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21 册 No. 0389 弥勒下生经述赞
No. 389
佛说弥勒下生经述赞
眼之中。欣净土即妙行不成。若冀天宫。恐胜因无就。净土虽无恶染。圣教自有参差。天宫虽有欲乐。道理定无疑。或欲尘境者。触事染而不染。耽欲乐者。是事不染而染。戒业缺。然福残薄。佛既应物机而现秽。凡亦契圣境而欣生。上圣上贤。皆为此业。下凡下位。何得越之。故行同者。皆应专率。习已穿凿。望允生因。自余状迹。具如别传。上来述第一天上利益已讫。
佛说弥勒下生经者。
述云。将讲此经。略有三门。一来意。二释名。三讲文。初来意有二。一为化下品众生故。弥勒生天。虽复利益上中品人。而下品人未得入圣之益故。二为显人间教道故。天上教导。虽先广显。而人间七相。教化众生。犹未唱故。以此二义故。以上生后辨下生。
第二释名。略有三对。一能说所说对。佛说即能说也。弥勒等即所说也。二能受所受对。即弥勒名能受。下生名所受。三所诠能诠对。即弥勒下生名所诠。经名能诠。下生有三义。一初入胎之为名。二入住出胎总名。三人间之都言。虽有八相。而后七相。皆在人间。对天而言皆下生。故从狭至宽。分为三义。义亦无违。此即天报没已。还生人间。故名下生。广谈下圣化之事。故名下生经。下生之经。故依士释。
闻如是(至)五百人俱者。
述云。第三讲文之第二辨下人化益有二。初略辨下人化益众生。后广辨下人化益众生。下品之人。自有优劣。故有此略广之说。初有三分。初证信传经分。次问答广说分。后闻说喜行分。有三分之意。思之可解。此初也。有义此经亦有起说之序。从尔时阿难至即就坐。即发起说故。此解不然。无有余经对问佛答。名曰发起。而可为例故。所以然者。如来说法。不可一例。或各说法时。以放光动地。召众为缘。然后说经。或说余经。乃即率说。更无显相。此经同后。故无起说序也。于中有五句。中三同前。初闻如是者。前标所闻之法。故先如是。后曰我闻。今以多闻总持之用。表领如来所说之法。故曰闻如是。或华夷语。次第异故。随存一种。义亦无失。
五百人者。如中阿含云。世尊。此五百比丘。几比丘得三明达。几比丘得俱解脱。几比丘得慧解脱。世尊告曰。舍利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达。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比丘得慧解脱。以此证知。三明俱解脱。义亦异也。
尔时阿难(至)右膝着地者。
述云。第二问答。广说有四。一阿难陈请。二如来许说。三 宿习故。
白世尊言(至)皆悉明了者。
述曰。第二叹圣有二。初总叹。后别叹。此初也。事即指法。故总也。欲请弥勒当来化导之事。故须叹三达智。
诸过去佛(至)皆悉知之者。
述云。第二别叹有三。初叹过去智。次叹现在智。后叹未来智。初又有三。初能化。次化时。后化众。此初也。姓即种姓。毗婆尸佛出刹利种。姓拘利若。尸弃佛毗舍婆佛种姓亦尔。拘楼孙佛。出婆罗门种。姓迦叶。拘那含佛迦叶佛种亦同。字即廿年之名。名者初生之名。号即十号。弟子即声闻菩萨可解。声闻菩萨补翼世尊。故云翼从。翼者助也。成也毗婆尸佛三会说法。初十六万八千人。次十万人。后八万人。尸弃佛亦三会说。初十万人。次八万人。后七万人。毗舍婆佛二会说法。初七万人。次六万人。拘楼孙佛一会说法。有四万人。拘那含佛一会说法。有三万人。迦叶如来一会说法。有二万人。释迦示一会说。千二百五十人。经云多少。意在此也。广如长阿含第一。
一劫百劫(至)皆悉观察者。
述云。第二知化时也。如妇人无近。请佛经云。第一佛字唯卫。般涅槃曰已来九十一劫。第二佛字戒式佛。般涅槃曰已来三十一劫。第三佛字随叶佛。般涅槃曰亦卅一劫。是颰陀罗劫中。当有五百佛。第一者拘楼孙佛。般泥曰已来万岁。第二者拘那含牟尼佛。般泥曰已来万岁。第三者迦叶佛。般泥曰已来万岁。第四佛我字释迦文佛。有说。既言毗婆尸等三佛般涅槃已来。九十一及卅一劫故。即知余三佛般涅槃已来。并云万岁。谬也。不然。何者。以此释迦贤劫时。望前三佛般涅槃时。故云九十一劫及卅一劫。虽拘楼孙佛四万岁时出。拘那佛三万岁时出。迦叶佛二万岁时出。即次后佛。望即前佛。故云万岁。而非释迦时。望前三佛。皆万岁也。七佛姓字父母。道树弟一。双侍者弟子。广如彼。
亦复智(至)人民姓字者。
述云。此后化众也。准无延经。唯卫佛父字波潭刹利王。母字波头末。所治国名波头末。式佛父字阿轮刹利王。母字波罗越。所治国名阿留那末。随叶佛父字着波罗提刹利王。母字夜耶祇。所治国名阿濡墨拘楼孙佛父字阿耆达波罗门种。母字准耶阿耆达。所治国 辨城有三。初名体。次量。后庄严。此初也。今时虽未有。而未来当有。故云当有居中。王城周遍。护城人民所居名廓。成佛经云。翻头未。昔云有幢。今慧幢。言虽不同。其义无违。何者。长阿含经第五云。尔时圣王。建大宝幢。圆十六寻。上高千寻。杂色严饬。其幢有百孤。孤有百枝。宝缕织成。众宝间厕。于是圣王怀此幢。王以施沙门波罗门。国中贫者。准知城中有此幢。故云有幢。亦以此幢施沙门等。故云慧幢。虽有二义。而城似鸡头。故总名鸡头。有说。梵云翅头未。此反鸡头。此解不然。作佛经云。有地城名鸡头末故。
东西十二(至)七由旬者。
述云。此城量也。太成佛云。纵广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与此云十二由旬相违者。兴衰别故。至下当解。即表轮王教导。令循十善。自地兼行故。十二由旬。法王必成七宝故。七由旬。又虽受胜报。而不出十二缘起故。十二由旬。不离七有七随眠。故七由旬。
土地丰熟(至)御巷成行者。
述云。此后城庄严。庄严虽多。略表三种。土地。人民。街巷。广如下解。
尔时城中(至)尽之请和者。
述云。第二龙王加好。成佛经云。有大力龙王。名曰多罗尸弃。今云水光。互举华夷。故不相违。
是时鸡头城中(至)极为香净者。
述云。第三鬼神除恶。成佛经云。有大夜叉神。名䟦陀婆罗赊塞伽。秦云善好。今云叶华。即善好之类也。梵云药叉。此云暴恶。又名勇猛。即是神名。通天鬼傍生。今云罗刹者。即可畏也。此即彼城药叉罗刹皆有。故随谈一种。互不相违。法即道理。教即言教行顺道理。不越圣言故。
阿难当知(至)十万由旬者。
述云。第二土地广美有二。初地水增减。后傍乘释疑。初又有三。初地增。次地水兼减。辨水独减。此初也。成佛经云。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四大海水渐减少。三千由旬。长十千由旬。金光明经第六云。阎浮提地。纵广七千由旬。水减三千由旬之地。足本七千。故十千由旬。今此经云十万由旬。难可会释。有义遂机宜。故有此异。此解不然。应无乖文。而会释故。今作此解。弥勒初出时。四海水多减。而地多增故。十万由旬。渐久远时。海水还渐增。地遂狭短故。十千由旬。但瑜伽论委悉说故。六千五百由旬。更有违文。例之可会。
诸山河石(至)皆悉消灭者。
述云。第。
□□□□(至)如镜清明者。
述云。第二傍乘释疑。疑即有六。一广未必平疑。二平或无谷疑。三谷无人民疑。四人民乏珍疑。五宝无聚落疑。六村无树果疑。疑既有六。故决亦有六。一广必平正决。二平丰五谷决。三谷食兼人决。四人具珍宝决。五宝兴聚落决。六村枹甘果决。此初疑云。地虽十万由旬。未必平正。故云其地平正。如镜清明。理实于时亦有诸山。但对今时。故云平正。不尔。便违下文。大迦叶住此山故。问坏劫未有。弥勒已出。由何因缘。故无诸山。答依般涅槃。后诸比丘。经我般泥洹。后一百岁。吾诸弟子沙门听。聪明智慧。与我无异。千岁之后。三百岁之中。大乱灾矣。众患万变。切身亿灾。人民欲尽。时当有大水。高二十里。清诸名山。满十二年。乃去了。所在无复有山。其地平政。乐不可言。月光童子乃出世了。便以般若波罗蜜。教诸人民得道者。日有千百。生天不可数。其时人民。身长八尺。寿百八千岁。有时人民。多食自然。人民但念道。金宝不用。众圣侧塞。于世宫殿城廓。皆用七宝。法王治世。五十二年便去。自是之后。法遂渐。未罗云。于诸塔寺。取佛舍利。聚着一处。然后乃般泥洹。龙王当取舍利去。及佛十二部经。于海中供养之。是以后大法尽矣。后人当寿四十五十乃没。时人当寿五岁时。无有君王臣佐。尔时五岁。乃与今一岁等了。人欲尽时。大海通小。皆大涌沸。地剡浮提。当大平正。弥勒佛乃成之。
举剡浮提(至)谷食丰贱者。
述云。第二疑云。地虽平正。未必五谷成就。故作此解。
人民炽盛者。
述云。第三疑云。谷食虽成。未必有谷之人。故作此言。
经多诸珍宝者。
述云。第四疑云。虽人民兴。谷食丰熟。未必有诸珍宝。故作此释。
鸡鸣相接者。
述云。第五疑云。虽多珍宝。未必村落相近。故作此解。
是时弊华(至)皆生其他者。
述云。第六疑云。虽村落接。未必有树果甘美。故作此通。
弥勒菩萨经述赞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