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10 册 No. 0254 圆觉经心镜


  No. 254-A 圆觉经心镜序

  原圣建名。盖为开深进始。咸令视听。俱成解脱良因。寻途趣远。理极元明。绣淡精微。缘无自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止散澄昏。名为圆觉。但群生未寤。日用蔽于尘劳。迷失本心。穷露不知旋复。假十二位大士。请发潮音。演二十五定轮。心通法遍。遂使妄情顿歇。空华无结实因由。闻复医除。分别绝缘尘影事。既多弘阐。孰为敷扬。念昔截舌以赞圆乘。故今投针似觉有地。(智聪)蚤登台岭。晚会清修。遇慈室每讲斯经。阅圭峰诸家疏记。钩深索隐。各具雌黄。且夫采幽兰者。宁唯于楚泽。求美玉者。奚必于荆山。况摭言辨惑。岂限于宗徒。披砾拣金。何嫌于取舍。愧蠡管之见。不足以道鸣。悲末叶之秋。聊伸于坠绪。惟通心君子。知我于是非之间。亦会我言诠之外。或者曰。理虽无于私隐。妍丑未易彰之。故出圆觉心镜以示之。一致于此。孰能隐乎。

  时
皇宋宝庆丁亥夏六月立秋日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聪)序

  圆觉经心镜目次卷第一自序文殊师利菩萨章普贤菩萨章卷第二普眼菩萨章金刚藏菩萨章卷第三弥勒菩萨章清净慧菩萨章卷第四威德自在菩萨章辨音菩萨章卷第五净诸业障菩萨章普觉菩萨章卷第六圆觉菩萨章贤善首菩萨章

  圆觉经心镜目次(终)

  No. 25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一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聦述

  大方广圆觉

  此经乃穷理尽性之书。洁静精微之教。部虽属于方等。教味唯归一圆。瞿昙示因地之良规。妙德启修行之正路。故褒之以大方广。实之以修多罗。今言圆即大也。曰规。觉即方也。曰矩。盖圣人用此。模范众生。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也。又圆是圆融。觉是觉性。真觉之性。圆融之道。如大海水。澄湛圆融。楞严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又圆则寂也。觉则照也。照而常寂。故曰圆。寂而常照。故曰觉。觉取照义。圆取寂义。照而寂。寂而照。寂照同源。故曰圆澄觉元妙。此非独取。广大无边之义。为圆觉。须知众生。旅泊三界。生死结根。无明业识。非圆觉寂照之功。幻翳空华。孰能销殒。故圆觉之义。义尽于斯。

  修多罗

  此翻契经。契理契机。故曰契经。

  了义

  了义者。法华以前。圆教之外。皆不了义。盖权实未融故也。今既闻开显。同法华之圆。并为了义。所以事理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岂复有过于此。

  经

  经者径也。经由圣人心口。故得万古同遵。百世不易。准佛地论解。则能贯能摄。此方儒书。则训法训常。余如常释。不复繁引。

  罽宾沙门佛陀罗译

  沙门。或云桑门。肇云。出家都名。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故号沙门。郊祀志云。沙门。汉言息心。削发出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梵语佛陀多罗。唐言觉救。北印土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一部。不载岁月。译者。易也。以彼方言。易成华语也(次序分)。

  如是。

  理无不如。之谓是。事无不是。之谓如。亦是信顺之词。文如理是也。

  我闻。

  阿难称我者。非人我之我。谓方法皆备于我之我。本是耳闻。盖我是耳之主宰故也。

  一时。

  一者。多之所宗。谓之一。又一之所起。谓之时。又天上人间。长短不同。天竺国。不分春夏秋冬。只云三际。(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名熟际。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名雨际。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名寒际)今言一时者。已包四季故也。

  婆伽婆。

  说经教主。即佛也。亦曰婆伽婆。亦名薄伽梵。佛顶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具足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应当总号薄伽梵。诸经多称为佛。盖译师取与不同。非有他也。今定说经。定是何身所说。佛有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有二种。理体法身。用中法身。报身亦二种。有自报他报。应身亦二种。有胜应。有劣应。今定用中法身。亦曰他报。亦曰胜应。三身一体也。亦云。即生身为尊特身佛。盖释迦。来此南阎浮提。八千返。亲近父母生身。五十年说法。三百会谈经。只此丈六四八之相。华严云。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吾名悉达。但大小乘机见不同。大乘住地菩萨。用业识见之。即此丈六。即尊特身。即用中法身。龙女所赞。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二乘凡夫。只用六识。见是父母生身三十二相。说小乘法。同一座席。二见不同。但此尊特身有二种。一者示现尊特。如光明法华。圆光一寻。能照无量。凡穷一相。皆不可得。如应持不穷其顶。目连莫究其声。外道欲量佛身。南山斫丈六竹量之。佛头在丈六竹上。古云。斫尽南山竹。仍旧长丈六。二者现起尊特。如十莲华藏海。微尘相好。又十六观经。真法身。高六十万亿。眼如四大海水。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皆是现起尊特也。不思议德。岂容凡夫以有思惟心之所测度也。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至)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即法身德。光即般若德。明即解脱德。此之三德。会无量三谛法。归秘密藏。包一切善法曰藏。三昧翻调直定。正受者即正心行处也。三昧梵语。正受华言。今华梵双举。其实一切圣贤。皆用三昧正受。为出入之门。以无分别智。缘无相理。故曰正心行处。光严者。即了因智慧也。住持者。即缘因福德也。一切如来。皆用缘了二因。庄严本有正因而成佛。是诸众生者。诸之一字。不一之辞。该十法界。皆云众生。佛亦谓之无上众生。性净之理。故曰觉地。在佛曰果。在众生曰因。今将佛果。对众生因地。并具圆觉妙明之性。无身心相。故曰寂灭。亦无差别相。故曰平等。经中凡言十方。即是十法界也。今言十界。界界融通。入妙圆觉。故曰圆满。只一本觉真如佛性。随染净缘。故曰不二随顺。于不二境。正明现土。即秽为净。即娑婆秽。为寂光净。行法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乐波罗蜜灭受想处。净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又十六观经。佛与韦提希夫人。现诸净土。或有国土。纯是莲花。或有国土。如玻璃镜。或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岂非即此灵山。便是报国。无上报事。不须坏此灵山。突出寂光。恐人狐疑。不免谆复晓之(以后列名位)。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

  梵语菩提萨埵。秦人好略。略去提埵二字。只云菩萨。翻大道心成就众生。亦可云。菩提翻道。又翻觉。此十万众。皆邻真亚圣。地住圣贤。或权或实。或显或晦。同入寂光。启扬圆觉。此经不入二乘之手。不列声闻缘觉众也。最后流通。却列凡夫众。须弥山王。并吉槃荼。火首金刚等。以知同在灵山。但凡圣所见有异也。

  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久成正觉。即龙种上尊王佛。降尊就卑。佐辅牟尼。又翻妙德。又曰妙首。昔因女人而发道心。又昔为妙光菩萨。化八王子次第成。最后第八王子。乃然灯佛。彼时释迦为儒童。买五茎莲花。供养然灯。并布发掩泥。然灯与之授记曰。汝将来于五浊世为佛。号释迦牟尼。以然灯往望妙光。九代祖师。瞿昙乃玄孙也。

  普贤菩萨。

  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乃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菩萨也。闻灵山说法花经。法会将终方至。驾白象王。入我娑婆。即法花经劝发品也。

  普眼菩萨。

  遍观为义。普观法界众生。皆具大圆觉性。

  金刚藏菩萨。

  金取铦利为义。刚则刚健。喻般若之慧。能断众惑。包覆因果善恶曰藏。

  弥勒菩萨。

  翻慈氏。姓也。阿逸多。字也。昔为国王。驾白象游城外。其象见野雌象。而欲性狂发。王几失命。乃惩治调象人。象人答王曰。其象本自可调。为见野象。欲心发生。不然请王令调之。象至王前。烧红铁弹丸。曰汝于王得罪。令吞铁丸。令象开口吞之。丸从后出。跪而伏调。王见是事。发慈悲心。故以姓号慈氏也。王曰。汝既能调。如何令之有失。曰。臣能调象身。不能调象心。其象心。非臣之所能调。王曰。世间孰有善调心者乎。曰唯有佛善能调心。王往问佛。佛曰。世间调心。各有方法。调象调牛马若干诸类。欲调之无遏所欲。随其所好。而渐调之。如禽畜乌鸢蝼蚁之属。皆可调之。净名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其难调者。唯世人心尔。古云高可射。深可钓。唯有人心咫尺间。咫尺人心难可料。所以须菩提。首问降心。此经示二十五定轮。三种妙观。正是调心之术。人心散即用止止之。止即息攀缘之心也。昏即用观观之。其昏即朗。止观乃明静之法。明静即寂照。散即止寂也。昏即观照也。以此为药。无明之病。不远而复也。

  清净慧菩萨。

  澄心如月。虚己若潭。月皎潭清。神清慧朗。斯之谓欤。

  威德自在菩萨。

  圭峰云。三藏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娆。妄惑不侵故也。今云人之动静。莫过四威仪。行住坐卧。道在乎动静之间。此圣流。行如象王。威如狮子。进退以礼。折旋俯仰。威仪详序。以模范后贤。故斯名不朽也。

  辨音菩萨。

  此菩萨。善能辨别。随类圆音。故曰辨音。

  净诸业障菩萨。

  一切业障。尽依四相而生。此菩萨。身口意三业。如珠玉无瑕玼。泯绝诸恶。奉行众善。

  普觉菩萨。

  自觉。亦能觉他。念起即觉。是也觉。非也觉。觉是觉非。所以针艾随身。膏肓之鬼自惧。

  圆觉菩萨。

  理无不圆。事无不觉。故曰圆觉。

  贤善首菩萨等。

  近圣曰贤。顺理曰善。故曰贤善首。一会法众。十万人俱。故曰等。

  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十二开士。皆唱导之师。故曰上首。与诸眷属者。则十万人俱是也。后叹德云。皆入三昧。即大光明藏也。谓法界圆融。真如清净。因人果人。同住一处。故曰同住平等法会(已说列众竟。次说申请○赞许○伫听○正答。此四科。章章一同。下不重出。申请又分三科。初进问威仪○二正陈辞句○三展䖍诚。初释进问威仪)。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至)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诸经皆云尔时。唯此经独言于是者。盖此间不列杂众。首列二六大士。名目于前。故临文但云于是。亦蹑上之辞。发语之端。若云尔时。只当尔之时。非列名之始也。圭峰云指注之辞。慈室云兼发起。故云于是(二正陈辞句。分二问)。

  大悲世尊愿为诸来法众(至)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一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此问观法。故云法行增深观)如来本起因地有二种。一本门因地。如法花本门寿量。如五百千万亿。三千大千世界。抹为微尘。一尘为一劫。我成佛来。复过于此。此非凡力所及也。二迹门因地。远推自大通前覆讲。及遇阿私仙。舍身为床座。采薪汲水。为求妙法。及中间遇然灯。买五茎莲花供养。布发掩泥。蒙记为释迦牟尼。舍身求偈。剜灯问法。饲虎代鸽。如是足迹可寻。今云本起因地。乃迹中因地。此等皆以慈修身。非秽浊之行。故曰清净。法行者。深观也。法句经云。吾博学无厌。奉法不懈。精进持戒。心不放逸。缘是得道。自致泥洹。此非深观。忍力修心。安能解黏去缚。而成佛道。故得妙德发扬。意在规凡入圣也。

  二问。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菩萨发心。如善财南求。见五十三善知识。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如常啼东请。求般若波罗蜜。卖身割肉供养昙无竭。闻法证无生忍。菩陀波伦。打骨取髓。以求般若。此等皆是菩萨。为法亡躯。远离诸病。行法经中。阿难亦发三问。一问。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二问。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三问。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此三问略尔。广如彼文。同是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三问。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法华云。此经佛在世时。犹多怨嫉。况佛灭后。去圣逾远。圣贤隐伏。附佛法外道增炽。多学邪空。诃佛毁教。不存土木。毁灭缘生。引不吉人。恣行非法。谓淫怒痴。尽是菩提。岂知一慢尊容。长沦暗道。一轻圣典。永坠邪林。自坠见坑。复引盲者。当此之际。孰能关正。故文殊不愤。特启激扬。为末世众生。箴此见病。故设此问也(问毕三展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说如上语已。四支及头。如泰山崩。悉投于地。如是头面接足。归命敬礼。周而复始。至于三请者。以表䖍诚之心也(次赞许叙陈[诚]听)。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至)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经意。赞其所请。叙其所陈。诚其所听(次伫听)。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圭峰云。既蒙许说。愿乐欲闻。洁己虚心。收视反听。而寂嘿也(次入正宗经文。答上三问)。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世之为王。君臣朝会。统摄万邦。光宅天下。法王启运。寂默以证真。舍金轮而驭大千。耀玉毫而制法界。涅槃云。法无上者。涅槃是。众生无上者。佛是。陀罗尼者。天台云。三昧与陀罗尼。乃相成之法。相成乃互具也。法花云。普现色身三昧。与陀罗尼。犹是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三昧者。又名三摩提。翻正心行处。亦云调直定。盖从始以来。常曲不端。得此三昧。故正心行处。陀罗尼。翻能持。集聚种种善法。持令不散不失。又云遮持。能遮一切恶不善根。令不起故。又翻总持。若名若义。行地功德。皆悉任持。故号总持。但三昧专论持善。陀罗尼兼遮恶。义或相应。或不相应。分二名义。行法云。心纯是法。与法相应。又此陀罗尼三昧。唯佛菩萨所行之法。行持此法门。得成佛道。所以不共二乘也。门者。未必专取出入为义。自凡修因。得入圣果。以立门义。有云。方便门。解脱门。普门。婆罗门等。岂专一义。今取遮恶持善。如世兵甲之器。外遮枪刀。内固名利。衣甲即今之圆觉也。遮其外恶。持其内善。但此觉性。俱摄百界千如善恶性相。故得遮六凡之恶。持四圣之善。究论善恶。乃全性之善恶。诸佛所以不断。佛若断此之恶。普现色身。从何而立。当知圆融觉性。运一切善。遮一切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名为圆觉者。既陀罗尼名为圆觉。圆觉亦可为陀罗尼。但诠名有异。其体本同。如火名热。亦名为烧。陀罗尼。遮持义。圆者。如珠走盘。圆无际故。觉者。乃明义。如十镜环绕。中燃一灯。灯体交参。东西莫辨。须知圆觉。以百界千如为体。缘生性具。各各自圆。但迷之为无明。悟之为法性。故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又须知照用同时。众生无始。无明业识。非圆照觉相。以何遣迷。以何破障。故裴相国云。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圆觉妙心。具足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间。生佛依正。色心染净诸法。故曰一切。以由圆觉无自性故。遇染则情生。十界俱染。在理则性净。十界俱净。亦非研究而然。乃本来净也。今从净缘修发。不改不变。故曰清净真如。菩提翻道。涅言不生。槃言不灭。大道无形。不生不灭。波罗蜜。翻到彼岸。已摄六度。一一度。皆到彼岸。真如法身德也。菩提般若德也。涅槃解脱德也。此之三德。皆从圆觉生。故云流出。菩萨以此为轨则。故曰教授。众生性具此三德故。一念能感。佛证此故。无谋而应。神通用此故。化化无穷。父子得此故。天性相关。知之者。可以脱生死。度含灵。此圆觉之大略耳。(次牒其所间)。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三世十方。故曰一切。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圆照者。照之一字。即三观也。空观破一切法。假观立一切法。中观妙一切法。此三观。名三而体一也。故云圆照者。圆融圆妙。三只是一。一即是三。此三。立则俱立。破则俱破。亦云始觉。楞严云。妙奢摩他。空一切法也。觉相者。即真谛。俗谛。中谛。三谛也。此三谛。亦一体异名。全本觉而起。谓之不思议境也。此之境智。境如砧。智如槌。砧槌炉鞴。发跃中间无明业识。谓之淳朴。安能不变。无明即明。烦恼为菩提。苦道即法身。不得此妙境智。无明不断。佛道如何得成。今人担簦负笈。只笠腰包。行尽无限之山水。坐消数载之春风。达磨到梁。常以四卷楞伽为标准。故得十方诸佛。三世如来。莫不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是知经教。不可偏废也。今恐多有不晓境观。错用身心。一生空过。再出境智。为入道之要。莫嫌多事。然此境智。人皆知之。所解终成二物相合。盖以不晓境智之体故也。欲知境体。须简顽境。及偏小妄心。假立真如。此境。安能与智不二。今依马鸣。立境体者。所谓本觉。其智体者。所谓始觉。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此觉是性。全性起修。名为始觉。论云。始觉者。即同本觉。既云离念。岂有思议。既等虚空。无所不遍。岂有一时一尘一心。而非本觉及始觉耶。是故得云。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所观境。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能观智。境智名别。其体不殊。是故能所。二非二也。此不思议境智。一切如来。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成于佛道。到此不可不苦口也。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无明因何得断。因圆照觉相也。圆照即三观。觉相即三谛。三谛。真俗中道第一义也。三观。空假中也。向下二十五定轮。亦只三观也。如世药方。治一切众生种种诸病。众生生死结根。无明妄识。非此为药治之。无明安得永断。故诸如来。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融融。妄识无逃避处。只得转为法性。妄识。只我见前一念虚妄浮心也。此虚妄。虽本是佛天然之性。争柰逐迷。如演若达多。晨朝以镜照面。头在身上。放下镜了不见自头。只一向问人讨头。佛云。此人虚妄。颠倒心狂。其狂若歇。歇即菩提。今此妄心若歇。则无达多之狂。要破此迷。始由观力。专假因缘。性欲为因。师教为缘。因缘成观。达本三障。无明业识。即转为明。名菩提灯。若非感应因缘之力。岂得无明永断。故知成佛。全假因缘也。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一切众生。括十法界。从无始来。迷真逐妄。为风火识。驰此一念。无明业识。入父母胎。揽父母遗弃。为此色身。于中颠倒行事。如教中。文殊问净名曰。善不善。以何为本。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曰欲贪为本。曰欲贪孰为本。曰虚妄分别为本。曰虚妄分别孰为本。曰颠倒想为本。曰颠倒想孰为本。曰无明为本。曰无明孰为本。曰无住为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即无明。无明即法性。如冰与水。水即是冰。冰水无二也。四大三毒。为身心之病。而常情不觉。今佛反从无住本逆推。从无住生颠倒。从颠倒生虚妄分别。从虚妄生欲贪。从欲贪生身。身造善恶。皆生死本。究其元由。即无明为本。今永断无明。无明破。即转为法性。法性即佛道也(下引喻)。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喻上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东西南北本来定位。游人自迷。不识定方。遂认南为北。指东作西。非方位之相易。乃迷者之自惑。过在迷人。不在方位。此一节经意。皆因妄动。其风火识。驰我入胎。揽其遗弃之时。此时不识本来面目。故生下文妄认(次明生法二空境)。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此文正明。生法二空境。妄认四大。四大性。各自起灭不同。业因缘故。名曰缘生。认之为身。风火抟识入胎。揽赤白二滴。水大也。生发毛爪齿皮肉。地大也。认此为身。生我所相。名色阴也。领纳遗弃。即受阴也。内生苦乐。想阴也。随业造作。名行阴也。识住其中。名识阴也。此五阴。亦名五蕴。至此且论。在胎受身。谓之生空境。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故曰生空。亦曰人空。相者即境也。既认为身相。岂非生空境也。以上未涉根尘识也。至六尘缘影。方具根尘识三。根即六根。尘即六尘。识即六识也。此根尘识。方涉外尘。遂起五欲境界。至此为法空境。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为十八界。谓之诸法空相。既云为自心相。相即境也。此是法空境相。若能觉此。四大五阴皆空。根尘识三。皆无我相。可谓四病出体。小乘悟此。成阿罗汉。大乘菩萨。造境即中。破无明。证三德。成初住佛。法华三周授记作佛。即初住佛也(下引喻明二空观)。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

  无明为病目。全空作华。故曰空华。若观上四大五阴。本性空寂。一一皆是圆觉实性。则无是身相。故曰生空观。四大五阴。不灭不破。则永受轮回。楞严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观成则身灭。三界可出也。

  及第二月。

  此法空观。只谓妄认六尘缘影。为实身心体。眼缘色影。耳缘声影。嗅香尝味觉触。乃至心缘法尘。此缘尘心。皆是虚妄。如捏目人。见第二月。错认月外之月。乃真月之影为月。非真月也。阿难认听法之心为心。佛咄叱。为非心。此乃法尘分别影事。是以楞严。七处徴心。八还辨见。今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如认第二月影为真月。二影无差。皆是虚妄。若能了缘尘二月。本如来藏。见圆觉性。是则名为法空观也。如前四大五阴六根六尘。其体皆是无明业识。虚妄病源。并是眼病。虽分二空。如药治病。但求虚妄病消。今总归一科。共释病源。不出无明病眼。空花二月也(下直喻前文)。

  善男子空实无华(至)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如人不识真金。认鍮为金。又不识瓜。认瓠为瓜。金鍮不辨。瓜瓠不分。不识真空。认华为空。以由迷真起妄。执妄为真。此犹众生。不知自己是佛。迷为众生。造种种业。轮回生死。若达无明业性本空。则无是生死轮回。病者是无明。只知无明业识。不知是自己真空。故以翳目。见是空华。若知花从翳生。则知真空不生花翳。不知翳目生花。故以惑此。虚空自性。若知花从翳有。则不迷实花生处。只缘一着不到处。满盘空用心([以]出其过恶)。

  由此妄有轮回生死故名无明。

  四大五阴。本如来藏。只缘自己主宰。不守自性。妄生爱欲。揽四缘生。为己色身。因是轮回。生死不息。今推。妄因业起。极其所起业性。体是无明。无明无体。体是法性。如冰与水。二无二也。若不达性。生死不了。如飞蛾赴明烛。不能自止。故曰无明(向下穷无明体)。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无明无体。以法性为体。无明转为明。如清浊水。浊为本有。又推法性。亦无自体。以无明为体。冰以水为体。水以冰为体。若无自性。遇缘成就也。又须知。悟了即无明为法性。迷时即法性为无明。其名虽转。其体不转也。总是众生一念妄心。若也离念。则铁床非苦。变易非迁。故我佛圆明之体。即是众生凡夫本具性德。故云。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下引喻梦中人出无明无实体)。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须知无明有二义。一体空义。二成事义。云梦时非无。乃成事义也。因无明心。发善恶之事成。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此体空义也。醒时尚记梦中所作事。则事事无实可见。体空者。虽曰无明无体。人人未免全梦作醒。全体作梦。故云。人人尽道此身如梦。何曾梦里知身(下引喻真妄同源)。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至)何以故无生处故。

  此言真妄同源。如众空华妄也。灭于虚空真也。空本不曾生华。今何用论灭。言有灭者。已知是妄。既知是妄。灭无生处。妄动而生。妄灭即灭。本圆觉性。谁生谁灭。众生未灭。妄见生灭。诸佛已灭。寂灭为乐(下明妄动)。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自生迷。迷生为佛。佛若不迷。生即是佛。生若是佛。即无轮回。真随妄转。佛即是生。是故说名轮转生死(下引己自证因地达本性空)。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至)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如来因地。为凡夫。入山采樵。遇弗沙佛。修火光三昧于岩穴间。以一偈。七昼七夜赞佛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一切世间我尽见。世间无有如佛者。因此精进。功超弥勒九劫。今知之一字。即上文圆照觉相也。圆照即观也。觉相即境也。以斯观。照斯境。此无明业识。不得不转为明。即此空华。全无明作。观此无明。即空华相。全性为华。全华为性。亦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证斯境界。即无轮转也。观四大五阴。皆空。故曰亦无身也。观六尘缘影亦空。即无心也。既无身心。谁受生死。既无生死。此生死为作故无。为不作故无。须知凡夫性德真常。本无生死。五阴既空。不容主宰所住。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亦不住圣。亦不居凡。当知此说。以性夺修。成无作行。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云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也(次展转拂迹。释成正因)。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至)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知者智也。觉者照也。此之智照亦云始觉。全本觉起。即是凡夫见前一念无明业识。修三昧者。以此为境。以此为观。为生。为住。为灭。又此妄觉。则无有体。以无明为体。此无明。亦本无体。故云犹如虚空。又须知。知虚空者。即始觉也。此始觉。复觉虚空。即空华相。此谓之智照于境。境复照智。智照于境。曰空华相。境照于智。曰犹如虚空。所以凡修行者。不可废此境智。若不用此境智。则无始以来。无明业识。如何销殒。故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也。以此知觉性。虽从不觉而起。以全本觉。起于修觉。有破惑之功。是不可废也。业惑若尽。如汤消冰。能所俱亡。有无双遣。唯真如智独存。良由修圆觉者。观性德苦乐。而兴与拔。以即理毒害。为所消伏。修性德三因。名性德行。报应二身。即名法身。盖以性而泯于修。苦则拔无拔相。毒则消无消形。行乃即修无修。佛乃即证无证。故得有无俱遣。方名净觉随顺也(后彻拂所由。释归圆觉)。

  何以故虚空性故(至)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此节经意。谓前有无俱遣。净觉随顺。明观成相。不动即今刹那之念。而能尽未来际。作三千化事。此之刹那。即法界故。有何穷尽。故云虚空性故。微尘本含法界。芥子常纳须弥。因果互融。色心不二。故曰不动。藏者。即戒藏。定藏。因果藏。佛性常住藏。秘密藏。总取包含为义。此言如来藏性也。藏性即第一义谛。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通三际。亘十方。岂容有有起有灭。有起灭者。非如来藏。即四大五阴。根尘识。此则有起灭也。若如来藏无生死。无涅槃。无凡无圣。非如非异。非染非净。故诸佛之所师。众生之体性。经云。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知见者。无身心相。如法界性者。法界。即十界法。六凡四圣也。大圆觉性。廓十法界。界界互融。出生无尽。自行则净秽亡泯。无不空中。化化则帝网交罗。三千皆假。故曰究竟圆满遍十方。即如上十界也。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结上问因地法行深观也)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此结上问菩萨发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坠邪见(此结上末世修行不堕邪见也)。

  已上文殊。发此三问。世尊一一答三问。以物来斯现。镜像分明。其间被未晓者。老婆心切。重说偈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至)修此免邪见。

  如来说一代时教。大小乘。有九部十二部。此经具有之。即此长行为之散花。一部。重说偈为之贯花。亦一部。佛世时人。以花来供佛。前风飘去。后以线贯之。故曰贯花也。

  ○普贤菩萨章

  诸经中。多先列文殊普贤者。盖二圣来此土。佐辅释迦。凡说经处。无不居其左右。如观音势至。辅弼弥陀。二圣乃净土中良伴。文殊已成正觉。号龙种上尊王佛。观世音号正法明王如来。普贤势至。未详所闻也。凡此圣流。皆下乔木出幽谷。降尊就卑。共成一化。慈熏众生。发明圆觉。今第二章。普贤菩萨启请。其意有三。大科分四。不异前章。更不重列。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至)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普贤者。伏道之顶。其因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又翻遍吉。从座而起。请问世尊仪式。并如前释(下发三问)。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至)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遍吉因闻前章。知是空华。即无身心受彼生死。动宿疑情。启扬三问(一问以幻修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至)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太虚水月。并喻体空。兔角龟毛。皆况名假。因动背定。比舟行而岸移。由妄迷真。譬云驶而月运。故经云。心如幻化。驰骋六情。既知是幻。此幻如何灭之。答意。还以幻智。灭此幻心。普贤方且兴难云。既以幻智。灭于幻心。必竟。以幻修幻。幻幻何穷(二问能所有无俱遣。身心幻智俱灭。既无身心。遣谁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至)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既用幻智。灭自心幻。心智俱灭。幻观幻境俱遣。复谁作主宰。云何复说修行如幻。如古德云。弟子问师。如何是佛。师云。佛在眼前。尔自不见。曰如何不见。曰为汝有我在。是故不见。曰如和尚无我。还能见否。曰才分尔我。转加不见。曰无尔无我人。还能见否。曰既无尔。又无我。教谁能见。今之幻心。亦复如是。以声止声。如谷答响(三问若修幻智。则灭幻心。若都不修者。如幻身心云何解脱。则此身心。常受生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至)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古德云。要免心中闹。应须看古教。若不看古教。不免心中闹。三世十方诸佛。莫不依教修行出尘。若不依教。退失者多。如郁头蓝弗。得非非想定。居山为飞禽所恼。居水边。为鱼龙皇惑。念欲杀是禽鱼。后退堕作飞狸。形如大鹏。一飞何啻九万。两翅收录众生。如夜蝙蝠。拾于蚊蚋。善星比丘。往昔为菩萨子。今生近佛。一向毁谤。生身陷入地狱。此等并无师教为缘。纵任妄心。以受轮转。此虚妄心。不依圆照观力。破此业识。则永沉生死。故启三问。殷勤发明(次请修之方便)。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至)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真歇科为第四问。今谓。此因发上三问。如寻病根。今此愿为。如请药方。若能依此法印。无明心识。冰泮云消。故作结上三问也。今请世尊。处方合药治病。故云愿为末世。方便渐次修习(次展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请为礼。诚至意切(次[诚]所听)。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至)修习菩萨如幻三昧。

  焰幻之名。通于偏圆。今从圆说。一心三幻。楞伽云。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今之如幻三昧。乃依了义大乘圆顿。全性起修。如水月精神。本自无体。虽然无体。水月宛然。昔猿猴。见月在池底云。今夜月死在池内。我等救之。一人攀树枝。次第相绾。直至池底。树枝忽断。众猿堕水而亡。皆由众生愚痴。探于水月。不识方便如幻三昧。至以生死不息也。

  方便渐次令诸众生(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若非诸佛方便。点示如幻三昧。究其体性。幻实幻虚。灭幻法门。则我等永受轮转。故诫之谛听(次正答)。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言幻者。盖三种幻。一者。四性无生幻。二者。一理随缘幻。三者。以性夺修幻。前二种。属偏前衍门之幻。为权实未融故也。今之幻者。乃以性夺修之幻。此幻乃圆具诸法。偏发由熏。以性夺修。法法无作。亦谓之性德行。一尘应色。无非法身。自他依正。不逾秘藏。方为色香中道。起对法界。此非虚幻之幻。乃依圆觉妙心而起。此幻为之有本之幻。不同无本之幻也。一切众生者。十法界之众生。即四圣六凡也。众生诸佛。所有依正色心。四大五蕴。六根六尘。谓之种种幻化。此种种幻。全本觉妙明真心而生。故云。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地狱饿鬼。刀山剑树。镬汤炉炭。全是圆觉妙心。大用发生。观经云。地狱猛火。化作清凉风。调达地狱种性。法华授记。为天王如来。龙女畜类中身。即往南方成佛。此等经论。若非理毒害。性德行。皆以性夺修。如何销释。只谓众生。无始无明。强生隔碍。至以生佛体殊。色心不泯。若也顺性。圆修觉观。寂照之功。始觉有力。体用显现。成就自性。本具圆觉。然后迷悟体用不二。波水湿性无殊。其或不然。精义必无二。至当止归于一也(次引喻)。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此喻。圆觉妙心中。本无众生。亦无诸佛。只为真如。不守自性。无明熏发。本觉妙明。转作无明。故有生死。今于生死中。具有菩提种性。遇佛出世。及善知识。教修圆觉寂照。复观生死结根。知是空华。此生死空华。亦复从何而有。此亦全本觉。大圆觉性而生。非别有生处。冰从水结。妄从觉生。犹如空华者。空华是妄。从空而有者。且指觉性。但此觉性。亦是妄觉。未可认为真觉。亦是月外之月。其实名为始觉。又如空华。从眼翳生。此翳无根。体是无明。此无明。又从法性而生。故云从空而有。暂指为真。虽为真性。亦是全妄之真。此真名为始觉。有破妄之功。缘被眼翳之累。真还成妄。若始本一合时。无明法性俱遣。境观双亡。无复差别(次释疑)。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幻翳若灭。幻华亦随灭。病除也。空性不坏者。此空性名为始觉。毕竟不坏。且存药方。故云不坏。修显极时。复本妙明。始本一合。有无俱遣。境智双融。金刚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次合法。谭本义)。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幻心境也。即一念阴心是。此幻阴心。亦起作幻智。还照幻境。亦一念也。谓之境照于境。智照于智。如燃火杖。亦复自燃。智起为幻。灭幻为智。灭幻之智。非智不灭。故云众生幻心。还依幻灭。灭幻之智。智即是幻。如汤消冰。如木生火。斯之谓欤。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诸幻。指众生四大五阴。色心依正。种种诸法。皆名为幻。故云诸幻也。尽灭者。诸幻从觉生。觉生即幻灭。灭幻之觉。犹如虚空。故云不动。须知诸幻。本从翳生。翳灭幻灭。翳幻本一体。翳幻从觉起。觉还灭幻翳。本是一家人。心生故分二。既是心中病。还将心药医。如以水洗水。以湛合湛。以屑出屑。佛顶经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与今文会如上答以幻修幻竟(次问谁为修行)。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至)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此答第二问。问云。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偈中亦有三句。初句云。幻从诸觉生。觉只是一。何云诸觉。推其问中云。若诸幻性。缘上幻性。有种种曰诸。今以幻智。灭于诸幻。故觉亦有诸。故云诸觉。依幻说觉。觉亦名幻。故云犹未离幻。此觉妄觉也。亦云始觉。属修也。今家以性泯之。以性夺之。故修与觉。并皆为幻。此觉既从妄而生。还能灭妄。破惑有功。立名始觉。妄既灭了。此觉亦须自灭。如猎犬相似。猎既尽已。其犬自烹。妄既尽已觉不容住。四大既空。我神无主。但能尘销觉圆。不须复问谁作主宰修行也。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上文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若无觉妄之智。如渡无船。安能到岸。须用此妄觉。如火燃木。无此觉智。旧病仍生。众生长受生死。但今文。若说有觉者。有觉亦妄。是妄皆除。到此圣凡情尽。若羚羊挂角。灵龟曳尾。绝踪绝迹。方见圆觉。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上问中云。诸幻尽灭。则无有心。将谁修行。今意。但除其幻。了其生死。何虑无修行人。偈云。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舟乃自行。岸实不动。如上答第二问竟(次远离幻化)。

  善男子一切菩萨(至)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此第三问。上文云。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今乃劝云。应当远离。应当。即劝修也。众生若不依教修观。无明业识。如何解脱。则轮回无际也。若依师教。以教照心。则远离一切幻化生死。况生死结根。如铜墙铁壁。非幻智。如何得出。故说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境界者。即是我等现前六根六尘。故心经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根尘既净。觉圆满故。即上文。净觉随顺也(向下经意。通途徴释。上来三问。总是执心。但去情执。诸幻自灭。不加针艾。其病自苏也)。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至)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以上四离四幻。皆是徴释幻心执情。执情不遣。幻妄复生。此之幻智。展转微细。眠伏藏识。最为难遣。今为四离离之。诸家解释不同。今用天台解法华经。知法常无性。用龙树大论缘生四句。解知法常无性云。无自生性相。无他生性相。无共生性相。亦无无因生性。性相。无相亦无。故曰实相。实相。即今圆觉妙心也。今观此四维四幻。即龙树四句性计也。一者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即论中云无自性也。既远离幻化境界。即我一念根尘境界。虚妄浮心。若执之不远离。即计自性也。今既以性夺修。即自性计。根尘一一无作。六根清净也。即自性离计也。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者。远离心。即始觉也。亦即从妄中起此觉也。即妄觉之智。此远离心智。虽从性起。大似从外而有。似有能觉。即论中。计他生性也。既非他生。故云亦复远离也。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中。共性计也。远离属他。为幻属自。自他共成执计。破云。离时既无。共时安有。既非共生。计执自亡。故云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云。无因性计。计其无因而生。即非有非无。不因有无而有。此谓之无因故。此谓之计。自然执也。破云。此非无因不生。有因缘故亦可得生。即今文远离。是观是智。离幻一句。是妄是境。既远离。则无观智。既云离幻。则无有妄心。若执境智。计之为执。今复远离。故云。无无因性。亦复远离也。故大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如上四离四幻。皆计四性。自他共离。四离若有一计。四四十六。四幻亦各有四计。亦有十六。四幻四离。共三十二。今推此三十二。一一无根。皆从圆觉妙心而有。今反观圆觉妙心。从我心有。今观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又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不住结使。不离使海。虽离烦恼。不离烦恼。四病出体。心华发明。故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下引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以木钻木。而火生。以幻修幻。而幻灭。今云二木相因。所因之木。譬妄执心。即为之境也。能因之木。喻观。即幻智。即能观观也。能所相即。境与观合。境观相研。中间无明阴妄方尽。又中二木。可喻砧槌。所因之木。曰砧。即境也。能因之木。曰槌。即观也。砧槌自分能所。中间无明虚妄。即物也。炉[錹-月+用]既发。砧槌现前。中间之妄心。无逃避处。不得不消。妄心消处。真觉妙明显发也。二木相因。一木是远离。即能观观也。一木是所观阴境。故云一切幻化虚妄境界。阴消也。此等自分。一重能所也。火出。木尽者。火喻空观。能坏一切法。能空一切相。经云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远离心。即上能空观。若更执此能空观。药还成病。故须远离。即二重能所也。灰飞。喻空观。本是药能治病。病去药亡。又复执此药。药还成病。药病之执如灰。亦云执空之病。既空一切相。复执于空。此为之空病。圭峰云。本烟在前。灰在后。谓译师之倒。今谓不然。正是灰前烟后。何谓也。此是药病。灰尚有形相。喻远离为幻。此幻尚粗。故以喻灰之。非译师之倒。此药上之病。亦须远离。此第三重能所砧槌也。烟灭者。喻上药病。更合新药治旧药病。此是新药病。空上空病。故云离远离幻。有两个离字者。便见药上之病。空上空病。祖云。智还成障。亦此经菩萨为解碍也。可谓大聪明人前。果有三尺暗。故云亦复远离。此四离四幻。但分粗细。此四离等。如铁铜银金为锁。虽分贵贱。锁义是一。并须去除。若于此四外。更起计着。又如之何。亦须断除。今且云四者。事不过三(次结四离四幻。亦是合法)。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至)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以幻修幻。合两木相因也。诸幻虽离。不入断灭。合上火出木尽。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合灰飞。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合烟灭也(次结幻离)。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至)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此总结普贤三问。若能依此四离四幻修行。故得永离诸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此答第一问。此幻修幻)。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此答第二问。诸幻尽灭。无人修行)。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此答第三问。永不修行。云何解脱。后通途引譬。四离四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木火灰烟四皆并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一
卍续藏第 10 册 No. 0254 圆觉经心镜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二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聪述

  ○普眼菩萨章

  盖闻。菩提之为极。神妙寂通。圆智湛照。道绝形识之封。理毕生灭之境。众生无始之病。起自四大五蕴六根。喻如人之两足。有足则能行。无足则不能动。是以圣人。有以见动足以丧志。举足以失方。于是止而观之。静而明之。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普明观众生动而未静。欲息空花之病足。广说如幻之法门。故有此章之来意也。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至)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式仪。例如前释(次正请)。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至)演说菩萨修行渐次。

  此位菩萨。因闻幻化空花。如幻三昧。虽闻。未知如何思惟。虽思。未知如何修行。虽修。未知如何取证。故特启问如来。思惟修证之法。依经本有六问。摄六归二。且存二问。经曰。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立二云何。见止是二。问诸宗立说不同。唯慈室云。两番云何。显是正请也。但思惟必藉方便。住持必摄开悟。故今列二正问。以兼修行渐次。并假设方便开悟也。

  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十六观经。韦提希夫人。请修净业。亦有二问。与此大同。彼云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正受住持。名异体同。但观经云。正受即三昧。非今住院之住持。此云住持。即秘密藏。住如幻三昧。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今问思惟修习。亦是正心行处也。佛因韦提希问。答以三种净业。即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受持三归。具足众戒。此经思惟修习。岂越于此三业。彼云教我正受。佛答以十六妙观。观即住三昧也。经云。诸佛如来。以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今之云住持。岂离法界身。此经能证者。虽作止任灭。亦是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心是。即与向下作止任灭。义意不迷。金刚亦云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今云住。即住理。二乘住真谛。菩萨住俗谛。佛住中道第一义谛。亦与诸佛住处。名常寂光。寂光即三德也。岂非三德秘藏也。又经云。以大圆觉为伽蓝。安住平等性智。岂作世间伽蓝解会也。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未悟。即是未闻思修人。未入三昧正心行处人。更作方便。曲巧善权此是再三。勤恳之意(次为迷真重难开悟人再请)。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正方便。法华谓之秘妙方便。十六观经。有异方便。即是如来善权诱引之辞。通谓之方便。盖佛本无身无说。亦无众生。亦无成佛不成佛。一真法界。实相理地。祇为众生迷真逐妄之久。不能觉悟。刚强难化。诸佛慈悲心切。假说方便。立圆觉名。圆无自性。人人本具。此圆觉。即佛知佛见。法华谓开佛知见。可谓一潮以通百浦也(次诫其所听)。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至)默然而听(下答起行方便)。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至)应当正忆念远离诸幻。

  正念者。即正心行处。三昧也。诸家解不同。多以无念为正念。今谓未然。若论本来无念。何用正之。只缘见今有念。其念虚妄不正。必须以正正之。如世人屋。屋若不邪。何正之有。正之必为邪也。众生无始妄心。六尘缘影。此妄邪念。念念是病。圣人假设法药。以正关邪。其邪必正。如来净圆觉心。本无邪正。只为不守正性。为邪妄熏动。正随妄转。水逐波流。假说方便为筏。以八正为船。度难度者。其念若正。五蕴空花。六根重病。任运自离。故云远离诸幻。但知离幻方。未知幻药实用。故后具出方药(初修习定)。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圆觉体寂。因元静乃称止。本觉虚照。由常明故曰观。妄风俄动。假妙奢摩他而止之。心珠久昏。须毗婆舍那而观之。散即止。昏即朗。非此法药。觉性何由可显。奢摩他。此云止。涅槃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又云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故。又云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云远离。离众生五欲故。又云能净。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恶法故。以是义故。名止为定。毗婆舍那。此云观。涅槃名为正见。又名了见。曰能见。曰遍见。曰次第见。曰别见。慧之总名也。优毕叉。此云止观平等。涅槃名为平等。又名不诤。永嘉云。奢摩他。曰寂而常照。毗婆舍那。曰照而常寂。优毕叉。非照非寂。奢摩他名。出楞严圆觉。如前所引三名。出涅槃也。天台出时。楞严圆觉未至。后智者。自影傍三观。立三止名。体真止。(即奢摩佗)方便随缘止。(即三摩钵提)息二边分别止。(即禅那)亦曰定。此经为之。二十五定轮。今依如来因地法行。须明深观。又观即是境。天台云。对观名境。对止名谛。其实三止三观。名异体同。如水与冰。冰名为止。水名为观。水性虽流。观也。结而为冰。止也。今先依奢摩他行。此用三止。止其虚妄流动之心。息其攀缘。一念若止已。即止即观。照此幻心。自然消落。幻心离念。一切精神。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因地修行。想见其为人也(次令持戒)。

  坚持禁戒。

  夫持戒者。精洁如冰壶玉井。立志如节操严霜。秋毫无犯。方曰坚持。戒品。有三。一名毗尼。(又名毗奈耶。此翻为律。毗尼与律。言不并立)二名尸罗。(此翻为戒。即六度中一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处处解脱。亦云别别解脱)天台戒疏云。戒乃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阵。亦谓之善生符不死药。据理先受三归。次受五戒。此三归五戒。大小乘。为发行之初。修观之始。龙树云。念佛如医王。念法如服药。念僧如看病人。念戒如药禁忌。故三归之后。方明诸戒也。佛初出世。未转法轮。先为白衣。波离提谓二人。受三归。次受五戒。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者。则非清信士女。经云。五戒者。天下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则违五星。在地则违五岳。在方则违五帝。在身则违五脏。如是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间。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一切大小尸罗根本。若犯此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此出天台法界次第。今时道俗。虽云持戒。岂知有大小乘律仪之殊。今依大智律师资持事钞。出小乘僧尼所受。五篇七聚名目。五篇者。一波罗夷。(义翻极恶。三意。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不得二种僧中共住故。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阿鼻故。四分云。譬如头断。不可复起。若犯此法非比丘)二僧伽婆尸沙。(善见律云。僧伽为僧。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摩也。尸沙者云残。谓末后与出罪羯摩也。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又毗尼母云。僧残。如人为他所斫残。唯有咽喉。故名为残。理宜速救故)三偷兰遮。(善见云。偷兰名大遮障善道。后必堕恶道。体是鄙秽。从不善体立名)四波逸提。(义翻为堕。十诵律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熟为烧煮。八寒黑暗为覆障。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萨耆。尼翻为尽。萨耆为舍)五波罗提提舍尼。(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僧祇云。此罪应发露也)如上五篇。更加六突吉罗。为六聚。(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四分云。应当学。胡僧翻守戒。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若云七聚者。分突吉罗。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分身口为二聚。故云五篇七聚。智论云。禁戒为性。剃发染衣为相。冰洁其心。玉润其德。如前戒品。僧尼所受之法。不通俗人。僧则二百五十。尼则五百。并五篇七聚。持之无犯。证阿罗汉。后出大乘菩萨律仪。通道俗七众人受。大乘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亦云饶益有情戒)知则断恶修善度生。梵网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缨络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又云。诵我本师戒。甘露门则开。当知修圆觉者。先依如来奢摩他。定其志。摄其心。次依毗尼。轨则身心。然后身开遮。口容说默。意行止观。远离诸幻。到清凉池也(次资徒众琢磨)。

  安处徒众。

  道不孤运。弘之由人。圣人制法。假缘进道。如陶家轮。作瓶瓦等。先择良处水草丰便。始立作所。欲结期限。建置坛场。必安处徒众。选良朋胜友。互相䇿发。为同行善知识。如法华。净藏净眼与净德夫人。化妙庄严王。翻邪为正。同见宿王华智佛。此皆良友也。所以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安处徒众。意在于斯(次摄念思惟)。

  宴坐静室。

  天台依大藏教。立四种三昧。皆先二十五方便。建立坛场。如棱严圆觉。皆有期限。制之一处。今宴坐者。安坐。以摄身住。身住则心安。心闲则境寂。故摄身心者。必须静室。要知。道虽无在。必假缘生。故古之修道者。多于山林树下阿兰若阒寂之处。剃草结茅。木食涧饮。或依蕙嶂。或友猿鹤。或枯木身心。或韬光晦迹。或飞锡泉涌。或翠峗晏寂。如此圣流。道高龙虎。德重鬼神。岂比今时缨情好爵者。佛在世时。有一沙门。过失遣出外居。绝无衣食。适遇四王会下。一神鬼。亦有过。遣下人间。相会共言衣食。鬼云。吾虽有过。神力尚在。汝可上吾肩上。游行世间。人见之。谓是阿罗汉。每日得食。两共欢喜。忽一日。四王遣神将。收录此鬼。鬼急走奔越。肩上沙门。堕地。苦恼自当。又如五扇提罗果报。曾不畏哉。思之。古人或得志之后。云房嵓屋长养圣胎。或黄卷青灯。亦不遗深志。因念此世。浪死虚生之徒。偶言及此(次明生法二空境。初生空境)。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至)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此明生空境。生空者。常作此念。即以空慧。观见此身。从虚伪生。最初一性。与本觉同体。忽为无明业熏。不守自性。随业受报。为风火持此识性。入母胎中。错认遗弃。如己舍宅。生爱乐心。以为己身。生我所相。揽此不净。聚成一块。为之色身。是名色蕴。领受此身。生苦乐想。是名受蕴。思想苦乐。是名想蕴。因此造作。名为行蕴。识居其中。是名识蕴。如五指头。成一拳相。是名身见。又名人见。又名众生。揽此四大五蕴。成此色身。故名生空境。推其根本。是无明业识。假四大生。风火二大。抟识来入母胎。赤白二滴。是名水大。如水生泡聚而为身。是名地大。此四大。并无实性。错认为身。故名五阴实法。此四大。虽无实体。假缘而生。因缘和合而有。故曰缘生。缘是因缘。于父母有少因缘。来生我家。若识去时。息风随去。暖亦随之。地水二大。既无火风所养。是故地水。自然散灭。前世善业为因。故名为生。生者成也。因业若谢。则此色身。为之果亡。四大分散故名为死。死者尽也。魂识荡散。主宰既去。因缘尽矣。发毛者。血之苗也。爪齿者。髓之苗也。皮肉发毛。所依之地。次血润之。则有增长。筋骨者。爪齿所依之地。以髓润之。则有增长。凡有三百六十骨节。九万九千毛孔。八万四千户虫。如上总归地大。唾涕脓血便利水大也。暖火大也。动转风大也。父母合气成身。从生至长。及以老死。皆名垢色。地水火风。各自还源。故曰各离。四大既散。妄身即灭。死了烧了。灰飞烟灭。故云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结上文云。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结生空境也。佛在世时。有人夜宿空亭。至深夜间。见饿鬼。持一死尸来。续有一鬼。随后而至。二鬼争此死尸。互相是非。竞诤不已。遂问空亭人。是谁将来。是空亭人。虑左右。或不得者。必来加害。只得实说。大鬼持来。小鬼于空亭人拔去其手。大鬼将尸上手补之。如是一身。都被换尽。二鬼吃了死尸。抹口而去。此人了了分明。见如此事。至天明。默地沉吟。今我此身。被鬼换尽。我自无其身。一向逢人问言。我今是有身。是无身。直到祇桓寺。问诸罗汉。今我身者。是有是无。圣者云。此人可度。于是答言。尔身从来是无。因缘和合。假名为身。因此悟道。证阿罗汉。经之所谓实同幻化者。类斯意欤(次根尘。名法空境)。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至)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四缘。即四大。此四假和合。如水生泡。名之为身。此身。具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如眼缘色尘之类。五根亦名有所缘。空品云。各各自缘诸尘境界。中外合成者。于中。内六识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错认缘影。为自心相。又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涅槃德王品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若令一蛇生嗔恚。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人怖畏。舍箧逃逝。王遣五旃陀罗拔刀随之。一人藏刀。诈为亲友。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落中。不见人物。闻空中声。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恐怖复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即取竹木为筏截流而过。达彼岸已。安隐无患。菩萨亦尔。闻涅槃经观身如箧。四大如蛇。五旃陀罗五阴。诈为亲友即贪爱。空聚落六入。六贼即外六尘。河即烦恼。以道品之筏。到于常乐涅槃彼岸。向下经文。结上根尘。缘尘之心。亦是结上法空境。此与空品。明生法二空境同。先贤未知。不作此释(次结法空境观)。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至)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须知在母胎未生时。四大成身。为之生空境。出胎之后。根揽外色。缘六尘影。名为六根六尘。方名法空境。以由六根六尘六识。总为十八界。谓之诸法。故云法空境。今文正结法空境。根缘尘影。认之为心。故云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此结法空。故云无有缘心可见(次明生空观)。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至)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此明生空观也。观必对境。故曰生空境。若四大和合。成此色身。名境。复用幻观。观此四大色身。四大有散有灭。故云幻身灭故。幻心本依四大色身而住。既身灭已。无四大身。此心无依止处。故云幻心亦灭。此幻心既灭。已无取尘者。故云幻尘亦灭。灭尘之幻。此幻亦自无体。性本自空。故云幻灭亦灭。灭幻之智。智还成障。此智亦灭。故云幻灭灭故。如燃火杖。亦复自燃。以屑出屑。屑亦顿出。心身俱灭。境观双亡。始本一合。无能合者。故曰非幻不灭。唯真如之智独存也。此智。亦如镜中像。有像则现。无像则虚。全修是性。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下引喻)。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此譬生空观。去四大色身之垢。须假圆照观力。幻身方灭。如镜昏须药磨之。垢去明现。圆觉之性。不得磨也。更了垢即是明。明即是垢。无明法性。二无二也。冰水之喻。可知也(次明法空观)。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此明法空观。当知身心者。身六根。心即缘尘之影。一心三智。荡一切相。不出六根六尘六识。此十八界。而此根识。与尘相偶。用攀缘心。以五爱根。取五欲尘。此五欲境。如花上露。见阳则晞。非真如理观。垢相如何永灭。当知圆觉寂照。如红炉一点雪。岂容暂住。十方即十界。地狱转即天堂。秽邦转即净国。依正不相妨。色心无挂碍(下引喻。五欲根。取五欲境)。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至)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此文正譬五根。取五欲尘。珠喻圆觉一性也。圆觉不守自性。随五欲根。取五尘境。如珠映色。随方显现。愚者见色。凡夫自味。二乘自离。如鬼虎龙蛇。菩萨见色。皆是圆觉。色即法界。佛见色。非如非异。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圣人区区。假说方便。如采花成蜜(下结法空观)。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至)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此结法空观。圆觉随缘。作一切法。在身则全觉性为四大。地水火风。觉性在心。则眼结为色。耳结为声。鼻结为香。舌结为味。身结为触。得非随类各应也。迷者为愚。谓净圆觉性。实有身心之相。认之为我。生四见心。执之为我。妄见生灭。故云亦复如是也(下总结生法二空境观)。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至)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此节经意。即是总结上生法二空。若境。若观。众生初中阴来受胎时。只为迷于无明。始无明缘行。终至老死。十二缘中。初认无明。错用之始。四大五蕴为生空。六尘缘影为法空。生法二空。是众生妄执之境。今用奢摩他圆觉寂照。名二空观。空此四大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并无根元。悟空花相。幻化相尘。转为觉明。此圆觉性。性亦本空。无明垢尽。即无对垢。垢既尽已。六度行圆。强名菩萨。平等性中。亦无生佛之名。故云及说名者。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亦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四谛也。无智无得。方可名菩提萨埵(次明所证法。方见圆觉有力破迷开悟)。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至)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此明当机之众。末世众生。远及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如是修圆觉者。观行功成。众生在迷。如古镜未磨。觉性不显。今用圆观。照于觉相。境观双运。如垢去镜明。百界三千。一时显现。又须知。心鉴本明。性德三千本具。但圆觉未显。盖三惑尘垢所覆。今既去尘。影像俱灭。如幻三昧现前。全由性具。到此一切诸法。法法清净。有何方所。故曰无方清净。佛顶云。十方虚空。生我心内。故曰无边虚空。境智双融。故云觉所显发。觉者观也。所者境也。显发即感应道交。指要云。凡地三千无隔。随一念以俱圆。佛地三千既融。随一尘而尽具。况生成心中之佛。佛应心中之生。感应之体尚同。权实之益何别。故云但化菩萨。不为二乘。其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以上观成理显。向下经文。复将所显三千妙法。一一历于色心依正。众生诸佛。百千三昧。无量行门。一一无非圆觉妙心。如是则。一切众生。皆毗卢体。一切国土。悉常寂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下中明。谓之观成历法)。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始觉之智。谓之觉圆明此之觉智。与本觉合。合起本觉妙明。谓之圆觉。圆觉即佛也。既已成佛。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将此毗卢。历一切法。即摄一切诸法。归己识心。反观诸法。唯心所造。今之历法。要显心具。具无别具。尽是缘生。生无别生。尽是心具。心生心具。法法清净。故云显心清净。华严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清净见尘清净。诸经多云。心见者只谓心与眼。在先明之。棱严七处徴心。八还辨见。此经亦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见尘属色。色即法界。尘清净故。则眼根清净。浮尘根。即眼是也。行法云。眼渐渐见障外事。岂非净乎。根既净。识又安得不净。故云。识清净。此识乃七识。亦云传送识。如世传言送语也。此则心见一双。故先明也。闻尘。即耳根。根尘识三事清净。觉尘。即身根。亦尘识三事清净。鼻舌身意。亦皆清净。故云亦如是。经中先言心。后言意。心意一也。觉触即身也。此二并出。佛慈郑重。如上历六根竟(次历六尘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至)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此六尘。亦云六入。属识所游涉故。亦名六尘。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在眼曰色。在耳曰声。在鼻曰香。在舌曰味。在身曰触。在心曰法。法即心。缘想一切诸法也。此六尘境。大能引人入于恶道。大修行人。道俗须用防谨。如家贼。贪欲炽盛者。且当恣其所向。如轮钓鱼。鱼强丝弱。不可强牵。但钓饵入口。其近远。亦不久而获。于尘修观。亦复如是。如佛在世。在家之人。皆得道果。鸯崛摩罗。弥杀弥慈。末利夫人。唯酒为戒。和须蜜多。淫而梵行。提婆达多。邪见即正。当知恶不妨道。须用之有方。祖师云。呵五欲者。为障道故。今经一一。历此六尘境。皆是圆觉。淫坊酒肆。柳巷花街。皆是觉性。色本不迷。但人自迷之。酒无醉人之心。人自醉之。圣人见之如毒蛇。许由洗耳。巢父饮牛。先贤尚畏声色。吾何以独不畏哉。所以金刚经云。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者。良哉其言矣(次历四大)。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至)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此则言。一人四大。遍一切处。如棱严中。西竺人家。午时无火种。将阳燧取火。(阳燧。火镜也)先将镜。擎在手中。以艾安镜前。朝于太阳。须臾自然火出。今穷四大之性。亦复如是。火从天降。为从艾生。为从镜出。若从天降。宫中须有。一带火路而来。若从艾生。艾是野径之物。在野不见生火。若从镜出。未取火时。镜在台上。不见火生。如是因缘和合而有。镜艾日三。各居不和合时。断不生火。缘者是缘生。缘生中。具火性。镜艾日三。若差别时。虽三各有性具。缘不合时。亦不生火。以此例之。若非圆觉观力。尘终不消。用圆觉照之。是为缘生。因缘和合。尘消觉圆。生死情尽(次历众生法。依正。约多人也)。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此历众生法。四大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处。六欲天。梵天。四禅天。四空处天。无想天。那含天。各有界入根尘。一人妄识。入画瓶中。空品云。其心在在。常处诸根。如鸟投网。如佛世。一比丘。树下坐禅。经十二年。心缘六尘。不能觉悟。佛化为一僧。至晚同宿树下。河中忽一龟。从河而出。渐至路傍。有野狗。搏此龟。其龟藏了六处。狗不得便。而去。龟下水。佛问比丘。汝见否。曰见。见甚么。见龟藏六。得活性命。佛云。汝十二年。贪香味触。攀缘尘境。不能入道。反不如龟。能藏。达性反常。比丘闻之。证阿罗汉果(次明历佛法依正清净)。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至)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十力者。一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四无畏者。一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四无碍智者。一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三辞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三十七助品者。入道浅深之气类也。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为除断。勤精进。二未生恶法不令生。勤精进。三未生善法为生。勤精进。四已生善法为增长。勤精进)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即前五根增长。以能破邪信烦恼。破懈怠破邪念。破乱想。遮见思惑。故名为力)七觉支。(一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三喜觉支。四除觉支。五舍觉支。六定觉支。七念觉支)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陀罗尼门。广有八万四千。(圭峰云。尘劳既有八万四千。一一对翻。即皆净法故。染与净。数无增减故)处中说有五百。略说有三种。有旋陀罗尼。有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有法音方便旋陀罗尼。皆遮持义。遮恶。持善。如完器盛水不漏。如是法门入圆觉中。一时清净。(次明证实相已。登圆初住菩萨。分身百世界作佛。历一切法悉皆清净。况十行。十𢌞向。十地。等觉。如人入海。渐入渐深。唯妙觉。道穷位极。分身[四千二百]界作佛。历无尽法。中间诸位。次第证。后可知)。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初是登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三德即实相也。此菩萨证实相已。分身百世界作佛。岂止一身多身。乃至十方众生。悉入圆觉。圆明清净。况四十二。直至妙觉。分身。不可以心思。此是佛正报。正报身是也。以身历一切法也(下明菩萨历依报。即山河大地草木。万象森罗。一切法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至)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初住菩萨。分身百世界作佛。何止圆裹三世。此圣人力用。三千大千火起。一唾能灭。三千大千。荡为虚空。则一吹便成。掷大千于方外。吞万象于胸中。将一毛。吞大海水。不挠龙鱼。以芥子。藏须弥山。不伤树木。故曰。清净不动。(下再明。中间。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无明未尽。位次渐深。历法转广。直至妙觉。等法界遍历。不可以心测度)。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至)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圆顿极致。本无位次。约所证浅深。而立其阶降。今且从圆初住。中间四十一位。观成历法。摄一切诸法无遗。不从心外生也。虚空性与觉性。平等不动者。棱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十方佛国世界。在虚空中。虚空尚在我心。佛国世界。又安得不在我心。我心不动。虚空性亦不动。虚空不动。十方佛国亦不动。身不动。心不动。依正二报俱不动。不动即常住。不迁不变。法法如如。谓之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此不动性。非造作令不动。乃觉性天然不动。本性空中。自无动相。四大不动。不出依报。常知觉性。只圆觉之性。非动非不动。不动之动。为之动。此不动性。摄八万四千陀罗尼门。皆归不动性中。不宽不窄。常住湛然。性自清净。即空如来藏。第一义谛也(次明妙觉极证。历一切法)。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此是妙觉。究竟果觉。历法。故云遍满。且中间四十一位未圆。故不言满。妙觉者。如十五夜月。轮郭既满。更无邪光。诸佛所证。证诸众生根尘。见闻觉知。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况陀罗尼门。而不遍满。须知八万四千尘劳。即八万四千法藏。亦八万四千相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一毫端上。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岂非是大圣历一切法也。或云不然者。下文云。彼妙觉性。既指彼者。即前经文。妙觉历也。过茶无字。金刚后心入妙觉位。所证既极。一切清净。法界含容本无色像。有何更存。往来。故下文。显言妙觉(次再明。妙觉圣人极证。反穷自性相。即是世间性相。不坏不杂。一法矣)。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言妙觉。即本觉也。本觉即见前。众生一念性德。此性即本觉性如冰水。无二此性圆融。遍在众生根尘内。无坏无杂。无坏者。岂可坏了一根。别取一根。只为今人。情生智隔不融。见有生灭。十信菩萨。六根清净。不易生身。即是法身。如法华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父母所生耳。闻三千大千世界声。龙女即此父母生身。便往成佛。智者大师。悟法华经。见灵鹫山。俨然未散。皆是肉眼。可为不坏也。无杂者且如人眼。与耳不过一二寸。各守界分。眼只能见。不能闻。耳能闻不能见。鼻舌身意。各各皆然。于内虽通。于外常隔。可谓不杂。松直𣗥曲。乌黑鹄白。亦不相杂。虽不坏不杂。又须知。亦坏亦杂。盖佛法中。以非相为相。所以凡所有相者。皆是虚妄也。当知陀罗尼门。即遮恶持善。今论善恶。无坏无杂。恶不坏如性恶。性恶如水。性善如冰。若去性恶。则诸佛普现色身。从何而立。若去其水。即无其冰。以是知性恶不断。陀罗尼。虽云遮恶。恶即是善。何恶之有。恶虽不断。善恶自分明。亦无坏亦无杂。春风无高下。花枝自短长。世间幻术。尚能即无即有。何况大圣所证。真幻之术。幻有则成一切法。幻无则空一切相。空而不空。谓之空。有而非有。谓之有。当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吕公尚能。撮土为香。况佛。能融五岳。枯四海。穷无量劫事。岂可以凡心所测也(下引喻)。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楞严制坛场。以十镜环绕。中燃一灯。灯体交参。莫分向背。况百千灯光。照于一室。虽百千灯。其光归一。彼十镜灯。光亦归一。妙觉证性。遍入根尘。根性尘性。皆是觉性。觉性满故。根性尘性。亦满。陀罗尼门。无坏无杂。故云亦复如是。古云。镜灯。灯镜本无差。大地山河眼里花。黄叶飘飘满庭际。不知砧杵落谁家。人祇知佛性遍满。殊不知自性遍满。要知自性遍满么。饥来吃饭困来眼。莫向人间辨是非(次明历法既遍。诸法平等。无修无证。无生无佛。有法。有譬)。

  善男子觉成就故(至)何以故一切觉故。

  觉成就。此指果人。妙觉所证既极。观一切世间之法。无能无所。无缚无脱。当知菩萨。指因人。菩萨虽居因地。亦解心虚通。亦见一切法本源。无染无净。无缚无脱。亦不厌生死。亦不爱涅拌。盖此菩萨。虽未得度。先欲度人。佛顶云。自未得度。先欲度人。菩萨发心也。生死涅拌犹如昨梦。如昨梦故。持戒毁禁初学久习。不起憎爱。文殊般若云。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犯重比丘。不入地狱。何以故。一切觉故。此言因人果人。诸法平等。无修无证。(下引喻)。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至)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此且取眼光。照前境时。光但直视其物。未分憎爱。盖憎爱。从人心生。今取光照物时。不分憎爱。若分憎爱。于我爱者则照之。于我憎者。则昧之。光既憎爱。物亦二之。今将光喻。菩萨心平等。于一切法上。圆满。无欠无剩。不重不轻。不毁不赞。弥勒云。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人无青白眼。问路白云头(次明所证。所成就法。离四句。绝百非)。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至)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此明菩萨。功成道辨。所证之法。所成就法。离性绝非。见性本元。达性法界。不从心生。不从外入。所以非修非证。不即不离。不缚不脱。虽佛有出世。出没如石火电光。虽具有梵音。语言如金针玉线。诸佛世界。乱起乱灭。如空中华。生死涅槃。并如昨梦。可谓佛是众生。众生是佛。岂始知本来是佛(下明证时。虽是梦。觉时毕竟无。虽梦事宛然。宛然无实迹。如下再举)。

  善男子如昨梦故(至)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瞿昙毕竟。老婆心切。将自己所证之法。换众生所逆之心。大似在梦中与人交易。将黄金换彼顽铁。换时虽知贵贱。觉来。物之与人。贵人与贱。皆是梦事。当知生死涅槃。取亦得。不取亦得。为在梦中。非实起灭去来。亦复如是。其所证者。亦如梦中。得点铁成金之术。果向梦中已成梦事。梦事非实。得失取舍。皆不可得。虽不可得。梦事宛然。其能证者。即是观慧。非奢摩佗。圆觉妙观。安能证之。点金之术。非易可得。及觉来。还在梦中。全梦是空。其梦亦宛然也。到此。作亦得。不作亦得。止亦可。不止亦可。任之与灭。亦复如是复结云。于此证中。无能无所必竟无证。既无我人。亦无证者。今问证者是谁。谁是证者。梦中说梦。非虚非实。圆觉如梦。梦即是觉。觉即是梦。梦觉即空。空无空相。永嘉云。梦里冥冥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斯之谓矣(次结普眼所问之事)。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至)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结上。所问思惟住持。皆是正修行路。修时不无圆觉。觉后圆觉亦无。证时说有众生。诸佛。证了生佛皆空。觉此空花。空花亦是于觉。如是修行。定不迷闷也(次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至)应如是修习。

  此偈实以无说示说。无和合中。求和合。故有四大六尘。圣凡之合。虽然。皆梦中幻事。

  ○金刚藏菩萨章

  金刚藏菩萨。因文殊问如来本起。因地觉心。要与常住果位。名目相应。谓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麻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因地之觉。果位藏性。相容相通。无明法性。本来不二。故得金刚藏。以迷叹悟。以事难理。以因难果。以生难佛。是以来意若此。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至)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启蒙之初。争得不叙由来蹊迳。请法式仪。例如前释。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至)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此之三疑。乃因闻普眼章。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慈室云。成佛者。佛即觉也。一切无明者。无明不觉也。觉与不觉。不可并立。众生既本是佛。佛即觉也。何故云。复成不觉。此第一疑。又无明若本来是有。无明是不觉。又如何复云。众生本来成佛。佛即觉也。又云本来是佛。又云本来无明。无明与佛。言不并出。此第二疑。此且指一人。有觉。有不觉。下疑十法界众生。十方即十界。若十法界异生。始自诸佛。下至地狱。本来已成佛了。何故后来。复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此第三疑。今别出楞严经中。富楼那亦有此问大同。此意。彼经云。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富楼那(亦云满慈子)再问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难云。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无状。即无故也)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何当复生。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藏心。不增不减。金刚藏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是同。金刚藏云。复起无明。富楼那云。无状忽生山河大地等。是同。会刚藏云。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富楼那云。如来今得。妙空明觉等。是同但金刚藏所问。唯属因。富楼那所问。兼因果有此之异(次请通释)。

  唯愿世尊不舍无遮大慈(至)终而复始(次世尊。戒其所听)。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至)默然而听(次正答三疑)。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至)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金刚藏问。因上文众生。本来成佛之语。遂出三疑。佛今答之。且从近事。故云。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此言器世界。下至风轮。风驰水。水驰火。火驰金。遂立世界。若有情世界。即世人之色身。四大五蕴。六根尘入等。上至佛。下至地狱。皆是有情世界。此二世界。有情无情。亦谓之依正二报。有始有终。有生灭。有前后。有无。聚散。有起止。如是六双。生灭之境。念念相续。种种取舍。究理言之。总是众生。无始无明业识。无明未破。顺业轮回。趣生趣死。无有休息。若将此无休息之心。欲辨圆觉。则此圆觉。随众生心。转加不休息(次以湛水。转火月运。岸移。喻之)。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至)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动目定眼。云驶。舟行。此四譬妄动也。水火。月。岸。此四喻真性也。真即圆觉。妄即无明。无明业识。未断。圆觉随妄。转为迷作众生。者破此无明识业为之悟。则无明不觉。转为觉。皆是无明识业。次第相番。入海算沙。若非直截。何时得了(次答法结二喻意)。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至)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彼物先住者。诸家释意不尽。此说小乘生死涅槃。且二乘住真谛理。此真如鍮。非真金也。又是无明未尽。菩萨直到等觉。邻真亚圣尚用入重玄之门。倒修凡事。如布袋丰干。寒山拾得。皆是倒修凡事。若以四十二品无明。节节破之。彼物亦可节节先住。真既未满故喻尚不可得况凡夫众生见思惑未断纤毫。常居迷闷。无明业识。如大石压草。要显圆觉。今之善知识者。脚未踏实地。得少知见。便生上慢。诃佛骂祖。可谓自作孽也。似此辈。如稻麻竹苇。彼物先住者。又是解心虚通。未入品位。亦是菩萨为解碍。如西竺有一罗汉。游俗姓家。见教子不利。打骂不已。尊者大笑。彼云。比丘慈悲为念见我打子。反贻笑耶。问曰。汝为何打子。曰教读声明论不利。曰论是谁造。曰古仙人造。仙人在否。曰不在。既不在打之何益。尊者曰。即汝此子。便是仙人。是他所造曰何以教之不利。曰虚妄心上发少聦明。都属虚妄。如人居暗室。未复灯光。满室皆暗。忽获灯光。室内暂明。油尽灯灭。其暗复存。汝岂不闻。昔南海边。有枯木。有五百蝙蝠。穴居其中。忽五六人。夜宿树下。时遇冬寒。拾柴向火。中有一人。念阿毗达磨。(翻无比法)梵音深远。五百蝙蝠。谛听乐闻。忽树梢烟焰发生。五百蝙蝠。为火闭死。其神生一国土。为五百男子。出家证阿罗汉。造大毗婆沙论者。即彼五百蝙蝠。贫道预其一也。学不达性。不破无明。仍落生死。入无明乡。昔佛在世。女禅比丘。得四禅定。谓证四果。以自诳故。堕阿鼻狱。学圆觉者。须要深细。求善友决择。不可自任(前以水火月岸。答三疑。后又以二喻。答三疑。盖一一喻中。皆答三疑。初以翳华答)。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至)何时更起一切诸翳。

  金刚藏。以因难果。以迷难悟。众生在因也。若本来成佛。是果也。众生在因。若便是佛。如花即是果。故有苑果同时之疑若本是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既成佛了。复作众生。莫是颠倒。又难众生无明。既是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却是众生即佛。愈加其惑。本只二疑。为迷真重者。解黏去缚。种种取喻所疑。只是幻翳。与空华二物。楞严云。犹如狂华。非从空来。非从日出。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究论相状。无物为空。无物为华。空华本无。亦非今有。为之空华乃眼病见有。欲除空华。须去眼翳。翳既去已。空华自云。喻意见生佛者。都是眼病。眼翳若去。无佛无生(次明华翳不并出)。

  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至)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此明。翳自眼生。华自空有。此二各尔相知。若二物相对。谓二相待。此二非相待而有。何以故。华自空生。翳在我眼。即非相待。又复。空元本无华。亦非待翳而生。只可于翳上寻花。不可于空中而取。盖空本来不曾生华。但愚者。迷自翳之华。取空中华相。如渴鹿。见阳𦦨。谓是水奔之。终非水也。又只知华灭。不识翳消。复更于华灭处云。此华灭后。何时更生。向本是愚。今愚复甚。故云何时。更起空华。此翳在眼。但除眼翳。不须问华。但破无明业尽。佛道现前圆觉自显。亦不须问。今已成佛。何时再作众生。再起无明。华生华灭。自翳中有。不在虚空。虚空本无华相。亦非起灭。当知凡夫。生死。二乘涅槃。此二同于华翳。若大乘菩萨。修圆顿行。以性夺修。名无作行。皆是性恶法门。直指华翳。生死涅拌本如来藏。即大圆觉。可谓热𨫼不留蚊蚋足。红炉岂容片雪存。斯之谓欤(二以金矿答三疑)。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至)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此言圆觉之性。无起灭。无去来。非新非故非迷非悟。非虚非实。亘古今而不迁不变虽以虚空。取虚空无边际义。无穷尽义。即非觉性。与虚空等。棱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我心者。圆觉妙心也。含裹十方。虚空在圆觉妙心内。岂可言暂有暂无耶。凡夫生死曰有。二乘涅槃曰无。大圆觉性。非有非无。非虚非实。所以不入凡夫生死。不居二乘涅槃。楞严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与此大同。故云。况复如来。圆觉平等本性。而为虚空。要见圆觉之虚空非今之虚空。今之虚空。属显色。非是真空也(下引喻)。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至)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矿中之金。喻迷中有佛性也。销成之金。喻悟中佛体也。此二佛性。体虽二而不二。在迷此性不迷。在悟此性亦非悟盖此性本来不曾迷悟。故在迷不迷。在悟非悟。故云众生本来成佛。众生虽有佛性。如矿中金。待销矿了。出炉后。方复本来真佛性也。众生本佛。法喻甚齐。但众生是理成。未是事成欠缘了二因。庄严修证。在诸佛已成。如入炉煆成之金。有修有证。称法界成。始觉本觉一合。无后分张。如出炉金。故云不重为矿也。众生理虽具。如矿中金。尚在迷。谓之在缠如来藏。佛是离矿之金。谓之出缠如来藏。二如来藏。体性不殊。但分迷悟也。众生在矿。佛已成金。又喻冰如矿中金。金喻冰中水。如汤消冰。冰还成水。不应说言。本非成就。花能成果。若不开花。何由生果。未有不花之果。不果之花。今取果义。莫究花因。既成果不重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次明诸佛所证圆极验声闻。法界未圆)。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至)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楞严中。富楼那。以生灭。难如来藏。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与此金刚藏。疑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无明同。如来答云。一切世界。始终生灭。若常住真心。自所证法。则无生无灭故彼经云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含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不生不灭。即斯之义。今云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义理一贯岳师云。当知用虽万变。体实无渝。是由天动星回。辰极锁居其所。璇玑轮转。衡轴常执其中。能知此者。则知本无菩提。涅槃成与不成。轮回及非轮回。皆归如来。大圆觉海(次明声闻不达性。终不能至彼之亲证)。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至)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此一节经意。只缘金刚藏。本论圆觉妙心。大圆镜智。本无生灭。前后有无。因闻上文。众生本来成佛。兴起问端。以生灭心法。难圆觉不生灭法。吾佛欲打成片。生灭及不生灭。凡夫诸佛。生死涅槃。地狱天堂皆归第一义谛。空如来藏。于非相上。满足菩提。空澄云暗。花笑鸟啼。尽是正法眼藏。涅柈妙心。如是则金刚藏之所疑。富楼那之所惑。亦并不离见色闻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则所邪道。只为声色。乃口齿之间。无非生灭。如何可极。如来圆觉境界。圆觉虽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故云。不可以有思惟心。而测度之。亦不可以无思惟心。而得之。故今文付声闻缘觉。所圆境界。只局在身心。经言不出断灭之见。肇师云。小圣灰身灭智。扫影绝虑。内无机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超然与群有永别。浑尔与太虚。同体冥冥长往。莫知所之。棱严云。三有众生。及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次引喻)。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至)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萤火譬小圣之智。声闻缘觉。约惑断见思。初证真谛理。小乘涅槃。所见佛。只丈六之身。穷尽八万大劫。若望极圣之智。不啻萤火。况萤光非火。是光尚不能照身。又安能烧物。须弥之大。萤光之小。难能可知也。小圣虽断分段生死。更有变易生死。亦是轮回心。以生灭轮回心。终不能至如来寂灭海。等觉后心。四十二品。无明断尽。入妙觉位。如十五夜月。更无斜光。大觉之智。智极于斯。无始轮回根本者。始必对终。无明终者。终尽也。至此妙觉。根本无明尽矣。永无生死。遍法界证。一切清净。故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次结三问非正)。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至)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法华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有思惟心。即是分别心也。分别心。即六尘缘影。阿难认之为心。佛咄叱之。此非汝心。此是法尘。分别影事。如此心病。只在一有字。不合存有心。使落思惟。若无心。即无思惟。行法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又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空得尽处。方曰离念。非如木石之无心。顽然之无性。须知现前心识。更不顷改变。别有新识心。为离念。但于日用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四见既无。五蕴消落。四大不拘。将谁缘六尘影。凡有一毫之相。皆是虚妄。若见非相即见如来。非相者非凡夫生死相。非声闻涅柈相。非有非无相。是名实相。到此。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此空花空果。皆归佛果。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古人云。江谷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三汲浪中鱼化龙。痴人犹戽野塘水(次斥上。滞情分别过患之间)。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至)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即今见前。日用念起者。此是虚妄浮心。此念不实。为之浮心。横生是非。为之巧见。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菩提心。佛道即可成。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龙女一念善心相应。幻纯是法。女便为男。凡即成圣。往南方成佛。善星恶心谤佛。见生身陷地狱。古之所谓。天堂地狱门相对。乃在人心一念中。若起颠倒心。生于巧见。终不能成。圆觉。盖圆觉。如美玉。瑕不能染。圆觉清净。秽不能入。圆觉真实。虚妄不入。又须知圆觉之性。即三千具德之性。亦包藏一切善恶。棱严云。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耳。即眼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如是乃至。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间。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间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非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即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者。说着圆觉。亦是方便。一大藏教。皆方便门。所以法华经。谓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且道如何是诸法实相。古人诵法华。偈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忽然发悟。有云。春暖百花红。鹧鸪啼柳上。非为正问。正是结斥。(以上长行。谓之散花未尽之意。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意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至)然后求圆觉。

  长行中。已是穷理尽性。至重颂。如㭊竹。皆迎刃而解。不复雪上加霜。且夫金刚藏。是梦中人。释迦老子。又于梦中说梦。忽被无心道人。一时惊破其梦。元来总是如幻三昧。梦中佛事。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二
卍续藏第 10 册 No. 0254 圆觉经心镜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三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聪述

  ○弥勒菩萨章

  至论诸法。本元清净。绝名离相。尚非是一。何况有诸。众生未了。常在轮回。圣人哀之。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于不二中。而辨其二。是故慈氏。究论回根。殷勤启问。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至)轮回境界起循环见。

  弥勒补处大士。今居兜率内院。常说妙法。今预斯会。请究生死根本。轮回始末。如钟在架。非扣之则不鸣(下正请)。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至)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大寂灭海者。行法云。般涅槃海。涅言不生。柈言不灭。即不生不灭也。今言寂者。即彼之不生。今言灭者。即彼之不灭也。海即无涯。佛以圆觉为性海。若入圆觉。而不能了生死者。则佛海中死尸花林中腐鼠也。岂不自警哉。轮回根本者。法界次第云。生死根本。即名色为始。以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智度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智者云。一名者。心也。但名字。故曰。名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也。二色者。有形质碍之法。谓之色。是十八界。及一入少分。皆是质碍之法。并无智觉之用。既异心意识法。故指为色。有几种性者。曰心。曰意。曰识。曰受想行识。曰六根。曰六尘。曰六识。十八界也。曰身三。曰口四。曰意三。曰见思。曰尘沙。曰无明。皆是轮回种性。其实。八万四千尘劳。恒河沙数烦恼。皆属几种内。不可用心思。不可以数极。既总是轮回根本。只合为一问也。修佛菩提者。佛名曰觉。觉有情也。菩提翻道。即大道心。成就众生也。众生旅泊三界。无由出于火宅。只为迷菩提之路。情着不觉。大圣启大道心。出三界狱。令诸众生。游寂灭海。到菩提岸。依何法门。修行几等。如迷方人。无指路者。终无出期。智者云。如来未兴于世。尔时虽有十善法之化。是为旧善。未有三宝之可归。大圣初成正觉。先为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以为入道之根本。进行之初首也。三归。正破三邪济三涂。接三乘。出三有。况百千三昧。无量行门。非止一路。故云差别。回入尘劳。设化度生者。圭峰云。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从空入假。或大悲济物。或病既多。方药非一。若无方便。如少汤添冰。恐落爱见。大悲故须问也(次结益语)。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至)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慈室云。慧目。即如如智也。心镜。即如如境也。智如于境。境如于智。即文殊章。圆照觉相也。此非圆觉寂照之功。无上知见。永失。亦是赞请之辞。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圣智慜物。为物作则。故殷勤三请(次赞许戒听)。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至)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无生忍。非易可阶忍有多种。有生忍有法忍。唯无生忍。圆位初住菩萨证之。一品无明既破。一分三德分显。证无生忍。凡遇难缘。如割水吹光。分身百界。救苦众生何啻挟泰山。以超北海。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如犊思乳。如蜂依蜜。争得不听(次答轮回根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至)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佛顶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媾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又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故有生死。五欲贪嗔。皆曰种种。若极其漏源。平等性中。无生佛名。亦无轮回。及不轮回。生死交谢。寒暑迭迁。因于妄动。至有物迁变。今且略陈元始。四明云。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性染性恶。全体起作。修染修恶更无别体。全修是性。故得迷逆之事。无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业。轮回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长劫用理。长劫不知。不由不知。便非理佛。以全是故。名理即佛。今欲穷源。从真起妄。初既是真。如何以变之为妄。此理难明。须知无明法性。同体平等。性内具有善恶。但性善。其性则柔。性恶。其性则刚。能刚柔。在平等性内。如天地。天性刚而其柔。如霜雪雾露等。地性本柔。亦能刚。如金银铜铁等。皆从地生。在平等性中。未分生佛。如水如冰。未分冰水。只为妄动。恶性力强。真如内熏。其性恶。随善缘起。起作净用。若极净则为佛也。成佛了。恶与妄。无明业性。还在性善中。不断纤毫。先君子为小人所化。暂为小人。今遇善人所化。仍为君子。即本来人也。肇云。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在乎。梵志云。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恶烦恼性。转为性善。亦名性善。亦云理毒害。烦恼本不动纤毫。为之本来面目。四明指要云。除无明。有差别。此性中之恶。与凡夫见行之恶。如何分别。如水与冰。众生情执。执冰不知是水。即冰。故云情生智隔。想变体殊。终日用水。只作冰想故。有天堂地狱之异。净邦秽国之殊。今且。要。穷今身从何处来。极轮回本。棱严云。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祇名热沙。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即有为生灭心。此心揽妄尘为体。缘会而生。缘散而灭。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觉。枉入诸趣。识精者。乃即今虚妄浮心也。元明者。即如来藏性也。地藏性。不合随染缘。则成九法界。随净缘成佛界。故曰能生诸缘。虽染净俱缘。而得失两异。净缘得真性。染缘失真性今别指染缘。故曰缘所遗者。云枉入诸趣。涅槃经。亦有二种根本。一者无始无明。二者现在爱欲。意同此经(次约受生以辨轮回)。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至)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受生别者。且言六道轮回最初一念。于大觉性熏起迷妄。无明宿业。顺六道性。处处受生。因风火二大。驰我神识。酬其宿债。作福相似。来生我家。皆由起自贪欲贪属爱。爱欲为因。爱命为果遂揽父母遗弃。成五蕴色身。故有胎卵湿化。四生之始。壳中生曰卵。胞胎生曰胎。润湿而生曰湿。无而条有曰化。天道地狱。纯是化生。修罗具四生。人亦具四生。鬼道。胎化生。畜生具四生。人有卵生者。昔西土。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为三十二子。湿生人者。如奈女。于奈树上。生一池水水中生一女。既无父母。以奈为姓。故曰奈女。值佛证果。亦云庵提遮女后瓶沙王得之。生一男。曰耆婆天医也。淫是耽染爱着。但是情染。总名为淫。纵是化生。亦初依业有。如斯之类。皆由心染气传。受性禀命既性命由淫。淫复由爱。故云爱为根本也(下明欲助成因)。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众生欲心。在内。若未见境。欲心未起。以由境故。牵起欲心。佛顶云。尔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生死不断。如膏助火。宁不转炽。欲助爱心。造业爱报。肇云。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着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则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槃。遗教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是以镬汤。虽沸。不煮无欲之人。如佛弟难陀。着其妻故。佛引之游天宫。见一宫天女。胜妙。而独无夫。难陀遂问天女。天女答曰。佛弟难陀。持戒生此。为我丈夫。难陀为欲持戒。要生天。佛又引之。游大地狱。忽一狱空。陀亦问佛。佛云尔自问狱卒。卒曰。佛弟难陀为欲持戒。报尽来生此狱。以斯念之。五欲无常。如花上露。见阳则晞。若知而不戒。则遗教所谓。老象溺深泥者是也(下明展转相依)。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至)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光明云。是身虚伪。犹如空聚。良由众生。最初揽阴成身。阴者。五阴和合。假名为身。如揽五指。故有拳名。凡夫不了。执此假名。而为我等。广有十六我人知见。今诸经。略云五阴。我者。聚阴等法。于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人者。亦于五阴。妄计我是行人众生相者。于五阴中。此五共生。故曰众生。寿者。亦于五阴。妄计我受一期报寿。命者。亦于阴法中。妄计我命根。连持不断。以执此故。计有我身。故名身见。今于十六中。具出四见。皆是妄想。并无实事男托胎时。见母为所取境。见父为所竞境。于母起贪。于父起嗔。父流为是己有。乘兹妄念。故得托胎。女人反此。委在涅槃经。男女之名。由是妄想。而为始也。此身幻质。名为假名。既由妄想。反从精血。以验此身。名为虚伪。如上二空境中。是生空境也。欲谓贪淫。命谓身命。若无爱欲诸缘不生。身亦不有。当知欲因爱有。身因欲生。既有此身。还生于爱。由爱身故。还为欲因。复感来报。生死。如是展转相续无穷也(次明恶业苦报)。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至)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欲境者。则色声香味触。五欲境也。众生见此五境。起违顺相。且如色境。顺则成喜。逆则成嗔。或不相从。谓之境背。背爱心。便生憎嫉。即嗔心生。便有打骂杀害。种种恶业。因色而起。余四知境。亦复如是。顺逆者。色若顺心。而乃耽着淫盗饮啖。侵凌绮语亦造众多恶业。以此逆顺二业。招恶强报。先堕地狱。次作畜生。后作饿鬼。受三恶报。次生人间。贫穷下贱。复与宿昔究冤僭。始相酬对(广如楞严经文)此经文虽无畜生报。意亦含摄之矣。当知色欲。能生于火。烧诸世间。如西竺。述伽婆。市鱼为业。一见贵公主出。忽生爱乐。因而久病其母问其故。说如上事。母由是。常供贵人之鱼。公主问其供鱼之意。欲何所求。母乃言子爱欲事。公主设计。相期于自在天庙。克日而至。渔者先到。其神以睡魔着之。令彼熟寐贵人左右求之。无有。忽看纸钱堆中。见彼睡着。不醒。用物遗之而去。觉未闻异香。见物知贵人来。忽然思念。身上欲火发生。先燃其纸钱。次烧及天庙。故云欲火烧天庙。将绳系子咽(出龙树大论下明善业乐报)。

  知欲可厌爱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欲者。五欲。唯色最初。人畏之焉。若论欲性。本菩提性。如带刀入阵。不独卫身。亦获名利。菩萨用色。观色法界。离五欲境。别无佛性。今且论厌欲。乐善。如大论云。有须陀洹。在人间住。亦有妻。正断欲界九品思。断思尽。即超欲。而于欲境。倍胜常情。妻不喜。每忧之。忽有一圣人至。言及此事。彼云。吾教汝。但云须陀洹果。法应如是。妻如其言。语于其夫。夫。欲心顿断。如汤消冰。灰飞烟灭。邻人不知其故和之。夫取一𦘕瓶出。五彩妆成。甚是可爱。云若与吾。玩此瓶。妻贪此𦘕瓶。常不释手。夫忽讨此瓶。妻度与夫。夫闪。此瓶堕地。破碎臭秽流出。夫云。与吾拾此𦘕瓶来。妻云𦘕瓶打破。夫云。以吾观汝。犹如𦘕瓶。复说偈曰。猛者入定观。身心所兴尘。见已生秽恶。犹如彩𦘕瓶。岂非知欲可厌也。又如佛在世时。一妇人。生三四子。悉皆死亡。其母以忆子。心狂。披发。裸形。而走。忽一日。直至祇园寺。径造佛前佛。威神故。忽然猛省。无礼蹲地。佛令阿难。取袈裟与之披。后归去。同夫来见佛。皆证阿罗汉若是厌恶乐善。极则止生人天。若于欲。深省者。可登圣阶。人天五戒。三归。五戒为首。种种福利。皆天人果报也。上来通言人天之善。向下四禅天。初禅梵王。二禅少光等。三禅少净。四禅无云福生。广果等。此四禅天。皆因修禅定得生(下明不动业报)。

  又知诸爱可厌恶放弃爱(至)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入道之门。先须伏爱欲。前云。舍恶乐善者。在人间。修三归五戒。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修桥布路。写经造佛。扫塔涂地。种种善利得生天上。初是四天王天。二忉利天。极至六欲天。或生人间。富贵。故云复见天人。今云。又知诸爱可厌放。弃爱乐(音落)舍。禅是弃者。弃前欲界。欲乐粗强。此人厌弃。生梵天。若如修四无量心为王。爱者。二禅天。此天有四支禅。内净支喜支。乐支一心支既存喜乐。故曰爱禅。乐者三禅天此禅。第一快乐。胜前二禅。亦有五支禅。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舍者。四禅天。此天有四支禅。断苦乐故。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行舍念净。行者。欲离前三禅时。种种呵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离乐不悔。此心名舍如上弃爱乐舍此四。反生禅味。著于定心。药反为病。还滋爱本。此上色无色界。非可易登。因离欲故。修增上善。得生此天。虽然仍是轮回。不成圣道。若望修圆觉者。霄壤之殊。故云不成圣道(次正欢断)。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贪欲。爱渴。此二轮回根本。不得不除。贪是三毒之首。爱因此起。乃着物之端。因爱故揽五阴为体。如鳞集仰流。此贪爱。六凡皆有。但轻重之殊。杀戮重者。即地狱。轻者。鬼畜报。爱亦有轻重。胜则生天。劣则人界。贪爱。体是无始无明。修圆觉者。能观贪爱。皆是佛性中道。终日贪爱。不碍菩提。文殊自云。我是贪欲师利。此如抱虎弄蛇。不达性则。为物所伤。善达性者不独入佛。亦能入魔(下明菩萨用爱非同凡夫)。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至)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如傅大士布袋和上。和须蜜多女。如观音为马郎妇。猪头。稠树。皆以欲法化人。云门南泉德山等。皆用魔法入佛。菩萨慈悲。利物。若纯用善。其间。恶逆重者。善化不受。示恶入恶。于恶达恶为性恶法门。以摄恶者。此明观行即佛此位已修圆观。观三谛境。境观融融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藏。理慧相应。心观明朗。天台智者。正居此位。法华五品位也。今云劳虑永断者。即永伏烦恼性不起。此人解心虚通。故云得法界净即彼净解。此之净解。如虫蚀木。偶为成字。不知是字非字。故云。为自障碍。但用圆觉之观。圆于自心。未圆十界。心未遍圆故云而不自在。既未断见爱。无明。贬之为凡夫。到此觉性。永无退失。故云随顺觉性(四相似即佛)。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至)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四相似。即佛。天台云。似者。二物相类。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犹见火先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饮者可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如法华六根清净。即是其相。此位未入分真。位。如真金。今居十信后心。相似位。如鍮比金。今且是鍮。更入一步。鍮变为金。本觉清皆是菩提。盖粗恶重者。从恶入易。从善入者。不伤物。如把线放鹞。纵未成佛。不失人天也(下除爱获显益)。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至)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欲爱。大小乘俱断未尽。声闻尚有习气。如迦叶闻琴起舞。云。吾于三界五欲。吾已断竟。此是界外。胜妙五欲。吾闻之不能自安。界外五欲。亦云法爱。亦云法尘。今且就末世众生。修圆觉人。先降心治性爱心习漏。如冰清玉洁。不牵轮回。心纯是法。与法相应。更念兹在兹。求圆觉。速得开悟。圆觉即止观。散即止。昏即朗。憎爱自然消落。如印印泥。即坏文成(次明五性差别因依)。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至)依二种障而现浅深。

  本贪欲者。即根本无明。具十法界。善恶之性。发挥无明。枝末无明也。此无明。随染净缘。成凡成圣。凡夫虽迷。而其迷中。假实依正。未始离性。须知染缘。熏于性染。方成染法。净缘熏净。方成净用。性染性净。其体本融。全体而起。随染缘。则染净俱染。随净缘则染净。俱净。不二门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今此无明。具染净缘。发挥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五性者。永嘉云。一阐提性。枝末无明。二决定性。三不定性。四菩萨。根本无明也。五佛性。别教果佛也。二障全在信不具者。名阐提性。二破事障见思之惑。名决定性。取灭度想者也。三破见思已。不取灭度想者。如方等会。有密求耻小者。名不定性。四菩萨性者。破理障者。破障理无明也。佛性者。就当教。究竟破也。此非是被机。立五性教。亦非为声闻缘觉。立此教名。但佛点出。迷圆觉之人。成五差别亦是惑有厚薄。证有浅深。答弥勒。生死根本之问也(下释二障)。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一名理障者。即根本无明也。能覆出世间。真明之惠。而能增长生死。碍正知见。属菩萨断。二名事障者。起信论。谓之六粗。亦从见爱而起。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四大五蕴。根尘等。此惑谓之。见思。属声闻缘觉所断。若不断者。生死相续。轮回不息(次徴起五性)。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此文。诸说不同。圭峰云。本以发心。修证。约断二障。故成五性。此都不断。故非五数。慈室云。此总劝。非指根性。于通途敦勖。又一说云。未曾断惑。不当五数。与圭峰同意。又与棱伽。五性中。无性同。圭峰亦云。若据棱伽文。即当第五无性也。诸说不同。在人取舍。今观此文。诸经中有阐提性。未破见思无明。即今云。未破二障此种性。本是佛法中外人。亦有佛性。又有经文。贬之为无佛性人。若不是一种性。如何云。善男子。此二障未断灭等。验此是阐提性也。涅槃云。佛告纯陀。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无惭愧。不改悔。名为趣向一阐提道。又梵行品云。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教戒。名一阐提也(下明二乘种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至)未能显住如来境界。

  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息诸攀缘。断见思惑。为声闻。更侵息气。名为缘觉。缘觉亦多种不同。有部行。部党而行。如今时社会。有禀十二因缘。先观无明至于老死。尽此是依教修行人。又一种独觉。春观百花竞秀。夏观万卉咸衰。睹外境荣枯。类内心起灭。谓之独觉也。圭峰云。虽至长者之家。犹在后园除粪。止宿草庵。法华云。雇汝除粪。正二乘也(下明菩萨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至)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萨。修圆觉者。独圆之教。不兼于别。发大心。修大行。先当发愿。即四弘誓也。自未得度。先度于人。要心勤断二障。无明业识已伏。若石压草。入品非遥。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居此位。已伏无明。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二障断。名铜轮位。即十信菩萨。既断见思。谓之事障也。若断理障。即登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分身百世界作佛。龙女成佛。即此位也。故云。二障永断。永断之言。该四十二位。住行向地。等觉。并后心。方无明永尽。破阿梨耶。无明业识。最后一品。如贴体汗。衫着时最先。脱时最后。亦云金刚水际入妙觉位。如十五夜月。更无斜光。古云。昨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故云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也。(下明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至)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圭峰云。皆证圆觉者。译师讹也。应云。证诸众生。皆有圆觉。可谓聪明人前。有三尺暗。岂不闻上文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成岂非证耶。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既无佛出世。证明。众生应无圆觉耶。见今众生。有不遇佛。后五百岁众生。应无圆觉也。又须知圆觉之性。常自现前。只未遇缘。如两木相因。方能生火。修圆觉者。逢善知识。依彼因地法行。修妙奢摩他。深观也。观力有浅深。修证有渐次。此渐。根性利钝。迟速之渐也。若遇真正导师。训以正修行路。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融融。如入炉鞴。念念化成。无上知觉。若入此煆。铜铁鍮鉐。化为真金。故云根无大小。皆成佛(下明外道种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至)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人之觉道。最初。须择师。选友若不别邪正。虽劳苦行。非涅槃因。迦叶尊者。尚云。未闻涅槃。皆名邪见。何况去圣遥远。邪师充满世间。龙树初觉隐身术。几乎丧命。后遇十三祖。舍邪归正。佛世有二人。一人犯淫。一人犯杀。求优波离忏罪。反为结罪。后求净名忏悔。居士云。汝将罪来。我与忏悔。二人觅罪相。不可得。净名云。我与汝忏罪竟。永嘉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又西土。天亲菩萨。先觉小乘。广造众论。毁大乘教。后遇无著。始知大乘。欲毁舌忏悔。无著云。汝以舌毁。今复以舌赞。何须截舌。今之邪正且指两教二乘。三教菩萨。都属邪。至法华开显涅槃谈常。方名曰正。若是九十五种外道。都是邪法。师徒弟子。总是邪见。即非论修圆觉者。若是正修行人。须求真善知识具择法眼。具择法眼者。佛世五品。灭后四依。昔一蛇。头尾争大小。头云。我是大。我有眼。能见。有耳可闻。有舌可[尝-旨+甘]。尾云。我是大。我有尾。若我不随你。你终去求食不得。其尾一日。待头将欲求食。以尾馆着树根。其头果然去不得终日受饥。事无柰何。许尾做大。尾在前行。忽遇溪坑。不知险阻。堕坑丧命。无有慧眼。不择良友。正知见者。亦复然也。古云。亲慕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下结五性)。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差别者。荆溪云。遇熏自异。非由性殊。五种人。与圆觉不异。于不异中遇熏自异。仲尼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如今之世。魔强法弱正废邪兴。一木安能。技泰山之颓乎(下明菩萨出假化物)。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至)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菩萨。从涅槃空。出建立假。破尘沙惑。有五事。可出假。一者大悲。二者方便。三者精进。四者忍辱。五者智慧。今此经。具二。大悲。方便也。大悲者。慈能拔苦。悲能与乐。如观音。七难二求。皆㧞苦与乐。三十二应。皆为众生。作则。释迦因地化为鱼山。肉米。唐世民荒。人取螺蚌为食次年岁丰。人亦取食。忽得蚌长二三尺。打破擘开。皆不能。集众送至水处放之。临水忽自开。内一身佛像。唐文宗皇帝。好吃蛤蜊唇。御厨盈盘而进。忽一。擘不开者。帝乃异之。燔香祷祝。忽自开一身菩萨。形相可敬。如棱严云。佛灭度后来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章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法华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凡此。皆依宿昔愿力。现同事摄。以设化也(次劝修发愿)。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至)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后五百岁。魔强法弱。非同佛世。人纯道真故今之时世。红紫乱朱。附佛法外道。炽盛世间。无力量者。随染其化。以盲引盲。所以吾佛。付嘱起增上心须青白眼。甄别邪正。棱严中。阿难赞佛偈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又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若遇修圆觉人。用寂照。止其昏散。昏散既去。心镜自明。恶人邪法。自不入心。用正观。观察心。缘大极。目注玄虚。一念法界。含裹十方。佛之与魔。相去几何。邪之与正。有何欠剩。其间云。莫值外道及二乘者。此被愿力不深人。迷真重者。无择法眼人也。增上心者修圆观也。不思议境。境观融融。二障销落。行住坐卧。无非解脱。触目对境。无非圆觉。如登清净殿。入庄严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至)便归大圆觉。

  ○清净慧菩萨章

  长安肇法师。称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去来处。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其去而不迁也。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清净慧闻觉性圆满。本来不动。云何修证者。所得差别。而有位次浅深之殊。肇云不动者。即诸法实相也。而动者。法华三草二木也。肇云虽动。而不动。言照而寂也。又言虽静而常往者。即寂而常照也。此章大意。论静中动。故有位次阶降。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至)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其间。本所不见。眼也。本所不闻。耳也。菩萨慧眼。不及佛眼。故云本所不见等。请法仪式。具释前章(次正问)。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清净慧。本意问圆觉性。性自圆满。不流不动。不生不灭。可谓满而不溢。及令末世修圆觉者。亦依如来妙奢摩他妙观修之。本合一超直入如来地。与佛相似。何故证得之时。有佛菩萨声闻缘觉之殊六凡在迷者。亦具圆觉性。有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之异。欲佛开显。迷悟生佛。三乘五性。所证所得。阶位高下浅深。使诸末世。至不疑之地(次戒听)。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次正说)。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至)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圆觉之性。人所难知。有二种性。一者真性。清净真如是也。此乃离无明外。三教果佛所证。如云外月。如水上油。二者。即染之性。此性染时。十界俱染。净时。十界俱净。此性与无明同体。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虽分二名。体即是一。亦谓之理毒害。亦谓之性恶法门。此性显时。从凡夫地上。修圆觉妙观。观五阴境空。达本性空寂。到境观双绝处。病去药亡。能所双绝。于双绝之处。融妙三千。一时显现。豁然同皆真净。法法皆实。故曰真。非染碍。故曰净。如是则。一切众生。皆毗卢体。一切国土。悉常寂光。又须知此圆觉之性。非独佛有。九法界众生共之。盖性无定一之性。乃三千之性也。以佛具三千。方摄心生。众生具三千故。方融心佛。我心具三千故。岂隔生佛。若心无佛性。岂能摄佛。佛无生性。何能摄生。故知性体无殊。一切咸遍。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今之觉性。乃即染之性。即染之性。乃曰非性。亦可云。凡所有性。皆是非性。若见诸性非性。非性乃真圆觉性。此性。既以九界为性。验知不是定一之性。故曰非性。性有者。乃真性随缘。变为一切诸性。故曰循诸性起。此圆觉。若寂然不动。则无取无证。于实相中。无菩萨众生差别。亦由菩萨众生。未证实相。未破无明。但幻生幻灭。非实性相。即非圆觉境界。故曰无取证者。若真圆觉性。即染是圆觉之性。则能随染净缘。染则十界俱染。则无佛无众生。若净则十界俱净。即独尊于佛。此佛性。随净缘。则四圣起。若随染缘。则六凡起。虽随染净。性不曾变。故曰寂而常照。感而遂通。诸家不知性具染恶。故恶时便作恶会。净时便作净会。先辈多把真如。分为两派。错会佛性也(下引喻)。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圭峰云。眼能见一切物。唯不能见自眼根。又如眼光。照瞩物时。境自万差。见只是一。故云平等。慈室亦云。眼只是一。谁为能观。谁为能见。南岳止观云。眼不自见。水不自湿。刀不自伤。今言本来自平等。鹄白。乌黑。天然之理。鹤长。凫短。亦天然理。性自平等。天然也。非造作。而有白黑长短也。今言无平等者。无人能平之。然后等也。鹄白非染就。乌黑岂作成。皆无自而然。岂可截鹤之长。续凫之短。假使得成。亦属造作。且人将物帛。染为五色。乃造作也。今为圆觉之性。性自天然。非人为之伪也。故云无平等者(次明功用有殊)。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至)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未能除灭一切幻化者。此言声闻缘觉。两教二乘。三教菩萨。不独五性差别。亦声闻缘觉等。此等皆于灭未灭人也。今依天台宗。明小衍。小者。明四大。实从无明生。实从无明灭衍教。明四大。有三教不同。通教四大。体本自空。故本不生灭。由无明故。见有生灭。如幻化生。如幻化灭。别教四大。体是佛性。由无明故。四大生灭。性无生灭。相有生灭。圆教四大。体亦佛性。而性本具九界四大。故九四大。若生若灭。皆是法界。是故性相。俱不生灭。乃不思议。论生灭也。与法华经。世间相常住。其义宛然。(此四明法师之文)于灭未灭。正二乘声闻。虽断见思。观四大五蕴空。证不生灭。止是三界里。分段之身。不生灭。故云于灭。三界外。无明尘沙。有变易生灭。故云未灭。中间三教果头佛。三教菩萨。都是妄功用。但止化城。未到宝所。今有一种。不师圣教人。自立己见。硬把身心制缚。纵得一知半见。皆邪法。如持鸡犬戒。教人坐禅。不识法度。从朝至暮。坐得焦枯。转加瞪瞢。梁氏云。如破块落空谷。如飞蛾赴明烛。斯言不谬。今大觉。预鉴末俗云。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除圆佛修证。极自觉圣智。如圆镜。虚豁灵通。真证不生不灭地。此之生灭。既归性中。即无生灭。与不生灭。如世间人。锁了自己屋宅。失却钥匙。经多岁月。远游他国。在彼亦别造舍宅居止。终非究竟。后还归本乡。拾得元来锁钥。开本己舍宅。先所用物。不动纤毫。更非他求。复本家业。大圣终极。复本性。元物不动。无明即是无明。四谛十二缘。本来不动。谓之本来面目也。人自不了。自取生灭。纵证小圣。仍非家业。故得妄功用中。自生自灭。吾佛斥非。皆非正路。寂灭随顺者。则始本一合。修性同源。无修无性。行法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灭谛寂静。如上经意。述圆觉者。有五性差别。并声闻缘觉。诸小菩萨。于妄功用中。随力所证不同。故有浅有深。不明其粗。岂辨其细。以后明圆教。纯圆独妙。但圆顿。本无位次借别教位次。以明浅深。今依台宗。立六即位次。隔量。不尔。恐凡夫以滥极圣。此节经文。唯四明慈室真解。以明斯义。但其间。明义未圆。今依经依祖。分为六段。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真即佛。从初住菩萨。至等觉菩萨。名分真即佛。六究竟即佛。妙觉佛。即者。是也。亦云六是。曰理即是也。众生即是佛。故云六是(一理即佛)。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至)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天台云。若佛不出世。众生不知自有佛性。若佛不说。无能知者。一理即佛者。言圆觉遍一切处。诸法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高。失之不下。故言众生。理即佛也。四明云。然若不知性染性恶。所有染恶。定须断破。如何可论。全体即是邪。全体是故。免于退屈。六分别故。免于上慢。六不离即。即不妨六。六即义成。圆位可办。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性染性恶。全体起作。修染修恶。更无别体。全修是性。故得迷事。无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业。轮回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长劫用理。长劫不知。与今经同。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妄受生死。不知自己有佛。失本妙明。此谓之理即佛也(二名字即佛)。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至)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此名字即佛。无明长夜。生死巨关。无佛长锁。故佛出世。开甘露门。照世光明。令知三宝十号。是常住味。此光此味。乃从众生心性流出。还使众生解此光味。即本性佛。须达闻名。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自辟。名字即佛也。与今文同。若遇善友。即善知识。教授之师。从此起修。开悟领解也。亦由力熏。知本具圆觉性。发明起灭。但未曾修。未曾证。犹如世人。知石有玉质。木具火性。不假雕琢。击发之也。知而不为。法体仍迷。纵然求师。真明未发。徒自劳虑。又如世人。临河羡鱼。百千计较。若阙筌网。终无获理。此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以伏为断至)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此明观行即佛。此位已修圆观。观三谛境。境观融融。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藏。理慧相应。心观明朗。天台智者。正居此位。法华五品位也。今云劳虑永断者。即永伏烦恼性不起。此人解心虚通。故云得法界净。即彼净解。此之净解。如虫蚀木。偶为成字。不知是字非字。故云为自障碍。但用圆觉之观。圆于自心。未圆十界。心未遍圆。故云而不自在。既未断见爱无明。贬之为凡夫。到此觉性。永无退失。故云随顺觉性(四相似即佛)。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至)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四相似即佛。天台云。似者。二物相类。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犹见火先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饮者可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如法华六根清净。即是其相。此位未入分真位。如真金。今居十信后心相似位。如鍮比金。今且是鍮。更入一步。鍮变为金。本觉清凉。其犹冷水。似觉饮之。知消烦热。见解为碍者。此菩萨。已断见爱。初信断见。二信至七信断思。八九十信断尘沙。虽用圆解。断见思。仍住解慧。故云见解为碍。此解为智。智反为障。亦云为碍解。碍解断。犹住见觉。解碍未断。复用觉观。观力既强。解碍自破。虽药治病。病去本药随亡。犹执其药。药反为病。虽以空觉。觉其解碍。此觉复为碍故。到此将登圆住。踞涅槃山顶。住虚湛觉观之中。未肯前进。十六观经。佛现六十万亿之身。似位见此殊相。速进无生。谓之增长念佛三昧。住观觉中。谓之而不自在。故结云。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未入地地。借别十地名。为圆十住。此是别初地。圆初住佛。未究竟。故云随顺也(五分真即佛)。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至)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五分真即佛。四明依起信。并华严。明初住位。此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分身百世界作佛。大千火起。一唾能灭。大千一空。一吹便成。顿修顿证。初发心。发本觉心也。常用寂照。寂而常照。故云寂照双融。破一品惑。证初住。破十品。证十住。今论初住功用。入此住。心法双亡。境智俱泯。寂照同源。无能无所。有照者。观也。有觉者。境也。上文云。清净觉相。觉相即境也。若立境观。俱为障碍。此人常觉不住。觉常照也。亦不住照。照觉俱不住。境智双亡。如日依空不住空。常境无相。常智无缘。谓之同时寂灭。虽百界度生。无生可度。金刚云。实无众生可度。真是菩萨(次引喻)。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至)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此譬境智寂照。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境属所断。智属能断。境智一合。无复分张。谁为能断。谁为所断。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既融。色心依正。同一觉体。八相成道。百界度生。虽是药病。仍以药治。故云。则以碍心。自灭诸碍。境智亡了。唯有真智独存。故云无灭碍者(以喻释亡言教)。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至)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修多罗。此翻契经。诠理辨性。莫不由兹。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如何有经可发明。世雄垂慈设教。模范众生。然后成佛。且如孔子。不立五经治世。今时如何取士。教如筌蹄。可取鱼兔也。但不可执教。教仍是病。故云标月指。未识月时。假指指之。因指见月。见了须亡指。若执指为月。尚犹不可。何况月非指乎。一大藏教。皆是假施设。金刚云。如我说法。犹如筏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古云。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来擒。近来猎犬无灵性。却向枯桩旧处寻。如来种种言说。亦复如是。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初住圣人。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何止于随顺觉性(六究竟即佛)。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即究竟觉。即者。是也。要见究竟佛。但于一切障碍处见之。障碍即无明业识烦恼重障是。要见。用佛眼见。用佛智知。佛顶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此明究竟佛。亦云妙觉。天台云。道穷妙觉。住极于茶。(音乍)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四明云。始觉道穷。本觉理极。本始既泯。无以名焉。强称妙觉。后明既乃极证。证一切诸法。尽十法界。依正色心。因果善恶。净秽生佛。地狱天堂。魔界佛界。尽入圆觉性海。亦谓之融通诸法。亦谓之入恶入魔。一如无二如也(下标十对。次一得失对)。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大抵世间事。凡在乎有念。则为病。若无念者。当时无念而得。今亦无念中失。既无念而得。得之何喜。既无念而失。失之何忧。既乃无念。何喜何忧。既无其念。得失何有哉。解脱者。即绝思虑之心。既绝思虑。得失岂非解脱乎(次二成破对)。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成法生也。破法灭也。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一切诸法。皆因缘而生。亦因缘而灭。非有缘则不生。非有因则不灭。缘生而生。缘灭而灭。须到寂灭为乐处。则不生不灭矣(次三愚智对)。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通为者。愚痴浊水也。般若清水也。清浊虽异。湿性元同。般若之湿性。通愚痴之湿性。老子亦云。大辩若讷。大巧若拙(次四邪正对)。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菩萨翻道。外道。亦云。此二道字。但邪正之异。菩萨之道正。正即是邪。外道之道。虽是邪。邪即是正。佛之与魔。相去几何。邪之与正。有何欠剩。同是者。邪正归一也(次五真妄对)。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演若达多。晨朝以镜照面。放下镜。不见其面。问一切人觅头。尔见我头。在处问人。人谓此人狂矣。佛云。此狂才歇。歇即菩提。无明者。狂性也。真如者。菩提也。无明若歇。歇即真如。境界。即指目前境界。无非真如。无非无明。无异境界也(次六染净对)。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戒定慧净也。淫怒痴秽也。文殊云。我是贪欲师利。以理用事。无非梵行。以情用事。善恶不可同日而语(次七依正对)。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依正也。众生正报。人之身也。国土。人之所依。山河屋宅等也。究竟到家。依即是正。正即是依。依正不相妨。色心无挂碍。华严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斯之谓也(次八苦乐对)。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天宫地狱。以事相论之。霄壤之殊。究理言之。不出人一念造。古云。天堂地狱门相对。只在人心一念中。净土亦只人一念心也。心净则佛土净。荆溪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次九有性无性对)。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有性者。有情。应蠢动之物。皆有情性。无性者。无情。如草木瓦砾之类。皆无情也。成佛了。有情无情。总名为佛(次十缚解对)。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烦恼即是菩提。在因地时。烦恼。成佛后。变为菩提。众生将烦恼作烦恼用。佛将烦恼作菩提用。有时亦将烦恼。只作烦恼用。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也(下明心镜照上十双六即。皆顺觉性海慧)。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佛慧如海无涯。能映照一切森罗万象。虽照了诸相。皆色相。如水底树影。故云犹如虚空(次结位)。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如上明六即佛。至究竟即。妙觉极圣。无过之者。但圆觉寂照之性。随六即转。在凡在圣。并皆具之。觉性。无浅深。随证有浅深耳。今至极证。亦云随顺者。此且约六而言之。若论即字。则是也。一切诸法。无非是者。有甚随与不随(次指示安心)。

  善男子但诸菩萨(至)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但诸。且言十二大士。及末世众生。佛灭后后五百岁。亦有修圆觉者。常以寂照。照此妄念。纯是觉性任运不起。又此妄心。本是圆觉。不须息灭。若息灭者。即无圆觉。去冰求水。无益于求。虽住此妄想。此妄既是圆觉。不属思惟。不属造作。不假修证。本性具故。若向思惟处见。则是了知。今云不加了知。不在修之乃尔。要须知妄想多。则觉性大也。水长船高故也。上虽真妄同体。又须于无了知中。不辨真实。若辨真实。则存了知。到此不存真如。方见本来无也。彼诸众生。末世之人。佛在世时。为真正导师。则无疑诲。去圣逾远。邪法炽盛。龙蛇混杂。恐闻此圆觉即成佛道之语。或生惊畏。所以叮咛。若是正信受持。必不生惊畏。何以故。知本性具。本不改变。踏着故乡田地稳。更无南北与东西。觉遍虚空。觉遍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云随顺觉性(下验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至)为成就一切种智。

  智人多有。不知今生富贵。前世种得。一饮一啄。根椽片瓦。莫非修因。况乎闻大乘圆觉。又闻而修。修而证者也。此非供养诸佛今复亲近耶。阿难与佛。同于空王佛时。发心修行。阿难乐多闻。故未成圣证。释迦精进。今先成佛。如庄严王邪见。五逆调达。皆有缘种。遇灵山得受记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至)皆名随顺智。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三
卍续藏第 10 册 No. 0254 圆觉经心镜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四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聦述

  ○威德自在菩萨章

  实相体寂。因元静乃称止。本觉虚照。因常明故曰观。妄风俄动。假妙奢摩他而止之。心珠久昏。须毗婆舍那而观矣。故圣人设教。非秪一端。或止或观。或云谛境。或云止观。病既多端药亦随转。威德。随顺觉性。承佛圆音。启三观雄规。导四门之正路。故有此章之义也。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请法仪式。与前释同(次正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实相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今言四者。且略而言之。四门者。空门。有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佛世。有四外道。云供养佛得福生天。我只要生天。不要证阿罗汉。一人先去供养佛了。便要去。佛云。诸行无常。此人掩耳而走。第二人来亦如是。欲去。佛云。是生灭法。掩耳而走。第三人亦如然。临去。佛云。生灭灭已。掩耳而走。第四人亦如是。供养了便欲走。佛云。寂灭为乐。又急掩耳而走。四人去后。共在一处聚问。你见佛如何。一人云。佛说诸行无常。一人云。是生灭法。一人云。生灭灭已。一人云。寂灭为乐。四人共闻一偈。俱证阿罗汉。一偈是圆觉。四句是四门。随汝一句而入。云方便者。即渐次。圣人设方便。非止一端。证有渐次。根性既殊。所修差别。所证浅深。阶降不同。大寂灭海。如捣万种香为丸。烧一丸具足众气。众流入海。同一咸味。即圆觉海会(下明许说并答三观)。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初明由致)。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至)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无上者。众生无上佛是也。妙觉证之极也。亦可云觉者照也。照即是观。即今之所示三观也。妙者。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三观互融。故为妙。如楞严妙奢摩他。亦如此解。今向下正明三观。必其然也。遍诸十方者。觉性亦名实相。亦名真如。亦名空如来藏。三世十方诸佛。皆依此三出生。出生即修证。依大圆觉妙理。修之证之。不依此妙觉真如理观修之。即我见等无明业识。命根不断。行法云。十方诸佛。从方等生。不独是修之得成佛。亦依此迷之。而入生死。生佛虽殊。妙理平等。但有迷悟之殊。非佛性有悟迷。乃佛生自有悟迷也。生佛一如。故曰无二。若迷圆觉。循性差别。何止百端。今且言修圆顿三观者。故云。圆摄所归的分三种(次正明空观)。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至)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奢摩他。涅槃经名为能灭。灭烦恼故。又云能调。调诸极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又曰远离。天台云。对观名境。对止为谛。天台影望三观。立止名。一奢摩他。体真止。凝心安其理。谓之毕竟空。以三观解之。奢摩他。空观也。破一切法。又云一念无相谓之空。二乘以此空。破见思惑。证真谛理。大乘亦空一切相。破无明惑。今论大乘空义也。修圆觉者。普眼章中。所谓宴坐静室。然后凝心。息攀缘。取静为行。因澄念故。用心太切。觉识烦动。于中客尘销落。佛顶云。犹如行客。不得久住。若实主人。毕竟不去。尘垢既去。觉心轻安。澄之久久。静慧虚明。大圆镜中。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此非论圣人果地。且在凡夫见前。须归自心一念。虚妄浮心。荆溪云。见思王数。此是破尘合觉。所在处所。不可不知。今经意。且先用妙止安妄心。此亦与楞严同。但彼文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如流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意无殊此(下引喻结空观)。

  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境观者。如人咽喉之病。今正明用妙止。止其众生散心。此用粗心造次不得。末世修圆觉者。须是依师友。以软善心调治。若只将圣人圣宝言下寻之。于道转远。圣人说方。依之自服。则取效矣。今引镜像。乃喻观成。若依若正。并无妨碍。依即正。正即依。依是十方世界。依报也。诸如来心。正报也。观成之后。依正自融。本只为迷情强隔。分依分正。若观成情遣。尘去鉴净。现像非关磨者。则镜无现像之功像无涉镜之德。终自炳然。无有挂碍。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自不惹尘埃。结云。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妙止也。今圆家论境观。须知境观互融。本无有二。今就偏宜用止。或用止之不悟。即此止便是观。但止属止散。观属朗。心虽止而不散乱。如枯木。无用。纵三条椽下。数载春风。兀兀然。虽年深而无益。更须抖擞精神。用观朗之。见一念觉性。昏再朗之。朗处。如暗室遇灯即明。要朗时。不得将心攀缘。用思惟心测度。以无思惟。销灭诸暗。如澄水法。但不动此念。水自合理。只为水体元清。众生自浊。今还本体。恐有人不用意锓削。故以苦口言之(次明假观。且以观当名。天台云。方便随缘止。若境观互融。止观一体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至)是诸菩萨所圆妙行。

  涅槃名毗婆舍那。此经名三摩钵提。名正见。又名了见。又名能见。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慧。慧即观。即假观也。天台云。方便随缘止也。止名为定。体属慧法。修圆觉菩萨。用假慧出假化物。登住圣人。出假有十六门。先证圆觉涅槃空。从此空。出建立假。度生。故悟净圆觉。既证净心。如鉴照物。六根六尘。一一体之。皆是幻化。虽知根尘是幻。以何法灭此虚幻。光明云。心如幻化。驰骋六情。欲灭此幻。还依幻心。复起幻观。始觉也。观此根尘之幻。故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虽用幻观。灭于幻化。出假自有十六门。被机既多。幻岂只用于一。病变药变。如人四百四病。岂以一药治之。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如昔有人到五台山。一僧附书。托寻萨苛与之。及抵京遍寻。皆无有也。后见街路赶猪人。叫萨苛。遂问之。答云。内一大者。名萨苛。群众中着渠一个不踪横。遂度书与之。起立看书。便立死。皆是菩萨出没合变。应机化物。由此善用其心。幻智渐增。幻机渐度。此谓之破尘沙惑。故云内发轻安。舍利弗出假。行六度。外道乞眼珠。取珠与之。外道弃地。身子嗔心起。退落五道凡夫。非大忍辱力。孰能为之。故云渐次增进。彼观幻者。且指菩萨度生。非同幻故者。无机可度。盖众生本性空寂也。非同幻观。即始觉之智。用此智摄生。众生性空。我性亦空。亦是境观俱空。亦机应双亡。幻境幻观俱泯。机缘感应无差。既亡能所。则幻相永离。楞严云。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圆妙行。亦复如是(下引喻结假观)。

  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假观属有也。立一切法。亦数法。故云三摩。三乃数也。森罗万象。皆依圆觉妙心。一切幻化。从觉心生。如土长苗。若无觉心。幻不能生。若无幻觉。觉幻不灭。灭幻之觉如苗。幻灭觉圆。如苗归土。皆是圣人方便门。名三摩钵提也(次明中观。即止观平等)。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至)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天台云。禅那。息二边分别止。亦云止观平等。前奢摩他。以寂静为相。三摩提。以幻化为相。禅那俱离寂静幻化二相。若三观言之。即空。即假。即中。禅那乃即空假归中。亦可空有俱中。三观互融。亦可无空无假而不中。天台出时。楞严圆觉未传中国。天台于止观中云。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今影望三观。随义立名。其相云何。体无明颠倒。即是实相之真。名体真止。如此实相。遍一切处。随缘历境。妄心不动。名随缘方便止。生死涅槃。静散休息。名息二边分别止。孤山云。楞严阿难虽请于止。以即一而三故。止观亦即平等。三一互融。是以称妙。以由妙故。方曰楞严大定也。今云悟净圆觉者。且言菩萨。从闻圆觉。至思修。修而证。破虚妄已。发其真明。未说极证。且说初住一分真明。故云悟净圆觉。此真净。乃空假即中之净。复以此净心。知觉心性。即知四大妄身。假和合。毕竟无体。次云及与根尘。方知六尘缘影。虚妄浮心。亦是幻化。此之幻化。若不消落。仍是生死。菩萨复于幻心。起于幻智。幻智始觉。以此始觉寂照。照于根尘。十八界等。消落幻化。故云以除幻者。以者用也。用幻智。除幻妄。幻者是谁。谁是幻者。骑牛觅牛。斯之谓矣。今言悟净圆觉者。此菩萨。从闻思修。以证觉性。无明冰消。心净如水。故云净圆觉。以此净慧。照了法相。不属有无。故云不取幻化。假观属有法。及亦不取静相。静是止。亦是不取空假二观。即空假归中。冰化为水。唯一无二。故云不取静相。云静相者。相本是境。亦是空观。今要见空。即是假。故云静相。用中道禅那。正观观之。了知身心。身心是色质。可是挂碍。今了知皆是空华。自然心无挂碍。既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到此无眼界。无意识界。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今云无智觉者。知属心。明属见。知见俱泯。游心法界诸心寂。如日依空复不住空。既绝根尘。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能观之智。亦乃不留。若留。智还为障。还为碍境。此境名为觉相。亦不可留。境观双融。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进一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受用世界依报也。及与身心正报也。相是世间相。不离尘劳。具诸佛法。故云相在尘域。不局在一身一心。色心依正。刹刹尘尘。一一皆不离自性。故谓之域也(下引喻)。

  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锽音皇。此喻中观。即空是中。即假是中。空即无。假即有。要知有无。不相留碍。器中锽。众说不同。有云钟磬为皇。有云声是色。器亦是色。二色不相妨碍。今观中道。即二边为中。世俗。鼓中间。以铁器为皇。在鼓内。及鸣鼓时。皇声于外。今此观成。了生死涅槃。色心依正。毕竟无二。一一皆归正性明显。寂灭极处。内发轻安。心轻故。遍一切法。皆是佛法。身轻故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下合法。结中观)。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烦恼即生死。涅槃不生灭也。生死即涅槃。二俱不留碍。又烦恼即俗谛也。涅槃即真谛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二亦无留碍。烦恼如冰。涅槃如水。冰即水。水即冰。亦二无二。不相留碍。真性自通。通即不相留碍。既烦恼融为法性。法性即空慧发明。内自寂灭为乐。若身若心自然轻安。轻安。即神通也。此非究竟佛。谓之妙觉。初住圣人。随顺寂灭境界。指所证寂灭为妙。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此指自他所证之极。自觉圣智。真如独存。不属他身心。自身心亦所不及。盖圆觉无身心相。身他身心。所不能及。四见又何由可生。四见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今具二见。众生寿者。寿者众生。已包人我二见。皆为浮想。以中道种智。观一切法。为浮想。何况自他身心。众生寿命。我人之见。争得不为浮乎。结云。此方便者名禅那。是佛方便。假名禅那。平等性中。佛尚不爱作。况种种假名。于我如浮云(次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至)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法门。即空假中三观也。此三观。三只是一。一即是三。破则俱破。三观悉彰破相。假中亦然。立则俱立。妙则俱妙。成一切法。立一切法。空一切法。只为圆觉之性。具一切性。亲近随顺者。则成佛菩萨。成佛菩萨。出假化物。成就众生。未尝不由此也。故云皆依三种事业。圆证者。若非圆心。此觉不圆。圆心者。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乃指南之法。妙极于此。依此修证者。即顿成佛道(次校量显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至)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声闻辟支。乃小圣。只修四谛。十二因缘。观缘入道。此如一滴水。今修圆觉者。如大海水。破一切相。具一切相。等法界修。等法界证。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只是如来常住法身。亦是一切众生本具性德。龙女一历耳根。便往南方成佛。故云随顺修习也。如上威德所问。借鰕为眼。牟尼广示。亦是凭虚依响。而不知如如之理。本乎一性而已。得之为悟。失之为迷。一理而已。迷之而为凡。悟而为圣。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理不失也。三观之作。所辨异同。而究圣性。使群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性顺理。所以觉路不纡。解脱之门至矣。不知此法门。则学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梁氏云。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致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阱。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漭荡。而不能住者。有太远而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为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为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仲尼有云。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梁氏之言。可谓救世辨惑之要。闻之者。得不自镜。其或未然。吾末如之何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至)名究竟涅槃。

  ○辨音菩萨章

  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不出世。梵音自何而闻。既无闻以何法修。既无修。如何有证。证者可出三界火宅之苦。辨音已离苦人。若不度生。非菩萨心也。是以吾佛。示劝证三转法轮。虽一音举畅。其间随类各解不同。辨音且于圆觉门。问几种修习。劳吾大觉。括尽生死结根。修证病源。将三种妙药。互换汤事。总二十五种。若无心人。则二十五。皆属剩法。既未离膏肓。圣贤欲垂救药。故有此章进问也。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辨音。因闻威德。问三观义。且只就三种根性。释尊开示。亦是随所问而言之。若论机有浅深。根有利钝。何止于三。故得辨音再问几种修习(下戒听)。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至)默然而听(向下总示二十五轮)。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至)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论觉性。本自圆融。一切如来。修显清净圆极之理。无高下。无修习。及修习者。能所俱绝。佛不度生。大圣慈悲隆重。观众生心。具如来藏性。汩没时长。故特开方便门。示圆觉性。故尼犍经云。王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乃为王说。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如石中玉。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摸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今佛方便。欲示众生种种藏性。广开无量。今处中。且示二十五种。单修复修具足修。但事不过三。不出只是三止三观。三谛三境。根有利钝。观有浅深。或一或二或三。诸轮绮互。若天王三目。如梵伊三点。今出三止三观。先异同。后皆易晓。一止有二种。大止。小止。小三止者。一止息止。从破惑得名。二停止止。从能定得名。三不止止。从谛理得名。此出小乘经。大三止者。此是天台智者。影傍三观。立此三名。一体真止。破见思惑。证真谛理。二方便随缘止。破尘沙惑。证俗谛理。三息二边分别止。破无明惑。证中道理。奢摩他。即体真止。凝其心。安其理。即毕竟空也。三摩钵提。即方便随缘止。虽名为定。体属于慧法。菩萨出假化物。用观法。亦翻观。亦翻慧。义亦归于止也。禅那。息二边分别止。禅那翻静虑。静即止。空也。虑即观。假也。空假不二而修。名中道也。三观者。即空假中。恢扬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于一心中。宛有三用。空者破一切法。彰其荡相也。假者立一切法。彰不坏诸法也。中者妙一切法。彰世间之相常住。荆溪云。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如璎珞经。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三观法门。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皆一心三观之明文。今二十五轮。正为修圆觉者。皆依顿教大乘。觉性而修也(向下明二十五轮。单修复修具足修)。

  一单修空观

  (从三观。后七观。用空观在前)。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至)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止观云。为昏与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道。畏之则妨修正行。此修圆觉者。先取极静。专用止。止即定也。无明本是法性。以迷故。覆理成无明。如寒结水为冰。如眼变心起梦。今用至静。体无明即是法性。起是性起。灭是性灭。不复更论倒惑起灭。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此性。无非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其真。亦不得妄。还源返本。法界俱寂。是为止。又观无明。等于法性。本来皆空。乃至一切法。无不即空。譬劫尽时。上至初禅。无非是火洞然。又如虚空藏所现皆空。又海慧所现一切皆水。介尔念起所念。念者。无不即空。空亦不可得。法界洞朗。咸皆大明。是名为观。观即止。止即观。无二无别。然心神冥昧迅利。或时止之。愈驰愈散。或时观之。愈昏愈昧。敌强力弱。鹬蚌相持。进退莫可。当方便消遣。若起决定心。强软降魔。寂无自然深证。故云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从此便入登圆初住。入涅槃不生灭地。分身作佛。岂小补哉。单修奢摩他者。则是单修空观。亦乃单修体真正也。故结云。名单修奢摩他。

  X10p0412_01.gif

  二单修假观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至)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唯观如幻。幻即假法也。先证涅槃空。达空法界。建立众生。深观幻性。即万象森罗。达森罗性皆入幻假。为之变化世界。皆由自证觉性。谓之佛力。非是果佛加被之力。为之佛力。此是自觉性。觉即佛也。自己佛力种种作用。应遍无穷。出假化导。不住大悲。行菩萨行。虽出假化利。不失寂念。即用方便随缘止。及诸静慧。慧即假观。止观双行。名单修三摩钵提也。

  X10p0412_02.gif

  三单修中观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至)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圣人入圣流。先灭诸幻。未说出假度生。此唯用独存之智。圆照法界一相。无生可度。故云先灭诸幻。不取作用。如龙王行雨。渠自不动。作用自成。中道既息二边。空假归中。便证实相。名单修禅那。

  X10p0412_03.gif

  四双修。先空。后假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至)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先用止。云先取至静。止也。照诸幻者。用假观。照即观也。空假二药。自行化他。故云起菩萨行。

  X10p0412_04.gif

  五双修。先空。后中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至)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只将静慧两字。分止观。静者止也。慧者观也。止观愈进。断烦恼。出生死。

  X10p0412_05.gif

  六具足修。先空。中假。后中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至)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圣先以空观。治其内病。复用假观。利物度生。后断烦恼。证寂灭。中观也。

  X10p0413_01.gif

  七具足修。先空。中中。后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圣空观。体真止。猛勇力强。顿断烦恼。即生死结根断已。复用中假二观度生。即随缘。息二边分别二止。共成佛界。

  X10p0413_02.gif

  八具足修。先修空。齐修假中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此圣空观力强。以圆觉妙心。顿断烦恼。于一念中。普及有情。一吹大千世界即成。功用如是。故云建立境界也。

  X10p0413_03.gif

  九具足修。齐修空假。后修中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以至静。体真止。亦云空观力强。复兼假观。方便随缘。故云资发变化。以中为体。复修禅那。破无明惑。

  X10p0413_04.gif

  十具足修。齐修空中。后修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至静。体真止亦云空观。力强。以中观润之。用资寂灭。后以假观。变化现前。世者。世有方位。界者。界有界分。且如释迦。于娑婆有缘。来此随方度生。

  X10p0413_05.gif

  十一双修。先假后空

  (从此。后七观用假在前)。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先用变力度生。随所度处。观空入灭。

  X10p0413_06.gif

  十二双修。先假。后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先用假观。出建立假。故曰种种随顺。然后入真空涅槃。故曰而取寂灭。居中道观。

  X10p0413_07.gif

  十三具足修。先假。中空。后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以变化力而作佛事者。此圣流。出假化物。如傅大士。示迹于婺州双林。有妻有子。种田。作世间事。若以俗眼观之。而自愧。以道眼观之。无非佛事。安住寂静者。弥勒兜率内院。常说妙法。身在人间。而内院不动。古云。颠狂弥勒到明州。布袋横挑柱杖头。饶汝化身千百亿。一身还有一身愁。

  X10p0413_08.gif

  十四具足修。先假。中中。后空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菩萨。先用假化度众生。皆以变化。无碍作用。如持地菩萨。常居渡船处。入水。与人搬担。种种作务。唯取一钱。岂不至静。而取佛道。

  X10p0413_09.gif

  十五具足修。先修假。齐修空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齐修奢摩他禅那。

  以变化力。并方便。正是止名。方便随缘止。即假观。假观为先锋。空中为中军。故云至静寂灭。空中观。即体真息二边。为止二俱随顺也。

  X10p0413_10.gif

  十六具足修。齐修假空。后修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假观。空观。二观皆依中道而起种种变化至静。空也。

  X10p0414_01.gif

  十七具足修。齐修假中。后修空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变化。用假观。资于寂灭。中观也。无作静虑。空观也。假中。即是体用也。复入空。复入静虑。可谓坐筹帏幄。有决胜千里之功。

  X10p0414_02.gif

  十八双修。先中。后空

  (此去七观用中在前)。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圣。用中道。即圆觉一性也。此性不守。发而为静。为空。破一切相。荡一切法。凡起修。以此观照之。立一切法。无法不足。

  X10p0414_03.gif

  十九双修。先中。后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圣用中道。寂灭理上。而用假。故云而起作用。于一切境。用中道照之。故云寂用随顺。办一切事。无事不办。

  X10p0414_04.gif

  二十具足修。先中。中空。后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从中道第一义谛。起种种自性差别。亦用空观发用。如火得空则明。水得空则莹。变化万端。摄化一切。即假观之力。

  X10p0414_05.gif

  二十一。具足修。先中。中假。后空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圣用中观。绝待为义。妙一切法。无越于中。只常智无缘。无缘而缘。无缘大慈。谓之无作自性。虽起作用。终归于空。作用假也。如钟在架。扣之则鸣。钟者。中道观也。钟内中空。空观也。扣之鸣。假观。中空假三观。发用也如此。

  X10p0414_06.gif

  二十二。具足修。先中。齐修空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先修中观。即秘密藏。包含种种诸法。于诸法中。常照而寂。亦寂而照。故云起于变化。名不虚得。

  X10p0414_07.gif

  二十三。具足修。齐修中空。后修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后修三摩钵提。

  此圣。用中道寂灭力。资于至静。中道如水。至静如清。而起变化。如水上波。波亦无穷。浪亦无尽。其假也如是。

  X10p0414_08.gif

  二十四。具足修。齐修中假。后修空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圣流。中道有力。并假观熏动。资于变化。至静空观。如太清天。清而且明。安致是中。左右逢原。

  X10p0414_09.gif

  二十五。圆修三观。三止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至)自性清净随顺。

  此菩萨。圆修三观三止。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圆觉即中道第一义谛。亦名常住真心。亦云性净明体。亦云本觉。亦云空如来藏。亦是法华经藏。修而显之。具一切名。通一切法。在迷。为恶为愚。为痴为三毒。为淫怒痴性。为杀为盗。为邪见为魔。为诸阿颠迦。为昏钝性障。为性恶。具无量名。为之性恶法门也。今言为佛为圆觉。就修显立名。为真谛为俗谛。为真俗不二。为中道。为真谛者。即凡圣色声因果等法。皆无自性。谓之性空。亦非研究而空。乃本来空也。是名空观也。俗谛者。于性空中。具足诸法。无所不遍。自他无碍。毫刹含容。亦即假观。本来具也。然此真俗。二无二也。混而为一。而未尝为一。离而为二。未尝二也。当知即中道观也。此三谛观。即圆觉性。寂而照。照而寂。圆合一切。于诸性相者。性真谛也。相俗谛也。亦向真俗二谛。二谛即一。岂离觉性。以觉性。遍在一切众生心中。生即是佛也。以众生心中觉性在佛。佛即众生。生即是佛。佛即是生。生佛平等。觉性在地狱。地狱即佛。佛即地狱。其鬼畜生人天。何莫由斯。于一切法上。用三观照之。了之于身心。脱之见解。非今始悟。由本不迷。佛也。生也。一而已矣(次结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此二十五轮。本被机修证。若论机缘入道。若权若实。若偏若圆。有利有钝。何止二十五。经中自云。若诸菩萨。于一轮中。有若诸。关涉多少。故不能穷理尽性也(次总示修习法戒)。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至)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示菩萨。末世众生。须依教修之。若不依轮次。终成虚设。梵行者。即不淫欲。净身业也。寂静。净口业也。思惟。净意业也。三业清净随智慧行。为之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者。克期也。二十一日中精进。谓之克时破障。域意修真。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此言凡夫浅识。观力未着。须依事相。如假船过渡。用筏到岸。书二十五名于签上。于佛前。诚心祷之。乞求冥力加被。勿起少疑心。祈祷忏悔已。至于三七日。诚心深固。为之。即非造次。然后信手抽签。不宜简择。依结开示。或顿或渐。依教修行。者自的乐一门。随便修习。既胜劣难分。不能自决。故凭圣力。以卜应修。当即依结以修。无得复贪余观。若单修一轮。并圆修三观者。此名为顿。若兼修互修者。此名为渐。此渐。非渐教之渐。此则同以圆觉。发观之始。同缘实相。同以上品寂光为观体。但根有利钝。证有先后。为之渐也。不问迟钝聦利。但心怀疑悔。即不成就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至)不久证涅槃。

  偈与长行无异义也。有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二句不免重释。圭峰云。唯除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则不必具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不随顺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加之以绳索。无疮自疣也。是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类。故云唯除之矣。

 释迦老子性颠蹶  蜘蛛网捞水底月
 辨音不解拈金弹  断贯索系天边雁
 二十五轮更互修  得便宜处便垂钩
 锦鳞不在丝轮上  莫向烟波深处求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四
卍续藏第 10 册 No. 0254 圆觉经心镜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五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聦述

  ○净诸业障菩萨章

  观夫圣贤垂训以身者。是禀父母之遗体。诚不可毁伤。但凡夫无智。执之为实。生我所相。地持经云。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若离我着。则无世间受生身处。大论云。一切世间中。莫过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名是心。色是质。是故净业障。虽已自度。亦欲度人。于无迷闷处。起生迷闷。问于如来。释迦老子。又于鬼门贴卦。好肉剜疮。穷四见源。故有此章来意也。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至)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不思议事。只是如来因地行相。历恒沙劫。勤苦求索。古云无自然释迦也(次正问)。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至)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此问。圭峰慈室两家。都言不是全不知都迷。意明。已知觉性圆明。但疑凡心宛在。不合觉源。今谓。正为凡夫。迷于圆觉。未有修入之路。何关圣人已知。若已知。何须问佛。果佛已证。因人自迷。经有云。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使诸众生。岂是圣者乎(次愿说展诚)。

  惟愿如来广为我等(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圭峰云。若直谈本体。则名觉性。若推穷差别之法。皆无自体。同一切性。即名法性。今谓。觉性法性。一体无二。但说果人。所修所显名觉性。因人所迷中修所显者。名法性。法性通一切法也(次许说戒听)。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一大藏教。百千三昧。无量行门。皆是佛之方便。开甘露门。若究本源。生佛平等。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佛法即实相。实相即诸法。只为众生在迷。圣人布路。作筏度人。谓之方便也(次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至)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天台云。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见道者。悉于心色四大五阴。根尘识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缘甚多。今略辨四见。(出法界次第)今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但世间所作之法。皆有创始。如起屋造宅。皆有始也。唯此一念识心。无始初时。只云轮转生死。如今身现在。要知父母未生已前。我在何处。将何为始。故云从无始来。今且从风火。搏我识神。入母胎。揽二滴为身。即此谓之妄想。此滴本非我有。父母遗弃。妄认之为己有。为妄计色受想行识。此五和合。如草头露。暂聚少时。又如五指。成一拳相。五阴为身。亦复如是。况凡夫不了。执此假名。而为我等。经云我者。于五阴四大根尘识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见。人者。亦于五阴等法。妄计我是行人。妄计自身相貌为人。荆溪云。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者。亦于五阴色等诸法。共成此身。计有我生。谓之众生见。寿者。亦于阴入界中。计一期报寿。若长若短。如人愿年百二十岁。此皆寿者见。荆溪云。众生以续前为义。寿者以趣后为能。凡夫既执我。认四颠倒。为实我体。佛欲破众生妄执。与二乘人说。无我法。二乘离我。成阿罗汉(次憎爱由我起)。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至)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因上妄执。计有我身。是名身见。身见既起。见爱即起。违我者憎。顺我者爱。如是爱憎。皆由执我。故云由此二境。即憎与爱。憎属见即见惑。五利使。邪心观理。情迷颠倒。爱者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若于男女色身。情迷。随心逐物。染者缠绵。通名为爱。爱属烦恼。即属思惑。五钝使也。因虚妄故。错认遗弃。四大五阴。根尘为身。已是虚妄。于上。复生憎之与爱。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如冰与水。生妄业道。轮转三界。入于火宅。业道即六道也。因兹妄业。有轻有重。善恶二业。亦分轻重。善业重。生人天中。则阿修罗。恶业重。则地狱。次则畜生饿鬼。故曰妄见流转。或于人道中。厌流转者。修四谛十二因缘法。证声闻缘觉。小乘涅槃。有为之法。此人少悟空法。达四大五阴本性空寂。不立我人知见。得小乘道灭二谛。犹止宿草庵。入于化城。非究竟灭。谓之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者。以大斥小。小乘之智。如萤光。岂可比大乘之智。如杲日丽天。觉是圆觉。不入圆觉者。又觉照也。即清净觉相。非是觉相违拒。不是圆觉不容汝入。只为尔能入者。是小乘之智。自隔自碍。非觉碍汝。故云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大圆觉智。破一切暗。灭萤光之小智。揭金粟之高明。动念即凡夫也。息念二乘涅槃也。凡夫二乘皆皈迷闷。至此薰莸同器。不得不辨也(次生死无明为本)。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至)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起信云。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生六粗。今言无始者。即是根本不觉。熏习真如。生三种相。业相。转相。现相。故云本起无明。既是根本无明。内惑为因也。四大。地水火风。此四围空。汝之无明妄识。于中假作空宰。若论不能降伏者。亦被他人所恼。不能忍辱者。二义不成。亦不成主宰。今论四大和合。心在五根之初。名之为主。遗教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成此色身。于中立我。且云为己主宰。若心无慧眼。不能分别。色心四大五蕴根尘识等。皆是幻化空华。则身心等性。皆是无明生灭之法。不离虚妄(次引喻)。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此喻爱欲也。前文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亦是无明为因。无明为果。大论云。老死有果。所谓无明。无明有因。乃指老死。是故生灭。皆从无明。今明上说。无明为己主宰。生起我爱。爱己色身。谁肯断命。既云爱欲为因。爱命为果。因果皆爱性不舍。任运不自断命。若肯断命。应是舍爱。既不舍爱。三界不出(次结成障道)。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至)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爱者。即是见爱烦恼。只为众生。迷烦恼故。(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恼乱身心。致使真明不发。今言爱者。即贪染之心。染着缠缚。通名为爱。此爱顺我者则爱之。逆我者则憎之。此之憎爱。皆我在虚妄浮心内。此虚妄心。体是根本不觉。现行无明业识。未起善恶时。本自无事。但于名色阴界入等法中。起憎爱心。妄计我能养育于他故。亦计我从生已来。为父母养育故。名为养育。今以憎爱。养育无明于内心中。忽遇逆顺境界。便生憎爱。此是十六我人知见中。第六养育见。(出法界次第)若以憎爱存心。憎则怨。爱则喜。怨恨见爱。总是情想。以此求道。去道转远。故云皆不成就(次徴起。标示四相。一我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圭峰意谓。所证者。此指罗汉。证者。尚有我相。今谓未然。我是十六见中。第一名我见。只为名色阴界不了。妄计有我我所之实。吾佛恐人不识此见。此见潜在内心。难识其相。故云心所证者。虽云心所证。所证何相貌。下有喻。晓之(下约喻以释)。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至)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如人。平常无病。痛痒俱无。忽少不安。加之针艾。针艾临体。方云有疼有痛。既知疼痛。始觉有我。故云。心所证者。且就众生显我。不是罗汉。经云谓诸众生。若是众生。用加针艾。故云证取方现也(下引例。直至等觉后心尚有一品无明未破。我相未尽)。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至)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此例我相。不独凡夫众生有之。至佛亦有之。故云其心。证于如来者。此是分真佛。不是究竟妙觉佛也。佛亦称我者。无法之我。此具我者。非凡夫情我之我。未证无生忍地。刀割火涂。皆是痛苦。圣人遇难。如割水吹光。何难之有。为凡夫未破无明。其病全在。若知佛地。了知我证涅槃。所了知心。亦是我也。直至妙觉。四十二品无明破尽。百非洞显。万惑咸亡。如十五夜月。到此田地。无尔无我。无此无彼。无凡无圣。无善无恶。天堂地狱。净邦秽国。打成一片。故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中(次二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至)一切诸者悉为人相。

  智者法界次第云。人相者。于名色阴界入等法中。妄计我是行人。异于非行之人。故名为人。亦计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故名为人。慈室云。须知后三相。皆依我相。从根本而立。荆溪云。人以计外。为人相。大论云。但于五众取相。故计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诳惑生。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今言众生心悟证者。恐人误作悟道之悟。证道之道。故言非也。意云。以我若比异类。我是人者。计是人相貌。尊贵。利益。违逆等相。我人道胜。其实专自己身。立人相也。悟是悟彼人。证是证我相貌富贵。故云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意云。我已过一切人。皆不如我。我能他不能。我会也不会。如是皆是超过。即不是证圣人境界。名为超过。故云悉为人相(不列圣人。亦有人相未亡)。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至)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其心者。此指一切众生之心。龙女是畜生心。调达是地狱心。妙庄严王是邪见心。十法界。皆云其心。除究竟佛非心。既存有心。有心生天。有心为人。有心为佛。乃至有心证涅槃。故云俱是我者。心存少悟。悟我为人。非悟成佛。殚者尽也。尽其理言之。错认己身。强立主宰。故名人相(次三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至)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天台云。于名色阴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计有我生。故名众生相。今谓。初受胎时。揽父母遗弃。为有五事。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此五皆揽四大共成其体。彼时便有。四大和合。五阴和合。假名色身。立我所相。众生者。众共而生。故众生者。五阴和合而生。如五指头。束成一拳。此五成拳。故有拳名。五阴成身。假名众生。亦云众生见。亦云人见。于母胎中。便有此名。皆是妄计。非实有体。心自证悟所不及者。此因我人知见。自高自大。我是众生。彼非众生。此是我。自起高心。慢彼非我。故此有两不及。一他不及我。二者我不及他。下者一字。兼于自他。故下立譬云。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下再自释云。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此是我。既非他是众生。他亦非我为众生。则非我者。他非于我也。云何非彼。我是众生者。我既非他。他亦非我。我是众生。总结云。非彼我故。并非彼非我。是我而非彼。如彼亦非我。但众生妄情执有。分彼分此。有悟有证。如此皆是我人。而此我人所不及者。存有所了。立悟立证。皆是我人。妄想。不离此五阴。聚而为身。名众生相(次四寿命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至)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寿命者。金刚经。只云寿者。不言命。今言寿命者。寿者。是于色心五阴中。妄计有长有短。曰寿命者。亦于色心。阴法界。计我命根。成就连持不断。曰命。其命寿只一也。大论分为二。计我命根连持不断。以执此故。计有我身。名为身见。心照清净者。心便是命。命只是出入息气。气只是风大。此息风。若不清净。则结滞。皆由此心。知一切法。知者智也。智即照也。照一切法。曰觉所了者。一切业智者。此业即智。此智即业。以此无明业力。知于诸法。此智。非一切种智之智。此是业上生此智慧。时人号灵台。此智所不见。犹如命根。世间知命者少。此之谓也。若心知命。有长有短。知是幻化。空品云。心如幻化。故云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照即知也。即知见了一切法。皆是虚妄。故云觉者下一者字。兼能觉智。能觉皆是尘垢。垢是四大五阴根尘识。皆为过患。能觉所觉。能知所知。并皆尘垢。能觉如汤。所觉如冰。故云如汤消冰。知冰消者是谁。能知所知。并皆无体。故云者字。若存我能知之知。觉我所觉境也。亦如汤冰。能消所消。并皆无相。故云亦复如是也(次总标存我失道)。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至)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神我本是藏性。性不自守。随薰和合。于名色中。妄计有我。不了四相。纵经尘劫修行。终不成圣。为未除我。火性未断。故除我是入道要门。大小乘。若不除我。终非圣人。佛在世。亦有如是。故云正法末世。今后五百岁中。法是正法。柰弘持者。多以邪法误人。呵佛骂祖。皆正法末世。其法虽正。弘者曰邪。谓之末世也(下徴问所以)。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今世间有一种学无生之术。欲不生灭。起此之心。已落生灭。反求之者。去道逾远。我是罗汉。我是无心。我已到家。以盲引盲。盲盲无穷。涅槃者。何法谓之涅槃。尔不识真理。二乘三界小乘涅槃。出分段生死。有余涅槃。大乘破无明。登圆初住。证一分三德。大乘涅槃。佛是究竟涅槃。岂有纯是凡夫。三毒不断纤毫。淫怒痴性全在。何等涅槃可证。若将得神通亦是涅槃。魔魅亦有业报五通。岂得为证涅槃。又大教斥小乘。声闻缘觉。亦谓之邪人。迦叶自云。未闻大涅槃前。尚皆邪见。何况错认我人知见者。此如认鱼目如珠。以为到家。名悟名证。亦云我已成就。古有云是拣择。是明白。若不择良朋胜友。别其见之邪正。不独自误。亦乃误他。其过可胜言哉(次引喻)。

  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贼者。即六尘之六贼也。于色声香味触法之中。自相劫夺家宝。岂复就聚哉。此正言贼者。是无明业识。此贼无始以来。害我甚多。只不自省。此无明业识。亦谓之父子天性。父是天性。本觉佛性。流浪之后。父子相失。今日修圆觉。会天性。定父子。无明法性一体。父即子。子即父。贼即将。将即贼。若也错认未免为他所害(次问终认我取证何便妨于道)。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至)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佛法不可以有心求。不可心无心得。须以有心。作无心用。今文云。有我爱者。爱心不断。求涅槃者。爱心是无明。无明不破。若以爱心求无为。去道远矣。伏我爱根者。如木只去枝柯。还复再生。若断木根。则永无生理。断根证真涅槃。暂伏爱根。如石压草。遇缘再生。即非究竟。外道凡夫。以伏为断。认为涅槃相。虽用药治病。执药为病。病根愈深。故云真生死故名不解脱。不是法不妙。不解脱生死。自是汝。用不得法。故经云。盲者不见。非日月咎。此法如入阵中。用武器善用者。游刃不伤。不善用者。挥戈刺吻。非止伤手。命亦难存(次明我相未尽)。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至)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末世中。即后五百岁。斗诤坚固。学菩提者。道也。今时学道者。我见不除。纵少知见。便谓了证。如此之人。只缘不识真菩提路。妄入异路邪乡。以为真道。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故云以己微证。为自清净。佛在世时。九十六种外道。皆是邪见数中。亦有通力者。尚属邪见。何况今时。唯以口业。诳惑众生。世无青白眼。随顺入邪乡。以盲引盲。同入火坑。佛悯此辈。以苦切之辞。拔济邪见。使归正见。故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以邪化济度。其人受者。自谓已得彼之真道。可出生死。岂知生死重积。实乃迷中。倍迷之人。弟子与师。俱从沦坠。若明眼人。善别淑慝。出其恶。指其妄。此人便生瞋恨。尽世之中。便为怨结。如是之人。只为我相不除。坚执我故。体是无明。第八识。亦名梨耶识。此我识。至究竟佛方尽。等觉菩萨。尚未尽我此识微细。故云执持。潜伏内心。八识田中。既伏在内。游戏诸根。即六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六根门头。贪色声等尘。顺则喜。逆则怒。总我执不断。所以我见居首者。谓若是也(次结成障觉)。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觉是圆觉。此性净之理。如白圭不容少瑕或少瑕玼。则不清净。瑕即我执也。若留我执。性不清净。如孤鹤不入鸡群也(次正释其非)。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至)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若知我空。此空是本来空。非作为空。亦谓性德之空。此空空一切相。具一切相。非空之空。非有之有。此空有。本来性中自具。见喜不喜。见瞋不瞋。乃本有。何瞋喜哉。今我说者。不到此田地。因说故。人虽毁我。吾不生瞋。虽不瞋他。内念不息。暂时捺伏。唯不形于颜色。念中仍存。故云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永嘉有云。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然立我能说。是以不瞋。若起此念。能所未亡有彼有我。皆为我相未断之故也。如佛世中。有二人窃人莲花。谋计云。他人忽觉。唤云谁盗我花。应当效鸳鸯鸣。令他不疑。一人果入池中盗花。主人云。谁盗我花。不效其鸣。却乃应云。我是鸳鸯。为主所获。元本我之一字。毕竟未除。谁人不为。此我病之所害。是以众生寿命之见不断。故云亦复如是(次说病为法)。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至)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如人有病。必服诸药。药到病除。乐亦应舍。或有人。以药能治病故。执而不舍。药反成病。岂知疾病易医。药病难愈。精进修行。能说之人。悉名为病根本。只为不识真性本空。致以说药为病。虽勒求道精进。不达我人性空。还生虚妄。学佛本为治病。久之反药为病。徒劳苦行。如佛世有一女人。厌身烧身。临将入火时。忽遇知识。汝烧身厌身。仍不脱苦。其苦复苦。不达性空。纵烧千身。亦不离苦。譬如坏驴之车。驴厌车。坏了旧车。旧车虽坏。新车复来。不达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如鸟投网。无可出处。心虽念念欲出。柰何无可出路。要求出路。古云。游心法界诸心寂。如日依空不住空(次明将凡滥圣)。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至)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四见。本是真如佛性。起妄计故。为此色身。已为实有。又计我能解如来藏性。即是我心。及四三昧。是入道门。我是所行人。妄计我所解者。是上人法我所行者。是如来行。如此解行。并是妄计。无非我人。于圆觉性。终不成就。为有我见。作主宰故。又有一种增上慢人。未得为得。未证为证。诈称善知识。现图利养。如经云。昔有贫穷人。逃于他国。诈号王子。彼国不识。以公主妻之。此人遇饮食间。常起嗔责。后有本国人。偶然见其公主。说如上事。此客曰。教汝一偈。他若起嗔时。便念此偈。其嗔自伏。偈曰。欠债逃他国。诈称为贵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此人嗔心果伏。今增慢人。诈云了证。邀求名利。嫉妒贤能。造地狱因。自不知觉。故云由未断我爱。不能入清净觉。岂非诈也(次趣果迷因)。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至)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求道者。用心希望。亦是我慢不灭。若用心求悟。亦是我人。纵得一知半见。复入我乡。真道不在多闻。不在强记。佛顶云。阿难。汝虽忆持。诸佛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不如一念。修无漏业。又云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故经云。惟益多闻。增长我见。若要修真道者。须用圆觉寂照。散时止之。昏时朗之。勇猛精进。强软降伏灭烦恼。发四弘誓愿。(誓度生誓断惑誓学法门誓成佛道)观心愈进。则嗔爱謟曲。对境不生。复将所见之境。一一皆是圆觉。以觉照之。所对之境。如汤消冰。忽有障重。境界不退。求善知识。决择明白。庶不迷邪见。所求师。别起爱憎。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至)究竟非成就。

  ○普觉菩萨章

  禅本无病。病者非禅。病是自病。非病是禅。净名疏云。禅者。佛心。智鉴圆明。又翻弃恶。如来纯净之智。本不有恶。恶即病也。圣人以禅为药。治众生病。岂可以病治人之病。今普觉快说禅病者。盖禅能治病。故云禅病。法华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今得成佛。今求善知识者言为人师范人。今末世中。己见不明。一盲引盲。瞎人眼目。说邪为正。自诳诳人。吾佛悬鉴将来。急说救病之方。略言四病。其实病则无量。然此四病。本自身生。身从心有。病根在心。禅无异路。但人心多端。悲智不同。遂成四病。若也觅病于心。何心是病。何心非病。作止任灭。方之可知(下正请)。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禅体静。观体朗。禅则止心不散。观则照心不昏。大乘入道。以止观为筹幄。用定慧为先锋。破障坏魔。良由于此今云快说禅病者。为去佛既远。圣贤隐伏。邪法炽盛。魔强法弱。金鍮不辨。泾渭不分。说病为药。以邪为正。用璞郑璞。名同体异。若无正见。徒劳苦行。故云求何等人。而乃正之。法亦多种。邪法正法。恶法善法。以何等法。而作规模。行亦多种。有正有邪。九十六种。皆是邪行。因采花婆罗门。见比丘身生疮痒。以火炙之。外道见之。以火炙身为道。故有五热炙身。比丘不得命断。遂投崖。外道效之。故有投崖赴火等。至有裸形。持鸡犬等戒。皆是邪法。今云依何等行修之。病亦多种。见思病。尘沙病。无明病。身病。心病。二乘人不识真病。往于贫里。止宿草庵。皆是佛法中病。当以何法去此二病。发心亦有多种。今求圆觉者。如何发菩提心。于是深识不思议境。如善则参五十三善智识。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心。未知仁者。如何发心。如斯五事。并在末世。龙亡虎逝。正废邪兴。普觉如击石火。善逝如谷答响(次戒听许说)。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发心修行。先求正知见人。决择(次正答)。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至)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大心者。菩提心也。修圆觉者。非大道为心。孰能成就大志。发大心者多。成佛者少。经云。鱼子。庵摩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期结果少。鱼虽生子多。成鱼者少。为风涛浪击。损多成少。庵摩花。开花多。成果者少。菩提发心。亦复如是。百人发心。未必一人成佛。如佛与阿难。过去空王佛时。同发道心。阿难乐多闻。释迦勤精进。释尊已成佛。庆喜为侍者。安世高。与一人同修行。此人虽修行。嗔心多。世高云。汝与我相似。不在我下。汝不戒嗔。将恐沦溺。死后在哄亭湖。作大蟒蛇。有千里威风。能分风送舟。受人牲灵祭享。后遇世高。现身相见。具说上事。尽将庙中。所积金帛。与世高造寺。后生天。所以守戒在心。人之难能。今发心修圆觉。用寂照观心。亦须求正知见人。决择用心。最初一步若邪。终身为魔眷属。求正知见者。有云。用佛眼见。在心曰知。只可云。学佛知见。然后用佛知见。接化众生。非是唯独在佛。善知识。通该凡圣。凡师人师也。佛世四信。灭后五品。普觉善用知见者。正问今时人。菽麦不辨。遇人先入者为主宰。避邪师。如避蛇虎。如入蛊毒之乡。滴水不可濡唇。古云。宁破戒如须弥山。不可被邪师熏一念。流入藏识中。永劫取不得(次出过德)。

  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至)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具大道心人。必不住相。不著有无。不醉声色。金刚云。不着色声香味触。此人心如虚空如鸟飞空。不住于空。若住相之心。乃是凡心。二乘心。顽境偏小妄心。并是小径。乃燕雀所游之道。若大道心。是佛境界。是菩萨境界。如大象所往蹊径。故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声闻止断见思惑。缘觉更侵习气。无慈悲心。不度众生。如獐独跳。不顾后群也。正知见人。如良玉居山石间。混在人世。或现尘劳。粗恶境界。非是虎其皮。羊其质如取鱼垂钩。不免香饵。无饵鱼不吞钩。知识用香饵为佛事。网罗法界众生之鱼。如傅大士有妻子眷属。作世间事。梁武帝岂不识人。庞居士十万家财。载沉湘江。岂是抟财。临死云。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此二大士。抟财妻子。仍赞修圆觉者。教令断欲或为在俗者。教不罗欲。皆是方便。仍入律仪。净名云。示受于五欲。亦复见行禅。又云示有妻子。常乐远离。此皆示现过患也(次明如是四依。四果人。可为师训)。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人者。即四依。道眼端正。阿耨等九字。翻无上正等觉。善知识。以正观示人。以律仪戒法防非。此人即得正心行处。即无上等。依此发菩提心。皆入萨婆若海(下明入魔之人。自有正知见。不可不供养)。

  末世众生逢如是人(至)种种过患心无憍慢。

  释迦昔为国王。舍位求阿私仙学法。一千岁中。舍身为床座。仙人起坐于其上。又采薪汲水。千年道心不退。今得成佛。此岂非是不惜身命。又昔有野狐。为狮子所逐。逃命坠坑无缘可出。此狐于深坑底。思惟自说偈。可惜此身不饲狮子。若饲狮子。亦自获福。我今枉死。空丧此身。无益于事。天帝释遥闻狐说偈。下来见之。于坑上问狂言。汝不惜身命。有正知见。吾今欲闻汝法。可以说之。狐曰。岂法师在下。弟子在上。便说法要耶。帝释以神力出之。出已亦未肯说。以衣叠之为座。请说。是佛因地。如此之类。皆是规鉴。末世众生。求圆觉者。岂任胸臆。萨多波沦。敲骨取髓。以求般若。岂存过患。憍慢之心乎(次复以世法比况之)。

  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至)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世人只知用事。不知用理。事即是淫怒痴性。不善法。善即用理者。即淫怒痴。即大解脱门。佛为凡夫二乘人说。离淫怒痴。为菩萨说。即淫怒痴皆是佛法。如华严。和须密多。以淫法接人。呜者。啐者。皆获三昧。鸯掘摩罗。怒佛持剑杀佛。喝佛云。瞿昙你住。你住。佛云。你不住。反教我住。鸯掘于一言悟性。放下剑。证阿罗汉。善用恶法入道者。谓之入魔。魔如佛如。一如无二如也。给孤长者。铺金布地。买园造寺。岂以聚财之故。害其为善知识也。佛弟难陀在俗爱妻。不相舍离。佛去乞食。其弟难陀。将一钵饭送佛。其妻将一点唾。抹夫鼻上。莫令唾干归。引到祇园。强令剃发。佛令把袈裟角。游天宫。陀。见天女好。问天女曰。尔何无夫。天女云。佛弟难陀。持戒来此。为丈夫。难陀为欲持戒。后成阿罗汉。授记作佛。岂可以着色之心。欺之不成圣证。仙预大王。杀五百婆罗门仙。预。生天。五百堕地狱。如此经论。皆以迷逆为佛事。可谓莲出污泥。不生陆地。若迷中实相。即冰是水。恶具一切善法。性恶法门。亦理毒害。此如医者。善知诸病。若是善病。用人参茯苓。亦可疗病。别有热病。须以黄龙汤治之即可。黄龙粪清也。以瘥病故。不嫌药秽。思之可知。心华才朗。十方佛国。自然现前。潭清月朗也(次明善知识。有四病)。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法华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禅经云。众缘虽具足。开导由良师。于善知识为观者。大品云。佛菩萨是善知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识。净名亦云。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华严云。有善知识魔。三昧魔。菩提心魔。魔能使人舍善从恶。又能化人。堕二乘地。魔经云。除诸法实相外。余皆魔事。如此等安得不辨。若也不识正知见人。堪为依栖。则水浊珠昏何暇息心。何暇修观。故云是大因缘。今云应离四病。此是为人师者。自己之病有四。即非其徒。有四病也。今为人师者。自言所得深妙。非汝等境界。此真魔王所说。若真知识所证境界。如鸟飞空。不住空。亦自度空。度无所度众生。断无所断烦恼。学无所学法门。成无所成佛道(次出四病一作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至)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智者说止观。正为众生。治此诸病。彼云。近多附佛法外道。又云此人依法起见。如是亦所得。亦复无边。若不精详。是非难辨。舛谬邪正错杂。差之毫牦。失之亿兆。真实之法。辨之不出。玉石不分。自误误他。二俱堕落。况外人所见。亦谓说妙。外人视相。亦作佛形相。如镇头迦。加罗迦。二果颜色一般。一能杀人。一能活人。镇头迦如柿。则善不识者误服。为害之甚。纵依师教。恐堕二乘。外道魔王。神我全是缚法。非自在我。互相是非。以小所证为涅槃。方沉生死。爱处生爱。嗔处生嗔。虽有慈悲。只成爱见。虽效涂割。终为强忍。虽具一切智。不出推度。虽是神通。皆是漏化。所学四围陀典。非总持之力。虽断钝使。如屈步虫。世医之治。差已更发。八十八使。集海浩然。二十五有。苦网无际。如斯之类。岂可认为真法。且如诸佛说空法。为度著有者。若有着空者。诸佛所不化。作病者。作是造作。作以身作。此身虚伪。假名为身。纵尔能现佛身。亦不可认为真佛。爱之即错。便随邪徒。如鞠多尊者化一外道。外道能现佛。三十二相。与佛无殊。至狐有通天狐。能现佛身。若造作。作生。作佛。作人。作天。作魔王。善须甄别。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此心虚妄浮心。多诸巧见。岂可信此虚妄。便取圆觉。况圆觉不属虚妄。亦非造作而得。故云非作得故。若依真圆者。即实相。实相即善法也。通名为法。亦名法身。若法身实相。依而修。修时亦有见实相法身。亦无我能修圆觉。他不能修。不生我所相。亦须知能修之心。本性空寂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虽不求作圆觉。圆觉自至。如镜中像。但得镜上垢尽。镜中像何所虑哉(二任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至)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此四皆云病者。病是见病。爱佛爱外道。都属见病。此任为病。此云任见之病。此病难医。若云不求生死。此是凡夫妄见。妄病。不求生死。生死自至。堕地狱轮回六道。二十五有。并是生死。不求出离。生死无际。岂非病耶。涅槃二乘所证。不求涅槃。不出三界。爱涅槃。亦是见病。圆觉不在小乘涅槃中。若尔所见生死涅槃。不是佛性。若着二边求者。尚且是病。何况都不求者。此病尤甚。生死涅槃。此二法堕落二边。永不成佛。故说为病。今时学佛。学空法。要见性。殊不知。空是第一病。空病难医。只闻空能坏一切法。不见一切法。能坏其空。火得空故。烧坏一切。水得空故。荡散一切。地得空故。生盲一切。风得空故。成一切法。坏一切法。何况人心着空。不为病耶。不是空不可用。只为用不得法。如人有病服药治病。药反为病。只为众生。不识本性空寂。不达性空。至以有失。性空本来空。不是作为成空。若不断生死。不求涅槃。则落二边见病。若要离二边病。须依中道。第一义谛。若依而行之。则修种种功德。修无作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破诸颠倒。心心寂灭。任运流入萨婆若海。故说任心以之为病(三止病)。

  三者止宿若复有人(至)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止病者。妄心若散。当止止之。其散即止。是好良药。谁不服之。十方如来。皆依奢摩他止之。今说为病者。是汝不善用止。故说为病。凡夫用止。其散虽息。不能用。为四禅天。为魔王。为二乘。为偏菩萨。为坑。为阱。如净名经中。魔王领诸魔女。来惑持世菩萨。魔谓菩萨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洒扫。菩萨不识。彼为魔也。乃云憍尸迦。(帝释天主)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讫。净名在前云。此非帝释。是为魔来娆固汝。尔时魔波旬。念维摩不为所挠。欲隐形去。而不能。尽其神力。亦不能去。闻空中声曰。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俯仰而与。维摩云诸姊。魔以汝等与我。汝等皆当发阿耨多罗。三𦵧三菩提。又为诸女。说诸离欲之法。诸女得未曾有。魔复来白净名言。居士。一切舍者。是为菩萨。我欲与诸女俱还天宫净名云。我已舍矣。汝便将去。诸女言。我于居士处。有法乐。自娱。不复乐五欲乐也。我今随魔还宫。居士以何法教我。止于魔宫。居士云。有无尽灯法。汝等当学。无尽灯者。乐常敬佛。乐供养众乐坚持戒。乐广行施。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𦵧三菩提心。譬如一灯。燃百千灯明终不尽。当以此法。住止魔宫。将来佛道成就也。若以无尽灯为止者。灯能破暗。在暗止之即明。在散止之即定。在吝止之则舍。在凡止之即圣。但善用不为病。不能用止。外道也用止。变九十五种。皆是邪。声闻缘觉用止。只有余涅槃。偏菩萨用之。如云外月。出水花。皆是止病。今修圆觉。用以中道佛性。诸法实相。如如之理。为观为境。为凭伏。行亦禅。坐亦禅。语言动静。息二边生死涅槃。凡圣声色。因果依正。名利富贵。种种诸法。皆是二边。不着二边亦不着中道法爱。如游大海。不假舟楫。不加橹棹。自然到岸。不如是学。是名为病。若中道妙奢摩他。空一切相。破一切惑。谓之体真止。此止是观。境观如如。直至金刚后心。不为病也(次减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至)非灭得故说名为病。

  灭为病者。皆由不达空性。取空像貌。而行善恶。住空理者。此空。盖有四人取之不同。小乘声闻。观灭谛。为㭊尽为灭。缘觉。观十二因缘。无明灭行灭。为至理得缘觉证。菩萨用六度。为至寂理为灭。小乘之灭。不至圆觉。通人。以幻为灭。别人。以一理随缘为灭。如是三人。皆不中理。尽是住寂理中为灭。故今说之为病。不达灭性。本如来藏。第一义谛。犹住门外。止宿草庵。今明灭者。灭而不灭。生死涅槃不灭。众生不灭。佛也不灭。六凡四圣不灭。色心不灭。依正二报不灭。天堂地狱不灭。烦恼无明不灭。见爱不灭。八万尘劳不灭。一切陀罗尼门不灭。水火不灭。魔邪不灭。尽世出世间法。佛法众生法。都不灭。为之世间相常住。为俗谛。为森罗万象。为空如来藏。为不空如来藏。为常住真心。为性净明体。为毗卢遮那。皆显圆觉。一切法是圆觉体。万窍怒号是圆觉用。圆觉在众生生死中。在声闻涅槃中。亦在诸日用中。终日圆觉。未尝圆觉。如人说火。不能烧口。楞严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会用生灭。灭本不灭。不能用之。生灭即灭。今言不达灭性。住生灭中。指灭为灭。坑阱为灭。如破块落空谷。今取大圆觉性。本来无灭。何须论灭。本来灭。是本来空何须更空以性夺修。直指十二因缘。苦集灭道。生死无明。皆本不灭。故经云。不断结使。而净诸根。又云。不住使海。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庞居士云。难难百硕油麻树上摊。庞婆应声云。易易百草头边祖师意。灵照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打睡。今云。难非难。易非易。饥来不吃饭。困来不打睡。作止任灭满世间。究竟皆归第一义(次结四病)。

  离四病者则是清净(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有心曰邪。无心曰正。行法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灭谛寂静。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正观邪观。打成一片。若要降龙伏虎。莫学弄蛇手段。金刚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安得不舍(次令事善知识)。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至)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众生用情。立分别心。诸佛用理。无分别念。经云。于一切人。犹如佛想。戒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受生。学佛者。用慈悲。不立人我。故云末世修行。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善友有琢磨之功。知识有指迷之德。亲近知识。更须断除憍。慢来亲近者。不得憍。为人师者。不得慢。示弟子或有亲疏。勿起瞋恨。凡见如此逆顺境。观想犹如虚空。空无分别。既无亲疏无憍慢。无瞋恨。若身若心。自然平等。此圆觉性。与一切众生。皆有之。皆同体汝亦圆觉。我亦圆觉。只一圆觉。无二圆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此清净心。平等心。无挂碍心。入圆觉。如在羲和中行。圆觉无私隐也(次戒憎爱)。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至)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此经已除无明业识为极说。有无明。生我见。即我执。有我执。便有嗔爱喜怒。若能断我执。憎爱不生。既无憎爱。即无怨家。若见怨家。如父母想。不应于父母。起逆害心。于我自除憎爱他。亦于我亦无憎爱。故云自他憎爱。亦复如是。平等慈悲。不求圆觉自至。何况以此妙心。求于圆觉。如锦上铺花。岂不顺哉(次发心誓度一切众)。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至)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者。四弘誓中。第一云。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发心。度如虚空之众生。举一愿。而三愿相从。又云无取觉者。不云我是能觉。他不能觉。彼能觉。我不能觉。到此无彼我心。不取觉。不取不觉。度与不度。断与不断。觉与不觉。无彼我相。如是心是平等心。法界心。虚空心。是圆觉寂照心。是众生心。如是发心。不堕邪见。圣人如是叮咛赞圆觉。以此照我自心。与此合否。合者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人而不为。吾末如之何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至)证觉般涅槃。

 四病才出体  心华自发明  昨夜三更月
 毕竟为谁清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五
卍续藏第 10 册 No. 0254 圆觉经心镜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六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聪述

  ○圆觉菩萨章

  诸佛出世。为度生故。度生须说法。法即教。谓之修多罗教。教法诠理。诠理以辨性。见性以成佛。所以种种经论开人眼目。教眼开。即解心通。解心虽通。无行则孤。故须依解以立行。解行相资。如膏助明。目足并进。清凉到已。今圆觉菩萨。闻前开士。一一立义。各伸其问。各陈其说。故吾佛拈花摘草。开明觉性。圆觉大士。择所未闻。假说权宜。请问建立道场。安居处所。若用三观。何种为首。末世众生。进道仪式。一经旨趣。总括于斯。

  于是圆觉菩萨(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初请二问)。

  一问安居。习大乘修圆觉行。先选住处。或阿兰若阒寂处。或处伽蓝。避喧求寂。远离阓闹。今云安居。且就伽蓝内。有三种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佛在世九旬安居。亦云禁足。亦云护生。盖西竺分三际。以辨寒暑。(三际已释文殊章)故佛以热际护生。热际蜎飞蠕动。咸出于穴。佛意慈念。诸比丘出入。蹂践物命。结业增冤。是以制禁九旬不出。九旬安居。始于四月十五日。十六日结夏。终乎七月十五十六日休夏。为自恣。毗尼母云。比丘安居。若无缘事。出界一宿。则犯制。僧家以结夏为岁腊。不序年齿。腊者。接也。交接之义。今通涂问修圆觉。行安居。未必问僧家。九旬安居也。

  二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此三。即空假中之三也。此三种。为先用空。为先用假。为先用中。于空利者。已达法性。不须修假中。于假利者。不须修空中。于中利者。不须修空假。若此三中。各于一观不利者。则兼修。如二十五定轮互修是也。兹为具学大乘圆觉行者。故问之也(次戒听)。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安居修观。即是方便。应属言教。悉是如来善权方便(次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至)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若立期限。必制日辰。制期者。域意修真。克时破障。一大藏教。立四种三昧。皆有期限。如法华三七日为期。光明弥陀一七日为期。不先立期。则如猿猴心散。野马奔逸。道业难成。故修圆觉。须依伽蓝。此翻众园。园是种殖之所。种殖道芽增长。(或云梵刹。或云招提。或云浮屠。隋时改天下寺院为道场。或云灵庙。为寺。为院。为莲社为精舍。有多种名。皆修心练行之所也)经制修行。有常坐。有常行。有半行半坐。有非行非坐。唯非行非坐。此云随自意。此三昧。行坐俱修得。若上三种三昧。具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第四三昧。于四威仪中。意起即觉。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或有缘事故。随分思察。亦是随自意三昧中。诸经行法。且不局限。念起即觉。意起时。思惟观察。亦与修多罗合。如我已说者。如上已说。二十五轮。三种观法。如无他事因缘。即立期限。建立道场。天台云。道场者。清净境界。治五住糠。显实相米。据此虽立三期。不专常行常坐。半行半坐。细观经意。乃随自意中。诸经行法中收。此三昧中。有善性。恶性。无记性。第四诸经行法。非善恶无记。即是诸经所修行法。此收一切经。亦以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但为根有利钝。故分三期。亦不专定满日数。若利根者。一七日中。发明。若钝根者。百二十日。中下亦然。不以期限为制也。如昔六祖。闻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忽然开悟。圭峰读圆觉。至既无我人。谁受轮转。而悟。大抵不入规矩。不成方圆。况楞严有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岂新学舍范模。而能入道哉。进学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以道若未成。必藉思修而入。今云随分思察者。则成于思。毁于随之谓也(次专思寂想。入观道其仪式)。

  若佛见在当正思惟(至)稽首十方诸佛名字。

  此明行三昧时。入道场。设心用意。若佛在世。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金刚体。当正思惟。未必止思佛容貌相好。且如十六观经。韦提希问佛。教我思惟。佛教修三种净业。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受持三归。具足众戒。此是答思惟。后以十六妙观。答正受(即三昧)今之思惟。又须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有二种○一身三。口四。意三。三业清净○二身沐浴。意绝攀缘。三口斋蔬)更慈悲。行方便。摄心静虑。并是入道正方便。故曰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者。楞严云。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结界建立道场。或道或俗。心灭贪淫。持佛净戒。合佛清净轨则。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相。又当阳。张卢舍那。诸大变化。佛菩萨等。初七日中。顶礼十方如来。六时诵咒行道。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愿。第三七中。一向持咒。至七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此乃棱严。建立道场仪法如是。此云悬诸幡华。意同于彼。唯庄严之仪略尔。若依现行修忏法修之。经三七日。邀期。稽首诸佛名字。如棱严三七日中。顶礼发愿也。又如世服药。言三七日中。已能感应。稽首者。只礼忏法。礼佛时。想念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今道场如帝珠。释迦牟尼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礼佛礼法。亦应如是想念(次道观未成。必有罪障。当求哀忏悔)。

  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求哀忏悔者。如行法经云。我今云何。但见释迦牟尼佛。不见多宝佛塔。恒在不灭。我浊恶眼。是故不见。作是语已。复更忏悔。过七日已。多宝佛塔。从地涌出。以是知道业未成。必有三障之阻碍。应须发露己身。先所作恶业忏悔。以自己忏悔之力。更求佛加被之力。魔障不起。护善境界。得心轻安。梵语忏摩。此翻悔过。西国人云忍义。大似恼人。他人怒。意云请恕。愿勿嗔责。天台云。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人得罪于王。伏款求恕。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悔而不作。白法企而尚之。取舍合论。又忏名改往。悔名修来。又忏名惭。悔名愧。惭是惭天。愧则愧人。人见显。天见冥。天台立三种忏。一者作法忏。二者取相忏。三者无生忏。作法忏成。灭身口意三业罪。此依戒门。取相忏成。灭性罪。此依定门。无生忏成。妄想罪灭。此依慧门。作法忏。如建道场。十科行仪。精进。一一不失。余罪虽灭。大论云。如比丘斩草害命。二罪不灭。取相忏。如梵网经。见光见花。手中有罪灭字。闻空中声。或感梦。无生忏。如行法经。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此三种忏。随修一种灭罪。虽然。得少轻安。亦如楞严云。皆是方便。暂得如是。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若无生忏成。便登初住。分身百世界作佛。何止轻安而已。三忏悉是善境界。皆可显圆觉也(次明动中静)。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三七日中。烧香礼佛求哀忏悔。皆属造作。动而未静。如浊水挠之愈浊。今言摄念澄心归一。或专观空。或专观假。或专观中。或专念实相。或数息气出入。或一念法界。境观如如。摄心既久。忽不见身。不见心。如云如影。如琉璃含于宝月。无明妄心自消。圆觉妙心自显(次明遇夏安居)。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

  上问安居。则是修圆觉人。别卜阒寂。置道场处所。今言安居。是佛方便。修圆觉之人。如遇夏首。僧家禁足。九旬不出入。檀越送供。各自修真。修圆觉。或别安道场。用归众结夏。有结期不归。恐妨结夏。归又妨忏期入观。遇此境界。或恐疑虑其进修。佛别出其圣制。使不妨正修。故云。若经夏首。三月安居(次出大乘。修圆觉意)。

  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此明大乘修圆顿行。不比小乘声闻缘觉。用心不同。菩萨以法界为心。绝待为念。观法界众生。是我父母眷属。梵网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彼受生。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地水尚犹自身观之。何况草木江河大地。皆我自身境界。何况有情蠢动含灵。而不度脱。菩萨如此用心。与二乘顿别。声闻自调自度。匆匆取证。怕怖生死。如鬼虎蛇。只要出离。不顾众生。若望大乘。霄壤悬殊。今云菩萨止住。修圆觉者。专用寂照。用观深切。尽虚空遍法界。含裹十方。无一众生。不在圆觉心内。依正二报。皆是常寂光。若身若心。皆是毗卢。如此身心。安可以时限制之。不限制结。一念中度尽众生。一念中要取正觉。岂局九十制夏。制结夏者。依律。小乘制身心自行。非存大志。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者。大有意哉。宜自详悉(次明依制。修圆觉者。别立仪式)。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至)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此意别于静处。立圆觉道场。不入小乘。千二百五十人。祇园结制之限。自于圆觉修心。或经夏首。只就道场。自结制期。所以云不系徒众。若小乘声闻。结制之日。仍于佛前。对首作法曰。我某甲。今依甚处。僧伽蓝。大界内。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是今时僧。与佛世结夏言词一般。今立大乘菩萨道场。既无徒众。对佛自制身心。自立言词。不与小乘语同。故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比丘男僧。比丘尼女僧。西竺以男称那。以女称尼。比丘翻乞士。以乞为活。不求邪食。不立常住。优婆塞。清信男。亦云邬婆斯迦。优婆夷清信女。亦云邬婆索迦。亦族姓男。族姓女。亦云谛信男。谛信女。则今时受三归五戒。善男善女也。此谓之四众。凡道俗。依制结夏。修圆觉者。对佛白云。我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菩萨云。大道心成就众生。寂灭。不生不灭。为寂灭。不是小乘生灭之灭。同入清净觉相者。是诸法空相。不生死相。不涅槃相。不生死。非凡夫也。不涅槃。非二乘也。今云实相。是佛性。是常住真心。是性净明体。是空如来藏。是佛知。是佛见。是圆觉性海。是第一义谛。是实相理地。依此安住。是住毗卢藏。是住戒藏。是住因果藏。是我等见前一念虚妄心。不须他觅。空尽妄心。即空如来藏。若色若心。依正因果。凡一切诸法。皆是实相。依此住持。以法界为心地。安住一切众生。于此即成佛道。不依实相为住持。如何度生。如何得显圆觉。故云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为我二字。指我自身心。伽蓝即道场。是我练心修圆觉处所。圆觉即法界。法界绝待为义。包色心依正。十法界。天堂地狱。无不在乎其间。菩萨为若此也。此之身心。即平等性。无有一法不称性。智是大圆觉智。一切种智。无一法不现其中。若小乘涅槃。则系属有限量。今是大乘涅槃。无系属故。不局一法界。故云我今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安居护生之意如上释竟)若大乘菩萨安居。一切众生。随所住处。安乐一切。不局制内制外。所以放生施食。乃长生符。不死药。故立戒以不杀为首(次明三期日满。自恣无碍)。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明大乘结夏满足。谓之自恣。小乘作法。立二五德。对首出罪忏悔云。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大德长老。哀慜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为之解夏自怨。此后出界游山无妨。今顿教圆修。亦满三月。安居期满。随往无碍。此非对五德之人。出罪忏悔。无自恣忏罪辞。但云随往无碍(次明菩萨。不取声闻境界)。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至)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圣人要制。欲一念遍含法界。三世如来。十方菩萨。法界众生。一念中度脱众生。一念心安乐众生。一念心中修菩萨乘者。未成就使即成就。一念心中观十方如来。在我心中。成就正觉。在我心中。安置诸子。在我心中。住秘密藏。法华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吾亦不久自住其中。其斯谓欤。若非如此境界者。善用其心。非此心地。终不可取(次明空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至)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此三观明文。圆觉未到此土时。涅槃亦出三观。奢摩他者是也。又出璎珞经。明次第三观。谓之空假中。至下卷云。佛顶发放一切光。复集十方。百亿佛土。诸菩萨众。即于众中。告文殊。普贤。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善财童子。汝见是众中。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三观法门否。汝等各领百万大众。皆应修学。又大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智一心三观所出之明文。今云奢摩他。曰空观也。空者以至静为义。静则如浊水澄之则静。静则清净。净则何处不清。何物不净。棱严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若取空义。即破一切法。无法不破。破者荡也。荡坏烦恼结使。爱缠色心幻化。假立虚伪。若无空破之。则执之为有。受于轮回。若空治则四大五蕰。我人众生寿者。皆不著相。况众生无明业识颠倒。非空药治之。则生死不了。先取至静。不起思念者。此用三止中体真止。只谓我心。含一切法。具一切法。一切法皆我心。我今以此虚空。复息虚妄。止则息攀缘。止散心。即为寂心。心寂即静极。静极处万法清净。一一心念。如明月临于万象。故云从于一身。至一世界。无非圆觉。如此净心。遍满法界。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心。以圆觉心了之。以大圆镜智照之。尽百千世界众生。皆悉能知之。先用空观。此观先锋将。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破一切恶。莫若于空。散即用体真止之。昏即用空朗之。空一切法。先用空观。即奢摩他也(下诫邪证)。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言。邪党教人。说邪空。偏小妄心。偏指清净真如。及顽空。㭊空幻化空。凡夫不识。学此邪方。要治心病。真病转深。邪师过谬。又有一种为衣食故。忍受诸苦。学于邪术。心劳力疲。纵学成就。身心俱苦。又有一种。附法外学。以自胸中。狂解邪见。附佛法所说。妄引经论。证自己。恶知恶觉。以淫怒痴无妨般若。以烦恼不碍菩提。行禅坐禅。不须习定。错认名言。疑误后昆。原始迫以口给。滥窃佛法。贪图施利。岂知殃及来报。致此宁不寒心。诸佛设教。非此境界。终不可取。我师哀愍。其何以行之哉(次明假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至)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此观。以幻化为相。取观义。假观。立一切法。莫过乎假。此假从本性空中。具一切法。十界百界千如。森罗万象。天堂地狱。皆本来性具。谓之假。此性具法。不损一法。法法宛然。假也者。立于一切法。不造作立之。本来具也。以止言之。如上一切诸法。即是实相。遍相一切。随缘历境。安心不动。故名随缘方便止。智度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钵提。秦言正心行处。若菩萨。以度生出假化物。众生种种诸病。如尘若沙。菩萨法药。治尘沙病。慈悲忍劳。出没合变。种种现形。如观音马郎妇。弥勒傅大士之俦。皆肯綮修证。为法忘劳。分身散影。木瓶和尚花瓶浴。懒瓒粪火黄独。文殊普贤寒山拾得。皆是出假化人。故云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若自凡至圣。则可以自熏成种。若也忆念在怀。十方如来。未尝不度生而成佛。发四弘誓愿。利益有情。当修三观(下诫邪证)。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出假化物。涉世最难。虽分身百亿。内心不动。如妙庄严王。多逢声色。终被声色所动。又佛世有贫人。双生二男。一名双福。一名双德。方生四五十日间。因父去犁田。母出采薪。二子在卧内语话。父忽先归。见闻彼云。生存贫贱之家。父母勤苦。情何可堪。父惊异之。以告其妻。妻未之信也。后夫妻又出。妻先归。密伺之二子。如先说无异。妻云。恐是精灵鬼魅。欲积薪活烧。夫妇各抱一子。至田野处。佛眼遥观。急来救之。佛问其夫妻云。二子抱去欲何为。夫妻说如上事。今欲活烧。佛云。是迦叶佛时。两位菩萨。将入圣阶。忽邪心起。退堕至此。不可烧也。佛为摩顶说法。二子皆证圣果。父母亦难须陀洹果。古人为见寸心难降。诫云。非彼境界。谓非真三摩钵提。随缘方便止。皆不可取。若取邪证。自生疮疣。为害非浅(次明中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至)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中道观。亦名息二边分别止。即不一不异。为之中也。即俱离寂静幻化二相。既离二相。故名中。妙一切法也。今先取数门者。此云六妙门。门即涅槃。为妙门。为能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云妙门也。一数息门。二随息门。三止门。四观门。五还门。六净门。修禅者。先摄心在息。从一至十为数。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入定。欲界粗散难摄。非数不能治之。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则粗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入定之要术。故云先取数门。二随息门。细心依息。知出知入。故名为随。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为止。修禅者。若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自然开发。四观门。分别推㭊之心为观。五还门。转心返照名为还。六净门。妄波不兴。名为净。今用数息为门者。是为定。定即止。智者云。息二边分别止。定寂。慧察。能发真明。出离生死。以此止。通后五门。其心清净。则万邪灭矣。纵不灭邪。亦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断三界结使。不了知结使。种种诸法头数。亦能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分别自己。出息入息念数。无不了知。亦知自己身中。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户虫。四大六根。众毛孔中。息出息入。无不观察分明。亦能知百千世界。一雨滴数。有如目击。故云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止定之功。孰能如是。今中观。是名息二边。以止为体。只由心净极。如轩辕镜。则森罗万象。难逃影迹。凡夫修此观成理显。造境即中。如驾大白牛车。直到清凉。岂小因缘哉。非此境界。断不可取(次总结三观)。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方便者。如舟柢岸。始名到家。未渡迷津。须假智楫。今云三观初首方便者。随根量。利于何种。宜于先修。如宜空。则先修空。假中亦然。是佛第一方便。宜善思之(次明遍修三观)。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三种遍修者。即总修三观也。中即空假。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三法一种。不一不异。破一切法。用总空观。立一切法。用总假观。妙一切法。用总中观。此三观如水与波。水者空也。波者假也。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中观也。波水同体。假空亦然。又如用刀断物。用钻透窍。虽利用不同。铁则一也。法亦如是。以此三观。破一切惑。证一切智。如来出世。亦只如然(次明钝根不成就者)。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此言障重。不得成就。如磨镜加药加功。道心坚固。亦可得之。古云。人一次学能之。己百次学之。人十次学能之。己千次学之。果怀此志也。虽愚者必明。虽柔者必强。故下明力不遂心。令忏除惑业。而起希慕也(次勤忏悔)。

  由昔业障当勤忏悔(至)求胜上心。

  有障重。加增上心。勇猛精进。深加观力。更助五悔。五悔如灰皂。用清水浣灌。障垢自去。五悔者。见行修法华等忏。皆有五悔。嫉妒謟曲。不得不先除也(次明此不成而习彼)。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至)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如世医师。治病。此药不痊。复投别药。病若变。药亦转。岂可以一药。理百病耶。众生习业。非止一种。诸佛以一方便门。设百千种药方医之。服者皆得病除。故楞伽云。如医疗众疾。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说种种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至)佛境便现前。

  傅大士三观颂

  独自精。其实离声名。三观一心融方品。荆棘丛中何处生。

  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推检四运并无生。千思万虑何能缚。

  ○贤善首菩萨章

  肇论云。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功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贤善首。因十一位大士。各问深义。虽释尊开示圆觉。乃谈性具圆觉。然未的指。是故亦问立其名字。所以问名者。盖有召物之功。物有应名之得。圆觉即名也。陀罗尼即体。体即物也。此则名体相副。故云陀罗尼门。流出圆觉。既存名体。必须奉持。奉即取也。持即心也。以取圆觉。持之于心。则众生。若身若心。念念圆觉。常以寂照止观。如护身符。即心纯是法。与法相应。裴相国云。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一经旨意。无出于斯。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名字。虽是假名。无名则物无定名。如筌蹄之取鱼兔。非筌蹄则鱼兔无所获。故欲鱼必用筌。欲兔必用蹄也。猿鹤之类。谁与安名。麒麟凤凰。孰为作字。耕田凿井。皆无名中立名。劫初万物无名无字。皆圣人。依真以立名。如理能通。圣人开疏为道。如理能该罗。依真以作网。故伏羲画八卦。神农尝药草。后稷播百谷。伯益凿井。货狄造舡。奚仲作车。蚩尤制五兵。黄帝造冠冕。以至仓颉制字。𨽻首算数。蒙恬笔。蔡伦纸。如此之类。皆圣贤轨真理造之。济万民也。一大藏教。百千三昧。皆立名目。又如经卷。不以首题。何以区分。故祖师云。假名中。具三千法门。是故名有召物之功也。名字既立。奉持修习。神物护持。至于流通。他方世界。修之直至佛地。如斯四问。利益博哉。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至)诸大众默然而听(次正答名字)。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至)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

  法华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纵非今佛所说。亦是过去诸佛曾说。何况今之圆觉。是如来藏性。故云。恒沙诸佛所说。金刚经。所谓有佛性种子人。感诸佛之所护念。此圆觉本元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安得不能守护。故云。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二部经。亦云十二分教。教能诠理为义。部者部类为义。一修多罗。(此云契经。直说法相。即长行。云散花也)二祇夜。(此云重颂。亦应颂。即贯花也)三和伽那(此云授记。即授记人天作佛也)四伽陀(此云孤起。不重颂者名也。亦曰讽颂)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亦云无我)六尼陀那(此云因缘。说一切因起事)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用扇喻月也)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此说他人之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此说菩萨行因本所行事)十毗佛略(此云方广。谈理无碍)十一阿浮达磨(此云未曾有。佛现种种神通。人云未曾)十二优婆提舍(此云逐分别所说义。又云论义)法华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小乘曰九部。大乘十二部也。其实大小相通。此十二部经。非独为清净眼目。语其旨趣。则四种悉檀。理妙域中。固非名号所及。化檀系表。又非情智所寻。致于遣累忘筌。陶神尽照。近超生死。远证涅槃。播阐五乘。接群机之深浅。该明六道。辨善恶之升沈。夐(休正反)期出世。而法无不周。迩比王化。而事无不尽。能博能要。不质不文。自非天下之至虑。孰能与于斯教哉。清净眼目。理出于此。此经有五名。一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大方广即所立法也。大方是体。广即用也。此是空如来藏。具不空如来藏之用。又可常遍曰大。执持四方。包博曰广。亦可配法身般若解脱。亦如来藏之三德也。圆即寂。觉即照。亦是止观。寂止也。照观也。陀罗尼。遮恶持善。圆觉是从定立名。棱严。亦是大定。二名修多罗了义。翻契经。圆融定慧。非偏小所知。了义究竟显说。指权归实。约开显说。一切诸法。皆是实相。亦有不了义经。方圆不相入者。今即权是实。一念三千。三名秘密王三昧。如来秘要之藏。定善慧之异名。秘密王。亦是能说之人。棱严云。妙莲华王。十方佛母。以密王三昧为人。即正心行处。净觉。亦以莲华王为人解。四名如来决定境界。即坚固为义。大涅槃。更无能过者。即不变义也。五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圆觉妙性。性不自守。随缘作种种名。或云常住真心。或云性净明体。或云空如来藏。或云涅槃妙心。曰诸法实相。曰王三昧。曰真如。曰法界。曰第一义谛。曰无生妙理。此圆觉。亦能入恶。随恶受名。为性恶。为性善。为理毒害。为诸阿颠迦。为昏钝性障。为生老病死。为成住坏空。为镬汤炉炭。皆是圆觉。随恶受称。其实圆觉。非圣非凡。非善非恶。非生非死。非涅槃。非色非心。非天堂非地狱。非佛非众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非相即名圆觉。如是则终日圆觉。未尝圆觉也(次明奉持)。

  汝当奉持。

  此五种名。名虽差别。其实是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佛悉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皆入圆觉。未来修学。当依如是法。此是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法。如人因事远出。未得还家。今日明了归家之路。父子相见团圆事。不欣乐奉持耶(次明自证。境界不入三乘之手)。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此觉圆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一切相。即一切相。但世间众生声闻缘觉。欲以所知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用世语言。入佛知见。犹如藕丝悬须弥山。终不能举。此言果人所证之法深妙。非小乘凡夫之所能及。又此经非世间语言三昧。亦非雕虫篆刻之辞。非是外道典籍。非声闻诸小乘。偏圆权实之法。此是圆顿圆觉妙心。此法如火聚。四边不可取。若能取者。唯佛一人。到究竟即佛。如十五夜月。蟾光桂影圆满无亏。出三惑。破二死。百千三昧无量行门。一时显现。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圆无际故。一切世间。种种诸病。唯佛能医。故云唯佛能尽宣说(次明依圆觉。佛知佛见。修之直至佛地)。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至)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今言菩萨。乃因人。凡夫末世。依上所立法制。用寂照止心寂。念专一便。不顿修亦可渐次。只要道心坚固。加功进行。何患不成佛。其间有闻而不修。修而不证者。此人有障。更须礼佛忏悔。终久至于佛地。此非妙觉佛。乃登圆初住菩萨名佛。亦百世界作佛。故云佛地(次明圆觉。虽是顿教。亦摄渐修)。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至)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此大乘教。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渐无顿。今云顿渐者。为修学人。根有利钝。障有重轻。虽精进。而开悟有迟速。立行有渐顿。非教体有迟速。迷悟在机缘。名顿教渐修。棱严云。佛告富楼那言。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佛言。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必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花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本无花。妄见生灭。见花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今此圆觉。亦复如是。本无顿渐。但上机先悟。渐机次悟。若是圆觉之性。本无利钝。渐顿。今云亦摄渐修者。非小乘之渐。今修圆者。同缘实相。皆用止观寂照之法。机有利钝。悟有迟速。为渐也(次引喻)。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至)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阿修罗。此翻无酒。初欲采四天下花。酿海水为酒。鱼龙之业。酿之不成。誓不饮酒。故云无酒。用手掌遮月。人间谓之月蚀。有大力用。饮海水不竭。何况蚊虻。此大乘教。亦摄小乘渐修人(次明凡夫。施实不如闻经福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至)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七宝者。金。银。吠琉璃。玻璃。砗磲。玛瑙。真珠。三千大千。可为众多。尽以布施。比闻经一句福。皆不及。盖慧能趣菩提。施福不趣菩提也(前是凡福。次明不如半偈圣福)。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至)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药王菩萨。为法焚身。雪山童子。舍全身求得半偈。光明云。满城盛火。应从中过。乃为法亡躯也。波伦打骨取髓。为求法故。世尊因地。剜身作千碗灯。求得半偈。今云胜阿罗汉。罗汉是小乘。今是大乘。顿机众生。可闻法一超入如来地。如龙女一生。便往南方成佛。不比小乘。时长行远。此如灵丹点铁。可成金也(次明闻经不惑。由宿种善根)。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至)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起信论说。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一信乐念真如法故。真如法。诸佛所师。众行之源。二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起发善根。求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如高僧传中。高僧有十科。世之难学。虽有破群者。无粗不择细。如韩昌黎。始未信佛法时。上论佛骨表。因此贬潮。参大颠。颠云。公虽过人。世智辨聪。是世间有之。汝胜晋时佛图澄否。韩曰不及。汝比姚秦时鸠摩罗什否。曰不如。汝尚不如此贤。况佛是大圣。天人之师。又安可破之。后于大颠有发明。张无尽。初年时游僧寺。见佛书梵夹严整。怫然怒曰。吾孔圣人。反不如胡人。人所仰重。欲造无佛论毁之。在书院中思惟。深夜不睡。其妻云。如何不睡。张云欲造无佛论。妻向氏云。既是无佛。何论之有。当须著有佛论也。无尽疑其言。遂阁笔。后因访一同列。见佛龛前。有维摩诘经。信手开经见。云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乃叹曰。胡人之语。亦能尔耶。遂问有几卷。曰有三卷。借归看。其妻问曰。读者何书。维摩诘经。向曰。熟读此可造无佛论。无尽竦异其言。于是归心佛乘。后参兜率悦。大有发明。此皆宿下缘种。今日契悟。起信云。复有五门。能成信心。一施门。二戒门。三忍门。四进门。五止观门。彼文稍广。今录止观门。止者。谓止一切境界。息诸外尘念。以圆觉寂照。照诸尘劳。息诸攀缘。故云止。今之随顺奢摩他。体真止也。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此云观。昏即朗之。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又云若修止者。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自无相。念念不可得。若四威仪中。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如此修行。闻经之人。非于一佛二佛下种。乃至恒河沙佛所。以见无种。不值此经。又安得闻(次嘱累)。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至)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起信云。莫令此心。堕于邪网。若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龙树云。除诸法实相外。余皆魔事。逢此境界。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闻利养。正修行人。善为分别。此吾佛最后教诲。至此流通意竟(下诸天鬼神。各言护持。初金刚)。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至)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金刚。梵语䟦阇罗波腻。此云金刚手。(波腻翻手)谓手执金刚杵。以立名。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有二夫人。一生千子。欲试千子当来成佛次第故。俱留孙探得第一筹。释迦第四筹。乃至楼至第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千兄教法。依经僧寺三门。只合一身金刚。一身梵王。今为对故。塑二金刚。非也。楞严云。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此八万亦未为多。火首摧碎等未详所译。(次梵王众)。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至)当令安隐心不退转。

  梵语迦夷。此言净身。居色界禅天。梵是西语。此云离欲。因中修梵行。不行淫秽也。今为天主。统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皆属号令。有言语觉观。世间虽修梵行者多。唯加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故得为天主也。二十八天王者。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总二十八天也。护国天王等。即护世四天王。光明云。护国四镇。即帝释天神将。常领八部鬼神。护弘持人。心不退转(次鬼王)。

  尔时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至)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郑玄曰。圣人精气。谓之神。贤人精气谓之鬼。又有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祗。人神曰鬼。鬼者畏也。虚怯多畏。又有威能令人畏。或云。希求名饿鬼。从人求食。以活性命。光明䟽云。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劣者能隐显变化。肇云。神受善恶杂报。现形胜人。劣于天。其身轻微。难见。鬼类众多。不能尽释。今言吉槃茶。亦名鸠槃茶。亦名俱槃茶。此翻瓮形。旧云冬瓜。此神阴如冬瓜。行至肩上。坐便踞之。即厌魅鬼也。(梵语乌衣苏慢。此厌)厌眼内不祥。(本只作厌字。人厌下加鬼)圭峰云。食人精血。其疾如风。变化稍多。住林野间。管诸鬼众。号为王。故云。大力鬼王。与十万鬼王。护持经人。不令鬼神侵恼(下结经竟)。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至)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经。通该凡圣。既闻圆觉妙心。实相常住。解圆即偏。同服醍醐。咸沾妙益。是故欢喜奉行也。此经后有加重说偈者。非也。圭峰不着。诸家不留。况世尊说经。当机之人。故有重颂。今法会将散。唯是天龙鬼神。各言护持流通。不须重说。又重颂。被晚来末至者。至此时。安有晚来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心镜卷第六(终)

  No. 254-B

 四明水云客  京华野寺僧  吴云闭花经
 白发注斯经  报国恩虽重  为法一身轻
 圆觉大海水  饮者若蚊虻  以蠡酌佛海
 如鸡最后鸣  宝庆逢三祀  绝笔听秋声
 皇图呼万岁  宰辅茂洪勋  庶民欢乐业
 四海庆时清  甘露门重辟  俱游大觉城

  圆觉寂照。乃十二部经之眼目。二六开士之权谋。绝纲大教。秀发圆乘。闻一句义。超七宝布施福。锓梓流通。胜河沙罗汉果。虽壮心注解。盖力乏锥刀。积寸累铢。仅成五卷。今遇不显名檀越夫妇。发心施财。四十万钱。圆成第六卷。可谓。月亏而复圆。心开而意足。他日天上人间。龙宫海藏。花台标名。是为不朽矣。铭曰。

 福报不在频[幻-ㄠ+口]祝  天上人间相随逐
 发心已成佛果因  龙女献珠称疾速
 我今称赞是圆乘  福利有情并眷属
 忏除罪垢净瑕疵  净土纹成亲礼足

  绍定改元八月中秋日   智聪 谨题

  No. 254-C

  昔以大慈尊尊。已知末劫众生。竞贪瞋痴。沦三涂苦。乃金口宣说诸大实事。使众生见闻知觉。种诸善根。同成佛道。可谓老婆心切。厥后号为大乘经典。流传于世。信向者。不知几亿万人矣。今
四明聪讲主。于讲究大乘之中。摭
诸佛髓。纂成要诀。名大圆觉心镜。不啻十万余言。皆提撕
菩萨之请问。阐扬
佛祖之叮咛。观之者。了明奥旨。想之者。亲礼慈容。味之者。如餤醍醐。化热恼为清凉境界。则
聪老此心又切也。(谦)既观胜兹良因缘。乃办肯心。书成部类。觊广布流。又恐岁月泯糜。化于众缘锓木。共期播传绵永。

  旹
皇宋绍定改元岁次戊子孟秋望日

  从义郎 李谦 谨志

  No. 254-D

  永正三年丙寅三月廿有七日。伏值
荣林智忻首座二十五年远忌之辰。某怿烦良友数员大手笔。而书圆觉了义径聪师心镜六卷。所鸠善因。奉为忻大姊。庄严报地。伏愿三界迷徒。顿证圆觉本性。四生群类。俱生清泰乐邦。

  前慧峰自悦守怿暮龄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