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46 册 No. 1949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
No. 1949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金光明最胜忏仪同)
宋东山沙门遵式始于天台国清集于四明大雷山兰若再治
叙缘起第一
此文再治凡四因缘。一者为国清始集之日。正欲于灵墟自修。既迫所期遽取成就。其间事理文句错杂。广略未允一往难晓。依百录题请观音忏法是也。今之再治务本有在。命用经题以异众制及所治本。二者为国清集。多润色之语并削去之。悉用经疏止观等言。既援据有在。俾后之人增长正信。三者近得国清所集。晚学狂简于忏愿文后。更添法华忏文中四悔并音切梵字。又见一本删去诸仪及观慧等文。直写佛位并忏愿而已。题云观音礼文。又一本应是耄年书写。全行脱落粗注不分。却于行间私安注字。意欲区别伤此等人。好而不习辄便去取。毁甘露门殃累非浅。今用再治为远诸过。四者尽取观慧诸文安于事后。令运念周备。免使行人时有虚掷。应知大乘三种忏悔必以理观为主。止观云。观慧之本不可阙也。辅行释云。若无观慧乃成无益苦行故也。禅波罗蜜云。一切大乘经中明忏悔法。悉以此观为主。若离此观。则不得名大乘方等忏也。补助仪云。夫礼忏法。世虽同敩事仪。运想多不周旋。或粗读忏文半不通利。或推力前拒理观一。无敩精进之风阙入门之绪。故言勤修苦行非涅槃因。吾祖大医明诫斯在。上四意拟四悉檀。叙因缘竟。
明正意第二
请观音疏。依旧人约十意明方法。一严净道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四系念数息。五具杨枝净水六请三宝。七诵咒八披陈。九礼拜十坐禅。疏但释经不暇细出方法。故且依旧列而已。百录既正明事仪。其意少别旧家。五具杨枝六始请圣。百录依经请后杨枝。旧家十坐禅。百录移为诵经。便将第四数息为禅。旧坐则重而阙唱诵。故今数虽十专依百录为准。然此十意。各具事理皆通感应。俱遍三业。悉净三障咸会三德。解脱要道一何坦然。故约事即今十科事行。约理惟二。一顺陀罗尼中道正观。二历事修观。此之事理必藉三业。三业成机理无不应。应即业净业净即障除。障除即会德。会德即无事理亦无感应。一切寂然谁论十意。问严净道场始能置办。通具事理可尔。云何便论感应乃至会德。答十意约别。不无方便正修之异。今约通论。既许具事理。何疑感应等耶。况复凡云请圣。皆约三义。一标心二行三证。且置办道场触类标心拟求何事。三业行净非时尚感况道场乎。历事观理义同于证。三请意足岂无应耶。道场尚尔余九可知。更为引经通证十意。感应等者。经云汝今应当五体投地。烧香散华系念数息。为众生故当请彼佛及二菩萨。说是语时。佛及菩萨俱到此国。此乃牟尼才示设请之法。都未修行。但云说此语时佛等早降。自非三请之力安致于斯。投地证二番作礼。余证请等三意。又国人面授杨枝净水。此证道场及第六意。三咒皆云现前见佛。证诵咒意。处处破障见佛文。证披陈意。得闻此经受持读诵等。即超越无量无数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证唱诵意。十意整足感应炳然。行者思之。首尾十意既劳三业。勿使唐丧。常悲洒血韦提扣头。此亦今初二意感应之明证。余可例知。云何凡置道场猥同俗务。反招罪累灭障良难。此如辅行记所诃。至于正修。须心通广远事理明白。自或未达当询解者。书云自用者小弗询勿庸。十意今当说。
第一庄严道场
百录云。当严饰道场。香泥涂地。悬诸幡盖。安置佛像南向观音像别东向。止观云。于净处道场。请弥陀像观音势至像。安于西方(道场正须安观音像东向。于观音右肩安势至。于左肩南向安佛像。当中更安释迦无妨。须庄严毕备然后安像)设杨杖净水。若便利左右以灰涂身。澡浴清净着新净衣。百录云行者十人已还。当西向席地。地若卑湿置低脚床。当日日尽力供养。若不能办初日不可无施。辅行云。虽身口精诚须假以福助。日日为者弥为增上。恐力不逮听从初日。必先课已资财利伸倾竭。百录按大悲经三七日。控此经七七日。悉用斋日建首(理观者。辅行云。历事修观约尊容道具。止观云。道场即清净境界也。治五住糠显实相米。亦是定慧用庄严法身也。辅行云。场是所严。能严虽多不出定慧。供养虽众不出动与不动。止观云。香泥者即无上尸罗也。辅行云。究竟戒香遍涂实理。幡盖者。止观云。幡即翻也。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盖者。观五阴免子缚。起大慈悲覆法界也。辅行云观阴本空如免子缚。无缘慈阴故遍法界。又静处者。止观云远离二边称之为静。处者。谛理是处也。中道之法幽远深𨗉故也。弥陀像等。疏云表如来法身实相之境。观音表中道正观之智。大势表福德神力熏修。西方者。对五行西即是金。主决断刚直之义对四谛即是道谛。道名能通。用智慧见理故。大智观音能消伏毒害。左右出入者。左表定出是散。以定止散故须左出。右表权入表实。即以权入实故须右入。澡浴者。止观以修实观荡障净智。辅行云。所除如惑能洗日观。身无垢故能所俱净。又助道如灰涂。正观如清水。净究身上垢也。新净衣者。百录表寂灭忍。覆二边丑陋。辅行云。寂忍称体如衣在身。问便利何无观解。然但便利饮食非三昧行义所制。故文无解。若作观何妨。如华严净行品文。又便利时顺经作想。荡除粪秽还得清净。余文既非常制。悉可随意作观。但令顺圆正助。雅合法相向后备书)。
第二作礼法
百录云。各执香炉一心一意。向彼西方五体投地。使明了音声者唱。辅行云。五体投地。理须双膝前诣双肘续施。后方额扣肝胆委地。想佛足下施手承足如对目前。疏云大圣常欲济拔为无疮之者。毒不能入故令三业为机(理解者。疏云地是一实相地。若与萨婆若相应心合。名为投地。若离萨婆若而起五阴。此是平倚。毒害不消沉沦生死。今明五体表五阴。左脚是色。右脚是受。左手是行。右手是想。头是识。何故尔。戒是色法。无作冥密如阴。表左脚也。定是受者。定是心神之法为阳。表右脚也。想是推昼前境如阳。表右手也。行是思数如阴。表左手也。五识在头能了别。故识对头也。若依萨婆若地者。得五分法身戒。是防护七支故。是色阴定是三昧正受故。是受阴慧。是悟虚智即想阴。解脱是行。行能招累。解脱无累故对行阴。解脱知见是识阴。能了别故。以五分法身伐生死五阴。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以名五体投地。令毒害消伏。则出生死翛然累表也)。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一心顶礼西方无量寿世尊。
一心顶礼过去七佛世尊。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诸佛世尊。
一心顶礼消伏毒害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六字章句陀罗尼。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舍利弗等声闻缘觉贤圣僧。
(礼佛想云 能礼所礼性空寂 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 释迦牟尼影现中 我身影现释迦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至礼无量寿佛即云无量寿佛影现中云云礼法想云 真空法性如虚空 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 莫不皆悉归命礼 礼僧准上礼佛作想但改为菩萨等 惟礼观音云为求灭障接足礼此是忏悔之主别须三礼表破三障及勤重故耳)。
第三烧香散华
止观云烧香运念三业供养。辅行云三业供养者。身翘跪口宣唱意运想。百录云礼竟烧香散华而作是言。
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华。如法供养。供养十方。法界三宝。
(至此捧香华想云 愿此香华遍十方 以为微妙光明台 诸天音乐天宝香 诸天肴膳天宝衣 不可思议妙法尘 一一尘出一切尘 一一尘出一切法 旋转无碍互庄严 遍至十方三宝前 十方法界三宝前 悉有我身修供养 一一皆悉遍法界 彼彼无杂无障碍 尽未来际作佛事 普熏法界诸众生 蒙熏皆发菩提心 同入无生证佛智 想已散华更执手炉口发诚言云)。
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菩萨。无量声闻众。以起光明台。过于无边界。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诸众生。皆发菩提心。
(起已一礼收坐具。至坐禅处。理解者。疏云。香即熏馨遮掩臭秽。表智慧断结。香即智慧也。亦名止善。华能严饰表定。定是福德庄严。亦名行善。复次华以表慧。华是可见之法对慧。是照了见理之义。香以表定。香以冥熏对定。寂静之义。作此互对者。通明慧中有定定中有慧。别明各具定慧。复次香对无作行善。无作因作而发。而须更作任运常起。如烧香时用火为缘。即便香烟任运遍满。华对作善。不作善则不生。如华以手散香。若不运华则不散。用此合十种行人。明消伏意)。
第四系念数息
百录云。当向西方结跏趺坐。系念数息令心不散。勿数风喘气。为众生故经十念顷。疏云十息为一念。凡百息为十念。禅波罗蜜云。初至绳床令坐安稳。若半加以左脚置右髀上。牵来近身。令脚指与左右髀齐。若全加即上下右脚置左髀。次左掌置右掌上。顿置左髀近身当心而安。正身端直令鼻与脐相对。平面正住闭口。唇齿才相拄着举舌向腭。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息者。有声曰风。结滞曰喘。不结曰结。不声不结不粗不涩不滑。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曰息。守风散喘滞气势息定。百录云。成十念已次念十方佛。七佛世尊色身。实相妙身犹如虚空。又当慈念一切众生。作此念时如一上禅。久运念已安详徐觉(疏云。系念是劝意业默念之请。下根即得心定乱止。中根即得细住。上根即得未到地定。此是喜发诸禅无漏。见十方佛念佛三昧一切诸禅。即此十念约十种行人。数息域意不同若数息调适。身心安静四大调和。即消伏果报上毒害。若数息时开发善心。恶业俱息具世善。即人天数息。若观息是风气风即色。能观心王是识。领受此息。缘想此息其余是行。息具五阴即四念处。名声闻息。若观息过去无明因缘。成今果报之息三世因缘。是缘觉息。若观息不保不著名檀。不起不善名尸。安耐此数名忍。念念相续名进。知数不乱名定。照了风喘邪正是智。成事六度息。若观息成无相慧。名通教息。若观息不空不俗中道佛性。前后观之名别教息。若圆观此息一心三谛。无次第前后。名圆教息。念佛者。经文令念七佛等也。辅行引婆沙云。诸法本来无生无灭。菩萨信乐色法二身如虚空故。于一切处得无障碍。言障碍者。谓须弥山等。是人未得天眼。念他方佛。得禅定法随意见佛。亦应细约十种行相。疏云。十方佛即十法界。皆有佛性。七佛七觉分也。念生生者应缘四谛境起慈悲为便。文繁不引可以意思。应知系念勿得轻心。但为敛念而已须知行人根性不同。于三七日若七七日深有所发。故疏中广约三根及十种行人。明其相貌令旨趣在远。行者深思。数息既尔诸门例然。一一约十种行人。明消伏意)。
第五召请
疏云。请有三义。一为自请。二为他请。三护正法请。自请如斯那。为他如月盖。护法如七言偈。自请是摄善法戒。为他是摄众生戒。护法是摄正法戒。得意者三只是一。欲使自身戒定慧明净。即是摄善法。以己利他即摄众生。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今逐行者傍正。或自为正余为傍。乃至护法亦尔。自请复有三。延请祈请愿请。为他护法亦此三也。延即屈伸俯仰延致之义对身业。如五体投地是也。祈即发口干求即口业。如四行偈是也。愿即要心处所。即系念是也。然别对虽尔通则必具。三业合行宜在得意。今义当延请。百录云。令一人装香火。各各互跪召请。辅行云。互跪之仪。三处翘耸。曲身合掌。目注金容。近代浇醨。都无跪相。慢幢未折。业海难倾。尚纵秽躯。安期大道。视斯明诫。切在勤拳。请云。
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世尊(三遍奉请前所礼三宝 请佛想云 我三业性如虚空 释迦如来亦如是 不起真际为众生 与众俱来受供养 请法云 法性如空不可见。常住法宝难思议 我今三业如法请 唯愿显现受供养 请僧同前请佛。但改名字为异耳)。
诸本忏法。于奉请后说偈赞佛。惟此忏无赞叹文。今依三请观音经。录偈就刊于此。
大悲大名称 吉祥安乐人
常说吉祥句 救济极苦者
众生若闻名 离苦得解脱
亦游戏地狱 大悲代受苦
或处畜生中 化作畜生形
教以大智慧 令发无上心
或处阿修罗 软言调伏心
令除憍慢习 疾至无为岸
现身作饿鬼 手出香色乳
饥渴逼切者 施令得饱满
大慈大悲心 游戏于五道
常以善习慧 无上胜方便
普教一切众 令离生死苦
常得安乐处 到大涅槃岸
(赞叹已随意陈情)。
第六具杨枝净水
经云。尔时毗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与观世音菩萨。止观但云设杨枝等不言授与。今依经令行人跪授。唱云。
我今已具 杨枝净水 唯愿大悲 哀怜摄受(三说。辅行事解云。以观音左手把杨枝。右手持澡瓶。是故请者须备二物。疏云。此是劝具要因正为机感也。杨枝拂动以表慧。净水澄停以表定。杨枝又二义。一拂除对消义。二拂打对伏义。又拂除对消灭。二折伏即对消除。净水亦二义。一洗除对消义。二醒悟对伏义。又四义。一洗二润渍三醒悟四安乐。洗对消灭之消。润对消除。醒悟对降伏之伏。安乐对平伏之伏。又洗除对消伏毒害。大悲拔苦是慧义。润渍是大慈与乐是定义。醒悟是慧义。安乐是定义。约十种行人。各作与拔等云云)
第七诵三咒
行人先知云何咒义。疏云。咒名咒愿如螟蛉法。亦名咒术。此术法尽与十种行人。毒害相应密能消伏(十种行人者。分段有八。一受苦人二修世善。三修声闻四修缘觉。五修六度 修道。七修别八修圆。变易有二。别三十心人。圆初住。已上各有苦业爱见毒害。具如疏释)。
又云。此咒即实相正观为体。非空非有遮二边恶业。持中道正善具足三德。不纵不横诸佛秘要不可思议。又云。灵智寂照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救厄拔苦为用。历四教十法界消除三障。当知此咒神用广远。止观云。消伏毒害陀罗尼能破报障。毗舍离人平复如本。破恶业陀罗尼能破业障。破梵行人荡除粪秽令得清净。六字章句陀罗尼能破烦恼障。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疏以初咒破烦恼。六字破报。各有经证。盖三咒各能破于三障故。互论皆得。既略知梗概。当自筹计。于十种人中投心何位。欲消何障欲期何事。又消障应从重者对治。重者若灭轻者随去。决起精进不得自疑。三世诸佛真实法印岂虚也哉。将欲诵咒。先互跪合掌一心一意。三称三宝及观世音名(疏云。三称三宝表除三障。应令众声起伏同时。勿使喧乱惑心)。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慈大名称救护苦厄者(三称竟复唱云)。
愿救我苦厄 大悲覆一切
普放净光明 灭除痴闇瞑
为免毒害苦 烦恼及众病
必来至我所 施我大安乐
我今稽首礼 闻名救厄者
我今自归依 世间慈悲父
唯愿必定来 免我三毒苦
施我今世乐 及与大涅槃
(三说。然此四偈初二正请。次二结集。初中有二。初偈总请。次偈别请。初偈又二。初一句唯自请。次三句通自他。言苦厄者六根患也。覆一切者通于十界也。普放者请大智光除痴瞑也。次别请别标三障也。毒害苦业障也。二障如文。大乐即涅槃。涅槃即三德。三德破三障。次二行结请如文。慈悲父等义更须寻。疏为善诵此四偈者。为转障之缘。亦为入观相应之本。故须略识。仍一一须约十种行人。此下经文叹咒体用。诵时作白佛想)。
白佛言世尊。如是神咒必定吉祥。乃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大慈大悲陀罗尼印。闻此咒者众苦永尽。常得安乐远离八难。得念佛定现前见佛。我今当说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
多耶他 呜呼腻 摸呼腻 斗婆腻 耽婆腻 安荼詈 盘荼詈 首埤帝 般般荼啰啰 婆私腻 多绖他 伊梨 寐梨 鞮首梨 迦婆梨 佉鞮端耆 旃陀梨摩蹬耆 勒叉勒叉 萨婆萨埵 萨婆婆 耶啤娑诃 多荼咃 伽帝伽帝 腻伽帝 修留毗 修留毗 勒叉勒叉 萨婆萨埵 萨婆婆耶啤 娑诃(或三或七遍结经云)
白佛言世尊。如此神咒。乃是十方三世无量诸佛之所宣说。诵持此咒者。常为诸佛诸大菩萨之所护持。免离怖畏刀杖毒害。及与疾病令得无患。说是语时。毗舍离人平复如本(起 拜已复跪下去例然)。
次诵破恶业障陀罗尼。
尔时世尊怜愍众生覆护一切。重请观世音菩萨。说消伏毒害咒。尔时观世音菩萨。大悲熏心承佛神力。而说破恶业消伏毒害陀罗尼咒。
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南无观世音菩提萨埵摩诃萨埵大慈大悲。唯愿愍我救护苦恼。亦救一切怖畏众生令得大护。
怛绖他 陀呼腻 摸呼腻 斗婆腻 耽婆腻 阿婆熙 摸呼脂 分荼梨 槃荼梨 输鞞帝 般荼啰 婆私腻 休楼休楼 分荼利 兜楼 兜楼 般荼梨 周楼周楼 腻般荼梨 豆富豆富 般荼啰婆私腻 矧墀 躎墀 腻躎墀 萨婆阿婆耶羯多 萨婆咺婆 娑陀伽 阿婆耶卑 离陀 闭殿 娑诃
一切怖畏一切毒害。一切恶鬼虎狼师子。闻此咒时。口即闭塞不能为害。破梵行人作十恶业。闻此咒时。荡除粪秽还得清净。设有业障浊恶不善。称观世音菩萨诵持此咒。即破业障现前见佛。
次诵六字章句陀罗尼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我今当诵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
多绖他 安陀詈 般陀詈 枳由詈 檀陀詈 膻陀詈 底耶婆陀 耶赊婆陀 颇罗腻祇毗质雌 难多詈 婆伽詈 阿卢祢 薄鸠詈 摸鸠隶 兜毗隶 娑诃
尔时世尊说是神咒已。告阿难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四部弟子。得闻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受持读诵六字章句。若行旷野。迷失道径。诵此咒故。观世音菩萨大悲熏心化为人像。示其道路令得安隐。乃至获大善利消伏毒害。今世后世不吉祥事。永尽无余。持戒精进念定总持皆悉足具。
第八披陈忏悔
咒竟。当自忆念先罪起大怖畏。未有恶业不招苦报。禅门云。行者思惟。若戒不清净决须忏悔。是故经云。佛法之中有二健儿。一性不作恶。二作已能悔。今造过知悔名健人也。夫忏名忏谢三宝及一切众生。悔名惭愧改过求哀。我今此罪若得灭者。于将来时宁失身命终不更犯。如比丘白佛。我宁抱是炽然大火。终不敢毁犯净戒(此下语出法华三昧)复忆无始所造乃至今生业性虽空果报不失。颠倒因缘起诸重罪。流泪悲泣口宣忏悔(应心念言。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低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观音十方佛前。普与众生归命忏悔。唯愿加护令障消灭。念已唱云)。
普为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唱已五体投地心复念云。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外加恶友。不随喜他一毫之善。唯遍三业广造众罪。事虽不广恶心遍布。昼夜相续无有间断。覆覆过失不欲人知。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故于今日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勤策三业翻昔重过。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遍断众恶。唯愿观音慈悲摄受)。
至心忏悔比丘(某甲)稽首。归命十方三世三宝。本师释迦牟尼佛等。上所奉请诸佛贤圣。大悲观世音菩萨。怜愍覆护受我奉请。显现道场受我忏悔。比丘(某甲)等。为法界沉沦苦趣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但以三业六根多诸罪累三障厚重。菩提行愿不得现前。不能自利利人深自克责。今日奉请诸佛贤圣。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等。忏悔过去今生及未来世。一切恶业三业六根。三障三毒自有身来。流浪六道处处受形。内无慧眼外近恶人。开放逸门造生死业。枝条华叶遍满三界。二十五有无不受生。轮环无际相续无穷。偶得人身犯诸重戒。一切诸犯轻重篇聚。多有毁犯违逆十方。三世诸佛清净妙戒。若不忏悔当堕阿鼻大地狱中。畜生饿鬼阿修罗道。天上人间受无量苦。轮回六道无解脱期。今日严净道场。诚心忏悔不敢覆藏。唯愿尊者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显现道场放胜光明。照触身心令得清净。一一戒根还得如故。兴隆三宝起护法心起护戒心起四摄心。起慈忍心心如金刚。愿不更犯已犯之罪。与法界众生俱同忏悔。尽未来际常得修习菩提行愿。生生常处净佛国土。三障永除绝三恶道。永离众苦成无上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法性有边愿心无极。尽入如来愿性海中(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第九礼拜
百录云。一心礼上所请三宝(礼拜事仪理观。并运念偈等并如前)礼竟如法行道。或三或七旋绕时口称。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无量寿佛 南无过去七佛 南无十方诸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
(或七称或三称当随意。补助仪云。欲行道时更须正立。想此道场犹如法界。十方三宝畟塞虚空。以次回身旋绕法座。十方三宝心性寂灭。影现十方心想如梦。梵声如响勿令心散。旋竟三自归依)。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说竟作礼复言)。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说竟作礼复言)。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作礼)。
第十诵经
百录云。令一人登高座。唱诵请观音经(法华三昧云。夫诵经之法。当使文句分明音声辩了。不宽不急。系缘经中文句。如对文不异。不得谬误。次当静心了。音声性空犹如谷响。虽不得音声而心历历照诸句义。言辞辩了。运此法音充满法界。供养三宝普施众生。令入大乘一实境界。顺此经意应令十种行人。各得消伏毒害。悉入大涅槃海)百录云。午前初夜施上方法。余坐禅礼佛依常法。是为一日一夜规矩。至第二乃至七七日亦复如是。辅行云。余谓四时。必依常仪不可废也。正意竟。
劝修第三
止观问曰。上三三昧皆有劝修。此何独无。答六蔽非道为解脱道。若更劝修失旨逾甚。今何特违止观而立劝修也。然随自意凡约四法论修。何妨劝善乎。彼不劝之旨已在答文。今别约依经方法。经中佛自劝修。岂关人情。经云。此陀罗尼名灌顶章句。无上梵行必定吉祥大功德海。众生闻者获大善利。应当闇诵(疏指此为劝修也)。一经备扬大悲施无畏者。念佛三昧功德宝幢。欲得现身见观世音。欲见释迦无比色像。欲于毛端见无数佛。欲于现身见八十亿诸佛皆来授手。为得大悲无畏功德。乃至现身发无忘旋陀罗尼。一切善愿皆得成就。后生佛前长与苦别。如是称善令受持此咒。灭三障者。毗舍离人六根重病即得平复。饥馑王难恶兽盗贼。牢狱枷杻罗刹毒药。刀剑生难四百四病。一时不起(报也)破梵行人作十恶业。闻此咒时荡除粪秽还得清净。过去业缘现造众恶。恶业恶行不善恶聚。极重恶业斯那比丘。往昔恶行杀生无量。皆得消灭(业也)断除三毒根成佛道无疑。大火从四面来焚烧己身。龙王降雨。设火焚身节节疼痛。三诵此咒即得除愈。不被系缚。长贪欲瞋恚愚痴三毒等畏。譬如猛风吹去重云。即得消伏(烦恼也)失国亡妻冤憎会苦。三涂八难皆得解脱。称叹无尽。又偈云。一切恶人恶口者。违逆此咒起不善。现身白癞脓血流。后堕地狱长夜苦。是故应当慈心护。受持读诵灌顶句。地狱清净如莲华。饿鬼破碎无八难。莲华化生为父母。心净柔软无尘垢。呜呼诸佛慈音如此。称赞诚实不虚。愿再读再思勇发道意。少切大报。当须一一约十种行人乃至等觉。生善灭恶明经力用。广如经说。略劝修竟。已上拟经三分。归向流布偈。
十方大悲海 佛法贤圣僧
护世观世音 能施无畏者
我集吉祥句 利益初心人
唯愿赐所加 在所常流布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