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20 册 No. 0364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


  No. 364-A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序

  夫真心本净法性原虚由不守自性而变现随缘迷逐无明而罔知返本是以大觉世尊嗟众生之沉滞悯六道之循环于是起同体之悲设无为之化虽则湛湛忘言而圆音落落空空无物而妙相重重如月印寒空而百川并赴春回大地而万化均资本无来往宁越后先良由群机不等致使巧说多方或圆彰法界之宗或渐开事理之辙或破有谭空或呵空赞妙无非方便一时曾无定说若夫黜意识绝言思泯圣凡超阶级直指人心顿同佛体其惟思益梵天所问经欤此经四卷二十四品以人法兼举为名根本智光为体诸法正性为宗破疑荡执为用大乘生酥为教相互兴问答始末一如大意以无说为说无闻为闻无发心之为发心无证果是名证果远离虚妄迥出有无雷挥电扫而纤迹不存事极理玄而真心独朗然则楞伽亦名顿教何以偏赞此经盖由彼带相宗此原性理虽云即相明心何似了心见道彼因达摩付嘱举世弘持此为久匿藏中绝无人识所以徒知楞伽可尚安识此法最尊尔来段当末季法运将隆根熟在时知音始遇有大居士慎轩黄君秉护法心不忘付嘱运慈悲念刻此流通余客京师大史陶君大开宝藏施我衣珠披阅再三粗明大旨聊为简注不避效颦文采肇公论依长者心祈胜善款此通途挈领提纲俟诸知识若也亲契佛心不由文字洞明己事岂在言诠其或离波求水智者知狂认影迷头愚夫亦诮不拒言不着言拈来尽是即此物非此物用处休疑心融意解予复何言识节知时君当自择。

  旹
大明万历三十一年岁在癸卯季春越中显圣寺后学沙门嗣
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圆澄注并叙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目次卷第一自序如来光明品第一四法品第二菩萨正问品第三四谛品第四叹功德品第五卷第二如来五力说法品第六如来大悲品第七幻化品第八菩萨光明品第九菩萨受记品第十萨婆若品第十一卷第三菩萨无二品第十二名字义品第十三论寂品第十四如来二事品第十五得圣道品第十六志大乘品第十七发菩提心品第十八卷第四师子吼品第十九梵行牢强精进品第二十海喻品第二十一建立法品第二十二如来神咒品第二十三嘱累品第二十四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目次(终)

  No. 364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一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会稽显圣寺后学沙门 圆澄 注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黄 辉

  左春坊左谕德会稽 陶望龄 全校

  左春坊左中𠃔太原 傅新德 订正

  【注】凡经题或人或法或单或兼此经人法兼举之类欤问主名思益梵天者思乃三慧之一门梵者净也天者主也以净为主以思为助益彼修证所谓学不加思无由契入者矣梵天乃能问之主绝待一心乃所诠之法能所合称故云梵天所问经者道也条贯通途使行人有所进修也。

  如来光明品第一

  【注】首品名如来光明者宜不言而自喻矣以光无言说举目了然古云未开口以前略较些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注】如是乃指法之辞我闻明法有所受然则法分五教说有五时要见此经在何时被何教邪准贤首所判第四顿教大乘所收在方等之时迦兰陀竹林我于佛所闻如是深经也。

  与大比丘僧六万四千人俱。

  【注】比丘此云无翻因果各具三名难以具译故云无翻。

  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人皆众所知识。

  【注】名闻广远为众所知。

  得陀罗尼。

  【注】此云总持。

  无碍辩才。

  【注】四无碍辩也。

  及诸三昧。

  【注】此云正见旧云正受圆觉云三昧及正受明非正受也不见曰昧于无见处与正理相应是谓正见。

  于诸神通无所挂碍。

  【注】神通有六诸者兼举之谓也。

  善了诸法寔性。

  【注】所解之法也。

  悉皆逮得无生法忍。

  【注】所诣之果也盖由思而解由解而修由修而证既证已所谓总持神通三昧辩才悉皆获得为众识知也前则总叹众德下乃例名。

  其名曰文殊师利法王子宝手法王子宝积法王子宝印手法王子宝德法王子虚空藏法王子发心转法轮法王子网明法王子障诸烦恼法王子能舍一切法王子德藏法王子华严法王子师子法王子月光法王子尊意法王子善庄严法王子。

  【注】此中十六法王子开一心为八识在缠名识出缠名智因果往返一十六心此心堪绍佛位故云法王子法华经智胜如来十六王子舍家修道亦以八识为表彼由俗趍真惟云王子此即真即俗故云法王子因果同时圆会一心所以为顿教也若以德立名则不无别表以义推之自可解了矣。

  及䟦陀婆罗等十六贤士。

  【注】前十六法王子则显因果同时此十六贤士则表圣贤同位也。

  跋陀婆罗菩萨宝积菩萨星德菩萨帝天菩萨水天菩萨善力菩萨大意菩萨殊胜意菩萨增意菩萨善发意菩萨不虚见菩萨不休息菩萨不少意菩萨导师菩萨日藏菩萨持地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人。

  【注】前则正举当机此则伴举听众。

  及四天王释提桓因等。

  【注】此则总举下乃别列不尔下云忉利天等有重叠之过。

  忉利诸天。

  【注】此天都辖三十三天故总别兼举也。

  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注】此尽欲界天也。

  及梵王等诸梵天。

  【注】此乃色界十八梵天不举无色界者以彼天根钝顿教门中非所预也。

  并余无量诸天龙鬼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普皆来集。

  【注】经分三分序分齐此下乃正宗分也。

  尔时世尊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于是网明菩萨。

  【注】此菩萨号网明者直显真心生佛本具凡圣互容犹如帝网之明大小相收本来如是非假强为下文菩萨光明品中具彰此义。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头面礼佛足合掌向佛动此三千大千世界引导起发一切大众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从佛少有所问若佛听者乃敢咨请佛告网明恣汝所问当为解说悦可尔心于是网明既蒙听许心大欢喜即白佛言世尊如来身相超百千万日月光明我自惟念若有众生能见佛身甚为希有。

  【注】如来身相超百千万日月光明其明白显露如是宜乎人人皆见而云见者希有应知自性法身非形色可见也于我本具灵明无差所谓日月不足喻其明也良由众生无明妄隔不能自见耳能见之者无明轻薄甚为希有华严云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良由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此之谓也。

  我复惟念若有众生能见佛身皆是如来威神之力。

  【注】譬如虚空正体无形而能妙含万有苟非日月威光显发一切众生不能得见虚空德相能见之者皆日月威神之力也此亦如是。

  佛告网明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佛不加威神众生无有能见佛身亦无能问。

  【注】华严云我当为转法轮令得开悟此中所加有三一曰身加如放光显发等二曰口加如开示悟入等三曰意加阴发神识善解问难等虽然如此不可推在他佛身上祇是自心运转施为皆仗渠力若作他解是名邪观也。

  网明当知如来有光名寂庄严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见佛身不坏眼根。

  【注】佛身须佛眼所见非肉眼能见光名寂庄严者即眼之实性能达眼之实性则不坏肉眼之根而见佛身宜矣前则如来所加能见佛身此下释如来所加善解问难。

  又如来光名无畏辩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其辩无尽。

  【注】达法实性故得无畏以无畏故能种种幻兴问辨无尽也此乃总标能问之意下即别开善问所由。

  又如来光名集诸善根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转轮圣王行业因缘。

  【注】轮王以十善为因施度为缘因即行也缘即业也故光名集善根下文仿此。

  又如来光名净庄严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天帝释行业因缘。

  【注】大般若云若人修百无遮大会乃作帝释天主故光名净庄严行业可信也。

  又如来光名得自在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梵天王行业因缘。

  【注】一切众生皆为五欲所缚不得自在此天行业在离欲修禅故遇如来自在光明乃能发起前云轮王行业则兼举人类次云帝释行业则兼举六天此中梵王行业则兼举四禅不举无色界者非此经之机也。

  又如来光名离烦恼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声闻乘所行之道。

  【注】四谛之法善离烦恼故众生遇之发起声闻之道也。

  又如来光名善远离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辟支佛所行之道。

  【注】十二因缘之法善能远离生死喧阓盖辟支佛以修还灭十二因缘也若流转十二因缘乃众生同业生死之相不名善远离矣然辟支有二种一曰缘觉又名部党以有师徒党类传习修行者也二曰独觉又曰麟出无佛世无师自悟者也。

  又如来光名益一切智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大乘佛事。

  【注】前凡界中但云因缘不云道非出生死之要也声闻辟支虽云道而不云大乘佛事者以彼惟自利而不能利他也菩萨人已兼利堪起佛乘故光名益一切智 而问大乘佛事矣此中总明如来威神加被能解问难问中三凡三圣于十法界中不问四恶处何也以四恶处非行人修进之途故不问也以此为自利之门若利他门下文当备六根之中如来惟加眼舌二根余四不加何也举其总故眼见如来身起钦承口问法义耳听玄音意择是非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若以称性门中则六根皆被如来之力当知眼如是见耳如是闻口如是谈论乃至意如是思惟莫不皆仗这个威力故傅大士云欲识佛去处只这语言是故知如来加被者乃称性之法也。

  又如来光名曰往益佛来去时足下光明众生遇者命终生天。

  【注】前彰自利门如来威加能发辨问以无畏辨光为总后六问为别此彰利他门故光名往益惟此为总下乃别开随时随机光有异名会而归之同名往益。

  又如来光名一切庄严若佛入城放斯光明众生遇者得欢喜乐一切庄饰之具庄严其城城中宝藏从地涌出。

  【注】福德之光。

  又如来光名曰震动佛以此光能动无量无边世界。

  【注】威神之光二者世界悉檀也。

  又如来光名曰生乐佛以此光能灭地狱众生苦恼。

  【注】悲光也悲能拔苦苦拔则乐生矣。

  又如来光名曰上慈佛以此光能令畜生不相恼害。

  【注】平等慈光也平等故冤亲等观不相恼害。

  又如来光名曰凉乐佛以此光能灭饿鬼饥渴热恼。

  【注】饿鬼以悭贪为负吝报饥渴贪受热恼今遇如来无我之光则悔悟吝贪为过顿生凉乐消热恼曰凉除饥渴曰乐此中三恶道兼前六问共成九法界惟缺修罗文略耳。

  又如来光名曰明净佛以此光使盲者得视。

  【注】若有见则有不见有无相倾则成污浊惟盲者无见则无有不见能所既离是名明净然则不蒙如来法光所照不能自知无见为真见故曰盲者。

  又如来光名曰聪听佛以此光能令众生聋者得听。

  【注】前则无见为明净此则无闻为聪听义可推之。

  又如来光名曰惭愧佛以此光能令众生狂者得正。

  【注】众生由无惭愧狂乱颠倒苟能一念知惭识愧则狂乱除而正见现前此于六根中惟举眼耳意三不举鼻舌身三何也盖由眼等三根取境利故鼻等三根取境钝故取境利者常与识心相应故曰盲曰聋曰狂若不得如来正观威力加被则不能视不能听不能正故特举之取境钝者常与法性相应全体如故不必更加也此上举为人悉坛。

  又如来光名曰止息佛以此光能令众生舍十不善道安住十善道。

  【注】身业杀盗淫口业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意贪嗔痴共名十恶遇如来光舍于不善而行善也。

  又如来光名曰离恶佛以此光能令邪见众生皆得正见。

  【注】前则遇光修止此则遇光修观止为入善之初门观为破邪之勇敌故粗业用止细业用观皆前后相须也夫舍其不善而行其善似堕二见成敌两立是名恶见亦名邪见细而观之若恶是实不能转恶以成善若善是实不能迷善以就恶以恶无性故迁恶以从善以善无性故背善而从恶苟能知此无性则取舍二见远离是名正见问如来放光众生遇者顿然获益非同造次子云修止修观似是有为恐非佛意耳答云前文云如来若不加被众生无能见佛亦不能问既云如来加被而众生能见能问亦云如来加被而众生能修能行于理不违盖由如来光明照明众生心地使之自解活计现前随机获益譬如日光出时而百姓各各辨事非谓日光有所与也又问如来光明是一何以众生遇之获益不同答云法华经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下至阿毗上至有顶于中六道众生生死往还受报好丑乃至菩萨修行相貌成道涅槃弥勒皆于光中了然明睹彼云明见差别此云随机获益二文合看疑可泮然要而言之凡所说法总名法光明也又弥勒一生菩萨故能圆见差别于一毫光中三乘人力不逮此但随分见耳。

  又如来光名曰能舍佛以此光能破众生悭贪之心令行布施又如来光名无恼热佛以此光能令毁禁众生皆得持戒又如来光名曰安利佛以此光能令嗔恨众生皆行忍辱又如来光名曰勤修佛以此光能令懈怠众生皆行精进又如来光名曰一心佛以此光能令妄念众生皆得禅定又如来光名曰能解佛以此光能令愚痴众生皆得智慧。

  【注】六根因如来光明所加故能视能听及能正见由正见故能修止观修正观故进趣六度异前声闻辟支也。

  又如来光名曰清净佛以此光能令不信众生皆得净信。

  【注】众生封于无明著于人我于此大乘不能生于净信为烦恼所污故也何为净信何为不净信邪凡夫信于有为外道信于断常二乘信于偏空权乘信于事度是皆著于有为总名不净之信若信自心本来圆净非空非有无得无证性真如是不属修为是名净信。

  又如来光名曰能持佛以此光能令少闻众生皆得多闻。

  【注】众生不达一心循行数墨学日繁而性日拙故曰少闻若能了悟自心则知万法于吾无所不备始号多闻如世尊自号多闻藏等。

  又如来光名曰威仪佛以此光能令无惭众生皆得惭愧。

  【注】众生由无惭愧故狂乱放逸惭者惭人愧者愧己惭人有德而我不逮愧己有失而我不改如是自悛则威仪备具得惭愧矣。

  又如来光名曰安隐佛以此光能令多欲众生断除淫欲。

  【注】众生为贪欲所牵多致险害陷入恶道故古人以刀上之蜜华下之蛇喻其为害非细苟能离欲除贪自然心身安隐。

  又如来光名曰欢喜佛以此光能令多怒众生断除嗔恚。

  【注】众生迷于自心不觉转似外境妄立我人妄起是非妄生斗讼故生嗔怒若悟自心则前尘不有人我既虚则是非不实内外性如则敌对不成契心平等则转瞋成喜。

  又如来光名曰照明佛以此光能令多痴众生断除愚痴。

  【注】众生迷于无明似处长夜一无辨白号曰愚痴若能一念照明能使转愚成智然六道于无明全具四圣于无明分具声闻秪破界内见惑界外思惑全不知故辟支分破一分菩萨修一分三德破一分无明直至妙觉乃明全破今此遇光成智应是初心以此经为顿教顿同妙觉故所谓初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难得其旨悟者知妙。

  又如来光名曰遍行佛以此光能令等分众生断除等分。

  【注】如来八万行门无非应机之用众生不悟偏守己见而各相是非权实若融则偏计斯忘圆修梵行故断等分此上即对治悉坛也。

  又如来光名曰一切色佛以此光能令众生皆见佛身无量种色。

  【注】此第一义悉坛也前对治为因此中为果由因中遍行梵行果上圆现色身能使众生随时随机见无量种色法尔如是总论此中光明始分二门初自利门中二初总举能见能问次则于能问别开六问以彰行人进修之益二于利他门中二初总举往益次则四悉坛开示四初严城动地为世界悉坛二拔三涂苦使盲者得视聋者得闻狂者得正是为人悉坛既见且闻故则修于对治何名对治散者修止昏者修观悭者行施犯者持戒嗔者修忍怠者修进乱者修定愚者修智六度既具然后发大乘净信既信矣弃小乘得少之执慕大乘多闻之藏既多闻博识则惭愧往失而仰佛威仪仰佛威仪则断有得贪欲弃取舍嗔恚离所知痴愚绝等分执着而圆修梵行是名对治悉坛此中圆现色身即第一义悉坛也问曰佛光普照令盲者得视聋者得闻乃至不信者令信而如来会下同禀异闻有信有不信有得有不得为复如来光有亲疏为复经不足信耶答曰如来大法光明若大圆镜来者皆睹所谓衣乱者整之冠倒者正之面有油墨者拭之然有见而不届意者以谓镜中之像非是我身不之整拭是谁过欤行人闻佛法光明门以谓圣贤之事于我绝分不即修治亦由是矣古云大凡看教须宛转消归自己勿认外缘故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网明当知如来若以一劫若减一劫说此光明力用名号不可穷尽。

  【注】劫者时也有大劫有中劫有小劫人寿十岁为期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如是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小劫名为中劫如是四中劫名为大劫此中以增减为论者即是小劫也经劫赞叹不能尽者益见其胜也。

  尔时网明菩萨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说法方便亦不可思议。

  【注】此则结叹不可思议下乃述归自心。

  世尊我自昔来未曾闻此光明名号。

  【注】昔者指阿含之时也。

  如我解佛所说义若有菩萨闻斯光明名号信心清净皆得如是光明之身。

  【注】可谓宛转消归自己也。

  世尊唯愿今日放请菩萨光令他方菩萨善能问难者见斯光已发心来此娑婆世界。

  【注】前则如来自说光明名号力用者彰本有之光而人人皆具故网明当其机也今叩如来放请菩萨光者方便光也故菩萨由他方来者矣以实际之中无问答故前云能见能问皆如来加被者以方便依实际故所言方便者思益梵天当其机惟闻思修皆方便故。

  尔时世尊受网明菩萨请已即放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普及十方无量佛土于是诸方无量百千万亿菩萨见斯光已皆来至此娑婆世界时东方过七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清洁。

  【注】初举十方而次举东方东者东为群动之首万物发生过恒河沙佛土者极其群动之际也极群动之际则见实相见实相则离二边垢浊故国名清洁。

  佛号日月光如来应正遍知今现在。

  【注】以如幻智双照二边如日月光无所不瞩此佛亦是方便智故云现在以方便无性不属过去未来故。

  其佛土有菩萨梵天。

  【注】菩萨又曰梵天者表俗谛也从日月光佛土来者俗谛依方便智之所出也。

  名曰思益。

  【注】此天以思益名者即思慧故思以梵天为名梵者净也思与净相应则趣圣道思与不净相应则趣凡界也。

  住不退转。

  【注】惟思为益故不退转。

  见此光已到日月光佛所。

  【注】方便行为方便光所召诣方便智也。

  头面作礼白佛言世尊我欲诣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奉觐供养亲近咨受彼佛亦复欲见我等。

  【注】彼此皆在第二义门唱和也。

  其佛告言便往梵天今正是时彼娑婆国有若干千亿诸菩萨集汝应以十法游于彼土何等为十于毁于誉心无增减闻善闻恶心无分别于诸愚智等以悲心于上中下众生之类意常平等于轻毁供养心无有二于他阙失莫见其过见种种乘皆是一乘闻三恶道亦勿惊畏于诸菩萨生如来想佛出五浊世生希有想梵天汝当以此十法游彼世界。

  【注】日月光佛诲以十法行仪者即世谛而示实相也下文多方问辨皆不害此。

  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我不敢于如来前作师子吼我所能行佛自知之今当以此十法游彼世界一心修行尔时日月光佛国有诸菩萨白佛言世尊我得大利不生如是恶众生中。

  【注】因闻十法劝行则知娑婆秽浊难堪各生自庆。

  其佛告言善男子勿作是语所以者何若菩萨于此国中百千万劫净修梵行不如彼土从旦至食无嗔碍心其福为胜。

  【注】净明经云此娑婆世界有十未曾有难得之法此世界有余世界无所谓布施度悭贪等是以此世界修行一日比余世界百千万劫。

  时有万二千菩萨与思益梵天俱共发来而作自言我等亦欲以此十法游彼世界见释迦牟尼佛。

  【注】闻佛赞胜故欲共来矣。

  于是思益梵天与万二千菩萨俱于彼佛土忽然不现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到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却住一面。

  【注】屈伸臂顷则时分不收忽然而到则彼此不隔以不来相而来不至相而至可谓方便实际不较多矣。

  尔时佛告网明菩萨汝见是思益梵天不唯然已见。

  【注】前网明欲请他方善问难者见光来集而世尊名告见不此是善问难之人也下释成。

  网明当知思益梵天于诸正问菩萨中为最第一。

  【注】拣异声闻。

  于诸善分别诸法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说随宜经意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慈心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悲心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喜心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舍心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软语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不瞋痴菩萨中为最第一于先意问讯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决疑菩萨中为最第一。

  【注】此中十一种第一初则正酬善问难意次则别开十种为最用酬彼佛十法所训也大意则由善正问故能善分别由善分别则善解随宜所说解随宜所说则起慈心与众生之乐欲与众生之乐在拔众生之苦以四无量而导达之欲导达之以软语而劝勉之欲劝勉众生彼有难问不生嗔想有所未至不相自瞒则先意问讯而求择之既择矣于诸疑中得决然无惑矣此皆思慧之德也。

  尔时思益梵天与万二千菩萨俱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合掌向佛以偈赞曰世尊大名称普闻于十方所在诸如来无不称叹者。

  【注】释迦洪名万德非唯三乘闻重亦为诸佛所叹。

  有诸余净土无三恶道名舍如是净土慈悲故生此。

  【注】此颂释成诸佛所叹之意舍彼净妙出生五浊甚难。

  佛智无减少。

  【注】此释前颂恐众生作二见故有净土可舍有秽土可生而不知佛土常净众生无明见秽佛智何增减哉。

  与诸如来等以大悲本愿处斯秽恶土。

  【注】凡诸佛出生秽土一皆以大悲本愿示处恶土也。

  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

  【注】重释前意诸佛何故以本愿处斯恶土盖由功超胜故净国一劫持戒不若此土须臾行慈其功胜彼为最。

  若人于此土起身口意罪应堕三恶道现世受得除生此土菩萨不应怀忧怖设有恶道罪头痛即得除。

  【注】重伸前意既净国恶土其功日劫相胜不应别求净妙而厌此秽恶也或有疑云诸佛神力示生可也我等无明力大智慧力微非惟不能度生行道反起身口之罪恐堕三涂释云亦能现世除得而不必生忧也何以现世得除邪释云设有其罪头痛得除昔者戒贤法师忽染头痛意求自尽弥勒降语云汝勿求死以汝三世为王杀人过甚冤对所寻应堕恶道汝今修道头痛乃除次日果愈。

  此土诸菩萨若能守护法世世所生处不失于正念。

  【注】闻前功胜即欲处此修行所有恶业现世得除可也倘或不除后阴所昧失于正念将如之何释云不患阴昧但患不能护法耳若能护法不但后阴世世生生不失正念也所言法者即是自心以此心微妙一切名相不能及也众生不能了悟自心虽云修行实增忘染苟能妙悟常加护惜何患有失也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亦此意也。

  若人欲断缚灭烦恼业罪于此土护法增益一切智。

  【注】疑云守护自心则不失正念可矣若不断除烦恼何由解缚而增长一切智邪释云汝但护自心则烦恼不断而自断智慧不增而自增矣。

  净土多亿劫受持法解说于此娑婆界从旦至食胜。

  【注】上云净国恶土持戒行慈日劫相倍此释净国恶土说法日劫相倍也。

  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为奇。

  【注】此重释净土修行未足为奇也。

  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

  【注】重释此土行道说法功胜余土观此赞颂一皆以长行中日月光佛前有诸菩萨自庆不生恶众生中而来虽云称赞释迦其实警彼懈怠菩萨忻生净土者之所说也。

  我礼无上尊大悲救苦者能为恶众生说法甚为难。

  【注】结赞释迦也。

  佛集无量众十方世界中名闻诸菩萨听法无厌足佛集十方界名闻诸菩萨听法无厌足。

  【注】一世界为主十方世界为伴而彼十方世界一一各具十方世界极言其众之多也。

  如海吞众流。

  【注】释名称普闻菩萨有大智慧能受佛法如海之吞流也。

  为如是人等广说于佛道。

  【注】如来示生恶土而集十方世界菩萨者彼此莫二之旨也为如是大根说法者机堪闻法也。

  释梵四天王诸天龙神等皆集欲求法随所信乐说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是四众普集愿时为演说。

  【注】是诸天龙四众各有所乐佛当知其深心而悉为断疑勿使偏弃也。

  有乐佛乘者及缘觉声闻佛知其深心悉皆为断疑。

  【注】前为大根所请此为三乘所请。

  不断佛种者能出生三宝。

  【注】总结前来大小二机虽则趣向不同亦能使佛种不断而出生三宝。

  为是诸菩萨我今请法王。

  【注】虽则三乘信乐不同其实同是菩萨故我劝请法王说法也。

  名称普流布十方菩萨闻皆悉共来集为说无上道。

  【注】无上大法世尊久秘不谈恐二乘惊怖故梵天所请非惟现前有堪大化者此大法之名流布十方彼菩萨闻皆来听受故我劝请为说大法也。

  此无上大法二乘所不及。

  【注】此出故也梵天再三叩请恐四众有疑世尊吝法故释云非为吝法此法实二乘所不能喻也。

  我等信力故得入如是法。

  【注】非惟二乘我等尚非智分但可以信得入耳。

  不可思议慧非我等所及佛虽无疲倦我今有所请悔过于世尊愿说菩萨道。

  【注】此梵天自谦之辞也意谓我等诚知非分而干恼世尊佛虽无倦我当悔过愿说大法矣。

  四法品第二

  【注】首标光明品者以光无言说问答无门中间但说光明名号而不放相好则朕状绝迹故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也然由佛威加被而能见能问如是则无见而又能见无问而又能问不涉二边不滞中流此四法之品来有源矣故云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也。

  尔时思益梵天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其心坚固而无疲倦何谓菩萨所言决定而不中悔何谓菩萨增长善根何谓菩萨无所恐畏威仪不转。

  【注】不转谓遇逆意之境而威仪自在不被前尘所动也。

  何谓菩萨成就白法何谓菩萨善知从一地至一地。

  【注】自坚固其心而至成就自法问因行也从一地至一地问果位也善知因行则无滥修之失善知果位则无上慢之愆以上六问皆自利门。

  何谓菩萨于众生中善知方便何谓菩萨善化众生。

  【注】此二问利他之行。

  何谓菩萨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谓菩萨能一其心而无杂行何谓菩萨善求法宝何谓菩萨善出毁禁之罪何谓菩萨善障烦恼何谓菩萨善入诸大众何谓菩萨善开法施何谓菩萨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谓菩萨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罗蜜何谓菩萨能转舍禅定还生欲界何谓菩萨于诸佛法得不退转何谓菩萨不断佛种。

  【注】此上十二问自他双叩以为经远之要非大菩萨不能问也。

  尔时世尊赞思益梵天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此之事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思益梵天菩萨有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

  【注】前梵天总伸问意此下世尊开张款释可谓慈悲之至矣。

  何等为四。

  【注】徴释其辞也下仿此。

  一者于诸众生起大悲心。

  【注】见众生苦恼思有所济故发大悲。

  二者精进不懈。

  【注】济人无先利己利己之要无越精进修道若不精进悲愿徒然。

  三者信解生死如梦。

  【注】若谓生死实有可脱发心精进则成妄想非精进矣若解生死如梦而不废修行是真精进也。

  四者正思惟佛之智慧。

  【注】前三为别为助此一为总为正不尔则三乘外道亦有悲等但不能正思佛慧多成退失若能思惟佛慧则其心坚固而无退矣。

  菩萨有此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

  【注】结。

  梵天菩萨有四法所言决定而不中悔何等为四一者决定说诸法无我。

  【注】诸法者即阴入界等以及世出世间菩提涅槃等法也若言有我则何者是我推我本无则所言决定。

  二者决定说诸生处无可乐者。

  【注】若法有我则有生处可乐推之无我则决定无生处可乐。

  三者决定常赞大乘。

  【注】若执定无我无生处犹堕疑惑落二乘道须知诸法无我而无不是我诸法无生而无有不生始称大乘圆融实相无诸疑惑得决定说。

  四者决定说罪福业不失是为四。

  【注】净名经云无作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可谓决定之说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增长善根何等为四一者持戒二者多闻三者布施。

  【注】戒能生定多闻生慧定收五度慧具一门五度增福一门增智智具施法福具施财故定慧之后继之布施所言布施者舍诸所有经云不着声香味触等施也。

  四者出家是为四。

  【注】出家有三初出世俗家如现前四众等二出三界家如声闻辟支等三出无明家如佛及菩萨等初则劝修定慧定慧具已劝行布施布施则舍诸所有舍诸所有则一切不着一切不着是谓出家如是出家则能增长善根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无所恐畏威仪不转何等为四一者失利二者恶名三者毁辱四者苦恼是为四。

  【注】是四者皆逆意之境行人易动其心易生恐畏若失利不足忧恶名不足患毁辱不足耻苦恼不为逼处逆不生恐畏则处顺不为动转而威仪常自若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成就白法何等为四一者教人令信罪福二者布施不求果报三者守护正法四者以智慧教诸菩萨是为四。

  【注】信罪福则妙道可期求果报则有为自负护正法则魔外不干教菩萨则佛慧渐开初则教人信罪福终则以慧教菩萨二教虽分终始同期佛慧利人之道也二则施不求报三则守护正法二行虽例后先共向佛乘利己之事也。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知从一地至一地何等为四一者久植善根二者离诸过咎三者善知方便回向四者勤行精进是为四。

  【注】过去之因也若无往因则发心不易乃至多障多恼过去既有善根现前当离过咎以培植之虽云培植修进须知方便回向不着己求若着己求则成妄谬虽云不着己求亦勿拨弃而坏进修若拨弃不修安能从一地至一地乎此上六章次第生起初由坚固其心心坚固则所言决定所言决定则增长善根善根增长则不为顺逆所动不为顺逆所动则能成就白法白法成就则能从一地至一地以因趣果自利备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于众生中善知方便何等为四一者顺众生意二者于他功德起随喜心三者悔过除罪四者劝请诸佛是为四。

  【注】善巧逗会不逆其机随喜称叹令他增进悔罪则黑业潜消请佛则法灯不灭实际中本无四事化众生边不失方便耳。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化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常求利益众生。

  【注】欲化众生当观众生如一子想观众生如一子常思所以利益之矣。

  二者自舍己乐。

  【注】所以利益当自舍己乐然后令彼乐学盖众生为乐所盲故如世尊舍家修道等。

  三者心和忍辱。

  【注】心和则共住无诤忍辱则怠慢不报。

  四者除舍憍慢是为四。

  【注】舍憍慢则学者爱亲此四者皆化众生之事也。

  梵天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为四一者常忆念佛二者所作功德常为菩提三者亲近善知识四者称扬大乘是为四。

  【注】念佛则照觉不昧为菩提则修进不差亲知识则受诲无厌称大乘则不谋小道何失焉。

  梵天菩萨有四法能一其心而无杂行何等为四一者离声闻心二者离辟支佛心三者求法无厌四者如所闻法广为人说是为四。

  【注】不受有余涅槃不美孤调解脱所谓如海吞众流者如所闻而说则自行化他曾无二道其心常一前三乃自一其心后一乃化人一心也。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求法宝何等为四一者于诸法中生宝想以难得故。

  【注】所谓于无量劫未曾得闻如是之法是谓难得常提卖心药王然臂大士全身轮王当座如是求法皆生宝想。

  二者于诸法中生药想疗众病故。

  【注】八万四千尘劳之病惟法为疗故。

  三者于诸法中生财利想以不失故。

  【注】世间财利得而易失法宝财利采入藏识永劫无穷古云学道要须求悟资生要须求富学道若学资生个个成佛作祖。

  四者于诸法中生灭苦想至涅槃故是为四。

  【注】众生为八苦所煎长沦生死惟佛妙法名为能灭至涅槃故。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出毁禁之罪何等为四一者得无生法忍以诸法无来故二者得无灭法忍以诸法无去故三者得因缘忍知诸法因缘生故四者得无住忍无异心相续故是为四。

  【注】诸法无所从来去无所至则知皆因缘生缘生幻合则得无住无住者不住过去不住未来不住现在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世性空内外无得谁是持戒谁是毁禁如是了达则能善出其罪也。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障烦恼何等为四一者正忆念二者障诸根三者得善法力四者独处远离是为四。

  【注】烦恼起于邪心忆正则邪不起邪不起则烦恼不生矣烦恼虽起邪念实由六根妄缘六根障止则外绝攀缘则当处湛然障绝烦恼所谓根既不缘尘何形相此二治其因也语其相应则心得善法之力烦恼何由得生语其绝缘也独处则常贵坐禅远离则弃诸情欲。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入诸大众何等为四一者求法不求胜二者恭敬心无憍慢三者唯求法利不自显现四者教人善法不求名利是为四。

  【注】不求胜则诤论绝下学乃能上达岂憍慢得预也显现则内实实则法利无所受矣求名利则好恶生焉好恶生则纵使善法教人而不信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开法施何等为四一者守护于法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三者行善人法四者示人垢净是为四。

  【注】法即大乘一心也此心绝待离人我等相良由无始妄习所碍故假护耳古云如鸡抱卵书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云戒谨恐惧皆言护惜之意也既能守护此心非惟自利亦能益他自既无善欲化他善无有是处所言垢净者着五欲是垢离五欲是净着我自垢不着我是净分别是垢无分别是净乃至有所得是垢无所得是净等。

  梵天菩萨有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等为四一者见他人阙不以为过二者于瞋怒人常修慈心三者常说诸法因缘四者常念菩提是为四。

  【注】自警策也说恶因缘则以之为戒说善因缘以之为法也念觉心则生生不昧先因力也生生不昧则善根安有失焉。

  梵天菩萨有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罗蜜何等为四一者以施导人二者不说他人毁禁之罪三者善知摄法教化众生四者解达深法是为四。

  【注】先施己所有然后人伏其化如善导大师用钱劝念佛等说他人罪则以罪自归岂自度之道故不许说也非一向不许说也若彼犯禁之人来菩萨所求恳悔过须依摄法或准律定过令生惭愧或直指实相知罪性空为化众生亦可得说大乘六度非二乘所知故云深法若能解达则不由他教而自行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能转舍禅定还生欲界何等为四一者其心柔软二者得诸善根力三者不舍一切众生四者善修智慧方便之力是为四。

  【注】小乘厌粗趣妙故伏乱心而入禅定大乘得心柔软则粗妙等观禅欲无二不得善根力则于禅定耽着而不舍安能还生欲界哉欲得善根惟众生是所缘故不舍众生而生欲界须善智慧方便净名云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

  梵天菩萨有四法于诸佛法得不退转何等为四一者受无量生死二者供养无量诸佛三者修行无量慈心四者信解无量佛慧是为四。

  【注】凡夫迷生死而成退失二乘怖生死而不成增进菩萨受无量生死而不倦于佛法不成退矣供无量佛则善根深厚慈心广被则无可退之缘慈心无量故能受无量生死供佛无量故能解佛慧无量。

  梵天菩萨有四法不断佛种何等为四一者不退本愿二者言必施行三者大欲精进四者深心行于佛道。

  【注】虽起精进若不与佛道相应非精进矣盖二乘外道皆称精进故。

  是为菩萨有此四法不断佛种说是诸四法时二万二千天子及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五千人得无生法忍十方诸来菩萨供养于佛所散天华周遍三千大千世界积至于膝。

  菩萨正问品第三

  【注】此品之来由世尊称美梵天能正问菩萨中为最第一故梵天兴二十一问世尊逐一款答副其来意也而网明诘其所以未审何者是正问耶若能问为正问则着我人若不能问为正问则堕黠慧离此二者何者即是故此品标为正问其有来矣。

  尔时网明菩萨问思益梵天言佛说汝于正问菩萨中为最第一何谓菩萨所问为正问耶梵天言网明若菩萨以彼我问名为邪问。

  【注】有我能问有彼所答是谓邪问。

  分别法问名为邪问。

  【注】于法本无能所妄兴分别不了妄兴欲分别法故为邪问。

  若无彼我问名为正问不分别法问名为正问。

  【注】若不分别法则彼我两忘内无能问之心外无所问之法前无能答之主三处无著中间安然不落能所是谓正问此为总彰下文所开无非释此不应分别法问不应着彼我之问也。

  又网明以生故问名为邪问以灭故问名为邪问以住故问名为邪问若不以生故问不以灭故问不以住故问名为正问。

  【注】生住异灭乃世间相非第一义第一义非生住灭故若着世间相而问名为邪问若不着世间相而问始称实际是为正问如庞居士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汲尽西江水此为四相不收矣。

  又网明若菩萨为垢故问名为邪问为净故问名为邪问。

  【注】第一义空孰垢孰净以此而问有违实际故为邪问。

  为生死故问名为邪问为出生死故问名为邪问为涅槃故问名为邪问。

  【注】生死为能迷出生死为能修涅槃为所证既涉能所非邪而何。

  若不为垢净故问不为生死出生死故问不为涅槃故问名为正问。

  【注】下释成。

  所以者何法位中无垢无净无生死无涅槃。

  【注】此直显第一义谛无如是名相故以涅槃生死对待生起实戏论故问前文生住异灭乃五阴流动之相此中生死乃众生终始之缘众生在迷流浪不返佛为开示使知厌生死而求涅槃是佛所说今问既为邪说宁为正答三乘教中不坏方便说亦为正一乘教中不立方便问则成邪不坏方便则权为导引之方不立方便则指归实际之地苟滞权则迷实岂为正问也。

  又网明若菩萨为见故问。

  【注】见道也。

  为断故问。

  【注】断惑也。

  为证故问。

  【注】证涅槃也。

  为修故问。

  【注】修梵行也。

  为得故问。

  【注】计有所得。

  为果故问。

  【注】计有所证。

  名为邪问。

  【注】对三乘斥也。

  若无见。

  【注】解正见也。

  无断。

  【注】惑无性也。

  无证。

  【注】涅槃无作。

  无修。

  【注】梵行无相。

  无得。

  【注】体本具足。

  无果。

  【注】究竟不有。

  故问名为正问。

  【注】对一乘所示也。

  又网明是善是不善故问名为邪问是世间法。

  【注】即三有之法也。

  是出世间法。

  【注】四圣之法也。

  是罪法是无罪法是有漏法。

  【注】世间三有皆有漏故。

  是无漏法。

  【注】出世四圣皆无漏故。

  是有为法。

  【注】俗谛。

  是无为法。

  【注】真谛。

  如是等二法随有所依而问者名为邪问。

  【注】举意即差动念即乖。

  若不见二。

  【注】无量即一。

  不见不二问。

  【注】一亦不有。

  名为正问。

  【注】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据座外道赞云世尊大慈开我迷云夫不问有言则不见二不问无言则不见不二如是而问则是无问世尊据座则是无答无问无答以谓开我迷云则外道失却一双眼虽然若能于此了去可谓解正问矣。

  又网明若菩萨分别佛问名为邪问。

  【注】佛者觉也若着分别则不觉矣。

  分别法。

  【注】法名平等若着分别则不平等矣。

  分别僧。

  【注】僧名和合若着分别则不和合矣此拣其不应起三宝等见而问也。

  分别众生。

  【注】正报。

  分别佛国。

  【注】依报。

  分别诸乘问。

  【注】行门。

  名为邪问若于法不作一异问者名为正问。

  【注】此拣不应于依正行门起分别问所以古人云若要相应第一莫将问来问。

  又网明一切法正一切法邪网明言梵天何谓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注】若法是正则不容邪若法是邪则不受正何以邪正同是一法而出生相返也。

  梵天言于诸法性无心故一切法名为正。

  【注】若了诸法无性则无心攀缘无心攀缘则分别斯泯故名为正可谓法住法位也。

  若于无心法中以心分别观者一切法名为邪。

  【注】一切法本是无心不知其为无心用心分别是故成邪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等。

  一切法离相名为正。

  【注】如山以高为相水以深为相眼以见为相耳以闻为相然彼各各无心山不言我高则离高相水不言我深则离深相眼不言我见则离见相耳不言我闻则离闻相而山如是高水如是深眼如是见耳如是闻不离本位故名为正。

  若不信解是离相是即分别诸法若分别诸法则入增上慢随所分别皆名为邪。

  【注】不解如是离相用心分别以谓山言我高水言我深眼言我见耳言我闻如此则名分别诸法成有得心入增上慢矣故凡所分别皆名为邪古云这个若是则头上加头这个若不是则斩头觅活着分别而取法相故非是执离相而断分别亦是非所以云善能分别者于第一义而不动。

  网明言何谓为诸法正性梵天言诸法离自性离欲际是名正性。

  【注】离自性则内无自体离欲际则外无用相内外既离中当绝待是谓正性。

  网明言少有能解如是正性者梵天言是正性不一不多。

  【注】所言正性者人人本具法法皆然无有能解无不能解无有能解故不多无不能解故不少。

  网明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知诸法正性若已知若今知若当知。

  【注】如是之知即无知之知也无知安知知无分别矣。

  是人无有法已得无有法今得无有法当得。

  【注】前释如是而知此释如是而得知既无知为知得亦无得为得。

  所以者何。

  【注】重释无知无得之意。

  佛说无得无分别名为所作已办相。

  【注】无得者无得诸法得诸法正性也无分别者得如是知也。

  若人闻是诸法正性勤行精进是名如说修行。

  【注】既云无知为知无得为得则无精进名为精进无精进名为精进则为如说修行。

  不从一地至一地。

  【注】正当说时即是行当其行时即是说行说同时则即解即证故不从一地至一地矣。

  若不从一地至一地是人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

  【注】释成不在之意。

  诸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注】诸佛无别所证惟证生死性空即是涅槃结证无得之义生死涅槃既无二性则分别斯泯矣。

  网明言佛不为度生死故说法耶梵天言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

  【注】若谓佛所说法为度生死则佛有我人众生等相矣。

  网明言无也梵天言以是因缘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

  【注】不为生死涅槃则说法何谓释云。

  但为度妄想。

  【注】妄想者何释云。

  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

  【注】指正性中。

  实无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

  【注】释成无意。

  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槃。

  【注】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住法位则不由出生死而入涅槃矣。

  尔时世尊赞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说诸法正性应如汝所说。

  【注】佛不证成则取信良难。

  说是法时二千比丘不受诸法。

  【注】得无得故。

  漏尽。

  【注】不落二边故。

  心得解脱。

  【注】了分别故。

  佛告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注】前文如来许可梵天未有解释恐众疑未解故召而告之何也夫出生死入涅槃是佛常说今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众所未悟矣故释云。

  如来虽说生死实无有人往来生死虽说涅槃实无有人得灭度者。

  【注】故佛之所说为度二者之妄想耳。

  若有入此法门是人非生死相非灭度相。

  【注】古人云不是佛不是心不是物是个什么。

  尔时会中五百比丘从座而起作是言我等空修梵行今实见有灭度者而言无有灭度我等何用修道求智慧为。

  【注】见有灭度者不知灭其妄想而不灭自性故起疑也。

  尔时网明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于法生见则于其人佛不出世。

  【注】知见盲心真觉斯隐。

  世尊若有决定见涅槃者是人不度生死。

  【注】见有灭度则宛然生死。

  所以者何涅槃名为除灭诸相远离一切动念戏论。

  【注】涅槃名为能灭但灭诸法戏论分别之相而诸法之性实不灭若于诸法起知见则佛不出世于诸法起灭度想则不得度生死矣。

  世尊是诸比丘于佛正法出家而今堕于外道邪见见涅槃决定相。

  【注】先定堕过之由后斥着邪之谬。

  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

  【注】碎麻出油譬邪见灭生死入涅槃者也从酪出酥酪不至酥而酥实从酪出譬正法不灭生死而证涅槃而涅槃实度生死。

  世尊若人于诸法灭相中求涅槃者我说是辈皆为增上慢人。

  【注】前云涅槃名灭除诸相者灭知见等相也若执此灭相求涅槃则亦不出知见。

  世尊正行道者于法不作生不作灭无得无果。

  【注】前二节起知见不可灭知见不可未审正行道者所谓邪夫正行道者于诸法不作生相不作不生相不作灭相不作不灭相无得无果远离如是戏论分别而已。

  网明谓梵天言是五百比丘从座起者汝当为作方便引导其心入此法门令得信解离诸邪见梵天言善男子纵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门譬如痴人畏于虚空舍空而走在所至处不离虚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虽复远去不出空相不出无相相不出无作相。

  【注】譬如邪见畏生死而欲逃者不知生死即空相等欲何逃哉。

  又如一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说虚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见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

  【注】将谓涅槃定有方所而欲求之不知自性本来寂灭不知自性本来寂灭则行于寂灭中而不知其为寂灭矣。

  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犹如虚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复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尔时五百比丘闻说是法不受诸法。

  【注】所谓远离戏论也。

  漏尽。

  【注】不落二边。

  心得解脱。

  【注】结使断除也。

  得阿罗汉道。

  【注】云无学也。

  作是言世尊若人于诸法毕竟灭相中求涅槃者则于其人佛不出世。

  【注】起见故不是灭见亦是非故前云于法生见则佛不出世今云灭相中求亦不出世也。

  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学非无学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佛出世故名为远离一切动念戏论。

  【注】所言佛者即是自心古云不了法惟心起种种分别所谓圣凡生死涅槃也达法惟心已分别即不生所谓远离动念戏论也由远离分别故自心了然明现故云佛出世若着知见则真心隐没故云佛不出世也。

  尔时长老舍利弗谓诸比丘汝今得正智为己利耶五百比丘言长老舍利弗我等今者得诸烦恼不可作而作。

  【注】所谓得正智者不为得利但知于烦恼不可作而作起利他之妙用也。

  舍利弗言何故说此。

  【注】舍利弗智慧第一今不知比丘所答则正性门中智有所不及矣。

  诸比丘言知诸烦恼实相故言得诸烦恼。

  【注】不知烦恼实相则为烦恼所转知实相则能用诸烦恼故言得。

  涅槃是无作性我等已证故说不可作而作。

  【注】涅槃体是无作本来如是故言证不言得烦恼依体出生非是本有故言得不言证既依体出生则知无性故不可作而作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等今者住于福田能消供养。

  【注】身子赞比丘得不可作而作幻兴妙用利济群有为人间之福田能消供养矣。

  诸比丘言大师世尊尚不能消诸供养何况我等舍利弗言何故说此诸比丘言世尊知见法性性常净故。

  【注】性常净故者以世尊知见法性入正性故远离虚妄分别彼虚妄分别则于诸法中有福田非福田能消供养不能消供养虚妄既离则于诸法中无利无功德无利则不为福田非不福田无功德则不消供养非不消供养故净名云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损不为益。

  于是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谁应受供养佛告梵天不为世法之所牵者。

  【注】不为世法所牵者则无受无受故应受供养者也。

  世尊谁能消供养佛言于法无所取者。

  【注】无所取者则内不取心外不取境内外既忘则无有消无有不消矣。

  世尊谁为世间福田佛言不坏菩提性者。

  【注】不坏菩提性则常以觉性利人不由小道故为福田。

  世尊谁为众生善知识佛言于一切众生不舍慈心者。

  【注】以慈待物人所仰化。

  世尊谁知报佛恩佛言不断佛种者。

  【注】护念自心使不间断知报恩也。

  世尊谁能供养佛佛言能通达无生际者。

  【注】无生之法是佛出世本怀能通达此是真供养四事莫预也。

  世尊谁能亲近于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缘不毁禁者。

  【注】失命不毁禁则远离魔外常亲近佛也。

  世尊谁能恭敬于佛佛言善覆六根者。

  【注】覆六根则心不放逸心不放逸则常想恭敬矣。

  世尊谁名财富佛言成就七财者。

  【注】七功德才谓信进戒惭愧闻舍定慧世间财宝有而不实命尽随尽出世法财生劫无穷乃名财富。

  世尊谁名知足佛言得出世间智慧者。

  【注】世间智慧迷于有为故贪取无厌出世之慧则了达法空无一所取乃名知足。

  世尊谁为远离佛言于三界中无所愿者。

  【注】无所愿则攀缘心绝攀缘心绝则飘然长别矣。

  世尊谁为具足佛言能断一切诸结使者。

  【注】结为六结眼与色结等使谓十使贪嗔痴慢疑等结使断则所作已办故名具足。

  世尊谁为乐人佛言无贪著者。

  【注】贪着之乐其乐有坏无贪之乐其乐无败。

  世尊谁无贪着佛言知见五阴者。

  【注】此中重伸前问者恐于六尘境上取舍故也而佛之所答令人照破五阴妄心妄心若破则于外六尘无所贪着。

  世尊谁度欲河佛言能舍六入者。

  【注】六根为六尘所入故云六入根尘相结故流浪欲河若根尘并舍则欲河斯度。

  世尊谁住彼岸佛言能知诸道平等者。

  【注】诸道平等则非彼非此非彼非此则亦无度不度想此中生起之缘不无次第由五百比丘得诸法正性身子以为住于福田能消供养而诸比丘以明其意然正信之门非一途可尽故梵天蹑其踪而问者广其意也前梵天斥云五百比丘于佛正法出家云何着此外道邪见夫出家有三一曰世俗家二曰三界家三曰无明家前云于佛正法出家者出世俗家此中比丘得诸法正性者出三界家也故云得阿罗汉下文菩萨六度四无量心等出无明家也因达正性则出三界出三界则应受供养应受则能消能消则为世福田为世福田则为众生善知识为善知识则能知报恩知报恩则知所供养知所供养则知所亲近知所亲近则知所恭敬等可以例推之矣。

  世尊何谓菩萨能为施主佛言菩萨能教化众生一切智心。

  【注】二施之中法施为上以一切智心化众生施莫大焉。

  世尊何谓菩萨能奉禁戒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注】小乘以律仪无犯大乘以道共自持。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

  【注】见心灭相则外绝待缘外绝待缘则非忍不忍。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精进佛言求心不得。

  【注】精进懈怠皆由是心所成求心不得则非精进非不精进矣。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禅定佛言除身心粗相。

  【注】小乘作定故耽着不舍大乘性定无定无不定但除粗相矣。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智慧佛言于一切法无有戏论。

  【注】凡夫无慧于诸法作有无二见论是则戏论若于法不作二见是行智慧。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慈心佛言不生众生想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

  【注】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生众生想不能等与如来之乐生法非法想则不思拔众生之苦。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

  【注】若生我想见人善则疾见不善则嗔不生我想则见人非法受苦思所以拔之见人德彦贤圣思所以赞之矣。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舍心佛言不生彼我想世尊何谓菩萨安住于信佛言信解心净无浊法。

  【注】凡夫信于有为即名染污菩萨圆信自心无浊则远离戏论而安住净信矣。

  世尊何谓菩萨安住于空佛言不着一切语言。

  【注】前由达法正性而网明问能受供养以及六度四心之后特问住空何也盖由一切差别名相皆自心之影耳故世尊答曰不着语言不着语言则一切皆空矣。

  世尊何谓菩萨名为有惭佛言知见内法。

  【注】知法内具则惭于昔迷。

  世尊何谓菩萨名为有愧佛言舍于外法。

  【注】舍外法则前后际断前后际断则愧昔攀缘。

  世尊何谓名为菩萨遍行佛言能净身口意业。

  【注】一切业皆因三业之所生起三业若净是菩萨遍行若不净是众生遍行偈文广释。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身净无恶口净常实语心净常行慈是菩萨遍行。

  【注】身无恶则该杀盗淫口以实语等四治口四过谓实语治妄言等意业有三偏举行慈慈能治恚以菩萨惟嗔为害兹甚故曰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故行慈则余亦备矣此偈通举十善十恶文互具也。

  行慈无贪着观不净无恚行舍而不痴是菩萨遍行。

  【注】上文总举十业此中别举意三以意为能摄故行慈有二一者无缘慈二者爱见慈若行慈有贪着则落爱见非无缘矣观身不净不即厌恚若起厌恚则堕二乘行舍不求果报若求果报则成贪着贪着则成痴爱若于三业无贪无恚不痴是名菩萨遍行非二乘可比。

  若在空聚野及与处大众威仪终不转是菩萨遍行。

  【注】由意清净则独居不为静处众不为闹不为前尘所转无可不可。

  知法名为佛知离名为法知无名为僧是菩萨遍行。

  【注】由获动静不二则得法正性离诸分别达无相心一体三宝于兹见矣。

  知多欲所行知恚痴所行善知转此行是菩萨遍行。

  【注】既悟三宝本乎一心则贪嗔痴与解脱曾无二念不着不厌妙得其趍故曰善知。

  不依止欲界不住色无色行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

  【注】既三毒三德妙得其转则不居三界行乎禅定也。

  信解诸法空及无相无作而不尽诸漏是菩萨遍行。

  【注】行如是禅定则不着不厌不着故无相无作不厌故不尽诸漏。

  善知声闻乘及辟支佛乘通达于佛乘是菩萨遍行。

  【注】声闻支佛乘即达诸法空无相无作而取漏尽者也佛乘则虽知空无相无作不尽漏者也。

  明解于诸法不疑道非道憎爱心无异是菩萨遍行。

  【注】道即三乘非道即六凡明解法性平等于道非道不起憎爱又贪等为非道故。

  于过去未来及与现在世一切无分别是菩萨遍行。

  【注】前则道非道平等此则三世平等一切无分别生死涅槃无不平等矣。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过世间法通达世间法通达世间法已度众生于世间法行于世间不坏世间。

  【注】世间有三种一曰器世间二曰众生世间三曰智正觉世间过世间者谓超过器世间众生世间入智正觉世间也通达世间者合举三世间也度众生于世间法者虽知世间法无相无作现同事摄还以此法度众生也行于世间不坏世间者由知世间如幻妙运中道不染不坏其犹日月行空不同世间照临世间不碍世间也。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说五阴是世世间所依止依止于五阴不脱世间法。

  【注】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以盖覆为义能覆真如于是内结根身外成器界转展相依不能解脱以五阴为能造世界为所造能所相成有世间法。

  菩萨有智慧知世间实相所谓五阴如世间法不染。

  【注】众生为无明所障不悟五阴实相故于世间不成解脱菩萨有大智慧善知如相故处之不染所谓超过世间也。

  利衰及毁誉称讥与苦乐如此之八法常牵于世间大智慧菩萨散灭世间法见世坏败相处之而不动得利心不高失利心不下其心坚不动譬如须弥山利衰及毁誉称讥与苦乐于此世八法其心常平等。

  【注】利等八法又名八风众生不了虚妄常为所牵扰动心海菩萨以智慧观照妙得实相处之不动犹若须弥。

  知世间虚妄皆从颠倒起如是之人等不行世间道。

  【注】释上何以菩萨处之不动之意以菩萨知世间虚妄由颠倒而起故不动也此答通达世间法也。

  世间所有道菩萨皆识知故能于世间度众生苦恼。

  【注】此答通达世间法已度众生于世间法也。

  虽行于世间如莲华不染亦不坏世间通达法性故。

  【注】此答行于世间不坏世间也。

  世间行世间不知是世间。

  【注】世间凡夫不知虚妄坚执不舍故恒处生死。

  菩萨行世间明了世间相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知如是不染于世间。

  【注】二乘不了世间虚妄由颠倒而起执为实有用心破除若执实有虚妄颠倒则是著相菩萨善知世间无相之相同于虚空非实非虚如是而已。

  如所知世间随知而演说。

  【注】前云度众生苦恼未审以何为度菩萨以无度为度随其所知为人演说令彼自度非他能度也。

  知世间性故亦不坏世间五阴无自性是即世间性。

  【注】世间无性之性即如五阴无性知是无性故处之不坏重释前意。

  若人不知是常住于世间若见知五阴无生亦无灭是人行世间而不依世间凡夫不知法于世起诤讼是实是不实住是二相中我常不与世起于诤讼事世间之实相悉以了知故诸佛所说法皆悉无诤讼知世平等故非实非虚妄。

  【注】此颂诸法正性门实相如是非实非虚非特我说诸佛亦然若住二相则起诤讼下文斥非也。

  若佛法决定有实有虚妄是即为贪着与外道无异而令实义中无实无虚妄是故我常说出世法无二若人知世间如是之实性于实于虚妄不取此恶见如是知世间清净如虚空是大名称人照世间如日若人见世间如我之所见如斯之人等能见十方佛。

  【注】此颂能见世间实相如佛所见则能见十方诸佛法身也。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相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

  【注】此释前偈能知实相则为见佛之意诸法皆因缘生因缘生故无定性无定之性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空相能知空相则为见佛故中观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所谓无定之性也。

  若有人得闻如是世间相虽行于世间而不住世间。

  【注】前云能知能见乃自证之境故能如是此则从人所闻亦获实相也。

  依止诸见人不能及此事。

  【注】此拣外道依正邪见起六十二见于实相门中不能及也。

  云何行世间而不住世间若佛灭度后有乐是法者佛则于其人常现于法身若人解达此则守护我法亦为供养我亦是世导师。

  【注】信是实相则见法身解此则为供养守护自利之功也为世导师利他之行也。

  若人须臾闻世间性如此是人终不为恶魔所得便。

  【注】此颂以劣显胜之意须臾之闻时之极促尚乃护益何况见闻信解长时修习而不得妙利者乎。

  若能达此义则为大智慧法财之施主亦是具禁戒若知世如此忍辱力勇健具足诸禅定通达于智慧。

  【注】能达此实相是名具足六波罗蜜。

  所在闻是法其方则有佛如是诸菩萨不久坐道场若有深爱乐如是世间性则能降众魔疾得无上道。

  【注】自云何行世间总彰信解行证之意文显不释也网明初问何为菩萨正问次问何为诸法正性梵天以无彼我分别为正问离虚妄分别为正性皎若日星宜乎不言而喻矣五百比丘执动疑生几将退座网明为请方便梵天乃云直饶退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此之法门连引逃空索空二喻一众知归可谓梵天不与方便而方便已竟比丘无所信解而信解了然身子起己利之赞智所不知比丘答烦恼本空业非有实观其宾主问答云兴瓶潟其无畏辨孰与之比何以及至谁应受供养等三十问似有不知一一问佛岂梵天有能不能乎当有指哉答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诸佛法施之式诸菩萨入道之门由问而答由答而闻由闻而解故比丘从梵天得悟闻思信解于兹见矣是二者皆因网明发起者同依根本智也下文应受供养等三十问以至五阴世界等乃修证之门非思慧所及若问若答皆尊梵天者信解行证同出方便之智也盖此顿教大乘一心绝待无问无答无证无修非方便之智曷由发起故以象示之耳。

  四谛品第四

  【注】由前品见知实相则为见佛处世不动犹若须弥照世如日为人导师具足六度降伏魔冤如是功德以何为趣盖趣圣谛也前则实相以正性为宗此则实相以圣谛为趣实相以无相为相圣谛以无谛为谛云何有四四者乃世间之相了此四相体空无性即是圣谛故于正问之后继以圣谛知其为趣也。

  佛复告思益梵天如来出过世间亦说世间苦世间集世间灭世间灭道。

  【注】前梵天问何谓菩萨过世间法度众生于世间法中而如来意曰非特菩萨而我亦超过世间法亦说世间法度众生于世间法也。

  五阴名为世间苦。

  【注】五阴以世间为所造世间以五阴为能造能所相依展转不脱是世间苦相。

  贪着五阴名为世间集。

  【注】由过去五阴集因招至现前世间苦果不了虚妄重构业因招至来果是世间集。

  五阴尽名为世间灭。

  【注】现前色身临终败坏是五阴尽相以后阴无知故不了无生无灭是世间灭。

  以无二法求五阴名为世间灭道。

  【注】此中有二若以无二法求五阴实相所为五阴如故世间亦如是出世间道谛若以无二法中执有五阴可断是世间灭道前解义现下文后解正此中之意。

  又梵天所言五阴但有言说。

  【注】实无体性可得不了无性可得。

  于中取相分别生见而说是名世间苦不舍是见是名世间集是见自相是名世间灭。

  【注】起见分别观察五阴自相念念不住是名为灭。

  随以何道不取是见是名世间灭道。

  【注】随在何道不取分别之见名为灭道以不悟分别亦无性是故不名谛前则四谛出于五阴此则四谛具乎一念五阴通于三世四谛分于果因皆世间相也。

  梵天以是因缘故我为外道仙人说言仙人于汝身中即说世间苦世间集世间灭世间灭道。

  【注】前则即念而示此则即身而示也何为身中四谛生老病等八苦总名苦以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为集八苦迁流为灭远离五阴八苦是灭道又四大聚即是世间苦起杀盗淫是世间集四大败坏是世间灭厌苦求乐是世间灭道身心二途是众生世间之四谛如来委曲开示独不说器世间四谛何也盖众生世间器世间二而不二若以正摄依说众生世间则摄器世间故不说又四谛乃众生妄心取相分别故立四谛器世间是无情无分别世相如故无四谛可说虽佛不说相以具足五浊同聚是世间苦斗诤坚固是世间集年月迁流是世间灭原始反终是世间灭道下文圣谛即是智正觉世间也。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所说四圣谛何等是真圣谛梵天苦不名为圣谛苦集不名为圣谛苦灭不名为圣谛苦灭道不名为圣谛。

  【注】四谛皆名苦者世间相也下释成。

  所以者何若苦是圣谛者一切牛驴畜生等皆应有苦圣谛若苦集是圣谛者一切在所生处众生皆应有集圣谛所以者何以集故生诸趣中若苦灭是圣谛者观灭者说断灭者皆应有灭圣谛。

  【注】观灭者自修之人说断灭者即是与人说法也楞严经迦旃延毗罗视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又如此方性理中说身死之后形骸朽灭精神飘散纵有剉烧之作略无所施皆说断灭者。

  若苦灭道是圣谛者缘一切有为道者皆应有道圣谛。

  【注】有为道者即是世间外道神仙乃至诸子百艺各谓有道出世二乘以及事度菩萨未尽无为同名有为也。

  梵天以是因缘故当知圣谛非苦非集非灭非道圣谛者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

  【注】释上非苦等何谓非苦以苦无生苦若有生为生心耶为生境耶若生于境苦是境苦于我何有若生于心为与心一耶异耶若与心一则不知为苦以心不自知故若与心异则还同前境如是推求毕竟无生是谓圣谛。

  知集无和合是名集圣谛。

  【注】何谓非集由过去集因招至现在苦果由现前集因招至未来苦果然过去不至现在现在不至未来何以故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际推求无集可得集尚无有何名和合无和合故是名圣谛。

  于毕竟灭法中知无生无灭是名灭圣谛。

  【注】何谓非生非灭以色等五阴念念不住外道计为断灭二乘用心降伏执为毕竟灭二者皆无圣谛大乘当其灭处不碍其生了悟无生无得灭故名为灭圣谛。

  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

  【注】平等者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远离二边五阴如故世间亦如如如无得无得故得道圣谛。

  梵天真圣谛者无有虚妄。

  【注】上文四种圣谛了达苦等无性是名圣谛若谓圣谛有四即同虚妄非真圣谛真圣谛者非特无苦等四相乃至我人寿者及一切虚妄悉皆无有也。

  虚妄者所谓着我着众生着人着寿者着养育者。

  【注】外道谓我从梵天士夫等养育也如此方计性从天所赋等。

  著有着无著生着灭着生死着涅槃。

  【注】此转释成上文若着如是名相非真圣谛矣盖斥其常见也。

  梵天若行者言我知见苦是虚妄我断集是虚妄我灭证是虚妄我修道是虚妄所以者何是人遗失佛所护念是故说为虚妄。

  【注】此斥其断见也盖有为常见无为断见亦有亦无是增益见非有非无是戏论见如此四见生起六十二邪见少有不尽则遗失佛种不为所护念矣。

  何等是佛所护念。

  【注】既斥其邪当显其正。

  谓不忆念一切诸法是名佛所护念。

  【注】所为四句百非皆不之忆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只什么去自然心入无生湛然常寂。

  若行者住是念中则不住一切相若不住一切相则住实际若住实际是名不住心若不住心是人名为非实语非虚妄语者。

  【注】外遣一切相内遣能住心心相既泯则非实非虚妄。

  梵天是故当知若非实非虚妄者是名圣谛梵天实者终不作不实。

  【注】不作不实故非虚实不自立故非实。

  若有佛若无佛法性常住。

  【注】转释非实非虚之意若有若无是世间相而法性常住未尝有无矣。

  所谓生死性涅槃性是性常实所以者何非离生死得涅槃名为圣谛。

  【注】上文双遣心相则云非实非虚此中双遣生死涅槃则云自性常实所谓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于此见矣。

  若人证如是四谛是名世间实语者。

  【注】如是四谛非证非不证所谓口欲谈而辞丧意欲缘而虑忘但可如是而已。

  梵天当来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是人说生相是苦谛众缘和合是集谛灭法是灭谛以二法求相是道谛佛言我说此愚人是外道徒党我非彼人师彼非我弟子是人堕于邪道破失法故说言有谛。

  【注】佛欲令末世比丘于身修戒于心修慧故说苦等四相使知不实而比丘非惟不修戒不修慧而复说如此岂为佛之弟子真外道徒党耳。

  梵天且观我坐道场时不得一法是实是虚妄若我不得法是法宁可于众中有言说有论议有教化耶。

  【注】前斥比丘所计为非不苟然耳我实不得一法而坐道场也世尊大似抱赃自首。

  梵天言不也世尊梵天以诸法无所得故诸法离自性故我菩提是无贪爱相。

  【注】世尊于仙苑之中三转四谛法轮而陈那等始初[菥-木+((拖-也+一)/月)]解其余未悟于四谛法不了无生作有无戏论等见故世尊即诸四谛而示实相于诸法正性之后继谈四圣谛法雷挥电扫名相不存可谓正直舍方便者也问天台四种四谛此当第几答一心顿教名相不收尚非其一何况有四诠指之间不无标的初云五阴名为世间等乃生灭四谛兼于无量后云知若无生等乃无生四谛兼于无作末云真圣谛者出过名言双遣虚实乃至无有言说论议教有所不收如来自偿口债天台安能拟哉。

  叹功德品第五

  【注】由闻如来不得一法而坐道场则知无功德为功德赞莫能尽功德以无功德为功德则赞叹以无赞叹为赞叹一切会归于自心矣。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若如来于法无所得者有何利益说如来得菩提名为佛。

  【注】梵天恐众中不解无得而得亦是表诠故此难问。

  佛言梵天于汝意云何我所说法若有为若无为是法为实为虚妄耶梵天言是法虚妄非实。

  【注】凡夫著有为佛说无为以破其执二乘着无为佛说沤和以起其定有无既是对机所说于我何有故梵天知其为虚妄非实矣。

  于汝意云何若法虚妄非实是法为有为无。

  【注】此有四句分别是法谓有无为有有为邪是法谓无有为无无为邪。

  梵天言世尊若法虚妄是法不应说有不应说无于汝意云何若法非有非无是法有得者不梵天言无有得者梵天如来坐道场时惟得虚妄颠倒所起烦恼毕竟空性。

  【注】前品云观我坐道场时不得一法是实是虚妄以至无言说论议而梵夫难云若不得一法云何而得菩提名为佛耶世尊质其辞而告云我坐道场不得诸法但得诸法空性前云涅槃虚空特有名字而无实性。

  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

  【注】无所得故得者了诸法空得自心故无所知故知者烦恼不实知自性常妙故。

  所以者何我所得法不可见。

  【注】如眼不能自见其眼。

  不可闻。

  【注】耳不能自闻。

  不可觉。

  【注】心不自觉。

  不可识。

  【注】识不自识四者乃内证不可得之意也。

  不可取。

  【注】如水中月镜中像。

  不可着。

  【注】如陆地焰梦中境。

  不可说。

  【注】我不得而说。

  不可难。

  【注】汝不得而难此四者外证其不可得也。

  出过一切法相无语无说无有文字无言说道。

  【注】内外既不可得则知是法出过一切法相无言无说证前无言说也无文字证前无论议也无言说道者证前无教化也。

  梵天此法如是犹如虚空汝欲如是法中得利益耶梵天言不也。

  【注】如是之辞世尊极力道之不尽引喻虚空为证未得一半若要完全公案须向自己体取始得梵天问既不得一法有何利益而得菩提世尊先答其无所得而得次难其无所得而得不应于中求利益也。

  世尊诸佛如来甚为希有成就未曾有法深入大慈大悲得如是寂灭相法而以文字言说教人令得。

  【注】实际之中无有一法虽无一法而不碍言说文字教人寂灭者不生不灭也谓不灭故而教人令得不生故而实无一法。

  世尊其有闻是法能信解者当知是人不从小功德来世尊是法一切世间之所难信所以者何世间贪着实而是法无实无虚妄世间贪着法而是法无法无非法世间贪着涅槃而是法无生死无涅槃世间贪着善法而是法无善无非善世间贪着乐而是法无苦无乐世间贪着佛出世而是法无佛出世亦无涅槃虽有说法而是法非可说相。

  【注】前正问品中若于法生见则佛不出世于毕竟灭法中求涅槃则佛不出世又云佛出世故名为远离戏论而恐众中实谓有佛出世及梵天呈解并皆扫拂矣疑云若无佛出世何以现有说法者释云他说个无说者若谓有可说则成戏论。

  虽赞说僧而僧即无为。

  【注】无为则赞毁平等。

  是故此法一切世间之所难信。

  【注】此彰绝待一心结成难信也以绝待故非虚非实非生死非涅槃非善非恶非苦非乐万法俱非真心独朗皮肤脱落唯存真实是谓难信。

  譬如水中出火火中出水难可得信如是烦恼中有菩提菩提中有烦恼是亦难信。

  【注】烦恼中有菩提则不坏法性菩提中有烦恼则不断性恶烦恼菩提若以相观则如水火之不相容若以性观则妙涵而不夺三乘人多以执相迷性则菩提烦恼势相矛盾皆欲灭烦恼而取菩提一乘教中烦恼菩提彼此妙容曾无二至是谓难信。

  所以者何如来得是虚妄烦恼之性亦无法不得。

  【注】上句彰真空之性下句显妙有之法真空故烦恼本如妙有故无法不得。

  有所说法亦无有形。

  【注】由无法不得故不碍有所说虽有所说无定体可得。

  虽有所知亦无分别。

  【注】知契真如远离戏论故无分别。

  虽证涅槃亦无灭者。

  【注】涅槃名为灭度度烦恼生死故而此圆妙自心证法如是无生死可灭证涅槃也。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信解如是法义者当知是人得脱诸见。

  【注】如是法义远离二边所谓非实非虚等实即是有虚即是无有无二见叠成六十二见故曰诸见既离二见则诸见斯脱矣。

  当知是人已亲近无量诸佛当知是人已供养无量诸佛。

  【注】脱诸见则心契实相契实相故是名亲近是名供养。

  当知是人为善知识所护。

  【注】心契实相同道者所亲。

  当知是人志意旷大当知是人善根深厚。

  【注】根大则佛地自许根厚则大法自荷。

  当知是人守护诸佛法藏当知是人能善思量起于善业。

  【注】担荷大法则守护法藏自许佛地则起真如善果。

  当知是人种姓尊贵生如来家。

  【注】一念信解实相便名佛子不同三乘渐次熏修犹诞生王子尊贵天然不同臣子久学乃成故曰菩萨一念发心便登正觉。

  当知是人能行大舍舍诸烦恼当知是人得持戒力非烦恼力。

  【注】小乘持作止之戒多生烦恼大乘心契实相便名道共。

  当知是人得忍辱力非嗔恚力。

  【注】心境相对则嗔恚斯生心若绝待则无忍可忍。

  当知是人得精进力无有疲懈当知是人得禅定力灭诸恶心。

  【注】小乘心存有得故耽着不舍是谓恶心大乘存心平等绝无耽着。

  当知是人得智慧力离恶邪见。

  【注】外道中无智慧违背实相着诸邪见若人能信是法则邪见离矣。

  当知是人一切恶魔不能得便当知是人一切怨贼所不能破。

  【注】实相之中两忘损益故恶魔怨贼皆无能为。

  当知是人不诳世间当知是人是真语者善说法相故当知是人是实语者说第一义故当知是人善为诸佛之所护念当知是人柔和软善同止安乐。

  【注】由信解是法故生如来家行佛所行故具六波罗蜜具六波罗蜜不为恶境所动不为恶境所动则其有所说不诳不妄不妄故其所说法相也真不诳故其所说第一义谛也实惟其真实故为诸佛护念与众同止具足六和矣。

  当知是人名为大富有圣财故当知是人常能知足行圣种故。

  【注】圣财圣种皆依自心之所出生能信自心则圣种圣财于斯备矣。

  当知是人易满易养离贪着故。

  【注】易满菩提易养法身离贪故易满离着故易养。

  当知是人得安隐心到彼岸故。

  【注】上皆自信自行下乃利人之事。

  当知是人度未度者当知是人解未解者当知是人安未安者当知是人灭未灭者。

  【注】此中四句双举自他自则烦恼难度而能度他则未度烦恼而令度准此可知于自则成前自信自解之意于他则下所谓示人正道之意也。

  当知是人能示正道当知是人能说解脱当知是人为大医王善知诸药当知是人犹如良药善疗众病。

  【注】正道解脱乃所说之法医王良药乃所逗之机药喻实相善疗差别之病。

  当知是人智慧勇健当知是人为有大力坚固究竟当知是人有精进力不随他语。

  【注】智慧勇健则无疑不决坚固究竟则无惑不破自有主张则不随他教三者由信解实相故能担荷自他是名勇健是名坚固是名精进矣。

  当知是人为如师子无所怖畏当知是人为如象王其心调柔当知是人为如老象其心随顺当知是人为如牛王能导大众。

  【注】无畏则善得其体调柔则善得其用随顺则善得其方便三者既备则善导大众犹如牛王矣。

  当知是人为大勇健能破魔怨。

  【注】前则魔怨不干此则能伏魔怨文互见也。

  当知是人为大丈夫处众无畏当知是人无所忌难得无畏法故当知是人无所畏难说真谛法故。

  【注】无忌则不嫉无畏则不怯释成丈夫无畏之义。

  当知是人具清白法如月盛满当知是人智慧光照犹如日月当知是人除诸暗冥犹如执炬。

  【注】如月盛满则迥绝尘翳迥绝尘翳则智慧光明犹如日月日乃照昼月乃照夜炬乃照日月所不及处三者相继用显实相慧光无所不瞩矣。

  当知是人乐行舍心离诸憎爱。

  【注】心信实相则冤亲平等憎爱斯远矣。

  当知是人载育众生犹如地当知是人洗诸尘垢犹如水当知是人烧诸动念犹如火当知是人于法无障犹如风。

  【注】众生惟实相为能净动念惟实相为能尽障碍惟实相为能通能信是法则地水火风何所不该矣。

  当知是人其心不动如须弥当知是人其心坚固如金刚山当知是人一切外道竞胜论者所不能动。

  【注】外道议论不出有无诸见信解是法则诸见远离故不能动。

  当知是人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测。

  【注】声闻辟支虽证偏空未窥实际故不能也。

  当知是人多饶法宝犹如大海当知是人烦恼不现如波陀罗当知是人求法无厌当知是人以智慧知足当知是人能转法轮如转轮王。

  【注】轮王转十善之轮信解行人转实相之轮。

  当知是人身色殊妙如天帝释当知是人心得自在如梵天王当知是人说法音声犹如雷震当知是人降法甘露犹如时雨当知是人能增长无漏根力觉分。

  【注】根即五根力即五力七觉分八圣道总名三十七道品皆由说法所被之益声如雷震惊动群机使之觉悟应机润泽犹如时雨而增长道芽也。

  当知是人已度生死污泥当知是人入佛智慧当知是人近佛菩提当知是人能多学问无与等者当知是人无有量已过量当知是人智慧辩才无有障碍当知是人忆念坚固得陀罗尼当知是人知诸众生深心所行当知是人得智慧力正观诸法解达义趣。

  【注】此上由度生死则近佛菩提近佛菩提则其学问出于三乘过于数量越数量故慧辨无碍获得总持得总持故能知众生所行正观故所见不谬解达故示无差别此中自利利他莫不皆实相之功也。

  当知是人勤行精进利安世间当知是人超出于世当知是人不可污染犹如莲华当知是人不为世法所覆。

  【注】欲利安世间者先当自利先自利故超出于世不为世染犹如莲华亦不为世法所覆以实相之理不如世间而行于世间不坏世间也。

  当知是人利根者所爱当知是人多闻者所敬当知是人智者所念当知是人天人供养当知是人为坐禅者所礼当知是人善人所贵当知是人声闻辟支佛之所贪慕。

  【注】信解如是法义为众所尊其谁能无仰学乎。

  当知是人不贪小行当知是人不覆藏罪不显功德。

  【注】实相法义尚非大乘所收谁贪小行罪福体是无生何藏何显。

  当知是人威仪备具生他净心当知是人身色端正见者悦乐当知是人有大威德众所宗仰当知是人以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注】前是说法音声以至声闻贪慕赞其口业功德是不贪小行至此赞其身业功德也。

  当知是人能继佛种当知是人能护法宝当知是人能供养僧当知是人诸佛所见当知是人为得法眼当知是人以佛智慧而得受记当知是人具足三忍。

  【注】三忍即苦行忍生忍第一义忍亦名法忍义出法华。

  当知是人安住道场当知是人破坏魔军当知是人得一切种智当知是人转于法轮当知是人作无量佛事。

  【注】此上赞文前后错出不能根其次第大意惟一实相耳毋以辞害意而出别解也。

  若人信解如是法义不惊疑怖畏者得如是功德是人于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深难解难知难信难入而能信受读诵通利奉持为人广说如说修行亦教他人如说修行如是之人我以一劫若减一劫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注】此品本四圣谛品分出而似有差上云我菩提是无贪爱相梵天蹑其迹而问曰既不得一法坐于道场未审有何利益说得菩提如是番番徴诘以及汝欲于如是法中得利益耶应在圣谛品中血脉连接下文世尊诸佛如来甚为希有乃属叹功德品于义斯稳。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一
卍续藏第 20 册 No. 0364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二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诏 译

  明会稽显圣寺后学沙门 圆澄 注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黄 辉

  左春坊左谕德会稽 陶望龄 同校

  左春坊左中𠃔太原 傅新德 订正

  如来五力说法品第六

  【注】前品梵天闻真圣谛中不得一法而坐道场据实际理地以叹其功此品述成前解复示以五力说法者据佛事门中以成其德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故远离戏论分别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故方便随宜前彰其体后彰其用体用具足方尽圆融前文一往以菩萨问答此中特如来自说者方便随宜乃果地之德因人莫预下文所谓圣说法圣默然惟如来有其余声闻辟支皆无是也。

  佛告梵天汝何能称说是人功德如如来以无碍智慧之所知乎是人所有功德复过于此若人能于如来所说文字语言章句通达随顺不违不逆和合为一随其义理不随章句言辞而善知言辞所应之相。

  【注】先述如来实智之德若人信解如来之智赞所不及梵天汝何能称哉次显如来权智之道汝复应知然如来或时赞权或时显实于中文字语言若抑若扬当宛转消归和合为一毋强分别徒增戏论当不逆不违善知机变尊依义理于中所指自心是也若不了如来五力说法事在应机执为实有是随文字若了文字性空彻见自心是随义理譬如因指识月见月当忘其指若执指为月者非惟不识其指实乃不见其月也循文背旨为害非细故如来称述梵天而复诲以五力说法于五力说法之中复诫其莫随文字慈悲之至也。

  知如来以何言说法以何随宜说法以何方便说法以何法门说法以何大悲说法梵天若菩萨能知如来以是五力说法以是菩萨能作佛事。

  【注】所应知相有五能诠之旨惟一五者为文字一者为义理是二者皆如来之事菩萨之所应知也何谓言说凡如来一代时教大小名相如影如响虽有名言而非实事故名言说何谓随宜如来教道虽非实事不无称根获益如应病服药故当随宜所言随宜者经云声闻人中说应四谛法辟支佛人中说应十二因缘法菩萨人中说应六波罗蜜是也何谓方便如有众生不堪出世真乘权说人天小教渐引其心如有众生怖闻了义大乘权说有余涅槃暂止化城后文所谓龙王不雨大雨于阎浮地者方便之谓也若不方便彼群小草木不得遂生如来方便亦复如是何谓法门既欲以方便随宜化泽群有铺彰大概严显法幢所谓戒门空门慧门以及六和五敬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无非法门之事也何为大悲如来藏中一物全无何有方便等四为化众生故于无中唱出无非大悲建立前四为别后一为总总别相收故有五力若统而论之皆一大悲也。

  梵天言何谓如来所用五力佛言一者言说二者随宜三者方便四者法门五者大悲是名如来所用五力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世尊云何名为言说佛言梵天如来说过去法说未来现在法说垢净法说世间出世间法说有罪无罪法说有漏无漏法说有为无为法说我人众生寿者法说得证法说生死涅槃法梵天当知是言说如幻人说无决定故如梦中说虚妄见故如向声说从空出故说如影众缘和合故说如镜中像因不入镜故说如野马颠倒见故说如虚空无生灭故当知是说为无所说诸法相不可说故梵天若菩萨能知此诸言说者虽有一切言说而于诸法无所贪着以无贪着故得无碍辩才以是辩才若恒河沙劫说法无尽无碍。

  【注】了言说无性则无贪着无贪着故说即无说无说即说说与无说平等故其辨无碍永嘉云说时默默时说大施门开无壅塞。

  诸有言说不坏法性亦复不着不坏法性。

  【注】此释成无碍之意以法性中非言说非默然故或说或默皆称法性若执法性实有坏不坏想则成贪着非无碍矣。

  梵天是名如来言说梵天言何谓如来随宜佛言如来或垢法说净净法说垢菩萨于此应知如来随宜所说梵天何谓如来垢法说净不得垢法性故何谓净法说垢贪着净法故。

  【注】垢法说净者为显大乘无性之宗也净法说垢者为遣二乘滞着之性也是知如来无说所说在随其机宜而说也。

  又梵天我说布施即是涅槃凡夫无智不能善知随宜所说菩萨应如是思量布施后得大富此中无法可从一念至一念若不从一念至一念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涅槃。

  【注】如来本说布施是涅槃有时为破悭吝众生说布施后得大富凡夫不能善知随宜之说以谓菩萨布施后得大富若布施后得大富于中有法可从现在至于未来若现在至于未来即属三世属三世者是名虚妄非佛所说若从实观则无法从一念至一念以刹那不可得故是名实相是故说布施即是涅槃。

  持戒是涅槃不作不起故忍辱是涅槃念念灭故精进是涅槃无所取故禅定是涅槃不贪味故智慧是涅槃不得相故。

  【注】不作不起则异彼小乘作止心念念灭则无能忍所忍无所取则不同有为不贪味则远离耽着不得相则无分别如是六度度诸虚妄故即入实际是名涅槃小乘不作如是说者乃不知如来随宜说也。

  淫欲是实际法性无欲故瞋恚是实际法性无瞋故愚痴是实际法性无痴故。

  【注】若法性中有贪瞋痴则不容有解脱矣以贪瞋痴是法性故若贪瞋痴是法性者何容转贪瞋痴而成解脱乎若转贪瞋痴而成解脱者则知贪瞋痴不实贪瞋痴不实则解脱亦不实以法性无二故由无二故如来于凡夫说离贪瞋痴而求解脱于二乘说了贪瞋痴即是解脱皆如来随宜说也。

  生死是涅槃无退无生故涅槃是生死以贪着故实语是虚妄生语见故。

  【注】如来随宜所说称机顺益无非真实凡夫不悟依语生见故成虚妄也。

  虚妄是实语为增上慢人故。

  【注】佛说无为是名实语以二乘耽着不求正觉复以种种方便劝发道心方便即是虚妄不称实际故能使小乘得益故虽虚妄亦即是实语。

  又梵天如来以随宜故或自说我自常边者或自说我是断边者或自说我是无作者或自说我是邪见者。

  【注】常边即是著有断边即是着无非有非无即是戏论亦有亦无即是邪见此自斥为外道也。

  或自说我是不信者或自说我是不知报恩者。

  【注】自斥为阐提也。

  或自说我是食吐者或自说我是不受者。

  【注】入耳出口如食即吐即吐故不受自斥为增上慢也。

  如来无有如是诸事而有此说。

  【注】此说有二初则净法说垢等是随他意语次则或自说等是随自意语随他意语者因问而说也随自意语者无问而说也因问而说者顺机取益故无问而说者激动群机故二者皆非如来有也。

  当知是为随宜所说欲令众生舍增上慢故若菩萨善通达如来随宜所说者若闻佛出世则便信受示众生善业色身果报故若闻佛不出世亦信受诸佛法性身故若闻佛说法亦信受为喜乐文字众生故若闻佛不说法亦信受诸法位性以不可说故若闻有涅槃亦信受灭颠倒所起烦恼故若闻无涅槃亦信受诸法无生相无灭相故若闻有众生亦信受入世谛门故若闻无众生亦信受入第一义故。

  【注】此由菩萨通达随宜说故信而不疑。

  梵天菩萨如是善知如来随宜所说于诸音声无疑无畏亦能利益无量众生。

  【注】无疑无畏则自解随宜也利益众生则随宜利他也。

  世尊何谓方便佛言如来为众生说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忍辱得端正精进得具诸功德禅定得法喜智慧得舍诸烦恼多闻得智慧故行十善道得人天福乐故慈悲喜舍得生梵世故禅定得如实智慧故智慧得道果故。

  【注】前云禅定得法喜智慧舍诸烦恼对权教行人之所说也此中如实智慧道果等对圆教行人之所说也禅定智慧于方便中如是无定则施戒等亦如是无定前文布施得涅槃等是称实之说此中布施得大富等是方便之说也。

  学地得无学地故辟支佛得消诸供养故。

  【注】因学而至无学教之所诠也而法性中非学非无学者理之本然也消诸供养者辟支之位也然其证法体空无有消无有不消而云能消能得者方便也。

  佛地得无量智慧故涅槃灭一切烦恼故。

  【注】佛地至真无为实际岂应有得涅槃体是无作安能灭诸烦恼如是说者亦方便也。

  梵天我如是方便为众生赞说是法。

  【注】上乃显其方便说相下乃显其法性之理。

  如来实不得我人众生寿者亦不得施亦不得悭亦不得戒亦不得毁戒得亦不忍辱亦不得瞋恚亦不得精进亦不得懈怠亦不得禅定亦不得乱心亦不得智慧亦不得智慧果亦不得菩提亦不得涅槃亦不得苦亦不得乐。

  【注】佛为众生着我着人乃至众生寿者故方便为说六度度诸虚妄若达虚妄则无我无我则谁悭谁施谁持谁犯无人则谁忍谁恼无众生则谁精进谁懈怠谁定谁乱谁智谁愚无寿者则谁觉谁迷谁生死谁灭度四者既非则孰苦孰乐于实际中皆无得矣。

  梵天若众生闻是法者勤行精进是人为何利故勤行精进不得是法若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余涅槃亦复不得。

  【注】若人闻是实相之理为求利益而勤行精进者不解方便之说也若人闻是实相之理了无所得不求利益而勤行精进者是真精进也真精进者非惟六度等不得行而于须陀洹乃至无余涅槃亦复不可得矣。

  梵天是名如来方便说也菩萨于此方便应勤精进令诸众生得于法利世尊何谓如来法门佛言眼是解脱门耳鼻舌身意是解脱门所以者何眼空无我无我所性自尔耳鼻舌身意空无我无我所性自尔。

  【注】性自尔则法尔本然迥离诠表前所谓诸法正性者也正性者无得无说无示无识然于无诠表处作如是诠表皆法门之事也。

  梵天当知六入皆是解脱门正行则不虚诳故色声香味触法亦复一切诸法皆入是门。

  【注】六入为根尘所入若眼等六根空无我无我所无我则内不依根无我所则外不受尘内外既离则入无所入入无所入是为正行入正行故一切诸法皆入是解脱门解脱门者。

  所谓空门。

  【注】圆含万有故。

  无相门。

  【注】泯绝诸相故。

  无作门无生门无灭门无所从来门无所从去门无退门无起门性常清净门离自体门。

  【注】无生故无所从来无灭故无所从去无所从去故无退无所从来故无起何以如此以性常清净故一切生灭名相离自体故。

  又梵天如来于一切文字示是解脱门所以者何诸文字无合无用。

  【注】一切文字语言皆非解脱之相以文字性空故无合无用无合故妙合解脱无用故如来用是以化众生皆法门之事也。

  梵天当知如来于一切文字中说圣谛说解脱门。

  【注】文字实非圣谛亦非解脱而如来若不以文字诠示则后世不得闻佛所说也得闻之者皆文字之功矣。

  如来所说法无有垢一切诸法皆入解脱令住涅槃。

  【注】如来善知文字性空即之而用皆入解脱凡夫执著文字依语生解故不成解脱也。

  是名如来说法入于法门菩萨于此法门应当学。

  如来大悲品第七

  【注】如来五力说法原是一品何以什师分为二分以五力中具悲智二门故是言说方便随宜法门属智门故此中但是悲门故所分也五力说法本属权智权智之中以悲为主什公若不分出学者不知专务耳。

  世尊何谓大悲佛言如来以三十二种大悲救护众生何等为三十二一切诸法无我而众生不信不解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诸法无众生而众生说有众生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寿者而众生说有寿者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人而众生说有人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我等四相亦是法性无我亦无由众生着我等故如来以大悲说有无我也。

  一切法无所有而众生住于有见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无所有者法住法性也法住法性众生不应住有见不应住无见如来为治有无见故起大悲也。

  一切法无住而众生有住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法无住者如钟鼓之声刹那不住前后不交而众生不知无住而起住相如来大悲破其住着。

  一切法无归处而众生乐于归处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一切法如空中华眼病成相元无所有众生不了佛起大悲。

  一切法非我所而众生著于我所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法非我所因无我故。

  一切法无所属而众生计有所属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计有所属者谓属过去耶属未来耶属现在邪观如是推求使知无所属矣。

  一切法无取相而众生有取相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无取相者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

  一切法无生而众生住于有生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退生而众生住于退生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我等四相既无则无法可住无住则无归处无归处则非我所非我所故无所属无属则无取无取则无生无生则无退生众生迷此如来故起大悲也。

  一切法无垢而众生着垢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离染而众生有染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离瞋而众生有瞋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离痴而众生有痴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所从来而众生著有所来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所去而众生著于后生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起而众生计有所起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戏论而众生著于戏论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空而众生堕于有见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相而众生著于有相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作而众生著于有作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众生妄计有垢净瞋痴故有退生而如来大悲为说使知无有垢净瞋痴无有垢净瞋痴则无生无有退生无生故无所来无退生故无所去无来无去则无有起了无起故则离戏论离戏论故则得三解脱门前则直据法性无诸虚妄名相而起大悲此下据现前业相而起大悲也。

  世间常共瞋恚诤竞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世间邪见颠倒行于邪道欲令住于正道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世间饕餮无有厌足互相陵夺欲令众生住于圣财信戒闻施慧等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此特现前三毒也如来于瞋劝其修忍于痴劝其修慧于贪劝其修施皆大悲所说也以法性无如是事故。

  众生是产业妻子恩爱之仆于此危脆之物生坚固想欲令众生悉知无常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众生为恩爱所使如僮仆者颠倒持也何为颠倒妻子及自身本是危脆而生坚固想产业是无常无我而生是我是常想如来故起大悲为说无常不坚等法也。

  众生身为怨贼贪着养育以为亲友欲为众生作真知识令毕众苦究竟涅槃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身为怨贼者老子云吾有大患一节以吾为有身在有身故有患非怨贼而何身既是怨贼而养此怨贼身者认为父母亲友妄生憎爱作轮回种诚为谬矣既轮回起于色身有身则众苦未断如来欲令众生毕苦故起大悲也前产业妻子示其依报不实此身为怨贼示其正报元虚问父母亲友既是怨贼之种众生妄认何以五祖山门奉母陆州织履供亲大慧求嗣于张公目连救母于地府世尊涌棺说法乃云吾为末世不孝众生若依此经则朱子无父无君之责不谬若依彼说则重认怨贼亲友之非自负答真心世谛不相违故真心绝朕则怨贼之非必然世谛流布则仁义之道不谬仁义之道不谬所以佛祖酬养育之恩怨贼之非必然所以佛祖斥妄认之过然法性中非真心亦非世谛是二者皆大悲之故也。

  众生好行欺诳邪命自活欲令众生行于正命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正命者有二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世间复二在俗则不依士侬工商而行欺诳自活者邪命也出家则不行分卫持钵而行伎术养身者邪命也出世间者不知时识节而以非分求者邪命也非分者学者不贵用功以求亲证亲悟专依文字驰骋妙玄所有言说皆非己分是谓非分也如父母爱子不知护养多与饮食食伤则死是为夭横故曰邪命也。

  众生乐着众苦不净居家欲令众生出于三界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不净居家所为邪命邪求也而众生不知三界内是苦以邪命邪求耽着不舍佛为是故起大悲也。

  一切诸法从因缘有而众生于圣解脱而生懈怠我当为说精进令乐解脱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法从因缘生法从因缘灭生灭是因缘自性非生灭三乘人不知自性非生灭故于因缘法中妄生取舍不成精进如来所说精进前文所谓诸法正性了无生灭取舍可得远离戏论分别是佛所说精进之旨故古人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亦无涯。

  众生弃舍最上无碍智慧求于声闻辟支佛道我当引导令发大心缘于佛法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前则于因缘中起生灭想不成解脱此则于因缘中起有得想不成无碍智慧而堕于小乘也。

  梵天如来如是于诸众生行此三十二种大悲是故如来名为行大悲者若菩萨于众生中常能修集此大悲心则为阿鞞䟦致为大福田威德具足常能利益一切众生。

  【注】阿鞞䟦致云无生地又云补处地此大悲法门是佛所行之事若能修集即为得无生法忍次补佛处为世福田利益众生也。

  说是大悲法门品时三万二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注】问众生尘劳总则有八万四千广则无量此大悲门既是对机之设何独三十二种不云无量何也答三十二种亦即无量如法华经妙音获现一切色身三昧观音证普门解脱其说法亦惟三十二种现身岂三十二身云普云一切耶如云百姓非特百人而已又如来三十二相由因中修此大悲而得故劝菩萨亦如是修也。

  幻化品第八

  【注】前五力说法于正性中无如是事特由众生机感所致皆是幻为譬如空中狂华于空本无因彼病目妄见华相若非病目空华不有此品网明发问使知根本智中不容方便其惟幻化而已。

  尔时网明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思益梵天云何闻大悲法而不喜悦思益言善男子若识在二法则有喜悦若识在无二实际法中则无喜悦譬如幻人见幻戏事无所喜悦菩萨知诸法相如是则于如来若说法若神通亦无喜悦。

  【注】网明问佛而佛不之答梵天与答者以正性中不容有答也说容有答何以发明如幻之旨哉故宗门中谓之回互当头也然所谓识在无二法者方便实际无二性也若实际外闻方便事故当喜悦以方便即是实际何喜悦之有幻人见幻事喻实人见实相是其本分故又幻人无心识故见不为动实际无二相故闻不为喜也。

  又善男子如佛所化人闻佛说法不喜不悦菩萨知诸法相与化无异于如来所不加喜悦于余众生无下劣相。

  【注】前则了知实际无二故无喜悦此即了知方便从实际所出故亦无喜悦于佛不加喜知如幻故于众生无下劣达平等故。

  网明言梵天汝今见诸法如幻相邪梵天言若人分别诸法者汝当问之。

  【注】网明意谓若见诸法如幻则实际外有如幻诸法也若见非幻何以而云幻人见幻事邪双垂两意为要紧之问也梵天善答问难别解转身乃云我不分别诸法如幻不如幻但见实际无二若人分别诸法汝当问之是之谓无碍辨也。

  网明言汝今于何处行梵天言一切凡夫行处吾于彼行。

  【注】网明意曰若诸法即是实相者实相之中不容有行有不行梵天汝于何处修行耶梵天曰汝谓凡夫有行处耶若凡夫有行处即彼行处吾于彼行。

  网明言凡夫人行贪欲瞋恚愚痴身见疑网行我我所等邪道汝于是处行耶。

  【注】身边见戒取贪瞋痴慢疑谓之十使今备其六而缺于四文略耳。

  梵天言善男子汝欲得凡夫法决定相耶。

  【注】汝谓凡夫决定有贪瞋等法邪。

  纲明言我尚不欲决定得凡夫何况凡夫法。

  【注】若凡夫决定是凡则圣人决定是圣何用修行而转凡入圣若能转凡入圣无决定矣凡夫既非决定贪等法安有决定哉。

  善男子若是法无决定者宁有贪欲瞋恚愚痴法耶网明言无也善男子一切法离贪瞋痴相行相亦如是。

  【注】一切法离贪瞋痴则凡夫行相亦离贪瞋痴以其离故吾于彼行而行之矣。

  善男子凡夫行贤圣行皆无二无差别。

  【注】释上如是之义。

  善男子一切行非行一切说非说一切道非道。

  【注】释无差别义。

  网明言何谓一切行非行梵天言善男子若人千万亿劫行道于法性不增不减是故言一切行非行。

  【注】于法性中修行如人转磨虽终日行不离方寸虽不离方寸而亦功成事办功成事办故谓之行不离方寸谓之非行。

  何谓一切说非说梵天言善男子如来以不可说相说一切法是故言一切说非说。

  【注】法性中本无言说以因缘故可说因缘者由众生迷闷不入欲令开悟说彼无说之法使得增进是知如来说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也说而无说者不坏法性也无说说者不碍化导也。

  何谓一切道非道梵天言以无所至故一切道非道。

  【注】所言得道者以无所得故得也无所得者不得诸法惟得烦恼性空以性空故至无所至也此三节发起由前云一切法离贪瞋痴将谓离贪瞋痴有一切法故诲以等观虽一切行不妨无行一切说不妨无说虽无所至而不妨至于性空。

  尔时世尊赞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说诸法相应当如是网明菩萨谓梵天言汝说一切凡夫行处吾于彼行者则有行相梵天言我若有所生处应有行相。

  【注】网明意曰一切行虽离贪瞋痴而凡夫实有行贪等相汝于凡夫行处行宁无是乎梵天曰一切行如镜中像若像入于镜中可有妍丑等相以镜中实无像可得何妍丑之有以我尚无生处何云有相。

  网明言汝若不生云何教化众生梵天言佛所化生吾如彼生网明言佛化所生则无生处梵天言宁可见不网明言以佛力故见梵天言我生亦如是以业力故。

  【注】网明谓菩萨垂形六道教化众生汝言无所生处岂不教化众生邪梵天曰吾非不化生但吾生处如佛化生佛化生者不动寂场而遍往六天既云不动而遍岂有生相邪虽无生相以佛力故令彼六天各各见佛如月行碧落无水不现东行东见西行西见法尔如然岂假思议哉凡夫业力未有不然日用不知良可悲矣。

  网明言汝于起业中行耶梵天言我不于起业中行网明言云何言以业力故梵天言如业性力亦如是是二不出于如。

  【注】菩萨证诸法性者业相不现汝言业力故见者得非于起业中行耶梵天曰我言业力故见者业性力也以佛力业力性无二故岂于起业中行如月印千江非有能所亦非神力如是类推法法可知也。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能入是菩萨随宜所说中者得大功德所以者何世尊乃至闻是上人名字尚得大利何况闻其所说。

  【注】入是随宜说中者自证之力也闻名闻说者随喜之德也。

  譬如有树不依于地在虚空中而现根茎枝叶华果甚为希有此人行相亦复如是不住一切法而于十方现有行有生死亦有如是智慧辩才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智慧自在力者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注】一切行依于虚妄而有生死等相其由树依地而长枝叶华果不依地在虚空长枝叶者其喻行不依虚妄而住实相现有生死等业也若人得入随宜说中即有如是智慧辩才矣。

  尔时有一菩萨名曰普华。

  【注】此菩萨名普华者普者等也华者因也表众生等有如是因也以身子特赞梵天推功一人故示其众生等具其德也。

  在会中坐谓长老舍利弗仁者已得法性佛亦称汝于智慧人中为最第一何以不能现如是智慧辩才自在力耶。

  【注】法性平等人孰不有何以独推梵天汝得智慧第一岂汝不能但自生下劣耳。

  舍利弗言普华佛诸弟子随其智力能有所说。

  【注】普华云何以不能者逆问之辞也身子顺意而答示同不解非不解也纵其辞而尽其辨可谓为众竭力也。

  普华言舍利弗法性有多少耶舍利弗言无也普华言。

  【注】既无多少则。

  汝何以言佛诸弟子随其智力能有所说舍利弗言随所得法而有所说普华言汝证法性无量相耶舍利弗言然普华言汝云何言随所得法而有所说如法性无量相得亦如是如得说亦如是何以故法性无量故舍利弗言法性非得相普华言若法性非得相者汝出法性得解脱耶舍利弗言不也普华言何故尔耶舍利弗言若出法性得解脱者则坏法性普华言是故舍利弗如仁得道法性亦尔。

  【注】观身子答辞其堕有三普华问汝既称智慧第一何以不能现如是辨才而独推于他人哉身子以智力不逮为答是其堕也若谓智力不逮者法性有多少耶非谓法性多少但随我所得不逮耳是其二堕也若云所得不逮者汝得法性分限相耶得法性无量相也若得法性无量相者如其所得而说何有不能身子复出难云若法有得应如得而说以法性不可得故我不能如是显现耳是其三堕也汝言不得法性可离法性得解脱乎若不离法性而得解脱者解脱即是得道得道即得法性不可言不得既得法性不可起分限不作分限岂有彼能而我不逮乎。

  舍利弗言我为听来非为说也。

  【注】身子被破自知法性平等非独彼能也但我为听来非是说时但不悟普华祗欲使人知有未必要人能说身子不解转为所破者以平等法性无听无说莫生二见耳。

  普华言一切法皆入法性此中宁有说有听者不舍利弗言不也普华言若然者汝何故言我为听来非为说也舍利弗言佛说二人得福无量一者专精说法二者一心听受是故汝今应说我当听受。

  【注】普华一味据法性为难者使知二见成谬也身子引佛说为证者滞权迷实也。

  普华言汝入灭尽定能听法耶舍利弗言入灭尽定无有二行而听法也。

  【注】普华云汝言我当说汝当听受似有能所若能所是实则汝入定时有能所不若无能所岂有我说汝听之理身子云无二行者无能所也无能所故不能听矣灭尽定者即是灭意根定也所谓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因心念而圆明了知者可谓不起于定而常能听法也虽常听法而无能所身子不谙者未证法界定也问既云灭尽意根岂有未尽意根而得定邪答有二分故若意根攀缘是八识相分若意根离攀缘是八识见分身子但灭相分未灭相分若灭见分即入第八地故论曰第八地前才舍藏难云若未灭见分何名得道答以六识不行七识离攀缘相发一分圆明亦名得道故论曰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是其位也身子以分证为答普华依法性为难者使知究竟也。

  普华言汝信佛说一切法是灭尽相不舍利弗言然一切法皆灭尽相我信是说普华言若然者舍利弗常不能听法所以者何一切法常灭尽相故。

  【注】若一切法皆灭尽相者则身子无有不定之时也无不定故则所云我为听来者何时也若听时非定定时非听应非常定之相若亦听亦定似同增益若非听非定似乎戏论进退发明谁是听者听既如是说亦如是乃至智慧辨等亦如是舍利弗如是则知一切众生亦如是既皆如是何独推功于梵天而自生下劣不尽究竟之道谁之过欤。

  舍利弗言汝能不起于定而说法耶普华言颇有一法非是定耶舍利弗言无也。

  【注】身子曰吾听法不坏于定则故是汝不起于定能说法不若不起定而说法者说法弄于音文炽然能所岂是定邪汝谓说非定者颇有一法非是定耶若一切法皆定者则汝听我说曷非定也。

  普华言是故当知一切凡夫常在于定舍利弗言以何定故一切凡夫常在定耶普华言以不坏法性三昧故舍利弗言若然者凡夫圣人无有差别普华言如是如是我不欲令凡夫圣人有差别也所以者何圣人无所断凡夫无所生是二不出法性平等之相。

  【注】慕果修因断集证道身子由是而得解脱不解佛之权说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不知大乘中圣人无烦恼可断凡夫无烦恼可生无烦恼可生可断者法性如是也法性中岂有凡圣之差乎。

  舍利弗言何等是诸法平等相普华言如舍利弗所得知见舍利弗汝生贤圣法耶答言不也汝灭凡夫法耶答言不也汝得贤圣法耶答言不也汝见凡夫法耶答言不也。

  【注】贤圣无所生者以烦恼无可断故不得贤圣法也无烦恼可生故不见凡夫法也。

  舍利弗汝何知见说言得道答言汝不闻凡夫如即是漏尽解脱如漏尽解脱如即是无余涅槃如舍利弗是如名不异如不坏如应以是如知一切法。

  【注】不异如者凡夫贤圣无差别也不坏如者烦恼解脱同一法也不异故非彼能汝不能非汝能而凡夫不能不坏故非离烦恼而得法性非离法性而得解脱也。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一切诸𦦨皆是烧相如是诸善男子所说法皆入法性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言是诸善男子所说法皆入法性。

  【注】所言法性者即是自心譬如大火一切诸𦦨皆名烧相喻如自心一切施为皆是用相凡夫不了于自心中妄兴取舍譬如畏空穷劫逃走不能出得又如索空穷劫搜寻不能求得自心取舍亦复如是尽其力量不能出自心之外无生死可出无涅槃可入无烦恼可断无菩提可得故曰古今人事古今物理古今山河古今天地又曰热则遍天下热寒则遍天下寒马祖曰凡所见色即是见心与一切皆是烧相者如合符节也人不能即信者无始妄念所惑也利智如身子尚有未尽岂况他哉直须真参实悟净尽现流倘得一念相应然后肯心自许。

  尔时网明谓舍利弗佛说仁者于智慧人中为最第一以何智慧得第一乎。

  【注】何智慧者谓三乘中汝何乘得第一耶此谓拘贼破家之问也。

  舍利弗言所谓声闻因声得解以是智慧说我于中为第一耳非谓菩萨。

  【注】网明非是不知而问令其自言所得药乃中病身子顺意而答亦非不解为众竭力祸出私门矣。

  网明言智慧是戏论相耶答言不也网明言智慧非平等相耶答言是网明言今仁者得平等智慧云何说智慧有量答言善男子以法性相故智慧无量随入法性多少故智慧有量网明言无量法终不作有量仁者何故说智慧有量即时舍利弗默然不答。

  【注】既云智慧平等不应作三乘分别着三乘分别者即是戏论著戏论者不得智慧汝得平等智慧何以说智慧有大小之量也身子以谓智慧无量随入法性多少故成有量此亦不然前云汝证法性无量相邪答然是知法性亦是无量何云随入多少何况无量法终不作有量也前普华问汝称智慧第一何以不能现如是自在之相者使知因心平等也此中网明问汝以何智慧而得第一者使知果位平等也身子于因则曰力之不逮于果则曰随入法性多少皆不能出其难矣。

  菩萨光明品第九

  【注】前由身子自谓智慧不及菩萨于是网明预知其意而重重难斥使自知非故身子默然不知所答宜若知归然犹疑信相半未即全领故佛令网明放光则知生佛平等岂舍利弗不然乎。

  尔时长老大迦叶承佛圣旨白佛言世尊是网明菩萨以何因缘号网明乎。

  【注】迦叶云饮光以其因中用上色紫磨金庄严佛故感光明金色一放光时余光失相网明放光使普会咸现金色之身无二无别以声闻自得之智证法未圆故放光则余失菩萨穷尽平等而法性本具故放光时一众咸然欲知平等之相故迦叶启请因缘矣。

  佛告网明善男子现汝福报光明因缘令诸天人一切世间皆得欢喜其有福德因缘者当发菩提心于是网明即受佛教偏袒右肩从右手赤白庄严爪指间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佛国皆悉通达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盲聋喑哑手足拘躄老病苦痛贪欲瞋恚愚痴裸形丑陋贫穷饥渴囹圄系闭困厄垂死悭贪破戒瞋恚懈怠妄念无慧少于闻见无惭无愧堕邪疑网如是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快乐无有众生为贪欲瞋恚愚痴憍慢忧愁怀恨等之所恼也。

  【注】初举三恶道次举人类次举人中果报贪等为因以贪故招裸形贫穷饥渴之报以瞋故招囹圄系闭之愆以痴故招盲聋喑哑之病次举背反六度之相次举上慢邪见之由右手者正也爪者骨之余也谓如上恶道果报得遇正智之余光即得消除诸过而获快乐矣。

  其在佛前大会之众菩萨摩诃萨天龙夜叉乾闼婆等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众是诸众生同一金色与佛无异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无见顶者皆坐宝莲华座宝交络盖罗覆其上等无差别诸会众生皆得快乐。

  【注】网明者即根本智也此智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取譬良难喻之帝网用表其德帝网者帝释之网也大小于珠相成珠虽大小相收而彼此相摄虽彼此相摄而亦各各不相到用表凡圣根本智慧本来如是平等故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特由众生念隔妄自亲疏虽云智慧法性本来平等犹未即信到此放光乃知具足所以恶道众生无明深厚遇光尚获分证之功在会大众福德渊深忽尔身现圆极之相见知此智于我本有不在外求也。

  譬如菩萨入发喜庄严三昧。

  【注】菩萨证初地时乍登圣阶佛慧开发入是三昧故名欢喜地此诸大众由网明光明显发虽非己分亦如菩萨得三昧也。

  时诸大众得未曾有各各相见如佛无异不见佛身为大己身为小。

  【注】此所以谓根本智人人具有平等不二者也。

  又以光明力故寻时下方有四菩萨从地涌出。

  【注】菩萨有四表常乐我净四德也下方从地涌出者表从实际理地涌出也盖实际理地与根本智相应故为网明光照则彼来也以如来五力说法与普华梵天等唱说弄引皆佛事门中之事也以佛事门中不违实际故为作证明所以来也。

  合掌而立欲共礼佛作是念言何者真佛我欲礼敬。

  【注】根本智中平等不二实际理地无可分别无可分别不知何者是真佛不知是真佛者而孰非真佛乎。

  即闻空中声曰是网明菩萨光明之力一切大众同一金色与佛不异。

  【注】上不在天下不依地但曰空中非天非人但曰声表无相中道也以实际理地虽无分别以中道不碍分别故于空中出声相告也。

  时四菩萨发希有心作如是言今此会中其色无异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注】以实相理证明法性根本智平等如是无有异也。

  若我此言诚实无虚世尊释迦牟尼当现异相令我今得供养礼事。

  【注】祈佛明证欲使众信也。

  即时佛以莲华宝狮子座上升虚空高一多罗树于是四菩萨头面礼佛足作如是言如来智慧不可思议网明菩萨福德本愿亦不可思议。

  【注】不可思议者谓不违实际而作佛事者也。

  能放如是无量光明。

  【注】发明不可思议也。

  尔时佛告网明菩萨言善男子汝今已作佛事令无量众生住于佛道可摄光明于是网明菩萨即受佛教还摄光明摄光明已此诸大众威仪色相还复如故见佛坐本狮子座上。

  【注】根本智光佛教放即放佛教收即收收放皆依觉心也大众因光显现金色者暂时之力也光收则色相还复如故佛坐本座者本分不动也若了本分不动则涅槃无可入生死无可出以本分无可变也所谓长安虽有乐到底不如家。

  尔时长老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此四菩萨从何所来四菩萨言我等从下方世界来大迦叶言其国何名佛号何等四菩萨言国名现诸宝庄严佛号一宝盖今现在说法。

  【注】国名诸宝庄严者一为无量也佛名一宝盖者无量为一也表中道实相之理依正圆融如是今现在者敌面无讳也。

  大迦叶言其佛国土去此几何四菩萨言佛自知之。

  【注】前迦叶所问四菩萨一一答有来历及问佛土去此几何不以自答而推至千佛者何也以法性土无处所故离远近相故。

  大迦叶言汝等何故来此四菩萨言是网明菩萨光明照彼我等遇之即闻释迦牟尼佛名及网明菩萨是故我等今来见佛并网明上人。

  【注】根本智光发明实相也发明实相则证常乐我净四德是名闻佛及识根本智也故曰由网明光明照故得闻佛名及识上人。

  迦叶白佛言世尊一宝盖佛现诸宝庄严世界去此几何佛言去此七十二恒河沙佛土。

  【注】七十者七方便也二者有无二门也恒河沙者以沙细不可思议之谓也此法性佛土超出方便有无不可思议处也四菩萨不答而佛为答者以实相自分无可答也。

  大迦叶言世尊是四菩萨从彼发来几时至此佛言如一念顷于彼不现忽然而至。

  【注】网明放光时不经夕七十二恒河沙土去此极远菩萨现光而来未审几时至此恐大众不悟实际生远近不逮之疑故问耳佛答一念之顷者使知实际理地彼此不隔也。

  大迦叶言世尊此诸菩萨光明远照神通速疾甚为希有今网明菩萨光明远照是四菩萨发来速疾。

  【注】此赞根本智与实相心猛利如是。

  佛言迦叶如汝所说菩萨摩诃萨所行不可思议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注】菩萨所依实际猛利如是声闻辟支佛未窥实际所以不逮此亦因时激劝也。

  尔时长老大迦叶谓网明菩萨言善男子汝现光明照此大会皆作金色以何因缘网明言长老大迦叶可问世尊当为汝说。

  【注】根本智光本来如是何有因缘迦叶既问不可相辜乃云世尊为答者所谓放开一线也。

  即时大迦叶以此白佛佛言迦叶是网明菩萨成佛时其会大众同一金色咸共信乐一切智慧其佛国土乃至无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诸菩萨摩诃萨会。

  【注】迦叶问以何因缘能令大众同一金色佛答网明成佛时大众同一金色亦以根本智无有因缘惟信乐一切智慧而已一切智慧者以根本智为一切智所依故一切智依根本智故无有声闻辟支惟一佛乘也。

  大迦叶白佛言世尊生彼菩萨当知如佛等无有异佛言如汝所言生彼菩萨当知如佛于是会中四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白佛言世尊若网明菩萨得成佛时我等当生其国尔时长老大迦叶白佛言世尊网明菩萨几时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迦叶汝自问网明。

  【注】前迦叶问四菩萨佛土网明金色皆使问佛此中迦叶问佛网明几时成菩提而亦使问网明彼此回互者不犯当头也以实际中无佛土可取无因缘可得无菩提可成所谓佛土因缘菩提者皆是方便门中权为接引之名也迦叶示同不解随人转作者所谓影响佛事也。

  于是迦叶问网明菩萨言善男子仁者几时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网明言大迦叶若有问幻所化人汝几时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幻人当云何答大迦叶言善男子幻所化人无决定相当何所答网明言大迦叶一切诸法亦如幻所化人无决定相谁可问言汝几时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幻人无决定相者非决定是人徒有幻人名字徒有名字故无可答诸法亦惟名字无决定相诸法既尔菩提亦然菩提既无决定亦无时分可答也无时分可答则直下便是何更问几时当得邪。

  大迦叶言善男子幻所化人离于自相无意无别无所志愿汝亦如是耶若如是者汝云何能利益无量众生。

  【注】离自相者以幻所化人无自体也自体尚无何有异自体者无异则无别无异无别者无有心识无心识故无有志愿于菩提既无志愿何能利益众生也。

  网明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一切众生性一切众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于是法中我不见有利不见无利。

  【注】不说我同幻人有无心识但说菩提性同于幻性若菩提性是实者何容转烦恼而得菩提邪若菩提为烦恼显得则知二者同一法性法性之中岂容有利无利耶。

  大迦叶言善男子汝今不令众生住菩提耶网明言诸佛菩提有住相耶大迦叶言无也网明言是故我不令众生住于菩提亦不令住声闻辟支佛道。

  【注】若有住菩提者则有不住我说菩提即是众生性众生性即是幻性幻性中无有住无有不住无有住不住者是诸佛菩提之相诸佛于菩提尚无可住岂众生有住菩提邪。

  大迦叶言善男子汝今欲趣何所。

  【注】既菩提无所得众生无可利汝今修行欲趣所邪。

  网明言我所趣如如趣。

  【注】如如趣者即是趣无所趣既趣无所趣即趣实际也。

  大迦叶言如无所趣亦无所转。

  【注】无所趣故则无转凡入圣之趣也。

  网明言如如无趣无转一切法住如相故我无趣无转大迦叶言若无趣无转汝云何教化众生。

  【注】若无趣无转则众生即住如相若住如相者汝云何言教化众生邪。

  网明言若人发愿则是不能教化众生若人于法有转是亦不能教化众生。

  【注】菩萨教化众生者了众生相如故无趣无转以无趣无转之道而化众生不住发愿若发愿教化众生则有我人等相故不得名为教化也。

  大迦叶言善男子汝不转众生生死耶。

  【注】若无趣无转者汝不转众生生死而趣涅槃耶。

  网明言我尚不得生死何况于生死中而转众生。

  【注】我自证生死不可得岂可以生死法而度众生耶。

  大迦叶言汝不令众生得涅槃耶网明言我尚不见涅槃何况教化众生令住涅槃。

  【注】涅槃本无处所我尚不见有住岂能令他有住耶。

  大迦叶言善男子若汝不得生死不见涅槃何故今为无量众生行于菩提此岂不为灭度众生耶网明言若菩萨得生死分别涅槃因众生行菩提此则不应名为菩萨。

  【注】所谓不得生死者性是无生不须灭生不见涅槃者性是寂灭不须见灭若执实有生死可得则违无生之性若分别涅槃则失寂灭之相何也以涅槃名为除灭灭诸相分别故生死涅槃性相如是若因众生行菩提者则着我人众生寿者不得名为菩萨。

  大迦叶言善男子汝今于何处行网明言我非生死中行。

  【注】不得生死。

  非涅槃中行。

  【注】不见涅槃。

  亦不以众生相行。

  【注】不因众生而行菩提。

  大迦叶如汝所问汝何处行者如佛所化人行处吾于彼行大迦叶言佛所化人无有行处网明言当知一切众生所行亦如是想。

  【注】迦叶前问欲趣何所则曰当趣如如今问于何处行则如佛化所行趣如如则趣无所趣如佛化所行则行无所行无行无趣者真诣实际也前网明问梵天于何处行答曰凡夫行处吾于彼行今迦叶问网明则答曰佛化所行吾于彼行二问既同二答迥别何以分之梵天者表方便智也以方便智同于俗谛欲显即俗而真故同凡夫日用也网明者表根本智也以根本智同于实际欲显非俗非真故同佛所化也。

  大迦叶言佛所化人无贪无恚无痴若一切众生所行如是相者众生贪恚痴从何所起网明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大迦叶汝今宁有贪恚痴不答言无也网明言是贪恚痴尽灭耶答言不也网明言若大迦叶今无贪恚痴亦不尽灭者汝置贪瞋痴于何所耶答言善男子凡夫从颠倒起妄想分别生贪恚痴耳贤圣法中善知颠倒实性故无妄想分别是以无贪恚痴大迦叶于汝意云何若法从颠倒起是法为实为虚妄耶答言是法虚妄非是实也网明言若法非实可令实耶答言不耶网明言若法非实仁者欲于是中得贪恚痴耶答言不也网明言若然何者是贪恚痴能恼众生者答言善男子若尔者一切从本已来离贪恚痴相网明言以是故我说一切法相如佛所化说是法时四万四千菩萨得柔顺法忍。

  【注】前梵天释凡夫离贪恚痴者以凡夫无决定相故凡夫无决定相则法亦无决定相法无决定故则是法尚非戒定慧何名贪恚痴哉此依俗谛明无性也此中迦叶释贤圣无贪恚痴者以凡夫从颠倒起妄想分别生贪恚痴贤圣知颠倒实性无妄想分别无贪恚痴此依真谛明无相也俗谛无性者如虚空华如陆地𦦨也真谛无相者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也若依颠倒分别则四者皆有凡夫所以迷生死若悟颠倒实性则四者本无圣人所以证涅槃是知真谛俗谛无性无相其旨一也如是问辨真金石之论千古之下惟恐不闻若闻之者偷心尽死疑惑并消达磨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尚于是也。

  菩萨受记品第十

  【注】前品迦叶问网明几时当得菩提网明乃曰汝问幻人当何所答以幻人无心识无志愿菩提亦无时分可得即是此时意不疑也此中复云菩萨授记品何其前后相反若是也金刚经曰如来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而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是知授记者授其无所得记也以菩提无所得故真得菩提记矣前则发明无所得之旨后则受无所得之记所以前后不相违也。

  尔时长老大迦叶白佛言世尊若网明菩萨所见众生不应复畏堕三恶道若闻网明所说法者魔不得便若为网明所教化者不畏堕声闻辟支佛道。

  【注】网明所见者谓皆同网明所见自信之力如此则不畏堕恶道也闻其说法而魔不得便者以网明不将文字教人但示实相闻实相故彼不得便也从其所化者纯入大乘故不堕二乘也。

  世尊愿说网明功德庄严国土佛言迦叶是网明菩萨在在国土游行之处利益无量众生。

  【注】此释其能严之行也所言在在利益者以根本智无乎不在也孔子曰在天而天在人而人此之谓也。

  迦叶汝见网明所放光明不答言已见佛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芥子尚可算数今网明光明令诸众生住菩提者不可数也。

  【注】重释其利众之多也。

  迦叶是网明菩萨所放光明饶益尚尔何况说法汝今谛听我当粗略说其功德。

  【注】此释所严之德也。

  迦叶是网明菩萨过七百六十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普光自在王如来应供正遍知世界曰集妙功德。

  【注】阿僧祇云无数时也以根本智出过时分数量之外也佛号普光自在王者此智人人本具故曰普灵明常照故曰光法尔如是不假外求自在如王世界名集妙功德者以根本智不住有无亦复不离有无故曰妙成办利益故曰功德此佛依正二报皆依根本智得其记也前迦叶问佛是网明几时当得菩提而云汝自问网明此中佛复与网明授记先不即答迦叶令彼自问其旨安在哉昔者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往妙高峰参德云比丘七日不见过七日已于别峰相见李长者曰第一义门不可相见相见在第二义门此亦如是以实际理地无有授记佛事门中无不授记所谓实际者第一义也所谓佛事者第二义也前所不答者为显实际也今所与记者为显佛事也。

  其佛趣菩提树时国中诸魔魔民悉皆正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魔向菩提者以一切法趣根本智也。

  其佛国土以真旃檀宝为地地平如掌柔软细滑如迦陵伽衣处处皆以众宝庄严无三恶道亦无八难。

  【注】地以真旃檀为者旃檀表施以此根本智即是无分别智也以无分别故则舍虚妄分别及虚妄斗诤舍虚妄分别故地平如掌舍虚妄斗诤故柔软细滑以根本智为正以差别智为助皆不违实相故曰处处以众宝庄严一切法趣根本智则一道平等故无三恶八难以根本智离分别之报也。

  其国广长皆以妙宝莲华色香以为校饰。

  【注】以根本智纵横得妙之报也何为纵横得妙邪以此智不住实际不著有为不住实际故能唱说弄引不著有为故示人实相不住不着如妙莲华以此为校饰者酬其德也。

  普光自在王如来有无量菩萨僧善修无量法门得无量自在神通皆以光明庄严其身得诸陀罗尼藏无量辩才善能说法光明神力皆悉通达能破魔怨。

  【注】菩萨修无量行者依根本智以为其因也得无量神通者依根本智得其用也神通乃变幻之象象于方便以光明严身者不坏根本智光也以此智为诸法之源故得总持之藏得总持藏故得说法辨才复云光明神通皆悉通达者所谓方便实相相容无碍也方便实相相容无碍者其能破魔怨势必然也。

  惭愧念慧诸妙功德以修其心。

  【注】惭愧乃七圣财之一也念慧乃五力中之二也盖此诸菩萨得五根五力七功德财以是而修身者是知依根本智也。

  彼佛国土无有女人。

  【注】以根本智诚实无有虚妄故无女人阴险之人净名曰善心诚实男是也。

  其诸菩萨皆于宝莲华中结跏趺坐自然化生。

  【注】以其国无阴险故从中道实相之所化生释无女人之意耳。

  以禅乐为食。

  【注】以此智与定相应无希望追求故。

  诸所须物经行之处房舍床榻园林浴池应念即至。

  【注】能依此根本智而修所谓慈悲之室第一义床总持园林八德浴池应念现前不同渐次修得所以为顿教大乘也。

  迦叶是普光自在王如来不以文字说法但放光明照诸菩萨即得无生法忍其佛光明复照十方通达无碍令诸众生得离烦恼又其光明常出三十二种清净法音。

  【注】初云不以文字说法但放光明末云光中出三十二种清净法音是知诸佛法光明门非音声轮勿载但学者不得以文字相求不以文字相求则达音声实相达音声实相则入法光明门是得无生法忍世尊临灭度时文殊请再转法轮世尊云咄文殊不识好恶吾四十九年未曾谭一字汝教我再转甚么法轮如此则释迦何尝以文字教人哉达磨云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二祖问曰我心未安乞师与安磨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了不可得磨云与汝安心竟如此则达磨自立文字不立文字耶若言不立文字则如此问答从何处得来若言立文字则达磨向二祖道个什么是知古人说的说个不说的实不曾以文字教人也。

  何等为三十二所谓诸法空无众生见故诸法无相离分别故诸法无作出三界故。

  【注】此依三解脱门示法光明也。

  诸法离欲性寂灭故诸法离瞋无有碍故诸法离痴无闇冥故。

  【注】示法离三毒也。

  诸法无所从来本无生故诸法无所从去无所至故诸法不住无所依故诸法过三世去来现在无所有故。

  【注】三际三世皆不属故。

  诸法无异其性一故诸法不生离于报故。

  【注】此依生住异灭四相示法无有也。

  诸法无业业报作者不可得故。

  【注】无业则法中无因也业报作者以法中无业果也。

  诸法不作无所起故诸法无起无为性故诸法无为离生灭故诸法真不从和合生故诸法实一道门故。

  【注】诸法不作则无起无起则无生灭此以真空门中本来如是然虽如是不得作断灭见故复云是真实以示其妙有也。

  诸法无众生众生不可得故诸法无我第一义故。

  【注】我人等相皆无明相诸法正性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何有于相。

  诸法钝无所知故。

  【注】钝以无记为性法体本来无记故。

  诸法舍离憎爱故诸法离烦恼无有热故。

  【注】烦恼以嗔热为性嗔热起于爱憎若舍爱憎则烦恼离矣。

  诸法无垢性不污故。

  【注】法性同于虚空本自无体无体则尚不名净何有垢也。

  诸法一相离欲际故。

  【注】诸欲实际即是法性实际以法性不二故云一相。

  诸法离相常定故。

  【注】所谓一相故虽相离相故常定也。

  诸法住实际性不坏故。

  【注】若起离相之见则不名实际矣若住实际不离于相而尝住于定以法性不坏相故。

  诸法如相不分别故。

  【注】不坏者由法相如故不分别坏与不坏也。

  诸法入法性遍入故。

  【注】所谓不分别坏与不坏者由法性遍入故也坏与不坏皆入法性故。

  诸法无缘诸缘不合故。

  【注】虽云遍入亦不与缘合也。

  诸法是菩提如实见故诸法是涅槃无因缘故。

  【注】涅槃名为断除分别分别断除则何因缘之有以上三十二种法门总是一实相正性之门为化众生用是方便故有多名会而归之惟一自心名异体同思之可见。

  迦叶普光自在王如来光明常出如是清净法音亦能令诸菩萨施作佛事其佛国土无有魔事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注】光无舌根能出如是法音是法非语言音声所及也光无心识而能令菩萨施作佛事者是法非心机意识所能也能如是悟入则无魔事得无生地得无生地则寿命无量矣。

  大迦叶白佛言若人欲得清净佛土者应取如网明菩萨所修功德具足清净国土如是迦叶网明菩萨于诸无量阿僧祇佛所随所愿修功德具足故。

  【注】取佛土应如网明当依根本智而修乃能如是所云无量阿僧祇佛所随所愿修功德具足者以实相超越数量之象也佛者觉也能觉自心则知无愿之愿无修之修无功德之功德乃名具足耳。

  尔时思益梵天谓网明菩萨仁者已得从佛受记网明言一切众生皆从佛受记。

  【注】若谓我得佛受记而众生不得者则一切诸法因果不成然酬因报果法尔如是由若影响岂特我得而众生不得耶。

  梵天言于何事中而得受记网明言随业受报而得受记。

  【注】随业受报因果自然不记而记受记系为佛为记者使预知也。

  梵天言汝作何业而得受记网明言若业非身作非口作非意作是业可得示不梵天言不可示也网明言菩提是起作相耶梵天言不也何以故菩提是无为非起作相网明言可以起作相得无为菩提不梵天言不也梵天是故当知若无业无业报无诸行无起诸行是名菩提如菩提性得亦如是如得性受记亦如是不可以起作法而得受记。

  【注】若业从身口意作则是有为可得示之此是杀此是盗等非得菩提记也若业不从身口意所作则是实相故不可示以非起作相故非起作相者乃得受菩提记也菩提云觉觉一切法无所得故佛受无所得记问解此无所得法佛为受记若人造恶业者还记不答亦有记之者如佛记琉璃大王云此人七日后堕地狱等然则众生造业必招果报未必须记如形直影端声和响顺何在记乎佛欲策进二乘发道心故梵天示同不解而问者使大众知记无所记也何为记无所记佛以行人之心受与行人之记非有与也如世相士许人贵贱一如所言非为相士有所与也实贵贱出自彼人自身然相士不许彼人亦得贵贱矣但使其预知耳。

  梵天言善男子汝不行六波罗蜜然后得受记耶网明言如汝所说菩萨行六波罗蜜而得受记梵天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为檀波罗蜜于诸法无所起名为尸罗波罗蜜于诸法无所伤名为羼提波罗蜜于诸法离相名为毗黎耶波罗蜜于诸法无所住名为禅波罗蜜于诸法无戏论名为般若波罗蜜。

  【注】前云无作无起是菩提记者破二乘有得执也以大乘中常斥彼有得为非故今菩萨亦得菩提之记岂非得耶故梵天问明使知得无所得故得受记此中所问为破权乘菩萨事度之执也彼云若无起无作得菩提记者岂不行六度乎若行六度还同起作那得云无夫六度者度诸虚妄非是有为故无起作若实有行即名虚妄安得记耶所以者何施不名波罗蜜戒不名波罗蜜乃至智慧不名波罗蜜何以故波罗蜜云度彼岸若施是波罗蜜者一切有为布施应名施度若戒是波罗蜜者一切外道持牛狗等戒应名戒度若忍是波罗蜜者一切贱役奴隶常相曲耐应名忍度若精进是波罗蜜者一切二乘励精断集应名进度若禅定是波罗蜜者一切色无色界天皆能摄心应名定度若智慧是波罗蜜者一切世智辨聪皆有通利应名慧度何以有为布施祗生天福牛狗之戒斥为邪见贱役耐忍只是曲意二乘精进不名道心色天禅定不出凡界世智辨聪名例八难所以菩萨行六度不同有为故得受记何为不同有为以舍烦恼为施于法无起为戒于法无伤为忍于法离相为进于法无住为定于法无戏论为智慧如是六度非身行非口说非意思不可作无有起不得生不得灭不可示不可说契心无相得无所得行无所行是则名为菩萨行六度也。

  梵天菩萨如是行六波罗蜜于何处行梵天言无处行也所以者何凡有所行皆是不行若行即是不行若不行即是行。

  【注】行是不行者以六度体是无为也不行是行者虚妄息灭也菩提即是自心若起心动念拟向外求非得菩提但得虚妄网明逆而问之使自辩明知无处矣梵天所以决释也若了自心一切无著攀缘斯泯网明所以得记如有狂人常在室中忽然狂发谓家在外发心他走出门一步即是离家一步出门百里即是离家百里若能返省退转一步即是一步到家此中行是不行不行是行宜若是矣。

  梵天以是故当知无所行是菩提如汝所问汝得受菩提记如如法性得受记我所受记亦如是梵天言善男子如如法性无受记网明言诸菩萨受记相皆亦如是如如法性。

  【注】如如法性者法法如是非记不记形直影端理无差谬则非记因果不虚则非不记也。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菩萨以何行诸佛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注】前问网明汝作何业而得受记而网明答业非身口意所作乃至六度行是不行不行是行梵天似乎得解何以此中问佛以何行得记还如未悟先后之辞何其违也此为难信之法非佛证成不可取信众疑未尽故乃问耳。

  佛言若菩萨不行生法不行灭法。

  【注】凡夫识暗常为四相迁流菩萨智深了达实相故四相不行文载生灭二相则含住异之相也。

  不行善不行不善。

  【注】善与不善对待生起若无不善则善从何起若不行善则不善不生以法界性中离对待故下文仿此。

  不行世间不行出世间。

  【注】不行世间即是不行众生世间与器世间不行出世间即是不行智正觉世间也。

  不行有罪法。

  【注】即是不行不善也。

  不行无罪法。

  【注】不行善也。

  不行有漏法。

  【注】不行世间法也有漏有三谓有漏欲漏无明漏三界二十五有总名有漏欲界六天未断欲尘名为欲漏无明漏则兼该三乘凡夫全然不识要而言之迷中道理漏落二边同名有漏。

  不行无漏法。

  【注】不行出世间法也二乘行无漏道但无欲有二漏未尽无明为有法可行未得尽漏故二乘不得受记菩萨不着漏故对待斯绝所以得记也。

  不行有为法不行无为不行修道。

  【注】所谓不作不起。

  不行除断。

  【注】所谓不止不灭。

  不行生死不行涅槃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不行知法。

  【注】法非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则不得菩提记矣。

  不行施不行舍不行戒不行覆不行忍不行善不行发不行精进不行禅不行三昧不行慧不行行不行知不行得。

  【注】此中不行六度者重拂其相也前云不行知法此中复云不行知文叠出者何也前则不行见觉闻知之知此则不行智所谓智者我能行六度万行之谓知般若云无知亦无得意同此也。

  梵天若菩萨如是行者诸佛则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者何诸所有行皆有所是无所是是菩提。

  【注】若有六度可行则有六度为是若有是者则有可非若有是非不得法性不得法性不名菩提若无所行则无可是无可是则亦无可非无是无非者是名菩提。

  诸有所行皆是分别无分别是菩提诸所有行皆是起作无起作是菩提诸有所行皆是戏论无戏论是菩提。

  【注】菩提云觉觉法实际超过诸法远离二边断除分别故曰菩提若着分别非得菩提矣。

  是故当知若菩萨过诸所行则得受记。

  【注】古人所谓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心入无生湛然常寂义出于此。

  唯然世尊受记者有何义佛言离诸法二相故是受记义不分别生灭是受记义离身口意业相是受记义。

  【注】身口业相有十如来为化人天权分名相二乘不解执此为实故于大乘不堪进趣于是如来特云离身口意业相离身口意业相则不分别生灭不分别生灭则于诸法不起二见不起二见则过去未来未来不去现在不住三世体空十方真寂如是悟入是名受记。

  梵天我念过去有劫名善见我于此劫供养七十二那由他佛是诸如来不见授记又过是劫劫名善化我于此劫供养二十二亿诸佛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又过是劫劫名梵叹我于此劫供养万八千佛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又过是劫劫名无咎我于此劫供养三万二千佛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又过是劫劫名庄严我于此劫供养四百四十万佛我皆以一切供养之具而供养之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

  【注】劫者滞也初云善见见法清净故云善见执滞能见则不得受记也次云善化者滞其能化次云梵叹滞其我能赞叹也次云无咎者滞其我能洁己也次云庄严者滞其我能行行也有法可见有众生可化有三宝可赞有身可洁有行可行一皆滞着故皆不得受记也。

  梵天我于往昔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净修梵行一切布施一切持戒及行头陀离于瞋恚忍辱慈心如所说行勤修精进一切所闻皆能受持独处远离入诸禅定随所闻慧读诵思问是诸如来亦不见受记何以故依止所行故。

  【注】前云涅槃惟有名字犹如虚空惟有名字菩提涅槃名异体同亦惟名字体绝所依若依有为非得菩提记也上云善见善化乃至庄严皆非得记此中总括六度万行皆依有为非相应故也。

  以是当知若诸菩萨出过一切诸行则得受记。

  【注】出过诸行者一切有为心念所不及也。

  我若以一劫若减一劫说是诸佛名号不可得尽。

  【注】我于此一时所说劫数佛名皆可得而知之我于一增一减各有万亿年说诸佛名号劫数皆不可得而知之意谓过如是劫供如是佛修如是行皆不得记者重言其依有为所行之过矣。

  梵天我于是后见燃灯佛即得无生法忍佛时授我记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我尔时出过一切诸行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若菩萨能舍诸相名为檀波罗蜜能灭诸受持名为尸罗波罗蜜不为六尘所伤名为羼提波罗蜜离诸所行名为毗梨耶波罗蜜不忆念一切法名为禅波罗蜜能忍诸法无生性名为般若波罗蜜我于燃灯佛所具足如是六波罗蜜。

  【注】前梵天问网明曰若此无行无起无作得授记者菩萨岂不行六波罗蜜邪网明答六波罗蜜即是无相自心若悟无相自心即是具足六波罗蜜是之谓难信之法故梵天重问世尊菩萨以何行故则得受记佛答无所行则得受记若无所行得受记者受记以何为义佛答不分别一法不着生灭离身口意业能如是行者受记之义亦如是也佛恐梵天不信特引过去我依有为而行皆不得记今始于燃灯佛前悟此无想自心乃得记也。

  萨婆若品第十一

  【注】前由梵天问受记以何为义佛答不分别二法答其宗义未答趣义此中答其趣义也当知受菩提记以无为为宗流入萨婆若为趣宗者如农士工商各有所宗及其得志成家各有所趣如二乘以生灭四谛为宗以有余分证涅槃为趣所谓萨婆若者梵语此云无翻具六义故所谓威德炽盛自在等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也。

  梵天我从初发心已来所作布施于此五华布施百分不及一百千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此则多劫依有为行施不及此无相布施也彼有为施者有我能施有彼所受能所既具即同虚妄此中心契无生则内不见能施之心外不见所施之物内外离相超前之施也。

  我从初发心已来受戒持戒行头陀于此常灭戒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戒者彼三乘所修大小不同所谓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菩萨四百戒等持犯开遮皆名生灭此无相戒者内不见能持之心外不见所犯之律内外一如是谓常灭。

  我从初发心已来柔和忍辱于毕竟忍法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忍法有三一曰苦行忍即自守节厉志二曰调顺忍又曰生忍忍恶众生难调能调此中有三凡见恶人恶兽一则安受二则观察三则忍耐三曰第一义忍又名无生忍多生所行忍辱属前二种未忘能所故此中所示毕竟忍法能所两忘无忍不忍即无生忍也。

  我从初发心已来发勤精进于不取不舍精进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发心已来精进者未契无生则心存取舍心悟实相则得失同观不取不舍则一道平坦。

  我从初发心已来禅定独处于此无住禅定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独处禅定者弃有着空厌喧求静则心非无住若悟实相则空有等观动静不二以不二故于空有动静无所住着是谓常定。

  我从初发心已来思惟筹量智慧于此无戏论智慧百分不及一百千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三乘智慧皆有思量以无明未尽故也若能一念契同元名本有称性而谈皆非戏论古人所谓思而知虑而解皆鬼家之活计即思惟筹量智慧也所谓拈来无不是用处不生疑即无戏论似有异于有为故不之及也于施特曰五华亦同有为之施何以异于前之施也答昔者护明大士以五华献佛佛为说法得悟无生即与受记所以超前施也岂特超前之施邪由因五华献佛得悟无生于是圆会六度万行皆入实际是谓一念具足六波罗蜜也。

  梵天是故当知我尔时具足六波罗蜜。

  【注】尔时者献华之时也结成六度皆因此时而得成就也。

  世尊云何名具足六波罗蜜梵天若不念施不依止戒不分别忍不取精进不住禅定不二于慧是名具足六波罗蜜。

  【注】梵天意曰佛于无量劫修行六度不名具足何特于此五华献佛乃名具足六度邪佛答我于无量劫修行六度皆依有为不名具足于此心契无生无生则无为无为则无所不为故名具足也。

  又问具足六波罗蜜已能满足何法佛言具足六波罗蜜已能满足萨婆若。

  【注】波罗蜜云度彼岸由修无相行故得受记得受记故则得具足六度问云得具足六度者度至何所佛答度至妙觉果海指其趣也。

  世尊云何具足六波罗蜜已能满足萨婆若梵天布施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持戒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忍辱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精进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禅定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智慧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以是平等等一切法名为萨婆若。

  【注】妙觉果体一切众生平等本具良由无明所敝不自知其平等之道妄生分别动念乘真若能回光返照苟知因心平等则果地亦平等因果平等则一切法无不平等矣。

  又梵天满足布施相持戒相忍辱相精进相禅定相智慧相是名萨婆若。

  【注】修行未悟本心以谓心外有法有能有所有取有舍有得有失则不得名为满足波罗蜜若悟本心则知身外无法无是无非无能无所无得无失是故名为满足波罗蜜故知萨婆若者即是自心一切诸法至此称为满足故曰百川众流至海而极森罗万象至空而极一切万法至心而极是此之谓也。

  梵天如是满足六波罗蜜能满足萨婆若。

  【注】上云六度满相名萨婆若者六度趣心为极此云如是满足六度能满萨婆若事极理圆心通法遍必然之道也。

  世尊云何当知满足萨婆若梵天若不受眼不受色不受耳不受声不受鼻不受香不受舌不受味不受身不受触不受意不受法若不受是内外入名为满足萨婆若。

  【注】无相自心本绝状貌既□满足非无方所若有方所非无指的若有指的□者是满足之相佛答此心无相无可指陈但内不受根外不受尘内外既虚中当绝待灵明独照任运纵横故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即此是名满足之相。

  我得如是满足萨婆若于眼无所著于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无所著是故如来名为无碍知见萨婆若。

  【注】释前不受眼等入所谓不受根尘非谓离根尘而别求萨婆若但于眼不著于色非是无眼声等亦如是以根尘性本如故若离根尘而求自心则起断常邪见故佛为重释也。

  梵天萨婆若于法无所受何以故以无用故无用即是无所有义无所有即是空如虚空义同虚空相是萨婆若是故于法无所受。

  【注】释上根尘性如不着不坏之意也何以于眼色等法不受不着谓眼色等法相是无作依心成用依心成用则其体本空运用施为随心回转了心无外故无所受也。

  梵天譬如一切所作皆因虚空而虚空无所依如是诸慧皆从萨婆若出而萨婆若无所依。

  【注】譬如日升月降斗换星移皆依虚空发现而虚空不因彼等为之增减如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依自心发用而自心不因彼等为之有无不云五阴等法而云智慧者彼等皆具明了功能故。

  梵天白佛言世尊所说萨婆若者为何谓也梵天一切所行是智为真智非诸声闻辟支佛所及故名萨婆若诸有所行皆能成就故名萨婆若能破一切所念戏论故名萨婆若诸所教敕诸所防制如此众生所行之法皆从中出故名为萨婆若得诸圣智若学智若无学智若辟支佛智皆从中出故名为萨婆若正行故名为萨婆若能分别一切药故名萨婆若能灭一切众生病故名萨婆若能除一切烦恼习气故名萨婆若常在定故名萨婆若一切法中无疑故名萨婆若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慧皆从中出故名萨婆若善知一切智慧方便相故名萨婆若。

  【注】上云不受根尘乃直显绝待一心为名故无所受此中问圆融一心故一切照了一切成办故曰无所受者则无所不受也以自心本来如是具足若不妙悟一翻不自知其为具足故梵天一一问明使人解了真慈悲法施之大士也。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诸佛如来智慧甚深心无所缘而知一切众生心心所行世尊萨婆若得如是无量功德其谁善男子善女人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是网明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希望功德利益而发菩提心者不名发大乘心也所以者何一切法无功德利以无对处故。

  【注】无相妙心实无如是闲名因梵天所问佛为方便赞扬如是具足如是出生如是超胜梵天赞叹萨婆若中具足如是功德其谁不发菩提心也网明恐人住相有违实德特为发明使知圆妙自心虽能成办等不违绝待故曰无功德利以无对处故。

  世尊菩萨摩诃萨不应为功德利故发菩提心但为大悲心故灭众生诸苦恼故不自忧苦故生诸善法故解脱诸邪见故灭除诸病故舍我所贪着故不观憎爱故不没世法故厌患有为故安住涅槃故发菩提心。

  【注】若菩萨自求利益功德发心者着我未忘还同二乘非大乘也若以大悲为心则纯是利他之行不知有己也所谓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此之谓矣所谓发大悲者在拔众生之苦欲拔彼苦当自忘其苦不能自忘则悲不能发矣㧞苦在与乐欲与其乐当为说法令其生善善生则苦灭苦灭则乐至所为生善者使其舍邪见灭诸病离贪着泯憎爱不为世法所没厌有为住无为皆是离苦得乐之妙善也。

  世尊菩萨不应于众生求其恩报亦不应观作与不作又于苦乐心不倾动。

  【注】求其恩报即同功德利益发心之谓也观作与不作则心存憎爱心不倾动则所谓不自忧苦也若三者经于心则是非成于念是非成于念则其所发大悲乃爱见之悲非无缘之大悲也故网明重重发明使不堕其咎耳。

  世尊何谓菩萨家清净佛言善男子菩萨若生转轮圣王家不名家清净若生帝释中若生梵王中亦不名家清净在所生处乃至畜生自不退失善根亦令众生生诸善根是名菩萨家清净。

  【注】上云以大悲心生诸众生善法不自忧苦复恐菩萨于善道恶道起取舍见不以等心而救自损善根故于此特问菩萨家清净而佛答若生帝释轮王中苟退善根祗云尊贵不名清净若生畜生恶道中苟不失善根虽云微贱是名清净得失既在善根所分则善道恶道无所拣择也上云六度平等则萨婆若平等此中善恶平等则萨婆若平等慎勿忻厌矣。

  又网明慈是菩萨家心平等故。

  【注】无缘之慈不拣冤亲故。

  悲是菩萨家深心念故。

  【注】深心大悲誓欲等救故。

  喜是菩萨家生法喜故舍是菩萨家离贪着故不舍菩提是菩萨家不贪声闻辟支佛地故。

  【注】问何以知此萨婆若即是自心邪前云不受眼不受色等根尘不受则亦不受识矣根尘识三者既泯即是绝待自心也又云能成就世间出世间圣凡因果者即是圆妙自心也合此二种总名萨婆若者体用不分不杂之像也曰若如此何以不直曰心而云萨婆若者宁有意乎答以心不自名故若心自名似有二物如火不自云火水不自云水等古人云语忌十成者不欲断绝也机贵回互者不欲染污也所以不名心者忌十成也名萨婆若者贵回互也何谓回互如世人畏死讳之云崩卒丧等皆忌言死也。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二
卍续藏第 20 册 No. 0364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三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会稽显圣寺后学沙门 圆澄 注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黄 辉

  左春坊左谕德会稽 陶望龄 同校

  左春坊左中𠃔太原 傅新德 订正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注】前文一往问答之辞以方便实相合而不杂分而不离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指趣渊深绵微难见梵天虽悟说是无说之义未解无说是说之旨此品特标无二者会前诸法皆归无二矣。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界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在此大会而无所说。

  【注】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吉祥如来会上为择法眼既为择法之眼不容无说盖文殊于方等会上以三十二大士各说不二法门以其亲从此中来不容无问而说待问而后发明也。

  佛即告文殊师利汝于此所说法中可少说之。

  【注】佛令文殊少说者发明前所说法即是无说之说于中无有少法可说也佛不自说令文殊说者使对众辨明也。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所得法宁可识不佛言不可识也世尊是法可说可演可论不佛言不可说不可演不可论世尊若是法不可说不可演不可论者则不可示也。

  【注】先标定世尊圣觉智自证之法然后辨其无说无示无演无论使人妙契言外之旨以自证之法不可得故所以智不能知识不能识言语道断心行处绝净名以是杜口于毗耶世尊以是掩室于摩竭若能悟旨则尘说刹说未尝间歇岂特文殊不说而世尊曷尝说乎。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汝不为众生演说法乎文殊师利言梵天法性中有二相耶梵天言无也文殊师利言一切法不入法性耶梵天言然文殊师利言若法性是不二相一切法入法性中云何当为众生说法。

  【注】若云是法无说无示者则文殊师利能不与众生说法耶非谓不与说法但说法无二相也若有一法可言于法性中有说有听有说有听则着我人着我人者是名戏论非得法性若一切法皆入法性法性无二无二故无说即说何当更为众生说乎。

  梵天言颇有说法亦无二相耶文殊师利言若决定得说者听者可有说法亦无有二。

  【注】以法性无二故无说与说亦无有二不必更说也既无说与说不二颇有说与无说不二不若决定得说者听者可言有二有不二若说者听者决定不可得故指何法为二为不二也。

  文殊师利如来不说法耶文殊师利言佛虽说法不以二相何以故如来性无二故虽有所说而无二也。

  【注】不以二相者无有能说所说之相也无有能说所说则说与不说皆入法性故楞伽有二种通谓宗通相说通相宗通相者谓圣默然说通相者谓圣说法是二者说与不说会归法性也。

  梵天言若一切法无二其谁为二文殊师利言凡夫贪着我故分别二耳不二者终不为二虽种种分别为二然其实际无有二相。

  【注】一切法圣人证实相故无二凡夫着我我所虚妄分别故二耳以实相不二者不因凡夫分别而成二也故凡夫是称虚妄彼实际岂因而二之也。

  梵天言云何识无二法文殊师利言若无二可识则非无二所以者何无二相者不可识也。

  【注】若有无二可识则非真无二也何也以有对待故若无有对待安能识无二哉。

  梵天二即是识业不可识法佛所说也。

  【注】佛说二者是业相可识法性则不可识也。

  是法不尔如所说何以故是法无文字故。

  【注】是法不尔者不如业相之可识如来所说不依文字语言故不可识也。

  文殊师利佛所说法终何所至文殊师利言如来说法至无所至梵天言佛所说法不至涅槃耶文殊师利言涅槃可得至耶梵天言涅槃无来处无至处文殊师利言如是佛所说法至无所至。

  【注】佛所说法终至涅槃以涅槃无有处所无处所故则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无所至者是佛所说至无至者至寂灭自性也以自性寂灭故无说无演无示无识宁有处所可得至也。

  梵天言是法谁听答言如所说梵天言云何如所说答言如不识不闻。

  【注】是法既非言说可及未审谁肯听邪听者如所说不可识则解不可闻若解不可闻者肯听是法也。

  梵天言谁能听如来如是法答言不漏六尘者。

  【注】眼见色如盲等耳闻声如聋等是谓不漏六尘能如是不漏则达无听之听是真能听法者也。

  梵天言谁能知是法答言无识无分别无诤讼者。

  【注】无识则不缘名相无分别则不着外尘无诤讼则不执能所离此三者则自性灵明寂然常照是真能知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名多诤讼答言是好是恶此名诤讼是理是非理此名诤讼是垢是净此名诤讼是善是不善此名诤讼是戒是毁戒此名诤讼是应作是不应作此名诤讼以是法得道以是法得果此名诤讼。

  【注】问好恶垢净是理非理持戒毁戒得道得果原于佛说云何同名诤讼耶答教道别也昔时佛为钝根众生未堪直趣大道权标名相使知进修此一乘顿教名相荡除理事不立直显自心若立纤毫即名障碍二乘不了名相碍心所以文殊决择者欲使法眼清净也曰若然者好恶垢净可名名相元无实体若执实有是成诤讼云何得道得果同彼诤讼答众生耽着欲尘不求解脱佛说得道得果诱彼痴儿若出化城宝所非有执为实事诤讼由生故并拣之也。

  梵天若于法中有高下心贪着所受皆是诤讼佛所说法无有诤讼梵天乐戏论者无不诤讼乐诤讼者无沙门法乐沙门法者无有妄想贪着。

  【注】如来所说大小名相皆是称理称机无心演出无有戏论凡夫乐着戏论于无诤讼中炽然诤讼着诤讼者非沙门法也沙门云勤息息灭戏论妄想勤修圣道故云勤息云何凡夫名为戏论邪以求道心不真效人问辨实自无心故名戏论此如古人闻一句义终身受持倘或不明经年决择以悟自期忽尔发明疑惑并消今人无书不读满肚怀疑隐隐自嗤逢人强辨直得最妙最玄于己一无造履故云上士一决一切了下士多闻多不信多闻多不信非戏论而何。

  梵天言云何比丘随佛语随佛教答言若比丘称赞毁辱其心不动是名随佛教若比丘不随文字语言是名随佛语。

  【注】称赞者顺境也毁辱者逆境也不为顺逆所动是顺佛之教也然则随宜通变不在胶柱调弦若执实事则著文字语言非顺佛语也以无定之语是名佛语不动不着妙契中道下皆仿此。

  又比丘灭一切诸相是名随佛教不违于义是名随佛语。

  【注】破相显空教门所载或夺或与各有其义比丘取舍得宜是名不违其义。

  若比丘守护于法是名随佛教若不违佛语是名随佛语。

  【注】荡除名相直显自心不为外论所害是守护法一切邪正同归法性是佛之语若执彼邪我正亲疏法性是违佛语若了即邪即正无二无别是名不违以真心妙融即遮即照教道安立或破或显纵夺无方须得心融意会耳。

  梵天言云何比丘能守护法答言若比丘不逆平等不坏法性是名能守护法。

  【注】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曰平等若分彼圣我凡是乖平等乖平等者起诤论起诤论者不能守护法也法性即是平等之实相若谓转凡入圣是坏法性以法性各住一际如钟鼓之声彼此不相到故所以不坏法性者乃不乖平等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亲近于佛答言若比丘于诸法中不见有法若近若远是名亲近于佛。

  【注】前梵天问佛亲近佛答尽命不毁禁者与此文殊所答若何异也以梵天说诸法正性之门显理极圆佛指事行使无混滥如法华三周法竟说四安乐行也此中文殊当择法之任不见有法若近若远为答者使法眼清明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给侍于佛答言若比丘身口意无所作是名给侍于佛。

  【注】身无非行口无恶言意无邪思且道那个是佛要汝给侍。

  梵天言谁能供养佛答言不起福业不起不动业者。

  【注】不起福业则不著有为不起不动业则不着无为前文所谓达无生际者。

  梵天言谁能见佛答曰若不着肉眼不着天眼不着慧眼是名能见佛。

  【注】肉眼碍非通是不能见天眼通非碍是能见以自性天真之佛不属见故故能见不能见皆不见佛若离五眼之见是真见佛也不言佛眼法眼者文略也。

  梵天言谁能见法答言不逆诸因缘法者梵天言谁能顺见诸因缘法答言不起平等不见平等所生相者。

  【注】诸法体是真空不碍缘起若碍缘起是逆因缘所谓顺因缘者不执体是真空不起平等之想不执任运缘起不见平等所生之相也。

  梵天言谁得真智答言不生不灭诸漏者。

  【注】漏者所谓有漏欲漏无明漏也达漏体本是无生不生不灭是名真智二乘返此。

  梵天言谁能随学如来答言不起不受不取不舍诸法者。

  【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能不起不受学如义也。

  梵天言谁名正行答言不堕三界者。

  【注】所谓不着欲不着禅不着空唯此不著名为正行也。

  梵天言谁为善人答言不受后身者。

  【注】世称善人乃善恶对称之善人其善即凡夫中善人也不受后身乃阿罗汉及一生菩萨妙契中道不着善恶二边即圣人中善人也大学所谓止于至善非善恶所对之善也。

  梵天言谁为乐人答言无我无我所者。

  【注】我即是能主宰者我所即是能攀缘者内忘主宰外绝攀缘是真乐人也。

  梵天言谁为得解脱者答言不坏缚者梵天言谁为得度答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

  【注】若有生死可度则有不度生死者惟涅槃生死二边不住是真得度也。

  梵天言漏尽比丘尽何事耶答言若有所尽不名漏尽知诸漏空相随如是知名为漏尽。

  【注】既不住二边度无所度比丘称为漏尽当尽何事耶所言漏尽但尽妄想之相非谓有法可尽若有可尽不名漏尽矣。

  梵天言谁能实语答言离诸言论道者。

  【注】若离言论道是实语者则如来以言语论道岂为虚妄邪如来为破凡夫语言故假言论道非有言语也所以云他说的说个不说的。

  梵天言谁为入道答言凡夫有入道圣行者知一切有为法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则无入道。

  【注】凡夫不达有为性空妄计有入圣行者了三际平等故无入不入。

  梵天言谁能见圣谛答言无有见圣谛者所以者何随所有见皆为虚妄无所见者乃名见谛梵天言不见何法名为见谛答言不见一切诸见名为见谛。

  【注】有见是常见无见是断见亦有亦无是增益见非有非无是戏论见如是四见三世叠成六十二见名为诸见。

  梵天言是谛当于何求答言当于四颠倒中求梵天言何故作如是说答言求四颠倒不得净不得常不得乐不得我若不得净是即不净若不得常是即无常若不得乐是即为苦若不得我是即无我。

  【注】于身受心法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何为颠倒邪身是不净而计为净心是无常计为常受是苦计为乐法是无我计为有我故佛说圣谛即彼颠倒而求观身四大假合内外三十六物件件推求毕竟无净是谓不净观心念念不住新新不停是谓无常观一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皆无安乐是之为苦观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悉皆无性是谓无我如是常乐我净皆由四颠倒之所显发如是推求如是了达是名为谛。

  梵天一切法空无我是为圣谛。

  【注】上云求谛于四颠倒此特云法空为圣谛者以四颠倒皆依五阴等法之所出也若了五阴等空无我即彼四种颠倒皆名圣谛也。

  若能如是求谛是人不见苦不断集不证灭不修道。

  【注】如是求谛者了达法空了达法空故知法无生故不见苦知法无和合故不断集知法本离生灭故不证灭知法无二相故不修道。

  梵天言云何名修道答言若不分别是法是非法离于二相名为修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为道是道不令人离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离不至乃名圣道。

  【注】既云不证不修云何一切行人名为修道耶修道者非是有修之修乃是无修之修也无修之修者知法无二故于无二法中求一切法不可得是之谓道求一切法不可得故生死不可得涅槃不可得生死不可得谁离生死涅槃不可得谁至涅槃以生死涅槃同入实际惟有名字故不至不离也。

  尔时有摩诃罗梵天子名曰等行。

  【注】梵语摩诃罗此云大梵天子名等行者前网明问云何比丘亲近于佛问真谛也此天子问云何优婆塞皈依三宝者问俗谛也欲显真俗不二即俗趋真故曰等行破在俗出家之执入无二门矣。

  问文殊师利何谓优婆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答言若优婆塞不起二见。

  【注】总标下释成不起之意。

  不起我见不起彼见不起我见不起佛见不起我见不起法见不起我见不起僧见是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注】清净自心即是自己佛无作妙智即是自己法圆融梵行即是自己僧故曰佛者觉也法名平等僧名和合若舍己外求作二见解是不皈依也若能了达三宝即是自己彼我两忘不起二见是真皈依也。

  又优婆塞不以色见佛不以受想行识见佛是名皈依佛。

  【注】清净自心本无五蕴若着五蕴见佛则不见自心不名觉矣若了五蕴本空是则名觉是名皈依。

  若优婆塞于法无所分别亦不行非法是名皈依法。

  【注】法名平等于法非法无所分别然于是非分齐无所混滥虽无分别亦不行非法是则皈依也。

  若优婆塞不离有为法见无为法不离无为法见有为法是名皈依僧。

  【注】僧名和合若以有为为有为以无为为无为是即分别非和合矣以有为无为二而不二故名皈依和合也。

  又优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注】所言皈依者非谓外有所皈依也即是皈依自心达三宝体空惟有名字名字不可得故曰皈依也。

  尔时等行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是诸菩萨发菩提心者为何所趣答言趣于虚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虚空故。

  【注】前云天子此云菩萨者以了悟皈依自心即名菩萨所以为顿教也既是皈依自心彼诸菩萨发心当趣何所彼发心者发无所趣心也以菩提同于虚空惟有名字无处所故。

  等行言云何菩萨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答言若菩萨知一切发非发一切法非法一切众生非众生是名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注】既无所趣云何名为发心耶所言发心者知一切发心即是非发心一切法即是非法一切众生即是非众生直下顿证自己是名发心以无所得故也。

  名字义品第十三

  【注】前云菩萨既云无二则彼此平等彼此平等则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各无标的各无标的则彼此混滥然文殊等一一指陈历历明鉴何云无二非谓名字无二乃法体无二也是诸菩萨皆依法界中流出故曰无二以德立名不无指的故非无二也譬如水火风土皆依木出各以其能而称则不同也此品名名字者依前无二品流出也。

  尔时等行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为何谓耶佛言善男子若菩萨于邪定众生发大悲心于正定众生不见殊异故言菩萨所以者何菩萨不为正定众生不为不定众生故发心但为度邪定众生故而起大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名菩萨。

  【注】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众生又云摩诃萨此云大道心众生菩萨不以自利专欲利人缘彼邪定众生而发大悲者大道心众生也于彼正定众生心不殊异者觉法平等无有彼此者觉众生也不因不定众生发心者以彼机未堪化故也。

  尔时菩提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所以为菩萨佛言若乐说者便说。

  【注】前则如来总彰菩萨之意此下别显菩萨之德所以各说也。

  菩提菩萨言譬如男子女人受一日戒无毁无缺若菩萨如是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于其中间常修净行是名菩萨。

  【注】菩提云觉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于其中间修行梵行犹若一日觉三世性空故也。

  坚意菩萨言若菩萨成就深固慈心是名菩萨。

  【注】以无缘慈深固其心故曰坚意。

  度众生菩萨言譬如桥船度人不倦无有分别若心如是是名菩萨。

  【注】以无分别智度诸众生犹如桥船无有分别也。

  断恶道菩萨言若菩萨于诸佛国投足之处即时一切恶道皆灭是名菩萨。

  【注】以方便智入诸佛法灭于恶见也。

  观世音菩萨言若菩萨众生见者即时必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称其名得免众苦是名菩萨。

  【注】以自在慧入圆通性必定得菩提也称名免苦者随喜之益也。

  得大势菩萨言若菩萨所投足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是名菩萨。

  【注】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名大势至盖以中道妙慧照破无明故魔王宫殿世界皆为震动也。

  无疲倦菩萨言若恒河沙等劫为一日一夜以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以是岁数若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于恒河沙等佛所行诸梵行修集功德然后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不休息无有疲倦是名菩萨导师菩萨言若菩萨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是名菩萨。

  【注】以深心大悲平等道达若求恩报则非平等不名菩萨也。

  须弥山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法无所分别如须弥山一切众色是名菩萨。

  【注】以不动智入一切法无所分别犹如须弥处于大海七金山等一切众色交映巍然不动也。

  那罗延菩萨言若菩萨不为一切烦恼所坏是名菩萨。

  【注】梵语那罗延此云勇健以智慧勇健不为烦恼所坏也。

  心力菩萨言若菩萨以心思惟一切诸法无有错谬是名菩萨师子游步自在菩萨言若菩萨于诸论中不怖不畏得深法忍能使一切外道怖畏是名菩萨。

  【注】以无畏辨降伏外论喻如狮子游步之自在也。

  不可思议菩萨言若菩萨知心相不可思议无所思惟分别是名菩萨。

  【注】以心非数量故知心相不可思议也。

  善寂天子言若菩萨能于一切天宫中生而无所染亦不得是无染之法是名菩萨。

  【注】欲界不为欲尘所染色界不为禅定所染无色界不为空见所染一切虽无所染亦不得是无染之见故曰善寂。

  实语菩萨言若菩萨有所发言常以真实乃至梦中亦无妄语是名菩萨喜见菩萨言若菩萨能见一切色皆是佛色是名菩萨。

  【注】体实色有青黄赤白等独头色有散位梦中及定果等色名为一切能见此一切皆是佛色者应云善见喜见者恐讹也。

  常惨菩萨言若菩萨见堕生死众生其心不乐世间诸乐欲自度己身亦度众生是名菩萨。

  【注】因众生而起惨戚发大悲而思救度众生无尽悲愿无尽故曰常惨。

  心无碍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烦恼众魔而不嗔碍是名菩萨。

  【注】魔宫佛土烦恼菩提不作二相是名无碍。

  常喜根菩萨言若菩萨常以喜根自满其愿亦满他愿所作皆办是名菩萨。

  【注】七觉支中第四喜支根成满其愿自他俱办故曰喜根。

  散疑女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法中不生疑悔是名菩萨。

  【注】八圣道中第八无漏慧断除三业微细无明故曰散疑。

  师子童女菩萨言若菩萨无男法无女法而现种种色身为成就众生故是名菩萨。

  【注】童女者兑之象也兑属金主于秋成衰杀之候一切万物至此成就故曰成就众生名狮子者以法体中本无男女为众生故现种种身是决定说故。

  宝女菩萨言若菩萨于诸宝中不生爱乐但乐三宝是名菩萨毗舍佉达多优婆夷言若菩萨有所得者则无菩提若不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一切法是名菩萨。

  【注】凡有所得则无菩提者以菩提即是自妄想非谓觉矣若了一切法不可得即是得自性之觉得自性之觉即不生不灭矣。

  䟦陀婆罗贤士言若菩萨众生闻其名者毕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

  【注】䟦陀婆罗云贤守亦云贤护既守且护故闻其名者定获菩提矣。

  宝月童子言若菩萨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况身受是名菩萨忉利天子曼陀罗华香菩萨言若菩萨持戒熏心常流诸善法香不流余香是名菩萨。

  【注】曼陀罗云白华香以戒为白业故修此白净业者则常流法香也。

  作喜菩萨言若菩萨喜乐三法谓供养佛演说于法教化众生是名菩萨。

  【注】供养乃上求之利说法乃下化之功上求下化宜名菩萨也。

  思益梵天言若菩萨所见之法皆是佛法是名菩萨。

  【注】即俗而真无真不俗真俗既成一体则佛法不离所见也。

  弥勒菩萨言若菩萨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是名菩萨。

  【注】梵语梅怛利伽那此云慈氏以慈隆即世悲臻后劫故使见者皆获慈心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若菩萨虽说诸法而不起法想不起非法想是名菩萨。

  【注】文殊为择法眼善择法要了证实相故虽说法不起法非法想无说是说故不起法想说是无说故不起非法想。

  纲明菩萨言若菩萨光明能灭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

  【注】众生为无明烦恼所敝犹如长夜若遇根本智光则无明烦恼当念无生矣。

  普华菩萨言若菩萨见诸如来满十方世界如林华敷是名菩萨。

  【注】十方众生皆是如来之性同敷万行因华也。

  如是诸菩萨各各随所乐说已尔时佛告等行菩萨言若菩萨能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亦复能舍一切福事与诸众生是名菩萨。

  【注】上由等行菩萨问菩萨为何谓也而如来答拔诸邪定众生起于大悲正定众生心不殊异答其为义也末后云能代众生之苦舍己之乐与诸众生答其为德也始末皆如来答者一切梵行皆趋如来故所以启问菩萨名等行者也中间诸菩萨各述己德使众生随所悟入也。

  论寂品第十四

  【注】前诸菩萨各述己德随所乐说者差别之义也名字虽则万差论体其惟一寂若不会归终成迷名滞迹之欲微细究明始获达体忘情之旨了行非实则名本无当名实无当则一道平等故曰论寂。

  尔时思益梵天问等行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以何行为行。

  【注】汝名既云等行则染净何分而正邪莫辨若有分辨则何名等行若不分辨则汝现前随于何行而行耶。

  答言我已随一切有为法众生行为行。

  【注】弃有为而行无为则拣择即世谛而行圣行是名平等以有为无为同入法性故也。

  又问随一切有为法众生以何为行答言诸佛所行是随一切有为法众生行也又问诸佛以何为行答言诸佛以第一义空为行又问凡夫所行诸佛亦以是行有何差别等行言汝欲令空中有差别耶答言不也等行言如来不说一切法空耶答言然是故梵天一切法无有差别是诸行相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如来不说诸法有差别也。

  【注】凡夫行于有为三乘行于无为诸佛行于第一义空所言第一义空者有为无为皆惟名字无有义理三乘不了义空于法性中妄起诤执作有无见凡圣成差大乘深明实际知有为无为皆第一义空于是空中何有彼此无彼此故号曰等行迩来道学宗师动辄言理不知理为碍本始终论义岂识义是祸苗若悟义理本空始知圣人无说。

  尔时思益梵天问文殊师利言所言行处行为何谓也答言于诸行中有四梵行是名行处行若人离四梵行不名行处行能行四梵行是名行处行。

  【注】四梵行者有四依行一者常行乞食二者着粪扫衣三者兰若树下住四者病以腐烂药治此惟声闻法非今经意有四观行一者观因缘二者观果报三者观自身四者观佛身此亦初心行人所修非今经意有四安乐行一者身住菩萨行行处近处为众说法二者口于末法中宣说妙法不乐说人及经典故三者意于法灭时受持斯经无怀嫉妒四者誓愿以身口意与慈悲但发愿流通此即今经意也由前凡夫诸佛行体无二若不择住梵行则恐成混滥何也前欲显理则纤迹不存宁容圣凡有异此中扶事则非是宛然不许邪正混同事理两备方名究竟所以法华三周法竟说此安乐行门楞严见道以还方宣修行法则是皆圣贤千古不易之式也又杀盗淫妄四者乃梵行之门舍是别求则非行处。

  梵天若人成就四梵行虽于空闲旷野中行是名行处行若不成就四梵行虽于楼殿堂阁金银床榻妙好被褥于此中行不名行处行亦复不能善知行处相。

  【注】所言成就者四种安乐行门及身无杂染等行也若成就此则不拣方所虽处旷野犹居大众以能说法要故也若不成就虽处大众犹无一人以不能弘宣大法故亦不能知行处相。

  又问菩萨以何行知见清净答言于诸行中能净我见。

  【注】凡夫著于我见执于有为二乘著于我见执于无为二者虽则出生相返同归虚妄若净我见则有为无为皆归实际者即是入正行入正行故则知见清净。

  又问若得我实性即得实知见耶答言然若见我实性即是实知见譬如国王典金藏人因己出用知余在者如是因知我实性故得实知见。

  【注】无我无我所是我实性达实性故则如是知如是见皆如实故譬如典金藏人因己出故知余在者喻我及我所皆从己出本是无生而我本体曾无有动无动之体即实知见也。

  又问云何得我实性答言若得无我法所以者何我毕竟无根本无决定故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实性。

  【注】凡夫不了执言有我若有我者四大六根何者是我若眼是我则耳鼻舌身应是非我若耳鼻等非我则谁闻谁嗅若都是我则我成六我若都不是我舍是岂应别有如是推求则决定无有根本可得以无得故是名得我实性也。

  又问如我解文殊师利所说义以见我故即是见佛所以者何我性即是佛性。

  【注】见我性空佛性亦空。

  文殊师利谁能见佛答言不坏我见者所以者何我见即是法见以法见能见佛。

  【注】上云见我即是见佛此间谁能见佛似乎相反然梵天恐人坏我见而见实性重增取舍之端故复问之使知不坏我见而见实性也我见即是法见者由有我见法得兴起因有法故有能觉者也。

  又问颇有无所行名为正行耶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为法是名正行。

  【注】由前不坏我见见佛然亦不着我见若着我见即行有为不名正行以正行不属有为故不行是行也。

  又问云何行名为正行答言若不为见故行不为断不为证不为修故行是名正行。

  【注】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不为四者所行名为正行以见苦无生知集无和合了灭无生灭悟道无二故也。

  又问慧眼为见何法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所以者何有为法皆虚妄分别无虚妄分别是名慧眼无为法空无所有过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见无为法。

  【注】由前无见见我实性无行名为正行既云无见无行所云慧眼当见何法夫慧眼者见无见无行之法也以慧眼鉴空空者空诸虚妄故不见有为眼以见色得名慧眼鉴空非色所及故超诸眼道而不见无为也。

  又问颇有因缘正行比丘不得道果答言有正行中无道无果无行无得无有得果差别梵天无所得故乃名为得若有所得当知是为增上慢人正行者无增上慢无增上慢则无行无得。

  【注】所言有因缘者有正行因缘故无行道无得果无得果差别者无声闻辟支佛佛乘之差别也以正行中无所不行无所不行本一无行是为正行之因缘也。

  又问得何法故名为得道答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亦不众缘生从本已来常无有生得是法故说名得道。

  【注】所谓得道者得是无生之道也无生偈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不众缘生者即不共生也缺无因生四处推求无一可得无可得故说名得道也。

  又问若法不生为何所得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为得。

  【注】若知法是无生则知心外无法可得无法可得得自心也。

  是故佛说若见诸有为法不生相即入正位。

  【注】文殊复引佛说为正者使行人毕竟以无生为得也在真谛则曰正性在俗谛则曰正位性属自体位属相用二者会归总是一心。

  又问云何名正位答言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位。

  【注】我及我所涅槃生死菩提烦恼不作二见即离分别故也。

  又行平等故名为正位以平等出诸苦恼故名正位。

  【注】行平等者自持之德平等出诸苦恼者利人之行也自行利他均名平等者不思议也不思议故心无分别同名正位。

  入了义中故名正位除一切忆念故名正位。

  【注】入了义则远离戏论除忆念则三世性空。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快说此言诚如所说说是法时七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三万二千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十千人离欲得定。

  【注】比丘不受诸法者破烦恼惑成般若德也天子得法眼净者破尘沙惑证解脱德十千人离欲得定者离二边欲获中道定破无明惑证法身德也。

  二百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子能作佛事大饶益众生文殊师利言佛出于世不为益法故出不为损法故出。

  【注】佛出世者不离正位于正位中无损无益如是出世也。

  梵天言佛岂不灭度无量众生仁者亦不利益无量众生耶文殊师利言汝欲于无众生中得众生耶答言不也梵天汝欲得众生决定相耶答言不也梵天汝欲得诸佛有出生相于世间耶答言不也梵天何等是众生为佛所灭度者梵天言如仁者所说义无生死无涅槃文殊师利言如是诸佛世尊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佛诸弟子得解脱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是涅槃是生死但假名字有言说耳实无生死往来灭度涅槃。

  【注】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离自化之幻相假名既绝则众生何曾决定幻相既离则诸佛那得度生无生死可度无决定可得则一切万法归一寂矣前正问品中网明问佛不为度生死故说法耶而梵天答曰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如此则梵天非谓不明何以此中复问文殊似若无知何也前则梵天据正性而答网明亦非不知此中论寂梵天岂云未谙皆于佛事门中互兴问答发明奥旨使行人有所趋何也盖此非浅机所知耳。

  又问谁能信是法耶答言于诸法中无贪著者又问若贪著者于何贪着答言贪著者贪着虚妄梵天若贪着是实者终无憎上慢以贪着虚妄故行者知之而不贪着若不贪着则无有流若无有流则无往来生死若无往来生死是则灭度。

  【注】沩山偈曰未达法唯心起种种分别是为贪着虚妄分别不能信是法者也达法唯心已分别即不生是远离虚妄分别能信是法者也若虚妄分别是实则彼贪著者不为憎上慢也以虚妄分别如水中月镜中像极其心机终不可得不了无得妄为有得是皆憎上慢也。

  又问何故说言灭度。

  【注】既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则灭度之名空说不知灭者灭其虚妄度者度其执着耳。

  答言灭度者名为众缘不和合若无明不和合诸行因缘则不起诸行若不起诸行是名为灭不起相是毕竟灭得是道故则无生处如是名为四圣谛。

  【注】众缘不和合者即十二因缘不和合也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生老病死次第生起若无明不与行等十二和合则行等十二无由得起是名为灭不起行识名色等相是毕竟灭毕竟灭者但灭无明等十二相不灭其性是为得道是名灭度以生死不可得涅槃不可得但灭其无明妄想耳。

  如来二事品第十五

  【注】前菩萨名字品出无说而说也以法本无说由诸菩萨德行万差各述所以故有言说次论寂品乃说即无说也由名字异说有差别文字性空体惟一寂此品合彼二事皆如来法施之式也故永嘉曰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皆是妙会一心也。

  尔时等行菩萨谓文殊师利如汝所说皆为真实答言一切言说皆为真实。

  【注】岂特文殊之言为真实邪一切外道凡夫所有言语无不真实下文释其皆真实之意。

  又问虚妄言说亦真实耶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是诸言说皆为虚妄无处无方若法皆虚妄无处无方是故一切言说皆是真实善男子提婆达语如来语无异无别所以者何一切言说皆是如来言说不出如故一切言说有所说事皆以无所说故得有所说是以一切言说皆平等文字同故文字无念故文字空故。

  【注】若以分别相取则圣贤言说为真实凡夫言说为虚妄若平等谛观则圣贤言说亦名虚妄而凡夫言说亦名真实何也以一切言说皆无性故来无所从故言无处去无所至故言无方无处无方皆由缘兴缘灭刹那不住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中亦无住于无住中假现文字文字性空无有念想故如来语与提婆达语皆平等无有差别也。

  等行言如来不说凡夫语言圣贤语言耶文殊师利言然以文字说凡夫语言亦以文字说贤圣语言如是善男子诸文字有分别是凡夫语言是贤圣语言等行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如诸文字无分别一切贤圣亦无分别是故贤圣无有言说所以者何贤圣不以文字相不以众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说也譬诸钟鼓众缘和合而有音声是诸钟鼓亦无分别如是诸贤圣善知众因缘故于诸言说无贪无碍。

  【注】若谓一切言说文字无有念性均一虚妄则如来岂不说凡夫贤圣耶文殊答曰然如来所说皆由文字诠表而有差别以文字无性无有念想分别而凡夫语贤圣语亦无性无有念想分别由如钟鼓之声缘合成音岂为有性耶所言缘合者如钟鼓之声缘皮缘木缘金缘人如是等缘和合成音本是无性而凡夫语言圣贤语言外缘事理内缘唇舌牙齿神气等缘和合成音若缺其一音则不成岂非无性而贤圣了此无性故无贪无碍凡夫不了多生执着故凡圣似差无性体同宁有二致。

  等行言如佛所说汝等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何谓说法何谓圣默然答言若说法不违佛不违法不违僧是名说法若知法即是佛离相即是法无为即是僧是名圣默然。

  【注】佛以觉了为义法以平等为义僧以和合为义若不迷于觉不着分别不坏和合是名说法若法平等觉了不迷即是佛觉了不迷远离虚妄幻相即是法了法无生无为顺入即是僧此即一体三宝备在自己不言而喻故曰默然。

  又善男子因四念处有所说名为说法于一切法无所忆念名圣默然。

  【注】四念处者身受心法也观身无常观受是苦观心是空观法无我佛欲众生出离如是教诫名为说法了此性空无所忆念是名默然。

  因四正勤有所说名为说法以诸法等不作等不作不等名圣默然。

  【注】四正勤者一断已生恶法如除毒蛇二断未生恶法如防流水三增长已生善如溉甘果四未生善为生如钻木出火如是开示名为说法然如来等观诸法无勤不勤非等不等了法无是故曰默然。

  因四如意足有所说名为说法若不起身心名圣默然。

  【注】四如意者欲念进慧以心慕胜欲系念正住精进无间不令驰散智定力等所愿皆得名如意足。

  因五根五力有所说名为说法若不随他语有所信为不取不舍故分别诸法一心安住无念念中解一切法常定性断一切戏论慧名圣默然。

  【注】信进念定慧分开根力圣道仗此出生故曰根心获相应故曰力根中五者一信谛理出生无漏功德二䇿善进修不懈三念正助之道皆出世正因四摄心在道不令驰散五决择邪正明白不滥力中五者一得信力故不为疑惑所动二得进力故用心无间不至圣道不休三得念力故能破边见不为烦恼所破四得定力故能破欲界所系于诸禅定互无妨碍五得慧力故能破邪外等论又能破自己见爱等执不随他语者得信力也不取不舍者得进力也安住无念者得念力也解法常定者得定力也断戏论慧者得慧力也根力有五契心一念一念亦无无所得故谓之默然。

  因七菩提分有所说名为说法若常行舍心无所分别无增无减名圣默然。

  【注】七菩提者即念择进喜轻安定舍由得五力于菩提有分证之益缘念大乘决择实相进修无漏喜获相应此四者治其沉心之相获相应故获得轻安由轻安故定心入禅由入禅故舍于观智如是开示名为说法常行舍心者即念念无著因地果觉无增无减无所分别故曰默然。

  因八圣道分有所说名为说法若知说法相如筏喻不依法不依非法名圣默然。

  【注】八圣道者见思惟语业精进念定命见谓修无漏十六行故明见四谛思惟者谓以正思惟发动正道观心语谓以无漏智除口邪命常摄口业住正语中业谓以无漏智除身邪命住于清净正身业中此四者举其治修之行精谓勤修涅槃善入正谛此通前后定谓正住于法决定不移念谓心不动失正直不忘命谓以无漏智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于正命此三者总收意业获相应心也如是八种开示本乎无说为度众生故现言说犹如船筏意在济人不着彼岸不着此岸不住中流如是说法不依有为不依无为不依法不依非法说是无说无说是说所谓默然同一幻兴无有实性故般若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善男子于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开解演说名为说法若身证是法亦不离身见法亦不离法见身于是观中不见二相不见不二相如是现前知见而亦不见名圣默然。

  【注】总指三十七助道品于法体本无方便应世建立名相若能亲证则于法于身不作二不作不二所谓自证不可得也。

  又善男子若不妄想着我不妄想着彼不妄想着法有所说名为说法若至不可说相能离一切言说音声得不动处入离相心名圣默然。

  【注】彼我说法皆妄想有若无妄想名字皆空如来以此劝诱故名为说法若悟不可说相知一切音声皆无所入矣。

  又善男子若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而教诲之名为说法常入于定心不散乱名圣默然。

  【注】是知说法皆因对机默然皆由自证以自证故说即无说利众生故无说为说是二者皆一心建立也。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师利所说义一切声闻辟支佛无有说法亦无圣默然所以者何是人不能了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亦复不能常在于定文殊师利若有真实问何等是世间说法者何等是世间圣默然者则当为说诸佛是也所以者何诸佛善能分别一切众生诸根利钝亦常在定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等行所说唯诸如来有此二法。

  【注】既是如来具此二事余不应有云何佛不自说而文殊说也以文殊为择法眼故佛住第一义故第一义中不容有说在第二义门方便提奖佛告文殊而印可等行者以一真法界若动若静若语若默若大若小若邪若正等而行之不起二见不起二见是如来行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亲从佛闻汝等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世尊若声闻不能行者云何如来敕诸比丘行此二事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声闻不从他闻能说法能圣默然不须菩提言不也须菩提是故当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无有说法无圣默然。

  【注】须菩提云空生以解空第一故此中启请由前等行不起二见等心而行若不会归空际则是非皎然安能等行哉故须菩提发起会归空也声闻辟支佛无此二事者心存得失未能等观入空者也如来有者如来即诸法如义如即空也动静说默皆由空之所出也。

  尔时文殊师利谓须菩提如来了知众生八万四千行汝于此中有智慧能随其所应为说法不答言不也今须菩提能入观一切众生心三昧住是三昧通达一切众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无所妨碍不答言不也文殊师利言须菩提如来于众生八万四千行随其所应为说法药又常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动摇而通达一切众生心心所行须菩提是故当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及此事。

  【注】须菩提意谓我亲闻佛敕诸比丘行此二事若云无分敕彼何为而佛答非谓无分但无己智分也动转施为皆仗佛力如官家仆使一切所为皆依主出而文殊重释其意者非惟无己智分实乃力之不逮耳盖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二乘全无五眼六通二乘分证如来圆证不能入观众生心三昧者即入一切语言三昧也以此三昧生佛同具二乘分证自心不能遍证他心以不能遍证故不能住是三昧以分别未忘故也以不能故于自心他心心王心所皆不能无妨碍也以不能无碍不能观机说法故于二事二乘无分如来一一超过故此二事惟如来有如礼乐刑政皆天子出非庶民有也。

  须菩提或有众生多淫欲者以观净得解脱不以不净唯佛能知。

  【注】多欲众生如来于小乘教中令观不净观而得解脱如优波尼沙陀等于大乘惟观欲性无生而得解脱如净名与二比丘说罪性空等。

  或有众生多瞋恚者以观过得解脱不以慈心惟佛能知。

  【注】小乘教中佛令多瞋众生修慈心观大乘中不修对治而返求诸己也故小乘观门不足喻也。

  或有众生多愚痴者以不共语得解脱不以说法唯佛能知。

  【注】由说法故令彼愚痴转得智慧是佛常说今云不共语而得解脱者盖如来观机之说无有定方或劝而发心或激而发心各随其宜非二乘所知也何谓激而发心耶如阿那律陀性好打睡佛以偈呵曰终日恰恰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更不与语律陀闻偈自责七日不眠失去两目得半头天眼证无学果是不与语而使发心者也夫子亦曰朽木不可雕也。

  或有众生等分行者不以观净不以不净不以观过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语不以说法得解脱者随其根性以诸法平等而为说法使得解脱惟佛能知是故如来于诸说法人中为最第一禅定人中亦最第一。

  【注】等分行者即于贪瞋痴等分也贪瞋痴等分者为说诸法平等得解脱也此上四节文殊与释如来善知自心他心心王心所应病与药之意也说法人中第一者释能随宜说法也禅定人中第一者释虽则说法常在于定也。

  尔时须菩提问文殊师利若声闻辟支佛不能如是说法不能如是圣默然者诸菩萨有成就如是功德能说法能圣默然不答言惟佛当知。

  【注】文殊答空生之问历历分明及乎问菩萨能如是不而文殊不即与答而曰惟佛当知似乎不能何也盖不逞自能不炫己德是圣贤之语式也若言其能则有不能失故曰语忌十成者不欲断绝也机贵回互者不欲染污也虽然若问圆澄又且不然但向他道现分析次。

  于是佛告须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语言心不散乱若菩萨成就是三昧皆得是功德。

  【注】一切语言三昧者即法性三昧也以法性无性随类妙应如丝竹管弦于中实无音性故巧合工商文殊不即答者显性故也如来与答者显法妙指故也。

  尔时文殊师利谓等行菩萨善男子为众生八万四千行故说八万四千法藏名为说法常在一切灭受想定中名圣默然善男子我若一劫若减一劫演说是义是名说法相是圣默然相犹不能尽。

  【注】由众生尘劳行故说此法藏则知无故说说是无说说法默然二而不二不二故经劫不能尽也。

  于是佛告等行菩萨善男子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普光劫曰名闻国名喜见。

  【注】以出过思量中道智光等照二边故曰普光此智十界同见故曰名闻能悟此智则获圣果故曰喜见用表前说法默然二事双运之谓也。

  彼国严净。

  【注】离二边垢也。

  丰乐安隐。

  【注】多饶法宝故言丰乐常在于定故言安隐。

  天人炽盛其地皆以众宝庄严柔软细滑生宝莲华一切香树充满其中常出妙香。

  【注】其佛以二事双运为因地以平等妙行为资助故感众宝严地平等无诤故感柔软细滑莲华不着垢净不离垢净表中道智不即二边不坏二边也一切香树常出妙香依此中道智出生诸功德妙香也。

  善男子喜见国土有四百亿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纵广八万四千由旬其中诸城纵广一由旬皆以众宝校饰一一城者有二万五千聚落村邑而围绕之一一聚落村邑无量百千人众充满其中彼时人民所见色像心皆欣悦无可憎恶亦悉皆得念佛三昧是以国土名曰喜见。

  【注】所见色像心皆欣悦者以中道智平等无有分别无分别故所见一切色皆是佛色无可取舍无取舍故无憎恶也。

  若他方世界诸来菩萨皆得快乐余国不尔。

  【注】一切方便异门皆依中道而得快乐舍是其余皆不名快乐矣。

  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为弟子说亦多乐说如是法言汝等比丘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

  【注】是一而三不碍中道不碍中道故二事并行也。

  善男子尔时上方医王佛土有二菩萨一名无尽意二名益意来诣普光佛所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注】以方便智调伏众生故曰医王上方非坚碍之界用表实际谓方便智依实际而住故曰上方文云能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而教诲之而亦常在于定是此义也一名无尽意者依此方便智而修行调伏无尽也二名益意者依此方便智而增益利乐也从医王佛土来诣普光佛所者即方便智趣中道之像也此经顿教一往论辩皆称绝待若非方便何云去来细观可知。

  时普光佛为二菩萨广说净明三昧所以名曰净明三昧者若菩萨入是三昧即得解脱一切诸相及烦恼着亦于一切佛法得净光明是故名为净明三昧。

  【注】即方便智示以根本智也前所谓诸法正性正行等也以正性离分别故解脱诸相正行无行故离诸烦恼以根本智迥绝依故于佛法得明净也。

  又前际一切法净后际一切法净现在一切法净是三世毕竟净无能令不净性常净故是以说一切诸法性常清净。

  【注】以根本智门非三世所摄不属垢净体是无染不能使之不净如珠如玉水精琉璃真体如是谁能使不净无能使不净是谓毕竟净也。

  何谓诸法性净谓一切法空相离有所得故一切法无相相离忆想分别故一切法无作相不取不舍无求无愿毕竟离自性故是名性常清净。

  【注】法无处所故言空法无形段故言无相相法无能所故言无作此三解脱门之相即是性常净之相也。

  以是常净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性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

  【注】涅槃云寂灭以刹那无生相可得刹那无灭相可得以生灭不可得故为一切法所依故曰法性。

  是故说心性常清净善男子譬如虚空若受垢污无有是处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污无有是处。

  【注】此喻心性本来是净非使之净也。

  又如虚空虽为烟尘云雾覆曀不明不净而不能染污虚空之性设染污者不可复净以虚空实不染污故还见清净凡夫心亦如是虽邪忆念起诸烦恼然其心性不可垢污设垢污者不可复净以心相实不可垢污性常明净是故心得解脱善男子是名入净明三昧门。

  【注】此喻心性即染而净非谓离染而净也。

  彼二菩萨闻是三昧于诸法中得不可思议法光明。

  【注】此乃方便趋中道之益也。

  尔时无尽意菩萨白普光如来言世尊我等已闻入净明三昧当以何行行此法门佛告无尽意善男子汝等当行二行若说法若圣默然时二菩萨从佛受教头面礼佛足绕三匝而出趣一园林自以神力化作宝楼于中修行。

  【注】园林者总持也以此二法双运故趣总持也楼以高显为义修行此胜行也。

  时有梵天名曰妙光与七万二千梵俱来至其所头面礼足问二菩萨善男子普光如来说言汝等比丘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善男子何谓说法何谓圣默然二菩萨言汝今善听我当少说唯有如来乃通达耳于是二菩萨以二句义为诸梵众广分别说时七万二千梵皆得无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是二菩萨于七万六千岁以无碍辩才答其所问不懈不息分别二句互相问答而不穷尽。

  【注】前二菩萨从普光如来闻净明三昧得不可思议法光明者破烦恼惑故曰净明证般若德故曰不可思议真谛之道备矣此中梵天名妙光者由不思议光之所出也故妙光等皆从二菩萨闻法得证所谓静极光通达矣二菩萨由医王佛而来普光佛所者由俗趣真之像也此中二菩萨与梵天说二句义者融真会俗之像也梵天者俗谛也妙光者即真即俗故曰妙光真谛无说以方便故说方便者第二义门也故曰二菩萨少说名数差别故曰七万二千梵得无生法忍者会差别归于实际也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者破尘沙惑证解脱德故曰普光明俗谛之道备矣二句义互相问答经七万六千岁所谓第二义也。

  于是普光如来在虚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勿于文字言说而起诤讼凡诸言说皆空如响如所问答亦复如是汝等二人皆得无碍辩才及无尽陀罗尼若于一劫若百劫说此二句辩不可尽善男子佛法是寂灭相第一之义此中无有文字不可得说诸所言说皆无义利是故汝等当随此义勿随文字是二菩萨闻佛教已默然而止。

  【注】普光如来在虚空中告二菩萨勿著文字而起诤讼者虚空非坚碍之界用表实际也上不依天下不着地在虚空之中表中道也收前真俗二门会归中道破无明惑证法身德故曰佛法是寂灭相第一之义盖真俗二边多致诤讼第一义中无有诤讼也在真谛则曰得不可思议法光明在俗谛则曰得普光明三昧以其有得则有不得故致诤讼在中道第一义谛中则曰默然而止以其无得则无有不得故无诤讼也问勿随文字当随此义如何此义答水向石中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佛告等行以是当知菩萨若以辩才说法于百千万劫若过百千万劫不可穷尽又告等行于意云何彼二菩萨岂异人乎勿造斯观。

  【注】若谓二菩萨是他人要且不然勿造斯观当知即是汝等非有他也。

  无尽意者今文殊师利是。

  【注】以方便智即根本智之像也。

  益意菩萨者今汝身是。

  【注】以分别智即无分别智之像也由分别观察增益利乐故曰益意于第一义心不动故曰等行。

  妙光梵天者今思益梵天是也。

  【注】由真出假游于俗谛故曰梵天即俗照真故曰妙光所谓即俗照真者即今思慧也。

  尔时等行菩萨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诸佛菩萨为大饶益如所说行精进众生世尊其懈怠不能如所说行者虽值百千万佛无能为也当知从勤精进得出菩提。

  得圣道品第十六

  【注】以不二法得道谓之圣道由前说法不碍默然说即无说也默然不碍说法无说即说也若行人能通达此二而不二是谓得圣道也若二者各执则非得圣道矣前文四圣谛品者开示之谓也此中得圣道品者悟之谓也。

  尔时文殊师利谓等行菩萨善男子汝知菩萨云何行名勤精进答言若菩萨能得圣道名勤精进。

  【注】前文等行云佛为饶益精进众生其懈怠者虽值多佛无能为文殊恐人著于有为故有此问而等行不言精进不说懈怠但曰得圣道而已则知精进者非精进之精进矣。

  又问云何行能得圣道答言若于诸法无所分别如是行者能得圣道。

  【注】虽知无精进为精进而未知无得为得文殊恐人著于有行有得所以问过而等行不答有得不答无得不答有行不答无行但曰无所分别无分别者不分别得与不得不分别行与不行当如是而行如是而得也。

  又问云何名为得圣道已答言若行者于平等中见诸法平等是名得圣道已。

  【注】所谓得圣道者得无所得也若得无所得云何知其已得圣道邪若能见诸法平等则为已得非别有所得也。

  又问平等可得见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若平等可见则非平等。

  【注】所言平等者不可思议之谓也故曰识不能识智不能知思惟不能及分别不能解故非可见若可见者非不思议之境也。

  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若行者于平等中不见诸法是名得圣道已文殊师利言何故不见思益言离二相故不见不见即是正见。

  【注】前等行谓平等中见诸法平等是名得道而复云平等不可见平等不可见则诸法可见乎而梵天复答意云于平等中诸法尚不见何平等可见也。

  又问谁能正见世间答言不坏世间相者又问云何为不坏世间相答言色如无别无异受想行识如无别无异若行者见五阴平等如相是名正见世间。

  【注】上云不见为正见者指何物为正见邪故文殊发明其意云谁能正见世间出其相也以五阴乃妄见之相犹如空华本无所有不名正见若谓无见亦不名正见若知五阴与如无异无别是名正见若于五阴起有无见是名分别若离五阴求于正见是坏世间相是二者非正见矣。

  又问何等是世间相答言灭尽是世间相。

  【注】上云正见世间者不坏世间相不坏世间相者以五阴与如无别无异若五阴与如无别无异指何物为世间相耶灭尽是世间相以世间相无尽不尽故若灭尽是世间相是相宁可尽耶以五阴念念不住是灭尽相若可尽者则后阴不复生矣若后阴不生则何物于中念念不住耶。

  又问灭尽相复可尽耶答言灭尽相者不可尽也又问何故说言世间是灭尽相答言世间毕竟尽相是相不可尽所以者何已尽者不复尽也。

  【注】若云灭尽相不可尽则何故言世间是灭尽相耶以世间相毕竟无体故念念出生有何可尽也犹如虚空毕竟无体四时运育而无间息若空有体不复更空也。

  又问佛不说一切有为法是尽相耶答言世间是尽相终不可尽是故佛说一切有为法是尽相。

  【注】若世间相不尽则佛岂不说有为是尽相邪然有为是尽相念念不可得故如世间相亦念念不可得而亦念念出生故有为是尽相亦是不尽相若可尽者不必更尽也。

  又问何等数名有为法答言以尽相故名有为法。

  【注】前诸问答皆心王相应之法也此中特问心数法也心王心数各有相应故数谓五十一心所也谓遍行别境各具五善有十一二十四个不相应根本无明有六种四个不定此五十一心数是世间尽相名为有为法也。

  又问有为法者为住何所答言无为性中住。

  【注】佛为外道不了自心心外求法故说惟识相宗权分名数一一指归自心达自心已则知名数无别有住住无为也。

  又问有为法无为法有何差别答言有为法无为法文字言说有差别耳所以者何以文字言说言是有为是无为若求有为无为实相则无差别以实相无差别故。

  【注】若有为法住无为性则无差别其差别者何实无差别可得耳由文字言说诠量故成差别非谓实相有差别也。

  又问何等是诸法实相义答言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又问何等为义答言以文字说令人得解故名为义所以者何实相义者不如文字所说诸佛虽以文字有所言说而于实相无所增减文殊师利一切言说皆非言说是故佛语名不可说诸佛不可以言相说故。

  【注】所言实相无有差别者未审实相以何为义所谓实相者以文字教人令彼得解脱文字性空则悟说无可说是实相义以文字教人令彼得解文字性空故诸佛虽有所说于实相无所增减矣。

  又问云何得说佛相答言诸佛如来不可以色身说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说相不可以诸功德法说相。

  【注】诸佛相者即是实相故不可以色身等相说相也此以泯相门论实相也。

  又问诸佛可以离色身三十二相诸功德法而说相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色身如三十二相如诸功德法如。

  【注】此以即相门论实相也。

  诸佛不即是如亦非离如如是可说佛相不失如故。

  【注】不即不离是如来相故。

  又问诸佛世尊得何等故号名为佛答言诸佛世尊通达诸法性相如故说名为佛正遍知者。

  【注】此上一十六品以具信解行证一周佛事已竟故自光明品至叹功德五品以成其信自五力说法品至菩萨授记品以成其解自萨婆若品至如来二事五品以成其行惟得圣道品以获其证惟信解行证一席圆具故标此经为顿教大乘也。

  志大乘品第十七

  【注】前十六品当机一周获益已竟此下八品收彼未来故说此品劝令志慕大乘勿迷小道以彼小乘是权非实诳诱小儿大乘是实非权可令日用顿证重显大乘有如是深益故当志慕亦使自择也。

  于是等行菩萨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发行大乘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注】菩萨名等行者用表法界体无大小净秽乃至邪正是非分别等而行之故曰等行为破二乘分别取舍执也然于初心行人不可大小混滥以迷进趣之方故须择也楞严曰圣性无不通逆顺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故所谓无分别中不碍炽然分别此之谓欤。

  菩萨不坏色发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如色菩提然等人于如相。

  【注】小乘用生灭四谛修析色入空虽出分段生死未尽变易大乘用无作四谛修即色即空无别有空故二死永尽色与行人菩提三者皆同一如相耳。

  不坏诸法性是名行菩提。

  【注】色是有义法性是空义既不坏有而行菩提亦不灭空而取菩提也。

  不坏诸法性则为菩提义是菩提义中亦无有菩提。

  【注】菩提云觉觉法实性是名菩提实性即是无性无性中亦无菩提之名字也。

  正行第一义是名行菩提。

  【注】前二节不坏空有行于菩提此中不涉空有行于菩提以第一义中非空非有故。

  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

  【注】五阴指前色法界入指前法性此中出过云愚人离是求于菩提则坏彼色及法性而求菩提不知离是无可求也。

  若有诸菩萨于上中下法不取亦不舍是名行菩提。

  【注】析色入空是为小乘体色入空是为中乘即色即空是上乘如是三者同依法性无可分别知是方便故不取于化导有益故不舍。

  若法及非法不分别为二亦不得不二是名行菩提若二则有为非二则无为离是二边者是名行菩提。

  【注】前则于有无二边双遮双照不即不离此则于法非法不起二见不起二见则分别斯泯矣。

  是人过凡夫亦不入法位未得果而圣是世间福田行于世间法处中若莲华遵修最上道是名行菩提。

  【注】此中结证前文若有如是之人能于有无二边遮照之用则如莲华虽处污泥不为所染是人虽处世间不为所染遵修妙道为世福田也过凡夫者不住有也不入法位者不住空也有如是慕道虽然未证圣果亦是圣人也。

  世间所行处悉于是中行世间所贪著于中得解脱。

  【注】世间之行有为也亦不离菩提而有可行矣皆菩提而行贪著然亦因菩提而得解脱也。

  菩萨无所畏不没生死渊无忧无疲倦而行菩提道。

  【注】前则解脱有为皆依菩提此中菩萨于生死中不没不疲皆由菩提而使之然也。

  斯人能善知法性真实相是故不分别是法是非法行于佛道时无法可舍离亦无法可受是名菩提相。

  【注】此中结成不分别之意以达实相故有为无可舍无为无可取惟此无分别是菩提相也。

  一切法无相犹若如虚空终不作是念是相是可相。

  【注】以虚空无心识故无念无相无念无相故则无取无舍一切法亦无念相故无取无舍以喻合显也。

  善知世所行遍知方便力能充满一切众生之所愿常住于平等护持佛正法。

  【注】前依无分别智行于菩提此依方便智导人菩提何用方便邪为护正法故。

  一切无所念则是如来法若有佛无佛是法常住世能通达是相是名护持法。

  【注】此释护法之意也所言护法者非护他法盖护自心也以此无念之心非于有佛而为之有非于无佛而为之无有佛无佛此心常住故当护持耳。

  诸法之实相了达知其义安住于此中而为人演说。

  【注】若诸法不了实相是名谤佛非说法也若能安住实相然后乃可耳。

  行于甚深法魔所不能测是人于诸法无所贪着故。

  【注】于法若有贪着则不落于有则落于无若无贪着则不落二边是谓甚深故魔不能测矣。

  愿求诸佛慧亦不着愿求是慧于十方求之不可得诸佛慧无碍不着法非法若能不着此究竟得佛道。

  【注】于十方求慧不可得者当求于自心求慧于自心故虽有愿求而亦不着若有所著则非无碍之佛慧矣。

  其诸乐善人布施转高尊舍一切所有而心不倾乐。

  【注】凡夫行施谓得乐报故心生欢喜若行人舍诸所有而心不欢乐达施无施也。

  诸法不可舍亦复不可取。

  【注】此释成不倾乐之意也。

  一切世间法根本不可得。

  【注】此转释不可取舍之意也。

  能知一切法非施非舍相是名大施主于法无所见。

  【注】结归行实相之施也。

  是等诸菩萨不计我我所是故行施时不生贪惜心诸所有布施皆回向佛道布施及菩提不住是二相。

  【注】不住布施则不住因不住菩提则不住果因果不住则回向佛道矣。

  无作无起戒常住于此中亦不作念言我住是持戒。

  【注】小乘持戒作止持犯事事有为大乘无作无起常契道共所谓持无相戒也。

  智者知戒相不生亦不作是故戒清净犹若如虚空观身如镜像言说如响声心则如幻化不以戒自高。

  【注】持戒所由因乎三业求三业不可得则持戒亦不可得不当自高也。

  其心常柔软安住寂灭性悉灭一切恶通达于善法持戒及毁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见法性则持无漏戒。

  【注】柔软乃定共之戒寂灭乃道共之戒此二者即摄众生戒也灭恶乃摄律仪戒达善乃摄善法戒此举三聚净戒也持毁不二者用显此三聚戒亦即大乘无相戒也。

  已度忍辱岸能忍一切恶于诸众生类其心常平等诸法念念灭其性常不住于中无骂辱亦无有恭敬若节节解身其心终不动知心不在内亦复不在外身怨及刀杖皆从四大起于地水火风未尝有伤损通达于此事常行忍辱法菩萨行如是众生不能动。

  【注】此中忍辱有三种谓调顺忍生忍无生忍初云能忍诸恶者即是生忍次云心平等者即是调顺忍三云法念念灭者即是无生法忍是下所有偈文皆释无生法忍之意也。

  勇猛勤精进坚住于大乘是人于身心而无所依止。

  【注】小乘着身心虽行精进不出有为大乘身心无有依止则是无精进之精进也。

  虽知生死本其际不可得为诸众生故庄严大誓愿。

  【注】菩萨知生死本际不得曷用精进邪然为化众生故不舍大誓庄严也。

  法无决定性何许有灭相本际不可得为颠倒故说法性不可议常住于世间若能知如是不生亦不灭菩萨念众生不解是法相为之勤精进令得离颠倒。

  【注】一切法本无决定非生非灭菩萨何用精进灭彼虚妄耶盖由众生不解如是无生灭性着诸虚妄故现行精进令彼灭颠倒耳。

  诸佛常不得众生决定相而彼弘本愿当观精进力。

  【注】若菩萨为众生而起精进者可有众生决定相耶释云佛不观众生有决定相菩萨欲弘本愿故观精进耳。

  思惟一切法知皆如幻化不得坚牢相观之如虚空从虚妄分别贪着生苦恼为斯开法门令得入涅槃为彼行精进而不坏于法离法非法故常行真精进。

  【注】此释观精进之意以勤勇无间之力观于世间无有坚牢而众生不了虚妄贪着生苦而菩萨行于精进然二乘不悟无生于法非法起于取舍不成精进大乘于此二边远离故名真精进矣。

  是等行远离了达无诤定。

  【注】由精进故获得声闻定也。

  独处无愦闹常畏于生死乐住于闲居犹如犀一角游戏诸禅定明达诸神通心常住平等处空闲聚落威仪无变异恒乐于禅定。

  【注】此由精进故获得辟支佛定也辟支观还灭十二因缘悟知万法无生故心住平等但不知众生等有故名独觉也。

  信解常定法及寂灭无漏其心得解脱故说常定者。

  【注】此因精进获解大乘常定前声闻辟支皆作意定此乃无作妙定刹那无生相可得刹那无灭相可得故谓之寂灭惟寂灭故不漏落二边复谓之无漏标名有三释意惟一以名异体同故也。

  自住平等法以此导众生不违平等行故说常定者志念常坚固不忘菩提心亦能化众生故说常定者常念于诸佛真实法性身远离色身相故说常定者常修念于法如诸法实相亦无有忆念故说常定者常修念于僧僧即是无为离数及非数常入如是定。

  【注】此禅度中文分两段初声闻辟支佛定二大乘常定常定复分为四初即自利二即利他三即自他兼举四即观念三宝禅定虽分大小同依精进出生二者并举意在择大也。

  悉见十方国一切群生类而于眼色中终不生二相诸佛所说法一切能听受而于耳声中亦不生二相能于一心中知诸众生心自心及彼心此二不分别忆念过去世如恒河沙劫是先及是后亦复不分别能至无量土现诸神通力而于身心中无有疲倦想分别知诸法乐说辩无尽于无央数劫开示法性相。

  【注】此由禅定故获得六通也得天眼故能彻鉴群生得天耳故能具闻佛法得他心故知自他心得宿命故忆过去得神境故游诸佛土得漏尽故开示法性是所谓静极光通达也。

  智慧度彼岸善解阴入界常为众生说无取无戏论。

  【注】凡夫由无智慧无明所覆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妄生执着不能善解故沉生死菩萨善解阴等即是实性故度彼岸虽自度已收彼未度故为说法虽为说法于法相无所取善知阴等无性故所说真实离於戏论也。

  善知因缘法远离二边相。

  【注】此释前偈既知阴等性无则亦无可说云何而为众生说耶释云阴等实是无性不可说以因缘故可说也以因缘法亦是无性远离可说不可说故又善知阴入界等皆由因缘出生无有自性故离二边。

  知是烦恼因亦知是净因。

  【注】资始为因成业为缘然是二者互相生起烦恼因迷法性而起菩提亦因烦恼而显故知互相由藉者皆一无性也。

  信解因缘法则无诸邪见。

  【注】信解因缘者中观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义若能如是信解则离邪见矣。

  法皆属因缘无有定根本。

  【注】说有不有谭空不空故无根本可定矣。

  我见与佛见空见生死见涅槃之见等皆无是诸见。

  【注】此释无根本可定之意也我见佛见等是名二见如是二见广求诸见皆无根本可定也。

  无量智慧光知诸法实相无暗无障碍是行菩萨道。

  【注】由悟因缘诸见皆无根本则得于无量智慧知诸实相矣。

  是乘名大乘不可思议乘悉容诸众生犹不尽其量。

  【注】结指如上六度是名大乘是不思议乘也。

  一切诸乘中是乘为第一。

  【注】诸乘即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乘也彼诸乘中皆入名言不无阶级如是大度一一无相不可思议故为第一也。

  如此大乘者能出生余乘余乘有限量不能受一切唯此无上乘能悉受众生。

  【注】此最上乘法以法界为体一切由此出生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究竟还归此法界。

  若行此无量虚空之大乘于一切众生无有悭吝心。

  【注】此之大乘犹如虚空不碍万像之所发挥也。

  虚空无有量亦无有形色大乘亦如是无量无障碍。

  【注】前以虚空之无碍用况大乘之无碍此以虚空之无形用况大乘之无形。

  若一切众生乘于此大乘当观是乘相宽博多所容。

  【注】此结归无碍无形之意也。

  无量无数劫说大乘功德及乘此乘者不可得穷尽。

  【注】能乘之人所乘之法皆不可尽也。

  若人闻此经乃至持一偈永脱于诸难得到安隐处。

  【注】上则乘此修行此则力未逮彼闻经随喜少持一偈功德如是何况具足受持者乎。

  敬念此经者舍是身已后终不堕恶道常生人天中于后恶世时若得闻是经我皆与受记究竟成佛道。

  【注】是经者即是自心一切众生迷背自心故流浪生死若闻自心谛信不疑则佛与受记也。

  若持此经者佛法在是人是人在佛法亦能转法轮。

  【注】若信自心则佛法在是人所弘是人能荷担佛法也。

  若人持是经能转无量劫生死诸往来得近于佛道。

  【注】持是经者信慕大乘转多劫为一念生死往来皆得近佛道矣。

  若能持是经精进大智慧是名极勇猛能破魔军众。

  【注】二乘亦称精进然无道心不名勇猛菩萨一念信解便同正觉故言极勇猛矣。

  我于燃灯佛住忍得受记若有乐是经我受记亦然。

  【注】我于燃灯佛前解称性大乘无法可得得受无生忍记我以是经与汝等说若能信乐受记如我无有异也。

  若人于佛后能解说是经佛虽不在世为能作佛事佛说是偈时五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发菩提心品第十八

  【注】前品志慕大乘获益如是其如上说行人闻益发心理果然矣恐不知发无所发妄执有得有愿堕落邪小不知所向故文殊欲使法眼清净启佛决择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有人发菩提愿是为邪愿所以者何诸有所得悉皆是邪若计得菩提而发愿者是人诸所作行皆为是邪所以者何菩提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无色界菩提无有住处不应发愿。

  【注】菩提本是自心非是外物故无方所住处若发愿求菩提者似慕其外矣何也有外可言有得若无外者不可言发愿求菩提也。

  世尊譬如有人愿得虚空宁得空不佛言不也世尊菩萨亦复如是发同虚空相菩提之愿即是发虚空愿。

  【注】辟如人身内外循体皆空不知是空反欲求空岂非妄乎菩提自心亦复如是见闻知觉无非自心舍是则求宁不为妄乎。

  菩提出过三世非是受相不可愿也。

  【注】此释发同虚空愿之意也以虚空无相不属三世菩提亦无相非已得非当得非今得欲何愿乎以菩提非受相非受故非得也。

  若菩萨起二相发菩提心作是念生死与菩提异邪见与菩提异涅槃与菩提异是则不行菩提道也。

  【注】菩提云觉觉自心故若彼生死邪见等非自心者彼生死等应在自心之外矣若生死在自心之外则生死彼自生死于我何有而欲逃生死耶若生死等是自心不应起二见以心不取心心不舍心故也心不取舍则大小名相皆会归一致矣。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菩萨云何行名菩提行答言若菩萨行一切法而于法无所行是名菩提行所以者何出过一切所行是行菩提。

  【注】前以菩提出过三世故不应发愿求菩提此中以菩提不属有为但可无所行而行也行一切法非如二乘执灰断无所行则不如凡夫执有为行而无行无行而行非心识可议也。

  又问云何出过一切所行是行菩提答言离眼耳鼻舌身意诸缘相是名出过一切所行。

  【注】六根所缘无非妄境菩提即是实相离缘绝对故六根所不到六根不到则超诸行矣。

  又问出过有何义答言不出过平等所以者何一切法平等即是菩提。

  【注】所谓出过诸行者但过诸虚妄分别不出过平等以菩提性平等故梵天恐人不解菩提是平等无分别是特问其为义义性平等无过不过但不过平等而已。

  又问云何是发菩提愿答言当如菩提又问何为菩提答言菩提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菩萨应以三世清净心发菩提愿。

  【注】前云菩提同于虚空出过三世不可愿也梵天重问何为菩提似同不解者恐人不悟菩提即是自心故特问明而文殊乃答应以三世清净心发菩提愿始获泮然也。

  梵天如过去未来现在法从本已来常不生不生故不可说如是发愿无所发愿是发一切愿所以者何以是行道能得萨婆若。

  【注】前萨婆若品如来以五华布施则得具足六波罗蜜则能满足萨婆若满足萨婆若者眼不受色耳不受声鼻不受香等是萨婆若满足之义此中以三世清净心了法无生是行萨婆若道前示根尘无生故菩萨由是受记此示三世平等非是受相菩萨发菩提心者当发其无所发之心也发其无所发之心当得萨婆若道前示圆满之趣此示趍果之行故当前后合辩乃得了然也。

  又问何故说言萨婆若答言悉知一切真智慧故名为萨婆若。

  【注】萨婆若云觉圆满一切觉道至此圆满故能悉知如百川众流至于大海乃名具足故又云萨婆若海。

  又问何等是真智慧答言无变异相如众生无变异相真智慧亦无变异相。

  【注】如来权教权分九界生死迷悟今据一乘实教融彼九界同是一如无有生死迷悟譬如百川众流依处得名江河淮济等若归大海众号顿消均名海水无有变异相也。

  又问云何是众生相答言假名字毕竟离是众生相如是无相则无变异若众生与菩提异是为变异如菩提相众生亦尔是故无变异。

  【注】前云众生无变异真智慧亦无变异此有二疑若谓众生无变异则众生是众生佛是佛发心修道皆成唐弃安能转凡成圣哉若谓有变异则一真法界之性同乎生灭故梵天重问何谓众生相而文殊答曰假名字毕竟不可得是其相以假名字毕竟无体故何变异之有众生相如镜中像菩提相如水中月名字异者相异也无体之性未尝异也。

  菩提不可以余道得但以我平等故菩提平等众生性无我故如是可得菩提是故菩提无有变异所以者何如虚空无变异相一切诸法亦无变异相。

  【注】菩提不可以余道得者但以平等自心证得也分别故名众生平等故名菩提分别平等同依自心无别有体无别有体故但了性无我则证得菩提所谓二而无二故无变异同于虚空一切法亦然也。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如来是实语者能说如是法文殊师利言如来于法无所说何以故如来尚不得诸法何况说法。

  【注】如来有时说求菩提为是有时说求菩提为非有时说有众生有时说非众生如是等法曾无断了非大菩萨不能谛信小乘声闻多致狐疑岂如来真实之言能如是说邪文殊谓如来未尝说法凡有所说无非应机逗教于如来何有则如来尚不见诸法何况有说邪。

  思益言如来岂不分别诸法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为是无为耶文殊师利言于汝意云何是虚空可说可分别不思益言不也文殊师利言今说虚空名字以所说故有生有灭耶思益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如来说法亦复如是不以说故诸法有生有灭如此说法是不可说相亦以此法有所教诲是无所教诲所以者何如说法性不说法性亦如是是故说一切法住于如中如亦无所住。

  【注】若如来不说法者如来岂不分别有为无为等邪而如来虽有分别分别即是无分别以法性不可得故犹如虚空不因说生为之生不因说灭为之灭而法性亦复如是故如来知是不可说而说知是不可说而说者说即是无说说是无说则亦无说而说无说而说为化众生也为众生而说者则说与无说皆不可得也。

  尔时释梵四天王俱在会中即以天华散于佛上而作自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文殊师利说法有信解者当知是人能破魔军及余怨敌所以者何文殊师利今所说法能破一切邪见妄想。

  【注】诸天以华散佛者华表因也以此无愿无求无得无说之为因能趣佛果故也无愿故能破邪见无求故能破妄想破妄想故怨敌不能对破邪见故魔军不得便是所谓称性大乘世所希遇也。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闻于是法不惊不怖当知是人不从小功德来。

  【注】上言所说法胜此言听法行人亦非下圣法华云若人能窃为一人说一句是人则为如来所使亦此之谓也。

  若是经所在之处当知此处则为诸佛拥护受用若闻是经处当知此处转于法轮。

  【注】是经所在则为诸佛护念者是经即是自心能知自心所在则佛为护念众生不闻自心心外求故佛为说法令知所向故能闻自心则谓已转法轮悟是自心即是诸佛说法能事以竟。

  是经在所住处聚落村邑山林旷野塔寺僧房经行之处诸魔外道贪着之人不能侵娆。

  【注】聚落村邑动处也山林旷野静处也塔乃高出二边迥离动静也寺及僧房乃容受之处也经行乃修道之处也如是等处不昧自心则为所在自心不昧则彼天魔外道皆不得侵娆矣。

  世尊若人多供养过去诸佛乃能得闻如是经典。

  【注】此结释闻经之人不从小功德来之意也般若云后五百岁有能持戒修福闻是章句信心清净是人不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以于无量百千亿诸佛所种诸善根。

  世尊我等于此经中得智慧光明而不能得报佛及文殊师利思益梵天之恩。

  【注】此经乃所闻之法智慧乃能悟之心也佛及文殊乃说法之主也梵天乃善解正问者也能悟由所闻而为之开发所闻由能说而为之引导能说由能问而为之发起四者相继缺一不可也端本其源归功于佛与文殊梵天我因得闻是法开悟自心其恩曷能报哉。

  世尊我等所从闻经于是法师生世尊想。

  【注】上云佛及文殊此中意云凡有法师能说是经我等得闻皆生世尊之想不致慢也。

  我等常当随侍说是经者此善男子常为诸天之所拥护若人书写是经读诵解说时无量诸天为听法故来至其所尔时世尊语释梵四天王等大众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以为一分闻是经者所得功德以为一分其福胜彼置是三千大千世界若恒河沙等十方世界满中珍宝闻是经者所得功德复胜于彼。

  【注】二施之中法施为上故前后叠喻世界珍宝不及闻经以彼布施不闻是经只成世间有为福报不及闻经无漏智种故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曾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此上总彰闻经布施二分优劣下乃别列闻经获利。

  诸善男子若欲得功德者当听是经。

  【注】总列功德所由下乃别开功德名件。

  欲得身色端正欲得财富。

  【注】身色乃正报之本此经直指法身能闻此经则悟法身了知身色即非身色非色则端正斯在富乃依报之要此经显扬藏秘能闻是经则悟藏心了知七功德财皆是我有皆我有故始名富饶。

  欲得眷属欲得自在。

  【注】尘劳即吾眷属皆名妙用皆名妙用则取舍斯忘取舍斯忘则纵横自在。

  欲得具足天乐人乐欲得名称。

  【注】大乐人乐非离心有能悟自心则名称斯在。

  欲得多闻忆念坚固正行威仪。

  【注】若依文字多闻博识有得有失不名坚固若依实相自性宗通何记何忘是名无漏了心无外则正行无差而威仪自若也。

  戒定智慧。

  【注】总六度为二门前五为福后一为慧福度以戒定为最故遍二端。

  解达经书欲得善知识。

  【注】前云多闻此云解达经书文似重叠上文应是总括世出世典此中应是独尊大乘奥旨善知识者有二一者为知识所护前文云为善知识所护二者自为善知识前文云谁为众生善知识。

  欲得三明六通欲得一切善法。

  【注】前则欲得其因此中欲得其果。

  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自利之益也。

  欲得与一切众生乐具。

  【注】利他之德也。

  欲得涅槃者当听是经。

  【注】总结自他二利所归之趣除此实相自心别无有道也。

  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广为人说诸善男子若行是经者我不见其人不得如是具足快乐。

  【注】受而不失持而不忘下根之人不能如此则当读诵使获通利如法而行此盖言由听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故言具足快乐必然之道也。

  善男子我今语汝若人所从闻是经处若和尚若阿阇黎我不见世间供养之具能报其恩。

  【注】下文释成不能报所以谓也。

  是法出过世间世间供养所不能报是法度于世间世间财物所不能报是法无染染污之物所不能报。

  【注】出过世间则有为不能及度世间则利欲不能干于是财物供养总名染污非法相应故皆不能也。

  诸善男子是法余无能报唯有一事如说修行若人于此法中能如说修行者是名能报师恩亦为恭敬于师净毕报恩是名不空食人信施。

  【注】能报师恩善知本也不空食人福利他也盖信施供养望我成道将利彼故。

  是则名为顺如来语顺如来教是名越度众流是名过诸险道。

  【注】不闻实相心常为生死险道所陷若闻此经则险道斯度矣。

  是名建立胜幢是名能破敌阵是名师子之王无所畏故。

  【注】一切万法至心而极若了此心则胜幢高竖破诸邪论怨敌犹师子之王无所恐怖矣。

  是名象王心柔软故。

  【注】无畏乃破敌之威柔软乃悦人之德。

  是名牛王外道论师无能坏故。

  【注】喻如牛王群牛畏伏故。

  是名医王能疗一切病故是名无所惊怖能说甚深法故是名能具足舍舍诸烦恼故是名持清净戒究尽善法故是名得大忍辱离我我所故是名大精进力于无量劫心无倦故是名具足禅定常念系心住一处故是名有大智慧善解言说诸章句故。

  【注】此举依一心具足六波罗蜜也。

  是名有大功德以无量福庄严身相故。

  【注】达磨云功德在自性中求非外可得此经备宣自性故能闻能说者则有大功德庄严矣。

  是名有大威德能蔽日月诸光明故。

  【注】日惟照昼月惟照夜心光洞然照无不瞩故日月有所未及也又余经行人于有无二边各就其长犹如日月各据昼夜此经纯谈实相余方便教光为之隐蔽是知实相威德超诸方便矣。

  是名大力持佛十力故是名大云能震法雷故是名大雨灭烦恼尘故。

  【注】如来十力二乘有所不堪惟实相相应故能持此实相之法慈悲普覆如云惊悟群品如雷灭除烦恼如雨盖由众生迷此实相受诸热恼行人若能持说自利利他何所不该矣。

  是名为舍至涅槃故。

  【注】众生不闻实相以生死为宅一闻此经则离生死宅处涅槃舍矣。

  是名大救救生死畏故。

  【注】信方便教有无破荡则取舍未忘于生死不为无畏故不名救此实相心中远离戏论分别尚不得涅槃何生死可畏乎故曰大救。

  是名灯明离无明暗故。

  【注】乘智慧灯照明实相则无明自离矣。

  是名归趣魔所怖者之所依故。

  【注】众生怖蹑魔冤者由未闻如是经也而持经者与说实相则魔冤不复怖故是所归之趣矣。

  是名众生究竟之道。

  【注】一切众生究竟归于实相故。

  是名得位坐道场故。

  【注】如来不得一法而坐道场行人能持是经亦不得一法故即名得位。

  是名已得法眼是名见诸法如是名知空法相故。

  【注】得法眼者以实相不碍鉴俗也见诸法如者以实相不碍证真也知空法相者了此二边皆入中道第一义空也。

  是名安住大悲是名安立大慈是名不舍一切众生。

  【注】行人持此实相之经则妙含三德三德既具则运平等大悲拔众生之苦兴无缘大慈与众生之乐慈悲既备则不舍一切众生矣。

  是名背于小乘是名向于大乘是名除舍颠倒是名至于平等是名入于法位。

  【注】未达实相则法法成差若悟实相则法住法位矣。

  是名安住道场是名破坏诸魔是名转于法轮诸善男子我若一劫若减一劫称扬赞叹说是如说修行功德不能穷尽如来之辩亦不可尽。

  【注】盖实相无相故持经者功德不可尽如来赞辞亦不可尽皆称实相故也。

  尔时会中有天子名不退转白佛言世尊所说随法行随法行者为何谓耶佛告天子随法行者不行一切法是名随法行所以者何若不行诸法则不分别是正是邪如是行者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有漏不行无漏不行世间不行出世间不行有为不行无为不行生死不行涅槃是名随法行。

  【注】前文殊谓发愿求菩提是名邪愿不知是诸法平等平等即是实相悟此实相即得菩提菩提云觉觉法平等故觉法平等则诸法无非实相皆实相者则离拣择离拣择则随所行法皆称实相随所行法皆称实相则于菩提无有退转故天子名曰不退转即诸法实相之象也由达诸法皆实相故不分别正邪善恶乃至世出世间有为无为以其不分别故随其行皆称菩提故曰无往而不自得也儒云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百姓日用而不知良可悲夫。

  若起法相者是则不名随法行也。

  【注】上则不分别法随其所行皆称菩提此中出过云若起法相则凡有所行皆不得名为随顺法行故曰法本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我信之矣。

  若念言我行是法是则戏论不随法行。

  【注】法无方所亦无名状若言有可行者故名戏论。

  若不受一切法则随法行于一切法无忆念无分别无所行是名随法行。

  【注】无忆念则世性本空无分别则戏论斯远无所行则有为斯尽如是而行何退转之有也。

  尔时不退转天子白佛言世尊若能如是随法行者是人毕竟不复邪行所以者何正行者名为毕竟住邪道者无随法行住正道者有随法行世尊行正行者无所邪法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差别故。

  【注】释成邪道无随法行正道有随法行之意也既云随法而行则随邪则邪随正则正何故邪无正有邪以邪道行者随戏论分别故无随法行也正道行者随顺诸法平等无有分别故有随法行也。

  尔时思益梵天谓不退转天子汝于此中随法行不。

  【注】所言随法行者随其正性而行无有能行所行若着能所则不得名为随法行也故梵天恐人随于能所故致斯问。

  答言若世尊所说法中有二相者我当行随法行今以无二相是随法行于中行者及所行法俱不可得。

  【注】无二相者无能所二相也若云我行随法行者即堕能所能所之法佛所不说以佛不说有能所故能行之行所行之法悉不可得故我不见有行随法行者安有能所哉。

  梵天我以不二法行随法行离诸分别故如诸法如行是名随法行。

  【注】一切诸法皆如相随其如相而行离诸分别是名行也。

  思益言汝未曾见此佛土耶天子言此佛土亦未曾见我。

  【注】梵天意曰若无分别随法而行者宁不见此佛土耶若见佛土则能所显然乃得云无分别乎天子曰佛土亦不见我我不见佛土者心外无法故佛土不见我者法住法位故。

  思益言此佛土不能思惟分别见与不见天子言我亦不思惟分别曾于佛土见与不见。

  【注】若佛土无分别不能见我我亦无分别不见佛土是所谓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楞严云汝今谛观法法何状意同。

  思益言何人未见能见天子言一切凡夫未见圣法位若能入者是为先所未见而见。

  【注】下释成未见能见之意。

  是法位相非眼所见非耳鼻舌身意识所知但应随如相见如眼如乃至意如法位如亦如是若能如是见者是名正见。

  【注】未见法位则起分别若入法位则分别不生分别不生故六根如六根如故六尘如六尘如故六识如根尘识如即知法位如知法位如即是先所未见而今能见也能见是法位性本如是则于菩提心无有已发无有当发无有今发了知发无可发是真发菩提心也。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三
卍续藏第 20 册 No. 0364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四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会稽显圣寺后学沙门 圆澄 注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黄 辉

  左春坊左谕德会稽 陶望龄 同校

  左春坊左中𠃔太原 傅新德 订正

  师子吼品第十九

  【注】由前志慕大乘应发菩提心然则发菩提心者当达其无所发心之发心是真发心也若有所愿而发心者是则邪愿是名邪求非发菩提心也若了其无发心之心则解无所行之行乃至如是而说如是而听皆名师子吼决定可信故也。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譬如贾客入于宝洲其人所见皆是宝物如是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者有所乐说皆是法宝。

  【注】前文释提桓因等天在会散华赞叹文殊师利说法有信解者是人能破魔军及余怨敌而世尊述成当获功德具如上文所说此中诸天复赞持经行人能听是经随力乐说功德如是较彼信解似有优劣耳入于宝洲者入是实相大海所见所闻皆是实相法宝余乘不逮也。

  所乐说者皆示实际。

  【注】释成上句所谓法宝者即是实相恐人不解于此标明是下诸句皆会归实相义也。

  所乐说者于诸法中无所贪着不着彼我。

  【注】凡夫不闻此经不悟实相起彼我想故成贪着若悟实相于实相中本无彼我何贪着之有也。

  所乐说者皆是真实无有颠倒。

  【注】所说既称实相于实相中无虚何颠倒之有若执实相可说亦成颠倒。

  所乐说者过去际空未来际不可得现在际不起见。

  【注】释成不颠倒义也彼颠倒说者说有三世此依实相说三世性空故不成颠倒也。

  所乐说者不信解者得信解信解者得解脱。

  【注】依余乘说法有无惑乱不成信解依此实相顿教说法不信令信才信即得解脱也。

  所乐说者破增上慢无增上慢者自说所作已办。

  【注】小乘依阿含教修证有余涅槃得少为足不求大乘实相之道故曰增上慢此经具载实相有所说者无非破增上慢彼上慢者闻是实相之宗则知无得无证自言了办矣。

  所乐说者魔不得便所听法者超度魔事。

  【注】不了实相则彼我历然故成对敌悟实相已尚不见我何有害我者无害我故魔事斯远矣。

  所乐说者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得增长所乐说者已生诸烦恼令断未生诸烦恼令不生所乐说者未大庄严令大庄严已大庄严者令不退转所乐说者不断灭诸法而护佛法。

  【注】三乘人不尽实相之妙干善法成阻于烦恼成障于梵行成退于诸法说断灭若尽实相之妙则知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于善不阻烦恼即是菩提故不是障纵横逆顺无非梵行不成退转说法不着法相不名断灭此上诸句赞其说法功胜下文赞其能说人胜也。

  世尊以是乐说能降伏一切外道所以者何一切野干不能于师子王前自现其身何况闻其吼世尊一切外道诸论议师不能堪忍无上师子之吼亦复如是。

  【注】一切外道诸议论师皆依有无等见而起妄想深违实相故于实相门中非所预也。

  尔时不退转天子谓释提桓因憍尸迦所言师子吼师子吼者为何谓也答言若行者说法无所贪着是名师子吼若行者贪着所见而有所说是野干鸣不名师子吼起诸邪见故。

  【注】释提桓因闻文殊所说无发愿之愿无修行之行无闻之闻无说之说有能信解如是之法随力所说皆名师子吼而天子恐人不解故重为发明可谓慈悲之至也。

  天子汝当复说所以为师子吼者。

  【注】释提桓因自说已复请天子说会自他同归一致曾无异路使人毕信矣。

  天子言憍尸迦有所说法乃至如来尚不贪着何况余法是名师子吼。

  【注】金屑虽贵入眼成尘佛乃至尊于此实相门中都用不着所以道实际理地绝生佛之假名非强言也。

  又憍尸迦如说修行名师子吼决定说法名师子吼说法无畏名师子吼。

  【注】如说修行者即解即行本无前后如是而说决定不妄以不妄故所说无畏也。

  又憍尸迦若行者为不生不灭不出故说法名师子吼若为无垢无净无合无散故说法名师子吼。

  【注】此上文三节初云佛不许着次云法断疑惑三云僧无和合无净以僧名和合又名净若有净则有垢若有和合则有散离如是而说皆成戏论惟不生不灭不出无垢无净无合无散是则决定是名师子吼不证涅槃曰不生不灭生死曰不灭不出三界不断烦恼文略耳。

  又憍尸迦师子吼名决定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

  【注】上文依决定三宝功德真实名师子吼此中言凡有所说皆无畏决定无疑名师子吼前文憍尸迦赞能说是实相法者无所贪着以不着彼我此中天子言师子吼名一切法无我无众生证其说为是也四相缺其二文略耳。

  师子吼名决定说诸法空。

  【注】前文云决定说法未知说何法也决定说诸法空释其意矣亦是证前皆是实际之意。

  师子吼名守护法故而有所说。

  【注】法本无说欲护正法故随宜而说若有若无一切二乘外道皆不能破。

  师子吼名作是愿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恼。

  【注】证前自言所作已办意也。

  师子吼名于清净所须物中少欲知足师子吼名常能不舍阿兰若住处。

  【注】证前生善断惑庄严梵行之意也清净故生善少欲故断惑依处则能庄严梵行无异议也。

  师子吼名行施唱导。

  【注】行施有二曰才曰法唱导者法施也。

  师子吼名不舍持戒。

  【注】若谓实相无犯是名偏执非决定说也若达实相亦不舍持戒不违中道是则决定。

  师子吼名等心冤亲师子吼名常行精进不舍本愿。

  【注】本愿谓四弘誓愿等虽达实相无愿无作而亦不舍故也。

  师子吼名能除烦恼。

  【注】烦恼起于乱心惟禅定而能除故。

  师子吼名智慧善知所行。

  【注】以上六度皆决定称实相故总名师子吼也。

  说是师子吼法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注】惟此实相善破无明故世界为之震动以世界为无明所结故。

  百千妓乐不鼓自鸣。

  【注】妓乐不鼓自鸣者证成无功用行也以实相无功用故。

  其大光明普照天地。

  【注】以实相之理洞瞩诸疑无惑不破故曰大光明。

  百千诸天踊跃欢喜言我等闻不退转天子说师子吼法于阎浮提再见转法轮。

  【注】法轮惟佛能转其余皆不能也今闻天子所说与佛无异故言再见。

  时佛微笑诸佛尝法若微笑时若干千百种青黄赤白红紫等光从口中出普照无量无边世界上过梵世蔽日月光还绕身三匝从顶相入。

  【注】佛现微笑有三缘一者文殊所说帝释所赞天子所述皆契实相深惬佛意故笑二者诸天赞言见再转法轮秪知其一不识其二何也徒闻天子所说以谓再转法轮而不知实相之理尘说刹说山河大地时时炽然说无间歇何有再转不再转乎以其不知故佛现微笑三者不退转天子解达深法当与受记故现微笑思益梵天默知其故于偈赞中备问笑缘而世尊特彰受记之缘余不说者利根不待说也。

  于是思益梵天向佛合掌以偈赞曰度一切慧最胜尊悉知三世众生行智慧功德及解脱唯愿演说笑因缘。

  【注】如来究竟实相故言度一切慧位登妙觉故曰最胜以其穷尽实相故则能知众生心行也般若云如来了知众生一切诸心皆为非心何以故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既能自解解他则知三德圆明无所不备尊胜大人有所示现必有其故所以梵天请问也。

  佛慧无量无障碍声闻缘觉所不及知众生心随应说愿最上尊说笑缘。

  【注】初二句释上度一切慧也三句释上知众生之意四句结成。

  佛光可乐净无秽普照天人蔽日月须弥铁围及众山愿无比尊说笑缘。

  【注】此偈释长行中微笑放光之意也。

  大圣寂然离瞋恨天人瞻仰无厌足一切皆蒙得快乐愿为分别说笑缘。

  【注】此偈梵天出过也以佛离瞋根一切众生皆相饶益不以我之相问烦扰而不为说也。

  通达诸法空无我水沫云露梦所见水中月影虚空相愿以妙音说笑缘。

  【注】诸法体空如水沫等何缘可说哉喜怒哀乐亦即空相有何说哉然如水中月虚空相不可见而见如来笑缘不可说而说故曰妙音。

  离分别想诸邪见了空无相及无作常乐禅定寂然法愿说放此净光缘。

  【注】离诸邪见而入三解脱门故常乐禅定而放此净光岂谓无缘邪所以问耳。

  不著文字言音声说不依法及众生彼各自谓为我说愿神通智说笑缘。

  【注】如来说法不著文字语言内不依法外不着众以神通力故而彼各谓自得闻法于佛何有耳。

  佛为医王灭众病那罗延力救世者趣舍光明究竟道天人供养说笑缘。

  【注】佛于方便智中善得第一故称医王文曰调御师善调众生身心病故以其善调故于救世者有大力用故如那罗延趣舍有二或趣无为而舍有为或趣有为而舍无为善得自在故曰究竟道。

  梵行牢强精进品第二十

  【注】余经皆有修证之功惟不尽实相故皆依有得有证有说有闻不名梵行牢强惟此顿教大乘一心绝待穷尽实相纯是无为故名梵行牢强也真心绝待曰梵行究竟坚固曰牢勇敌异论曰强入无功用行曰精进前文师子吼品所赞功德皆诸实际无成无坏此品有所立矣。

  尔时佛告思益梵天汝见是不退转天子不唯然已见梵天此不退转天子从今已后过三百二十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须弥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注】前文佛现微笑梵天请说笑缘此中正答其所请也真际不动故言须弥照了实相故言灯王此天子由闻文殊无发心之发心顿破无明妙契真际故佛号如此。

  世界名妙华劫名梵叹。

  【注】盖由不退转天子即俗谛而赞实相故感世界名妙华也表即俗即真故曰妙华华者因也由赞实相启人净信离戏论故劫名梵叹也。

  其佛国土以阎浮檀金琉璃为地。

  【注】阎浮檀云上色金金乃坚刚为义琉璃明彻为义盖由不退转天子深达实相以坚固明彻用酬不退之德也。

  纯以菩萨为僧。

  【注】实相法中不容声闻比丘故。

  无诸魔冤。

  【注】内明实相则外绝待缘待缘既绝何魔过之有。

  所须之物应念即至佛寿无量不可计岁于是思益梵天谓不退转天子言如来今已授仁者记天子言梵天如与如法性授记与我授记亦复如是。

  【注】前网明授记者依根本智而得授记也此中天子授记者依方便智而得授记也方便虽假亦即真智故曰如与如法性授记法性即空义故。

  思益言如法性不可授记天子言如法性不可授记者当知一切菩萨授记亦复如是。

  【注】如如法性若火之热水之湿必不在记而使之然水火不在记而热而湿则菩萨成佛亦不在记也不在记而记之者意在益物不害记也。

  思益言若如来不与汝记汝于过去诸佛所则为空住梵行天子言若无所住是住梵行。

  【注】所言授记者酬因答果之谓也思益问过者修行梵行若不获记成佛则因果无可凭信矣天子意云若因果有住是名有为不能得记以因果无住是住梵行所以得记故言授记同于法性也。

  思益言云何无住而住梵行答言若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是住梵行又梵天若住者不住我不住众生不住寿命不住人是住梵行以要言之若不住法不住非法是住梵行。

  【注】梵天云何无住而住梵行答中文分三节初则外不住三界次则内不住四相三则中不住法非法是谓无所住而住也。

  又问梵行有何义答言住不二道是梵行义又问住不二道为住何所答言住不二道是即不住一切诸法所以者何众贤圣无所住不取于法能度众流。

  【注】若无住是梵行者未审梵行以何义而天子意曰梵行以无住为义无住若有义耶住不二故为义譬如钟铃锣鼓一时俱作若以分别心听则有住着不成圆闻以心无住故八音交作历历了然以不二于闻也。

  又问云何为修道答言不堕有不堕无亦不分别是有是无习如是者名为修道又问以何法修道答言不以见闻觉知法不以得不以证于一切法无相无示名为修道。

  【注】受无所受记而受记者由住无住之梵行也梵行以无住为义者应无有修而世人例云修道而不知以何修道也梵行以无住为义修道以无修为修何也若有所修则有所不修所谓有无相争是为心病堕有无者语其已成之业也不分别有无者语其将萌之念也初言其能行之行次语其所依之法不应依见闻觉知而行盖指无法可依也法既无依而岂得云得云证何也以一切法无相无相故无示了此无得无证无相无示是名修道。

  又问何谓菩萨牢强精进答言若菩萨于诸法不见一相不见异相是名菩萨牢强精进大庄严也。

  【注】内不住能修之心是不见一外不着所行之法是不见异内外既离中当绝待故无敌对无毁坏无懈怠般若照惑无惑不破是无敌对义故曰强法身无相无有败坏故曰牢解脱无行无所不行是名精进以此三法圆修故曰大庄严。

  于诸法不坏法性故。

  【注】不见异也。

  于诸法无著无断无增无减不见垢不见净出过法性是名菩萨第一牢强精进所谓身无所起心无所起。

  【注】释成第一牢强精进之意身不起行住坐卧之见心不起见闻知觉之想故曰第一。

  于是世尊赞不退转天子言善哉善哉赞已语思益梵天言如天子所说身无所起心无所起是为第一牢强精进。

  【注】世尊印天子之言为是者使后人必可信也古人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是知古人语不虚发文现于此。

  梵天我念宿世一切所行牢强精进持戒头陀于诸师长供养恭敬在空闲处专精行道读诵多闻愍念众生给其所须一切难行苦行殷勤精进而过去诸佛不见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者何我住身口心起精进相故。

  【注】持戒至恭敬乃修戒也空闲行道乃修定也读诵多闻乃修慧也给其所须乃修施也难行苦行乃修忍也殷勤精进乃修进也如是六度该说一切能成就出世功德故曰一切牢强精进然世尊于诸佛前修是六度依于有为身心有起故不得受记不能契此无为实相身心本来无起故不及此下文释成不反之意也。

  梵天我后得如天子所说牢强精进故燃灯佛授我记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是故梵天若菩萨疾欲授记应当修习如是牢强精进谓于诸法不起精进相。

  【注】若起心修行六度则不能一念具足不能一念具足则有次第有次第故有涉分别涉分别故则堕有为戏论故不得授记若不起心则于六度一念具足以不起故尚不见一云何有六以不见一是名第一牢强精进世尊引自为证者使万代之下知宗趣有所归凭耳。

  世尊何等是不起相精进佛言三世等空精进是名不起相精进。

  【注】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前后际断中亦无名故曰三世等空。

  世尊云何为三世等空精进佛言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

  【注】此中直示其三世空相下文释成三世所以空也。

  若法灭不复更起若未至即无生相若无住即住实相又实相亦无有生若法无生则无去来今若无去来今者则从本已来性常不生是名三世等空精进能令菩萨疾得授记。

  【注】华严偈曰一念普观无量劫非去非来亦非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与此意同如合符节如欲起心契同又觉白云万里。

  梵天菩萨成就如是法忍者能了达一切法无所舍是名檀波罗蜜。

  【注】前授记品中网明云舍一切烦恼名为檀波罗蜜世尊云能舍诸相名檀波罗蜜此中云了法无所舍名檀波罗蜜何以前后似相违戾耶前对三乘事度菩萨斥彼为非权依一心建立此依一乘实宗故曰舍无舍相若在有所舍则有所不舍安得名为第一牢强精进乎。

  了达一切法无漏是名尸罗波罗蜜。

  【注】二乘虽持作止持犯之戒常为有无相倾故罗汉亦名破戒大乘了达一心无有漏落是名大乘无漏净戒也。

  了达一切法无伤是名羼提波罗蜜。

  【注】所言无伤者于一切法无一切心远离取舍平等自在也。

  了达一切法无所起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注】所谓牢强精进也。

  了达一切法平等是名禅波罗蜜。

  【注】了平等故则心不起心不起则散乱斯断是名禅定也。

  了达一切法无分别是名般若波罗蜜。

  【注】若依文字诠表似有先后若了心契旨实只一念何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故无可舍无可舍故于有无二边不生得失无得失故无漏得失既泯取舍亦忘故无伤无取无舍在心不起心不起则了法平等了法平等故无分别是知六度体惟一念耳。

  若菩萨如是了达则于诸法无增无减无正无邪。

  【注】下文释成。

  是菩萨虽布施不求果报。

  【注】内不见能施所施故不灭外不见得果得报故不增。

  虽持戒无所贪着。

  【注】若有毁犯之邪有持戒之正则成贪着若了法法平等本无邪正故虽持戒而无贪着矣。

  虽忍辱知内外空。

  【注】内空则不见能忍之心外空则不见所忍之境。

  虽精进知无起相虽禅定无所依止。

  【注】二乘禅定依止空心故为所拣。

  虽行智慧无所取相。

  【注】慧有明鉴之能若取明鉴之能则非第一慧矣。

  梵天菩萨成就如是法忍虽示现一切所行而无所染污。

  【注】结上起下之意前则明其得体此下明其得用。

  是人得世间平等相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所倾动出过一切世间法故不自高不自下不喜不戚不动不逸无二心离诸缘得无二法为堕二见法众生起大悲心为其受身而教化之梵天是名第一牢强精进。

  【注】皆由心不起故一念具足六波罗蜜由具足六波罗蜜故不为八风所转不为八风所转则称誉不自高讥毁不自下利不为动乐不为逸誉不足喜苦不足戚以其内无二心外离诸缘内外既如则法法平等虽证平等而复不舍众生起大悲心是之谓虽解心无所起而亦无所不起也。

  所谓得无我空法忍而于众生起大悲心为之受身。

  【注】既云心不起故名为牢强精进何以复起大悲释云为得无我空法忍故证无我故靡所不我靡所不我众生堕二见即如我堕二见故运同体之悲为其受身思所以拔之也故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此之谓也。

  说是牢强精进相时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佛为授记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各于异土得成佛道皆同一号号坚精进。

  【注】成佛异土而号复同者所谓事有千差而理无二致事有千差故彼诸菩萨各依因地发行而证故曰异土理无二致故随彼所证均是无生故曰号同也。

  海喻品第二十一

  【注】八千菩萨因闻牢强精进法门同时证得无生法忍证法忍已犹如海内众流无所不受降车轴雨不为损益故迦叶取喻如海如来与之述成可谓打鼓弄瑟琶相逢两会家也。

  尔时大迦叶白佛言世尊譬如大龙若欲雨时雨于大海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以大法雨雨菩萨心佛言迦叶如汝所说诸大龙王所以不雨阎浮提者非有吝也但以其地不堪受故所以者何大龙所雨澍如车轴若其雨者是阎浮提及城邑聚落山林陂池悉皆漂流如漂枣叶是故大龙不雨大雨于阎浮提如是迦叶此诸菩萨所以不雨法雨于余众生者亦无吝心以其器不堪受如是等法是故此诸菩萨但于甚深智慧无量大海菩萨心中雨如是等不可思议无上法雨。

  【注】此诸菩萨指不退转天子及思益梵天等无量大海菩萨指八千菩萨等雨于大海者喻与大乘人说大乘不思议法也不雨阎浮者喻此不思议大乘之法不与二乘说也非为有吝以彼不堪承受故不与说权而诱之也抑而进之也盖为二乘人著于有为有得有证若闻无修无证无得无失本来巨富则慌怖逃逝不复即认家业矣。

  迦叶又如大海堪受大雨澍如车轴不增不减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若于一劫若复百劫若听若说其心湛然不增不减。

  【注】前文不雨法雨于余众生以不退转天子等喻如龙王此中堪受大雨以不退转天子等喻如大海喻如龙王即能说法者喻如大海即能听法者故云若说以彼菩萨听即无听之听说亦无说之说其心湛然不增不减文中先喻能说后喻能受则先说后受结文若听若说则听先说后似相颠倒盖文意互具也。

  迦叶又如大海百川众流入其中者同一咸味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闻种种法种种议论者皆能信解为一空味。

  【注】了诸差别智同是一味真心无有余物以真心自相绝待故。

  迦叶又如大海澄净无垢浊水流入即皆清洁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净诸结恨尘劳之垢。

  【注】以根本智本无尘劳结使设有尘劳入根本智自然断惑犹如大海本是凝净无有浊流设有浊水流入则自然清洁也。

  迦叶又如大海甚深无底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能思惟无量法故名为甚深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测故名为无底。

  【注】大智渊深故曰甚深大行颇测故曰无底。

  迦叶又如大海集无量水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集无量法无量智慧。

  【注】以真实智慧会通一切差别法门故曰无量法以法无量故智慧亦曰无量无量者广大之谓也非多多之无量乃无量之无量譬如海体是一通会百川一亦不守而百川备集。

  是故说诸菩萨心如大海迦叶又如大海积聚种种无量珍宝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入种种法门集诸法宝种种行道出生无量法宝之聚迦叶又如大海有三种宝一者少价二者有价三者无价此诸菩萨所可说法亦复如是随诸众生根之利钝令得解脱有以小乘而得解脱有以中乘而得解脱有以大乘而得解脱。

  【注】所言入种种法门集诸法宝具有五乘世出世相拣惟是三乘譬如宝虽无量惟无价为贵乘虽无量惟大乘是实彼二乘虽则是权逗机是宜亦得名宝合文可知。

  迦叶又如大海渐渐转深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向萨婆若渐渐转深。

  【注】依大乘无量法门渐次熏炼转展胜进至妙觉位故云转深。

  迦叶又如大海不宿死尸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不宿声闻辟支佛心亦不宿悭贪毁戒瞋恚懈怠乱念愚痴之心亦不宿我人众生之见。

  【注】菩萨依大乘圆修妙道不依小乘生灭偏学常习六度梵行不着悭贪愚痴等心度无量想故亦不宿我人等见若云我修大乘乃至六度梵行则着我人众生见也。

  迦叶又如劫尽烧时诸小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后大海乃当消尽正法灭时亦复如是诸行小道正法先尽然后菩萨大海之心正法乃灭。

  【注】劫尽海枯世间有为之相宜其然矣菩萨正法心灭此恐不然如其果灭则成断见岂称大乘圆常之道也此有三意一者世间正法灭时多恶众生善根鲜少无有可化之机菩萨别化余方故谓之灭非断灭也譬如医师探候病人少有一分可救不即别去知彼病人必不能救住之无益乃往他方非谓医师弃此他去病人自弃之也二者譬如世典人行仁义则法住不行仁义则法灭然则何代无君子何代无小人如此则何时法住何时法灭所以法灭者在人不在法也此上二喻是事相三者如心如二乘破有见辟支体法空事度破尘沙六地灭意根八地灭藏识金刚道空异热至妙觉地一切圆灭故曰小道正法先灭然后菩萨正法心灭妙觉前位同名小道未证圆极故据事则灭在乎人法未常灭也据理则灭在无明性未尝灭也。

  迦叶此诸菩萨宁失身命不舍正法汝谓菩萨失正法耶勿造斯观。

  【注】因上云菩萨正法心灭恐起断见故世尊徴起喻明勿作是见也。

  迦叶如彼大海有金刚珠名集诸宝乃至七日出时火至梵世而此珠不烧不失转至他方大海之中若是宝珠在此世界世界烧者无有是处此诸菩萨亦复如是正法灭时七邪法出尔乃至于他方世界何等为七一者外道论二者恶知识三者邪用道法四者互相恼乱五者入邪见棘林六者不修福德七者无有得道此七恶出时是诸菩萨知诸众生不可得度尔乃至于他方佛国不离见佛闻法教化众生增长善根。

  【注】此中喻明菩萨虽灭不入断灭机尽应忘往化余国菩萨本不忍去奈何恶法出世不顺化缘如医师不忍舍去奈何病人无可救理故去之也如此七种恶佛世岂无何得劫尽乃去盖由佛在世亦因恶法故说度缘止法得行若无恶法纵有正法欲将何用所以云菩萨通达非道行于佛道若逢劫末世界不成安立菩萨欲住何为即如医师因彼病人显其妙用若无病人纵有[虎-儿+(口/田)]扁之能欲将何用是知良医必藉沉疴若病人天年必尽彼医师不去即痴也此依众同分世界作如是喻若依分别别业则善人常依正法恶人时见劫尽故曰世间见烧尽我净土不毁此之谓也。

  迦叶又如大海为无量众生之所依止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众生依止得三种乐人乐天乐涅槃之乐。

  【注】三种乐通世出世间人天乃世间之乐涅槃乃出世间之乐。

  迦叶又如大海咸不可饮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诸魔外道不能吞灭于是大迦叶白佛言世尊大海虽深尚可测量此诸菩萨不可测也佛告迦叶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犹可知数此诸菩萨功德无量不可数也。

  【注】迦叶述成菩萨智慧深广不可测量大海不足喻也如来复喻世界微尘尚可知数而菩萨功德不可得知所谓有大智故然后有大德然大海微尘宁可知乎以其不可知者尚可知而菩萨智慧功德终不可知盖谓实相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记非惟二乘不测如来亦不自知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事而说偈言譬如大海能悉受一切众水无满时此诸菩萨亦如是常求法利无厌足。

  【注】此颂菩萨器宇洪大堪受大法求而无厌也。

  又如大海纳众流一切悉归无损益此诸菩萨亦如是听受深法无增减。

  【注】此上二颂即长行中受车轴雨之意长行惟一偈中开二初颂受法无满次颂展释受法无满之意菩萨虽则受法无满足之时其实受无受想于受于无受无有增减以其不同二乘有得心故庄子云禹之时大潦七年而海不为溢汤之时大旱九年而海不为涸此中受车轴雨而不增不减与彼意同但不言其所以不增不减秪言受无满时似文缺耳。

  又如大海不受浊浊水流入悉清净此诸菩萨亦如是不受一切烦恼垢。

  【注】即长行第三文也。

  又如大海无涯底此诸菩萨亦如是功德智慧无有量一切众生不能测。

  【注】长行谓声闻辟支不能测此中众生不能测文互具也。

  又如大海无别异百川流入皆一味此诸菩萨亦如是所听受法同一相。

  【注】即长行第二文前后不相次也。

  又如大海所以成非但为一众生故此诸菩萨亦如是普为一切发道心。

  【注】世间之相皆众生同分妄想所感故曰非为一众生也。

  如海宝名集诸宝因是宝故有众宝菩萨宝聚亦如是从菩萨宝出三宝。

  【注】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众生能觉世间故三宝从是流出。

  如大海出三种宝而此大海无分别菩萨说法亦如是三乘度人无彼此。

  【注】前云三宝即少价有价无价三宝长行详偈略也。

  又如大海渐渐深此诸菩萨亦如是为众生故修功德回向甚深萨婆若。

  【注】此颂菩萨利人之行也。

  又如大海不宿尸此诸菩萨亦如是发清净心菩提愿不宿声闻烦恼心。

  【注】此颂菩萨纯修大乘不念小道也。

  如大海有坚牢宝其宝名曰集诸宝劫烧尽时终不烧转至他方诸佛国正法灭时亦如是坚精进者能持法知诸众生不可度转至他方诸佛国三千世界欲坏时火劫将起烧天地百川众流在前涸尔乃水王于后竭行小道者亦如是法欲尽时在前灭菩萨勇猛不惜身护持正法后乃灭。

  【注】百川众流至海为极故曰水王偈有二种一曰孤起二曰重颂颂长行中意故曰重颂此中之偈即重颂也或文详偈略或文略偈详此中文具一十二喻偈惟十一即文详偈略之谓也又先后不次当前后合看自明也。

  若佛在世灭度后是心中法宝不灭深心清净住是法以此善法修行道。

  【注】上来以大海喻菩萨此即以菩萨结自心盖谓佛及菩萨皆自心之别号若不会归自心则一向推与贤圣我无分也故一切众生甘心绝分自生退屈所以绝分则难舍下劣之心会归则堪趣至真之道意在兹矣。

  百千众生依止海海成非为一众生菩萨发心亦如是为度一切众生故。

  【注】此偈前喻中以具何以复说宁非重叠乎前文以菩萨道心喻如大海此偈由前文会归自心以深修行善法当普会众生而发其心矣前文一味在喻此中一味在法故非重叠也。

  十方世界诸大海犹尚可得测其量是诸菩萨所行道声闻缘觉不能测。

  【注】前喻以一大海喻菩萨智慧功德不可测量此中以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大海尚有可测而菩萨行道不有测量益显其胜也。

  迦叶当知诸菩萨勇猛精进回向心愿欲作佛度众生尚无与等何况胜。

  【注】如来后告迦叶菩萨所以胜者以其有大勇猛精进善敌魔军直取佛乘不谋小道普度众生不求自安所以一切二乘尚无与并岂有胜出者哉此下一一消归自心。

  是得宝聚如大海是可供养良福田是为最上大医王能疗一切众生病。

  【注】众生病有二曰身曰心世医但能治身不能冶心菩萨善解方便身心通治故曰最上医王也。

  是世皈依作救护洲渚灯明究竟道。

  【注】众生漂泊有海菩萨现作洲渚使无险怖使无险怖为护者使有停住为救者使众生必至彼岸不致沉迷故曰究竟道。

  能与世间无明眼得眼则能服甘露。

  【注】众生为无明所蔽喻之生盲故曰无明眼菩萨与说大法使法眼清明能服甘露以大法喻甘露故。

  是为世间诸法王是为帝释决断智。

  【注】世间一切诸法皆依实相为主菩萨了悟实相善说法要一切无比故曰法王昔时帝释自知命尽当堕猪类求诸外道救护皆不能得转添疑惑有一智臣劝皈三宝于是帝释一闻发心皈依即舍猪报倍添寿命佛为说法得证无生。

  是为梵王行四禅是为能转梵法轮是为大智导世师示诸邪经正真道是为勇猛能破魔是为清净除恼秽是修白法如满月光明高显犹如日智慧超出如须弥犹如密云雨甘露是无所畏如师子是心调柔如象王是则譬如金刚山一切外道不能坏是则清净犹如水是有威猛如大火是则如风无障碍是则如地无能动是拔憍慢我根等是如药树无分别是持净戒如莲华是于世法无所染是如优昙钵罗华千万亿劫时一出是为知报佛之恩是为不断诸佛种是为精进行大悲是用慈喜而超出是能舍离五欲心是常求佛法宝财是行布施为最胜是持净戒无等侣是忍辱健无俦匹是勤精进无厌倦是行禅定具神通能至无量诸佛土常见诸佛听受法如其所闻为人说是知众生所行道随其性欲根利钝是名善知方便力是然慧灯得济处是能善知一切法皆从和合因缘生是能决了因缘相离于我见乐平等是能正观于诸法为从何来至何所善知诸法无去来常住法性而不动是见有为法皆空增益大悲济众生。

  【注】以上诸句义皆以是心中法宝不灭而来若知自心法宝自然具足如上如是功德逐句消归了然可解故不烦注也正观清净则知无有来去而常不动所以不动者由一切法皆是空相以知空故悯彼众生着颠倒故发大悲此中三节者所谓结前显后之意也下文释成众生着颠倒之意也。

  众生妄想起众生为欲度故修行道。

  【注】菩萨达本知原何道可修但欲度脱众生示现修道用垂良范非谓自己修如是行也。

  凡夫分别我我所行于种种诸邪径。

  【注】释成众生妄想着倒起诸众苦皆由分别则行诸邪径若离妄想则分别斯无分别斯无则众苦何有。

  是能晓了法实相为断诸见讲说法。

  【注】此所以为断众生倒见故为说法也。

  无常为常不净净无我为我苦为乐凡夫颠倒贪着故生死前际不可知是能知此从颠倒无我无人无众生我当如是修正道无常乐我及不净。

  【注】所以为众生讲法者由众生于四念处计成四倒也四倒者心是无常计为常身是不净计为净法是无我计有我受是苦计为乐因此颠倒故于生死前际后际不可知菩萨与说正法令知颠倒修证常乐我净四涅槃德也。

  迦叶当知此菩萨我所称赞诸功德于其所行不可尽犹如大地举一尘若发菩提心不退三千大千供养具若复有供过于是悉应供养如是人若人发心愿作佛是则恭敬供养我于去来今十方佛亦皆恭敬供养已。

  【注】前来所赞如是功德实非他人分上皆是自己本有家财但恐不能发心满身荷担致使深宫嫡子甘作门外乞人诚能反惺直下本是现成岂由庸作所得所以能发觉心则世界供养皆堪消受如来恐人不解发心在自己推在他人向外虚事恭敬故重以偈释云若欲作佛者勿向外求当恭敬自己恐人不信复引十方诸佛为证莫不皆由恭敬自己而得是知一发觉心须当护念自心是名恭敬是名供养故法华经药王然身供佛而十方诸佛同声赞叹是真精进是真供养盖由然无明身即供养自己法身也。

  建立法品第二十二

  【注】八千菩萨因闻梵行牢强精进得证无生法忍已其功德不可思议喻如大海不可测量也连举一十二喻用况菩萨大根大行惟具大根大行者堪持大法流通是道使佛种不断故此品名建立法品意在流通也。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法王子当请如来护念斯经于后末世五百岁时令广流布文殊师利言于意云何佛于是经有说有示可护念耶思益言不也梵天是故当知一切法无说无示无有护念是法终不可灭不可护念若欲护此法者为欲护念虚空。

  【注】诸大乘经皆于流通分中必曰佛所护念阿弥陀经引六方诸佛为证出广长舌所护念经云何此中文殊答无护念岂如来一代时教自相反耶然由诸经所说护念皆不出无护念之护念恐人不解著于名字文殊于顿教之中直彰一真法界扫拂名字妙达自心故前四圣谛品中佛告梵天真圣谛者无有虚妄虚妄者所谓着我着众生着人着寿命着养育著有着无著生着灭着生死着涅槃梵天若行者言我知苦是虚妄我断集是虚妄我证灭是虚妄我修道是虚妄所以者何是人遗失佛所护念是故说为虚妄何等是佛所护念谓不忆念一切诸法是名佛所护念前着我着人等是常见次云我断集等是断见着此二见佛不护念不忆一切则断常齐遣故佛所护念明白显著无复疑也此中文殊质梵天之辞而告者又觉亲切直如宝剑一挥疑根断尽也。

  梵天菩萨若欲有所受法即非法言所以者何出过一切言语是名菩萨乐无诤讼。

  【注】如来大法为三乘不了文字性空多起诤论故凡说经之后必说神咒拥护持经文殊云若有所受即非法言者斥彼不达文字性空者也若达文字性空则说是无说听是无听无说无听则出过诸论何诤论之有。

  梵天若有菩萨于此众中作是念今说是法当知是人即非听法所以者何不听法者乃为听法。

  【注】前文超过言论者释如来无所说也此中不听为听者释如来无所示也无说无示则知法如虚空何护念之有所谓不护念而真成护念者护自心也于此发明成其意耳。

  梵天言何故说不听法者乃为听法文殊师利言不漏眼耳鼻舌身意是听法也所以者何若于内六入不漏色声香味触法中乃为听法。

  【注】众生为无明所覆内依根身外着缘尘中执识心于是轮回三有往来六道如来为破是故宣扬奥旨故曰法轮令诸众生内舍根身外离缘尘内外既虚识将安寄识无所寄是名菩提能如是解者则知佛无可说我无可听无可听者字字消归自己也无可说者法法在于利人也故六祖曰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是也。

  尔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五百比丘三百比丘尼八百优婆塞闻文殊师利所说皆得无生法忍得是忍已作是言如是如是文殊师利如仁者所说不听法者乃为听法。

  【注】此所说法必有能证之人若无能证之人取信良难故三万二千天子等是能证之人一证之后答难无穷用显此经不思议之宗成此乐说之辩也。

  尔时思益梵天问得忍诸菩萨言汝等岂不听是经耶诸菩萨言如我等听以不听为听。

  【注】未获悟心秪云天子比丘等一得忍后即名菩萨可谓不历僧祇护法身者也然云不听为听岂不因听此经得解不听之听邪若因听而悟无听此亦听邪那云不听得非诈乎非为诈也然悟自心者悟佛无所说也因听无所说故则于吾无所听悟无听者入于法性故曰不听是听也。

  又问汝等云何知是法耶答言以不知为知。

  【注】若云无听为听应无有知既无有知云何知是法耶答中以不知为知者出过一切言论故曰不知自性了然故为知也知自性故。

  又问汝等得何等故名为得忍答言以一切法不可得故我等名为得忍。

  【注】无听则外无所得无知则内无所证无得无证而云得忍复何谓耶得忍者得是万法性空惟性空故得无所得无得为得也。

  思益言云何随是法行答言以不随行故随行。

  【注】无得无证名为得忍亦应行无所行行无所行云何随是无所行而行耶若有所随则不名随无所行而行也惟无所行常随实相而行也。

  又问汝等于此法中明了通达耶答言一切诸法皆明了通达无彼我故。

  【注】此法者自心也以无听无知无得得于法忍可谓通达矣梵天恐其堕随一之执故特问过答中以为不但于此一法一切诸法皆明了通达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有彼此故若但通此一法不了诸法平等有无相倾成敌两立是非并立不名得忍直了自心不得一法亦不得一切法是名通达也。

  尔时会中有一天子名曰净相谓思益梵天言若有但闻此经佛不与授记者我当授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者何此经不破因果能生一切善法。

  【注】天子名净相者外无所听之法内无能证之心中无所得之忍真心绝朕一道虚玄故名净相古人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所谓净相者离妄缘也离妄缘故名如如佛惟如如佛自性本然故佛不与记我即与者即自心自许之谓也故曰惟人自肯乃方亲又释云不破因果者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必然之理故云不破楞严经云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欲求如来不生灭果无有是处言其因果不相应也此经以无听无受无说无示无知无得一往离于生灭以此为因趣果必然故云不破因果。

  能坏魔怨离诸憎爱。

  【注】爱能招魔憎能致怨此经憎爱双遣魔怨斯破矣。

  能令众生心得清净能令信者皆得欢喜除诸瞋恨。

  【注】由无听无知故心得清净由无得为得故除瞋恨也。

  斯经一切善人之所修行。

  【注】一切善人即菩萨也拣彼二乘以二乘于此经不生信向故。

  斯经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斯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共守护。

  【注】诸经皆举八部此经何以特举天人阿修罗而不举余众谓何为也天人根利机堪受法阿修罗瞋重极难发心显此真法等有所以难易并举耳。

  斯经决定至不退转故。

  【注】一切万法至心为极既至自心何退转之有此经所指指自心故。

  斯经不诳至道场故斯经真实能令众生得诸佛法。

  【注】正直舍方便故言真实但说无上道故言得诸佛法不同三乘法也。

  斯经能转法轮。

  【注】若了自心所谓一切诸佛菩提皆从自心之所流出也。

  斯经能除疑悔。

  【注】未达法惟心故妄生疑悔了一切法原是自心则疑悔斯除矣。

  斯经能开圣道。

  【注】所谓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心外无佛佛即自心如是开示故曰能开。

  斯经求解脱者所应善听。

  【注】诸经虽诠解脱而权实并谭此经直指自心不由方便故须善听。

  斯经欲得陀罗尼者所应善持。

  【注】此经以绝待一心为宗若悟此心则一切差别无不痛解故应善持。

  斯经求福之人所应善说。

  【注】欲求福者行二种施曰财曰法二施之中法施为上故法华经云譬如六百万亿阿僧祇世界所有六道众生悉皆施与娱乐之具年满八十复与说法令得须陀洹斯陀含乃至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是第五十人转展随喜此经一四句偈其福百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彼云随喜自无智分福尚如是何况力能持经不获胜福者哉。

  斯经乐法之人所应善念。

  【注】夫乐法者若乐三乘之法不了自心徒有乐法之名不得其实此经纯载一心若能悟旨则法法皆心摘虚存实故应善念。

  斯经能与快乐至于涅槃。

  【注】涅槃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盖诸经所载方便导引是名生灭非为快乐此经惟指寂灭自性不同生灭故曰能与快乐也。

  斯经若魔外道有所得人所不能断斯经应受供养人能随其义。

  【注】此中二句译文讹拙应云斯经人有所得天魔外道所不能断能随其义应受人之供养不知熟是侯诸达者初句有缺意此经真实坚固人有所得则天魔不能断其善根外道不能破其义论以外道不能破其义论故能随其义天魔不能断其善根则应受人之供养也盖知其义真实矣。

  斯经能令利根者忻悦斯经能令智慧者欢喜。

  【注】利根拣于二乘智慧拣于外道外道于此经不信故曰外道聪明无智慧二乘于此经不了故曰二乘精进不道心非彼不信不了力所不逮信所不及也故知此经惟利根智慧者忻悦耳。

  斯经能与人慧离诸见故斯经能与人智破愚痴故。

  【注】慧有果断之能故离诸见智有凿彻之德故破愚痴。

  斯经文辞次第善说。

  【注】说法不根自心则茫然不知分齐若依心建立则文辞次第可称善说以此经为心地法故也。

  斯经究竟善随义说。

  【注】前文能随其义者自利之功此中善随义说利他之德也。

  斯经多所利益说第一义。

  【注】释所以随义之意也所言随义而说者随第一义而说也第一义者前文所谓诸法正性乃至真圣谛等然此第一义法犹如虚空无所不𣹢逃之不能索之不可纵经尘劫一无可逃亦无可索毕竟不出毕竟不得不出则常住虚空不得则常具虚空常住常具故言多所利益也。

  斯经爱乐法人之所贪惜斯经有智之人所不能离。

  【注】无智则耽着无明不生爱乐能爱乐者是谓有智有智故贪惜不舍无智反此可知。

  斯经施者之大藏。

  【注】法施为大故曰大藏。

  斯经热恼之凉池。

  【注】一切毁犯以热恼为性逼迫为业以戒为救若闻此经则持自性之戒一切毁犯热恼之业顿获解脱如入清凉之池而顿除热恼故也。

  斯经能令慈者心等。

  【注】由闻此经得入忍度也慈能与乐既欲与人之乐必不以瞋心相向也然三乘中以爱见自持亲疏相别不成无缘之大慈不名忍辱入此心空之门则冤亲平等等与其乐也。

  斯经能令懈怠者精进。

  【注】三乘人以有得心起精进想故精进懈怠二者成敌不名精进斯经以无行为行无得为得故即彼懈怠本是精进别无精进为精进也。

  斯经能令妄念者得定。

  【注】三乘经中摄伏妄念乃得禅定此经定乱皆心即定即乱即妄即真无别有定可定也。

  斯经能与愚者慧明。

  【注】若舍愚求慧是则取舍是名戏论即愚即慧无别有慧同是一心诠指似有前后圆会秪是一念当妙求其旨不在循文矣。

  梵天斯经一切诸佛之所贵重。

  【注】此结赞经之功德如是实非常人之事乃诸佛贵重耳夫佛者觉也能觉自心始解护念故曰知有者始解奉重即此意也。

  净相天子说是法时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动佛即赞言善哉善哉天子如汝所说。

  【注】世界震动者表破无明也如来印可者由前天子云但闻此经佛不授记而我即受与菩提之记故佛可其说。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天子曾于过去诸佛所闻是经耶佛言是天子已于六十四亿佛所得闻是经过四万二千劫当得作佛号宝庄严国名多宝于其中间有诸佛出皆得供养亦闻是经。

  【注】梵天意曰若曰闻经即得授记者此天子于过去曾闻是经不若闻是经几时得授记耶而如来知其意而告曰是天子曾闻是经即与记也闻经获记似有可信何以历六十四亿佛闻乎未审诸佛道同耶异耶若异者彼六十四亿佛那得同名此经若同者则一闻一切闻何必遍闻诸佛耶非谓道有同异亦非佛有前后盖其所说皆象也六十即六根四亿即四大若能洞彻六根四大全体无生即契实相是名闻经若能闻此实相真经即能顿超四十二位故曰四万二千当得作佛依实相智宝庄严梵行佛号宝庄严前文以无行为行者是也一切法宝皆从实智之所流出故国名多宝非惟六根四大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悉契实相故曰于中诸佛皆得供养闻经所言供养者前云谁能供养佛答曰能通达无生际者所言闻经者前云谁能听法答曰不漏六尘者予以是而知此中一往皆表法也不尔则何名顿教哉。

  梵天是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龙鬼神在此会中得法忍者皆当得生多宝国土。

  【注】因同果同德同位同理之必然矣。

  尔时净相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不求菩提不愿菩提不贪菩提不乐菩提不念不分别菩提云何如来见授记耶佛告天子如以草木茎节枝叶投于火中而语之言汝等莫然汝等莫然若以是语而不然者无有是处天子菩萨亦如是虽不喜乐贪着菩提当知是人已为一切诸佛所记所以者何若菩萨不喜不乐不贪不着不得菩提则于诸佛必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注】前文净相天子云若人但闻是经佛不授记我与受菩提记何以佛受天子之记而天子云我不贪菩提我不求菩提云何如来见受记耶自与人受记而复拒人之受记何其相反若此耶盖菩提者非是贪爱相若起贪爱而求菩提终不得菩提矣天子恐人不晓此意特意问明而世尊发明不贪不求自然得记者无说无示无行无闻能觉此者是名菩提天子但闻此经我即与记者记其不听为听不知为知之记也。

  尔时会中有五百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不求菩提不愿菩提不喜不乐菩提不贪着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别菩提作是语已以佛神力即见上方八万四千诸佛受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注】前文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当请如来护念斯经而文殊师利发明无护念之意而三万二千天子及五百比丘等得无生忍证法无谬净相天子发明云不求不愿菩萨而五百菩萨证成其事也所言佛神力而见上方八万四千佛者佛者觉也上方者实际也八万四千佛者即八万四千尘劳也由自觉之力了悟实际证彼八万四千尘劳皆同一实际了尘劳一实际者皆由无求无愿也惟无求无愿故尚不见佛事何尘劳之有哉。

  尔时五百菩萨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来所说甚善快哉所谓菩萨不求不愿不贪不喜不得菩提而诸佛受记世尊我等今见上方八万四千诸佛皆与我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注】此品所以谓建立法品观其意则为无建立之建立也法席将终复立此品之名以此中所载以无说为说无听为听无行为行无得为得无发心为发心无证果为证果无护念为护念乃至不求不着不愿不贪是此经特畅与诸经迥异是谓难信之法梵天如是问文殊如是答净相以是而证成如来以是而许可五百菩萨以是而得记是皆建立之义也。

  如来神咒品第二十三

  【注】如来说教必以行解双运显密齐修语显则通收信解行证语密则总摄坐卧行持是知二者如车二轮如鸟二翼缺一不可矣盖由心识内扰非显宗开示曷能治惑魔冤外侵非密教默祐难以助修故凡说经之后必以神咒护持者使无障碍疾证菩提也其如船得顺风入海何难鸠附鹏翼登天可至故神咒也者据事则三密严身论理即言思道断所以咒之为文口之咒也以长出为咒吾谓未开口以前咒之义矣复谓之真言古曰作么作么皆以无言之言谓真言也前文以言遣言立此无言之教故说显而不若无言显无言为便故说密是二者皆相须也吾复以谓咒者业成就也凡圣贤证果德业成就发言成令一切不违譬如宰官华押信手书出岂有义理位当然耳若常人效而书之非惟不能取信于人亦乃负罪于己所书岂异而人实异也所言成就邪正皆有故天人修罗以及八部皆能说咒然所说之端各有其用或护坛场或护国土或治病患或伏魔冤如是种种皆依本经而取意焉此经神咒乃如来自说非余可比实无上不思议心咒也故心咒一宣则天龙毕集德位成就之谓也曷尝容思议于其间哉盖真言者非问答之可及非文义之可求出自妙心不期然而然求其所以然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之矣。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唯愿世尊护念是经于当来世后五百岁广宣流布此阎浮提令得久住又令大庄严善男子善女人咸得闻之说魔事种种起而能不随魔事魔及魔民不得其便以受持是经故终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前文思益梵天劝文殊师利请佛护念斯经而文殊以谓无说无示欲何护念欲护念者即护虚空也何以此中文殊复请佛护念斯经一席之中前后相反如是耶盖前文谈理此中扶事谈理则一尘不立故无说无示无护念无得记直显真心也扶事即万法齐归故有修有得有发心有证道建立教门也故或废或立各有其缘苟非大菩萨其他熟能预焉。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汝今善听欲令此经久住故当为汝说召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鸠槃茶等咒术若法师诵持此咒则能致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常随护之是法师若行道路若失道时若在聚落若在空闲若在僧坊若在宴室若经行处若在众会是诸神等常当随侍卫护益其乐说辩才又复为作坚固忆念慧力因缘无有冤贼得其便者使是法师行住坐卧一心安详文殊师利何等为咒术章句。

  【注】所谓召请天龙夜叉之咒术者以如来心咒密宣则八部毕集惟命是从东吴主问大臣瞰泽曰三教孰为尊泽曰佛教为尊主曰何为佛教为尊泽曰儒道二教奉天而行不敢违天佛教天命奉行不敢违佛臣以是而知佛教为尊也观泽之言与此中如来说咒召诸天龙而下文诸天神等各各说偈护经如合符节矣旧谓咒者诸佛菩萨及诸鬼神名字呼名即至此恐不尽然耳何也咒云不可解若皆名字则胡云不可解乎应是秘密心印非他能解耳。

  郁头隶 头头隶 摩隶 遮隶 麑隶 梯隶 缇隶弥隶睺楼 睺楼睺楼堙婆隶 韦多隶 麹丘隶 阿那祢 伽帝 摩醯履摩那徙摩祢 婆睺干地萨波楼帝罗婆波 伽帝 辛头隶 南无佛䭾遮梨帝隶 南无达磨涅伽陀祢 南无僧伽和醯陀毗波扇陀祢 萨婆波祢麑帝隶弥浮提底萨遮涅提舍 梵岚摩波舍 多兮利师鞞波舍多 阿哆罗提诧提萨婆浮多伽娑呵(呼奈切)南无佛䭾悉缠斗曼哆逻

  文殊师利是为咒术章句。

  【注】惜乎文殊不问世尊此是章句如何是咒术管教如来目瞪口开信知四十九年不谭一字。

  若菩萨摩诃萨欲行此经者当诵持是咒术章句应一心行不调戏不散乱举动进止悉令净洁不畜余食。

  【注】余食者杂学也持咒者为治二障故不调戏等治烦恼障故不畜余食治所知障故所以于此二障钝根惟一利根具二以杂学入心意不能定专持神咒诸散自除二障圆泯一心清净是谓入道之妙门破障之勇敌也。

  少欲知足独处远离不乐愦闹身心远离。

  【注】上句独处远离者拣外境也下句身心远离者拣内识也古云绝凡圣路学离心意识参是此义也。

  常乐慈悲以法喜乐安住实语不欺诳人贵于坐禅乐欲说法行于正念常离邪念常乐头陀细行之法于得不得无有忧喜趣向涅槃畏厌生死等心憎爱离别异相不吝身命及一切物无有贪惜威仪成就常乐持戒忍辱调柔恶言能忍颜色和悦无恶姿容先意问讯除去憍慢同止欢乐。

  【注】前自应一心行至身心远离劝依真谛修出尘之上行也自常乐慈悲至同止欢乐劝依俗谛集无边妙利也依真为洁己之要节即俗为利他之妙门是二者皆不可偏废也。

  文殊师利此法师住如是法诵是咒术即于现世得十种力何等为十得念力不忘失故得慧力善择法故。

  【注】念力者如世尊证宿命通能记旷劫来事也慧力者获得法眼洞了一切差别法门也。

  得行力随经意故。

  【注】随所闻而修得相应力故谓之行力。

  得坚固力行生死故。

  【注】信解坚固随流得妙悲智双运六道常栖。

  得惭愧力护彼我故得多闻力具足慧故得陀罗尼力一切闻能持故得乐说辩力诸佛护念故得深法力具五通故得无生忍力速得具足萨婆若故。

  【注】前文云若佛不加威神力者则一切众生不能见佛亦不能问此中十种功德皆因持咒获得是此谓如来威神加被也显教则名言如来加被密宗但云持咒获得如是功德真言者皆自心之别号若能了悟自心则河沙功德无尽法门何所不该而云十种盖亦是如来之权数耳。

  文殊师利若法师能住是行诵持咒术现世得是十力。

  【注】此结显顿宗迥与渐乘不同三祇修证直下一念现前若肯自信元同本有。

  佛说是咒术力时四天王惊怖毛竖与无量鬼神眷属围绕前诣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我是四天王得须陀洹道顺佛教者我等各当率诸亲属营从人民卫护法师若善男子善女人护念法者能持如是等经读诵解说我等四天王常往卫护是人所在之处若城邑聚落若空闲静处若在家若出家我等及眷属常当随侍供给令心安隐无有厌倦亦使一切无能娆者。

  【注】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果预圣道流故经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以六尘不入则六根绝偶六根绝偶则六识湛然根尘圆泯乃名护经经者即是自心魔者即是外尘内心若护则外尘绝娆故四天王先叙我得须陀洹道能顺佛教者率诸亲属护念持经而云我得圣果是知护心之象也以未得圣道则六尘多漏魔得其便苟悟自心魔尘不能入则外境何状心王若正则心数皆护故曰率诸亲属也城邑等动处也空闲等静处也在家即涉俗者也出家即出尘者也凡肯护心不论动静涉欲出尘皆不所妨也。

  世尊又是经所在之处面五十里若天天子若龙龙子若夜叉夜叉子若鸠槃茶鸠槃茶子等不能得便尔时毗留勒迦护世天王即说偈言我所有眷属亲戚及人民皆当共卫护供养是法师。

  尔时毗留婆叉天王即说偈言我是法王子从法而化生求菩提佛子我皆当供给。

  【注】天王自称法王子者以其得证初果顺佛教者也然须陀洹有二种若顺真谛修证偏空是小乘须陀洹若依俗谛修证妙有是大乘须陀洹今天王应是大乘初果故名法王子天子证果即俗明真妙有之象也。

  尔时犍陀罗吒天王即说偈言若有诸法师能持如是经我常当卫护周遍于十方。

  【注】如是经者无说无示无闻无得故曰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如是而已古人云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空界常转如是经典百千万卷何止一卷两卷。

  尔时毗赊婆那天王即说偈言是人发道心所应受供养一切诸众生无能办之者。

  【注】上云持如是经此中云发道心二者言异意同也以众生无能办供者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众生所办供养不过世间四事行人持经是法供养供养诸佛故众生不预也法华云是真精进是真供养乃至国城妻子有所不及也。

  尔时毗舍婆那天王子名曰善宝持七宝盖奉上如来即说偈言世尊我今当受持如是经亦为他人说我有如是心。

  【注】如是心者自持经而亦为他说之心也前来天王说偈之意但曰护他不曰自持其善未广此天子自持经而亦为人说利己利他善莫可加故世尊受记作佛广其意也。

  世尊知我心及先世所行从初所发意至诚求佛道世尊无见顶今奉此妙盖愿我得如是无见之顶相。

  【注】不特现前持经与人说法并我过去从初发心所有功德至诚回向愿求佛道不向余乘也所谓佛道者即无见顶相也如来顶上髻相自不能见离自见故肉髻所覆他所不见离他见故自他不及之地是佛道之归趣也佛道之归归于自心以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不见心故离自他见取喻佛顶也。

  我以爱敬心瞻仰于世尊愿成清净眼得见弥勒佛。

  【注】上以盖献佛而愿成佛道此以爱敬瞻仰因缘愿得净眼见弥勒佛也净眼者即法眼清净也。

  度智慧世尊即时以偈答汝于此命终即生兜率天从兜率下生得见弥勒佛。

  【注】既生彼天何不即见而下生乃见何也有二义故一者彼天有内外院故内院如宫城皇诸眷属所居外院如乡邑皇百姓所居若生外院不能面佛也如百姓不能见皇耳二者弥勒在天上秪名大士未坐道场不名佛故。

  二万岁供养尔乃行出家既得出家已净修于梵行贤劫中诸佛一切悉得见亦皆供养之于彼修梵行过六十亿劫汝当得成佛号名为宝盖国土甚严净唯有菩萨僧为讲说妙法寿命尽一劫若灭度已后正法住半劫利益诸众生。

  【注】弥勒佛出世时人寿八万岁故二万岁在家修行供养后乃出家有三一曰世俗家二曰三界家三曰无明家今二万岁后出家者出世俗家也净修梵行供养诸佛者出三界家也受记作佛者出无明家也佛号宝盖者出生法宝覆育众生故也以天子持盖献佛故酬因答果始终不差矣持是实相之经离诸戏论垢浊故国土严净直绍大乘不谋小道故惟菩萨僧而无二乘也。

  尔时释提桓因与无数百千诸天围绕白佛言世尊我今亦当卫护能持如是之经诸法师等供养供给是经所在之处若读诵解说我为听受法故往诣其所又当增益法师气力法句次第令不漏失尔时释提桓因子名曰劬婆伽持真珠盖七宝庄严奉上如来即说偈言我常现了知世尊之所行亦当如是行求佛一切智。

  【注】如是行者行无所行也行无所行是佛之行了知求佛智者当行其无所行也。

  世尊于前世无佛不施与我当随此行亦舍诸所有。

  【注】此释如是行者舍诸所有外极财宝内尽身命乃至有为无为世出世法一切舍却是谓无所行之施故曰无物不施。

  我今法王前受持如是经当数为人说以报如来恩。

  【注】华严偈曰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盖为如来出世传法度人是其本怀故自能持经亦复与说劝人令持是则报恩其余非所预也。

  若爱念是经是即与我同我当供养之为得菩提故。

  【注】他人持经于我何有而起供养守护耶盖为持经之人当得菩提是一切众生之救护故以一切菩提皆从此实相心流出故能持此心必得菩提故。

  世尊声闻人不能守护法于后恐怖世我当护是经。

  【注】声闻不能护者怖苦心切取证心重不能随逐生死护持是经也菩萨视生死如园苑于后堪能耳。

  世尊安慰我又断诸天疑我今当久如得佛如世尊佛通达智慧即时与授记汝后当作佛如我今无异过后千万劫又复过百劫尔乃得成佛号曰为智王。

  【注】佛常说法令人速出生死而天子不厌生死常处末世护经是诸天所疑故请为决我今如是护经久如成佛耶即与受记者是安慰天子亦是断诸天之疑亦是破二乘迷定之执也前善宝天子依俗谛向道故献七宝盖此中从真入俗故曰真珠盖而严以七宝真不碍俗迥超三乘为智中王故佛号智王也。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白佛言世尊我舍禅定乐往诣法师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说是法者所以者何从如是等经出帝释梵王诸豪尊等世尊我当供养是诸善男子善女人应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之所供养。

  【注】前云持经为得菩提此云持经出生尊贵是知世出世法莫不皆从此心之所流出也。

  尔时妙梵天子即说偈言比丘比丘尼诸清信士女其能受此经是世供养处乃至有一人能行是经者我要当为人演说如是经敷众妙华座高至于梵天于此座上坐演说如是经。

  【注】凡世间所供养处有受行是经我当敷座劝请说法令慧命不断也。

  若于恶世中所从闻此经应发希有心踊跃称善哉。

  【注】此经有佛世时尚多疑谤况后恶世得闻者乎。

  若无量世界大火悉充满要当从中过往听如是经。

  【注】既发希有之心当生难闻之想则刀兵在前虎狼在后大火满中略无畏忌直往听经昔者汾阳沼公出世慈明圆法华举[征-止+艮]耶觉大愚宽等六人结友因直五戈间阻假装兵五混伙队中草宿露行乃往参即俱获法利流芳千古为后学之良鉴也。

  能开佛道经若欲得闻者积宝如须弥应尽供是人。

  【注】此拣胜也欲得闻经未及历坐预听应受供养如是其能闻能持能行能说功德转胜又可知也此三天子前二依真俗二谛之间护念持经惟真与俗皆方便建立故有受记作佛等后一是依中道第一义谛闻经护念故不闻受记作佛等事也以第一义中无成佛无不成佛无受记无不受记故曰妙梵。

  嘱累品第二十四

  【注】嘱曰嘱付又曰嘱托累曰累烦佛念末世无闻众生故以此无上大法嘱托烦累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于未来世不拒生死不厌轮回弘宣是经使得发心不断慧命若有受持读诵必以神力护持使得成就远离魔障也。

  尔时世尊现神通力令魔波旬及其军众来诣佛所作是言世尊我与眷属今于佛前立此誓愿是经所流布处若说法者及听法者并彼国土不起魔事亦当拥护是经。

  【注】梵语魔罗此云障碍以恶心障碍佛法故如来于嘱累之首先现神力令魔降伏立愿护经其余不足为碍也然魔有多种要而言之不出五种曰烦恼魔五阴魔天魔欲魔睡魔等欲魔睡魔等皆五阴烦恼所收属于内心鬼魔境魔等是天魔所收属于外境据事则魔及魔军见佛神力发心护法应是天魔据理则魔及魔军应是五阴如来者自心也神力者妙用也心展妙用则五阴烦恼皆是菩提故曰心邪则种种法邪心正则种种法正此经直显自心不同余经滞事是知即是自心也。

  尔时世尊放金色光照此世界告文殊师利言如来今护念是经利益诸法师故是经在阎浮提随其岁数佛法不灭。

  【注】金色光者真智光也照此世界者即此秽土以成法性土也告文殊师利者惟此根本行人能证此法性光土也显此身土即秽而净无别有净无别有净故不必厌此忻彼留身此土护念持经此所以成其嘱累之意也。

  尔时会中众生以一切华一切香一切末香而散佛上作是言世尊愿使是经久住阎浮提广宣流布。

  【注】华表因行香表信心末香即微细信心也以无行为行则广收一切诸行故言一切华以无信心为信心妙尽一切信心故言一切香以此真实信心及称彼无相梵行堪趣佛果故言而散佛上以因趣果之象也。

  于是佛告阿难汝受持是经不阿难言唯然受持阿难我今以是经嘱累于汝受持读诵为人广说。

  【注】如来于菩萨中告文殊师利者方等会中以文殊为长男堪绍家业故李长者以文殊配艮艮为足有导引之能故嘱末世护经提携后学故也于声闻中嘱累阿难者以阿难为总持弟子结集法藏使其流通故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人受持是经读诵解说得几所功德佛告阿难随是经所有文字章句之数尽寿以一切乐具供养尔所诸佛及僧若人乃至供养是经恭敬尊重赞叹其福为胜。

  【注】常经所叙持经功德出过河沙七宝尘刹二乘乃至供养诸佛皆可数知岂此不及余经耶不尔何以功德优劣如此哉盖此所有文字章句皆即如相如无有尽福德亦无有尽较彼河沙七宝万分不足为喻盖此经顿教不立数量但随文字而已。

  是人现世得十德之藏何等为十见佛藏得天眼故听法藏得天耳故见僧藏得不退转菩萨僧故。

  【注】僧名和合了一切法本性元无和合故得不退转若不达法性执有和合是则凡夫非菩萨见也。

  无尽财藏得宝手故。

  【注】宝手者菩萨登初地已百万阿僧祇香华楼阁幢幡宝盖乃至金银七宝诸供养具皆从掌出故乃至地地增长故曰宝手。

  色身藏具三十二相故眷属藏得不可坏眷属故。

  【注】世间眷属有会有别出世眷属常相聚会净名云一切尘劳皆吾眷属也。

  所未闻法藏得陀罗尼故忆念藏得乐说辨故无所畏藏破坏一切外道论故福德藏利益众生故智慧藏得一切佛法故佛说是经时七十二那由他众生得无生法忍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数众生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经名为摄一切法亦名庄严诸佛法又名思益梵天所问又名文殊师利论议当奉持之。

  【注】此中连举四名前二属法后二属人法中二者初则收无量为一真空之道也次则彰一为无量妙有之道也是二者皆吾一心本具不可偏废故兼举为名也人中二者初则依方便智立其名次则依根本智立其名是二者始终相成递互为缘缺一不可故兼举也。

  佛说是经已文殊师利法王子及思益梵天等行菩萨长老摩诃迦叶慧命阿难及诸天众一切世人受持佛语皆大欢喜。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