玉兔走。才方出海门。又落青山后。江河波渺渺。淮济浪悠悠。直入沧溟昼夜流。遂高声云。诸禅德。还见如如不动么。川禅师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直得三世诸佛。四目相观。六代祖师。退身有分。可谓是江河彻冻。水泄不通。极目荆榛。难为措足。到这里。添一丝毫。如眼中着刺。减一丝毫。如肉上剜疮。非谓坐断要津。盖为识法者恐。虽然恁么。佛法只如此。便见陆地平沉。岂有灯灯续焰。川上座。今日不免向猛虎口中夺食。狞龙颔下争珠。豁开先圣庙门。后学进身有路。放开一线。又且何妨。语则全彰法体。默则独露真常。动则只鹤片云。静则安山列岳。举一步如象王回顾。退一步如狮子颦呻。法王法令当行。便能于法自在。祇如末后一句。又作么生道。还委悉么。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颂曰。得优游处且优游。云自高飞水自流。祇见黑风翻大浪。未闻沉却钓鱼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至)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上自天地造化。下至人之所为皆是。然称此六如。以设教化。则止谓人事耳。以众生界内。迁流造作。皆是妄心起灭。虚幻不实。终有败坏。如梦幻泡影。不得久长。梦者。妄想也。幻者。幻化也。泡者。水泡。易生易灭也。影者。物影。无所捉撮也。露者。朝露。不得久停也。电者。闪电。顷刻之光也。傅大士云。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易脆如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应作如是观者。有为无为。皆由自己。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无纤毫停留挂碍。自然无心。如如不动。应作如是观也。四句偈者。乃此经之眼目。虽经八百手注解。未闻有指示下落处。人多不悟自己分上四句。却区区向纸上寻觅。纵饶寻得。亦只是死句。非活句也。活句者。直下便是。然虽如此。也须亲见始得。佛眼云。千说万说。不如亲见一面。纵不说。亦自分明。要须返己自参。切不可骑牛觅牛也。若人将七宝无量布施。不如受持自己四句。为人解说。使众生皆得见性。其福胜彼。盖以世间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虚妄不实。布施之法。亦属有为。不得取着。惟应受持四句。觉明真性。以证不生灭之极果耳。僧问云门大师云。如何是佛。门曰。干屎橛。太平古禅师为作颂云。我佛如来干屎橛。随机平等遍尘寰。迷头认影区区者。目对慈颜似等闲。蟾首座问洞山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么生是应底道理。洞云。如驴觑井。蟾云。恁么正是迷头认影。洞云。首座又作么生。蟾云。何不道似井觑驴也。还会么。若教有意千般境。才觉无心万事休。川禅师云。行船尽在把稍人。颂曰。水中捉月。镜里寻头。刻舟求剑。骑牛觅牛。空花阳𦦨。梦幻浮沤。一笔勾断。要休便休。巴歌社酒村田乐。不风流处也风流。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至)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夫至理无言。真空无相。谓都寂默也。但不着言语。不着知解。即是无言无相。金刚之旨趣。本谓此也。是以旋立旋破。止要诸人。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即不被一切诸境所惑。若得心地休歇。即谓之清净心。亦谓之本来心。亦谓之到彼岸。亦谓之涅槃。亦谓之解脱。其实一也。四祖问三祖云。如何是古佛心。祖云。汝今是甚么。四祖云。我今无心。三祖云。汝既无心。诸佛岂有耶。即于言下有省。此是学人标致。张无尽云。若能身处尘劳。心常清净。便能转识为智。犹如握土成金。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即是了事凡夫。别无圣解。上根之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又何假如许开示耶。川禅师云。三十年后。莫教忘却老僧。不知谁是知恩者。呵呵。将谓无人。饥得食。渴得浆。病得差。热得凉。贫人遇宝。婴子见娘。飘舟到岸。孤客还乡。旱逢甘雨。国有忠良。四夷拱手。八表来降。头头总是。物物全彰。古今凡圣。地狱天堂。东西南北。不用思量。刹尘沙界诸群品。尽入金刚大道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补注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