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2 楞伽经参订疏


  No. 332-A 楞伽经参订疏序

  楞伽参订疏者。西吴沙门释广莫氏之编也。标玄订谬。将以翼经而正心学。其亦佩心印者之流欤。夫心学之难明也久矣。吾儒。上自唐虞之君。即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虞圣之传大禹以为治平之常法也。先儒解曰。夫发于形气者人心也。发于义理者道心也。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惟能精以察之。而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而纯乎义理之正。天下后世。治平之道必本乎此耳。今夫竺干氏之论心也。则曰真心妄心。其所谓寂照冥通。空有不二。卓然而独存者真心也。乃若根尘虚构。情想幻出者妄心也。必使空诸妄而融诸真。然后为得其正。则与吾儒所传人心道心。名虽异而体实同也。大率此心之邪正偏圆。而楞伽详示之矣。然不独指其形气之私。而又兼规乎识见之谬。则与吾儒格致之学。意颇相符。信乎其为责善之功有补世教。故我
太祖高皇帝。以天地高博之仁。
敕天下寺观僧尼道俗。皆令传习而讲解此经。意使人人得正其心辅扬
圣化。大矣哉
圣皇之心。渊乎远矣。第此经辞气艰涩。义埋幽玄。非解卒莫能入。而解之者。亦未能尽达其源。吾闽三山居士林君尚琼。远示此疏。并乞余序。余乃乘侍
万机之暇。退而闭阁。阅之数过。掩卷思。所以治之之道。与余所以用之之心。殊似㳷乎无外之体备见于此疏也。寻流讨源。删华摭实。而条贯参析。超胜前解。余因详序编首而使传之。更以此经。并吾儒
先圣所遗之典。置之座右。庶可俾余日用之操。奚翅半部论语。

  皇明万历癸丑夏四月浴佛日
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闽中叶向高撰

  No. 332-B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叙

  楞伽一经。我佛直语此心之妙。而决择名数。使不混淆于魔外也。夫此心也者。真醇融粹。虚彻灵明。超群数而非无。涉众名而非有。生佛一体。物我同根。岂四句之可拟。群情之能测哉。由诸众生。迷乎自心。执夫外性。遂起胜妙。微尘。有。无。一。异。神我等见。实皆妄计也。世尊逐一斥破。显出自觉圣智。谓本然具足。不从他得。此与达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义。因嘱二祖云。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意在此欤。或谓达磨别传心印。不立文字。故称直指。以教拟禅。殆非义矣。不知此经。亦遣言说之指。明实义之月。非不立直指而何。即如禅者。言即言非。门庭施设。曲拈情解。业已枉矣。直指之称安在哉。盖直指以明实。拈情以达权。曾不相违耳。此经化仪。亦复如是。则禅教固异名而同体也。先儒蒋之奇宋濂辈。以达磨之禅。为禅定。为六度之一。此则非唯不会达磨之禅。亦复不知此经之义矣。此经品名佛语心。心。即达磨直指之心也。达磨直指之心。即世尊拈华示迦叶所云涅槃妙心也。寻源会宗。有自来矣。第此经文义奇奥。读解良难。望崖而退者有之。所幸古遗注释。学者因之得入。然犹不能深诣而远寻宗旨。缘旧注未详故也。如经云。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即八识一种。与杂华密严等经。唯识瑜伽等论。相为符证。旧注往往略之。不亦惜乎。(广莫)思欲阐明大道。不揣已愚。乃寻经论。及诸古注。并魏唐二译。参订成疏。于经之隐而难解者。会彼二译。附于其下。俾可意会得之。注已明者摭之。其晦者明之。题名曰参订疏。盖不贵窜句游心。以乱人之聪明。务令本文无滞则已矣。疏成。寿梓以布诸方。志在就正同业。知我罪我。所不计也。

  皇明万历三十年八月十五日吴兴后学沙门广莫书于西湖秦亭山院

  No. 332-C 楞伽经参订疏序

  夫正心之学有常。而邪见之情不一。何则。盖心非有也。而妙性昭昭。不可以谓无。心非无也。而幽灵默默。不可以谓有。有亦非有。无亦非无。双亦双非。极尽有无之量。而吾心之体。未始疏其涓滴也。是故古之人。四句横流。百非妄作。曷尝益于是心哉。初祖有言。欲明是心。当以楞伽印之。印之为义。闲邪之谓也。群邪既破。印何所施。榛莽已辟。大道坦夷。则无适而非真际也。然则。何心非法。何法非心。心法两空。空空亦空。始可与言楞伽矣。楞伽。历刘宋元魏李唐三译。而四卷者盖宋本也。以初祖付授之言。其传独显然。是经也。辞涩而义详。情真而理到。解而入者难乎其人。惜古师创有解者不存。其名泯然而不睹其全书。次得受公集注。一往参诣。厥旨甚微。第疲于引据而忽于源流。又次得泐公解。大略与受公同。今时清公。出观楞伽经记。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忽。而旁采臆说。厕乎圣经。此岂巧于用短而拙于用长也欤。及余归自朝解。解脱世网。晚年同仁安莫公。憩于西湖之濵。问尝商确此经。闻其超超玄论。令人洞心骇耳。标精义。申微旨。婉而有归。要皆诸名贤寻味所不到者。悉发扬之。事核而理畅。词平而气和。灿然出数万言以示余。余乃更为仇订而寿诸梓。其庶乎正心学于将来。空情尘于本际。劫可尽也。而功不可尽也。余知莫公舌根不坏以此。

  时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夏四月佛诞日
赐进士出身承直郎奉
来赞画蓟辽保定山东等处军务从征外国加四品服兵部职方司主事武塘袁黄撰

  No. 332-D 楞伽参订疏叙

  如来出世。达磨西来。拈华示众。面壁传灯。皆直指心印。为佛宗祖。夫佛即心。心即佛也。佛与心。有二乎哉。非圣智自觉。不足以言佛。非灵鉴虚涵。不足以语心。心得佛。以显示第一义。佛因心。以化度人天。故佛佛出世。唯语此心。心之外。无法可说。识此义者。可与谭楞伽矣。昔闻西域䮚伽城。山临大海。傍绝门户。非神通力。不可升𨓏。故名阿䟦多罗。言无上也。佛以自觉圣智境界。其究竟直离心意识妄想。非邪智可到。而此经直指妙心。亦绝蹊径。盖心一而已。出此心。为外道。为恶见。为世间法。大约有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种种异论。是为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凡若此者。当堕地狱。何望圣真。故大慧菩萨。通达大乘。能以百八句大义。仰咨世尊。世尊随问随答。要以破一切异见。如世界不实。破以幻梦犍闼婆城热𦦨水月光。如有无识三缘。不能生法。破以龟生毛沙出油。如言说诸妄想相。破以四种言说。如妄立是非。破以是句非句。如无始妄想二缘六因。破以泥瓶缕氎草席种芽酪酥及灯照色等。如七种性自性。破以七种境界第一义心。如藏识转识不异。破以泥团微尘猛风海水波浪。其反覆启露。逐一斥破。众义既破。自觉全显。自觉即佛。佛即一心。心体本空。本然寂静。惟远离诸相。是名不取。是名牟尼。则三世性空。复其本然之静矣。佛岂从他得哉。此经大部。旧有十万偈。百万句。三千六万言。总一百五十一品。今经止佛语心一品。是百五十一之初品也。言简而理到。与达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义。故达磨曾语二祖曰。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意有在矣。世传。达磨不立文字。故称直指。不知楞伽。已了佛心。达磨之不立文字。抑亦述而不作欤。余本凡愚。乍脱世网。幸遇
仁安法师。飞锡秦亭。吟咏自适。忽以参订一疏示余。朝夕玩诵之。见其旁引曲证。合异归同。真能默会世尊之密语。洞彻此经之妙谛矣。六节时周。五明中启。静夜伏思。窃为佛语四卷。可以四字括之。四字者何。悟修随证是也。盖道非悟则不入。非修则不行。非随则无渐。非证则不了。何以故。三有众生。以无明故。依内心外境。造种种业。受种种苦。如梦未觉。如醉未醒。若能言下大悟。认取二障。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能以圣慧眼入。分别谛理。能所既寂。境观双融。体用互收。寂照冥摄。不与外道断见性相共。而宗旨不堕矣。既悟何可不修。修行者入禅三昧。须离群。须远俗。须少睡眠。以专精静业。尤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二乘。务在策进胜行。然修有四禅。有愚夫禅。有观察义禅。有攀缘如禅。有如来清净禅。四禅中择取圣智三相。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惟此当勤修学。修行得此。方能舍跛驴心。超外道见矣。然无上正觉。岂一蹴能至哉。则当继之以随。随者。佛地不同。至无所有境。方为佛地。七地已前。未离有作。登第八地。始号不动。于是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三昧皆惟自心。得如幻定。即经所云随入无相处。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皆有增进次第相续。入于第一真实之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具足其自觉圣智。而证无生法。证出世间上上法。始是如来大涅槃。以其随机赴感。名为化佛。以酬其报因。名为报佛。以本觉显照。名为智慧佛。以理体无二。名曰如如佛。当是时。自然殊胜庄严。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即有同类眷属围绕。就座灌顶。显示神力。面见诸佛如来。又乘二种无量神力。分别诸法。利益众生。吾事毕矣。然而总之。只了吾灵鉴虚涵之妙心而已。宁有他法哉。故谓此经为佛语心可。为佛语佛可。为无佛无心亦可。夫心岂可语哉。佛而语心。皆化佛。非法佛也。读是经者。当自得之。

  万历三十七年岁次己酉秋九月括苍李大生和南撰

  疏经凡例按古凡释经。大科分三。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此约全部而言也。今经大部未至。来秪一品。其中虽有序分。然无流通。由是不拘此三。但直疏而已。又古释经。科分杂糅。义例蔓延。意使学者寻源会宗。知有由绪。而不知末世学人。愚者众而智者寡。寻枝摘叶。其心易疲。屡见有置之高阁。而经年不阅者。盖苦此耳。然而今经广破异见。唯显一心。随问即答。无定由绪。其中大段。关节易明。余诸𤨏末。详略皆可。去取由人。何劳于是。大都儒者之言。多不置此。今乃指示坦途。直造一心。别无牵制。此经三译。今疏者宋译也。三译中。有语异而义同者。则会彼二译。附本文下。使知同故。凡参订诸注。有事理谬误者。不敢极诋。而略明之。无伤大体则隐之。唯期开人顶眼识正趣故。注中凡引旧注。及诸经论成言。则先标其名。无某云者。是参订家语。经中逢梵语处。遂翻华言。附于其下。使不滞于文。通义趣故。经中所出外道。别有论义。若广引其详。则令学者泣岐。是故今疏。不贵语备。务在义周。使经义释然而已。疏式。经则大字一行直下。注则小字两行并区。余诸义例。意会通之。

  所引经论目录魏译楞伽经唐译楞伽经华严经密严经解深密经首楞严经胜鬘璎珞经长阿含经法华经涅槃经本行经地藏经梵网经密迹力士经维摩诘经仁王般若经大品般若经普曜经正法念经瑞应经金刚般若经观佛三昧海经思益经杂阿含经譬喻经兴起行经般泥洹经第一义法胜经楞伽集注楞伽新说楞伽古注杨彦国楞伽纂注泐公楞伽解俱舍论起信论中论瑜伽师地论佛地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因明入正理论摄大乘论庄严论僧佉论华严论大智度论肇论立世阿毗昙论杂阿毗昙论华严经疏钞天台四教仪法华玄义四教仪集注八识颂注宗镜录西域记后汉郊祀记开皇三宝录周书异记止观辅行传弘决百法论注金刚经疏八识颂唯识三十颂大乘律善见律法界次第初门十诵律翻译名义集大明法数四分戒本译经图纪黄帝算经诗经中庸尚书释氏要览太极图说提婆论

  所引经论目录终

  No. 332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一

  (楞伽。西域记云。僧伽罗国东南隅海中。有䮚迦山。昔佛于此说䮚迦经。而云楞伽。讹也。按下经云。楞伽国。摩罗耶山。盖山名摩罗耶。山顶有城名楞伽耳。梵语楞伽。译云不可往。据华严论。楞伽山高五百由旬。下瞰大海。傍无门户。非得神通。不可升往。其所诠义。谓自觉圣智境界。离心意意识妄想。非邪智可到故。梵语阿。译云无。跋多罗。译云上。合言无上。谓究竟觉际。更无有上故。宝者。尊重义。随世所重而赞之之辞。然世宝可坏。如来藏宝不可坏。故合云无上宝也。经者。能诠也。所诠胜。能诠亦胜。故通曰不可往无上宝经也。诸有所表。详如华严论说。今时有作观楞伽经记者。言楞伽。宝名。楞字。去声呼之。以山纯此宝故。因此宝名山。而云楞伽山也。此言谬甚。经首现言种种宝华以为庄严。魏译亦云种种宝性所成。又楞伽王偈云。于此楞伽城。种种宝山上。既曰种种宝。则非纯此宝可知。记又谓此宝八楞。以喻八识。亦谬。楞伽是梵语。译云不可往。他经凡称楞伽者。皆不可往义。岂以八楞八识牵纽。此何据哉。真齐东野人之语也。至于他经或有。释迦毗楞伽宝之名。自有译义。不可以彼证此)。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译经图纪云。梵语求那跋陀罗。译云功德贤。中印度人也。幼学五明四章陀论。志性明敏。度量该博。后遇杂心论。莫测涯际。方悟佛法崇深。投㬱落𩭄。专精志业。博通三藏。宋元嘉中。译是经为四卷)。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皇明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一切佛语心者。谓三世诸佛所说第一义心也。然此经原我释迦佛说。何言一切。谓一即一切故。盖一经所明。详显此心之义。故云佛语心也。品者。类也。义类相从。故名为品。相传此经大部有十万偈。百万句。三千六万言。总有一百五十一品。今传此方者。佛语心一品耳。按经初有如是我闻等句。则知今品为百五十一之初品也。是故品下有第一字。卷虽分四。品止第一。有本。品下列二三四者。讹也。若权用第一之一。之二等。乃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

  (华严经云转论圣王。以金瓶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顶。授与转轮王位。此世尊取喻上地菩萨堪绍佛位。乃以智水而灌其顶。盖表心与佛智相应。如佛灌顶。以显位邻大觉也。今大慧等。位在上地。行非下贤。是故经家叙此灌顶之说)。

  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

  (此语倒置。天竺文体。盖如此也。若唯此方润色。应云善解自心现境界义。文始顺)。

  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下经云。五法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有三。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识有八。谓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赖耶。二无我者。谓人无我。法无我。众义解见下文。已上经家所叹菩萨之德也。然阙声闻叹德。所列听众。又阙缘觉众。)。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

  (摩帝。又云末底。译云慧)。

  游一切诸佛刹土。

  (言诸菩萨。从游诸佛刹土而来)。

  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五阴合聚。成世间也。思益经云。说五阴是世。世间所依止。依止于五阴。不脱世间法。盖以佛智。观察世间。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不起分别。生灭园离。若有若无。俱不可得。故云智不得有无也。然诸众生。为贪所使。妄执有无。起诸恶见。佛愍彼愚。承本愿力。兴大悲心。而救济故)。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𦦨。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世尊知法如幻。远离心识。兴如幻悲。度如幻众。不堕有无故。上四偈。初偈依五阴赞。次偈依心识赞。第三偈依诸见赞末偈依二无我赞。总谓世尊。离诸妄想。证法真性。自既得度。复能度他故也。梵语尔焰。译云所知。烦恼。事障也。所知。理障也。言佛二障永离。心常清净。而无能所之相)。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一切。指上四偈中世间心识人法烦恼等也。谓一切法。本涅槃相。若执涅槃。则涅槃亦成法数。故复遣云无涅槃也。无有涅槃佛。道能也。无有佛涅槃。遣所也。佛。能觉也。涅槃。所觉也。远离下。结明涅槃佛佛涅槃二句。以有无不可得故。能所俱离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静。

  (魏译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彼人今后世。离垢无染取。○梵语牟尼。译云寂默寂默即寂静义。牟尼寂静者。华梵兼举。佛之名也。观者。言观佛也。按魏译。观从人说。谓所观之佛。由远离前偈所云有无能所而生。故云是则远离生。然彼能观之人。亦当远离有无能所彼我之相。是名不取。既不取者。而今而后。三世性空。复其本然之静矣。已上诸偈。虽云赞佛。而全经大旨。悉蕴其中。何者。愚谓此经。直显一心。顿袪四句。世出世间一切法数。如空中华。本无所有。唯一自觉圣智。灵鉴虚涵。为此心之妙用也。自觉即佛。佛即一心。此今经之极致。因知此偈。经义昭然矣)。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此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所破之要。今大慧问语。无出此法。众义既破。自觉全显。一经大意。诚在此耳。读者毋厌其繁。可也)。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唐译云。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今经增长。即唐译起义。此经先言净。后言起。彼经先言起。后言净也)。

  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见。唐译作净。起净先后。同上)。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相字。义属上句。问如来刹土中教化之相)。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魏唐二译。合此二句。作一句。云寂静及次第。盖无受。即寂静义。次第。即入住出之次第也)。

  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已上一十四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

  (俱异二字。俱对不俱。异对一说。此问外道所执四句。然不及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略也。实影带其中)。

  云何为增长。

  (唐译作云何诸有起)。

  云何无色定。及以灭正受。

  (上句问无色四定下句问第九灭定也。九次第定名。详如法界次第初门中说。可检)。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此问无想定也。是定经五百劫。最初半劫。其想始灭。最后半劫。其想复生)。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所作生。魏译作因生果。进去及持身。魏译作何因身去住。○今文进字。即去义。持字。即住义。身者。五阴身也。下文佛领偈中云。五阴身往来是也)。

  云何现分别。

  (唐译作云何见诸物)。

  云何生诸地。

  (生。唐译作入)。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下句问。意连上句。谓何为三有处。何为三有身)。

  往生何所至。

  (问既破三有。往生何处)。

  云何最胜子。

  (唐译作云何诸佛子)。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末句。唐译作愿佛为我说。○最胜。称佛也。佛姓瞿昙。译云地最胜。是故称佛为最胜也。谓于人中。此族最胜。事见释氏要览。又杂阿毗昙心论第一云。我等诸佛。悉离诸漏。故名最胜。已上二十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云何名为藏。

  (问第八识)。

  云何意及识。

  (意是第七识。识是前六识。解见下文)。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见已还。魏译作断所见。唐译作退诸见。○还字。即断退义。言见性览物。则流而不返。今不为物转。返流全一。外用不行。谓之见已还)。

  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

  (唐译作云何性非性。云何唯是心。○按唐译。今种性是有性。非种是无性)。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无众生之无。上通诸佛。谓无佛无众生。清净本然。指真谛也。世俗说者。指俗谛也)。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

  (不生二字。通上句断见。谓云何断常二见不生)。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佛灭度后。大小乘经。有二十部之异)。

  云何空何因。

  (上半句。问空之相。下半句。问空之因)。

  云何刹那坏。

  (梵语刹那。毗昙论中。译为一瞬。俱舍论云。时之极少名刹那。刹那坏。魏译作念不住。盖此约时言。彼约念言。坏即不住义)。

  云何胎藏生。

  (胎藏者。谓胎中藏诸肝腑故。问意实该胎卵湿化四生。今单举胎生。影带其余也)。

  云何世不动。

  (世以迁流为义。故问云何得不动耶)。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

  (梵语揵闼婆。译云寻香。帝释之乐神也。其城大论云。日初出时。海中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但可眼见。而非实有。此即世人所谓海市亦云蜃楼。今登莱海中常见者。是揵闼婆所居之城也)。

  世间热时𦦨。及与水月光。

  (幻梦揵城热焰水月。皆喻世间不实。世间二字。通上下句。故唐译云。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梦。揵城及阳焰等)。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

  (乱。指五浊而言)。

  云何作有见。

  (唐译作云何见诸有)。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

  (唐译作云何知世法。云何离文字。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

  离妄想者谁。

  (魏译作云何无分别)。

  云何虚空譬。如实有几种。

  (次句。魏唐二译作真如有几种)。

  几波罗蜜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

  (末句。魏译作真如无次第。○无所受。即真如也。魏译直说真如。今经在行者边说。故云谁至)。

  何等二无我。云何尔𦦨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末句。问众生性与戒品。当有几种)。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

  (梵语摩尼。译云离垢)。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明处。魏译作五明处。○大智度论云。五明者。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邪正。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伽陀有几种。

  (梵语伽陀。译云颂)。

  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

  (成。魏译作法。唐译作道)。

  云何名为论。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

  (梵语阿阇黎。译云轨范师)。

  佛复有几种。

  (下文偈云。化佛。报生佛。如如佛。智慧佛等。盖下问名义。此问种类)。

  复有几种生。

  (问佛过去本所生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

  (自性。问意在三自性。心。问意在想心能所。故领偈中云。自性想所想)。

  云何施设量。

  (魏译作施假名。唐译作唯假设)。

  唯愿最胜说。

  (已上七十二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云何空风云。

  (魏译作何因有风云)。

  云何念聪明。

  (念聪明。魏译作黠慧。○念。即作意。言作意聪明。非无作般若。故云念聪明也)。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

  (上句问卑陋之相。下句问𢍉陋之因)。

  云何六节摄。

  (六节。魏唐二译作六时。○按西域记。时有两说。一云一年三时。谓春夏秋也。一云一年六时。谓春时热时雨时秋时雪时寒时。今六节即六时也)。

  云何一阐提。

  (梵语一阐提。译云信不具)。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不男有五种。谓生。犍。妒。变。半)。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生。魏唐二译作进)。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禅。唐译作瑜伽。○梵语具云禅那。译云静虑。又云思惟修。瑜伽。译云相应)。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

  (相以色言。像以状言。类以族言)。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

  (上句问财富之相。下句问财富之因)。

  云何为释种。

  (梵语具云释迦。译云能仁。佛之姓也。种。犹裔也。因缘解见下文)。

  何因有释种。

  (问立姓之因也。本行经云。甘蔗王。名善生。其第一妃。名善贤。生一子。名长寿。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别成。时善贤妃。欲立长寿。白王摈遣四子出国。至雪山北。住直树林中。其第四子别成为王。以德化人。即为强国。父王追悔。遣使往召。辞过不还。父王叹曰。我子释迦。释迦之姓本此)。

  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本行经云。大茅草王。得成仙已。寿命极长。老不能行。时诸弟子。出外乞食。恐有虎狼之患。遂以草笼盛之。悬于树上。猎人遥见。疑谓是鸟。乃射之。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开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大臣闻之。迎归王宫。养育长成。男名善生。女名善贤。男立为王。女立为后。后世相承。名甘蔗种。已上二十三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梵语须弥。译云妙高。山名也。居四洲之中。大海之上。梵语因陀罗。译云主。又云帝。忉利天主之称也。天帝有网。百宝所成。光光涉入。不相障碍。佛刹如之。自日月形至此。问佛刹形相差别。详如华严经说)。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前问佛名几种。此问佛名何义)。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成菩提。

  (成唯识论云。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因生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色究竟。即净居天之顶也)。

  善逝般涅槃。

  (善逝。佛十号之一也。涅槃经第十七云。善者名高。逝名不高。不高者。如来心也。高者。不名如来。是故如来名善逝。如老子所云上善若水之意。又华严钞第六云。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谓不向余三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号。梵语般涅槃。具云摩诃般涅槃那。译云大灭度。灭者。寂灭也。言得寂灭乐。度生死苦故)。

  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

  (天师。魏唐二译作世尊。○天师。即天人师也。久如。犹言久近。问住世久近也)。

  正法几时住。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

  (悉檀及见。解见下文)。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

  (云何何因缘。二问辞也。承上句谓云何毗尼分。何因比丘分。梵语毗尼。译云律。又云灭。灭诸恶故。比丘。译云乞士。僧之美名也)。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

  (百变易。唐译作转所依。百无受。魏译作百寂静。唐译作得无相。○最胜子。是菩萨乘。并缘觉声闻。指三乘人也。百变易百无受。是三乘证之法。百变易。言诸三昧意生之身。百无受。言诸三昧所得之境。境即真如。真如无所受故)。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

  (上句问世间神通。下句问出世神通)。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

  (七地已前。未离有作。登第八地。始号不动。盖问有作地相耳。已上四十四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僧伽有几种。

  (梵语僧伽。译云和合众)。

  云何为坏僧。

  (问破僧事)。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承上句问医论因缘)。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梵语具云迦叶波。译云饮光。拘留孙。译云所应断。拘那含。具云拘那含牟尼。译云金寂。此三是过去佛也。是我者。释迦自称。下经云。以四等故如来唱言。我是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大慧欲明四等。故发此问。四等者。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解见下文)。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何不下。魏译作何故不但说。唯有于一心。○魏译言一心。即今真实义。而复下二句。魏译略之)。

  何因男女林。

  (男女林。立世阿毗昙论第一云。阎浮提林外有二林。一名诃梨勒。二名阿摩勒。此二林南。复有七林。中有人林。是人林中。果形如人。若男十六岁。女十五岁。又长阿含第十八云。金刚山不远。有大海水。海水北岸有丛林。名曰男女。纵广五十由旬。集注谓男女众多如林。必其未考毗昙及阿含语。故失引据。今改正)。

  何梨阿摩勒。

  (梵语诃梨勒。译云天王持来。阿摩勒。译语未详。翻译名义集云。树叶如枣。华小而白。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鸡罗。即须弥。天竺诸国。梵语不同。或音声相近。传写之讹也。四宝所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自海入空。高十六万八千由旬。昼夜因之而有。铁围。亦山名。环绕世界。日月光明照烛不及。故名铁围。金刚诸山。即七金山也。七重环绕须弥之外。金刚所成。此七山中。或仙人。或乾闼婆。或诸贤圣所居。具载华严经中。已上二十句。末句失结愿说。此下佛领所问。语虽错综。而不遗漏。至问不及者。佛更补之)。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此四句。是经家序语。赞上大慧所问百八句义。是入大乘诸度之门。亦是诸佛第一义心也。盖经以佛语心名品。而大慧所问。一经之大意已具。故云诸佛心第一也。又前问义。出自五法等数。而此法数。是一经所破。自觉圣智。是一经所显。学者于破显处。幸毋忽焉)。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此四句。是佛诫听许答之辞。下文先领。次答。已上八句。总为结前生后之意。此下正领)。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生及不生。涅槃及空。领问可知。刹那二字。义属下句。趣至。唐译作流转。无自性。即坏义。此领云何刹那坏之问。盖谓刹那流转不常故坏也。集注及古注意。皆以趣至无自性一句。作答辞。谓大慧所问生及不生涅槃虚空刹那之法。皆想所见。初无自性也。此解误矣。何者。答偈别在后文。此但总领其问。岂此领中。孤置一语。为答文耶。愚故通会问语。以刹那趣至无自性句。为领文。非答语也)。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如是句。兼指前后事也。领辞虽错综。一一可寻。下文或隐晦者。略标明之。其明显者。不复繁指)。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

  (修罗。梵语具云阿修罗。译云非天。其性多嗔。无天行故。三摩提。即三昧通名。是梵语也。译云正心行处。又云正定)。

  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现二见。魏译作所见能见二)。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

  (荒乱。即国土乱。一佛。即拘那含等是我)。

  智尔𦦨得向。

  (智尔焰可知。得向。领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得。果义。即四果也。向。因义。即四向也)。

  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

  (譬因。即宗因喻三支之二也。悉檀。悉是华言。檀是梵语。悉。遍也。檀。具云檀那。译云施。谓佛以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四法。遍施众生也)。

  及与作所作。丛林迷惑通。

  (丛林。言稠林也。喻诸邪见。诸经中。多以稠林喻邪见故。盖谓邪见如林之稠也。唐译作众林。迷惑通者。领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二句。通。即见义)。

  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

  (领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下四句。不现有。不相至。即不真实)。

  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此下佛补大慧问不及者)。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畜生为下。人类为中。诸天为上。末句。言诸身量。几尘所成)。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

  (四肘。为一弓。言一弓尘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毗昙论云。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八拘楼舍。为一由延。名义集云。一肘。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今四肘有七尺二寸。为一弓也。如是增上可知。梵语拘楼舍。又云拘卢舍。译云五百弓。又云一牛吼地。言牛鸣声所极闻也。半由延二十里。一由延四十里。故魏译云。肘步至十里。二十及四十。梵语由延。又云由旬。译云限量)。

  兔毫窗尘虮。羊毛𪍿麦尘。

  (杂阿毗昙心论云。七极微为一阿耨。七阿耨为一铜上尘。七铜上尘为一水上尘。七水上尘为一兔毫上尘。七兔毫上尘为一羊毛上尘。七羊毛上尘为一牛毛上尘。七牛毛上尘为一牕游尘。七牕游尘为一虮。七虮为一虱。七虱为一𪍿麦。七𪍿麦为一指。二十四指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

  钵他几𪍿麦。阿罗𪍿麦几。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钵他。唐译作一升。阿罗作一斗。独笼作一斛。那佉梨作十斛。勒叉作十万。举利作一亿。频婆罗作一兆。谓几𪍿尘成一升。乃至几尘成一兆。故云是各有几数)。

  为有几阿㝹。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阿㝹。唐译作尘。舍梨沙婆。作芥子。赖提作草子。摩沙作豆。陀那作铢。迦梨沙那作两。婆罗作斤。弥楼。名义集云。有人谓弥楼。译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准第一义法胜经云须弥楼山。则须弥楼。是须弥山旧译。俱舍论亦以须弥。作弥楼。是则梵音有异。若据法华云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是则山体有异。未知孰是。详载于此。俟来者校焉。今文谓如是次第增上。乃至几斤成弥楼山。末句。字义缺略。会意可知)。

  是等所应问。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𦦨几阿㝹。风阿㝹复几。根根几阿㝹。毛孔眉毛几。

  (应问三乘。身各几尘。火焰及风。六根诸毛窍等。为几尘所成。何故不问此耶。上自诸山须弥地至此。有三十八句。佛因大慧问不及此。佛自补之。夫此数量。唯佛能知。非下地可测。故大慧不能发问也。如华严阿僧祗品。诸菩萨不能说。佛自说之。然世有算经。列二十三数。始从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从十十为百。十百为千。次万亿。兆。京。垓。梓。坏。沟。涧。正。载。即此世数。尚谓天地不能容载。况佛所知量乎)。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

  (末句。领长颂及短句)。

  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

  (此领无句)。

  云何有因作。

  (此领有句)。

  有因无因作。

  (此领俱句)。

  及非有无因。

  (此领不俱句)。

  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惟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异身。唐译作余身分。言身四支也)。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论。

  (末句。领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末句。盖领三问。谓念聪明魔几种。施设量也)。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最胜子。佛称大慧也)。

  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

  (梵语阿迦腻吒。译云质碍究竟。色界顶天之名也)。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宗镜第十六云。随机赴感。名之为化。酬其往因。名之为报。本觉显照。名为智慧。理体无二。故曰如如)。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末二句。结领大慧所问已竟。下八句。分二偈。生起答文也)。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一一相。即大慧问中之相也。言说。即相之称谓也。诸相本与实智相应。远离有无等见之过。则名言亦离矣。以此离言说道。遍施众生。故曰悉檀离言说)。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次第建立句者。言后之答句。次第建立也。末二句。谓当如诸佛所说。以酬前问。下文正答)。

  不生句生句。

  (唐译作生句非生句。○今文倒置。应云生句不生句。凡答语每句中。皆上半句。拈其问相。下半句。随破之。依心真如门。破一切相。故皆曰非。下文凡字属破义者。唐译皆作非。今经或变他字。亦是破义。如无。如离。如不等字是也。又不生与生。是所诠义相。句字。是能诠句身。下皆仿此)。

  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

  (住异。是生住异灭四相之二。问中不出。答文补之)。

  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

  (边中句。前问不出。今补而答之。凡问出答不出。答出问不出者。皆含于心量句中)。

  常句非常句。

  (常。魏译作变。唐译作恒。○常句重出者。古注云。凡有三常。一计四大性常。二计业习气相续得果不断故常。三如来藏体真常故常。据古注因有三常。故经文重出。愚谓举一常。即三常备矣。若据三常。当三出之。列而为二。将安分属。今姑依魏译作变义解。乃变迁流注相续不断。系三常中之相续常也。则前常句。属余二常矣)。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

  (唐译巧上。加一善字)。

  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无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

  (末句。唐译作标相句非标相句。○相句重出者。前属法相。今属标义。标。即教也。所谓如标指月者是也)。

  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缘自下一句。唐译分作二句。云缘自圣智句非缘自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刹土句非刹土句。阿㝹句非阿㝹句。

  (阿㝹。唐译作尘)。

  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

  (实。魏唐二译作四大。言四大实法也)。

  数句非数句。

  (唐译作算数句非算数句)。

  数句非数句。

  (此数。魏唐二译作神通。○此名数之数也。神通是名数故。又南藏本。此句下注云。此数霜缕切)。

  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

  (自性。唐译作体性)。

  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

  (慧句。魏译作智句。唐译作觉句)。

  涅槃句非涅槃句。尔𦦨句非尔𦦨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𦦨句非𦦨句。

  (阳焰)。

  像句非像句。

  (镜像)。

  轮句非轮句。

  (旋火)。

  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

  (按大慧问中。以五喻明世间非实。则今此句。疑是揵城喻也。然三译皆缺城字。又与下文天句同列。则此当属八部。盖必双显喻部耳)。

  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

  (四谛也)。

  果句非果句。

  (四果也)。

  灭起句非灭起句。

  (灭起。唐译分作二句)。

  治句非治句。

  (治。唐译作医)。

  相句非相句。

  (集注云。所答凡有三相句。前则名相之相。次则标相之相。今则占相之相也。世尊既以医道冠于上文。是必以卜术缀于下句矣)。

  支句非支句。

  (唐译作支分句)。

  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

  (此句三出。唐译无今句)。

  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

  (摄受。魏译作捕取)。

  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

  (觉。唐译作计度)。

  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

  (杂。魏唐二译作种种)。

  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

  (处。魏唐二译作住持)。

  字句非字句。

  (已上如来约心真如门总答百八句义。故皆言非也。如楞严经云。本妙圆心。非心非色。乃至非常乐我净。又如起信论云。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乃至非一异俱相。其非义与今经同。夫法相无量。而定言百八句者。以应众生百八烦恼。应知烦恼亦无量。此但举其大数耳。又言百八句者。盖取义足为句。非为言句之句也)。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先佛说者。谓佛佛出世。说此心法。此心之外。无法可说。故令深信修学也。详夫前后文义。乃知前文百八句义。是总问总答。此下。大慧复从百八句中。抽绎为问。世尊随问即答。是为别问别答。然皆不出百八句义。而问答之意。要皆破一切异见。显自觉圣智第一义心。是故标云佛语心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古注云。流注者。唯目第八识。三相微隐。种现不断。名为流注。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名为住。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注灭。相生住灭者。谓余七识。心境粗显。故名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亦云为粗。依彼现识自种诸缘合生。说为相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末向本。渐伏及断。至七地满。名为相灭。观经记曰。此通指八识。皆有粗细二种相也。解者谓。流注生住灭。单属第八赖耶。相生住灭。则属前七。今谛观经意。诸识之言。盖谓八个识中。皆有粗细相也。良以八识。皆有思量了别之用。随见随即分别。而此行相粗显。故云相生住灭。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应缘之业用。三相隐彻。一类相续。故云流注虽有八识分位。其实总皆一类微细流注种子现行。交相熏发。甚深微细不可思议。故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故云诸识有二种生住灭。愚按古注。独以流注属第八。相属前七。则于经中诸识各有之言相违矣。记者虽顺经文。然曰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一类相续。则流注亦属第八矣以愚意论之。诸识实各有二种。但前七就相中论流注。望后第八为粗。亦属相耳。唯第八流注。乃为甚细。故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瀑流。此实为流注耳)。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转者。谓迁变。随境迁变故。下文云。诸识坏相俱转。名转相也。业者。谓资发。熏变相资。因缘助发。有增上力用。下偈云。业相犹波浪。波浪鼓跃。即资发义。故以资发。名业相也。真者。谓八种识体。湛然清净。如波涛虽动。湿性本然。又如泥团虽妄。微尘自性。一一元真。故下偈云。不坏相有八。又云。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名真相也。成唯识论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又宗镜第五云。此三种相。通于八识。谓起心名转。八俱起故。皆有生灭。故名转相。动则是业。如三细中初业相故。八识皆动。尽名业相。八之真性。尽名真相。又第五十七云。从静起动。名之为业。从内趣外。名之为转。真如之性。不可增减。名之为真)。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魏唐二译云。略说有二种。谓现识。及分别事识。○真识者。约了别云识。约无垢云真。故下文云。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又密严经云。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故名真也。现识者。现谓显现。根境及自种子。是识所现故。下偈云。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此可证矣。分别事识者。分别。察取义。事者。根尘苦乐受等也。下文云。取种种尘。名分别事识。宗镜第五十七云。真谓第八。余七俱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缘第八故。名分别事。广说八者。谓眼等六识。第七末那。第八赖耶)。

  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明镜持像。喻也。现识处现。法也。喻中持字。谓执持也。法中处字。指八识所依处也。下现字。是所现。所现如像。即分别事识也。上现字。有二义。一显现。二现前。现前者。如镜持像。悉现前故。显现者。唯识显现。无外境故。因知喻义有缺。法义无穷。此盖分喻现前义耳。镜无显现义故)。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唐译云。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无异。相互为因。○坏不坏者。如前二种生住灭相。刹那生灭名坏。自性无垢。毕竟清[清]净。名不坏也。又如六识。得尘即灭。是坏。熏入第八识为种。是不坏。展转因者。成唯识云。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即展转之因也。此释前文流注及相生义也。盖坏者属相。不坏属流注。约粗细边。论坏不坏耳)。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贤首云。谓无明能熏真如。不可熏处而能熏。故名不思议熏。又熏即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议熏。谓真如心。受无明熏。不可变异而变异。故名不思议变。又变即不变。不变之变。名不思议变。然此不思议。正明前文非思量所知。及释流注住义也)。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尘。六尘。取。贪着。取尘是现行。无始妄想。是种子。以此种现熏习。为分别事识因。此释相住义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大慧。是名相灭。

  (不实诸虚妄者。即上分别事识之因也。前文不言根。今云根识者。指六依根识也。以拣后二识。不依根故。此释相灭义也。覆字。杨彦国纂云。覆者。返复之义。谓回光返照。还于真识也)。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所因。唐译作依因。○上明相灭已竟。此明流注灭也。相续。即流注义。相续所因下。谓相续因灭。则相续缘灭也。所从下。承上因缘意。从。即因也。谓相续因缘灭。则相续之名灭也)。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此徴明上文因缘。为相续所依。而兼出因缘之相也。依者下。显相续所因之相也。依者之依。即前文因字。非所依之依也盖所依之依。兼因缘义故。缘者下。显相续所缘之相也。无始妄想熏。即不思议熏也。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即不思议变也。此熏及变。为相续所依故。盖缘字。约所缘缘说。谓自心所见内色。为识之境。非取外色。故云自心见等识境也。等字。该闻嗅尝触思也。内色。是唯识妄想生。故末云妄想。观所缘缘论云。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此可知矣。已上释前二种生住灭竟)。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此明转识与藏识。非异非不异也。泥团喻转识。微尘喻藏识。言泥团。由微尘而成。如转识。由藏识而转。金庄严具。配释如上。故云亦复如是)。

  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言泥团与微尘异者。如水与火。性不相循。方称为异。故云非彼所成。今泥团实因微尘所成。则非异矣。故云而实彼成。又言泥团与微尘不异者。应无二相。不可分别。今二相可别。则非不异矣。不可言异。不可言不异。故云非异非不异也。上辨喻竟。下正法合)。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此法合也转识合泥团藏识合微尘。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下。辨转识与藏识真相。非异非不异也。而自真相实不灭者。自。指第八识自相。谓第八自相。湛然清净。实不灭也。亦犹泥团虽灭。而微尘自相。实不灭故。第八赖耶。称为藏者。藏。含藏也。谓具能藏所藏执藏义故。盖持种义边。名能藏。受熏义边。名所藏。第七执以为我。名执藏)。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

  (此结上文。重辨第八真相不灭也。但业相灭者。业相。即前七识。及第八见相二分。亦即前文无始虚伪习气耳)。

  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摄受境界。言诸转识也。摄受。执取义。识流注。言第八细相也。外道见转识摄受境界相灭。因计第八流注自种亦灭。故佛辨云。若识流注灭者。则无始及今。流注应断。今相续故。外计不成)。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眼识色明集会。魏译作识依眼色空明和合。○首楞严经云。眼识生者。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盖以四因集会。眼识得生。色明。即彼空明也。今文但云眼。不言心。盖眼之一字。义属心故。心即作意也。识之一字。是所生。此出佛之正因生义也。外道计识流注生因。谓不藉外缘。更有异因。异因者。邪因也。彼因下。出异因之名谓以胜妙士夫。乃至极微。为生识之因。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今外道所计之因。是从他生耳胜妙亦云胜性。谓生梵天之天主也。士夫。亦云丈夫。即神我别名。自在。谓大自在天也。此等实不能生。是彼妄想横计。非真实义)。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观经记曰此七种。都是妄计离识别有自性者。约识论义解。集性自性者。集谓集聚。此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法。论云。大等诸法。三事合成。又云。大等诸法。多事合成。如军林等。以彼所执五大。十一根。从初觉心五尘。三事集聚生起。故云集性自性也。性自性者。亦即立胜性自性者是也。相性自性者。相。即质碍之色。此指胜论师所立六句。以实。德。业。大有。和合同异。及四大极微诸质碍法。为生起之因也。大种性自性者。此指顺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诸法。即前云微尘能生粗色是也。因性自性。缘性自性者。此二。即二声论师所立。一待缘生。即以声为生法之因。此乃单以声为因。故云因性自性也。二待缘显。即以生声之缘为因。故云缘性自性也。成性自性者。此指计六句中和合句也。彼执诸法和合而成。故云成性自性也。愚按魏译云。外道有七种自性。则知此七。是外道所计。今文缺外道二字。读者致疑。世尊但举其名。不出其义。下以七种第一义破之。故结云第一义心。不与外道论恶见共也。魏译云。我有七种第一义。我者世尊自称也。今下文亦缺我字。当按魏译读之可了)。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七种俱称第一义者。言一一俱从三世如来第一义心建立故。一一俱称本性故。心境界者。心。即真识心也。境谓相状。界谓分齐。言七义各有相状分齐故。如宗镜云。第八本识。真如一心。广大无边。体性微细。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该通。檀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居初位而总号赖耶。处果位而唯称无垢。备本后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门。是为心境界也。慧境界者。天台云。善入佛法名慧。肇师云。造心分别谓之慧。分别。则从因立名也。大论云。道慧。道种慧。是因中总别。一切智。一切种智。是果上总别。故知慧自因中说也。止观辅行传弘决云。言总别者。直语道慧一切智故。故名为总。各加种故。故名为别。若通途说。智秪是慧。俱通权实。及以因果。今则约义稍别。故分为二。如前文云。善解自心现境界。究竟通达五法自性识二无我义。又云。离说所说。观所观。随入无所有分别义。是为慧境界也。智境界者。肇师云。决定审理谓之智。决定。乃从果立号也。下经云。圣智有三相。谓无所有相。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相。下经自解。兹未具释也。然此三相。包摄世出世智。罄无不尽。是为智境界也。见境界者。见是见解。下则该乎三乘。上则通乎佛地。世出世见。悉含摄故。是为见境界也。超二见境界者。超一切有无。能所。邪正。偏圆等二见。是为超二见境界也。超子地境界者。子地。是诸菩萨所证之地。超者。上极等觉。过下下地。乃名为超。虽言于超。意通下地。以地地有超义故。谓超过本地。趋升上地也。如来自到境界者。不与三乘人共。独证自觉圣智境界最上灌顶位菩萨。犹不能及。咒下地乎。是为如来自到境界也。然此七种。以理。解。行。证。四科收之。于义相应。所谓心者。心即真如。真如属理。慧。智。见。超。四种属解。超子地。属行。义虽兼证。有上可超。犹属行故。然而行中。非全无证。证有分满。行虽分证。未离行故。如来自到。属证。究竟处故。已上七种第一义。是佛正教。非如外道七自性也。以此七正。破前七邪耳)。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此结如来七第一义。不与外道七自性恶见论共也。应供等正觉。是如来十号总称。世间法者。谓四禅。四无色。灭受想等也。出世间法者。谓三乘十地诸波罗蜜等也。出世上上法者。谓如来大涅槃常乐我净等也。圣慧眼入者。谓以无分别之正慧。分别谛理。能所既寂。境观双融。名圣慧眼入也。自共相建立者。如来自到为自相。余义与三乘共故。如所建立不与外道共者。谓如上所建七种第一义心。体用互收。寂照冥摄。无出一心。是故不与外道计有计无。着外性相恶见所共也)。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谓诸外道。于自心现境。生诸妄想。及有无之见。而不觉不识自心所现。以不觉故。自心分齐不通)。

  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性无性者。谓有性无性也。诸外道愚痴。于自性第一义中。作有无二见论。故唐译云。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唐译云。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三有妄想。为有生之因。无知爱业缘。为有生之缘。妄想。内心也。缘者外境也。无知即无明也。三有众生。以无明故。依于内心外境。起诸贪爱。以贪爱故。造种种业。受种种苦。今谓若诸众生。于三有中。妄想心灭。则无知爱业之缘亦灭。盖内心灭故。外境随灭也。然诸众生。不知外境。由自心现。故执为实。因起种种异见分别。世尊随他所见。方便说法。当是其时。故云随见今当说)。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魏译云。大慧。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本无始生。依因果现。复作是说。实有物住。依诸缘故。有阴界入生住灭故。以生者灭故。唐译云。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妄计非有及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缘生住。有已即灭。○此出众计也。无种有种因果现者。谓彼外道。欲令无种之因。显现有种之果。盖计无因而生万物也。及事时住者。事。事物也。谓实有事物。依时而住。如春华秋实等是也。缘阴界入生住者。谓一切法。缘阴界入。而生。而住。而灭也。或言生已灭者。计谓诸法生已还灭。作无常论也。魏唐二译。义意明显可了)。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

  (此佛判上文外道所计属断见也。若相续下。列法相名。破坏下。正判其见。所以下。徴明属断所以。现前不可得者。现前是末。不可得是无因义。谓末无因也。及见始。非分者。始乃是本。非分。亦无因义。谓本无因也。言相续等法。见其本末无因。故作断灭论也。详如楞严第十中说)。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此譬明断见之非器也。谓上文作本末无因论者。如破瓶焦种。无复可用。盖深责其非也)。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次第。唐译作相续。○此佛辨诸法。非断灭也。若阴界入性。已今当灭者。此但自心妄想见。计其本末无因。而作断灭。既是断灭。应无次第生相。然从无始来。次第相生。于今不断。是故诸法。不入断灭)。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也。始从冥初。生觉心五尘。乃至大等诸法。乃以神我为其主耳。今文无种。指冥初也。有种。指大等诸法也。识。即神我。彼计此三。生一切法。盖以无能生有矣。故今破云。若有无识三缘。能生法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何者。无而能有故也。然而龟必无毛。沙必无油。彼计三缘合生者妄矣。所宗自坏。义堕空无也)。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此牒明上文三缘作事无实之原也。谓其所作方便因果三世诸法。若有若无等相。原其本起。悉由觉想邪教。及自心恶见习气所转。递相承袭。故作是说)。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此结前文邪见沙门婆罗门辈。无智妄称智说。下文复显正见论者)。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𦦨。水月。及梦。

  (见离自性者。谓正见观察诸法。本离自性。如浮云火轮等虚妄不实。无生者。言诸法无生。如浮云等。生即无生也)。

  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

  (内心外境。由妄想现。无始虚伪习气。不离自心)。

  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

  (因是自种。缘是假借。此妄因缘灭尽。则离能说所说。能观所观。及离藏识所建受用资身法等。离之一字。直贯下句)。

  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

  (摄受。执取义。上摄受。是所取尘。下摄受者。是能取根。以妄想因缘灭故。能取所取根尘识境。俱不相应)。

  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承明前文妄想。因缘灭尽。证得无所有境也。无所有。谓自性清净。一法叵得。远离相及流注生住灭境。于清净自心。起无分别智。随入一切分别。故杨彦国云所谓真心任遍知也)。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

  (无开发方便。唐译作无功用行。○开发。即功用义。方便。属行也。彼菩萨。指前正见沙门婆罗门也。不久当得者。谓近于佛觉。得果用故)。

  大慧。彼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

  (不勤因缘。唐译作从缘无起。心外无所见。作离心无得。○不勤。即无起义。谓彼菩萨。既得无功用行。知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于诸因缘。无起灭念。由是远离内外境界。离心无法。故云心外无所见)。

  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唐译云。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绝众影像。成就智慧。证无生法。入金刚喻三昧。当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诸变化。力通自在。大悲方便。以为严饰。游众佛国。离诸外道及心意识。转依次第。成如来身。○今文与唐译。句句相对。其义明显。等入佛刹外道入处者。谓以离心意识故。一切平等。魔佛无二。如净名云入魔境界。即佛境界。故云等入。余如新说。新说云。言渐升诸地者。谓登欢喜地。乃至第七远行地也。证无生法者。谓无功用道。登第八不动地也。入金刚喻三昧者。谓初地菩萨。创得无分别智。断异生性障。二地至十地菩萨。如实修行。渐断诸障。增胜功德。第十一地等觉菩萨。金刚喻定。顿断俱生二障种子也。转依次第成如来身者。即等觉后念解脱道。断二障习气。即得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果也)。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此文结劝正见沙门婆罗门。所应断。所应修。当如是学。文义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魏译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心意意识五法自体相等法门。诸佛菩萨修行之处。远离自心邪见境界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语譬喻体相故。一切诸佛所说法心。为楞伽城摩罗耶山大海中诸菩萨。说观察阿黎耶识大海波境界。说法身如来所说法故。○今文字句阙简。读者当以魏译合看可入也。言心意意识者。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意识是第六识。义兼前五。第八言心可知。第七言意者。成唯识云。第七名意。何异第六言第七。识即意故。彼第六。识异意故。如眼识等。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欲显第七与彼第六。为近所依故。已上自别中问答。至前应当修学。结文已竟。今尔时下。大慧重请前义。盖心意识相。前虽明释。而大慧未达其详。[出]是翻前重请。以希委示源流因缘起灭。或顿生。或渐生。乃至究竟微细本识边际。使修行者。下中上修。得超心意识相。入真实际。是为重请之要也。读者详之)。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

  (唐译云。所谓[小]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此明眼识。托四缘生也。一谓不觉自心现量摄受故。二谓无始见妄所生故。三谓识自性染着故。四谓根性乐见。以色为食故。因此四缘。眼识得转。一识如是。余识皆然。故下结云。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也)。

  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此结上文四因缘名。以示生识之由也。水喻藏识。奔逸诸根曰流。即识之行相也。处者。藏识所依处也。成唯识云。执受及处。处。谓处所即器世间也。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此执受及处。俱是所依。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由是藏识转识浪生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唐译云。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如眼识者。举一识例余识也。一切根尘毛孔俱生者。谓眼识遍一切处也。随次境界生者。承上眼识而言。谓眼识既遍。则余识境界。次第随遍也。故云亦复如是。明镜现像。喻俱生也。猛风吹水。喻渐生也。诸识俱时而现。无前后次第。故如明镜现像。次第展生。前后不逾。如后浪不逾前浪。故如猛风吹水。须知顿非渐外。渐在顿中。虽诸识俱生。非无展转因故)。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

  (此承上文以明识因境转。起诸识浪也。外境风者。境。所缘也。境能发识。故喻如风。唯识云。八识所缘。不出九种。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及亲生种子也。又云。八识藉缘。有多有少。彼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谓耳识除明缘。鼻舌身三。除空明二缘。后三者。指第六。七。八。三识也。五三四者。言第六五缘生。第七三缘生。第八四缘生。盖缘多而断。缘少而恒也。今文前云四缘者。即彼九种。但彼此立名有异耳。论又云。九缘如风。今文亦云外境界风。彼此义合。因所作相异不异者。谓此八识。相因所起。相虽差别。体非有异。故云异不异也。合业生相深入计着等者。谓诸众生。依和合业识。从妄入妄。无始迄今。往而不返。故云深入计着。盖由不能了知色等五尘。自性虚妄。故五识身。因之而转)。

  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魏译云。不离彼五识因。了别识相。名为意识。彼因常转故。○言俱因者。指明了意识之生因也。以明了意识。同缘实五尘故。同时俱起。故名俱因也。差别分段相知者。即明了意识之体。于五识身中。能知五尘差别分段相故。成唯识以此。名五俱意识也。当知知字。与相知知字不同。相知知字。是意识中了别之性。当知知字。是世尊告大慧语。谓于此当知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魏译云。大慧。五识及心识。不作是念。我递共为因。自心见虚妄分别取诸境界。而彼各各不异。相俱现分别境界。如是彼识微细生灭。○彼身转者。承上文五识及意识身转也。彼不作是念等者。谓彼六识在迷。不了展转生因。不悟自心妄想计着转。我之一字。借言六识自称也。以不觉故。深心计着实我实法。而随彼转。从不作念下。显诸识不觉之意。而彼下。言彼六识以不觉故。各各取自分境。刹那生灭。俱时而转。故云坏相俱转也。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者。谓前六识自相。分段不同。分别取自分境故。然诸众生。不了识体本妄。转即不转。执相分别。故云谓彼转也。此节。约在迷众生。不悟妄识流转。下文。约修行者。觉而未悉。故不知微细习气。而谓识灭也)。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谓修行者。于三昧中。微习流转不觉。而谓识灭。然后入禅。识实不灭而入禅也。以习气种子不灭故。然以摄受境界。识不具存。故云灭耳)。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

  (如八识颂云。不动地前才舍藏。故云。除住地菩萨。又云金刚道后异[孰]空。故云除诸如来)。

  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

  (此文总结大慧重请之义。以明藏识渊深。除住地菩萨及诸如来。余莫能测也。余地下。谓初地至十地。各依自相智慧。善巧方便。分别决断此识。若句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之时。则离自心妄想虚伪。宴坐熏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当此之时。无量刹土诸佛。以智慧水而灌其顶。得自在力通。诸善知识等。为其眷属。此修行者。悉已超度心意识境。及生死业爱等因也)。

  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此重结劝。令亲圣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前四句是喻。后四句以法合也。藏识如海。转识如浪。境界如风。藏海常住者。谓识之自性。即如来藏。不生不灭。故云常住。由境风所动。自性不守。和合而转生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唐译云。青赤等诸色。盐贝乳石蜜。华果日月光。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洪波浪。心俱和合生。○青赤至光明。示六尘之境也。色等可知。珂。珂佩。取声也。乳及石蜜。取味也。淡即静味。楞严云。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不动。即静义。华果取香也。众尘现前。着之名触。依而分别名法。即此六尘。是境界风也。非异不异者。通乎法喻。喻中。谓波浪与海若异者。离海无波。波因海有。故非异也。波浪灭时。海水不灭。故非不异。法中六尘。明异不异同此。故置此句于识境之中)。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此重合前喻。以明心境和合之详也)。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处。藏识所依处也。义见前注。此所依处。诸识亦依转故。意识思惟者。谓第六意识。于八识中。行相最胜。具三种思。云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余识所无。故于诸识。彼独胜也。今文以意识思惟胜故。由是表而出之。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者。不坏。即真实常住也。八识自性皆常住故。八相即常。故不坏也。常故无相。无相之相。亦复无相。故云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后四句。唐译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境现说五。○心名采集者。采。摄取义。集。遍持义。心是第八识。此心能摄取遍持无始种现习气故。宗镜第五十云。积集名心者。谓第八识中。持诸三界五趣种子。故第八得名含藏积集。即第八自证分。能持旧种。故名积。又能集新熏。故名集。今文采义。应采新熏也。集义。应集旧种也。意名广采集者。意与心同名。而重言广者。盖第七识。恒与四惑俱故。是有覆无记性。约有覆边。遍计我相。乃名为广。成唯识云。第八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唯与舍受想应。故无广名。诸识识所识者。上识字。是能缘。下所识。是所缘。前六识了别外境。故云识所识也。现等境说五者。现等境。即现量五尘也。现。谓显现。量。谓度量。境。谓性境。取境亲明。度量刊定。显了分别。得境自性。名现量境也。前五识。唯通现量。明了意识。与彼同缘实法。故云现等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此大慧蹑前偈意而问也。谓青赤等尘。能发诸识。如浪相续。然则心意识等。为实有耶。为实无耶。故下答云。青赤波浪。彼悉无有)。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前四句可知。彼业下。彼业。指采集业。即业相也。所摄。指六尘境。谓自心本空。所摄亦离也。末二句。承上句意。谓所摄既无。识浪亦同。唯识与境。皆无性也)。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受用建立身者。由八识转变。成执受身。是众生现识所具。故云建立。为识所依。故云受用。诸业。指前七识。现识所转。如水之波浪耳)。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大慧问意。谓海波鼓跃。览而可别。此譬上易明也。藏与业识。何不觉知。此法上难解也。以难易故。宗因有过否)。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佛答意云。藏识渊深。凡夫昏浅。深之莫测。量之无涯。故喻之于海。佛令依譬比类而通之。是故三支无失)。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此大慧举日喻。而难世尊不说实法也。言日光照世。贤愚并蒙其益。如来以般若光。照诸世间。亦应平等。众生虽愚。说法自当真实。何故已说诸法。分部繁兴。真实之义。秘而不谈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以诸众生。心识虚妄。不堪说实。譬如下。以喻明其虚妄之心也)。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境界不具者。言八识无体。藉缘而兴。虽展转因生。而其体原妄。故云不具也。识所识。同前解。意谓然者。言第七识。依彼得转而复缘彼。执我名言。任运起故。五则显现可知。无定次第者。通显诸识。坏相俱转。无所限量。不可以次第定也)。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集注云。此偈言画色本无形。随形即画像。以况如来本无法。随机即说法。岂得止说一种法也)。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

  (佛谓以言说故。施行相别。以真实故。文字性离。分别说者。以应初机。久修行者。为示实实。真实之法。但可自悟。自悟之处。能所觉离。实为佛子。权因愚者)。

  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种种说法。悉皆如幻。虽现诸幻。原无真实。随事施设。别有多门。所说若非所应。则为非说矣)。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法喻可解)。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此四句。结显藏识海喻。非小机可解也。妄想。指外道。声闻非分者。以不信有此识故。后二句。总结海喻之说是佛自觉境界也。哀愍者。佛自称也。佛具慈悲。哀愍一切故。前三十八句。叠释大慧日喻之难。此四句。重显识海之深耳)。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群聚。多愦闹故。习俗。妨静业故。睡眠。助懒惰故。修此道者。当离此三也。离恶见经论者。防闲心见故。离二乘相者。策进胜行故。余文可解)。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前文令离俗习。巧示真修。是人圣智之初心也。名为助道。今文于上下。正示圣智名体。令修此相。方名正行)。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自愿处处字。魏唐二译作住持字。盖谓诸佛住持本愿之中也。○此圣智三相。即空假中三观之智也。何者。无所有。是空。佛自愿处。是假。自觉圣智。属第一义。是中。三相皆标圣者。圣。犹正也。正。即圆义。此属圆融三观智耳。然此三相圆修。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而恒三。三而恒一。非一非三。能三能一。此为第一义心之智行也。得此圆观。熊超权小之上。故云能舍跛驴心智慧相。跛驴。喻二乘及外道也。二乘耽涅槃乐。无胜行故。如彼跛驴。艰于行也。外道喻跛驴。有坑陷之险。若圆得此智。无功用行。悉具足故。故云得第八地也)。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

  (此相二乘及外道修生者。谓二乘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故。与空相应。证得此智。外道依无修习。或得智相。亦不出此。佛并收之。然校之二乘。邪正迢然。犹天壤矣。盖智相虽同。见解异故。二乘又与菩萨同修空智。圆别迥隔。故佛总以跛驴。喻二乘及诸外道。不能圆修后二相故也)。

  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

  (谓修此智者。当住持诸佛本愿之中也。佛之本愿。以慈悲为体。权实二智为用。随机赴感。方便度生。是为诸佛本愿之体也。佛佛同体。故以先佛标名耳)。

  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一切法相无所著者。谓非有非无。非非有无。非一非异。非非一异。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一切法相。俱无所著。以无著故。证得如幻三昧。起无功用行。进趣佛地。成就慧身也)。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

  (此结前义。以明所证)。

  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此重结劝。诫令勤学)。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一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2 楞伽经参订疏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二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

  (前经所显是圣智。所破是业识。业识敌体与圣智。非异不异故。乃依圣智分别。名圣智事也。诸菩萨念言。前百八义中。八识虽明。而未知何名自性等法。作念希欲如来说此自性经义。大慧具他心智。知其所念。代请世尊而说是经也。承佛力而发请者意明此经深妙。自力不堪。必承佛力始发起故。百八句分别所依者。谓百八句是能依。圣智是所依。离圣智无别有法。诸法依圣智而得起故。故云百八所依也。今文自性。即三自性。遥应后文故)。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共相妄想自性。

  (依此者。此指圣智也。自共相者。新说云。五阴不同名自相。共成人身名共相。界处亦尔。乃至一切诸法。各各自有自相共相也。五阴。是妄想自性。法华玄义云。五阴是实法。人身是假名。人身由五阴共成故。盖自相为实。共相为假)。

  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

  (谓因说妄想自性故。能令行者。得信解行证之位。超越二乘及外道诸定也。则能下。属解。知即解故。周遍观察。是能观智。人法无我。是所观境。解由信起。故兼信言。净除妄想属行。照明诸地属证。超越下可知)。

  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谓由观察如来不思议境故。乃能毕定舍离五法三自性等也。诸佛下。谓以佛智自严也。起幻下。谓此菩萨。登欢喜地已。如华严所谓现诸天王身。修法界行。说究竟法。上上地升进。寄位天身。自下而上。逮得如来法身。故云升兜率乃至色究竟也。梵语兜率。译云知足。已上三节。是大慧自叙所请之益也)。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唐译作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觉知。因尽者。觉知。计度义。因尽。诸法本因无也。谓此外道。计度诸法。本无其因。故作兔无角想。兔无角是喻。诸法无所有是法。言诸法本无。徒得法名。如兔无角。空标角想。此是计无外道也)。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标。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着兔无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求那陀罗骠。辅行云。梵语优楼僧佉。译云鸺鹠仙。其人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犹如彼鸟。故得此名。说论有十万偈。名卫世师。此云无胜。以六谛为宗。一陀罗骠谛。此云主谛。谓五大。及时。方。神。意。此九为万物所依。故名为主。二者求那。此云依谛。谓色等五尘。一异。离合。数量。好丑愚智。爱憎。苦乐。勤惰。此二十一种。依前九法。故名依谛。余繁不录。今云种者。即四大种也。极微对种字看。谓大种粗质。依极微为主谛也。言此外道。横计粗细尘质形处之法。各各差别。见差别已。乃因兔角之无。而计牛角之有。盖此外道。计大种求那。终成断灭。故作兔无角想。极微主谛。常住不灭。故作牛有角想。因无待有。有无之法。皆横计也。故双标横法之言。此是计有外道也)。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唐译云。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见。○二见。指上有无二外道见也。妄想根量。言妄想六根。及诸心量。此结上文两节之意。余如唐译可解)。

  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

  (此因有无。以例一切。皆是妄想根量。故云亦复如是。离有下。警谓诸法。本离有无。于离有无处。不应作想)。

  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

  (此承上文之意。以明离有无处。不可作无想也。谓离有无处。若又作兔无角想者。是名邪想。何者。谓离有无处。灵鉴虚涵。难容拟议。若作无想。非邪而何。彼因下。出相待之因也。谓离有无处。所作无想。因离而有。故此无想。不应成立。何者。此离有无处。所作兔无角想。乃至微细分别。求其自性。不可得故)。

  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上于离有无处。无想既破。世尊恐彼转谓既非无想。还成有见。故此防云。圣境界处。四句百非。一切悉离。于此不应重起牛有角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前文世尊叠破有无离有无处计着。大慧因重问云。有诸众生。闻前义已。于有无离有无处。得无妄想者。其或见不生想已。随于不生想处。比度思量。观察不生妄想。重计言无否)。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

  (非观下。世尊答。谓非观不生妄想处言无也。所以下。徴明妄想相待之因。谓不生妄想。因彼有无角上生故)。

  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此重蹑前例。以破不生之无也。谓依有无之角。生于妄想。则有无为妄想所依。是故言依因也。想依角有。则彼此非实。以彼此非实故。离异不异相。是故非观不生妄想。更言无角)。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此释上文离异不异之言。以明妄想有无二俱非性也。妄想。指依有无所生者。角。指有无也。异角者可知。若不下。谓妄想若不异角者。则无能因所因。今因彼所生。若非不异。乃至下。微尘。言微细也。谓以妄想。微细推求。悉不可得。以妄想不异角故。妄想亦非性也。能因所因。二俱无性。更有何法。汝何故于此而言无耶)。

  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无故无角。指计无见者而言也。观有故言兔无角。指计有见者而言也。谓见此有故。因知彼无。故云观有故。言兔无角也。佛诫此二见者。不应作想。不正下。出上二见之过。谓有无二见非正因故。二俱不成也)。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着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唐译云。复有余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着。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此外道。见色空处差别事法。横计为实。而不善知色空无二。言色离空。别有实法。因起色空分齐见妄想。然其但知色空离义。未解色空即义。又安知其不即不离之义乎。下文显者此也)。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

  (彼执色空离义。佛今约即义而破。即义尚破。况其离乎。盖显不即不离。以明中道也。谓若空是色者。虚空随入色种。空无本位。未有见色而不见空者。则虚空是色。非矣。又若色是空者。能持所持。建立宛然。色有定名。未有见空而不见色者。则色是虚空。非矣。当知色空二事。本体元妄。不即不离。分齐安在。具正眼者。当如是分别)。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不坏相故。不住虚空。相无实故。非彼无空。不住虚空。意明不即也。非彼无空。意明不离也。不即不离。是中道故)。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

  (此言外道。因色之有。计虚空之无。故云观牛有角故兔无角。然彼牛角。析至微尘。有不可得。又析微尘。刹那不住。色何从有。以此而知。色即空也。空即色也。色空二法。全体虚妄。故下偈云。色等及心无。此之谓也)。

  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谓牛角之有非实。有既非实。无亦是妄。更何所观。而言兔角是无耶。若言下。例余物也。余物者。指一切时事因果等法。亦如此破。故云彼法亦然。盖言一切皆妄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此总结前文。以劝行者。当离有无形处及色空异见之想也。汝等下。勉诸菩萨。当观自心。复以自心。教授于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

  (初句心字。即长行有无色空等妄想也。初句顺显色心无性。次句逆显外道不悟色等无性。而反依色等。长养妄心也。身受用至二无我。述前法数之名。净之一字。通上诸数。谓能知色等无性。则异见心灭。异见心灭。则诸数清净也。广说者。佛自称也。佛能广说三乘故。又属集家语。下同此)。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

  (长短。即形处差别也。有无。即色空牛兔之角也。展转下。谓由色显空。因无明有。故云无成有有成无也。微尘分别者。颂析至微尘刹那不住之义。以分别色性无故。不起色妄想也。心量下二句。谓有无色空等见。皆由自心现量安立。而诸外道。各执己见。迷而不觉。故于自心安立之处。所不乐也)。

  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觉想。指外道也。执诸恶觉妄想故。救世。佛自称也。此四句。结前偈意。谓诸数清净唯心境界。非外道声闻所知。即此唯心。是佛自觉境界故)。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大慧悟前有无异见妄想。皆是自心现行流注。独未知此流。为顿除耶。为渐除耶。故发此问。下文答意。谓所净现流则渐。所显不思议智则顿。如首楞云。理虽顿悟乘悟冰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义也)。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顺。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上四喻。明所净现流须渐。如文。庵罗。或云庵罗婆利。译云难分别。其果似桃非桃。似奈非奈。大经云。如庵罗果。生熟难分别故。华严第四钞。以此四渐喻。如次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谓此四渐。约修行未证理者说也)。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

  (镜现无相像者。谓镜之光也。镜光本无相故。非谓所照之像无相也。喻如来自心智光亦无相故)。

  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

  (一切众生。因迷故。即自心不思议智体。翻为识情流注。若能悟本自心。无如是虚妄起灭。即识情流注。转为不思议智矣。悲夫。迷悟之关系非轻也)。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

  (依佛。魏唐二译作报佛。○以报为依者。谓依法佛起故。又依因所起故。此中藏识喻佛。顿知自心现。喻顿熟众生。安立受用境界。喻安处于彼色究天。安处色究竟天义。出成唯识。见前注)。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此中复以依佛光明为喻。藉显自觉圣趣光明。破诸恶觉。亦如佛光遍照也。佛光。指身光。非谓智光。此上四喻。明所显不思议智。顿义如文。顿渐八喻。配法可知。钞云。此之四顿。约已证理者说也。初明镜喻。喻初地至七地。二日月喻。喻八地已上。三藏识喻。喻报佛。四佛光喻。喻法报。谓前喻报成。此喻顿照。又云上四渐四顿。多依地位。古今同为此释。然今疏意。但顺消文。不委他配。若从玄解。当如钞说。故录之以备寻讨)。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

  (法依佛。魏译作法佛报佛。唐译作法性所流佛。○法依。即法性所流。言化佛也。一切法入自共相等者。谓一切法不离自共种子现行二因故。盖自共等法。皆以自心所现习种及现行相续计着。展转为因所起。此法不实如幻。妄有种种计着。即此计着。亦不可得。化佛所说。不外乎此)。

  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妄想缘起二者。缘起。即三性中依他起也。谓自无实体。从缘所起故。妄想。即遍计所执也。谓周遍计度。执为实有故。摄大乘论云。是依他起。遍计心等所缘缘故。是知依他属所缘。遍计属能缘。今文计着缘起。生妄想者。谓依所缘境。生能缘心也。成唯识第八云。遍计所执。其相云何。与依他起。复有何别。有义。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此相说为遍计所执。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虚妄分别缘所生故。云何知然。诸圣教说。虚妄分别。是依他起。二取名为遍计所执。又慈恩云。三性中。依他起。必是所缘有法。遍计心等。以此为缘。亲相分者。必依他故。如工下。举喻显妄。合法。应云幻师。喻妄心也。依草下。喻缘起性也。谓依他草木。幻作众生若干形色。形色非真。从缘起故。起种下。喻遍计性也。谓由缘起。生妄想自性。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大慧。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唐译云。此亦如是。由取着境界习气力故。于缘起性中。有妄计性。种种相现。是名妄计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此言依缘起而生遍计。以明遍计有种种相也。种种妄想心者。唯识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品类众多。说为彼彼。彼彼。即今种种也。行事妄想相者。谓行阴妄迁之相。下文云。行显现事相是也。然此妄想心相。是计着习气所现之妄想耳。是为下。结妄想自性生相。是名下。结前法依佛所说之义如此)。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离心自性相者。心谓八识也。性谓八识之自性也。相谓八识转现之相也。法佛所说之法。离此性相。而建立施作自觉圣智所缘境界故)。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说之一字。贯下诸句。谓说六度。说离阴界入法等也。观察下可知)。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着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

  (此明前文法佛所说未尽之意。故加又字也。谓法佛所说。离诸乘缘。以攀缘离故。三乘一乘根量相灭。三一根量灭处。非二乘外道着我相者境界。然此三一缘灭。则自觉究竟无建立而建立也)。

  是故大慧。自觉圣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此结上文法佛所说之意。勉诸当学。复结依佛所说自心现见。勉令除灭)。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通分别相者。谓二种同名声闻。故云通。所修异故。乃有分别。此标名。下释义)。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此先释圣智声闻之义也。无常苦空无我境界。是二乘所修四念处之法。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今文易不净为空者。盖不净在因。空自属果。何者。以四大本空故也。详如法界次第中说。真谛离欲寂灭者。谓离世欲繁动。得真谛寂灭。故能息阴界入自共相也。外不坏相如实知者。外。指自共相之外也。自共之相。刹那不住故坏。世相之外。湛然空寂。以空寂故。不坏也。此声闻如实知不坏境界。故心得寂止。心寂止故。诸禅解脱悉皆现前。由所知未破。不离变易死也。不[想]议变易死者。成唯识云。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剂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也。得自觉乐住者。谓此声闻。住寂灭乐。无度生心故。是名下。结前)。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此菩萨所得乐者。是大悲自觉之乐。简非声闻灭门之乐。及彼空相应。正受之乐也。集注云。前之是名等。结得差别相之声闻。此之是名等。结声闻得差别相之乐。诫诸菩萨。于此乐中。不应修学。以彼声闻所得之乐。非究竟故)。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

  (性妄想性字。据结文云。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则此性字。是定中所观色性为性妄想也。此声闻。计着小乘观法。世尊以大抑小。故责云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也。所谓下。出其观相。言大种青黄等者。即彼声闻能观十一切处。以定中观此青黄等故。十一切处者。法界次第初门云。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皆言一切处者。谓一一观遍十方故。坚等。即四大之性也。非作生自共相者。谓不由造作而生。由观想得故。此先佛所说。依之而修也。定中见此相已。于彼即起自性妄想。此二种声闻。前是得果住者。此是观成就者)。

  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想。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

  (集注云。菩萨于自性妄想。应知应舍。了我法空。渐入诸地。到如来境)。

  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此结第二声闻所修之名也。凡声闻所修。类不出此。故加诸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大慧因闻自觉常不思议境界。故引外道所见常不思议。难同异也。自觉圣趣。三乘[其]有。第一义境。如来自到。故问分为二)。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

  (世尊告以常因。非同外道所见也。集注云。如来所说常不思议。以自觉圣相为相。第一义智因为因。外道所说常不思议。计神我为因。以无常为常。故言非也)。

  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

  (此徴外道常因有过也。不因自相成者。谓彼别有作者。异因为因故也)。

  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

  (此辨不因自相。而依异因。不得为常也)。

  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

  (此世尊以正显邪也)。

  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出彼异相。结不成常)。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

  (依第一义为因相者。有无性离)。

  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

  (古注云。如三无为法。离有无相。故常。以譬第一义因相。离有无故常)。

  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

  (结前问语)。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此常下。明如来所得。由自觉故常。如是故下。以如来之常。诫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此重明外所计常。是无常性。异因成故。非自下谓外道常。依异因故。非自作因相之力。而横计为常。则计常者妄也)。

  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

  (此出外道计常之由也。所作性非性者。谓见彼色等诸法。由所作故。性即非性。见无常已。妄自思量。计作者以为常耳。如首楞云。见迁流处名无常性。见相续处名之为常。以作者能相续故)。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

  (如来就彼所计而破也。谓计所作无常似是。思量常处实非。计异因为常故。然如来亦以所作为无常。见无常已。则知所作如幻。而悟真常。真常。即自觉境界。彼计所作无常。常由作者。故说彼常无因)。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

  (此显外道因相。不成常也。推其因之自相。性非性故。同于兔角。空得因名。则彼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耳)。

  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此牒明外过。以显如来自因。非其分也)。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

  (此重明如来真常。因自觉得相。离性非性过。非如外道计外性非性无常。思量横计为常也)。

  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此明外道但知分别无常思量计常。不知所计常因。非自因相故。去自觉之因远矣。由是彼不应说常)。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

  (此因外道带破声闻也。谓诸声闻。但知畏生死苦。求涅槃乐。而不知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二俱非性也)。

  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

  (唐译云。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此明声闻但灭根境作涅槃想。然非自觉圣智。藏识转依之大涅槃也)。

  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初是故下。结前凡小所执也。谓彼不达权实。执有三乘。而说心量趣无所有。为其极也。次是故下。明其不知如来自心境界。计着心外现境。故为生死所转)。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

  (一切法。即有无诸法也。有无俱妄。本不生故。三世如来所说同也。所以下。徴释不生所以。谓有无之法。皆自心现。有无生相。悉远离故)。

  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愚痴凡夫不觉妄想。自性妄想故。

  (一切性。即有无性也。一切法。即有无性之质也。谓一切性不生。则一切法如兔马等角。非实有也。盖言性既不生。法亦叵得。而诸凡愚。妄想不实。计有一切性生。此特妄想所计耳)。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

  (魏译云。大慧。一切诸法。自体相不生。是内身证圣智境界故。非诸凡夫自体分别二境界大慧。是阿黎耶识身资生器世间。去来自体相故。○一切法不生。是自觉圣智趣境界也。此一切性相不生境界。非彼愚夫有无生灭二境界。故彼愚夫有无生灭二境界者。是八识自性身财建立所趣。识自性相故)。

  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贤圣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此承上文识性身财建立之意。以明愚夫二见。从是而生也。谓愚夫因藏识能摄所摄相转。乃有生住灭相三见。然而性本不生。凡愚妄执一切性生。有非有想。纷然乱起。此是凡愚妄计非圣贤有。是故勉诸当学)。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

  (五无间种性。魏译作五种乘性证法。○此文生起。由前自觉境界。各计不同。故今标明。有五性差别。此标数。下列名。集注云。无间者。谓佛及众生。同一法性。初无有间。以机缘有异。故分为五。宗镜云。种性者。相似曰种。体同曰性)。

  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此列名。下释义)。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断知时者。谓小乘人。初闻三转法轮。自称已知已断之时也。因闻四谛。初得解名。故举身欣悦也。乐修相智者。天台以见思为取相惑。今言相智者。是破相惑之智也。声闻智。有八种。一苦法智。二苦类智。三集法智。四集类智。五灭法智。六灭类智。七道法智。八道类智。详如天台四教仪集注中说。不修缘起发悟之相者。缘起。即十二缘起也。发悟。谓缘觉乘人。观十二缘起。发悟无生之理。今声闻但修四谛。不观缘起。故云不修也)。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气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见第八地者。谓无所有境。三乘同证。但所见有异。故分大小耳。第四经云。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此三乘断惑处同矣。又云。八地菩萨声闻缘觉涅槃。此三乘所证处同矣。是则声闻岂通菩萨八地乎。此必有旨。非相滥也。天台四教义。约通教。明三乘共位有十。一干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地。菩萨从干慧。至菩萨地。皆行皆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故言三乘通位。又用别教别位。名别而义通者。配上通教十地。十信。即干慧地。三十心。即性地。通八人地见地。即别初欢喜地。薄地向果。向即离垢。果即发光。阿那含向果。向即焰慧。果即难胜。阿罗汉向果。向即现前。果即远行。辟支佛地。即第八不动地。菩萨地。即善慧。佛地即法云。此用别教位名。辨通教位也。今文见第八地者。即是见通教第八辟支佛地也声闻未侵习气。望辟支佛尚劣。故但云见。又通教第八辟支佛地。与别教第八不动地。断惑见谛同。然则此经。意属通教乎。起烦恼断。习气烦恼不断者。起即正使。动故名起。乃现行断也。不能侵习。故不断也。变易死。解见前文。分段死者。成唯识云。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长短。随因缘力。有定剂限。故名分段也。正师下四句。师子吼。表无畏说。谓声闻人。已度生死。证得涅槃。故于大众中。能无畏说也。我生下三句。是无畏说义。涅槃经云。罗汉有四智。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今文阙第三句。魏唐二译四句全。此必译场误略也。我生已尽者。大明法数云。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死故。梵行已立者。谓阿罗汉。由戒定慧行成就。得此果故。所作已辨者。谓阿罗汉。本求出离三界。修诸梵行。生死既尽。梵行既立。所作办故。不受后有者。谓阿罗汉。生死惑业既尽。更不受后世之身故。如实下。谓声闻人。如实知五阴无我。证得人空。逮得涅槃也)。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

  (言各别者。谓我人众生寿命等。种种法相。各别见故。长养士夫。即神我别名。以生育万物。名长养也。士夫。又云丈夫。亦生育成立之义。然此见虽各别。妙性恒通。亦名无间)。

  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

  (彼诸众生。指各别见者)。

  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

  (此计诸法由作者生。见此谓是涅槃)。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

  (唐译云。彼无解脱。以未见法无我故。○作如是觉者。指上声闻各别。及外道三种见者。作如是觉。不见法无我义。故非分也)。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此总结声闻各别外道二种见者之非也。不出出觉者。谓未出生死。作出离想。菩萨乘人。为欲转彼不出出觉恶见。故应修学)。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着。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不相近缘。唐译作离愦闹缘。○若知下。谓依十二因缘。师徒训化。转相授受。说此乘法。如楞严云。辟支无学。并其初心者是也。集注云。言若知因缘各别不和合。而不近诸缘。不着所有。或时闻。说种种身。或离一身为多身。或合多身为一身。及于神通变化。心有所得。是为缘觉乘种性)。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集注云。妙体圆明。曰自性法无间。不守自性。曰离自性法无间。匪从外得。曰自觉圣无间。平等法界。曰外刹殊胜无间)。

  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谓诸众生。闻说四事。及闻说身[上]从自心现。而不惊怖者。是如来乘也。建立身财不思议境界者。如佛现种种身。种种刹。种种化相。种种殊胜庄严。依正交彻。理事互融。无出一心。名身财不思议境也)。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三种。即声闻缘觉如来三种也。集注云。此不定人。随说而入。顺学而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此结上文五乘建立之意也。谓彼初治修行地者。建立种性。欲令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也。无所有。直指如来实际。非止第八无所有。故下偈云。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新说以此文局于不定性中。非也)。

  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唐译云。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自觉藏者。藏藏识也。谓能证知自觉所起藏识者。则净自性烦恼。见法无我。即彼三昧乐住声闻。能觉此者。亦当得于如来最胜之身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须陀槃那。金刚疏。译云入流。入八圣道流故。此初果也。果之一字。通下句三人。往来。或云一往来。是人从此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尽众苦。入涅槃故。此二果也。不还。或云不来。是人欲界中死。生色无色界。于彼漏尽。不复来生。此三果也。阿罗汉。大智度论云。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故。又云应供。一切漏尽。堪应人天供养故。又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故。含此三义。故存梵名。此四果也。是等心惑乱者。言其见思虽破。无明全在。故云心惑乱也)。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集注云。如来为凡愚少智。声闻趣寂。说三乘一乘。复立非乘。一对三说。三既不存。一亦非有。远离寂。言离欲寂灭也)。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第一义门中。若三若一。皆悉远离。即非乘也。然于非乘。本无所有。何有三一之殊哉)。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集注云。诸禅无量等。谓四静虑。四无量心也。无色三摩提。即无色界四空处定也。受想悉寂灭。谓声闻灭尽定也。言如来说诸禅三昧等法。亦无有实。为妄想心量愚夫作如是说。故云亦无有心量)。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

  (魏译大慧下。有何者无性乘一句。○此文生起。亦由五性而来。故魏译有无性乘之句。一阐提。大经云。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盖信不具。即译语也。今文意含二种。彼一阐提。是实行阐提。非一下。明菩萨依一阐提。成就本愿者也。谓非彼阐提。则不能成就菩萨愿。于诸世间解脱。从谁而转。故云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魏译云。大慧。一阐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此非下。正是谤语)。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

  (魏译云。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槃。○此释第二菩萨发愿者。二者字。当作云何字。始应上文。非不下。谓菩萨非实不般涅槃。为令一切舍善根众生。而般涅槃。故示不般涅槃相)。

  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魏译云。是名二种一阐提。无涅槃性。以是义故。决定取一阐提行。○彼般涅槃者。彼指上一切众生也。谓彼众生般涅槃。即是菩萨不般涅槃相。涅槃不涅槃。二性平等故。此亦到一阐提趣者。谓菩萨示同其事。亦以平等性。类一阐提趣故)。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

  (此中。指二种阐提也。谓此二种中。何者毕竟不般涅槃。佛告以菩萨一阐提者。不般涅槃也。何者。谓菩萨善知一切法。本涅槃相。故无涅槃可入。然非舍善根实一阐提也)。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言佛大慈。虽彼至恶。犹以四摄神力。方便引导。令种善根也。所以下。徴释善根生之所以。意谓非彼自力能生。实由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如鸯崛摩罗等是也。以是下。结明菩萨不涅槃意)。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

  (前自大慧请说自性经已来。世尊初章。广破有无妄想。次章大慧问自心现流。世尊以八喻酬之。又明三佛说法之相。其中略显三自性义。义且未备。遂明二种声闻。及常不思议五性等。今第三章。世尊无问自说一阐提义至此始示三自性名以圆前所请意。然而世尊虽答三性。义收五法。故后结显五法之名也。既前广破外计总是妄想自性)。

  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此三自性。与摄大乘论中立名。大同小异。彼谓遍计。依他。圆成实也。今妄想即遍计。缘起即依他。成自性即圆成实耳)。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相。即缘起自性也。缘起是所缘相故。谓妄想从缘起生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

  (事相相者。以因缘和合。能摄所摄为事。以形处长短为相。下相字。谓事相之相也。行显现相者。行。行阴也。谓从行阴显现之相此二相。牒妄想从相生句。盖缘起事相。属所缘。行显现相。即法处所摄之色也。言从相生者从。依也。显扬圣教论第六云。依他起性。能作五种业。其第三业。谓能为遍计所执性及圆成实性所依故。今文先明妄想自性从缘起相生之意。下文正明妄想自性之体)。

  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

  (建立。唐译作演说。○以计着上文所说二种相故。遂有二种妄想性也)。

  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着。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

  (名相者。名字之相。属非色四阴也。谓从行显现相。生计着故行阴所显者。不出内心外境二法故。事相者。属所缘也谓从缘起事相。生计着故。缘起事相者。不出内外自共相故。离此自共。别无法故)。

  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

  (此结二种妄想名也)。

  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此承上文二种妄想。即明缘起性。谓彼妄想所依所缘。是缘起性故。是名下结)。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生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成。即圆成实也。谓自性无偏曰圆。自性无漏曰成。自性无妄曰实。今文意云。离名事二想。则无妄矣。圣智所得。则无漏矣。圣趣所生则无偏矣。故名成自性也。如来藏心是果体圆成实是果德。由是结显其名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名相。即五法之二也。觉想。言妄想也。及正智如如。具足五法之名。即此五法之名若忘。是成自性也。二相者。指名相及事二相也。此偈。非独重颂长行。而复会明三性。即五法故)。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

  (趣。犹种类也。谓菩萨乘人。依自觉圣智所修。故指菩萨为自觉种类也。结名可知)。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勉诸菩萨。应当学此。此节犹属前章。以偈后始结所问故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

  (古注云。既能修学五法三自性已。更当观察人法二无我相)。

  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入无我者。人谓五阴假合之名也。于此身中。一一推之。皆无有我何者更为人耶。故云人无我。此破阴界入之共相耳。法无我者。法。谓阴界入诸实法也。前以假名为人。今正明实法。人执狭故易断。法执宽故难除。故大乘百法明门论注云。我狭法宽盖迷人必迷法。迷法未必迷人故也。然于此法。一一推之。不见我体。故云法无我。此破阴界入之自相耳。下文依智明无我义。故于人法之名未显。今略明之。此标。下释)。

  云何人无我。

  (按下法无我文。此句下。应有一智字)。

  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此依智明人无我义也。言五阴之身。众恶所聚。妄想施设。非真实义。离我我所者。谓身不实故。离我我所。此句即明人空之智也。阴界入下。正明共相之义。言阴界入法。聚集成身。无知。即无明也。业有三。谓善。恶。不动也。爱。欲爱也。谓由无明业爱。生眼等六根。色等六尘。以摄受计着。生眼等六识也。一切下。器。形器也。身等藏者。等。指支分。藏。指身藏一切焦腑肠胃也。言诸根身藏等。皆因自心所现妄想施设显示耳)。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

  (此承上举喻。以明阴身刹那坏也。谓如河流奔逝。不返不逾。如种子抽芽。渐成渐败。如灯炷烧心。焰焰灰烬。如风性无恒。刹那不住。如浮云变幻。起灭非常阴身变坏。亦复如是。坏故无我。故云人无我也。上五喻。总显阴身展转坏相。展转。言非顿坏也。下文五喻。别显阴身习气不同。故各喻中。上半句。明习气。下半句。以喻显。人文可解)。

  躁动。如猿猴。

  (言身多掉举。躁动无恒。如猿猴之无暂息也)。

  乐不净处。如飞蝇。

  (言身是贪爱之本。恒乐与染污同处如飞蝇之集臭腐也)。

  无厌足。如风火。

  (言是身贪求无厌足故。如风火之燎原野。亦无厌足也)。

  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

  (言身是虚伪习气之因。生死流转。苦乐升降。如汲水之轮。互为上下也。生死趣有轮一句。合上水轮之喻)。

  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

  (唐译云。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谓是身。本以四大合成。死尸无异。由识心运转。喻如木人。藉幻咒力。机关发而木像起也。然上总别十喻。一一发明阴身之过。都从妄想执着而起。本无实我。故下文云。善彼相知名人无我智)。

  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结名可知)。

  云何法无我智。

  (前标人无我。无智字)。

  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

  (觉。是能觉之智。阴等。是所觉之法)。

  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

  (无动摇。唐译云无能作者。○此以人例法。明无我义也。如阴下。引阴身共相为例。谓人既无我。法亦如之。故下文合云。诸法亦尔)。

  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此以法合人。明无我义。故云诸法亦尔。离自下。由阴等自共相法。是凡夫妄想所现。以妄想种现熏习力故。相续不断。是凡夫生。非圣贤有也。心意下。谓诸圣贤。能离心意识五法三自性故也。法无我义。上已例明。下复广显法无我益相)。

  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以法无我义。勉令善知)。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

  (不久者。谓善。法无我故。邻于圣位。显其行之高也。初地无所有观者。华严初地文云。人一切菩萨平等性。无所有。即平等义也。开觉欢喜者。觉。佛知见也。开者。谓诸众生。于佛知见。为无明所闭。今登初地。始开佛觉。故生欢喜。华严广明欢喜因相。言成就多欢喜故。名欢喜地也。又天台云。此地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今无所有观。即彼无功用行也。盖此地创得无功用名。此名通上下地故)。

  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第十地名法云者。华严疏引庄严论第十三云。于第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遍满阿黎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故名法云地也)。

  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

  (唐译云。住是地已。有大宝莲华王。众宝庄严。于其华上。有宝宫殿。状如莲华。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华严十地文云。菩萨入受职位已。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与今经同。按彼可了)。

  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

  (同一像类者。谓同行菩萨也)。

  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

  (华严十地文云。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中。某菩萨。能行如是广大之行。到受职位。是时无量无边。乃至九地菩萨众。皆来围绕。恭敬供养。尔时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无数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现种种庄严之事。现是事已。从大菩萨顶上而入。当尔之时。此菩萨。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已得受职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其转轮土。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受职位。今经全同彼义。但彼广此略耳)。

  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

  (如上之益。皆结归见法无我之功)。

  是名法无我相。

  (结前法无我名)。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勉令修学法无我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

  (古注云。因上观二无我。能离有无断常二见。故请说建立诽谤相也。非有说有。名建立。非无说无。名诽谤)。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古注云。觉知有无恶见过已。能离建立常见。诽谤断见。令于正法。不生毁谤。盖正法离有无。若说有无。即是诽谤正法也)。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

  (建立诽谤。妄想所成。初无真实。故云无彼心量也)。

  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身受用建立。魏唐二译。作身资生所住。○身受用建立句中。所云建立是资生立业之意。非执常之建立也。及心不能知者。反心二字。连上句意来。谓身之与心。皆无实体。各不相知。盖言其妄也。由愚痴无智。于一切法。起建立诽谤之相)。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

  (偈义虽明。略而未广。故重显示。使知其详)。

  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

  (非有有建立者谓本来非有。横立有名。故云非有有也。四种建立。解见下文)。

  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谓即于上文所立四种。观察无所得。则彼建立非分。非分。言其无实。遂生诽谤。是名下。总结上文两节之意)。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

  (此如是此不异者。出其固执之相。执守不移。故云此如是此不异也)。

  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

  (出其妄因也)。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长养士夫。魏译作作者受者。○我人众生寿命等。是外道所计之见也。诸见本无。从妄想起故云非有见建立。金刚疏云。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不断而住。为寿者长养士夫见前注)。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眼色明界念。魏译作眼色空明念。○初识无因生者。识。了别义。初。生之始也。谓了别诸法。始本无因而生也。以本无因故。后虽生而知不实如幻。后。生之末也。本不生者。结二上句。谓从本以来。求生相不可得故。眼色明界念者。示眼识四缘生也。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界。即空义。念。即心义。前生下。承上眼识生意。谓前念虽生。生已而实。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盖举眼识。以例余法。皆不实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着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谓虚下。破无作法。离性非性也。一切下。破有作法。离性非性也。是故建立性者过矣。新说云。言外道于三无为无作法。而建立有性。佛言此三法。离性非性。类明一切诸法。离于有无。犹如毛轮垂发。由翳目而生。兔马等角。本自无有)。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贤圣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此结二见。以明愚夫不知自心现量。妄生建立诽谤二相。非贤圣事也。是故下。勉离二见之谤)。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依于缘起。

  (此总摄前经心意识等。更明自利利他之益也。如妄下。举例类明。谓如妄想自性。依缘起而生。菩萨现像。亦依众生而有。此例依生现像。下复举喻。以明现像不同)。

  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经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

  (譬如下。喻善知心意识等菩萨。教化众生。随机现像也。普现下。明其现形尘刹。听受经法也。所谓下。示所受法义。于一下。明离外道二乘之法)。

  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得百下。示善知心意识等菩萨所得三昧之多也。得三下。明此菩萨既得正定。游刹供佛也。生[者]天宫者。示此菩萨所生之处也。宣扬三宝者。明其赞叹不忘之意也。示现下。明其现形说法。三乘绕听也。以自下。明其以唯心之法。教化众生也。分别下。明其外性非实。令离诸过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心量世间。盖语倒也。即心意识等为世间心量。佛子观察心意识等。善知其妄也。种类之身。颂意可知。离所作者。颂此菩萨得力通自在。无作妙力之所成就。离有作行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大慧因闻诸法空无生等。意恐行者。于空无生等处。复生计着。故重[间]之。以破众生之执也。一切法。贯下空等三句。谓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二。一切法离自性也)。

  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大慧自述所问之益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

  (空空者。魏唐二译少一空字。今云空空者。盖是能空所空之义耳。妄想自性处者。谓妄想无实。自性本空。空即自性处也)。

  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谓愚痴者。妄想计着。故说一切法空无生等。若妄想不生。则空无生等。俱为剩语。故上文云。空空者是妄想处也)。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此七种空。精粗兼举邪正互陈以明所证广狭邪正之相也。此总标。下别释)。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生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谓一下出相空之体也。观展下。释成相空之因也。谓一切相。观察其因是展转所起。积聚相故。缘会而生。缘散则灭。故云空也。分别诸相。本自无性。无性故。自共相不生也。自他俱性无性者。破四性也。自。自然性也。他。因他胜性微尘作者等生。为他性也。俱自他共性也。无因性略也。观诸相无相。故说一切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自己性者。指一切法之自性也。谓一切法。各各自性不生。不生则空矣)。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阴魏唐二译作诸阴。○行空者。行。行阴也举一阴空。则诸阴皆然。以离我我所故。然此诸阴。因缘所成。过去所作业。和合方便之所生故。离缘无性。故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集注云。前以离我我所性。为行空。此以行空性无性故。为无行空)。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一切法离言说者。谓一切法。妄想所起故。由妄想起。则自性空。自性空故。无言说可说。故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此空。于七种中。是精。是正。是广。最胜最妙。故加大言)。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于彼无彼空者。如于甲之彼。无乙之彼。乙之彼。无甲之彼。故云于彼无彼空也。集注云。于彼无此。于此无彼。展转俱空故)。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

  (举鹿子母舍。例明彼彼空也。鹿母舍中。无象马牛羊。故云彼空。彼。指牛羊等也。舍中非无比丘众。亦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盖言舍中独无象马牛羊。故云彼空。非余处无象马。然则余处无比丘众。亦云彼空。故称彼彼空也。新说云。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舍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象马无故言空。舍及比丘。不名空。若余处有象马。亦不说象马空)。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彼于彼无彼。如初文注中说)。

  是名七种空。

  (总结可知)。

  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彼彼空。是邪。是粗。是狭。外道所计。故应远离)。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不自下释无生也。谓自性不生。非直不生。防堕断无故。唯住空定者。则观一切皆空。故除住空定者。说非不生耳。离自下。释离自性也。文义可知)。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

  (唐译云。云何无二相。大慧。如光影。如长短。如黑白。皆相待立。独则不成。○阴热者。阴对热言。则阴是凉义。如唐译以光对影。则影是阴义。此约二法。以显无二也。以相待为二。独不成故。如云因凉有热。因短有长。因黑有白。若离热无凉。离长无短。离黑无白。二皆虚妄。相待无成。故无二也。集注以日体对阴热等无二。谓阴等虽殊。而日体无异。今文自立六种。对论无二。何得混以日体。此非经意。且又与唐译相违)。

  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

  (彼。即别义。谓非于涅槃外。别有生死。非于生死外。别有涅槃。涅槃生死。二性叵得。故云无二)。

  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异相因有性故者。释生死涅槃异相之妄也。谓涅槃生死二相异者。以有性故。能知二相无性。即名无二。如涅下。以二相。例一切法。皆无二也。前大慧所问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等。盖是妄想生处耳。故佛先答云。空等者。即是妄想自性处。若离空等。则妄想自息)。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此总结四义。勉诸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宗镜云。以性空故。不坏业道。因果历然)。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以三无为。各对有法说二者。谓以空对有。灭对生。涅槃对生死。皆以二法。对显无二。故云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此是愚夫有作妄想。诸圣则了如幻。故离有无。绝诸过矣)。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

  (修多罗。译云契经。新说云。言空等义。普入诸经。无有一法不含斯理)。

  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

  (希望即乐欲义。谓诸所说。随众生乐欲心起。为彼分别显示空等之义。令离其着。然空等义。非实在于言说也。如鹿下。举喻显法。言如群鹿。为渴所逼。见于阳焰。而作水想。彼阳焰者。实非是水。以例众生计着言说。为空等义。而彼言说。实非空等。此章以诫得意忘言。始通圣智)。

  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发欢喜者。谓随机演说。令得法喜。而生善也。非实下。谓言说者。如标月之指。圣智。如所指之月。离指方识月体。执言不得圣智。前空无生等。即圣智之义趣也。是故行者。当依于义。莫执于言)。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二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2 楞伽经参订疏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三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大慧蹑前一切修多罗皆应说空无二离自性等而发难也。如大下。举喻以明众生身中藏性常住。如来下。法合可解。此引据。下正难)。

  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求那。辅行译云依谛。新说云。此难。如来若说有如来藏义。是违上一切修多罗皆应说空。即同外道说有神我。然彼计我。其义有三。一者体常。名为作者。二者虽在五阴。而离于求那。三者遍历诸趣。实非生灭。今说藏义。岂非同于外道我耶)。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我说下。世尊自谓应机说法。方便不一。不同外道所说之我也。有时下。明应机不一之意。谓有时说空。乃至自性涅槃。以如是等句。显示如来藏已。如来又恐愚夫闻此空无相等。则无有我。复生怖畏。为断此疑。复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中。有如来藏性。即此无所有。为入藏性之门。不令堕于无见也。是故行者。莫以如来藏。作我见计着)。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

  (譬如下。喻也。如来下。法合。陶音摇。陶家。喻如来。泥聚。喻藏性。人工木轮等。喻种种智慧善巧方便。作种种器。喻或说藏性。或说无我等名也。以是下。结不同外道之意。是名下。结世尊善巧方便之意。三解脱者。即空。无相。无愿。此三能脱心意识等故。门喻也。取出入义。杨彦国纂云。华严谓菩萨观缘起而知自性空。得空解脱。观十二有支自性灭。得无相解脱。入空无愿求。唯为教化众生故。得无愿解脱。故曰三解脱)。

  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希望。约佛边说。谓佛希望众生。疾得阿耨菩提。故说种种藏性之门也)。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初是故下。结前意。以明如来随顺说法。无外见之咎也。次是故下。勉诸菩萨。当离外见。而依此无我之藏性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外道计九物生世间。一计时。二计方。三计微尘。四计空。五计大种。六计神我。七计胜妙。八计自在天。九计大梵天。今初云人者。即我之异名。言神我也。阴是所生。人与微尘胜自在等。是能生。作谓作者。谓人等作诸阴界入法。故得相续而住。以显外道九种作者。是妄想心量)。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大慧前以如来藏性为难。而世尊既释其疑。则知藏性为修行所证之体。故今复问修行之次。令未来学者得其门故。言修行无间者。谓行有浅深。道原平等。如百川归海。同一咸味。故云无间。又与前经五性无间义同。如诸下。大慧所问。虽兼顿渐。而其本意。的在大乘。故举菩萨方便为辞耳)。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成就下。示法。云何下。标名。下文释义)。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云何下。徴名。谓如下。正释义也。观三界唯心者。谓心外无法。唯识变现。以唯识故。于一切法。离我我所。无有作者。离去来相也。以无始虚伪所熏故。则有种种色相。种种心行之所系缚。身。根身也。财。资生之物也。若依若正。悉是妄想所现。是名下结)。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𦦨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云何下。徴名。谓焰下。正释义也。外性非性者。外性。指离识有法也。其性非真。故云非性。如阳焰幻梦等。非实有故。从无始妄想习因所起。菩萨能观此因。故知外性非性也。是名下结)。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云何下。徴名。谓如下。正释义也。言善观如幻梦等一切性非性故。自性他性俱性不生。以诸性不生故。随所证。入自心境界。所谓三界唯心也。分齐。即境界义。因见外性非性故。则内识不起。因内识不起故。则外缘不聚。因见妄想缘生故。求于三界内外诸法。悉不可得。见离自性者。谓能观之见。亦离自性也。生见悉灭者。谓外之缘生。内之能见。二俱灭故。以知诸性如幻故。随得无生法忍。得是忍故。则能远离一切生住灭见。是名下。结)。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云何下。徴名。谓得下。正释义也。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者。华严第八地经云。菩萨于七地中。善修习方便慧。乃至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无性为性。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忍者。言默会无生。忍可于心。欲罢而不能者。谓之忍。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与今经同也。得意生身者。华严又云。此菩萨随诸众生身心信解。种种差别。于彼佛土众会之中。而现其身。乃至应以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得度者。即皆现之。是名意生身也。如意念生。无障碍故)。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大慧因闻意生之名。而未知名下之义云何。故有此问也。佛告下。举喻略释。次譬如下。广释喻义。大慧下。法合。以明三种意生俱时得现。三种身者。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今文虽略。义必俱收。会文可解犹如下。重蹑上喻合显。得自下。结)。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

  (如是下。明意生之位也。转舍下。示离有行之妄也。及得下。明证无作之真也。得自下。重结第四法名。然此四法。初约内观。故云分别自心。二约外观。故云观外性非性。三约能所。故云见外性及见不生。四约无功用。以息前三之法。故云得无生忍。离心意识也。四法次第深入。为修行者大方便)。

  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总结四法。勉诸当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缘因。魏唐二译作因缘。○大慧问意。从前内外性中发起。内外诸性。是因缘法。由是今问何者为因。何者为缘。以觉缘因相故。能离一切性有无妄见。离妄见故。则无渐次俱生也)。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㲲。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一切下。先标缘数。谓外下。次列内外。外缘者下。三别释外缘义。外缘者。外。指因外之助也。泥团轮等。举喻例明一切法方便缘生也。前后转生者。前。谓前方便。如造瓶器。先具轮绳等。后。谓后方便。如薪火力用等。以前前转生后后故。新说云。言泥团为因。水杖等为缘。而成于瓶为果。如泥瓶因果既尔。例余缕㲲等四。亦复如是皆以缕草种酪为因。㲲席芽酥为果。缘义可知。是名缘生之法。必先因后果展转而生。谓亲起者为因。疏助者为缘也)。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此别释内缘义也。无明爱业者。举十二因缘之二也。无明者。谓无始烦恼之惑。一念不觉。明转为昏。真转成妄。覆于本性。无妙觉明。故曰无明。是过去之因也爱者。谓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此名为爱。是现在之因也。略举过现之因。影带未来。故知十二缘起。名内缘法也。既是过现之因。今文何以缘名。谓十二展转为因。亦展转为缘。故得缘名也。阴界入为缘所起者。谓阴等诸法。悉依十二而得起故。然又十二缘中。无明与爱。为生之本。由是双举此二。以显缘生本体故也。彼无差别者。彼。指无明爱等。及缘所起。二皆无性。故无差别。而差别者。愚妄所计耳。此释缘竟。下文释因)。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

  (此标名。下释义)。

  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

  (当有因者。谓现在作因。当来成果。现无当有。名当有因也)。

  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相续因者。由识攀缘内外阴等。种现不断。名相续因也。内是心法。外是色法)。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

  (相。即无间相也。无间者。谓前念灭已。后念续生。前后无间。名无间相。此上二因。盖属四缘中之次第缘也。次第不断。即相续故。成唯识。以次第。名等无间缘。论云。谓八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名等无间也。八识颂注云。等无间者。乃各识前念已灭。即开辟处所引后念令生。中间无隔者。是其相也。今文无间。正是此义)。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

  (作。谓作用。诸识转变。有增上力。令诸法生时。无有障碍。名为作因。此属四缘中之增上缘也。成唯识云。增上缘者。谓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显缘差别。名增上缘。今云事者。彼谓生住成得等事也。如转轮王者喻也。转轮王。于人中最胜。有增上力用。此缘。于四缘中。亦有胜势力用。法喻相应。故取喻耳)。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

  (显示者。谓能所相现。目可见而有对。名显示也。妄想事者。谓由妄想故。所作事生。事既生已。能作所作相现。能作如灯。所作如色。能作。即诸心心所。所作。即色等六尘。心能照境。如灯之照色也。以能显所。故云作所作。此属四缘中之所缘缘也。已上四缘。详如彼论中说。按成唯识及观所缘缘论。皆以内色为所缘缘。不取外质。故观所缘缘云。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今云作所作者。正取内色之意。但经文太简。人难解了。详如彼论)。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待因。魏译作观待因。○此待因。应连显示因。并属所缘缘也。何者。以作所作相现。则相待之因。含摄其中。如云。灭时还作。作时还灭。非待而何。今经三译。于此六因。文虽稍异。其义颇同诸解不详。纵解之无据。学者曷从。愚故按论补释。来者幸寻思之。集注云。言诸法灭时还作。作时还灭。妄想相续性断。不妄想性复生。递互相待。故曰待因)。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

  (魏译云。大慧。如是诸法。凡夫自心虚妄分别。大慧。是诸法。非次第生。非一时生。○此明上文诸因缘相。是愚夫妄想所有。本无实体。渐次俱生。求不可得。故皆云不也)。

  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

  (相我。魏译作身相。唐译作体相。按此谓因相之体也。○此微明渐次俱生二非也。若复下。谓俱生者。能所不异。无可分别。则因相不得。非俱生矣。若渐下。谓不得因相自体。渐次何生。故云渐次生不生也。复引喻例明。谓因相是因。渐生是果。果若不生。因无以名。如不生子。父名何出)。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

  (唐译云。诸计度人言。以因缘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愚夫妄计相续方便。有渐次生。佛破云不然。但妄想耳。因攀下。重明渐次生因也。谓诸愚夫。因四缘故。生所生也)。

  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著相故。

  (唐译云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渐次不生者。谓了知是妄想计着而有。以了知故不生也)。

  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

  (唐译云。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自心现身资等故。○渐次俱不生者。亦谓了知身及资生。由自心现。以了知故。二皆不生。受用。即资生也。了知自心现。则自共相等。性即非性也)。

  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

  (渐次俱不生者。以能了知二生之妄。故不生也。除不觉自心现故。见有相生)。

  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此结上文四缘方便。皆不觉妄想相。勉诸行者。当离渐次俱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

  (谓诸法本无生灭何有。诸凡愚人。于妄生灭中。而起四缘之想)。

  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

  (唐译云。非遮诸缘会。如是灭复生。但止于凡愚妄想之所著。○佛谓非遮生灭相续诸缘起法。何以故。了知诸法。当体虚寂。由诸凡愚。妄生取着。但断取心。诸法何有)。

  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

  (颂义可知)。

  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摄受是识。所摄是境。惑乱诸见。智者当离。诸法本寂。不堕三世故云非已生当生也。三世既非。因缘何有。故云一切无所有。若能若所。其因其缘。堕三世论者。皆言说妄想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

  (心经。魏唐二译作心法门。○此问。从前偈言说妄想二意中发起)。

  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言说。唐译作能说。○此大慧自陈问意。谓有如是利益。故应问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

  (此标名。下释义)。

  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着生。

  (色。谓青黄赤白等。相。谓高低曲直等。相本非相由自妄想计着生。此明相言说之所由生也)。

  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

  (境界无性生。魏译作虚妄境界不实而生。○先所经境界者。谓昔曾经历之境。随忆生梦。梦既觉。则梦中言说。或随梦起言说。皆妄也。出梦言说生之所以云。本从无性境界生也。无性谓梦中境界。无性而有相故)。

  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

  (过。即过恶。诸狠戾言说是也。由先时怨所作业。今随忆念。生诸过恶言说)。

  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着。过自种习气生。

  (魏译云无始言说者。从无始来。执着戏论烦恼种子熏习而生。○过自种者。谓过之自种子也。过有贪瞋痴慢之不同。各有种现。交相熏习。而起言说)。

  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结名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

  (前问言说所起之因。此问言说所现之境)。

  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

  (魏译云。惟愿为我。重说四种虚妄执着言语之相。众生言语。何处出。云何出。何因出。○今文四何。皆能问之辞也。以言说一句贯之。谓何处言说生。何故言说生等。如魏译可知)。

  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出音声。

  (此明言说所起之处也。龂鱼巾切。齿根肉也。唐译作腭。傍牙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

  (所以下。魏译云。何以故。因彼虚妄法相。生言说故。○因。即妄想也。从因所生之相。言说也。不即不离。二无实体。故云非异非不异。双遣。如下文说)。

  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此承上文。以言说对妄想。辨异不异也。古注云。若言说与妄想异者。不应因妄想起言说。若言说与妄想不异者。则言说不能显示其义。非不异也)。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

  (若以言说为第一义者指非月故。若以所说为第一义者。法亦成缘。因待有故。此双遣能所二过也)。

  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言说如门。行者依言说之门而入。升堂入室处。是第一义。非门即堂之与室也)。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

  (自觉所得者。谓心境一如。理智双寂为得。非言说知解可通。故云非言说妄想境界)。

  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

  (盖第一义。无声无臭。寂然无朕。言说则是生灭动摇。从展转因缘起。是故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也。自他相无性者。谓能说为自相。所说为他相自他俱妄。故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也)。

  复次大慧。随人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唐译云。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相。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分别。○谓随入一切。皆是自心现量。则知外种种相。性非性矣。唯心境界。言说莫及。是故不能显示第一义。是故下。勉诸菩萨。当离言既妄想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诸性。诸妄想性也。性既无性。言说何有。故云亦复无言说。空空者。承上二句。谓诸性空。及言说空也。空空境界。即第一义。是故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前二句。举喻类明。诸性言说。二皆如影。谓不实也。后二句。承上二句。出所说意。言世尊为得自觉圣智之子。说诸性言说之实际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有。无。一。异。俱。不俱。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

  (从惟愿为说至此。皆请说之义也。以为说二字。直贯末句。谓惟愿为说离有无等相。外道所不行。圣智所行者。又为说离自共相。入第一义者。又为说诸地相续。乃至如来地。无边相行。唯心所现分部之相一切诸法。大慧因闻第一义离言说境界。故发此问。意欲重显一切外道所计诸见。不能行于第一义中。所行者。唯自觉圣智耳)。

  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此大慧自陈问意也。谓若得闻上诸义。则能远离如是妄想自共相见。疾得阿耨菩提也。自利既尔。亦能令诸众生。具足充满一切安乐)。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

  (世尊将酬问义且先叹其所问。具足自利利他之益)。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此世尊将酬其问。先显妄因。以定凡愚所计之本也。新说云。言凡夫愚痴。不知自心现量。妄习为因之所变现。执内外法。为有为无。起四句等见。以十二喻。况此有无一异等法。皆不真实。是应远离)。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𦦨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喻也)。

  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法也。群鹿。喻愚夫。为渴所逼。喻无始妄习所熏。阳焰。喻阴界入等。而作水想。喻外道计着。迷乱驰趣。喻堕一异等见。不知非水。喻妄见摄受)。

  如揵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

  (喻也。彼非有城非无城者。谓虽见似城。海气所现。实非城也。幻相不无。因缘故现)。

  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法也。揵城。喻阴界入等。而起城想。喻外道计着习气。计著相现。喻依妄习起一异等见。非有城非无城。喻不能了知自心现量。妄起分别有无等也)。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

  (喻也)。

  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法也。梦非外来。由自心现。阴等如梦。复何分别一异等耶。由诸外道。不知自心现量。计着诸见。与彼忆念梦境不舍者。同也)。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

  (喻也)。

  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

  (法也。画非高下。高下由心。如彼诸法。本然平等。而未来外道。充满世间。妄见一异等也。余离有无无生之论者。谓如来正论。观法无生。离于有无。外道亦计言无。自坏坏他。为过甚矣)。

  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

  (谤因下。出拨无之过。胜求下。勉正行者。当离此恶。作如下。对治众恶。是远离法)。

  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

  (垂发。魏唐二译作毛轮。○喻也。毛轮。是灯上所见圆影。垂发。是翳目所见覆面之发。而是下。出垂发之妄。谓翳目妄见垂发。而不知垂发。非有非无。以翳目妄见。故非无性。净眼不见。故非有性。有性无性。二皆妄见)。

  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法也。翳见垂发。喻诸外道妄见阴界入等。诽谤下。出其恶见之咎)。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

  (喻也。火轮。旋火也。本无有轮。愚夫妄作轮想。非智者之见也)。

  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法也。火轮无性。妄计为有。喻如诸法本空。外作一异等想。故有一切性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

  (喻也。智者不取。故非摩尼。愚小追逐。故非非摩尼)。

  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法也。喻中言愚小者。愚。指外道。小。指二乘。法中言无有说有。谓计异性能生法也。有者言灭。指外道计断灭论者)。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

  (新说云。言三种量者。一现量。二比量。三圣言量。量者。楷定义。譬夫升斗量物也。现量者。现即显现。谓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而非错谬。比量者。比即比类。谓以因由譬喻。比类量度而得知故。圣言量者。谓以如来圣教。为准绳故。五分论者。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结。宗因喻三。亦云三支比量。合结但成之。且如外道。妄计执声为常。于声明中立量云。声是有法。定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虚空。然而虚空。非所作性。则因上不转。引喻不齐。立声为常不成。若佛法中。声是无常。故立量云。声是有法。定无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盆。如首楞严云。音声杂语言。但依名句味。岂常也哉。外道何由去执。集注云。如来建立三种量。五分论。拣辩邪正已。令离缘起妄想二种自性事。得自觉圣智。而愚夫犹计作有性。起妄想分别)。

  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

  (谓正修行者。断心意识能所诸妄想故。于自身心。得胜转依。不于摄所摄阴界入等。作有无想)。

  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想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

  (谓修行者。不正计着。于如是摄所摄境。计著有性无性。生摄取相。彼即堕于长养我人等见。失于正受)。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

  (谓性自性等。是化佛权说。非法佛第一义之说也)。

  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谓化佛言说。悉由随顺愚夫希望见生。而不为别立趣自性第一义之法。何以故。盖自性法。乃为得自觉圣智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故)。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

  (喻也)。

  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法也。非影非形二句。谓离树无影。影实在树。故非影也。所现唯水。因树成影。故非非影也。水本无树。唯水所现。故非树也。离树无影。全影即树。故非非树也。以况自心现量。离是非是。外道无知。妄计一异等)。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

  (喻也。镜随外缘。显现众像。镜无忻厌。离是非是也。非像非非像者。同前树影。诸愚夫辈。妄见是像非像。而作像想)。

  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法也镜喻自心现量。像喻阴界入法。谓阴界入法。离自心现量。无别有性。如像离镜。非别有故。而诸外道。不知自心妄计一异俱不俱等)。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

  (唐译云。譬如谷响。依于风水人等音声。和合而起。非有非无。○喻也。非性句。如前影像)。

  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法合可知)。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𦦨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

  (喻也。川流浪涌。皆热焰流动之相也。贪无贪者。释上非性非非性意。言阳焰流动。渴鹿所逐。故贪。谓非非性也。人知是焰。故不贪。谓非性也)。

  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𦦨波浪。

  (法也。大地无草木处。喻真如非相处。热焰等。喻阴界入法。谓此外道。由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依生住灭相一异等。乃缘圣智事门。亦复如彼一异等见。故云亦复如彼热焰波浪)。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

  (魏译云。譬如有人。依咒术力。起于死尸。机关木人。无众生体。依毗舍阇力。依幻师力。作去来事。○喻也。非众生数者。谓以草木。编刻人形。或以咒术。或托毗舍阇鬼之力。方便合成。机关内发。动摇云为。然以草木编刻。本非有情。故云非众生数。毗舍阇。译云啖精气)。

  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着。不实建立。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法也。木人。喻真如无我。咒术机发及毗舍阇。喻恶见希望。计着往来。喻依阴界入法起生住灭一异等见。是故下。结劝得自觉者。当离一异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𦦨。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以众譬例三有也。依譬观察。则得究竟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动转。即有无生灭。此有无生灭境界。从愚夫妄想所生。集注云。众生为计着摄受。如楔楔之。不能出离。如来怜悯。以不实诸喻为楔。逆而楔之。令其出离。不被恶见妄想。及摄受之性所障)。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浮云电光。长行无出。此为旁喻也。三相续。见第三卷)。

  于彼无有作。犹如𦦨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焰虚空。唐译作如空中阳焰。○言诸法本无作者。如空中阳焰。以如是知。则所知无实矣)。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能喻为言教。所喻是阴等。以言教对阴等。谓能所俱无相。故云彼亦无相也。于彼能所。起妄想。则行阴迁流。依妄生妄。如垂发之非实耳)。

  如画垂发幻。梦揵闼婆城。火轮热时𦦨。无而现众生。

  (末句。唐译作实无而见有。○谓诸妄本无。现时似有。虽无而众相常现。末句众生字。即众相也。此颂喻义)。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此颂法义)。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一切性显现。如昼热时𦦨。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众譬。偈中叠出者。盖反复例明诸法不实。勉诸行者。要当远离)。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

  (此承前章。以明如来说法。离此诸过)。

  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

  (真谛。理也。缘起。十二缘起法也。道灭。四谛之二。是出世因果。影带苦集二谛。世间因果。解脱。即涅槃也。如来化仪。分而为三。初说二乘故云以是为首)。

  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此拣过也。谓如来以正因缘为说诸法。非如外道计彼性自在等。而作言说)。

  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𦦨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集注云。如来建立百八句义。及分别诸乘地相。令诸众生净除二障。断灭诸惑。犹如啇主引导众商。直至宝所。于其险阻之处。设诸方便。悉令过之)。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此标名。下释义)。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璅。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想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骨璅。即小乘白骨观也。如是相不异观者。如是相。即牒人无我等。不异观者。谓观诸相。本性空寂。故不异也。古注云。二乘观人空。又观阴界入自共相。作无常苦不净观。如是相不异。如是观自共相等。观无常等行。虽有胜进。然不离相。是名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谓字下。应加一观字。义始足。是观二乘义。外道下。是观外道义。观法下。是观菩萨义。自他俱无性者。谓自性。他性。自他俱性。无性。谓无因性也。此四是外道所计之义。诸乘并观。故名观察义禅)。

  云何攀缘如禅。

  (魏唐二译。于如字上。加一真字)。

  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攀缘如者。谓菩萨乘人。以智缘如。智理相寂。名攀缘如禅也。妄想二无我妄想者。上妄想字。是能缘之智。以智称妄想者。谓智体如幻。故亦云妄想。下妄想字。指二无我说。二无我。是所缘境。犹属法数。故亦称妄想。如实处。更无妄想。故云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下。结名)。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谓入下。魏译云。谓如实入如来地故。入内身圣智三空三种乐行故。能成办众生所作不可思议是名观察如来禅。○圣智三种乐者。即法身。般若。解脱。故魏译约内身三空而言三空。即三德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愚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此颂举名。下颂出义)。

  譬如日日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烬。修行者观察。

  (梵语钵头摩。译云红莲华。新说云。此明外道二乘修禅之相。言外道计着神我。于禅观时。见如日月形状明净朗耀。或见如红莲华。在深险之下。二乘以自共相为实有。灰身灭智。同于虚空。如薪尽火灭。以为究竟涅槃)。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道通禅者。谓外道所通之禅也)。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

  (舍离诸相。入真如禅。无所有。即真如故)。

  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此颂如来禅也。前三句颂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末句结入如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此问。从前如来禅三种乐中发起。涅槃是体。三种是德。大慧因闻德而问体也。新说云。外道以见神我为涅槃。二乘以身智灭如薪尽火灭为涅槃。故问如来说何等法。名为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此明转心意识诸见习气。名大涅槃也。诸佛下。明彼我身土法化教证因果等。是涅槃自性空事境界。又解。自性空。即涅槃体也。事境界者。即力通自在三种意生身。是涅槃用也。集注云。事境界者。如华严事事无碍法界也)。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

  (此承前文。广明涅槃意也)。

  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

  (释文可知)。

  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苦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涅槃经云。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今言坏者。即生住异灭四相中之异相也。盖言涅槃永离四相。故云不坏不死。新说云。以更不受生相续。故涅槃不死。以非有为生住灭法。故涅槃不坏。以不坏不死故。为修行者之所归依)。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新说云。涅槃无烦恼可舍。无菩提可得。故非断常一异。唯证相应。是名如来涅槃)。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

  (不习近境界。唐译作舍离愦闹。○前明如来大涅槃义。此别明二乘涅槃。以显深浅之殊也。二乘之人。乐独善寂。宴处山林。不假徒众。故云不习近境界)。

  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不颠倒等者。谓二乘不计神我等故。不颠倒见也。以不颠倒故。妄想不生。即于不生处。作涅槃想。此意简其未尽涅槃实际故也)。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着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此文可解)。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二种神力。谓行者于三昧正受时。佛现身面言说神力。及灌顶神力)。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

  (如是相功德成就者。谓成就二种神力之菩萨也。集注云。如华严会中。金刚藏菩萨。住初地时。蒙如来神力加持。余菩萨亦尔)。

  大慧。是名初菩萨地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

  (此结第一言说神力也。次第下。谓从初地至第九地。皆以言说神力。被其功德成就)。

  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光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魏译云。至法云地。住大宝莲华王宫殿。师子座上坐。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如阎浮檀金薝卜。日月光明胜莲华色。尔时十方一切如来。各申其手。遥摩莲华王座上菩萨摩诃萨顶。如得自在王帝释王转轮王。灌大子顶授位故。大慧。彼授位菩萨。及眷属菩萨摩诃萨。依如来手摩顶故。得遍身乐。是故言手摩菩萨顶住持力。○按魏唐二译。及今经标文。皆云如来手灌菩萨之顶。独今文云诸最胜子。就彼座上而灌其顶。于喻于标。有相违意。此必译主或笔受者之讹也。故录魏译如上。当准其义。有本最胜子子字作手。则似诸最胜手从十方来而灌其顶。准此义始顺。譬始下。明其授职之义。是名下。结第二灌顶神力)。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是名下。总结可知。若菩萨下。明住二力之益。若不下。显不住之咎)。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

  (前所说二力。由佛被诸菩萨。为菩萨之自利也。今文谓所被诸菩萨。复承二力。分别诸法之行。利益众生。为利他行。自利利他。皆由二种神力所被。故云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

  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

  (此谓凡能说法。必藉诸佛神力。离佛二力。则辩有所屈。法有所滞故。所以下。徴释凡夫不能说之所以。谓不住二力。故不能说)。

  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聋盲喑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木石无情。犹能出声。声中必颂佛德。如华严中云台宝网。皆有颂佛之偈。而况有情众生。不赞咏乎。此显如来入城。有如是神力之大。利益之深。以明二力。加持行者。势必然也)。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其神力。

  (此大慧复问加持神力之由)。

  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

  (以有如是因缘故。诸菩萨必蒙其益。而诸佛必被其功也)。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

  (是故下。结所被之由。若不下。明不蒙之咎。以是下。重结所被。以明诸佛摄受之殷在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三摩提。亦曰三昧。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译云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则直。名义集又译等持。谓离沉掉曰等。令心一境性曰持。二名通用。故长行云三昧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

  (魏译云。如来亦说依于因缘。而生诸法。而不说有自建立法。○此难如来所说因缘有过。同于外道所说也)。

  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

  (谓外道因缘。从胜性自在等。生一切法)。

  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谓世尊所说。亦从因缘。生一切法。则佛与外道所说。为有间耶。为无间耶。若有间。则有别义。若无间。则同外道。悉檀。解见前注)。

  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

  (唐译云。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前文先难因缘之名。此正难因缘之义也。有无有生者。谓有从无有生故)。

  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

  (唐译云。如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说无因。非说有因。世尊说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大慧难意。引正类邪。同名无因。故先云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疑即无因也。无因。则同外道。故引世尊先所说法证云。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等。是缘他生。不能自有。故属无因。非有因说也。世尊又建立云。此有故彼有。是渐生也。若俱时建立。非相待者。则渐次不成。故云非建立渐生)。

  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难佛所说。不胜外道。而外道因缘。反胜于佛。所以下。出彼胜之所以。谓外道说因。自性能生于他。不从外缘而生于我。条直不枝。故胜。世尊说因。则因中有事。事中有因。展转杂乱。故不胜也。盖能生为因。所生为事。事。即果也。故魏译直作果字。新说云。谓外道说胜妙彻尘等因。不从他缘生。而能生他。因常为因。而不为果。是外道说胜也。如佛所说。观行是无明果。观识即是因。如是一法。即是因。即是果。故因缘杂乱。无明生诸行。诸行生老死。老死生无明。如是展转无穷。是如来不如外道也)。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着。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此世尊辩非无因及杂乱也。此有下。牒难语而出正意云。以此有故彼有。则因缘非性。能所本空。唯知自心所现耳。大慧下。蹑正意而出彼过云。以不觉自心现量及外境非性故。计着能摄所摄。有性无性。彼有如是等过。非我所说因缘。同日而语也。我常下。正辨非无因生。谓以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也)。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

  (大慧疑谓。因言说有实性故。乃有一切法性也)。

  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世尊。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唐译云。大慧复白佛言。世尊。有言说故。必有诸法。若无诸法。言依何起。○集注云。以如来所说诸法。由因缘而生。非无因生。故太慧问曰。非言说有自性。而有一切性耶。意谓若无诸法之性。则言说不生。以言说有性故。则有一切性也)。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

  (大慧前云言说有性有一切性。故佛引世间无性之说。而证[具]非也。谓如兔角龟毛。岂因言说而实有耶。言说虽有。龟毛兔角必无。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但空有其言耳。故云非性非非性。即此而推。则言说有性有一切性之论坏矣)。

  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

  (唐译云。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

  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动摇。

  (欠。魏译作欠呿。唐译作频申。动摇。魏译作身。○显法二字。通下诸句。盖诸佛土。显法不同。故言说非实有性也)。

  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

  (瞻视。魏译作无瞬。香积作众香)。

  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引诸佛刹不务言说者。结证大慧之说非也)。

  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自远而近。推及蜎蠕。而有不务言说能办事者。岂谓言说有故。有一切性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虚空兔角。及与槃大子。

  (槃大子。魏唐二译作石女儿。○兔角无性。空有其言。故云如虚空。长行有龟毛。无石女儿。今增减之)。

  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

  (此二句。中前二句意谓兔角槃大子。本无而有言说。但妄想性耳。古注云。计有言说性有一切性者。是妄想)。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法义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

  (声。魏译作法。唐译云。所说常声。依何处说。○新说云。因上佛谓言说所说皆无自性。故大慧举余修多罗佛自说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故问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佛告大慧。为惑乱。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

  (魏译云。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依迷惑法。我说为常。何以故。大慧。圣人亦见世间迷惑法。非颠倒心。○按魏译可解。佛谓彼惑乱法。诸佛亦见。其但即乱而知常。即妄而明真。故非颠倒。众生则不然。以处处贪着。起种种颠倒。故下文引喻明之)。

  大慧。如春时𦦨。火轮。垂发。揵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魏译云。大慧。譬如阳焰。火轮。乾闼婆城。幻。梦。水中月。镜中像。世间非智慧者。见有诸像。颠倒见故。有智慧者。不生分别。非不见彼迷惑之事。○此举喻以明上文圣人亦现而非颠倒之意也。焰等七事。喻惑乱法。世间以颠倒心。计有计无。而诸圣者。知离性非性。故非颠倒也。然非拨无而云不倒。现即不现。故云然非不现。是以宗镜录云。圣人用彼惑乱之境。一同凡。现色等诸尘。以圣人无念着故。而非颠倒。然圣人非不见彼惑乱法。见时正同水月镜像故)。

  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

  (唐译云。妄法现时。无量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离有无故。○彼惑乱之人。见有种种相现。佛谓即彼惑乱。是真常体。故云非惑乱作无常也。所以下。徴明即乱为常之意。谓彼惑乱。离有无性故。如首楞所谓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云惑乱即常也)。

  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

  (此翻显迷常计乱之意也。言诸惑乱。离性非性。本体是常。而诸愚夫。妄想执着种种境界。则迷本体之常。而计诸惑乱矣。故云愚夫种种境界)。

  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不颠倒。

  (唐译云。如恒河水。有见不见。饿鬼不见。不可言有。余所见故。不可言无。圣于妄法。离颠倒见。○如彼下。举喻明诸惑乱。非有非无也。喻中按唐译可解。恒河饿鬼见不见句。言辞疏涩。意义如唐。盖译主是天竺人。不善方言。读者会唐译。可入无惑乱性一句。惑乱二字。是衍文。此句盖释成上句见不见意谓恒河。饿鬼不见故。则恒河无性。于余现故。则恒河非无性也。已上总约喻说。如是下。法合。谓诸圣于惑乱见常。则惑乱非有。于余凡愚种种现故。则惑乱非无。恒河。喻惑乱。饿鬼。喻诸圣。余所现。喻凡愚也。然以诸圣了乱即常故。倒不倒悉离。下文云。倒不倒。皆妄想故。有倒不倒见。因起圣种性。及愚夫种性。是故诸圣。离倒不倒想也)。

  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

  (此结不坏惑相。以明即常之意也。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与今文同义)。

  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此承上文。反复以明不坏乱而即常也。谓惑乱种种相。皆妄想相。非坏妄相而后言常。盖即种种。本体是常故)。

  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想。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唐译云。云何而得惑乱真实。谓诸圣者。于妄法中。不起颠倒非颠倒觉。若于妄法有少分想。则非圣智。有少想者。当知则是愚夫戏论。非圣言说。○按唐译可解。今文不起颠倒非不颠倒觉句中。多一非字。令人难解。盖谓圣人不起颠倒不颠倒觉。倒不倒皆妄想故)。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

  (此总标。下别释。别释复分为二。初圣种。次愚种。今初圣种)。

  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圣性复分三种。初释声闻)。

  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着。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

  (谓诸小智。愚于法故。不了法空。计着自共相。以为实有。厌有着空。是愚夫妄想所行。以不了惑乱真实。妄于自共相上。计有计无。起空相应觉。是为声闻乘性也。次释缘觉)。

  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不亲计着。魏译作不乐愦阐。唐译作离于愦阐。○即彼惑乱等者。谓即彼声闻所计自共相中。深观缘起。乐独善寂。远离愦闹。超声闻之上。是为中乘也。三释佛乘)。

  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

  (上二乘皆云妄想。今于佛乘。唯称智者。故谓二乘。是愚夫所行。以其有倒不倒妄想觉故。今则离彼倒不倒想。顿了唯心。故称智者不妄想也。又三乘皆云即彼惑乱者。谓三乘同依有为。而修而证故也。然所依是一。而修者。有利有钝。其复证者。有偏有圆。声闻一向是钝。而其证者固偏。缘觉。望声闻为利。望佛则钝。而其证者虽偏。犹胜声闻。故处乎中。佛乘一向是利。而其证者唯圆。故文云觉自心现量。及外性非性。则纯觉无妄。故曰不妄想也。次释愚夫种性)。

  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

  (唐译云。有诸愚夫。分别妄法。种种事物。决定如是。决定不异。此则成就生死乘性。○上圣种三乘。即彼惑乱。起不颠倒想。而分三性。此愚夫亦即彼惑乱。而起颠倒。故种种事物性相计着。惑想纷然。起愚夫种性)。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

  (此明凡圣种性之义也。谓诸圣者。了乱即常。故非有事。愚夫迷常计乱。故非无事。以迷悟分岐。为二种种性也)。

  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

  (此释圣性转惑为如之义也。谓即彼惑乱不妄想之圣者。心意意识过恶习气转变。即转变性。是名真如。然而心识如冰。真如若水。由智日融之而为水矣。昔之坚碍。今复流通。则水之与冰。非二法也。转惑为如。亦复如是。大矣哉。转变之妙若此)。

  是故说如离心。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

  (唐译云。是故真如离于心识。我今明了显示此句。离分别者。悉离一切诸分别故。○此结释上文。以明转如离妄之妙也。谓如本离心。离心意故。一切妄想皆离。非妙而何)。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

  (大慧前闻不坏惑乱种种相。而言常。则是有。复闻转惑为如。惑体可转。则是无。惑性有无。未可了故。因发此问)。

  佛告大慧。如幻。无计著相。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唐译云。如幻。无执著相故。若执著相体是有者。应不可转。则诸缘起。应如外道说作者生。○如幻下。约喻说。谓如幻法。虽现诸相。其体是假。故无计著相也。若惑下。法合。谓惑乱如幻。亦是假法。若有所计著相者。则有实体。不可转灭。今能灭者。以其无体故也。缘起。魏译作十二因缘。盖惑乱从因缘起。若惑乱有实体者。则如外道说作者因缘。生诸法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余惑作因。

  (魏译云。大慧言。世尊。若迷惑法如幻见者。此迷惑法。异于迷惑。以迷惑法能生法故。○大慧问意。谓惑乱若如幻者。幻术。与诸幻事作因。喻如惑乱与惑事作因矣。盖幻无自性。不能与诸幻作因由幻师作故。惑乱非性。亦不能与余惑作因。由愚夫妄想生故。下文答者是也)。

  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

  (唐译云。非诸幻事。为幻惑因。以幻不生诸过恶故。以诸幻事无分别故。○佛谓幻术。非与幻事为因也。当知幻本无情。不起分别过故。大慧下。成上不起过意。谓彼幻术。无妄想故。不起过也)。

  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

  (此牒明幻所生处。以成不起过意。结非幻惑之因也。谓幻事。从幻师明处生。非幻术自性习气处生也。此譬惑乱之法。亦从愚夫妄计处生。以惑乱法无自性故。故不从自性处生也)。

  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着。非圣贤也。

  (此合明惑乱无性。结显愚夫计着处生。非圣贤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诸圣了乱即常。故不见惑乱。然惑乱中间。本无实体。能知中间无实。则一切惑乱。皆真实矣。证真实性。则离诸惑。若未忘离相。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矣。所谓一翳在眼。空华乱起故)。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三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2 楞伽经参订疏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四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二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

  (唐译云。复次大慧。见诸法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此承前惑乱如幻意。以明非幻。不可以喻其妄也。古注云。言诸妄法离幻。更无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

  (魏译云。大慧言。世尊。为执着诸法如幻相故。言诸法如幻。为执着诸法颠倒相故。言诸法如幻也。○按魏译可解。大意为以种种惑乱。作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耶。为以种种差别异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耶。此蹑上意为问。盖以幻相观察诸法。则不见种种异相。若以惑乱诸异观察。则不离颠倒见矣。然以幻相观者。亦未离过故。下文独难幻相见者)。

  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著相似性如幻。

  (魏译云。若执着诸法如幻相者。世尊不得言一切法。皆如幻相。若执着诸法颠倒相故。言如幻者。不得言一切法如幻。何以故。世尊。色有种种因相见故。世尊。无有异因色。有诸相可见如幻。是故世尊。不得说言执着诸法一切如幻。○若种下。牒前幻意。世尊下。辨色非幻。谓本质色。实有其体。不如幻者。所以下。徴明非幻之意。谓色有种种相。实在不灭。非幻因故。若无因之色。可说如幻。本质色性。岂说如幻。是故计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如幻者过矣。今文太简。取魏译参看详审。会意可解)。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

  (佛告下。牒非所难。然不下。佛出正意。佛意谓如幻者非例幻相。但因诸法。速灭不实。故言如幻也)。

  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

  (非愚夫现。魏译作凡夫不见。○非愚夫现者。按魏译意。谓诸法刹那起灭。如电之速。智者能了。凡夫不见。言其不悟也。今文盖谓如电不实。非如愚夫妄计现体实故)。

  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唐译云。一切诸法。依自分别。自共相现。亦复如是。以不能观察无所有故。而妄计着种种色相。○此合电光之喻也。如是二字。是法合语。与唐译亦复如是句同。谓一切性。虽刹那现。现即非现。由自心妄想分别自共相故。而有现也。若观察性即无性。则非现矣。故云非现色相计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

  (重颂可解)。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如世下。唐译云。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悉无生。又言如幻。将非所说前后相违。○集注云。大慧以如来前后说法性。说无生。说如幻。意谓幻与无生是无。诸法之性是有。故曰自相违耶)。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

  (唐译云。佛言大慧。无有相违。何以故。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见故。若有若无一切外法。见其无性。本不生故)。

  大慧。非我前后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着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外道痴聚。欲令诸法之有。从无而生。非如世尊说一切法。从自妄想种种计着因缘生。故破彼邪计生因。故说无生。若执无生。犹未离妄)。

  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

  (集注云。声者。法也。前说一切诸法之性者。为摄受生死。破外道空见断见故。又欲令诸弟子离此二见。以法性之说。摄受生死)。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着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作不正论。

  (魏译云。我说一切法如幻者。为令一切愚痴凡夫毕竟能离自相同相故。以诸凡夫痴心执着。堕于邪见。以不能知但是自心虚妄见故。令离执着因缘生法。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如幻如梦。无有实体。何以故。若不如是说者。愚痴凡夫执邪见心。欺诳自身及于他身。离如实见一切法故。○说如幻性者。为令愚夫离性相执故。愚夫堕于恶见希望。是故不知自心现量。今欲坏彼因所作生缘计着。故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不令愚夫堕于恶见。堕恶见故计着自他诸法。乃以如实处亦作不正之论)。

  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超。魏译作入。唐译作了达。○此承明如实处义。谓如实处见一切法皆是性上无作功德。故超自心现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观察二字。通上二句。谓能观察无生法性如幻等故。于诸性相。不生妄想)。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善观下。显名句形身之益也。谓诸菩萨。因名句形身。证得本觉。自觉觉他故。新说云。因上如来为众生故。慈悲方便。作种种异说。欲令众生了名句中实义。莫着言说。故说名句文身)。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唐译作文。○句有义身者。谓句中无义。尚属于名。如云径迹。此但是名。未得为句。在迹辨义。方显其句。如云象迹马迹人迹等。象迹。非人马等迹。人马迹。非象迹。决定究竟。自性无所移易。方得为句。故云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也。故成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义意同此。形身者。形即文也。谓显示名句曰文身。论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谓非字不能显名句故。故云为二所依也。而言身者。约名句文当体得名。名句形三。各有自体性故)。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魏译云。复次字身者。谓声长短。音韵高下。○此重显形身之相也。按魏译意。取声为实体。以名句文三。是假相故。瑜伽论云。此三离声无别体故。今云长短高下者。即声上音韵屈曲。联布合聚。为形身也)。

  又句身者。谓迳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迳迹。得句身名。

  (此引事重明句身之相也。迳迹是名。自性虽具。义意未彰。不为句身也。若云象迹马迹等。差别义显。得为句身。大论云。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作例云。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是名句身)。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

  (唐译云。名谓非色四蕴。以名说故。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集注云。谓受想行识四阴。但有名言。相所现处。色阴乃彰)。

  是名名句形身。

  (总结可知)。

  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以名句文身之相。勉诸当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集注云。如来假名句文身。方便说法。若凡愚犹着言说。不悟实义。如象溺深泥。何由而出离)。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谓未来世。有智者。以离一异等见。如来常所通义。问彼外道无智之人。彼以邪执覆心。不解正义。故疑非正。此世尊悬见未来。正道不行。邪法增炽之獘。故下文示以置答之教)。

  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

  (求那句。唐译作依所依。译语见前注)。

  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

  (尘句。唐译作地及微尘)。

  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

  (无记止论者。谓彼如上所问诸法相义。应以无记。止其论也。无记。犹言忘之也)。

  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

  (此出无记所以。谓无记岂实然耶。盖为外道痴人。闻慧不具。不能知佛正义。若以正义答之。彼必以邪执相訾。令堕恶道。佛慈怜之。故作无记方便。止其非也)。

  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

  (彼计诸相为实。若以非相遣之。彼则惊怖其言。故说无记。令彼离此怖也)。

  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设此无记。非唯遮其诽谤。抑亦止其见论)。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

  (魏唐二译。命即是身下。加身异命异一句。○命即是身者。涅槃三十九。迦叶梵志问佛云。身即是命。身异命异。谓人死时。此身既舍。后身未生。于其中间。岂可不名身异命异。佛答曰。有因缘故。身即是命。命即是身。有因缘故。身异命异。智者不应一向而说身异命异。盖佛正意。谓以因缘合故。身即是命。因缘离故。身异命异。外道则别计生因。不藉缘起。世尊破意在此。然今此问。亦作无记止之)。

  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

  (魏译云。外道迷于因果义故。是故无记。非我法中。名无记也。○谓外道愚痴。别计生因。故作无记。非如来法中。有此无记)。

  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

  (谓佛法中人。离于根尘能所一切异见。则妄想不生。然有正问。随义即答。云何止彼之问)。

  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凡夫外道。若于根尘。摄受而不忘者。则不知自心现量。故应止彼)。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为根未熟众生。于深法中。且止勿说。已熟者。云何止彼。四种论。引见后偈)。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魏译云。一切法。离作者及因。是故不生。以无作者故。是故我说一切法不生)。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此徴释不生所以。何故下。徴意。以自下。释成。说一下结。谓以自觉圣智。观察一切自共性相。不可得故。故说一切法不生也)。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说一切法离持来去。

  (谓一切法。本性空寂。何有来去。徴意释结同前。下皆仿此)。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谓一切法。性相本无。云何有生。亦何有灭)。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谓一切相。从缘所起。倏灭如电。故无常也)。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唐译云。何故一切法常。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谓起即不起。生即无生。不坏本质。全体是常。故云一切法常。又性无常常者。谓无常性常。故云无常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四种论者。大论三十五云。一必定论。二分别论。三反问论。四置论。一必定论者。如众生中。世尊为第一一切法中。无我为第一。世间不可乐。涅槃安隐等。名为必定论。二分别论者。如无畏太子问佛。佛能说是语。令他人瞋否。佛言。是事当分别。答太子言。佛或时怜悯心故。出众生于罪中。而众生瞋。然众生后当得利。尔时无畏之子。坐其膝上。佛问无畏。汝子或时吞诸瓦石草木。汝听咽否。答言不听。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佛言。汝不愍之耶。答曰。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佛言。我亦如是。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是等名为分别论。三反问论者。还以所问答之。如佛告比丘。于意云何。是色常耶。无常耶。比丘言无常。若无常。是苦否。答言苦。若法是无常苦。闻法圣弟子。着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否。答曰不也。世尊。佛告比丘。从今已后。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好若丑。是色非我所。我非色所。如是应以正实智慧知。受想行识。亦如是。是等名为反问论。四置论者。如十四难。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是等默而置之。是为置论。已上并是论文。彼文犹广。今略取其要也。论言十四难为置论者。如今经前云。色等常无常等。佛作无记止论意同。其云必定。即今一向义。置即止义)。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僧佉句。唐译作数论与胜论。○辅行第十云。迦毗罗经十万偈。名僧佉论。梵语僧佉。译云数论。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毗舍。亦云毗世。译云胜异论。立六句义。以计极微。常住不灭。今偈第四句。应作第三。谓彼如是显示。一切悉无记。义始顺)。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此颂佛正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

  (趣。犹向也。差别通相者。下文有三种三结之别。名差别相。同证涅槃。名通相也。须陀洹者。涅槃三十六云。须。名无漏。陀洹。名修习。修习无漏。故名须陀洹。又须者。名流。流有二种。一顺流。二逆流。以逆流故。名须陀洹。古注云。大慧因上愚夫观惑乱法。起声闻乘种性。然声闻法中。有四果差别。故举四果差别为问)。

  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此叙所问之益也。谓若闻四果之相。乃能为诸众生。差别说法。令其随闻获证。得至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也。如众色摩尼者。喻能说之人。谓能随机演说。如摩尼珠。随色变现故。无尽身财等者。谓以功德法财。无尽之藏。摄养一切众生之慧命也。今文但叙利他。不言自利者。由前重重勉离二乘行相。大慧岂不闻命而知其非。故此但备随宜乐说。以被三根之化。是以所叙。独利他也。斯陀含。译云一往来。阿那含。译云不来。阿罗汉。译语见前)。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

  (集注云。上问诸须陀洹须陀洹趣。今答云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言互显故。利钝不同故有三耳)。

  下者极七有生。

  (极七有生。瑜伽论云。极七返。谓或于天上。或于人间。或于天上人间。受七有生已。得尽苦际。盖下下机。极于七生也)。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须陀洹中者。或三五生。而得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其上机者。即此一生而得涅槃。名现灭须陀洹)。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

  (断结广狭利钝。详如瑜珈论说。古注云。三种皆有下中上。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故诸结。通有九品)。

  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是三下。明其结惑广狭差别。上上。即九品中上上。以上上升进。得第四果也)。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谓俱下。先标二种身见。如缘下。次引例明。俱生者。谓无始种习。俱灭俱生故。妄想者。现行分别故)。

  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计着生。

  (上文直引二性以例。今譬如下。重以所例。明其依生之相。例妄想身见。依俱生身见而生也)。

  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

  (唐译云。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凡夫愚痴。而横计着。○谓彼二种身见。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句中。阙一非字。唐译兼显亦有亦无。合今义。明非四句耳。然此身见。是无实妄想相。凡夫痴故。以妄想心。计着种种妄想身见相也)。

  如热时𦦨。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此举喻显身见虚妄。是须下。结妄想身见)。

  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摄受无性者。谓摄受空寂之性也。此明须陀洹人。修得人无我故。摄受空性。乃断无始一切见惑。无知谓见惑。即知解故。上释妄想身见竟。下释俱生身见)。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想故。大种及色不集故。

  (唐译云。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今文见自他身下。应加一受字。谓观察自他身。受等四阴也。色生下。谓色阴依于造所造而得生故。造所造者。谓四大能造所造。能造。即色香味触。名四微。所造。即地水火风。名四大。凡一切色质。由能所八法所成故。展转相因相者。上相字。以平声呼之。言自他之身。由能造所造。展转相因成故。色不集者。谓能所造色。刹那不住。以不住故。不集也。新说云。言能普观自身与他身齐等。受想行识诸阴。与色阴俱。有名无体。无自性相。观色阴。从四大种所造。展转相因而生。四大中。既无主宰。谁能合集以成色乎。色阴有质尚空。况受等四阴。无色相故。岂非空耶)。

  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集注云。有者。色阴也。无者。四阴也。言观此五阴无体。身见则断。凡贪爱者。为有身见。舍身见故。贪从何生。故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贪不生故。是名身见断相)。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

  (此约能断边。显疑相也。然疑自性。曾未之显。故今略引释之。百法论注云。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障善品者。以犹豫故。善不生也。是为疑之自性。今文于须陀洹所见所断处。显疑不生耳)。

  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余处者。谓诸天魔梵婆罗门等是也。彼等自谓得道。各有所授。行者或于彼处。起大师想。亦复不知何者为净为不净。是名疑相。今须陀洹。善见正法。于彼等处。不起师想。能知净不净故。疑结则断)。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

  (集注云。言须陀洹。不取未来受生戒。观有生处即有诸苦。不求受生处乐故)。

  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

  (谓诸凡夫。欲取未来受生乐处。故习戒善。是名戒取结惑之相)。

  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谓声闻人。虽不取有漏戒善。而其无漏戒支。善自受持。除无漏戒外。皆不取也)。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

  (贪痴。魏唐二译作贪瞋痴。○因断三结。故三毒不生)。

  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集注云。谓存能断之心。则堕身见。反不能断诸结。故魏译云。彼若如是。不离三结)。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问贪相众多。须陀洹断者。为是何等)。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种种方便。谓造身口恶业之方便也。如梵网经说。淫杀盗等。各有因。缘。法。业。前方便。后方便等。如云杀因。杀缘。杀法。杀业等是也。今谓须陀洹得三昧乐。故世间爱欲之贪。不复生矣。然其趋寂之贪。诚未之断也)。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顿照者。谓二果之利智也。能断下地思惑。秪一往来。得涅槃乐。故云顿照也。色相妄想生相者。色相。是自共相。妄想。是思惑。以智照明自共生相不实故。见相不生也。善见禅趣相者。谓其善解四禅离生喜乐等次第行相故。顿来下。谓其秪此往来。断下界思。尽苦边际。得涅槃故)。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集注云。阿那含者。已出欲界。皆生色界。观三世色性无实。见凡有生处。即有诸苦过患。起空无漏智。断诸结使。未来妄想生相不生。名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新说云。言阿罗汉。修行四禅及三三昧。了八解脱。分证十力。三明六通。皆已成就。烦恼发业所招诸苦。妄想永灭。是故名阿罗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佛化化。唐译作佛变化)。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大慧以三种阿罗汉问佛。佛答是得寂实行罗汉。非余二种权示现者。余者下。谓彼二种。乘本愿力。内秘大行。外现小乘。于声闻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此是实行。彼是权施。故非余也)。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此承权现者。以明内秘外现之义也。于妄下。明内秘义。妄想处者。谓四果诸禅三昧解脱等处也。以小乘所修所证。未离妄想故。果。涅槃也。禅。所修定境也。禅者。魏译作能思惟。入禅。作所思惟。盖谓能修之人。所修之定也。权现罗汉。以此小果小行。自悉远离。则内心不住小乘。而自秘也。复于此处。说果说禅化他。回小而向于大。是为权现者方便本愿。故云于妄想处种种说法也。示现下。明外现义。谓内怀大志。外现小乘。虽得自心现量。而未云超也。得果相者。现小乘之迹也。此说名为权现得果之义)。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

  (禅无量者。即四禅四无量心也。无色界可知。以彼四禅四无色界。未离自心现量。故勉行者。当超而离也。集注云。即遣前得自心现量果相)。

  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灭受想定。是色无色诸定之顶。虽极证此定。亦未能超有顶心量。故云此定超者不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此颂四禅四无色灭受想也。此诸心量。以实相观之。悉不可得。故无有也)。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此颂四果所证。由心惑乱。妄见涅槃。真谛理中。一无所有)。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及字。唐译作所。知字。作惑。○断知者。谓知苦断集也。集注云。初四句。明所修行法。次四句。明能证之人。今四句。能所合明。皆是妄想心量。若觉此妄想心量不实。即得究竟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此标。下释。盖观察为真。计着为妄。下先释观察)。

  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

  (觉。魏唐二译作智。○集注云。若觉性自性相。本来空寂。于一切法。选而择之。未有一法为真实者。离一异等四句。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

  (此四句离下。唐译作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说言一切法离。○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者。谓一切法。离此四句。则一切法。当体真如。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

  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此勉菩萨。观一切法。离四句过也)。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着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着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谓妄下。唐译云。谓于坚湿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着。虚妄分别。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别执着建立智。○此释邪智妄计。以明建立之不实也。坚湿暖动。是地水火风之性也。凡计不实大种为实为常者。皆邪智耳。宗因喻者。天竺凡建立法义。悉由宗因喻。为之衡准。若于三支无过则正。有过则邪。详如因明论说)。

  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

  (是名下。总结二觉也。若菩萨下。显二觉之功也。此二觉中。真者。选而从之。妄者。抑而远之。一取一舍。通名成就。究竟下。显初地之相也。无所有觉。天台四教仪。登初地中。即名无功用位。今无所有。即无功用也。集注云。若菩萨摩诃萨。融通真妄。成就此二觉之相。了人法空。我不可得。以无所有觉。于解行地。善巧观察。即得初地。入大乘光明。照烛百佛刹土。故摄论云。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一于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十能以身现百类眷属。余地倍倍增胜)。

  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从前初地至第十地。乃至如来自觉地。上上增胜。具足种种神通自在。三昧正受。皆由成就二觉相故。究竟显其功德若是也。十无尽句者。华严十地品经云。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界之愿。以此十句无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一众生界无尽。二世界无尽。三虚空界无尽。四法界无尽。五涅槃界无尽。六佛出现界无尽。七如来智界无尽。八心所缘界无尽。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云何下。唐译云。云何了知。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彼诸大种。真实不生。以诸三界但是分别。唯心所见。无有外物。如是观时。大种所造。悉皆性离。超过四句。无我我所。住如实处。成无生相。○集注云真谛常寂。故四大不生。观察四大不生已。则知名相分齐。是自心现分齐。以外性无性故。善观四大造色之性。本无所有。离四句。则无不净。无不净。则我我所离。了知自相分段法。住如实相处。成自相无生也)。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

  (津润是能造。内外水界是所造。言妄想生者。由自心现故。内外者。内谓身中。外谓器界。下仿此)。

  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

  (堪能。唐译作炎盛。若以堪能对上津润。译炎盛者为是。宗镜第六十九云。堪能妄想者。即计火大。堪能成熟万物之性故)。

  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

  (断截色。唐译作色分段。○断截。分段义。楞严第四经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轮。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火腾水降。交妄立坚。故有金轮。金轮即地大。皆由妄明而成。彼此同义。但彼详此略耳)。

  色及虚空俱。计着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色。色阴也。虚空。受等四阴也。俱者。谓五阴集聚也。由五阴集。色身始生。故云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造色。指色身故。外道于此五阴。计立二十五谛。盖邪谛也。详如华严钞说。上通约内外。此单言内身。以明众生生起之由耳)。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

  (集注云。言识者。即上五阴中妄识也。由迷真心。而成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识之迹境也。妄识乐着种种迹境界故。作业受生。于余趣中。相续不断)。

  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

  (魏译云。大慧。四大有因。谓色香味触。大慧。四大无因。○此承上文内外大等。以明真俗之义也。地等四大。外器界也。造色等。内根身也。有四大缘者。约能造四微。色香味触。为四大之生缘。即俗谛义也。非彼四大缘者。明真谛之义也。谓四大种。性相本空。能所不实。故非彼缘)。

  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

  (此徴释上文真俗二义也。谓真谛寂然。离能所因缘相故。故其长短大小形相。及和合方便。悉皆无性无性。则大种不生矣。大慧下。明俗谛义也。谓诸形相。由能所八法和合方便而生。非真谛之无。是世俗之有。故非无形)。

  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魏译云。是故大慧。外道虚妄分别四大及四尘。非我法中。如此分别。○此结明上文四大造色。是外道妄想。非如来所说。我者。世尊自称)。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

  (前令菩萨。当善四大造色。今造色既明。复当善于五阴自相。盖前明共相。此明自相。是故如来。无问自说也)。

  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

  (云何下。徴标语。谓五下。列五数。大慧下。正释义。四大。是器界。造色。是根身。有依正性相坚湿暖动之不同。故云各各异相。此释色阴也。非无色有四数者。谓受想行识。是无色。既是无色。岂有四数。故遣云非也。四阴非色。则如虚空。离诸数矣。故云过数相也。既离于数。而又妄想言一虚空。虚空云何言一言多。一多皆妄也)。

  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所说。非圣贤也。

  (此明阴无自性。愚夫妄计诸数也。谓阴本无体。数相徒施。有无一异四句皆离。愚夫妄说。圣贤何有)。

  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

  (唐译云。诸圣但说如幻所作。唯假施设。离异不异。如梦如像。无别所有。不了圣智所行境故。见有诸蕴。分别现前。○此明圣贤所见。异于愚夫也。谓圣者见彼诸阴色像。如幻如影。如梦所现。离异不异。假施设故。然知阴相本空。一何所异。假名现前。何谓不异。异不异相。俱不可得。故云离异不异也。圣智下。谓趣圣智者。亦同凡夫现见五阴。但迷悟有异。如前文云惑乱法。诸圣亦现。而非颠倒。与今义同)。

  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

  (此结阴相虚妄。勉令除灭。当证其真也。灭已下。谓诸阴既灭。则说真心寂静。令断一切世间诸外道见也)。

  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此显寂静之功。极于果德也。力。谓十力。明。谓三明。余文可解)。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

  (新说云。上明觉智。以显生德优劣。此明涅槃。辨其显德邪正。是谓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德也)。

  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唐译云。复次大慧。涅槃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诸法自性无性涅槃。种种相性无性涅槃。觉自相性无性涅槃。断诸阴自共相流注涅槃。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义。非我所说。○此四涅槃。第一谓诸法自性非性为涅槃。第二谓诸法自相之性非性为涅槃。一约性显二约相显。此二了所观诸法性相非性处。为涅槃也。第三复了能观之觉。亦非有性。名为涅槃。但文中语倒。不甚明显。应以觉字。置非性二字之上。则明矣。第四观诸阴自共相流注断处。名涅槃者。此与二乘见处相似。然是外道。非二乘也。以邪正异故。新说乃以第四。为二乘涅槃非今文意。何者。经文明言外道有四种涅槃。何谓二乘。则邪正不分矣。集注引楞严五现涅槃证者。其意颇近。但所引未切。何者。楞严五现者以欲界及四禅五处安隐胜净依处。名五现涅槃。彼文不及诸阴自共相故。若取楞严第八外道约五阴起颠倒论者。是今经意。彼文云。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今经相续流注。即彼迁流之义也。彼文又云。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今经云断。即彼俱非之义也。以此观之。今四种。皆是外道涅槃。不必约二乘解也)。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此显如来正说涅槃之相也。谓转八识妄想。成无漏寂灭。名大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

  (魏译云。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可不说八种识耶。佛告大慧。我说八种识。大慧言。若世尊说八种识者。何故但言意识转灭。不言七识转灭。佛告大慧。以依彼念观有故。转识灭。七识亦灭。○此蹑上文妄想识灭之意为问也。按下经偈云。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魏唐二译同此。则知今文离意识非七识者。谓离第六意识。则无余转识也。若据彼因彼缘之语。则又似第七识依彼缘彼之义。似是实非也。何者。按魏译云。以依彼念观有故者。盖余识依第六念观而有故也。此约意识粗显边说。意识于余识中。行相最胜。余识所无。念观。即意识行相耳。是知今文彼因彼缘。即意识行相因缘。以意识因缘灭故。余转不生。言粗相灭也。如水大流已尽。余波不生矣。或以第七识解者。则违后偈。及魏唐译义。明经者幸校焉)。

  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

  (此承上文以明心意识。相因生相也。谓第六意识。由计着境界分段而生。此为意识自体。义含前五识。皆以随根了境故习气长养。藏识意俱者。习气。第六识能熏种子也。由其能熏藏识。而藏识为其所熏。故云习气长养藏识。意与之俱。意俱之意。即第七识也。成唯识云。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故云长养藏识意俱也。我我所思惟因缘生者。明第七生因也。谓第七识。随缘执我。贪瞋戒慢四惑相随。恒审思惟内我因缘。始得生故。不坏下。明第八识生因也。谓此藏识。恒与杂染。互为因缘。恒取自相分境。为境界故。作意受想思。恒共相应。故云计着心聚生。以藏识常住。故云不坏身相也。须知文中三生句。各显心意识之生相耳。展转相因者。成唯识云。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第七末那。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是为展转因缘。相生不断也)。

  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海喻藏识。浪喻转识也。自心现境界风吹者。谓外之器界。内之根身。唯识所现。故云自心现境界也。而言风吹者。谓自心之境如风。反击藏海。转识波浪。因之而生。亦因之而灭。以法合喻。故云亦如是。是故下。结问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妄想尔𦦨识。此灭我涅槃。

  (初句云我不者。谓我不取也。涅槃二字。通第二句。性之一字。即长行性自性非性涅槃。所作。即因缘和合之义。相者。和合所生之相。即长行种种相性非性涅槃。前二句偈意。世尊谓我不取性相二种涅槃。影显后二涅槃。皆不取也。后二句。颂长行妄想识灭。为如来正涅槃义)。

  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

  (彼。指第六意识也。意趣。即意识行相。等。指余转识。谓由彼意识因缘故。始成八种识体。心。指第八识谓与转识为因者。是第八识也。以第八识。为七转识所依故。须知其因。存展转义。来者无观今偈。便作第七依彼缘彼义解。当准长行为是)。

  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大流。唐译作瀑流。○水喻藏识。即长行海喻。大流。喻第六识。波浪。喻余转识。此明七转识中。第六意识。行相粗动。胜余识故。意识若不行。余转识皆灭。故喻大流尽。则余波不生也。然其海水不动。以喻藏识常住故)。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性自性行。不复妄想。

  (通相。魏唐二译作差别相。○此文来意。由前妄想识灭名涅槃处发起。盖前文通言妄想。未明妄想通相有十二差别。故今分别。令诸菩萨善自灭之。言通相者。以妄想通十二故。外道通趣通字。意亦类此。谓诸外道。所计不同。而能计者。亦唯妄想之所趋逐。故云通趣。以离妄想故。善见外道通趣也。缘起种种相。是缘起自性。属所。妄想自性行。是遍计自性。属能。行者。念念计度之谓。即前经所云行显现者是也。此文例置。读者善以意会可解)。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此总列。下别释)。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是名言说妄想。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觉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言说约能。所说事约所。言说由事显。故云依彼而生也。所说事约世出世论。上通佛果。下及异类。种种事业。种种心行。非凡小思议可了。故云圣智所知)。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即彼所说事而称相者。谓事有种种。相亦种种。然彼诸相。虚妄不实。众生无知。计着坚湿等。一切性相。如渴鹿之想阳焰。是名相妄想)。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自性。指固执之性也。谓封执不移。坚持己见。此法如是。决定不异。名自性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自种为因。他助为缘。分别于有。则因缘相生。分别于无。则自然相生。因缘自然。各有其因。名因妄想)。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

  (此总摄外道诸见。不出四句。邪解所执。皆名恶见)。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成。魏译作建立。唐译作理。○谓于我我所法中。建立自他。如云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以此计度。成决定论。名成妄想。依理分别。故唐译名理)。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不生。对上生者而言。生计是有。不生计是无。谓无因。能生一切法。如云无极而太极者是也。故云无种因缘生无因身)。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唐译云。谓此与彼。递相系属。如金与线。○言彼俱者。即彼此系属之义。金者。钩锁属。缕者。线属。谓无始妄想。如金与缕系属不断故)。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缚。名缚。不缚名解。谓妄想缠绵。难出离故。名缚不缚妄想。如士夫者。喻也。如宰官以人罪。而系之以杻械枷锁方便。名缚。又以校勘审鞠而出之。名解。解亦妄想。此以喻释名也。然而外道凡夫。若解若缚。皆名为缚。未离烦恼故。二乘声闻解脱世网。乃名为解。解非真解。亦名妄想。故法华云。但尽生灭。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大慧。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于此下。承前十二妄想。以明愚夫计着之过也。计着缘起等者。谓依缘起自性而生计着。则有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下。举喻明能所妄想非实。幻。幻术也。种种。所幻之相也。谓如幻术自性。幻出种种之身。诸凡夫人。妄见种种异幻。然其不知幻无自性。种种非真也。幻者。喻缘起性。妄见种种异者。喻妄想性)。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此显幻与种种。非异不异。以明能所妄想非实也。谓幻所现法。虽有种种。总一幻自性耳。能所妄想亦尔。故云如幻。然以妄故。异不异皆非也)。

  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结前能所二性。以勉行者莫着此二。起诸有无一异等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

  (新说云。言愚夫妄心。为生死境界所缚。妄想智随境界转也。觉。谓妄觉也)。

  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此重颂离妄想到自觉圣处之义也。又对前妄智。显今真智耳。集注云。无所有最胜处。无自他相。故平等。真性圆明。故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此重颂二性。以明无而妄有也。妄想有。缘起无者。缘起是一故无。妄见种种故有。又妄想或摄受。如依藤计蛇。缘起非妄想。如藤非蛇相。故云妄想有缘起无。此举缘起破妄想也)。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集注云。谓种种缘生支分。虽有所生。然皆如幻。故支分不成。彼缘生之相虽种种。总属妄想。故彼相不成。此举妄想破缘起也)。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唐译云。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此明二性之过也。彼相。指上文二相也。谓彼二相。从心缚生。凡愚无知。于缘起中。生种种妄想)。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唐译云。此诸妄计性。皆即是缘起。妄计有种种。缘起中分别。○谓妄想无实。全是缘起。缘起本无。妄见种种于缘起法中)。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自此至偈末。重颂与孤起间出。殊非重说偈意。然因长行文略。语义不备。偈中互补而发明之。亦不违重颂之意也。世谛第一义者。世谛。即世间法也。谓谛审是苦是集。是生灭因果等法。然而世相非真。阴心非假。非是非非。是非是是。无然非然。无是非是。寂然平等。则世谛即名第一义矣。第三无因生者。承上句而言。谓世谛第一义是二。无因遂为第三。此三皆属法数。故应断之。盖不断其法。但断其情。凡情既断。圣境斯现矣)。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此重颂一幻种种身喻。以小乘观法。类彼幻事也。一者。指行者观想。种种现者。指观想所见青黄等色现也。然于观处无种种。由想相故。如是现耳。集注云。此一喻。破妄想遍计性也。如二乘人。修诸观行。若作青想观时。天地万物。莫不皆青。以无青处见青。由心变故。于一色境。现种种相。黄赤白等。亦复如是。而如实体性。初无彼种种之相。其所现者。是妄想耳。故曰妄想性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集注云。此一喻。破因缘依他起性也。如目有种种翳。以妄想分别故。见有青黄赤白等色显现。然翳本无色。亦无非色。缘起如之。以计着故。故曰不觉)。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此中有二喻。发明圆成实性。谓妄想如垢秽云翳。圆成实如真金虚空。然此喻。于圆成实中。又当分会其义可也。盖虚空喻圆。真金喻成实耳。集注云。此一喻。以断彼妄想虚伪。及缘起过患。则圆成之性。如真金离垢秽。如虚空无云翳也)。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集注云。谓妄想与缘起之性。本自无有。若于非有计有。非无计无。是为建立诽谤。悉由妄想。自坏如实之见)。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

  (此承上偈。委辨妄想缘起二必无性也。妄想下。谓妄想无性中。而有缘起性者。则无能生有矣。若无性能生有性。则有性从无性生也。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者。承上无性生义。谓缘起依妄想生。始得缘起相也。缘起之相。妄想之名。常相随转。而生诸想。果能究竟其实。则缘起妄想。二不成就。二既不成。则度诸想矣)。

  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𦦨。彼无有差别。

  (集注云。既度诸妄想。成清净智。了知十二妄想。六种缘起。但有其名。而无所实。复于自觉圣境界中。了知尔焰智障。与彼妄想缘起。悉空无相。无有差别。故下文以五法等为真实也。缘起有六者。即前缘因中。六种因是)。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宗镜云。迷如理以成名相。妄想即生。悟名。相之本如。妄便称智。则无名相妄想。唯如智矣。智因如立。智体亦空。如假智明。本来常寂。故并空矣。今言修行者。虽能分别五法三性之真妄。未能空其智体。故曰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众相。是缘起蔓生之相。彼名。是妄想建立之名。缘起与妄想。名相互融。然皆起于妄想。而诸妄想。复从缘生。故前文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即此意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觉慧。乃本觉之慧也。以本觉之慧。善观缘起妄想。二性皆无。二性既无。则圆实之性成矣。然虽已成。不作成想。故遣云成已无有性。成且不立。云何复有妄想之觉)。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以妄想中。建立缘起妄想二性也。妄想不除。则于缘起中。见种种现。然非真现。由妄想见。若诸妄想清净。即为圣境界也)。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

  (集注云。妄想如画。种种色像。虽有分别。而无实体。众生计着缘起。而生妄想。亦复如是)。

  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新说云。此明佛法。知生死缘起法。从自妄想心中生。若计生死有无诸法。异于妄想。从微尘冥谛自在等生者。即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

  (魏译云。妄想说妄想。因见和合生。○以能想说所想。皆因知见和合而生也)。

  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离二妄想者。承上能所二想也。离二想已。则为圆成实性。盖能所二想。即缘起遍计二性故)。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此大慧问意。由前十二妄想章中。有离妄想。到自觉圣义。未蒙委释。故今重请开示自觉圣义。自觉圣义是理。一乘是教。盖能所兼请也。若自下。大慧自述重请之益。言不由于他通达佛法者。所谓佛法者。即自觉也。因善自觉。即通佛法。离觉无佛。离心无法。故云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次佛告下。魏译云。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离阿含名字法诸论师所说分别法相。在寂静处。独坐思惟自内智慧。观察诸法。不随他教。离种种见虚妄之相。当勤修行。入如来地。上上证智。大慧。是名自身内证圣智修行之相。○前大慧所问自觉。自觉无他。即妄想无性。是故诸佛以自所知。传授妄想无性菩萨。令其缘自觉了。非外寻也。然而前圣所知。亦唯自觉耳。若诸菩萨欲知自觉。当设方便。方便者何谓远离阓闹。独处静室。依自心观察。离诸妄想。了一分妄情。证一分自觉。上上升进。直入如来之地。自觉圣智。圆满究竟。是为菩萨善知自觉圣智之相。此先答自觉相也)。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

  (上文自觉明矣次说一乘。自觉。谓本觉也。一乘觉者。谓一乘中。分断分证。以至究竟。谓始觉也。盖一乘道中。觉彼能摄所摄妄想实际。则始本不二。能所皆空。是以不生妄想。原始要终。不离一乘。故云一乘道觉。此次答一乘相也)。

  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一乘觉者。不与诸乘所共。一乘能兼诸乘。诸乘不摄一乘。以故二乘外道等。不能得也。夫道不远人。而人自远。苟能志在一乘。孰不了证。此世尊策进二乘及诸外道天等。故作此言。以显一乘之殊胜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二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

  (不自般涅槃法故者。谓如来以一乘道。普度有情。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于一乘中。无自入涅槃法故。以二乘独取涅槃。不度众生。是故世尊。于声闻缘觉中。不说一乘也)。

  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

  (以二乘人。厌有着空。慕三怖一。如来则以寂静方便。调伏令熟。然后引归宝所。今以寂静得解脱者。是如来方便。非己智力。是故不即为说一乘)。

  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

  (前文以彼所修。明不说意。今复以彼所障。明不说意也。业习不断者。谓诸声闻。但断正使。缘觉虽侵习气。犹为三昧所醉。是故不即为说一乘)。

  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

  (此显浅证之过。以明说三之由也。谓彼二乘。虽得人无我。不觉法无我。未离变易死。由是权说三乘。不谈一义也。分段死。魏唐二译作变易死。盖二乘人。但觉人无我。唯离分段死。今云不离分段死者。译场之讹也)。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烦恼言起者。起即动义。又生灭义。属见思二惑。令心生灭流动。故云起也。彼一下。谓彼声闻断见思烦恼习气已。乃得三昧乐住。已发非性偏真界中无漏觉智。得是觉已。复能上上升进。入彼一乘无漏觉道。满足十力四无所畏三十七品助道之具。当得如来不思议法身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此重颂一乘诸乘之义也。长行云唯除如来。余非究竟。今偈复言。即此佛乘。若有心转。亦非究竟。盖遣三一之迹耳。若彼三一之心忘。能所之乘息。无乘可建。无待可忘。非对三而言一者。是真一乘。乘谓所乘法。乘者。谓能乘人)。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此重颂说三之由也。初二句可知。解脱三种者。谓空。无相。无愿也。法无我句。应摄人空。烦恼智慧。言二障也。等之一字。该五法八识三自性耳。末句承上三句。谓证得解脱。则诸相自离)。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漂荡。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

  (浮木。喻声闻之愚也。波浪。喻诸识也。相风。喻诸法相也。相是法。风是喻。谓愚法声闻。所知未断。识浪未平。法相之风漂荡。虽烦恼灭。余习之愚未断。此显界内烦恼虽断。界外无明犹未伏。故古注云。声闻断四住烦恼。故言起烦恼灭也。未断无明。故言余习烦恼愚)。

  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此颂三昧乐住之过也。谓二乘人。安住三昧偏真无漏界中。故无进趣究竟之志。然亦不还有界。耽此三昧之身。如冰夹鱼。乃至百千劫。犹不觉知乐小之过。此世尊极言滞寂之愚。以警其进趣大乘也)。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此颂觉彼着已。复入上上无漏。得佛法身之义也。酒。喻偏真三昧。昏醉人。喻二乘耽三昧乐而不觉者。觉彼所醉。故云酒消。回心向大。进得法身)。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四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2 楞伽经参订疏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五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

  (第二卷末一乘相中。谓菩萨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当得如来自在法身。今意生身。正是法身中所具。修行菩萨。地地升进。乃至如来地。次第得三种意生身。故今当说)。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三种意生身者。下文云。初地至第五地。得三昧乐身。第八地。得觉法自性身。种类俱生身者。谓觉佛自证法乐。应在等妙之间得也。此三种身。今经三译。例云竖得。不言横具。详玩初地以上。地地现十界身。方便度生。又各各互具十波罗蜜等法。岂三种意生身。不分具耶。当知横具之义。理固有之。今经略而不言也。又第二经初。略明意生。且未显其通相。今乃分别说有三种)。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

  (三昧乐正受者。梵语三昧。译云正定。又云正受。正定者。明定体也。正受者。指定中所受之境也。今文既云三昧。又重言正受者。谓行者。三昧中乐于正受。亦或华梵兼举耳。言意生者。谓随意即至。物不能留。名意生也)。

  种种自心寂静。定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种种自心寂静等者。即三昧乐境也。种种。言诸尘也。自心寂静者。言诸尘由自心现。不外流逸。故得寂静。安住心海。识浪不生也。以知自心现境。外物非性。于此得定。境不碍心。名三昧乐也)。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觉法自性性者。法。谓世出世间等法也。上自性字。即法之自体性也。下性字。即实相义。谓觉了诸法自体之实。自体之实。无所有相。无相之相。为诸法实相也。八地菩萨。证得诸法实相。乃能转变五阴之身。八识之心。成法自性实际身心也。得如幻三昧者。谓觉诸法如幻故。念念与如幻相应。得证此定。更具无量定门。故云及余也。无量相力等者。相。谓相好。力。谓神力。明。谓身光。言此意生之身。相好光明。如天妙华。庄严其体。以显相好之胜也。如幻梦等者。谓所现之身。无窒碍之迹也。非造所造等者。谓意生身。虽非能所八法所成。随意即生。如造所造相一切形体支分。具足庄严也。菩萨乘此身相。随往无碍。遍入一切佛刹大众之中。演化不息。如是功德。悉由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种类者。上而诸佛。下而群生。随类普现。名俱生也。无行作者。谓异类繁兴。众形普会。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如春到人间。万萌俱发。春奚为哉。无行作者。此之谓也。集注云。谓觉了一切诸佛所证之法。缘自得乐相。而千种万类之身。于无功用行。无作而作。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障碍也)。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

  (谓佛不住大乘也。若有住大之心。则为非住矣。何大哉。故今偈意。乃遣住大之心。方名为大耳)。

  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然乘摩诃衍。

  (所言大者。事理皆非也。非言说。非文字。非谛理。非解脱。诸相虽非。不入断灭。故云非无有境界也。会得诸非之意。大乘不远。即于非处。乘摩诃衍矣。摩诃衍。译云大乘)。

  三摩提自在。

  (三摩提。即长行三昧之通称也。自在。即乐义。此颂三昧乐意生身)。

  种种意生身。

  (此句。双颂觉法自性。及种类俱生二身也。略文摄二义。故云种种)。

  自在华庄严。

  (颂义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无择。魏唐二译作无间。○地藏菩萨经云。五无间狱者。一趣果无间。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五形无间。谓地狱中人。受此五事。皆无间故。集注云。世尊尝说造五无间业者。即入无间地狱。又云行五无间业者。不入无间地狱。故举此问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此经三译。列五逆者。如文。若[唯]大乘律。谓一杀父母。二破和合僧。三出佛身血。四杀阿罗汉。五破羯磨僧。四分律又开为七。一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阇黎。六破羯磨僧。七杀阿罗汉。盖约开合。有五七之异耳。此五为业。共狱为报。谓造此五业。感报地狱故。然而生我者父母。诗云父母之恩。昊天罔极。为子者。当竭力孝养。以报其恩。奚啻万一。况行杀戮而不为逆乎。堕无间狱者当然耳。阿罗汉为世福田。众生依是植福。生人天上。或因之而出三界。恩及我者。过于父母。况行杀戮而不为逆乎。堕无间狱者当然耳。僧以三聚胜戒。和合作法。人天中尊。我等当归之。为作恃怙。然依而行之。犹不可及。况逆之而加破坏。是背正道。堕无间狱者当然耳。佛是九界众生之慈父也。㧞我之沉沦。开我之净妙。若昏衢之宝焰。苦海之慈航。经云手足供给。两肩荷负。历恒沙劫。犹不能报。况以恶心出其血乎。悖之甚矣。堕无间狱者当然耳。出佛身血。通善恶二途。如祇域行针出血。佛疾得愈。此善心出血非逆。故以恶心二字简之。以五逆。是恶业实事。要当堕于地狱者也。下文所说。是酬大慧。不入地狱五无间业。盖以顺行无间。例彼逆行无间也)。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

  (一切生死。由爱所起。爱不断故。展转受生。贪喜俱者。谓由爱故。贪喜相依。三世相续。如子缘母。得以成立)。

  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无明。是生生之元。有阳刚之义。故喻为父。痴爱。乃资生之始。有阴柔之义。故喻为母。人。谓六入。处。谓十二处。聚落。喻无明所依止也。应摄十八界。今文不言。略也。行者能断无明与爱。名害父母)。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集注云。鼠之啮人。疮虽已愈。其毒遇雷即发。罗汉诸使亦尔。虽隐而不现。遇缘即发。能断彼微细习使。名害罗汉)。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集注云。异相。即色受想行识也。僧以和合为义。今称阴为僧者。以妄和合故。断彼阴集。名破和合僧)。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集注云。谓不觉五阴自共相。是自心所现不实。计有七识身。今以此身为佛者。盖七识为妄觉境界。故依之起染。染即名血。以空无相愿。三无漏智。断彼七识妄觉染污。名为恶心出佛身血也)。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魏译云。大慧。是名内身五种无间。若善男子善女人。行此无间。得名无间者。名证如实法故。○无间等。即魏译如实法义。谓事理无间。一切平等故)。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

  (有外无间者。即前文所说杀父母等五逆也。上所修断无明痴爱等者。为内。今外由内显。以明内者当行。外者当断。故下文云。若行此者。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若行此者。牒上外无间也。谓若行外五无间。则于三脱。及内所行。乃至无间平等之法。一一不得。此警众生。勿行外业也)。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

  (除此者。除外五逆实业也。余化下谓三乘圣人。以神力化现无间事业。为令余众生作无间罪者。悔过除疑故。又为劝发造五逆者。改恶崇善故。除疑者。如维摩所谓罪性本空。不在内外中间三处。善解二比丘之疑者是也。劝发者。如世尊劝发阇王。忏悔弑父母罪。得法眼净者是也。三乘圣人。皆有神力。现无间等事。但有广狭之殊耳)。

  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

  (魏译云。若犯五种无间罪者。毕竟不得证人道分。唐译云。若有实造无间业者。终无现身而得解脱。○谓无有一向实作五无间事。而得内无间等法者。故云不得也。今文语拙难解。按魏唐二译可了)。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承上文意。谓彼实造五逆者。必不得无间等法。唯除觉悟自心。离我我所。又或遇善知识忏悔。于此二者。乃可解脱余趣相续报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集注云。前文为显行内五无间。证真实法故。因兼说外五无间。所以此偈。唯颂内五无间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

  (佛之知觉。唐译作诸佛体性。○前则背佛知觉。故成无明。而不知无明实性。即佛知觉。今大慧欲显此义。辄于无明痴爱之后。问佛知觉。似有由矣)。

  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

  (二无我。见前注。二障。即烦恼所知也。烦恼。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名烦恼障。所知。亦名智障。谓以所知之执。障蔽中理。名所知障。二死。即分段变易。见前注。二烦恼者。瑜伽师地论五十五云。一本烦恼。烦恼自性。有六种。一贪。二瞋。三无明。四慢。五见。六疑。此六。能出生一切烦恼。故名为本。二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而言随者。谓一切违顺境上。如是等类。随逐不舍。名随烦恼。详如彼论。今文谓觉此诸法。不为所蔽。名佛之知觉)。

  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谓二乘能得此离障法者。即名为佛。然不唯二乘是佛。即如六道众生。能得此法。亦名为佛。如龙女深达罪福。顿觉佛乘。于须臾顷。便成正觉。此所谓道不远人。但以觉不觉为远近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曼陀王。魏唐二译作顶生王。善眼仙人。魏译作毗那娑仙人唐译作月光妙眼。○集注云。因上佛说觉二无我等法。名之为佛。大慧以谓过去诸佛。由觉此法故。名之为佛。今世尊觉此法。亦名为佛。觉道虽一。过现不同。云何言我是过去一切诸佛。又本生经说。如来过去曾种种受生。如作转轮王。及作释提善眼。大象鹦鹉等百千生。故举相违之义以问。事见本生等经)。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

  (宗镜云。云何等义。所谓同一名字。同一梵声。同一乘门。同一真体。乃至同一心。同一智。同一觉。同一道故)。

  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

  (唐译云。谓我名佛。一切如来。亦名为佛。佛名无别。是谓字等)。

  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

  (新说云。密迹力士经说。佛声有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于。呼。是八转声。各具八德。所谓调和声。柔软声。谛了声。易解声。无错谬声。无雌小声。广大声。深远声。八八即成六十四种。非唯释迦佛。一切诸佛皆如是。集注云。频伽。译云妙声鸟。正法念经云。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故诸经称佛音声。必引为喻)。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

  (古注云。答上种种受生。佛谓除为教化异趣众生。方便示现种种之身。若不如是。则无差别)。

  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新说云。菩提是觉。分是因义。此三十七。为诸乘觉因。亦名道品。故净名云。道品是道场。是法身因。然三十七品。总有七类。一对治颠倒道。谓四念处。二断诸懈怠道。谓四正勤。三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四现观方便道。谓五根。五亲近现观道。谓五力。六现观目体道。谓七觉分。七现观后起道。谓八正道。义如别说。此七类次第者。谓闻法已。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心调柔。柔故信等成根。根增为力。七觉分别。八正正行。总以喻显。法性如地。念处如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花。结八正果。一切诸佛所证无异。是名法等)。

  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结前四等。以明唱说之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某夜得正觉入涅槃者。言世尊示生始终二事。以该其中也。某者。泛言之辞。世尊示生成道入灭之迹。详如瑞应普曜等经。周书异记。并开皇三宝等录。所载年月日异。不敢孰是究者请自检之。夫我佛示生八十年。于其中间种种说法。乃谓不说一字者何也盖般若离言说相。离文字相若有所说即为谤佛所谓无法可说是名佛说此大慧历闻一乘非说非字。故以不说之说为问也)。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集注云。不从他悟。曰自得。了无所从。曰本住)。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

  (缘者。以心契之也。自得法者。谓默得于心。不堪说示。如禅者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名自得法也。以心契理。理与智冥。观与谓合无缘之缘。始可谓缘也。若彼下。谓自得法。不从人得。人亦不可授之与我。是故诸佛可得。我亦可得。在佛无增于我无减故也。缘自得究竟境界。离言说相。说所说相。俱不可入。故云离二趣也)。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

  (谓古下魏译云。本行路平坦。譬如金银珍珠等宝。在于彼处。大慧。是名法性本住处。○古先圣道。即魏译所云本行路义谓古圣所行之道本然常住。即法界实理。无增无减不迁不易。如金银之性在矿不减出矿不增。从古迄今。其道常住。无所变迁。名本住法也)。

  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

  (谓法界常住之道。如来出世不出世。此道不易所谓如金银之性。本来常住。出矿不出矿。其性不迁也如趣彼城道者。谓道路本然。非因行与不行。有所损益)。

  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

  (于意下。魏译云。彼人始作是道。始作种种庄严耶。○士夫行旷野中。喻诸众生。行于生死旷野之中也。以生死喻旷野者。谓生死茫茫。无涯际故。如旷野中行。多生怖故。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喻悟法界常住之理也。即随入城。喻进趣涅槃也。受如意乐。喻证得称性之乐也。然彼法界道之与乐。本然有之。非行者始作故)。

  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

  (合如上注)。

  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结前不说说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

  (此重颂不说说意)。

  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初句下。住字。即本住也。法之一字。通自得本住二义。后二句。谓诸佛及释尊所得之法。悉平等故)。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间心量。多堕二见。大慧故请有无二相。令自及他。离是二病。得证阿耨菩提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堕性是有。堕非性是无。二见俱不离欲。而作离欲相见)。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

  (此出有计也。谓彼计云。有世间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不有。言非无也。又牒上句云。诸法从有生。非从无生也)。

  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

  (佛判有计。堕无因生也。谓从本已来。求有性不可得。则本无因矣。以本无因故。末亦无因。故堕无因也)。

  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

  (此出无计也。谓彼受贪等性已。觅贪等不可得。计为非性)。

  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谓彼因无见者。以不取贪等有性。则贪等性。相寂静。以寂静故。便拟佛及二乘。亦不取贪等性。故计彼为无。此所谓增上慢者之言耳。今文为有为无者。外道私谓。佛及二乘。不取贪等有无。所不取者。亦属于无。是知依无外道。具增上慢。为害非细。由是下文。斥为坏者)。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

  (此中。指上有无二见者。佛问此二。何者为坏。坏者。言如焦种破瓶。无复用故)。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

  (唐译云。大慧白言。谓有贪嗔痴性。后取于无。名为坏者)。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

  (此佛顺大慧答意。以明外道依无之过也。谓据外道拨无之见者。非但计贪等非性为坏。而拟佛及二乘。同彼所计。则亦是坏者。此极言堕无之过重也。然佛以一言。而兼明二意。一斥外计之误。一辨佛及二乘坏者。异乎拨无。是故下文。微释坏义。以明佛及二乘。非是坏者)。

  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

  (此徴明佛及二乘坏之所以也。谓贪等性。内外。不可得。故名之为坏。以烦恼非异不异故。非性似无。由是彼拟同己之无也。坏名虽同。而坏之所以。有以异也)。

  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

  (缚与缚因。魏译作能缚所缚因。○此明贪等无性。以辩佛及二乘。非同外计堕于无见。而为坏者。大慧下。正辩非坏。佛声下。出非坏所以。谓佛及二乘。不计贪等有无。观法如幻。自性解脱。缚与缚因。俱非性故。是以不同外计之无也。缚。谓缚事。即阴界入自共相等。缚因。谓贪恚痴也。以一切缚事。因贪等起故。今佛及二乘。了彼性空。得解脱故。不名坏者)。

  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

  (魏译云。若有能缚。必有所缚。若有所缚。必有能缚。○缚者。是所缚。即所缚之事也。缚因。是能缚。即贪恚痴也。以所缚。因贪等起故)。

  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

  (此结佛及二乘所有坏义。是名为正。影显外道所有坏义。是断灭性。故下文云。我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魏译云。我依此义。余经中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言诸法是空无也。○因是故者。牒承前文。以依无。外道堕增上慢。故不取也。宁取人见者。人见著有。犹可化故。增上慢空见。必不可化。为过实深。此警正修行者。莫依无见也。成唯识云。拨无二谛。是恶见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

  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

  (唐译云。若起此见。名为坏者。堕自共见乐欲之中。○希望。即乐欲义。谓增上慢空见之人。堕自共见乐欲之中。盖依自共相有无分别。乐欲空性。故称坏者。下文智识相中。谓二乘人。亦堕自共见希望。须知二乘与外道。空见虽同。而邪正有异。盖二乘观性空而得道。故正。外道因拨无而成解。故邪)。

  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

  (此出依无坏者之非也。集注云。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法无常。刹那之间。展转变坏。及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悉归于无。谓已离文字相妄想分别。亦堕无所有空见。是名坏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

  (前二句。重颂有无及自心境界。后二句。重颂佛之正义也。古注云。净除有无及妄心境界。平等心。自然寂灭)。

  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

  (古注云。知贪爱境界性。虚妄无可取。即是体性寂灭。非是无他所有。始寂灭也。观诸有事。悉平等无二。即是贤圣境界)。

  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

  (无种有生者。谓从无生有也。所计胜性等。是无种故。生已复灭者。谓作断灭论也。计有无因缘者。不住如来教法中故)。

  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

  (古注云。言生法。非外道作。又非佛作。非神我作。亦非余者微尘四大等作。但从妄想生故也。既从因缘集会始得起者。即无自体。即明无此生法也。生法本无。何须更无之。新说云。四大五蕴中。各无主。谁集会之。仍说因缘有生。有既不有。宁得复说破有为无。明外道邪见故。说有生法。以妄想故。计为有无)。

  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此颂如来正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

  (三乘皆有二种通者。俱有自行化他故。宗通自行。说通化他。辅行云。通举二乘菩萨。所证及说。成共三乘理教之相。宗镜云。内证自心第一义理。住自觉地。入圣智门。以此相应。名宗通相。此是行时。非是解时。因解成行。行成解绝。则言说道断。心行处灭。又曰宗通为菩萨。说通为童蒙)。

  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

  (缘自得者。如前注说。胜进相者。谓地地增胜进趣之相。此自得胜进境界。远离言说文字二想。趣上上无漏界中。到自觉地。自相境界。一切虚妄觉想。悉皆远离。然此自觉相者。敌体亲证。不可说示。若以奏泊拟议。则愈趣愈远。因称自觉。以觉自光明。映蔽一切。则能降伏魔冤。破彼幽暗。是名宗通之相)。

  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说通之义可知大慧下。勉诸菩萨应学二通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

  (缘自。颂宗通。教法。颂说通)。

  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

  (此谓善别二通。不随妄想觉观)。

  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

  (魏译云。实无外诸法。如凡夫分别)。

  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

  (此承非有真实性意。以破计无之想也。谓诸法非实。云何起诸妄想。计非性为解脱耶。法既非实。有无皆妄矣)。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

  (前二句。破计有之想。后二句。总结有无之计。皆颠倒无知耳)。

  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焦。

  (魏译云。涅槃离于识。唯此一法实。观。世间虚妄。如幻梦芭蕉。○一字应上二见。谓有无二见既非。则一真谛为是矣。真谛无罪垢。即为涅槃。除涅槃而观世者。无非妄想。如幻梦芭蕉耳。今文无罪。即魏译离识义。以识为罪者。谓众生识心。是杂染业种。诸罪业。依而生故)。

  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人。魏译云。作者。○前从不随诸觉想至此。有十六句。总明觉想之意。盖长行中略明。今偈中详出)。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

  (古注云。问妄想相)。

  不实妄想。云何而生。

  (问妄想云何生)。

  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

  (问妄想体)。

  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

  (问妄想起处)。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

  (古注云。种种色声香味触。人天诸法义。是妄想相。答上问妄想相)。

  计着妄想生。

  (古注云。言妄计着人天等诸法义故。答上问妄想云何生)。

  大慧。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

  (古注云。不知我我所。是自心现量。妄生计着。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四句。是妄想体。答上问妄想体)。

  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着我我所生。

  (集注云。上心字。是八识心王。下心数字。是心法之名数。此数有五十一种。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心数。或云心所。此五十一种。是心所有法。皆属能缘。计着色等相应起时。造善恶业。古注云。答上问妄想起处)。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着生。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

  (若如下。唐译云。大慧白言。若如是者。外种种义。性离有无。起诸见相。世尊第一义谛。亦复如是。离诸根量宗因譬喻。○此大慧牒前答语。用张己难也。若种下。正牒答语。若如下。以离见拟同于佛。谓若如是种种义。堕有无相。因令离诸性非性相见。既以离相见者。世尊第一义。亦离根量譬因等相。则世谛与第一义。同以离相见。云何世谛言妄。第一义不言妄耶。是故下文。出难如是)。

  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着妄想生。非计着第一义处相妄想生。

  (新说云。明世尊何故偏于世谛离有无处。言起妄想。第一义离有无处。不言起妄想耶)。

  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古注云。言世谛与第一义谛。既同离有无。何故一处生妄想。一处不生妄想。将无佛说是邪因论)。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

  (古注云。佛言。我非计世谛处。生妄想。第一义谛处。不生妄想)。

  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

  (此徴明非一生一不生义也。谓觉自心现量故。有无妄想不生。及外现性非性相妄想。亦不生也)。

  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

  (文中余字。是承上意。谓除第一义。余诸愚夫。由自心妄想故。有诸事业现前。此诸事业。由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故)。

  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着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

  (此亦承上意。谓诸愚夫。既堕性相计着。何能得离我我所。及作所作因缘过。又何能觉自心现量身心转变。又何能究竟明解菩萨诸地及如来自觉境界。又何能得离五法三自性一切事见妄想)。

  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着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以是下。结前意也。谓诸愚夫。不觉自心现量。以是因缘。佛说妄想从不实义计着生。知如下。正明前文能知如实第一义者。始得解脱自心妄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着四句。不知我所通。

  (谓以因缘生诸世间。凡外妄想。计着四句。故不知如来所通第一如实之义)。

  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

  (此出如来所通之义。谓世间义。非有非无。非非有无。诸因及缘。当体如如。云何愚夫妄想计着。以四句分别)。

  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

  (承上偈意。以明无我。第二句非有无。应作非非有无。盖遣初句二非也。后二句。谓能离四句。观于世间。则身心转变。得证法无我境界)。

  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

  (所作非自有者。以不能自有。要假能作。方有所作。所谓缘生之有也。古注云。从缘生者。无自体故。则知一切法无生)。

  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

  (谓缘生之事。自不能生。所作必假能作。能所相依。离则不成。故云有二事过也。能所无实。其过何有。非有性可得。故云无二事过也)。

  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攀。唐译作能。○谓有为之法。缘生既离。证得无心。无心之境未空。亦是心量。古德云。莫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此之谓欤)。

  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

  (性者。量之性也。缘者。能缘所缘也。缘之与性。二俱远离。故究竟妙净也。若妙见未空。世尊说此亦是心量)。

  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

  (前二句。破世谛之我。谓我相假设。无实事故。后二句。破五阴之法。亦假施设。无实亦然。例如我故。故云亦复然也)。

  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

  (魏译云。有四种平等。相因生无我。如是四平等。是修行者法。唐译云。有四种平等。相因及所生。无我为第四。修行者观察。○按魏唐二译。知此偈。以警行者依四平等。而超诸心量也。魏唐四等。谓性相平等。因果平等。生所生平等。我无我平等。今经四等。谓性相平等。因果平等。我无我平等。能修所修平等。令修行者。当观此四。得平等而超心量也)。

  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

  (谓世俗心量。由妄想习气转变故。有种种心生。不了自心。见外境界。名世俗心量)。

  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

  (外现不实。故非有。妄心计着。见彼种种。由是建立身财。为依正之具也。身。根身。财。器界。如是建立。世尊说名世俗心量)。

  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此破出世名数。以明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前四句。谓纵离一切能所想见。乃至无得无生。若离念未空。亦是心量。次四句。谓观诸性非性。及双亦双非。皆悉远离。心虽解脱。若离念未空。亦是心量。次四句。谓出世间一切名数未忘。亦是心量。宗镜云。量者。是能缘心。但有对俗说真。因虚立实。斥差别。论平等。遣异相。建如如。尽是对待得名。破执说教)。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

  (大慧因前屡闻言说之过。实义之功。盖语非义而不显。义非语而不彰。语义相依。悟迷不远。今大慧于功过虽知。常情未解。故举佛先所说语义。以求其实耳)。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着生。是名为语。

  (第二经中。大慧当问言说妄想心经。世尊详明言说所起之相。今复问者。盖前以言说。对妄想。论一异。故示言说之相。今以语义对显。重明其相。用彰语义之实。故无重繁之过也)。

  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

  (言说如指。所显义如月。离指方能见月。若以指体为月明性者。指与月无所了故。由是当离妄想言说。乃名为义)。

  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菩萨能以所闻之义。思惟观察。触处洞然。自始及终。条理不忒。是为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也。由是妄习身心渐得转变。得转变已。依于自觉。观察诸地胜进义相。趣发无滞。是名菩萨善义之相)。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若语下。辨异不异相也。文中但辨非异。其非不异相略也。如灯下举喻。灯喻言说。色喻于义。古注云。因灯见色。而色非灯也。因灯见色。不得言异。而色非灯故。不得言一。以譬因语入义。不得言异。而义非语故。不得言一。故云离异不异)。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承前语义。以明计着之堕也。不生不灭。乃至心自性等。皆言说也。言之所显。是义。若缘言说及义而计著者。则堕建立诽谤二过矣。异建立异妄想者。谓诸外道。建立非一。而妄想亦非一。差别多种。故云异也。如幻下。引喻说。譬如幻出种种事。则有种种妄想现。而诸凡愚于种种幻事。作种种异想。然非圣贤有此诸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既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梨中。

  (新说云。言诸愚夫。随言取义。建立诸法。以计有法。不免恶道。诽谤亦尔)。

  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

  (首楞严云。外道有观行阴动元。于无尽流中。生于计度。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遍含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如是循环。有十六相。此皆计彼阴中有我。而建立诸相也。能知阴中无我。阴非是我等。则不堕外道妄立我中。然于无我。亦复非真。行者知此。即见真谛)。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

  (集注云。如凡愚妄想。见一切法。悉皆有性。即实有性。于一切法。应亦见实谛。此明非有性也)。

  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

  (法性既无。安有净秽。即彼无性之见。亦自不实。然诸法性。必非断无。故云亦非无所有。此明非无性也)。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

  (古注云。如来因上菩萨当善语义相。知语者是识。知义者是智。故次明智识相也)。

  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先明善智识之益)。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智。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着。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彼生下。以世出世间对简。谓世间智。不离生灭。生灭则是识非智也。然则外道凡夫被简矣。复次下。又以智之所趣对简。堕相无相及种种相因者是识。非智。谓一切相。唯识现故。超此因者。乃名为智。此简外道二乘非智也。又复次下。长养相者。长养。即生生不绝之义。外道所计生因是也。此是邪解之识。非正观之智)。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

  (智体本一。而知处有三种异者。盖约能知人边。知有广狭邪正之异。邪则虽智犹识耳。今知生灭者。外道智也。知自共相者。二乘智也。知不生不灭者。如来智也)。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

  (此以碍无碍对简。明智识之相也)。

  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

  (根尘识三名事。和合生起。名方便相。由此三事生者。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灵明。非起灭相者。是智)。

  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

  (得相者。谓心境不忘。是识。能两忘者是智也。已上详辨智识之相。令诸菩萨。依智。勿依识故)。

  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自得圣智。在凡不出。在圣不入。上而诸佛。下而群品。无增无减。不去不来。名不动智也。如水中月者。水喻心。月喻智。水清月现。月无所来。水浊月亡。月无所去。是名圣智境界。无出无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

  (采集。执受义。识能执受善恶种子故也。详如第一注中说。智体亡我。灵鉴岂私。如镜照物。妍丑不争。何采集之有。故名智也)。

  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

  (觉想。即觉照也。由觉而生名智。不为境所缚故。肇师云。造心分别谓之慧。决定审理谓之智。是则慧在于因。智在于果矣。今文云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而生为慧。是则智在于因。慧在于果矣。宗镜又云。般若者。智慧也。智则知也。慧则见也。是则知见自属于因。智慧唯称于果。盖智慧因果。不可定一而论。此二必互通因果耳。古注云。为烦恼境界所缚者。为妄想心。觉烦恼境界从妄想生者。为智。无所有。八地也。胜。佛地也)。

  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

  (此颂不生不灭自得之智也。谓远离心意识生灭思惟之想。而得不生灭无思想法者。是菩萨之智。非声闻有也)。

  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

  (集注云。仁王经中说有五忍。谓伏。信。顺。无生。寂灭。各有下中上品。地前但得伏忍三品。九地如次配次三忍。十地等觉及佛得寂灭忍。故云寂静胜进忍。是如来清净智也。明佛忍净智。从胜义谛生。妄想心识所行境界。皆悉远离)。

  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

  (古注云。如来随机说法。故有三种智。言此三种智。正欲开悟众生。令得真实离言说法)。

  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集生云。于彼妄想起思惟。摄受诸生灭性者。此世间智也。二乘智。能离诸所有。不与诸生灭相应。然计着自共相性。谓从声闻生者。此出世间智也。越彼凡愚二乘世[闻]出世间种种心量。得如来清净智者。此乃出世间上上智也。盖总颂上二种三智)。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第四成转变。魏译作相应转变。第六性作物。第九事作生。○古注云。人天六道。形状不同。名形处转变。五阴相。生住异灭。一念不住。名相转变。因灭果起。名因转变。因所成法坏。名成转变。于一法上。始见为是。后见为非。名见转变。万物体性转变。名性转变。十二因缘生灭不住。名缘分明转变。缘所作果坏名所作分明转变。有为法灭。名事转变。诸外道因此。九种转变。起有无见。生转变论)。

  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

  (三界六道。横竖等殊。故云形处异见。如金造器。有瓶盘钗钏之异。金性本然。非随器变也。一切变者。指余八变也。皆如金性。故云亦复如是。外道依此转变。作种种论)。

  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魏译云。大慧。复有余外道。分别诸法依因转变。大慧。而彼诸法。亦非如是。非不如是。以依分别故。○别有外道。不知前九是妄。而于此中详究其因。佛故斥为非如非异。总一妄想见耳。按魏译可了)。

  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

  (新说云。外道妄计一切性转变者。非一非异。譬如乳酪酒果等熟也。因乳得酪。不得言异。气味不同。不得言一。彼实无有无法可转变也。言有无法是自心妄现。外性无实故)。

  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唐译云。皆是愚迷凡夫。从自心分别习气而起。实无一法若生若灭。如因幻梦所见诸色。如石女儿说有生死。○此结明九变。从妄想生也。言妄想修习生者。谓此九变。皆邪谬熏习所生。实无一法若生若灭。应观诸法如幻梦色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

  (新说云。外道言形处时节四大。作种。诸根转变。二乘之人。计有中阴。渐续生阴。悉是妄想)。

  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犍闼婆城。

  (最胜。佛自称也。谓佛于缘起法中。无所分别。非如彼诸外道。于缘起法。生诸妄想。然知世间缘起。如犍闼婆城。非性非非性也)。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五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2 楞伽经参订疏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六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

  (问中二义。相续可知。解脱义者。即后文所谓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得寂静故。即彼寂静。名解脱义也。不堕下。谓善解相续方便。故不堕随言执义病中。勿令自心计著相续)。

  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

  (集注云。日月之照临。摩尼之随色。地水火风之周遍。皆无作也。菩萨无方便行如之)。

  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此上大慧自述所问之益也。异言说义者。谓异见言说及义也。善二义菩萨。现形度生。令彼离诸异见。其身得胜转依故)。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

  (此酬大慧随言取义相续之着。有无量相。约而言之。有十一种也。所谓下。列十一种计著相续之名。初云相者。即阴界入相也。缘者。十二因缘也。性非性生不生等可知。乘非乘者。乘是三一之迹。非乘是三一之本。凡计三一本迹而不忘者。亦为计着妄想也。地地自相妄想者。从初地至等觉。地地有自境界相。相则不无。若计而不舍亦为计着妄想矣。自妄想无间妄想者。谓由自心依无间法。生诸妄想故。三乘一乘。教道虽别。同证真谛。故云无间。然而计此三一无间。亦是妄想计著相续)。

  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相续相计着。

  (此及余者。此指上十一计着也。谓此十一计着。及余凡愚所计著者。有无量相。不能尽述。故云及余也。以此下。结显计著相续之过。如蚕作茧。妄想如丝。言其稠密交互。以自缠也。复以此法。妄教于人。为缠他也。然诸计着。不出有无二品。故结云有无相续计着。上明相续义竟。下明解脱义)。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

  (彼中。即指上文十一相续中也。言此相续忘处。即是解脱。何者。以能见法寂静故。了知诸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名解脱义也)。

  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

  (谓觉外境非性。内心无相。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体性。皆无相见。故得相续寂静。以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名解脱义也)。

  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

  (彼中。指寂静中也。以寂静义中。无缚无解。余诸外道。不如实知彼寂静。故有相续之缚。不相续之解)。

  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唐译云。一切诸法。若有若无。求其体性不可得故。○今文众生字。即体性义。按唐译可解)。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

  (泐师解云。贪恚痴者。相续之因也。五趣者。相续之果也。由过去因。成现在果。现在作因。复招未来之报。言三续者。三世循环。相续靡间。贪爱喜三如次配)。

  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

  (魏译云。以此相续。故有后生。大慧。众生相续。生于五道。○泐师解云。以此三毒相续。故有诸趣轮转。言趣者。即六道也。以修罗遍于五道故。但云五趣)。

  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谓贪等三续断者。则无相续不相续相。然则相续解脱。二义皆空矣)。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

  (谓以根尘识三。因缘和合方便。作计著者。则诸识相续生起。长劫无间)。

  方便计着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有方便计着。则有相续。三缘识断。见三解脱。见解脱已。一切相续不生。此结显相续解脱二义之因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

  (以不实妄想计着。则有相续。若知彼实性者。则相续网断。以相续喻如网者。谓相续无量。彼此交互。如网罗罩。难脱离故。此颂相续解脱二义也)。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谓于诸性。无知觉故。随所说义。相续计着。如蚕作茧。自缠其中。凡愚众生。为妄想所缚。亦复如是。故于相续无慧观察)。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魏译意同。○此大慧引佛昔言为问也。彼彼性。指诸法而言。以彼彼之妄想。妄想彼彼诸法。然彼诸法。非有自性。但一妄想自性耳)。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魏译云。世尊若唯自心分别。非彼法相者。如世尊说一切诸法。应无染净。何以故。如来说言一切诸法。妄分别见。无实体故。○上文大慧先引佛言为据。此正牒难。谓若但妄想自性。非有一切性自性相待者。岂非世尊当作是言。浊秽清净。堕无性之过耶。何者。以一切法非性。但妄想自性故)。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

  (大慧以无性为难。而不知所难之意。合正义也。故世尊顺其所难。即证言如是。如汝所说。要知染净无性。二法叵得。非如愚夫以性自性。计为真实)。

  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

  (唐译云。此但妄执。无有性相。○此牒前妄想自性非有外性自性相)。

  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唐译云。然诸圣者。云云。○前明诸法无性。但一妄想。今显圣智。有自体性也。圣知见者。即佛之知见。无知之知。无见之见。为真知见耳。圣慧眼者。谓彻诸法之真。达群情之妄。华严疏第一云。分别名慧照瞩称眼。又云五眼之中。慧眼观理。理无异味。慧眼观事。事无不见。名圣慧眼也。然而圣性非空。妄想无实。不可以前妄想为例。文初然字。旧注分属上句。今按唐译。义当连此。盖为转文之辞也)。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

  (此大慧述上文意。以生后难也。谓若使如圣人。以圣知圣见性自性。如是而知。是实非虚。非如凡夫天眼肉眼妄想可比)。

  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唐译云。云何凡愚得离分别。不能觉了诸圣法故。○大慧问意谓诸愚夫。云何能离如是妄想。而彼不离妄想者。以不觉圣性事故)。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魏译云。世尊。彼痴凡夫。非颠倒见。非不颠倒见。何以故。以不能见圣人境界如实法体故。以见转变有无相故。○按魏译意。大慧谓彼愚夫以不觉圣性自性故。非不颠倒也。又以见转变有无相故。非颠倒也。今文末句不见不字。魏译作以字。离字。魏译作转变字。离。即转变义。今文不字。当从魏译作以。观大慧意。谓彼愚夫亦有一种非颠倒见可取。而圣或亦有一种如妄想见。不可取。故有下文之难。盖疑圣人有自语相违之过也。已上二节。以难凡圣有觉不觉之异。因惜凡夫具倒不倒之疵)。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

  (唐译云。圣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此难意。谓圣亦不应如是见圣性等事。如愚夫事妄想计着。何以故。如来不应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是故圣人。亦有一种如妄想见不可取)。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

  (魏译云。彼诸圣人。见有法体。分别法相。以世尊不说有因。不说无因。何以故。以堕有法相故。○此大慧出佛正见。以生后难也。谓彼圣人亦见诸法性自性相。如妄想性现。但不说有因无因。何以故。若说因无因。则堕性相见矣。盖谓圣人虽见诸法。同凡夫现。能了如幻。故不说有无。不堕性相见也。如第二经云。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同今文意)。

  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魏译云。余人见境。不如是见。世尊如是说者。有无穷过。何以故。以不觉知所有法相。无自体相故。○异境界非如彼等者。按魏译异。指余人而言。余人即众生也。彼等。指上诸圣也。谓余众生所见境界。非如彼等诸圣所见。如是则成无穷之过矣。世尊下。出非如彼等之意。谓余众生。不觉性自性相无实体故。圣性有。凡境无。非过而何)。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唐译云。世尊。诸法性相不因分别。云何而言以分别故。而有诸法。○大慧意谓性自性相。非因妄想自性而有。彼诸圣人。云何以圣性妄想谓非妄想。而言如实知性自性相。但一妄想耶。此难前文但妄想自性句之非也。按唐译可解)。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

  (妄想异者。谓能缘之心。有种种差别自性相异者。谓所缘之境。亦有种种差别。然则能缘所缘。因不相似。彼诸圣人。云何于妄想自性相上。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云何不如实知彼不妄想相耶)。

  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此大慧以意妄度。出佛方便所以。谓[今]众生离妄想故。说诸圣性为有。以有故。故云如妄想相也。然以方便云有。有必非有。故云不如实有)。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着。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唐译云。世尊。何故令诸众生离有无见所执着法。而复执着圣智境界。堕于有见。何以故。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性事故。○此难如来自语相违也。谓世尊何故遮诸众生有无有见。而世尊自复计着圣知见等。堕于有见。说众生法。空而非性。说自境界。有圣智事。岂非自语相违耶。已上从若使如圣至此。文有十节。详观十节之意。第一节。大慧牒圣性之事。后陈九意。宛转成难。总以说空堕有结之。是知说空堕有。为立难之本。故下文世尊答语。独标结难之言。以辨圣性为实也。奚必分列难名骈枝语意。愚故但于语势断处。略疏其情。使来学临文。明识辞义足矣。故于旧解。不复参入)。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

  (此辨大慧所难之非。以明说圣事之由也。谓佛所说圣智事者。因说诸法非性。众生闻此。生于断灭恐怖。故说离妄想有圣智事。为令离此怖故。然前难语。新说以五难截之。详其五难。有是者非者。故不取焉。今从大慧语意。释之如上。窃观世尊答语。但依说空堕有为辨。盖此语。系是难本。故举其要而总答之。以得如实空故。圣性斯显。答中大意。如斯而已)。

  众生无始以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

  (佛为众生从无始来。计着性自性相。及圣智事等。皆计有相见故。因说空也。对有说空。空非实法)。

  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

  (魏译云。大慧。我不说言法体有无。○上文因众生著有。故说空。今文复申云我于性自性相。不说有无。则有无双遣。今文阙有无字。按魏译可解)。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

  (如实空者。是真常中道之法。非前对有所说之空。有无不着。非即都忘。故云如实空也)。

  离惑乱即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此明如实空之德相也。如实空中。本离惑乱及自心所现有无性相之见。故得空无相愿。三解脱门。所证法行。皆由如实空印之所印定。言法法离于相见。而[淴-心+口]乎中道也。依自觉圣智。观性自性相。则一切性相。不离本位。即常住故。是故如实空法。离于有无事相之见)。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不应立是宗。

  (谓不生宗。是外道所计。凡依佛修行者。不应立是宗。此是有法不生宗)。

  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

  (此微明不生宗者有过也。谓彼外道。以无性为宗。言一切性。有即非有故云不生。然彼不生。因生所待。而有其相。说一下。承上徴语。明不生宗者有坏也)。

  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

  (此明不生宗坏之所由也。谓其以生为待。而立不生。因有所待。不生无能自立。故坏也。中论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信矣)。

  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

  (古注云。又彼不生宗。即入一切法数中。一切法者。生。不生。一。异。常。无常等法也。言若立不生宗。即入此一切法数。故不得立不生宗也)。

  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

  (杨彦国纂云。不坏真相。本自不生。今乃建立是宗。而入一切法。则彼建立。何为不坏)。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

  (前单约有法。立不生宗。此又兼取有无。立不生宗。故云有无不生也。集注云。就有无上。立不生宗。则入一切有无之性。有无性相。既不可得。却于何处。立有无不生宗也)。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

  (谓若使彼依有无性不生而立宗者。一切性既不生。更于何法。论不生耶。是知彼宗当坏矣。何以故。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

  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

  (此明前文二宗多过也。五分论。见前注。其以五分简过。过有三十三种。详如因明入正理论说。集注云。言五分论多过。展转因于相违。不成。不定。不遗等异相。及有为有作法。故不应立其宗分)。

  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不生一句。牒前二宗名。如是下。收摄余所立法空。法无自性等。凡我正修行人。不应于是立宗)。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

  (上诫行者。不应立诸邪宗。此以正义。教令如法说也。谓应说法如幻如梦。现不现。无二相故。见觉过者。指上一切邪宗。悉由妄见知觉过患所起。菩萨能示其过。名善说法者)。

  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

  (承上见觉有过。因劝菩萨说法如幻梦也)。

  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

  (愚夫或堕有无恐怖之间。则以方便说有说无。令彼离于恐怖。方便说者。不入此例。故云除为)。

  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此诫菩萨说法。应观人根。善巧为说。无自固执。令彼惊怖。远离大乘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

  (集注云。言一切法。初无自性。离言说相。亦无事法而为相续。愚夫妄起恶觉。其计执如同死尸。故唐译云。恶觉如死尸)。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

  (集注云。佛说一切法。本自不生。非彼外道妄计为宗。诸法至竟无所生。以一切性。从缘所成就故)。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古注云。慧者知诸法体不生。故不作不生想。彼不生宗。因生相而立。故觉者悉除灭之)。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着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喻立不生宗者。是妄想计着。如翳目之见垂发)。

  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谓世间三有之法。唯假施设。一切因果事业。皆无自性。由诸众生。妄自思惟。起诸惑想。诸外道辈。计着自共相事。施设言教。意极惑乱。震动掉举。佛子能超如是言教。远离诸想。是名正修行者)。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

  (谓三有事业。本无自性。诸凡愚人。以痴爱故。于无性处。妄起性自性想。如鹿渴爱。见彼阳焰。本非是水。而作水想。世间愚夫。妄有如是惑乱。佛之知见。则不然也)。

  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游行无所有。魏译作得无障寂静。○承上圣见不然之意。以明圣行也。谓圣人知见清净。故三脱正定。因之而生。诸生灭行。亦因之而离也。于无所有境。念念相应。既无性非性相。则寂然平等。从是平等。生诸圣果)。

  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此徴心见得失。以明迷悟之原也。谓何者性非性。以其心无所知。内外漂动。故有性非性相。若能坏彼无知。则内外寂然。以寂然故。心则平等。得正见矣)。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

  (如世下。魏译云。如世尊说智慧观察。不能见前境界诸法。○如攀缘事者。如。真如也。谓依如缘事。则属智慧。不得前境。盖慧眼能观一切法空。故不得也)。

  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

  (谓能摄所摄。唯假建立。能所摄受既无。智则不生。故云唯施设名)。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此总立五意。以起疑情。下别蹑前意。以成质难)。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

  (此蹑第一意。辨智无智也。难意谓若言自相共相异者。自相非因。共相何有。故非异也。若言不异。自共无别。而实别故。非不异也。于此不觉。不得名智。应说无智。何以智称。而云不得耶)。

  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𦦨故。智生。非无性会尔𦦨。故名为智。

  (此蹑第二意辨智无智也。种种自共相者。谓万物各有自共相。各有性自性。隐蔽。障也。如日月光明。云烟为障。太虚寥廓。峰峦为碍。智得于此。不得于彼。亦应非智矣。世尊下。大慧释智名义。尔焰。谓所知也。所知。是境。能知。是智。所知现前。能知乃生。非能知无体。可会所知。智与境合。乃名为智。此大慧谬释智体。以明不得之过)。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此蹑第三四五意。同辨智非智也。谓或以山岩石壁之所障碍。地水火风之所间隔。则极远之物不可得矣。或老小盲冥。诸根不具。则极近之物。亦不可得矣。此曷称智。应是无智。以有如上诸事。而智不可得故)。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

  (佛谓不应如是作无智论也。所言不得者。应是智。非非智。何者。不以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故。而言智慧不得者。谓了前境非实。是施设量。假建立故)。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𦦨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

  (以知前境假立。觉彼是内心所现。知外物有即无有。性即非性。于事不得。以不得故。智于所知不生。返顺三脱。然即返顺智境。亦不可得)。

  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

  (承上圣智。非妄想愚夫可知也。盖彼妄想愚夫。依于无始有性无性虚伪习气之智。于如是佛之知见。不能了知。故云此知彼不知。言其智所不彻)。

  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

  (谓诸凡愚。智不彻故。于外所缘事处。一切相中。体性有无。妄想不断。以自心现量建立。说有我我所之相。坚固摄受。生诸计着)。

  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𦦨。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由不觉自心现量。则于能知所知。起诸妄想。以妄想故。观察外性。有无不可得。由不可得故。依于断见。所言智不得处。差别如此。正修行者。于此当善分别。稍差。则千里迥隔。可不慎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前二句。述大慧所疑诸攀缘事智不得者。后二句。承上意云。由攀缘而称智不得者。此无智之言。盖非智也。是妄想者之所说耳)。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𦦨。是亦说邪智。

  (初二句。颂佛正智。谓相性非实。故智不观察。次二句。述诸隐覆。是妄想所计。故斥名邪智。后四句可知)。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

  (此承前文智不得处来也。谓诸凡愚。为恶邪妄想所转。则于宗说二通不善了知)。

  着自心现外性相故。着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集注云。谓其执文遗旨。未能得意忘言。以计着性相。执方便言说。于离四句自宗通法。不善分别)。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

  (集注云。宗说既通。解行相应。无复过失。故凡夫二乘。求其短隙。不可得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

  (众具者。指十二部经也。是经有论议。重颂。因缘。譬喻。本生。本事。众名不同。故云众具)。

  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

  (宗者。主也。趣也。谓行有所主。得正趣故。自宗属行。说通属解。行缘自觉。不向外求。故言自宗也。离因成见相者。谓得自觉。远离因缘所成见相故)。

  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

  (谓宗通者。是大乘义。诸凡小辈。堕有无二边。不能知此)。

  我说是名自宗通法。

  (结宗通相)。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大慧下。总结二通。汝及下。勉应修学。集注云。宗说二通。前文已明。今再说者。盖有以也。前约二乘。则先宗后说。此约一乘。则先说后宗。机感有殊。非重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童蒙。指诸声闻。未能开佛知见故。修行者。指诸菩萨。能修如实行故)。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

  (世间诸论。魏唐二译。作卢伽耶陀。○集注云。卢伽耶陀。译云左世。亦云恶论。即外道论也)。

  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若人习近世间诸论。则摄受名闻利养。一切贪欲。如今世间研攻章句。烧煮黄白等者。皆贪欲事。非出世法也)。

  世尊。何故作如是说。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

  (唐译云。卢伽耶陀。所有词论。但饰文句。诳惑凡愚。随顺世间虚妄言说。不如于义。不称于理。不能证入真实境界。不能觉了一切诸法。恒堕二边。自失正道。亦令他人轮回诸趣。永不出离)。

  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着。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上明习近世论之害。下示世论之不足恃者)。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

  (梵语释提桓因。译云能天帝。持龙形像者。谓以龙形自饰。欲严其威也。断一一头者。外道师及所从之众也。外道专以断首为要。建立论义。如对佛立义。不说有言无言等。亦以断首谢屈。佛不之许。今佛引释天之论说者。益明世论之不足恃也。何者。释天位出人寰。智过天表。论犹可坏。况其余天而及于人乎。此举胜者。诫其不逮。故曰世间诸论。慎勿习近)。

  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而况于人。

  (谓诸世间种种异类。乃至畜生。亦能造诸言论。以因譬庄严种种句味。破惑诸天及修罗等。着生灭见者。而况于人。不破坏乎)。

  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

  (结显世论之咎。诫诸行者慎勿习近)。

  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

  (此明世论之义。以示其浅近也。说身者。固精气神。坎离交运。餐采吐纳。欲希长生者。是其类也。说觉者。冥初生觉。觉生大种。以神我为觉者。是其类也。此二者。所谓性命之学。近是乎)。

  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

  (言世论之多种也)。

  但于后时。后五百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

  (佛谶正像末法。为五五百年。今云后五百年。正当末法之初。其时斗争坚固。广兴异论。彼此破坏。然皆恶觉异因之见。炽盛世间。魔气所熏。及自种恶发。为其弟子)。

  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着自因缘。无有自通。

  (世论以因譬庄严所说者。不离有无一异等句。及诸胜性微尘等事。着自邪种因缘。而于如来自通之义。非其分也)。

  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谓世论中。虽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曾无如来自通之义。且彼外道。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而不自知其为愚痴之论也)。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

  (大慧牒上文语为难。谓若外道百千事门无自通者。世尊亦广说种种句味无量他方来集之众。天人修罗等辈。事同外道所说。亦非自通耶。亦入外道智慧言说之数耶)。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

  (不来不去。是正法之本。来去。是因缘聚散之迹)。

  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

  (承上文意。以明不堕世论之数也。盖世论。是生灭法。佛义独超其上。故不堕其数中)。

  所以者何。谓不计着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

  (二边者。指外性非性。及内心现处二边也。佛融中道。乃能转物。不为二边妄想所转)。

  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

  (觉有无相境。皆自心现。故非性也既觉自心现量。则自心现妄想不生。以内外妄想不生故。则人空无相愿三解脱门。名为如来正解脱者)。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间。

  (不请空间者。谓欲有所问。愿佛时答。勿作无记止我。空闲。即无记止意也。旧注以空闲作无我解者。非也。集注云。婆罗门。具云婆罗贺磨拏。译云净裔。自称祖自梵天口生。因从梵姓。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唯五天竺有。余国无之。又云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承为业。或在家。或出家。恃术倨傲。亦云净行)。

  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报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

  (不称佛而召瞿昙者。是外道倨傲不敬之语。佛能容之。犹有所答。言所作者。是计有也。世论百千。计有最浅。故先说耳)。

  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

  (非所作者。是计无也。无。甚于有。故次之)。

  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

  (从前次第增上。故云六世论也)。

  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

  (外道所计。不出四句。如文。因种种受生现者。外道计一切法。从胜性微尘等受生现故。十一增上如前)。

  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

  (非数灭。唐译作非择灭。○初云所作非所作。今重云作非作者。盖初约所作边说。今约作者边说。无记者。谓一切非性。故不可记。记者反上。我无我。世非世。刹那不刹那。皆然。虚空等三者。即六无为之三也。非择灭者。识论云。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阙所显。故名非择灭。中阴者。谓此生已尽。彼生未成。中有阴身。名中阴也。杂阿毗昙云。二有中间。起杂趣故。上自初世论至此。皆外道所计。持问佛者。佛皆答以世论。非我所说)。

  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

  (如外下。魏译云。大慧。外道说言。我根意义三种和合。能生于智。婆罗门。我不如是。唐译云。如外道说我。及根境三和合生。我不如是。○我诸根我字。即外道所计神我。按二译可解)。

  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

  (非汝下唐译云。非汝及余取着我者之所能测。○今文受我相续。即着神我不舍之义)。

  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灭。唐译作非择灭)。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

  (以痴爱有因无因为二)。

  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

  (乃至下。唐译云。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境。皆是世论。○乃至者。谓不及尽述外计。超其余者。故云乃至)。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婆罗门闻佛所答世论之过。惊怖其言。因逆问云。颇有非世论者否。佛复答云有。但彼所有。非汝有者。婆罗门又云。我是一切外道之所宗者。能作种种句味因譬庄严之论。亦有能如是作者否。佛答云有。但彼之所有。宗说二通。皆正义也。不为非宗。然亦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具足庄严。所言如实。无妄想计着之咎。故非汝有)。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

  (牒问上语)。

  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着故。

  (世尊但答有非世论。而不明示其人者。盖佛自许。然复默指菩萨乘人耳。以其所行出世之道。缘自得法。非外道妄想可比。其道深远故非外道所知。以于下。出非世论者觉了之意。谓觉于外性。乃不实妄想所计着故)。

  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非世论者。具足智慧觉了有无性相。是自心现量。故妄想不生。妄想不生故。不受外尘。妄想永息矣。是名非世论者之道也。佛所说法。非外道有。以牒前文非汝有句)。

  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着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着。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妄识所计之相。皆世论有。如来法中则无。故称非我有也。已上佛引昔破外论之事。以证行者不可习近。为酬大慧所问。意令行者。深入自宗。随机演说。具足二通。远离诸过。是以广明世论之非也)。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

  (婆罗门退思自所通处。反疑沙门出其自通之外。别说无生等义。意犹未悟。仍致此疑)。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结初问语)。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

  (大慧问。谓世论摄受贪欲。有何害。而沙门摄受法者。有何利。利害二途。有何句义)。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

  (大慧于利害处。岂不明悟。盖为末世众生。故发此问。佛因叹其利他之行。勤且博也。主伴同慈。相为酬唱。于我等有大恩德。孰能报复)。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着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何等为贪。谓取其顺意。舍其违情。身触细滑。舌味甘美。即外六尘也。进而或计有无。堕二边见。今世苦阴已谢。复生未来苦阴。生而复死。死已复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轮回不息。如是诸患。皆从爱起。爱为生死之源。人莫之知避也。良由不悟无生。习近世论。及依世论者。为之师友。互相牵引。佛说此辈。名为贪欲。如今世间。智者或慕长生。嗜于餐采。或善章句。博于功名。列子御风。陶朱致富。此皆世欲之贪。轮回安息。又愚者或习罗清之愚诞。口妄说空。或欺初祖之真修。名希即佛。暗室单传联趺默运。男女不别。餐饮勿拘。此皆世论之害。自堕堕他。泥犁穷劫犹不能尽耳)。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

  (法义如文。夫为沙门者。摄受此法。离生死苦。得涅槃乐。自觉觉他。为利若此。嗟彼不悟。反诋异端。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

  (此言正法。不堕如是见中)。

  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

  (集注云。言无黠慧者。受此无因论。则起常见。或计造色外因坏灭。不复更生。因缘之性亦无。则起断见)。

  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

  (即前所谓不生不灭。是如来正法之本)。

  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总结贪欲及法。利害若此。以勉行者贪欲当离。法当修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

  (新说云。言梵天为能作。一切诸法为所作。妄计能所。如来法身真实自宗。彼不能成)。

  唯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

  (前四句可知。心量下。谓诸心量。无实体性。故不可见。不观察。即不可见。能所断常。皆为戏论。二故离也。世论百千。乃至心意少有流动。皆是世论。若不为妄想流转者。是人能见自心。离诸世论心量。得究竟实际。摄受正法)。

  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颂意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

  (一切外道各说有涅槃义。是故举此为问。意欲如来显出真实涅槃。发露彼计是妄想。非涅槃故)。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

  (如诸下。魏译云。诸外道等。虚妄分别涅槃之相。如彼外道所分别者。无是涅槃。○如诸下。谓如诸外道妄想涅槃。然非如彼随顺妄想所现涅槃。盖译者艰于华言。故语涩若是)。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

  (佛破上义。谓不以见法灭坏名为涅槃。此堕断见。焦种破瓶。无复用故)。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

  (解脱。唐译作涅槃。○从方至方者。指计方外道也。谓若无异趣。则彼此境界想灭。如风止息。于此名涅槃也。若方境不灭。彼此相在。从此至彼。犹如风行。故以风止。喻于想灭。杨彦国纂云。从方至方。谓无异趣。境界之想。虽灭。而想性不灭。如风暂止)。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

  (见常无常作解脱者。首楞云。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同此见也)。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

  (有相想中。具诸贪爱。故致未来受生苦因。由是拨有见无。于无相境。深生爱乐。即于此处。作涅槃想)。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

  (谓计内心外境自共三世。诸性不坏。以此常见。作涅槃想)。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

  (上是计常。此是计断)。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自性。即极微自性也。士夫。即作者之名也。彼二有者。牒上句自性及士夫也。谓极微与作者二有之间。极微自性。从作者出。故云士夫所出。名为自性也。如冥初比者。引例。谓冥初生觉。觉生五大。大从觉生。例今士夫。出极微自性也。求那。译云依谛。即极微也。谓诸缘依求那转变。盖计诸缘无常。求那是常。因计求那是作者。以此作涅槃想)。

  或谓福非福尽。

  (魏译云。复次大慧。有余外道说如是言。罪尽故福德亦尽。名为涅槃。○今文非福。即罪义)。

  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自在。谓大自在天也。外道共执此天。是万物之因。华严钞谓此天有四德。一体。二遍。三常。四能生诸法。是故执此天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故)。

  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着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魏译云。有余外道。言诸众生。迭共因生。非余因作。如彼外道。执著于因。不知不觉。愚痴暗钝。虚妄分别。名为涅槃。○此盖以相续常。为涅槃也)。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

  (得真谛者。谓见生灭尽处。名真谛也。妄证此谛。名为涅槃)。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

  (魏译云。有余外道。作如是言。有作所作。而共和合见一异俱不俱。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功德者。指万物能生之德也盖功德。是能作。功德所起。是所作。能所和合。以四句见。作涅槃想)。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棘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唐译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针铦利。生宝之处。出种种宝。如此等事。是谁能作。即执自然以为涅槃。○自性。言自然性也。谓孔雀之文彩。孰与之饰。棘针之铦利。孰与之造。鹄白乌玄。鹤长𠒎短。皆起自然。无能造者。以此自然。作涅槃想)。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

  (唐译云。或谓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槃。或有说言能受六分。守护众生。斯得涅槃。○瑜伽论十五因明处中云。论体性。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道论。盖谓王守护国。受此六种。如中庸舜好问一节。含此六论。是护国义。论中释毁谤。直以彼此毁谤为言。今从德称。故作是解)。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

  (古注云。以时节为因。能生世间法者。以此作涅槃想)。

  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

  (或计有性。或计无性。或计能知二性者。以为涅槃)。

  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

  (或计有觉之性。异乎涅槃。作涅槃想)。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

  (结前。此可取提婆论二十涅槃合看)。

  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

  (不成所成者。谓外道所成涅槃。皆是妄想。故不成也)。

  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

  (大慧下。明前外道涅槃之过。谓堕二边也。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尽入二边之论。如是下。重明外道涅槃之妄谓彼涅槃自性不可得。安有生灭之相)。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谓彼外道。自妄成论。以智观彼。总一虚妄。都无所立。然彼妄想心意去来驰动一切计中。实无得涅槃者。已上广明外道妄计涅槃。下文方显如来真实涅槃)。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着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

  (文义可知。集注云。前文云我所说妄想识灭名为涅槃。此云我所说涅槃者。善觉知自心现量。以善觉知自心现量故。妄想识灭。大经云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乃知二经之旨名异而体同也)。

  大慧。汝等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佛以正涅槃义。勉诸当学。而复诫其外见当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

  (愚于缚缚者。谓外道之愚。缚于妄想。以涅槃为所缚。妄想为能缚。缚是所。缚者是能耳。集注云。外道于有无种种。起涅槃见。是缚于涅槃也。又于涅槃。各各起妄想分别。是缚于妄想也。不知此缚。从心想生。故无解脱方便。而世间愚夫。依于外道。起种种妄计。昧着不舍。转失方便。妄生解脱想。而实无解脱。由外道执此邪智异趣。自谓所见通达。不知正堕愚痴妄想。无有解脱)。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

  (集注云。法界次第云。苦有三种。曰苦苦。坏苦。行苦。苦以逼恼为义。妄想言说。是三苦之本。离妄想言说。证真实慧。则灭其苦因)。

  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

  (镜喻真实慧。像喻有无法品也。夫镜体虚涵。众像斯照。像非色质。但影而已。故云虽现而非有也。真实之慧。照有无法。亦复如是。然彼愚夫以妄想心镜照之。则有无之相纷然。故见有二也)。

  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此出妄想心镜之过。兼明觉真遗妄之功也。谓彼不识能缘所缘之妄。则起心境二想。若了心境二非。则能所不生矣)。

  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

  (外义。魏唐二译作外境。○心非真心。即前尘种种分别影事。故云心即种种。若能远离相所相事。心既不缘。则虽现而无现矣。如彼愚夫妄想三有。则心与境。唯是妄想。然外境界。本悉无有。而愚夫妄想见种种现。以凡愚不了。故生妄想)。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

  (此因外妄。兼显内经也。谓如上所陈外道诸论。虚妄可知矣。然即内经多种。亦是言说妄想。盖经者能诠也。如标月之指。渡河之筏。学者须会旨而忘[全]可也。若执言说。则终不出于名言之外。[修]二句。谓能离言说。则所说事亦无。能所既无。妄想斯断。真心斯显。此世尊因诸外计。而别有所警云耳)。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六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2 楞伽经参订疏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七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四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

  (魏译云。唯愿演说自身所证内觉知法。以何等法。名为法身。唐译云。愿为我说如来应正等觉自性觉。○梵语三藐。译云正等。三佛陀。译云正觉者。三译语异义同。盖约能证人边。问所证法身)。

  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大慧先叙所问之益也。集注云如来自性。法身自性也)。

  佛告大慧。咨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魏译为作耶句上。加法身字。事作果。相作见。觉作智。○此问如来法身。于诸句中。为何所属。即此诸句。为异不异耶。盖前文所明涅槃。即是如来法身。故大慧次涅槃后。遂问法身。将欲如来融会能所。故下文云。法身者。即是自性涅槃)。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法身之义。于迷者。如大火聚。四句解之则夭伤慧命。于悟者。如清凉池。四门可入。沃之润之。而长养道种。今大慧随顺迷者。以作非作等为问。而不知法身。非作非不作。非相非非相。非因果法。非不因果法。所以下。徴释有过也)。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

  (此牒释上义也。古注云。若言如来是果事者。即同作法无常过。若同无常者。一切世间果事。悉应是如来。故魏译云。不许此法)。

  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唐译云。若非作法。则无体性。所修方便。悉空无益。同于兔角石女之子。非作因成故)。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若无下。遣计明正。谓事之与因。是凡愚妄计。今云无者。盖遣之也。事因既遣。则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则超出四句。然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超出四句。则离世间不堕四句。此不堕四句之义。智者所取。以显四句。是凡愚计着耳。然此超义。非唯释尊如是。一切诸佛义亦如是。具智慧者。当去邪而归正可也)。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

  (魏译云。我说一切诸法无我。汝当谛听无我之义。夫无我者。内身无我。是故无我。大慧。一切诸法。自身为有。他身为无。如似牛马。大慧。譬如牛身。非是马身。马亦非牛。是故不得言有言无。而彼自体。非是无也。○此承上以起下也。上文非有非无出四句者。即无我义。无我义者。非作故无我。本然自性。具无我义。故云性是无我也。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者。一向说法无自性。今云有自性者。谓非直断无。无而恒有。盖所谓妙有也。于此无彼。于彼无此。故云无他性也。譬如下。举喻明有自性无他性。谓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然彼彼非无自性故。其实非有非无者。如云求马性于牛。实非有也。求牛性于牛。实非无也。彼彼各有自性。求他性则无故)。

  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此结牒上喻。以明诸法有自相也。但非下。按魏唐二译。愚夫字上。无无我二字。若从今文释之。亦有旨存焉。涅槃经云。佛说有真我佛性之理。诸菩萨皆申忏悔。我等从无量劫来。常被无我之所漂流。又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我愚夫。此为明证也。如是一切下。以空无生无自性。例无我义。谓空而不空。无生而无所不生。无自性。见前)。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

  (如来。指法身也。阴。谓五阴也。如来法身。湛然清净。众生阴身。脓血所聚。以实相观之。染净无二。异不异相。一俱非故)。

  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古注云。若言法身与阴一者。应是无常。若言法身与阴异者。则同虚空。无有益物方便。若言法身与阴二者。应有异相。如牛二角相似。不得言异。二角长短不同。黑白差别。不得言不异。故魏译云。如是一切诸法。应无异相。而有异相)。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如牛下。承上若二者应有异之言。以明如来与阴等。非异非不异也)。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

  (唐译云。如来者。依解脱说。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来是能证之人。解脱是所证之德。盖以能所。辨非一异也。此约出世净法。辨非一异)。

  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

  (承上文意。以明如来依解脱名说也)。

  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此释前文能所非一异也)。

  如是智及尔𦦨。非异非不异。

  (此约能知所知。辨非一异)。

  大慧。智及尔𦦨。非异非不异。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

  (此谓名数性空。法身斯显。是以牒拂大慧所问之语。谓离如是一切心量。法身当现。故概言非也)。

  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

  (以离心量故。能致如来。由是历显如来觉际。至第十句。牒归大慧初问之语。末句大慧下。结答所问。而重言佛陀者。示具此德之人也。集注云。佛陀。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云。汉言觉也。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故名为佛)。

  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集注云。蹑前重释。结酬所问。明如来法身正遍知觉者。永离一切诸根境界。不可以识情虚妄测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集注云。自此七偈。颂法身离念。超过二见。此总明悉离也)。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

  (集注云。若五阴诸缘与正觉。既无一异可见。云何更有所分别义)。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阴不在阴。亦非有余杂。

  (非阴不在阴者。外道计我与阴。循环有十六相。见前注中。有余杂者。如首楞云。外道具有四种不死矫乱遍计虚论。计云。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又云。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又云。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详如彼说。是为余杂之类也)。

  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谓上诸性。皆妄想见也。破其所计。故皆言非。此法既非有无。彼法亦尔。言诸法皆离有无性故。以有下。言有无相待而生也。末二句。出有无之过。谓若无不应受有。是无者之过也。若有不应想无。是有者之过也)。

  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沉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集注云。言愚夫不知如来法身体离有无。计着我非我等言说量。溺于一切二边过患。则自坏坏他。流转生死)。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集注云。言离有无一切过患。则能正见如来法身自通。不毁导师所说法要)。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

  (集注云。大慧因上言如来法身无有生灭。又如佛昔修多罗中。分别摄取不生不灭。说此即是如来异名。故举此二教相违。请佛会通异名及无性二义)。

  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

  (集注云。一切法。生则堕有。灭则堕无。不生不灭。则超有无品类。故曰不现)。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

  (大慧问言。若一切法不生。则无法可摄。既云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则如来名字中。疑应有法。愿为我说)。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

  (佛答云。如来名体。非是无性。不生不灭之名。亦非摄一切生灭之法。自觉因成。不待缘而故有。虽云不生不灭。必非断无之义)。

  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

  (集注云。佛说不生不灭。即是如来意生法身别异之名也。凡愚外道。昧劣二乘。七地菩萨。心量未灭。非其境界。是皆不能了耳)。

  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

  (不兰之不。以富音呼之。华严钞译云降伏。以能降伏阿修罗故。此举帝释千名。以例如来众多名号也。华严十二经如来名号品云。如来于此娑婆世界。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如是等。其数十千。十方世界。亦各具足十千。乃至云有无量百千名号。大矣哉。世尊一体而多名。应缘以立号耳。集注云。或云释迦提婆因陀罗。又云富兰陀。及憍尸迦。皆帝释异名)。

  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

  (唐译云。譬如帝释。地及虚空。乃至手足。随一一物。各有多名。非以名多而有多体。亦非无体。○此谓非唯佛与帝释而有多名。抑即诸物。各有众多名字。处处不同。然非多名即有多体。亦非无自体性也。如月印千江。月非多体。然而千江月影。不可云无。有亦无实。世尊多名之性。有无之论。亦复如是。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无是二边语。敌体称性。即第一义故)。

  如是大慧。我于此婆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

  (集注云。娑呵。旧曰娑婆。亦曰索诃。译云能忍。阿僧祇。译云无数)。

  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

  (唐译云。诸凡愚人。虽闻虽说。而不知是如来异名)。

  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梵语迦毗罗。辅行译云黄头。上古仙名也。若云迦毗罗皤窣都。皤[宰]都。译云所依处。盖城名也。谓黄头仙。依此修道。城因仙名耳。今文但云迦毗罗。是仙非城。谓佛金色。如彼仙故。集注以城解者。非也。集注云。如上略举。或有知者三十三种名。以例多数也。毗纽。译云大力。迦毗罗。城名。以佛生彼城。因名迦毗罗仙。如是等满三无数百千名号。称谓不同。然其体唯一。无有增减。此方余界。有利根者。能知如来法身。随众生心现。实无去来。譬如皎月影现众水。何有出入哉)。

  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着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

  (谓诸凡愚。不知如来句义。堕于二边。虽不解了。然亦恭敬供养于佛。但于如来名义。及自通相。不善解知。计着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是故不知如来名号无量差别。如因下。重举前例。令易解故)。

  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着。

  (集注云。终极之旨。不善会归。故于一切法。随言说计着)。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唯止言说。

  (谓愚痴人。执言说即义。离言说。无别义故。何者。义无体性。故言说之外。求义性不可得。由是唯止言说。悲夫。止于言说。忘于义趣。执筌为鱼。观指亡月。得非误哉)。

  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

  (恶烧智者。谓凡愚人。恶智如火。烧菩提芽。不知言说自性。从妄想起。以音声齿吻。和合而成。亦复不知言说是生灭法。义不生灭)。

  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

  (义则下。唐译云。义则不堕。离有离无故。无生无体故)。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

  (谓如来说而无说。不令闻者堕于文字。是谓无说无闻也。何以故。文字性空。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法。堕即不说)。

  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

  (谓佛所说法。随机建立。法无定名。理何所说。若人谓佛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何以故。法离文字。言说性空。是故如来。说无所说。于诸闻者。闻无所闻。然则谛理寂然。无说无听。故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此之谓也。所以下。重显法离文字。以彰不说之说。究竟饶益一切有情。非不饶益之义也。盖言说者。众生妄想故)。

  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坏。即灭也。若直谓不说一切法。则教法灭尽。教法既灭。则三乘圣人悉无成矣。若无诸佛。谁为说者。若无三乘行者。为谁说法)。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

  (是故下。明结劝之意。随宜下示广说之由。谓以众生乐欲之心。所生烦恼非一种故。是故诸佛。为彼异解众生。广说诸法。令离心意识着。若有众生。即得自觉圣智处者。则不为多说。但直示一乘而已)。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

  (谓有诸菩萨。知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有无能所性相二边妄想者。则依于义。不依文字)。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

  (谓诸行者。若不解义趣。误堕文字。不了自心。自坏第一义。亦不能以第一义觉人。堕恶见中。相续不断。乃为众人。说诸恶法。以恶见故。不善了知如来所有一切诸法。菩萨所有一切诸地。世出世间所有一切诸相。然亦不知如来一切权实章句)。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谓诸行者。若能善解如来一切法。菩萨一切地。世出世间一切相。又能通达一切权实章句。则能具足自性第一义谛。乃以中道无相之乐而自娱乐。复以平等大乘。建立一切众生)。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

  (此承上文以叙得正无相乐者之益也。谓能得是无相乐故。则摄受大乘。以摄受大乘故。上则摄受诸圣。下则摄受群生。生佛既摄。正法自具。正性自具。则二利兼行。佛种不断。以佛种不断故。心能了知得殊胜入处。殊胜入处者。谓入自觉圣处也)。

  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

  (谓得殊胜入处菩萨。常以意生身。化生一切众生中。建立大乘。令修如实法义也。十自在力者。大论二十四云。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然以任运无碍。名自在也。菩萨乘此十力。现众色像。外达众生形类。内达众生烦恼。上契于理。下契于机。如实说法。令诸众生。因闻而达道也。谓如实者。不异也。说法无差别故。此约事说。又如实者。无去来相也。显理无去来相故。此约理说。以事理如实故。令诸众生一切虚伪息灭。是名如实说也)。

  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文字故。

  (此重诫行者。莫着言说。当依真实。以真实义。离文字故)。

  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此复举喻。以明着言说者。不得实义也。谓如以指指物示彼愚夫。而彼愚夫因指。当应观物。既不观物。复执能指以为物者。则不得所指之物矣。如是下。法合。指喻言说。物喻实义。谓彼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毕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之实义也)。

  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

  (此喻为诸行者。依于文字。而不善于法者设也。谓如婴儿。以谷粟之食。当炊令熟。然后乃食。若复食生。则发诸疾。以其不知次第熟故。如是下。法合。谓依文字者。计着不生不灭之食。不以次第方便修治。则为不善。如彼婴儿食生者同也)。

  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

  (此结前意。诫令当舍于指)。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

  (此结次前不善修意。诫。令当善方便)。

  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

  (此以真妄合明。用彰实义之德。言说之咎。意令行者。舍妄而趣真也)。

  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

  (此明实义所从得之门也。谓开多闻之门。示真实之义。然多闻之德。在义不在言。在义者善。在言者不善。佛故择其善者。勉令从之。其不善者。诫令远之。善义下。谓善于如来第一实义。非善外道所计之义也。故云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自身不随。亦不令他随。则自觉觉他。人人返正。不亦为大德多闻乎。嗟夫今之世有沙门者。稍得小慧。便逞多闻。或内亡实义。外骛清谈。依附老庄。纵横嵇阮。滑稽之言流利。浑厚之风渺茫。以至题篇造论。赞咏外书。虽为探玄者之贵。宁无择善者之惭。凡吾释子。当以今经为鉴。依于义。无随于言。为如来所赞。乃名大德。不亦善乎。奚以区区小慧。为自多耶)。

  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

  (此结劝行者。当亲近善义之师。远离着言之教。如来法诲。学者遵行。庶几为法门之良导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

  (集注云。因上佛说不生不灭之义。大慧谓外道亦说诸因。不生不灭。故曰无有奇特。与世尊说三无为法。不生不灭。无有异也)。

  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

  (问谓外道。计微尘等因。生诸世间。佛说无明爱业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虽异。而义实同也。外物下。例上意。盖无明爱业。是内识故。今以外物因缘。与内识同。故亦如是。然则佛与外道。论义何别)。

  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

  (新说云。此出外道不生灭义。九物之体也。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天。七胜妙天。八大自在天。九众生主。谓诸外道计此九物不生不灭。能与生死诸法作因。通名作者。与佛大乘说一切性。本非生灭。若有若无。悉不可得。亦无异)。

  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

  (大慧以如上因缘。及今四大常义。对佛校论。世尊于彼。初无奇特。然而世尊屡胜外道。外道常有所屈。今大慧欲知世尊胜之所以然者。愿为说之)。

  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

  (谓佛与外道。所见无别。则诸外道亦皆是佛。何以故。彼此皆以不生不灭见故)。

  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集注云。大慧意谓。世尊当说一世界中。无有多佛出世。若向所说法。果与外道无别。则一世界中。应有多佛出世。何以故。彼此说法。无差别故)。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

  (所以下。出不同外道之意。谓彼外道。计有外性。分别得不生不灭之相。然而分别得者。非真不生灭。有相待故。是以世尊所说。不同外计。堕有无品也)。

  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

  (佛谓我所说者。离有无生灭。非性非非性。是真不生不灭)。

  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

  (一切法性。如幻梦现。无实故非有。有相故非无。非彼断无见故。故云非无性也)。

  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

  (上文既明非无性。今复徴明非性之义也。无性。即上文非性句故。谓色无自性。现即不现。摄即不摄。如幻梦故)。

  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贤圣。

  (以是下。结上无性之意。谓一切性。性即无性。然非断无性也。但觉自心所现。外境非性。全体虚妄。知虚妄故。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贪欲不起。故得安隐快乐。世事永息也。夫举世若梦。而凡愚妄想执着。作诸事业。到头空手。独赴死门。此是愚夫妄有。实非贤圣)。

  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

  (不实妄想是法。如犍下。举喻以明妄想不实之意。大慧下。先明犍城非实。众生出入。是犍城所现者。愚夫见有。实非有也。妄想故尔)。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

  (如是二字。合上喻意。谓彼犍城。本无自性。无出无入。愚夫妄分别见。例彼外道愚痴于性无性上。妄起不生不灭惑。然彼惑见。亦无自性。故于彼中。无有有为无为之相。类如幻人。生即不生。无自体故。是故无有若生若灭。何以故。以性无性。无所有故)。

  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贤圣。

  (一切下。下重合幻喻。幻人。喻一切法。法非性故。离于生灭。而彼凡愚堕不如实见。起生灭妄想。法体非性。生灭何有。凡愚妄想。非圣贤事)。

  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着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

  (不如实不尔者。承上诸圣贤意。以明凡夫不如圣贤离生灭见也。谓以如实不如实相例。如实者。离于生灭。诸圣贤是也。不如实者。起生灭见。愚痴凡夫是也。故云不如实者不尔。如性下。明如实意。谓妄想。如性自性现。同一虚妄。故云不异。此如实见也。若异下。明不如实意。谓外性与内妄想异者。由计着性自性相。内外流动。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于妄想。此不如实见也)。

  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者受生因。故不胜。

  (此结上文如实不如实意。以明相无相之胜劣也。无相见者。是如实义。故胜。相本非相。以相见者。是不实义。故不胜)。

  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

  (此牒无相见者。得如实义故。妄想不生。无起灭相。即此佛说是涅槃义)。

  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承上涅槃。明见如实义者。妄想心灭。自觉智圆。佛说是涅槃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如来灭彼生论。建立不生。对机权说。岂有定名。愚夫迷倒。不能知此)。

  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揵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不生无自性。

  (前二句。承上不生义。明其所由也。谓一切法。本不生相。性不实故。即无性也。以无性故。谓无所有。复颂喻义。言如犍城幻梦。非实有也。有性下。判外道生性。是无因也。为除生论。立不生义。生论既除。不生亦无自性也)。

  何因空当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

  (佛意谓不生既明。当说空义。何因而空。由离根尘和合。觉知识体不现。三缘既离。即此名空。空即不生。不生即无自性。法名有三。义意无别)。

  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承上离和合。翻明和合非性也。一一。指诸法而言。谓诸和合。妄想假设。性虽现而非有也。以智分析。本无和合。非如外道。见有和合)。

  梦幻及垂发。野马揵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

  (集注云。梦幻垂发等。喻世间诸事。妄现其相。初无有因。野马。即阳焰游气)。

  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外道计胜妙微尘等因为有。佛故申畅无生。而折伏之。无生既申。有因自破。是故正法流传。永世不断。无生即无因。以无因破有因。炽然如火。烧彼邪见稠林。莫能遏绝。失彼所计。故恐怖也)。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此下两重问答。魏唐二译。通为一偈)。

  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大慧蹑前炽然无因之论为问。意谓云何名无因。若无因者。复何所因。彼诸外道。何故有生。既属无因。更于何处和合而得生耶。故以四何叠问)。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集注云。佛言应观有为一切诸法。非无因生。非有因生。故说无生。则外道生灭所见之论。自此毁灭矣)。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

  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

  (顾视。按唐译。是待义。唐译云。为无故不生。为待于众缘。为有名无义。愿为我宣说。○大慧问云。何为无生。为无性名无生耶。为待诸缘别有一法。名无生耶。既有无生之名。不应无无生之义。名义不无。则堕于有。何谓无生)。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答谓非无性名无生。亦非待缘别有法。既名无生。岂云无义。大哉无生。二乘罔摄。一切外道。知见非分。然则二乘但尽生灭。非实无生。七性分得。非究竟也。直至佛果。始证无生实际)。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

  (微心。魏唐二译作唯心。○今文上有唯字。故变为微。亦唯字义耳。集注作微妙心解。于义虽合。观本偈意。秪是唯义)。

  无外性无性亦无心摄受。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夫无生也者。外无性非性。内无摄受心。断除诸异见。佛说是无生也。如是下。别以无自性及空等义。例应分别。谓空非断空。应机巧说。是故非空而说空也。空即无生。无生即空。故说为空。而言等者。摄取余名。所谓真如佛性解脱等耳)。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

  (古注云。有十二因缘数转变故。说名生灭。离此数外。更无有生法也)。

  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

  (集注云。若离妄缘。更无异生性。除十二数转变。则生性有无等四句。悉不可得)。

  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钩锁。离彼因缘锁。生义不可得。

  (集注云。诸俗数。谓因缘十二支。新说云。凡夫不能了诸妄缘。是故长劫为之钩锁。连环不断。故目因缘为钩锁。若离妄缘。无别生法)。

  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但说缘钩锁。凡愚不能了。

  (集注云。生无自性。故生而不生。起即生义。故唐译云。生无故不生。不生故。离外道生法之过。我但说因缘为钩锁。而愚夫不能知缘中无生也)。

  若离缘钩锁。别有生性者。是则无因论。破坏钩锁义。

  (谓离钩锁因缘。别有生性者。此性无本。妄以为因。故佛判为无因论也。外计此因。能生诸法。而诸法不能自生。由是破坏因缘钩锁之义。得非过欤)。

  如灯显众像。钩锁现若然。是则离钩锁。别更有诸性。

  (此承前设喻。以明生性无因也。外道计谓由生性故。钩锁得现。若然者。则如灯能显像。灯喻生性。众像喻钩锁诸法。谓如暗中诸像。由灯故显。例彼因缘诸法。由生性而成。是则离钩锁外。别有诸性矣。观夫灯者。但能显。而不能生。若云能生众像。则不可也。何者。像各有。体。灯何以生。是故佛判无因。良有以也)。

  无性无有生。如虚空自性。若离于钩锁。慧无所分别。

  (魏译云。生法本无体。自性如虚空。离钩锁求法。愚人无所知。○无性无生者。谓生性非真。故无性也。无性。则无能生。能生自性既无。则同虚空。不能生物矣。若离钩锁。生性如空。纵有智慧。何所分别)。

  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

  (承上离钩锁意。正明无生也。谓离钩锁。自有无生。为三乘贤圣所得之法。盖因缘所生。生即无生。是为无生法忍)。

  若使诸世间。观察钩锁者。一切离钩锁。从是得三昧。

  (集注云。若使诸世间人。观察钩锁义者。了知一切诸法。本离钩锁。从此得解脱三昧)。

  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钩钻。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

  (痴。魏唐二译作无明。○无明。是过去二支因中之一。爱是现在三支因中之一。于十二缘中。略举过现二因。以该余十。总为内钩锁也。钻燧泥团轮等。为外钩锁。例同诸法也。钻燧。世人取火之具。泥团轮。陶家造器之缘。种子是为正因。水土。是为助缘。内外一切诸法。同是钩锁义。略举三法。例彼钩锁因缘。和合而有。由此内外钩锁。世间诸法。得成就故)。

  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彼非钩锁义。是则不成就。

  (魏译云。若更有他法。而从因缘生。离于钩锁义。彼不住圣教。○此言因缘之外。无别有法。以明展转相生之义也。若因缘外。别有他性。从彼因缘生者。是无因性。彼非此义。钩锁不成矣)。

  若生无自性。彼为谁钩锁。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

  (初二句。破外道生性无实。不能作钩锁生因也。谓能生因性非实。如何与钩锁作因。彼性既空。为谁钩锁。次二句。明如来正义。当知必以无明行识。乃至老死等。展转相生。是为如来钩锁因缘也)。

  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

  (一切诸法。不离坚湿暖动之性。凡愚于此法中。执为实有。故生种种妄想。然离坚湿暖动名数之外。别无异法可得。是故诸法。说为无性)。

  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

  (前四句。喻也。后四句。法也。喻中可知。法中末云度门者。谓六度也。度有出凡入圣之义。故喻为门。有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三等不同。随根优劣而说也)。

  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

  (此明为实施权之意也。佛能顺机说法。权布三车。既出火宅。白牛等赐。非谓烦恼根异。说法亦异也。善哉世尊对病权施。病消则废。返本之教。一而已矣。故云唯说一乘)。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大慧前闻不生不灭是常义。今因常而问无常。别其邪正。然无常之名。复有几种)。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说言作已而舍。是名无常。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有说性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唐译云。何等为七。谓有说始起即舍。是名无常。生已不生。无常性故。有说形处变坏。是名无常。有说色即无常。有说色之变异。是名无常。一切诸法。相续不断。能令变异。自然归灭。犹如乳酪。前后变异。虽不可见。然在法中。坏一切法。有说物无常。有说物无物无常。有说不生无常。遍住一切诸法之中。○魏译标有八种无常。与今经不对。故不录。其中或有可解处。亦取释之。今文七有说下。列七无常名也。泐公注中云。七种无常。皆是外计。先列。次释。列中惟色转变无常。稍涉释义。色。言四大造色。转变。谓生住异灭。无间自之散坏等者。谓相续不断。能令变异。自然归灭也。如乳酪之转变。虽不可见。然在法中。自然变坏一切法也。余皆下文具释。释中或兼破计。或但释义。仍不次第。不出色性也)。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唐译云。物无物无常者。谓能造所造。其相灭坏。大种自性。本来无起。○此破第六性无性无常也。性。唐译作物。盖万物之体性也。万物皆以四大能造所造。成体相故。其相不实。毕竟灭坏。相既灭坏。求其自性不可得。不可得故。云不生也。物性无体。故云性无性。即于不生。立无常名耳。此中全陈彼计。不显破语盖佛破意。谓彼既见不生。是依无立见。属断灭论耳。此过易显。虽不详破。明如指掌)。

  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唐译云。不生无常者。谓常与无常有无等法。如是一切。皆无有起。乃至分析至于微尘。亦无所见。以不起故。说名无生。此是不生无常相。若不了此。则堕外道生无常义。○此破第七不生无常也。此外道计。见彼常无常有无诸法。本不生故。何者。谓分析至于微尘。终不可见。以不可见故。是不生非生也。依此不生。立无常名。是为不生无常相。彼立意云。若不觉此不生意者。则堕余外道生无常义。生异不生。非此见故。盖此外道。计不生边。论无常义。余外道。计生法边。论无常义。故不同也。前标文谓不生无常入一切法。入者。谓遍入一切生法。见不生也。因生见不生。相待而立。所立自坏。按唐译直径可解。今文非常无常非字稍晦。义不通畅。盖谓不生无常。非彼常无常。有无一切法数。何者。自体不生故。一切法字。应置有无字下。文始顺。如唐译说前性无性者。依性立无。此不生者。依相立无。性相虽别。破意同前)。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

  (唐译云。有物无常者。谓于非常非无常处。自生分别。其义云何。彼立无常。自不灭坏。能坏诸法。若无无常坏一切法。法终不灭。成于无有。如杖槌瓦石。能坏于物。而自不坏。此亦如是。○此破第五性无常也。此外道计性无常者。佛判云此计是自心妄想。非彼常无常等一切法之性也。所以下。出其无常妄想之意。谓此无常。自性不坏故。岂离一切性外。别有一无常性。为不坏耶。此盖遍计所执妄想性耳。佛又召大慧云。此无常者。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之果事耳。何者。一切性。以无常为果故。除无常下。重出邪计。谓除无常自性之外。更无有物能令一切性无性者。以无常能坏一切性故。喻云如杖瓦石。能坏诸物。而杖等不坏。无常亦然。此计无常性常。法性无常也)。

  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

  (唐译云。大慧。现见无常。与一切法。无有能作所作差别。云此是无常。此是所作。无差别故。能作所作。应俱是常。不见有因。能令诸法成于无故。○此引现见所作。证无无常也。各各。指一切法。而言不异。谓无能破所破之异。然今现前见者。是性无常所坏之事。而非见能作所作差别相故。以无常为能作。一切法为所作。一切法中。不见能作与所作有差别。一切法外。别无无常性也。若以能所可别。此是无常。此是所作事。分明指点。许有汝计。又若能所无异者。则一切性皆常。何者。汝计无常性常故。是知彼计一切法外别有无常性者。是无因也)。

  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此承上意。释其无因之疑也。盖此外道计。无常能坏一切性。故令一切性无性也。然则以无常为因矣。佛故判云。一切性。非因无常。始无性也。其无性者。自有正因。独非邪计凡愚所知耳)。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

  (唐译云。大慧。异因不应生于异果。若能生者。一切异法。应并相生。彼法此法。能生所生。应无有别。现见有别。云何异因生于异果。○此明常因不能生无常果也。非因非字。是遣义。不相似。是异义。谓异因不能生异果。事。即果也。必有如是之因。而生如是之果。因果不相似。果则不生。此破无常性常。法性无常之异计也。若生下。承上反显不能生意。谓若不相似因。能生不相似果者。则一切性。悉皆无常。何以故。所作事。从因生故。常亦无常矣。例如虚空。能生瓶等。可乎。虚空是无作因。瓶等是有作果。无作因。岂生有作果。无作是常。有作是无常。若空生瓶等。则虚空亦是无常。如是推广。一切无作之常。悉为有作之无常矣。故云一切性悉无常也。是不下。谓此不相似事。既从因生。则能作是常。所作亦常。作所作无异。方许能生。而世间所见。悉有别异。何谓能生。是知不相似因。不能生于不相似果也)。

  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

  (唐译云。若无常性。是有法者。应同所作。○谓若无常性。离一切法外。别有体性。能破一切法者。则堕作因性相。若堕有作。则自性应灭。安知一切性。坏与不坏。故曰一切性不究竟)。

  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唐译云。自是无常。自无常故。所无常法。皆应是常。○此牒上文作因相意。以明所立不成也。谓堕一切性作因相者。无常自性。应是无常。何以故。堕作因相故。以自性无常故。所破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何以故。谓无常自性。既堕作因。若为常者。则所作一切性。虽是作因。亦应是常)。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

  (唐译云。大慧。若无常住诸法中。应同诸法。堕于三世。与过去色同时已灭。未来不生。现在俱坏。一切外道。计四大种体性不坏。色者。即是大种差别。大种造色。离异不异故。其自性亦不坏灭。大慧。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灭相。岂更别有无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灭耶。○按唐译明显可解。今文破。谓若无常入一切法者。应堕三世。则无常自性亦坏矣。安得为常哉。色者下。出一切外道离识色体。谓外计。色是四大积集差别。能造所造。性不坏故。能所造性相依有故。异不异性。离分别故。盖彼一切外道。妄计不坏。而未得真不坏性。由妄见故。然此四大。在所知心中。皆属生住灭法。而此外道。何所思惟。计有性无常。谓四大不生。无常自性为不坏也。此盖自心妄想。非实有无常自性。已上破性无常竟)。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

  (唐译云。始造即舍无常者。非大种互造大种。以各别故。非自相造。以无异故。非复共造。以乖离故。当知非是始造无常。○此破第一作已而舍无常也。今文离字。即舍义。此外道计。谓四大能造始起。造所造已。其能造即舍。以舍处名无常也。此中须识计意。其意不离能造所造二相。故佛宛转立三种造相破之。谓互造。自造。共造也。非四下。破互造也。非字。即遣义。破云。若计能所互造者。非有四大。复造异四大。以彼此相为能所。乃名互造。既无异四大。则互造不成。出不成所以云。能所各各异故。以彼此因不相似。果则不成也。今文各各异相下。少一故字。故难解耳。自相下。破自造也。破云。若计四大能所。各以自相造者。自相。非差别可得。造义不成。必以二法和合。乃名为造。既无和合。自造不成也。彼无下。破共造也。彼无差别一句。是承上起下之辞。破云。若自相既无别者。斯等能所互自。性乖离故。不更造也。更。读平声。更即共义。出不共所以云。能所互自二方便乖离。不相作故。三相既不能造。则诸能造所造皆空。安有始造而舍者。是知计始造者妄矣。故结云当知始造而舍。是无常义。唐译直径可解。今注多从之。读者当以唐译合看。其义自明)。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

  (唐译云。形状坏无常者。此非能造及所造坏。但形状坏。其义云何。谓分析色。乃至微尘。但灭形状长短等见。不灭能造所造色体。此见堕在数论之中。○此破第二形处坏无常也。彼计四大能造所造色性不坏。但形处坏。故云形处坏无常也。竟者下。竟者。承上至竟字。谓竟可坏者。以形处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必坏。何故。以四大及造色性上。求其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故。非四大坏也。然则四大不坏。形处现坏。坏与不坏。堕在数论)。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

  (此破第三即色无常也。此外道计。谓四大造色。即是无常。以非性故。佛判云。彼计形处无常者。则堕数论。非四大性坏。形处坏故。此计四大色性无常者。非性属世。故曰非俗数言说。是世俗言说也。出其堕世所以云。彼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色之生相故)。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

  (此破第四色转变中间无常也。色异性者。谓色中间变异之性也。前标文云。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盖谓乳与酪。无二礼故。色性不坏。但以转变中间不可见处。立名无常。如人少而壮。壮而老。少壮转变。必不可见。令身自然归灭。故以转变处为无常也。今云如金作庄严具。金性不坏。但严具处坏。与乳酪同耳。一切色性。亦复如是)。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

  (古注云。总结外道七种无常)。

  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新说云。外道谓火烧四大时。而不能烧诸大自相。言若能烧者。能造所造。后应断灭。以见不断故。计大种性常)。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唯说三有微心。

  (微。唐译作唯。○佛谓我说诸法。从缘所起。非常非无常也。所以下。徴明非常无常所以。谓外性虚妄。无实体故。不决定。即不实义。外性既妄。更依何法论常无常。但知三有之法。唯心所现。世尊恒以此义。为众生说)。

  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知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

  (承上唯说之意。谓佛但说唯心。而不说种种相及生灭和合四大造色妄想摄所摄等。然知摄所摄二种妄想非实。因离外境有性无性二种妄见)。

  觉自心现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

  (集注云。觉自心现量者。谓妄想从思想作行而生。非不思想作行。既知妄想生处。离心分别性有性无妄想。善解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

  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

  (此不觉自心。承上觉自心说。谓诸外道不觉自心故。堕二边恶见相续。以不觉自心妄想故。无有根据。妄谓如来所说世出世间三种正法。亦从言说妄想生起。然此三法。是佛如实所说。非彼凡愚所能觉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远离于始造。及与形处异。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

  (颂上七种无常。是诸外道愚见妄想)。

  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

  (诸大自性不坏。故得安住也。外道依此。有七无常想。然皆没在种种见中)。

  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

  (唐译云。彼诸外道众。皆说不生灭。诸大性自常。谁是无常法。能取及所取。二种从心现。一切唯是心。无有我我所。○一切外道。皆依四大立无常名。然而大性既常。何谓无常而作想耶。是故佛说彼诸所计。皆出妄想。于其法中。本无若生若灭。法本既妄。生灭何有。后四句。明其妄本也)。

  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遍。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

  (如是二字。指上二句而言。谓诸外道。计梵天能造众生。遍于六道。树根喻梵天。枝条喻众生。佛说彼等。是妄想心量)。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大慧问意。从前世出世间三法中来。以请三乘所得正受通相。盖又欲知次第真妄故也。灭正受。是九次第定最上顶法。言次第相续者。按下答文。指菩萨地中次第相续。非谓世间九次第定也。今问中。以灭正受兼诸地次第请者。意谓灭定。通三乘故。若善下。大慧自叙所问之益)。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

  (成唯识第七云。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十地中。皆起此定。又引邬陀夷经说。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又天台四教仪云。通教菩萨。正使断尽。与二乘同。又别教中云。有处说。初地断见。从二地至六地断思。与罗汉齐。然则断惑既齐。证果必入此耳)。

  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

  (魏译云。大慧。诸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念念入灭尽定。以诸菩萨。悉能远离一切诸法有无相故。大慧。声闻辟支佛。不能念念入灭尽定。堕在可取能取境界。○上文六地。未离有作故。所证与二乘同。今七地极尽有作边际。虽未入无功用位。于有作中。为最胜矣。故华严云。七地菩萨。如转轮王。虽未入天位于。人中最胜也。今言念念正受者。是无相之念。非如二乘有行觉念。故云离一切性自性相也。以二乘有行觉故。堕摄所摄故。七地非念正受者。谓非二乘有念正受也)。

  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

  (唐译云。二乘有作。堕能取所取。不得诸法无差别相。了善不善自相共相。入于灭定。是故不能念念恒入。○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者。按唐译。谓二乘不得无差别相。今云非分。谓二乘非分也。得种下。谓二乘得种种相。觉善不善相是有善不善念正受。今七地善恶都捐。故云无善念正受)。

  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谓八地菩萨。不唯三界心灭。于二乘心意识亦灭矣。是故前文七地。但云摄所摄相灭。而未及二乘心意识。今登八地。更能超脱)。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

  (谓初地至七地。能观三界心量相灭。故得离我我所也。余诸外道愚夫。依自妄想修习。堕外性相。背般若。向无知。皆由不觉无始过恶习气所熏故耳)。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为众生事。佛种则断。

  (唐译云。大慧。八地菩萨所得三昧。同诸声闻缘觉涅槃。以诸佛力所加特故。于三昧门。不入涅槃。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众生。不能满足如来之地。亦则断绝如来种性。○三乘得失。如文可解。因知八地。虽与二乘同证。而度生愿力。二乘所不及也。觉所持觉字。是菩萨大智愿力。苟无此觉。则堕二乘。大小优劣。天壤若此)。

  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唐译云。是故诸佛。为说如来不可思议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槃。声闻缘觉着三昧乐。是故于中。生涅槃想。○承上文意。以明菩萨功深。二乘智浅)。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

  (分部。言佛所说十二分部诸经也。我佛经中说。七地菩萨。善修心意识相。善修我我所二种无我。及生灭五阴自共相。善修四无碍智。得决定力。于诸三昧次第相续。证入诸地。深明三十七种菩提分法。此盖总明七地善修得果之相也)。

  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

  (此承上文。以明建立诸地之端也。言如来分部中。令诸菩萨善知七地行相。及觉自共等法。不令不觉不善。堕于外道有无邪径。是故诸地之相。所由立也)。

  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

  (承上立地之意。以明方便权施。非实有也。意谓为令菩萨善修习故。建立如是。于如实理中。本无地相起灭。若了唯心。不妨建立。故云除自心现量。若执实有。便成外见)。

  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

  (杨彦国纂云。世尊及诸佛。以对治众生病故。说有诸地次第。及三界种种行相。愚夫不觉而有执着。殊不知佛所说法。未尝说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

  (谓二乘与八地菩萨。同证灭三昧门乐。二乘为乐所醉。不善自心。为自共习气所障。及无我法执不忘。妄想见有涅槃之想。此是二乘灰断之愚。非菩萨寂灭之智)。

  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着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

  (集注云。八地菩萨。虽见灭三昧门乐。为本愿哀愍。大悲成就。满十大愿。度脱众生。不起妄想涅槃之想。彼已于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则能觉了自心现量等。非佛法正因不生。唯随智慧而生。如是故得入如来自觉地也)。

  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

  (唐译云。如人梦中方便度河。未度便觉。觉已思惟。向之所见。为是真实。为是虚妄。覆自念言。非实非妄。如是但是见闻觉知曾所更事。分别习气。离有无念。意识梦中之所现耳。○华严八地经云。譬如有人。梦中见人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中。为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此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现前。与今经同。余无下。如唐译可解。下文法合)。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

  (魏译云。大慧。菩萨亦复如是。于八地中。见分别心。初地七地。诸法同相。如梦如幻。平等无差。离诸功用可取能取分别之心。见心心数法。为于未得上上佛法修行者。令得故。○谓第八地菩萨。见前初地。至七地。种种行相。皆妄想生。及见一切法如幻梦等。以无作方便。度脱摄所摄心。及诸妄想心数行已。更起无作之作。成上上佛法方便。善巧度生。乃至第七地未得此法者。咸令得之。此合前喻。故魏译有亦复如是之句。今文如是二字。即是合语)。

  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

  (此结上文。以明八地涅槃为深。二乘涅槃为浅也。集注云。见法如幻等已。即证无功用行。是名菩萨所得涅槃。不坏方便之相。故能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

  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新说云。第一义中。言思路绝。唯自觉智所证相应。不得说有十地对治次第相续相。此则强名寂灭法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

  (二地。指上第七第八二地也。以第七名有心住。第八名无所有。二俱名住耳。新说云。住。亦地也。言七地以还。总名心量未灭。八地已上无所有。十地已去。方言佛也)。

  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照曜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炽𦦨不坏目。

  (此明如来自证之地。光明遍照。胜自在处。下地莫及。古注云。如毒龙放光。即损人目。如来放光。不损人目)。

  周轮化三有。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此明说法度生之仪也。先时。对上现在说谓佛或于先时。于彼说渐。于此说顿。或于现在。于此说渐。于彼说顿。随方演说。权实不同。即天台所谓秘密不定之教也。此皆如来地中。自证利他之相)。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此颂第一义中无次第相续之说也。新说云。如来方便。随情说法。即有诸乘。第一义中。何有次第。故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是知以实映权。方便相尽。皆无所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

  (如来常无常义。前三佛陀章中已明。今复问者。盖大慧因诸外道计常者非一种。或计作者常。或计虚空常。或计无生常。如是等常。俱有过故。因发此问。意欲如来显示其过。令诸未来行者。不堕其计。是故不与前章同也)。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

  (杨彦国纂云。如来之常。非无因而常。亦非作主而常。常与作常。皆不免有过故)。

  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

  (集注云。言无常者。则同世间有为有作无常等过。五阴能相所相无性。若阴实坏。如来法身亦应断。不断故。不同作者无常)。

  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

  (新说云。若言如来是无常。即同瓶衣。一切作法无常过也。所修正因。福慧庄严。皆空无益。然佛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又一切世间有所作法。皆应是如来。以同是作因生故。而言如来是常无常者。有如上过)。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

  (谓太虚无作。亦称为常。而如来非太虚之常。何以故。太虚是断无义。自觉圣智。具一切功德众具故)。

  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

  (上文明如来非如虚空之常。今文复以虚空。显离诸过。虚空若尔。如来亦然。故以虚空譬如来也。集注云。前云非如虚空常者。谓具圣智故。此云如虚空者。谓如虚空之性。无所变动。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不堕一异俱不俱等一切诸过。故不可说常无常也)。

  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过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集注云。若言如来是无生常者。则如兔马等角。本来不生。若同兔马等角言常。则无方便广大益物之义。以无生常有过故。是故如来不同无生常也)。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

  (前文既遣虚空无生等常。离诸过故。然如来更有无过之常。从自觉无间法中。所得智常。是如来所证真常故常)。

  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

  (唐译云。大慧。诸佛如来所证法性法住法位。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易。在于一切二乘外道所得法中。非是虚空。然非凡愚之所能知。○无间住者。谓如来。住持中道。融通一切。与一切法无间然故。不住虚空者。谓二乘厌有着空。则住于空。以如来无间故。不住于空也。如来之妙。不可思议。岂凡愚所能测知)。

  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大慧。如来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

  (言如来之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识也。彼心意识者。由阴界入处妄习所熏。故非智也)。

  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

  (谓三有之法。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妄想生也。然诸众生。执一切法有二相故。起常无常见。非不二也。能观诸法不二相者。则内心寂静。诸见不生。诸见不生者。了一切法无二生相故)。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

  (结答前问)。

  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

  (集注云。分别觉。觉想也。觉想灭。则离常无常不寂静也)。

  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

  (谓具实慧者。则永离常无常见。其所修行。与般若相应。非为常无常异见所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此颂虚空无生常有过也。若以如来例二常。则如来方便众具。悉成无义。遂有常无常过。若无一切分别觉者。则永离常无常见)。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从诸外道所立宗者。则有一切众杂之义。若以平等观察彼之杂义。是自心现量。一切唯有言说。求其实义。悉不可得)。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七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2 楞伽经参订疏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八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槜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四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不觉。唐译作不求。○阴界入生灭之相。前文具明。今复问者。盖大慧重起疑情。疑谓虽知阴界入等。是生灭法。然彼等法中。既无主宰。无我相可得。谁为生灭。且彼愚夫不知生灭无主。更反依之。不求尽苦之要。不识涅槃之名。有悲愍意。故发此问。嗟夫今之世。不求尽苦。不识涅槃者。充满两间。而达道者有几)。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

  (上文大慧所问。生灭法中谁为主宰。今佛答如来藏。是善不善因。为之主也。谓如来藏。性一切心。善恶之法。因之而有。盖以生灭不生灭和合。成诸趣耳。譬如下。举喻明变现之主。伎儿。即幻师。喻如来藏也。所现幻事。喻变现诸趣也。然所现事皆幻。故离我我所)。

  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诸凡愚者。不觉诸识皆幻。妄依三缘和合方便。而生诸趣。彼外道辈。以不觉故。计为作者生于诸法。此总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相。即此藏识。为无明住地也。住地。即根本义。此无明与前七识俱。俱者。不离也。如海浪身长生不断者。海喻藏识。浪喻七识。浪不离海。离海无浪故。喻如前七。不离藏识。离藏识无前七故。从无始来。相续不断。以恶习熏故。如来藏体。翻为藏识。本性不易。故离无常。及我等过。以无过故。自性无垢。以无垢故毕竟清净)。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

  (藏识无垢。本然常住。其余七识。则有生灭。何以故。谓意意识等。念念攀缘。七体不断。以依不实妄想取诸境界。长短大小。种种形处。计著名相。故有生灭)。

  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

  (承上不实妄想取外境界。由不觉自心现相。依贪生着。着故生贪。不觉贪欲为苦。不知解脱为乐。念念尘劳。恒受系缚。是故不能至于解脱。随顺因缘。相续长劫)。

  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

  (言诸受根者。受有三种。谓苦。乐。不苦不乐也。违情则苦。顺意则乐。平常则无苦无乐。此三种受。从六根起。故云诸受根也。若诸受根灭。则次第不生。次第。即相续义。言不生者。但是相续粗相已灭。尚余自心微细妄想。此微细妄想。正是舍念清净境界。故云不知苦乐。乃至入于灭受想定。其间或于第四禅。或善真谛道解脱修行者。于此作解脱想)。

  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此承上文修行者。出其未了之过也。谓彼修灭定者。即依此定。作解脱想。而实不离不转如来藏中识藏之名。何以故。灭尽定中。未离识故。若住灭定。七识应灭。今文何言七识不灭。盖通指未及灭定者说。故兼第四禅也。成唯识引契经说。住灭定者。根无变坏。识不离身。此指眼等转识不离身故。由是成唯识广破其说。谓此定。眼等转识。非不离身。不离身者。但第八识耳。又云。由未永断第七种子故。从灭尽定起已。此复现行。又云。第七差别有三种。一数取趣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盖灭定。但灭初相。故知今文七识不灭之言。指第七识耳。然此定中。染污末那虽灭。无染末那犹在。法我见未空故。今文与唯识相符。故详出于此。盖藏识因缘。甚深微细。如楞严所谓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谓无流。二乘不了。作解脱想。是故此识。非其境界。不觉下。谓二乘不尽觉知无我法故。犹故摄受自共相。及诸阴界入等。言其法执未破故也)。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

  (古注云。若见如来藏。五法三自性人法无我等法数则灭。以见如来藏故。复得入地。转进至八地。外道恶见。不能倾动)。

  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

  (是名下。结前法空进地之乐。三昧下。更明菩萨自愿度生之意。杨彦国纂云。以观察佛法自愿。则能顾愍众生。不滞空寂。故于三昧门乐。及实际。皆不受)。

  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谓不动地菩萨。不受三昧门乐。顾愍众生。向自觉圣趣。不与二乘外道所共。得十地圣道。及法身真智。如意受生。远离七地已还有功用定。是菩萨自愿无作行相也。四教仪云。十住名习种性。十行名性种性。十回向名道种性。十地名圣种性。今云十贤圣种性。谓得十地种性也。彼文又云。地前三十位为三贤。登地名十圣。今文贤圣并举。而以十数标名者。意以十地。望上等妙为贤。望下三十位名圣耳。是故下。结劝胜进之要)。

  大慧。若无藏识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

  (此明无漏藏性。则无生灭也。或问前经屡言藏识常住不生不灭。今文何言藏识灭耶。答曰。此识通有漏无漏。元以生灭不生灭和合为体。生灭是有漏。不生灭是无漏。今所灭者。但灭有漏业相耳。生灭既灭。其体本真。故无生灭)。

  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

  (魏译云。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黎耶识。故有生灭。以依阿黎耶识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法乐行。而不休息。○此明凡圣修行者。未易离此藏识生灭也。何者。谓藏识渊深。至不动地。始舍藏名。金刚道后。始空异熟。是故今文意云。虽住现法。而不舍方便。即微细生灭未忘也。故成唯识云。七地已前。犹有俱生我见爱等。又云。但地上菩萨所起烦恼。皆由正知。不为过失)。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

  (唐译云。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忆度起见。不能现证。○此明藏识本净。而诸声闻。以所知心。妄见此识谓为不净。然由客尘覆故。非诸如来有净不净也)。

  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此承前藏识之意。直明如来切见。反显二乘不了也。视如掌中果者。谓于此识。切近晓了。无纤疑故。无净不净。异二乘故。阿摩勒。见第一注)。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

  (唐译云。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佛以方便神力。建立藏识名义。乃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演此义。谓以藏识不灭。七识俱生。而诸声闻。依于此识。证得涅槃。见思惑破。但得人空。法执全在。犹称计着。今示此义。令见法无我故。文中阙略。会意可知。胜鬘夫人。是匿王正后。优婆夷也。佛举在家一众。及出家利智菩萨者。意明此义。不简在家出家。若男若女。但解此旨。尽得宣扬故也)。

  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

  (胜鬘既奉佛旨。演说如来藏境。自力不及。必承佛威。乃可说也。余文可解)。

  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佛以此义。结劝修学。复勉依义深修莫但从闻觉解。便以为得。作知足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如来藏。非二乘所知故。称甚深也。直以识体。即如来藏。离如来藏。无识体故。是故识藏。与七识俱生之时。全体即如来藏也。二种者。承上二句。谓如来藏真也。七识妄也。真妄和合而有生灭。摄受。即和合义。愚者执之。智者则离)。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古注云。如镜因前境故有像现。以譬如来藏心镜。因七转识。无始妄习薰故。乃有三界依正妄法现。如实观者。一切悉无耳)。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新说云。智者见指。必知有月。愚夫反是。故但观文字之指。不得真实法也)。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新说云。言如来藏识藏。受熏持种。变起根身器界。如工伎儿。染污末那。执我法故。如和伎者。前五转识。取尘相资。譬之伴侣。第六意识。虚妄了别。类彼观人)。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大慧因前闻说见如来藏。则五法自性识等灭。因知如来藏中一切法数。悉不可得。何故复有五法三自性等。种种差别。究竟诸相。何所摄属。又前文但标总名。未明其相。今请别显。故发此问。我及下。大慧自叙所问之益)。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

  (次佛告下。牒问语。谓名下。示五法名。若修下。明所修益。谓修行者。能行此法。乃能入于如来自觉圣趣。既入圣趣。则离断常等见。因得正受法乐。现在其前)。

  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此明不觉五法等。从自心现者。是凡非圣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

  (上文佛谓五法等数。皆是凡愚妄想所生。非圣贤有。大慧蹑此生疑。谓正智如如。岂非圣贤所有。然其名数虽知。义意未了。故发此问)。

  佛告大慧。愚夫计着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妙色。计着已。无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唐译云。佛言大慧。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著于色。覆障圣智。起贪瞋痴。造作诸业。如蚕作茧。妄想自缠。随于诸趣生死大海。如汲井轮。循环不绝。不知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见。妄分别起。离能所取。及生住灭。谓从自在时节微尘胜性而生。随名相流。○答谓由著名相。妄事随生。依妄生妄。无穷已也。文中流散已。计着已。染着已。积集已。此四已句。即牒上义。生下妄情。展转积妄。堕生死海。如汲井轮循环上下。莫知遇绝。以愚下。明其愚故。不知妄所由生而异计也。末二句。结牒妄因。此按下文相等。皆有释文。然无释名一节。大约依相摄名。故略之耳)。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本文可知。释相竟)。

  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如此不异者。谓以妄想。计著名相。坚执不移。如计象等。名言非谬。非以象作马等。马作象等。毕竟不异。即此坚计。是名妄想。释妄想竟)。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集注云。正智者。观彼名相。不实如过客。客非住义。故不可得。以不可得故。诸识不生。盖以智为主人。以名相为客也。此智既不断不常。则不堕凡夫二乘之地。释正智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谓以正智观察。法数不可得。故名相不立。非不下。防难也。或谓名相满前。何云不立。故此通云。非不立名相。但舍离有无二见。则建立诽谤二过不生也。了知名相不生处。即如如故)。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

  (以住如如故。得无所有。无所有境。上通妙觉。下及初地。见无所有境。即得初地。得初地已。永离世间一切外道邪趣。住持出世正趣。正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诸法。即自觉趣相。以悟自觉趣相故。则能离诸妄想所见一切性之异相也)。

  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

  (依前初欢喜地。次第乃至第十法云地。于其十次第中。三昧神力。自在成就。开敷一切神通变化。入如来地也)。

  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菩萨得入如来地已。觉行满足。乃能种种变化现身。圆照一切成熟众生。然所现身。如水中月。无出无入。是故善得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心意识解众生。分别说法。而此菩萨意生法身。离意所作。所谓无行作意生身也。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之相。从前住如如者至此。独明得如如者之益)。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

  (新说云。大慧前举四门而问。如来但约五法一门而答故此再问为三自性入五法中。为三自性别有自相宗耶佛答言余三法门。悉入五法中者。以但修一门。则诸门备摄余三亦尔谓其中名相。生妄想自性。此妄想自性。入五法名相也)。

  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

  (唐译云。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俱时而起。如日与光。是缘起性。○按唐译。谓缘起性。依彼分别心心所法而生。分别心。入五法中妄想也。盖妄想与缘起。相因有故。俱时显现。而不相离故。如日光俱者。盖日喻心王。日之光喻心所有法。光所照相喻缘起性故。文可了)。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集注云。正智如如。非有作法。故不可坏。名成自性。入五法正智如如也。已上明三自性入五法竟)。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前文以三自性。会入五法。此复以八识二无我。会入五法也。是故下。结前五法是三乘诸地。世出世间一切佛法之本。由是一切。悉入其中)。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

  (五法数相。前文已明。今重出者。盖前文以三自性。会入五法。故先明五法之相。次会三性也。今复以八识二无我等。会入五法。故亦先陈五法。次会入之。经家敷演之绪如此)。

  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

  (谓施名显相。即能显心心所法者。名为妄想)。

  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

  (谓彼名相妄想。始终非觉。当体虚寂。无展转生相。是名如如)。

  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如是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真实下。先明所入如相。我及下。佛云所如者。是我及诸佛随顺入处又能普为众生。如实演说。开示于彼。令彼随入正觉。不令著于断常。则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不向外驰。一切外道二乘所不得之相。是名正智也)。

  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此总结一切名数。悉入五法中也。前则单约三性。会入五法。今则总会一切。悉入其中。故重释其义也)。

  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此诫行者当学五法。圆融一切。自觉觉他。无令随他外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谓五法等数。普能摄入摩诃衍中。摩诃衍。译语见前注)。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谓名相及妄想。属三性中妄想缘起二种相也。正智如如。属三性中圆成实相也。前经大慧总别诸问。皆不出五法等数。今文收摄显示。此中甚明)。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

  (大慧尝闻世尊称三世佛。如恒沙之多。在三世一多之间。疑滞未通。故引此为问。盖谓三世佛兴。若此之多。则违平等真如。故问为如说而受耶。为有别义耶)。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如如虚寂。无说无受。以度生故。方便有所说受耳。今佛据如实义答。故云莫如说受也。若以事说。则无始劫来诸佛兴世。无量无边。算莫能及。强以恒沙而喻其多也。然恒沙虽多。不出数量。诸佛出兴。固未可测也。若以理说。则诸佛法身。湛然无相。无出无没。故云非如恒沙也。出过世间知见。一切譬喻所不能及。故徴释云。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

  (世尊说法。巧观人根。此以计常外道长养恶见。长沦生死。欲令彼等舍生死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言。应舍生死。当求涅槃诸佛能证此道。应往求之。现在某处而易见也。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以难见故。息方便求。优昙钵。译云瑞应。般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今以此树实而不华。故难得见。佛乃机感相应。显现则易。非如此华之难见也)。

  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

  (世尊又复有时。观懈怠机。说佛难遇。如优昙钵华。上文说易。此复说难。世尊说法。如走盘珠也)。

  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

  (此谓优昙。三世必无见者。佛兴世间。众生悉见。是故前云非如彼华。然而佛虽易见。若不建立自通。则遇如不遇。由是告以如来出世。如优昙华。难值遇故。于此见时。当如说行。若宝山空返。再遇诚难。是故建立自通者。超过世间。而世人仰之。如天之高也)。

  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彼凡愚者。邪谬异见。种种不一。颠倒之惑。深广无涯。于自觉圣智境界。所不能信者。非譬可及。盖言其多也。如来真实境界。超过心意识见。甚深微妙。亦不可以譬喻显也。凡愚言自觉。如来言心意。自觉与心意。影带显故。盖谓凡愚着心意识。而不信自觉。故为众生。如来证自觉。而超心意识相。故为如来。迷悟迢然。皆难以譬喻。明其迷悟之深且广也)。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

  (此成前无过。以起下文之余义也。初大慧问云。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已上佛所答者。先明恒沙。喻佛之多。言无过也。下文次答更有余义之问。以显恒沙无我不坏等。即所谓余义耳)。

  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输收摩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

  (输收摩罗。译云杀子鱼。又云鳄鱼。善见律云。鳄鱼长二丈余。有四足。齿至利。禽鹿入水。啮腰即断。昔韩潮州所伏者。是此类也。余文可解)。

  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合上喻也。集注云。如来自觉圣智。如恒河。力通自在等。如恒河中沙。诸外道等。来相恼乱。如来未尝起一念恚彼。而生憎爱分别)。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

  (恒沙自性。即地大也。劫火虽烧。地性不坏。纵令烧至极微。终不舍自性。何以故。地大火大。同本生故。同本生者。如楞严所谓同一妄明。生诸大故。诸凡愚人。妄见烧相。实地性不烧也。何以故。以地为火之因故。如楞严所谓风金相磨。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金即地大故。大意火以风金为因。风金之因。出自妄明。则其体本妄。本因既妄。而因所生者。亦。妄矣。如实性中。更何所烧)。

  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结合可知。此合如来法身德也)。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

  (此合如来般若德也。光明。属般若德故)。

  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恒河所有。纯是金沙。其沙细甚如面。别无瓦砾粗质。故云别求异沙。永不可得。此合如来解脱德也。生死因缘断。是解脱故)。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恒沙自性。本然静故。彼增此减。俱不我知。如来自性。亦复如是。虽承智慧愿力。现身说法。成熟众生。而自性法身。不增不减。非如色身有相之法。色身有坏。如来法身。湛然虚寂。非有相法故)。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如是下。魏译云。大慧。诸佛如来。为诸众生苦恼所压。嗔不可得。不舍自法界相。不舍自法昧相。不舍本愿。与众生乐。以得具足大慈大悲。我若不令一切众生入涅槃者。我身亦不入于涅槃。○洹沙。喻如来。油不可得。喻如来嗔不可得。压。喻众生苦恼逼迫如来谓假使众生。以种种苦恼逼迫如来。而如来不为众生所逼迫故。退舍大悲。而反令其获诸功德。然彼众生。乃至未得涅槃。如来终不舍离法界三昧。度生智愿。何以故。如来以大悲之心深故)。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

  (非无水也一句。魏译作终不逆流。○恒沙。喻如来所说诸法。水。喻涅槃。如是下。法合。谓如来所说诸法。皆随顺涅槃而流。终不逆也。如沙随水。不逆流故。随涅槃流者。流即不流。非去义也。是故如来不随世间生灭诸法流转。以世间诸去。是坏义故)。

  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生死本际者。谓究竟生死无实。本际是空。故不可知。不知则空。空即实相。故不可以说去也。而诸愚夫说去者。是断灭义。如来去即不去。愚夫不知)。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

  (此因生死不可知。故问解脱。云何可知也。古注云。若众生生死本际。始时不可知者。云何后时得解脱。终时可知耶)。

  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

  (谓解脱者何。即彼无始过恶妄想习气因灭。名为解脱。此习因灭者。为了知外境界义。由自心现。知唯自心。于外不着。于内则空。自此习因灭而解脱现矣。由是妄想之身转为法身。妄想虽灭。解脱不灭。不灭则常。常则为实。实故可知也。是故下。出解脱异名。谓解脱。即真空也。以真空遍故。因称无边。然此无边。非都无所有。名无边也。为彼妄想有量。而解脱无量。故作无边等异名耳)。

  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𦦨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此承上解脱之意。以明妄想不生也。谓由解脱故。以智观察内心外境。二俱非实。因离妄想。妄想既离。即无差别体相也。众生。即体相义。是故能所诸法。悉皆寂静。然由不识妄想依自心现。故妄想生。若识自心现者。妄想则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是则为平等。

  (颂上三世佛量。及诸性德等义)。

  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颂上佛所说法。随涅槃流。无所去坏。而影括长行全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

  (集注云。因上佛言身法者有坏。即是说阴界入无常。故举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以请问)。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

  (善不善等。是一切法之名也。此诸法中。有漏者。是刹那。无漏者。非刹那。略说下。先举有漏法。明刹那义。谓一切法。以五受阴为体。心意识习气。为五受阴因。凡愚不了心意识习气故。长养善不善妄想)。

  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次举无漏法。明非刹那义也。初大慧但问刹那坏相。今世尊因刹那。兼明非刹那。意令择其善者。而从之也)。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

  (谓如来藏。为无明所熏。即转名识藏。意意识等可知。此出善不善等之本。所谓万法唯识也)。

  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

  (谓五识身。与心意意识。同时俱起。所造善不善相。展转变坏。即刹那法也。此刹那法。相续长劫。流注不坏。以相续故。不坏身生。非真不坏。生已复灭。灭已复生。故云亦生亦灭)。

  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

  (古注云。此明五识。不觉诸法自心现故。取种种尘。随取即灭。故言次第灭。随次第灭处。即六识生。故言余识生。余识生。记五识所取形相差别法)。

  意识五识俱相应生。

  (此明余识生意也。余识。指第六意识。盖谓意识。与前五识和合取尘。相应俱起。摄受差别形相。即唯识所谓同时意识也)。

  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此结前文心意识等所造诸法。刹那不住。名刹那义也)。

  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刹那论故。

  (此牒明刹那非刹那意也。谓如来藏。是八识果体。若如来藏。与有漏识相应。名为藏识。生诸识习气。名刹那也。若如来藏。与无漏习气相应。名如来藏。无漏习气。非刹那也。凡愚不觉此义。故计刹那言论)。

  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凡愚不觉善不善等诸法。即刹那非刹那。遂因刹那坏法。作断灭论。计着断见。故不知无为非刹那之常。亦以断见坏之)。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

  (谓前七识。念念生灭。无自性故。不能作生死涅槃之因。意显藏识不灭。能为漏无漏之本也。宗镜云。七识从缘。本无自性。尚不能为生死苦乐之本。岂复与涅槃作因)。

  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

  (此承上文。以明如来藏识藏。能为生死涅槃之因。故云受苦乐与因俱也。由是长劫。若生若灭)。

  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

  (四住及无明者。为五住地惑也。华严钞云。一一切见住地惑。二欲爱住地惑。三色爱住地惑。四有爱住地惑。五无明住地惑。盖凡愚以此五惑醉心。不觉如来藏义。作刹那见。种种妄想熏心)。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

  (谓如来藏性。如金金刚佛舍利等。一任镕冶槌击。体性不坏。有奇特义。以喻如来藏性。恒受苦乐生死。不为彼所沦灭也)。

  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

  (集注云。谓得如来所证无间之法。非刹那不住。若有刹那不住者。则圣应非圣。以非刹那不住故。而圣未尝不圣也)。

  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承前得无间法者。如金刚等。经劫不灭。言不坏也。然佛有时说诸生灭流转等法。是如来隐覆之说。非真实义。诸凡愚人。不善了知。于内外法。作刹那想。殊不知生即不生。灭即不灭。如来藏性。无所增减)。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

  (大慧前闻诸去流转。是坏灭义。故有刹那之问也。今刹那既明。复从建立自通义中。演出六波罗蜜为问。虽不明指自通义意所自来者。然或远从总问偈中抽绎问耳)。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梵语波罗蜜。译云到彼岸。大论又翻事究竟。天竺国人。凡作事毕。谓为到彼岸也。谓施。戒。忍。进。禅定。智慧。此六俱称到彼岸者。各得究竟实际故虽云究竟。亦有浅深权实之不同。称机巧说。自分三种)。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着。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世间六度。谓世善究竟也。世善有为。三轮不空。着我我所。摄受施者受者二边。依此行施。求生未来善处。贪乐彼处五欲乐。故得生彼已。为施事究竟名世间波罗蜜也。余戒等五。亦复如是。修世度者。得凡夫神通。及生梵天为究竟处。凡夫神通有五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身如意通。未离生死。所以不得第六漏尽通也。得漏尽者。乃名圣人)。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新说云。出世间波罗蜜者。是二乘人。厌舍生死。欣趣涅槃。求于自度。修习六种劣无漏行。故不得作佛)。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着。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

  (出世上上六度者。是大乘菩萨所修之行。能觉自心现量。及外所摄。并内自心。了达内外二法。无实性故。不生妄想。故于诸趣受生。非其分矣。自心证得殊胜色相。无所计着。但为安乐一切众生故。修行檀度。三轮既空。四摄巧作。超过二乘。起出世上上方便)。

  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于彼外缘。妄想不生。不生即无生。无生即戒。是名戒度。不生有忍义。知摄所摄非性。是无生忍。名忍度。精勤方便。而无勤行之着。虽终日行。而未尝行者。为上上方便。是名进度。妄想悉灭。不堕二乘见处。是名禅度。自心现量妄想非性。以智观察。不堕有无。先所证得。离妄想身。展转增胜。而不可坏。自觉圣趣。由此满足。是名智度。前文檀是梵语。具云檀那。译云施。尸。具云尸罗。译云灭恶。羼提。译云忍辱。毗黎耶。译云精进。禅。具云禅那。译云静虑。又云思惟修。般若。译云智慧。盖即一心而具六度。故今文中。皆称自心。宗镜云。檀因心施。圆清净之施门。戒因心持。成自性之净律。辱因心受。具无生之大忍。勤因心作。备牢强之进门。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则禅因心发。般若灵鉴。穷幽洞微。则智心起。故经云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无常刹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灯种子。而作刹那想。

  (集注云。世尊常以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等喻。破彼妄想有为作法。皆是空无常刹那。凡愚不善此隐覆之说。计作刹那想也)。

  刹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

  (集注云。说刹那者。息愚夫妄想计着烦乱。然烦乱性本寂静。离作所作法。一切下。新说云。以一切法。刹那流转。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无生。若非无生。则不流转。契无生者。方见刹那)。

  初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

  (世间万物。有生有灭。智者即于生灭。了悟无生。愚者因观代谢。计为断灭。由是不为愚者说耳。如来藏性。与有漏和合。相续长劫。无有间断。为妄想之所熏故)。

  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

  (以无明为因。生彼识心。赖耶心体。未涉六粗。心无初相。中何可分。盖言其妄耳)。

  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

  (前二句。颂长行次第灭余识生义。后二句。言其妄体无依也。故魏译云。色不一念住。观于何法生。斯可知矣)。

  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

  (承前次第灭余心生者。谓从不如实因所生。念念不住。无自体性。无自体性。则无所成。无所成。则刹那非实。是故微云。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

  (前长行中。但有金刚舍利之言。而无光音宫殿。此天。劫坏时。水灾所及。今云不坏者。盖用长阿含经意。谓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生此间。为人之始。似不坏故。金及金刚。亦是可坏。经意但取坚久于万物者。用为喻耳。唯佛舍利。实为不坏。至劫坏时。沉金轮下。终不磨灭)。

  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刹那。

  (此颂得无间法者非刹那也。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二句。语倒置。应云得住于正法。具足如来智。语始顺也。集注云。如来智满足。比丘得八地平等。云何有刹那之见)。

  捷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

  (集注云。色等诸法。如犍城幻梦。无有刹那生住异灭之相。于不实色相。计着刹那。视犍城等。若实有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

  (此问。从前三种波罗蜜。及刹那非刹那义中来也。盖今罗汉得菩提记。出自三种波罗蜜。下文一切众生法不涅槃。出自非刹那。化佛说法出自刹那。不施本际。出自次前恒沙章中生死本际。诸业果报。出自隐覆之说。按经文义。秪发五问。集注列而为十。其言似枝。今乃顺文疏释。殊为妥当。幸诸达者校焉。今文起第一问。罗汉得记。与菩萨无别者。夫法华以前。未经开显。盖密记也。非与法华义同。详如辅行中辨。引见下注)。

  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

  (此第二问也。诸法本然。无起灭相。生佛平等。谁至道者。所以从初得佛。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何所说示。亦无问者答者。所以终日说示。而未尝说示也。如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此之谓欤。如来常寂光定。无虑无察。然则东涌西没。何尝非定。谈天论人。一何非寂。如肇论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湖竞注而不流。法乃如斯。非作故尔。经初偈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义同于此)。

  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说识刹那。展转坏相。金刚力士。常随侍卫。

  (此第三问也。第一经云。法佛所说。离心意识相。然则心意识相。刹那坏灭。一切权乘佛事。悉由化佛所作。故今问谓法佛本然。无虑无察。云何复有化佛作事。无威德力。假借侍卫耶。金刚。护法神名。梵语跋阇罗波腻。译云金刚手。谓手执金刚杵以立名也。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拘留孙。探得第一筹。释迦。得第四筹。乃至楼至。得末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千兄教法。此金刚护法之由也)。

  何不施设本际。

  (此第四问也。前恒沙章中云。生死本际不可知。不可知。即不施设。今问何故不施设本际。中论云。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知。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间云何有。盖以虚妄故。不施设也)。

  现魔魔业。恶业果报。旃遮摩纳。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

  (此第五问也。不示本然。全彰隐覆。大意明宿业必报。无可忘者。故维摩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理之然也。现魔魔业者。上魔字。言外魔也。魔业者。言自造魔业也。梵语魔罗。译云能夺命。谓能作夺命因缘。外则夺乎身命。内则夺乎慧命故也。辅行云。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能恼人。字宜从鬼。观佛三昧海经云。佛坐道树。肌骨枯槁。以成佛道。有魔。名波旬。欲往征之。乃兴天神地祗。精魅妖怪。一切鬼部。莫不毕至。殊形异状。恶兽火雷。擎山持杵。弓弩枪戟。如云如雨。死人脓血。秽污不净。娆害于佛。佛以慈心三昧力。一一对之。刀兵悉变莲华。不能加害。此外魔也。佛本行经捔术争婚品云。悉达。调达。及诸王子。争婚瞿夷。种种捔术。瞿夷尔时在高楼上。观其捔试。乃至弯弓彻鼓。纳妃生子。此为自造魔业也。恶业果报等者。谓佛宿生恶业。报不可忘。今虽成佛。宿业必酬。大圣尚尔。吾侪岂为。因录其详。以备观者。知有所警也。旃遮摩纳。出曜经作旃摩那祗。兴起行经乃作旃沙。盖旃遮是名。摩纳是婆罗门姓也。西域风俗。先名后姓故。婆罗门。具云婆罗贺摩拏。今云摩纳。即摩拏。字形稍差。又略上三字。偏称摩纳耳。兴起行经云。佛为六师等诸比丘。及诸王臣。清信士女。说法之时。以宿业故。旃沙多舌童女。系盂起腹。来于佛前。谤曰瞿昙沙门。何以不说家事。乃说他事。今汝自乐。不知我苦。汝先共我通。使我有身。今当临月。事须酥油。以养小儿。尽当给我。尔时众会。皆低头默然。时释提桓因。化作一鼠。入其衣里。啮盂系断。忽然落地。众等见已。皆大欢喜。孙陀利。未详译语。准孙陀罗。译云好爱。又云端正。疑孙陀利。即孙陀罗。梵音稍异。是婆罗门女名也。佛言往昔波罗奈城有博戏人。名净眼。时有淫女。名鹿相。净眼诱此女人。共车出城。至树园中。相为娱乐。时彼园中。有辟支佛。修行道法。净眼待辟支佛入城乞食遂杀鹿相。埋辟支佛庐中。后累辟支佛。将至死地。净眼见已。即起悲心。我所造作[白]当受故。自说罪因。国王即杀净眼。时彼净眼。则我身是。彼鹿相者。孙陀利女是。又宝积经去来方便会中云。诸婆罗门。杀婆罗门女孙陀利。埋祗洹园堑中。尔时如来。知孙陀利女。命根将尽。必为他杀。以此方便。令诸外道不善障露。堕不如意处。令多众生。生清净心。增善根故。空钵而出者。大智度论云。佛昔一时。于舍婆提国。受岁竟。阿难从佛游行。欲到婆罗门城。彼城有王。知佛神德。今来到此。谁复乐我。便作制限。若有与佛食者。输五百金钱。制已。佛到其国。将阿难持钵入城乞食。众人皆闭门不应。佛因空钵而出。此诸问意。总谓佛得一切种智。超诸心量。云何不离诸过耶)。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

  (将酬前问。且立答意。谓五问中义。若权若实。若事若理。皆为无余涅槃。诱进修菩萨行者故。又为怖大乐小者。令离着故。又明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辅行云。大慧问佛。如来何故授声闻记。佛言。三意故记。一为入无余界者。密劝修菩萨行故。二为此界他土菩萨乐求声闻涅槃者。劝舍此心。修大行故。三变化佛授声闻记。非法性佛。然授声闻记。与菩萨不异。此是秘密说也。又云若闻法华。是显露记。不同方等隐密与记。若据斯理。净名大品。皆应有之。何独楞伽。又云当知大慧发起密说。是故问授记之事)。

  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

  (此答第一问也。因是故者。牒上三意。以起答文也。不异下。明有异不异之义也。不异者。谓三乘同断烦恼障。同得一味解脱。故言不异。若其异者。则佛菩萨智障永断。而诸声闻未断智障。今约烦恼障断。暂言不异。非谓智障断也。智障下。明二障断相。谓智障断者。见法无我。得谛理。殊胜清净。是智障断相。烦恼障断者。先所修习。见人无我已。则烦恼障断。七识灭也。以法障解脱故。藏识习因亦灭。二障既灭。则得究竟清净)。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障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

  (此答第二问也。谓本住法。三际平等。湛然一心。故云前后非性。如来本愿。称性周普。故无尽也。以本住故。无虑无察。以愿无尽故。而演说法。正智所化者。正。中道义。谓以中道之智被物。念离有无。故不妄也。说即非说。度生同空。故又称云无虑无察。此由如来断尽诸障。圆具三觉故尔)。

  大慧。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刹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

  (此答第三问也。谓眼识等七。是刹那习气因。修善无漏品。则离此七。不复轮转。是故不能与生死苦乐作因。唯如来藏常住不灭。能与生死涅槃作因。此非凡小所能觉也。空乱意慧者。谓空慧。乱意慧也。空属二乘。乱属外道。金刚所护者。是化佛隐覆之迹。非真法佛之本也。真如来下。牒明法佛本义。谓法佛离诸心量。一切凡小心量悉灭。得现前法乐。及住持平等法忍。无间。魏译作平等。离对所对。众魔所不能动。故非力士所护)。

  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此答第五问也。谓化佛非真。随机现相。说法亦从权耳。由是不从自通业行所生也。化佛权现。故非佛。去法无化。故不离佛。如月临四海。万影同真。佛应群生。众权皆实。因陶家轮众生作相说法者。谓诸众生轮转六道。互为升降。如陶家之轮。如来现身亦同胜劣。此非法佛自通。及说自觉境界)。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此答第四问也。谓彼愚夫。依七识身刹那灭处。则起断见。见相续处。不知是藏识体。则起常见。然诸生灭。从自妄想生。以妄想故。本际虚妄。故不知也。若自妄想慧灭。则得解脱生死本际。四住下。明其灭妄想得解脱之断德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一切佛所说。说离诸过恶。

  (三乘权设。则乘非乘也。化佛非真。然不离法。故不磨灭。一切佛所同说者。谓同说佛离诸过也)。

  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

  (此颂初文三意也)。

  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

  (谓诸佛以如实所起智。分别说彼诸乘。非为实乘。彼所得涅槃。亦非实处)。

  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

  (欲等四住。由意所起。意以识藏为宅。依之而住)。

  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谓前七识。刹那断灭。故说无常。见无常。即著于断。识藏相续。作涅槃见。计以为实则著于常)。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愚夫所贪着。臭秽无名称。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食。食者生诸过。不食为福善。惟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

  (葱者。五辛之总名也。然虽独举。意实兼之。是故后偈云。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薤等。五辛者。梵网经云。一大蒜。二茖葱。即薤也。三慈葱。乃葱之正名也。四兰葱。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是木葱。即韭也。五兴渠。又云兴宜。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此方无故不翻)。

  大慧菩萨说偈问已。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食不食肉功德过恶。我及诸菩萨。于现在未来。当为种种希望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令彼众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净明了。疾得究竟无上菩提。声闻缘觉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无上菩提。恶邪论法诸外道辈。邪见断常。颠倒计着。尚有遮法。不听食肉。况复如来世间救护。正法成就。而食肉耶。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当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

  (旃陀罗。译云严帜。谓持杖摇铃。以恶帜自严故。又云屠者。谭婆。译云食狗肉人)。

  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

  (食肉之人。见彼禽兽之形。起于识想。深生味着。故不应食)。

  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

  (首楞云。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其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

  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

  (如彼饱饫之徒。烹调五鼎。炮炙八珍。于饮食无节者。奚以过此)。

  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佛诫食肉之人。作食子肉想。以制其心。复制比丘。乞食人间。不自熟食。凡食不别精粗。食者为疗饥故。作服药想。疗饥求食。岂必于肉)。

  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俸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

  (此示食肉有过之微也。王名师子苏陀娑。魏译作师子奴。唐译作师子生。据奴生二义。盖是苏陀娑之译语耳。考其立名之由者。唐译云。昔有一王。乘马游猎。马惊奔逸。入于山险。既无归路。又绝人居。有牝师子。与同游处。遂行丑行。生诸子息。其最长者。名曰斑足。后得作王。领七亿家。食肉不厌。初食禽兽。后乃至人。此似立名之由也)。

  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

  (此示杀因也。以二因故杀。一因财利。二因贪食。凡诸下。因利故杀者也。彼诸下。因食故杀者也。彼杀下。谓因杀故。造诸杀具。或以食。或以利。杀诸众生。是故不应食肉。集注云。世间之肉。未有不杀而得肉者。纵使不教不求不想而得之。是必从于杀也。故不应食)。

  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

  (集注云。诸经遮制五种十种。以不能顿断众生食肉。故尚有开除方便。今此经中。一切悉断。为最后清净明诲。十种者。谓人蛇象马龙狐猪狗师子猕猴。五种者。谓不见不闻不疑自死鸟残)。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

  (集注云。如来但以法喜禅悦为味。故无所食。况于净不净肉。岂教他人食之耶)。

  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大悲前行者。谓世尊度生。以大悲为前导故。无苦不㧞。无乐不与。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食肉也。子肉子字。承上一子意。谓等视众生作一子想。食众生肉。即食子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曾昔为亲属。鄙秽不净杂。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薤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

  (放逸酒者。酒能发人贪嗔欲恶。家国灭亡。故礼有生祸之规。书着崇饮之旨。世教尚尔。况修无上菩提。而不戒之哉。靡恶不从此发。故称放逸酒也。是故智论开三十五失。始于现生虚乏。终于来世愚痴。四分律又明三十六失。始于不孝父母。不敬三宝。终于落水失火。冻死热亡。酒过如此。修出世行者应制)。

  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诸细虫。于中极恐怖。

  (新说云。自下诸偈。多示其过。悉令远离。少颂长行。言离麻油者。外国风俗。捣麻使生虫。合压之。规多汁。益肥。如何可食。及孔隙诸床。多有虫聚。皆不可坐卧。以诸虫于坐卧之时生惊怖故)。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

  (觉谓恶觉也)。

  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

  (新说云。既无教想求。则三净肉非有。凡诸肉者。皆杀命而得。如何可食)。

  彼诸修行者。由是悉远离。十方佛世尊。一切咸诃责。展转更相食。死堕虎狼类。臭秽可厌恶。所生常愚痴。多生旃陀罗。猎师谭婆种。或生陁夷尼。

  (陀夷尼。魏译作罗刹女)。

  及诸食肉性。罗刹猫狸等。遍于是中生。

  (死堕虎狼类。犹约近而言也。诸经皆云。先堕地狱经无数劫。复入饿鬼。饿鬼罪毕。方作畜生。酬偿先债。偿债毕已。始复人身。三途剧报。动经尘劫。睹此应生怖畏。速戒可也。所生下。谓虽复人身。杀习未尽。故作旃陀罗等)。

  缚象与大云。央掘利摩罗。

  (缚象。魏译作象掖。唐译作象胁。央掘利摩罗。西域记译云指鬘。皆如来所说经名)。

  及此楞伽经。我悉制断肉。诸佛及菩萨。声闻所诃责。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痴冥。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妄想不觉知。故生食肉处。

  (集注云。佛先所说见闻疑杀等肉。不应食之。而彼愚夫。不明如来所制净不净肉。悉已令断。于开遮方便处。起诸妄想。谓听食其净肉)。

  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食如服药想。亦如食子肉。知足生厌离。修行行乞食。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虎狼诸恶兽。恒可同游止。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

  (以不食故。永绝冤对。纵虎狼之恶。可同游止。人若无慈。杀心偏盛。物见生怖。或飞或走。岂独生怖。亦复含嗔。由是群吠屠狗。追逐衔啮。虽无害于此物。固伤其类耳)。

  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新说云。背正解脱者。由无慈慧。亏利自他。及违圣人护生仪表)。

  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

  (前明食肉之过。此示不食之功。总答大慧食不食肉功德过恶之问也。是经大部未至。来此土者。佛语心一品耳。一品问答。唯谈一心。此心之邪正偏圆。全经具显。然而妙心既明。群邪既破。无复所事矣。是心虽明。坛秽不止。则慈慧不发。正观不净正行不勤。卒难臻其妙域。故以断肉一章。结其全义。良有以也。是犹首楞立三渐次。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者同耳)。

  (阁笔偈)

 (笔底楞伽一字无  浮云散去月明孤
 恩深欲报辞难尽  尘劫分身舌不枯)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八(终)

  No. 332-E 楞伽经参订疏后䟦

  缅惟吾心之体也。不遗照而恒寂。谓之妙。非反寂而恒照。谓之明。妙而明。明而妙。体用互回。偏正兼到。此非人情可以尽之也。于是凡外之流。各建纲宗。发明心旨。然皆不得其正。何也。据其情量言之。不越乎有无等四句故也。是故迦文。委悉披剥。曲尽幽致。使其理极情忘而自悟也。以其悟故。始觉吾心之自圣。如演若狂歇。头非外来。本然其头。曾无得失。吾心之本体。亦复然耳。然而背此心。论迷悟。证此心。则迷悟两途。俱为剩语。而况经之与疏乎。夫以斯道觉斯民。则此经言言皆心。何可废也。惜乎其辞质。其义微。学者未之解。然后疏而通之。则疏独非其心乎。兹疏也。其言切。其旨平。无支离汗漫之习。直明本经。使诸学者。过目了然。会文归己。恍若披云雾而见青天。吾愿足矣。若其流芳贻惠。施者之功居多。我何与焉。

  时
万历三十七年岁次己酉秋八月既望西湖秦亭山沙门释迦广莫和南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