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22 册 No. 0397 无量寿经记
No. 397
无量寿经记卷上
释 玄一 集
□□□□□□□□□□□□□□□者早□□□□□□尊□念诸佛耶□□□□别。别中有五。初言奇特之法者。依神通轮现相异常故。又说。瑜伽第九十六卷云。复次如来有二种甚希奇法。一者显示一切诸法皆无有我。二者显示一切有情自作佗作皆无失坏。解云。今此中住皆无失坏义故。言住奇特法。如住下说法藏比丘大愿。皆是不失坏故。诸善恶业。皆不失坏故。又说。瑜伽三十八云。如是菩提名为最胜。七种最胜共相应故。云何名为七种最胜。一者依最胜故。名大丈夫者。二者正行最胜故。名大悲者。三圆满最胜□□□□□□□□□□□故名大戒者及大法者。四者智最胜故。名大慧者。五者威力最胜故。名大神通者。六者断最胜故。名大解脱者。七者住最胜故。名佗安住广大住者。解云。此七中。初据外相。后约内德。今阿难见外最胜相而念内德故。从此叹言。言住奇特之法者。总叹六最胜。言今日世雄住佛所住者。叹第七住最胜。言今日世眼住道师之行者。叹第三正行最胜。言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者。叹第四智最胜。言今日具尊行如来之德者□□谓第六三五。法位云。更无加上。名曰世尊。诸佛□□□□能制众魔雄健天故。名曰世雄。住于五眼。引导众生。照见无过。名曰世眼。住于四智。孤檦犹秀。名曰世英。五天中最故。名为天尊。言五天者。如涅槃说。一者世天。谓世人王名为天子。二者生天。谓四天王乃至非想。三者净天。谓须陀洹等。四者义天。谓诸菩萨解诸法空义故。五者第一义天。谓佛如来坐□□□佛性不空义故。
去来现佛(至)念诸佛耶。
述曰。第□□□□二。初举意。二何故下举相结问。□□□也。法位□□相念以三上心者故佛今嘿然现相□□不自照乎等□□□□□□定辞。又说三世佛佛佛相念者。诸佛属缘佛及佛事。合言佛佛相念。然即昔来事无不思。何用别相。若有所不念者。可谓有别所念。故更现别相。更须别相者。今佛有不念初耶。
何故(至)光光乃尔。
述曰。结问如文。
于是世尊(至)问威颜耶。
述曰。第四叙兴分。于中有二。初叹问合仪。二如来下叙兴世意。前中有三。初如来反问。二阿难奉答。三叹今问。此即初也。
阿难白(至)问斯义耳。
述曰。二阿难奉答如文。
佛言善哉(至)问斯慧义。
述曰。三叹今问。言问斯慧义者。如来现相者。欲说净土法门。彼净土法门。是慧境界。故言慧义。即是境界阿毗昙也。
如来以无尽(至)出兴于世。
述曰。第三叙兴世意。于中有二。初总。二光阐道教下别。此即初也。言无尽大悲者。尽未来际无穷尽故。亦有本云无盖。谓无有加过故。
光阐道教(至)真实之利。
第二别。于中有五。初以法济世。二□□□逢。三叹问多益。四其知难量。五身□□世。此即初也。
□上住智(至)时时乃至。
述曰。二文也。
今所问者(至)诸天人民。
述曰。三文也。
阿难当知(至)无能遏绝。
述曰。四文遏(音阿达反实塞也)。
以一餐之力(至)光颜无异。
述曰。第五身兴逾绝世也。于中有三。初标立。二所以下啧所由。三如来下示所以。言一餐食者。凡食有四种。一不净依止住食。谓欲界凡夫。二清净依止住食。谓诸罗汉。三净不净依止住食。谓上界及有学人。四示现依止住食。谓佛世尊。其佛示食时。诸天转接。将生□□□□诸佛意所许。然依未现以一餐□□□多劫。此即□□□□□□无损如文。然现殊光者。且为说殊胜之法故。
所以者何。
述曰。二啧所以。问意既现殊相。何故光颜无异。此中佛答意约实德说反啧之意。执迹为难。
如来定慧(至)自在。
述曰。三如来释所以。如文。
阿难(至)汝说。
述曰。第五正说分。于中有三。初敕听。二对曰欲闻受耳。三佛告下广说。第二文中。愿乐欲闻者。但为闻也。一云显三闻也。谓愿闻乐闻欲闻。如次为生三慧。是故十地论云。闻法人者。如渴求水。如饥求食。如□□□其次第。今生三慧。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至)佛世尊。
三广说中有二。初古佛兴世。二时有国王下。明有王修行。初中先明时劫。后锭光如来下明化王。又前可见。地持云。广诸思议故言不可思议。言智者。智度论云。劫者秦云分别时节也。[革*英]亦央。梵阿僧祇。此云无[革*英]数。王免云央尽也。锭(普定实有足曰锭无足曰灯锭光燃灯也)言世自在王佛者。世间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饶。即自在义。名为王也。言如来者。本地云。语。无虚妄故名如来。智度论第二卷云。如法相说。如法相解。脱如诸佛安隐道来。佛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是故名为多陀阿伽度。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言应供者。瑜伽八十三卷云。所言应者。应受供养故。智度论云。云何名阿罗诃。阿罗名贼。诃名杀。是杀贼。复次阿名不。罗诃名生。复次阿罗诃名应受供养。言等正觉者。应言等觉正觉。如次量智理智是也。智度论云。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案云。应言正知遍知知者即是等觉。言明行足者。八十三卷云。明行圆满。所谓三明遮行行行皆悉圆满。又复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皆悉圆满。前是行行。后后是住行。此中清净身语意业现行。正念是行圆满。密护根门是遮圆满。由此二种。显示如来三种不护无忘失法。由不造过世间静虑遮自苦行。乐云。若具言明及行圆满。明谓三明。一宿住随念明。二生死智证明。三漏尽明。行谓合二行开三。合二者。一行行。二住行。开三者。一遮行。二行行。三住行。此中前二为行行。故言合二。其遮行能遮过非。行行能行善行。□□住心取量智相应定故。言世间□。智度论十二卷云。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知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神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案云问通障与明障。为同为异。答若于利根无别。若于钝根有异。何以故。若利根者。断通障时。更无明障故。明二障无别。其钝根者。虽得□通。而不得明。故知有异。□□□名身业口业。唯佛身口业具足。余皆有失。是故知明行具足。案云瑜伽亦明能起意业。此论取所起身口。是故彼广此狭。言善逝者。八十三云。谓于长夜具一切种自利利他二功德故。案云。或有住而无善。如不得利。或有住以有善。如得利益。今佛如后人。故言善逝。智度论十二卷云。修伽陀。修秦云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说。是名好去好说。好去者种种诸障三摩提无量等诸大智慧去。如说。佛一切智为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说者。如诸实相说。不着□□弟子智慧力(云云)如是观察弟子智力而为说法。是名好说。言世间解者。如八十三说。谓于一切种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善通达故。智度论十二卷云。路伽备。路伽秦云世。备名知。是名世间知。问曰云何知。答曰知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及如实相。知世间尽。言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如八十三云。无上丈夫调御士者。智无等故。无过上故。于诸法是大丈夫多分调御无量丈夫。最第一故。极尊胜故。案云佛即大夫又多分御丈夫故。由是二戒故。□□□智度论十二云。阿耨多罗。秦云□无上。问曰云何无上。答曰涅槃法无上。佛自知是涅槃。不从他闻。亦将导众生。会至涅槃。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云云)阿名无。耨多罗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实清净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语言道故。亦实清净故。以是故名无答。(云云)富楼沙。昙藐波罗提。富楼沙秦云丈夫。昙藐秦云可化。波罗提秦云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时濡美语。有苦切□□杂语。以此调御合不失道。□□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调御师。问曰如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答曰男女中男大。女属男故。男能辨大事故。复次女人有五碍。不得作转轮王释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三界法王。以是故不说。复次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譬如王来不应独来。必有侍从。如是说丈夫。上根无根及女尽摄。以是因缘故。佛名可化丈夫御师。一云□具有□多分□更不相违。□□□□八十三卷云。天人师者。由彼天人解是深义𤏊修正行有力故。智度论十。二卷云。舍多提波□魔㝹舍南。舍多秦云教师。提婆言天。魔㝹舍南言人。是名天人教师。问曰佛能度龙鬼神等随解道中生者。何故独言天人师。答曰虽度解脱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复次。言天即摄一切天人。言人即尽摄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即天大。地上即人大。是故天即天上尽摄说人即地上尽摄。□云必无□□□□下有于天地之上故□□□。言佛者。八十三云。言佛陀者谓毕竟断一切烦恼并诸习气。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智度论十二卷云。佛陀秦云知者。世尊者。八十三云。薄伽梵者。怛然安坐妙菩提坐。任运摧灭一切魔军大势故。智度论十二卷云。路迦耶陀秦云世尊。八十三云。此中如来是初总序。应正等觉。谓永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故。于其别中。略有二种。所谓共德及不共德。于共德中。□□□说诸□□□□□解明行圆满等句。是不共德。案云。二乘于八解脱等定障得□解脱所知障亦名共□□□□中。几自利。几利佗。答有说初五自利。次四利佗。后一俱利。远法师云。前五自利。后五利他。今谓不尔。何以故者。言无虚妄何必自利。明应义中。亦云应作世间无上福田等。是何自利。应作是解。初二俱利。次三自利。次四利佗。后一俱利。问三十八云。三性法中。现前等觉。故名为佛。是何利佗。解云。能令解佗三性法故。□□□□佛若□□□□□□有何差别。唯以如实觉了一切诸法。约自利说显示善恶。□□舍恶据利佗说。问十号中□□□号以何最胜之所显示。答正行最胜是利佗故。四令三□□所摄所依最胜以丈夫士所摄。断住圆满威力四种最胜。三自利令三俱利一分所摄。智最胜者正遍知所摄。问若正行最胜利佗摄者。何故解正行最胜。云由诸如来自利利佗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念愍世间。令诸人天获得义利利益安乐而行正行故。名正行最胜。□云利佗必由自利义故。且作此说。是以下云名大悲者。又说。通自利利佗。然据一相故。名大悲者也。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
述曰。上来古佛兴世已。自下第二有王修行。于中有七。初闻法。二发心。三出家。四叹德。五赞佛。六叙请。七说法。此即初也。言闻佛说法者。闻世自在王佛说法。法位云。然不知说何法相。今准文相。说理事法。理者大乘二空之理。既闻大乘之二空理故。发无上道心。事者净佛国土事。闻此事故。下文中愿言义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等故。
心怀(至)道意。
述曰。二发心。言无上正真道。言发意者。明能求心。
弃国(至)法藏。
述曰。三出家学道。不领尊位如观草土。舍离五欲如弃涕唾。言沙门者。法位云。此反寂或。远云此反息恶。玄奘云。梵本正音室罗摩拏。或言舍罗摩奴。此云功劳。修道有多劳也。言沙门行者。是持业释。功劳即行故。即是五支不放逸行。一过去所犯如法忏悔。二未来当犯如法忏悔。三现前所犯如法忏悔。四如所行如所住专心故护持。是名已作不放逸行。五依已作不放逸行。案云前有二种。谓作为止。作名所行。止名所住。言名曰法藏者。此出家名。所闻法教。护持不失。故名法藏。俗名龙珍王。此王入山修道时。中臣之二女随入学道。一名缘波那。二名洗泽河。法藏山南。二女山北。钞然修行彼时国王成今弥陀。彼禄那今是观世音是。洗泽河今是大势至是也。今此经文。于世自在王佛发心修行。若据悲华经。宝藏佛所发心修行。是故彼经第二卷云。佛告寂意菩萨。善男子。我于往昔过恒沙等阿僧祗劫。此佛世界名那提岚。是时大劫名曰善持。案云释迦佛言我忆往昔劫。宝藏佛世界名那提岚。是故下云此世界当名娑婆也。彼文殊师利南方成佛时。彼佛土广大故。此娑婆世界。亦入彼土分。是下云今方汝文殊师利于未来世过二恒河沙等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入第三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于此而方有佛。世界名清净无垢宝真。此散提岚界。亦入其中。彼世界中。有种种庄严。汝于此中。当成阿耨菩萨。号普现如来(云云)佛世尊。于彼劫中。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知占相。时生一子。有三十二相。璎珞其身。八十种次第庄严。以百福。成就一相。常光一寻。其身圆满。如尼拘卢树。谛现一相。无有厌足。(云云)法服出家。成阿耨菩提。(云云)尔时转轮王诸佛及圣众。于三月中。受我供养。如来嘿然许之(云云)时转轮王。顶载一灯。肩荷二种。左右手中。执持四灯。其三膝上。各宜一灯。两足趺上亦各一灯。如是竟夜供养如来。佛神力故。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转轮圣王所受快乐。亦复如是。供养终竟三曰。(云云)时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终竟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云云)第二王子。名曰尼摩。终竟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如不眴太子所奉哒嚫。如上所说(案哒嚫者翻布施)第三王子。名曰王众。(云云三十八名经文自列)是时圣王及其千子。如是供养。满二百五十岁。第三卷云。尔时宝藏如来。复作是念。如是等无量众生。已不退转于阿耨菩提。我今当与各各受记。等为众现种种佛土。尔时圣王。闻是记已。即起合掌长跪白佛最白佛言世尊。我今贡宝。欲得菩提。如我先于三月之中。以诸所须。供养于佛及比丘僧。如是善根。我今回向阿耨菩提。终不愿取不净佛佛土。世尊。我先已于七岁之中。端坐思惟种种庄严清净佛土。世尊。今我从愿。令我成阿耨菩提时。世界之中。无有地狱畜生饿鬼。一切众生命终之后。令不堕于三恶道中。世界众生。皆作金色。人天无别。皆得六通。(云云)愿我世界无有女人及其名字。一切众生。等一化生。寿命无量。(云云)尔时宝藏如来。赞转轮王言。善哉善哉。大王今者所愿甚深。已取净土。是中众生。其心亦净。大王。汝见而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尊善无恬。(云云)大王所愿无异种种庄严佛之世界。等无差别。悉已摄。无量无边调伏众生。今改汝字。为无量清净。(云云)大王。如是诸佛。灭已后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如来乃至佛世尊。(云云)有转轮王。名无量净。王四天下。三月供养宝藏如来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祗劫。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世界名安乐。常身光明。周遍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云云宝藏佛记第一太子言)善男子。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后分。而初夜分中。正法藏尽。夜后分中。彼土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于后夜。种种庄严。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于一念中间。成阿耨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乃至佛世尊。其佛寿命九十六亿那由佗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位世六十三亿劫。(云云记第二子言)善男子。汝于来世。当于如是最大世界。成阿耨菩提。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乃至佛世尊。善男子。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为得大势。解云。彼宝藏佛时发心发愿。此自在王佛时亦尔。问一佛亦名宝藏。亦名世自在王。为异佛耶。答异佛也。何以知者。且由五义故。一佛名即别故。二所化名别。谓彼时无量净。此时法藏故。三在家出家别。谓彼时在家。此时出家故。四思惟净土行时别。谓彼时七岁。此时五劫故。五男女别。谓彼时观音大势至曾作轮王之身。此时作臣之女故。问既知别佛。未如何佛为先。答未见成文。然以义准者。宝藏是先。自在王佛为后。谓瑜伽等说。发大心已。修行迳三阿僧祗劫。成等正觉。然宝藏佛记言。过一恒河沙阿僧祗劫等。今此经中。但云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乃至下文德云。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殖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等。不言迳恒沙等劫。解云。彼宝藏佛时。至此自在王佛时。既迳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由此义故。明知彼宝藏佛先。自在王佛后也。问既论亦迳三阿僧祗劫。何故宝藏佛时。发菩提心。而迳尔所劫。答取三阿僧祗者。但舍起行时。若虽发心。而或时行退。或时行息。通取此等时。即迳无量阿僧祗劫。故无相违。问若起行时。不过三阿僧祗劫者。何故智度论第四卷。破迦旃尼弟子辈言。佛言。无量阿僧祗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故言三三阿僧祗劫。阿僧祗劫有量有限。解云。既言无量阿僧祗劫。如何得云三阿僧祗。解云。小乘三阿僧祗第六十转名为阿僧祗。故有量有限。大乘宗中。依智度论。大数百第八转名阿僧祗。故无量无限。问既知此法藏发心是为后时。未知地前四十心是何所摄。答亦未见成文。然准远法师解。此应十回向末心。是故远云此中有二。初明世间之行。二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下明出世行。地前所行。名为世间。地上所行。名出世间。下明出世行中云。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清之行。解云。闻地上庄严国土行已。五劫思惟。内证彼行。名为摄取。既迳五劫。能入地上。是故明知是十回向之末。然明发心。瑜伽头扬等。皆云发心有二。一世俗受发。谓地前发心。二得法性发心。谓地上发心也。若依佛性论。有三发心。一信成就发心。谓十信十解。二解行发心。谓十行十回向。三证发心。谓初地已上。此云发心者。二中是初。三中第二是也。
高才(至)超异。
述曰。第四叹德。如上已解。
诣世自在王(至)合掌。
述曰。第五赞佛。此中先叙敬相。后以颂正叹。此即初也。
以颂赞曰(至)超出无伦。
述曰。颂中有二十行。此中有二。初有七颂赞佛。二有十三颂自述所愿。前中有五。初有两颂半赞佛色相。二有半颂赞佛各闻。三有两颂叹佛福智。四有半颂赞佛断德。五有一颂半赞佛恩德。此即初也。言日月摩尼者。日月皆以摩尼所成。摩尼者翻如意。即是珠名也。
正觉(至)十方。
述曰。二文也。
戒闻(至)涯底。
述曰。三文也。言戒闻者。憬法师云。戒之闻也。闻谓名誉令闻。谓持戒芳声令远闻故。问与前何别。答前大觉之声。此持戒之声。故有差别。示可忍辱之声。六度中除施。显五度之威德。所以除施者。布施是易故。
无明(至)永无。
述曰。四文也。约根本故。约三毒而明断德。问余处中云贪瞋痴。何故此中无明为先。嗔为后耶。答解处约起多少而明次第。谓贪数起嗔次不共无明是嗔之次。今此文中。约本末而明次第。谓无明最本故先说。贪是次。谓通一切处故。嗔唯欲界。思之可解。
人雄(至)大千。
述曰。五文也。功勋(勋音述云实功。周官云。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日庸事功曰劳。治功曰力。战功曰多)。
愿我作佛(至)解脱。
述曰。第二以十三颂。自述所以。于中有八。初一行愿作佛。二一行愿修行。三有一行愿安众。四有四行。愿行不退。五有两行。愿摄妙土。六有一行。愿摄众生。七有两行。愿佛证明。八有一行。愿能忍苦。此即初也。言齐圣法王者。自在王佛名圣法王。第二文中云如是三昧智慧为上者。指前四土。名为如是。或有四度。离于定慧。为或有四度定慧为上首。今誓言如是四度。以定慧为上首也。第三文中云。普行此愿者。如次下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名为此愿。第四文中有二。一两行对劳而明胜。二一两行举事而显胜。言光明悉照者。逮云佛光所照。如是世界。精进修行长免难量。亦可以自身光明悉照等也。第五第六如文。第七文中有二。一一行请世自在王佛为我证明。二一行请世自在王以佛神力十方诸佛令知我心。言发愿于彼力精所欲者。指前所求事。名为于彼。即彼六度等事。名为所欲。今佛为证怒力精进修行。第八文易也。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至)𤏊苦之本。
述曰。自下第六叙请。言我当修行至无量妙土者。未闻说法时位。地前位故。言我当修行摄取等。闻法已五劫思惟登地上故。言我已摄取等也。其修行心净自然佛土净故。言摄取等也。
佛语阿难时世绕王佛(至)汝自当知。
述曰。第七说法。于中有三。初反问令思。二推深请说。二如来正说。此即初也。法藏不久。入于初地。若已入初地。心平等故。庄严佛土自然现见。如余经说。有分别心故。见丘垢等。若无分别者。即见净土。是故佛告法藏。不久汝自当知。
比丘白佛(至)成满所愿。
述曰。二文也。法藏位地。既在地前。彼地上行。非其境界。是故敢问。
尔时世自在王佛(至)志愿深广。
述曰。第三如来正说。于中有七。初知机。二授法。三摄行。四明摄行成。五合显说。六陈愿行。七摄果相。此即初也。如文。
即为法藏(至)何愿不得。
述曰。第二授法。于中有二。初有愿心得果。二说相授与。此即初也。如文。
于是世自在王佛(至)悉现与之。
述曰。第二说相授与。言人天之善善者。明土之因。此中秽土因。说名为恶。净土之因。说名为善。非谓三性中善性名之为善不善性名为恶。言国土之粗妙者。明土之果。此中秽土名之为粗。净土名为妙。又说恶趣名粗。善趣名妙(粗与粗字音实无别)。
时彼比丘(至)殊胜之愿。
述曰。第三摄行。于中有五。初观相发愿。二其心下依愿起行。三具足下修行时节。四阿难白佛下明命修短。五时法藏下摄行多少。此即初也。由二缘故。发起胜心。一闻佛说譬如大海等法故。二见严净国土故。问佛通说粗妙国土。何故唯说严净国皆悉现见。不说秽土见。答虽通说二土。而彼所愿者。唯净妙土。是以佛随彼所乐净土令见。故上云应其心愿悉皆与之。又说虽通见二土。发心之由。唯是净土。是故偏说。问若如后说者。何故前前云应其心愿。解云。随乐净土之心。故言为应。虽有二说。初解为胜。且反此上为净土时。不见秽相故。
其心寂静(至)无能及者。
述曰。二依愿起行现观方便故。言无所著。不求世间果故。言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又说即无所著故言无能及者。
具足五劫(至)清净之行。
述曰。第三明修行时节。劫虽有五。唯修一行。所谓其心寂静志无所著。
阿难白佛(至)四十二劫。
述曰。第四命修短。问答如文。远云如佛之命。法藏亦可尔。今谓难定。问若彼得寿多劫。劫尽之时。居住何处而修行耶。答远云余人见其劫尽。其法藏等彼国土安隐不动。故得起修。如法华经常在灵鹫山等。今案后意。始示在秽土。而经现在净土。犹如释迦。今准法华论。约日月岁数劫。故言四十二。乃五劫非谓大劫也。是故彼论云劫有五种。一日二夜。三月。四时。五年故。又说劫长短唯随人心。释迦法华会中。亦有至五十劫。彼岂净土佛耶。唯是随心造作。无别自性。以以因缘法无所有故。随其因缘。无所不有。胡可以定有长短远近之别。是故由四十二劫。故知是净土依非为定证。
时法藏(至)清净之行。
述曰。摄行多少。如文。
如是修已(至)清净之行。
述曰。第四明摄行成。如文。
佛告比丘(至)无量大愿。
述曰。第五令显说。言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者。汝今所说四十八愿。能利群生。是故闻其所利。一切大众。皆能发起悦可之心。言菩萨闻已修行此法者。大众之中。有发大心。名为菩萨。闻四十八愿。自能修行。其四十八愿。名为比法。言缘致满足无量大愿者。汝法藏比丘。缘此利佗善因。遂致满足汝所求无量大愿。其所求愿。无量无边。非但四十八。然具举一二日。自下第六广陈愿行。于中有二。初明胜愿。二阿难时彼下明胜行。前中有四。初七行利愿。二以偈颂三佛语下称愿动祥。四空中下显愿成就。初中有三。初总标举。二设我得佛下别申愿。此即初也。亦可正说中有六。五如前。六正说净土因果。以此经以净土因果为宗致。此中有二。一说因。二说果。初中先愿后行。愿中小段。如法位说。今具依二解而判经文。
设我(至)正觉。
述曰。第二文中有四十八愿。然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但二十四者。详者之脱也。一一中皆有二。谓愿及誓。愿是希求义。誓是邀制义。皆言说我得佛等是愿言。不取正觉者即是誓言。若约义类者。束为十三愿。初两愿愿愿无恶趣。二两愿愿色相齐同。三有五愿。愿得五通。四有一愿。一无贪着。五有一愿。愿信定聚。六有二愿。愿自身光寿无限。七有二愿。愿望众及寿无限。八有二愿。愿无恶名善声普闻。九有三愿。愿往生皆得。十有十二愿。以众生及上德满严净。十一有五愿。愿光明普益。十二有二愿。天人受乐。十三有九愿。愿自界他方大士获益。初中有二。初愿愿国中无三恶道。第二愿愿有情后生不随三恶道。二愿文相可见。
第二色相齐同中。言形色不同等者。因法师云。约实而论亦有胜劣。然其状相似故。说无好丑。
第三五通愿如文。
第五愿中。言不住定聚必灭度者等者。辨法师云。定聚有三。若入僧祗数故名定聚者十信。若不退故名定者十解。第七心已上。若得真观故名定聚者。初地已上。今此文所说定聚。通于三种。以生彼国。要入此定聚。方命终故。然广明三聚。如下当说。咨嗟(音上之伊下之耶实[叹]叹之音也)。
第九三愿中。初愿中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法位云。是依十法起念。非是称名十念。此之上三品言除五逆等者。上三品中。无造逆罪者故。若准观经下品下生者。有五逆十恶人临终具足十念称佛名亦得往生。第二愿者。此之中三品。第三愿者。此之下三品。言十念。如弥勒所问经说。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生常起悲心。除残害心。三者守护法心。不惜身命。乃至一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发妄。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去憍慢。谦下言说。八者于世谈论。不生味着心。九者近于觉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不生愦闹散乱之心。十者除去诸相。正念观佛。一之称佛名十念。如观经说。问若尔何故此中除五逆耶。答远法师二说。一云约人分别。造逆罪人有上有下。善趣已前常没造逆说为不。善趣位中遇缘造逆说之为上。解云。十信如以前名常没。十信已上名为善趣。若上人者。必能重悔令罪消灭。故能生彼。观经约此而说。下人造逆无重悔故。不得生彼。此经约此。故言除也。二约行分别。谓造逆之人。行布定散。观佛三昧。名之为定。修余善根。名之为散。六善为不能灭除五逆重罪。不得往生。定善力强。能消逆罪。故得往生。是故二经各据一也。广如观经疏也。一云若唯造逆者由十念故得生。若造逆罪。亦诽谤法者。不得往生。故二经各据一边。余分别如常。第十有十二愿中。言一生补处者。且约秽土菩萨有四种。一住定菩萨。谓修相好业百劫中菩萨。定离四过失。得二果报。住此定位。故言住定也。二近佛地菩萨。若通说者。亦是位定也。若利说者。知足天以落一生是也。三一生补处菩萨。知足天菩萨。受此天一生已。能补佛处故。四最后生菩萨。谓成佛之身若约净土者。未见成文。然基法师云。净土观音菩萨。虽一生补处。而不在天。不同秽土。问若依基解。今是观音。即是身中成佛耶。各后身耶。答彼亦未别说。今依解义。应述二解。一云更受后身方成正觉。以最后身方成佛故二云即是此身中成佛。即此一生中成佛故。言一生同秽土。何以故秽土一生菩萨。在于天上。净土一生菩萨。不在天上。既尔何妨秽土一生菩萨受后身方成佛。而净土一生菩萨即是身中成佛之也。亦可观音菩萨在于下处。名近佛地。彼弥陀佛将来之时。生于知是。名一生补处。更待成文。言除具本愿者。随本愿力。而受多生故。法藏誓言。他方未至一生补处位菩萨。来生我国者。必定至一生补处位也。言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者。其所求名礼香等之供养具。名为德本。以众功德由供养而起。故言德本。彼安乐国菩萨。随乐现乐前供养之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言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者。谓能演说一切智之境故。言金刚那罗延者。那罗延是梵音。此翻胜力。然毗细天力等风轮力。是故同得那罗延名。(出元晓师金光明记及小论说)经言弥陀佛身长六十万亿那由佗恒河沙由旬。既尔树下身高何成庄严。答令因师三说。一云观经所明佛。约他受用门而显殊胜。此经所明树。约变化边。故无相违。谓若变化身者。短于树故。二云佛德不可思议。彼广长身荫于一尺树。于佛非难。况四百万里者也。三云此云四百万里者。佛顶已上去佛足量。若并佛身相称之长。即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余四百万里也。亦可彼佛尺步所计四百万里也。
第十一有五愿中。言无生法忍者。初地无生忍。言无生法忍者。基云。由无法教而记忍可心故。言无生忍也。憬法师云。无生忍者。显人空智。无法忍者。显法空智。
第十三有九愿中。言净解脱三昧者。八解中第三解脱。名为净解脱。缘色解脱中。是最胜故。须别说之。又说所有三昧。离系缚故。名净解脱。言普等三昧者。由此三昧力。普见诸佛世界。故言为普。平等现见无所不见。故言为等。言第一第二第三法忍者。法位云。案人王经有五忍。谓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位在地前。习种性种道种。信忍位在初二三地。顺忍位在四五六地。无生忍位七八九地。寂灭忍位在第十地及佛地。今此中言第一二三者。即是初三忍。今谓即此经下所明三忍。谓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是也。
佛告阿难(至)颂曰。
述曰。第二偈颂。于中有二。初经宗长行序二正说偈颂。此即初也。
我建超世愿(至)誓不成正觉。
述曰。第二偈颂中。有十一行颂。分为三。初三行颂总颂誓。二有七颂总颂愿。三有一颂祈验。此即初也。如文。
离欲深正念(至)等此最胜尊。
述曰。第二七颂颂愿有七。一定忍慧二利愿。二神光消徐冥难愿。三开眼灭闭恶道愿。四威闭天光愿。五雨大法雨佛大修因成佛愿。七等世尊愿。此七行颂如次愿七愿。今随难解。言离欲深正念者。显定心也。以根本定离欲方得故。问何故明定。举深正念。答定品中念增上故。又说得言方深正念故。言净慧修梵行者。明慧也。若得净慧者。欲顺离边清净行。故修梵行。其所愿求。虽有众多。而胜唯定慧。故偏说之。言志求无上尊者。即是自利。言为诸天人师者。即是利他。言消除三垢冥者。远公以小乘法令灭三毒。言开彼智慧眼。闭恶道开善趣。今谓未心大小教别应作是说。消除三毒者。由彼信心故。闭恶道者。由彼智慧故。谓初见神光而起信心。内消三毒。名。
二门胜行。上来明愿已。
自下第二明胜行人。有经曰阿难时彼比丘也。若有愿无行。愿即虚伪。若有除三恬外离横难名济难。名济难。其济难事。是分明故。言为明济。信心既兴。智慧随生。融灭无明。闇心既净。故众生净。永不生恶道。故言闭塞。常生人天故言通达善趣门。祚(音之阿[文]实福也助也)戢(音什实集也)言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者。万行之中。檀那为首。四摄之行。布施为初。是以供养名众德本。言愿慧悉成满者。立愿而言所有诸慧皆悉成满能为界雄言愿。言愿我功德力者。功德慧谓智慧五愿。而言功德智慧二种成就。等此世尊。指世自在王佛。名之为此。
斯愿若克果(至)当雨珍妙华。
述曰。第三一欲所验。
佛语阿难(至)说此欲已。
远曰自下第三勤。于中有二。初结前。二动𦎒。此即初也。
应时普地六种震动。
述曰。二初结前。二。
位云。第二文中有三。一动地。二雨华。三声乐。此即初也。下二文如文。今谓此中有二。一动地。二雨华。自然以下属第四段。何以故前所祈愿。唯是动地雨华。非谓音乐故。
自然音乐(至)深乐寂灭。
述曰。自下第四显愿成就。言于是法藏比丘至不虚。指上动地雨化及与赞言。名为于是法藏比丘。国彼三事。作如是念。我若具足修行圆满者。如我所以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言超出世间深乐寂灭者。既作此念已。都不愿乐世间果。深心愿乐寂灭涅槃。
阿难法藏比丘(至)建此愿已。
述曰。广陈愿行中有二。一明赫愿行无愿行即非尽是故明以已次明其行。此中即二。一结前。二起行。此即初也。若依一解。明因中有二。一明愿。二明行。上来明愿已。自下第二明行。此即二段。如或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者。除魔梵所余名诸。即此魔梵。及诸天。即是八部之中天也。龙谓即是八部之中第二。神谓后六。谓衣义健闼波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然即诸天魔梵龙神即是八部大众也。言发斯弘誓者。四十八愿中。一一皆具誓愿。如前已说故。
一向专志(至)无变。
述曰。第二起行中有二。一总明起行。二别起行。此即初也。为得妙土而起行故。先明惠志庄严妙土。问所专志庄严妙土。是狭小耶。是广大耶。与余妙土为等为胜。又为有衰变。为不尔耶。答为此等。问故所修佛国等文相可见。问此上三中是何。答法位云。是自受用土。今谓虽有此理。而远之意。何故伏所愿土而起此行。故谓前所愿国土是众生所生。如何得是自受用土。可说此应化土。虽应化土。而无须弥七金山等。言开廓等。若依一解。正起行中有二。先正明起行。二问答分别。初中先总后别等。小同法位。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
述曰。第二别明起行。于中有四。初明自利行。二明利佗行。三明兼利行。四明行功能。前中有四。初长时修。二无余修。三无间修。四恭敬修。此即初。兆载。黄帝笔三品。今且举一十千亿为兆。十千兆为京。十千京为垓。十千垓为抒。十千抒为匹。十千匹为载。今案慧大论抄漠地大数有十五。一一。二十。三百。四千。五万。大亿。七兆。八景。九改。十俱。十一间。十二紫。十三让。十四政。十五载。然初举中间一致显其长劫。兆唯尔时如千人单也。
积殖菩萨(至)先意承问。
述曰。第二无余修。言不生欲觉等者。不生三恶觉故。此中说寻。名之为觉。理实通伺。然约粗现及初地。故且说寻也。言不生欲想等者。不起三恶想故。此中想是因恶。由恶想方恶寻起故。言不着色声香味之法者。五欲之中且举所造。故独略不说。言忍力成就不计众苦者。耐恶害忍等成就故也。言小欲知足者。小欲缘未来。知足缘现在。二中知足胜。是故四圣种中唯取知足。言无染恚痴者。无三毒故。言和颜者身业。言爱语者口业。言先意承问者意。以善意为先。故言先意。
勇猛精进(至)群生。
述曰。第三无间修。言清白之法者。此中应有七善。然且举二善。三以惠利群生者。以惠施利故。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述曰。第四恭敬修。如文。
以大庄严(至)功德成就。
述曰。第一利他行。若自利不成。无由利物。故举前自利。为利生基。故言以大庄严等也。
住空无想(至)如化。
述曰。第三兼利行。于中有二。初别明诸行。二如是下总结。前中有三。初明三业调柔行。二明六度离着行。三明神通示现行。初中即三。一意业调柔。二口业调柔。三身业调柔。此即初也。言无作无尽者。因无所作。果无所起。故谓唯假有。无实因果故。又说无作者故言为无作。无受者故言为无趣。
远离(至)兼利。
述曰。二口案调兼。如文。
弃国(至)财色。
述曰。三身业调柔。如文。
自行(至)令行。
述曰。第二六度离着行。于中有二。初二行。二释。此即初也。
无央(至)自然发应。
述曰。第二释中。先释自利行。二释利他行。此即初也。言在意所欲等者。有意所欲。宝藏而应故。
教化(至)之道。
述曰。二释利他行。
或为长者(至)一切诸佛。
述曰。第三神通示现行。此中长者者是随类生。刹利等者是胜生。六欲天主等者是增上生。
如是(至)称说。
述曰。第二总结也。
口气香(至)而得自在。
述曰。第四显行功德。如文。
阿难白佛(至)为今现在。
述曰。法位云。自下第七摄果相。愿行若成就。终不虚忌故。今明摄果相。于中有二。初佛摄果相。二徒众摄果相。前中有七。初明成佛时节。二明器世庄严。三明报相妙。四摄命修短。五从众多小。六宝树丽。七楼阁槃郁。别中有二。初明成佛。二明时节。前中先问后答。此即初。若依一解。自下第二问答分别。此中二反问答。如文可见。
佛告阿难(至)名曰安乐。
述曰。二答也。案法华经大通智胜佛。有十六王子。其第九第十。现在西方作佛。一名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提。
阿难又问(至)几时。
述曰。第二明时节。此即问也。
佛言(至)十劫。
述曰。答意所见。若平等觉经。迳十八劫。大阿弥陀经迳十小劫。然是同本定说译家得失。未知是非。然因法师会小八别二说。一云实小字而言。八者是谬。何以故。此经及小经皆云十劫故。一云实十八。然小经中十者。约大数可。若依此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为正。
其佛国土自然(至)犹如第六天众。
述曰。第二器世庄严。于中有二。初修有善严。二明无恶相。此即初也。一云上来明净土因已。自下第二显净土果。义积师云。往生论释此以后经文。是故彼论云。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故。解云。若此经中不说十七功德等者。论至依何经故。言我依等。以观经等三净土经皆不说故。然功德愿与论不同者。论不同者。论求性相。经依次第。不可啧也。彼论观察有三种。一明国土有十七功德。二明国主有八功德。三明菩萨有四功德。今此经中。亦有此三种。彼论云真实功德相者。谓据胜故。且说佗受用土相。令生作乐。今此牒经文中有三。谓一量功德。二形相功德。三种种事功德。初中有二。一明宝数量。二界分量。言其佛国土至为地者。第一数量。言恢廓至限极者。第二分量。论约第二文故。云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也。然明七宝。略有二种。一轮王别十宝。二诸人通七宝。言轮王七宝者。一马宝。二鸟宝。三宝藏臣宝。四主兵臣宝。五玉女宝。六如意珠宝。七轮宝。二通七宝者。经文处处不同。若约普门品及金光明经。一金银。二琉璃。三车𤦲。四马瑙。五珊瑚。六虎魄。七真珠。若依法华经第一显。一金。二银。三珊瑚。基云红赤色名脂似树形。四真珠。五摩尼。六车𤦲。基云青白开色。七马瑙。基云色如马瑙。故从之为名。今此经文。除真珠开为七。如文。恢(音苦灰实大也)言悉相杂厕至奇丽者。二明形相功德。如彼论说。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解云。光明是显色。然取镜等方圆等相故。言形相功德也。熀曜(上又作愔。音由狗实感也曜也下又作耀亦作耀。音以照实光也明也。上字又作焜。古恩反实明也)言清净庄严至第六天宝者。三明种种事功德。如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解云。经中说众宝中精。论中云备诸珍宝性。文异义同。
又其国土(至)常和调适。
述曰。二无恶相。此中即二。一明所无。二问答料简。一云即是四清净功德。如彼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解云。虽约粗相故。无三恶趣等。论约细相故。云过三界道。道谓五道。可言三界及道。言佛神力故欲见即见者。为厌秽土故。亦欲见秽土。即见秽土须弥等相。由此文故。明知欲不见时。不见秽土。问即彼净土处中见秽耶。见余世界秽土等相。答即彼净土处非别处。所以者何。见余处须弥等相。不应须佛之神力故。犹如色界眼。不假佛力。而能见须弥等故。
尔时阿难等(至)故问斯义。
述曰。二问答料简。一云五性功德。如谓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召根生故。解云。此云功德善力者。即正道大慈悲也。解云。正道者智慧。然即由趣悲而生净土。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至)超日月光佛。
述曰。第三报相妙。于中有三。初释迦自叹。二众圣共叹。三显说无尽。初中有二。一正明光明。二明光有益。此即初也。一云六光明功德。此中有三。一正明光明。二其有下明益。三无量寿佛至尚不能尽。重叹光明。如论云。佛慧明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故。言无量光者。数无量故。言无边光者。无边际故。言无碍光者。无障碍故。言无对光者。无与等故。言光炎王者。是最胜自在故。言清净光者。垢染不着。如莲华故。又说遇光者灭三垢故。言欢喜光者。遇者悦意故。言智慧光者。智慧所及故。又说遇者得智故。不断光者。恒相续故。言难思光者。下情难计故。无称光者。不可称叹尽其所有故。
其有众生(至)皆蒙解脱。
述曰。二明益。如文。
无量寿佛(至)亦如今也。
述曰。第二众圣告叹。文相易了。
佛言我说(至)尚不能尽。
述曰。显说无尽。言昼夜一劫者。一劫之中。昼夜不息。说不能尽。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至)知其限极。
述曰。第四报寿修短。于中有二。初明佛寿。二明徒众寿。此即初也。一云七明主功德。如论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解云。其寿长亦能善住持土及人故。
声闻菩萨(至)所能知也。
述曰。二明徒众命。一云此文八明眷属功德。于中有三。一例释寿命。二略叹数及德。三广明数量。文别可见。如论云。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解云。如来教法。若正觉华。如华从莲池。如是教法。说正遍智海之所生故。又如华成果。如是教法。能成圣果。故云净华。觉所化之众从教解生。故言化生。有人云。此经及弥陀经声闻是应化。观经是实。此不可定。
又声闻(至)称说。
述曰。第五徒众多小。于中有三。初总明数多。二略明德大。三别显初数为多。此即初也。
神智(至)世界。
述曰。三文可知。
语阿难(至)多少之数。
述曰。别明多中三。谓法喻合。此即初也。如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上卷云。佛告阿难。阿弥陀佛为诸菩萨阿罗汉说法时。都悉大会讲堂上。其国诸菩萨阿罗汉及诸天人民。无央数不可复计。皆飞到无量清净佛。悉前为无量清净佛作礼。却坐听法。越阿逸多菩萨。即起前长跪叉手问佛言。阿弥陀佛国中诸阿罗汉。宁颇有槃泥洹去者不。愿欲闻之。佛告阿逸菩萨。若欲知者。如是四天下星。若见之不。阿逸菩萨言。唯然皆见之。佛言而我第二弟子摩诃目犍连。飞行四天下。一日一夜遍数星知有几许也。如是四天下星出众多不可得计。何为百千亿万亿。是四天下星也。解云。彼星虽多。而犹泥洹知者百千亿万亿于彼。是也。有说此文。故知定性二我亦生净土。此说不尔。要真发大心方得出故。然此文意。据应化境。
譬如(至)所能知也。
述曰。二喻如文。
经曰佛告阿难至如大海水。
述曰。合如文。
又其国土(至)自然相和。
述曰。第六明宝树庄严。此中有三。先明诸宝树。二明菩提树。三校量显胜也。此即初也。一云九明庄严功德。此中有三。明地庄严功德。二明虚空庄严功德。三明水庄严功德。初中二。先明诸树。后明菩提树。如前。如论云。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拦遍围绕故。解云。论具举宫殿。经曰举树者。约高胜故准(之韵反实相当)言五音声者。即是宫商等五行之音。既此经文明举宫商。不可须别说。
又无量寿佛(至)而庄严之。
述曰。第二明菩提树。法位云。此中有八。然今不须违彼功德相故。此中树小大分别。如前已解。
周匝条间(至)诸佛国者。
述曰。二明虚空庄严功德中有三。一明庄严相。二对明得益。三校量显胜。此即初也。如论云。无量宝交珞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此中树依地故。在地功德。其璎珞等。离地而有故。在于虚空功德之中。又有经本普流十方一切佛国。与遍诸佛国。义无相违。
其闻法者(至)无诸恼患。
述曰。二得益中有二。一对六尘而辨得益。二见树得益。此即初也。言甚深法忍者。谓无生法忍也。
阿难若彼(至)究竟愿故。
述曰。二文也。问树足他功德相。何故此中对而明益。答璎珞光明门等而见树故。此中对明。言音响等者。有二说。一。法位云。音响忍者。解树之音响。无而似有故。柔顺忍者。于解六尘无性不生乖通故名之为柔。不违于空故名为顺。堪可其理。故风为忍。言无生忍者。解诸法不生故。二。远云。三地已还。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名音响忍。四地已上。舍诠取实。名柔顺忍。十地已上。证实离相。名无法忍。亦可三皆无生法忍。然三慧别。故开为三。谓闻慧近从音教故名为音向。忍慧随分调心。故名柔顺。修慧观证无生理。正名无生也。言此皆无量寿佛等者。释得忍之所以。此中有六故。初一是总。余者是别。其本愿可解。言满足愿者。其利他愿是圆满故。言明了愿者。愿不虚故。言坚固愿者。不可坏故。言究竟愿者。此愿中路无休息故。
佛告阿难(至)第一。
述曰。三校量显胜。文相易了。言无非法音者。和雅之音。无佞[仁-二+圣]故。
又讲堂精舍(至)覆盖其上。
述曰。大文第七。明宫殿槃郁。于中有二。初明七宝严殿。二明池流狭卫。此即初也。一云三明水庄严功德。此中有二。一明水庄严之具。所有楼观。二正明池水。言交露者。准法华音义。二风。一云二交珠泣泣似垂露故。彼交珠名为交露。一云露谓现露。如露地也。以彼众宝而交于现处。即所以防风雨云具。
内外左右(至)不迟不疾。
述曰。第二明池流狭卫。此中有二。一正明池流。二明彼声。一云第二正明池水。如论云。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流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勘一论本无诸池带七宝渌水食八德下散黄金沙上曜青莲色)言八德水者。一清净。二香洁。三轻。四冷。五濡。六美。七饮时调适。八饮已无病。位达皆云清净是色入摄。香洁是香入。轻冷濡是鼻入。美是味入。饮时调适饮已无病是法入。今此文中。但有三德。谓清净香洁味。如文可知。有人出过去。若后二是法入。当何法摄。是以但是前六之能迳前六摄。非别处摄。憬法师云。彼过非过。以喜乐受摄故。不可难言。如何得言心数为水德。以申水力之所起故。若谓由水而起非水物故不为水德者。亦可宫殿华等非是水故。非为水庄严。若谓能庄水故还为水功者。亦可二受由水而起。亦是水德。因法师云。清净是四尘之通德所摄。别色处摄。是故初一及后二种是通德。还四尘所摄。中间五德。义如上解。今以清净德通尘为胜。以四尘之清洁性名清净故。若依称赞净土经者。言调和冷曘自然随意者。其冷燸量不伤性故言调和。欲名冷冷应。欲曘曘应。故言随意。
波扬无量自然好声(至)名曰安乐。
述曰。第二明彼声。一云十明妙声功德。如论云。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扬(音伊汤实举人有经本波荡)问岂不妙声功德是主圆满摄。即是佛声。何以波声名声功德。答虽彼中出其三宝等声。皆是佛智之所起故。亦名佛声。以教法是佛出世之要故。言通慧音者。六通音。言无所作音者。无实因所作音。言不起灭音者。无实果起灭故。言甘露灌顶众妙法声者。授佛记声。谓第十地。言随顺离欲之者。顺涅槃故。言义者。谓义利。义利有二。一者虚妄即是世间利。二真实即具出世利。今简虚妄。故言真实。言随顺三实至之法者。顺于菩提。菩提有二。一佛。二菩萨声闻。此即佛也。今约同相三宝故。言三宝力无量等也。言随顺通慧至之道者。二菩提也。言通慧者。即是道也。通菩萨声闻之言。无有三途苦难之名者。无彼净土之三途名。以无三途故。问无三途名。应是大义门功德。何故此中说。答为欲显示但有妙声无其恶名。故此文来。是故还妙声功德所摄。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
述曰。上来明佛摄果相已。自下第一明徒众摄果相。于中有三。初明生类。二佛告阿难下。明教门。三佛告弥勒下劝励。初中有二。初总题往生类。二别显生类。此即初也。一云十一明受用功德。此中先牒后别所受用。此即初也。
具足如是(至)神通功德。
述曰。第二别显生类。于中有四。初明已生者摄果相。二佛告阿难其有众生下。明欲往生者行相。三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下。明众圣崇叹。四佛告阿难彼国菩萨下。明自土圣德。初中有四。初明内德。二外德。三形德齐等。四校量显胜。一云别明所受用中。先明内所受用。后明外所受用。此即初也。
所处(至)之物。
述曰。外所受中。先总明众具。后别明所食。此即初也。
若欲食时(至)时至复现。
述曰。别明所食。论偏约此言爱味佛法味禅三昧为食。经明外食。论明内食。更现可知乎。平等觉经云。食百味食所以不得者约实如此经。然彼经约见色闻香。故假说餐也。问色非食。何故此中举。答有举净土假食四尘为体。此解难用。远论说故。因法师云。见色益身。是独食所摄。以见色时独能复受喜乐故。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至)之道。
述曰。十二明无诸难功德。如论云。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其诸声闻(至)无极之体。
述曰。第三形德齐等。一云十三明大义功德。于中先明无丑陋。后校量显胜。此即初也。如论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欠二乘种不生故。此经但明无丑陋等。不说女人不生。平等觉经说女人不生。不说无丑陋等。二经皆不说二乘不生。然论主得经意故。说二乘不生。谓下三辈文中皆发心故。问若二乘不生。何故此说声闻之言。答此犹本说。论但遮二乘之劣种生于净土。不遮相相结故。言虚无之身等者。有说舍分段身故名为虚无。受变易身名为无极故。此经所明净土。但他受用。其中生者。皆是变易。此说未定。何以故。此经亦有说变化相故。如树高等。然多分所示现者。是他受用相耳。又生他受用土。皆是变易。此义非证。以七地下亦是分段生净土故。说虚无者。横无障碍故。言无极者。纵不衰退故。
佛告阿难譬如(至)类乎。
述曰。第四校量显胜。于中有三。一如来问。二阿难奉答。三如来述成。一云第二校量二段如前。
阿难白佛(至)故能致此。
述曰。二奉答。言底极斯下者。最极滓底陋下。斯与㒋音同。㒋者陋也。殆(音徒改实近几也)言皆坐前世等者坐谓罪也。谓相缘罪也。苍颉篇云。坐辜也。盐铁论曰。什伍相连。亲戚相坐。若引根本而及叶华。伤小指而累四体是也。即是相由义。言如是寿至无德可恃者。明生前过患。怙祐(音二并胡占实福也)言是故死堕至未同人类者。明死后过患也。飨(音许两实乡人饮食今此中训云资也也)又作向。又响(音二并向实应也)言服御者。若言御服者之是帝王衣服。若言服御者。服谓衣服。御谓车马等也。
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至)不可计倍。
述曰。第三述成。此中有二。初述成校量。二广明胜相。若依一云无第二段。此中又有本计如。又有本譬如。皆无伤也。今此论王丑忉利天王好。然余经云。顶生与忉利王无别。所以不同者。因法师二说。一云约实大别。就对余人殊胜故。不能别见耳。一云亦有轮王与天王无别。如顶生王。然此文位多。故比而明胜劣。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至)尽极严丽。
述曰。第二广明胜相。于中有三。初明诸供具。二明德风。三明华严。此即初也。一云十四明犹功德。此中有二。初明所触诸物。二别明所触风也。此即初也。晃(音烋光实明也)。
自然德风(至)三昧。
述曰。第二明德风。一云别明所触风。约实而论。对前衣服等。而生胜乐。然具约一相故。风中方说。如论云。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论约宝性草而明所触。经约余物。各据一边。言迦旃邻陀者。此鸟名也。此鸟要轮王时方出。其羽柔软。若轮王身不安时。来以羽摩身。身即安和。然净土草过彼故。言过等也。
又风吹(至)如是六返。
述曰。一云第十五雨功德。如论云。雨华衣庄严无量香勋故。论亦说雨衣。此中但说雨华。理实具有。然约胜故。且说华也。又因雨华而兼明地濡。言六返者。约迳一日夜也。馨(音贤映实盛光也)蹈(音宝厌伯履)芬裂(音上敷云实香和。又木香分布。下音力誓实光也美也。应作烈字。裂非此用字。此如衣割也)。
又众宝莲华(至)于佛正道。
述曰。三明华严。一云第十六明妙色功德。如论云。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故。炜烨焕烂。(上音于鬼说文云盛明㒵赤㒵次音华实)华光盛㒵。又作晔音已辄。实草木华㒵。次音呼桓实明也。次音力旦。实鲜明之。
两卷经说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