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3 楞伽经精解评林


  No. 333

  楞伽阿䟦多罗宝法经精解评林

  楞伽阿䟦多罗宝法经。

  (罗整庵因知记云。达磨传法二祖。谓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经凡四译。四卷者乃刘宋时译本。其文颇奥蕊难读。当出自佛无疑)。

  (行简子曰。楞伽经大旨有四。曰五法。曰三自性。曰八识。曰二无我)。

  (道一禅师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以佛语心为宗[无]为法门)。

  注曰。楞伽是城名。华言不可往。其城在南海摩罗山顶。无神通者不可往。佛于此处说法。即佛境界。以处表法。阿䟦多罗者。华言无上。亦云入。宝者至贵之物。以喻此经尊贵。故云法喻为名也。经者贯也。谓贯通诸义也。第一义心为体者。即如来藏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也。了妄显性为宗者。谓达妄显真。离性执也。斥小辨邪为用者。谓破小乘之偏执。摧外道之邪见也。方等大乘为教相者。谓经通三乘。义从圆顿也。楞伽山名也。达磨以付慧可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苏东坡䟦楞伽经云。此经谓之佛语心品。相传以为心法。如医之有难经。近岁学者务从蕳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至使妇人女子抵掌戏笑争谈禅说。高者为名。下者为利。譬知俗医不由经论。直受药方。以疗疾非不式中。至于遇病辄底。悬断生死。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难经不学。岂不误哉。

  晁文元题楞伽经云。释延寿谓。此经以佛语心为宗。而李通玄则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延寿所云者。指其理。通玄所云者。指其事。

  ○一切佛语心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住南海滨楞伽山顶者。说法之处也。宝华庄严者。是其处胜也。大比丘菩萨众者。列同闻之众也。从彼异佛刹来者。举远知近。以显众多也。无量三昧等者。赞菩萨之德也。此乃一切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真实义)。

  (五法自性识二无我。乃一经之张本。五法者。曰名。曰相。曰妄想。曰正智。曰如如也。三自性者。曰妄想。曰缘起。曰成也。识即八识也。二无我者。即人无我法无我也)。

  注曰。如是者。指所闻之法。我闻者阿难从佛闻持是法也。一时者。教主徒众嘉会之时也。佛者觉也。谓觉道既成。乘机说法。导利群生也。自大慧下。别赞大慧之德。诸佛手灌其顶者。明其位居等觉。当受佛位。故为灌顶。自心现境界者。一切善恶境界皆由自心发现。大慧善解。其智超胜也。种种心色者。谓一切有情五蕴种种不同。大慧以无量度门而普应之。则法门深广也。已上诸法。大慧皆能究竟。五法自性识二无我。为众作发起之人。此佛所以深赞之也。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以偈赞佛曰。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众背觉合尘。流转生死。而起妄想。心识。复计断常二见。无由出离。故如来欲度脱之也)。

  注曰。如来以妙智。观察了达生灭等一切诸法。如空华如幻如梦。不有不无。故兴大悲心。而度脱之。使皆得远离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𦦨。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此离惑智二障。烦恼惑障也。尔焰乃梵语智障也)。

  注曰。智本破惑。惑即人法二执。无我者。无此二执也。若于智生着。智亦成障。如来了知人法惑智本空。故云常清净无相。众生有迷受苦。故起悲心而拔济之。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佛与众生同具此理。尚无生死可断。焉有涅槃可证。然非证而证。证此涅槃。是则佛为能证之人。涅槃是所证之法。离法无人。离人无法。故云无有)。

  注曰。一切者。一切众生也。涅槃者。不生不灭之理也。觉即佛。所觉即涅槃。人法俱泯。故云远离也。人与法两件。所谓二也。二者俱泯。是有而未尝有。无而未尝无。所谓悉俱离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静。

  (牟尼是梵语。寂默。佛之名也)。

  (赞佛偈语止此)。

  注曰。此言人能如是观佛寂静之体。从远离而生。是则于佛不生取着。故今世后世皆得清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此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相问答)。

  注曰。生谓因缘所生。住谓住止。异谓变异。灭谓灭尽。此不言异者。文略耳。然此诸识生灭之相。惟佛智能明。故云非思量所知。言流注生住灭者。谓识蕴于内。念念相续。如水流注。未始暂停也。言相生住灭者。谓相显于外。根境相对。起生住灭也。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转相者。无始熏变。觉成不觉也。业相者。以不觉故。动则成业也。真相者。随缘不变。体性真净也)。

  注曰。云业相转相现相。乃从真起妄。妄动成业。因动故转见有境界。次第发现也。此不言现而言真者。盖言体性随缘不变。故名真耳。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三种者。真识即如来藏识。现识即如来藏所转。亦名识藏。名转而体不转。分别事识。即意根意识及五识身。此开藏识为二。合事识为一也。八相者。即合上真识现识为一藏识。开上分别事识为七识。谓意根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注曰。此诸识广略开合不同者。良以如来藏是善不善因。随染净缘熏变不同。众生无始恶息所熏。惟逐染缘。故如来藏转名识藏。次第转生诸识。此全真成妄。全理成事也。若能随于净缘。了达诸识皆即真智。如来藏无复转名。则即事而理。反妄归真矣。镜喻现识。是能生诸法之本。造因招果。如镜之照物。妍丑不差也。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对境离境。居尘出尘。虽坏不坏。非异不异。此二识。唯坏不坏有异。而展转相因。非异非不异)。

  注曰。现识含藏善恶种子无失。故名不坏。事识以根对境。起憎爱心。念念生灭。故名为坏。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言不思议熏者。全真成妄也。言不思议变者。全理成事也)。

  注曰。熏谓熏炙。变谓转变。真妄不二。事理体一。不熏而熏。不变而变。不可心思口议。如是熏变。成现识因。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种种尘者。六尘也。取者。六根取六尘。而起爱见也)。

  注曰。无始妄想熏者。无始以来。起此爱见妄想。熏成事识。是为因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尘根灭。则幻亦灭)。

  注曰。覆者反覆也。谓若能返照真识。则一切爱见妄想。自然消灭。能熏妄想既灭。则所熏根识亦泯。是为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相续灭者。即流注灭也。识之相续。是有因缘。因缘若灭。则相续灭。因谓无始妄想。缘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无始妄想。即根本无明也)。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此喻从真起妄。妄灭真显。金为庄严具。其喻亦然此喻乃一经之要。所谓佛语心者)。

  注曰。泥团喻转识。微尘喻藏识。藏识是真。转识是妄。泥团因微尘而成。其体是一。故不可言异。泥团微尘若定是一。则无所分别。故不可言非异。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义。

  (诸转识与藏识若异者。彼无明风熏动之时。藏识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见。然藏识是善不善因。非不随缘也。若不异者。转识灭时藏识亦应灭。则堕断见。然藏识真相终不可灭)。

  注曰。如是下。言转识灭藏识不灭。已显其非异非不异。犹恐大慧未达深意。故复告云。真相不灭。但业相灭。盖真是不变之性。本离生灭。业是无明虚妄之相。故有生灭。既反妄归真。则妄灭而真不灭也。真若有灭。何异外道。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此释七种自性名义。大种本通凡圣。今约圣报。所谓色常等。常谓真常。即法性五阴也)。

  注曰。集性自性。即万善聚因也。由集因故。有性有相。性内而相外也。大种自性者。谓四大种果也。果故有因有缘。因亲而缘疏也。因果所成者。成性自性也。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言境界者。即所行境界。而有通别之异。心境界者。即心所造诣第一义也)。

  注曰。心能发慧。慧力既胜。则成智用。智用既成。则正见现前。正见现前。则超断常二见。乃至超越菩萨境界。至如来自到境界也。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上上法。

  (自此以下。明如来依自性第一义。成就自行化他德用也)。

  注曰。成就世间者。示同人法而化佗也。出世间者。通三乘也。出世间上上法者。唯佛与佛能究竟也。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

  (若相续。谓因果相续。若事。谓事物。若生。谓阴界入等生。若有。谓如上诸法实是有者。则显涅槃等四谛之法皆无也。乃成其破坏断灭之论)。

  注曰。涅槃与道。是出世间之法。若业缘若苦果。是世间之法。此云四谛。是佛所说真俗法门。彼以为无。成断灭论。故复徴释其义云。以此现前四谛之法。彼皆以为实无。于我见最初起处。计有计无。皆是邪见。非解脱正因之分故也。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牙事。

  (设此二喻。以明外道断见)。

  注曰。初喻无果。无果则无因也。次喻无因。无因则无果也。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行简子曰。阴谓五阴。界谓十八界。入谓十二入也)。

  注曰。若谓阴界入已灭。则是无因。今灭即是无果。当灭则复无因。以是推之。皆是自心妄想所见。彼因既无。则无次第相续生矣。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犍闼㜑城。无生幻𦦨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见离自性者。谓见一切法。悉离自生性执。亦离佗生共生无因生性执)。

  (境界。即六尘。摄受。即六根。言及摄受者。即六识也)。

  注曰。自性以离性执故无生也。譬之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寻香城。如幻如𦦨。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与幻境一也。若达此幻境本无内外。见有内外。然从无始妄想虚伪所成。是不离自心。自心性离。则妄想因缘灭尽。此即妄想三有苦果灭也。是及能说所说能观所观。至于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一切皆离。言不相应者。由了识境空寂。则无待对。岂复有生住灭。然后藏识自心得起。随入一切境界。以正智分别。无不可也。

  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密。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金刚喻者。言等觉菩萨。用佛智断最后心所得之定。从此定转入佛地)。

  注曰。此了三界如幻。得如幻三昧。度越自心所现境界。不复有种种相。乃得安住智慧彼岸。言舍离彼生所作之方便也。如如者本觉之理也。恒住此理。起诸变化。故能神通自在。慈悲方便以为庄严。言入一切佛刹者。是入佛界也。言外道入处者。是入魔界也。由能究竟离心意识。得无分别智。普现色身三昧故也。言转身自得如来者。此总结菩萨所证之果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位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缘者。根即眼根。眼所对境。自心发现。由不觉故。妄生执取。色缘者。色尘本空。无始时来执着为色。妄想熏习。使之然也。识缘者。识以分别为性。根尘相对而起计着。欲见缘者。虽三缘和合。若不起心欲见。则诸色相。犹不见也)。

  注曰。四缘者。根缘。色缘。识缘。欲见缘也。由是四缘眼识转生。若推其本。起于藏识。故曰水流处。由藏识而生转识。如水起浪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心体如海八识如水流注。七识如暴流。六识如波浪)。

  (明镜海水之喻。谓了悟有天人之异也。镜之现像。无有前后。风吹海水。则前波起而后波随也)。

  注曰。八识流动。得有眼等转识浪生。如眼识。余五根至于一微尘一毛孔。皆与识俱生。无不觉知。随次境界生亦如是者。言外尘境界。亦与识渐次而生。万法唯识。见于是矣。然识之所生。有顿有渐。如明镜现众色相像者。喻顿生也。如猛风吹大海水者。喻渐生也。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心为外尘所动。如风吹海。诸识浪生。相续不断。藏识为因转生因。所以生入妄计执着。不知色等自性体空。故眼等五识。次第转生)。

  注曰。言身者聚集之义。谓聚诸见尘为一眼识等。既生五识。则有意识与之俱缘。故曰即彼五识身俱。然彼五识。因五尘差别分段之相而生知觉。意识因者。言五识是六识之因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彼身转者。谓彼五识转生六识。而识亦不自谓展转相因而生也)。

  注曰。彼身转而被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皆由自心所现妄计前境。境有生灭。转亦随之。或以彼境有变坏之相。识亦俱转。又以彼识分别诸境而识转。故曰谓彼转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行蕳子曰。此以下皆偈言也)。

  (日月海水喻本。光明波浪喻末)。

  注曰。此二喻。正谓八识心。与六识和合俱生。非异非不异。而云七识者。以意根意识兼五识身而言。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承上海浪之喻而言。上段言异。下段言不异)。

  (水凝为冰。冰化为水。何所区别)。

  注曰。八识转生诸识。如海水变起诸波浪。言以彼意识思惟诸相者。以意识思惟六尘等相。故曰异。不坏相有八者。谓八识无坏相也。无相亦无相者。谓八识本无相可见。诸识同依藏识。亦无相可见。诸识同依藏识。亦无相可见。如海浪虽异。同一湿性。则无差别。诸识唯心。藏识可得。故曰异亦不可得也。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心意识三。一法异名。对数名心。能生为意。分别为识。又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后了别为识)。

  注曰。言心名采集业者。根尘相对。一念心起。而生取着。成善恶业。意名广采集者。由前心转入意根。起贪嗔痴。广造诸业。诸识识所识者。谓第六识。分别前之五识所受五尘。故云现等境说五。五即五识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问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此明所造之业。及能造之心。悉皆空寂。亦同波浪。摄即取也)。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达妄即真。如波即水。同一湿生。焉有差别之相)。

  注曰。此明众生依正二报。及所作业。皆是自心妄现。如水起波。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尔时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如来之意。正欲说实。而未说者。机未熟耳。故云彼心无真实)。

  注曰。由彼心无真实故。如来说藏识转生诸识。如海起浪。及镜中之像。梦中之事。虽一时俱现。皆非真实。故曰心境界亦然也。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分别五识所取外尘。故云识所识也)。

  注曰。此明外尘境界非心本具。但随业转生。六识意根对法尘而起意识。亦复然矣。五识随五尘而显现。岂定有次第而生耶。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主故。绮错绘众像。

  (此喻言说文字。无实之义)。

  (了然照彻自觉想所觉离。奚不言说)。

  注曰。如来随机说法。如画师之随形图像。虽由彩色笔素而成。其实则非彩色笔素。但为取悦众情。假之以绘诸像也。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悯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良医随病授药不同。以况如来应心说法有异)。

  注曰。如来所说自觉真境界。非外道小乘境界也。妄相即外道。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初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八百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如来闻诸菩萨生法自共相执。为说妄计自性差别义门。知是义已周遍观察。则离人法二我之执。执既离已。乃入诸地。所以度越凡小禅定。优入如来不思议境。其五法三自性之妄执。不离而离也。法身智慧庄严者。自行之果圆也。起幻境界者。现土化佗也。至于一切佛刹天宫。凡有众生可受化者。无不于中示现受生成等正觉。兜率陀者。此云知足。谓于五欲知止足也)。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者。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角者。因上兔无角。作牛有角想。生来乃计有计无二见也)。

  注曰。此言非观察等者。盖了妄想无自性。为无不同异之分别。对有言无。盖彼以分别妄想。为生法之因。如因角有无而起分别。故云以依角生妄想。言离异不异者。异谓依角而起而无分别。不异谓角无分别。离此见故。故云耳。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此释妄想异角之义)。

  注曰。谓分别与角异者。则角非所应之因。若不异者。因彼而起分别。若分析至于极微。悉不可得者。则有角无角。二见俱泯。故曰不异角故彼亦非性。非性者。非实性也。若有无二法俱无性者。指何法而言无邪。言无故无角者。谓异于有角而言无角者。决无是理。故云不应作想。言不正因者。谓不得正因。论有无者。皆无实义。故云二俱不成也。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上言不善分别色空。此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此四大生时。坚湿暖动自相各别。虽未尝离于虚空。故云非彼无虚空也。不住于虚空)。

  注曰。持所持处者。谓色为虚空所持。于所持处建立诸色。则空外无色。云何而言离虚空起分齐见也。言性色空事者。谓性色性空之事。当如是分别也。四大种者。地水火风也。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此见言有言无。总是执着)。

  (刹那者。微细念也)。

  注曰。观牛有角等者。是对牛角之有。言兔角之无也。此牛角析为微尘。又分析之至于邻虚。如是则觉无觉相。求刹那住相亦不可得。彼外道计无者。对牛角之有而言。牛角求之既无微尘可得。不知对何物而言无耶。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此结劝缘二种见。又曰当思惟自心现妄想)。

  (最胜子。犹佛子也)。

  注曰。欲知妄想有无之实。但当返观自心。是果有邪果无邪。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思之自得。亦当以此教导于佗。故曰随入一切刹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妄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色等及心无者。颂上妄想自性。不出色等外尘及内识心)。

  (广说等者。颂上有无妄想及观待等。皆非正因也。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颂上析角无角邪计妄想也。心量安立处者。颂上思惟自心离有无计。即第一义)。

  注曰。色等及心。以理言之。本无所有。此一无字。断妄利刀。莫过乎此。承当得去。何想不除。但凡夫不了。而起妄想。反取以长养自心。故身受用等物。由之建立。自本而言。藏识所见。故心意识次第而生。自性法有五者。约三自性。立名相等五法。及二无我也。安立之处。非外道小乘恶见梦想所乐境界。乃佛所说自觉境界也。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佛告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

  (习气计着。不实如幻。三道该乎九界。故云种种计着。然此三道。本是三德。众生迷之流转三道。佛说此法。令其了达自性本空。即妄成真。真妄俱泯。故曰不可得)。

  注曰。法依佛者。法即法身体也。依佛即报佛用也。谓全体起用。说一切法。法即大乘法也。入自相共相等者。言众生迷于本性。入于自相共相之执。是自心所现烦恼。名习气因。由烦恼相续妄计。造诸结业。名计着因。由烦恼结业。受诸虚妄生死。故云不实如幻。

  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依草木等作种种幻。此喻缘自性也。若干形等者。谓妄想自性也。彼诸妄想。如幻师作诸幻相。故云亦无真实也)。

  注曰。由缘自性。而生妄想自性之相。故复以喻显之。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上以幻法。喻诸妄想。此合前喻)。

  注曰。种种妄想等者。因有心则有想。有想则有行。有行则有事。无非妄想。即前三道之相。但开合异耳。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法身究竟。何所不离。而特言心者。以心为万法之本。心若不亡。则一切法生。今言离相。则诸法寂灭。寂灭相者。法身之谓也)。

  注曰。法佛者。修德法身也。言离心自性相者。离妄念也。既言离相。则法身名相何自而立。故曰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所谓强指法性为法身。斯乃无名之名。非相之相也。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行简子曰。定慧。阴如定。阳如慧。慧定偏者。皆不见佛性)。

  注曰。化佛者。即应身佛也。说三乘法度诸众生。所说六度者。菩萨法也。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及解脱识相分别者。二乘法也。观察建立。即后文二种觉。乃菩萨自行化佗法也。超外道见者。离断常二见也。无色见者。计无色定为涅槃定。即受想心灭也。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此段释着相声闻)。

  注曰。四大种色言非作生者。非作造而生也。仍于阴界入自共相而生执着。先胜是佛。谓佛善巧宣说言。执教声闻。不能了达自性本空。见彼境界诸相。起自性妄想。为菩萨者。当知是过而舍离之。随入法无我相等者。离人无我见。入法无我相等者。离人无我见。入法无我相。渐入诸地。是名下结。

  补注曰。初释性妄想。谓四大种色。各有自然之性。如地以坚为性。水以湿。火以暖。风以动。皆自然之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佛告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此言外道之非。而显正道之是)。

  (第一义。即是中道实相。以是为因。即是常因。以是为相。即是常相。违离有无[之]言诸如来等者。佛言非但我法如是。诸佛所证常不思议无不然也。故诫菩萨应当修学)。

  注曰。言离性则非有。离非性则非无。非有非无。正显中道。中道绝待故常。常故妙。妙故不可思议。此所以为如来究竟常不思议。异彼外道无自相因。故复言有因有相。言譬如无作虚空等者。虚空以无为故常。涅槃以灭尽无常。此常不思议。则与外道诤论。自不侔矣。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似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

  (此斥外道无常性。所以难其无果。以其因非正因故。反覆斥之)。

  注曰。言异相因者。非我自因之相也。彼言常者。非自作正因实相之力所成之常。乃非常计常之常。岂显常性之果哉。又复外道所计常不思议。乃言世间所作之法。有已还无。悉是无常。性非性即有无也。作是见已。妄计神我。以为常不思议。故云思量计常。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此言凡夫堕生住灭有无三见。所以去道日远)。

  (诸外道辈下。结其过有四。言说妄想一也。自因相非分二也。非自觉得相三也。思量计常四也。故云有如是过也)。

  注曰。又曰我亦以如是因缘者。谓如来亦见彼性无常。而修于常。显自觉圣境界。而后乃知彼无常性。故说彼常无因。又若以外道邪因邪相。成常不思议者。然彼因自相性。但有言说。而无实义。故云同于兔角。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斥外计四义。初斥思量计常。二斥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三斥去佛所得相远。四彼不应说者。斥其但有言说也)。

  注曰。我常不思议等者。谓我之得不思议。以自证为因相。不同外道有已还无为无常。以神我思量计常。若复外性等者。复斥外计亦有四义。

  复次大慧。诸大众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行简子曰。为小乘人说大乘法。心则狂惑狐疑。所谓以大海纳于牛迹也。若为大乘人说小乘法。是以秽食置于宝器。彼凡愚说有三乘。是即堕爱欲轮𢌞根者。鸟知涅槃)。

  注曰。小乘畏惧生死。忻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皆是妄想。无有实性。此小乘智眼。见未来根尘息灭。认为涅槃。岂真所谓自觉圣智所趣之境。亦非藏识所转之涅槃也。言凡愚说有三乘者。谓生死即涅槃。大乘之法。非彼所知。为说小乘真空涅槃。心量无所有。即真空也。而又不知三世诸佛涅槃妙心。自心发现。非别有也。妄计心外有法。起惑造业。轮转生死也。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著相声闻不异外。虽欲出离三界。而不能出)。

  注曰。论其种性。本无差别。无始熏习。或内或外。或大或小。或定或不定。此经所以明夫种性有五。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声闻厌苦心切。急于取证。故又说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之时。则身心悦豫。阴界入自共相。虽开合不同。即是苦谛。相智者。四谛之总相智也)。

  注曰。声闻根钝。乐修此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者。缘即十二因缘。乃缘觉所修而发悟者。而声闻不乐修也。声闻以无间三昧。见第八辟支佛地。断现行见思烦恼。未断无明别惑。言习烦恼者。即无明也。以故未能超越变易生所死。能超越分段生死若海耳。师子吼。即无畏说也。谓至八地。说言我生已尽。断苦集也。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修道证灭也。皆实不虚。故云如实知也。修习人无我。乃至得涅槃觉。谓空人执而得涅槃证真空也。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着。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合若离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缘觉者。从佛禀教。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名为缘觉。亦名独觉者。出无佛世。观缘自悟也)。

  注曰。各别缘无间者。闻说十二因缘因果循环。而悟无生。适其所愿。悲感交集。至于流泪。言不相近等者。谓乐独善寂。修远离行。凡所有相皆不能着。或时为说身通变化。或离一身为多。或合多身为一。闻如是说。心有所入。菩萨知彼缘觉种性。当为说此缘觉乘法也。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如来种性无间者。谓其性圆融无碍也)。

  注曰。言四种者。一自性法。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二离自性法。谓此性离性执也。三得自觉圣。即如来究竟觉智也。四外刹殊胜。谓如来悲愿严土摄生。种种殊胜也。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如来境界。惟定可入。未能断尘。终为惑乱)。

  (彼自觉藏等者。唐译云。[人]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自所依识。即自觉藏第八识也。烦恼习。即无明也)。

  注曰。不定种性者。闻说彼声闻缘觉如来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从小入大。其性可移。故言不定。初治地者。即干慧地人。为其说不定种性。令彼超入无所有地。此地即第七已办地。作是建立者。作是说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着。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此又摄五法为三[首]性)。

  (偈中。所谓名相觉想自性二相者)。

  (分别自性。乃此经要领)。

  (谓诸法从因缘而生因缘有根尘因缘。有业惑因缘。而业惑又从根尘而起。凡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有不从因缘而生。[尬-介+(二/(必-心))]经所谓因缘所生法是也)。

  注曰。言妄想自性从相生者。正从缘起相生也。缘起者。谓从因缘起乎事相。事相显现。而生二种计着。言相相者。事相非一也。如来建立者。即如来为众生演说妄想自性。以令了妄无妄也。名相计著相者。谓于根尘内外法中。计著名相。事相计著相者。谓即于彼根尘法上。不了性空。计着自相共相。若依若缘生。正明缘起自性。依即因也。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成即成就。言离名相事相妄相者。谓诸佛圣人观因缘所生之法。即空即假即中。离诸妄想。成就正智如如也)。

  注曰。圣智所得。即正智也。自觉圣智。即如如也。合此二法成一自性。是为如来藏心。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言人无我法无我。无即空也。人乃众生假名。法乃五阴实法。凡夫于此假实。我见偏重。故以无我破之。若达无我。则一切离着。显出本性。妙人妙法矣)。

  (此等诸法。求其妄执。皆不可得。是为人无我也)。

  注曰。人无我中。言离我我所者。我即假名。我所即实法也。盖假不自假。依实法而有假名。若推假必兼其实。故曰阴界入聚。无知即烦恼。谓实法从烦恼业爱所生。眼色等者。谓眼等诸识。取于色等诸尘。器身藏者。器即依报。谓世间如器。身即正报。藏即藏识。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此发明人无我故)。

  (唐译云。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善彼相知即善知如上喻相。是观人无我妙智也)。

  注曰。河流等五。喻刹那坏相。躁动等三。乃虚妄识相。故以猿蝇风火喻之。然皆无始虚妄习因。随于生死三有轮转。故以汲井轮喻之。种种身色等者。此喻幻身。如幻术能使机发。神况能使像起。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此发明法无我故)。

  (唐译云。无能作者。既无能作。[实]有所作诸法。故云离自共相外。此虚妄之相。是凡夫妄想分别。非诸圣贤。既了法法本空。尚何妄想之有哉。故曰自性离也)。

  注曰。法无我智。从实法直示。谓觉知阴界入相。是妄计性。如阴界入等者。例前人无我观。离我我所。但由阴等积聚业爱缠绕。互为缘起。推其自性。了不可得。故曰无动摇。动摇即造作也。离非远离。即达其性亡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尔时世尊。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

  (建立常见。诽谤断见。离此二见。乃得菩提正法。故闻四种相后。而求趣究竟之地)。

  (此言菩萨善知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可趣究竟之地。自行既成。当化众生。随类现形。故云作种种类像言)。

  注曰。如妄想等者。况菩萨随机设化。亦犹凡夫妄想从缘而起。又曰譬如众色等者。喻菩萨以一身一切身。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与诸大众。听受如来说法。其所说者。如幻如梦。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远离生灭及以断常。不住二乘之地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大慧。彼界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此大慧觉悟诸法无生无异。离性离相。而以圣趣为请。故条答之)。

  (空空者。空之又空之谓也。空之又空。能空之观也。妄想自性处。所空之境也。由凡夫于此执者。妄想自性。故如来说空无生无二性。离性离相之法也)。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佗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此释相空)。

  (言一切法本无自他共离四性。众生妄执。从四性生。四性求其生相。了不可得。故云相空)。

  注曰。展转积聚者。即阴界入互相待对也。分别无性者。即分析推求。皆无自性。无性亦无。故云相不生也。自佗俱性无性者。此覆疏上义。自谓自生。它谓它生。俱谓共生。无谓无因生。无因生即离生也。相不住。即不住于相也。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此释自性空)。

  (前已空性。此复言性空者。前乃推捡入空。故性相俱相。约修说也。此则本自二空。故性相俱性。约性说也)。

  注曰。自性空者。谓于当念观一切所生之法。无自生性。名自性空。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此释行空)。

  (行空。言阴离我我所者。阴是我所。性本离执。从阴成我。从我起行。故云然)。

  注曰。因所者。因我所也。谓因我所起业。方便和合而生妄执。顺性推求。皆不可得。名行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此释无行空)。

  注曰。无行空者。不离前所作行。乃了达诸阴。展转逐起。无有自性。乃行无行矣。是为无行空。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一切法离言说空者。谓一切法。妄计自性自觉区得岂容言说。是为离言说空。自觉圣智。本不当空。而能空彼见过习气。所既空矣。能空亦空。[既]毕竟空也)。

  注曰。前段释言说空。后段释圣智空也。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音粗)汝当远离。

  (譬如鹿子等者。鹿子人名也。其母毗舍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

  (初彼字。指外道。但于彼无彼。而不能无此。又言七种空内。而彼彼空最粗者。是外道之邪计。故戒学者。深当远离也)。

  注曰。彼彼空者。正谓外道所计之空。对此言之。但空于彼。而不空此。故云于彼无彼空。譬如鹿子下。言彼舍空者。但无象马为空。非谓彼丘众亦空。非舍以下。总斥外道邪计之空。谓其纵能空舍比丘。而不能空其二者之性。纵以是处众象马为空。而余处非无。是则能所彼此宛然。何空之有。是名一切法下。结斥之词。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此答无生之问)。

  (不自生者。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佗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注曰。非不生者。谓非一向不生。以理言之。无生无所不生。除住三昧者。除登初地。初住破无明显法性。是真无生也。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此答离自性之问)。

  注曰。此约无生言之。故曰离自性即是无生。言刹那相续流注者。心也。及异性现等者。法也。谓心若变动。则有异性所现一切诸法。若了心空。则诸法自泯。故云离自性也。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此答无二之问)。

  (此二者。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若不了此。而谓有异相因。则各有自性。故说无二以一之既了此二无。则一切法无不然也。是故须结语)。

  注曰。先约事示其二相。阴热长短黑白之相。待对宛然。不得不二。又曰一切法无二者。约而言也。以其理一。融彼事异别。一切法无二也。言非于涅槃等者。生化涅槃本来平等。非涅槃外别有生死。非生死外别有涅槃。彼即外也。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如来三十二相者。一足下有平满相。犹如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坦然等触。二足下千辐轮文。辋毂众相无不圆满。三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四两足一一指间。犹雁王。鞔网交络。文同绮昼。五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可爱。六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七足趺修高光满。与跟相称。八双腨渐次纤圆。如鹿王腨。九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十阴相势锋藏密。犹尨马。十一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转。十二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十三身皮细薄滑润。垢水不住。十四身皮金色晃耀。诸宝庄严。十五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十六项圆满殊妙。十七膊腋悉皆充实。十八容仪洪满端直。十九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体相量等圆满。如诺瞿陀。二十一领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二十二常光面各一寻。二十三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四牙鲜白锋利。二十五常得味中上味。二十六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二十七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分。二十八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二十九眼睛绀青鲜红环间节皎洁分明。三十面轮犹满月。眉相[皈]净如天帝弓。三十一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丝。白逾珂雪。三十二顶上乌瑟腻沙。高显隆圆。犹如天盖也)。

  注曰。我说如来藏初无我相。但为显真破妄。故说我与无我。不同外道妄计之我。言空无相无愿者。三空也。空是性空。无相是相空。无愿是性相俱空。无所愿也。如实际。是真如实际也。法性。法名轨则。性名不改。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涅槃者灭度也。或说离自性。或说不生不灭。或说本来寂静。或说自性涅槃。如是诸句。皆如来藏之异名。然如来以种种名演说如来藏义。为令众生离我。但机乐不同。惧闻无我之名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离妄即无我。是为如来藏门。门者能通。欲众生从此门而入。故戒云不应计着。譬如下。引喻结显。泥聚一也。本无定器。陶家以作工方便故。成种种器。喻法无我亦一也。本无定名。以智慧方便说种种名。如前空无相至涅槃等是也。故结云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名虽不同。义则是一。盖开引着我外道。说如来藏。本令离着。入三脱门。成等正觉。岂同外道神我之见耶。三解脱者。性净解脱。圆净解脱。方便净解脱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佛告大慧。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果非因行莫成。行非方便莫进。故因问而发之)。

  注曰。言成就四法是大方便者。方便多门。四法乃方便之大。故与其他方便不同。然此四者。不出修性因果。谓全性起修。从因至果也。

  云何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薰。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此释分别自心现)。

  (五阴仅言色行者。略举五阴之二也)。

  注曰。言观三界唯心分齐者。三界由妄想而起。妄想不出自心。分齐者界限也。了知心外无法。则人法二执俱离。复何动作去来之相。但由无始妄想熏故。有三界种种五阴系缚。由有五阴之身故。有资身财物建立。如是诸法。皆因自心妄想显现。若知本来空寂。安有生灭。是为善分别。

  云何善观外性非性。谓𦦨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此释外性非性义)。

  (前观内心。此修外观。此之二观。修乃随宜。未必俱用)。

  注曰。言外性非性者。了外法之性。非自他等四性而生也。谓阳𦦨梦幻等性是也。此一切法。由无始妄习为因。故皆不实。如𦦨梦等。是为善观外性非性也。

  云何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此释离生住灭见义)。

  (离生住灭见。谓如梦等。牒前所观也。见识不生下。正示离见)。

  注曰。言由前观故。见内心识。不生外缘。尘不积聚。一一推求。性不可得。故云不生。不生而生。以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诸法。均一理故。皆不可得。则离自性。由离性故。缘生与见皆悉寂灭。如是证知诸法如幻。即是无生法忍。无生则无灭。故生住灭之身。无不离也。

  云何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此释自觉圣智善乐成)。

  (此自觉圣智。谓得无生法忍者。初破无明显)。

  注曰。言善乐者。既得无生以此为乐。又云住第八菩萨地者。此乃通教第八地也。菩萨至此地受接。始证无生法忍。作余教释之不可也。离心意识等既证无生。何法可离。乃非离而离。得意生身者。起用之本。亦舍意得意之用已。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无障无碍。便入菩提境界)。

  (意生身等者。意有三义。取以为喻。一迅疾。二无碍。三遍到。盖言菩萨得如幻三昧。现身摄父。亦有此三义也)。

  注曰。凡夫意到而身不能到。身意俱到。惟圣及得通者能之。言如幻三昧自在神通者。能生之意也。妙相庄严圣种类身者。所生之身也。一时俱生犹如意生者。法喻泯合也。成就众生者。令其亦得善乐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佛告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当有因者。谓所作因。乃根尘所生法也。相续因者。谓扳缘根尘。成善恶业。续生后因种子。果复为因也。相因者。谓作无间断善恶业相。因果相续不断也。作因者。谓于因上作因。名增上也。显示因者。谓凡妄想事。生必有因。能作所作境相。如灯照物显然可见也。待因者。谓妄想。灭时还作。作时还灭。若相续念断。则妄想性。生。以妄待不妄。是为待因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都无生。亦非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此因问大因之法渐次之旨。故说此偈以答之)。

  (犹如虚空华者。言众生于真如实理中。起生灭见。如病眼见华耳)。

  注曰。言一切法渐次与顿俱不生。既云不生。岂有灭乎。但以本迷而起生灭之想耳。所以说无生灭者。非谓实无生灭缘起。为断凡愚妄计。作如是说。若究其本性。何生何灭。但无始习惑迷转。遂有三界生灭。三有者即三界也。摄受及所摄者。乃谓能取所取。于此根尘境界。不见有无惑乱等相。则已生当生一切无有。乃假名言说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佛告大慧。有四种言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着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着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具]实理上。离言说相。相尚叵得。岂有四哉。如来说此四者。以言遣言。虽说第一义心。亦当离着。况此四种。皆说众生妄想也。相言说者。谓从自心所现妄想色相。分别自相共相而生也。梦言说者。谓忆念所历境界。形于梦𥧌。而有言说。然觉已无实境界。故云无性也。过妄想计着言说者。谓昔有冤业。曾害于我。随时忆念。而生想恨之言也。无始妄想言说者。谓从无始戏论妄执习气所生也。若能离此四种妄想言说。则显一实妙理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诸性无自性者。离心缘相也。亦复无言说者。离言说相也)。

  注曰。既绝言思。是为第一义空。愚夫昧此。则堕诸有。一切性自性等。谓一切法有自性。则有言说。然皆不实如影。惟圣智所证实际。是我所说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自一异至无常四句有三。初一异四句者。合云一异亦异亦不异非异非不异。俱即亦异亦不异。不俱即非异非不异也。有无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也。常无常四句者。常无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也。经文从略。不具列也)。

  注曰。首三四句。各有宗计。一切外道正坐此见。言不行者。不能离也。惟圣智由能离四句。故不见有自共相。可登第一义真实之地。渐历诸地。至于佛地。无开发本愿者。盖自行既满。复以本愿。普入佛刹。化诸众生。如如意珠所现境界。无不具显。无边相行者。相谓地相。行即所修之行。虽则无边。皆惟心所现。一切诸法。差别之相。部分即差别也。我及下。结请人满自他愿行也。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二者自性习因。由宿习所熏而起。邪计妄见下。文凡十二喻。各有法有喻有合。不无同异。随文别点)。

  注曰。总约法说有二。一者不知自心现量。于阴二内见有外法。计内外性。于同相起一见。于别相起异见。依此两间而起俱见。离此两间起不俱见。有无常无常。皆若是也。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𦦨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既堕业障。便入苦趣)。

  (鹿逐[时]焰不知非水。愚夫乐欲。不知乐是苦因。言妄想熏习。即自性习因义也。取内外性等。正谓起见也)。

  如犍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此喻外道不达自心现量。起一异见)。

  (犍闼婆城。本无城种。无智之人。妄习所熏。而作城想)。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地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梦所见境。本非实事。而乃忆念不舍。非痴而何。此喻外道邪计。不了惟心起诸见也)。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此喻外道邪心取境。无而为有。起种种见)。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浮沤非有非无。不可执着)。

  注曰。水泡喻中。于无所有。说有生者。义通前喻。以莫非无有说有及于正因缘。说有处则反言断灭。此外道之倒见。例皆如是。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

  (外道种种计着。自谓过人。若不类彼立量破之。执何由破。故如来叙三种量五分论。虽各建立修之。则得自觉圣智。能离缘起妄想二种自性。而愚夫迷教。犹计有性。妄想分别也)。

  注曰。三种量者。谓现量。比量。圣言量也。量如斗量物也。现量者。现即显现。亲得法体。离妄分别。而非错缪也。比量者。比即比类。比类量度。而知其然。如隔山见烟。必知有火。隔墙见角。必知是牛。虽非亲见。亦非虚妄。圣言量者。谓以如来正教为准绳故。五分论者。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结。宗因喻三亦云三支。比量合结。但成此三义耳。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璅。(音镇)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上明离惑智二障。能入如来所证法门。然非定莫能造诣。故又明四种禅定。盖非浅无以明深。故兼三种言之)。

  (愚夫[神]言二乘外道修者。以其所观人无我性。不能了自心量所现。自相共相性空。并以愚[大]目之)。

  注曰。骨璅者。即小乘所观。自他身骨璅相连。皆是无常若不净相。对治计着。此观为首。言相不异观者。谓定中相见。与观不异。此观成之相也。虽次第增进至无想定。然不离相。是名愚夫禅也。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此偏教菩萨所修者)。

  注曰。谓人无我等。叠前所离也。外道自他等者。亦离外道自他俱性。于法无我诸地相义。一一随顺观察也。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此顿教菩萨所修者。缘真如禅。缘即观也。真如即理。谓观理将除妄想)。

  注曰。妄想者。乃人法二执。二无我者。空二执之观也。若但分别。心存取舍。是为妄想。若了二执当体即空。无所待对。是为如实处。不生妄想也。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此定登妙觉地。究竟自觉圣智者)。

  注曰。佛以首楞严为能住之法。常寂光土为所住之处。常寂光。即三德涅槃也。三种住。其在兹乎。不思议事者。是无作妙用。谓全体起用。成就众生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愚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舍离彼一切。是则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谓于定中。或见如日月形。或见钵头摩。此云红莲华。或见海有深险之状。或如虚空。或如火尽。凡修观者。见此种种相观。不应取着。着则堕于外道邪禅。及落二乘境界。当善观察。悉须舍离。不见有一法可得。则无所有。可入如来禅也)。

  注曰。譬如日月等。出诸禅相以示得失。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

  (涅槃有三。谓外道妄涅槃。二乘取证涅槃。如来究竟涅槃。苟不以法而正。其如来藏。与凡小混。不可不辨)。

  注曰。一切众生心识性执熏习气分。藏意意识者。即藏识与事识。此言自心也。皆言习者。由无始爱见妄想熏习故也。转变者。谓转藏识事识。为自觉圣智境界。名为涅槃。然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何转变之有。所谓名转而体不转也。诸佛及我者。佛谓此究竟涅槃。我及诸佛同证。证无别证。但了生死即是涅槃。涅槃之性亦不可得。是为空事境界。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离断常二见。则可入如来境界)。

  (离情故非常。显性故非断)。

  注曰。涅槃言不坏不死者。是对有坏有死而言也。良以涅槃是不生不灭之理。若凡夫是有坏死。小乘人于真空涅槃。灰身无身。灭智无智。亦可谓不坏不死。虽离分段之生。复受变易之生。是有相续之相。虽于有复著于空。是犹有为。今如来涅槃。离此诸相。是为大乘行者之所归趣。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申上涅槃之义。复总结之)。

  注曰。言非一者。是非空。非种种者。是非假。非空非假。正显中道大涅槃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愿倒妄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二乘于阴界[又]自共相中。用苦空无常无我之观。厌离生死心切。故于六尘境界。不乐习亲近)。

  注曰。颠倒见者。断见惑也。妄想不生者。断思惑也。既灭苦集。而证真空。故曰于彼作涅槃觉。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着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二种性相。起各有由。如经所说。若了言说性空。诸法惟心。何计着之有哉。事即诸法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不自说道者。谓佛说缘起。不言缘起所以。故云不自说道。外道言胜自在等。而诸法生。诸性即诸法也。然与如来所说因缘生法。被机言教。为有问异耶。无间异耶。悉檀。即四悉檀机也)。

  注曰。因缘之说。有邪有正故。并举之问。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着。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因大慧所难。而破之)。

  (若摄所摄计着等者。唐译云。若不了诸法惟心所现。计有能取所取。执着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

  注曰。此即六根。彼即六尘。谓根尘相由而起。摄所摄非性等者。谓了因缘生法惟心所现。无能取所取非性谓离性执也。过即杂乱也。彼即外道也。性非性即有无也。因缘和合而生者。正酬无因之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

  (彼惑乱等者。言彼妄法现时。虽有种种差别不同。然非无常。良以诸法本离有无。一一即性。即性故常。离性非性。即离有无也)。

  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如是惑乱。诸圣颠愿倒不颠倒。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执无为有。非常计常。是名颠倒惑乱也)。

  (饿鬼虽近恒河。而不见水。以其见水是火。故云见不见也。见虽有异。而彼恒河。体常自若。无惑乱性者。谓不以见故为有。不以不见故为无。自其见者言之。非无恒河。故曰。于余现故。非无性也)。

  注曰。惑乱之法。圣人见之。其性本常。而必曰离性非性者何。以未能了达。即是愚夫境界故也。如彼恒河等者。承上愚夫所见。举以为喻。如是惑乱等。正释惑乱常义。谓诸圣以离倒不倒见故。即彼惑乱体是常住。以其法法不坏故也。又言非惑乱者。谓非诸妄法自有种种差别之相。以愚夫妄想分别见有异。相若离分别。妄法即常。故曰惑乱常也。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着。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着起缘觉乘种性。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

  (承上惑乱其常。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来)。

  (觉自心现量等。义见前释。是为佛乘种性)。

  注曰。言彼惑乱者。谓分别妄法。是倒非则。则成二种种性。非倒是圣。倒即愚夫。先出圣种性。复有三种。谓声闻缘觉佛乘。初声闻乘中。言愚夫妄想起者。谓愚者于五阴自相共相。照了空寂。而生厌离。乃成声闻种性。缘觉亦云自共相者。离执义同。但乐修远离。故云不亲。是为缘觉种性。佛种性中。特言智首。异二乘故。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著相。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自此之下。问答有四。初问惑乱有无。因上以惑乱为[长]为实。又以妄想。然则果有耶果无耶)。

  注曰。如幻无计著相者。意谓若言妄法定有定无。则生计着。性不可灭。故以如幻言之。若不能了如幻则缘起之法。同于外道邪计因缘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前四句。明大乘圣智。了妄即真)。

  (后四句。明小智离妄显真)。

  注曰。惑乱妄法。乃凡夫境界。佛眼见之。无非真实。而此真实亦无实体。离此空有。是为真实。良由圣智。了达妄法即是真实故也。于真著相。亦为惑乱。如目有翳。见为不净也。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是故无种种幻相计著相。似性如幻。

  (上言一切法如幻。佛恐大慧疑。何独以幻为喻。故复告云。非假幻喻。诸法更无有可相似者。故说一切法如幻也)。

  注曰。佛说一切法如幻。为执着种种幻相而言如幻耶。为不执着诸相而言如幻耶。若执着幻相言诸法如幻者。未必诸法皆如幻也。故曰有性不如幻者。性即法也。若概言之。凡诸色相。应无别因。然世间未有有因之色皆如幻者。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顿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如是一切以下。言一切诸法。依自分别。自共相现。亦复如是。以不能观察无所有故。而妄计着种种色相)。

  注曰。言诸法如幻者。正非计着幻相。直以一切法不实。速灭如电。乃如幻耳。又以喻显。电光刹那。起灭之速。惟圣智乃知。非愚夫所觉现相。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着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既曰性无。一则无矣。而又曰如幻非有耶。取此大慧疑其相违也)。

  注曰。非我说有相违。所以生无生者。言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现故。若有若无。一切外法。其性本无有生。故我说无生也。又谓坏外道因生如彼。计种种异。因有生故。说一切性无生。破外道计有无生。非自执着妄想为缘。又告大慧云。我非有无者。谓离有无之见。故我以无生之说。而说无生也。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随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怀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说梦幻自性相一切法。

  (幻义有二。一为知性离故。以知幻性。即离自性。所谓知幻即离是也。二为破愚夫取着相)。

  注曰。破愚夫取著相有三。不知自心现量一也。坏正因缘所生法二也。缘自性相作实有计着三也。故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之相破之。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

  (名句形身者。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形所依。形即文也。身者聚义。名诠自性者。如说六根。但云眼耳鼻舌身意之名而已。句诠差别者。如云眼是佛眼法眼慧眼等种种差别也。然此名句形三身。名为三假。假者对[变]而言。则声为实。此一实三假。乃能诠教体。今但云名句形身。而不言一实者。以佛说法之声。即一实也)。

  注曰。依事立名者。即名诠自性也。句有义身者。即句诠差别也。凡句以诠义差别为性。故决定究竟不相混滥。是身句之功也。形身谓显示名句者。即由文字以显名句。亦即名句以成文。故曰文即是字为形所依。又形者是喻。喻如人之形有长短高下。文之长短亦犹是也。句身谓径迹者。如因迹始知有象马等所行。犹寻句而得义也。上乃以形句对言。若名与形相对言者。则如五阴之受想行识。四阴无色而有名。色阴自相显现。故说有形亦。犹文因义而显也。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曰。众具无义者。生常无过。若无分别。觉冰离定。从其所立宗。则有众离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注曰。语大慧。未来世菩萨。当以离四句相。问彼世人。意示入道之门。彼无智人。不达此意。乃答云此非正论。谓色等者。言约阴入界等诸法上。而分常无常异不异等四句也。如是涅槃诸行者。行即能显涅槃之行。能相所相。能依所依。能造所造。能见所见。尘及微尘。谓泥团微尘也。修与修者。即人法也。如是比展转相者。言上相对二法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佛告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不灭。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一切法下。明不生句。有二意。一离所作因缘故不生。二离自共性相故不生也。不可持来下。以事言之。非无去来。但以四句。求自共相。不可得故。不见有去来之迹。净名经云。来者无所从来。去者亦无所至。此以理言之也。诸法不灭者。谓一切法。本无性相。岂有灭乎。常无常句。约情理言。若以情见。相相迁流。故云相起无常。以理言之。法法即性。故云相起无生。此无常即常也)。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如热时𦦨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以彼非有下。正释上妄想身见。以本非四见。而有四见。则是无实妄想相。如彼缘起)。

  注曰。身见者。彼于五阴身作主宰见。此分二种。俱生者。谓见与身俱生。如前身见。妄想复依见而起。如后边见。故曰如缘起等。谓依缘起故起妄想自性。而愚夫以妄想故起种种妄想。自性计着。故譬之如热时𦦨。非水谓水。即其邪也。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者计。初果向人。以人无我观。了本无性。故其惑即断。言无智者。谓染污无知也。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

  (上云。若觉得解脱。又告之以觉知之道)。

  注曰。二种觉义。虽若真妄之异。然据结文云菩萨成就。则皆大士所观。而真俗不同。观察觉。即真谛之觉也。建立觉。即俗谛之觉也。良以菩萨观真不舍俗。照俗不违真。若觉性自性等者。即观一切法之自性。此性本来离相。不可以一异等四句分别有择。故云不可得也。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着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着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入三昧见佛等者。以百言之者。以菩萨初破无明。能分身百界。所入法门。数皆如之。故摄论云。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一于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十能以身观百类眷属。余各倍倍增胜。十无尽句者。如华严十地品。住初欢喜地。有十不可尽句。云云。亦如普贤十行愿。皆言无尽)。

  注曰。二建立觉者。谓于坚湿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着。虚妄分别。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别执着建立智。宗因喻者。即五分论法。虽是不实建立。以世谛故而建立之。则真俗两行不相妨碍。若菩萨下。总结二觉成相。初觉成故。故人法知无我相。次觉成故。了无我相不离人法。故曰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者。还以二种觉观。历于行地。而后得入初地也。以此善系其心。成熟众生。至于自觉圣乐三昧。则菩萨之能事毕矣。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涅槃者。不生不灭之谓。其实种非一)。

  (涅槃之说。有邪有正。故欲说正[先]乃)。

  注曰。外道四种涅槃。名相如经所列。涅槃是果。果由因得。其因既邪。果亦非正。故云非我所说。我之所说涅槃者。直以妄识心灭耳。盖由外道涅槃不离神我。神我即妄识。故以妄想识灭。而对破之也。

  大慧白佛言。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因上妄想识灭。名为涅槃。遂疑八识亦灭。故明之)。

  (相因有本有末。本谓八识转生诸识。末谓六识起善起恶。七识则转送其间。故云展转相因。复以喻显。海喻八识。以喻六识以六尘为境界风。境界乃自心所现。还吹八识心海。转生诸识。若生若灭。亦犹依海而有风。因风而鼓浪。展转之相。其若是也)。

  注曰。以不灭言建立者。不灭也。又疑七识不灭。答以彼因及攀缘故七识不生者。彼即六识。言因及攀缘在六识。而七识执我未尝相离。若六识灭。则七识亦不生也。意识者下。通示以诸识展转相因。未始不俱。乃体一而相异也。又有四意。一境界分段者。言六识从六尘生也。二习气长养者。言六识不离七识八识也。此三我所计著者。言七识我执。从思惟彼因彼缘而生。四不坏身相藏识。即第八识。言因攀缘自心现境界等。此人因于六识能缘。还缘自心所现境界。即六尘也。以计着故而生六识。能总诸心。故曰心聚生也。谓八识与六识展转相因而生如此。譬如风吹海浪。风息则浪灭。故云意识灭七识亦灭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妄想尔𦦨识。此灭我涅槃。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外道不杂性相。为四种涅。既斥之矣。此复偈以晓之)。

  注曰。我不以性相为涅槃。直以妄想智障识灭为涅槃耳。彼因彼攀缘等。言七识由意趣因等成六识身。究其本因。还以八识之心为识之所依。如水下。喻意可见耶。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了了解脱断第二见。乃可以说一乘法)。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

  (此释一乘行相。言一乘者。谓如来所乘大乘法也)。

  注曰。此一乘法。不离人之一心。所谓妙法即心也。盖心具妙法。与法所证无二无别。欲觉一乘之道。须究自心。故云摄所摄妄想。谓了根尘能取所取妄心。即妄显真。如实而住。故云如实处不生妄想。

  大慧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

  (此问如来但说小乘。不说大乘之意。佛答以三义故。不说一乘)。

  注曰。佛不说一乘。其故有三。言不自般涅槃法者。以二乘不能了生死即涅槃。故不为说一也。言调伏授寂静等者。以其禀方便教。修证空寂。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未得一切解脱。故不为说二也。言烦恼障等者。以其但断四住通惑。未断习气别惑全在。故不为说三也。二乘破人执。未破法执。故云不觉法无我也。虽断烦恼。身居分段。未名变易生死。故云不离分段死也。如来为此小机故。但为说三乘法耳。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大慧白佛言。善哉善哉。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如来揭意生身。分别通相而告之者。欲其谛听也三种意生身。乃通教菩萨自行化他之道。为菩萨者。不可不知。故如来不待问而告之)。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此菩萨。从三地至四地。断见惑。从五地至七地。断思惑。得真空三昧之乐。三昧翻正受。言三昧又言正受。华梵兼举耳)。

  注曰。意生身者。谓作意成真空法性身也。种种自心等。谓菩萨证空。不同二乘心生味着。为相风所动。故曰安住心海。又不同凡夫起六识波浪。盖了一切境界。惟自心现。皆无自性。是为初意生身。此自行也。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此从涅槃空。入建立假)。

  注曰。此言菩萨入第八地。觉了诸法如幻皆无有相。身心转变无碍。住如幻诸三昧门。普入佛刹。神通自在。如妙华之庄严也。如意如幻等者。皆言化身速疾无碍也。非造非所造者。谓化身色相。不同四大实造。如造所造者。谓此色相与造相似。如此幻造色相。具足福慧庄严。垂形刹土。达此诸法惟我自性之性。是为自性性意生身。此化佗也。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初则从生死假。入涅槃空。次则从涅槃空。入建立般。令入中道。所谓觉一切佛法等言。菩萨从八地已去。接入回向位中。了达诸佛自证法相。即我自心。故云自得乐相也)。

  注曰。言种类俱生者。了佛证法。即入中道。属佛种类。故云俱生。至此位中。智转行融。名无行作。未入证道。但名意生。是为第三意生相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摩诃衍。即所乘之法。乃至三种意生身。是大乘之法也。三摩提者。即初意生身也。种种意生者。超颂种类俱生身也。华庄严者。颂第二意生身也)。

  注曰。如来自证离相。故皆以非言之。谓虽是大乘。以离相故。是无乘可乘。盖离诸名相。无证无得。而亦非无境界可示。然乘摩诃衍者。乘即能乘。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向言一乘觉道。其说犹略。而未尝言所以所觉者何法。于是复申此请。佛乃告之)。

  (二障。即上二执为惑。二空为智。既以二空。空其二执。是无惑障。能空之智亦泯。是无障。二障乃生死之因。[灭]故果灭。故云离二种死)。

  注曰。人法无我。是为二。了二障是为知。究论人法。生佛平等。本无二执。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此无人执也。平等性中。无自佗之形相。此无法执也。众生迷之。成二我执。如来觉了本性。二执皆空。故云无我也。二障者。惑障智障也。二死者。分段变易之死也。二烦恼者。谓通别二惑也。此二惑累。至于极果。方能断尽。如是了达。名为佛之知觉。二乘虽小。若能回心向大。如佛觉知。是佛而已。故亦名为佛。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至理寂绝。非有非无。众生昧此。堕于二边。不能复本。故大慧为众发问。佛先顺问而答。而后微释其义)。

  注曰。依二种等者。谓世间众生。依有无之境。起有无见。堕性非性。即有无见也。欲见谓乐着此见。非出离法。妄谓出离。故云不离离相也。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此因大慧问有无有相。及谁有无有相而答之)。

  (依有下。是释有相。依无下。是释无相)。

  注曰。云何依有。谓实有世间因缘。而生诸法。非不实有。实从有生。言非无有生者。谓能生因缘。是言此计无为有故。复告云彼如是说者。是外道无因论也。云何依无。谓先受三毒性已。而后妄计其性非性。非性即妄计为无。若不妄受三毒为有性者。则无所取。无取则性相本来寂静。如佛与一乘。不取三毒性。乃离有无之见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大慧。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生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着我我所生。

  (大慧之问。有三。一问妄想云何生。一问何法名妄想。一问因何而起妄想。故佛详答之)。

  注曰。种义者。凡外法有种种相义。皆虚妄。因之而生妄想。故云种种不实妄想计着生也。次答言摄所摄计著者。谓于根尘计着。不知惟心所现。及于心外堕有无见。依是增长诸外道见。皆妄想法。知其法则知其所以妄也。后合。言妄想习气等者。即上所依据也。又曰心心数妄想计着我我所生者。即人法二我。是其处也。知其源既不实。妄即灭矣。

  大慧白佛言。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着生。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着妄想生。非计着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大慧问。如是说者。则于外种种义。堕有无相。亦是性离有无。及离诸见之相。然第一义。亦是离诸根量。宗因喻相。意以外种种义与第一义无异。何故言种种义生分别。第一义不生分别。岂非世尊所言乖理。有生不生耶)。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着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着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此因大慧问而言已非虚妄分别)。

  (此段言愚夫不能了悟。何以得解脱。而息妄想)。

  注曰。所以生不生者。谓了有无妄想。所见外法离性。觉了惟心所现。而妄想不生。非别有第一义谛也。但愚夫不了自心所现。故见所作有为事业在前。于中起诸分别妄计耳。非别有世谛也。既而佛又念。诸愚夫在迷。云何能离人法二我。及离能作所作因缘之过。又念。云何能觉妄想皆自心量。而得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智地。到如来自证境界。离五法三自性事。见妄想事。即名相。见即妄想。既作是念。所以我说妄想。从种种虚妄计着而生。知如实义者。谓能如是了知如实之义。即得解脱。息诸妄想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着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

  (此偈颂上所作因缘也)。

  (凡所生之法。有因则必有果。如业因招生死之果。原其因既不生。果岂自生果耶)。

  注曰。诸因及与缘等。谓凡诸世间法。莫不从因缘生。而妄想者。于因缘法著有无等四句之见。不知如来所通之理。世间非有生下。离性执四句。谓诸法本无四性。又曰诸因及与缘等。仍责前过。谓诸法本空。云何愚夫于中而生妄想。非但本无有无四句执性。亦无非有非无四句相执。具如大论性相二空也。若能如是观察。转彼性相二执。而得人法二无我智。然性实不生。从缘故有。此诸法既从缘生。则法无自体。又曰事不自生事者。事即果也。无果自生果。二事之过。任运离乎有无性执。故云非有性可得也。

  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

  (此承上觉妄想心量。显如来境界。说缘性者。缘即能缘。性即所缘之法也)。

  注曰。此八句。略领心量。不了诸法惟心。则有所缘之境。以正智观之。离乎能缘之心。所缘之境。既离能所。则无分别之心。是为惟心。故云我说为心量。虽了诸法惟心。犹存性执。对境未能忘能缘之念。直须缘性俱离。始为究竟如来藏心之心量也。

  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

  (世谛我者。人执也。诸阴阴者。法执也)。

  注曰。人我二执。以自共相求之。无实事可得。则法皆平等。相必有因。因性与果性平等。因果具故有我。则我与无我平等。能了无我者。是修则有为。与无修平等也。

  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

  (离诸疑[纵]不着空见。则外道不能惑)。

  注曰。妄想等者。由无始妄想熏习。次第转生种种心识。妄心既作。见有外境。此世俗心量也。然外境本无。由心取之。见种种相。即五尘等是身财建立。谓五识身财。即妄想心量也。

  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即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由离前名相妄想。至于正智。以极真如实际。住于涅槃法界之中。故能示现种种意生之身。度脱众生。是为如来第一义心心量也)。

  注曰。前四句。谓离人法二我之见。及离能想所想。则无得无生。是为正智之心量也。中四句。谓离有无性执。及离能离之心。亦即正智心量非性即非有。非非性即非无。性非性即有无。后四句。言如如即真如。空际即实际。涅槃即究竟大涅槃。法界即佛法界。此皆一体异名。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告大慧。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语自能诠言教。义即所诠义理。谓善解能诠。即达所诠。善解所诠。即了能诠)。

  注曰。约大乘言之。虽有能语所语。而能所不二。故云非异非不异。义虽忘言。非言无以辨义。则必因言而入于义。如灯照色者。譬如有人持灯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处。所谓文字性离。即是解脱。善语善义之谓。

  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此段言随语计着之过)。

  注曰。异建立异妄想者。谓因言说差别建立。而起异妄想计着。如见幻事。计以为实。是愚夫见。非圣贤也。

  复次大慧。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大慧。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大慧。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知生灭者。一切智也。知自共相者。道种智也。知不生不灭者。一切种智也)。

  注曰。只一佛智。而有三用。名为三智。又云无碍相是智者。谓于前之三智。一心融泯。无染碍之相。是智。反是则谓识也。又云三事等者。三事即尘根及我。三事和合相应。而生是识。此不知自性相。故若知性相。则一念灵知不假生。故曰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也。又曰得相不得相为识智者。相即性相之相。相惟是一。而有离不离之异。故云得不得也。自得者。所谓如来自得圣智境界。无以名状。故云不出不入如水中月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

  (不堕顽空。不着耶见。惟存一心。湛然常照。慧光生矣)。

  注曰。采谓采取。集谓招集。以根对尘。而生取着。起善恶业。招集生死。是名为识。如是观察。因缘生法当体即空。解脱自在。名上上智。慧即智也。心外无境。不了惟心。为境所转。是名为缚。心即识也。觉此妄心则为智矣。

  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

  (首句言识。二句言智。三句则转识为智。四句言智之始。五句言如来寂灭忍智。智之终也)。

  注曰。清净智从善胜第一义生。所以行处悉远离也。

  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生所知之三。是如来所开发故。所知生灭诸法。总皆真实也。二智一心。此之谓也)。

  注曰。于彼思惟等。重出前二智。以显上上之智。谓彼凡夫。以妄想故受诸生灭。二乘反是。故不相应。离诸所有。而又计着自性。则二乘智而已。若如来极智清净。则超越一切心量也。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易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见。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此外道妄计九种转变论。谓形相因成者。不出四大五[明]等法。彼见其生灭异相。故计有转变。而正教则曰缘生。曰如幻。曰自心现。外性非性。反不变等。然未尝定说。此邪正得失。所以分也)。

  注曰。形谓身形。相谓生住灭相。因谓所作之因。成谓所成之果。见谓随物迁移。性谓生生不改。缘谓因缘变灭。作谓造作不常。事谓有为之法。是为九种。言因是起有无者。谓自有之无。或自无之有。皆转变相。不出有无而已。云何下徴释。形处转变者。即四大诸根形质处也。彼见其形随时变异。谓有转变。而不知性未尝变。金变作诸器。器虽有种种之异。而金性不变。又曰一切性变亦如是者。性即法也。言一切法虽变。而性不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等。乃结斥外道。言彼非如非异者。谓彼于非如。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述如来所说诸妄想意为问)。

  注曰。彼彼者。正言彼诸妄想也。然诸法本无实性。但妄作耳。而大慧犹有疑者。但谓是妄想自性。非诸法有自性。此自性与非自性相待者。岂非世尊所说染净诸法。皆无实性耶。大慧意以一切法无自性。妄想有自性为难。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

  (谓诸法无自性。为是妄想。有自性为非)。

  注曰。非如愚夫等者。言不同彼凡夫计性自性之妄想。以为真实。又曰此妄想自性等者。此但妄执。无有性相。

  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上云自性非性者。[迨]情也。此云有性自性者。显理也。然此如实理。性非佛智。佛眼莫之能见。故云圣知圣见也)。

  注曰。佛既以自证境界示之。大慧即领悟斯旨。又谓曰。若果如圣所知见。非凡夫知见。故云非天眼非肉眼也。因复疑而难之曰。愚夫既不能觉了圣自性事。云何得离妄想。能明此理。因上圣凡所见不同。故云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复谓不觉圣事性者。言凡夫非不颠倒也。不见离有无相者。言圣人非颠倒也。盖圣眼所见。无不真实。不见有一法可舍故也。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相见。

  (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始终暗昧。毕竟迷惑)。

  (凡夫闻空生怖。闻有生执。故说圣智自性以导之)。

  注曰。圣智事固非有无。而著有者。乃说空法以治之。是知说空说有。皆为众生。未尝说有实法也。故曰我不说性自性相。即示自证之法曰。但我得如实空法。即本住毕竟妙空也。不堕邪倒惑乱。常居中道。故虽自心现性非性诸见。即得悟三解脱。获如实印。见法自性。了圣境界。离有无一切诸着。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大慧。无有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既言妄想与圣智皆空。无一俱遣。是同生义。又恐菩萨立此为宗。混于外计。故言此以破之)。

  (初宗有九过。曰现量相违。圣教相违。世间相违。比量相违。自语相违。相符极成。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别不极成。次因有十四过。谓遍是宗法性。初相宗有四不成。曰随一不成。所依不成。两俱不成。犹豫不成。后二相共十过。有方不定。曰同分异全不定。异分同全不定。俱品一分转不定。共不定。不[其]不定。决定相违不定。有四相违。曰法自相相违。法差别相违。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三同喻有五过。别喻有五过。同喻中曰。所立不成。能立不成。俱不成。无合倒合。别喻中曰。能立不违。所[以]不违。俱不违。不离倒离。共三十三过也)。

  注曰。一切法不生。则言想俱绝言之已。非况妄立宗乎。如彼外道立不生宗。反生故业。故云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下。谓宗一切性非性者。意谓宗宗有主。若宗一切性。性自非性。宗义何在。凡言不生。必因生立。既有待对。则不生成生。自坏不生义。其不应立宗一也。又彼宗不生。必入一切法中。言不生义。遍一切世间诸法之中。言不坏相不生故者。言诸法本皆不生。岂待立耶。故云彼说则坏。其不应立宗二也。言有无不生者。前以无为不生。此乃转计有无皆不生。言入一切性者。性即法也。谓有无不生。亦遍一切法中。皆离有无之相。纵又转计有无性相皆不可得。是亦不生义。其不应立宗三也。五分论多过者。指宗因喻三过也。展转因异相者。言彼转计因相不同。及堕有为有作。其不应立宗四也。又曰谓一切法不生。又曰空。又曰无自性。此三者若各立宗。则有多宗。其不应立宗五也。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既斥立宗之非。此复显其是以诏之)。

  注曰。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现不现谓非实有也。及令众生离见闻觉知之过故。又云当说。言除为愚夫者。盖愚夫堕于有无之见。不说如幻如梦。不能离彼二见。复恐小机闻此不有不无。而生怖畏。不受大乘。故戒云莫令彼恐怖远离大乘。意令菩萨随机说法也。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佛告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一切非所作耶。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佗世耶。无佗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我惟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婆罗门者。华言净裔。亦云净行。祖自梵天王口生。因从梵姓)。

  (此示正教不出三道。无始至习气。烦恼道也。种种诸恶。业道也。有苦道也。因者。谓烦恼恶业。为苦道之因也。由不能觉知诸法惟心所现。于彼外法。而起妄想攀缘。此乃并因缘之说。非外道所知。又曰。如外道法者。重举彼计。以格其说。言我诸根义三合知生者。谓我及根境三缘和合而知生。知即识也。故曰我不说因。不说无因。惟依妄心。以能取所取。而说缘起。非汝及余外道者。我执之而不断者所能测。言涅槃虚空灭。此三无为。虽数有三。实非有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涅槃是所证之法。如来是能证之人。大慧既领涅槃之旨。又以如来为问)。

  注曰。如来应供正觉三号。即三德。如来即法身。中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正觉即般若。真谛也。通号有十。而问此三者。乃其要也。作谓修持造作义。该因果。事即果也。相谓身相。说谓言说。觉谓觉知。谓如来于此辞句。为异为不异耶。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所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此答以如来应供正觉之义。非事非因。即非非作非不作。言俱有过者。不特言事因非果也。合云来。若唯是事因。则堕有作之过。若非因而已。正言如有过也。事因则堕无所)。

  注曰。言如来是事等者。谓若如来定须用因果等事。则是无常。若是无常。则一切所作之法应是如来。然我及诸佛。皆不欲同彼事也。若非所作等。即核上非事因句。谓非所作则无所得。则智慧方便皆为徒设。同于兔角石女儿也。又言无事无因者。谓法身既非有作。则离有无之过。离有无过。则出于四句之外。四句者即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四句也。不堕此四句。是为如来句义。为智者之所取也。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此以法身如来。对解脱而言)。

  注曰。如来之所究显。盖由了结业即解脱故也。此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者。云异者。解脱应身色相则是无常。若不异者。则修行之人与解脱相应。无因果人法之异。然有能所分别。故结云非异非不异也。

  如是智及尔𦦨。非异非不异。大慧。智及尔𦦨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

  (此以。般若对智障而言。智即般若。尔焰即智障。谓其为异。则离障无智。谓其不异。则障岂是智。但云非异非不异者。略文耳)。

  注曰。般若与智障非异非不异者。则与法身解脱无一无别。故复总结而通例之曰。非常非无常等总不出。非二边显仁道。非能所显一相。非四句显忘言。故又云离一切量。量即数也。

  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大慧。三貌三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夫离诸言量。则是无生寂灭自性涅槃而已。既彰本性。乃复宗结示曰。无事无因等。惟一切身。迥然独立。不见诸法为所攀缘。故出一切虚伪。名为如来三藐三佛陀。重言者。见知觉之异。故结二名也)。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大慧白佛言。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缘云云。

  (经中言不生不灭最多。而所诠之旨亦异。故大慧以为问)。

  注曰。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摄受者。谓含摄其理。又云此是如来异名。大慧以为不生不灭是无性义。云何言是异名。岂如来亦无性耶。佛答以不生不灭是离有无。故曰有无品不现。此以一答二请矣。大慧又以为不现是不生。若一切法不生。岂是如来异名。若是异名。于名字中岂亦有不生法义。故又问之。答言非无性者。谓如来非是无法。亦非摄取不生不灭。亦不待生灭之缘而言不生不灭。言亦非无义者。起后答也。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此列如来种种名号。我于娑阿世界等。凡例二十三种异名。始言愚者悉闻各说我名。谓名各有义也。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则不知其体一。本于不生不灭也。乃至云。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阿僧祇。此云无数时。此乃如来果后施化之迹。言百千名号不增不减者。盖随举一名。则摄诸法名。在多不增。在一人不减。此方他界。皆如佛名。言如水月不出不入者。月喻应身。水喻众生之心。众生心净。如来即应。如月在水。然月在空。影现于水。月不下降。故云不入。亦不离水。故云不出也)。

  尔时大慧复白佛言。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不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此问有四。一以外道说生因之因。与佛所说三无为法为难。虚空即虚空无为。非数缘灭即非择灭无为。涅槃即择灭无为。二以彼生因。与佛所说十二因缘生为难。三以微尘等生。与佛所说一切性不生灭为难。九物者。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天。七胜妙天。八尊所说四大为难。此皆以外道之说。此同佛说者)。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灭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

  (外道虽说不生不灭。乃妄想分别。是生死因也。佛说不生不灭。是中道实理。不生义也)。

  注曰。外道有性自性等。谓彼所说性有自性。如云常以四大坚湿暖动之性皆不坏不干。以为得不生不变之相。然亦苦心妄计。虽曰不生不灭。实有生灭。堕于有无。佛谓我不如是。我之所说不生不灭。离于有无生灭及非有非无。如幻梦色现是非无。色性不可得是非有。言色无自性相摄受者。梦幻色相本非实有。愚人妄想故现。其实不现。妄心摄取。实不可取。故知一切诸法非有非无。但能觉了诸法惟心。心外无境。则妄想自灭。安于涅槃之乐。永息生死之事矣。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上言不生不灭。是真常之义。犹未辨邪正之分。故再闻之)。

  注曰。常与无常之名。无异外道。不以义定邪正。曷分此问意也。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说言作已而舍是名无常。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有说性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名虽有七。总之不出色性二字。七种无常。皆是外计。下方释其义。色转变无常。言四大造色转变。谓生住异灭。无间自之散坏等者。谓相续不断。能令变异自然归灭也。如乳酪之转变。虽不可见。然在法中。自然变坏一切法也)。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性无性者。谓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相。皆归变坏。故曰无常)。

  注曰。四大自性。谓大种自性本来不生。不生尚无。何生何灭。言无常耶。

  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以外道不达无生之旨。虽说无生。实为有生。故斥云生无常也)。

  注曰。非常者。谓常与无常一切有无诸相。对法体本不生。乃至分析至于微尘。亦无所见。以是义故说不无生。此为如来所说不生无常之相。若不了此义。则堕外道计生无常义。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

  (真常不坏之体。岂凡夫之可了了者)。

  注曰。世间诸法有坏者。因无常故。无常遍于诸法之中。如杖瓦石能破坏诸物。而自体不坏也。

  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一切性下。言诸法灭坏实亦有因。但此意微隐。非凡愚之所能了)。

  注曰。谓现前所见诸法。与无常无异。安有性与事不同。故知无常即事。事即无常。此能所不异。应是常义。无因性者。言无常无破坏诸法之因。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此斥外道之过)。

  (一切性。即一切法也)。

  注曰。非因不相似事生者。谓无常若非有因。则无差别事生。若其生矣。一切法则与之偕生。悉皆无常。岂非差别事。以验无常之有因必矣。如彼所计。则此法彼法能作所作。应无差别。而现见差别之异。云何妄计无因生差别法耶。若性无常等者。凡言性必究竟无作。无作则常。既云无常。则堕于有作诸法非究竟义。以是为因。则堕作因性相。失体性义。言自无常应无常者。谓能作之性若是无常。应同所作之法皆是无常。自性既是无常。则所作无常之法。反应是常。

  性若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

  (四大常性。固自若也。安可作无常想)。

  注曰。若无常性遍诸法中。乃属三世变迁过去色已坏。未来生未生。现在色俱坏。色即四大差别之色。能造四大。及所造色。其性不坏。离异此一切外道谓四大体性不坏如此。三有之中能造所造。皆是生住灭相。岂更别有无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灭耶。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

  (二方便。谓同异更造之方便也)。

  注曰。始造即舍无常者。非大种互过。大种以各别故。非自相造。以无异故。非复共造。以乖离故。当知是非始造无常。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化不坏。至境不坏。大慧。境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

  (彼虽妄想无常。而四大自性不坏)。

  注曰。外道计此能造所造至。竟不坏至极也尽也。谓分析造化至于微尘。犹不可坏。但观察灭坏形状长短等见。不坏能造所造色体。此乃俗数言语。故云堕在数论。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有言说。不见自相生。

  (又言世俗言说非性者。是结前过。世论。即彼外道卢迦即见。以彼妄见诸法。但有言说。无自性相也)。

  注曰。色即无常。谓此即是形处无常。非四大。谓非四大种性。若是大种亦无常者。于俗数言说有违有堕。违则非俗。堕则乖真。进退俱失。皆非正论。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

  (此即以金作器。而金性不变之谓)。

  注曰。色异性现。普色即四大所造之色。谓色体变异故无常性现。以现处为坏。非四大种坏。如金作具。具有变坏。而金性不改。言无常事坏性不坏。亦如是也。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此总斥外道七种无常。既非正[现]。故云妄想)。

  注曰。火不能烧诸大自相。但各各散。若能烧自能造所造则皆断灭。谓四大种不坏是常见。四大分散是断见。怀种种妄计。不出此二见也。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正受即三昧。谓灭尽定也。此定三乘同入。而位次浅深不同。知此则于大灭定不舍。于小正受不堕矣)。

  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此答有四义。初以六地七地。对明浅深。则六地是三乘同入灭尽定。此位最浅故。菩萨所得之定。未异二乘也)。

  注曰。七地菩萨念念正受等者。念念则出入无间。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则不取摄所摄一切相故。不同二乘堕有行觉。有行觉者有为行也。必灭诸相然后得定。是故七地为非受正受。谓非彼注念之正受也。又曰得一切法无差别性者。及觉一切法性相无有差别。非分得者。非彼二乘于其定中分得诸相性也。善不善者。谓菩萨至七地。尚不住于善。况不善念乎。是为无善念正受。二约七地八地以辨异相。即是心意识妄想相。有灭未灭高下不同。至八地。三乘妄想悉灭。异乎七地也。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

  (此明三乘)。

  注曰。从初地至七地。观三界诸法唯心意识。然虽同观。而妄想有灭不灭得失之异。离我我所等。得也。堕外性种种相等。失也。二种自心者。谓外道堕于有无。妄计能取所取。一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熏习手。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此明八地。三乘同一涅槃。而有住不住之异)。

  注曰。言菩萨以诸佛三昧觉力所加持故。为化众生。于三昧门不般涅槃。若不加持。则不能功行满足。到于如来之地。是弃舍众生而不化度。亦断如来种性。是故诸佛为说不思议功德。劝进令其究竟。二乘自调自度。着三昧乐。生涅槃想。所以失也。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

  (分别部类。有善不善。灭不灭之异)。

  注曰。七地菩萨。善修心意识相。了达识性本空。以除妄想。善修我我所等者。谓了人法二执。摄受二无我性。不堕生灭自相共。随善无碍辨才。及决定三昧力。则定慧均等。由是渐入诸地。得菩提分也。

  尔时大慧复白佛言。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阴界入法。有迷解之异。故复问之)。

  注曰。阴界入生灭。前言之矣。而大慧复请者。意谓阴界入法有迷有解。以解则彼无有我。谁为生灭。以迷则愚夫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何曰出离生死耶。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譬如下。喻上随缘所造之法。本离二我。如伎儿依咒术故。变现种种形像。岂有二我之执)。

  (海浪前后相逐。绵绵不断。必风息斯浪止矣)。

  注曰。答中言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者。如来谓理性如来。现前一念所具。名之为藏。根尘一念心起。随染净缘。染即无明。随无以染缘。则为九界生死。净即教行。随教行净缘。则为四种道灭。四种者。即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也。故曰是善不善因。因必感果。言一切趣生者。即十界善恶果报。言三缘者。根尘识也。根尘和合。一念心起。由不觉故。随逐染缘。唯造惑业而成九界生死。彼外道以不觉故。妄计执着造作。由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识藏。转生七识。无明住地。言无明起之始也。从此根本乃生枝末无明。故喻之曰如海浪身。常生不断。此随缘染。从细至相也。若能一念回光。能随净缘。则离无常之过二我之执。自性清净。所谓德性如来则究显矣。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苦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

  (此言诸识有生有灭。诸识者。谓意识及意意识。并前五意识。是为七识。非第七二乘识也)。

  (尘根意识。攀缘染着。何由解脱)。

  注曰。由佛念念而起。起必同时。因不实妄想等者。谓六识取境也。种种形处者。六尘也。根尘既形。逐著名相。由不了色等自心所现。生苦乐受。展转生死。无由解脱。名相缚缠。从贪起贪。因及所缘互相由籍。皆所谓。生相也。彼诸受下。是言灭相。谓受根及想行等次第不生。惟余自心妄想不觉苦乐。言入灭受想者。谓受想心灭。即灭尽定。或得四禅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贤圣。

  (前言五法虽详。犹未分别所以入如来地者。故复问之)。

  (五法相有迷有悟。修行者趣入。则五法通是悟相。反是不觉。则五法通是迷相。盖法无自性。迷悟在人也。此总示所以趣入等相。后方详之)。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六根六尘。总为色相。离诸色相。便非外道境界)。

  (名相不可得者。谓欲求正智。但了名相不实。犹如过客。识心不起。离乎断常。不堕凡小境界。是为正智)。

  注曰。名相二法。不出六识。取彼六尘。名之者名也。所取者相也。显示施设诸名相者妄想也。象马等名。以此名即显其相。名相既立。是名妄想分别也。已上三法。皆属凡夫。正智以下。就圣贤之法。以明悟相言。

  大慧复白佛言。所说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悯解说。

  (三世诸佛。如恒河沙。经教言之。多失诸佛之数。为果如所说而受耶。为别有义耶。故伏请之)。

  注曰。恒河在天竺之界。沙喻其多耳。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

  (言难则生畏心。言易则启忽心。故以恒河为譬。优钵黄白色花也)。

  (此二喻。言难言易者。皆如来化用边事。非如来自证境界。故云不以建立自通。若论自证。世间无等。非喻所及。一切凡愚莫能信受。亦非心意所能知见。然有时而为建立化他。何咎之有)。

  注曰。诸佛数量过于恒沙。亦过世间心量所望。故非喻所喻。岂特恒沙而已。盖凡设喻。义非一揆。如彼凡愚未兑化者。生死无穷。佛则为说诸佛易见。非如昙华。令其不生退想。息其方便妄求。进求佛道。以难显易。所以进之也。有特观已受化者。为佛说之难值。犹如昙华。令其欣慕向道。所以䇿之也。又云昙花之难见者。无已今当见之说。如如来于世人皆见之。故知说如来如昙华者。实起人难遭之想耳。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是而不坏。

  (此言沙性不坏。喻如来法身常住)。

  注曰。言是地自性者。有事有理。以事则同一坚性。故为沙为石。以理则与彼坚湿暖动均一真性。故劫尽烧时而地性自若。盖地与火大俱是生故。愚夫不知。见谓烧尔。火因者。以地无火而不烧。火无地而不续。故地不得而烧。如来法身不迁不变亦复然也。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说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随顺究竟涅槃之流。是为真常正觉)。

  (断之一字。最不易言。斩断尘根爱障。则知生死本际)。

  注曰。恒沙随流。愚人但见沙流而不见水。以智观□非无水也。此喻如来说一切法。随顺涅槃。有如顺流而非去义。故曰如来不随诸去流转。谓于法悟性。不随相转。故不同去流以去。是生死坏灭之义故也。生死本际等。生死本际不可得知。既不可知。云何说趣。大慧趣义是所。凡愚莫知趣即去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迹。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上上。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着。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自此岸登彼岸。由刹那真常。乃不度之功。故大慧问之)。

  注曰。答言六度有三。初问六度。言我我所摄受计着等者。谓凡夫所修。其过为四。所谓计我我所。则无度生之念。一也。著于二边。则不能达中道彼岸。二也。为求胜报。则不免于生死。三也。乐着六尘。则非无住相施。四也。外道之得五神通。及生梵天。亦由修无漏事六度而得也。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此二乘所修。依四谛十二因缘。行此六度)。

  注曰。言堕摄受涅槃者。但为自度。而乐真空之乐。故与菩萨所修不同也。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着。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此圆顿菩萨所修)。

  (摄受者。谓六根摄受六尘。自心二者。言修檀度治悭贪□□□□□□□)。

  注曰。菩萨既觉了诸法唯心所现。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则能治所治二无二也。二无二故。则三轮体空。故曰不生妄想。能施空也。不摄受。能受空也。不计着色相。所施之物空也。菩萨如是行施。是为利乐一切众生。故曰上上方便也。即于彼缘者。谓即为善修檀度之心。于持戒等缘。亦妄想不生。一一称性而持诸戒也。如是而持戒。则非持非犯。如是而安忍。则不违不顺。如是而精进。则何进何怠。如是而修禅。则无定无乱。如是而行般若。则非愚非慧。自然不即二边。不离二边。安于中道。直济彼岸。是为上上波罗蜜想。忍中言知摄所摄者。即能取所取。自性皆空。精进中凡两言方便者。一则别相。谓通经等。二则通相。谓兼五度。皆须精进而行。禅定中言不堕声闻摄受者。谓声闻定力偏多。及乐着涅槃。菩萨则不如是也。而六度皆言妄想不生。或言悉灭。或言非性。是六度虽异。而以离妄为本。若能离妄。何行不成哉。先身转胜而不可坏者。谓六度增进。乃至般若所得慧身。转胜前五。不可破坏。得自觉圣趣。则又般若之至者。

  楞伽经心印一卷

  清 净挺着

  收于阅经十二种之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