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17 册 No. 0327 楞伽补遗


  No. 327

  楞伽补遗

  明 德清 补遗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者。楞伽宝名。具云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义云坚固。阿䟦多罗。此云无上。谓此楞伽。乃无上宝也。闻之梵师云。此宝八楞。视之浑圆。其体光明莹彻。最极坚固。不可钻穿。世间之宝无过胜者。目能胜一切。故云无上宝也。西域南海。有楞伽宝山。居大海滨。目山纯此宝所成故。山以宝名。山高五百由旬。山顶有城。亦名楞伽宝城。无门可入。为夜叉王所据。山形下细上大。因名不可往。有神通者乃能入。此经发起因。佛于大海龙宫。说法七日。回过山下。顾谓众曰。过去诸佛。皆于此山。说自证境界。我亦当说。时夜叉王。目神力故。知佛言念。故往请佛入城演说此经。是则山目宝名。经目处名。通取为喻。乃单喻为题也。然单约喻明经者。第一义如来藏心。亦名宝明妙性。又云宝觉明心。是为坚固法身不动智体。名自觉圣智。寂灭一心。名大寂灭海。亦云智海。觉海。宝明空海。下经云藏识海。谓众生本具如来藏清净法身。迷之而为藏。识变成五蕴之众生。自觉圣智。变为妄想烦恼。宝明空海。成生死之业海。夜叉乃恶鬼飞行而食人肉者。故山高五百由旬。居大海中。而为烦恼生死夜叉所据也。佛在此山。说自证境界者。谓目自觉圣智。而观识藏。即如来藏。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现前五蕴身心即是如来常住法身。顿证一心。更无别法。此乃最上乘。非心识思量境界。唯许上上根人一悟顿悟。不悟则不许。意识凑泊故。山名不可往。有神通者。乃能入故。宝乃无上之宝。处乃不可往之处。通喻此经显示第一义心。乃离心意意识境界。为无上法门也。此经发明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直显离心意意识境界。故达磨指此为心印。是则全经旨趣。在此一题。目喻发明。及夜叉王发起因缘。已尽甚深妙义矣。约天台五种释题。此经目单喻为名。寂灭一心如来藏性为体。自觉圣智为宗。专破二乘外道邪执故。目摧邪显正为用。目无上顿教大乘为教相。以此经显示五性三乘无性阐提皆许成佛。为法华开显之前茅。故判为法华先导也。

  佛语心品者。此经直指寂灭一心为宗。以自觉圣智证入为趣。以此心不属迷悟了绝圣凡。十法界依正因果。一法不立。所谓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以此四门皆迷悟边事。所以大慧赞佛偈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以有是生死法。无是涅槃法。此二皆离。则法界性空寂灭一心显矣。故云佛语心品。谓佛所说者。唯此一心法耳。故禅宗指此为心印。谓之佛祖向上一路。名顿教大乘。

  大慧赞佛五偈半。极尽一心之旨。故后显一心文云。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故。初偈云。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此赞佛能证一心空义。目明了遍计本无也。言世间即该三世间。谓智正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通该十法界依正因果。目此三种世间皆生灭法也。目唯心所现本无生灭。但依遍计而有。以性空故。故如空华。即此一偈。已超迷悟因果。直示一心之源矣。唯佛目自觉圣智。证穷此心。故云智不得有无之相。今愍物迷此。故目同体大悲。出现世间。而开示众生。故云而兴大悲心。故今所说。正示此一心耳。

  次偈云。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此示一心本无生义也。并后一偈。以明了依他无性从缘而有。意谓。世间现有生灭。何以言空。故云以一切法本自无生。但依他有。故如幻耳。幻喻生本无生。若目妄心分别。则见有生灭。若远离心识分别不生。则当体无生。了无一法当情。岂非空耶。

  三偈文例应云。世间恒如梦。远离于断常。此显无二也。意谓。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外道二乘。不了唯心依他而起。故妄分有无。起断常有无二见。若了唯心。则远离断常。了无二见矣。

  四偈。显离自性。意谓。众生不了唯心。则妄执人法二我。为二障根本。则起惑造业。妄见生死之相。既了唯心。则人法双忘。二障顿净。唯一圆成。则生死之相不可得矣。此上四偈。赞佛超世间生死有法也。然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故。乃当经一心之旨。后文自显。目三性释者。乃清凉意。故引义目证之。

  五偈赞佛超涅槃法。意谓。一切诸法。既唯一心。则本来寂灭。不假更灭。故云一切无涅槃。然诸法既目本自涅槃。则法法皆真。尽是法身真体。如此又何则有涅槃为佛所证耶。故云亦无涅槃佛。斯则法身常住。又岂有佛更入涅槃耶。何耶。以远离觉所觉故。谓唯此绝待一心。本无能所对待故也。唯佛证此。所目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也。故二译载夜叉王首即问佛云何舍法云何舍非法。佛答。以外道见生死为法。涅槃为非法。是二应舍故。大慧赞云。有无俱离。是则全经之旨。不出夜叉发起一问并大慧偈赞而已。故向下所破者。乃有无二见耳。

  悉檀离言说。梵语悉檀。此云遍施。谓佛以四法偏施众生。四者。一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二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三对治悉檀。令得破恶益。四第一义悉檀。令得入理益。谓佛虽以四法遍施众生。然但应众生之机。本来离言说相。意责大慧不达离言之旨。故有此问。我令特为显示建立数句离言之旨。故向下一一皆曰非。

  大慧闻一心真如离一切相了无说示。是知十法界相。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乃生灭门事。故即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也。七种自性。魏译云外道有七种自性。讲者概以正教道理释之。昧之甚矣。殊不知此经专破外道不知唯心唯识道理。故别立异法。目为生因。目迷真妄不一不异唯识真因。故立异因。佛前文责外道堕断见论故。特出所计生法。异因有五。言胜妙。士大。自在。时。微尘等。乃外道所计之法为生因者。故随后即出所立妄计。各有确定。自性为宗。有七耳。既出邪宗。故后示正教云。我有七种第一义也。经文上下血脉。佛语昭然。而昧者妄拟。谬之甚矣。若七种自性。已立正义。又何下文重出七种第一义。岂不赘耶。

  七种第一义心境界者。谓佛目法界一心。为自境也。慧境界者。慧光无量。照彻微尘刹土也。智境界者。谓目权实二智。穷尽真妄圣凡也。见境界。唐本云二见境界。谓双照真俗二边也。超二见。谓穷尽一心中道也。超十地境界者。谓等觉后心极尽因门也。如来自到境界。证穷法界。自觉圣智。究竟果海也。意谓。我所建立。乃称一心真如平等。佛慧以二智见二空。证真如。以至等觉。入佛果海。目为法门。盖依性自性第一义心而建立故。不与外道恶见共也。此七第一义心。乃单示佛境界。不说因心。若说因心。则失旨矣。

  问曰。说三种识即结果者何耶。

  答曰。前三种识中。最初显识生之由。以无明熏真如。为现识生起因。取种种尘等。为分别事识生起因。佛意显此藏识依真而起。乃真妄和合。故特指阿赖耶识为生死涅槃因。立此真因。将破外道无因邪因故。即辨明邪正。目示唯心如幻观门。显直观藏识。顿破根本无明。顿证一心。为究竟极果。故随便成立唯心一番因果。目结三种识相也。

  问曰。生灭章中。大慧初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答。目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今前略有三种识已竟。而大慧复问广说八种相中。先叙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且云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然后方请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者。何耶。

  答曰。此通涂问意。血脉幽潜。最难理会。请试言之。此经单示寂灭一心离一切相。故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故大慧初问百八句。盖约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目问。故佛指寂灭一心目答。故云一切皆非。是则直指一心。一法不立。则不容有说矣。此显一心真如离一切相也。故大慧随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是约心生灭门。容有言说矣。然生灭门中。先问诸识者。以五法三自性二无我三门皆依八识转变而立也。故先问诸识一门。未及问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后三门义。佛答谓诸藏识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今前答略说三识。单显第八识自体已竟。故大慧重请有八种相故。问藏识海浪。乃问前七识生起之由也。然请辞先叙所说心意意识五法等。乃至成真实佛语心者。乃通牒前问答。申领佛意。目启前七识生起之问也。然五法等。乃依八识之所建立也。世尊答云。一切皆非。此已领佛示真实佛语心矣。及问生灭门。世尊略说三种识。世尊说不思议熏变。乃八识生起之由。且云真识现识。乃题识藏即如来藏。已领其旨矣。意谓。五法等皆依八识建立。但不知前七转识因何而生。又不知如何生即无生。故问藏识海浪即法身境界。又不知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因何而立。故因请八识之相含问四门之义也。故世尊向下先答八识生起之由。后又重申问五法自性。佛一一答毕。末后结归二无我观。目成唯心观门。为真实佛语心也。故答意从此直至后文结果章中。目通明五法自性。显正智如如。方尽从生灭门入真如门究竟之义也。大科甚明。当通观之。

  问曰。大慧问藏识海浪。乃问前七识也。而云法身境界者。何耶。

  答曰。大慧述领一心之旨。意谓。佛上来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皆空。乃是一切诸佛菩萨自心现量所缘境界。一法不立。绝诸对待。故云不和合。如此说是已显真实佛语心。此已领前识藏如来藏真妄不一不异之旨矣。但不知前七识生起之由。所目生本无生之义。故请说藏识海浪即是法身境界也。故下答文中。示四因缘故眼识生。目缘生性空。目显生即无生之意。即法身境界也。合业生相者。然业即业识。生谓生相无明。起信云。以依阿赖耶识说有无明。初无明熏真如成业识。既成业识。则生相无明即依业识。故云合业生相。以生相无明即熏业识。遂起染心。则深生计着为我。此即七识生起之相也。

  八识偈中。佛显八识即真。本来一体。虽异而不异。目示海浪法身境界。故目海水波浪喻浪异而水不异也。大慧遂目日月。喻佛说法。应当与一切众生说平等真实之法。何以世尊一向与二乘人。只说六识为生死本。何故不说八识即真之真实法耶。佛答。目彼众生心不真实。不堪受真实法耳。非不说也。譬如海波下十句。喻显其法元有顿渐之不同。故说亦因之建立。然说虽有顿渐。其实无有一定之次第。意谓。我说六识渐时。未尝不兼带八识而说。但众生闻者不解耳。又设画师喻。目明说法应当随机先后次第建立也。彩色无文二句。喻法本离言。但为悦众生。不得不随机施设。非我不说实也。下文更显深义。谓不但说权法为不实。即说真实法亦无实法与人。目真实离名字种种皆如幻故。末后云。声闻亦非分者。足徴大慧意疑佛不与二乘说八识真实之法也。哀愍者指佛。谓今日乃说自觉之境界也。

  长行结示。欲知自心现量自觉境界。须要真实修行自悟乃可相应。非是说了便休。故后文示圣智三相。为修行之要。成立唯心第二番因果也。

  问曰。佛一往已为大慧开示八识因缘。已显离心意识境界矣。而大慧至此。问圣智分别自性经。且云为百八句所依者。何也。

  答曰。此经直指一心。为正显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以为宗体。目大慧初目百八义请问者。乃通依五法自性八识无我而问。皆属迷悟边事。故佛目目一切皆非。此直示一心真如。一法不立。是则五法自性八识无我。荡绝无遗矣。故大慧随问诸识生灭。言虽问诸识生灭。意实不知空遣。故佛为示生灭因缘。随示目直观藏识。教目离心意境界。是则八识之相已遣矣。尚不知五法自性无我因何建立如何空遣。故特问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意谓空此诸法。乃自觉圣智事。非三乘比智可能耳。言百八句分别所依者。正显所问百八义。皆依五法自性而问也。然举果德转得如来法身者。乃蹑上佛示离心意识所转果德。意在离此五法。乃得如上之果。是举真果。目证真因也。此问意乃经中之血脉。学者纵能通达文字。而不知血脉。亦无归宿。此旨甚微。故特示之。佛答中。即举外道有无二见者。正显外道不了唯心故。于名相上。横计而生妄想。乃正破名相妄想也。

  离异不异者。谓妄想与名相元别故异。今妄想乃依名相而起故不异。目有心境对待故也。今言离异不异者。正教目远离心境。绝诸对待。心境皆空。则五法自性皆空矣。此正空名相妄想之要旨也。显正智章中。目三佛说法顿渐以明正智者。盖因前八识颂中。大慧责佛既云唯心顿现一切诸法。则佛当为众生直说真实顿法可也。何以又说三乘渐法耶。佛答谓因众生心不真实。难与说实。恐其不信。则说之无益。以随机不同。不得不施渐法耳。故此显说顿渐之所以。目四渐喻机。以四顿喻佛。在佛。以平等大慧教化众生。虽渐亦顿。在机。有利钝不一。虽顿亦渐。故目法证佛。则有三身。故法亦有三乘。此化仪之必然者。以众生根本实智迷之而为自心现流。故净现流以成正智。然迷虽顿。而净则渐也。

  顿喻四中。明镜喻顿示众生一真法界清净圆明心体。日月喻顿破众生无明业识。显示本有不思议业用。藏识喻顿令自心众生一时成熟。究竟佛果。自心所现根身器界。喻自心之众生。法依佛喻顿目普光明智。照一切众生心地。顿令五性三乘。破灭无明。顿见本有平等法身。三身佛说法。乃以法证佛也。法依佛者。乃依法身所垂之报身佛也。说缘生者。以显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乃顿渐渐顿之法也。即华严经所说四十二位。行布圆融之旨。法身佛说离心自性法。乃直示顿法也。化身佛所说。乃六度权行。单渐法也。结归法身佛者。乃示此经为顿顿宗也。后声闻外道破邪因以显正因。此又渐中之渐。意谓有机如此。不得不施渐之渐也。然在经文。其义甚隐。谛观佛意经旨理实昭著。

  破二种邪因。科在二乘。云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者。目声闻乃证圣智差别相。但示究竟故。即彼所证以示究竟真因。故云即在外道。云目圣智破邪因者。目外道所计常不思议。乃别立异因。以无常为常故。佛目真常圣智。破妄计。故云目。

  举果验因者。谓举今现证之果。目验昔日之因也。目声闻所证涅槃。以非真灭为灭。足验昔因未得圣智究竟相也。谓外道今取断灭为果者。盖昔以生法为不生。特以无常为常故。今堕断灭之见耳。五无间种性一章。重明为机禀佛性是一。因闻三乘之法名言熏习故。种性有五。前顿渐章。明法一机异。故有三乘。即一乘法分别说三者也。今五无间性。乃因闻前三乘法。不得离言之义。执文言熏习成种。此又显机之所禀。佛性是一。故云无间。因熏各别故。有五种性耳如来无间种性。有四种。一权教事六度。二乘乘空慧。三实教。四即圆教。四位菩萨释者。谛观经大明标如来种性。意指如来果法。非说因位中故。若以菩萨释之。失本指矣。盖目直指一心真如。若悟唯心。即顿登佛地。即圆教之三贤。此亦不立。况权教空慧乎。若目前三位菩萨法释之。则闻熏但成前三菩萨种性。非如来种性矣。

  结二无我末观成得果一节。此结酬前请也。因大慧初闻分别自性。观察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乃至逮得如来法身故。此开示五法自性二无我已毕。乃显真因。故即证成必得如来之果。劝今应当修学。乃总结四门。番显正智如如。以空遣五法自性证二无我。通示三番因果也。

  结示五法自性二无我果相已竟。而大慧陡问建立诽谤二恶见者。何也。

  答因初问五法生起之由。世尊即说外道有无二见。为名相妄想之因。故今开示已明。今即问彼二种恶见从何而起也。佛答二种恶见从非有而建立也。盖非有乃无也。建立为有也。意谓外道不达诸法本无。则目有为实有。及至坏灭。则目无为绝无。故有为建立。无乃诽谤。此二见所由生也。此问来意幽潜。若不知来端。则经旨血脉不贯也。

  问曰。示二见已后。乃重都结前果者。何也。

  答曰。佛意总显唯心无外境界。其五法自性二无我等。从迷中来。皆因外道有无二见。为生死本。是为大过。故今通遣已毕。乃结真因得果成佛之后。当单为众生说唯心法。目破外道有无二见为化仪。此所目为顿教法门。此经顿宗。但破外道二乘偏邪之见。不说别断烦恼。目识藏即如来藏故。但了妄想无性。则生死涅槃平等。更无烦恼可断。故但离二见。即顿证法身。故都结成四番因果也。

  下第二卷

  问曰。显理中示寂灭一心已归究竟。然目如来藏并上一心总为显理。且大慧又目外道我见为问。似与一心之旨不同。何以总为一科。

  答曰。此有深旨。目经初夜叉王问佛。云何应舍有无。佛既答已。随即示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则总标一经宗本。要显寂灭一心。不属迷悟。究竟不生。然所目有圣凡生起者。皆如来藏随染净缘。转变为生因耳。然前百八义一切皆非。目显一心寂灭无生之旨矣。次大慧随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虽问识之生灭。然尚未审识生之因。且于一心究竟处。建立诽谤章中云。非有因建立因。直说初识前无因。如此一心。岂不堕于毕竟断灭耶。故此大慧随问如来藏者。目前虽明一心之旨。尚未明如来藏之义。方今将显如来藏随缘为染净生法之因。要明识藏即如来藏故。后文如来藏为善不善因。目如来藏即前三种识中之真识也。目此经不说无明为因生八识。直指如来藏即藏识。要显妄即是真实。斯经之宗本也。不同诸教。然大慧疑世尊说如来藏同外道我者。正是佛说阿陀那识甚微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目外道向执藏识为神我故。今将目如来藏真我。目破彼计。是则外道计有无二见。则前目寂灭一心破之矣。向执我见未亡故。特目如来藏真我破之。目尽破彼计。圆满一心故。总科为显理究竟。义旨深潜。诚非粗浮可见也。细寻佛意。微妙难知总示正行章。破本无四句可离。颂中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未后结云。为净烦恼尔𦦨二种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足证前百八句。乃依三界作四句妄计而立。然无所有则皆非也。

  问曰。当转二性教中。一向说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成菩提。此中但说转二自性者。何耶。

  答曰。此经不同三乘别教。直指一心。不属迷悟。目生死涅槃本来平等。更无可转。但以外道不了言说性空。妄计言说有实自性。起种种遍计。二乘不了诸法缘生无性。妄执诸法有实自性。以此二种障正知见。意谓。若了言说性空。则遍计情亡。若了缘生无性。则依他泯性。二计既亡。则圆成自显。所目但转二自性计着也。后广辩四行禅。盖依此而立也。

  略示邪因果相章末。示感应二徴。结示果相。至究竟地。得灌顶位二加持者。此正示目真因所得之果。如此方为真修也。

  问曰。四种禅皆依惑乱为所观者。何耶。

  答曰。目前云惑乱起圣种性。及愚夫种性故。愚夫乃外道二乘。其禅皆惑乱也。观察禅二种。目能观正智。观所观惑乱。目对待未泯。故为渐次。其攀缘如禅。然攀缘即惑乱也。乃名相妄想耳。观名相妄想本如故。名攀缘如禅。此二种禅。目分顿渐。名三乘禅。故观察禅果相。则从解行入初地。渐次上进。其攀缘如禅。则顿登八地。此顿渐之分也。然观察义禅。能观者正智。所观者妄想名相。故真妄双举。此乃对待而观。故要离四句。目外道妄执四大名相。以妄想分别作四句见耳。其攀缘如禅。则直观五阴本自如如。绝诸对待。故为顿悟。于中主意。专破外道计四大造五阴。目神我为主谛。若观四大本空。五阴无我。即此五阴本自如如矣。

  问曰。示正果中。说妄想识灭。名为涅槃。不说转藏识。单说灭六识者。何也。

  答曰。此经宗旨。说识藏即如来藏。不必更转其藏性。寂灭之体。所目不得显现者。但因妄想攀名相之过也。目藏体本是湛渊之心。犹如湛海。虽云前七波浪。其实只因六识攀缘外境界风。鼓动波浪。即七识亦因六识所起之波浪。其体同是八识精明。故本不生。是故三性之中。依他元自无性。其过在遍计执性耳。然妄想乃遍计执性。正是六识攀缘种种如幻依他境界。增长习气。长养藏识。故今特辨妄想过重。故六识灭。则内外心境一切皆寂灭。如来藏性应念现前。所以特说六识灭为涅槃也。此经宗趣。与相宗。迥不相同。故不立七识。所目世尊随节说妄想分别通相。以显即妄即真。为如来最上一乘禅也。

  经旨来意。从二卷初示正行科中。四方便为能观之智。二种自性。指所破之惑。无四句可离。无圣智可得。乃所显圆成之理。及离过绝非一科。四节立定。自后略示邪正因果。及广辨邪正因果。总是广释卷初四节之义。其观察义禅。观察觉。即前能观之智。妄想摄受计着觉。即释前所破之惑。攀缘如禅。即显前圆成之理。末后如来最上一乘禅。即释前离过绝非。细观经旨。前后名应。其理昭然。

  下第三卷

  初三种意生身。五无间种性。乃示因圆。宗说二通。乃示果满。目果海离言故。

  问曰。断证科。初明妄想不实破我执。言说性空破法执者。何也。

  答曰。目外道妄想专目执我见为本。而二乘虽离五蕴假我。犹执涅槃为我。故亦云心惑乱。故云烦恼障。然依言说为法执者。目内教学佛法者不能离言得义。但执言说为实法故。今教以离言观心。为破法执。断所知障也。然我执外道居多。法执学佛法者居多。若起信所说我见亦依所闻佛法而起。此经专破外道神我。故经论意异耳。

  问曰。其破法执。经文指语义而说其旨甚明。若约妄想为破我执。意旨未显。目大慧但问妄想。

  答曰。一往所说妄想。多指外道。而二乘但兼带而已。然外道妄想所计者。一我见耳。然大慧虽通问妄想生处。惟世尊约指摄所摄堕有无外道见计着我我所生。此所目妄想为外道我执之本也。其凡夫二乘。计五蕴为我者。经文长行未显。至颂中云。施设世谛我。诸阴阴施设。其旨的然明矣。更复何疑。

  问曰。大乘教中。皆说二执。有分别俱生粗细不同。且云分别二执。从三贤至初地断尽。俱生二执。从二地至七地断我执尽。法执至佛地乃尽。今经说粗细二执一时断尽。未明其旨。请问其详。

  答曰。此经顿教大乘。意在顿破无明顿证一心。故二障亦顿断耳。大经云。不了第一义。故号为无明。第一义者。即此经所说第一义谛寂灭一心也。然不了二字。即无明也。了乃知也。经中频言知自心现量者。谓了第一义心也。且粗细二障。因无明而有。今言顿了自心现量。则顿破无明。无明既破。则彼二障又何从而有耶。目真知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说名为智。此即自觉圣智也。若目即心正智独照一心寂灭之体。则一切皆离。今因不了。则妄起分别执着。故名妄想。是目此经不说断无明。单说断妄想。妄想净处。即顿证一心。故无渐次先后耳。所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故为顿教大乘。

  问曰。转变章。言转变者。乃一切众生生死往来舍身受身之情状也。而独指外道者。何耶。

  答曰。佛说众生生死往来。受报好丑。乃随善恶业缘。故说如乳酪酒果等熟。但是异熟随缘耳。因外道妄计有作者。为转变主宰。此邪见妄计。故特晓之曰。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实无有法为生灭主宰者。但如幻梦色生。言自妄想修习生。此云邪师邪教。乃分别我执。以一往所说。乃分别法执也。

  问曰。相续章。乃大慧因闻前佛说转变相故。即问生死相续义状。生死乃烦恼障招。而但约言说而问。且举极果之益目请者。何耶。

  答曰。此经旨幽潜。殊非浅识所易窥也。此由前辨果地觉中。佛说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断二烦恼。离二种死。是名佛之知觉故。此断证科中。约破二执断二障。目显真因也。然所知障。单约执言说为法执故。大慧以言说为问。而所答十一相续。皆执言说。目为所知障。目取变易生死者。乃俱生法执也。以障有二故。生死亦二。故末后总以愚夫三相续乃烦恼障招俱生我执。是乃总结二障二死。皆七识执取所招。故归过于三和合计着识为相续生死之本也。佛意甚明。第浅识者。未易见耳。

  问曰。前世尊说妄想识灭。名为涅槃。且云七识不生。今者何目俱生二执归过于七识。岂不自语相违耶。

  答曰。观佛立言。各有所主。非相违也。以初云藏识因境界风吹故。起前七识浪。为生灭耳。今显藏识自性本来涅槃。但因境界风吹。故有生死。若无境界风吹。则自性为常住涅槃矣。然境界乃五尘境界也。且此尘境。惟心所现。本自如如。若无六识攀缘执取。则诸法如如不动矣。但因六识不了唯心。妄自攀缘执取。则识风鼓扇。返吹藏海。起七波浪。是则起境界风。全是六识之过。而七识不预。以此识依内门转故。故云不生。此所以六识一灭则八识为自性涅槃矣。今言俱生二执。归过于七识者。目无始来一向七识单执八识为我。名我爱执藏。集诸种子。相续生死。名为结生相续。长劫不断。乃此识之能。而六识不预焉。以造业者乃六识。受报者八识。相续生死者七识耳。是各就胜能而说。非前后自语相违过也。

  问曰。经中一往节节。大慧问中。多举果德以请。然世尊结显果德已非一矣。然与正显果德。有何别耶。

  答曰。大慧前于节次问中。所言果者。乃为请说法利。特举果以显法益也。世尊即说果德者。乃为破邪。以明真因。乃举果目证验真因。皆在因门。非正说果德也。今因行已圆。二障已破。五住已亡。永离二死。归极一心。因穷果满。目显究竟一心之极果。此是正说果德。说二转依。以显法身出缠证真常乐我净四德。此返妄归真之极则也。

  下第四卷

  问曰。当明法身常住。生死涅槃平等处。返妄归真。业已究竟一心真原矣。大慧乃问刹那者。何耶。

  答曰。此正原始要终结归一心之极则也。以初问百八义。佛目寂灭一心而答曰一切皆非。故大慧即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是则迷悟修证皆生灭门中事也。然大慧初问百八义。总该十界依正迷悟因果。不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门摄尽。故今徴诘诸妄了悟一心。目显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究竟归趣一心真原。以显法身极则。目示生死涅槃平等。此是从迷返悟。总属生灭边收。皆不出大慧初问二种生灭也。意谓目有相生住灭故。有凡夫外道二乘偏邪之执。以有流注生住灭故。有七地已前菩萨之见。意显纵悟法身亦未离生灭妄见。所谓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犹属生灭。今显生灭本不生灭义。若了本不生灭。则则前一往所说。皆梦中事。乃妄功用中有修断耳。故前梦中渡河之喻。以显有所修证皆梦幻法门。方显法身向上极则也。以此足见吾佛说始终不说一字。乃顿宗之极则也。

  楞伽补遗(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