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21 册 No. 0372 盂兰盆经疏新记


  No. 372

  盂兰盆经疏新记(并序)

  钱唐沙门 元照 述

  教是道门孝为行本既沉冥而忘返故恻隐以流慈托彼亲缘兴斯至教。

  且夫行者所以趣道经者所以诠行疏者所以通经记者所以解疏。

  此盖名教发起之大端讲学讨论之要术也。

  叔世浮侈正教支离既阙师承率从狂简事唇吻之铦利逞记问之繁多私节游辞横攻俗典。

  岂念修身报德但知逐利活名辜负生成背违天地。

  斯由传授者鲜能开诱撰述者互有瑕疵。

  由是辄事操觚集成新记文从简要义取优长教有宗途理归至当。

  庶乎学者由记以达疏由疏以通经由经以起行由行以造道。

  然后敷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者不在斯文乎。

  【疏】盂兰盆经疏(并序)。

  【记】解释经题疏文自备今略以五门料简初分能所二简通别三辨华梵四明立题五显异同初中依本经题上加佛说共有七字疏为能解上六字并所解经为能诠上五字即所诠盆为能救盂兰为所救佛为能说下并所说二通别者且就经题佛说是通下四字为别又经字是通上三字为别又疏字是通上经题为别揽别简通则局今经今疏矣三华梵者佛与盂兰全是梵语生善不翻说及盆经并翻梵成华疏之一字全是华言四立题者凡经首题不过人法喻三单复全具历为七别此经则以人法喻具足为题佛说人也盂兰喻也即下疏云魂沉闇道命似倒悬故盆字是法经云吾今当说救济之法即盆供也上依疏解若据经音义盆亦梵语同翻倒悬则人喻为题矣五同异中按应法师经音义云梵语乌蓝婆拏此翻倒悬今详乌蓝即盂兰也婆拏即今之盆也是则三字并是梵言但音之讹转耳疏主且据经文安着盆中之语故作华言解释音义则梵言得实疏家则一往符经疑故两存随人去取(相传宋三藏云乌监婆拏盆佐那翻倒悬救器未见典据不敢信用)疏即训疏谓疏决文义使无壅并序者谓以疏题兼目序首述作从省故注以示之。

  【疏】充国沙门宗密述。

  【记】充国即县邑别号今系果州九州地里记云充国汉时巴子国后以人风充盛因以名焉后汉灵帝分为南充西充二县因省下国字耳按晋书地理志巴西郡有西充国县南充国县故知充国乃古全名如谯国沛国鲁国之类疏主西充县人今从古名但云充国耳若据佗文多标居处今以此经宗于孝道故标父母之邦复由归乡致请因记撰述之处也宗密即疏主之名生于唐朝大弘至教平居终南之圭峰故人以圭峰称之宣宗追谥定慧禅师诸余化迹并载宋高僧传沙门与述如常所解。

  【疏】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

  【记】初句叹竖深次四句叹横广下一句结示所叹竖谓推其初始始则莫先于混沌横乃显其该遍偏则无出于三才竖深横广叹孝尽矣言混沌者儒宗谓天地万物本于混元之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推天命死生变化终归一气然天地阴阳未分之前清浊相和故名混沌此即儒宗之至论也其次道家谓虚无大道生成养育道法自然生于元气故云道生一(混元)一生二(天地)二生三(三才)三生万物万物归根复于虚寂此为道教之极致也若论释教且就小乘谓一切众生三毒三业造立器界成住坏空四相循环各二十劫且从空劫初成世界者俱舍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道以空界为虚无儒以大风为混沌道家所谓道生一也)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儒谓清者升天)风波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州及泥犁咸海外轮围(儒谓浊者为地道谓一生二也)方名器界立时经一增减(经一增减劫世界方成)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道谓二生三儒谓盘古生于中)初食地饼林藤后餐粳米不消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等种种差别(道谓三生万物儒宗亦然)总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住坏空各二十劫)圭峰云空界劫中道教指为虚无之道大风即彼儒家混沌一气是知混沌即成劫之初此时孝道已蕴其中故云始于也(上并出圭峰原人论孤山云此方外教认空劫为混沌者非)问今释佛经反依儒宗云混沌者答行孝报亲正存诱俗况归乡设会道俗同闻若指劫初则俗流难晓故标混沌则四众通知以至下明二教同异多引儒书意亦同此孤山云此经宗旨是人天乘故得附近儒书而言混沌今谓不然佛教人天已明报应一途方便诱接钝根岂与儒书而相附近纵是人天犹非比拟况复此经非人天乎(如后广破)次明横广即约三才初句天地下三句并就人中以论差别或可天地约无情下并有情塞天地者即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经常也谓三光照临四时运行万物资生古今皆然乃天之常德也)地之义也(义利也山泽林野所出万物随风土所宜乃地之为利也)谓天之常德下临区宇天之孝也地之所利养于生灵地之孝也则知孝道充乎天地之间明矣通人神者人则可知神谓鬼神总收四趣天修鬼狱虽分幽显皆有君亲则验幽灵咸知孝敬若准下云慈乌鹦鹉尚解酬恩是则孝道通于六趣矣(有云行孝感于鬼神者非)贯贵贱者且就人论天子最贵庶人唯贱诸侯卿土望下则贵望上为贱孝经五章各明孝行五用虽别孝行不殊故后结云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死而后已故无终始未有患力不及而容不行者)儒释皆宗者即下彰孝道中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疏自委释不复繁词讲者临文探引此说人神约趣贵贱据位儒释约教三结中唯即训独意谓余行局在一端独兹孝道该贯彼此举上诸义对历可知尔雅云善父母为孝凡为人子当行其中故云孝道。

  【疏】应孝子之恳诚救二亲之苦厄酬昊天恩德其唯盂兰盆之教也。

  【记】应犹称也孝子者通语末代报亲之人恳诚言其专至苦厄目于恶道恩德不出乳养文有四句初句标举所应之机末句结示能应之教也中间二句则通机教在机则是所应之事在教则为能应之功准下经宗备有四义一孝顺二设供三捘苦四报恩引对今文唯缺设供义必具之以见佗经不具诸义故云唯也。

  【疏】宗密罪衅早年丧亲每履雪霜之悲永怀风树之恨。

  【记】初二句叙幼岁丧亲次一句示以时追慕下一句恨不及侍养衅亦训罪意谓失于侍养遂致丧亡引过归己是罪逆人也早年即童稚之时雪霜悲者礼记祭义云秋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上丑律下他历忧也)之心如将见之今略举秋时仍易露字则通于秋冬也风树恨者鲁史云孔子出行见虞丘子哭于路(楚国相)问其故对曰吾有三失是以哭之少游学周流天下父母已终阙于侍养是吾一失素高其志不事庸君而臣节不遂是吾二失少择交游寡于亲友老无所托是吾三失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返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设以此辞遂立哭而死孔子顾谓左右曰记之可以为诫于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二焉(旧引家语与此颇差请以史文为正)今止用文中一句以喻事与心违故长怀叹恨。

  【疏】窃以终身坟垄卒世蒸尝虽展孝思不资神道。

  【记】初二字标能思之心窃以谓私自虑之下四句示所思之事上二句明依儒行终身卒世语变义同古之人父母既丧负土为坟植柏成列庐墓三年以尽孝诚坟垄者封土为坟平除曰墓垄即墓之茔域蒸尝即祭名礼记祭有四时春曰礿(音药)夏曰禘秋曰尝冬日蒸文中略举秋冬且标祭礼然三年庐墓四时祭祀据论礼制未必终身今此举久况近用显无功耳虽下二句彰无益上句是纵谓上二事但可申于己心下句是夺谓不足助于冥路。

  【疏】遂搜索圣贤之教䖍求追荐之方得此法门实为妙行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

  【记】初二句叙寻经求法圣贤教不出三藏律唯佛说经论通弟子诸仙诸天化人等说佛为极圣弟子则通大小圣贤小则七贤四圣大则三贤十圣仍列天仙义通凡矣索亦训求䖍敬方法也下四句明得法称怀上二句标叹功深下二句略示行相初中经明目连慈母堕鬼时长惑业既深神通莫救而乃假一日盆供少顷修崇能使冥途应时脱苦既彰灵验可谓神方理绝言思故称妙行次示行相即撮下经略示时事四事即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三尊即目三宝并世所尊。

  【疏】宗密依之修崇已历多载兼讲其诰用示未闻。

  【记】初二句明设供下二句示讲经修崇在己是自利行讲示未闻即利佗行诰谓佛敕即指此经。

  【疏】今因归乡依日开设道俗耆艾悲喜遵行异口同音请制新疏。

  【记】初二句明归乡启会即唐文宗大和二年徴入内殿咨问法要寻请归山(欲还终南)后因众请入蜀立先代祖师碑铭由是还乡适值夏末故云依日等开谓开讲设即设盆次二句示二众相从道俗之言通收四部曲礼五十曰艾(发白如艾)六十曰耆(耆亦老也)言悲喜者闻父母深恩而怀感怆故所以悲获酬报胜法已得遵行故所以喜后二句明制疏缘起异口谓能请不一同音谓所请无异对古所述故云新疏即下引三藏云等是也问古既有疏何必重制答彼文已亡莫知优劣然立今废古必不徒然或恐宗途不同或是解释差谬或浮华而少实或质野而不文将使适叶群机宣流百世故因众请乃制斯文。

  【疏】心在松柏岂慢乡闾式𠃔来情发挥要道。

  【记】上二句述怀下二句许请松柏即坟墓所植之树盖指物以表父母也乡闾闾即乡里之门即指处以名耆老也式敬𠃔顺也发谓为之发起挥谓使其流布要道与上妙行辞异义同即指此经设供报亲法门以为至要耳。

  【疏】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

  【记】西土此方诸师撰述必先立偈归敬三宝所以须者凡有六义一为荷恩故二求加护故三令生信故四表敬仪故五显胜故六开众生佛法僧念故(出南山戒本疏)然三宝多种化相住持理体一体该涉大小如别所明且约化相以释今偈初偈上二字能敬仪谓将撰疏时先致敬故形表心敬头顶至地故曰稽首稽下也又至也三界已下即所敬境初二句举名下二句叹德三界是所化之境欲色无色统及大千佛为化主即经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是也大孝是因行释迦尊即果德行虽万别举孝统收德虽无量约姓齐摄释迦别在教主大孝与尊通于诸佛具云释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以寂默故不住生死即法身也以能仁故不住涅槃即报应也叹德中上句释上大孝下句释上释迦尊累劫且约三祗报恩须分通别通则六度万行无非报恩别则在处奉亲皆能尽孝至于成道先度慈亲始为摩耶升天说法终为净饭躬自舁棺累劫功成故称大孝积因者蹑上报亲成正觉显今果满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正以简邪觉即昭了觉有二义一者觉察对烦恼障四住如贼唯圣觉知故二者觉悟对所知障无明如睡唯圣独悟故余广如后。

  【疏】将永锡众类应请演斯经欲使背恩人咸能酬罔极。

  【记】初句怀机将谓将欲永长也锡即训赐众类即目群生在孝子则远恶迁善在二亲则离苦得乐凡在群伦莫不承赐即下经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又云令一切难皆离忧苦是也次句设教至圣立言非缘不发酬目连请故说是经下二句示教意背恩人通目世间不孝之者且凡负人恩咸须知报况乎父母生育恩深为儒者苟不能立身扬名顺色承志出家者又不能奉戒修心说法开悟皆为不孝尽是背恩此教所兴正摄斯类酬罔极者诗云欲报是德昊天罔极言亲恩至大犹天之无尽也。

  【疏】我今所赞述愿众圣冥加自佗存没亲离苦常安乐。

  【记】初句叙撰疏赞谓助彼圣教言其志也述谓循于旧迹示其谦也次句乞加护上申归敬则唯在释尊此求加护则遍祈众圣岂唯诸佛亦总三乘言冥加者圣力加物有显有冥显谓现睹好相摩顶放光冥谓潜被功能功成事遂不敢辄祈显应故请冥加孤山问曰此经既属小教何得云诸佛耶答云小乘诸部宗计不同萨婆多则不说十方(戒本稽首释师子故)昙无德则许有诸佛(戒序稽首礼诸佛故)今云众圣无违小宗今详此答凡有三非一者偈中但云众圣岂局诸佛二者昙无德部稽首诸佛由此宗中义通大乘故首标诸佛还依大教那云小宗许谈诸佛三者此经大体全非小乘不究经文但循旧判强生和会引误来蒙有智深思幸无自累下二句立弘誓上句所誓人下句所誓事自佗存没是大心拔苦与乐即大行近则出三途苦获人天乐远则脱二死苦得涅槃乐自古科此三偈以为四段初明致敬二赞所归三请冥加四发誓愿又云诸论俱归三宝今但归于佛者以法是佛言僧是佛子举人以摄言明父以包子有人云此之三偈即对三宝初偈归佛自可知之次偈演经即归法也后偈众圣岂非僧也今详古释所敬虽偏而分节文相颇有伦贯然此三偈虽有三宝之义而始末叙事文理相由然非一向专谈三宝故今科释去取从中三宝具含文义宛顺但知稽首两字文局在前义须该后最后二句文局于后义必承前。

  【疏】将解此经先开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摄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

  【记】标分为四初叙教起究其发端次辨藏乘显其所属三定宗旨指其归趣四解经文释其名相前三示总义后一释别文又初后是能诠中二属所诠或可初缘次义三行四文次第相由判释尽矣。

  【疏】初中复分为四一酬宿因故二酬今请故三彰孝道故四示胜由故。

  【记】初科通于诸教下三别在今经初是填愿二即赴感三明行深四显法要。

  【疏】初酬宿因者悉达太子不绍王位舍亲去国者本为修行得道报父母恩然菩萨用心不务专己故开盂兰法会以福自佗二亲此经所兴本意如此。

  【记】初正明此下结示初中又二初叙宿因然下明酬报悉达此云一切义成即净饭王之嫡嗣故名太子不绍王位厌世荣也舍亲去国逾城入山也及乎得道即还本国启悟父王又升忉利度脱亡母即知修道本为报亲。

  【疏】二酬今请者大目犍连因心之孝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观见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白佛求法方陈盆供救母倒悬由爱其亲施及一切故为道俗弟子请佛留此教门酬目连所问即是说经之由致也。

  【记】初正明酬目连下二结示初中即是撮略一经始终文相如后自释不劳预解就文为三初是序分自救下即正宗由爱下即流通天性本有非佗使然故曰因心方大也施字音异训移谓移及于他也。

  【疏】三彰孝道者复有其二一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二别明二教行之同异。

  【疏】初通明中。

  【记】通明者对下同异别开科目故。

  【疏】且明儒教以孝为本者谓始自天子至于士人家国相传皆立宗庙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记】初标谓下释此准孝经尊卑五位总收天下并须行孝则儒教以孝为本明矣文中两段初别举宗庙以明立庙存祀为尊祖考国家之大事故先举此以彰本义家国相传者国对天子诸侯家对卿士庶人无庙但收四人按礼记祭法天子立七庙一考(父也)二王考(祖也)三皇考(曾祖)四显考(高祖)五祖考(始祖也上五皆月祭下二祧四时祭)远庙为祧有二祧(祧即庙之别名即文武庙也文武远祖有功特留故谓之祧)诸侯五庙一考二王考三皇考(皆月祭之)四显考五祖考(四时祭之)卿大夫三庙一考二王考三皇考(皆四时祭显考祖考无庙)士立二庙一考二王考(四时祭皇考无庙)庶人无庙然此且局周家宗祖故有文武二祧若据商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则知宗庙自古通规且举大纲以遣文相寄言后学须究本宗无劳广引俗书妄生穿凿虽下次通约行相以显上句明事别下句示心同孝经云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天子孝也行无危溢长守富贵能保社稷和其人民诸侯孝也服饰言行皆遵礼制能守宗庙卿大夫孝也爱敬君父忠顺不失能保禄位守其祭祀士之孝也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庶人孝也此所谓五孝别也百行者趣举大数源即是本。

  【疏】故开宗明义章中标为至德要道道德以之为体教法由是而生何有君子而不务本既为天经地义须令企及俯从虽论礼坏乐崩终呵衣锦食稻。

  【记】初至而生正示本义何有下明在人必行虽论下明事不可废初中开宗明义章即孝经首章也至德要道即目孝行此引仲尼首告曾子之言故云标也经曰先王(五帝三王)有至德(孝德尊于百行)要道(孝道总于五常)以顺天下(上行)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下化)道德下二句亦见此章上句明行本由所依故(体即本也)下句明教本以从生故经曰夫孝德之本也(疏加道字因上文故)教之所由生也(先王因孝立言垂训)次段初二句出论语彼云君子务本(孝悌)本立而道生(五常百行由成)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仁是五常之首孝为仁行之本是知非孝则仁义道德无所依矣既下一句出孝经三才章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如上已释)民之行也(德之本故)言孝既是天常地利人生天地间固当法而行之须下一句出礼记彼云曾子谓子思曰(子思伯鱼子孔子孙)伋(伋子思名)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子思曰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贤者能过当须下就)不至者跂而及之(常人不至当须跂上使及之跂望也今作企义同)故君子执亲之丧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此明先王立法通贤不肖则知孝道不择于人后段中二句并出论语彼云宰我问(孔子弟子)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期谓周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谓周年已久而况三年将恐礼坏乐崩故也)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食音嗣衣去呼)曰定(宰我答也)子曰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旨美也)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再言者责之深)虽论谓宰我申问终呵即孔子重责。

  【疏】甚哉孝之大也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记】三句并孝经初句出三才章曾子闻上五孝故惊而叹之今用彼语总结前文下二句出圣治章经曰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德不加大可知矣)。

  【疏】次释教以孝为本者然一切诸佛皆有真化二身释迦化身说随机权教舍那真身说究竟实教教者经律也经诠理智律诠德行。

  【记】初句标然下释初二句通举释迦下别示真身即报化身即应若约三身即真中兼法若论四身即化中分应或处说生法二身生即是应法中含报若离若合随宜不定古今用与各据宗途无以己宗校佗同异随机权教总收鹿苑鹤林一代时经究竟实教唯局华严一部然此且据贤首一家所判耳(孤山更收圆觉胜鬘此乃化身所说还属随机)舍那者具云卢舍那此翻满净满谓果圆净即障尽教者下总释教义权教经律各有大小经则可知二部五部是小乘律善戒璎珞即大乘律实教纯一大乘经是华严律即梵网理智即定慧德行即戒业真化二身权实两教并推孝道则知释教宗孝明矣。

  【疏】故我卢舍那佛最初成正觉时便说华严大经菩萨大戒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初标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亦同孔圣云至德要道)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记】真身实教则梵网为最先化身权教则涅槃为终极故引初后摄尽中间初料为二初悬叙说华严者总举大部也菩萨戒者别举最初也故下引示为四初标化主问舍那真身而云释迦者答一以化身从舍那传来故二谓释迦即是舍那故戒经偈云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是也二标处所谓坐菩提树树下得道因名道树(亦名觉树)三明得道谓成正觉四出所结法谓菩萨波罗提木叉此云别别解脱就第四中复有四初标所结名即是木叉二能成胜因即孝顺父母等三位六别父母生育恩师僧法乳恩三宝度脱恩此谓重恩下云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则于一切通须孝顺三明能得胜果谓至道法(注中会通儒释语同行别)四结名字(上并依天台疏分节)孝名戒者以菩萨戒无非顺物皆孝行故名制止者于众生上断诸恶故。

  【疏】涅槃云奇哉父母生育我等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恼抱我身既生之后推干就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当须报恩随顺供养。

  【记】初叙恩以是下劝报初中上三句通标苦恼满下别列苦相阿难问经说识托母胎凡经三十八个七日每七一日各有一风吹令变易(名为一转)计三十八个七日总二百六十六日成九个月(五大四小故少四日)又准五王经自此已前与母同气尔后四日将欲趣产与母别气则九月四日涉于十月今云满足且论月满然人受胎长短不定如罗云六年生死苦比丘六十年(即胁尊者)老聃八十年亦有五七月者故知十月多分为言。

  【疏】上通明二教以孝为本竟。

  【疏】次别明二教行孝之同异者于中初明其异后显其同。

  【记】大论二教在事皆异论心并同故初明异不妨自同及后明同还须见异显儒释之优劣彰事用之浅深欲使儒流归心释典故也。

  【疏】初谓生前侍养异后谓没后追思异。

  【疏】侍养异者儒宗则慎护发肤扬名后代故乐春不出曾子开衾释教则祝发坏衣法资现世故优陀通信净藏回邪是谓为善不同同归于孝。

  【记】初总标二别释又为二先儒后释已后诸条分文皆尔是谓下后结示儒宗初二句出孝经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乐春者礼记云乐正子春(为乐长名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弟子问其故答曰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唯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则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君子顷(音跬半步也)步之间而不敢忘孝也是以有忧色曾子开衾论语云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开衾使视其体衾即被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言今将死免伤于体)释教中祝发祝即训断谓断绝也坏衣青黑木兰三如法色如物故坏不同世俗五方正间故也法资现世谓说法开悟令归三宝优陀者普耀经云佛告优陀(即佛弟子)我初出家与父母誓若得佛道还度父母今已得佛必当还国汝以神足变现迦维罗卫令信吾身已成大道优陀奉教化现多瑞父乃信佛道果已成(所谓通信也)王问如来几时还国优陀即答七日后来王喜严路合国欣仰时佛领四众八部归国入宫受王供养说法化导王得道证(初果)一切亲族皆受戒法(此说如来报亲优陀但是传信)净藏回邪即法华经妙庄严王夫人名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其父信受外道婆罗门法二子现种种神变父王心净信解(所谓回邪也)共诣宿王华智佛所发菩提心彼佛即授王记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于是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出家修道等(二子回邪尚未出家则法资在先祝发当后)结中上句示异下句显同尚书云为善不同同归乎治为恶不同同归乎乱今借而用之。

  【疏】没后异者有其三。

  【疏】一居丧异儒则棺椁宅兆安墓留形释则念诵追斋荐其去识。

  【记】棺椁者周尸曰棺周棺曰椁宅兆即墓穴安墓谓置于墓中留形谓不使速朽念诵即通佛名经咒追斋谓追慕修斋去识即神灵所住之处。

  【疏】二斋忌异儒则内斋外定想其声容释则设供讲经资其业报。

  【记】内斋等者儒中凡欲行祭祀先修斋戒礼记祭义云致斋于内(三日庙中故曰内斋致谓精至)致斋于外(七日庙外静定其心故曰外定)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语笑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所谓想声容也)设供讲经与上念诵追斋皆一往趣举随力修崇不必楷定业报即所生处。

  【疏】三终身异儒则四时杀命春夏秋冬释则三节放生(一岁终二夏满三忌辰随力所及皆须为父母放生命一七乃至七七之数初七诸七卒哭祥日然今但满三年)施戒盆会(此经云云)。

  【记】且举四时须兼月祭三节节即时也注中初示三节随力下次教须行一七至七七且约至少更多为善初七下明余时卒哭即百日祥日即周年三年据今至于终身而世中不行故云然今等施即布施戒谓受戒。

  【疏】良由真宗未至周孔且使系心(爱礼存羊之类)今知理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

  【记】杀命祭先违仁垂教欲令儒士咸禀佛言不唯亡过者脱苦生天抑使生存者怀仁受福初科真宗即佛教佛出周时教行西竺故云未至至于后汉始流此方若论祭法出于往古且取文典垂世故推周公孔子然而周孔皆是大权先制礼法使人从善然后佛化易可弘通四时祭祀非本圣意故云且使系心注引论语证成权意彼云子贡欲去告明之饩羊(告朔谓月祭生牲曰饩鲁自文公不亲视朔子贡欲使孔子撤之)子曰赐也(召子贡名)尔爱其羊(悯其徒死)我爱其礼(于事虽非且欲不废告朔之礼此见权暂系心之意也)上二句出立祭本意下二句劝舍儒从释理有归者放生施戒等必能拔苦故权教者儒释相望则儒教为权释典皆实就释教中自分权实如别所明。

  【疏】且福之大者莫大于施生是梵释之本因是天地之大德今杀彼祭此岂近仁心是若可忍孰不可忍虽云祈福(月令云九月中气日在氐命有司合秩刍以养牺牲乃至以祠宗庙之灵为人祈福)实是立仇自徇虚名殃于神道(故途中有歌哭二类)。

  【记】初四句叙放生之德上二句标放生者谓不杀物命是与其生下二句释言福无如梵释论德岂过天地此二备举三才复兼两教梵王修四等则慈心为首(四等即慈悲喜舍亦名四弘四无量心)帝释修十善则不杀居初(十善不杀不盗等)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以生物为德)又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天资地成品物全生生生无极德莫大焉今下次显行杀之过又二初斥其违行儒宗以推爱及物为仁今既杀害他命祭我祖考深乖仁行行既不仁则非君子矣是若等者谓若此不仁之事尚忍为之则更有何事是不可忍耶虽下责其妄执初句标所执祈福之言出礼记月令祈求也注中每月有二气寒露为九月节霜降为九月中(二气之中谓之中气)日在氐谓太阳躔氐宿命有司谓掌祭之官合秩刍合聚也秩刍即草牺牲纯色牛羊豕乃至者略中间三句彼云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次句彰非净名云是杀生是杀生报佛说因果报应丝毫不差故云实也仇谓怨对下二句正责徇循也虚名即祈福之言神道即祖上幽灵注引事证出譬喻经彼云饿鬼五百歌舞而行好人五百啼泣而过或有问佛佛言饿鬼家子孙为其作福当得解脱故歌好人家子孙唯行杀害将受大苦故哭。

  【疏】问若父母生于余趣则可改祭为斋如堕鬼中宁无飨祀答黍稷非馨苹蘩可荐应知礿祭胜于杀牛况鬼神等差岂皆受飨。

  【记】问中以生鬼趣容受飨祀若令改祭则非考诚答中有二初明行祭在诚宜用蔬素替之不必杀命初句出尚书武王命君陈曰(君陈臣名)我闻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鬼神享德而不享物)次句出左传文云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苔草)苹蘩蕴藻之菜(苹即大萍蘩即是蒿蕰音温节中生菜藻即水藻)筐筥锜釜之器(方筐圆筥无足釜有足锜筥音举锜音蚁)潢污行潦之水(潢音黄污音乌停水也潦音老行迹水也)可荐于鬼神(祭祀)可羞于王公(羞谓进献)应下二句出周易文曰东降杀牛(殷纣厚祭)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西伯文王薄祭祭祀尚德故厚不如薄)况下二明鬼趣不同不必皆飨且用蔬素亦可表心矣下明三品九类唯多财鬼有食可啖又中含云人死祭祝者若生入处饿鬼中者得食余趣不得由各有活命故(入处鬼者鬼中别类之名)。

  【疏】上明异竟。

  【疏】次显其同者复有二初明存没同后明罪福同。

  【疏】今初约纪孝行章中五句之文以辨其同即摄于生前没后也。

  【记】纪孝行章即孝经第十章五句中前三摄生前后二属没后。

  【疏】一云居则致其敬者儒则别于犬马释则举身七多。

  【记】居谓平居之时儒中别犬马者论语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衣食直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养通余类)不敬何以别乎(养亲不敬则与养余类无以简别)释中即佛初成道还本国时净饭王严驾出迎见佛作礼佛即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一多罗高七仞一仞七尺合数可见)礼讫下地发言起居等佛为世间慈父犹故敬亲不正受礼意使将来以此为法。

  【疏】二养则致其乐者儒则怡声下气温清定省等也故有扇床温席之流释则节量信毁分减衣钵等也故有割肉充饥之类(须阇太子)。

  【记】儒中曲礼云父母有过下气怡声以谏之又云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温帝扇床清音倩凉也)昏定而晨省(定衾枕省安居)故下举事东观汉记云黄香孝廉无婢仆躬执勤劳竭力侍养暑则扇床枕寒则以身温席释中节谓节约量即观量信毁谓信与不信僧祇律云父母不信三宝即少供信即恣与减衣钵者若三衣一钵理无与俗或恐字误合云衣食然今世俗谓僧长物以为衣钵或恐疏主随俗为言此谓贫乏故须分减必自富足不须强与施物难消反成罪累割肉充饥大报恩经云须阇太子父母被贼所篡逃逝外国失路绝粮乃割己肉供须父母令达前路。

  【疏】三病则致其忧者儒中如文帝先尝汤药武王不脱冠带释中如太子以肉为药高僧以身而担。

  【记】儒中汉书云文帝母疾病逾年文帝目不睫不解衣冠汤药不尝不进礼记云文王有疾武王不脱衣冠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间谓病差)释中大报恩经云忍辱太子父母病重医者云须不瞋人肉为药太子自念生来不瞋因名忍辱可充此药又念国中设有不瞋者如何取彼救我亲乎遂自割肉充药厥疾乃瘳(音抽)唐僧传云高斋道纪往必荷担不耻微行经书塔像为一头老母扫帚为一头齐佛境内有塔斯扫每语人曰经不云乎扫僧地如阎浮不如佛地一掌者由智田胜也亲供母者福与登地菩萨齐也至于便利女人经理不许人兼或有助者纪曰母吾母也非他之母形骸之累并吾身也有身必有苦何得以苦劳人所以身为苦先幸勿相助。

  【疏】四丧则致其哀者儒有武丁不言子皋泣血释有目连大呼调御舁棺(于儒礼虽不同而亦哀有余也)。

  【记】儒中武丁殷高宗名论语子张问曰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信任百官阴默三年)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子皋即高柴礼记云高子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泣无声如血下)未尝见齿(少言笑故)释中目连缘如后释调御即佛通号对举曰舁增一阿含经云净饭王崩白氎棺殓佛与难陀在前阿难罗云在后难陀白佛父王养我愿听担棺阿难罗云亦尔佛念当来凶暴不报父母故躬自担棺大千六反震动释梵诸天皆来赴丧代佛担之佛执香炉前引就山注中以此门明同而引事全别故特点之上句示事异下句明哀同而哀又过之故云有余后注亦然准前三句例须通会儒释事别敬乐忧同。

  【疏】五祭则致其严者儒有荐笋释有饷饭之类也(严虽有异祭意大同)。

  【记】严谓精严儒中孝德传云西晋孟宗为郎中母丧委官而归母性嗜笋宗每当时供奉母亡后冬至欲以笋祭乃入竹园哀告天地乃得以荐之饷饭即目连事如下引饷犹献也。

  【疏】以至教未来难弘报应故先且立于祭法令敬事于神灵。

  【记】至教即佛法报应即三世因果言且立者示权义也。

  【疏】神灵则父母之识性是显祖考之常存既形灭而神不灭岂厚形而薄神乎余如前辨。

  【记】上二句会异前引月令云四方之神宗庙之灵儒谓神灵即佛教识性灵识不灭所谓常存下二句反责儒教尚形生事死葬及祭等礼皆为重形言厚形者谓但行祭祀言薄神者谓不严去识若禀佛教则厚神而薄形矣形同朽木不足可贵神是心灵特须济拔下句指前即明异中。

  【疏】上来存没同竟。

  【疏】次辨罪福同。

  【疏】罪同者儒则条越五刑犯当五擿而恩赦不该释则名标七逆戒黜七遮而阿鼻定入。

  【记】儒中五刑者墨(墨额)劓(鱼器反截鼻)剕(音费截脚)宫(男去势女幽闭)大辟(音辟死也)此古五刑笞杖徒流死为今五刑古今虽殊而五逆罪不在其内故云条越孝经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言在五刑之外)五擿以五车系五体纵横裂之三十国春秋云池汤用妻言将母于山中杀之秦王闻令以五车杀之恩赦不该者纵有大赦必先除五逆例不该赦赦即放也释中小乘五逆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大乘更加杀和尚阇黎名为七逆(梵网中杀圣人即杀阿罗汉也)戒黜者谓七逆之人戒法简退并是戒障故名七遮梵网云若有七遮者师不应与受戒无者得受观佛相好经说犯逆为阿鼻因阿鼻此翻无间涅槃云间无暂乐故云无间又一人独堕此狱身遍狱中间无空处(其狱四方交过通彻八万由旬身与狱等不相彰碍)。

  【疏】福同者儒则旌于门闾上天之报释则莹于戒德净土之因(如观经说当修三福一孝养父母等乃至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土正因)。

  【记】儒中国家凡于州县有行孝者即赐旌表榜其门闾斯亦劝奖之意上天报者以释校儒尽诚行孝必得生天上句现福下句来报(旧谓舜行孝尧以二女妻之等为上天报者非对下释教于义颇疏)释中莹戒德者孝名为戒行孝则戒德清白注中文略应从父母字下接云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余如注引。

  【疏】上来总彰孝道竟。

  【疏】次当第四示胜田者。

  【疏】喻如世间人欲得仓廪中五谷丰盈岁岁不乏者必须取谷麦种子以牛犁耕于田地而种之不种则竭尽也。

  【记】举喻可解五谷谓麻黍稷麦豆也。

  【疏】法中亦尔以悲心敬心孝心为种子以衣食财帛身命为牛犁以贫病三宝父母为田地。

  【记】悲心对贫病悲田敬心对下三宝敬田孝心对下父母恩田衣食为外财身命为内财。

  【疏】有佛弟子欲得藏识中百福庄严生生无尽者须运悲敬孝心将衣食财帛身命敬养供给于贫病三宝父母名为种福也不种即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谓种福之田如种谷之田名为福田也。

  【记】佛弟子合上世人藏识合仓廪等须运下合上取种子等不下合上竭尽谓下示名上云三田皆可种福通号福田福田之名法喻合举。

  【疏】然种子有精新干焦田有肥浓确瘦如悲敬孝心有恳切闲慢贫有浅深病有轻重佛有真化化有住世入灭法有小大教有权实僧有持毁父母有所生七世一一配肥瘦之田昭然可见。

  【记】初举喻确瘦谓瘠薄之地如下配法初配种子恳切如精新闲慢如干焦贫下二配田地有三初配悲田浅轻如瘦深重如肥佛下配敬田佛则真住为浓化灭为瘦法则权小为瘦实大为肥僧则毁戒为瘦持奉为肥父母下配恩田所生为肥七世为瘦。

  【疏】今盂兰供会具三种肥田故云胜也谓佛欢喜日供养自恣净戒大德敬田胜也报父母恩恩田胜也父母在厄难中悲田胜也为欲示此胜田故说此经。

  【记】初总标谓下别示敬田中佛欢喜是佛宝自恣是法宝净戒大德是僧宝恩田是今正宗悲田本济贫病今举厄难以意取之即下经云当为七世现世父母厄难中者是也为下结显。

  【疏】第二藏乘所摄者藏谓三藏乘谓五乘。

  【记】藏能含蕴乘能运载故以比焉三藏约教五乘约行。

  【疏】三藏者。

  【疏】一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者契理契机经者佛地论云贯摄为义谓贯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众生故此教于三学中诠于定学。

  【记】初翻名亦名修妒路契者下次释义初释契义契理者皆如实故契机者能随宜故契即合也次释经义论中贯穿义者持于名理也摄持众生者被于物机也此下结判诠即显也。

  【疏】二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过非此教诠于戒学。

  【记】翻名释义并据一端亦云毗那耶毗尼等古翻为灭正翻为律调练对治是作持行制伏离过即止持行。

  【疏】三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谓涅槃四谛对谓对向对观其能对者即无漏慧此教诠于慧学。

  【记】初翻名亦云阿毗昙法谓下释义涅槃是所向果四谛即所观理二皆属境对向配涅槃对观配四谛二并属智无漏慧者初果已去断惑智也。

  【疏】然经是化教开诱化导也律是制教制约行业也论则推徴解释。

  【记】开诱化导者但开信解任物违从制约行业者必使修持不容违背论中推徴解释该上化制经律各局论则两通。

  【疏】今此盂兰盆据其名题即化教所摄属于经藏据其义意亦制教摄属于律藏(制比丘等年年自恣日行此法故)。

  【记】据名题者题云经故据义意者如注显故今详后判诚所未安且约藏摄经要知所属若依两判未审此经定属何藏一不可也又题标经义义必应题若谓据题属经据义属律是则题与义别两不相应二不可也又经中但云行慈孝者皆应先为父母作盂兰盆又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为作盂兰盆等此乃通途劝导正是化义何尝定制比丘等年年行耶三不可也又南山云化教通于道俗行教唯局内众(即制教也)准下具列国王太子百官万民通明道俗非专内众四不可也又下疏云制令必为不为即是违制且律明违制必须结犯今不行兰盆为结何罪五不可也此由不达化制遂致乖疏义学存公无宜执旧。

  【疏】五乘者乘以运载为名五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此五力有大小载有远近。

  【记】初示名五下列位人乘力小载近菩萨力大载远中间三位望前则大远望后则少近菩萨乘者从此因名云佛乘则从果号。

  【疏】一人乘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于三涂生于人道其犹小艇过溪涧。

  【记】初标二释释中先法后喻法中有所乘法所越境所感报下三例此分之三归则从师作法归投三宝五戒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才犹略也。

  【疏】二天乘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达于上界如次船越小江河。

  【记】十善分三品下品修罗中品生人上品生欲界天四禅别举色界异上界故八定总色无色俱不动业故四洲欲界下地是所越境上界通指三天即所感报若第论所越则十善越四洲四禅越欲有四空越色有。

  【疏】三声闻乘谓四谛法门四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

  【记】声闻缘觉乘法虽殊所越所到二皆无异故合明之结惑已尽若依身在名有余涅槃化火焚身身智俱亡名无余涅槃。

  【疏】五菩萨乘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乘舶过海。

  【记】下化故悲上求故智施戒进忍禅智为六修此六法能至彼岸故云六度越三界出分段也越三乘出变易也菩提涅槃即佛果菩提翻觉拣二乘自觉菩萨未满故云无上涅槃翻寂灭拣前小乘故云大也舶大船也。

  【疏】今此经者是人天乘所摄在小乘藏中。

  【记】圭峰判释依贤首宗彼立小乘有二一者人天二即二乘此经犹非小乘但摄属小乘耳今应问曰如此判经为从何义(孤山云约所救人说)若谓目连母脱苦生天而云人天者且目连母亦止生天那得兼人又生天之语遍诸大乘如法华云书写是经命终当生忉利天上受持读诵即往兜率天等又梵网云讲说菩萨戒福资亡者生人天上又云受持菩萨戒者常生人道天中等即应皆属人天教耶又上所明人天两乘行果全别如何一混而云人天既云摄教须定所归毕竟此经为归何摄又彰孝道中引华严涅槃对明释教以孝为本既引圆顿终穷了义而彰孝道如何判教止在人天又归敬偈云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则显孝行深通佛乘及乎判经而云人天岂非前后自相违耶又孤山记中释归敬偈则明同体三宝乃云真如性中有觉了轨持和合义故又释离苦安乐乃云得无上菩提大涅槃常乐我净四德之乐又释主成就即云了迷即真而妄菩提即烦恼故了悟即妄而真烦恼即菩提故又释异熟果即明八识真异熟等既用大乘名义释上诸文则不当判为人天小教既约人天小教判此一经则不当用大乘名义释上诸文又释十地大人权现乃云即同法华内秘菩萨外现声闻仍自问云今经与法华何别既以此经判属人天那将法华挍其同别是知疏记宗途紊乱始末差讹历代同迷莫知体究且夫人天为教唯被极钝之机令脱三途容可受道未免生死非佛本怀是故天台四教不列人天南山二疏唯存圣道乃曰为道制戒本非世福天主人王咸兴有教佛还说有则与凡同等请寻祖训深究佛心岂唯洞晓一经抑乃通明大化矣今详此经三藏之中定属经藏化教所收五乘之中定属菩萨大乘所摄然凡论判教一观正宗所诠行相二考听众结益浅深三求文义意趣优劣行是一经之主益乃被物之功文即能诠之体用斯以判无往不通初明行者且通论孝行则有多途若同儒宗纯孝奉亲止是世报人天行也若如目连为亲修道果成罗汉即是小乘声闻行也若同前引华严涅槃十六观经并是菩萨大乘之行次局就今经唯专大行良以于自恣日设供报恩一运已诚二兼他力无论存没不简自他悯物倾财拔苦与乐既非小行须归大乘故经云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且一切之语遍该生境岂止吾亲离苦之言毕超二死非唯鬼趣即梵网云一切众生皆我父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即前所谓累劫报恩积因成佛准斯明据大教何疑二明结益谓经家结示同闻之众开悟证入故云结益非谓约彼所救之人即如经云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若是小行人天凡福岂得大菩萨众闻皆欢喜既云欢喜即是开悟增发大心故下引恩重经结益云帝释诸天发菩提心岂非明证彼经又云若善男女能为父母受持此大乘摩诃般若一句一偈一经耳目五逆重罪悉得消灭二经同类而彼明标大乘决无疑矣三明文义一者如上示行文二者即前结益文三同闻之众有大菩萨四受供僧中有十地权化安有小教而谈十地示权耶五智升法师大藏目录判在大乘深符经旨而孤山记中辄斥为谬秉笔垂训率易若此且录中所判一代时经如何此经独指为谬(古录有判小乘者已为升师所破)世多执诤不免繁辞幸依法而勿依人岂闻义而不能从所虑淹沉至教抑塞来蒙诚不遑安固非好辩宗师不党试为裁之。

  【疏】三辩定宗旨者此经以孝顺设供拔苦报恩为宗今以二门分别一释行相二配句数。

  【记】总分有四孝顺是心设供是事拔苦是功报恩是用今详经宗宗是主义国无二主安得有四今立报恩为宗余三任运自摄经文首标欲报父母乳哺之恩斯一证也又疏引三译第三立题为报恩经斯二证也且依疏释学者宜知。

  【疏】初者谓目连本为孝诚欲酬恩德力所未及故先出家是以始得六通便观三界见其亡母生饿鬼中(诸得道人未必皆为父母即验目连为欲报恩故出家也)虽饷香餐旋成猛火悲号投佛奉教设盆拔冥涂身脱一劫苦不辜生育大报劬劳细详经宗备斯四义。

  【记】初叙孝顺注文遮疑恐疑诸圣入道皆因亲故始得便观故云即验虽下叙设供旋字平呼寻也拔下叙拔苦不下叙报恩末后二句总结。

  【疏】二配句数者有四四句。

  【疏】一孝顺两字自有四句一孝而非顺如三牲之养等二顺而非孝如病索禁忌之食而即供欲行非为之事而不谏等三亦孝亦顺谓有隐无犯三谏而随顺色观志三年无改四非孝非顺如水中葬父之类。

  【记】第一句孝经云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丑即众也)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兵谓兵斗)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彼谓不孝今云孝者以其非不尽养但不能修己故云非顺)第二句供忌食恶不谏是顺而非爱亲故非孝孝经云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第三句中礼记云事亲有隐而无犯(当隐过几谏不犯颜)事君有犯而无隐(当犯颜直谏言其得失)事师无犯无隐(虽不犯颜容言得失事亲是恩事君是义师则恩义之间)三谏随者礼云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顺色者论语云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注云承顺颜色乃为难也观志者礼记曾子曰君子之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孝道(此谓子观父志颇合文意与下论语言同意别或可字误合云承志)三年无改者论语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四中世传昆子(有作浑子)水葬父在昆明池中由子不孝多违于父父令弃水意使土葬而子特顺之反是不顺。

  【疏】二以孝顺与设供相对复为四句一孝顺非设供如董黯王祥等二设供非孝顺为己求福而修齐等三俱是即盂兰盆会四俱非谓逆而悭也。

  【记】初句孝德传云董黯会稽人(碑作句章人)少孤养母承颜致乐虽贫而充邻有恶人令母常忧虽富而悴因相问之邻人怒候黯不在遂击其母母告黯黯恨至母终葬讫(谓卢墓三年服除已)遂杀邻人将头以献之曰娘知始在侍养今养终仇讫自投官声罪会赦免之王祥母嗜鱼严凝冰冻祥即卧冰得鱼奉母第三中二俱句指兰盆者欲简经宗故也下二亦尔例前孝顺双亦一句收盂兰盆四中逆故非孝悭不设供。

  【疏】三以孝顺对拔苦亦为四句一孝顺非拔苦谓董永等二拔苦非孝顺谓救佗人之苦厄三俱是即盂兰会也四俱非谓逆小之人也。

  【记】初句董永家贫母丧遂佣身葬母感天女为妻织绢以赎之四中逆即非孝小人不济佗苦。

  【疏】四以孝顺对报恩亦为四句一孝顺非报恩护发肤不骄危非法不言等二报恩非孝顺扶轮报一食修行报施主等三俱是盂兰盆会也四俱非谓辜恩逆人。

  【记】初句引事并出孝经余如前引卿大夫章云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然后能守其宗庙次句扶轮报餐者左传云晋侯(灵公)饮赵盾酒伏甲(甲兵)将攻之(公无道盾数谏欲杀之)初盾田(田猎)于首山见灵辄饿问之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官三年矣(官学也)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既而为公介(辄为灵公甲士)倒戟以御(盾走伏兵至辄乃击之史记作反击伏土)公徒而免之(公谋不成盾免此难)问曰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名与所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辄亦去国)按左传史记并无扶轮之说唯类林有之彼云盾走出乘车车已脱一轮公先令人脱之辄扶盾上车以臂承轴躯驾而行。

  【疏】今修此一门即圆四行所得功德何可挍量实由境胜心弘彻于神理故也。

  【记】初显功胜实下推所由境胜即三田心强即三心彻通也神理谓幽冥之处。

  盂兰盆经疏新记卷上
卍续藏第 21 册 No. 0372 盂兰盆经疏新记


  盂兰盆经疏新记卷下

  【疏】四正解经文于中复二。

  【疏】初释题目。

  佛说盂兰盆经

  【疏】述曰此经总有三译一晋武帝时刹法师翻云盂兰盆经二惠帝时法矩法师译云灌腊经应以文云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烛等故三旧本别录又有一师翻云报恩经约所行之行而立名故今所释者即初译也。

  【记】初译晋武即西晋第四帝刹法师具云竺昙摩罗刹竺字是姓下翻法护言翻云者谓翻经置题次译惠帝武帝子即第五帝法矩字误合作炬(准开元录亦法护翻疏中应误)具云般泥洹后灌腊经灌谓浴佛腊即夏满经明佛灭后二时供养之法故以为名经云佛泥洹后四辈弟子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灌腊等是也(疏作汲灌挺烛解者失校本经)藏录又云古录皆谓重译云与兰盆经同本异译者误也今寻文殊异故为单译则知今疏犹循古耳(孤山循疏释灌字而言腊者以七月十六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岁首则以七月十五为岁除者非以七月十六方始入腊八月十六是岁首十五为岁除耳学者宜知)三中旧本别录即古藏录开元录云附东晋录是也又失译主故但云一师准经具云报恩奉盆经上文通列今下别指。

  【疏】义净三藏云倾自我口畅之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记】以教对上倾我口合机对上畅彼心。

  【疏】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

  【记】倒悬者状其极苦也孟子云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孟子之时诸国多行虐政民受困苦故如倒悬)今用彼语以译此名盆是华言未见梵语且依疏释余广如前。

  【疏】斯由尊者之亲魂沉闇道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圣子之威灵无以极其涂炭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即从此义以制经名。

  【记】载则也且兼也涂炭喻其苦迫如泥涂火炭尚书云有夏昏德(夏桀为君不明)民坠涂炭(言苦民也)窘穷也。

  【疏】经者正名为线义曰契经线能贯华经能持纬谓所诠之义似纬似华能诠之文能持能贯今顺此方典诘是以目之为经借义助名仍加契字。

  【记】初依西土翻释西天风俗以线贯华带于顶上经即纵经能持横纬今下次取此方俗典则训法训常法则尊卑共遵常乃古今不易。

  【疏】此释扶佛地论二义中贯穿之义(如上释)杂心论五义中结鬘之义也(余四者涌泉出生绳墨显示)。

  【记】佛地论贯摄二义贯义同此或可线同贯义经同摄义杂心结鬘即同贯华注涌泉取无尽义出生取生善义绳墨取楷定义显示取明了义。

  【疏】次解本文分三第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

  【记】初分三分以下示本缘弥天即东晋道安法师襄阳习凿齿初访安云四海习凿齿安对曰弥天释道安因是人以弥天为称安始以三分判经后佛地论至果分三分与彼暗合故云冥符。

  【疏】初序分中诸经多有二序一证信序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标记说处分明大众同闻非谬以为证据令物信受经无丰约非信不阶由是经初必须证信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生信故二发起序发明生起正宗之法如净名宝盖法华毫光之类。

  【记】初总标一下别释初证信序丰约犹广略阶犹入也智论问曰何以不直说般若而说住王舍城答如疏引方即是处人即是众论中略标三种余三亦然发起中净名因五百长者献五百宝盖如来合之为一法华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等。

  【疏】然证信亦云通序诸经皆同故亦云经后序佛说法时未有故发起亦云别序诸经各别故亦云经前序佛先自发起方说正宗故。

  【记】通别前后名义可解。

  【疏】初证信者。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疏】述曰则佛临灭度阿难请佛令置此言也所问四事佛一一答谓一令依四念处住(谓观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人等。

  【记】初文阿难问四事一问依何修道二问以谁为师三问恶性比丘以何摈治四问一切经首当安何语疏引佛答注中四法破众生四倒由诸众生谓身为净以苦为乐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故以四法反而破之一观身不净(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名身智慧明见内身五种不净一种子二受生三住处四举体五究竟也)二观受是苦(六触生六受六受生三受对违顺中庸生苦乐舍智慧明达三受皆苦)三观心无常(六识能生诸识分别攀缘谓之为心智慧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四观法无我(想行二阴及余一切世出世法智慧达通诸法无我我所毕竟不可得即得我空)是中四智为念见正破倒即是其处初观色阴二观受阴三观识阴四观想行二阴及余诸法此乃一切大小圣贤入道初门佛令依住当自留心。

  【疏】诸经多具六种成就文或阙略义必具之谓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今经阙于列众也。

  【记】初文二初通列六种通名成就者由假彼六缘成此一经故今下别点。

  【疏】又闻成就为初异余经者各是译人之意谓或云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或云我于佛边闻如是法皆是指法之辞也。

  【记】初示异谓下出译人意皆下会同指法之辞法即所集之经。

  【疏】又无我者意彰圣人皆证无我余经有者即阿难自指五蕴假者不同情计之我亦无过也。

  【记】初释今无之意余下次通余有所以五蕴假者智论云凡夫三种我(见慢名字)学人二种(思惑未尽犹有慢我)无学一种(但有名字)阿难结集时已证无学但有名字故上文云皆证无我(孤山云阿难学人能伏慢我云证无我者非)。

  【疏】闻谓耳根发识听彼外声。

  【记】根境识三和合成闻缺一不成智论云耳根不坏(根也)声在可闻处(境也)作心欲闻即闻也(作心即识)。

  【疏】次云如是者信成就也夫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信顺之辞。

  【记】初标示夫下释相故下引证肇公即秦时僧肇法师注净名经释如是文。

  【疏】一时者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名一时拣异余时谓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但云一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言一也。

  【记】初通示一切经文不问广略但取说经始终究竟皆名一时拣余时者非说他经之时谓下别释有二初约说经不一释次约方土不定释西竺或有国土一年三时十二月十六去为春分四月十六去为夏分八月十六去为冬分或立四时更加秋分如光明中三月是夏等同此土也相传或立六时(两月一时)正月十六去渐热时三月十六去盛热时五月十六去雨时七月十六去茂时九月十六去渐寒时十一月十六去盛寒时又每一日或立十二时或十八时春秋二分昼夜各九时夏至昼十二时夜六时冬至反之或三十须臾等故云延促不定也。

  【疏】然诸经皆不指定时而必指定处者(有说展转招难故不用之)。

  【记】举处徴时欲申教意注中标示他解但未尽理故云招难示今删去故云不用(孤山强作展转难词甚失文意然彼文已亡不须忆度)。

  【疏】今详其意以处则不过十六国中游化住止之处而有其数易为标指时则年月春秋寒热昼夜寅卯须臾等时变易迅速积数无量不可说录难为标指故也。

  【记】初示处定十六国出长阿含一央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拘萨罗五䟦祗六末罗七支提八䟦沙九尼楼十盘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十四乾陀罗十五剑浮沙十六阿盘提游化是国土住止即伽蓝时下次明时不定寒热即冬夏。

  【疏】佛者梵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觉有三义一自觉我空拣异凡夫二觉佗法空拣异二乘三觉满俱空合于本觉名究竟觉或名大觉妙觉拣异菩萨。

  【记】初翻名谓下释义真妄真即所证涅槃妄即所除惑业性相者谓了性如实了相如幻此之四字须约大小教门以释不可笼通凡夫都不觉二乘不觉法空菩萨未能究竟故并为所拣觉满非菩萨俱空非二乘众生本性名本觉从迷获悟名始觉万行熏修究竟果满即合本觉言究竟对菩萨大则对二乘妙则对三乘。

  【疏】在舍卫等者处成就也真谛记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游历之境)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为统出家之众初即舍卫后即祇园又婆沙论云举舍衡令远人知(国是总也)举祇园令近人知(园是别也)。

  【记】初文真谛记中初引示境界是国土依止即寺舍婆沙令远人知拣他国故令近人知拣别寺故。

  【疏】舍卫此云闻物谓具足欲尘财宝之物多闻解脱之人远闻诸国故也义净三藏译金刚经云名称大城。

  【记】初翻名次引证闻物言本国之美名称谓他国所称。

  【疏】祇树等者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买之园。

  【疏】祇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国战胜因以为名给孤独者是臣之号本名须达多此云善施谓给孤(孤者少而无父也)给独(独者老而无子也)即是善施又常行施故名善施乡人美之号给孤独。

  【记】列名为二初太子名波斯匿此翻和悦次长者名翻释可解。

  【疏】然园是须达所买树是祇陀所施园总树别先合标园今以礼别尊卑故树先园后。

  【记】约总别则宜先园后树据君臣则先树后园礼别尊卑语出曲礼。

  【疏】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此云众园以佛教东流初至中国止鸿胪寺宾异域僧僧既渐多散置别馆存其本号皆曰寺焉。

  【记】初示西土以下次示此方寺即国家司存之名鸿胪寺本礼四夷远国之舍腾兰初至即止其中因以为名。

  【疏】其买园施树者涅槃经说须达长者为儿娉妇诣王舍城因见佛发心请入舍卫说法佛令舍利弗随归先拣住处拣得祇陀太子之园长者问买太子戏云侧布黄金满即卖之长者便欲交付太子云是戏言共请断事之人被断令依先语长者载金侧布唯余一隅太子见其不惜财宝知佛殊胜遂施所余之地置立门屋施园中树以为林荫二人共成精舍请佛居之故云祇树等也。

  【记】初买园缘初须达虔请娉娶也此时佛在王舍城往彼因见佛下二遣人择处长下三布金买园共请断事者彼方俗法令依先语太子君上理无戏言故太子见其下次施树缘二人下总结可知。

  【疏】阙众成就者但文略也如无常经等然有其时必具徒众故经末云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记】初示文略无常经亦名三启经亦不列众余应更有故云等也然下明义具师资说听故名一时则知有时其必有众仍引末文可验前略。

  【疏】二发起者此经既以孝顺拔苦为宗故托救母之缘而为发起文分为六第一知道已证第二知恩欲酬第三攀慕遍寻第四得见所在第五恸哭往救第六恶习现前。

  【记】初叙意二分文。

  【疏】今初。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疏】述曰此人姓大目犍连唐言辨菽氏彼国上古有仙常食菉豆尊者是彼种族故也名尼拘律陀即树名也尊者二亲因祭此树神而生尊者故名此也是王舍城中辅相之子时人贵其种所以称其氏也。

  【记】若据姓氏本无大字以同名者多故加标简余处或加摩诃者即翻大也尼拘律陀此翻杨柳。

  【疏】始得六通者。

  【疏】始即是初初得圣道便度二亲者本因亲而修道故也道虽无异本愿各殊故诸圣者不必皆尔。

  【记】初示目连本因道下明诸圣各异道无异者断证同故本愿殊者发心不一故。

  【疏】六通者一神境通知证神境故亦名如意通身如其意欲往即到故二天眼通三天耳通谓能见能闻若近若远障内障外色声等故四宿命通能知宿世本生本事故五佗心通谓于定散漏无漏心一切能知故六漏尽通谓身中漏尽而能知故六皆无壅故总名通。

  【记】神境亦名如意此摄二种一能转变自身佗身世间所有随心自在即神境也于深禅中发智证得故云智证二能飞行速到山障无碍即如意也天眼天耳谓于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眼耳根中即能见闻六道众生及一切世间形色音声近远对声障内外对色宿命者谓于定中发智能知自佗过去一世二世百千万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即本生也)及所行之事(即本事也)佗心者谓定中发智能知六道众生心种种缘念事即定散等定散摄三界漏无漏总世出世漏尽者谓于定中发无漏真智断尽三界漏结即身中漏尽也六皆圣人修得前五亦通业报得。

  【疏】第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疏】述曰度谓度脱然报恩两字但是通标虚位度脱正是其报乳谓母乳哺是嚼哺(乳哺如齐食是恩之实事度脱如扶轮是报之实事)。

  【记】初释上句然下报恩二字未见定实故云通标虚位欲显度字是的指报恩之实耳乳下次释。

  下句注中举事类显如前已引。

  【疏】然父母有远近恩有轻重报有分全。

  【记】通标可解。

  【疏】远者七世乃至多世近者即生此身。

  【记】初文且一往粗分若以七世展转相望乃至多世一一皆有远近。

  【疏】七世者外教所宗人以形质为本传体相续以父母已上为七世故偏尊于父佛教所宗人以灵识为本四大形质为灵识所依世世生生皆是父母生养此身已去乃至七生所生父母为七世寄托之处唯在母胎生来乳哺怀抱亦皆是母故偏重母是以经中但云乳哺之恩也。

  【记】初儒教尚形不知灵识故父祖为七世不知三世故次明佛教反上二义寻文可知。

  【疏】乃至多世者于中偏取归依佛已来所生身之父母以能生我修道之器故诸佛成道之时多生父母皆相会遇闻法获益。

  【记】未归三宝虽有劬劳未为至重故取归佛以为分齐若准梵网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则其多世通于无始也。

  【疏】恩轻重者此生父母最重余渐轻也。

  【记】前生已上转转相远七世至于多世展转相望故云渐轻。

  【疏】报有分全者侍养一生为分度脱多生为全。

  【记】侍养一生通二教度脱多生局佛教。

  【疏】经云左肩担父右肩担母遍行大地亦不能报恩故知此生所报设同孟宗董黯董永之类亦为分也今经云欲度者明其全也若总不报便是不孝罪人况加逆事。

  【记】初明分报俗以左为上故父在左右为下故母在右(有云写讹西土以东为尊左北右南北方是阴故母左南方是阳故父右然遍行大地岂专东向耶依经为正)此盖经家特举劳苦以彰难报未必担也孟宗等事并如前引今下次明全报。

  【疏】且泛论一切人恩华严经云不知恩者多遭横死观佛相海经云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之恩无可校量。

  【记】华严示现报观佛相海明生报横死谓不能尽寿夭殇而死。

  【疏】故诗云(第十三周幽王好征伐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耳)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乃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䘖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记】注第十三卷(幽王又是第十三主)诗有六章四章章四句(前二章后二章)二章章八句(中间二章)第一章四句(如疏引)蓼蓼长大貌莪字书云草名似斜蒿匪非也伊是也莪已长大视之反谓之蒿喻在忧思心不精别其物哀哀者恨不得终养报其生己之苦第二章四句(疏中不引)蓼蓼者莪匪莪伊蔚(蔚音尉尔雅云蒿[薮-娄+((即-ㄗ)-日+口)]注云青蒿谓有子者蔚牡[薮-娄+((即-ㄗ)-日+口)]注云即无子者[薮-娄+((即-ㄗ)-日+口)]去刃反)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瘁病也)第三章八句(疏引后四句故云乃至)瓶之罄矣维垒之耻(瓶小而尽垒大而盈故为垒耻刺王不使贫富圴也)鲜民之生不知死之久矣(鲜寡也生不如死恨之深矣)即接疏中无父下四句怙恃并依赖也出门则思而忧故云䘖恤(衔含恤忧)入门未见则心无所诣故云靡至(靡无)第四章八句(如疏备引)父生我者本其气也鞠养也拊拍也畜藏也长谓长大育谓覆育顾回视也复反覆也腹怀抱也之犹是也罔无也第五章四句南山烈烈(民人苦役视南山烈烈然言其高峻难至也)飘风发发(发发疾貌言寒且疾飘音瓢疾风也)民莫不谷(谷养也言他皆得养其亲)我独何害(我独何故睹此寒苦之寒害音曷)第六章四句南山律律(同上烈烈)飘风弗弗(同上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卒终也言我独不得终养父母)旧记误云前四章章四句后二章章八句故具引正之想无惑矣。

  【疏】故三藏云父母义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系仰顾腹之恩思答劬劳之德。

  【记】系犹系也顾腹见前诗中。

  【疏】父母恩重云父母怀抱和和弄声含笑未语饥时须食非母不哺渴时须饮非母不乳(云云)十指甲中食子不净(云云)计论母恩昊天罔极呜呼慈母云何可报(云云)至于行来东西邻里井灶碓磨不时还家母忽心惊两乳流出即知我儿家中忆我即便还家(反如啮指心痛)。

  【记】从初至不净叙恩深和和学语之声指甲受秽食之不恶计下叹难报至于下乃至后段莫复过是来并彰爱重此叙寒贱之家为人佣作故云井灶等不时谓不及时注中即曾子出外人传曾参杀人母啮指念之参即心痛此即母感于子经中子感于母复云反如。

  【疏】问详此经文浅朴偏诫贫贱之流何也答君子自孝故偏诫小人又君子有箪瓢之贫何妨碓磨等事偏叙艰勤之语始彰鞠养之劳耳。

  【记】问词浅朴二字宜乎删之由是佛言深所不便答中初约小人答又下次通君子答君子小人约行分异不取贫富簟瓢即颜子论语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以竹盛饭用瓢贮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人不能堪其忧而回自乐)贤哉回也。

  【疏】又云其儿遥见母来或在阑车摇头弄脑或复曳腹随行呜呼向母母为其子曲身下就长舒两手靡拂尘土鸣和其口开怀出乳用以与之母见儿欢儿见母喜二情相交恩爱慈重莫复过是(云云)既至长大朋友相随梳头摩发欲得好衣覆盖其身弊衣故破父母自着新好绵帛先与其子至于行来官私急疾倾心南北逐子东西横簪头上既与索妇得佗女子父母转疏私房屋室共妻语乐父母年高气力衰老终朝至暮不来借问或复父孤母寡独守空房犹如客人寄止佗舍常无恩爱或无襦被寒冻苦辛厄难遭之太甚年老色衰多铙蚤虱夙夜不卧长吟叹息何罪宿𠍴生此不孝之子或时呼唤瞋目惊怒妇儿骂言低头含笑(乃至云云)帝释梵王诸天人民一切众会闻经欢喜发菩提心号哭动地泪下如雨。

  【记】即接上文曳腹俗谓匍匐鸣和即口相接至于等者谓行往出外忽有公私急疾之事既与下明悖逆父孤无妻母寡无夫或无襦被下传文脱误正本云单寒苦辛饥羸之甚夙早也帝释下示听众得益文中发菩提心可例今经非人天明矣。

  【疏】评曰细思其事诚哉是言或有母不如此儿不如彼者百中之一也良由众生无始无明迷真执妄既根本颠倒故枝末一一皆然祸哉凡愚云何可度。

  【记】初叹事实母不爱子儿不悖逆百中之一言其少也良下推所以妄起无端故云无始懵然不觉故曰无明不达自心常住寂灭故曰迷真反认四大六情为己身心计我我所故云执妄上二句明惑故云根本从惑起业故云枝末且约上经于亲反疏于疏却亲等非唯背亲一切颠倒故云一一皆然末后二句伤其痴暗教所不被。

  【疏】三攀慕遍寻。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疏】述曰观求生处是天眼通由证道而得故云道眼也。

  【记】或可显示修得简非业报故加道字。

  【疏】世间有二谓三界是器世间六道是有情世间。

  【记】亦名无情有情二种世间。

  【疏】然尊者丧亲之日犹是凡夫不知父母生于何道今成圣果力可追求故以天眼上下观视于三界处寻六道身得通便观故云即也。

  【记】可解。

  【疏】四得见所在。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疏】述曰本观世间俱寻父母父生乐处不假施劳既非经宗故此不述母生鬼道已属三涂复在饿中是鬼之极苦拔济苦者唯盂兰盆发起正宗意在斯也。

  【记】施劳犹用功也。

  【疏】生饿鬼中是异热果酬引业故不见饮食是等流果酬满业故是悭食之业也皮骨连立是增上果。

  【记】所明三果二业理趣深微故当委示义门分三初释名异类而熟故名异熟以因通善恶(善恶有记造成因种)果唯无记故(至果成熟报法[非]因果性别故云异类或约异趣或云异时记今并不取)等流者与因同类故增上者更甚于因故二明体者异熟有二一真异熟即第八识最初结生展转相续至舍寿时亦最在后为总报主名真异熟(此局大教下通大小)二异熟生之异熟谓从真异熟中种子发现今即今无记报得色心名生之异热今此具兼二种不可偏判等流增上并依生之异熟而分异耳(上三种果并通六趣不唯在鬼)三明因中又三初云二业名引业谓有胜力牵引趣生满业谓于总报之上庄严圆满因唯有二果则有三增上无因即上二业余势所成二辨二业体凡善恶业皆有三品三位明之一约境于劣不杀为上如蚊蚁等于胜不杀为下如父母等余者为中(不善反之)二约心猛利心作为上泛尔心作为下余则为中善恶业皆尔三约时若善若恶但三时无悔为上二时无悔为中一时无悔为下今并取上品为引业下皆满业三明二义相大约三归五戒生人八戒十善四禅四定生欲色无色天强胜多疑者生修罗嗔心造十恶业引生地狱贪心造者生饿鬼愚痴心造生畜生引业所感名总报满业所感名别报由此互作四句一总善别不善(人受贫穷疾病)二别善总不善(畜有肥好庄严等)三总别俱善(人道受富贵等)四俱不善(畜类有盲跛等)俱舍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是也(今目连母当第四句)问此二种业何识所造答通大小乘并第六识造以强胜故前五识亦能造满不能造引以力微故第七识但与前六为染污第八止能含藏已成业种并不能造(七八二识小教不谈)文中三果二业分对可知是悭食业者即青提缘也皮骨连立言其枯瘁唯皮连骨而住耳。

  【疏】准正理论中说鬼本住在于此下五百由旬纵广亦尔有琰魔罗界(一云此瞻部四边直下等)从此展转散趣余方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积月积年寿五百岁。

  【记】此下即指南州琰魔罗亦云阎罗具云阎魔罗社此翻双王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或云苦乐并受故云双也(狱报是苦居尊故乐)余方山林树庙等注中示异不同上论限数量故日月岁数且据一相不必一定。

  【疏】然鬼有三种一无财鬼亦无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净妙饮食故三多财鬼多得净妙饮食故。

  【记】财即饮食净妙食者虽是秽物饿鬼难得自谓净妙。

  【疏】此三种中复各有三。

  【疏】初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由前生烧坏村栅焚炙贤良以此求财堕于地狱从地狱出堕此鬼中故正法念经云若人贪嫉枉夺人财破人城郭杀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转增凶慕堕炽然饿鬼中二针咽鬼谓腹大如山咽如针孔谓破斋夜食盗窃众僧之食故故斋法清净经说目连路逢数百万人头如太山等三臭口鬼谓口中腐臭自恶受苦以多贪名利自是非佗赞叹恶人毁谤贤善故据此三种宁吞铁丸不食信施。

  【记】初炬口者即行军劫盗多受此报先出报相后云业因余八皆尔临文自点贤良谓善人余二可解据下申诫。

  【疏】少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为贪利故妄行针炙及刺畜生但为求财不能愈疾故二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以贩卖猪羊烹宰鹅鸭汤烂刀剥痛楚难堪地狱罪终堕斯鬼趣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由嫉妒于人常怀瞋恨故。

  【记】愈音雨病差曰愈瘿于郢反瘤也决音穴下流也。

  【疏】多财三者一得弃鬼谓常得祭祀所弃食故以罪多福少少施多悭弃掷之物方能惠施故二得失鬼谓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以于现财常生悭着拟欲失者方起舍心故三势力鬼谓夜叉罗刹毗舍阇等所受富乐类于天人或依树林或住山谷或居灵庙或处空宫形竖而行属于鬼趣此等变化多端者以因地罪福不精故惑乐相杂故付法藏传中说僧伽耶舍比丘游大海边见妙宫殿其家锁二鬼等(云云)。

  【记】夜叉此云轻捷罗刹此云可畏毗舍阇此云啖精气形竖行者异于畜趣皆旁行故惑乐者惑谓多疑乐谓不受饥渴等苦今时作福不识因果互用三宝强胜过人虽徒役力多堕斯类故下引证见宫殿等者彼云见一宫殿七宝庄严食时已至即往乞食是时舍主出迎请入就座耶舍见其家内有二鬼裸黑饥瘦锁其身首各着一床耶舍悭问舍主答曰斯鬼过去一是吾息一是儿妇我昔布施而彼夫妻常恚恼我因立誓曰如此罪业必受恶报若受罪时我当看汝由是因缘得斯苦恼所锁二鬼自属无财今引舍主是势力鬼。

  【疏】今尊者之亲是无财鬼中(不见饮食故)炬口鬼也(食未入口化为火故)。

  【记】然今目连之母临食变火口无火炬据相非类且从疏解。

  【疏】又有处说饿鬼有三种一外障以得遇水时即见人执刀杖等障故二内障口有火炬或咽如针故三无障见河是猛火或食粪秽或自拔自啖等。

  【记】初二即无财鬼三即少财鬼。

  【疏】今尊者之亲当内障也。

  【疏】上来诸鬼等皆出自心因行既招果报必应譬如影响由于形声虽父母至亲不相替代。

  【记】初二句推能造次二句示所造即因果也譬下引喻影响如果形声似因虽下彰自受。

  【疏】故诸智者宜各励心傥遇善缘不应空过一朝去世谁为修崇纵托子孙七分获一况无孝子悔恨何追。

  【记】励谓勉励七分获一者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若有父母亲族命终堕三途八难受诸苦恼得为修福否佛言七分之中唯获一也何故尔缘去世不信道德故若以亡者严身具以施三宝此福最多可拔地狱之殃往生净土有子修崇尚获少分子孙不孝则冥路茫茫孤魂独游三途受苦悔不可及故云况无等追及也。

  【疏】具浊世凡流鲜怀仁孝唯忧妻子岂念幽灵贫贱者迫以饥寒富贵者荒于财色设能追福厌课者多竭力罄心万中无一世途目击岂不昭然。

  【记】鲜少也迫谓逼迫荒迷也厌课谓事不得已而为之竭罄皆训尽击犹对也。

  【疏】故恩重经云夫妻和合同作五逆或时呼唤急速走使十度九违不相从顺骂詈瞋毒生存尚尔没后可知身既不仁儿岂能孝故昔有送祖林野乃持舆回归以古观今虽迹异而心同也。

  【记】初引经急速走使谓父母有急切之事欲使其子十度经作十唤毒字写错经作瞋恚(孤山云走使下依经有父母之语四字检经并无又云瞋毒字误合作嗔目皆非)生下举存况没身下推己所致送祖林野者孝德传云元启年十岁其祖年老父母令启舆送深山启苦谏不从既而送往乃收舆而返父曰此何用耶启曰复当送父父遂感之方复收养然启本欲感动其父而非不孝今且取子孙仿上之义耳迹异谓古今事别心同谓相承不孝。

  【疏】五恸哭往救。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疏】述曰悲哀者生育恩重如上所陈死别隔生忽然再见纵使颜容仍旧亦可涕泣悲伤况睹鬼形皮骨连立喉中烟𦦨腹里空虚苦似倒悬命唯喘息岂不能碎身擗踊竭气号啕恨罪逆之偷安痛慈亲之受苦经标总意但曰悲哀细察当时疑不尔。

  【记】拊心曰擗跳身曰踊号跳大呼也父母在难子不能救谓之偷安经标下示经略意。

  【疏】故三藏科云摧恸释云感激彻于骨髓号叫动于天地。

  【记】三藏即慧净三藏旧疏科为摧恸往救所以今疏不依用者以经文语简但曰悲哀科须贴经故易之耳然犹可证碎身等义故复引之恸音洞哀过也。

  【疏】钵饭往饷(下同三藏)母既气绵夕漏厄在朝饥饥而且渴理须救济济此之急饭食为先故以钵盛饭持饷于母。

  【记】下并旧疏故注示之绵微也谓微微喘息以过长夜漏即更漏厄苦也谓苦在终朝之饥。

  【疏】六恶习现前。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疏】述曰境随心变果藉业成饿因未除饱缘宁致鬼是炬口食近口而炽然水作坚冰冰近汤而确尔即知神力不禁业力除饥要且除悭故六通往饷而招殃百味盆罗而拔苦大哉业熟可思者焉。

  【记】初叙恶习初句明食化次句推宿因饿下二句明不得食鬼下四句举喻对显水喻宿因冰喻今果近汤确尔喻圣力不能救确坚也即下次彰业重初二句标示禁字平呼胜也故下二句配释对上二句文义可见即知盆供为除悭习悭即鬼业业尽果亡是以目连奉教以追严慈母应时而解脱大慈救济要在于慈大下二句伤叹业果成熟圣力莫加理越凡情故非思及(孤山云宿善业熟得子度脱者甚非文意)。

  【疏】今左手障钵悭恐余侵右手抟食贪于自给悭贪猛盛如此现行饭食劣缘若何充济故化为火不得食也。

  【记】可解。

  【疏】上来序分竟。

  【疏】自下正宗文分为二初目连悲陈苦危后如来广示因缘。

  【疏】今初。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疏】述曰子急告父臣急告君自力不如理宜投佛弟子勤观四谛已证三明可以反覆山河回转日月岂料母萦极苦命若倒悬竭其孝诚尽其神变竟不能令除恶报暂济饥肠所以叫泣奔还备申哀恳。

  【记】初明告上之意上二句引况下二句正明即资急告师也弟子下次明陈告之辞为三初叙己功力初句叙因次句示果三明者谓过去宿命明二现在漏尽明三未来天眼明即六通中三余三但有通义故不称明岂下次明母业重力不能加所下三明投佛据此经文合在序分彼宗判教大途皆尔意欲发后佛言故节序文在正宗耳。

  【疏】后如来广示因缘中且依三藏大分八段第一彰母罪深第二明子德薄第三斥邪无力第四显正有能第五许以救方第六示其正法第七孝子领悟第八慈母获益。

  【疏】今初彰母罪深。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疏】述曰有经说定光佛时目连名罗卜母字青提罗卜欲行嘱其母曰若有客来娘当具膳去后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诈为设食之筵儿归问曰昨日客来若为备拟母曰汝岂不见设食处耶从尔已来五百生中悭悭相续故云罪根深结。

  【记】八段始终次第可解初段引缘中未定所出故标有经(世有目连经与此不同乃人造伪经耳)定光远古佛也未见解释今以意求寂而常照故曰定光(旧记云即是然灯定合作锭有足曰锭无足曰镫今详锭字自音为碇或音定曰乃锡之属又𩜦与镫自是食器亦非灯也)。

  【疏】罪谓身口之业根谓悭贪之心多生相续为深交固难解为结从悭所起皆是罪业非唯彼时一度妄语。

  【记】身口是业道悭贪是烦恼道相续难解是苦道从下转释深结之义五百生悭造业无量故云从悭起等。

  【疏】谓悭贪是苦根所作是苦业饿鬼是苦果为三道也若准十重戒中悭亦是业唯贪为惑。

  【记】初示三道苦根即烦恼业果由生故云根也若下辨异十重即菩萨戒十波罗夷所制彼云若佛子自悭教人悭等戒所制者即属业非而不制贪故知属惑。

  【疏】问五百生悭为人为鬼答人鬼相间造受相资若唯人身不名恶报若唯鬼身不应造业或亦为畜于理无妨但悭习不除即名相续。

  【记】初二句正答若下四句互显以人是善道故不常为人鬼不能造业故不常为鬼或下示余趣文出畜生义该地狱。

  【疏】问目连自定光佛世已来所生之母不一如何偏救彼之青提答青提与目连缘深今生复为其母但救此身所生之母非谓救彼远世青提余论云云皆为未达。

  【记】准上经文今生之母即远世青提故须问释答文可解余下斥非即应古疏别有解释彼文已亡未知所说。

  【疏】第二明子德薄。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疏】述曰汝母悭心悭于一切时经多世事历多人岂汝一人力可济拔。

  【记】悭一切者谓所悭物非唯食也。

  【疏】第三斥邪无力。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疏】述曰三藏云纵汝感天灵于上界激地祇于下方纵摄邪魔横罗外道统六合以同家总八部为一众并其神力亦不奈何。

  【记】激动也纵竖也罗谓包罗四方上下为六合八部者四天王下各有二部鬼神或可天龙夜叉等并合也。

  【疏】外道道士者外道中之道士也拣内道中之道士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故也。

  【记】道士者本释子之美称晋宋已前多呼僧为道士故翻译之家特须标简。

  【疏】四天王者毗沙门等护持世界者也。

  【记】毗沙门即北方天王等取东方提头赖吒南方毗留勤叉西方毗留博叉。

  【疏】第四显正有能。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疏】述曰三藏云一缕不能制象必假多丝一人不能除业必资众德。

  【记】喻法相对可解。

  【疏】今详前后解文以邪正一多相对乃有四句一正而非多此不能救故前非汝一人奈何二多而非正亦不能救即前神祇邪魔外道等也三亦多亦正方可救拔即十方僧也四不多不正居然不可故经无文。

  【记】前后经文者初二两句是前文第三一句是当科望前为后居犹必也。

  【疏】第五许以救方。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疏】述曰今当说者正是许辞救济法者是所许事令一切等者千钧之弩不独为鼷鼠发机三界之尊岂偏令汝母离苦。

  【记】第五所许事即次科示正法也三十斤为一钧鼷鼠说文云小鼠也机即弩牙法合可解。

  【疏】第六示其正法于中分二初教孝子献供之法后教众僧受供之仪。

  【疏】初中复有五段一定胜时二发胜意三设胜供四赞胜田五获胜益谓自恣日为胜时如春阳之月孝心为胜意如精新种子百味百果等为胜供具如好牛犁以之供养如能耕垦贤圣为胜田如膏腴之地存亡父母六亲眷属乃至七代离苦生天为胜益如千厢万斛秋收冬藏经文意势岂不然乎智者详之如指其掌。

  【记】开章五段次第有序膏腴肥地也厢合作箱车也如指掌者言其易见也。

  【疏】今初第一定胜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疏】述曰梵语僧伽此云众和合谓若众而不和如群商群吏及军众等不名僧宝若和而不众如二人同心之类亦非僧宝众而和合为福之因方名僧宝。

  【记】初翻名僧伽止翻为众复加和合乃是义用非对翻也谓下释义群吏即公吏二人同心者此周易系辞明同人卦彼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此言迹异下明心同)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谓人心同则裁断成决如刃之利金性坚刚而能断之喻利之甚)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心同言合如兰之香言其可爱臭谓兰之气也)。

  【疏】和合者有六种谓身和同事语和同默意和同忍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

  【记】六和上三是相和下三即体和此六并号事和均等也。

  【疏】儒说小人君子或和或同今释子比丘和而同也。

  【记】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谦光守正)小人同而不和(群党私已)释子和而又同则与儒中君子优劣可见矣。

  【疏】今云十方者法无限局岂隔亲疏众僧者唐梵重标译人之拙。

  【记】法无限局谓该一化据通余法且指自恣众僧之言联绵成句未必为拙如似忏悔可以例之。

  【疏】七月十五日前三月夏安居竟故可自恣自恣有三日或十四或十五十六今举中间也。

  【记】初正释安居通三位四月十六为前五月十六为后中间二十九日为中前安居七月十五夏满后安居八月十五夏满中安居随日不定今云七月十五即当前安居也自恣三日出四分律增三中文准南山事钞定须十六自恣非谓前二不通恐谓解制向前出界成破夏故安居自恣律部广之非学不知故不繁引。

  【疏】此剩僧字去之又句阙亦是译之失也何不云共自恣时。

  【记】剩僧字者今谓不然上僧字通标一化下僧字局在一集疏指译失考文不细。

  【疏】自恣者自己之过恣他所举谓一夏安居九旬加行不阶四果亦得四禅佛设教门本意如此正法像法僧等阶然虽后五百岁亦有持戒修福(福是定也)然将超苦海谨护浮囊犹恐当局者迷必藉旁观得失纵不断惑证果还希罪灭福生故偏袒于众中白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举哀愍语我我当忏悔如此则身心清净犹如琉璃况禅定解脱或有之矣。

  【记】初略示谓下广释又三初叙佛教意正法下二显被三时正像各一千年末法万年后五百岁即金刚般若经语大集经中明五五百岁第一五百解脱坚固第二五百禅定坚固第三五百持戒坚固第四五百多闻坚固第五五百斗诤坚固今指第五为后五百即末法之初也然将下三明自恣功益初叙制意三界苦逼无有边底故喻如海浮囊谓熟皮为囊以鸟毛实之或以气吹用此度海无虑没溺即喻菩萨所受戒体出涅槃经彼云罗刹乞浮囊(罗刹喻三毒欲犯戒)初全乞喻犯四重二乞半喻犯十三三乞三分之一喻犯偷兰四乞手许喻犯舍堕单提五乞微尘许喻犯吉罗(经阙提舍义同吉罗)菩萨皆不与喻谨护遮性故也当局谓临境旁观谓他人故下明行相偏袒示有罪也白大德者求他证也见闻疑者举过根也过罪犯者语之变也如下显益戒定慧学随人有所得也。

  【疏】供养此者力用可知岂不拔济先亡资熏现在故三藏云比丘受岁之日大众自恣之时僧多获道于四果故能济厄于七代。

  【记】初正示故下引证夏竟入腊故云受岁。

  【疏】二发胜意。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疏】述曰当为者能救之心七世下所救之境约境明心故云胜也。

  【记】约境明心者境是父母异余人故。

  【疏】七世者所生父母不同儒教取上代祖宗厄难中者通于存没没则地狱鬼畜存则病痛枷禁皆名厄难。

  【记】前释七世简异儒宗如上已示次释厄难通存没者没即七世存即现在若作现世生身释者则通存没。

  【疏】七世生身虽似转疏皆是生我修道之器既蒙鞠育岂负深恩故三藏云天地覆载既无惮于劬劳幽显沉沦理合答于罔极。

  【记】经文且举七世准上归佛已来则通多世矣天地即父母惮犹厌也幽显即存没沉沦即厄难。

  【疏】三设胜供。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疏】述曰具饭百味者总标也如人盛馔盘筵邀命宾客唯云吃饭故饭为总统于百味百者大数非定一百五果者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爪梨奈椹等三[声-耳+邪]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苏荏等五角果如菱豆等上皆舌所尝也汲灌盆器者沐浴等所用并下床敷卧具皆身所觉也香者鼻所嗅也油挺烛者照燎等用即眼所见者亦可香油涂身亦属身摄西域如此尽世甘美者亦属舌也上来于五欲境中唯阙声也。

  【记】初至舌尝味尘也汲下触尘香即香尘油下即色尘挺谓挺直今之蜡烛香油涂身西域虽然而非经意不须此释上下示阙今时或以音乐螺钹歌赞等则五尘备矣而言五欲语似非便思之。

  【疏】尽世之言详其意趣有二种尽谓富贵则尽世所有有即须求贫贱则尽力所及及则须觅即知不定少多之物但在竭尽其心亦类彼享于克诚馨于明德也。

  【记】初约贫富两释即下示其要义尚书云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谓不常受享唯亨能诚信者)馨于明德如前所引。

  【疏】着盆中者译经讹错如何床等可置盆中应云着盂兰盆供会之中也。

  【记】初牒示如下斥非应下改正今详疏家未善经意今为科释经文从初至盆中示能供之物末后二句明所供之境初中又二初通列四尘尽世下别点味尘虽通众物正在盆供恐其轻略特举嘱之智者无党勿谓讹错。

  【疏】供养二句者正明行也。

  【记】正明行者设盆正意为供圣故救亲拔苦由此力故经云众僧三乘总摄如下列故。

  【疏】据经本意但可以受用物供艰大德之僧不必雕镂金玉剪割缯彩高耸阑架等也故三藏云汝须物华四事(房舍衣服饭食汤药)盆美八珍(食之米面味之𪉩醋果之李奈菜之芥姜)历十方而运想澄一心而供养。

  【记】初示经意不下斥滥行在古尚然今时罔冒无足怪矣故下引证四事是通举八珍是别标。

  【疏】四赞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疏】述曰初二句约人赞时而总标末二句以威仪赞人总结。

  【记】经标当此之日故云赞时后云其德汪洋即是威仪人下脱而字。

  【疏】中间人法有其五对但文不次谓处有山间树下对证有四果六通对行有自利利佗对(经行自利教化利他)学有戒定对(各有其文)人有大小对亦名权实对(声闻缘觉为实为小十地菩萨为权为大)。

  【记】初总示谓下别列自佗对中准知二乘非不化佗但不如菩萨弘誓深广所以佗文但云自利耳戒定对中注各有其文前云山间禅定后云具清净戒大小对中注二乘为实谓是实行非权现也据论受供须通大小贤圣及与凡夫经举三乘且从胜说。

  【疏】又总束之不出人法为三学三乘对也从初至四果禅定也次从或在下至自在教化智慧也皆同下三句净戒也三乘者即声闻缘觉十地大人也。

  【记】人法者法即三学人即三乘言十地者初欢喜(亦名入宝所)二离垢三明(亦名发光)四炎(亦名焰慧)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依天台戒疏出)今详分对前后参乱文相难晓更为科释大分为三初二句总标或在下别列皆同下通结就别列中又二初至声闻缘觉是二乘僧或十地下至在大众中即大乘菩萨僧就二乘中又二前四句叹德末一句指人又四句中上三自行下句化佗又自行中禅定可解得果断惑即慧学经行调身义属戒学又禅定经行必须托处得道教化不局方所通结中上二句明受供下三句叹道德上句叹行下二句叹所证汪洋水深广之貌如此析文方见经旨孤山云十地权现即同法华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又自难曰此经与法华何异答此但密云权现不显其人故知大异有人破曰虽不指人而明云权现岂是密耶识者试为评之。

  【疏】皆同一心者是意和合谓受供时皆同运惭愧殷重心慈悲报因救济心人虽位有凡圣德有优劣而所运心一而无异故云同也。

  【记】据律意和同忍乃约法事为言今此一往且取同义惭愧是自利慈悲等即利他。

  【疏】受钵和罗饭者钵中饭也梵云钵多罗此云应器和字讹也今时但云钵者略也。

  【记】钵和罗疏作应器解之若准应法师经音义云钵和兰此翻自恣食颇合文意。

  【疏】经题云盆即是钵也译时随俗题之云盆盆之与钵皆器故也三藏释题翻为救器。

  【记】下引三藏者彼释题云倒悬救器。

  【疏】此一句经正明自恣大德受盂兰盆供也。

  【记】圣众受饭即是设盆故。

  【疏】五获胜益。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疏】述曰此一唱经有两节意初一半者蒙悲愿之力而离苦后一半者蒙慈愿之力而得乐乐中有存亡之异。

  【疏】初云此等自恣僧者指前五对所说也。

  【记】初文指前五对不出三乘。

  【疏】现世父母者生此身之父母也非谓未亡名为现世故指得益云出三涂其现在未亡之父母下自有文云福乐百年是也不应重举三藏错会故作异释甚非文意。

  【记】次科初示今释非谓下遮滥三藏下斥谬解彼疏问曰何故现在能出三涂答验因之果所谓异释也。

  【疏】六亲者父母兄弟夫妻(或云男女不取兄弟)眷属者一切姻戚通于表里。

  【记】六亲依老子注出之注中或云未详何典若准汉书注云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盖随人所立故有不同姻戚皆亲也表即母族里即父族。

  【疏】出三涂解脱者总明离苦也衣食自然者且翻三涂生于人道故属拔苦之文亦可便得乐属于后也。

  【记】衣食自然文有两释前义为正后释据文在前约义兼后。

  【疏】若父母下明存亡得乐文相可知天华光者天上妙华光明也略指快乐之相矣。

  【记】妙华光明即上界依报庄严之事非唯此二故云略指。

  【疏】自上第二教众僧受供之仪。

  时佛来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疏】述曰此中前半净三业后半具三宝。

  【记】从初至然后受食为前半初受已下即后半据此科分文意未显今详前半敕令运意后半正教受仪寻之可见。

  【疏】前中咒愿口业禅定意业受食身业。

  【疏】后中塔前是佛咒愿是法受食是僧从佗受而后食法律如此即受字亦属法也。

  【记】律制比丘凡食必从净人受不受自捉犯波逸提故云法律如此经云先安佛前据俗舍也塔寺佛前约伽蓝也(孤山约在世灭后分)。

  【疏】塔者边国讹语正云窣堵波此云高显处此中意通殿塔塔安舍利殿安佛像。

  【记】合云塔婆单云塔者讹而复略此下示通意。

  【疏】自下大文第七孝子领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疏】述曰净业既成必知离苦观因验果声响不差故喜而止啼也如处世刑狱嘱大力人财贿既行其心已喜。

  【记】言既成者从佛受教审后所修必无疑故观因验果配上二句声响不差喻上因果谓如声答响决定相应故经云释然谓消散也下引世事以显经意贿呼罪反亦财也。

  【疏】第八慈母获益。

  是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疏】述曰目连闻经且是受教施设盆供合在余时今说经次便云脱饿鬼者译经阙略也应于正宗终处叙结集家文云尔时目连闻是法已至七月十五日施设盆供自恣僧已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则文义俱显矣。

  【记】初叙阙应下义补或恐说经正当夏满即时营设故云是时等又前示正法中五科委示盆供之法故此但云是时是日义含设供则非阙矣。

  【疏】故三藏云孝子既献供于此辰慈母乃除殃于是日大哉圣力速疾如斯。

  【疏】其饿鬼受苦年劫时分待捡叙之。

  【记】器界一增减为一劫目连亡母合堕一劫鬼趣岁月与人不同劫数长短未见所出故云待捡也。

  【疏】自下大文第三流通分也文中有三。

  【记】谓此教法被及无穷有同江河流而无雍故曰流通。

  【疏】一申请。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应亦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否。

  【疏】述曰详此语时亦是设供之后非一场之事至毕钵罗窟方始总集为经也。

  【记】设盆已后方复申请故非一场之事诸经多然毕钵罗窟阿难结集之所在王舍城灵鹫山中。

  【疏】目连爱其亲而及佗人如颖考叔谏庄公云云。

  【记】下引考叔以况目连注云云者左传云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申即国各)生庄公及共叔段(共音恭)庄公寤生(寤寐中生)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为太子)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姜氏与叔段谋篡庄公公闻师兵伐之叔段奔共(共国名因号共叔段)遂置姜氏于城颖(置音至置也城颖即郑地)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地中之泉故曰黄泉)既而悔之考叔为颖国封人(典强封者)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遗字去呼)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繄语助也)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若今之埏道)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赋诗也融融和乐貌)姜氏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泄泄舒散貌泄音曳)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纯笃也施音异)然考叔止及于一人尊者广被于群有应知大士现作声闻方便度生故为发起人到于今咸受其赐疏举故事且欲通文细校行功实非伦匹。

  【疏】二赞请。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疏】述曰初句标赞大善快者深契圣心后二句释所以以正欲说即遇问辞机感相投潜通密应故言快也。

  【记】大善谓其理当快问谓适我心潜通谓机投于佛密应谓感赴于机不谋而自合故云潜密也。

  【疏】佛意本者欲说孝道最大故拔苦事重故盂兰法胜故众睹尊者胜缘机熟可教化故。

  【记】四义以求佛意总括所归无非利物权巧方便何止于数端拯济慈悲岂专于一类孝道最大者道德本故拔苦重者大士行故兰盆法胜者心境异故众睹胜缘者应验速故。

  【疏】三答请于中有五。

  【疏】一教起行。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代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疏】述曰虽贵贱品隔僧俗道殊自非化生湿生无不有父有母慈鸟鹦鹉尚解思恩岂况人伦而不济拔孝之利害已具悬谈既识是非须依正道故云应先为所生等也。

  【记】贵即国王宰相贱即万民庶人僧即局在僧尼俗即通收贵贱六道不出四生谓胎卵湿化若胎卵二生定有父母慈鸟者说文云孝鸟也以能反哺于母故鹦鹉者杂宝藏经说佛过去世于雪山中曾为鹦鹉父母俱盲常辨华果稻穗以奉养之其盲父母即净饭及摩耶也然慈鸟是现事鹦鹉乃昔缘今之鹦鹉则非其类利害具悬谈者即彰孝道中罪福同也未入经文义章先说故曰悬谈悬即先也经云三公者周官立大师太傅太保也。

  【疏】据制令必为不为即是违制故亦当于制教是以前亦属律藏。

  【记】经曰皆应非制必为不为无犯复非违制前文据此故复重明上已指非不可承用。

  【疏】然佛无悲喜今于此日示现欢喜者应机缘也以佛本出世祗为劝人修行见人造业则悲见人修道则喜今比丘九旬加行日满倍更恳诚三千界中皆同如此称佛本意宁不欣欢此日设盆其福甚也。

  【记】佛无悲喜者据自行也示欢喜者约化他也三千界者一化境也。

  【疏】二教发愿。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疏】述曰所修必假行门所获必由心愿愿者心之乐欲欲得存没咸安存者保寿于人间常无病恼没者迁神于天上永绝冥涂行愿相资无所不利。

  【记】经文愿使二字是能愿现在七世等即所愿初释能愿上可蹑前段次句即当科乐字去呼存者下次释所愿存即现在没即七世一一配经可见后二句总结无不利者言必有所获人有目足所往必至事有愿行所未必遂故。

  【疏】三教常作。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疏】述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反明非佛弟子及不孝者即任不设盆也念念常忆者无终始也长养是事慈爱是心故前起行及发心愿以报之也余文可解三藏云父母结爱既念念不离心孝子报恩须年年不绝供。

  【记】初释所教人佛弟子者禀师教故修孝顺者知恩重故念念下次释所教法父母长养慈爱既无终始孝子起行发愿故须尽世以行报事以愿报心对待法尔不可阙一下文引证可解。

  【疏】四劝受持。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疏】述曰智度论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今云奉者即受之义皆应者勖此二力。

  【记】非信不能受非念不能持勖谓诫勖。

  【疏】五喜而奉命。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疏】述曰四辈者僧尼士女或云人天龙鬼疑故两存。

  【记】言两存者各有所出故。

  【疏】然凡厥生灵皆依恃怙故父母恩均于天地此虽至孝不得其门今受神方兼睹灵验必能除七世之厄难报二亲之劬劳自知心有所之是以欢喜承命。

  【记】初叙恩深厥其也生灵语通且目四辈恃怙即父母向引诗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是也此下次释众喜初二句叙群机无法此之一字指上生灵不得门者若非佛说余无知故今下明得法欢喜神谓神妙方即是法序云得此法门实为妙行与此颇同睹灵验者即目连现事之犹诣也命谓教命。

  盂兰盆经疏新记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